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调剂十篇

时间:2023-03-18 02:13:05

昆明理工大学调剂

昆明理工大学调剂篇1

关键词: 昆虫信息素 生物学研究 化学研究 应用研究

昆虫信息素(Insect Pheromones)是指同种昆虫主个体之间在求偶、觅食、栖息、产卵、自卫等过程中起通讯联络作用的化学物质,主要有性信息素(Sex Pheromones)、聚集信息素(Aggregation Phromones)、疏散信息素(Epideictic Pheromones)及蜂王信息素(Quee Pheromones)等。许多昆虫发育成熟以后能向体外释放具有特殊气味的微量化学物质,以引诱同种异性昆虫与其。这种在昆虫过程中起通讯联络作用的化学物质叫昆虫性信息素,或性外激素(用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或类似物防治害虫时通常叫昆虫性引诱剂,简称性诱剂)。近年来对各种昆虫信息化学物的研究方兴未艾,其别是雌蛾释放的昆虫性信息素是研究得较详尽的一种,也是本文比较侧重叙述的内容。

1.昆虫信息素的生物学研究

昆虫信息素生物学包括与信息素有关的昆虫生物学、行为学、生理学、形态生态学和生物化学等基础研究。我国已在这一领域开展了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工作。

1.1昆虫求偶与性信息素释放节律研究

昆虫求偶和性信息素释放的时辰节律,可为信息素的有效提取和分离提供可靠依据。昆虫性信息素的产生和释放受各种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的影响,这些因子的信号通过神经激素的调节来控制信息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样,对于接受信息素信号的个体,神经激素可调节对于信息素的反应。各类虫源的性信息素释放速率具有明显差异,只有在求偶高峰这段时间,分离和提取昆虫性信息素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1.2昆虫信息素腺体部位与形态结构确定

昆虫产生和分泌信息素腺体部位和形态结构是分离、提取信息素的前提条件。这类腺体的构造和部位根据种类功能的不同,有许多类型。

1.3昆虫触角化感器的形态和种类

昆虫对信息素的感受作用主要依靠触角,触角的类型有许多种,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鞭节形触角和羽毛形触角。整根触角表面密布多种形态各异的化学物质感受器官,其功能是感受和区别来自生息环境中的各种气味物质。

1.4触角电位技术(EGA)的应用

触角电位技术是应用电生理学方法,研究昆虫触角内嗅觉感受细胞生理功能的专门技术,简称EGA(Electroantennogram)。这项技术灵敏快速,操作简便,已成为昆虫信息素分离和结构鉴定常用的一种测定方法,用此技术可测定性信息素提取物的生物活性。同时,用这种技术还可研究信息素分子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关系。目前,EGA技术已发展到单细胞检测水平。

1.5昆虫信息素的生物合成与调控

昆虫性信息素在体内的生物合成与调控是近年来信息素生物学研究的新课题,某些科研人员早就提出:“鳞翅目昆虫性信息素的产生受内分泌调控。”但直到1984年才首次获得了有关鳞翅目昆虫性信息素受内分泌调控的实验证据。他们发现在某种昆虫的脑和咽下神经节匀浆中存在一种促进信息素活性因子,后来鉴定为信息素生物合成活化神经肽。此物质的发现是昆虫神经内分泌调控性信息素研究中的突破性进展。

2.昆虫信息素的化学研究

2.1昆虫信息素的鉴定

昆虫信息素研究的首要问题是信息素化学结构的鉴定。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昆虫信息素结构鉴定中广泛使用了GC-EAD,GC-SSR(或SCR)技术,这些技术对于测定多组分信息素混合物、植物挥发性物质非常有效。中科院动物所于1979年鉴定出了马尾松毛虫性信息素的3个活性组分: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顺5/反7-十二碳二烯基乙酸酯,顺5/反7-十二碳烯基丙酸酯。这一重要进展标志着我国的昆虫信息素研究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进入了国际同类研究的前列。此外,我国还鉴定出了多种农村害虫的性信息素化学结构。

2.2昆虫信息素的合成

昆虫体内产生和分泌的性信息素数量极少,用其防治害虫是不现实的。由于超微量分析仪器应用和立体选择合成技术的出现,近20年来,昆虫信息素的结构鉴定和合成的昆虫性信息素及其类似物达2000多种,我国研制成功的农、林、果、蔬等重要害虫的性信息素也有几十种,为研究和应用性信息素防治害虫创造了条件。

3.昆虫信息素的应用研究

我国昆虫信息素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我国鉴定与合成的信息素多数是重大农林害虫的信息素或引诱剂,有些已经在害虫的综合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1剂型研制

人工合成的昆虫信息素多数为具有特殊气味的油状液体,在田间使用时必须选择合适的载体,制成一定的剂型。用作载体的物质不能与信息素发生化学反应,也不能促使信息素发生异构化。另一方面,载体物质要对所含信息素有一定的结合力,使其在田间根据设计要求缓慢释放,达到预期效果和目的。

3.2虫情测报

性信息素或性诱剂在害虫防治上的一个用途是监测虫情,进行虫情测报。由于它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使用简便、费用低廉等优点,正在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性诱测报法以诱捕器作虫性检测工具。诱捕器由诱芯和捕虫器两部分组成,诱芯即性诱剂的载体,含有人工合成昆虫性诱剂的小橡胶塞、硅橡胶片或聚乙烯塑料管等,其活性好,效力高。

3.3大量诱捕法

用性信息素直接防治害虫的一种方法,简称诱捕法或诱杀法,即在农田中设置大量的信息素诱捕器诱杀田间雄蛾,导致田间雌雄比例严重失调,减少雌雄间率,使下一代数量大幅度降低。在防治区可设置适当数量的诱捕器,把田间求偶的雄虫及时诱杀,使雌虫失去机会,不能有效地繁殖后代。研究结果表明;雌雄比例接近1∶1,且雌雄均为单次的害虫是大量诱捕法防治的最佳对象,诱杀大部分雄蛾就能产生显著防治效果。

昆明理工大学调剂篇2

纵观世界农业发展的整个历程,有关农业害虫防治的工作大致经历了以下4个发展阶段:原始防治阶段、化学防治阶段、综合治理阶段、持续控制阶段.

1.1原始防治阶段

公元340年前,我国南方农民就利用黄琼蚁(Oecophyllasmaragdina)防治柑桔害虫,这在世界生物防治史上是最早的(陆庆光,1997);在1800年前,我国农民已知道用砷剂、汞剂和藜剂来杀死害虫;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就使用硫磺、铜、油类及各种有毒物质作为杀虫剂,并有了熏蒸方法(湖南省长沙农业学校,1965),也有了用“掘沟法”治理蝗虫及螟虫的记录;宋代定有严格的治蝗法令——这是全世界最早的治虫法规(湖南省长沙农业学校,1965).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防治手段原始单一,应用天然材料为杀虫剂.

1.2化学防治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DDT、666等合成有机杀虫剂的产生和使用,害虫防治进入了以化学防治为主的阶段.后来,其它有机氯、有机磷以及菊酯类农药相继推广使用,使化学农药的品种多样化.由于各种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加之化学农药的速效性和稳定性,使得化学防治显示出其特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人们由此产生了害虫防治从此可以高枕无忧的乐观主义思想(邱式邦,1996).这个阶段的特点是:防治手段单一,化学防治效果明显,并占主导地位.

1.3综合治理阶段

自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后,人们不得不面对随之而来的许多严重问题,如害虫产生抗药性、有益生物减少、主要害虫再次猖獗、次要害虫再次爆发成灾、食物中的残毒、环境污染等.面对这些严重后果,人们开始探索新的害虫防治途径.50年代初期,“综合防治”一词就出现于我国农业害虫防治的报告中;1975年,我国正式确立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害虫治理方针(马世骏,1979).在国外,害虫综合治理的概念出现于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李典漠等,1983);到了70年代,美国的几位昆虫学家提出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的新概念(朱弘复,1981).IPM的提出对害虫的控制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提高了防治效果,降低了防治费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迅速为世界各国的植物保护工作者所接受,成为当今各国所奉行的植物保护方针.其指导思想是:要求多种专业相互配合,并要考虑到各种病虫害(包括节肢动物、杂草及其它生物);要求尽可能用所有可应用的防治手段建立一个最优防治方案;植物保护只是作为农业生态系统的一个方面;要考虑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因素.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以农田生态系统为对象,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强调各种防治手段的协调性和合理性,摆脱了过去防治手段单一的局面;害虫防治的目标是把害虫种群数量控制在造成损失的水平之下,而不是消灭害虫.

1.4持续控制阶段

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增强,对害虫治理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同时考虑到人类自身生存以及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特别是1992年7月世界环发大会召开以来,确定了持续发展是唯一的发展模式.为此,Tshernyshev(1995)提出了一个新的有关害虫治理的概念——害虫生态治理(ecologicalpestmanagement,EPM).EPM强调维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提高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在管理的基础上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害虫发生的初期采取措施,避免害虫的大发生,并加强信息收集和监测.由于EPM不采用化学农药和大规模释放天敌,其防治成本将会大大低于IPM(张真等,1996).1995年7月在荷兰海牙召开了第13届国际植物保护大会,大会的主题是“可持续的植物保护造福全人类”(Sustain-ableCropProtectionfortheBenefitofAll);大会开幕式的主报告明确提出“从保护作物到保护农业生产系统”(FromProtectingCropstoProtectingAgriculturalProductionSystems)的观点,即要从过去仅仅针对直接危害作物的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进行综合防治,扩展到保护农业生产系统,以利于发展可持续的植物保护.其特点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依靠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自我调控能力,防治手段以生物防治为主.总之,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害虫治理将会逐步得到完善,越来越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模式,为人类造福.

2害虫持续控制的可行性

地球上约有100多万种昆虫,有害的昆虫有8万余种,但真正造成危害的仅3000余种,在一个地区严重危害的也只有几十种.我国约有14万种昆虫,其中仅有少数是农、林、牧、医方面的害虫,少数是害虫的天敌,大多数是益、害不显著,也就是中性昆虫(张广学,1996).中性昆虫作为当地生物群落中食物网的不可缺失的成员,作为天敌的食料,它们在维持当地生态系统自然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害虫的持续控制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谋求人类和自然的协调共存,以达到自然控制害虫.现代生物学、现代生态学(包括化学生态学)、生物技术以及现代化学分析技术等多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为害虫的持续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2.1利用抗虫品种

寄主抗性是最有效的和最持久的,如果是多基因抗性则使害虫难以形成生物型来对抗植物的抗性.在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作物上应用抗虫品种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生物技术的发展、育种技术的提高为选育抗虫品种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如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将抗虫基因导入作物体内,使作物对害虫产生抗性.但这方面的发展还需进一步的努力.

2.2利用害虫天敌

利用害虫的自然天敌控制害虫花费较少且具有持续效果.天敌在世界范围内成功地控制130余种害虫,其中利用寄生性天敌控制害虫成功的就达115种(张广学,1996).

2.3利用昆虫性激素

昆虫性激素既可以监测害虫的发生,预报虫情,还可以在田间规模使用,干扰害虫的正常行为以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目前我国已有棉红铃虫、棉铃虫、梨小食心虫、甘蔗二点螟和玉米螟等性激素被广泛用于虫情测报和防治(邱士邦等,1994).据估计,全世界已合成昆虫性激素化合物1000多种,已商品化的达280种,其中用于干扰的18种,诱杀的28种(Whitten,1993),在害虫的持续控制中起了重要作用.

2.4利用种间化学信息物质

植物、植食性昆虫及天敌之间存在化学信息物质,如植物产生次生物质引诱害虫,害虫产生利它素引诱天敌,特别是害虫取食后产生的互益素对天敌有引诱作用,.现代化学分析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这方面的研究.应用信息物质控制天敌的行为来控制害虫,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害虫控制策略,在害虫持续控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引起了各国学者的重视.

2.5利用生物制剂

我国的Bt制剂1991年产量就达4000t以上,在全国使用面积达100余万hm2,能防治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等40多种害虫.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生物工程菌方面也取得了进展.非洲利用白僵菌及绿僵菌制剂防治蝗虫成功.我国白僵菌制剂基本上具备工业化生产条件.近年来对10多种昆虫病毒进行了研究,已经制成病毒制剂,用于田间防治.利用病原线虫制剂防治害虫也已有研究(王晓容等,1995;徐洁莲等,1995).

2.6利用植物杀虫剂

目前已知的植物次生物质约有3万种,其中生物碱、萜类和酚类分别达6500、5900和5000多种.根据昆虫对次生物质的反应,可以将其分为拒避和抗生2种类型.由于这类杀虫剂的杀虫率和持续效果比化学杀虫剂低,所以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但植物杀虫剂一般不杀伤天敌或对天敌的杀伤力不大,不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可以在害虫的持续控制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是未来杀虫剂的发展趋势,现在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李捷等,1996).

2.7利用昆虫辐射不育技术

50年代中期,美国在西印度群岛的库拉索岛大量释放经辐射不育的螺旋蝇雄虫,彻底防治当地牲畜大害虫野螺旋蝇获得成功.80年代后期,我国在贵州省惠水县一个30多hm2的柑桔园中释放15万头辐射不育的大实蝇雄虫,使柑桔被害率从7.5%降低到0.005%(王华嵩等,1993).辐射不育技术有利于害虫的自然控制,是害虫持续控制中一项有效的技术.

2.8利用昆虫生长调节剂

昆虫生长调节剂是第3代杀虫剂,它影响昆虫正常生长和发育,破坏昆虫生长发育的生理过程而使昆虫死亡.按其作用方式主要分为苯甲基苯酰脲类几丁质合成抑制剂、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蜕皮激素及其类似物(蒋志胜等,1997;冷欣夫,1994).昆虫生长调节剂具有选择毒性,只对昆虫有效,对人、畜安全,因而在害虫持续控制中很有发展前途.

2.9科学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农药防治虽然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问题,但它仍是害虫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可以提高化学农药的生命力,使其更加有效地控制害虫.轮用、混用农药可抑制害虫抗药性的发展,提高农药的使用效果,延长农药的使用寿命;应用特异性、选择性高的农药可减少对天敌的杀伤;应用低毒、广谱、低残留的农药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10利用农业技术

制定农业生产规划,改良生态环境以不利于害虫繁殖和发育;农作物合理布局,切断害虫的食物链;利用植物对害虫的耐害性和补偿功能控制害虫;利用自然因素,保护生态多样性,保护天敌,以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利用耕作方式控制害虫,轮作能恶化单食性及寡食性害虫的营养条件和生活条件,可减少虫源,套作和间作有利于保护和繁衍天敌,对地下害虫可用饱和灌水法防治.5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采用合理的措施成功地对一些害虫实施有效的防治,可以充分说明害虫持续控制的可行性.例如,改造飞蝗的发生地消灭蝗灾(陈永林,1979;马世骏,1979),选用抗虫品种防治小麦吸浆虫(周明爿羊,1979),调整耕作制度防治三化螟,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蒲蛰龙,1991),停止使用广谱性杀虫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等等.可见通过创造不利于害虫大量发生的环境条件,即实施害虫的生态控制,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同时也是持续性的.多彩的大自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现代科学技术,为人类建立高产、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和实现害虫持续控制的目标提供了可能性.

3害虫持续控制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现代的农业生态系统实质上属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马世骏等,1984).在此类复合系统中,最活跃的积极因素是人,最强烈的破坏因素也是人.农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亚系统,它与周围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有不断的物质、能量和有机体的交换,有时来自外部的物质、能量和有机体对农田内部的有害生物可能起到特别重要的控制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在进行有关害虫控制的研究时,多数是以中小尺度的自然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的,较少从宏观上考虑其它社会、经济等人为因素的作用.这种以中小尺度的自然系统为对象的研究结果难以阐明大尺度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解决不了受到外部各种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影响的农业害虫持续控制问题.因此,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农田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在我国农村现行经济体制和现代农业技术条件下的时空动态,将可望从系统和群落的水平深入理解植物—害虫—天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害虫发生及其天敌繁衍的生态机制,并提出以利用品种抗性、生境调节和自然天敌为基础的农业害虫可持续控制策略和措施.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景观、社会条件、经济结构及发展水平等本底资料的调查和分析;各种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与农业技术体系的相互关系.(2)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农田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类群结构、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的演变过程;各种社会经济因素、自然生境条件、农业技术措施与农田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相互关系.(3)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植物—害虫—天敌三者之间的时空动态;农田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与害虫发生特点及天敌繁衍规律的相互关系.(4)根据不同地理区域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品种抗性、生境调节等农业技术措施,保护和提高自然天敌的效益,促进害虫的持续控制.目前可采用的研究方法有:(1)选择若干个自然景观、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地理区域,通过实地调查和向各地行政部门索取有关当地的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经营方式、人口分布、科技教育、思想文化等资料.(2)采用群落和种群生态学的野外系统调查、室内生理生态实验、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农田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测定不同功能类群(植被、害虫、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蜘蛛等)的丰富度、均匀性、多样性,从行为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植物—害虫—天敌之间的种间相互作用及其时空动态关系.(3)根据系统的层次组织原理,把结构复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农业生态系统依次逐级分解为相对简单的亚系统.应用植物保护、农学、气象、经济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研究各级亚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4)围绕本项研究的目标,运用系统理论、生物统计、模糊数学、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等方法,分析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各个亚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学机制.

昆明理工大学调剂篇3

关键词沙柳;沙柳木蠹蛾;综合防治;性信息素

中图分类号S793.9;S76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2-0194-02

IntegratedControlofHolcocerusarenicola

YAO Dong-hua 1LIU Pei-hua 1JING Xiao-yuan 2SHEN Hong-lin 3

(1 Forestry Station of Yuyang District,Yulin Shaanxi 719000; 2 Institute of Chemical Ecology,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3 Institute of Desert control in Shaanxi Province)

AbstractHolcocerus arenicola is a primary root-boring pest of sand Salix(Salix psammophila).In this paper,the damage characters of Holcocerus arenicola were elaborated and the biological method and non-biological method for controlling Holcocerus arenicola were summarize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ontolling Holcocerus arenicola.

Key wordsSalix psammophila;Holcocerus arenicola;integrated control;sex pheromone

沙柳(Salix psammphila)属杨柳科落叶丛生直立灌木或小乔木,蒙名:额尔存-巴日嘎,别名:北沙柳。沙柳为沙漠植物,也是极少数可以生长在盐碱地的一种植物。其幼枝黄色,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枝条丛生不怕沙压,根系发达,萌芽力强,是重要的固沙造林树种。广泛分布于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地。沙柳不仅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加工盛具和工艺品,在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沙柳受到柳毒蛾、蓝目天蛾及沙柳木蠹蛾的严重危害,特别是沙柳木蠹蛾等木蠹蛾类危害甚重。调查发现,采取防风固沙用途的经营方式,沙柳木蠹蛾发生危害严重,而采取加工利用的经营方式,木蠹蛾的发生相对较轻。这是因为加工利用的经营方式在害虫进入根部后向上钻蛀至一定高度时就会被割掉,从而减少了寄主上的害虫数量。而在防风固沙经营方式下,害虫可以不受干扰地进行种群的繁衍,从而增大了种群数量,造成危害加重[1]。

沙柳木蠹蛾(Holcocerus arenicola)(staudinger)属鳞翅目木蠹蛾科(Cossidae),是为害沙柳根部的一种钻蛀性害虫,分布于陕西、内蒙、甘肃、新疆、宁夏。沙柳木蠹蛾主要为害多年生沙柳,特别对生长在沙丘迎风坡、小沙丘顶部的主根或根茬暴露在外的老沙柳危害更甚,生长在沙丘及平滩沙地上主根或根茬不外露的沙柳也可被害,但较前者较轻。而新栽植的沙柳或未平茬尚未形成明显主根的沙柳则未见受害。此外还为害踏郎(Heey aprum)、酸刺(Hippophae)、毛乌柳(Salix microstachya)、柠条(Caragana korskinskii)等[2]。幼虫阶段是危害的主要时期,幼虫孵化后即钻入皮层,并顺皮层向下蛀食,当年至越冬前一般可向下蛀食10~20 cm,蛀道多分布在表皮里,到第2年即可蛀入心材。幼虫在钻蛀过程中,大部分木屑和虫粪均从入侵孔排出根外。不同虫龄的幼虫,其排泄物的形状、大小及颜色各异。幼虫危害至第3年后期到第4年,由于虫口密度过大,食料不足,有转移危害的习性,因而虫龄越高,株虫口密度越小[3]。该虫4年发生1代,世代交替,幼虫喜群集,常数十头拥挤在一个蛀道内,至危害后期,整个根内可蛀空,致整株死亡。应根据当地实际条件,选择较为合理、简便和高效的防治方法。

1生物防治

1.1蛹期天敌

榆林沙蜥蜴(俗名沙和尚)(Phrynocphalus froutalis)在沙区数量多,分布广,活动频繁,是沙柳木蠢蛾蛹期的重要天敌。为了探索其实际利用价值,在定边、榆林2个县设点进行了榆林沙蜥灭蛹试验[3]。具体方法是在该虫危害严重地区选3块标准地,分别埋入50只蛹(带茧),深度5~ 10 cm。选其中2块标准地为试验区,各放入10只榆林沙蜥。另一块标准地为对照区,不放入沙蜥。结果显示,试验区比对照区取食率高7.74%~17.78%。

黑瘤姬蜂(Coccygomimus sp.)是寄生性的天敌。幼虫期在寄主体内外取食,成虫期自由生活,可飞翔或爬行寻找寄主。寄主主要是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脉翅目、毛翅目等全变态昆虫的幼虫和蛹;少数是蜘蛛的成蛛、幼蛛或卵囊;还有一种寄生于伪蝎的卵囊。姬蜂绝大多数直接寄生于许多农林害虫,是一类重要的益虫。

1.2卵期天敌

步甲(Calosoma sp.)成虫不善飞翔,地栖性,多在地表活动,行动敏捷,或在土中挖掘隧道,喜潮湿土壤或靠近水源的地方。白天一般隐藏于落叶层、树皮下、苔藓下或洞穴中;有趋光性和假死现象。步甲大多为捕食性,在自然界生物平衡及消灭害虫方面起着一定作用。中国的金星步甲大量捕食鳞翅目幼虫,是黏虫等害虫的重要天敌。

蠼螋(Flrficula sp.)属昆虫类的有翅亚纲革翅目。俗称夹板子、夹板虫,或剪刀虫。体长4~35 mm。头扁宽,触角丝状,无单眼,口器咀嚼式。前胸背板发达,方形或长方形。体表革质,有光泽。有翅或无翅。有翅则前翅特化为极小的革翅;后翅大,膜质,扇形或略呈圆形,休息时纵横折叠在前翅下,但常露出前翅外。尾须呈铗状。无产卵器。蠼螋多为杂食或肉食种类,多半生活在树皮缝隙、枯朽腐木中或落叶堆下,性喜潮湿阴暗,许多种类习惯夜行,并有趋光飞行的习惯。

2物理防治

2.1人工摘除卵块和虫茧

人工摘除卵块和虫茧是防治最直接和最原始的方法,虽然其效果直观,但对于大面积的树林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防治效果差,只能作为害虫防治的一种辅助方法。

2.2黑光灯诱杀成虫

黑光灯诱杀成虫是一种杀灭害虫最常用的方法,它利用木蠹蛾的趋光性,使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具体做法:在黑光灯下放1盆糖醋液(红糖375 g、醋500 g、白酒125 g、水250 g、90%敌百虫1 g),置于离地约1 m高的地方用支架支起,间隔20 m设1盆,傍晚开盖,早晨覆盖,害虫落入盆中即被杀死。在晴朗、微风、无月光的夜晚使用,诱杀效果更好。这种方法使用简便,效率较高,但灯光诱杀必须避开灯下益虫的高峰期,否则得不偿失。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林业技术防治

根据沙柳木蠹蛾产卵和危害习性,其危害主要集中在沙柳主根外露部分,可对沙柳3~5年低平茬(平茬深度为地面下10 cm左右)1次,可抑制成虫产卵,减少危害,实践证明3月解冻前平茬效果最好。根据榆阳区巴拉素镇马家兔调查,沙柳平茬当年没有沙柳木蠹蛾发生。此项抚育管理措施,不仅可以预防沙柳木蠹蛾发生,而且可以更新复壮沙柳林,提高沙柳防风固沙效能。

4化学防治

4.1虫孔注射法

以药剂注射虫孔来毒杀干内幼虫,在已蛀入干内的中、老龄幼虫以兽医针筒灌药注射虫孔。如对沙柳木蠹蛾用40%丙溴磷乳油、80%敌敌畏100~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20%杀灭菊酯乳油100~300倍液灌注[3-4]。

树干基部钻孔灌药、内吸传导,毒杀干内幼虫常用药剂为40%丙溴磷乳油、35%甲基硫环磷内吸剂原液。施药时先用手摇,而后在树干基部(距地面30 cm左右)相对交错打孔1~3个(一般打2个孔),孔径10~16 mm。两孔要斜穿,但不相通。将药注入孔内,外敷黏泥,使树干吸收,通过传导毒杀干内木蠹蛾幼虫,同时亦可毒杀干内天牛幼虫及叶部害虫[3-4]。

4.2毒签熏蒸法

用56.5%~58.5%磷化铝片剂每虫孔0.11g或0.165 g填入树干或根部木蠹蛾虫孔内,外敷黏泥,熏杀根、干内幼虫,杀虫率均能达到90%以上。此法适于防治榆木蠹蛾。而对为害杨树干部的芳香木蠹蛾东方亚种,因树木高大,施药费工,且易产生漏株、漏药[3-4]。

5性信息素引诱

研究利用昆虫性信息素或性诱剂防治害虫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防治害虫的有效技术。这种方法与其他方法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并且不污染环境,不杀伤天敌,是控制害虫种群的有效手段。利用沙柳木蠹蛾性信息素对其进行防治,将对沙柳木蠹蛾的预测预报、生物防治,对沙漠地区人工林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沙柳木蠹蛾幼虫钻蛀于寄主的根部,化学农药难以到达到危害部位,防治效果不佳。利用昆虫性诱剂诱杀害虫具有灵敏度高、专一性强、不伤害天敌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害虫监测、种群时空动态变化、害虫暴发和危害风险评估等领域[5]。通过对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配制成不同剂量的诱芯,在林间比较各方案的诱蛾活性,确定了用性信息素对沙柳木蠹蛾进行防治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含有性信息素的诱芯和处女雌蛾均成功诱捕到雄蛾,空白对照未能诱到雄蛾。进一步的剂量试验表明,单诱芯中性诱剂的含量越高,其诱捕的雄蛾数量越多。在保证较高诱蛾活性的前提下,应选择剂量较低的处理用于沙柳木蠹蛾的虫情测报和诱杀[6]。

6讨论

当前,昆虫信息化学物质研究和应用最多的当属昆虫性信息素,到目前已有上千种昆虫的性信息素得到了研究,其中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翅目、双翅目等的研究较多,以鳞翅目的研究最为详尽,已经有1 800多种鳞翅目昆虫的性信息素被鉴定[7-8],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能用化学方法直接合成。人工合成的昆虫信息素多数为具有特殊气味的油状液体,在田间使用时必须选择适当的载体,制成一定的剂型。我国在虫情测报和诱杀防治中常用的有以天然橡胶为载体制成的小橡胶帽诱芯、聚乙烯制成的塑料管诱芯、人工固化硅橡胶制成的硅橡胶块诱芯[9-10],用于迷向法防治的有开口纤维剂型[11]、塑料膜片和夹层塑囊剂型[12]以及微胶囊剂型等[13]。在应用研究方面,尽量做到“因虫制宜”,根据防治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对性比接近1∶1,雄雌多数单次的害虫可以把信息素诱捕法或迷向法作为主要手段,而对多次的害虫则应把信息素作为综合防治的一项措施。随着更多主要害虫信息素的鉴定、合成与应用研究的开展,昆虫信息素将在农林等害虫的综合防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14]。

7参考文献

[1] 栗大海.三种沙区植物主要虫害调查及防治技术[J].陕西林业科技,2004(3):42-45.

[2] 胡忠朗,陈孝达,杨鹏辉,等.沙柳木蠹蛾的研究[J].昆虫学报,1987,30(3):259-264.

[3] 胡忠朗,陈孝达,杨鹏辉,等.沙柳木蠹蛾的防治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1984(4):9-20.

[4] 贾艳梅.榆林风沙区主要植物种病虫害及其防治[J].防护林科技,2005(67):63-64.

[5] 郭中华,张继平,贾艳梅,等.沙棘主要钻蛀性害虫综合防治技术[J].防护林科技,2004(58):72-73.

[6] 苏建伟,肖能文,戈峰.昆虫雌性信息素在害虫种群监测和大量诱捕中的应用与讨论[J].植物保护,2005,31(5):78-82.

[7] 荆小院,张金桐,骆有庆,等.沙柳木蠹蛾性诱剂的化学合成与林间生物活性评价[J].林业科学,2010,46(4):87-92.

[8] 苏茂文,张钟宁.昆虫信息化学物质的应用进展[J].昆虫知识,2007,44(4):477-485.

[9] 上海昆虫研究所引诱剂组.几种载体对红铃虫性诱素引诱效应的影响[J].昆虫学报,1977,20(3):239-242.

[10] 孟宪佐,胡菊华,李平柱,等.梨小食心虫性外激素不同诱芯对诱蛾活性及持效期的影响[J].昆虫学报,1981,14(3):332-335.

[11] 陈元光,葛旦华,何华雄,等.红铃虫性诱剂开口纤维剂型及其在棉田中的竞争引诱作用[J].昆虫学报,1984,27(2):229-234.

[12] 高深远,陈元光,葛旦华,等.使用性诱剂防治红铃虫实验报告[J].江西植保,1984(4):29-31.

[13] CHEN Z L,FANG Y L,ZHANG Z N.Synthesis and assessment of attracti-veness and mating disruption efficacy of sex pheromone microcapsules for the diamondback moth,Plutella xylostella(L.)[J].2007(52):1365-1371.

昆明理工大学调剂篇4

英军谈“虫”色变

二战期间,巴顿将军率领美军进军意大利的时候,碰上了一种小飞虫――白蛉。被叮咬过的美军往往感染上白蛉热,结果造成美军部队减员上万人。当年在越南战场,吸血的蚂蟥曾让美军心惊肉跳;在海湾战争中,中东沙漠里的蝎子就成了暗藏的杀手。

在阿富汗战争中,别看美军装备精良,可碰上土得掉渣的阿富汗蚊子、臭虫、蝎子……却是无计可施。阿富汗的臭虫是最厉害的。这是一帮特殊的敌人,铁丝网、机关枪掩体、雷区都无法阻挡它们的进攻。“这些家伙既没有M-16也没有AK-47,可咬起人来比还凶。”一个夜间值勤的美军士兵谈“虫”色变。他说虽然把钢盔和防弹背心全穿上了,可还是“差点儿被虫子吃掉”。

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驻伊美军因昆虫叮咬导致350人感染黑热病,180人患有利什曼病,一度引起美军官兵恐慌,因为这两种病易通过昆虫传染,且极难治。比如利什曼病,它通过血液寄生虫侵害人体血管内脏,从而导致患者死亡。传播这种病的罪魁祸首就是一种体形微小的沙地苍蝇。人只要让这种微不足道的沙地苍蝇叮咬一次,就有可能很快患上这令人九死一生的利什曼病。尽管这种病可以治愈,但是治疗周期很长,需要长期注射药剂,而且有严重后遗症。

向昆虫开战

屡吃大亏的美军已调拨巨额资金,正想方设法来对付战场上的带菌昆虫。当前,五角大楼正在实施一项被称为“保护战士抵御带病菌昆虫工程”的计划。据悉,这项军事计划已经从今年开始全面执行,其重点是尽快研制和批量生产效果最佳、特别适合美军在战场上使用的杀虫剂、治疗医药和各种防护设备。如美军事医疗科学研究部门已成功地研制出一种可以用于战场、即时生效的消灭和阻止带菌昆虫的新型DDT药剂。与老的DDT药剂相比,这种新型DDT的最大优势就是不会污染环境,可以同时对付蚊虫、苍蝇和沙地苍蝇等携带病毒的昆虫。据悉,如今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执行任务的美国军事人员和作战部队晚上睡觉的时候都使用一种对于人体无害的用某种提取物合成的驱蚊剂和用杀虫剂浸泡过尼龙网帐子。在通常情况下,蚊虫和其他携带病毒的动物闻到帐子散发的清香味道就会飞走,个别硬是要贴近帐子寻找孔子钻入的蚊虫就会中毒而死。

携带病菌的蚊虫、跳蚤、螨、虱、苍蝇和传播病毒的其他动物不可能在一夜间被全部消灭。当前美军前线作战部队和野外侦察部队把防治昆虫传播瘟疫视为重中之重。五角大楼要求美军作战部队或者容易接触带菌昆虫的野外军事人员的衣裤、鞋帽和晚上睡觉用的帐篷都必须具有驱虫和杀虫效能,至少能够在3个月内帮助美军官兵免遭这些带菌虫害。此外,美军在执行任务前,先用无人驾驶飞机在美国军队即将开进的作战地带喷洒杀虫剂,消灭害虫。但是,有些昆虫却能抵御已发明的杀虫剂。如在伊拉克有一种名为按蚊的蚊虫,它能够抵御现已发明的杀虫剂,其强大的抗药性能足以让其继续传播疟疾。因此,只要有带菌昆虫存在,美军与带菌昆虫的战争就不会结束。

形形的昆虫武器

目前,国外还将研制甲壳虫、蟋蟀、蚕蛾等人造昆虫。上述这些人造昆虫在战争爆发前后,可以通过火车、飞机和战车来布撒,实施各种侦察计划。此外,也可以用火箭快速布放,主要目标是敌指挥中心或重点军事设施等。形形的昆虫武器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一是蜜蜂探测地雷。据路透社报道,美国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武器实验室的科学家们经过18个月的努力,培训出了能够嗅出潜藏爆炸物的蜜蜂。目前,五角大楼正计划将这一成果用于伊拉克,对付反美武装的土制炸弹。据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员说,他们训练蜜蜂在闻到“汽车炸弹”和“路边炸弹”乃至类似自杀式炸弹袭击手使用的皮带等爆炸物时,会伸出它的长鼻――用以吸食花蜜的管状物。该组研究员把这项研究称为“秘密昆虫感应器计划”,希望这能广泛应用于美国国土安全和伊拉克战事的计划中。蜜蜂可以放在鞋盒大小的手提探测器内,并用来探测放置在机场和路旁安全检查站的爆炸物,甚至也能放在遥控的拆弹装置内。

二是人造苍蝇间谍。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驻某国大使馆有一份机密情报外泄,此案很快移交美中央情报局调查,经初步分析认定,该情报是被窃听走的。于是他们借助各种先进的仪器进行检测,寻找窃听装置安放的地方。结果毫无所获。说来也巧,有一位特工人员意外地发现了微弱的时隐时现的异常信号显示,查来查去发现有几只苍蝇在身边飞来飞去,于是将它们捕捉,结果发现苍蝇身上有一细针状的微型集成电路,这几只苍蝇原来是披着“昆虫外衣”的间谍。

昆明理工大学调剂篇5

摘要

自1996年以来的20年间,全球商业化种植Bt作物的国家增加到了25个。目前,种植应用的Bt作物主要是Bt棉花和Bt玉米,年种植面积约0.8亿hm2。Bt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可能会带来害虫发生演替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对此高度关注。本文围绕这一核心问题,介绍了国内和国际的研究进展,同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Bt棉花和Bt玉米的持续利用,以及其他Bt作物的推广应用提供经验与借鉴,进一步提升Bt作物在农作物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关键词

Bt作物;农田生态系统;害虫;地位演替;综合治理

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简称Bt)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土壤细菌,对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等一些害虫具有较高杀虫活性。20世纪30年代,Bt生物制剂正式被商业化应用,迄今仍是世界上生产与应用规模最大的微生物杀虫剂。与其他生物杀虫剂一样,Bt生物制剂也有着药效慢、持效期短、易受环境影响、成本高等缺陷与不足,这是制约其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从Bt中成功分离出杀虫晶体蛋白基因,进而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了转Bt基因植物(简称Bt植物),使植物自身在各个生育期、整个植株中相对稳定和持久地表达产生Bt杀虫蛋白,成为生产Bt蛋白的生物工厂。Bt植物与Bt生物制剂一样都具有明显的杀虫活性,开辟了利用Bt防治害虫的新途径[1]。1996年,全球首例Bt作物正式商业化种植,迄今已整整20年。借此机会,本文全面回顾全球及我国Bt作物的商业化种植过程、介绍Bt作物大规模种植可能带来的害虫种群发生演替问题及其国内外研究进展,同时对这一热点研究领域进行总结与展望,以期为已商业化Bt作物的长期性生态效应研究指明方向与理清思路,同时为今后其他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性研究提供借鉴并给予启示。

1Bt作物商业化历史与现状

1.1全球1996年,美国率先商业化种植Bt棉花与Bt玉米,澳大利亚和墨西哥也同时开始种植Bt棉花,当年Bt作物总面积为120万hm2。随后,全球范围内Bt作物的种植面积迅速增加,2007年Bt作物总面积达0.41亿hm2,较1996年增加了33.67倍。2014年,全球共有25个国家种植Bt作物,面积为0.79亿hm2,占转基因作物总面积(1.82亿hm2)的43.41%;较2013年的24个国家0.76亿hm2Bt作物稍有增加,新增种植Bt作物的国家为孟加拉国。2013年该国首次批准Bt茄子的种植,2014年在批准后不到100d内开始了商业化应用,全年共有120个小农户种植了12hm2Bt茄子[2]。目前商业化种植的Bt作物主要是Bt玉米和Bt棉花,2013年全球这两种Bt作物种植面积分别为0.51亿和0.25亿hm2。Bt玉米有17个国家种植,主要包括美国、巴西、阿根廷等;Bt棉花种植国有16个,主要有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等[3]。

1.2我国Bt棉花是我国迄今唯一商业化应用的转基因抗虫作物。1997年开始商业化种植,当年种植面积仅为10万hm2。随后,Bt棉花在我国的种植规模快速增长,2003年增加到280万hm2,2014年扩增至390万hm2,占当年全国棉花总种植面积的93%。其中,长江流域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Bt棉花种植比率接近100%。我国最早推广应用的Bt棉花品种来源于美国孟山都公司。1999年国产Bt棉花品种通过安全性评价,并在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9个省区得到推广应用。到2002年,国产Bt棉花品种的种植面积首次超过美国品种,达到我国Bt棉花总面积的52%;随后国产Bt棉花品种推广面积继续扩大,2005年这一比率超过了73%;目前国产品种已占98%以上,在我国市场中占绝对主导地位。近20年来,我国种植的Bt棉花所表达基因主要是cry1A或cry1Ac。

2Bt作物种植后害虫发生演替

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昆虫种类多样,不同种类之间由于食物营养关系而形成食物链,多个食物链交叉构成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不同种类昆虫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其中任何一种昆虫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同一食物链上其他种类的变化,以至于影响整个食物网。此外,不同种类的昆虫之间还常存在种间竞争、互利等其他互作关系,一方的变化同样将引起另一方的变化。Bt作物种植用来控制靶标害虫的发生危害,将对处于优势地位的重大害虫种群发生水平及用于其防治的化学杀虫剂使用产生明显影响,从而可能对昆虫食物链、食物网结构以及昆虫种间生态位竞争等产生相应作用,最终将导致一些害虫的种群发生出现变化。

2.1国际研究简况Bt作物对非靶标生物影响评价的国际通用程序是,从实验室到半田间再到田间,分层次、分阶段开展。如在实验室试验能确定受试非靶标生物对Bt蛋白不敏感,一般来说评价工作可以就此终止,依次类推[4]。国外已有研究大部分是实验室试验,大量试验结果表明,Bt蛋白杀虫专一性强,对非靶标害虫与天敌没有毒性[5-6]。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截然相反的结论,主要由于试验方法或分析手段不正确所致[7-9]。对于商业化种植后的田间生态影响,主要关注的是靶标害虫、非靶标害虫以及天敌昆虫的种群消长动态。随着Bt棉花和Bt玉米的大面积种植,靶标害虫如棉花上的棉红铃虫(Pectinophoragossyp-iella)、玉米上的欧洲玉米螟(Ostrinianubilalis)的区域性种群得到了有效控制,不仅Bt作物上危害明显减轻,而且同一种植区内其他非Bt寄主作物上种群发生也显著降低[10-13]。Bt棉花田和Bt玉米田杀虫剂使用量随之减少,从而降低了对天敌昆虫的毒杀作用,促进了田间天敌种群的保育[13-14]。一个典型例子是:在美国亚利桑那州,随着Bt棉花的大面积种植,棉田杀虫剂使用减少,天敌昆虫的生物控害功能(尤其是寄生蜂对烟粉虱的控制效率)明显提升(NaranjoSE,私人通信)。当然,Bt棉花和Bt玉米上也有一些次要害虫危害加重,上升成为主要害虫,其中已被大量研究证实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广谱性杀虫剂的使用减少,二是靶标害虫数量锐减导致生态位空余[15]。

同一作物不同种植区的害虫与天敌种类组成常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各地商业化种植的Bt作物的基因种类及其杀虫谱也不尽相同,因此各地呈现出的害虫发生演替的基本规律相同,但种群发生变化的害虫种类及其地位演替程度因地而异、各不相同。陆宴辉[16]系统总结了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巴基斯坦等国Bt棉花种植后,棉田不同靶标害虫与非靶标害虫的种群地位演替趋势。在美国,一代Bt(Cry1Ac)棉花控制了美洲棉铃虫(Helicoverpazea)、烟芽夜蛾(Heliothisvirescens)、棉红铃虫的发生,二代Bt(Cry1Ac+Cry2Ab,Cry1Ac+Cry1F)棉花增加了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草地贪夜蛾(S.frugiperda)的杀虫作用,而盲蝽类和蝽类非靶标害虫发生加重;在澳大利亚,Bt(Cry1Ac,Cry1Ac+Cry2Ab)棉花种植控制了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和澳洲棉铃虫(H.punctigera)的发生,但次要害虫绿淡盲蝽(Creontiadesdilutus)、稻绿蝽(Nezaraviridula)、叶蝉、蓟马等上升为主要害虫。在印度,Bt(Cry1Ac,Cry1Ac+Cry2Ab,Cry1Ab+Cry1A)棉花对棉铃虫、翠纹金刚钻(Eariasfabia)、棉红铃虫等靶标害虫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但盲蝽、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solenopsis)、烟蓟马(Thripstabaci)、烟粉虱(Bemisiatabaci)等害虫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在巴基斯坦,Bt棉花大面积应用后棉铃虫、棉红铃虫、埃及金刚钻(E.insulana)、绿带金刚钻(E.vitella)等害虫的危害减轻,而烟粉虱、烟蓟马、叶蝉、扶桑绵粉蚧等刺吸性害虫比较严重。Hellmich等[11]对美国等国家Bt玉米上的靶标害虫种类、不同非靶标害虫发生演替趋势也分别作了介绍。

2.2我国研究进展在我国Bt棉花商业化种植初期,大量的研究工作集中在Bt棉花对靶标害虫的控制作用、Bt棉花对非靶标害虫与天敌个体发育繁殖及田间种群发生的影响、Bt棉花对田间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等方面。结果表明,Bt棉花对主要靶标害虫棉铃虫、棉红铃虫有着显著的毒杀作用,能有效控制其田间种群的发生;对棉大卷叶螟(Syleptaderogate)、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造桥虫、金刚钻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对甜菜夜蛾有一定控制作用但明显不及前者。Bt棉花上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小地老虎(Agrotisypsilon)等鳞翅目害虫以及棉蚜(Aphisgossypii)、盲蝽等其他害虫类群的生长发育、繁殖与常规亲本对照没有显著差异。Bt蛋白对天敌昆虫没有直接的负面作用,靶标害虫的专性天敌如棉铃虫幼虫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media-tor)由于靶标害虫自身在Bt蛋白上生长不良进而影响天敌的存活与生长,瓢虫、草蛉、捕食蝽、蜘蛛等广谱性天敌以及其他非靶标害虫的专性天敌昆虫没有受到明显影响。田间调查表明,Bt棉花和常规亲本对照上非靶标害虫与主要天敌种群发生没有差异,同时两者之间的节肢动物多样性也没有差异[17]。除了上述主要研究结果以外,也有一些研究报道了Bt棉花对个别非靶标害虫或天敌昆虫的生长发育与种群生长有明显影响的现象,但都缺乏进一步的研究与证实,以及类似研究之间、室内研究与田间调查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印证。

随着Bt棉花的连续种植,其研究重点从之前的短期评估转向长期监测,研究对象由昆虫单一种群逐步扩展到食物链以及食物网,研究规模从田间的小区试验扩大到农田生态系统的区域性研究,同时综合考虑了Bt棉花种植后田间农事操作管理变化等因素带来的综合生态效益。主要研究进展有如下三方面:(1)棉铃虫和棉红铃虫种群系统监测了华北Bt棉花种植区靶标害虫棉铃虫区域性种群消长动态,分析了Bt棉花对棉铃虫种群发生的生态调控作用[18]。研究表明,随着Bt棉花种植年份的延长以及种植比率的增加,Bt棉田棉铃虫种群密度显著降低、世代重叠现象逐步消失,同时棉铃虫在棉花、玉米、大豆等非Bt寄主作物上的发生数量同样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棉铃虫成虫具有趋花产卵习性,使6月份进入蕾花期的棉花成为棉铃虫最主要的产卵作物,而华北地区Bt棉花的大规模种植在整个农田生态系统中形成了6月中下旬集中“诱卵杀虫”的棉铃虫“死亡陷阱”,从而破坏了其季节性寄主转换的食物链,高度抑制了棉铃虫区域性种群发生以及在多种作物上的危害。与华北地区的多食性棉铃虫一样,Bt棉花大面积种植后长江流域棉区的单食性棉红铃虫种群也取得了区域性控制的效果,不仅仅Bt棉花棉红铃虫的发生危害大幅度减轻,而且在同一区域的常规棉花上棉红铃虫种群数量也明显降低[19]。重大靶标害虫棉铃虫和棉红铃虫的有效控制,导致Bt棉田广谱性杀虫剂使用量明显下降。(2)捕食性天敌与棉蚜食物链系统监测了华北地区Bt棉田广谱捕食性天敌(包括瓢虫、草蛉和蜘蛛)及其主要捕食对象———棉蚜伏蚜的种群演化规律,分析了相应的生态学机制[20]。模拟研究表明,Bt棉花与常规棉花上捕食性天敌与棉蚜的种群发生数量没有明显差异;与不施药的棉田相比,施药防治棉铃虫后捕食性天敌的发生数量显著降低、而棉蚜密度显著提高;说明Bt棉花对天敌和棉蚜发生没有直接影响作用,而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将压低天敌种群而诱导棉蚜再猖獗。区域性监测研究表明,随着Bt棉花的大面积种植以及棉田化学杀虫剂的减少使用,棉田捕食性天敌的种群数量快速上升,从而捕食性天敌的控害功能明显增强,有效抑制了伏蚜的种群发生。同时,棉田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的增加,促进了大豆、花生、玉米等邻近作物田中天敌种群的建立和扩增,将有助于提升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天敌昆虫的生物控害功能。(3)盲蝽与捕食性食物网系统监测了华北地区Bt棉花大面积种植后非靶标害虫盲蝽在棉花等多种寄主作物上的种群发生趋势,并深入解析了其地位演替的生态学机制[21]。模拟研究表明,与常规棉花相比,Bt棉花本身对盲蝽种群发生没有明显影响;而常规棉田防治棉铃虫使用的广谱性化学农药能有效控制盲蝽种群发生,起到兼治作用。区域性监测发现,棉田盲蝽的发生数量随着Bt棉花种植比率的提高而不断上升,而且盲蝽种群数量与棉铃虫化学防治次数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Bt棉花种植后防治棉铃虫化学农药使用的减少直接导致棉田盲蝽种群上升、为害加重。同时发现,Bt棉田盲蝽种群暴发波及同一生态系统中枣、苹果、梨、桃、葡萄等其他寄主作物,呈现出多作物、区域性灾变趋势。最近研究发现,我国盲蝽优势种绿盲蝽(Apolyguslucorum)、中黑盲蝽(Adelphocorissu-turalis)是杂食性昆虫,他们不仅能取食植物,而且能捕食棉铃虫、甜菜夜蛾、小地老虎等鳞翅目害虫的卵和初孵幼虫以及棉蚜、烟粉虱、朱砂叶螨(Tet-ranychuscinnabarinus)等小型昆虫。捕食功能测定表明,两种盲蝽的成虫和若虫对这些害虫均有明显的捕食作用。通过设计上述害虫的物种特异性引物,对田间盲蝽个体进行分子检测,发现在大量的个体体内有靶标害虫DNA,说明在田间自然环境中盲蝽同样具有捕食现象。田间节肢动物种群调查与食物关系分析发现,盲蝽种群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捕食性食物网结构,从而将影响农田生态系统功能(陆宴辉,未发表资料)。

3研究展望

农田生态系统中昆虫种类众多,不同种类的昆虫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地位和功能不尽相同。上述介绍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等处于食物链低位级的物种,而对于处于高位级物种缺乏研究,Bt作物对其影响效应知之甚少。下一步的研究应向食物链的高端延伸,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Bt作物对昆虫种间关系、食物链结构的潜在影响。同时,食物网是一个有机整体,除了对昆虫种群以及食物链的影响研究以外,应加强对昆虫食物网结构的定量分析与比较研究,来解析Bt作物大面积种植后害虫发生演替对昆虫群落的整体生态功能的可能影响[22]。农田周围的生境类型及农田景观的整体格局对农作物上昆虫种群发生、种间互作等都有着明显影响[23]。因此,需要综合考虑Bt作物种植区域内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Bt作物与其他作物的相对比率变化等景观因素对Bt作物上昆虫种间关系以及害虫发生演替的影响效应。已有研究表明,Bt作物种植不仅能影响Bt作物田昆虫种群发生,而且还能影响到周边的其他作物[18,20-21]。因此,同时需要加强Bt作物种植对害虫与天敌区域性发生以及其他农作物上害虫发生演替的影响效应分析。微生物也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与昆虫等各种物种有着密切的适应进化关系。

昆明理工大学调剂篇6

关键词:生物技术;生物农药;松毛虫;防治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8018102

1生物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优点

生物技术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相较于传统的农药技术防治法,生物技术的防治方法的污染性最小,使用后无毒物残留,保证了森林周围的人类、动物以及森林本身的健康与安全。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是通过生物之间存在的相互克制的关系以及生物的代谢产物,来对森林中的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由于云南地区的森林条件相对比较特殊,主要以热带植物为主,原始森林密集,病虫害种类多。长期使用生物技术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不仅使病虫害无法产生抗性,还避免森林环境受到病虫害防治的影响而遭到破坏。同时,生物防治技术使用的材料基本可以就地取材,资源十分丰富,大大降低了病虫害防治的成本。

2生物农药防治技术

生物农药相较于化学农药来说,可以永久性地消除病虫害对森林的危害,在防治过程中,由于生物农药不含任何化学成分和对人畜、生物有害的成分,所以在防治的过程中对人畜的危害极小,也不会对环境产生任何污染。使用生物农药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对病虫害天敌的保护,病虫害的天敌越多,病虫害存活的空间和几率就越小,从而达到消灭病虫害的效果。云南省地处亚热带地区,森林植被繁茂,原始森林众多。所以,在使用生物农药防治技术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时候,要注意对一些山高陡坡地段的防治,以免使其成为防治死角,造成病虫害的死灰复燃。

2012年,云南省昆明市石林风景区与陆良县接壤的地方数万亩森林由于受到长期干旱缺水的影响,爆发了大面积的虫害,石林本来就是松毛虫与小蠹虫灾害的多发区,年均受害森林面积在5万亩以上。为了尽快控制病虫害的蔓延,彻底消除病虫害对森林的危害。云南地区采用喷射生物药剂的方式,对病虫害进行防治,该药物是26%浓度的灭幼脲混合剂,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农药,杀虫效果极佳并且不会对人类的生活以及自然环境造成影响。为了尽快遏制病虫害蔓延的趋势,云南省首次采用了飞机喷射式的方式对受灾林区以及周边林区进行生物农药的喷射,效果十分显著,完全控制了害虫的大规模发生。由此可见,生物防治技术已经成为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手段,在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实现森林病虫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常见的生物农药主要有以下几种。

2.1昆虫病原细菌

昆虫在繁殖的过程中,每一代的死亡率可以高达80%以上,有的种群甚至可以达到99.9%的高死亡率,这主要是由于微生物感染病导致的,这些由细菌引起的微生物感染病,可以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对昆虫的种群的数量进行不同程度的调节。在研究生物防治技术时,就可以从引发微生物感染病的细菌开始,通过对这些细菌的克隆和人工培育,使得这些细菌逐渐的成为一种微生物杀虫剂,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中推广使用。云南省林区的害虫主要以松毛虫为主,苏云金芽孢杆菌对松毛虫的防治效果很好,也是我国生产水平相对较高的生物农药之一。

2.2昆虫病原真菌

在生物防治技术中,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范围内的其他科研机构,生物农药是最成功的也是效果最好的。而生物农药中主要包括了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而昆虫病原真菌作为微生物农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为主的杀虫剂已经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昆虫病原真菌的研究,也是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2.3昆虫病原病毒

昆虫病原病毒的防治是生物防治技术的一个发展新方向,主要是通过对害虫致命病毒的研究,做到将害虫彻底杀死,减少害虫对森林的破坏。由于云南省是松毛虫的多发区,所以多使用多角体病毒与苏云金芽胞杆菌和白僵菌混合进行松毛虫的防治,效果十分明显。这种通过昆虫病原病毒制造的杀虫剂,不仅杀虫效果好,而且对人畜没有任何影响,杀虫无残留,是真正的绿色农药。

2.4昆虫生长调节剂

昆虫生长调节剂不同于其他的生物杀虫剂,这种杀虫剂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是以杀死害虫为目的,而是通过对药物,对昆虫在发育期的成长造成破坏和干扰,使害虫无法正常生长或出现无法完全发育的情况,使害虫生存能力下降或迅速死亡,最终达到种群灭绝的目的。灭幼脲就是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尤其对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效果最好,所以在云南地区一直被广泛使用。

3利用鸟类达到病虫害防治的目的

云南作为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地区,其森林覆盖面积广泛,是各种鸟类生长繁衍的天堂,鸟类补食的重点来源就是虫类。所以,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使用以鸟治虫的方法,是一种经济实惠,效果明显的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针对受害林区的特点,引进以该害虫为食的鸟类,使其在林区内迅速繁衍生长,通过鸟类的捕食来达到治理虫害的目的。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得森林的病虫害得到控制,也可以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4生物酶技术在森林虫害防治中的使用

在绝大多数的生物体中都有一定含量的蛋白酶抑制剂,其主要作用于维持生物体内正常的新陈代谢,抵制各种外来的蛋白水解酶对生物体内造成的损害。由于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近年来,对于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蛋白酶抑制剂是通过已知昆虫肠道内蛋白活性的作用,来破坏昆虫的消化系统,使得昆虫体内由于缺少氨基酸而无法进行正常的生长和发育,最终导致昆虫的死亡。这种杀虫方法由于其杀虫效果好,对植物的正常生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正在被广泛的应用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在提高森林植物的抗虫害能力的同时,保证了森林内植物的健康成长。

5引进天敌昆虫对害虫进行防治

在森林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应该做到治理为主,防患为辅。在森林虫害爆发的时候,要全力制止虫害的蔓延,尽可能的将害虫彻底灭杀。在森林虫害没有爆发的时候,要对林区内可能存在的虫害,以及过去爆发虫害的历史资料进行充分的研究,然后制定适当的防护方案。引进害虫的天敌昆虫就是一种很好的防护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林区内存在昆虫的种类,引进以其为食的捕食性昆虫,可以将林区内的单纯林改造为杂交林,为引入昆虫提供充足的生存和繁衍的空间。在害虫的繁殖期,可以引进寄生性的昆虫,有效的降低害虫的成活率。还可以通过引进外地天敌昆虫的方法,来增加本地天敌昆虫的数量和种类,有效地遏制害虫的数量,达到森林防护的目的。

6结语

我国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要求就是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要重视对人类生活环境的保护。在防治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生物种群的动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先进可续结束的使用,大力提高森林害虫的防治技术以及灭杀效果。在生物技术的使用方面,要根据当地林区遭受虫害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有效地对虫害进行灭除的方法,要积极地学习和推广国内外的先进防治技术,提高自身防治水平,使病虫害对森林的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昆明理工大学调剂篇7

等待创业板

两年前,正值深圳创业板呼之欲出之时,贵研铂业被大家认作是头批上创业板的最炙手可热的企业,吸引了众多关注、羡慕的目光。

2000年9月,昆明贵金属研究所经过改制,将经营性资产剥离出来,联合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红塔创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烟草兴云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法人,共同发起成立贵研铂业,注册资本4595万元,总资产12939万元,净资产7554万元。

有着国有背景的贵研铂业的最大股东昆明贵金属研究所是我国最早也是目前惟一从事贵金属领域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开发的重点科研院所,拥有多年累积的技术沉淀。据公司总经理普乐介绍,公司成立之初即定位于成长性的中小科技企业,上创业板将获得巨大的发展良机:公司募集到足够的资金,手中优良的项目就能得到实施并产生良好效益,迅速成长。

等待是漫长的。贵研铂业白白等待了一年,创业板还是遥遥无期。2001年初,公司毅然决定转上A股。

“无论是上主板还是创业板,最重要的还是企业自身的内在质量。”普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公司自成立之初,即对自身和资本市场有了正确的认识,坚决转制,走资本化的道路,这不是画一幅画,必须要扎扎实实培育良种,历经体制脱胎与观念再造两次痛苦涅磐的贵研铂业已没有第二条道路可以选择。

上市,是必须完成的第一步。

赴京赶考

一颗红心,两手准备。自2001年元旦,贵研铂业开始在上市的道路上紧锣密鼓。

选择券商的工作一波三折。贵研铂业一直在选择有良好上市通道的券商,2001年底,经过再三权衡后,最终选择了长城证券作为公司的券商。

2002年3月27日,长城证券第一次把贵研铂业的申报材料报到了中国证监会。一个月后,证监会反馈意见涉及到贵研铂业作为科研院所转制后的企业,生产规模较小,一下子要融资将近3亿元,大规模实施产业化,有没有充分把握?市场如何开发?如何保证市场占有率?公司的竞争优势究竟在哪里?证监会“挑剔”的眼光,并没有难倒“根红苗正”的贵研铂业,毕竟贵金属是一个特殊的产业,公司具有雄厚的实力。

接到反馈意见几天后,在一位副省长亲自带队下,贵研铂业带着厚厚的回复材料,进京“赶考”了。在顺利回复反馈意见后,紧接着进入发审会审核阶段。从容的应对以及随后的互动式交流,贵研铂业的答辩获得了发审会委员们的一致赞同。贵研铂业的上市申请获得证监会发审会一次性通过。

“野心勃勃”

上市,踏上了新的征途。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贵研铂业如何胜出?

早在1979年,贵研所就在国内率先研制出含适量贵金属的稀土基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并在红旗轿车上装车成功。

厚积薄发。23年后的今天,这一技术将成为上市后的贵研铂业最有前景的一个新兴项目。

1995年,昆明贵金属研究所凭借自身强大的技术优势与研发水平,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美国福特稀土催化剂研究与发展计划的中方承担者,该所研制的三效稀土基催化剂也被确定为我国汽车尾气净化研究开发与发展的主要方向,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国债建设计划。1999年,经国家计委有关文件批复,昆明贵金属研究所承建这项总投资1.42亿元、年产汽车尾气催化剂300万升的工程。

2001年2月,由贵研铂业控股的子公司昆明贵研催化剂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国内最大的现代化大型催化剂生产企业。汽车尾气催化剂产业化局面就此打开。

贵研铂业总经理普乐向记者分析,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成长和国家实施新的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都将意味着对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是一个有着巨大商业利益的市场。未来三五年内,现在正在行使中的污车将陆续更换催化剂,而随着国内对城市大气污染的日益关注,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举办的临近,对汽车尾气的排放必将制定更为严格的规定。而目前国内其他企业还没有成熟的技术和成品,贵研铂业的尾气催化产品正好乘风而上,空前发展。

据普乐介绍,目前世界汽车尾气催化剂主要由英、美、德3国的4家公司垄断,其产品都已进入国内新车配套市场,并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有的已在中国成立了合资公司,但其关键的生产技术工艺受国外控制,成本较高。贵研铂业开发的汽车催化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处于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生产成本较低,产品具有竞争力,公司将通过采用多种营销措施拓展国内新车及二手车市场,并进入汽车零配件的全球采购体系;去年公司就已完成了在国内微型车生产厂商和皮卡、客车等生产厂商的战略布局,并已开始向主流小汽车生产厂商进军。

普乐强调,企业打造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催化剂产品,而是一个铂族的产业群,上市募集的资金,还将投向高性能电子电器用贵金属精密复合材料产业化项目、真空电子器件及半导体器件专用贵金属钎料产业化项目、信息产业用厚膜电子浆料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和氨氧化用铂基合金及其催化网产业化开发项目;大部份主要投资项目将于2005年达产,并开始产生效益。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是:在未来5年内,力争实现经济规模10―20亿元,到2010年再翻一番。

不做概念

两度采访贵研铂业,两度的采访对象都是总经理普乐。第一次是他作为证监会答辩小组成员刚刚从北京返回时,流露出“考试”通过的亢奋;这一次是他赴上海参加公司网上路演后回到昆明,疲惫的神情中写满了谨慎和低调。然而从他的双眼中,仍然能够读到自信。

这种自信来源于他曾供职的昆明贵金属研究所作为贵研铂业第一大股东,是世界三大知名贵金属综合研究机构,是我国最早也是目前惟一从事贵金属领域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开发的“铂族摇篮”。更重要的是,这种自信来源于脱胎换骨后的贵研铂业是个学习型的组织,已经建立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正在逐步完善。

“现阶段,公司将重点更多地放在管理和市场开拓上。”贵研铂业很清楚,刚刚从科研院所转制过来,能否真正实现市场化并不容易,“我们不是图一时的赚钱,不是做概念,我们要做的是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

昆明理工大学调剂篇8

关键词:性信息素迷向技术;玉米螟

中图分类号:S435.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064-1

1 试验目的

玉米螟是危害玉米的最主要害虫,一般发生年产量损失率10%左右,重发生年产量损失率20-30%左右。为了测试玉米螟性诱剂诱芯在当地的诱捕效果及可能的防治效果评估,探索田间使用玉米螟性诱剂群集诱杀进行测报和防治的可能性,特安排此试验。

2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选在玉米螟危害较重的公主岭市范家屯镇香山村。

3 试验材料

诱芯是由浙江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诱捕器是由浙江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粘胶诱捕器;选用直径为3厘米左右、高度为200厘米左右的竹竿做为支撑架。

4 试验设计

4.1 试验处理

处理区200亩,每亩安装1套诱捕器,共计安装了200套诱捕器,控制玉米螟面积200亩。选择一个和处理区条件相似但不相邻的地块做为对照区,对照区面积10亩,对照区不设置诱捕器。

4.2 试验方法

将诱芯以“S”形嵌入诱芯架的凹槽内,然后用细铁丝将诱捕器固定在支撑架一端,将支撑架另一端插入田间,诱捕器距地面150厘米左右。诱捕器在田间放置的方法,是以放置密度高,内圈尤其是中心位置放置密度低为原则。每个诱捕器一枚诱芯,30天更换一次诱芯。

5 试验时间

在越冬代玉米螟成虫羽化前,在玉米田间布置性信息素诱芯,直至羽化结束。6月6日布置完成,9月6日收回,共布置92天。

6 试验调查

6.1 诱蛾量调查

调查时间:6月6日-9月6日。调查方法:在连片防区内,在不同区域内选出10套诱捕器,用于定点观测和调查,一周调查记录一次;调查结果:通过对10套诱捕器的定点观测,92天10套诱捕器共计诱集玉米螟成虫1083头,平均每套诱捕器每天诱集玉米螟成虫1.18头,详见表1。

6.2 防治效果调查

调查方法:在处理区和对照区各选取5点,每点选择诱捕器周边10株玉米,分别于6月12日、6月26日和7月15日调查玉米螟的卵量和幼虫数以及玉米螟危害情况。调查结果:6月12日:处理区和对照区均无卵块、无幼虫、无危害。6月26日:处理区平均每点卵量0.2块、幼虫0.6头、危害很轻;对照区平均每点卵量0.4块、幼虫1.8头、危害程度轻。7月15日:处理区平均每点卵量0块、幼虫

表2 利用性信息素迷向技术控制玉米螟试验防治效果调查表

调查单位:公主岭市植检植保站调查人:李国忠、李耀光

7 试验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看,玉米螟性诱剂对诱杀玉米螟、减少田间玉米螟卵量和幼虫数、减轻玉米螟的危害,都具有明显的效果。

昆明理工大学调剂篇9

关键词 水稻绿色防控;增产模式;技术措施;安徽池州;贵池区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126-02

绿色防控是通过推广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以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暴发几率的目的,同时它也是促进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必然要求,是降低农药使用风险,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1]。它的提出是建立在“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基础上的。绿色防控是水稻绿色模式攻关中的重要环节,根据贵池区实际情况,水稻绿色防控主要技术措施有以下几种。

1 健身栽培控害

通过科学栽培,创造利于作物生长,利于增强作物抗性,利于自然天敌的繁衍而不利于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的农田生态环境[2]。水稻主要是选用高产抗性品种,培育壮秧,合理施肥,科学管水。

2 灯光诱杀技术

2.1 扇吸式多功能捕虫器诱杀

扇吸式多功能捕虫器是一种以太阳能为能源的杀虫灯,其利用趋光性吸引昆虫,昆虫在绕灯飞行过程中被风扇气流吸入接虫瓶中,使害虫因饥饿或成为益虫的食物致死,益虫可通过接虫瓶小缝隙自由出入,能有效保护稻田中天敌种群数量,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

2.2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

主要利用害虫趋光、趋波、趋色、趋性信息的特性,人为设置灯光诱杀害虫[3-5]。频振式杀虫灯有用交流电和太能能为电源2种,目前在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中一般都用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使用方便,安全高效。

3 性引诱剂诱杀技术

昆虫性信息素也被称为性外激素,对异性昆虫具有诱导作用,采用人工合成技术等,合成昆虫性信息素,将其作为引诱剂等,是现阶段生态农业体系下重要的植保技术。为了便于使用,用优质橡胶作载体,经过工艺处理,使其均匀分布,缓慢散发,引诱雄蛾,使雌蛾不能正常繁殖,减少下代基数,减轻发生危害。在水稻上应用比较成功的是二化螟性引诱剂诱杀二化螟,一般667 m2放1个诱捕器,从越冬代开始施放,每个月换1次诱芯。

4 稻鸭共育技术

利用稻田养鸭,成本低、污染小。稻田养鸭灭虫对象包括稻飞虱、三化螟、卷叶虫、黏虫、蝗虫等害虫[6]。在水稻返青、根系固定后放鸭灭虫,放养量75~150只/hm2,鸭的食性复杂,在稻田觅食过程中喜欢拱泥,不仅可以破坏稻田土表面的隔氧层,还能分解土壤有机质。稻鸭共育田块各种害虫密度明显较低,能减少农药使用,同时鸭粪排在田里是很好的有机肥。

5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产物防治有害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对病虫草害防治效果好,而且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无残留。

5.1 利用捕食性天敌防虫

稻田蜘蛛是水稻害虫的主要捕食性天敌。对稻田蜘蛛的利用,主要采取保护自然资源,加以必要的人工助迁[7]。此外,为了在春耕时为蜘蛛提供暂避场所,可在田埂处种植大豆作物。

5.2 利用蛙类防虫

蛙类包括青蛙、雨蛙、蟾蜍等等,它们的食料主要是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利用蛙类可有效防治稻田害虫。在春季采集蛙卵,建立蝌蚪繁殖基地,待其长至3 cm时即分养到大田中去,要保持田里有水和注意改进施肥方法,以保护蝌蚪[8]。

5.3 优先使用生物农药

在需要进行用药防治时优先使用化学农药,用Bt菌剂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用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用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

6 化学防治技术

6.1 选用对天敌安全的高效新型农药

水稻螟虫是水稻害虫防治的重点,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虫双酰胺对鳞翅目昆虫杀虫活性高,杀虫谱广,持效期长,用药量少。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虫双酰胺属于新型邻甲酰胺基苯甲酰胺和邻苯二甲酰胺类杀虫剂,杀虫机理是高效激活昆虫鱼尼丁(肌肉)受体,过度释放细胞内钙库中钙离子,导致昆虫瘫痪死亡。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虫双酰胺正适合防治对其他水稻杀虫剂已经有抗性的害虫。

6.2 使用农药半量控害增产助剂

为了逐步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推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节药行动的步伐,使用农药半量控害增产助剂“激健”,能有效遏制全省农药使用量过快增长的势头,确保到2020年化学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试验示范证明,“激健”与杀虫剂、杀菌剂混合使用,可以减少农药50%;与除草剂混合使用,可以减少除草剂用量40%。减量控害不仅使农作物生产安全,而且有利于保护天敌,可见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农药助剂,既可以保证防效,又能减少用药量。

7 参考文献

[1] 丁海玲,周剑英.无公害水稻害虫的生物防治法[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1):12.

[2] 杨治平,刘小燕,黄璜,等.稻田养鸭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03-106.

[3] 黄志农,文吉辉,徐志德,等.稻田养鸭与杀虫灯对水稻三大害虫的防控效果[J].湖南农业科学,2009(11):61-65.

[4] 赵中华,尹哲,杨普云.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概况[J].植物保护,2011(3):29-32.

[5] 黄仲举.兴宁市双季超级稻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及其主要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5(22):55-56.

[6] 胡晓斌,唐文,任良,等.芜湖市鸠江区中稻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的技术集成与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5(24):78-79.

昆明理工大学调剂篇10

关键词园林害虫;防治;存在问题;生态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6.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204-01

城市园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受人为干预的、稳定性较差的生态系统,园林规划、绿化植物种类和布局、人类的活动等均对这一系统产生影响。系统内植物种类丰富,为昆虫提供了充足的食料,昆虫种类众多,但真正造成严重危害的种类并不是很多。而传统的园林害虫防治措施,过分依赖及滥用化学杀虫剂,不仅大量杀伤了害虫天敌,削弱了自然控制因子对害虫的控制作用,更重要的是破坏园林生态系统的平衡,污染环境,危害人的健康[1]。因此,园林害虫防治应从对有害生物的杀灭变为对园林生态系统的群体健康的整体治理和保护。

1园林害虫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1人、物、技薄弱,检疫力度不够

一是缺乏专门的园林植保部门,无法对辉南县的植保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推广、指导。同时,没有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对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不够。二是园林管理、养护部门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各绿化部门基本上不配备专职植保人员,在岗绿化管理人员受专业培训不够,病害、虫害混淆,甚至连杀虫剂、杀菌剂也难以分清。三是园林植物病虫害检疫工作力度不够。没有一个园林部门具有检疫权,大量外来苗木及客土种植时已带虫、带菌,引起危险生物入侵,对本地绿化苗木的生产和绿化造成威胁。

1.2园林植保在园林绿化中的定位不清

园林植保在园林绿化中的定位不清,将植保与绿化有关的规划设计、种植、施工、管养等各个环节割裂开来,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量应用的植物品种单一,为某些病虫害提供了充足的饲料及发生流行的环境。品种单一,其直接结果就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不足,并成为市区绿地植被群落不稳定的一个主要因素。二是植物配置不合理。单一品种成片大量种植或是病虫转主寄主混植现象严重,为虫害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三是施工管理不规范、把关不严,没有营造植物健康生长的环境,造成植物的逆境生存,形成病虫害发生的“温床”。笔者对辉南地区绿地土壤进行调查,发现很多土壤瘠薄,影响植物的生长。

1.3防治手段单一,防治方法不合理

辉南县害虫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而养护人员对害虫防治技术认识和掌握不足,无法实施害虫综合治理。同时,大量应用中、高毒农药,农药品种及剂型单一。目前用于害虫防治的农药以有机磷农药为主,主要的品种有敌敌畏、乐果、氧化乐果、呋喃丹、甲基1605、水胺硫磷、甲胺磷等。高毒农药的应用还比较普遍,对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严重污染[2]。而生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由于价格稍高、见效缓或是养护部门不了解而很少使用。

2生态治理对策

2.1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开发植保信息技术

一是成立园林植保管理部门,加强对全县植保工作的监督管理、人员培训、技术咨询和推广。同时,组建预测预报网络。二是建立有害生物预警系统,加强对害虫的监测;建立有害生物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害虫信息,提高害虫管理的决策水平。三是建立有害生物风险评估体系,确定传入害虫的分级管理策略。进一步明确当地园林害虫的新记录,对它们的危害性进行风险评估,并进行分级管理。四是加强植物检疫,严禁危险害虫的入侵。这是害虫生态控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随着地区间贸易扩大、苗木交流和调运的频繁以及旅游业的发展,为危险性害虫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2.2合理配置园林植物,科学养护管理

害虫种群所处的生境条件的波动,往往是害虫暴发成灾的诱发因子。因此,可以根据害虫种群生命系统中的薄弱环节,恶化害虫生境,达到控制的目的。在植物的配置方面,做到适地适树,以植被分布规律为理论基础,以乡土树种为重点,依据生态学规律,致力于建立与天然植物群落相似的人工群落,同时要注意利用植物间相生相克等生物学特性,避免混植病虫转主寄生植物,相互促进生长,共享天敌。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是生态控制中最基础、最经济的方法,做好以园林植物的土、肥、水等栽培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植物保健,能促进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增强其抗病虫能力,从而达到预防病虫害的目的[3]。

2.3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自然因素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园林害虫可利用的天敌种类较多,据调查有200多种,包括天敌昆虫、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线虫)、鸟类等。生物防治技术和手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保护利用天敌。改善天敌生存条件,适当配置、科学养护蜜源植物,为天敌提供补充营养,同时避免使用对天敌杀伤力强的农药,控制一定的害虫种群密度以维护园林生态系统自然的食物链。二是人工繁殖散放天敌。这是害虫防治行之有效的生态控制的方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害虫防治上。目前,赤眼蜂的生产已形成产业化,应用技术也十分成熟,赤眼蜂的寄主很广,可用于园林上防治鳞翅目、双翅目等多种害虫。笔者正(下转第208页)

(上接第204页)

尝试利用赤眼蜂防治灰白蚕蛾,利用小红瓢虫防治埃及吹绵蚧。三是利用生物制剂。我国生物制剂很多已可进行产业化生产。如Bt、白僵菌、昆虫病毒等已广泛用于农林害虫的防治上,而这些制剂用于园林害虫的防治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四是利用植物杀虫剂。植物杀虫剂一般不杀伤天敌或对天敌的杀伤力不大,不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可以在害虫的生态控制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目前除虫菊素、鱼藤酮、烟碱等是应用较多的植物杀虫剂(驱避剂)。五是利用昆虫生长调节剂。昆虫生长调节剂影响昆虫正常生长和发育,破坏昆虫生长发育的生理过程而使昆虫死亡。具有选择毒性,只对昆虫有效,对人、畜安全,因而在害虫持续控制中很有发展前途。灭幼脲、除虫脲以及扑虱灵都是园林害虫防治上可利用的高效药剂,前者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后者用来防治叶蝉等同翅目害虫[4]。

2.4开展人工和物理机械方法防治,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利用害虫的特殊趋性和习性,应用简单工具以及光、电等物理技术来防治害虫,在园林害虫防治的各种方法中是最简便有效而对环境又不造成污染的方法。如用黑光灯诱杀害虫。此外,还可利用、味诱等诱杀及人工方法防治害虫。化学农药防治虽然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问题,但它仍是害虫防治的手段之一,特别对突发性或大面积发生的害虫,化学农药防治是应急措施。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可以提高化学农药的生命力,使其更加有效地控制害虫。如加强对害虫的监测,制定防治适期;轮用、混用农药可抑制害虫抗药性的发展,提高农药的使用效果,延长农药的使用寿命;应用特异性、选择性高的农药可减少对天敌的杀伤;严格控制使用农药的品种,应用低毒、广谱、低残留的农药及采用适当的施药方式,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参考文献

[1] 戈峰,李典谟.可持续农业中的害虫管理问题[J].昆虫知识,1997,34(1):39-45.

[2] 李培夫.农作物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研究进展(上)[J].世界农业,1999(7):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