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脑出血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1:13:40

老年脑出血

老年脑出血范文篇1

自发性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主要原因是长期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特别是老年脑出血在急性期病情发展迅速、变化快、死亡率高,所以应加强老年脑出血急性期的护理,为医疗提供可靠依据,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信息。现将观察与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36例,年龄70~80岁,平均74.5岁,其中桥脑出血2例(1.5%),丘脑出血41例(30.1%),小脑出血8例(59%),内囊出血57例(41.9%),其他出血28例(205%);死亡42例(30.8%)。

2早期观察与护理

2.1正确观察瞳孔和眼球活动变化瞳孔是受交感神经和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支配,当脑出血或脑疝时动眼神经受压可使瞳孔的大小、形态、对光反射发生改变[1~3]。例如:(1)桥脑出血时双侧瞳孔极度缩小及眼球固定。(2)丘脑出血时两眼球向下方或内下方注视,亦可出现病灶对侧或同侧凝视麻痹,双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3)内囊出血时常有头和眼转向出血病灶侧,呈“凝视病灶症”和“三偏症”,即偏瘫、偏感觉障碍和偏盲。(4)小脑出血时眼球震颤或瞳孔往往缩小,两眼球向病变对侧同向凝视。(5)小脑幕裂孔疝早期病灶侧一过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如病情加重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6)枕大孔疝瞳孔缩小后散大。如果有脑疝发生瞳孔变化最早、最快。因此必须认真观察,大约5~10min观察1次瞳孔及眼球活动的变化,为抢救争得时间,但须注意老年患者有青光眼、白内障者可影响观察须注意鉴别。

2.2早期观察意识变化意识变化是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脑出血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如小脑幕裂孔疝可表现为清醒躁动嗜睡朦胧昏迷,而枕大孔疝很快进入昏迷。在脑出血急性期意识的变化是很重要的,特别是70岁以上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且有一定的缓冲空间相对延长一定的抢救时间,但是老年患者神经系统代偿能力低下,应激状态的耐受性降低,对老年患者更应密切观察意识变化。

2.3准确记录血压变化脑出血急性期多伴有高血压,血压越高越会加重脑出血及发生脑疝的可能性,必须及时观察血压,也不可忽视低血压。一般监测血压1次/2h,并做好记录。

2.4注意呼吸改变脑出血急性期,由于脑组织缺氧、脑水肿使呼吸发生改变,病情危重时常常出现潮式呼吸、库氏呼吸、双吸气、叹气样下颌呼吸。尤其应注意脑干出血压迫延髓导致呼吸骤停。

2.5观察体温丘脑下部是体温调节中枢。当丘脑大量出血时往往出现中枢性高热,如果老年患者出现中枢性高热预后更差,因此要做好老年患者高热的护理。中枢性高热药物降温不明显,物理降温效果较好。但应注意老年患者肢体活动不灵活、末梢循环不良,用冰袋、冰帽时须防止发生冻伤。

3急性期的护理要点

3.1严格掌握静脉输液的速度和量

3.1.1迅速降低颅内压快速输入20%甘露醇和其他脱水药是预防脑疝发生的关键。

3.1.2静脉补液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都有意识障碍,均应禁食水,给予静脉输液,但是高龄患者多具有多种其他疾病(如冠心病、心梗、肾功不全等),如果液体输入过多过快,会因增加循环血量,增加心脏负荷,加快心率使患者躁动而加重出血,因此必须严格掌握静脉输液速度、量并做好记录,为合理用药,防止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提供依据。

3.2保持呼吸道通畅

3.2.1取出义齿70岁以上患者多装有义齿,当意识有改变时,易松动、脱落而使呼吸道阻塞,因此首先要把义齿取出。

3.2.2吸氧吸氧能改善脑组织的缺氧状态,但应注意掌握吸氧的浓度,防止高浓度氧引起氧中毒。

3.2.3吸痰老年患者痰较多不易咳出,为防止痰阻塞呼吸道应及时吸痰,这对防止肺部感染非常重要,吸痰时动作要轻,吸痰管一定要插到位,做到有效吸痰,注意时间不宜过长。

3.3镇静和抗惊厥脑出血急性期可伴有烦躁、谵妄等精神症状,如果不加以控制对预后是不利的,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给安定和苯巴比妥,但静脉给安定时速度一定要慢,因安定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高龄患者反应迟钝,用药更应慎重。

3.4卧位在急性期一定要平卧,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吸入气管而发生吸入性肺炎。老年人本身机体的抵抗力弱、耐受力差,加之卧床后局部的血液循环不畅很易发生褥疮。所以在急性期也要做好皮肤护理。

综上所述,老年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如得到及时治疗、做好早期护理及观察、采取相应对策,对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对预后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史玉泉,周孝达,汪无级.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44-648.

老年脑出血范文篇2

自发性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主要原因是长期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特别是老年脑出血在急性期病情发展迅速、变化快、死亡率高,所以应加强老年脑出血急性期的护理,为医疗提供可靠依据,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信息。现将观察与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36例,年龄70~80岁,平均74.5岁,其中桥脑出血2例(1.5%),丘脑出血41例(30.1%),小脑出血8例(59%),内囊出血57例(41.9%),其他出血28例(205%);死亡42例(30.8%)。

2早期观察与护理

2.1正确观察瞳孔和眼球活动变化瞳孔是受交感神经和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支配,当脑出血或脑疝时动眼神经受压可使瞳孔的大小、形态、对光反射发生改变[1~3]。例如:(1)桥脑出血时双侧瞳孔极度缩小及眼球固定。(2)丘脑出血时两眼球向下方或内下方注视,亦可出现病灶对侧或同侧凝视麻痹,双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3)内囊出血时常有头和眼转向出血病灶侧,呈“凝视病灶症”和“三偏症”,即偏瘫、偏感觉障碍和偏盲。(4)小脑出血时眼球震颤或瞳孔往往缩小,两眼球向病变对侧同向凝视。(5)小脑幕裂孔疝早期病灶侧一过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如病情加重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6)枕大孔疝瞳孔缩小后散大。如果有脑疝发生瞳孔变化最早、最快。因此必须认真观察,大约5~10min观察1次瞳孔及眼球活动的变化,为抢救争得时间,但须注意老年患者有青光眼、白内障者可影响观察须注意鉴别。

2.2早期观察意识变化意识变化是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脑出血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如小脑幕裂孔疝可表现为清醒躁动嗜睡朦胧昏迷,而枕大孔疝很快进入昏迷。在脑出血急性期意识的变化是很重要的,特别是70岁以上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且有一定的缓冲空间相对延长一定的抢救时间,但是老年患者神经系统代偿能力低下,应激状态的耐受性降低,对老年患者更应密切观察意识变化。

2.3准确记录血压变化脑出血急性期多伴有高血压,血压越高越会加重脑出血及发生脑疝的可能性,必须及时观察血压,也不可忽视低血压。一般监测血压1次/2h,并做好记录。

2.4注意呼吸改变脑出血急性期,由于脑组织缺氧、脑水肿使呼吸发生改变,病情危重时常常出现潮式呼吸、库氏呼吸、双吸气、叹气样下颌呼吸。尤其应注意脑干出血压迫延髓导致呼吸骤停。

2.5观察体温丘脑下部是体温调节中枢。当丘脑大量出血时往往出现中枢性高热,如果老年患者出现中枢性高热预后更差,因此要做好老年患者高热的护理。中枢性高热药物降温不明显,物理降温效果较好。但应注意老年患者肢体活动不灵活、末梢循环不良,用冰袋、冰帽时须防止发生冻伤。

3急性期的护理要点

3.1严格掌握静脉输液的速度和量

3.1.1迅速降低颅内压快速输入20%甘露醇和其他脱水药是预防脑疝发生的关键。

3.1.2静脉补液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都有意识障碍,均应禁食水,给予静脉输液,但是高龄患者多具有多种其他疾病(如冠心病、心梗、肾功不全等),如果液体输入过多过快,会因增加循环血量,增加心脏负荷,加快心率使患者躁动而加重出血,因此必须严格掌握静脉输液速度、量并做好记录,为合理用药,防止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提供依据。

3.2保持呼吸道通畅

3.2.1取出义齿70岁以上患者多装有义齿,当意识有改变时,易松动、脱落而使呼吸道阻塞,因此首先要把义齿取出。

3.2.2吸氧吸氧能改善脑组织的缺氧状态,但应注意掌握吸氧的浓度,防止高浓度氧引起氧中毒。

3.2.3吸痰老年患者痰较多不易咳出,为防止痰阻塞呼吸道应及时吸痰,这对防止肺部感染非常重要,吸痰时动作要轻,吸痰管一定要插到位,做到有效吸痰,注意时间不宜过长。

3.3镇静和抗惊厥脑出血急性期可伴有烦躁、谵妄等精神症状,如果不加以控制对预后是不利的,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给安定和苯巴比妥,但静脉给安定时速度一定要慢,因安定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高龄患者反应迟钝,用药更应慎重。

3.4卧位在急性期一定要平卧,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吸入气管而发生吸入性肺炎。老年人本身机体的抵抗力弱、耐受力差,加之卧床后局部的血液循环不畅很易发生褥疮。所以在急性期也要做好皮肤护理。

综上所述,老年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如得到及时治疗、做好早期护理及观察、采取相应对策,对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对预后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史玉泉,周孝达,汪无级.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44-648.

老年脑出血范文篇3

自发性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主要原因是长期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特别是老年脑出血在急性期病情发展迅速、变化快、死亡率高,所以应加强老年脑出血急性期的护理,为医疗提供可靠依据,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信息。现将观察与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36例,年龄70~80岁,平均74.5岁,其中桥脑出血2例(1.5%),丘脑出血41例(30.1%),小脑出血8例(59%),内囊出血57例(41.9%),其他出血28例(205%);死亡42例(30.8%)。

2早期观察与护理

2.1正确观察瞳孔和眼球活动变化瞳孔是受交感神经和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支配,当脑出血或脑疝时动眼神经受压可使瞳孔的大小、形态、对光反射发生改变[1~3]。例如:(1)桥脑出血时双侧瞳孔极度缩小及眼球固定。(2)丘脑出血时两眼球向下方或内下方注视,亦可出现病灶对侧或同侧凝视麻痹,双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3)内囊出血时常有头和眼转向出血病灶侧,呈“凝视病灶症”和“三偏症”,即偏瘫、偏感觉障碍和偏盲。(4)小脑出血时眼球震颤或瞳孔往往缩小,两眼球向病变对侧同向凝视。(5)小脑幕裂孔疝早期病灶侧一过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如病情加重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6)枕大孔疝瞳孔缩小后散大。如果有脑疝发生瞳孔变化最早、最快。因此必须认真观察,大约5~10min观察1次瞳孔及眼球活动的变化,为抢救争得时间,但须注意老年患者有青光眼、白内障者可影响观察须注意鉴别。

2.2早期观察意识变化意识变化是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脑出血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如小脑幕裂孔疝可表现为清醒躁动嗜睡朦胧昏迷,而枕大孔疝很快进入昏迷。在脑出血急性期意识的变化是很重要的,特别是70岁以上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且有一定的缓冲空间相对延长一定的抢救时间,但是老年患者神经系统代偿能力低下,应激状态的耐受性降低,对老年患者更应密切观察意识变化。

2.3准确记录血压变化脑出血急性期多伴有高血压,血压越高越会加重脑出血及发生脑疝的可能性,必须及时观察血压,也不可忽视低血压。一般监测血压1次/2h,并做好记录。

2.4注意呼吸改变脑出血急性期,由于脑组织缺氧、脑水肿使呼吸发生改变,病情危重时常常出现潮式呼吸、库氏呼吸、双吸气、叹气样下颌呼吸。尤其应注意脑干出血压迫延髓导致呼吸骤停。

2.5观察体温丘脑下部是体温调节中枢。当丘脑大量出血时往往出现中枢性高热,如果老年患者出现中枢性高热预后更差,因此要做好老年患者高热的护理。中枢性高热药物降温不明显,物理降温效果较好。但应注意老年患者肢体活动不灵活、末梢循环不良,用冰袋、冰帽时须防止发生冻伤。

3急性期的护理要点

3.1严格掌握静脉输液的速度和量

3.1.1迅速降低颅内压快速输入20%甘露醇和其他脱水药是预防脑疝发生的关键。

3.1.2静脉补液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都有意识障碍,均应禁食水,给予静脉输液,但是高龄患者多具有多种其他疾病(如冠心病、心梗、肾功不全等),如果液体输入过多过快,会因增加循环血量,增加心脏负荷,加快心率使患者躁动而加重出血,因此必须严格掌握静脉输液速度、量并做好记录,为合理用药,防止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提供依据。

3.2保持呼吸道通畅

3.2.1取出义齿70岁以上患者多装有义齿,当意识有改变时,易松动、脱落而使呼吸道阻塞,因此首先要把义齿取出。

3.2.2吸氧吸氧能改善脑组织的缺氧状态,但应注意掌握吸氧的浓度,防止高浓度氧引起氧中毒。

3.2.3吸痰老年患者痰较多不易咳出,为防止痰阻塞呼吸道应及时吸痰,这对防止肺部感染非常重要,吸痰时动作要轻,吸痰管一定要插到位,做到有效吸痰,注意时间不宜过长。

3.3镇静和抗惊厥脑出血急性期可伴有烦躁、谵妄等精神症状,如果不加以控制对预后是不利的,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给安定和苯巴比妥,但静脉给安定时速度一定要慢,因安定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高龄患者反应迟钝,用药更应慎重。

3.4卧位在急性期一定要平卧,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吸入气管而发生吸入性肺炎。老年人本身机体的抵抗力弱、耐受力差,加之卧床后局部的血液循环不畅很易发生褥疮。所以在急性期也要做好皮肤护理。

综上所述,老年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如得到及时治疗、做好早期护理及观察、采取相应对策,对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对预后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史玉泉,周孝达,汪无级.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44-648.

老年脑出血范文篇4

摘要:自发性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主要原因是长期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特别是老年脑出血在急性期病情发展迅速、变化快、死亡率高,所以应加强老年脑出血急性期的护理,为医疗提供可靠依据,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信息。现将观察与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136例,年龄70~80岁,平均74.5岁,其中桥脑出血2例(1.5%),丘脑出血41例(30.1%),小脑出血8例(59%),内囊出血57例(41.9%),其他出血28例(205%);死亡42例(30.8%)。

二、早期观察与护理

2.1正确观察瞳孔和眼球活动变化瞳孔是受交感神经和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支配,当脑出血或脑疝时动眼神经受压可使瞳孔的大小、形态、对光反射发生改变[1~3]。例如:(1)桥脑出血时双侧瞳孔极度缩小及眼球固定。(2)丘脑出血时两眼球向下方或内下方注视,亦可出现病灶对侧或同侧凝视麻痹,双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3)内囊出血时常有头和眼转向出血病灶侧,呈“凝视病灶症”和“三偏症”,即偏瘫、偏感觉障碍和偏盲。(4)小脑出血时眼球震颤或瞳孔往往缩小,两眼球向病变对侧同向凝视。(5)小脑幕裂孔疝早期病灶侧一过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如病情加重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6)枕大孔疝瞳孔缩小后散大。如果有脑疝发生瞳孔变化最早、最快。因此必须认真观察,大约5~10min观察1次瞳孔及眼球活动的变化,为抢救争得时间,但须注意老年患者有青光眼、白内障者可影响观察须注意鉴别。

2.2早期观察意识变化意识变化是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脑出血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如小脑幕裂孔疝可表现为清醒躁动嗜睡朦胧昏迷,而枕大孔疝很快进入昏迷。在脑出血急性期意识的变化是很重要的,特别是70岁以上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且有一定的缓冲空间相对延长一定的抢救时间,但是老年患者神经系统代偿能力低下,应激状态的耐受性降低,对老年患者更应密切观察意识变化。

2.3准确记录血压变化脑出血急性期多伴有高血压,血压越高越会加重脑出血及发生脑疝的可能性,必须及时观察血压,也不可忽视低血压。一般监测血压1次/2h,并做好记录。

2.4注意呼吸改变脑出血急性期,由于脑组织缺氧、脑水肿使呼吸发生改变,病情危重时常常出现潮式呼吸、库氏呼吸、双吸气、叹气样下颌呼吸。尤其应注意脑干出血压迫延髓导致呼吸骤停。

2.5观察体温丘脑下部是体温调节中枢。当丘脑大量出血时往往出现中枢性高热,如果老年患者出现中枢性高热预后更差,因此要做好老年患者高热的护理。中枢性高热药物降温不明显,物理降温效果较好。但应注意老年患者肢体活动不灵活、末梢循环不良,用冰袋、冰帽时须防止发生冻伤。

三、急性期的护理要点

3.1严格掌握静脉输液的速度和量

3.1.1迅速降低颅内压快速输入20%甘露醇和其他脱水药是预防脑疝发生的关键。

3.1.2静脉补液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都有意识障碍,均应禁食水,给予静脉输液,但是高龄患者多具有多种其他疾病(如冠心病、心梗、肾功不全等),如果液体输入过多过快,会因增加循环血量,增加心脏负荷,加快心率使患者躁动而加重出血,因此必须严格掌握静脉输液速度、量并做好记录,为合理用药,防止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提供依据。

3.2保持呼吸道通畅

3.2.1取出义齿70岁以上患者多装有义齿,当意识有改变时,易松动、脱落而使呼吸道阻塞,因此首先要把义齿取出。

3.2.2吸氧吸氧能改善脑组织的缺氧状态,但应注意掌握吸氧的浓度,防止高浓度氧引起氧中毒。

3.2.3吸痰老年患者痰较多不易咳出,为防止痰阻塞呼吸道应及时吸痰,这对防止肺部感染非常重要,吸痰时动作要轻,吸痰管一定要插到位,做到有效吸痰,注意时间不宜过长。

3.3镇静和抗惊厥脑出血急性期可伴有烦躁、谵妄等精神症状,如果不加以控制对预后是不利的,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给安定和苯巴比妥,但静脉给安定时速度一定要慢,因安定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高龄患者反应迟钝,用药更应慎重。公务员之家

3.4卧位在急性期一定要平卧,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吸入气管而发生吸入性肺炎。老年人本身机体的抵抗力弱、耐受力差,加之卧床后局部的血液循环不畅很易发生褥疮。所以在急性期也要做好皮肤护理。

综上所述,老年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如得到及时治疗、做好早期护理及观察、采取相应对策,对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对预后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史玉泉,周孝达,汪无级.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44-648.

老年脑出血范文篇5

自发性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主要原因是长期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特别是老年脑出血在急性期病情发展迅速、变化快、死亡率高,所以应加强老年脑出血急性期的护理,为医疗提供可靠依据,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信息。现将观察与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36例,年龄70~80岁,平均74.5岁,其中桥脑出血2例(1.5%),丘脑出血41例(30.1%),小脑出血8例(59%),内囊出血57例(41.9%),其他出血28例(205%);死亡42例(30.8%)。

2早期观察与护理

2.1正确观察瞳孔和眼球活动变化瞳孔是受交感神经和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支配,当脑出血或脑疝时动眼神经受压可使瞳孔的大小、形态、对光反射发生改变[1~3]。例如:(1)桥脑出血时双侧瞳孔极度缩小及眼球固定。(2)丘脑出血时两眼球向下方或内下方注视,亦可出现病灶对侧或同侧凝视麻痹,双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3)内囊出血时常有头和眼转向出血病灶侧,呈“凝视病灶症”和“三偏症”,即偏瘫、偏感觉障碍和偏盲。(4)小脑出血时眼球震颤或瞳孔往往缩小,两眼球向病变对侧同向凝视。(5)小脑幕裂孔疝早期病灶侧一过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如病情加重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6)枕大孔疝瞳孔缩小后散大。如果有脑疝发生瞳孔变化最早、最快。因此必须认真观察,大约5~10min观察1次瞳孔及眼球活动的变化,为抢救争得时间,但须注意老年患者有青光眼、白内障者可影响观察须注意鉴别。

2.2早期观察意识变化意识变化是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脑出血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如小脑幕裂孔疝可表现为清醒躁动嗜睡朦胧昏迷,而枕大孔疝很快进入昏迷。在脑出血急性期意识的变化是很重要的,特别是70岁以上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且有一定的缓冲空间相对延长一定的抢救时间,但是老年患者神经系统代偿能力低下,应激状态的耐受性降低,对老年患者更应密切观察意识变化。

2.3准确记录血压变化脑出血急性期多伴有高血压,血压越高越会加重脑出血及发生脑疝的可能性,必须及时观察血压,也不可忽视低血压。一般监测血压1次/2h,并做好记录。

2.4注意呼吸改变脑出血急性期,由于脑组织缺氧、脑水肿使呼吸发生改变,病情危重时常常出现潮式呼吸、库氏呼吸、双吸气、叹气样下颌呼吸。尤其应注意脑干出血压迫延髓导致呼吸骤停。

2.5观察体温丘脑下部是体温调节中枢。当丘脑大量出血时往往出现中枢性高热,如果老年患者出现中枢性高热预后更差,因此要做好老年患者高热的护理。中枢性高热药物降温不明显,物理降温效果较好。但应注意老年患者肢体活动不灵活、末梢循环不良,用冰袋、冰帽时须防止发生冻伤。

3急性期的护理要点

3.1严格掌握静脉输液的速度和量

3.1.1迅速降低颅内压快速输入20%甘露醇和其他脱水药是预防脑疝发生的关键。

3.1.2静脉补液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都有意识障碍,均应禁食水,给予静脉输液,但是高龄患者多具有多种其他疾病(如冠心病、心梗、肾功不全等),如果液体输入过多过快,会因增加循环血量,增加心脏负荷,加快心率使患者躁动而加重出血,因此必须严格掌握静脉输液速度、量并做好记录,为合理用药,防止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提供依据。

3.2保持呼吸道通畅

3.2.1取出义齿70岁以上患者多装有义齿,当意识有改变时,易松动、脱落而使呼吸道阻塞,因此首先要把义齿取出。

3.2.2吸氧吸氧能改善脑组织的缺氧状态,但应注意掌握吸氧的浓度,防止高浓度氧引起氧中毒。

3.2.3吸痰老年患者痰较多不易咳出,为防止痰阻塞呼吸道应及时吸痰,这对防止肺部感染非常重要,吸痰时动作要轻,吸痰管一定要插到位,做到有效吸痰,注意时间不宜过长。

3.3镇静和抗惊厥脑出血急性期可伴有烦躁、谵妄等精神症状,如果不加以控制对预后是不利的,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给安定和苯巴比妥,但静脉给安定时速度一定要慢,因安定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高龄患者反应迟钝,用药更应慎重。

3.4卧位在急性期一定要平卧,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吸入气管而发生吸入性肺炎。老年人本身机体的抵抗力弱、耐受力差,加之卧床后局部的血液循环不畅很易发生褥疮。所以在急性期也要做好皮肤护理。

综上所述,老年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如得到及时治疗、做好早期护理及观察、采取相应对策,对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对预后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史玉泉,周孝达,汪无级.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44-648.

老年脑出血范文篇6

【论文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1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神经外科就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25例,其中,男136例,女89例,年龄60~85岁,平均(69.7±9.9)岁。病人均以头痛、呕吐、神志及肢体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既往高血压病史3年以上,无凝血功能障碍。入院时中度昏迷29例,轻度昏迷51例,嗜睡14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头部CT扫描示血肿量30~70ml,其中破入脑室者48例,中线移位>0.5cm者8例,中线移位<0.5cm者101例。

1.2治疗方法

1.2.1手术方法

术前根据脑CT精确定位标记手术切口。强化局麻。常规消毒、铺无菌巾、1%盐酸利多卡因10ml局麻,切开头皮约3cm,牵开头皮;骨钻钻骨孔,十字切开硬脑膜,双极电凝止血,电凝大脑皮层,脑针穿刺确定进入血肿腔,放置硅胶管,用注射器抽吸出液化血肿,固定引流管,缝合皮下组织、头皮全层。引流管内置放注射套管针,塑胶贴膜固定。血肿破入脑室者,做一侧脑室额角外引流。术中心电及血压监护。一般情况下,单纯的血肿腔引流在0.5h内完成,加上一侧脑室外引流的病例在1h完成。

1.2.2术后处置

①术后给予每日2~3次尿激酶2~3万U注入血肿腔液化血肿,闭管2h开放引流,术后2~4dCT复查,血肿全部或大部分清除后拔除引流管。②控制和稳定血压,术后血压监护,如血压过高应用降压药物,但早期降压幅度不应低于基础血压+20mmHg,以免影响脑血流量,导致低灌注或脑梗死。③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保证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④应用脑保护剂治疗和其他支持疗法。⑤康复治疗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宜早进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1.3结果

出院后3个月随访按照生活能力(ADL)分级法,Ⅰ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45例(20%),Ⅱ级:部分恢复日常生活57例(25.3%),Ⅲ级:需要帮扶、扶拐可行走61例(27.1%),Ⅳ级:卧床30例(13.3%),死亡32例(14.2%)。死亡的患者9例自动出院,另外23例死于其他脏器衰竭。本组有11例患者术中或术后发生再出血,改为其他术式二次手术。

2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急、进展快〔1〕。传统的开颅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清除血肿及止血的同时又增加了对脑组织的损伤。传统开颅术认为年龄超过70岁为手术禁忌,主要原因是高龄患者手术耐受力差,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增加。而微创手术引流术克服了上述缺点,操作简单,在局麻下可以进行,手术费用低〔2〕。

脑出血微创手术是一种理念,并不是单纯指某一种术式或强调小切口,其核心是在达到手术目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脑功能损害。其原则应包括①以最合理的切口到达并显露血肿,②尽量避免对脑组织的牵拉和切割,③清除血肿时,以保护脑组织为最重要前提,④尽可能保留包括桥静脉和脑皮层的微小血管,⑤平稳维持颅内压和脑灌注压〔3〕。本组病例采取小切口,钻颅后软管置入血肿腔,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康复快,平均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低〔4〕的优点。同锥颅血肿腔置管相比,小切口颅骨钻孔后穿刺血肿腔,可以在直视下避开脑表面的血管,减少血管损伤的机会,增加手术的成功率。

高血压脑出血量在30ml以上的中重度患者采用单纯内科保守治疗不能有效地解除或减轻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致使脑乏氧,死亡率高,后遗症重〔5〕。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是利用液流正压和生化酶的技术来液化血肿,使之从引流管腔引流排出颅外,解除或减轻出血所致的继发性病理变化,打破危及生命的恶性循环,促进脑功能的恢复〔6〕。目前就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时机的选择上,很多作者的观点不尽相同。有的作者主张超早期手术,即在出血6h内进行手术,认为在脑实质受到严重损害前清除血肿,有利于降低血肿成分(血红蛋白、血浆)崩解产物及其他炎性介质对周边半暗区脑组织继发性细胞毒性损伤和促水肿形成。本文考虑即使在6h内行血肿腔内置管引流,并不能立刻全部清除脑内的血肿,并不能解决继发性脑水肿的问题,但是却增加了再出血的风险。故认为24h后做钻孔引流术是最佳时机,能够减少再出血的机会,而且能够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损伤。而早期手术的患者生命体征未稳,术中及术后再出血机会大,手术风险高。但是过晚则脑组织受压时间较长,脑组织坏死较多,术后恢复较差。本组病例有11例患者术中或术后发生再出血,改为其他术式二次手术。24h后是脑水肿的高峰期,此时主要的死因是血肿急性膨胀向周围挤压及高颅压引起脑疝,使脑深部结构受压,生命中枢衰竭〔7〕。有研究认为高血压脑出血初期血肿腔内的压力高于颅压,血肿周围脑组织的损害重于颅内高压引起的全脑性损害〔8〕。公务员之家

总之,本研究发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着出血到手术时间的逐渐延长,生存率也逐渐下降;并且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也较差。因此,应尽可能在24h后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一旦出现脑疝征象应尽早开颅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对脑出血量在30~70ml的高血压脑出血老年患者应采用微创治疗方法。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原因,机体各脏器功能下降,脑出血后会出现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应加强术后管理、保持血压稳定及呼吸道通畅,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维持内环境稳定,及早降低血糖,保护胃肠道功能,防治多脏器衰竭,从而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及生存质量〔9〕。

【参考文献】

1马力,崔洁,贺崇欣,等.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对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影响〔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8;21(5):2903.

2钟春龙,郑彦,徐已奕,等.左侧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式选择及功能保护〔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8;21(5):2869.

3王焕明,张光璞,李龄,等.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5;2(4):1613.

4左右,陈建良,吴耀晨,等.高血压脑出血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J〕.中国医师杂志,2004;6(5):5801.

5赵继宗.微创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225.

6NehlsDG,MendlowAD,GrahamDI,etal.Experimentalintracerebralhemorrhage:progressionofhemodynamicchangesafterproductionofaspontaneousmasslesion〔J〕.Neurosurgery,1988;23(4):43944.

7TodoT,UsviM,TakakvraK.Treatmentofsevereintraventricularhemorrhagebyintraventricularinfusionofurokinase〔J〕.JNeurosurg,1991;74(1):816.

老年脑出血范文篇7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2007年1月~2008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83例脑出血患者,男39例,女44例;年龄33~87岁,平均60岁。本组病例均经头部CT检查证实为脑出血。出血部位:基底节区41例,小脑8例,脑干5例,丘脑16例,脑叶10例,脑室3例。83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均不同程度地发生便秘(排便间隔时间>3d,粪便量少,排出困难,无其他肠道器质性病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后,患者顺利排便,无因排便加重病情病例发生。

1.2便秘的病因

一般病因: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②不良排便习惯;③滥用泻剂;④环境或排便体位改变;⑤妊娠;⑥老年、营养障碍;⑦结肠、直肠、盆底器质性病变及功能性障碍;⑧结、直肠外神经异常,本组38例意识障碍者均发生便秘,考虑与脑出血量大或存在颅内高压有关,以致影响自主神经调节中枢而诱发便秘;⑨精神或心理障碍医原性药物因素。

1.3脑出血

脑出血的早期死亡率很高,约有半数患者于发病数日内死亡,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脑出血的预后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次数、全身情况和并发症等有关。脑出血患者死于并发症或遗留后遗症。年龄越大,预后越差,60岁以下的病死率较低,约占30%;70岁以上的病死率可高达70%以上。大多数患者高血压病史较长,血压越高,预后越差,病情进展快,颅内高压症状明显、严重,视乳头水肿。

2脑出血致便秘的原因

2.1环境因素

因为住院患者卧床,涉及个人隐私而不适应在床上排便,从精神上自我抑制,抵触排泄,从而减少了排便次数,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大部分水分被大肠反复吸收,粪便过分干燥,排出困难,导致便秘。脑出血患者一般入院需绝对卧床治疗3~4周,致使患者自身活动减少,长时间卧床会引起胃肠蠕动减慢,同样会出现便秘的情况。

2.2药物因素

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的治疗过程中,为了减轻因出血所造成的颅内压升高,避免形成脑疝,会大量使用脱水利尿药物,如甘露醇、呋塞米等。利尿剂的应用在减轻颅内压的同时也促使肠道内的水分过分吸收,以致便秘。

2.3饮食因素

术后患者早期有意识障碍、吞咽困难、言语障碍以及异常咳嗽、呕吐或口腔分泌物堵塞气管,为防止发生吸入性肺炎或坠积性肺炎而进行鼻饲,另外,防止上消化道出血的重点是保护胃黏膜,对患者食物要求比较严格,而家属挑选食物时过于精细,缺乏纤维素,饮水减少,易引起患者营养不均衡而导致便秘。

2.4护理因素

护理人员没有及时告知家属和患者排便的意义,没有准确地了解情况和及时督促,以致患者便秘。

3护理措施

3.1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护士要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发生便秘对脑出血患者的严重影响、发生便秘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使其配合治疗,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排便时用力过大。要注意对患者隐私的保护,做好有效遮挡,指导患者采用合适的排便姿势。

3.2饮食调节

给予患者含粗纤维较多的食物(如水果、蔬菜)。高纤维素饮食可促使肠蠕动,避免便秘的发生。鼻饲者可给予混合蔬菜、水果汁,鼓励患者多饮水(30ml/kg),每日保持饮水量为1200~1500ml,使大便充分软化,预防便秘。忌食辛辣食物,不吸烟,不饮酒。

3.3腹部按摩

每天早晚2次按摩腹部,患者取平卧位,按摩前要求手温尽量高于体温或相近,嘱患者放松腹肌,用手掌自右下腹开始顺时针方向按摩100~200次,手法由轻至重,按摩时注意动作轻柔,冬天要注意保暖。另外,患者自述腹痛或生命体征不稳时要停止按摩。

3.4适当活动

患者病情稳定、允许进行床上或下床活动时,可适当鼓励和指导患者活动,但早期应严格控制活动量,以患者不出汗、不气喘为宜;昏迷患者应定时翻身、拍背、被动活动肢体,以增加肠蠕动,提高排便肌群的收缩。

3.5药物治疗

建议可选用舒泰清,2袋/d(A剂:聚乙二醇400013.125g;B剂:碳酸氢钠0.1785g,氯化钠0.3507g,氯化钾0.0466g;A剂+B剂各1袋配制125ml标准等渗溶液),严重便秘者可先用大剂量(8袋/d,共3d)清除肠道内残留的粪便,逐渐减量至2袋/d,建议服用至形成规律性大便。每晚口服果导2片或肛塞开塞露1~2支、芦荟胶囊口服、番泻叶5~10g沸水浸泡代茶饮。对于患者来说,主要是康复性的治疗,一般可以进行中药调理和针灸。

4讨论

脑出血多见于中老年人,寒冷季节发病较多。大多在活动状态时起病,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多有意识障碍,发病时血压较高,神经系统局灶症状与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有关。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故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发病后,患者很快进入昏迷状态,死亡率很高。在脑出血治疗过程中,脱水利尿剂的大量使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排便反射抑制、肠蠕动减弱或长期卧床等因素引起便秘,而便秘对脑出血患者预后有很重要的影响,所以护理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大便通畅对脑出血患者的意义。首先要规律患者的日常生活,增加膳食中的纤维。生活规律,自然精神百倍,并做适当的运动,增强体质,早晨起床前,老年人还可以对腹部进行自我按摩。多吃些高纤维食物,如瓜、果、蔬菜和粗、杂粮等,多饮水,少吃刺激性及生、冷食物;其次,大便也要尽量规律,尽量做到1~2d排便1次;最后要把生活、心理安排到最佳状态,解除顾虑,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黄彦飞.49例脑出血患者便秘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广西医学,2004,(11):1728-1729.

[2]吕式瑗.护理学基础[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122.

[3]冯晶军,武玉玲,李英.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便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05,(1):47-48.

[4]赵晓丽,李宣兰.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5):463.

[5]刘彦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辨证论治[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1):93,116.

[6]胡学秀.股骨颈骨折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9):121-122.

老年脑出血范文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自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所收治的15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全部150例病例中,男81例,女69例;年龄为49~79岁,平均年龄为67.9岁;全部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病程为3~19年,平均病程为7.2年;均经过颅脑CT证实为脑出血,均排除了外伤性和其他非高血压原因所致的脑出血,24h内入院,出血量为15~100mL,出血部位分别为在基底节区者75例,脑室49例,脑干15例,小脑6例,其他5例;入院时浅昏迷者89例,中度昏迷者45例,深昏迷者16例。

1.2治疗方法

15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59例采用外科手术治疗,91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全部病例卧床休息并保持安静,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和意识变化,予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监护。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予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改善脑细胞代谢,改善心肌供血、营养支持,抗感染,控制血糖,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等对症治疗。

2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2.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全部病例予持续心电监护,护理人员密切监测并认真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瞳孔的变化是判断病情变化及转归的重要指征之一[2],如患者意识障碍加重,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脉搏呼吸减慢,血压升高,提示可能继发血肿或水肿加重,导致颅内压升高,立即报告医生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2口腔与呼吸道的护理

予全部病例做好口腔护理,以盐水棉球擦拭口腔,2次/d,并予雾化吸入,2次/d,以防肺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本组病例有5例深昏迷患者有舌后坠,用舌钳将舌拉出,将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予吸氧,改善缺氧状态,以提高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

2.3用药护理

全部病例遵医嘱使用脱水药、止血药。在使用脱水剂时,应快速输入,并注意各种脱水剂交替运用及时间间隔,以实现持续、平稳降颅压的效果,并且切勿漏入组织中,以避免组织坏死发生;应用甘油果糖时,滴速应稍慢,过快能够导致溶血、血红蛋白尿。加强巡视,观察有无药物过敏、输液反应等。

2.4饮食护理

脑出血患者多伴有咀嚼或吞咽困难,进食、进水应缓慢,以防呛咳,发生呕吐时迅速清除呕吐物,必要时下胃管,食物为低脂低盐、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的流汁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少量多餐,进食前需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每次不超过200mL,约2h1次,每日摄入食盐不超过6g,摄入胆固醇应低于300g。

2.5心理护理

全部病例均为中老年患者,针对手术患者及家属术前对手术的担忧、紧张、焦虑等心理,护理人员需要向其耐心解释手术的安全性、必要性、手术方法、过程以及注意事项等。在此过程中,对于失语患者,护理人员要善于动态观察,从患者的面部表情获得信息,情绪紧张不但增加了护理的困难,而且有时会使病情发作,因此,应让患者充分了解其目的,并用自己的语言、表情以及精湛的技术消除其消极心理。

2.6预防并发症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较多,常见并发症有压疮、深静脉血栓、消化道出血等。确保患者的皮肤卫生,睡气垫床,身体空隙处垫软枕,定时翻身,增加营养摄入,注意按摩骨性突起及受压处,以防压疮。上消化道出血是脑出血患者并发症之一,神经功能紊乱后易引发应激性溃疡,故对意识不清者,于术后第2天予鼻饲,以补充营养、增强体质,插胃管时动作需轻柔,以防伤及食道。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进行肢体自动或被动活动,适当按摩四肢,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循环。

3结果

通过治疗与护理,150例病例中,基本痊愈者76例,部分恢复者62例,自动出院7例,死亡5例,有效率为92%。

老年脑出血范文篇9

【关键词】脑血管病;基础疾病;高血压

作为第一位致残因素脑卒中,近几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发病年龄呈下降趋势。据我们统计,2001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康复科、老年病科首发脑血管病,脑梗死为2221例,占总数的82%。脑血管病,作为庞大的疾病群体,在诊疗与预防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研究的重要课题。现报告如下。

1调查资料

调查统计我院2001年1月~2006年12月神经内科、康复科、老年病科住院,以脑血管病为主的脑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等首发住院病人。详见表1。表12001~2006年首发脑血管病住院统计

2结果

2.1发病分布及趋势上述表1中可以看出脑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病明显上升趋势。如:2001年首发脑梗死入院234例,2004年49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首发病人数2001年84例,2004年150例。脑出血首发病人2001年32例,2004年65例。高血压首发病人2001年9例,2004年4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2001年4例,2004年为15例。通过统计数据不难看出,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2003年以来的2004年显著增加,达最高峰。考虑是否当时人们对突如其来的非典感到恐惧、紧张、害怕等精神因素有关。以高血压为基础的脑梗死、脑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也同时增高。

2.2特点以高血压为基础的脑血管病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年脑梗死首发病人为234例,2006年为405例。2001年脑出血首发病人32例,2006年为63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首发病人2001年84例,2006年为102例,其余也均增高。据6年的脑血管病首发病例统计,脑梗死居首位。2001~2004年脑血管病每年都有100多例增长趋势。2004年以后,脑梗死每年都有400多例首发病例需要住院治疗。2001~2006年脑梗死首发病例数为2221例,占脑血管病患者总数的82%。其次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出血、高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占总数的4%。

讨论

经过多年来的临床观察,除了腔隙性脑梗死无肢体功能障碍外,大部分脑梗死患者经医院住院治疗及针灸、理疗、功能锻炼、康复治疗等症状得到好转。但有3/4患者遗留各种不同的残疾,还有1/4的脑血管病患者在1~5年内病情复发。据有关文献报道,脑中风抢救的最佳时间是发病后6h之内,对缺血性中风的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尽早实施溶栓治疗,及时开通闭塞血管或减少梗灶的体积,能够得到病情缓解及治疗。据统计,2005年我国只有500多例接受了溶栓治疗,大约10%左右。原因是部分患者自身未认识发生了脑中风,未能及时到医院治疗,或来医院就医时已经过了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机。还有大部分医师也不重视溶栓治疗。

我院2001~2006年的统计,作为脑血管病的基础病高血压,住院比例只占4%。国内调查显示,真正的危重病人住进医院的只占高血压人群的5%以下,而95%的高血压病人在社区[1]。大部分脑血管病患者高血压期在基层、社区未能得到正规及足够疗程的治疗。而一部分患者本身没有症状察觉到,一般头痛、头晕时口服止痛药而了之。这些因素都可以影响高血压病的治疗,并引发脑血管病。因此要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首先要从基础疾病高血压抓起,要加强基层、社区医师的业务素质,要掌握熟悉各种各类减压药物的性质、用法、副作用等,药物用量与疗程要足够。其次要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服药依从性,同时做好联合用药,根据患者的病情,对某些老年顽固性高血压采用2药、3药的联合应用。

高血压已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目前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者患病率为18.8%,全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老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达50%左右。高血压作为一个重要的发病危险因素参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对老年高血压的控制一直面临着挑战,对控制老年高血压的关注,逐年从舒张压治疗的重视变为收缩压差的控制。有研究显示,基线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生相对危险增加49%[2]。因此高血压病的预防与治疗直接影响到脑卒中发病率。高血压病因复杂,临床分型很多,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性、适应性和耐受能力各不相同,各种降压药的功能也各异,不能用同一个固定的模式服药,而应坚持“个体化”的用药原则。

总之,为防止和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高血压患者应长期应用药物治疗,定期测血压,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定期进行中风预报测定,血粘度过高者需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对突然发生的头痛、头昏、眩晕、视物不清、面部发麻等症状应提高警惕,应尽早到医院进行检查诊治。

【参考文献】

老年脑出血范文篇10

【关键词】4R危机理论;风险管理;维持性控制护理;高血压;脑出血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一般采用居家口服药物的方式将患者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但由于高血压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完全根治的治疗方法[1]。高血压的发病人群大多集中在35岁以上的人群中,而80%以上的老年人存在高血压问题,由于老年人身体抵抗力不断下降,对高血压带来的损害抵抗力降低,故容易合并各种并发症,其并发症引起的临床损害已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2-4]。其中脑出血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如果抢救不及时,患者随时会有生命危险[5-6]。所以,对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及后续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2019年6月1日~2021年1月30日,我们对收治的39例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采用维持性控制护理结合4R危机风险管理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78例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因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者;②病情平稳者;③于心内科病房进行住院治疗者;④能够配合完成本研究者。排除标准:①存在除高血压外其他引起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或病因者;②脑出血急性期或病情危重的病危者;③伴随恶性肿瘤、肢体残疾者;④血压控制平稳不需对血压控制进行进一步特殊治疗者。采用奇偶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64.32±10.28)岁;病程(5.28±1.66)年;收缩压(146.37±12.26)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90.54±8.97)mmHg。研究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65.51±10.61)岁;病程(5.54±1.35)年;收缩压(145.85±12.72)mmHg,舒张压(91.22±8.74)mmH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式,于患者入院后给予健康教育,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治疗原则,嘱患者戒除不良嗜好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解答患者疑惑[7]。为患者制订个性化饮食方案,对一般状况、营养状况良好者通常给予低盐、低脂饮食;嘱家属对患者日常生命体征、症状变化等进行详细记录,如有特殊变化及时联系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日常锻炼,促进肢体运动的恢复,同时避免因长期卧床制动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关注患者心理变化情况,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必要时邀请心理科医生会诊进行专业心理治疗。1.2.2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维持性控制护理结合4R危机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如下。1.2.2.1维持性控制护理①风控小组成员:由研究项目负责人担任小组组长,其他护士成员担任护理具体执行人,邀请主管医生担任治疗咨询人。②制订个性化护理方案:由项目负责人组织小组成员、主管医生及其他会诊者,共同对患者病情、一般状态等情况进行讨论分析,制订符合患者特征的个性化护理方案,以使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检查指标维持在正常稳定范围内为目标,制订各阶段的护理措施。③反馈体制:由家属协助执行护士共同记录患者每日生命体征、病情及心理状态的变化,并将记录结果、检查结果等与初始制订的目标结果进行对比,反馈至小组负责人并分析导致异常结果的原因,通过与主管医生咨询讨论及时修改护理方案。1.2.2.2风控管理由项目负责人组织小组成员统一进行4R危机理论讲座学习,以充分掌握理论内涵、应用价值及实施措施为目的,结合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病情特征制订具体管理方案。①缩减风险发生概率(缩减):分析既往发生过的不良事件,追溯其发生的原因并从患者、护理、医疗3个方面综合制订防范措施,加强对风险的控制力度,从理论上降低风险发生率。②提高小组成员业务水平(预备):由经验丰富的护师对小组成员进行临床技能培训及理论授课,强化小组成员的风险意识,增强控制风险、解决风险的能力,由主管医生进行治疗方案培训,具体讲解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用药原则、原理、不良反应及禁忌证等,提高小组成员对药物治疗的认识与了解,对不良反应及风险事件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如因脑出血导致下肢活动受限者应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划入该患者需重点关注的高风险事件,需要执行护士日常提醒并监督患者及家属进行下肢康复按摩,必要时由医生给予器械辅助按摩、锻炼。③降低患者疾病恐惧(反应):增强小组内护士对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疾病的相关并发症及用药不良反应的熟悉程度,当患者对病情变化或恢复情况产生焦躁情绪时,确保护士能够给予正确讲解,保障患者能够理解自身病情变化并与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沟通。④总结提高(恢复):将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汇总报告,责任到人,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批评处罚为辅,分析事件负责人出现的问题,并制订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避免相同风险事件再次发生,促使护理水平不断提升。

1.3评价指标

①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I)[8]评估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能力,该量表共10个项目,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强。②神经功能: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两组护理前后脑卒中风险状态,总分42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病情越严重。③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该量表共8个维度、36项,各维度总分表示患者生活质量,得分与生活质量成正比。④自我管理能力:采用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测量表对两组出院后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行评估,各指标得分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呈正比。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BI、NIHSS、SF-36评分比较见表1。2.2两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见表2。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