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05:23:01

绿地范文篇1

淮南市位于淮河中游,安徽省中部偏北,地跨淮河两岸,南部为延绵起伏的丘陵岗地,北部属淮北平原。东连凤阳,南邻长丰,西接颖上、利辛,北望蒙城、怀远。东西长78km,南北宽51km。市域总面积2121km2,建成区面积80.60km2。年平均气温14.3~16.4℃之间。市境累年年平均降水为937.2mm。夏季降水最多(占全年雨量的50%),春季次之,秋季较少,冬季最少。城市作为华东地区的煤炭、电力为主的重要能源基地,工业结构以轻、化工业为主[1]。

2淮南市绿地生态系统现状

根据目前对城市绿地的定义,整个城市范围内,主要组成载体为绿色植物的空间地域都属于城市绿地,如林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苗圃、果园、水体等。淮南市的城市绿地可分为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防护绿地七类[2]。根据2017年的统计结果,城市内绿地面积共1356.70hm2,人均公共绿地2.51m2,绿地率16.83%,绿化覆盖率为21.00%。除去陆地上的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绿地也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淮南市内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包括淮河、架河、泥黑河、茨淮新河、石涧湖等。淮南市的主要水域生态系统就是淮河的生态系统,通过对2015年和2010年的淮河水质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淮河水体中的高锰酸盐指数(CODMn)、非离子氨年平均值、氰化物等水体污染指标都在下降,淮河的水体质量正在逐年改善。并且,淮河在淮南市流域的出境水质要明显优于入境水质。可见淮南市的水域生态系统的现状正在逐渐好转。

3淮南市绿地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淮南市绿地生态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点:能源原材料工业伴随的结构型污染依然制约着环境质量的改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根本改变,煤烟型大气污染仍居主导地位,加之“西气东输”工程使城市燃气量大幅度增加,导致市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等气态污染物浓度上升,能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淮河水资源矛盾加剧,生活污水使有机污染负荷居高不下;煤矸石与粉煤灰堆存量持续增大,污染物形成蓄积性影响,环境污染负荷加重。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矿产资源受破坏情况严重,采矿区的开采沉陷面积不断扩大,生态环境在短期内难以恢复;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受到限制[5]。3.1煤炭工业对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煤炭型工业对淮南市的水域系统、林地、大气造成了极大的损伤。煤炭型工业虽然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但是煤炭型工业对城市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的巨大破坏,使得煤炭矿区工业城市难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李允洁等人的报道,淮南市的过度开采已经造成了煤矿区的地层塌陷,而且煤炭型工业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工业废水对水体的污染,造成了淮南市部分地区出现了地下漏斗[4]。并且,因为淮南市绿地的缺少,植物无法吸附消除煤炭工业排放出的废气和粉尘,而这些废气和粉尘又造成了植物的死亡,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3.2水域环境的质量问题。淮河作为淮南市的主要生活和工业用水水源,淮南市的最主要水域生态系统就是淮河生态系统。目前淮河在淮南市流域内的污染问题包括三个方面:①点状分布污染源,即淮河沿岸工业企业排放的生产废水和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放的生产污水。②线状分布污染源,即淮河沿岸的城市排污沟所排放的生活污水。③面状分布污染源,指的是淮河沿岸农业生产使用的化肥-农药-地膜被降雨冲刷后,进入淮河造成污染[5]。这三种污染源中,对水域环境影响最大的就是作为点状污染源的工业企业。淮南市的工业产值结构中,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占比较大。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占淮南市经济总产值的83.21%,处于主导地位。同样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主要为煤炭工业)的废水排放量占全市工业总排放量的88.2%[6]。因此,实现经济转型或者控制工业污染对淮南市的生态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3.3绿地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滞后。虽然从建国以来,淮南市就一直重视对绿地的建设,但是由于缺乏对绿地生态功能的全面深入认识,一直没有开展详细的绿地生态系统规划工作。再加上人民对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迫切需求,绿地系统建设长期处于落后的水平。即便是城镇建设区域,绿化工作也一直被有意无意地放在次要或边缘位置。这就造成了淮南市迁就现状和填补空缺多,发展总量不足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建设现状。而城市内的点状绿地建设也存在着管理粗放、缺少认真规划的问题。同样的,由于管理观念滞后、管理措施不严等问题,部分人工森林界线不清,土地产权不明确,执法力度不足,规划绿地被侵占、绿地被蚕食的现象也绝不少见。

4淮南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探讨

4.1淮南市绿地生态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城市用地分类及建设用地标准》(国标GBJ137-2011)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城[1993](2016)235号建设部印发《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淮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淮南市城市绿化条例》(2010)。4.2淮南市绿地生态系统规划目标。淮南市的绿地系统建设目标应当与21世纪城市的生态化相匹配,建成的绿地生态系统能够为居民提供健康安全的生存空间、创造和谐的生活氛围、发展高效的环境经济。而要达到上述目的,在规划中一定要明确绿地系统的生态还原功能、确立绿地生态的产业地位、提高城市绿化的社会价值。4.3绿地生态系统规划面积。根据调查结果估算,如果想要使得城市绿色生态系统能够充分发挥其洁净城市空气、改善城市气候、降低城市噪声等生态效益,城市绿化生态系统覆盖面积最起码要达到城市总面积的30%及其以上[7]。根据我国在本世纪初制定的标准,一个合格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要达到7.11m2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根据这些指标,在新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既要留出大的绿地,又要设计一些分散的、点缀性的绿色设计,形成一个庞大的总体绿地空间,也可以通过对旧城区的改造,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实现城市绿地的系统规划。4.4加强市中心区绿化建设,创造立体绿色空间。在高层建筑密集的城市地区,路面要更加坚硬,沥青水泥在路面的构成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点线规划对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同时,在确保现有绿色空间不会受到影响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尽一切努力去利用每一片土地,实现路边、房屋旁、街道边的绿化。或者转移和扩建河流,建设绿色街道和河堤。与工厂协商,搬迁工厂,减少工业对绿色空间的影响,实现绿色空间的合理开发。随着技术的进步,屋顶防渗技术越来越成熟,所以屋顶绿地的建设也可以纳入绿地建设的考虑范围内[8],比如对绿色建筑外墙、花园等新型绿地的建设。

5结论

绿地范文篇2

1.1城市绿地管理的概念

城市绿地管理是指政府组织作为公共管理部门行使公共权力,通过运用良好的计划、健全的组织、适当的人选、正确的领导方法、有效的内部协调、迅速而准确的报告系统和严格的控制手段,对城市绿地这种为其所掌握和运用的公共资源进行有效管理[1],统筹考虑城市绿地系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1.2城市绿地管理的任务

城市绿地管理的研究历史比较短,真正的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随着绿化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性,正在逐步成为城市管理的一个分支。现代城市绿地管理工作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健全行业规章,坚持以法治绿,从而科学化、系统化地行使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二是园林绿化生产单位和经营单位将有限的人员、资金和机具进行有效配置,即主要依靠市场运作对绿地进行直接管理[2]。应根据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科学地组织、指挥、协调各项生产建设活动:一方面要借鉴其他行业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结合行业实际创造适合自己特点的管理办法;另一方面要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不断总结实际经验,加强各项基础工作建设,调动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生产力,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高的效益。

2生态管理

2.1生态管理的概念

不同研究者的侧重点不同,对生态管理的理解也不同,因而出现了多种关于生态管理的定义。归纳起来,部分定义强调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过程管理,大多数定义强调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学管理。目前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概念是:“生态管理或又称生态系统管理,可定义为应用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理论原理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来管理人类行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图平衡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3]。”

2.2生态管理的目标

生态管理是“基于目标”,而不是“基于问题”的管理[4]。其思想是通过对系统全局的分析来管理以实现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持续力是普遍认为的生态系统管理的中心目标[5]。生态系统管理体系涉及人类—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各个层次的多个目标及其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需要对各层次的多个目标及其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充分分析和描述,调控各目标间的冲突和协同关系,指导人力、资金、材料和信息等资源的合理分配,通过相应技术措施实现良好的生态系统状态[6]。生态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以持续方式利用和收获资源,特别重视传统知识和区域总体利益、保护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及其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使生态系统功能正常、能够自我维持,并能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受到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能恢复的生态系统是生态管理的终极目标。

2.3生态管理理论和方法

1)根据管理对象确定生态管理的定义,且考虑人类地位的双重性。只有明确地定义,才能加强生态系统的管理,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在实行生态管理的过程中,人类具有双重地位[7],即人类自己接受管理和人对生态系统的管理。人类不仅应该尽量减低负面影响,而且需要更加明智、强有力地进行科学管理。2)确定明确且有可操作性的目标。可持续性是生态管理的首要目标。3)确定生态管理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对于不同的时空尺度,生态系统变化的监测指标体系或相对敏感的监测指标是不尽相同的。把某一个时空尺度上收集到的信息用于另一尺度上可能提供一定的信息参考,但并不一定适合。所以,对于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为实现管理目标收集相关信息需要一个合适的核心时空尺度[8]。4)收集相关数据,理解生态系统错综复杂的关系,提出合理的生态模式。收集生态系统各方面、多时空尺度的尽可能多的相关数据,选择有利于检测生态系统变化的较为敏感的指标[8]。分析数据并据此修改计划可以有效地增加决策的合理性,提高管理的成功率。5)监测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确定生态学限定因子。监测对于生态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监测可以了解生态系统的状态、发生的变化及可能要发生的变化,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并不断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管理行为或者管理的分目标,最后达到管理的总目标。6)确定影响生态管理活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有些管理活动与国家的法律和法规会相互抵触,这就需要确认这些法律文件并且服从它们的要求。同时,要采取相应的激励和监督措施并把获得的信息及时反馈,以寻求最优化的管理途径。7)选择先进的生态管理工具和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在生态管理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大尺度的管理上能够对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作出快速响应[9]。多方面、多层次、快速更新的信息可以为保证管理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供一定的保障。

2.4适应性管理

由于在管理中经常面临失败的考验,适应性管理已成为生态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有关适应性管理的定义很多,但究其实质,它是在政策的制定和贯彻过程中进行实验,通过观察监测等手段对各种理论、技术和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论证和检验,并在新的认识发现和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结合最新技术进展,对原来的计划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它是实现生态系统有效管理的关键。适应性管理的优势是从管理中学习经验,而不因生态系统纷繁复杂的不确定性而无所作为。适应性管理是根据生态系统运行的规律形成合理假设而采取行动,而不是在不确定性面前缺乏行动,因此其可以同时兼顾实现人们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和规避生态灾难可能造成的后果[10]。实施适应性管理有利于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构建一个不同人员、组织和机构共同参与决策的平台。

3园林绿地生态管理在马鞍山市的具体应用

3.1马鞍山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等级标准

3.1.1范围

这个标准的内容涵盖了马鞍山市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和单位附属绿地中的乔木、灌木、古树名木、草坪、草花坛、垂直绿化、水池、园路、卫生及设施的养护和管理等。

3.1.2分级管养

根据绿化地段的重要程度及植物的种类将养护管理分为一级养管、二级养管和三级养管3个等级。公园、主干道、广场、重要观光景点及古树名木可划为一级养管,次干道、居住区、行政事业单位、重点企业可划为二级养管,郊区、一般厂矿可划为三级养管。根据养护要求,将绿化养护分为景观效果、生长势、修剪、排灌、施肥、清杂松土、补植、病虫害防治、防自然灾害等项目。按照其养护标准的不同,每一项目实施的养护措施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3.2马鞍山市园林处园林绿地养护管理检查考核

3.2.1检查考核方式

实行月考核与日常检查、督察相结合的方式。月考核绿地是指考核小组按月对各样块绿地实行随机抽样检查,并对照管养标准进行考核评分;日常检查是指考核办公室对各样块绿地进行日常全面巡查,发现问题督促限期整改。遇社会投诉、新闻媒体曝光或突击性任务,还会临时进行现场督察。

3.2.2检查考核程序

1)月考核。预备会抽签(抽检样块占总样块的比例不低于30%)→现场检查→考核评分→计算结果→公布结果。2)日常检查。现场检查→整改通知→复查→扣罚通知→公布结果→上报结果。3)督察。通知→现场检查→整改通知→评出结果→公布结果。

3.2.3“星级绿地”评比

园林管理处从各养护责任单位申报的“候选星级绿地”中选择绿化现状比较好、景观效果优良、养护措施合理的绿地作为候选星级绿地范围,通过阶段考核和综合评定两部分考核,对达到星级绿地标准的授予“星级绿地”称号。“星级绿地”会根据绿地面积及综合评分情况得到相应的奖励,其养护管理单位在以后的新增绿地养护管理权中也会受到优先考虑。

3.3园林植物抗击自然灾害预案

3.3.1准备工作

收集气象资料,在台风、暴雨及干旱等灾害性天气来临之前,各相关养护责任单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对枯死树及危险枝条的检查以及车辆、水泵等物资的准备。园林处抗击灾害性天气领导小组对其准备情况进行抽查。

3.3.2工作措施

1)巡查工作。各养护责任单位实行领导带班制,对现场情况进行全面巡查(包括夜间),确保各项工作计划落实到位,并对不合理的计划安排及时进行调整。2)统筹安排。抗击灾害性天气领导小组安排车辆进行全面巡查并随时调配人员及车辆,根据灾情变化对各绿地不合理的抗灾计划及时进行调整;在加强巡查的同时,根据各绿地出现的紧急情况,进行物资、人员的统一调配,统一指挥。

3.3.3保障工作

1)组织保障。各责任片段应至少有一名单位负责人带队,负责劳动、安全、协调等工作,树立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做好全体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并配备必要的安保用品。2)后勤保障。各责任片段应作好抗灾工作人员的生活和工具供应工作。

绿地范文篇3

一、公园绿地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公园绿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改善环境的社会需求,人们发现营建公园、绿地乃是最好的措施之一,并从此使公园绿地的建设开始得到迅速发展。上世纪50年代,为重建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遭受破坏的城市时,欧洲许多国家都开始将绿地系统引入到城市的总体规划之中,由此改变了工业革命初期的那种拥挤、杂乱、污染的所谓“近代城市”形象。从西方公园绿地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到,尤其是二战之后它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建筑一样,公园绿地两样存在物理功能和精神功能两方面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精神功能的意义更大些。公园绿地固然在近现代城市中承担着减轻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但更有满足市民日常的散步休闲、锻炼游憩、舒缓压力的精神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作节奏的加快,对后者需求会变得越来越大,因此将城市难以利用的隙地予以绿化种植以提高绿化覆盖率。

在城市主要地段进行大规模、高质量的公园绿地建设会与经济开发在用地上产生矛盾,从而使人产生对经济效益的担心。因为有人以为,同样的地块若用于公园绿地虽然能够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但由于这是一项公益事业,不仅在之后得不到任何回报,而且还需投入资金进行建设和养护。正是出于这样的忧虑,故常有不是对公园绿地建设缺乏热情,就是用低质量的种植来降低成本的情况出现。其实这种担忧实属多余。公园的建造改善了周边的环境,所以公园一带的居住区就成了这部分人置业的选择,从而引起地块的升值,这就有效地解决了资金匮乏的问题。在今天我国也有不少类似的例子。如上海浦东开发之初,陆家嘴中心绿地的建设改善了环境,使周边的土地得到大幅度的增值。相反,在一些居住区的开发中,有人片面认为增加建筑密度就能获得更多的收益,于是不顾应有的建筑间隔及环境质量以求得到最大面积指标,但事与愿违,最后往往失去了本应有的竞争能力。由此可见在公园绿地的建设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间并无矛盾和冲突,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园绿地的建设甚至还能优化城市的整体环境,促进投资,从而取得更佳的经济回报。

二、园林城市的定位

公园绿地作为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举措,需要与城市的已有氛围相和谐,因为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在为生存而奋斗时与自然取得的平衡和协调,所以它能适应当地的风土气候,形成有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和特征。今天为改善城市环境而兴建公园绿地,创建园林城市,目的是要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理解当地的自然特征应是创建园林城市的第一步。我们从园林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中可以了解到,它们的出现就是希望再现一种理想的生活环境。尽管世界园林体系中各国的园林各有自己的风格和特征,都是与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具有密切的联系。但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对生活在那里的居民的影响所产生当地的文明,进一步衍生出各种不同的文化、建筑乃至园林风格。其实公园绿地的建设在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更是对城市的增色,因此在建设中必须考虑与城市已有景观和特色的相互协调。已有的城市景观包括各种建筑、街巷、旧城的历史街区以及原有的园林绿地、标志性建筑等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有的这一切都由时间将其揉为一体。如今要对这样的城市进行改造,要在其间增设公园或绿地,就应依据已有的城市景观进行相应的设计。可以认为称得上优美的城市通常是新旧景观并存、和谐统一,并能使城市原有的特色更为突出,而那种不顾城市现状,强调公园绿地为\"形象工程\",贪大求洋的做法需要予以杜绝。

三、以人为本,营造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

绿地范文篇4

关键字:绿色空间;生态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生物多样性

城市作为高密度的人类聚居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在我国,随着8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污染等生态破坏现象也由城市逐步扩散波及周边的农村。城市化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尖锐,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酸雨、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矛盾,都要求我们从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去认真考虑解决问题的出路。

绿色,代表自然,象征生命。当今时代,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生命离不开绿色,人类呼唤绿色。绿色空间,能给城市和建筑带来舒适、优美、清新和充满生趣的环境。因此,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身居城市也能享受“山林之乐”的生活理想。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绿色城市”的理想模式,在二战之后前苏联与东欧等国家的城市重建中开始大规模的付诸实践。

从“田园城市”到“大地园林化”,这就是近百年来有关人类聚居环境绿色空间规划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与之相应,世界各国规划师的工作领域,也逐渐从较小尺度的城乡物质环境建设规划,走向了宏观尺度的区域性,“社会——经济——生态”综合发展规划。大地园林化,成为人类聚居环境营造活动所共同追求的一种崇高理想。

生态绿地系统,使人居环境中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空间,即规划上常称之为“绿地”的空间。它作为一类“人化自然”的物质空间之统称,着重表述了人类生存与维系生态平衡的绿地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强调了绿地影响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是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内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渐变和突变,地形地貌和具有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植物群落一起,共同筑成了典型的地域自然景观,决定了城市绿地基础。城市绿地根据不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化等融合在绿地中,营造出不同风格的城市绿地景观,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位,也是城市绿地的重要功能。

中国城市绿化从最初的黄土不露天,到见缝插绿,再到把城市绿地当作一个大系统来对待,这三部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依据生态学的理论探寻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指标和效应,逐步成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热点中的热点。

一: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基本定位的认识

虽然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尚没有明确的法定地位,但在国家的行政文件和相关法规条文中,以及在业内人士的认识上,它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它的规划层次应定位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它的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在这一定位之下,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管理才能真正融入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之中得到确实可行的良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才具有实际的作用。

二:规划定位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范畴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专项规划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特性或者说实质性内容主要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城市各类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既在保证用地数量的同时,形成合理的绿地布局;第二,城市主要的绿地体系的规划,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减灾避灾绿地等体系的建立;第三,城市绿化特色的拟定,既结合城市自然条件和城市性质,针对不同用地的特点推荐不同的植物品种、配植方式,以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

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首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所谓的“生态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载体是绿地,绿地的建设的确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但是,不能因为绿地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就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引伸为城市生态规划。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植物只是一个因子。如果我们不讨论所谓“生态规划”本身的提法是否恰当,只是暂且承认它的话,它的工作内容要远远超出植物和绿地的范畴。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该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从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上、绿地的数量上、以及植物种植的原则上注重绿地生态效益的综合发挥,以求城市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作用的最大化。但这只是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本学科,不存在替代。

第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生物多样性规划”也无法包含“生物多样性规划”。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应在基因、物种及其生境三个水平上加以保护”(摘自《辞海》)。从这些基本概念中我们应该已经体会到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植物是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因子,也是生物的一种类型,但它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生物多样性规划中都只是一个因子,不能“以点代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工作内容之一,但绝对不可能取而代之

三:实践与案例分析

一:厦门市(三区一县)绿地系统规划(1996年10月)

相关内容简述:至1994年末,厦门市市域面积约1516km2,辖6区1县。本规划是除厦门本岛以外4个城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尝试增加了“厦门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构想”一节,旨在对厦门市城市绿地系统提出一些构想和建议。主要内容有:

(1)厦门市域绿地布局结构根据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意图和对厦门市自然山水条件的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厦门城市绿地体系的建设,提出融山、海、城、岛、林为一体的“山环城、城环湾、海环城”的布局框架。

(2)厦门市域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要求第一,根据各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提出城区绿地的规划指标,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等;第二,从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角度对厦门市域土地利用规划提出建议,对城市组团隔离带用地、郊野游览休闲用地、水源保护用地、自然生态用地等类型的用地提出规划设想。

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系统规划(完成时间:2000年1月)

相关内容简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青岛老市区隔海相望,是青岛的辅城,辖区面积217平方千米,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4平方千米。

(1)规划范围与规划层次:第一层次为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辖区范围,重点是通过对城区大环境的宏观控制,突出城区西北部山林景观与东南部海滨风光的结合,达到城市山水构架的重建与完善。第二层次为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54km2,重点是按城市绿地分类建立城区的绿地体系。第三层次为行政商务中心区绿地控制性规划,用地规模为4.5km2,重点是在重点地区对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进行深化,强调微观层面绿地建设管理依据的建立(此阶段实质上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下一层次的工作)。

(2)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一,土地利用规划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限定因素的明确;第二,自然山水骨架为绿地结构提供的基础条件的明晰;第三,城市人工开发对绿地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第四,景观要素与结构的把握;第五,开发区绿地结构的构建。

(3)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规划内容第一,规划的定位;第二,系统的构成;第三,与海洋生态系统相关的保护要求;第四,城区风景区、森林公园、农副产品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的规划控制要求;第五,开发区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绿地的规划指标。

以上规划均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确定城市“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秉执“开敞空间优先,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系统整合、远近结合、地方特色、弹性发展、可操作性“的原则,在对城市生态进行整合分析和绿地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科学地制定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市域大环境绿化的宏观空间布局和各类园林绿地建设,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品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世纪之初,中国现代城市建设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国家把城市化列入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全社会都不约而同地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地区人居环境中维系生态平衡地自然空间和满足居民休闲生活需要地游憩地体系,也是有较多人工活动参与培育经营地、有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地各类城市绿地的集合。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为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必须同步进行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参考书目:

1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徐乃雄.城市绿地与环境[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绿地范文篇5

关键词:城镇街头绿地;景观设计;生态环境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愈演愈烈,而城镇街头绿地作为一种公共开放空间也备受人们关注。街头绿地作为整个城镇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一个城市容貌的窗口,城镇街头绿地的合理规划可以缓解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生活压力。同时,良好的街头绿地环境可以丰富城镇道路景观和居民室外活动,对改善和保护已有的城镇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1城镇街头绿地的概念及作用

街头绿地是指道路红线以外,沿街道而设,面积较小的开放性公共绿地。转盘、花园、广场以及街头小游园都属于街头绿地的范畴[1]。街头绿地是城市开放性公共绿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化城镇、提高环境质量、装饰街景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游憩、娱乐场所[2]。根据用地面积大小、所处位置及其功能,一般将街头绿地分为装饰性绿地和供游人活动的街头休息绿地2大类。根据国家标准城镇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公共绿地细分为公园和街头绿地,而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则使用街旁游园和带状公园,街头绿地小游园属于公园类型之一(在规范的条文说明中称之为带状绿地)[3]。城镇绿地的建设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形象、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服务市民、净化空气、全面改善人居环境,以及开展各种重大社会活动等都发挥着重大作用。

2五岔路口位置概况

五岔路口位于民权县南华大道、冰熊大道和江山大道交叉口,紧邻东北角的梦蝶公园、东南角奥斯曼大酒店、西南角香雪海、西侧加油站和西北角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制冷技术学院,是民权县新区的主干道路口,也是展示一个城市容貌的重要窗口(见图1)。

3五岔路口绿地设计原则

3.1体现以人为本原则

每个城镇的气候、地形和文化背景都不同,城镇居民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因此,城镇街头绿地设计要充分体现民权县当地的特色[4]。本次设计主要遵循“300…m见绿、500…m见园”、“三多三少”(即树木要多,草坪要少;高大植物要多,低矮植物要少;自然景观要多,人工雕琢要少)的绿化设计原则,对民权县五岔路口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使道路绿化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5]。

3.2体现安全性原则

位于交叉路口的景观绿化应采用注重景观与视线引导及指示性功能兼顾的合理化设计,同时考虑防眩设计。五岔路口地处冰熊大道、江山大道和南华大道交叉口,车流量较大,鉴于驾驶员安全视距的要求,合理栽植h<0.8…m的低矮灌木或地被[6]。

3.3体现生态价值原则

随着园林绿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设计者运用植物造景时已不单纯是景观和人工结合所带来的视觉效果,而是更加注重景观绿化与城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来体现植物造景[7]。改善城镇环境,创造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城镇空间,已成为当前城镇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植物可以改善空气质量、美化环境、增加绿量,用绿色植物打造街头绿地是改善居民生存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民权县五岔路口绿地设计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建设高标准的城市道路绿化体系,构成兼顾景观与生态功能的绿色长廊。坚持生物多样性,坚持以树为主,乔灌花草相结合,实现优化配置[8]。

3.4体现乡土树种原则

乡土植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社会历史选择,是使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达到良好循环的骨干,它们能与地方植物迅速建立食物链、食物网关系,并能有效缓解病虫害[9]。乡土植物对当地的自然条件,尤其是气候和土壤等环境条件都有很强的适应性,并对当地的恶劣环境气候也有很好的抵抗性。乡土植物在景观设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可以增加景观的美感和氛围,也起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在五岔口绿地设计中选用的当地常见树种有:雪松、国槐、广玉兰、大叶女贞、桂花、高杆石楠、小叶紫薇、造型景松、紫叶李、洒金山湖、金森女贞、常春藤、矮生天堂草等。

3.5体现美学原则

植物是不断生长的个体,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在不同季节呈现出的季相特征更具有一种时间流动的变化之美[10]。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植物呈现出的姿态、色彩、形态和质感也独具特色。运用植物空间美营造出道路的自然景观层次,突出植物季相、叶相变化,形成乔灌错落有致、花木团花似锦、地被自然清新的景观效果。

4五岔路口绿地设计思路

(1)5个景观节点结合景观长廊、艺术景墙和特色雕塑等小品丰富交叉口位置的景观,同时满足引导和展示作用。(2)结合场地环境和现有雕塑等,通过布置游路和植物组团半围合的活动广场,打造游园式节点,增强绿地对游人的吸引力。(3)东侧种植疏朗通透烘托展示馆和大酒店的建筑效果,西侧种植较为封闭,遮挡加油站、学校围墙等消极景观因素(见图2)。

5五岔路口绿地种植特色

(1)大面积的草坪和植物组团结合,形成疏朗通透的节点环境。(2)选用银杏、红枫、黄栌、紫叶李、金叶复叶槭等色叶类植物,利用其不同季节的绚丽色彩,加强植物景观变化,丰富整个植物景观的内容。(3)利用乔木、灌木、地被等合理搭配,划分出围合、半围合和封闭式等不同形式的景观空间。

6结语

城镇街头绿地是城镇绿色体系中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室外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权县五岔路口绿地设计通过充分发挥城市门户功能、交通干线功能、景观大道功能和绿化功能,实现了自然美观、简洁大气、绿色屏障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效果。

作者:牛淑华 单位:民权县公园绿地管理养护中心

参考文献:

[1]李晓琼.浅谈城市街头绿地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2008,34(29):347-348.

[2]陈岗.南通市街头绿地设计简析[J].江苏绿化,2000,(2):19.

[3]朱竹,吴素琴.北京市街头绿地调查[J].中国园林,1995,11(1):37-44.

[4]肖维玲.浅谈城市街头景观绿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0):216.

[5]罗鹏程.城市道路绿化规划设计问题初探[J].中国园艺文摘,2012,(7):110-111.

[6]李康淳.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J].山西建筑,2010,(36):340-342.

[7]廖孟淑,时银骏.乡土植物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新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317-4318.

[8]李忠国.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9):225.

绿地范文篇6

关键字:绿色空间;生态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生物多样性

城市作为高密度的人类聚居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在我国,随着8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污染等生态破坏现象也由城市逐步扩散波及周边的农村。城市化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尖锐,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酸雨、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矛盾,都要求我们从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去认真考虑解决问题的出路。

绿色,代表自然,象征生命。当今时代,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生命离不开绿色,人类呼唤绿色。绿色空间,能给城市和建筑带来舒适、优美、清新和充满生趣的环境。因此,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身居城市也能享受“山林之乐”的生活理想。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绿色城市”的理想模式,在二战之后前苏联与东欧等国家的城市重建中开始大规模的付诸实践。

从“田园城市”到“大地园林化”,这就是近百年来有关人类聚居环境绿色空间规划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与之相应,世界各国规划师的工作领域,也逐渐从较小尺度的城乡物质环境建设规划,走向了宏观尺度的区域性,“社会——经济——生态”综合发展规划。大地园林化,成为人类聚居环境营造活动所共同追求的一种崇高理想。

生态绿地系统,使人居环境中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空间,即规划上常称之为“绿地”的空间。它作为一类“人化自然”的物质空间之统称,着重表述了人类生存与维系生态平衡的绿地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强调了绿地影响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是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内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渐变和突变,地形地貌和具有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植物群落一起,共同筑成了典型的地域自然景观,决定了城市绿地基础。城市绿地根据不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化等融合在绿地中,营造出不同风格的城市绿地景观,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位,也是城市绿地的重要功能。

中国城市绿化从最初的黄土不露天,到见缝插绿,再到把城市绿地当作一个大系统来对待,这三部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依据生态学的理论探寻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指标和效应,逐步成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热点中的热点。

一: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基本定位的认识

虽然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尚没有明确的法定地位,但在国家的行政文件和相关法规条文中,以及在业内人士的认识上,它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它的规划层次应定位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它的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在这一定位之下,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管理才能真正融入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之中得到确实可行的良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才具有实际的作用。

二:规划定位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范畴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专项规划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特性或者说实质性内容主要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城市各类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既在保证用地数量的同时,形成合理的绿地布局;第二,城市主要的绿地体系的规划,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减灾避灾绿地等体系的建立;第三,城市绿化特色的拟定,既结合城市自然条件和城市性质,针对不同用地的特点推荐不同的植物品种、配植方式,以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

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首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所谓的“生态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载体是绿地,绿地的建设的确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但是,不能因为绿地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就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引伸为城市生态规划。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植物只是一个因子。如果我们不讨论所谓“生态规划”本身的提法是否恰当,只是暂且承认它的话,它的工作内容要远远超出植物和绿地的范畴。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该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从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上、绿地的数量上、以及植物种植的原则上注重绿地生态效益的综合发挥,以求城市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作用的最大化。但这只是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本学科,不存在替代。

第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生物多样性规划”也无法包含“生物多样性规划”。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应在基因、物种及其生境三个水平上加以保护”(摘自《辞海》)。从这些基本概念中我们应该已经体会到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植物是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因子,也是生物的一种类型,但它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生物多样性规划中都只是一个因子,不能“以点代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工作内容之一,但绝对不可能取而代之。

三:实践与案例分析

一:厦门市(三区一县)绿地系统规划(1996年10月)

相关内容简述:至1994年末,厦门市市域面积约1516km2,辖6区1县。本规划是除厦门本岛以外4个城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尝试增加了“厦门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构想”一节,旨在对厦门市城市绿地系统提出一些构想和建议。主要内容有:

(1)厦门市域绿地布局结构根据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意图和对厦门市自然山水条件的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厦门城市绿地体系的建设,提出融山、海、城、岛、林为一体的“山环城、城环湾、海环城”的布局框架。

(2)厦门市域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要求第一,根据各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提出城区绿地的规划指标,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等;第二,从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角度对厦门市域土地利用规划提出建议,对城市组团隔离带用地、郊野游览休闲用地、水源保护用地、自然生态用地等类型的用地提出规划设想。

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系统规划(完成时间:2000年1月)

相关内容简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青岛老市区隔海相望,是青岛的辅城,辖区面积217平方千米,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4平方千米。

(1)规划范围与规划层次:第一层次为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辖区范围,重点是通过对城区大环境的宏观控制,突出城区西北部山林景观与东南部海滨风光的结合,达到城市山水构架的重建与完善。第二层次为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54km2,重点是按城市绿地分类建立城区的绿地体系。第三层次为行政商务中心区绿地控制性规划,用地规模为4.5km2,重点是在重点地区对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进行深化,强调微观层面绿地建设管理依据的建立(此阶段实质上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下一层次的工作)。

(2)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一,土地利用规划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限定因素的明确;第二,自然山水骨架为绿地结构提供的基础条件的明晰;第三,城市人工开发对绿地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第四,景观要素与结构的把握;第五,开发区绿地结构的构建。

(3)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规划内容第一,规划的定位;第二,系统的构成;第三,与海洋生态系统相关的保护要求;第四,城区风景区、森林公园、农副产品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的规划控制要求;第五,开发区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绿地的规划指标。

以上规划均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确定城市“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秉执“开敞空间优先,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系统整合、远近结合、地方特色、弹性发展、可操作性“的原则,在对城市生态进行整合分析和绿地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科学地制定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市域大环境绿化的宏观空间布局和各类园林绿地建设,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品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世纪之初,中国现代城市建设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国家把城市化列入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全社会都不约而同地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地区人居环境中维系生态平衡地自然空间和满足居民休闲生活需要地游憩地体系,也是有较多人工活动参与培育经营地、有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地各类城市绿地的集合。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为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必须同步进行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参考书目:

1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徐乃雄.城市绿地与环境[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绿地范文篇7

关键词城市绿地城市绿化绿地系统规划研究进展

1城市绿地系统

1.1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泛指城市区域内一切人工或自然的植物群体、水体及具有绿色潜毕业论文能的空间,它由相互作用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地组成,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1],为城市内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2]。城市绿地系统组成因国家不同而各有差异,但总的来说,其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即包括城市范围内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具有直接影响的所有绿地[3,4]。根据2002年《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我国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它绿地5类[5]。

1.2特征

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如下特征[6,7]:(1)多要素。它是人工干扰较强的生态系统,也是城市的主要自然因素,包含大气、地文、水圈、生物因素,这些决定着城市绿地系统的基本地域特征。(2)多类型。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各种保护区和国家公园、风景区、游憩区、休养保健区、公园、花园、游园、专类园、苗圃以及以绿化配植为主的各种绿地。(3)多功能。城市绿地功能随时代的变迁各有侧重,但总的来说,始终兼容着景观、社会、生态三大基本功能。(4)动态性。绿地系统因时代、年代不同以及季节更替,其内容、重点与形式都发生着变化。(5)空间尺度性。城市绿地系统因空间尺度的不同(主要指城区、市区及区域),其数量、布局、结构、功能等都有所变化。(6)多因素协同调控性。绿地系统的多元性、动态性及它同城市的交织特征,决定着其持续发展需有多因素协同调控。

1.3发展历程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园林基础上发展起来,经历了自然萌生、人工创意、公共绿地及生态绿地系统阶段[1]。自然萌生阶段主要指以狩猎围牧为目的的园圃。人工创意阶段指以满足达官贵人及宗教需求为目的的宫苑、寺院,主要是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19世纪中下半叶,工业化导致城市环境恶化,促使城市进入公共绿地阶段。欧洲、北美掀起第一次高潮,即“公园运动”;20世纪初,尤其是二战后,欧亚各国开始大力拓建绿地和创建新城,城市绿地迈入第二次高潮[1,8]。20世纪70年代初,生态学作为设计理论引入绿地规划,城市绿地开始了以改善城市环境及满足景观审美为目的的生态绿地阶段[1]。

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绿地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阶段[1]。国际社会也正式提出“生态城市”概念,以期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指导城市建设[8]。生态城市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城市建设以不使环境遭到破坏为标准,使行为主体的活动有利于维护周围环境并融于自然的类天然群落[9]。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的社会文化、生态意识达到一定水平下渴望实现的目标境界[8,10]。城市绿化建设中提出的“花园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田园城市”等都是城市发展的中阶段目标,而城市运转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才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11]。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人居环境质量重视程度的提高,生态城市的实践与探索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8,9]。

2城市绿地规划现状

2.1国外城市绿地规划

国外园林绿化最大特点是简洁朴实大方,处处体现大自然的风格特色[12]。如美国城市绿化率相当高,公路、街道两侧和居民社区除去建筑,职称论文草坪和树木覆盖所有空地,草坪常绿,修剪平整,没有杂草,绿化品位较高[10]。根据对世界49个城市的统计,人均公共绿地10m2ö人以上的占70%[1]。新加坡土地面积648km2,人口386万,人口密度5965人ökm2,现有绿地7500hm2,人均25m2ö人,进入世界城市绿化先进行列[13~15]。就人均公园面积而言,2000年,美国华盛顿为50m2ö人,澳大利亚堪培拉为70m2ö人,瑞典斯德哥尔摩超过68.3m2ö人[16]。国外成功的规划范例有:(1)美国城市公共绿地布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很少有大体量的园林建筑、小品等设施,植物自然式种植,简朴大方。设计手法多是大手笔、大色调疏林草地。常绿与落叶树结合,乔灌草花结合,林相丰富,林冠线变化多端,园林景观野趣盎然,处处体现自然美[17]。(2)二战后德国政府把城市周围地带低价售给居民,修建永久性“私人田园”。田园一切设施取于自然,禁止用砖瓦、水泥和金属材料。田园周围是低矮篱笆、灌丛和野花,小路两边草地布置许多木凳供入歇脚[18]。(3)新加坡为建设“热带优秀城市”,在概念性规划、发展指导规划中对每寸土地使用性质、强度进行了严格限制,建筑成片和集中密集建设,向空中发展,留出地面空间进行美化绿化[14]。(4)维也纳、巴黎、科隆、莱比锡等城市拆墙建设花园环路,维也纳的花园环路同教堂、大学、音乐厅等公共建筑为一体。(5)罗马、塔拉戈纳等环城绿地将城墙、花园、露天博物馆等作为整体布置,罗马在开辟道路和绿地的同时保护城墙残段,在其周围开辟道路和绿化带,形成环城公园。其共同点是绿化圈、文化圈、水系风景圈等共融和谐[11]。

2.2我国城市绿地规划

2.2.1绿化及科研进展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城市绿地规划工作者提出“连片成团,点线面相结合”的方针后,城市绿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80年代后,提出了北方以天津为代表的“大环境绿化”,南方以上海为代表的“生态园林绿化”[19]。八五其间,城市人均公共绿地由

3.9m2增加到4.6m2,绿化覆盖率由19.2%增加到22.l%。1999年底,全国667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591000hm2,绿地率达23%,绿化覆盖率已达到27.44%,人均公共绿地6.5m2,公园动物园数达4219个,面积77137hm2。目前,已经涌现出北京、南京、上海、秦皇岛、青岛、大连、烟台、威海、合肥、杭州、厦门、深圳、中山、珠海、佛山、南宁等30多个“园林绿化先进城市”[19]。

从80年代初开始,建设部开展了多项园林绿化科研课题[19]。近年来完成的课题有《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研究》、《城市绿地在生态上的价值定量化》、《园林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城市绿化树种区域规划研究》、《2000年小康型城乡科技产业工程——居住区环境质量保障体系》、《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九五’和‘十五’计划及2015年规划预测研究之风景园林部分》等[20]。到目前为止,我国有甲、乙级园林规划设计单位40余家,园林科研院(所)60余家,大专院校10余家[20]。

2.2.2传统规划及其缺点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在总体规划完成后,可编制城市绿地专项规划,其主要内容为: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指标、用地布局、各类绿地位置、范围、性质、功能及分期建设步骤和近期实施项目;划定需要保护、保留和建设的城郊绿地;提出实施建议[21]。可见,传统绿地规划对城市绿地市场运作、生态及景观要求很少考虑,具体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0,21]:(1)未充分从区域与城市生态系统角度构筑城市绿地总体结构和布局;(2)绿地植物配置重美观轻生态;(3)城市绿地是城市形象设计和景观规划的重要载体,传统绿地规划未充分从整体上考虑塑造城市形象;(4)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绿地建设模式、资金渠道已发生变化,总体规划确定的绿地在实施过程中难以一成不变。因此,传统绿地规划已不能适应新时期要求[21]。

2.2.3现代绿地规划原则

现代城市绿地规划流行应用控制性规划理念,越来越重视根据各城市特有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城市风貌、工业用地、居民用地、道路系统,做出各具特色、结合河湖山川自然环境,体现地区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遵循以下基本原则[22]:(1)重视内外自然山水地貌特征,发挥自然环境条件优势,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形成本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与特色;(2)按照国家城市绿地指标的规定,合理确定各类绿地类型与规模;(3)均衡布置各类公园绿地,有机结合形成完整体系;(4)合理确定近期和远期规划;(5)正确鉴别和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小局与大局、保护与开发、理想与现实、近期与远期等关系[23];(6)树种规划重视使用地带性植被,以乔木和灌木为主,兼顾植物群落的观赏、生态和经济价值。

2.2.4绿地系统规划对策

针对我国国情和绿地建设的不足,今后绿地规划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2,21,24,25]:(1)加强政策扶持,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城市绿地是先投资后受益、间接效益与直接效益并存的产业。硕士论文绿地规划要常抓不懈,制定长远战略与具体政策。(2)制定切实可行、理念超前的总体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城改前制定可行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绿地详细规划,严禁绿地改变用途,确保绿化指标和绿化用地落实[25]。(3)提高绿地生态效益。植物生态功能基本靠叶完成,故增加生态效益就要增加叶面积。乔木叶面积可达其树冠正投影面积的20倍左右,灌木5~10倍,草更小。

所以,园林植物要以乔木为主,重视乡土树种,常绿与落叶搭配,灌草藤花结合,形成多样、复层、立体、生态的多功能自然群落[19,26]。(4)重视大环境生态建设,加强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大环境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是扩大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方式。以城市林业理论为指导,运用生态系统边缘带物种多样性增大原理,营造各种防护林、风景林及经济林,建立城市生境与自然环境联系的生物廊道,为野生动物提供迁徙通道和栖息地[19]。

(5)多方筹措资金。城市绿化是社会公益事业,除从城市维护费中列支和有关部门筹集资金外,还要调动全社会力量。(6)引进参与式管理。城市居民参与城市绿地规划及建设,可增进居民与政府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3绿地规划发展趋势

3.1规划模式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模式趋于以下方面[27]:

(1)都市圈绿色廊道网络规划。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中发展,绿地系统与城市呈现环状围绕、核心方式、嵌合方式、带形相接方式等形态,使绿地系统发挥较大效能,并有良好的连续性与可达性[28]。英国“大伦敦规划”,把从市中心48km内,约6700km2的地区划分为城市内环、郊区环带、一条约16km的绿化带、农村环带等4个同心圆,成为世界发展新城的规划模式[27]。丹麦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莫斯科的楔形绿地,按照“有机疏散理论”而定的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都是典型的绿地嵌合模式[27]。

荷兰兰斯培德地区(包括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和海牙等城市)的绿心(绿地核心式)与建成区之间建设绿色缓冲地带以保护绿心。而巴黎沿塞纳河两侧建了8个新城,在塞纳河两岸形成了2条平行轴线,是绿地系统带形相接方式的代表[27]。

(2)森林城市模式。把森林引入城市,让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恢复人类与森林的本来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优化城市绿色规划的总趋势[12]。“人在城中,城在林中”将成为21世纪城市绿地建设的重要模式[29,30]。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强调以人为核心,创造“天人合一”的城市与森林融合的人居环境空间。城市森林建设主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绿色空间”构筑“绿色城市”空间网络[31]。城市森林的布局模式主要有放射式、圈层式、跳跃式、因地制宜式及综合式5种[32]。完整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将为彻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和能量的保障。城市森林景观建设要具有亲和性、文化教育性、舒适性和富有人情味,使之能激起人们亲近的愿望[27]。同时,城市森林建设要以自然为宗旨,以城市文化底蕴为基础,依托城市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城市风貌、结构特征和空间属性等科学布局和规划,体现自然植被景观和群落结构特征,实现城市森林的自我维持及协调发展,发挥其综合效益。

3.2规划特征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如下特征:(1)空间开放化[22]。首先表现在从“园林绿化”走向“大地景观规划”,着眼于大环境绿化规划,从区域出发,把森林、农田、草地、景区作为生态改善的积极因素纳入城市绿地规划,使城市拥有良好的整体生态背景。其次是开放公园,引入园外的自然风光与环境中的河道、溪流、绿地、建筑等相融合,成为大环境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开放空间更有利于发挥绿地景观功能及美化和改善环境的作用,便于各类绿地相连,是人性化的要求和人本主义的体现。(2)绿化森林化。绿化森林化指城市绿化以成片森林为主体,乔灌草相结合,提高绿地效益[22]。(3)景观人文化。指绿地规划尊重文化,把握园林绿地性质、风格和主题,重视植物景观文化性,充分体现当地特色及历史文脉[22]。(4)水景生态化。水体和水系是城市与外部生态系统交流的主要通道,是城市最重要的廊道景观。城市绿化建设应重视沿河道的绿地建设,应用生态学原理处理水体造景,使水体洁净,富于情趣,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共生[22,27]。(5)设施人性化。城市绿地的服务对象是人,绿地设计必须满足人类生存、享乐与发展的要求,各种设施要符合人体尺寸比例、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满足人类生理与心理需求[12]。(6)目标多样化。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符合生态性、生物多样性、郊野休闲性、文化性、自然性、区域性、人居环境的舒适性、可居性和可持续利用性等特点[33]。

3.3规划新方法

3.3.1新理念

城市绿地规划经历了以游乐、观赏为主的实践后,现在发展到以生态学观念为出发点,融观赏、游憩于生态系统的生态园林阶段。生态园林就是依靠植物来形成环境、保护环境、利用环境和美化环境,建立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园林绿地生态系统[34]。它以保持生态平衡、美化环境、减少生态环境灾害为主导思想,具有公共性、广泛性、无界性、长期性、高效性、不可取代性、永恒性、连续性等特点[35],是当代城市绿地设计的发展趋势[36]。生态园林具有3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园林的观赏性,能创造景观,美化环境,为人们提供休憩、游览和娱乐环境;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适应性;三是具有生态结构的合理性,即具有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与周围环境一起组成和谐的统一体[37]。生态园林注重从宏观管理、生态保护角度来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其基本理念是在城市区域范围内,保护和修复区域性生态系统,遵循生态学原理建立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环境[37]。

3.3.2新手段

为了最大限地度提高绿地生态效益,增加城市绿量,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采用了新绿化方式:(1)垂直绿化。也称攀缘绿化,就是绿化那些与地面垂直的线或面,即利用攀缘植物使其沿墙或其它设施上升形成垂直的绿化面。工作总结墙面、廊栏、立杆、灯柱、棚架、凉厅、拱门等建筑物均可采用攀缘植物进行绿化,其形式有附壁式、篱栏式、棚架式、拱门式、立柱式及悬蔓式[38]。(2)立体绿化。立体绿化是运用现代建筑和园林科技的各种手段,对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所形成的再生空间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绿化美化,其基本内容包括:地面绿化的乔灌草复层群落;建筑再生空间的绿化美化(墙面绿化、屋顶与天台绿化、室内与阳台绿化等)[39]。立体绿化源于屋顶花园,最早是由德国人在一些阶梯式和单元楼式建筑群上试验成功的。现已发展为地面、窗口、凉台、室内与屋顶、盆栽与池栽相结合的各种绿化方式。它能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美化城市环境,使平板单调的建筑单体、硬质构筑、门窗栅栏等,变成具有自然风格、赏心悦目的绿化景观,并起到良好的降温消音作用[40]。

参考文献

1千庆兰.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初探.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1,(4):45~49

2徐波.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定位.城市规划,2002,26(11):20~22

3马锦义.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和分类.中国园林,2002,18(1):23~26

4徐波等.关于城市绿地及其分类若干思考.中国园林,2000,16(5):35~39

5CJJöT85-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23

6张国强,金中泉.风景园林绿地系统(上).中国园林,2001,(4):22~25

7苏俏云.以“人”为本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论中国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26(11):90~94

8王祥荣.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途径与措施.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0(4):349~354

9朱庆华.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化.林业调查规划,2002,22(6):93~97

10何平,彭重华.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及其造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35~78

11吴承照.风景园林研究进展.中国园林,2000,16(3):88~93

12曹鉴燎,苏启林,刘一明.城市绿地规划分析与评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1):97~100

13谢华.新加坡城市美化绿化之研究.城市规划,2000,24(11):35~38

14谢华.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之研究.中国园林,2002,18(6):33~35

15BelindaYuen.GreeningtheCityStateofSingapore.ForestryStudiesinChina,1999,(Supp.):31~36

16E.Howard.GardenCitiesoftomorrow.FaberandFaner.London,1946:213~230

17振海.从得梅因市的生态环境看美国的园林绿化.中国园林,1997,13(2):30~32

18常玉生.绿化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驻德归来随想.中国园林,2001,17(6):60~66

19冯彩云.我国城市绿化的现状与发展方向.科技建议,2002,(2):15~18

20王磐岩,李金路,白伟岚.风景园林科技“十五”计划及2015年发展规划.中国园林,2000,16(68):39~40

21吴效军.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1,(6):24~26

22徐雁南,王浩.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潮流初探.2003,19(10):63~66

23张国强,金中泉,风景园林绿地系统(下).中国园林,2001,(5):19~23

24刘滨谊,姜允芳.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误区与对策.城市规划,2002,26(2):76~79

绿地范文篇8

关键词:居住小区;绿地景观;设计

1居住小区绿地景观设计所遵循的原则

1.1人性化

在居住小区内建设绿地景观,主要的服务主体为居民,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精神需求与健康需求,人性化原则是绿地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1]。因此,在居住小区绿地景观设计中,必须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考虑其中,根据人们的日常需求来设计绿地景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分别从小区内的道路、娱乐设施以及植物配置等层面予以着手,旨在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1.2多元化

新时期,人们的欣赏标准与审美观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对居住小区内的景观要求更高,若采用单一的植物、活动设施等会让居民产生审美疲劳,且不能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可以判定为绿地景观设计未达到理想的效果。为了满足居民的需求,应提倡景观设计的多元化,避免发生居住小区景观单一问题的产生,通过多元化的设计,能及时缓解居民的工作与生活压力,能为居民消除精神负担。

1.3协调性

对于居民小区而言,在绿地景观设计与规划时,必须保持统一的风格与主题[2],实现景观设计的统一性与协调性,能从视觉感受与心理上更为舒适,通过绿地景观的合理化设计,紧密联系整个小区,可大大增强景观的视觉效果。

2居住小区绿地景观设计方法

2.1优化小区内的道路设计

在居住小区中,道路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旨在满足居民的日常出行,合理设计道路系统是重要要求。小区内的道路系统主要是由主干道、宅间小路以及组团路等构成的,宅间小路主要设计在整个道路系统的末端,且与每座居住楼连接,主要能容纳行人或自行车,其占地面积较小,横向宽度小。在主干道上会常常有过往的车辆、电动车以及出租车等,设计师在对道路景观设计时,必须从安全的角度予以着手,能保证居民活动的安全性,优化道路的设计形态,以保证居民居住的安全性。通常情况下,小区主干道是人流量、活动范围最大的区域,设计时必须强化合理化设计绿化、小品与铺地,其决定着整个小区的景观面貌。在道路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道路系统的功能,必须做好绿化带宽度的预留工作,绿植主要以行道树为主,既能达到美化的效果,也能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噪音,保证在设计时,绿化带必须控制在一定的高度,以禁止过高而影响驾驶员的视线。为了凸显道路设计的功能性,应设置更具代表性的植物景观与造景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能对人进行引导,此景观主要设计在道路的拐角处、入口处等位置,以起到提示与指示的作用。

2.2不断优化植物配置体系

在居住小区绿地景观设计之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不同的植物配置所呈现出现的绿化效果不同。通常情况下,在居住小区中,植物配置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孤植、群植、林植等多种形式,应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植物配置方式。在小区内两边的行道树可选择树形较小的树木,尽量选择乡土类植物,不仅可节省植物成本,还可大大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在树木选择时,应充分考虑人性化因素,禁止选择带有飞絮的植物,以保证人们在户外活动时不受到干扰。在植物配置时,应强化配置的层析性、多样性与主题性,按照实际的小区环境来设定多种植物类型和群落,融入一定的花卉,进而打造一种生态且自然的状态,营造和谐生活环境。在植物配置时,提倡层次性设计,高层设计绿色植物,中低层位置设计乔灌木以及各种花卉,最底层设计草坪,以形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环境,让居民在小区环境中有种置身自然环境的状态,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生活需求。

2.3完善公共娱乐设施配置

在绿地建设中,公共娱乐设施是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居民提供日常的休闲、健身与娱乐服务,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需求来设计不同的设施,主要分为老人区、儿童区、青年区等,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活动与锻炼,能大大满足居民的公共娱乐需求。在儿童游乐场中,应设置一系列的游戏区,在儿童滑道上必须做好安全保护措施,在满足儿童娱乐的同时,还能保证儿童的安全。在老人区域,应在器材上铺上1层薄薄的海绵,地面应选择塑胶,以避免老人跌倒或摔倒,是人性化的充分体现。

3结语

综上所述,绿地景观设计是居住小区设计的重要内容,能改善整个小区的面貌,增强小区整体景观的生态性与美观性,还能净化小区内的环境,阻隔噪音,以此来优化整个小区的环境,进而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居住环境。居住小区绿地景观设计工作的开展,应充分贯彻人性化的理念,设置人性化的空间,及时满足居住区内的各项功能要求,强化景观设计的整体性与协调性等,以此来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与健康指数。

作者:孙莹 单位:南京鸿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绿地范文篇9

从理论上说,我们应该学会理智地顺从自然的流变,但是对于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国家来说,做到这一点需要牺牲一些眼前利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会遇到一些阻力。但可喜的是所有的城市都接受了可持续的观念,并付诸实施。山东德州岔河风景区和临沂沂河两岸的景观设计就是这样的两个案例,本论文的形成就得益于在这两个项目设计过程中得到的启发。这两个城市的领导在城市发展战略中认识到了滨河绿地的重要性,同其他类型的城市绿地相比,滨河带状绿地的基础条件有着明显的优势。

第一、除已经规划的滨河城市绿地外(指河道防洪堤外城市预留绿地),由于不占用城市建设用地,如将其开发成休闲绿地将会减少大量的投资。

第二、生态条件优秀。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条生态廊道,尽管在河道沿线上有一些水利设施的拦截,但洪水和带状防护林仍然有效保持了城市与外界元素交流的通道,来自乡间的清爽的空气通过河流廊道。在一些没有受过污染的河道中,优美的湿地,成片的树林为鱼类和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居环境。相比于这些条件,一般的城市绿地由于多数都是孤立的斑块,彼此之间很难联系,因此在生机活力方面明显不足。

第三、水质有保障,亲水环境好。在南方的一些富水城市,由于水网密布,绿地系统中的水质基本由保证。但是对于干旱地区的城市,城市绿地中的水体一般都是通过管道和运河的形式引进水体,通过挖湖堆山的形式创造丰富的空间变化,形成优美的水体景观。河流与之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一个是活水,一个是死水,城市绿地水系的管理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第四、服务范围广,利于商业开发。一些著名的河流沿岸往往是城市商业繁荣的区域,这是和城市的发展历史相关联的。对于那些次要的河流也同样具有这样的潜力,一条河流蜿蜒几十公里,穿过城市内部不同的功能区域。由于人们天生亲水的特性,一些休闲活动会集中发生在滨水绿地当中。如果以500米为标准的话,滨河绿地可以为相当大的城市面积提供休闲面积,人流的汇集必然能带来更多的商机,因此说提升滨河绿地的功能定位对周边区域的经济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当然,有优势必有劣势,河流季节性的洪水会对绿地内的设计产生影响。一方面为防护五十年一遇而修筑的大堤就会对景观设计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有关河道管理的法规对行洪区域的高秆植物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植物配置方面只能点缀高大乔木,也不能成片密植灌木。这项限制对于利用种植和地形来创造变化的空间来说就很不利了。

二、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设计方法

1、认清滨河绿地的性质

由于人们的功利要求,将一个城市的土地划分成大小不等的斑块,每一个小斑块都在欲望的驱动下不停的在跳动,每一个跳动的斑块都与其邻近的斑块发生关系,对于一条河流来说,由于其穿越城市的特性,当其定位从防护绿地转向生态防护、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绿色廊道时,作为设计者应该至少就下列问题给出答案:这条滨河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性质是什么?

一般从水利上来说,流经城市的每一条河流都是流域治理的有机组成,其在水利上的分工大概可在行洪、分洪、灌溉、航运、排盐、纯景观等方面加以区分。如果从城市绿地系统功能上划分,作为有保护意义的生态廊道是所有河道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这条河流本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所流经的区域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滨河绿地邻接用地的功能都会对滨河绿地的性质产生影响。在一项设计动笔之前,必须抓住纲领,搞清绿地的性质。否则会造成后期设计中不必要的功能分区,造成投资的浪费。以下是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分析: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素有“神京门户”,“九达天衢”之美称,地理位置重要。德州市市区现有人口44万,属于中小城市,在未来15年的城市规划中,岔河将位于城区的中部。岔河现属于排洪排污河道,德州境内全长为22公里。为推动城市新区建设和改变城市面貌,德州市政府决定对岔河城区段的景观进行改造,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为124公顷,其中现状水体面积16.2公顷,陆地面积170.8公顷。

在德州市区范围附近,从西向东共有三条河流,分别是南运河(古京杭大运河德州段)、岔河、减河,三者同属漳卫河南段。三条河流的现状基本功能都是排洪、排污。根据历史文化和城市区位的不同,三条河流应突出各自的风格,具有不同的绿地性质。

南运河应体现历史文脉的延续,岔河应体现城市文化与生态核功能的结合,减河体现远郊的生态休闲功能。本规划通过对场地现状条件及城市发展趋势等多方面条件的分析,将岔河风景区定位于:是德州市城市绿地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生态休闲廊道,同时,与岔河滨水区各功能用地相结合,岔河风景区还是德州市旧城区和城市新区之间一条重要的商业、文化廊道,是城市滨水区综合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

2、分析滨河绿地与城市的关系

如果我们着手设计的对象是一个学校的花园或小区绿地,那么我们只需考虑小区的格局及业主的需求即可。而对于一个面向全市开放的带状绿地从交通分析上获得必要的信息对未来场地的组织至关重要,同时由于有许多跨河大桥,穿越绿地这会增加一种特殊的观赏视线,另外那条大桥是城市中最重要的桥梁,也会对绿地设计内容产生影响。通过交通分析,可以确定带状绿地的出入口位置,出入口的规模、哪些区域会产生商业价值。

摘要:近代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物质利益,但与此同时,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给人类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穿城而过的河流附属带状绿地得到了城市管理者的重视,本文从绿地性质、与城市的关系、尊重场地、文化的引入等方面提出该类型绿地的景观设计方法。

关键词: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设计

近代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物质利益,但与此同时,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给人类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现在人们已经领教到了这种破坏的后果,开始认识到维护人类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并着手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拯救工作,城市滨河绿地作为现代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越来越得到重视。一些滨河而居的村落随着商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城市。但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穿越城市的河流有很多已经不再扮演资源和物流通道的作用。其角色的转变似乎更能体现人类社会的事态炎凉。很少有人会怀疑每个城市都会有一条河流穿过,由于河流在城市中的功能和地位不同,城市管理者们赋予了她们不同的待遇,对于那些主干水系,由于富有人文情调和自然风光而得到城市的重视,这些河流的滨河地段往往是一个城市商业、文化、休闲的核心地段,在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中声名显赫,唯我独尊,比如上海的黄浦江,哈尔滨的松花江等等。而那些支流,尽管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其功能、名气、位置、自然风光等方面存在不足,那么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待遇就差得多,有些居然沦为垃圾河和污水河。更有甚者被城市用地填埋,永久地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一、滨河带状绿地的优越性

从理论上说,我们应该学会理智地顺从自然的流变,但是对于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国家来说,做到这一点需要牺牲一些眼前利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会遇到一些阻力。但可喜的是所有的城市都接受了可持续的观念,并付诸实施。山东德州岔河风景区和临沂沂河两岸的景观设计就是这样的两个案例,本论文的形成就得益于在这两个项目设计过程中得到的启发。这两个城市的领导在城市发展战略中认识到了滨河绿地的重要性,同其他类型的城市绿地相比,滨河带状绿地的基础条件有着明显的优势。

第一、除已经规划的滨河城市绿地外(指河道防洪堤外城市预留绿地),由于不占用城市建设用地,如将其开发成休闲绿地将会减少大量的投资。

第二、生态条件优秀。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条生态廊道,尽管在河道沿线上有一些水利设施的拦截,但洪水和带状防护林仍然有效保持了城市与外界元素交流的通道,来自乡间的清爽的空气通过河流廊道。在一些没有受过污染的河道中,优美的湿地,成片的树林为鱼类和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居环境。相比于这些条件,一般的城市绿地由于多数都是孤立的斑块,彼此之间很难联系,因此在生机活力方面明显不足。

第三、水质有保障,亲水环境好。在南方的一些富水城市,由于水网密布,绿地系统中的水质基本由保证。但是对于干旱地区的城市,城市绿地中的水体一般都是通过管道和运河的形式引进水体,通过挖湖堆山的形式创造丰富的空间变化,形成优美的水体景观。河流与之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一个是活水,一个是死水,城市绿地水系的管理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第四、服务范围广,利于商业开发。一些著名的河流沿岸往往是城市商业繁荣的区域,这是和城市的发展历史相关联的。对于那些次要的河流也同样具有这样的潜力,一条河流蜿蜒几十公里,穿过城市内部不同的功能区域。由于人们天生亲水的特性,一些休闲活动会集中发生在滨水绿地当中。如果以500米为标准的话,滨河绿地可以为相当大的城市面积提供休闲面积,人流的汇集必然能带来更多的商机,因此说提升滨河绿地的功能定位对周边区域的经济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当然,有优势必有劣势,河流季节性的洪水会对绿地内的设计产生影响。一方面为防护五十年一遇而修筑的大堤就会对景观设计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有关河道管理的法规对行洪区域的高秆植物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植物配置方面只能点缀高大乔木,也不能成片密植灌木。这项限制对于利用种植和地形来创造变化的空间来说就很不利了。

二、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设计方法

1、认清滨河绿地的性质

由于人们的功利要求,将一个城市的土地划分成大小不等的斑块,每一个小斑块都在欲望的驱动下不停的在跳动,每一个跳动的斑块都与其邻近的斑块发生关系,对于一条河流来说,由于其穿越城市的特性,当其定位从防护绿地转向生态防护、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绿色廊道时,作为设计者应该至少就下列问题给出答案:这条滨河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性质是什么?

一般从水利上来说,流经城市的每一条河流都是流域治理的有机组成,其在水利上的分工大概可在行洪、分洪、灌溉、航运、排盐、纯景观等方面加以区分。如果从城市绿地系统功能上划分,作为有保护意义的生态廊道是所有河道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这条河流本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所流经的区域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滨河绿地邻接用地的功能都会对滨河绿地的性质产生影响。在一项设计动笔之前,必须抓住纲领,搞清绿地的性质。否则会造成后期设计中不必要的功能分区,造成投资的浪费。以下是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分析: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素有“神京门户”,“九达天衢”之美称,地理位置重要。德州市市区现有人口44万,属于中小城市,在未来15年的城市规划中,岔河将位于城区的中部。岔河现属于排洪排污河道,德州境内全长为22公里。为推动城市新区建设和改变城市面貌,德州市政府决定对岔河城区段的景观进行改造,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为124公顷,其中现状水体面积16.2公顷,陆地面积170.8公顷。

在德州市区范围附近,从西向东共有三条河流,分别是南运河(古京杭大运河德州段)、岔河、减河,三者同属漳卫河南段。三条河流的现状基本功能都是排洪、排污。根据历史文化和城市区位的不同,三条河流应突出各自的风格,具有不同的绿地性质。

南运河应体现历史文脉的延续,岔河应体现城市文化与生态核功能的结合,减河体现远郊的生态休闲功能。本规划通过对场地现状条件及城市发展趋势等多方面条件的分析,将岔河风景区定位于:是德州市城市绿地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生态休闲廊道,同时,与岔河滨水区各功能用地相结合,岔河风景区还是德州市旧城区和城市新区之间一条重要的商业、文化廊道,是城市滨水区综合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

2、分析滨河绿地与城市的关系

如果我们着手设计的对象是一个学校的花园或小区绿地,那么我们只需考虑小区的格局及业主的需求即可。而对于一个面向全市开放的带状绿地从交通分析上获得必要的信息对未来场地的组织至关重要,同时由于有许多跨河大桥,穿越绿地这会增加一种特殊的观赏视线,另外那条大桥是城市中最重要的桥梁,也会对绿地设计内容产生影响。通过交通分析,可以确定带状绿地的出入口位置,出入口的规模、哪些区域会产生商业价值。

除了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分析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临近用地的现状功能及未来建设情况,一般可结合城市的总规或详规解决这方面的内容,通常这种以休闲为主的全开敞绿地不同于一些主题公园,临近绿地的城市用地性质直接对绿地内部的设计内容产生影响;比如说邻近的用地是居住区,那么你可能考虑一些儿童活动设施或场地在这里,因为早晚时间大人会带着孩子就近玩耍。如果邻近的用地是一片工业区,那么在这里设人流集散的场地就是多余的投资。

综合考虑场地外部交通以及周边用地功能的要求,对整个风景区进行如下的分区:

●城市文化展示区:位于堤岭桥—东方红桥区段的西岸,大堤两侧。规划希望该区是人文活动的主要场所,原因是这里位于东风路和东方红路这两个城市最重要的交通干道之间,是城市文化的最好的展示窗口。另外其外部用地以居住区为主,因此在景观设计上体现开阔、简洁、大气,是城市尺度和城市人工构成风格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的有机楔入。

●生态休闲活动区:该区段外部为二类工业用地。因此在设计中以湿地、卵石滩、微丘、观光果园等景观为主,河的岸线曲折自然,偶尔点缀野生花丛。该区段以静、雅为主,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

●居住康体活动区:由于该区段周围的用地功能主要为教育用地和居住用地,因此在自然优美的环境基础之上,开辟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场地是这里的主要设计内容。

3、尊重场地

从生态学角度讲,滨水区域是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特性的区域,和城市内部预留的公共绿地有很大不同。由于在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在生态伦理、生态价值方面的基础教育普遍不足,因此很多未经保护的河道已经丧失了自然面貌。原因很简单,他们成了城市经济活动的牺牲品。如果一个设计师具有生态价值观的话,那么在现场调查中,看到一片幸存的湿地,一处小小的候鸟栖息地都应在未来的景观设计中设置一处保护区域,为这些具有未知价值的场地留有发展空间。关注每一条河流在长期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及其组合结构,如:曲流、深潭、浅滩、河漫滩、积水沼地、阶地、三角洲等,结合这些自然细节结合水岸设计,本身就是最具特色的滨水景观设计。

沂河是临沂市境内第一大河流,发源于沂源县三府山。在临沂市蓝山区沂河及其支流汇合在一起,形成宽阔的水面河流流速减慢,大量的泥沙淤积成大大小小的椭圆形沙丘,这些沙丘上长满了丛生的灌木柳,景色非常优美。由于水利部门担心影响行洪,这些自然形成的湿地景观被大量清除,所剩无几。

针对这种情况,在设计中我们强化了这一生态要素,将人工的岸线拆除,改成生态护岸,同时人工恢复一些湿地岛景观。通过科学的论证,水利部门同意了我们的建议,这些富有生机的小岛从此在沂河两岸复苏。

4、引入文化内涵

拥有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骄傲的情绪充分反应在景观设计行业中。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尽管滨水绿地只是一个具有休闲与商业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那么对河流本身的历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拥有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骄傲的情绪充分反应在景观设计行业中。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尽管滨水绿地只是一个具有休闲与商业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那么对河流本身的历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

首先对岔河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岔河是利用历史上黄河九河即道之一的沟盘河故道修筑的一条分洪河道。同时我们在风景区水源的设计之中从沟盘水库中提取了一部分黄河水。那么在公园的出入口的位置我们利用一片石刻给市民讲述了岔河的历史,同时又告诉他们这样的事实:黄河水回来了。在刻石上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天水钩沉叹盘虬再现。诗中的“天水”指黄河水,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流”。黄河水又以盘虬之姿重回故里,看到德州的变化,他也会衷心赞叹这里的变化。水体景观是风景区设计的一大特色,本设计将原有的河道拓宽,形成平均185米宽的水面,将钩盘河水库的黄河水注入,在七里庄和上游分别设拦河坝和橡皮坝,形成大气、开阔的水体景观。由于拓宽了河道,增加了行洪断面,提高了蓄洪能力。另外一处的文化引入就是“千年搏弈平台”的设计。从德州市城市景观格局中可以发现两片大型的公共绿地,一个附属于新城核心,一个附属于老城核心。在这两片核心绿地之间画一条线,这条线和岔河的交点就在我们设计的规划区内,这个交点记载了德州城市文化发展史,因为这里是新旧城市的跨越点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个交点被设计成主入口广场,具有庆典和纪念的意义,它的名称就是“千年搏弈平台”,在这里将纪念这个千年古城发生的一些大事。在广场的铺装上,镶嵌了12块圆形的棋子,每个棋子上面纪录一件德州城市发展的历史故事。

沂河是临沂的母亲河,与沂河相关的故事千千万万。每个故事都很动听,但是不可能各个去表达。但是我们抓住了一个城市文化的纪念地。那就是沂河及其支流的四河交汇口,这里的地形被当地老百姓形象的称为是一支展翅欲飞的凤凰,同时在四河交汇口的旁边就是临沂的古城,古城的城墙与道路围合的构图就像一只负重的乌龟。在很早以前民间就流传龟托凤凰的神话,也许就是这种特殊的城市景观为临沂造就了众多的杰出人物和美好的故事。根据龟托凤凰的城市传说,我们利用现场的湿地设计了一处生态观光园,其中人流集中活动场地的造型就是一个凤凰的抽象图案,而那些湿地观赏的木栈桥形成龟背纹图案,人们在这里游玩的时候将会重温这段神话。

三、设计体会

滨河带状绿地还会有其他不同的类型,本文结合亲自设计的两个项目总结出的一些设计方法肯定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有些基本原则应该适用于全部类型的滨河绿地,那就是生态第一性原则与亲水性原则,抛弃这两项原则的设计一定会留下遗憾。

绿地范文篇10

城市绿地景观设计可以从2个层次来看待,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城市绿地景观设计包含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其与城市的面貌息息相关;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城市绿地景观设计是城市中的具体景观节点的体现,例如:城市道路绿化、街头游园、城市公共公园、居住区绿化等。自英国工业革命带动整个社会发展至今,城市绿地景观设计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5大发展理念,其中明确将环境生态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上来,而针对目前中国城镇化迅猛发展的态势,城市绿地景观设计势必要顺应改革发展的潮流。指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由此,城市绿地景观便需要着力解决人居学、规划学、景观生态学、社会学、宗教学等综合性问题。此外,应该去多多思考究竟什么才是我们最需要去守护的东西。基于此,伴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和设计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便呈现出多种模式,具体为功能趋势、生态趋势、人文趋势。

1.1功能趋势

任何设计不能离开功能这一特质,设计的首要目的便是满足相关的功能需求。从罗马建筑的“适用、坚固、美观”原则到我国提倡的“适用型经济”,两者都把功能放在首位[1]。当然,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也是如此。例如在城市滨水公园绿地景观设计中务必要考虑水系的航运、防汛、灌溉等一些最为基本的功能,其次再满足游憩休闲的功能。

1.2生态趋势

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设计两者彼此联系,为城市绿地景观设计拓展了全新的方向与思路。因此,在城市景观规划中,要始终把城市绿地景观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进行谋划,从宏观上调和人与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城市绿地景观设计在传统意义上是用全新的事物代替原有的事物,用通俗些的话语来说就是人工形式替换自然形式的事物;而生态型的设计方式则是用自然生态的原理来设计自然,其中所体现的是现代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以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为例,城市滨水绿地是城市区域中自然特征较为丰富的绿地类型之一,因而在设计时要以乔灌木和地被造景为主,要充分考虑到植物的生态习性以及大环境的生态修复,通过合理地运用地形及错落有致地种植,形成滨水绿地景观特有的韵律美。再者,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以乡土植物为主,坚持生物多样性,通过模拟河流生态群落结构,着力恢复城市滨水绿地的自然生态功能,实现城市绿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1.3人文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绿地景观的定位已经不是仅仅停留在满足基本功能上,设计必须还原以人为本的本质,其归根结底也是符合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追求精神文化的结果。由此,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便开始往人文趋势的方向发展。其设计目的是为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及内心的诉求,并且城市绿地景观设计还要兼顾不同阶层及地域对人文绿地景观不同的需求。同时,优秀的城市景观设计所能体现出的人文精神也是这个设计本身的独到之处,可以看出人文与景观设计两者是互为需要,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人文精神是无形的,它需要景观设计这个具象的事物来表达,使之得以传承和发扬;另一方面,景观设计如果缺少了人文精神的支撑,其同样也是单薄的,无法表达出深刻的内涵。如此,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便向人文趋势方向发展。

2城市绿地景观设计模式的特点

城市绿地景观设计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总结起来便是以下3点:创新性、艺术性、时空性。

2.1创新性

在现代城市中,设计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发展程度,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设计是在改变原事物的基础上使其发生变化的创造性活动,使设计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艺术活动[2]。创新是在现有事物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东西,它是设计的根源。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的创新不仅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打破常规,更需要打乱后重新组合自己所拥有的经验和知识,以全新的面貌创造出新的作品,以突出这个时代独特的个性。在会见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其实设计本身就需要去创新,同时我们还要处理好设计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一味地求创新,求标新立异,反而会失去一个民族的特质,所创造出的作品自然也就没有了价值;而只追求设计不追求创新,也会使人们对周边的景观产生麻木感,从而使人产生定向思维,此番种种对社会及人本身都没有好处。同样,对于广大设计师而言,每一次设计就是对自己思想的挑战,能否突破固有模式的束缚决定了设计作品的好坏。当今景观设计的发展给创新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样景观设计的创新更需要与当今的时代不断地进行交融,使绿地景观设计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发展空间。

2.2艺术性

艺术是反映当地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意识形态。艺术也是一种语言的运用,是全球不同种族通用的语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说过:“不论走到哪里,单凭《国际歌》那熟悉的曲调就能找到朋友。”艺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景观设计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综合程度较高的艺术。由此,艺术在绿地景观设计中,不应只是景观小品般的零星摆设,也不能只是形势感的来源,而应上升到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层面。景观的功能再多,如果没有内在的精神与思想,也不外乎是一具行尸走肉。艺术对人们精神的满足,发掘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善美,对人们思想情感的表达,对开辟人们创造力和想象力,才是艺术对绿地景观设计发展的借鉴意义之所在。

2.3时空性

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的时空性是指绿地植物在不同的时间及空间所呈现出来的生长效果。中国古典园林在植物的选择上采用的是传统的植物,契合了其园林意象与园林意境;在居住区所选择的植物类型多采用观赏性较强的植物,模拟其自然生长的形态,构建生态的植物群落,植物季相分明,使人一目了然;在防护型地块上所选用的植物类型多为常绿和生命力强的植物,当然也要考虑植物的防护功能。另外,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还需注意要在最大程度上选用地方植物营造景观,这有利于当地植物的保护及维护生物多样性。在条件的允许下,可适当引进与当地土壤及气候相适应的外来树种,以丰富当地的植物配置及生态群落。

3结语

绿地景观设计模式的特点是对如今景观设计的归纳与总结。由此,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便呈现出多种模式。随着人们日益强调景观设计的功能和“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以及人们逐渐加深对城市的依赖水平,城市绿地景观设计发展的模式将是向生态主义发展,注入人文自然的特征,运用现代的新技术和新材料,追求景观的形式和功能的平衡。

作者:赵鸿凯 杨文君 吴海潮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