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消费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9:29:42

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范文篇1

为进一步深化以“倡导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畅通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我区居民绿色消费意识,优化社会发展环境,根据青四办发〔**〕47号文件精神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强居民绿色消费意识、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倡导绿色消费、优化消费环境、维护群众权益、开展便民服务为主线,加强宣传培训,强化机制建设,改善优化市场环境,不断提高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树立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念,营造绿色消费的良好氛围。

二、工作步骤

“绿色消费社区”创建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年5月下旬,召开街道创建“绿色消费社区”动员会议,对创建工作进行动员和全面部署,各社区根据全区的总体要求,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创建任务。

(二)组织实施阶段:**年6月起,组织开展宣传培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创建活动。年底有六个社区参加。以后逐步推开所有社区。

(三)总结验收阶段:**年11月至12月,迎接对创建工作进行的验收。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开展“绿色消费社区”创建活动是深化社区建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平安**”,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造福于民的民心工程,各社区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落实责任,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确保取得实效。

(二)加强协作,形成合力。

“绿色消费社区”创建活动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各方面配合。各社区、市场要履行各自职责,落实好创建活动的各项任务。各创建社区要充分发挥社区工作的优势,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利用各种创建载体借力造势,推动创建活动深入发展,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广泛参与的整体合力。

(三)完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要建立健全宣传教育、权利保障、服务测评、便民服务、激励约束等工作制度,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使绿色消费社区建设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要抓好队伍建设,在社区建立高素质的创建工作队伍,包括社区工作者队伍,各具特色的志愿者队伍,社会监督员队伍等,为创建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四)抓重点工作,进一步扩大社区创建范围。

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加强市场建设,改善优化社区消费环境;建立食品安全社会监督体系,维护居民合法消费权益。进一步扩大社区创建范围,年内街道开展创建活动的社区达到6个,创建集绿色消费、公共卫生、社区建设等为一体的精品社区3个,各社区要成立创绿工作小组,由专人负责绿色消费工作,及时上报绿色消费工作信息,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加强绿色消费工作的硬件建设。以兴电社区创建典型,各社区加强创建工作经验交流,办事处要及时发现和总结创建中的好经验,进行推广。按照**区“绿色消费社区”建设考核表的要求,每月进行检查,落实考核指标。真正使“三绿”工程建设深入社区、深入千家万户。

(五)资源共享,综合利用

充分利用社区学校、“星光老年之家”、文化活动室等社区资源开办“绿色消费课堂”,并以社区黑板报、宣传栏、社区报等为载体,开设“绿色消费橱窗”,同时要发挥好“绿色消费e线通”网络平台的作用,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整合食品消费信息资源,为社区工作者和广大居民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咨询服务。根据社区目前的状况,需要区发改委在财力、培训、宣传等方面给于大力支持。

绿色消费范文篇2

关键词:绿色消费;绿色消费行为;吉林省

绿色消费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不损害生态环境,能够警醒人们在消费的活动中需要履行和承担的义务,以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对绿色消费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影响绿色消费的因素分析。Pedersen[1]认为绿色消费态度与绿色消费行为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同样,Kassarjian[2]通过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影响关系。著名的Ajzen计划行为理论检验了英国与希腊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向影响模型,绿色消费态度和主观规范与绿色消费行为意向之间有较复杂关系[3]。我国以绿色消费者为可持续消费模式后盾[4],朱洪革[5]等表明居民的认知程度在意愿支付水平较高的绿色产品上有巨大影响。环境意识度可以驱动消费者改变原有行为进行环境保护[6],环境关心与绿色消费意识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影响显著[7]。有学者考察大学生在进行绿色消费时的内在机理,绿色消费认知、绿色消费态度和主观规范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影响[8]。由于研究吉林省居民绿色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文章较少,因而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居民绿色消费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该群体在绿色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影响居民绿色消费行为的因素,力图提出促进居民绿色消费及发展的途径。

1数据来源

通过前期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梳理,同时对居民绿色消费以及绿色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根据其消费特点初步设计了调查问卷。从居民对现今经济、环境的认识入手,侧重城市居民对绿色消费的认识与态度,对看待绿色消费认知与选择、绿色消费行为与影响、意愿等表述看法。最后对于绿色消费及行为的提高与改进进行调查。调查问卷设计出之后,随机发放20份并向调查对象访谈了问卷填写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扰和需改进的部分,修改完善后正式进行大规模发放。笔者于2019年1月初至2月中旬在吉林省内进行问卷发放,本次调查共发放纸质问卷589份,回收样本573份,剔除不合格的无效问卷31份,经统计有效问卷542份,有效率为92.02%。

2吉林省居民绿色消费行为分析

2.1绿色消费认知情况。在“接受本调查之前您了解绿色消费吗”一题中,有6.27%的居民选择了很了解,57.93%的居民表示知道一些,26.94%的居民不太了解,还有8.86%的居民没听说过。凭借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居民对于绿色消费是了解的,但在具体概念界定上很模糊。在此基础上追问了“绿色消费包括哪些内容”,详见图1,“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分类回收,万物共存”三条的选择率较高,说明通过字面意思人们能够归结为绿色消费的内容,这其中还有超过半数的人群能够对绿色消费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即“珍惜时间,充分利用;勤俭节约,减少开支”。由此可见,居民对绿色消费概念模糊不清,对于绿色消费内容有一定认知。2.2绿色消费态度。关于“吉林省居民对于绿色消费的态度”问题,非常支持的居民占65.31%,持支持态度但要视情况而定的居民占32.84%,1.85%的居民认为无所谓。在走访过程中,部分受访居民表示愿意以身作则进行绿色消费,希望可以通过自身的绿色消费行为影响身边的家人、朋友,将意愿转变为实践,将态度转化为行为。在“您进行绿色消费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问题上,超过六成的居民选择了健康;其次是环保,占27.68%,可见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一般,急需增强,有一份良好的环境态度也是为所追求的健康生活的基础;时尚仅占了1.11%,无意识的人群占比7%。我们将绿色消费意愿同进行绿色消费目的结合起来,二者构成绿色消费态度。“健康为主、环保为辅”已经深入人心,而绿色消费并没有成为时尚流行风潮出现在大众视野里,这也为我们呼吁绿色消费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宣传途径。2.3对环境关心情况。对“居民关注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问题,17.71%的人群能够做到“总是关注”,45.39%的人群能够做到“经常关注”,表示偶尔会关注环境的居民约34%,占比较大。在以往传统消费观引领下的消费者,不论消费适度与否,消费行为利于生态环境发展与否,人们都以满足自身消费需要为主,而对生态问题选择视而不见。而现行的绿色消费行为则是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构建合理的居民消费结构,不仅能够满足基本消费需求,还能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的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42.44%的居民知道自己购买的产品对环境产生的影响,46.12%的人群知道一些影响,但不全面,不知道其影响与不关心的人也是存在着的。结果表明,近九成的居民认为绿色消费行为有助于环境保护,并希望通过自身的绿色消费行为改善环境现状。2.4绿色消费行为。居民在进行绿色消费行为过程中信心不足,购买力不强。仅有4.06%的居民表示只购买绿色产品,17.34%的消费者经常购买,过半的人群表示“偶尔购买”,近百分之十的人群表示不购买。调查结果表明(图2),居民不选择购买绿色产品(a)的主要原因是,33.21%难以区分绿色产品与非绿色产品(a),这又再次证明了前文所提到的居民对于绿色消费的认知不全面,还有25.09%的居民习惯购买经常使用的产品(b),不论是否出现了可替代的绿色产品。例如,消费者购买纸巾时即便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再生纸制造纸巾,也会挑选了熟悉的品牌购买,处于消费惯性状态。绿色产品价格过高(c)位列第三位,17.34%的人群有购买绿色产品的想法但认为价格过高会超出生活支出预算,可能会影响生活质量水平,没有区分绿色产品与非绿色产品的意识(d)占15.87%,不信任目前的绿色产品(e)占6.64%,没必要(f)占1.85%。对产品外包装上的QS食品质量标准与绿色食品标识信息的不信任是制约绿色消费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带有生产许可标志的产品是通过国家强制性检验后投入市场销售,持绿色产品标志外包装的产品要符合生态环境质量标准、规范的生产操作规程以及绿色食品质量和安全标准后面向市场。现阶段的绿色营销还存在着冒充绿色产品、假冒认证标志、夸大绿色功效的现象,绿色消费市场鱼龙混杂使得消费者对绿色信息宣传失去了信任,从而会给消费者购买意愿与消费行为上带来影响。

3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各方面的文献研究和整理,对吉林省居民绿色消费现状进行分析得知,影响居民绿色消费行为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将绿色消费行为作为因变量,问卷中其余变量设为自变量,借助李克特五级量表对问卷答案进行赋值,应用Stata15.0进行数据的计算与筛选,将与居民绿色消费行为有重要显著、一般显著、显著的六种自变量提取出来进行更为详细的研究分析,这六种变量分别是绿色消费认知、绿色消费态度、环境关心、性别、年龄与受教育程度(表1)。总体来看,以上六种因素均可证明与绿色消费行为存在相关性与驱动性,其中,环境关心、绿色消费态度、绿色消费认知因素都同绿色消费行为呈现显著性的影响,虽然其他因素的相关性不明显,但能反映出一定的社会问题。3.1结果分析显示,居民环境关心程度对居民进行绿色消费行为有重要显著影响,环境关心正向影响绿色消费行为,在强烈地环境保护信念作用下,绿色消费行为可能性增强。消费者对周围环境质量的优劣关注度越高,便更愿意采取积极的绿色消费行为。如全球变暖气温升高、生活污水农业废水处理不当、自然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居民会力所能及的改变现状。3.2居民绿色消费态度对居民进行绿色消费行为有重要显著影响,绿色消费态度好的人群支持绿色消费行为。正向的绿色消费态度可以转变为绿色消费信念,进而转变成积极的绿色消费行为。吉林省居民表示十分支持绿色消费,他们愿意以身作则进行绿色消费行为,并且影响身边的家人、朋友加入到绿色消费的群体之中,将意愿转变为实践,将态度转化为行为。3.3居民绿色消费认知对居民绿色消费行为具有一般性显著影响,但在环境关心与绿色消费态度的影响下逐渐减弱,结果呈现越了解绿色消费理念的人群越会进行绿色消费行为。绿色消费认知通常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以环境感知为基础,二要有意识积累绿色消费知识,三是形成绿色消费意识的心理过程。故而认知是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行为的前提,正向的绿色消费认知带来正向的绿色消费行为。还有研究表明绿色消费认知方面存在知行不一的情况,即绿色消费认知很高,绿色消费行为却没有提升。这种现象在调查吉林省居民的过程中没有显著的体现,目前来说吉林省居民还处在知行一致的范畴内。3.4年龄因素对绿色消费行为具有不显著的负相关性,不同年龄段的居民有着不同绿色消费行为。结果表明,年龄越大的人群对于自身的绿色消费行为越不重视,分析原因,一是上世纪的社会环境整体处于发展阶段,老一代人没有环境保护意识,接受的环境保护教育单薄甚至缺失,故而现今没有意识通过绿色消费行为来保护环境。二是年长的群体随着年龄的增大对环境关心程度减弱,观念发生缺失,从而降低了对自身的要求使得绿色消费行为能力随之降低。3.5受教育程度对绿色消费行为具有不显著的负相关性,引入受教育程度变量后,环境关心变量与绿色消费态度变量出现微弱的相关性波动。教育程度不同,其绿色消费行为存在差异性,调查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反而对自身的绿色消费行为不重视。居民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流失了绿色消费意识,高等教育体制中也不再教授此类的问题,导致教育与绿色消费的脱节;另一部分高学历人群的绿色消费意识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带动实践,从而形成知行不一的局面,所以受教育程度因素与绿色消费行为相关性不显著。吉林省内的高校虽然众多,但真正能付诸行动进行绿色消费教育的学校数量有限。3.6性别因素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显示不明显,不具有相关性。但很多研究表明男性消费者对于绿色消费的关注度高于女性,他们在理解绿色消费方面的能力也较女性消费者之高,但就其绿色消费行为来看,女性较男性更为突出,她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付诸实践,更愿意支付额外金钱购买绿色产品。

4结论与建议

绿色消费范文篇3

关键词:绿色食品;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飞越,经济实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对消费水平乃至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需求。近年来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人居环境和饮食健康受到了威胁,对绿色食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1目前我国绿色食品消费现状

我国的绿色食品消费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的速度却很快。我国绿色消费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72年,我国参加了人类环境大会。1989年,“绿色食品”在我国出现。在1992年,我国设立了专门的部门,以此来实现对绿色食品从种植到加工再到投入市场的整个环节的监管。1995年,我国的绿色食品被分为A级和AA级两个级别,并走向了国际。到目前为止,我国从事绿色食品生产的企业数量巨大,每年的生产总量和销售总额巨大,我国有关绿色食品的新制度、新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对绿色食品生产的相关方面的监管力度也越来越大。

2我国绿色食品消费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2.1对绿色食品的认识不足

一方面,体现在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上。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认识不够,导致一些消费者在绿色食品消费时只关注价格,而另一些消费者则出现了对绿色食品的过度消费,导致严重浪费;另一方面体现在绿色食品的生产者方面。一些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而浪费能源、破坏环境,经济利益至上的观念占据主导。

2.2消费环境有待提高

尽管我国对绿色食品的监管力度在加强,但市场上仍然会有打着“绿色食品”旗号的假冒伪劣商品。目前我国绿色食品的消费者对于绿色食品的了解还不够,导致难以分辨市场上的真假绿色食品,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绿色食品消费的发展步伐。

2.3绿色消费存在“供”与“求”的不足

尽管我国多年来努力发展绿色食品,但绿色食品市场仍然显示出了供应不足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绿色食品的产量过低,并且绿色食品的种类单一,生产技术还不够成熟,各个方面的问题导致了我国绿色食品的供应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在绿色食品方面的著名品牌不多,导致绿色食品的影响力不够。除了对绿色食品的供应不足以外,我国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购买力也不足。我国绿色食品的消费水平要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主要是由于绿色食品再生产、加工以及保鲜运输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导致绿色食品的高成本。

3我国绿色食品消费拓展的对策思考

针对我国目前绿色食品消费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方面的解决对策。

3.1加强宣传,使消费者形成正确的绿色消费观念

要使消费者认识到绿色食品对人们身体健康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与环保消费。使生态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让每个社会成员都意识到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彻底摒弃不良的消费习惯。

3.2营造良好的绿色食品消费环境

想要实现我国绿色食品消费的拓展,必须营造良好的绿色食品消费环境。这就要求我国在绿色食品生产以及销售方面加大监管力度。一方面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对于政府有关部门来说,必须要对假冒伪劣的绿色食品的生产与销售进行严厉的查处。同时完善对绿色食品的质量监测机制,对生产的绿色食品的质量要严格把关,让人们放心的购买绿色食品;另一方面,还需要非政府部门的监督。对于一些非政府部门,如消费者协会,对绿色食品的生产与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消费者协会要积极的协助政府部门的监督,鼓励人们积极的参与到对绿色食品的监督中,并要及时的向政府反映群众的举报意见,起到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桥梁和媒介作用,必要时可以寻求媒体和法律的帮助。

3.3改变对绿色食品的“供”与“求”

针对我国绿色食品的生产产量低的问题,首先应该加大在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上的研究,鼓励企业间的合作与技术交流,发展龙头企业,提高企业绿色食品生产力,扩大绿色食品的生产;其次,顺应全球化的趋势,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绿色食品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打开销路,开辟国际市场,让我国的绿色食品走向世界。对于我国民众对绿色食品购买力不足的问题,应该提高居民的收入,这就需要国家大力发展经济,以增加人民的收入,让居民有足够的资金用于绿色食品方面的支出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避免个别商家哄抬价格,人为提高绿色食品价格的现象,保证绿色食品市场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十二五”期间我国绿色食品稳步健康发展[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06).

绿色消费范文篇4

关键词:绿色消费循环经济

上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末,西方一些国家发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政府及国际社会开始关注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众多学者纷纷对此进行研究和探索,其中以美国学者米都斯等人写的《增长的极限》反响最大。该书以大量的事实和系统的分析说明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必然会导致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人类要认真对待环境问题,使地球不仅适合于我们自己居住,同时也要适合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居住。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挪威前首相、当时的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格•H•布伦特兰的主持下,向联合国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明确指出,人类的发展应当走一条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兼顾之路。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大会结束后,各国对《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做出积极反应,根据本国的实际制定了各自的《21世纪议程》。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约有100多个国家设立了专门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1600个地方政府制定了当地的《21世纪议程》,许多国际组织将环境问题纳入了其优先工作领域。国际消费者联合会从1997年开始,连续三年开展了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消费”为主题的活动。

从此,绿色消费应运而生,并且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绿色消费的内涵与特征

绿色消费的内涵

绿色消费指人类为了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自身生存环境而提倡的一种新型消费模式。它指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态的需要,选择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商品和劳务,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意识,要求人们的消费活动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它体现了消费者科学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绿色消费的特征

绿色消费是理性消费如何评价合乎理性和道德的消费行为,可以从三个因素来分析:第一,个人的消费行为和内容是否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是否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第二,个人的消费目标和利益的实现是否损害他人的目标和利益的实现,即一个人的消费行为有没有妨碍他人的学习、生活、健康和安全,损害他人利益的消费行为就是不道德甚至是不合法的行为。第三,个人的消费行为是否败坏社会风气,损害社会利益,影响社会风尚。

和上述诸因素相联系,可以认识到,首先,绿色消费与适度消费紧密相连,是与现阶段生产力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因而更符合道德原则与审美意识,有益于社会、环境的和谐,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其次,绿色消费注重生态价值导向,人们对生态生活的追求,是人类健康生存、自由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而符合人类本性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使我们的生命更具质量和意义。再次,相对于物质型消费和精神型消费而言,绿色消费更注重精神型消费的比重。因为人的精神、灵魂等心理建构会促使人类在生命的更高层次上提升自己。我们的生活目标不仅仅是越来越高的物质享受,而应该加上更高的道德水平,以及更高的文化素养。消费应成为人类“一种有意义的、有人情味的、创造性经验”。

绿色消费是公平消费消费公正指消费主体在消费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料时,应充分考虑到其它消费主体的消费权益和消费活动对自然的影响。消费公正应包括代际消费公正与代内消费公正两大层面,不公正的消费行为理应受到伦理的谴责。

就代内公平而言,在自然面前,人类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所有人,尽管国籍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但在“只有一个地球”问题上都是平等的。因而要求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应以一种平等公正的关系共同履行对地球的责任,不能单纯从一己私利出发,对生态资源进行破坏性开采和利用,损害人类共同的、长远的利益。

就代际消费的公正与平等而言,生态伦理认为,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发展、繁衍,就要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就是当代人在满足其需要的同时,不能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当代人应尽可能给后代人留下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当代人的合理权益,如果因照顾后代人的消费而消极克制当代人的消费,也会由于消费需求的不平等而扼杀当代人在环境开发与利用上的能动性,重新使人沦为环境盲目性的奴隶。

绿色消费承认后代人与当代人享有平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要求我们在进行生活消费时,以维持整个人类的长远生存利益和根本利益为道德准则,保障后代享用能持续生存下去的自然环境和资源。这是当代人自觉意识不断提高、忧患意识不断增强,立足当代、放眼未来的明智之举。

绿色消费是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顺应了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这一趋势。绿色消费要求在承认并尊重生物和自然界价值的基础上,承认并尊重生物和自然界的生存权利,把人以外的其它生物当作人类的朋友和伙伴,与它们共享地球与生态资源,以维持人与其它生物的共同生存,促进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改变“人类中心论”、“万物皆备于人”的传统观念,重新确立人对自然的道德准则,把了解、尊重、爱、友谊、责任、权利与义务等等运用到改造自然的活动中,真正达到生态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绿色消费实际上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资源效率、消费者权利的消费模式。具体来说,从消费对象上,要求消费者选择的是未被污染或有益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从消费过程来看,节约资源、注重环保、注重生态平衡及其良性循环。从消费结果看,本着自然、健康的原则,对自己有益,对他人无害,同时对环境不会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实现可持续消费。在这种绿色消费模式下,要求消费终端避免产生垃圾并对已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利用,使得垃圾成为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促使整个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因此,绿色消费是一种顺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模式。

现阶段推行绿色消费的障碍

消费者缺乏绿色消费意识

消费者在购物时,往往只考虑质量、价格等因素,很少考虑其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更不会考虑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因而大多数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并未产生购买欲望,绿色消费者甚少。

绿色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

尽管大多数消费者缺乏绿色消费意识,但还是有少数消费者对诸如绿色食品的绿色产品有强烈的需求,但由于没有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使绿色产品的开发难度大、成本高、风险大,最终导致企业普遍缺乏绿色产品的开发力度,从而使有限的绿色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绿色产品价格偏高

绿色产品中包含着绿色成本,因为它要求企业从技术的选择、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包装方式的采用、运输仓储方式的选用、废弃物的处理,直到产品消费过程都必须注意对环境的影响,做到安全、卫生、无公害。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生产绿色产品一般要比生产传统产品多支付成本费用。因此绿色产品的成本

较高,售价也比一般产品高出30%~100%,这就会直接制约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绿色产品流通渠道不健全

目前在我国,绿色产品流通中还存在一些不必要的关卡、收费,运输中缺乏统一标志和标准,在途污染时有发生;全国尚未建立从批发到零售的绿色产品流通网络体系;绿色产品的专营商店、绿色食品和蔬菜专门摊位、绿色产品连锁店在市场上很少见甚至是空白,尚未举办影响力较大的绿色产品的展销和贸易活动。

绿色产品市场市场秩序不规范

判别绿色产品的唯一依据就是产品合法的绿色标志。但由于有关部门对“绿色食品”标志、“我国环境标志”等绿色标志宣传不力,使消费者难以认清真正的绿色产品;加上认证部门尚未形成方便、快捷、经济、易普及的检测手段;国家没有成立专门的绿色管理部门,没有一个行政机构专门负责制定绿色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等等问题,使绿色产品市场尚未形成一个完善、规范的管理体制,从而影响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

推行绿色消费的对策

政府应发挥调控作用,创造良好的绿色消费环境

政府应完善并严格执行绿色核算体系,把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绿色环保等各项指标作为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并将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命、晋级提升的重要标准。

政府应加强绿色产品的标识管理,统一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判别标准,完善绿色法规,加强绿色监管,创造良好的绿色消费环境。

政府有关部门要承担起对全民进行绿色教育的责任,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采取不同方式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培训,以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知识水平,增强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意识。

政府应将绿色产业列入国家支持性产业政策范围进行扶持,增加对绿色产业的投资,提高企业的科研与开发能力,并促进绿色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绿色企业,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清洁生产设备。完善绿色奖励政策,使绿色企业享有减免税、优惠贷款等权利。建立绿色产业发展专项投资基金和绿色银行,支持创建和发展绿色企业。

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强化绿色消费的内在驱动

政府有关部门要承担起对全民进行绿色教育的责任,使消费者能学习有关绿色消费和绿色产品的知识,正确理解绿色消费的内涵,让消费者认识到绿色消费不仅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命健康的保障,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使人们的生活消费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消费理念深入人心,绿色消费模式才能得以实现。

政府可出面组织成立具有权威性的绿色组织,通过绿色组织对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和绿色消费理念的教育宣传推广工作,让广大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观念,追求绿色消费时尚,主动选择绿色消费。

加强对消费者行为的监督控制,强化环境意识。

优化企业的绿色营销策略,提高绿色消费效果

企业要从可持续发展出发,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实施绿色营销组合策略,尤其要加强绿色产品的开发,真正保证绿色产品的绿色效果。

企业应以市场经营为导向,在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保管和运输各方面坚持绿色标准,加强对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安全控制,为消费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产品。

企业应以产业化经营为切入点,加强技术创新,努力降低产品成本,制定合理的绿色产品的价格,激发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动机。

企业应坚持诚信原则,客观宣传绿色产品,科学介绍绿色产品,提高顾客的绿色消费满意度。

强化消费者协会职能,维护消费者绿色消费权益

消费者协会应该从维护消费者权益出发,继续深化绿色消费主题活动,找准活动的切入点,注重活动效果,尤其要注意对广大农村消费者和城镇中、低收入消费者的绿色宣传与教育,真正使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

消费者协会要积极受理消费者在绿色消费中的投诉,加大维权力度,维护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权益,增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信心,促进全社会的绿色消费。

参考文献:

绿色消费范文篇5

摘要:绿色消费是绿色营销产生和发展的时代基础和思想基础,绿色营销能有效引导和促进绿色消费。文章基于绿色消费和绿色营销的互动发展机制,从消费者感知效力、利他主义、自由主义和环境保护意识四个细分变量分析了绿色消费行为,揭示了其间隐含的营销策略启示。

关键词:绿色消费;绿色营销策略;启示

一、绿色消费的内涵

关于绿色消费的内涵,迄今为止学术界和业界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视角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易必武(2003)认为,绿色消费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资源效率、消费者权利的现代消费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在消费与回收处理过程中对环境与消费者的负面影响最小,实现资源利用与生存环境的“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绿色消费的本质特征直接体现在5R上,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五个方面。井绍平(2004)认为,绿色消费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为了满足生态和环境需要而消费对环境无害或少害的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方式。罗永泰(2004)认为绿色消费必须符合“三E”和“三R”原则:究经济实惠(Economics);讲求生态效益(Ecological);符合平等、人道原则(Equitable);减少非必要的消费(Reduce);修理旧物(Reuse);提倡使用再生资源制造的产品(Recycle)。

中国消费者协会认为,所谓绿色消费是指在社会消费中,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这包括有三层涵义:一是倡导消费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方面转变。

国外学者将避免使用下面六大类商品的消费者视为绿色消费者。这六大类商品是:1)危害消费者和他人健康的商品;(2)在生产、使用和丢弃时,造成大量资源消耗的商品;(3)因过度包装,超过商品有效期或过短的生命周期而造成不必要消费的商品;(4)使用出自稀有动物或自然资源的商品;(5)含有对动物残害或剥夺而生产的商品;(6)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不利影响的商品等。

综合上述界定,我们认为,绿色消费首先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消费行为上的体现,绿色消费承认资源的稀缺性,强调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其次,绿色消费力求实现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协调与优化,绿色消费充分考虑消费者自身的权利,同时也考虑他人和“下一代”的生存权利的公平性;第三,实现绿色消费的途径是建立一个完整的绿色流通体系,从生产、采购、配送、销售、消费、回收等所有环节的绿色化。绿色消费要求企业提供绿色产品,选择绿色生产模式,建立绿色流通体系予以支撑。

二、绿色消费和绿色营销的互动发展

任何一个营销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总是和消费需求的变化息息相关的,反之营销观念又能引导和促进消费需求。在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营销策略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市场导向首先是顾客导向,即企业的一切营销活动必须以消费者为核心,顺应消费需求变化,识别顾客认知价值,最终满足消费需求;其次是竞争导向,即企业的一切营销活动要考虑竞争者态势;第三是协同,即企业需要协同其利益相关者形成合力,提高企业营销活动应对环境变化的整体灵活性。可见,企业营销活动的计划、执行和控制是企业能动适应环境变化的一个有机过程。其中,消费需求始终是推动企业营销观念创新,营销活动调整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从营销实践来看,绿色营销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从一开始就与绿色消费的兴起休戚相关。从理论研究来看,绿色消费是绿色营销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企业的绿色营销活动引导和促进了绿色消费。

(一)绿色消费是推动绿色营销产生和发展的动因之一

全球绿色消费的兴起,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细分市场。绿色消费细分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为企业的市场拓展提供了机遇和平台。顺应这一要求,绿色营销首先在企业营销实践中逐渐传播开来。绿色营销是伴随全球绿色消费兴起的一种市场营销新思维,要求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过程中,注重把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寓环保意识于企业的经营决策之中,重视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色消费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细分市场,绿色消费者是推动绿色营销的原动力,消费者是否采取绿色消费行为是绿色细分市场存在的先决条件,并直接决定着绿色营销的发展。

(二)绿色消费是绿色营销重要的研究视角之一

关于绿色营销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围绕两条主线进行,一是以了解绿色消费者为基础的研究,重点研究绿色消费行为;二是以提高绿色营销绩效为基础的研究,重点研究如何制定有效的绿色营销策略。虽然研究视角不同,但研究目的主要是提高绿色营销的有效性。国外有关绿色消费行为的研究出于两个目的,第一,绿色营销的观念虽然已经被广泛接受,但从营销实践来看,企业长期以来普遍感觉绿色营销不易操作,原因之一在于对绿色消费行为把握得不够,因而绿色营销策略就很难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有效性,因此推动了绿色消费行为的研究;第二,有效的细分市场应该同时具备可衡量性、规模性、可接近性、差异性和行动可能性,为此,必须努力识别刻画绿色消费市场的有效细分变量。因此绿色消费行为研究能帮助识别绿色消费市场的有效细分变量,成为绿色营销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绿色消费行为研究是深入开展绿色营销研究的基础,同时,深刻理解绿色消费行为是实施有效营销策略的先决条件。

(三)绿色营销能有效地引导和促进绿色消费

现代意义上完整的营销过程包括对消费倾向和消费行为的引导和培育。一方面,企业通过对资源的有限性、生态破坏的严重性、绿色消费的伦理价值与经济价值等方面诉求点的挖掘、展示和宣传,告诫人们使用绿色产品,支持绿色营销,使消费者进一步加强绿色消费观念。同时,企业通过营造绿色消费时尚,成立绿色消费组织,促进绿色产品的推广和绿色文化的广泛传播,使绿色消费成为一种受人尊敬的社会行为,培育人们的绿色消费倾向,引导和促进人们的绿色消费行为,形成有效的绿色需求。

绿色消费范文篇6

一、武汉市在构建绿色消费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跨世纪战略决策。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就制定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略。1999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6个部门隆重启动了“三绿工程”。在此前后,武汉市提出了建立“山水园林城市”的规划,随后推出了一系列促进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最近几年又着力推进包括“四城同创”、建立循环经济、推进绿色消费方式等一系列重要发展计划。所有这些不仅高度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大大推动了武汉城市可持续发展,而且逐步培育了武汉市民良好的环境保护、绿色消费意识,为全面推进我市绿色消费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可以预见武汉市现在进行的“两型社会“改革试点,对于继续转变传统消费观念、加快绿色消费的进程也必将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但是目前从总体上说,武汉市包括整个武汉城市圈,不论是绿色消费被公众所了解的程度还是绿色消费的推进,与当前正在进行的综合改革试点的要求,还是有着较大距离。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绿色消费意识仍然较为淡漠。所谓绿色消费,是指以绿色、自然、和谐、健康为宗旨的、有益于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新型消费模式。绿色消费从内容上来看,包括对绿色产品的消费以及物资的回收利用、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利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其涵盖的范围扩展到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与其他消费方式相比较,绿色消费是人类消费方式的根本转变,它修正了人类把自然作为自身对立面的误区,突破了以往消费增长导致生态恶化、环境破坏的悖论,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绿色消费是以消费者有较高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为终极支撑的。不可否认,最近几年我市大部分人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虽然有明显的提高,但仍然未达到实现绿色消费的基本要求。目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和企业的事情,它和自己无关,缺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只希望政府机构解决环境问题,而自身则做着各种不利于环保的非理性行为;加之近些年农村人口的大量迁入,使得我市人口绿色消费观念总体上呈现低落态势,制约着绿色市场的发展。因此转变消费观念,增强绿色、可持续、循环经济的意识,是发展绿色消费的首要任务。

二是不论是生产者、管理者还是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理解均不够完整。多数人认为,提倡绿色消费的目的,只是通过发展食品行业的绿色或清洁生产,带动其他行业的绿色消费,它主要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因此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只考虑绿色标识和产品质量、价格等因素,很少考虑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事实上,绿色消费不仅仅是指消费绿色,也不能仅停留于健康的层面。绿色消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可以用国际通行的“5R”原则来概括,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可见“绿色消费”要求人们在物品生产和消费中,既要注意对自身健康是否有益,更要看是否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生态平衡。绿色消费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意识,要求人们的消费活动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它体现了科学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我们应该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全面把握绿色消费的本质要求,以便更好实现武汉城市圈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改革目标。

三是绿色消费市场发育处于较低水平。不论是绿色产品的生产、供给还是需求,均处于较低发展状态。突出表现在绿色产品不多,开发难度大、风险高,品牌建设更是严重不足,绿色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加之企业从技术的选择、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包装方式的采用、运输仓储方式的选用、废弃物的处理,直到产品消费过程都必须注意对环境的影响,做到安全、卫生、无公害,企业生产绿色产品一般要比生产传统产品多支付成本费用。因此绿色产品的成本与售价较高,直接制约了绿色产品的购买。另外绿色产品流通渠道不健全,在整个流通体系中的比重过低,在流通中还存在管理上的阻滞,虽有“绿色食品”统一标志和标准,但宣传和执行不力,导致鱼目混珠,市场秩序较乱,影响和阻碍了绿色消费需求的实现。不难预计,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武汉市绿色产品的市场培育和开拓的任务将异常艰巨。

四是推行绿色消费的力度不大。构建绿色消费模式,需要有坚定持续的决心、明确具体的阶段性目标、系统衔接的政策措施和有力的奖惩规制。但是很显然,这些推行绿色消费的制度化、系统化、组织化的东西目前仍然不够充足,整体工作还是属于初期或起步阶段,我们在今后还需要为此继续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推进绿色消费方式需要加快推出多种层次和系统有效的综合性措施

发展绿色消费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贯穿于社会再生产全过程,涉及社会各层面。因此发展绿色消费不光是政府或者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而需要社会全体的共同参与。结合我市改革试点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实际需要,重点是要调动全市各方面的积极性,逐步构造完整系统的对策措施。当前主要对策是:

(一)大力开展制度化、系统化、大众化的绿色消费教育,倡导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

构建绿色消费模式,首先要把开展绿色教育转变消费观念、放在首位。要让全社会认识到,绿色消费不仅是个人权利,也是个人的社会义务,更是一种高度的思想道德境界。要加大对绿色消费的宣传力度,提高全体市民绿色消费意识或素质。要从政府的以身作则开始,在全社会树立起简洁为荣、奢侈为耻;讲求公共卫生为荣、破坏公共卫生为耻;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良好风气,澄清错误的消费观念,提高全市的文明水准。要树立合理利用资源、适度消费的新风尚,提倡不浪费资源,按需而用;提倡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教育全体市民避免过早使用生长周期长的资源;尽量不用或少用稀缺资源或不可再生资源,抛弃炫耀型和猎奇型消费行为。通过提高闲置物回收点的密度,增加和强化民政系统、慈善机构受赠点和健全落实教科书无偿借用制度等措施,尽可能循环利用资源,提高闲置物和废旧物的循环利用率。教育市民在采购、消费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教育市民尽可能不买过度包装的商品和一次性用品;在超市等自选商场挑选商品时,应轻拿轻放,尽可能不损坏商品及其包装;在消费过程中尽力消减消费时所产生的负效应,如噪声(高分贝地听音乐、唱卡拉OK等)、不良气体(烧烤食物产生的油烟、放鞭炮产生的硝烟等);在消费过后注重科学处置垃圾等等。绿色消费的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付出持续性的努力,决不能搞一阵风,更不能搞花架子。绿色消费的宣传教育,重点是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个人,核心是确保教育的经常化、系统化和制度化,关键是宣传教育的组织化。要充分发挥政府、媒体、社区、企业、学校,民间绿色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与功能,确保绿色消费知识普及和综合教育活动落实到位。

(二)采取系统有力措施,突出法律和政策层面重点对策,加快绿色消费发展。

由于经济活动外部性的存在和环境的公共资源性质,无论消费者个人或者企业都难以真正做到绿色消费。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发挥法律和政策的引导和规制作用。当前应该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一是完善和切实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减少和最终消除污染排放,确保绿色产品的生产质量。二是税制改革向绿色产业倾斜。按照以资源税为核心的税制体系改革为方向,逐步通过征收环境税、补贴和反补贴等选择性的激励奖罚机制,促进企业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鼓励企业采用绿色技术,扩大绿色产品生产。三是加强对绿色产品的检验监督和对绿色食品生产厂家的抽检、监控,对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厂家应限期整改或取消资格。同时加大对“仿绿色”产品或假冒伪劣产品的依法打击力度,消除假冒伪劣产品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绿色产品的侵权,规范绿色市场秩序。四是通过绿色立法规范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有碍于经济持续发展和持续消费的非绿色消费予以有效的约束。五是在现有的绿色产品认证法规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绿色产品认证和准入市场制度。

由于我国关于绿色消费立法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法律法规必须紧随日益繁杂且多变的社会经济活动不断完善,这就需要有一个常态运行、随时启动的立法机制,以便及时应对新的立法需求,而不至于等问题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才匆忙应付。当然,为了确保绿色立法机制的及时启动,社会相关民间性组织和新闻媒体的监控和督察作用,也应该受到真正的重视。

(三)发挥现代商贸业促导绿色生产引导绿色消费的先导作用。

实现“清洁生产、绿色流通、适度消费”是构建全社会绿色消费模式的总体指导思想,流通在其中居于承上启下的中介地位。生产决定流通,流通积极反作用于生产并促导生产。由于商品流通业直接服务于最终消费,因此它在促进绿色消费的进程中,更是处于非常关键的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责任。为了发挥现代商贸流通业的绿色先导作用,必须从完善绿色商品供需链出发,积极主动地调整流通经营结构,发展完整的绿色商品流通体系。

一是发挥现代商业促导生产的特有功能,促进绿色生产的发展。商贸业要积极促进生产企业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引导生产企业不仅要在设计生产过程中考虑有益健康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产品使用后的废弃物销毁和环境保护等问题。要积极提供国际国内有关绿色产品生产与技术信息,使生产者充分了解国际国内的绿色需求。要大力扶持开发符合国际潮流的绿色产品,不断扩大绿色产品经营比重,运用各种优惠条件,积极引进名优绿色产品进入市场,同时加大绿色产品品牌的市场培育力度,鼓励开发绿色生产高新技术,不断满足绿色消费需求。

二是要按照“开放先导”发展战略,构建我市绿色内外贸经济运行体系。要根据武汉城市圈发展需要,从政策导向、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上逐步建立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品生产出口体系。要加强进口商品检验与投资审查工作,防止“病从口入”。同时积极有效收集发达国家环保标准与评估等相关信息,扩大引进绿色项目投资。要因应发达国家“绿色壁垒”建立我市绿色外贸发展战略,同时切实加强环保监管力度,加强环保国际合作和对外开放,优化外贸结构,使外经工作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是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目标,对从商品的采购、物流配送、市场销售及废品回收,到流通的组织、交易方式和营销管理等领域全面进行“绿色改造”。

———充分利用商业的窗口作用,以先进的绿色营销理念,引导和培育绿色消费。要运用各种手段,积极宣传资源价值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弘扬绿色消费的伦理精神。要在尽可能多的营销场合,广泛展示和宣传绿色伦理,鼓励人们多使用绿色产品,多支持绿色营销,不断强化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要不断营造绿色消费时尚,发展绿色消费的各种互动组织,通过专家讲座、消费经验交流、生产技术与品质介绍等,促进绿色产品的推广和绿色文化的广泛传播,引导和促进人们的绿色消费行为,培育人们的绿色消费倾向,形成有效的绿色需求,使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消费者自身受益又受到社会尊敬的社会行为。

———强化绿色产品采购管理,不断扩大绿色产品采购。商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除了高度重视并加快企业环境标准与国际接轨,搞好ISO14000的引进采用和认证申请,通过确立先进的管理制度、管理工艺、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还要严格绿色产品的标识管理。绿色标志是绿色产品通向市场的通行证,也是商贸业绿色流通的重要依据。对采购的绿色食品必须考察产品或原料产地是否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农作物果蔬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是否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产品是否符合绿色食品质量和卫生标准;产品包装、贮运是否符合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等。要按照绿色产品标准,有计划地发展一批稳定的绿色商品加工生产基地。要在绿色标识管理基础上加强绿色商品品牌化管理,定期对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和产品特性及质量进行评估与调整。要高度重视绿色标志的认证申请工作,同时自觉抵制各种不规范的商业性的绿色标志推广活动。要积极参与建设绿色商品诚信体系,抵制假冒伪劣,确保绿色市场的正常秩序。

———进一步发挥我市商贸连锁经营体系的规模化集约化经济优势。要发挥连锁经营统一进货、统一送货优势,不断减少多头进货、重复运输带来的物质损耗和商品库存流转与装卸的资源损耗。要通过合理设计物流线路、合理布局连锁经营网点,促进物流方案的不断优化。要发挥连锁超市的集约化优势,进一步扩大食品集中加工,不断减少分散加工所产生的能源材料消耗和废弃物污染;通过规模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加工成本,满足更多的绿色消费需求。要发挥连锁超市的现代物流优势,通过发展高效物流或绿色物流,减少不合理运输,减少运力损耗、空驶率和废气污染。要发挥连锁物流的供需链优势,积极协助生产部门的包装物品和废旧物品的回收。要发挥连锁经营的品牌优势,协助社会搞好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做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表率。

———要积极开展绿色营销活动,使商贸企业成为我市绿色消费的坚实后盾。广大商贸企业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取消一次性使用、降解性能差的塑料购物袋的使用,大量使用易于回收、可再生、降解、需求量大的塑料材料。要反对过度包装,提倡采用简易包装和周转包装。要开发并提供便于携带和回收、无污染且可以多次使用的购物工具,缓解废物回收压力。在营销过程中,要自觉减少排放噪音、废气、油烟等,创造绿色舒适的消费环境。要继续发展网上交易、邮购和电子商务,不断提高无纸化流通、无纸化经营和无纸化管理比重,减少流通的物质消耗和污染。要注重节约资源,大型卖场要大量采用节能照明设施,增加绿色空调配备,合理调节空调温度,避免顾客产生不适感和造成不必要的电力浪费。

———创新商贸业态和服务方式,增加绿色服务含量。要积极调整业态结构,鼓励服务类流通业态的发展,提高创意设计等服务价值在流通中的物质资源总消耗的比重。要搞好绿色信息服务工作,定期绿色产品与技术知识信息,不断引领绿色消费新潮流。营销过程中企业可以将商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积极组织工业旅游和农业旅游,发展绿色商品的体验营销。通过组织绿色生产基地的实地考察和绿色体验,使消费者获取绿色产品生产销售全过程的完整信息,进一步展示和传播绿色文化价值理念,宣传企业绿色形象,赢得消费者信任,坚定绿色消费信心。

———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新技术。在销售环节,要有计划开发和推广使用绿色产品检测技术手段,让消费者对绿色商品真正放心。在物流配送环节,要鼓励和研究各种先进的绿色物流技术,完善食品物流的冷链系统,完善各批发交易环节的商品检测及信息跟踪,为发展绿色消费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绿色消费范文篇7

论文关键词:物质主义;集体主义;计划行为理论;绿色消费行为

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价值观、环保态度、环境知识等等。其中,价值观是个人或实体所期望的超越情景的目标,这些目标的重要性有差异,能够作为个人生活或其它社会实体的指导原则。价值观对人们绿色消费行为时具有指导意义。学者们关于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较多研究(Schwatrz,1994;Homer,1988;Follows,1999;Chan,2001),大多数侧重研究集体主义价值观、内部导向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而关于物质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以及融人计划行为理论进行的研究则较少。

一、物质主义和集体主义

物质主义定义为:“全心沉迷于追求物质的需求与欲望,导致忽视精神层面的生活方式,对物质的兴趣完全表现在生活方式、意见及行为上”(Belk,1986)。换句话讲,物质主义是“消费者对获取和拥有物质财富所持有的一种价值观”。Belk对物质主义的维度研究中,将物质主义分为三种特性,其为占有欲(possessiveness)、心胸狭窄(nongenerosity)和妒忌(envy)。而在Schwarz(1992,1994)看来,集体主义社会就是公共社会,其特征是社会身份、共同承担义务和社会期望。在集体主义社会里,社会组织(团体经过集中,形成了共同的命运、共同目标和共同价值观)、个人是社会小成分,组成可供研究的组织结构。如果将个体价值观体系的结构按两个方面,即自我提升价值观(如成就、享乐和权利)和自我超越价值观(如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物质主义则属于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提高的生活价值观,它容易与其他强调集体主义(普世、仁慈和宗教)导向或自我超越的生活价值观产生冲突。在此研究基础上,William等(2005)对物质主义与个人其他价值观之间关系进行了跨文化的研究。结果显示,物质主义和个人价值观中自我超越(如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呈负相关关系。

物质主义价值观在某些国家表现的十分突出,且物质主义带来不良后果尤为明显。目前东亚国家的文化中主要表现为集体主义价值观,然而伴随各国经济的对外开放,这些国家也遭受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侵袭。因此,有必要远离物质主义,将自身的价值观引向集体主义的精神层面上来(Aric和James,2002)”。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人趋向于通过追求更多的物质来提升自身地位,而宗教价值观把集体主义价值观念放于首要地位,强调节俭,它正好与物质主义价值观冲突(Mark和William,2008)。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人们作为消费者是一个物质主义价值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结合体,他们在作出消费决策,内心是十分复杂的,而不简单受那种价值观的引导。因此,将物质主义和集体主义作为一对矛盾的价值观来研究,物质主义和集体主义(自我超越价值观)发生冲突并共同影响消费者的决策选择。

二、价值观(物质主义、集体主义)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过程

研究者已经证实了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有影响,Li(1997)发现集体主义导向对中国香港消费者的绿色产品信息搜寻和实际绿色消费行为有显著的直接影响];Larouche和Barbaro(2001)以美国北部消费者为例,研究了价值观与消费者溢价绿色消费意向之问的关系,发现只有集体主义和安全感两个价值观对溢价绿色消费意图有显著的直接影响。目前学术界主要是将环境态度、环境信念及个人规范作为中介变量来研究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

(一)价值观(物质主义、集体主义)通过环境态度影响绿色消费行为

西方研究者根据合作、帮助以及个人是否考虑组织目标等方面对集体主义进行了测量;他们对东方国家中集体主义导向的测量,表明集体主义作为一种东方传统文化价值观,反映了群体导向、和谐性质以及与他人保持一致的行为。在这些研究中,集体主义导向包含了群体目标优先、感知和谐的重要性以及和他人一致。集体主义(如普世价值、f_爱与宗教)和环境态度呈正相关关系,因为他们反映了集体的利益、对他人提升的关心、自身利益的自我超越和赋予生活意义,亦即集体主义价值观影响他们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具体评价。McCarthy和Shrum(1994)研究表明,消费者集体主义价值观对再循环利用行为的评价有显著影响,这种对再循环利用的积极的评价直接影响再循环行为。这一过程巾,集体主义通过再循环态度对再循环行为产生间接影响。价值观对具体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一般通过具体的环境态度调节,当涉及普遍意义上的绿色消费行为时,学者们引用了环境关心的概念。Kilbourne和Pickett(2008)研究物质主义价值观与绿色消费行为关系时,发现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影响个人的环境信念,进而环境信念又对环境关心产生影响,最后环境关心对个人的绿色消费行为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作用。

因此,价值观通过态度这一中间变量对绿色消费行为影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般的环境态度和具体的环境态度,至于选择哪种态度来测量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根据学者们选择的具体的绿色消费行为而定。从价值观影响绿色消费行为的结果看,物质主义价值观产生对绿色消费行为的消极的评价,最终不利于绿色消费行为的实施;而集体主义价值观产生对绿色消费行为的积极的评价,促使积极的实施绿色消费行为。

(二)价值观(物质主义、集体主义)通过环境信念、个人规范影响绿色消费行为

环境行为领域对“环境态度”的研究更偏重于考查“个体对环境和环境问题持有的普遍态度”,即考查一般层面上的态度。相关的环境态度概念,还包括环境信念、环境意识、环境关心、环境情感等等。这里环境态度变量亦指环境信念,环境信念受个体的价值观体系影响,它包含行为后果的意识和责任归属,信念再影响个人规范,个人规范是在特殊情境下对特殊行动的自我期望。个人规范来源于内在化的价值观,这种内在化规范是建立在对行为结果的意识反映和评价的基础上。

学者们研究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时,更多的是研究一般性的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的影响,一般性价值观的选择大多采用Schwatrz(1992)对价值观的分类方法,即将一般的价值观划分为两个方面:自我提升价值观和自我超越价值观,自我提升是个人把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自我超越则是个人超越自身利益,强调他人的利益;William等(2005)对Schwartz价值观划分方法进行了验证,将物质主义归于自我提升维度下,而集体主义属于自我超越范围内。学者们研究一般的价值观(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为我们研究物质主义和集体主义对绿色消费行为影响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因此,自我提升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有负向影响说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有负向影响,自我超越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有正向影响说明集体主义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有正向影响。Nordlund和Gar.viii(2002)验证了自我超越价值观、自我提升价值观和环境价值观(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问题意识以及个人规范对绿色消费行为关系的层次模型,其中个人规范调节价值观、问题意识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个人规范受到自我超越(集体主义)及问题意识的激励,进而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影响。Nordlund和Garvill(2003)进一步验证了“价值观一信念一规范”理论在减少私人汽车使用行为方面的应用,他们用路径分析方法检验价值观、问题意识、个人规范与合作意向关系这一层次模型,数据支持了假设模型:自我超越(集体主义)影响个人规范,同时义反过来影响减少私人汽车使用的意向“。Linda等(2005)将“价值观一信念一规范”理论运用到消费者对能源政策接受程度的方面,并对荷兰112个受访者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利他主义(集体主义)和利己主义(物质主义)价值观通过个人规范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三)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影响绿色消费行为

从上面分析看出,价值观通过态度、信念及个人规范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影响。但是,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是复杂的心理过程,作为矛盾价值观的结合体,消费者作出决策并不是完全由哪种价值观占主导,决策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等凶素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引人了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加以分析。Ajzen与Fishbein(1985)将理性行为理论加以延伸,提了计划行为理论,TPB分析了行为的形成过程,首先行为决定于个体的行为意图;其次,行为意图由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以及感知行为控制所决定。TPB中除了前面提到的态度外,还包含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主观规范指的是个体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亦即在预测个体行为时,那些个体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他人或团体对于个体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感知行为控制指的是个体知觉到采取某一行为的难易程度,反映个体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对于绿色消费行为,中国消费者的内部社会影响(如家庭)和外部影响(如朋友、邻居和亲戚)是主观规范的重要决定因素。当个体认为自己拥有的资源与机会越多、所期望的阻碍越少时,对行为的认知控制就越强,感知行为控制凶素发挥重要的作用。消费者消费决策时,行为不仅仅与态度、个人规范有关,还与个体主观规范、感知到的行为控制有关。

消费者做出消费决策时,往往存在物质主义价值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共存的现象,很难说清是哪种价值观支配他实施行为。作为一对矛盾价值观的结合体,具有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人暂时不会实施绿色消费行为,但同时集体主义价值观影响主观规范,强烈的主观规范可能迫使他实施该行为,此外,带有物质主义观的人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自信心非常强,对自己采取某一行为的难易程度也有较轻的估计,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采取绿色消费行为;对带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人而言,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感知采取某一行为具有困难的程度,将会遏制绿色消费行为的发生,同时,物质主义价值观使得其主观规范性很低,较低的主观规范将无助于绿色消费行为的发生。因此,消费者实施绿色消费行为还要考虑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素。

(四)自信度作为调节变量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绿色消费行为指消费领域中一切能减少环境污染、维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与作为,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绿色购买。Vermeir和Verbeke(2008)将自信度(confidence)作为态度和绿色消费倾向之间的调节变量,自信度即相信产品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功能,如果自信度很低,消费者不会特意去购买某种绿色产品。自信度作为态度和绿色?肖费倾向之间的调节变量同样适用于其他绿色消费行为当巾,如果消费者感知自身的绿色消费行为将减少环境污染,并维持环境可持续发展,该行为实施的可能性很大。

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重视和关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人们对食品的安全意识越来越强烈,对绿色食品质量的怀疑态度增强。将自信度作为调节变量衡量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更能动态的、切合实际的反映消费者对现实的关注态度。如果消费者对绿色消费食品质量带有~定的怀疑态度,无论是何种价值观的消费者,实施绿色消费行为的可能性将较弱。

三、价值观影响绿色消费行为的作用模型

以上的分析,价值观一方面通过态度、信念及个人规范这两个变量来影响绿色消费行为,但是现实生活当中,消费者决策是复杂的心理过程,绿色消费行为同时还受到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自信度的影响,自信度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当消费者面临两难抉择时,最终作出的决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图1)。

绿色消费范文篇8

上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末,西方一些国家发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政府及国际社会开始关注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众多学者纷纷对此进行研究和探索,其中以美国学者米都斯等人写的《增长的极限》反响最大。该书以大量的事实和系统的分析说明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必然会导致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人类要认真对待环境问题,使地球不仅适合于我们自己居住,同时也要适合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居住。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挪威前首相、当时的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格•H•布伦特兰的主持下,向联合国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明确指出,人类的发展应当走一条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兼顾之路。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大会结束后,各国对《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做出积极反应,根据本国的实际制定了各自的《21世纪议程》。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约有100多个国家设立了专门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1600个地方政府制定了当地的《21世纪议程》,许多国际组织将环境问题纳入了其优先工作领域。国际消费者联合会从1997年开始,连续三年开展了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消费”为主题的活动。

从此,绿色消费应运而生,并且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绿色消费的内涵与特征

绿色消费的内涵

绿色消费指人类为了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自身生存环境而提倡的一种新型消费模式。它指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态的需要,选择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商品和劳务,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意识,要求人们的消费活动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它体现了消费者科学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绿色消费的特征

绿色消费是理性消费如何评价合乎理性和道德的消费行为,可以从三个因素来分析:第一,个人的消费行为和内容是否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是否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第二,个人的消费目标和利益的实现是否损害他人的目标和利益的实现,即一个人的消费行为有没有妨碍他人的学习、生活、健康和安全,损害他人利益的消费行为就是不道德甚至是不合法的行为。第三,个人的消费行为是否败坏社会风气,损害社会利益,影响社会风尚。

和上述诸因素相联系,可以认识到,首先,绿色消费与适度消费紧密相连,是与现阶段生产力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因而更符合道德原则与审美意识,有益于社会、环境的和谐,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其次,绿色消费注重生态价值导向,人们对生态生活的追求,是人类健康生存、自由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而符合人类本性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使我们的生命更具质量和意义。再次,相对于物质型消费和精神型消费而言,绿色消费更注重精神型消费的比重。因为人的精神、灵魂等心理建构会促使人类在生命的更高层次上提升自己。我们的生活目标不仅仅是越来越高的物质享受,而应该加上更高的道德水平,以及更高的文化素养。消费应成为人类“一种有意义的、有人情味的、创造性经验”。

绿色消费是公平消费消费公正指消费主体在消费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料时,应充分考虑到其它消费主体的消费权益和消费活动对自然的影响。消费公正应包括代际消费公正与代内消费公正两大层面,不公正的消费行为理应受到伦理的谴责。

就代内公平而言,在自然面前,人类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所有人,尽管国籍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但在“只有一个地球”问题上都是平等的。因而要求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应以一种平等公正的关系共同履行对地球的责任,不能单纯从一己私利出发,对生态资源进行破坏性开采和利用,损害人类共同的、长远的利益。

就代际消费的公正与平等而言,生态伦理认为,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发展、繁衍,就要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就是当代人在满足其需要的同时,不能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当代人应尽可能给后代人留下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当代人的合理权益,如果因照顾后代人的消费而消极克制当代人的消费,也会由于消费需求的不平等而扼杀当代人在环境开发与利用上的能动性,重新使人沦为环境盲目性的奴隶。

绿色消费承认后代人与当代人享有平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要求我们在进行生活消费时,以维持整个人类的长远生存利益和根本利益为道德准则,保障后代享用能持续生存下去的自然环境和资源。这是当代人自觉意识不断提高、忧患意识不断增强,立足当代、放眼未来的明智之举。

绿色消费是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顺应了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这一趋势。绿色消费要求在承认并尊重生物和自然界价值的基础上,承认并尊重生物和自然界的生存权利,把人以外的其它生物当作人类的朋友和伙伴,与它们共享地球与生态资源,以维持人与其它生物的共同生存,促进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改变“人类中心论”、“万物皆备于人”的传统观念,重新确立人对自然的道德准则,把了解、尊重、爱、友谊、责任、权利与义务等等运用到改造自然的活动中,真正达到生态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绿色消费实际上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资源效率、消费者权利的消费模式。具体来说,从消费对象上,要求消费者选择的是未被污染或有益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从消费过程来看,节约资源、注重环保、注重生态平衡及其良性循环。从消费结果看,本着自然、健康的原则,对自己有益,对他人无害,同时对环境不会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实现可持续消费。在这种绿色消费模式下,要求消费终端避免产生垃圾并对已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利用,使得垃圾成为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促使整个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因此,绿色消费是一种顺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模式。

现阶段推行绿色消费的障碍

消费者缺乏绿色消费意识

消费者在购物时,往往只考虑质量、价格等因素,很少考虑其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更不会考虑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因而大多数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并未产生购买欲望,绿色消费者甚少。

绿色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

尽管大多数消费者缺乏绿色消费意识,但还是有少数消费者对诸如绿色食品的绿色产品有强烈的需求,但由于没有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使绿色产品的开发难度大、成本高、风险大,最终导致企业普遍缺乏绿色产品的开发力度,从而使有限的绿色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绿色产品价格偏高

绿色产品中包含着绿色成本,因为它要求企业从技术的选择、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包装方式的采用、运输仓储方式的选用、废弃物的处理,直到产品消费过程都必须注意对环境的影响,做到安全、卫生、无公害。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生产绿色产品一般要比生产传统产品多支付成本费用。因此绿色产品的成本

较高,售价也比一般产品高出30%~100%,这就会直接制约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绿色产品流通渠道不健全

目前在我国,绿色产品流通中还存在一些不必要的关卡、收费,运输中缺乏统一标志和标准,在途污染时有发生;全国尚未建立从批发到零售的绿色产品流通网络体系;绿色产品的专营商店、绿色食品和蔬菜专门摊位、绿色产品连锁店在市场上很少见甚至是空白,尚未举办影响力较大的绿色产品的展销和贸易活动。

绿色产品市场市场秩序不规范

判别绿色产品的唯一依据就是产品合法的绿色标志。但由于有关部门对“绿色食品”标志、“我国环境标志”等绿色标志宣传不力,使消费者难以认清真正的绿色产品;加上认证部门尚未形成方便、快捷、经济、易普及的检测手段;国家没有成立专门的绿色管理部门,没有一个行政机构专门负责制定绿色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等等问题,使绿色产品市场尚未形成一个完善、规范的管理体制,从而影响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

推行绿色消费的对策

政府应发挥调控作用,创造良好的绿色消费环境

政府应完善并严格执行绿色核算体系,把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绿色环保等各项指标作为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并将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命、晋级提升的重要标准。

政府应加强绿色产品的标识管理,统一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判别标准,完善绿色法规,加强绿色监管,创造良好的绿色消费环境。

政府有关部门要承担起对全民进行绿色教育的责任,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采取不同方式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培训,以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知识水平,增强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意识。

政府应将绿色产业列入国家支持性产业政策范围进行扶持,增加对绿色产业的投资,提高企业的科研与开发能力,并促进绿色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绿色企业,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清洁生产设备。完善绿色奖励政策,使绿色企业享有减免税、优惠贷款等权利。建立绿色产业发展专项投资基金和绿色银行,支持创建和发展绿色企业。

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强化绿色消费的内在驱动

政府有关部门要承担起对全民进行绿色教育的责任,使消费者能学习有关绿色消费和绿色产品的知识,正确理解绿色消费的内涵,让消费者认识到绿色消费不仅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命健康的保障,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使人们的生活消费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消费理念深入人心,绿色消费模式才能得以实现。

政府可出面组织成立具有权威性的绿色组织,通过绿色组织对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和绿色消费理念的教育宣传推广工作,让广大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观念,追求绿色消费时尚,主动选择绿色消费。

加强对消费者行为的监督控制,强化环境意识。

优化企业的绿色营销策略,提高绿色消费效果

企业要从可持续发展出发,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实施绿色营销组合策略,尤其要加强绿色产品的开发,真正保证绿色产品的绿色效果。

企业应以市场经营为导向,在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保管和运输各方面坚持绿色标准,加强对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安全控制,为消费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产品。

企业应以产业化经营为切入点,加强技术创新,努力降低产品成本,制定合理的绿色产品的价格,激发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动机。

企业应坚持诚信原则,客观宣传绿色产品,科学介绍绿色产品,提高顾客的绿色消费满意度。

强化消费者协会职能,维护消费者绿色消费权益

消费者协会应该从维护消费者权益出发,继续深化绿色消费主题活动,找准活动的切入点,注重活动效果,尤其要注意对广大农村消费者和城镇中、低收入消费者的绿色宣传与教育,真正使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

消费者协会要积极受理消费者在绿色消费中的投诉,加大维权力度,维护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权益,增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信心,促进全社会的绿色消费。

内容摘要:本文在阐述绿色消费的起源、涵义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推行绿色消费的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参考文献:

绿色消费范文篇9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提出了以绿色消费模式促进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即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构建绿色消费模式综合评价体系,构筑绿色消费的产业基础,开展绿色消费试点,构建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以绿色消费模式促进西安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西安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机制。

2005年2月28日,陕西省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颁布了《西安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报告》,指出生态化是保证城市生存安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

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西安生态文明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完善生态教育机制,提高全民生态意识。生态文明正成为人类发展的主导性、前瞻性的文明形式,也是现代及未来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但是,如果没有普及性的环境保护观念和生态意识,没有全民生活、消费等行为模式的生态化转型,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就会受到严重制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生态工程健康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要坚决制止和杜绝掠夺性开发资源的行为,实施“最小损害”甚至“零排放”、“零损害”方略,努力维系生产、生态和生活的和谐与协调。

实施生态经济,力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经济是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相一致的经济,不仅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目标,还力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建立政策和法律体系,创新生态文明建设运行机制。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最根本的是对政府的制度设计。政府必须遵循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顺序,大力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大环境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力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以绿色消费模式促进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绿色消费做为一个切入点,能对生产、流通、消费、处理全过程的生态化起推动作用。绿色消费模式是绿色消费内容、结构和方式的总称,是一定社会形态和生产关系下绿色消费者(包含生产性消费者和生活消费者)与绿色消费资料的结合方式,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和防止污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下,考虑保护自身健康和群体利益,对绿色产品和服务进行的一种理性消费方式,是一种体现绿色文明、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消费模式。

绿色消费体现了西安“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和本质。绿色消费的特征是保护生态和最有效地利用资源,绿色消费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结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向绿色化转型。西安市工业起步相对较晚,发展水平不高。同时工业内部的污染排放量不断上升,资源利用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在全球经济绿色化、生态化的趋势下,西安要想发挥后发优势,就决不能再重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应将绿色消费贯彻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环境友好型产品,探索一条符合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物质和能量有效组合利用以及工业生态系统稳定协调的工业发展新模式,为区域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利润源,在保证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同时,确保质量和效益的稳步提高。

绿色消费是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动力。首先,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生产者放弃高能耗、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模式,努力节约资源,推动清洁生产,采取措施对资源及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绿色消费的导向作用下,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其次,新绿色产业的涌现,通过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形成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

以绿色消费模式促进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了促进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和消费行为的成熟,进而推动企业的绿色营销活动及构建西安生态文明的微观基础,应该从政府、企业、消费者等不同层面出发,明确各自的定位,发挥各自的职能,建立起西安城市圈绿色消费体系。

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并加强规划指导。政府应将绿色消费模式列入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绿色消费的发展目标、重点、措施、推进步骤等。鼓励引导各区结合实际,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绿色消费模式。组织开展立法调研,尽快制定有关废弃物再生、垃圾分类回收、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有效利用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加大财税、融资政策扶持促进力度,激发企业有效利用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市民回收有用物质的积极性。建立绿色营销鼓励基金,对评比达标的绿色商业企业给予资金补贴,降低绿色商品销售价格。运用价格杠杆促进绿色消费,探索实行差别电价、差别水价政策。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及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绿色产业。完善绿色奖励政策,通过建立“西安绿色产业发展专项投资基金”和“西安绿色银行”等方式,支持创建和发展绿色企业。

营造绿色消费氛围以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多渠道、多形式进行绿色消费宣传教育,全面推广节约资源模式和文明健康、简约环保的生活方式。注重对市民的环保教育,将资源环境课程纳入社区宣传教育体系。注重对青少年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鼓励公众,特别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士,建立和发展致力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非政府社团组织、志愿者组织,从事环保知识的普及宣传、环保活动的组织开展等社会工作。只有让全社会充分认识绿色消费的意义和绿色消费带来的好处,才能使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才能在陕西省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构建绿色消费模式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科学的绿色消费模式综合评价体系,以这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评价体系引导各级部门的工作。该体系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绿色消费环境状况,包括绿色化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指标;区域绿色产业机构指标;绿色经济及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二是绿色产品经营状况和效率质量状况。包括绿色产品结构和数量;绿色资产收益率;绿色生产效率等指标。三是绿色流通渠道状况。包括绿色产品流通的种类、数量、规模,及其绿色销售专店的设立,建立绿色网络流通体系,绿色通道的建立。四是法制环境状况。包括价格法律及各种法规对绿色产品发展的支持政策规章等。五是地方政府支持绿色产品研制开发的情况。包括地方政府参与制定的绿色产品发展战略情况;地方政府改善绿色消费投资的环境,支持绿色商品发展的具体措施等。

构筑绿色消费的产业基础。培育引导绿色消费,建立适应绿色消费要求的现代产业结构是基础。要用高新技术改造和装备传统制造业,加快推进节能环保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推广和应用,开发出一批绿色工业产品,促进西安市绿色消费的提档升级。要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农业,促进生态农业发展。通过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绿色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运用,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绿色农产品和安全食品。要抓住新能源成为世界投资新热点的机遇,成立负责新能源招商引资的工作专班,加大对世界新能源投资动向的关注和研究,策划、引进、实施一批新能源项目,促进清洁能源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陈建锋.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J].求实.2008(8)

绿色消费范文篇10

关键词:物质主义;集体主义;计划行为理论;绿色消费行为

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价值观、环保态度、环境知识等等。其中,价值观是个人或实体所期望的超越情景的目标,这些目标的重要性有差异,能够作为个人生活或其它社会实体的指导原则。价值观对人们绿色消费行为时具有指导意义。学者们关于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较多研究(Schwatrz,1994;Homer,1988;Follows,1999;Chan,2001),大多数侧重研究集体主义价值观、内部导向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而关于物质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以及融人计划行为理论进行的研究则较少。

一、物质主义和集体主义

物质主义定义为:“全心沉迷于追求物质的需求与欲望,导致忽视精神层面的生活方式,对物质的兴趣完全表现在生活方式、意见及行为上”(Belk,1986)。换句话讲,物质主义是“消费者对获取和拥有物质财富所持有的一种价值观”。Belk对物质主义的维度研究中,将物质主义分为三种特性,其为占有欲(possessiveness)、心胸狭窄(nongenerosity)和妒忌(envy)。而在Schwarz(1992,1994)看来,集体主义社会就是公共社会,其特征是社会身份、共同承担义务和社会期望。在集体主义社会里,社会组织(团体经过集中,形成了共同的命运、共同目标和共同价值观)、个人是社会小成分,组成可供研究的组织结构。如果将个体价值观体系的结构按两个方面,即自我提升价值观(如成就、享乐和权利)和自我超越价值观(如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物质主义则属于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提高的生活价值观,它容易与其他强调集体主义(普世、仁慈和宗教)导向或自我超越的生活价值观产生冲突。在此研究基础上,William等(2005)对物质主义与个人其他价值观之间关系进行了跨文化的研究。结果显示,物质主义和个人价值观中自我超越(如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呈负相关关系。

物质主义价值观在某些国家表现的十分突出,且物质主义带来不良后果尤为明显。目前东亚国家的文化中主要表现为集体主义价值观,然而伴随各国经济的对外开放,这些国家也遭受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侵袭。因此,有必要远离物质主义,将自身的价值观引向集体主义的精神层面上来(Aric和James,2002)”。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人趋向于通过追求更多的物质来提升自身地位,而宗教价值观把集体主义价值观念放于首要地位,强调节俭,它正好与物质主义价值观冲突(Mark和William,2008)。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人们作为消费者是一个物质主义价值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结合体,他们在作出消费决策,内心是十分复杂的,而不简单受那种价值观的引导。因此,将物质主义和集体主义作为一对矛盾的价值观来研究,物质主义和集体主义(自我超越价值观)发生冲突并共同影响消费者的决策选择。

二、价值观(物质主义、集体主义)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过程

研究者已经证实了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有影响,Li(1997)发现集体主义导向对中国香港消费者的绿色产品信息搜寻和实际绿色消费行为有显著的直接影响];Larouche和Barbaro(2001)以美国北部消费者为例,研究了价值观与消费者溢价绿色消费意向之问的关系,发现只有集体主义和安全感两个价值观对溢价绿色消费意图有显著的直接影响。目前学术界主要是将环境态度、环境信念及个人规范作为中介变量来研究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

(一)价值观(物质主义、集体主义)通过环境态度影响绿色消费行为

西方研究者根据合作、帮助以及个人是否考虑组织目标等方面对集体主义进行了测量;他们对东方国家中集体主义导向的测量,表明集体主义作为一种东方传统文化价值观,反映了群体导向、和谐性质以及与他人保持一致的行为。在这些研究中,集体主义导向包含了群体目标优先、感知和谐的重要性以及和他人一致。集体主义(如普世价值、f_爱与宗教)和环境态度呈正相关关系,因为他们反映了集体的利益、对他人提升的关心、自身利益的自我超越和赋予生活意义,亦即集体主义价值观影响他们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具体评价。

McCarthy和Shrum(1994)研究表明,消费者集体主义价值观对再循环利用行为的评价有显著影响,这种对再循环利用的积极的评价直接影响再循环行为。这一过程巾,集体主义通过再循环态度对再循环行为产生间接影响。价值观对具体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一般通过具体的环境态度调节,当涉及普遍意义上的绿色消费行为时,学者们引用了环境关心的概念。Kilbourne和Pickett(2008)研究物质主义价值观与绿色消费行为关系时,发现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影响个人的环境信念,进而环境信念又对环境关心产生影响,最后环境关心对个人的绿色消费行为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作用。

因此,价值观通过态度这一中间变量对绿色消费行为影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般的环境态度和具体的环境态度,至于选择哪种态度来测量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根据学者们选择的具体的绿色消费行为而定。从价值观影响绿色消费行为的结果看,物质主义价值观产生对绿色消费行为的消极的评价,最终不利于绿色消费行为的实施;而集体主义价值观产生对绿色消费行为的积极的评价,促使积极的实施绿色消费行为。

(二)价值观(物质主义、集体主义)通过环境信念、个人规范影响绿色消费行为

环境行为领域对“环境态度”的研究更偏重于考查“个体对环境和环境问题持有的普遍态度”,即考查一般层面上的态度。相关的环境态度概念,还包括环境信念、环境意识、环境关心、环境情感等等。这里环境态度变量亦指环境信念,环境信念受个体的价值观体系影响,它包含行为后果的意识和责任归属,信念再影响个人规范,个人规范是在特殊情境下对特殊行动的自我期望。个人规范来源于内在化的价值观,这种内在化规范是建立在对行为结果的意识反映和评价的基础上。

学者们研究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时,更多的是研究一般性的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的影响,一般性价值观的选择大多采用Schwatrz(1992)对价值观的分类方法,即将一般的价值观划分为两个方面:自我提升价值观和自我超越价值观,自我提升是个人把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自我超越则是个人超越自身利益,强调他人的利益;William等(2005)对Schwartz价值观划分方法进行了验证,将物质主义归于自我提升维度下,而集体主义属于自我超越范围内。学者们研究一般的价值观(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为我们研究物质主义和集体主义对绿色消费行为影响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因此,自我提升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有负向影响说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有负向影响,自我超越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有正向影响说明集体主义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有正向影响。Nordlund和Gar.viii(2002)验证了自我超越价值观、自我提升价值观和环境价值观(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问题意识以及个人规范对绿色消费行为关系的层次模型,其中个人规范调节价值观、问题意识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个人规范受到自我超越(集体主义)及问题意识的激励,进而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影响。Nordlund和Garvill(2003)进一步验证了“价值观一信念一规范”理论在减少私人汽车使用行为方面的应用,他们用路径分析方法检验价值观、问题意识、个人规范与合作意向关系这一层次模型,数据支持了假设模型:自我超越(集体主义)影响个人规范,同时义反过来影响减少私人汽车使用的意向“。Linda等(2005)将“价值观一信念一规范”理论运用到消费者对能源政策接受程度的方面,并对荷兰112个受访者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利他主义(集体主义)和利己主义(物质主义)价值观通过个人规范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三)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影响绿色消费行为

从上面分析看出,价值观通过态度、信念及个人规范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影响。但是,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是复杂的心理过程,作为矛盾价值观的结合体,消费者作出决策并不是完全由哪种价值观占主导,决策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等凶素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引人了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加以分析。Ajzen与Fishbein(1985)将理性行为理论加以延伸,提了计划行为理论,TPB分析了行为的形成过程,首先行为决定于个体的行为意图;其次,行为意图由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以及感知行为控制所决定。TPB中除了前面提到的态度外,还包含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主观规范指的是个体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亦即在预测个体行为时,那些个体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他人或团体对于个体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感知行为控制指的是个体知觉到采取某一行为的难易程度,反映个体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对于绿色消费行为,中国消费者的内部社会影响(如家庭)和外部影响(如朋友、邻居和亲戚)是主观规范的重要决定因素。当个体认为自己拥有的资源与机会越多、所期望的阻碍越少时,对行为的认知控制就越强,感知行为控制凶素发挥重要的作用。消费者消费决策时,行为不仅仅与态度、个人规范有关,还与个体主观规范、感知到的行为控制有关。

消费者做出消费决策时,往往存在物质主义价值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共存的现象,很难说清是哪种价值观支配他实施行为。作为一对矛盾价值观的结合体,具有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人暂时不会实施绿色消费行为,但同时集体主义价值观影响主观规范,强烈的主观规范可能迫使他实施该行为,此外,带有物质主义观的人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自信心非常强,对自己采取某一行为的难易程度也有较轻的估计,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采取绿色消费行为;对带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人而言,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感知采取某一行为具有困难的程度,将会遏制绿色消费行为的发生,同时,物质主义价值观使得其主观规范性很低,较低的主观规范将无助于绿色消费行为的发生。因此,消费者实施绿色消费行为还要考虑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素。

(四)自信度作为调节变量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绿色消费行为指消费领域中一切能减少环境污染、维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与作为,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绿色购买。Vermeir和Verbeke(2008)将自信度(confidence)作为态度和绿色消费倾向之间的调节变量,自信度即相信产品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功能,如果自信度很低,消费者不会特意去购买某种绿色产品。自信度作为态度和绿色?肖费倾向之间的调节变量同样适用于其他绿色消费行为当巾,如果消费者感知自身的绿色消费行为将减少环境污染,并维持环境可持续发展,该行为实施的可能性很大。

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重视和关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人们对食品的安全意识越来越强烈,对绿色食品质量的怀疑态度增强。将自信度作为调节变量衡量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更能动态的、切合实际的反映消费者对现实的关注态度。如果消费者对绿色消费食品质量带有~定的怀疑态度,无论是何种价值观的消费者,实施绿色消费行为的可能性将较弱。

三、价值观影响绿色消费行为的作用模型

以上的分析,价值观一方面通过态度、信念及个人规范这两个变量来影响绿色消费行为,但是现实生活当中,消费者决策是复杂的心理过程,绿色消费行为同时还受到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自信度的影响,自信度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当消费者面临两难抉择时,最终作出的决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