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护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6:42:01

麻醉护理

麻醉护理范文篇1

1.1心理护理多数手术患者缺乏与手术、麻醉相关的一般常识,大多存有恐惧心理,临床表现有精神紧张、坐立不安、失眠、头晕、血压升高等。巡视护士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不同的手术向患者介绍有关麻醉、手术的一般常识,麻醉方法,配合麻醉、手术的注意事项,并安慰、鼓励患者放松思想,解除其恐惧心理,使之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中接受麻醉和手术,安全渡过手术期。

1.2室内环境准备手术室温度保持在18℃~20℃,湿度45%~50%,两者过高或过低都将给患者麻醉手术后带来不利康复因素。麻醉前注射阿托品后抑制了腺体分泌,患者常可有口唇、舌干渴,呼吸道黏膜干燥,影响气管黏膜纤毛运动,使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不显性失水量可明显增加。室温过低时患者易受凉感冒,采用吸入麻醉后易并发肺部感染。实施低温麻醉,小儿麻醉时不易复温、保温,使机体体温中枢功能调节紊乱发生意外。

1.3麻酸用药、物品准备隔日准备好麻醉所必需的常用药和抢救药品、用具(注射器、输液器、输血器、穿刺针、胶布等)。氧气、麻醉机、吸引器、紧急抢救复苏设备(气管导管、牙垫、挺芯、喉镜、通气道、含有1%丁卡因汽雾喷器、面罩、头带、呼吸囊等)、根据患者体质状况,手术要求选择不同的麻醉方法。手术前日准备好麻醉物品;如连续硬膜外麻醉准备连硬穿刺包,脊髓麻醉准备蛛网膜下腔阻滞包,全身麻醉除准备上述用品外还得准备呼吸机、吸入麻醉药品、吸痰管、吸痰杯等。危急重大手术要准备心电监测仪、除颤器等。

2麻醉护理

手术前准备:术日麻醉前仔细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部位及手术名称。入手术室前去除所有佩戴饰物如耳环,项链、戒指以防术中应用电凝器静电灼伤。清除面部、口唇、指甲等处化妆,有利于术中观察患者肤色。全麻患者的义齿是否取出,是否禁食(尤其是婴幼儿应特别注意)禁饮,置胃管,排空膀胱。麻醉药敏试验有否迟缓反应,协助麻醉医生实施麻醉,摆好实施麻醉方法的正确体位,有利于麻醉顺利进行,为使手术获得成功的重要护理措施之一。鞍区麻醉实施时要扶住患者以防摔倒,婴幼儿、昏迷、休克、意识不清、烦躁不安者给予必要的护栏以防坠床等。

2.1建立和保持静脉通畅这是麻醉手术中给药、补液、输血和患者出现意外情况时极为重要的一项抢救措施,除一般小手术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外,原则上凡需麻醉手术患者都应建立一条静脉通道,重大危急手术常需多条通路以保证麻醉手术的安全顺利紧急抢救之用。开放静脉通路一般为四肢静脉,必要时可行颈静脉,锁骨上、下静脉,股静脉穿刺。必须指出的是重症休克、严重骨盆骨折、后腹膜巨大血肿、门脉高压大出血时应以回流上腔静脉治疗效果更为确切。2.2输液要求输液速度一般为2ml/(kg·h),儿童为2~4ml/(kg·h)。在有失水、失血休克、高热、选择椎管内阻滞麻醉引起的血压下降时可以适当加快输液速度。对老人、婴幼儿、有心肺肾疾病患者则应严格控制速度和输液总量。输液原则先盐后糖,输糖速度不宜超过0.3g/(kg·h),液体内含糖浓度以2.5%以下为宜,超过0.5g/(kg·h),尿量及尿糖排出增多引起渗透性利尿。此外还可影响巴比妥类药麻醉患者苏醒[1,2]。

2.3输血要求输血速度成人一般为4~6ml/min,老年人或心肺疾病患者1ml/min,小儿为10滴/min。对失血性休克濒死者,必要时可采用直接深静脉或动脉输血,注意输血反应,荨麻疹是现在输血反应中较为多见的并发症,常常因手术单遮盖被疏忽直至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才发现,应引起重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杜绝输血事故发生。

2.4经常观察穿刺针的局部情况有无肿胀、滑针、导管脱节、扭曲、堵管、液体流空等。应用有刺激性药物时要防止渗漏出皮肤或皮下组织引起组织坏死。在接近上腔静脉回流通道(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应用钾、钙、血管活性药物和正性肌力药物时应特别谨慎,认真观察滴速或泵注速度,以防意外发生。

2.5其他所有的麻醉药物都对中枢神经、循环、呼吸系统机能等均有显著的干扰、围术麻醉期除协助麻醉医生实施麻醉外,要认真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氧饱和度以及患者神态、肤色等变化,除了熟悉各种抢救药物的剂量、用途、用法,还应对各种抢救仪器操作娴熟应手。

3麻醉后护理

麻醉结束术毕应等麻醉医生护送患者离开手术室后再整理好麻醉物品等归还原位。切忌手术患者麻醉尚未完全苏醒即整理物品甚至离开患者整理其他物品,尤其是危急重患者麻醉尚未完全苏醒或病情极不稳定时更应特别认真负责,态度有始有终。

由于个体差异有患者术毕麻醉不能很快苏醒者,仍需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尿量、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引流管及伤口渗液。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还应注意患者瞳孔大小、意识状态等。

遇有危急重患者应邀请麻醉医生一同将患者送回ICU或病房向有关人员交接班,所施手术、麻醉方法、术中特别用药、手术和麻醉过程中基本情况、麻醉后有关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麻醉护理范文篇2

1.1心理护理多数手术患者缺乏与手术、麻醉相关的一般常识,大多存有恐惧心理,临床表现有精神紧张、坐立不安、失眠、头晕、血压升高等。巡视护士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不同的手术向患者介绍有关麻醉、手术的一般常识,麻醉方法,配合麻醉、手术的注意事项,并安慰、鼓励患者放松思想,解除其恐惧心理,使之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中接受麻醉和手术,安全渡过手术期。

1.2室内环境准备手术室温度保持在18℃~20℃,湿度45%~50%,两者过高或过低都将给患者麻醉手术后带来不利康复因素。麻醉前注射阿托品后抑制了腺体分泌,患者常可有口唇、舌干渴,呼吸道黏膜干燥,影响气管黏膜纤毛运动,使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不显性失水量可明显增加。室温过低时患者易受凉感冒,采用吸入麻醉后易并发肺部感染。实施低温麻醉,小儿麻醉时不易复温、保温,使机体体温中枢功能调节紊乱发生意外。

1.3麻酸用药、物品准备隔日准备好麻醉所必需的常用药和抢救药品、用具(注射器、输液器、输血器、穿刺针、胶布等)。氧气、麻醉机、吸引器、紧急抢救复苏设备(气管导管、牙垫、挺芯、喉镜、通气道、含有1%丁卡因汽雾喷器、面罩、头带、呼吸囊等)、根据患者体质状况,手术要求选择不同的麻醉方法。手术前日准备好麻醉物品;如连续硬膜外麻醉准备连硬穿刺包,脊髓麻醉准备蛛网膜下腔阻滞包,全身麻醉除准备上述用品外还得准备呼吸机、吸入麻醉药品、吸痰管、吸痰杯等。危急重大手术要准备心电监测仪、除颤器等。

2麻醉护理

手术前准备:术日麻醉前仔细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部位及手术名称。入手术室前去除所有佩戴饰物如耳环,项链、戒指以防术中应用电凝器静电灼伤。清除面部、口唇、指甲等处化妆,有利于术中观察患者肤色。全麻患者的义齿是否取出,是否禁食(尤其是婴幼儿应特别注意)禁饮,置胃管,排空膀胱。麻醉药敏试验有否迟缓反应,协助麻醉医生实施麻醉,摆好实施麻醉方法的正确体位,有利于麻醉顺利进行,为使手术获得成功的重要护理措施之一。鞍区麻醉实施时要扶住患者以防摔倒,婴幼儿、昏迷、休克、意识不清、烦躁不安者给予必要的护栏以防坠床等。

2.1建立和保持静脉通畅这是麻醉手术中给药、补液、输血和患者出现意外情况时极为重要的一项抢救措施,除一般小手术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外,原则上凡需麻醉手术患者都应建立一条静脉通道,重大危急手术常需多条通路以保证麻醉手术的安全顺利紧急抢救之用。开放静脉通路一般为四肢静脉,必要时可行颈静脉,锁骨上、下静脉,股静脉穿刺。必须指出的是重症休克、严重骨盆骨折、后腹膜巨大血肿、门脉高压大出血时应以回流上腔静脉治疗效果更为确切。2.2输液要求输液速度一般为2ml/(kg·h),儿童为2~4ml/(kg·h)。在有失水、失血休克、高热、选择椎管内阻滞麻醉引起的血压下降时可以适当加快输液速度。对老人、婴幼儿、有心肺肾疾病患者则应严格控制速度和输液总量。输液原则先盐后糖,输糖速度不宜超过0.3g/(kg·h),液体内含糖浓度以2.5%以下为宜,超过0.5g/(kg·h),尿量及尿糖排出增多引起渗透性利尿。此外还可影响巴比妥类药麻醉患者苏醒[1,2]。

2.3输血要求输血速度成人一般为4~6ml/min,老年人或心肺疾病患者1ml/min,小儿为10滴/min。对失血性休克濒死者,必要时可采用直接深静脉或动脉输血,注意输血反应,荨麻疹是现在输血反应中较为多见的并发症,常常因手术单遮盖被疏忽直至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才发现,应引起重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杜绝输血事故发生。

2.4经常观察穿刺针的局部情况有无肿胀、滑针、导管脱节、扭曲、堵管、液体流空等。应用有刺激性药物时要防止渗漏出皮肤或皮下组织引起组织坏死。在接近上腔静脉回流通道(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应用钾、钙、血管活性药物和正性肌力药物时应特别谨慎,认真观察滴速或泵注速度,以防意外发生。

2.5其他所有的麻醉药物都对中枢神经、循环、呼吸系统机能等均有显著的干扰、围术麻醉期除协助麻醉医生实施麻醉外,要认真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氧饱和度以及患者神态、肤色等变化,除了熟悉各种抢救药物的剂量、用途、用法,还应对各种抢救仪器操作娴熟应手。

3麻醉后护理

麻醉结束术毕应等麻醉医生护送患者离开手术室后再整理好麻醉物品等归还原位。切忌手术患者麻醉尚未完全苏醒即整理物品甚至离开患者整理其他物品,尤其是危急重患者麻醉尚未完全苏醒或病情极不稳定时更应特别认真负责,态度有始有终。

由于个体差异有患者术毕麻醉不能很快苏醒者,仍需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尿量、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引流管及伤口渗液。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还应注意患者瞳孔大小、意识状态等。

遇有危急重患者应邀请麻醉医生一同将患者送回ICU或病房向有关人员交接班,所施手术、麻醉方法、术中特别用药、手术和麻醉过程中基本情况、麻醉后有关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麻醉护理范文篇3

关键词:麻醉;护理配合;重要性

随着医学发展,麻醉在现代手术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极大关注,麻醉工作在临床实践中也不再是独立的,它与手术、护理三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尤其是长期临床实践证明:护理在麻醉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1临床资料

我院2005年6月~2006年6月以来实践参与护理的全麻患者30例(其中12岁以下儿童14例),腰麻患者42例,硬膜外麻醉患者28例,年龄10个月~80岁,其中具有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患者17例。

2手术前配合

2.1术前访视手术前1日到病房访视患者,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有效的沟通手段,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主动自我介绍,态度和蔼,消除与患者之间的陌生感,详细讲解所采取的麻醉方式、体位及配合要点,必要时做出示范,使患者明白术前禁食禁饮的意义,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对于小儿,要尽可能取得小儿的信任,使他愿意与你交谈。如此做避免了麻醉当日麻醉医生与患者沟通困难,特别是消除了以往麻醉医生对患者的一些细微情况知之不详、患者不配合以至于延误手术麻醉时间的现象。

2.2调节室内适宜的温湿度使室内温度保持在22℃~24℃,湿度保持在55%~60%,创造一个舒适的手术环境。特别是对老年或一些特殊患者更要特意询问在此方面的感觉,满足其需求。麻醉医生更不会因室温过高或过低影响对各项生理参数及药物代谢反映的判断而导致手忙脚乱。

2.3严格查对制度仔细核对患者的各项检查报告、药物过敏试验、既往史、过敏史等,为麻醉医生提供准确的医疗信息,减少了以往麻醉医生凭习惯进行药品准备而造成的药品浪费,消除了意外事故发生的隐患。另外,督促患者去掉义齿、首饰、卸妆、更换手术服,避免了纠纷及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2.4严密观察麻醉前用药的反应麻醉前常用的药品为:鲁米那、阿托品、度冷丁、氯丙嗪等。护理人员要准确执行口头医嘱,协助麻醉医生给药,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建立生命体征动态监测系统。

2.5麻醉体位协助麻醉医生正确摆放麻醉体位,并于一旁保证患者安全配合麻醉穿刺。

3手术中配合

硬膜外麻醉患者、腰麻患者,其意识并未丧失,要保持室内安静,禁止大声喧哗,遵守保护性医疗制度,避免对患者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对于情绪紧张者轻握其手,使其情绪稳定,确保麻醉顺利进行。患者进室后首先要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常选用的静脉有桡静脉、肘正中静脉、大隐静脉等,在这些部位放置留置针,保证麻醉药物准确进入患者体内。手术开始后要随时观察穿刺部位,防止药品外渗造成组织坏死。准确记录尿量及各种引流液性状,利于麻醉医生合理组织麻醉方案。4手术后的护理

4.1全麻患者护理有时由于药物代谢不同会延迟苏醒,护理人员要协助麻醉医生使患者头偏向一侧,做好吸痰的护理,连接好吸氧装置。注意保暖,由于手术失血、失液及大量腹腔冲洗,使患者体温下降,影响药物代谢。

4.2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血氧饱和度,因为手术和麻醉对身体各系统的影响并不会因手术的结束而消除,严密监测就显得格外重要。

4.3意识状态的观察麻醉苏醒期要仔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的变化,轻拍肩部呼唤患者,并嘱其握拳以观察肌张力的恢复情况。

4.4建立安全防范措施复苏期患者意识尚未完全恢复,有的甚至出现躁动不安,此时要注意加强安全防范措施,上好约束带、床挡,防止留置针及各种引流管脱出,使麻醉复苏工作顺利进行。

5结果

(1)麻醉效果满意度在1年内上升15%。麻醉时间较以往缩短了1/2。(2)全年麻醉意外发生率为零。(3)临床科室对麻醉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

麻醉护理范文篇4

[关键词]全身麻醉;骨科;麻醉护理;手术;护理满意度;苏醒期躁动

全身麻醉属于手术过程中一类常见麻醉方式[1-2]。全身麻醉即通过吸入与注射麻醉药,确保患者神经系统处在暂时性的抑制状态,痛觉和意识均消失,肌肉松弛且反射反应下降,最终保障患者可以配合手术。但有研究发现,全麻手术患者处在苏醒期时,其血压和心率会出现大幅度波动,且躁动发生率较高,会给其健康和手术效果带来不利影响[3-4]。因此,做好全麻手术患者的各项护理工作意义重大。伴随护理研究日渐深入,多类护理模式开始被广泛应用到临床,开展骨科手术主要结合患者骨折部位和骨折类型,同时有关骨科全麻手术患者的护理多种多样,然而具体效果仍未完全明确。为此,对2020年1—6月于该院开展骨科全麻手术的60例患者展开研究,分析全身麻醉护理对该类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简单随机该院开展骨科全麻手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男女比例分别为19:11、20:10;年龄分别为45~70岁、45~72岁,平均(58.26±5.28)岁、(58.38±5.16)岁;手术类型:股骨内固定、全髋置换术、腰间盘突出术比例分别为12∶10∶8、11∶10∶9。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得到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许可,同时研究均取得患者和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有关书面说明。纳入标准[5]:①经详细术前评估能开展全麻手术;②年龄45~75岁;③有完整的临床资料。排除标准:①肝肾心等重要脏器存在严重病者;②造血系统存在疾病者;③存在精神类疾病者;④术中出现严重并发症开展抢救者;⑤术后转进重症监护室者;⑥存在肿瘤、先天或者后天免疫缺陷者;⑦近期开展过其他临床试验者。1.2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即护士确保手术室中温湿度合理,保证患者病室采光、通风良好,同时达到相应的卫生标准要求;做好手术需用到医疗器械的管理工作,非一次性医疗器械应反复检查,做好评估,保障手术可以顺利开展;护士应给患者开展心理疏导,以减轻其负面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护理前提下加以麻醉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于麻醉和手术前,护士应给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和其主动开展交流沟通,予以鼓励和安慰,提供出更多情感支持。尽可能尊重并理解患者,结合其性格特征开展个体化心理疏导,指导患者经沟通、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进而减轻其不良心理。适当列举手术成功病例,使患者以正确积极态度面对手术。②健康教育。给患者讲解全麻手术的原理、操作方法、效果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告知其入室后流程和搬运时具体细节,在讲解过程中应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必要情况下可结合图片,更易于被患者理解与接受。(2)术中护理:①建立静脉通路。给患者建立起1~2条静脉通路,通常采取桡静脉或者肘正中静脉等位置开展套管针留置。结合患者病情采取颈内静脉穿刺,并对穿刺部位进行妥善固定,维持静脉输液通道通畅。②插管配合。协助麻醉医师开展诱导药物静脉推注,观察到不良反应时应及时通报医师。协助开展气管插管建立人工通气,做好无创监测。③做好病情变化观察。麻醉药物会给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循环系统等产生干扰。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理参数,做好及时分析以及判断,尽早观察到病情动态,随时配合麻醉医师进行妥善处理,积极参加抢救工作。结合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和幅度评估呼吸功能,做好血氧饱和度监测。做好患者血压、尿量以及尿色观察,通过心电监测仪对患者的血压以及心率开展监测。(3)术后护理:①体位护理。患者全麻术后进入到麻醉苏醒期,需要护士协助其采用去枕平卧位,同时将四肢摆放平整,合理对其四肢和身体进行约束,以防苏醒期躁动引发坠床。②呼吸道护理。手术结束至麻醉苏醒期后,需要护士充分清除患者呼吸道中分泌物,将其呼吸道维持在畅通状态,同时按医嘱予以吸氧,确保血氧饱和度维持在正常水平。③生命体征观察。麻醉药物以及手术创伤会一定程度上抑制机体的循环系统,麻醉后仍需严密观察患者的脉搏、血压、尿量、引流管和伤口渗液等情况,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顺利护送患者回到病室后交待清楚患者病情及其有关注意事项,做好各类记录单填写,并于术后24h内对患者开展随访。④药物护理。手术结束至麻醉苏醒期后,机体中麻醉药效果逐渐消退,同时痛觉会逐渐恢复,这时护士应遵医嘱予以镇痛药和镇静药,但需对药物的使用剂量进行合理控制。1.3观察指标①生命体征:观察两组麻醉静息期及麻醉苏醒期的心率及血压水平。麻醉苏醒期心率的正常范围在60~100次/min,收缩压的正常范围在90~140mmHg,舒张压的正常范围在60~90mmHg。②不良事件:统计两组低体温、低血压、呼吸抑制以及不同程度躁动的发生人数占比。躁动结合临床标准[6]能分成无躁动(术后患者不存在不安、兴奋,能自行支配肢体动作,同时能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开展治疗)、轻度躁动(术后患者受刺激时能出现兴奋以及不安行为,医务人员开展交流与安慰时以上行为和躁动能停止)、中度躁动(患者没有受到明显刺激也能出现兴奋以及不安行为,需要专门的护士才能将其躁动制止)、重度躁动(患者没有受到明显刺激也能出现较激烈兴奋和不安行为,需要多名专门护士才能将其躁动制止)。③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选择该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内容涉及到满意、一般和不满意等选项,对总满意度进行统计。总满意度=(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麻醉静息期及麻醉苏醒期心率及血压水平对比两组麻醉静息期的心率、收缩压以及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苏醒期的心率、收缩压以及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各类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观察组低体温、低血压、呼吸抑制以及不同程度躁动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麻醉护理范文篇5

1临床资料

行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病例42例,男12例,女30例,年龄24~56岁,平均40岁。

2麻醉前护理

(1)麻醉前探望患者时,根据其病情,掌握其主要病情的心理特征,与患者交谈时态度热情、诚恳,向患者介绍自己是手术、麻醉时的护士,通俗易懂地介绍所使用的麻醉方式以及需要患者如何配合,麻醉时的感觉以及麻醉所产生的效果,使患者对麻醉有初步认识,做到心中有数。(2)手术时护士应根据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做好适当的调节,使手术室温度保持在22℃~25℃,相对湿度保持在40%~50%,所输液体经过加温处理,尤其儿童、老年人尽量常规下体温监测。(3)麻醉前用药:常用鲁米那、阿托品、度冷丁、氯丙嗪等药物,麻醉用药后注意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情况。(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排空膀胱,除去身上的装饰物,摘除活动义齿,帮助患者更换手术衣裤。给予术前用药后,将患者接入手术室或用推车接患者进入手术室。(5)手术开始,手术室护士应协助麻醉医生摆好体位,以利于各种麻醉操作的顺利进行。

3术中护理

(1)入手术室后,护士尽量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在患者情绪趋向稳定的情况下麻醉。在硬膜外麻醉、局部麻醉等情况下,患者意识并未完全丧失,此时要严格遵守保护性医疗制度,避免喧哗,以免给患者心理上造成不良刺激。(2)输液途径一般采用桡静脉、大隐静脉、肘正中静脉等部位套管针留置。对较大的手术可采用颈内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道和保持静脉通道的通畅是麻醉及手术中给药、补液、输血及患者出现危症时极为重要的一项抢救措施。除皮下组织内小肿块切除术用局麻外,一般手术都需要首先建立1条或多条静脉通道,以保证麻醉和手术顺利地进行。(3)注意观察病情变化,麻醉药物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功能都有干扰。严密观察各项生理参数,及时分析、判断,及早发现病情动态,随时配合麻醉医生妥善处理。积极参与抢救工作,手术室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

麻醉护理范文篇6

1.1一般资料:本组为胆囊切除术患者共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在20~65岁之间,平均47岁。其中硬膜外麻醉39例,血压降低的占95.4%,血压升高的占4.6%。全身麻醉21例,血压降低的占63.2%,血压升高的占36.8%。

1.2方法:患者的手术体位均为卧位,测量部位为右上肢肱动脉,分别记录麻醉用药前、用药后及用药中各步骤实时的收缩压数值。

2护理

2.1基础护理:术前1日访视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以消除患者顾虑,避免因精神过度紧张而成为影响血压值的因素。术中严密检测血压的变化,根据手术的各步骤分别给予正确的护理。

2.2麻醉状态下低血压患者的护理

2.2.1硬膜外麻醉下低血压患者的护理,多发生于胸段阻滞麻醉。由于内脏交感神经阻滞,导致腹腔内血管扩张,回血量减少致血压下降。应首先加快输血速度,补充血容量,积极协助麻醉师调整手术床以控制麻醉平面。为防止低血压性休克,可抬高双下肢30°,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同时用面罩加压吸氧,静脉滴注麻黄碱15mg,一般血压迅速回升。

2.2.2全麻下低血压的护理:全麻时低血压的原因常为血容量不足,周围血管张力减弱致使血容量与血管床容积比例失调以及心排出量减少三个方面。因此在术中应严密观察静脉维持用药,根据患者的体重准确计算用药的剂量,并随时调整药物输入的速度,以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

2.3麻醉状态下高血压患者的护理:麻醉期间血压升高可致心肌作功和耗氧增加。由于心脏后负荷加量,还可导致急性左心衰和急性肺水肿,对原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者颅内动脉瘤的病人,当血压急剧升高超过200mmHg时,易导致脑血管破裂,因此应该积极配合麻醉师进行气管内插管,减少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所引起的高血压,严密监测麻醉全过程的生命体征,并保证呼吸的通畅,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3讨论

3.1硬膜外麻醉阻滞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从而使阻滞范围内的阻力与容量血管扩张,静脉压降低,心排出量减少、血压下降,除此以外,麻醉平面过广和局部麻醉药吸入血液后对循环系统的作用也是血压下降的重要因素[1],因此,应以积极预防低血压性休克为重点,术中加强监测,积极纠正血压。

3.2静脉复合麻醉通常以缓慢静注或静滴麻醉剂产生麻醉作用,在诱导麻醉时,用药量过大或注射速度过快可引起血压骤降[2],气管插管时由于机械刺激喉部和气管的神经末梢,而引起交感肾上腺素系统的应激反应,致血压升高[3],由于诱导后即行气管插管药效尚未达到,故此时血压比诱导期高,拔管时刺激及术后疼痛则加剧应激反应致血压升高达最高点,因此应注意血压的变化,排除使血压升高的各种因素,一旦血压升高,及早采取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3麻醉期间血压稳定的护理重在预防。其关键是:①要分析造成循环障碍的病因,并加以预防,从而避免血压的急剧波动,或使低血压或高血压的严重性降低到最轻程度。②要对血压变化的病理生理作出判断,弄清血容量、心脏功能和周围血管的舒缩状态,以维持有效的循环血容量。

【参考文献】

[1]林桂芳,曾因明,曹子恩.麻醉并发症及处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3.

麻醉护理范文篇7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行下腹部手术的患儿356例,其中男236例,女120例;年龄2~10岁;体重12~32kg;手术时间30~220min。手术包括:腹部手术185例,耳鼻咽喉、口腔手术59例,骨科手术53例,泌尿科手术59例。

1.2方法

入室后监测意识、ECG、BP、SpOz,面罩吸氧,氧流量为4L/min;所有患儿均行面罩吸人8七氟醚诱导麻醉。意识消失后开放上肢静脉输液,并给予芬太尼4/~g/kg、维库溴铵0.1mg/kg静脉注射,直视下行气管插管。术中用2~3七氟醚吸人麻醉维持,氧流量改2L/rain;术毕停吸七氟醚,氧流量调至5L/min,排尽七氟醚,待患儿吞咽反射、自主呼吸恢复,即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后经面罩吸氧;术中严密观察监测患儿BP、HR、RR、SpO的变化及躁动、呛咳等不良反应。

1.3评价标准

术后躁动采用4分量表进行评估:1分:安静;2分:不安静,但能容易安静下来;3分:中度躁动不安;4分:反抗,兴奋或定向力障碍。1~2分为无躁动,3~4分为躁动。

1.4结果

本组356例患儿发生躁动(3~4分)254例(71.3);无躁动(1~2分)102例(28.7)。躁动患儿造成静脉输液不滴、外渗、滑脱85例;切口包扎脱落、出血28例;气管导管滑脱2例;胃管滑脱2例,不良后果发生率为46.1。

2护理

2.1术前准备

(1)做好术前访视与沟通:患儿由于发育不够成熟,对陌生环境、轻微刺激,容易诱发恐慌心理,引起哭闹、兴奋、不安等表现;此外,患儿与父母暂时的隔离,也会增加紧张和恐惧,因此,术前与患儿及家长进行仔细的交流,了解患儿的性格特点和喜好,告知患儿及家长麻醉过程是轻松及无痛的,对患儿进行亲切的鼓励,解除患儿及家属的焦虑感,降低患儿的心理应激,提高心理承受阈值;

(2)加强工作责任心,重视预防躁动的发生:加强业务学习,了解小儿麻醉的相关知识,高度重视术后护理,防范全麻术后躁动所产生的危害;

(3)术前备好监护仪器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备齐抢救物品,如吸氧装置、气管插管器具、肾上腺素、阿托品等。

2.2躁动的观察和护理

(1)患儿入室后,给予恰当的语言鼓励和心理暗示,使患儿进一步放松,利于七氟醚麻醉的诱导。采用一口气麻醉诱导法,诱导前将麻醉挥发罐刻度调至8,氧气流量为4L/min,予充麻醉回路。由于吸入诱导有可能出现咳嗽、屏气等现象,进入麻醉期患儿可能出现不自主的肢体运动,护士对出现情况时相关药物的应用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安慰、固定患儿。配合麻醉医师合理用药,充分镇痛,维持适宜的麻醉深度,为术者提供宽松的手术环境;

(2)选择适宜的停止七氟醚麻醉药吸入时机,苏醒时尽量排尽七氟醚,减轻其后续作用,并进行完善的术后镇痛[4]。患儿镇静状态无刺激下吞咽反射恢复、自主呼吸潮气量(6~7)ml/kg、脱氧下SpO959,6时拔去气管导管,可减少患儿苏醒时的不适感和躁动的发生;

(3)麻醉苏醒前由于患儿发生躁动,有可能导致坠床而受到意外伤害,也可能由于患儿不自主运动而致各种导管、引流管被拔除,切口包扎脱落、出血,甚至伤口裂开。加强术后监护,在苏醒期内确保室内环境安静,光线、温度适宜,各种治疗护理动作轻柔,避免恶性刺激诱发躁动;预防性地给予床挡保护,必要时用约束带防止患儿从床上跌落;注意保暖,防止患儿躁动将被子踢开;做好各种导管及引流管的维护;

(4)麻醉苏醒期内,要有专人在床旁看护,密切监视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并通过观察瞳孔、神经反射、脉搏、呼吸等估计麻醉深度,如瞳孔大或正常,睫反射存在,呼吸浅速,表示即将苏醒,应密切监护;患儿一旦发生躁动,要明确并去除诱因,耐心解释及安慰,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静剂。

3小结

七氟醚麻醉在小儿手术中具有诱导迅速、平稳、吸收清除较快等优点,但其主要的缺点是:围拔管期躁动。因此,要加强七氟醚麻醉围拔管期躁动的护理,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1)术前访视充分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减低患儿的恐惧和陌生感;

(2)加强工作责任心,重视预防躁动的发生;

(3)配合麻醉医师合理用药,充分镇痛,维持适宜的麻醉深度;

麻醉护理范文篇8

1.1一般资料

麻醉科的护理属于专科护理,所有护理人员都必须经过专业的学习,并取得全国统一的执业资格考试,在实际工作中,所有护理人员都需要依据自身的职责来开展相关的工作,通过全身心投入到患者在麻醉期的护理工作中,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优质护理服务,确保患者在围麻醉期的安全,利于医生更好的开展治疗。

1.2方法

1.2.1麻醉岗位的设置

当前情况下,我国麻醉护理还没有明确的制度,因此暂处于早期阶段。近年来,很多医院都开始看到了麻醉护理工作的重要性,相关护理人员也提高了麻醉护理工作的认识,但医院对于麻醉护理的定位、岗位职责等具体内容,还缺乏有效、统一、完善的规定,依据实际的工作需求,对麻醉护理人员的岗位实施合理的安排,如:麻醉后治疗室的监测人员、内镜中心工作人员、疼痛门诊、手术随访人员、药品管理人员、仪器耗材管理人员、临床麻醉及自体血回收技术人员等,这些岗位不仅需要比较稳定的麻醉护理人员,还需要其他相关工作人员实施轮岗制度,即除了麻醉护理人员之外,其他工作人员要定期轮岗,同时还要具体规定不同岗位的不同职责,将具体责任规定并落实在每一个工作人员身上,开展责任问责制,从而更好的激发的激发各个护理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便于有效的降低麻醉护理工作的安全隐患。

1.2.2医护协同管理体系

所谓医护协同管理体系,其主要管理主体便是麻醉科和护理科的相关负责人,受麻醉科及护理科主任的领导及共同管理,才能够成立医护协同管理体系。有关医疗的内容,需要患者的麻醉医师或者住院医师负主要责任;护理方面,则由护理人员在麻醉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合作,护士长则负责整体的管理工作。

1.2.3麻醉护理的职能分配

首先,要以护理部为核心,对麻醉科护士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管理,培训及管理的主要内容有情感、知识、技能三个维度的培训,护理安全质量督查,护理人才系统化培训以及护理规范化的管理。再由麻醉科对护士的具体工作岗位进行安排,完成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绩效考核,综合能力考核等。

1.2.4做好科研管理工作

对护理科研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快速、稳定的发展。护理管理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对护理科研重要性的认识,更好的提高护理科研整体水平。麻醉科规定:对于高年资的护士需加强其专科培训的力度,要求其了解麻醉专科的科研进展,并且每年完成一篇综述;对于从业时间较短的护理,要统一开展培训,促使其提高学习主动性,按时完成护理书籍的阅读,并且撰写读书心得,并由带领医生进行审阅,从而提高护士带着问题读书的自觉性;对于本科学历的护士,必须要独立完成关于护理科研课题的研究。

2结果

医护协同管理模式在我院麻醉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不仅有效提高了麻醉科护士的临床判断能力,还提高了麻醉效果。在工作实践当中,不再仅仅是一味的听从医师的指示,还能够对医师所作的决定有一定的理解,做到“知其所以然”;其次,这种管理办法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麻醉科与护理部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这种职责分明的护理管理体系,既确保了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又保证了医疗安全。

3讨论

美国的麻醉护士历史比较长,大约有150多年,其麻醉护理工作的发展比较完善。与美国相比,我国目前的麻醉工作发展的还很不完善,做好麻醉护理工作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已经成为麻醉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这也是我国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我国麻醉医疗质量的需要。针对麻醉科日常工作的需求,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的配置,在为麻醉科的临床工作提供保障、为护理部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的同时,可以有效的带动麻醉护理和麻醉科的发展,提高临床的工作效率。本次研究中,将医护协同管理应用于我院的麻醉专科护理工作中,依据麻醉科实际的工作需求,对麻醉护理工作予以明确的分工,所有岗位的工作人员合理配置,对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予以明确,以便于有效降低临床一线麻醉师的工作压力,使得临床麻醉工作的安全系数有大幅度提升,医护合作关系从以往的上下级关系转变为平等协作关系,这能够有效的提升麻醉科护理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得其工作责任心有效提升,更能够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通过医护精密协作,能够促进护理工作人员的细致、全面的完成,能够有效的提升麻醉护理工作的安全性,使得护理工作的工作质量有效提升,使得患者、医生及护理工作人员的满意度都有效提升,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另一方面,麻醉科护理人员实施各种专科的技能培训,使得其麻醉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得到显著提升,这对于整个麻醉科工作质量的提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麻醉护理范文篇9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手术麻醉治疗的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2例,女44例,年龄25-78岁,年龄平均(38.99±2.30)岁;按照手术疾病分析,妇科35例,40例普外科,其他21例。将2015年1月-2015年12月作为实施麻醉后恢复室的麻醉护理一体化之前的对照阶段,研究对象96例,其中,男55例,女41例,年龄26-79岁,年龄平均(40.20±2.19)岁;按照手术疾病类型分析,妇科38例,普外科44例,其他14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方面意义(P>0.05),具有良好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施行常规术后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在常规术后护理措施基础上加入麻醉护理一体化进行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2.1成立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小组

[3]以本院护理部、手术室护士长分别为麻醉护理一体化的组长及副组长,由手术室护士担任管理小组成员,下设三个小组,重新排班后安排工作岗位,划分岗位职责,将工作责任到人,逐渐细化工作职责,嘱咐护士在明确本职工作的同时认真工作,定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当年年终考核中。同时积极开展院内麻醉护理一体化相关医学知识培训课程,强化小组成员的专业素养,并且鼓励其他临床科室成员参加本次研究,多次开展讨论,同样定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当年年终考核中。

1.2.2评估麻醉苏醒时间

针对患者麻醉后临床表现,护理人员通过麻醉恢复评分(Steward)标准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手术治疗患者在术后容易出现临床差错或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以及注意事项,结合患者自身特点,总结并打印出来,方便查阅。同时对Steward评分较低的患者,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并对护理人员排班进行相在麻醉后恢复室中应用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效果分析郭丽燕,晁云萍(云南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云南昆明)摘要:目的分析在麻醉后恢复室中应用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作为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实施后阶段,即管理阶段,将在此阶段内手术麻醉治疗的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作为本次研究未实施管理措施前阶段,即对照组,将在此阶段内手术麻醉治疗的患者96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复苏时间、Steward标准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麻醉恢复室使用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促使患者更快苏醒,临床效果良好。关键词:麻醉后恢复室;麻醉护理一体化;护理管理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7.24.090本文引用格式:郭丽燕,晁云萍.在麻醉后恢复室中应用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4):166-167.应调整,让工作时间长、专业素质过硬的资深护理人员对其实施护理措施。同时注意拔管时间,达到拔管条件后及时拔管,缩短麻醉后恢复室内停留时间。

1.2.3心理护理

对于麻醉后恢复室内患者,可能出现的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需在掌握其信息的前提下,通过语言及非语言方式,耐心真诚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工作,消除其负面情绪,解答其提出的问题,满足其合理要求[4]。

1.2.4预防并发症

合并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需在术后麻醉恢复室中观察时间持续监测其血压情况,做好降压相应准备工作,以及心电监护仪等仪器、设备,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抢救[5]。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观察指标包括Steward标准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Steward评分标准从对刺激是否有反应、呼吸道通畅情况、肢体活动是否有意识伴随以及意识清醒程度进行判断,不良反应监测主要包括低氧血症、异常心率、意识障碍以及恶心呕吐等。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选择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施行χ2及t检验,以(±s)及率(%)分别表示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当P<0.05,提示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复苏时间(98.88±3.76)min明显延长于观察组的(69.85±3.55)min(P<0.05);观察组患者Steward标准评分结果(8.98±0.1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5±0.16)分;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4例(4.17%)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7例(17.71%)(P<0.05),详见表1:3讨论PACU是为了手术后麻醉效果尚未消除的情况下观察临床表现专门设立的场所,其原因在于患者停止使用麻醉药物之后,机体诸多反射尚未完全恢复,免疫系统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发生并发症,尤其是对于老年及儿童,故在临床面对体弱者需格外注意[6]。在PACU实施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能够体现此阶段内的临床特点,并显示护理工作的独立性及科学性,针对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如血压、呼吸、心率以及意识等波动进行持续性观察,并给予具有一定前瞻性作用的护理措施,有助于对患者更好地管理,降低不良并发症发生风险[7,8]。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实施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工作,促使护理工作具有良好的条理性,使得护理工作高效化,护理安排科学合理化,医护交接时,按照风险及临床表现表格逐条观察,避免临床事故发生,优化PACU服务质量;相对于传统常规护理而言,观察组的复苏时间、Steward标准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支持上述观点。

总之,在麻醉恢复室使用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促使患者更快苏醒,优化PACU工作质量,促使PACU工作高效化、科学化,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郭丽燕 晁云萍 单位:云南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参考文献

[1]王红丽.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01):162-163.

[2]孟凡松.麻醉后恢复时预防医院感染的管理措施探讨[J].中国处方药,2014(01):77-78.

[3]朱海娟,吕娜,黄丽华,等.创建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6,27(23):3950-3952.

[4]郭敏.麻醉恢复室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探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5):211-212.

[5]郑虹彩,冯丹丹,张静,等.麻醉恢复室内术后患者发生恶心呕吐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19):44-45,47.

[6]陶冶.麻醉后恢复室患者呼吸异常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3,8(09):200-201.

麻醉护理范文篇10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麻醉科2017~2018年的麻醉护理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1~10月的8956例麻醉护理记录为改良前评估资料,2017年11~12月为护理管理改进和护理人员培训阶段,2018年1~10月的9013例麻醉护理记录为改良后评估资料。研究期间麻醉护理专科15名护理人员均为全职工作,连续休假时间≤15d,排除进修、外出培训等人员。护理人员年龄23~38岁,平均(29.01±3.13)岁,职称:主管护师5名,护师5名,护士5名;学历:本科及以上10名,大专5名,麻醉专科工作年限1~15年,平均(5.17±1.12)年。1.2护理管理方法。改良前采用常规管理模式,由相关护理质量管理人员按照院内规定对麻醉相关护理操作、设施设备维护、护理记录以及感染控制等进行不定期抽查,整理护理问题,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学习,每月定期进行知识和技能考核等。在进行护理管理改进时发现,常规的护理管理模式多以人员管理为主,缺乏具体的管理措施,虽然院内对相关护理内容有相应的规定,但缺乏管理和评估标准,质量改进并不明显,因此针对上述主要问题,我院在麻醉护理专科建立了由品管组、感染控制组、护理安全组、供应组和教学评估组五个分组和主任-护士长-质控组长-质控人员四个分级组成的分级分组管理体系。每个管理小组各3名成员,其中质控总组长由麻醉护理工作>6年且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护师担任,每小组1名。质控人员由麻醉护理工作>3年且无不良记录的护理人员担任,每小组2名。质控小组由1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和1名护士组成。分组管理模式具体内容:①品管组:制定麻醉护理记录单书写标准和评估标准,不定期评估麻醉护理记录单的完整性,对于记录有缺漏者及时告知,探究发生原因,对于护理记录过程中普遍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并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学习和持续观察。根据麻醉护理记录信息是否完善,是否存在2处以上错误修改、生命体征是否完整记录以及医护人员责任签字是否完整四个方面进行评估,出现上述任意一项即为不合格。质控人员每月不定时抽査15例。②感染控制组:制定麻醉感染管理制度,对人员和麻醉相关物品药品的消毒合格率进行评估,分析不合格原因,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组织人员培训。由质控组员每月不定期对护理人员手卫生和麻醉相关物品消毒情况进行评估,以院内规定菌落数标准为合格依据。③护理安全组:建立麻醉护理质量信息表,对麻醉护理过程中患者麻醉护理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记录,每月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发生原因,组织组内成员讨论,拟定应对方案,并进行持续观察。记录麻醉护理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④供应组:将麻醉护理相关设备仪器和急救药品的维护准备工作分配到个人,个人与医院设备科、厂家建立三级保养制度,定期对设备仪器进行检测。质控组成员每月不定期对设备仪器的维护情况及急救药品、设备是否齐全有效情况进行检查,每月抽查15次。⑤教学组:针对其他各组提供的评估情况、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进行整理,不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并进行理论和技能操作考核,不合格者进行再教育,两次不合格者酌情对工作岗位进行调整。根据每月的评估情况制定教学内容和考核内容,满分均为100分,80分及以上为合格。分级管理方法:质控人员负责各组质量监管和评估,由质控组长负责监督质控小组工作的完成情况,组织护理人员对质控评估结果进行原因分析和措施整改,并将每月质控总结上交护士长,护士长对各质控小组的监管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并作为个人绩效考核的依据。科主任以季度为单位定期对科室的护理质量问题进行指导,针对改进措施有限、效果不佳的问题与医务处、感染科、药剂科等相关科室进行沟通,力求最大程度地提高麻醉护理质量。1.3观察指标。对麻醉护理质量改良前后手术患者麻醉护理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研究期间麻醉护理质量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分析。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改良前后麻醉护理相关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改良后低体温、寒颤、恶心、呕吐及压疮等麻醉护理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改良前明显降低(P<0.05),见表1。2.2改良前后麻醉护理质量评估结果比较。改良后麻醉记录、麻醉物品消毒、知识技能考核、设施设备维护以及急救药品和设备的检查合格率均较改良前明显提高(P<0.05),见表2。

3讨论

根据国家卫计委的要求和我院院内规章制度,麻醉护理专科对护理质量的监管进行了相关的规定,但质量改进并不明显,其原因为虽然制定了相关的监管措施,但存在分工不明确、监管标准不规范、完成度不高等问题,以至于无法及时有效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纠正和整改[3]。分级分组管理模式主要由分组质量监控和分级质量监控监管两部分组成,针对分工不明确的问题,既往的质量监控由少数个人承担监管工作,由于麻醉护理工作繁重,个人往往很难独立完成相应的监查工作,以至于监查不及时、监查内容不完整等,通过将监查内容进行分类,并组成3人监查小组,一方面将监查工作做了明确划分,明确了各小组监查的具体内容,另一方面将每项监查内容交两人完成,从根本上减少了个人的监查工作量,为保证监查工作的完成度提供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对于每项监查内容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避免了既往个人监查评估过程中个人理解和评估标准差异造成的不同评估结果。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是为保证质量监查工作的完成进行监督,也是为进一步有效解决护理质量问题提供保障。对于一般护理问题在质控小组内通过原因分析、措施整改和继续观察后即可有效解决,对于整改后无法解决的问题可经护士长或科主任做进一步讨论,必要时与医院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处理,该模式可有效发挥基层护理人员的能动性,从实际操作和临床经验出发,自觉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定期学习培训及考核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既往管理模式因缺乏明确的管理流程,对于护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具体执行方案缺乏监管,无法有效实施,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因此搁置或拖延,导致护理质量提高不明显。临床研究表明规范化的护理管理模式和护理流程对于提高护理质量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4,5]。本研究结果显示,经分组分级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我院麻醉护理在麻醉记录、麻醉物品消毒、知识技能考核、设施设备维护以及急救药品和设备的检查合格率方面均有显著提高,而手术患者麻醉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

综上所述,分级分组管理制度有利于规范麻醉护理措施和质量监管标准,提高质量监管的有效性,为针对性地改进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提供基础,并由此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张偌翠,陈湘玉.我国麻醉护理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4):561-565

2侯晓旭,张卫.麻醉护理学专科建设实践与总结[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5,36(12):1148-1150

3蒋莉莉,阮洪,王惠芬,等.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麻醉护理的现状调查研究[J].上海护理,2010,10(6):21-24

4桑宝珍.集束化护理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控制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9):807-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