农村调研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22:12:38

农村调研报告

农村调研报告范文篇1

一、现状

目前,镇镇村公路总里程是50.4公里,宽度为4.5米,其中乡道12公里,村道38.4公里,柏油路50.4公里,已损坏影响出行40公里,从2005年开始至今,全镇村村通公路建设已近有十年时间,给群众出行带来了便捷,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有显著改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车辆不段增加,特别载重车辆吨位多数道路使用频繁,部分道路已损坏严重,路面坑洼不平,直接影响群众出行。

二、主要问题及困难

1、建设资金问题。“村村通”工程配套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设资金是村村通公路建设的核心问题,但是上级补贴资金有限,乡村两级在配套资金上却存在着较大的缺口。从建设资金运转来看,如修建4.5米宽、18厘米厚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加上整修路肩,再加上路基,就至少需要40万元/公里,如果按省里每公里只补助15万元,尚有25万元左右的资金缺口难以落实,因此,各地虽有加快通村公路建设的迫切愿望,但由于配套资金缺口较大,导致上级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不敢争取。

另外由于资金短缺农村公路项目附属设施基本没有,直接群众的出行安全;同时也有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建设单位欠施工单位,施工单位欠材料供应商,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不但影响今后农村公路建设,还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列系问题。

2、基层债务问题。村村通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是广大农村百姓千百年来的梦想与祈盼,群众热情之高前所未有。村村通工程建设是当前的一项惠民工程,村民把它当作对干部满意程度的最低要求,处在中间的镇村基层领导压力之大超过想象,筹集资金的能力非常有限,无配套资金或配套资金较少或配套资金迟迟不得到位的情况下,开工一条路就得欠几十万元,启动非常困难。

3、工程质量问题。由于资金缺口较大以及大规模建设导致项目管理难以跟上,由于建设道路成本过高,利润偏低,导致质量、安全隐患增多。除了村村通公路的主体质量之外,还有道路的边沟、排水等附属设施的质量更得不到保证,有的路基、路面和构造物标准过低......

本文来自公务员之家,查看正文请使用公务员之家站内搜索查看正文。

第二篇: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通过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扶持和各有关部门具体帮助指导,我乡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无发展到目前的77家,如何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对全乡所有合作社进行了实地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目前,全乡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77家。按行业划分:种植业58家,畜牧业16家,其他3家,今年新增51家。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有7993户。经营形式主要有以下2种:一是“合作社+专业大户+农户”。主要通过作为骨干成员的专业大户开展生产示范和流通经营,为农户提供间接服务。二是“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通过基地组织、协调和规范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合作经济组织也不断状大。按照利益联结机制,紧密型合作社占24%,松散型合作社占76%。

二、我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一是认真学习,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和培训。乡里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以宣传发动、培训人员、学习法律法规为突破口,解除农民的种种顾虑,使之充分认识入社的好处,办社的意义。分类指导,制定规划,建立各类合作社培训班,指导农民办社、入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是加强内部管理,构建科学的运行机制。为了解决合作社合作水平低,内部运作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我乡坚持“自愿、民主、互助、平等”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重点做到四个方面:即有一个可行的示范章程,有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有一个严格的管理制度,有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法。并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民主办社;坚持入社自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

三是完善规范。“按照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要求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管理。按照标准完善合作社的章程,财务制度,议事规则,发展规化,落实合作社的基地,明确合作社的责权利。建好一批规范的合作社。如修学花生购销合作社、新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

本文来自公务员之家,查看正文请使用公务员之家站内搜索查看正文。

第三篇:农村劳动力流失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三农”问题,连续11年出台1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出台实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措施,可以说农业农村基层得到了夯实,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但调研发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即农村劳动力的严重流失,这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一个普遍现象,值得党委政府和社会关注。下面,我以区镇的调研情况作分析。

一、基本情况

镇,属于典型纯农业乡镇,处于川中丘陵地带,位于区西南部。东邻镇、镇,南与接壤,西靠镇,北邻观音乡。幅员面积56.3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255个村民小组,总有9617户34042人,外出务工人口约21700余人,占中人口的63.7%。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450元,外出务工收人所占的比例高达%。外出务工人员年龄集中在18-50岁之间,约占这个年龄段总人数的93.4%。

二、劳动力流失的主要原因

从对村和村60户家庭的调查走访中看,家庭收入低、呆着农村无事可做、希望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是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分别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6.7%、25%和10.3%。

(一)家庭收入低。现在农村,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到读大学毕业,保守测算,需要10多万元;子女婚嫁一般支出在5万元左右;加之,平时日常生活购置生活物资的支出。对于农民来讲,紧靠土地种植农作物难以支付如此大额的支出。这是走访群众中反映最大的,主要集中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群中。

(二)劳动力饱和。现有的土地资源有限,农用机械又在推广使用,加之,农业生产季节性强,不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人。农村青壮年认为,呆在家里无事可做又无收入,还不如选择外出务工。

(三)生产效益低。农业经营模式分散,生产周期较长,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加之,风险较大、效益低、收入少等特点,导致农民种地、种田积极性不高。

(四)农村发展滞后。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很大,但总的来说,交通出行仍然不方便、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精神文化生活依旧贫乏等等,加之,乡镇企业不发达,无法吸收剩余劳动力,必然导致人员外流。

(五)城市诱惑大。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更丰富的休闲娱乐方式,一些劳动力特别是青年人受城市多彩生活和便利舒适条件的诱惑,在思想上瞧不起农业生产这个行业,不愿继承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生活,以各种方式外出打工或经商。从走访看,这是主要体现在35岁以下的青壮年中。

(六)为后代创造好条件。城市拥有好的教育、卫生等基础条件,一些有了子女的中年群众,有一定资金积蓄后,基本都留在城市中,及时没买房,也长时间租住在城市,他们想子女接受好的教育。从调查的31户中年群众中,有23户移居城市,跳出了农门。从、村看,很多房屋常年空置......

本文来自公务员之家,查看正文请使用公务员之家站内搜索查看正文。

第四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调研报告

一、工作目标

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各类农村产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林权),建立配套保障机制,促进农村产权流转,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到2018年实现农村各类产权流转交易金额达到5800万元;实现各类产权抵押融资贷款余额达到2亿元。

二、工作重点

(一)农村产权确权颁证

在年内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林权确权颁证工作。

(二)推进农村产权流转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采取出租、转包、股份合作、互换、转让等流转方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采取出让、出租、转让、转租等方式流转。农村房屋采取转让、抵押、租赁等方式流转。林权采取转包、租赁、互换、拍卖、招标、转让等方式流转。

(三)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

通过建立农村产权价值评估,制定农村产权抵押登记办法,建立抵押债权风险保障机制,创新抵押融资产品和服务,推进农村产权的抵押贷款工作。

(四)开展农村产权交易

在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设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乡(镇)建立流转服务站,在重点行政村落实协办员,形成区、乡(镇)、村三级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体系,开展农村产权交易。

三、工作现状

我区辖21个乡镇及2个街道办事处,497个村,33个社区居委会,4788个村民小组,现有承包农户20.2万户,农业人口71.9万人,幅员面积1258平方公里,农村承包地面积62.4万亩(国土二调耕地面积113.66万亩)。2012年11月,我区全面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林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一)农村产权确权颁证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已完成了1258平方公里航摄和影像资料处理;已完成497个村4788个组的资料收集、农户指界、实地测绘等外业入户调查工作,占497个村的100%、占4637个组的100%(暂缓确权的145个组除外);已公示审核4637个组,占任务100%;录入农户信息数据19.71万户,占100%;已建立登记簿17.94万户,占91%。

2、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颁证。我区集体建设用地确权颁证工作总任务190421宗(其中宅基地189500宗,集体公益事业建设用地878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43宗)。截止目前,该项工作外业宗地地籍测绘及权属调查工作已完成;集体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本文来自公务员之家,查看正文请使用公务员之家站内搜索查看正文。

第五篇:农村金融服务现状调研报告

多年来,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为我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在“三农”问题倍受关注的背景下,农村信用社认真理清发展思路,紧密结合各地实际,积极创新发展模式,牢固树立了“以农为本,服务城乡”的经营理念,持续扩大服务范围、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成为当地“三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支持“三农”工作总结

(一)机构网点设置基本实现全覆盖

农村信用社是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力军。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撤并县乡机构,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农村市场营业网点最多,客户资源最广,业务品种最齐全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

(二)存贷款规模不断扩大

经过多年努力,我社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存、贷款余额逐年增加,显示了其资金充裕、信贷规模扩张,支持我区企业、个人的生产及消费,有效保证了当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平稳的发展。

(三)不断加大支农资金,充分体现支农主力军地位

农村信用社作为当地支农资金的主要投入者,近年来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在全区金融机构总体农业贷款中的占比已由年的.%提高到年的.%,真正成为当地支农工作的“主力军”。

二、农村金融服务面临的问题

我社在支持“三农”发展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但随着“三农”快速发展及自身经营存在的缺陷。主要有:

(一)可用资金短缺

由于农村地区资金外流现象严重,造成我社支农资金供给不足。农村经济主体一方面需要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又将大部分资金存入其他商业银行,造成我社后续资金补给不足,且难以满足当地“三农”发展的信贷需求。

(二)信贷服务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我社支持“三农”信贷投入不断加大,基本满足了广大农民的简单生产信贷需求......

本文来自公务员之家,查看正文请使用公务员之家站内搜索查看正文。

第六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调研报告

按照上级部门要求,我镇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我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现状

我镇共有5个。近年来,我镇始终坚持把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建设工作放在解决“三农”问题的突出位置,在“严格选拔、注重培育、激励增效”的思想指导下,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培育力度,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逐步培养了一支有一技之长、懂科学、会技术、善经营、能管理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

我镇现有公务员17人,其中: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10人,事业人员7人,乡土人才66人,其中:养殖能手5人,种植能手3人,文艺能手57人,户外运动领头人2人。

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创设服务农村实用人才良好的环境。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工作,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工作布置会议,对我镇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工作工作做出部署,并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我镇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工作汇报。我镇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为农村实用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利用宣传栏等媒体宣传各类农村实用人才的事迹,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通过宣传,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在农村工作大有可为,借以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立志成才的积极性。今年,我镇对全镇农村实用人才进行全面调查,发放信息采集表,对全镇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登记,并建立农村实用人才数据库,做到随时更新、动态管理。

(二)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综合素质。一是开展农业实用技术与技能培训。我镇充分发挥街道、村的积极作用,层层举办油菜种植、特色养殖等专业技术培训班。二是开展实践指导。通过“农业科技之春”活动,以科技下乡、科技培训的方式,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村,现场分析问题、手把手传授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农户的技术水平。三是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依托培训基地开展职业技能性培训31人,开展引导性培训60人。

(三)搭建平台,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作用。依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带动作用。我镇积极引导农业专业协会向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转变,培育专业合作社。

三、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总量不足。全镇现有农村实用人才占全镇农业总人口的比例还很小,拔尖人才、科技致富领军人才的数量少,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

(二)文化程度偏低。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比例低,专业对口率低,很难适应效益型、集约型、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三)人才外流严重。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优秀人才不甘心留在农村,大多想到外地发展,以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另外,绝大多数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首先考虑的是到大城市发展,即使是农村出来的也很少愿意再回到农村......

本文来自公务员之家,查看正文请使用公务员之家站内搜索查看正文。

第七篇:农村公共服务情况调研报告

一、建设情况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我县有25个乡镇,每个乡镇都建设了文化站,以文化站的建设标准配备了设施设备。到目前,在4个乡镇建立了省级乡镇文化示范站。以4个省级文化示范站为点,以点带面,带动其它乡镇文化站共同繁荣,促进我县农村文化全面发展。

目前我县建设了36个村级文化活动室,配备了功放、音响、调音台、话简等唱歌设备;在活动室里还可以读书看报、玩等活动。以后逐渐增加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建设数量,并赋于更多的功能,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更广。

(二)农家书屋建设

我县共有143个行政村,每个村都建设了农家书屋,配备了图书管理员。每个书屋配书1300多册,光盘100多盘。每年都要补充新书,以符合百姓的需要。

(三)体育场地建设情况

目前,我县在乡镇、村共建设了52个标准篮球场,76个健身路径。有效地满足了老百姓健身的需要。

(四)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情况

近几年我县在143个行政村放映电影约1800场次,满足了群众看电影的需求。今年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放映了《永远的焦裕禄》、《孔繁森》、《生死决择》等群众路线教育影片,有力地宣传了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

二、工作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一)工作举措。一是为确保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顺利推进,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文体广新局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二是着眼于服务基层和服务群众的文化建设方针,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大局,从硬件和软件是满足群众文化娱乐的需要,促进了全县文体事业向纵深发展。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从县到乡镇和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格局基本形成,全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成果。在免费开放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的同时,逐步开放健身房、公共电子阅览室,满足群众文化娱乐的需要。全县25个乡镇的文化站也免费开放,143个行政村的图书室免费阅读,给乡村带去文化的精神食粮。各乡镇和一些村已有完善的全民健身路径,安置了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满足群众锻炼身体的需要。

二是我县群众文化娱乐的需求增加,自觉加入文化娱乐、全民健身的队伍中,精神需求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各乡镇自发成立广场舞协会,每天晚饭后就跳坝坝舞。村民到乡镇文化站唱歌、看书,出门不远就可以进行打篮球等体育活动。文化体育方面的娱乐已经潜移默化到老百姓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在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的同时,增进了百姓的素质,加快了创建“和谐·人文”目标的进程。

(三)取得的经验。一是逐步引导群众文化娱乐的需求。我局先在一些人口比效密集、经济比效好的乡镇、村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积累保护管理经验,建设之后其它的乡镇、村也就有了需求。二是做好管理工作。注重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的管理工作......

本文来自公务员之家,查看正文请使用公务员之家站内搜索查看正文。

第八篇:农村文化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期,我们深入部分乡镇村,通过与村干部座谈、入户走访、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全县的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可喜成就

近年来,我们抢抓库区移民搬迁补偿机遇和国家、省出台的相关政策机遇,围绕“活动设施完善、文化特色鲜明、组织规范有序、社会风尚良好”的目标,遵循整体部署、阶段推进、分类指导的思路,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动文明村镇创建、加强基层文化网络建设和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主要载体,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效。

(一)基层文化网络初步形成。近年来,全县上下紧抓国家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政策、争取资金、争取项目,建设农村文化阵地,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全县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按照统一标准进行了新建或维修改造,站房面积均在500平方米左右,内设“三室一厅”(书刊阅览室、文化科技培训室、办公室、多功能活动厅)。同时作为共享工程服务中心,12个乡镇均配置了3台以上电脑、1台投影仪、1台易播宝,其中有8个乡镇配备了卫星三级站。全县192个村(居)委会建起了文化室,配备了兼职管理员;高标准建成农家书屋147个,每个书屋配有标准书柜5组,报刊架1个,实用图书1500册,电子音像制品100种,报刊杂志30种以及阅览桌椅、电视机、影碟机、电脑等设备。全县共有27户市级、101户县级、1360户乡镇级文化科技中心户。每个社区至少有1户文化科技中心户及1名文化信息员。这些由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以及文化科技中心户构成的农村文化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群众看书读报、健身娱乐的需求。

(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文艺活动,组织各村、居委会以村文化室、农家书屋、文化科技中心户为载体,积极开展文化文艺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经常性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把科普知识送到田间地头,把义诊药箱背到偏远山村,把先进文化带到农家大院。全县每年送科技下乡达100多场次,送戏下乡达150多场次,送电影下乡达2000多场次,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此同时,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机构的组织和阵地作用,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广场文化活动等载体,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自2006年开始,全县开展了三次电视歌手大赛,每次大赛均吸引数千城乡群众参与,屈乡大地处处歌声飞扬,群众性文化活动由此高潮迭起、精彩纷呈。每三年一届的民间文艺汇演,也使一些沉寂多年的优秀民俗文化得以发掘,并绽放异彩。如民俗表演《开山号子》、《陪郎“四十八”揖》、《正月十五烧毛狗》、《灵牛耕地》,薅草锣鼓《象牙床》,山歌对唱《车风斗》,杨林堂鼓等,这些节目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一搬上舞台就在社会上引起共鸣,广为流传。目前,全县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6人,县政府连续表彰了三批48名县级优秀民间艺人。2009年,屈原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除此之外,茅坪、归州、沙镇溪等乡镇还投资数万元举办农民运动会或专场文艺汇演,广受群众欢迎。各乡镇的广场文化、节日文化蓬勃兴起,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农村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农村文化成果的享受者,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近年来,我们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位,注重在农民中发掘人才,建立起稳定的骨干队伍,逐步壮大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艺术才华,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艺人传授、集中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基层文化骨干,涌现出了一批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节目和民间艺人。全县大大小小的民间艺术社团有40多个,大多由农民自筹资金、自置道具组建而成的业余剧团、文艺队、戏班子。这些社团活跃乡村,为农村的婚丧嫁娶及重大节庆提供演出服务,走出了一条以艺养艺......

本文来自公务员之家,查看正文请使用公务员之家站内搜索查看正文。

第九篇:农村初中校舍改造调研报告

我们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为农村初中教职员工和学生营造一个良好、优雅、舒适的办公环境和教学环境。我们于2011年月日至月日,对全县个乡(镇)场的个中学的校舍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现将调查的主要情况、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报告如下。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一)初中学校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初级中学3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9所,小学403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教职工7917人,其中初中3108人;有在校学生217416人,其中初中65459人。寄宿学生79487人,初中住校生55227人,寄宿率达84.6%。初中学校占地面积779011㎡,生均12.1㎡,建筑面积327503㎡,生均5.09㎡。建筑面积中包括教学及辅助用房128697㎡,其中教室94315㎡,生均1.47㎡;行政办公用房21146㎡,占总校舍的5.2%;学生生活及服务用房167128㎡,生均2.60㎡,其中学生宿舍112488㎡,生均2.1㎡,食堂36958㎡,生均0.57㎡,学生厕所7960㎡,生均0.12㎡。

(二)初中学校现状。

1.大班额现象突出。我县初中学生校舍建筑面积严重不足,与《农村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规定标准相差甚远。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城乡统筹发展、人口的自然流动以及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等社会发展因素,导致移民新迁区和人口密集区学校办学容量和办学规模严重不足,安全隐患极大,全县初中大班额比例达69%。以新县城为例,新城原规划为7万人口规模,在短短几年时间内猛增到17万人,而城区目前仅有4所初级中学,办学容量严重不足。因此容纳学生相当有限,其最大班额达98人,最小班额65人,另外还有3000余名学生靠租用民房办学。此类情况在我县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的乡镇初级中学也比较严重。

2.学生生活用房严重不足。主要原因:一是随着县城及中心集镇学校学生的增多以及营养工程的实施,导致了许多学校生活用房严重不足。二是作为山区县,地广人稀,学生上学路途较远,这些学生只能住校。三是我县是人口大县,劳务输出大县,很多家庭夫妻双双外出打工,留守农民工子女也需住校读书。学生生活服务用房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由于学生宿舍面积小,住宿生多,学生用床不足,住宿非常拥挤,30㎡的寝室住上近40人,每架床(上下两个铺)睡4-5个学生,对学生身体健康影响较大。学生食堂面积严重不足、设施设备简陋,厕所不符合卫生标准,严重影响了师生正常生活。这些都迫切需要新建学生生活服务用房。

(三)“十二五”期间项目投资及进度情况。

1、项目投资情况。“十一五”期间,我县“初中工程”建设项目10个,共投入中央预算内资金1280万元,建设校舍13900㎡(其中学生宿舍12350㎡、食堂1200㎡、厕所350㎡),运动场7800㎡。2009年4个建设项目,投入中央预算内资金700万元,建设学生宿舍9100㎡。其中:第三初级中学3350㎡,投资252万元;黄龙初级中学2000㎡,投资156万元;盛堡初级中学1650㎡,投资128万元;小江初级中学2100㎡,投资164万元。2010年6个建设项目,投入中央预算内资金580万元,建设校舍4800㎡,运动场7800㎡。其中:第二初级中学食堂1200㎡,投资130万元;宝坪初级中学运动场建设5800㎡,投资50万元;耀灵九年制学校厕所120㎡,投资20万元,运动场2000㎡,投资20万元;云峰九年制学校(现更名为清水土家族乡九年制学校)学生厕所(含生化池)230㎡,投资40万元;养鹿初级中学学生宿舍1300㎡,投资130万元;高阳中学学生宿舍1950㎡,投资190万元。

2、项目进度情况。截至目前为止,耀灵九年制学校运动场建设正在紧张施工;养鹿初级中学、高阳中学学生宿舍建设主体已完工,进入装饰阶段;其余工程已竣工并投入使用。

3、高度重视规划编制。为保证规划的科学性、目标性、前瞻性,我县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县教委与县发改委、县规划局等部门加强沟通密切合作,组织专人进行“初中工程”的规划编制工作,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考虑我县城镇化建设进程、人口流动和密度、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等因素,紧密结合我县教育事业发展及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在充分利用现有学校的基础上,以方便学生入学为前提,做到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二是分类指导、推进均衡。结合我县人口密度、生源分布情况,优先规划建设新县城及北部新区、中心乡镇的学校和农村薄弱初中学校,促进校际间办学条件基本均衡,提高办学效益。逐步化解“大班额”问题。不打造“重点校”或“示范校”,不搞形象工程。三是整合资源,提高效益。整合县内农村初中学校的办学资源,为杜绝浪费,对于校舍面积总量已经达标的,此次不列入建设规划,将通过调整、改造部分富余校舍,解决寄宿学生生活条件不足的问题。四是坚持标准,确保质量。凡规划的项目,均按《农村普通中小学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规划和建设,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办学标准和功能要求;严格执行有关建筑标准、规范和抗灾设防标准,按统一质量标准建设。

4、切实加强建设管理。工程立项、项目评估、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资金管理、预决算审计、竣工验收、档案管理将严格执行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的规章及行业标准。建立健全工程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严格实行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制和工程质量保修制。做到了“五个严格”。一是严格执行规划。对批复后的规划严格执行,无大的调整和改动。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农村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二是严格基建程序。项目严格按照基建程序操作,严格立项审批,统一组织招投标选择施工队伍。坚持了四项基本建设制度,即基本建设工程投标制、工程质量监理制、项目法人制和决算审计制。坚决贯彻“牢固、实用、够用、方便学生”的原则并严格执行。三是严格工程质量。选择了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规划、设计,严格选择有质量保证的材料用于施工,教委组织了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指导和监督工程的施工,严格按程序对完工项目进行验收,确保了工程质量。四是严格项目责任。我县每个项目都有专门的负责人,负责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责任。县上与各项目学校签定了责任书,并建立责任追究制。所有项目工程严把质量关,坚决杜绝伪劣工程和重大安全事故;严格按照市上确定的年度工程计划,实行了倒排工期制度,按时、保质完成年度建设任务。五是严格资金管理。我县对“初中工程”专项资金实行了专户管理,封闭运行,集中支付。将中央预算内资金纳入县财政专户统一管理,并严格按合同和工程进度拨付资金给施工企业。每次资金拨付时,需施工单位、项目学校、监理单位签署意见后报县教委、发改委、财政审核后方才拨付。工程项目单位接受审计部门的监督,对项目计划和执行情况、经费支出情况以及土建工程决算进行了专项审计。通过建立专款专用制度,严肃财经纪律,确保了资金安全,无截留、挤占、挪用、滞拨的现象发生。

5、全面落实优惠政策。“初中工程”的实施对中西部的项目县来讲,是雪中送炭,可谓机遇难得。我县本着对人民群众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制定并落实了相关政策,管好用好中央专项资金,使之发挥最大效益,努力把好事办好,好事办实。县教委主动联合发展改革、财政、城乡建委、工商等部门,对“初中工程”延续“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有关优惠政策措施。对项目立项、办理土地使用手续、规划设计、施工组织等建设过程中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均予以免收;涉及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在服务双方协商的基础上,有关单位从支持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适当给予减收。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初中工程”投资的效益。

6、项目实施效益。一是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据统计,“十二五”初,我县农村初中生均校舍面积为6.4㎡,与国家规定的9.72㎡相差3.32㎡;学生食堂仅有25651㎡,生均仅有0.4㎡。工程实施后,使绝大部分农村初中学校具备了基本的校园、校舍和体育活动设施,使寄宿学校食堂、饮水设施等方面得到了改善。截停“十二五”末,全县初中学校占地面积增加166552㎡,生均由原来的11.5㎡增至13.5㎡;校舍增加32079㎡,生均校舍由原来的6.4㎡增至6.6㎡,其中新增学生宿舍19150㎡,食堂13355㎡。建设塑胶运动场26片共20余万㎡,投资近5000万元。二是排除部分校舍隐患。通过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排查,全县D级危房9万余㎡。通过“农村工程”与校安工程有机结合,排除初中校舍危房近4万㎡,有了较大改善。

7、促进均衡发展。实施“初中工程”,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县部分农村学校寄宿比例低、大班额现象严重、办学条件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有力推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了教育公平。项目建成后,学校新增学生3194人,新增住宿生32292人,提高住宿率47%,改善约20000名原住宿生的住宿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班额。通过对食堂的改造,添置设备设施,学生吃得安全舒心;部分学校建设卫生厕所,改变蹲位不足、卫生状况差的现状;塑胶运动场的建设,提升学校整体形象,促进体育教学发展......

本文来自公务员之家,查看正文请使用公务员之家站内搜索查看正文。

第十篇:农村学校艺体教育调研报告

一、当前农村学校艺体教育现状分析

(一)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1、教育导向有偏重。虽然我国一直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方针,但在贯彻落实中,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导向因素、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方向因素等问题,使得长期以来,“体、美”培养远远落在了“智、德”培养的后面。

2、教育考核不完善。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工作的考核均主要考核语文、数学等统测学科和升学率;学校基本未对音体美教学情况进行考核。导致了在农村学校管理中,师资配备的不合理性、课程管理的随意性和实际教学的任意性现象较为严重。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艺体教育的重视,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各级层面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有较大提升。例如县从2013年开始,对学校体育教学情况进行抽测,所得成绩在教育局对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中占20分,2014年将对学校的音、体、美教学情况全面进行考核,同时出台了关于阳光体育活动、社团建设及各种竞赛的一系列方案和规定,这些极大地提升了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但由于历史原因,学校、教师和学生及家长对艺体教育的认观念转变仍不彻底,重视和认识仍然不足,配套跟进的教学管理措施、考核评价机制仍未建立和完善。

(二)师资队伍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1、编制相对不足。一是艺体教师核定编制总数相对实际需求数的不足。近年来,仅在2011年以2010年艺体教师人数为基础对编制数进行了微调。并未考虑入学儿童人数增加、流动人口就学、校点分布等因素,核定编制数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数。二是偏远地方学校的音体美专业教师相对县城区内学校及据中心城区半径距离小于五公里的学校不足。艺体教师的缺编集中在偏远地方学校,特别是村小一级艺体课程基本形同虚设。以县玉屏镇为例,全镇共有中小学教学班25个,在校生近1000人,但仅有音乐专业教师2人,美术专业教师4人,体育专业教师1人。其中中心校仅有1名体育专业教师和1名音乐教师,村小均无艺术专业教师,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2、专职程度低。艺体专业的教师在学校工作中未担任所学专业的专职教师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整体教师编制不足的原因,加上学校评价考核的不完善。很多艺体专业教师都担任了其它学科的教学,成了兼职教师。仍以玉屏镇为例,艺体专业毕业的7名教师均担任了统测学科的教学,都是兼职教师。由于编制不足,再加上专业老师未专职,导致更多的非专业教师担任了艺术教学工作。这直接导致了学校的艺术教育状况参叁不齐,总体水平低。

3、教研水平差。由于专业教师不足、兼职教师专业化水平低再加上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使得农村学校艺体教研活动的开展基本是空白。这使得从事艺体教育的教师业务水平长期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在教学中根本无法落实教学的要求,教师“不想上好、不能上好”艺体课的情况十分严重,挤占艺术课程挪作它用或“放羊式”教学情况十分普遍。

(三)设备设施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生均公用经费较低等原因,农村学校的艺体教育设备设施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目前,虽然农村学校的艺体教育设备设施配置在“普九”、“督政”工作中的得到了改善和提升,但若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和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的标准来看,仍处于十分低的水平。

仍以玉屏镇为例,从体育教学设备设施上看,存在着活动场地不足、体育设施不齐的情况。玉屏镇两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均无环形跑道,仅有几个篮球场,更无单双杠、鞍马等体育设施;村小的活动场地仅有百余平方米,一两张乒乓台。教学设备设施不足的情况在音乐教学和美术教学上更为严重。全镇学校均无专门的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舞蹈教室。诸如教学中如需的钢琴、电钢琴、石膏像等更是廖廖无几。

二、解决农村学校艺体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强认识转观念,突破农村艺体教育的束缚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切实转变传统观念。“艺术教育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了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对于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的长期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2002年教育部便出台了第一个艺体教育法规性文件《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随后又相继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文件在实际工作中均未能在农村学校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所以,解决艺体教育问题首先需要各级部门不断加强宣传,深入讨论艺体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及艺体教育与德育、智育等的内在联系,要使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各界认识到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离不开艺体教育,艺体教育对于开发学生身心潜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转变长期以来重智育、德育,轻体育、美育的观念。

2、高度重视、建章立制,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层面应分别制订出相应的相关艺体教育的工作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使艺体教育考核具有不同于应试教育考核的特点,切实摆脱应试教育对艺体教育的束缚,提升教育工作者对艺体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师资建设,突破农村艺体教育的瓶颈

1、要配好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实际需求,重新核定艺体教师编制人数,进一步加强对学校艺体教育的师资编制配备。同时加大音体美专业教师的引进力度。在教师配备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向农村学校倾斜,实现校际间师资配备的均衡。

2、要用好人。用好人关键在于学校。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做好工作:一是实现专业教师专职化、兼职教师稳定化。逐步实现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在工作安排中,改变过去因整体编制不足而“挖肉补疮”的方式,真正将有限的艺体专业教师专职化;同时在兼职教师的安排时,也要充分考虑教师实际情况,让对音体美相关专业有一定水平的教师担任工作。二是统筹安排、整合好现有资源。当前学校的艺体教育专业教师配备也存在着不合理的情况。例如针对玉屏镇中棉小学有4名美术专业教师,中心校没有;中心校有1名体育专业教师,中棉小学没有;两所村小没有艺体专业教师的具体现状。笔者认为,由乡镇中心校来一体化管理所辖学校艺体专业教师,将专业教师从某一个学校的教师变为全镇的专业教师......

本文来自公务员之家,查看正文请使用公务员之家站内搜索查看正文。

第十一篇:农村空巢老人情况调研报告

镇有22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3.2万多人。其中六十岁以上的人有5302人,占总人口比例16.1%,其中空巢老人占老年人的30%,他们的生活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和发展,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党的各项重大决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

一、农村空巢老人现状

1、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现状差

这些农村的老人,属于贫困的弱势群体,他们大多依靠家庭的供养,然而由于我们的农业生产落后,使得以农为生的他们收入微薄,他们的家庭通常子女超标,中青年农民供养老人成为他们很大的一大负担,另外,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中青年越来越多的流入城市,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地携带妻儿进城谋生。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入高于种地收入,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特别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他们参加农业劳动的比例高达80%。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真可谓苦不堪言。

2、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人老了,病痛自然多。尽管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仍有不少人连补偿起付标准线以下的费用也负担不起。同时,农村老人普遍有“拖”病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抱怨医院收费太高,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廉价的止痛药,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俭,舍不得花钱看病,对待小病,他们总是一拖再拖,得了大病就干脆不治了,万一遇上病情突发,家中无人,又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难以治愈的严重后果,有的农户家距村卫生室超过5公里,到镇卫生院、县医院看病就更不方便了。老人们得了急性病常常会耽误治疗,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3、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空巢”最难熬

“空巢老人”外出务工的子女由于忙于生计,有的一年难得回家一次,甚至几年没回过一次家,有的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不与老人通一次电话,让老人陷入孤寂之中。万家村1组的郭承全夫妇就是如此,两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并将小孩也带到打工处上学,几年时间不回家探视老人,老人反而天天为儿孙的生活状况担忧着急。

有些老人的子女并未外出,住得也不太远,但由于“代沟”等问题,共同语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远。老人们只能围着自己的“空巢”打转转,生活在封闭的狭小空间里,情感得不到倾诉和释放,整天郁郁寡欢。

除了天伦之乐的缺失,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贫乏。受多方面因素限制,全镇部分村、社区活动室只是作为摆设,活动室更没有健身、康复的器材设备。镇合江村共有“空巢老人”50户,其中20户家里连电视机都没有。

有些老人还为教育子孙伤脑筋。教育孩子,这本是年轻父母的事,可是,由于子女大多在外务工维持生活,孙子辈的读书、教育这项任务全部落到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身上。双河村的王世清老人无奈的告诉我:“我两个儿子都出去打工,放下两个孙子在家读小学,要管吃、管住、管监护,教育孙子不但责任大,而且极为操心,今天不是孙子生病,明天就是孙女闹别扭,又是隔代教育,加之性格孤避,不听话,又不争气,时不时还给你惹祸上身,再加上我们没文化,无法辅导读书,怕影响娃娃终身。教育不好又怕儿女埋怨,真是心烦”。

二、当前“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1、经济环境差造成空巢老人

由于改革开放,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物价持续上涨,农村的经济收入已无法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于是产生了农民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得不外出务工来补贴家用,近年农村惠民政策不断出台,政策宽松,农民工地位明显提升,种地与务工收入比对,形成明显差距,加上近年来打工人员中部分人员已成为外地老板留用人才,工薪较高不愿返乡等因素,造成空巢老人。

2、人口的老龄化和少子女化造成空巢老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形成,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宠幼厌老”的现象有所抬头。有人预测,到21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城市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60%—7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而农村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3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

3、家庭原因造成空巢老人

一是老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产生冲突与矛盾,而选择独立生活。二是子女压力大(子女的子女读书等),无暇照顾老人,老人也不愿加重子女的负担,而选择独立生活。三是受住房紧张等条件制约,无法与子女同住。四是极少数子女具备条件,但赡养老人的观念很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

4、老人长期养成的生活观念和习惯难以改变

一些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在城市购买了房子,也乐意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享福”。但城市生活是一种与乡土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农村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城市高层的单元套房、相对淡薄的人际关系,使得一部分老人对久居的农村生活充满怀念。也有的农村老人虽然希望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但觉得双方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共同居住与子女产生冲突而选择返回农村居住。总之,对于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留在农村。所以,除了那些进城务工......

本文来自公务员之家,查看正文请使用公务员之家站内搜索查看正文。

第十二篇: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强调,均衡九年义务教育在全国的实施,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一直以来,我县始终把全面发展义务教育摆在建设和谐新的优先位置,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工作,及时解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存在的问题,县财政局组织了关于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情况的调研工作。

一、我县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南部边缘,全县辖9个镇、6个乡(含2个彝族乡),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少数民族待遇县。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共有158所,其中:初中22所(含九年一贯制12所),小学136所(含教学点10个)。在校生29763人,其中:小学生19985人,初中生9778人。

二、我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执行情况

(一)、我县坚持因地制宜、以校施策的原则,按照“具备食堂供餐条件的学校实行食堂供餐,不具备食堂供餐条件的学校实行蛋奶供餐”的思路,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目前,实施营养改善计划食堂供餐学校共有12所,涉及学生5993人;实施蛋奶供餐的学校146所,涉及学生23770人。

(二)、县财政按照省定小学20元/生·年,初中800元/生·年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根据教育事业统计学生数统筹安排公用经费,列入县级财政年度预算。2011年至2013年累计安排生均公用经费()万元(其中:2011年()万元,2012年2080万元,2013年()万元)。上级拨付的学杂费和生均公用经费全额划拨到县教育部门,教育部门及时划拨到学校,保证学校正常运转。

(三)、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后,为加强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作,加大对校舍的规范化监督管理,建立了校舍改造长效机制,中小学校舍的维护、改造、建设纳入全县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经费财政列入预算,全额保障。汶川地震后国务院启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项目,县制定了2009年至2013年校安工程建设五年规划,县财政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五年规划的顺利实施。2009年投入为2390万元,完成了19所非淹没区学校40栋楼19541平方米的重建及加固;2010年投入资金2479万元,完成了36所非淹没区学校55栋楼16857平方米的重建及加固。

(四)、全面贯彻落实“两免一补”及义务教育助学金制度。出台了系列关于做好“两免一补”工作的政策措施,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建立和完善了资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救助制度和助学金制度。

三、我县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县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与先进市、县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有些问题和不足亟待解决。主要表现为:

(一)、教育经费短缺。我县是部级贫困县,财政困难,政府办学财力不足,导致许多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不全,软件设施不到位。2013年县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为,以后需逐年增长已成困难。因此,经费不足已成为制约全县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

农村调研报告范文篇2

4月23日至25日,总理在四川大巴山区视察时说,公益事业要靠群众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农民以自己的双手改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直接受益的、像乡村道路这样的公益设施,不能算增加农民负担。农村公路建设要学会用民主协商的办法,从为贫困地区服务的实际出发来解决。

序言

公路,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靠它来连接城市与乡村、靠它通过运输(仅指公路运输)工具这一载体来实现人和物的流动,以达到人畅其行,货畅其流。而其中的农村公路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在一定意义上事关农村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局,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中央正在加大西部大开发的力度,集中力量组织实施县际和农村公路建设,因此,要实现大安交通发展新跨越,就必须整合道路资源,在2005-2010年期间,抓住机遇、大力开展农村公路建设。

一、xx区农村公路的现状和优势

(一)公路现状

xx区人民通过几十年艰苦不懈的奋斗,使公路从无到有,不断延伸,公路技术等级不断提高,公路交通事业不断发展,交通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十五”期,全区多渠道筹措资金1.5亿元投入到公路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对主要县道、重要乡道、旅游通道、开发区道路进行了全面硬化,实现了乡乡通水泥路的目标。何市三级客运站建成投入使用,xx二级客运站(xx市东门汽车客运站),也即将投入运营。公路交通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十分显著的。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xx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过多,目前交通环境的改善还是低水平的,全区远郊乡镇公路大循环和近郊乡镇公路小循环的目标还未实现,公路网化程度还较低。据统计,在全区413.5公里公路中,除国、省道5条38公里已全部硬化,8条县道56.3公里还有6.5公里未硬化,29条乡道162公里只硬化了9条35.4公里;64条村道157.2公里硬化了11条16.7公里;xx区境内自井管养道路总里程23条52.722公里,其中省道4条22.663公里,县道3条15.636公里,盐道16条14.423公里。公路主干道虽已建成,但“毛细血管”还不畅通,农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公路技术等级普遍偏低,多数乡村公路不仅是低级路面,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断头路,乡村公路不畅仍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我区农村公路建设的优势

一是从国家发改委获悉,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投入1000亿元资金加大对全国乡村公路的改造和升级。交通部表示,今后力争用五年的时间,全面改造农村公路,让农民兄弟走上水泥路或油路;四川将从今年起,每年安排1亿元对完成县通乡、乡通村油路或水泥路的地区给予“以奖代补”。这些新的措施和政策出台,都为进一步搞好农村公路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二是当前农民群众建设乡村公路的热情高涨,要求建设改造乡村道路的呼声迫切。因此引导好村民“一事一议”,辅之以政策和适量资金支持,就能掀起农村公路建设的高潮,使“星星之火”达到燎原之势。

二、制约我区农村公路发展的原因和实施目标

(一)我区公路隐含着的问题

一是目前农村公路技术等级普遍偏低,交通环境的改善还不够高。以大安区为例,在全区391公里公路中,硬化率仅占26.1%。据统计,多数乡村公路不仅是低级路面,而且还有相当一部份是断头路,乡村公路不畅仍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是由于公路重建轻管的观念较为突出,长期以来对乡村公路路面养护投入极少(有些乡、村根本没有投入),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加之少数群众整体利益意识差、法制观念淡薄,致使乡、村公路的路产路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害,乡村公路的路状极差,车辆通达程度低。尽管公路修到了家门前,车辆也很难行至家门口,一些群众仍然要步行几里或几十里的山路才能乘上班车,公路的运输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未真正发挥出来。

三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公路建设欠帐过多,交通部门和乡镇均相应背上了较为沉重的债务袍袱。目前公路建设、养护资金还未真正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安排,对交通建设项目都是采取的“以奖代补”政策,因此,要妥善处理好公路建设的负债问题已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大力筹资继续投入农村公路建设,更是难上加难。

(二)2005年—2010年农村公路建设的规划目标

国家要求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各地计划和公路建设部门必须做好乡、村油路的改造和道路升级的前期勘察设计、规划工作,争取在2006年初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我区早规划、早部署,就能获得比较优势,能够最大限度地争取中央、省、市的农村公路建设补助资金,从而促进农村公路建设。

一是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中央、省、市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的历史机遇,加快交通事业发展,努力提高通达深度,提升公路等级,强化公路养护,构建农村公路体系目标,促农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是基本原则:采取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量力而行、适度超前、先通后畅再联网,着重提高通达深度,逐步提高路面等级,逐年完善,升级上档。

三是主要目标:乡道以改建油路和水泥路为主、村道以新建土路、改建泥结碎石路为主。2005-2010年,规划改造县际和农村公路共427.59公里,总投资13405万元。其中改建县道4条13.119公里、乡道30条164.471公里,村道250公里(其中新建土路100公里、改建泥碎路250公里)。全区实现通乡公路全面硬化,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农村的交通环境将会得到根本改善。具体任务是:

1)县、乡道建设:

总长177.59公里,总投资10605万元,其中水泥砼路面93.527公里,沥青路面84.06公里,按技术等级分三级及以上的24.739公里,四级的152.9公里。分年实施规划为:

1、2006年,计划投资3977万元。其中改造县道3.973公里,改造乡道44.547公里,共计48.52公里。

2、2007年,计划投资1743万元。其中改造县道3.766公里,改造乡道34.814公里。共计38.58

3、2008年,计划投资1635万元。改造乡道30.162里。

4、2009年,计划投资1861万元。改造乡道31.5公里。

5、2010年,计划投资1389万元。其中改造县道5.38公里,改造乡道23.448公里,共计28.828公里。

2)村道建设:

投资2800万元,建设农村公路250公里。其中新建土路100公里、改建泥碎路250公里(注:新建土路按3万元/公里、改建泥碎路按10万元/公里测算)。分年实施规划为:

2005年,投资575万元,新建土路25公里,改建泥碎路50公里,共计50公里;

2006年,投资460万元,新建泥土路20公里,改建泥碎路40公里,共计40公里;

2007年,投资445万元,新建泥土路15公里,改建泥碎路40公里,共计40公里;

2008年,投资445万元,新建泥土路15公里,改建泥碎路40公里,共计40公里;

2009年,投资445万元,新建泥土路15公里,改建泥碎路40公里,共计40公里;

2010年,投资430万元,新建泥土路10公里,改建泥碎路40公里,共计40公里。

三、大力发展我区农村公路的方法和保障措施

(一)努力筹措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要实现农村公路近期发展目标关键是要解决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问题,目前的筹资渠道一是结合中央、省、市有关公路建设精神,区应出台《大安区农村公路建设村民自治、一事一议实施意见》,发动群众集资建路;二是充分利用省、市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补助政策,努力争取公路建设补助资金;三是以农村客运线路经营权拍卖、转让形式,向经营单位收取公路建设维护费;四是全区除农田基本建设义务工应抽一部分用于公路建设外,还应把土地出让、建筑工程、公路两旁的开发和向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文化娱乐业征集的交通建设资金纳入倾斜政策之内;五是区财政应将农村公路建设补助固定纳入预算安排;六是农村公路渡改桥资金可争取省、市补助和乡镇群众自筹。

(二)建立健全公路建设领导机构。组织领导是搞好公路交通的根本保障,区应建立大安区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交通、乡镇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各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的机构,以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的领导。

(三)认真搞好“村民自治、一事一议”工作,在农村公路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杨民主,对农村公路建设等级、投资规模、建设方案等应在充分征求广大人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来定,公路建设的资金使用应在乡、村的政务公开栏上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四)坚持择优选择施工队伍,保证工程质量。在认真审查施工单位建筑资质的基础上进行公路建设的招标工作,区纪委、监察局要始终介入到公路工程招标工作的全过程,交通局和水利农机局要进一步完善公路工程质量监理制,搞好公路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理,继续发动沿线群众对工程的施工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全方位严把工程质量关,保证工程质量。

(五)乡镇党委、政府要搞好公路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认真解决好公路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占地、青苗、附着物和杆管线搬迁等具体问题。

(六)是要处理好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的关系。

公路建成后,要取得预期效果,主要靠养护管理。一是全市应建立将养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的机制,确保养护经费的落实;二是全面进行养护体制改革,从深层次解决养护机制问题,将养护逐步推向市场,化解包袱,轻装上阵;三是根据《公路法》的规定,层层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落实养护资金和人员,积极推行村民自治养护公路的办法,确保农村公路完好畅通。另外,市区公路交通主管部门还应把乡、村公路的养护管理纳入技术指导和服务范围之内,开展检查评比,督促乡、村养好、管好公路,使公路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保证其发挥应有的运输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服好务。

(七)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应采取的保障措施:

1、在实施“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的工作中,市、区应出台相关的“以奖代补”政策给予引导,调动乡镇、村组修建农村公路的积极性;督促乡镇人民政府在道路的日常维护管理上明确具体的管理办法,落实专人养护道路,建立长效管养机制;区交通和水利农机部门要将农村公路纳入技术指导和养护管理的工作范围,开展检查、总结、评比,对农村公路管养搞得好的乡镇给予奖励,激励乡镇更好地管养农村公路。

2、区交通局要进一步扩大交通管理职能,积极争取对农村客运市场的经营管理权,对有条件通客车的农村公路开展客运优质化服务,实行客运线路经营权拍卖转让,收回部分公路建设投资。同时要求经营单位与相关乡镇签定好《公路管护协议》,落实管护资金和人员,区交通局与相关部门一起坚决打击非法营运的机动车辆,取缔非法营运,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3、依照《公路法》规范有序地搞好公路两旁的土地开发,搞好招商引资,使公路两旁的国有划拨土地能得到合理利用,区交通局和乡镇人民政府也可在土地出让中获得收益,用于公路交通建设和偿还公路建设债务。

4、按照《公路发展规划》和路政管理要求,严格路政管理审批制度,分级负责。明确区管县道、重要乡道和旅游通道,乡管乡道和重要村道,防止乱修乱建。

农村调研报告范文篇3

存在问题

一是保障对象的界定不规范。目前,确定农村低保对象的标准和范围仍然达不到规范化和透明化。谁应作为低保对象,谁不应作为低保对象?目前各级民政部门普遍采用的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办法来计算,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政府确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和人员应列入保障对象,且重点是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人员,因伤致贫人员,因病致贫人员,因灾及其他原因致贫人员。但实际上,这种“农民人均纯收入”办法的计算由于程序复杂、项目繁多、计算繁琐而难以落实在具体实施中,从而很难把好低保对象入口关。和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收人有其自身特点,使得在收入界定上存在一定困难:第一,收入难以货币化。由于农村居民收入中粮食等实物收入占相当比重,在价值转化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第二,收入的不稳定性。除农作物收成的季节性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等因素外,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也增大了收入的不稳定性。第三,相关农村社保制度未完全普及。特别是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未完全普及,那些丧失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口其生活、就医、子女求学等方面的困难加大。在审查、审核低保对象时,个别地方还存在人户分离,把年老父母与子女分开,单独由父母申请农村低保,而把法律规定由子女承担的赡养义务推向政府。此外,有的基层工作人员还因人情关系的原因,没有按照低保标准认真核定核实,草率估算,随意填报,将不属于低保对象的人确定为低保对象,使一些人钻空子、占便宜;有的基层工作人员觉得困难人数多,工作难做,得罪人还不得安宁,所以宁愿少报也不多得罪人。在县一级上,可能有的县市区为了多争取上级拨款而多报困难人数,也可能有的县市区为了减轻本级财政的负担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拒之门外。

二是保障标准的确定仍偏低。目前,烟台市农村低保标准是根据农村居民的平均实际收入和消费水平,市场综合物价指数,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收入状况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来确定。测算的依据是按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进行。由于全市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全市平均保障标准(1138元/人.年)目前看来还是不算太高,而各县市区情况不同也造成了农村低保标准和范围存在较大差别。例如,莱山区和开发区的农村低保标准已达到1400元,低保人员人均月补差分别达到58元和70元;而栖霞市的农村低保只有900元,低保人员人均月补差也仅有33元。由于部分县市区农村低保标准相对偏低,因此实施范围相对较窄,覆盖面不大。目前全市已纳入农村低保的贫困农民共有76499人,不足全市农村居民总数的3%。农村低保标准偏低,远不能满足农村困难群众的实际需要,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困难,达不到保障基本生活的效果,而每个月三十几元的补差标准相对于当前的物价水平来说,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三是保障资金的落实不到位。低保资金能否很好落实,直接影响到农村低保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低保预算资金落实不及时,是导致低保金发放难的直接原因。据调研得知,县级农村低保资金的来源渠道主要包括上级下拨的低保资金(即省、市两级低保补助资金)和县级安排的低保预算资金(目前烟台市大部分县市区已取消了乡镇一级负担农村低保资金)两大部分。2007年,山东省财政安排的643万元和烟台市财政安排的289万元农村低保补助资金已落实。实际上,这两部分补助资金12月份才由省、市两级财政拨给各县市区,但是2007年全市县一级财政预算计划安排农村低保专项资金2332万元,至三季度末落实不到1500万元,缺口仍然很大,导致了有的县市区由于资金不到位,没有按计划落实,特别是新增人员的农村低保金迟迟未能发放,一直拖到年底,等省、市两级低保补助资金到位后,才陆续进行发放。另一方面,低保资金短缺和落实不及时也影响了全面实现农村低保应保尽保的目标。2007年烟台市纳入农村低保范围的人数为7.6万人,如果加上因为患大病和遭受自然灾害而生活窘迫的农民,还不止这个数字。

四是配套措施的落实不完善。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全面建设农村低保制度的配套措施仍不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在与农村其他社会保障制度衔接上缺乏协调性。最低生活保障主要是解决低保对象的最低生活需求,保障其生存,但仅靠有限的低保金是难于解决低保对象大病治疗、子女教育以及其他不可预料的突发事件造成的生活困难。因此,需要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关的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生产、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以提高农村低保工作的整体水平,确保农村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如果这些配套措施不落实,农村低保制度建设将成“镜之花,水中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是空谈。唯有配套好各项优惠政策,才能更加有效地帮助困难群众摆脱贫困。

五是基层工作力量较为薄弱。基层低保工作人员的严重不足,已影响了工作的开展。目前,烟台市纳入农村低保的困难群众已有7万多人,到今年将有可能增加到8万人享受农村低保,涉及的低保金有4000多万元。这就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具体负责农村低保工作操作和运行外,还需要设立专门的低保工作机构和配备低保工作人员。但目前全市只有部分县市区设立了专门低保科或低保中心,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编制。可以想象,一个县市区少则上千名多则上万名低保对象,仅家庭收入核查都应接不暇,更不用说实行动态管理,因此工作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为了完成工作,只有采取应付的方式,造成了农村低保工作不到位。而到乡镇(街道)一级仅设民政助理1-2人负责,而且是兼职。乡镇(街道)民政办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是根据传统的民政业务种类和工作量来安排的。近年来,就新增加了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大病救助以及其他配套社会救助等主要民政工作。政策性强、对象多、覆盖范围广的社会救助全面实施以后,乡、村两级的民政社会救助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空前加大,并呈继续加大之势,原有力量显然不能适应现有工作需要,严重制约了农村低保工作的进一步规范管理和长远发展。可见,给农村低保工作配备机构和专职人员已是刻不容缓。

对策建议

(一)科学测算收入、准确界定低保对象。农村低保制度是保证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而科学准确地测算低保申请人的家庭收入是确定保障对象及补助标准的主要依据,家庭收入的类别应为种植、养殖、加工、劳务等纯收入和接受或应该接受的扶(抚、赡)养费等。由于农村家庭经营收入类别繁杂,价格按地域高低不一,因此在家庭收入的具体计算上,应本着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制定一个科学的量化标准(比如农作物的地域亩产量、扶养费支出比例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分类进行匡算,但必须计算纯收入。如种植、养殖、加工等收入的计算,应以总收入减去种养加过程的投入费用,才能计算出实际收入。

(二)适时提高保障标准。农村低保标准应依据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包括吃、穿、住、医、教等)必需品的实际需求及各级政府财政实际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并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及物价指数的变化不断调整,由当地政府予以公布。保障标准既不宜过低也不宜过高,确定过低保障不了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确定过高政府财力又难以承受,也易助长人的隋性,助长不劳而获的思想。所以,农村低保标准要实行科学化管理,不断缩小保障水平和农村贫困群众的实际生活需求之间的差距,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别。依据国际贫困线法(贫困线标准应为人均纯收入的1/3)和恩格尔系数法(贫困线标准应为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的1/2),结合物价指数变化,并考虑到各级财政的承受能力,建议到十一五末,农村低保标准应不低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

(三)切实落实农村低保专项资金和工作经费。政府最基本的职能之一是为公众谋福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各级财政均应适时农村低保工作的投入,不断增加低保资金预算和工作经费投入,增长幅度应与经济发展增幅同步,并可以考虑从福利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数额资金作为低保资金或工作经费。另外,为使低保资金能尽快地落实到低保对象手中,建议上级下拨到县级的低保补助资金的拨付时间由每年年中或年底调整到每年年初,到下一年年初再根据上年实际发生额进行冲抵。农村低保资金在发放方式上应实行社会化发放,由县级财政部门根据同级民政部门提出的发放名单和金额,以财政涉农资金“一本通”的方式直接发放到户。

农村调研报告范文篇4

高质量医疗消费的要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药品安全关系着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农村医疗机构的药品使用情况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老百姓的用药存在着安全隐患。

作为县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其重要职责是承担着全县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五河县全县总人口71.7万,其中农业人口63.2万,因此占全县总人口的88.1%的农业人口的用药安全无疑成为药品监管中的重点、难点。今年以来,我局组织专门力量,截至目前,已深入全县126家农村医疗机构(村卫生室、村卫生站)进行检查,现就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加强农村医疗机构药品监管,保证农民用药安全谈一些粗浅认识。

存在问题

1、乡村医疗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农民用药安全堪忧。农村医疗机构是最基层的用药单位,但乡村医生业务水平偏低严重影响了农村用药安全。乡村医生中大部分是三重角色于一身,往往一名工作人员自己既做医生又当护士,同时还是药品管理人员,“以护代药“、“以医代药”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些人员没有经过系统正规培训,对药品的药理知识掌握不够,对药物的禁忌及不良反应知之甚少,安全用药知识贫乏。农村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法律意识不强,认识不足,对药监部门举办的培训班不认真学习,没有把所学的法律知识切实运用到工作中去,造成不违现象的发生。

2、药品存放条件恶劣。部分农村医疗机构房屋陈旧,有的墙面表层已经脱落、里面潮湿、门窗破烂,有的药房光线暗,药品随意摆放,甚至将日常生活用品与药品一起混放;有的药品包装盒上满是灰尘,药品与地面或墙壁接触,卫生条件极差,根本不具备药品必要储存条件,药械混储现象较普遍,无通风、防潮、温控、货架等基本设施;有的农村医疗机构没有设独立药柜,无药品专用存储库房;有库房的也未实行色标和分类管理,需低温存放的药品,多数无低温存储设施。

3、药品购进渠道不规范。目前,农村医疗机构由私人经营,其医疗机构收益主要来自药品,导致一些人片面追求高利润,采购药品一般很少去考虑供货单位的资质和质量保证能力,只图价格低廉,随意向这些医药代表和个体药贩购进药品,往往不向对方索取相关证照,不签订药品购进合同,不按规定索取合法发票,不按药品标识认真详细验货,致使一些假劣药品流入农村市场,对农民用药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查处在村级医疗机构的药品案件中,由于这部分假劣药品无进货凭证,造成药品监管部门无法追根溯源地查处。

4、药品管理制度不健全。少数村卫生室(站)没有建立药品进货验收台帐,采购药品未按规定索证,对近效期药品没有实行效期管理,没有建立完善的药品进货检查验收、药品储存、养护管理、特殊药品管理、不合格药品及退货药品管理等制度。

几点思考

1、加大法律法规宣传的力度,努力增强农民用药安全意识。在日常监督和各类专项检查等活动中,执法人员应尽可能多地向相对人及周围群众宣传药品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知识,指导广大农村群众正确、合理地购买、使用药品,提高他们对药品这一特殊商品的相关知识及安全、合理使用等问题的认识。利用城乡集市等群众聚集的机会,讲解相关的政策法规与合理用药的小常识,或发放宣传单、利用电视字幕、宣传条幅,或深入到中小学校向学生授课等多种有效的形式进行宣传;努力通过“五五”普法活动加强药品法规宣传活动,把对农民宣传药品法律法规作为开展法律法规五五”普法的重要内容认真落实,通过药品法规常识的宣传,达到农民自觉维护药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2.加大培训力度,增强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提高用药水平。针对农村药械人员业务素质低,管理水平差这一问题,应积极争取卫生部门配合,加大培训的力度,建立农村药学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制度,全面提高专业素质、法律意识和药学服务水平,通过有针对性培训,宣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和政策,讲明药房规范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强调药品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阶段在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同时,应重点加强《安徽省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监督管理办法》的培训和宣传。

3、加快推动农村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创建工作。“规范药房”创建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统一认识、积极参与、相互配合,周密部署实施。目前,应充分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制定进一步推进村级医疗机构药房规范化管理的具体措施,加大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创建工作力度,逐步规范其药品的采购、验收、入库、保管、养护、使用等诸环节的内容,促其不断提高药品管理水平和层次,加快推动农村医疗机构药房早日走上规范化轨道,保证农民用药安全有效。要求村卫生室必须独立配备药房与治疗室严格分离,药房必须达到防潮、防霉、防尘、防鼠、防蝇及避光通风的要求,保持环境整洁;配备与用药规模相适应的、便于药品陈列、储存的标准药柜,做到内服药与外用药、性质相互影响、易串味药品与一般药品、药品与医疗器械分开存放;精神药品、拆零药品单独存放,使药品陈列有序、分类明显、美观整洁;使用生物制品和其他有冷藏要求药品的村卫生室,应配备冷藏柜,做到专柜储藏;药房必须配备并悬挂温湿度计,并做好记录,当温湿度超过药品储藏规定范围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建立药品购进验收台帐,各农村医疗机构要按规定做好验收记录。

4、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水平。作为监管部门,更应主动把农村医疗机构的监管工作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去,进一步创新监管方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水平,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多做贡献。对农村医疗机构的监管应采取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以严查购进药品渠道和使用假劣药品为切入点,对农村医疗机构进行全覆盖检查不留死角,同时加大检查次数,严厉打击农村医疗机构从没有药品经营资格的企业购进药品和使用假劣药品的违法行为;要以农村药品市场整治为重点,加大对非法药贩、无证经营、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对违反《安徽省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监督管理办法》的查处力度。充分利用药品检测车的快速检测功能,对可疑药品进行快速筛查,避免监督抽验盲目性,提高监督管理工作效率,为拓展农村药品市场监管特别是质量监管提供技术保障。

农村调研报告范文篇5

农村土地问题调研报告

农村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健,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但就单纯的土地管理而言,无外乎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两个方面。我基层所地处山区农村,辖区地面大,人口分布广。由于长期工作在农村,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调查了解到农村土地的管理仍有较多的问题存在。

一、农村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农用地管理问题

目前,我国实行土地承包30年不变,广大农村现存的农用地管理模式,基本上是按照土地下户时农户、人口的分配土地订立承包合同,明确30年不变的。这一做法给以后的工作留下了许多弊病。一是长期的人口增减,即使是原有农产不变,各户耕地的多寡已明显凸现,二是随着移民并村,新增人口入户易,种地难;三是原有的小自然村,人口迁徙已尽,耕地悉数撂荒;四是离迁居地较近的户,一户种着多户的地,粗放经营,广种薄收;五是大村少数农户由于人减地多,或是耕种不了,或是看重眼前利益,进行私下租种,甚至转让建房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2)建设用地管理问题

建设用地问题,主要涉及到农民宅基地问题和乡镇村建设用地问题以及部分国家建设用地问题。农民宅基地问题主要表现是:一户两宅甚至一户多宅,村中旧房空占土地有增无减,村外新宅蚕食农田与日俱增;乡镇村建设占地问题,尤以公盖占地和乡村养殖园区建设占地为主,乡镇自恃政府有权,村委认为集体是主,致使乡镇村建设用地想占就占;部分国家用地更是新建设该批批、该占占,旧用地(如撤乡并镇后的原各乡政府、地税、医院、兽医站等单位)想租就租,想卖就卖。这些问题的存在和继续,一是由于少数地方干部尤其是少数乡村干部对土地法规的不学习不理解,二是由于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局限,不敢自把嘴巴。由此形成了乡镇、村、户非法赢利多多,国家土地资源流失严重。

上述问题的存在,在地广人稀山区农村干部乃至极少数县、乡镇干部看来没什么大文章可作,可作为国土资源部门的执法者,却不能熟视无睹,听之任之。

二、对加强农村土地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农用地管理方面

(1)摸清家底,合理利用。以现乡、村为单位,详细核准农用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实际数据,依法落实承包合同,层层落实承包责任,解决实际中合同不落实,责任不明确的弄虚作假问题,对边远荒芜土地或还林还草,或栽种经济作物,如建设果园、药材基地等。

(2)责任到户,保证质量。按农产承包合同,逐户核准承包土地面积,明确土地质量。对少数种地过多、广种薄收粗放经营户给予适当调整,使农户真正明确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关系,解决少数农户合同外耕种土地和空有合同,实际无地的问题。

(3)合理规划,严格管理。要以科学合理的态度,按照土地管理要控制总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重新对乡村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修订完善。农用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经过确定之后,严格按照各级签订的责任状,层层负责,年年检查,严格监督,严厉查处。

(二)建设用地方面

(1)规范建设用地审批。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之规定做到该批的依法审批,不该批的坚决不批。最好能改现在的村、乡镇和国土资源部门三级审批为用地单位(个人)申请,村、乡出具依法用地证明,国土部门独家[本文转载自[批准,使审批权力高度集中。

(2)规范收费标准。集体土地如本集体组织成员农户建房占用非耕地可不交费,但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因失去土地造成损失,补偿必不可少,建设用地不交费显失公平。

(3)杜绝搭车收费。在规范本部门收费的基础上,要从根本上杜绝乡镇村搭车收费。

农村调研报告范文篇6

农村思想政治宣传是党的思想政治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思想政治宣传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群众参与,农村思想政治宣传取得了显著成绩,广大农民群众思想道德、法律意识和科技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实现了农村经济社会前所未有的发展。但近年来,农村思想政治宣传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其宣传攻势和宣传力度呈萎缩态势。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宣传,完善宣传基础设施,增强宣传攻势已迫在眉捷。

一、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宣传现状

农村思想政治宣传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由农村思想政治宣传得以充分较好发挥,农村经济实现了团结和谐,农村呈现出可喜欢局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人民群众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却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农村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当前,在农村思想政治宣传主要表现为:1、组织宣传难。在农村,已经很难看到过去村民聚在一起学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生动局面了。在很多地方,由于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儿童,且他们文化素质普遍较差,接受科学文化知识能力较弱。因此,现在的农村已很难组织起农民聚在一起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即便组织起来,学习的人也非常少。由于宣传次数的减弱,部分农村地区出现宗族势力增强、拜金主义盛行、农村包“二奶”、等社会丑恶现象和不良风气,影响和谐社会建设。2、宣传次数少,宣传资金难保证。由于宣传次数少,部分农民群众国家、集体意识淡薄,只享受权利,不尽义务,进而给农村工作增加难度。目前,农村思想政治宣传普遍被忽视,特别是乡镇政府大多负债运行,保运转保稳定是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农村思想政治宣传,缺乏了政策扶持,宣传资金难以保证,无法正常开展宣传工作。很多农民群众反映,“科技文化下乡”活动很好,深受老百姓喜爱,但次数少,时间短。在农村,科技、文化、卫生知识太缺乏了,农民科学种田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农村卫生防疫等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建设都离不开知识的渗透和灌输。3、乡镇文化站、广播站无法正常发挥宣传作用。目前,绝大部分乡镇文化站、广播站仅仅是个摆设,已经失去文化宣传作用。文化干部、广播人员在编不在岗,无活动经费是大多数乡镇文化站、广播站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正是由于失去文化站、广播站宣传作用,黄赌毒等社会不道德思想正逐渐渗透到农村,也给封建迷信、×××等邪教组织制造了可趋之机。×××的惨痛教训足以证明农村思想政治宣传的薄弱。

二、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宣传

农村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1、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村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增加经费投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应明确:农村思想政治宣传为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建设又为农村思想政治宣传提供支持,二者相辅相成,克服“重经济建设,轻思想政治宣传”。发展经济建设本身无可厚非,邓小平也曾指出:“发展是硬道理”,但过度强调发展经济,从数字上反映一个地区发展水平,一个领导的政绩,恐怕这样的发展是不协调、不科学的,容易出现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头重脚轻”。因此,各级政府在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道路的同时,在搞好经济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农村思想政治宣传,花一定的时间,下一定的功夫,投入资金,积极改善农村基层宣传基础设施,更加广泛地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

2、巩固和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宣传阵地建设。目前,绝大部分县、乡镇处于负债运行,特别是乡镇负债大,影响政府正常运转。资金困难并不等于不投入资金不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宣传。在农村绝大部分地区连最基本的广播都无法正常运行,设备老化,无人管理。农民群众无法及时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虽说现在发展起了有线电视,农民群众可以通过看电视、看报纸等多种途径了解到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但广播在农村发挥的独特宣传作用是电视、报纸等其他媒体无法替代,农民群众对广播仍有特别的喜爱。因此,尽管资金困难,政府也必须投入资金,积极改善以农村广播为载体的农村基层宣传设施,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农村思想政治宣传作用。

3、以开会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宣传。目前,在农村存在一种现象:开会的时间特别少。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人数减少;二是村组干部与群众矛盾多,无法组织农民群众开会。农村开会少现象值得政府高度关注,一方面,农村开会少给封建迷信、邪教组织活动提供了可趋之机。×××组织的大规模盛行,足以证明农村开会少,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时间少,给×××组织在农村的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农村开会少直接影响党群干群关系,久而久之,干群距离拉远,矛盾沉积堆多,引发农村社会不稳定。因此,利用农闲时节,积极组织农民群众以召开会议形式学习宣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把组织农民群众开会作为推进村民自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方式,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

4、重启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目前,农村绝大部分广播不通,听不到党和政府的声音。虽然发展起了闭路电视,但在农村80%以上农户无法或不愿意付费收看闭路电视。广大农民仍喜欢听广播了解国家方针政策和科普知识。在农村和乡镇场镇宣传最多、最热闹的是家畜家禽饲料广告。工作做得最扎实、最敬业的也是饲料推销员,而宣传科普知识则少知又少,农村太缺乏思想政治宣传和科普知识宣传了。解决好农村缺乏思想政治宣传和科普知识,最重要的是重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首先,从解决工作机制入手,从上自下重视对创建活动的关注和投入力度;其次建立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的创建活动载体。采取群众自筹和财政下拨资金两种形式,确保宣传经费。要充分发挥好乡镇文化站作用,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采取各种措施(如:播放农村实用技术录像、健康向上的电影等),坚持不懈地搞好农村思想政治宣传,不断扩大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增进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几点建议

1、更多支助乡镇政府开展好农村思想政治宣传。各级政府应关注农村思想政治宣传,更多地支助乡镇政府,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乡镇政府也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等、靠、要”思想,利用有限的资金办好农村思想政治宣传。

农村调研报告范文篇7

一、我县农村综合改革的基本情况

1.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一是合理调整了行政区域。将30个乡镇调整为23个乡镇(其中建制镇18个,乡5个),精简了23.4%,一类、二类、三类乡镇分别为9个、12个和2个。二是科学配备了乡镇领导班子。按照一、二类乡镇9名,三类乡镇7名的标准配备领导职数,实行乡镇党政一把手一肩挑,提倡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交叉任职,全县乡镇领导职数由337人精简为203人,精减39.8%。三是规范了乡镇机构设置。根据市委、市政府批复的改革方案,全县乡镇机关工作机构统一设置“四办一所”,即党政综合办、人口和计划生育办、经济发展办、民政与社会劳动保障办、财政所。乡镇事业站所统一设置为以县管为主的林业站、水管站、国土所、动物防疫站和乡镇管理为主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与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合署办公)、农村综合服务站、村镇建设站、文化体育站共八个事业机构,并于去年9月1日整合到位,按新的职能挂牌运转。四是完成了人员定岗分流任务。通过改革共分流人员754人。其中通过动员自愿选择分流、整体退出分流、恢复真实年龄分流、查处违纪违规人员分流等方式分流人员578人,占分流人数的76.7%;通过竞岗分流人员176人,占分流人数的23.3%。五是落实了分流人员的基本待遇。县级财政下拔资金676万元用于分流人员的基本生活费的发放,通过预留、借支和压缩其他支出等途径筹措资金500多万元用于办理分流人员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险。今年起,分流人员的基本生活费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单位部分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2.以落实经费保障新机制为重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一是撤销乡镇联校,理顺管理关系。30个乡镇联校全部撤销,减少了管理层次,减轻了财政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益。同时将教师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调配交流、培训培养、考核奖惩、档案管理等职能均按上级要求划归教育行政部门履行。二是开展竞聘上岗,优化教师队伍。从年起,我县连续三年开展教师优化组合与竞聘上岗工作,先后有1569名教师通过提前退养和离岗学习等途径分流。三是调整学校布局,改进办学条件。经过改革,全县中小学由2000年的1245所调整到目前的308所﹙小学255所、初中45所、高中8所﹚,调减937所,学校总数调减了四分之三。三年来,县财政共安排危改资金1000万元,累计改造危房7.12万平方米,学校D级危房全部消除;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10个,现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争取上级专项资金548万元,县级配套资金200多万元,为236所学校装备了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全县中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实现了教育装备现代化。四是切实加大投入,提高保障水平。近三年来,我县每年获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4459万元,其中用于教育3031万元,占68%,高于全市65%的平均水平。“两免一补”经费、教师工资及学校公用经费落实到位,教师工资全部由县统筹,基本工资直接拨入教师在银行的个人工资帐户。同时,县财政对学校公用经费的预算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教育经费得到了有效保障。

3.以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推进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促进乡镇依法组织收入。对乡镇使用票据实行“存量控制、网上申购、规范填录、对号核销、票款同行、当月结清”的管理办法,同时实行了“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新型非税收入征管模式,有效杜绝了违规使用非税收入票据行为,确保收入及时足额入库,既堵住了收入漏洞,防止了截留挪用、坐收坐支行为,又治理了乱收费、乱摊派行为,确保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落到实处。二是促进了乡镇支出规范管理。对乡镇支出实行“年初预算、分月申请、明确职责、把握权限”的管理,严格执行“一支笔审批”和“联审会签”制度。整个支出管理工作均在网络上进行,确保了乡镇支出报审及时,违规支出得到了有效控制,重点支出得到了保障。三是促进了乡镇销赤减债。乡镇债务台帐建立后,全县建立了严格的县级审批制度,从源头上防止乡镇盲目举债。同时,将消赤减债纳入全年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并引入创新机制,建立了偿债准备金。四是促进乡镇财政职能转变。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后,乡镇财政的工作重心及时发生了转移。首先是将涉农补贴资金全部纳入了乡镇财政信息化管理范围,保证了涉农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户;其次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整合政府支农资金,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与公益事业的支持力度;然后是加强了对村级财政的监管,有62个村实行了“村帐乡代管”。

二、农村综合改革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乡村财力缺口大,乡村正常运转难。农村税费改革后,尽管上级财政给予了税改转移支付补助,但与税改前相比,乡镇可用财力大幅减少,乡村财力缺口较大,虽然通机构改革减人、减事、减支,精减了一批财政供养人员,但大部分转岗分流人员的一些费用还要靠财政支付,加之法定硬性支出、政策性增支措施不断出台,离退休人员、优扶对象还要靠财政保障,乡镇财政实际支出一时难以减少,收支缺口仍不断增大,财政运行日益困难。另外税改后乡镇可调剂资金减少,乡镇财政在运行中举债和挤占专项资金现象时有发生,对乡镇政权的运转、社会各项事业和乡镇经济的发展产生冲击和影响。农村税费改革后,对村统筹提留全部取消,村级没有了办公经费来源,村级干部大多是义务工作,村级运转举步维艰。

2.乡镇机构情况复杂,完全整合到位难。乡镇虽然统一设置了“四办一所”和八个事业站所,但部分乡镇没有按新的机构、新的职能开展工作,仍然沿用老模式运作,导致部分工作难开展,难协调,难对口。如乡镇企业办、乡镇劳动站在改革中已被撤销,其职能和上岗人员都已分别划入经济发展办和民政与劳动保障办,若不进行整合,两个单位已不具备事业单位法人资格,难以正常开展工作;农技站、农机站应合并成立农村综合服务站,但是由于人员待遇、工作经费、债权债务等不好处理,难以真正进行整合。部分划归乡镇为主管理的事业站所,如农村综合服务站、村镇建设站、文化体育站,因乡镇财力有限又没有执法权,出现了乡镇和县局都不好管理的现象。加上改革时,我县根据实际情况,为鼓励选择自愿分流,减小分流人员的心理落差,在改革方案中对上岗人员的编制性质没有明确,只讲了对上岗人员逐步提高财政供养标准,事业站所人员待遇没有一步全部到位,在工作中重经营、收费,而执法、服务等公益性职能没有很好地发挥。还有个别乡镇因工作需要,出现了分流人员在上岗而上岗人员离岗的现象。这些情况对工作开展和社会稳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乡村债务沉重,有效化解难。据统计,至底,全县乡镇债务为1.93亿元,其中兴办企业形成负债1470万元,占7.6%;兴建公共设施负债4590万元,占23.8%;弥补经费开支形成负债4548万元,占23.6%;农村“两会一部”清理转嫁负债5532万元,占28.7%;垫付税收及其他负债3160万元,占16.3%。全县村级债务为6861万元,1128个行政村有959个负债,占总村数的85%,债务中借款金额达4784万元,占总债务的70%。居高不下的乡镇债务,严重阻碍了农村综合改革各项工作进程,成为农村综合改革必须越过的一道坎。改革前,乡村债务可以通过提留、统筹和各种渠道摊派逐步消化。税费改革后,统筹和各种收费一律取消,村提留的征收和使用办法也进行了改革,债务的偿还缺乏后续资金来源,而且乡村负债面广、时间跨度长、成因复杂,负债的乡村大多数是底子薄、基础差、经济发展缓慢的地方,尽管各地都在设法化解乡村债务,但效果甚微。特别是对化解重点、难点乡村债务(如欠上级的支农周转金、银行贷款、农村合作基金会股金等)方法不多,效果差,消化难度很大。

三、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很强,情况复杂,研究农村综合改革时,即要从总体上研究农村各项体制改革的问题,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通盘考虑,又要针对具体问题对症下药,做到分步实施、逐步深化、不断完善。

1.完善“三项改革”,巩固成果。一是巩固乡镇机构改革。乡镇内设机构要按规定整合设置。要严格按市县相关文件精神进行整合设置,对规定之外的机构要一律撤销,牌子要一律摘除,要严格按照改革方案和有关文件所核定的机构和划定的职能开展工作。人员要按规定到岗到位。凡是在乡镇事业单位竞聘上岗中选择了自愿分流和竞聘分流的人员,要一律离开工作岗位,凡是竞聘上岗人员一律要到岗到位。个别乡镇确因工作需要,可从分流人员中进行反聘,但反聘人员不得享受分流人员待遇。根据市里的改革方案和有关文件规定,凡竞聘上岗人员都是公益性岗位,纳入财政供养。上岗人员希望出台具体的案,如要通过几年时间,每一年提高的幅度是多少,到哪一年实现全额财政供养,以平息他们内心的燥动,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进一步理顺事业站所管理体制。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以县管为主的事业站所工作运转良好,基本待遇有保障,有工作目标,有管理办法,有考核机制,执法与服务都能较好到位。而以乡镇管理为主的事业站所,因为待遇、经费难以足额到位,乡镇除了把上级的拨款全部给予站所外,很难再提供资助,站所不得不以经营、收费为主来弥补经费缺口,以致公益性职能很少有人去理会。因此,按照管理权限和执法权限建立以县局管理为主的事业站所管理体制,对各站所的工作职责做进一步的明确,并建立目标管理考核机制,促进事业站所真正地肩负起公益性职能,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及时地服务,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二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建设,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各级财政要向农村倾斜,财政收入新增部分要增加农村支出的比重,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投入主要用于农村。把农村公共支出逐步列入财政支出范围。乡村道路建设等农村社会事业经费和村干部报酬、村办公经费、五保户供养等村级经费应列入县级以上财政支出范围。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并采用“村帐乡代管”管理办法,规范村级财务开支与管理,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推广“乡财县管乡用”管理办法。在坚持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权不变、资金所有权不变、资金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乡财县管”,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和收支行为,强化财政监管措施,保证乡镇政权正常运转。转变乡镇财政所职能。逐步向乡镇会计核算中心过渡,负责乡村优抚、农村补贴发放及财政支农资金、农村低保和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管理。三是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各级责任明确、财政分级负责、经费稳定增长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重点做到四个保障,即:保障教师基本工资、政策性津贴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贫困生救助资金。要按照“整体规划、分级负责、分步实施、逐年推进”的要求实施初中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完善教育人事制度。建立教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构建教师流动统一管理与服务平台。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示范学校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制度。全面推行教师“三考”(文化水平考试,教育教学能力考评,现实表现与绩效考核),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实施名师工程。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管初中、初中管理生源地小学的体制。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制,以中小学为单位实行部门预算,并逐步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整合农村普通中小学、县级职教中心、农村广播电视学校、乡镇农校等教育资源,统筹区域内农村教育发展。

农村调研报告范文篇8

(一)加强村民代表管理的背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建设农村政治文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行村民自治的根本大法。按其规定依法召开村民大会,由村民直接选举村干部,充分体现了广大村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但是,由于村民大会规模大、参加人数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召开往往比较困难。因此,需要一种切实可行的组织形式,既能在村民大会闭会期间行使职权,保证村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又能适应新的形势和农村实际情况,便于会议灵活召开,对村务大事及时决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便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加强村民代表管理的重要意义。一是农村基层民主进程的现实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越来越强,更加关注自己的政治权益,对自身权益的保障变得更为敏感,对实现民主的要求更为迫切,群众要求了解和参与村务大事决策的热情和呼声越来越高;同时,客观上村一级面临的村务大事越来越面广量大,如农业结构调整、低保、医保、农田水利建设和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等,单凭村支部、村委会还不能掌握方方面面的具体情况,不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只有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建立一支植根于广大村民之中的村民代表队伍,并加强村民代表的管理,才能够确保村级事务自治管理的顺利实施,才能使农村各项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二是村级民主自治自我管理的需要。村级决策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全体村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村级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村民代表会议设立前,按照《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村里重大事情要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因村民人数多难以议事,有的地方只好先由村委会提出意见,再交村委会和党员队组长会议表决。村民代表会议设立后,改变了以往的做法,村“两委”在决策前,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充分发挥村民代表的监督功能和参政功能,集中广大村民的智慧,真正做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真正发扬民主,坚持群众路线,克服现阶段民主的形式化和决策的简单化,从而保证村级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减少决策的失误,促进村内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村民代表的管理也就变得尤为重要。

二、村民代表发挥的积极作用

1、增强了村民参政议政的政治意识。长期以来,农民由于受行政命令的影响,又加上过去没有为村民创造参政议政的条件和民主决策村务的机会,村民的民主建村意识比较薄弱。村民代表制度的施行,为村民参政议政开辟了一条新路,村中的重大事项都要由村民代表讨论决定。村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实践,增强了当家作主的责任感,参政议政的意识日益增强。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真正体现了村民代表代表村民的本质,有力地保障了广大村民的民主政治权利,进一步充实了基层民主的内涵。

2、加强了对村“两委”工作的监督管理。村民代表会议建立后,村民代表们可随时对村内的重大事务和村干部的工作实行民主监督,及时纠正决策上的偏差和工作上的失误;在发现村委会成员有不称职的行为后,可以向村民会议提出撤换和补选的建议,促使村干部克服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主观独断等不良风气,发扬民主、正派、廉洁的优良作风。

3、密切了农村基层的党群干群关系。通过落实村民代表制度,充分发挥广大村民代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能够较好地统一全村村民的意见,解决村级事务中诸如土地征用、基建投资等热点难点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使村民真正把村级民主自治当作自己行使权利的一个载体,增强了党员干部、村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4、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实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后,村民代表大多是农村中素质相对较好、威望相对较高的精英,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的运行,这些人在村民中形成正面的舆论氛围,国家的法律、政策得到了宣传,使广大群众能够更多地参与村级事务的管理,增强了村务工作的透明度,特别是村级财务状况的透明度,减少了群众对村班子在村级事务管理中的猜疑,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村民之间的矛盾,有力地维护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三、村民代表在发挥作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刚刚推动这项工作时,有的代表思想消极,认为代表只是形式化的产物,甚至有的村干部也没有真正认识到为村民代表“设岗定责”的真正意义,担心给村民代表的权利过大,降低村干部的威信,因而在村民代表的产生和管理过程中敷衍了事,消极对待,挫伤了村民代表的积极性,使村民代表的作用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

2、代表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年龄老化,老龄代表多,年轻代表少;二是文化程度低,低学历代表多,中、高学历代表少;三是性别比例失衡,男性代表多,女性代表少。

3、代表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些村民代表不能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村务民主活动,缺乏代表应有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大局观念:一是“无为”。一些村民代表因循守旧,习惯于上边咋说我咋干,上边不说我不干,对村务漠不关心,不懂得如何履行自己的民主权利,碌碌无为;二是过于热衷。一些村民代表则过分强调自己是民选代表,对村民自治的涵义认识偏面,对村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认识偏面,认为自己的权力是村里最大的,因而只讲民主,不讲原则,只要自治,不讲法制,行为处事有些过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村级各项事务的发展。

4、议事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按照《村委会组织法》的要求,村民代表会议需要讨论的事项,都要由村民会议授权。但目前由于外出人口占很大的比重,一些村的村民会议根本无法召开,加上对村民代表会议的议事程序不熟悉,客观上造成了这些村的村民代表履行职责和权力的有效性和规范性未能得到保证。此外,一些应当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研究、决策的事项,村“两委”并没有征求代表的意见。而且一些村民代表会议只是搞搞形式、走走过场,仅仅停留在通知、通报的形式上,并未真正提交讨论和决策,村民代表会议未起到真正作用。

5、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村民代表虽然能够为村党组织解决许多热点难点问题,但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村民代表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还有部分村民代表只讲权利,不尽义务,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组织上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

四、加强村民代表管理的几点建议

1、代表产生要规范。选好村民代表,是建立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基础,代表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其参政议政的质量。因此,要对代表的产生加以规范。一是要坚持条件。选举产生的村民代表应是年满18周岁以上的本村村民,具有一定的政治觉悟和参政议政能力,能够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热爱集体,关心群众,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影响和较高的威信。二是要严格程序。在选举村民代表时,要广泛发扬民主,经充分酝酿、民主协商,由村民直接选举,得票过半数方能当选。

2、代表结构要改善。村民代表由村民小组民主推荐产生,可以对村民代表的年龄、性别、文化、职业、宗教、政治面貌等方面提出适当的要求,党支部成员、村委会成员、党员、企业家以及青年、妇女队伍中的优秀人才以及中高学历的村民要勇于当选为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和在村的各级人大代表要占一定比例,使产生的代表尽可能的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并具备村民代表应有的政治觉悟和代表能力,从而改善代表的组成结构。

3、议事规则要健全。一要明确村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对村民代表的权利,规定除享有公民应有的权利外,还享有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村务大事的权利。同时,对村民代表的义务也应作出相应的规定,除履行公民应履行的各项义务外,还要维护全体村民的根本利益,引导村民关心、支持和配合村委会管理村务大事,反映村民的意见和要求,并提出合理建议,积极参政议政,参与民主决策。二要明确村民代表会议议事的内容。村民代表会议议事的内容范围总体应包括:财务收支、“一事一议”款项收取、生产经营、农田水利建设、计划生育、宅基地安排、社会保障和其它关系村民重大利益的事项等。三要明确村民代表会议的职能。村民代表会议具有议事的民主性、决策的权威性、监督的群众性和代表的广泛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村民代表会议的基本职能:民主讨论与村民重大利益相关的事项;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决议;对村务、财务进行监督;根据村级管理的需要,制定村规民约和相关制度。

4、运作程序要统一。在具体运作上,一是开好预备会议。村委会根据村党组织的意见,研究确定村民代表会议的议事内容、议程、时间和地点等事项。二是下发会议通知。一般应事先预告会议主题、内容,提出相应的要求,为村民代表联系村民,征求意见,留有酝酿思考的余地。三是正式召开会议。会议的主持、讨论、表决等环节都要按有关规定进行,要全面听取建议,形成统一决定,做好记录。四是公开有关事项。将村民代表会议对有关事项作出的决定,通过村务公开栏、广播等形式向全体村民公开,增加村民代表会议的透明度。

农村调研报告范文篇9

当前,农村党员队伍面临老龄化趋势,迫切需要把符合党员条件的先进青年吸收到党内来。在发展党员工作上,农村各级党组织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大农村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力度,为农村党员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

一、强化宣传,激发热情。对农村优秀青年农民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其入党的积极性。通过宣讲党的基本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党的基本知识等,增强对党的认识,增强向党组织靠拢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递交入党申请书。当前在农村发展党员的过程中,部分农民群众还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影响了发展农村党员的质量和数量。有些人认为入党能给自己带来政治利益,从此地位高人一等,千方百计疏通各种渠道争着入党;有些人认为入党之后就是要多交钱、多做事,给自己多加了些约束,不想入、不愿入;有些人看到了一些党员中的反面典型,党员中的贪官污吏,对共产党产生了不信任的心理,不愿“同流合污”。对于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宣传教育是重点,要引导其真正认识党的先进性,树立正确的入党观。

二、扩大视野,疏通渠道。要疏通推选入党积极分子的渠道,扩大推荐范围,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入党积极分子的范围不仅界定在本村务农的青年农民,还要扩大到在村外企业工作的和从事个体经营的青年农民;不仅关注产业大户,还要关注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不仅把眼光放在村组干部、后备干部身上,还要扩大到新农村建设中优秀分子。推荐入党积极分子,一是由党员和村民代表共同推荐。通过召开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推荐,扩大推选范围。二是由团委推荐。团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先锋队,对于优秀的团员青年要鼓励其加入到党组织中来。三是由妇女组织推荐。要消除性别歧视,将更多优秀妇女代表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四是由产业协会推荐。当前农村产业协会队伍不断壮大,成为不少优秀青年、致富典型的聚集地,要特别关注这部分人。

三、重点培养,促进成熟。为使这些农村优秀分子提高对党的认识,政治上尽快成熟,对其培养上可以采取多种灵活方式。首先,进行党校授课培训。通过专家授课打牢理论基础,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加强党性修养,在授课中结合观看党史录像片,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参加优秀党员事迹报告会等。其次,加强技术技能培训。通过举办农村实事技术培训班,鼓励入党积极分子加入产业协会等方式,提高其带头致富与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第三,通过列席党员的民主生活会、村党支部的相关会议,党内表彰活动,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等党内的部分活动,增强其政治热情。第四,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制度,乡镇、村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入党积极分子制度,村党支部定期汇报等制度,经常与入党积极分子交心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工作情况,对入党积极分子跟踪教育培养。第五,实行定岗培养,使其接受锻炼。根据这些优秀的青年的不同特点,发挥所长,在相关岗位接受锻炼,特别是将具有带头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优秀积极分子作为村组后备干部培养。乡村党组织可以采取分配一定的工作任务、聘请到村“两委”跟班学习等形式来提高其工作能力。

农村调研报告范文篇10

新年伊始,××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平易近发出号召,要弘扬××精神,在农村打造“品牌文化”,培植夸姣家园。此举在全县引起强烈反映,一场钻研、进修、传布“品牌文化”的热潮在全县蓬勃兴起。笔者就此想揭晓自己的一知半解,以就教于宣教理论界的同业们。

“品牌文化”之由来

一九五八年,勤恳勇敢的××人平易近以战天斗地、敢为人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英雄气概,在全国率先以县为单元覆灭了血吸虫病,伟年夜翘楚得知此喜讯后,夜不能寐,欣然命笔,写下了辉煌诗篇《送瘟神二首》。从此,一个江南小县,因这首诗而立名全国。这首诗描画了××新旧社会两重天,赞扬了××人平易近的“送瘟神”精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句就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掀开××的近代史,“春风品牌万千条”这是若干好多代××人平易近求之不得的夸姣愿望,可在旧社会,呈此刻我们面前的是满目疮痍,满目凄凉。血吸虫病的肆虐,加上反动统治者横征暴敛,造成平易近不聊生,人平易近糊口在水深火热之中。××人平易近企盼解脱疾苦,可漫漫严冬,何时春会到?霹雷一声春雷响,驱走阴霾见苍天。在新中国的春景洗澡下,××人平易近如枯木逢春,呈现出勃勃朝气。在共产党的率领下,翻身作了主人的××人平易近,他们的力量获得了淋漓尽致的阐扬,这样的人平易近可以让高山“垂头”,可以令河水“让路”。他们是真正的“神”,真正的“舜尧”。所以,的诗句“春风品牌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写出了××社会主义培植的喜人气象,写出了××人平易近覆灭了血吸虫病后的精神面容。这种精神面容一向是××人平易近巩固××功效,培植夸姣家园的精神动力。经由近50年的积淀,它已经形成了××人平易近怪异的文化遗产,这个文化遗产若是要给以命名的话,把它命名为“品牌文化”是再适当不外的了,因为“品牌”这个词,经由的《送瘟神二首》这首诗的传布,使它与××人平易近有着不成朋分的联系,它已经成为××××文化的代名词。

“品牌文化”的内在

“品牌文化”本色上是××的××文化,它是××人平易近在××过程中缔造和培育的群众文化。它的焦点就是“战天斗地、敢为人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它的主要内在可归纳综合为:“布满朝气、积极向上、健康文明、协调幸福”。

布满朝气。这是由“品牌文化”的价值不美观抉择的。××××文化的焦点价值系统就是“把人平易近群众的生命健康摆到登峰造极地位”。为了覆灭血吸虫病,各级率领干部和泛博医务工作者,身先士卒,加入灭螺年夜战,有良多人不幸染上了血吸虫病,为此献出了珍贵的生命。为了使得了血吸虫病的老苍生能获得实时治疗,不会因病至贫,党和政府按照老苍生的现实糊口状况,实施减免医药费等政策,而且把病房设在老苍生家里,病床由群众自己调剂解决,因陋就简,节约开支。同时对持久住院的病人还实施记必然的“工分”和贴息贷款。这可以说是我县实施得最早的对贫困群众的糊口保障法子。这种以平易近为本的思惟是“品牌文化”的主要理念,因为这种理念以尊敬群众生命财富为本,因而获得人平易近群众的拥护,能吸引泛博群众介入,能汇聚缔造历史的滔滔洪流。从这个意义上说,“品牌文化”是布满朝气的文化。经由更始开放几十年的成长,它不竭吸纳时代精髓,现在已成长成为:一切以人平易近群众益处为重,一切以人平易近群众益处为先,一切以人平易近群众益处为年夜。把群众对劲过错劲,赞成不赞成,作为一切工作的起点和磨练的最高尺度。

积极向上。这是“品牌文化”的主要特征。××××文化最具震憾力的是××人平易近决不向命运垂头的精神状况。据统计,××县在解放前30年间,因血吸虫病而衰亡的人数达29000多人,有42个村庄被杀绝,还呈现了良多“孀妇村”、“小组村”。“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确实是××那时现状的真实写照。面临如斯惨状,××人平易近并没有向命运垂头,他们依靠团结协作,发扬战天斗地的愚公移山精神,用最原始的手段(土埋灭螺、肩挑手挖)彻底覆灭了华佗也难医的血吸虫病,缔造了世界医学史上的事业。他们的豪举再一次证实,人平易近只有人平易近才是历史的缔造者,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人平易近这种积极向上,不向命运垂头的精神,经由几十年的成长,吸纳时代的精髓,充实和完美其科学内在,现在成长成解放思惟、斗胆试探、脚结壮地、坚韧不拔等精神内核,它已经成为我们更始开放、崛起中争先的主要精神支柱。可见“品牌文化”是积极向上的文化。

健康文明。这是“品牌文化”的一个主要理念。××××文化中一个主要理念就是尊敬科学、尊敬自然纪律、尊敬经济纪律。××人平易近战天斗地也不是盲目蛮干,而是在尊敬科学、尊敬自然纪律,充实阐扬人的主不美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去“战天斗地”,经由过程“战天斗地”,使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经由过程“战天斗地”,使人们的糊口情形、生态情形、出产前提获得了极年夜的改善和提高。健康和文明彼此依存,只有健康的、才是文明的,只有文明的才是健康的。同是,健康和文明只有成立在尊敬科学,尊敬客不美观纪律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是以健康文明,是“品牌文化”的一个主要理念。这种理念经由更始开放几十年的成长,已形成××人平易近除陋习树新风,树立科学成长不美观,培植情形友好型社会等新的理念。可见“品牌文化”是健康文明的文化。

协调幸福。这是“品牌文化”的愿景。××××文化最初的方针价值就是覆灭血吸虫病,实现脱

贫致富。××人平易近懂得,不用灭血吸虫病一切幸福完竣都无从谈起,是以××人平易近把覆灭血吸虫病作为那时的奋斗方针和首要矛盾,当××工作和其他工作发生矛盾时,××工作要摆在第一位。正因为如斯正视××工作,不仅使我们覆灭了血吸虫病,而且使我们巩固××功效近半个世纪,让全国这面××红旗高高飘零。××人平易近深深懂得“春风品牌万千条”决不是上天赐赉的,而是××人平易近用勤恳的双手缔造的。是以××人平易近更懂得幸福的寄义,更珍爱幸福。经由更始开放几十年的成长,××人平易近追求幸福的理念,更为宽泛,更为完美。一方面经济要成长,另一方面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要协调,即不仅要追求物质糊口水平的提高,而且要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把“协调幸福”作为××人平易近追求的成长方针。所以“品牌文化”是协调幸福的文化。

打造“品牌文化”的几点思虑

“品牌文化”是我们××的区域文化,同时也是××的主流文化,它浮现了××人平易近的焦点价值不美观。打造好“品牌文化”,不仅可以晋升××的知名度和××人平易近的精神面容,而且对××的经济社会成长可以供给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那么若何打造“品牌文化”?

第一,党委要正视。实践证实,文化和经济这两项工作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缺一不成。打造“品牌文化”是××实现富平易近强县,周全培植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成长不美观、构建协调新××的主要内容。各级党委要把它作为一项管辖全局性的工作来抓。一方面要挖掘“品牌文化”的科学内在,不竭吸纳时代精髓,提炼新的文化因子。另一方面要鼎力宣传、弘扬“品牌文化”的精神本色,使之成为××人平易近的焦点价值系统,为××的经济社会成长供给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第二,政府要主导。政府要把“品牌文化”渗入到××经济糊口的每一个细胞,让它指引经济成长并作为价值尺度,使它和经济互动,实现××经济的更快更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