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市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5:05:20

粮食市场

粮食市场范文篇1

自从《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作为监管粮食市场的执法官,充分履行了《条例》所赋予的监督职能,对粮食流通市场的规范有序起到了一定作用。一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一个新的执法部门,完成了自身职能的转化。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不仅是执行宏观调控政策的载体,同时,也发挥了载体的调控机制和市场监管机制的作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纳入粮食流通管理体系,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进入了依法行政的一个新阶段,从而使粮食行政管理的社会地位和形象得以提升。二是粮食收购资格许可制度的建立,为粮食流通市场的规范有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施粮食收购资格许可制度,既是粮食市场放开后,粮食经营多元化的要求,同时,也是因为粮食商品的特殊性和消费的不可替代性而必须实行宏观调控的必然要求。严格把好粮食收购许可准人关,就成为粮食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三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与其他粮食涉管部门对粮食流通整个过程实施监管,构筑了粮食安全包括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的防御体系。粮食行政部门从一个单纯经济管理部门转变为一个具有执法权的行政管理部门,这就意味着承担粮食安全的重任有了法律保障。对粮食的收购、运输、保管以及粮食经营统计的执法检查,对于维护粮食流通秩序,维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四是对粮食市场实施监督检查,是保障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手段。国家对“三农”问题历来非常重视,将“三农”问题提高到关系国家稳定发展和全面达小康的高度来对待。没有农村的稳定,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没有农业的发展,实现“四个现代化”就成为一句空话;没有农民收入的提高,就不可能全面达小康。对粮食市场实施监督检查,就是要籍此手段防止“谷贱伤农”,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国家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其目的也缘于此。基于以上认识,作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大力宣传《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自《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们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同时,组织各种经济成份粮食经营者集中学习《条例》,并通过市广播电台“空中立交桥”栏目,与广大市民互动,向广大市民宣传。在“3.15”维权日、世界粮食日,我们在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方设摊宣传;在粮食收购季节,我们在各粮食收购点张贴布告宣传。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其目的就是要使粮食经营者知法、守法;使广大百姓特别是种粮百姓能够懂法,并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严格把握粮食资格的许可。凡申请粮食收购资格许可的,我们不仅对其申请材料是否齐全进行形式审查,而且还对其储存设施、计量设施、检化验设施进行实质审查。只有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都通过的,我们才发放《粮食收购许可证》。对于一些较大的公司制加工企业,在建设期间因未能办理诸如房产证等资料的,通过实地勘查、填表登记确认后予以发放许可证,以便其尽快投产收益。三、加强巡回检查。在收购高峰期间,监督检查科的同志几乎每天都在各收购经营点督查,发现问题,要求立即整改。对于已领收购证但又不入市收购或因自身条件的限制不能入市收购的,我们做其思想工作,要求其将收购许可证主动上缴退市。20*年,岳池县粮食局有两家主动上缴粮食收购证,退出了收购市场。四、督查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落实。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是国家的惠农政策之一,落实得好差,涉及到保护农民利益的问题。执行最低价收购政策的主体虽然是改革后的国有粮食企业,但企业自身利益诉求与执行政策往往也有矛盾,对其实施监管必不可少。托市收购期间,我们主动配合国有收储公司对各托市收购点的收购价格和收购质量进行督查。同时,对非托市收购点的收购经营者,也要求其把握收购质量,禁止收购不符合运输条件的高水分粮。对粮食市场实施监督检查,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条例》的颁布实施,对粮食行政部门依法行政规范粮食市场秩序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三年的实践,也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一是涉粮管理部门多,责任难以理清。一个单一商品的粮食市场的管理,涉及到工商、质监、物价、卫生、粮食等众多部门,每个部门只管粮食流通的一个环节或几个方面,其监管就缺乏连续性。因此,责任也就难以理清和落实。如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某中央粮食储备库粮食洒水事件,工商部门认为是掺杂使假,要对其罚款。而我们粮食部门按照《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的权限,当即指出中央粮食储备库的管理权限在国家粮食局,而《条例》中根本没有赋予省市工商、粮食部门管辖权。这种脱节的监管责任该谁负责,实在难以分清。又如对无收购许可证人市收购的行为,工商部门既可以管,也可以罚,而粮食部门对无证收购行为只有检查权,没有处罚权。要处罚,就需移交给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而工商管理部门是否处罚或处罚是否适当,粮食部门不得而知。同样是执法部门,相比之下,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就成为弱势部门,其社会地位和执法形象受到影响。二是粮食收购资格许可门槛过低,导致经营者都往这一市场挤。三万元的资金和50吨的仓储条件,够资格的比比皆是,这就有可能使粮食市场处于过度竞争状态,或者出现只领证不入市的状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粮食多时少渠道、粮食少时多渠道”,这对构建有序的粮食市场是极为不利的。三是《条例》的一些规定与实际不符。如《条例》规定收购者未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警告后仍不改正的,并造成农民或其他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受到损害的,可处以罚款。很显然;将“造成农民或其他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受到损害”的作为罚款的前置条件,在实践中就难以出现可处罚款的事实依据。经营者收购高水分粮,即使在储存过程中变质,这是经营者的事情,他根本不可能造成农民利益或其他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受到损害,相反地省却了农民整晒粮食的麻烦,这一规定实际上没有实践意义。当然收购时质价不符,则另当别论。又如《条例》规定,未建立粮食经营台帐或粮食经营台帐保留时间不足3年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一个粮食经营个体户,只要求有3万元的资金和50吨的储存设施,一年周转十次也不过500吨,更何况一些个体户年经营量不过百十吨,真不知建经营台帐并保留3年时间,对相关决策部门起到什么作用。这一规定有什么实际意义。如此规定,那些农民经纪人的经营量人均都在300吨以上.又如何去管理呢?四是多头执法不利于市场和谐。在前面已提及涉管部门多,责任难以理清的问题。实质上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多头执法也存在扰民的问题,一个粮食经营者,今天工商部门来查,明天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来查,后天又是卫生、物价部门来查,如此众多的检查,粮食经营者苦不堪言。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管理粮食工作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技术优势,建议决策部门授权“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充分行使监督检查权,包括对粮油收购、加工、流通环节的监督检查,这样,既有利于责任明确,又可避免多头执法扰民的问题。

粮食市场范文篇2

关键词:粮食经济市场结构粮食流通体制

Abstract:Thereformofthegraincirculationsystemscore,isabolishes“thetwotracksystem”,raisesenterpriseseffectivenessofoperation,realizeswiththemarketabilitymethodtothefoodproductionsupportandthesafeguardwhichexpendstothegrain.Inaspectsandsoonmarketmainbody,marketsystem,marketmechanism,marketrule,enterprisestrategy,governmentfunctioncarryoninstitutionalandthemachinabilityreform,establishestheenterprisecompletemarketmanagement,thegovernmentsuitableregulationmovementsystem;Theestablishmentoperatesindependently,selfrestraintstateownedgrainenterpriseoperatingmechanism;Andnecessaryestablishmentmarketabilityfarmerbenefitprotectionmechanism,foodsecuritysafeguardmechanism;Grainindustrialproductionguidancemechanismandgrainenterprisestateassetinflationproofingandappreciationmechanism.Ourcountrygrainmarketchoicecompetescompletelythemarketmechanismmaynottake,isalsonotrealistic,thegrainmarketmechanismsrealitychoiceshouldbemonopolizesthecompetitivemarket,themonopolycompetitivemarketbyefficiency,betweenissituatedbetweencompetescompletelywithmonopolizespurely,maydisplaycompetesandmonopolizestwoaspectsthesuperiority.

Keywords:GraineconomyMarketmechanismGraincirculationsystem

粮食走向市场化,用市场解决市场中的问题,实质就是要提高粮食经济发展的效率。粮食经济的市场化首先应实现粮食经济制度的市场化。

粮食流通问题的核心,是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用市场化的手段实现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和对粮食消费的保障。在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市场结构、市场规则、企业战略、政府职能等方面进行体制性和机制性的改革,建立企业完全市场经营,政府适当调控的运行体制;建立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的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机制;建立市场化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粮食产业化引导机制和粮食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是粮食市场的结构设计的重点。

1.粮食是生活的必需品,价格弹性小

εP=需求变动%/价格变动%=ΔQ/ΔP·P/Q=LimΔQ/ΔP·P/Q=dQ/dP·P/QΔPo

粮食如果涨价,人们对它们的需求量不会减少很多,如果降价,人们对它们的需求也不会增加多少。粮食的价格比较低,即使上涨一倍,人们对需求量也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因为这笔支出在人们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涨价不会影响个人总的经济状况。粮食保护价格在一定时期可以促进粮食经济的发展,一些国家使用这个政策也起到了作用,但它只能是一种一定时期的经济政策。

粮食支出在人们收入中所占比重比较小,价格弹性就小。粮食作为商品,从长期看,其价格弹性就大;如果是短期,价格弹性就小。粮食涨价,短期看,人们会注意节约粮食,但不会节约得太多,从长期看,这种节约对粮食需求量可以进一步减少。时间长,消费者就有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改变他们的爱好和技术条件去使用替代品,其价格弹性就大。反之其价格弹性就小。

2.粮食定价时必须考虑产品的价格弹性

不能把价格定在非价格弹性需求上,如果定在非价格弹性需求上,就不能实现企业利润最大,这个时候应当提高价格,提价不仅不能增加总收入,还能因产量减少总成本支出,从而使企业的支出相对稳定。粮价连百价,粮食价格每涨0.01元,全社会商品价格涨0.20~0.26元,导致粮食经济的马太效应。

恩格尔系数的研究告诉我们:当社会人均达到2000美元时,人们对粮食和食品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变化,已趋近等于零,粮食和食品的支出相对稳定。

粮食行业的社会特征和垄断方式,决定了完全垄断的行业和企业的弊端:高价格。完全竞争企业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完全垄断价格高于平均成本,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产量不足。完全竞争的企业,它的产量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来说,是最优的,在垄断的行业和企业,产量未达到最优,企业产量不足,再增加产量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福利;生产效率低。企业利润最大化,产量并不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规模经济未被充分利用,缺乏竞争,缺乏技术创新和强化企业管理,资源浪费。

粮食垄断市场结构的特点:一是行业中的企业数量比较多;二是进入这个行业是自由的,长期看,企业的经济利润会趋于消失;三是各个企业生产同种产品是有差别的。

3.市场结构的主要类型

市场结构是影响粮食流通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谓市场结构,是指由于市场主体(在微观经济学中称为厂商)数量的多寡和行为的差异而导致竞争程度不同的市场类型。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由于需求曲线的差异,市场供求均衡点与价格的决定是不同的。

微观经济学按照竞争程度这一标准,从厂商数量、产品差异程度、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以及厂商对产量和价格的控制程度等方面将市场划分为四种结构类型:完全竞争、纯粹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竞争市场结构,我们假定厂商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的独立生产或经营单位。厂商对自己的决策承担风险和享有利润。我们将会发现,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厂商行为和市场均衡点是不同的。

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完全竞争

强控制价格的能力弱

少卖者的数量多

大产品差异程度小

大进入市场的障碍小

3.1完全竞争市场。现代经济学规定,具有以下特征的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①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买者和卖者,由于他们单个的交易量在供求总量中占很小的比重,因而任何单个的买者和卖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而只能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②任何厂商都可以自由地并且非常容易地进入市场;③所有卖者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都是同质的,对买者来说没有任何差别;④生产和经营某种商品的所有资源都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3.2纯粹垄断市场。微观经济学将垄断定义为一个厂商控制一个全部供给的市场结构。在垄断市场下,不存在产品相近的代替品的竞争,也就是说,市场上只有一个卖者,而又没有其他替代品的竞争对手在纯粹垄断市场结构下,厂商与行业(或市场)是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行业中唯一的厂商就是垄断企业,这个垄断企业也就构成了一个行业或市场。

3.3垄断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和纯粹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是所谓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又叫不完全竞争,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因素又有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微观经济学对垄断竞争市场有如下的假设:①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卖者和买者,以致于某一卖者(或买者)可以忽视其他卖者(或买者)的行为对自己利益的影响;②卖者(厂商)的产品存在着差异,但同属一类产品,相互间有着密切的技术替代关系(指它们都满足同样的需求)和经济替代关系(指它们有类似的价格);③一个生产集团中各个厂商具有相同的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④厂商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或退出市场(生产集团)。

当垄断竞争厂商和其生产集团在短期内获得超额利润时,除了原来的厂商会扩大生产规模外,新厂商也会进入市场。竞争的结果使价格下降。价格从短期内大于平均成本下降到长期内等于平均成本。同们当厂商在短期内出现亏损时,价格会因为厂商缩减生产规模或退出市场而提高,一直到价格等于平均成本为止。

4.市场结构与经济效率

微观经济学认为,不同市场结构,经济效率是不同的。这种经济效率上的差别,源于市场竞争程度的不同。竞争程度越高,经济效率越高;竞争程度越低,经济效率也就越低。因此经济效率最高的是完全竞争市场,其次是垄断竞争市场,再次是寡头市场,效率最低的是垄断市场。

一个行业到底适合何种市场结构,取决于对如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由产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行业对社会化程度的要求。有些产业或行业,如钢铁、汽车工业等,对经济规模的要求较高。在这些行业,保持一定的产量规模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一些达不到社会平均规模的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或兼并,而新企业的进入往往因为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约束而成为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这些行业适合于垄断或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相反,对另外一些行业(如服装、食品加工业等)来讲,对经济规模的要求较低,社会需求变化较快且呈现多样性特征,企业进入的障碍较少,因此适合于竞争程度较高的市场结构。二是社会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不同最终体现为产权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分配关系的差异。显然,在一个倡导公平与效率兼顾或共同富裕的社会里,不会允许垄断者对大部分行业的支配。而在一个单纯强调效率及允许收分配差距无限扩大的社会里,垄断者对经济生活的支配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我国粮食市场选择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首先,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是纯粹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频繁而剧烈的市场波动。粮食生产周期较长以及粮食消费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质,决定了社会无法容忍粮食市场过于剧烈的波动。其次,市场交换关系在我国粮食流通中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粮食市场的发育尚处在较低层次,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放任市场对粮食流通的调节,必然会引发过度的市场投机行为,其结果是少数人从中渔利,而广大的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则深受其害。1993年粮食经营和价格放开后粮食市场出现的混乱局面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第三,完全竞争市场对经营者(厂商)行为和市场信息的传播等方面有极其严格的假设和要求。当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市场的效率将大打折扣。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这些要求现在达不到,恐怕将来也达不到。即使是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里也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

粮食市场选择纯粹垄断结构也是不可取的。首先,垄断必然会导致低效率。垄断者的供求均衡点往往较大幅度地偏离最佳交易规模,从而无法协调粮食的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目前我国国有粮食企业主宰粮食市场的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垄断市场结构。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粮食企业很难灵敏地适应市场供求的变化,无法使粮食市场达到平衡状态。其次,垄断者会通过调整垄断价格,占有一部分消费者剩余,获得高额利润,从而侵犯消费者利益。我国粮食的消费者价格与生产者价格之间差额(即购销差价)在大多数情况下超过了一般的商业利润。近年来在粮食定购价上升的同时,销价上升幅度更大,农民认为“吃亏”,消费者感到“不划算”,而财政负担过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其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垄断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流通不畅和低效率。

粮食市场结构的现实选择应该是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从效率上讲,介于完全竞争与纯粹垄断之间,可以发挥竞争和垄断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方面,通过适度的竞争,可以使粮食市场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发挥市场机制对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市场上数量有限的粮食经营者以及对进入粮食市场设置一定的条件或障碍,可以避免市场过于剧烈的起伏动荡和过度投机。垄断竞争市场效率的高低取决于经营者数量的多少以及政府对进入粮食市场的管制程度。政府往往需要根据一定时期的粮食安全形势和市场发育状况在效率与公平或稳定之间做出某种权衡。但从改革的方向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或市场稳定”应该成为确定市场结构的基本原则。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并充分考虑到垄断竞争市场的运行特点和我国粮食生产、消费的特点我们认为,作为改革取向的中国粮食市场结构的雏形,应该具备如下基本特征:一是市场上存在较多的经营者,且经营者之间公平竞争。但为避免过度竞争和垄断,经营的数量和每个经营者的规模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二是每个经营者都是独立的经营实体都对自己的盈亏负责。政府对每个经营者实行同样的待遇和政策,经营者效率的高低唯一地取决于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三是价格唯一地由市场决定,政府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对市场的干预而不是通过直接的价格管制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冯志强.《中国粮食经济问题研究》[M]香港:世界文明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2(11)

[2]冯志强.《中国经济发展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0)

[3]李晖、李林《粮食产业化经营研究》[J]武汉:现代商贸工业,2008(02)

[4]郑士贵.《论中国粮食市场的多层次结构》[J]北京:管理科学文摘,1998(11)

[5]陆文聪.《粮食市场化改革的农业结构变动效应及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07)

[6]黄伟俊.《我国现阶段粮食市场的流通渠道结构和功能分析》[J]北京:商业研究,2000(07)

粮食市场范文篇3

一、监督检查范围

(一)粮食经营者在甘肃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等经营活动(以下统称“粮食经营活动”),适用本办法。

粮食经营者,是指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

所称粮食是指小麦、稻谷、玉米、杂粮及其成品粮。

(二)粮食经营活动是否遵守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是否损害粮食生产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否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鼓励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从事粮食经营活动,促进公平竞争。严禁以非法手段阻碍粮食自由流通。

(三)粮食经营者是否建立完整准确的粮食经营台账制度,是否定期向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粮食收购、销售、库存数量,是否执行县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最高或最低粮食库存数量,并服从政府的调控需要。

粮食经营者报送的基本数据和有关情况涉及商业秘密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有保密义务。

(四)地方储备粮经营机构及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是否执行地方储备粮管理政策和规定,地方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储存安全以及轮换计划执行情况,各项规章制度、标准与规范执行情况,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的承储资格情况。

对中央储备粮的监督检查,依照《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国家和省上粮食收购和销售价格政策执行情况。

二、监督检查机构及其责任

(六)省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省粮食流通的行政管理、行业指导,监督有关粮食流通法律、法规、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统一规范粮食收购资格许可工作程序。

(七)市州、县区市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粮食流通的行政管理、行业指导,依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及本办法,对辖区内粮食经营者从事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活动,政策性用粮的购销活动,以及有关粮食流通法律、法规、政策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八)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制度和队伍建设。

从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的人员,应当熟悉粮食政策和粮食流通业务、具有相关法律知识,经培训并取得省政府颁发的行政执法证后,方可上岗执法。

(九)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本办法,加强粮食市场管理。在对粮食经营者的经营活动依法进行监督检查过程中,可以对粮食收购者的收购资格进行核查;可以进入粮食经营者经营场所检查粮食的库存量和收购、储存活动中的粮食质量以及原粮卫生,检查粮食仓储设施、设备是否符合国家技术规范,查阅粮食经营者有关资料、凭证,向有关单位和人员调查了解相关情况。

(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粮食加工活动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无食品生产许可证进行加工销售等行为以及粮食加工环节中的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对小麦粉、大米、食用植物油的生产加工经营者实行市场准入管理。

(十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粮食经营活动中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以及粮食销售活动中的囤积居奇、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扰乱市场秩序和违法违规交易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十二)卫生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粮食加工、销售单位的卫生许可及与许可相关的成品粮油储存中造成腐败变质、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使用未经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或添加剂超过允许限量等危害群众健康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十三)价格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粮食经营者未按照规定告知、公示粮食收购和销售价格,或采取压级压价、哄抬价格、价格欺诈、垄断或操纵价格,不执行价格干预措施或紧急措施等价格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十四)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检举。有关部门应当为检举人保密,并依法及时处理。

三、粮食收购

(十五)在甘肃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粮食收购的经营者必须具备粮食收购资格条件,并取得《粮食收购许可证》。

(十六)跨地区从事粮食收购的经营者,只需持粮食收购资格许可证明和有关登记注册证明,到收购地与原审核机关和登记机关同级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即可从事粮食收购活动。

(十七)从事季节性临时收购粮食的经营者,应当与具有收购资格的企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体工商户签订合同,实行委托收购。

(十八)从事粮食收购的经营者必须履行下列义务:

1、遵循自愿、公平、诚信的原则,不得损害粮食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2、接受并配合粮食、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卫生、价格等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材料;

3、在收购场所公示或告知售粮者现行收购粮食的品种、质量标准和收购价格;

4、认真执行有关粮食收购政策,及时向售粮者支付售粮款,不得为任何单位或个人代扣代缴任何款项;

5、向收购地县区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定期报告收购数量及有关情况;

6、保持县区市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最高或最低库存数量,并服从政府的调控需要。

(十九)从事粮食收购的经营者不得有下列行为:

1、弄虚作假取得收购资格许可;

2、伪造、转卖、涂改、出租或转借《粮食收购许可证》;

3、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粮食收购价格等政策;

4、隐瞒粮食收购经营活动的真实情况;

5、违反《甘肃省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

(二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要求粮食收购者报送书面材料的方式或采取实地检查等方式,对在本辖区内的收购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查处粮食收购者在收购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定期公布监督检查情况,并及时将监督检查总结报告报送上一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

(二十一)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实施监督检查,不得妨碍粮食收购者的正常经营活动,不得索取或者收取被检查者的财物,不得牟取其他利益。粮食收购者有权拒绝监督检查过程中的任何违法与非法要求。

(二十二)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粮食收购监督检查通报机制。

四、粮食销售

(二十三)粮食销售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粮食质量、卫生标准的相关规定,不得短斤少两、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不得囤积居奇、垄断或者操纵粮食价格、欺行霸市。

(二十四)陈化粮判定标准,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陈化粮购买资格由省级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认定。陈化粮销售、处理和监管的具体办法,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十五)退耕还林(草)补助粮、军粮、农村救灾粮等政策性粮食销售遵循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十六)接受委托的粮食经营者,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政策从事政策性用粮的购销活动。

(二十七)入市销售的粮食须附有粮食生产企业加贴的QS(食品质量安全)标志。

(二十八)粮食销售经营者有义务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市场粮价。在市场粮价出现不合理波动时,批发企业必须执行进销差率,零售企业必须执行批零差率控制等价格主管部门制定的价格干预措施。

五、粮食储运

(二十九)粮食经营者使用的粮食仓储设施、设备,应符合粮食储存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不得将粮食与可能对其产生污染的有害物质混存。

经过化学药剂杀虫、消毒处理的粮食,经检测残毒量仍然超标的,不得出库、加工、销售。

(三十)粮食运输应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运输的技术规范,不得使用被污染的运输工具和包装材料运输粮食。

(三十一)粮食储存应符合有关储存标准和技术规范,不得发生污染和超量使用化学药剂。

(三十二)建立粮食销售出库质量检验制度。粮食储存单位对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的陈粮,经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质量鉴定合格后方可出库,凡已陈化变质、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粮食,严禁流入口粮市场。

六、粮食加工

(三十三)从事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生产加工的经营者须在相关部门办理卫生许可证和食品生产许可证。

(三十四)粮食加工经营者,应当具有保障粮食质量和卫生必备的加工条件,不得有下列行为:

l、使用发霉变质的原粮、副产品进行加工;

2、违反规定使用添加剂;

3、使用不符合质量、卫生标准的包装材料;

4、影响粮食质量、卫生的其他行为。

(三十五)粮食加工经营者,应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

(三十六)粮食加工经营者应按照食品质量安全(QS)认证要求,在其产品出厂时加贴QS标志。

七、监督检查工作程序

(三十七)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按下列程序进行

l、确定监督检查的对象、内容和工作方案;

2、组织实施监督检查;

3、提出监督检查报告,内容应包括:被检查对象名称、检查日期、检查的原因、项目、发现的主要问题,处理意见等;

4、发现违规违法行为,应依照规定程序立案调查。需要移交的,依照职能分工,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物价等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三十八)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人员在履行监督检查时,应不少于两人。对发现的问题应当做出书面记录,并由监督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对象签字或盖章。被检查对象拒绝签字或盖章的,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将其拒绝签字或盖章的行为和理由记录备查;被检查对象不在场的,由见证人签字或盖章。

(三十九)对油料和食用植物油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等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适用本办法除第十五至二十二条以外的规定。

(四十)有关法律责任依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国家有关部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等规定执行。

粮食市场范文篇4

一、管控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粮食流通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

我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需要面对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市场的平稳运行是我国政府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党的十七大在新的形势下重申,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在市场经济中,粮食市场的稳定依靠的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我国政府对粮食市场管控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粮食流通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在有效的政府管控下,我国粮食市场实现了平稳运行,粮价波动被有效抑制、农民利益得到了合理体现。

顾名思义,资源配置(resourceallocation)就是对资源的安排和搭配,是将资源(生产要素)在各种潜在用途上进行分配,以生产出一组特定的最终产品的经济方式。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尽可能地将有限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的地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以及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流通环节得以产生,其重要性也日益显现。资源在流通环节中的优化配置是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关键。有专家指出,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几乎90%的时间用于流通。在市场经济里,生产商品仅仅是为了销售而不是消费。销售和消费的脱节其实是很大的浪费,这种资源配置的效果根本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而只有“物畅其流”,才能保障生产与消费的衔接,才能有效解决供需矛盾、资源浪费、产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二、管控的手段坚持以市场为主导。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不断深化粮食体制改革。对粮食市场的管控手段日渐成熟,已经由单一的计划指令发展为以市场为主导、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这一基本方式,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正如计划和市场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一样,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资源配置也有两种基本方式:计划配置方式和市场配置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在于以市场为导向。然而,由于垄断对市场竞争的削弱、外部性对社会供给的影响、市场机制对公共物品调节的失效、市场信息不完全对微观市场主体行为的负面作用等因素的存在所导致的市场失灵无处不在,从而令帕累托最优状态所需的一系列假定条件无法具备,资源的最优配置在现实社会中也就很难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就需要在市场机制的主导下,采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将有限的资源使用在最有价值的地方。通过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尽可能地提高社会效率。

三、管控的平台基于完善的粮食市场体系和储备体系

(一)我国政府粮食管控平台的构成环节。

1由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组成的粮食市场体系。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作保障。我国粮食市场体系由多层次的粮食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共同组成。

关于粮食现货市场。截至目前,我国已拥有郑州、合肥、兰州、济南、南京、吉林、长春、成都、福州、银川等10余家部级粮食交易中心,逐步形成了以部级粮食交易中心为龙头、区域性批发市场和大中城市成品粮市场为骨干、城镇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多层次的粮食现货市场体系。

作为市场中介,交易中心除了具备发现价格、公平交易、信息、资金结算、技术服务、处理纠纷等保障市场运行的基本功能外,还具备如下宏观功能:一是配合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粮食宏观调控。每天的交易结束后,各种数据均要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国家根据即时信息迅速做出宏观调控决策。交易中心则通过以一家市场带动多家市场的功能对国家决策有效执行和及时反馈,并通过交易规则调整、会员信息监控等手段杜绝中间商的投机行为。二是保障用粮企业能通过正常渠道用到粮、用好粮。三是规范交易行为、理顺流通渠道、合理配置粮食资源。

关于粮食期货市场。目前,我国粮食期货交易主要集中在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进行。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主要在于规避风险、发现价格、交易、交割、结算和技术服务等。宏观功能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价格发现功能和价格传导效应配合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期货价格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的预期,具有超前预期性。而且,由于期货交易具有严格的规则体系,因此,期货价格比现货市场价格更为集中和权威,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此外,期货市场还具有很强的价格传导效应。由于期货价格在形成过程中具有公开、透明与传递迅速等特性,各类信息可以直达市场的各个层面,从而避免了信息扭曲。二是促进农业发展,维护粮农切身利益。与巨大的粮食消费市场相比。我国粮食的种植者却是以成千上万的粮农为主,规模小且产业分散。因此,在由大量分散的种植户组成的生产者与巨大的消费市场之间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而且,粮农多以个体身份分布于信息不发达的广大农村和山区,很难独立捕捉到大市场的需求、价格等信息。而消费方则是粮食的消费企业和一些中间商,他们对信息的把握要远远强于个体的种植者。因此,在粮食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普遍存在,导致生产方与消费方利益失衡,种植者的利益难以保障。为保障广大粮农的切身利益,实现种好地、卖好粮,一些商品交易所采用“期货+订单”的形式,通过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来保障农民的利益。其实质是以价格促进产品质量升级,进而以优质优价实现粮食产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从而实现产业升级。此外,为让粮农接受先卖后种、风险规避的理念,商品交易所还会利用市场本身所具备的服务功能,建立相应的信息免费发送系统、免费咨询系统和免费培训制度。

期货市场的价格反映的是未来的供求关系和现货价格趋势,这样,期货与现货价格间便形成了紧密的价格联系机制。我国政府正是通过期、现货之间内在的联系机制,从粮食期货市场获取价格等信息,并通过粮食现货市场使政策与措施得到快速实施。

2粮食储备体系。

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是我国政府管控粮食市场的又一关键环节。在我国,从粮农种植粮食到进入市场交易,还存在一个收购环节。在收购环节,各级粮食局以及具有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例如中储粮总公司,从粮农手中将粮食收购上来后再投放粮食现货市场。由于绝大部分被收购的粮食都要作为各级储备粮,其实质是将粮食资源归于政府管理。这样,进入市场的卖家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各级储备粮;二是自产自销的粮农以及贸易企业。其中,后者仅占很小的部分。粮食的买方则是包括加工、贸易、仓库等在内的具有市场主体地位的各类企业。

粮食市场范文篇5

[关键词]粮食市场;营销模式;市场模式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粮油企业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发展规模逐渐壮大,企业与经济社会间存在紧密联系,粮油市场面临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如果单纯被动地适应外部环境,显然会阻碍自身发展。需要基于市场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竞争战略,稳定行业趋势。

1粮食市场的营销环境

1.1经济环境。从经济环境来看,外部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显著转变,各种不确定因素使得我国的经济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宏观经济问题成为当前粮食市场的主要问题。虽然我国的经济正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在全球经济体中处于前列,但仍面临不小的下行压力。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机构改革也在全面推行,一系列政策的出现都体现着我国对民生改革的决心。在对外方面也积极采取开放政策,尤其是“一带一路”的提出,改善了我国外部政策环境,也让我国和其他国家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关系。综合来看,在一个平稳增长的经济阶段,需要对粮食市场保持足够的信心,始终让行业发展走在持续健康的目标之上[1]。1.2政策环境。从具体政策来看,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粮食作物保证了我国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在政策方面会有相关产业的积极鼓励措施,粮食市场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也会有巨大的机遇。从整体的经济形势来看,粮食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市场的进步,也确保了农业生产的稳定。2004年以来,我国不断改进粮食收购政策,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基于粮食产业进行了规划管理。部分企业为了适应国家政策的转变需要寻找自身的发展战略,在优惠政策的影响下更好地维持自身的发展。1.3社会环境。目前,粮食不仅具备实用价值,还逐渐上升为一种传统饮食文化,无论是水稻、小麦还是玉米,都已经走在绿色有机化的道路之上。因此,从整体的社会环境来看,消费者对粮食的需求仍不可或缺,证明粮食市场的发展前景不会受到严重影响。即便其他产业会因为经济危机等因素受到不利影响,对于粮食产业来说,其始终是社会发展的必要产业。1.4技术环境。技术环境特指粮食产业的技术发展,其中包括技术研发、设备使用等。作为我国发展前景良好的粮食产业,需要更加关注技术环境,了解是否有技术提高的可能性与粮食流通体系的完整性。粮食的生产和销售不需要过高的技术,需要技术支持的是粮食的加工储存,要加大对该方面的投资,获取稳定效益。

2市场竞争模式分析

2.1行业竞争趋势。虽然我国粮食产业的发展时间较晚,但是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例如我国的大米零售市场已经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下,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大型国际粮食企业,都可以在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提升了行业的准入门槛,构建了粮食营销渠道。一些中小型企业或周边地区产业也有发展的空间,其逐渐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2.2新型营销模式的出现。信息时代下,网络营销成为人们主流的消费趋向,创新社交运营也成为粮食市场的主要发展倾向。例如以手机APP软件、网络店铺为载体的新型营销模式,消费者们的广泛青睐,也便于产品的营销和品牌效应的传播。在即时的网络运营体系下,消费者可以了解产品的相关信息,从而触发二次营销活动的有效传播。还可以发挥传统渠道的营销作用,将现代科技与文化环境进行有机结合,拓展品牌的影响力,必要时还可以实施多品牌战略。具体来看,产品涵盖了高端市场和中端市场,一些低端市场也有涉猎。完善的品牌体系之下,传统营销渠道的稳定性优势更加突出,保证了其产品销售的价值和方向。粮食市场可以借助这些营销模式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给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2.3市场发展趋势。从市场发展趋势来看,绿色食品行业标准越来越显著,消费者对粮食产品的认知也发生了转变。对于市场而言,除了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之外,还应该明确在劣势环境下的机会策略,例如在市场发展整体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如何建立销售渠道进行良好的市场推广,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展开产品组合是利益分配的核心内容。对于某些企业来说,需要针对市场需求和市场反应,开发适合于市场销售的产品,市场可以从质量、价格等各个方面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消费需求。

3市场营销策略的优化

3.1市场定位。按照市场类型分类,粮食市场分为批发市场、销售卖场与网络销售渠道。其中销售卖场与网络销售渠道主要面向一般消费者,批发市场主要面向酒店、餐馆等。需要根据消费能力、消费阶层做好相应的市场定位,包括与收入标准之间的分析,编制对应的市场发展模式,以市场策略为基础,迎合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和习惯[3]。无论是什么行业,品牌效应的作用显而易见,对于粮食产业来说,大部分消费者熟悉的品牌已经深入人心,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市场知名度来看,处于相对优势的环境当中,这些企业需要确定市场营销的实际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加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在价格方面并不会过分看重,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严苛要求,可以为粮食市场营销提供合理的利润。3.2产品策略。从产品策略的角度来看,粮食企业在产品组合的过程中,会根据各阶段消费群体的不同特征设置系列化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消费者在采购相关粮食产品时,会先考虑品质,再关注价格。粮食的市场营销也应该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合理地对销售价格展开调整,在不影响产品和服务成本的前提下,为消费者提供所需要的产品。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成熟,未来的粮食市场营销模式中,品牌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最终的市场竞争必将演变为品牌竞争。对于粮食企业来说,除了增加产品,给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选择之外,还可以在产品包装、产品设计与产品理念上进行调整,结合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与消费趋势,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激发购买欲望,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3.3价格管理。市场营销始终离不开价格管理,消费者在购买同类产品的过程当中,除去质量因素之外,产品价格的高低是影响消费欲望的重要因素。在同类型、同层次的商品中,消费者会以价格的高低来划分商品的档次,这种心理趋向可以成为市场营销模式和市场模式发展的主要参考依据,在合理的前提下确定高档产品的形象,吸引特定目标市场的消费者。例如某些粮食产品,在价格上比较“亲民”,但是在高端消费市场中,较低的价格会产生一些反作用[4]。对于高端市场的消费者而言,其并不是非常在意产品的价格,而是更在意产品质量。市场营销环境中可以合理提升这一部分产品的价格,确定自身产品的形象与包装,在某些程度上会提升固定消费群体的购买欲望,最终实现对商品的有效销售。例如典型的数量折扣定价策略,在购买量越大的前提下,享受折扣的幅度也会随之提升,这种营销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鼓励消费者多消费,一般具有一次性折扣与累计折扣两种方式。一次性折扣是指某些产品达到额度之后,向消费者提供折扣优惠;累计折扣是根据消费者的购买总量给予折扣。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实现产品营销目标,也不会因为利润减少而受到损失,“薄利多销”正是折扣定价策略的体现。在采取折扣策略时,需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明确合理的折扣标准与比例,当折扣过高时,利润会下降;当折扣过低时,消费者获得的优惠幅度较小,会影响其购买欲。相关企业需要确定销售目标与普遍认可的竞争手段,在市场中确定行业标准,维持市场的正常运行。3.4推广策略。市场调节作用中市场推广是重点,可以按照多种促销方式建立企业品牌和产品效应,或者与经销商积极配合,展开不同类型的品牌推广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市场管理部门应该与经销商进行沟通协调,提供合理的支持与培训方案,明确消费者和经销商之间的关系,广告策略是一种典型的手段[5-8]。大范围进行广告宣传,可以准确把握合理的宣传时机,形成广告宣传效应,树立市场的良好形象。新媒体时代,可以借助网络的优势,在不同的门户网站中进行产品宣传[9-10]。

4结论

粮食市场范文篇6

关键词:我国政府;粮食市场;管控模式

2008年,在国际粮价大幅波动的情势下,总体看,我国粮价仍处于平稳运行阶段。这其中虽然也有95%自给率因素的存在,但在更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政府对粮食市场行之有效的管控模式。

一、管控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粮食流通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

我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需要面对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市场的平稳运行是我国政府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党的十七大在新的形势下重申,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在市场经济中,粮食市场的稳定依靠的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我国政府对粮食市场管控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粮食流通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在有效的政府管控下,我国粮食市场实现了平稳运行,粮价波动被有效抑制、农民利益得到了合理体现。

顾名思义,资源配置(resourceallocation)就是对资源的安排和搭配,是将资源(生产要素)在各种潜在用途上进行分配,以生产出一组特定的最终产品的经济方式。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尽可能地将有限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的地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以及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流通环节得以产生,其重要性也日益显现。资源在流通环节中的优化配置是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关键。有专家指出,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几乎90%的时间用于流通。在市场经济里,生产商品仅仅是为了销售而不是消费。销售和消费的脱节其实是很大的浪费,这种资源配置的效果根本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而只有“物畅其流”,才能保障生产与消费的衔接,才能有效解决供需矛盾、资源浪费、产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二、管控的手段坚持以市场为主导。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不断深化粮食体制改革。对粮食市场的管控手段日渐成熟,已经由单一的计划指令发展为以市场为主导、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这一基本方式,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正如计划和市场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一样,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资源配置也有两种基本方式:计划配置方式和市场配置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在于以市场为导向。然而,由于垄断对市场竞争的削弱、外部性对社会供给的影响、市场机制对公共物品调节的失效、市场信息不完全对微观市场主体行为的负面作用等因素的存在所导致的市场失灵无处不在,从而令帕累托最优状态所需的一系列假定条件无法具备,资源的最优配置在现实社会中也就很难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就需要在市场机制的主导下,采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将有限的资源使用在最有价值的地方。通过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尽可能地提高社会效率。

三、管控的平台基于完善的粮食市场体系和储备体系

(一)我国政府粮食管控平台的构成环节。

1由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组成的粮食市场体系。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作保障。我国粮食市场体系由多层次的粮食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共同组成。

关于粮食现货市场。截至目前,我国已拥有郑州、合肥、兰州、济南、南京、吉林、长春、成都、福州、银川等10余家部级粮食交易中心,逐步形成了以部级粮食交易中心为龙头、区域性批发市场和大中城市成品粮市场为骨干、城镇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多层次的粮食现货市场体系。

作为市场中介,交易中心除了具备发现价格、公平交易、信息、资金结算、技术服务、处理纠纷等保障市场运行的基本功能外,还具备如下宏观功能:一是配合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粮食宏观调控。每天的交易结束后,各种数据均要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国家根据即时信息迅速做出宏观调控决策。交易中心则通过以一家市场带动多家市场的功能对国家决策有效执行和及时反馈,并通过交易规则调整、会员信息监控等手段杜绝中间商的投机行为。二是保障用粮企业能通过正常渠道用到粮、用好粮。三是规范交易行为、理顺流通渠道、合理配置粮食资源。

关于粮食期货市场。目前,我国粮食期货交易主要集中在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进行。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主要在于规避风险、发现价格、交易、交割、结算和技术服务等。宏观功能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价格发现功能和价格传导效应配合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期货价格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的预期,具有超前预期性。而且,由于期货交易具有严格的规则体系,因此,期货价格比现货市场价格更为集中和权威,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此外,期货市场还具有很强的价格传导效应。由于期货价格在形成过程中具有公开、透明与传递迅速等特性,各类信息可以直达市场的各个层面,从而避免了信息扭曲。二是促进农业发展,维护粮农切身利益。与巨大的粮食消费市场相比。我国粮食的种植者却是以成千上万的粮农为主,规模小且产业分散。因此,在由大量分散的种植户组成的生产者与巨大的消费市场之间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而且,粮农多以个体身份分布于信息不发达的广大农村和山区,很难独立捕捉到大市场的需求、价格等信息。而消费方则是粮食的消费企业和一些中间商,他们对信息的把握要远远强于个体的种植者。因此,在粮食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普遍存在,导致生产方与消费方利益失衡,种植者的利益难以保障。为保障广大粮农的切身利益,实现种好地、卖好粮,一些商品交易所采用“期货+订单”的形式,通过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来保障农民的利益。其实质是以价格促进产品质量升级,进而以优质优价实现粮食产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从而实现产业升级。此外,为让粮农接受先卖后种、风险规避的理念,商品交易所还会利用市场本身所具备的服务功能,建立相应的信息免费发送系统、免费咨询系统和免费培训制度。

期货市场的价格反映的是未来的供求关系和现货价格趋势,这样,期货与现货价格间便形成了紧密的价格联系机制。我国政府正是通过期、现货之间内在的联系机制,从粮食期货市场获取价格等信息,并通过粮食现货市场使政策与措施得到快速实施。

2粮食储备体系。

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是我国政府管控粮食市场的又一关键环节。在我国,从粮农种植粮食到进入市场交易,还存在一个收购环节。在收购环节,各级粮食局以及具有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例如中储粮总公司,从粮农手中将粮食收购上来后再投放粮食现货市场。由于绝大部分被收购的粮食都要作为各级储备粮,其实质是将粮食资源归于政府管理。这样,进入市场的卖家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各级储备粮;二是自产自销的粮农以及贸易企业。其中,后者仅占很小的部分。粮食的买方则是包括加工、贸易、仓库等在内的具有市场主体地位的各类企业。

粮食市场范文篇7

关键词:粮食;价格;对比。

1.国内粮价与国外粮价比较。

对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长期走势的研究表明,粮食价格变化大约每10年一个周期。长期以来国内、国际粮食价格走势接近一致,两个市场价格相关性呈逐步增强态势。而通过对近年两个市场的价格对比可以看出,近期粮价差距缩小,目前,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高于国内批发价,中国与其他主要粮食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格相差不大。由于影响价格对比的因素复杂,特选择品种、品质及价格条件接近的进行比较。

1.1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美国、泰国粮食到岸价比较。

国外粮食是否对国内冲击,关键在于国外粮食进口至中国后与国内粮价的比较,在此通过选择当前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市场(美国小麦、玉米及泰国大米),与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进行比较,可看出年以前,国内批发市场小麦、玉米价格一直比进口到岸价低30%左右,大米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经过年国际粮价大涨大跌后,目前中国小麦、玉米及南方大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

小麦:近年来,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低于国际市场进口到岸价,自年二季度开始,国际小麦价格迅速下滑,两种价格差明显缩小,目前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低位波动,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基本接近。比较国内(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优质白小麦为例)和国际小麦进口到岸价(以美国硬麦到岸价为例,以出口离岸价+粮食海运费计算),2005、2006年,国内小麦批发价格比进口小麦到岸价格低30%左右,由于2007和年前期国际小麦价格高幅上升,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逐步扩大,最高时为年3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640元/t,比进口到岸价低62.2%。此后受国际小麦价格大幅回落的影响,两者差距迅速缩小。年3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980元/t,低于美国小麦进口到岸价57元/t(2.8%)。

玉米:近年来,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持续低于进口到岸价,受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迅速缩小。比较国内玉米(以辽宁、、吉林三地平均批发价为例)和国际玉米进口到岸价(以美国到岸价为例),除2005年下半年国内玉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外,年9月前,前者低于后者约30%,最低时为年6月,达44%。年年初以来,两者价差迅速缩小,年3月,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为1365元/t,低于进口美国玉米到岸价165元/t(10.8%)。

大米:从大米情况看,2007年底以前,国内大米批发价与进口到岸价差距不大,南方市场如广东大米价格略高于进口泰国大米到岸价,黑龙江批发价略低于进口到岸价。年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大幅攀升时,黑龙江、广东市场大米批发价比进口泰国大米到岸价低50%~60%,年下半年始泰国大米价格大幅回落,两者价格差距迅速缩小。年3月,国内进口的泰国大米到岸价为3927元/t,比黑龙江市场批发价高33%,比广东批发价高6.3%。

1.2中国与美国、泰国粮食出口到岸价格比较。

通过比较粮食出口到岸价可以看出,除年上半年国际粮价高幅攀升阶段外,长期以来中国粮食出口至进口国的到岸价与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的出口到岸价相差不大,目前美国、泰国粮食出口重新取得一定价格优势。

玉米:近年来,中国与美国玉米出口优势交替,到岸价相差不大。以玉米进口地韩国为例,长期以来,中国玉米出口到韩国到岸价基本与美国玉米出口到韩国接近。年下半年开始,由于美国玉米出口价格大幅下降,其出口至韩国到岸价已经低于中国。年3月,国内玉米出口至韩国到岸价为1474元/t,高于美国出口至韩国65元/t(4.6%)。

小麦:近年来,除2007年中期至年9月美国小麦出口到岸价迅速提高外,中美两国小麦出口至韩国到岸价相差无几。目前,美国小麦出口至韩国到岸价降至1846元/t,低于中国242元/t(11%),而最高时(年3月)美国小麦出口韩国到岸价达到3731元/t,高出中国出口到岸价一倍。

大米:通过比较黑龙江、广东和泰国大米出口至非洲国家的到岸价可看出,年前黑龙江、广东大米出口至非洲国家到岸价比泰国大米高20%以上,在年泰国大米价格大幅上扬时期,中国大米出口具有一定价格优势,如年5月,我国黑龙江、广东大米出口至非洲到岸价分别约为3559元/t、4569元/t,比泰国大米出口到岸价分别低50.3%、36.2%。最近,泰国大米价格迅速回落,出口至非洲到岸价为3453元/t,比广东出口到岸价低13%,比黑龙江大米出口到岸价高7%。[论文网]

2.粮食价格差异的原因分析。

目前,各国粮食进出口关税在0%~8%,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与国内粮食批发价格孰高孰低,直接原因是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及中间成本特别是海运费的变化。而更深入分析,美国、泰国等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粮食种植成本具有比较优势,高科技在粮食生产上的应用使其粮食单产高于中国,加上补贴政策的不同,决定着两个市场粮食价格存在差距。

2.1海运费是影响粮食进出口到岸价的直接因素。

近年来海运费价格剧烈波动,但总体来看其始终占粮食贸易成本较大比重,2007年底巴拿马型船美国到中国海运费达到77美元/t,占当时小麦、玉米价格的22.5%和47.5%。2005年以来美国到中国(巴拿马型船)海运费平均为42.3美元/t,占美国小麦、玉米出口离岸价的19%、30%;泰国至中国海运费为29美元/t,是泰国大米出口离岸价的10%。

除去海运费因素,2005-2006年,郑州小麦批发价比美国小麦出口离岸价平均高15.3%,年9月至今高18.8%;2005年至今,国内玉米批发价比美国玉米出口离岸价平均高25%;2005-年,黑龙江、广东大米批发价分别比泰国大米出口离岸价高20.8%、34.9%。由此判断,国际主要市场粮食价格虽然波动剧烈,但是其粮食价格偏低,而海运成本直接导致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高于国内批发价。

2005年以来,美国到韩国海运费平均为41.3美元/t,比中国到韩国运费高25.4美元/t;泰国出口至非洲海运成本平均为44.6美元/t,比中国高0.9美元/t,海运成本的差距也成为粮食出口地选择的直接因素。

2.2美国、泰国等在粮食种植成本上具有优势,决定着其价格的比较优势。

中国粮食种植成本偏高是导致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高于美国、泰国粮食出口离岸价的重要原因。以小麦为例,2007、年国内小麦生产成本分别为5545.95元/hm2、5466.68元/hm2,比美国分别高163%、129%;2007年总成本6579.15元/hm2,比美国高114%(表1)。具体分析,除2007年农药成本支出低于美国外,近两年中国种子、化肥、农具投人、灌溉成本等均大幅高于美国。其中2007、年,中国小麦种子成本分别比美国高166%、186%;化肥投入比美国高131%、211%;农具投入比美国高64%、135%;2007年灌溉成本为72.2元/hm2,而美国仅为6.2元/hm2;由于用工量较多,2007年中国小麦家庭劳动力及雇佣工人成本分别比美国高328%、15.8%。美国小麦生产成本较低,主要是由于美国自然条件优越,同时也缘于其发达完备的农业基础设施,但美国在土地租金、保险费用方面支出较大。2007年中国玉米种植总成本约8203.35元/hm2,是美国成本443.97美元/hm2的2.43倍。根据统计,1997-1999年中国中籼稻平均生产成本为0.74元/kg,高出泰国20%;籼稻种植的劳动费用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为52%,比泰国高15%,而美国仅为9%。

2.3高科技推广使美国单产高于中国。

近年来随着转基因等高科技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美国粮食单产大幅高于中国。1996-2007年美国玉米单产为8933kg/hm2,比中国高79%。而转基因尚未推广的中国小麦,单产优势明显。2007年中国小麦单产为4607kg/hm2,比美国高83.3%。

2.4美国巨额粮食补贴政策巩固其粮食主导地位。

1996年美国推出新一轮农业政策,建立了数额大、范围广的补贴政策,每年补贴200亿美元以上,涵盖全部粮食品种,直接拉低了其粮食价格。此外,近年来美元汇率逐步走低,年3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在6.84左右,比2005年贬值了16.5%,也是导致其粮食价格比较优势的重要原因。

3.粮食市场关注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泰国等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总体高于中国国内批发价,目前国外粮食市场对中国尚不构成直接冲击,但是由于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幅度明显高于中国,也应防止国际粮价继续下跌冲击中国市场。而从出口市场来看,中国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格相差不大,无明显出口优势。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严格保护耕地、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中国粮食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切实保障了中国能够应对国内外市场的各种复杂情况。当前,需重点关注:

(1)继续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进一步推广科学种植技术,降低粮食种植成本。粮食种植成本既有自然禀赋的原因,也受后期生产可控成本的影响,目前中国粮食种植成本还有一定的降低潜力。

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广粮食机械化、集约化生产,继续调控化肥、种子成本,并加大粮食补贴力度和范围,创新补贴方式。

(2)加强粮食领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完善粮食贸易政策。在强化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同时,要加强粮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加强东盟和中日韩大米政策的对话,加强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小麦、玉米、大豆出口国政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完善粮食贸易,实现合作共赢。

粮食市场范文篇8

(一)不断增强宏观调控能力乐山连续4年启动稻谷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连续5年启动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强化外调对接,深化粮食产销协作关系,基本形成产销衔接、适销对路、优粮优价的乐山粮食流通新格局。2016年,全市从生产者购进粮食23.8万吨、外购粮食70.5万吨,购进菜籽油、花生油、调和油等食用油3.5万吨。全年粮油市场总供给量达184.7万吨,供需消费保障有力,多元化需求基本满足,总体保持平稳。(二)提升储备粮规范化管理水平全市有储粮点51个,粮食储备有效仓容42万吨,现储有中央储备粮及省、市、县三级地方储备粮,常年储粮保持在25万吨以上;同时在沐川、峨边、马边、金口河等4个区县分别建立了1000-3000吨的县级储备,有效保障了边远地区的粮食供需。十二五期间,争取涉粮项目资金1.93亿元,完成“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及功能提升31.22万吨仓容。当前正投资6092万元实施全市11个低温粮库改造;争取2200万元资金推进粮库智能化升级,拟建市级平台1个,县级终端10个,智能粮库22个。全市粮食仓储基础设施明显改观,区域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三)完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立省、市、县应急小包装粮油5050吨,确定应急加工企业20个、应急配送中心15个、应急供应网点232个。建立健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的粮食预警、监测和动态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落实职责,加强演练,配备设施,确保粮食应急时能迅速调动、正常运转。(四)深化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全市有国有或国有控股粮油购销和储备企业17家,粮油工业企业40家,其中27户规模以上企业年粮油交易额51亿元,工业总产值25亿元,利润6000万元。市里引导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农村合作社+基地+加工企业+配送销售”全产业链模式,签订优质粮油订单60万亩;大力创建粮油品牌,全市现有粮油品牌14个,其中著名商标4个,知名商标3个;积极打造“放心粮油”招牌,建成放心粮油示范店88个、配送中心9个、示范基地5个。粮食产业的稳步快速发展,为粮油供需平衡提供了丰富优质稳定的粮源。(五)规范粮食市场流通秩序当前行政审批粮食收购许可118个,全市11个区县均设立了监督检查机构,执法主体明确,责任落实进一步强化。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开展政策性粮食收购、粮油库存、粮食统计制度执行、粮食质量等各类粮食流通监督检查1845次,出动检查人员5350人(次),检查粮食企业3004户(次),处罚违法违规案件87例。全市粮食流通秩序有条不紊。

二、乐山粮食供需的瓶颈与难题

(一)粮食产需矛盾仍然存在乐山地处丘陵,山多地少。现有犍为、井研、夹江、市中区、五通、沙湾、峨眉山7个产粮区县,其中犍为和井研为产粮大县;有沐川、马边、峨边、金口河4个粮食纯销区。虽然产区县多于销区县,但据调查显示,市中、五通、沙湾、峨眉4个区县产粮自给并不足,而4个边远高寒山区90多万人的口粮,需依靠外购粮食供应。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转移,粮食刚性需求不断增加,全市农业人口通过市场购粮的情况呈逐年上升态势。2016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10.7万吨,社会需求总量180.8万吨,产需缺口70.1万吨,粮食自给率为61%;油料总产量7.9万吨(折合食用油2.7万吨),社会需求总量5.9万吨,产需缺口3.2万吨,油料自给率45%。由此可见,乐山自身的粮食产量尚无法满足本地粮食市场需求。(二)粮食结构性失衡较为明显以2016年为例,全市粮食消费总量中占比最大的是饲料用粮95万吨,占消费量的52.5%;口粮位居第二,消费76.1万吨,占消费量的42%;其他为工业用粮和种子用粮,分别占消费量的4.8%和0.1%。在饲料用粮中玉米用量最大,而从全市出产粮食品种结构看,玉米年产仅23.4万吨,远不能满足消费需求;转化及工业用粮103.7万吨,主要用于饲料和食品加工,消费品种为小麦、玉米、大豆等。因此,小麦粉、玉米、粳稻、糯米、大豆、食用油等多个品种需从全国24个省和川内9个市州调剂才能满足全市口粮和工业用粮需求。(三)优质粮油增长量难以满足消费需求调查还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也在发生着从量到质的转变,如:粳米消费由人均17.5公斤增加到30公斤以上,籼米消费由85%下降到70%;北方玉米油、葵花油、大豆油融入南方;进口大米、橄榄油进入普通百姓餐桌。粗粮、细粮搭配显现;中高低端产品市场进一步细分,中高端消费群体逐步增多;科技带动粮食用途广泛,如副产物的利用、药用价值、工业燃料的提取等用量逐步增加。人们对优质粮油的需求正在逐渐增大,多元化的粮食消费市场已基本形成。综上所述,既要保证口粮绝对安全,又要保证粮食市场供需平衡稳定是粮食安全保障的新要求。目前,乐山粮食供需处于销区市场,粮食需求对外依存度极其明显,全市粮食安全保障要通过不断引进粮源,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乐山粮食流通及安全保障将面临长期艰巨的任务。

三、乐山粮食供需平衡的对策建议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立足“大粮食、大产业、大创新、大发展”思路,以服务民生、服务经济社会大局为目标,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粮食工作的主线,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深化改革、补齐短板、提质增效,纵深推进“粮安工程”,积极培育粮食产业经济新动能,着力破解粮食流通难题。(一)在“建”字上下功夫,加速推进“粮安工程”全面实施一是以建物流区畅通渠道。以“引粮入川”、“引粮入乐”为着力点,以实现粮食“四散化”为目标,依托乐山便利的交通枢纽及区位优势,加快推进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乐山10万吨粮食物流园、峨眉山8万吨中粮物流园、夹江丰收物流园以及井研、犍为、沙湾等区县的省二、三级粮食物流区建设,形成粮食外联、内通、下接互通网络,把乐山打造成为“北粮南运”出入川粮食的重要物流集散中心,融入成-绵-乐粮油食品产业走廊,以稳固的粮源保障粮食供需平衡。二是以抓仓储提升储粮品质。围绕粮食储备能力提升,推进粮食现代仓储体系建设,重点解决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的问题。依托低温库、智能粮库建设,推广应用绿色生态智能储粮技术,在市中区、峨眉山市新建2个总仓容18.25万吨的低温储备库,在五通、犍为、沙湾、沐川、马边、峨边、金口河等区县完成7个总仓容9.79万吨的储备升级低温库改造项目;以省定示范库、储备库为重点推进现代智能粮库建设。以科技信息化、管理精细化提升储备粮管理,确保储粮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品质提升。力争全市重点粮库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实现“作业流程标准化、信息采集自动化、仓储保管智能化、业务管理集成化、经营管理智慧化”。(二)在“稳”字上下功夫,强化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建设首先是稳定粮油购销。根据市场需求,重点抓好粮源的有效衔接:坚持粮食政策性和市场化收购并重,积极探索市场化收购资金保障的长效机制;创新经营方式,主动融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订单农业,发展优质粮油充实储备;拓宽购销渠道,加强产销区对接和合作,建立和完善稳定的粮油购销市场网络。其次是完善粮油质量监管体系。与依法管粮“放、管、服”结合,建立科学的行业准入机制和生产许可机制,促进流通,搞活经济;认真落实主体责任,严把储备粮、社会粮食、加工粮食质量关,与工商、质监等部门配合,做好监督检查、库存检查、质量调查、供需调查以及品质测报,确保数量真实、质量合标,严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切实营造规范、诚信、自律的粮食市场流通秩序。第三是健全粮情监测预警机制。认真执行保供稳价政策,在粮价波动超过15%且价差较大时,启动预案平抑粮价;在供需发生较大变化时,动用储备平抑市场;在发生自然灾害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全力保证救灾供应;进一步加强应急网点建设和维护,健全供应网络,确保供应网点全覆盖;适当增加小包装储备,加快应急供应“储加调送”一体化建设,重点抓好马边、峨边、金口河、沐川等4个边远县区的应急保障。(三)在“融”字上下功夫,激发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活力一是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国有资产经营和监管有效形式,逐步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推进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战略性兼并重组,对个别规模小、换库压力大、抗风险能力差的储备企业进行改革;正确处理好国有企业与多元市场主体的关系,发挥好国有粮食企业在流通市场中的主导和示范作用,有效利用资源优势,采取股份合作、交叉持股制等多种形式,引入多元经济主体融合发展,壮大资本,发挥效能;摒弃“坐、等、靠”思想,创新经营,盘活存量资产,融入现代农业产业经济,拓展业务、延伸链条,做强做大做优企业,搞活流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推进粮食产业经济转型发展。引导企业通过产业合作方式与专合组织、新型粮食生产主体建立产销合同,实现优势互补,推动粮食经济的快速发展;指导企业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减耗降成,增强内生动力,为企业增效添亮点;发挥好专合组织作用,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推优促新,扩大优质粮油基地,有效解决稻谷品种多而杂的问题,努力提高本地稻谷品质;以放心粮油建设、“中国好粮油”行动为契机,推进优质粮油工程,调优产品结构,开发绿色优质、营养健康、个性多元的粮油新产品,打造一批质量好、信誉度高、消费者喜爱的本地优质粮油品牌;大力实施“互联网+粮食”行动,推动产购储加销有机衔接,培育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在“节”字上下功夫,促进区域内粮食节约减损一是帮助农户科学储粮。在现有4.8万个标准化小粮仓的基础上,继续研制推广适合农户使用的新型储粮用具和新药剂、新技术;采用示范推广的方式,指导“两边一川一区”等市内边远地区以及犍为、五通、井研等粮食主产区的农户科学储粮,帮助种粮农民减少粮食产后损失。二是广泛开展爱粮节粮宣传教育。利用“世界粮食日”等契机,综合网站、报刊、新闻等多种媒介宣传方式,大力开展爱粮节粮宣传教育活动;持续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帮助消费者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强化爱惜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粮食的意识,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粮食市场范文篇9

2005年-2007年整顿和规范粮食市场秩序的主要目标:一是强化粮油储存安全的管理,确保地方储备粮油帐实相符、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保障粮油调得动、用的上,确保粮食经营者有安全的库存数量,其储粮、运输符合标准和技术规范;二是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管理,粮食收购市场中的经营者全部合法经营,确保粮食收购者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标准,以质论价,不发生损害农民和其他粮食生产者的利益事件;三是建立粮食流通统计报告制度,达到所有符合条件的粮食经营者和用粮单位设立《粮食经营台帐》、真实反映经营情况的目标,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可靠依据;四是强化陈化粮监管措施,杜绝陈化粮流入口粮市场;五是实施粮食质量监管,确保粮食质量安全;六是推进“放心粮油工程”,继续规范粮食行业的经营、管理,净化我县粮油市场,使我县“放心粮油”企业达到12个,“粮油销售放心店”达到19个,“放心粮油”产品在县城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0%,在农村的占有率达到50%,

二、实施步骤

(一)粮油储存安全实施步骤

2005年,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以及《天津市地方储备粮油库存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结合本县实际,完成《蓟县储备粮油库存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使粮油保管库存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

2006年,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理》和天津市有关规定,根据我县实际,完成《蓟县粮食行业粮油储存及运输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确保粮食经营者使用的粮油仓储设施、设备符合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储存的原粮符合国家标准,储存数量符合市政府规定的最低和最高库存量的规定,粮食运输符合国家技术标准和规范。

(二)粮食收购市场管理实施步骤

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严格审核条件,严厉查处非法收购行为。

2005年,收购市场合法经营者达到100%;

2006年,收购市场合法经营者达到100%;

2007年,收购市场合法经营者达到100%。

(三)粮食流通统计报告制度的实施步骤

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天津市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的规定,粮食经营者和用粮单位纳入国家统计范畴,确保国家及时、准确的掌握粮食流通状况,为国家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005年,将所有符合规定条件的粮食经营者和用粮单位纳入统计范畴,并按规定建立《粮食经营台帐》;

2006年,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企业统计性、报送制度,确保其所反映的情况真实、准确。

(四)陈化粮监管的事实步骤

根据国家《陈化粮处理若干规定》的精神,继续加强陈化粮销售处理的监管,严格陈化粮的购买资格认定,对陈化粮的鉴定、出库、运输、入库、使用等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管,杜绝陈化粮流入口粮市场。

(五)粮食质量监督

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加强对粮食质量和卫生的监管力度,确保粮食质量安全。

2005年,完成我县《粮食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并组织落实;

2006年,加大对我县粮食质量的监管力度,监管覆盖面达到应监管对象的100%;

2007年,建立起县局和企业两级粮食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定期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检测报告。

(六)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实施步骤

1.根据国务院对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的总体部署和市政府“放心食品工程”的安排,继续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在现目前,我县拥有2个部级“放心粮油”企业和4个市级“粮油销售放心店”。

2005年,“放心粮油”企业达到4个(其中部级3个,市级1个),“粮油销售放心店”达到8个(其中市级6个,县级2个);

2006年,我县“放心粮油”企业达到7个(其中部级4个,市级3个),“粮油销售放心店”达到12个(其中市级7个,县级5个);

2007年,我县“放心粮油”企业达到12个(其中部级5个,市级7个),“粮油销售放心店”达到19个(其中部级1个,市级8个,县级10个)。

2.在推进放心粮油工程的同时,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

2005年,“放心粮油”在县城的占有率达到60%,在农村的占有率达到30%;

2006年,“放心粮油”在县城的占有率达到70%,在农村的占有率达到40%;

2007年,“放心粮油”在县城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0%,农村市场占有率达到50%。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粮食监督检查队伍建设

在现有的粮食行政执法人员的基础上,抽调业务骨干,充实粮食监督检查队伍,组织执法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根据新的法律法规,完善执法制度,使执法人员有章可寻,有据可依。建立一支廉洁、高效的粮食监督检查队伍,为维护我县粮食流通秩序、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维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作出保障

(二)完善粮油质量检测网络

加强与天津市粮油质量检测中心和县技术监督局的联系,建立定期工作会议制度,通报粮油质量监督检验情况,研究对地方储备粮油和社会流通粮油品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验方案。同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粮油企业建立自己的检化验队伍,随时监测企业经营的粮油质量,建立起法定机构定期检测、企业随时抽检的粮油质量检测网络,确保我县粮油质量安全。

(三)推进粮食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积极发挥粮食行业协会作用,在我县粮食行业内大力开展诚信体系建设,把粮食安全体系建设和诚信兴商活动结合起来,树立诚信观念,提高诚信意识。以“放心粮油工程”为基础,以产品质量为关键,逐步建立起我县粮油行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让广大消费者吃上优质、安全的放心粮油。

(四)建立规范的粮油安全事故举报制度

建立规范的粮油安全事故举报制度。设立举报电话,形成系统的粮油安全事故举报工作体系。重点监督粮食储存的安全管理和国家粮食政策的执行情况,进一步发挥全社会监督作用。

(五)加大粮食安全的宣传力度

粮油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央和地方政府非常关注。为此,我局将结合粮食工作的实际,加大对粮油安全的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集市宣传等多种形式,定期对“放心粮油产品”和劣质粮油的判断及危害进行宣传,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

粮食市场范文篇10

一、基本情况

(一)粮食种植及收益情况

粮食生产保持平稳。随着中央促进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了保护,今年我省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产量与去年相比均有所增加。以南昌县为例,今年中晚稻种植面积分别为8.1万亩和84.3万亩,与去年相比持平;虽然晚稻受稻飞虱病虫害影响,但受灾程度小于去年,加之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晚稻平均亩产485.8公斤,比去年增加28.6公斤。

种粮收益稳步提高。有国家最低收购价的支撑,农民种粮利益得到了有效保障。以南昌县武阳镇种粮大户骆顺心为例,他今年共种植晚籼稻50亩,产量共21250公斤,除去每亩购买种子、化肥、农药费用以及机耕、机收费用共238元,平均每亩净收益为340元,与去年相比每亩增加了20元。

(二)农民售粮及粮食企业经营的基本情况

今年早籼稻收购价格较好,农民除自留口粮外,手中新早籼稻大部分已出手,余粮很少。目前中晚籼稻正在收购中,普通优质稻收购价保持在每50公斤74-76元,高于每50公斤72元的最低收购价格。前期早籼稻收购价格一路走高,农民预计中晚籼稻收购价也会有所上升,存在惜售心理,手中余粮较多,以南昌县向塘京山粮食加工厂为例,去年同期晚籼稻收购数量为300吨,而今年同期只收到了200吨。

国有粮企收粮难度加大。参加收购的不仅有国有粮食企业,中储粮直属库,还有产业化龙头企业、个体私营加工企业和个体商贩。为尽量多掌握粮源,市场竞争激烈,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国有粮食企业收购难度加大。以永修县为例,个体私营粮食企业晚籼稻收购价比国有粮食企业每50公斤要高出3-5元,导致国有粮食企业收粮不如往年。

国有、私营粮食企业收粮踊跃。南昌县共有粮食加工企业156家,其中国有企业50家,非国有企业106家;永修县共有粮食加工企业43家,其中国有企业21家,非国有企业22家。今年非国有粮食企业收购早籼稻的数量高于去年同期不少,以永修县云居山米业公司为例,该公司今年收购早籼稻数量为1000吨,去年同期收购数量仅为560吨,高出近一倍。调查中,农民反映今年卖粮主要渠道是通过个体私营粮食企业,认为个体粮贩在粮食流通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情况

对早、中晚籼稻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是国家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重要举措,对市场粮价筑起了一道底线,深受农民欢迎。有最低收购价作支撑,粮食市场收购价实际上比最低收购价要高。以南昌县为例,今年早籼稻收购价格在后期都超过了70-72元/50公斤,优质早稻“禾盛10号”自7月中旬上市收购以来,由上市初期的76-78元/50公斤,一路高开高走,到收购结束时价格一直保持在86-87元/50公斤。目前常规优质中稻923、926收购价格为90元/50公斤,远远高于去年同期;中晚稻65002收购价格73-75元/50公斤,较去年同期72~73元/50公斤上涨4%左右。

二、存在问题

(一)稻谷收购品种优劣未细分,早、中晚籼稻收购价差较小

早籼稻(标准品)最低收购价与中晚籼稻(标准品)最低收购价仅相差2元/50公斤,而在实行最低收购价之前,两者之间的收购价差一般在4元/50公斤甚至更大。去年至今年我省早籼稻收购价格接近或超过中晚籼稻的收购价格,这与优质优价的基本规律不符。

(二)农业生产成本有所上升,种粮收益增幅减少,农民种植中晚籼稻积极性相比上年有所下降

据调查,农民对种植中晚籼稻积极性没有去年高,部分农民在早籼稻收割完以后,便外出务工。从所调查情况来看,农民生产秋粮积极性有所下降,原因有四:一是中晚籼稻收益预期低于外出务工收益预期;二是粮食生产风险较大,加之生产成本有所上升,农民种粮收益增幅减少;三是从土地边际收益角度看,农民选择种植经济作物所获取的比较效益要高。四是随着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创业”氛围越来越浓厚和农民能人创业意识不断增强,部分农民选择转行创业。

三、几点建议

(一)继续实行并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护政策

适当扩大早籼稻、中晚籼稻收购价格差距,建议早籼稻(标准品)最低收购价格为70元/50公斤左右,中晚籼稻(标准品)最低收购价格为75元/50公斤左右。

(二)加大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力度,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收购和流通中发挥主导作用,是搞活粮食流通的关键,个体私营企业大多数是参照国有粮食经营企业来确定经营方向和目标。因此,通过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出国有粮食企业的职能作用,才能真正搞活粮食流通。适当考虑平衡中储粮、国有地方粮食加工企业和私营粮食加工企业的关系。如适当提高地方粮库轮库费用补贴,给私营粮食加工企业在运输或加工方面开通绿色通道等。

(三)加大农资监管力度

种子恢复实行专营制度,对种子生产实行委托制;放开化肥经营,搞好化肥淡季储备,化肥销售采用超市连锁进行直销,减少中间环节,让利与民;建议农药生产在全国实行统一包装规格,便于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