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局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3:31:58

困局范文篇1

广州市将于9月1日施行城管新规:只有当流动商贩占用城市主干道等重要区域或遭市民多次投诉,且经劝告拒不改正的,城管机关才可对其物品实施扣押。广州市城管局长李廷贵表示,《条例》明确“宜疏不宜堵”,在不影响市民交通出行、市容市貌和市民生活秩序的情况下,在非主干道和其他重要区域路段,城管将采取措施积极引导流动商贩入场(室)从事合法经营。

近年来,一些地方为破解“城管困局”采取了不少措施,如购置“现代化装备”、推崇“眼神执法”、设立“城管委曲奖”等,然而效果都不太明显。究其原因,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城管所“堵”的,往往是小商小贩的谋生之道,不给他们“出路”,城管执法水平再高、能力再强,自是枉然。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州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条例在规范城管执法程序和方式的同时,明确要求城管应采取措施为流动商贩谋“出路”,这个“规矩”定得好!

众所周知,城市管理背后夹杂着复杂的利益关系,一是地方政府的利益,需要美化城市形象;二是城管人员的利益,需要履行工作职责,体现自身的价值;三是小商小贩的利益,需要养家糊口、谋取生计;四是其他群众的利益,需要一个干净有序的城市环境。这几种利益纠缠在一起,问题自然比较复杂。当前城管与商贩之间之所以矛盾屡现,关键就在一些城市管理者简单将流动商贩列入打击取缔对象,没有充分考虑他们的利益。

城管和小商小贩之间的矛盾其实并非不可调和,作为城市管理者在清“道路”的同时,更要给他们以“出路”,划定区域供小商小贩有序经营,寻求一种相对平衡。城市管理者应转变执法观念,应充分尊重小商小贩的生存权,在维护城市环境的同时,积极帮助、引导小商小贩合理经营,真心实意为他们排忧解难,摒弃“驱逐+罚款”的简单粗暴执法模式,向“管理+服务”转变,如此才能赢得商贩们的理解和支持,促进城市和谐,真正破解“城管困局”。

困局范文篇2

关键词:当代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两难困局

当代资本主义在坚守资本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了多次自我调整,试图以此克服其固有矛盾。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评价和解读。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调整使“困扰着资本主义的噩梦,仿佛都已经迎刃而解,不攻自散。”“如今资本主义经过大量改革之后,已经全然改观,再也认不出它的本来面貌了。”调整使资本主义成了“终结历史”的理想乐园。针对上述观点,国内一些学者提出了反驳,认为调整只是资本主义统治策略的改变,“帝国主义的寄生性、腐朽性和垂死性这些特征,不仅没有改变,而且变本加厉,表现得更为突出,更为尖锐。”资本主义的调整“在不折不扣地证明着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如何评价和解读当代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涉及到对当代资本主义历史进程的正确认识和我们对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战略选择。因而,这一问题尚需深入考查,立论有待于完善和深化,同时也还需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做进一步的把握。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两次重大调整

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以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把工人当成雇佣奴隶的野蛮资本主义社会。它实行单一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制度,推行着野蛮而残酷的剥削方式,它使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社会在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大量工人失业等破坏性震荡中,在反复地破坏生产力的过程中进行着恶性循环。20世纪30年生的经济大危机,使美国有3750家银行倒闭,140万家工商企业破产,1700万人完全失业,约有3400万人没有任何收入,全国18569家银行总共库存现金不过60亿美元,却要应付410亿美元的存款。这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度“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为利润而生产的制度已经死亡”。

为了避免死亡,资本主义的决策者做出了无奈的抉择:放弃早期资本主义的传统模式,对资本主义进行根本制度框架内的调整。凯恩斯主义者们为资本主义社会开出了“起死回生”的药方。第一,“非自愿失业”的存在,不可能通过劳工市场的自动调整而消失,因为“非自愿失业”存在的根源是社会有效需求的不足。第二,需求本身会创造供给。因此,国家政府应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萧条期间,政府应当增加它的支出,这不仅仅是用于救济,而且是为了公共工程。这样做将有助于抵消私人企业的衰退。当繁荣恢复时,政府的收入将增加,用于救济和公共工程的支出将迅速收缩。这时,盈余将代替以前的赤字,它将被用来偿付在萧条时期所发行的无利息负担的国库券或被出售的债券。”第三,“当商业活动正在衰退,或者停滞和处于低水平时,……减税和预算赤字与其说是不稳定的政策,不如说是稳定的政策。”“在这样一个时刻,政府应当尽可能多地支出,尽可能少地征税。”

与凯恩斯主义相呼应的是罗斯福新政,其最为鲜明的特点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由国家整顿、加强和管理银行、信贷和货币制度;开征高额累进的财产税,建立社会保险制度,举办救济事业,以此防止资本过分集中,缓解贫富差距;规范劳资关系,适当提高劳工的社会地位;政府干预经济,国家投资兴办公共工程,推动工农业复兴。

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使资本主义走出了“死亡之谷”,找到了缓解经济危机的办法。此后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依然频频发生,但像1930年代那种使资本主义“窒息”的灭顶之灾再没有出现,相反却使资本主义迎来了1950—1960年代的“黄金时代”。

尽管如此,凯恩斯主义并没有使资本主义摆脱噩梦,它给资本主义又带来了新的“痼疾”。要使资本主义摆脱经济危机的折磨,凯恩斯主义的对策就是政府干预经济,进行公共投资,刺激需求,构建社会福利制度,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使之具有一定的有效需求能力。所有这些都需要增加政府开支。问题是,政府的钱从何而来?在通常情况下,解决这些开支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增加税收,二是用经济高涨时的财政收入盈余来“补偿”经济危机时政府投资造成的亏空。然而,战后资本主义的实践表明,由于经济危机频频发生,政府频繁采用公共投资,拉动需求的“反危机”手段,再加上欧洲各国实行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致使经济高涨时的财政收入盈余根本“补偿”不了政府频繁投资和庞大的社会福利造成的亏空。这样一来,资本主义便一步步地陷入了经济困境:税赋的日益加重抑制了投资的增长和劳动的积极性,进而使经济发展趋缓,失业压力增大;财政开支日益增大,致使政府财政负担越来越重,财政赤字急剧增加,进而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

上述经济困难在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中年复一年的累积,终于酿成“癌变”——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危机爆发。1973—1975年经济危机其间,美国、日本、西德、法国、英国、意大利的工业生产指数分别比危机前的最高点下降了15.3%、20.2%、12.9%、13.2%、4.7%和13.5%。1974—1979年美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只有0.7%,1980年只增长0.2%。伴随着经济的衰退,失业率急剧上升。美国、西德、英国的失业率分别从危机前的4.6%、1%和2.2%上升到危机时的9.1%、5.2%和4.9%。

本来,经济危机的常规表现是生产相对过剩,商品滞销,经济衰退,通货紧缩。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进行公共投资,拉动需求,放松银根,刺激经济增长,就能见到成效。但这次经济危机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在生产急剧下降的同时,物价却大幅度上涨,通货膨胀加剧。危机期间,美国、日本、西德、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的消费物价指数分别上升7.4%、18.9%、12.7%、43.9%、19.1%和24.6%。此后,通货膨胀成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痼疾。在“滞胀”危机面前,凯恩斯主义失灵了。正如美国学者哈伯勒(G.Haberler)指出:“如果我们遇着一种老式的跟物价下跌在一起的经济衰退,那末万事如意:多开支一点,物价下跌和产量降低就将被扭转过来。但是失业和通货膨胀的结合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如果我们向经济衰退作战,我们就刺激了通货膨胀,而如果我们向通货膨胀作战,我们就刺激了经济衰退。”

在凯恩斯主义失灵的大背景下,主张全盘私有化、市场自由化、政府角色最小化、社会福利弱化的新自由主义成了取代凯恩斯主义的“救世良方”。

20世纪80年代,美英等国的决策者改弦更张,相继将新自由主义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开始了第二次政策调整。玛格丽特.撒切尔甚至把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哈耶克作为“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最重要的哲学导师”,并全盘接受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理论主张。

撒切尔政府全力推行私有化,削减社会福利,放松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制,“推行了一场强化资本主义制度的运动”。在“私有化无禁区”的政策推动下,英国于1980年代掀起了私有化浪潮,将大批国有企业的财产卖给私人,大大缩小了国有企业的规模和作用。从1979至1989年,英国先后出售50余家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总额达250亿英镑。〔有40%的国有经济被私有化。与此同时,撒切尔政府将减少社会福利和对富人的征税视为刺激经济增长“最显而易见的原则”。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英国对资本收入征税从最高税率98%降到40%,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大幅度削减到22%。

美国的里根政府则将现代货币主义学派和供给学派的主张作为“里根经济学”的基本主张。他们认为,第一,“通货膨胀和低速增长是政府庞大化的产物”。货币当局须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防止政府从通货膨胀中获得非法收益,消除社会经济生活中搞通货膨胀的动机。第二,政府应通过减税实行“供给管理”,“供给自动创造需求”。供给学派的代表者吉尔德指出:“竭力从富人那里拿走他们的收入,就会减少他们的投资,而把资金给予穷人,就会减少他们的工作刺激,就肯定会降低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并限制就业机会”。

正是上述理论使里根政府把降低税率、削减福利、减少政府干预当成施政的关键词。1981年,联邦政府对一个收入最高的公民征收的所得税最高可达75%,1989年,所得税的最高税率降到33%。〕里根政府坚持认为,“给穷人的越多,就会降低对于劳动的刺激。”〔因此,在政府的预算方案中明显削减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

上述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对于克服“滞胀”危机确实产生了效果。美国经济从1982年开始回升,1983年增长3.4%,1984年增长6.9%。从1982年底到1987年初,美国经济保持了50个月的低速增长。通货膨胀率也由1981年的10.4%降为1982年的3.9%。此后,1983、1984年的通货膨胀率均为3.8%,1985年为4%,1986年为3%。英国在撒切尔夫人当政的十年中也创造了经济奇迹。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在2%以上。其中,1982至1988年经济增长在3%以上;通货膨胀率由1980年的19.7%,降到1986年的3.3%,此后,通胀率一直低于欧盟的平均水平。所以有人说:“撒切尔革命”“最为显著的功绩是治愈了长达百年的‘英国病’,英国经济终于甩掉了‘欧洲病夫’的帽子”。

然而,新自由主义也不是灵丹妙药,它虽然在克服“滞胀”危机上有所成效,但它给资本主义带来的“副作用”更加严重。

首先,新自由主义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和强资本、弱劳工态势的加深。美国自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以来,贫富两极分化日益加剧。据《商业周刊》报道:美国最大的900家大型跨国公司1999年的利润增长率为19%,而这一年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只上升了1.8%,工人的收入与公司利润明显不成比例。1978—1995年,美国非农业生产性雇员小时可支配工资与可支配收入是下降的,尽管这期间公司的利润大幅度增长,但直到1999年,非农业生产性雇员的收入仍低于1970年代水平。与此同时,民众的社会福利水平也明显降低。根据1999年美国“预算与政策优先性中心”公布的报告,1995年美国88%的贫困儿童可以得到食品券,到1998年则降到70%。1999年,美国食品券月平均开支为1850万美元,远低于1996年的2550万美元。1980年代后期,法国把1258种药品的报销数额从70%降为40%,同时还限制百分之百报销医药费的人数其次,新自由主义遭到民众的激烈反对,导致社会危机频发。由于新自由主义政策使中下层民众利益受损,美欧各国民众将新自由主义理解为是“现代市场经济中复活了的野蛮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在市场经济、加强竞争、优胜劣汰的口号下使资本更加富有、穷人更加贫困”的市场原教旨主义。故此,新自由主义的推行导致了一次次的社会危机。

2003年5月,法国掀起了反对新自由主义改革政策的全国性抗议、罢工浪潮。近80个城市交通受到影响,80%的航班取消,巴黎的邮政、公交几乎瘫痪。这股浪潮甚至波及德国、意大利和奥地利。示威人群高喊:“退休制度,社会保险,我们曾为赢得这些福利而战,我们也将为捍卫它们而战斗!”类似的游行示威及罢工在法国接连不断。2005年10月4日,展开有100万人直接参与的全国大罢工,2006年掀起300万人的罢课、罢工浪潮。值得深思的是,77%的法国民众支持罢工。

类似法国那样的抗议示威和罢工活动,在他国家也都频繁发生。为抗议深受新自由主义影响的改革措施,德国民众于2003年进行了抬棺游行;2005年掀起示威抗议运动。成千上万的民众走上街头,抗议政府“对社会弱势群体过于强硬与无情”。英国民众的罢工、抗议活动连年不断。2006年3月28日,大约150万英国地方服务业人员举行了英国8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场全国大罢工。抗议政府对“退休权利的侵犯和养老金的削减”。

民众的示威和罢工运动连年发生,此起彼伏,社会矛盾加深,社会危机频发。这是西方国家将新自由主义作为“救世良方”时所未曾料到的。

二、当代资本主义面临的两难困局

资本主义为摆脱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的困扰和走向灭亡的厄运,进行了多种尝试、探索和自我调整。然而,在坚守资本主义根本制度条件下的调整,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迎刃而解”,也没有使资本主义“全然改观”,相反,这种调整使资本主义陷入了无法解脱的两难困局:

要逃避1930年代那样的经济危机和灭顶之灾,就必须按照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取向对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整。而这种调整却使资本主义陷入了“滞胀”危机。要使资本主义摆脱“滞胀”危机,就须按照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取向向“自由”资本主义复归。而这种复归又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遭到了民众强烈的反抗,引发了执政者的执政危机和社会危机。搞凯恩斯主义导致“滞胀”危机,搞新自由主义遇到民众强烈的反抗,导致全面的社会危机。左右为难、“回天乏术”。

就西方各国横向比较而言,资本主义也面临两难困境:要使经济持续增长、具有活力需走美国式的资本主义道路,但美国式的资本主义社会公平正义“指数”太低。“在美国竞争包含的机会要比德国或法国大得多,不过不公平的程度也大得多。”反之,要使社会比较公平与和谐,需坚持欧洲大陆的资本主义模式,但这又会导致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遭受“缓慢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较低的效率”的折磨。何去何从,难以决断。

两难困局使资本主义主流社会产生了两难的心态:坚持凯恩斯主义,经济发展受阻;摒弃凯恩斯主义,社会矛盾激化;推行新自由主义,民众强烈反对;摒弃新自由主义,经济失去活力。在左右为难、前后矛盾之中,资本主义的决策者们合乎逻辑地磨光了原有的棱角:在资本主义政治光谱中原本代表右翼势力的政治人物开始转向“中右”立场,原本的左翼政治集团开始持“中左”立场。“激进”与“保守”的划分几乎已无实质性意义。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动态均衡态势:统治集团的各个主流派别都只能做出折中性、妥协性的政策选择:既不敢(或不愿)完全摒弃凯恩斯主义,同时也有意接受新自由主义,其决策中既有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也有新自由主义因素。然而,这种折衷性的选择仍无法使资本主义摆脱困境。其直接后果是:经济依然低迷不振,失业率居高不下,同时贫富两极分化加剧,社会危机频发。如此困难的形势实际上折射出的是资本主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奈境地。

三、当代资本主义两难困局的理论启示

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两难困局是资本主义难以“自救”的预示。两难困局的出现表明,在不触动资本主义根本制度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不可能真正“医治”资本主义的“病症”。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所推行的凯恩斯主义,实质上就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根本制度的情况下通过政府干预,来缓解社会阶级矛盾和社会经济矛盾。由于凯恩斯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不触动根本制度,因而不可能克服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根本矛盾。不仅如此,由于凯恩斯主义频频通过政府干预为资本主义缓解矛盾,结果使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严重背离客观经济发展规律,产生出“滞胀”怪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进一步加深。

19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统治者又举起了新自由主义旗帜,实质上就是要使资本主义从当今的“社会资本主义”退回到早期的“传统资本主义”,从“文明”的资本主义退回到“野蛮”的资本主义。统治者企图靠扼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靠腰斩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胜利成果来找回资本主义的经济“效率”。新自由主义实际上就是市场原教旨主义同社会达尔文主义现代版的结合形式。不幸的是,新自由主义非但未能医治资本主义的“病症”,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民众的激烈反抗,造成了频频发生的社会危机。

由此证明,无论凯恩斯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只是资本主义的“止痛剂”,根本解决不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企图依靠凯恩斯主义或新自由主义的“微调”就能让资本主义成为“终结历史”的理想乐园,不过是资本主义主流社会自欺欺人的幻想。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两难困局是社会主义必然性的预示。两难困局的出现从反面说明,解决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和资本主义痼疾的唯一路径,只能是社会根本制度的变革,正如恩格斯所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机构在它自己创造的生产力的压力下失灵了。”“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即由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由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取代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是克服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矛盾的根本途径。

第三,当代资本主义在两难困局中显露出不可逆转的历史过渡性质。近百年来,资本主义经过多次调整,尤其是经过凯恩斯主义调整,毕竟有了重大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各国推行凯恩斯主义的过程,实际上是借鉴社会主义成功做法的过程。这一过程离社会主义不是越来越远,而是越来越近,它不是资本主义合理性的显示,而是社会主义必然性的预示,它不是在强化“正统”资本主义的“元素”,而是在为社会主义因素的产生发挥着催生作用。在凯恩斯主义经济架构下的资本主义社会,在不断产生着社会主义因素的同时事实上已发生了部分质变。

其中,国有经济、合作经济的发展,意味着“资本主义正经历着向混合经济类型的社会经济组织或社会资本主义的转变”;合作经济实质上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一种过渡形式”。对国民经济的计划调节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无计划向行将到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计划生产投降”,“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让位于按照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收入再分配均等化政策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的推行,“只是表明了一个事实: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所有这些,“使人类异常迅速地接近了社会主义”,“在这个最新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前进一步的每项重大措施中,社会主义都直接地实际地显现出来了。”

困局范文篇3

1.1什么是话语权

话语权简而言之就是说话的权力,也是控制舆论的有力力量。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掌握了舆论的走向。

1.2什么是国际话语权

目前,国际话语权还没有很准确统一的定义,不同的领域的研究者对国际话语权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本文选取在传播学界和国际关系学界中两个最具形象的典型定义来阐述国际话语权的定义。国际话语权简单来说就是影响和控制国际舆论的能力。国家实力、传播平台和话语权队伍是掌握话语权的三大前提,而传播议程设置、舆论导向把握和传播表达方式,则是实现有效话语权的重要因素。国际话语权顾名思义就是在国际舞台上说话和发言的权力,影响和调控国际舆论的权力。[3]谁掌握了话语权,可以说就掌握了国际的舆论走向。国际主导权,也就是国际话语权争夺的最主要的内容。掌握了国际话语权,在应对国际纷争中就增加了为自己赢得利益的筹码。从根本上讲,今天人们要争夺和提升的国际话语权,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权力。话语权不是天然的禀赋,而是争取甚至斗争的产物。

[4]1.3什么是体育国际话语权

体育国际话语权,不仅是在国际体育事务中说话的权力,更是一种处理国际体育事务的权力,是依靠争夺才能取得的权力。

2我国当前拥有体育国际话语权的现状及困局

2.1现状浅析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发展迅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的发展令世界瞩目。中国的硬实力、软实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中国的话语权也有了空前提升。但是,在今天的世界,西强东弱的局面并没有被扭转。同样,在国际体育组织中担任要职的也大都是西欧、美国等西方国家人员。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世界1/4人口的体育大国,近几年更是奥运会的夺金大户。而在全世界104个国际体育单项组织中,只在排球、乒乓球、武术、龙舟、羽毛球等几个组织中有中国人担任职务,且羽毛球高层中的中国官员吕圣荣已经卸任。相比之下,中国体育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太少,与中国目前的体育实力太不般配。而在奥运会等世界重大赛事中,我国遭遇的种种不公平事件,也无不说明中国体育的话语权十分缺乏。

2.2困局解读

2.2.1国内外媒体的因素

随着中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崛起,在国外,关于中国的“唯金牌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声音此起彼伏,这也说明了,中国在对自身形象塑造和正确客观的文化传播上做的还不到位,在处理一些突发的国际事务上的公关能力和运筹帷幄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中国体育宣扬自身话语权的媒体力量急需壮大,也就是说,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话语权来匹配我们日渐壮大的国家实力。而众所周知,中国在近几届奥运会中取到的金牌大都是跳水、乒乓球、羽毛球等中国擅长的运动项目,中国所获金牌的项目在世界上的影响还不够大,特别是在三大球、田径等项目上的成绩并不好,所以数量多的金牌并不能正确的反映出中国体育的综合实力,或者媒体把中国体育的实力放大了。

2.2.2世界竞技体育的核心人物欠缺

且不管中国颇受外国争议的举国体制和外国媒体所宣扬的中国的“唯金牌论”,中国在世界竞技体育顶级盛会——奥运会中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这已经很鲜明的证实了中国能搞好体育,那么,就这样一个体育大国、竞技强国,为什么在国际体育赛事中屡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相当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缺少足够多的李宁、缺少足够多的姚明、缺少足够多的刘翔、缺少足够多的李娜,中国在世界竞技体育的“核心领域”始终缺少足够多的话语权。

2.2.3中国体育官员、教练员、运动员、领队的素质因素

前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张发强对中国在国际上缺乏话语权的问题上曾说,中国体育官员中会说英语的人太少了,影响了与其他体育人士的交流。从我们参加世界顶级经济体育赛事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来说,目前,运动员、教练员、领队等,整体素质水平、公关能力、交际手腕还有待提高。在一些重大的国际赛事中,比如奥运会中,如果出现了突发的状况,我过的运动员在和裁判交涉的过程中,大多只会说一些“why”、“what”等较为简单的英语,并不能很清晰明朗的用英语与裁判员进行有效的沟通。而像一些在国际体育界影响力比较大的运动员,如李宁、邓亚萍、姚明、李娜等,都能用流利的英语与裁判和外国记者交流。语言也在一定程度上阻遏着中国体育人走向国际,争夺国际话语权。且中国的运动员深受中国传统中庸文化的影响,出现问题时大都不愿与人争执纠缠,殊不知,话语权就是要争夺才能取得的。

2.2.4中国人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地位权威不够

我国国家队的运动员退役后大多选择体育管理、体育教练或教学、经商,甚至进军娱乐圈,很少有功成名就的运动员退役后继续深造走上国际体坛任职的例子。极少数像出任过国际羽毛球联合会主席的吕圣荣女士、担任过国际排联主席魏纪中以及担任过国际乒联主席的徐寅生,也是从翻译走向国际体坛任职或在某些方面有过重要贡献的缘故。

2.2.5中国体育自身的原因

光明日报社总编室体育版主编罗京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到,除了语言、媒体等原因,中国体育在国际上缺乏话语权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体育本身没有运用好现在已有的话语权。在一些重要体育赛事上,各个国家都积极主动召开面向世界记者的新闻会,独有中国代表团是不举行新闻会的,对于各国记者的采访要求也冷然拒绝。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作为东道主,只举行了一次新闻会,反倒是澳大利亚代表团在奥运会开幕前天举行新闻会,抢尽风头,尽管澳大利亚在奥运会上得到的金牌少,但在世界人们心中却保持着一种体育强国的印象。向全世界昭示中国体育,也是中国体育行使话语权的大好机会,不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表现自己,或许这也可以说是中国体育不懂的把握自身本来拥有的话语权。而把已有的话语权很好的使用起来,也是我们必须应该做的。

3结语

困局范文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后勤财务管理;困局

1引言

事业单位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主要功能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事业单位具有很大的优势,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摆脱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并强化了预算支出管理和资金管理,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益,还提高了资金使用的效益,减少了成本投入,从而达到管理目的,取得社会效益最大化。近年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虽有一定的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2事业单位的主要特点

事业单位与其他行政单位有很大差别,事业单位通常不提供物质产品,只提供一些技术,信息和知识等载体。事业单位通常不以营利为目的,有些单位虽然提供有偿服务,但往往并非足额补偿,社会效益是衡量其业绩的基本标准,即使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在提供有偿服务的同时,还是具有一定的经营性质,需要对财务进行管理,经济进行核实。同时,还要开展收支和业务活动,从而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扩展服务规模,以改善自身条件。事业单位不是提供物质产品,但是能够为单位创造更多的价值,向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

3事业单位后勤财务管理面临的困局

3.1不合理的财务管理。由于事业单位后勤涉及较广,所以相应的财务管理对象具有复杂的特点,有些事业单位为了更好地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设置多种财务管理机构,这样的管理模式主要是把整个事业单位后勤部分进行分块管理,却没有进行统一化,导致整个后勤部出现分化的现象,进而使得整个单位运行的过程中出现利益冲突,管理协调困难等问题。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各个部门按照自己的制度开展财务工作,从而造成单位后勤部财务管理信息不能有效核对,导致后勤部无法进行合理管理。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实现各个部门的相互合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3.2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财务管理主要有三个目标,即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务最大化,盈利最大化。但是,在事业单位后勤管理中主要有服务和经营的双重特征,管理的内容非常复杂,导致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因此,需要设立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从而提高事业单位后勤财务管理水平。3.3不合理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事业单位如果没有制定完善的会计核算内容,会对后期的工作造成严重影响,我国预算会计是以现金制为基础,主要目的是汇报支出,为决策服务,不进行成本核算,因为无法计算和统计事业成本,不能有效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有些预算单位对项目核算不区别、分不同的专项项目资金。在操作的过程中,要统一规定行政单位科目核算,统一的过程中不能进行专项资金的管理,有些单位整理各项支出费用,没有按照科目核算的基本要求进行。现阶段,预算单位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设置和核算,与部门预算编报口径不一致。通常情况下,财务预算支出科目和行政事业单位科目不一致,这样会对后期的工作造成严重影响,预算单位应该对会计科目合并或拆分后,才能够得出预算科目。3.4缺乏应用的约束力和严肃性。事业单位在执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在预算单位资金使用的过程中,对支出的成本进行严格控制,避免出现浪费现象,如购买超标的小汽车,公款吃喝等进行高档消费,这样会严重影响政府部门的公共形象。在预算单位中,对资金支出没有进行有效管理,导致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基本支出经费不足,用项目支出来弥补,各个部门没有做到专款专用。

4事业单位后勤财务管理面临的困局的破解思路

4.1转变事业单位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因为事业单位具有很多种类型,因此,要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不能仅存于形式。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为了适应新形势,事业单位应该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对财务管理提出新的要求,采用科学财务管理手段。在工作的过程中,集中重点工作,对预算进行细化,按照事业单位规章制度进行细化,建立科学有效的资金管理运作体系,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4.2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保障系统,应该按照科学理财和财政的基本框架,制定精细化管理模式。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对财务工作进行明确,进行分类管理,这是建立完善公共财政管理的基本框架,并且实现有效的财务管理的根本方法。在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上,要对各个区域进行严格管理,同时对支出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事业单位在定性上应该以公益性为准,国家根据具体政策进行区分和明确。同时,应该对事业单位体制进行改革,对事业单位进行重新定位,促进事业单位全面发展[1]。4.3提高事业单位后勤财务管理的计划和预测能力。进行合理的单位预算编制,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就是加强收支预算管理,这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该重视工作人员的培养,提升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打造复合型人才团队,在合理编制的过程中,保证收支平衡的状态。兼顾事业单位的发展要求,对收支进行合理安排。按照现行制度对预算进行编制上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满足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的要求。针对执行单位缺少操作性和实际管理价值的情况,各个单位应该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管理制度,在日常财务管理中执行。在编制之前,应该对上半年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对收支项目进行正确划分,按照管理的相关要求和单位发展情况,编制出按季分月的财务收支计划。对单位内部预算进行统一核算,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想提高单位经济效益,应该严抓落实财务预算工作,合理调节经费构成比例,加强预算执行管理[2]。财务部门在长时间运行中,对财务预算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够及时掌握开支的进度和在执行过程中所发现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不断总结经验,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提高预算管理水平。4.4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事业单位的后勤财务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复杂化,对财务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现代财务管理过程中,其需要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综合素质,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事业单位应该结合单位的具体情况,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组织财务会计人员积极参加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活动,增强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培养知识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要想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信息的完整性,要严格监督财务审核工作,财务人员应该严格审核发票,保证发票的真实性,把数量和单价等填写齐全,对各种会议开支进行严格控制,并且做好详细记录等。

5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因此,事业单位应根据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和制度的要求,结合事业单位后勤财务管理面临的困局,有针对性地引进和推广财务管理新方法和新观念,借鉴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等,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从而有效提高事业单位后勤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义迎.事业单位后勤财务管理所面临的困境及解决措施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19):262.

困局范文篇5

关键词:幼儿教师;验收

2017年6月14日星期三上午8:30,笔者接到一个电话,是一个老农村幼儿教师徐某某打来的。诉说她心里很感不平与委屈。说她们幼儿园现正在验收省级什么园,忙了一个多星期了,每天都忙到晚上九、十点,弄材料、布置教室等,晚上回到家还得做手工,有时做到夜里一、二点。大厅里、过堂里挂的东西都是她一个人手工做的。昨天晚上又加班至晚上两点多才回家,临回家时辅导员告诉她明天验收她就不要来了,不要其参加。这让其心里极难受。八十年代她从民办教师下来,接着干农村幼儿教育,至今已三十年,为国家的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心血。她在自己办园时,为家境贫困的幼儿免学费,减少了自己的收入;为脸脏的小孩洗手脸,谁的衣服破了为谁补;孩子家长农活忙忘了接就留在自己家里吃了饭,估摸其家长该到家了再送到家。前几年,应上级要求将园合并,进行规模办学试点,因其年龄大,让其为学生烧水不再带课,然因验收这些手工等现在很多的年轻老师(也不是正式的,是从社会上新聘的)又不会,只好请她这个老教师出马支撑。为了验收忙活了一个多星期,费了极多的心血与精神,到迎检的最光亮的时候了,却不要其参加了。她心里窝囊了一夜,清早睡在床上也没起,给我打电话诉说委屈。我问都是留的什么人?她说留的是那些在社会上招聘的没能出去打工的才干了一两年的年轻妇女。我说那怎么能行?她们怎么懂教育?她说没事,事先都安排好说啥了。可能是看我满头白发还在干怕于教育事业影响不好?

不让那些专家看到还有白发人在干这工作?但我也为这工作干了一辈子。我问她多大岁数了,她说67。为验收忙了两个星期到处都是自己的工作成果最终却被告知不要其参加验收,她心里委屈极了,我听出她的声音哽咽,有些颤抖。她说我不想现在找她们要说法,要等把这个事情过去,验收完,顾大局,不然他们会把验收不过去的罪过都归到我的头上,我也得为这个幼儿园考虑。放下电话,我心里也是久久不能平静。从这点上可以看出这老教师的心胸是多么的宽广,眼界亦是那么长远,至于其感到憋屈,可以理解。这让我想起几年前某乡镇中心幼儿园省级验收,也是一样的忙。该乡镇中心园有几位年轻的农村幼儿教师,她们工作了二十多年,教学不比任何一位公办幼儿教师差,出不比任何一位公办幼儿教师少的力,然工资却仅是公办幼儿教师的三四或五分之一,仅每月800元,且无保险等项。然迎接省验收时,园领导找她们谈话,说若专家找她们问其工资多少,只能说每月1200元,不能说800。因为按规定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即1200元。至迎检时,专家找到这些农村幼儿教师,问工资多少,因园长、辅导员步步跟着,就在旁边,只能违心地说1200。验收自然过去了,这些幼儿老师因明明只有800,却被硬要说成1200,心里极是不平,也是无可奈何。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问题由来已久,然至今何不能得以解决?原因由此两例可见一斑。即相关、上级有关部门人员将问题隐瞒,致使上级领导、专家不能得见得闻。其实这种隐瞒问题的方法很多领域都存在,那就是下级“报喜不报忧”、“数字出官”、“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认为如果在所属领地、领域发现问题,就会在领导的心理印象中留下工作不力、政绩不好的印象,或会影响以后的升迁与安稳。因此,很多的问题都是捂或盖住的,唯恐上级、媒体知晓。上访者截访,调查者驱逐,披露者封杀,发文者拒登。

她们也屡次想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反映情况,然不知谁是,又因牵涉政策,即找省、市、县级代表委员没用,非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行。然人大代表、委员平日极难得见。即每年临两会开幕前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民间征询民生意见,亦因不知谁人、何时、何地而无有反映途径与门路,即偶有人大代表了知,亦不知是否真能引起重视。如此,上级怎知在一片平和的表象下面还暗藏着汹湧波涛?逮问题越积越多、怨气越聚越强,发生了爆炸、杀人等震惊性事件,实在盖不住了,再开会速想对策以求平息。去年元旦网上及《人民日报》曝出的《女教师月薪150元,痛哭完继续上课》轰轰烈烈的事件于第二天被迅速平息,就是这个套路。事情先无人问,待盖不住了迅速抹平,下级捂着,上级蒙着,这也就是我国至今尚有多领域诸多问题没有解决的原因。什么时候领导真正地看到了,出台文件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农民工工资问题时不时被提一提,极少再有拖欠,就是这个路子。

困局范文篇6

所谓“冲突”,是指相关各方由于意识到利益、目标、信念或期望的对立而导致的对抗的意愿或行动。所谓“公共冲突”,可以被定义为那些事关公共利益的冲突。它既包括那些直接围绕着公共事项而产生的冲突,也包括那些围绕私人事项而产生但其发展影响到公共利益的冲突。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公共生活中的冲突是难以避免的。但冲突并不只具有负面的功能,它也具有某些正面的功能。例如,多元化的冲突可以防止社会整体性分裂;可以作为“安全阀”防止大规模破坏;可以暴露关键问题,创造新的解决方案,作为动力促进新机制的产生;可以作为平衡机制有助于社会的维系;可以提供更多备选方案,预防潜在风险;可以促进深度交流,促进相互理解。因此,冲突管理的任务,并不是一味地压抑冲突,而是设法抑制冲突的负面作用,发挥冲突的正面作用。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府面临越来越多的公共冲突。但政府面临的真正问题,并不仅仅是冲突数量的增多,而是冲突管理方式的转变。面对这种新的形势,各级政府都在探索公共冲突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并做出了许多改变和有益的尝试。但从近些年群体性事件发生频率来看,目前中国的公共冲突管理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强调应急管理,忽视常规管理

当冲突升级为大规模的暴力对抗形式时,应急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但当冲突还处于和平的对抗方式时,则需要常规管理。有效的常规管理,可以防止更多的冲突升级为大规模的暴力。但目前在面对各种冲突时,普遍存在强调应急管理而忽视常态管理的倾向。冲突管理的过度应急化,一方面会导致将本来可以常规化管理的冲突激发为暴力对抗冲突,另一方面会使那些本可以通过常规化化解的冲突累积成大规模的暴力对抗冲突。

二、强调表达渠道,忽视互动平台

表达渠道是冲突各方表达诉求所需要的合法通路。互动平台是冲突各方之间进行观点交流和利益整合的场所。有两种主要的互动平台,一是交流平台,一是整合平台。前者旨在保障沟通、消除误解;后者则主要负责整合利益、促进合作。表达渠道的功能是信息汇集和压力疏泄。但它同时会产生冲突放大和态度“极化”的效应。而交流平台的功能,不仅在于能使问题聚焦,而且可以修正误解、限制极化和开放视野。利益整合平台则进一步在各种互不相容的主张背后,寻求可以相容的利益;区分那些不可妥协的利益和可以妥协的利益,从而缩小利益对抗的范围;并通过合作寻找新的解决方案,来发现那些使冲突各方都可接受的共赢方案。表达渠道与互动平台之间存在着依赖和互补的关系,二者的发展必须保持相对的平衡。如果表达渠道的开放不能辅之以相应的互动平台,就会使表达渠道的负面效应被放大,最终导致不得不对表达渠道加以大幅度的限制。但中国目前在表达渠道和互动平台的建设方式上存在着失衡,即在强调开放表达渠道的同时,互动平台的建设却相对滞后。这种失衡导致了负面效应的放大,最终影响政府的威信。

三、强调政府职能,忽视社会作用

中国饮食有一个讲究,叫做“原汤化原食”。这话对公共冲突的管理也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不同性质的冲突,应当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行政的冲突,应当用行政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社会的冲突,则应当尽量以社会的方式来加以解决。但是,由于传统形成的“路径依赖”,也由于中国目前社会建设方面的薄弱,我们有时会过度强调政府在管理社会冲突方面的直接职责。这不仅加重了政府工作的负担,而且也容易使本来存在于各社会主体之间的对抗转变为社会主体与政府的对抗。它不仅使政府无暇顾及那些真正应当由政府直接干预的冲突,而且会使政府丧失公信力,失去处理重大公共事项的权力资源。

四、强调冲突处置,忽视冲突化解

冲突处置是对公共冲突的直接制止、控制和平息,防止冲突升级,尽快恢复正常的公共秩序。它以结果为导向,即将制止冲突作为主要目标。在价值上,冲突处置强调直接的效用和效率,即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来处理公共冲突。其评价标准是:公共冲突至少在表面上得到了解决,公开的冲突得到了控制,暴力行为受到了打击和惩罚,公共秩序得到了恢复。与冲突处置有所不同,冲突化解的目标定位于化解产生冲突的原因,消除双方的误解,建立信任关系,寻找满足冲突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案。它以过程为导向,即将公共冲突治理视为促进双方沟通和相互理解的过程,将促进双方合作共同探寻共赢解决方案的过程作为冲突治理的最重要内容。在价值评价上,它更加强调程序公平,因为通过公平的过程所产生的方案,才能被双方所接受。与冲突处置相比,以过程为导向的冲突化解可能更加耗时费力,但它所达成的结果也更具有可接受性,更容易获得当事各方的尊重和执行。由于政府承担着过重的冲突管理职能,缺乏充分的时间开展冲突化解,因此其冲突管理的风格更倾向于处置冲突,而不是化解冲突。但这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由于冲突的原因没有消解,各方的怨恨和不信任还被保留,因此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冲突更加频繁;更频繁的冲突,会使政府更缺少时间采取冲突化解的方式,从而强化冲突处置的方式。

显然,以上四个问题的存在,妨碍了中国公共冲突管理的有效进行。但如何进行冲突管理方式的转变,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困局范文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商业银行

一、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现状

由于民间借贷利率过高,大部分中小企业有融资需求时优先向银行贷款,但是,这些贷款需求大部分难以满足。

首先,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银行更倾向于将信贷资金投向大企业、大项目。其次,从整体上来看,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资产积累,难以提供足够的抵押物,导致所获得信贷资金往往不能满足需求。最后,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具有“期限短、额度小、用信急、需求频”的特点,但银行往往采取一套繁杂的审批手续,需要报送许多资料,审批期限比较长,导致许多中小企业的短期性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分析

1.企业方面。由于商业银行信贷安全是以企业稳定的现金流为前提的,所以中小企业盈利不稳定是银行“惧贷”的主要原因,另外,抵押、担保等第二还款源的缺失也导致其难以获得贷款。

(1)盈利能力欠佳、财务风险大。大部分中小企业从事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制造,对市场和行业的把握能力较弱,有的甚至是夕阳产业;另外,中小企业往往盲目压缩流动资金进行投资、扩张,在市场波动时就容易资金流断裂,导致较大的风险。

(2)缺乏有效的担保。目前,商业银行主要采用抵押担保的方式,中小企业可抵押物一般是厂房和土地,由于抵押物价值较小导致无法获得足额信贷。另外,大部分中小企业在行业或者产业链中处于从属地位,再加上个别企业缺乏信用意识,从而很难获得有效的保证担保。

(3)管理水平低。中小企业往往是由个人或少数人进行管理,许多还处于落后的家族式管理阶段。这样的企业管理水平低下,使银行对其未来的发展缺乏信心。

(4)信用状况差。许多中小企业都是经历过上世纪混乱的市场秩序和信用环境,信用意识相对较差,在企业经营出现困境时倾向于推迟或拒绝还款,甚至有个别企业主在有还款能力时也不还款。

2.银行方面

(1)银行的信贷政策对中小企业不利。目前许多银行的信贷制度是针对大中型企业设计的,对于资产规模较小、销售收入不稳定、缺乏抵押担保的中小企业门槛过高。

(2)对于中小企业的“信用歧视”。由于以往在和中小企业开展信贷业务中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许多商业银行对于同中小企业合作尚存疑虑,收紧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这也加剧了中小企业贷款困难。

(3)历史遗留问题。部分中小企业是由以前的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改制而成,其前身在银行有不良信贷记录。即使现在的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对新增还贷意愿较强,银行依照信贷规定也无法向其发放贷款。

3.外部环境因素

(1)地方政府部门的不当干预。部分地方政府在贷款清收过程中发挥着负面的影响力,比如以维护社会稳定等为由,插手贷款的诉讼和清收工作,导致抵押物和担保无法执行,甚至法院根本不受理信贷诉讼。

(2)缺乏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首先是缺乏政府性质的担保机构,许多地区尚未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更少有民营资本进入担保行业。这导致缺乏抵押物的中小企业也难以获得外部的担保,从而影响贷款。

(3)缺乏抵押品交易市场。目前我国还缺乏抵押品交易市场,导致抵押品流动性较低,银行被迫出售时往往以远低于其价值的价格出售。

三、中小企业贷款难的解决思路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是由众多方面、多重因素导致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相关各方的努力。

1.中小企业应加强自身盈利能力。企业应加强管理水平,改变一言堂或者家族式管理;注重风险管理,合理运用资金,在投资扩张时更加注重现金流的稳定性;加强信用意识,要认识到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靠钻政策漏洞或者骗贷经营已经行不通,避免由于成长初期小额的不良信贷影响企业今后的长期发展;

2.政府应建设良好的信贷环境。除了企业自身努力之外,政府应该建设良好的信贷环境。

(1)坚决制止不当行为。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体现在经济上,应是建立和维护一套公平、合理的市场秩序,除正常的市场调节外应避免直接插手经济,尤其是法院应秉公执法,同时加强对法院的监管。

(2)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中小企业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还带动了所在地大量的就业,因此,政府在衡量是否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时,不应单纯考虑担保机构的经济效益,还应考虑其附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采取财政+企业担保金的方式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

(3)建立完善的抵押品流动市场。建立由政府牵头,由各家银行、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及社会各方参与的抵押品流动渠道,为抵押品的变现提供便利。

3.银行方面的改进措施

中小企业贷款难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的,除了建议企业加强自身盈利能力和政府建立信贷便利条件,银行在面对当前形式下主要应调整自身信贷制度,建立合理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

(1)消除“信用歧视”。由于中小企业信贷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的特点,再加上一些复杂的历史因素,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的积极性不高。但应该看到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在逐步加强,且其对利率的承受能力较高,银行可以通过适当的定价实现收益覆盖风险。

(2)对客户经理采用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一般地,客户经理操作中小企业贷款的收益低于大笔贷款,而所花费时间和精力同大笔贷款相当,收益、成本、风险不匹配,因此客户经理对其积极性不高。建议对目前的激励约束机制加以调整,可以在加大激励的基础上保持严格的约束问责制度。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1)

困局范文篇8

首先我们来看看师傅为什么要离职

1、企业自身的发展瓶颈使师傅本人遭遇发展瓶颈;

一名员工在企业中能担当师傅,那么一定是在企业中工作时间较长且在某一技术或者管理领域有一定权威的人,他们无论是在收入期望还是在发展期望上面都希望有更大的空间,一旦由于企业自身的发展瓶颈使师傅本人遭遇发展瓶颈,那么他很可能因无奈而离开;

2、与企业老板的思路或处事方式发生严重的分歧;

尽管师傅本人不是创业者或者投资者,但由于其技术或者管理方面的权威,使他期望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来,获得一定的话语权,如果在这方面的需求得到了企业老板的拒绝甚至反对,那么他很可能因气愤而离去;

3、家庭或者个人原因。

当然师傅的离职不排除家庭或者个人方面的原因,如夫妻两地分居、进修出国或者疾病困扰等等,在此不做详谈。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徒弟为什么会跟着师傅一起离职?这是老带新引起高离职率的关键原因所在:

1、传统的恩师观念及忠义思想,徒弟追随师傅而离去;

在儒家的传统观念中,恩师的地位必然是高于老板的地位的,师傅的离去原因很容易表现为“老板的不仁义”。历史长河中,造自己的皇帝反的人很多,但是革自己的老师命的人却不多见;企业的工资所得是理应应当,而师傅的传授却是恩重如山,报恩的价值观促使徒弟追随师傅而离去;

2、师傅的影响及号召力,吸引徒弟们追随而去;

尽管员工的工资出于企业,但是一般情况下,新员工的工资、提成、奖励等等决定权仍在师傅的手上,同时师傅又拥有专门技能方面的影响力,所以师傅一般情况下成了新员工的实际支配者,师傅一旦离去,其影响力及号召力依旧会发挥作用,吸引徒弟们追随而去;

3、同为打工被剥削者,在某些利益方面员工更容易团结一致;

自古以来,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就很容易形成对立,针对于企业老板,无论是师傅、徒弟还是其他人,同属于打工被剥削者,在谋求工资待遇及福利方面的利益上非常容易团结起来,共同向企业老板施压,集体辞职无疑也是一种强硬的施压手段;

4、新员工未建立起正确的职业规划,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新员工大都无工作经验或工作经验尚浅,因为尚未建立起正确的职业规划,其不仅从师傅那里学习了专业技能,也学习了工作态度、职业价值观等东西,职业思维模式尚不够成熟,因此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一旦发现身边有人离职,就会对企业产生怀疑,从而盲目跟风跳槽。公务员之家:

最后,我们来分析企业自身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企业老板要尊重师傅、留住师傅,从而留住新员工。

师傅是企业发展的骨干及中坚力量,因此要密切关心、关注他们的需求及思想动态,企业老板要让他们得到尊重、得到合理收益、得到发展,对于他们的经济及发展需求,要不断调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提高;企业有困境,需要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以期获得他们的支持,与企业同甘共苦;

2、企业的信息及资源应与新老员工共享,让新员工同样有归属感;

企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长远规划,不仅要让老员工知道,也要得到新员工的理解与支持,不能成天喊口号、搞制度,让新员工同样对公司拥有归属感,以避免新员工过分对师傅的情感依赖,让新员工感受到企业的重视而不仅仅是师傅的重视,以消除他们对公司的片面性理解及偏激思想;

困局范文篇9

经济学专家吴敬琏认为所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发挥人力资本,也就是人的知识和技能的作用。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并不一定会减少就业,但前提是要提高现有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人才引进应该筑巢引凤,不要光是把人弄出去,不仅把生态环境搞好,还要把生活环境搞好,吸引外地的人才来发展定居。由此可见人才对地方发展的重要性。破解鄂尔多斯房地产困局,又为什么引进人才呢?原因如下。第一,人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对于想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鄂尔多斯市来说,人才是影响鄂尔多斯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于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形势及未来愿景来看,当前人才数量相对匮乏,人才质量需要跨越式的提高。第二,从世界著名的德国鲁尔工业区、法国洛林市到我国山西大同市等资源性城市的发展路径来看,都经历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并在总产值中占绝对优势,再到第三产业发展并超越第二产业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从鄂尔多斯市2006年到2010年的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产值占到总产值的近六成,第三产业产值不到总产值的四成,鄂尔多斯市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三产业作为吸纳就业人群的主体,引进人才是支撑鄂尔多斯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途径。第三,据新华社消息,2008年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体为35%,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率大体为75%,这说明我国及鄂尔多斯市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也说明人力资本是鄂尔多斯市今后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重点加强的领域。第四,根据鄂尔多斯当前的发展形势和战略规划,当前鄂尔多斯人才相对匮乏,这甚至影响到一些对高层次人才依赖程度大的企业来鄂尔多斯市投资发展。那么制定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将促使高新技术企业来鄂尔多斯市投资发展。第五,鄂尔多斯地大物博、物华天宝、资源富集、人口稀少,当前的条件下不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适宜发展科技含量、单位人均产值高的产业。因此,引进人才,特别是引进高素质人才对鄂尔多斯实现跨越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破解鄂尔多斯房地产困局及引进高素质人才的方法

如何才能赢得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和吸纳人才的双赢局面呢?那就需要将房地产作为诱饵或者一定程度的奖励卖给高素质人才。扬州市常务会于2010年4月提出提高对低收入人群购房补贴的政策,提高后针对低收入人群购房补贴达600元/平米;苏州市于2012年6月再次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标准和购房补贴标准,补贴标准达3570元/平方米,购房补贴可享受到近20万/套;各地纷纷出台针对低收入人群的补贴。与此同时,安徽铜陵市出台《中共铜陵市委办公室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中针对本科生出台300元/平方米的购房补贴;深圳市出台的《深圳市人才安居暂行办法》,办法针对购房、租房补贴覆盖了从院士到仅有学士学位的中初级人才,各类人才可享受的房租补贴每月从200元到4800元不等;从人才匮乏的安徽铜陵等地到高新技术人才集聚地的深圳、上海等地都纷纷出台租房及购房补贴政策,这不仅温暖了高素质人才的心,更解决了高新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又优化了地方人才结构,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推进了地方房地产健康发展。制定引进高素质人才机制和对鄂尔多斯市经济社会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引进高素质人才的机制有很多,这里仅从房地产的角度给出一些建议:对于来鄂尔多斯市发展的高层次人才视紧缺程度,给予租房补贴和免房租的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来鄂市发展;对于来鄂市发展并购房的高层次人才,按学历层次给予购房补贴,本科按500元/平米且最高不超过6万元每人的标准给予补贴;硕士按800元/平米且最高不超过10万元每人的标准给予补贴;博士按1000元/平米且最高不超过15万元每人的标准给予补贴;对于新兴产业的高层次人才且对产业发展影响较大的人才签订协议赠送住房。对于高层次人才的租房及购房优惠政策均制定相应完善的制度,防止个别人员钻政策漏洞。

破解鄂尔多斯房地产困局和引进高素质人才的效果

第一,该政策的实施促使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来消化鄂尔多斯市存量房,这将使财政资金效用放大。假定鄂尔多斯市房价均价是4500元/平米,房子均按100平米记,财政补贴为5万元,这将促使40万元的社会资金注入到鄂尔多斯房地产市场之中。按照财政资金与社会资金1∶8的比例来算,10亿元的财政补贴将促使80亿元的社会资金注入到鄂尔多斯房地产之中。再假定市政府每年拿出20亿元的专项资金来实施购房补贴政策,那么撬动160亿元的社会资金注入到鄂尔多斯市房地产市场之中,也将消化40000套房产,这对于低迷的房地产市场来说将意义重大(对于政府购买楼盘改建保障房而言只是空房子换了主人而已,房子的意义在于有人住,因此政府购买楼盘对于房地产市场复苏及促进市经济发展的意义不大)。根据鄂尔多斯市奇巴图秘书长在2011年10月提到鄂尔多斯市目前累计建成房屋23.54万套和在建11.15万套的数据,消化存量房还任重道远。那么实施高素质人才购房补贴政策以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显的尤为重要。第二,高素质人才对存量房的消化将逐步化解鄂尔多斯市房地产市场面临的巨大压力,这将逐步使房地产企业扭转资不抵债甚至破产的局面,也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将逐步化解民间借贷存在的尖锐问题,也逐步释放市民的消费潜力。这将有力推动鄂尔多斯市第三产业发展。第三,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将化解鄂尔多斯市高素质人才短缺的局面,也将促使高新技术企业来鄂尔多斯市投资发展,进而丰富鄂尔多斯市相对单一的能源型经济结构。第四,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优化了鄂尔多斯市的人才结构和促使该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起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为该市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困局范文篇10

关键词:乡镇财政;创新;困局

当前乡镇政府的财政普遍运转艰难。在我们这里,几乎形成一种规律,每年的3、4、5、6月份正是乡镇财政“青黄不接”的时候,乡镇本级收入跟不上,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未到位,干部的工资一拖就是4个月。只有待7、8月份农业税收上来,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下来,工资问题才有所缓和。其间更谈不上运转经费开支了。更为严重的是债务包袱重,全县16个乡镇平均每个负债500万元,少数乡镇已经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

目前乡镇财政困难形成的原因很复杂,从制度层面上看,主要是财权事权不相匹配。乡镇被赋予的责任很多,承担的事务很多,但被赋予的财权非常小,财权与事权不对称,不匹配。分税制体制设计上存在保县紧乡倾向。工商税收超收分成,实际上把乡镇产生的主要税收都归集到了县里。而且,由于税款很难百分之百收齐,甚至任务大于税源,为了完成任务乡镇不得不垫税。另一方面,作为一级政府,支出责任巨大。除保自身运转外,还要承担义务教育、计生、卫生、水利、治安等社会经济事务支出。

与此同时,乡镇支出约束机制缺位,有些项目不降反增。一是机构人员难控。人员包袱是乡镇财政最大的支出压力。二是刚性支出难控。乡镇面临上面几十个部门,都要求乡镇增加本部门工作支出。三是政绩工程难控。四是违规开支难控。购买小汽车、吃喝招待。都加据了财政收支困难。

当前,乡镇财政运行的困难已经开始影响乡镇政府的威信和施政能力,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对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警觉,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帮助乡镇走出困境。

一、调整乡镇财政体制

要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按照权利责任对称,事权财权相符的原则,调整现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在具体设计新的乡镇财政体制框架时,考虑到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经济禀赋差异很大,财政体制确定不宜追求简单的整齐划一的模式,应遵循客观规律,讲究实效,因地制宜。对农业乡,随着农业税即将取消,乡财政已难以称得上一级财政,可实行县财政报账制,对乡镇新增税收实行县乡分成,乡镇分成部分主要用于偿还债务和社会经济事业发展。对县城和经济中心镇,因其还要承担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任务,可考虑建立以分税制为特征的相对规范的乡镇财政体制。

二、减少乡镇事务负担

在当前乡镇运转异常困难、收入来源渠道非常少的情况下,尽可能减轻乡镇事务负担,给乡镇减压松绑,让乡镇休养生息。重点做到以下几点:

(一)取消乡镇承担的组织收入任务,任务不与乡镇挂钩,更不得要求乡镇填补收入缺口,确需乡镇组织协助收税的,税务部门要补助乡镇必要的征收经费。

(二)不向乡镇特别是农业乡下达不切实际的经济指标任务,让经济增长顺应经济规律,同时减轻乡镇负担和压力。

(三)减少和取消针对乡镇的各种达标升级、检查评比活动,必不可少的由相关部门负责安排和提供项目资金。

(四)转变农村发展观念,宁可建设和发展的步子慢一点,也不要增加乡镇债务,作为市县两级,要根据资金多少统筹安排好乡镇经济发展的项目。三、削减乡镇行政成本

大刀阔斧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削减财政供养人员,最大限度地减少乡镇行政成本。

(一)改革乡镇机构设置,全面推行乡镇党政领导班子交叉任职,大力精简内设机构,建议每个乡镇只设置党政综合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等3个机构。对事业站所进行分类处理,对人事权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站所,其人员经费、公务经费由主管部门条条负责,乡镇按有关规定对站所进行经费包干。对人事权属乡镇的站所,履行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站所分别归并到以上3个办公室。对提供经营服务的站所全部推向市场,自负盈亏。严格控制新设机构,凡上级部门硬性要求乡镇对口建立站所的,按谁主管、谁出钱的原则,由上级主管部门承担全部人员和机构运行经费。

(二)精简乡镇干部编制。按照精兵简政的原则,综合考虑乡镇大小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乡镇干部编制,建议乡镇领导班子职数精简为5~7人,政府机关人员编制精简为20~25人。要建立严格、刚性的站所机构、人员编制控制管理制度。

(三)稳妥分流富余人员。采取安排到村任职,鼓励自主创业,轮流上班,身份置换等办法,积极稳妥做好富余人员的分流工作。

四、积极化解债务包袱

按照“防止新债、核实旧债、源头控制、清理往来、分期消化”的方针,采取超常规手段解决债务问题。具体讲,当前要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清理核实债权债务底子,组织力量对乡镇资产负债进行全面清理审计,摸清“底子”,建立台账。

(二)全面冻结乡镇债务,禁止乡镇再发生新的债务。

(三)分类分期分批化解债务。对乡镇以前年度拖欠上级税费款和周转金借款,由县视情况予以豁免,减轻乡镇包袱;对乡镇企业贷款,实行企业与乡镇脱钩,由企业负责偿还,企业无力偿还的按《破产法》及其他有关规定处理;对乡镇的民间借款,采取拍卖乡镇集体资产和其他资源,加大债权回收力度以及置换债权债务等办法偿还,争取早日实现民间债务结零;对各种公益性建设欠款,乡镇确实无力偿还的,允许先挂账停息,待时机成熟时予以处理。

五、强化财政财务监管

(一)建立健全制度。明确支出范围和任务,制定各项开支标准,对工资、津补贴、公务费开支严格实行上限管理。

(二)推行乡财县管和政府采购制度。

(三)严格预算约束。乡镇和站所都要编制年度支出预算和支出计划,各项开支要严格按照预算和计划执行,没有支出计划、而上级又没有资金安排的项目一律不得开支,严禁借钱支出,贷款搞建设。在当前特殊时期,实行预算报批制,财政上管一级,乡级预算报县政府批准。

(四)坚决堵住部门向乡镇搞摊派。要乡镇额外承担的任务,部门要负责承担资金,不能只下任务不给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