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景观设计案例分析十篇

时间:2024-02-19 18:07:32

绿地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绿地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1

关键词:中职学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课堂教学;实践教学

中职学校开设的“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系园林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园林专业中实用性较强、综合所学专业基础知识较多的一门课程。如何教授中职学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这门课,培养园林绿化建设事业技能型人才,是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本文从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优化课堂教学、加强实践教学3方面,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1 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1.1 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

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文化基础不高,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将来的学习。由于基础差,在一次又一次的挫败中,又没有正确的引导,甚至还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学生渐渐地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后面的学习就成了难题。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变得很难。

1.2 目标不明确,没有进取心

中职学生年龄为15~18岁,很多人是从初中就直接面对职业教育,他们的心理素质还远远没有达到接受职业教育的要求,个别年龄小的,可能还会先就业后成年,因此,这个关键的3年里,学生会逐渐定型,形成一些固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必须好好把握这几年,在教授过程中,不光是教授书本上的知识、实际操作的方法,还应该更多地传授他们正确的思想,使他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成熟和成长起来,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是小孩子一样地幼稚和无所事事。

1.3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学习知识不光是需要聪明的头脑,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更重要。比如说,课前预习,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到了上课的时候重点听老师讲的这部分内容,课后可以再请教老师,然后自己再复习。这些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没有几个懂。从来都是直接听课,从头听到尾,最后听得头昏脑胀,非重点的,好笑的就记住了,重点的、枯燥的就和没有听过一样。而这个时候,学生会很快地得出自己不是学习材料这个结论,马上放弃学习。

2 优化课堂教学

2.1 设计好绪论紧紧抓住学生

设计好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绪论,会给学生带来先入为主的影响,其成败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通过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案例,给学生分析、讲解,从而激发、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生动、直观的案例,是引起兴趣和注意的关键。

在绪论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把一些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成功的案例制作成课件,展现给同学们,对每一个景区的绿地规划,提炼出特点,使同学们有一个简单深刻的记忆。

如:友谊南路道路绿地,给同学们看一张友谊南路路侧绿带微地形起伏与植物配植的效果图,该图在绿地竖向设计上采用了新颖的地形起伏地和微地形起伏,通过人造高低不一的起伏地形,形成了绿化景观的舒缓起伏,从而营造出流畅自如、高低错落的自然园林景观效果。通过地形塑造,不仅使平面道路呈现出立体化效果,最重要的是整条道路绿化的绿量也平均增加了20%以上。

再如: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现友谊南路路侧绿带树种与配植的3张效果图,在树种的选择上,这条道路共栽植24种树木,其中包括许多名优树种。常绿乔木有雪松、桧柏、白皮松等;落叶观赏乔木有千头椿、合欢、栾树、火炬、法国梧桐、馒头柳等;观花灌木有红叶李、红叶桃、紫叶矮樱等;常绿小灌木有丝兰、铺地柏、小叶黄杨等;可修剪小灌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等。在季相景观营造上,上述这些大乔木大多四季常绿,将形成冬季的主要风景;夏天相继开花的合欢树和栾树、春天开花的红花洋槐、秋天形成红叶风景的火炬树。这些树木不仅起到改善城市空气环境、降低噪声污染的作用,还能起到丰富绿化的视觉效果。

通过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同学们了解学习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目的,将来能够独立设计小型园林设施和主要利用植物进行环境景观设计,并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协调关系。

2.2 优化教学方法

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是园林专业中实用性较强、综合所学专业基础知识较多的一门课程,而中职学生对学过的园林知识往往掌握得不牢固,过一段时间自然忘得差不多了。这时,需要教师把以前学过的园林知识与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内容结合起来,整理出有条理、很清晰、有特点、很简单、好记忆的知识点,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重新拾起学习的兴趣,学好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这门课,更好地为园林绿化建设事业服务。如:在讲解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一般程序时,结合天津梅江生态居住区芳水园环境景观设计的案例,归纳出园林绿地规划的设计流程,见表1:

通过上述的学习,同学们对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程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让同学们现场进行模拟。比如:要建一个中山君怡花园,有的学生扮演中山君怡花园的开发商,有的学生扮演设计院的设计师。双方见面后进行沟通,把设计任务交给了设计师。设计师接受设计任务后,让同学们尽情地发挥。在课堂上,有演员,也有观众,每个同学都是评委。观看表演后,大家开始点评,围绕着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程序各抒己见。如设计师向开发商阐述方案的设计理念、平面功能布局及风格特点后,开发商询问植物种植设计有哪些特点,设计师回复植物配置以多植乔木作为基调,可产生规模生态效益;在楼间的经典部位以大片种植花灌木和草本花卉点景,以产生以花取胜的特色来;以常绿、落叶树种综合搭配,寻求植物之间最佳的生态关系和美学关系。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使同学们很快掌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程序。

3 加强实践教学

3.1 加强对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案例的分析

加强对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案例的分析,既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掌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的必要教学环节,其更深刻的内涵是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掌握从科学与艺术等不同角度分析实例,学习各地区、各类型、各层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范例的设计手法。

如:在讲天津梅江生态居住区芳水园环境景观设计中,是围绕“生态”为设计主线,体现环保和追求“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理念。植物配置突出“生态”和“芳水”这2个特点,通过植物来改善空气的质量、分泌杀菌素、吸收有毒气体、阻滞尘埃等,以多植乔木产生规模生态效益,大片种植花灌木和草本花卉,以花取胜的特色;在水里和湖岸,以种植水生植物与花灌木相结合来丰富水景,以产生“芳水”的个性来。所用的植物见表2。

通过上述对案例的分析,同学们可以学到在进行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时,必须确定设计原则和指导思想,整套设计方案必须围绕设计主题进行布局和组织,使设计有特色、有个性,新颖独特,实实在在。只有这样的好环境,才能真正成为人们追求的热点,并有效地增加附加值。另外,同学们还可以学到植物的配置,掌握天津地区适地适树的树种。在植物配置时应考虑有以下因素:①因地制宜,科学设计,适地适生。根据立地条件,结合植物材料的自身特点和对环境要求来安排,使各种植物都能很好地生长。②重视植物多样化。在遵循生态的基础上,根据美学要求,进行融合创造。不仅能观赏园林植物的现时景观,还能观赏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从而达到步移景异,创造“胜于自然”的优美景观。③布局合理,疏朗有致,单群结合。园林植物配置有孤植、列植、片植、群植、混植多种形式,这样不仅欣赏到孤植树的风姿,也可欣赏到群植树的华美。

3.2 加强作图实践

通过作图,提高学生作图技巧,在作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设计理论的应用,在作图实践中领悟设计原理,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进行园林规划和园林设计,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划设计风格,达到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课程的学习目标。具体做法:一(下转第87页)(上接第79页)是结合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与各类绿地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观摩总结各类园林绿地建造规律,评述各具体园林绿地的得失,收集成功案例的平面图、立面图;二是选一个规划设计相对好的园林绿地,进行实地参观讲解评述讨论,并与理论相结合,找出原设计图,细读原设计思路与设计意图;进行第2次评述讨论,分析其得失,再以原地形图与设计交底要求学生进行园林规划和设计,在完成园林规划和设计后对比原始设计图,再次评述讨论。通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修改设计图,使同学们不仅掌握作图的技巧,而且还能发现设计图中存在的问题,达到用心设计的目的。

总之,在中职学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教学中,必须重视技能的培养,通过“观察、研究、作图、感悟”的综合教学实习过程,尽快提高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能力,成为园林绿化建设事业的实用人才。(收稿;2012-12-20)

参考文献:

[1]王浩.城市生态园林与绿地系统规划.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绿地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2

1.园林设计案例教学应以一定的专业理论为基础:

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设计项目的讨论和分析,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基础概念和设计原理,只有对基本理论知识理解透彻才能吃透案例设计意图,从而充分展开分析与讨论,达到教学目的。此外,案例教学需要提前把设计案例和课堂讨论内容通知学生,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查阅背景资料,就案例中涉及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探析,以便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2.明确教学目标,精选案例:

课前教师必须明确通过案例教学学生所应达到的专业水平及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法和标准。在一个园林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内容,如环境、功能、布局、规划设计、植物应用、表现等等,教师心中应做到有的放矢,每一教学环节要清楚通过案例教学解决的是哪一层次上的什么问题,还应根据学生学习态度明确课后应达到的具体的专业技术水平。案例的选择是园林设计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应选择自己能够熟练把握且便于学生理解的案例,内容应随理论内容由浅到深。现代新颖、图文兼备、图纸清晰,设计兼具优缺点的典型案例和特色案例都应在考虑范围之内,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3.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鉴于案例教学是将求知和实践合二为一,因此在园林设计课堂教师应鼓励学生,循循善诱,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园林设计案例,可以将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内讨论设计的优缺点,达成共识后再进行组间的讨论,采用辩论形式,讨论场地现状条件、历史文化背景、功能布局、植物配置、表现技法等问题,最后由教师对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案例教学在园林设计课堂的实践应用

以甘肃正宁县北环路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为例,探讨案例教学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实施:

1.回顾道路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

教师应与学生回顾道路景观设计的相关内容,除了各类道路绿地具体的设计要求和注意事项外,还应使同学明白,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对城市文化品质的追求,道路不仅仅是起到城市的脉络和骨架、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的作用,人们对城市道路的理解和需求被大大丰富和扩宽。除了基本的通行功能,道路作为城市景观的视觉走廊,成为城市地方文化、品质和风貌的展示窗口,是人们了解、感受和体验城市生活的绝佳界面。

2.介绍正宁北环路道路景观设计案例:

熟悉项目区的自然条件和场地概况。首先使学生明白案例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该案例实际场地位于甘肃省正宁县庆阳市东南部,属于非常典型的黄土地貌,温带季风性气候,物产丰富,黄土地下蕴藏有大量的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地方传统文化方面,该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除了黄土文化发源地、民歌摇篮和手工艺制作之乡的美称外,还是革命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所要规划建设的北环路两侧用地面积约4.2公顷(合63亩),包括路北路南两部分,路北用地为崖壁陡峭的沟壑环境,地势高低不平,形状变化多样,中间大量分布有已经废弃的窑洞,零星分布有榆树、槐树、核桃等大树,还有少量民房等建筑物;道路南侧为中学校园、医院等企事业单位。

3.北环路道路景观设计构思:

如前所述,道路除了具有基本的使用、通行功能,还能作为城市景观的视觉走廊,成为城市地方文化、品质和风貌的展示窗口。因此,该设计针对用地现状条件和环境特点,充分利用正宁原有地形地貌、地方物产,深入挖掘当地历史及民俗文化资源,结合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法则,借鉴现代景观设计理念,采用生态设计方法,师法自然,营造和谐融洽、生态健康、持续发展、景观丰富的城市道路休闲娱乐景观环境。自然化、生态化、景观多样化、人文化及人性化是进行该项目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4.北环路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在进行场地分析和了解建设方要求的基础上,以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指导案例教学。因此学生提前应熟练掌握设计原则内容,以便针对案例提出不同的意见。正宁县北环路道路绿化设计的规划指导原则为:因地制宜,就势成景;保护开发,持续发展;生态和谐,人文特色;科学布局,保障安全;地方风貌,时代形象;合理利用,降低投资。学生可以依据北环路设计背景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原则反复思考、揣摩,对该案例设计原则提出自己的意见。

5.景观建设规划布局:

根据城市道路的使用、景观和文化功能,结合场地实际情况,正宁北环路将整个绿化区域规划为“一条景观轴线、一条生态绿廊、六个景观节点”的布局框架。学生可以依据道路景观设计指导思想复核该规划布局是否合理,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下选取“黄土人家”和“民俗文化广场”两个景观节点讨论“因地制宜”和“地方风貌塑造”在北环路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因地制宜是园林设计首先考虑的因素,指的是园林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场地环境特征,利用原有景观要素,在满足设计意图的前提下,工程造价较少的设计。因此在规划设计中,保留基址最西端的崖壁下的窑洞院落,对窑洞内部及院落环境进行重点的改造和装饰处理,完善窑洞内部的水、电、暖、通讯等生活设施,洞口加强装饰处理,体现典型窑洞形象;将院落处理为两级台地,做硬质铺装,靠近路边台地上布置一处辘轳井的装饰小品,突出体现乡村景象;下级台地结合原有核桃、国槐营造凸显北方黄土高原农家窑洞院落的景象。经过这样的讲述,使学生明白通过对原有环境合理的规划,既避免了大量回填土壤的工程内容,节省建设投资,又保留下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窑洞景观。具有地方风貌、塑造时代形象是每一座现代园林必备的特征。在现代景观设计理论指导下,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以具有时代气息的景观形式表现当地历史、习俗等地域特色。正宁孕育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地方特色突出的民俗文化资源,如刺绣香包、陇东民歌等等,场地基址东部最大的用地较为平整,正好将其规划为以反映正宁乃至陇东地域民俗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广场。结合原场地形状特点,从正宁刺绣香包代表性图形中提取双鱼纹样做整个广场布局构架,广场入口区景观借鉴当地代表性建筑牌坊门的造型,结合建筑斗拱形式的四根装饰立柱分列两侧,轴线起点处的长方形种植池内布置十二生肖的造型小品,这些共同构成文化性广场入口区特有的景观环境形象。中心部位设置一尊较大型雕塑,对称布置的花架组合为人们提供休息场所,轴线尽端为以反映民俗文化活动的浮雕景墙,道路布置既完成图案纹样要求,又形成广场的环状交通需要。以上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是地方风貌如何在园林规划设计得以体现,雕塑、广场、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是体现文化内涵的最佳形式。

6.植物景观规划:

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植物的配置选择应严格遵循绿地系统多样性的原则,要根据基址所处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特点,结合植物的生态学习性,使植物多样性在主干道、交通节点和各个景区得到充分体现,才能把园林植物的多样性落到实处。北环路景观设计绿化选用银杏为行道树,基址北部崖边“桃林探塬”景区密植碧桃和红叶碧桃为主的花木,基址东部山地“秋染翠岗”景区大量种植三角枫、五角枫、樱花,“黄土人家”景区利用原有核桃、国槐、榆树,“生态绿廊”景区多种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做到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形成丰富群落化景观,这都符合园林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

三、课堂讨论

绿地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3

关键词:城市绿地;景观评价;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城市绿地

城市绿地是指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的功能与用途的场地。

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主要包括六大类型: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交通绿地、附属绿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区绿地。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而作为城市规划专门术语,绿地包括公共绿地、生产和防护绿地两个种类。

2.城市绿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城市绿地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现在高密度大容量的现代化大都市,城市绿地显得更为重要。城市绿地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也是生态平行的调控者,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绿地,不仅是美化城市景观和市容的需要,更是减轻和净化城市环境污染,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对保障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绿地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相辅相成,或相互抑制、或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城市绿地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和城市重要的生命保障系统, 城市绿地的建设可以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也可以改变一座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绿地景观评价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绿地建设水平虽已不断提高,却也存在设计无法满足需求的问题。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方法的具体指导,特别是绿地规划设计者与绿地使用者的脱离,现阶段在城市绿地设计规划和建设中一些只注重形式的绿地规划设计并不能真正满足城市居民对城市绿地功能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引入科学的城市绿地评价体系让使用者对建成后的城市绿地进行评价,以便将评价结果反馈至设计者以修正绿地设计方案。

3.1评价方法

在评价绿地景观设计方案时,需从生态、艺术、经济、功能等方面多角度考虑,涉及的评价因素与指标较多,而且这些指标大多为定性指标,在反映设计方案效果时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各指标的权重也对方案的评价产生较大影响。层析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其实质就是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简单化,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利用AHP一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能够全面考虑影响绿化设计方案评价的各种因素,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够充分体现评价因素和评价过程的模糊性,又尽量减少个人主观臆断所带来的弊端。能够有效解决评价过程中出现的模糊性问题,也能够消除或减弱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

3.2评价的基本思路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与人对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思维、判断过程大体一致。在深入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分解成若干层次。通过对每一层次中每两个不同元素的相对重要性给以定量表示,并在它们之间简单地进行比较、判断和计算,最后计算出所有相关元素的权重,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者无结构特征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决策参考。

3.3选取评价指标

3.3.1植物材料应用

主要评价绿地植物配置层次、植物材料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3.3.1.1植物配置层次

指绿地中乔、灌、草结合种植,各自所占面积及其比例的协调程度,以及所产生的视觉美感。要求植物配置合理、层次丰富,乔灌草比例协调,景观空间形式多样。

园林植物配置不仅要遵循科学性,而且要讲究艺术性,力求科学合理的配置,创造出优美的景观效果,从而使生态、经济、社会三者效益并举。植物配置层次丰富,是体现绿地生态价值和构建节约型园林的重要内容。乔灌草结合种植可控制城市绿地中单纯草坪的种植比例,提高单位面积绿地的生态功能。

3.3.1.2植物材料的多样性

是衡量绿地设计及建设中使用植物种类是否丰富程度的指标,是生物多样性原则的具体体现。要求植物品种选择多样,提高景观色彩丰富度和景观季节变化。

多样的物种构成使城市绿地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而单调的物种构成使城市绿地显得相对脆弱,一旦发生具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绿地可能失去它应有的形态及功能。

植物材料的多样性可以塑造景观的多样性,不同的植物其形态、质地、色彩均有差异,多样的植物可以营造更加丰富的景观,从而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满足城市不同的环境要求。

3.3.1.3植物材料的适应性

是衡量植被乡土化程度以及绿地建设过程中保留设计区域内原有植被状况的指标。本地木本植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具有抗逆性强、资源广、苗源多、易栽植的特点;不仅能满足当地城市绿地建设的要求,而且还代表了一定的植被文化和地域风情。

若绿地建设使用的植物多为地方特色树种或适应本地自然环境的树种,则植物材料的适应性就强,而绿地内保留有较多的原有植被,则植被天然性程度就高,绿地建设成本也相应减少,从而实现节约型园林绿化。

3.3.2景观特色

主要评价城市绿地的设计理念、表现形式、艺术价值、材料和技术应用水平,以及城市绿地对于地方风貌的反映。

要求构思独特,设计科学合理,具有较鲜明的特色和较强的艺术表达力,地形改造、水体设计、园林建筑及小品符合绿地水土的实际情况,植物配置与绿地小品设施、周边建筑、道路等硬质景观相和谐。

3.3.3施工工艺和养护管理

施工工艺主要评价城市绿地的施工质量和工艺水平,养护管理主要评价城市绿地的养护水平。施工工艺和养护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绿地景观的可持续性。

绿化工程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材料,种植的树木品种较多,规格较大,所以确保工程能够达到设计效果,确保植物的成活率,必须进行精心的施工和养护管理,才能使园林植物更好的生长,达到如期的观赏效果。

3.3.4功能性

3.3.4.1使用性

主要评价城市居民对绿地的使用程度。

绿地的建设以及改造更新,都要牢牢地把握人性化的原则,体现对人的关怀,应该将其自始至终贯穿于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前期调查分析、具体规划设计过程以及使用评价过程之中。

3.3.4.2服务性

主要评价街头绿地、公园绿地等绿地内各项服务设施的完备,包括绿地的主要游路是否实施无障碍设计,绿地内活动设施和功能区的安排,以及其他便民物品设置安排等。

即绿地面积容量与预期的服务半径是否相符。

3.3.4.3适用性

主要评价城市各类绿地的营造是否考虑了城市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自然特点。

3.3.4.4可达性

主要评价城市公园绿地,包括出入口位置,公交线路安排和游览道路的组织是否方便城市居民到达和进出。

3.3.4.5安全性

主要评价城市绿地对公共安全的保障。如道路绿化要满足行驶者的安全视距,以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4.结语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绿地的发展,城市绿地建设影响着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加大对城市绿地的建设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可以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必须统筹兼顾,通过科学合理的绿地景观评价,因地制宜的选择最优绿化方案,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合理布局,以最小的空间创造出最佳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双文.城市绿化生态建设浅谈[A].山西建筑,2008,34(36):348-349.

[2].简兴.层次分析法在城市绿地景观评价中的应用.资源开发与市场[A],2009,25(7)

[3] 张庆费. 城市生态绿化的概念和建设原则初探[J].中国园林,2001(4):34-36.

[4] 朱庆华. 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化[J].林业调查规划,2002 ,6(4):95-97.

[5] 王军,傅伯杰,陈利顶.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

绿地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4

关键词: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绿化;改造设计;重庆市彭水县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城市道路的网络规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对城市道路的要求也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通行功能,而是把道路看作是城市景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很多山地城市老城区的本身复杂特殊的道路空间已经无法满足逐渐加剧的交通需求,并且由于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绿化前期的规划设计欠缺考量、植物的配置不到位与后期的不当维护等因素使老城区道路绿化现状不容乐观。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城区的道路绿化空间更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改造。笔者以重庆市彭水县老城区道路改造设计为具体案例,详细探讨了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改造设计方法、构思,以及主干道路、滨江路、节点等的具体绿化改造设计内容,以期达到为现代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绿化改造设计提供借鉴的目的。

1 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绿化现状分析

1.1 特殊的地理地貌造成绿量严重不足

山地城市老城区由于受到其特殊的地理地势的制约,地形起伏大、山岭沟谷相连,为了克服高差,道路走向多沿坡蜿蜒盘旋。由于自然条件决定了道路形式,因此,山地城市的道路布局比较曲折多变,两侧用地变化不一,在陡坡或山崖,有的半边开敞或完全封闭,很多道路绿化根本不能形成绿化带,偶有孤株挺拔则是沿街变成独矗。甚至有些老城区中心街道宽度本身不足1m,根本没有办法栽植行道树,这些都是造成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绿化的绿量严重不足的原因。

1.2 前期缺乏整体的规划,后期养护不到位

很多山地城市的老城区道路绿化都是始于20世纪70、80年代,缺乏整体规划思想,并且由于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系统通常比较狭窄,很多道路绿化形式都是一板两带式,绿化景观趋同、单一,不仅没有标志性树种,忽略了乔、灌、草的综合造景,也没有彩色植物的配置,毫无季相景观。而且由于后期养护不及时,使得原有绿化植物损毁严重,整体植物生长势较差,道路绿化景观破碎、凌乱。

1.3 缺乏安全防护、安全感设计

山地城市道路不同于一般的平原城市,它对于安全视线及防护设施的要求更高,因为山地道路往往转弯较多,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应该慎重考虑这一点,引导车流方向,保证车行人员的视线安全距离。但是有些道路却存在安全隐患,如有下降趋势且又转弯的路段,没有连续地种植或视觉的中断,不容易让车行人员判断道路的方向,从而造成事故。所以在考虑安全视距的同时,也要考虑安全防护设施的设计。

1.4 乡土树种的应用较少,地方文化特色表现不足

山地城市老城区行道树种选择随意性较大,没有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不注重乡土树种的应用。在规划发展过程中盲目引种,只注重了树木本身的景观效果,忽略了树木的生态学特性和功能,这样不仅失去了地方特色,还失去了地方文化风貌。

2 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绿化改造设计原则及依据

2.1 设计原则

2.1.1 尊重历史文化、保持整体性原则。城市景观环境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往往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也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同时也要向前发展,探寻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形式与风格,塑造新的形式,创造新的形象,特别要突出植物文化的地方特色和造景的美观性[1]。

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从城市整体出发,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体现城市的形象和个性。第二,从道路本身出发,将一条道路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统一考虑道路两侧的建筑物、绿化、街道设施、色彩、历史文化等,避免其成为片段的堆砌和拼凑[1]。

2.1.2 保持连续性原则。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景观设计的连续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视觉空间上的连续性。道路景观的视觉连续性可以通过道路两侧的绿化、建筑布局、建筑风格、色彩及道路环境设施等的延续设计来实现。二是时空上的连续性。城市道路记载着城市的演进,反映出某一特定城市地域的自然演进、文化演进和人类群体的进化。道路景观设计就是要将道路空间中各景观要素置于一个特定的时空连续体中加以组合和表达,充分反映这种演进和进化,并能为这种演进和进化做出积极的贡献[1]。

2.1.3 注重安全性原则。植物选配以适应当地生长条件的本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注重植物合理搭配,所有用地尽量使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合结构。由于山地城市特殊的地理地势原因造成道路系统本身较为狭窄,道路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有利于汽车安全行驶[1]。

2.2 设计依据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依据一系列标准、规范进行,包括《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3 彭水县老城区道路绿化改造设计方案

3.1 项目概况

彭水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处乌江下游。全境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为构造剥蚀的中、低山地形。地貌类型复杂,“两山夹一槽”是彭水地貌的主要特征。地形地貌受北北东向构造控制,主要山脉呈北北东向延伸,成层现象明显,谷地、坡麓、岩溶洼地及小型山间盆地相间,逆顺地貌并存。各类地貌中丘陵河谷区占13.39%,低山区占52.88%,中山区占34.03%。彭水县老城区的道路情况相对比较复杂,道路布局比较曲折多变,两侧用地变化不一,在陡坡或山崖,有的半边开敞或完全封闭,很多道路绿化根本不能形成绿化带,甚至有些老城区中心街道宽度本身不足1m,根本没有办法栽植行道树。这些特殊的山地地形,都给彭水县老城区道路绿化改造设计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2 改造设计方法和总体构思

3.2.1 改造设计方法。以安全设计为前提,以生态设计为根本。在设计方法上,总体而言是整个道路的线性景观设计要重在“势”,节点处景观设计要重在“形”。在“势”和“形”上的结合,从而实现彭水县老城区道路绿化景观整体改造的目的。

3.2.2 改造设计总体构思。在改造过程中,行道树应选择深根性、分枝点高、冠大荫浓、生长健壮、适应彭水县城道路环境条件,且落果对行人不会造成危害的树种。

(1)狭窄人行道绿化:在交通量大,行人多而人行道又窄的路段,尽量采用树池式设计。设计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空地,种植花草树木,形成池式绿地。如道路旁有护坡,则护坡绿化应结合工程措施栽植地被植物或攀援植物。

(2)道路节点景观设计:①交叉路口景观设计:交叉路口是两条以上道路相交之处,是交通的咽喉。种植设计需先调查其地形、环境特点,并了解“安全视距”及有关符号。安全视距是行车司机发觉对方来车、立即刹车而恰好能停车的视距距离。在视距三角形内布置景观要素时,要使其高度不得超过0.65~0.7m,宜选矮灌木、丛生花草种植或者低矮的景观构筑物进行造景。②交通岛景观设计:交通岛设在道路交叉口处。主要为组织环形交通,使驶入交叉口的车辆一律绕岛作逆时针单向行驶。中心岛不能布置成供行人休息用的小游园或吸引游人的地面装饰物,而常以嵌花草皮花坛为主,或以低矮的常绿灌木组成简单的图案花坛,切忌用常绿小乔木或灌木,以免影响视线。③街旁绿地的景观设计:街道小游园以植物为主,可用树丛、树群、花坛、草坪等布置。乔灌木、常绿或落叶树相互搭配,层次要有变化,内部可设小路和小场地,供人们入内休息。设一些建筑小品,如花架、宣传廊、坐椅等,丰富景观内容,满足群众的需要。

3.3 改造设计内容

主要包括主干道鼓楼街、汉关路、插旗街、绸缎街和老城区南滨路、北滨路以及道路交叉口、转盘的绿化改造设计。

3.3.1 鼓楼街。①现状分析及评价:现状道路两侧基本无绿化,目前正在进行管网与道路改造,建议利用此次改造机会,将两侧管线向外侧偏移,便于靠近道路一侧可以种植行道树。②改造措施:道路两侧种植广玉兰与天竺桂作为行道树,对本段道路有堡坎处进行垂直绿化处理,堡坎上方栽植迎春,堡坎下栽植油麻藤或常春藤进行攀爬。③改造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图1)。

3.3.2 汉关路。①现状分析及评价:现状左侧人行道较宽栽植有小叶榕行道树,树形效果一般,右侧人行道距离建筑较近,又有大量管线通过,不便于挖坑栽植植物。②改造措施:将左侧小叶榕更换为景观效果较好的银杏,右侧利用活动树池栽植桂花作为行道树。③改造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图2)。

3.3.3 插旗街。①现状分析及评价:现状道路无绿化,两侧人行道距离建筑较近。②改造措施:建议采用活动树池种植10~12cm桂花或者天竺桂作为行道树。③改造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图4)。

3.3.4 绸缎街。①现状分析及评价:绸缎街是彭水老城的商业与行政中心区域,人流量与车流量都较大,目前部分地段,人行道较开敞处只有单薄的行道树,大部分区域无绿化,景观效果较差。②改造措施:将绸缎街改造成为步行街,将车行路利用铺装与两侧找平形成步行街广场,在广场两侧利用树池栽植银杏、黄葛兰、桂花等景观树。树池设计成为可坐式方便居民休息使用。同时广场中间可以利用柱墩等小品管理车辆行驶。③改造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图4)。

3.3.5 南滨路。①现状分析及评价:南滨路道路两侧绿化带较宽,为了提高南滨路景观效果,建议对目前植物种类进行改造处理。②改造措施:种植池内利用银杏与桂花间隔种植形成数列,银杏规格15cm以上,桂花选用胸径12~14cm的规格。灌木层种植修剪整形的红继木,春鹃与黄金叶搭配,前后要具有层次感,同时种植美人蕉等开花地被进行点缀。③改造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图5)。

3.3.6 北滨路。①现状分析及评价:行道树为小叶榕,规格较小,景观效果一般,车型路外侧有块小场地,场地内绿化较为单薄。②改造措施:将现状小叶榕行道树替换成12~14cm胸径的银杏,行道树栽植采用平地树坑式,树下栽植地被植物,车行道外侧场地,改造成为以绿化为主的游园,靠道路一侧栽植桂花与前排银杏形成效果对比,同时在游园内栽植一颗40cm左右的银杏树,作为主景树。③改造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图6)。

3.3.7 节点A——高城环路节点。①现状分析及评价:现状道路交叉口处有一棵大黄葛树长势较好,树下灌木层杂乱,道路两侧无绿化。②改造措施:保留原有大黄葛树作为此次主景,在树池内放置景观石,石旁配置红枫作为配景,地被层种植整形金叶女贞。在道路右侧人行道较宽种植12cm天竺桂作为行道树。③改造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图7)。

3.3.8 节点B——转盘节点。①现状分析及评价:无景观,绿化效果较差。②改造措施:转盘作为城区道路重要节点,应该丰富植物种类,做重点打造。方案1在转盘中心种植3~5棵,胸径15cm银杏作为主要景观,中景选用整形12~14cm桂花,前景选用3~5株一组的紫叶李。地被层植物选作整形黄金叶,红檵木和时令花卉。方案2主景选用40cm皂角树,中、前景同方案1。③改造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图8)。

4 结语

通过重庆市彭水县老城区道路绿化改造设计的案例,探索我国现代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景观改造设计的实现途径。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绿化改造设计和新建道路绿化设计有着很大的不同,改造设计既要考虑原有设计的现状,但也要加入新的设计思想和理念。目的就是要改变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原有落后、单一的景观,使城市自然景观与道路工程结构物尽可能协调,满足道路景观的基本功能和优美外观,并从使用者的视觉、心理出发,使道路空间具有功能、美观及经济的一致性,并且达到可持续发展。(收稿:2013-08-08)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

[2]刘异婧,沈一.中小城市道路绿化与植物配置—以四川安岳县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557-1559

[3]朱敏.南京江宁老城区道路景观绿化的提升改造设计[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4]熊广忠.城市道路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赵国亮.陵川县城道路绿化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山西建筑,2010,36(33) :28-31

[6]郭春华,周厚高,游天建等.广州道路绿化景观改造分析及启示[J].园林与绿化,2011(19)

绿地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5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国内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中心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已经成为业内共识, 城市轨道交通由于其运量大、环保性好而成为大城市改善城市交通环境的首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一般分为地下、地面和高架3种敷设方式, 相对于地下线而言, 采用高架线在节省工程投资、缩短建设工期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周边交通发展的主要构成部分。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不仅是城市空间景观中的重要特征,而且也是城市规划中的突出因素。它一旦建成,即成为强有力的标志并随之改变所在地域的原有景观特征。在未来的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发展将体现在如何把握城市中日益增多的高架桥梁与周围空间景观之间的关系,使之在便捷适用的同时能保护和展现最好的特征和景色。

青岛城市轨道交通R3线是线网规划“一环四线”组成部分,是通往董家口经济区的轨道交通快线,贯穿整个青岛西海岸新区,线路起自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嘉陵江路站,经由经济技术开发区、灵山卫影视文化产业区、新区中心区、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园区、董家口经济区五个片区,线路所经片区规划人口密集,形成了黄岛区(西海岸新区)各组团间及黄岛区与青岛主城区和红岛经济区间的主要客流走廊。线路全长70.14km,其中地下线18.32km,高架线49.28km,地面线2.54km。设车站22座,其中地下站8座,高架站13座。本线高架桥梁长达50km,是典型的规划引导型线路,其景观美学设计要求比较突出。青岛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对城市建筑的景观性要求较高,因此研究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景观美学设计意义重大。

2 轨道交通高架桥梁的景观美学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表现在客观的事物带给人感官美的享受。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的审美,是以一个实实在在、功能性极强、结构全部外裸、各组成部分功能明确的结构实体作为审美客体,人们通过对高架桥梁的感受、知觉、表象等心理认知,启发联想,激发美的感受。高架桥梁的审美内容主要包括功能结构合理、视觉结构美观、整体环境协调等方面。

高架桥梁结构不同于其他的建筑结构,它的三维空间特点全部在人的视觉之内,没有隔断和装饰。远看时,看到的是高架桥梁与环境的整体形象;近看时,特别是走到桥下时,可能由于净空低而感到压抑,或者由于跨度小、桥墩数量多而感到零乱,也可能觉得桥梁、桥墩的造型优美,比例协调而舒畅。因此,高架桥梁结构在保证稳固的基础上,造型必须虚实相宜,线条简洁流畅,体量均匀,对比协调,受力明晰,赋予高架桥梁生机与活力。

因此,在美观服从于功能的前提下,要将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建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必须力求研究好高架桥梁的每一个元素。这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本文仅从人体视觉分析梁型、桥墩、桥高、桥梁跨度、桥高与跨度的比例关系、桥梁美化与周边的整体协调等方面,重点研究轨道交通高架桥梁自身的结构形式和景观美学设计。

3 轨道交通高架桥梁的特点及其景观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城市高架桥梁一般位于城市交通走廊,位置显要,在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交通的同时,对城市景观及拥堵的城市空间有着强烈的压迫和割裂作用,因此桥梁的景观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高架桥梁景观问题是现代交通对环境提出的新问题,并已经发展为一门新型学科。但桥梁景观问题至今仍没有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这是因为桥梁作为城市的生命线工程,与其它建筑比较起来,其景观设计涉及的因素较多。

这一点在轨道交通高架桥梁工程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与一般城市道路高架相比,由于轨道交通高架桥梁对结构刚度的要求明显高于城市道路高架桥,这就使得在满足强度条件的前提下,桥墩的最小截面尺寸要大于相应的道路高架桥;同时由于轨道交通高架桥梁桥面较窄,因此桥墩截面尺寸的变化范围相对较小,这一切都导致了轨道交通高架桥梁在桥梁景观的处理上难度较大。通过以往的设计经验并结合本工程设计实践,本文认为桥梁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并综合这些因素确定一个好的设计方案。

3.1桥梁自身的功能需求

由于轨道交通轨道结构大都采用无缝线路,当梁体与钢轨之间有相对温差或相对竖向变形时,都会引起钢轨的附加应力,研究表明尤其对于简支桥梁结构,当桥墩的线刚度小于一定的数值时,由于桥墩变形引起的钢轨附加应力将对行车安全造成影响,甚至出现钢轨破坏的严重问题,因此地铁设计规范明确了桥墩的最小线刚度要求。

3.2桥梁空间和场所精神的营造

桥梁空间是具有明显秩序感的城市空间,即按几何形态学原理进行布局的流动性空间构成。所以桥梁空间的韵律感是其最明显的特点,就像音乐一样,不同的节拍和韵律给人的感受不同,这就是场所精神。优美的旋律才能打动人,而良好的桥梁空间秩序才能形成有冲击力的场所精神。从宏观的空间关系及周边环境的变化来推敲桥跨的比例和变化,使整个桥梁在与周边城市空间及环境相适应的节奏和空间序列中协调共生,从而形成和谐而极具生命张力的场所精神。

桥梁的建设是和环境景观、绿化处理紧密结合的,这一点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充分重视,表现在高架桥梁的桥下绿化带一般都比较宽,从而以较大范围的绿化来淡化桥梁对城市空间的不利影响。

3.3桥梁合理的建筑尺度和细部刻画

桥梁因其自身结构特点往往是粗线条的,细部缺失,尺度感差。而人作为在城市生活的主体,对高架桥梁的观察一般是以正常视角来看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考虑桥梁的整体的宏观旋律和节奏的同时,必须注重建筑尺度和细部的刻画。在设计中根据人体尺度及视觉要求来平衡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注重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力求实现统一、均衡,使桥梁在具有宏大气魄的同时,又具有温暖而和谐的亲和力。

3.4桥梁的材质和色彩

材质和色彩虽然是依附于大的建筑空间和细部尺度的表皮,但它们却是给人直接印象的重要元素,材质和色彩犹如人的衣着,合理的搭配则会显得得体,与建筑空间相得益彰,形成完整而优美的景观效果。

4 青岛城市轨道交通R3线高架桥梁景观美学设计

4.1 标准梁构造形式及景观设计

梁部结构设计应构造简单,便于施工架设,目前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中常用的截面形式主要有单箱单室箱梁、组合箱梁、U梁等几种形式。根据以上分析,本线初步确定以下几个方案进行综合比选研究。

4.1.1单线U梁并置方案

方案简述:桥梁上部结构采用两片单线U梁并置形式,U梁高1.8m,梁体内、外侧腹板均采用流线弧形外观,断面如图1所示:

图1 单线U梁断面图

方案优点:建筑高度低,U型梁比箱梁建筑高度低1.5m左右,有利于上跨立交;结构受力需要的主梁上翼缘可兼做检修及旅客紧急疏散通道,下部空间可布置通信、信号、电力电缆等管线,截面利用率高;采用分片预制,对吊装设备起吊能力要求低,可采用小型架桥机桥上运架,也可采用桥下运输、整孔吊装的架设方法,运架方式灵活;降噪效果好,对比其他箱形梁,U梁腹板具有阻隔轮轨噪音的作用,U梁没有列车振动引起的箱梁体内的混响噪音;U梁为开口断面,方便后期维修检查。

方案缺点:横向刚度相对较弱,动力特性稍差,但仍可满足规范要求;在渡线区段及较大跨度节点桥处,需转换梁型;墩顶盖梁横向尺寸较大,需施加预应力。

4.1.2组合箱梁方案

方案简述:桥梁上部结构采用组合箱梁截面形式,箱梁高1.8m,箱梁腹板采用斜腹板,组合箱梁断面如图2所示:

图2 组合箱梁断面图

方案优点:组合箱梁,受力清晰,施工工艺成熟;采用分片预制,对吊装设备起吊能力要求低,可采用小型架桥机桥上运架,也可采用桥下运输、整孔吊装的架设方法,运架方式灵活。

方案缺点:结构整体刚度较弱,行车动力条件稍差;受跨越能力限制,跨越较大的城市道路及河流处又要变为整体箱梁;后期桥面板、横隔板的浇筑工作量较大;桥面设置挡板及声屏障后,体量较大,侧向视野阻挡较严重;梁高较低,箱梁内部空间狭窄,不方便后期的维修检查。

4.1.3单箱单室箱梁方案

方案简述:桥梁上部结构采用单箱单室箱梁截面形式,梁高1.8m,箱梁腹板采用斜腹板,单箱单室箱梁断面如图3所示:

图3 单箱单室箱梁断面图

方案优点:单箱单室箱梁截面结构整体性好,刚度大,徐变上拱小,结构动力性能好;跨越能力强,适应跨路口的需要;适应性好,可方便的用于区间曲线、渡线段。

方案缺点:梁体自重较大,运架设备的要求较高;桥面设置挡板及声屏障后,体量较大,侧向视野阻挡较严重;梁高较低,箱梁内部空间狭窄,不方便后期维修检查。

4.1.4综合比选

标准梁综合比较表 表1

梁型

比较项目 单线U 梁 组合箱梁 单箱单室箱梁

景观 景观好 景观差 景观一般

对带配线线路适应性 较差 好 好

力学性能 开口薄壁截面,抗扭性能略差 横向整体性略差 整体刚度好,结构动力性能好

适宜施工方法 预制架设、现浇施工 预制架设、现浇施工 预制架设、现浇施工

与车站衔接适应性 对侧式车站、岛式车站均适用 对侧式车站、岛式车站均适用 仅适用侧式车站

预制梁运输 整孔架设,桥上桥下均可运输 整孔架设,桥上桥下均可运输 整孔架设,桥上运输

噪声与振动 噪声小,腹板可起到部分声屏障作用、振动小 箱体共鸣噪声较小、振动小 箱体共鸣噪声较大、振动小

综合分析,以上三个方案各有优缺点,均为可行方案。但结合线路沿线区域规划、周边环境及景观效果等因素综合考虑,本工程高架桥梁推荐采用景观效果好,降噪明显的单线U梁并置方案。

4.2 墩柱景观美学设计

桥墩作为高架桥梁的承重结构,是高架桥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轨道交通桥梁,由于所处位置的特殊和大范围连续布置,使得其极易进入人们的视线,成为关注的重点。本线高架区间贯穿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多个功能板块,结合桥梁上部结构断面形式以及沿线周边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本工程主要构思以下三种墩形方案。

圆端形截面T形墩 矩形截面T形墩 矩形截面Y形墩

图4 墩柱方案综合比选图

由于城市有限的用地和复杂的环境,桥墩多应做的精巧,体量不应过大。桥墩形状可以采用矩形、正方形、圆形等多种形式的横截面。在横截面面积相等的情况下,圆形桥墩对视线的通透性影响最小,其次是正方形桥墩,矩形桥墩在不同视角方向对视线通透性有不同程度的遮挡,并且程度大于前两者。

圆端形截面墩柱与梁部流线形外观协调性好,建成后整体景观效果好。矩形截面墩柱线条流畅,棱角分明,受力较好。矩形截面墩柱,墩顶采用“Y”形,墩顶盖梁可按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减少了预应力钢束张拉,施工简单,施工速度快,但此墩形适应墩高的能力较差。综合分析,本线高架桥梁推荐采用景观效果好的圆端形截面墩柱,在直线段设置凹槽。

4.3 高架桥梁跨度景观美学设计

4.3.1人的视觉特点分析

视觉特性是分析景观问题的出发点,是景观与环境设计的依据,在道路空间中,不同用路者的视觉特性是不同的。人的视线特点:人眼的水平视角为30°~40°( 正常中央视角区域),人眼的余光视角可达150°左右,但是超过正常视角以外的两侧余光视角范围内,人眼辨认物体形状的能力减弱而只能凭感觉去感知物体的大致外轮廓。人眼的垂直视角在-15°~60°左右,当俯角超过60°时辨认物体形状的能力迅速减弱。

人在室外由远及近地观察物体时,在远处,看到的是物体的整体比例关系,这是对物体的外轮廓判定。当人走近物体时,随着视线的拉近,逐渐看到物体的细部构造,对整体比例关系起限定作用的约束元素发挥作用,也就是说,近处看到的是物体细部构成的尺度关系,即物体构成的比例划分,这是对物体的细节尺度判定。

对于桥梁而言,当从较远距离观察时,视觉就侧重于桥梁跨度与高度之间的整体外轮廓比例关系;当从较近距离观察时,视线焦点主要集中在桥梁的构配件尺度方面。

4.3.2高架桥梁标准跨径研究

本工程高架线路较长,标准梁跨的数量较多。标准跨径应结合结构类型、施工方法、技术经济及桥梁美观等方面综合考虑。跨径过小导致桥墩过多,既影响景观,又影响施工速度;跨径过大,梁高的增加将较为明显,同时施工难度也相应增大。根据目前国内外轨道交通桥梁建设经验,标准梁跨度基本在25~35m之间,具体应根据城市桥梁建设环境综合分析。本线以1km桥长为研究对象,对25m、30m、35m三种跨度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了综合比选, 单从材料指标的角度分析,30m跨度较为经济合理,因此,本线推荐30m跨度为高架桥梁的基本跨径。

4.3.3高架桥梁整体比例关系景观美学研究

根据青岛轨道交通高架桥设计的工程实践,标准梁的经济跨度为30m,因此本文分析中以30m作为桥梁整体比例关系研究的基本依据。

一般认为,具有黄金分割比(1:1.618)的长方形是比例最优美的。在工程实践中,对于由桥墩和桥身实体框定的空间而言,一般不可能获得如此理想的高宽比,常见的是(1:2.3)的比例,经过人们的认知实践,公认为也是比例匀称的。在上述均方根比例关系的基础上,需要对桥梁整体比例关系进行修正――桥高的修正。

修正的原因:在实际环境中,桥梁在视野中所占的比例随着视线距离的增大而减少,而地表地貌的变化所占视野比例增大,地表地貌的变化对桥梁的外轮廓有着修饰和修改的作用。人距离桥梁越远,对于桥梁的高跨比例判定能力越低。人近距离观察桥梁时,由于桥梁对人视线角度的遮挡,空间视线的切割影响 压抑感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桥梁高度和梁底板面的宽度。在保证了将桥梁在近距离范围内对人的心理压抑感减小到最小之后,需要对所得的高跨比例做一个适当的调整,使之尽可能的与实际现场观感效果接近。

图5 墩高小于10m时视觉效果分析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当墩高在lOm以下时,不论是由桥墩与桥身实体框定的空间的比例还是此中最佳水平视角方位内的部分,比例都欠佳,过于扁平。而且,此时在正常视距上(道路边缘),人眼对桥身的仰视视角在12°~17°,占据了垂直视野中正中的主要部分,显得较为压抑。较明显,因此会对人的视觉心理产生压抑感。

当墩高在10 ~14m附近时,对视觉效果压抑的影响比较不明显,当桥高低于这个范围时,对人的视线有明显的压抑作用,而当桥高高于这个范围时,对于减轻视线压抑的作用并不明显,相反由实体框定的空间具有理想的高宽比,但最佳水平视角范围内的空间显瘦高,且此时墩高又过高,从而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

桥梁高跨比例为1:2.5时,桥孔的整体比例显得比较舒展,桥高与跨度的比例也和我们一般的视觉习惯相吻合。在外形的稳定感及造型的美观之间取得了平衡,比较符合人的视觉习惯,如图6所示:

图6 桥梁整体比例适宜的实景照片

桥梁的高度太低的时候会对视线有明显的遮挡,同时人的视觉心理也会有非常强烈的压抑感,如图7所示:

图7 桥梁高度太低的实景照片

在跨度相同的情况下,桥梁的高度过高,会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采用接近正方形的1:1.4的比例明显不如采用工艺设计中广泛使用的1:2.5给人的稳定感强。如图8所示:

图8 桥梁高度过高的实景照片

综合分析,从高架桥梁景观美学角度分析,本工程建议高架桥梁高跨比例为1:2.5。

4.4 高架桥梁美化与周边环境整体协调的美学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的整体环境景观与绿化处理是紧密结合的,要体现高架桥梁的设计功能与美观,只有与环境协调、相融,才能体现出建筑的美。

首先是桥墩的绿化,桥墩绿化可以使桥梁产生与周围的环境共生的互动关系,其处理方式包括在墩身种植爬藤植物,在桥底和墩柱周围铺植草坪、花池、绿化带,并种植喜阴的绿色植物,在有条件的地段,结合墩柱设计竖向的花槽或者竖向的片状绿化,提高桥梁的绿化覆盖程度。然后是桥梁周围环境的绿化,在桥梁周围设置一定范围的绿化隔离带或更大面积的绿色草坪,使桥梁的景观有更加优美的背景环境作衬托,从而提高桥梁的景观欣赏指数,达到优化桥梁景观设计的目的。考虑再细致些,有条件时可以对梁身细部优化处理,包括桥梁构配件的尺度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处理。在满足桥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可对桥梁的构配件细部进行更加细致的构思,并加以装饰手法的运用,以提高桥梁细节的可观赏性,从而达到对桥梁的优化效果。

最终的景观设计目标要求高架桥梁自然和谐的融入背景环境, 使得乘坐轨道交通的乘客可以感受轨道交通的快捷便利, 而周边的居民、行人、司机等感受不到高架桥梁带来的干扰与困扰。

5 结语

绿地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6

关键词:景观设计:高层低密;水晶郦城;重庆龙湖

中图分类号:TU985.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5-0138-04

龙湖水晶郦城是重庆龙湖房地产公司在重庆首创的高层低密度住宅小区,位于重庆市北部新区,住区的用地面积共约24.8hm2,由六块用地组成,这六块用地既相对集中,但又被城市千道分割相对独立,共分三期进行开发建设。小区的绿地率达到60%以上,建筑主景观面的间距达到70m以上,视线最远可达数百米。景观设计由日本株式会社久米设计公司设计,通过对原生山地地形的艺术化处理和景观要素的设计,创造出了在平视、俯视和仰视的不同视觉条件下丰富的景观空间。

该楼盘曾获2003年“中国名盘”、2003年“中国住宅100强”、“中国最受欢迎的楼盘”、2006年“重庆十佳住宅小区”、2007年“重庆市园林式小区,作为重庆高层低密住区代表,本文对其进行简略分析、归纳和总结。

1 水晶郦城住区规划设计特征

1.1 平面规划布局

(1)水晶郦城整个地块被城市干道分割,形成几个用地规模较小且相对独立的居住组团,各组团自成一体,相互独立,有相对独立的交通体系,绿化广场,以及公共服务设施。

(2)住宅建筑主要为30层高的双菱型和1 8层的H型高层塔式建筑组成,住宅的底层架空或设置入户大厅。各组团用地规模较小,建筑采用周边式布置,地块中央形成住区的绿化活动中心。

(3)住区规划设计利用用地的现状特征,充分考虑地形的高差变化,保留自然山丘的原貌,使之成为住宅区的特色景观,体现山地特色。

1.2 道路交通组织

(1)小区道路交通系统分为三级。一级为各组团的6m宽双向机动车道,供住区内的机动车辆通行和消防应急使用;二级为1_8m宽为主要人行道;三级为散步道、小路,与住区内的活动场地、休闲步道等一起构成了住区内部的相对独立、安静的步行系统(图1)。

(2)住区的交通采用人车分流模式进行组织,车道环绕住宅的外周,延伸至住宅入口处,同时各住宅入户大厅附近有消防活动及车辆转向的空间,场地中心为休闲活动广场,紧急时也作车辆应急使用场地。

(3)停车方式采用地下集中停车的方式,每个组团均设有一个大型地下停车库,地下车库的设置与绿化和活动场地相结合,在地下车库顶面覆土种植绿化。

1.3 景观规划设计

(1)水晶郦城被城市干道分割为几个相对独立的组团,各组团的景观组织既相对独立,同时又通过楼宇之间的空间相互渗透,形成一个完善的景观组织体系(图2)。

(2)道路交通路线设计,由于住区用地的起伏较平缓,采用人车分流的方式进行交通组织,减少住区内的人行与车行的相互干扰(图1)。

(3)景观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地表设计与要索设计两条主线与层面的交错与融合,形成多样而有序的生活环境(图3)。地表设计活用原生地形,形成了绿丘、台地、水体、带状图案、台阶及坡道景观的基础层面。圆形广场、人口广场、大门广场、箱形簇状绿化、灌木、花圃、自然树木、小品、私家花园、照明等要素设计。

(4)空间组合,台地花园、带状景观对接坡道形成连续过渡的基础面,步行道、车道、私家花园、圆形广场、座椅及游乐设施等要素通过人的活动线来连接。要素设计则在地表设计的基盘上,通过各种空间要素的组合,营造出每个居住区基地特有的场所感并形成丰富的领域。

(5)植物景观设计绿色大背景原则,大面积草坪、箱形簇状绿化、灌木、花圃与不同场地功能结合,使用绿化树种、树行、绿化密度的变化来打破原有地形的秩序感,形成疏密对比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图

2 水晶郦域景观特色分

水晶郦城用极简主义手法,设计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地形,将富于变化的地形纳入规划,将人工的构筑物与自然环境协调,极力保持原有生态,设计中保留了山坡、台地、溪流等原有地貌,缓行的山坡上种满了开花的灌木,小径蜿蜒其中。营造了“楼在绿中”效果,形成了“太自然、大视野、大尺度”的现代简约主义时尚风格。园区内大气的水体造景、大乔木树阵、天然坡林,色灌木的点缀,与简约时尚的建筑设计相辅相成,营造出独特的四季之景(图5)。

2.1 大地艺术化的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保持原生地貌,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景观设计保留部分原生地貌,起伏的浅丘与园林植物相映搭配,自然与生活融为一体。

大地艺术视环境为一个整体,强调人的“场所”体验,并通过空间体验向人们提供一种概念性的认识。景观设计借鉴了大地艺术中对土地、石、树、水,甚至光、风、重力等自然物质的表达手法,合理有效地使用了使用这些素材,同时把整个住区作为一个场所来考虑,强调整体性,把住区中的建筑和景观都作为场所中的一个元素来考虑,使大地艺术的理念运用到住区景观设计中,创造了独特的艺术化景观。台地花园、自然草坡:植物的发芽落叶、开花结果;微风吹来波光粼粼的水面:跌水瀑布潺潺的流水声:树影倒映的水池,随着视角转移和季节变化而不断产生无限变化的景观(图6)。

2.2 极简主义设计手法与图案化的平面构图

高层住区外部空间环境,应用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形”与“背景”的概念分析,建筑与地面景观形成为“图一底”关系。图一底关系的考虑:总体规划布局必须将环境和建筑的底图关系、空间关系统一考虑,考虑景观的整体性、均好性和特殊性,注重绿地空间的合理分配,水体、草皮、灌木,硬地的比例关系协调。

水晶郦城运用极简主义设计手法,通过简单的几何形状圆、直线、曲线的重复运用和排列,形成简洁的平面构图。圆形直径大小的变化代表不同功能的活动广场;直线性带状小瀑布、桥、平台、铺地,带状铺地通过一定间距模数进行排列与圆形广场、箱形植物绿化、灌木组合,形成各种领域的绿地。曲线眭车行道和散步道,车行道布置在用地,散步道沿车行道布置,横穿庭园的直线性人行道,不知不觉中整合了建筑、道路、广场、绿地诸多要素,从而强化住区景观俯瞰时的整体性与连续性,提升了住区景观俯瞰的视觉美感(图7)。

2.3 艺术化的地形设计

高层住区景观的设计当中,地形处理是重点。地形处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源于自然”的自然式地形设计:一种是欧洲以“人定胜天”为指导思想的规划式地

形设计。

地形设计是水晶郦城设计最大特点,借鉴大地艺术中地形的艺术化处理方式,灵活运用了原生地形,形成了绿丘、台地状花园、直线性水体,带状图案、台阶及坡道景观的基础层面(图8)。这种艺术化的地形设计以土地为素材,用人工化、主观化的艺术形式改变了高层住区地形的面貌。它不像传统的规划式那样生硬或与自然环境格格不入,也不像传统自然式那样似乎是“自然而生”。它在融于环境的同时也恰当地表现了自我,给人带来视觉上和精神上的冲击。这种艺术化的地形不仅创造出宏伟壮观的景观,也塑造了亲切宜人的景观空间。

2.4 简洁大气的水体景观

水晶郦城根据原始地形创造了空间层次丰富的景观,绿丘、台地状花园、直线性水体,带状图案、台阶及坡道景观。直线性水体具有分隔、引导空间和视线延续作用,与箱形簇状绿化、花圃、小品等各种要素的结合,共同构成具有韵律感的水体景观。线性水池表面材料和设计形式、肌理精心处理后,水流顺着绿丘不同的斜度有节奏地流淌着,穿过平坦的台状绿地及倾斜的绿丘,不同斜度的绿丘演奏出丰富的水声,营造出气势非凡的水体景观(图9)。

2.5 植物景观生态化

植物搭配讲究疏密对比,抓住坡地富于变化和流动的个性,创造了密林、疏林、草坪依次过渡的绿化空间。通过绿化树种、树行、绿化密度的变化来打破原有地形的秩序感,大面积开阔的草坪周边密植了不同种类的高大乔木或花树,在光照下树木的阴影投射在草坪上。使高层的居民生活在绿色的氛围里,与地面建立愉快的视觉关系,同时又避免来自低层部分屋面反射的眩光和太阳的辐射热,具有柔和、丰富的有生命力的效果(图10)。

2.6 活动路径的整合

住区各种路径系统引导着居民的行为活动,水晶郦城道路设计解决交通问题同时考虑住区居民行为舒适性0车行和人行系统的分流。步行系统贯穿整个住区环境空间与人流联系方便,与车流互不干扰;空间流线简洁方便,各自形成完整便捷的网络体系,保证了消防车道的通畅。成安全的人行和活动空间。

3 高层低密住区环境空间特点及水晶郦城景观设计带来的几点启示

3.1 高层低密住区环境空间特点

(1)高层低密住区由于高层住宅之间的间距较大,容易形成大尺度、大视野的景观空间,使每户居民有良好的景观和宽阔的视野。

(2)高层低密住区通常位于城市较高地价区,用地紧张,而大量发展地下空间为车库,地面部分为景观花园;除消防通道外,整个场地人车分流或是局部分流,使大部分场地成为完全的景观空间。

(3)高层低密度住区由于低密度使住区的空间围合感差,居民的归属感不强,不利居民的交往。住区的景观设计中,需通过绿化、小品等设计要素,加强室外空间的围合。

3.2 水晶郦城景观设计带来的几点启示

(1)图―底关系的考虑

总体规划布局必须将环境和建筑的底图关系空间关系统一考虑,考虑景观的整体性、均好性和特殊性,充分发挥各类环境的相关特点,地尽其用,做到动静安排合理,私密和公共处理冶当,同时各类组成部分有机衔接整合。注重绿地空间的合理分配,水体,革皮,灌木,硬地的比例关系协调,根据不同地域气候和场地特征,结合不同住区人口条件,制定合适的面积分配…。

(2)结合地形,营造具有特色的住区环境

高层住区的景观设计要与原有地形地貌相结合,利用其优点根据不同功能的活动,不同地形和坡度的地形、地貌进行场地的设计。如水晶郦城景观设计审,通过对原有地形地貌的分析,结合景观特色进行设计,如利用地形的高差变化,巧妙地设计跌水景观、流水瀑布等丰富水景,不仅对地形破坏小,而且形成具有特色的景观环境。地下停车场结合一定坡度的地形进行设计,减少了对地形地貌的破坏,节约了土地又形成了丰富的台地景观。

(3)满足高层居民高视点需求

高层住户在很大程度上都处在由高点向下观景的位置,形成高视点景观。高视点景观设计既要考虑地面景观序列沿水平方向展开,还要充分考虑垂直方面的景观序列和特有的视觉效果。

①景观平面设计强调悦目和形式美,可采用具有明显的轴线、对称关系和几何形状的图案布局,通过宅间道路、花卉、绿化种植物及硬地铺装等突出韵律及节奏感“。如水晶郦城平面构图运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直线、圆、曲线并通过一定规律的重复变化、交叉组合,通过圆形场地、箱形簇状绿化、花圃、灌木及带状铺地等突出韵律及节奏感。这种景观平面设计,使高层住宅的居民眺望、俯视时形成鲜明多样的图案化景观(图1)。

②在点线面的布置上,尽可能少地采用点和线,更多地强调面。即色块和色调的对比,相互之间需要搭配合理,并以大色块为主,色块轮廓尽可能清晰。如水晶郦城景观设计中以大面积草坪形成主色块,周边密植高大树木和花木。绿色草坪、蓝色水面、米色铺地、植物覆盖色等组成丰富的色调(图11)。

③植物搭配讲究疏密之间的对比。种植物应形成簇团状,不宜散点布置。草坪和铺地作为树术的背景要求显露出一定比例的面积,不宜采用灌木和乔木进行大面积覆盖。树木在光照下形成的阴影轮廓应能较完整地投在草坪上(图10)。

④水体是创造高视点景观的良好要素之一,只有在高点上才能看到水体的全貌或水池的优美造型。创造具有光感和动感的水体景观,设计中需要对水池和泳池的底部色彩和图案进行精心地艺术处理。水晶郦城景观设计中对直线性跌水水池表面材料和肌理的处理,充分发挥水的光感和动感,给人以意境美(图9)。

⑤不同空间的轮廓、铺地进行设计。视线之内的屋顶、平台(如亭、廊)需进行色彩处理遮盖,以改善其视觉效果(图11)。宅间活动场所(如儿童游乐场、运动场等)的地面铺装也需要做色彩处理。

3.4 创造多元化的近人景观空间,满足住户居民间的交往需求

利用建筑、植物、地面等空间构成元素把空旷、冷漠的高层低密度住区环境划分多个尺度亲切、合适的场所,创造宜人的空间尺度。

与路径相结合,增加室外活动场地的可达性。

与活动场地有机结合,增加居民对室外场地的使用,促进居民交往。

3.5 景观环境生态化

高层建筑住区带给人压抑感和城市心理压力等负面问题,营造整体舒适的健康环境,景观设计应从环境心理学和住区整体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进行绿化设计。植物配置经济美观,同时注意绿化的生态效应和对人体的保健功能,植物品种的丰富性和组合生态作用(图12)。

通过多层次的绿化加强建筑物与景观相互结合作用。发展竖向层次丰富的绿地地形,构建绿视率高的坡地绿化,强化竖向设计层次,丰富空间层次效果,缓解高层住区环境地面过于匀质化和单调的特点。

发展具有良好生态效应的活动空间,例如,树阵广场较之完全开敞硬质广场更具有良好的环境条件,也适宜小区的活动需求。

4 小结

水晶郦城景观设计尊重自然地形,根据原有地形地貌进行设计,创造了舒适宜人的景观环境。但在景观设计中,过于偏重平面构图,轻场所功能的现象比较突出;大面积草坪的设计,养护管理费用高,夏季无遮荫效果冬季景观效果不佳;景观设计中为了追求大尺度、大视野的效果,环境尺度过大,使室外环境的使用率低,不能使居民停留。因此,在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要注意空间尺度的把握,将空旷的室外空间划分为多个亲切宜人的交往空间,能“留”住居民。同时,在室外环境设计中,应重视室外环境与活动内容相结合,

“吸引”居民使用,增加场所的使用频率,增加住区居民之间的交往。植物景观的营造,适当的乔、灌、草比例搭配,讲究提高单位面积绿量,注重视觉效果的同时提高群落的生态效益,创造出春华、秋实、夏荫、冬敞的情调。

参考文献:

[1]申益春,侯则红,大地艺术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6,(04).

[2]李杰.高层住区景观设计的独特性及设计方法研究[D].江南大学,2009.

[3]赵爱克.重庆现代住区发展研究系列之高层低密度住区规划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06.

[4]赵衡宇,田密蜜,武文婷.高层住区环境景观系统优化策略的探讨[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8,(04).

绿地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7

1.1.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专业分类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4年9月了《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GJ32/J173—2014(以下简称设计标准),要求全省2015年1月1日起所有新建民用建筑设计必须满足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设计标准在执行国家新修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以下简称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了江苏省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特点及适宜性技术,按满足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设计评价目标编制。设计标准主要有八章,分别是建筑策划、场地规划、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暖通空调设计、给排水设计、电气设计及景观环境设计等专业。各专业的设计指标要求对应了评价标准的各项分类控制项和评分项的指标要求。对应评价标准分类指标中的控制项条款,设计标准采用了强制性类似条文,评分项则以一星级的获取分数值为底限。

1.2.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编制的时段性

设计标准在项目立项和绿色目标定位的前期阶段,首先提出了“绿色建筑策划及设计文件要求”,将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的编制分为以下时段。

1.2.1.绿色建筑策划。绿色建筑策划包括绿色建筑的总体目标和分项指标、编制绿色建筑策划书。策划书主要内容有前期调研,项目定位分析,绿色设计概念方案与实施策略分析以及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等。项目立项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设绿色设计专篇,通过绿色建筑策划论证项目选址、功能定位、绿色目标的合理性,并对当地区域的控规和详规提出反馈意见。

1.2.2.项目的方案设计。项目的方案设计报批应根据招标文件编写绿色设计专篇,对绿色建筑策划中提出的绿色建筑目标进行方案技术论证。方案论证一般以规划建筑专业为主体,结构、园林景观、室内装修、暖、智能化设计和经济都应有分析论证。项目负责人和各专业技术负责人应在方案比选中优化绿色设计指标。

1.2.3.初步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应根据规划主管行政部门对方案报批的审查意见进行设计,各专业在深化论证的基础上落实绿色指标中的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区域规划和城市设计中的土地空间利用,绿色交通规划,绿色能源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固体废弃物利用规划等各项规划目标。

1.2.4.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是绿色建筑工程设计蓝图的全面表达,也是完成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的系统编制。各专业通过执行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而实现绿色建筑评价目标。对绿色建筑评价中的控制项和评分项条款,设计专业按各专业属性有分工和协作完成文件的编制。除各专业蓝图外,在设计说明中应有绿色设计专篇,该专篇应由建筑专业综合协调,分各专业(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景观园林、电气智能化等)进行说明。在专篇中还需说明各专业对绿色施工与项目运营管理的技术要求。

1.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中有关设计评价有5类指标。分别是节地与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和室内环境质量。在每类指标中设有控制项和评分项。如“节地与室外环境”中有4方面共15条。结合前面设计标准的章节编排可以看出,评价标准的指标是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四节一环保分类的,对每一类指标的设计达标都需要多专业的技术组合才能实现,如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是要求建筑、结构、水、电、暖、景观园林、室内装修都必须执行的技术指标。节材也无法作为一个独立的设计专业在设计标准中列出。从时段性来讲,绿色设计评价虽然要求在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开始,但分类指标的技术要求却从项目的绿色策划就开始了,这一时段性在“节地与室外环境”的评价中表现突出,且具有不可逆反性,或者说如果从项目策划时没有确立绿色目标违反了绿色评价标准中的控制项条款,则该项目将不满足绿色评价标准,不会评价为绿色建筑设计。

2.“节地与室外环境”设计评价的时段性和专业内容

2.1.控制项设计评价的时段性和专业内容

2.1.1评价标准4.1.1条“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建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依照《城乡规划法》绿色建筑策划阶段应根据城市、乡镇的控制性详规核实项目选址的合法合理性。《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草案)的修改送审稿,从立法的高度保证绿色建筑的全面推行和发展。其中第十条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绿色建筑、能源综合利用、水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绿色交通等专项规划……。应当将专项规划的相关要求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很显然“条例”的颁布实施将保证项目在绿色策划阶段落实设计评价的控制性指标。在项目绿色策划调研中应有基本农田保护,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文化

2.1.2.评价标准4.1.2条场地安全要求:“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该控制项要求项目策划、选址中应委托环境保护部门及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现场勘测,完成地块的安全评价和灾害防治报告,编制项目环境评估报告,在建筑方案设计中根据确定的建筑功能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2.1.3.控制项4.1.3条“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该条是对绿色建筑自身污染排放的要求,建筑方案完成后确定了建筑规模和功能,环境评价报告应对排污治理提出标准限值以及防治处理技术措施,设计中的对应专业应在后阶段的文件编制中完成技术设计,以满足该条款的要求。

2.1.4.控制项4.1.4条是建筑设计日照标准要求,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列为强制性条文。建筑设计咨询单位都有成熟的民用建筑日照标准模拟计算机计算软件。在建筑规划布局和方案设计中日照模拟演算可以优化建筑布局并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建筑日照标准是规划许可审批的控制性条件,也是从建筑方案设计开始设计文件编制的控制性技术指标。

2.2.评分项设计评价的时段性和专业内容

2.2.1.“土地利用”方面评价标准从建筑容积率、人均居住用地指标、绿地率设计及地下空间设计三方面给出不同达标的得分值,对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施工图文件设计来讲,这些指标在建筑方案设计中就已经确定了。而且一般公建和居住建筑的容积率、绿地率是作为规划设计要点列入土地出让条件的,地下空间的开发也会列入规划要点,但也有建筑方案设计的技术合理性要求。土地利用方面的经济技术指标在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中应该有表达,而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审查是对规划设计方案阶段的核实和再确认。

2.2.2.“室外环境”方面评价标准制定光、声、风、热四个物理环境质量指标,4.2.4条要求建筑护结构装饰采用玻璃幕墙时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2,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现行《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的规定。本条在建筑专业、景观环境专业、电气照明专业的方案设计中得以落实,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明确选材的技术指标。为鼓励建筑不用玻璃幕墙和夜间照明,本条规定非幕墙建筑和不设室外照明(论证合理)可直接得分。4.2.5条“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有关规定”。本条在项目前期策划环境评估时对项目场地周边的噪声现状进行检测,在建筑设计方案完成后对项目环境噪声进行预测,且应在项目环境评价报告中完成。文件中应对环境噪声的控制指标通过选材和技术措施来实现。4.2.6条的风环境控制是在建筑规划布局和方案设计中得以实现的,在建筑方案比选论证时,应进行风环境模拟计算,调整建筑规划布置和建筑空间设计,从而优化室内外环境和建筑自然通风条件。建筑风环境优化设计应在建筑规划和方案设计中完成,并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表达,这也是绿色建筑中建筑气候设计、建筑节能设计的被动式技术之一。评价标准4.2.7条“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提出室外活动场地遮阴面积10%、20%,道路路面及建筑屋面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的指标要求,本条由建筑专业和景观环境专业在方案设计中完成,并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表达。

2.2.3.“交通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共有4条指标,其中场地公共交通设计及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该在城市区域详细规划中完成。在土地出让和规划设计要点中应有条文说明。场地人行通道无障碍设计及停车场设计由建筑专业、景观环境专业在施工图设计中给以图文表达。公共服务建筑,包括居住建筑的公共服务配套建筑在空间利用资源共享设计等方面应由建筑专业在方案设计阶段完成,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表达。

2.2.4.“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方面,地形地貌现状利用设计,雨水基础设计及专项规划设计,绿地及透水地面设计,地表及屋面雨水径流规划,植物配置及覆层绿化,居住建筑绿地乔木配置及公共建筑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等指标,需要建筑规划专业、建筑专业、给排水专业、景观环境专业进行协作设计,当有室外地下工程时,结构及室外综合管线应有提资文件。“场地设计和场地生态”在项目绿色策划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各专业应在绿色专篇中有文字说明和图纸表达。《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在景观环境设计一章中提出了设计指标。场地雨水专项规划和场地径流设计宜由建筑规划、园林设计专业提资,由给排水专业落实量化技术指标。

3.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

3.1.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专业设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件(2008年版)《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在2003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在各专业各阶段设计文件编制中增加了建筑节能的内容,“规定”中没有单独列出景观园林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在“总平面”中提到了绿化和景观环境的控制性要求,室内装修的内容在“建筑”专业中描述。“规定”在设计时段中没有编入“项目策划”的内容,设计文件编制是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展开的。目前的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部门的专业设置和“规定”的专业编写是一致的,即设置了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和电气五个专业。经济概算作为专项审查,景观园林、室内装修一般由园林管理和消防管理审查。2001年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后,江苏省各地市施工图审查部门增加了“建筑节能设计专项审查”。

3.2.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专业需求

从本文前面对设计标准和评价标准的时段性和专业属性分析可以知道,绿色建筑设计评价中“节地与室外环境”的控制性指标是在项目策划及方案设计阶段就应确定的。在评分项中“土地利用”,“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也是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和方案设计中确定的技术指标,所以这些指标的审查应在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之前由规划审批部门组织审查。为此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了《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审查要点》弥补了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某些技术指标在时段上的滞后的问题。另外,在专业设置上,除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五个常规专业外,要逐步纳入景观园林、室内装修、智能化系统等专业设置,这样将和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编制的时段性和专业内容相一致,也便于实现评价标准分类指标的专业分工和技术指标的系统集成。江苏省在颁布《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同时,组织编制了《江苏省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江苏省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江苏省民用建筑施工图绿色设计专篇参考样式》三个技术文件,为建筑师和工程师在绿色建筑设计中提供了指导和方便。

4.结论和建议

4.1.绿色城市示范区专项规划是发展绿色建筑的保障措施

从上文“节地与室外环境”的设计评价分析中可以得知,虽然设计评价是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但有部分的技术指标在项目的策划阶段就基本确定了,还有部分指标是在建筑方案设计过程中落实的,这些指标是要在规划审查阶段把关绿色建筑工程是否满足评价标准的技术指标要求,许多指标的不合理性是很难逆转的,如场地安全、绿色交通、能源综合利用、日照标准及建筑总平面布置的合理性等。如果忽视了项目策划和方案设计阶段的绿色技术指标审查就会造成项目的合理性缺憾,而大的设计变动亦会造成人力和材料的浪费及时间耽误,这些都不是绿色建筑设计目标的初衷。江苏省住建厅组织编写了《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审查要点》完善了施工图前期绿色建筑技术指标的审查。但前期绿色指标的专业性很强,还需要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参与配合。江苏省近几年开展了“绿色城市示范区”工程,在《绿色城市示范区实施方案》中设有专项规划,包括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绿色交通发展规划,土地空间利用发展规划,能源综合利用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规划等。当这些专项规划纳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时绿色项目的前期策划指标就有了技术保证,把专项规划的绿色指标列入土地出让条件中,有利于规划部门审查落实项目策划和项目方案设计的绿色技术指标。所以开展绿色城市示范区专项规划是深入发展绿色建筑的保障性措施。

4.2.完善专业编制是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编制的系统化要求

绿地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8

1城市规划与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关系

1.1道路绿地景观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城市景观面貌

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对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路不仅是人们乘车时从环境的一处到另一处的通道,更是与建筑物、风景融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环境,对于城市中的人们来说,一个城市的总体印象主要来自于其在道路上的感受,这种感受不只是混凝土或沥青的外表,也包括了道路铺面旁边的乔木和灌木,成行的行道树,因此,道路绿化景观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城市景观面貌。

1.2城市规划也间接影响到道路绿化的风格和特色

在做道路绿化设计时,应该初步了解城市(道路)规划和道路两侧用地情况,再根据用地的地形、地貌和土质情况、道路的设计车速情况,确定出道路的绿化形式。因此城市规划从某种角度上影响着道路绿化的形式风格与特色。

2基于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鉴于对城市规划与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关系分析,笔者初步总结了基于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方法。

2.1前期分析(综合考虑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

2.1.1充分研究所设计道路在城市规划中的定位与纵断面形式,为设计提供第一手依据。

2.1.2充分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与建设条件。从地形地貌、气候、植被与土壤等方面了解建设条件;从风土人情、历史人文及城市特色等方面了解历史文化,确保道路景观设计反映城市特色,体现城市形象。

2.1.3研究道路两侧城市规划的用地性质,所设计的绿化景观要以此为依据,符合用地性质的特点。

2.1.4了解市政管线在道路绿地内的走向及埋深,为下一步设计提供依据。

2.2设计原则

2.2.1生态性原则

要求植物的多层次配置,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分隔竖向的空间,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即贯彻以乔木为主体,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相结合,营造多层次的植物群落。保护生物多样性,在有限的绿地空间内,最大限度塑造优美的道路景观。

2.2.2安全、可识别性原则

中央分车带的绿化应采用注重景观与视线引导及指示兼顾的合理化设计,同时考虑防眩设计,在道路交叉口处,鉴于驾驶员安全视距的要求,合理栽植H<0.8m的低矮灌木或地被。

2.2.3文脉延续性原则

植物景观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植物景观设计首先要理清历史文脉的主流,重视景观资源的继承、保护和利用,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植物景观中,使植物景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如杭州白堤的“一株桃花,一株柳”、荷兰的郁金香文化、日本的樱花文化,这样的植物景观已成为一种符号和标志,其功能如同城市中显著的建筑物或雕塑,可以记载一个地区的历史,传播一个城市的文化。而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绿化出现“千城一面”的局面,城市的地域特征在绿色景观中荡然无存,人们也因体验不到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和魅力而兴味索然。

2.2.4协调性原则

协调道路绿化与交通组织,即道路绿地设计要符合行车视线要求。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和弯道转弯处的树木不能影响驾驶员视线通透,在弯道外侧的树木应沿边缘整齐连续栽植,预告道路线形变化,引导行车视线。同时要利用道路绿地的隔离、屏挡、通透、范围等交通组织功能设计绿地。2.2.5服务性原则城市道路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城市居民,应体现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设计原则,使道路绿化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即道路的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到人的行为规律和需求,同时植物群落块面的大小根据车速有机合理地布置,以满足功能和景观上的要求。

2.3设计要点

2.3.1空间尺度比例与空间序列的考虑

道路是城市的空间,它不会存在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即不可能同周围环境分开。换句话说,道路必定伴随着那里的建筑而存在。当道路的宽度与两侧建筑的高度比值D/H=1,高与宽之间存在着某种匀称感,这样的空间具有相互包容的均称性;当D/H<1时,街道两侧的建筑物就容易相互干扰;当D/H比值进一步小时,街道就是一种封闭、恐怖的感觉;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两侧的建筑呈游离状,进一步增大,道路就有种空旷、萧条感;而D/H=1.5-2时,是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空间尺度比较亲切,人漫步其中会产生愉悦感。完整的道路是协调的空间,无论是从城市规划的道路纵断面形式来看,还是从现代道路的实际情况来看,道路绿化都是道路空间的组成部分之一。如:在沈阳浑南大道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中,由于中间的机动车道宽37.5m,道路为典型的三板四带式结构,因此我们在做设计时考虑采用两侧绿带内种植高大的乔木来分隔空间,待到乔木成熟后,D/H的比例接近2使整个机动车道路空间尺度更加舒适,不至于过于离散。道路的主要功能是供车辆和行人通行,在视觉效应上应该是一条动态序列的景观廊道。此廊道具有长度长、视点又以一定速度运动为特点,因此在道路绿化设计中,不仅要满通功能,而且还应该赋予人们优美、宜人的景观视觉。一方面要强调道路沿线绿化风格的协调统一;另一方面也要强调根据车辆行驶的动态特点,实时调整景观表现形式,既满足静态视觉要求,又满足车辆行驶中人的动态视觉的要求。如在哈尔滨市群力新区齿轮路的道路设计时,我们考虑了动态景观的变化。既满足了植物与环境在视觉上的协调统一,又通过艺术的构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在配置上考虑了道路绿化模式段的长度,并以不同的区块重复,以一种复现的节奏感来形成一种韵律,达到心境的平和。

2.3.2绿化形式的确定

绿化形式是整个道路绿化设计的关键。如何来确定绿化形式,根据笔者的经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综合考虑:①两侧用地的性质;②建筑特色与风格;③绿带内管线的位置与埋深;④要设计绿地的宽度。综合考虑了以上四点后,在设计时要注意加强高低层次分析与季相色彩分析的步骤,设计方案基本成型。如在哈尔滨市群力新区齿轮路道路绿化的设计,根据分区规划道路两侧大部分为商业用地、中间分车带宽12m,因此设计确定了韵律感强的高大乔木组群与低矮的剪型植物间断出现的形式,满足两侧商业建筑展露的要求;而市政管线多集中在绿地的两侧,因此本方案考虑在绿地的中心种植高大乔木、两侧种植浅根的低矮的篱或者灌木的形式。形式确定后我们来分析层次和季相,哈尔滨市冬季漫长是其显著特点。我们应该考虑植物的层次变化及季相色彩变化来丰富冬季景观,因此选择了乔木组群的树种为樟子松与暴马丁香交替出现的形式,两侧采用低矮的冬季红干的偃伏莱木形成层次和色彩的变化。

2.3.3节点及端头的处理

道路绿化要注重道路交叉口节点及分车带端头的特殊处理,设计时应考虑节点与整个道路景观的连续性和衔接性,并保证行车的安全性和视线诱导的功能。如:在端头处种植低矮的彩叶花卉与图案式剪型篱,既可保证行车的安全性,提示人们注意,起到诱导的功能;又可使道路绿化景观丰富多彩。此外,行车道外两侧绿化带遇到公交港湾位置和人行过街通道的两侧,应考虑视线遮挡的问题,不宜建设高大的或者过密的灌木遮挡视线,要设计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的绿化形式。

2.3.4绿化植物的选择

要合理选用基调树种及其他绿化植物。在做道路绿化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地方植物特色,合理选用基调树种。此外,由于建设过程的影响,城市道路绿地的土质都比较差,人为损害比较严重。因此在保证改良土壤、实施客土栽植的前提下,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耐瘠薄、生长健壮、抗病虫害、管理粗放的乡土树种和抗污染的树种,如:杨、柳、榆、糖槭、丁香、玫瑰、锦带、连翘、云杉等,才能较好地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要充分发挥地被植物的作用,地被在植物群落中具有多种功能,既能减少扬尘和降温,又能提高绿地率,有着无法取代的景观效果。落叶乔灌木和常绿地被配合使用,可以形成特有的冬季景观,枝干扶疏而不萧条。开花地被,如二月蓝、白三叶等,可以在道路边形成大片花境,十分壮观。要合理搭配植物的色彩和层次,城市道路是司乘人员重要的活动空间,植物配置在以阔叶植物为主调的基础土,应考虑观叶、观花植物的点缀来活跃气氛,丰富色彩,力求避免沉闷单一。可采用一些低矮、观色植物如金叶榆(黄色)、云杉(绿色)、彩叶草(红叶)等构置成不同图案的模纹图案,以增加叶色的变化。其次可通过采用观花植物如春季的榆叶梅、丁香,夏季的黄刺玫、玫瑰、佛头花,观果植物秋季的山丁子、金银忍冬、接骨木、李子,冬季的白桦、京桃、山桃稠李、偃伏莱木等观干皮植物季相变化来达到动态的色彩变化之目的。

绿地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9

关键词:景观设计;人工湿地;应用

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态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一直都具有耐冲击、负荷能力强、处理效果稳定、运行费用低以及投资少等优势,在进行污水处理的同时,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1 景观设计中人工湿地应用效益探究

人工湿地一直都是一项被人们不断改善并且得到广泛应用的污水处理技术,具有传统污水处理技术所不能够比拟的巨大综合效益。

在景观设计中融入人工湿地的应用,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如实现生物多样性、节约水资源、改善水质、提升景观整体价值以及成为景观中重要的元素等。

2 国内外景观设计中的人工湿地实例

2.1 国外应用分析

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工湿地已经在国外各种污水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发达国家,由于人工湿地具备成本低廉、维护简单、容易操作等优势,得以大力推广。例如,在美国华盛顿州的雷通东区水处理应用工程;新墨西哥卢斯科的住宅系统设计等项目。当前,国外已经将人工湿地技术广泛应用于住宅、园林以及各种雨水回收和污水处理项目中,同时发挥景观效应。

2.2 国内应用分析

深圳洪湖公园是我国最早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引入的人工湿地技术典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工湿地在景观设计中应用,如湖南益阳城市学院的实验楼设计中,应用潜流型人工湿地,对雨水进行处理和回收;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的景观规划,利用潜力型人工湿地技术,对雨水进行回收和处理。

3 案例分析

3.1 工程背景

上海嘉定新城紫气东来景观绿轴工程,项目总用地面积约 55.28 hm2;其中水体面积7.79hm2,道路广场面积6.33hm2,绿地面积35.12hm2;建筑占地面积25623.6m2,停车场面积4840.4m2,规划区陆地面积绿地率约74.0%。项目总投资28735.3 万元。项目规划建设的紫气东来景观绿轴全长 2400m,宽335m,包括生态森林公园、娱乐休闲公园、市民文化公园、商业公园及滨湖文化公园5个部分。

3.2 景观设计中的人工湿地应用

在“上海嘉定新城紫气东来”设计中,引入“人工湿地园”概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湿地生态系统,构建以人工湿地景观为主的港湾休闲公园景区。

3.2.1 项目设计方案。在公园空间构成方面,遵循了开敞与封闭相结合的原则,融合大型与私密空间,活跃与安静的氛围,实现城市与园林、直与曲、廊架与下沉等多种变化。所有的空间由蜿蜒的走廊联系起来,通向周边的开发地块和公园之外的主要景观节点。地形和植被的起伏变化,不仅使游客从不同的高度欣赏公园的景观,得到丰富的视觉体验,而且也为野生动物和行人提供了过街走廊。活动内容结合地形的坡面和坡顶进行精心设计,通过用乡土植物恢复所有水滨湿地和高地密林,创造了良好的地方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市民休闲场所。

3.2.2 湿地水系统。水系统的构建是人工湿地系统的核心环节。通过模仿天然湿地功能,满足人类需要。在该项目工程中,景观所处范围内的水源主要为地表径流与生活污水。有关湿地水系统的应用,可设计景观走廊,环绕着整个景区,发挥园区内的观景作用,同时完成水源一级去污处理。通过收集到的地表径流与生活污水,和植物进行接触与吸收,并顺势引入到边沟沉基槽中,定期处理,排入中部湿地。

3.2.3 湿地生物系统。湿地生物系统主要包括种植植被、养殖水生动物以及处理微生物等环节。通过应用湿地植被,可缓解地表水流的速度,再加上植被枝叶的阻挡作用,促进水中泥沙的沉降。在土壤与植物的代谢过程中,水中各种有机溶解物或无机溶解物被截留,将更多的有毒复合物转化成无毒物质,促进水体的澄清,优化环境。在树种的选择上,依据景观总设计理念,全部选择原生的乡土树种,结合城市景观特色,优先选择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骨干树种或者市花、市树等,将绿化带与乔木、灌木、草地等混交搭配,选择水葱、菖蒲等水生植物,千屈菜、灯芯草等半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则沿水岸建种植槽,以此降低种植土用量,避免水土流失。

3.2.4 湿地休闲系统。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在人工湿地公园中纳入更多人性化要素,如湖滨休闲绿地、景观走廊、步行通道等,依托人工湿地景观,吸引更多游客,创设和谐的优美环境。

绿地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10

关键词:香花植物;嗅觉景观;视觉景观;曲靖

收稿日期:2011-05-04

作者简介:陈东博(1982―),女,辽宁锦州人,助教,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设计艺术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6-0130-04

1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空间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随着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园林绿化植物的嗅觉景观和视觉景观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需求。香花植物在绿化美化居住空间的同时,其芳香宜人、花枝婀娜的特性形成独具特色的嗅觉景观和视觉景观。在中国古典园林造景中,不少文人墨客利用花芳香之美来装扮私家园林、命名庭院景点及小品。

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花草树木的芳香是园林造景的重要元素之一,它不仅带给游人视觉景观的享受,同时营造出清新、淡雅的嗅觉意境。苏州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香远溢清都是以植物的芳香为主题来营造景观。

譬如闻木樨香轩(图1)为留园中部最高处,文人轩前有联:“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再如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香远溢清以花取景,绿房紫葩,芳香竞放,康熙提名“香远溢清”,乾隆也题诗赞道:“春光六月天,照影濯清涟。逸韵风前别,生香雨后鲜”。历代文人墨客对于香花植物景观的颂扬枚举。

图1 苏州留园――闻木樨香轩

香花植物在园林绿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效果和功能,其应用研究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及研究价值。在欧美及日本一些国家,香花植物早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在饮茶、美容休闲、医疗保健、景观观赏等方面都有极高的开发价值。中国是世界植物资源丰富的大国,但目前广泛运用于园林绿化中的香花植物的物种比例相比于国外较少。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趋势以及人们对居住环境需求的日益提高,将会对园林植物特别是香花植物的研究、应用、推广以及日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 香花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运用分析

2.1 景观运用分析

2.1.1 构成视觉景观、丰富园林色彩

植物是园林造景的5大要素之一。无论孤植、群植,都能够形成具有生态绿化作用和观赏价值的软质景观。其以个体或群体的植物软质美感,以疏与密的平面构成形式,形成园林造景形式如主景、配景、添景、对景、夹景、框景等,构图灵活、对比多变。同时香花植物的花色、叶色、枝干色均比一般的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要丰富多样,同时季相对比色协调统一。

2.1.2 组合空间,控制风景视线

植物可以组织空间。利用乔、灌、草的搭配组合,可以形成高低错落的竖向空间层次,其作用或阻挡视线、透漏视线,或阻隔空间、围断空间(形成围合式、半开敞式空间),从而形成具有虚实对比性的构景空间,同时限制和改变近景、中景和远景3种景深的纵深效果,加强园林景观的空间性和整体性。植物组合空间形式如下。

(1)开敞空间。植物所组成的空间,不阻碍游人视线向远处眺望[1]。

(2)封闭闭空间。植物所形成的空间,阻挡了游人的视线。

(3)半开敞空间。植物一面高于视线,一面则低于视线的空间形式。其对外起引景的作用,对内起障景,控制视线的作用。

(4)封顶开平。高大乔木所组成的空间,其上部覆盖封顶,垂直视线不可透,但水平视线可透。人在这种封顶开平的空间中,可远观山水、近观纳凉(树冠交织构成天棚)。

(5)相对全封闭空间。植物空间的六合方向全部封闭,视线均不可透。如密林空间。香花植物比之其他常绿植物在组合空间、控制风景视线上,其视觉和嗅觉效果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

2.1.3 表现季节,增强自然氛围

表现季相的更替,是香花植物所特有的作用。植物的花开叶茂、枯荣变化强调出了季节性色彩更替,增强自然氛围[2]。植物的生长所引发的景观变化是其他素材所不能替代的(如雪枝露华、蝉鸣蝶舞、鸟踪兽迹、荫浓生凉、反光、生姿、发声[3])。

2.1.4 改观地形,装点山水建筑

竖向空间的高低变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林冠天际线,从而增强了地形的相对动态观赏效果。譬如在平坦地形上,配植高矮变化的树木,其远景就会形成曲度起伏的景观效果;如在高地势处配植大乔木、低地势配植小乔木,同样改观地形。

在筑山叠石及水驳岸的处理中,也常用一些香花植物来美化和装点,以补充和加强山水景观的韵味效果。园林建筑亭、廊、轩、榭等的内、外空间,运用一些香花植物来衬托,突出了“山得草木而华、水得草木而秀、建筑得草木而媚[4]”的景观观赏性。

2.1.5 覆盖地表,填充空隙

运用香花植物来进行覆盖地表、填充空间空隙,可以增加景观装饰性和美化性的同时,也使得一些不易组景的狭窄空间、隙地以及垂直空间得到细节上的处理与遮挡,使得小区的景观更富予人性化和整体化。

2.2 保健作用分析

香花植物含有芳香族的酯类、醇类、醛类、酮类等物质,这些物质能够刺激人们的呼吸中枢,影响和调控人的精神与情绪,支配人的环境心理行为,同时还可以减轻、缓解身体病痛、精神压力[5]。但有些香花植物花或叶的香气或绒毛可能会引发人的嗅觉过敏和皮肤过敏等现象,所以在园林设计中,对于香花植物的搭配与运用一定要遵循该植物观赏特性以及运用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营造出以人为本的、优美健康的景观环境。

3 麒麟花园小区现状分析

本方案以曲靖市麒麟花园香花植物配植为例,来说明香花植物在居住小区绿化中的运用。曲靖市是云南省第2大城市。市内地形由山地、丘陵和盆地等组成,喀斯特地貌典型。境内有乌蒙、梁王2大山系,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牛栏河、黄泥河等,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境内为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9.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6℃。年平均降水量在1 000mm以上。现居住汉、彝、回、壮、布依、苗、瑶和水族等民族。

由于曲靖地域环境和气候条件均适宜我国南方植物的生长,再加之地理位置主要盛行西南风向,本着考虑小区居民对环境的要求,合理进行配置和运用香花植物,营造出能够满足居民休闲娱乐、益于身心发展的景观环境(图2)。

图2 小区总平面图

3.1 麒麟花园小区植物配植原则和选种

3.1.1 植物配植原则

本方案依照“实地实树[6]”的配植原则,多以香花植物为主,非香花植物为辅;以常绿和落叶植物为主,色叶树种为辅;以自然式为主,规则式种植为辅,来营造一个四季均有景可观、有景可赏,步移景异的人居景观效果。

3.1.2 植物配植

植物配植见表1。

3.2 麒麟花园小区局部景点香花植物配植分析

3.2.1 主入口广场区

主入口广场(图3)需要有开阔的视野以引导人们视觉取向,植物配置采用规则式种植,香花乔木选择四季桂;在色彩的选择上以紫色艳丽的紫薇和花期较长的红月季为点缀;广场中心景点以动态喷泉水池和模纹花坛进行造景,模纹花坛的花卉采用1、2年生草本花卉,广场四角落设计成弧形花坛,形成大色块的花色景观效果,极大地软化了广场最初单调、乏味的硬质景观,丰富了广场空间的艺术性。

表1 植物配植

图3 主入口广场植物平面

3.2.2 路口休闲区

道路设计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设计成为“十”字型,路口处设置休闲功能的景观观赏小品。结合小品,配植季相和香花树种,使得路口休闲区域的空间富于色彩变化(图4)。

图4 路口休闲区植物种植平面

本区域的香花植物是以全年开花的四季桂为主,春季香花植物有白玉兰、紫玉兰、云南黄馨;夏季香花植物有,广兰花、紫薇、含笑、栀子花、夏腊梅、云南含笑、夜香树、金银花、紫藤、月季等;秋季景观则主要以枫香、银杏、金钱松等色叶树种为主;冬季景观则以冬樱花、炮仗花等冬花植物为点缀,填补和丰富了该小区的冬季景观。

3.2.3 静水区

静水区主要运用我国历史传统名花荷花,水驳岸用鸢尾等竖线条花卉来处理,营造出优美芳香的夏季水景,同时配以旱伞草、再力花等叶型奇特的植物来丰富水面空间,达到了人工生态性的美学特点(图5)。

图5 静水区植物种植平面

3.2.4 植物与建筑的采光分析

由于本案中建筑密度相对密集,因此在植物配置上充分考虑到居住房间的采光需求,打破绿化的死角,在建筑与建筑墙角、建筑与道路之间空隙种植一定宽度的低矮灌木带,栽植的小乔木也尽量退后于建筑红线以外。目的是在相对狭窄的建筑与道路空间内营造出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不仅在功能上满足了建筑采光条件,而且美化墙角的硬质景观(图6)。

图6 植物种植与建筑距离局部

4 结语

本方案设计理念着重在于植物的季相景观及不同花期的香花植物搭配,本着不同季节观赏不同形态的、不同花色花香的植物原则来进行造景。同时从人性化角度出发避免配植香气过于浓烈而伤害人体健康的香花植物。该居住小区的乔木以极芳香的四季桂为主,灌木以月季为基调芳香树种为主,再根据小区地形的实际勘察情况,配植以不同季相的花芳香树种。小区香花植物不同季相的配置与运用,总结如下。

(1)春季景观以紫玉兰(花期3~4月)、白玉兰(花期4~5月)等为主要香花植物;灌木以云南黄馨(花期3~4月)为主要香花植物,花芳香。

(2)夏季景观以含笑(花期4~6月)、广兰花(花期5~8月)为主要香花植物;灌木以夏腊梅(花期5~7月)、栀子花(花期5~7月)等为主要香花植物,花芳香。同时香花植物也具有一定调节气温作用,为小区居民创造花香怡人、凉爽清幽的休憩环境。

(3)秋季景观以秋叶观赏树种作为烘托和对比,如枫香、鸡爪槭、银杏等;花灌木以云南山茶为主,形成空间色彩层次丰富的秋季观叶景观。

(4)冬景花乔木以冬樱花(花期11~1月)、腊梅(花期12~1月)为主要香花植物;花灌木以茶梅(花期11~3月)为主;藤本以炮仗花(花期1月)为主,为植物萧瑟的冬季增添春天的景观效果。

如图6,为本案例中某一局部种植设计平面图。在有限的地形条件下,按照植物的不同季相,进行配置设计,形成四季皆有景可观的植物群落。麒麟花园按照香花植物的不同季相进行配置设计,营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嗅觉景观,让居民不论是在视觉上,还是在嗅觉上都有美的享受。同时也形成了一个既能愉悦身心又具备生态保健功用的居住小区绿化环境。

参考文献:

[1] 黄光宇,陈 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1997(6):11~12.

[2]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3] 李铮正.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 胡 玎,王 越.城市开放型绿地宜循序渐进发展[J].园林,2004(5),17.

[5] (美)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绿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 俞孔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J].生物多样性,1998(7):16~17.

Application of fragrant flowers in residential planting―A Case Study of Qilin residential garden in Qujing City

Chen Dongbo,Li Nan(Modern Design Art College of Yunnan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 650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