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工业体系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0:47:57

绿色工业体系

绿色工业体系范文篇1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市在税收方面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地方税源结构不合理问题十分突出。长期以来,××市经济过于依赖旅游产业,地方税收主要来源于旅游,地方税源结构呈现单一性和脆弱性,受国际国内经济和社会形势影响较为明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的工业,是该市经济发展的短板。产业结构的失衡状态决定了该市税源结构的不尽合理。20*年××市实现地税各项收入5.73亿元,其中营业税和所得税占76.8%,其他各税占23.2%,形成了以营业税、所得税为主,其他税种参差不齐的格局。此外,××市旅游经济的发展与税收的增长一直处于“大旅游小税收”的状态。以20*年为例,该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6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3.49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3.3亿元,分别是1994年的15.3倍、73.9倍、6.2倍,年均增长21.5%、35.98%、13.9%。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的增长大大快于财政收入的增长。根据测算,每100元旅游收入应提供7元~10元的地方税收,而××市每100元旅游收入实际只提供3元~4元的地方税收。20*年该市旅游业实现的地方税收仅占财政收入的2.8%,旅游税收的贡献率偏低。

地方宏观税负偏低。20*年××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为3.11%,相比以往有所提高,但与较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如××省*市20*年地方税收宏观税负为4.62%;与其他旅游城市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如安徽省黄山市20*年地方税收宏观税负为7.9%。

政策扶持力度不大。例如,区域、产业优惠政策不多。现行税制没有体现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税收优惠政策没有更好地结合区域实际情况,没有给予欠发达地区倾斜政策。环境保护税收政策不力。生态环境是××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目前,就地税部门征收管理的税种而言,对促进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发挥作用的税种主要是: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车船税。由于这些都是“小税种”,各级税务部门容易产生“抓大放小”的观念,忽视对它们的管理。目前税制中,还没有一个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专门税种,限制了税收的调控力度。

税费比例不协调。20*年××市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例为73.4%,低于××省平均比例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比例15个百分点。这说明××市非税收入比例偏大,税费比例不协调。

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优化地方税源结构。发展新型工业化是××市从旅游产业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的必由之路,也只有在快速稳步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该市抗御风险的能力才能增强,地方税收才能可持续增长。为此,应建立面向旅游市场的、富有生态环保理念的新型工业体系;积极发展新型旅游工业,力促旅游食品、旅游纪念品生产形成产业集群。同时,优化地方税源结构。要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和商务会展旅游转变,通过增加政府投资、鼓励民间投资和积极引进国外投资等途径,壮大地方税源。加强旅游景区景点、交通、能源、通信、酒店、餐饮、市政和城市基础产业建设,为旅游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稳定房产税、资源税、土地使用税、车船税等基础性税源。

绿色工业体系范文篇2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市在税收方面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地方税源结构不合理问题十分突出。长期以来,××市经济过于依赖旅游产业,地方税收主要来源于旅游,地方税源结构呈现单一性和脆弱性,受国际国内经济和社会形势影响较为明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的工业,是该市经济发展的短板。产业结构的失衡状态决定了该市税源结构的不尽合理。20*年××市实现地税各项收入5.73亿元,其中营业税和所得税占76.8%,其他各税占23.2%,形成了以营业税、所得税为主,其他税种参差不齐的格局。此外,××市旅游经济的发展与税收的增长一直处于“大旅游小税收”的状态。以20*年为例,该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6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3.49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3.3亿元,分别是1994年的15.3倍、73.9倍、6.2倍,年均增长21.5%、35.98%、13.9%。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的增长大大快于财政收入的增长。根据测算,每100元旅游收入应提供7元~10元的地方税收,而××市每100元旅游收入实际只提供3元~4元的地方税收。20*年该市旅游业实现的地方税收仅占财政收入的2.8%,旅游税收的贡献率偏低。

地方宏观税负偏低。20*年××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为3.11%,相比以往有所提高,但与较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如××省*市20*年地方税收宏观税负为4.62%;与其他旅游城市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如安徽省黄山市20*年地方税收宏观税负为7.9%。

政策扶持力度不大。例如,区域、产业优惠政策不多。现行税制没有体现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税收优惠政策没有更好地结合区域实际情况,没有给予欠发达地区倾斜政策。环境保护税收政策不力。生态环境是××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目前,就地税部门征收管理的税种而言,对促进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发挥作用的税种主要是: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车船税。由于这些都是“小税种”,各级税务部门容易产生“抓大放小”的观念,忽视对它们的管理。目前税制中,还没有一个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专门税种,限制了税收的调控力度。

税费比例不协调。20*年××市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例为73.4%,低于××省平均比例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比例15个百分点。这说明××市非税收入比例偏大,税费比例不协调。

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优化地方税源结构。发展新型工业化是××市从旅游产业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的必由之路,也只有在快速稳步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该市抗御风险的能力才能增强,地方税收才能可持续增长。为此,应建立面向旅游市场的、富有生态环保理念的新型工业体系;积极发展新型旅游工业,力促旅游食品、旅游纪念品生产形成产业集群。同时,优化地方税源结构。要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和商务会展旅游转变,通过增加政府投资、鼓励民间投资和积极引进国外投资等途径,壮大地方税源。加强旅游景区景点、交通、能源、通信、酒店、餐饮、市政和城市基础产业建设,为旅游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稳定房产税、资源税、土地使用税、车船税等基础性税源。

绿色工业体系范文篇3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市在税收方面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地方税源结构不合理问题十分突出。长期以来,××市经济过于依赖旅游产业,地方税收主要来源于旅游,地方税源结构呈现单一性和脆弱性,受国际国内经济和社会形势影响较为明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的工业,是该市经济发展的短板。产业结构的失衡状态决定了该市税源结构的不尽合理。2008年××市实现地税各项收入5.73亿元,其中营业税和所得税占76.8%,其他各税占23.2%,形成了以营业税、所得税为主,其他税种参差不齐的格局。此外,××市旅游经济的发展与税收的增长一直处于“大旅游小税收”的状态。以2008年为例,该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6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3.49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3.3亿元,分别是1994年的15.3倍、73.9倍、6.2倍,年均增长21.5%、35.98%、13.9%。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的增长大大快于财政收入的增长。根据测算,每100元旅游收入应提供7元~10元的地方税收,而××市每100元旅游收入实际只提供3元~4元的地方税收。2008年该市旅游业实现的地方税收仅占财政收入的2.8%,旅游税收的贡献率偏低。

地方宏观税负偏低。2008年××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为3.11%,相比以往有所提高,但与较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如××省*市2008年地方税收宏观税负为4.62%;与其他旅游城市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如安徽省黄山市2008年地方税收宏观税负为7.9%。

政策扶持力度不大。例如,区域、产业优惠政策不多。现行税制没有体现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税收优惠政策没有更好地结合区域实际情况,没有给予欠发达地区倾斜政策。环境保护税收政策不力。生态环境是××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目前,就地税部门征收管理的税种而言,对促进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发挥作用的税种主要是: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车船税。由于这些都是“小税种”,各级税务部门容易产生“抓大放小”的观念,忽视对它们的管理。目前税制中,还没有一个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专门税种,限制了税收的调控力度。

税费比例不协调。2008年××市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例为73.4%,低于××省平均比例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比例15个百分点。这说明××市非税收入比例偏大,税费比例不协调。

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优化地方税源结构。发展新型工业化是××市从旅游产业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的必由之路,也只有在快速稳步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该市抗御风险的能力才能增强,地方税收才能可持续增长。为此,应建立面向旅游市场的、富有生态环保理念的新型工业体系;积极发展新型旅游工业,力促旅游食品、旅游纪念品生产形成产业集群。同时,优化地方税源结构。要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和商务会展旅游转变,通过增加政府投资、鼓励民间投资和积极引进国外投资等途径,壮大地方税源。加强旅游景区景点、交通、能源、通信、酒店、餐饮、市政和城市基础产业建设,为旅游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稳定房产税、资源税、土地使用税、车船税等基础性税源。

绿色工业体系范文篇4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市在税收方面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地方税源结构不合理问题十分突出。长期以来,××市经济过于依赖旅游产业,地方税收主要来源于旅游,地方税源结构呈现单一性和脆弱性,受国际国内经济和社会形势影响较为明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的工业,是该市经济发展的短板。产业结构的失衡状态决定了该市税源结构的不尽合理。20*年××市实现地税各项收入5.73亿元,其中营业税和所得税占76.8%,其他各税占23.2%,形成了以营业税、所得税为主,其他税种参差不齐的格局。此外,××市旅游经济的发展与税收的增长一直处于“大旅游小税收”的状态。以20*年为例,该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6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3.49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3.3亿元,分别是1994年的15.3倍、73.9倍、6.2倍,年均增长21.5%、35.98%、13.9%。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的增长大大快于财政收入的增长。根据测算,每100元旅游收入应提供7元~10元的地方税收,而××市每100元旅游收入实际只提供3元~4元的地方税收。20*年该市旅游业实现的地方税收仅占财政收入的2.8%,旅游税收的贡献率偏低。

地方宏观税负偏低。20*年××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为3.11%,相比以往有所提高,但与较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如××省*市20*年地方税收宏观税负为4.62%;与其他旅游城市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如安徽省黄山市20*年地方税收宏观税负为7.9%。

政策扶持力度不大。例如,区域、产业优惠政策不多。现行税制没有体现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税收优惠政策没有更好地结合区域实际情况,没有给予欠发达地区倾斜政策。环境保护税收政策不力。生态环境是××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目前,就地税部门征收管理的税种而言,对促进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发挥作用的税种主要是: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车船税。由于这些都是“小税种”,各级税务部门容易产生“抓大放小”的观念,忽视对它们的管理。目前税制中,还没有一个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专门税种,限制了税收的调控力度。

税费比例不协调。20*年××市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例为73.4%,低于××省平均比例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比例15个百分点。这说明××市非税收入比例偏大,税费比例不协调。

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优化地方税源结构。发展新型工业化是××市从旅游产业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的必由之路,也只有在快速稳步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该市抗御风险的能力才能增强,地方税收才能可持续增长。为此,应建立面向旅游市场的、富有生态环保理念的新型工业体系;积极发展新型旅游工业,力促旅游食品、旅游纪念品生产形成产业集群。同时,优化地方税源结构。要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和商务会展旅游转变,通过增加政府投资、鼓励民间投资和积极引进国外投资等途径,壮大地方税源。加强旅游景区景点、交通、能源、通信、酒店、餐饮、市政和城市基础产业建设,为旅游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稳定房产税、资源税、土地使用税、车船税等基础性税源。

绿色工业体系范文篇5

新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原则【摘要】循环经济原则下的工业经济特征是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指导理论是系统论和生态学;目标体系是全面建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关键词】循环经济原则下的工业经济特征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

【本页关键词】学术期刊征稿职称论文投稿职称

【正文】

一、新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原则藕合互联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因而,发展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与新型工业化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从不同工业型态比较看:传统工业经济的特征是征服自然,指导理论是社会财富论;目标体系是高增长、高消费,最大限度创造社会财富;价值观是金钱至上、竞争;经济要素是劳力、土地、资本;资源状况是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循环经济原则下的工业经济特征是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指导理论是系统论和生态学;目标体系是全面建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价值观是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要素是劳力、资源、资本、环境、科技智力资本;资源状况是逐步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新型工业化包含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优五个方面的要求,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实现五个方面的兼顾和统一。因而,新型工业化是全面统筹资源开发利用的、以信息化带动的、依靠科技创新的、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上是一致的。二、按照循环经济原则,构建恩施州生态工业体系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重点包括建设生态工业体系、生态农业体系和绿色服务业体系,其中改造现有的工业体系,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是生产领域的核心内容,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1.明确生态工业发展目标。从可持续发展目标着眼生态工业化建设,恩施州新型工业化应确立四大目标体系: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目标。把生态系统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是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循环经济认为生态系统建设也是基础设施建设,如狠抓“清江流域环境保护”,加强“鄂西林海”建设,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规划利用水能、风能和硒铁磷等矿产资源、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等,既是产业开发,更是生态系统建设。通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提高生态系统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以优化整个经济结构为目标。从产业结构分析,“十五”期末,全州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00年的44.1:24.9:31调整为41:23.5:35.5,但二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的组成中相对偏低,并且二产内部本身的结构也有待进一步调整,“十一五”期间全州第一、二、三产业增长目标分别为3%、11.5%、9.5%。从城乡结构看,2005年全州城镇化率达到21.3%,分别低于同期全国43%和全省47.3%,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从劳动力就业状况在三次产业中的构成讲,在二产中所占比重相对偏低,按照成熟工业化阶段的要求必须占到15%以上。从所有制结构看,2005年民营经济总产值占全州总产值的比重为70%以上;其中,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达85%以上。要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提高人均GDP;通过生态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生态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成“小康恩施”。以强化科技教育为目标。尽可能利用高科技,是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化的共用原则。要加大科教投入,促进科技与经济圆满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合理使用现有科技专业人才,合理引进紧缺人才,科学配置各类人才,从而使人才结构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动态需要;要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实施科技强州和人才强州战略。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充分提高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生态效率,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形成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成“生态恩施”。2.重点构建“特色资源开发型”工业体系。为实现生态工业目标,要选择循环经济增长方式,结合州域资源特色,充分发挥水力电力、医药化工、建筑材料和富硒绿色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继续做大做强特色工业。支持卷烟工业适应结构调整,渐近培植烟草产业的替代产业。支持电力工业加快优质电源点和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扶持药化工业拓宽市场空间,做大做强中药材及成品药工业,实现稳步发展。培育壮大富硒绿色食品工业,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引导建材工业科技创新、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科学规划、开发和利用各种矿产资源,建成特色矿产工业基地。科学谋划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构建特色生态资源工业体__【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以信誉求生存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绿色工业体系范文篇6

农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是第一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尽管2000—2009年第一产业占中国GDP的比重由15.1%下降到10.3%,但对GDP的贡献率却上升了0.1个百分点;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与农业相关的农产品出口由2000年的79.3839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382.37亿美元,年均增长19.09%。榆更为重要的是,农业还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可见,农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以重开发轻保护、重生产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重效益轻环保和高投入高产出为特征的农业生产方式,由于农药、化肥等的大量使用产生了许多诸如土壤、水源等环境污染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危及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发展有机农业应运而生。1.有机农业的定义。“有机农业”一词最早出现于LordNorthbourne(1940)[9]的著作中。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最早的有机农业是指最传统、最古老的农业形式,即传统农业,是通过人工(或畜力)播种、管理和收割等最古老的方式种植农作物,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通过施人畜有机肥使其自然成长的生产方式;或使用传统谷物等粮食饲养的家禽家畜。曹志平等(2010)[10]认为,有机农业(OrganicAgriculture)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相对现代农业而言的,对比有机农业,现代农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生长剂等化工原料已完全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对比已有定义,本人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基于传统农业生产流程,通过使用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如抗性品种选择、轮作、间套作、设施农业技术、微滴灌技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等)进行集约化生产,并遵循农作物本身生长与发展规律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2.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联系和区别。对比以上概念可知,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有机农业是在农业发展演化过程中一脉相承的农业生产方式,其生产过程具有“播种—管理—收割”的生产共性。不同的是农作物在生产过程中的某些环节由于受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生产技术和不同管理模式的影响各有差异。传统农业是沿用长期以来积累的农业生产经验为主要技术的农业生产模式。在生产过程中以人、畜力进行耕作,生产中精耕细作、小面积经营,其特点是生产具有可持续性、产品无污染,但机械化程度低、产出低。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使用机械设备、化肥、农药等并辅以现代生物技术(如杂交物种和转基因物种)进行集约化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有机农业具有现代农业的特点,但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而不使用任何化学物质和转基因物种,遵循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3.有机农业的特点虞。(1)在保持物种基因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选用抗性作物品种,利用间套作等先进生产技术,遵循物种生产的自然规律等实现物种的生产和延续。(2)保持物种原始基因,禁止使用转基因产物及技术。(3)建立作物轮作体系,利用自然土肥、绿肥和动物粪便等有机肥料培育土壤、保持土壤养分循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采取物理、生物食物链等措施防治病、虫、草、害,以此将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影响降到最低。(5)采用合理的耕种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发展低碳工业

低碳工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现代工业生产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工业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11]伴随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严峻挑战,而两次“气候峰会”的召开加速了世界各国积极寻求一种新的工业发展模式来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在此背景下低碳工业应运而生。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构建的庞大工业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是以资源型经济增长路线和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生产模式为主导,中国经济的崛起付出了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巨大的环境压力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1.发展低碳工业的重要性。(1)发展低碳工业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自工业革命以来,不可再生的石化燃料是传统工业发展的命脉,石化燃料的勘探、开采、加工、使用等过程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石化燃料的不可再生、有限的蕴藏量以及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使高碳工业的发展难以为继,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要逐步实现由高碳工业向低碳工业的转变。2009年,中国工业能耗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的71.3%,其中高耗能行业占工业能耗的80%左右,高耗能的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工艺、技术和设备落后状况较为严重,增加了能源消耗。[12]实现高碳工业向低碳工业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自工业革命以来高碳工业是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助推器,而全球庞大的工业体系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是石化能源。因此,为了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在继续使用石化能源的同时,必须要开发新的可再生低碳能源逐步替代传统的石化能源;另一方面,在开发新能源的同时,通过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设备的升级换代努力提高现有能源体系的初次使用效率,并另辟蹊径尽可能提高下游能源的重复利用率,不断延伸能源的产业链,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现有石化能源的过度依赖。此外,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围绕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沼气、核能等清洁能源逐步调整各自的产业结构,限制和淘汰污染产业和污染产品的生产,使低碳产业成为有利可图的新兴产业和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2)发展低碳工业可以减少能源消费。从节约能源的目的出发,减少石化能源消费量是发展低碳工业的目的,而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发展低碳工业的重要手段。为了应对中国“责任论”,节能减排是缓减全球气候变暖和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是解决当前中国能源供需矛盾和生态环境质量每况愈下的主要手段,是实现由高投入、低产出粗放型发展模式向低能耗、高产出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方式,是实现清洁生产、低碳生产、低成本生产、低代价生产的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简称“三低三高”)发展目标的着力点。2.低碳工业的发展模式。低碳工业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工业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具体来说,低碳工业发展模式就是以“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低碳和节能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13]就中国而言,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可以采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十二五”期间是中国低碳工业体系建立和发展的初期,宜采用自上而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一经济发展阶段突出中央政府的主导地位,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合于低碳工业发展的经济体制、市场运行机制及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政策扶持、降低税率、提供补贴等方式优先发展低碳工业,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同时,一方面通过建立相应的产业准入长效机制引导高耗能产业向清洁产业转型,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产业退出长效机制逐步淘汰不能转型的高耗能产业。当低碳工业框架体系初步建立后,自上而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被自下而上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取而代之。在这一阶段,中央政府应逐步退出市场,低碳工业体系的完善和健全应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自动调节,而低碳工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则应由政府、民间机构、企业和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监管。

(三)发展生态服务业

绿色工业体系范文篇7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全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工业产业体系讲几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我区工业发展的现状特征和面对的挑战

(一)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食品工业体系初步形成。我区在提出“工业二次创业”以来,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和生态工业理论,以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坚持项目建设同结构调整、资产重组、企业改革、招商引资、启动民间资本相结合,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一大批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企业正在成为带动和支撑我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和重要支柱。现已形成酒类酿造、玉米淀粉精深加工、小麦面粉及饲料加工、畜产品加工、调味品加工、果蔬储运加工、医药化工、马铃薯加工、亚麻纺织、造纸及印刷包装业等十大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食品工业体系。

从技术应用上来看,一方面我区食品工业企业具有较为先进的硬件装备,如面粉生产线、马铃薯全粉生产线、葡萄酒生产线、味精生产线等均与国内先进或最先进水平相同步;而在另一方面,全区食品工业技术含量和总体管理水平较低,初加工较多,精深加工较少。利用食品工业已有的影响和企业已经具有的加工基础,努力扩大深加工和高附加值食品的生产规模,调整食品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在大力提升劳动密集型等传统产品的同时,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品和附加值高的新型工业化食品,培育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构建食品工业循环体系,无疑是我区工业经济在较长时间内发展的主要任务。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效途径。从我区工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来看,人口密度高,环境承载力弱,资源匮乏,特别是水资源严重缺乏,也基本没有可开发的矿产资源,流域内对污染废弃物的分解自净能力非常有限,这与工业增长的矛盾十分尖锐。就目前我区工业发展的整体状况而言,我区仍有一部分企业技术装备落后,效率低下,生态产业链条短,企业之间共生程度低,关联度小。区内还有一些企业既是资源消耗大户,也是污染大户,表现为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产品成本居高不下,资源高投入和废物高排放的状况依然十分突出。这种现状决定了我们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加快发展循环型工业,彻底转变工业系统的物质代谢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产业生态化。

近年来,我区较早的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并付诸实践,区已被确定为全省第一个循环经济试点区,正在争取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区,可以说,在循环经济发展中我们的理念和认识,应用与实践已抢占先机。工业产业通过近年来的调整和发展,已有相当规模,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业为主导的地方工业体系。初步建成了、和武南三个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皇台集团等20户企业全面推行了清洁生产;药物碱厂等5户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益民公司等22户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云晓牌熏醋等26个工业产品通过了绿色产品认证。这些实质性工作的开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工业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微观基础。同时,各企业内部,尤其是骨干龙头企业内部初步形成了中水回收、能源综合利用、废弃物和副产品循环利用的初级循环模式,客观上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前提和借鉴价值。

二、循环型工业建设的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基石,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的扩展,经典的清洁生产是在单个组织之内将环境保护延伸到该组织的方方面面。对于产品,清洁生产意味着减少或降低产品从原料使用到最终处置的全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于生产过程,清洁生产意味着节约原料和能源,取消使用有毒材料,在生产过程排放废物之前降低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于服务,清洁生产意味着将环境保护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清洁生产的主要特点是过程控制和预防为主。清洁生产的目的不是末端治理,更准确一点讲,末端治理不是清洁生产的主要目的。如果我们仅着眼于控制排污口(末端),仅采取使排放的污染物通过治理达标排放的办法,虽有一定作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必须推行清洁生产,将污染物消除在过程之中,实行工业生产的全过程控制。以清洁生产的战略,推动企业体系和产品认证进程。比如全区的麦芽加工业,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水耗必须降低15%,气耗必须降低29%,电耗必须降低10%;污水排放量中COD每升不超过85毫克(国家一级标准为100mg/L),悬浮物50mg/L(国家一级标准为70mg/L),氨排放量10mg/L(国家一级标准为15mg/L)。有了这样的清洁生产指标体系要求,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过程,自然也就成了达到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和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过程。因此,要以实施清洁生产为手段,加速企业环境、质量体系认证和产品绿色、有机、HACCP的认证进程。

区内所有企业要立足于以上认识,研究开发和引进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开辟污染预防的新途径。要把节省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作为清洁生产的目标去实现;要把改进工业技术、强化企业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水平和改变产品体系,更新设计观念,作为清洁生产的基本手段去实施;要把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发现排污部位、排污原因,并筛选消除或减少污染物的措施及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等管理工具作为清洁生产的基本方法去应用;要把提高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保护生态和环境作为清洁生产的终极目标去努力。

各乡镇、区直有关部门要帮助所在区域内企业从原材料选择、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设计、操作管理、物料和能源的回用等各个环节上指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要坚持把清洁生产审计作为指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重要促进手段和管理工具。一要帮助企业建立内部清洁生产审计小组,明确内部清洁生产的审计范围,设计内部清洁生产的审计程序,着眼于企业自身利益,通过节能、降耗、减污措施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工业经济效益,改善劳动环境,节省末端治理资金,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实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二要建立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企业外部清洁生产审计小组,制定食品加工、酒类酿造、啤酒麦芽、造纸等主要行业的清洁生产目标,规范审计方法、程序、考核和评估办法,实施清洁生产计划,分期分批组织专家对企业清洁生产进行抽样审计,定期公布限制生产、限制淘汰、限制使用的产品名录和限期淘汰、限制使用、严禁采用的工艺和设备名单。

对今年已经确定的全圣纸业公司、皇台集团、达利公司等20户推行清洁生产的典型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加快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和绿色产品认证工作力度,全面推广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实施中水回用、能源综合利用和资源减量化技术改造,构筑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建设废弃物集中处理和再利用体系,实现污染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切实将这些企业培育成清洁生产典型示范企业,并且总结出一套成功经验,逐步推行。

(二)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建设新型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形态,其发展并不是立足于单一的工业企业或产业的发展,而是建立在多个企业和产业的相互关联、互动发展基础上的。区目前已经形成的循环工业体系就是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产业结构构成,通过有目的的规划和实施,进行多个企业和产业间的连接和组合,在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中形成的。从过去到现在,无疑对全区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优势发展、经济高速运行、增长方式转型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建设生态工业,首先必须立足于特色优势产业中核心企业和龙头企业的培植,这是推进工业生态化的主体,红太阳面业和山东威龙的发展就是面粉产业和葡萄酒酿造产业主体带动相关的发展证明。其次要积极探索建立生态工业发展的模式。主要措施是:一要坚持工业理论生态化。因为工业生产活动本身就是生态系统运动的一个有机过程。生态环境中的物质元素,以资源形式进入工业生产过程,经加工转换,再以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和消费后的剩余物返回生态系统,加入生态循环,这是一种具体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工业模拟化。二要坚持工业结构的生态化。把整个工业体系的结构、规划组织成资源生产、加工生产、还原生产三大工业部门构成的工业生态链。以全圣纸业为例,横向三条主链(制浆——造纸——产生黑液碱回收——生化处理;制浆——产生中段水——浇灌芨芨草——回用制浆造纸;处理后的中水回用——制浆造纸)耦合,纵向造纸产业链、养殖产业链、生态旅游产业链三条产业链闭合,总体上形成了资源共享、产业共生组合,是标准的结构生态化设计。三要坚持工业设计生态化。要改进产品和包装的结构、体积、形状、成份,使产品和包装材料在生产过程中节约资源,要有选择地利用可更新资源和可降解材料,以便于使用和消费后方便回收或在自然环境中无害分解。

生态工业园区是生态工业发展的最佳组合形式。目前确定的三个生态示范园区的建设,要以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资源使用和环境影响最小化为原则;要运用经济手段,引导产业关联的生态化转型,培育构筑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生态工业体系;要严把项目入园关,坚决禁止“两高一低”项目和不符合园区产业规划的项目进入园区;要发挥园区内工业企业相对集中的优势,进行适度的产业重组,形成产业共生的生态工业群落。综合集成和高效利用园区内的副产物、热电能源和水资源,努力实现副产品资源再生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和热电能源梯级利用。

(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工业体系。构建资源节约型工业体系,不仅是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污染友好型社会的基础和关键,更是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是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客观需要,更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防止生态恶化的现实需求。与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生态工业相比,循环经济独到之处在于它还能将环境保护引入经济运行机制,因此,能否将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操作方式在节约型产业体系构建中取得实质性突破,将直接决定我区循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为此,我们要大胆地、理直气壮地把循环经济引入和应用于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实践。要进一步明晰循环工业体系的主体构架,积极推进工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逐步完成由传统的资源型产业体系向资源高效利用产业体系的转变,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工业结构的调整,除了尊重自然生态和经济规律外,还要认真分析工业经济发展与地方税收的内在联系,把握地方税收与工业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剖析三次产业结构中工业对税收支撑的弹性程度,最终以调整经济结构的手段,促进地方税收与宏观经济的同步增长。如果离开这些内容,简单的就循环济谈循环经济,这种发展是没有生命力的。要按照区上即将下发的《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指导性意见》,从产业选择、空间布局、产品发展、企业这四个方面入手,围绕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资源回收利用等几个重点,在不同行业的重点企业内部开展以节水、节地、节能、节材为主的单项示范和综合示范。比如:在皇台集团的制糖分公司、全圣纸业等耗水大户,在推行清洁生产的同时,更加突出节水示范;面对国家土地管制越来越严、地方政府自主性越来越小、审批程序越来越复杂的用地现状,要考虑在谢河工业园开展工业集约用地体系建立的示范等。以此来加速构建资源节约型工业体系。

(四)加快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加大循环型工业项目建设力度。要立足实际,依据市场导向和国家产业政策,大力发展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资源加工型工业项目;扶持鼓励发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环保型工业项目;坚决杜绝规模小、技术落后、物耗能耗高、产品质量差、效益低、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开发建设产品代谢和产业链延伸项目;扶持发展节水型、节能型产品项目;支持发展中水回用和废水处理等循环型“静脉”产业项目,降低物耗能耗,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型。

三、重点示范,做强做大做亮一批循环工业示范点

绿色工业体系范文篇8

(一)发展低碳经济

不可否认,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约占全球总量的20%,据估计到2020年约占全球总量的28%,中国将成为温室气体排放增速较快的国家之一。[3]但在2009年和2010年两次“气候峰会”上,中国政府明确承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要实现这一排放目标,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最佳选择。其原因在于: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确保现实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而且通过必要的能源技术创新和体制改革可以实现中国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由此可以预见,能源技术革命将决定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趋势。1.能源技术创新是关键。长期以来,高投入—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和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中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1995—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总体水平在0.20左右,西部地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0.18%;而北方和南方地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25%和0.20%,中国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目前,众多发达国家正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以英国为例,积极开发新能源技术,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的替代效应提高生产效率,建立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市场机制、设立碳基金等。英国成功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参考借鉴。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中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化强国,实现贸易、投资与环境的协同发展是推进中国能源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通过进口国外清洁能源产品可加速中国对新产品的开发并进行替代型生产,因为新产品的输入对中国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将产生“示范”效应;更重要的是,清洁能源产品的进口不仅能直接促进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而且还可以节省研发的时间和成本以及规避研发失败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FDI流入将国外拥有清洁能源生产技术的企业引进来,FDI的流入不仅可以促进中国资本形成质量的改善,而且可以实现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的义务,这对于众多发展中国家而言,技术的转让为实现节能减排提供了技术支持。但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并没有兑现承诺,技术转让的实际进展与预期相去甚远。因此,通过发展低碳经济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要立足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能源技术,同时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引进新能源技术。2.降低能源消费增长率是基础。1990—2003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占世界的25%,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占世界的34%。据国际能源机构(IEA)认为,2007—2030年,全球一次能源需求量会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中国和印度等亚洲发展中国家是这一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②对比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一次能源消费量(见表1)可知,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Hu等(2006)[5]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到2050年,基准情景下一次能源需求为64亿吨标煤,在考虑能源技术创新的政策情景下一次性能源需求为47亿吨标煤,政策情景相对基准情景而言,仅减少27%的能源消费和39%的二氧化碳排放。可见,中国必须通过提高能源消费与产出之比降低能源消费率,才能真正实现在“气候峰会”中所承诺的节能减排的目标。

(二)发展第三产业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高。2000年,中国第三产业产值为38714.0亿元,2010年迅速扩大到173087.0亿元,以年均16.16%的增速快速发展,明显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增长率10.49%和15.20%,高出GDP增长速度1.17个百分点。2000—2010年,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由39%上升到43.1%,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却由34.8%快速上升到38.5%,相对第一、二产业而言,第三产业已成为名副其实增长最快的产业。③随着中国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第三产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将不断增大,预计到2015年中国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将超过50%,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其中餐饮、酒店、交通运输、建筑、商业等传统产业占据第三产业的大部分比例。在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的背后,传统第三产业的10大门类、112个小类产业迅猛发展对环境的破坏日益增大,尤其是商业、饮食业、广告业和娱乐业发展过程中的白色垃圾、光和噪音,旅游、房地产业的建筑噪音和建筑垃圾,交通运输业的噪音、汽车尾气,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在时域、空域和频域三方面产生的电磁波等严重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由于第三产业中相当一部分产品是无形的,其商品结构的特殊性使无形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因而在短期内难以发觉并及时采取有效地措施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从而在治理环境污染的过程中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6]。为了促进第三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实现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对预防和处理环境污染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政府层面。政府在如何有效防治和处理第三产业发展与环境关系问题时将起主导的作用。首先,政府在制定第三产业发展规划时应着眼于全局发展,不能以盲目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对第三产业的规划、生产、运营和监管,要辅以相应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正确引导第三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开发,打破国内区域各自为政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现状;其次,根据中国国情和不同的区情,在承接第三产业转移或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时,政府要主导建立高效、可行且易于操作的环评机制,对企业的选址与潜在的环境风险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估,要对企业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环节进行严格的可行性分析,在确保清洁企业进入的同时将污染产业(特别是高污染产业)拒之国门之外;最后,对第三产业贸易产品要实施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同时通过优惠税率或减税、免税等措施鼓励清洁产品的进出口,在正常的关税水平下通过增设碳关税和碳配额许可证等关税措施和非关税措施限制或禁止高污染产品的进出口。2.企业层面。企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企业的性质(此处指污染强度)和社会责任意识关系到区域环境的发展取向,根据“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不同的企业应根据污染强度的差异承担不同的环境责任。首先,企业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当前,环境因素已成为制约中国贸易、投资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与原则,企业的发展不仅要符合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发展规律,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7];而且还要符合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固有的发展规律。其次,企业要树立绿色经营和绿色服务的发展理念。绿色经营可以避免在企业运营中支付高昂的环境污染治理费用,绿色服务可以使企业在产品售后服务中获得额外的利润,因而绿色经营和绿色服务可以实现国家、企业和个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最后,企业要树立承担社会责任的发展理念。社会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社会责任是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企业一旦丧失社会责任将孤立无援,使企业陷入困境而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3.社会层面。第三产业与环境是否和谐发展,公众舆论和社会反响的最初表达是环境问题最及时、最直接的信息输出渠道。因此,相对政府和企业而言,公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更能真实、快速地反映企业发展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首先,强化环保意识。政府可以通过实地宣传、媒体、散发宣传册等方式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公众正确认识“污染企业—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的关系。其次,强化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购买和消费活动,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8]强化公众绿色消费要从满足人类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出发,以有益人类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最后,强化法律意识。众所周知,中国环境问题的产生除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以及政府执法力度不强外,公众法律意识的极端薄弱也是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众多信息表明,基层政府、基层环保执法机构与污染企业“与狼共舞”是环境进一步恶化的主要原因,较企业而言公众是弱势群体,当公众面对环境污染问题时只能保持沉默。因此,要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公众的参与缺一不可,而强化公众环保意识、绿色消费和法律意识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贸易、投资与环境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发展有机农业

农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是第一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尽管2000—2009年第一产业占中国GDP的比重由15.1%下降到10.3%,但对GDP的贡献率却上升了0.1个百分点;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与农业相关的农产品出口由2000年的79.3839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382.37亿美元,年均增长19.09%。④更为重要的是,农业还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可见,农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以重开发轻保护、重生产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重效益轻环保和高投入高产出为特征的农业生产方式,由于农药、化肥等的大量使用产生了许多诸如土壤、水源等环境污染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危及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发展有机农业应运而生。1.有机农业的定义。“有机农业”一词最早出现于LordNorthbourne(1940)[9]的著作中。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最早的有机农业是指最传统、最古老的农业形式,即传统农业,是通过人工(或畜力)播种、管理和收割等最古老的方式种植农作物,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通过施人畜有机肥使其自然成长的生产方式;或使用传统谷物等粮食饲养的家禽家畜。曹志平等(2010)[10]认为,有机农业(OrganicAgriculture)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相对现代农业而言的,对比有机农业,现代农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生长剂等化工原料已完全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对比已有定义,本人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基于传统农业生产流程,通过使用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如抗性品种选择、轮作、间套作、设施农业技术、微滴灌技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等)进行集约化生产,并遵循农作物本身生长与发展规律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2.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联系和区别。对比以上概念可知,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有机农业是在农业发展演化过程中一脉相承的农业生产方式,其生产过程具有“播种—管理—收割”的生产共性。不同的是农作物在生产过程中的某些环节由于受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生产技术和不同管理模式的影响各有差异。传统农业是沿用长期以来积累的农业生产经验为主要技术的农业生产模式。在生产过程中以人、畜力进行耕作,生产中精耕细作、小面积经营,其特点是生产具有可持续性、产品无污染,但机械化程度低、产出低。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使用机械设备、化肥、农药等并辅以现代生物技术(如杂交物种和转基因物种)进行集约化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有机农业具有现代农业的特点,但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而不使用任何化学物质和转基因物种,遵循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3.有机农业的特点⑤。(1)在保持物种基因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选用抗性作物品种,利用间套作等先进生产技术,遵循物种生产的自然规律等实现物种的生产和延续。(2)保持物种原始基因,禁止使用转基因产物及技术。(3)建立作物轮作体系,利用自然土肥、绿肥和动物粪便等有机肥料培育土壤、保持土壤养分循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采取物理、生物食物链等措施防治病、虫、草、害,以此将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影响降到最低。(5)采用合理的耕种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发展低碳工业

低碳工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现代工业生产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工业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11]伴随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严峻挑战,而两次“气候峰会”的召开加速了世界各国积极寻求一种新的工业发展模式来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在此背景下低碳工业应运而生。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构建的庞大工业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是以资源型经济增长路线和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生产模式为主导,中国经济的崛起付出了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巨大的环境压力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1.发展低碳工业的重要性。(1)发展低碳工业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自工业革命以来,不可再生的石化燃料是传统工业发展的命脉,石化燃料的勘探、开采、加工、使用等过程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石化燃料的不可再生、有限的蕴藏量以及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使高碳工业的发展难以为继,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要逐步实现由高碳工业向低碳工业的转变。2009年,中国工业能耗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的71.3%,其中高耗能行业占工业能耗的80%左右,高耗能的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工艺、技术和设备落后状况较为严重,增加了能源消耗。[12]实现高碳工业向低碳工业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自工业革命以来高碳工业是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助推器,而全球庞大的工业体系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是石化能源。因此,为了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在继续使用石化能源的同时,必须要开发新的可再生低碳能源逐步替代传统的石化能源;另一方面,在开发新能源的同时,通过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设备的升级换代努力提高现有能源体系的初次使用效率,并另辟蹊径尽可能提高下游能源的重复利用率,不断延伸能源的产业链,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现有石化能源的过度依赖。此外,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围绕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沼气、核能等清洁能源逐步调整各自的产业结构,限制和淘汰污染产业和污染产品的生产,使低碳产业成为有利可图的新兴产业和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2)发展低碳工业可以减少能源消费。从节约能源的目的出发,减少石化能源消费量是发展低碳工业的目的,而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发展低碳工业的重要手段。为了应对中国“责任论”,节能减排是缓减全球气候变暖和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是解决当前中国能源供需矛盾和生态环境质量每况愈下的主要手段,是实现由高投入、低产出粗放型发展模式向低能耗、高产出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方式,是实现清洁生产、低碳生产、低成本生产、低代价生产的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简称“三低三高”)发展目标的着力点。2.低碳工业的发展模式。低碳工业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工业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具体来说,低碳工业发展模式就是以“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低碳和节能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13]就中国而言,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可以采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十二五”期间是中国低碳工业体系建立和发展的初期,宜采用自上而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一经济发展阶段突出中央政府的主导地位,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合于低碳工业发展的经济体制、市场运行机制及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政策扶持、降低税率、提供补贴等方式优先发展低碳工业,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同时,一方面通过建立相应的产业准入长效机制引导高耗能产业向清洁产业转型,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产业退出长效机制逐步淘汰不能转型的高耗能产业。当低碳工业框架体系初步建立后,自上而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被自下而上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取而代之。在这一阶段,中央政府应逐步退出市场,低碳工业体系的完善和健全应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自动调节,而低碳工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则应由政府、民间机构、企业和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监管。

(三)发展生态服务业

绿色工业体系范文篇9

关键词:合成橡胶工业;发展趋势;转型升级;对策建议;展望;述评

自1958年首套合成橡胶装置建成以来,中国合成橡胶工业历经60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合成橡胶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中国合成橡胶工业在自主创新基础上起步,并在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吸收和再创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现已形成了产品体系完整、应用市场广阔、技术特色鲜明的工业体系。我国是当今世界上可生产全部主要合成橡胶品种的3个国家之一。2020年,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合成橡胶产能跻身世界前十强行列,分列第2位和第3位。回顾中国合成橡胶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成果令人鼓舞。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引进国外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和设备后,中国合成橡胶工业建设步伐加快,产品结构逐步趋于多元化,生产能力从1978年的93kt/a提升到了2000年的1060kt/a,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2.5%。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合成橡胶产能变化如图1所示。2001—2015年,中国合成橡胶产能持续大幅增长,其间,中国新增产能占世界新增总产能的63.7%,从而带动世界产能快速增加。2015年,中国合成橡胶产能达世界总产能的28.8%,为历年来最高值。2016—2020年,世界合成橡胶产能增速明显放缓,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沙特阿拉伯、中国、新加坡、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中国合成橡胶产能经结构性调整后,其在世界总产能中所占比例降至26.6%。尽管生产能力已跃居世界首位,但“十二五”时期盲目投资带来的同质化问题致使我国合成橡胶工业发展陷入严重的产能过剩窘境。加之近年来世界贸易摩擦频发,对我国以轮胎为主的橡胶制品出口造成较大影响,市场需求持续下滑,供需矛盾更加突出,2015年产能利用率仅为51.3%,近半数装置能力未得到有效利用。“十三五”时期,中国合成橡胶工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1“十三五”时期中国合成橡胶工业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汽车工业、轮胎制造业、橡胶制品等下游行业对合成橡胶的需求为其消费增长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全行业以“去产能、调结构”为主线,实施供给侧改革,大力开展科技创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行业整体运行逐渐好转,呈现出良性健康发展态势。虽然中国合成橡胶工业成绩斐然,但是也存在产能过剩等突出性问题。

1.1产业规模缓慢增长,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

据中国合成橡胶工业协会统计,“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合成橡胶产能快速增长的阶段,共新增产能3021kt/a,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2%,截至2015年末,中国合成橡胶总产能接近6000kt/a。“十三五”时期,新增产能共计167kt/a,远低于“十二五”时期的绝对增量,生产能力进入缓慢增长的平台期,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截至2020年底,中国大陆地区合成橡胶总产能为6082kt/a。由于资源禀赋不同,加之供给侧结构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合成橡胶工业布局更加符合市场规律。2020年中国大陆各地区产能分布见图2,主要涉及乳聚丁苯橡胶(ESBR)、溶聚丁苯橡胶(SSBR)、顺丁橡胶(BR)、丁基橡胶/卤化丁基橡胶(IIR/HIIR)、乙丙橡胶(EPR)、丁腈橡胶(NBR)、异戊橡胶(IR)、氯丁橡胶(CR)、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Cs)等胶种。其中,华东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橡胶加工产业集聚区,其巨大的沿海运输优势为合成橡胶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资源,是国内合成橡胶产能最大、品种最全的地区,可生产除了CR之外的全部主要合成橡胶品种,各胶种产能均居国内首位,产能合计2772kt/a,占国内总产能的45.6%;东北地区产能合计735kt/a,占国内总产能的12.1%,其中ESBR产能占比较大;华南地区产能与东北地区产能相同,主要生产ESBR、BR和SBCs;西北地区产能合计690kt/a,占国内总产能的11.3%,其中占比最大的为BR;华北地区产能合计640kt/a,是目前国内唯一生产CR的地区;华中和西南地区则各有1家合成橡胶生产工厂,其中华中地区生产SBCs、SSBR和BR,而西南地区仅生产BR。Fig2CapacitydistributionofsyntheticrubberoftheChinesemainlandin2020“十三五”时期,氢化丁腈橡胶(HNBR)、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PS)等系列高科技含量产品先后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产能结构不断优化,非轮胎用合成橡胶品种产能比例显著增加。其中,产能增幅最大的为SBCs,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8.0%,在产能结构中占比为24.9%,较2015年增加了7.5个百分点;IIR(含HIIR)增幅居第2,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9%,在产能结构中的比例由2015年的6.1%升至2020年的7.2%。

1.2产量持续稳步增长,进口商品市场份额逐步下降

“十三五”时期,我国合成橡胶产量保持增长态势。尽管2020年初肺炎疫情肆虐,中国合成橡胶企业全面贯彻疫情防控要求,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加速“内循环”刺激影响下,加之原料成本降低、波幅减小,多套长期停车装置恢复生产,闲置产能逐步盘活,有效产能占比提升至89.6%,同比增加7.7个百分点。2020年国内合成橡胶产量同比增长12.4%,产能利用率达72.4%,较“十二五”末年有较大提升。“十三五”时期,随着工艺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产合成橡胶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进口商品在消费市场中所占比例逐年降低(见图3)。2020年,中国共进口主要合成橡胶1357kt,进口商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4.4%,较“十二五”末年减少6.5个百分点。

1.3主流技术自主可控,部分领域实现突破

经过60余载的发展和积累,中国已掌握了主要合成橡胶品种的成套生产技术,并围绕技术要点形成了自主的知识产权保护,拥有自由运作权,主流技术自主可控,为生产装置平稳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十三五”时期,大量自主创新技术实现了产业化应用。在产品创新方面,采用国内自有技术建成了HNBR、SEPS等新产品生产装置,填补了国内技术和产品空白。通过构效关系研究,实现了专用牌号产品的定制化开发和生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采用高效催化体系,在提高产品性能的同时,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国产高性能合成橡胶产品在国内的推广与应用。新产品的商业化生产缓解了我国部分中高端合成橡胶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在生产工艺创新方面,通过源头治理和清洁生产,合成橡胶行业绿色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尾气治理技术的推广及应用方面,全行业实现了生产的达标排放。各生产企业不断挖掘自身技术潜力,努力提升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物耗,取得了大量的创新成果,行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规模化效益进一步释放。部分胶种生产工艺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4政府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时期,为引导中国合成橡胶工业有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国家相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标准,以促进行业转型升级。针对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不正当竞争,商务部通过产业损害调查,裁定自2018年8月起对原产于美国、欧盟和新加坡的进口HIIR征收反倾销税;自2018年11月起对原产于韩国和日本的进口NBR征收反倾销税;自2020年12月起对原产于美国、韩国及欧盟的进口三元乙丙橡胶(EPDM)征收反倾销税,实施期限均为5年。通过征收反倾销税,营造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机遇。国内企业适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装置开工率明显提高,新牌号产品开发有序推进。相关政策的实施对于维护石油化工产业链及国防军工的安全保供具有重要意义。

1.5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结构性过剩问题依然严峻

中国合成橡胶工业的发展始终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格局。“十三五”时期,在市场规律的作用和引导下,我国盲目建设合成橡胶装置的现象大为改观。2020年,伴随着部分合成橡胶品种产能的调整,产能结构进一步得以优化,但结构性过剩问题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装置产能高于表观消费量,总产能为总消费量的1.09倍;二是产能闲置率较高,超10.4%的产能长期闲置,各胶种平均能力利用率仅为72.4%;扣除闲置产能,有效产能利用率为80.8%,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三是国产化率低,进口商品占消费总量的24.4%。2020年我国各胶种生产及消费结构详见表1。在现有装置中,SBR仍然是产能最大的品种,ESBR和SSBR产能占国内合成橡胶总产能的28.1%。随着对生产线和催化体系的转产改造、技术变革,镍系BR产能在BR总产能中所占比例已由2015年的95.4%降至85.6%,降幅达9.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钕系BR产能比例增加。SBCs是我国近年集中发展的品种,2020年新增产能60kt/a,国产商品占消费市场的96.2%,但也存在因产能增长过快而导致利用率降低的问题。在反倾销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背景下,为缓解IIR/HIIR、NBR供需矛盾,国内企业加快生产和装置建设,新增产能预计2021年开始进行商业化生产,届时IIR/HIIR、NBR产能将接近或超过国内表观需求量,国产商品市场份额有望提升。在经历了多年的闲置后,部分IR装置在“十三五”期间被拆除或改造,转产其他合成橡胶产品,仅2020年就减少了80kt,在总产能结构中占比降至3.1%。EPR/EPDM应用范围广、用户需求差异性大,国内现有牌号产品已不能完全满足下游对原料性能的需求,当前进口商品份额较大而国内装置产能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凸显。

2“十四五”时期中国合成橡胶工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2.1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十三五”末期,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世界经济遭遇重挫,全球需求市场萎缩,国际局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格局。党中央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强国战略。“十四五”时期,中国合成橡胶工业将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完善工业体系、创新体系、流通体系、服务体系,使之与国内需求更加适配。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将“大市场”’的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

2.2高质量发展引领转型升级

“十四五”时期,随着国内乙烯新一轮集中扩能,丁二烯供应趋于宽松,中国合成橡胶工业将迎来又一个产能扩张周期,产能结构性过剩压力凸显,外部发展环境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但是,在我国新发展格局的引领下,新型能源、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海洋资源、电子信息、轨道交通、医疗防疫器材等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和新兴领域对合成橡胶的新需求将成为推动中国合成橡胶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与下游新需求相适配的官能化改性产品、微观结构可控的特种牌号产品、环境友好且易加工的热塑性弹性体等高附加值产品将成为合成橡胶工业化开发的重要方向。通过产品升级带动产业转型,不断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推动形成系列自主可控的生产技术。利用大国经济纵深广阔的优势,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加快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引领合成橡胶工业高质量发展。

3促进中国合成橡胶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十四五”时期,在新阶段、新征程、新起点上发展合成橡胶工业,要发挥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性和引领性作用,补齐高端产品供应的短板,加大合成橡胶产品出口力度,从而全面提高中国合成橡胶行业综合竞争力和国际贸易地位。“十四五”时期,上下游行业应加强沟通合作,搭建跨行业、跨地区的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促进上下游信息交流与科研合作,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效能力,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3.2科学引导产业发展

为了防范低水平重复建设,政府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以政策、规划、标准等手段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营造有利于新发展格局的市场环境。依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科学引导产业发展,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注重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合理布局,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有序发展。“十四五”时期,国外实体经济遭受疫情重创,市场需求减少,导致其合成橡胶产品需寻找更多的海外商机。在我国加快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建设的同时,应密切关注跟踪相关国家的贸易流向,谨防国外商品向中国市场的倾销,维护产业健康发展。

3.3进一步提升绿色制造水平

绿色工业体系范文篇10

(一)**工业历史概况

从建国开始,**传统工业体系可分六大类涉及三十七个具体行业,主要工业产品涉及20余种,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六大类一是采掘、冶金工业;二是能源工业;三是建材工业;四是机械工业;五是食品工业;六是轻、化、纺织工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成熟,随着国有企业改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推行,在大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传统工业体系基本坍塌,众多的工业生产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被淘汰、关闭、倒闭。其中一些工业生产企业依靠自身的竞争优势,得以保存下来,并成为今天**发展新型工业化体系的基础和支撑,象**啤酒、**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和乳制品生产等企业,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力军。

从五十多年来的**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工业发展既有政策和市场方面的得失经验教训,也有执政能力和判断形势以及把握时机方面教训经验,值得我们深思。

(二)**工业发展历史的启示评价

回顾历史,总结归纳**工业化发展中的历史经验,给我们今天发展新型工业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启示思考

**工业发展的历史大致经历里三个阶段。

一是上个世纪的50年代初期——92年党的十四大之前。这个时期,在计划经济的绝对主导下,构建了大而全、小而全的以轻纺、食品、煤炭电力、建材为主工业体系,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六大类涉及三十七个具体行业,企业达2000多家,产值达1.6亿元。主要特征是平均分配,充分就业,社会稳定,工业增长以资源大量投入、能源大量消耗为动力的增长点。

二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2002年党的**。这个时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和法制化的过程,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抓大放小,减员增效,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工业从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轨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传统工业体系坍塌,大量的企业破产关闭或改制为私企,失业增加,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增加。工业发展停止并略有倒退。比如1995年即“八五”末实现工业产值7903亿元,到2000年即“九五”末实现工业产值7899亿元,工业产值基本没有发生改变。

三是2002年党的**大——至今。这个时期是深刻落实党的**大报告关于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的时期,尤其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时期。这个阶段,**党委和政府积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优势资源转化战略,抓住机遇,很好的把市场导向与国家产业政策想结合,初步建立起以煤炭石油、棉纺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化体系,现有企业846家。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工业运行质量提高,实现跨越式发展,从“九五”末工业产值7899亿元,到2005年即“十五”末实现工业产值13亿元。工业发展以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方向,以人为本,大力提倡循环经济和环保理念等.

同时,**工业发展的历史,也为今天大力发展**特色新型工业化带来了一些启示和思考。一是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领**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以人为本,努力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一定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五种执政能力。即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路线确立了,关是领导干部。三是结合**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资源潜力,积极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有**特色的工业发展体制和以及机制管理模式

二、**新型工业化现状分析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对新型工业化概念作了界定。理解新型工业化的内涵需要与传统工业化的区别与联系角度去把握。从区别来看,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重蹈传统工业化覆辙,不能再以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工业的高速发展;从联系的角度看,新型工业化不是全盘否定传统工业,传统工业仍然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发展新型工业就必须立足**资源优势,巩固提高传统工业,以招商引资为动力,实施科技创新,构筑**新型工业化体系。

通过对两个材料的分析对比,可以得到结论:**工业经济在塔城五县二市经济的发展中处于龙头带动作用的地位。

(三)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优劣势分析

**发展新型工业化既具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艰巨的挑战,理性分析**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优劣势,对于规避劣势、发挥优势,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意义重大。

1、**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有利因素

(1)工业基础扎实。80年代就已构建以食品、轻纺、煤炭、电力、建材为主体的传统工业体系。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培育了部分专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积累了一些发展经验;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企业活力有所增强,企业产权改革基本完成,部分企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由于自身素质的逐渐提高和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非公有制企业的竞争力正在逐步增强,有了一些如**啤酒、四棵树煤炭、屯河番茄、北方新科等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资源优势突出。**蕴藏有20余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炭、石油、黄金、铜矿、石墨、石灰岩、铅矿、镍矿储量丰富,工业价值极高,为**新型工业化走资源转换战略提供了坚定的物质基础。

(3)区位优势显著。经济区位与经济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经济区位优势越强,经济发展越快。**具备发展新型工业化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处于新疆天山北坡,在交通网络中处于圆心地位。从塔城地区看,**处于地区最南端,有奎赛高速公路、欧亚大陆桥从境内穿过,同时**又毗邻工业区独山子和商业城市奎屯。交通发达,信息畅通,区位优势逐渐增强。

(4)政策机遇难得。党的**大明确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自治区、地区新型工业化会议为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政策保证;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广泛运用,我市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加快外向型工业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国内市场将持续扩大,为我市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2、**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不利因素

一是资本市场相对分散。主要表现为物质资本、货币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过于分散,既无体系也没有规模,这就成为无法形成大型工业集团的“瓶颈”;二是工业结构矛盾相对突出。在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小,轻工业比重大,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原料型初级产品多。今年上半年,全市乡及乡以上重工业完成值1.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1%;轻工业完成值1.9亿元,同比下降16.6%,重工业快于轻工业,这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相对较低;三是联动机制不协调。即工业与城镇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结合度偏低,因而工业的辐射拉动作用就无法发挥;四是企业管理人才匮乏。**的中高级人才大都集中在卫生、教育、党政机关,而企业人力资源就相对匮乏,尤其是懂管理、能管理、会管理的工业经济人才更少。

三、**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实施重点工业项目,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从整体看**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从产业结构比重看,第二产业刚超过第一产业;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轻工业比重过大;劳动力刚刚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必须大力实施工业项目,尤其是重点工业项目。有了工业项目,才能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工业项目要坚持选择好项目,重点开发、加重发展的原则,这是新型工业化的客观要求。对**来说,就是要做大做强石化、煤电、棉花、绿色农产品加工等“四大产业”,不断增强产业带动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优化升级工业结构,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改变,工业经济存量才能提高,从而最终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坚持现有产业为基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工业,构筑新的工业产业体系,这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本质要求。对**来说,优化升级工业结构,重点是提高重工业的比重,提高重工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把**建设成北疆重要的能源基地和为石化生产服务的基地,同时大力发展棉纺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巩固推进轻工业发展,大力发展旅游等服务业,提升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

科技对工业发展的作用主要是支持、引领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工业的高新技术化,提高工业的整体科技水平,包括生产、设备、工艺、产品、环保等技术含量都有一个整体提高。工业一旦高新技术化,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会提升。同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来说,一是要加大科研力度,加快研发和使用新技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产权;二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以工业为主体的投融资体系;三是要开展重点专项研究,在重要的领域实现科技创新的突破;四是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目前,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园是集科研与生产为一体的科技园,它在**的落户,为**科技创新构建了平台。一些企业如**北方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近两年来已独立研发自己的核心技术,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四)推进招商引资,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持续动力

科学发展观要求做到统筹兼顾,而新型工业化要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路子。因此招商引资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立足新型工业化的本质,由传统的招商引资转换到选商选资的轨道上来,才能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对**来说,一是要打破行政区划、隶属关系和所有制制约,把国家产业政策、市场投资趋势和**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二是要实现专业化招商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招商引资必须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三是要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制定招商引资的政策、制度,规范招商引资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四是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主要在同区规划、同区管理制度和同区服务三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切实为新型工业化搭建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