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流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5:45:42

粮食流通

粮食流通范文篇1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按照中央关于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部署,今天,我们举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座谈会,结合粮食工作实际,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进行总结,分析当前粮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请大家对如何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与之相适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按照中央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30年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经历了统购统销、购销价格“双轨制”,“放开销区、保护产区”和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等几个主要阶段,基本建立起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基础性作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新的粮食流通体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实现了粮食管理体制从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向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省长负责制的转变,保证了粮食市场供应,维护了粮价基本稳定。二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初步实现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从过去“计划主渠道”向“市场主渠道”的转变,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搞活了粮食流通。三是粮油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初步实现了粮食流通管理手段从过去的行政手段直接管理国有粮食企业向依法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的转变,保证了储备等政策性粮食存储安全,维护了正常粮食流通秩序。四是粮食流通体系建设逐步加强,初步实现了粮食流通发展方式从传统的粮食流通业向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转变,提高了粮食宏观调控的能力,夯实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五是粮食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逐步增强,初步建立起了保护和调动地方抓粮、农民种粮的有效机制,促进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较好地满足了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

30年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障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处理好大胆探索与稳步推进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二是坚持粮食购销市场化取向,处理好放开市场与加强调控和监管的关系,建立健全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三是坚持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和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处理好“主渠道”和“多渠道”的关系,形成主渠道保稳定、多渠道活流通的粮食流通新格局。四是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处理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国内粮食供求总量与品种结构的基本平衡。五是坚持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理念,积极发挥粮食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引导作用,始终把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六是坚持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省长负责制,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健全和深化各地区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体制机制。

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当前比较突出的有,一是国有粮食企业历史包袱还未完全解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发挥主渠道作用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撑,多渠道作用的发挥也需要统筹兼顾。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市场形成粮食价格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三是种粮收益和比较效益还有待提高,部分地区地方政府实施粮食调控的手段和动力不足,促进地方抓粮、农民种粮的粮食支持保护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粮食市场主体发育不够,大多数粮食企业规模小,经营方式还比较传统、粗放,企业与农民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与外商投资企业相比,国内粮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弱。五是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步伐亟待加快,粮食宏观调控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粮食市场体系、粮食物流体系、粮食监管体系以及粮食法制建设都还需要继续健全。

粮食流通范文篇2

第一,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建立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在绝大多数商品市场和价格已经放开的情况下,粮食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其市场和价格还没有完全放开,市场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确立粮食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规范粮食市场秩序,解决粮食流通体制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进程。

第二,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几年,粮食比较效益下降,种粮农民增收困难,从而造成粮食生产滑坡。尤其是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农民不能直接得到补贴实惠,增产不增收,这就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因此,建立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机制,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对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粮食的重要战略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无农不稳,有粮不慌,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粮食生产和粮价的大幅波动,会产生强烈地连锁反应,对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改善和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不仅有利于确保粮食市场稳定,也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总之,粮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周密部署,强力推进,坚决打好我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攻坚战。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正确处理好粮食改革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次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放开收购市场,直接补贴粮农,转换企业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改革要坚持的原则是:有利于发展粮食生产,有利于种粮农民增收,有利于粮食市场稳定,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要达到的目标是:粮食购销市场化,市场主体多元化,市场监管规范化。与以往相比,这次粮改更为全面、更为深刻、更为系统。从主产区的角度看,既要确定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又要解决好原有体制遗留的历史问题;既要全面放开,又要监管跟进;既要搞活流通,又要加强宏观调控;既要主产区多做贡献,又要主销区自求平衡。在推进改革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发展粮食生产与结构调整的关系。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中部地区的崛起,首先是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这对我们来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发展农业,首先是搞好粮食生产和销售,这既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我们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调优增效。只有粮食生产得到稳定发展,结构调整才有坚实基础。反过来,只有通过结构调整,才能更好地促进粮食生产。只有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是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保证,才能避免高产低效、增产不增收局面的发生。二是要正确处理好放开市场与加强监管的关系。放开市场和加强监管,是这次改革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既要放开搞活,又要加强监管;放开是必然,监管是保障。放开不是放任自流、一放了之,监管也不是管死、不是制约,而是规范和服务,是放而不乱,管而不死,管放结合,活而有序。粮食既是重要商品,又是特殊商品,任何国家都不能忽视对粮食市场的管理。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在深化改革中加强市场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真履行职责,从市场准入、监管服务、整顿秩序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三是要正确处理好主体多元化与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的关系。发展多种所有制粮食企业,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有利于搞活粮食流通,但这并不是不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这个主渠道。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的粮食购销企业,是国家实行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如果没有这个抓手,政府就难以有效地对粮食市场进行调控。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在粮食收购、掌握粮源、保障市场供应和服从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主渠道作用,尤其在目前的过渡阶段,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尤为重要。没有多元化不活,没有主渠道不稳。主渠道是多元化格局中的主渠道,多元化是有主渠道支撑的多元化,主渠道作用要通过平等竞争来实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面向市场,转换机制,增强竞争力,认真执行国家粮食政策,尽快走向“市场化的主渠道”。四是要正确处理好粮食全面市场化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市场不断档,粮价不暴涨,这是我们在改革中必须高度重视的大问题。粮食是季节性生产、常年消费的商品,粮价是百价之基,万民之本,如果粮食供求出现大的波动,势必影响经济全局,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在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的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县、区粮食储备制度,建立中长期粮食供求总量平衡机制和市场预警体系,开展粮食产销区之间的长期稳定协作等。

粮食流通范文篇3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按照中央关于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部署,今天,我们举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座谈会,结合粮食工作实际,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进行总结,分析当前粮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请大家对如何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与之相适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按照中央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30年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经历了统购统销、购销价格“双轨制”,“放开销区、保护产区”和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等几个主要阶段,基本建立起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基础性作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新的粮食流通体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实现了粮食管理体制从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向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省长负责制的转变,保证了粮食市场供应,维护了粮价基本稳定。二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初步实现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从过去“计划主渠道”向“市场主渠道”的转变,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搞活了粮食流通。三是粮油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初步实现了粮食流通管理手段从过去的行政手段直接管理国有粮食企业向依法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的转变,保证了储备等政策性粮食存储安全,维护了正常粮食流通秩序。四是粮食流通体系建设逐步加强,初步实现了粮食流通发展方式从传统的粮食流通业向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转变,提高了粮食宏观调控的能力,夯实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五是粮食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逐步增强,初步建立起了保护和调动地方抓粮、农民种粮的有效机制,促进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较好地满足了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

30年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障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处理好大胆探索与稳步推进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二是坚持粮食购销市场化取向,处理好放开市场与加强调控和监管的关系,建立健全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三是坚持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和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处理好“主渠道”和“多渠道”的关系,形成主渠道保稳定、多渠道活流通的粮食流通新格局。四是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处理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国内粮食供求总量与品种结构的基本平衡。五是坚持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理念,积极发挥粮食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引导作用,始终把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六是坚持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省长负责制,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健全和深化各地区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体制机制。

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当前比较突出的有,一是国有粮食企业历史包袱还未完全解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发挥主渠道作用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撑,多渠道作用的发挥也需要统筹兼顾。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市场形成粮食价格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三是种粮收益和比较效益还有待提高,部分地区地方政府实施粮食调控的手段和动力不足,促进地方抓粮、农民种粮的粮食支持保护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粮食市场主体发育不够,大多数粮食企业规模小,经营方式还比较传统、粗放,企业与农民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与外商投资企业相比,国内粮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弱。五是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步伐亟待加快,粮食宏观调控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粮食市场体系、粮食物流体系、粮食监管体系以及粮食法制建设都还需要继续健全。

粮食流通范文篇4

自20*年沿海八省市率先推行直至20*年全国各省市全面推行的以“放开粮食购销、放开粮食市场场、放开粮食价格”即“三放开”为特征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粮食流通业得到了一定发展。农村粮食市场被激活,农村粮食流通的市场主体、形式、环节、渠道、设施等,都开始发生了一定变化,但发展不快,发展层次仍较低,还很不适应发展粮食流通业、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农村粮食市场主体发育状况

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前,农村粮食市场主体基本上为清一色的国有粮食企业,同时伴随着国家粮食购销政策的局部调整,另外也存在着为数不多的私人粮食加工经营企业以及农村私商粮贩”(有些地方俗称“粮贩子”),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三放开”,催生了农村粮食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了粮食流通,成为农村重要的粮食市场主体。

1.国有粮食企业。近几年国有粮企自身改革力度大,一方面通过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人员大幅减少,通过撤并、拍卖资产收缩网点,设施大幅减少,其影响力与作用不再可能与过去相比,但另一方面又因其依托于政府某些粮食政策性业务,如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储备订单粮收购,退耕还林粮、救灾粮、以工代赈粮供应,以及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如在农村建立粮食生产、收购基地,与农户共向建立粮食生产经营联合体等,这些国有粮企仍然是农村粮食流通的重要市场主体。特别是在主产区,由手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步伐比销区慢,民营、私营经济力量还薄弱,国有粮食企业在农村粮食流通中依然发挥主渠道作用。

2.农村粮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农村粮商一度被国有粮食部门独家垄断粮食购销压得无法生存,只能充当偷偷摸摸、私下收购销售一些粮食的“粮贩子”,随着粮食市场化的深刻变革,这些“粮贩子”转而光明正大,公开地走在农村粮食收购队伍中,活跃在粮食收购第一线,并在国有粮企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收缩农村购销网点,影响力减弱后,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氛围中,已经成长为各地农村粮食流通的重要市场主体,并且得到迅速发展。在这里,笔者拟对目前全国粮食系统内使用频率很高、叫得很响又十分流行的“农村粮食经纪人”问题谈点不同看法。按照辞海解释,“一般经纪人”是指:“为买卖双方介绍交易以获取佣金的中间商人”。可见,经纪人本身不直接从事买卖,只是为买卖双方介绍买卖,起中介作用,从中收取佣金。而归纳目前粮食系统某些媒体、专家学者所指的系统内较流行的“农村粮食经纪人”,主要是指三种类型的对象:一是农村有小本买卖经验的农民;二是粮食企业下岗职工;三是农村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如:稻谷协会、小麦协会、粮油服务社等)。而这三种类型“农村粮食经纪人”的共同点是:从分散的农户手中收购粮食,再转手出售给国有粮企或其它粮食经营、加工企业。对此,笔者认为,第一种、第二种类型所谓的“粮食经纪人”,他们从农户手中收购粮食并销售出去;实际是在从事粮食直接买卖,而不是介绍买卖;获得的是粮食销售利润,而不是收取佣金。因此他们实质上并不是“农村粮食经纪人”,而是原先被称为的”粮贩子“,现应称之为“农村粮商”的粮食购销经营者。如果将他们称之为“农村粮食经纪人”,那设在农村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因其收购的粮食转售给中央储备粮或其他粮食经营者,则也应归入此类。依此推理,农村将不再存在粮食经销商、粮商,不再存在农村粮食商业,粮食商业变成了粮食经纪业,这显然是荒谬的。第三种类型“农村粮食经纪人”,笔者认为情况比较复杂。虽然都是农民自我组织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但有的纯粹是为农民提供粮食生产、收购、种子、技术等方面服务,它属于中介服务组织,属于真正的“农村粮食经纪人”。有的以合作经济组织的名义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应属于集体粮食商业性质,不能划归为经纪人。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粮食经纪人”还包括农村中只是为农民售粮介绍购买方或为企业介绍售粮农产的公民或法人组织,他们通过介绍粮食购销业务获得一定的介绍费、服务费。

笔者认为,应准确界定“农村粮商”与“农村粮食经纪人”两个完全不同的经济概念,不能将两者相混淆,不能因为“粮贩子”带贬意而否认其“粮商”的真实身份,也不能因为“经纪人”叫法好听而滥用概念。混滑‘粮商”与“经纪人”两者概念,既不利于农村粮商的发展以及管理,不利于农村粮食流通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真正的“农村粮食经纪人”的发展。目前全国粮食系统内存在曲解“农村粮食经纪人”概念的倾向,并且不断加深、强化,对发展农村粮食流通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近几年农村粮商队伍发展很快,但由于概念不清,有关部门难以制定出具体管理办法,农村粮食流通特别是粮食收购市场秩序还比较紊乱。为此,笔者认为,必须尽快明辨是非,准确区分“农村粮商”与“农村粮食经纪人”。因为这个问题事关粮食流通管理法规、农村粮食流通发展政策的制定,事关农村粮食流通的健康稳定发展,事关粮食合作经济组织、服务组织的发展,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看到,近几年来,农村粮商十分活跃是在全面推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大量减员增效的背景下出现的,他们及时填补了国有粮企出让的收购销售空间,运用自身的优势,发挥了方便农民卖粮、搞活农村粮食流通的积极作用。农村粮商队伍的快速发展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是符合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的,是对我国农村落后的粮食流通格局作出的正面积极效应。农村粮商队伍越来越壮大,这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当然,由于农村粮商队伍近几年快速发展,也存在管理不到位、损害农民利益等问题。.有的粮商无照无证从事收购,压等压价,掺杂使假;有的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有的不讲信用;有的无序竞争,降低粮食质量,哄抬市场价格等。为此,对农村粮商既要从政策上支持鼓励其发展,又要加强管理,健全规章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

3.粮食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村粮食经纪人。这是农村近年来方兴未艾的一类粮食市场主体。由于我国粮食生产面临小生产与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粮食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如何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把种粮农民组织起来,或为种粮农民提供粮食流通中介服务,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应运而生的粮食合作社以及相关的粮食经纪人,尤其是粮食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逐步成为农村粮食流通重要的市场主体,并随着粮食生产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规模生产的发展而壮大。

4.农村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近几年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产业化经营企业通过运用“公司+农产”、“公司+基地+农产”、“公司+科研+农产”等多种模式,将粮食生产及流通各环节产业链联结起来,带领农民联结粮食流通,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农产由此也分享到粮食流通效益。这类产业化经营企业也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粮食流通十分重要的市场主体。

5.农村粮食加工、转化用粮企业。近几年由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大,农村纯购粮人口有所增加,在国有粮食部门加工业衰退,尤其主销区衰退更明显情况下,农村民营、私营粮食加工业也得到了一定发展,有的加工企业采用了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但从总体上看,农村粮食加工企业规模小,设施、技术还较落后,加工的成品粮质量差。而转化用粮企业除饲料外,大都是新兴企业,技术设备较好,用粮数量大。

(二)农村粮食商流与物流发展情况

目前我国农村粮食商品流通在主产区、主销区呈现两种不同态势:主产区农村仍以粮食收购为主,主销区农村则以粮食销售为主,辅之以少量粮食收购。主产区余粮较多,农民出售余粮的渠道也比过去通畅,不再是国有粮食企业收购一条道走到底,而是可以自主选择市场,哪里价高就往那里卖。必要情况下,国家还制定了最低收购价进行定向保护收购,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但是由于目前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从事分散小规模生产,市场竞争意识薄弱,加上政府有关部门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措施尚跟不上,农民获取有关信息特别是粮食市场供求、价格信息往往滞后,因此出售粮食的自主行为往往显得不够理智,存在“卖跌不卖涨”、“待价而估”心理,从而错过售粮最佳时机,未能获得最大效益。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大多数地方农民组织化程度还较低,出售的又是没有附加值、增值的原粮,因此只能得到粮食生产的初期收益,享受不到粮食加工、流通领域增值的效益。在主销区农村,农民少有余粮,粮食收购量极少,而粮食销售在网点、品种、质量等方面又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全国农村粮食销售市场均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国有粮企网点近几年大幅收缩后农村粮食供应网点大大减少,专营粮油的网点更少,网点设施差,供应品种单调,质量基本上无保证。“放心粮油”尚未大部分大范围进入农村,农民消费粮食的水平仍处在较低层次上。农村粮食物流与商流相比发展更为缓慢,甚至没有什么发展。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前几年,农村粮食物流设施主要分布在国有粮企,而包括城乡在内的国有粮企由于“老人、老粮、老帐”等“三老”包袱重,粮食物流包括粮食供应、仓储、加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很少,农村粮食物流设施建设投入更少。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一方面,农村中国有粮企旧的供应网点、仓储设施有—大部分被拍卖、集井而减少或改作它用,粮食加工厂少,设备陈旧落后;另一方面,改革也促使农村新建一些粮库作为储备粮仓,一些网点改造成农家店、连锁店方便农户,但为数不多。

(三)农村粮食流通各环节发展情况

1.农村粮食收购。粮食收购是农村粮食流通的主要环节,对促进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粮食收购放开后,农民从按照国家计划、任务交售余粮转变为按照市场规律自主出售粮食,以取得最大的收益,这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生动体现。但是,由于农村信息不灵,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加上农村市场经济发育度不高,农村粮食市场管理尚未跟上等原因,粮食生产者在粮食收购中仍处于弱者地位,未能完全享受到市场化的好处,售粮不能增收或增收不多。由于小规模生产,售粮未能获得规模效益。近几年一些地方推行粮食产购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效果很好,但尚未形成气候,大多数地方粮食产购加销各环节仍然相互脱节,农民损失最大。由于粮食购销市场化后农村粮食收购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收购市场竞争激烈,各粮食收购市场主体从各自利益出发,在收购行为中千差万别,时有违反《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规定的情况发生,粮食收购市场无序运行在许多农村不同程度地存在。农民普遍未建立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维护自身的权益,因此,单个农民在无序的粮食收购市场面前也显得很无奈。

2、农村粮食销售与加工。与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前相比,除退耕还林粮、以工代赈粮、救灾粮外,农村政策性粮食销售基本上已退出,特别是主销区及其它非粮食主产区,农村纯购粮人口增加较快,缺粮户可以自主购买粮食。目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销售网点设施条件差,经营方式单一。大多数农村小杂货店、粮油饲料店经销粮油,设施简陋,品种少,城市已推行的现代营销手段、营销方式,在农村尚未推行,农村粮油超市、连锁店、粮油服务社还不多。二是粮油商品质量令人不放心。城市超市粮油商品、放心粮油尚未大规模进入农村,加上农户消费需求仍处在较低层次上,劣质、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粮油商品在农村仍有一定市场.粮食加工企业因粮食市场的放开在农村更趋于小型化、分散化,加上加工设备落后,加工的成品粮质量差、档次低。设备较先进的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不多,还未能占领农村粮食销售市场。

3、农村粮食储存与运输。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前,农村原来主要以国有粮企为主的收储库储存大量收购的粮食,多年来由于仓储维修改造资金投入不足收储库设施较落后,影响粮食储存保管质量。近几年由于国有粮企自身推行改革,一方面粮食收购量减少r在销区减少的幅度更是相当惊人,仓储设施减少并且破旧.另一方面新建的少量储备粮库虽然设施先进但存量不大。社会各种经济成分粮食经营、加工企业存粮不多,仓储条件大部分较差,管理不规范,储粮条件不好.农产家庭存粮包括待出售商品粮以及口粮,绝大部分储存保管条件差,损耗大,品质劣变快,便员科学安全的储粮设施在农村尚未得到普及,推广科学储粮绿色储粮的任务还很艰巨。农村粮食运输状况也币适应时代变化要求,由于农户分散、小规模生产,制约农村粮食运输业发展,运输工具落后,运输质量不高。

(四)农村粮食流通渠道

现阶段农村粮食流通渠道呈现多样化,但是由于农村商品化、市场化发育还不够快,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间接运销仍是主要渠道,即农民生产的商品粮通过收购然后批发给经营企业再销售给零售企业再到消费者手中。自产自销还不多,主要有两类:一是分散的农户在集市上小量销售,主要在交通不便的乡村;二是少部分生产粮食单位通过自己销售渠道直接销售给消费者,主要是一部分农场、建设兵团。目前许多地方出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产销联合体,是近几年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的产物,是自产自销的一条新型的粮食流通渠道,但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在产销联合体中,经营企业如何与农产结成利益共同体,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如何解决粮食规模生产实现规模效益等。除了上述几种渠道外,农村粮食流通渠道尚有以物换物,即以自己生产的粮食兑换不同粮食品种,或组建粮食银行”,将农民自留粮吸储进来,运用银行的管理理念,开展粮食经营活动,但都还不普及。

二、现阶段进一步发展农村粮食流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进一步发展农村粮食流通是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和农业服务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006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2007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均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业,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村市场体系。上述一系列重要意见说明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农村流通业的发展,对发展我国农村粮食流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影响。粮食产业是农村、农业的一项重要主业,粮食流通是粮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粮食流通现代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各行各业的战略任务,更是对农村粮食流通业自身发展的具体要求。

(二)大力发展农村粮食流通,是统筹发展城乡粮食流通的需要,是粮食流通自身发展的需要。农村粮食流通是粮食流通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收购环节的实现主要在农村,农村人口依然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尤其是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城镇化的推进,带来的迅速增加的农村纯购粮人口,意味着农村粮食市场蕴藏着巨大的粮食销售潜力。粮食生产基地是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不可或缺的要素,粮食生产还是具有发现价格、配置风险的粮食期货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粮农与粮食期货市场的关系将十分密切,等等。大力发展农村粮食流通,必将促进农村粮食收购、农民粮食消费、粮食加工、粮食期货贸易的发展,从而有力地推进粮食流通业发展,推进粮食产业的发展。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统筹城乡粮食流通发展,在今天城市粮食流通业得以迅速发展的态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粮食流通落后状况,大力发展农村粮食流通,促进城乡整个粮食流通业的发展。

(三)大力发展农村粮食流通,是维护农民权益的需要。由于目前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对农民公共服务的缺失,加上农民自身市场经济理念、法律知识的缺乏,在粮食流通中农民往往处于弱者地位,自身权益也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损害。因此必须重视发展农村粮食流通,重视农民在农村粮食流通中的市场主体地位的作用,以促进农村粮食流通规范有序运行,让农民能够分享到粮食流通的效益,实现增产增收,让放心粮油占领农村粮食市场,让农民消费粮油做到放心消费、安全消费、健康消费。通过发展农村粮食流通,逐步改变农民在粮食流通中的弱者地位,享有粮食流通的参与权、话语权、成果共享权。

三、现阶段发展我国农村粮食流通的总体思路和措施

现阶段发展我国农村粮食流通,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培育创新农村粮食市场主体,加强农村粮食物流设施和粮食市场建设,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全面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促进农村粮食流通规范有序进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积极培育农村粮食市场主体。活跃、发展农村粮食流通必须要有多元的粮食市场主体参与,为此,一要大力发展农村粮商。目前农村粮商在粮食收购中走村串户,帮晒;帮扬、帮搬,方便农民售粮,艾扩大了农民就业门路,促进农民增收,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对农村粮商的管理未能跟上,加上这支队伍素质较低,从业道德不规范,使农民群众的权益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对此,我们既要积极鼓励农村粮商队伍的发展,让更多农民参与粮食流通,分享流通效益,同时又要切实加强管理。要建立农村粮商经营资格制度,根据农村粮商具体情况,制定一定的资格条件,并加强培训。粮食;工商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规范其经营行为,维护农民群众利益。二要大力发展农村粮食经济合作组织以及粮食中介组织。我国农村粮食生产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千家万户分散的小农生产与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大市场之伺的矛盾。而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把种粮农民组织起来,成立种粮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解决上述矛盾的一个有效办法,这也是国际上较通行的一种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同时由于种粮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销售粮食提供服务,属于粮食经纪性质,因此它是今后农村粮食流通的重要的市场主体,在农村粮食流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已制定出台了脓民专业合作社渤,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税收、信贷等方面有许多优惠的政策规定,要用好有关政策规定,促进农村粮食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为农民种粮增收、推进农村粮食流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除了积极发展农村粮食经济合作组织外,还要支持农村其它类型粮食中介组织,如农村粮食行业协会以及其他专门介绍粮食实卖的公民或组织。三是引导和鼓励城镇粮食经营企业及其他粮食经营者参与农村粮食流通。国有粮企经改革在乡村仍然保留一定的经营网点、设施,应充分发挥自身政策优势、经营优势,努力创新粮食经营方式,继续成为农村粮食流通的重要市场主体。城镇股份制粮食企业、民营、私营粮食企业,要将连锁店、超市等经营触角延伸到乡村,将粮源基地设在乡村,将放心粮油送进农村,参与农村粮食流通。

(二)以粮食产业化为抓手,发展农村粮食流通。实践证明,粮食产业化经营将粮食生产与流通紧密联结在千起,为农村粮食流通注入了活力,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发展农村粮食流通,要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让更多种粮农民进入粮食流通领域。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很关键的是要大力扶持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它们的规模优势,增强它们的带动力和辐射力。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要以实力较强的企业为主,特别是粮食加工、食品、饲料、酿造、制药、化工、生物质燃料等领域的企业。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要深入农村,建立本企业粮源生产基地,带领当地农民按照企业对粮食生产种植技术的要求生产粮食,并负责所生产粮食的销售。龙头企业要特别注意建立与农民合作关系的长效机制,在粮食生产;流通利益分配上,要充分考虑农民利益,保护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种粮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联合组建股份制的粮食合作经济组织,让种粮农民成为合作经济组织的股东,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实行合作经营,让种粮户与企业共同关心产业化经营,促进其健康发展。

(三)切实重视农村粮食物流设施和粮食市场建设。广大农村的粮食物流设施建设不能忽视。,从目前农村状况看,广大农村粮食供应网点、农民家庭储粮设施以及主产区粮食收储库,应作为农村粮食物流设施建设的重点予以重视。农村粮食供应网点建设,要在目前结合实施“食品安全信用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国家应增加投入,发展更多的连锁店、农家店,让更多的放心粮油占领农村市场;确保农民方便消费、安全消费。农民家庭储粮设施建设目前还只是在部分地方实施,尚未普及。国家也应增加投入,全面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修建农户家庭粮仓,推广家庭先进储粮技术,减少损失。主产区粮食收储库紧缺韵地方,要抓紧新建一些,对必须使用而且还可以使用的旧库进行维修改造,满足主产区粮食收储需要。农村粮食市场建设的重点应抓好农村粮食集贸市场的开发和建设,农村粮食集贸市场有的需要进行改造,进一步完善市场功能,方便农民交易,有的须要新建。市场建设必须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另外,作为与粮食生产、与粮农密切联系的粮食期货市场,要纳入农村粮食市场体系的范畴,加紧建设更多粮食期货市场,并且力争绝大部分粮食品种进入期货市场。

粮食流通范文篇5

一、粮食企业布局和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为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的需要,提高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我区通过继续深化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转换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机制,组建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的购销企业等多种形式,对粮食企业布局进行了调整,基本形成了以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企业为主的产权制度格局。截止2006年底,全区国有粮食企业调整至254家,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128家。通过调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增强。

二、粮食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按照“宜并则并、宜售则售、宜破则破、宜租则租,不求所有,但求所活”的原则,以培育粮食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一是成立了自治区产业化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全区粮食产业化工作;二是建立了粮食产业化发展基金,用贴息的方式,重点支持粮油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三是采取兼并整合、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农企协作、产销协作、仓厂联合等有效方式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我区现有31家涉粮企业进入自治区农业化龙头企业的行列,38家企业成为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重点支持企业。四是积极培育和规范粮食市场,健全粮食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管执法力度,进一步完善了粮食市场体系。五是实施品牌战略。全区粮油产品创中国名牌1个,新疆名牌11个。名牌粮油产品在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促进了我区放心粮油工程的推广,也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欢迎。

三、“三老”问题基本解决。一是企业富余职工基本得到安置。截止今年6月底,全区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在岗职工约1.3万余人,减少了3万余人。二是政策性“老粮”全部核清。自治区锁定的政策性老粮为8亿多公斤,已明确要求在三年时间内分期分批售完。今年4月,通过新疆粮油中心批发市场,共委托拍卖成交量1.48亿公斤,成交金额1.85亿元。三是历史挂帐得到规范处理。**年,经自治区审计部门清理、审计和核定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政策性挂账为38.3亿元,属政策性亏损27亿元,经营性亏损11.34亿元。经过处理,**年前的政策性亏损,除未占用农发行贷款的部分,已全部从企业剥离,为企业减轻了负担。

粮食流通范文篇6

第一条为规范和指导粮食流通监督管理,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维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以及有关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对从事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等经营活动(以下统称粮食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

第三条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实行国家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制和中央与地方分级负责制。

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有关粮食流通的法律、法规、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负责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的行政管理和行业指导。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的行政管理和行业指导。地方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本辖区内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执行上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下达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任务。

工商行政管理、质量监督、卫生、价格、财政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有关的工作。

各级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有关部门要建立监督检查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工作配合和信息交流。

第四条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制度的建设,充实加强监督检查人员队伍。

从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的人员,应当具有法律和相关业务知识,并定期接受培训和考核。

第五条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实行持证检查制度。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在执行任务时要出示《粮食监督检查证》。《粮食监督检查证》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监制,由省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监督检查人员进行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核发。其他部门在执行粮食监督检查任务时,也要出示有法定效力的监督检查证。

第六条对粮食经营者违规行为的罚没收入应纳入预算管理并根据《罚没财物和追回赃款赃物管理办法》([86]财预228号)、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及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上缴国库。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挪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所需经费按有关规定和程序申请、管理和使用。

第二章监督检查的内容

第七条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粮食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内容包括:

(一)粮食收购者是否具备粮食收购资格,在其从事的粮食收购活动中是否执行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粮食收购政策。

(二)粮食经营者使用的粮食仓储设施、设备是否符合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三)粮食经营者在粮食收购、储存活动中,是否按规定执行了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和国家有关粮食仓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其收购、储存的原粮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

(四)粮食经营者是否执行了国家粮食运输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五)粮食储存企业是否建立并执行了粮食销售出库质量检验制度。

(六)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经营者是否执行了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最低和最高库存量的规定。

(七)粮食经营者是否执行了国家陈化粮销售处理有关规定。

(八)地方储备粮经营管理机构及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是否执行地方储备粮管理有关政策和规定;地方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储存安全以及轮换计划执行情况,各项规章制度、标准与规范执行情况,以及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的承储资格情况。

(九)从事军粮供应、退耕还林粮食供应、水库移民粮食供应、救灾粮供应等政策性用粮经营活动的粮食经营者是否执行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十)粮食经营者是否建立了粮食经营台账,是否执行了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

(十一)粮食经营者是否依照粮食应急预案规定,承担了相应义务,执行了相关规定。

(十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需要进行监督检查的其他内容。

第八条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粮食加工活动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无食品生产许可证进行加工销售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并负责对粮食加工环节中的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承担粮食质量监督检验的机构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依法设置并取得授权。承担粮食质量检验鉴定的机构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有关规定,在取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资质认定的基础上,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指定。

第九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粮食经营活动中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以及粮食销售活动中的囤积居奇、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扰乱市场秩序和违法违规交易行为进行查处。

第十条卫生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负责粮食加工、销售单位的卫生许可及与许可相关的监督检查,对成品粮储存中造成腐败变质、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使用未经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或添加剂超过允许限量等危害群众健康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价格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粮食经营者未按照规定告知、公示粮食收购价格,或采取压级压价,哄抬价格、价格欺诈、垄断或者操纵价格,或不按照规定执行最低收购价,不执行价格干预措施和紧急措施等价格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上级监督检查部门依法对下级部门的监督检查行为进行监督。

第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检举。有关部门应当为检举人保密,并依法及时处理。

第三章监督检查的工作程序

第十四条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可以采取定期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检查、抽查和专案调查等方式进行。

第十五条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确定监督检查的对象、内容和工作方案。

(二)组织实施监督检查。

(三)提出监督检查报告,内容应包括:被检查对象名称、检查日期、检查的原因、项目、发现的主要问题、处理意见等。

(四)发现违法行为,应立案,依照规定程序组织调查。

(五)对违反粮食流通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粮食经营者依法提出处理意见、建议或处罚决定。需要移交的,依照职能分工移交有关司法机关、部门、单位处理。

(六)将监督检查结果、处理意见或建议通知被检查对象;需要进行处罚的,执行处罚决定;被检查对象对监督检查结果或处理意见有异议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七)跟踪监督处理意见、建议、决定的执行情况。

(八)将监督检查报告及相关资料归档。

第十六条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可以行使以下职权:

(一)对粮食收购者的收购资格进行核查。

(二)进入粮食经营者经营场所检查粮食的库存量和收购、储存活动中的粮食质量以及原粮卫生。

(三)检查粮食仓储设施、设备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四)查阅粮食经营者有关资料、凭证。

(五)向有关单位和人员调查了解相关情况。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十七条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人员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应不少于两人,对发现的问题应当做出书面记录,并由监督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对象签字或盖章。被检查对象拒绝签字或盖章的,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将其拒绝签字或盖章的行为和理由记录备查;被检查对象不在场的,由见证人签字或盖章。

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人员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促进粮食经营者的正常经营活动。

第十八条被检查对象对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应当予以配合。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阻挠、干涉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

第四章罚则

第十九条按规定应获得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许可而未获得许可或者未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擅自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非法收购的粮食;情节严重的,并处非法收购粮食价值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查出的,移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条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粮食收购资格许可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取消粮食收购资格;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粮食收购者有涂改、倒卖、出租、出借《粮食收购许可证》行为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办理粮食收购资格许可,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对粮食流通中的价格违法行为,由价格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二十二条粮食收购者未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警告后仍不改正,并造成农民或其他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违规数量较大的,可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取消粮食收购资格。

第二十三条粮食收购者未及时向售粮者支付售粮款,经售粮者举报并查实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欠付1个月以上2个月以下的,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欠付2个月以上3个月以下的,可以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欠付3个月以上的,可以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暂停或取消粮食收购资格。

第二十四条粮食收购者违反规定代扣、代缴税、费和其他款项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可以并处2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暂停或取消粮食收购资格。

第二十五条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加工的经营者以及饲料、工业用粮企业有下列情形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给予相应处罚:

(一)未建立粮食经营台账或粮食经营台账保留时间不足3年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未依照规定报送粮食经营基本数据和有关情况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可以并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蓄意虚报、瞒报、拒报粮食基本数据和有关情况、弄虚作假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上述行为情节严重的,对从事粮食收购的经营者暂停或者取消粮食收购资格。

第二十六条接受委托从事政策性用粮购销活动的粮食经营者未执行国家有关政策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可以处2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向委托单位建议取消该粮食经营者从事政策性用粮的委托业务,对从事粮食收购的经营者暂停或者取消粮食收购资格。

第二十七条对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的陈粮,出库前未按规定经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鉴定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经警告仍不改正的,处出库粮食价值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发现出库未经检验的粮食中有陈化粮的,处出库粮食价值2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明知是陈化粮仍未按陈化粮销售处理有关规定出库的,处出库粮食价值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对粮食经营者罚款的同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倒卖陈化粮或者不依照规定使用陈化粮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非法倒卖的粮食,并处非法倒卖粮食价值20%以下的罚款,有陈化粮购买资格的,由省级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取消陈化粮购买资格;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并处非法倒卖粮食价值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粮食经营者违反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库存量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处不足部分粮食价值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并可以取消粮食收购资格,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粮食经营者违反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最高粮食库存量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处超出部分粮食价值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并可以取消粮食收购资格,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第二十九条粮食经营者未依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规定使用粮食仓储设施、运输工具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卫生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被污染的粮食不得非法加工、销售。非法销售、加工被污染粮食的,由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第三十条违反《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的,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卫生部门等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一条发现监督检查部门有违反粮食流通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政策规定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监督检查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非法干预粮食经营者正常经营活动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粮食流通范文篇7

一、组织领导与检测机构

全市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质量抽检工作由市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由市粮食局监督检查处具体组织,由受托的市粮油质量监督检测站具体实施。

二、检验项目与要求

粮食(包括成品粮)的检验项目主要为国家粮食质量标准规定的各项质量指标和国家、省明确的部分卫生指标;对小麦粉及其制品增加过氧化苯甲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指标的检测。

根据省粮食局《关于执行〈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地方储备粮(油)(原粮)除了检验质量指标项目以外,还应增加以下储存指标项目并对地方储备粮进行等级判定。

稻谷:脂肪酸值、品尝评分值;

小麦:面筋吸水量、品尝评分值;对其中收获年度为2012年的小麦,还要增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检测;

植物油脂:过氧化值、酸价。

在储存期间使用过化学药剂并在残效期限内的粮食,还将增加药剂残留量检验;对色泽、气味明显异常的粮食,将增加相关卫生指标检验。

对应急成品粮动态储备的检测还要包括等级判定指标和重金属含量等指标。

三、抽样计划数量

根据全年工作计划,拟抽样141批次(其中包括受理举报、政府交办等抽样活动10批次),其中:大米类87批次占总批次的66.4%;面粉类25批次,占总批次的19.1%;油脂类10批次占总批次的7.6%;杂粮类5批次,占总批次的3.8%;饲料及转化用粮4批次,占总批次的3.1%。具体详见《2013年度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质量抽样计划》。其中受理举报的10批次的粮食品种据实安排。

具体实施时,抽样品种可进行适当调整。

四、各项监检抽样活动载体和具体实施时间按本局监督检查工作要点规定执行。

五、抽样结果

抽样检验结果交市食安委办公室在相关媒体上公示。抽样检验结果作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或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联席会议其他各有关成员单位落实质量监管、实施行政行为的依据之一。

受托的质量检验机构应当履行对地方储备粮(油)抽样基数、储存库点、检验结果的保密义务。

粮食流通范文篇8

第一条

为了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维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粮食流通秩序,根据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以下统称粮食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前款所称粮食,是指小麦、稻谷、玉米、杂粮及其成品粮。

第三条

国家鼓励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从事粮食经营活动,促进公平竞争。依法从事的粮食经营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严禁以非法手段阻碍粮食自由流通。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应当转变经营机制,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粮食流通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带头执行国家粮食政策。

第四条粮食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形成。

国家加强粮食流通管理,增强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

第五条

粮食经营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不得损害粮食生产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六条

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及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粮食的总量平衡、宏观调控和重要粮食品种的结构调整以及粮食流通的中长期规划;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粮食流通的行政管理、行业指导,监督有关粮食流通的法律、法规、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

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卫生、价格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粮食流通有关的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照粮食省长负责制的要求,负责本地区粮食的总量平衡和地方储备粮的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区粮食流通的行政管理、行业指导;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卫生、价格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粮食流通有关的工作。

第二章粮食经营

第七条粮食经营者,是指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

第八条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经营者,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经营资金筹措能力;

(二)拥有或者通过租借具有必要的粮食仓储设施;

(三)具备相应的粮食质量检验和保管能力。

前款规定的具体条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公布。

第九条取得粮食收购资格,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规定办理登记的经营者,方可从事粮食收购活动。

申请从事粮食收购活动,应当向办理工商登记的部门同级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提交书面申请,并提供资金、仓储设施、质量检验和保管能力等证明材料。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对符合本条例第八条规定具体条件的申请者作出许可决定并公示。

第十条

取得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粮食收购资格许可的,应当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设立登记,在经营范围中注明粮食收购;已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从事粮食收购活动也应当取得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粮食收购资格许可,并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经营范围登记,在经营范围中注明粮食收购。

第十一条

依法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粮食经营者(以下简称粮食收购者),应当告知售粮者或者在收购场所公示粮食的品种、质量标准和收购价格。

第十二条

粮食收购者收购粮食,应当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按质论价,不得损害农民和其他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应当及时向售粮者支付售粮款,不得拖欠;不得接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委托代扣、代缴任何税、费和其他款项。

第十三条粮食收购者应当向收购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定期报告粮食收购数量等有关情况。

跨省收购粮食,应当向收购地和粮食收购者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定期报告粮食收购数量等有关情况。

第十四条从事粮食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的粮食经营者应当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

第十五条

粮食经营者使用的粮食仓储设施,应当符合粮食储存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粮食不得与可能对粮食产生污染的有害物质混存,储存粮食不得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化学药剂或者超量使用化学药剂。

第十六条运输粮食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运输的技术规范,不得使用被污染的运输工具或者包装材料运输粮食。

第十七条从事食用粮食加工的经营者,应当具有保证粮食质量和卫生必备的加工条件,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使用发霉变质的原粮、副产品进行加工;

(二)违反规定使用添加剂;

(三)使用不符合质量、卫生标准的包装材料;

(四)影响粮食质量、卫生的其他行为。

第十八条

销售粮食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粮食质量、卫生标准,不得短斤少两、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不得囤积居奇、垄断或者操纵粮食价格、欺行霸市。

第十九条

建立粮食销售出库质量检验制度。粮食储存企业对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的陈粮,在出库前应当经过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鉴定,凡已陈化变质、不符合食用卫生标准的粮食,严禁流入口粮市场。陈化粮购买资格由省级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认定。陈化粮判定标准,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陈化粮销售、处理和监管的具体办法,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经营者,必须保持必要的库存量。

必要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最低和最高库存量的具体标准。

第二十一条

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应当积极收购粮食,并做好政府委托的粮食收购和政策性用粮的购销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

第二十二条

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粮食收购者,银行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提供收购贷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应当保证中央和地方储备粮以及政府调控用粮和其他政策性用粮的信贷资金需要,对国有和国有控股的粮食购销企业、大型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粮食购销企业,按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提供信贷资金支持。

第二十三条

所有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加工的粮食经营者以及饲料、工业用粮企业,应当建立粮食经营台账,并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粮食购进、销售、储存等基本数据和有关情况。粮食经营者保留粮食经营台账的期限不得少于3年。粮食经营者报送的基本数据和有关情况涉及商业秘密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有保密义务。

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报国务院统计部门批准。

第二十四条粮食行业协会以及中介组织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在维护粮食市场秩序方面发挥监督和协调作用。

第三章宏观调控

第二十五条

国家采取储备粮吞吐、委托收购、粮食进出口等多种经济手段和价格干预等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对粮食市场的调控,保持全国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和价格基本稳定。

第二十六条

国家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级粮食储备制度。粮食储备用于调节粮食供求,稳定粮食市场,以及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等情况。

政策性用粮的采购和销售,原则上通过粮食批发市场公开进行,也可以通过国家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

第二十七条

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粮食风险基金制度。粮食风险基金主要用于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支持粮食储备、稳定粮食市场等。

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负责粮食风险基金的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第二十八条

当粮食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时,为保障市场供应、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必要时可由国务院决定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

当粮食价格显著上涨或者有可能显著上涨时,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规定,采取价格干预措施。

第二十九条

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及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农业、统计、产品质量监督等部门负责粮食市场供求形势的监测和预警分析,建立粮食供需抽查制度,粮食生产、消费、价格、质量等信息。

第三十条国家鼓励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以多种形式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建立产销一体化的粮食经营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在执行最低收购价格时国家给予必要的经济优惠,并在粮食运输方面给予优先安排。

第三十一条在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疫情或者其他突发事件引起粮食市场供求异常波动时,国家实施粮食应急机制。

第三十二条

国家建立突发事件的粮食应急体系。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及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全国的粮食应急预案,报请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粮食应急预案。

第三十三条

启动全国的粮食应急预案,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及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建议,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启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粮食应急预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部门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建议,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向国务院报告。

第三十四条

粮食应急预案启动后,所有粮食经营者必须按国家要求承担应急任务,服从国家的统一安排和调度,保证应急工作的需要。

第四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本条例对粮食经营者从事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活动和政策性用粮的购销活动,以及执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国家要求对粮食收购资格进行核查。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可以进入粮食经营者经营场所检查粮食的库存量和收购、储存活动中的粮食质量以及原粮卫生;检查粮食仓储设施、设备是否符合国家技术规范;查阅粮食经营者有关资料、凭证;向有关单位和人员调查了解相关情况。

第三十六条

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粮食加工过程中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七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粮食经营活动中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以及粮食销售活动中的囤积居奇、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扰乱市场秩序和违法违规交易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八条卫生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粮食加工、销售中的卫生以及成品粮储存中的卫生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九条价格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粮食流通活动中的价格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检举。有关部门应当为检举人保密,并依法及时处理。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未经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许可或者未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擅自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非法收购的粮食;情节严重的,并处非法收购粮食价值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查出的,移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二条

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粮食收购资格许可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取消粮食收购资格,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办理粮食收购资格许可,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三条

粮食收购者有未按照规定告知、公示粮食收购价格或者收购粮食压级压价,垄断或者操纵价格等价格违法行为的,由价格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可以处2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暂停或者取消粮食收购资格:

(一)粮食收购者未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的;

(二)粮食收购者被售粮者举报未及时支付售粮款的;

(三)粮食收购者违反本条例规定代扣、代缴税、费和其他款项的;

(四)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加工的粮食经营者以及饲料、工业用粮企业未建立粮食经营台账,或者未按照规定报送粮食基本数据和有关情况的;

(五)接受委托的粮食经营者从事政策性用粮的购销活动未执行国家有关政策的。

第四十五条

陈粮出库未按照本条例规定进行质量鉴定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处出库粮食价值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倒卖陈化粮或者不按照规定使用陈化粮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非法倒卖的粮食,并处非法倒卖粮食价值20%以下的罚款,有陈化粮购买资格的,由省级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取消陈化粮购买资格;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并处非法倒卖粮食价值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经营者的粮食库存低于规定的最低库存量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处不足部分粮食价值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并可以取消粮食收购资格,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经营者的粮食库存超出规定的最高库存量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处超出部分粮食价值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并可以取消粮食收购资格,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第四十七条

粮食经营者未按照本条例规定使用粮食仓储设施、运输工具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卫生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被污染的粮食不得非法销售、加工。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的,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卫生部门等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九条

财政部门未按照国家关于粮食风险基金管理的规定及时、足额拨付补贴资金,或者挤占、截留、挪用补贴资金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财政部门责令改正,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阻碍粮食自由流通的,依照《国务院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十一条

监督检查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非法干预粮食经营者正常经营活动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五十二条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粮食收购,是指为了销售、加工或者作为饲料、工业原料等直接向种粮农民或者其他粮食生产者批量购买粮食的活动。

粮食加工,是指通过处理将原粮转化成半成品粮、成品粮,或者将半成品粮转化成成品粮的经营活动。

第五十三条

大豆、油料和食用植物油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适用本条例除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以外的规定。

粮食进出口的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中央储备粮的管理,依照《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的规定执行。

粮食流通范文篇9

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处理好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加强粮食市场监管的关系。20**年,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面对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的新形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积极转变行政职能,努力完善监督检查工作体系,加快配套法规和制度建设,认真开展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粮食库存检查,密切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陈化粮处理工作的监管,并积极推进面向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监督检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20**年,各地要进一步深入贯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工作全局的指导思想,认真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简称《条例》)和《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简称《办法》)的要求,全面完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工作队伍建设和执法人员培训,努力建立责权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严格按照《条例》赋予的各项行政执法职能,积极开展面向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监督检查工作,切实做到监督检查各项工作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

一、抓紧完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体系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17号)要求稳定和加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机构和人员,《条例》和《办法》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的机构、人员和经费问题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各地要按照国务院要求,抓住《条例》颁布和《办法》出台的契机,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围绕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体系建设,重点落实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建立、健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体系。各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建立专门的监督检查处室,切实做到监督检查工作职能、机构、人员“三落实”。已经成立监督检查处室的,要尽快将工作机构向地(州、市)、县(市)两级延伸。地(州、市)、县(市)两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重点落实专职的执法人员队伍,为开展面向全社会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妥善解决好基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主体地位问题。对机构改革中已经撤并的县(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尽快加以恢复,或明确执法部门及职能;暂属事业编制的少数地方粮食局,要争取尽快恢复行政执法主体地位,在恢复行政执法主体地位之前,要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请地方政府给予执法授权或委托,获得行政执法资格。三是积极争取地方财政部门的支持,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的有关规定,解决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经费问题,粮食流通行政执法的罚没收入及时上缴同级财政。

二、健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制度

去年,我局与有关部门依据《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并出台了《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办法》及《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配套文件,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法规体系开始初步形成。各地要根据这些办法,尽快制定实施细则,抓紧完善地方储备粮管理、粮食库存管理、粮食收购管理、粮食质量检验、粮食流通统计等方面监督检查的规章制度,使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从一开始即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所制订的规章制度报国家粮食局备案。

三、加强监督检查工作队伍的培训和队伍的作风建设

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政策性强、涉及业务面广,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作风正派、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考验的行政执法队伍。各地要切实重视和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队伍建设,特别是基层粮食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要注重人才的培养,通过培训、学习、调研等多种形式,努力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要在队伍中营造开拓进取、爱岗敬业、学习先进、弘扬正气的良好工作氛围,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当前要结合建立监督检查持证上岗制度,重点做好对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工作。20**年上半年,我局将组织对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人员和地(州、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业务骨干进行培训,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人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由我局统一颁发粮食监督检查证。请于1月31日前将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参加今年第一期培训的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人员名单(5~10名)报我局监督检查司。参加全国培训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立即行动起来,组织、落实好本辖区内的培训、考核和发证工作。

四、稳步推进面向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监督检查工作

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条例》和《办法》的规定,采取定期检查、专项检查、重点抽查和专案调查等相结合的方式,在粮食部门的职责范围内,依法履行好对粮食经营者执行国家粮食法规、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行政执法工作。今年内要重点做好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检查、粮食收购资格检查、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执行情况检查、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检查以及政策性粮食供应检查等方面的工作,下半年我局将组织对中央储备粮质量的抽查,并与各省级粮食局共同对各地政策性粮食供应情况和地方储备粮管理情况进行抽查。要进一步加强对陈粮销售和陈化粮处理的监管,做好群众反映问题的查处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扰乱粮食流通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进行惩处。要注意处罚与教育相结合,通过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粮食经营者守法经营的自觉性。

面向全社会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各地务必要积极稳妥,谨慎从事。要注意加强上下之间、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调配合,要及时发现和纠正执法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对由于执行法规、政策存在偏差所造成的问题,要及时与有关单位沟通,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对因法规、政策不健全或法规、政策本身存在某些缺陷引发的问题,要及时向我局、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反馈,为国家和各地制订、完善各项粮食法规、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加强对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的执法监督

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包括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两层含义,一方面要严格执法,维护粮食市场正常的流通秩序,另一方面要注重对粮食流通行政执法人员,特别是基层执法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工作监督。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州、市)两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分级负责制的原则,逐步建立、健全对下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粮食流通行政执法的指导和监督机制,力争将各种问题解决在初期和基层,坚决杜绝盲目执法、野蛮执法的行为。

粮食流通范文篇10

自20*年沿海八省市率先推行直至20*年全国各省市全面推行的以“放开粮食购销、放开粮食市场场、放开粮食价格”即“三放开”为特征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粮食流通业得到了一定发展。农村粮食市场被激活,农村粮食流通的市场主体、形式、环节、渠道、设施等,都开始发生了一定变化,但发展不快,发展层次仍较低,还很不适应发展粮食流通业、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农村粮食市场主体发育状况

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前,农村粮食市场主体基本上为清一色的国有粮食企业,同时伴随着国家粮食购销政策的局部调整,另外也存在着为数不多的私人粮食加工经营企业以及农村私商粮贩”,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三放开”,催生了农村粮食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了粮食流通,成为农村重要的粮食市场主体。

1.国有粮食企业。近几年国有粮企自身改革力度大,一方面通过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人员大幅减少,通过撤并、拍卖资产收缩网点,设施大幅减少,其影响力与作用不再可能与过去相比,但另一方面又因其依托于政府某些粮食政策性业务,如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储备订单粮收购,退耕还林粮、救灾粮、以工代赈粮供应,以及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如在农村建立粮食生产、收购基地,与农户共向建立粮食生产经营联合体等,这些国有粮企仍然是农村粮食流通的重要市场主体。特别是在主产区,由手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步伐比销区慢,民营、私营经济力量还薄弱,国有粮食企业在农村粮食流通中依然发挥主渠道作用。

2.农村粮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农村粮商一度被国有粮食部门独家垄断粮食购销压得无法生存,只能充当偷偷摸摸、私下收购销售一些粮食的“粮贩子”,随着粮食市场化的深刻变革,这些“粮贩子”转而光明正大,公开地走在农村粮食收购队伍中,活跃在粮食收购第一线,并在国有粮企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收缩农村购销网点,影响力减弱后,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氛围中,已经成长为各地农村粮食流通的重要市场主体,并且得到迅速发展。在这里,笔者拟对目前全国粮食系统内使用频率很高、叫得很响又十分流行的“农村粮食经纪人”问题谈点不同看法。按照辞海解释,“一般经纪人”是指:“为买卖双方介绍交易以获取佣金的中间商人”。可见,经纪人本身不直接从事买卖,只是为买卖双方介绍买卖,起中介作用,从中收取佣金。而归纳目前粮食系统某些媒体、专家学者所指的系统内较流行的“农村粮食经纪人”,主要是指三种类型的对象:一是农村有小本买卖经验的农民;二是粮食企业下岗职工;三是农村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如:稻谷协会、小麦协会、粮油服务社等)。而这三种类型“农村粮食经纪人”的共同点是:从分散的农户手中收购粮食,再转手出售给国有粮企或其它粮食经营、加工企业。对此,笔者认为,第一种、第二种类型所谓的“粮食经纪人”,他们从农户手中收购粮食并销售出去;实际是在从事粮食直接买卖,而不是介绍买卖;获得的是粮食销售利润,而不是收取佣金。因此他们实质上并不是“农村粮食经纪人”,而是原先被称为的”粮贩子“,现应称之为“农村粮商”的粮食购销经营者。如果将他们称之为“农村粮食经纪人”,那设在农村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因其收购的粮食转售给中央储备粮或其他粮食经营者,则也应归入此类。依此推理,农村将不再存在粮食经销商、粮商,不再存在农村粮食商业,粮食商业变成了粮食经纪业,这显然是荒谬的。第三种类型“农村粮食经纪人”,笔者认为情况比较复杂。虽然都是农民自我组织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但有的纯粹是为农民提供粮食生产、收购、种子、技术等方面服务,它属于中介服务组织,属于真正的“农村粮食经纪人”。有的以合作经济组织的名义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应属于集体粮食商业性质,不能划归为经纪人。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粮食经纪人”还包括农村中只是为农民售粮介绍购买方或为企业介绍售粮农产的公民或法人组织,他们通过介绍粮食购销业务获得一定的介绍费、服务费。

笔者认为,应准确界定“农村粮商”与“农村粮食经纪人”两个完全不同的经济概念,不能将两者相混淆,不能因为“粮贩子”带贬意而否认其fJ粮商”的真实身份,也不能因为“经纪人”叫法好听而滥用概念。混滑‘粮商”与“经纪人”两者概念,既不利于农村粮商的发展以及管理,不利于农村粮食流通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真正的“农村粮食经纪人”的发展。目前全国粮食系统内存在曲解“农村粮食经纪人”概念的倾向,并且不断加深、强化,对发展农村粮食流通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近几年农村粮商队伍发展很快,但由于概念不清,有关部门难以制定出具体管理办法,农村粮食流通特别是粮食收购市场秩序还比较紊乱。为此,笔者认为,必须尽快明辨是非,准确区分“农村粮商”与“农村粮食经纪人”。因为这个问题事关粮食流通管理法规、农村粮食流通发展政策的制定,事关农村粮食流通的健康稳定发展,事关粮食合作经济组织、服务组织的发展,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看到,近几年来,农村粮商十分活跃是在全面推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大量减员增效的背景下出现的,他们及时填补了国有粮企出让的收购销售空间,运用自身的优势,发挥了方便农民卖粮、搞活农村粮食流通的积极作用。农村粮商队伍的快速发展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是符合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的,是对我国农村落后的粮食流通格局作出的正面积极效应。农村粮商队伍越来越壮大,这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当然,由于农村粮商队伍近几年快速发展,也存在管理不到位、损害农民利益等问题。.有的粮商无照无证从事收购,压等压价,掺杂使假;有的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有的不讲信用;有的无序竞争,降低粮食质量,哄抬市场价格等。为此,对农村粮商既要从政策上支持鼓励其发展,又要加强管理,健全规章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

3.粮食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村粮食经纪人。这是农村近年来方兴未艾的一类粮食市场主体。由于我国粮食生产面临小生产与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粮食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如何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把种粮农民组织起来,或为种粮农民提供粮食流通中介服务,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应运而生的粮食合作社以及相关的粮食经纪人,尤其是粮食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逐步成为农村粮食流通重要的市场主体,并随着粮食生产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规模生产的发展而壮大。

4.农村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近几年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产业化经营企业通过运用“公司+农产”、“公司+基地+农产”、“公司+科研+农产”等多种模式,将粮食生产及流通各环节产业链联结起来,带领农民联结粮食流通,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农产由此也分享到粮食流通效益。这类产业化经营企业也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粮食流通十分重要的市场主体。

5.农村粮食加工、转化用粮企业。近几年由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大,农村纯购粮人口有所增加,在国有粮食部门加工业衰退,尤其主销区衰退更明显情况下,农村民营、私营粮食加工业也得到了一定发展,有的加工企业采用了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但从总体上看,农村粮食加工企业规模小,设施、技术还较落后,加工的成品粮质量差。而转化用粮企业除饲料外,大都是新兴企业,技术设备较好,用粮数量大。

(二)农村粮食商流与物流发展情况

目前我国农村粮食商品流通在主产区、主销区呈现两种不同态势:主产区农村仍以粮食收购为主,主销区农村则以粮食销售为主,辅之以少量粮食收购。主产区余粮较多,农民出售余粮的渠道也比过去通畅,不再是国有粮食企业收购一条道走到底,而是可以自主选择市场,哪里价高就往那里卖。必要情况下,国家还制定了最低收购价进行定向保护收购,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但是由于目前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从事分散小规模生产,市场竞争意识薄弱,加上政府有关部门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措施尚跟不上,农民获取有关信息特别是粮食市场供求、价格信息往往滞后,因此出售粮食的自主行为往往显得不够理智,存在“卖跌不卖涨”、“待价而估”心理,从而错过售粮最佳时机,未能获得最大效益。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大多数地方农民组织化程度还较低,出售的又是没有附加值、增值的原粮,因此只能得到粮食生产的初期收益,享受不到粮食加工、流通领域增值的效益。在主销区农村,农民少有余粮,粮食收购量极少,而粮食销售在网点、品种、质量等方面又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全国农村粮食销售市场均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国有粮企网点近几年大幅收缩后农村粮食供应网点大大减少,专营粮油的网点更少,网点设施差,供应品种单调,质量基本上无保证。“放心粮油”尚未大部分大范围进入农村,农民消费粮食的水平仍处在较低层次上。农村粮食物流与商流相比发展更为缓慢,甚至没有什么发展。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前几年,农村粮食物流设施主要分布在国有粮企,而包括城乡在内的国有粮企由于“老人、老粮、老帐”等“三老”包袱重,粮食物流包括粮食供应、仓储、加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很少,农村粮食物流设施建设投入更少。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一方面,农村中国有粮企旧的供应网点、仓储设施有—大部分被拍卖、集井而减少或改作它用,粮食加工厂少,设备陈旧落后;另一方面,改革也促使农村新建一些粮库作为储备粮仓,一些网点改造成农家店、连锁店方便农户,但为数不多。

(三)农村粮食流通各环节发展情况

1.农村粮食收购。粮食收购是农村粮食流通的主要环节,对促进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粮食收购放开后,农民从按照国家计划、任务交售余粮转变为按照市场规律自主出售粮食,以取得最大的收益,这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生动体现。但是,由于农村信息不灵,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加上农村市场经济发育度不高,农村粮食市场管理尚未跟上等原因,粮食生产者在粮食收购中仍处于弱者地位,未能完全享受到市场化的好处,售粮不能增收或增收不多。由于小规模生产,售粮未能获得规模效益。近几年一些地方推行粮食产购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效果很好,但尚未形成气候,大多数地方粮食产购加销各环节仍然相互脱节,农民损失最大。由于粮食购销市场化后农村粮食收购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收购市场竞争激烈,各粮食收购市场主体从各自利益出发,在收购行为中千差万别,时有违反《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规定的情况发生,粮食收购市场无序运行在许多农村不同程度地存在。农民普遍未建立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维护自身的权益,因此,单个农民在无序的粮食收购市场面前也显得很无奈。

2、农村粮食销售与加工。与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前相比,除退耕还林粮、以工代赈粮、救灾粮外,农村政策性粮食销售基本上已退出,特别是主销区及其它非粮食主产区,农村纯购粮人口增加较快,缺粮户可以自主购买粮食。目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销售网点设施条件差,经营方式单一。大多数农村小杂货店、粮油饲料店经销粮油,设施简陋,品种少,城市已推行的现代营销手段、营销方式,在农村尚未推行,农村粮油超市、连锁店、粮油服务社还不多。二是粮油商品质量令人不放心。城市超市粮油商品、放心粮油尚未大规模进入农村,加上农户消费需求仍处在较低层次上,劣质、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粮油商品在农村仍有一定市场.粮食加工企业因粮食市场的放开在农村更趋于小型化、分散化,加上加工设备落后,加工的成品粮质量差、档次低。设备较先进的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不多,还未能占领农村粮食销售市场。

3、农村粮食储存与运输。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前,农村原来主要以国有粮企为主的收储库储存大量收购的粮食,多年来由于仓储维修改造资金投入不足收储库设施较落后,影响粮食储存保管质量。近几年由于国有粮企自身推行改革,一方面粮食收购量减少r在销区减少的幅度更是相当惊人,仓储设施减少并且破旧.另一方面新建的少量储备粮库虽然设施先进但存量不大。社会各种经济成分粮食经营、加工企业存粮不多,仓储条件大部分较差,管理不规范,储粮条件不好.农产家庭存粮包括待出售商品粮以及口粮,绝大部分储存保管条件差,损耗大,品质劣变快,便员科学安全的储粮设施在农村尚未得到普及,推广科学储粮绿色储粮的任务还很艰巨。农村粮食运输状况也币适应时代变化要求,由于农户分散、小规模生产,制约农村粮食运输业发展,运输工具落后,运输质量不高。

(四)农村粮食流通渠道

现阶段农村粮食流通渠道呈现多样化,但是由于农村商品化、市场化发育还不够快,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间接运销仍是主要渠道,即农民生产的商品粮通过收购然后批发给经营企业再销售给零售企业再到消费者手中。自产自销还不多,主要有两类:一是分散的农户在集市上小量销售,主要在交通不便的乡村;二是少部分生产粮食单位通过自己销售渠道直接销售给消费者,主要是一部分农场、建设兵团。目前许多地方出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产销联合体,是近几年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的产物,是自产自销的一条新型的粮食流通渠道,但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在产销联合体中,经营企业如何与农产结成利益共同体,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如何解决粮食规模生产实现规模效益等。除了上述几种渠道外,农村粮食流通渠道尚有以物换物,即以自己生产的粮食兑换不同粮食品种,或组建JJ粮食银行”,将农民自留粮吸储进来,运用银行的管理理念,开展粮食经营活动,但都还不普及。

二、现阶段进一步发展农村粮食流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进一步发展农村粮食流通是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和农业服务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006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2007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均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业,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村市场体系。上述一系列重要意见说明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农村流通业的发展,对发展我国农村粮食流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影响。粮食产业是农村、农业的一项重要主业,粮食流通是粮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粮食流通现代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各行各业的战略任务,更是对农村粮食流通业自身发展的具体要求。

(二)大力发展农村粮食流通,是统筹发展城乡粮食流通的需要,是粮食流通自身发展的需要。农村粮食流通是粮食流通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收购环节的实现主要在农村,农村人口依然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尤其是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城镇化的推进,带来的迅速增加的农村纯购粮人口,意味着农村粮食市场蕴藏着巨大的粮食销售潜力。粮食生产基地是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不可或缺的要素,粮食生产还是具有发现价格、配置风险的粮食期货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粮农与粮食期货市场的关系将十分密切,等等。大力发展农村粮食流通,必将促进农村粮食收购、农民粮食消费、粮食加工、粮食期货贸易的发展,从而有力地推进粮食流通业发展,推进粮食产业的发展。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统筹城乡粮食流通发展,在今天城市粮食流通业得以迅速发展的态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粮食流通落后状况,大力发展农村粮食流通,促进城乡整个粮食流通业的发展。

(三)大力发展农村粮食流通,是维护农民权益的需要。由于目前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对农民公共服务的缺失,加上农民自身市场经济理念、法律知识的缺乏,在粮食流通中农民往往处于弱者地位,自身权益也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损害。因此必须重视发展农村粮食流通,重视农民在农村粮食流通中的市场主体地位的作用,以促进农村粮食流通规范有序运行,让农民能够分享到粮食流通的效益,实现增产增收,让放心粮油占领农村粮食市场,让农民消费粮油做到放心消费、安全消费、健康消费。通过发展农村粮食流通,逐步改变农民在粮食流通中的弱者地位,享有粮食流通的参与权、话语权、成果共享权。

三、现阶段发展我国农村粮食流通的总体思路和措施

现阶段发展我国农村粮食流通,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培育创新农村粮食市场主体,加强农村粮食物流设施和粮食市场建设,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全面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促进农村粮食流通规范有序进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积极培育农村粮食市场主体。活跃、发展农村粮食流通必须要有多元的粮食市场主体参与,为此,一要大力发展农村粮商。目前农村粮商在粮食收购中走村串户,帮晒;帮扬、帮搬,方便农民售粮,艾扩大了农民就业门路,促进农民增收,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i对农村粮商的管理未能跟上,加上这支队伍素质较低,从业道德不规范,使农民群众的权益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对此,我们既要积极鼓励农村粮商队伍的发展,让更多农民参与粮食流通,分享流通效益,同时又要切实加强管理。要建立农村粮商经营资格制度,根据农村粮商具体情况,制定一定的资格条件,并加强培训‘。粮食;工商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规范其经营行为,维护农民群众利益。二要大力发展农村粮食经济合作组织以及粮食中介组织。我国农村粮食生产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千家万户分散的小农生产与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大市场之伺的矛盾。而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把种粮农民组织起来,成立种粮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解决上述矛盾的一个有效办法,这也是国际上较通行的一种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同时由于种粮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销售粮食提供服务,属于粮食经纪性质,因此它是今后农村粮食流通的重要的市场主体,在农村粮食流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已制定出台了脓民专业合作社渤,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税收、信贷等方面有许多优惠的政策规定,要用好有关政策规定,促进农村粮食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为农民种粮增收、推进农村粮食流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除了积极发展农村粮食经济合作组织外,还要支持农村其它类型粮食中介组织,如农村粮食行业协会以及其他专门介绍粮食实卖的公民或组织。三是引导和鼓励城镇粮食经营企业及其他粮食经营者参与农村粮食流通。国有粮企经改革在乡村仍然保留一定的经营网点、设施,应充分发挥自身政策优势、经营优势,努力创新粮食经营方式,继续成为农村粮食流通的重要市场主体。城镇股份制粮食企业、民营、私营粮食企业,要将连锁店、超市等经营触角延伸到乡村,将粮源基地设在乡村,将放心粮油送进农村,参与农村粮食流通。

(二)以粮食产业化为抓手,发展农村粮食流通。实践证明,粮食产业化经营将粮食生产与流通紧密联结在千起,为农村粮食流通注入了活力,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发展农村粮食流通,要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让更多种粮农民进入粮食流通领域。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很关键的是要大力扶持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它们的规模优势,增强它们的带动力和辐射力。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要以实力较强的企业为主,特别是粮食加工、食品、饲料、酿造、制药、化工、生物质燃料等领域的企业。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要深入农村,建立本企业粮源生产基地,带领当地农民按照企业对粮食生产种植技术的要求生产粮食,并负责所生产粮食的销售。龙头企业要特别注意建立与农民合作关系的长效机制,在粮食生产;流通利益分配上,要充分考虑农民利益,保护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种粮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联合组建股份制的粮食合作经济组织,让种粮农民成为合作经济组织的股东,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实行合作经营,让种粮户与企业共同关心产业化经营,促进其健康发展。

(三)切实重视农村粮食物流设施和粮食市场建设。广大农村的粮食物流设施建设不能忽视。,从目前农村状况看,广大农村粮食供应网点、农民家庭储粮设施以及主产区粮食收储库,应作为农村粮食物流设施建设的重点予以重视。农村粮食供应网点建设,要在目前结合实施“食品安全信用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国家应增加投入,发展更多的连锁店、农家店,让更多的放心粮油占领农村市场;确保农民方便消费、安全消费。农民家庭储粮设施建设目前还只是在部分地方实施,尚未普及。国家也应增加投入,全面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修建农户家庭粮仓,推广家庭先进储粮技术,减少损失。主产区粮食收储库紧缺韵地方,要抓紧新建一些,对必须使用而且还可以使用的旧库进行维修改造,满足主产区粮食收储需要。农村粮食市场建设的重点应抓好农村粮食集贸市场的开发和建设,农村粮食集贸市场有的需要进行改造,进一步完善市场功能,方便农民交易,有的须要新建。市场建设必须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i另外,作为与粮食生产、与粮农密切联系的粮食期货市场,要纳入农村粮食市场体系的范畴,加紧建设更多粮食期货市场,并且力争绝大部分粮食品种进入期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