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2:56:20

内部经济

内部经济范文篇1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涵义比较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内涵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一般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这定义比较笼统和抽象,只是简单提及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独立性,什么是客观性,也没有对损害独立性或客观性的情形予以列举,更没有说明发生损害情形后应如何披露。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实施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给予了明确的解释: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活动时,不存在影响内部审计客观性的利益冲突的状态。独立性一般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客观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活动时,应以事实为依据,保持公正、不偏不倚的精神状态。客观性一般指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能够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客观性的提高。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的“属性准则1100号”规定:内部审计活动应该独立,内部审计师在开展工作时应做到客观。并进一步解释: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体现为机构的独立性和内部审计师的客观性。机构的独立性是指审计执行主管在机构内应向能使内部审计活动实现其职责的阶层报告,即内部审计在组织地位上的独立。机构独立性的标志是内部审计活动在确定内部审计范围、实施审计及报告审计结果时应不受干扰;内部审计师的客观性是指内部审计师应有公正的态度,避免利益冲突,即内部审计人员精神上的独立。独立性与客观性的关系是,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师提出公正和不偏不倚的判断意见,这对审计工作的恰当开展是必不可少的。而内部审计师的客观性要通过机构的状况和客观性来获得,内部审计师的客观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构独立性的实现。

(二)内部审计独立性外延依照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2001年提出的内部审计最新定义,认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比较中外内部审计的定义可以发现,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我国内部审计仍处于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过渡阶段,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是监督与评价,内部审计的目标主要是防弊兴利,内部审计所提供的是以审查和评价组织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为主要活动的保证性服务,没有涉及咨询性服务,这也是由我国内部审计实务发展水平和现状所决定的。IIA作为内部审计职业的国际性组织,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内部审计实务经验,经过深入的内部审计理论研究,已制定了一整套科学、完善的职业实务准则框架,并适时提出了内部审计最新定义,恰当地反映了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最新发展。根据IIA的定义,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防弊和兴利而是价值增值,内部审计不仅是一种保证活动,也是一种咨询活动,将内部审计的服务领域由审计领域延伸至咨询领域,内部审计通过对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以实现价值增值。

(三)内部审计独立性内涵与外延问的联系通过探讨中外关于内部审计独立性内涵与外延的规定和解释,可以认为,中外对内部审计独立性内涵的界定以及对机构独立性与内部审计师客观性关系的理解上渐趋一致,即都认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二是内部审计师个人的客观性。机构的独立性主要是指地位上的独立,是保障内审机构“独立”履行其职责的首要条件。只有当内审机构具有独立从事审计活动所要求的良好的组织地位,才能确保内部审计活动在确定内部审计范围、实施审计及报告审计结果时不受干扰,内部审计师的审计行为不受限制,审计意见或决定得到实施,审计建议得到适当采纳。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对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地位的明确规定,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核心:一是内部审计机构应置于组织内部的一个较高层次。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其隶属关系和领导层次的高低,理想的情况是在行政上隶属于最高管理层(首席执行官或总经理),在业务上隶属于董事会或下属的审计委员会,接受其业务指导并向其报告业务工作;二是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拥有行使职责所必备的充分的权力,如保证广泛的审计范围、依据审计建议采取适当的行动,与组织最高决策层直接交流信息等;三是内部审计活动不受其他职能部门或个人的干扰,要求内部审计师应该取得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的支持,这样才能得到被审计者的合作,在不受干扰的条件下开展工作。在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外延方面,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的规定和指导已延伸至咨询性服务领域,这也是我国内部审计准则目前尚无法达到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完善,将咨询服务纳入内部审计活动必将成为我国内部审计准则所要面临的新课题。

二、内部审计独立性影响因素及其披露比较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因素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没有列举可能损害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因素或情形,也没有说明发生损害情形后应如何披露和处理。但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活动前,应主动对其客观性进行评估,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步骤:首先识别可能损害客观性的因素;其次评估这些因素影响的严重性;再次向审计项目负责人或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报告,采取措施降低这些因素的影响;最后向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报告有关客观性受损的情况。同时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提出了可能损害客观性的形态:内部审计人员审查和评价自己以前负责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存在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有密切的私人关系;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有长期合作关系;内部审计人员对于被审计单位或其管理层存有文化、种族或性别上的歧视;内部审计人员对于审计项目存有认识上的偏见;内部审计人员遭受来自机构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内部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等。内部审计人员一旦识别了可能损害客观性的因素后,应对这些因素的严重性进行评估,并考虑是否已存在降低其影响的措施。当发现存在严重损害客观性的因素时,应及时向审计项目负责人或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报告客观性受损的情况,在客观性受到严重损害的情况下,应及时向董事会最管理层报告披露客观性受损的具体情况。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以属性准则形式作出强制性规定:无论独立性或客观性是表面上还是事实上受损,都应将损害的具体情况向有关方面披露,披露的性质取决于损害的具体情况。损害内部审计独立性形态包括:内部审计师应避免评价其以前负责的具体运营工作,如果审计师对其在上一年度负责的运营活动提供保证性服务,客观性就会受到损害;对审计执行主管负责的工作提供保证服务时,应由独立于内部审计活动以外的有关方面进行监督;内部审计师可以提供与以前负责过的工作相关的咨询服务;在内部审计师本人可能损害所要提供的咨询服务的独立性时,内部审计师在接受这项工作之前,应向客户说明情况。为了给内部审计师提供更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实务公告还对损害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某些形态加以进一步解释并给出应对措施,旨在帮助内部审计师作出合理判断。(二)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披露一旦发生独立性或客观性受损的情况,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认为应该予以披露。实务公告提供如下披露的办法:如果已经出现或经合理推断认为可能出现利益冲突和偏见的情况,内部审计师应该向审计执行主管进行报告,审计执行主管应该重新指派审计师;审计范围界限是对内部审计部门的一种限制,该界限妨碍审计部门实现其目标和计划。审计范围的界限可能使章程所规定的审计范围,使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活动中接触与开展审计业务相关的记录、人员和实物财产,经批准的审计工作项目计划、必要审计程序的实施,经批准人员配置计划和财务预算等诸多方面受到限制,以书面形式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其他相关治理机构报告审计范围的界限及其潜在影响;审计执行主管应该考虑就原来已经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其它治理机构报告并通过的范围界限,再次向其报告是否合适。如果机构、委员会、高级管理层或其他方面有变动,可能尤其需要进行这种报告。由此可见,中外内部审计准则关于损害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形态及其披露的规定既有相似之外亦有不少差别。相似主要表现在:两者都对损害内部审计师客观性的形态给予了总结,并且都认为一旦发生独立性或客观性受损情形时,应向有关方面予以报告或披露。差别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两者列举的损害内部审计独立性或客观性的具体形态有所不同。我国内部审计准则只是作出了简单的描述,而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不仅列举了有关形态,还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提供指导性意见,因此更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在如何披露损害形态方面,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只是笼统提出:当发现存在严重损害客观性的因素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及时向审计项目负责人或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报告客观性受损的情况。在客观性到严重损害的情况下,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及时向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报告披露客观性受损的具体情况。这既没有指明区分客观性损害程度的标准或者哪种形态属于客观性的严重损害,也没有指明何种损害形态应向审计项目负责人报告,何种损害形态应向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报告,何种损害形态则应向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报告以及应采用哪种形式报告,从而显得过于抽象,不利于内部审计人员操作。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提出的披露对象包括审计执行主管、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或其它治理结构,披露的层次明显较高。这是因为国外内部审计机构普遍隶属于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具有较高的组织地位和权威性。另外,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还明确指出何种形态下应向审计执行主管报告,何种形态下则需进一步向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或其它治理结构报告,且报告最好采用书面形式。

三、内部审计独立性建议比较

(一)我国关于实现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建议在如何确保机构独立性方面,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给出如下建议:内部审计机构应隶属于组织的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接受其指导和监督并取得其支持,以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应由组织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经过适当的程序确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直接向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负责;内部审计机构应通过内部审计章程的制定明确其职责和权限范围,并报经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批准,以确保内部审计活动不受到组织内其它部门的干涉和限制;内部审计机构应向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提交审计报告及工作报告,并在日常工作中与其保持有效的沟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有权出席或参加由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举行的与审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治理程序等有关的会议,并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保证客观性: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及专业胜任能力;增派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审计项目,并进行适当分工;采用工作轮换的方式安排审计项目及审计小组;建立适当、有效的激励机制;制定并实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停止执行有关业务并及时向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报告。

内部经济范文篇2

开展医院内部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和技术性很强的业务工作,是属于管理出效益的工作。目前,人们对医院内部审计的目的和意义还不太了解,在开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各方面的困难和阻力。因此,首先,领导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理解其目的和作用。即审计是加强自我约束机制,搞好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途径。其次,为了顺利有效地开展医院内部审计,必须建立审计机构。因为没有独立的审计机构,是难以执行审计职能并有效开展工作的。审计机构应归院长直接领导。在开展工作时,要健全内部审计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职权范围,使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下面就审计的几种类型作一简略阐述:

1.1“开源型”审计主要从医疗活动方面去开展工作。也就是说,通过开源型审计,不仅要促进医院增加收入,而且还要促进医院拓宽医疗范围,扩大服务项目,以及促进医院学科建设和发展。此外,还要严肃物价政策,不多收、不少收、不乱收。比如,某科室设备新、性能好、房屋宽,但没有达到设计的能力,设施超豪华、办公现代化、工作一般化,经济效益很差,就应审计其原因。是业务人员素质低,敬业精神差,忽视操作要求,影响医疗信誉的,必须建议其进行培训,更新知识;是病员不足或三者利益关系不当,工作起来避难就易,降低了设备收入能力的,应吸引患者,理顺经济关系,拓展医疗市场,调整承包办法;是开展新业务的研究工作抓得不紧,对新的医疗市场没有竞争、渗透、开拓能力的,就应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院部及专业人员一道研讨挖掘设备潜力、发挥设备优势的措施。

1.2“节流型”审计主要从2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要让医院已经实现的收入成果,完整、及时地聚集到医院基本账户的渠道之中,不跑、冒、滴、漏;二是在临床医疗、后勤服务等各环节寻求降低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以节约求效益。后勤应逐步推向社会化,暂时还没有推向社会化的,要实行增收节支的承包责任制。近年来,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医院收入有一定增长,但支出的增长幅度大于收入的增长幅度,收减支的比例逐渐缩小的原因在哪里?这除了事业发展的因素外,主要是内部控制没有企业管理那么严密,竞争和危机意识薄弱,重大的经济活动没有很好地发挥“一长三师”(院长、工程师、审计师、会计师)的作用。根据这些情况,在内部审计中应当配合院部工作,从2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改进:一是要健全内控制度,从严格执行财经纪律方面把好关,即从费用发生的各环节堵漏;二是要经常检查,加强经济管理,降低消耗,挖潜增收,即抓物资领发制度、材料消耗定额、储备物资的管理等。

1.3“疏导型”审计主要是从开源和节流2个方面开展工作。当医院支出得到补偿,资金收回后,就应当随着医疗活动的开展,不断地变换资金形态。从通过门诊、住院医疗服务取得货币资金开始,到医院购置设备、药品、卫生材料,使资金退出医院,改以实物形态(设备、药品、卫生材料)形成储备资金,再经过医疗部门领用形成生产资金,最后通过病人的医疗消费再回到货币资金的循环往复,这就证明医疗活动正常,管理有方。倘若相反,就要针对弊端协力疏导,保证医院资金运动在时间上延续,在空间上并存。我国改革开放20年的丰硕成果证明,在许多方面就需要我们精于生财、乐于聚财、善于用财。如果生财无道、聚财无方、用财无术,或者顾此失彼,就应该针对其短加以疏导。开展疏导型审计的过程中应当先着手清查经营不善、核算不实、损失浪费等方面的问题,调查出真实原因,再与院部研究提高设备利用率、改善劳动组合、加强内部控制、严肃财经纪律等方面的工作。此外,还可进行经济分析、指标对比分析等,比如:百元固定资产业务收入、百元卫生材料医疗收入、药品综合加成率、人均收支结余等,以寻求提高效益的具体措施,达到“一审、二帮、三促进”的目的。2开展医院内部审计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开展医院内部审计的目的,是要促进审计对象在发生人力、物力及卫生资源消耗时,必须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督促其微观经济活动符合宏观决策要求的前提下,为医院提供更多的结余,这种动机和目的能不能被审计对象所理解,意见能不能被接受,措施能不能被采纳,也就是说,开展内部审计的客观效果如何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如此,对于审计人员来说也是很关心的问题。因此,在开展工作中,我们必须处理好3个方面的关系:

2.1要有诚心和决心,处理好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内部审计部门作为院内的一个职能科室,向院部提出建议和意见,只能是一种“催化剂”,促进院领导尽快地对某项事情作出最佳决策,采取果断措施,而不可越俎代庖;同时,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既不能捕风捉影,也不能轻易放过。当审计人员遇到复杂问题的时候,要有耐心;遇到棘手的问题时要有信心;遇到没有现存的审计标准时不要灰心。简言之,在内审过程中,要处处体现出审计者的诚心和决心,而不能等闲视之或者撒手不管。此外,内审工作还须与会计核算配套结合,在两者的结合中,要“异曲同工、相得益彰”。因为内部审计与本单位有着经济利益联系。作为审计者,既是“局外人”,又是“局内人”,这种与单位兴衰共存的关系就是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

2.2要用辩证的观点,处理好共性与个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开展医院内部审计,不论其规模大小、范围宽窄,都会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即都有潜力可挖,都能进一步提高单位经济效益。然而,不同的科室,必定有它的个性,有各自的主要矛盾。有的开源不力,有的节流不够。在这些不同的矛盾中,有的是内因造成的,有的则是受了外因的干扰,有的是多种因素影响的“并发症”。所以,审计工作不能沿用一个“模式”去硬套,而应当以客观实际,科学地分析和研究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寻找解决矛盾的最佳方法和措施。

内部经济范文篇3

一是审计内容不全面、程序不严谨、方法单一化。在审计实践中,有的审计侧重于资产、负债审计,有的侧重于财务收支审计,还有的侧重于企业领导人各项经营指标完成情况,缺乏全方位、深层次的审计,使审计内容显得较为零散、单一和不系统。很多审计往往只注重审查领导干部任期内的单位会计资料,而不注重其个人借用、占用单位资产的有关事项,形成只算单位“大账”不算个人“小账”的现象。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程序上存有简化,审计程序的随意性较大,有的不搞前期调查,不编写审计实施方案,准备不足就开始审计,往往形成工作被动;还有的在审计报告阶段,没有按法律法规等要求执行必要的复核程序,增加了审计的潜在风险。在审计方法上,目前仍较多地采用传统审计模式,没真正走出“就账论账”的老圈子,不注重与现代信息化审计方法手段等审计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对单位内控制度的测试仍是薄弱环节。

二是“先离后审”的模式削弱了审计监督职能。经济责任离任审计属于事后监督,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被审单位已经存在的经济问题,对违规违纪行为不能防患于未然,不能有效防止领导者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也难以及时为组织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使审计资料的实用价值不高。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时间集中和紧迫,审计部门由于任务重、人员少,只能疲于应付,难以提高审计质量,也不利于提高审计部门的权威性。

三是缺乏健全明确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在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涉及微观经济领域、宏观经济领域;既要关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又要考评当前经济效益及长远经济效益。缺乏必要的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全面、系统地衡量经济责任人的职责履行情况,无法作出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另外,影响经济责任人业绩的因素既有内部经营管理方面,也有外部环境方面;没有责任划分标准和评价标准,审计意见不能明确表述被审计人的职责履行情况及经济责任人承担的责任。

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最根本目的是通过加强对企业领导的监督和管理,以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保值增值。而影响企业发展最深远的就是企业战略,因此,以战略责任为导向是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发展的一个趋势。

将战略责任观引入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并不是否定现有的审计程序和内容,而是要在指导思想上有所改进,并在原有审计基础上加强对单位领导人的战略决策和战略执行责任进行审计。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一个系统化过程。首先,审计可以根据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分析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确定存在的经营机会和威胁。其次。评估自身的内部条件,特别是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认清自身的经营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企业要制定用以完成使命,达到目标的战略计划。根据战略计划的要求,内审部门提供风险评估信息于管理者配置相应资源,调整组织结构和分配管理工作,并通过计划、预算和进程安排等形式实施既定的战略。在执行战略的过程中,内审部门还可以实施有效控制,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同时还要根据变化的情况提出修订原有战略或制定新战略的建议,开始新的战略管理过程。因此,企业战略管理的特点是一种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全过程系统性管理。

在战略责任导向下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任务就是评估单位负责人在战略决策和执行过程中,战略制定的过程是否科学,执行的效果是否如预期的估计,在执行中是否出现偏差,是否及时反馈执行过程出现的信息以及战略执行的各个层面的协调性。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审计内容:

一是针对战略层次的审计。按照战略实施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层战略、经营层战略和职能层战略。公司层战略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审核被企业目标、企业使命是否适应整个大环境,其经营领域是否具有竞争力,其经营所需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其组织结构、文化环境和价值观是否适应其战略,各机构和部门之间是否协调一致,相互支持等等。针对公司层战略审计,首先要准确把握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要关注各项产业政策、调控政策、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监管趋势等。其次要进行客观的自我判断,特别是在自身实力、客户的评价和定位等方面。经营层战略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审核公司是否在公司层总体战略的指导下,制定了适合本单位发展情况的经营战略,包括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内部各职能部门是否相互支持协调等。职能层战略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审核职能设置能否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通过审核部门年度目标的实现情况以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及业务终端面对具体情况的业务落实能力和业务应变能力,来反映职能层战略管理的效果。

二是针对战略过程的审计。战略过程的审计目标包括企业负责人在任期内对公司经营使命、目的的安排情况;企业的使命能否体现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方向、总目的、总特征和总的指导思想以及管理者的价值观。审核的内容包括:(1)企业对战略态势的认识和分析是否充分。通过调查、分析、评价,判定被企业对所处外部环境和行业环境的认识以及对所面临的市场机会或环境威胁的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是否正确。(2)战略方案的制定是否可行。主要审核企业领导在制定战略方案时,是否考虑了社会责任,是否有较好的盈利模式和较强的获利能力;是否严格遵循了科学的方法和程序等。(3)对企业战略方案的评估与选择是否科学。主要审核评价战略方案的标准是否科学,是否充分考虑了影响战略选择的各种行为因素,如过去战略的影响、企业对外界的依赖程度、对待风险的态度、时间因素、竞争者的反应等等。此外,还需对所在企业的战略计划与实施情况进行审核,主要是审核其是否体现了总体战略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战略计划系统设计是否考虑了各种影响因素,战略计划制定是否遵循了一定程序,不同层次战略计划是否相互衔接、密切配合。对企业战略实施的审计主要是审核企业是否选择了适合自身情况的战略实施模式,是否根据企业战略的需要进行了适当的战略变化,战略的落实情况到底怎么样。最后,还需要对企业的战略控制情况进行分析以确保企业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了有效控制。具体地说,战略控制过程是否遵循了一定的基本原则;是否考虑了有关制约因素;是否选择了适合自身情况的控制方式,从而建立起有效的控制系统。

内部经济范文篇4

关键词:内部审计;经济管理;大数据;作用;发展

随着科技技术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得到了健全与完善,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体制也基本建成。大数据的到来,将会使得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变得更加快捷、全面、精细和准确,将会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得到更加高效的开展,这对于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公正廉洁、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

1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具有的机遇与面临的挑战

1.1具有的机遇。1.1.1审计技术方面。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中,工作人员需要将大量的审计数据进行逐一的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很难从一些隐性的数据之间找到关联,从而使得审计工作十分纷繁复杂,审计内容较多,审计效率较低。在大数据背景下,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的收集、分析、挖掘和归纳,能将审计工作中的重点数据与关键数据快速筛选出来,还能够快速进行信息数据的交叉对比,保证数据准确度的同时提高审计效率,使得审计领域得到快速拓展,促进数据信息的完整和准确[1]。1.1.2审计环境方面。在过去的内部审计中,审计人员需要应用审计软件分析企业的财务凭证、账本、报表等,这些资料的审核通常是相对独立的,在审计过程中,容易将具有关联性的数据忽视或不能警觉,使得审计结果难以对企业的经济现状进行全面、细致的反应。当前,大数据技术在审计工作中得以应用,使得信息网络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在智能化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可利用具有网络结构的审计系统对企业的审计数据进行全面的挖掘和整理,从而将核心的审计信息反馈出来,使得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均得到较大的提升。1.2面临的挑战。1.2.1数据安全性。随着企业的经营发展,其数据资料以及其他的数据信息会越来越多,而对于数据资料与信息的动态管理和安全监控成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一项重要工作。传统的审计工作,相关的信息资料均采取纸质化的传输方式,但信息资料建成后,就很难对其进行改变,其安全性相对较高[2]。在大数据背景下,采取网络形式传输数据,硬盘以及云盘等方式存储数据,在数据的传输与存储过程中,数据资料与信息的泄露风险增加,再加上网络数据传输安全防范技术的发展与安全风险增长之间的关系不具有较高的正比条件,所以数据的安全问题成为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工作将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1.2.2审计方法的挑战。过去的内部审计工作,其审计的部门主要是财会部门,审计内容包括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等,但是其监督效果较差,在企业经营活动方面的审计中,多采取抽样检查的方法,导致一些潜在的风险难以被发觉或识别。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工作的方法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使得全面审计、连续审计在企业内部审计的推行中得以实现,且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有效解决了审计滞后问题,很好的降低了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问题[3]。

2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2.1提高了内部控制的管理效益。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实施中的重要方式,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国家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数据背景下,可以应用数据技术快速处理内部审计工作中的相关问题,使得相关的审计数据变得更加清晰明了,从而更好地识别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大风险,及时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降低风险给企业经营带来的影响。所以,在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对于企业经济管理的作用之一表现为,提高了内部控制的管理效益,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的健康发展。2.2提高经济管理监督作用。以大数据背景为基础的内部审计工作,其审计内容更加全面和完善,审计方法更加快捷,审计结果更能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所以,在此背景下的经济管理中,内部审计能更好的反应企业的业务需求以及工作情况,从而督促企业经济管理的完善,防止贪赃枉法的情况发生。对于国家企业来说,企业的经济收入属于国家和人民,企业领导滥用职权贪污、侵吞国家财产,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在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部门能够快速、针对性的对其经济行为进行核查、监督,若存在违法的经济交易行为的,可立即对其上报处罚[4]。2.3企业风险防范更加高效。内部审计是企业了解自身经营状况,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方式,内部审计结果将对企业的经营决策、经济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大数据背景下的内部审计工作,其审计的范畴更加全面,审计过程更加细致和精细,审计结果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反馈价值更高,企业领导者能更好地利用该审计结果来掌握企业经济运行状况,还能根据对相关风险数据的分析来了解企业经营发展将遇到的风险问题,从而及时采取有效的风险规避手段,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使得企业风险防范更加高效、准确。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相应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健全,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体制已逐步形成。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要想让经济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快捷,就必须注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要注重对风险的控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萍,刘荃信.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案例实践教学改革及发展探析[J].当代经济,2017,(01):89-91.

[2]赵淑青.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机遇及策略[J].经贸实践,2016,(22):77.

[3]熊敏荣.试论内部审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6,(20):187-189.

内部经济范文篇5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内部审计能够及时的帮助企业管理者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因为虽然我国的经济市场已经向世界打开,但是这其中还是存在很多不全面的政策,因此这影响着我国的内控制度,也影响着企业的经济生产和活动,所以说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可以全方位的把控企业的经济活动,增加企业的经济利益;其次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这就主要依靠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来达到企业的目的了,推动企业的经营管理。因为内部审计的完善,助力企业发现各种内部问题,并能够及时的解决,而企业的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也能够帮助企业合理的掌握发展动态,了解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审计报告,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最后依靠国家审计,提高企业审计的质量。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部审计工作应该如何改变

1.转变工作理念。内部审计工作想要转型,就首先需要进行改革,重新创新自己的工作理念,因此这就需要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因为企业一般都是私营的,大家的工作重点是受到企业管理者的意识的指导的,然后企业先关的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应该及时的关注社会市场经济的动态,不断的改变内审的工作理念,总结内部审计的工作改变方向应该是多放在监督和改变上面,因为市场经济的变化是没有规律可言的,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不断的对企业内部的部门进行监督管理,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应该重视团队建设和服务意识,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加强对各业务的流程的审计,制定一个完整的审计工作计划,要详细,要做好责任分工,保证工作的开展。2.企业要改变内部审计的管理机制。因为内部审计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自然内部审计的地位在企业中首先应该得到提高,这是为了给内部审计的工作增加信心,方便工作的开展,同时内部审计应该更加的规范化,因为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竞争很激烈的,因此要完善审计的工作流程,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合理的利用手里的资源,不仅要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还要提高内审的工作效率,完善内部审计的工作流程。3.内部审计工作要强调对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工作。不管是企业做任何生产还是开展任何一个项目,企业都是需要面对一定的风险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本来自身就到有一定的风险,所以企业要参与市场竞争首先就应该具备风险意识,制定一个完善的风险监督体系,才能在遇到风险的时候及时的抵制。因此内部审计工作也要强调风险意识,及时发现内部审计监督中的风险,针对风险提出警示作用,这样才能更好的方便领导者的决策。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部审计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1.内部审计理念陈旧落后。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内部审计工作的理念应该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这样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规划,和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前提。但是由于很多企业中的内部审计工作理念还很落后,一直都是一贯的陈旧思想,这已经严重制约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他们的落后思想主要是更加侧重关注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没有对一个项目作出合理的评估和评价,这种单一的思想,职能扩大监督的范围,影响评估的作用,缩减审计工作提高经济效益的能力,这也是在削弱内部审计的作用。2.内部审计管理机制不完善。内部审计的管理机制影响着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现实情况是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的管理机制都不健全,这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出改变的内部审计来说挑战性意义很大,因为机制不健全,很多内部审计的工作无法开展,因为没有具体的工作流程,那么内部审计的工作计划的制定也是不全面的,这就影响着内审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内审的工作价值,使得大家在工作中找不到工作重点,往往出现资源的浪费现象,因此内审的管理机制的作用的改变,是企业需要面对的,他影响着内部审计的重新定位。3.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小。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小,这影响着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如果内部审计只是简简单单的应对内部是财务工作进行审计,那么这就影响着内部审计的作用,只对资金进行审计,根本发现不了问题,还会影响其他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内审应该是全方位,对整个企业的内部审计,因为不管是企业的财务部门还是组织机构中,都是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问题的,因此就应该强调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扩大工作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避免导致错误的决策影响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改变策略

1.为内部审计创造优质的工作环境内部审计工作。要想得到合理的开展,首先就应该得到领导者的重视,然后协调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配合,利用其中的相互信任、相互扶持,做好内部审计工作。企业的领导者是企业发展的中心,如果领导人不支持,那么内部审计就会步履维艰,所以要得到领导者的支持。企业做审计工作,制定审计计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工作目标,充分考虑领导关注的焦点,明确领导的意图,遇到问题及时和领导沟通,获取领导的支持。还应该与各部门之间进行沟通,因为大家之间不仅是合作的关系还应该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因此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就要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各部门进行合作,以实现企业的最大价值,最后还要在企业中针对内部审计做好奖惩,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内审的配合和监督中来,调动工作积极性,最终完成内部审计工作的改革。2.加大对工作错误的查缺补漏以及对风险的控制。企业应该改变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应该在企业中及时的树立对风险的防范意识,而不是在发现问题以后采取纠正的错误观念。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需要迎接市场的挑战,和企业转型,因此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理念已经不适应新的要求,这就需要企业首先做好对风险的预警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工作作用。同时新的市场经济是数据时代的天下,因此做内部审计也应该进行技术创新,合理的利用大数据对内部审计的分析,促进内部审计的视野更加宽广,内容更加丰富,合理的预测好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和风险,积极应对市场的挑战。重新设计内部审计的工作思路和作业模式,改变陈旧的过卓方法,还要加强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的控制,在工作中查找问题及时改变,边检查,边创新,以全新的面貌顺应市场的需求。3.组建优秀的内部审计团队。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以及创新意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也是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的保证。因此企业应该强化内审的队伍建设,提高内审的团队水平,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属于自己的内审团队,加强对他们的能力和知识的培养,尤其是创新意识的提高,还要制定相应的政策留住人才,让内审的人才为自己所用,所以企业应该在强化队伍建设方面做出努力。

五、结束语

由此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有了新的要求和改变方向,而作为一直需要在市场经济中生存的企业来说,就要不断的改变自己的内部审计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适应市场的需要,不断的转型,创新,重视内审工作,为内审创在有利的环境,强化人才的重要性,发现不足及时应对,最终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完善性,使得内部审计能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曹军 单位:辽源市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蔡利,黄文娟.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理论分析与实务探讨[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01).

内部经济范文篇6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内部审计价值;提升

依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全面推进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促进法治的总目标是构建具有中国独特特色的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体系。要想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而依法行政是深化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前提。在“决定”中有以下相关规定,提出要建立更加全面的审计制度,确保独立行使中审计监督权能够依法实施。

一、经济新常态中对审计新的价值取向的要求

2014年,是中国进行深化改革实施的第一年。转变经济增长阶段,阵痛期的结构调整阶段和鼓励前期的政策消化阶段,在这三阶段叠加的情况下中央为适应新的正经济常态做出了重要的战略决定,这将对宏观平衡,结构转换、企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产生直接性和方向性的重大影响。我们国家的经济是一种新常态形式,它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点(1)由快速增长变成较慢速度增长;(2)在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过程中,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居民收入所占比例在不断上升,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使公众受益;(3)要从重要元素的驱动,投资方面的驱动转变成创新型的驱动。

二、依据相关责任对待现在内部审计中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中一些机构建立的不够全面,工作缺少独立性

关于内部审计的地位和功能定位不明确,不能完全的体现出其作用。各个级别的政府部门、国有企业部门,特别是地方上的内部审计机构部门不够健全,基层人员短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一些地方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使农村中集体经济审计发挥它的作用,一般不设置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进行管理的机构和专业工作人员,没有一个清晰的审计能力和要求。

(二)内部审计机构缺少专业性的人才,使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科学的发展

随着内部审计中工作重心向事前和事中方向的转移,就需要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有许多方面,全面的知识系统和扎实的工作能力,但在现实中,一些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对法律法规方面的掌握不够全面,会计理论方面,内部审计方面的业务掌握的不够完善,其他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也比较落后,在审计方法方面,内部进行控制的方面以及审计质量管理过程中都缺少创新精神。以上种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

(三)内审质量和相应的管理未达到标准,使审计工作不能深入的开展

在审前的准备阶段、审计实施过程中以及到审计报告这些阶段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问题有:不能严格执行对应的审计程序,导致内部审计的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只能体现在形式上,项目的设立跟随,没有达到预定的内审质量在管理中的目标、在审计的准备过程相应的质量管理工作也没有达到要求,审计的质量不高,审计的风险高等等。

(四)内审业务的范围不够宽阔,限制了内审工作的全面发挥

一些内部审计部门只进行单一的资本审计,没有参与固定资本投资的审计,更难以实现对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不能进一步的对部门中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和大量的购买商品,项目建设、项目投标(工程)项目的预算以及对决算的审计。

三、跟上经济新常态的步伐,完善内部审计的价值

如果内部审计的工作要接受新的常态,全新的准则以及新的标准,就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标准的行为规范、增加价值、改善自己,大多反映在:成绩和责任。第一要加强责任意识,坚定地建立审计核心价值观念;接下来,在新的准则、新的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增加、改进、完善,使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性能得以提升;第三,我们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完全发挥内部审计的功能验证,咨询准备良好的条件。这是适应新的经济现象,促进内部审计的价值位置最主要的责任。

四、结论

简而言之,企业提升价值必须是以帮助公司内部审计部门为目标,以对风险的管理和对内部进行控制为目的,注意到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不断地对审计领域进行拓展,增加审计的业务和一些产品,加强沟通与合作,提高审计的运行手段和方法,通过这些措施才能使内部审计的价值得到提升和改善。

作者:邓光华 单位:武汉市东西湖区审计局

参考文献:

[1]王晓霞,孙坤,张宜霞.论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J].审计研究,2004(02):41-42.

[2]王光远,刘秋明.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国际变革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09):13-14.

[3]理查德.L.莱特里夫,温特.A.华里丝,格兰恩.E.萨姆那等著,李学柔译.审计原理与技术(上册)[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221-222.

内部经济范文篇7

企业要实现有效的自我监督,必须首先健全完善适应企业经济发展需要的内部监督组织保障体系。

(一)构建职能部门监控平台。要针对过去职能、业务部门混合、监管部门不健全的实际,对部门职能进行重新分类。要加强具有监督监控职能人员的组织管理,对权属企业具有监督职能的部门人员进行任命,企业职能部门要有决策权;对重要部门内部监督人员,实施“监督委派制”,履行监督职责。

(二)完善党群组织监控平台。针对企业改革和经营中带根本性、倾向性的重大问题,实施监督保证;完善纪检部门职能,开展效能监察活动,加大案件的查处力度,充分发挥纪检组织的监督作用;加强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坚持民主测评,充分发挥各级工会等群众组织的民主管理和监督的积极作用。

二、构建完善的内部监督制度保障体系

企业要加强企业监督制度建设,构建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为有效实施监督监控提供制度保障。

(一)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要针对企业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机构改革,改进审计机构,强化内部审计职能。一是要加强审计机构建设。成立审计委员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配备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不参与具体的经营管理活动,确保审计职能的独立性。二是要健全审计制度。制定《内部审计实施细则》,细化审计范围和审计标准,明确审计程序、审计责任、审计处罚,奠定依法合规审计的基础。三是要拓展审计职能。强化常规审计;加强内控制度审计;开展效益审计;开展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强化经营风险审计。四是要完善审计闭环管理。推行经济运行审计复审制度,加大问题整改力度,做到审计、复审、整改的闭环管理,确保问题及时整改,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推行经济运行评价制度。经济运行评价就是企业按照确定的评价指标与标准,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经营综合评价考核与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定期对企业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一是要严格按照确定的原则评价。确立经济运行评价的原则:可量化原则、共性和个性相结合、分类评价原则、发展性原则、可追溯原则等。二是要构建一套成熟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上级有关规章制度,同行业、同规模先进企业的各项指标,合理确定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指标由财务定量评价指标和管理定性评价指标两部分组成。三是要完善评价发现研究问题的责任机制。对于评价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明确专人设立课题专题研究,形成“专家查问题,部门抓监督,单位抓整改”的经济运行评价闭环管理机制。

(三)建立经济运行分析考核制度。一是要建立经营分析会制度。每月初,由总经理组织召开各单位、各部室主任参加的经济运行分析会,各经营部门分别从职能出发,通报本部门对各分企业、项目部上月经营指标考核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的建议措施。二是要建立经营管理人员例会制度。由分副总经理每周定期召开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会议,沟通情况,落实任务,加强专业化管理,指导监督下属企业经营行为。

(四)完善全面预算及统计管理制度。一是要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针对各单位工作特点,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组织开展企业多元化经营体制下的预算管理课题研究,细化全面预算管理,强化预算分析与考核,修改预算管理流程,充分发挥全面预算在经营管理中的控制指导作用。二是要完善统计管理制度。加强统计规章制度和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四级统计管理体制,制定统计岗位职责,明确各类统计人员的工作标准,提高统计人员素质,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统计效率,确保统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三、构建内部监督体系

要在部门职能设计中,强化监督和服务职能,注重发挥部门对经济运行的内部监督,发挥职能部门的专业化特长,按业务类型强化对经济运行的内部监督。

(一)加强财务监督。财务监督是企业内部监督体系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企业经济活动可靠性和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重要保证,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财务监督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要高度重视企业财务监督,树立了“业务拓展到哪里,监督监控就紧跟到哪里”的观念,有效提高企业财务活动的可控性,降低财务风险,有效堵塞管理漏洞。

(二)加强人力资源的监督监控。以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为依托,形成人力资源信息平台,并且将权属企业工资计算、保险核算及全矿奖金系统纳入这个信息平台,使全企业工资、奖金、社会保险扣缴、劳动保护审批、人力资源技能开发、人员调配、职工教育培训等环节形成统一的闭环管理,实现了人力资源的集中管控,有利于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势,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良性循环。

(三)加强绩效薪酬的监督监控。合理控制绩效是加强企业内部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要加强内部监督,注重加强绩效薪酬的内部监督。要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平台为依托,将下属企业的薪资分配全部纳入系统平台,通过设置统一的薪资体系,自动全面掌握下属企业薪酬数据,实现对下属企业薪资发放的有效监控。

(四)加强法律的监督监控。要注重发挥法律的内部监督作用。要设立企业法律顾问和法律事务所,按照“事中参与、预防为主”原则,全过程参与企业重大经营项目和重要经营活动。加强合同管理,严格合同审查、签订程序,企业各类合同一律由法律事务所审查,对于未经法律事务所审查的合同一律不得签订,杜绝无效合同或欺诈合同的发生。

内部经济范文篇8

企业集团的不同组织结构

中国企业集团与其核心企业关系大体上有两种类型:一是企业集团与核心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依附关系,在组织结构上表现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集团决策机构与核心企业决策机构合一;二是企业集团与其核心企业之间表现为各自相对独立的关系会计论文,组织结构上实行“两套班子、两块牌子”,集团决策机构与核心企业决策机构分设。

“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组织结构具体构成如下:核心企业的有关职能处室就是集团本部的职能部门,核心企业的厂长(或总经理)就是集团的董事长,集团本部仅根据自身业务的需要设置少量的、与集团业务有关的协调部门。一汽集团、二汽集团、仪征化纤集团等都采用了此种类型的组织模式。

“两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组织结构也称为总部集权型。集团与其核心企业各设有一套独立的管理机构,分别从事整个集团和核心企业各自的经营管理活动,并各自拥有自己的牌子。烟台北极星钟表集团正是采用这种组织结构。

下文就分别以这两种组织形式为基础展开讨论。

内部审计框架的设置

(一)“两套班子、两块牌子”的企业集团考虑到集权制组织结构的特点,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应该建立如下的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网络框架。

第一层次:集团总部设置内部审计总协调机构。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观点,企业组织中的决策、经营和监督“三权”分别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负责。作为企业集团监督体系的一部分,内部审计总协调机构应该隶属于企业集团总部的监事会,而不是企业集团的董事会。因为内部审计总协调机构是负责整个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的,该机构存在的基础在于对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的委托关系进行监督,若将审计总协调机构设置于董事会的领导之下,该机构产生的基础就不存在了。因此,将内部审计总协调机构设置于集团监事会的领导之下比较合理。

第二层次:在各基层法人企业股东大会下设立监事会,对基层法人企业董事会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价,同时向基层法人企业的股东大会和集团内部审计总协调机构提供报告。

第三层次:在各基层法人企业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对基层法人企业总经理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向基层法人企业的董事会和监事会提交审计报告。

第四层次:在各基层法人企业总经理下设立审计部,对其下属的分公司或事业部经理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向各位总经理和各自的审计委员会提交审计报告。

在上述的内部审计组织网络框架中,各层的内部审计组织同时接受本层委托方和上层内部审计组织的领导。如果内部审计组织只受本层委托方的领导,就会不利于将整个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组织形成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不利于发挥其整体效应,也不利于各层内部审计组织之间信息的沟通;如果内部审计组织只受上层内部审计组织的领导,那么内部审计署存在的基础-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就不存在了。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双重领导的形式。

(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企业集团,设置内部审计网络框架的原理与前述相同。具体来说,应该建立如下的内部审计网络框架。

第一层次:在集团总部设置内部审计总协调机构。

对于这种组织结构,集团总部的职能部门就是核心企业内部的各职能部门,因此,在集团总部设置内部审计总协调机构就是在核心企业(或集团公司)的内部设置内部审计总协调机构,该机构属核心企业的监事会领导。

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第四层次的设置方式和职能与前述基本相同。

从总体来看,上述内部审计组织网络体系符合现代企业制度“三权分离”的要求,并且体现了前面所述的内部审计组织建立的原则,应该能够适合现代企业集团的发展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合理确定审计的内容

内部审计的范围:在企业集团内部,除了有核心企业,还会有众多的紧密层、半紧密层和协作层企业,点多面广,特别需要内部审计来加强控制和评价业绩,因此内部审计的范围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就一般范围而言,一个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主要包括有财务审计、经营审计、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经济合同审计、建设投资审计、经营决策审计、电算数据信息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等八个方面的内容。

审计要有重点、分层次:由于集团成员在企业集团中所处的地位各不相同,对各个基层法人企业的内部审计范围也就应该有所差别,而不应一视同仁,应该按照各基层法人企业在企业集团中所处的地位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内部审计工作。

核心企业业核心企业是企业集团的主体部分,是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重点,对核心企业应该进行全面审计,包括上述的所有内容。

紧密层企业业紧密层企业的内部审计也应该比较全面,包括以上的范围,但是由于其在企业集团中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企业集团总部的内部审计总协调机构对其内部审计的监督范围可以适当的窄一些。

半紧密层企业业根据半紧密层企业的特点,主要是对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成本、利润及分配的真实性以及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松散层企业业松散层企业与核心企业只有互惠性的协作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由彼此之间达成的契约或协议来决定的。因此,对这一类企业仅仅只对其提供协作的事项进行调查,以及对协议合同审计。审计的范围比较窄,内容比较单一。

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备

人员结构: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结构:

一是人员的业务水平结构。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应注重高级、中级和初级审计人员的配套和合理的比例。对于集团总部的审计总协调机构,应有高、中、初级审计人员的全面合理配比,对于审计部,则可只配中、初级人员即可。

二是人员的专业技术结构。集团总部的审计总协调机构要尽可能做到“四师”配套,即由会计师(审计师)、经济师、工程师和律师四方面人员组成。基层法人企业的内部审计署部门可主要由会计师(审计师)、经济师组成,并可根据工作需要,聘请工程技术人员和律师兼职人员或临时聘请他们参加审计。内部审计部门要大力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学习经营管理、技术和法律知识。

内部经济范文篇9

一、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定位

直至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对企业财务的监督和指导。但在经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的职能更要适应发展、顺势变化,进而得到强化与改善,通过学习心得分析信息技术,从财务数据上发现问题、从经济指标上监控企业发展状态、从大额收支入手防止企业腐败滋生。同时,经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也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监督职能转变。我国内部审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工作表现在对财务收支情况的监督与审计,职能定位过于狭隘。我国的内部审计将内部审计职能由之前的“监督和评价”转变为“确认和咨询”,这不仅在职能范围上对内部审计进行了拓展,还为内部审计在监督职能的转变上指明了方向。面对中国经济新常态,内部审计的职能应由简单的财务监督向全面经营管理监督转变,这也是经济新常态下对内部审计部门提出的新要求。监督职能的目的是价值的增值,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参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对经营管理进行全面、有效地监督。(二)指导思想。国际内部审计协会给内部审计下的定义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大、经济进入新常态,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审计能够与时俱进,将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发展的核心。无论是现在的以第三产业主导还是以前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为了确保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保障企业各项业务的顺利进行,企业内部审计都不应是单纯的监督,而应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部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也应顺势转变职能定位。新常态下,要求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其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职能,帮助企业防范经营过程的风险。(三)内部控制有效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对实现控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度。为了促进内部审计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要求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确认和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确认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内部控制环境的有效性确认、控制活动的有效性确认、风险评估的有效性确认、信息与沟通的有效性确认以及内部监督的有效性确认。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效果,因此增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确认是内部审计实现风险管理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不应将职能仅仅定位在监督上,而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现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确认进行关注。(四)加强内部审计咨询服务的优化。从上述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可以看出,内部审计拓展了咨询职能的服务范围,咨询职能本身也发生了转变,其服务形式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不能像过去一样在发现问题之后提供咨询服务,应该从价值增值的角度出发来找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并主动对风险进行评估。事实上,内部审计咨询服务优化的目的并不是发现问题,而是发现问题后通过提出专业化的建议进一步的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价值增值。从国外的发展经验看,内部审计咨询服务将逐渐成为内部审计的核心业务。

二、企业内部审计的内容及重点

随着我国经济逐渐进入新常态,给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并为其指明了发展方向。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内部审计的内容及重点应考虑以下五个方面:(一)对人事任命的审计。内部审计部门应对人事部门的招聘程序、职工任职资格、人员薪水等是否符合公司董事会的相关规定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保证单位的用人质量。同时,审计结果可为公司在对各单位有关人员业绩考核和考察、交流、干部管理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从而保证部门人事任命按照公司程序公开公平公正的进行。(二)对责任落实的审计。奖惩罚过是促进职工劳动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对于各部门是否落实了责任追究制度也是当前内部审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部审计应对公司奖金的发放、补贴的发放、罚款的实施等是否符合公司制度规定进行抽查审计,从而促进职工工作积极性,增加工作积极性。(三)对业务合规性的审计。经济新常态下,为了充分发挥企业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政府简政放权,实质上给予了现代企业很大的自主权及灵活性,同时贪污腐败也找到了好的机会,内外勾结共同谋取国家利益的案例数不胜数。而公司对外招投标和对外筹投资业务往往涉及金额巨大,因此内部审计部门要从招投标、筹投资程序、资格和环境等方面进行审计,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四)预算的审计。传统意义上,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就是在公司已经暴露了严重的问题后,负责追查责任,这是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在经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部门要把重心从事后追查前移至事前防范上来。加强对各部门预算的审计,这其实就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前移,这样在有些方面能够有效地保护国家或公司的经济财产。(五)对中央政策的研究经济新常态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之后,国家的会计政策、税收政策以及金融政策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今年5月1日之后全面推行的“营改增”工作,内部审计人员要积极研究政策,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做到“多交流、多学习、早预防、早准备”。

三、经济新常态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经济新常态的提出对公司的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其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的融合。经济新常态下,公司内部审计要主动与政府的审计监督相融合,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这是落实“八项规定”的需要。党的“八项规定”表达了我们党从严治党的决心,反映出我们国家未来的施政方向,这也是执行起来不容打折扣的国家政策。上台以来特别注重对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的培养以及对贪污腐败行为的严厉惩处,一系列的惩治贪污腐败的案例充分显示出我们国家领导人对整治党员干部队伍的决心与信心。企业是社会经济的主体,也是执行党的“八项规定”的主体之一,因此公司内部审计要在未来的监督审计工作中,重点关注“三公经费”的支出,提醒公司内广大党员严格遵守中央的“八项规定”,并及时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切实形成震慑作用。(二)内部审计合法性与合理性。企业内部审计对于经营程序的合法性、票据报销的合法性等方面确实起到了很好的监督指导作用,但也存在忽视业务“合理性”的现象。在内部审计的工作中,对业务合理性的关注不多,观念中对合理性也不重视。但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就要求内部审计不仅要关注业务的合法性,也要关注其合理性。比如有些票据报销,该票据确实是符合国家规定的合法发票,但是票据金额要根据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以及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判断是否合理。这样企业内部审计不仅起到了监督作用,并且对企业在防风险、控风险、降低公司成本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三)风险防范将成为主流。前面提到了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从这一定义中能够看出内部审计本身就具有风险防范的功能。前面我们也提到,之前的内部审计主要是事后追究责任,这在实际的工作中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也存在着很多的误解。因此经济新常态下,要求内部审计改变传统的“查错防弊”的工作思路,把工作的重心放到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管理存在的风险上去,从而帮助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防范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四)咨询服务业务逐步扩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虽然会有财务收支审计、经营绩效审计和任期或离任审计等不同的审计类型,但这几种类型实质都是对被审计单位账簿、报表、凭证等会计资料的审计。经济新常态下,将有可能会出现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内部审计将面对更多的不可预知的情况与现象,因此也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内部审计的咨询业务其实质也是将内部审计的关注点前移,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出现新情况、面临新问题时,内部审计部门能够提供相应的鉴证与咨询服务,从而促进公司的健康发展。

四、内部审计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强化独立性。经济新常态下,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状态下,要想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就必须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是实现内部审计部门权威性的有效途径。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不仅是对公司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而是对整个企业的体制结构的审计,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是满足经济新常态的时代需要。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应该独立于其他任何管理部门,直接向公司董事会等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并报告工作,只接受董事会等最高决策机构的领导与监督。为了切实实现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应该在董事会上以立法的形式确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二)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虽有所放缓,但是企业的工作质量却在不断地提高,从而给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从业要求,这就要求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不断适应新的变化、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同时,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新问题、碰到各种新情况,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也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要求,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不断适应情况的需要,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学习新知识才能从容应对。另外,招聘内部审计人员时不仅要招聘懂财务的审计人员,还要招聘懂管理、金融、法律和计算机等复合型人才,注重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把内部审计队伍打造成一支业务能力超强的队伍。(三)完善工作程序及规章制度。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企业要想正常顺利地运转,各项工作必须有章可循、依规办事,企业里的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也不例外。内部审计部门要想树立自己的权威性,工作就需要依规办事、依章行事,比如如何调阅被审计单位的资料,这其中的时间、手续和程序等都需要通过公司董事会等最高管理层的确认。经济新常态下出现的新情况,内部审计部门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对出现的新情况作出应对,及时出台新制度,这样才使得新情况也能够有章可循、内部审计的工作有据可凭。

五、结语

内部经济范文篇10

[关键词]内部审计;定位;高校管理;内部控制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大幅度增加和高校多渠道办学能力的逐步增强,高校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其组织管理幅度更宽,教学和经济活动更丰富,财务预算资金更大。高校内部审计作为一项高层次、综合性经济监督与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趋明显。高校内部审计只有明确定位,找准审计工作方向,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才能不断扩大影响,提高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即“有为”才“有位”。

一、正确认识内部审计在高校经济管理中的“位”

(一)理论上的“位”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RA)2001年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的方法,评价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一定义明确了内部审计的性质、目标、职能和目的,并将内部审计范围延伸到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这既给内部审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生存空间,也给内部审计工作定位明确了方向。我国《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03)对内部审计的描述:“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这一描述,切合我国国情,对内部审计的定位更为明确,更加贴切。《规定》将内部审计主要职能定位为监督、评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指导性。充分理解内部审计的定义,有利于高校内部审计在目标、职能、目的等方面的合理定位,有利于指导内部审计实务操作,推动高校内部审计的深入发展。

(二)法律上的“位”

依法审计,适法而为是审计的原则。对于高校内部审计来说,国家有关法规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们既是高校内部审计存在和发展的依据,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政府有关部门颁布的条例,都明确了内部审计的法律地位。《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在赋予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同时,给内部审计建立了良好的法律环境。这为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对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的随意性,保障高校有关法规制度的有效执行,指导和规范高校经济活动,促进高校又好又快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认识内部审计的法律地位,对维护法律尊严,树立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更好地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提高内部审计的“有为”意识,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组织上的“位”

在西方国家,企业(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多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模式,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审计委员会的常设机构,在业务上,接受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在行政上,属总经理领导。内部审计同时向董事会和管理层双向负责并报告工作。这种模式,一方面,提高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地位和独立性,满足了内部审计职能在不同层次上的需要。另一方面,增强了内部审计对行政高管的监督,避免了内部审计监督受制于管理层的窘境。内部审计本质上是组织内部对经济活动实行自我监督的行为。赋予内部审计相应的职权,保持其独立性,是实现审计目标的必备条件,组织上的“位”是内部审计“有为”的保障。高校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顺应国际内部审计发展潮流。笔者认为,我国高校也应参照该模式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以保障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

二、充分发挥审计职能,内部审计要在高校经济管理中有所作为

高校内部审计的作用和增加价值是通过关注高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揭露漏洞、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方式来实现的。内部审计要在高校经济管理中有所作为,就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只有通过提高学校的整体价值来赢得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认可和重视,才能提升内部审计在学校组织中的地位,从而为内部审计的生存和发展赢得更多空间。

(一)参与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通过评价单位内部各类资产质量及安全、完整性以及经营风险,帮助高层管理者积极防范风险,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失,确保其实现经济管理目标。防范风险是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功能,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和外向化,这一作用在高校经济管理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就是要把审计监督融于目标实施的过程管理中。一是通过对被审计对象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审核,帮助其识别所面临的风险,并对风险来源、可能性以及后果进行分析。二是根据现有管理、能力、技术、程序及风险偏好程度等对已识别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可控和不可控的风险,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三是对可接受的风险水平,确定防范风险的措施和手段。

(二)评价并改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评价是高校根据内部需要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内部审计既是高校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也是监督评价内部控制的主要力量,在强化内部控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独立于高校内部其他控制系统,同时又对内部控制的其他要素进行检查监督、评价。内部审计通过日常的审计活动,以内部控制中的“控制活动”要素为重点,针对各个环节的关键点逐一进行评价,评价其运行机制健全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寻找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向高校管理层提出强化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以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一是评价学校制度建设是否健全,制定的规章制度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二是评价高校各部门执行内控制度的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三是对高校监管保障部门职能履行情况的评价。通过评价,促进高校加强对管理和经济活动过程的控制,完善内部控制系统,从而减少对资源利用不当和低效使用的情况而造成的浪费。

(三)防弊纠错,帮助完善治理

由于高校内部控制的缺陷和监督检查不力等多种原因,高校招生、基本建设、物资采购、科研立项等工作,不同程度存在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尤其是基本建设、大宗物资采购制度建设比较薄弱,是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易发多发的重点部位,舞弊行为时有发生。舞弊行为对高校的经济利益、形象和内部控制都是极大的损害,高校内部-审计不能弱化经济监督职能,放松对舞弊行为的审计。一是在常规审计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关注高校内部管理可能引发舞弊的机会,做到主动审计,及时遏制。主动审计既是内部审计履行职能,堵漏防弊的需要,也是内部审计为高校减少损失,直接增加价值的体现。二是警惕重大舞弊事项,发现线索及时报告,并提出对舞弊进一步进行检查、纠正和完善相关制度的建议。通过防弊纠错,帮助高校管理者加强内部控制,完善治理。公务员之家

(四)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是在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对学校教育事业经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科研经费以及专项资金项目等进行绩效审计,评价其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在国家投入资金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开展绩效审计不仅顺应了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资金的经济性、使用效率和效益进行评价,来评价学校的业绩,促使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高校绩效审计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内部审计为高校管理增值的途径之一。绩效审计必须围绕高校的管理效益而展开,为此内部审计应做到:常规审、重点审、专项审。(1)对绩效审计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过程。要从财务收支人手,跟踪教育资金的使用动向,检查有无损失浪费,评价资金使用效果,挖掘资金增效潜力。(2)效益涵盖的范围广,内容综合,涉及经营、管理、投资等方面,基于高校内部审计力量,进行绩效审计应突出重点、有针对性。(3)围绕管理目标,抓住经营和管理的重要环节,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或有潜在风险的事项进行专项审计,查找和解决管理上的薄弱环节,促进高校管理层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效益。

三、正确处理好职权与责任、监督与服务、局部与大局的关系

高校内部审计,主要是通过对被审计对象的有关活动进行检查、分析和评价、提供审计信息,促使被审计对象有效履行职责,为高校管理服务。由于高校是集教学、科研、投资、经营于一体的特殊的组织形式,与企业公司的治理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征。笔者认为,高校内部审计要做到“有位”、“有为”,内部审计部门首先必须明确“位”,同时还要处理好职权与责任、监督与服务、局部与大局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职权与责任的关系

审计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责任。高校内部审计是对高校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评价、咨询和服务。内部审计人员要有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要克服权力意识和畏难情绪,既要对被审计单位和责任人负责,又要对学校管理层和自己负责。要发扬求真务实、任劳任怨、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积极主动地做好内部审计工作;要提高工作标准,严格要求,在每项工作中都体现出应有的责任意识,在审计过程中做到把问题查深、查透;对应当进行处理的问题,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得当;对事关发展大局的新问题、新情况,要查清来龙去脉,并进行理性分析。

(二)正确处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监督是一种服务手段,服务是监督的升华。高校内审对象是高校内部各单位、部门,内部审计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服务于内部管理的需要,是一种管理的延伸。高校内部审计的目的是通过监督、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学校事业健康发展服务,高校内审部门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绝不能就监督而监督,而忽略其他职能的发挥,内部审计人员要牢固树立“监督也是服务”的理念,努力做到真诚为基层、为群众服务。在审计过程中,要找准审计监督与服务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寓服务于监督之中,充分发挥一审、二帮、三促进的作用,帮助被审计单位加强制度建设,提升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