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4:40:50

能源技术

能源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能源技术技术水平能源战略

Abstract:thenationalenergystrategytoincludeenergytechnologydevelopmentisfollowedbythedevelopmentofenergytechnology-drivenlawsandtheimplementationofthe"scienceandtechnologyareprimaryproductiveforces"importantaspectofmacro-managementofnationalenergyisalsofacingnewtasks.InthedevelopmentofChina’senergydevelopmentstrategyshouldbetoraisetheenergylevelofscienceandtechnologyissuestotheimportantposition.

Keywords:energytechnologyskilllevelenergystrategy

一、我国能源技术面临的挑战和任务

就我国现状看,要实现2020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并保持2020年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能源技术面临着巨大挑战。

1、要以能源消费增长一倍实现经济增长两倍的发展目标,依靠先进的能源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重中之重

我国目前能源利用效率低下,1995年能源加工、转换、储运和终端利用的效率为34.3%,比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41%的效率水平,低近6个百分点。

我国转换部门的能源效率相对较低,2002年供电效率为32.1%,比日本低7个百分点.国外的超临界发电技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基本成熟,而时至2004年3月,我国第一台国产超临界发电机组仍在制造中,尚未投入使用。

工业用能占我国终端能耗的60%左右,但单位产品的能耗显著高于国外先进水平。今后,建筑和交通将是能耗增长的热点,然而,目前我国城市新增建筑物中的节能建筑比例不到5%,各类汽车平均每百公里油耗比发达国家高20%以上,特别是轿车油耗比日本高出20%-25%。如果我国新建的建筑不是节能建筑、新建的汽车制造厂不能生产节能型汽车,长期内实现能耗显著下降则相当困难。

2、在能源消费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要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目标,必须普遍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

未来20年间,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仍会在50%以上,大量煤炭如何清洁利用是控制污染面临的首要问题。2000年,我国投产的装有脱硫装置的燃煤电厂只有500万千瓦,仅占燃煤电厂的2%左右,大部分采用国外的脱硫设备和技术工艺。我国在烟气脱硫设备的制造和脱硫工艺的设计方面刚刚起步,关键设备和技术还依赖国外,脱硫成本也较高。流化床锅炉能够在燃烧中脱硫,而且经济性较好,但我国30万千瓦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也需依靠国外引进,国产技术尚需在大型化方面做更多工作。近年我国发电装机大规模增长的势头十分强劲,2003年共批准新开工的电站装机3111万千瓦。如果不能发展新技术,尽早降低污染物控制成本,新建的大量燃煤电厂则很难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

3、高效的能源技术是增强我国整体经济效益、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手段

在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重点正逐渐转移到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领域,其制造业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使得目前发达国家工业能耗仅占总能源消耗量的35%左右,而且今后还可能下降。近年来,我国已逐步显现出有可能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趋势,这必将增加我国能源供应的负担。通过能源技术进步,降低生产过程的能源消耗,将是缓解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与能源资源不足矛盾的关键。

我国高耗能产品的能源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高耗能产品的竞争力。以钢铁为例,我国钢铁联合企业的能源费用占总生产成本的25%一30%左右,比国外现代化钢铁企业不到20%要低10个百分点左右。我国最先进的钢铁企业--宝钢的能耗占生产成本的20%,而国际先进的钢铁企业,如日本新日铁公司仅为14%。随着今后人们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将会越来越弱,能耗成本高的弱点将进一步凸现,采用先进技术降低成本的要求会更加紧迫。

4、增加国内能源供应,提高能源资源开采企业效益,需要大幅度提高能源技术水平

我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必须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勘探能力,提高已发现资源的采收率。我国东部地区的大型煤矿开采深度逐年加深,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亟待有效的技术措施。发现更多的石油资源可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因此必须强化石油勘探技术。我国大庆、胜利和辽河等主力油田已经进入后期开采阶段,采用注水、注气等开采技术虽然可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率,但生产成本高,进一步增产难度大。在战略接替区形成规模生产之前,为了维持这些企业的效益,需要在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低渗透油田和稠油油田属于难开发的石油资源,需要科技提供开发手段。

从技术角度看,我国亟待加强研发的先进油气技术包括:基础科学理论(石油地质新理论等),现代化勘探测量技术(多波段多分量地震勘探、成像测井等),二次采油、三次采油新技术(老井侧钻水平井、分散凝胶深部调驱技术、微生物采油技术等),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全三维大型水力压裂技术等),稠油油田开发技术(水平井注蒸汽辅助泄油技术、热水驱加化学添加剂开采技术等)等。

5、能源运输网络体系的建设、运行和管理要求提高技术水平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是我国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虽然我国在电网建设和运行管理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要从2000年总装机容量3.2亿千瓦发展到2020年总装机容量9亿千瓦以上,特别是长距离、大容量的西电东送,对我国高电压、大容量输电技术和电网安全控制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天然气供应主要依靠管道网络,长达4000多公里的天然气长输管道要求技术上必须有高度的可靠性。而我国既缺乏技术也缺乏管理经验,需要以提高技术水平为核心来提高我国天然气管道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水平。

6、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要以能源技术作支撑

我国能源结构调整要求降低煤炭的比例,增加天然气、核能、水电和可再生能源的供应量。目前,缺乏技术基础和设备制造能力已成为我国发展天然气发电的最大障碍。在核电方面,我国核能需要大发展已是共识,当前最重要的是尽早选定技术路线。在开发可再生能源方面,技术和装备制造方面已

成为大规模发展的障碍。我国大规模发展风电的重要障碍之一是尚未掌握先进大型风电机组的制造技术,没有形成有规模生产能力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因此,要调整能源结构,需要以强化技术研发为先决条件。

综上所述,我国的能源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诸多问题,面对人均能源资源少、资源分布不均、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对能源依赖程度高的现实国情,要实现以较少的能源消费增长满足较高的经济增长的需要,从根本上需要依靠能源生产和使用技术水平的提高,提升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成本,提高环保水平。今后能源技术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采用先进的设计技术提高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的终端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洁净煤技术,掌握烟气脱硫、低氮燃烧和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建立天然气发电、核电等清洁能源设备的制造能力,提高能源转换过程的效率和环保水平;提高石油勘探和生产的理论及技术水平,增加石油探明储量和可开发利用量;发展常规能源的新一代能源利用技术和新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使常规能源的使用时间显著延长,同时扩大耗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量。

能源技术范文篇2

分布式能源技术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须选择。中国人口众多,自身资源有限,按照目前的能源利用方式,依靠自己的能源是绝对不可能支撑13亿人的“全面小康”,使用国际能源不仅存在着能源安全的严重制约,而且也使世界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矛盾。中国必须立足于现有能源资源,全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扩大资源的综合利用范围,而分布式能源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技术。

今年以来,美国和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丹麦和瑞典、意大利等国的相继发生的大停电事故,深刻说明传统能源供应形式存在着严重的技术缺陷,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信息社会的发展,已经不可能继续支撑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必须加快信息时代的新型能源体系的建立,分布式能源是该体系的核心技术。

分布式能源技术的发展,为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重新回归同一起跑线创造了一个新机遇,如同手机和家电一样,它有可能使中国依据市场优势迅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所谓“分布式能源”是指分布在用户端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一次能源以气体燃料为主,可再生能源为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二次能源以分布在用户端的热电冷(植)联产为主,其他中央能源供应系统为辅,实现以直接满足用户多种需求的能源梯级利用,并通过中央能源供应系统提供支持和补充;在环境保护上,将部分污染分散化、资源化,争取实现适度排放的目标;在管理体系上,依托智能信息化技术实现现场无人职守,通过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设计、安装、运行、维修一体化保障;各系统在低压电网和冷、热水管道上进行就近支援,互保能源供应的可靠。分布式能源实现多系统优化,将电力、热力、制冷与蓄能技术结合,实现多系统能源容错,将每一系统的冗余限制在最低状态,利用效率发坏发挥到最大状态,以达到节约资金的目的。

分布式能源技术的基础科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动力与能源转换设备;

2、一次和二次能源相关技术;

3、智能控制与群控优化技术;

4、综合系统优化技术;

5、资源深度利用技术。

动力与能源转换设备:

主要是指一些基于传统技术的完善和新技术的发展。

(1)小型燃气轮机——在小型航空涡轮发动机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地面发电和供热的联产技术。目前中国在这一技术上已经可以开发相应产品,主要的问题是需要提高设备的能源转换效率,提高可靠性,延长设备检修周期,提高设备的自动智能控制水平;

(2)微型燃气轮机——这是基于汽车发动机增压涡轮技术的延伸,关键技术在于精密铸造和烧结金属陶瓷转子,空气或磁悬浮轴承,高效回热利用技术,永磁发电技术,可控硅变频控制技术等。由于技术层次并不高,其中许多项目已经有专家在研究,只要国家真正重视,中国完全可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3)燃气内燃机——内燃机技术对于中国已经非常成熟,但是燃气内燃机的制造水平与国际先进设备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主要是转换效率、排放控制、电子控制和设备大修周期等,此外,国外正在发展的预燃、回热、增压涡轮技术,以及电子变频等技术,都是发展的重要方向;

(4)斯特林发动机——外燃式斯特林技术中国已经有了比较大的突破,上海711所已经可以生产该技术的产品,目前主要是提高设备可靠性和发电效率,以及自动化控制水平;

(5)燃料电池——该技术有质子交换膜、固体氧化物、熔融硅酸盐和氢氧重整等多种技术方式,该技术应用极为广泛,污染极小,而且可以同燃气轮机技术整合,发电效率将可能达到80%,是未来最具有发展价值的技术;

(6)微型蒸汽轮机——蒸汽轮机是非常传统的技术,但是利用一部噪音小、振动小、运行方便可靠的小型蒸汽轮机代替热交换器,将其中一部分能量转换为价值较高的电能,或者利用蒸汽管网中较低品位的蒸汽为制冰机组提供低温冷能,可以更好地利用蒸汽中的能量;

(7)微型水轮机和微型抽水蓄能电站——小型、微型水轮机组不仅可以在任何有水位落差的地方使用,而且可以广泛利用在分布式能源项目上。利用自来水管网的水能压力,或者建筑物可能产生的落差进行发电,并在用电低谷进行抽水蓄能,新型的微型水轮发电机组将何以采用电子变频控制技术,调整电能品质;

(8)太阳能发电和太阳热发电——利用太阳能量的发电技术,关键是降低成本,同时需要研究与其他能源利用方式和载体进行整合,将太阳热发电与沼气利用整合,将光伏电池与建筑材料整合,利用光导纤维与照明技术整合等等;

(9)风能——风力发电是世界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大型风场大量利用大型风机发电将何以代替现有的火力发电系统,但是对于居住分散的用户小型高效的风力发电系统更加具有普及意义,小型风力发电系统主要需要解决的是成本、可靠性和蓄能问题;

(10)余热制冷系统——利用动力机产生的余热供热制冷是分布式热电冷三联供系统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制冷,可以采用吸收式制冷,也可以采用吸附式,以及余热——动力转换——低温制冷等技术,这些技术均比较成熟,关键是系统的集成和提高效率,以及降低造价等问题;

(11)热泵——利用地源、水源和其他温差资源的能源利用技术,重点在于提高效率和增强于其他能源利用技术的整合能力;

(12)能量回收系统——诸如将建筑物内电梯下行、汽车制动、自来水减压等能量回收的技术以及应用设备的研发。

与分布式能源系统相关的一次和二次能源相关技术:

(1)天然气系统的优化利用,以及管道输送技术;

(2)液化天然气的生产和利用——分散化的液化天然气生产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石油开采中的伴生气资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液化天然气利用中对于冷能的有效利用可以有效节能等等,在液化天然气利用中,将产生大量的新课题;

(3)煤层气和矿井瓦斯利用,世界上可能有60%以上的矿工是死在中国的矿井里,而瓦斯爆炸是元凶之一,减少矿工死亡和提高煤层气和矿井瓦斯资源的利用有着密切关联,利用煤层气和矿井瓦斯发电等技术不仅可以挽救无数矿工的生命,还能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变暖问题;

(4)可燃冰——存在于海底和高寒地区的天然气水化合物是人类未来的主要能源,它是为分布式能源系统提供燃料的重要途径;

(5)煤地下气化——中国目前有100亿吨以上的煤炭资源在开发过程中被遗弃在地下,如何利用可控地下气化技术将其变为气体燃料回收利用是中国煤炭工业的重要课题;

(6)地热——利用和开发地热资源,将地下低品位热能转换为高品位的电能或冷能是技术的关键;

(7)深层海水冷能——利用沿海深层海水的低温资源,解决沿海城市的制冷问题,并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8)水能——利用水利资源,特别是小型水电设施解决农村以水代柴,保护植被;

(9)沼气——利用城市垃圾、农村废弃物资源等进行发电或热电联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10)甲醇——利用煤等矿物资源生产甲醇,以代替石油。甲醇可以满足燃料电池对氢的需要;

(11)乙醇——利用植物资源生产乙醇,以代替石油和其他矿物燃料,乙醇可以作为燃料直接使用,也可以作为燃料电池的氢分离的原料;

(12)氢——对于氢的利用将决定人类的未来,如何从水中低成本地重整氢气将是技术的关键;

(13)压缩空气——利用低估电力或其他能源生产高压空气,作为汽车和其他动力设备,以及分布式能源的动力源,主要解决高增压比压缩技术、设备小型化、材料和效率等问题。

智能控制与群控优化技术:

(1)分布式能源机组和系统自身的智能化控制——解决设备“无人职守”问题,能够根据需求进行调节,自动跟踪电、热、冷负荷;

(2)分布式能源与载体的信息互动——解决分布式能源系统成为智能化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建筑系统的需求进行优化整合,提高建筑的能源可靠性和节能性;

(3)分布式能源机组的联合控制——分布式能源采用模块化组合设计,需要对模块组合联合控制,根据需求变化进行智能调节,决定每一模块的运行状态和模块之间的调节优化关系;

(4)远程遥控——通过电话线、因特网、无线网络和电源线对设备进行远程监视控制,需要解决安全和协议统一等问题;

(5)群控优化——根据一个区域内各种用户对于电力、热力、制冷等需求的变化,以及燃料、气温变化趋势、蓄能量库存等等因素,优化控制各个用户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以及公共能源系统,进行多系统容错优化,减少冗余,提高各系统的安全性和需求适应性,降低造价,提高效率;

(6)智能电网技术——必须建立电网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于电网特别式近用户低压供电电网的信息化控制,流量平衡控制、网内分布式能源智能管制系统、智能保护系统等;

(7)信息化计量与结算系统——建立网络化能源系统的各种能源产品和各个用户与分布式能源设施拥有者之间、各时段间根据预约定价进行计量和结算的智能系统;

(8)自动信息系统——对于用户与临近用户能源使用状态、用户与临近用户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伺服状态、以及燃料系统和公共能源供应系统的运行状态信息进行,以便智能化建筑、用户能源管理系统、分布式能源设施、储能设施、设备运行服务机构、以及燃料供应者和公共电网能够根据每一信息源所的实时信息进行状态优化调整,实现资源共享。

综合系统优化技术:

(1)多种能源系统整合优化——将各种不同的能源系统进行联合优化,例如:将分布式能源与传统能源系统整合后,进行联合优化;或者,将分布式能源系统与冰蓄冷系统整合并进行联合再优化,将微型燃气轮机与热泵系统整合优化,以及太阳能与分布式系统的优化整合等等,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充分发挥各个系统的综合优势;

(2)将分布式能源与交通系统整合优化——利用低谷电力为电动汽车蓄电或燃料电池汽车储氢等,将燃料电池和混合动力汽车作为电源形成随着人流移动的电源和供水系统。实现节约投资经费,降低高技术产品使用成本等目的;

(3)分布式能源系统电网接入研究——解决分布式能源与现有电网设施的兼容、整合和安全运行等问题;

(4)蓄能技术——通过蓄能技术的开发应用,解决能源的延时性调节问题,提高能源系统的容错能力,其中包括蓄电、蓄热、蓄冷和蓄能四个技术方向。蓄电包括化学蓄电:电池;物理蓄电:飞轮和水能、气能。蓄热包括项变蓄热、热水、热油和蒸汽等多种形式。蓄冷:冰和水。蓄能包括物理蓄能:机械蓄能、水蓄能、以及记忆金属蓄能等多种方式;

(5)地源蓄能技术——利用地下水和土壤将冬季的冷和夏季的热蓄能储存,进行季节性调节使用,结合热泵技术进行直接利用,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6)网络式能源系统——互联网式的分布式能源梯级利用系统是未来能源工业的重要形态,它是由燃气管网、低压电网、冷热水网络和信息共同组成的用户就近互联系统,复合网络的智能化运行、结算、冗余调整和系统容错优化;

资源深度利用技术:

(1)天然气凝结水技术——利用天然气燃烧后的化学反应结果回收水,解决部分城市水资源紧缺问题;

(2)将分布式能源与大棚结合的技术——将分布式能源系统发电设备排除的余热、二氧化碳和水蒸汽注入大棚,作为气体肥料和热源,解决城市绿化和蔬果供应,同时减少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排放问题;

(3)利用发电制冷的冷却水生产生活热水的技术——利用热泵的技术,将低品位热源转换为较高品位的生活热水,减少能源消耗;

(4)空调系统废热回收技术——发展全新风空调系统中有效利用回风中的余热和余冷,减少能耗;

能源技术范文篇3

三次能源理念与第三次能源技术革命

重申三次能源理念:

一次能源为原始资源性能源,是以蒸汽机与内燃机为代表的技术革命。二次能源为技术性质能源,是以各种能源转换为电能的电动动力技术革命。它们都是从能量到能量模式,故遵守能量守恒规律,而三次能源则是更深层次的技术性质,主特征是以核电为模式的用技术将一次原本不是能源的物性逆变本质转换为二次能量后,再三次转换为常规能源之技术革命,将是核动力和类核动力技术革命,此为从不是能量到能量模式,所以它不是能量守恒范围技术而不存在遵守或违背问题,并将引发更大的能源技术革命。

源自平凡而重在承前启后:

三次能源理念可说是源自最简单平凡的对核电技术排序与揭示本质后之逻辑定位,可承前启后的是其揭示之逆变物性本质模式,则可将近代和当代倍受主流科技非议之伪科学的永动机和反重力技术,简单地用逆变物性本质物理成因,就可名正言顺地将它们从常规能源技术领域中分离出来,成为以物理本质不同的超常规能源技术,从而可以结束永动机=伪科学之争的证具,再说探索永动机成功与否它都原本就是原始创新,故逻辑上也不存在遵守与违背任何现有理论,就算成功了也必然是能量守恒之外的全新学科领域,也必然引发如反重力等系列前沿科技的形成。

永动机的因果与物理定义:

当今永动机=伪科学,已是99%以上受传统教育人们的习惯思维方式,可恕不知人类最大的悲哀是定义了永动机这个陷井,如果理智地分析一下,不难看出永动机涉及的学科非常广义,也就是说它限制科技发展的领域也广义,它含括了物理、力学、能源、机械制造等大部分基础学科,其重点特征临界点为能量转换比值为!00%,凡大于100%就有永动机之嫌而划为“伪派”,所以任一与能量有关的科技,一旦进入能量转换超出100%就落入陷井,此时的你无论怎样辨解并未选择永动机课题,而是永动机永远选择了你而成为“伪科学派”,可算大悲也!

其实复杂的科技,只要揭示透彻则非常简单,能量守恒下的转换比不可大于100%,在常规能源本质范围是绝对真理,核电为什么不是伪科学?是因为核电物理有理论证实其能量转换比值超常规依据,永动机的伪科学则正是无理论支撑,显然对永动机的物理定义没有理论前提就算发明成功也会断送在非议中。本来能量守恒内的煤电、水电、光伏电等不但只是量变,重要的也是‘质变’技术,只是‘质变’没有使量变超出常规而已。而核电因质变技术属深层次使量变超常规形成学科,因此凡类核电模式质变技术则不属能量守恒范围,而再拿能量守恒定律去度量永动机,岂不是冤案?

而完美永动机技术正是类核电超常规能量模式,所以永动机新增能量误为无中生有则为伪科学,故必要定义永动机的物理本质:“凡是不消耗任何能量之输出能量的永动机,唯一模式是以逆变物性本质技术为特征,其新增能量不再是无中生有,而是逆变物性本质转换形成,也吻合物理学由质变到量变,量变也必质变之普遍规律逻辑,所以能量守恒为常规能源物性本质,则永动机逆变本质的量变为超常规物性本质,也就不再属能量守恒范畴。”

反重力技术与物理定义:

常言说物以类聚,反重力与永动机同为伪科学足以说明同属一类,可恕不知它们竞是珠联璧合之缘,经研究,三次能源模式下的永动机质变技术,唯反重力莫属,因为反重力的实质就是反引力,由引力产生的重力正是人类消耗能源的根源,公知重力是产生摩擦阻力耗能主因,如果要解决能耗问题,思维重点只限于怎样获取能源,显然是治表不治根,治根必是将思维重点移至怎样改变耗能本质,即可否逆变引力本质?

答案是肯定的,90年代各国科学家观测到的引力异常现象就证实了万有引力并不是铁案不可问责,说明万有引力在一定条件下的异常则是另有物理本质,此本质据本人的发明杠杆原理实验数据所证实,其反引力物性本质形成于万有引力的隔距力系效应。公知万有引力的隔距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相隔某一间距的引力,可重力摩擦阻力追究的只是限于两个物体的接触引力问题,从来未涉及过隔距引力影响因素,而地震与太阳月亮地球三星一线有关则正是星体隔距力力系效应成因。据发明杠杆实验显示,其重力点G悬空形成的隔距力(发明杠杆结构无重力臂)重臂物理量变化,严格遵循杠杆的力臂与重臂和支点三要素物理变量关系,但正是隔距力重臂结构形成了隔距力力系效应,即逆变了重力物性本质,将本不是能量的重力悬空具有了重力势能性质后并参与作用力叠加作功,从而形成反重力本质(将负载重力逆变为能量本质),其隔距力效应特征为:杠杆重力悬空作用线与力臂之间夹角越小,静止杠杆重力在力臂与重臂相等时的力系平衡值越大,用物理量关系式表达,常规杠杆G=F,发明杠杆则G=2(F-Fsina)+F,如果将2(F-Fsina)一项设计为2,则G=3F,说明悬空重力(负载)叠加作功结构使作用力增值到3倍F力,如反向实验,当G=1不变时,F力只需小于1的三倍力则静止平衡,可见反重力形成,即力系平衡不再属牛顿第三定律范围,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等也可力系平衡,也就是局部引力异常现象本质。

所以反重力和引力异常揭示透彻则简单为同一物理本质,因此反重力物理定位:“反重力的物理本质是直接逆变重力的耗能本质,即用物理方法将局部引力平衡人为形成失衡异常引力力系,其失衡力系本质为引力与斥力(支撑力)的隔距力叠加效应,效应的结果是将重力的耗能本质逆变为自身可控动力或转换为对外作功之能源,故称为反引力的反重力技术。”

引力异常的物理本质为:“据三次能源理念和反重力物理建立的核心,其宇宙宏观引力异常的物理本质为宇宙间局部(太阳月亮地球三星一线局部)在某一时间内存在有反重力(反引力)条件存在,即形成局部引力力系失衡本质,一旦多余能量释放后则恢复引力平衡。”

能源技术范文篇4

三次能源理念与第三次能源技术革命

重申三次能源理念:

一次能源为原始资源性能源,是以蒸汽机与内燃机为代表的技术革命。二次能源为技术性质能源,是以各种能源转换为电能的电动动力技术革命。它们都是从能量到能量模式,故遵守能量守恒规律,而三次能源则是更深层次的技术性质,主特征是以核电为模式的用技术将一次原本不是能源的物性逆变本质转换为二次能量后,再三次转换为常规能源之技术革命,将是核动力和类核动力技术革命,此为从不是能量到能量模式,所以它不是能量守恒范围技术而不存在遵守或违背问题,并将引发更大的能源技术革命。

源自平凡而重在承前启后:

三次能源理念可说是源自最简单平凡的对核电技术排序与揭示本质后之逻辑定位,可承前启后的是其揭示之逆变物性本质模式,则可将近代和当代倍受主流科技非议之伪科学的永动机和反重力技术,简单地用逆变物性本质物理成因,就可名正言顺地将它们从常规能源技术领域中分离出来,成为以物理本质不同的超常规能源技术,从而可以结束永动机=伪科学之争的证具,再说探索永动机成功与否它都原本就是原始创新,故逻辑上也不存在遵守与违背任何现有理论,就算成功了也必然是能量守恒之外的全新学科领域,也必然引发如反重力等系列前沿科技的形成。

永动机的因果与物理定义:

当今永动机=伪科学,已是99%以上受传统教育人们的习惯思维方式,可恕不知人类最大的悲哀是定义了永动机这个陷井,如果理智地分析一下,不难看出永动机涉及的学科非常广义,也就是说它限制科技发展的领域也广义,它含括了物理、力学、能源、机械制造等大部分基础学科,其重点特征临界点为能量转换比值为!00%,凡大于100%就有永动机之嫌而划为“伪派”,所以任一与能量有关的科技,一旦进入能量转换超出100%就落入陷井,此时的你无论怎样辨解并未选择永动机课题,而是永动机永远选择了你而成为“伪科学派”,可算大悲也!

其实复杂的科技,只要揭示透彻则非常简单,能量守恒下的转换比不可大于100%,在常规能源本质范围是绝对真理,核电为什么不是伪科学?是因为核电物理有理论证实其能量转换比值超常规依据,永动机的伪科学则正是无理论支撑,显然对永动机的物理定义没有理论前提就算发明成功也会断送在非议中。本来能量守恒内的煤电、水电、光伏电等不但只是量变,重要的也是‘质变’技术,只是‘质变’没有使量变超出常规而已。而核电因质变技术属深层次使量变超常规形成学科,因此凡类核电模式质变技术则不属能量守恒范围,而再拿能量守恒定律去度量永动机,岂不是冤案?

而完美永动机技术正是类核电超常规能量模式,所以永动机新增能量误为无中生有则为伪科学,故必要定义永动机的物理本质:“凡是不消耗任何能量之输出能量的永动机,唯一模式是以逆变物性本质技术为特征,其新增能量不再是无中生有,而是逆变物性本质转换形成,也吻合物理学由质变到量变,量变也必质变之普遍规律逻辑,所以能量守恒为常规能源物性本质,则永动机逆变本质的量变为超常规物性本质,也就不再属能量守恒范畴。”

反重力技术与物理定义:

常言说物以类聚,反重力与永动机同为伪科学足以说明同属一类,可恕不知它们竞是珠联璧合之缘,经研究,三次能源模式下的永动机质变技术,唯反重力莫属,因为反重力的实质就是反引力,由引力产生的重力正是人类消耗能源的根源,公知重力是产生摩擦阻力耗能主因,如果要解决能耗问题,思维重点只限于怎样获取能源,显然是治表不治根,治根必是将思维重点移至怎样改变耗能本质,即可否逆变引力本质?

答案是肯定的,90年代各国科学家观测到的引力异常现象就证实了万有引力并不是铁案不可问责,说明万有引力在一定条件下的异常则是另有物理本质,此本质据本人的发明杠杆原理实验数据所证实,其反引力物性本质形成于万有引力的隔距力系效应。公知万有引力的隔距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相隔某一间距的引力,可重力摩擦阻力追究的只是限于两个物体的接触引力问题,从来未涉及过隔距引力影响因素,而地震与太阳月亮地球三星一线有关则正是星体隔距力力系效应成因。据发明杠杆实验显示,其重力点G悬空形成的隔距力(发明杠杆结构无重力臂)重臂物理量变化,严格遵循杠杆的力臂与重臂和支点三要素物理变量关系,但正是隔距力重臂结构形成了隔距力力系效应,即逆变了重力物性本质,将本不是能量的重力悬空具有了重力势能性质后并参与作用力叠加作功,从而形成反重力本质(将负载重力逆变为能量本质),其隔距力效应特征为:杠杆重力悬空作用线与力臂之间夹角越小,静止杠杆重力在力臂与重臂相等时的力系平衡值越大,用物理量关系式表达,常规杠杆G=F,发明杠杆则G=2(F-Fsina)+F,如果将2(F-Fsina)一项设计为2,则G=3F,说明悬空重力(负载)叠加作功结构使作用力增值到3倍F力,如反向实验,当G=1不变时,F力只需小于1的三倍力则静止平衡,可见反重力形成,即力系平衡不再属牛顿第三定律范围,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等也可力系平衡,也就是局部引力异常现象本质。

所以反重力和引力异常揭示透彻则简单为同一物理本质,因此反重力物理定位:“反重力的物理本质是直接逆变重力的耗能本质,即用物理方法将局部引力平衡人为形成失衡异常引力力系,其失衡力系本质为引力与斥力(支撑力)的隔距力叠加效应,效应的结果是将重力的耗能本质逆变为自身可控动力或转换为对外作功之能源,故称为反引力的反重力技术。”

引力异常的物理本质为:“据三次能源理念和反重力物理建立的核心,其宇宙宏观引力异常的物理本质为宇宙间局部(太阳月亮地球三星一线局部)在某一时间内存在有反重力(反引力)条件存在,即形成局部引力力系失衡本质,一旦多余能量释放后则恢复引力平衡。”

能源技术范文篇5

关键词:新能源技术;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

随着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能源供应,已经无法满足本国的需要,因此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开发新能源必将成为替代传统能源的绝佳和必须选择。我国在长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中,对于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加,目前国内石油产量增速已经下滑,导致了石油的供给与人们日益突出的需求产生了极为明显的矛盾。因此在这个基础上,传统能源型汽车的整体发展也将受到油价上涨等因素的严重影响。新能源汽车在这种背景之下应运而生,作为可以替代传统能源消耗方式的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在多年间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新能源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发展历程

自2009年3月起,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就宣布,将从财政支出当中,用24亿美元来支持新能源汽车的产业研发工作,而同年英国政府则斥资2500万英镑来进行电动汽车合作试点的项目推进工作。2009年5月,德国政府为了能够进一步发展清洁能源,推出了清洁燃料技术电池的研发计划,到9月初的时候又推行了国家电动汽车的发展计划。在这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浪潮之下,近年来我国的汽车产业中已经掀起了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浪潮。我国人口众多,因此新能源汽车在未来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目前新能源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方面,一方面是借鉴了传统汽车的制造工艺与装备,另外一方面是采用了更加新型的动力来源与驱动系统,并且借助了新的控制系统。因此在整个制造工艺上与传统汽车相比较的话,同样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新能源技术应用在汽车领域应用现状

2.1新能源技术在全球范围汽车领域的应用

从全球来看,新能源产业发展时间相对于传统产业来说相对较短,整个产业处于不断成熟的阶段,产业研究规模普遍较小,且在发展区域上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战略,新能源产业逐步确立了美、日、欧为核心的区域发展重心。在具体的研究方向上,美国主要发展清洁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日本专注于连接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而欧洲则专注于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当中。另外,欧盟委员会在2005年的发展报告中,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阶段进行了明确的划分,进一步明确了该产业的发展框架。

2.2新能源技术在我国汽车领域的应用

在国内,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金,用于促进新能源产业的研发,并对真正起到促进作用的新能源企业给予了相应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然而,由于我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新能源汽车行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尤其是维修服务网点建设不完善,电池回收及再利用体系缺乏等情况的存在,都是造成消费市场和顾客满意度无法得以有效提升的重要影响。而近年来,国际品牌将大量已经摊薄成本的车型引入中国,价格不断下探,导致自主品牌在轿车细分市场的份额不断下跌。其背后原因,一方面是自主品牌在轿车市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不足,更重要的是国际品牌在品牌实力和技术实力上的碾压。

3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推动,导致了我国汽车市场上新能源汽车开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2014年开始,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和销量都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从图1中可以看到在二零一五年的时候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速占比达到了333.12%。从此之后一直到2019年为止,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与产量都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从2015年大跨度发展之后,其后每年的增速依然保持在50%左右。其中我国新能源汽车较为出色的品牌系列为北汽EU系列,凭借着多种优势在消费市场上得到了广大好评,在2019年的时候其销量已经突破了10万辆。但是在2019年的时候,由于受到市场以及多方面政策的影响,导致了产量同比下降首次出现了负值,为-2.20%。

4推动我国新能源技术在汽车领域应用程度的对策

4.1新能源技术应用在汽车领域的顾客需求分析

需求是对处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类对于客观世界所存在的不满,是建立在人类生产或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之上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H.Maslow)在1943年出版的《人类动机理论》(ATheoryofHumanMotivationPsychologicalReview)一书中率先提出了著名的马斯洛金字塔模型,也就是需求层次理论。在该理论体系中,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内容进行了划分,分为五个层次。在马斯洛的观点中,人的需要强度具有着极大的差异性,并不都是一样的。人的需求是按一定的顺序发生的,在马斯洛金字塔模型中,人的需要是从低层次开始出现,并随着层次的变化而上升。这就使得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具有其出现的可能。随着产品定位理论的发展,马斯洛金字塔模型作为这一理论的重要基础,了解需求层次如何划分,对于产品设计目标的定义具有非常有用的作用。然而,对于不同的产品来说,其所关注的需求水平也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产品,在面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时,也会产生不同的市场定位。以汽车为例,对于低层次需求的消费者而言,汽车仅作为交通工具使用,客户追求的是汽车这一产品所具有的基本性能,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产品研发时,应在安全性、经济性等汽车类产品的基本属性方面对设计方案给予更多考虑。而当汽车作为社会地位的象征时,奢华和舒适将是顾客追求的目标,它是顾客需求在高层次上的体现。由此可见,需求层次的差异必然导致设计目标的差异。引入新产品定义的目的之一是最大限度的洞察与分析顾客潜在的质量要求,并将这些要素充分融入到产品设计和开发中,使产品质量超出用户心目中对于产品服务质量的期望,提高用户的满意度。顾客产品的结构、功能和使用条件,以达到顾客的质量要求是用户需求尤其是潜在需求获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实境访谈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方法,主要是设计用户对于产品的使用场所及其之间的关系,突破现有的产品体系,实现产品的创新。例如在针对新能源汽车潜在需求的实境访谈过程中,访谈者与用户会驾驶车辆,在驾驶过程中倾听用户的声音,了解用户的抱怨和要求,并将这些第一手客户需求的原始数据转换成统一的、标准化的客户需求形式,但由于客户需求存在较大的数量和重复性,需要重新组织和分类这些需求,删除重复的元素并分类相似的元素。

4.2未来发展的对策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面临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各种优惠政策的同时,新能源汽车也在努力加快新车的上市步伐,以期占领这一新车市场,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在这一过程中,最大限度满足客户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才能保证新产品的开发和企业未来的质量。反之将可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淘汰危机。另一方面,从现在到市场爆发的时间,就是新能源企业的唯一机会,从现在开始就要对标未来国际品牌准备投放的产品,这就对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人才创新、管理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创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贯穿到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领域。

参考文献

[1]左世全,赵世佳,祝月艳.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动向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纵横,2020(1).

[2]生雳君,谢桐.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商论,2019(21).

[3]李继峰,顾阿伦,张成龙,等.“十四五”中国分省经济发展、能源需求与碳排放展望———基于CMRCGE模型的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9(6).

能源技术范文篇6

分布式能源技术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须选择。中国人口众多,自身资源有限,按照目前的能源利用方式,依靠自己的能源是绝对不可能支撑13亿人的“全面小康”,使用国际能源不仅存在着能源安全的严重制约,而且也使世界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矛盾。中国必须立足于现有能源资源,全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扩大资源的综合利用范围,而分布式能源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技术。

今年以来,美国和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丹麦和瑞典、意大利等国的相继发生的大停电事故,深刻说明传统能源供应形式存在着严重的技术缺陷,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信息社会的发展,已经不可能继续支撑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必须加快信息时代的新型能源体系的建立,分布式能源是该体系的核心技术。

分布式能源技术的发展,为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重新回归同一起跑线创造了一个新机遇,如同手机和家电一样,它有可能使中国依据市场优势迅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所谓“分布式能源”是指分布在用户端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一次能源以气体燃料为主,可再生能源为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二次能源以分布在用户端的热电冷(植)联产为主,其他中央能源供应系统为辅,实现以直接满足用户多种需求的能源梯级利用,并通过中央能源供应系统提供支持和补充;在环境保护上,将部分污染分散化、资源化,争取实现适度排放的目标;在管理体系上,依托智能信息化技术实现现场无人职守,通过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设计、安装、运行、维修一体化保障;各系统在低压电网和冷、热水管道上进行就近支援,互保能源供应的可靠。分布式能源实现多系统优化,将电力、热力、制冷与蓄能技术结合,实现多系统能源容错,将每一系统的冗余限制在最低状态,利用效率发坏发挥到最大状态,以达到节约资金的目的。

分布式能源技术的基础科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动力与能源转换设备;

2、一次和二次能源相关技术;

3、智能控制与群控优化技术;

4、综合系统优化技术;

5、资源深度利用技术。

动力与能源转换设备:

主要是指一些基于传统技术的完善和新技术的发展。

(1)小型燃气轮机——在小型航空涡轮发动机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地面发电和供热的联产技术。目前中国在这一技术上已经可以开发相应产品,主要的问题是需要提高设备的能源转换效率,提高可靠性,延长设备检修周期,提高设备的自动智能控制水平;

(2)微型燃气轮机——这是基于汽车发动机增压涡轮技术的延伸,关键技术在于精密铸造和烧结金属陶瓷转子,空气或磁悬浮轴承,高效回热利用技术,永磁发电技术,可控硅变频控制技术等。由于技术层次并不高,其中许多项目已经有专家在研究,只要国家真正重视,中国完全可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3)燃气内燃机——内燃机技术对于中国已经非常成熟,但是燃气内燃机的制造水平与国际先进设备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主要是转换效率、排放控制、电子控制和设备大修周期等,此外,国外正在发展的预燃、回热、增压涡轮技术,以及电子变频等技术,都是发展的重要方向;

(4)斯特林发动机——外燃式斯特林技术中国已经有了比较大的突破,上海711所已经可以生产该技术的产品,目前主要是提高设备可靠性和发电效率,以及自动化控制水平;

(5)燃料电池——该技术有质子交换膜、固体氧化物、熔融硅酸盐和氢氧重整等多种技术方式,该技术应用极为广泛,污染极小,而且可以同燃气轮机技术整合,发电效率将可能达到80%,是未来最具有发展价值的技术;

(6)微型蒸汽轮机——蒸汽轮机是非常传统的技术,但是利用一部噪音小、振动小、运行方便可靠的小型蒸汽轮机代替热交换器,将其中一部分能量转换为价值较高的电能,或者利用蒸汽管网中较低品位的蒸汽为制冰机组提供低温冷能,可以更好地利用蒸汽中的能量;

(7)微型水轮机和微型抽水蓄能电站——小型、微型水轮机组不仅可以在任何有水位落差的地方使用,而且可以广泛利用在分布式能源项目上。利用自来水管网的水能压力,或者建筑物可能产生的落差进行发电,并在用电低谷进行抽水蓄能,新型的微型水轮发电机组将何以采用电子变频控制技术,调整电能品质;

(8)太阳能发电和太阳热发电——利用太阳能量的发电技术,关键是降低成本,同时需要研究与其他能源利用方式和载体进行整合,将太阳热发电与沼气利用整合,将光伏电池与建筑材料整合,利用光导纤维与照明技术整合等等;

(9)风能——风力发电是世界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大型风场大量利用大型风机发电将何以代替现有的火力发电系统,但是对于居住分散的用户小型高效的风力发电系统更加具有普及意义,小型风力发电系统主要需要解决的是成本、可靠性和蓄能问题;

(10)余热制冷系统——利用动力机产生的余热供热制冷是分布式热电冷三联供系统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制冷,可以采用吸收式制冷,也可以采用吸附式,以及余热——动力转换——低温制冷等技术,这些技术均比较成熟,关键是系统的集成和提高效率,以及降低造价等问题;

(11)热泵——利用地源、水源和其他温差资源的能源利用技术,重点在于提高效率和增强于其他能源利用技术的整合能力;

(12)能量回收系统——诸如将建筑物内电梯下行、汽车制动、自来水减压等能量回收的技术以及应用设备的研发。

与分布式能源系统相关的一次和二次能源相关技术:

(1)天然气系统的优化利用,以及管道输送技术;

(2)液化天然气的生产和利用——分散化的液化天然气生产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石油开采中的伴生气资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液化天然气利用中对于冷能的有效利用可以有效节能等等,在液化天然气利用中,将产生大量的新课题;

(3)煤层气和矿井瓦斯利用,世界上可能有60%以上的矿工是死在中国的矿井里,而瓦斯爆炸是元凶之一,减少矿工死亡和提高煤层气和矿井瓦斯资源的利用有着密切关联,利用煤层气和矿井瓦斯发电等技术不仅可以挽救无数矿工的生命,还能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变暖问题;

(4)可燃冰——存在于海底和高寒地区的天然气水化合物是人类未来的主要能源,它是为分布式能源系统提供燃料的重要途径;

(5)煤地下气化——中国目前有100亿吨以上的煤炭资源在开发过程中被遗弃在地下,如何利用可控地下气化技术将其变为气体燃料回收利用是中国煤炭工业的重要课题;

(6)地热——利用和开发地热资源,将地下低品位热能转换为高品位的电能或冷能是技术的关键;

(7)深层海水冷能——利用沿海深层海水的低温资源,解决沿海城市的制冷问题,并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8)水能——利用水利资源,特别是小型水电设施解决农村以水代柴,保护植被;

(9)沼气——利用城市垃圾、农村废弃物资源等进行发电或热电联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10)甲醇——利用煤等矿物资源生产甲醇,以代替石油。甲醇可以满足燃料电池对氢的需要;

(11)乙醇——利用植物资源生产乙醇,以代替石油和其他矿物燃料,乙醇可以作为燃料直接使用,也可以作为燃料电池的氢分离的原料;

(12)氢——对于氢的利用将决定人类的未来,如何从水中低成本地重整氢气将是技术的关键;

(13)压缩空气——利用低估电力或其他能源生产高压空气,作为汽车和其他动力设备,以及分布式能源的动力源,主要解决高增压比压缩技术、设备小型化、材料和效率等问题。

智能控制与群控优化技术:

(1)分布式能源机组和系统自身的智能化控制——解决设备“无人职守”问题,能够根据需求进行调节,自动跟踪电、热、冷负荷;

(2)分布式能源与载体的信息互动——解决分布式能源系统成为智能化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建筑系统的需求进行优化整合,提高建筑的能源可靠性和节能性;

(3)分布式能源机组的联合控制——分布式能源采用模块化组合设计,需要对模块组合联合控制,根据需求变化进行智能调节,决定每一模块的运行状态和模块之间的调节优化关系;

(4)远程遥控——通过电话线、因特网、无线网络和电源线对设备进行远程监视控制,需要解决安全和协议统一等问题;

(5)群控优化——根据一个区域内各种用户对于电力、热力、制冷等需求的变化,以及燃料、气温变化趋势、蓄能量库存等等因素,优化控制各个用户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以及公共能源系统,进行多系统容错优化,减少冗余,提高各系统的安全性和需求适应性,降低造价,提高效率;

(6)智能电网技术——必须建立电网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于电网特别式近用户低压供电电网的信息化控制,流量平衡控制、网内分布式能源智能管制系统、智能保护系统等;

(7)信息化计量与结算系统——建立网络化能源系统的各种能源产品和各个用户与分布式能源设施拥有者之间、各时段间根据预约定价进行计量和结算的智能系统;

(8)自动信息系统——对于用户与临近用户能源使用状态、用户与临近用户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伺服状态、以及燃料系统和公共能源供应系统的运行状态信息进行,以便智能化建筑、用户能源管理系统、分布式能源设施、储能设施、设备运行服务机构、以及燃料供应者和公共电网能够根据每一信息源所的实时信息进行状态优化调整,实现资源共享。

综合系统优化技术:

(1)多种能源系统整合优化——将各种不同的能源系统进行联合优化,例如:将分布式能源与传统能源系统整合后,进行联合优化;或者,将分布式能源系统与冰蓄冷系统整合并进行联合再优化,将微型燃气轮机与热泵系统整合优化,以及太阳能与分布式系统的优化整合等等,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充分发挥各个系统的综合优势;

(2)将分布式能源与交通系统整合优化——利用低谷电力为电动汽车蓄电或燃料电池汽车储氢等,将燃料电池和混合动力汽车作为电源形成随着人流移动的电源和供水系统。实现节约投资经费,降低高技术产品使用成本等目的;

(3)分布式能源系统电网接入研究——解决分布式能源与现有电网设施的兼容、整合和安全运行等问题;

(4)蓄能技术——通过蓄能技术的开发应用,解决能源的延时性调节问题,提高能源系统的容错能力,其中包括蓄电、蓄热、蓄冷和蓄能四个技术方向。蓄电包括化学蓄电:电池;物理蓄电:飞轮和水能、气能。蓄热包括项变蓄热、热水、热油和蒸汽等多种形式。蓄冷:冰和水。蓄能包括物理蓄能:机械蓄能、水蓄能、以及记忆金属蓄能等多种方式;

(5)地源蓄能技术——利用地下水和土壤将冬季的冷和夏季的热蓄能储存,进行季节性调节使用,结合热泵技术进行直接利用,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6)网络式能源系统——互联网式的分布式能源梯级利用系统是未来能源工业的重要形态,它是由燃气管网、低压电网、冷热水网络和信息共同组成的用户就近互联系统,复合网络的智能化运行、结算、冗余调整和系统容错优化;

资源深度利用技术:

(1)天然气凝结水技术——利用天然气燃烧后的化学反应结果回收水,解决部分城市水资源紧缺问题;

(2)将分布式能源与大棚结合的技术——将分布式能源系统发电设备排除的余热、二氧化碳和水蒸汽注入大棚,作为气体肥料和热源,解决城市绿化和蔬果供应,同时减少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排放问题;

(3)利用发电制冷的冷却水生产生活热水的技术——利用热泵的技术,将低品位热源转换为较高品位的生活热水,减少能源消耗;

(4)空调系统废热回收技术——发展全新风空调系统中有效利用回风中的余热和余冷,减少能耗;

能源技术范文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电气节能;光伏新能源;应用分析

0引言

近几年,世界各国对能源的大量利用导致能源的耗损量巨大,而本国经济水平在持续提升的基础上,对城市也在大范围拓展,如此就促使在建筑内耗损了很多能源及资源,电气的耗损在社会总能源耗费中的比重是最高的。因为,为了更好推动社会的长远发展,令建筑项目在提升稳定性及安全性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对工程电气的耗损及时展开节能降耗的基础上,还应当强化光伏性能源于建筑电气降耗中的使用。

1建筑电气低碳环保的特征

能源针对经济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当前,世界各国针对能源的需求与耗损量均在逐渐增多,特别是各国针对煤炭、天然气和石油等资源的需求量很大,生产与生活极度依靠上述这些资源。但是,这类资源的利用会产生巨大的环境问题。通常建筑中尽管不直接采用石化资源,但建筑耗损的大量电能当前依旧是由以上石化能源转变得到的。所以,怎样在建筑内采用干净的能源是个十分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为此,下文针对建筑电气低碳环保的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1.1实际性

当前,建筑项目的规模在逐渐扩大,电气结构涵盖的专业内容很多,在节能规划建筑电气时,要根据实际状况,保证最后方案具备很高的可行性,不得脱离实际要求。在设计研究时用科学的理论为依据,综合研究建筑功能特征,分析电气结构运行需要,根据节能减排观念,选用最适当的节能方式及几乎是,比较确定最佳方案,通过后续实际运行降低的能耗对早期投入的设施及计划进行全面补偿。伴随蓄电池科技的进步,锂电池的利用,能够减少蓄电池组资金投入,具有更好的经济价值。

1.2适用性

在建筑设计之前,要根据建筑施工的具体情况,针对电气结构和供电系统特征,明确规划设计趋势,确保项目方案的适用性,防止为减少能耗而阻碍系统的顺利运行。任何建筑电气降耗设计工作的进行,都要以供电体系为基础,根据建筑施工要求与目标,对其展开优化设计,保证最后不仅能够节能减排,还不会产生不良影响。1.3优化性若要贯彻执行建筑电气减排环保规划方案,就必须在早期综合考虑影响工程机电设施运转效率的各种因素,根据实践经验来比较研究各种信息,选用最佳方案用作施工方式。比如,能够为建筑工程设计智能化温感系统,等系统检查到环境温度大于限定值后,电气结构智能停止运行,不仅能够提升系统运转的安全性,还能够减少运转能耗。

2光伏新能源应用的影响因素

2.1光伏能电池板安装角度

在建筑电气中使用光伏新能源时要注意每个部件电性匹配。一般情况下,光伏新能源在建筑电气中的使用极易产生部件的电流、电压很难匹配的情况,这关键是由于建筑外墙表面形状差异造成的,所以,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要求控制好太阳板的安装角度。建筑施工阶段,需要结合本地地形条件、外墙表面形状、楼顶外观等科学计算电池板倾斜角度,唯有如此方可合理采用光伏新能源,进而提高光伏新能源的利用率。

2.2光伏电池性能

光伏新能源的使用在现代化建筑结构中比较广泛,其中,通常采用光伏材料,以光伏材料用作具体的工程材料,所以,材料的性能针对输电量有着紧密联系。其中,在建筑施工阶段,光伏部件范围很大以及位置存在差异,如此一来,光伏强度也将不同,所以,要求对不同位置使用不同的部件。例如,楼顶能够采用强度很大的部件,如此能够充分收集楼顶的光伏能源。

3建筑电气节能降耗的策略

3.1科学选用变压器

科学选用变压器是工程电气节能降耗的重要内容之一,员工在选用变压器时,在经费充足的条件下,不仅要考虑到变压器在具体使用阶段的状况,还应确保变压器在能量耗损上满足节能需要。但是,由于季节不同,所要求的电力设施也是不一样的。夏季温度高,空调的利用率是很高的,冬季又需要采暖,如此一来变压器所承担的荷载是很大的,因此需要选择高质量的变压器。

3.2设置电压等级

所有的建筑结构,其用电状况是不同的,用电设施的间隔不同,用电设施所需要的电压等级也将不同,如此就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设置电压,这样电能消耗状况也会得到一定的改善。

3.3规划供电系统

在规划供电系统时,全面考虑方可确保供电系统的整体性,如是否实用、是否节能、是否科学等。同时,还应当基于建筑的基本特点,确保正常利用的电能需要,如此配电系统的规划会更加简洁明了。

3.4选取照明工具

在建筑内自然光的照明是不完整的,有些方位强,但有的方位无法照射到,针对该种情况,就需选用能耗小、应用期限比较上且价格便宜的照明工具,如LED灯与白炽灯。

3.5保障输电电路

在选用导线时,优先选用电导率很小的导线,该种材料通常会比较合理也满足要求。而且,在安装线路时,若要防止能源在输电电路上的耗损,就需确保输送的是直线,弯弯屈曲的尽可能规避,能够有效降低输送间隔。

4建筑中光伏新能源系统的运用

科技的进步,使人类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越来越多,资源紧缺情况是人类意识到在新能源的使用上也是十分关键的。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中,不可再生资源产生了巨大的消耗现象,对环境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当前,人类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为了可以缓解对能源及资源的耗费情况在各种新能源的研发上均加大了力度。结果显示,能够利用光伏能,光伏能属于一种可再生能源,不会破坏自然环境,开发出该种技术便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其能够将太阳能经太阳光转变为电能,并且既环保还极易维护,建筑中也不会耗损过多电能,进而得到节能降耗的效果,还令建筑在使用不可再生资源方面避免了消耗。在安装光伏能发电装置以前,为了可以充分采集太阳光,更好转变为电能,必须保证周边其他物体或是高达结构物不会遮挡光线。当大范围的光伏发电装置准备安装时,安装的现场要足够大,确保不会产生光伏能设施相互碰撞的情况。光伏能电池板若能接收十分充足的光纤,则可以令接收到的太阳能十分均匀,对太阳光直射方位的角度应通过严格仔细确定。光伏能发电装置安装结束后,不仅要定时进行检测,还要对隐藏的影响因素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建筑建设技术与光伏技术相结合,防止了大范围占地情况,使光伏技术在工程中起到了显著作用,节能降耗的目的也获得了及早实现,建筑重点采用的能源变成了光能,CO2与其他废气的释放量大幅度降低,进而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

5结束语

总之,在建筑中电气设施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电能的耗损也越来越大,能源开始出现短缺情况,环境破坏情况也越来越严重。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早实现节能降耗,必须采用科学的新能源技术。对于建筑事业的发展,在建筑电气结构中进行优化改造,针对建筑电气的节能降耗采取光伏能源等,充分发挥出新能源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薇薇.在建筑电气节能措施中应用光伏新能源的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8(03):37.

[2]段成锴.建筑电气节能中光伏新能源的应用研究[J].山西建筑,2018,44(03):208-209.

能源技术范文篇8

随着中国政策的不断开放和世界油田服务需求的逐渐增加,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快速发展膨胀,出现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油田服务企业,为中国出现跨国性质的国际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奠定了基础。本文选取了中国5家比较有实力的上市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和斯伦贝谢、贝克休斯、哈里伯顿三家国外著名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以2007、2008、2009年的年报为基础,运用灰色理论分析中国石油服务企业与国外三大石油服务企业在经济危机前和经济危机中的绩效对比,找出中国石油服务企业与国际石油公司的差距。

二、灰色综合评价简介

1.灰色理论简介

灰色系统理论是由华中理工大学的邓聚龙教授在1982年提出的。灰色综合评价就是利用灰色关联度作为测度,来比较各被选方案的优劣程度。灰色综合评价主要是利用灰色关联分析这一工具。关联分析就是通过计算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来确定各种影响因素或备选方案的重要度,因而确定重要因素或最优方案。灰色综合评价法的特点是:分析思路清楚,分析时所需数据不多,计算方法简单,可以充分利用已白化的信息,综合评价的误差小。

2.灰色综合评价的建模步骤

(1)选取相关指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先将实际问题分解为若干指标,然后按属性把这些指标分成若干组,再划分成递阶的层次结构。递阶的层次结构一般可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最低层,并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矩阵A。

(2)确定最优指标集。最优指标是从各评价对象的同一指标中选取最优的一个,各评价指标的最优值组成的集合称为最优指标集,它是各评价对象比较的基准。

(3)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各因素组成的序列,一般来说取值单位不仅相同,而单位不同的数据时无法进行比较的,因此必须把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的方法有数值初值化、数值均值化、数据极差化和数据标准化等,常用的是数据均值化。

三、灰色综合评价在石油服务企业中的应用

1.指标体系的选取

这里我们参考《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及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现状制定了4个子能力,选择了12个指标,建立如下指标体系:

3.灰色综合评价

由评价矩阵R和权重矩阵A,可求出用灰色关联度表示的各个子模块的评价结果;再由第二层的财务状况指标、资产营运指标、资产偿债指标、发展能力指标各子模块的灰色综合评价结果组成第一层次的评价矩阵,和第一层指标权重可以得到各个公司整体的绩效评价结果见表1。

综合绩效表中,对于三年平均绩效来看,国外三家石油工程服务公司综合绩效相对优于国内石油工程服务企业,其中国外哈里伯顿公司最优为0.590,国内安东石油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也以0.565的综合绩效脱颖而出;对于单年度的综合绩效来看,多数企业2009年的综合绩效都低于2008年或2007年,只有中国海洋油

田服务公司和新疆准东在危机中稍稍提升,而这两家公司属于国有企业下属的上市公司。

对于财务状况指标模块,这几家上市企业2007-2009年的财务状况基本上相对稳定;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偿债能力指标模块中,但是三大跨国公司的偿债能力比国内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较好且稳定;在资产营运能力方面,五家国内企业与三大跨国公司有着明显的差距,甚至其比较值不到跨国公司的一半,这是国内石油工程服务公司的“国际化”的一大障碍。而在发展能力模块中,随着中国石油业的发展和中国石油公司“走出去”战略,中国石油工程服务公司在伴随的战略下,其评比值相对高于国际跨国公司。

四、结论

通过对几大公司进行绩效分析可知:在次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中,各个公司三年绩效的趋势大致相同,说明这些公司在抵御风险的能力大体相当;然而,在单年度各子指标模块中,国内石油工程服务企业在财务状况和发展能力两个子模块中相对优于国外三大公司,而在公司的资本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两个主要能力方面有不小的差距。此外,本文只是在财务指标方面进行比较,如果再考虑上市场份额和品牌效应、技术创新等其他方面的软实力,中国公司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因此,国内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应利用其良好的财务状况和发展能力夯实自己的基础、逐步扩大服务市场、稳步的提升自己的业务,着重注意改善自身的资产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同时加强品牌战略和扩大市场等,从而达到良好的综合效果同时增强市场竞争力。口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55-62.

能源技术范文篇9

关键词:新能源;外观设计;技术创新

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在汽车外形水平上。各种汽车形状设计在购买汽车时为消费者提供了许多选择。在目前阶段,我国汽车销售市场上客户最关心的是价格。如果价格相同,则不同知名品牌的室内空间设计,驱动力和设备不会有太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当前车辆的外观成为消费者购买与否的关键因素。并且所有汽车公司中的大多数将改进汽车外形的设计,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据估计,在我国,未来五到十年可能是新能源技术汽车发展中的黄金阶段。在此基础上,在必要条件下确保汽车造型设计的特征和品质升级,促进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此外,这也有利于提高知名品牌的全球声誉。

1现阶段新能源技术汽车的概况分析

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设计中选择自主创新的成果来开展产品制造和服务项目。它具有策略,智商聚合,高相关系数,创新能力,高资本投入、高回报和环保的特点。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突破点,是我国综合能力的主要前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业发展的优化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此外,它还决定了我国竞争优势的高度及其在全球经济布局中的影响。世界各国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视为提高经济发展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其在战略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作为新产业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需要我国全力支持,以发展壮大。因此,我国明确提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总体规划的一系列发展政策。政府部门鼓励公众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并向购买汽车的人提供一定的政府补贴。普通消费者是否更艺术地购买汽车是其外观,外观也是汽车销售市场的关键因素。所有汽车公司中的绝大多数将专注于汽车外形的设计,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以下是用于外观分析的不同汽车规格和型号的两个主要类别的示例。

1.1北京汽车电子商品系列产品

北汽的电子商品系列产品,是北汽品牌的首款经典新能源汽车。造型设计保留了古典风格和简单的欧式风格设计,前灯和车型极为顺从,流线型很坚固。车身侧面采用了双车身趋势图设计。车窗玻璃的装饰设计提高了光泽度,车身的独特标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镜子的形状设计非常简单,但是它也有一些缺点,具体表现为缺少方位角光源和自动伸缩缝功能。因此,这种类型的车辆的形状设计相对简单,并且大多数是常规设计。如果将其放置在许多汽车中,则无法与某些传统的成品油车辆区分开。

1.2特斯拉汽车的汽车产品系列

特斯拉汽车产品系列的问世提升了该集团对新能源技术汽车的原始掌握的各个层面,包括时尚趋势,大胆且具有未来派颠覆性的创新设计。它赋予身体某种时尚趋势和优雅气质。它主要体现在气格栅和LOGO的改进上。另外,鹰翼门设计的设计增强了传统的设计理念。另外,这种新能源技术汽车没有传统的成品油批发汽车的大小汽轮机,因此大大节省了汽车的内部空间设计。另外,它的设计并不是统样式,因此让消费者真正感受到了这种设计的味道(如图1所示)特斯拉的汽车模型在全球销量中排名第一,并且不逊于某些著名品牌比亚迪汽车,后者是我国的销量冠军。对汽车系列的颜色和亮点进行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价格的上涨,汽车造型设计的特点越来越明显。一些高端豪华车正在缓慢而具体地展示自己独特的人性化设计。基于数据和信息的科学研究表明,在对新能源技术车辆进行设计时,除了必须考虑安全性能要素之外,还必须将市场销售的特征作为关键切入点。此外,对于具有不同颜色和不同型号的汽车,其视觉冲击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后果。例如,对于某些颜色缺乏信任感,可以使用外观和现代设计原理来增强汽车视觉冲击的规模感。

2新能源技术汽车与传统汽油汽车在外观设计上的差异

2.1两者的外观设计不同

尽管设计人员继续非常重视汽车设计的本质,但是由于汽车的类型,要引起全面的分歧并不容易。但是,近年来,这两种类型的汽车在外观上已经具有自己独特的设计。与传统汽车的常规造型设计相比,新能源技术汽车在造型设计上更具未来感和启发性。作为现阶段意味着尖端技术的一种新型物质,某些受欢迎的元素的确仅在其中体现出来。至于传统汽车系列,每个人对它的印象是毋庸置疑的,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改变。一些设计师的大胆设计和设计理念也会被人们接受。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汽车的设计风格越来越明显,也将影响传统汽车的外观设计,使其越来越时尚,开放。汽车发动机和汽格栅系统的空间布局与传统的柴油汽油车不同,但这也为设计师提供了许多内部空间设计。这在某些汽车系列中得到了体现:新型梅赛德斯·奔驰的电动概念跑车在汽车外部得到了极大的改进,用LED灯条代替了原来的汽格栅,并将其与车灯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光滑,无缝的线框营造出现代感。由于内部结构的根本差异,与具有新能源技术的传统汽油车相比,它们具有更长的轴距,并且可以设计更小的机器和设备来嵌入室内空间的结构中。这种类型的转换可以为设计师的造型设计带来很多可塑性。未来,新能源汽车必将带动越来越多的新时尚趋势和设计风格,并将与传统汽车有越来越大的不同。

2.2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分歧

当新能源技术汽车在市场份额中占有一定地位时,每家公司都开始效仿,改善两种汽车之间的设计差异。在造型设计的现阶段,许多使用新能源技术车辆的高层的策略都非常灵活,他们确实希望看到新能源技术车辆的独特之处。传统的柴油汽油车的创造和发明已经积累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以至于每个人心中都有固定的心态,这对进行颠覆性和创新性改变是不利的。这两者需要不同的设计风格系统管理,并且也有可能创造一种高品质的产品,使之相辅相成,并融为一体。新的设计风格和美学将逐渐为大家所接受和认可。随着新的升级和新能源技术车辆设计风格的盛行,它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传统柴油汽油车的设计。

3新能源技术汽车造型设计技术创新设计理念

绝大多数传统的汽车造型设计往往始于燃气轮机控制模块的驱动力,机械设备控制的驱动安全性以及传动系统的传动齿轮。尽管这种设计为消费者的日常生活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但也导致了能源和城市公共交通的困难。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新能源技术汽车才成为中国的汽车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新能源技术车辆的外观设计应从以下多个方面寻求技术创新。

3.1实施总体规划

市场上有许多设计独特的电动汽车与其他汽车不同,但是仅依靠表面设计来吸引消费者。由于大多数消费者更希望能够与之前的传统汽车有所不同,因此它体积并不是很大。借助夸张的汽车造型设计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有必要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角度来设计基于市场销售的新能源技术汽车独有的汽车系列。

3.2从身体部位制定合理的布局

当前,新能源技术车辆还没有自身独特的造型设计语言表达能力和符号,并且从车身部件的合理布局有利于设计出新能源技术车辆所特有的一组特性。以室内照明设计为例,室内照明系统的预期效果是更好地确保汽车安全行驶的安全性能,而传统汽车则选择使用氙气灯或卤素灯。通常,此类室内照明必须具有庞大的电子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和变压器系统,并且还必须调暗以确保特定要求。外观通常较大,样式固定且始终相同。因此,可以选择使用LED灯。LED灯不仅种类繁多,耗能少,不需要大型照明系统,还因为其体积小巧,节省了内部空间的设计和设计,这对其他层次的设计人员都是有利的。

3.3从设计多元化的方向入手

在进行汽车外形设计时,除了传统的文学和艺术美学的影响外,区域文化艺术多样化设计要求的营销也将对汽车外形设计造成影响。未来,汽车造型设计一定会处理简单的文化符号,重点是在新形势下从地域文化中寻找艺术创意设计。通过艺术创意设计的整合,可以合理地促进新能源技术汽车与传统汽车的区别,总体上也有利于新能源技术汽车展现出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符号。

3.4高度重视客户审美

汽车设计领域将是一个丰富的领域,无论哪个时代,汽车设计都应遵循“汽车设计的小表情概念”的最大部分,并达到一定水平的汽车美学。无论在任何概念下设计新产品,设计人员应遵循设计核心价值理念,重视客户的审美水平。

4结束语

总体而言,文章是在对新能源技术车辆的形状和颜色选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比较新能源技术车辆与传统柴油汽油车辆的形状设计之间的差异,从而探讨了新能源技术车辆的形状设计,新能源技术汽车自主创新设计与设计理念。它使设计师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设计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能源模型,在商业服务和自身爱好之间找到平衡,并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使设计更适合于消费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袁博.新能源汽车外观设计创新研究[J].时代汽车,2020(20):86-88.

[2]侯敏枫.新能源电动汽车车身形态设计研究[J].科技风,2019(35):25.

[3]王恒.新能源电动汽车车身形态设计研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22):775-776.

[4]李昊.情感化设计在新能源汽车外观造型中的应用研究[J].内江科技,2021,42(03):23,7.

[5]陈磊.流线设计对汽车外观设计的影响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20(19):100-101.

[6]白亮.新能源汽车外观设计专利的确权与布局[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8,15(06):79-86.

[7]李勇,武银路.纯电动汽车外饰造型影响因素及特征设计趋势研究[J].包装工程,2020,41(06):72-80.

[8]孙海君,袁晓伟,王琦,郭晋晖.基于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对未来新能源汽车外观的设计[J].国际公关,2020(02):230.

能源技术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为重点,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大力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与公共建筑,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技术标准,强化监督管理,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和支撑保障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相协调,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资源条件,在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一)坚持政策激励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通过激励政策吸引企业加大投资,提高可再生能源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二)坚持推广与监管相结合。加强对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和使用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健全监督管理体制,促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规范开展。

三、工作目标

(一)加快太阳能光热系统推广应用。利用三年时间,使城市太阳能热水器的推广应用普及率达到40%以上,农村达到10%以上。全县乡镇以上新、改、扩建的12层及以下住宅建筑和集中供热水公共建筑,必须应用太阳能光热系统,确保做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鼓励12层以上高层建筑合理采用太阳能光热系统。具备安装条件的公共建筑,必须应用太阳能光热系统。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过程中,鼓励安装太阳能光热系统。

(二)加快地热资源应用。自2012年开始,浅层地能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按照"优先发展土壤源热泵,积极发展污水源热泵,适度发展地下水源热泵"的原则,逐步提高地源热泵系统在城市供暖中所占比例,城区范围内每年新增浅层地能技术应用建筑面积不少于10万平方米。

(三)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应用。优先推广光伏技术在住宅小区路灯、景观灯中的应用。

(四)鼓励发展采用太阳能采暖和空调制冷技术。积极探索应用太阳能采暖、制冷和热水三联供技术。

(五)鼓励生物质能在农村地区建筑中应用。优先发展沼气能源在供热水、炊事方面的应用。

四、工作要求

(一)严格工程设计。设计单位在进行规划和建筑设计时,应根据国家有关规范和技术要求,结合工程具体特点,实施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二)严格工程标准。可再生能源技术产品安装施工单位应具有相应的专业施工资质,并按照设计图纸和有关规定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三)严格工程监理。监理单位应做好可再生能源技术产品安装施工的监理工作,认真履行职责,杜绝不按设计图纸施工和应用不合格产品现象。

(四)严格建设手续。建设单位应向建筑使用方提供可再生能源技术产品的使用方法、维修及后期管理的有关要求,提供产品供应商出具的产品合格证并签订维修服务协议,明确后期使用管理过程中的各方责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的领导,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这项工作的组织实施,组织专家委员会及时对进入我县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产品进行考察论证,确保技术先进、质量可靠。

(二)加强政策扶持。住建、财政等相关部门要及时制订经济扶持政策,采取减免相关规费、设立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地方配套专项资金、争取可再生能源城市示范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等形式,加大支持力度,鼓励我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中大规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