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4:34:05

内部建设

内部建设范文篇1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建设;优化路径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逐渐扩大、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而与此同时,高校腐败现象丛生,违纪违法案件频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下称《规范》)自2014年1月1日实施,旨在通过内部控制建设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结合高校经济活动特点,教育部于2016年制定《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首次对教育部直属高校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提出明确要求,充分显示了内部控制不仅是高校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更是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2018年3月,审计署印发《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标志着新时代内部审计工作开启了新征程。新形势下,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及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既是内部审计的法定职责,也是内部审计由传统型向风险导向型转变的重大契机。

一、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众多国内学者运用问卷调查及案例分析等方式,对高校内部控制建设进行相关理论和实证的研究,从现状来看,相比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其他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水平普遍较低,发展极不均衡,问题各异,且主要问题表现较为集中。1.内部控制环境薄弱。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基础,为整个系统平稳有序运行提供重要保障。就高校而言,内部控制环境薄弱体现在:一是领导重视不够。按照《规范》,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高校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根本,致力实现教育社会效益最大化。鉴于此,许多高校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实质、意义和作用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导致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表面化、形式化;二是内部控制组织架构不完善;三是内部存在文化冲突。内部控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事务涉及人事、财务、资产、基建、审计等各院系、各部门,当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诉求难以协调时,冲突必然发生,导致内部控制建设水平较低。2.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可操作性不强。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贯穿各项业务活动的始终,可以说是整个系统的核心,直接决定其运行是否有效。高校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可操作性不强集中体现在:一是制度建设不完善。值得肯定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各高校已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制度体系,有效促进管理活动的科学化、规范化。但不可避免的,很多高校在制度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面对新形势、新问题,部分现有制度未能及时更新修订以实现有机衔接;二是流程控制失效。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高校组织架构和权力制衡不完善,有的高校在流程设计过程中缺乏风险意识,还有的高校虽然已建立了政府采购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以及资产管理系统等信息平台,但各个系统之间缺乏业务对接和数据的互通,最终导致部分业务流程不合理甚至出现脱节,难以有效堵塞风险漏洞,直接影响业务层面内部控制效果。3.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机制缺失。完善的评价与监督机制是提高内部控制体系效能的重要保障。当前,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机制面临的最关键问题即缺乏顶层设计。《规范》要求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但什么是有效、如何保证有效性和成本效益的平衡、是否符合高校自身的特点,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规范或标准,由于实施量化评价较为困难,因此,当前鲜有学校制定内部控制效益考核机制,在无考核无评价的情况下,内部控制工作难以真正被重视和发展。同时,《规范》还指出,内部审计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等,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就高校内部审计现状来看,独立性较差,审计领域和范围偏窄。

二、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分析

1.两者相互统一。2017年1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以下简称IIA)了最新修订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IPPF)》(以下简称《框架》),新增加了“内部审计使命”这一定义,具体释义为“以风险为基础,提供客观的确认、建议和洞见,增加和保护组织价值”。并指出,“内部审计活动必须应用系统、规范、基于风险的方法,评估并协助改善组织的治理、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而关于内部控制,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SB)于1972年提出如下定义:“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通过概念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防范和管控经济活动的风险,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2.两者相互渗透。实务中,内部审计通过内部控制制度为其制定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及达成目标,积极发挥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功能,从而有效监测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改善,从这一角度分析得出,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良好运行的保证机制,有助于管理层实现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3.两者相互促进。内部审计促进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健全的同时,内部控制亦能直接影响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实践中,各项业务工作皆围绕本单位内部控制流程的运行而展开,并着重关注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因此,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内部审计的实施和发展方向。对比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与无效的内部控制环境,内部审计的重点必然不同。良好的内部控制下,审计风险大大降低,审计有效性显著提高,内部审计将更聚焦风险管理,实现传统内部审计向风险导向型的现代内部审计转型。因此,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二者关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是新时期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必然要求。

三、立足内部审计优化高校内部控制建设

1.营造内部控制建设良好环境氛围。高校应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创新决策机制和运行体制,建立重大决策咨询制度,做到制度保障下的多元主体有效对话。同时,内部审计部门作为评价监督部门,应致力于推动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严格按照《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要求,保证独立性,在学校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向其负责并报告工作,有助于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问题的及时发现、改进和完善。2.切实增强内部控制审计实效。高校内部审计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进行客观的监督与评价。具体的,应紧密围绕预算、收支、政府采购、资产、建设项目、合同等核心业务,特别是基建、后勤、招生等重点领域,着重审查各业务流程控制方法的运行合理性,坚持以风险为导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的特点,分层次科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精准发现内部控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同时,要积极运用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的方式,既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熟悉学校业务流程的优势,又合理借助外部审计资源的专业性,节约成本的同时增强审计效果,更为客观、准确。另外,要特别注重审计结果的运用和转化,通过建章立制等途径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强化落实,并适时开展后续追踪审计。3.着力强化内部控制过程监督。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监督检查主体,高校内部审计要突出事前预警防控和事中常态监督功能,通过对贯穿各业务的预算执行、绩效考核、资金运动等重点环节有效性和全面性的监督,逐步构建“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的内部控制动态监督体系。同时,高校要积极整合现有的监督资源,形成纪检、监察、审计部门三者有机结合的监督机制,建立内部控制日常监督和专项督查相统一的监督模式,明确各岗位内部控制职责,并加强对监督结果的运用,在广大教职工,特别是内部控制涉及岗位人员范围内树立内部控制职责履行是否到位与个人工作业绩息息相关的理念,切实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全面发展。4.重视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框架》提出:“当内部审计师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其评价结果提供新的深刻见解并考虑到未来的影响时,内部审计的可信度和价值就能得到提升。”因此,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高校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作用,必须培养打造一支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的内部审计队伍。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预期目标的实现,一是要丰富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结构,破解专业来源单一、思维模式固化的现状;二是要加强内控相关专业知识培训,促进内部审计人员树立内控新思维,着力提升以风险为导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有效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彭威.基于内控视角的高校经济活动信息化平台研究.会计之友,2018(24).

2.王金月.新时代下高校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功能的实现路径研究.会计师,2018(11).

3.杨忠莲,张硕.基于治理视角的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研究.中国内部审计,2016(10).

内部建设范文篇2

关键词: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手段与环节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方式的的构成要素之一,在集团公司中具有重要的监督作用,能够加强集团公司内部领导的管理控制,提高集团公司的经营效率和工作质量,从而促进集团公司的快速健康发展。所以说加强集团公司的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对集团公司的长远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一、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1.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方式的构成要素之一

内部审计具有天然的内部监督作用,能够促进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但,它还能够维持集团公司的日常经营运转。内部审计对改善集团公司的经营效率、提高集团公司的工作质量等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集团公司顺利实施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维持日常经营运转的主要载体就是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方式的构成要素之一。

2.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相互依存、共同促进

内部审计与其它的内部控制方式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个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内部审计并不直接参与企业内部控制的经营管理活动,所以不能说内部审计是对其它内部控制活动的简单重复。内部审计是对其它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所以内部审计是与内部控制相互依存的。内部审计的进步必将促进内部控制的进步,内部控制的加强也必然会使内部审计不断加强,所以又可以说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是相互促进的。综上所述,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同进同退。

二、加强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意义

1.保障了集团公司日常事务的顺利开展

为提高集团公司对内部管理风险的应对能力,需要提高集团公司的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工作不仅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构成之一,也是内部控制体系能否顺利完成任务的确认者。所以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不仅能够保障集团公司日常经营业务的顺利开展,还为内部审计工作履行职能、赢得发展机会开创了有利的条件。

2.影响了集团公司的管理效率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不断地发展完善,现阶段在集团公司内部实现经营管理强化、战略目标推进的有效手段就是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利用其天然的内部监督对内部控制进行客观的评价,督促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优化和完善,保障内部控制的顺利进行。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相互促进,共同推动集团公司管理效率的提高,促进集团公司内部各项制度的完善,对集团公司的健康长远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决定集团公司治理制度能否发挥作用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的高低影响集团公司工作的效率,而且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这两项工作的设计和完成情况还直接影响公司治理制度能否充分发挥作用。所以说,充分理解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内涵,深入挖掘二者之间的关系对集团公司治理制度发挥效用的多少有着深刻的意义。

三、集团公司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环境建设落后,内部审计力度薄弱

近年来,国内集团公司在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上取得了一些成就,尤其是在内部控制设计和内部控制执行上的成就尤为显著。但是,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对内部控制效果的评估却普遍不重视,使得内部审计的力度薄弱。很多集团公司在进行内部控制流程设计时未能使内部审计进入设计流程,导致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与管理无法发挥真实效用,导致内部审计力度薄弱。还有些集团公司过度的强调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忽视了其它方面的管理,仅仅将监督职能作为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容易造成审计部门与其它部门之间的矛盾,将内部审计推向了其它部门管理的对立面,没有为内部审计营造出一个有利的环境。这些都给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营造了障碍,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也必然会造成内部审计部门工作效率不高,从而又影响到了集团公司的内部控制。

2.内部控制流程标准缺失,内审人员在观念上存在偏差

一些集团公司没有建立起明确的可参考的内部控制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核人员的审核质量。很多集团公司的内部控制工作要求分散于各类规章制度或文件中,缺乏标准统一的内部控制体系,导致内部审核人员的工作重心偏移,将审核的重点放在纠错和查找问题上,缩小了内部审计的工作内涵。对集团公司各项业务流程的梳理再造、合理确认关键控制环节、风险评估与分析这些重要的审计工作缺乏重视。导致审计工作的不完善。集团公司对审计工作的流程缺乏详细的描述,所以内部审核工作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缺少可操作性的审核标准,以至于无法对公司内部的控制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给内部审核人员的审核工作带来困难。

3.内审人员业务知识体系不够全面

由于集团公司的内部控制工作会涉及公司日常运营的方方面面,所以对内部审核人员的知识有着较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有全面的知识体系。但是目前的内审人员大多都是财务、审计专业,知识面较单一。再加上,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内审人员的这些知识已经难以符合内部审计的要求了。

四、集团公司加强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建设对策

1.营造良好的内审环境,提高内审独立性

集团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业务管理、经营管理方式,所以内部审计工作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各集团公司都应该完善与创新审计工作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对整个内部审计工作甚至是内部控制工作进行深入开发。将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进行,站在项目管理的高度,充分经营审计、成本审计等手段建设内部审计的环境。

2.完善业务流程再造,纠正内审人员的认识偏差

集团公司应该对内部控制和内部审核的流程进行详细的介绍,对内部审核和内部控制的流程提出明确的标准,让内部审核人员依据标准进行审计。内部审核人员应该调整将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仅放在纠错和查找问题上,更加重视对风险分析和业务流程再造上。集团公司还应该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审核标准,让审计人员能够对公司内部的控制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减少内部审计人员的审核困难。

3.完善内审人员的知识面

为了使内审人员的素质符合现代经济下的内部审计制度需要对内审人员的知识面进行完善,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内审人员要多读书、多请教、多观察,提高知识水平。

五、结论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内部审计还是内部控制方式的构成要素之一。它们的设计和完成情况还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集团公司日常工作效率的高低、影响公司日常事务的开展、影响公司治理制度效用的发挥。这些都可以说成是近几年来集团公司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成就,但在这些成就下,依然还存在环境建设落后,内部审计力度薄弱、内部控制流程标准缺失,内审人员观念上存在偏差、内审人员知识体系不够全面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集团公司也提出了一一对应的解决措施。例如,营造良好的内审环境,提高内审独立性、完善业务流程再造,纠正内审人员认识偏差、完善内审人员的知识面等。我们相信,在加强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建设后,集团公司的管理将更加的完善和全面,集团公司将有更好的发展。

作者:郑永明 单位:平潭综合实验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内部建设范文篇3

蒋书记以雄浑的胆略和气魄,勾勒了我市抓住机遇,实现眉山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蓝图,明确了加强干部队伍内部建设改善发展环境的目标,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战略。作为处于基层领导地位的乡党委而言,在带领全乡干部实现这个目标的进程中,面临的困难、压力、任务将十分艰巨而复杂。这一新的形势和任务,对乡镇党委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给我乡党委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强我乡干部队伍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干部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抗御风险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而迫切。结合天峨乡的实际,我认为,要加强我乡干部队伍自身建设,必须要坚持“三条标准”,发扬“三大作风”,解决“三个问题”,树立“三种形象。

一、坚持三条标准

乡干部在一个乡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中,起着方向性和决定性的作用。班子的整体素质和功能发挥如何,将直接影响着该地群众的精神风貌和工作水平。如果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不强,就不可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如何评价班子整体素质的高低强弱,关键在于坚持三条标准。

一是看是否认真完成上级党委、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是否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比如:减负政策、计划生育政策、土地政策、退耕还林政策等。这些政策,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政策落实得好不好,工作任务完成得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也是衡量一个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强不强的显著标志之一。

二看干部作风是否明显转变。县委号召开展的大下基层活动,所说的下乡,对乡镇而言,就是指乡镇机关干部要沉得下去,能够说实话、拿实招、办实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心诚意指导群众的生产,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带领他们寻信息、调结构、拓市场,脱贫致富奔小康。在广大农村,群众需要的是这种实实在在的干部。而群众所讨厌的则是那些形式主义、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搞官样文章的干部。因此,乡镇党委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管干部、带队伍,如果党委班子成员的作风不严谨、漂浮懒散、软弱涣散,那么,队伍是带不好的,优良作风是形不成的。

三是看是否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在转轨和过渡时期,许多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显现,并不断暴露出来,甚至在一段时期内会突然地、集中地、群体性地暴发,让人措手不及,防不胜防。比如:大规模的群体性上访、械斗、疫病流行等社会热点问题,冰雹、洪涝等自然灾害问题。这些问题,是对乡镇党委班子的考验,处不处理这些问题,体现着党委班子对上级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办法的多寡,结果的好坏和优劣,则集中体现着班子的能力和水平问题。因而,不论是经济工作也好,还是社会稳定工作也好,只要存在问题,党委班子就必须多调查、多研究,集中民智,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二、发扬三大作风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培育并形成了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其中: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三大作风,是我们党优良作风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党的三大作风,是牢记“两个务必”,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有着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联系实际。即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乡镇党委更需坚持好这一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党委班子成员怎么来领会和把握这一点呢?我认为,应从五个方面来把握:一是要破除思想禁锢和传统积习,着眼于事物新的发展、新的变化。要善于摆脱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束缚,把握好理论与实际、上情与下情、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形成新的决策,开创实际工作的新局面。二是拓宽思路和视野,善于吸收和接纳新的思想和经验。三是要敢闯、敢干、敢创新。做到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及时肯定正确的,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四是要处理好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关系,把二者统一起来。五是要摆脱名利的束缚。有人讲:“认识客观规律难,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更难”。“难”的关键还是一个“怕”字,怕暴露问题,怕家丑外扬,怕得罪上级,怕影响个人前程。一句话,被个人的名利所累。这就说明,要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还必须自觉排除各种干扰,发扬公正无私,无秘畏惧的精神。

(二)密切联系群众。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同志深刻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因而,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全部政策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乡镇党委工作的生命线。

怎样才能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呢?要着重把握好四点:一是端正对群众的根本态度。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认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干部往往把上访、举报、闹事者斥之为“刁民”,这是对待人民群众的一个态度问题。要相信我们的绝大部分群众,本质是善良的、纯朴的,主流也是好的。只要我们诚心诚意为他们说话,为他们办事,热爱他们,关心他们,群众是会理解我们的、支持我们的。二是遇事同群众商量。春秋时期,有个叫召虎的人说过这样两句话:“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意思是说,治理河流,要使河道畅通;治理国家,要让群众充分发表意见。从克尔台乡的很多实践看,比如: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奶牛示范屯、街的等等,都已经充分证明,群众中有力量、群众中有智慧、群众中有办法,离开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参与和支持,我们将一事无成。三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具有无限的创造力。乡镇党委的工作中,要善于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中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用以指导和推动本乡的建设和改革。四要关心群众疾苦。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克尔台乡通过发展奶牛业,许多群众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但还有部分群众生产生活比较困难,还在温饱线上徘徊。因此,乡镇党委要做一些“民心工程”,多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是纠正党内错误思想和不正之风的有力武器,也是共产党坚强而有战斗力的标志。在乡镇党委每年的民主生活会上,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实现党政治生活正常化的基本要求,是加强党的团结和党的纪律的必要条件。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运用“团结――批评――团结”这一武器,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决不能站在某个小集团或个人私利的立场上,搞个人攻击,闹意气、泄私愤、图报复,也不能当“好好先生”“一团和气”。要通过客观、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使班子成员深化认识,修正错误,解决矛盾,团结同志,学会办事,从而增强党委班子的凝聚力,提高战斗力。

三、解决三个问题

团结、纪律和工作这三个问题,在乡镇党委班子的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三者密不可分,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又各有其自身的特点。三个问题都落实好了、处理好了,乡镇党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也就充分显现了。怎么解决呢?

一是团结问题要具体化。我们经常讲团结出生产力,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人才。“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自觉消除隔阂,化解矛盾”。这些话,大家都会讲,都会说,但团结的标准是什么?怎么衡量等问题可能很多人都没有细究。我认为:班子的团结是班子的生命,加强班子团结是干事业的保证。班子成员之间讲团结、要做到“思想上肝胆相照的诤友,工作上配合默契的同事,生活上亲密无间的朋友”。在团结的时候要讲团结,团结的时候更要抓团结,每一个班子成员都要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团结。从形式和内容上,可以制定“班子成员团结守则”来营造氛围,共同做好团结工作:1、提高理论素养;2、坚持党性原则;3、树立全局观念;4、增强责任意识;5、强化纪律约束;6、严守制度规范;7、重视感情培养;8、做到胸襟开阔;9、摆正自己位置;10、培养自身人格;11、发扬民主作风;12、加强协调通气;13、讲究批评方法;14、力求处事公正:15、坚持赏罚分明:16、勇于承担责任;17、关心爱护同志;18、主动解决问题;19、养成团结风气;20、注重领导带头。

二是纪律问题经常化。纪律是完成任务的保证。《党章》是党的最高纪律,是每个党员都必须遵守和维护的。就我乡而言,近几年来,结合着本地区的实际,制定了许多若干规定和制度,比较典型的如克尔台乡的“首问负责制”等等。这些规定和制度,在管理机关、管理干部的过程中,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形势总是在不断变化,加之班子调整,领导干部流动也比较快。因此,所订的规章、制度也经常修改、变换,往往形成“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和尚一本经”,很多干部在调整之后都有一个等待、观望、适应的过程,就使一些工作出现脱节。纪律松驰、作风漂浮等一些不良现象也随之出现。因此,班子成员的纪律、干部队伍的纪律必须常抓不懈:一是班子成员必须自觉模范地遵守《公务员八条禁令》,真正做到有令便行、有禁则止,要通过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和带动各级干部、职工;二是要落实抓纪律的人;三是完善抓纪律的机制。

三是工作问题要责任化。近几年来,各级部门都实行目标管理。年初,层层签订《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姓名一签,责任上肩”。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机制,也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党的建设工作也如此。但还有一些环节需进一步完善:一是目标要明确;二是政策措施要配套;三是考核办法要科学、具体;四是督促检查要到位。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下面的积极性,环节紧扣,抓出成效。

四、树立三种形象

内部建设范文篇4

关键词: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对策建议

采购工作作为政府财务管理的核心环节,能够有效地提高政府公共财务监管工作质量,对于我国的社会市场体制改革与国民经济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辐射发内逐渐增大,实践管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与漏洞也不断浮现。因此,加强政府采购工作的内部控制工作,对我国政府体制管控与财政部门预算、审计等进行改革创新,是实现政府采购工作的高效化与实践化的关键措施。

1.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建设相关理论概念

1.1政府采购基本概念与制度

政府采购也就是公共采购,是各级国家行政机构、国有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等团体,利用市场竞争、公开招标等方式,使用国家财政资金采取租赁、购买或委任等手段取得项目工程、货物或管理服务等举措,具有资金渠道公用性、主体固定性、经营非营利性、管理支出政策性以及实践管理规范性等特征,在社会经济改革开放体制下,能实现市场经济调控与政策宏观管理的双向结合。政府采购制度主要包含政采购的基本准则、目标、具体流程以及组织管理机构等,主要是对采购规划的审核、落实、拟定合同、采购落实、实践验收以及违规行为处理等进行规范,并制定具体的管理、纠纷等执行标准。当前,我国已经搭建了政府采购基本框架,以《政府采购法》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地方与中央协调统一的法律规范机制。

1.2内部控制基本概念与要素

内部控制从本质上讲是在政府相关部门领导管理层、监督管理层以及全体职工在内的所有人贯彻执行的、用以实现政府采购预期目标以及管理措施的全过程。内部控制主要是用于确保政府日常经营管理的合理性与和合法性,从源头上实现政策财政管理安全性、审计报告等相关数据信息的准确完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政府的运转效率与安全稳定性。在实践管理中可以从内部管控条件、风险预期评审、共同控制活动、数据信息交流以及内部监督机制五大要素进行详细划分,能够实现对政府采购的全方位管控监督。内部控制是为了从根本上实现政府资金的效益最大化,这不是单纯一个部门能决定的事,需要包含采购部、财政部以及管理部等在内的所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

2.政府采购发展与内部控制现状

政府采购作为我国公共财务的重要构成,是加强政府财政管理的主要方式。从20世纪90年代上海试点工作,到21世纪初颁布的《政府采购法》法律制度,使得我国政府采购工作范围逐年扩展。相关研究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政府公共财务支出为8422亿元,而到2016年这一数字已经高达31090亿元,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社会政治等的长久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也暴露出众多的采购管理问题,由于采购人员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导致采购工作经常陷入僵局。另外,采购工作逐渐显露出采购工作中的任意性与重复性、供应商预期供货、货物质量过差以及售后服务管理等问题,很多采购人员存在“只买贵的”想法,导致采购工作欠缺公正透明性。现阶段,我国已经制定了众多法律规范条例,有助于政府采购部门构建成熟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3.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水平有限

受社会经济体制与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影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严重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在实践采购工作中导致绝大部分政府工作并没有独立存在,通常是将其规划到财务预算范围内,也没有编制针对性的实践项目。这就严重影响了政府采购相关部门的有效对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采购的成本费用与实践操作困难系数。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大多数单位将其规划到财政部门职责内,而忽视各部门的协调统一合作作用。另外,在编制中年初预算编制存在严重的随意性与粗糙性,部分单位并没有制定严谨的预算流程,导致实践采购工作与预算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性,出现采购年中增加资金投入规模,使前期预算缺少准确性与操作性,欠缺实践采购的强制制约性。

3.2招标文件欠缺规范性

招标文件主要包含评审资格、合同文件等,是高效招标的评审依据。在评审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范条例,对招标文件的具体流程展开全方位审核,对于招标资质与供应商的筛选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部分区域政府在招投标过程中发生审查不严谨、增加限制门槛等情况,资格审核存在很大的主观性,甚至部分招标方出现控制数据信息公开程度、偏向部分供应商、收受贿赂以及泄露招标等行为,严重影响了招标的公正公开性。

3.3政府采购合同缺乏规范性

政府采购过程中需要同供应商签订购买合同,但我国并没有权威统一的合同法律制度,基本上是由采购单方面提供合同范本,采购管理工作部分供应商为了谋取暴利、获取优势竞争地位,使用恶劣的竞争手段等,在合同中对采购具体环节没有详尽的标注,损害采购方的正常利益,导致腐败行为的产生。同时,对产品服务质量等的验收、监督管理等工作存在严重问题,部分采购合同中表明需要采购人员自行进行产品服务的验收与监管等,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与监督管理机构进行全方位监督,导致部分权力人员形成暗箱权钱操作,严重损害国家与社会公众的权益,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

4.加强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4.1提高采购预算环节综合能力

政府采购工作通常是以预算规划为起始点,政府采购与传统的私人采购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为最大限度保证政府采购的高效化与成本最低化,确保整个政府采购行为时刻处于社会监督管控中。政府要创建独立的预算部门,并由专人按照国家政策法律规定与单位实践情况制定对应的预算计划,对采购的实际物品、资金渠道、数量规模等进行详细规定;填报相应的采购预算计划,并将预算工作并入到采购计划中;不能凭空或是片面性的进行预算编制,要进行实地调研,并将调研数据信息进行总结整理;对技术难度系数较大的业务,经上级同意后可以聘请该领域的专家学者等进行综合分析与重点关注;采购过程要有专人负责,真正做到责任落实到人,不能随意对预算进行更改。

4.2完善招投标环节

为了避免出现部分地方政府泄露标底、收受贿赂等情况发生,要保证招投标文件等公平性与公正性,制定相应的招投标采购管理办法,并组织相关招投标组织机构,采取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具有现代化信息管理框架的招投标采购体制,实现整个招投标管理工作的公开化与透明化,从根上提高采购工作的实践效率。在招投标文件设计完成以后,要经过业务部门、财务部门等的专门确认与审核,并采用会签表决、集体投票等方式,将制定与审核流程相区分,实现对招投标文件制定审批等各个环节的严格把控。制定合理的招投标信息公示机制,构建招投标数据信息的内部、外部公开体系,实现对招投标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管理,确保招投标环节的有效性。

4.3严格规范政府采购合同

政府采购不仅要满足单位实践需求,并且要同时满足《政府采购法》与《合同法》。首先,需要采购双方协同参与到采购需求的制定、审计、汇总、确认、制定文件,以及采购竣工等的全流程中,确保各个能对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审核与监督,在合同上要明确标明采购的货物规格、规模数量、到货时间、预期条款等具体情况。其次,合同在拟定前需要进行前期数据信息整合、记录以及各部门执行情况规范管理等,并将所有资料进行汇总整理,保证合同符合双方的实践利益与合同条款的准确性。再次,合同在审核修订过程中,必须保证合同的完整性与有效性,只能对需要修改或补充的单独条例进行变动,并及时上报上级领导。最后,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要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逐步完善合同履行责任追究机制,对合同的实际履行进度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一旦出现问题及时向上级回报,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将合同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结束语

综上所述,政府采购是一项用于规范相关采购活动的一系列政策法律规范机制体系,而提高政府采购内部控制能力,对采购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改进,是确保采购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性保证与实践规范指导,能最大限度降低我国政府采购成本费用,建立风险腐败的长久预防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佳昕.浅析政府采购业务内部控制[J].财会研究,2017(07):50-53.

[2]袁金龙.基于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研究[J].中国政府采购,2017(08):53-55.

[3]况玉书.政府内部控制理论框架构建及应用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

内部建设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管理;现状;建议

教育事业单位在我国国民教育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但是,其当前的内部管理水平却仍然远远落后于国民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教育事业单位目前及将来经营管理中的首要工作。财政部为提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增强事业单位科研、教育、服务能力,降低单位内部腐败现象的发生,在2012年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且从201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文件正式实施至今已有数年,虽然高等院校为了适应国家的相关政策,不同程度地在工作中开展了内部控制,其内部控制问题较以前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加之高校的科研、基建等从一定程度上讲也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所以通过内部控制来完善、规范其行为更加有其现实意义。因此,我国的高等院校应该不断地发现其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部控制失效或失控问题。

一、我国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目前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首先,我国多数公立高校都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相关文件的要求,在高校内部建立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以保障高校的相关活动符合规定、财务信息真实有效等,为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其次,在监督管理方面多数高校也根据相关的岗位设置要求安排相应的工作人员,也安排了一定的监督岗位对高校相应的财产进行定期的检查盘点与核实。同时,在高校外部还有纪检部门定期对公立高校进行监督检查,这些监管方面的工作为保证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有序建设以及内部控制管理相关工作的落实等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最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建设方面,多数公立高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综合性的办公平台,该平台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大大降低了公立高校的时间成本和财务成本。公立高校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了其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建设。(二)当前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公立高校对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的认识不到位。首先,公立高校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认识不到位。公立高校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这一项工程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高校内部控制工作开展质量、开展效率的高低。但是目前来说,多数公立高校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的认识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这主要是由高校的管理理念所引发的,高校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阶段,传统的高校管理者认为高校只要提高其教学质量、服务水平即可,并没有过多关注维持运行的营运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而公立高校的经营收入多数依靠财政拨款,从而忽略了内部控制对其财务管理、风险防范等方面的作用。其次,公立高校内部控制人员对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认识不足。相关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认识的不全面会使得在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对各自的职责认识不清,使得相关的工作落实不到位。2.公立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的相关流程不科学。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的内容应该包括风险、制度、流程、监督这几方面,但是公立高校目前在这几方面的建设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风险管理方面,公立高校对风险管理工作不重视,导致对其面临的风险认识不足,从而使得高校的内控体系建设缺乏方向性、目的性。如对于基建工程、学科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对于申请与准备方面投入精力较大,但对于后续执行与验收又不够谨慎。在制度管理方面,虽然公立高校内部都建立了足量的规章制度,但总的来说制度管理缺乏系统性,没有明确的制度管理责任人、责任部门。在流程管理方面,其主要问题体现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我国公立高校一般都包括行政处、科研处、教务处、后勤处等部门,高校部门众多并且各部门的工作内容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进行统一的内部控制会使该项工作没有效率。但目前,国内多数的公立高校都是进行的统一管理,这样的内控模式不利于提高其内控效率。在权限管理方面,由于高校体量太大,机构及下属单位众多,建立相关的内部控制流程也非常困难,明确各环节的相关审批权限、金额等也难以统一标准,导致在流程控制方面,很难一次性地解决不相容职务相分离、风险控制等问题。3.高校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体系不够得力。监管机制是内控体系有效运行的保障,我国公立高校监管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基建、采购、科研、招生等方面,这基本上都是由高校这些关键职能缺乏完善的评价监管机制所造成的。

二、强化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认识到内部控制环境对于高校内控体系建设的意义。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的要素主要包括:高校的内部控制环境、高校的风险评估、高校的控制活动、高校的内部信息与沟通、高校的内部监管这五要素。在高等院校的内部控制五要素中,高校的控制环境排在首位,也就是说,在内部控制中最基本的是要有一个有利于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这个基础便是内部控制环境。而在内部控制环境中最重要的是管理层对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因此为了完善高等院校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需要提高高校管理层、高校内控工作人员对体系建设的认识。高校管理层要正视内部控制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以及重要性。同时,也要提高高校各级管理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认识。此外,还要加强高等院校的内部控制的宣传,把内部控制这一管理理念融入到高校的文化中,可以在高校的公示栏、官网、公众号等媒体平台进行相应的介绍。(二)重视高校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与执行的有效性。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与执行关系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风险评估等主要方面。1.高等院校应该对各个部门根据其工作的内容、性质等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并要求各部门严格执行。在制度管理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制度管理的责任人,定期对其制度的合理性、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考查,并及时按高校的发展要求对相应的制度进行一定的调整,从而提高高校制度管理对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2.高校管理层管理方法落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管理层没有及时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无法及时转变其长期的管理理念。因此,高等院校的管理层应该定期地学习先进的高校管理方法,平时注重与其他高校的管理层对高校的管理办法的交流沟通,并且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校管理方法及时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3.考虑设计合理的信息沟通渠道。如在现有的教学系统、OA系统上嵌入相关的审批流程。同时,在各关键点,如科研经费、重大决策等引入集体决策与多次反馈机制,使各项风险点严密可控。4.高等院应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高校对风险的认识,有利于明确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中的责任界定与风险应对。高等院校应该根据风险的类别制定统一的风险识别办法,并针对每类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提高高等院校的风险管理能力。对于基建投资、重大项目等方面,要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严格按国家项目申报的方式进行,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损失以及其他不规范现象。(三)完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建设涉及风险、制度、流程、监督管理多个方面,如果缺乏一个系统的体系建设工作流程,会使得其建设工作无章可循并且缺乏规范性、专业性,大大降低了高校内控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效率。1.合理设置高等院校的内部控制组织机构。因为我国高等院校各个机构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都不相同,如果对每个部门都施行统一的管理,不仅会使内部控制管理的内容不全面而违背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原则,还会导致内部控制效率低下,使得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不精确,缺少实际操作的参考价值。因此,高等院校内部可以考虑针对每个大部门或工作板块设置一个相对独立的内部控制组织,依据该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然后再进行相应的汇总分析。同时,高等院校在内部控制手册的编制与修订上,要注意突出体系的完整性,并落实各部门的责任人。2.完善高等院校的监管机制。高等院校内部有效的监管机制有助于提高高校员工的积极主动性,有助于提高整个高校的绩效水平,从而促进高校的发展。首先,加强过程监管。对于采购、科研项目等要进行定期跟踪,进行相关检查。符合招投标流程的要按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并进行集体决策。其次,开展有效的内部审计。除常规内部审计外,将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作为内部审计的重点之一,使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时得到反映并加以改进。再次,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注意在党纪工作中收到的线索以及群众的反馈,结合部分案件,找出本单位可能的内部控制关键点,加以管理方面的强化。

高等院校作为重要的教育机构,其管理方法与管理水平在新形势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对于确保高等院校的资产安全、完整,以及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允具有重要意义。而做好内部控制的前提,就是做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从内部控制诸要素着手,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加以落实,是当前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可资参考的重要思路。

参考文献:

[1]汤月婷.关于完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27).

[2]陈洁.内部控制制度下高校票据管理探究[J].中国国际财经,2017,(22).

[3]孙磊.学校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模式发展分析及研究[J].财会学习,2017,(13).

内部建设范文篇6

[关键词]公路;建设项目;内部审计

2018年5月23日,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12字原则,要求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力量,为交通运输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在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促进行业审计全覆盖方面做了大量有益探索。但在公路建设项目审计业务开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扰基层交通运输部门的体制、制度、管理问题。本文拟列示三个真实事例以进行探讨。

一、公路建设项目决算的审计管辖问题

事例: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行业内上下级内审机构之间的计划衔接问题困扰基层交通运输部门。近年来,随着国家审计全覆盖的推进,一些地方审计机关要求将所有的公路建设项目决算纳入其审计计划。今年却陆续接到反映,一些县审计局以工作力量不足为由,不再将县区交通运输局按照工作惯例报送的公路建设项目决算纳入审计计划,使县级交通运输部门面临的公路建设项目审计管辖矛盾再次凸显。(一)审计机关无法实现对所有公路建设项目决算进行审计。国家审计在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就明确规定,审计机关是公路建设项目决算的审计主体。审计署印发的《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试行办法》(审基字〔1991〕430号)要求:符合验收条件的新建、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其竣工决算应经过审计机关审计。1994年8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的《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对国家建设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审计署2006年《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管理办法》(审投发〔2006〕11号)、2010年《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规定》(审投发〔2010〕173号)等文件均要求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全面审计”,审计机关的审计面逐渐扩大。随着审计全覆盖的推进,审计机关加大利用社会审计机构的力度,基本实现了对政府投资公路建设项目的全覆盖。在笔者所在地区,近年来,每年普通公路建设投资近30亿元,项目达400余个,都是由交通运输部门与审计机关衔接,纳入市县审计机关审计计划的。但审计机关资源有限,摊子铺的过大,加之重心过于向竣工结算审计倾斜,暴露出许多问题。2017年9月18日,审计署召开全国审计机关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投资审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政府投资审计计划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不再强调全面审计。随后,许多地方审计机关不再安排对一般公路建设项目决算进行审计。审计机关工作重心从“全面审计”到“突出重点”的转变,使许多建设项目决算无法纳入审计机关审计计划。(二)市级以上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未获。得合法授权开展对县级交通运输局所建设项目决算的审计对未列入审计机关审计计划的项目,可由内部审计机构实施审计。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令第11号)第十二条规定,内部审计职责权限包括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审计。一些地方法规,如《陕西省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条例》(2014年7月31日陕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规定:未列入年度审计计划的国家建设项目,主管部门、项目法人或者建设单位告知审计机关后,可以自行组织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审计结果报送同级审计机关备案。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运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管理办法》(交财审发〔2017〕196号)第九条要求,“交通运输单位按照行政管理关系和职责,分级负责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工作。基本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是本单位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责任主体”。从上述规定中可以发现,可实施内部审计的机构有两类:一是项目法人或者建设单位,即本单位开展内部审计;二是由本单位的主管部门进行审计。由于机构、编制、人员等原因,县级交通运输局作为最基层的交通运输组织,往往开展本地区公路建设时,针对某具体建设项目成立的项目部或者项目办并不具备法人资格,项目法人、建设单位与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身份是一体的。《公路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公路工作”,一些地方省、市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内审机构分别安排对市、县实施的公路建设项目进行审计。那么,在开展内部审计时,上一级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可否对下一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的建设项目进行内部审计呢?我们以市、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为例进行分析。由于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是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部门,我国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财政管理体制,市级及以上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与县区交通运输局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和财政财务隶属关系,仅为业务指导关系。梳理审计署、交通运输部前述关于审计管理职责中“所属单位”“行政管理关系”的表述,参考《审计机关审计管辖范围划分的暂行规定》(审综发〔1996〕370号)关于审计管辖按财政财务隶属关系、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划分的原则,市级及以上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没有获得对县级交通运输局所建设项目的决算进行审计的授权。政府机关依法行政,法无授权不可为,上级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内审机构不宜对下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其所属单位实施的建设项目进行审计。(三)县级交通运输局自行开展的内部。审计结果无法认定以满足竣工验收要求“竣工决算必审制”是基本建设项目竣工交验的前提条件。《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交通部令2004年第3号)规定,项目竣工验收必须是“竣工决算已经审计,并经交通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单位认定”。县区交通运输局普遍面临内审力量不足的问题,自行开展审计可以由内审机构实施,也可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实施。根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八条“可以根据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并对采用的审计结果负责”和《公路水运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管理办法》第五条“内审机构负责基本建设项目审计组织实施等规定,可根据工作需要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实施”规定,县区交通运输局可购买社会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审计机关的审计结论对建设单位具有法律效力,交通主管部门不需要也没有权力进行认定。那么,按本规定要求“认定”,只能是对交通运输单位实施的内部审计结论或者按照内部审计程序委托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结论进行认定。但交通运输部并没有就审计结果认定的部门或单位、权限、程序进行明确规定。《交通行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交通部令2004年第12号)要求内部审计报告要报送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权力机构审批;《交通建设项目委托审计管理办法》(2007年4月,2015年6修订)要求社会审计的委托人应将审计(审核)报告报上级主管部门的委托审计归口管理部门备案。按照单位内部程序进行的内部审计结论审批、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审核)报告备案,明显不属于审计结果“认定”。县区交通运输局自行组织实施或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实施审计的审计结果,应该由哪个机构进行认定?县区交通运输局没有足够的审计专业力量开展认定工作,也不适宜对自行组织包括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实施的审计结果进行认定。审计机关不会对建设单位报备的未纳入其审计计划的项目予以审核认定。由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市交通运输局审核认定,突破了审计管辖权限,无据可依。在组织竣工验收时,市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此感到难以操作。

二、以审计结论作为结算依据的审计成果利用问题

事例:美新路桥公司2008年承揽某县交通运输局县乡公路改建项目,总造价902万元,2009年交工验收。该县审计局对决算进行审计,因较大设计变更未按规定程序报批而审减工程造价43万元,县交通运输局按审计结论予以结算。路桥公司2013年向县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一审败诉后提起上诉。2015年中级人民法院以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为由发回重审。2017年12月,该县人民法院下达判决书,路桥公司胜诉,要求县交通运输局按经双方签字认可的工程量予以结算。(一)以审计结论作为结算依据的由来及弊端。1994年的《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对国家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2006年该法修订时,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多元化的实际,只对被审单位的范围进行了调整,将“国家建设项目”修订为“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尽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和决算审计已包含结算审计等工作内容,但审计机关一般不会将结算审计作为单独的审计项目。因项目结算办结后审计监督再介入,若发生高估冒算等情况,多计工程款难以追回。理论界、实务界广泛呼吁将工程结算作为审计监督对象,2010年修订的《审计法实施条例》,首次将“单项工程竣工结算”作为审计内容。将“单项工程竣工结算”的审计在行政法规中单独规定,有其合理性。竣工决算是按项目编制的,一个建设工程项目由一个或多个具有独立设计文件、建成后能够独立发挥生产能力或使用功能的单项工程组成。由于很多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时间跨度大,部分单项工程提前竣工,可提前交付使用发挥效益,验收程序客观上要求对提前完工的单项工程进行竣工结算审计。结算审计,应在结算完成后才能实施。“单项工程竣工结算”审计的范围也应限于决算审计项目已列入国家审计计划、该项目确有单项工程需提前交付使用而实施的对建设单位已经办理结算的监督。许多审计机关却依据这条规定,开始实施结算造价审核工作,一些地方和部门也超越审计权限,相继要求先审计、后结算,建设单位与施工方据审计结论进行结算。工程结算办理属建设单位的项目管理行为,审计机关在结算办结前介入,使监督行为与管理行为混为一体,一些审计机关甚至参与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审核、项目招投标、合同签订、材料采购、隐蔽工程验收、重大设计变更等决策和管理环节,改变了审计应与被监督行为保持距离进行独立事后监督的本质属性,将基于受托责任而产生的行政审计监督关系扩大到民事法律关系的第三人,甚至把对建设单位的行为要求及产生的经济效果转嫁到第三人,将投资审计的主要任务从“揭示影响建设项目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深层次原因”转移到“直接干预工程管理”,忽略了对效益性进行监督、全面审视工程绩效的最终审计目标。(二)依据合同约定将审计机关审计结果作为结算依据亦不妥当。2017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印发《对地方性法规中以审计结果作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竣工结算依据有关规定的研究意见》(法工委函〔2017〕2号),要求对地方性法规中直接规定以审计结果作为竣工结算的依据和规定应当在招标文件中载明或者在合同中约定以审计结果作为竣工结算依据的条款,予以清理纠正。适应这一法律意见,审计署于2017年9月6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投资审计工作的意见》(审投发〔2017〕30号)。但上述两个文件认为,若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在合同中约定以审计结果作为竣工结算依据,审计机关应“尊重双方意愿”,可以进行审计。尽管不存在与法律不一致的问题,笔者仍然认为不妥。审计机关是政府机关,开展的审计监督具有强制性特征,不同于一般的中介民事主体可成为合同双方委托的当事人,不能介入建设单位的具体经营管理行为,不适于接受合同双方当事人的自愿委托而开展经济鉴证业务。签订合同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共同接受的条款,是该合同双方当事人的自愿行为,但不能将这一“双方的自愿行为”强加给第三方,对第三方的审计机关来说,不具有自愿性。同时,若所有的政府投资建设单位以能力不足为由回避管理风险,怠于造价管理,均要求在合同中约定以审计机关审计结果为结算依据,能否确保合同双方达成的协议与审计机关工作计划无冲突矛盾,确保所有项目均能列入审计计划?审计机关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突出重点”将成为空谈。(三)内部审计在结算管理中的作用。政府审计不能介入建设管理的内部管理过程,这并不意味着内部审计也可置身事外。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注于本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目标完成、效率提升,可以与建设单位的工程、财务、法务、合约等内设机构合力构建起严密的造价审核体系。内部审计进行造价监督,实质上为建设单位合法的项目管理行为。与外部审计比较,内部审计对与项目有关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熟悉,对公路建设项目管理的专有知识和独特技能接触更多,更易取得内部成员的配合,可以从项目前期、招投标、建设管理、结算决算直至工程移交进行全程追踪,搜集资料和获取信息成本更低,具有先天的优势。但内部审计开展工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内部审计不是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的仲裁者,审计结果要取得施工单位的认可,因此审计过程更应该实事求是,充分依据合同和相关法律法规;二是内部审计关口的前移,仍应保持适当距离,不能干涉甚至取代其他业务管理部门的工作。

三、施工许可办理中资金落实情况审计问题

事例:某工矿企业认为该县某二级公路改造项目影响其厂矿建筑安全,以该项目建设资金未落实且未经审计违规取得施工许可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阻止该项目继续施工。该诉讼已进入二审,尚未判决。《公路建设市场管理办法》(交通部2004年,2015年第2次修正)规定,公路建设项目实行施工许可制度,项目施工应当“建设资金已经落实,并经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审计”,项目法人在申请施工许可时应当提交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建设资金落实情况的审计意见。在该诉讼之前,我们经常为如何判断建设资金已落实和应由哪一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审计这两个问题困惑。本诉讼案使这两个问题更加敏感。(一)实施审计的主管部门不明确。《公路建设市场管理办法》同时规定:国家和交通运输部确定的重点公路建设项目的施工许可由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实施,其他公路建设项目的施工许可按照项目管理权限由县级以上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实施。即施工许可分别由省、市、县三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实施,例如,陕西省规定施工许可的管理权限是国省干线改建项目由省公路局实施、重要县乡公路项目由市交通运输局实施、其他农村公路项目由县交通运输局实施。但对建设资金落实情况由实施许可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审计,还是由项目法人的主管部门审计?若由项目法人的主管部门审计,对建设单位、主管部门和施工许可实施单位为一体的县区交通运输局建设的公路项目来说,应由自己审计还是上一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审计?(二)建设资金已落实的证明文件难以取得。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修订后的交通基础建设资金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交财发〔2009〕782号)列举的建设资金已经落实的证明,包括银行出具的到位资金证明、银行付款保函、已签订的贷款合同或其他第三方担保、列入财政预算或投资计划的文件等。实际工作中,很难取得项目总投资额所需资金已全部落实的证明文件。例如,对建设期间超过一年的建设项目,按财政预算管理要求,投资计划或者财政预算应该分年下达,不可能一次到位;对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的收费公路项目,《陕西省地方政府项目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专项债券管理暂行办法》(陕财办预〔2018〕11号)要求,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原则上应为已开工项目,先开工和资金先到位形成死循环,造成事实上的难以利用债券资金;对政府投资项目,不能通过发行债券外的其他方式举债,也不允许政府及其部门提供担保。在笔者撰写此文期间,2018年6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取消申请施工许可证时需提交的资金到位证明等一批证明事项,该问题总算得到彻底解决。

四、对加强公路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管理的几点建议

内部建设范文篇7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设正在经历着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这些规范建设主要是由政府、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和行业监管机构等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指引。根据制定部门以及适用范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适用于所有企业的基础性规范。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6年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财政部2001年至2004年先后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货款》、《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担保》、《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对外投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工程项目》等具体会计控制规范性文件。财政部的这些文件多是针对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旨在指导企业构建一个由组织结构、职务分离、业务程序、处理规程等因素组成的会计控制系统,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由内部控制目标及要素构成的、涉及企业所有经营活动及行为的内部控制规范。

第二层次是上市公司监管机构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则。包括中国证监会2001年和2002年分别《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指导意见》,2006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中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人的内部控制在所有重大方面必须是有效的,并须由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结论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则紧随其后,迅速出台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征求意见稿)》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中国证监会和沪深交易所的上述指引,无论在内部控制概念的界定、控制目标的设定,还是内部控制要素的确定上,都全面反映了COSO的ICIF框架内容的精髓。

第三层次是各行业监管机构的内部控制规范方面的文件。如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颁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较为完整地借鉴了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确立的内部控制五要素与COSO内部的五要素完全相同,即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与措施、信息沟通与反馈、监督与评价。《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的内部控制目标和基本原则等内容充分吸收了1998年巴赛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银行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系统的框架》中的核心内容。

第四层次是国资委针对中央企业颁布的内部控制框架指引。2006年,国资委颁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该《指引》以《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为依据,全面吸收了美国COSO于2004年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RM框架)和英国风险管理标准等国际最新企业风险控制研究成果和成熟经验。2004年美国COSO的ERM框架是对1994年修订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ICIF框架)的改进和拓展,标志着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从内部控制向风险管理转型。国资委以ERM框架为参照制定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丰富了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内容,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各部门和监管机构根据其管理权限范围相关内部控制指引的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及行业管理机构也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开始进行内部控制规范方面的研究、建设和推广工作。2006年7月,财政部发起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发起成立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导委员会。这些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已经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近年来在内部控制规范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扎实有效的工作,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国际先进、成熟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相比较,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和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内涵认识不清。企业普遍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用以防止发生错误和舞弊、或者是用以应付有关部门及主管单位检查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内部控制实际运行过程中,企业往往认为有关的职责分工、审批授权制度就是内部控制制度;完成有关部门或主管单位所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工作,就是实施了企业内部控制(潘秀丽,2005),对内部控制只注重制度建设而不重视制度执行,缺乏对内部控制实际执行效果的考核与评价。而按照COSO的ICIF框架对于内部控制的定义:企业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的影响,目的在于实现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规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应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方面的内容构成。COSO框架强调内部控制是为了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实施的控制过程,要围绕五要素来构建内部控制框架,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规范制度亟待整合。由于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我国有关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指引、规范出自不同的政府部门或机构,如《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指导意见》、《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分别出自财政部、国资委、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等部门。政出多门造成这些规范形式多样、标准不一,对内部控制概念的界定、控制目标的确立、应遵循的控制原则、内部控制要素的构成等重要内容均有不同的解释和规定。这既增大了内部控制规范的制定成本,又增大了各内部控制规范之间的协调成本。而且,由于没有专门机构统一负责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已经制定的内部控制规范也无法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而有效地推进,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三)忽视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按照COSO的ICIF框架,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第一要素,被视为其他控制要素的基础。按照ICIF框架的定义,内部控制环境是指一个企业的基调和氛围,对内部控制形成外部约束,并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控制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经营风格,企业员工的道德价值观和工作胜任能力,管理当局的授权和职责分工方法,人力资源的组织与开发,董事会的关注和指导力度等。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能否生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控制环境的失效必然会直接导致内部控制的失效。由于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大股东或关键人控制问题,内部控制环境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企业还未开展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如公司治理方面存在严重缺陷,管理层关键人凌驾于规章制度之上,内审部门无法肩负起监督职责等。而《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等虽然都将控制环境列为内部控制规范的要素之一,但也仅仅是对COSO的ICIF框架内容的简单移植。要使内部控制环境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得到完善,并发挥内部控制环境应有的作用,还需从改进公司治理、更新管理层经营理念、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等基础工作做起。

(四)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不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内部控制框架基础之上,否则就谈不上风险管理体系框架的完善。美国COSO于2004年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RM框架)文件中,专门阐述了ERM框架与COSO于1994年修订后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ICIF框架)之间的关系:内部控制被涵盖在企业风险管理之内,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企业风险管理拓展了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要素,将风险评估要素进一步细分为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对策等,比内部控制内容更广泛,更加关注风险。而且,COSO在ERM框架中声明,虽然ERM框架涵盖并拓展了ICIF框架的主体内容,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替代ICIF框架,ICIF框架仍然有效,仍然是符合SOA法案规定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依据。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尚未成完整的系统,国资委出台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虽然在内容上广泛吸取了国际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成熟经验,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在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相对薄弱的现实环境下,其实施缺乏可依赖的坚实基础,显得有些突兀,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

三、改进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议

鉴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我国的现实状况,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快我国内部控制规法建设:

(一)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要象宣传新会计准则、新税法那样,对内部控制进行广泛宣传和推介,改变目前人们普遍将内部控制看作是一项制度性建设的错误观念,使企业管理层和广大员工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包含企业经营活动各个环节的控制过程和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提高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从而促进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和实施。

(二)整合现有内部控制规范,建立统一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为了改变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建设中各自为政的现状,建议由财政部牵头,由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具体负责,对现有财政部、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国资委、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部门和机构制定出台的内部控制方面的规范、制度、指引等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统一内部控制的概念、目标、要素、原则、程序、评价标准等基本内容,制定出适用范围宽泛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作为各类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参照标准。各部门或机构在履行其各自管理职能时,可以对管辖范围内的企业提出内部控制建设方面的具体要求,但建设内部控制所依据的规范框架应该是统一的。

(三)改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内部控制环境。法人治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健康运行和企业目标的实现,并且会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产生影响。企业应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入手,充分发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能;改善股权结构,解决我国企业股权过度集中带来的问题;完善企业内部制衡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其监督评价职能。在改进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还应加强对企业高管人员的培训,使企业管理层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和较强的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对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通过这些基础性工作,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以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实施。

(四)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虽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已经开始将内部控制的重点逐渐转向风险管理,但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内部控制规范框架仍然是我国内部控制建设的第一要务。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防范企业风险的基础,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够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和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推进。

————————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2]第19号。

[2]中国证监会:《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证监机构字[2003]260号。

[3]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

[4]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中国证券报》2006年6月5日。

[5]深圳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中国证券报》2006年9月28日。

[6][美]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项目建设委员会:《COSO内部控制框架与内部控制要素评价工具》,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内部建设范文篇8

关键词:地勘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地勘单位要明确内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好的内控工作不会将单位内部的工作僵化,反而会使其更加有秩序运行。对于内控的工作要始终坚持全面性、重要性、问题导向、适应性原则。为此,地勘单位设置内控应当权衡运行成本和预期收益,学会运用加(查漏补缺)、减(避繁逐简)、乘(创新机制)、除(扫清障碍)法。实践经验表明,地勘单位责任履行缺失所造成的损害后果,往往不是直接针对某个公民或法人等市场参与者,而是损害不特定人的社会公共利益。

一、地勘单位内部控制的概况

为应对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加强地勘单位内部控制,近年来国内一些规模较大的地勘单位为强化内部控制工作,纷纷搭建内部控制共享平台,将单位所有的货币流转予以集成,实行制度统一、标准统一和流程统一,使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化建设得到很大提高,为防范地勘单位内部控制风险,控制和降低税务、审计等外部风险,起到了很好监督作用。内部控制共享平台建设的规范化和引领作用,无疑是对地勘单位内部控制流程的再造和重生。一个地勘单位的内部控制不是为了内控而内控,不能只停留在内控手册上,而是要切实针对地勘单位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提出合理可行的应对方案,做到从科学制定内控手册为起点,要严格将各项规定落实到地勘单位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其成效。

二、加强地勘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途径

(一)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地勘单位要高度重视全面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和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要理清思路、领会精神、明确责任分工;要积极沟通协调,及时解决矛盾问题;要结合地勘单位实际,做到边评、边建、边改,通过“以评促建”的方式,加快推进地勘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工作,最终建成内控体系和评价体系。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方面,一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前期部署、部门协调、进度跟踪、指导督促,增强完成内控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要强化制度,增强按章办事的良好习惯;三要强化督导,做好宣传报道、信息报送及监督检查工作,切实抓好分类指导;四要强化执行,严格分事分级分岗行权,树立起拒腐防变的高压线,有效防控业务风险和廉政风险,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二)严格授权审批等方面的控制。地勘单位应当加强对预算执行环节的控制,对预算指标的分解方式、预算执行责任制的建立、重大预算项目的特别关注、预算资金支出的审批要求、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与预警机制等做出明确规定,确保预算严格执行。地勘单位要着力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控制资金管理流程,强化关键环节管理,夯实资金安全管理的基础。(三)加强合同管理。首先要加强项目法人合同和招投标管理,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通过加强地勘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监督管理与招投标管理的有机结合,约束地勘单位人员内部控制行为,强化地勘单位人员内部控制质量意识。其次,合同审查完毕后,由地勘单位法律顾问明确提出具体审查意见,并将审查意见连同《合同审批流转单》一并反馈合同承办部门。合同承办部门应当按照合法性审查意见修改合同。合同承办部门对合法性审查意见有疑义的,应及时与法律顾问及单位领导进行研究。应当经合法性审查的合同,未经审查不得对外订立。

总之,新形势下加强地勘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有利于提高地勘单位内部控制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保证地勘单位各项工作活动的顺利进行,保护地勘单位财产的安全完整和既定方针的贯彻执行,为了增强地勘单位的竞争实力,提高地勘单位的经济效率,地勘单位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内部建设范文篇9

目前我国虽然先后出台了《建筑法》、《招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基本建设财务规定》等法规和制度以及《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成本与费用》等规范文件,但是对于建设项目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却相对滞后。这些内控文件和制度针对的只是一般的企业的采购与销售业务等,而未能解决建设项目的内部控制的特殊性要求。同时,虽然工程审计也日益显示出它在工程竣工决算审计,跟踪审计中起到的重要的监督作用,但它也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应用不普遍。而工程项目中暴露出来的许多突出问题,如:近年来,全国各地连续发生了多起工程质量事故:沈阳至四平静阳湖大桥公路的桥面局部塌陷,造成车毁人亡;云南的昆禄高速公路建成仅18天,路段大范围路基沉陷坍塌,路面悬空,纵向开裂等等,都与内部控制不严、不到位,监督不得力有关。工程项目往往周期较长、投资巨大,又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休戚有关。与此同时我国已经加入WTO,同国际接轨。而西方国家的企业内部控制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运用上都已经相当完善。这对于我国的企业管理,包括建设项目管理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加强建设项目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以此来解决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迫在眉睫的。

一、内部控制和目的概述

内部控制,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者对本单位内部相关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重要手段。按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建设项目的内部控制就是在建设项目的决策与实施过程中,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及其财务会计机构或人员运用会计手段和方法,对建设项目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包括项目决策控制、勘察设计与概预算控制、招投标与合同控制、施工过程控制、竣工验收与决算控制等。

由此可见,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总体目标,就是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控制投资,随时纠正偏差,能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同时防范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各种舞弊行为,提高工程管理质量。

二、建设项目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一)目前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单位违规操作问题普遍存在。(1)按照《招投标法》和当地政府文件要求招标的工程项目,建设单位要么规避招标而不招标,要么虚假招标。鉴于目前我国建筑市场僧多粥少的情况,既施工企业、监理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相对于要建的工程项目多很多,而且他们在同行业中竞争相对比较激烈,因此当建设单位要求承包商低价承建他们也可能会答应的。因此这就为工程的质量埋下了隐患。(2)部分建设单位不执行法定的建设程序。他们把可行性研究视为走过场而不认真对待,有的不办理施工图设计审查就盲目开工。像这些项目,由于可行性研究不充分,直到建成运行后才发现实际收入不能达到预期收益,甚至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2、工程项目“三超”现象严重。既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这是当前项目建设的一个通病。正常的造价约束顺序理论上应当是估算、概算、预算、决算依次递减才符合内控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一边设计,一边施工,一边调整投资造成的。这又规根于前期概算不足。这些都使得资金不断增加的投入到项目建设中,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加大了建设单的位负担。同时,目前我国相关的法规中并没有明确规定预算不能超概算的条款。因此,它更需要建设单位自身内控和监督。

3、与项目建设有关的行贿、受贿等腐败现象和经济犯罪案件时常发生。常常是一栋楼房建起来,一批干部倒下去。这和不相容职务人员串通作弊有关。他们往往专空子给自己捞好处,却没有想到这些会给项目建设带来什么样的危害。比如项目管理人员收取施工单位的好处,以及吃材料供应商的回扣或者其他好处,这些肯定对材料设备和工程的质量有不利的影响。

4、盲目决策或者个人主义严重,没有比较好的决策控制。有的建设单位领导凭一时兴起,不管建设资金能否筹集到位就盲目启动项目建设。当建设到一半的时候,没有了资金来源,工程搁下了,甚至迟迟不能再度开工,成了烂尾工程。或者搞所谓的形象工程,不讲究经济效益。对于个人主义严重的往往是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领导项目或者又叫长官项目,这种现象也相当突出,此时就需要高管层的集体决策。

5、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不到位,造成质量达不到要求,不能按时竣工交付使用。同时合同管理不严格,往往闹出很多合同纠纷。甚至因为合同问题而使得项目的最后造价远远超过当初的预算。

6、工程监理履行职责不到位。部分建设项目按照有关规定应当实行工程监理而没有实行;有的尽管实行了工程监理,但在工程监理单位的选择上,并没有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来择优选取。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发挥不了工程监理应有的作用,往往导致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一些工程质量不符合要求、进度缓慢等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从本质上来讲都是与建设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存在或者实施了内控,但内控制度建立不严格、不健全、得不到有力监督有关。

(二)建设项目内控制度本身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设项目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没有考虑到单位内部全部的部门和人员。而项目的建设基本上涉及到单位的各个部门及人员。根据一般企业的内部控制原理,内部控制一般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但是大多数单位重在会计控制,而忽略了管理控制。

2、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虽然我国现在实行的是政府审计监督和社会审计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是具体针对建设项目内部控制的监督体系还不是很完善。有的单位有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监督,但是从目前而言,单位的内审部门没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因而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不能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监督。

3、内部控制环境薄弱。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是所有控制方式和方法赖以存在与运行的环境。它对于塑造企业文化,提供纪律约束机制和影响员工控制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受企业人员的操守,价值观及能力;管理阶层的管理哲学与经营风格;管理阶层的授权方式及组织人事管理制度;最高管理阶层对内部控制所持的态度等因素的影响。但是目前有的建设单位管理层和员工整体素质不高,包括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或者没有内部控制意识或者管理层对内控制度持无所谓的态度,这些都会导致内控不能有效的执行。

4、建设项目内控制度评价没有具体标准,不能很好的测试内控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和符合性。因此,这就要求单位委托社会审计或者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内部审计部门来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制度基础审计,以此来促使内控制度的完善建设和有效执行。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只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等要接受审计监督,并且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同时接受检查。而一般的企业是没有单独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但是,通过目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开展的竣工决算审计以及跟踪审计实践来看,强化内部审计,不仅可以监督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执行,而且还可以帮助企业找出内控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改进控制政策,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违规必罚。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审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投资比较大的建设项目,除了加强建设项目内部控制,工程审计也是一个实际有效的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的途径。

5、内控制度的设计原则不明确。比如不相融职务的分离原则,有的单位会计和出纳是同一个人;还有就是负责签字报销的人给自己签字报销等等。这些都体现了设计原则存在严重的问题。

因此,通过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对于建设单位,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迫在眉睫。而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明确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原则。

三、内部控制设计原则

(一)总体原则

1、系统性原则。就是内控要贯穿于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涉及所有的部门和工作人员。措施之间要环环相扣,不能脱节。同时各个控制点的设立必须要考虑到控制环境、控制活动对它的影响。使得内控制度从整体上看起来具有连续性,不至于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缺胳膊少腿的现象。

2、有效性原则。(1)内控制度的建立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同时要按照公司的章程来制定。否则其根本就没有实施意义。(2)制度的制定有利于项目建设目标的完成。(3)单位内部所有部门以及全体员工必须竭力的维护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任何人员都不得拥有超越制度的权力。

3、信息及时反馈原则。对于内部控制而言,它不仅作用于受控系统,而且受控系统也会反过来作用于内控本身。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信息是否及时正确的反馈,直接关系到内控的有效性。做好信息反馈,可以让控制主体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完善措施。保证项目建设的正常进行。

4、成本效益原则。在实施内部控制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控制成本,不要得不偿失,要以合理的控制成本来取得最佳的内部控制效果。尽量精简参与项目建设的工作人员。力争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效益。同时要有选择性的实行重点控制,努力减少不必要的各种耗费,尽量应用科学化的管理方法和新技术来降低成本。

(二)具体原则

1、项目建设流程规范化原则。明确项目决策、招投标、施工阶段、工程进度款支付以及竣工决算等主要环节的控制标准和处理流程,对工程项目建设中出现的作业进行规范,使每一项作业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的要求正常有序、相互协调地进行,确保项目建设全过程得到有效的控制。在此过程中不得违规操作,不得为了工程进度而随意省略手续,使其缺乏完整性。

2、内部牵制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可能会产生错误和舞弊的几项相关联的活动,都应该分别交由不同的可以胜任的部门或者员工来担任。比如会计和出纳,采购人员和材料设备管理人员等不相融职务就应该由不同的人来办理。以此在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之间建立相互核对、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关系,明确与项目建设有关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以及权限,确保办理工程项目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达到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目的,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

3、责任和权利分明与奖罚公平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的工程项目管理岗位责任制,明确分工责任,赋予其相应的权限。权利和责任要对等,既不能权利大而责任小或者权利小而责任大。确定追究、查处责任的措施与奖惩办法。要起到有功必奖,有过必罚,并且奖罚要与功过相对称。奖励与惩罚对员工和管理层要起到震慑的作用。以此作为激励机制,保证各部门和员工忠于职守。

4、灵活性原则。内部控制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对项目建设的控制也必须随项目建设的变化而进行必要的、适时的调整,以此不断修订和完善工程项目的控制制度,以求达到最佳的管理控制效果。否则在情况发生变化的时候,内部控制不能随机应变而变得僵化,不能适时的进行控制,甚至内控失效。

5、内部监督原则。就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单位内部会计部门以外的人员(在这里指内部审计人员),对财会部门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核对相关会计信息和资料,确保项目的会计记录准确无误,没有遗漏和重复。同时还要注重对其他与项目建设有关的部门和单位进行监督。重点是施工阶段的跟踪审计监督。但要保证内审部门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按照以上设计原则,下面重点说明项目决策期间、招投标与合同以及施工阶段的控制内容。四、重点控制环节

(一)项目决策控制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投资决策是项目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国近几年的审计实践表明,在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还存在如下主要问题:1、前期投资中提出的建设条件难于落实,投资项目选址不当;2、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使用的基础数据不全,不真实,从而导致前期决策结果失真,深度不能满足设计工作的要求;3、许多项目还是领导项目或人情项目,致使可行性研究报告成为可批性的报告,前期工作流于形式。因此,要建立严格的投资决策风险责任制,真正做到谁决策,谁承担风险。

一般项目决策都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项目决策三个阶段。根据以上决策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在决策过程中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应当坚持真实客观的原则,不得随意缩小或者扩大项目的投资规模,不得人为的压低或者提高投资估算,夸大项目的经济效益。同时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论证项目投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就要求建设单位把其交由专门部门或者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负责编制项目建议书。财会机构或其人员应当直接参与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或者建议书中投资估算的编制以及经济效益的评估要得到会计部门的认可。

另外,做好可行性研究。应重点对市场、技术及财务经济进行分析,保证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质量。这也要求建设单位应当自行组织有能力的部门人员或者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设计单位来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当然,建设单位不得要求他们编制虚假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而进行工程项目决策时,应坚持集体决策的原则,顾全大局,将宏观效益分析与微观效益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杜绝盲目投资。

同时,要尝试将决策审计工作纳入建设项目审计范畴,虽然决策审计目前还没有多少实践,但我们要重视建设项目前期投资决策审计工作。重点审计前期决策程序的合规性;审计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和审批单位的资质和级别的合规性;审计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的完整性和编制深度的到位程度;审计投资决策文件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及财务评价是否可行。但在做这些工作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以审计监督来作用于控制的实施,加强内控的效用。

(二)招投标与合同控制

我国于1999年8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在其总则的第三条明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下列工程建设项目包括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进行招标。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非常重视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工作,鼓励以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择优选择项目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材料、设备的供应单位等。同时各地对招标投标也有相关规定和政策,如江苏省政府要求,“所有总投资在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的基本建设项目必须通过招标投标优先选择施工单位。原则上所有工程项目招标必须采用公开招标......”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招标投标的发展趋势,而且事实证明通过招投标的筛选,可以选择到较好的施工等单位,这样有利于提高建设质量,节约建设费用,确保建设工期。因此建设单位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招投标形式来选取承建单位。鉴于招投标工作的重要性,招投标环节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招标文件和标底的编制。建设单位应当根据招标项目的工程概况自行或者委托相关具有资质的机构编制招标文件和标底。在招标文件中应当明确建设项目对技术的要求、对投标人资格审查的标准、对投标文件进行评标的标准以及拟签订合同的主要条款。对于标底要严格保密,禁止向外透露。二是在资格预审的时候要严格把关,重点对投标单位的资质、项目管理水平、施工技术水平、业绩和信誉,特别是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的质量意识和专业技术水平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以保证优秀的施工队伍和厂家参与竟标。避免因审查疏忽,使得那些没有相应资质或者作假的单位蒙混过关,给招标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三是评标委员会应当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标准和办法,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并且公正的作出结论。建设单位应当根据评标委员会的评标意见,原则上选择得分最高的承建单位或者供应商。

建设单位选出中标单位,发出中标通知书,中标单位接到通知书后,要在规定的期限内签订合同。同时合同内容要明确无歧义,尽量采用标准合同文本。避免出现错误、矛盾和二义性。现实中许多工程纠纷就是合同内容不完整,容易产生歧义,双方理解不一致而造成的。在此时,内审人员如果介入,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促进改进。同时在合同尚没签订的时候,审计建议能够有效的得以执行。通过审计,可以弥补其中的不足,达到内控的要求。另外要注意合同的转包和分包问题。严禁施工单位层层转包和将主体工程分包出去。禁止在此之外签定阴阳合同。另外在合同中最好附加一条:工程最终结算价以审计审定价为依据。这样可以压缩造价,节约最终投资。

(三)施工阶段的控制

施工过程的控制主要包括:1、保证建设资金的按时到位,以保证工程的正常进度。避免因资金的问题而影响工程的进展和工期的延长2、重点加强对工程质量、进度的管理控制。通过前面的招标控制择优选择职业水平高和职业道德好的监理单位进行监督控制。监理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规范,对施工质量和进度进行检查和验收,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特别是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查。同时建设单位也要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施工现场了解情况并搞好协调,与监理单位一起做好工程项目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的控制。3、建立严格的工程进度款,材料设备款及其他费用的支付审批程序。在合同中应明确进度款支付的方式,要严格按照合同、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及内部付款规定的程序支付工程款。重点对有关部门提交的价款支付申请及凭证、审批人的批准意见等进行审查和复核。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由内审部门负责此类工作。4、制定工程变更的提出、论证及决策程序。一方面要严格变更程序,防止随意变更;另一方面要严格变更签证的手续,变更签证需由监理、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设计单位四方签字认可后方可生效。施工单位不得直接向设计单位提出设计变更通知。同时要对签证进行统一编号,防止施工单位仅对工程量增加引起费用增加的签证要求结算,而对工程量减少引起费用减少的签证隐匿不送。5、做好现场口头通知和命令的记录,及时的转换为正式的文件。避免因此而带来纠纷和风险。6、严格对工程量的控制。对工程量定期不定期地测量验证,特别是要做好对隐蔽工程的工程量的勘察记录,为工程决算提供可靠的依据。对于这些容易造假的地方,应该由专人负责跟踪监督和记录。7、建设单位应该赋予监理工程师一定的权限,让其可以针对工程进展的情况随时作出一些正确合理的指令,协调并解决工程施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保证工程正常有序的进行。

图1-1施工阶段控制流程

在这个阶段,最为重要的是要防止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供应商,也许还有甲方项目负责人的共同窜通。一旦如此,后果严重,这里就有一个现成的案例:2004年3月26日的《现代快报》刊登了一则报道,部分文章如下:粤海公司5名领导成员集体私分国有资产的腐败案件,是在国家审计机关第14次审计时才被揭开的。主要原因在于企图捂住这个腐败案盖子的有业主、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等方方面面的相关单位。他们已经站在一条线上,虚设项目和临时工程,提出大量的设计变更,用此方法肆无忌惮的来吞掉大部分国有资金。正如审计人员所说:“整个企业几乎整体失语,无法获得线索,也很难取证。”集体瓜分、人人均沾是粤海公司领导班子集体腐败的一大特征,他们在瓜分这块属于国有的唐僧肉时表现得那么团结。5名领导班子成员集体作出决定,注册7个经济实体,用关联交易、假招标、抬高进料价格等方式,给一系列犯罪活动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在这种情况下,内控基本上失去了它的作用。只有依靠相对独立的审计机构进行跟踪监督,这种现象才能够消失。当然审计并不能取代内控,它只是审计内控的执行情况,同时又是在弥补内控外控的不足。因此可以说施工阶段的跟踪审计作用是很大的。目前很多建设项目都伴随着跟踪审计,审计人员经常下工地查看,拍取照片,收集证据,向各方单位索要资料,这对于最后的竣工决算提供了依据和证据。有效的保证了决算的真实性和造价的准确性。因此在这个阶段,要想内部控制有效的实施监控,必须有一个制度来监督内控的执行情况。

另外在这个案例中,“集体瓜分、人人均沾是粤海公司领导班子集体腐败的一大特征,他们在瓜分这块属于国有的唐僧肉时表现得那么团结”。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该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之差。这里就又涉及到内部控制环境的问题。

美国在1979年就提出了内部控制环境的概念。认为对企业内部控制程序和技术的选择及其有效性有重要影响的各种因素即为内部控制环境。每个组织都应该建立相应的控制环境以满足其自身的需要。根据美国COSO组织研究成果《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中对控制环境的阐述来看,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是所有控制方式和方法赖以存在与运行的环境。它对于塑造企业文化,提供纪律约束机制和影响员工控制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影响控制环境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企业人员的操守,价值观及能力;管理阶层的管理哲学与经营风格;管理阶层的授权方式及组织人事管理制度;最高管理阶层对内部控制所持的态度。因此首先管理阶层要有内部控制的概念,对其要持肯定态度,采取相应的管理政策与措施,保证制度的切实执行。以身作则,严格遵守控制制度的规定,这样才能上行下效。同时企业要注重对员工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心,让每个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控制责任,促使他们更有效的履行职责。只有存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在单位顺利推广,从而使得员工都有内控的意识,并且维护内部控制,这样才能保证内控的有效实施,不至于出现案例中所说的“整个企业几乎整体失语”。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客观上需要审计监督,它是直接提高内部控制水平的重要途径。内审的职责是协调组织管理成员和监督管理层成员履行他们的职责,特别是以合理的成本促进有效的控制。内部控制制度是加强管理,协调内部各职能部门行动的重要保证。如果制度本身不严密,或者没有严格执行,也就失去了控制的作用。因此通过审计监督和检查来内控的建设,可以促进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并保证其有效执行。人们都不希望我国的企业也出现类似美国的一连串的企业丑闻,如安然,世界通讯等震惊全球的舞弊案,这些就是内部控制的薄弱造成的。同时也不希望看到再因为内部控制不力的原因造成严重的工程质量事故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舞弊、腐败等问题。因此,建设单位的首要任务就是坚持加快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辅以审计监督,保证其健全,有效的执行。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内部控制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2

[2]刘国常.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及其评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理查德.L.莱特里夫等.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

[4]柳絮,刘小清.企业内部会计控制[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5]时现.建设项目审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方法与实务》编写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方法与实务[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7]李凤鸣.审计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8]陆冰沪.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实施意义[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46-48.

[9]张宏,崔松.关于建设项目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CommercialAccounting,2006(5月上半月刊):42-43.

[10]张宏,崔松.建设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初探[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6(3):16-17.

[11]张韶莲.论企业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要点[J].企业管理,2005:18-19.

内部建设范文篇10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岗位分工;控制环境;风险防范;监督

在现代激烈市场竞争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企业如何求生存、求发展、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目标,是企业面临的永恒主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对于企业内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企业通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与措施,保护企业的资产安全完整,实现企业的经营效益,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企业的现展,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情况如何,如何加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我们从内部控制的发展开始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

内部控制的运营和管理是科学管理发展的必然产物,内部控制制度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主要目的是保证财产物资安全和会计记录真实,采取了岗位分离和相互牵制的手段,使任何一个人和部门都不能独立控制会计账目。但是此阶段只是内部牵制的简单运用,没有意识到整体性。

(二)第二阶段内部控制系统阶段,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涉及到组织结构、岗位职责、人员素质、业务处理程序、内部审计等方面,管理控制成为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

(三)第三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内部控制分为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三个要素。在这个阶段人们认识到控制环境的重要性,董事会、管理层、员工对待内部控制的态度和行为,是建立内部控制的基础和保障,另外人们意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在实践中是一体的,是相互联系的,内部控制理论又有了一次飞跃发展。

(四)第四阶段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内部控制分为五个因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这个阶段内部控制的主要变化是关注商业和经营环境的变化、扩充经营和报告目标、将五个要素提炼成五项原则、补充了经营、合规、新增非财务报告目标的方法和实例。

(五)第五个阶段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阶段,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包括八个部分,提出了将战略目标、运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纳入内部控制体系。在这个阶段提出了战略目标的同时还报告的范围,内容上增加了目标制定、风险识别、风险应对三个管理要素,提出了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的新概念,风险组合观的新观念。

从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来看,企业内部控制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到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经过多年的完善和实践,一方面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理念被世界上许多企业采用,并运用于实践,是任何国家和组织实现其特定目标,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和权力制衡手段,另一方面,内部控制建立在内外部环境基础上,不同的环境,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内部控制制度又有自己独特的背景和表现形式。因此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既要借鉴西方国家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方法,还要关注我国内部控制现状,选择性的借鉴,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策略。

二、企业内部控制现存问题

我国内部控制起步较晚,在内部控制的建设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现将所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内部控制思想观念落后,形同虚设

企业内部控制是全员的、全面的、多元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管理。全员控制是指企业人人都是控制者,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而在企业管理中,很多员工都认为企业的好坏、发展都是董事长、经理的事情,缺乏参与企业管理的观念。而企业管理人员对于内部控制缺乏有效认识,无法对企业员工的素质、技能进行有效的岗位配置,以致一人多岗,岗位界定模糊,降低了相互制约的功能,出现管理上的漏洞,不能充分调动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还有的企业管理者,只重视生产建设,忽视企业内部管理,内部控制形同虚设,降低了企业各项机能的有效运转。

(二)权力过于集中,不能形成有效监督

企业内部监督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很多企业重视自上而下的监督,忽视自下而上的监督,重视建章立制,忽视监督机制,很多领导人不重视内部监督和内部审计,搞“一言堂”、“一支笔”,导致审批流程不规范,审批权限不明确,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权力过于集中而得不到有效监督,是各种腐败现象产生蔓延的重要原因。

(三)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内部沟通机制

随着网络的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的企业内部虽然不断加强对内部沟通机制的建设,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是,目前仍然有部分企业存在内部沟通机制、反馈机制及信息透明化等方面的问题,造成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交流缺失,导致企业内部之间无法产生及时、有效的信息。

(四)缺乏风险意识,控制风险不到位

风险是对企业实现控制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不确定因素,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会面临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筹资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和团队风险,这些风险会给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甚至是灭顶之灾,而某些企业缺乏对风险的正确认识和有力的防控手段,风险意识淡漠,在岗位设置、权责分配方面界限模糊,经常一个人办理了采购、付款、入库的整个流程,这样的流程容易产生舞弊,降低企业承当风险的程度和能力。

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能够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保证资产安全、保证财务信息质量、务实审计基础、促进企业提高经营效率,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自我调整,因此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至关重要。

(一)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增强全员内控意识

企业应当根据《内控基本规范》建立内控体系,根据相关规定,制定符合企业的业务流程,制定相关制度、文件,设立相关岗位,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董事会、监事会、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同时企业领导应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内容的培训和讲座,了解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使员工增强内部控制观念,内部控制全员参与人人有责,构建良好企业文化,内部控制环境。

(二)加强岗位分工控制,提高审计监督质量

细化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不相容岗位

分工控制,授权审批控制,写明岗位工作职责,权限,操作流程,制定业务流程图,在业务流程中明确每个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痕迹,以及各部门之间相互传递哪些原始凭证,再由会计部门对原始凭证进行分类汇总,对企业经济业务记录。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充分发挥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不仅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审计,还要对其他业务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借鉴外部审计机构的力量,开展独立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对会计报告进行审计,强化控制,规范会计核算。

(三)加强风险意识,建立有效风险评估体系

企业应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全面系统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权衡风险与收益,有效避免或降低对企业的不利影响。抓住业务流程中容易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关键点,对内外部风险进行评估、识别、分析和排序,确定企业风险承受能力,调整企业经营战略,采取必要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将风险降低在企业可控制和操作的范围之内。

(四)加强沟通机制建设,提高整体运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