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22:11:05

利润率

利润率范文篇1

一、基准利润率的含义

(一)基准利润率分类

根据基准利润率测定目的和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产品基准利润率、企业基准利润率和行业基准利润率。

1、产品基准利润率根据企业的单个产品品种进行采集计算,产品品种繁多时,可以按产品大类进行采集。

2、企业基准利润率将本企业各种产品的基准利润率进行数学计算形成,主要用于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

3、行业基准利润率将属于本行业的企业基准利润率进行数学计算形成,主要用于企业与同行业基准利润率最高值、最低值、平均值之间的横向比较。

(二)基准利润率含义

基准利润率是一个正常生产经营企业所具有的理论主营业务利润率。是税务机关进行企业所得税管理的理论参照值,不具备法律效力。

1、产品基准利润是通过采集单一产品的单位销售价格和产品单位消耗所形成的必要生产成本、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计算出的基准利润。单位产品基准利润率是企业的单位产品基准利润占该产品单位销售价格的比例。

2、以各个产品的基准利润率与该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比例为权数的系数相乘,将乘积相加得到企业基准利润率。

3、将企业基准利润率进行简单算术平均得到行业基准利润率。

(三)计算公式

1、产品基准利润率

单位产品的基准利润=产品的单位平均销售价格-该产品的单位定耗成本-单位销售税金及附加

单位产品基准利润率=单位产品的基准利润÷该产品的单位平均销售价格×100%

2、企业基准利润率

企业基准利润率=∑[单位产品基准利润率×(该产品的销售收入÷企业总的销售收入)]

3、行业基准利润率

行业基准利润率=∑企业基准利润率÷N(该行业企业的个数)

(四)举例

如某工业企业主要生产A、B两种产品,A产品每件销售单价(不含税)为100元,单位消耗原材料甲1.5公斤(购进平均单价为50元/公斤),消耗燃料1.5公斤(进价0.6元/公斤),消耗电力0.286度(价格0.583元/度),支付工人工资2.8元,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为0.32元。B产品每件销售单价(不含税)为200元,单位消耗原材料甲1.8公斤(购进平均单价为100元/公斤),消耗燃料2公斤(进价0.6元/公斤),消耗电力0.5度(价格0.583元/度),支付工人工资5元,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为0.5元。

则A产品的理论单位主营业务利润应为100-(75+0.9+0.17+2.8+0.32)=20.81元;该产品的基准利润率则为20.81÷100×100%=20.81%。

B产品的理论单位主营业务利润应为200-(180+1.2+0.29+5+0.5)=13.01元;该产品的基准利润率则为13.01÷200×100%=6.51%。

假设企业在2005年度A产品的销售收入为100万元,B产品销售收入为300万元。则该企业的基准利润率为20.81%×(100÷400)+6.51%×(300÷400)=10.08%。

二、基准利润率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基准利润率业务流程

基准利润率测定→基准利润率分析→结果处理

基准利润率的管理主要由测定、分析和处理三步骤形成。测定是基础,分析应用是重点。

基准利润率的测定:采集数据并计算出基准利润率的理论值。

基准利润率的分析:将实际利润与理论利润值进行比较,找出差异。

结果处理:对分析出的结果,分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二)基准利润率测定和分析期

由于基准利润率的理论值相对稳定,所以测定期可以是月度、季度或者年度,为了方便数据采集,我们建议选用年度数据。

基准利润率的分析期,原则上按年进行,并且分析期的数据采集必须是在年度汇算清缴后。

如企业出现产品的结构有较大调整、增加新的产品品种以及其他影响基准利润率较大的因素时,应对涉及变动的产品的基准利润率进行重新测定。

(三)基准利润率分析对象的选择

为了提高工作效果,可以选择高风险的企业,作为基准利润率的测定对象。如选择出现“长亏不倒”,尚未盈利就开始大规模投资,尚未盈利就投资办公楼、小汽车等消费型固定资产,有关联企业而利润率畸高畸低,收入成本倒挂,毛利率与同行业均值比较偏低的微利企业,存货的期末余额较大、与其生产销售能力不匹配等情形的企业作为分析对象。

(四)基准利润率管理过程

第一,基准利润率测定

到企业采集产品单位消耗所形成的必要生产成本的数据,形成基准利润率的理论值。

按品种计算出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为计算企业基准利润率作准备。

通过对形成该产品的单位定耗成本组成部分的测定,可形成基准利润率的理论值(注意这里的值都是单位产品的耗用数)。

耗用定额的数值:以企业测算期的实际发生额为基础,结合企业材料理论消耗定额、同行业产品消耗定额、行业产品定额标准等测算采集。该数值的确定是基准利润率测定的关键。

耗用材料的不含增值税的单价。可以取测算期的加权平均单价,公式为:测算期的加权平均单价=(期初结存金额+本期购进金额)/(期初结存数量+本期购进数量),这里的期初是指测算期的期初,金额和数量都要按照实际采购成本计算。也可按实际耗用材料的购进价格,或者采用其他方法确定,以方便取数、准确测定为具体原则,具体方法一经确定,应在某一企业某一产品保持相对稳定,以便保持数据一致性、连续性、可比性。

企业单一产品的销售单价一般选用加权平均价格。对刚投入生产的新产品,按测定时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普通发票开具价格或市场价格顺序确定。

根据采集的数据,计算出分产品的基准利润率。

根据产品基准利润率和计算出的权数,得到企业的基准利润率。

第二,基准利润率的分析

采集分析年度的企业实际值,并与理论值相比较,分析是否存在差异。也可同时采集期间费用的列支情况,分析是否符合税法规定的税前扣除条件,对于期间费用的采集和分析过程,这里不再赘述。

分品种采集分析期的收入、成本等项目的金额,也可同时采集主营业务成本各个项目实际耗用金额,其项目应该和基准利润测算采集的组成项目一致。

利润差异等于实际主营业务利润减去基准业务利润,即减去实际主营业务收入乘以基准主营业务利润率,就为实际值与理论值得差异。

可以选择生产产品耗用的主要材料和动力,按照上表的样式比较理论耗用值与实际耗用值的情况,当实际耗用>基准耗用的差异,超出一定值范围,因具体分析是否存在账外经营行为。

用于分析某一产品理论上主营业务成本的成本结构与实际成本结构的差异,以便及时了解企业某种产品成本结构的变化,更有利于分析。各个成本项目结构比是指材料等项目约去最小公约数后数值比,如材料1金额为20元、材料2金额为10元、其他材料金额为5元,则三者的结构比为4:2:1。当某一成本组成项目实际值所占比重、高于理论值所占比重,且差额较大时,应引起关注。

在分析过程中,可以关注的其他因素:

1、分析期的账面销售额、开票(专用发票、普通发票)销售额和生产能力的最高产值、正常产值的对比;

2、原辅料、包装物、产成品、发出商品等与销售收入的配比情况;

3、注册资本、生产能力、流动资金和发票开具数量、金额、申请退税额等的配比情况;

4、水、电、煤等主要耗用的能耗与生产能力配比情况;

5、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

6、申报及税款缴纳情况。

第三,结果处理

在分析审核工作结束后,应制作《企业所得税分析审核情况及管理建议书》,建议书内容包括:分析审核情况和分析结果、处理情况(包括未发现异常、转稽查、转评估、本部门处理四种情况)、本部门处理的具体情况与管理措施。

1、对分析审核未发现企业异常的,应说明分析未发现问题。

2、对在分析中发现纳税人有明显违法违规行为的,可以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处理处罚。

3、对通过分析发现企业可能出现的风险环节,应制作管理建议书,移交相关的税收管理员加强关注和管理。

4、对存在明显异常或需要进一步检查的,应移交稽查部门检查。

三、实施企业所得税基准利润率管理的初步成效

**年,我们开始实施企业所得税基准利润率管理,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主要体现在:

1、企业所得税基准利润率的管理,提高了全市的盈利面,促进了不正常的高亏损面逐步回归到正常的合理水平。

2、企业所得税基准利润率管理为税收管理员对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提供了抓手。基准利润率作为企业所得税分析的比照对象,为税收管理员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参照物,使管理员对于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可以有的放矢,不再会有无从下手之感。

3、通过基准利润率管理,可以促进税收管理员强化对企业所得税的管理。测定基准利润率必须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生产经营的动态情况,其测定过程就是了解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基本情况以及利润形成的过程,分析的过程就是整合应用相关涉税信息,履行管理义务,实施企业所得税管理的过程,为加强管理提供了方向和目标。

利润率范文篇2

摘要:本文从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出发,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造成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和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的现象,提出行业利润率非平均化,部分行业利润率过高,是造成我国贫富差距和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作者结合马克思和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利润率的相关学说,提出了利润率对贫富差距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路径,分析了我国行业利润率的现实及其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问题和不安定因素,如通货贫富差距过大、膨胀水平较高等。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是基于西方经济学予以分析和解释的,基于政治经济学角度的分析和对策相对较少。

一、行业利润率理论源流梳理

1、古典经济学对利润、利润率的观点

利润、利润率是狭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概念和研究范畴,各个时代、各个学派的经济学家都对其做了重点的论述。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将工人使原料增加的价值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支付自己的工资,另一部分是他们的雇主因为提前预支原料和工资的全部资本的利润。”[i]在这个基础上,斯密认为:“资本的利润只不过是为了某种劳动,即监督和指挥某种劳动所支付的工资罢了。”[ii]可见,斯密认为利润实质上是资本所有者因为运用资本所得的工资报酬,而且利润率的大小实际上决定了收入分配的方式,因为工人工资和资本家利润是构成一定价值的两部分,是相互矛盾的,利润率的上升以工人工资的下降为前提。其中隐含着这样的逻辑:“利润率提高→收入分配方式改变→收入差距扩大。”

在初步定义了利润和利润率之后,斯密进一步认为:“只有两种情况会影响资本的利润:业务的令人愉快或令人不愉快;伴随业务的风险或安全。”[iii]就是说,利润率因为行业不同会有区别。但是,这种区别是不稳定的,资本的一般竞争会导致行业利润率的平均化,最终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个“一般比率或平均比率。”[iv]同时,斯密认为竞争使行业利润率有降低的趋势。斯密认为一般利润率应该与利息保持适当的比例,不合理的高利润率容易抬高商品的价格,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全面的通货膨胀:“如果这些工人的所有不同雇主的利润都提高5%的话,那么商品价格中属于利润的那部分,通过所有的制造阶段,就会按几何级数依次提高。在抬高商品的价格中,提高工资所起的作用与单利在债务积累中所起的作用相同;而利润的提高则与复利所起的作用相同。”[v]可见,虽然斯密并没有提出通货膨胀的概念,但是通过他的论述,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的一条逻辑路径:“利润率提高→各行业利润率普遍提高→商品价格水平普遍上涨→通货膨胀。”

大卫·李嘉图基本继承了斯密关于利润、利润率的学说,同样承认行业利润率的平均化趋势和利润率降低的趋势:“我们已经证明,不同用途的资本利润相互保持一种比例,并有朝同一程度和同一方向变动的趋势。”[vi]“正是这种调整商品交换价值的竞争,才使得在支付生产所需的劳动工资和维持资本原有效率所需支出的一切费用之后,使余下的价值或剩余部分在各行业中与所投入的资本价值成比例。”[vii]李嘉图更加肯定利润和工资的对立,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李嘉图肯定地写道:“商品的全部价值仅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构成资本利润;另一部分构成劳动工资。”[viii]“工资上涨不会提高商品价格,但必然会降低利润。”[ix]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反过来说,不难得出:“利润率提高→收入分配方式改变→收入差距扩大。”

约翰·穆勒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中是这样定义利润的:“资本家在其支出的费用得到补偿之后,一般会有些剩余。这种剩余的金额,就是他们的利润,就是由其资本获得的纯收入。”“资本的总利润,即生产资金提供者的所得,必须符合以下三种目的,即对节欲给予足够的补偿,进行风险赔偿,并偿付实行监督所需劳动和手腕的报酬”[x]可见,穆勒发展了斯密关于利润本质的学说。而且,穆勒认为对资本家的报酬的大小(行业利润率)受两种因素的影响:“一种事业更有吸引力或者更为厌恶”,“商人或生产者的劳动和技能”。[xi]在行业利润率平均化方面,约翰·穆勒认为,随着资本在利润率本不相同的行业间的流动,使得:“各种不同行业的利润期望值,就长期来说,是不可能有很大差别的,即各种不同行业的利润期望值,一般虽是左右摆动的,但总会趋向于共同的平均点。”[xii]穆勒对行业利润率理论有了比斯密和李嘉图更详尽的阐述,也更加肯定了李嘉图“利润率取决于工资”的论断:“工资下跌则利润率上升,工资上升则利润率下跌。”[xiii]因此,从穆勒的理论体系中也能推演出“利润率提高→收入分配方式改变→收入差距扩大”的传导路径。

2、马克思对利润、利润率的观点

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对利润、利润率的观点,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出发,对有关利润率的理论作了创造性的阐释。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由工人生产出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利润率被定义为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用数学公式的形式表示为:

[xiv]

(p’为利润率,m为剩余价值,C为预付资本,c为不变资本,v为可变资本)

从公式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工人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率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的转化是符合逻辑的,但是马克思之前的资本主义古典经济学家却混淆了这一基本的逻辑事实,造成了生产过程中已经发生的主体和客体的颠倒。“李嘉图学派认为利润率的规律直接表现为剩余价值的规律,或者相反,完全是一种荒谬的尝试。”[xv]马克思认为,利润率只不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资本家为了掩盖其剥削工人这一事实的工具。剩余价值率是以可变资本即活劳动为基础的,衡量剥削程度的大小;利润率是以全部预付资本为基础的,衡量资本增值程度的大小。通过对比剩余价值的公式可以看到,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在数量上并不相同:

[xvi]

(m’为利润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

但是,“尽管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在数量上不同,而剩余价值和利润实际上是一回事并且数量上也相等,利润只是剩余价值的一个转化形式,在这个形式中,剩余价值的起源和它存在的秘密被掩盖了,被抹杀了,实际上,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而剩余价值只有通过分析才得以从利润中剥离出来。”[xvii]所以,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在本质上体现的仍是一种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利润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剥削程度的严重与否,利润率过高意味着剥削的严重。把马克思的这一理论稍加引申,便可以得出:“利润率提高→收入分配方式改变→收入差距扩大”的逻辑路径。

在利润率平均化方面,为了科学论述利润率的平均化,马克思创造性地引入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在不同的生产部门(行业),在剩余价值率即剥削程度相等的情况下,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利润率是很不相同的。在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利润率较低;而在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部门,利润率较高。但是,等量的资本要求等量的利润,社会竞争使资本在不同的行业间流动,不同行业的利润率最终趋向于平均化,而且行业利润率有降低的趋势。

社会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商品在市场上可能高于或者低于价值出售,这时是剩余价值在不同行业、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是不同行业之间分割剩余价值的比率的变更——资本有机构成低的行业向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让渡了一部分剩余价值,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对资本有机构成低的行业存在剥削。

从马克思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两点:第一,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在本质上仍然体现一种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利润率的高低决定着剥削程度的大小。第二,在行业利润率平均化过程中,不同行业的资本家作为一个总体,对整个工人阶级进行剥削,平均利润率反映资本家总体和工人阶级的分配关系。因此,行业利润率对于收入分配方式,进而对于不同阶级的收入水平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可见,从马克思关于利润率和行业利润率平均化的学说中可以推演出这样的逻辑路径:“提高利润率→收入分配方式改变→收入差距扩大”。这个路径和前述的路径在范围上有所扩展,“收入分配方式改变”不再仅仅是指在某个企业、某个行业内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收入分配方式的改变,也指全社会范围内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高利润率行业和低利润率行业之间收入分配方式的改变。

3、现代经济学者对利润、利润率的观点

尽管资本主义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克思都承认行业利润平均化和利润率降低的趋势,但是,国内经济学界对于行业利润率平均化学说的有效性一直存在争论。一些经济学家和学者认为利润率有非平均化的趋势,也有经济学家认为利润率平均化的规律仍然存在。这一点有重要的意义,它决定着作者提出的逻辑路径是否成立,即决定着“行业利润率对收入差距扩大和通货膨胀有重要影响”的正确性。

认为行业利润率有非平均化趋势的经济学者有龚维敬、郑志国、罗朝晖、袁庆明等。郑志国撰文指出,利润率的平均化至少有四个隐含条件:第一,资本能够在各行业之间自由转移,不存在进入和退出障碍。第二,投资者要掌握充分的信息,了解各行业的利润率,并能准确预见今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趋势。第三,社会对各行业产品的需求不变,或者需求变化不抵消供给变化的作用。第四,各行业生产成本不变,或生产成本变化不抵消供给变化的作用。[xviii]可见,行业利润率的平均化必须具备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成熟市场主体,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必然导致行业利润的非平均化。郑志国还对国内外一些行业做了实证研究,认为行业利润率不但没有平均化的现象,反而有行业利润率不断扩大的趋势。罗朝晖也认为,马克思行业利润率平均化的理论是在一定历史和社会条件下的特殊规律,并不是所有社会的普遍规律。

以刘涤源为代表的另一派经济学者认为,虽然垄断的出现使资本主义的运行方式发生了极大地变化,但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垄断资本的基本运行方式没有改变,行业利润率平均化的规律仍然是正确的。所变化的是行业利润率平均化的作用范围和形式,长期来看,利润率在大多数行业间都有平均化的趋势。邹升平是国内经济学者中较早提出“从利润率非平均化角度看待收入差距”问题的。他认为利润率在行业间差距过大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并主张促进行业利润率平均化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有效措施。但是,邹升平对收入差距的分析局限在行业间个人工资收入差距上,在分析原因时也仅仅强调了“垄断”对利润率非平均化和收入差距的负面作用,并没有上升到“收入分配方式”的层面。

作者认为,行业利润率平均化的规律是一条普遍适用的经济规律,对于任何的时代、任何的社会制度都是有效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是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行业利润率平均化规律的存在,原本差距较大的行业利润率在竞争的作用会逐渐缩小,而且会逐渐降低,不同行业获得类似的、合理的利润率,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逐渐缩小,行业内资本所有者和工人的收入分配差距也逐渐缩小,最终形成各个行业、不同阶级的经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趋于合理的局面。不同行业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也可以避免因各行业普遍追逐高利润率而造成的通货膨胀。可见,行业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对经济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作者认为,正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行业利润率非平均化,违背了行业利润率平均化规律,才造成了贫富差距过大和通货膨胀的严重问题。

二、中国行业利润率研究目的和分析框架

本文在分析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关于行业利润率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行业利润率非平均化对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和通货膨胀的作用路径,并运用这一路径对中国行业利润率现状进行分析,力图证明这一路径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从而以一个新视角指出造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和通货膨胀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作者认为,行业利润率非平均化,行业间利润率相差过大,是造成我国收入差距扩大和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结合上文中对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克思理论的引申和总结,再加以汇总和整理,利润率非平均化对收入差距和通货膨胀的作用机制是:

第一条路径普遍暗含在在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克思那里的学说里,只是他们没有明确予以提出。对于第二条路径,不管是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克思都很少有涉及和论述,只是在斯密的《国富论》里有一小段的论述。作者认为这条路径在我国的作用非常明显,需要特别加以分析,以对我国的通货膨胀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中国的行业利润率、高利润行业及其影响

1、中国行业利润率非平均化现状

我国目前行业利润率非平均化现象比较严重,行业间利润率相差较大。处于产业链上游的能源、资源、房地产、公路等行业,利润率较高;而众多民营的、规模小的、竞争较为充分的轻工业、第三产业,其利润率较低。

所谓完善利润率形成机制是指依赖成熟的市场机制,在资本的竞争中实现利润率平均化的机制。我国目前的尚处于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市场的成熟程度远不及西方历经数百年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国有垄断企业较多,再加上我国财务制度不完善、税收制度不合理、法律领域尚有许多空白,郑志国所列述的利润平均化的隐含条件尚不具备。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利润率在行业间存在适当差距本属正常,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能起到积极地作用。但利润率差距过大就会产生贫富差距拉大、通货膨胀等情况。特别是处于产业链上游的能源、资源房、地产等行业,它们虚高的利润率对推高物价、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效应就更加明显。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xix]

2、我国典型高利润率行业及其现状

每年,东方早报都要与某网站社区联合举行“3·15暴利行业揭秘大调查”,房地产、高速公路、医药、殡葬、通讯、教育等都是“十大暴利行业排行榜”上的常客,广大普通的劳动者都必须要为这些高利润率行业所造成物价普遍上涨和贫富差距扩大埋单。房地产业、通信业、高速公路业就是其中的典型。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房地产的价格以极快的速度逐年上涨,在短短的几年之内,民众就经历了房子从生活必需品到奢侈品的转变。造成高房价的原因有许多,比如土地价格过高、住房需求旺盛、土地资源稀缺、投机者炒作等等。但是,所有这些因素都不足以使房价虚高到今天的程度,造成高房价最大的原因是房地产商对高利润率的追逐。由于我国财务制度和统计制度的不健全和不透明,房地产行业真实的利润率难以统计。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杨红旭对媒体表示,房地产行业的整体利润率保守估计在30%-40%之间,这是基于房地产公司自己公布的财务报表计算出来的。但是考虑到我国财务制度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房地产商可能通过转移利润、粉饰报表等手段隐藏大量利润,所以房地产行业真实的利润率肯定更高,个别房地产商的利润率甚至可以超过100%。相比而言,美国2006年房地产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7%,而且目前仍在回落。按照西方的发展经验,一个成熟的行业,利润率应该维持在10%左右,例如我国工业在07年的平均利润率是7.43%,06年也只有6.74%[xx]。按照这一标准,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暴利行业,远高于国内其它大多数行业[xxi]。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公开年报,数据截止时间2008年3月31

作为国内最大的移动通讯企业,中国移动公司已经连续9年进入全球500强企业行列。2007年中国移动的纯利润接近900亿人民币,利润率达到26%;08年中国移动盈利突破1000亿人民币,利润率超过30%。而世界电信业平均盈利水平大约是10%,在美国只有1%。可见中国移动的暴利程度比房地产有过之而无不及。

医药和高速公路也是暴利排行榜上的常客,广受诟病。根据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统计,在08年毛利润率排名前20名的上市公司之中,有5家医药类上市公司,占1/4。在07年毛利润率排名前15的上市公司中,以高速公路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就有5家,占1/3!

表格208年毛利润率排名前二十的上市公司中的医药类上市公司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公开年报,数据截止时间2008年3月31

房地产、通信、医药、高速公路等行业利润率远高于制造业等其他行业,而且还有不断上涨的趋势。人民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这些行业利润率增长的速度,其他行业利润率也在不断缩水。这些都意味着高利润率行业对劳动大众和其它弱势行业的剥削在日益加重,社会财富日益向利润率虚高行业聚集,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再加上高利润率行业对物价的推高,对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极大的弊害。

3、中国高利润率行业对收入差距和通货膨胀的影响

(1)、造成行业内部贫富差距的拉大。

按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和马克思的理论,利润和工资是对立的,利润率的相对提高必然以劳动工资的相对下降为前提。亚当·斯密也认为高利润会产生富人对穷人的剥削:“在每一个不同的行业里,对穷人的压迫必然会形成富人的垄断,富人通过将全部经营所得攫为己有,使他们自己获得极大的利润。”[xxiii]以房地产行业为例,2008年华远地产支付职工薪酬为7343万元,归属其股东净利润为4.04亿元,职工薪酬只占股东净利润的18%多一些。[xxiv]在我国劳动力冗余情况下,工资增长相对较慢,利润率的增长就直接表现为有产者获得收入的增加,所以利润率的上涨必然直接拉大行业内部资产所有者和职工的收入差距。

(2)、造成行业间收入差距的拉大。

根据马克思对各个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和社会利润在各个行业间分配的原理,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产业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较少,利润率较低。但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的本性使得它们可以谋求高于自身应有的利润率。而资本有机构成低的行业部门不得不接受低于自身利润率的一个较低的利润率,把自己生产的价值无偿让渡给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部门。对这一现象,马克思论述道:“如果一个商品高于或低于它的价值出售,这时发生的只是剩余价值的另一种分配;这种不同的分配,即在不同个人之间分割剩余价值的比率的变更,既丝毫不会改变剩余价值的大小,也丝毫不会改变剩余价值的性质。”[xxv]可见,在社会平均利润率形成的条件下,存在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对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的剥削。我国的高利润率行业大多是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行业,在行业利润率相差过大的情况下,这种剥削就愈发严重了。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07年我国收入最高的行业的平均工资收入是收入最低行业的4.4倍。

表格42007年不同行业工资收入(单位:元)

(3)、高利润率行业会引起其他行业利润率普遍提高,造成通货膨胀。

高利润率行业--特别是处于产业链上游高利润率行业--会导致这些行业的产品价格虚高,加大产业链下游行业的成本压力。处于下游的行业必然要效仿上游高利润率行业,追求更高的利润率水平,以保持自己的盈利水平。这样会使这些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上涨,把成本的压力转嫁给更下游的产业或者直接转嫁给消费者。这样,追求高利润率的浪潮沿着产业链不断传递下去,形成从上游产业到下游产业阶梯式的利润率,整个社会的利润率水平普遍提高,价格水平也自然普遍上涨。这就是斯密所说的:“在抬高商品的价格中,提高工资所起的作用与单利在债务积累中所起的作用相同;而利润的提高则与复利所起的作用相同。”

(4)、高利润率行业会使货币投放速度加快,加剧通货膨胀。

像房地产等行业的高利润率和高价格,在一方面使得进入这些行业的资本大量增加,产生了许多投资的货币需求;另一方面使得普通劳动大众不得不采用信用消费的方式来购买相关商品[xxvi],大量的货币信贷需求于是产生了,银行也相应增加了货币投放的计划和速度。据统计,近些年我国货币投放量以每年15%-20%的速度在增加,这大大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再加上高杠杆效应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多,货币增速很容易超过社会财富的创造速度,造成通货膨胀。

(5)、通货膨胀的财富转移效应使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高利润率行业造成的通货膨胀使消费者必须支付出更多的货币,直接将消费者的收入转移到这些行业。例如,房地产商可以轻易地取得购房者积攒了大半生的积蓄,使购房者在一夜之间从中产阶级沦为赤贫[xxviii]。这样,社会财富就会不断地转移到少数高利润率行业,加剧了贫富差距的拉大。

数据来源:王祖祥张奎孟勇“中国基尼系数的估算研究”《经济评论》2009,(3)P19

4、结论

我国目前行业利润率平均化的机制还很不完善,行业利润率非平均化比较严重,对于收入分配方式和物价稳定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高利润率行业对于收入差距扩大和通货膨胀的作用更为明显。这与作者提出的利润率非平均化对收入差距扩大和通货膨胀的逻辑路径是吻合的。因此,我国行业利润率的非平均化,部分行业利润率过高,是我国收入差距扩大和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应该予以重视和治理。

四、规范行业利润率的政策建议

1、综合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管理和规范行业利润率。

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严格限制高利润率行业的利润率。基于不同的行业规定不同的利润率标准,缩小行业之间的利润率差距。规范利润率并不等于所有行业的利润率都要统一,也要考虑不同行业的风险和地位,考虑供求关系和地区人均收入差异。利润率的规定和调整最终要参考人民的收入水平,利润率的增长要和人民收入水平的增长成比例。

这一措施并不违反市场原则,因为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实现利润率的平均化的条件,但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完善的市场条件。按照我国的国情,强有力的调节机制是我国经济体制的一大特色,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完成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的状态。

2、完善财税制度,使对利润率的监控和管制有完善的技术基础。

财务信息是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是保证政府做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我国目前执行的财务制度与国际基本接轨,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之中,经济环境不断变迁,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旧的制度存在许多漏洞可钻,亟待完善。

在税务制度方面,我国的对企业的税率较高,企业的负担较大,这也是企业追求高利润率和财务失真的原因之一。所以应对企业降低税率,降低其成本压力,使其有遵守规定的利润率的激励。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亚当·斯密.国富论[M].唐日松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3]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周洁,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M].胡企林朱泱赵荣潜桑炳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威廉·汤普逊.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M].何慕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萨伊[法].政治经济学概论[M].陈福生陈振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7]贾利军赵瑾璐.创新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8]逢锦聚.政治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邹升平.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成因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9,(2).

[10]郑志国.析利润率平均化和非平均化趋势[J].经济学家:2001,(2).

[11]王祖祥张奎孟勇.中国基尼系数的估算研究[J].经济评论:2009,(3).

[12]冯继康乔万敏.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率与生产价格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3,(3).

[13]谢飞孙方成.论基尼系数与社会公平[J].重庆大学学报:2006,(12).

利润率范文篇3

[关键词]环境规制;企业利润率;技术创新

一、引言

从20世纪7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开始,人们在加强环境规制治理工业污染的同时,就对环境规制政策实施可能对企业生产率和利润率等带来的影响,给与了极大的关注。对于环境规制与企业利润率的关系,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环境规制将导致企业效益的下降。由于环境规制要求企业投资于污染防治或者缴纳污染税费,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这不仅会使得生产率下降,而且会造成产出减少、价格提高和利润率的降低。此外,环境投资还可能挤占企业的其他生产性、盈利性投资,从而对企业的利润率产生不利影响。第二种观点认为,合理设置的环境规制政策通过刺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后一观点由迈克尔·波特等人(1991)提出,被称为“波特”假说。他们认为,恰当设计的环境规制政策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产生创新补偿作用,弥补甚至超过环境规制给企业生产成本和利润率等带来的不利影响,达到环境绩效和企业经济绩效同时改进的“双赢”状态。

虽然众多学者对环境规制与企业利润率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但是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Branlnnulun,FareandGrosskopf(1995)使用1989年和1990年41家瑞典纸浆和造纸企业数据,采用非参数的技术模型比较了受规制与不受规制下企业利润的不同,结果发现,有些企业由于环境规制导致利润下降,也有些企业利润不受规制的影响。Sancho,TadeoandMartinez(2000)使用效率指数对西班牙木制品和家具制造企业在环境规制下的产出和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环境规制对产出和生产效率都有负的影响。AJpay,BuccolaandKerkvliet(2002)使用利润函数考察了环境规制对美国和墨西哥食品加工企业利润率和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在1971—1994年间,环境规制对墨西哥食品加工企业的利润率影响为负,但是对生产率的影响为正;环境规制对美国食品加工企业的利润率影响不显著,对生产率有负的影响。黄德春和刘志彪(2006)通过在Robert模型中引入技术系数,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在给企业带来直接费用的同时,也会激发一定程度的技术创新,部分或全部地抵消这些成本,因此,环境规制可以同时减少污染和提高生产效率。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工业污染防治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间的权衡问题,这就要求环境规制政策在达到污染防治目标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企业利润率等的不利影响,甚至达到污染控制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双赢”目标。因此,研究环境规制与我国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使用我国36个工业行业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并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二、模型与数据

我们采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考察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选择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作为利润率的指标。由于影响企业利润率的因素很多,需要在模型中加以控制,我们的控制变量主要是企业规模。我们对模型采用双对数形式,这样可缓解变量的多重共线性和方程的异方差性。建立的基本回归模型为:销售利润率,Cost是成本费用利润率,Size是企业规模,e是随机干扰项。具体而言,上述计量模型中各变量的含义如下:

1销售利润率:反映产品销售利润的实现程度,是衡量企业销售收入收益水平的指标。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收入×100%。

2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企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反映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x100%。

3环境规制强度:对于环境规制强度(EnvironmentalRegulationIntensity)的衡量,学者们倾向采用污染治理支出和成本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衡量指标。原因在于,当企业面临较严格的环境规制时,会花费较多的支出和成本在污染治理上,污染治理成本和支出会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而增加,所以,使用污染治理支出和成本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面对的环境规制强度。因此,我们采用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成本)作为企业环境规制强度的衡量指标。由于对于不同生产规模的企业,相同污染治理成本的意义是不同的,对企业的成本负担而言也不同,所以,衡量环境规制强度必须考虑企业规模的差异。我们将污染治理成本除以企业产值以消除这种差异,即以每千元工业产值的污染治理成本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衡量指标,计算公式为:环境规制强度(元/千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成本÷工业产值)×1000。

4企业规模:采用工业总产值作为企业规模的测量指标。企业的生产总规模(生产能力)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率,所以将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以避免估计偏误。

我们选取的是我国36个工业行业~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环境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及工业总产值,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公布的36个行业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等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到;环境规制强度是根据《中国环境年鉴》中公布的各行业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污染排放及处理情况中的有关数据计算得到的。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下表:

三、结果与分析

由于企业利润率对环境规制强度的反应可能有滞后期,所以我们分别考察环境规制强度对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即期和滞后1、2期的影响。我们使用Eviews5.0提供的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具体结果见表2。

据表2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1)环境规制对销售利润率没有显著的正向或负向的影响,但是对滞后1期的成本费用利润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强度每提高1%,成本费用利润率增加0.11%。

(2)企业规模对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

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规模每提高1%,二者分别增加0.28%和0.14%。

实证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并没有产生不利的影响,反而从长期看对企业利润率有一定程度的正效应。根据波特等人的观点,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合理设置的环境规制政策,能够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改进的信息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使企业在面对较高污染治理成本时,投资于创新活动以满足规制政策的要求,从而产生创新补偿效应。创新补偿效应包括产品(创新)补偿和生产过程(创新)补偿,通过产品补偿增加产品价值或降低产品成本;通过过程补偿导致产出增加或投入要素的降低等。这些创新补偿效应甚至会超过由环境规制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为了考察环境规制对我国企业利润率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否来源于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我们采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考察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建立的基本回归模型为:Log(Patentit)=a+p1Log(ERIi。)+p2Log(sEll)+p3Log(sPjt)+8it。

在模型中,我们采用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Patent)作为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专利数作为反映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科技实力的一种度量,专利活动的规模和水平,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控制变量包括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sE)和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sP)。技术创新过程就是一个利用各种资源(包括科技人员、设备、资金等)创造出一种新知识的过程。资金投入是进行科技活动的基础,也是影响技术创新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用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sE)表示资金投入;科技人员是开展科学技术活动的核心力量,也是衡量科技进步程度的重要因素,我们用科技活动人员数来衡量技术创新的人力投入(sP)。

我们使用我国36个工业行业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估计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数据要来源于《中国环境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我们使用Eviews5.0提供的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具体结果见表3。

根据上述回归结果可以得出,环境规制对企业拥有专利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强度每提高1%,专利数增加0.23%,表明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激励作用。正是由于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促进作用,从而弥补并超过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成本等产生的不利影响,导致了企业利润率的提高。

四、结语

本文运用我国36个工业行业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境规制政策在中长期对我国工业企业利润率有一定的正向影响,导致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是,环境规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弥补并超过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成本等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导致了企业利润率的提高。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可以得出如下政策建议:

利润率范文篇4

摘要:本文从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出发,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造成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和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的现象,提出行业利润率非平均化,部分行业利润率过高,是造成我国贫富差距和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作者结合马克思和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利润率的相关学说,提出了利润率对贫富差距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路径,分析了我国行业利润率的现实及其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问题和不安定因素,如通货贫富差距过大、膨胀水平较高等。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是基于西方经济学予以分析和解释的,基于政治经济学角度的分析和对策相对较少。

一、行业利润率理论源流梳理

1、古典经济学对利润、利润率的观点

利润、利润率是狭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概念和研究范畴,各个时代、各个学派的经济学家都对其做了重点的论述。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将工人使原料增加的价值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支付自己的工资,另一部分是他们的雇主因为提前预支原料和工资的全部资本的利润。”[i]在这个基础上,斯密认为:“资本的利润只不过是为了某种劳动,即监督和指挥某种劳动所支付的工资罢了。”[ii]可见,斯密认为利润实质上是资本所有者因为运用资本所得的工资报酬,而且利润率的大小实际上决定了收入分配的方式,因为工人工资和资本家利润是构成一定价值的两部分,是相互矛盾的,利润率的上升以工人工资的下降为前提。其中隐含着这样的逻辑:“利润率提高→收入分配方式改变→收入差距扩大。”

在初步定义了利润和利润率之后,斯密进一步认为:“只有两种情况会影响资本的利润:业务的令人愉快或令人不愉快;伴随业务的风险或安全。”[iii]就是说,利润率因为行业不同会有区别。但是,这种区别是不稳定的,资本的一般竞争会导致行业利润率的平均化,最终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个“一般比率或平均比率。”[iv]同时,斯密认为竞争使行业利润率有降低的趋势。斯密认为一般利润率应该与利息保持适当的比例,不合理的高利润率容易抬高商品的价格,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全面的通货膨胀:“如果这些工人的所有不同雇主的利润都提高5%的话,那么商品价格中属于利润的那部分,通过所有的制造阶段,就会按几何级数依次提高。在抬高商品的价格中,提高工资所起的作用与单利在债务积累中所起的作用相同;而利润的提高则与复利所起的作用相同。”[v]可见,虽然斯密并没有提出通货膨胀的概念,但是通过他的论述,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的一条逻辑路径:“利润率提高→各行业利润率普遍提高→商品价格水平普遍上涨→通货膨胀。”

大卫·李嘉图基本继承了斯密关于利润、利润率的学说,同样承认行业利润率的平均化趋势和利润率降低的趋势:“我们已经证明,不同用途的资本利润相互保持一种比例,并有朝同一程度和同一方向变动的趋势。”[vi]“正是这种调整商品交换价值的竞争,才使得在支付生产所需的劳动工资和维持资本原有效率所需支出的一切费用之后,使余下的价值或剩余部分在各行业中与所投入的资本价值成比例。”[vii]李嘉图更加肯定利润和工资的对立,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李嘉图肯定地写道:“商品的全部价值仅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构成资本利润;另一部分构成劳动工资。”[viii]“工资上涨不会提高商品价格,但必然会降低利润。”[ix]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反过来说,不难得出:“利润率提高→收入分配方式改变→收入差距扩大。”

约翰·穆勒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中是这样定义利润的:“资本家在其支出的费用得到补偿之后,一般会有些剩余。这种剩余的金额,就是他们的利润,就是由其资本获得的纯收入。”“资本的总利润,即生产资金提供者的所得,必须符合以下三种目的,即对节欲给予足够的补偿,进行风险赔偿,并偿付实行监督所需劳动和手腕的报酬”[x]可见,穆勒发展了斯密关于利润本质的学说。而且,穆勒认为对资本家的报酬的大小(行业利润率)受两种因素的影响:“一种事业更有吸引力或者更为厌恶”,“商人或生产者的劳动和技能”。[xi]在行业利润率平均化方面,约翰·穆勒认为,随着资本在利润率本不相同的行业间的流动,使得:“各种不同行业的利润期望值,就长期来说,是不可能有很大差别的,即各种不同行业的利润期望值,一般虽是左右摆动的,但总会趋向于共同的平均点。”[xii]穆勒对行业利润率理论有了比斯密和李嘉图更详尽的阐述,也更加肯定了李嘉图“利润率取决于工资”的论断:“工资下跌则利润率上升,工资上升则利润率下跌。”[xiii]因此,从穆勒的理论体系中也能推演出“利润率提高→收入分配方式改变→收入差距扩大”的传导路径。

2、马克思对利润、利润率的观点

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对利润、利润率的观点,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出发,对有关利润率的理论作了创造性的阐释。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由工人生产出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利润率被定义为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用数学公式的形式表示为:

[xiv]

(p’为利润率,m为剩余价值,C为预付资本,c为不变资本,v为可变资本)

从公式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工人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率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的转化是符合逻辑的,但是马克思之前的资本主义古典经济学家却混淆了这一基本的逻辑事实,造成了生产过程中已经发生的主体和客体的颠倒。“李嘉图学派认为利润率的规律直接表现为剩余价值的规律,或者相反,完全是一种荒谬的尝试。”[xv]马克思认为,利润率只不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资本家为了掩盖其剥削工人这一事实的工具。剩余价值率是以可变资本即活劳动为基础的,衡量剥削程度的大小;利润率是以全部预付资本为基础的,衡量资本增值程度的大小。通过对比剩余价值的公式可以看到,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在数量上并不相同:

[xvi]

(m’为利润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

但是,“尽管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在数量上不同,而剩余价值和利润实际上是一回事并且数量上也相等,利润只是剩余价值的一个转化形式,在这个形式中,剩余价值的起源和它存在的秘密被掩盖了,被抹杀了,实际上,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而剩余价值只有通过分析才得以从利润中剥离出来。”[xvii]所以,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在本质上体现的仍是一种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利润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剥削程度的严重与否,利润率过高意味着剥削的严重。把马克思的这一理论稍加引申,便可以得出:“利润率提高→收入分配方式改变→收入差距扩大”的逻辑路径。

在利润率平均化方面,为了科学论述利润率的平均化,马克思创造性地引入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在不同的生产部门(行业),在剩余价值率即剥削程度相等的情况下,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利润率是很不相同的。在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利润率较低;而在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部门,利润率较高。但是,等量的资本要求等量的利润,社会竞争使资本在不同的行业间流动,不同行业的利润率最终趋向于平均化,而且行业利润率有降低的趋势。

社会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商品在市场上可能高于或者低于价值出售,这时是剩余价值在不同行业、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是不同行业之间分割剩余价值的比率的变更——资本有机构成低的行业向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让渡了一部分剩余价值,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对资本有机构成低的行业存在剥削。

从马克思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两点:第一,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在本质上仍然体现一种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利润率的高低决定着剥削程度的大小。第二,在行业利润率平均化过程中,不同行业的资本家作为一个总体,对整个工人阶级进行剥削,平均利润率反映资本家总体和工人阶级的分配关系。因此,行业利润率对于收入分配方式,进而对于不同阶级的收入水平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可见,从马克思关于利润率和行业利润率平均化的学说中可以推演出这样的逻辑路径:“提高利润率→收入分配方式改变→收入差距扩大”。这个路径和前述的路径在范围上有所扩展,“收入分配方式改变”不再仅仅是指在某个企业、某个行业内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收入分配方式的改变,也指全社会范围内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高利润率行业和低利润率行业之间收入分配方式的改变。

3、现代经济学者对利润、利润率的观点

尽管资本主义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克思都承认行业利润平均化和利润率降低的趋势,但是,国内经济学界对于行业利润率平均化学说的有效性一直存在争论。一些经济学家和学者认为利润率有非平均化的趋势,也有经济学家认为利润率平均化的规律仍然存在。这一点有重要的意义,它决定着作者提出的逻辑路径是否成立,即决定着“行业利润率对收入差距扩大和通货膨胀有重要影响”的正确性。

认为行业利润率有非平均化趋势的经济学者有龚维敬、郑志国、罗朝晖、袁庆明等。郑志国撰文指出,利润率的平均化至少有四个隐含条件:第一,资本能够在各行业之间自由转移,不存在进入和退出障碍。第二,投资者要掌握充分的信息,了解各行业的利润率,并能准确预见今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趋势。第三,社会对各行业产品的需求不变,或者需求变化不抵消供给变化的作用。第四,各行业生产成本不变,或生产成本变化不抵消供给变化的作用。[xviii]可见,行业利润率的平均化必须具备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成熟市场主体,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必然导致行业利润的非平均化。郑志国还对国内外一些行业做了实证研究,认为行业利润率不但没有平均化的现象,反而有行业利润率不断扩大的趋势。罗朝晖也认为,马克思行业利润率平均化的理论是在一定历史和社会条件下的特殊规律,并不是所有社会的普遍规律。

以刘涤源为代表的另一派经济学者认为,虽然垄断的出现使资本主义的运行方式发生了极大地变化,但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垄断资本的基本运行方式没有改变,行业利润率平均化的规律仍然是正确的。所变化的是行业利润率平均化的作用范围和形式,长期来看,利润率在大多数行业间都有平均化的趋势。邹升平是国内经济学者中较早提出“从利润率非平均化角度看待收入差距”问题的。他认为利润率在行业间差距过大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并主张促进行业利润率平均化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有效措施。但是,邹升平对收入差距的分析局限在行业间个人工资收入差距上,在分析原因时也仅仅强调了“垄断”对利润率非平均化和收入差距的负面作用,并没有上升到“收入分配方式”的层面。

作者认为,行业利润率平均化的规律是一条普遍适用的经济规律,对于任何的时代、任何的社会制度都是有效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是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行业利润率平均化规律的存在,原本差距较大的行业利润率在竞争的作用会逐渐缩小,而且会逐渐降低,不同行业获得类似的、合理的利润率,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逐渐缩小,行业内资本所有者和工人的收入分配差距也逐渐缩小,最终形成各个行业、不同阶级的经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趋于合理的局面。不同行业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也可以避免因各行业普遍追逐高利润率而造成的通货膨胀。可见,行业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对经济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作者认为,正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行业利润率非平均化,违背了行业利润率平均化规律,才造成了贫富差距过大和通货膨胀的严重问题。

二、中国行业利润率研究目的和分析框架

本文在分析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关于行业利润率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行业利润率非平均化对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和通货膨胀的作用路径,并运用这一路径对中国行业利润率现状进行分析,力图证明这一路径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从而以一个新视角指出造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和通货膨胀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作者认为,行业利润率非平均化,行业间利润率相差过大,是造成我国收入差距扩大和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结合上文中对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克思理论的引申和总结,再加以汇总和整理,利润率非平均化对收入差距和通货膨胀的作用机制是:

第一条路径普遍暗含在在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克思那里的学说里,只是他们没有明确予以提出。对于第二条路径,不管是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克思都很少有涉及和论述,只是在斯密的《国富论》里有一小段的论述。作者认为这条路径在我国的作用非常明显,需要特别加以分析,以对我国的通货膨胀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中国的行业利润率、高利润行业及其影响

1、中国行业利润率非平均化现状

我国目前行业利润率非平均化现象比较严重,行业间利润率相差较大。处于产业链上游的能源、资源、房地产、公路等行业,利润率较高;而众多民营的、规模小的、竞争较为充分的轻工业、第三产业,其利润率较低。

所谓完善利润率形成机制是指依赖成熟的市场机制,在资本的竞争中实现利润率平均化的机制。我国目前的尚处于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市场的成熟程度远不及西方历经数百年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国有垄断企业较多,再加上我国财务制度不完善、税收制度不合理、法律领域尚有许多空白,郑志国所列述的利润平均化的隐含条件尚不具备。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利润率在行业间存在适当差距本属正常,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能起到积极地作用。但利润率差距过大就会产生贫富差距拉大、通货膨胀等情况。特别是处于产业链上游的能源、资源房、地产等行业,它们虚高的利润率对推高物价、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效应就更加明显。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xix]

2、我国典型高利润率行业及其现状

每年,东方早报都要与某网站社区联合举行“3·15暴利行业揭秘大调查”,房地产、高速公路、医药、殡葬、通讯、教育等都是“十大暴利行业排行榜”上的常客,广大普通的劳动者都必须要为这些高利润率行业所造成物价普遍上涨和贫富差距扩大埋单。房地产业、通信业、高速公路业就是其中的典型。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房地产的价格以极快的速度逐年上涨,在短短的几年之内,民众就经历了房子从生活必需品到奢侈品的转变。造成高房价的原因有许多,比如土地价格过高、住房需求旺盛、土地资源稀缺、投机者炒作等等。但是,所有这些因素都不足以使房价虚高到今天的程度,造成高房价最大的原因是房地产商对高利润率的追逐。由于我国财务制度和统计制度的不健全和不透明,房地产行业真实的利润率难以统计。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杨红旭对媒体表示,房地产行业的整体利润率保守估计在30%-40%之间,这是基于房地产公司自己公布的财务报表计算出来的。但是考虑到我国财务制度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房地产商可能通过转移利润、粉饰报表等手段隐藏大量利润,所以房地产行业真实的利润率肯定更高,个别房地产商的利润率甚至可以超过100%。相比而言,美国2006年房地产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7%,而且目前仍在回落。按照西方的发展经验,一个成熟的行业,利润率应该维持在10%左右,例如我国工业在07年的平均利润率是7.43%,06年也只有6.74%[xx]。按照这一标准,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暴利行业,远高于国内其它大多数行业[xxi]。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公开年报,数据截止时间2008年3月31

作为国内最大的移动通讯企业,中国移动公司已经连续9年进入全球500强企业行列。2007年中国移动的纯利润接近900亿人民币,利润率达到26%;08年中国移动盈利突破1000亿人民币,利润率超过30%。而世界电信业平均盈利水平大约是10%,在美国只有1%。可见中国移动的暴利程度比房地产有过之而无不及。

医药和高速公路也是暴利排行榜上的常客,广受诟病。根据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统计,在08年毛利润率排名前20名的上市公司之中,有5家医药类上市公司,占1/4。在07年毛利润率排名前15的上市公司中,以高速公路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就有5家,占1/3!

表格208年毛利润率排名前二十的上市公司中的医药类上市公司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公开年报,数据截止时间2008年3月31

房地产、通信、医药、高速公路等行业利润率远高于制造业等其他行业,而且还有不断上涨的趋势。人民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这些行业利润率增长的速度,其他行业利润率也在不断缩水。这些都意味着高利润率行业对劳动大众和其它弱势行业的剥削在日益加重,社会财富日益向利润率虚高行业聚集,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再加上高利润率行业对物价的推高,对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极大的弊害。

3、中国高利润率行业对收入差距和通货膨胀的影响

(1)、造成行业内部贫富差距的拉大。

按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和马克思的理论,利润和工资是对立的,利润率的相对提高必然以劳动工资的相对下降为前提。亚当·斯密也认为高利润会产生富人对穷人的剥削:“在每一个不同的行业里,对穷人的压迫必然会形成富人的垄断,富人通过将全部经营所得攫为己有,使他们自己获得极大的利润。”[xxiii]以房地产行业为例,2008年华远地产支付职工薪酬为7343万元,归属其股东净利润为4.04亿元,职工薪酬只占股东净利润的18%多一些。[xxiv]在我国劳动力冗余情况下,工资增长相对较慢,利润率的增长就直接表现为有产者获得收入的增加,所以利润率的上涨必然直接拉大行业内部资产所有者和职工的收入差距。

(2)、造成行业间收入差距的拉大。

根据马克思对各个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和社会利润在各个行业间分配的原理,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产业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较少,利润率较低。但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的本性使得它们可以谋求高于自身应有的利润率。而资本有机构成低的行业部门不得不接受低于自身利润率的一个较低的利润率,把自己生产的价值无偿让渡给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部门。对这一现象,马克思论述道:“如果一个商品高于或低于它的价值出售,这时发生的只是剩余价值的另一种分配;这种不同的分配,即在不同个人之间分割剩余价值的比率的变更,既丝毫不会改变剩余价值的大小,也丝毫不会改变剩余价值的性质。”[xxv]可见,在社会平均利润率形成的条件下,存在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对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的剥削。我国的高利润率行业大多是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行业,在行业利润率相差过大的情况下,这种剥削就愈发严重了。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07年我国收入最高的行业的平均工资收入是收入最低行业的4.4倍。

表格42007年不同行业工资收入(单位:元)

(3)、高利润率行业会引起其他行业利润率普遍提高,造成通货膨胀。

高利润率行业--特别是处于产业链上游高利润率行业--会导致这些行业的产品价格虚高,加大产业链下游行业的成本压力。处于下游的行业必然要效仿上游高利润率行业,追求更高的利润率水平,以保持自己的盈利水平。这样会使这些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上涨,把成本的压力转嫁给更下游的产业或者直接转嫁给消费者。这样,追求高利润率的浪潮沿着产业链不断传递下去,形成从上游产业到下游产业阶梯式的利润率,整个社会的利润率水平普遍提高,价格水平也自然普遍上涨。这就是斯密所说的:“在抬高商品的价格中,提高工资所起的作用与单利在债务积累中所起的作用相同;而利润的提高则与复利所起的作用相同。”

(4)、高利润率行业会使货币投放速度加快,加剧通货膨胀。

像房地产等行业的高利润率和高价格,在一方面使得进入这些行业的资本大量增加,产生了许多投资的货币需求;另一方面使得普通劳动大众不得不采用信用消费的方式来购买相关商品[xxvi],大量的货币信贷需求于是产生了,银行也相应增加了货币投放的计划和速度。据统计,近些年我国货币投放量以每年15%-20%的速度在增加,这大大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再加上高杠杆效应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多,货币增速很容易超过社会财富的创造速度,造成通货膨胀。

(5)、通货膨胀的财富转移效应使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高利润率行业造成的通货膨胀使消费者必须支付出更多的货币,直接将消费者的收入转移到这些行业。例如,房地产商可以轻易地取得购房者积攒了大半生的积蓄,使购房者在一夜之间从中产阶级沦为赤贫[xxviii]。这样,社会财富就会不断地转移到少数高利润率行业,加剧了贫富差距的拉大。

数据来源:王祖祥张奎孟勇“中国基尼系数的估算研究”《经济评论》2009,(3)P19

4、结论

我国目前行业利润率平均化的机制还很不完善,行业利润率非平均化比较严重,对于收入分配方式和物价稳定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高利润率行业对于收入差距扩大和通货膨胀的作用更为明显。这与作者提出的利润率非平均化对收入差距扩大和通货膨胀的逻辑路径是吻合的。因此,我国行业利润率的非平均化,部分行业利润率过高,是我国收入差距扩大和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应该予以重视和治理。

四、规范行业利润率的政策建议

1、综合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管理和规范行业利润率。

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严格限制高利润率行业的利润率。基于不同的行业规定不同的利润率标准,缩小行业之间的利润率差距。规范利润率并不等于所有行业的利润率都要统一,也要考虑不同行业的风险和地位,考虑供求关系和地区人均收入差异。利润率的规定和调整最终要参考人民的收入水平,利润率的增长要和人民收入水平的增长成比例。

这一措施并不违反市场原则,因为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实现利润率的平均化的条件,但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完善的市场条件。按照我国的国情,强有力的调节机制是我国经济体制的一大特色,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完成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的状态。

2、完善财税制度,使对利润率的监控和管制有完善的技术基础。

财务信息是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是保证政府做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我国目前执行的财务制度与国际基本接轨,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之中,经济环境不断变迁,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旧的制度存在许多漏洞可钻,亟待完善。

在税务制度方面,我国的对企业的税率较高,企业的负担较大,这也是企业追求高利润率和财务失真的原因之一。所以应对企业降低税率,降低其成本压力,使其有遵守规定的利润率的激励。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亚当·斯密.国富论[M].唐日松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3]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周洁,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M].胡企林朱泱赵荣潜桑炳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威廉·汤普逊.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M].何慕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萨伊[法].政治经济学概论[M].陈福生陈振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7]贾利军赵瑾璐.创新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8]逢锦聚.政治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邹升平.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成因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9,(2).

[10]郑志国.析利润率平均化和非平均化趋势[J].经济学家:2001,(2).

[11]王祖祥张奎孟勇.中国基尼系数的估算研究[J].经济评论:2009,(3).

[12]冯继康乔万敏.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率与生产价格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3,(3).

[13]谢飞孙方成.论基尼系数与社会公平[J].重庆大学学报:2006,(12).

利润率范文篇5

[关键词]环境规制;企业利润率;技术创新

一、引言

从20世纪7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开始,人们在加强环境规制治理工业污染的同时,就对环境规制政策实施可能对企业生产率和利润率等带来的影响,给与了极大的关注。对于环境规制与企业利润率的关系,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环境规制将导致企业效益的下降。由于环境规制要求企业投资于污染防治或者缴纳污染税费,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这不仅会使得生产率下降,而且会造成产出减少、价格提高和利润率的降低。此外,环境投资还可能挤占企业的其他生产性、盈利性投资,从而对企业的利润率产生不利影响。第二种观点认为,合理设置的环境规制政策通过刺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后一观点由迈克尔·波特等人(1991)提出,被称为“波特”假说。他们认为,恰当设计的环境规制政策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产生创新补偿作用,弥补甚至超过环境规制给企业生产成本和利润率等带来的不利影响,达到环境绩效和企业经济绩效同时改进的“双赢”状态。

虽然众多学者对环境规制与企业利润率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但是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Branlnnulun,FareandGrosskopf(1995)使用1989年和1990年41家瑞典纸浆和造纸企业数据,采用非参数的技术模型比较了受规制与不受规制下企业利润的不同,结果发现,有些企业由于环境规制导致利润下降,也有些企业利润不受规制的影响。Sancho,TadeoandMartinez(2000)使用效率指数对西班牙木制品和家具制造企业在环境规制下的产出和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环境规制对产出和生产效率都有负的影响。AJpay,BuccolaandKerkvliet(2002)使用利润函数考察了环境规制对美国和墨西哥食品加工企业利润率和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在1971—1994年间,环境规制对墨西哥食品加工企业的利润率影响为负,但是对生产率的影响为正;环境规制对美国食品加工企业的利润率影响不显著,对生产率有负的影响。黄德春和刘志彪(2006)通过在Robert模型中引入技术系数,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在给企业带来直接费用的同时,也会激发一定程度的技术创新,部分或全部地抵消这些成本,因此,环境规制可以同时减少污染和提高生产效率。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工业污染防治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间的权衡问题,这就要求环境规制政策在达到污染防治目标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企业利润率等的不利影响,甚至达到污染控制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双赢”目标。因此,研究环境规制与我国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使用我国36个工业行业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并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二、模型与数据

我们采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考察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选择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作为利润率的指标。由于影响企业利润率的因素很多,需要在模型中加以控制,我们的控制变量主要是企业规模。我们对模型采用双对数形式,这样可缓解变量的多重共线性和方程的异方差性。建立的基本回归模型为:销售利润率,Cost是成本费用利润率,Size是企业规模,e是随机干扰项。具体而言,上述计量模型中各变量的含义如下:

1销售利润率:反映产品销售利润的实现程度,是衡量企业销售收入收益水平的指标。销售利润率(article/2010/0912/article_1649.html%)=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收入×100%。

2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企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反映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x100%。

3环境规制强度:对于环境规制强度(EnvironmentalRegulationIntensity)的衡量,学者们倾向采用污染治理支出和成本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衡量指标。原因在于,当企业面临较严格的环境规制时,会花费较多的支出和成本在污染治理上,污染治理成本和支出会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而增加,所以,使用污染治理支出和成本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面对的环境规制强度。因此,我们采用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成本)作为企业环境规制强度的衡量指标。由于对于不同生产规模的企业,相同污染治理成本的意义是不同的,对企业的成本负担而言也不同,所以,衡量环境规制强度必须考虑企业规模的差异。我们将污染治理成本除以企业产值以消除这种差异,即以每千元工业产值的污染治理成本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衡量指标,计算公式为:环境规制强度(元/千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成本÷工业产值)×1000。4企业规模:采用工业总产值作为企业规模的测量指标。企业的生产总规模(生产能力)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率,所以将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以避免估计偏误。

我们选取的是我国36个工业行业~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环境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及工业总产值,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公布的36个行业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等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到;环境规制强度是根据《中国环境年鉴》中公布的各行业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污染排放及处理情况中的有关数据计算得到的。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下表:

三、结果与分析

由于企业利润率对环境规制强度的反应可能有滞后期,所以我们分别考察环境规制强度对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即期和滞后1、2期的影响。我们使用Eviews5.0提供的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具体结果见表2。

据表2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1)环境规制对销售利润率没有显著的正向或负向的影响,但是对滞后1期的成本费用利润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强度每提高1%,成本费用利润率增加0.11%。

(2)企业规模对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

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规模每提高1%,二者分别增加0.28%和0.14%。

实证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并没有产生不利的影响,反而从长期看对企业利润率有一定程度的正效应。根据波特等人的观点,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合理设置的环境规制政策,能够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改进的信息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使企业在面对较高污染治理成本时,投资于创新活动以满足规制政策的要求,从而产生创新补偿效应。创新补偿效应包括产品(创新)补偿和生产过程(创新)补偿,通过产品补偿增加产品价值或降低产品成本;通过过程补偿导致产出增加或投入要素的降低等。这些创新补偿效应甚至会超过由环境规制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为了考察环境规制对我国企业利润率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否来源于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我们采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考察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建立的基本回归模型为:Log(Patentit)=a+p1Log(ERIi。)+p2Log(sEll)+p3Log(sPjt)+8it。公务员之家

在模型中,我们采用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Patent)作为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专利数作为反映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科技实力的一种度量,专利活动的规模和水平,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控制变量包括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sE)和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sP)。技术创新过程就是一个利用各种资源(包括科技人员、设备、资金等)创造出一种新知识的过程。资金投入是进行科技活动的基础,也是影响技术创新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用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sE)表示资金投入;科技人员是开展科学技术活动的核心力量,也是衡量科技进步程度的重要因素,我们用科技活动人员数来衡量技术创新的人力投入(sP)。

我们使用我国36个工业行业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估计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数据要来源于《中国环境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我们使用Eviews5.0提供的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具体结果见表3。

根据上述回归结果可以得出,环境规制对企业拥有专利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强度每提高1%,专利数增加0.23%,表明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激励作用。正是由于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促进作用,从而弥补并超过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成本等产生的不利影响,导致了企业利润率的提高。

四、结语

本文运用我国36个工业行业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境规制政策在中长期对我国工业企业利润率有一定的正向影响,导致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是,环境规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弥补并超过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成本等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导致了企业利润率的提高。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可以得出如下政策建议:

利润率范文篇6

[关键词]环境规制;企业利润率;技术创新

一、引言

从20世纪7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开始,人们在加强环境规制治理工业污染的同时,就对环境规制政策实施可能对企业生产率和利润率等带来的影响,给与了极大的关注。对于环境规制与企业利润率的关系,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环境规制将导致企业效益的下降。由于环境规制要求企业投资于污染防治或者缴纳污染税费,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这不仅会使得生产率下降,而且会造成产出减少、价格提高和利润率的降低。此外,环境投资还可能挤占企业的其他生产性、盈利性投资,从而对企业的利润率产生不利影响。第二种观点认为,合理设置的环境规制政策通过刺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后一观点由迈克尔·波特等人(1991)提出,被称为“波特”假说。他们认为,恰当设计的环境规制政策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产生创新补偿作用,弥补甚至超过环境规制给企业生产成本和利润率等带来的不利影响,达到环境绩效和企业经济绩效同时改进的“双赢”状态。

虽然众多学者对环境规制与企业利润率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但是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Branlnnulun,FareandGrosskopf(1995)使用1989年和1990年41家瑞典纸浆和造纸企业数据,采用非参数的技术模型比较了受规制与不受规制下企业利润的不同,结果发现,有些企业由于环境规制导致利润下降,也有些企业利润不受规制的影响。Sancho,TadeoandMartinez(2000)使用效率指数对西班牙木制品和家具制造企业在环境规制下的产出和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环境规制对产出和生产效率都有负的影响。AJpay,BuccolaandKerkvliet(2002)使用利润函数考察了环境规制对美国和墨西哥食品加工企业利润率和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在1971—1994年间,环境规制对墨西哥食品加工企业的利润率影响为负,但是对生产率的影响为正;环境规制对美国食品加工企业的利润率影响不显著,对生产率有负的影响。黄德春和刘志彪(2006)通过在Robert模型中引入技术系数,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在给企业带来直接费用的同时,也会激发一定程度的技术创新,部分或全部地抵消这些成本,因此,环境规制可以同时减少污染和提高生产效率。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工业污染防治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间的权衡问题,这就要求环境规制政策在达到污染防治目标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企业利润率等的不利影响,甚至达到污染控制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双赢”目标。因此,研究环境规制与我国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使用我国36个工业行业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并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二、模型与数据

我们采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考察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选择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作为利润率的指标。由于影响企业利润率的因素很多,需要在模型中加以控制,我们的控制变量主要是企业规模。我们对模型采用双对数形式,这样可缓解变量的多重共线性和方程的异方差性。建立的基本回归模型为:销售利润率,Cost是成本费用利润率,Size是企业规模,e是随机干扰项。具体而言,上述计量模型中各变量的含义如下:

1销售利润率:反映产品销售利润的实现程度,是衡量企业销售收入收益水平的指标。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收入×100%。

2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企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反映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x100%。

3环境规制强度:对于环境规制强度(EnvironmentalRegulationIntensity)的衡量,学者们倾向采用污染治理支出和成本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衡量指标。原因在于,当企业面临较严格的环境规制时,会花费较多的支出和成本在污染治理上,污染治理成本和支出会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而增加,所以,使用污染治理支出和成本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面对的环境规制强度。因此,我们采用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成本)作为企业环境规制强度的衡量指标。由于对于不同生产规模的企业,相同污染治理成本的意义是不同的,对企业的成本负担而言也不同,所以,衡量环境规制强度必须考虑企业规模的差异。我们将污染治理成本除以企业产值以消除这种差异,即以每千元工业产值的污染治理成本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衡量指标,计算公式为:环境规制强度(元/千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成本÷工业产值)×1000。4企业规模:采用工业总产值作为企业规模的测量指标。企业的生产总规模(生产能力)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率,所以将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以避免估计偏误。

我们选取的是我国36个工业行业~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环境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及工业总产值,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公布的36个行业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等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到;环境规制强度是根据《中国环境年鉴》中公布的各行业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污染排放及处理情况中的有关数据计算得到的。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下表:

三、结果与分析

由于企业利润率对环境规制强度的反应可能有滞后期,所以我们分别考察环境规制强度对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即期和滞后1、2期的影响。我们使用Eviews5.0提供的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具体结果见表2。

据表2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1)环境规制对销售利润率没有显著的正向或负向的影响,但是对滞后1期的成本费用利润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强度每提高1%,成本费用利润率增加0.11%。

(2)企业规模对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

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规模每提高1%,二者分别增加0.28%和0.14%。

实证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并没有产生不利的影响,反而从长期看对企业利润率有一定程度的正效应。根据波特等人的观点,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合理设置的环境规制政策,能够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改进的信息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使企业在面对较高污染治理成本时,投资于创新活动以满足规制政策的要求,从而产生创新补偿效应。创新补偿效应包括产品(创新)补偿和生产过程(创新)补偿,通过产品补偿增加产品价值或降低产品成本;通过过程补偿导致产出增加或投入要素的降低等。这些创新补偿效应甚至会超过由环境规制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为了考察环境规制对我国企业利润率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否来源于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我们采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考察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建立的基本回归模型为:Log(Patentit)=a+p1Log(ERIi。)+p2Log(sEll)+p3Log(sPjt)+8it。

在模型中,我们采用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Patent)作为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专利数作为反映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科技实力的一种度量,专利活动的规模和水平,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控制变量包括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sE)和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sP)。技术创新过程就是一个利用各种资源(包括科技人员、设备、资金等)创造出一种新知识的过程。资金投入是进行科技活动的基础,也是影响技术创新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用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sE)表示资金投入;科技人员是开展科学技术活动的核心力量,也是衡量科技进步程度的重要因素,我们用科技活动人员数来衡量技术创新的人力投入(sP)。

我们使用我国36个工业行业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估计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数据要来源于《中国环境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我们使用Eviews5.0提供的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具体结果见表3。

根据上述回归结果可以得出,环境规制对企业拥有专利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强度每提高1%,专利数增加0.23%,表明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激励作用。正是由于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促进作用,从而弥补并超过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成本等产生的不利影响,导致了企业利润率的提高。

四、结语

本文运用我国36个工业行业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境规制政策在中长期对我国工业企业利润率有一定的正向影响,导致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是,环境规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弥补并超过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成本等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导致了企业利润率的提高。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可以得出如下政策建议:

利润率范文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房地产;需求;利润率关系

Abstract:Fictitiousappreciationandrealestatemarkettradingvolumeofassetsisitmakerealestateopentraderbeginimpulseriseninpricetohavetostabilize,butfinancialcrisisandU.S.dollarhavedevaluedandalreadychangedtherelationofthedemandoftherealestatemarketandprofitrateinfact,tothisquestion,therelationthatthearticlehaschangedthedemandoftherealestatemarketandprofitratefromthefinancialcrisishasbeenexplained.

Keywords:financialcrisis;realestate;demand;profitraterelation

12008年刚性需求并未提高楼市的价格

2008年,楼市销售持续低迷,开发商纷纷采取降价促销策略,另一方面,土地、建材等原材料价格整体上涨,一直被称为“暴利行业”的地产企业营业利润率2008年以来遭遇到双重挤压。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2008年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0.3%,其中,北京同比下降40.4%,上海同比下降40.1%,广州同比下降38.2%。

“北京的楼市价格在2008年整体下降10%,天津地产商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天津房价整体下降20%。”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表示。进入2009年3月以来,国家不断推出各项利好政策,在3月份交易登记面积显著增加的情况下,广州市第一季度的整体供应量为101.76万m2,而成交量则有157.13万m2,同比去年增长约64%。可见广州楼市的供求关系开始出现供小于求的逆转。

从价格走势看,3月份全市10区的成交均价也有了较明显的提升,相对于1月和2月有270元/m2的上涨,涨幅达到3.5%。

但尽管如此,和2008年3月相比,目前的楼价同比还是有11%的下降,显示虽然成交量显著回升,但成交均价的涨势还不算过于迅猛。

2美元贬值使中国进出口锐减,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人民币的升值,主要因素并不全是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率,而是因为美元贬值,全球跨国资本的大搬家,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资产重估而造成的。全球跨国资本的大搬家,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资产重估造成的影响是极为错综复杂的,有弊有利,利弊交杂,人民币升值只是其中之一。2009年3月20日,人民币6.8133兑1美元。22个月内美元贬值17%,以致央行上海总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并了《关于进一步适应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促进上海市外向型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醒企业防范汇率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部分订单加工贸易型进出口企业的利润维持在5%左右,随着人民币中间价升值,如果出口的产品不能同步提价,这类企业的利润将大幅降低,甚至变为零。

在中国企业的对外贸易中,一般以美金定价。比如一件衣服是100美元,以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8.1∶1时,出口一件,交易额为810元人民币;而现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7.7∶1,交易额只有770元人民币,利润也就因之减少。不过,即使人民币升值达到这样的程度,在中国大多数出口企业看来,要保证利润,要么就降低成本,要么就提高要价。海关总署2009年3月11日公布今年前两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据海关统计,1月~2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667.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7.2%。其中出口1553.3亿美元,下降21.1%;进口1114.4亿美元,下降34.2%。贸易顺差438.9亿美元,增加59.6%。

2008年,美元对人民币大幅贬值,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速大幅放缓,1月~8月份仅增长10.6%。但由于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相对稳定,1月~8月份对欧盟出口仍然增长26.3%。次贷危机负面影响已经从美国向欧洲、日本和新兴国家传导,欧盟和日本二季度经济负增长;同时,8月份以后美元汇率反弹使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升值加快。2009年我国对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出口可能全面放缓,外贸顺差规模进一步缩小,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下拉影响可能比2008年更加严重,使我国2009年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

我国经济运行中也出现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企业成本上升和外需明显收缩使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证券市场股指调整幅度过大和成交低迷,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浓厚;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不到位,煤电油气运短期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资本跨境流动使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压力不减,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又十分紧张;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不利因素较多,服务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在周期性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下,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3房地产开发投资降温但资金依然宽松

房地产开发投资降温,带动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减速。2008年1月~8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9.1%,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1.4%。但房地产成交量大幅萎缩,房价调整迹象明显,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链紧张,市场可能由“量跌价滞”进一步发展为“量价齐跌”,初步预计,在2008年高基数的台阶上,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将下滑到10%以下,房地产投资增量从6800元减少为3200亿元,这将导致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减速。由于房地产是产业链较长的支柱产业,也是这一轮经济扩张的龙头产业,它的周期性调整将拖累一连串行业景气度下降,钢铁、建材等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可能随之减速。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土地出让金收入,2008年以来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增幅明显下降将影响2009年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新出台的十大行业振兴规划与房地产无缘,显然,楼市还将以时间换空间去消化库存积压与民生的矛盾。

在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各家金融机构的惜贷情绪不可谓不严重,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各家银行尤为谨慎。为此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多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向金融机构释放更多的流动性,从源头上确保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而2009年1月份信贷投放猛增的主要原因也是各家金融机构配合“充分发挥好银行信贷资金在扩大内需、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的相关政策精神,当然“早投放、早收益”也是各家银行经营的一贯模式,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以及有明确政府或国企背景支持的项目包括房地产贷款成为各家银行抢夺的焦点,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在扩张信贷,还包括适度下调利率,一季度CPI、PPI的下降为利率下调腾出了空间。

4房地产业利润率高与会计核算方式有关

(1)采取一次性全额收款方式销售开发产品的,应于实际收讫价款或取得了索取价款的凭据(权利)时,确认收入的实现。

(2)采取分期付款方式销售开发产品的,应按销售合同或协议约定付款日确认收入的实现。付款方提前付款的,在实际付款日确认收入的实现。

(3)采取银行按揭方式销售开发产品的,其首付款应于实际收到日确认收入的实现,余款在银行按揭贷款办理转账之日确认收入的实现。

(4)采取委托方式销售开发产品的,应按以下原则确认收入的实现:采取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销售开发产品的,应按实际销售额于收到代销单位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的实现;采取视同买断方式委托销售开发产品的,应按合同或协议规定的价格于收到代销单位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的实现;采取包销方式委托销售开发产品的,应按包销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格于付款日确认收入的实现。包销方提前付款的,在实际付款日确认收入的实现;采取基价(保底价)并实行超过基价双方分成方式委托销售开发产品的,应按基价加按超基价分成比例计算的价格于收到代销单位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的实现。

2008年4月,国家税务总局了《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预缴问题的通知》,在北京及其他位于省、自治区开发的非经济适用房项目,在未完工前采取预售方式销售取得的预售收入,要按照不低于20%的预计利润率计算出预计利润额,计入利润总额,按季度或月预缴企业所得税,开发完工、结算计税成本后按照实际利润再行调整。

《通知》称,该政策自2008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在预计利润率上,各省市执行的标准不同,位于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区和郊区的,不得低于20%;位于地级市、地区、盟、州城区及郊区的,不得低于15%;位于其他地区的,不得低于10%。以北京为例,按照《通知》规定,开发商每季度或每月的预售收入中,除了要缴5.5%的营业税,还要先按20%预提利润后,再按25%预缴所得税,这样,总税率达到10.5%。也就是说,开发商每月预售1亿元,要缴1050万元的税。公务员之家

对于开发商来说,融资相当于“输血”,预售和销售收入相当于自己“造血”,目前,从全国来讲,开发商融资受阻,预售收入也不理想,有些实力不强或去年疯狂拿地的开发商身体已经相当“危弱”,但还在硬撑着,如果商品房卖不出去,成本这一块肯定不能结转,但已售房的利润率高也是必然的,而财务费用不断的增加导致楼盘全部售完后,实际的利润率会大幅度下降。

5房地产业自救首先是要制定合理市场价格

利润率范文篇8

目标成本的分解是指将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值进行分解,将其落实到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的过程,目的在于明确责任,确定未来各单位、各部门的奋斗目标。分解目标成本时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通常可以先将总体目标成本分解到各种产品,然后再将各产品的目标成本分解到各车间或工序。

一、企业总体目标成本的分解

如果某企业属于多品种生产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应先将企业总体目标成本分解为各产品的目标成本,分解方法有以下两种:

1、与基期盈利水平非直接挂钩分解法

此法在确定每种产品目标销售利润率的基础上,倒推每种产品的目标成本,最终将各产品目标成本的合计值与企业总体目标成本进行比较并综合平衡,进而确定每种产品的目标成本。显然,照此分解的目标成本并未与基期的盈利水平挂钩,这种方法从每种产品的自身盈利状况出发,直接与企业总体目标成本进行比较,无论是企业的总体目标成本还是各产品的目标成本均可采用“倒扣法”予以确定,计算公式如下:

企业总体目标成本或每种产品的目标成本=预计销售收入-应缴税金-目标利润

其中:目标利润=预计销售收入×目标销售利润率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实务中常常按产品销售利润率计算;另外,实务中各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可能高于或低于企业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但只要以此推算的各产品的目标成本合计值等于或低于按总体推算的目标成本即可。否则,各产品就需要反复综合平衡,直到具有实现总体目标成本的可能为止。还需要注意的是,目标利润的确定方法很多,既可以以目标销售利润率确定,也可以利用目标资产利润率或目标成本利润率等确定,从实际的应用来看,多采用目标销售利润率,故本文仅以目标销售利润率为例进行说明。

[例1]假设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预计甲产品的销售量为5000件,单价为600元,预计应缴的流转税(包括消费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为360600元;乙产品的预计销售量为3000件,单价为400元,应缴的流转税(包括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为10200元。该企业以同行业先进的销售利润率为标准确定目标利润,假定同行业先进的销售利润率为20%。要求:预测该企业的总体目标成本,并说明如果该企业结合实际确定的甲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为23%,乙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为18%,在这种情况下,该企业规定的总体目标成本是否合理?

依题意,则:

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5000×600+3000×400)-(360600+10200)-(5000×600+3000×400)×20%=2989200(元)

甲产品目标成本=5000×600-360600-5000×600×23%=1949400(元)乙产品目标成本=3000×40-10200-3000×400×18%=973800(元)

总体目标成本=1949400+973800=2923200(元)<2989200(元)

说明:虽然各产品自身的销售利润率与同行业先进的销售利润率不一致,但以此测算的总体目标成本为2923200元,低于企业规定的总体目标成本,因此该企业规定的总体目标成本合理,应将各产品目标成本的预计值纳入计划。

2、与基期盈利水平直接挂钩分解法

实践中,企业常常与基期的销售利润率或资金利润率直接挂钩来确定计划期的目标盈利水平,以此确定的目标成本较上一种方法更具有普遍适用性。此法在调整基期盈利水平的基础上,先确定企业计划期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然后将其分解到各产品,进而利用“倒扣法”确定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以及各产品的目标成本。它的理论依据是,目标利润决定目标成本,只要各产品加权平均的销售利润率大于或等于计划期企业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就可以实现企业的目标成本规划。实际应用中,根据各产品目标销售利润率是否随企业总体盈利水平同比例变化,具体又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各产品目标销售利润率随企业总体盈利水平同比例变化

如果企业要求各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随企业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同比例增减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的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①按计划期的销售比重调整基期销售利润率,公式为:

按计划比重确定的基期加权平均销售利润率=Σ某产品基期销售利润率×该产品计划期的销售比重

②根据总体规划确定企业计划期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以及计划期的利润预计完成百分比,计算公式分别为:

计划期目标销售利润率=按计划比重确定的基期加权平均销售利润率+计划期销售利润率的预计增长百分比

计划期目标利润预计完成百分比=计划期目标销售利润率/按计划销售比重确定的基期加权平均销售利润率

③确定各种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计算公式为:

某产品目标销售利润率=该产品的基期销售利润率×计划期目标利润预计完成百分比

④利用“倒扣法”即可确定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以及各产品的目标成本。[例2]假设某企业生产A、B、C三种产品,上年三种产品的销售利润率分别为20%、10%、15%,计划期要求销售利润率增长2%,预计销售收入分别为50万元、30万元、20万元,销售税金分别为5万元、3万元、2万元。要求:确定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和各产品的目标成本。

依题意编制的目标成本计算分析表如表1所示。

*验算:225%×50%+11.25%×30%+16.875%×20%=18%

(2)各产品目标销售利润率不随企业总体盈利水平同比例变化实务中,各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常常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变动,而不随企业总体盈利水平同比例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各产品的加权平均销售利润率大于或等于计划期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即可。

[例3]沿用例2已知资料,假定A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为24%,B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维持上年的水平不变,C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为17%。要求:确定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和各产品的目标成本。

依据题意,则

企业加权平均的销售利润率=24%×50%+10%×30%+17%×20%=18.4%>18%

企业总体目标成本=72(万元)

A产品目标成本=50-5-50×24%=33(万元)

B产品目标成本=30-3-30×10%=24(万元)

C产品目标成本=20-2-20×17%=14.6(万元)

由于33+24+14.6=71.6(万元)<72(万元),因此该企业能完成预计的总体目标成本。

二、各产品目标成本的分解

在将企业总体目标成本分解到各产品的基础上,还需将各产品的目标成本结合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组织体系和各项费用的发生情况等继续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分解方式:

1、按产品组成分解

如果企业属于装配式复杂生产企业,其产品由各种零部件装配而成,对这类企业应按照产品的组成或称结构,利用功能评价系数或历史成本构成百分比将产品目标成本分解为各零件或部件的目标成本。

(1)利用功能评价系数分解产品目标成本。

功能评价系数反映产品功能的程度,是产品价值分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产品功能与产品成本密切相连,通常,功能多、质量好的产品,成本就高一些;反之,成本就低一些。功能评价系数常常采用评分法予以确定,即将各个零部件的功能—一进行对比并打分,重要的打一分,次要的打0分。功能评价系数是某一零部件得分与全部零部件得分合计的比值。计算公式如下:

功能评价系数=某一零部件得分/全部零部件得分合计

依据功能评价系数可以将产品目标成本分解为零部件的目标成本。

[例4]假定某企业生产的甲产品由A、B、C、D、E五个零部件组成,其功能评分及系数计算如表1所示。如果该产品的目标成本为28000元。要求:分解目标成本。

根据功能系数分解的目标成本如表2所示。

(2)利用历史成本构成百分比分解产品目标成本。

历史成本构成百分比是指依据历史成本资料计算的各零部件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分解目标成本时,企业可结合计划期各零部件材质、复杂程度等的实际变动情况调整该百分比,然后根据调整后的历史成本构成百分比将产品目标成本分解到各零部件。

按历史成本构成百分比分解是产品目标成本最基本的分解方法,但从成本真实性的角度来看,按功能评价系数分解的产品目标成本更能真实地反映各零部件的成本,从而使各零部件的成本保持在合理的目标成本水平上。

2、按产品制造过程分解

如果企业属于连续式复杂生产企业,其产品经过许多相互联系的加工步骤,前一步骤生产出来的半成品是后一加工步骤的加工对象,最终形成产成品。对这类企业应按照产品成本形成的逆方向,由确定的产成品目标成本依次倒推各步骤的半成品目标成本,即根据各步骤半成品的成本项目占全部成本比重的历史资料并经过调整,还原已确定的产品目标成本,从而将产成品目标成本分解为半成品的目标成本。

[例5]某企业生产的A产品符合连续式复杂生产工艺特点,顺次经过甲、乙、丙三个工序的连续加工,之后形成产成品。假定该企业测算的A产品的目标成本为120000元,该企业各步骤成本项目并经过调整后的资料如表3所示。要求:将目标成本分解为各步骤的半成品成本并确定相应步骤的目标成本项目。

说明:由于该企业属于连续式复杂生产企业,由其产品的加工工艺特点所决定,第二工序的半成品目标成本是108000元,第一工序的半成品目标成本是91800元;另外,该表还反映出不同工序各成本项目的目标成本构成情况,这样有利于实际中进行成本项目的分析与控制。

利润率范文篇9

[关键词]环境规制;企业利润率;技术创新

一、引言

从20世纪7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开始,人们在加强环境规制治理工业污染的同时,就对环境规制政策实施可能对企业生产率和利润率等带来的影响,给与了极大的关注。对于环境规制与企业利润率的关系,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环境规制将导致企业效益的下降。由于环境规制要求企业投资于污染防治或者缴纳污染税费,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这不仅会使得生产率下降,而且会造成产出减少、价格提高和利润率的降低。此外,环境投资还可能挤占企业的其他生产性、盈利性投资,从而对企业的利润率产生不利影响。第二种观点认为,合理设置的环境规制政策通过刺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后一观点由迈克尔·波特等人(1991)提出,被称为“波特”假说。他们认为,恰当设计的环境规制政策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产生创新补偿作用,弥补甚至超过环境规制给企业生产成本和利润率等带来的不利影响,达到环境绩效和企业经济绩效同时改进的“双赢”状态。

虽然众多学者对环境规制与企业利润率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但是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Branlnnulun,FareandGrosskopf(1995)使用1989年和1990年41家瑞典纸浆和造纸企业数据,采用非参数的技术模型比较了受规制与不受规制下企业利润的不同,结果发现,有些企业由于环境规制导致利润下降,也有些企业利润不受规制的影响。Sancho,TadeoandMartinez(2000)使用效率指数对西班牙木制品和家具制造企业在环境规制下的产出和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环境规制对产出和生产效率都有负的影响。AJpay,BuccolaandKerkvliet(2002)使用利润函数考察了环境规制对美国和墨西哥食品加工企业利润率和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在1971—1994年间,环境规制对墨西哥食品加工企业的利润率影响为负,但是对生产率的影响为正;环境规制对美国食品加工企业的利润率影响不显著,对生产率有负的影响。黄德春和刘志彪(2006)通过在Robert模型中引入技术系数,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在给企业带来直接费用的同时,也会激发一定程度的技术创新,部分或全部地抵消这些成本,因此,环境规制可以同时减少污染和提高生产效率。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工业污染防治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间的权衡问题,这就要求环境规制政策在达到污染防治目标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企业利润率等的不利影响,甚至达到污染控制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双赢”目标。因此,研究环境规制与我国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使用我国36个工业行业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并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二、模型与数据

我们采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考察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选择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作为利润率的指标。由于影响企业利润率的因素很多,需要在模型中加以控制,我们的控制变量主要是企业规模。我们对模型采用双对数形式,这样可缓解变量的多重共线性和方程的异方差性。建立的基本回归模型为:销售利润率,Cost是成本费用利润率,Size是企业规模,e是随机干扰项。具体而言,上述计量模型中各变量的含义如下:

1销售利润率:反映产品销售利润的实现程度,是衡量企业销售收入收益水平的指标。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收入×100%。

2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企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反映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x100%。

3环境规制强度:对于环境规制强度(EnvironmentalRegulationIntensity)的衡量,学者们倾向采用污染治理支出和成本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衡量指标。原因在于,当企业面临较严格的环境规制时,会花费较多的支出和成本在污染治理上,污染治理成本和支出会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而增加,所以,使用污染治理支出和成本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面对的环境规制强度。因此,我们采用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成本)作为企业环境规制强度的衡量指标。由于对于不同生产规模的企业,相同污染治理成本的意义是不同的,对企业的成本负担而言也不同,所以,衡量环境规制强度必须考虑企业规模的差异。我们将污染治理成本除以企业产值以消除这种差异,即以每千元工业产值的污染治理成本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衡量指标,计算公式为:环境规制强度(元/千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成本÷工业产值)×1000。4企业规模:采用工业总产值作为企业规模的测量指标。企业的生产总规模(生产能力)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率,所以将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以避免估计偏误。

我们选取的是我国36个工业行业~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环境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及工业总产值,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公布的36个行业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等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到;环境规制强度是根据《中国环境年鉴》中公布的各行业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污染排放及处理情况中的有关数据计算得到的。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下表:

三、结果与分析

由于企业利润率对环境规制强度的反应可能有滞后期,所以我们分别考察环境规制强度对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即期和滞后1、2期的影响。我们使用Eviews5.0提供的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1)环境规制对销售利润率没有显著的正向或负向的影响,但是对滞后1期的成本费用利润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强度每提高1%,成本费用利润率增加0.11%。

(2)企业规模对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规模每提高1%,二者分别增加0.28%和0.14%。

实证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并没有产生不利的影响,反而从长期看对企业利润率有一定程度的正效应。根据波特等人的观点,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合理设置的环境规制政策,能够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改进的信息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使企业在面对较高污染治理成本时,投资于创新活动以满足规制政策的要求,从而产生创新补偿效应。创新补偿效应包括产品(创新)补偿和生产过程(创新)补偿,通过产品补偿增加产品价值或降低产品成本;通过过程补偿导致产出增加或投入要素的降低等。这些创新补偿效应甚至会超过由环境规制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为了考察环境规制对我国企业利润率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否来源于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我们采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考察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建立的基本回归模型为:Log(Patentit)=a+p1Log(ERIi。)+p2Log(sEll)+p3Log(sPjt)+8it。

在模型中,我们采用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Patent)作为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专利数作为反映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科技实力的一种度量,专利活动的规模和水平,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控制变量包括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sE)和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sP)。技术创新过程就是一个利用各种资源(包括科技人员、设备、资金等)创造出一种新知识的过程。资金投入是进行科技活动的基础,也是影响技术创新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用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sE)表示资金投入;科技人员是开展科学技术活动的核心力量,也是衡量科技进步程度的重要因素,我们用科技活动人员数来衡量技术创新的人力投入(sP)。

我们使用我国36个工业行业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估计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数据要来源于《中国环境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我们使用Eviews5.0提供的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具体结果见表3。公务员之家

根据上述回归结果可以得出,环境规制对企业拥有专利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强度每提高1%,专利数增加0.23%,表明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激励作用。正是由于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促进作用,从而弥补并超过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成本等产生的不利影响,导致了企业利润率的提高。

四、结语

本文运用我国36个工业行业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境规制政策在中长期对我国工业企业利润率有一定的正向影响,导致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是,环境规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弥补并超过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成本等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导致了企业利润率的提高。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可以得出如下政策建议:

利润率范文篇10

[关键词]环境规制;企业利润率;技术创新

一、引言

从20世纪7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开始,人们在加强环境规制治理工业污染的同时,就对环境规制政策实施可能对企业生产率和利润率等带来的影响,给与了极大的关注。对于环境规制与企业利润率的关系,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环境规制将导致企业效益的下降。由于环境规制要求企业投资于污染防治或者缴纳污染税费,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这不仅会使得生产率下降,而且会造成产出减少、价格提高和利润率的降低。此外,环境投资还可能挤占企业的其他生产性、盈利性投资,从而对企业的利润率产生不利影响。第二种观点认为,合理设置的环境规制政策通过刺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后一观点由迈克尔·波特等人(1991)提出,被称为“波特”假说。他们认为,恰当设计的环境规制政策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产生创新补偿作用,弥补甚至超过环境规制给企业生产成本和利润率等带来的不利影响,达到环境绩效和企业经济绩效同时改进的“双赢”状态。

虽然众多学者对环境规制与企业利润率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但是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Branlnnulun,FareandGrosskopf(1995)使用1989年和1990年41家瑞典纸浆和造纸企业数据,采用非参数的技术模型比较了受规制与不受规制下企业利润的不同,结果发现,有些企业由于环境规制导致利润下降,也有些企业利润不受规制的影响。Sancho,TadeoandMartinez(2000)使用效率指数对西班牙木制品和家具制造企业在环境规制下的产出和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环境规制对产出和生产效率都有负的影响。AJpay,BuccolaandKerkvliet(2002)使用利润函数考察了环境规制对美国和墨西哥食品加工企业利润率和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在1971—1994年间,环境规制对墨西哥食品加工企业的利润率影响为负,但是对生产率的影响为正;环境规制对美国食品加工企业的利润率影响不显著,对生产率有负的影响。黄德春和刘志彪(2006)通过在Robert模型中引入技术系数,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在给企业带来直接费用的同时,也会激发一定程度的技术创新,部分或全部地抵消这些成本,因此,环境规制可以同时减少污染和提高生产效率。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工业污染防治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间的权衡问题,这就要求环境规制政策在达到污染防治目标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企业利润率等的不利影响,甚至达到污染控制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双赢”目标。因此,研究环境规制与我国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使用我国36个工业行业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并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二、模型与数据

我们采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考察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选择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作为利润率的指标。由于影响企业利润率的因素很多,需要在模型中加以控制,我们的控制变量主要是企业规模。我们对模型采用双对数形式,这样可缓解变量的多重共线性和方程的异方差性。建立的基本回归模型为:销售利润率,Cost是成本费用利润率,Size是企业规模,e是随机干扰项。具体而言,上述计量模型中各变量的含义如下:

1销售利润率:反映产品销售利润的实现程度,是衡量企业销售收入收益水平的指标。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收入×100%。

2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企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反映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x100%。

3环境规制强度:对于环境规制强度(EnvironmentalRegulationIntensity)的衡量,学者们倾向采用污染治理支出和成本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衡量指标。原因在于,当企业面临较严格的环境规制时,会花费较多的支出和成本在污染治理上,污染治理成本和支出会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而增加,所以,使用污染治理支出和成本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面对的环境规制强度。因此,我们采用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成本)作为企业环境规制强度的衡量指标。由于对于不同生产规模的企业,相同污染治理成本的意义是不同的,对企业的成本负担而言也不同,所以,衡量环境规制强度必须考虑企业规模的差异。我们将污染治理成本除以企业产值以消除这种差异,即以每千元工业产值的污染治理成本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衡量指标,计算公式为:环境规制强度(元/千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成本÷工业产值)×1000。4企业规模:采用工业总产值作为企业规模的测量指标。企业的生产总规模(生产能力)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率,所以将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以避免估计偏误。

我们选取的是我国36个工业行业~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环境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及工业总产值,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公布的36个行业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等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到;环境规制强度是根据《中国环境年鉴》中公布的各行业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污染排放及处理情况中的有关数据计算得到的。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下表:

三、结果与分析

由于企业利润率对环境规制强度的反应可能有滞后期,所以我们分别考察环境规制强度对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即期和滞后1、2期的影响。我们使用Eviews5.0提供的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具体结果见表2。据表2可以得出下列结论:公务员之家

(1)环境规制对销售利润率没有显著的正向或负向的影响,但是对滞后1期的成本费用利润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强度每提高1%,成本费用利润率增加0.11%。

(2)企业规模对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规模每提高1%,二者分别增加0.28%和0.14%。

实证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并没有产生不利的影响,反而从长期看对企业利润率有一定程度的正效应。根据波特等人的观点,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合理设置的环境规制政策,能够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改进的信息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使企业在面对较高污染治理成本时,投资于创新活动以满足规制政策的要求,从而产生创新补偿效应。创新补偿效应包括产品(创新)补偿和生产过程(创新)补偿,通过产品补偿增加产品价值或降低产品成本;通过过程补偿导致产出增加或投入要素的降低等。这些创新补偿效应甚至会超过由环境规制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为了考察环境规制对我国企业利润率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否来源于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我们采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考察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建立的基本回归模型为:Log(Patentit)=a+p1Log(ERIi。)+p2Log(sEll)+p3Log(sPjt)+8it。

在模型中,我们采用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Patent)作为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专利数作为反映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科技实力的一种度量,专利活动的规模和水平,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控制变量包括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sE)和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sP)。技术创新过程就是一个利用各种资源(包括科技人员、设备、资金等)创造出一种新知识的过程。资金投入是进行科技活动的基础,也是影响技术创新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用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sE)表示资金投入;科技人员是开展科学技术活动的核心力量,也是衡量科技进步程度的重要因素,我们用科技活动人员数来衡量技术创新的人力投入(sP)。

我们使用我国36个工业行业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估计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数据要来源于《中国环境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我们使用Eviews5.0提供的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具体结果见表3。

根据上述回归结果可以得出,环境规制对企业拥有专利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强度每提高1%,专利数增加0.23%,表明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激励作用。正是由于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促进作用,从而弥补并超过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成本等产生的不利影响,导致了企业利润率的提高。

四、结语

本文运用我国36个工业行业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境规制政策在中长期对我国工业企业利润率有一定的正向影响,导致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是,环境规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弥补并超过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成本等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导致了企业利润率的提高。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可以得出如下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