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分配审计报告十篇

时间:2024-04-08 15:53:34

利润分配审计报告

利润分配审计报告篇1

问题一:会计报表项目的数字能否以整数填列?

多数四大所出具的年度审计报告所附会计报表的数字以整数填列,人民币“元”以下均采用四舍五入的办法予以舍弃不填。《企业会计制度》第十三章财务会计报告,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会计报表的填列,以人民币‘元’为单位,‘元’以下填至‘分’。”因此,年度审计报告中会计报表数字以人民币“元”为单位整数填列的作法,显然不符合《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

问题二:年度会计报表能否缺省利润分配表?

多数四大所出具的年度审计报告所附的会计报表只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缺少利润分配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第七条规定:“年度、半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应当包括:(一)会计报表;……会计报表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相关附表。”第十二条进一步规定:“相关附表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补充报表,主要包括利润分配表以及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其他附表。”《企业会计制度》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的其他附表还有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分部报表。企业应当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都是会计师事务所年度审计报告的审计对象,换言之,年度审计报告的附会计报表必须包括企业应当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笔者认为,那种不论企业有无利润分配业务发生,均不提供利润分配表的作法,有背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及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

鉴于利润分配表(或留存收益表)可以反映未分配利润等留存收益账户年初余额到年末余额的变化情况,会计学家认为,利润分配表(或留存收益表)的编制,有助于评价企业全面的业务活动过程,说明为什么净资产在年度内发生增加或减少(参见葛家澍主编:《中级财务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不仅如此,笔者发现,若会计报表中不编制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项目年末数的填列是以“年初未分配利润+本年净利润-利润分配项目(如本年用盈余公积等弥补亏损的,应为正数)=年末未分配利润”的等式关系出来的,同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在会计政策变更等情况下采用追溯调整法时,按规定应当调整期初留存收益,采用以上办法计算“未分配利润”容易出现错误,例如计算等式中“年初未分配利润”本应该采用追溯调整的数字而没有,很可能导致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年初数和年末数的填列数字发生错误。若编制利润分配表,则勾稽关系一目了然,即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年初数和年末数应分别等于利润分配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的上年数和本年数。通过审查报表项目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可以较有效地避免出现上述错误。

还必须指出的是,根据财政部司的规定(参见财办企[2003]144号、财办企[2004]140号),利润分配表是外资企业必须报送并且加以汇总的报表之一,四大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如若不附送利润分配表,将财政部门对外商投资企业分户年度财务报告的审核质量,从而影响到财政部集中汇审的财务报告及其指标测算的质量。

三:报表的格式及其项目名称能否随意拟定?

四大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所附会计报表的有些项目名称不规范,如将“未分配利润”称作“累计亏损”或“累计盈利”等,资产负债表格式多采用报告式。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2002年度外商投资企业会计报表〉格式及编制说明的通知》(财企[2002]609号)的精神,外商投资企业会计报表具有统一的格式要求,其中资产负债表的格式采用的是账户式,所有会计报表项目名称应与《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相一致。在会计实务中,我们国家习惯上采用账户式资产负债表格式,而报告式资产负债表格式多为美国和香港所采用。因此,会计报表项目名称和格式随意变更,将给报表使用者,特别是国内报表使用者,如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商业银行等,带来诸多不便,也有损于《企业会计制度》的权威性。

问题四、财务会计报告能否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单位列示?

利润分配审计报告篇2

【关键词】 会计师事务所; 注册会计师; 法律属性; 非营利性

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属性问题(即是否为营利性组织)是个存在争议的问题。在脱钩改制之前,会计师事务所是财政部门出资举办的事业单位,毫无疑问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中介机构。脱钩改制后,理论界和实务界多数人认为会计师事务所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并对其企业属性进行了探讨。笔者曾提出会计师事务所非营利性属性的观点,但是未深入研究论证。

一、会计师事务所营利性企业属性的理由及其理论缺陷

综合文献,论证会计师事务所是以营利为目的企业的理由主要有:第一,注册会计师行业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求发展。第二,会计师事务所具备营利性经济组织的各种特征,例如是由注册会计师依法发起设立的社会经济组织,获取相应的服务报酬(收费不是行政事业性收费,属于经营性收费,包含利润因素),实行独立核算等。第三,营利性是会计师事务所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获取最大化的经济利益,会努力提高审计质量,实现鉴证职能和营利性的矛盾统一。第四,注册会计师职业是高智能、高风险的职业,因此也应当是高利润的行业;利润越多,反映会计师事务所向社会提供有用并符合执业规范的商品越多,说明它对社会贡献越大。

笔者认为上述论证会计师事务所营利性属性的部分理由存在理论缺陷,值得商榷。

(一)将会计师事务所的企业属性与营利性属性等同起来是错误的

狭义的企业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组织,广义的企业是指从事经营性活动的组织。当前会计师事务所是注册会计师发起设立的、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有限责任公司或合伙企业,具备广义企业具有的组织性、经营性和法定性三个要素。但是按照企业的宗旨和目的,企业可以分为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具有营利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将从事经营性活动与营利性等同起来也是不对的

根据两大法系普遍接受的法理,“非营利性”并非意味着禁止赚取利润,而是对所赚取利润的分配限制。所谓“营利性”就是股东投资于公司的根本目的是赚取资本利润,公司的经营目的是获得利润并且把利润分配给股东。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活动,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收取一定金额的审计费用(属于需要依法纳税的经营性收费),获取一定的利润,是一种经营性活动。但是从事经营性活动与会计师事务所“非营利性”并不矛盾。非营利性组织可以从事营利性的商业活动,非营利性组织提供的服务可以不免费;根据国家的规定收取合理的费用,以确保成本,略有盈余,对于维持非营利性组织生存和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会计师事务所不将获取的利润分配给合伙人(股东),而是由注册会计师享有审计费用的所有权,会计师事务所只是代注册会计师收取审计费用,在依法缴纳税金、扣除有关成本费用后的余额(即利润)归还给注册会计师所有,此时的会计师事务所就是一个为注册会计师执业提供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在实践中,有的会计师事务所是按非营利性组织运作的。

(三)虽然注册会计师审计是服务于市场经济的,但是服务于市场经济的机构并不一定都是营利性的机构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为会计信息提供鉴证,这点与公证机构的职能类似;而公证机构也是服务于市场经济的机构,但是法律却明确规定公正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以审计服务于市场经济来论证其营利性是不能成立的。另外,实行独立核算也并不是营利性组织的特征,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也实现独立核算。

二、单纯以营利为目的,在实践中必然导致审计行为商业化

合伙人(股东)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所有者,对利润享有分配权,导致合伙人(股东)将自己看成“老板”,在经营、管理会计师事务所和执行审计业务中以获取利润为唯一目标。创办会计师事务所以获取资本利润为目标,吸引资金所有者(商人)来投资会计师事务所。例如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实际控制人不是注册会计师,而是某些掌握审计业务来源的机关、组织(工商、税务机关,税务师事务所以及银行等)或者这些机关、组织的工作人员;又如有的合伙人(股东)既不执行业务,也不在审计报告上签字,成为纯粹的资本利润获取者。

在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和保持中,仅考虑能够获取多少业务收入,很少考虑或根本不考虑胜任能力、独立性、客户是否诚信以及该项目是否可以承接等。审计市场上还出现了“薄利多销”的商业思维,采用价格策略(包括降低收费标准、支付回扣等)招揽业务、增加收入。执行审计业务时采用成本策略(包括简化审计程序、降低审计质量等)以提高利润,放弃业务质量和职业道德。员工人数一定的情况下,完成的审计项目数量越多,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收入越高。某个审计项目收费一定的情况下,项目组成员越少、所花时间越少,审计成本就越低,利润也就越高。追求审计质量就必定要在一个审计项目上花更多的时间,则能完成的审计项目数量必定就少,因此在审计报告使用人无法辨别(或者不需要辨别)审计报告质量的情况下,追求审计质量是与会计师事务所营利性相冲突的(上述“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获取最大化的经济利益,会努力提高审计质量”的理由是不符合实际的)。此时,会计师事务所评价注册会计师的唯一标准就是完成了多少业务、收取了多少业务收入。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合伙人(股东)倾向聘任未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的员工担任审计项目负责人,或者将注册会计师工资和业务提成比例定得很低,迫使注册会计师加班加点工作、或者压缩必要的审计工作时间和审计程序以完成较多的项目来提高薪酬水平。

审计行为商业化,会计师事务所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成为地道的“商人”。行业内以经济效益来评价注册会计师的价值,而不是比较其社会贡献。审计失去了其应有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功能,成为一种被用来牟取高额利润的手段。注册会计师失去了其应有的鉴证价值,成为了在审计报告上签名的工具。审计本应是提高会计信息可信赖程度,并以此提高社会诚信度的;会计师事务所一味追求商业利润,反而制造了更多的虚假经济信息,给市场添了乱子,加剧了社会信任危机。社会公众不再相信会计师事务所能够保持客观公正,导致审计公信力危机,注册会计师行业在自杀式的、毁灭式的发展。

三、会计师事务所不应单纯以营利为目的

虽然注册会计师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注册会计师行业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注册会计师要向委托人(被审计单位)收取费用,但是“社会公众是其唯一委托人”,注册会计师审计要对整个社会公众负责。对一般企业而言,产品的需求人和付费人是一致的,以付费人(顾客)为“上帝”、满足付费人的需要与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是一致的。而审计报告的需求人与付费人是不一致的,如果会计师事务所以营利为目的,必定以付费人为“上帝”,一旦出现需求人和付费人利益冲突时,必定以付费人利益为重,迎合付费人非法要求或者与付费人串通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审计作为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重要途径,既影响到审计报告使用者经济决策的正确性,也关系到经济秩序的有序性,本身对其公信力有很高的要求;审计公信力不能仅仅依靠法律的认可,更重要的是要社会公众对审计独立、客观、公正的认可。然而审计报告使用者无法对审计报告质量作出判断,审计报告供给人和需求人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只有明确和强调会计师事务所的非营利性(不单纯以营利为目的),才能让社会公众相信会计师事务所不会为了商业利益而放弃审计质量。

注册会计师审计受价值规律作用的前提是:审计报告应该成为真正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审计报告的使用价值是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赖程度,从而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据此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然而我国企业所有者缺位,或者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或者大股东操纵,审计委托人往往就是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层,形成委托人委托注册会计师来监督自己的尴尬局面。因此对审计委托人来说,审计报告没有使用价值,其委托审计仅是满足国家的强制审计要求、向有关部门提供一份“审计报告”书面材料。小股东是股市中的投机者,主要关注的是股票价格的涨落而不是企业发展状况,不关心审计报告的质量,还可能欢迎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报告来促使股价上涨。审计报告的其他使用者如债权人(银行)、工商税务等政府监管机关也没有寻求真实会计信息的动力,没有在真正意义上使用审计报告,没有高质量的审计需求。注册会计师投入审计项目的劳动越多,审计报告的质量越高,其价值也就越高。但是目前高质量审计报告市场需求的缺失,导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不能必然取得高报酬,“无价值”的审计报告却可以在市场中高价交换。退一步讲,即使审计报告使用者有审计需求,只要存在审计费用支付人和审计报告使用者相脱节的现象(即审计报告使用者都是不支付审计费用的、“搭便车”的无偿使用者),“购买审计意见”就无法避免,审计的价值就无法通过价值规律来实现。审计报告的价值无法在市场上体现,决定了我们不能放任审计服务受价值规律的作用,不能实现审计收费的市场调节,而必须实行政府指导价,严禁以降价的方式进行恶性竞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系统中的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了后两个方面。会计师事务所的劳动资料主要是计算机等办公设备(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与需要大量的厂房、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的企业相比,会计师事务所的生产资料简单、所需的投资少,开展业务主要依靠注册会计师智力活动,会计师事务所的资本实际上是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本。可以说在会计师事务所生产力系统中,劳动者(注册会计师)是唯一的实体性因素:从事审计业务是注册会计师在执行业务而不是会计师事务所在经营业务,在审计报告上签名盖章就是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生产资料在会计师事务所生产力系统实体性因素中没有地位,决定了会计师事务所不应该存在资本雇佣劳动的现象,资金资本也不能参与产品的分配。我们说会计师事务所的非营利性,是指其出资人不能取得资本利润,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收入和利润应该归执业注册会计师所有。强调会计师事务所的非营利性,不否认审计活动是经营性活动。会计师事务所的非营利性与注册会计师获取高额劳动报酬之间并不矛盾,相反我们承认注册会计师执业活动是一种高智力、高强度、高难度的复杂劳动,应该获取高额劳动报酬(即执业活动的高利润)。同时合伙人(股东)虽然不能以出资者的身份取得资本利润,但是其作为注册会计师从事执业活动可以获取高额劳动报酬,而且其作为会计师事务所领导层从事内部质量控制和行政管理工作可以获取一定的劳动报酬。强调会计师事务所不应单纯以营利为目的,合伙人(股东)不能享有他人审计违法行为获取的利润,才会有动力强化内部质量控制,抑制审计行为商业化,提高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 税兵.非营利性法人解释[J].法学研究,2007(5):66-74.

[2] 金锦萍.论非营利法人从事商事活动的现实及其特殊规则[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5):127-133

[3] 蒋品洪.社会审计的主体:会计师事务所抑或注册会计师[J].商业会计,2010(10):39-41

[4] 蒋品洪.虚假审计报告的外部动力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12):52-56

[5] 卫兴华,赵家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7-143

[6] 陈锦荣.会计师事务所是营利性经济实体[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9):14-15

利润分配审计报告篇3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当局为了实现其自身或公司价值最大化,通过调节会计政策或公司业务等手段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操纵,以使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不能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的实际经营成果。schipper(1999)认为,盈余管理为那些消弱决策有用性或是与制定标准目的不一致的行为;wahlen指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构造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基于会计盈余数据的契约动机,主要体现在管理者的薪酬契约和债务契约上。healy(1985)发现管理者通过调控可操纵应计项调节公司盈余;defond也发现问题为避免违反债务契约、在权争夺中取信于股东和防止管理者被解聘而进行盈余管理。

(2)资本市场动机,burgstaher(1997)发现为避免盈余减少和亏损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林舒、魏明海(2000)发现盈余管理是造成ipo效应的重要原因,即发现ipo前两年和前一年公司业绩处于最高水平,ipo当年业绩显著下降或轻微下降。蒋义宏、魏刚同时发现上市公司roe集中于10%为了达到增发和配股资格线,存在操纵roe现象。

(3)迎合或规避政府监管的动机,在股票首次公开发行、配股增发和股票融资收购之前,管理当局都可能存在较高的盈余管理行为。

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管理者运用职业判断调整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如公司通过变更会计方法进行盈余管理,包括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投资计价方法,以及在计提减值准备,坏账准备等准备金进行调整。WWW.133229.cOM另一方面,通过交易进行盈余管理。比如:通过资产出售、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和关联购销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

中国上市公司强烈的股权融资动机、行政管理式的融资资格审核制度、特殊的股权结构、不完善的监管手段等重要因素使中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美国证券市场的安然、世界通讯财务丑闻以及我国的“银广夏”、“郑百文”事件,都是管理层对会计盈余操纵的突出代表。

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通常是指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度和审计作用的总体质量,客观存在是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结果质量的两个方面。审计报告的质量是审计质量最直观的评判标准。审计报告的质量是一个最终的概念,它综合地反映了审计工作质量,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其中对审计质量起决定作用因素,许多学者对此是见仁见智。dye(1993)假设审计质量取决于审计成本和诉讼风险之间的平衡,而注册会计师的财富水平、审计准则的要求通过影响审计成本的诉讼风险来影响审计质量。deanglo的声誉理论和dye的“深口袋”理论都认为事务所规模越大,则审计质量越高,而前者认为促进大事务所保证审计质量的驱动因素是声誉,后者则认为是诉讼风险。2004年khorana从市场对“四大”审计质量评价角度,研究发现诉讼风险而非声誉是“四大”保持审计质量的更为重要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总体执业质量较高的事务所,公众预期其单项审计业务的质量也较高。watts和zimmerman、deangelo等认为,规模大的事务所执行的审计,其质量高于规模小的事务所所执行的审计,则指出具有较高声誉的事务所执行的审计,其质量高于其他事先所执行的审计。可见,基于美国市场的审计研究,会计事务所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审计质量。刘峰、周福源基于会计稳健性角度的检验,指出在我国这个审计市场上,“国际四大”并不意味着高审计质量。

李雪、时毅指出,能否鉴别盈余管理、能否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审计报告构成了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的三个要素。能否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及审计报告是主要的评价标准,能否鉴别盈余管理是次要的评价标准。三个要素代表了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对审计质量的综合影响。蔡春、鲜文铎从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的经验证据上得出,就总体而言,会计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负相关,其中也指出其原因,是由于目前我国会计事务所总体上独立性不高,易受行业内经济依赖度的负面影响和行业专长发展程度较低。

高审计质量能否鉴别盈余管理

随着独立审计在证券市场的地位日益突出,审计质量和盈余管理之间关系越来越引起我国学者的兴趣。盈余管理就是管理当局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它会平滑扭曲企业的盈利状况,使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不公允,从而加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盈余管理行为增加舞弊行为的可能性。所以说盈余管理影响审计报告的类型,进而影响到审计质量的高低。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五十三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管理层对重大会计政策,特别是涉及主观计量或复杂交易的选择和运用,是否可能表明管理层通过操纵利润对财务信息做出虚假报告。”六十三条规定“如果发现管理层作出的会计估计可能有失公允,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是否表明存在舞弊导致的重大错误。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管理层在作出会计估计时可能出现同时高估或低估,使收益在两个或多个会计期间内得以平滑,或达到某特定收益水平。”

盈余管理行为增加了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准则要求识别和评估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如何对盈余管理进行鉴别和计量呢?

(1)应计利润分离法:应计利润分离法是用回归模型将应计利润分离为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和操控性应计利润两部分,并用操控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程度。虽然应计利润分离法在盈余管理计量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这种方法依赖于一些主观的假设,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也是目前争议最多的方法。对使用这种方法的各种盈余管理计量模型进行评估的文献也较多。应计利润分离法的可靠性不仅取决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手段,股票市场的效率和监管环境,还取决于上市公司的会计核算制度和方法。

(2)具体项目法:具体项目法是专门针对影响应计利润的具体项目进行研究,从而获得应计利润是否被操纵的信息。如,对坏账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等具体会计报表项目的研究。该方法的优点是研究者可以根据对公认会计原则的理解获得对影响应计利润的关键因素的直觉;再者是它可以应用于那些业务活动会导致大量容易被操控的应计利润的行业。该方法的缺点是由于具体的应计利润项目研究往往局限于小样本或具体的行业和部门,影响了研究结果的推广。

(3)分布检测法:分布检测法是通过检查报告盈余在特定水平周围的不连续分布来鉴别哪些公司有盈余管理行为。这些特定的盈余水平一般是:盈余为零;上年盈余;本年度财务分析师预测的盈余;特定监管政策要求的盈余下限等。分布检测法的优点是仅仅通过检测盈余的分布就可以鉴别哪些公司有盈余管理行为,但应用这种方法来识别盈余管理并不能获得关于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或程度的信息,它只能用于特定的盈余管理动机。

在我国,由于企业股权融资的实际成本非常低,使企业对股权融资有着十分强烈的需求。对上市公司来讲,能否在证券市场上生存下来并继续进行股权融资,主要由监管部门的监管政策(股票特别处理政策、暂停交易政策以及配股政策)决定。有研究表明,中国股票市场中的上市公司存在显著的针对配股政策的盈余管理行为,具体表现为具有边际roe的公司异常地多于其他roe区间的公司。chen,chen,和su(2001)以沪、深证券市场1995~1997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检验注册会计师对监管政策诱致的盈余管理的反应角度考察审计质量,他们发现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与具有边际roe(roe落在[10%-11%]或[0%-1%]中)的公司在统计上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注册会计师提示出了针对监管政策的盈余管理。总之,能否鉴别盈余管理影响到能否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而引起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因素很多,盈余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些学者认为,审计质量没有鉴别出盈余管理。如李东平等(2001)研究1999年和2000年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46家上市公司应收账款与存货的变动和审计意见的关系,得出了注册会计师没有针对盈余管理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对盈余管理的风险考虑不足的结论。夏立军等(2001)考察了2000年沪、深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是否在中国证监会规定的“保牌”和“保配”区间,即是否存在所谓“监管诱导性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关系,他们的结论是财务状况较差的公司容易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但是具有边际roe的公司被出具非标准保留意见的可能性并不比其他公司大,指出也认为,在总体上注册会计师没有提示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审计质量令人担忧。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存在着反向变动的关系。李玲、陈任武认为审计质量的高低可具体反映在已审财务报告中注册会计师容许的盈余管理程度上,较高的审计质量容忍较少的盈余管理。徐浩萍在指出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鉴别会计盈余管理的程度,认为盈余管理程度较大的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较大。调控非经营性应计利润为手段进行盈余管理更容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独立审计对正向的盈余管理鉴别质量较高,而对负向盈余管理的鉴别质量较低。李维安等认为非标准意见与规避亏损盈余管理动机显著正相关这说明注册会计师能够识别盈余管理并出具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陈关亭、兰凌研究表明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相比,“四大”中国合作所能够更加有效地限制操纵性应计利润(操纵性应计利润是盈余管理的核心内容)的披露。双重审计和前十大审计事务所代表更高的审计质量。蔡春、黄益建、赵莎的研究表明,非双重审计公司的可操纵应计利润显著高于双重审计公司的可操纵应计利润;“非前十大”审计公司的可操纵应计利润显著高于“前十大”审计公司。

利润分配审计报告篇4

[关键词] 非标准审计意见 审计准则 会计准则

沪市公布的2006年年度报告中,有78家公司被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以下简称非标准意见),非标准意见所占的比例为9.20%。本文拟通过分析2006年非标准意见中涉及的会计问题,揭示目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与长期股权投资有关的问题

因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和计量很复杂,使得长期股权投资历来就是事故的多发地。

案例:杨凌秦丰股份有限公司截止2006年末,对西安凯尔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投资余额为3,732,429.63元、对杨凌秦丰肉类食品有限公司投资余额为9,000,000.00元、对北京秦丰雄特奶牛发展有限公司投资余额为12,006,858.28元、对北京曼德琳精美食品公司投资余额为6,526,323.40元,注册会计师无法对上述四家被投资单位实施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因此无法判断西安凯尔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连续三年无经营业务、杨凌秦丰肉类食品有限公司长期处在筹建期、北京秦丰雄特奶牛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曼德琳精美食品公司经营亏损对该公司上述投资余额共计31,265,611.31元是否将会发生减值。

我们认为,根据会计准则,被投资单位发生以下情形时应该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1)有证据表明被投资单位已经停产(非季节性),近期无法恢复生产;

(2)有证据表明被投资单位筹建状态在可预期的时间内不能结束;

(3)有证据表明被投资单位出现经营亏损。

因此,该公司应该根据被投资单位的情形相应的计提投资减值准备。

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依据不充分

资产减值准备准则是新会计准则中调整较大的,因此在2006年年报审计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案例:截止2006年12月31日,华通天香集团应收款项及预付账款账面余额40,550.94万元,已计提坏账准备25,870.69万元,注册会计师获得的审计证据无法判断对大额债权的可收回性以及其所提取的坏账是否充分恰当,使得注册会计师难以对大额资金往来事项的性质、内容、实际债务人等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作出专业判断,导致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我们认为,根据会计准则,企业对往来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应该有充分的依据,从而真实正确的反映资产的状况。因此,被审计单位应该配合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积极充分的提供计提减值准备的依据。

三、关联交易

案例:黄海股份公司对2006年比较会计期间委托加工材料账面反映的已被青岛黄海橡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黄海集团”)使用的材料25,658.41万元分别在2005年、2006年对黄海集团销售并进行账务处理,注册会计师对其合理性未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截止2006年12月31日,黄海股份委托关联单位青岛密炼胶有限责任公司加工的材料账面金额9,607.84万元,青岛密炼胶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盘点表及相关资料反映其实物结存金额为2,596.82万元。受审计范围限制,注册会计师无法判断该事项对黄海股份的影响。

我们认为,关联交易最近几年越来越引起注册会计师的关注,对关联交易的审计也严格起来,因此,被审计单位应在公允上多做工作,使得交易变得公平合理。

四、前期会计差错的更正

案例: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报表对以前年度虚增主营业务利润和广告费用挂账等重大会计差错进行了更正,以下为更正的内容:

1.公司在2003年度虚计销售利润64,678,521.14元,因多计缴增值税销项税额造成损失17,392,983.92元,2005 年度比较财务报表追溯调整减少了2005年度年初未分配利润82,071,505.06元。

2.公司至2005年度末累计挂账广告费支出183,265,248.60元,其中 2005年度新增挂账金额44,684,400.69元。这部分挂账费用对应的广告服务已经提供,费用已实际支付,没有证据表明其是为以后年度的广告服务预付的款项。

公司对该项差错进行了更正:将2005年年初的挂账金额138,580,847.91元调减2005年度年初未分配利润,2005年新增挂账金额44,684,400.69元调整计入 2005年度营业费用,并将原计提的盈余公积 907,907.87元予以冲回以上调整减少2005年年初未分配利润220,652,352.97元和2005年度当期净利润44,684,400.69元,共计影响减少2005年年末留存收益265,336,753.66元。中国证监会目前正在对上述事项进行立案调查。

我们认为,上市公司对会计利润的操纵,主要表现在看似错误的运用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和进行会计舞弊。对公司治理层而言,应杜绝此类问题,使公司在长期的发展中获得利益,而不是只顾眼前的短期收益。

五、关于资本公积核算的问题

利润分配审计报告篇5

在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盈余管理定义,按照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普的定义,盈余管理实际上就是旨在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而另一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P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随着人们对盈余管理认识和的深入,盈余管理有了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概念,根据研究,我们认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这个定义的几方面值得讨论。第一,管理当局在编制财务报告时实施职业判断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为了对大量的未来事项,诸如长期资产的预期寿命和残值、递延税款、坏账损失及资产减值进行估计,都需要职业判断。为了报告同一经济业务,管理当局也必须在被允许的会计之间(诸如直线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存货成本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作出选择。管理当局必须在确认或递延支出(诸如研究与开发费用、广告费和维修费用)之间进行选择。最后,他们必须决定如何规划公司交易,例如,可通过规划公司合并使之符合权益入股法或收买法,通过规划租赁契约将租赁负债在表内列示或表外披露,通过规划股权投资以避免或编制合并报表。第二,定义认为盈余管理的目标是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如果管理当局认为利益关系人无法发现其盈余管理行为时,则会发生盈余管理。如果管理当局掌握了外部利益关系人根本无法掌握的信息,以致盈余管理不可能被外界所识破,因而会发生盈余管理。再者,利益关系人可能会预期(并容忍)一定程度的盈余管理。

二、实证分析盈余管理的动机

盈余管理的动机对盈余管理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特定的动机,管理当局就会本着公允地反映经营业绩的原则进行职业判断,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有:

1、资本市场动机,即融资(圈钱)动机。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在初次发行股票前,证监会要求公司需三年盈利,为了能使公司上市并使公司股票有一个理想价位,管理当局必须进行财务包装,高估企业盈余。在配股阶段,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净资产盈利率达到6%才能配股,由于配股资格的获得直接影响上市公司有续资金的注入,投资项目规模的扩张,能否获得配股资格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就非常重要,因此公司存在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以取得配股资格。同样,为了维持上市资格,上市公司在经营不力,面临因连续三年亏损而摘牌时,也可能通过盈余管理,先摊多转费用,为第三年“转亏”做准备,以避免摘牌。为了避免公司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证监会的管制,亏损公司常在亏损年度及其亏损前后年度普遍采用应计利润项目管理调增或调减收益。

2、契约的推动。在构成企业的契约关系中,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签订的契约称为债务契约。在订立债务契约时,债权人为了保护自身利益,防止企业经理层采取损害其利益的行为,如增加举债的规模,将借款用于风险较高的项目,发放大量现金股利,往往会在契约中订立一些保护性的限制条款,对一些重要的财务比率进行限定。企业为了获得债券人的贷款,在其财务报告数字违反或将要违反契约规定的限制性条款,便会通过盈余管理来降低违约风险。

3、树立公司股票形象,进行二级市场炒作(操纵价格)。在二级市场上,有时机构投资者(庄家)与上市公司联手操作本公司股票。为了配合机构投资者建仓,企业就披露一些绩差消息,然后,再通过披露绩优消息,配合机构投资者出货。另外,也有可能通过盈余管理,向市场传递绩优信息,达到改善公众形象的目的。

4、其他动机。除了以上一些使管理人员产生盈余管理动机的原因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在影响着内部管理人的行为,如避免政府干预、降低成本、监管动机、管理当局的业绩考核等。当报告盈余会影响监管层或政府官员的行为时,通过盈余管理,管理层可以促使政府放松管制。如微软公司由于突出的业绩受到了垄断指控,为此,微软采取了递延收益的盈余管理活动;当世界油价大涨时,各石油公司利润猛增,为了回避政府可能采取非常收入征税和各种管制措施,石油公司采取了程度不同的减少利润的措施。有些企业管理当局为了显示其经营业绩及树立良好的形象,也有粉饰财务报表,美化经营业绩的动机。

三、盈余管理的方法

盈余管理主要是一项会计行为,但其手段并不只局限于会计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利用应计项目的管理。现行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虽然较好地解决收入与费用的配比,但产生了很多待摊项目和应计项目,企业可以通过提前确认收入和递延确认费用来调增利润;反之推迟确认收入,提前确认费用以降低当期盈余。随着企业经营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应计项目的确认将具有更大的弹性,从而给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利用关联交易。关联方之间由于存在控制关系,往往不以公平价格进行交易,为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盈余管理的空间。企业与关联方之间采用高于或低于正常交易的价格进行交易,以达到提高或减少企业收入的目的。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或是将企业的一部分抽出来加以改制,因此,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有着唇齿相依、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来调节利润。

3、利用资产重组,以达到美化报表的目的。企业为了“美化”当期的业绩,可能进行一些有盈余的一次性业务。一次性冲销就是在会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把损失和费用在本期予以确认,以求在后续年度内实现较高的会计利润。如我国证券法规定,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将暂停或停止其上市资格,上市公司可在会计法规和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采取在某年作巨额冲销,然后在后续年度连续盈利的盈余管理策略。

4、利用会计政策的变更。会计政策的变更是最常见也是最原始的盈余管理方法。一般地说,由于企业及其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各不相同,对有些业务的处理,会计准则给了企业管理者一定的变通机会(如对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再加上我国的会计准则并未给企业政策的“再选择”设定太高的“门槛”,能让企业获取额外的收益。这种高收益、低成本的机制驱使企业随意变更会计政策。

四、我国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点及审计策略

根据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四类上市公司基本存在管理舞弊:资本运作和关联交易频繁的上市公司;业绩和股价波动厉害的上市公司;IPO(首次发行股票)及没有三分开的上市公司;全行业亏损或行业过度竞争的上市公司。同时,通过对上述盈余管理方法的分析,注册会计师在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时需找准审计风险点,如关联方交易,非常交易,非贷币性交易,资产或债务重组,会计方法及会计估计变更,期后事项与或有事项等都是重点审计领域。

盈余管理并不都是违规的或有害的,但是大规模的盈余管理会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给投资者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注册师高质量的审计必须有能力辨析的盈余管理现象,并根据其程度提请投资者及相关利益者关注。美国证券市场的安然、世通财务丑闻及我国的“银光厦”、“郑百文”事件,都与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会计盈余操纵的漠视和无效监督,甚至与管理层勾结舞弊有很大关系,这些事件从实践的角度说明了盈余管理对外界判断审计质量的重要性。那么注册会计师该如何审计上市公司的管理舞弊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必须对盈余管理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敏感性,应深入了解客户及其经营情况,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和行业的特点,以及通过与企业管理当局和内部职工的交流所获得的信息、被审计单位提交的年度报告和以前年度报表反映的信息来确定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动机。如果发现企业生产能力严重闲置,存货异常增加,固定资产大量增加,关联方交易和非经常性交易所带来的利润占较大比重时,被审计单位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更大。

2、要加强审计力度,提高不同盈余管理手段下的审计质量。针对经营性应计利润和非经营性应计利润,盈余管理的手段也有两种:一是日常经营活动中操纵产品收入和成本;另一种是通过一次性的非经营活动来操纵净利润。徐浩萍在2004年的实证结论表明:独立审计质量会受盈余管理手段的。对操纵非经营性应计利润的审计质量较高,而对操纵经营性应计利润的审计质量较低。为了提高操纵经营性应计利润的审计质量,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要以专业怀疑的态度对被审计单位深入了解,衡量其内部控制结构是否健全,评估管理层的诚信,以确认其提供的有关信息是否真实可靠,从而获得大量强有力、鉴别性强的内部财务信息。同时要不断提高相关的技术知识、环境知识和职业判断能力,使在不同的盈余管理手段下都能出具高质量的审计报告。

3、对被审计单位编制的财务报表中反映的会计估计及变更,注册会计师要根据相关证据判断其合理性。虽然有个别估计及变更产生的差异并不重要,但这些差异的累计效果很可能超过重要性水平,综合起来很可能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及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计意见。例如有些企业对坏账准备计提的比例作出变更或对其他应收款及关联方的款项由不计提改为计提坏账准备,这些都是应值得重点审计的。

4、要特别研究并解决注册会计师在证券市场监管体系中的制度安排。众所周知,独立审计是证券市场的基石,然而,注册会计师却要看上市公司“内部人”的脸色吃饭,内部人可以轻易选择或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出于种种私利,注册会计师往往屈从于被审计单位的意图,丧失其独立性,甚至发生审计合谋行为,试问这样的制度安排,注册会计师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因此,除了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监管外,应提高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难度与成本,设置必要的申报批准程序,而不仅仅是“备案与公告”而已。

5、审计人员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水平。审计质量的控制,最终还是要靠人来实现高质量的审计项目,要求有高素质的审计人才。因此,要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起“他律”和“自律”相结合的职业道德规范模式,将社会责任作为职业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进行后续,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和执业水平;同时,要提高风险意识,对有可能存在盈余管理的公司要持谨慎态度,为了社会公众的利益和自身的发展,要揭示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1、Paul M.Healy and James M.Wahlen,《盈余管理研究回顾及其对会计准则建设的启示》,《会计研究》2000.11

2、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会计研究》,2000.9

3、武国强,《透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审计质量》,《财会月刊》,2004.

4、衷雅琴、袁春生、陈华,《试论注册会计师对盈余管理的审计》

利润分配审计报告篇6

关键词:资产负债表日 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调整事项 非调整事项 会计处理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130-02

由于财务报告的编制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往往存在时间差,在这段时间内很可能发生一些有利或不利事项,对财务报告使用者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些事项就叫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规范了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要求。我国于1998年1月1日开始施行《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此后,财政部对该准则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准则于2003年7月1日开始执行。2006年财政部对该准则再次进行修订,重新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新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施行。新旧准则主要存在差异:(1)扩大了非调整事项的范围,调整了其披露要求。原准则把“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才发生的,不影响资产负债表日的存在情况,但不加以说明将会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的估计和决策的事项”作为非调整事项,认为只有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估计和决策的事项才是非调整事项。新准则则把所有“表明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情况的事项”都纳入非调整事项范围,而不论这些事项的重要性、影响力等情况,范围较大。原准则要求对所有的非调整事项都予以披露,而新准则要求对所有重要的非调整事项予以披露。(2)修改了“企业利润分配法案中拟分配的以及审议批准宣告发放的股利或利润”的会计处理方法。原准则要求将该类现金股利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作为“应付股利”列示,股票股利在附注中单独披露。新准则要求对“企业利润分配法案中拟分配的以及审议批准宣告发放的股利或利润”不确认为资产负债表日的负债,但应该在附注中单独披露。

资产负债表日是指会计年度末和会计中期期末。其中,年度资产负债表日是指公历12月31日;会计中期通常包括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等,会计中期期末相应地是指公历半年末、季末和月末等。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是指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批准财务报告报出的日期。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涵盖的期间就是以资产负债表日为起点,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为终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调整事项;一类是非调整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是指对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的情况提供了新的或进一步证据的事项。其特点:(1)在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资产负债表日后得以证实的事项;(2)对按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编制的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

企业发生的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通常有下列典型事例:(1)资产负债表日后诉讼案件结案,法院判决证实了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现时义务,需要调整原先确认的与该诉讼案件相关的预计负债,或确认一项新负债。(2)资产负债表日后取得确凿证据,表明某项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发生了减值或者需要调整该项资产原先确认的减值金额。(3)资产负债表日后进一步确定了资产负债表日前购入资产的成本或售出资产的收入。4.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现了财务报表舞弊或差错。

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情况的事项。其特点:(1)资产负债表日并未发生或存在,完全是资产负债表日后才发生的事项;(2)对理解和分析财务报告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企业发生的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通常有下列典型事例:(1)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重大诉讼、仲裁、承诺。(2)资产负债表日后资产价格、税收政策、外汇汇率发生重大变化。(3)资产负债表日后因自然灾害导致资产发生重大损失。(4)资产负债表日后发行股票和债券以及其他巨额举债。(5)资产负债表日后资本公积转增资本。(6)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巨额亏损。(7)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企业合并或处置子公司。(8)资产负债表日后,企业利润分配方案或经审议批准宣告发放的股利或利润。

现用实例加以进一步说明,例:甲公司2010年10月向乙公司出售原材料450000元,根据销售合同,乙公司应在收到原材料后3个月内付款。至2010年12月31日,乙公司尚未付款。假定甲公司在编制2010年度财务报告是有两种情况:(1)2010年12月31日甲公司根据掌握的资料判断,乙公司有可能破产清算,估计该应收账款将有30%无法收回,故按30%计提坏账准备;2011年1月12日,甲公司收到通知,乙公司已被宣告破产清算,甲公司预计有60%的应收账款无法收回。(2)2010年12月31日乙公司财务状况良好,甲公司预计应收账款可按时收回;2011年1月12日,乙公司所在地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导致甲公司60%的应收账款无法收回。2011年3月10日,甲公司的财务报告经批准对外公布。

利润分配审计报告篇7

【关键词】独立审计市场;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策略

一、独立审计市场及财务报告舞弊的基本概念

(一)独立审计市场的含义

审计市场是审计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和市场交易的集合,是有效而合理地配置审计资源的方式。独立审计市场是指在独立审计活动中由审计委托者,审计者和被审计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所进行的交易行为,以及由此所构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供需双方在一定价格水平下进行的一种交易行为,以及由此所构成的经济责任关系。其功能是通过审计市场机制——审计市场运动中内在的机能与其各要素间的相互制约作用而实现的,即依靠审计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来实现审计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促进审计商品的供给方提高产品质量,并实现优胜劣汰,从而优化审计市场的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总体效用水平。

(二)财务报告舞弊的定义及特征

财务报告舞弊是指企业管理当局蓄谋的舞弊行为,通过虚增资产、收入或利润,虚减负债或费用,粉饰企业的经营业绩来欺骗投资者和债权人,并用财务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为少数人或某一利益集团谋取经济利益,导致他人或经济组织遭受损失的故意行为。

财务报告舞弊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伪造、编造会计记录或凭证;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不恰当的使用会计政策,故意违反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财务报告,不恰当的确认收入和费用以及利用关联方交易虚增利润等。

财务报告舞弊通常有以下特征:①舞弊的动机是有意识的。舞弊者往往为了获得其自身的某种利益而策划、制造舞弊行为。②舞弊的手段是欺诈性的。舞弊通常采用伪造、编制记录和凭证,侵占资产,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等手段。③舞弊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某种利益,通常是为了获取某种经济利益。④无比的性质是违法或违规的。

二、会计舞弊行为手段及高危区域分析

(一)有效认识会计舞弊行为的手段及其相互关联

资本市场中的舞弊结果一般不是单一行为所致,通过掌握其相关行为的关联性,可以帮助我们人事舞弊行为的审计策略。例如:通过压缩现期的收入或增加现期的费用,以缩小现期盈利数字,这种行为是有意识的是公司报表的利润,看上去比实际所获得利润更加差,这似乎让人摸不着头脑,而这种行为的真正目的是将现在的盈利转移到未来正真需要的时候,即有意识的夸大未来的利润。所有的会计舞弊行为有各种各样的表现,而一些行为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相互关联,有些舞弊行为甚至可以被是为近亲,例如,一个公司在收到客户为未来的服务预先付款时,如果不适当得立即确认为收入,则可能同时行驶了过早的记录收入与没有记录负债或不适当的减少负债的舞弊行为,这些舞弊行为之间都具有重要的关联性,注册会计是设计审计策略时,必须充分认识其关联性并给予有效重视。

(二)会计舞弊行为的高危区域分析

会计舞弊行为可能在什么地方,它们最有可能发生在哪些范围,即对会计舞弊行为的高危区域进行分析,这是注册会计师实施舞弊审计必须掌握的基本问题。一般来讲会计舞弊行为的内在诱因主要有三点:有利可图,操作方便,事发概率不高。

有利可图是第一诱因。如果企业的管理经理人个人可以从中获利,它们就会使用会计舞弊行为;或者奖金制度鼓励经理们报告更高销售额或是利润,而又无人对这些所得加以有效甄别时,财务欺诈的产生的可能性就增大了。

操作方便是又一诱因。管理层的经理们有一系列规则内的会计方法可供选择,通过使用会计方法以及一系列的会计估算方式,一个公司报告的利润数字就可以有很大的变动而又比较符合企业会计准则。面临众多的选择,诚实的经理会决定找出能够合理的描述公司财务表现的会计政策,然而,不太诚实的经理就会利用会计准则的灵活性来扭曲财务报告。

事发概率不高是再一个诱因。企业的纳税人在报税时做些偷税或者逃税的行为,其基本心理动机就是认为他们的行为不会被税务机关发现。同样,公司照样可以使用会计骗术,因为他们认为不会被审计者或政府监督部门揭露,而且,即使会计舞弊被识破,处罚通常也微不足道,这是因为风险与现实损失是不确定的,很多无法被揭露。

三、会计舞弊行为的审计策略

(一)利用数据搜索技术实施过滤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在审计过程中,也可以广泛应用一些现成的数据处理程序来完成审计工作,在独立审计界,熟悉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应用数据库的搜索技术,对公司经营过程中的舞弊信号或财务骗术实施定量过滤。

(二)实施共同规模分析法

共同规模分析是一种帮助注册会计师决定一个公司资产负债表、收益表中各个组成要素与一个共同因素(总资产或总销售额)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使用该方法对资产负债表进行分析时,表中所有的项目都以总资产的比例表示。这种分析可以提供关于公司财务健康和利润的重要线索。共同规模分析可以是横向分析,也可以是纵向分析。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迅速找到一段时间内资产负债表或收益表中的结构变化。分别举例进行如下分析:

1.使用纵向分析中发现的预警信号

2.使用横向分析发现的预警信号

(三)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层就舞弊事项与管理层沟通

注册会计师发现了舞弊风险预警信号,要与管理层就舞弊行为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效的沟通,沟通基本方式是询问管理层有关舞弊的事宜的知晓情况。目的是有效了解管理层对该公司舞弊风险的理解,确定他们是否了解已经对该公司或在该公司内部发生的舞弊或违法行为。在询问中一定要注意询问技巧,要设计好询问程序,如:有谁提出询问;被询问者是谁;面谈计划的设计;面谈方式的选择运用等等。

四、综上所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公司内部人员还是外部投资者,都越来越重视公司的财务报表信息,由于舞弊行为对投资者和社会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作为财务报告的监督者之一,注册会计师应当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保持高度的独立性,高度重视舞弊行为的审计,规范独立审计市场的行为,为社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杨利红.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舞弊的识别[J].商场现代化,2009.

[2]贾适.浅谈会计舞弊行为及其审计策略[J].企业导报,2011.

[3]赵顺娣.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识别的实证研究[J].财务与会计,2012.

[4]胡静.股权结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会计舞弊研究[J].广东商学院,2012.

利润分配审计报告篇8

【关键词】集团公司 子公司 财务监控

一、财务监控方式

1、资金监控。资金监控是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资金存量和流量的监控,是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财务监控的核心。资金监控最普遍的方式是集团公司同时设立财务结算中心和财务公司,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运作方式。财务结算中心是集团财务总部下设的职能机构,财务公司是独立法人,由集团母公司或集团主体企业出资控股,吸纳各子公司入股,采用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形式。建立财务结算中心和财务公司后,取消各子公司在银行开立的账户,全部集中到结算中心和财务公司开户,实行统存统贷、统一结算,并对各子公司资金实施调剂和监控。

2、资产监控。由于子公司的资产包含母公司的投资,故当子公司因为经营上的需要变更公司资产时,一定得让股东们知道,否则可能资产全部流失而股东还不知情。因此,母公司应设置资产变更条例以防止子公司的不法行为。

3、成本费用监控。重点审查子公司年初成本费用预算计划的科学性,并实施过程控制;子公司建立内部费用控制制度,报监管机构备案,监管机构定期对子公司成本费用开支标准进行审查。对于一些重点科目,例如递延资产的处理、固定资产的竣工入账、待摊和预提费用的处理都要严格监控。比如:对于待摊和预提费用,子公司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的预提费用项目及标准,需报财务总监审批并报监管部门备案,预提数额与实际数额发生差异时,应及时调整提取标准,多提数额应在年终冲减成本费用,需要保留余额的应在年度财务报告中予以说明。

4、收入及利润分配监控。子公司应严格按《公司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企业章程和其他有关规定合理界定收入,准确核算利润,按规定程序实施利润分配。监管机构对子公司收入、利润实现的真实性和税后利润分配的合理性进行监督管理。

5、财务报告监控。财务报告监控要求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财务监控的时效性和针对效,以实现企业集团的既定目标。这些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收入情况表、费用情况表、资产分析报告、投资分析报告、资金分析报告以及财务情况分析报告等。子公司应按月、季和年度向监管机构报送财务决算报表和有关财务报告,年度财务决算报表还应同时报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

二、加强财务监控措施

1、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制度的权威性及其有效执行。集团公司应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在不侵害、不干涉子公司作为独立经济法人的地位的基础上制定有关实施财务监控的办法和制度来规范子公司的财务行为。统一的财务制度是企业集团开展财务活动的行为准则,也是集团公司实行财务监控的前提条件。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监控制度可以分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制度、资本金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收入利润管理制度、财务报告与评价制度等。

(1)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制度的关键是明确企业负责人、财务负责人、财务部门以及有关职能部门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2)资本金管理制度主要规定企业资本构成、筹资来源与方式、审批程序、责任归属、权利义务以及资本保值、增值、使用及核算要求等。

(3)资产管理制度主要规定企业货币资金及往来款项、存货、对外投资以及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的管理方法、程序、权限要求及责任等。

(4)成本费用管理制度主要规定企业内部有关开支的项目、范围、标准、审批程序及权限与责任等。

(5)收入利润管理制度主要规定收入、利润的预测及日常管理、货款结算方式与收回措施及其责任,以及利润分配的方法、程序、比例及审批程序等。

(6)财务报告与评价制度主要规范企业应编制的财务报告种类(包括内部财务报告种类)及格式、内容、报送时间以及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财务分析方法的确定、财务指标计算口径和评价方法等。

2、选择适合的财务人员管理模式。目前,集团公司对其子公司的财务人员管理大体采取五种模式:分权型、集权型、会计主管委派型、财务总监委派型和集中办公型。

(1)分权型管理模式是子公司拥有财务人员选聘和人事管理权。其优点是有助于充分发挥子公司财务人员利用财务会计职能为企业经营献计献策的积极性;缺点是财务会计信息很大程度上受所在单位领导影响,容易产生信息不实。

(2)集权型管理模式是由集团公司向子公司委派全体财务人员,财务人员选聘和人事管理权都集中在集团公司。其优缺点与分权型相对。

(3)会计主管委派型管理模式是由集团公司向子公司派遣财务主管,人事关系在集团公司。其优点是操作简便,容易实施;缺点是与《会计法》规定的各单位应有独立的财务机构和人员的规定相违背。

(4)财务总监委派型管理模式是指在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由集团公司向子公司委派财务总监,其工资、奖金、待遇也由集团公司决定、支付,代表所有者对经营者及其行为进行监督,由子公司董事会授权其参与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组织和监控企业日常财务活动。其优点是可以对子公司财务会计工作进行全过程控制,较好地避免了分权管理和集权管理的弊端。

(5)集中办公型管理模式是将企业集团财务人员从成员企业分离出来,成立会计核算中心,财务人员的人事关系、工资关系、福利待遇均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财务人员与子公司只是核算、服务和监督关系,不受子公司的行政干涉。其优点是会计核算中心处于中立立场,能够提供有说服力的指标;缺点是不能发挥会计的预测、决策功能,规避了子公司负责人的会计责任,违背了《会计法》的要求。

3、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是集团公司采用事先预算、事中监控、事后分析方法,通过对子公司下达分项预算和总预算,落实集团公司的财务目标,明晰各自的权限空间和责任区域,从而实现集团公司对子公司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动态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包括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控制、调整和绩效考核。

鉴于企业集团多级法人制的特点,预算编制一般宜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编制方法。准确、合理的预算本身并不能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只有严格执行预算,使每一项业务的发生都与相应的预算项目联系起来,才能真正达到预算管理控制的目的。预算委员会办公室将子公司报送的资金收支情况和会计信息等数据与预算进行比较,通过预算信息月报、季报达到过程控制的目的。同时充分收集有关财务、业务、市场、技术、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有关信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平衡分析等方法,从定量与定性两个层面充分反映预算执行单位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存在的潜力;针对预算执行的偏差,客观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或建议。预算是为了把握未来的变化,适应形势的发展,而不是束缚自己的手脚,而未来必然存在某些不确定的因素,实际完全符合预算的情况是很少的,当实际的变化超出预计很多时就需要调整预算。为了体现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必须对预算执行的结果进行评价,我国企业通常称之为“考核”,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子公司及其经营者进行奖惩,确保预算目标的最终实现。

4、加强定期和不定期的审计。审计在集团公司的治理结构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监督子公司经营规范化和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考虑,集团公司还必须对子公司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对子公司的审计包括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目前会计师事务所对子公司年度报表的审计属外部审计,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则主要由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负责进行。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不仅在于监督子公司的财务工作,也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也是监督、控制内部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

内部审计可以重点审计子公司是否按照企业成本开支范围正确计算成本、是否多提或少提费用、是否人为地调节利润水平;有无重大投资筹资活动;有无挂在往来账上而长期无法收回的债权;有无违规和为他人担保等。通过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能够及时发现子公司财务和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并提出管理建议;对审计中发现的弄虚作假、违反公司财务制度等问题,坚决予以处罚;集团公司根据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结果确认各单位及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评价投入资本保值增值程度,兑现有关奖惩措施。集团公司监管机构对子公司法定代表人实行离任审计制度,子公司法人代表离任,须由监管部门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离任审计。

5、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创新。应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推进企业集团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管理工作,为财务集中管控与共享服务、动态绩效管理与决策支持及资金集中管理、监督控制、规避风险提供可靠保障,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

应用统一的计算机财务软件,实现财务信息与业务流程一体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企业要找准切入点,从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着手,以财务管理为依托,针对当前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大力促进企业广泛采用计算机财务软件,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进而达到强化监督与控制、规避财务风险、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要遵循企业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程和规律,统筹规划,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实施方案。

(1)企业应选择使用国家认可的财务软件,全面实行会计电算化,并将其作为企业会计基础规范工作的重要内容。

(2)企业应积极推进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工作,建立统一的计算机平台,采用统一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软件,把企业规章制度体现到计算机的应用管理程序上来予以固化,实现财务系统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使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化,保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置于严密监控之下。

(3)逐步引进先进的ERP软件。要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变革企业内部管理模式,调整企业生产组织结构,将用户需求、企业内部生产活动及供应商的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合理配置企业各项资源,全面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刘菁: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研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利润分配审计报告篇9

[ 关键词 ] 股权再融资 季度盈余管理 操控性应计利润

国外学者研究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动因的盈余管理时 ,大多使用季度财务数据。国内尽管已经有完整的上市公司季度财务数据 ,但是没有国内学者采用季度数据研究资本市场动因的盈余管理。研究资本市场动因的盈余管理时 ,采用季度数据相对于年报数据有许多优势。本文试图考察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前后季度的盈余管理的存在性及时间分布特征 ,以期为我国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的监管提供一些参考。

股权再融资过程中的盈余管理很早就引起了国外学者的研究兴趣。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在股权再融资前后会进行盈余管理 ,一些学者认为上市公司权再融资前后高估盈余是出于机会主义目的 ,而一些则认为上市公司高估盈余是适应市场预期理性反应 ,目的不在于误导投资者。采用季度财务数据研究资本市场动机的盈余管理比年度数据更合适。 研究认为 ,年报中存在的盈余管理的动因比较复杂 ,或者说年末盈余信息充满着噪音 ,由于难以将各种盈余管理动因 或者噪音分开 ,作者认为在研究特定事件盈余管理时 ,年末盈余管理测试比起前三季度说服力更低。研究指出第四季度充斥着各种盈余管理动因 ,表现出更高的应计变动性 ,因此作者提醒研究者在利用年度数据研究特定事件的盈余管理时 ,要考虑年度应计利润中内在的高变动性问题 ,否则统计显著性可能被高估了。

从以上文献分析中 ,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关于股权再融资背景的盈余管理的经验证据非常少 ,且说服力不够 ,不能显示盈余管理的时间分布特征。本文试图在这方面进行一些补充研究。

一 、 研究假设

根据有效证券市场理论 ,如果市场是完全有效的 ,借助盈余管理手段来增加报告盈余是徒劳的。但是现实当中 ,投资者最多只能部分看穿上市公司的盈余操控行为 ,这样上市公司就会调高报告盈余以适应市场预期以及获取更多私人利益。一些学者的研究证实了美国上市公司在股权再融资宣告前后约四个季度存在显著盈余管理。我们预期在中国当前制度背景下 ,上市公司在增配股过程中会存在强烈的操纵季度盈余的机会主义动机。原因是 中国上市公司处于大股东超强控制状态 ,这种股权结构导致上市公司偏好采用配股和增发方式筹集资金 ,并在筹资过程中掠夺中小股东的利益 ,会计数字会成为它们达到目的的手段之一。

中国证监会曾要求下半年拟办理增配股的公司必须进行半年报审计 ,但是中国证监会后来又放宽了要求 ,除非最近三年财务会计报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过非标准无保留意见 ,否则半年报可以不审计 ,于是大量下半年有增配股行为的上市公司没有审计半年报。季报和半年报无强制审计要求 ,这就使得管理层盈余操纵行为受到更小的制约 ,上市公司可能会在中期财务数据上大做文章。 和就指出当中期盈余报告未接受审计时管理层有更大的机会操纵中期盈余。 季报和半年报编制的过程中需要用到较多的会计估计 ,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 ,减少了盈余管理的操作成本。

基于以上分析 ,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 中国上市公司进行股权再融资前的若干个季度存在正向盈余管理现象的研究证据表明上市公司在发行完成后会在接下来的几个季度继续进行正向盈余管理。一方面是由于上市公司管理层担心股票发行完成后股价回落可能会引发诉讼 另一方面是由于股票承销商为防止公司的内部人短期内卖出股票一般都与公司签订有锁定协议 。尽管中国证券市场对投资者的保护措施不及美国健全 ,但是上市公司和参与增配股发行的中介机构还是会注意他们在证券市场上的声誉 ,为了不至于因发行之前提早确认的收益转回而使后续季度盈余快速下降 ,上市公司很可能会在发行完成后的一段时间继续进行正向盈余管理。因此 ,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假设 中国上市公司完成股权再融资后 ,不会立即停止正向盈余管理行为 ,而是延续至增配股完成之后的若干个季度。

二、 实证检验

1. 样本数据

我们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证证券交易所实施过增发或配股的上市公司75家作为样本 ,剔除已经退市的2家 ,最后我们得到75个测试样本。同时 ,我们为每一测试样本公司选取了控制样本作为对照 ,共计选取控制样本75个 ,控制样本选择的原则是行业相同或相近 资产规模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相近。

2.盈余管理的计量

应计利润分离法是学术研究中最常用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 ,即将总应计利润分离为非操控应计利润和操控性应计利润 。总应计利润有两种计算方法 ,一种是使用线下项目前营业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差额 另一种是将线下项目也包括在总应计利润中 ,总应计利润等于净利润 减去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本文应用后一种方法.

三、 研究结论和启示

本文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前后季度的盈余管理现象。研究结果显示 ,股权再融资宣告之前至少4个季度操控性应计高于控制样本 ,融资完成之后的第1和第4季度也显著高于控制样本。这种情况说明在我国当前的转型市场中一些上市公司存在利用中期盈余操控的便利性 ,高估季度盈余 ,误导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判断以获取更多的私人利益。由此我们认为 ,证监会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中期财务报告质量的监控 ,有必要保留股权再融资状况下中报强制审计制度。

研究资本市场动因的盈余管理问题时 ,采用季度财务数据要优于采用年报数据 ,但是季度盈余管理的准确计量非常重要。本文是首次利用季度财务数据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 ,季度盈余管理的计量还显得比较粗糙 ,这是今后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利润分配审计报告篇10

(一)审计重要性的概念界定

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不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和判断的错报及漏报的最大限额。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221号——重要性》: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重要性实质上强调了一个“度”,在审计报告中,允许一定程度的不准确或不正确的存在,但是要以这个“度”为界。如果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或判断,就可认为重要,否则就不重要。在审计实务工作中,审计重要性水平是重要性的数量表示,是一个数量门槛或金额临界点。

(二)审计重要性水平的意义

设定重要性水平是现代审计的一个创新。审计实务中运用重要性原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wwW.133229.cOm一是有利于防范审计风险。重要性水平的恰当判断对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有重大帮助作用。在抽样审计下,审计人员对未审计部分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风险的大小与重要性水平的设定、重要性的判断有关。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反之,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二是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被审计单位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组织结构日趋复杂,经济事项日渐频繁,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使用审计抽样愈加普遍,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即可容忍错报,在审计抽样确定样本规模及评价抽样结果时显得异常重要。重要性概念为解决审计人员的抽样决策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从而大大提高审计效率。三是有利于降低审计成本。由于审计费用预算与时间预算方面的考虑,审计人员必须在成本与效益之间进行权衡。重要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可以适当减少审计程序,缩小测试范围,使审计人员把审计重点放在那些对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方面。

二、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一)从数量上考虑重要性水平

从量上考虑重要性水平是注册会计师审计计划中重要环节,一般可以从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表认定层次两个方面展开。

(1)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准则明确规定,在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在考虑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审计的目标、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以发现在金额上重大的错报。

在计划阶段确定重要性水平时,执业人员应先选择一个适当的基准,再选用适当的百分比乘以该基准,从而得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在实务中,有许多汇总性财务数据可以用作确定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基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12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判断基础通常包括净利润、总资产、净资产和营业收入等。”并结合实务给出了一些相应百分比的参考数值(见表1)。《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指南》(2007年修订)则又新增了两个基准,即费用总额和毛利,同时对相关基准参考数据予以修订,具体如下:

综上准则变化和相关要求,新准则对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依然仅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为注册会计师在实务中如何确定重要性水平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虽然重要性的数量门槛一直受到争议,但注册会计师必须将重要性标准进行量化并运用到审计实务中,因此,制定重要性量化标准对重要性的初步判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笔者多年在事务所实务工作经验以及笔者对部分上市公司近年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笔者认为以下基准及比例可在实务中予以参考(见表2):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具体审计业务时,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做出判断,对上述百分比进行适当调整,一般被审计单位规模越大,这个百分比可能要求越小,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因为同样的百分比,被审计单位规模不同,相应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差异可能会很大。

此外,对于重要性水平计算基准的确定,实务中也可以同时区分以下情况予以考虑:

其一,根据公司性质考虑(见表3)。

一般来说,重要性水平确定的基准应具有关联性、稳定性与预计性特征,由于总收入、总资产具有相对稳定性,税前利润(净利润)对上市公司来说具有关联性,且基本能反映企业的盈亏状况及经营规模,因此用这几个指标计算出来的重要性水平对审计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有较强的指导性,一般将这三者作为重要性判断的基准。由于上市公司风险较高,依据相关指标计算重要性水平时应遵循谨慎性原则,适当从严确定。

其二,几个特殊行业的考虑(见表4)。

对于一些特殊行业,我们在确定其重要性水平计算基准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考虑其他一些指标。大多数商品流通业的公司,资产总额较小但营业收入很大,而且审计的重点是利润表,因此不宜用资产总额为基准从而确定过低的重要性水平。对于房地产公司来说,其生产经营具有较强的周期性,税前利润不能较好的体现其经营状况,因此不宜用税前利润来确定重要性水平。对于软件开发公司而言,其生产经营亦具有较强的周期性,一般资产规模较小,研发周期较长且费用支出较大,因此资产总额和税前利润(净利润)不能客观及时的体现其经营状况,不宜将其作为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基准。对于酒店行业,大多资产总额及营业收入较大,而税前利润偏低,因此不宜采用税前利润来确定重要性水平。对于金融行业,一般资产总额较大,资产负债率较高(其中银行类基本在90%以上;证券公司70%左右)而总资产周转率低(其中银行类基本在3%左右;证券公司10%左右),因此不宜采用资产总额、营业收入等来确定重要性水平。

其三,几种特殊情况的考虑(见表5)。

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一般资产总额偏低,不宜将其作为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基准。利润波动幅度较大的企业,当期的税前利润(净利润)并不能完全体现其经营状况,可采用近几年平均税前利润(净利润)来确定重要性水平。亏损或微利企业,用税前利润(净利润)计算出来的重要性水平往往偏低,一般也不宜采用。经营不稳定企业,由于其生产经营不稳定,导致其营业收入、利润及资产总额等均波动较大,因此这些指标均不宜作为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基准,而净资产相对稳定,可予考虑作为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基准。

其四,和母公司财务报表一并报出合并财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当注册会计师对母公司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一并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对其所有合并主体的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分别确定重要性水平。在确定非全资子公司财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时,不应受被审计单位所持股权比例的影响。在实务中,某些被审计单位(如较多的民营企业)可能没有编制审计前合并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应当在计划审计工作阶段先明确合并财务报表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方法,在业务完成阶段,根据审计后的合并财务报表确定重要性水平。

(2)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即可容忍错报主要运用于在细节测试中采用审计抽样时确定样本规模,对审计据数量有直接的影响。实务中,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以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初步评估为基础,同时考虑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性质及错报的可能性以及其与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关系。一般而言,对于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既可以采用分配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不分配的方法。

其一,采用分配的方法。采用分配的方法时,分配的对象一般是资产负债表项目,并且交易或账户余额重要性水平之和应等于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故一般按项目本身在报表中所占的金额比重分配,比重越大,相对来说出现差错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也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予以适当调整分配。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内部的重要性水平是不同的,账户余额在具体的环境中,即便同一个账户出错的可能性也会不同,比如某企业固定资产较大,前一年度可能因为企业大量购建会导致其错报风险较大,而今年固定资产和去年相比没有变化,这样的话今年出错的可能性就会下降,而且即使出错也很容易检查出来。但其比重依然很大,采用分配的方法时分配的较高的重要性水平会显得不合理。

其二,不分配的方法。不分配的方法,即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不分至各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认定层次,而是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分配。如根据出现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大小,按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一定百分比确定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如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是100万,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可确定为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30%~40%即30万~40万,审计过程中,只要发现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认定层次的错报或漏报超过这一水平,就建议被审计单位予以调整。而其他低于这一水平的错报,在考虑其性质及连同其他错报后的累计错报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笔者认为,此方法在实务中可能更合理及更具操作性。

此外,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对那些金额本身就低于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特定项目作额外的考虑。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运用职业判断,考虑是否能够合理地预计这些项目的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二)从性质上考虑重要性水平

明确重要性的数量标准便于会计和注册会计师具体操作,但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对重要性的判断一旦沦为数量化的门槛,就容易被误用或滥用,成为不正当会计处理并且推诿责任的护身符。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从性质上考虑重要性。某些情况下,金额不重要的错报从性质上看有可能是重要的,例如:错报对遵守法律法规要求、债务契约或其他合同要求的影响程度;错报掩盖收益或其他趋势变化的程度;错报对用于评价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或现金流量的有关比率的影响程度:错报对增加管理层报酬的影响程度;错报是否与涉及特定方(如关联方)的项目相关;错报对与已审计财务报表一同披露的其他信息的影响程度,该影响程度能被合理预期将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产生影响等等,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判断,但不能以存在这些因素为由而必然认为错报是重大的。

在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中,对错报和漏报的性质判断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更多地考虑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意图,如果管理层出于盈余管理的动机,则即使金额微不足道,也应该作为重大差错对待。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及应用指南(2007年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