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8:05:26

绿色化

绿色化范文篇1

政策激励稳中精进

公开资料显示,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于1992年。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我国政府相续颁布了若干相关纲要、导则和法规,大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2006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我国正式颁布;2012年5月,《关于加快推动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2013年,国家及地方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出台;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发展战略与目标要求;2019年8月1日,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正式实施。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国家层面及地方鼓励推进绿色低碳建筑的推进力度的新政策更是频出。2020年11月,7部门联合《关于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2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星级绿色建筑持续增加,既有建筑能效水平不断提高,住宅健康性能不断完善,装配化建造方式占比稳步提升,绿色建材应用进一步扩大,绿色住宅使用者监督全面推广,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绿色建筑创建活动,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2021年6月,15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县城新建建筑要落实基本级绿色建筑要求,鼓励发展星级绿色建筑;加快推行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节水标准,加强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提高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印发,明确“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推动建筑材料循环利用;发展绿色农房。”政策大力激励,让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倍受鼓舞,并在稳中精进中积极推动建筑“绿色化”,使得绿色建筑在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友好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初步显现,形成了一批示范项目和标杆项目。

节能低碳助力“双碳”

2020年,我国新建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重为77%,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累计到2.47万个,建筑面积超过25.69亿平方米,装配式建筑也实现增长,超额实现“十三五”时期绿色建筑发展目标。2021年,我国累计建成绿色建筑85亿平方米,已为“十四五”时期绿色建筑发展开好局、起好步。随着规模化发展,节能减碳、减少不可再生资源使用,绿色建筑对能耗降低、环境保护起到的正向推动作用逐渐凸显。和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充分地利用地热、太阳能、风能,能耗可以降低70%~75%。“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绿色建筑如何继续发力建筑节能减排,备受期望。2022年3月,《“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简称《规划》)出台,明确“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将全面建成绿色建筑,建筑用能结构逐步优化,能耗和碳排放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建设发展方式,为城乡建设领域2030年前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7月,《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出台,再次提及“全面提高绿色低碳建筑水平”与“建设绿色低碳住宅”两大要求,明确“到2025年城镇地区新建建筑亦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并持续推进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点城市建设,到2030年实现整体能效提升20%以上。”为推动“十四五”时期绿色建筑高水平发展提供了支撑,也为实现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提供了重要举措。细化《规划》目标,到2025年,我国将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平方米以上,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全国新增建筑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0.5亿千瓦以上,地热能建筑应用面积1亿平方米以上,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建筑能耗中电力消费比例超过55%。值得关注的是,为了实现目标,《规划》提出了加强高品质绿色建筑建设、完善绿色建筑运行管理制度、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水平等九大重点任务。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超低与近零能耗建筑建设,到绿色建造的装配式建筑、能源替代提升能源效率,全面提升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水平,“十四五”时期我国绿色建筑必定会在节能低碳方面绽放光彩,助力“双碳”战略目标早日实现。

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

绿色化范文篇2

我们主要从常量实验改小量、微量半微量实验、水相反应和无溶剂反应、溶剂的回收利用、实验设备的串联使用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微量半微量实验方面,我们主要对甲基橙的制备、香豆素-3-羧酸的制备和內型[2.2.1]-2-庚烯-5,6-二羧酸酐的合成进行了改进,这几个合成实验的共同点是产物均为固体,都可以通过重结晶进行提纯,无需蒸馏等操作,即使进行微量半微量改进,学生仍然可以得到相应的固体产品。在甲基橙合成实验中,对氨基苯磺酸的用量从5mmol降到了1mmol,只需要称取0.21g即可,N,N-二甲基苯胺,亚硝酸盐,浓盐酸等试剂也相应的减少为原来的五分之一。最终可以得到大约0.25g左右的甲基橙粗产品,进一步重结晶提纯,可得到0.2g左右的产品。

由于醋酸酐是易制毒的管制化学品,购买和使用困难,我们改用水杨醛和丙二酸酯的Knoevengel缩合反应制备香豆素-3-羧酸。水杨醛用量由原来2.5g的常规用量,减少为0.5g的半微量用量,丙二酸酯、浓盐酸、催化剂等也相应的减少为原来的五分之一,可以得到0.6g左右的香豆素-3-甲酸酯,然后进一步水解酸化,可得到0.4g左右的香豆素-3-羧酸粗产品。在利用Diels-Alder反应制备內型降冰片的实验中,常量用量一般为2g马来酸酐固体和2mL环戊二烯,改为微量实验后,用量分别为0.2g马来酸酐固体和0.2mL环戊二烯,乙酸乙酯和石油醚分别用1.0mL即可。反应容器由原来的烧瓶改为15mL的试管,其他操作不变,最终可以得到0.2g左右的降冰片产品。以上这些实验均为微量半微量实验,所用实验仪器为微量反应仪器,体积容量等比常规实验要小很多,这对学生操作要求更高,需要课前进行认真预习,课上细心操作,稍有操作不当,则不能得到产品。通过实践发现,微量半微量实验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改为微量半微量实验,实验所需的药品、试剂、酸碱等都大为减少,实验所产生的化学废弃物也明显减少,降低了实验教学成本,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水相反应和无溶剂反应是绿色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减少反应中有机溶剂的消耗量。我们参考查[3]等人的水相合成步骤,并加以改进,把水相中Barbier-Grignard反应作为一个基本实验。烯丙基溴和活化锌粉现场生成的有机锌试剂可与新蒸的苯甲醛亲核加成得到二级醇产物。本实验用到萃取、干燥、旋蒸、柱色谱分离等操作,我们把萃取用的乙酸乙酯用旋转蒸发仪蒸馏出来以后,加以收集,用于下个班级的萃取之用,实现了有机溶剂的循环利用,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污染。另外,我们参考张等人的报道[4],引入了无溶剂法氧化制备苯甲酸反应,通过该反应,学生了解了绿色化学中的无溶剂反应,并且可以顺利得到苯甲酸固体产物。

在溶剂的回收利用方面,主要对柱色谱和萃取所产生的废乙醇、乙酸乙酯、石油醚等溶剂,通过收集、利用旋转蒸发仪蒸馏纯化以及标准样品标定等步骤,进行回收利用,100多个班级实验所用部分溶剂,有近一半的用量可以使用所回收的溶剂,且不影响实验效果,每年可以节省几十万元溶剂费,并且显著减少了废液排放。新疆地区干旱缺水,水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在有机实验中,蒸馏和回流是最常用的操作,这都要用到冷凝水。冷凝水实际上是干净的自来水,一节课回流或者蒸馏30分钟,即使冷凝水是中等流速,一个30人的班级也可消耗900升干净的自来水,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我们设计了串联冷凝装置,同一试验台的学生将所有的回流冷凝管或直型冷凝管用橡胶管进行串联,只开启一个水龙头,这样自来水的用量直接降为原来的四分之一。在冷凝出水口末端,我们用大的储水装置储存流出的冷凝水,用于后续的仪器洗涤等用途,这进一步节约了水资源,通过这些改进明显提高了大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

通过实验化学的绿色化改革研究实践,将当代绿色化学技术与传统实验化学相结合,通过微量半微量反应、水相/无溶剂反应、以及溶剂、冷凝水回收等创新,大大降低了实验成本,节约了资源,减少了排放。同时,明显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水平和环保意识,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LiCJ.Tetrahedron,1996,52(16):5643.

[2]靳通收,王爱卿,张建设,等.有机化学,2006,26(12):1723.

[3]查正根,郑小琦,汪志勇.大学化学,2009,24,40.

绿色化范文篇3

1无机化学实验室绿色化的必要性及意义

无机化学实验是无机化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无机化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得化学经验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媒体和手段,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近年来由于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做实验的学生也相应增加,实验室产生的废弃液也随之增加。无机化学实验为我校中药学、药学、制药学专业大一新生开设的基础实验课,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其中,实现无机化学实验室的绿色化,不仅能使教师在良好的环境中工作、学习,而且使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绿色化学的教育,这对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及资源的观念,提高他们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药学无机化学实验室的绿色化途径

2.1将绿色化教育融于无机实验教学中

无机化学实验为大一新生第一学期的一门化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将与环境化学有关的知识与药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无机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及行为,充分认识环境保护对人类未来的重要性。并同时在实验室进行安全、环保教育,加强废弃物处理方法、技术教育,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无机物造成的常见污染及治理方法和防范措施,并通过规范化的实验操作、流程,节约药品并减少环境污染,引导学生自己寻求治理污染的新途径。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的同时,也认识到一些化学药品的危险性以及它们给环境带来的危害,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环保意识。

2.2以实验室绿色化建设为指导思想对实验进行统筹设计

无机化学实验室绿色化建设必须从源头抓起:即从源头上减少有毒有害废弃物的数量。具体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科学、合理、统筹地设计学生实验方案,减少现象重复和药品资源的浪费,减少药品的用量。对所要开设的所有药学无机实验整体统筹,合理安排次序,尽量能将一些实验串联起来,可以实现某些产物或副产物回收、或再利用。每一次实验安排都要进行优化考虑,尽可能达到:实验材料廉价易得,实验过程中无副反应或副反应产物较少。无机实验反应过程中使用的试剂、溶剂、催化剂等尽可能无毒无害,反应产出物尽量无毒或毒害性小并易处理,反应条件尽可能温和等。

2.3积极采用微型无机化学实验

所谓微型化学实验[1],就是通过使用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来获得尽可能多的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与技术。微型化实验具有降低污染、减少教学经费,并能缩短教学实验时间的优点。无机化学实验微型化对环境保护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主要表现在:无机化学实验内容主要是一些无机化合物的性质检验实验,所需试剂品种及用量都较多,对实验室及周边环境污染较大。如果采用微型化实验,既降低了水、电等能源的消耗,又可以减少“三废”的排量。而且虽然化学试剂用量少,但实验现象及结果仍可以达到准确、明显的效果。

2.4采用先进的技术、仪器,减少环境污染

目前,使用计算机技术的CAI教学已成为全国各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2],此法具有教学和辅助教学的双重功能。在药学无机化学实验中,对那些化学试剂、溶剂用量比较大且在整个实验中废弃物排放量比较大、处理废弃物存在困难的实验,或对于必须做但又需要用到有毒有害的药品,以及药品昂贵或易挥发、易引起燃烧、爆炸等危险,会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的实验,可改为CAI教学,以模拟仿真的方法来完成,或采用比较先进的、可减少污染的仪器进行实验[3]。

2.5科学、合理地处理实验废弃物

药学无机化学实验室的废弃物种类相对较多,学生实验结束后,必须对其废弃物进行区别处理,根据废弃物的不同状态及性质,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4]。对于固体实验药品,无论剩余多少一律回收,可留作下次实验使用。对于那些无毒、无污染的杂物,教师应要求放入指定的垃圾桶,不要随便丢放,集中后倒入指定的处理地点。对于实验过程中的固体生成物,能综合利用的尽量回收后利用,不能综合利用的,就需要在回收后进行处理。对于那些有毒废渣、废液等药品,应该放入药品回收缸中,积累到一定量后集中处理。

2.6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

建设绿色化的药学无机实验室,单靠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显然是不够的,还应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大一新生中,有多数学生在中学化学学习过程中根本没机会自己动手做实验,有的甚至没进过化学实验室,所以安全、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只靠老师在实验课上的强调不能达到实验室绿色化的目标。有了学校制定的实验室规章制度,就有了教育学生的标准,会更有利于实验室绿色化建设[5]。

绿色化范文篇4

关键词:城镇化;空间溢出效应;绿色生产效率;两区制;长江经济带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程的加快,过度追求产量的农业粗放式生产造成了土壤肥力下降与耕地资源破坏,农业绿色发展遭受巨大挑战[1]。工业化和城镇化产生的污染物逐步向农村转移,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逐步加剧,农村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同时,与农业技术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正通过大气、水和农产品等途径扩散至劳动力和耕地,导致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率持续下降[2,3]。面对资源枯竭和环境容量约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障碍,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是实现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之所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主要有:农村教育、农业保险、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和异质性人力资本等[2—4]。也有部分文献开始关注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但是,由于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样本年限存在差异,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尚未得出一致结论[5,6]。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2008—2017年12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同时采用两区制模型检验省域内外的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非对称效应,深入分析由于地级市所处省域的异质性造成的城镇化溢出效应的差异。

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城镇的就业岗位缺口和优越的生存环境吸引农村地区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至非农部门,其身份也由农产品生产者逐渐转变成农产品消费者[7],这部分群体衍生出的高质农产品需求会诱导农户改变传统粗放式经营方式向农业绿色生产方式转型,进而推动区域农业绿色发展[8]。此外,城镇化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挤压农业用地,造成农村可用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但也推动着大量城镇资本逐步回流至农村,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促进农业向集约化生产转型,进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提升了农业绿色生产效率[9]。假设1: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城镇化是工业和服务业集聚的空间载体,不仅能够吸引周边地区人口、资本等要素向城市集聚,城镇化发展成果也会通过回波效应向相邻地区溢出,推动相邻地区的发展。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地区之间存在空间相关性,且由相关性引致的溢出效应和外部性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10]。一方面,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劳动人口的流动深化了城乡间信息、知识和资本的转移和传播,会显著推动相邻地区间农业生产知识的交流,革新地区农业生产观念,激发农业技术创新,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专业生产信息嵌入生产环节,最终显著提高农业绿色生产效率[11]。另一方面,随着中央环保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强,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环境治理意识会逐步增强,且中央政府将环境因素纳入官员考核体系中,出于相邻地区间官员考核竞争机制的压力,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地区会出台较严的环境治理条例,不仅会促进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也会对邻近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从而促进地区间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提高[12]。假设2:城镇化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对相邻地区的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由于地区基础和发展条件不同,我国不同地级市间城镇化发展程度具有显著差异,因此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在不同地区也会有所不同[13]。假设3: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不同地区存在异质性,即地区间非对称效应显著存在。

2研究设计

2.1空间计量模型

空间计量模型主要有SEM(空间误差模型)、SAR(空间自回归模型)等形式。其中,SAR模型主要用于研究相邻地区的行为直接对整个系统内其他地区产生的影响,其数学表达式为:

2.2两区制模型设定

为了研究不同地级市间由于解释变量变化对其他邻近地区被解释变量产生的影响,本文以SLX模型为基准模型。空间权重矩阵W为经过行标准化处理后的地理邻接矩阵。其中,Ω1和Ω2分别代表省域内相邻地级市和省域外相邻地级市解释变量对本市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系数。Wij1和Wij2分别为空间权重W1和W2的矩阵元素,wij1=1表示地区i和地区j相邻且位于相同省份,其他则为0;wij2=1表示地区i和地区j相邻但位于不同省份,其他则为0。

2.3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

本文的数据为2008—2018年长江经济带12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其中基础性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历年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及EPS数据库,对于个别缺失的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补充。(1)被解释变量为农业绿色生产效率(LTE)。本文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将农业碳排放这一非期望产出引入该模型,假设第i个地区在第t年的农业生产中有m种投入,共计r种产出(r1为期望产出,r2为非期望产出,r=r1+r2),本文在参考相关指标的基础上[4,5,14],最终选择的投入产出指标如表1所示。根据式(7)可求出农业绿色生产效率。

3实证结果分析

3.1空间自相关分析

为测度城镇化率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况,本文使用全局Moran’sI计算其空间相关性,通过计算局部Moran’sI来分析其局部变化趋势和各地市与邻近地区的局部空间相关性。其计算公式为:图1为2008—2018年城镇化率的Moran’sI柱状图,图1表明城镇化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2008—2010年空间自相关程度呈现上升态势,表明城镇化率较高的地级市发挥其溢出效应带动邻近地区城镇化的发展;2011—2013年空间自相关程度稳步回落;2014—2018年,空间自相关程度呈现波动增长的态势,空间集聚逐步加强。本文根据LISA聚类分布图(图略)分析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市城镇化发展的局部变化趋势,LISA聚类主要分为高-高(H-H)、高-低(H-L)、低-高(L-H)、低-低(L-L)四类集聚区域。2008—2018年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市的城镇化发展状况发生明显变化,H-H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该地区经济发达,资源禀赋优势推动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对邻近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具有带动作用,呈现较为明显的扩散效应,该集聚类型的地级市数量持续上升;L-L集聚区主要集中在资源匮乏、地理环境较差的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改善,集聚区分布的地市级数量逐渐减少。L-H和H-L集聚区分布的地级市数量逐步增多,表明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级市和较低的地级市在分布上较为集中。

3.2回归分析

3.2.1基准回归结果本文首先对不考虑空间相关性的基准模型进行回归,并通过Hausman检验判断使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结果显示,Hausman检验的χ=18.93,在1%的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因此基准回归模型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更优。由表2可知,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产生正向影响,农业机械投入强度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产生负向影响,作物种植结构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产生正向影响。3.2.2空间计量模型回归下页表3为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城镇化与农业绿色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结果。模型(3)中,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空间反应系数为0.026,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相邻地级市间的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模型(4)和模型(6)中,农业机械投入强度的空间反应系数均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相邻地级市的农业机械投入强度对本市的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存在负向溢出效应。由于空间杜宾模型(SDM)和空间杜宾误差模型(SDEM)估计的参数结果并不能直接反映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的大小,所以本文采用偏微分方程计算相关模型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结果见下页表4。由表4可知,采用SDM模型和SDEM模型时,本市城镇化水平均对本市农业绿色生产效率产生正向影响,这与前文结论保持一致。根据表3的结果可知,SDEM模型与SDM模型的PseudoR2分别为0.014和0.053,说明SDM模型优于SDEM模型。SDM模型的结果显示,本市城镇化水平对邻市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影响程度大小为0.151,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3.2.3省域间非对称效应分析本文采用两区制的省域间非对称效应检验省域内外相邻地级市城镇化水平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见下页表5。由表5可知,城镇化水平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在5%的水平上具有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046,与前文的估计结果基本保持一致。另外,省域内相邻地级市的城镇化水平对本市的农业绿色生产效率产生正向影响,但不显著。省域外相邻地级市的城镇化水平对本市的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在1%的水平上产生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081。根据表5给出的区制1与区制2的非对称效应的t检验结果可知,省域内相邻地级市和省域外相邻地级市的城镇化水平对本市的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效果具有显著差异,前者的空间溢出效应小于后者。可能的原因是省域内各地级市由于受到相同省级政府政策管控的影响,会导致省域内地级市城镇化发展模式和进程的趋同性,省域内地级市间相互影响和协调的效果被弱化,部分溢出效应的影响效果会降低。而随着省域外相邻地级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会对本市迅速产生虹吸效应和溢出效应,受限于不同省域间地级市发展水平的差异,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级市农业人口逐渐转移至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农业资源的消耗速度和农业面源污染均会持续下降,地级市农业绿色生产效率逐步提升。

4结论

绿色化范文篇5

摘要:近年来,物流业的发展异军突起,有效刺激了各地经济的发展。但是,物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各地环境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致使环境恶化程度不断加深。因此,绿色物流应运而生。文章分析了绿色物流时代内涵,指出了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0引言

发展绿色物流是社会发展的潮流,更是我国当前提出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了人类生活环境的破坏,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因此,物流企业必须树立绿色观念,从事绿色经营,发展能促进经济和消费健康持续发展的现代绿色物流,即向绿色物流转变,做到物流与环境共生存,与社会共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1绿色物流的科学内涵

绿色物流是20世纪后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结合我国当前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物流具有新的时代内涵[1]。绿色物流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外部成本内部化理论以及物流绩效评价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新的物流发展观,它的目标是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并减少资源的消耗,运用先进的物流技术,科学的系统规划,并使物流作业环节绿色化的控制与管理过程。具有资源节约、低能量消耗、可循环利用等特点,对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2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政策法规不健全,资源浪费较严重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制定并颁布了很多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但针对物流行业污染环境问题几乎处于缺失状态。另外,现在我国的管理部门管理职责划分不明确,多方部门的共同管理造成物流行业的发展混乱,致使物流基地重复建设,造成物流资源的分散和浪费。同时,各级政府在制定物流规划时只注重本地区的利益和短时期的利益,而忽视长期发展,导致物流行业秩序混乱,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2.2基础设施不完善,技术管理水平低一方面,基础设施绿化水平不高,配套性、兼容性比较差,如在使用的搬运工具中,人工搬运车、手推叉车和普通起重设备占到70%以上,而自动叉车等现代化的搬运工具却很少[2]。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物流技术和物流行业绿色化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如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等,这使我国物流行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发展缓慢,影响了运输工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以及仓储设施的空间利用率。另外,在物流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环节等“软”技术方面上,我国绿色物流也存在较大差距。

2.3作业环节不科学,各种污染较严重首先是货运网点及配送中心布局不够合理,经常导致货物迂回运输,增加了车辆燃油消耗,加剧了废气污染和噪音污染。其次,使用包装材料不合理。目前,通常使用的塑料袋、玻璃瓶、易拉罐等包装品种,不仅消耗了有限的自然资源,而且使用后会给自然界留下长久的污染物。第三,不科学的流通加工方式对环境造成污染。由消费者分散进行的流通加工,资源的利用率普遍较低,其产生的废弃物没有进行统一回收再利用,而是随意堆积造成废弃物污染。

2.4思想观念不更新,绿色观念较淡薄绿色物流的理念尚未完全确立,人们对它的认识非常有限,一些政府领导对绿色物流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思想上,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片面追求局部效应和短期经济效益。不少企业经营者甚至认为绿色物流只是一种环保理念,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能为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还会增加物流成本。众多消费者则认为发展绿色物流是政府和企业的事情,与己无关。

2.5人员素质不够高,专业人才较缺乏目前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比较落后,在高等院校中开设物流专业课程的较少,研究生教育则还处于起步阶段,物流职业教育则鱼目混杂,水平不高,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仍然以短期速食为主要方式。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微乎其微。资料表明,现阶段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缺乏专业知识做指导,普遍没有职业资格证书,多由计算机和管理方向专业的人员承担。上述问题说明,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还任重而道远。

3绿色物流的发展对策

针对上述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绿色物流的实践,提出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如下建议:

3.1发挥政府作用,健全政策法规首先,政府要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货车运输量的增加是物流行业污染环境的主要原因。政府应该从源头上加以控制。例如,治理车辆的废气排放、限制城区货车行驶路线等。其次,应该限制交通量。通过政府的指导作用,促进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统筹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第三,应该控制交通流。通过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建立都市中心环状道路,减少交通堵塞,提高配送效率,达到环保目的。同时,政府可以通过“绿色补贴”或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物流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环保设备,实施资源循环利用。

3.2改进作业环节,实施绿色物流一是选择绿色运输策略,合理规划网点及配送中心,改变运输方式,尽量实施共同配送,吸取铁路、汽车、船舶、飞机等各种运输方式的长处,实行多环、多区段、多运输工具相衔接的运输方式,提高配送效率,降低废气排放量,减少污染。二是提倡绿色包装。采用可降解、易回收再生的包装材料,避免使用一次性包装,保证保证废物的回收再利用,对绿色包装进行宣传等。三是开展绿色流通加工。由分散加工转向专业集中加工,提高资源利用率,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统一回收并处理生产废弃物,减少废弃物污染[3]。最后,要建立废弃物循环物流。废弃物处理困难,会引发社会资源的枯竭及自然环境的恶化。因此,必须从系统构筑的角度,建立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系统,从整个供应链的视野来组织物流,最终在整个经济社会建立起包括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在内的循环物流系统。

3.3更新思想观念,树立绿色意识观念模糊对绿色物流发展产生的障碍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决策部门不了解,则难以制定出绿色物流整体发展策略。许多地方政府制定了本地区的物流发展规划,但对绿色物流很少提及,缺乏发展的前瞻性。另一方面,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物流绿色经营、消费理念仍非常淡薄。经营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而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心。数据表明,产品的加工时间占产品到用户过程总时间的10%左右,而物流时间占总时间的90%左右。绿色物流是绿色产品和绿色消费之间的绿色通道,没有绿色物流的建立和发展,生产和消费就难以有效衔接,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无法实现。因此,从政府到企业到每一个消费者都要更新观念,树立绿色意识,共同推进物流活动绿色化进程。

3.4培养专业人才,加大教育投入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对相关工作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加大教育投入。同时,在物流与环境科学进行有益的交叉结合之下,加强对企业物流人员专业技术培训,使企业物流管理人员成为既懂物流专业知识又懂得绿色物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4结束语

通过以上论述,绿色物流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提高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水平都有着深远影响。绿色物流战略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尽管我国目前在发展绿色物流方面存在许多障碍,但从其社会责任及可以带来的积极作用方面考虑,我们也应该努力发展绿色物流,促使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敬松,钟唯松.对发展绿色物流的思考[J].物流,2002,(8):33.

绿色化范文篇6

随着我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我国经济的“绿色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从某种意义上说,WTO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经济形态。可持续发展是针对工业化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提出来的崭新发展观。WTO准则强调经济发展与资源合理开发和环境有效保护的协调,所以,有人把WTO之下的国际经济和贸易称之为“绿色经济”、“绿色贸易”。而绿色经济和绿色贸易必将促使各国把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挂钩,加强环境资源立法,把经济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目前,在世界市场上,绿色产品走俏,绿色战略盛行,绿色革命方兴未艾。据调查,84%的荷兰人、90%的德国人、89%的美国人在购物时会考虑消费品的环保标准,85%的瑞典人愿为环境清洁支付较高的价格,80%的加拿大人愿付出多于10%的钱购买对环境有利的产品,77%的日本人只挑选和购买有环保标志的产品。据美国商务部称,目前全球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规模已达5000亿美元。目前,美国、日本和欧洲占据了全球环保市场85%的份额。随着新兴绿色产业的不断进步,环保产业的发展将快速增长,而亚洲将是增长最快的地区。

绿色消费市场的兴起和扩大,使许多发展中国家认识到环保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出口环保技术、设备最多的国家。据统计,美国环保产品与技术的出口在1995年是142亿美元,1999年已增长到213亿美元,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绿色食品的贸易近年来发展非常迅猛,在欧洲几个国家相继发生口蹄疫和疯牛病后,人们对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日益青睐,并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如今,有机食品成了人们追求的目标。1998年美、日、德等10国类似我国绿色食品的有机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的贸易额达到10亿美元,而1999年的贸易额猛增到200亿美元。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0年其世界市场的贸易额将达到1000亿美元。

进入新世纪来,我国政府加强了对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投入,绿色生产、绿色产业的发展引入注目。但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主要表现为:(1)虽然这些年来在环境冶理上加大环保投入的力度,但还是政府在唱主角,政府包揽环境保护事务的格局已显现出其局限性。(2)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对生活质量需求并不很高的阶段,人们对绿色食品标志、环境标志产品的印象还不深。(3)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及标准还停留在治理环境污染的阶段,涉及预防污染特别是发展绿色产品方面的法律法规未形成体系。(4)我国与世界绿色技术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绿色技术涵盖了从产品设计到使用后废弃回收的整个过程,所涉及技术遍及生物、材料等所有高科技领域。发达国家对绿色技术的研发高度重视。如美国白宫设有多部门的绿色技术工作小组,鉴于绿色技术多部门的特点,由美国环保署牵头专门制定了一个计划,在政府多部门之间建立联系。美国对环保生物技术的投资占到整个生物技术研发的50%以上。

二、国际贸易“绿色化”对FDI环保化发展的要求

外商直接投资(FDI)进入我国后,对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到目前为止,70%以上的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工业领域,只有20%的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服务业领域。进人工业领域的外资部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其中许多外资企业属于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科技含量低,如化学、能源、橡胶、塑料、制革、纺织等产业,给引进这些产业的地区环境质量和社会福利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这种发展趋势与国际贸易绿色化潮流以及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是相违背的,这也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引进FDI模式。

国际贸易的绿色化趋势迫切要求FDI向环保化方向发展。一些外商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和逃避所在国严格的污染治理规定,利用我国环境标准低和环保意识淡薄的缺陷,相继在我国投资设立污染防治费用高、处理难度大的农药、化工、印染、造纸、电镀等企业,大量污染项目进入我国。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或采用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绿色补贴制度,以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进口。近年来,发达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正从关税型转向技术型,表现为掌握核心技术后,再提高进入门槛,不排除从原材料环节就实施行业控制的可能性。如加拿大规定进口日用瓷器中铅含量不得超过百万分之七;欧盟绿色环保标签OKO-TexStandard100(生态纺织品标准100),是纺织品进入欧洲市场的通行证,规定了进口服装和纺织品中的苯乙烯、乙烯环含量。这些标准是发展中国家在现阶段所无法达到的,从而成为阻挡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一道绿色屏障。欧盟于2002年公布的《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以下简称《指令》)中规定,从2006年7月1日起,在电子电器产品和设备中禁止使用铅、汞、锡等6种有害物质。欧盟的《指令》使中国电子产品难以进入欧盟市场,而国外产品却可以长驱直人“低门槛”的中国。严峻的形势表明,发展环保型FDI已迫在眉睫。

三、促进我国环保型FDI发展的对策

所谓环保型FDI是指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投资设厂必须遵循环保设计和清洁生产的理念,生产和制造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产品,必须通过环保机构的绿色认证标准,同时获取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授予的环境标志。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坚决予以停产甚至取缔。促进环保型FDI发展在我国目前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必要性。

在目前国际贸易绿色化发展趋势下,我国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上要适应这种趋势,变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挑战为获取更大的发展机遇,全面大力推动我国的产业绿色化进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调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发展战略

在引进外资的指导思想上,要坚持外资必须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做到以外资促环保,以环保促外资,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引进外资规模和数量而忽视环境质量的做法,把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作为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的重要内容。同时,要进一步调整引进外资的产业导向,坚决禁止从国外引进严重污染环境又难以治理的原材料、产品、工艺和设备;坚决禁止引进废旧物品。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先进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以改进产品性能,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企业技术经济效益。此外,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健全环境法制和环境标准,加大执法力度,开展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支持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开展环境警示教育,增强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严格外商投资企业的坏境审批制度,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设立环保科技园,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外商投资与环保产业,鼓励外商开发“绿色产品”,临督外资企业的环保管理。

(二)提高我国环境立法和环境标准的科技含量,尽快与世界先进工业技术标准接轨

我国的环境标准制订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我国的环保法规中缺少许多配套的技术性标准,影响了法律、法规的执行;其次,我国的环境标准偏低,比如针对一些有毒有害污染物所规定的环境标准低于发达国家,这就为发达国家向我国境内转移“夕阳”产业、重污染工业留下了空间;最后,在标准的体制方面,我国目前基本维持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离市场导向机制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标准的范围、性质及强制内容等方面都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和WTO的要求。我国环境立法和相关技术标准显现出科技含量较低、内容陈旧条条框框式内容多、原则性规定远大于具体环保的标准的缺点。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保产业总体规模还很弱小,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产业结构还很单调,带有明显的末端治理型特征,清洁技术与清洁产品有待进一步发展。因此,应加快国家科技计划、产业规划的制订,正确认识环保产业的战略价值,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环保产业调控激励机制,尽快与世界先进工业技术标准接轨。要提高环保标准,关键在于加快产业技术革新,发展智力密集型企业和高技术附加值企业,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环境标准的科技性,使之与国际接轨,不给外国投资者利用技术差别转移污染的可乘之机。

(三)加强环境法的执法能力建设和提升国家环境管理机关的级别

绿色化范文篇7

关键词钢铁工业绿色化环境

1引言

中国的钢铁工业历经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有了巨大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钢产量增加速度加快,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结构不断调整,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但是,钢铁工业也是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产业,是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大户。目前,钢铁行业的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0%以上,钢铁行业水耗占全国工业水耗的9%左右;而且,我国钢铁工业的能耗、水耗指标大大高于国外的先进水平。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将会带来一系列更加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对于中国钢铁绿色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化迅速发展的状况

1996年我国钢产量首次超过1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一位,此后我国钢产量一直保持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2002年实现钢产量1.8亿吨,到2003年钢产量突破2亿吨,达到22234万吨,2004年全国共产钢27279万吨,比上年增长22.7%,生铁、钢材的产量分别达到创纪录的25185万吨与29723万吨(含重复材),同比增长均在20%以下。在钢材品种和质量方面,已经逐步形成能冶炼包括高温合金、精密合金在内的1000多个钢种,轧制和加工包括板、带、管、型、线、丝等各种形状的4万多个品种规格的钢材;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提高。从1991~2003年钢产量增加近2.13倍,总能源消耗量只增加1.84倍;吨钢耗新水量下降了75.2l%;吨钢废水排放量下降了82.56%。尤其是吨钢能源消耗大幅度降低,去年我国重点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764.06kg/t,比1991年下降50.53%;吨钢可比能耗为741.48kg/t;污染物综合排放合格率达到90.59%;废气处理率达到98.31%,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钢铁工业确实以举世瞩目的速度发展着,但是,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是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

3我国钢铁工业环境危机的原因

从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发展历程看,基本上是"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目前,我国钢铁工业仍然是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有的企业甚至是只顾发展不管环境的治理,尚未完全摆脱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与世界其它国家的钢铁企业相比,我国钢铁企业存在着很大环保差距。

3.1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装备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现有技术装备平均单机能力小、技术水平低、部分生产能力和工艺技术不配套,使得生产消耗高、效率低、质量差。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国内总生产装备中仅10%~20%可以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已实施高效连铸的铸机只占总数的10%,相当一部分的普通钢材生产能力面临淘汰或改造,而国民经济急需的关键品种仅能满足约2/3的需求。我国钢铁企业有几千座高炉,大多规模较小,大型钢铁企业高炉平均容积为1600m3,这与国外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例如日本高炉平均容积3000m3以上。

3.2节能、环境保护的层次水平低2004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19.7亿吨标准煤,比2003年增长15.2%。其中,煤炭消费量18.7亿吨,增长14.4%;原油2.9亿吨,增长16.8%;天然气415亿立方米,增长18.5%;水电3280亿千瓦小时,增长15.6%。主要原材料消费中,钢材3.1亿吨,增长15.1%;氧化铝1284万吨,增长9.7%;水泥9.6亿吨,增长12.4%。万元GDP能耗1.58吨标准煤,上升5.3%。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钢铁企业吨钢能耗仍高出15%左右。

如下表所示,除宝钢的吨钢综合能耗已达到世界先进国家水平外,其他大中型企业尽管有较大的进步,但仍然有相当差距。比较国内大中型企业的综合能耗,在能耗大于100万吨标煤的45家企业中,综合能耗大于宝钢的有39家大型企业;全国73家大中型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介于宝钢与39家大型企业之间。

3.3能源循环利用率低下

目前我国废旧金属回收率为5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80%以上。我国每年平均约有200万~300万吨废钢铁、10万~15万吨废杂有色金属尚未被合理回收。据资料显示,高炉矿渣的利用率约50%,而钢渣的利用率还不到10%,这些废渣中实际上有做水泥的原料、可以轧钢的原料等;钢铁企业把经过处理的污水排出去,实际上把二次能源水资源浪费掉了,如果把这些污水循环利用,可以大大节约水资源;同时,粉尘经过处理也把它倒掉了;高炉的煤气向空中排放,如果把这些废气如二氧化碳、氮气等进行回收,也可以作为资源。

3.4环保理念和环保意识差,法制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一些钢铁企业尚未认识到实施绿色化生产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缺乏参与行动和采取有效的绿色生产措施,通过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钢铁企业少。

4钢铁工业绿色化的必要性

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不断开发"绿色产品",实现"绿色制造"。绿色化是指企业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的身心、健康的理念融入企业活动的全过程的各个方面,转变企业生产方式,实行清洁生产,使企业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绿色冶金"即符合环保要求,做到低能源消耗、低资源消耗、低排放再循环使用。绿色化钢铁制造的目标是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和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从世界范围看,绿色化是不可逆转的浪潮。现在,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都认识到,全球的资源环境危机正日益加深,而企业的粗放生产方式,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规定只有满足这些标准的产品才准予进入本国市场。京都协议日标在气体散发物远远超过周围环境并且达到全球的维持的温室以上才被采用。欧盟钢铁工业已经有助于UNFCCC的目标了,因为它过去20年中已经降低几乎温室气体散发物的数量40%。

绿色化也是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形势的要求。我国钢铁工业增长方式粗放,长期以来采用高投入来维持高增长速度的数量扩张型方式,实际上,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多年重复建设造成大量生产能力过剩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新世纪的到来,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市场与环境的双重严峻挑战。同时也说明了实施绿色化生产的迫切性及必要性。

4.1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钢铁工业绿色化对策的重要依托是绿色化技术,只有采用绿色化技术,才能保证绿色化对策的实施,最终实现绿色化的战略目标。建议普及、推广一批成熟的节能环保技术,如熔融还原炼铁技术及新能源开发、新型焦炉技术和处理废旧轮胎、垃圾焚烧炉等与社会友好的废弃物处理技术,通过短流程研究,广泛应用高效单体熔炼精炼、连铸连轧、控温控轧等技术,实现低能耗、少物耗。深入研究冶金反应和凝固过程中所出现的许多新现象,不断催生新的生产工艺。投资开发一批有效的绿色化技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集成为钢铁生产企业的绿色化制造流程。

4.2高效利用资源,使能源消耗最小

利用铁矿石及其他天然矿物资源,多用再生资源如废钢、钢厂粉尘等;少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油、天然气等,开发采用新的能源如氢、太阳能等,少用淡水资源,发展节水技术,强化水循环,减少废水排放。钢铁行业节水潜力巨大。宝钢等企业每吨钢耗水只有6m3,一般企业为20~30m3,个别企业为50m3甚至更高。通过技术改造,到2005年和2010年,钢铁行业吨钢耗水指标下降到16m3至12~14m3是完全可能的。其中,大型钢铁企业可以下降到6~8m3。钢铁行业可以做到增产不增取水量。

4.3与相关工业链

钢厂不仅要质优、价廉、清洁地生产钢铁产品,而且还要发挥其能源转换功能。因为钢铁工业可向社会提供余热副产品,如煤气、高炉渣、钢渣等,还可消纳社会的废弃物,如废塑料、垃圾、废轮胎、废钢及各种合金返回料等,所以钢铁工业可与相关工业形成工业生态链。传统模式的钢厂没有充分利用能源,钢厂发挥能源转换功能是有希望的。比如钢、电、水泥集成,可以形成一个环境负荷低的生态工业过程。

4.4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的应用

在钢铁企业管理信息化方面,通过建设企业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综合企业的人、财、物各种资源状况和产、供、销各个环节的信息,对生产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使生产经营活动协调有序进行,并对企业的战略计划进行了决策。其中,能源管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能源计划的编制,能源的生产,供应供需平衡以及能耗考核等功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环保治理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深入的科学研究,才能在对投资较大的环保治理方案选择上从可行性及经济性上提出有力的依据,只有科研与管理并举,在环保治理上才会如虎添翼。

4.5增强环保意识,实现绿色化生产

企业应增强钢铁工业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加强有关专业培训和普及环保知识,将IS01400l认证环境评价、年度环境报告纳入钢铁企业的评价体系。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产业技术政策等,以约束和指导钢铁工业不断改善环境状况并逐步向绿色化迈进。

5结语

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钢铁工业就没有现代工业文明。但是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生产的不文明表现日益突出,工业排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制约着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如何才能既满足当代人对钢铁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生存环境的问题,亦即钢铁工业的绿色化问题,是钢铁工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在2l世纪初,如何把"绿色钢铁"这一概念变为现实,如何化解环境危机,如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承载着责无旁贷的责任,更孕育着无限的生机。

参考文献

l徐先养.走向未来之路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干守兰,武少华.清洁生产理论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绿色化范文篇8

一、目标任务

围绕“十二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中心,通过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年,全县建设绿色食品原料(高粱)基地2万亩,到2012年发展到3万亩;建立2个单元基地即半壁山农场、龙港镇各1000亩核心示范区,同时,各规划出一个连片的100亩以上的村级示范基地。培育省优质名牌农产品1个,培育市级龙头企业1家,实现绿色食品原料(高粱)生产区域化布局指导、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市场化发展,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指导思路

按照“政府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围绕我县高粱种植优势统筹安排实施,充分发挥专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管理模式。把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与农业标准化、农业产业化、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四个坚持”:即坚持政府推进、产业化经营原则;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原则;坚持政府、专业合作社、农户多元化投入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经济、社会、生产效益同步提高的原则,分步实施、全面推进。

三、实施步骤

(一)筹备阶段

做好生产基地创建的前期准备工作,营造浓厚产业发展氛围。2012年月2日至2012年月30日。

1、成立服务机构(2012年月2日):由县基地办组建各镇(场)单元基地办,做好职责明确,场所就绪、人员到位,资金到位。

2、基地筹备检查(2012年月26日前):完成前期基础准备工作,发动群众参与,根据规划分配任务,确定任务实施方法、实施地点等,完成规划工作。

3、宣传动员(2012年月28日前):召开基地创建领导小组会议和全县高粱产业发展动员大会。

4、月30日前完成基地所牵涉林地上报审批工作。

(二)实施阶段

由县基地办督促各单元基地办做好高粱种植基地的土地流转整地、种植工作。

1、土地流转(2012年月30日前):各村完成2012年度种植基地的土地流转工作。

2、落实经营主体(2012年12月5日前):加大宣传力度,吸引企业或个体经营户到基地种植,各村协助经营主体落实承包土地,签订协议。

3、整地开沟(2012年12月10日前):清理土地冬耕冬晒,全面开展基地标准化整地工作。同时完成基地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做好抗旱排涝准备工作。

4、下种定苗(2012年4月25日前):3月25日统一下种,并实施基地薄膜育苗,定苗阶段移栽补苗,4月底保证苗情一致,每亩7000株左右。

5、苗期管理(2012年7月15日前):科学施肥管理,按县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县绿办”)要求达到标准,确保丰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成立“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高粱)标准化示范基地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副县长为组长、县农办、县农业局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县农业局、财政局、质监局、高粱合作社分管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绿办,办公室负责承担基地日常协调管理工作。

(二)明确目标

1、建立县、镇、村、户四级生产管理体系,做到县镇村三级技术管理簿册齐全,农户有绿色食品原料(高粱)生产操作规程,有绿色食品生产者使用手册,有绿色食品原料(高粱)生产投入品清单,有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和生产收购合同。

2、县绿办按照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制定统一的生产操作规程,并下发到镇(场)、村(队)和农户。基地采取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五统一”的生产管理制度。

3、绿色食品原料(高粱)基地在显要位置设置基地标识牌,标明基地名称、范围、面积、建设单位、栽培品种、主要技术措施、有效期等内容。

4、建立生产管理档案制度和质量可追溯制度。建立统一的农户档案制度,绘制基地分布图和地块分布图,并进行统一编号。农户档案应包括基地名称、地块编号、农户姓名、作物品种及种植面积。建立统一的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册,并下发到农户。田间生产管理记录由农户如实填写,内容应包括生产地块编号、种植者、作物名称、品种、种植面积、播种(移栽)时间、土壤耕作及施肥、病虫草害防治、收获记录、交售记录等情况。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在产品出售后10日内提交基地办存档,并完整保存三年。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

1、建立基地农业投入品公示制度。县基地办依照农业法律条款规定,定期公布并明示基地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目录。

2、建立原料基地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把好投入品的使用关。

3、建立基地农业投入品专供点,对农业投入品实行连锁配送和服务。

4、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对基地生产中投入品使用及投入品市场进行监督检查和抽查。

(四)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

1、依托镇(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建基地建设技术指导小组,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

2、根据需要配备绿色食品原料(高粱)生产技术推广员,建立推广网络,负责技术指导和生产操作规程的落实。

3、制定培训计划,加强对基地基层行政领导、生产管理人员、技术推广人员、营销人员培训,做到持证上岗。

4、组织基地农户学习绿色食品原料(高粱)生产技术,保证基地每家农户至少有一人掌握绿色食品原料(高粱)生产操作规程。

(五)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

1、建立绿色食品原料(高粱)生产基地保护区。不得在基地方圆5公里和上风向20公里范围内新建有污染源的工矿企业,防止工业“三废”污染基地。基地内的畜禽养殖场粪水要经过无害化处理,施用的农家肥必须经高温发酵,确保无害。

2、加强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不断改善和提高基地的生产条件和环境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逐步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水利化;加强基地道路建设。

3、建立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对绿色食品原料(高粱)基地生产投入品、产品和基地环境的检测,做到有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镇(场)及大型农贸市场有检测点。

4、建立信息交流平台,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实现与中国绿色食品网()链接,定期搜集、整理、绿色食品原料(高粱)产品的生产、供销信息,做到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网上查询。

(六)建立监督管理制度

1、基地固定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基地生产档案记录的管理。

2、由基地领导小组组织县农业综合执法部门,组成基地建设监督管理队伍,加强对基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市场检测的档案记录和监督检查。

3、基地内部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

绿色化范文篇9

【关键词】绿色化学;环境污染;环境治理

当今时代,化学真正成为了一门最有用的科学。化学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化学知识的应用为推动人类的进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化学及其制品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但另一方面,化学化工的发展为人类的生活改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和物质基础,但同时又造成了很多的能源和环境问题。随着化学品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人类对全球性环境污染的加剧、能源的匮乏和资源的减少日益关注。人们逐渐发现,仅依靠开发更有效的污染控制技术对改善环境是很有限的,而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原始污染的预防上则对消除污染更有效。“绿色化学”的出现,为人类最终从化学的角度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概念及核心内容

1.概念。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或清洁化学,是指化学反应和过程以“原子经济性”为基本原则,即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反应中充分利用参与反应的每个原料原子,在始端就采用实现污染预防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和零污染,是一门从源头阻止污染的化学。

2.核心内容。原子经济性是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这一概念最早是1991年美国Stanford大学的著名有机化学家Trost提出的,即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化成了产物。理想的原子经济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不产生副产物或废物,实现废物的“零排放”。他用原子利用率衡量反应的原子经济性,认为高效的有机合成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分子的每一个原子,使之结合到目标分子中。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的反应有两个显著优点:一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料;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废物的排放。

二、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我国古代就有“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今天,我们保护环境不仅要保护环境不受污染,而且要继承古代环境保护的思想,合理利用资源,以保证资源的永久利用。我们应该懂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许多国家正在广泛地宣传环境保护思想,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我国于1979年9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并在1983年底召开的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大会上将保护环境确立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白色污染是当今社会的一大公害,而且越来越受到公众和政府的关注。塑料作为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由于它有良好的成膜性、绝缘性、成型性、耐酸碱、耐腐蚀,外观鲜艳,而且它具有极其低廉的价格,随着石油化工的发展迅速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一种材料。然而随着塑料的大量使用,废弃塑料难于降解,严重污染了人们所居住的环境,还有的塑料会引起人类新的疾病的产生。通过对城市垃圾焚烧场的烟尘分析发现以下几种含氯有机物常同时存在,即:多氯二苯并-对二恶英(PCDD)、多氯二苯并呋喃(PCDF)、氯苯和氯代酚等。这些物质都是对人体非常有害的。如今,绿色蔬菜、绿色产品、绿色科技、绿色化学,还有现在所提倡的“绿色学校”,都成为最时髦的名词。绿色话题成为人类最具共识的话题。这种绿色意识,是人类重新审视自然的表现。传统观念中把人类和自然放在对立的位置上,人类总是妄图征服自然,操纵自然,为己所用,却完全不顾及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破坏。而绿色意识把人看成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以及人对自然的尊重。只有培养人类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意识”,才能实现对环境,对人类更友善的化学——绿色化学。

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中都应贯穿绿色化学的思想,在生活中对其废弃物要妥善处理,决不能随意倾倒,造成环境污染,有的还可以变废为宝。如使用环保节能电池;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使用节能灯;不食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等。如不使用难降解的一次性饭盒,少使用与废弃塑料袋,不乱扔废旧电池等。关注重大的绿色化学研究成果。如环境友好的海洋生物防垢剂,新配方汽油,环境友好柴油等。使用具有绿色环保标志的产品如绿色电冰箱,无磷洗衣粉,太阳能热水器等。当然我们要鼓励大家多骑自行车,少用机动车。

三、设计“绿色新工艺”

我国在环境资源、容量方面,总量虽大但人均拥有量很小。经济生产的特点是工业技术水平整体不高,能源和资源消耗及污染排放量高,乡镇企业比重还是很大,“三废”基本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四处排放,污染十分严重。以2006年甘肃徽县铅锭冶炼厂铅中毒事件为例,涉及村民2000多人,其中373人为儿童。这些儿童中,90%以上血铅超标,最高者血铅含量超标数倍,被诊断为重度铅中毒,被诊断为重度铅中毒年龄最小的孩子,只有1岁2个月。而成人中血铅超标也很普遍。依次来看,人们不仅不能走“先污染破坏,后治理恢复”的道路,也不能走“边污染,边治理”

的道路,而应该采取我国政府制定的“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方针,还要在化工工艺上采取更为绿色的、环保的工艺过程。绿色化学不是被动地治理环境污染,而是主动的防止化学污染,从而在根本上切断污染源,所以绿色化学是更高层次的环境友好化学。

1.设计环保工艺。开展环境分析方法和标准化的研究,建立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快速、自动化程度高的监测方法;开发新材料、新能源、用绿色化学工艺代替经典工艺;在制定污染物向环境排放量标准的同时与其他手段相结合,积极开展处理和利用废物的技术研究,变废为宝。三废的处理过程不应产生新的污染,这样才能实现减少或消除污染。更有实际意义的是绿色工艺的设计。如粉煤加压气化技术:该气化技术在高温高压下以粉煤为原料,纯氧作氧化剂生产合成气,气化炉采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喷嘴对置式炉型。其工艺过程的特点是消耗低、煤种适应性广,碳转化率高,热效率高,适宜大规模放大等,是一项绿色的洁净煤利用技术。探索污染物的防治、转化、处理及综合利用的途径,积极改革旧工艺,探寻无污染或低排放的“绿色”新工艺。

2.开发和生产绿色产品。绿色产品是指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和使用后不会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品具有合格的使用功能及使用寿命,产品易于回收、利用和再生,报废后易于处理,在环境条件下容易降解。如日常生活中适用的包装材料,用后可以进行再利用,如用再生纸作购物袋,用再生塑料制造各种容积,不但可节约宝贵的资源,还可以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再如目前大量使用的聚苯乙烯发泡塑料快餐盒,使用后成为白色垃圾,在自然条件下,需数百年方能降解,对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为了加速它的自然降解,生产时可在其中加入光敏剂、化学助剂等,使其在使用后几个月内即分解成无害物质。逐步推广使用新配方汽油,减小由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以及烃类引发的臭氧和光化学烟雾等对空气的污染。新配方汽油要求限制汽油的蒸汽压、苯含量,还将逐步限制芳烃和烯烃含量,还要求在汽油中加入含氧化合物,比如甲基叔丁基醚、甲基叔戊基醚。这种新配方汽油的质量要求已推动了汽油的有关炼油技术的发展。

四、绿色化学与环境治理

绿色化范文篇10

关键词:环境友好;农牧应用型本科;分析化学实验;绿色化改革

应用型本科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专业的开设紧密结合地方发展的特色,注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建设的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分析化学实验是化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必修实验课程[1]。我校作为一所农牧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化学分析实验课程的专业有动物科学、动物药学、动物检疫检验、动物医学、制药工程、水产养殖、食品科学、食品安全、生物工程、酿酒工程等10个专业,每学年学习化学分析实验课程的学生达到1000人以上。因为分析化学实验室承担了大量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多,学生类型及人数多,实验中使用的化学药品、试剂的种类和总量多,所以每个实验项目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2],而实验结束后产生的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更是不容忽视。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理念是从源头上预防污染,生产过程中消除污染,生产终端能对废物进行有效处理和利用。世界上很多国家已把“化学的绿色化”作为新世纪化学进展的主要方向之一[3]。化学实验绿色化的核心是“5R”原则[4],即Reduction:原料的减量和实验废弃物的减排;Reuse:实验资源的循环重复使用;Recycling:实验资源的回收利用;Regeneration:实验废物的有效利用;Rejection:有毒有害品的拒绝使用。农牧应用型本科院校分析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建设,应以环境友好为出发点,综合考虑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实验方案和实验操作等多个方面对环境的影响,以有效利用化学资源,减少实验室的废液带来的环境破坏和污染。本文以我校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为研究对象,结合我校相关专业的实际学情,对农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分析化学实验绿色化教学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探究。

1树立绿色教学理念

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其具有独立完成分析实验的能力,更要使学生树立节约、环保的意识[5]。分析化学实验要求对所用的玻璃仪器进行反复的清洗和润洗,学生往往会任水管自流,润洗所用试剂的量亦很少注意,分析化学实验指导老师应强调控制每次操作时所用的量,够用即可。在滴定分析实验项目中,按照实验要求规范操作,尤其是临近滴定终点时,尽量不要滴过太多,造成实验结果不可取,浪费实验次数,而且每次达到滴定终点时,滴定管中的溶液不必倒掉,进行平行实验时补加至相应刻度即可。分析化学实验中会产生的一些有毒有害污染环境的废弃物,如“重铬酸钾法标定硫代硫酸钠溶液”实验中重铬酸钾具有很强的毒性,“双氧水中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实验中会用到高锰酸钾标准溶液,大量重铬酸钾和含锰废液的产生,如果随意导入下水道,会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会对学校及周围的饮水和食品安全构成威胁,从而教育学生节约试剂,废液要做到集中有效处理。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绿色化学思想,增强其环保意识是推进分析化学实验绿色化改革的关键方面。

2建立“微型化、减量化”实验体系

分析化学实验中的滴定分析是常量分析,实验室用的滴定分析玻璃仪器的规格为50mL容量瓶、250mL锥形瓶和25mL移液管,为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可靠,滴定体积一般在20~25mL。这就造成每个滴定分析实验需要配制和使用大量的溶液。微型分析化学实验是在保证预期需要的实验准确度的前提下,采用微型玻璃仪器,使试剂的用量尽可能的减少[6]。为了推广微型化实验,本校分析化学实验室对滴定分析所用的玻璃仪器进行了小量化探索,而保证实验操作方法基本不变。例如,将50mL滴定管换为25mL250mL、锥形瓶换为100mL、25mL移液管换为10mL后,学生在操作时更加的规范和细心,在保证滴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同时,大幅降低了实验成本,减少了实验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在推广微型分析化学实验的基础上,还要重点进行减量化实验改革,即在保证实验教学效果的前提下,不更换分析仪器的条件,通过减小溶液浓度及用量的方法进行分析实验[7]。例如,分析化学实验项目“直接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实验教材采用的滴定剂为0.05000mol·L-1的碘标准溶液,我们把其浓度降为0.02500mol·L-1,依然可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分析化学实验项目"理盐水中氯含量的测定",所用试剂硝酸银的价格比较昂贵,实验教材中硝酸银标准溶液的浓度是0.1000mol·L-1,我们将其浓度降低到0.05000mol·L-1,经学生实验操作依然可以得到较好的实验效果。所以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滴定剂的浓度,一刻减少实验试剂的用量,从源头上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合理设计课程实验项目的连续性

将前一实验配制、标定的溶液作为下一实验的滴定剂。如在实验项目“NaOH溶液的配制和标定”后设置“食醋总酸度的测定”,用已经标定好的溶度准确已知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来滴定一定体积的食醋样品,从而得到食醋的总酸度;在“HCl溶液的配制和标定”后设置“混合碱组成和含量的测定(双指示剂法)”,用已经标定的HCl标准溶液来滴定一定体积的混合碱样品,根据实验结果来确定混合碱的组成及各自的含量。将单一的实验项目相关联,不仅渗透着绿色教学的理念,也能很好地检验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效果,更能培养其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4做好废液的回收及循环利用

分析化学实验中会用到或产生的一些有毒有害污染环境的试剂。例如分析化学实验项目“双氧水中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会用到高锰酸钾标准溶液,产生的废液中含有大量的锰。参考GB20425-2006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含锰废液中总锰的最高排放值为2.0mg·L-1[8],因此可在废液中加入NaOH使锰生成MnO2沉淀,经过滤分离,沉淀物保留,使锰含量符合污水排放标准。再例如,分析化学实验项目“生理盐水中氯含量的测定”,产生废液的主要成分就是氯化银和硝酸银,我们可以用价格便宜的NaCl溶液把废液中的Ag+转化为AgCl沉淀;经过滤分离后,再加入氨水使AgCl转化为可溶的[Ag(NH3)4]+;接着在[Ag(NH3)4]+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使[Ag(NH3)4]+转化为Ag2O沉淀;最后加入HNO3得到AgNO3溶液;得到的AgNO3溶液经标定后即可用做学生实验的标准溶液供使用。通过实验设计对实验废液进行有效处理和循环利用,在提高化学试剂的使用率及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传统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经过综合考虑,实验项目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得到的。教学内容上,部分毒性大、危险系数高、重复性差、废物处理困难的实验项目已经剔除,因此分析化学实验安排缺乏一定的广度;教学模式上,指导老师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仪器试剂和实验步骤后,学生才开始实验操作,这种“保姆式”的教学使学生依赖性很强,不利于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进行多媒体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将试剂消耗量大、实验成本高、具有污染性与危险性的实验做成仿真系统来供学生操作演练。通过计算机来模拟实验,利用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的效果让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亲身操作的效果,从而真正实现分析化学实验的“零排放”、“零污染”、“零伤害”。

6结语

为验证效果,以我校2019级动物检疫检验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实施了上述分析化学实验绿色化的改革探索。在课程考核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①树立绿色教学理念,将其贯穿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始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节约、环保意识;②建立"微型化、减量化"实验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大幅降低了实验成本,减少了实验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③合理设计课程实验项目的连续性,检验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效果,更培养了其可持续发展的意识;④做好废液的回收及循环利用,不仅有效利用了资源,更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⑤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NATASAG.Twodifferentapproachestoananalyticalchemistrylaboratorypractical:widerandshallowerornarroweranddeeper[J].Analyticalandbioanalyticalchemistry,2019(23):5923-5928.

[2]杨新玲,刘志景.农牧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研究[J].河南教育,2019,(8):35-37.

[3]刘二东.大学基础化学实验绿色化探索[J].山东化工,2019,48(23):209-210.

[4]韦良,杨显德,杨晶.高校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STSE教育理念的应用[J].化工管理,2020,(3):37-38.

[5]吴鸿伟.高校绿色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创建研究[J].山东化工,2019,48(7):189,209.

[6]钟国清.化学实验教学的绿色化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0):186-189.

[7]李芳蓉,孙彦坪,刘凤霞,等.动物医学,动物检疫及药学类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创新人才培养[J].畜牧兽医杂志,2020,39(3):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