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率如何计算十篇

时间:2023-04-04 22:21:35

利润率如何计算

利润率如何计算篇1

摘 要 外币报表折算是国际会计最复杂和最具争议性的技术性问题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跨国公司的出现已经成为极为普遍的现象,外币报表折算的相关问题将继续受到关注,本文首先解释了外币财务报表折算的概念,简要介绍了我国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中关于外币财务报表折算的相关规定。其次,着重从外币利润表、外币资产负债表、外币现金流量表及合并财务报表中外币报表折算带来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和辨析,最终结合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实际情况,提出各种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与国际财务报表准则等效的外币财务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与策略。

关健词 外币财务报表 合并报表 折算相关问题

一、外币财务报表折算概述

为了全面反映跨国公司的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每一会计期末母公司需要将以外币表示和国外子公司的财务报表折算为与母公司记帐本位币相一致的个别财务报表,以便母公司以折算后的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对于将境外子公司的财务报表折算为以母公司记账本位币反映的财务报表,这一过程就是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

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过程只是将一种货币换算为另一种货币,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经济交易行为,因此无需作帐务处理,只需对财务报表作相应的调整。外币财务报表在折算过程中会产生报表折算差额,它是由于对外币财务报表中各项目采用不同折算汇率而产生的。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将境外经营的财务报表并入本企业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折算:(一)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所有者权益项目除“未分配利润”项目外,其他项目采用发生时的即期汇率折算。(二)利润表中的收入和费用项目,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也可以采用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折算。(三)按照本条(一)、(二)折算产生的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在并入后的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下单独列示,其中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部分,并入少数股东权益项目。比较财务报表的折算比照上述规定处理。

二、外币利润表折算的相关问题

如何获得境外子公司损益类项目折算的历史汇率和折算后的金额数据?对于境外子公司的利润表中损益类项目的折算汇率问题,新准则规定:既可以采用交易发生时的即期汇率折算,也可以采用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折算。显然,对于折算汇率是可选择的。一般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在对报表损益项目采用期初与期末的平均汇率折算方法,如果损益类项目采用交易发生时的即期汇率,则一方面可以使折算后的利润额更为合理;另一方面又能与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折算汇率口径保持一致,即都采用发生时的历史汇率。那么如何获得损益类项目折算时的历史汇率和折算后的金额数据呢?实务操作中,对于所有者权益项目,由于一般企业年内发生笔数不是很多,通常是采用设置账外备查簿的方法获得相关项目发生时的历史汇率和折算后的金额。但利润表项目则不同,即便是小企业年内发生的笔数也不会少,采用备查簿的方法工作量太大,而且由于是账外统计很难保证准确性,笔者建议有条件企业利用现有的会计系统,获得子公司损益类项目折算为母公司本位币的历史数据。具体为:(1)在子公司账套中维护子公司本位币折母子公司本位币的折算汇率;(2)在凭证行项目中设置“母公司本位币金额”与“母子公司折算汇率”统计字段。(3)子公司会计系统在生成凭证时,自行判断:如果某凭证行项目中的“科目”字段涉及损益类科目,将根据当前母子公司的折算汇率,将该行项目“公司本位币”字段中的金额折成母公司本位币的金额,在“母公司本位币金额”字段中反映,并在“母子公司折算汇率”字段反映折算汇率。

三、外币资产负债表折算的相关问题

(一)子公司未分配利润项目的外币折算

未分配利润期末数的计算公式为:年初未分配利润+本年利润一本年利润分配。子公司折算后的年初未分配利润根据上年折算后的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数填列,本年利润根据当期折算后利润表的各项目金额轧抵后取得,只有本年的利润分配项目需要采用一定的折算汇率,进行直接的外币折算。对于利润分配项目采用何种汇率折算,新准则中并未明确。实际工作中,在对报表损益项目采用期初与期末的平均汇率折算的情况下,通常的做法是对利润分配项目也使用相同口径按照该平均汇率折算。但是利润分配项目按照报表期初与期末的平均汇率折算并不妥当。采用这种折算方法,“未分配利润”项目的转入按照转入当期期初与期末的平均汇率折算,转出按照转出当期的期初与期末平均汇率折算。由于两者折算汇率可能不同,会导致“未分配利润”期末数出现以下异常情况:(1)折算前“未分配利润”期末数为正数,折算后为负数,或者相反。(2)将折算后的“未分配利润”金额除以折算前的金额,得出的母子公司折算汇率过大或过小的情况。所以建议对子公司利润分配采用个别认定方式折算,即按照所分配的利润转入未分配利润时采用的汇率折算。目的是使“未分配利润”项目折算前后不至于相互矛盾。

(二)子公司其他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外币折算

新准则规定所有者权益项目中除未分配利润项目外,其他项目采用发生时的即期汇率折算。按字面意思,应该理解为这些所有者权益项目的转入按转入当时的历史汇率折算;转出按转出当时的历史汇率折算。如果将所有者权益项目,转入按转入当时的历史汇率折算;转出也采用个别认定法,按照该笔转出的权益项目金额乘上转入当时的历史汇率折算。可以使各所有者权益项目的余额的折算汇率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汇率,从而不会出现报表折算前后表达的意思不一致的情况。

利润率如何计算篇2

经济增加值(EconomicValueAdded,简称EVA)是美国思腾思特公司(Stern&StewartCo)1982年提出的概念,是指税后净营运利润扣除全部资本成本后净所得。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对此评价:“…你一定要赚到超过资本成本的钱才算有利润,EVA使这个理念得以系统化。”

1.1经济增加值计算原则

按照经济增加值计算模型要求,经济增加值计算遵循的原则是:①突出主业原则。经济增加值以主营业务利润为基础,剔除非经常性收益,目的是促使企业将资源配置到成长性好、升值空间大、资本利润率高的项目上;②风险控制原则。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产负债率等作为经济增加值的关键驱动因素;③可持续发展原则。将科研投入、资源勘探等涉及可持续发展的费用支出,作为经济增加值调整加项,以引导企业关注可持续的价值提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1.2经济增加值计算方法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首先根据企业当期财务数据进行必要调整,剔除不能直接反映企业主营业绩的部分财务数据,突出主营业务。财务数据调整坚持简单适度、数据闭合的原则,避免数据失真。

1.2.1经济增加值计算公式

经济增加值计算公式:经济增加值=调整净利润-调整后资本×资本成本率由于经济增加值计算涉及当期企业生产经营财务数据,思腾思特公司设定的经济增加值计算模型中净利润和资本的调整项计算比较复杂。按照国资委确定的简化计算原则,经济增加值计算公式调整如下:调整净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及勘探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1-所得税税率)调整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1.2.2财务数据调整

1.2.2.1调整净利润

(1)净利润在利润表中“净利润”项下,为当期利润总额扣减所得税后净额。(2)利息支出在利润表中“财务费用”项下,在净利润计算中从成本项中扣除,在资本成本中按资金成本率统一计算。(3)研究开发费用在利润表中“管理费用”项下,将实际发生的当期摊销的研究开发费用在税前成本中扣除,加在税后净利润中。(4)勘探费用为获取主业矿产资源的费用支出,调整费用将计入税前成本的勘探费用摊销额调整项按50%比例予以调整。(5)非经常性收益(营业外收入)内容包括:变卖资产(含土地)收益、与主业发展无关的资产置换的收益、补贴收入(如按政策减免的税赋及行政性收费)等,由于其不反映企业主营业务业绩,在净利润中扣除。

1.2.2.2调整资本

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在资产负债表中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合计,资本调整如下:(1)无息流动负债。无息流动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负债项下,包括: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其他应付款和其他流动负债等,属于企业非主动性融资且无须支付利息,在调整资本中予以扣除。(2)在建工程。在建工程在资产负债表资产项下除应转资产未转资的部分外,尽管其确实占用资本产生资金成本,但未竣工投入使用,属于短期效应,在资本调整中予以扣除。

1.2.3资本成本率

资本成本高低取决于债务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及资本权数的大小,其中权益资本成本为其机会成本。资本成本计算公式: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占总资本比例)×(1-所得税率)+(权益资本成本率×权益资本占总资本比例)资本成本率是计算经济增加值的关键参数,资本成本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经济增加值的大小。

1.2.3.1国有企业资本成本率

根据国资委规定,国有企业资本成本率确定原则:(1)中央企业资本成本率原则上定为5.5%。(2)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较重且资产通用性较差的企业,资本成本率定为4.1%。(3)资产负债率在75%以上的工业企业和80%以上的非工业企业,资本成本率上浮0.5%。

1.2.3.2非国有企业资本成本率

非国有企业资本成本率根据企业的实际资本成本确定,一般均高于国有企业资本成本率。

1.3经济增加值计算案例分析

以两煤炭企业经济增加值测算为例,分析经济增加值计算的过程和存在的问题。

1.3.1经济增加值测算案例

1.3.1.1某上市煤炭企业案例

以国内某上市煤炭企业为例,其2016年财务报表中完成净利润22.93亿元,折合每股收益为0.42元,是业绩优良的煤炭上市企业。按照经济增加值测算原则,其财务净利润22.93亿元,在考虑利息支出、非正常收益、研究经费及勘查费等费用后,调整利润总额为35.84亿元。调整资本总额为870.09亿元(其中所有者权益为510.51亿元),按资金成本率5.5%测算经济增加值为-12.02亿元、EVA率(EVA增加值/资本成本比率)为-25.12%,表明企业在当期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财务净利润22.93亿元不足以弥补所有者权益510.51亿元资本的机会成本,这与按传统财务指标反映的盈利状况是相反的。考虑到上市公司利用证券平台有融资优势,其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可以控制在5%以内,据此按4%的综合资金成本率测算其经济增加值为1.03亿元、EVA率(EVA增加值/资本成本%)为2.96%,表明企业在通过上市融资平台筹措的成本资金为4%的条件下可以实现真正资本增值。经测算,其承受的资本成本率上限为4.1185%,超过本界限经济增加值变为负值。

1.3.1.2某省属煤炭企业案例

根据某省属煤炭企业2016年度财务报表,当期完成净利润7.3955亿元,在当时煤炭行业形势整体大幅下行情况下,有此业绩已属于不易,是省属煤炭企业中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按照2016年度财务报表数据,净利润7.3955亿元,考虑利息支出、非正常收益、研究经费及勘查费用等费用因素后的调整利润为18.0566亿元。调整资本总额为479.99亿元(其中所有者权益为213.79亿元),按5.5%的资金成本测算经济增加值为-8.34亿元、EVA率为-31.6%,与企业按传统财务指标核算的盈利状况完全相反。根据企业实际融资成本7%测算经济增加值为-15.54亿元、EVA率为-46.26%,比国资委规定的资本成本率5.5%测算的经济增加值指标要低得多。按照上述财务模型测算,该企业承受的资本成本率为3.762%,资本成本率超过本界限经济增加值即为负值,但对该省属煤炭企业来说,根本无法取得如此优惠的资金。

1.3.2经济增加值测算结果分析

按照经济增加值测定基准,当经济增加值EVA指标>0,表明净利润大于资本成本,企业创造了新价值,可行;EVA为0值,表明净利润仅能满足投资者的资本成本,无增值效益;EVA指标<0,表明净利润不足以弥补全部资本的成本,项目的运营是不可行。上述案例的测算结果,按传统财务分析测算的财务核算指标均是盈利,而按照经济增加值测算变成亏损,主要是由于传统财务对企业自有资产是不计算资金成本,而在经济增加值测算中是要考虑其资金机会成本,体现一个基本理念就是所有资本均有成本,只有当期净利润超过全部资本成本的收益才是获得真正收益。上述两个案例测算表明,企业在当期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财务净利润不足以弥补所有者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企业表面盈利而实际上生产经营过程是在损耗企业净资产。煤炭企业属于重资产企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均相对偏高,如某上市煤企2016年末资产负债率65.3%,已达到安全线的上限。而煤炭企业建设项目的投资量大,国家规定项目建设资本金占比应为30%及以上,其余资金为金融机构贷款,实际上企业一般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债务资金解决,基本上全部为债务资金,这就使煤炭企业的资金成本明显偏高。根据以上分析,煤炭企业作为国家能源基础产业,其煤炭项目的实际投资效果相对低效,需要国家给予煤炭企业以政策性扶持。

2经济增加值测算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增加值测算值的大小由调整净利润、调整资本及资本成本率决定,而财务数据调整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商榷。

2.1调整利润

调整利润是企业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收益,同时调整当期研究开发费用、勘探费用等从税前成本中扣除。但目前煤炭企业成本及利润计算中还有矿权和产能置换等摊销费用,在成本中均按无形资产处置,该费用额度大且是政策性支出,该项费用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发展,是否可以和研究开发费用等同样处理,需要研究。

2.2调整资本

调整资本是企业当期资本总额(所有者权益和负债总额)剔除无息流动负债及正在实施的在建工程部分。调整资本中的权益资本包括:公积金、公益金、未分配利润等,权益资本在账面上仍计算资本成本,如何使其当期产生效益是个研究课题。

2.3资本成本率

资本成本率是影响经济增加值大小的敏感因素。资本成本率的确定,不同类型企业有不同的考虑:(1)国有企业一般不考虑自有资金的资金成本,按省属非上市国有煤炭企业实际商业贷款资金成本为7%、贷款比例70%、5%的财务管理费用,其综合资金成本率为7%×70%×1.05=5.145%,与国资委规定的资本成本率5.5%基本相符。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国有煤炭企业建设项目一般自有资金配套不足,5.5%的资金成本率是偏低的。(2)非国有企业对建设项目配套的自有资金有明确的资金成本设限,如:上海某民营新能源企业的自有资金红利率不低于15%,如果按贷款比例为70%、商业贷款利率7%、5%的财务费用,30%的自有资金、资本红利率15%,其资金成本率为15%×30%+7%×70%×1.05=9.645%,远高于国资委规定资本成本率5.5%的指标。(3)德国一般工业企业的资本成本率设定标准为9%。由此可见,国有企业资本成本率为4.1%~5.5%是行政行为,与实际成本相比明显偏低。实际上国资委确定资本成本率反映了两点:(1)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效率和资本盈利能力相对偏低。(2)国有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负担重,国资委对企业的业绩要求留有一定的余地。

3如何提升煤炭企业经济增加值

通过以上分析,经济增加值是一套比较科学、客观、全面反映企业投资经营效果的评估体系,企业要提升经济增加值,就要做到:①突出主业发展,做大、做强主业;②提高技术水平、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③管控生产成本,降低实际消耗;④加强融资管理,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⑤制定以经济增加值为衡量标准的投资决策机制,对达不到EVA基准指标的投资项目不予考虑;⑥建立企业层面系统的、切实可行的EVA评估体系。通过上述工作,才能保证企业从当期经济增加值的提升到经济增加值可持续性增长,为企业带来持续的资本增值。

利润率如何计算篇3

    本文中的“股权投资损益”,只指从被投资单位分回股利、利润或分享、分担被投资单位盈亏而形成投资损益,不包括处置股权投资等形成的损益。

    一、股权投资损益确认的各种不同标准及其所形成的时间性差异

    (一)税法规定的确认股权投资损益的标准

    国家税务总局(以下简称总局)印发的《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以下简称《通知》)中,对企业股权投资所得(即股权投资损益)的确认标准作了如下规定:

    1.“被投资企业分配给投资方企业的全部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包括被投资企业为投资方企业支付的与本身经营无关的任何费用),应全部视为被投资企业对投资方企业的分配支付额”。

    “企业从被投资企业分配取得的非货币性资产,除股票外,均应按有关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投资所得。企业取得的股票,按票面值确定投资所得”。

    2.“除另有规定者外,不论企业会计账务中对投资采取何种方法核算,被投资企业会计财务上实际做利润分配处理(包括以盈余公积和末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时,投资方应确认投资所得的实现”。

    3.“被投资企业发生的经营亏损,由被投资企业按规定结转弥补,投资方不得调整减低其投资成本,也不得确认损失”。

    上述“被投资企业会计账务上实际做利润分配处理”,当如何理解呢?按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分配利润一般分两次进行账务处理:一是利润分配方案提出时,将应分配股利或利润从利润分配或盈余公积中转入应付股利;二是实际支付股利或利润,即以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向投资企业支付应分配的股利或利润。

    (二)会计法规规定的股权投资损益的确认标准财政部新颁发的《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对于股权投资损益的确认标准作了规定:

    1.企业取得股权投资时,如购入价款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股利,其股利部分计入应收项目,以后收到上述股利时,则冲减应收项目,不作投资收益处理。

    2.企业持股期间所分得的股票股利,不论原股票投资核算形式如何,均不作投资收益确认。

    3.短期投资中的股票投资,不论是被投资单位当年实现净利润或发生净亏损,均不作投资损益确认。在实现取得分派的现金股利时,也不作投资收益确认,而是按实收的现金股利冲减投资账面价值。

    4.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只有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投资企业才能将本企业应得数确认为投资收益。

    5.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企业在年终按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的份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益。

    二、对税法与《企业会计制度》对股权投资损益确认标准不同形成时间性差异的分析

    前已述及,根据《通知》的规定,税法上确认股权投资收益的标准只有一条,即被投资单位实际支付股利或利润时,确认投资所得的实现。但在会计上,则按照股权投资的核算形式不同和取得收益的载体不同,采用不同的确认标准,加之税法不能确认损失的被投资单位年度净亏损在会计的权益法下必须确认投资损失,这就使按会计方法计算的税前利润与按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以下简称纳税所得)之间,因投资损益确认标准不同而产生差异,而且这些差异一般会在以后期间内转回,因此属于时间性差异。

    (一)短期投资中股票投资收益形成的时间性差异

    由于短期投资中的股票投资收到股利时不确认收益,但在税法上收到股利时即应确认收益,因此会产生差异,而股利收益在投资处置时可以转回,所以这种差异属时间性差异。但是,由于短期投资持有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所以只有持有时间隔年且在前一年有股利收入的投资才产生时间性差异。

    (二)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形成的时间性差异

    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会计上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确认收益,这一宣告一般在年度终了后4个月左右期间内实施,即在年度股东大会、股东会或类似机构正式批准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后宣告,而投资企业实际收到现金股利或利润,一般也应在下一年度,所以只存在是否需要补征税款的纳税调整问题,不存在跨年度的时间性差异问题。当然,如果当年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当年因故不能实际支付,或者因投资企业的原因本领取,在投资企业仍存在一个时间性差异的问题。

    (三)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形成的时间性差异

    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单位年度实现净利润时,投资企业应在年终按其应享有的份额确认投资收益,而按照税法则要在年后实际收到股利或利润时才确认投资收益,这样也形成了时间性差异。值得说明的是,会计年前确认收益,税法年后确认收益,所确认的收益一般并不相等,因为正常情况下,年后实际分得的股利或利润要少于年前入账的应享有净利润份额,这二者的差额虽然从理论上讲也属于时间性差异,但在具体所得税处理上还是按永久性差异进行处理为宜。

    (四)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损失形成的时间性差异

    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时,被投资单位当年发生净亏损,除投资账面价值已冲减为0的情况外,投资企业必须按应分担的份额确认投资损失,但按税法规定则不能确认,这样也会产生差异。由于被投资单位的亏损可以由其在以后5年内用税前利润弥补,所以上述差异也属于时间性差异。

    (五)分配股票股利形成的时间性差异

    被投资单位以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投资企业在会计上不确认投资收益,但按税法规定应确认收益,这二者形成的差异中虽然也具有时间性差异性质,但如果是长期股权投资所取得的股票股利,则以按永久性差异进行处理为宜。

    三、股权投资损益形成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处理

    (一)关于股权投资损益的所得税征免规定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财税字[1994] 009号文件)指出,对联营企业生产经营取得的所得,一律先就地征收所得税,然后进行分配。

    2.《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从其他企业分回的已经缴纳所得税的利润,其已缴纳的税额可以在计算本企业所得税时予以调整。

    3.《通知》规定,“凡投资方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的,除国家税收法规规定的定期减税、免税优惠以外,其取得的所得应按规定还原为税前收益后,并入投资方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依法补缴企业所得税”。

    根据以上规定精神,企业投资损益形成的时间性差异中,除计入投资企业利润的因被投资单位当年发生净亏损而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情况外,只有在投资企业适用税率高于被投资单位适用税率时,才会发生因时间性差异而进行纳税调整,投资企业年终也会因投资收益产生其他方面的纳税调整,但这些调整则属永久性差异或应视同永久性差异产生的纳税调整。

    (二)投资损益的纳税调整方法

    1.已分回的投资收益。(1)如果投资企业适用税率不高于被投资单位适用税率:①凡投资企业年终尚未确认投资收益的,或者投资企业在上年已确认收益的,均不作纳税调整;②凡投资企业已在当年确认投资收益的(包括短期投资中股票处置),则按已记收益调减纳税所得;(2)如果投资企业适用税率高于被投资单位适用税率(以下将上述双方税率的差异简称为“税率差”):①凡投资企业尚未确认投资收益的,可采用“补税法”进行纳税调整,即按还原后的税前收益和“税率差”计算应补缴税款,不另调整纳税所得;②凡投资企业已确认投资收益的,可采用“扣税法”进行纳税调整,即将分回所得在被投资单位的已缴税款并入纳税所得统一计算应纳税额,再扣除所得在被投资单位的已缴税款,计算出全年应纳税额。“补税法”、“扣税法”的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来自被投资单位的税前收益=分回所得÷(1一被投资单位适用税率)

    应补缴税款=来自被投资单位的税前收益×(投资企业适用税率一被投资单位适用税率)

    尚未确认收益时,全年应纳税额(补税法)=已作其他纳税调整后的纳税所得×投资企业适用税率十应补缴税款

    分回所得在被投资单位已缴税款=来自被投资单位的税前收益×被投资单位适用税率

    已确认收益时,全年应纳税额(扣税法)=(已作其他纳税调整后的纳税所得十分回所得在被投资单位已缴税款)×投资企业适用税率一分回所得在被投资单位已缴税款

    2.尚未分回的投资收益。企业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在应分得的股利或利润尚未实际分回时就确认收益的,不论股权投资采用哪种形式核算,也不论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适用的税率就高孰低,均应在年终按尚未收到股利或利润对会计上已确认的投资收益(确认收益金额一已收到股利或利润),调整减少纳税所得。

    3.投资损失。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年终确认被投资单位净亏损应分担份额记人损益后,纳税调整时应按确认的投资损失,调增纳税所

    得。

    4.记入应收项目的股利。企业取得股权投资时已宣告但未领取的股利,在实际收到时,如果投资企业适用税率高于被投资单位适用税率,应采用“补税法”计算应补缴税款。

    四、涉税股权投资损益的会计处理

    (一)短期投资

    1.企业收到被投资单位发放的持股期间现金股利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短期投资——X X股票”科目。

    企业当年处置当年收到现金股利的股票,其账务处理与一般短期投资相同,其股权投资收益包含在处置净损益中。

利润率如何计算篇4

[关键词]预算 预算编制起点 利润观预算 财务报告改进

大约二十年前,我国财务管理、活动和管理的教科书中,谈到预算或“财务计划”的编制时,一律主张从生产或从确定生产任务开始(可称之为“生产观预算”),企业在实务上亦如法炮制。进入1980年代以后,我国引进西方财务管理、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教科书。这些教科书又一律主张预算编制应该从销售或从确定销售数量开始(可称之为“销售观预算”)。我国学术界完全接受了“销售观预算”的观点,但就我们所知,我国企业预算管理实务上成功这种观点的案例并不多。我们认为,这两种预算观念无论在还是实务上都有局限性,不适用于现代公司制企业(或简称公司)。现代公司预算编制的起点应该是“每股收益”(EPS)或利润,我们不妨称之为“利润观预算”。“利润观预算”的确立不仅有助于充分发挥会计和财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而且有可能解决财务报告缺乏前瞻性、及时性和明细化。下文,除结束语之外,安排三个部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预算观念的形成依赖于经济体制和所有制结构,“利润观预算”最适合于两权分离的现代公司,而且在逻辑上,两权分离程度越高的公司越应该采用“利润观预算”。

1980年代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无论是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还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供需关系都不是经过市场、而是经过国家计划部门统一调配来实现的。整个国家是一个大公司,每个企业事实上是一个“生产车间”,整个国家并不存在市场,此其一;其二,当时,我国一方面生产能力低、技术落后,造成供给短缺,另一方面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及无限制的人口生育又造成对物质产品的巨大需求,即所谓“先进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企业生产什么都有人需要,生产多少都能“销售”(统一调配)多少,生产决定“销售”,而利润也无非是国家计划部门计划安排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类似于预算的“生产技术财务计划”编制的起点当然是生产或产量确定。只要生产“搞定了”,其他则全部“搞定”。这是“生产观预算”的基本条件。

与“生产观预算”相反,“销售观预算”以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为前提,销售决定生产,生产决定设备物料采购和人力聘用,进而决定筹资和投资。从预算编制的流程看,这就是从销售预算的编制开始,依次编制存货和产量预算,材料、工资和制造费用的预算,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的预算,直到最后的利润预算和现金预算。也就是说,对“销售观预算”而言,只要销售“搞定了”,其他则全部“搞定”。我国从1980年代开始逐步取消统一调配的产品种类,现在已全部放开,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正在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同时,我国近几年生产能力提高迅猛,而社会消费相对滞后,市场供过于求,形成所谓消费者市场。在这种条件下,我国企业采用“销售观预算”似乎有相当充分的现实根据。

但必须指出,“销售观预算”隐含着两项假设:(1)企业或企业经营者作为预算编制者具有强烈追求无限利润的动机──其唯一限制是销售,因而销售才成为预算的起点;(2)销售与利润的增减变化具有一致性──换句话说,与被确定的销售量(额)相对应的利润在当时限定的条件下应该是最优的,否则以销售为起点编制预算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因为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润。不言而喻,满足这两项假设条件的或者说适合使用“销售观预算”的就只有独资企业(当然,也可包括合伙制企业),因为独资企业一般是所有者和经营者(或预算编制者)二位一体。对于公司而言,问题截然不同。因为典型的现代公司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即两权)相互分离,公司所有者处于企业之外,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活动,而对公司不具有所有权的经营者却直接经营公司并编制预算。公司所有者当然追求利润,而公司经营者就不一定像公司所有者那样在任何条件下都去追求利润,因此,这样的两种情况常常难以避免,即销售的增长导致利润的下降和当可以通过开拓市场增加利润时而不去开拓。前者的例证是我国相当一部分外贸企业,亏本出口,不仅使自己濒临倒闭,而且给银行造成很多“烂账”。后者的例证是我国中小国有企业,改革初期,其资金、技术、人才甚至市场都比民营企业有明显的优势,但后来基本上是被民营企业所击垮,原因之一是没有守住和开拓市场。弥补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采用“销售观预算”的缺陷,是我们主张实行“利润观预算”的主要论据之一。

公司实行“利润观预算”的另一个重要论据在于“每股收益”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按照统筹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s )的思想,每股收益既反映股东利益又与公司的愿景和战略相联系①。当然,不满足客户需要、没有优化的内部业务流程不可能取得使股东满意的每股收益,但这仍然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而且在逻辑上公司不可能牺牲股东利益去满足顾客需要(除非公司已造成过错)。其次,按照“杜邦分析模型”②的思想,每股收益综合而又详细地反映了公司的经营状况。杜邦分析模型直接给出的是投资报酬率(ROI),而不是每股收益。实际上,在杜邦分析模型上增加负债率因素就可以得到权益资本报酬率(ROE),进而得到每股收益数据。同理,我们也可以从股收益推导到ROE,再到ROI,最后到整个公司经营活动。第三,实证证明每股收益与证券市场中企业股票价格之间存在正相关,每股收益的变动影响股票价格(Ball and Brown , 1968;Bartholdy,1998)。第四,将上述三点综合起来,我们可以说每股收益也反映公司在证券市场上对资本的竞争能力,也就是说公司在需要资本时是否能够顺利筹集到很大程度上还要看公司股票的预计每股收益。值得注意的是,对现代公司来说,资本竞争与市场竞争竞争、技术竞争、人才竞争一样重要。

①平衡记分卡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S . Kaplan和一家咨询公司的总裁David P. Norton于1992年共同创造,其可参见:Robert S. Kaplan and Anthony A. Atkinson. 1998. Advanced Management Accounting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Prentice Hall, 368-79.平衡记分卡与公司战略的关系可另外参见:Robert S. Kaplan and David P. Norton. Transform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from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to Strategic Management:Part I and Part II, Accounting Horizons, Volume15, Number1 & 2-March & June 2001.

②杜邦模型将投资报酬率分解成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之乘积,然后继续分解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直到显露出企业经营活动的面貌。参见:Ray H. Garrison and etc .1999. Managerial Acounting .4th ed. Taipei:McGraw-Hill,628.。将杜邦模型与负债率结合起来,求得权益资本报酬率过程为:

a. 负债率=负债/ 资产

b. 投资报酬率=利润/ 资产(其中资产亦为投资)

c. 用投资报酬率除以(1-负债率)得到权益资本报酬率,即:(利润/ 资产)÷[1-(负债/ 资产)]=权益资本报酬率

公司实行“利润观预算”的再一个论据在于它符合委托──理论分析模型(余绪缨等,1996)。预算是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一种“契约”。在这种契约中,利润不是唯一内容但不可能不被放在首位,而且只有这样,才能弥补“销售观预算”的不足。由于所有者对利润的追求是无限的,在逻辑上可能发生所有者要求的利润在数量上超出可能的销售所提供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可行的办法只能是按销售来压缩利润,但这种压缩并不意味着又回到“销售观预算”,因为这种压缩是有限度的,即不能低于最低投资报酬率(MRR)的要求,否则,所有者就会采取各种形式撤走资本。有趣的是,按照委托-理论,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通常表现为经营者总是比所有者掌握更多的私有信息(Private Information),换句话说,如果所有者和经营者都是理性的,所有者最终要求的利润必须得到经营者的认可,这样,通过预算确定的利润在数量上不是超出、而是达不到可能的销售所提供的利润。最后预算究竟编制在什么水平,首先取决于所有者如何为经营者设计以预算为基础的激励制度③;如果该激励制度不能消除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又取决于所有者和经营者双方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如何博弈。

二、 国内外企业预算管理实务上,有证据表明“利润观预算”应用相当广泛,而应用“利润观预算”,对所有者来说关键是选择一个投资报酬率;对经营者来说既要选择投资报酬率又要将按选定的投资报酬率的利润细化为公司成员的业绩指标。

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始于新成立。尽管我国企业一开始就是两权分离,具有公司性质,但我国当时照搬原苏联模式,实行中央集权式的企业管理体制,企业经营并不重视利润。我国企业开始重视利润并将利润与企业职工利益联系起来是在1958年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利润分成制度,后因文化大革命中断。1978年四川省恢复利润分成制度并很快推广到全国。1981年以后国有企业又实行企业承包,承包内容主要是利润,国家获得固定利润数额,超额部分则归经营者(承包人及企业职工)、或者按比例在国家和经营者之间分配(吴敬琏等1993)。1984年我国国有企业完成“利改税”但企业承包的性质迄今并未改变,有些企业税利一起承包,而另一些企业则承包税后利润。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当我国国有企业实行利润分成和承包制时,“利润观预算”就已经产生了,并不是今天的臆断。不同的是:有些企业将承包的利润或目标利润,按组织层级、单位和个细化,形成系统而又详实的利润预算或计划④,但其余企业仅仅确定一个利润预算的总数。对于前者,“邯钢经验”可以给予一定的说明。

“邯钢经验”(于增彪等,1998;2001)是邯郸钢铁公司(简称邯钢)在我国过去50多年来企业成本管理积极成果的基础上的伟大创造,称为“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邯钢经验”作为成本管理的经验实际上也可以说成是成本预算管理的经验,成本目标制定和分解的过程正是成本预算编制的过程。由于“邯钢经验”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用“倒推法”确定目标成本,因而这种成本预算的编制过程只不过是利润预算的一个部分,具体体现了“利润观预算”。邯钢确定目标成本的公式是:

③美国学者M. L. Weitzman 用原苏联报酬模型证明预算与激励制度设计的关系,该模型为:

R=W+KlB+K2(A-B)A>B(1)

=W+K1B+K3(A-B)A

其中;R=R报酬,W=固定工资,B=预算数,A=实际数,K1、K2为奖励系数。K3为惩罚系数。也就是说,经营者或下级的工资由固定工资、按预算数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奖金和按预算实际完成数提取的奖金或惩罚等三部分组成。该公式的奥妙在于上级通过选择K1、K2、K3三个系数之间的量的比例关系,可以影响经营者或下级是否利用私有信息以所有者或上级的利益为代价来谋取私利。容易验证:当0

④我们注意到“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预算管理”的观点(参见:苏寿堂着《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企业预算管理》,经济出版社,2001),但与本文的观点明显不同,简单说来就是每股收益与目标利润具有不同的经济含义和功能。

集团销售收入-集团目标利润-集团总部费用=集团目标成本(1)

在公式(1),“销售收入”的确定应该包括对销售数量的预测,但这并不意味着邯钢的利润或成本预算是从销售开始的,因为公式(1)中“目标利润”在技术层面上是单独确定的,并不依赖于“销售收入”,并且从整个公式看,如果目标利润数额过大,只能导致目标成本数额过小,丝毫不影响“销售收入”。至于如何确定集团目标利润,邯钢没有给出严格符合逻辑的计算方法。无论采用什么方法确定集团销售收入、集团目标利润和集团总部费用之后,根据公式(1)可以计算集团目标成本,然后再将计算的集团目标成本层层分解,直到个人。

如此证明“邯钢经验”体现了“利润观预算”似是勉强。这里可以再换一个角度讨论。大家知道,邯钢是多品种的企业,因而公式(1)中的各个项目实际上是按产品计算之后汇总的结果,如果不考虑集团总部费用或者将它移到公式的左端,便可以得到特定产品单位目标成本公式:

(市场价格-目标利润)=目标成本(2)

从公式(2)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成本预算作为利润预算的一部分是从利润开始──在市价被市场决定的前提下,首选确定单位目标利润才能确定单位目标成本;用销售数量分别乘以单位目标成本和单位目标利润便分别得到集团目标成本和集团目标利润。

值得注意的是,公式(2)正好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于1960年代首创的目标成本的基本公式(Young 1995;于增彪2001)。目标成本法仍在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流传,其贡献之一是为单位目标利润的确定提供了若干种方法。方法之一是先择定投资报酬率水平,然后乘以资产求得利润总额,再预测销售或生产数量,最后用销售数量除利润总额,求得单位目标利润。该方法关键是选择投资报酬率。从资本提供者的角度看,投资报酬率是资本机会成本或者要求的最低报酬率。从资本使用者的角度看,投资报酬率是利润与资本的比,表示资本使用效率。对一个企业来说,理想的投资报酬率应该大于资本提供者的资本机会成本并在本行业、本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竞争力。

此外,对上市公司来说,所有者与经营者通过证券市场连接起来,如果证券市场以投资者而不是投机者占主导地位,每股收益及其引发的股价变化必定为所有者或投资者所关注,从而所有者必定对公司每股收益产生预期或要求。作为经营者,其经营计划或预算的编制必须反映所有者的这种预期或要求,并力求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予以实现。我国《公司法》规定:有限公司的董事会制定财务预算,股东大会批准财务预算,以总经理为首的公司管理当局执行财务预算。我国上市公司实际运作尚不规范,但如果董事会真的代表股东,而股东投资真是为了赚取利润,那么按《公司法》运作的上市公司的财务预算的编制不可能不以利润或每股收益为起点。可能的仅仅在于是长期利润还是短期利润。同时,如果总经理的个人利益与预算执行结果特别是利润或每股收益有关,作为预算执行者,他不可能完全被动,他会主动地预测一个利润或每股收益的数据。该数据可能等于也可能不等于(甚至常常低于)董事会拟定的数据。这时需要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协调,并按照协调后的数据编制预算。为了实现预算,总经理通常将预算指标按照层级、单位和个人分解,将自己承担的压力和责任传递给公司所有成员。

综上所述,在两权分离的企业中,预算的编制是从选择投资报酬率、利润水平或每股收益开始,但这种选择由所有者和经营者分别进行,需要既定的程序予以协调。经营者根据协调后的投资报酬率、利润水平或每股收益利润从而成本的总额和单位产品数额,并拓展成包括成本预算的利润预算。当然,所谓的预算并不仅仅是包括利润预算,还包括现金预算和资本预算,是全面预算的概念。之所以没有全部地予以论述,主要是因为在实务上现金预算是利润预算编制的副产品;资本预算属于长期计划范围,有专门的编制方法,一般需要单独讨论,而且当年资本预算中的支出部分已经包括在当年现金预算中的现金支出部分。

三、实行“利润观预算”一方面可以强化公司各个层级的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如果要求公司将“利润观预算”公开披露,则完全有可能弥补长期实行的、以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的弊端,使财务信息具有前瞻性、及时性和明细化。

我们首先讨论第一方面。我们认为:(1)通过“利润观预算”既可以将公司所有者的利益与公司的经营活动更好地结合起来,又可以将年度经营活动与企业的战略相衔接。因为追求利润仍然是公司经营的基本目的之一,而公司战略的设计与实施归根到底是保持或增加公司的盈利能力。但是,公司是两权分离的,股东所追求的利润不一定就是管理当局经营的目的和方向。“利润观预算”可以保障管理当局的经营决策和对公司战略的设计和实施在根本上符合股东的利润。(2)通过“利润观预算”,董事会、股东或总经理既可以控制整个公司的经营活动,又可以对证券市场上本公司股票的价格施加。因为从一个方向看,股票价格与每股收益相关,每股收益可推导出投资报酬率,而投资报酬率又与公司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因而控制每股收益就可以控制整个公司的经营活动;从另一个方向看,控制或影响公司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也就控制或影响了每股收益,进而股票价格。“利润观预算”对公司经营活动的影响十分广泛,恕不赘述。

我们再来讨论第二个方面,即“利润观预算”与财务报告的关系。我们认为:公开披露公司的“利润观预算”,并与财务报告结合使用,对现行财务报告将是一个重大改进。(1)长期以来,在准则制定机构、证券监管部门和学术界有一大批人员致力于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研究,由于无法放弃历史成本原则,致使多种改进的努力徒劳无功。如何在不丧失历史成本原则积极作用的前提下赋予会计信息以前瞻性,无疑是财务报告改进的根本性问题。其他问题还有过于总括和时间滞后等等。(2)“利润观预算”与其他预算一样,其编制结果可以归结到预计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假定“利润观预算”编制的完全准确,那么,预算年度末实际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与预算年度初预计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则完全相等。不同点在于:就这三张财务报表本身而言,它们将公司作为一个整体予以综合反映,而从“利润观预算”本身而言,它不仅反映公司整体,而且反映公司的结构──预算的数据结构与组织结构是一致的,每个层级、单位和个人都对应着相应的数据,并与权利和责任相连接。显然,如果年初按照一定的明细程度披露“利润观预算”,财务报告不仅具有了前瞻性,而且被成功地明细化了⑤。(3)预算是对公司经营活动计划和控制的工具。从过程上看,预算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预算反馈(于增彪等2001)。所谓预算反馈就是定期对预算执行的实际进度的报告,将实际进度与预算比较,并对重大差异采取矫正措施,最终实现预算目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预算与财务报表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实际进度的报告”(或者称预算反馈报告)就是那三张财务报表。发达国家90%以上的企业都编制预算,我国企业近几年也逐渐引进预算管理。实行预算管理的企业一般一个月提交一份反馈报告,但也有像我国中原油田这样的企业利用计算机系统三分钟便刷新一次预算实际进度报告。这就是说,实行预算管理的企业实际上已经提供月度的、甚至接近实时的财务报表,只是尚未公开披露,其功能未能充分发挥。(4)“利润观预算”对财务报告的改进最终体现在公司管理当局为股东或投资者之类的外部决策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更高的有用性。在证券市场发达的条件下,不妨说,股东或投资者在年初是依据预计的每股收益来预计股票价格,然后依据预计的股票价格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是否购买或者是否继续持有一家公司的股票。如果年初公开披露“利润观预算”,其中的每股收益对这些外部决策者的有用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向股东或投资者表明本公司将达到什么目标以及如何达到这样的目标。“利润观预算”中的每股收益数据的可靠性应该很高,因为“利润观预算”经过严格的程序编制和批准,其结构性的数据与公司各层级、各单位和各位成员的权利、责任和利益紧密联结在一起。在年度中,将定期或实时取得的预算实际进度报告或者实际的三张财务报表与预算比较,从而确认差异,并予以公开披露(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能的),不仅为实现预算提供了保障,而且为股东和其他投资者提供了更加有用的信息,它帮助股东或投资者修正年度初基于预算形成的信念(或概率),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取向。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⑤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76年颁布分部报告的第14号公告《盈利企业分部财务报告》,1997年颁布第131号公告《企业分部及相关信息的披露》,采用管理方法(Management Approach)重新界定分部概念,对第14号公告进行了修订。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97年颁布《分部报告》的会计准则,我国在近2-3年内也会颁布类似的准则。凡此种种都在于提高财务报告的明细化程度,这种趋势与本文观点非常接近,但其中提出的分部报告的明细程度、完整性、系统性都不及“利润观预算”。

四、结束语

上文提出以每股收益为起点编制预算的观点,即“利润观预算”,同时提出公开披露“利润观预算”,披露作为预算反馈报告的实际的财务报表及其与预算的差异,以改进现行财务报告。这其中涉及到会计和实践上的许多重大问题,诸如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统一、公司向竞争对手保守商业秘密等等。同时我们也感到:由于高新技术、全球化和公司巨型化的,刺激了企业资源规划(ERP)、业务流程再造(BPR)、适时制(JIT)和作业管理(ABM)等新的管理和工具的发展,会计领域正在面临着新的变革。本文是在这个背景下立论,希望引起诸位同仁的关注和讨论,不妥之处,也敬请斧正。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97.分部报告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4号公告《盈利企业分部财务报告》,1976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31号公告《企业分部及相关信息的披露》,1997

苏寿堂。2001.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企业预算管理。经济出版社

吴敬琏等。1993.大中型企业改革:建立企业制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06-172

余绪缨等。1999.管理会计。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610-637

于增彪。2001a.成本管理的国际比较研究,《中国会计理论与实务前沿》,北京亚太华夏财务会计研究中心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于增彪等。2001b.我国集团公司预算管理运行体系的新模式。中原石油勘探局案例研究。会计研究,8

于增彪等。1998c.《论管理会计的》之质疑。会计研究,6

Ball, R. and P. Brown. 1968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6(Autumn 1968),pp: 159-178

Bartholdy, Jan. 1998. Changes in Earnings-Price Ratios and Excess Returns: A Case of Investors Over-Reac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 Volume7, Issue3, pp: 237-252

Garrison, Ray H. et al…… 1999. Managerial Acounting. 4th ed. Taipei: McGraw-Hill, 628.

Kaplan, Robert S. and Anthony A. Atkinson. 1998. Advanced Management Accounting.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 Hall, 368-79.

利润率如何计算篇5

关键词:季节性商品 会计利润 经济利润 机会成本

对季节性商品而言,每年的销售旺季一般只有1-2个季度。这样,商家经常会面对季节性商品何时销售的决策问题。例如,某商场的羽绒服专柜在回春转暖之际还剩羽绒服150件未能售出。该羽绒服当时的进价为200元/件,相关的进货费用为20元/件,商场旺季销售价格为500元/件。这时,商场销售部门认为:若以360元/件的价格出售,估计可将剩余的羽绒服全部售出;若库存至明年初冬,估计售出价格可以升至400元/件,但还需支付库存费用10元/件。销售部门此刻面临着是立即降价出售(方案A),还是库存到旺季再售(方案B)的抉择。若商场预期的资本报酬率为20%。那么,对这些季节性滞留商品如何决策才对商场比较有利呢?

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

会计利润 (Accounting Profit,简称AP)是建立在公认会计原则的基础上,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和稳健性原则,将销售收入减去相应的成本费用后的余额确认为其的结果。会计利润仅扣除债务利息,而没有扣除权益资本成本。

经济利润 (Economic Profit,简称EP)的对称是会计利润。经济利润是扣除了所有资本成本后的利润,它也可以理解为是在会计利润AP的基础上减去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简称OC)后的余额。

通常,在分析上述问题时,人们习惯以会计利润为基础,而非经济利润。

若以上述问题为例,A、B两方案的会计利润为:

APA=销售收入-营业成本=150×360-150×(200+20)=21000(元);

APB=150×(400-10)-150×(200+20)=25500(元)。

此处需说明的是,库存到下年旺季再售,其资金占用时间只有3个季度,若按单利计算,此时贴现率应为15%,而不是20%。这样,若基于会计利润的计算结果,商场会选择方案B。但是,我们认为对于上述互斥方案A、B的决策分析,更的应以经济利润为基础。由经济利润的概念可知:

经济利润(EP)=会计利润(AP)-机会成本(OC) (式2-1)

若式2-1的计算结果为正数,说明企业获得了经济利润;若为负数,说明企业蒙受了经济亏损 。此处的机会成本不是实际的货币开支,而是指“由于选择了某项业务而放弃了除此项业务之外的最好的业务的损失 ”。上述羽绒服过季滞留的决策问题,不论选择方案A或方案B都存在机会成本OC,即:

OCA=(400-10-360)×150/1.15=3913(元);OCB=360×150×15%=8100(元)。

根据式2-1,两方案的经济利润EP分别计算如下:

EPA=21000-3913=17087(元);EPB=25500-8100=17400(元)。

然而,上述计算的经济利润是两个不同时点上的结果,为便于比较,以现在为基准时点,则方案B的经济利润为15130元(17400/1.15)。显然,方案A的经济利润大于方案B的经济利润。因此,若基于经济利润的分析结果,商场会选择方案A。这与基于会计利润的分析结果不一致。从经济学角度看,基于经济利润的分析决策显然更合理,因其兼顾了因选择此方案而放弃彼方案的代价。

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在上述问题中,若商场销售部门预测库存至明年冬季初的售价为430元/件,则方案A和方案B的会计利润分别计算如下:

APA=150×360-150×(200+20)=21000(元);

APB=150×(430-10)-150×(200+20)=30000(元)。

方案A和方案B的机会成本分别为:

OCA=(430-10-360)×150/1.15=7826(元);OCB=360×150×15%=8100(元)。

这样,两方案的经济利润分别为:

EPA=21000-7826=13174(元);EPB=30000-8100=21900(元)。

同样,以现在为基准时点,方案B的经济利润为19043元(21900/1.15)。显然,方案B的经济利润大于方案A的经济利润。因此,若基于经济利润的分析结果,商场会选择方案B。可见,当下年旺季售价为430元/件时,方案B对商场就比较有利了,这与下年旺季售价为400元/件时的决策结果相反。那么,何时该选择“立即降价出售”,何时该选择“库存到旺季再售”呢?

若设某商品立即降价的售价为P0元,库存至下年同季度初的售价为P1元,单件商品进价及相关进货费用为a元,库存费用为d元,滞留商品数为Q件,预期的资本报酬率为i(此处仍按单利折算三个季度的贴现率,商家在具体时,可采用实际要求的贴现率)。显然,两方案当且仅当其利润相等时才能给企业带来相同的经济效应,据此,建立如下等式:

由于商品的进价及相关进货费用、库存费用和滞留数量已知,企业预期资本报酬率在短期内一般不会变动,而P0也可根据市场调研确定,因此式3-1中只有下年售价P1受市场不确定性而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样,可得P1的表达式如下: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商家在进行过季滞留商品的销售决策时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在销售时机决策的分析选择上,应选用经济利润而非利润。因为基于经济利润的分析考虑了机会成本,因此该方法比基于会计利润的分析方法更更合理。其次,该销售决策的关键在于下年售价的预测,因此应充分考虑影响下年售价的相关因素,如产品过时、消费者偏好等。此外,由于买卖双方认知性亏损的存在,如塞勃等通过大量心理实验验证而提出的“拥有效应” 和阿克劳夫提出的“旧车市场的逆向选择效应” ,容易导致销售方估计的售价高于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这样,对下年售价P1的不同预期就可能出现不同的决策结果。

:

1.杨君昌主编.微观宏观经济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2.张培刚,历以宁等编.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利润率如何计算篇6

关键词:中石化海外石油工程 沙特纳税 企业所得税分摊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069-03

一、背景介绍

国际石油工程公司(以下简称“国工”)是中国石化集团海外石油工程业务归口管理单位,国工在海外注册成立的分(子)公司是注册及经营主体,以统一旗帜组织各油田单位进行海外石油工程及其他工程服务领域的市场开发,进行内部协调,并以内部合作协议为基础,对在沙特阿拉伯王国(以下简称“沙特”)施工的各油田单位提供法律、财务、物流、后勤、技术、公共事务等方面的支持。

二、沙特纳税情况

(一)沙特税收政策

涉及税种主要是企业所得税,税率为当年度纳税调整后利润的20%。亏损可以向以后年度无限结转,每年允许抵扣的亏损限额为当年纳税调整后利润的25%。

(二)所得税缴纳情况

因现各油田企业驻沙特项目部均为非纳税主体,且所执行的项目均在国工沙特分公司项下,为此,各项目实现的利润都由国工沙特分公司汇总后统一缴纳企业所得税。

2009―2011年,国工沙特分公司在沙缴纳企业所得税736.32万里亚尔(折合人民币约1325.38万元),其中:2009年缴纳350.43万里亚尔(折合人民币约630.77万元);2010年缴纳374.67万里亚尔(折合人民币677.41万元);2011年缴纳11.22万里亚尔(折合人民币20.20万元)。

除国工沙特分公司外,其他油田企业由于没有独立的完税证明,均无法在国内进行抵免,在具体会计处理上,往往采用冲减收入或者列其他成本科目等不规范的处理方式;国工沙特分公司虽然具备在国内享受所得税抵免优惠政策,但由于近几年国工总部一直亏损,所得税也未能在国内进行抵免。虽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沙特阿拉伯王国政府关于对所得和财产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避免双重征税是合理合法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因体制原因导致纳税分摊及抵扣一直不规范,所得税是否分摊及如何合理分摊的矛盾日益凸显。

笔者将对如何进行企业所得税分摊做一探讨。

三、分摊方案的选择及比较

(一)制约因素分析

企业所得税进行分摊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始终贯彻“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即:利润多的项目多承担,利润少的项目少承担。但项目一般跨多个年份、多个板块,如何合理分摊税赋受到多个因素影响:

1.项目启动阶段。项目启动前期,往往成本较高,收入偏低,且大都处于亏损状态,中期利润较为稳定,后期利润下滑并伴有“长尾效应”。

2.项目类型差异。现国工沙特分公司项下主要有:物探、钻井、路桥、管线等几个类型的项目,项目长短、利润率等存在明显差异。

物探项目:前期投入大,利润率较高;钻井项目:利润较为平均,比较稳定。这两类项目收入和成本配比性强、收入稳定易确定。

地面工程项目:实行形象进度核算,按照项目预算总成本与当期成本的比例乘以合同总价确定当期收入,如项目总预算亏损,在当期确认亏损。但实际工作中很难平衡项目总利润、项目当期成本、项目未来成本和当期结算收入以及国工沙特分公司当期及未来盈利水平,给当期和未来国工沙特分公司的经营成果造成较大影响。

3.为简化分摊,及时进行清算。各项目存在不关联性,及时进行清算体现经营成果是必要的,在计算方法上也要求能做到清晰明了。

(二)汇缴清算方案

目前,可采用的汇缴方案存在多种,笔者将对各种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一个梳理和比较。

1.当期存在利润项目分摊企业所得税。

例:现有A、B、C、D四个项目,20X0年,各项目经纳税调整后的利润分别为:-100万、-200万、300万、400万元,其整体利润为400万元,按企业所得税税率20%(以下计算均以此标准)计算,需缴纳企业所得税80万元。

分摊时,依据所得税在本年存在利润的项目中相应比例进行分摊的原则,80万所得税在C、D两个盈利项目间按比例进行分摊:C项目承担34万元,D项目承担46万元。详见表1。

(1)优点在于简单明确、操作性强。C、D项目产生利润并且承担了所得税,同时A、B项目的亏损为C、D项目产生了一定的节税效应。

(2)缺点也同样明显,即无法充分贯彻公平原则,前期亏损无法于当期弥补。举例而言,如A、B项目在以后年度因启动阶段差异或者核算差异产生了利润,前期的亏损无法进行抵扣,导致项目整体额外缴纳部分所得税。尤其是地面项目,对总预算准确性及以后年度核算的平稳性要求很高,如果无法达到精准就容易导致较大波动。

2.对方案1进行修正,当年存在利润的项目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分摊所得税。

如20X0年,A、B、C、D四个项目当年经纳税调整后的利润分别为-100万、-200万、300万、400万元,整体利润为400万元,需缴纳所得税80万元,C项目承担34万元,D项目承担46万元。

20X1年,A、B、C、D四个项目当年经纳税调整后的利润分别为400万、300万、-200万、-100万元,整体利润为400万元,需缴纳所得税80万元。

分摊时,首先考虑让A、B项目弥补前一年度亏损,然后再对20X1年应缴纳所得税进行分摊。按此原则,计算得:A项目承担60万,B项目承担20万,详见表2。

(1)该方案优点在于:可弥补部分项目的前期亏损,分摊相对公平,并从一定程度上尽可能公平地分摊税负,同时,在操作层面上也较为简单。

(2)该方案主要的缺点在于:20X1年A、B项目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年度总利润发生了变动,对新增项目产生了不公平,同时20X0年,C、D项目享受了税收抵免的优惠,而20X1年,A、B项目弥补的亏损相当于分摊至全部项目(考虑若有新增项目的情况下),针对性不强。

3.对方案1进行修正,按所有项目当期利润情况分摊所得税。直接根据经纳税调整后的利润情况进行分摊,所有项目均乘以20%,盈利项目乘以税率后上缴的所得税扣减实际纳税额后,根据亏损项目的亏损额来进行分摊补偿。

20X0年,有A、B、C、D四个项目,当年经纳税调整后的各项目利润分别为:-100万、-200万、300万、400万元,整体利润为400万元,需缴纳所得税80万元。

分摊时,C项目需上缴分公司60万,D项目需上缴分公司80万。在据实缴纳所得税80万元后,余额60万元,按相应比例计算:A项目可获得补偿20万,B项目可获得补偿40万元,详见表3。

(1)该方案最主要的优势在于:体现了A、B项目亏损所产生的节税效应,存在利润的项目上缴所得税,存在亏损的项目能获得一定的补偿,达到利润均衡化的效果。操作上也非常简单,对跨年、跨项目类别的兼容性较好。譬如,A项目在以后年度产生利润,则直接对相应税费进行缴纳即可,前期取得税收补偿不进行调整;在整体有盈利的情况下:亏损项目获得补偿即为亏损额的20%;在整体亏损的情况下,可获得补偿额小于亏损额的20%,也体现了一定的利润关联性。

(2)存在的主要问题。存在盈利的项目,需要根据盈利金额缴纳所得税,整体申报纳税的优惠无法享受;同时,若亏损项目能获得补偿,则可能会导致某些项目在账面做亏。

无法体现市场原则:效率和公平无法兼顾,存在亏损反而获得补贴,无法对经营较好的项目产生合理激励,经营自负盈亏的准则无法完全体现。

4.对方案2进行修正,按各项目外账纳税调整表中应纳税所得额分配当年企业所得税费用:部分项目盈利,部分项目亏损的情况下,当年亏损项目亏损金额按照盈利项目利润比例由盈利项目享受,同时做好相应项目台账;存在亏损项目的亏损额直接结转到次年,前一年度享受亏损的项目在次年将相应金额增加到利润上。如20X0年,A、B、C、D四个项目当年经纳税调整后的利润分别为:-100万、-200万、300万、400万,整体利润为400万,需缴纳所得税80万元。其中:C项目承担34万元,节约纳税26万元(300*0.2-34),即应纳税所得额节约130万元(26*5);D项目承担46万元,节约34万元(400*0.2-46),即应纳税所得额节约170万元(34*5)。

20X1年,A、B、C、D四个项目当年经纳税调整后的利润分别为400万元、3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整体利润为400万元,需缴纳所得税80万元。

分摊时,A、B项目前一年度亏损转至本年度,C、D项目前一年度节约的应纳税额结账至本年,则A项目利润300万(400-100),B项目利润100万元(300-200),C项目-70(-200+130),D项目70万元(170-100),整体利润仍为400万,相应所得税在A、B、D三个项目中进行分摊,见表4。

该方案的优点在于:计算时只涉及两个年度的清算,新增项目或者减少项目均可有效套算,计算较为简单,亏损可以递延抵扣,而利润项目则可以在整体纳税抵免过程中获得优惠。

5.关于25%抵扣亏损的问题。在某一年度公司整体存在亏损的情况下,方案4存在局限性――前一年度的亏损在进行抵免时才正式进入计算范畴,即如20X0年亏损尚未进行抵扣,则不能直接套用方案4计算。

方案4的缺点可以从下一案例中得到实证。

如20X0年,A、B、C、D四个项目当年经纳税调整后的利润分别为100万、200万、-300万、-400万元,整体利润为-400万元,不纳税。

20X1年,A、B、C、D四个项目的利润分别为-400万、400万、500万、-100万元,整体利润为400万元,需缴纳所得税80万元。

按方案4,对2个年度进行相应调整后,A项目利润-300万元,B项目利润600万元,C项目利润200万元,D项目利润-500万元。按80万元计算,B项目承担所得税60万元,应纳税所得额节约300万元(60/20%-600),C项目承担所得税20万元,应纳税所得额节约100万元(20/20%-200),合计节约400万元,实际上A、D项目合计亏损800万元,

根据沙特相关税法的规定,每年允许抵扣的亏损限额为当年纳税调整后利润的25%,本年利润抵扣25%后,利润300万元,需缴纳所得税60万元。

根据上文思路,20X1年应纳税所得额抵扣额为100万元(400万-300万),按比例分摊后,则20X0年各项目分别抵扣额为25万、50万、-75万、-100万元,两年合并统计后,A项目利润-375万元,B项目利润450万元,C项目利润425万元,D项目利润-200万元,B应缴纳所得税31万元(60/(425+450)*450),C项目承担所得税29万元,B项目应纳税所得额节约295万元(31/20%-450),C项目应纳税所得额节约280万元(29/20%-425),与A项目加D项目亏损额一致。

因此整体亏损的年度可以合并在一起单独建立台账,在进行抵免时,按相应比例或金额调整计入本年度。当然,在项目的最后一年,该项目的前期亏损可以适当考虑一并计入以实现简易清算,详见表5。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目前体制下的税收汇缴清算时,方案5不失为一个较为简易实用的处理方案,整体实现了一定的节税效应,基本能平衡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性和项目类别差异。

在确定内部的分摊原则和方法之后,由集团公司内部统一进行协调,进一步解决国内纳税证明的问题,规范税收处理方案,实现整体效益。如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可以选择改变内部合作协议,进行内部分摊后,全部税负由国工承担,缴纳的所得税以管理费的形式予以补偿,各油田单位作抵减收入处理,从而解决企业所得税是否分摊及如何合理分摊的问题。

参考文献:

利润率如何计算篇7

利润问题

学习目标:

1、理解利润问题中成本,售价,利润之间的数量关系,掌握相关的数学公式;

2、能够熟练运用利润中的数量关系正确的解题;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利润问题中各部分的数量关系,并用来正确地解题;

2、学会用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利润问题。

教学难点:

将利润问题与百分数应用题联系起来,巧用单位“1”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体验

师:莱特叔叔新开了一家超市,为了把超市经营好,他每天都要仔细计算成本、利润等数据,还要计算如何进行打折优惠活动。你也想了解其中的知识吗?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吧。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利润问题(板书课题:利润问题)

(也可按ppt上方式导入)

二、准备题

展示准备题:

莱特叔叔从批发商处用15元购进了一批钢笔,结果以24元卖给顾客,莱特叔叔可以盈利多少元?

学生抢答,点学生发言。

生:24-15=9(元),用卖出的钱―购进的钱=盈利的钱。

师:购进时的钱叫做成本,出售时的钱叫做售价,利润是售价比成本多的钱,即利润=售价―成本。

教师板书:利润=售价―成本

师:大家会用这个公式变形,求出售价和成本?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教师板书:售价=利润+成本,成本=售价―利润

二、基础巩固

展示例1:

某商品的批发价是50元一袋,规定零售价是70元一袋,求这一袋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利润率又是多少?

学生读题。

师:利润怎么求?

生:利润=售价―成本,用售价70元减成本50元。

教师讲解:利润率是以成本为单位“1”,指利润占成本的百分数。利润率=利润÷成本。

师:题中的利润和成本都知道吗?

生:成本是50元,利润是20元。

师:你会求利润率吗?

生:20÷50=40%。

师:同学们,算的不错,看来对老师讲的知识理解的不错。

教师板书:利润率=利润÷成本

展示例2:

商店从某供货商以每台1200元,购进了50台空调。该商店以20%的利润率来定价,空调的定价是多少?如果按这个价全部卖出,商店共获利多少元?

学生读题。

教师讲解:利润率是以成本为单位“1”,指利润占成本的百分数。利润率=利润÷成本。

师:题目中利润率20%,是指利润占成本的20%,售价比成本高出20%来定价。谁是单位“1”?单位“1”知道吗?

生:成本是“1”,成本是1200元,是已知的。

师:你会求定价吗?

生A:定价是1200+1200×20%==1440元。

生B:定价是1200×(1+20%)==1440元。

师:同学们,算的不错,看来对老师讲的知识理解的不错。例题中的第2问如何求?

生C:求利润,利润=售价-成本。

(1440-1200)×50=12000元。

生D:1200×20%×50=12000元。

教师小结:在有利润率的数学问题中,利润=成本×利润率,定价=成本×(1+利润率)。

教师板书:利润=成本×利润率,定价=成本×(1+利润率)

展示例3:

商店以400元的成本购进一件商品,准备以50%的利润率来定价,但因为价高,没有人购买,只好打7.5折优惠,问现在这件商品卖多少钱?

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师:

成本400元是已知的,“准备以50%的利润率来定价”,同学们能求出定价吗?

生:定价=成本×(1+利润率),列式为400×(1+50%)=600元。

师:“只好打7.5折优惠”是按定价的百分之几出售?定价已知,怎样求打折后的价钱?

生:7.5折是指定价的75%出售,单位“1”是定价,求折后价用乘法。

学生列式,教师指导。

教师小结:求定价可直接用公式定价=成本×(1+利润率)来计算;商品打折问题中,用定价乘以折扣等于打折后的售价,打折后的售价除以折扣等于定价。

展示例4:

一件衣服进货价80元,按标记打六折出售仍获52元利润,则这件衣服标价为多少元?

学生读题。

师:同学们,衣服的实际售价是多少元?

生:

80+52=132元。

师:132元是按标价的六折出售,即是标价的百分之几?哪个量是单位“1”?知道吗?怎样求出标价?

生:“六折”是标价的60%,求标价用除法计算:132÷60%=220元。

学生完成解题步骤。

教师小结:商品打折问题中,打折后的售价除以折扣等于定价。

四、综合拓展

展示例5:

某商场进行促销活动,顾客购物有两种优惠方式:

①八折优惠;

②购满200元送购物券100元(不满200元不送购物券,购物券购物不足100元不退现金)。

两种方式只能选一种,妈妈看中价格250元的一件衣服,还准备买一双96元的鞋子,请你帮妈妈选用哪种优惠方式更划算,列式计算说明理由。

师:根据题意,你知道哪些信息?

师:优惠方式①按八折优惠,怎样列式?

生:(250+96)×80%=276.8元。

师追问:优惠方式②满200送100,最后花了多少钱?

生1:

250+96-100=244元。

生2:不对,买250元的衣服送100元购物券,用购物券买鞋只花了250元

师:通过比较你发现哪种优惠方式更划算?并完成解题过程。

学生答题。

教师板书:优惠①:(250+96)×80%=276.8(元)

优惠②:250元

276.8>250,优惠方式②更划算。

教师总结:购物方案问题,按优惠方法计算各自的钱数,通过比较钱数少的方案更优惠。

例6:一种智能笔如果按9折出售则可以赚28元,如果按8折出售不仅不能赚钱还要亏损2元,那么这种智能笔的定价是多少元?

即学即练

一件商品随季节变化降价出售,如果按现价降价10%,仍可获利180元,如果降价20%就要亏损240元,这种商品的进价是多少元?

利润率如何计算篇8

关键词:EVA;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应用

与传统的会计利润指标相比,EVA能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引导企业关注价值创造,从而使以EVA考核经理人业绩更为科学和合理。因此,将企业资金使用管理与EVA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率,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提供管理支持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EVA的核心理念

EVA(Eeorlomic Value Added)即经济增加值,也称经济利润。是1982年由Stem&Stewart Co.公司提出的新型绩效评价指标。它站在股东和投资者角度衡量企业经营者真正创造的价值,是贯彻价值管理,引导经营者关注企业长期绩效和股东长期利益的经济指标。其基本思想是公司应该通过赚取超过资本成本的报酬来创造股东价值,使得股东财富最大化。因此,简单地说,EVA就是指企业资本收益与企业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如果这一差额是正数,说明企业的收益不仅弥补了股东资本的成本,而且还为股东创造了财富;反之则表明企业的收益不能弥补股东资本的成本,股东财富受到了侵害。用公式可以表述为:EVA=净利润-股权资本成本=净利润-全部资本的加权平均成本=净利润-(债权资本的比重债权资本成本+股权资本比重股权资本成本)。

按照杜邦分析体系的方法对上述EVA指标计算公式进行分解后,可得到EVA=(营业利润率×资产周转率-资本成本率)×资本总额。可以观察出EVA指标与资金使用效率相关联。因此,为提高EvA指标,管理者就必须提高资产周转速度和资金效益水平。进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EEA在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中的应用

1.应用EVA理念制定企业资金预算体系

资金预算管理活动将预算管理的基本方法、原则应用于资金管理过程,对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EVA理念可有效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效率。一是应用EVA综合指标。企业原采用的预算指标体系由盈利能力指标、费用控制指标、资产运营效率指标和现金流指标组成,主要包括收人、利润、现金流、资金周转率等绝对值指标和相对值指标。根据以往经验判断,业务单元(包括业务部门、分公司)比较关注收入和利润指标,而忽视了对费用控制指标、资金周转率和现金流指标的关注,从而制约了企业的资产周转速度,资产可供运用的机会减少。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对此,笔者建议将EVA指标作为一个综合指标。来对企业各业务单元进行考核;将盈利能力和业务往来款管理纳入一个指标来考核;将营业收入和可控费用(羞旅费、招待费、其他直接费用)偏离度作为辅助指标来考核。从而实现用一个综合指标替代多指标,由关注经营规模向重视经营质量转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应用EVA预算表。EVA表是经济意义上的企业损益表,列示了如何将企业的会计账面利润经过一系列的调整转化为经济账面利润的过程。企业在确定预测EVA后,往下逐级分解,然后计算所得出EVA与目标EVA,两者数值相差较小时,报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核。审核通过可将计算所得EVA作为当年预算EVA;相差较大时或者审核不通过时,要继续调整EVA的分析项目。主要包括销售收入、成本和费用等,直至达到预算目标EVA的水平,从而促进企业资金的合理利用。

2.应用EVA理念提高企业资产周转率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只有资本回报率大于资本成本率时企业才能盈利。只有提高资产的周转率,加速资产的周转,才能带来利润绝对额的增加,提高总体资产的价值创造能力。企业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往往一味地强调激励各部门管理者追求市场份额、销售收入等日标,却忽视了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激励管理者提高资产周转速度,从而造成收入见涨而现金回笼效果差的现象。既然EVA与资产周转率正相关,那么如何以EVA作为业绩评价标准,激励企业管理者关注资产周转率并进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呢?首先,企业在设计价值贡献模型时应充分考虑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分别确定整体价值贡献指标、销售系统价值贡献指标。销售系统价值贡献公式为:销售系统价值贡献:(实际单价-预算单价)×预算销量-销售费用-销售系统资本总额×资本成本率,其中。销售系统资本总额=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这样。企业通过加强对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的管理,占用资金得到更好控制,从而促进资产周转率得到持续增长。 转贴于

同时,无论是债务性资本还是权益性资本使用都是有成本的,有一个合理的资本结构对提高企业资产周转率非常重要。因此。企业主要是应通过财务杠杆的有效使用,扩大融资的途径,降低付息债务的利息率,从而提高EVA回报率。企业要通过选取一系列数据进行测算,找到较理想的资本结构。

3.应用EVA理念优化企业资金投放

在取得经营所需的资金以后,企业管理者就要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资本运营。在进行投资时,企业能否选择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直接影响着资金效益水平。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践表明很多企业就算是合理的效益最大化制度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是因为效益最大化里面主要指标的数据来源都是基于企业财务报表,而企业财务报表反映的又仅仅是发生成本,而没有考虑到股东投资的机会成本。这样容易造成公司管理层片面追求企业规模和利润从而导致企业过度投资和过度生产的一种不良现象。而EVA能够有效抑制过度投资。经济增加值EVA的定义是企业的税后利润减去投入成本的机会成本所得。研究实践证明。经济增加值EVA越高,企业运营状况越好。它强调企业经营时使用的资本和债务都是有成本的。从而实现了把机会成本和实际成本联合一起的管理。计算公式:EVA=税后营业利润-机会成本=税后营业利润-全部资本+加权平均成本。公式说明公司只有在EVA大于等于零时,才可以做出那些投资决策。从而使得资金的使用者认识到在做出某项投资决策时,至少应该获得与其投资的机会成本相对等的收益,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公司不蒙受损失,从而优化企业资金的投放,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利润率如何计算篇9

[关键词]所得税投资收益处理

        一、相关概念和规定

        企业的投资收益是指企业通过权益投资从被投资企业所得税后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金中分配取得的的所得。投资方从被投资方企业分配的收益包括全部的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

        按国家税务总局的[2001]118号文件规定,凡投资方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的,除国家税收法规规定的定期减税、免税优惠以外,其取得的投资损益应按规定还原为税前收益后,并入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依法补缴企业所得税。

        国税发[2001]118号文件的实质是确定了投资方分回的税后投资收益应该补缴企业所得税的比例。投资方企业与被投资方企业适用所得税税率的差异,是指除税收法规规定的定期减税、免税以外的差异,如果投资方企业与被投资企业的法定所得税税率相同,而被投资方企业因享受定期减、免税优惠,其实际使用的所得税税率低于投资方企业的,投资方企业从其分回的税后投资收益,不用补缴企业所得税。

        二、所得税汇算清缴中投资收益的处理

        按目前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会计账务中对投资采取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当采取成本法核算时,投资企业只有在实际取得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时,才确认投资收益。而当采取权益法核算时,只要被投资企业帐面上净资产发生了变化,投资企业就要对投资收益作帐务处理,不论实际是否收到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

        从税法的角度来看,在所得税处理上,不论投资方企业对投资采取何种方式核算,投资方企业只有在被投资方企业实际做利润分配处理时确认投资收益的实现。如果被投资企业会计账务上实际未做利润分配处理,而投资方企业在会计处理上以权益法核算时,已按投资比例作了投资收益处理,则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应予以调整。

        按权益法核算的未收投资收益如何在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中进行调整呢?

        在企业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中共有一张主表十四张附表,主表与附表之间有严密的数字勾稽关系。在主表中反映的投资收益金额与附表三中的数字相吻合。但这儿所反映的“投资收益”金额并不就是账面上“投资收益”所反映的金额。

        《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中涵盖的内容既有短期债权也有长期债权,既有投资收益也有转让所得或损失,这些内容根据要求可一一找到相对应的数字进行填列。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短期债权投资收益的填列。会计制度规定对持有短期债权投资过程中实际取得的利息,作为投资成本收回,冲减投资成本,不确认投资收益。而税收规定,除了投资初始时支付的款项中包含已到期尚未领取的利息外,其他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一律确认为利息所得,而不冲减投资成本。所以填列短期债权投资收益时,既要分析“投资收益”科目贷方发生额,也要分析短期债权贷方发生额。将收取的利息冲回投资成本的金额作为短期债权投资收益进行填列。

        股权投资的持有收益,要按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和需要补税的投资收益分别填报。涉及补税的短期股权投资收益,被投资方企业适用同一税率的可以分类填报;涉及补税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按被投资企业名称分项填报。

        其中,股权投资中属于免税的投资收益合计数,填入附表七《免税所得及减免税明细》表的第5行“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而附表七《免税所得及减免税明细表》中的第1行又与主表第18行相对应。

        股权投资中属于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其计算的被投资方已缴纳所得税额的合计数(第5列),作为计算主表第19行数额的基础。

        这儿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是指在被投资方会计上进行“利润分配”账务处理时,投资方确认的投资收益,投资方不一定已实际收到,即税法上对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的确认已偏离了权责发生制原则,更接近于收付实现制,但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收付实现制,也就是说,税法上不确认会计上按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收益,这是税法与会计的差异之一。

        那么如何界定被投资方会计上已进行了“利润分配”账务处理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法》将投资收益作为居民企业的一项所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法》第三条规定:居民企业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所得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法实施条例》第六条规定:企业所得法第三条所称所得,包括销售货物所得、提供劳务所得、转让财产所得、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接受捐赠所得和其他所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指出企业所得法第六条第四项所称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是指企业因权益性投资从被投资方取得的收入。

        按《新企业所得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解释,对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按照被投资方作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确认收益的实现。

        在会计实务中,企业一般在年底结出净利润后,对净利润进行账面上的分配,即按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公积金,按经企业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批准的比例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 计算应付股利等。到次年经过有权机构批准再进行实际的股利分配。

        那么我们认为利润分配的确定日期就应该是被投资方作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既不是每年年底根据账面利润按权益法核算的应收投资损益,也不是指次年进行实际的股利(现金股利、股票股利和非货币性资产分配额等)分配的时间。

        现举例说明:

        2008年1月1日a企业对b企业投资500万元,占b企业有表决权资本总额的25%。2008年12月31日b企业实现净利润200万元。2009年5月20日b企业宣布分配现金股利20万元。2009年6月20日,b企业实际分配现金股利20万元。2009年12月31日,b企业实现净利润220万元。a企业与b企业所得税率均为25%。

        按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要求,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通常情况下,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占该单位有表决权资本总额20%或20%以上,但不超过50%,或虽投资不足20%但具有重大影响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

        (1)2008 年1月1日,a企业对b企业的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账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b企业)5000000

        贷:银行存款5000000

        (2)2008年12月31日,a企业按投资比例享有的b企业当年实现的净利润确认投资收益50万元(200×25%):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500000

        贷:投资收益500000

        (3)2009年5月20日,b企业宣布分配现金股利20万元,a企业计算应收股利为5万元(20×25%):

        借:应收股利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500002009年5月20日即为被投资方作出利润分配的决定日期。

        (4)2009年6月20日,b企业实际分配现金股利20万元。a企业按实际收到金额5万元入账:

        借:银行存款50000

        贷:应收股利50000

        (5)2009年12月31日,a企业按投资比例享有的b企业当年实现的净利润确认投资收益55万元(220×25%):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550000

        贷:投资收益550000

        在2008年度的所得税汇算清缴表中,a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假设只此一项投资)就不应填列对b企业的收益50万元。那么这50万元在哪儿填列呢?

        从2007年度的所得税汇算清缴表来看,这50万元没有任何地方可填,即这50万元按被投资方实现的净利润而确认的投资收益无需填列,也不需进行调整。

        在2009年的所得税汇算清缴中,对b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按5万元填列,损益确定的日期为2009年5月20日。并将5万元填列在主表第2行“投资收益”栏内。

        因为a企业b企业所得税率相同,此投资收益5万元为免税投资收益,并将此数额5万元填入附表七《免税所得及减免税明细表》的第5行“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而附表七《免税所得及减免税明细表》第1行“免税所得合计”又等于主表第18行“免税所得”。

        据此,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关于投资收益的处理填报完毕。即对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投资收益如何纳税处理完毕。

参考文献:

[1]刘左/靳东升:《中国所得税(最新版)》2006年出版,企业管理出版社.

[2] 解学智:《 公司所得税》,中国财经出版社.

[3]2009年度中国注册税务师考试辅导用书《财务与会计》,中国税务出版社.

[4]2009年度中国注册税务师考试辅导用书《税法(一)》,中国税务出版社.

利润率如何计算篇10

关键词:装备;价格;定价模式

装备定价,是指装备承制单位会同军事代表室依据国家和军队的价格法规规定的原则、方法、形式和程序等共同核实新装备的定价成本,协商、编制新装备价格方案,上报装备价格主管部门批准的全过程。作为装备价格管理的一个焦点问题,装备定价与国防采购效益、国防经费的使用效率等息息相关。关系到我军能否以公平合理的价格获得质量可靠的武器装备及其相应的服务,关系到我军武器装备计划的落实和武器装备作战效能的提高。

1我军装备定价现状及分析

我国现行的装备定价仍然沿用50年代初确定的计划成本为基数加百分之五的利润的定价模式,遵循“低利无税”的价格政策。虽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曾经为我军的装备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与不断完善,装备商品属性的确认,装备需求的变化,现有定价制度与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相违背,尤其是行政干预多、法规不健全、定价成本估算不合理,利润率偏低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不能充分发挥国防经费的使用效率,促进装备建设与发展。

1.1行政干预过多,定价环节冗余

《军品价格管理办法》总则第四条规定:“国家对军品价格实行统一管理,国家定价”。可见,我军装备定价仍然是指令计划定价。装备价格的形成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另外《办法》规定,把审批军品价格的权限划分为两个层次,即:主战、大型武器装备和跨行业的主要配套成品价格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即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审批;工业主管部门对本行业内部协作配套产品的价格进行协调管理和批价。

在实际装备定价程序中,通常先由军方高层部门根据国际安全形势,确定装备发展战略和规划,而装备部门根据各部队装备的现有配备情况和作战任务需要制定装备需求计划,然后再根据需求计划委托军工企业等承制单位进行生产。对列入国务院军品价格管理目录的军品,实行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制定价格并由下至上报价审查的方式,即先由装备承制单位编制并向驻厂军事代表室提出军品定价的基础资料和报价方案,驻厂军事代表室按有关价格管理规定、法规制度、工作程序,做好对报价方案进行审查的前期工作,再经军方各级预审、初审和复审,完成军内报批后,由承制单位和驻厂军事代表室联合行文报国家价格主管部门审批。对于未列入军品价格管理目录的军品,采取由供需双方协商定价的方法。在定价过程中,装备订货部门与军工科研生产单位就装备价格协商一致,联合上报;若不能达成一致的价格,则分别上报,由国家职能部门审批。军品价格制定之后,原则上每隔三年进行一次调整。

从我军现行装备定价模式来看,装备定价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定价程序中需要协调的环节过多,特别是军方各级的军方各级预审、初审和复审,有任何一个环节“卡壳”,价格就难以确定下来。过多的决策层必将导致协调难度的增大,资源的浪费和机构的臃肿。此外,有关决策部门兼有定价、审价职能,出现“自己定价,自己批”的现象,容易滋生腐败。对于军方来说,他们并不能获得所期待的真正的买方的身份,只有参与权、审查权和建议权,却没有决定权和审批权。由此造成军品市场供应主体和需求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的不平等。这种体制下确定的价格,不能真正反映供求双方的责、权、利关系。导致采购的装备不一定能真实反映军方训练作战需求,客观上造成国防资源的浪费和装备价格的不合理。对于企业来说,过多的行政干预,扰乱了企业正常的生产计划。例如,“一厂多室”的现象比较普遍。过于繁琐的审批定价程序,也容易挫伤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无疑加重了企业的负担,间接造成装备生产成本的增长。

1.2定价法规不健全,尚未形成体系

目前我军装备定价的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军品价格管理办法》和《军品定价目录》等。这些法规的出台在一定时期内虽然有力的指导了我军的装备定价工作,但是现有法规不健全、体系不完整,不能涵盖装备的全寿命周期。它们只是从宏观角度对定价进行原则上的指导,对于定价细节却鲜有涉及,可操作性较差。例如,在实际装备定价过程中处于装备科研第一线的军事代表,对装备科研阶段价格和生产阶段发生的费用监控力度缺乏应有的法规依据。因而,装备价格也只有事后审价的权力,装备经费的使用效率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另外,现行法规规定的计价方法缺乏科学性,即以军品价格=计划成本+计划成本×5%的利润率作为军品价格构成形式,强化了行政定价模式,与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不符。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规定已与目前的装备研制和生产的实际情况不符,执行起来很困难,而且地方企事业单位新的会计制度已颁布实施,《军品价格管理办法》的有些规定与会计制度有冲突,造成了军地双方在装备定价中的争议。另外,随着“四个机制”的引入,有关价格管理引入“四个机制”的法规制度颇为缺乏,使“四个机制”的引入与开展缺少法律法规的指导与保障,最终影响了“四个机制”的高效运行。

1.3定价成本估算不合理

由于利润被固定为定价成本的5%,所以定价成本的计算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润额。按照现行规定,定价成本由制造成本和按一定原则分摊的期间费用组成。其中,制造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和其他直接支出、制造费用和军品专项费用。而期间费用则由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组成。

现行的定价模式,导致成本核算不合理,与市场经济规律相违背。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定价模式打击先进,保护落后。由于军品承制单位的定价成本不是社会平均成本,而是各个企业的个别成本。即使企业采用先进技术,以低于社会平均劳动成本的方式进行生产,企业也不能得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带来的额外利润,相反利润总量会降低。这就间接形成了“鞭打快牛”的局面,导致先进的生产技术不能被采用,落后的技术不能被淘汰。企业关注的不再是技术的改进,而是如何通过提高成本来增加利润。必将导致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下降,造成国防费用的增加。第二,装备成本估算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目前民品企业成本核算依据的是新会计制度规定的制造成本法,而军方对成本的核算还是沿用《军品价格管理办法》中使用的老会计制度中的完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以固定成本加变动成本为基础来确定成本内容,把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一切费用都计入产品成本,难以对企业的实际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做出客观准确的核算。更有个别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福利支出等等不论高低,统统计入定价成本。加之现有审价定价制度不健全,标准不统一,更加剧了装备价格的上涨,不但造成国防资源的浪费而且容易滋生腐败。第三,成本信息不对称。相对于承制单位而言,军方在定价审价过程中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地位。即使是处于生产第一线的军代表也不能完全掌握企业实际发生成本的信息,不能准确估计市场竞争、原材料价格变动等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为了争取合同、增加利润,企业往往利用军方的“信息缺陷”,虚报成本,夸大其生产能力。

1.4利润率的确定不合理

装备利润固定为生产成本的5%,实践证明是不符合市场价值规律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利润率固定。我军装备价格一直沿用5%的利润率,没有考虑科技含量、技术难度以及一些软知识因素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市场竞争、经济环境改变的影响,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固定的利润率,使企业无法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来获得更多的利润。相反,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只能靠提高成本的办法。这必将导致产品成本的扭曲,无疑将会挫伤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积极性。其次,利润率偏低,军品定价实行保本微利的原则,5%的利润率普遍低于民品。利润过低,使企业的生产科研难以正常维持,影响军品性能、质量的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材料、工时费等成本因素的上涨,军品利润率固定且偏低,使企业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来进行有效的发展,不可能加大人才培养、技术革新的力度,造成人才流失,国防科研能力低下,严重制约了武器装备的发展。最后,同一厂家重复计算利润可能性的存在。例如,某型号导弹的科研、生产、维修需要协作配套的生产厂家很多,从原材料进厂、零部件的生产到产品的组装,总装厂与协作厂家各自计算自己的利润,这个“5%”就被层层加码,重复计算。

2对我军装备定价的几点建议

针对我军装备定价问题,在分析借鉴美军装备定价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2.1健全定价环节,减少行政干预

美军装备采办管理采取国防部统一领导、各军种负责实施的体制。这种体制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军方是采办管理的主导。对于装备定价,美军主要采取合同定价的方式,有四个组织系统分别负责合同签订、合同管理、合同审计、合同支付事宜。这种自上而下分工明确、条例清晰的组织结构,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权力交叉。

针对我军装备定价主要依靠行政定价,定价、审价过程繁琐且职能分工不明确的现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分割有关权力机构工作职能,建立定价与审价相对独立的组织机构,增加采办透明度。统一军方的声音,针对“一厂多室”的现象,建立驻厂军方总制度,避免一厂多价现象。鉴于装备是面向特殊用户即军方的特殊商品,装备定价应该赋予军方真正买主的权利即决定权和审查权,弱化国家行政干预。实行以经济技术、合同约束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干预进行管理。在技术进步的前提下,通过控制技术质量成本、目标成本、标底价格等手段来有计划地指导和调节装备价格。装备采购价格确定的方法,应由装备生产第一线的军代表,以承制单位一定时期内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维修技术经济活动为对象,综合运用军事、技术、经济、法律等知识与技能,对装备寿命周期费用与装备成本进行预测、控制和审核,判定其价格合法性和合理性。装备价格审核的方法研究不应局限于对会计资料的审核,而应向军事、技术、管理、法律领域拓展,运用现代技术与经济管理知识、现代装备价格的审核方法和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装备价格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能。

2.2健全装备价格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装备采办价格管理法规体系,是外军武器装备价格管理的一大特点。美军有关装备价格管理的法律分散地体现在众多不同层次的法律之中,它们密切配合,构成一个比较完整、健全的法规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管理工作法制化、正规化和科学化,使各级管理部门和承包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美军国防部还依据采办法规分上下两卷出版了《武装部队合同定价手册》,主要针对《联邦采办条例》和《联邦采办条例国防部补充条例》制定的管理合同定价的各种政策和规定,详细阐明了其政策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提出估算和评价各种成本、利润和价格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同时说明如何分析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如何谈判价格和协商定价协议,以及如何处理各种特殊的定价问题。

我军价格法规体系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价格管理法规制度,二是价格管理工作程序制度。对于价格管理法规制度,现有的《军品价格管理办法》缺乏科学性,已不能适应新时期装备价格管理。因此有必要对《军品价格管理办法》进行修改完善,摸索适合于装备科研、生产、维修等不同阶段和装备不同性能、质量特点的多种形式的计价管理办法,如全寿命费用周期法,制造成本法,合同招标等。对于价格管理工作程序制度,应建立起规范的报价、审价制度,如建立装备价格审批制度、复审制度、回避制度、请示报告制度、奖惩制度,以此来规范报价、审价的程序。

2.3采用灵活多变的定价模式

美军军品定价实行合同定价。为了使军品价格更好的反映价值,美军根据多年采办实践,结合实际,制定了多种确定军品价格类型的合同,形成了较合理的军品价格机制。针对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类型的合同,并制定了一套包括价格分析、成本估算的行之有效的价格管理办法。实行全寿命费用流程计划、全系统全过程核算的管理模式。对于企业利润问题,美军奉行“军工企业获得高报酬对于政府也是有利的”这一观点,把竞争机制充分引入到装备定价中来,通过不同的激励合同,促进企业改进技术,提高生产积极性。

尽管我军已经大力推行竞争性采购,但此类采购比例仍然很小,依然是以单一来源采购为主,未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文章认为:装备定价应采用多种定价模式,打破成本加5%利润定价的固定模式。例如:对于竞争型装备,如工程机械、车辆等可采用市场定价;对于半竞争型和部分竞争型装备可采用招投标方式定价;对于垄断型装备,可采用协商定价的方式。加大引入竞争机制的力度,在装备全寿命的各个阶段最大限度地引入竞争。

对于成本核算问题,首先,应调整价格政策,即打破成本加5%利润的固定模式,激励企业创新技术、降低成本。在具体方法上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促使企业降低成本。一是在价格中体现技术进步的因素、引入激励机制,使企业获得技术革新带来的额外利润。二是引入竞争机制,并严格“事前审价”。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监督力度,严格控制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其次,在具体成本计算上,应以新会计制度中的制造成本法取代完全成本法。对于成本中受客观经济环境影响较大的费用,如工资支出、费用分摊、管理费用等应统一计算标准,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杜绝腐败。最后,成本核算应贯彻全系统、全寿命管理的原则。此外,还应加强军队专业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既懂军事,又懂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具有即时性、通用性、可靠性的军品价格信息数据库系统。为实现武器装备全系统、全寿命、全过程质量、价格控制提供有效的现代化手段。

美军对于利润率的规定:试验、开发、研究项目利润率不超过15%,其他项目上限为10%。因此,我军军品利润率也应针对不同的军事项目,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的影响,制定浮动式利率。引入监督机制,制定相关行业标准,规范利润率制定,避免主观定价、重复计价的现象发生。

3结束语

我军装备定价问题研究起步较晚,装备定价法规体系尚不完善,装备定价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军实际,借鉴外军成功经验,完善定价法规体系、采用科学的价格管理理论、引人“四个机制”,建立有我军特色的装备定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陈秀山.国防工业发展战略与国防工业政策改革[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3.

[2]张连超.美军高技术项目的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