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8:01:34

困难

困难范文篇1

有机食品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如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FOAM)认证的食品。有机食品含有机食品原料(有机农产品)和有机加工食品两个层次,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水产品、奶制品、加工食品、调料等。我国1990年通过向荷兰出口浙江省临安县生产的红茶和绿茶开始有机食品的出口,其出口额一直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从1995年的30万美元,上升至2006年的3.5亿美元,年出口增长率在50%以上。出口的主要种类有大豆、茶叶、蔬菜、杂粮等,出口的主要对象是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目前,国内主要有南京国环、中绿华夏、圆通认证、万泰认证等27家认证机构,认证受到环保部、农业部、认监委的多方管理。2007年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285家,产品1,113个,分别比2006年增加35%和9.2%,有机食品企业总数达到692家,产品总数达到3,010个,分别增长33.1%和32.1%。目前,全球有机食品市场正在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将达到1,000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有机产品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需求量逐年增加,我国的蔬菜、有机稻米、杂粮、茶叶等农副产品和核桃油、山茶油、蜂蜜等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2006年我国有机食品出口额3.5亿美元,仅占国际有机市场份额的0.7%。据统计,我国有机食品占全部食品的市场份额还不到0.1%,远远低于2%的世界平均水平,而在有些发达国家,其市场份额已达到5%~10%。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的有机食品占国内食品市场的比例有望达到1.0%~1.5%,出口的有机食品占全球有机食品国际贸易的份额则有望达到3.0%,甚至更高。

二、我国有机食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有机食品发展正处于向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推进阶段,市场环境越来越好,市场覆盖面也越来越大,而且有机食品在质量标准和品牌影响力上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具备了扩大出口的技术条件。因此,我国有机食品有着巨大的国际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是,由于我国发展有机食品事业只有十多年的历程,经验、技术等各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使得有机食品出口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有机食品贸易面临国外“绿色壁垒”的威胁。目前,我国的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如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英国等,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他们凭借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垄断优势,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由,先后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并通过WTO将贸易与环保紧密挂钩,以抵消由于劳动力价格、运输和原材料价格等其他国际贸易竞争因素给本国产品带来的不利影响。由于我国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这将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面临缩小的可能。由于达不到进口国技术条件和安全性指标的要求,在有机食品中,只有约占10%的AA级绿色食品才能达到国外的有机食品标准,才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余90%的A级绿色食品,难以被国外市场广泛接受,使我国近几年来有大量有机食品(主要是A级绿色食品)出口受阻。

(二)有机贸易出口企业治理机制不规范。我国有机贸易出口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有机品牌经营的理念和能力较弱,呈现出了“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在出口贸易中,许多企业缺少技术力量的支撑,大部分企业采取的是“以量取胜”“、靠出口数量扩张为主”的低价战略;而我国有机食品本来具有比较优势,但出口企业大多缺乏对国际绿色食品市场的深度调研和总体把握,相互之间盲目竞争,自相压价,客观上存在倾销倾向,给我国有机食品出口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有机食品出口的产品结构不合理且缺乏创新品种。目前,有机食品产品、销售额都有大幅上升,但是相对于农产品和食品总量来说,有机食品发展的规模、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都比较小,只占全国大宗农产品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2%左右。而且有机食品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品种单一,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同类产品品牌繁杂、著名品牌少等,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对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出口多样化形成了障碍。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大多数企业出口产品中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深加工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国际市场消费多样化的需要。(四)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体系不完善,且现行出口体制不顺。我国目前的认证体制存在认证过程复杂、技术落后、对认证企业和生产企业监督不力以及认证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我国的认证标准至今仍未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认可,难以与国际接轨,使得有机食品出口渠道不畅。同时,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使得出口体系仍不能适应开放的市场经济的要求,造成生产与贸易相分离,这也使得绿色食品出口难度增加。

三、对我国有机食品出口的建议

随着国际市场对有机食品需求量的加大、我国政府及消费者对环境保护和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我国生态农业和生态建设的良好基础,我国的有机食品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有机食品产业的竞争将成为农产品竞争的焦点。

第一,破除绿色贸易壁垒,扩大有机食品出口贸易。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绿色贸易壁垒信息的收集和对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有机食品法规、标准、认证体系的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企业应转变观念,通过实行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营销,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二,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调整有机食品产品结构。加强有机食品的基础研究,对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加工技术进行攻关,开发新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有机食品。在开发AA级绿色食品的同时,推进A级绿色食品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同时,政府应加大技术的推广,提高有机食品产业化标准。

困难范文篇2

近年来,江西**县认真总结做好关心帮扶困难党员工作的经验,按照“思想上扶志,经营上扶技,生活上扶困”的原则,积极探索关心帮扶困难党员的新途径,取得明显成效。**年,全县共有困难党员1256人,其中农村困难党员1017人,城市下岗职工困难党员239人,占党员总数的13%,2003年底,全县困难党员数下降到205人,占党员总数的2%。其主要做法是:

一、成立“困难党员培训基地”,让困难党员有一技之长。针对部分困难党员缺技术、少门路的实际情况,**县加大了对困难党员农村实用技术和城市再就业技能培训。**年,该县下发了《关于认真抓好困难党员技术培训的几点意见》,要求在符合条件的地方建立“困难党员培训基地”,开展困难党员技术培训工作。当年在县乡村三级共建立“困难党员培训基地”93个,其中县城11个,乡镇12个,村(社区)70个。为使基地真正发挥技术培训的作用,**县委组织部配套实施了“党员电教科技扶贫工程”,连续三年下拨留存党费24万元,为93个基地购置电视机、VCD等党员电化教育设备;并购置了一台刻录机,无偿为基地刻录实用技术和再就业技能培训电教片1020盘。在抓好基地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县注重对困难党员因人施教、按需施教,确保培训效果。对城市困难党员,主要进行计算机应用、财会知识、烹饪、服装裁剪设计、房屋装修、物业管理等内容培训;对农村困难党员,主要进行**蜜桔种植、甲鱼、生猪养殖和蔬菜、磨菇栽培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县还创新培训方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先后邀请123名农村致富能人和城市再就业模范走进课堂,用自己的创业经历教育培训困难学员。另一方面先后组织258名困难党员到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参观取经,拓宽视野,增强信心。三年来,全县参加基地培训的困难党员达975人,有75%以上的困难党员通过基地反复培训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和技能,走上了勤劳致富或再就业道路,彻底摆脱了贫困。

二、建立“困难党员帮扶基金”,让困难党员缓解经济压力。针对困难党员普遍存在的发展生产缺乏资金、生活比较困难的情况,**年,**县多方筹措资金22万元建立了“困难党员帮扶基金”,探索出一条困难党员帮扶保障长效机制。为确保基金来源不“断流”,县委组织部每年从留存党费中拿出4万元及时充作基金。基金实行统一管理,专人负责,主要用于扶持困难党员发展生产,启动致富项目和生活救济。**年,**发生百年未遇的6.16特大洪灾,县委组织部从基金中及时拿出4.4万元,用于扶持受灾困难党员发展生产,启动致富项目。对“困难党员帮扶基金”的使用,**县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解决特困党员基本生活费。每年从基金中拿出1-2万元和部分民政救济款设立“特困党员资助基金”,用于解决特困党员基本生活费。**年以来,全县共发放“特困党员资助基金”4.2万元对12名特困党员进行了长期资助,确保了他们生活有保障。二是注重解决下岗职工困难党员再就业问题。每年从基金中拿出部分款项与社会劳动保障部门举办再就业技能培训,组织一些因企业改制下岗造成生活困难的党员,免费进行再就业培训。三是注重帮助解决农村困难党员发展生产。对有一定经营头脑和生产经验的农村困难党员,及时下拨部分资金帮助困难党员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年春播时节,全县有20名农村困难党员因各种原因缺乏生产启动资金,县委组织部及时从基金中下拨6000元资助他们购买优质稻种和农资农药,解了燃眉之急。目前,“困难党员帮扶基金”被困难党员形象地称为“及时雨”。

三、开展“‘2+1’结对帮扶活动”,让困难党员感受组织温暖。**县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了“2+1”结对帮扶困难党员活动,规定2名党员领导干部结对帮扶一名困难党员,既帮资金、技术,又帮思想,至少每个月联系一次,做到“四个必到”,即困难党员家中发生突发事件时必到、党员产生思想问题时必到、生活遇到特殊困难时必到、在重大节日时必到。为狠抓落实,县委组织部统一建立了《党员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困难党员档案》和《帮扶困难党员联系卡》,《档案》和《联系卡》主要记录帮扶人帮扶活动,帮扶情况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年度民主评议和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年,全县共有2100名县乡机关事业单位党员领导干部及农村有致富、帮扶能力的党员干部参加帮扶活动,共帮扶困难党员1050名,约占全县困难党员的80%。**县“2+1”结对帮扶活动突出以项目扶贫为重点,力争使每一个被帮扶困难党员都有1-2项家庭致富项目,全县共落实帮扶项目1365个,户平均1.2个,这些项目涉及种植、养殖、加工、运输、流通、服务、劳务输出等各个领域,而且投资省、见效快、效益好。由于帮扶帮到了根本上,扶到了点子上,不少困难党员积极发展经济项目,有的甩掉了贫困帽子,还有的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据统计,截止2003年底,全县受帮扶困难党员有84%实现了脱贫目标,其中34%达到或超过小康户标准,有46人脱贫致富后被选进村级“两委”班子,有7人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

困难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二次、市第二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通过建立党员扶助金,帮助困难党员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增强党员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带动群众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党员扶助金的来源

党员扶助金分别在市、县(市、区)本级筹集,采取“党费为主、财政支持、党员捐助、社会资助”等办法,多渠道筹集,争取每年保持一定的筹资规模,保障扶助金运行的正常性、连续性。

1、党费划拨。在扶助金设立之时,市、县两级分别从留存党费中划拨20万元和5万元充实本级扶助金。市、县(市、区)每年分别从上一年上缴留存党费中划拨10万元和3万元用于充实本级扶助金,并于每年3月份前划拨到位。

2、财政支持。把党员扶助金分别纳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分别安排一定资金用作本级党员扶助金。

3、党员捐助。每年“七一”前由各级党组织组织全市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职工以自愿的形式进行捐助,捐助款按党组织隶属关系上交,分别充实市、县两级党员扶助金;平时个人自愿捐助不限。

4、社会资助。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单位、组织、个人)自愿资助。

三、扶助金的管理及使用

1、扶助金的管理。市、县两级党员扶助金由市、县两级党委组织部在银行设立党员扶助金专户,实行专户资金管理。上级组织部门下拨的困难党员慰问金统一归口至党员扶助金进行管理。年度筹集资金的60%用于困难党员帮扶,40%留存,不断滚动扩充扶助金额。扶助金及其它收入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挤占、挪用,不能用于除国库券以外的任何投资。扶助金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并定期接受审计部门的财务审计。每年向党员群众通报扶助金接受捐助及下拨款项情况,接受社会舆论和党员群众监督。各县(市、区)每年要将党员扶助金的筹、管、用情况上报市委组织部。

2、扶助金的使用。党员扶助金主要用于对困难党员的救济、救助、技能培训和生产扶持。市、县委组织部每年依据困难党员实际情况拟定当年扶助金使用方案,并经部务会集体研究决定拨发。原则上每年分春节、“七一”前后两次对困难党员发放扶助金。如遇特殊情况,经市、县委组织部研究同意,可以及时启动救助活动,随时进行帮扶。

四、帮扶的范围及对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列入帮扶的候选对象。

1、凡年人均纯收入符合扶贫对象要求的农村党员,年可支配收入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社区居民党员。

2、党龄在50年以上,无固定工资收入的困难党员。

3、获得县级以上党委授予的“优秀共产党员”或“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的困难党员。

4、连续担任村(居)党(总支)支部书记10年以上或累计担任村(居)干部20年以上的离任退职困难党员。

5、本人或家庭遭遇重病、重大灾难及其它突发性事件的党员。

6、党员个人创业,有好项目、有条件发展,但缺乏发展资金的困难党员。

各级党组织应将符合上述条件的党员建立台帐,并及时收集党员困难信息。台帐内容应包括:困难党员本人基本情况、家庭成员情况、年收入情况、困难情况及原因等。台帐由各级党组织实行动态管理,每年核实调整后上报一次,作为困难党员帮扶的依据。

五、帮扶方式和参照标准

1、生活特困党员的救济。对于生活在扶贫线、保障线以下的特困党员,视生活困难程度给予生活补助,一年一次性补助200至500元。

2、遭受大病、重灾或突发性事故党员的救助。对因大病、重灾及突发性事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个人难以承担的党员,采取党员救助的方式予以救助,救助标准为500至1500元。

3、缺技术、缺技能困难党员的帮扶。对无技术专长、无致富门路的农村困难党员,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免费培训;对城镇下岗失业党员,按市场需求免费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对参加县级以上劳动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困难党员,给予200至400元奖励,鼓励困难党员学习掌握创业、再就业技术。

4、缺生产项目启动资金困难党员的资助。对有意自主创业、有市场前景项目而缺少启动资金的农村困难党员和城镇下岗失业党员,利用小额信用贷款解决启动资金的,给予贴息补助,帮助实现创业。对贷款额度5000元以下的困难党员,扶助金给予一年的全额的贴息补助;对贷款额度超过5000元的,扶助金给予5000元部分一年的贴息补助。

六、扶助金的申请、审核、拨付和发放

扶助金由市、县委组织部负责具体操作、把关。扶助金实行申报制、审核制、公示制,做到阳光操作。一是实行申报制。严格按照申报程序确定帮扶对象名单,即由党员个人提出申请,党支部组织民主评议后对符合条件的对象发放申报表。二是实行审核制。采取支部(总支)初审、党(工)委复审、市县委组织部终审三道程序进行审核。三是实行公示制。经终审后,困难党员帮扶名单应在各自所在支部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对不符合条件的取消帮扶资格。扶助金实行封闭运行,分别从市、县党员扶助金直接拨付到各党(工)委,由各党(工)委下拨(发)给困难党员个人。市、县两级党员扶助金的发放一般不重复。

七、几点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格局。市、县委组织部指定专门科(室)和专人,负责党员扶助金的管理使用以及困难党员帮扶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有条件的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以及村、社区党组织也要逐步建立党员扶助金,对困难党员进行帮扶。倡导和鼓励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富裕”型党员采取“一帮一”或“几帮一”的形式,与困难党员进行结对帮扶,力所能及地为困难党员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2、提供优惠政策,建立服务机制。各级财政、民政、社保、工商、税务、金融、城管、各涉农部门等单位要积极配合,提供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困难党员低保、就业、创业服务机制。要充分利用好民政救助资金、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原则上这两种扶持资金与党员扶助金不重复救助,以扩大困难党员帮扶面。要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党员及时纳入低保范围。要在产业发展规划、土地流转协调、种养项目和技术推介、信贷支持等各方面,尽可能地为农村困难党员提供优惠支持。对自主创业的下岗失业党员在信贷支持、证照办理等方面,要尽力给予帮助,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下岗失业党员从事个体经营,通过领办、创办各类经济实体实现再就业。

3、加强党内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各级党组织要在党内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到建立党员扶助金、对困难党员实施帮扶是体现党的关怀和温暖的具体行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关爱困难党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营造党内和谐氛围。要针对困难党员遇到的实际困难进行各种形式的帮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帮助困难党员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开阔创业、就业视野,依靠自身力量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从根本上摆脱困境。

困难范文篇4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始终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20多年来,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城市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居民住房条件总体上有了较大改善。但也要看到,城市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不够完善,政策措施还不配套,部分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还比较困难。为切实加大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力度,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把解决城市(包括县城,下同)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工作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

(二)总体要求。以城市低收入家庭为对象,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加大棚户区、旧住宅区改造力度,力争到“十一五”期末,使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民工等其他城市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得到逐步改善。

(三)基本原则。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要坚持立足国情,满足基本住房需要;统筹规划,分步解决;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一政策,因地制宜;省级负总责,市县抓落实。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

(四)逐步扩大廉租住房制度的保障范围。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是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主要途径。**年底前,所有设区的城市要对符合规定住房困难条件、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年底前,所有县城要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十一五”期末,全国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要由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年底前,东部地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地区要将保障范围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五)合理确定廉租住房保障对象和保障标准。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的家庭收入标准和住房困难标准,由城市人民政府按照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水平的一定比例,结合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住房价格水平确定。廉租住房保障面积标准,由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家庭平均住房水平及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统筹研究确定。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的家庭收入标准、住房困难标准和保障面积标准实行动态管理,由城市人民政府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次。

(六)健全廉租住房保障方式。城市廉租住房保障实行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等方式相结合,主要通过发放租赁补贴,增强低收入家庭在市场上承租住房的能力。每平方米租赁补贴标准由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平均租金、保障对象的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其中,对符合条件的城市低保家庭,可按当地的廉租住房保障面积标准和市场平均租金给予补贴。

(七)多渠道增加廉租住房房源。要采取政府新建、收购、改建以及鼓励社会捐赠等方式增加廉租住房供应。小户型租赁住房短缺和住房租金较高的地方,城市人民政府要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新建廉租住房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主要在经济适用住房以及普通商品住房小区中配建,并在用地规划和土地出让条件中明确规定建成后由政府收回或回购;也可以考虑相对集中建设。积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建设中小户型住房面向社会出租。

(八)确保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来源。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廉租住房工作的年度计划,切实落实廉租住房保障资金:一是地方财政要将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纳入年度预算安排。二是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在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之后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建设。三是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比例不得低于10%,各地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适当提高比例。四是廉租住房租金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项用于廉租住房的维护和管理。对中西部财政困难地区,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中央财政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等方式给予支持。

三、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

(九)规范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并与廉租住房保障对象衔接。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的家庭收入标准和住房困难标准,由城市人民政府确定,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次。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求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由该家庭提出申请,有关单位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查,对符合标准的,纳入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范围。过去享受过福利分房或购买过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不得再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已经购买了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又购买其他住房的,原经济适用住房由政府按规定回购。

(十)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标准。经济适用住房套型标准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生活水平,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每年安排建设一定规模的经济适用住房。房价较高、住房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城市,要增加经济适用住房供应。

(十一)严格经济适用住房上市交易管理。经济适用住房属于政策性住房,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购买经济适用住房不满5年,不得直接上市交易,购房人因各种原因确需转让经济适用住房的,由政府按照原价格并考虑折旧和物价水平等因素进行回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满5年,购房人可转让经济适用住房,但应按照届时同地段普通商品住房与经济适用住房差价的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土地收益等价款,具体交纳比例由城市人民政府确定,政府可优先回购;购房人向政府交纳土地收益等价款后,也可以取得完全产权。上述规定应在经济适用住房购房合同中予以明确。政府回购的经济适用住房,继续向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出售。

(十二)加强单位集资合作建房管理。单位集资合作建房只能由距离城区较远的独立工矿企业和住房困难户较多的企业,在符合城市规划前提下,经城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利用自用土地组织实施。单位集资合作建房纳入当地经济适用住房供应计划,其建设标准、供应对象、产权关系等均按照经济适用住房的有关规定执行。在优先满足本单位住房困难职工购买基础上房源仍有多余的,由城市人民政府统一向符合经济适用住房购买条件的家庭出售,或以成本价收购后用作廉租住房。各级国家机关一律不得搞单位集资合作建房;任何单位不得新征用或新购买土地搞集资合作建房;单位集资合作建房不得向非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出售。

四、逐步改善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

(十三)加快集中成片棚户区的改造。对集中成片的棚户区,城市人民政府要制定改造计划,因地制宜进行改造。棚户区改造要符合以下要求:困难住户的住房得到妥善解决;住房质量、小区环境、配套设施明显改善;困难家庭的负担控制在合理水平。

(十四)积极推进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对可整治的旧住宅区要力戒大拆大建。要以改善低收入家庭居住环境和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为宗旨,遵循政府组织、居民参与的原则,积极进行房屋维修养护、配套设施完善、环境整治和建筑节能改造。

(十五)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用工单位要向农民工提供符合基本卫生和安全条件的居住场所。农民工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应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集中建设向农民工出租的集体宿舍,但不得按商品住房出售。城中村改造时,要考虑农民工的居住需要,在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集中建设向农民工出租的集体宿舍。有条件的地方,可比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相关优惠政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建设符合农民工特点的住房,以农民工可承受的合理租金向农民工出租。

五、完善配套政策和工作机制

(十六)落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经济政策和建房用地。一是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旧住宅区整治一律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二是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方式供应。三是对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各地要切实保证供应。要根据住房建设规划,在土地供应计划中予以优先安排,并在申报年度用地指标时单独列出。四是社会各界向政府捐赠廉租住房房源的,执行公益性捐赠税收扣除的有关政策。五是社会机构投资廉租住房或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旧住宅区整治的,可同时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

(十七)确保住房质量和使用功能。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以及旧住宅区整治,要坚持经济、适用的原则。要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在较小的户型内实现基本的使用功能。要按照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的要求,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要切实加强施工管理,确保施工质量。有关住房质量和使用功能等方面的要求,应在建设合同中予以明确。

(十八)健全工作机制。城市人民政府要抓紧开展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调查,于**年底之前建立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档案,制订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工作目标、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住房建设规划,并向社会公布。要按照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年度计划,确保廉租住房保障的各项资金落实到位;确保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落实到位,并合理确定区位布局。要规范廉租住房保障和经济适用住房供应的管理,建立健全申请、审核和公示办法,并于**年9月底之前向社会公布;要严格做好申请人家庭收入、住房状况的调查审核,完善轮候制度,特别是强化廉租住房的年度复核工作,健全退出机制。要严肃纪律,坚决查处弄虚作假等违纪违规行为和有关责任人员,确保各项政策得以公开、公平、公正实施。

(十九)落实工作责任。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负总责,要对所属城市人民政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加强监督指导。有关工作情况,纳入对城市人民政府的政绩考核之中。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是城市人民政府的重要责任。城市人民政府要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落实相应的管理工作机构和具体实施机构,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每年在向人民代表大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年度计划的完成情况。

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部际联席会议负责研究提出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有关政策,协调解决工作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各地工作的指导,抓好督促落实。建设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有关部门抓紧完善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城市低收入家庭资格认定办法。财政部会同建设部、民政部等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的实施办法。发展改革委会同建设部抓紧制定中央预算内投资对中西部财政困难地区新建廉租住房项目的支持办法。财政部、税务总局抓紧研究制定廉租住房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住房租赁的税收支持政策。人民银行会同建设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抓紧研究提出对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金融支持意见。

(二十)加强监督检查。**年底前,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首府)城市要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报建设部备案,其他城市报省(区、市)建设主管部门备案。建设部会同监察部等有关部门负责本意见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地区,要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并追究有关领导责任。对在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中以权谋私、玩忽职守的,要依法依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困难范文篇5

一、县乡财政现状

(一)经济发展缓慢,后劲乏力。具考证我国县级行政区划共有2861个,县域内人口数达9.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9%。但由于各种原因,截止到*年末,全国县域经济GTP只有6.45万亿元,占全国GTP的55.20%,除沿海及城市近郊的县外,多数县域经济靠农业支撑,除资源性企业外,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三产也不发达,后劲严重不足。以内蒙某人口大县为例:*年经济发展创历史新高,但GTP只有29.1亿元,其中:一产14.5亿元,占50%;二产占6.1亿元,占20%;三产8.5亿元,占30%;财政一般收入6500万元,人均财政收入110元,除几个资源型企业外,几乎没有大的税收企业,后续财源乏力。

(二)可用财力明显不足。以西部一财力较好的人口大县为例:*年全年总财力为54,366万元(中央转移支付力度最大的一年),去掉专项支出2,*93万元(此财力不能平衡预算)为3,3873万元,去掉上解支出1*7万元(粮食风险金,地税,工商等部门经费)、基金支出1200万元、列收列支1142万元、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支出3161万元(主要用于解决原“三提五统费”渠道支出),人均可支配才力455元,财政供养人员人均财力16,000元。由于县乡政府承担着教育、民政、优抚、卫生、武警、消防、社保、计生等法律法规规定的钢性支出和专项配套,可用财力明显不足、由此造成政府正常运转经费困难,工资发放困难。

(三)公共事业发展滞后。一些县乡政府尤其是西部省份的县乡财政多数是“吃饭财政”或“要饭财政”,根本没有能力履行公共财政职能,更谈不上谋发展。广大农民行路难、看病难、就学难、吃水难等问题没有能力解决;社保、教育、文化、科学、卫生、交通等欠帐较多,各项事业发展缓慢。

(四)政府债务沉重。县乡政府债务全国普遍存在,数额之大,时间之长,情况复杂,堪成世界之最。以西部某县为例;截止到*年末,县乡村三级隐性债务达2.07亿元,占GTP的8%,是*年一般收入的近一倍,解决不好,将会影响社会稳定。

二、县乡财政困难的根本原因

造成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的又有地理的,既有历史的又有现时的,既有制度的又有机制的,既有政治的又有经济的。

(一)自然和地理的原因。县乡财政困难的地方,多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的不发达的中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干旱、高寒、无霜期长,是这些地区的显著特点。取暖、基建、交通、通讯、双语教学、分散办教育等费用较高,无形中加大了行政成本,相对增加了财政负担,造成财政困难。

(二)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由于历史的原因,某些革命老区、“”重灾区,离休人员多,优抚人员多,财政负担重。如西部某县截止到*年底,全县尚有离休人员235人,优抚人员4870人。每年需支出工资药费750万元。这对于一般预算收入只有6500万元的财政收入的县来说,确实一个不小的数目。

(三)制度和机制的原因。制度的缺陷和机制的僵化,是造成县乡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一是税收制度的缺陷,1994年实行分税财政体制以来,收入上移,县乡没有稳定的税源,成本较高。按现行财政体制,国地两税征收机构,全由省级垂直管理,而地税部门的征收经费全部由县乡两级财政承担,这不但给税务部门向地方政府讨价还价提供空间,而且加大了税收成本,以某县为例:*年末地税征收各种税费5555万元,提取经费750万元,占税收的13.5%,二是现行财政体制的缺馅。各级政府借自己的资源优势,层层集中财力,事权层层下移,欠发工资只发生在县乡两级,就说明了这一点。省市各厅局都有能力盖起豪华的宾馆,职工都能得到很高的福利,足以说明其财力的宽余。三是专项资金分配制度的缺陷,有些专项资金属“钓鱼”项目,不配套就不给专项,加重了县级财政负担,还有些专项资金由几个部门分头管理,因部门的利益作祟,效益低成本高。如扶贫资金由扶贫办、计委、财政局、农业开发办等多个部门管理,县级政府很难整合,集中财力办大事,不但造成行政成本高,而且形成了腐败的温床。四是转移支付分配制度的缺陷。现在我国转移支付的分配体制,没有一个公开、公正、透明的分配模式,人为的因素较多,随意性较大,在这个只讲人情,不讲规则的国度里,情形可想而知。有可能出现穷的越穷,富的越富的现象。五是国家政策的缺陷,造成县乡财政困难。上面“点菜”下面“买单”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从98年开始按国务院安排,在几年内消灭民办教师,而民办教师只有县乡两级才存在,国家只管转正,不给财力支持,发不开工资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再如“两基”达标是国家重视教育的重要举措,本来国家应承担全部费用,而县乡两级财政却成为投资的主体。为了完成任务,县乡政府大量举债。还有转业兵的安置,本应国家负责,而按1985年制定的《兵役法》,全由地方政府负责,成为地方超编进人的主要因素之一。六是制衡机制的欠缺。我国《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能赤字预算,重大支出必须报人大批准,而现行的体制很难达到制衡作用,在县乡两级,《预算法》普遍执行不好。

(四)政治和经济的原因。在现行的政治框架下,推动了经济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祖国的强大。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我们的行政成本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损失和浪费现象十分惊人。这也是县乡财政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是职务消费无标准,公私兼顾,按需支出。奢靡比阔之风愈演愈烈,不顾财力超标准配车,超豪华装修办公室的现象比比皆是。二是机构设置及编制控制失控。目前我国还没有机构设置编制控制的法定程序,随意性大。“只见搭庙,不见送神”,在编制管理上,有权的强行进,有钱的“买”着进。三是现行各级官员考核任命体制的问题。现行的政治体制下,我国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各级官员一级对一级负责。上下级人身依附关系相当紧密,群众满意不满意无所谓,只要上级领导满意就可以了。加之某些考核体制,缺少责任追究制度,有些就是为政治服务的,一年看,二年干,三年等升迁,所以出现拍脑门决策的“烂尾工程”,只给上级看的“面子工程”,不顾财力的“政绩工程”就不足为怪了,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升迁。四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机构改革滞后。有的领导为保位置,缺少必要的责任感,求稳怕滥,患得患失,明改暗保,增加了财政支出。

三、对策

综上所述,解决县乡财政困难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抓住关键,标本兼治。

(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壮大自身实力。

郡县治,天下安,加快发展是解决各种矛盾的最好办法,所以要千方百计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展县域经济。只有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高效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快速发展,才会为解决财政困难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证。

一是要立足县情发展特色经济。每一个县由于自己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自然状况等因素的不同,都存在着自己的比较优势。要把发展自己的名优特经济,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重要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后劲足,潜力大,前景好。二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民本经济理念”。通过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全力发展民本经济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加大经济环境的治理力度,创造亲商、安商、富商的经济发展环境,借助外力发展自己。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三农”问题是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应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主攻方向,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革粮食收购政策,改暗补为直补,调整种植结构,制定土地流转政策,减免农牧业税等手段,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尽快富起来。五是扶优扶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织农民有序进入市场,促进农民就业。六是科学利用财政政策,对前景看好、财政贡献大的兴县富民的项目,可给予贷款贴息,提供担保等财政支持。

(二)理顺财政体制,明确支出责任,实现和谐发展

理顺现有的行政体制,财政体制,调整好各种利益关系是解决财政运行中问题的关键所在。首先要理顺行政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各级政府应管的事情应管好,特别是在个别工资标准上和各项事业发展的投入上,各级政府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经济状况有一定的自主权,全国不能搞一刀切。二是理顺财政体制,确立“一级事权,一级财权”的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的权力和义务,尤其是支出责任,避免“上级点菜,下级买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应取消地方配套的要求。三是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要真正从全局利益出发,采取有力措施遏制为小团体谋利益的行为,应通过立法等措施解决此类问题。四是建立规范、公开透明的财政转移制度,改变现有的转移支付形式。是否考虑以人口、土地、区位、历史、资源、合法的财政供养人员,合理的财政收入等因素为依据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分配,减少人为因素,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同时中央财政,应当加大一般转移支付,减少专项转移支付,除涉及国计民生的国防、大江大河治理、交通、环保等项目外,其它资金可以通过一般转移支付的形式,交给地方政府按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安排,这不但遏制各部门各级官员的权利寻租行为,减少腐败,同时便于各级政府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五是采取措施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禁止退税等形式的财政虚假收入,这不但造成了企业的不平等竞争,而且违反了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规则,为上级决策提供准确依据。六是理顺财税关系,减少税务部门与政府讨价还价的空间,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县级财政的可用财力。

困难范文篇6

一、本次调查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由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市建设局、市房改办、市总工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及各乡镇、街道等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二、调查对象。具有本市城镇户籍且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2711元、家庭(三口之家)住房低于70平方米的家庭。

三、调查内容。调查对象家庭成员基本情况、住房状况、收入情况等。

困难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理念,紧紧围绕“解决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目标,积极整合社会各类资源,不断健全和完善临时救助工作长效机制,推进临时救助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切实缓解低收入家庭因特殊原因导致的暂时性困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贵溪”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救急救难”为主的原则;2.坚持政府救助、社会互助、家庭保障相结合的原则;3.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4.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5.坚持分级负责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二、临时救助的对象、范围和标准

(一)临时救助的对象和范围

临时救助对象主要是为困难家庭提供临时性生活救助,对象和范围主要包括:1.在最低生活保障和其他专项社会救助制度覆盖范围之外,由于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低收入家庭,重点是低保边缘家庭(家庭月人均收入在当地低保标准的120%以内);2.虽然已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和其他专项社会救助制度覆盖范围,但由于特殊原因仍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较大困难的家庭;3.市政府认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实施临时生活救助:

1.因打架斗殴、交通肇事、工伤事故、酗酒、、吸毒等原因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

2.参与政府明令禁止的非法组织活动的;

3.拒绝管理审批机关调查,隐瞒或不提供家庭真实收入、出具虚假证明的;

4.无理取闹、谩骂和侮辱、威胁工作人员的;

5.有就业能力、就业机会不主动就业,或有劳动能力、劳动条件却游手好闲的;

6.经常享用非生活必需品的;

7.持有或从事有价证券投资和收藏高价物品的;

8.当地政府认定的其他不予救助的人员。

因流域性水灾、旱灾、风雹灾等自然灾害,以及较大范围遭遇环境污染、破坏性灾害和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社会性灾害的救助不适用本实施方案。

(二)临时救助的标准

临时救助资金是用来针对救助对象家庭生活因病、因非自然灾害或遇到的突发性、特殊性困难,按以下救助金额的标准进行救助:

1.低保边缘户,救助标准为1000—2000元;

2.低保户,救助标准为2000—3000元;

3.因重大突发性非自然灾难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家庭,救助标准不超过5000元。

临时救助资金标准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以及救助内容、救助种类、困难对象劳动能力、受困难程度等因素确定适时调整。

三、家庭收入的核定与计算

申请临时救助的低保边缘户及其他困难家庭收入核定计算,参照《贵溪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评估办法》和《贵溪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评估办法》等规定执行。

四、临时救助的申请、审核和审批程序

(一)申请

符合条件的城乡低收入家庭,由户主或受委托的家庭成员,向户籍所在地的居(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申请审批表》,并出具以下证明材料:

1.居民户口簿;

2.身份证;

3.有效收入证明;

4.残疾(重病)证明和病史及诊断证明;

5.遭遇突发性非自然灾难相关证明(说明)材料;

6.民政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二)审查

居(村)委会接到救助申请后,在10个工作日内进行入户调查,及时提交社会救助评议小组评议。对于符合条件的,在《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申请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并将有关材料上报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

(三)审核

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在接到上报材料后的10个工作日内,通过入户访查、群众调查等方式,对上报的申请材料进行核实,对符合救助条件的由主管领导签署意见后上报市民政局。

(四)审批

市民政局收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的上报材料后,在10个工作日内办理相关手续,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家庭,办结审批手续并通知申请人;对不符合条件的,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如遇到重大突发性非自然灾难的家庭,市民政局接到临时救助申请后,可直接审批并发放临时救助金。

同一救助对象每年只能享受一次临时救助。

五、临时救助资金管理

临时救助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捐助为辅。市财政按全市总人口数每人每年0.24元安排临时救助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设立临时救助资金财政专户或专帐,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临时救助提供捐助,捐助资金纳入临时救助资金专户,专项使用。年度结余资金可结转下年使用,但不得用于平衡预算或挪作他用。

市财政局按月预拨临时救助资金至市民政局,由市民政局按审批结果发放到户,临时救助金原则上通过金融机构发放。对基本生活无法自理的对象,可以委托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社区服务机构发放,受委托机构负责向临时救助对象提供具体生活照料。

市财政、监察、审计部门负责监督、审计临时救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发放。临时救助资金的使用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单位要从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重要作用,切实加强领导,将临时救助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及时研究和解决临时救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广泛宣传临时救助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临时救助工作,在全社会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

困难范文篇8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要求,根据中央和省委组织部有关指示精神,工委决定,在春节期间广泛开展慰问老党员以及困难党员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关心和帮助老党员以及困难党员工作的意义。老党员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对他们给予关心和帮助,是我们各级党组织的责任。困难党员历来是我们帮扶工作的重点,各单位要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把这项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他们,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和形式,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老党员以及困难党员的心坎上,努力做到以党内和谐引领和带动单位和社会和谐。

二、深入党员家庭,开展走访慰问。对单位的老党员、困难党员家庭,机关党委(直属党总支部、党委办、党群工作部)要在春节前认真组织一次走访慰问。党组(党委)领导要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深入到党员职工家庭、深入到常年(成建制)在外地工作的党员之中,特别要深入到改制企业等基层党员和群众中,了解他们的疾苦,听取他们的意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做好有关工作。要借慰问之机,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十七大精神的理解,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在促进单位发展、构建和谐机关中发挥应有作用。

三、调查摸底,建立生活困难党员台帐。根据省委组织部《关于做好慰问、帮扶生活困难党员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省直各单位机关党委(直属党总支部、党委办、党群工作部)要对本单位生活困难党员的有关情况进行一次普遍调查摸底,其主要内容是:本单位目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或因病因灾返贫的党员情况;近年来帮扶老党员和困难党员工作的主要做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做好这项工作的意见、建议;对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长效机制的打算和建议等。并及时填写好《帮扶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工作进展情况统计表》(附后),于2月29日前报送工委组织部。以后,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20日前报送一次本单位《帮扶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工作进展情况统计表》。各单位要建立帮扶困难党员长效机制,把帮扶困难党员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

四、积极筹集资金,保证慰问金的落实。为保证慰问工作落在实处,工委决定从本级管理的党费中拨出部分资金,对省直单位老党员和困难党员进行慰问。省直各单位要想方设法自筹部分资金,与工委下拨资金配套慰问,做到专款专用,并代表工委将慰问金及时送到老党员和困难党员手中。

困难范文篇9

融资就是将资金进行融通,融资的定义从广义的方面来讲,融资不仅包括融入还包含融出,资金是一种双向的流动形式;从狭义的方面来讲,融资就是单纯的融入资金,通过各种形式、途径来获取资金。企业融资是指资金的融入者是有需要资金周转需求的企业,主体是需要融资的企业,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和战略目标,在全面了解掌握分析本企业的资金状况条件下,采用一定的措施来获取资金。

二、企业融资主要困难

(一)企业规模较小。目前,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企业内部资金紧张,盈利空间不断缩小,融资难已经成为大部分企业的共性问题。主要原因是企业规模小,造成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比较困难。我县有众多小微企业,如小五金制造、木器加工等企业,企业资产不足50万元,工人不过10人,没有设置账簿,或虽设置但不规范,有些企业也没有专职会计,无法以企业的名义贷款,只能以个人名义。贷款额度受限,融资异常困难。(二)企业信贷需求增加。目前材料价格上涨,信贷需求急剧增加,再加上金融机构收紧信贷资源,导致企业融资存在很大困难。资金持续紧张,企业将不能更好的开展各项业务活动。(三)银行贷款效率低。很多企业普遍认为银行的贷款门槛高,要求多,能够贷出的资金又非常少。企业从申请到获得贷款资金,正常需要几个工作日就能够完成,但是很多企业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才能获得贷款,不能及时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

三、解决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

(一)整合资源,壮大企业。企业的资源主要分为三种: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组织资源。县级企业应当全面分析和评估内部资源的构成、数量和特点,识别企业在资源禀赋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将企业的各种优质资源有机组合,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壮大企业实力。我所在公司,原是县融资平台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收入单一,自身没有造血功能。后全县进行了清产核资,将闲置的房屋土地注入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统一运作,即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又取得了经济效益。为以后融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建设企业管理机构体系。首先,中小企业在进行经营发展中,各地区要设立相关的企业管理机构体系。可以将具有企业管理职能的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整合统一,形成针对各县级中小企业的管理结构体系。其次,各地要积极配合企业工作,为企业提供公共平台服务。引导企业可以采取政府推动、企业运营、财力支持、金融参与等运作方式,为县级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很多时候都会去选择民间金融,由于其贷款手续简单,信贷投放对企业而言,更加具有针对性。针对这一现象,政府不能只是认为民间金融能够给金融机构带来不好的影响,只要对民间金融给及正确的规范以及必要的引导,便能成为我国重要的金融力量。(三)规范金融体系结构。政府与当地金融机构要重视对企业融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简化融资的相关审批要求,促进股票、债券等形式的融资,有原有的审批制向备案制发展。对于企业融资较为困难的问题,要不断发挥创业板等融资途径。政府鼓励并支持县级企业利用股权交易来解决自身的资金问题。鼓励各县金融机构信贷要求降低,并可以开发更多的金融产品,使县级企业能够利用信用获得信贷,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县级企业融资问题。(四)设立城市发展基金。由政府牵头,金融机构参与,设立城市发展基金,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源,保证有充足的资金流动,使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对于城市发展基金,执法部门要做好相关的管理监督工作,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加大监管力度,保证城市发展基金的安全性。这样能够有效解决各地融资难的问题,缓解企业的融资压力。城市发展基金的成立,不仅能缓解当地企业的融资压力,更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五)政府制定规章制度。政府与相关的管理机构对当地金融机构进行管理过程中,首先就要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方便进行管理,保证金融机构内部员工的工作效率,为当地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保证企业资金能够有效地运转;其次,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制定的标准进行监督管理,使制定的规章制度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最后,政府可以根据当地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发展情况以及资金运转等方面,对企业放宽融资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县级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当地的经济水平,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我国很多企业在经营发展中,进行融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困难。融资难首先要考虑自身的问题,企业在经营发展中,要注意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保证企业自身的融资环境符合金融机构的融资标准。政府要加大力度支持各企业在金融机构中进行融资,保证企业能够正常的运营。政府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使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能够有效的沟通交流,使我国企业在经济市场中能够长久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嘉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几点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6,(4):61-61

困难范文篇10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7〕2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切实做好城镇困难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关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合理确定困难居民范围,及时报送困难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情况

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试点城市,要按照《指导意见》“坚持自愿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要求,积极鼓励和引导城市困难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于符合条件的城市低保对象,要按要求帮助其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于“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的界定,要根据《指导意见》的原则规定,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由地方民政部门会同财政、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制定具体界定标准,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地方各级民政部门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全面准确地掌握困难居民的人数、构成等情况,为帮助困难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做好准备工作。2007年,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会同劳动保障和财政厅(局),于10月30日前将汇总审定的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试点城市困难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未成年人数和成年人数)、困难人群补助标准和地方财政补助资金到位情况,报送民政部、劳动保障部和财政部,所报数据应与经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审核的劳动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计的有关数据一致。从2008年起,各地应于每年3月底以前报送有关情况。

二、科学制定补助标准,规范困难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补助资金拨付程序

按照《指导意见》要求,2007年,在对试点城市参保居民普遍给予补助的基础上,对属于低保对象的或重度残疾的学生和儿童参保所需的家庭缴费部分,政府原则上再按不低于人均10元给予补助,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人均5元给予补助;对其他低保对象、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等困难居民参保所需家庭缴费部分,政府原则上再按不低于人均60元给予补助,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人均30元给予补助。中央财政对东部地区参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办法给予适当补助。各地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困难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基本医疗需求、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认真分析测算,科学合理地制定对困难居民的具体补助标准。

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困难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和补助标准,足额安排城市困难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所需补助资金。补助困难居民参保所需家庭缴费部分的资金,列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城市医疗救助”项下,并通过财政部门在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设立的“城市医疗救助基金”专账及时划拨至“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专账。中央财政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具体补助金额,根据审定后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试点城市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困难居民人数和中央补助标准核定,通过城市医疗救助专项转移支付下达。

三、采取切实措施,搞好城市医疗救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

各地要抓住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契机,进一步加快工作进度,建立和完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已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但尚未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地方,要同步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做好城市医疗救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工作。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地区,要结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完善医疗救助实施方案,对困难居民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之外个人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适当补助。未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困难居民,符合条件的要按照规定及时给予救助。此外,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通过社会帮困互助等多种渠道,进一步帮助困难居民缓解医疗难问题。

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加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的管理服务衔接,探索建立适合困难居民特点的申请审批程序,协同做好困难参保人员身份认定、组织参保和信息采集等服务工作,改进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资金支付方式和费用结算办法,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困难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四、充分发挥城市社区服务组织作用,配合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工作

各地在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和队伍建设,提高服务居民、管理社区的能力。社区居委会等社区组织受基层政府及有关部门委托,积极协助做好宣传发动、家庭调查、信息登记、组织参保等方面的工作。要结合建立健全医疗保险社会监督组织工作,建立居民参与医疗保险监督的机制,定期把本社区居民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的情况纳入居务公开范围,接受居民监督。要定期组织居民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服务情况开展民主评议,并把评议结果及时反馈给上级政府。要进一步整合信息资源,优化信息管理,逐步建立信息共享、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的街道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工作平台。

五、加强组织领导,保障城镇困难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