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9:46:10

昆明范文篇1

论文摘要:本文利用对昆明市41家民营科技企业的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对昆明市民营科技企业在不同时期对政策的需求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从中得出了技术扶持、税收优惠和资金扶持等是当前昆明市民营科技企业成长中最需要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已经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相应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科技政策与政策体系的研究仍显不足。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制订与实施体现出某种不一致性、局限性和不平衡性,从而使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应有的实效性、导向性、系统性未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研究和探讨建立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和政策体系的新途径。

一、相关理论回顾

1.国内高科技产业政策研究概述

中国企业联合会发表的《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指出:政府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主要职责应是: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公平竞争的发展规划与规则;推动和构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社会化保障体系,特别是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引导和鼓励社会对中小企业的中介服务;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完善对中小企业的行政和司法监督。

周彩红、李廉水在《政策供给与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一文中对我国政策供给的现状作了分析认为,第一,投融资政策未能有效解决中小高科技企业投人不足的问题,致使广大中小企业在从导人期进人成长期、成熟期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摆脱不了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投人不足的障碍。第二,我国政府采购未能发挥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植作用,政府采购对技术创新导向很不明显。我国《政府采购法》第九条虽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目标,但缺乏具体目标和计划,缺乏相关的配套法规,也使得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被排除在政府采购锁定的范围之外。第三,税收政策对中小高科技企业的激励力度不够。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收政策的规定》规定:“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两年”。然而,72.4%的企业因为没有盈利而不能从中受益,因此,这条政策对中小高科技企业的激励作用较弱。第四,信息网络的覆盖范围不够。中小企业一般因其规模小、实力弱,难以拥有稳定的信息渠道,明显处于劣势。

李杏、丁振国在《华中地区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分析》一文中认为,政府是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之一。它不仅仅通过直接的政策支持及相关法案起作用,更主要的是通过它对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的影响来促进或阻碍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政府应注重完善技术创新的环境和机制,重点为在竞争环境中的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其二是出台创新政策。这些政策包括:政府承担,政府购买,即对于某些处于产品生命周期早期的产品,政府可以通过这一政策对其进行扶持;政府导向,即政府通过自身具有获得市场信息的优势向技术市场、投资市场提供供求、应用等方面的引导。

刘海燕认为当前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社会舆论不公,有些政府部门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扶持和服务意识淡薄。第二,政策法规没有使所有的企业在同一地位上公平竞争,至使民营科技企业缺乏法律保护。第三,目前民营科技企业无主管部门,说是科委管,实际上科委只能协调服务,没有决定权。由于管理体制不顺,民营科技企业在用人、评职称、晋级、专利评审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第四,金融支持不足,民营科技企业创业初期融资渠道狭窄、融资能力弱小,资金短缺成为限制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

2.国外高科技产业政策研究概述

范秋芳对美国科技政策的研究认为,第一,政府通过制定创新的政策,减少在新技术开发和商业化过程中不必要的法律、制度和经济的障碍。第二,建立有效的、高性能的运输基础设施;建立拥有紧跟技术创新潮流的国家水平的研究、测试和计量能力。此外,政府还在研究与开发工厂设备和工人培训方面加大投资。第三,不断推出大型科技发展计划,促进政府与企业及研究机构之间的互动。第四,加强研究开发的投人。

李奇明等探讨了日本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认为其主要特点,一是确立“科技创新立国”的战略,明确规定了日本将依靠科技创新面发展为“高度信息化大国”。二是提供巨额资金对生物、人工智能等重要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使日本在该领域中具有竞争优势。三是制定整体科技发展及其重点领域的总方针、总计划;加强对科技发展的导向,运用经济杠杆对民间企业的科技活动进行指导,把国有实验室的研究设备低价转给企业使用,把国有基础技术专利无偿或低价提供给民间企业。

黎贯才、周东杰总结了科技政策国际趋势的一般特点发现,首先,发达国家在研发上的投入都有大副度的增加,R&D与GNP之比在2.5%--3.4%之间。其次,政府从总体上对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扩散及其应用进行规划和指导,亲自参与到科技创新中。再次,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创新系统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重视知识的生产、转移和应用之间的协调。

英国罗纳德?阿曼和朱利安?库伯在考察了英国和其他西方工业化国家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后得出,需求拉动对于高技术产业生产的激励作用,比技术、发明的推力更为普遍。全部高技术成果的2/3到3/4都是需求拉动的结果,而且政府部门的需求在其中占很大的比例。因此,政府采购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如美国《购买美国货法案》规定,美国中小企业的报价只要高于不超过外国供应商报价的12%和本国大企业报价的6%。即可获得政府采购合同订单,这对增加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市场中的竞争力是十分明显的。在美国硅谷创业初期,定单中有1/4来自政府。

二、昆明市民营科技企业成长的政策需求分析

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政府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政策行为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手段,绝大多数的政府活动可以归结为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政府通过政策对社会资源进行权威性的分配,来实现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调整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关系,以便维系社会的正常和稳定的发展,并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政策需求研究是因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经过一段时间后,政策逐步老化,效力逐步递减。为此,有必要分析和了解民营科技企业在不同时期对政策的不同需求,并以此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使政策增效期发挥最优的效果。

1.政策需求调查结果

民营科技企业产生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其成长是一个客观的连续过程。为研究的需要,我们把政策演变的时间划分为二个阶段。

经对昆明市民营科技企业的调查表明(见表1),第一阶段民营科技企业政策需求程度的排序是资金扶持、法律保障、税收优惠、技术扶持和人才引进政策;第二阶段企业政策需求程度的排序是技术扶持、税收优惠、资金扶持、人才引进政策和法律保障。可见,随着时代变迁民营科技企业政策需求由资金扶持转向对技术扶持和优惠的税收政策。这种政策需求的转变反映了改革的时代特征,民营经济早期由于没有合法地位,其发展需要资金和法律的保护,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和人才成为民营科技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

2.政策需求因素分析

企业成长的政策需求研究是从企业成长的政策环境因素出发,分析企业与政策环境因素的逻辑关系,回答企业需要什么政策,政策如何满足创业者的需求,可为政府制定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1)技术扶持政策。企业不同历史时期“政府科技扶持政策的需求”调查结果表明(见表2),政策第一阶段,民营科技企业最需要政府为企业产品、工艺开发营造良好环境;政策第二阶段,企业最需要政府支持企业“产、学、研”技术开发和通过长期计划为企业技术发展提供指导。说明企业已认识到技术是民营科技企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民营科技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就要掌握和发展核心技术,不断进行技术积累,整合科技资源,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开发体系,培育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能力。

(2)税收优惠。税收是政府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尤其重要。税收优惠意味着企业纳税义务的减少,企业利润的增加。“这一利益让渡将引导企业的投资行为按税收优惠的方向进行,这便是税收这个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之一”。对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实际上是政府将应收而未收的税款让渡给企业,意味着政府将税款交给企业进行科技投人。因此,税收优惠不仅是政府科技投人的重要渠道,而且是政府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科技投人的手段。税收政策对企业科技成本、科技投资风险、应用新成果、高素质人才引进等产生直接影响,而税收政策不足会加大民营科技企业在创立和成长过程中的困难。

(3)资金扶持政策。企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政府资金扶持政策”的需求调查结果表明(见表3),政策第一阶段,68%的民营科技企业最需要贷款,36%的企业需要政府科技资金的支持;政策第二阶段,60%的企业最需要政府科技资金支持,29%的企业需要贷款。值得思考的是作为风险投资无论是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或在今天,均位居企业第三位的选择,说明企业缺乏对风险投资的认识。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权益投资,不同于银行的贷款行为,它注重的不是企业当前的盈亏,而是注重其长远的权益回报。因此,风险投资的性质决定了它与科技型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民营科技企业大多成立较晚,资信不如老企业,也不象有些国有企业有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服务,因而不易获得银行贷款,表现为发展中常因资金紧缺而阻碍企业发展。在政策执行上,虽然各级政府都制定一些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心存疑虑,对民营科技企业落实相关政策上打了折扣。

(4)人才引进政策。企业不同历史时期“政府人才引进环境”调查结果表明(见表4),政策环境第一阶段,43%的企业认为有良好的引进人才环境;政策环境第二阶段,约65%的企业认为有良好的引进人才环境。可见,随着时代的变迁昆明市人才环境有了较大地改善,为民营科技企业引进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人才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第一性”资源。人才队伍的建设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内外竞争中的地位。对科技企业发展而言,主要应从体制、政策、机制和文化等方面着手,加强环境建设,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

(5)法律保障。从当今世界各国和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具备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新加坡、日本在科技园、技术城建立之前就订立了相关法规。在美国的硅谷,除了有支撑起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基本法律外,还通过大量判例法来规范当地市场主体所拥有的经济行为。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通过有关法规确保民营科技企业的社会地位、权利、义务、财产、知识产权和正当活动受法律保护,使民营科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

三、简要评价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的结论和建议:

1.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成长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备的转轨时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利于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成长。因此,良好的政策环境是民营科技企业成长重要的外部条件。

2.昆明市民营科技企业随着时代的转变,对政府政策需求主要有三点:一是由原来的资金扶持转变为对技术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需求。二是企业对资金需求方式已由原来的国家贷款转变为政府的科技预算。三是企业希望政府积极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技术开发和为企业技术发展提供指导。以上三点变化说明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昆明市民营科技企业已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演化为智力的竞争。

昆明范文篇2

关键词:云南花灯;城市化;公共文化

建设在城市化进程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文化消费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而许多传统文化却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比如,花灯戏曲。因此,无论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角度,还是从构建地方和谐文化的立场,花灯在当代的文化学意义,都有待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本文以呈贡花灯为研究对象,思考花灯在昆明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中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一、列入非遗保护名录的呈贡花灯

(一)呈贡花灯概述云南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多民族地区,各民族的音乐、舞蹈、戏剧艺术蕴藏极其丰富。其中,云南昆明的呈贡花灯是2013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它以贴近民间生活为艺术形式,短小活泼,载歌载舞,融歌、舞、戏为一体,质朴、纯情地反映了民间生活,乡土气息浓郁,唱腔俏丽、旋律优美,有着极其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得广大群众喜爱。呈贡花灯一般在广场上演出,观众围在四周看,以开朗活泼,亲切感人的“背宫调”及别具一格的唱腔为特色,剧目内容大多以普通民众的家庭、爱情和劳动生活为题材,表演时演员用自己生动而又准确的语言方式形象地表达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并因此形成了一支独具特色的花灯支系而广泛流传。

(二)呈贡花灯的生境就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呈贡花灯的生存现状包含以下三种形式:1.民间自娱自乐在呈贡花灯艺人的陈述中,我们了解到这样的事实:除了省花灯剧团外,散落在广场和街角的花灯小剧团是由一群中老年人组成,出于对花灯的满腔热爱,他们自觉自发的聚集在一起演唱花灯。一方面,他们在演唱花灯戏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另一方面,他们为广大的中老年花灯爱好者带来了欢乐。例如:官渡古镇和呈贡广场聚集了多个花灯小剧团,并吸引了一大批中老年听戏的观众朋友。2.官方支持鼓励作为“草根”文化的花灯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多年前就引起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并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收集整理工作,并甄别认定花灯传承人,鼓励他们传承花灯戏曲艺术。正因为花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色,花灯戏曲还吸引了来自外界媒体的争相关注。笔者了解到,多个剧团都曾接受过来自云南电视台,省、市政府相关部门,甚至是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采访,聊起花灯戏曲艺术,他们都如数家珍、兴致高昂,这其实得益于官方的大力支持和鼓舞。3.市场化的需求花灯戏曲艺术集歌乐舞为一体的表现方式一直与广大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深刻的影响着民众的思维方式与认知方式,是一方水土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由于花灯草根文化中感人至深的独有魅力深深吸引着广大民众,人们每逢重大活动,首先想到和寄予厚望的就是花灯。因此,散布民间的花灯小剧团不仅仅用花灯戏曲来自娱自乐,他们也常常出现在各类喜宴场中,为这热闹的宴席增添几分生动和趣味性,还能得到一定的酬金。

二、呈贡花灯在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城市建设越来越注重公共文化的建设。公共文化是指基于社会效益,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提供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和资源配置活动,目的是满足公民基本的文化需求。目前,昆明的城市建设正面临着不断加剧的城市危机,因此,要充分发挥诸如呈贡花灯这类特色文化资源的价值,以此来满足广大民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一)人文价值花灯是乡民难以割舍的传统文化消费方式,是主流文化无法取代的文化形式。呈贡花灯蕴涵了特定社区的人们在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它具有唤起普通民众的生命诉求和精神回乡的魅力。这种传统文化消费方式所反映的精神信仰和生活情趣,具有超越生存需要的人文价值。一方面,花灯戏曲具有民众共荣共存的特征,这也是一种社会文化价值的体现,弥补了主流文化对现实生活关注的缺失;另一方面,文化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既是生存的需要,也是生活丰富和幸福的保证,更是诗意的栖居的催化剂。因此,花灯戏曲为民众搭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场域,丰富了社区人民的精神生活方式,表达了对民众的人文关怀。

(二)情感价值城市化、全球化和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种以工具理性为宗的时代洪流里,科学的力量不断壮大,艺术精神却在流失。工具理性的前提是排斥感性、情感价值,而要超越工具理性,就需要融感性、情感和理性为一体且和谐发展的审美智慧。事实上,花灯戏曲自始至终都扎根于普通民众的最底层,以独特的方言土语为表达方式,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表演方式,将道德伦理等讲述传递给民众,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促使他们自觉抵制社会假丑恶现象,同时,在这个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广大民众认识社会,升华情感的目的。

(三)审美价值花灯具有社会功能、道德功能和美育功能,具体体现在它能愉悦身心、传承文化、感化教育、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等方面。花灯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的艺术活动,它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上的娱乐享受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从而促使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人们渐渐意识到,凝聚着本土民族文化传统的花灯艺术,发挥着“乡音”“乡情”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为广大民众构建了一个审美场域,是珍贵不可替代的精神家园,是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闪光点所在。

三、保护与传承的路径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如何来保护和传承民间特色文化成了最为迫切的问题,呈贡花灯也面临着同样的危机,对于呈贡花灯的保护与传承,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点来切入:

(一)花灯艺术普及化云南花灯历史悠久,作为“滇粹”,并被列入非遗保护名录,引起了当代社会的多方重视,但总体而言,花灯戏曲仍属于影响力较小的地方剧种,甚至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所谓特定的地域特色文化,就是该艺术赋予了这片土地固有的语言,文化和地域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反之,这片土地也应当给予艺术该有的光和影。官方应该更加重视并加强对花灯艺术的宣扬,结合并利用现代传媒和数字化的手段,将花灯艺术普及化,以便更好地将民间花灯艺术发扬光大。

(二)花灯艺术专业化据调研观察来看,花灯艺人的年龄主要集中在五十岁以上,老艺人拥有的才艺亟待传承,但传承情况不容乐观,因此,政府等相关部门应该引起重视,并设置专项资金用以奖励花灯传承人,给予花灯团一定的经费保障,以便吸引更多的人学习花灯艺术;另外,吸纳精英和专业人才融入其中,加强民间花灯剧团和专业剧团的建设,有意识地培养花灯艺术专业的传承人及青少年接班人;最后,花灯戏曲需要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三)市场管理规范化经时代的变迁,在现代化的今天,重新检视由各个地域特定时代传统生活中培育出来的艺术文化和美,极为紧要。花灯戏曲是融入广大民众生活的文化,是人民群众审美情感和精神回乡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城市生命律动的一抹亮光。因此,应当结合市场规律,举办具有示范性的花灯表演,对市场化的导向加以规范管理,争取在艺人和艺术活动的互动中找到新的兴奋点,以便充分发挥花灯艺术对建设城市特色文化的积极示范引领作用。

四、结语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的繁荣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之一。城市建设拒绝千篇一律,在极容易偏重于城市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建设规划的走向中,相关部门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思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以人为本,把城市的文化功能和精神价值作为城市建设理论的核心内涵。

【参考文献】

[1]杨友明.云南花灯的地域性特征[J].民族艺术研究,1993(3):24-28.

[2]黄富.云南花灯的美学教育功能[J].民族艺术研究,2000(6):17-22.

[3田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谈[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2):5-9.

[4]杨群.轻歌曼舞花灯戏,以美育人细无声[M].重庆:西南大学,2008.

[5]方圆.环滇池流域花灯音乐的文化学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4.

[6]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李少惠.转型期中国政府公共文化治理研究[J].学术论坛,2013(1):34-38+43.

昆明范文篇3

1建设条件分析

1.1林业生态建设的优势

(1)区位优势。东川地处“两省四县”的交汇处,为出滇入川的大通道、昆明市的北大门、倘甸产业工业园和轿子山旅游开发的联动区。随着金沙江水能资源的深入开发,位于昭通市巧家县的白鹤滩电站建设即将开工,库区建成之后,东川境内金沙江水位将上升逾100m,届时3000t以下的轮船可直接进入东川,与长江主航道相连,东川将成为云南连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内陆码头,使东川重新获得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此外,东川区地处金沙江沿岸,是“长江上游防护林工程”首批启动县市之一,水土流失严重,是世界泥石流博物馆,大多为干热河谷地区,森林生长困难,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2)气候优势。东川区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低差异大,最低海拔695m,最高海拔4344m,具有从干热河谷到高寒山区梯度分布的典型立体气候特征。根据高、中、低海拔气候带、土地资源情况和现有基础条件,应大力发展各种特色农林产业。

(3)社会经济建设基础条件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素有“天南铜都”的东川,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均居云南省各县(市、区)前列。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便利、充足、完备,经济外向度逐步扩大,质量、效益不断提高。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秩序稳定,居民安居乐业,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

(4)劳动力资源优势。在东川区几十年的发展中,培养和积聚了一批技术、管理人才和大量的熟练工人,他们在东川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随着东川区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将大大提升。因此,东川区丰富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源将是最有力的保障之一。(5)政策优势。东川区是云南省再就业特区,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和省“扩权强县”试点城市,因其具有特殊的政策优势,因而为东川区林业生态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1.2林业生态建设的劣势

(1)宜林土地资源不足。截至2005年底,东川区行政辖区范围内土地总面积为186570hm2,其中农用地面积134543.34hm2,占总土地面积的72.11%;建设用地4491.20hm2,占总土地面积的2.41%;未利用地47535.27hm2,占总土地面积的25.48%;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建设用地还将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加,加之农用地的严格管理,用于林业发展的土地相对不足。林业发展用地的主要潜力是未利用地,而未利用地中有大部分荒草地和裸岩地,这些地方立地条件极差,林木难以生长,开发难度较大。

(2)水资源匮乏,利用率极低。随着近年来降水量的减少和经济建设用水的不断增加,可利用水资源日趋短缺。据调查,全区地表水径流年均总量9.32亿m3,地下水资源因开矿、多年连续超采,导致水位急速下降。目前,东川区水资源利用率极低:高山区年径流量6.28亿m3,水资源利用率仅为2.1%;半山区年径流量2.51亿m3,水资源利用率仅为4%;河谷区年径流量5254万m3,水资源利用率为21.8%。全区年平均地表水资源利用率为9.3%,境外客水利用率1.9%。因此,水资源短缺和利用率低已成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发展高效林业的制约因素。

(3)林业生态意识淡薄。通过近几年来村庄绿化、城市面山造林、龙东格公路沿线绿化、南大门建设等一系列全民责任(义务)植树活动的开展,人们对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有了一定认识,但只停留在林业是一项基础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自然面貌较浅的层次上,对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对其长期性、艰巨性缺乏思想准备,因而造成部分镇办林业建设滞后,工作不扎实、不系统,进度不快。

(4)林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林业粗放经营现象普遍存在,集约化水平较低,总体效益不高,产业发展随市场供求变化波动较大。优势产业少,产业链条短,竞争力不强,商品化率低,没有形成带动能力较强的林产加工企业。林业产业科技含量低,缺乏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强势林业品牌效应,森林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1.3林业生态建设面临的机遇

(1)面临国内外重大机遇。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如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同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指出:今后10年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西部地区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应该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最近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再一次强调:“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发挥资源优势和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在资源富集地区布局一批资源开发及深加工项目,建设国家重要能源、战略资源地和产业集聚区,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等优势产业”。云南省属于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东川作为重点扶贫县,在西部大开发中将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支持[4]。

(2)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林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林业工作,把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放在重要战略位置。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对林业的战略地位、指导思想、基本方针、战略目标、战略布局、管理体制和政策措施等一系列问题做出了重大调整,突出了加快发展的主题,确定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2009年6月,中央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林业工作会议。会议赋予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明确指出,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林业发展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会议特别强调,像重视农业一样重视林业发展,像关注粮食安全一样关注生态安全,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等方面切实体现重视林业的战略意图,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林业,把林业工作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东川区新时期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3)国家强林惠林政策带来的发展机遇。自2008年以来,随着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重大举措的出台,国家进一步加大了林业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大了营造林、森林经营、自然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林业民生、特色林业和林木良种等林业重点项目投入。在此基础上,2009年10月又出台了《林业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2年)》,明确指出,3年内重点扶持100家部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和十大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森林资源培育、人造板、家具、木浆造纸、竹产品、林化产品、木本粮油产品、生物制药、林业机械制造和生物质能源等支柱产业;同时,加大对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湿地公园等森林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重点扶持300处森林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国家林业投入方向,东川区必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全力谋划一批林业骨干项目,最大限度地争取项目资金和优惠政策支持,夯实发展基础,全面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

1.4林业生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1)规模化经营受到挑战。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集体林地确权到户后,初期将会呈现林权结构分散化、经营主体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的林业经营格局,林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制约和影响。

(2)生态环境保护、水土流失治理仍然严峻。区域内地质构造、地貌和气候条件为强烈的水土流失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长期的铜矿开采、森林资源破坏、坡地垦耕和过度放牧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泥石流、滑坡等重力侵蚀异常活跃,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生态功能低下,甚至丧失,形成山体破碎裸露、河谷滩地砂石荒漠化日趋严重的局面。对泥石流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控制强重力侵蚀,减少泥沙输移,遏制上游坡地裸岩化、下游土地砂石荒漠化,已经成为项目区生态功能保护和恢复重建的关键。

(3)困难地造林仍是一项技术性难题,造林的成本越来越大。东川区境内的干热河谷地区,因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土壤瘠薄、地质破碎、石漠化、沙化严重、立地条件较差,造林成本高、难度大、成活率低,其造林技术难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破解。此外,由于东川区自然条件比较差,造林难度大,成本高,造林一次性成功的几率较低,需多年补植,才能达到工程建设所要求的目标,加之工程建设的管护费用较少,使林业生态建设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4)林业生态建设的误区。林业生态建设一直没有间断过,但一些突出问题一直得不到科学的解决,如林草植被恢复慢、地表照样裸露、土壤得不到科学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甚微等。这主要是由于在林业生态建设上存在认识误区:①认为种树就是林业生态建设,种树积极性很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没有因地制宜地考虑种树或者种草。②在对待树与草以及灌木的态度上,也存在误区:一方面,过高地估计了森林的植被作用,而忽视其对草的掠夺弊端,另一方面,还低估了草和灌木的生态价值。在东川区干热河谷地区,很多人工造林的地方,植树比较好,但树下的草和灌木丛却消失了,而草和灌木丛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并不比森林差。而且由于树叶的蒸腾作用,使每一棵树犹如一个抽水机,这对于河谷地区,无疑是掠夺了草和灌木丛宝贵的水资源。

2发展对策

2.1林业生态建设应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就东川区现实情况而言,林业生态建设对水土资源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光、热等资源。水土流失是东川区生态问题中最突出的矛盾。因此,东川区林业生态建设必须以保持水土为核心,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受能力,做到植树造林“量水而行”,不可不说是对生态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的变革。同时,要清楚地认识到:①并非所有造林都能保持水土和改善环境,只有在降水量与蒸发量的比值高于一定量的地区,植树造林才具有保持水土和改善环境的功能,反之,违背环境平衡的规律,植树造林不但不能改善环境,反而会破坏环境,不但不能保持水土,反而会破坏水土[5]。②对东川的绿化固然重要,但不可能也根本做不到处处皆绿。东川区有些地方根本就没有水源,不论花多大代价强行种植,到头来可能既白白浪费资源,又破坏了土地资源,盲目建设反而造成对土地的破坏。此外,土地自然恢复,其植物和植被多样性远优于人工造林。一些地区不要轻易动土,在许多无林宜林区,采伐迹地或宜林荒山不需要人工造林,而只要封山禁伐,就能育成次生林。因此,这类地区应以恢复为主,人工种植为辅。荒山造林也应因地制宜,不能过分强调人工绿化的作用。海拔4000m以上的亚高山、高山已不适宜森林生长,但应能保持较好的草甸。同样,在干热河谷地区成片造林也是极困难的,所需的灌溉成本很高。长远来看,只能采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逐步由点到片,大约要100年时间才能恢复或重建干旱河谷的植被、森林。当前大部分地区只能以荒地荒山存在,关键是要禁止随意对地表表层和边坡的破坏。因此,在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必须对现有林业生态建设方略进行重大调整。通过科学分析制约林业生态建设与发展“卡脖子”的因素,遵循自然规律,运用生态学的原生演替、次生演替和顶极群落理论,因地制宜,这样才能走出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生态效益低的怪圈。

2.2正确处理生态与产业的关系

不重视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林业的发展就会迷失方向;不重视林业的产业发展,林业就会失去持久的动力[6]。生态与产业是林业建设的“一鸟两翼”,当前越是需要加强生态建设,就越需要发展壮大林业产业,增强林业自身的造血功能,只有生态和产业协调发展,林业建设才有生命力、吸引力。当前大搞生态建设,大力培育森林资源,如果不采取有效办法,对培育的森林资源科学地加以利用,那么生态综合治理区的农民也会“守着金饭碗讨饭吃”,同样会对生态建设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最终影响林业生态建设大局。相反,如果科学地对森林资源进行利用,提高了森林资源的附加值,进而也将大大提高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因此,在全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同时,也不放松产业的发展,找准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点,是东川区处理生态与产业矛盾的正确方法。实践证明,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就会带来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反之,就会导致生态恶化,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但必须在保护中谋求发展;保护是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但必须在发展中谋求保护。对于加快发展就放弃保护、强调保护就放弃发展的做法,都是片面的,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背道而驰,最终必然导致发展停滞甚至倒退。

2.3生态修复应作为东川林业生态建设和发展的根本

东川区地处小江深大断裂带上,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区域地质条件特殊,长期的不合理开采和伐薪冶铜等人为破坏,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导致滑坡、土壤沙石化和泥石流等多种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根据全国水土流失调查数据,东川区土壤侵蚀面积1274km2,占总面积的68.1%,居全省各地州市之首。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4456t/(km2•a),平均侵蚀总量828.34万t,侵蚀深度3.55mm,平均年输沙量为1039万t,最高达1831万t,平均年输沙模数3016t/km2,最大年输沙模数高达5314t/km2,是同等流域的几倍到数十倍[7-8]。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毁坏了宝贵的水土资源、引起生态环境的退化、降低了人口环境容量,而且阻断交通、淤埋农田、淤高河床,加剧了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东川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沙江沿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9]。近年来,虽然东川区生态治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因为历史问题太多,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遏制并恢复生态系统,东川区社会经济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甚至会发生难以想象的后果。因此,生态修复刻不容缓,是东川区林业生态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且应将生态修复工作作为一场生态保护战、持久战和攻坚战。

2.4重点培育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东川区作为资源枯竭型地区,是典型的“以矿而兴,以矿而衰”的资源开发型地区。千百年来的资源开发,东川区饱受泥石流灾害的影响。协调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意义重大,迫切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近10年来,东川区林业建设得到了快速推进,有林地面积不断扩大,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取得了明显的建设成就。然而林业发展中依然存在突出的问题:一是林业生态体系不健全,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变;二是林产业发展滞后,处于“小资源、小产业、小效益”的状况,林业结构不合理,对林农增收贡献率较低。东川区林业经济结构调整已经进行了多年,但无法回避“调什么,什么多”的尴尬局面,其原因就是结构调整的趋同。结构调整的趋同只会导致新一轮产品积压过剩。只有突出地方特色,才能有效规避结构调整的趋同,真正促进林业产业发展。东川区的发展不要风貌雷同、盲目攀比,要根据当地的区位、资源、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合理安排生产布局,逐步形成地区性的特色经济和比较优势。同时,国外先进经验和国内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发展的出路就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东川区要敢于冲破落后的、传统的林业发展观念的禁锢,积极培育新兴林业经济增长点和抢占新兴产业战略制高点,加快对非木质资源为主的林业产业发展步伐。扶持林下种养殖、生物医药、生物能源、森林食品、森林旅游、苗木花卉、林产品物流、中介服务、野生动植物驯养利用等产业的发展[10],积极开拓林业产业发展的新领域,发展林业碳汇经济,有效拓展林业经济发展空间,在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林农收入和林业综合效益,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昆明范文篇4

1.资源优势

昆明旅游业作为云南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见表1)。根据昆明地区的自然气候、地理条件、人文环境以及国内外体育爱好者和旅游者消费需求,滇中体育旅游的内容可划分为竞技体育训练和竞赛观赏、大众休闲体育活动、体育康复保健疗养3类。昆明作为滇中城市圈的核心城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相比较而言,呈贡、海埂国家训练基地是我国比较出名的高原训练基地,每年都会引来国家队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尤其是田径项目更是数不胜数。在这里体育旅游者不仅可以参观先进的训练场地,有时还可以一睹奥运冠军的风采。新亚洲体育城、拓东体育场和云南省规模和知名度较大的体育场所,在这里经常举办各种大型赛事,一旦举办大规模的体育赛事往往会吸引省内外体育迷的观看。其次,打高尔夫球和各类健身会所也为体育旅游的提供了更多选择。

2.区域优势

(1)地理位置优势昆明位于东经102°10'至103°40',北纬24°23'至26°22',市中心位于北纬25°02'11",东经102°42'31"。中国的西南部,云贵高原中部,市中心海拔1891米。南濒滇池,三面环山,是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昆明属北纬亚热带,然而境内大多数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城区温度在0~29℃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这样的气候特征在全球少有,因此,昆明素以“春城”而享誉中外。明四季温暖如春,全年温差较小,市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热时月平均气温25℃左右,最冷时月平均气温3℃左右。(2)经济区域优势作为桥头堡的龙头,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必将指引昆明进一步从我国对外开放的末梢变为对外开放的前沿,为昆明发挥经济核心圈立足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广泛、有效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重大的发展契机。在云南省“两强一堡”发展战略的实施中,昆明的发展将起点更高、期待更多、空间更大、前景更好。通过生态、规划,城乡统筹和产业发展,展示出昆明的吸引力和吸纳力,能够让更多的各方人士能够到昆明来投资体育旅游业,能够在昆明发展创业。作为西部省会城市、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门户,此次的发展机遇垂青昆明。国家已经明确要求昆明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和中亚区域等经济合作平台,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发展合作。

二、体育经济视角下昆明市体育旅游业的发展策略

1.合理引导,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是合理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昆明市各地发展体育旅游的积极性很高,但有些地方不从实际出发,在没有认真研究市场和做好规划的情况下,盲目开发体育旅游项目,有的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体育旅游规划是体育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是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体育旅游规划包括旅游业发展目标、拟订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安排体育旅游业发展速度、体育旅游设施的修建等。制定体育旅游规划是协调旅游与环境关系的必要途径,在制定时,应从环境适应性的角度出发,合理布局景区,适度开发旅游资源,努力体育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通过区域资源评价、旅游市场分析、区域区位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文化内涵、地方特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科学、合理、有效地引导昆明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并按照高起点的规划,高水平的策划、高质量的建设、高效益的经营好旅游项目,避免低层次开发和先破坏后治理的现象发生。

2.加快区域合作

昆明市被定义为我国西南的发展战略城市,作为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战略发展城市,具有丰富的区域优势,体育旅游合作发展的具体措施,首先要营造共同的体育旅游大环境,包括加强城际间的交通建设、城市文化建设、媒体合作、体育旅游企业联合以及政府友好合作等。这正是体育旅游合作发展基础最重要的部分。最实际的措施就是体育旅游资源之间要共享和体育旅游资源,共同开拓客源市场。其次,重点加强体育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由于体育旅游合作发展主要是通过体育旅游企业之间的联合来实现的,因此,体育旅游企业才是区域之间竞争与合作的真正主体。因此必须尽快建立良好的体育旅游企业合作机制。最后,体育旅游的合作发展旨在形成较强的区域竞争实力,使得区域内的各体育旅游竞争力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第一,要加强省内合作;作为省会城市,昆明市具备优良的条件,以昆明为中心往下面的各个地州市共同开发,不仅把昆明市的体育旅游业壮大,也大大提高整个云南省的整体旅游产业。第二,要加强与内地的合作,与内地的各个大城市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渠道,把外面的先进理念、资金引进协助开发昆明的市场,同时也把昆明的体育旅游资源让外面的更多的人所知道,从而更好的宣传昆明,发展昆明。第三,要加强与周边国家,例如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新加坡等邻国之间的合作。在加强省内体育旅游业资源与内地资源的基础上向东南亚地区蔓延,以昆明为中心,把昆明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开放的窗口,让昆明更加的开放,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使昆明成为促进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渠道,把昆明打造成面向世界的著名大都市。

3.加强和改进营销工作

昆明市体育旅游管理部门已比较重视多种媒体的宣传作用,构建一套行之有效且形式多样的体育旅游形象营销系统,从不同侧面、不同季节宣传昆明市体育旅游。促销途径上除有针对性的利用一些传播媒介如报纸、电视、杂志、广播等外,还可以积极参加和举办体育旅游交易会,同时逐渐扩大网络媒体的旅游促销利用率。在市场营销策略制定方面。首先,根据消费市场需要确定昆明市体育旅游产品组合,不断提升体育旅游产品经营的多样化程度,拓宽其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选择空间。例如,昆明体育旅游开发可与周边的旅游景点的发展相结合,形成资源组合、共同开拓消费市场的发展格局。其次,结合昆明体育旅游产品或服务生产成本的考虑,在参考现有大众体育旅游消费市场普遍定价的基础上,快速地配制出高、中、低不同消费档次的体育旅游产品,形成合理的体育旅游消费价格体系。

4.加强居民的人文素养

体育旅游过程是一个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互动关系的感知行为过程、异质文化的文化涵化过程、社会变迁过程、影响效应的扩散过程。从体育旅游地的角度来研究体育旅游过程,使体育旅游活动产生正效应,避免负效应,使体育旅游得以持续发展。在以往的大众体育旅游中,由于体育旅游开发商和外来生意人的涌入,当地居民只有少部分从体育旅游开发中得到实惠,大多数人只会感受到发展体育旅游业带来的社会成本的上升,如物价上涨、拥挤等,长此以往,必然会引起当地居民的反感和对体育旅游的厌恶情绪。另外当地居民有权利选择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体育旅游发展的依托,没有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就没有体育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一些地区的体育旅游业就是由于忽视社区因素及当地居民的要求,没有与社区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而造成体育旅游环境污染、经济秩序混乱、文化丧失。

5.走绿色和谐发展道路

从长远的利益来看,昆明市的发展应该紧跟时代的主题,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武装自己。而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对体育旅游资源及环境的保护。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严禁破坏环境式的开发,处理好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这方面可以综合采用法规、规划、经济、科技、行政和宣传教育等手段,使环境管理走上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建议首先需要建立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并纳入到各级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当中。各个主体在进行决策时,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应统筹安排,有机结合,其次建议对体育旅游资源实行分类、分区、分期、分批开发,留有充分的余地,正确处理好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保护、研究、利用的关系,协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在与将来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做到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继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目前没有条件或开发条件不成熟的体育旅游资源要以保护为主,待今后条件成熟再进行开发。最后需要广泛开展社会化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素质教育、公德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特别是主要体育旅游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和体育旅游意识留了一部分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建立一套节约型、环保型、循环型的经济体系制度,来保证岛上资源的合理有效充分的利用。

三、结语

昆明范文篇5

关键词:昆明红嘴鸥;文化意境;文化塑造

一、研究背景

昆明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景秀丽、资源丰富的城市,旅游发展一直走在云南省前列。如今,昆明的旅游发展正朝着“观光与休闲并举”“推进新兴、生态等各种旅游方式”的转型。昆明城区山水相济,站在昆明西山上俯瞰滇池和城区,犹如一幅秀美画卷,各种风景名胜星罗棋布,宜人的气候使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也正因如此,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红嘴鸥每年都飞临昆明越冬,再加上昆明市民热情款待,红嘴鸥到昆数量逐年递增,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往各处红嘴鸥聚集地喂食、拍照、观鸟,形成了30多年人鸥同乐的和谐风景。根据历史记载,1800年前鸥科鸟类就已在昆明滇池栖息,古人称其为“白乌”(《新纂云南通志》卷“大事记”,1949),但数量不多。[1]直到1985年秋,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天气反常,气温偏低,而云南气温又比往年偏高,就使以滇池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吸引了众多的红嘴鸥等鸥科鸟类。由于大量红嘴鸥聚集滇池,食物来源紧张,部分红嘴鸥就从滇池的盘龙江入湖口逆江而上寻找食物,并首次进入昆明城区水域。[2]此后,红嘴鸥每年到昆后,首先在滇池作短暂停留,而后会进入昆明城区中心的盘龙江、翠湖等水域觅食,尤其喜欢在人群集中的区域等人投喂食物。[3]久而久之,昆明市民也越来越与红嘴鸥密不可分,爱鸥护鸥蔚然成风,涌现出许多“海鸥卫士”和感人故事;来昆的游客也被这种“人鸥共戏”的佳境所吸引,并参与其中进行观鸥、喂鸥、摄影及科普等活动。最终,促使红嘴鸥旅游资源呈现出来,形成一道亮丽的生态景观和城市品牌,也成为昆明冬季旅游的新亮点,提高了昆明的知名度。2005年,在昆明庆祝海红嘴鸥入城20周年之际,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了昆明“中国红嘴鸥之乡”称号。[4]

二、昆明红嘴鸥观赏旅游文化意境构成

昆明红嘴鸥观赏旅游资源是由红嘴鸥同人、自然、文化、物质实体等共同组成并相互交融的一种特殊景观,这种景观能够让观赏者透过红嘴鸥体验到昆明优美的自然风光,感受到昆明深邃的文化内涵,丰富红嘴鸥旅游的体验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诗情画意的意境之美。美妙的景观既有形,也有意,而意境就是由实体景观和人的情感所构成,其本质是情与景,能够引起文人雅士或普通观赏者突破物象表面,用心体会、主动寻找,从而实现无限遐想的情感转化。[5]意境美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还是中国文化艺术审美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红嘴鸥观赏旅游文化意境是红嘴鸥观赏旅游资源一系列景观的精髓和核心,且类型丰富多样,能够完整地实现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所引发的观赏、体验、娱乐、教育、休闲等价值目标,使游客在繁重的工作时间之外得到心灵的净化、身心的调养、情感的宣泄、压力的释放。红嘴鸥旅游文化意境总体是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并涵盖鸟类、山水、气候、乡村、都市、建筑、民俗、历史、宗教等元素,形成了一种相互呼应、和谐统一而又能表达体现不同文化内涵的主题意境,带给游客一种直观的视觉享受和灵动的文化感悟。(一)红嘴鸥与自然生态主题意境。几千年,中国人在世间的处事主导思想就是“适应自然”,一直传承着“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虚静恬淡”等观念,认为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相感相通。[6]中国古代审美就一直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如优美的林泉、壮美的山河、荒凉的沙漠等,都是中国人可以亲近、观赏、游玩、居住的审美对象。这种独具一格的自然审美观带着浓重的感情色彩和深长的哲理意味,凸显了中国人仁厚的文化与平和的性格。人们对自然生态中生物、山水、气象等美景的欣赏,突出了自然界广阔、蓬勃的生机与纯真、高雅的人性的情意合一。人们从都市走向大自然的过程中,红嘴鸥及其他野生鸟类成了最直接的纽带,人们抛开紧张、繁重的工作,逃离压抑的“石森林”而走进森林、河流、湖泊、湿地、原野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获取生态环境知识。通过观鸥、观鸟旅游活动的参与,拉近人与鸥鸟之间的感情,使红嘴鸥及其他野生鸟类绚丽多彩的羽色、奇异多样的形态、悦耳动听的鸣叫印入人的心灵。西方有句谚语:“若鸟与书有异,舍书而就鸟”,旅游者前往户外的赏鸥、赏鸟活动,是以生物多样性为视角的文化、美学、哲学、科学等价值体系的重新构建,旅游者通过更新自身观念,培养爱鸟、护鸟的意识,形成敬畏生灵、尊重生命、关爱自然的思想。此外,旅游者还追求的是一种如鸟般自由、安逸休闲的新兴生活方式,达到“花曾识面香仍好,鸟不知名声自呼”的意境。当人们在昆明城郊红嘴鸥主要聚集水域滇池边观鸥时,其实已进入了昆明景色最秀丽的环滇池景观带,这条带上任意位置放眼望去,红嘴鸥都能与其他景观形成完美的结合。当人们走到滇池东岸,“心头眼里都有说不尽的诗意”,通过不同的景观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滇池边登堤临水,凭栏四望,成千上万只红嘴鸥在水天一色、浮云烟霭的山水间翩翩起舞,或是几只或是成群,不时从人们眼前掠过,这些洁白的生灵们所舞动的姿态那么优雅,那么自信。此时此景,让人不禁想起唐代诗人常建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于是人们自然对生命有了顿悟,也有了回首岁月的淡然。透过红嘴鸥遥望远处的西山群峰,似一个美丽少女仰卧在滇池畔,宛如“睡美人”青丝垂海、曲线婀娜,与夕阳绘成一幅瑰丽的画卷,西山森林茂密、清幽秀美、景致极佳,明代诗人杨慎赞美西山为“苍崖万丈,绿水千寻,月印澄波,云横绝顶,滇中第一佳境也。”洪武年间,日裔僧人机先也曾为西山(又称碧鸡山)写下“碧鸡西望水天虚,漠漠秋光画不如;翠碧烟华摇浪处,丹崖树色著霜初”的诗句。在海埂公园驻足,春天园内千株柳树的柳梢上探出芽头,一片嫩绿,呈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傍晚,放眼眺望滇池又能联想到《滇阳六景》中“滇池有客夜乘舟,渺渺金波接素秋;白月随人相上下,青天在水与沉浮”所描述的滇池月夜之美,夜晚的昆明万籁无声,尘嚣灭尽,滇池显得更加恬静,这绝对是大多数游览者的兴之所至。此外,昆明“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的温暖宜人气候,迎来了远方的红嘴鸥同“四季无寒暑”“万紫千红花不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景观交融在一起,让观赏者沐浴在冬日高原春城独有而又温暖的阳光中,时刻沉浸在清洁、宁静、安详、平和的休闲生活情景里。综观红嘴鸥与自然生态组合景观,鸟依靠水、水傍着山,阳光普照着森林和大地,人成为了一切景观灵动的音符,一种难以尽述的妙处是红嘴鸥旅游文化的最佳心灵体验。(二)红嘴鸥与人文风貌主题意境。昆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多元文化汇集、特色浓郁的现代城市,在2000多年时空演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积淀、建筑语言的表现、生活气息的延续等都形成了昆明相应的人文环境。红嘴鸥与昆明已牵手整整33年,特有的人文风貌也在这段岁月中演绎成形,红嘴鸥或与昆明的人,或与昆明的街区,或与昆明的河道桥梁,或与昆明的建筑物,或与昆明的公园,或与昆明的历史民俗等人文资源和景观风貌相互辉映,紧紧交织在一起。因此,才有了“人鸥互观”“翠湖嬉鸥”等让人流连忘返的惬意景象。红嘴鸥对于昆明来说,已不再是单纯意义的候鸟,而是这座城市的老朋友,也是城市的标志,城市的每一个元素同样都打开怀抱接纳它们,同样,红嘴鸥也把昆明当作自己生存的家园和安全的港湾。从红嘴鸥与昆明人文风貌意境的载体来看,可分为红嘴鸥亲人意境、红嘴鸥乡村意境、红嘴鸥都市意境、红嘴鸥民俗意境、红嘴鸥历史文化意境等,这些景观反映出人天对话、心物相通、和谐共存及城鸟共享繁华的世间胜境。而红嘴鸥停留在昆明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们历经了食物短缺、滥捕滥杀、禽流感病毒等事件,出现了在一定时期内红嘴鸥到昆越冬数量的不稳定现象,好在昆明人及时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把红嘴鸥留了下来,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如“海鸥老人”。在昆明冬春季的早晨,太阳温暖地照到身上,许多市民、游客都会挤到河边、桥边、公园池塘边的赏鸥人群中,或者看鸥群飞翔,或者为鸥群拍照,或者给鸥群喂食……兴奋的欢呼声和嬉笑声不绝于耳。但红嘴鸥从来都“人来鸟不惊”,许多人将鸥食平放在手里,红嘴鸥便会飞来灵巧地衔起,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然后飞远,勾勒出一幅幅人鸥同乐的美学意境。如果追踪红嘴鸥在滇池周边飞行的轨迹,能窥探到许多昆明特有的乡村田园风光,一缕缕炊烟同红嘴鸥交融在一起,使乡村、田野、树木、小河、屋脊若隐若现,朦朦胧胧,令人心醉。游客可依托红嘴鸥之旅感受昆明恬静、优雅的乡村文化,体验“小桥流水人家”诗意般的乡村自然之美。可以想象,红嘴鸥从遥远的北方越过千山万水飞越到昆明过冬,一定是一段艰难的旅途,使人不由得赞叹它那坚韧的品质。进入昆明后,它们又不惧险阻,准确地判断出觅食的方位,在城区各处穿梭往来,既让这座现代化都市的建筑、公园、河道桥梁平添了几丝灵动,重新焕发了生机,也隐约让昆明懂得了候鸟迁徙的意义和生命的精神价值,触动着昆明做好每一次腾飞的准备,实现都市的价值,这也让“春融万物、和谐发展、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昆明精神同红嘴鸥飞翔的精神不约而同地重叠在一起。有水的地方才有灵气,或许是巧合,红嘴鸥在昆明城区及城郊停留、栖息、觅食的主要水域附近,孕育着从有人类开始,各个时期所创造的文明硕果及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瑰宝,使观鸥旅游者很容易就能触碰到昆明的文脉。距今100万年左右,就已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滇池,大约三万年前,滇池边出现了晚期智人“昆明人”,呈贡的大渔乡龙潭山“昆明人”遗址已发掘出很多古人类化石、旧石器。滇池之滨的晋宁石寨山出土了公元前7世纪古滇国的数千件青铜器,其艺术及铸造过程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滇王之印”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昆明的古文化发祥于滇池,游人踏入这个集天地灵气的地方,一定可以探寻到丰富神秘的古滇文明。昆明从唐代南诏时期至元朝就已逐渐出现许多文化景观,如盘龙江上架起云津桥,作为货物集散的码头,使当时的昆明街区市井繁华、人烟辐辏。白族诗人王升在其《滇池赋》中颂扬了碧鸡、金马、玉案、商山、五华、三市、双塔、一桥等景观,称为“元代昆明八景”。明清光绪年间,著名文人宋嘉俊用诗描写了画家张士廉绘制的“昆明八景”山水画,形成了诗传画意、画展诗情的“滇池夜月”“云津夜市”“螺峰叠翠”“商山樵唱”“龙泉古梅”“官渡渔灯”“灞桥烟柳”“蚩山倒影”等“明清昆明八景”。清代,孙髯翁写下了气势磅礴、旷古未有、意境高远的“天下第一长联”———大观楼长联,他描述了滇池四周风光如画的景象和一幅耐人玩味的云南历史画卷。滇池西南岸的晋宁,是滇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的故里,当时郑和奉明成祖之命,远航西洋,书写了中国与世界友好交往的佳话。可见,昆明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完全可以造就出类型多样的文化景观意境。此外,西山的华亭佛寺、太华佛寺、道教三清阁、龙门石窟,以及晋宁盘龙佛寺、官渡妙湛寺金刚塔等多元纷呈的宗教文化;白鱼口白族聚集村庄、云南民族村、云南民族博物馆、官渡各种等绚丽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得胜桥、西南联大、陆军讲武堂、聂耳墓等激昂奋进的民主革命和抗战文化,这些文化遗产遗迹层叠在一起,构筑起了昆明红嘴鸥旅游多元性的文化景观意境,使游人能够置身其中,由物及心、由表及里地品味昆明文化的大餐。

三、红嘴鸥观赏旅游文化意境商业塑造方式

昆明红嘴鸥观赏旅游文化意境的塑造,实际上是一个对红嘴鸥观赏旅游文化产品进行开发建设的过程,把有形的、无形的文化元素通过一定手段烘托出来,使游人对各种文化景观产生心灵上的碰撞。在此,可通过三个步骤实现红嘴鸥观赏旅游文化意境从景象到意蕴的完整升华。[7](一)明确意境对象。构成红嘴鸥观赏旅游文化意境的元素类型丰富,有物质景观也有非物质景观,有的具体明晰,有的不易感知,这就需要通过详细地调查,识别意境对象,分析各个对象景观意境的价值,描摹出意境对象的基本形态,构建好意境对象的文化环境,使其文化意境鲜明生动地展现出来。(二)提升意境对象。初期发掘的红嘴鸥观赏旅游文化意境的元素,还只是一些文化表象或碎片,尚未经过加工、整理,层次不够分明,整体性、系统性不强。此步骤需要深入挖掘各文化意境对象的内涵,发现和确定意境对象的特点,重点做好文学提炼、设施建设、形象提升、景观设计和营销推广等工作,使之形成有层次、有内涵、有特点的系统文化意境品牌。(三)传递意境对象。红嘴鸥观赏旅游文化意境的营造,最终还要回到如何让游客更好地消费相应的文化意境元素。这是一个使意境对象形象地进入游客心理的过程,需要找到合适的渠道,赋予各种抽象的文化意境元素或符号旺盛的生命力,并通过直观的生活场景、民风民俗等景象让游客能够充分、完整地感知文化内涵,从而产生文化消费动机,体验文化意境所产生的精神享受,最终获得红嘴鸥观赏旅游文化意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紫江,吴金亮,黄海魁,等.红嘴鸥在昆明越冬20年间的分布及数量变动规律[A].第八届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全国代表大会暨第六届海峡两岸鸟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

[2]山旭.昆明,与红嘴鸥有个约会[J].时代风采,2010,(3):19-21.

[3]吴兆录,郑曼丽,潘帮珍,等.红嘴鸥在昆明城区的停留时间及其影响因素[J].四川动物,2008,(27):351-355.

[4]叶茵,吴兆录.人鸥戏春城[J].生命世界,2007,(11):90-93.

[5]陈淑娟,李常沪.论现代城市广场的休闲文化意境[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114-122.

[6]李一凡.论西湖意境文化[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6):13-17.

昆明范文篇6

消费已经成为拉动昆明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基础支撑。据国家统计局昆明调查队数据显示,2017年昆明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092.67元,是1980年的67.3倍,2008年的2.62倍,与1980年相比年均增长率为12.05%。扣除近四十年价格上涨因素,2017年昆明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实际支出3947.97元,是1980年的10.23倍,与1980年相比实际年均增长率为6.49%。但与国内国际化城市相比,昆明消费总量不大,消费结构不够合理,消费载体基础性开放合作平台等服务性消费仍存在差距。一系列促进汽车消费增长、农村消费提质升级、优化消费市场环境的政策红利出台,将为促进昆明居民消费升级注入新动力。

2昆明消费经济发展现状

2.1昆明消费潜力分析。消费潜力是指潜在的消费,涵盖一切尚未满足的符合人性需要的消费。本文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昆明及西部7个省会城市的消费潜力进行分析排名,并以年末总人口(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指标作为研究昆明消费潜力的变量体系,用以分析明确各变量因素与消费潜力之间的影响关系。经测算,昆明消费潜力在8个西部省会城市中,综合排名居第三位(排名依次是成都、西安、昆明、南宁、贵阳、兰州、西宁、银川),如表1所示,昆明消费潜力较为明显。2.2昆明消费经济发展特点。2.2.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增强。从图1可以看出,2011—2014年昆明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低于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但其两者的差距逐年递减,至2015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资本形成对GDP增长贡献率。2.2.2消费结构逐步优化2011—2015年(如图2所示)政府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占比逐年降低,由2011年的25.30%下降为20.8%,略低于全国26.4%的平均水平;居民消费占比逐年增加由2011年的74.70%上升到79.20%,略高于全国73.6%的平均水平。2.2.3城乡消费规模差异依然较大,消费结构差异不明显。如图3、图4所示,2017年昆明市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比图可以看出,昆明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不明显。图32017年昆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占比图图42017年昆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比图从图5可以看出,在消费规模上,昆明城乡差异依然较大。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昆明调查队。2.3昆明消费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2.3.1消费对经济拉动的效能不足2015年昆明最终消费率为48.8%,低于全国51.6%的水平;资本形成率70.2%,高于全国44.9%的水平,昆明消费需求小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还需进一步提升,如图6所示。2.3.2新型消费模式发展不充分。昆明网络消费动力不足。2016年4月,昆明网络消费位列云南第一位,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昆明的网络消费水平指数来看,2011年1月为90.88(全国平均96.0),到2016年4月为104.88(全国平均122.2),月均增长0.23%(全国平均0.38%),均低于全国水平。2.3.3居住类消费支出挤占其他领域消费。随着2000以来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住房消费成为城镇居民最重要的开支内容,从图3、图4看出,2017年城乡居民用于居住的开支都在20%以上,居住消费日益成为居民消费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昆明居民的住房消费过大,严重挤占了居民在其他领域的消费。

3新时期广州释放消费力经验借鉴

2012—2018年,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保持超过11%的高增速,预计到2020年,达到伦敦、纽约等世界级城市消费规模。随着广州传统商贸加快转型,以及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的发展,广州消费实力将继续名列前茅,经验值得昆明借鉴。3.1改革流通体制,加快消费升级。广州开展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消费升级。将个性、多元、便利的消费需求作为引导商贸零售业创新发展的目标,培育“零售业+”的商贸零售业发展模式;以创新发展为理念,推进专业批发市场从单一批发向综合服务转型提升;利用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政策叠加优势推动高端集聚和创新创业良性循环;以物流园区、产业物流集聚区为支撑,着力推进全市工商业、物流企业以托盘为核心带动的物流标准化应用。3.2落实消费政策,提升消费信心。广州注重消费政策和理念的研究。以体育消费、信息消费、旅游休闲等中高端消费为新增长点,采取了重构消费新模式,促进消费需求回流、促进商旅文融合、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融合等一系列有效做法,推动商贸转型升级,深化内贸流通体制改革,推广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平台。3.3强化市场监管,改善消费环境。广州被商务部和中央编办确定为全国商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广州市政府安排资金对扩内需促消费工作和项目给予支持,保障促销活动的有序开展,落实具体促消费工作措施,对促消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分析,找出对策,及时总结。

4提升昆明消费潜力空间载体的路径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进一步提高商业供给体系质量,加强消费回流,增强对海内外消费者的吸引力,满足更高水平的消费需求。4.1以新供给激发新需求。昆明消费需要在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实现更快释放。鼓励企业通过研发创新、技术改造,开发面向云计算、大数据的新型智能化终端产品,吸引消费者,满足中高端消费需求;以昆明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契机,加快形成一批跨县(区)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满足消费需求;优先发展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大数据产业,并结合各区域产业特征来制定现代服务业消费计划;弘扬工匠精神,重点在医药、旅游、食品等行业建立领军企业和示范标杆。4.2支持传统商业转型升级,创新销售模式与业态。探索构建“智慧商业”体系,鼓励互联网企业加强与餐饮企业、实体店铺、生活服务企业合作,推动线上交流互动、引客聚客、精准营销等优势与线下真实体验、品牌信誉、物流配送等优势相融合。4.3着力建设主城区市中心商业中心,打造昆明消费新名片。探索交通枢纽、人流集散地融合消费发展新模式,引导新型业态和国内外顶级品牌聚集,建设高端商业密集发展区和品牌集聚的国际知名商业区。加快正义路片区改造,实施商业步行街空间品质提升再造工程,鼓励设计师、创客进驻正义路片区,开展创客创意产品、展示、体验、交易,打造昆明消费的新名片。推动翠湖片区的保护性改造,引入绿色生态设计,融合云南历史文化和翠湖独特的自然风光,建设翠湖商业中心,打造汇聚垂直型购物中心、旅游休闲、复古街区等多元业态的消费目的地。完善商业中心交通体系,加快规划建设正义路、人民路,翠湖环路的步行连廊,增强商业集聚效应。4.4着力提升四大核心商业集聚区,构建昆明消费新优势。充分发挥原有商业中心的消费聚集作用,加快提升主城区市中心商业区、北辰财富中心商业中心、南亚风情园商业区、世纪城商业中心四大核心消费区功能。加快推进北辰财富中心区域升级改造工作,通过提升市容环境、打造智能街区、营造商圈文化等,打造以休闲娱乐为主导、多元混合的商业中心。推动顺城—正义路中心商业区商业向翠湖片区延伸,引进具有云南历史特色和云南民族风情的综合商业设施,构建集都市型购物中心、品牌专业店、特色餐饮、影剧院、历史名人故居、主题公园等休闲文化娱乐服务网点。在南亚风情园商业区、世纪城商业中心重点打造集购物、餐饮、休闲、文化娱乐于一体的一站式消费中心。4.5着力打造新兴消费圈,培育消费增长新引擎。进一步丰富万达商业中心业态,引进国际主流品牌,引导增加特色餐饮等配套服务,利用昆明地标—万达双塔品牌,促进旅游消费。加快呈贡片区CBD规划建设,引进大型购物中心,引导品牌集聚,将呈贡片区商业区打造成为辐射云南南部城市的综合商业中心。依托滇池周边特有的生态人文资源,重点挖掘和培育旅游、文化等产品,打造生态观光消费圈。引入特色餐饮、旅游文化、休闲娱乐等服务设施,促进旅游消费。4.6加强境外消费回流。加快建设机场口岸进境免税店,争取昆明长水机场口岸进境免税店尽快对外营业;建立商品保税展示交易中心,加大国际跨境商品直购体验中心的建设,促进进口消费品直销中心的发展。完善昆明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奥斯迪(昆明)电子商务交易产业园等配套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积极创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打造集跨境电商、商品展示、保税仓储于一体的进口商品展示交易平台,引导境外消费回流,吸引外来消费增加。

5打造新兴消费热点

作为全国闻名的旅游城市,以“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为中心,打造昆明新兴消费热点。5.1“大健康”——以“民族医药、民族体育、养老服务”为重点,打造消费热点。医药、体育、养老是与国民生活及幸福感息息相关的行业,关注这些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不但可以实现国民健康,更是实现政府创收增收的重要举措。5.1.1民族医药产业消费。昆明市民族医药产业面临市场空间狭小、资源枯竭、民族医学发展迟缓和后继乏人等诸多困境,影响了当地的健康消费。第一,做好民族医药抢救发掘工作。民族医药抢救发掘工作是民族医药保护、继承和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建议昆明市、区两级政府设立民族医药抢救发掘专项科研项目,重点开展阿昌族、哈尼族、怒族、布朗族、傈僳族、独龙族、哈民族、德昂族等民族医药常用医技医法、习惯用药、秘方验方、养生保健方法等医药知识、文献的抢救性发掘及整理研究。第二,重视民族医药名老专家的经验传承。为民族医药名老专家开展师承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尤其应在从业资格、职称评定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以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名医专家后人。第三,加强民族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优质的民族医药服务。着力培养一批技术高超、医患沟通能力强的业务骨干,切实解除老百姓的病痛,提高患者满意度。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消费者对民族医药队伍的信任,才能大胆消费、放心消费。第四,建设民族医药标准化研究平台,提升民族医药的品牌质量。开展民族药标准研究,建立民族药标准研究和评价平台,解决民族药研究的关键技术难题,将有力提升昆明市民族医药企业的品牌质量,提升其行业竞争力,从而吸引国内外消费。第五,加大对民族医药产业的投入。建立传统医药复方知识保护基金,以资助对传统复方资源的管理与保护;重视民族医药人才,提高待遇,对于掌握民族医药核心技术的专家及老药工,给予相应的地位及待遇;配备应有的资金以培养后继的年轻人,以师带徒的形式掌握民族医药核心技术。5.1.2民族体育产业消费。第一,实现“平原—中高原—高高原”的训练基地系统的调整。昆明市现有运动训练服务资源主要体现在高原训练方面,尽管高原训练基地达到国内乃至东南亚地区一流水平且具备一定规模,但按训练学和生理学要求尚不具备训练的系统功能的要求,故在昆明市建立“平原(河口平原)—中高原(昆明)—高高原(丽江)”一条龙训练基地服务系统或通过跨省际的“平原—中高原—高高原”训练基地联盟,实施全方位的运动训练服务,真正实现昆明市乃至云南训练基地系统的功能调整。同时可将大量的剩余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使训练基地社会服务中依据市场运行规则进行产业化经营,使昆明市的这一宝贵的特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第二,以现代思维实施基地营销方式调整。昆明市运动训练基地在实施完善“平原—中高原—高高原”服务结构开发的同时,必须采用多角化营销战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展开。以国内、外各类职业体育俱乐部为主要消费对象,采用名人效应营销方式、品牌效应营销方式、基地资源功能营销、组合效用营销等方式;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等形式扩大训练基地的影响;以高层次体育组织为公关对象,如国内、外各单项体育联合会或通过国内、外高层体育组织领导对基地的评价扩大影响,拓宽需求市场,加速昆明市高原训练基地的国际化水平。第三,施行推动昆明市民族体育发展的政策。为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投入体育产业的经营开发,政府有必要制定一些吸引企业来华投资的优惠政策,如对投资从事体育经营的非赢利性组织或赢利性企业给予减免税政策和优惠贷款政策。国家可以在土地使用上放宽政策;国家银行应该以优惠的金融政策,以较低的利息和较少的抵押发放贷款等,增加社会办体育的热情和信心。第四,运用大众传媒推动全民健身消费。体育消费者参与体育消费兴趣的形成是受大众传媒的影响。用行政手段干预媒体对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报道比率,是引导更多的人加入体育健身行列的有效手段。第五,培养少数民族体育运动表演人才,吸引民族体育运动消费。让各少数民族选派出优秀的青年人,对本民族的体育项目进行整理、改编,使之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又具有现代的文明,既能够观赏,又比较简单,使观赏者容易参与,才能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民族体育运动消费。5.1.3养老产业消费。第一,建立推进养老服务消费市场协调发展的管理机制。建立养老服务消费市场协调发展管理机制。开展养老服务消费市场调查研究、决策咨询、规划制定、推动实施、评价考核等具体工作。将老龄产业发展从政府“要求干、指挥干、安排干”逐步转向“引导干、商量干、支持干”。第二,建立保障养老服务消费市场健康成长的约束机制。昆明市可成立居家养老服务协会评估联盟等在第三方评价机构,探索有关第三方评价的标准、流程、机构、队伍和成果应用等问题,以积极推进老龄产业发展监督、约束和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还社会一个健康的养老服务消费市场。第三,全力打造精细的养老服务。过去“大而全”“小而全”的养老服务模式已明显滞后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市场化、产业化形势下的养老服务发展,要充分体现人性化、个性化、亲情化的需要,服务功能逐步精细化、专业化,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高水准的服务。5.2“大旅游”背景下,打造昆明休闲旅游消费热点的对策建议。昆明作为一座享誉中外的旅游城市,积极打造休闲旅游项目,释放休闲旅游消费潜力。(1)科学规划城市休闲旅游景区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确立“宜居休闲之都”的品牌形象,加强景点景区旅游战略向全域旅游战略的转变。(2)打造内涵丰富的休闲旅游产品。系统研发和策划节日购物旅游、特色乡村旅游、城市特色街区旅游、山地体验旅游、汽车自驾旅游、会展旅游、学术研讨会旅游、美食旅游、体育赛事旅游等一批有竞争力的旅游新产品,着力培育成为昆明新的标志性旅游产品。(3)加强城郊型森林公园旅游产品的开发。有意识地开发城市郊区,以森林资源为条件,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依托的城郊型森林公园,形成集休闲、娱乐、健身、疗养、运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地域综合体,吸引省内外的消费者。(4)打造以昆明十大湿地为中心的生态旅游消费热点。在开发湿地旅游的同时,同时注重对湿地活文化的建设。湿地活文化可能会成为湿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提升了湿地文化品味,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5)完善人本化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成“智慧旅游云”,形成涵盖产品推广、服务预订、产品预售、信息查询、车辆调度、旅游安全监管系统、游客流量监测系统和导游服务系统等智能化、人性化服务体系,实现旅游行业实时监管;完善以旅游咨询中心、资讯网站、服务热线和手机APP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公共服务信息服务渠道。(6)加强生态休闲养生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励职业院校或大中专学校在校学生参加养生旅游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集旅游服务和养生服务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7)建立“外国领事馆街”,吸引更多的中外旅游者。在外国领事馆街区建立购物商业区,除了提供具有各国民族特色的旅游消费产品,还可以让外国人们多了解昆明本地的特色产品,引导其购物消费。5.3“大文创”——以民族演艺为中心,打造消费热点。昆明市民族演艺产业在刺激消费方面的贡献还不尽人意,民族演艺的消费市场还不稳定。5.3.1实现“旅游之夜”向“夜之旅游”的市场定位转变。在市场定位观念上突破以往的束缚,将“旅游之夜”升级至“夜之旅游”。即要把传统意义上夜间上演的演艺产品作为一个主打旅游产品来打造,它不一定要在夜间上演,但是一定要发展成为旅游地的核心旅游资源。5.3.2实现“遍地开花”向“限量规划”的产品布局转变。昆明市的民族旅游演艺产品应该引入“限量规划”的思想。规划者应首先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如文化底蕴、接待能力、表演实力、可进入性等,合理布局产品,而且同一区域范围内的产品也应有差异性。5.3.3实现“舞台化商品化”向“民族性原真性”的资源开发转变要求。资源的开发能恰如其分地诠释民族原生文化,这样才能得到广大旅游者认可,并最终促进旅游消费。

6完善昆明消费保障体系

6.1完善宏观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通过政府投资支出、转移支出等方面政策的运用,改善居民的就业环境以及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提升居民收入水平;通过财政政策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完善居民消费环境;通过创新消费金融产品,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发展线上消费金融,使消费更加便捷。6.2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消费升级。调整放宽昆明市主城区落户限制,以具备一定学历或技能的人才、升学或毕业进入城镇的学生、在城镇就业居住3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6.3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保障消费信心。积极发展创新型非抵押类贷款模式,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新消费特点的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各大保险公司昆明分公司与银行合作,支持发展“政银保”模式业务及各类商业贷款保证保险,为昆明小微企业贷款提供风险保障;适时设立或引进消费金融公司等新兴金融机构。6.4健全消费者保护机制,保障消费者权益。针对网络商品交易迅猛发展的势头,推进商品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加强网络商品的监管。在昆明市商场、超市、市场等,继续开展“消费维权服务站”建设。大力推行经营者首问制度和赔偿先付制度“两项制度”,强化经营者自律。

7搭建昆明消费平台

昆明范文篇7

20****年,全省银行机构积极筹措资金,不断加大信贷投入,新增存贷款均突破800亿元,圆满完成了年初省人民政府确定的信贷增长目标,为全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证券、保险等金融工作也取得了良好成绩。经考核,省人民政府决定对完成信贷增长目标任务和完成金融工作任务的金融单位及领导进行奖励。

一、对完成20****年信贷增长任务的银行和金融管理部门给予240万元奖励

(一)完成20****年信贷增长任务,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100亿元以上的农行****省分行、建行****省分行、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各给予20万元奖励;

(二)完成20****年信贷增长任务,贷款增量较多的国家开发银行****省分行给予10万元奖励;

(三)完成20****年信贷增长任务,增幅达到150%以上的中行****省分行、农发行****省分行、交行昆明分行、中信银行昆明分行、招商银行昆明分行、光大银行昆明分行、深发展银行各给予10万元奖励;

(四)完成20****年信贷增长任务的广东发展银行昆明分行、浦东发展银行昆明分行、民生银行昆明分行、昆明市商业银行各给予5万元奖励;

(五)组织协调工作成绩突出的人行昆明中心支行、****银监局各给予20万元奖励;

(六)认真做好金融工作,作出积极贡献的省级有关部门给予40万元奖励。

二、对完成20****年金融工作任务的****证监局、****保监局分别给予10万元奖励

三、对完成20****年信贷增长任务和积极做好信贷工作的银行、金融管理单位领导给予140万元奖励

(一)完成20****年信贷增长任务,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100亿元以上的建行****省分行、农行****省分行、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领导正职奖励3万元,副职奖励2万元。

(二)完成20****年信贷增长任务,贷款增量较多的开发银行****省分行正职奖励2.5万元,副职奖励2万元。

(三)20****年度信贷增长增幅超过150%的中行****省分行、农发行****省分行、交行昆明分行、中信银行昆明分行、招商银行昆明分行、光大银行昆明分行、深圳发展银行正职奖励2.5万元,副职奖励1.5万元。

(四)完成20****年度信贷增长任务的广东发展银行昆明分行、浦东发展银行昆明分行、民生银行昆明分行、昆明市商业银行正职奖励2万元,副职奖励1.5万元。

(五)组织协调工作成绩突出的人行昆明中心支行、****银监局领导正职奖励3万元,副职奖励2万元。

(六)积极做好金融改革工作的工行****省分行正职领导奖励2.5万元,副职奖励2万元。

(七)积极做好信贷工作的银行领导正职奖励1万元,副职奖励0.8万元。

四、对完成20****年金融工作任务的证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单位领导给予60万元奖励

(一)****证监局、****保监局领导正职奖励3万元,副职奖励2万元。

(二)资产管理公司领导正职奖励1万元,副职奖励0.8万元。

(三)省国托、邮政储汇局、银联公司领导正职奖励0.8万元。

(四)红塔证券公司、太平洋证券公司领导正职奖励1万元,副职奖励0.8万元。

(五)人保公司、人保寿险公司领导正职奖励1.5万元,副职奖励0.8万元;太保产险、太保寿险、平保产险、平保寿险公司领导正职奖励1万元,副职奖励0.6万元;其他保险公司领导正职奖励0.8万元。

昆明范文篇8

关键词:住房租赁;长租公寓;对策研究

长租公寓,又称白领公寓,是一种新兴的房地产行业,指公寓运营企业以新建、购买或租赁的方式取得房屋之后,对其进行装修改造,并提供多样化的社交场所和物业管理服务,吸引年轻租客入住的出租型公寓(出租时间一般在几个月或一年以上)。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由“增量时代”转向“存量时代”,房屋租赁市场迎来持续增长,据《2018年轻人租房大数据报告》显示,预计到2023年,中国房屋租赁人口将达到2.48亿人,中国或将迎来“租房时代”。昆明长租公寓发展略显滞后,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困难亟须解决。

一、昆明市长租公寓市场概况

(一)昆明市长租公寓市场现状。目前昆明有十多家长租公寓品牌,运营模式主要有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业态,集中式长租公寓是指公寓运营方通过自建、收购或租赁的方式获取楼房后,对房间进行统一装修改造,配套一定设施后出租的模式,而分散式长租公寓是指公寓运营方从存量市场上取得房源,经过标准化装修后,统一出租管理的租赁公寓模式。在昆明主要的集中式长租公寓运营商主要有昆明公租房公司旗下的“惠悦家”公寓、龙湖地产旗下“冠寓”公寓、Me+国际青年公寓和H公寓,其中房源储备最多的是“惠悦家”品牌,仅前两次供房数量就已超过千套。昆明的分散式长租公寓主要是美丽屋、柠檬公寓、以及一些中小型房屋中介公司的自创品牌。长租公寓主要集中在昆明市二环以内,也有企业布局在邻近写字楼、地铁站、商业区等人流较大、交通便利的区域,其房租价格受装修程度和区位优势等影响,在600~3000元不等,出租率基本稳定在80%~85%。(二)昆明长租公寓市场发展前景。昆明市长租公寓发展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市场发展具有光明前景。第一、市场潜在需求旺盛,2016年昆明市《昆明市新型城镇化五年实施方案(2016~2020年)》提出截至2020年昆明全市人口将达到850万,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3%。第二、昆明市长租公寓市场尚未饱和,目前昆明市有十余家长租公寓品牌,但全国排名前十的长租公寓企业仅有两家入驻昆明,排名前三十入驻昆明的也寥寥无几,可见长租公寓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第三、长租公寓模式符合现代消费需求,相较于传统租房模式,长租公寓能更有效地解决房东和租客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必将带来新一轮的消费升级。第四、各种利好政策不断,从2015年开始,国家开始大力支持房屋租赁市场,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2017年1月,云南省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实施意见》,大力支持房屋租赁市场的发展,这些政策都对昆明市长租公寓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昆明市长租公寓发展困境分析

(一)前期投入大,融资渠道少。长租公寓公司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规模化是必然的选择,但前期承租、改造、宣传等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融资成为长租公寓公司面临的首要难题。银行和金融机构一般以不动产产权作为抵押,而大多数长租公寓公司从存量市场上取得的只是房屋的租赁权而不是所有权,所以很少能以普通融资方式获得资金。依靠风险投资基金是长租公寓行业目前最主要的一种获取资金的方式,但获得风投基金需要很高的门槛和繁琐的程序,而且一般融资成本也较高。昆明经济相对落后,融资环境也相对恶劣,许多长租公寓企业因缺乏资金不得不退出市场,这严重制约了昆明市长租公寓行业的发展。(二)运营利润低,回收周期长。2018年5月25日,昆明市公租房公司推出的首批352套“惠客”公寓正式上线,短短20分钟内,352套房源预订一空。但看似火热的长租公寓市场背后却是极低的运营利润,据统计,长租公寓行业的租金回报率普遍在5%以下,仅靠租金难以维持收益,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在一次谈话中指出,若是靠贷款(4.9%的银行利息)建房出租,长租公寓行业的回报率最高不超过1%。前期投入大而回报率低,这就需要企业能耐得住性子,但在成本回收期间往往有许多企业因为资金链的断裂或经营不善等原因不得不退出市场,运营利润低,回收周期长是长租公寓行业面临的又一大挑战。(三)行业竞争大,市场风险高。昆明市长租公寓市场处于起步阶段,运营模式不成熟,市场风险不断。相比之下,传统租房中介更为成熟,在房屋租赁市场上占据着较大份额,且不用承担房屋的空置成本,与长租公寓之间存在着“零和博弈”,行业间竞争较为激烈。目前,许多长租公寓公司为了扩张市场,铤而走险利用“租金贷”跑马圈地扩大规模。截至目前,已经有“鼎家”公寓、“寓见公寓”、“昊园恒业”等多家长租公寓公司被曝卷入“租金贷”。类似的问题在昆明也有发生,2018年12月18日,盘龙区市场监管局消息“昆明众客驿家公寓管理有限公司”疑似陷入“租金贷”。2019年2月19日,凤凰网曝出在昆明也有长租公寓布局的品牌公司“美丽屋”因租金贷遭多人投诉。可见,昆明市长租公寓市场存在风险,监管需要不断完善。

三、昆明市长租公寓市场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一)积极探索出路,拓宽融资途径。对长租公寓行业来说,传统融资方式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融资需要,创新融资模式势在必行。资产证券化是解决企业融资难的一大利器,通过资产证券化,长租公寓的存量资产将得到有效盘活。《2018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18年12月24日,平安不动产有限公司50亿长租公寓REITs获批,将建200万间长租公寓。这是国内首单合作型长租公寓储架REITs(房地产信托基金)正式获得通过。其实在2017年云南省就曾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大对住房租赁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发行住房租赁企业发行债券、不动产证券化产品,稳步推进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但这些政策在昆明目前还尚未有所突破。除了发行RE-ITs,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打造租金证券化等融资平台,发行相应证券解决自身融资需求。(二)加强自身监管,降低杠杆比例。有些长租公寓公司因为急于回收成本,片面追求利润,无视相关法律法规,罔顾商业道德,使用廉价装修,导致安全事故频发,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加强自身监管。近年来,“租金贷”一路声名狼藉,其实“租金贷”并不是拦路虎,而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有利于企业发展,用的不好则容易造成巨大损失。由于目前缺乏有关“租金贷”的具体法律条目,所以其关键在于企业控制自身融资杠杆率的高低,如果盲目追求扩大规模,无视过高的杠杆率,则企业资金链很容易断裂导致“爆仓”,因涉及房东租客等多方利益,很容易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长租公寓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监管,明确资金流向,降低融资杠杆,稳中求进谋发展。(三)创新衍生服务,提高运营效率。长租公寓的租金回报率较低,若单一依靠租金回流,则资金回收周期过长而且不利于长租公寓的创新升级,长租公寓运营方应挖掘租客衍生需求,提供诸如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个性化服务,在满足租客需求的同时,也能为自身创收,而且个性化服务能有效增强租客粘性,有助于品牌的推广。此外,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应将云支付,APP等互联网工具运用到日常管理运营中,既可以节约人力成本,又能提升运营效率。

四、结论

安居乐业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和追求,城镇化和高昂的房价使租房成为刚需,长租公寓迎合了新时代房屋租赁市场的需要,也响应了国家“租购并举”的政策,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昆明市长租公寓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面对眼前的一些困境,企业不可盲目逐利,应调整心态,在融资方式上主动出击,加强自身监管,在顶层设计下积极探索应对之策。

参考文献:

昆明范文篇9

本文通过搜集和整理2000—2010年昆明市的产业GDP和土地类型变化数据,综合考虑两者间的时空关系,运用比较分析法、person相关分析法、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系数对昆明市产业结构演进与用地结构的相关性进行了综合探究,运用偏差系数法对昆明市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的“同步”与“错位”状况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现昆明市实际发展状况对昆明市城市化建设中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2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区域

昆明市地处云贵高原西部,是云南省省会城市,总体地势由北向南呈阶梯状逐渐降低,中部较高,东西两侧较低,以湖盆岩溶高原地貌及红色山原地貌为主,海拔1500—2800m。昆明市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中东、南欧、非洲的前沿和门户,具有东面连接贵州和广西,可直通沿海城市;北面经过四川、重庆可挺进中原;往南可到越南、老挝、泰国和柬埔寨;西面则与接缅甸接壤,可连通印度和巴基斯坦,具有非常优越的地理位置。

2.2研究方法

本文以昆明市为研究区域,分别选取2000—2010年昆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GDP数据和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在内的9种用地类型的面积数据作为昆明市产业机构演进与用地结构变化的研究依据[16]。通过对两者变化情况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其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了进一步界定和探究两者间的关联性及相互影响机制,本文将研究对象纳入一个向量自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对昆明市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变化的协整分析表明,昆明市产业结构演进与用地结构变化间存在长期稳定的相关关系,2000—2010年昆明市产业结构演进与用地结构变化这种相关关系较显著。在此基础上,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两者间因果关系的分析表明,在近十年的发展中,昆明市用地结构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但昆明市产业结构变化同城市用地结构变化间不存在因果性关系,说明昆明市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其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间未形成良性的互动和耦合,产业结构变化明显滞后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法,我们进一步考察了昆明市用地结构及产业结构两个因子分别受到自身和对方的冲击时产生的反应。计算结果表明,十年内昆明市用地结构变化受自身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冲击影响较大,而产业结构变化则较平稳,受其他因子干预程度较小。本文采用偏离系数法在对昆明市产业结构演进与用地结构变化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两者间的发展协调度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结合昆明市实际情况对其城市科学发展提出了建议。

2.3数据来源

本文参考的相关统计数据来源于2000—2010年《云南省统计年鉴》、《昆明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和《国土资源统计年鉴》。

3比较分析

3.1昆明市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通过对昆明市2000—2010年GDP构成比重变化(图1)分析可知,昆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GDP比重在十年中整体上呈现稳中有升、逐年交替上升的趋势。其中,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47.1%变化到2010年的46.27%,变化幅度较小;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44.7%变化为2010年的48.4%,变化幅度最大。其次,从产业GDP结构图中可见,在近年的发展中第三产业逐步成为昆明市的支柱产业,自2005年起产业GDP在昆明市总GDP中占据最大的比重。近年来,昆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GDP总份额持续达到九成,说明昆明市正处于城市经济转型的强劲发展阶段。

3.2昆明市用地结构演变分析

本文选取昆明市9大城市用地类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2000—2010年的用地类型变化情况进行了综合探究,用以分析昆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在11年时间,昆明市城市建设土地类型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从整体上来看,昆明市城市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变化幅度较大。其中,昆明市居住用地从2000年的33.9%增长到2010年的51.3%,工业用地从2000年的15.6%增加到2010年的17.6%,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从2000年的2.9%增加到2010年的10.1%。昆明市城市绿地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所占的比率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绿地用地的比重下降最显著,由2000年的6.9%下降到2010年的2.69%,道路广场用地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6.22%下降到2010年的3.37%,其他的土地利用类型则在2000年的基础上出现较小的增减交替变化,具体的变化数据见表1。较分析,可以发现两者在发展变化趋势上呈现出某种相关关系。即随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GDP份额总体上增加,城市工业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和居住用地面积也有显著增加。

4昆明市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关联性分析

4.1基于SPSS的相关性分析为了深入探究昆明市2000—2010年产业结构与城市用地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采用person相关法对两者间是否存在相关性进行初步判断。以昆明市三大产业结构比重和各土地利用类型比重作为研究指标,分别用C1、C2、C3表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用D1、D2、D3、D4、D5、D6、D7、D8、D9分别表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占总面积的比重,得到相关系数矩阵(表2)。运用SPSS19.0软件中描述变量相关性的person运算分析昆明市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的相关程度,得到两者的相关系数矩阵表(表3)。表3表明:昆明市第二产业产值与居住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呈正相关,且市政公共设施用地的显著性水平极高;第三产业产值则与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具有显著正相关趋势,这进一步说明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间确实存在相关关系。

4.2基于EVIEWS的相关性分析

格兰杰因果检验:通过运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的person分析,我们发现2000—2010年昆明市产业结构演进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为了进一步验证和厘清两者间的相关性及影响路径,讨论两者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的方向。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数据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我们选取产业产值变化率和用地结构变化率两个指标,将数据录入Eviews7.2软件[17],在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后的基础上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计算结果表明,在滞后期为1时,拒绝了用地结构不是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的原假设。即用地结构变化推动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但产业结构变化不是用地结构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同样,在滞后期为2时,检验结果拒绝了用地结构不是产业结构变化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而接受产业结构变化不是用地结构变化原因的原假设。可见,在短期内昆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用地结构之间未出现互为因果的关系特征,说明在现阶段的发展中,昆明市的产业结构演进和土地利用结构间还未形成良性的互动和耦合关系,产业结构的变化明显滞后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脉冲响应分析: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昆明市产业结构演进与用地结构变化间因果关系及关联方向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探究两者间的影响机制,我们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中的脉冲响应系数来考察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间当一方受到另一方冲击时出现的反应;将昆明市近十年产业结构演进及其用地结构变化相关数据在Eviews7.2中进行自然对数处理,在得到的自然对数序列上建立VAR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所有单位根进行检验,我们发现所有根模的倒数都位于一单位圆内(图2),说明我们建立的模型具有稳定性,可保证脉冲函数结果的有效性。我们分别给产业结构变化及用地结构变化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即两个系统变化的随机扰动项分别变化了一个标准差,从而使其增长出现了波动,得到相应的脉冲响应函数图,见图3。图3中横轴表示受到冲击作用的相应期数(年),纵轴表示各变量的变化百分比,实线代表脉冲响应函数即因子受到波动后的反应,虚线表示正负两倍的标准差偏离带。从图3可见,产业结构变化率与用地结构变化率在经历了彼此及自身的一个增长时所受到影响的动态轨迹。由第一幅图(按从左至右的顺序)可看出一个正向的产业增量对其自身的影响大约持续5—7期,其中在前三期有较为显著的影响,总体呈快速持续下降趋势,在第三期后逐渐进入较平稳状态,波动不大;当用地结构变化率突然出现一个百分点的增加时,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率在滞后一期后的第二期开始上升,并在第三期达到最大,变化率达到0.25%,而此后影响效应逐步减弱,从第七期开始趋于消失;从第三幅图来看,随着被给予一个土地利用率的增量,产业结构变化率从第一期开始发生变化,所受影响一直持续,在经历了一、二期的快速下降后的三四期下降减缓,此后下降幅度逐步趋于平缓;而第四幅图则表明在经历了土地利用率给自身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后,其土地利用率内部呈现波浪式变化,在经历了一、二期的快速下降,三、四期的快速上升及第五期的再次下降后其波动逐渐趋于平稳,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以上分析表明,用地结构变化率对产业结构变化率带来的冲击反应出现时滞,在滞后一期后开始反应并在第三期达到最大值,总体上产业结构变化率的提高对自身及土地结构变化率产生正向影响,且持续时间较长;同样,土地利用变化率的正冲击对其自身和产业结构变化率虽然有着较短时间的起伏变化,但总体上也产生了正向影响。这充分说明用地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具有相互推动的作用,只有当两者达到协调耦合的理想状态时,现代化建设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5协调性分析

2000—2010年,昆明市的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都发生了显著地变化。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对昆明市实际情况做出研究分析,本文选取作为衡量结构变化程度的重要指标结构变化来评价昆明市产业结构发展及用地结构变化的协调性。其计算公式为:Di=Σni=1|Gt-G0|式中,Di表示结构变化率,G0表示基期结构,GT,表示t期结构,n指的是几种类型。根据公式计算2000—2010年昆明市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的变化程度,用偏差系数对两者的差异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表5。2000—2010年昆明市产业结构变化率的计算结果表明,昆明市产业结构变化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变化趋势不断增加,说明昆明市城市正处于一个产业结构调节发展期;而2000—2010年昆明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率的计算表明,昆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率从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且从2007年开始变化幅度突然变大,整个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率波动都较大。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的偏差系数是用来表示产业结构变化率与用地结构变化率之差的绝对值,偏差系数的大小是用来描述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差距的指标。偏差系数越大,表明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差距越大。从表5可以看出,昆明市产业结构偏差系数从2000年的0.24%快速增加到2010年的44.95%,说明在2000—2010年间昆明市城市用地结构变化的速度较快,产业结构的变化速度较慢,产业结构变化相较于用地结构变化具有滞后性。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研究表明,2000—2010年昆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昆明市城市发展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且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大于第二产业,说明现阶段昆明市产业发展总体进入较为科学的高水平阶段。以2000年为基期,用结构变化率和偏差系数综合研究了昆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用地结构的变化相关情况,发现昆明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率远远大于其产业结构变化的变化率,相对于城市用地的快速城市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滞后性,两者的城市化发展速率出现偏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表明,在短期内昆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是产业结构的变化格兰杰原因,但昆明市产业结构变化和城市用地结构变化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说明在现阶段昆明市的产业结构与城市用地结构之间还未达到协调和耦合。

6.2建议

昆明范文篇10

关键词:昆明;新型汽车;服务业

一、昆明发展新型汽车服务业的必要性分析

(一)新型汽车服务业概念解析

根据汽车产品在制造环节之后各环节在市场上的重要程度,汽车综合服务业可以划分为核心功能区、辅助功能区和特色功能区。核心功能区核心层包括新车销售、零配件供应、旧车销售、汽车保养、汽车维修、汽车租赁等。辅助功能区配套层包括试车服务、一站式服务、银行服务、汽车保险、汽车改装、汽车美容、车友俱乐部、行业协会、汽车物流、事故、驾驶培训、汽车广告、加油站、停车场等。特色功能区延伸层包括汽车展示、汽车博览、汽车影视、汽车音乐、车模展览、汽车体育、汽车电子、特色餐饮等。

(二)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要求

1、昆明——成长中的多中心城市。从居民的要求出发,开展多种形式的交通环境建设,使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更加方便、舒适;加强景观等公共空间建设,改善市民日常生活的舒适度。昆明在未来的城镇体系规划采用“多中心”的发展模式。而每个中心为了实现就业和居住相平衡的效果,必须在发展房地产和配套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发展适合本区域的特色产业群,以产业为内容,提升区域经济活力,使居民就近就业。

2、集约使用城市土地。根据昆明城区的土地使用性质以及今后发展重点和方向,对建设用地提出控制引导要求,合理分解人口总量与建设总量,从而对中心城内土地利用做出整体的控制。根据用地控制发展的不同程度,将相应的土地和人口容量分为高容量控制区、中高容量控制区、中低容量控制区和低容量控制区四个阶段。

3、重构昆明城市交通。昆明建成区车辆、人口、建筑单位密度大,交通堵塞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而且大大增加了城市经济运行的成本,严重制约了城市发展。

4、对接昆明城市新规划。相关区域规划作为昆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不容出现城市断带的规划理念。在昆明城市建设的重心从西向东转移的过程当中,应注意东西部平衡发展。

(三)昆明市产业布局要求

1、产业补缺——构建服务业新亮点。现代服务业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目前昆明的产业规划布局是西山区主打旅游文化和特色农贸、五华区主打高新技术、宫渡区主打金融经济、盘龙区主打机械制造,为了在符合总规的基础上同时形成产业功能补缺,我们选择现代服务业其中的汽车服务业为主体发展方向。汽车服务业的主体是汽车,云南汽车产业目前已形成滇中昆明、滇东曲靖和滇西大理三地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我国的汽车工业将与国际汽车大公司开展深度合作(东风汽车公司与日产汽车公司的全面合资就是例证),轿车将成为汽车工业的主体(2003年轿车的产销量首次突破50%的份额),私人汽车消费将真正占据汽车市场的主导地位,成为拉动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2、延伸产业链——完善汽车休闲业。结合以上对新型汽车服务业概念的分析,核心功能的产业环节是市场听必备的,它们是市场的主体和核心,它们的集中度体现了市场的规模辅助功能的产业环节是市场相应的配套和有益的补充。它们的匹配度体现了市场的效率特色功能的产业环节是市场价值提升的渠道,它们的丰富度体现了市场的特色。

3、产业结构升级——寻求大利润空间昆明目前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80万辆而公共停车位只有3万多个,远远达不到需求。一个停车位约占30平方米,100平方米的地方可建3个停车位,按一个停车位一天收入40元算(如果按每小时10元计将远远超过这个水平),一个月100平方米的停车场可收费3600元,而100平方米的住宅一个月仅能出租1000-2000元再加上停车场修建与维护成本低,兴建停车场远远比住宅出租合算。

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收益的跳跃式发展。同时围绕“汽车生活方式、汽车旅游方式”延伸出汽车旅游文化服务业的各类业态,汽车旅游文化服务业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范畴,它的目标是为私家车旅游者提供专业服务,并延伸出旅游文化产业、休闲产业业态。

(四)巨大的市场需求

1、“车旅”到云南、昆明的自驾车旅游者。昆明作为云南最大的旅游集散中心和节点城市,每年从新马泰、两岸三地涌入云南的自驾车数量达数十万之巨,特别在黄金周时主要人滇通道平均每天汽车通行量达5万辆,而我们这个地块就是为这样一个巨大潜力的

市场提供符合私家车旅游需求的汽车接待中心,包括汽车旅馆、汽车俱乐部、汽车保养维护中心、自驾车旅游服务中心等;

2、“车居”:以昆明市内的私家车业主为主要潜在客户,为这些客户配套符合他们居住模式(小户型)、停车(足够停车空间)、注重汽车话题的交友互动(汽车俱乐部)、汽车文化消费(汽车文化中心)、快速通勤(社区充足的小汽车通道)等主题社区。

截至2007年底,昆明小轿车保有量已达22.25万辆,占汽车类机动车的51.13%,与去年同比增长22.85%,其中汽车类机动车达43.52万辆,未来两年内汽车保有量将突破60万辆,这也将是一个极其巨大的市场。

(五)构建新型城中村改造模式

从昆明市已经进行中的城中村改造模式来看,都是一次性拆迁安置,房地产加商业配套上马的套路,农民是失地失业,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因此,构建以产业配套、内容明确的新型改造模式,使得本地居民能够在失去土地的情况下得到房屋、货币或者是岗位等各种形式的补偿。

二、对应发展策略

(一)建立新型汽车服务业孵化基地

根据以上分析,为了提高昆明中西部发展均衡度,选择西山区作为该基地的落地点。在西山区靠近五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区域,一是有未来交通优势支撑;二是对接未来高新区白领的汽车服务需求。建立以汽车旅游、汽车休闲、汽车生活、汽车服务为主导,成为既具有市场基础、具有消费容纳力、具有产业驱动力的昆明汽车服务产业孵化基地和大型汽车生活社区。

(二)分期滚动发展,完善基础设施

整个汽车服务产业的构筑和发展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必须实行分期滚动发展。由一到三个项目带动相关细分行业的发展,分期利用土地。对于昆明目前的发展阶段来说,应将进滇的人群作为先期市场开掘重点,特别是商务性质的,汽车休闲中心以及大型停车场的建设是应该作为先导的。在此之前,应该着力改善区域环境,利用项目和城中村改造相结合的特点对二三环之间的土地进行集中细致的整理,配套相应的市政基础设施,构筑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三)搭建招商平台,运作特色项目

实行业内招商,即在有实力的汽车服务企业圈中先行洽谈,实现高起点和专业化运作,尽量吸引各细分行业之中领导市场的企业入驻,坚决提高入驻门槛,杜绝惯常的脏乱差的低档次汽修企业进入。设立诸如“shoppingmall”模式的服务产品大卖场,对于有车一族的各种特别需要也需设置专门项目以供招商,最终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区域产业档次,对接未来发展需求。

(四)强化服务理念,制定服务标准

汽车服务业的核心是服务,并不是说标新立异的经营模式以及特色的服务产品就能发展好汽车服务业,其对应的市场延伸出来的文化内涵要求其高标准的服务档次是处在第一位的。在服务人员素质和技术设备等核心内容上,需要提高服务主体的综合服务素质,各类服务主体必须强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促进服务人员从业素质的提高。要求成立汽车服务业协会,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实行达标准人淘汰制,从而强化区域竞争实力,真正吸引潜在的消费者。

(五)配套汽车俱乐部休闲区,坚实服务产业文化基底

昆明是云南省最大的集散中心而且自驾车文化发达,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由文化部门带头联合云南各大汽车俱乐部在产业聚集区内落户,并以之为大本营定期举行汽车拉力赛等活动,加强汽车文化的集聚发力,形成昆明汽车爱好者的中心,由此带动人气,从而反过来促进更多资本和一流企业入驻。

(六)对接云南旅游发展,开拓新型旅游市场

当前,云南旅游发展层次还处于中低水平,特别是旅游产品的创新和新型市场的开拓方面远不如四川等省份。因此,借这个契机,将汽车休闲融入到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当中,丰富自驾游产品的形式,形成以汽车文化为带动的新型辐射型旅游产品系列,吸引这一层次的高消费游客,从而占据这一新型旅游市场的有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