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9:55:39

老年病人

老年病人范文篇1

【关键词】老年病人;联合用药;临床药学服务模式

老年患者因为自身身体机能的影响,也就导致了其患有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几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其还具备有患病时间长以及伴随并发症多等特征,并需要通过联合用药的模式来进行治疗[1]。但是因为老年人自身机体功能的不足,在联合用药过程中还容易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也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威胁。本文主要选取了75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就联合用药的特点以及临床药学服务模式进行了探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就本院在2016年9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75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0例,女35例,年龄65~88岁,平均年龄(74.1±9.6)岁。1.2方法。应用本院自制的调查问卷来对75例老年患者进行调查,调点为联合用药的情况,比如主用药的药品名称、药品适应症、用药时间、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以及用药时间长度等等。对于部分老年患者知识能力不足或者记忆能力下降的问题,其无法单独完成调查问卷,这就需要在护理人员或者家属陪同下来进行问卷的填写。在问卷调查工作完成之后,就所有患者的联合用药情况进行观察,并且就联合用药过程中存在的配伍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1.3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输入到SPSS22.0软件中进行处理,并通过例数(%)来进行计数资料的表示。

2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的75例老年患者中,共有56例患者采取了联合用药的模式来进行治疗,其比例为78.67%。而在联合用药过程之中,还有4例患者出现了配伍禁忌的情况,发生比例为5.33%,均是因为阿司匹林等抗生素与其他药物出现了禁忌用药。

3讨论

老年人因为自身身体机能等情况的影响,其多患有慢性疾病,并存在有合并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多种情况,在具体治疗过程中还需要使用多种类型的药物,并且容易出现联合用药的情况[2]。导致联合用药的原因有很多,一般包含有以下几点:①老年病人自身的原因:老年病人因为用药知识水平有限的影响,对于不同药物之间的相关作用也了解不足,还有部分老年病人对广告宣传存在有过分信赖的情况,这也就需要充分重视老年患者联合用药的情况,并进行用药情况的重点控制。②医生的原因:医生也会导致联合用药发生的一项重要因素,老年患者因为自身疾病的顽固性等因素影响,导致其还会在不同的医疗机构中进行治疗,这样就会出现重复开药的情况,从而导致不经意间联合用药的出现。③护理人员的原因:部分护理人员在配药过程中因为对患者的疾病类型以及药物的副作用了解程度不足,也就导致了联合用药的情况经常性出现。此外部分护理人员还存在有主动意识不足的问题,对于老年病人也未曾进行专业意见的提供,这也是联合用药问题出现的一项重要因素。针对上述问题,还需要各医疗机构能够进一步加强联合用药的临床药学服务,并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①护理人员作为药品的提供者以及监督人员,其只有在认真履行自身工作职责的基础上,来不断增加自己的服务跟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联合用药以及各种不良反应的出现。②护理人员们还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水平,还需要充分掌握各药品的知识以及使用注意事项,充分了解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患者用药的合理性。③护理人员们还需要积极参与到各患者的实际用药过程之中,并且在结合患者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来进行给药方案的针对性制定。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其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导致自身的脏器组织出现减退的情况,这也就需要护理人员们在结合患者生理功能、内环境机制以及免疫工程情况的基础上,来进行药物处方的合理制定,并需要对各类药物的疗效跟副作用进行有效的权衡,此外因为部分患者长期患有慢性疾病,在具体治疗过程中还存在有病情复杂多变的问题,这也就要求护理人员们能够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临床药学服务的合理提供,借此来保障用药的合理性,并促使患者获得良好的发展[3]。

综上所述,在对患者进行用药的过程之中,要求护理人员跟医生们都能够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并且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联合用药所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并促进患者们的治疗效果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郭贵宾,丁妍,孙锐,等.老年病人联合用药的调查与临床药学服务[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6,21(3):153-154.

[2]周全.老年病人联合用药的调查与药学服务[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6(19):191-192.

老年病人范文篇2

关键字:内科老年病人心理问题护理

一、心理问题及护理原则

1.焦虑不安

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护理原则:解释一支持一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例1:男,“岁,以心源性晕厥”首次入院。病人不知道自己患了何种严重的心脏病或是脑血管病,因此焦虑不安,经用上述原则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理想效果,确诊后二周出院。

2、孤独寂寞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护理原则: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例2:男,68岁,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病人很少讲话,独自活动,常在床上长时间静卧。我们就主动同他交谈,有针对性地将同病室的病人集中起来参加一些活动,并向病人讲解交往的好处和方法,鼓励他多和别人接触。经过一段时间,病人已和病友们建立了感情,不再感到孤独寂寞了。

3、悲观消极

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护理原则:关心一支持一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例3:女,62岁,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伴消化性溃疡”而入院。平素生活能力很强,患脑血管病后左侧肢体功能未完全恢复,又患新病,思想负担较重,认为年龄偏大,恢复无望,遂产生悲观心理,甚至不想活了。经与家属配合,关心病人,讲清道理,积极配合治疗并加强营养和功能恢复训练,经三个月的住院治疗,生活能够完全自理。

4、恐惧紧张

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对这类病人要给以更多的同情,护理要更加细心,服务周到,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例4:女,68岁,肺癌,病情加重,咳嗽加剧伴咳血,胸痛明显加重,病人异常恐惧。我们在加强医疗护理措施减轻病人痛苦的同时,告诉病人这是肺结核所致,随着上述症状的缓解,病人也减轻了心理负性压力,后虽死亡,但在这期间病人恐惧紧张心理明显减轻,减少了临终前期的心理压力。5、疑病

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护理原则: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一疏导一解释。

例5:男,65岁,以“高血压原因待查”入院,一周后血压恢复正常,查无器质性原因。然而病人自觉身体多处不适,对找不到病因感到很不满意。对此我们采用疏导的方法,耐心地向病人解释血压升高而住院期间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原因,说明与病人入院前一天与人吵架有关,并作了适度的保证性说明,二夭后病人高兴出院。

6、情绪不稳

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对此类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例6:男,71岁,冠心病,总是嫌别人讲话声音大,护士打针太疼,动作不轻柔等而大声斥责。对此,我们不计较,反而更加关心他帮助他,在护理操作上动作更加柔和细致,病人很受感动,后来向我们再三道歉7、过分依赖

老年住院病人不同程度存在这一心理,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有害。

护理原则: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

例7:女,64岁,肾孟肾炎,经治疗已显著进步,但病人已卧床一月余,很少起床活动,凡事由家属或护士帮助完成。根据该病人的具体情况,我们首先改变了护理级别,让病人下床作适度的活动,并规定每日活动次数和时间,在家属陪护下鼓励病人做生活自理训练,三周后病情痊愈出院。

二、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创新性研究——有效沟通

1语言性沟通

1.1劝说开导

《素问·汤液·醴论》曰:“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也。”历代名医一再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故护理人员应“视人犹已”,满腔热情对待病人,要主动找病人交谈,对思想不暴露的患者要有耐心,关心同情和体谅病人,把患者的痛苦视为亲人甚至是自己的痛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病人悲观失望时,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鼓励病人,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语言是情感交流最主要的方式,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故护理人员与患者应“两神相照,两心相注”,耐心说理开导,达到有效沟通,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威力,诱导鼓励患者,使其提高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以促使脏腑功能的协调,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

1.2交心谈心

可以通过交心谈心的方式,接近患者,闲谈,聊天,拉家常,“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这样可以详细了解病人得病的根本原因,疾病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病人在患病前后的心理状态,尤其是疾病发生以后的思想情绪的急剧变化,可以进一步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知识基础,以及对疾病的认识,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对疾病的态度,是紧张害怕、恐惧还是乐观,有没有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志,同时还可以了解病人家属的思想状况,想法,要求及存在的实际困难。这样,就能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消极因素,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治疗疾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2非语言性沟通

2.1移情相制

2.1.1移情

移情就是注意力的转移。通过语言、行动等方式,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移易精气,变利气血,调动人体自身的祛除病邪的能力。有些人患病后,往往将注意力经常集中在疾病上面,怕病情变重,怕不易治愈,怕因病影响工作、劳动、学习和生活,整天围绕着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闷,烦恼和忧愁之中,甚至紧张、惶惶不可终日。对于这类病人,护理中可采取诱导的方法转移注意力,转内病为外病,转心病为腿病,以不治为乃治,每每收到不药而愈的疗效。还可以在病区加强有效卫生宣教,组织卫生知识小讲课,讲些预后好的病例给病人听,以解除顾虑。也可以在病区建立病房阅览室,购些书报杂志给病人看,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如做健身操、气功、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还可以组织病人搞些娱乐活动,看看电视等。正如清代医家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中所说,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心曲消愁,有胜于服药也。

2.1.2相制

相制,即是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精神疗法。如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对忧伤的患者给予更多的照顾,关心他们的生活,以真诚的态度聆听他们的烦恼的诉说,并且有意识地多说些令人愉快的事或笑话,让其听听相声,看看喜剧,保持一种愉快的情绪,以制约忧伤之情,这正是中医学中独特的情志治疗方法——“喜胜忧”的思想体现。

在新的护理模式中,护理工作已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等技能工作,而是包括了有心理护理在内的更为复杂的,具有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这些创造性活动需要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来完成,有效沟通则是实施心身整体护理的关键,通过有效沟通来提高护理质量,使病人从身心两方面得到最满意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昌杰浅谈内科老年病人的护理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

老年病人范文篇3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维持性血液透析期间心律失常的原因及防治办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6年10月68例老年病人1860例次血液透析中的72例次心律失常病例资料,并分析其原因。结果血液透析1.860例次出现心律失常72例次,发生率3.9%,发生在上机后2h-4h35例次(48.6%)。72例次心律失常中43例次超滤脱水量大于2kg(59.7%)。以室性早搏和心房纤颤多见,其他有房性早搏、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伴随症-1e2胸闷、心悸、大汗多见。血压明显下降者45倒班(62.5%);血钾偏低11例次,血钾偏高9例次;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加重者41例次。结论心律失常类型多种多样,心律失常发生率与超滤脱水量成正比,低血压是其主要诱因,血钾异常、过敏或致热原反应也可引起心律失常发生。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病人增多,老年人数的增加和透析的成功使世界范围的老年透析病人日益增多。1999年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部分地区调查资料显示,北京地区接受透析治疗的病人中,60岁-69岁的占36%,>70岁的占11%。广州市接受透析治疗的病人中,≥65岁的老年病人占35%。老年病人身体耐受力差,常可诱发产生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是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防治透析期间的心律失常,对延长病人生存期、保障透析安全是至关重要的。现就2003年1月-2006年10月68例老年病人1.860例次血液透析中发生的72例次心律失常作一分析,以探讨其原因及防治办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68例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60岁~94岁(大于70岁32例),平均69.3岁;透析时间5个月~36个月。原发病:慢性肾炎15例,肾小动脉硬化17例,糖尿病肾病8例,梗阻性肾病14例,慢性肾盂肾炎4例,多囊肾3例,痛风肾2例,其他5例。透析前血尿素氮(2832_+896)retool/L,血肌酐(930.60+245.03)mmol钾(3.0~7.9)mmol/L,血红蛋白(35-105)g/L。

1.2治疗方法应用德国贝朗透析机,碳酸氢盐透析,透析用水为反渗水,血流量(180-230)mL/rain,透析液流量500mL/min,透析频率为每周(1.5-3.0)次,每次3h-4h,用中空纤维聚膜砜透析器(透析膜面积1.2m2-1.3m2),蛋白质摄入量1g/(k·d)以上;均使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4000u,每周(1.5~3.O)次皮下注射;同时补充叶酸、维生素B12、铁剂等。

2结果

2.1心律失常情况1860例次血透出现心律失常72例次,发生率3.9%,发生于上机后O.5h以内17例次(23.6%),O.5h-1.0h8例次(11.1%),1.1h-2.0h12例次(16.7%),2.1h-4.0h35例次(48.6%)。72例次中43例次(59.7%)超滤脱水量>2kg,20例次(27.8%)1kg-2kg,9例次(12.5%)<1kg。心律失常类型以室性早搏最多见为24例次,房颤18例次,房性早搏10例次,窦性心动过缓8例次,窦性心动过速6例次,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次,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次。发生心律失常时的伴随症状有胸闷、心悸、大汗者55例次,心前区疼痛者16例次,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者13例次,下肢抽搐者7例次,喘憋、不能平卧者9例次,畏寒、寒战者3例次,意识丧失者3例次。透析前血钾较高9例次(≥6.5mmol/L),其中7例次心律失常均发生于上机后0.5h内。发生心律失常时血压明显下降者[(收缩压下降≥30mmHg)(1mmHg=0.133kPa)]4s例次(62.5%),其中38例次血压低于90/60mmHg;血压明显升高者(收缩压升高≥30mmHg)12例次;血钾偏低11例次(≤3.2mmol/L)。与原心电图比较,41例次同时合并ST段压低(>0.05mV或压低较前加深)和(或)T波改变(T波平坦、双相、倒置或倒置加深)。

2.2治疗方法与转归有低血压或失衡症状者,减慢血流速度,停止超滤,给予高糖(5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加参麦针静脉推注或快速静脉输注生理盐水100mL-250mL,必要时使用升压药物。有明显心力衰竭者先采用单纯超滤后透析的方式,同时给予药物治疗。心绞痛者给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及吸氧。有畏寒、寒战等致热原或过敏反应时给予抗过敏治疗同时更换透析器和管路。严重心律失常时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症状严重经上述处理仍不能缓解者下机继续对症治疗。经以上处理,心律失常大多能在1h-2h内缓解,少数持续1d-2d后逐渐消失。其中1例出现停搏经抢救无效死亡。

3讨论

老年血液透析病人,由于其自身血流动力学和代谢的变化,引起心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在透析过程中易发生各种严重心血管并发症,心律失常较常见而且危害病人生命安全。

老年病人范文篇4

关键字:内科老年病人心理问题护理

一、心理问题及护理原则

1.焦虑不安

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护理原则:解释一支持一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例1:男,“岁,以心源性晕厥”首次入院。病人不知道自己患了何种严重的心脏病或是脑血管病,因此焦虑不安,经用上述原则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理想效果,确诊后二周出院。

2、孤独寂寞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护理原则: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例2:男,68岁,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病人很少讲话,独自活动,常在床上长时间静卧。我们就主动同他交谈,有针对性地将同病室的病人集中起来参加一些活动,并向病人讲解交往的好处和方法,鼓励他多和别人接触。经过一段时间,病人已和病友们建立了感情,不再感到孤独寂寞了。

3、悲观消极

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护理原则:关心一支持一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例3:女,62岁,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伴消化性溃疡”而入院。平素生活能力很强,患脑血管病后左侧肢体功能未完全恢复,又患新病,思想负担较重,认为年龄偏大,恢复无望,遂产生悲观心理,甚至不想活了。经与家属配合,关心病人,讲清道理,积极配合治疗并加强营养和功能恢复训练,经三个月的住院治疗,生活能够完全自理。

4、恐惧紧张

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对这类病人要给以更多的同情,护理要更加细心,服务周到,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例4:女,68岁,肺癌,病情加重,咳嗽加剧伴咳血,胸痛明显加重,病人异常恐惧。我们在加强医疗护理措施减轻病人痛苦的同时,告诉病人这是肺结核所致,随着上述症状的缓解,病人也减轻了心理负性压力,后虽死亡,但在这期间病人恐惧紧张心理明显减轻,减少了临终前期的心理压力。

5、疑病

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护理原则: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一疏导一解释。

例5:男,65岁,以“高血压原因待查”入院,一周后血压恢复正常,查无器质性原因。然而病人自觉身体多处不适,对找不到病因感到很不满意。对此我们采用疏导的方法,耐心地向病人解释血压升高而住院期间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原因,说明与病人入院前一天与人吵架有关,并作了适度的保证性说明,二夭后病人高兴出院。

6、情绪不稳

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对此类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例6:男,71岁,冠心病,总是嫌别人讲话声音大,护士打针太疼,动作不轻柔等而大声斥责。对此,我们不计较,反而更加关心他帮助他,在护理操作上动作更加柔和细致,病人很受感动,后来向我们再三道歉。

7、过分依赖

老年住院病人不同程度存在这一心理,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有害。

护理原则: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

例7:女,64岁,肾孟肾炎,经治疗已显著进步,但病人已卧床一月余,很少起床活动,凡事由家属或护士帮助完成。根据该病人的具体情况,我们首先改变了护理级别,让病人下床作适度的活动,并规定每日活动次数和时间,在家属陪护下鼓励病人做生活自理训练,三周后病情痊愈出院。

二、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创新性研究——有效沟通

1语言性沟通

1.1劝说开导

《素问·汤液·醴论》曰:“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也。”历代名医一再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故护理人员应“视人犹已”,满腔热情对待病人,要主动找病人交谈,对思想不暴露的患者要有耐心,关心同情和体谅病人,把患者的痛苦视为亲人甚至是自己的痛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病人悲观失望时,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鼓励病人,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语言是情感交流最主要的方式,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故护理人员与患者应“两神相照,两心相注”,耐心说理开导,达到有效沟通,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威力,诱导鼓励患者,使其提高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以促使脏腑功能的协调,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

1.2交心谈心

可以通过交心谈心的方式,接近患者,闲谈,聊天,拉家常,“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这样可以详细了解病人得病的根本原因,疾病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病人在患病前后的心理状态,尤其是疾病发生以后的思想情绪的急剧变化,可以进一步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知识基础,以及对疾病的认识,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对疾病的态度,是紧张害怕、恐惧还是乐观,有没有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志,同时还可以了解病人家属的思想状况,想法,要求及存在的实际困难。这样,就能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消极因素,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治疗疾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非语言性沟通

2.1移情相制

2.1.1移情

移情就是注意力的转移。通过语言、行动等方式,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移易精气,变利气血,调动人体自身的祛除病邪的能力。有些人患病后,往往将注意力经常集中在疾病上面,怕病情变重,怕不易治愈,怕因病影响工作、劳动、学习和生活,整天围绕着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闷,烦恼和忧愁之中,甚至紧张、惶惶不可终日。对于这类病人,护理中可采取诱导的方法转移注意力,转内病为外病,转心病为腿病,以不治为乃治,每每收到不药而愈的疗效。还可以在病区加强有效卫生宣教,组织卫生知识小讲课,讲些预后好的病例给病人听,以解除顾虑。也可以在病区建立病房阅览室,购些书报杂志给病人看,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如做健身操、气功、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还可以组织病人搞些娱乐活动,看看电视等。正如清代医家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中所说,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心曲消愁,有胜于服药也。

2.1.2相制

相制,即是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精神疗法。如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对忧伤的患者给予更多的照顾,关心他们的生活,以真诚的态度聆听他们的烦恼的诉说,并且有意识地多说些令人愉快的事或笑话,让其听听相声,看看喜剧,保持一种愉快的情绪,以制约忧伤之情,这正是中医学中独特的情志治疗方法——“喜胜忧”的思想体现。

在新的护理模式中,护理工作已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等技能工作,而是包括了有心理护理在内的更为复杂的,具有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这些创造性活动需要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来完成,有效沟通则是实施心身整体护理的关键,通过有效沟通来提高护理质量,使病人从身心两方面得到最满意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昌杰浅谈内科老年病人的护理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

老年病人范文篇5

关键词:老年病人;联合用药;临床药学服务

老年病人患病时间长,多为慢性疾病,并且伴有多种并发症,身体机能消减,联合用药极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1],本研究旨在分析老年病人联合用药的情况与临床药学服务。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集的老年病人6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342例,女288例,年龄64~88岁,平均(73.23±10.31)岁。其中收回的528份问卷中,男278例,女250例,年龄65~87岁,平均(73.01±9.12)岁。

1.2方法

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630例老年病人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为联合用药的情况,主要是用药的药品名称、药品适应症、用药时间、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以及用药的时间长度。由于部分老年病人存在的知识能力不足,思维能力与记忆能力下降的情况,因此该部分老年病人在护理人员或者是家属的陪同之下完成问卷的填写。

1.3观察指标

对联合用药的情况进行观察,对联合用药的配伍问题作分析。

1.4数据处理

所有问卷数据在完成之后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数据处理,使用例数(%)表示的为计数资料。

2.结果

2.1联合用药的情况

528例老年病人中共有420例病人进行了联合用药,占参与研究患者的79.55%;这些患者主要是进行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其中糖尿病患者有58例,扩张性心肌疾病患者有18例,冠心病患者有128例,消化道溃疡疾病患者有3例,伤口出现感染使用抗生素进行联合治疗的患者有30例,其余183例患者患有高血压疾病,其中21例高血压患者合并患有糖尿病。

2.2联合用药的配伍问题

对420例老年病人进行联合用药的配伍问题分析,其中有20例患者的联合用药出现了配伍禁忌问题,占4.76%,主要的配伍禁忌联合用药是呋塞米注射液以及盐酸多巴胺;出现药物相互作用联合用药的有呋塞米、阿司匹林;地尔硫卓、硝苯地平、阿司匹林以及美托洛尔.

3.讨论

3.1老年病人容易出现联合用药的原因

由于老年病人一般患有慢性疾病,并且会合并患有多种疾病,主要是高血脂以及糖尿病等,合称为老年代谢综合征[2,3],治疗时所使用的药物类型多,易出现联合用药的情况。(1)老年病人自身的原因:老年病人绝大部分的用药知识水平有限,对服用的药物之间相互作用了解甚少;另外,有部分老年病人对广告宣传存在过分信赖的情况[4]。因此,必须要重视老年患者联合用药的情况,对患者联合用药情况进行重点控制。(2)医生的原因:医生也是导致联合用药发生的原因之一,老年患者由于其疾病的顽固性,会到不同的医院进行治疗,因此会出现重复用药的情况,在上次就诊后药物未服用完的情况之下,再接着服用新开的药物,引起不经意的联合用药。(3)药师的原因:药师对药物的副作用以及患者的具体疾病不够了解,很容易出现联合用药的情况;此外,有些药师主动意识不足,没有及时为患者提供专业意见。近些年来,随着电子信息的发展,大部分处方都采用电子处方的方式进行传送[5],这中间省略了药师对处方进行审核的过程,一般药房只是单纯依据处方对患者进行发放药品。

3.2联合用药的临床药学服务

(1)药师作为药品的提供者以及监督者,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增加自己的服务与责任意识,尽自己所能为患者避免联合用药情况的出现,避免不良反应的出现。(2)药师还应该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熟悉掌握药品的知识与使用注意事项,了解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3)药师应该积极参与到患者的用药过程中,从患者的个体差异情况出发,尤其是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患者的脏器组织会减退,药师要依据患者的生理功能、内环境的机制与免疫功能情况为患者制定合理的药物处方,要权衡药物的疗效与副作用,加上患者长期患有慢性疾病,其病情存在着复杂多变的情况,药师要极为细心为患者提供临床药学服务。综上所述,在对患者进行用药时,药师、医生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为患者解决问题,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情况。

作者:郭贵宾 丁妍 孙锐 张勇妹 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五九医院药械科

参考文献:

[1]周全.老年病人联合用药的调查与药学服务[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19):191-192.

[2]张爱国.89例老年病人不合理联合用药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8):88-89.

[3]蔡舒.老年人常用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2010,38(11):56-58.

老年病人范文篇6

【关键词】老年病人;心理;心理护理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平均寿命日趋延长,老年病人也逐渐增多,针对老年病人所独有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护士除自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湛的护理技术外,更重要的还要应用心理护理程序进行心理评估及诊断、实施措施及评价,通过心理对生理的相互作用,心理对疾病的能动作用,为恢复和增进病人健康服务。可见,心理护理对老年病人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可收到实效。本文就老年病人心理护理谈几点体会。

1老年病人的心理特征[1]

1.1孤独老年病人由于机体各器官均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处处感到力不从心,再加上老年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少、社会和家庭地位及对医院环境陌生等多种原因导致心理上产生老而无用、孤独寂寞,进而感到烦躁、焦躁。

1.2恐惧与害怕这是老年人进入病人角色的初始反应。害怕医院陌生环境,过分担心自己的病情,怕连累家庭,怕别人厌烦,怕医务人员态度不好,怕发生意外等产生恐惧感。

1.3焦虑与忧虑忧虑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表现。既往身体好,突然患病,正常生活被打乱,无足够的思想准备,涉及未来不知所措,心理矛盾及产生焦虑心理。患慢性病者需长期治疗,若效果不佳,对自己的康复产生忧虑心理。

1.4绝望的心理认为自己老了,病后前途渺茫,已频临死亡边缘,心灰意冷,消极等待,甚至不接受治疗。

2老年人的心理护理[2]

要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不仅要了解病人的心理,而且要善于对病人心理作出正确诊断,给予心理治疗,针对病人个体差异及疾病阶段所表现的不同心理,遵循心理护理程序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

2.1心理评估细致观察了解病人的性格、爱好,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情况,收集病人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收集资料的方法,一是通过直接和病人交谈,二是通过和病人亲人交谈,也可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形式,从中收集其心理变化信息。

2.2心理诊断分析病人的心理,提出心理护理诊断。针对老年人来说,心理诊断不是一次完成的,而须不断完善。

2.3实施措施对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措施的实施可采用心理咨询及启发开导法。具体措施如下。

2.3.1尊重、理解、关心、爱护老人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一切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病人密切接触的护士,首先要尊重、关心、爱护他们。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罗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

2.3.2努力消除孤独情绪对老年病人的影响由于老年人依赖性强,易孤独,子女平日工作忙,只有利用业余时间陪伴,尤其是丧偶老人,他们有“感情饥饿”现象,特别需要护士关心,所以护士要有耐心,平日多去巡视,帮他们干一些事情:打开水,打饭,洗碗等。尽可能多与他们交谈,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对护理人员信赖。同时,指导家属也这样做,鼓励亲友常探视。对病情较轻的老人,动员他们到院内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酌情做些喜欢的活动或适合老年入特点的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等,鼓励他们与周围的病友多聊天,看看电视,听听广播,阅读各种书刊杂志、文艺小说等。培养多种兴趣,丰富生活内容,以达到分散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孤独寂寞心理,增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保持精神愉快的良好心理状态为目的。

2.3.3积极维护老年病人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心理治疗的必备条件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及性格出现明显变化,我们时时、处处、事事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以科学态度给予实事求是的解答,以维护老年人的最佳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具备“五有”:即:一有情:有情才能亲切感人;二有礼:有礼才能体现尊重;三有心:有心才能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四有信,这样才能取得信赖和配合;五有益:安排一些有益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活动。

2.4效果评价可采用观察法和调查法对心理护理的效果作出单独或综合性评价。一般反应在心理情绪变化上。通过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时调整病人角色,稳定情绪,帮助其增强适应能力,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以达到促进机体抗病能力,加速身心健康恢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老年病人范文篇7

1.1孤独老年病人由于机体各器官均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处处感到力不从心,再加上老年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少、社会和家庭地位及对医院环境陌生等多种原因导致心理上产生老而无用、孤独寂寞,进而感到烦躁、焦躁。

1.2恐惧与害怕这是老年人进入病人角色的初始反应。害怕医院陌生环境,过分担心自己的病情,怕连累家庭,怕别人厌烦,怕医务人员态度不好,怕发生意外等产生恐惧感。

1.3焦虑与忧虑忧虑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表现。既往身体好,突然患病,正常生活被打乱,无足够的思想准备,涉及未来不知所措,心理矛盾及产生焦虑心理。患慢性病者需长期治疗,若效果不佳,对自己的康复产生忧虑心理。

1.4绝望的心理认为自己老了,病后前途渺茫,已频临死亡边缘,心灰意冷,消极等待,甚至不接受治疗。

2老年人的心理护理[2]

要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不仅要了解病人的心理,而且要善于对病人心理作出正确诊断,给予心理治疗,针对病人个体差异及疾病阶段所表现的不同心理,遵循心理护理程序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

2.1心理评估细致观察了解病人的性格、爱好,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情况,收集病人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收集资料的方法,一是通过直接和病人交谈,二是通过和病人亲人交谈,也可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形式,从中收集其心理变化信息。

.2心理诊断分析病人的心理,提出心理护理诊断。针对老年人来说,心理诊断不是一次完成的,而须不断完善。

2.3实施措施对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措施的实施可采用心理咨询及启发开导法。具体措施如下。

2.3.1尊重、理解、关心、爱护老人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一切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病人密切接触的护士,首先要尊重、关心、爱护他们。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罗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

2.3.2努力消除孤独情绪对老年病人的影响由于老年人依赖性强,易孤独,子女平日工作忙,只有利用业余时间陪伴,尤其是丧偶老人,他们有“感情饥饿”现象,特别需要护士关心,所以护士要有耐心,平日多去巡视,帮他们干一些事情:打开水,打饭,洗碗等。尽可能多与他们交谈,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对护理人员信赖。同时,指导家属也这样做,鼓励亲友常探视。对病情较轻的老人,动员他们到院内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酌情做些喜欢的活动或适合老年入特点的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等,鼓励他们与周围的病友多聊天,看看电视,听听广播,阅读各种书刊杂志、文艺小说等。培养多种兴趣,丰富生活内容,以达到分散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孤独寂寞心理,增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保持精神愉快的良好心理状态为目的。

2.3.3积极维护老年病人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心理治疗的必备条件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及性格出现明显变化,我们时时、处处、事事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以科学态度给予实事求是的解答,以维护老年人的最佳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具备“五有”:即:一有情:有情才能亲切感人;二有礼:有礼才能体现尊重;三有心:有心才能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四有信,这样才能取得信赖和配合;五有益:安排一些有益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活动。

2.4效果评价可采用观察法和调查法对心理护理的效果作出单独或综合性评价。一般反应在心理情绪变化上。通过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时调整病人角色,稳定情绪,帮助其增强适应能力,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以达到促进机体抗病能力,加速身心健康恢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纯艳.社区护理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2-149.

2霍杰,计慧民.当代中国护理荟萃.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42-149.

老年病人范文篇8

关键词:膝关节退行性病变;老年病人;骨科护理;人性化护理

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在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该疾病发展缓慢,早期有轻微的连续性疼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后期将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行动能力,从轻微的连续疼痛转变为关节肿胀、积液,并出现持续且明显的压迫性疼痛感。对于老年病人而言,有效的骨科护理措施可以帮助他们在术后减轻不适感,并加快行为能力的恢复。为了明确膝关节退行性病变老年病人的骨科护理效果,笔者实施了此次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7月10日至2017年5月20日于本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膝关节退行性病变老年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一组为常规组,另一组为护理组。常规组中包含男性26例和女性24例,患者年龄在58-75岁,平均(61.4±2.6)岁,最长病程15年,最短病程4个月,平均(7.8±1.1)年;护理组中包含男性22例和女性28例,患者年龄在61-78岁,平均(64.2±3.2)岁,最长病程16年,最短病程5个月,平均(8.3±1.4)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常规组患者实施普通的术后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监督患者的术后治疗,对手术创面进行观察和处理,避免出现感染或并发症[1]。护理组在常规组的护理基础之上,需要实施人性化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1.2.1心理干预:老年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低,而其身体各方面的机能有所退化,在接受治疗之后,身体的不适感会更为明显,因此心理上会出现更多的不良情绪。对此,护理人员要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在手术前,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告知患者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优势,消除患者疑虑;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需要实时关切患者,保持患者清醒;在完成手术之后,更要及时的告知手术效果,安抚患者情绪[2]。1.2.2术后护理:手术后,观察患者的麻醉反应,并进行详细的记录,尤其要注意保持患者足趾活动以及肢远端位置的血液循环,保持患者患肢在20º-30º之间,加快静脉回流速度;严格观察并记录患者渗出液的情况,伤口绷带需松紧度适宜,既要对伤口位置起到良好的覆盖保护措施,又要避免对局部组织造成挤压而导致血液循环不通畅;在放置好引流管之后,应持续灌洗膝关节,观察患者术中的出血情况、神经损伤以及血管损伤,术后24h可利用冰袋冷敷进行消肿止血,依据患者术后的情况,可选择性的实施穿刺抽液,避免发生感染[3]。1.2.3康复训练术:在患者恢复意识和体力之后,需要辅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指导患者伸屈踝关节,也可为患者进行下肢肌肉的按摩。术后72h,可辅助患者进行屈膝活动,加快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在疼痛感消失之后,可帮助患者下床进行活动。1.3评价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优良率。将护理效果分为三个维度:优-关节肿痛完全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活动能力在正常范围内;良-关节肿痛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患者活动范围有效改善但略受限制,活动后有疼痛感,可自行消失;差-关节肿痛、关节功能以及活动范围无改善或加重。优良率=(优+良)/50×100%1.4统计学处理。本次试验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值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由此可见:护理组患者的护理优良率为92%,常规组的护理优良率为76%,护理组的护理效果优于常规组(P<0.05)。

3讨论

目前业内对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尚不明确,大多数专业人士认为这与个人的代谢功能、年龄、肥胖指数等都存在关系。而老年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出现退化,加之常年累积的关节磨损,会使得该疾病的发病率更高。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对病患生活存在严重影响,高度的疼痛以至于患者丧失行动能力,生活自理困难,这对患者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打击。而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得知:对于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老年病人而言,在骨科护理中实施人性化护理措施的护理效果更好,能够加快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并发症,该护理措施可在骨科护理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罗洪娥.157例膝关节退行性病变老年病人的骨科护理[J].中外医疗,2015,(04):144-145.

[2]肖招娣,黄杰,陈红专.深圳市宝安区老年人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社区预防干预[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6,(07):53-54.

老年病人范文篇9

关键字:内科老年病人心理问题护理

一、心理问题及护理原则

1.焦虑不安

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护理原则:解释一支持一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例1:男,“岁,以心源性晕厥”首次入院。病人不知道自己患了何种严重的心脏病或是脑血管病,因此焦虑不安,经用上述原则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理想效果,确诊后二周出院。

2、孤独寂寞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护理原则: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例2:男,68岁,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病人很少讲话,独自活动,常在床上长时间静卧。我们就主动同他交谈,有针对性地将同病室的病人集中起来参加一些活动,并向病人讲解交往的好处和方法,鼓励他多和别人接触。经过一段时间,病人已和病友们建立了感情,不再感到孤独寂寞了。

3、悲观消极

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护理原则:关心一支持一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例3:女,62岁,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伴消化性溃疡”而入院。平素生活能力很强,患脑血管病后左侧肢体功能未完全恢复,又患新病,思想负担较重,认为年龄偏大,恢复无望,遂产生悲观心理,甚至不想活了。经与家属配合,关心病人,讲清道理,积极配合治疗并加强营养和功能恢复训练,经三个月的住院治疗,生活能够完全自理。

4、恐惧紧张

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对这类病人要给以更多的同情,护理要更加细心,服务周到,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例4:女,68岁,肺癌,病情加重,咳嗽加剧伴咳血,胸痛明显加重,病人异常恐惧。我们在加强医疗护理措施减轻病人痛苦的同时,告诉病人这是肺结核所致,随着上述症状的缓解,病人也减轻了心理负性压力,后虽死亡,但在这期间病人恐惧紧张心理明显减轻,减少了临终前期的心理压力。

5、疑病

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护理原则: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一疏导一解释。

例5:男,65岁,以“高血压原因待查”入院,一周后血压恢复正常,查无器质性原因。然而病人自觉身体多处不适,对找不到病因感到很不满意。对此我们采用疏导的方法,耐心地向病人解释血压升高而住院期间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原因,说明与病人入院前一天与人吵架有关,并作了适度的保证性说明,二夭后病人高兴出院。

6、情绪不稳

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对此类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例6:男,71岁,冠心病,总是嫌别人讲话声音大,护士打针太疼,动作不轻柔等而大声斥责。对此,我们不计较,反而更加关心他帮助他,在护理操作上动作更加柔和细致,病人很受感动,后来向我们再三道歉。

7、过分依赖

老年住院病人不同程度存在这一心理,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有害。

护理原则: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

例7:女,64岁,肾孟肾炎,经治疗已显著进步,但病人已卧床一月余,很少起床活动,凡事由家属或护士帮助完成。根据该病人的具体情况,我们首先改变了护理级别,让病人下床作适度的活动,并规定每日活动次数和时间,在家属陪护下鼓励病人做生活自理训练,三周后病情痊愈出院。

二、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创新性研究——有效沟通

1语言性沟通

1.1劝说开导

《素问·汤液·醴论》曰:“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也。”历代名医一再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故护理人员应“视人犹已”,满腔热情对待病人,要主动找病人交谈,对思想不暴露的患者要有耐心,关心同情和体谅病人,把患者的痛苦视为亲人甚至是自己的痛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病人悲观失望时,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鼓励病人,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语言是情感交流最主要的方式,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故护理人员与患者应“两神相照,两心相注”,耐心说理开导,达到有效沟通,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威力,诱导鼓励患者,使其提高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以促使脏腑功能的协调,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

1.2交心谈心

可以通过交心谈心的方式,接近患者,闲谈,聊天,拉家常,“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这样可以详细了解病人得病的根本原因,疾病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病人在患病前后的心理状态,尤其是疾病发生以后的思想情绪的急剧变化,可以进一步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知识基础,以及对疾病的认识,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对疾病的态度,是紧张害怕、恐惧还是乐观,有没有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志,同时还可以了解病人家属的思想状况,想法,要求及存在的实际困难。这样,就能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消极因素,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治疗疾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非语言性沟通

2.1移情相制

2.1.1移情

移情就是注意力的转移。通过语言、行动等方式,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移易精气,变利气血,调动人体自身的祛除病邪的能力。有些人患病后,往往将注意力经常集中在疾病上面,怕病情变重,怕不易治愈,怕因病影响工作、劳动、学习和生活,整天围绕着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闷,烦恼和忧愁之中,甚至紧张、惶惶不可终日。对于这类病人,护理中可采取诱导的方法转移注意力,转内病为外病,转心病为腿病,以不治为乃治,每每收到不药而愈的疗效。还可以在病区加强有效卫生宣教,组织卫生知识小讲课,讲些预后好的病例给病人听,以解除顾虑。也可以在病区建立病房阅览室,购些书报杂志给病人看,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如做健身操、气功、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还可以组织病人搞些娱乐活动,看看电视等。正如清代医家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中所说,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心曲消愁,有胜于服药也。

2.1.2相制

相制,即是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精神疗法。如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对忧伤的患者给予更多的照顾,关心他们的生活,以真诚的态度聆听他们的烦恼的诉说,并且有意识地多说些令人愉快的事或笑话,让其听听相声,看看喜剧,保持一种愉快的情绪,以制约忧伤之情,这正是中医学中独特的情志治疗方法——“喜胜忧”的思想体现。

在新的护理模式中,护理工作已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等技能工作,而是包括了有心理护理在内的更为复杂的,具有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这些创造性活动需要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来完成,有效沟通则是实施心身整体护理的关键,通过有效沟通来提高护理质量,使病人从身心两方面得到最满意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昌杰浅谈内科老年病人的护理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

老年病人范文篇10

1.焦虑不安

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护理原则:解释一支持一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例1:男,“岁,以心源性晕厥”首次入院。病人不知道自己患了何种严重的心脏病或是脑血管病,因此焦虑不安,经用上述原则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理想效果,确诊后二周出院。

2、孤独寂寞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护理原则: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例2:男,68岁,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病人很少讲话,独自活动,常在床上长时间静卧。我们就主动同他交谈,有针对性地将同病室的病人集中起来参加一些活动,并向病人讲解交往的好处和方法,鼓励他多和别人接触。经过一段时间,病人已和病友们建立了感情,不再感到孤独寂寞了。

3、悲观消极

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护理原则:关心一支持一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例3:女,62岁,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伴消化性溃疡”而入院。平素生活能力很强,患脑血管病后左侧肢体功能未完全恢复,又患新病,思想负担较重,认为年龄偏大,恢复无望,遂产生悲观心理,甚至不想活了。经与家属配合,关心病人,讲清道理,积极配合治疗并加强营养和功能恢复训练,经三个月的住院治疗,生活能够完全自理。

4、恐惧紧张

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对这类病人要给以更多的同情,护理要更加细心,服务周到,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例4:女,68岁,肺癌,病情加重,咳嗽加剧伴咳血,胸痛明显加重,病人异常恐惧。我们在加强医疗护理措施减轻病人痛苦的同时,告诉病人这是肺结核所致,随着上述症状的缓解,病人也减轻了心理负性压力,后虽死亡,但在这期间病人恐惧紧张心理明显减轻,减少了临终前期的心理压力。

5、疑病

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护理原则: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一疏导一解释。

例5:男,65岁,以“高血压原因待查”入院,一周后血压恢复正常,查无器质性原因。然而病人自觉身体多处不适,对找不到病因感到很不满意。对此我们采用疏导的方法,耐心地向病人解释血压升高而住院期间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原因,说明与病人入院前一天与人吵架有关,并作了适度的保证性说明,二夭后病人高兴出院。

6、情绪不稳

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对此类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例6:男,71岁,冠心病,总是嫌别人讲话声音大,护士打针太疼,动作不轻柔等而大声斥责。对此,我们不计较,反而更加关心他帮助他,在护理操作上动作更加柔和细致,病人很受感动,后来向我们再三道歉。

7、过分依赖

老年住院病人不同程度存在这一心理,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有害。

护理原则: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

例7:女,64岁,肾孟肾炎,经治疗已显著进步,但病人已卧床一月余,很少起床活动,凡事由家属或护士帮助完成。根据该病人的具体情况,我们首先改变了护理级别,让病人下床作适度的活动,并规定每日活动次数和时间,在家属陪护下鼓励病人做生活自理训练,三周后病情痊愈出院。

二、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创新性研究——有效沟通

1语言性沟通

1.1劝说开导

《素问·汤液·醴论》曰:“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也。”历代名医一再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故护理人员应“视人犹已”,满腔热情对待病人,要主动找病人交谈,对思想不暴露的患者要有耐心,关心同情和体谅病人,把患者的痛苦视为亲人甚至是自己的痛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病人悲观失望时,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鼓励病人,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语言是情感交流最主要的方式,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故护理人员与患者应“两神相照,两心相注”,耐心说理开导,达到有效沟通,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威力,诱导鼓励患者,使其提高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以促使脏腑功能的协调,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

1.2交心谈心

可以通过交心谈心的方式,接近患者,闲谈,聊天,拉家常,“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这样可以详细了解病人得病的根本原因,疾病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病人在患病前后的心理状态,尤其是疾病发生以后的思想情绪的急剧变化,可以进一步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知识基础,以及对疾病的认识,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对疾病的态度,是紧张害怕、恐惧还是乐观,有没有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志,同时还可以了解病人家属的思想状况,想法,要求及存在的实际困难。这样,就能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消极因素,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治疗疾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非语言性沟通

2.1移情相制

2.1.1移情

移情就是注意力的转移。通过语言、行动等方式,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移易精气,变利气血,调动人体自身的祛除病邪的能力。有些人患病后,往往将注意力经常集中在疾病上面,怕病情变重,怕不易治愈,怕因病影响工作、劳动、学习和生活,整天围绕着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闷,烦恼和忧愁之中,甚至紧张、惶惶不可终日。对于这类病人,护理中可采取诱导的方法转移注意力,转内病为外病,转心病为腿病,以不治为乃治,每每收到不药而愈的疗效。还可以在病区加强有效卫生宣教,组织卫生知识小讲课,讲些预后好的病例给病人听,以解除顾虑。也可以在病区建立病房阅览室,购些书报杂志给病人看,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如做健身操、气功、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还可以组织病人搞些娱乐活动,看看电视等。正如清代医家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中所说,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心曲消愁,有胜于服药也。

2.1.2相制

相制,即是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精神疗法。如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对忧伤的患者给予更多的照顾,关心他们的生活,以真诚的态度聆听他们的烦恼的诉说,并且有意识地多说些令人愉快的事或笑话,让其听听相声,看看喜剧,保持一种愉快的情绪,以制约忧伤之情,这正是中医学中独特的情志治疗方法——“喜胜忧”的思想体现。

在新的护理模式中,护理工作已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等技能工作,而是包括了有心理护理在内的更为复杂的,具有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这些创造性活动需要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来完成,有效沟通则是实施心身整体护理的关键,通过有效沟通来提高护理质量,使病人从身心两方面得到最满意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昌杰浅谈内科老年病人的护理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

2.邵永春内科整体护理中的健康教育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1999

3.张梅钦浅谈内科疾病社区护理实践MedicalJourna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