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4:49:34

专栏范文篇1

品牌延伸策略概念源于市场营销学,是指将品牌名称用到与原来产品不相关的新产品上去。[24]当一种商品的品牌被确立并得到消费者认可,品牌忠诚度已建立起来,品牌为产品带来了附加价值,即所谓“品牌伞效应”,一旦企业上市新产品时,便提供了消费者认识该商品的捷径,使企业不必从零开始建立品牌知名度。也相对地降低了新商品的投资费用,这时,企业倾向于把这种附加价值扩展到该企业生产的其他产品上。这种策略就是品牌延伸策略。这一策略同样可以适用于已经具有相当品牌效应的传统媒体上,面对激烈竞争的现实,面对媒体求生存、求发展的艰巨任务,使用品牌延伸经营策略,考虑依靠品牌效应扩展其他业务,实现媒体的可持续性发展。品牌专家科普菲尔把品牌延伸分为两种类型:相关延伸和间断延伸。如果向一个相同或相近的行业产品延伸,则有助于品牌的扩张,而且可以利用企业对相关行业的熟悉和了解,以原有品牌进入一个新的市场空间。这是相关延伸,如传媒业向信息产业、旅游频道向旅游产业延伸。而间断延伸则抛弃了新旧产品之间的相关性,如报业向房地产延伸。媒体的品牌延伸有两种情况:一是媒体本身的品牌延伸,如中央电视台所办的CCTV网站及其下属的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二是媒体所创造的名牌产品的延伸,如迪斯尼的米老鼠和唐老鸭品牌转移到其他产品上,近期迪斯尼公司与中国邮电出版社共同投资成立的童趣出版公司出版的《米老鼠》就属此类。这两种都属媒体自有品牌,延伸之后的功效也大致相同。[25]成功的品牌延伸可为媒体带来许多好处:

1.当新产品或新定位有受众已熟悉的元素时,受众较容易接受此新定位多传达的不同信息。因为人们一般对熟悉事物的接受度比新事物的接受度高。这样可以借名牌声誉消除受众对新产品的疑虑,从而有利于快速打开市场,增加业务经营收入。

2.节省了开发和推广新品牌的费用,规避了新品牌开发失败的风险。品牌开发是一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支付一定的设计、研制、策划、广告、宣传等36费用,而且还面临着开发失败的风险,而品牌延伸则有效地规避风险节省开支。

3.有利于受众拓宽消费视野,为受众提供多种选择。新产品能为同一名牌下的现有品牌或产品系列增添新鲜感,使该名牌的整体商品力增强。品牌延伸是对媒体产品周期规律的尊重,给媒体发展注入新活力。尽管不同于其他行业所生产的具体的、有形的物质产品,媒体生产的产品一样具有周期性,都遵循着“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基本发展过程。而且,媒体产品的生产正在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在进入买方市场后,产品没有创新便不可能长期占领市场。

4.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提高名牌家族的整体投资效益。当一个名牌整体的有效投资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时,则每个产品线都会从整体的投资规模经济中受益,从而提高名牌家族的经济效益,扩大媒体知名度和影响力,让品牌价值增值。同时,多元化经营增强了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世界级“名人”米老鼠和唐老鸭,就是从电视节目走向电影业、娱乐业、文具业、服装业等多项产业,创造了比原来的电视节目多得多的效益。同一品牌在不同行业的成功,又反过来增强了这个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了品牌的增值,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今天的米老鼠和唐老鸭,足迹几乎遍及世界每个角落,成为名副其实的“赚钱机器”。[26]品牌延伸策略作为一种有效的经营策略越来越多地受到了报业界的重视,但从实践效果上看,品牌延伸策略的应用也会给媒体的发展带来不少弊端。因为品牌延伸的运用,其实是有前提条件的。众所周知,品牌有自身的生命周期。只有处在成熟期的品牌才需要品牌延伸。成熟期品牌的忠诚度已经形成,受众的心理期待在这里得到满足,因此会成为栏目或频道的忠诚受众。他们会定时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他们喜爱的电视栏目,他们也同样会对与之相关的栏目或频道产生联想。这时品牌所有者就能顺利地利用品牌忠诚开发出一系列成功的有价值的品牌资产。否则,会有较大的风险。1、削弱了专栏本身的魅力。拥有名牌专栏的报业有时会误认为专栏的魅力来自于创造该专栏的媒体,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媒体的魅力来自于专栏的魅力。专栏的魅力是由受众认可的,媒体要做的是如何把自己名牌专栏的魅力展现出来。实行品牌延伸策略以后,若盲目向外扩张,媒体在该品牌下原有占优势的专37栏不仅得不到发展,反而会有所萎缩。2、媒体在进入与自身技术关联度小、行业跨度大的产业领域,缺乏应有的技术支持力量,生产经营中难以形成产品质量优势,对新市场也缺乏必要的支配能力。3、媒体在运用品牌延伸策略时,往往缺乏科学的论证及市场前景预测,使延伸出来的产品在进入市场时,需求已趋于饱和,新产品利润率趋降,不能给媒体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4、品牌延伸策略下的几种产品,只要有一种产品在市场经营中失败,就可能波及到其他产品的信誉,影响其他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所谓“一着不慎,全局皆输”,不利于媒体多元化经营。

5.2报纸评论专栏品牌延伸的几点建议

目前,我国媒体品牌延伸的例子有很多,如楚天都市报利用其品牌延伸出的楚天都市花园(房地产)等,也有利用专栏品牌延伸出的例子,如武汉晨报由倾诉延伸出的倾诉俱乐部。但是利用评论专栏品牌,进行品牌延伸的例子国内尚未出现。随着报业的发展,将来评论专栏也会有相关的品牌延伸。作为开创性研究,笔者认为,要做好评论专栏的品牌延伸,需要考虑如下几种策略:纵向一体化策略、横向一体化策略。

(1)纵向一体化策略。纵向一体化战略是指传媒整合纵向产业链(即企业与其上游供应商、下游销售商等共同形成的产业链),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交易双方提出要求、讨价商谈、订立合同、交货检验等活动的成本)。涉及到评论专栏方面,这种纵向一体化策略,是指定专栏如何整合读者、作者的纵向联系。现阶段,由于网络的出现,一些编辑、作者、读者,通过虚拟的带有俱乐部性质的论坛上交换着意见。某一篇作品出来后,他们在论坛里进行着交流,达成共识,投往哪家报社,对于一稿多投等现象进行着自发的约束。这种交流往往带有随意性,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品牌延伸?笔者认为评论专栏可以开设固定的具有网络论坛性质的舆论场,将纳入细分读者后的读者,以及纳入栏目定位内的相关作者,吸引到论坛里来。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活动,这样方便了评论专栏的运作,降低了成本。38

(2)横向一体化策略。它是指企业获得竞争对手所有权或加强对其控制。目前,我国传媒的整合主要采取这种战略。强势媒体并购弱势媒体,构建传媒的品牌链,充分开掘主品牌的潜在价值,将主品牌凸现、放大、强化,使之成为品牌孵化器,延伸和辐射,打造品牌系列。[27]这样,主品牌之魂附于子媒体之躯,进入经营主体,变单一效应为综合效应。评论专栏可以利用这种横向一体化策略,将栏目定位相同的评论专栏进行整合,从而稳定读者群与作者群,降低运营成本,扩大传播的影响力。396全文总结

近年来,随着时评的兴起,对于评论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评论专栏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术界和时务界广泛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很多有益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一般是针对个案或者是针对评论专栏的某个方面进行单独研究。据我了解,从运用品牌学的方法研究评论专栏经营问题的研究还不多,而且系统地运用品牌学的方法对评论专栏经营进行研究的则更少,这促使我想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与突破。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品牌的视角切入,将品牌的相关理论运用到经营评论专栏上来,对于推进评论专栏的发展做一些新尝试:首先,本研究通过回顾评论的产生,以及评论专栏的发展沿革,认识了评论的本质,以及评论专栏的属性,使得我们认识到运用品牌学的理论对评论专栏经营进行研究是具有可行性的。其次,对目前我国新闻评论的现状与特点,以及报纸评论专栏目前存在的问题与表现出来的特色,进行了梳理,使得本研究具有现实针对性。再次,利用品牌学相关原理与方法,指出了评论专栏品牌经营所应遵循的原则,并结合评论专栏的特点,运用读者细分、定位、作者策略、编辑策略等相关方法,指出了解决目前我国评论专栏的办法与建议,具有现实指导性。最后,结合品牌延伸的相关理论,以及媒体在实践中所做的品牌延伸的有益尝试,对于评论专栏的品牌延伸做了预见性的探讨。在我国,报纸的评论专栏品牌经营尚处于初级阶段。有许多报纸已经意识到评论专栏品牌经营的重要性,并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还有很多报纸尚未意识到它的重要作用。报纸评论专栏的品牌经营,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能够结合读者市场的特点,结合报纸评论专栏自身的优势,运用品牌经营的战略,必定会使报纸评论专栏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令报纸评论专栏生机无限。

致谢

日月不淹兮,春与秋代序。当我给我的毕业论文画上句号的时候,我意识到,我的学生生涯也将告一段落。而这份毕业论文,正是对我在新闻学院三年学生生涯的一个交代。它的完成,凝结了我这三年来对新闻学的理解与思考,它的完成,离不开新闻学院所有老师对我的培养与指导,它的完成,离不开同学们平时对我的帮助。我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赵振宇教授。他是我读研究生三年来,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生活上,他给予了我太多的启迪与帮助。我始终牢记着他告诫我的一句话,“你说可以做好这件事,可以怎么样做好这件事,这些话我都不听,我要的是你做出来给我看。”每当我想要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总会想起这句话,使我不再习惯性地将想法停留在口头上,而是扎扎实实地落实在行动上。还要感谢新闻学院的老师们。由于我本科所学非新闻专业,对新闻的基本理论知之不多,经过三年来老师们辛勤地培育,解开了我学习上一个又一个困惑,帮助我比较系统地掌握了新闻学基本理论,将我塑造成了一个全新的传媒人。三年来,老师们对我的教诲,使我受益无穷,是我一生的财富。此外,我还要感谢和我朝夕相处的同学们,三年来,我们相互鼓励,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积累了深厚的友谊,是他们陪伴我走过了这段青春的旅程。

注释

[1]胡文龙:《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325

[2]胡文龙:《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328-333

[3]冯并:《中国文艺副刊史》华文出版社2001.5P100

[4]胡文龙:《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325

[5]秦珪:《新闻评论写作》武大出版社2000.9P258

[6]胡文龙:《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328

[7]胡文龙、秦珪、涂光晋:《新闻评论教程》中国人大出版社P53

[8]袁正明、梁建增:《用事实说话——中国电视焦点节目透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P245

[9]蒋祖恒:《九十年代中国新闻评论的现状与前瞻》益阳师专学报1995(4)

[10]王石:《副刊专栏的文化品味――兼谈各类新闻传媒的专栏设置》新闻战线1994年7期,p36-37

[11]王石:《副刊专栏的文化品味——兼谈各类新闻传媒专栏的设置》新闻战线,1994年7期,p36~37

[12]范敬宜:《总编辑手记》,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2月出版P326

[13]哈晓斯:《试论专栏评论的特点》新闻与成才,2000年第3期P23

[14]谢庆立:《“个性化”的评论更多地体现“共性”内涵——评<检察日报>新闻评论专栏<每周观察>》新闻战线,2004年第12期

[15]汪胜华:《名专栏的塑造和经营》新闻战线,2000年第4期P25

[16]明厚利、高勇群:《研究读者,进行读者细分》新闻与成才,2003第5期

[17]刘雪梅:《论报刊专栏的策划》新闻知识,2001年第3期P34

[18]沈玉成、陈永进:《新闻评论的“生鲜专柜”——点评《南通日报》的〈今日点评〉专栏》新闻战线,1994年第5期

[19]王梅芳:《党报的言论专栏更具有引导魅力》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5年04期p81-82

[20]于文军:《迎接观点时代——新闻评论应成为党报应对激烈竞争的杀手锏》,新闻采编,2003年第4期

[21]啸进:《创精品专栏之我见》新闻前哨,2004年第3期

[22]雷光琦、王丽坤、肖淑芬:《浓妆淡抹总相宜——专栏专版分析》

[23]赵霁虹:《论新闻评论的可读性》新闻爱好者,2004年第1期[24]裴蓉:《市场营销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p219

[25]禹建强:《论媒体的品牌延伸战略》新闻爱好者,2002.11[26]张力力:《媒体的品牌延伸策略》新闻前哨,2002年第3期

[27]詹成大:《品牌延伸:媒介经营的“双刃剑”》嘉兴学院学报,2004.542

参考文献

[1]秦珪,胡文龙.新闻评论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2]范荣康.新闻评论学.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

[3]丁法章.新闻评论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4]胡思勇、刘章西.评论效应的强化和延伸.新闻前哨,2002,(3)

[5]周建明.新闻评论写作.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6]程世寿.当代新闻评论写作.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7]吴庚振.新闻评论学通论.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8]秦珪.新闻评论写作.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9]谢宏主编.人民论坛精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0](美)康拉德·芬克著.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程.柳珊,顾振凯,郝瑞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1]李德民.新闻评论探索.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1.

[12]薛中军.新闻评论.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13]王振亚.新闻评论艺术.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14]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评选年前揭晓,新闻战线,2000,(1)

[15]第二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揭晓,新闻战线,2001,(10)

[16]徐光春.充分发挥名专栏在舆论导向中的领航作用.新闻战线,1996,(10):20

[17]刘家伟.新闻评论稿件的取舍原则及把握,中国记者,2002,(10)

[18]马立诚.《人民论坛》漫笔.新闻战线,1995,(09):33~34

[19]亦杰.报纸改革不可改掉言论.报刊之友,2000,(2)

[20]张登贵.革故鼎新十八载——简析宁波日报两个评论专栏.新闻战线,1999,(5)

[21]程广民.策划言论专栏强化四种意识.新闻与成才,2000,(5):14~15

[22]鞠云河.报纸专栏的角色性与空间性.新闻战线,1994,(5):41~42

[23]米博华.厚重的风格朴素的美感——《今日谈》、《人民论坛》获奖感言.新闻战线,2001,(11):12~1343

[24]黄家雄.善纵善搭──《杨柳青》专栏评论研究.新闻爱好者.2001,(4):14~15

[25]李颖.浅谈经济评论的针对性.声屏世界,2001,(7)

[26]邬旦生.我们这样办《今日时评》.新闻战线,2001,(11):14~15

[27]李文.我们是怎样开办《世相杂谈》的.当代传播,2000,(3):58~59

[28]邱暄美,苟保平.彰显党报气派把握时代脉搏——从《兰山论语》看党报如何培育新闻名专栏.新闻战线,2001,(11):16~18

[29]李一军.无情未必真评论.新闻战线,2000,(4):47~49

[30]崔成前.花异香同本一家——当代报刊新闻评论样式特色谈.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2000,(1):31~33

[31]豪格.创新经营追求卓越──兵团日报《世相杂谈》专栏评析.新闻战线,2000,(5):62~63

[32]刘小明.扬长避短追求特色——《人在釜山》言论专栏写作体会.新闻战线,2002,(12):31~32

[33]桑献凯.党报言论的成功实践—话说《杨柳青》.新闻战线,1998,(1):39~40

[34]康宏志.“指定题目”和“自选题目”都力求做得精彩.新闻战线,2002,(7):21~22

[35]陈渝生.地市报言论要有地方韵味.新闻战线,2002,(3):58~59

[36]陈贤德.创新是吸引力的源头活水——写在《长城论坛》获中国新闻名专栏奖之后.军事记者,2001,(12)

[37]魏永刚.“方寸之地”要“精耕”.新闻战线,2000,(2):45~46

[38]李珞.试论新闻评论在舆论导向中的作用.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81~85

[39]王石.副刊专栏的文化品味——兼谈各类新闻传媒专栏的设置.新闻战线,1994,(7):36~37

[40]丁未.论中国新闻事业的三种角色定位.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1):44~50[41]程道杰.论新时期新闻评论的发展走势

[42]杨新敏.重新认识新闻评论.现代传播,2002,(4):48~51

[43]王振军.人文精神是新闻评论的灵魂.(见):首届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

44论文集.武汉.2003[44]薛中军.把握受众的接受取向――美国新闻评论特征初探.(见):首届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文集.武汉.2003

[45]季宗绍.中国新闻评论的现状和出路.(见):首届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文集.武汉.2003

[46]周建明.新闻评论现状的思考.(见):首届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文集.武汉.2003

[47]吴廷俊,胡思勇.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回顾与发展思考.(见):首届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文集.武汉.2003

[48]金梦玉.信息时代新闻评论工作的职责与角色转型――兼论新闻评论的研究视角.(见):首届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文集.武汉.2003

[49]徐国源.论我国新闻评论的价值定位――兼论新闻评论的“意义模式”结构.(见):首届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文集.武汉.2003

[50]田大宪.电视新闻评论影响力解构.(见):首届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文集.武汉.2003

[51]欧阳明.论电视评论的符号结构与组织方式――以央视东方时空面对面等为例.(见):首届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文集.武汉.2003

[52]杨新敏.电视新闻评论的几种模式.(见):首届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文集.武汉.2003

[53]何志武.审视新闻评论的服务功能.(见):首届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文集.武汉.2003

[54]赵振宇.中国入世后大陆新闻评论的现状及特征.(见):首届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文集.武汉.2003

[55]杨林.高瞻远瞩、贴近群众的舆论领袖――2002人民日报言论文章调查.(见):首届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文集.武汉.2003

[56]张强.深邃激情大气――2002年中国青年报评论版面面观.(见):首届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文集.武汉.2003

[57]潘晓凌,陈盼.批评文采关爱.(见):首届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文集.武汉.2003

58]长江日报评论部.评论“着实”才能获得声誉――从论思想大解放系列评论45的实践谈起.(见):首届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文集.武汉.2003

[59]Jensen,Merrill.TheArticlesofconfederationUniversityofWisconsinPress,1948[c1940]

[60]JayRosen,Wichita:YourUniversity,June1994njamin,llumiationsNewYork:ShockenBooks1969

[61]Rankin,WilliamParkman.ThepracticeofnewspapermanagementNewYork:Praeger,1986.

[62]Bardoel.Jo,BeyondJournalismaprofessionbetweeninformationsocietyandcivilsociety,inEuropeanJournalorCommunication,November1996

[63]Komenar,Margo:Electronicmarketing,NewYork:JohnWiley&Sons,1997

[64]W.LanceBennett,News:ThepoliticsofIllusion,NewYork:Longman,1988

[65]Pham.C.Theevolutionofthenewspaperofthefuture,in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Magazine,January1997

[66]Media,culture&Society(online)Media,culture&Society[electronicresource].London:NewYork:AcademicPress,1992

[67]Davids,M.(1982),”ConflictofInterest.”BusinessandProfessionalEthicsJournal,1:4

专栏范文篇2

大众传媒的分众化趋势,将使评论的专业性与专门化程度不断提高。评论专栏的开设将更注重于评析范围和风格化的区别上。如果说新时期依始,评论专栏的创办与开设有相互“克隆”的痕迹,今后评论专栏的生命力则在于个性。大浪淘沙,真正能够承受住受众市场考验的则是那些有个性化的评析范围、个性化的视角、个性化的话语方式以及个性化的风格的专栏评论。正在与世界接轨的中国新闻评论在评论的专门化与专业化程度上也逐步走向规范。专家学者、媒介内专职评论员,以及普通百姓的议论,社会性、话题性与专业性话题的划分将日趋明晰,出现越来越多的专门性、对象性的评论专栏。一方面,法制类、财经类、证券类、体育类、文化类等不同选题领域及受众群体的评论专栏将有所区分和日渐发展;另一方面,同一领域或样式的评论专栏也将以不同的风格使自己拥有各自不同的发展余地和生存空间。面对不同受众设置不同的具有较强专业性与专门化的评论专栏的做法适应大众传播分众化趋势,无形中也为更多评论专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空间。

二、开放化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社会的开放性、价值的多元化将使专栏评论日趋开放化和多元化。这种开放化和多元化既体现在专栏评论的形式上和内容上,也体现在评论观念上。开放化和多元化相辅相存,二者间存在有机的联系,但在评论的运作过程与表现方式上都有所不同。新闻评论的开放化趋势,首先在选题范围的开放化。以往的评论集中区已经或正在被突破。评论的触角已伸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诸多方面和角落。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提高,这种开放化将进一步加强。与开放化相联系的则是观点的多元化、形态的多元化、表达方式的多元化和风格的多元化。

三、体裁融合进一步增强的趋势

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将使新闻与评论的融合程度进一步增强,体裁间的界限逐步打破,形成更好的服从于内容的需要。以往的评论写作促使从业者与研究者更多地关注评论体裁样式的界定与规范。评论实践的发展,已逐步打破了固有体裁的模式。具体表现在评论与新闻性事实与信息有机融为一体,在评论中直接输入所见所闻的新闻事实和信息并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缘此展开议论,在说理方式上开始由以往的严肃抽象的说教式,向平易生动的谈话式转化,由以往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互割裂走向相互结合,以增强评论的新闻性与可信度。这一融合趋势目前正突出表现在要闻版的评论专栏,以及各种论坛性专栏发表的评论作品上。《经济日报》“每周经济观察”专栏主持人阎卡林在谈自己写评论的体会时说到:“言论的开头怎样写?除了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外,我还主张言论的开头能单独出来发消息。就是说,所评的事本身就是新闻,就能吸引人,这样就更加引人往下看了。”。在市场经济时代,读者本位思想逐步确立,加上广播电视评论的兴起,鉴于其可听可视,在形象性与平易性方面占有明显优势,促使报刊专栏评论逐步强化自身的平易性与形象感。言论与新闻相互融合的优势是明显的:一是加大了专栏评论的信息量和提高了信息质量,进而增强了评论的新闻性与可读性,有助于克服和避免空谈的说教;二是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深化宣传报道思想,提高受众认识水平;三是强化思想与舆论引导力度,以增强媒体的社会功能。

四、推动新闻评论改革的趋势

专栏评论的兴起和发展,推动着新闻评论改革。新闻评论是媒介发表的面向广大群众的观点信息。新闻评论的这种特征,决定了它篇幅宜短、文字宜浅,长了深了,成了长篇大论,不是报纸读者欢迎的。在长期的新闻评论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的评论工作者注意到了新闻评论同理论文章。学术文章的区别,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新闻评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社会转型的当今时代,复杂的社会矛盾,丰富的现实生活,社会生活中各种新鲜的事理,各种隐显的难点,热点,疑点等实际矛盾甚至风险,此起彼伏,层出不穷。快节奏的时代特点,时间变得越来越重要。数以千记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多种传媒的并存,以及相互争夺受众有限业余时间的严峻现实,要求新闻评论应当大中小同时并举,以中小为主,鼓励小型化发展。在向小型化发展的趋势中,专栏评论是走在最前面的,它以短小取胜的优势将日益显示出来。小型化出手快,这是新闻评论改革和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现在新闻评论恢复了它的本来面貌,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评论新闻事件,而且不断创新。新闻评论种类繁多,并且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在这种新闻评论繁荣兴盛的新形势下,各种新闻评论形式的兴衰沉浮,此削彼长带有某种规律性,我们应当认识这种规律来指导新闻评论的发展。

专栏范文篇3

关键词:党建;电视专栏;创作

党建电视专栏以传播快捷、覆盖广泛、形象生动、收看方便等优势,成为开展党建宣传和面向基层进行党员教育的重要窗口和阵地。但是在目前信息传媒不断更新,各类电视节目竞争日益激烈,党员群众欣赏水平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党建电视专栏的创作水平,增加对广大党员和观众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仅就党建电视专栏的节目内容、表现形式、专业合作等方面,提出如下建设性意见。

一、把握栏目主题,精华节目内容

1.1切忌喧宾夺主,突出编制重点。

按照党建电视专栏的功能定位,节目内容要突出四个重点:一是以宣传党组织的建设工作,干部、人事工作以及基层党建重大活动的经验做法为重点;二是以宣传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党员干部的典型事迹及党性党风建设方面的先进典型为重点;三是以宣传党的知识、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社会文化知识为重点;四是以宣传现代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信息及党建与经济结合、靠科学技术致富的先进典型为重点。通过上述重点内容的节目编制,把党建电视专栏办成宣传党的建设的窗口、党员教育的课堂、指导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阵地,成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载体。

1.2切忌单纯理论说教,要贴近观众实际

党建电视专栏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栏目的内容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群众中发生的事件,歌颂群众中的先进典型。采取深层次交流的方法,用真切坦诚的语言摆事实、讲道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解决矛盾和分歧。特别要注重报道党组织、党员干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好人好事,以鲜活的事实来教育人、启发人、感召人。只有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扩大宣传规模,收到良好效果〔1〕。

1.3切忌就事论事,要深度挖掘内涵

党建电视专栏是党员干部群众学习理论和专研业务的课堂。要想更好地发挥其在党的建设中的作用,电视节目必须防止就事论事,浮浅叙事,要进行深度挖掘,从人物、事件的表面现象分析和揭示其实质,从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进程中分析和阐明其特点和规律,从而获得宣传教育党员干部群众的良好效果。

1.4切忌千篇一律,要巧妙搭配组合

根据党建电视专栏的宗旨和任务,在突出党建重点的前题下,把与党的建设有关的理论知识、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及党建工作的各种典型经验等节目内容,进行巧妙的组合编排,使党建电视栏目内容丰富多彩,吸引党员干部群众收听收看。

二、进行审美构建,增强栏目可视度

要想更好地发挥党建电视专栏的作用,必须适应观众的审美感受,引起观众心灵震颤和感情上的共鸣,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去观看,才能使更多的人从中接受教育和启迪〔2〕。

2.1优化编排结构,突出节目系统性

在统筹策划下,按照节目类别、性质、特点进行分类编队,合理搭配,形成内在关联紧密、前后衔接性很强、风格特色鲜明的节目组合或节目系列,突出栏目的综合性和节目的连续性,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更大的关注。

2.2协调声画节奏,增强节目的可观性

根据党建电视栏目作品的内容特征,将各种视听元素有机地组合到一起,通过调控语言、声音、光线、色泽及情节发展变化的强度和速度,使之符合艺术规律和人的感知规律,符合人的生理和心里高低、快慢、强弱、深浅、缓急、长短等节奏,从而引发人们心里情感活动的共震,达到喜闻乐见的效果〔3〕。

2.3调配版面表现形式,体现节目的新颖性

电视节目的内容决定表现形式,表现形式又可以强化内容。要实现党建电视专栏的高品味,就要按照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原则,调配文字和图象,做到图文并茂,多姿多彩,使人们流连忘返〔4〕。

三、发挥专业特长,搞好分工合作

一部好的党建电视专栏和电视节目的形成,需要由编创、编辑、编制、导播四部分人员密切合作,经过策划、撰稿、编辑、编制、导播等一系列精心工作才能完成。

3.1工作分工

策划:由主要编制人员共同研究设计党建电视栏目的指导思想和主题,为栏目的组建和节目的编制明确方向,奠定基础。

编剧:由撰稿人根据策划确定的主题,编写电视栏目和节目的脚本,明确主题思想、总体方案、节目构成、内容概述、摄制计划和保证措施等。

编辑:由文字、文艺、音乐、音响、图像等专业编辑人员,以脚本为基础,进行文字加工处理,画面艺术设计,音响配制,图像制作,形成电视栏目和电视节目的零部件。

编制:由编制人员出点子,定题目,调度现场拍摄,撰写解说词,组接电视镜头,统筹处理图像,提炼语言,配置音响,把分散的片断制作成党建电视节目,组装成党建电视专栏。

导播:由导播人员指导和操作节目录制,调控电视节目播放。

3.2合作配合

上述各个环节的工作有机联系,密不可分,重点要在以下三个环节上加强合作。

一是共同策划。由参加编制的主要人员一起想办法、出主意、提建议。通过共同谋划,使党建电视专栏和节目的构思更加完整,主题更加突出,结构更加系统,专业性更加科学。

同时,使参编人员了解电视栏目和节目的主导思想和具体要求,有利使各部分的工作做得更好,符合电视专栏和节目的总体要求。

二是互相配合,同步编辑。栏目和节目的编辑人员在编辑过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配合,使节目的文字、图像、音响等各部分协调一致,以便统筹组装。

三是跟踪合作,协同编制。电视节目的编创、编辑人员在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后,通过继续跟踪,参于节目的组装制作,在组装制作过程中修改完善节目的部件。从而既增强节目的完整性,也保留节目风格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1〕燕临.电视节目摄制与编导〔M〕.北京,国际业出版社,2008—73.

〔2〕龚正,阳逐君.谈党建电视节目的人性化制作.当代电视2009—07—012.

专栏范文篇4

一、“人物”专栏征文

1.征文宗旨:宣传我市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弘扬社会中的真善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2.征文主题:“感受真善美,采写身边人”。

3.征文内容:采写普通人物身上发生的感人事迹和嘉行懿德,侧重采写为**全面小康和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表率的基层一线党员干部的先进事迹,以凡人小事表现普通人物的高贵品格、高尚情操和不平凡之处;采写身边领导干部,撷取生活细节,以小见大,反映领导干部的事业追求、生活情趣和道德情操。

二、“读书”专栏征文

1.征文宗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在党员干部队伍中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用书的良好风气,促进党员干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学习型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2.征文主题:“读好书、荐好书、写书评、谈体会”。

3.征文内容:凡由读书而产生的积极的心得、体会、感悟、读书评论、读书随笔、随想,读书对人生、工作、生活产生的积极推动作用等,都在应征之列。

三、征文要求

1、体裁及内容要求:

(1)“人物”征文体裁限通讯、特写、散文3种形式;采写真人真事,内容积极健康,实事求是,情节动人。

(2)“读书”征文体裁不限;内容思想健康,立意新颖,观点鲜明,言之有物,抒发真情实感,给人以美感和启迪。

2、文字要求:简洁朴实、自然生动、流畅精炼,1500字以内。

3、征文题目自拟,为原创作品,不得剽窃或抄袭,已公开发表过的文章请勿再投。

四、征文时间

自即日起至**年11月30日。

五、投稿方式

来稿请寄:**市**区委组织部信息调研科,或直接发至**市健康西路140号、**市委组织部《干部之友》编辑部(邮政编码:223001)。电子邮件信箱:*****@;*****@。

邮寄或发电子邮件,请注明“‘人物’征文”、“‘读书’征文”字样,并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邮政编码、详细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电子信箱)。来稿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

六、稿件使用及评选奖励办法

专栏范文篇5

一是表示祝贺。

作为全县第一个党建电视专栏,《党建之窗》已经顺利开播三年,今年又编辑出版了《党建之窗》的作品专辑,我想这不仅是《党建之窗》的一件喜事,也是全县党建工作的一件喜事。因为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舆论阵地,党建栏目的正常开办将有利于面向社会、面向公众更好地宣传党建工作,为党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因此,借今天这个机会,我代表县委向《党建之窗》专辑的出版以及电视专栏顺利开播三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也要感谢组织部、广电局为栏目的正常播出所付出的努力。

开办党建电视栏目是党员电化教育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既扩大了党员教育的覆盖面,又增强了对非党群众的宣传。我个人认为,《党建之窗》栏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具有明确的指导性,配合了县委的中心工作。党建栏目是县委组织部主办的,组织部的人员直接参与策划、拍摄制作,部领导直接进行指导、把关。这就决定了栏目内容必定要紧扣县委各阶段中心工作,对基层具有明确的指导性。二是具有鲜明的导向性,深化了先进典型的宣传效果。所有的电视节目都存在一个导向问题,但党建栏目的导向性更为直接和鲜明,这是它的根本属性所决定的。就拿人物作品来说,党建栏目中的人物大多是优秀共产党员,虽然人物的不同、切入的角度、表现的手法多种多样,但反映的无不是他们坚强的党性和突出的先进性,具有鲜明的导向性。比如说《党建之窗》对福利院院长申启忠的采访、绿衣大夫曹永泉的采访、楼院支书曹立忠的采访,导向性都很强。而正是这种强烈的导向性更能深化先进典型的宣传效果,使广大党员学有榜样,更好地体现先进性。三是具有牢固的阵地性,强化了党员教育的实际效果。党建栏目和一般的电视栏目有它的不同之处,一般电视栏目的收视率往往是由观众手中的遥控器决定的,而党建栏目的收视率除了受观众遥控器调控外,还受组织纪律调控,这比其他栏目有更牢固的阵地性。比如说我们不少基层党委提前通知要求支部组织收看,党员活动日时集中收看等,这都保证了党建栏目的收视率,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党员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是几点希望。

《党建之窗》开播已有三年,开播以来,栏目在社会上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对栏目今后的发展,我想提几点希望。

一是把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栏目的立足点。作为我县对党员群众进行教育的重要窗口,《党建之窗》要把节目的立足点放在发展服务上,突出发展这一主题,宣传发展的典型,营造发展的氛围,充分发挥电视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优势对广大党员进行加快发展的教育,让他们在改革和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把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作为栏目的着力点。要瞄准当前基层党组织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作针对性强、感染力强、时代感强的专题片。比如说如何把加强党的建设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统一起来,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如何正确处理村党组织和村民党员的关系,把加强党的领导和推进村民自治统一起来;如何在各类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大量出现的情况下,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等等,对这些问题都要在栏目中加以反映,通过正面教育,典型引路,使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三是把党员干部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栏目的切入点。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关注反映当前党员干部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比如说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农业税取消后,村级干部如何更好地服务,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如何体现等问题都应该深入基层采访,听听一线党员、群众的反映,只有这样,才能使栏目反映的内容更具典型性,从而增强教育的效果。

专栏范文篇6

我国的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文体,源于古代的论说文。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随着近代报刊的产生发展,它逐步形成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成为新闻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论说文与中国近代报刊上的政论、时评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与当代的新闻评论差别更大,但从“直抒己见”的特点和逻辑推理的论证方式来看,它们之间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与现在的新闻评论不同的事,早期的报刊政论不强调新闻性,不注重时效性,写法上多为设言解说,坐而论道。时评,是指以议论时事为主的评论,最初专指时事短评。1898年由康有为、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清议报》自26期起开辟的《国闻短论》专栏,所登言论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为时事短评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与政论相比,时评更注重新闻性,特别是时效性,因此更接近于今天的新闻评论。正式出现报刊评论始于近代,我国近代报刊一开始就掌握在外国殖民主义者手里。1815年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主办的。它揭开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历史,也揭开了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察世俗》上的言论以宣传宗教教义、宣扬伦理道德为主,虽有个别接近现实的言论出现,但基本上谈不上新闻性。

2.2我国报纸评论专栏的出现

专栏是现代报纸业务发展的结果,最早是以版面或栏目式副刊出现的。早期的报纸多为书版式,不分栏,也无所谓编辑,嗣后出现了“白门柳色”、“铁瓮涛声”之类固定题名,这既是标题的开始,也是栏目的萌芽。它的意义在于分类编辑。这样,副刊文字就可能被集中刊登,辟为专栏,出现了“文苑”、“杂著”、“玉倌新镌”等早期著名的文艺类栏目。1900年分别创刊于上海、广州的《苏报》和《中国日报》的《中国旬报》,各自在正版上设有“豆棚谈助”和“鼓吹录”,首次固定了栏目式副刊的形式,并为后来的一些报纸所沿用。1904年,《时报》创刊伊始,革新编制,明确了分栏编辑法,首创时论,分设小说、介绍新书、6词林、插画、口碑丛述、籁谈拾零6个文艺栏目,促成版面式副刊内容编制的健全。至此,报纸成熟了,版面副刊也成熟了,诞生了具有综合编辑特点的《申报.自由谈》。[3]评论专栏也就是专门发表评论文章的固定栏目。在这些固定栏目里发表的评论文章被称为专栏评论。专栏评论是指在报纸固定版面上特定的专门栏目发表的评论。[4]专栏评论是评论的一种,它是有固定栏目名称、定期刊发的、作者个人署名的、短小的新闻评论。

2.3我国报纸评论专栏的沿革

2.3.1建国前我国报纸评论专栏的情况

我国的言论专栏有着悠远的历史的,从20世纪初,梁启超办《清议报》时的,“国闻短评”、“饮冰室自由书”专栏,到“五四”前后《新青年》的“随感录”,到20年代末由邹韬奋主编的上海《生活》周刊,于1927年起创设的“小言论”专栏,都各有特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1940年1月14日开始,当时的《新华日报》在第四版增设了“二三事”杂文专栏和“老实话”随笔论坛,这是国民党反共高潮期间为适应新的斗争而设的,登载的文章颇具鲁迅杂文风格。

2.3.2建国后我国报纸评论专栏的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和省委党报偏重于主体评论,如社论、短评等。专栏评论在机关报上显得相对冷清,除了上海《新民晚报》从50年代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未晚谈”(中停刊),60年代初《北京晚报》邓拓的杂谈专栏“燕山夜话”,《长江日报》马铁丁的专栏评论之外,专栏言论几乎一片苍白。期间,评论更是受到重创,几乎停滞,形成“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的局面,专栏评论的境况可想而知。在这段时间,人们习惯于篇幅大小来衡量评论本身的价值。当时以编辑部评论居多,尤以社论为主,内容重要,每文2500字左右,多是则洋洋数千言。至于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的“十年动乱”时期,则以“两报一刊”社论和“”的“大批判”文章压倒一切、主宰一切。

2.3.3改革开放后我国报纸评论专栏的情况7

专栏范文篇7

关键词:党建;电视专栏;创作

党建电视专栏以传播快捷、覆盖广泛、形象生动、收看方便等优势,成为开展党建宣传和面向基层进行党员教育的重要窗口和阵地。但是在目前信息传媒不断更新,各类电视节目竞争日益激烈,党员群众欣赏水平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党建电视专栏的创作水平,增加对广大党员和观众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仅就党建电视专栏的节目内容、表现形式、专业合作等方面,提出如下建设性意见。

一、把握栏目主题,精华节目内容

1.1切忌喧宾夺主,突出编制重点。

按照党建电视专栏的功能定位,节目内容要突出四个重点:一是以宣传党组织的建设工作,干部、人事工作以及基层党建重大活动的经验做法为重点;二是以宣传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党员干部的典型事迹及党性党风建设方面的先进典型为重点;三是以宣传党的知识、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社会文化知识为重点;四是以宣传现代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信息及党建与经济结合、靠科学技术致富的先进典型为重点。通过上述重点内容的节目编制,把党建电视专栏办成宣传党的建设的窗口、党员教育的课堂、指导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阵地,成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载体。

1.2切忌单纯理论说教,要贴近观众实际。

党建电视专栏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栏目的内容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群众中发生的事件,歌颂群众中的先进典型。采取深层次交流的方法,用真切坦诚的语言摆事实、讲道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解决矛盾和分歧。特别要注重报道党组织、党员干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好人好事,以鲜活的事实来教育人、启发人、感召人。只有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扩大宣传规模,收到良好效果。

1.3切忌就事论事,要深度挖掘内涵。

党建电视专栏是党员干部群众学习理论和专研业务的课堂。要想更好地发挥其在党的建设中的作用,电视节目必须防止就事论事,浮浅叙事,要进行深度挖掘,从人物、事件的表面现象分析和揭示其实质,从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进程中分析和阐明其特点和规律,从而获得宣传教育党员干部群众的良好效果。

1.4切忌千篇一律,要巧妙搭配组合。

根据党建电视专栏的宗旨和任务,在突出党建重点的前题下,把与党的建设有关的理论知识、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及党建工作的各种典型经验等节目内容,进行巧妙的组合编排,使党建电视栏目内容丰富多彩,吸引党员干部群众收听收看。

二、进行审美构建,增强栏目可视度

要想更好地发挥党建电视专栏的作用,必须适应观众的审美感受,引起观众心灵震颤和感情上的共鸣,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去观看,才能使更多的人从中接受教育和启迪。

2.1优化编排结构,突出节目系统性。

在统筹策划下,按照节目类别、性质、特点进行分类编队,合理搭配,形成内在关联紧密、前后衔接性很强、风格特色鲜明的节目组合或节目系列,突出栏目的综合性和节目的连续性,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更大的关注。

2.2协调声画节奏,增强节目的可观性

根据党建电视栏目作品的内容特征,将各种视听元素有机地组合到一起,通过调控语言、声音、光线、色泽及情节发展变化的强度和速度,使之符合艺术规律和人的感知规律,符合人的生理和心里高低、快慢、强弱、深浅、缓急、长短等节奏,从而引发人们心里情感活动的共震,达到喜闻乐见的效果。

2.3调配版面表现形式,体现节目的新颖性

电视节目的内容决定表现形式,表现形式又可以强化内容。要实现党建电视专栏的高品味,就要按照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原则,调配文字和图象,做到图文并茂,多姿多彩,使人们流连忘返。

三、发挥专业特长,搞好分工合作

一部好的党建电视专栏和电视节目的形成,需要由编创、编辑、编制、导播四部分人员密切合作,经过策划、撰稿、编辑、编制、导播等一系列精心工作才能完成。

3.1工作分工

策划:由主要编制人员共同研究设计党建电视栏目的指导思想和主题,为栏目的组建和节目的编制明确方向,奠定基础。

编剧:由撰稿人根据策划确定的主题,编写电视栏目和节目的脚本,明确主题思想、总体方案、节目构成、内容概述、摄制计划和保证措施等。

编辑:由文字、文艺、音乐、音响、图像等专业编辑人员,以脚本为基础,进行文字加工处理,画面艺术设计,音响配制,图像制作,形成电视栏目和电视节目的零部件。

编制:由编制人员出点子,定题目,调度现场拍摄,撰写解说词,组接电视镜头,统筹处理图像,提炼语言,配置音响,把分散的片断制作成党建电视节目,组装成党建电视专栏。

导播:由导播人员指导和操作节目录制,调控电视节目播放。

3.2合作配合

上述各个环节的工作有机联系,密不可分,重点要在以下三个环节上加强合作。

一是共同策划。由参加编制的主要人员一起想办法、出主意、提建议。通过共同谋划,使党建电视专栏和节目的构思更加完整,主题更加突出,结构更加系统,专业性更加科学。同时,使参编人员了解电视栏目和节目的主导思想和具体要求,有利使各部分的工作做得更好,符合电视专栏和节目的总体要求。

二是互相配合,同步编辑。栏目和节目的编辑人员在编辑过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配合,使节目的文字、图像、音响等各部分协调一致,以便统筹组装。公务员之家:

三是跟踪合作,协同编制。电视节目的编创、编辑人员在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后,通过继续跟踪,参于节目的组装制作,在组装制作过程中修改完善节目的部件。从而既增强节目的完整性,也保留节目风格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1〕燕临.电视节目摄制与编导〔M〕.北京,国际业出版社,2008—73.

〔2〕龚正,阳逐君.谈党建电视节目的人性化制作.当代电视2009—07—012.

专栏范文篇8

3.1.1概述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团

曾对2002年中国入世后的中央及地方主要报纸的新闻评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全面调查,调查报告提供的数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评论的现状。(注:论文中援引的相关数据大多出自该项调查)2002年,人民日报获得过中国新闻名专栏奖的两大典型群众型评论专栏“人民论坛”“今日谈”发表专栏评论共197篇,其中人民论坛114篇。“今日谈”83篇。此外,在经济版、社会版、法制版、军事版、国际版、体育版、文艺版等众多版面上还有不少的专业评论。中国青年报一直重视新闻评论,该报不仅刊发大量本报评论员文章,还开辟了不少发表评论文章的专版和专栏。如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青年话题”专版,2002年共发表各种评论文章1141篇,“求实篇”刊发评论和杂文162篇。工人日报将评论版与综合新闻版合为一版,评论版居于版面的上部,2002年一共刊发评论文章1186篇。地处武汉的省委机关报湖北日报一年共发“三楚放谈”和“大家谈”专栏评论158篇。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发表“今日时评”、“边鼓录”和“长江论坛”等专栏评论160篇。自2O02年3月4日以来,南方都市报在国内日报中率先推出了每天一个整版的“时评”版面,并且首当其冲地把时评版放在了紧贴“封面”版的AO2版上,可谓是划时代之举。经过一年多的运作,时评版受到读者与专业人士的好评。从2003年4月起,南方都市报时评版又从每天一个版扩充到每天两个版并将两个版的内容细分为“社评”与“来论”,使其功能内涵进一步明晰。还有南方日报、南方周末、羊城晚报、深圳商报、北京青年报、齐鲁晚报、江南时报、现代快报、大河报等众多报纸都开辟了每周一次或每周五次或每天一次的评论专版。检察日报更是推出了由关注、法辩、时评和百姓四个版面组成的法治评论专刊。12除此,还有不少新近出版的报纸和新闻周刊,如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环球报道、经济观察报、环球时报、半月谈、了望、新闻周刊、南风窗等新闻报刊都辟有新闻评论版面,刊发了大量的新闻评论。除了新闻专栏和专版外,还有不少的报纸开辟了与读者相互交流、沟通、探讨问题的参与性专版。这类专版一般都有一个讨论主题,提前预告,参与者十分踊跃,如长江日报的圆桌专版。可以看出,新闻评论已经渐渐的引起诸多媒体的重视,呈现蒸蒸日上的局面。但也不能否认,新闻评论的发展还不够平衡,可以看出处于主导地位的仍是全国性报纸和全国知名的一些报纸。

3.1.2我国报纸评论专栏

目前存在的问题各家媒体纷纷设办专栏已经是个大势所趋,近年来,评论专栏如雨后春笋般疯长起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和作者的关注,特别是中国新闻“名专栏”的评选,更是让一些媒体因入选而骄傲。但在这繁荣的景象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是栏目定位的雷同。言论专栏,顾名思义是专门发表评论文章的栏目,评论的内容包罗万象难以作出具体而精确的划分。因此,很多言论专栏在定位上存在着大同小异的问题。追根溯源,专栏的设置是从副刊开始的,副刊最早的出现形式就是若干小碎块的整合,正像我们的居室,只要有可能就会被人们分割成卧室、书房、客厅等一样,无论我们打开什么报纸,只要有副刊就不会少了专栏。专栏实际上是一种归纳,而不是分割。报纸上经常会出现一些看似杂乱无章的豆腐干文章,正是专栏的设定,这些小碎块就被训练有素的集结在某一类选题所圈定的栅栏之中,并且自成体系。于是就有了时政评论专栏、经济评论专栏、体育评论专栏、文艺评论专栏等等包罗万象的言论专栏出现。专栏中的每一个单篇的文章既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又和该专栏的其他文章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专栏的缔造者应该是一位理性的设计与剪裁大师,善于分割也善于归纳,把一些看似散漫无边的东西,用一个创意巧妙的贯穿起来。[10]但是事实上,很多媒体言论专栏的缔造者都过于笼统和粗糙,经济新闻版面就设置一个或多个经济类言论专栏,要求对相关的经济现象、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评述等,这样的定位本没有错。可是全国有那么多经济类报纸,有那么多报纸都有经济类版面,也就有很多的经济类言论13专栏,很多这类专栏的定位其实是大同小异的。同样的,全国大小报纸都有娱乐版,大多也有各自的言论专栏,读者可自由投稿对娱乐方面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投稿。但是,众所周知,各报娱乐新闻都刊登的大同小异,娱乐评论的风格和内容也就可想而知了。一个好的专栏的定位,最基本的是要有一个好的专栏名称。专栏名称应该是而且必须是内容的凝聚与外化,让人一看专栏的名称就知道它的蕴含和框架。因此为专栏取名大有学问,从取名甚至可以看出编者的修养和审美取向。名称显示了一个专栏品味的高下,格调的雅俗,魅力的持久与短暂,以及影响的深邃与浮浅。已故老报人赵超构先生多年以林放的笔名在《新民晚报》上开辟言论专栏“未晚谭”。这个栏目就颇具匠心,未晚二字用在这里,显示出作者或编辑的谦逊与自信。而“未晚”的“晚”又与“晚报”的“晚”相映成趣:晚乎哉,不晚也!最后一个“谭”字同样是别具深意:谭者,谈也。一个字既传达出很随便轻松的气氛,又表面了这个专栏的性质是言论随笔专栏,还告诉你这是谈话而不是什么指示或教导。这个专栏名只有三个字,初看似很平常俗浅,却越品越有味,在全国晚报评论专栏中,似乎是用得最巧最贴切的[11]。其次是评论专栏内容的趋同化。当今的报业时代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报业时代。通讯工具的发达,网络的便利,使得地方报纸也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地方报纸,而是具有了更多的共性的东西。比如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大小报纸都会有所反映,特别是对于网络资源的利用,一些报纸更喜欢在网上转载一些他们所认为有用的文章。特别是体育和娱乐方面的报道,经常可以在一些不同的报纸上可以看到几乎相同的报道。在新闻方面如此,在言论方面也会有类似的问题。对共同事物的关注反映到言论上来就是评论的由头的趋同,也就是对同一个话题的讨论。言论界也存在着一个逐大流的现象。相同的问题、相关的讨论、相似的观点等等屡见不鲜。这些不仅仅是对评论资源的浪费,也是对读者的一种不负责任。再次是专栏缺乏对“专”的把握。专栏的最基本属性应该是“专”,也就是说只有共同特性、共同风格的的文章才可以在同一个专栏类登出来,一个专栏内登出的文章是有共性的。专栏是一14个“瓶子”,却并不是随便哪种酒都可以装,它只能装一种特定味道和品味的酒——符合这个栏目定位的文章。不然读者就会嗅出假冒伪劣来。专栏是一个“商标”,只能贴在内容与形式都作了若干限定的作品上,不能随便给一个评论文章套上一个刊头就行[17]。任何一个好专栏,都是具有强烈的角色性的,人物专栏、评论专栏、新闻专栏、副刊专栏等概莫能外。专栏的角色性是由对该专栏稿件内容、表现形式、文字风格的规范造成的,也就是说,专栏的角色取决于设计之初的精心规划,正是因为这最初的种种规范,界定了该栏目的“空间”。目前的很多言论专栏,存在着“专栏不专”的缺憾,专栏文章的风格不统一,没有自己的特色。实践表明,专栏越“专”越有特色,越有可能吸引读者,但也会越专也越不容易出新,稍有不慎就会是它流于一般化甚至重复累赘,使读者感到厌烦,进而失去读者。所谓“专栏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所以,专栏对内容的包容必须有度,没遮没“栏”,包罗万象不行,因为包罗万象不着边际,无论是作者编辑还是读者都无法把握,很难办出特色。过于“专”也不行,限定过死会减少读者的兴趣,也给组织稿件带来困难。总之,专栏不专是个大忌。

3.2我国报纸评论专栏品牌经营的特色

3.2.1评论专栏品牌化特征

日益明显一个名评论专栏可以成为一张报纸的品牌,它往往是报纸的重要“卖点”。名牌专栏不仅是一个版面的亮点,也是一张报纸的支点。要让亮点亮起来,支点支起来,就要增强品牌意识,精心培养品牌。因此创办名专栏,成了很多专栏评论的目标。名专栏不是自封的,是得到受众的许可的,比如“人民论坛”、“求实篇”、“冰点时评”等之所以是名专栏,主要因为他们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其内容是同受众密切相关的,是受众所关心的,能帮助读者提高认识,开阔视野,排忧解难的。读者的需求和认可,是专栏出名的最重要条件。作者的知名度也是名专栏的重要招牌。一个著名作者对专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南方周末》的评论之所以那么出名,是因为有一批全国有名的少壮派评论作者的加盟。“冰点时评”的作者也都非泛泛之辈。一些个人主笔专栏,其主15笔的知名度更是专栏的王牌,比如已故老报人林放的“未晚谈”,范敬宜在《新民晚报》的个人专栏“敬宜随笔”,储瑞耕的“杨柳青”,阎卡林的“每周经济观察”等等。专栏当作品牌经营,不仅仅是讲究文章的质量和作者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长远的计划,把专栏经营下去。也就是要保证在相应的版面,相应的时间刊发相应风格的文章,只有这样才能延续品牌的风格和特征,才能做成真正的名专栏。“今日谈”、“人民论坛”、“杨柳青”等等,都是有着20多年历史的经典名专栏,是我们办专栏评论的典范。专栏评论作为报纸言论的一种基本形式,已经深入民心,但是要把专栏评论作为品牌经营,还要注重专栏评论的策划定位。策划出类拔萃的专栏评论,首先要遵循一切新闻言论的共性原则,也就是在舆论的导向上要坚定不移地做到正确,在思想认识上要尽心竭力地争取深刻,在题材选择上要想方设法达到集中。

3.2.2专栏评论的小型化

专栏评论突出地呈现小型化特色,选取事例由头小,写作篇幅短,四五百字,作者身份也不求级别多高,只求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小人物”、“小事件”进入评论写作领域,成为评论内容的主体,与之相适应的是专栏评论风格的多样和气氛的民主。新闻评论向小型化发展,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相比篇幅较长而又空泛开放化的言论文章,短小精悍的言论文章更适合人们的胃口;另一方面也因为小型化适应了当代社会新闻媒体激烈竞争的需要。进入新世纪,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媒体都想通过短小精悍、清爽别致、言之有物的评论来争取受众有限的业余时间,评论小型化的趋势会越来越强。当然,小型化也易犯言之无物、缺乏深度的毛病,因此,评论在小型化的同时要注意选取小角度,紧紧围绕中心论点深入开掘。《湖北日报》“灯下漫谈”专栏的稿件大题小做,小而精深。“灯下漫谈”所刊登的文章很短,大都只有二三百字,但文短意不浅、文小主题大。“大题小做”是它的一大特点和亮点。该专栏是小评论,可是所议话题并非鸡毛蒜皮的小事小问题,而是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热点、冰点问题,然后从一个角度、一个焦点抓住精要,生发议论,议到深处。

3.2.3评论专栏更注重时效性

新闻评论区别于其他文字评论的最大特征就在于新闻评论是依赖于新近发生的事件、现象和问题,在这里时效性是十分重要的。早年徐宝璜先生在其所著《新闻学》一书中就说过:“社论须以当日或昨日本报所登之新闻为材料而讨论之,此理甚明。”在报界更有“看完大样写社论”的说法,其意思就是强调评论的时效性。现代社会,网络媒体迅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通畅,越来越快捷。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不同的人对它的认识和评价是不一样的。谁能在众多意见中提出新见或真知灼见,谁就能在众多的媒体中显示自己的力量;谁能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议论中阐明真理廓清大义,谁就能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这对主流媒体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爆发后显得尤为重要[10]。因此,现在不少的媒体都开辟了“今日时评”、“新闻时评”、“时评”一类的评论专栏或专版,对新近发生的事件进行及时的评论,以强调评论的时效性。“文章合为时而作”,好的文章都是紧扣时代脉搏,反映当前状态的。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奏响时代的强音是评论的功能之一。因此,好的专栏除具有时效性外,都具有时代性,体现时代的精神。正确理解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概括现实生活的本质,指导现实生活前进,是时代精神深刻的凝聚。以“人民论坛”专栏为例,它所刊发的文章,虽然都是个人署名评论,但是因为它是发表在人民日报的重要版面上,所以,读者仍然会把它看作是中央精神的体现,具有导向作用,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民论坛”把贯彻、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作为重要的任务,其实这也是所有时评类专栏的重要任务。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评论都必须讲究时效性,评论不同于新闻报道,新闻报道讲究客观真实,而言论是代表特定人群的声音,需要慎重。一般来说,新闻评论既要讲究及时性,也要讲究时宜性,需要把握新闻评论发表时间上的度,“该不该发,该何时发”,写作者和组织者都要因时因地因问题而宜。以2002年人民日报所发评论为例,可以看出,不同的评论在时效性上表现也不一样。如社论和评论员文章,全年当日配发的文章有23篇,占17%,一周内的有18篇,占13%,一月内的有2篇,占1%,近期的有65篇,占有48%,无时间的有29篇,占21%。而《人民论坛》和《今日谈》两个群众参与的评论栏目,涉及近期新闻而写作的评论分别为63篇(占55%)和47篇(占57%),无时间的评论分别为51篇(占1745%)和36篇(占43%)。由此可以看出专栏言论的时效性要稍强于社论和评论员文章,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专栏言论是以群众为主要服务对象,评论的话题也是大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重大敏感的问题等的机率不多,相对于社论评论员文章的严格慎重,专栏言论则轻松随意了很多。

3.2.4评论专栏的论题内容丰富多样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们关注和评论的话题越来越丰富了,不仅有经济建设方面的话题,还有更多的人关注经济生活和政治、文化、军事、法律、国际等方面的话题。以国内的话题为例,现在不仅有了对经济建设、经济形势的评论,还有对政府机构设置、精简、转变领导作风,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反对腐败的评论文章,还有对人的权力、人的生存环境、人的医疗、保健、锻炼和对弱势群体保护等方面的评论。以国际方面的话题为例,原来内容不多,版面也少,而且对这个领域的报道和评论大都是新华社等几家中央新闻媒体的事,地方媒体几乎没有介入。现在,专门设立了国际新闻奖,评奖范围既包括消息、通讯,也包括新闻评论,既包括中央媒体,也包括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地方的媒体。就评论的内容来说,也比以前丰富得多,正说反说,各有所说,同时还包括分析研究探索一类的评论。如关于美国“9?11”事件、俄罗斯莫斯科人质事件、哥伦比亚号飞船的坠毁和伊拉克战争的爆发,等等,都有大批不同意见不同看法的评论文章出现。对世界杯、奥运会、奥斯卡奖也都有了各种各样的评论。可见,评论的议题丰富多彩,五花八门,已经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除了议题的多样性外,评论的内容和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从内容上看,专栏评论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教、法制、国际等各个方面。它的选题大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小到寻常百姓的个人爱好;近至身边的长短是非,远至海外的形势行情;旁及文章著作的利弊得失,影视音乐的时尚新潮,民工兄弟的喜怒哀乐等等。凡是与社会生活有关的话题,都是专栏评论的议论对象。选题的多样性表明专栏评论与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群众的观点和群众路线,选题的多样,也加大了评论专栏的社会覆盖,拓宽了报纸工作渠道。从形式上说,歌颂、批评、阐释、建议无所不包。就语言的风格来看,或高18屋建瓴、慷慨激昂;或朴实平易、娓娓动人;或尖锐泼辣、文采斐然。从文体风格来看,政论、散文、随笔等,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从编辑的样式来看,以单篇文章为主,也有把主题相同的几篇文章取其精髓,摘编成集纳文章刊登的。总之,现在的评论专栏不拘一格,采用生动灵活的方式,反映多姿多彩的生活。

3.2.5新闻评论指向多元化

多年来,我们的舆论宣传大都是一面宣传法,即只按照领导机关和宣传者的旨意进行新闻报道和宣传,受众接受的信息大都是一面的意见,而不知道和很少知道另一面意见和其他意见。这种方法对于现代社会的受众来说显然是不行了。人们需要知道外面的世界,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意见,需要通过相互的比较自己抉择。新闻评论指向的多元化正好适应了民众的这种要求。新闻评论指向的多元化,是指评论指向既包括赞美歌颂的,也包括批评谴责的,既包括阐释说明的,也包括建议研究的,还包括探讨、争鸣、商榷的。总之,人们思想的活跃,观念的多样,是我们社会开放的表现。但是,不同的媒体由于自身宣传宗旨的不同,在评论的指向上也有不同。以人民日报为例,2002年共发表社论、评论员文章137篇,其中——歌颂类36篇(占26%)批评类4篇[](占3%)阐释类44篇(占32%)建议类46篇(占34%)其他类7篇(占5%)。《人民论坛》发表114篇,其中——歌颂类18篇(占16%)批评类15篇(占13%)阐释类21篇(占18%)建议类34篇(占30%)争鸣类3篇(占3%)研究类5篇(占4%)其他类18篇(占16%)《今日谈》发表83篇,其中——19歌颂类9篇(占11%)阐释类2篇(占2%)批评类27篇(占33%)建议类41篇(占49%)其他类4篇(占5%)通过上面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歌颂类评论、阐释类评论的数量,由社论、大评论到小评论,呈下降趋势;批评、建议类稿件数,小评论要比大评论和社论等要高得多。个中原因比较容易理解,因为社论跟专栏言论形式不一样,其侧重点也不一样。即使是专栏言论,不同的定位不同的风格,其侧重点也会不同。小言论灵活轻便,容易对一些事件现象作出及时的反应,提出批评或给予建议。而风格厚重一点的专栏评论,则比较长于对事物的深入分析和阐释。《求实篇》是中国青年报的一个有着杂文性质的评论专栏。它以“关痛痒”、“言路宽”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同时被评为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该专栏从1984年创办,截止2002年已发表各类评论4000余篇。在这些评论中,几乎没有歌颂的,而2002年批评的评论有85篇,占了全年稿件的52%。这个比例远远高于人民日报的所有专栏和中国青年报的其他专栏。同时,该专栏还发表了45篇(占28%)争鸣的评论,这也是其他报纸和专栏所没有的[11]。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非党报系统类报纸的批评、研究和争鸣评论要高于党报;杂文类评论专栏的批评、研究和争鸣评论要高于一般报纸专栏。新闻评论指向的多元化,不仅包括指向不同的对象和内容,还包括对同一事件同一现象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评论。为了满足人们发表不同意见,不少的媒体还专辟“正方”与“反方”、“不敢苟同”、“有此一说”、“相关评论”等栏目。新闻评论指向的多元化,是我们时展进步的一个象征,各种媒体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各有侧重,争取做得更好。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这种指向的多元化必须考虑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越是人们的思想解放、活跃,我们的编辑在处理稿件时就更要谨慎从事,该发则发,该舍则舍,一切从全局出发,一切从有利于社会发展出发。

专栏范文篇9

一是表示祝贺。

作为全县第一个党建电视专栏,《党建之窗》已经顺利开播三年,今年又编辑出版了《党建之窗》的作品专辑,我想这不仅是《党建之窗》的一件喜事,也是全县党建工作的一件喜事。因为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舆论阵地,党建栏目的正常开办将有利于面向社会、面向公众更好地宣传党建工作,为党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因此,借今天这个机会,我代表县委向《党建之窗》专辑的出版以及电视专栏顺利开播三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也要感谢组织部、广电局为栏目的正常播出所付出的努力。

开办党建电视栏目是党员电化教育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既扩大了党员教育的覆盖面,又增强了对非党群众的宣传。我个人认为,《党建之窗》栏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具有明确的指导性,配合了县委的中心工作。党建栏目是县委组织部主办的,组织部的人员直接参与策划、拍摄制作,部领导直接进行指导、把关。这就决定了栏目内容必定要紧扣县委各阶段中心工作,对基层具有明确的指导性。二是具有鲜明的导向性,深化了先进典型的宣传效果。所有的电视节目都存在一个导向问题,但党建栏目的导向性更为直接和鲜明,这是它的根本属性所决定的。就拿人物作品来说,党建栏目中的人物大多是优秀共产党员,虽然人物的不同、切入的角度、表现的手法多种多样,但反映的无不是他们坚强的党性和突出的先进性,具有鲜明的导向性。比如说《党建之窗》对福利院院长申启忠的采访、绿衣大夫曹永泉的采访、楼院支书曹立忠的采访,导向性都很强。而正是这种强烈的导向性更能深化先进典型的宣传效果,使广大党员学有榜样,更好地体现先进性。三是具有牢固的阵地性,强化了党员教育的实际效果。党建栏目和一般的电视栏目有它的不同之处,一般电视栏目的收视率往往是由观众手中的遥控器决定的,而党建栏目的收视率除了受观众遥控器调控外,还受组织纪律调控,这比其他栏目有更牢固的阵地性。比如说我们不少基层党委提前通知要求支部组织收看,党员活动日时集中收看等,这都保证了党建栏目的收视率,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党员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是几点希望。

《党建之窗》开播已有三年,开播以来,栏目在社会上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对栏目今后的发展,我想提几点希望。

一是把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栏目的立足点。作为我县对党员群众进行教育的重要窗口,《党建之窗》要把节目的立足点放在发展服务上,突出发展这一主题,宣传发展的典型,营造发展的氛围,充分发挥电视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优势对广大党员进行加快发展的教育,让他们在改革和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把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作为栏目的着力点。要瞄准当前基层党组织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作针对性强、感染力强、时代感强的专题片。比如说如何把加强党的建设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统一起来,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如何正确处理村党组织和村民党员的关系,把加强党的领导和推进村民自治统一起来;如何在各类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大量出现的情况下,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等等,对这些问题都要在栏目中加以反映,通过正面教育,典型引路,使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三是把党员干部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栏目的切入点。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关注反映当前党员干部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比如说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农业税取消后,村级干部如何更好地服务,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如何体现等问题都应该深入基层采访,听听一线党员、群众的反映,只有这样,才能使栏目反映的内容更具典型性,从而增强教育的效果。

专栏范文篇10

要使报纸评论专栏具有品牌优势,需要精心的经营。所谓评论专栏的品牌优势是指由于定位准确,能像磁铁般吸引一批评论作者、编辑在其周围,定期推出质量上乘的优秀评论作品,从而拥有广泛而稳固的读者群体,并与之产生良性互动。评论品牌专栏是报纸重要构成部分,是报纸发展的王牌杀手锏。从持续50年的赵超构的《未晚谈》,到影响一代人的邓拓的《燕山夜话》,再到新时代关注普通人命运的《冰点》,再到颇具人文色彩的《范春歌工作室》,无不印证了这一判断。在报纸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评论品牌专栏的作用更加彰显出对报纸品牌经营、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要做好评论专栏的品牌经营,需要在充分了解受众需求的基础上,把握以下几个原则:广泛性原则。这一原则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指内容上、题材上具有广泛性。其次,是作者面广,从专家到一般作者都应参与。第三,是视角要广泛,一组文章,虽然主题相贯穿,但角度必须不同。专一性原则。所谓专一性,是指某一专题要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角去写,全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将这个问题说透,力求读者对这一问题有一个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专栏专栏,不“专”则不成其为专栏。由于专栏的设置本身就意味着范围的限定或内容的确定,所以,专栏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一性,办专栏不考虑“专”的问题,不适当缩小包容度,是不现实的。专栏具有一定的专一性对办报具有很多益处:一是有利于形成比较固定的读者群。二是有利于编辑组织稿件。编辑的组稿意向往往通过设置专一性强的专栏而变得更明朗。三是有利于编辑对来稿的取舍、安排、使稿件很快找到“落脚点”。精品原则。所谓精品,是指所编所写作品应是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受众中能产生广泛影响的优秀之作。精心策划精品,不可草率行事。专栏是一幅框架、一种好的载体,要使这种载体不止流于形式,必须靠好的评论文章来衬托。如果一个好的专栏偶尔因为缺稿或人情关系而刊发了几23篇“次等稿”,其结果可能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砸了专栏的牌子。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经营专栏要在社会难点、社会热点问题上找选题,要在党和政府关心、人民群众关心、实际工作需要“三结合点”上找题目。大凡一些优秀的专栏,其评论文章都力求成为体现这家媒体水平的精品。[15]鲜活原则。所谓鲜活,是指文风活泼,形式不拘,风格各异。评论的选题和取材要力求新鲜,应是现实生活中的“活鱼”。报纸是“新闻纸”。“新闻纸”上的新闻要新鲜,言论同样要新鲜。尤其是群众性言论,其话题和素材应是来自于生机盎然的山乡田原,来自于日新月异的城镇变化,来自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注意题材的多样化,也是体现“鲜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三楚放谈》除了谈反腐败的话题,谈干部作风方面的话题,谈企业与商家该怎么经营等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外,努力拓展题材领域。比如,有谈人们在注重学外语时不要忽视学好普通话的《并非“山西骡子学马叫”》;有谈乡村村规民约不能变成“官约”、“族约”、“霸约”的《“村规民约”如何“约”》的,等等。这些话题往往容易给读者以新鲜感,也容易在读者中产生共鸣。报上刊发的言论,多属新闻评论。而新闻事实是极新鲜的新闻评论素材。《三楚放谈》经常引述一些新闻事实特别是紧扣本版的新闻报道发表评说,以发掘出新闻背后的深层价值和意义。如根据本报某版报道的鄂中某市一职能部门,误将当地名牌产品“尝香思”香辣牛肉酱在报上公布为不合格产品,导致厂家被迫停产;某县少数“糊涂官”粗暴干涉医学专家举行公益活动造成恶劣影响;某工程师取得不少科研成果但其成果却“靓女”难“嫁”等新闻事实,相继及时撰发了《“尝香思”蒙屈的警示》、《“糊涂官”糊涂在哪?》、《“靓女”缘何难“出嫁”》等言论。这些言论既十分鲜活,又与新闻报道相得益彰,起到了深化与升华新闻宣传的作用。延续性原则。一个评论专栏的创办,不是随心所欲的拍拍脑袋就定下来的,而是经过周密的,对其生存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为其作了充分的定位,经过集体研究决定的。栏目一经设立,就开始了创品牌、创名牌的艰苦创业之路。只有经常使用这一专栏,保持其连续性,才能给受众一种反复的视觉刺激,从而增强其在受众心中的地位。

4.2评论专栏的读者细分24

4.2.1读者细分的意义及作用

读者细分就是根据读者对出版产品不同的欲望与需求,不同的购买行为与购买习惯,把整体读者群分成不同类型的群体。这里,读者需求的差异是读者细分的内在依据。只要存在两个以上的读者,便可根据其需求、态度和购买行为的不同,对他们进行细分分类。任何一家出版社都不可能满足市场上所有读者的需求,也不可能在满足市场上所有读者的需求,也不可能在生产经营全过程中都占绝对优势。为了有效地进行竞争,出版社必须评价、选择并集中力量去赢得最可能的市场,这边是读者细分的外在依据。[16]细分读者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有利于媒体分析、发掘新的读者机会,形成富有吸引力的目标读者。通过细分读者,媒体可以有效地了解各个读者群的需求程度和市场上的竞争状况;满足程度低的读者部分,通常存在着极好的市场机会,不仅销售潜力大,也较少竞争者。抓住这样的市场机会,结合媒体的资源状况,确立宜于自身发展的目标读者,并由此制定相应的营销战略,取得市场优势,提高读者占有率。

2.有利于提高媒体的竞争力,取得投入较少,产生较高的良好经济效益。因为读者细分能够增强媒体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在较少的细分读者上开展营销活动,易于掌握消费需求的特点及其变化,因此有利于及时正确的规划和调整报刊结构、报刊价格、销售渠道和促销活动,使报刊保持适销对路,并迅速送达目标读者;另外,建立在读者细分化基础上的报业营销,避免了在整体市场上分散使用力量。媒体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能够集中使用于一个或几个细分读者,开展针对性经营,不仅费用低,而且成效能得到提高;进行读者细分还易于看清楚每一个细分读者群上各个竞争者的优势和弱点,有利于媒体避实就虚地确立自己的目标读者,相对地增强了竞争能力。

3.只有通过读者细分,媒体生产的产品才能真正满足读者的需求。现在一些成功的媒体领导者已经意识到,一个媒体无论规模有多大,实力有多强,栏目种类多丰实,都不可能满足市场上全体受众的需求。由于受众所处的地域、文化习俗不同,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不同,他们的需求偏好、消费心理,购买行为具有极大的差异性,这样就构成若干个需求不同特点的子市场。整体市场内部众多的子市场,决定了它需要的信息服务不可能由一个媒体有效地满25足。一个媒体在竞争中能否获胜,有时不取决于媒体的规模实力,栏目种类,而取决于这个媒体的竞争优势是否与目标读者需求相适应及其适应程度。

4.2.2读者细分的依据

细分读者市场的依据可以概括为地理依据、人口依据、心理依据三个方面。所谓地理依据,就是媒体按照读者所在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等来细分读者。因为读者市场购买者数量庞大且分布在广大地区,而处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的受众,他们对评论各有不同的需求和偏好。此外,按新闻的接近性原则,某一地区的读者,会更多地关注有关身边事件的评论。媒体应通过地理细分,选择能最好的满足其需求并给媒体带来最佳效益的地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武汉晨报评论专栏《说吧》所刊评论,大都采用本地发生新闻事件的评论为主,迎合了读者关注身边事件的兴趣,由于它的这一取向,也使得更多的读者关注整个报纸所刊新闻。人口细分就是按照年龄、性别、家庭人口、家庭生命周期、收入、职业、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种族和国籍等人口变数来细分读者市场。受众的需求和欲望与人口变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人口变数比其他变数更容易测量,因此人口变数一直是细分读者市场的重要依据。心理细分,既是媒体根据读者所处的社会阶层和他的生活方式、个性等因素来进行读者细分。社会阶层是在一个社会中具有相对的同质性和持久性的群体,他们是按等级排列的,每一阶层成员具有类似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越来越多的媒体都按照生活方式这个变数来划分受众市场,并按照有不同生活方式的受众群的需求和爱好来设计栏目。读者的个性是指它的性格特征,这可以用自信、控制欲望、自主、顺从、保守、适应、热情、老成等加以描绘。读者的个性会影响他们对媒体、栏目的选择和偏好。

4.3报纸评论专栏的品牌定位策略所谓定位,主要是指从大局出发,综合研究评论专栏的受众与专栏自身的优势,确定专栏的发展方向,确定专栏的主要受众、次要受众、边缘受众,确定专栏的内容。26

4.3.1读者定位

媒体针对某些特定的读者群对专栏进行定位,以期在这些读者心中建立起专栏是特地为这类读者制作且最适合他们阅读的形象,这种定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促进读者对专栏留下好感并转化为永久的读者群。要办一个评论专栏,策划者们首先应考虑的就是:这个栏目是办给谁看的,诸如受众所在地域,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等等,都应作为受众定位时应该考虑的因素。中国青年报的《冰点》专栏则是例证。1994年,中青报开始策划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新闻专栏。他们在广泛的比较中发现,明星名人题材的一哄而上已使这些热点不“热”,焦点不“焦”,又从手中的问卷调查中知晓老百姓真正关心的是与他们的生活存在“接近性”的东西,在权衡中青报自身以青年读者为主要对象的特点,最终把栏目名定为“冰点”,于是以《北京最后的粪桶》为先声,《冰点》不靠明星大款,不靠奇闻异事,而靠着对普通人生活状态的准确把握,靠着弘扬人民大众身上表现出的坚韧、善良和正义感而一炮打响。此后,它的影响越来越大,读者逾百万之众,1996年11月还入选第二届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17]近年来,还出现了专业评论工作者同读者群众相结合,吸引群众参与,以开放式和群言型为主的发展趋向,有时甚至类似于网络上的群众评论,你一言,我一语,简洁明快。这些作者都是普通群众,但都有发表自己见解,“做专家”的机会。这种平等的参与评论的趋势,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群众化趋势。在报刊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扬子晚报》的“新市民茶座”专栏。该专栏语言通俗,读者对任何事物若有议论,皆可通过电子邮件发至编辑处,编辑择优发表,每天一期,发稿三四篇左右,专栏主持人可以加点文前、文中或文后按语,也可以对评论再加评论,往往一语中的,幽默风趣,很受欢迎。

4.3.2风格定位

栏目风格定位是栏目定位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之一。“风格即人”之说,凝炼而形象地概括了风格之于人的重要性——它是区别于此人与彼人的主要标志。评论栏目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栏目的风格体现在很多方面,栏目的文风、栏目的包装、栏目的刊载方式、栏目的基本特色,均属于栏目风格的组成部分。《南通日报》的《今日点评》,其风格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它既不像本报评27论员文章那样体系严谨,又不像短评杂谈那样个性张扬,而是由本报编辑、记者针对当日焦点新闻(往往是头条新闻),或引申、发散开去,或作一些逆向思考,或旗帜鲜明地表达编辑部的意见,从而启发和引导读者对深度报道的主题进行思考,增强焦点新闻版的思想深度。在众多的报纸言论体裁中,这种新闻时评以形散神敛、松紧适度的风格独树一帜。《今日点评》既不像社论那样严肃,又不像杂谈短评那样随意,对新闻事实的评述,它既是去粗取精点到为止,又能攻其一端相对周详。短短七八百字,取材立论不拘一格,体裁样式灵动自如,言论风格因人而异,更因平民视角而显示出较强的可读性。首先,取材广泛。新闻时评的属性决定了《今日点评》取材的无限可能性,开办两年多来,几乎没有一篇点评的主题是重复的。可以说,从南通市情、国内动态到世界风云,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到身边小事,凡大千世界出现新变化,《今日点评》就有新鲜话题。其次,样式自由。《今日点评》的体裁样式介乎长篇大论与短评杂谈之间,以主题鲜明突出、结构收放自如为特色。它不作艰深的理论阐释,不逞极端的个人意气,而是围绕新闻阐发其背后的事理,夹叙夹议,视角宽阔,文风轻快,点到为止。最后,风格各异。《今日点评》的作者队伍以报社采编人员为主(约占95%),从总编、部主任、当值编辑、焦点新闻记者到擅长言论的同仁,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的近10人的常规撰稿队伍。这样的作者构成,造就了《今日点评》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言论风格,在这个专栏上,你可以读到严谨老辣的权威评论,可以瞥见年轻前卫的思想火花,可以领悟鲜活犀利的世事解读,可以欣赏一针见血的时弊直击。《建立南通的思想库》、《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入世的新视角》、《不是一卖了之》、《车到山前还有坎》、《充满自信向未来》等,从这组择自2002年12月的《今日点评》标题中,我们就不难感受到这种风格的多样性。[18]

4.3.3宗旨定位

栏目宗旨定位,意即栏目方针定位,它是媒体在总的编辑方针指导下为具体的栏目制定的编辑方针。同一报刊的评论性栏目,由于栏目方针的不同,可以呈现出多种形态和不同风格。《湖北日报》评论专栏《大家谈》、《三楚放谈》的成功首先在于其定位得当,可以说《大家谈》是替老百姓说话,《三楚放谈》是老百姓自己说话,他们的起点就是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充分体现服务和引导功能。就《大28家谈》这个专栏而言,它的定位是:“既让群众喜闻乐见,又有较高思想文化品位”,也就是说要让群众喜欢,群众满意,但并不是取悦和媚俗,他们在媒体竞相争夺受众的市场竞争中,始终明确媒体引导社会舆论、引领先进文化的责任,其主张“谈问题让群众解渴,批歪风让群众解气,但又大都罗教育提出建设性见解,是之始终发挥团结、稳定、鼓励的正确导向功能”;并提出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批评要避免偏激,抨击要避免无度”。作为党报,其言论能够辩证的把握论题是非常可贵的。党报的言论文章既要使老百姓出气,也要顾及言论的目的,要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和解决社会问题,这一点,该栏目无论在建设理念上还是在具体作品中都把握得比较好。而《三楚放谈》的栏目定位是:“紧贴荆楚实际,放谈世风百态,倡扬时代新风,针砭社会时弊”。大多是群众来稿,已发生在湖北各地的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切入话题,真正反映百姓心声,扬清激浊,扶正祛邪,在体现栏目“楚域楚味”的个性特色中引导受众。栏目定位好,与老百姓就有亲近感。[19]宗旨定位的独特,是指策划者在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多种动向或多种线索后,在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或综合成一个最优方案并组织实施的全部行为过程。专栏定位的一个策略就是差别化,几所提供的服务与众不同,正好能为市场拾遗补缺。没有策划者充分的论证、评估、筛选、择优,就无所谓独特的定位。这就要求策划者开展广泛而有目的的调研活动,选出最优宗旨定位。

4.4报纸评论专栏的编辑策略

4.4.1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即大众传播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知和判断。从传播学角度看,新闻评论实质上就是媒体推出的“议程设置”,即通过言论有意识地影响公众对某些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当新事物刚刚出现或某些倾向刚刚表现出,媒体对其快速发言,及时预警,可以有效地引导公众视线,形成社会舆论,从而堵塞社会漏洞,防范社会风险。另一方面,处在信息社会,各种社会现象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受众希望得到媒体分析和指引的需要更加迫切。并29且随着传播工具的日益先进,特别是以快见长的网络媒体的出现,新闻竞争已逐渐从独家消息的竞争转向对信息处理能力的竞争。媒体如果能以自己的观点抢占舆论引导得先机,传播适应时代要求的新观念、新思想、新举措,无疑将有助于奠定媒体在公众中的社会地位,增强其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在这一点上,《冰点时评》充分体现了新闻评论的战斗力。感应敏锐、战斗力强是《冰点时评》最显著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都十分迅速,各种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其中许多问题刚刚出现,还处在潜伏期或苗头期,尚未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冰点时评》并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但是它的笔触更多地伸向这些尚在潜伏期或苗头期的“冰点”问题,引导人们给予适当的关注,认清其意义和后果。中国入世后,一些地方为吸引外商投资,盲目出台优惠政策,甚至不惜以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为代价,由此产生的后果很难预料。《荒唐的违章“绿卡”》针对这种苗头给予了尖锐地批评。[20]开原市给新引进的外资企业车辆违章从轻发落的特权,作者由此引开去,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做法等于给外商发了法律“绿卡”,长此以往,容易滋长外商特权心理,继而践踏职工的合法权益,败坏社会风气。文章在不良倾向的后果尚未暴露的时候,阐明了利害关系,如一记重拳,促人猛醒。见微知著,不避风芒,破解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正是《冰点时评》在选题上的一贯风格。《冰点时评》正是以这种议程设置的形式引导舆论,进而影响人们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判断。如今,报刊评论主体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它仍然保留主流意见传播者的地位,但形式更为灵活;另一方面,它成为一个议题设置者,开始搭建各种意见交流的平台。首先是评论员文章日益增多,逐渐取代社论的部分职能成为报刊的主导型评论。它比社论运用起来更为灵活。署名评论大量涌现,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个性色彩浓厚,自由度较大。个性化成为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之一,给了评论员“个性”解放的可能。其次,报刊媒体呈现出专业评论者与受众结合、注意吸引受众参与评说的趋向,专栏言论、专版言论的兴起就是一个明证,如报纸上的“谈话空间”。在这里,新闻评论工作者更多地像一个议程设置者、策划者,他们组织一定的专栏或议题供受众发表观点,自己则成为公众意见的选择者,把五花八门的言论筛选入“意见容器”里。他们不一定是自己站出来说话30的评论员,更准确地说,是言论编辑,他们的角色由台前转向了幕后。这对评论工作者组织调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在《冰点时评》之中特设的《不同观点》,往往同时刊载读者与《冰点时评》相左的意见,置《冰点时评》于多种观点的交锋中,使之成为意见交流的平台,意见的冲突和平衡体现得较为明显。

4.4.2版面制作

版面的制作包括标题的制作,图片的安排等。看报看题,题标得漂亮才会招人看。有功力的标题藏于文山报海中也还是会被发现。评论专栏已在一些报纸的各个版面上,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平面到立体,扩展开来,流动开来。但是其真正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不在其普及和泛化,而在其美化和精巧;不在其形式上单纯的美,而在其内容和形式协调一致的美。这就要求评论专栏、专版编辑不仅要在稿件内容上精雕细刻,而且要在版面编排上进行巧意安排。一个评论专栏、一块评论专版的稿件内容可读性再强,如果在编排手段上流于呆板,也不会调动起读者的阅读欲望;相反,稿件的内容平淡淡,在排编形式上花里胡哨,也同样不能使读者感兴趣。要追求稿件高雅美与通俗的统一。评论专栏和评论专版从总题、文题到用语,从插图、配照到花边的运用,都有雅与俗的区别。要做到该雅的雅,该俗的俗,不能按编辑个人的爱好组织专栏和专版。如果一块内容比较严肃的专栏或专版,编者把所有稿件的标题都制成花题,就会引起读者在视觉上的反感。要追求稿件平面美与立体美的统一。现代报纸的专栏、专版不仅要求有平面美还要有立体美。从稿件的内容含量上看,要尽量使读者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获得比常态下更丰富的信息,从形式上看,即使是小专栏也应当由单纯的文字,发展到文图、文照并茂,而专版则更应该做到这一点。在专栏里配发图片或漫画,有助于增强专栏的感染力,还能活跃版面,提高专栏的可读性。图片和漫画只要使用得当,就能使评论专栏更有看头,更兼完善。可以这么说,图片和漫画的巧妙运用是专栏编辑再创造的重要体现。

4.4.3选稿决策评论

专栏的稿件要精编。专栏稿件的组编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组合,一是再创造。组合就是根据稿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其合成一个主题思想鲜明、带有31普遍意义的稿件群。当然,专栏稿件的组合不仅仅是围绕同一个主题,正反两方面稿件的组合,还有相同内容稿件的组合,以壮大声势,烘托气氛;还有具备某一共同点符合稿件的组合;还有各种不同体裁文章的组合,以活跃专栏版面,加深读者印象等等。再创造就是专栏稿件经过精心选择、组合后,编辑对稿件配发的图片、漫画及标题的创作和批评稿件的连续报道。[21]选稿编稿是编辑工作全过程中的中心环节,也是编辑的基本功之一。作为评论专栏和专版编辑,不仅要体现稿件自身的新闻性、可读性,而且还要在所编专栏和专版的栏题和版题上下功夫。因此,能否精心选择和审定稿件,成了提高专栏、专版质量的关键。选择专栏和专版的稿件,首先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瞄准热点,精选头条稿件。头条是每个版面的龙头,没有一个好的头条,整个版面就立不起来。头条对评论专栏和专版来说同样如此。在瞄准热点选稿的同时,关键在于一个“准”字,所说的“准”,就是要看准方向,抓准问题,以准取胜。二是广开视野,多角度、多侧面地选好稿件。开阔视野,加大宽度,从信息的横向把握上多角度、多侧面地选择编辑发稿件,对整个报纸来说是无可非议的,但对评论专栏和专版来说,是否也要做到这一点,是否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回答是肯定的,但要下一番功夫。总的要求是:既有正面,又有反面;既有主体,又有侧翼;既注意中心,又顾及;既发挥宣传教育功能,又体现服务娱乐效应。三是放远视线,进行连续性追踪式选稿。前面说到评论专栏、专版选稿的宽度,这里要言及的是选稿的深度。这一点对评论专栏和专版来说更显得重要。对反映重要主题或选题的稿件,不能亮一次相就了事,应进行连续性的评论报道。有很多评论专栏,就某一热点问题,由不同的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四是权衡利弊,根据社会效果选稿。专栏和专版的稿件的选编,必须注重社会效果。新闻这一精神产品,与其他精神产品相比,其社会影响更迅速、更直接、更广泛,专栏、专版则体现得更为集中。一篇评论稿件编出去,如果不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后果将不堪设想。注意评论专栏专版的社会效果,就要权衡利弊,谨慎选稿。一要掌握对与错的标准,做到不符合原则的稿件不用;二要掌握事件发展的程度,一时解决不了或难以解决的稿件不用;三要把握正与反的取舍,32做到容易引起群众误解和反感的稿件不用;四要掌握内与外的区别,做到不利于保守机密的稿件不用;;五要掌握多与少的分寸,做到反映奇闻轶事的稿件少用。初步选好稿件之后,还要对稿件进行精心的修改和编辑。稿件的编辑修改工作,应遵循传统的原则和方法,并不断改革创新。总的看要坚持把好“三关”,坚持掌握“三条原则”。首先把好政治关,保证稿件观点的正确性,这是编辑修改稿件的首要任务。新闻稿件的倾向和观点正确与否是直接关系到是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大问题。把好政治关,要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是与非的关系。任何评论稿件中的新观念、新提法,都有个是与非的问题。对这些“新”的东西,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做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这里所说的“个别”,是指稿件中的具体事例,所说的“一般”则是指从具体事例中提炼出的普遍性的思想观点,或概括性的面上的观点,二者在稿件中的关系应准确客观,正确全面,顺理成章,合乎逻辑。三是重点与全面的关系。新闻稿件必须突出重点,强调针对性。但突出重点,应有所侧重,决不能顾此失彼而造成思想上的偏颇,不能强调一个方面而忽略或否定了另外一个方面。其次,要把好事实关,保证稿件的真实性,准确性。稿件的真实性从微观上说,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数字以及引语等的准确无误。从宏观上看,要求把稿件的事实放到周围事物或全局中去比较,,在比较中求得真实。因此要求编辑应过细地寻找矛盾点。有些作者不注意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随意作抽象的推论,即使有些推论无懈可击,但从新闻的真实性来讲,也是不能允许的。稿件要达到真实、准确的要求,还须编辑在修改过程中反复推敲其是否符合常理常情,还要注意特殊与一般的关系。稿件宣传的事实应该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事实,要注意防止把特殊的东西当作一般,把那些不成熟的或者只适合某些场合的做法,通过新闻媒体轻率地加以传播,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第三,要把好词语关,保证用词的精确性。稿件的词语固然要求生动,但必须以精确为前提。[22]

4.5报纸评论专栏的作者策略

4.5.1作者的层次性

新闻评论的作者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代表编辑部或同级党委态度的大型评33论,如社论或编辑部文章,就要旗帜鲜明,爱憎分明,措辞严谨,语言激烈,政策理论性强,法规意识强,充分调动读者的“众从心理”,以达到一呼百应的社会效果。二是一些中型评论如短评类,因为是署名评论,就要注入作者的感情色彩,有“我”在其中,就会缩短和读者的距离;还会因作者感情色彩的作用,把容易些的高高在上的评论文章向下再向下点,一直到和读者面对面。这样的文章读者都会爱读,他所倡导的思想也就容易为读者接受。例如《从“跟着感觉走”说起》一文,作者将自己摆进读者的视角,用同样的喜怒哀乐解读生活,用同样的心态去寻找感受。尤其在文章结尾,作者的感情色彩更为强烈:“我尊重感觉,更尊重科学。作为歌曲,我喜欢苏芮这首歌;作为哲学,我不会跟着它走。”这样的结尾,既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又让读者觉得,它不是高高在上的,作为个人,他也有自己的喜好,它离读者很近。这种感情上的接近,消除了作者由于不赞同青年中的“情绪化”倾向而和读者产生的对立。[23]邹韬奋先生曾经说过:“其实新闻纸上的议论,不过是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他的力量就在乎能代表当前受众的意志和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主法制建设的进行,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今天的受众订阅报纸不仅仅是为了看,也要通过意见的发表来参与交流——《冰点时评》正是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它主要体现在:《冰点时评》是一个开放性的专栏。它的每期文章都是署名的,以个人名义发表,其中有编辑部自己撰写的文章,更多的则是出自普通读者之手。它打破了媒体言论有编辑部少数专业人员垄断的冷清氛围,使评论呈现出题材多样、议论风生、热气腾腾的生动局面,在文风上也格外平易近人,具有较强的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