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院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7:18:03

林业院校

林业院校范文篇1

一、状况分析

调查表明,当前林业院校教职工思想政治状况总体积极健康,拥护党的领导,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热爱教书育人事业,关心关注林业事业发展,愿意为高等教育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同时也应看到,林业院校教职工在工作发展和家庭生活中还存在一定的困扰,需要引起高度关注。(一)林业院校教职工积极关注社会时事热点问题和政策动向,坚决拥护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领会国家各项重要会议精神,充分肯定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爱国热情持续高涨1.政治意识牢固树立,关注国家政策动态,支持推进“一带一路”和开发雄安新区等重大战略决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2017年在中共中央正确领导下,我国进入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展现新的局面,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增长继续居于世界前列,“十三五”规划顺利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提升党员群体党性修养,“打虎拍蝇猎狐”铁腕反腐交出沉甸甸的成绩单,种种历史性成就充分展现了党和政府强大的治理能力。调查显示,80%以上的教职工密切关注“党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雄安新区”设立等热点时政问题。表明了林业院校的教职工普遍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关心关注国家发展和政策动态,积极支持拥护国家重大战略发展。2.爱国情怀持续强烈,对日益彰显“中国最强音”的大国风范自豪骄傲。党的正式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90%以上的教职工对“一带一路”“雄安新区”等建设发展充满期待,高度认同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一半以上的教职工非常关注“四川阿坝州九寨县发生的7.0级地震”,对灾区人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与关怀,对中国政府再次展现的高效救灾能力表示赞许和自豪,更加坚定了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信心和决心。(二)林业院校教职工密切关注林业动态,充分肯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方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对林业经济蓬勃发展充满信心与期待1.关心林业热点新闻,积极响应生态建设发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调查显示,超七成以上的教职工关注“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第二十三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的召开引起林业院校教职工的广泛热议,接近六成的教职工关注会议的动向。由此可见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开展,积极响应生态建设发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已成为林业院校教职工共同追求的目标。2.随着林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贯彻,林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林业院校教职工对未来发展充满期待。超过96%的教职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林业院校更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积极努力。调查结果表明,接近99%的教职工认同生态文明建设要始终贯穿经济建设的全过程,并对林业经济发展充满期待与信心,坚持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三)林业院校教职工高度认同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本,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但在工作发展和家庭生活中存在部分困扰。1.林业教职工高度认同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本,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调查数据显示,超过98.4%的教职工认同“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的观点;98.2%的教职工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93.9%的教职工认为“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说明林业院校的教职工对于高等院校的发展根本和教师职业的使命具有高度的认同,国家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高校没有稳定也一样会停滞不前。教职工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高校要以教学、育人为中心,教师要担负起教学、育人的责任和使命,形成“重教学重育人”的良好教学氛围。2.生活上,教职工面临的主要生活困扰主要在收入、子女成长和教育、住房等方面存在问题。调查发现,林业院校的教职工面临的主要生活困扰主要是“经济收入”“子女教育与成长发展”和“住房”,分别占68.4%、54%和41.6%。当前高校教职工的收入普遍不高,林业院校教职工的收入尤其偏低,面对高昂的生活成本和子女教育,必然捉襟见肘。此外,“身体健康”、“社会保障”和“赡养老人”也是大家普遍面临的生活困扰,而“家庭情感”则非常稳定,认为其是生活困扰的比例仅为6.8%。通过分析,发现男性教职工对个人现实发展的担心和顾虑更多,在“经济收入”“住房”等问题的关注度上更高,分别高出女性教职工6%和11%,女性教职工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则大于男性教职工,这可能与中国传统观念中男性是家庭主要劳动力,应承担更多家庭经济负担有关。3.工作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工作负担重压力大是当前教职工主要面临的困扰,而缺少进修机会也是管理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大家普遍认为当前的考核机制不合理。调查表明,教职工面临的主要工作困扰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困难”,占51.5%,其次是“负担重,压力大”,占41.6%,然后是“考核机制不合理”和“缺少进修机会”,分别占29.1%和26%。分析发现,教师对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关注高于管理人员7.1%;教师面临的主要工作困扰是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管理人员则觉得工作负担重、压力大;同时缺少进修机会也是女性教职工和管理人员面临的主要工作困扰,二者普遍认为当前的考核机制不合理;此外,在职业发展方面,女性教师对学术引路人方面需求高于男性教师。(四)通过交叉分析,可以看出因性别、年龄等不同条件,反映出来的教职工的关注点和困扰存在差异。1.在国家政策颁布、社会热点新闻等方面,女性教职工关注度明显不同于男性教职工;但在高校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方面,略有差别。研究表明,一方面,在政治热点关注方面,“男”“女”侧重不同,男性教职工普遍比女性教职工更关注政治事件,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等事件上,男性教职工关注度普遍比女性教职工高出15%以上;但从“阿坝州九寨沟县7.0级地震”“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等社会事件的关注度上来看,男性女性教职工相差不大。另一方面,在职业认同感方面女性教职工在职业认同感和学校发展现状方面和男性教职工差别较小。2.从教学科研及职业前景规划角度来看,专任教师压力较大;但在对学校管理及发展趋势方面,管理人员的信心与认同明显高于专职教师。统计数据表明,32%的专任教师表示教学科研经费不足,仅有8%的管理人员持此观点;20.6%的专任教师苦恼于科研道路没有引路人,而大部分管理人员比较关注如何获得更多的进修机会;管理人员对职业的不认同感高于专任教师15%左右。对学校发展现状、管理水平、教学科研条件及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管理人员的满意程度均高于专任教师九到十个百分点左右。

二、对策建议

林业院校范文篇2

一、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近年来,因国家发展战略正处于结构调整期,与高等教育相关的政策导向、行业需求、技术变革和市场竞争等多方面因素不断发生变化,对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具体面临如下几方面的问题。(一)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对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提出新要求。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五位一体”发展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习在“”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林业承担着建设保护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使命,在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林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要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三大战略为重点,加快构建“一圈三区五带”的林业发展新格局。一切以生态发展为优先的法则给林业人才的培养指明新方向,提出新要求。2018年3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为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统筹森林、草原、湿地监督管理,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保障国家生态安全,设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加挂国家公园管理局牌子,由自然资源部管理,现已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大格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设立,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质公园以及国家公园等管理职责整合归于一家,形成系统治理大格局。超140万公顷的自然保护区、244处部级风景名胜区、近200个地质公园以及10个国家公园试点区为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培训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提出了新的问题。(二)教育发展政策的调整给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带来新挑战。2012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的“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着力加强继续教育质量建设”等举措给现有继续教育办学结构和办学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教职成〔2016〕7号),该办法对高等院校专业设置明确了范围和界限,要求学校只能开设与本校全日制本科教育相一致的专业,使高校成人学历教育的发展从原有的规模化阶段进入到规范化、质量化、精细化的阶段。近年来,北京林业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办学规模受教育政策的影响较大,其生源数量呈现断崖式下跌,见图1。图12009—2018年北京林业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情况(三)教育技术的蓬勃发展给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带来新机遇。继续教育相对于高校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来说,社会化参与度高。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国内迅速崛起,使网络教育逐渐进入到舞台中央,给高校继续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国家先后颁发的《关于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教电〔1998〕1号)、《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教高厅〔2000〕10号)等文件支持广播电视大学和网络教育的发展。网络教育年招生人数从2000年的18万人发展到2016年的248万人,超过当年夜大和函授招生人数的总和,但林业高等院校无一进入教育部68所网络教育试点院校。网络教育由于门槛低、学习方式便捷、自主性高等优点,迅速占领了继续教育的生源市场,致使林业院校传统的业余、函授教育办学资源受到严重挤压,生源数量呈现断崖式下跌,见图1。2012年,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慕课(MOOCs)在国际上迅速兴起,其独特的教育模式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继续教育办学格局,打破了教育部网络教育试点院校独享在线教育模式的“先天优势”,将在线学习切切实实地带到了每一位学习者的面前。2013年,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慕课平台———“学堂在线”正式,标志着中国慕课时代的到来。随后,果壳网旗下的MOOCs学院、中国大学MOOCs、好大学在线、爱课程、网易云课堂等慕课平台相继涌现,使在线学习成为新时期教育产业化的“弄潮儿”[1],也给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四)非学历教育的快速发展给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指明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学历教育固然重要,但同时要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做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协调工作,使二者在相互促进中协调发展。因此,发展非学历教育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关键因素。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拥有着丰富的教师队伍和科技储备,在服务社会和服务行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高等教育各级各类非学历进修及培训年结业人数已由2004年的200多万人发展到2017年近1000万人次,见图2。据统计,北京大学从2010年以来,全校有近40个办学单位举办各类非学历教育,每年申报立项的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都在1200个左右,年均培训学员在60000余人,辐射全国所有省区,并已经逐步形成了10多个具有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力的精品项目[2],这给林业继续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五)基层林业人才的紧缺给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带来新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急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但由于基层单位工作条件相对艰苦,致使基层林业单位饱受专业技术人才“引不来、留不住”之苦。据统计,2018年北京林业大学林科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到林业相关岗位工作的人数不足该校林科毕业生总数的四分之一[3]。另据了解,基层林业单位的管理干部相当一部分是非林科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因此,解决此问题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是加大林业继续教育的投入,通过在职培训的形式获得专业知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全国林业相关单位在岗职工有150余万人需进行在职培训,给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带来新的任务。(六)保障性制度的缺失对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产生制约。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在60余年的发展进程中硕果累累,但在新形势下,也因保障性制度的缺失面临以下问题。1.缺少顶层设计截至目前,林业主流高校如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等均未出台保障继续教育发展的相关文件。2.网络化程度不高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网络化程度都远远落后于时代主流,在线学习平台大多处于正在搭建或运营测试阶段。3.教师参与度不够优秀教师的参与是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但高校对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激励政策不到位。4.市场化手段不够灵活对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进修培训等非学历项目的运作,多为“守株待兔”式的等待,未有专职人员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宣传策划推广等工作,因此不能形成规模效益,不利于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的长久发展。

二、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报告指出,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林业继续教育领域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继续教育需求与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技术更迭缓慢以及教育资源、教育水平地域性差异显著等方面的矛盾。因此,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只有转变发展思路、优化内部结构、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拥抱市场竞争,才能永葆活力、再创佳绩。(一)深化继续教育改革,激发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源动力。1.转变发展思路,体现责任担当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3大职能之一,而继续教育则是高校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有效抓手和重要途径。在国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等新形势下,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应在理清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紧扣时代主题,充分体现责任和担当,紧紧把握“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服务林草行业发展、服务‘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发展站位,使发展规模由偏重学历教育增长向非学历培训增长转变、发展思路由单一办学向众校协同办学方向转变、教学模式由传统教学模式向混合教学模式转变。2.完善管理机制,提供坚实保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均有比较完善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相应的管理制度,这对继续教育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林业高校目前在继续教育发展领域均未出台专门的制度,需出台关于继续教育发展指导性意见,以夯实林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基石。笔者建议各高等林业院校建立由学校统一领导的继续教育管理机制,成立继续教育专家委员会,将继续教育发展纳入学校发展的统一布局中,在继续教育的组织领导、政策保障、支持服务、质量监督、管理运行等方面出台相应的制度,形成继续教育学院为主体、各院系发挥优势的继续教育共赢格局。(二)顺应时代潮流,探索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新途径。1.有序推进林业继续教育集团化发展,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近年来,社会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教育格局,为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各类行业性、区域性继续教育集团和联盟相继成立。2014年,教育部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推动建立了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开放与在线教育联盟,重点组织推动了服务于一带一路、依法治国、新农村建设、全民健康、生态文明建设等10类国家战略的36个E行动计划。同时,教育部还鼓励教育联盟制定各联盟内、联盟间的学分互认制度,这给非网络教育试点院校开展在线学习扫除了政策阻碍。在此背景下,由北京林业大学牵头实施了“生态学人E行动计划”。其中,作为该计划任务之一的“全国林业院校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资源联盟”于2016年正式启动,该联盟就是教育集团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该联盟将建立由课程学习、资源共享、学分互认、用户自助服务与相互协作、教学管理与评价等模块组成的综合学习服务平台,实现教学内容的融合、教育的同校同质。2.提升继续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强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明确提出“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引导教育发达地区与薄弱地区通过信息化实现结对帮扶,实现“互联网+”条件下的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的差距,实现教育的公平、有质量发展,将一流教师的授课带到每一位学习者的面前,使偏远林区林业从业人员共享一流的教育资源。这就要求高等林业院校要打破现有的业余、函授与自学考试等传统的教育模式,加速继续教育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实现校内的全日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与继续教育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着力提升继续教育信息化服务水平,使继续教育学生在线完成注册、报名、交学费、考试等服务。3.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打造继续教育新“引擎”非学历培训是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重要支撑,以中短期培训为主的非学历教育已成为各大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而林业行业,如营林造林、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等岗位,对专业技能都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在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岗前培训和业务技能提升培训等方面有着巨大的需求。因此,笔者建议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要立足校内优势教育教学资源,面向社会开发和推广特色培训项目,建立“在线学习+面授学习+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努力打造培训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另外,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还要尽快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将非学历培训课程通过学分转换成为学历教育承认的学分,打破非学历培训和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之间的壁垒,为终身学习制度的建立打下基础。

林业院校范文篇3

一、目前林业职业院校学生的现状

近几年,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中职教育,并给予中职院校很多政策上的支持,中职院校的招生规模随之不断扩大,但生源质量却令人担忧。

1、报考中职院校的学生多数是学习成绩较差、没有就业能力的孩子,这些学生文化素质偏低,普遍对学习没有兴趣,因此无论是对文化知识还是专业技术知识都不能很好地掌握。

2、现在的中职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父母比较娇惯,很多学生不具备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平时比吃穿、比时尚,花钱大手大脚,很多家长是勤俭节约地供养自己的孩子,但是多数学生却不懂得感恩。

3、初中毕业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很多学生都有叛逆思想,抗拒教师、家长的教育,尤其是单亲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孩子表现更为突出。

4、部分学生公德意识缺失,说脏话,乱扔垃圾,破坏公物;遇到教师熟视无睹,公然顶撞教师;纪律观念淡薄,旷课、逃学、聚众斗殴、违反规章制度等现象非常普遍。

5、现今多数中职院校都与企业联合办学,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但是,很多学生毕业后就业不稳定,主要是由于学生对工作目标与待遇的期望值过高,不知道工作经验的重要性,急功近利;怕苦怕累,过于娇气,缺乏团队精神与责任心,企业纪律观念淡薄;职业价值观念不强,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难以定位自己的职业方向,忽视个人的内在因素和发展潜力,给就业带来局限,更不利于个人的发展。

二、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竞争力

1、合理设置德育课程,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体系

(1)中职院校应任用政治理论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紧密联系企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结合企业用人标准授课。同时,学校还可以聘请联合办学的合作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训,结合一些行业标准,通过案例讲解、讨论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2)采用顶岗实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习、实训,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实习过程中,教师应与实习单位联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纪律、法制教育和相关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及其养成训练。

(3)职业道德课专业教师应改革教学方法,多采用实例教学,通过扮演职场角色、讨论辩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直观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与其他专业教师的合作,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深入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同时把培养职业精神、敬业精神及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结合起来,以职业道德课促进德育工作,培养有职业精神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2、改革考核办法,全面评估学生

通过制定《学生德育量化考核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日常表现及生活中的道德行为等进行考核评价,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全面评估学生,把德育考核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紧密联系起来;根据学生的考核成绩,给予必要的评定,引导学生重视其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

3、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林业院校范文篇4

[论文关键词]普通林业院校;教学质量;对策

一、生源状况分析

教学质量问题主要受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的影响。主体因素指学生的生源质量、综合素质、学习动机、上进心、使命感等;客体因素指教学环境、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理念、教学管理、实验手段、图书资料等。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主、客体影响因素相互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作用。不能片面地夸大强调某一方面的作用,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学生是内因,教师是外因。普通林业院校教学质量出现滑坡,其主要根源在于扩招后,主体因素发生了变化,与扩招前相比,学生的素质下滑了。以北华大学近几年本科学生生源情况为例录取情况除了较好的专业如医学类等热门专业外,其余如林科类大部分专业则不容乐观:首先是录取率较低,招进来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按第三志愿以后录取的,有的甚至是补录及调剂来的,尽管如此,仍招不满额。从学生的来源来看,这部分学生大都来自偏远地区,家庭经济状况及在中学受教育的条件都较差,还有一些是对口升学的学生,学生整体素质相对来说要差一些。

二、学生学习成绩分析

学习成绩是学习能力的体现,学习能力制约其他能力的发展。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关键。以《计算机技术基础》这门课的期末考试成绩为例,分析林科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成绩存在的差别(见表1)。

表1显示,林科学生的平均成绩较低,低于其他生源较好专业平均成绩5个百分点,且优秀率较也低于其他专业优秀率平均值13个百分点,不及格率较高,高于其他专业不及格率平均值10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普通林业院校中,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较多,也说明生源质量的差异,必然会对大学阶段的学习产生影响。另外,就林科来说,生源较好的园林专业的学生成绩明显好于其他林科专业学生的成绩(见表2),尤其是林学老专业,招生人数不满,生源质量较差,学生学习成绩较低。

三、学生心理状态分析

目前,我国虽然一直在极力推进素质教育,但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经过层层考试选拔,优秀人才可以脱颖而出,进入好大学、好专业;但在成绩面前无奈的学生及刚刚达到大学本科录取线的学生,心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压抑感,锐气消退,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因此,林业院校应针对这类学生,设法释放他们内心的压力,调整他们的心理状态,使他们重新认识自我是非常必要的。

普通林业院校的另一类学生群体是对口升学的学生,此类学生比例的增大,使得该类院校中心理状态不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比例远远高出其他普通院校,这一现象已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成为该类院校关注的焦点。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抓好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

入学教育是让学生了解大学生活的启蒙教育。各类学校对开设入学教育的必要性具有一致的认识,但因生源的不同,入学教育的内容应有所差异,要走出千篇一律误区。比如:在新生入学教育上存在着七多七少:日常关心多,学业方面指导少;行为纪律要求多,学籍规定宣传少;赞扬鼓励话语多,反面典型讲得少;套话空话照办多,学习方法交流少;具体事务布置多,理想教育安排少;学生主任忙得多,党政领导过问少;政治辅导员干得多,专业教师参与少等问题。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致力于教育体制的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仍是主流,其结果固然是培养出了一批批早慧的青年和优秀人才,但也导致绝大多数普通院校入学的新生产生这样的感觉,即12年的中小学教育太累、太苦了,考人大学后,应该放松一下学习了。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学习劲头从中小学到大学再到大学后的继续教育似乎呈递减趋势。这与西欧、北美等国家的现象恰好相反,这是极不正常的。以加拿大NewBrunswick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为例,其大学生的学习劲头、刻苦的程度、自主学习的风气、参与学习讨论的意识等远远超过我国普通林业院校的学生。

所以。针对普通林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普遍松懈的问题,入学教育应着重从指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思想观念、生活观念人手,进行理想教育、自信心教育、考研教育、成材教育、个性发展教育,用自信和兴趣唤起学生潜在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正视挫折与失败的教育、校规校纪的教育,尽快地让学生熟悉并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另外,更应进行专业教育、分配去向教育,使学生认清本行业未来的发展形势,早日确定努力与奋斗的方向。

(二)采取导师制度

当前推行的复杂的学分制选课制度与学生个体的发展方向、定位是密切相关的,学生对此类问题经常感到茫然,乃至束手无策;辅导员在关心他们的生活、思想、纪律等方面游刃有余,但在处理该类问题时却深感无能为力。因此,建立导师制度,由德高望众的专家、学者负责解决适应性差的学生在学术上、思想及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建立导师制,不仅可以解决学生在选课、确定专业方向方面遇到的问题,还可以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因材施教,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多方面的关心,使学生在新的大学环境中能处处感觉到温暖。

此外。导师制还可以帮助成绩差的学生克服一些心理障碍,减轻心理压力,增强责任感,对未来充满希望。当他们的思想出现波动、迷茫、无助时,导师会伸出援助之手,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增加学习的动力。

(三)设立答疑教室。配备专人答疑。增加教师的投入

大学第一年主要开设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等课程,这类课程理论性较强,学习难度较大,需要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础,所以基础不好的学生感到学习特别吃力,甚至力不从心,掌握不好知识点,在期末的考试中各科不及格的人次非常多。功课欠债是困扰这些学生的主要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后续课程将无法顺利进行。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将会严重受挫。因此,设立答疑教室,配备专人随时随地为学生答疑,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解决办法。虽然在传统的教学中也安排各门课的答疑时间,但每周只有一到二次。由主讲老师或助教负责答疑,但这种答疑方式的结果是,平时无人提问题,考试前问题积堆,答疑效果难以得到保证。而设立答疑教室,配备专人答疑的优点是:(1)答疑每天进行,各专业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每天在课堂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在答疑教室及时得到解决。(2)配备专职答疑教师,在精力和耐心方面能得到保证,必要时可为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进行补课或进行强制答疑。课堂欠债的问题若能每天都在答疑教室得到解决,学生便可轻装上阵,迎接第二天的学习任务。功课无欠债,学习就会觉得有轻松感,有兴趣。这样又可进一步激发起学习的热情,学习质量怎能不提高呢?

(四)改革教学方法

通过生源的分析可知,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在普通林业院校所占比例较高,按传统方法进行教学,会出现两极分化,整体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普通林业院校录取的学生不仅高考总分较低,程度差异较大,而且各门功课成绩不均衡,偏科的学生比例较高,其中英语程度差的学生比例更高。国家四、六级英语考试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这个指挥棒和用人单位对这两证的青睐,使该类院校的绝大多数学生将多数时间都花费到两证课程的学习上了,但两证的通过率仍然很低,不超过15%。两证没有获取,还耽误了其他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的学习,这大学4年里真可谓是“瞎忙活”一场。这样,即便是找到工作的学生,也觉得内心十分空虚,对所要从事的事业一片茫然。国家两证考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能力,但对于普通林业院校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通过两证考试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一味追求两证,对整个教学质量必然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普通林业院校改革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应考虑打破专业界限,按学习成绩分班,根据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英语、数学、计算机等课程各专业学时相当,可分级别编班上课,教学具有针对性。英语和计算机程度好的班级可尽全力冲击国家考试;程度中等的班级按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对于程度差的学生可采用补课、放慢速度或增加学时的办法,使他们掌握基本知识技能。此外,教学方法改革应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灵活运用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将“填鸭式”教学改为讨论式教学,增加实践与实验环节,增加设计性实验,减少重复性和验证性实验,将理论授课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严抓风纪管理,净化校园环境

严抓学生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容易动摇,思想上易于松懈意志比较薄弱。因此,只有严格管理才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另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最容易受校园环境的影响。学校的风气是无形的导向,不良的风气会使他们迷失方向,淡漠学习或想学而力不从心。相反,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术氛围,树立成才理念,会催人奋进使人乐观向上。学校建设好规范的上网室,进行严格管理,为求知的学生开辟探索知识的空间,是非常必要的。

(六)开展林业新理论讲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林业院校范文篇5

论文摘要:通过改革基础有机化学实验课教学内容,本科生有机化学实验技能的强化训练,开设综合性实验—有机化学大实验的实施与实践,对高等林业院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之一就是进一步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如何通过高等林业院校的化学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知识和能力,将“素质和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也是我们进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包括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七五”、“‘八五”期间,我们主要致力于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将立足点放在结合林业院校的特点,优化实验内容,淘汰某些验证性实验,增加操作实验和应用性较强的实验,开放实验室,强化学生实验技能,在此基础上适当开设综合性实验,从而为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1、改革基础有机化学实验课教学内容

1.1实验指导书内容和实验方法的改革

(1)基本操作高等林业院校林学类专业基础有机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操作、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色谱技术和天然有机物的提取。基本操作部分对于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至关重要。编人我院有机化学实验指导书的绝大部分基本操作既有独立的实验,又结合在有机化合物制备和天然有机物提取分离这两部分内容之中,且涉及每项基本操作在生物学科特别是在林业上的应用,强化了学生把基本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林业科技工作紧密结合的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水蒸气蒸馏属重要的基本操作之一,广泛用于植物中易挥发成分(香精油等)的提取,与植物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关系密切,而一般的有机化学实验指导书都是通过含杂质苯胺的提纯,使学生掌握这一基本操作。实验人员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选用含杂质的正丁醇作为苯胺的替代物,既解决了安全问题,又适于初学者掌握操作步骤。除此以外,实验指导书中还安排了供选做的水蒸气蒸馏的应用性实验:松脂含油量的测定。通过前一个实验内容,对于真正掌握水蒸气蒸馏这一基本操作的学生,完全能够借助实验指导书独立完成松脂含油量的测定。

(2)色谱技术色谱技术对于从植物资源中提取、分离和鉴定天然有机物,是必不可少的实验手段。其中薄层色谱既可直接用于天然有机物的定性定量分析,又可用于柱色谱选择洗脱剂和收集流分。而许多天然有机物对紫外光有吸收,所以在薄层色谱中常利用一定波长紫外光照射替代显色剂进行显色.。鉴于一般实验指导书上无此内容,任课教师选用蔡、a-茶酚作为试样,摸索出用硅胶板分离这两种化合物的展开剂,用紫外光(=254nm)显色,检验分离效果。经过几年实践,表明该实验方法既简便又省时,效果十分明显。

(3)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属应用性较强的实验内容。在掌握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技能训练,所选实验项目应难度适中,而且要能够在3学时内完成。我院有机化学实验指导书中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部分共编人了7个实验,其中两个实验分别选自我院和兄弟院校教师科研项目的部分实验内容,但由于条件和实验学时所限,无法面对本科生开设二“七五”期间开设‘、油脂的提取”和、“茶叶中提取咖啡因”,这两个实验内容综合性不强,仪器、试剂的投人和消耗量过大,因此在“八五”期间逐渐被另一个实验“黄杨叶中色素的提取”所替代。该实验内容属有机化学大实验“黄杨叶中胡萝卜素的提取、分离和鉴定”内容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复习分液漏斗的使用、薄层色谱用薄板的制作及薄层色谱。柱色谱等实验技能以及初步掌握溶剂提取植物材料中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方法。该实验内容综合性较强,试剂、玻璃仪器的消耗量低,而且能够在3学时内完成。

1.2优化实验内容

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实验项目,我们除淘汰一定数目的验证实验外,尽可能优化实验内容。首先安排固体有机物的重结晶。第二次实验则包括熔点、沸点的测定两个实验内容,一方面便于用学生以已知标准物为对照,检验重结晶实验所得样品的纯度;另一方面通过常量法测沸点,又掌握了普通蒸馏这一最基本的操作技能。第三次实验则安排水蒸气蒸馏和折光率的测定,除用无水乙醇、蒸馏水为样品学习阿贝折光仪的使用外,还测定水蒸气蒸馏分离提纯后的正丁醇折光率,并用分析纯正丁醇作为对照,既掌握了折光仪的使用方法,也检验了水蒸气蒸馏分离提纯的效果。而分液漏斗的使用和液态有机物的干澡,则是通过水蒸气蒸馏、乙酸乙醋的制备,以及黄杨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三次实验,使学生得以掌握和巩固。另外,我们把柱色谱、薄层色谱和纸色谱三个实验内容集中在一次实验内完成,利用柱色谱洗脱样品的间隙,完成另两个实验内容。随后安排的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又为学生掌握色谱技术创造了条件。

2、本科生有机化学实验技能的强化训练

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仅依靠有限的基础有机化学实验学时,难以使学生的基本功更加扎实,对基本操作也不可能运用自如。因此,在院教务处的协调下,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对本科生的有机化学实验技能进行强化训练。把立足点放在操作要点的指导和掌握方面。例如,对蒸馏和合成实验,反复对学生进行实验装置的装卸和操作要点的训练。在此基础上、指定实验内容,对学生进行考核。让他们根据实验指导书独立列出所需仪器的名称和件数,自选仪器,完成装置的装卸,再由教师指出操作过程的不足,并针对实验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最后根据各个环节给出成绩。又如,对糖和蛋白质的性质实验,我们则模拟理论考试中的化合物性质鉴定,让学生拟定方案,自己动手鉴定未知物,并写出鉴定过程和结果。

以上是强化训练的第一个环节,接下来是由教务处统一安排时间,各系部挑选出5名学生(优秀生1名,中等生2名,一般生2名),进行有机化学实验技能的抽测。由主讲教师担任主考,有关各系部主任担任监考,教务处处长担任巡考,学生持学生证进人实验室,以抽签的方式选定实验内容,在3学时内完成实验和实验报告,主考教师按实验考核办法当场评分。6个专业7个班级的36名学生参加考核,平均成绩87.7分、90分以上14人,8D一89分17人,7079分5人。其结果表明,强化实验技能训练获得了预期的效果。

第三个环节是开放实验室,利用晚自习和双休日,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操作薄弱环节,有目的的进行进一步强化训练。

经过以上三个环节的强化训练,使每个学生的基本技能达到合格标准,并对综合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循序渐进的作用。

3、开设综合性实验—有机化学大实验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实验技能、在我院林学系和教务处的支持下,以林学本科为试点,调整教学计划,并拨出专款,安排一周有机化学大实验的教学实习,从1988一1995年,我们连续8年承担了林学本科生的该项教学任务(表1)。并于1996年开始又推广到经济林专业。

林业院校范文篇6

湖北高职院校培养林业人才的困难和不足

湖北是教育大省、强省,高校数目达60所之多,但培养林业人才的高校或专业屈指可数。林业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林业人才的重任,如果不计算部属院校华中农业大学,目前湖北独立承担林业教育的高等院校只有一所,即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虽然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和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也开办了相同和类似专业,一些学校开办了园林类、生物类专业,但从其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来看,都不是以林业类专业为主体,不能成为承担湖北林业教育发展任务的主力军。林业高等教育在整个湖北高等教育中出现逐步萎缩的趋势。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满足社会需要,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开办了林业技术、林业信息工程、园林技术、室内设计技术、木材加工技术和园艺技术等涉林专业。每年为社会培养1500多名高素质技能型林业人才,这些毕业生只有30%左右能够从事林业或与林业相关的工作,由于体制等多方面原因,大多数林业类毕业生未能进入林业系统就业。在这些涉林专业中,各专业发展很不平衡。近几年来,园林技术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发展很快,目前在校生人数接近4000人,传统的林业技术专业如林业技术和林业信息工程专业却陷人了尴尬的境地,在校生人数不足200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国家实行了高校扩招政策,但考生的专业选择自主度扩大,考生普遍不愿进人林业院校尤其是林业类专业学习。高等林业教育的特殊性以及林业类专业毕业生工作艰苦、条件差、待遇低、择偶难和子女就业难等状况,使“招生难与就业难”一直成为困扰高等林业院校的突出问题。从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传统林业类专业(林业技术、木材加工技术和林业信息工程)招生与就业来看,都不尽人意。木材加工技术专业从2002-2008年基本停招,从全省的范围看也是如此。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升格为高职高专后,连续3a招收了林业技术专业的高职高专学生,但由于招生情况并不理想,从2005年起停招3a,直到2008年又恢复招生,并且实行自主招生,但招生情况更加糟糕,每年招生人数不足40人。2012年,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采取林业技术专业学生享受每月200元生活补贴的优惠政策,本年招生数首次突破100人,但入学后仍有部分学生转入其他专业学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如果不改革现行的招生与就业办法,高等林业院校“招生难与就业难”的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解决湖北高职院校培养林业人才困境的措施

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设置上,瞄准市场,做到市场和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参照职业岗位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岗位(群)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为标准,积极进行课程改革。适时修订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的基本要求,整合教学内容,及时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补充到教学内容中,保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对传统的林业技术专业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使理论实践比例各为50%,以湖北省林业厅在全省推广油茶产业为契机,增加一些实训项目,把林业专业的学生推到第一线实习,让该专业学生与工作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及时调整修订林业技术专业教学计划,把油茶等内容纳入教学中。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林业行业对林业信息人才将有大量需求,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在2010年及时开设了林业信息工程专业[2]。针对我省林业人才学历偏低的实际,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和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开展联合办学,在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设教学点。办学层次高端化,有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办学形式多样化,有函授形式和自考等形式。通过和重点高校的联合办学,全省林业系统有100多人获得了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有1000多人获得了这些重点高校的本专科文凭,大大提高了全省林业系统职工素质。林业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林业人才的重任,为了夯实林业基础,改变基层林业干部职工人才断档、青黄不接的现状,加强林业系统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和素质建设,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在省林业厅和各地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对各地林业系统干部职工开展培训。培训以提高基层林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为出发点,结合现代林业的实际需要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林业基础知识类、林业生产技术类、林业实用技术类、林业行政管理能力提升类、森林资源管护类、林业重点工程类等6大类应用型和操作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师配备上,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既挑选本院专家为学员讲授林业专业理论,又聘请具有多年一线工作经验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为学员传授林业技能,还邀请湖北省林业厅管理专家就湖北省林业重点工程、森林资源管护和提升行政管理能力等内容为学员开办讲座,切实提高基层林业工作者的综合管理能力。举办培训班以来,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为阳新、钟祥等地林业系统干部职工进行了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文作者:毛义成工作单位: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林业院校范文篇7

一、《林业经济管理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及任务。

《林业经济管理学》是高等林业职业院校根据林业等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设置的课。这门课程属于社会科学,是经济学与相关林业科学交叉的产物,或者说是经济学在林业经济领域的具体化,因而,林业经济管理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它是以经济学和现代林业为其理论基础,研究林业经济活动的合理组织及其规律性问题。其任务就是为现代林业的发展提供森林利用和发展的理论依据及相应的运行机制,正确评价各项政策的得失和提供新政策的依据,对林产品贸易的趋势和利弊进行分析,充分重视森林的环境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人工林,以期改变森林的经济结构和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从而,真正把林业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二、存在的问题。

1、没有统一的“大纲”。对于普通高等林业院校,“八五”和“九五”期间,在“全国高等林业院校林学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组织和领导下,对《林业经济管理学》教学《大纲》进行过研讨和审定;对于中等林业职业学校,20的年在“国家林业局中等林业职业教育教材指导委员会”的组织和领导下,对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完成了编写和审定工作。作者本人也参加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研究与开发项目—中等职业学校林业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林业经济管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已于2000年12月经林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并由教育部于2001年8月在全国颁布实施。而林业高职院校“林业经济管理”教学处于“真空”,无“纲”可循,一方面为该课程教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2、没有统编的教材。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普通高等林业院校己有成熟的教材,目前使用的教材有谢家佑、邱俊齐主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1995年11月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和邱俊齐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重点教材《林业经济学》(1998年10月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两部教材;中等林业学校林业经济管理教材已于2O0(〕年12月经林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并由教育部于2001年8月在全国颁布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林业高职教育虽然起步晚,但也有了相当规模的发展,而这一领域的教材建设尚属空白。

3、教学计划不够严密。近年来林业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教育教学改革滞后,教学计划不够严密,一般都属学校组织制定和实施,随意性大。截止目前,高等林业职业院校有关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的改革,没有组织过集中、统一的研究和讨论。如作为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的学校纳人到政治课教学计划,忽视基础理论教学;林业政策学、环境(生态)管理等相关专业课程开设滞后,甚至没有纳人教学i}•划等问题。

4、课程体系结构不完整,课程内容增减随意性大。由于该课程缺少大纲和教材,加之教学计划不够严密,致使林业高职院校在林业经济管理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方面不够完整,随意性很大,既不能保证学生对该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全面掌握,又不利于高职教育对应用型高等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

三、对课程改革的建议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和现代林业的发展及培养面向21世纪新型林业经济技术管理人才的要求,林业高职院校该课程的改革应从课程休系和课程内容两方面加以调整、规范和完善。

林业院校范文篇8

1林业教育创新是我省林业跨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

调查结果表明,我省林业生产方式落后,经济效益偏低,人均产值低。与浙江省146.51万元/人林业产值相比甘肃省林业人均产值只有11.1万元/人,这说明甘肃林业欠发达,人力资源素质不高,林业处在低效益阶段。大量资料分析表明,我省林业人才数量少,素质低,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实际需要极不适应,因而林业教育和培训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加大林业教育投资历力度,林业院校要继续扩大办学规模,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以保证后备人才有稳定而可靠的来源和渠道。

2观念创新是林业教育创新的先导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从事林业工作是造福全人类,造福子孙后代的理想选择,林业工作者是绿色使者,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忠诚卫士,林业职业是光荣的职业,必将得到全社会地承认和尊重,全社会应提高对林业工作者在现代化建设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林业教育是不断提高从业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的教育行为,是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催化剂,必将为我省林业事业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类实用人才。因此应在全省形成学林爱林的良好风气,通过改善林业职工的社会地位、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使林业行业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行业之一,从而吸引大批有志于林业建设事业的热血青年,投身于我省生态环境建设中来,为保证林业教育人才出口畅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3制度创新是林业教育创新的关键

按照西部大开发的总体要求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必须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林业教育体系,必须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沟通,建立林业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在我省要继续增加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进入普通高等林业院校接受本科教育的比例,扩大林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甘肃省庆阳林校)进入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使其成为“三职生”的主要生源。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内唯一一所林科高等职业院校,国家明确规定,高等职业学校可单独组织对口招生考试,优先招收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林业高等职业院校要用足用活这一政策,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历史机遇,广泛宣传,精心筹划,严密有序地搞好生源组织和招考工作,在激烈的生源大战中抢占先机,争得优先权和制高点,变被动为主动,使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尽快摆脱“招生难”的尴尬境地。各级各类林业学校要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实行灵活的办学模式和学习制度。实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努力办成面向社会,开放、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育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积极响应国家“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政策,对学习者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培训合格证或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加强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标准的衔接。林业职业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依托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全省林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应加强对相应岗位人员的职业培训,使工作人员所具备的职业能力与岗位职责要求相吻合,做到持证上岗。要通过制度创新,使林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林业、林区和林农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

4制创新是林业教育创新的保证

必须克服现行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统筹乏力的弊端,建立和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林业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市(地)级政府在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办学、统筹资源方面的职能,克服办学体制中存在的政府包揽过多的弊端。形成政府主导、依靠行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提高学校自主办学、自主发展的能力。改革和完善林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在政府增加经费投入的同时,落实行业相关实体承担教育与培训经费的责任,鼓励社会各界及公民个人提供资肋和捐赠,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

林业院校范文篇9

关键词:新农科;农林院校;现代林业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为各地农林院校教学改革提供方向,为培养高素质现代林业信息技术人才提供保障,使各地农林院校成为实践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在新农科背景下,各地院校积极完善专业建设,因此3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林业信息技术成为各地农林院校培养人才和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必需内容,为林业领域培养专业型、适应新时展的人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尤为重要。新农科教育思维对大学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处理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各农林院校亟须解决的问题。

1开展现代林业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

1.1地理信息技术(GIS)的发展

近年来,科技发展带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3S技术成为农林专业必修课,利用信息化与数字化采集空间数据、获取地理空间具体情况已成为农林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无人机、高光谱遥感、微波遥感及激光测距技术的提高,解决地理信息系统在采集空间数据方面的问题,提高信息采集能力,将其数据管理能力、分析能力、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进行结合,为各领域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

1.2现代林业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丰富

3S技术、测量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摄影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相互结合,形成完备的观测体系与大数据资源体系。在新农科背景下,地方农林院校在培养理论专业人才的同时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当前部分地方农林院校对现代林业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没有提供足够的教学场地和具体的实践场所。因此,针对部分学生地理信息技术知识匮乏的情况,现代林业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提上日程,以更好地将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1]。

2现代林业信息技术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创新性不足

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以教材为主,围绕教材设计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内容环节中,存在因有些教材内容老旧、教师无法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教学的问题。当前科技水平发展迅速,现代信息技术相关教材更应当按年份更新,以避免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针对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况,学校应当培养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指导教师开展时代热点结合课程教学的活动,拓宽视野,补充教材内容,进一步促使学生与时代接轨[2]。

2.2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

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手段通常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学生在课堂中只是对讲解内容进行记录,没有课堂参与感,且实践多依靠课后作业,教师无法获悉学生课后作业完成状况,只能依据卷面进行打分。上述情况导致学生主体地位不受重视,学生因为学习中的疑惑无法解决,容易缺乏学习热情。

2.3缺乏实践性锻炼

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极高,学校与教师要想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实践掌握程度,必须革新现有的教学体系,以实践能力为主,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场景相结合,加入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缺乏创新性强的教学模式

目前现代林业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多以案例讲解和教师实操演示结合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学过程缺乏对林业实际场地的利用,且由于章节知识独立性较强,使得课程知识点较为分散,无法进行知识点、章节之间的有效融合。该教学模式忽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导致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较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较为模糊,容易出现遗忘、混淆等情况,且缺乏专业的林业绘图技巧和方法教学,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利于培养现代林业型人才。

3现代林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3.1补充课程教学内容,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

当前课程教学存在实践不足的问题,亟需补充完善教学内容,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补充教学内容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理论知识教学,必须重视最新信息技术的应用,设计符合新时展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核心科技。第二,了解国家政策和林业政策,结合实际开展教学,避开象牙塔式的学习,帮助学生与时俱进,尽快掌握社会和领域的发展趋势。第三,教学内容要理论结合实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第四,理论教学与实践不能脱离专业知识,要融会贯通。课堂教学环节要求教师用简短且通俗的语言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撑,学生无法有效开展实践,或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导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无法达成,因此教师理论讲解需要注意概念、理论、方法及当前存在的问题等,扫清学生知识盲区,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而课程实践环节,则是学生在教师结束理论教学后,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教师设定的场景中发生的情况,有助于及时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效解决,从而减少将来出现相关问题的概率。而综合实践学习过程则指的是学生依靠学校提供的平台和技术进行理论实践的过程,该过程没有教师的指导,更倾向于让学生体验工作,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除利用实践环节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外,教师还可要求学生对实践进行记录和评价,引导学生发现自身问题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若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询问同学或教师来解决。反思环节的加入有助于完善教学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学体系。

3.2接轨科技发展趋势,确保教学符合要求

当代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加大,导致高校的培养计划从理论型人才转向技术型人才,为充分发挥技术型人才的创新性,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加入创新型科研成果,让学生与科技发展接轨,了解专业科技动态,更有利于实践活动与实习工作的开展。就当前林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和应用需要而言,教学过程存在知识点过于分化的问题,在“3S技术与应用”课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RS、GPS、GIS分成三个课时或多门课程讲解,不符合现代林业信息技术的要求,并且这三者的关系如同色彩中的三原色般牢固,在学生了解建立教学体系的原则后,教师应当将课程教学划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课堂理论教学、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学习[3]。因此教师在结合三者开展教学时不能仅将其拼接在一起,应当以林业信息与空间数据为线索,从信息采集、信息管理、信息分析到林业信息服务,加强现代林业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完善缺失的实践环节[4]。同时应当规范教学环节,学校应当关注教师的教学情况,根据学生反馈与林业信息发展趋势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让学生积累相应的工作实践经验,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现代技术解决在林业领域遇到的问题。同时学校要重视教学设备的更新,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教学过程对硬件设备的需求逐渐提高,从原先纸笔即可满足的教学内容转变成对无人机、3D打印机、激光彩印等设备的需求,一方面说明科技创新对学生课程内容具有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说明科技发展使部分核心技术从专用转变为教学,让学生接触更高层次的信息技术。

3.3推动政府、企业、学院三方合作,落实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政府、企业、学院三方联动,有效发挥该专业的特色与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培养学生的专业平台。根据社会和企业的评价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改善,避免学生和社会脱节,从而有效解决目前林业信息技术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推动三方合作还需要职责明确,首先是院校方面,应当对校内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结合时展与科技进步,让学生接受时效性强的教学内容,实时更新;企业方面应当负责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生产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培养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政府方面,以林业行政部门为代表,首先进行交叉复合型课程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其次开展相关林业现代信息技术的学科竞赛并为参赛学生提供专业人员辅导,考验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根据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开展相关实习实训活动,考查学生能力,若存在问题可及时进行改正[5]。三方合作还有助于落实成果导向教育,利用该教育模式的理念制定具体的标准与指标,将教学内容从单方面3S技术的教学拓展到大数据获取、问题分析、现代信息工具的使用与研发中项目管理、工程知识、终身学习、沟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院校教学应当立足于专业应用,与市场进行对接,协同政府与企业建立专业的教研团队,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实习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同时建立产业和行业实习实训基地等,从而解决农林院校现代化信息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有效改善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方针,为培养专业型人才提供坚实基础[6]。

4结语

现代林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林学教学必须要设置现代林业信息技术课程,此课程紧跟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同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达到社会需求的人才标准。而现代林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实践学习中提升综合素质。对课堂内容的细化与补充、注重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授现代信息技术对林业的重要性和推动校企合作,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创新,从而培养林业领域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肇锋,傅成杰,俞群.高职教育林业技术专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的研究[J].福建林业,2019(5):41-44,31.

[2]柴红玲.高职《林业信息技术》课堂微任务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6):27-29,37.

[3]李曦光,刘平,王蕾,等.基于3S技术分析经济林资源时空分布[J].新疆农业科学,2019,56(9):1733-1742.

[4]毛志明,袁斌.林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探析[J].种子科技,2020,38(18):127-128.

[5]方陆明,吴达胜,徐爱俊,等.林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9,37(1):11-15.

林业院校范文篇10

关键词:新农科;农林院校;现代林业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为各地农林院校教学改革提供方向,为培养高素质现代林业信息技术人才提供保障,使各地农林院校成为实践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在新农科背景下,各地院校积极完善专业建设,因此3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林业信息技术成为各地农林院校培养人才和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必需内容,为林业领域培养专业型、适应新时展的人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尤为重要。新农科教育思维对大学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处理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各农林院校亟须解决的问题。

1开展现代林业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

1.1地理信息技术(GIS)的发展

近年来,科技发展带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3S技术成为农林专业必修课,利用信息化与数字化采集空间数据、获取地理空间具体情况已成为农林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无人机、高光谱遥感、微波遥感及激光测距技术的提高,解决地理信息系统在采集空间数据方面的问题,提高信息采集能力,将其数据管理能力、分析能力、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进行结合,为各领域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

1.2现代林业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丰富

3S技术、测量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摄影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相互结合,形成完备的观测体系与大数据资源体系。在新农科背景下,地方农林院校在培养理论专业人才的同时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当前部分地方农林院校对现代林业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没有提供足够的教学场地和具体的实践场所。因此,针对部分学生地理信息技术知识匮乏的情况,现代林业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提上日程,以更好地将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1]。

2现代林业信息技术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创新性不足

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以教材为主,围绕教材设计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内容环节中,存在因有些教材内容老旧、教师无法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教学的问题。当前科技水平发展迅速,现代信息技术相关教材更应当按年份更新,以避免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针对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况,学校应当培养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指导教师开展时代热点结合课程教学的活动,拓宽视野,补充教材内容,进一步促使学生与时代接轨[2]。

2.2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

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手段通常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学生在课堂中只是对讲解内容进行记录,没有课堂参与感,且实践多依靠课后作业,教师无法获悉学生课后作业完成状况,只能依据卷面进行打分。上述情况导致学生主体地位不受重视,学生因为学习中的疑惑无法解决,容易缺乏学习热情。

2.3缺乏实践性锻炼

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极高,学校与教师要想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实践掌握程度,必须革新现有的教学体系,以实践能力为主,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场景相结合,加入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缺乏创新性强的教学模式

目前现代林业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多以案例讲解和教师实操演示结合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学过程缺乏对林业实际场地的利用,且由于章节知识独立性较强,使得课程知识点较为分散,无法进行知识点、章节之间的有效融合。该教学模式忽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导致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较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较为模糊,容易出现遗忘、混淆等情况,且缺乏专业的林业绘图技巧和方法教学,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利于培养现代林业型人才。

3现代林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3.1补充课程教学内容,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

当前课程教学存在实践不足的问题,亟需补充完善教学内容,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补充教学内容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理论知识教学,必须重视最新信息技术的应用,设计符合新时展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核心科技。第二,了解国家政策和林业政策,结合实际开展教学,避开象牙塔式的学习,帮助学生与时俱进,尽快掌握社会和领域的发展趋势。第三,教学内容要理论结合实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第四,理论教学与实践不能脱离专业知识,要融会贯通。课堂教学环节要求教师用简短且通俗的语言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撑,学生无法有效开展实践,或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导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无法达成,因此教师理论讲解需要注意概念、理论、方法及当前存在的问题等,扫清学生知识盲区,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而课程实践环节,则是学生在教师结束理论教学后,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教师设定的场景中发生的情况,有助于及时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效解决,从而减少将来出现相关问题的概率。而综合实践学习过程则指的是学生依靠学校提供的平台和技术进行理论实践的过程,该过程没有教师的指导,更倾向于让学生体验工作,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除利用实践环节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外,教师还可要求学生对实践进行记录和评价,引导学生发现自身问题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若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询问同学或教师来解决。反思环节的加入有助于完善教学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学体系。

3.2接轨科技发展趋势,确保教学符合要求

当代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加大,导致高校的培养计划从理论型人才转向技术型人才,为充分发挥技术型人才的创新性,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加入创新型科研成果,让学生与科技发展接轨,了解专业科技动态,更有利于实践活动与实习工作的开展。就当前林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和应用需要而言,教学过程存在知识点过于分化的问题,在“3S技术与应用”课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RS、GPS、GIS分成三个课时或多门课程讲解,不符合现代林业信息技术的要求,并且这三者的关系如同色彩中的三原色般牢固,在学生了解建立教学体系的原则后,教师应当将课程教学划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课堂理论教学、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学习[3]。因此教师在结合三者开展教学时不能仅将其拼接在一起,应当以林业信息与空间数据为线索,从信息采集、信息管理、信息分析到林业信息服务,加强现代林业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完善缺失的实践环节[4]。同时应当规范教学环节,学校应当关注教师的教学情况,根据学生反馈与林业信息发展趋势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让学生积累相应的工作实践经验,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现代技术解决在林业领域遇到的问题。同时学校要重视教学设备的更新,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教学过程对硬件设备的需求逐渐提高,从原先纸笔即可满足的教学内容转变成对无人机、3D打印机、激光彩印等设备的需求,一方面说明科技创新对学生课程内容具有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说明科技发展使部分核心技术从专用转变为教学,让学生接触更高层次的信息技术。

3.3推动政府、企业、学院三方合作,落实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政府、企业、学院三方联动,有效发挥该专业的特色与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培养学生的专业平台。根据社会和企业的评价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改善,避免学生和社会脱节,从而有效解决目前林业信息技术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推动三方合作还需要职责明确,首先是院校方面,应当对校内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结合时展与科技进步,让学生接受时效性强的教学内容,实时更新;企业方面应当负责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生产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培养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政府方面,以林业行政部门为代表,首先进行交叉复合型课程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其次开展相关林业现代信息技术的学科竞赛并为参赛学生提供专业人员辅导,考验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根据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开展相关实习实训活动,考查学生能力,若存在问题可及时进行改正[5]。三方合作还有助于落实成果导向教育,利用该教育模式的理念制定具体的标准与指标,将教学内容从单方面3S技术的教学拓展到大数据获取、问题分析、现代信息工具的使用与研发中项目管理、工程知识、终身学习、沟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院校教学应当立足于专业应用,与市场进行对接,协同政府与企业建立专业的教研团队,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实习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同时建立产业和行业实习实训基地等,从而解决农林院校现代化信息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有效改善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方针,为培养专业型人才提供坚实基础[6]。

4结语

现代林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林学教学必须要设置现代林业信息技术课程,此课程紧跟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同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达到社会需求的人才标准。而现代林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实践学习中提升综合素质。对课堂内容的细化与补充、注重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授现代信息技术对林业的重要性和推动校企合作,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创新,从而培养林业领域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肇锋,傅成杰,俞群.高职教育林业技术专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的研究[J].福建林业,2019(5):41-44,31.

[2]柴红玲.高职《林业信息技术》课堂微任务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6):27-29,37.

[3]李曦光,刘平,王蕾,等.基于3S技术分析经济林资源时空分布[J].新疆农业科学,2019,56(9):1733-1742.

[4]毛志明,袁斌.林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探析[J].种子科技,2020,38(18):127-128.

[5]方陆明,吴达胜,徐爱俊,等.林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9,37(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