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1:14:22

历史学习

历史学习范文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1引言

近年来,我国教育迎来新的改革与发展时期,不断推翻旧的教育制度与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高中历史教育已经从对学生灌输知识逐步过渡到引导学生主动的建构知识。因此,众多教师在设计精彩教案的同时开始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高中历史学习方法,以求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目的。

2兴趣学习法

现代教育已经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科产生一定的兴趣,才能形成足够的内在动力,才能够主动积极的推动自己进行研究和探讨,最终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1]高中历史是一门文科类学科,相比于初中历史而言,它具有知识量大、学习难度大的特点,这也是高中历史的学习难点。这种特点决定了学生需要面对大量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尤其是各个历史阶段的历史事件以及时间。如果没有一定的兴趣,学生只是对众多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无疑是一种非常低效的学习方法,学生无法取得较好的成绩,更违背了快乐学习的教育理念。由此可见,兴趣学习法是一种简单高效的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学生应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去捕捉历史知识中的趣味性元素,或者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以男学生为例,男学生普遍对世界大战这一类的历史事件拥有较强的兴趣。部分男学生在拿到历史教材的第一时间就是翻阅《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章节。这就表明,学生对其拥有一定兴趣,这种兴趣正是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应该借助这种兴趣进行探究。例如,学生可以在翻阅教材中思考为什么会发生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有什么异同点。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进行背记,反而能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收获乐趣、积累知识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以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观看有关抗日战争的影视资源。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学生能够在观看中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产生一定兴趣,进而对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主动的学习与探究。兴趣学习法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析,甚至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拓展学习,同时达到提高学习质量和学生素质的目的。

3注重历史连贯性

调查显示,历史学困生普遍反映高中历史的知识量过于庞大,导致自己难以掌握各种历史事件,无法正确理解不同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以及对后世造成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这部分学生通常按照历史教材的顺序或者参考书的编写顺序对各类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记忆。在此前提下,教师发现学生的脑海中没有清晰的历史发展轨迹,没有建立起正确完善的历史线索。从本质上说,这类学生忽视了历史学科的本质,从主观上将历史学科当作一门仅通过大量记忆就能够获得高分的学科,学生并没有真正去理解各类历史事件。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应该注重历史事件的连贯性,通过梳理和理解将不同的历史事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合理排列,以此增加学习的效率。[2]以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为例,学生可以将不同朝代和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排列,如逐步从人类的起源梳理到近现代历史时期。通过对时间进行排列,更方便学生将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在加深印象的基础上形成对比,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此外,学生也可以以某段时间内重要的历史事件为基础,围绕这一特殊事件梳理其他国家受到的历史影响,逐步谱写出更加全面完整的历史线索。例如,以美苏争锋这一段历史为例。学生以美苏争锋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为中心,首先掌握美苏争锋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梳理美苏争锋的本质、发生的原因以及背景,以及对世界各国产生的影响等等。在梳理过程中,学生借助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谱写出更加全面的世界历史篇章,学生就能够更好的利用对比等方法进行高效率的学习。

4信息化学习方法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生还应该脱离传统学习资源的限制,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学生已经可以在互联网上查找各类历史文献,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分享与交流学习的心得。[3]以现代史为例,学生借助网络平台收集到大量的文献和资料研究与探索美苏争锋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将探究方向拓展到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同时,学生将自己的讨论上传到网络平台中引起更多学生的关注与讨论,网络成为了学生合作交流与学习的平台,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收获。

5结束语

总的来说,高中历史是一门知识量庞大的学科,它需要学生自我调整和掌握个人的学习方法,以此达到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有意识的总结和优化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并进行交流,不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作者:王映杰 单位: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胡小英.高中历史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历史学习范文篇2

一、在高中历史学习中认识历史发展的艰辛

在整个高中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历史知识,还要在知识中汲取经验,通过对知识的内化,我们能透过一幅幅画面了解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艰辛和不易。高中历史中对于政治制度的建立有着明确的标注,老师在给我们讲解时,也将这部分作为了历史讲解的基础,从推陈出新的政治制度中,我们能了解到历史过程不仅仅是成功的经验,还有失败且惨痛的教训。社会环境以及条件变化推进了历史进程的发展,这一点,在我们学习中国现代政治制度时体会的尤为突出。例如,在学习“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这节课时,老师利用始皇帝史学历史向我们讲解了政治者承继和发展情况,让我们对大一统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通过夺河套、修直道、开灵渠等措施,不断推进帝王统治。在学习之后,我们能通过历史的变迁的史学历程的改变,真正了解民主法制建设的艰辛。我们也对“以史为鉴,以史为镜”有了更加深入的体会。

二、在高中历史学习中体会历史传承的责任

学习高中历史对于我们来说,要在历史事件中体会历史精神,也能更好地传承历史责任,这是作为中华儿女应该有的担当,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高中历史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且在讲解中央集权的过程中,我们能通过历史事件了解到,从南北朝一直到近代,国家统一以及加快实现民族的融合是中华民族一直要承担的历史责任。并且,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还认识了屈原、蔡伦、祖冲之、范仲淹、岳飞、郑和、李自成等等光辉的历史形象。通过鉴赏式的学习方式,我们更好地了解到了我国历史长河中民族优良传统的承接和延续,也能更好地铭记历史,从而提升民族认同感、历史使命感以及社会的责任感。例如,在学习《中华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一课时,我们见证了中华民族抵御列强侵犯的历史时刻,也通过历史的学习,更加体会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中,民族精神和生命一样重要,中华军民英勇不屈的精神也一直感染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三、在高中历史学系中感悟历史神奇的跨越

透过历史,我们能看到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也能体会到人们辛勤工作以及不断奋斗的历史过程,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制度的不断创新,也实现了物质社会和精神社会的共赢。另外,我们在接触的历史事件中,能总结出这样一个经验:凡是经济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和恶性的破坏,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跨越式进步和经济发展,真正实现历史的转折性改变,推动整个历史过程以及时代的变更。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我们原本比较模糊的认知逐渐清晰起来,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学习,更深层次的体会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也了解了北伐战争、五次反围剿对于中国共产党涅槃重生的推动作用。正是一次次的挫折和失败,才磨砺出共产党人坚毅不拔以及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正是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学习,才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发展的不易,以及中国共产党对于新中国的重要价值。

四、在高中历史学习中认知历史结构的创新

我们通过学习高中历史,不仅深刻体会了历史传承下来的文明和精神,也充分地了解到,历史的发展也是一部文明创新史,只有保证创新,才能推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坚持和追求过程中,人类创新过程也在不断的更迭,利用智慧创造生活创造财富,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进步。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过程中,我们更加能体会到创新发展对于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带来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这一课的时候,老师利用生动的影像资源向我们展示了我国制度建立的历程,我们能清晰的感受到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性时刻的神圣,也能透过情感的描述体会到当时人们摆脱黑暗,重见社会进步的感情。这也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于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认知,引导我们对祖国统一有了更加深入的价值认同。在对历史内容学习和感悟的过程中,我们还体会到了中国政治文明智慧和创造的共生结构。在历史中感悟创新的力量,也教会了我们要积极开拓思维,在建立学习目标的基础上,真正体会为国家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时代责任感。

五、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积淀历史进程的智慧

高中历史学习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简单的历史进程的回顾,而是通过人和事之间的联系建立一种对历史经验的感悟。在学习中,我们被祖国历史文化中古人的智慧所折服,体会另一种时代和社会形态的同时,也学会了用另一种思维模式和角度去分析问题。从文化中学习经验,从历史事件中吸收教训,这才是我们学习中国历史的真正要义,也就是俗话说的“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的意义了。在学习中吸纳有效的建议和意见,从而指导现在的行为,或者是作为参考,这是我们高中生应该在学习高中历史中体会到,并且应用到学习中的事情。例如,在学习一国两制的过程中,我们透过资料能体会到港澳回归的庄严肃穆,能让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也是一代伟人超凡智慧的体现。高中生活被各个学科充斥,我们通过数理化拓展学习的思维,通过语文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通过地理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而只有通过历史,我们才能真正体会生活的美好,而这正是在历史学习中最大的感悟。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我们能有效的建立正确的历史认知和历史意识,在对历史经验进行有效吸收的同时,体会历史智慧带给中国发展的影响,我们透过中国文化体会到了作为一个高中生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总而言之,学好高中历史,才能更加坚定我们的民族精神,提升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

作者:高文泉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

参考文献:

[1]宿志高.浅谈“关键词”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J].历史教学问题,2016,22(02):133-134,65.

[2]曹大为.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建设的对策与思考[J].历史教学,2014,29(08):35-39.

[3]刘军.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的认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浅析[J].历史教学,2013,25(07):5-8.

[4]周云华,杨建亚.高效文化史课堂的构建策略———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Ⅲ《辉煌灿烂的文学》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15,29(02):128-131.

历史学习范文篇3

一、突出学科特点,努力培养学科综合能力

历史现象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在相互联系中确定某一历史现象的特性。相互联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纵向的联系,例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一种是横向联系,例如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作用、同类事物比较异同等。通过纵向和横向联系,可以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这就决定了联系性、多样性、综合性成为历史学科的普遍性格和特点。因此,历史学科成为了多种学科的基础,正如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魏镛在《社会科学的性质及发展趋势》中所言:“历史学在各项社会科学中以至所有人类知识及经验中,占有一种很特殊的地位,它便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及。”而这一特点,恰恰成为引导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前提和条件。

如历史与人类文化成果的关系:首先,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和书籍文献等人类文化成果,一般都不能仅仅被视为是某些个人的专利,它们往往都是时代的产物,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前人创造活动的总结和升华。因此,通过对它们进行历史阐释,可以将我们带回到它们得以产生的那些时代,可以使我们发现那些时代的精神,发现那些时代要求,发现那些时代人们对于大自然、对于人类社会的认识水平。例如,以《蒙娜丽莎》、《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文学、艺术作品为窗口,我们可以发掘出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甚至可以进一步发掘出世俗社会与基督教教会、兴起中的资本主义同没落中的封建主义之间的社会矛盾。其次,这些文化成果也要科学分析,理智对待。如《三国演义》抑曹尊刘。至于一般的文艺作品,更是要注意去伪存真。如《雍正王朝》与教材中的历史就相距较远。这时教师如果比较生硬的批评学生错误的用文艺作品中的内容来评价历史中的真实人物和事件,虽然学生会接受正确的评价方法,但是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补充一些史实。使学生认识到雍正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状况,一方面它是康乾时期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雍正改革了康熙晚期的社会弊端,振兴朝纲,为乾隆年间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但电视剧中把康熙晚期财政最困难的一年与雍正时期财政最好的一年相比的评价方法是不科学的。另一方面,雍正时期又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兴文字狱制约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步,重农抑商,阻止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这一时期中外历史发展的不同特点,因为这一时期世界上正兴起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潮流,英国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了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潮流影响下,欧洲大陆封建国家为实现富国强兵相继实行改革,推行重商主义,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外历史发展的不同趋向。康乾时期,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从而也埋下了近代落后的根子。最后,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应该如何评价文艺作品中的历史人物和事,因为文艺作品表现得再真实,也已经是带有创作者的主观认识的加工品。

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浩瀚庞大,与其他学科有着天然而密切的联系,因而在平时学习时要指导学生注意学会用语文分析课文的方法概括教材前后内容及重点、难点;用政治原理制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用数学思维形成历史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最后用历史的分析法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

二、整合知识体系,巩固学科基础知识

历史知识就内容而言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但就形式而言,却并非如我们所感觉的杂乱无章,无从入手。大致说来,在按时间和地点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把握的过程中,历史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无外乎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是怎样的历史人物、在哪些方面、是个体还是群体、做了哪些事件、这些事件是通过什么方式体现出来的、产生的影响如何”这一基本线索。因为历史是人的活动,人是历史的主体,而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是通过做事情来创造历史的,因此,历史事件构成了历史知识的另一个主要方面。人类的历史活动不仅是以个体形式进行的,更重要的是以群体形式进行的。同时,历史上的制度的沿革、纲领性文献的形成、路线方针的确立、条约的签定等内容也在历史发展线索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学教材是按照一定的体系编排的,或是以时间的推移为基本线索,如中国近现代史教材,或是以阶段性小专题为线索,如中国古代史教材。因而,需要阐释的对象往往是分散在教材的各个章节中。所以在阐释历史时,首先要注意历史知识的整合,把分别记述于不同章节的相关内容,选择特定角度将这些相对分散的记述连贯阐述。如唐朝的对外贸易,要整理出在什么地方、设置什么机构、从外国引进怎样的成果、说明什么问题等;再如近几年高考中屡屡出题的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它创始于隋,后来在唐、宋、明、清均有所变化,隋始创进士科,唐推重进士科,明清实行八股取士,最终在1905年被废除。科举制度的这种沿革过程,在中学教科书中,散见于各朝代历史和中国近代史的有关记述中,将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梳理,就是一种很典型的历史阐释。

在整合知识体系时还要注意历史结论必须建立在全面分析、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其依据应该是历史背景、特定的历史条件。如对拿破仑及拿破仑战争的评价上,拿破仑对外战争兼有殖民、争霸、反封建等多方面的性质。这种评判既是一种事实判断,具有客观性;同时又是一种价值判断,具有主观性。其结论不能离开对于史实的叙述,同时又同评判者的立场、观点紧密相连,往往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各种性质中孰为主、孰为次,相互关系如何,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史观看法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要依据历史事实,运用唯物史观作出全面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这里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归纳教材体系、认知当时欧洲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分析拿破仑战争又引起了欧洲民族战争,再从历史发展的高度去看待拿破仑战争失败的原因。因为各种历史现象不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存在着普遍联系。

三、渗透基本观念,培养人文意识

作为高中学生,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观念,努力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这不仅是应对高考历史学科综合思维测试的需要,更是未来寻求发展机会的必然要求。

我们应该让学生具备一些现代公民必备的观念和意识,如诚信意识、经济意识、世界意识、文明意识、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环境意识、人口意识、人文意识、法律意识、规则意识、能源与资源意识、竞争意识等等。

如经济意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阶段与特征、中国古代资本主义的出现与缓慢发展、我国不同地域的经济特征、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中外贸易的发展变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全球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的理论与实践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公务员之家

再如世界意识。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一条重要的线索就是全球化。课本以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新航路的开辟为开端,至经济全球化结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世界全球化开始的内因,新航路为全球化的蔓延开辟了道路,经过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大肆扩张,到了今天,经济全球化终于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世界史课本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殖民体系、世界经济危机、国际组织、世界格局、国际工人运动、世界革命运动等内容比比皆是。另外,中国的问题只有放在整个世界大的背景中进行考查,才可能将它弄清楚。在某种意义上,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人近代世界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史。经魏源、林则徐、洋务派到维新派、革命派、马克思主义者,近代中国人眼界大开,世界意识不断增强。孙中山、严复、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鲁迅、这些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无一不是学贯中西的留学生,他们具备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底蕴,更兼备全球意识,胸怀天下,将中国问题放在世界的大背景下,为中国把脉、开药方。他们知道,中国离不开世界,中国的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制夷”“灭夷”或“排夷”,而是怎样抓住世界潮流,融入世界大潮流。孙中山先生曾深刻地指出:“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正由于以他们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前仆后继地努力,中国人民才能在1949年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历史学习范文篇4

关键词:历史资料;高中历史学习;作用

历史资料是历史现实的真实记录,对于还原历史现实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历史资料在高中历史学系中的应用,能够将历史事件真实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系质量和效果,对于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学系中的作用分析

历史与故事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概念,大多数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都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其发展过程都比较曲折动人。而故事历来是人们传承文化和离开是记忆的主要载体,在故事中吸取了大量的历史素材。历史故事在高中离开时学习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历史故事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应用,既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有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故事是一种传承记忆的常用方法,与历史相比,故事更倾向于对事件过程的描述,也更加生动有趣。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历史故事,既能够满足学生的故事需求和好奇心理,同时也能够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对于高中来说,其心智发展已经逐渐趋向于成熟,但是这一时期的学生仍然具有较强的学习欲望,而利用历史故事进行相应的教学工作,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故事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此外,运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工作,还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历史信息的记忆和理解。

(2)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历史故事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叙述,能够将历史故事生动形象地秒回出来,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清晰,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将历史重难点知识融入历史故事之中,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同时好事还可以在历史故事中融入抽象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内容。通过教师的故事描述,可以使学生在脑海中描绘出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景,对历史事件进行再还原,从而增进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广泛运用的教学方法。历史故事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种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历史故事虽然具有夸张以及艺术加工的特点,但是大多数的历史故事都包括了整理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原因和结果,包含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故事中展现的经验教训等。历史故事是人类社会经验和知识的一种有效传承手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历史故事向学生传达历史教训,在传承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精神教育,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

2历史影视资料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的作用分析

(1)带入课堂教学情境。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由于历史知识比较枯燥乏味,导致学生的实际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同理利用历史影视资料进行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种历史学系兴趣,激发学生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例如:在中国近代史的《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当时的战斗视频,将战争过程真实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促进学生对于相应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可以在屈辱历史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奋斗热情。

(2)突破教学重难点。历史影视资料中包含的任务图像、故事、情节以及声音,能够有效地还原历史真实,使得相应的历史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一些历史的重难点知识仅靠教师的语言讲授常常难以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并且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也会存在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导致实际的教学效果有限。针对这种情况,就必须要注重强化历史影响资料在教学中的应用。利用历史影响资料,可以将各种历史知识转化为教学知识转化为视频资料,使学生更易接受和理解,对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3)强化情感教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所以在注重知识能力和过程方法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高中历史教学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素材,并且历史资料中也包含着大量的情感教育素材。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素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例如:在进行“新中国成立”的相应历史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在天安门宣布新中国成立的影响资料,让学生回顾和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通过观看历史影响资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3历史资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第一,注重历史资料取舍的适度性。历史资料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首先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需要。其次,要考虑到高中历史教学的重难点,做好历史资料的适度取舍,针对教学重点店选择合适的资料辅助教学。最后,要考虑到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难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一些课堂教学难度较大、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知识,可以适当增加历史资料选取,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引用历史资料应用的全面性。历史资料引用的全面性并不是指对历史资料教学的全面讲解,而是摇篮用好不同资料的作用,注重对学生进行点拨和诱导。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历史资料复原历史场景,引导学生感受历史情境,理解理解抽象的历史概念。

4结语

历史资料及时珍贵的历史教学素材,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历史教学手段,对于促进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提高对历史资料教学的重视,注重促进其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推进高中历史教学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海滨.图片资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20):42-43.

[2]韩春旭.浅论影视资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J].内蒙古教育,2016(17):59.

历史学习范文篇5

一、将知识转变为故事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就是站在讲台上把课本上的知识转述给学生,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就会对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进而会导致学习成绩低下,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转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历史学习感兴趣。历史本来就是老师讲故事,学生听故事,并且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去体味道理,所以教师可以将历史课本上的知识以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学生,学生在听教师讲故事的时候就会对历史产生兴趣,然后教师再结合故事向学生阐述知识,这样学生就会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去学习历史,进而对历史这门课程产生兴趣。

二、设置情景剧

想在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亲自去体味历史的魅力。在初中历史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知识为学生设置情景剧,让学生扮演历史事件中的各个角色,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还让学生化身为历史人物,在具体的历史情景中去切实的体味人物当时的心理。学生在接触情景剧的时候会觉得很新鲜,也就会很积极的配合老师参与到其中,这样学生在情景剧的表演过程中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对历史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设置情景剧的时候要注意紧紧围绕课本上的历史知识,要充分保证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轻松、快乐地学到历史知识,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历史学习提起兴趣并提高课堂效率。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是学生的指路明灯,它指引着学生前进让学生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动力,所以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历史学习感兴趣了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以提高学习历史的成绩。

总之,要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就要求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灵活的进行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知识探究者。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老师首先要学会带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去感受历史的无限魅力,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主动的爱上历史这门课,并对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作者:张丽丹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两水中学

第二篇

一、历史老师深厚的学科底蕴是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的关键点

古人讲:“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老师的喜欢程度,往往决定着学生是否喜欢某个学科的学习。历史学科的教学也是一样的。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者,作为知识的主要传递者,作为学生能力提升的主要指导者,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历史老师一定要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学生的表率,让学生因为信服老师而喜欢学习历史,让学生因为喜欢老师而学好历史,更要让学生因为历史老师深厚的学科底蕴而敬畏老师。作为历史老师要熟悉历史学科最基本的、高效的教学流程,熟知古今中外的历史史实、历史典故、历史故事。在日常教学之余要主动研究各个版本的历史教材、教学参考用书和各种历史读物,还要广泛地阅读中外历史理论著作,通过互联网和最新的报纸杂志积极关注最新的史学研究动态,不能做故纸堆里的“古董”,靠上大学时的底子吃多年的老本。除此之外,作为历史老师还要汲取其他学科知识,文学、地理、美术、音乐、建筑等等都要有所涉猎,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作为历史老师还要有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完美口才,让用学生喜欢听的语言和词语来讲授历史,这样才能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忘记自我,不能自拔,如此,说明历史老师的吸引力就非同一般了。当然,历史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积淀起来的。作为历史老师要不断加强自主学习,坚持阅读,向书本学习;相互交流,向同事学习;坚持深造,向专家名师学习。通过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拓宽自己的专业成长路径。面对新时代的初中学生,历史老师绝对不能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否则就会让自己的学科教学陷入被动。因此,历史老师深厚的学科底蕴是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的关键点。

二、立足课堂实际创设教学情境是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的基础

教学情境的创设对课堂教学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要在遵循历史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要根据情境教学理论,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再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内容,完成学习目标,最终达到既掌握历史知识,又受到情感熏陶和感染的目的。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有多种方法,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用到方法有以下几种:其一,借助图画、音乐、音频、视频等再现情境,把和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教学资源具体化地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印象进入到课文内容的学习,这样的情境创设,能够增加学生的直观印象,使用起来也很方便,可操作性非常强,值得我们历史老师借鉴和使用。其二,角色扮演让学生融入情境。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回到“历史现场”,感受到“历史再现”的魅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像演戏一样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各种角色,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结合自己的理解,站在课本中历史人物的立场和角度去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角色扮演式的情境创设,学生一般都是比较喜欢的,只要老师引导得好,指导得好,学生都会有很大的收获。在角色扮演式的情境创设中,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每个小组的同学都有机会尝试解读和演绎,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兼顾到全体学生,因此,教师要多尝试角色扮演式的情境创设。其三,通过锤炼语言描绘情境。这对老师的语言功底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老师要像说评书一样将历史场景描述出来,让学生如临其境。语言的锤炼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历史老师必得经过多年的历练和模仿才有可能寻到一些门道。但是只要我们愿意尝试,总能够找到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和方法。总之,我们要意识到,立足课堂实际创设教学情境是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的基础。

三、关注全体学生的课堂需求是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的重要一环

每个班的学生素质皆有高下,学生学习成绩也总有浮沉,作为历史老师要让学习喜欢历史,尤其是要让后进学生喜欢自己的历史学科,必须要关注学生的课堂需求,尤其是后进学生的学习需求。一般来讲,学习兴趣不浓厚的学生往往都是后进学生,对此,老师要认真研究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多和学生进行课后沟通交流,知晓学生的需求,熟悉学生学习的方式,在备课、讲课、作业等教学环节上,努力适应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历史老师要多关注这些学生,增加对他们的感情投入,促进后进学生的转化。让他们能够从最点滴的收获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引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对成功的渴望。关注学生的课堂需求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老师们只要坚持和学生走在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会培养起来的。

作者:张小龙 单位:甘肃省正宁县榆林子镇初级中学

第三篇

一巧设问题探究,丰富兴趣之流

教学中探究问题的设计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无论是在集体备课还是在听课交流中都作为重点来对待。做到问题的设计要有深度,具有可探究性,在一节课中这样的问题不要过多,设计一两个经典问题即可;尽量围绕知识的重难点展开设计,问题不能过难,要符合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问题设计以史料为背景,但要简洁或通俗化,帮助学生理解的译文也可用。比如讲唐朝的衰落一节时,如果直接问学生唐朝衰落的原因,会有些突兀。我引入史料“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赵翼”根据材料设计问题“赵翼的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强盛的大唐帝国究竟是什么原因走向衰落?杨贵妃在唐朝衰落中起什么作用?真的是红颜祸水吗?”这些问题的设计既能激趣又具有可探究性。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善于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激疑启思,活跃思维,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再比如讲元朝的扩张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假如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不是早死,对欧洲会产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学生的回答中居然由“黑死病”联想到“文艺复兴”,由意大利联想到中欧帝国的兴衰。由此可见一斑,好的设问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宽知识领域,培养发散思维和兴趣。

二挖掘历史热点,点亮兴趣之火

历史和人类生活古今相连的历史规律,赋予历史学科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挖掘出这些热点,创设实用的历史情境无疑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价值,同时激发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兴趣点。比如“唐太宗的一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结合现在的国家政治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鉴古知今,在穿越时空地探讨中明事理、识本质,在知识地牵引中点亮历史学习的兴趣。

三开设实践活动,增添兴趣之力

历史学习范文篇6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阅读;阅读材料;历史素养

初中阶段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好初中历史,有助于学生正确的、符合时代需要的“三观”培养。阅读是学好历史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初中历史学习与阅读能力培养进行探讨。

一、历史学习与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第一,教育是一种生产力,而历史教育是精神生产。众所周知,教育是一种智力活动,也是人类生产发展的结果。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教育也是一种生产力,是一种智力生产,同时,教育促进社会和生产力进步的过程也反过来促进教育的发展。历史教育是让学生知道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人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使命,而这些知识必须通过阅读来了解,所以历史教育与阅读是息息相关的。第二,阅读是历史学习的主要手段。不通过阅读,一方面学生不能拓展自己的认知,不能形成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另一方面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也就不能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这就会影响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事实上,历史学习就是通过阅读掌握信息,阅读是历史学习的主要手段,这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第三,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能促进历史学习。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对历史的了解只能说只是一个皮毛与大概,是远远不足以清晰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的。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要想了解相关历史知识和信息,就必须养成一种历史阅读的习惯。反过来说,只有认识到阅读历史的重要性,才能促进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历史学习与阅读能力培养的关系

第一,历史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一方面,不通过阅读不能掌握课本有效信息;另一方面,不进行课外阅读拓展,不能让学生的知识丰富起来。教师除了教知识点以外,还要教会学生阅读历史课外书籍。历史教学的要求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阅读和学习能力。第二,历史阅读是历史学习的主要方式。历史学习不是通过计算公式或者符号所能解决的,而是要通过阅读解决。所以,不能认为阅读只是语文学习的事情,其实阅读也是历史学习的主要教学方式和手段,同时也是历史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不会阅读也就不会学习历史,不会历史阅读也就是不懂历史阅读教育。第三,历史学习本身就是阅读培养的一种手段。初中历史线条粗略,历史事件也只是涉猎大概,因而学生对于历史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这就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掌握历史课本中的有效信息,同时也需要学生阅读课外资料,形成有效补充,才能使学生对教材这种“半截子”历史有一个较理想较全面的认识。

三、历史学习与阅读能力培养的目的

第一,历史学习与阅读培养,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知识。也就是学生长期坚持和加强阅读,能把学到的历史知识如历史故事、人物典故、历史启发等运用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第二,历史学习与阅读能力培养,能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从自己身边发现历史。历史不仅是写在课本上的,而且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就是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四、历史学习与阅读能力培养的建议

历史学习必须要重视阅读能力培养,让学生学会体会、品味细节,感受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丰富,从中挖掘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中所蕴含的文化情怀。第一,对历史课本本身章节的阅读。注重对历史课本本身的阅读,一是要读清楚每一段文字里包含的主要信息。二是要读明白每一段文字中的关键词句表达的含义。三是要读明白每一个补充信息与正文部分的关系,并能总结出相关文意。四是要能读懂历史正文中的标题所表达的信息和起到的作用。第二,对历史课本细节信息的阅读(导言、小字、插图、人物简介、注释等)。历史课本中补充信息比较多,学生阅读时不能只是看文字,要学会注意细节,注意到导言、小字、插图、人物简介、注释等信息。第三,拓展阅读,学会课外历史阅读。学生不仅要学会阅读教材,还要把这种阅读方式和能力应用到历史资料和书籍的阅读中。这样,通过阅读历史资料和书籍,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还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升。

总之,历史学习与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自主学习历史以及培养历史情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认识到历史学习与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目的,历史学习与阅读能力培养的关系,让学生注重历史课本内容和细节,在课外自主阅读历史资料,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与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参考文献:

[1]林科.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实施———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22).

[2]蔡建芳.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7(20).

历史学习范文篇7

一、上好序言课

序言课是教师在每一学年上的第一节课,序言课上得好坏是衡量教师能否一下子抓住学生心理,能否使学生从开始就对历史这个学科产生兴趣最关键的一步。为此,我在讲“为什么学历史”这一问题时,首先提问:“人最早是从哪里来的?”有的学生回答从类人猿转变来的,接着再讲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历史就开始了。学习历史就能了解人类社会,了解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及其做过的惊天动地、离奇古怪的事,你将会在惊奇、感叹、自豪、悔恨中得到经验,使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知识越来越丰富。你会知道长城的兴衰、金字塔的由来、秦始皇的残酷刑法、岳飞气吞山河的豪迈气概等等。这样从一开始就用生动的叙述,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接着用形象生动、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进行演讲,使学生感到好奇、有趣,认为应该学习历史,学好历史。

二、创设情趣,化难为易

在历史教学中,一些概念抽象,学生难记,没兴趣学,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情趣,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比如,我在讲《清朝前期疆域》时,有七个方位需要学生牢牢记住,以往学生常常记混。我按顺时针方向编成一句话:海岭拔牙安到阳台上,海(包括南海诸岛),岭(西跨葱岭),拔(巴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牙(北接西伯利亚),安到(外兴安岭,库页岛),阳(东临太平洋),台(东南到台湾)。这样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只用了三分钟便记熟了。

三、实施好目标教学

根据学生水平,教师将每节课的目标合理分配为几个小目标,让学生从制定目标起就预料到成功的希望,带着希望学习,兴趣便能提高,完成任务后,便能获得成功的快乐。例如,在讲“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时,可分为三个目标:(1)汉高祖休养生息措施;(2)惠帝、文帝、景帝的做法;(3)最后结果。这样就降低了答题的难度,最后再留给学生一个问题:“汉初统治者轻徭薄赋,减轻刑罚,同春秋战国时谁的主张相同?”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既联系了前面的知识,同时又为后面汉武帝大一统思想埋下了伏笔。

四、充分利用图片和课本插图,激发学生兴趣

课本中图文并茂,为我们直观教学提供了方便,学生乐于学,易接受。如课本中的《都江堰流域图》,开始学生只觉得好看有趣,经讲解后他们悟出了图片的功用、种类,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便于教学。教师还可以搜集一些古物或一些古代名画、风景等图片,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感悟到“不学不知道,世界真奇妙”,从而增加学好历史的兴趣。

五、组织小竞赛,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竞赛、比赛,如分组必答、抢答,激发学生比着学、抢着答、赛着做的积极性,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高潮。首先教师课前根据所讲内容特点,精心设计好一些问题,课堂上通过小竞赛,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例如,我在讲《红军长征》时,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始竞赛答题。规定:必答题,每次只允许一个同学作答,在限定时间内同组同学可做补充,答对得20分,答错不扣分;抢答题,谁先举手谁先答题,每一组只一次机会,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教师以竞赛主持人的角色,边监督答题,边纠正错误,课堂轻松而愉快。对此,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强化记忆,学习兴趣强烈,积极性高,最后评出这节课的优秀学习小组,给予表扬鼓励,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搞好课外活动,丰富历史学习形式

历史学习范文篇8

一、创设情境,活跃教学氛围

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呈现出了注意力不集中、兴趣不足等多种问题,这使得教学氛围压抑、沉重。教学氛围严重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心情,为了能够提高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从活跃教学氛围入手。初中历史教材中不仅包含了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更囊括了国外历史的发展与演变,这意味着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再现历史,从教学内容出发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之中,从而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的讨论,逐学生发展指导Xueshengfazhanzhidao步活跃教学氛围。学生在活跃、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将会更加集中自身的注意力,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历史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历史情境的创设离不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解读。以“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过程为例,为了能在活跃教学氛围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认识到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和重要意义,我在教学开始之前便对该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并为学生准备了诸多与其相关的图片。因此,上课之后,我首先开展了一个小型的讨论会,与学生一起讨论了当前农业的主要形式。显然,对于农村学生而言,他们对这个是有一定了解的。在学生展开积极讨论的过程中,我还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表现原始农耕生活的一些图片,带学生认识了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并对那个时代的农业发展水平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讨论会的开展和图片的展示,学生迅速进入这一教学情境中,从而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有效掌握了历史知识。

二、拓展资源,加强历史直观性

怎样才能使农村学生产生历史学习兴趣,并乐于接受和记忆新知识呢?这是众多历史教师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显然,学生兴趣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真正进入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只将其视为一门需要背诵的学科,这种想法自然而然会使学生提不起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拓展教学资源,利用一些历史故事、图片、影视片段来加强历史的直观性,使学生由背历史向体验历史转变,如此必然能够有效提高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拓展资源的过程中务必要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要保证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完成教学目标。为了能使学生更为直观地学习历史,有效拓展历史资源尤为必要。以“科举制的创立”教学过程为例,考虑到该内容主要讲了科举制的诞生和完善过程,所以上课时我首先询问大家:“魏晋以来,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随着这一问题的提出,有的学生指出了科举制。与此同时,我在给予学生认可后,邀请几位学生就自己看过的电视剧来谈一谈自己对科举制的看法。在学生讲述完之后,我便向学生讲了《范进中举》的故事,通过该故事的讲述,学生对科举制产生了了解的兴趣。在这一基础上,我顺其自然地带学生进入了对科举制的学习中,而学生也因为前期良好的兴趣铺垫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对科举制的全面了解中,从而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积极性

对初中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能止步于学生初始兴趣的激发,还应该重视其兴趣的延续性,要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深化。农村学校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较深,很少会开展教学活动,这种习惯严重影响了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考虑到初中生正处于好胜心强烈的阶段,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开展一些竞赛活动,使学生抱有更大的热情进入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中。为了保证竞赛活动能够对初中生产生实际性的影响,教师要积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要设定好竞赛的目标,选择好竞赛的内容以及竞赛的形式,从而有效促进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提高。竞赛活动的开展依赖于教师在课前的全面思考与精心设计。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兴趣导向,揭开历史教学新篇章义,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我在综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决定开展一场“长征之战”的竞赛活动。课堂上,我首先带学生初步了解了何为长征,随后将学生进行了分组,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长征示意图,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展开竞赛,竞赛内容是选择合理的方式再现长征。随着这一竞赛活动的开始,小组成员纷纷展开了讨论,并就长征内容确定了表现的方式:有的小组选择了画图,有的学生选择了讲故事,有的学生选择了场景再现。显然,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学生都能积极性十足地投入历史知识的学习中。

四、探究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要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应该利用探究式教学来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教师首先要保证提出的问题具有趣味性和探究性,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问题的探究中,从而学会如何去全面地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结果有所肯定,不能一味地否定、提出建议,而是要用肯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再引导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使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如此一来,学生必然能在探究中全面提高历史学习兴趣。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而探究教学相当于为其添加了一个“增益”效果。在学习“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为了借助探究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我提前为学生准备了两个探究性问题:(1)改革前夕的农村“”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2)在建立经济特区后,我国对外开放逐渐形成了怎样的格局?随着这两个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我随之告诉大家:“我们能有现在的生活,离不开改革开放,大家想不想了解改革开放到底做了些什么?”显然,随着探究性问题的提出以及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叙述,学生纷纷对其产生了探究的兴趣,随即以教材为基础对其展开了探究,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综上所述,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它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与激发,如此才能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当代教师更应该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基础上重视对农村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关丽荣.如何激发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J].赤子(上中旬),2016(18).

[2]但启育.浅谈如何激发农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5).

历史学习范文篇9

助参考(简称"学参")优化设计方案,且在此抛砖引玉,敬请大家赐教。

一、“学参”优化设计的提出

钱梦龙老师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使学生乐学、会学并且学活、学实,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自觉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自我

教育。因此教学改革应体现创造为本、能力为魂,素质为先的宗旨。笔者以教学信息资料有选择地包容、吸取为核心,以激发教与学的自主性、创新性为基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为关键,追求教与

学的可持续发展为归宿,符合教师要“加压”,学生要“减负”的趋势。教师先跳进题海,以大纲为纲,教材为主,教参为目,“学参”为辅,再让学生跳出题海,获得元认知知识,通过精讲、精选、精

练,举一反三,熟能生巧。这样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在“学参”帮助下最大程度地起到诱导、指正的作用以提高效率,变劳动密集型为智能密集型学习,走出片面追求分数结果的怪圈,把求知作为信息交

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让大家突破教材和课堂束缚,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在知识的广阔天地中展示其能,实现分享学习,走出传统教学的狭隘圈子。因而提出了“学参”优化设计的轮廓构想。

二、"学参"优化设计的框架

“学参”是指教师在全面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班级情况,对教材中每单位(课时、单元)的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教师通过编篡“学参”来代替过去的

教案与学案,使教案和学案合二为一,“学参”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与教材相配套,但又不拘泥于课本或照搬于某一教学参考书,与授课进度相同步(课前发给学生并经装订成册,可滚动使用),便

于学生预习、听课和复习,实现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贯通与互动,达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使学与思、读与练相辅相成,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融合。

“学参”大体框架包括下列项目:㈠“课时学参”包括⑴目标要求、⑵导学过程、⑶知识结构、⑷材料补充、⑸知识迁移、⑹作业练习;㈡“单元学参”包括⑴阶段特征、⑵学法指导、⑶主要人物活

动、主要时间、地点、⑸疑难解释、⑹学习札记等,各课时结束以“单元学参”作总结,设置应灵活便利。其中“目标要求”包括基础知识、重点难点、能力和思想教育要求;“知识迁移”包括学科内纵横

知识联系。特别是中外联系,显性尤其是隐性知识,及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交叉综合运用,史论结合等;“作业练习”有常规题型(如5分钟随堂练习),也可以是开放性写作题,但侧重单选和材料

解析题。“补充材料”包括相关原始史料、争鸣观点、典型例题、还附有相应参考书目、影视歌曲,名人名言等;“学习札记”由学生独立完成,其中可记录某些疑问、心得,还有自我设计试题,答题失误

分析等,教师作定期检查。

三、“学参”优化设计的特点

诚然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脚踏实地,有的放矢,其中“学参”的精心编写无疑只是一种尝试,。笔者对“学参”进行了长期酝酿、论证,在1999年已作初步实施。它与教参、学案

和教案不同,主要突出之处有:

一、独创性,⑴结构不同:教参包含引言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要点、教材分析、教学建议、练习提示、资料和注解等;教案包括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小结和作业等;学案由学习目标、知

识结构、认识方法、技能训练等组成。⑵主体不同:教参由权威专家合作著写;教案由各位任课教师单独准备完成;学案由备课组教师共同编制。⑶对象不同:教参为教师服务,作备课参考;教案针对相应

的学生,作授课蓝本,限于课内使用,不与学生见面;学案联系学生实际,公开在全年级统一使用。

二、针对性,目前制约中学历史素质教育的因素,除观念导向和学校客观条件外主套还有:①教师因素。不少教师的知识面狭窄,功底浅,对现代学术动态知之不多,而且教法古板,重教轻学,忽视学

生的主体作用,习惯于满堂灌或照本宣科,知识承载量少,导致出现启而难发,启而不发的现象,因而师资的知识和方法尚待更新。。②学生因素。在基础知识、技能欠缺和学习方法、习惯不如人意,学生

对教师和教材过于依赖和盲从,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有被牵着走、喂着吃之虞,只知死记硬背,临时突击,一味猜题押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③教材和参考资料因素。由于课本体系陈旧,观点滞

后,既无法反映国内外形势变化,也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更无法跟上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潮流,况且缺乏配套辅助资料精品,存在过多过滥,过偏过难,搞题海战术或雷同抄袭等弊端,辅导用书良莠

不齐,无谓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和选择的疑虑,因而“学参”的编写呼之欲出。

三、启发性,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学生形成浓厚的兴趣和掌握正确的方法,帮助他们去“发现学习”,培养“问题意识”,让学习者经历一个发现过程,让他(她)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答

案。“学参”的运用旨在透过表象深入发掘隐性的、潜在的知识联系,形成点、线、面的立体智能结构,这样学生先通读学参,设疑质疑,然后带着问题上课,在课后进一步吸收、消化和巩固。进而夯实基

础,扩大视野,活化思维,挖掘禀赋潜能,最终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整体性,“学参”不仅强调德育、知识和能力的综合目标,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充分利用,而且以课时或单元为板块,从宏观上和微观上把握知识的纵横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把目标的

全面性、结构的完整性、阅读的广泛性和理解的深刻性落到实处。还进一步突出交互参与,实现师师、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形成有序和良性的信息循环,共同享用信息资源,使实践、创新、竞争、协调意

识得到培育,特别与多媒体手段配合,以实现传统与现代教学的结合。

五、层次性,“学参”主张以“学“定“教”,从实际出发,力图克服单向划一的局限,灵活而富有弹性的提出相应要求,例如程度差先些的学生只需掌握基本概念、内容概要、限于识记和理解层次;

历史学习范文篇10

我在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也经历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复。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1、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3、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2、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1865年,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对美国领土扩张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在隐

性知识上则反映出:俄国在1865年之前是一个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教材中这类隐藏性知识不少,可作为学生能力开发的重要题材。

2、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3、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

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高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4、探索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

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也是近年来高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和趋势。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其它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或对比,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如学习到美国西部开发问题,可以联系到当今中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政治时事热点问题,同时又可以联系中、美两国西部的地理因素进行比较,从而对中、美两国西部开发的区别和联系形成一种正确的。

3、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

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1、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

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手段,或者说是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几乎每个学校都相似,这里就不再分析。

2、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

每次考试后,通常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但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的限制,平时更多的训练甚至考试,需要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3、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4、打破“权威”的信仰,5、树立“信仰”的权威

在教学

过程中,对学生来说,教师、教材、学习辅导材料等是“权威”,这些“权威”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权威”不等于“真理”,总要受到时代或个人认识的局限。因此,学生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坚持“信仰”,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物。“当仁,不让于师”,对一些问题大胆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之间交流探讨获得“真理”。

1、找出历史教材中的的缺陷或错误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存在缺陷和错误是众所周知的,2000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曾连续多期刊登文章,指出其多达几百处的缺陷和错误,这些大多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发现的。即使是新版教材,由于教材编制体制及编者知识和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也存在诸多问题。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并指出其错误所在,体现了学生的历史考据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

2、对历史教材的某些“权威”观点提出质疑

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突破创新,使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点和结论,已经明显的过时,甚至被证明是错误。学生在学习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事物、判断历史结论,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结论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引用史实加以论证或驳斥,不能盲从“权威”。

3、对相关学习参考资料、练习题提出质疑

当前各种教学参考、学习辅导资料、习题让人目不暇接。一方面,要求教师慎重选择;另一方面,也对学生提出了分析鉴别能力的要求。即使是“权威”的课外资料,也不见得比教材“完美”,缺陷和错误在所难免。许多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中经常发现一些问题和矛盾,如辅导资料与教材有矛盾或不同的参考资料有冲突,而习题的答案错误或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则是家常便饭。学生在使用这些资料中要

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通过教学交流寻求解决。

4、对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权威”,但教师的话并非句句是“真知灼见”,由于教师个人知识能力及认识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不要回避和掩盖,而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交流甚至争论解决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对学科综合学习能力要求的强化,教单一学科的教师与学习多学科知识的学生之间,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更加突出,学生能对教师提出质疑,甚至反过来指导教师,也不足为怪。

6、开发研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力的开发。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品格,鼓励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指导正确的创造方法的和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在教学中可先由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造力的开发训练:

1、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

教学中,学生要由被动转为主动,思考方位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站在教师或命题者的角度,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既是学生创造力开发训练的有益尝试,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师或命题者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和考试都有很大益处。设计题目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参照相关练习题或试题,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然后再发展到自己独立设计,要尽量突出其创新性、综合性、现实性,同时也可增加一些趣味性。

2、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假设推理

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识,要把这种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论点。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要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尝试对一些历史事物的发展可能性作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可通过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物的对比、借鉴来提出问题,如:假设甲午战争中国获胜,又该如何评价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是否会失败?等等。这些假设的提出,说明学生已经以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探究历史的真谛。

3、选择专题深入研究,4、写出研究报告或小论文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趋势。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对学科内某一重点、热点或现实问题的研究,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研究。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学习研究能力、研究需求或兴趣取向,确定相应的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的方式、手段、需要的材料、研究的步骤、分工、预期取得哪些研究成果等。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