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体系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1:44:16

控制体系

控制体系范文篇1

1系统的组成

按照被控量是否被反馈与检测,根据调解理论可以把伺服控制系统细分为开环伺服控制系统、半闭环伺服控制系统和全闭环伺服控制系统。开环伺服控制系统不安装反馈检测的设备,以电液脉冲的马达或者步进电机作为其执行机构里面的驱动元件。这一系统的结构简单,成本非常低,也方便维修与调试,不过,因为伺服控制系统的误差得不到校正与补偿,开环伺服控制系统的精确度比较低,所以其只能在对精确度要求不高与负载变化较小的场合[2]。半闭环伺服控制系统的传动链的很大一部分在闭环外,在实际应用中,通过间接测量的方法测量到被控量。半闭环赐福控制系统结构简单,调试安装方便易行,不过因为其环外传动的误差得不到系统的补偿,所以精确度比较低。

2系统特点

系统中同时存在半闭环和全闭环两种类型,一般来说,半闭环主要在系统工作中起到控制作用,半闭环可以令系统工作更加的复杂,所以在系统的配合流程中也就对一些增益的调整更加的要求严格,所以这种半闭环方式令系统的通用性和适用性不强[3]。

3系统稳定性与误差分析

3.1系统稳定性分析

如图2所示,该系统的设计思路是,内外环合理分工,内环主管动态性能,外环保证稳定性和跟随精度。为提高系统的跟随性能,引入由GC!"s组成的前馈通道,构成复合控制系统。由于内部转角闭环不包含间隙非线性环节,因此通过合理设计该局部线性系统,可使其成为一无超调的快速随动系统,其动态特性可近似表示为θ0!"sθi!"s=KθTθs+1式中Kθ———转角闭环增益;Tθ———转角闭环时间常数。系统外环,虽然包含了非线性环节,但设计控制器使Gp!"s=Kp/p,式中Kp为积分环节时间常数。将系统校正为I型并合理选择系统增益,可避免系统的频率特性曲线与非线性环节的负倒幅曲线相交或将其包围,从而保证系统稳定工作。显然当Tθ较小时,θ0!"s/θi!"s=Kθ,系统将具有更强的稳定性。3.2系统误差分析计算负载力矩:可以加到电机轴上的负载力矩通常由下式算出Tm=F×L2πη+Tf式中Tm———加到电机轴上的负载力矩,Nm;F———沿坐标轴移动一个部件(工作台或刀架)所需的力,kgf;L———电机转一转机床的移动距离,8mm;Tf———滚珠丝杠螺母或轴承加到电机轴上的摩擦力矩,2Nm。

4数控软件的设计

4.1设计方法

伺服控制系统由控制器、驱动器(即功率放大器)与执行机构3部分组成,其中,控制器最为重要,它负责系统位置、速度、加速度与方向的设定,并直接调控整个系统;驱动器则放大功率;执行机构通过充足功率的输出对控制对象实行控制,一般来说,执行机构是液压和气动部件、电动机。对伺服控制系统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让系统按照规定的运行轨迹和一定的运动速度运行,从而实现高准确性的定位与跟踪,进而进行功率的放大,另外,也能为系统提供充足的能量来保证负载根据输入的指令规律进行运行,保证输入输出的偏差在适当的被允许的范围之内。按照被控量是否被反馈与检测,根据调解理论可以把伺服控制系统细分为开环伺服控制系统、半闭环伺服控制系统和全闭环伺服控制系统。开环伺服控制系统不安装反馈检测的设备,以电液脉冲的马达或者步进电机作为其执行机构里面的驱动元件。这一系统的结构简单,成本非常低,也方便维修与调试,不过,因为伺服控制系统的误差得不到校正与补偿,开环伺服控制系统的精确度比较低,所以其只适合于对精确度要求不高与负载变化较小的场合。半闭环伺服控制系统的传动链的很大一部分在闭环外,在实际应用中,通过间接测量的方法测量到被控量。半闭环赐福控制系统结构简单,调试安装方便易行,不过因为其环外传动的误差得不到系统的补偿,所以精确度比较低[4]。

(1)伺服控制理论界对于伺服系统的设计概念有比较多的理解,提法也较为多元化,理论界的共同说法就是其可以对物体运动进行有效的控制,也就是控制物体运动的速度和位置,以促进控制能够操纵机械运动和工作,减轻人的工作。

(2)伺服组件由伺服电动机、机械减速或耦合机构、伺服控制器以及传感器等部件组成的伺服组件也是一种机构,是一种一体化的有机伺服机构[5]。

(3)交流电机的伺服控制交流伺服电机主要由内部的永磁体转子和驱动控制器等形成的,这些电磁场共同构成了交流伺服电机的主体,在电机工作的时候,转子转动并且配合磁场进行工作,而且交流伺服电机的编码器会给予驱动器所有的反馈信号,而驱动器则根据反馈值与编码的目标值进行比较,以调整转子转动的角度。可以说交流伺服电机的精度决定于编码器的精度。数字积分直线插补的物理意义是使插补点沿着速度矢量的方向进给。采用C语言库函数inportb()和outportb()可实现对端口数据的读入和输出。

4.2数控软件的设计重点

伺服系统的软件设计重点主要是内部的控制算法,这种算法的主要原则在于首先将模糊PD与单神经元自适应PID结合,在结合以后得到一种双模控制算法,这种算法比起其他的控制算法来说更加的精确,很适合运用于机械的操纵上,伺服系统也不例外。其主要的优点在于,模糊双控制算法的鲁棒性很强,在运动控制中有更好的精确性;第二,这种算法在确保交流伺服电机的控制上更加精确,而且能够更加的实时,他可以将连续的控制器输入量进行离散化,在这个过程中使用模糊控制会对控制精度带来消极的影响。而单神经元控制则能控制精度,但是在输入量变化范围较大的时候,调整的速度会变慢。因此,结合2种控制算法的优点的双模控制算法具有很强的适用优势[6]。为了将模糊PD与单神经元合理的结合起来来确保机械的精确,可以对单神经元的控制进行调节,首先就是对它固有的速度慢的特征进行克服,然后进行DSP的编程来对其进行调整,调整的设定要对位置偏差量较大的角度进行测算,然后再启动模糊控制器,在模糊控制器起作用的时候,就开始计算,计算公式为U=Uf,同时单神经元自适应控制器的连接权开始沿EU=e2U/2的负梯度方向修正,以便使Un能够跟踪到Uf,加快调整速度。而当控制的偏差量Eq减小到用户能够接受的程度时,单神经元开始取代模糊控制发挥作用,此时U=Un,单神经元的连接权开始沿Eq=e2q/2的负梯度方向进行修正,一般的,训练的值包括以下几个参数:①wij;②高斯函数的参数aij,bij。再通过一定量的训练之后,可以在在线学习阶段将离线训练好的网络放入系统试运行,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定义的目标函数对权值进行微调,但是,在线阶段一般只调整wij,以保证系统的实时性和稳定性。

控制体系范文篇2

一、地方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

地方国有企业由于受传统国有企业粗放经营理念的影响,普遍存在着经济效益差、会计行为不规范、财务报告不真实、国有企业违法违纪等问题。因此,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是当前国有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欠缺风险意识,防范能力不足地方国有企业在当今经济环境下,必然会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各种因素的影响,相当多的国有企业从领导到员工风险意识淡薄,以地方政府作避风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地方国有企业的风险意识相对更是严重滞后,风险预警、识别、评估、分析、报告等制度措施越显不全面,防范能力严重不足。

(二)内部会计控制理念缺乏和执行不力很多地方国有企业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有的是制度残缺不全,有的是有章不循,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使制度的建设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厉性。有的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将国有企业已订立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以不变应万变”,而不管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如何,没有重视制度的建设与实际经营情况相结合。

(三)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弱化,检查失效地方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普遍得不到重视,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没有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已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多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都是受总经理或分管财务经理的直接领导,或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独立性不强,其监督力度也大大受到限制,尤其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舞弊行为经常是无能为力。而且,来自外部的常规审计检查有不少是由企业领导直接指定的中介审计单位进行,审计过程对企业的监督作用也大受影响。另外,大部分的审计检查工作多数是事后进行,亦无法发挥事前和事中的约束监督作用。

(四)会计工作基础薄弱,控制体制不全面,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地方国有企业中的会计队伍,多数人员年龄结构偏老,受传统思想影响,国有企业是铁饭碗,养尊处优,不少人员安于现状。企业对会计职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没有跟上,有些培训流于形式,国有企业的会计队伍未能与时俱进。

(五)会计信息失真部分地方国有企业由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制度不健全,岗位设置不合理,岗位责任不清晰而造成的核算不实,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如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审批制度不规范;设置账外账、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资产不清、债务不实等。有的国有企业为了绩效考核,对多年的报废、坏账资产等不作处理,虚增利润,有的为了获取地方政府扶持,则夸大亏损,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二、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本方式

(一)组织结构规划的控制根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要求,国有企业在确定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组织机构之间相互控制,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二)预算的控制预算的控制要求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各责任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规范预算的编制环节、执行环节及预算考核环节,强化预算约束,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的执行情况。

(三)成本的控制建立责任成本制度,按责任者的岗位,权限及可控能力进行划分责任成本,实施按职按责有效地管理。

(四)实物资产的控制严格对实物资产及与其有关资料的接触控制,保证实物资产的实物安全,价值安全,防止资产流失,贬值。定期对实物资产进行清查,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五)风险的控制对财务风险的控制,要保证资金结构的合理性,既要充分利用获取负债资金的财务杠杆收益,也要提高自有资金的盈利能力,平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六)审计的控制主要是指通过内部审计,对会计的控制和再监督,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检查既定政策的建设及执行情况,发挥内审机构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和运行中的监督作用。

三、建设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

(一)强化内控体系控制,提高风险防范水平首先,地方国有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和外部经营环境,确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控制环节和风险的控制点。其次,结合国有企业经营发展实际制订各项财务指标。最后,要针对具体业务事项实施相应的控制,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结果定期进行检查。

(二)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地方国有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设立授权批准、执行、会计记录、财产保管、审核检查等职务岗位,明确各职能部门岗位的权限及职责,确保资授权与执行、执行与审核、保管与记录、保管与核对等相分离,形成内部相互牵制、相互制约。

(三)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地位地方国有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及企业自身领导必须重视和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并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地位,积极探索内部审计外包方式,为内部会计控制提供自我约束机制。要从地位上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以更好地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独立评价。还要配备事业心和责任心强的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内部审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对审计的程序、方法、范围、人员职责等要有明确的规定。

(四)完善各项制度,改善会计管理体制,提高国有企业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地方国有企业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国有企业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聘用、培训、轮岗、考核、奖励、晋升、淘汰等办法,增强会计职员的业务素质和会计职员职业道德修养,加大对会计职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力度,充分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提高国有企业人员整体素质。

控制体系范文篇3

【摘要】2008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中国企业建设并有效执行内部控制体系。文章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意义入手,就内部控制的效益和成功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关键因素等方面,对我国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进行分析。

【关键词】意义;效益;建设;内部控制体系

实践证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必备“武器”。近几年,企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多,美国的《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SOX法案)、COSO2004年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我国国资委2006年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及财政部2008年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紧锣密鼓的制定,企业也在不断地认识、建设并有效地利用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

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看,内部控制的控制重点就是企业风险,对风险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内部控制体系控制关键风险点来实现的。风险管理是建立在内部控制基础之上的、具有更高层次和综合意义的控制活动。如果离开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所谓的风险管理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因此,鉴于中国目前大多数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尚未构建或构建不完善,笔者主张中国企业应先构建基于风险管理的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并通过对该体系的有效执行,实现对企业主要风险的管理。

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意义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意义来自于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要求

学术界不同学派关于战略的观点和假设等不尽相同,但都承认“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所在。核心竞争力战略理论认为,企业要想长期稳定地保持其竞争优势,必须通过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培养和发展能使企业在未来市场居于有利地位的核心竞争力。而制定的战略能否最终实施,取决于企业各个业务流程的有效执行。有效执行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但对企业战略目标起到了强劲的科学支撑与持续保障作用,还使企业具备识别和管理整个企业多种风险的综合能力,这有助于减少企业的不确定性与盈利的波动性,进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规范和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严格而清晰的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企业组织制度、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以及企业破产制度和外部保障制度等。构建并执行这些现代企业制度内容,都需要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因为现代企业制度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三)企业生存发展的要求

自2004年年底以来,“中航油事件”5.54亿美元的亏损、中储棉10亿元的亏损等国有资产接连不断的巨亏噩梦,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震动。由于这一系列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方面存在严重缺陷,使人们意识到切实加强企业的风险控制已到了危及企业生存的刻不容缓的地步。

(四)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

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是要和国际上大多数企业处于基本相同的经营环境中。但从国外企业的风险管理实施进展看,自美国SOX法案对在纽约上市的公司提出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要求后,许多国际大公司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进行了完善和改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国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逐步建设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不断缩短与国外企业风险管理的差距,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加大投资并购等业务的成功率。

(五)投资者对企业预期的要求

投资者包括现实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他们的目的基本都是取得预期的收益。而内部控制的目标在于有效率和有效益的经营、循规守法进而保护企业财产安全,这正是实现企业收益的保证。循规守法主要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流程来保证。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保证企业的保值、增值,最终实现投资者的利益预期。

(六)国内外法律法规的要求

首先是国内法律法规的要求。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要求企业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来管理风险。法律法规是需要企业遵循的,所以,企业必须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其次是中国企业到国外上市的法规要求。比如中国企业到美国上市,必须遵循SOX法案,该法案中最难操作、最复杂、耗费成本最高的404条款要求所有到美国上市的企业建立风险内部控制机制。

二、企业建设内部控制体系将获得的效益

企业建立的目的是盈利,内部控制体系也必须为企业带来效益,企业才有动力愿意去实施这项工作。在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企业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效益。

(一)通过理顺关系来解决企业现存的管理问题

为了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必须对本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企业在梳理各业务流程时,首先要对业务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通过分析识别,将企业历年累积的管理问题挖掘出来,并通过风险清单的方式进行明示;其次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通过评估来判断风险的大小及风险的特性等;最后要对症下药,对识别出的管理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通过业务流程梳理明确权责关系,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可见,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业务流程的梳理,发现和解决现存的管理问题,并对构建行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做好铺垫。

(二)通过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与效果

如果企业通过对业务流程的梳理构建了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该体系毫无疑问会有效防范和抵御风险,并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或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能力范围之内。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执行,最终会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而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就意味着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的提升。

(三)通过企业增值来更好地回报投资者

实践证明,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及其有效实施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内部控制的缺失则可能给投资者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安然、世通等的破产都是由于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造成的,给投资人造成了巨大损失。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加企业价值,最大化投资者利益。内部控制执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而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给投资者带来更高的价值回报。

三、中国企业成功建设内部控制体系的关键因素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具体构建阶段和长期实施阶段。由于企业各种环境因素会发生变动,内部控制体系的制定就不可能一劳永逸,而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发展的要求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修订。但不管是在具体构建阶段还是长期实施阶段,企业要想成功建设内部控制体系,必须把握以下关键因素,并尽可能做到。

(一)力求管理层高度重视,并将高管的重视制度化

内部控制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公司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大力配合。例如,董事会的承诺与投入能极大地推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经理的素质、品行关乎企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实践证明,企业有效的管理是从高层开始的,所以,企业应该在相应的规章制度中将高管的重视和参与制度化,以有效推进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

在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将高管的重视和参与制度化,至少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保证高管能够积极支持风险内部控制的构建与实施:

1.成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并由董事长及CEO等高层管理人员任组长;

2.协调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

3.强化业务操作的合规观念,结合内控要求,明确部门职责,优化部门设置;

4.通过全员会议提升全员风险管理意识,形成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将风险理念融入企业文化;

5.形成强有力的监督考核机制,并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设计和执行给予有力的监督和指导;

6.由CEO等高级管理人员亲自听取内部控制和风险报告。

(二)构建严密的组织保障,落实内部控制职责

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和实施需要相应的组织保障,即企业应成立各级内控机构,落实内控职责。一般而言,内部控制机构至少应该包括: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各层级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

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促使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是实行内部控制的体系环境。各层级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应涵盖企业决策和管理者(如董事会、CEO、CFO等)、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经营系统、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等部门。由于不同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特点、管理风格等也不同,具体设置时,风险管理的机构和职责也不同。例如,《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规定内部控制机构必须有专门或指定机构,并将内部控制最高决策机构设在董事会。图1为董事会控制下的风险管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

从图1可以把企业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和职责归为风险管理的四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各相关部门和业务单位;第二道防线——风险管理部门;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部门;第四道防线——外部审计和公共监督。这四道防线构成严密的内部控制组织保障,各司其职,真正的落实内部控制职责。

(三)整章建制,构建体系化的制度保障

在大力倡导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之前,中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都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都是按照经验和习惯行事。大凡成功的企业都有一套系统、科学、严密、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因此,要构建和实施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必须要有体系化的制度保障。当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后,企业一般应从两个方面考虑制度建设的问题。

1.固化建设期已经规定的规章制度。在构建期,企业会有许多规章制度,例如《沟通访谈管理办法》、《工作纪律管理办法》、《培训管理办法》、《文档管理办法》等,其中有许多是适用于企业长期实施阶段的。所以,在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成功后,就应着手对建设期的许多规章制度进行重新审视,按照长效机制的要求对其进行修订,并将其固化,使其在今后的内部控制工作中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但要注意的是,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这些制度并非不变,需要在此基础上随着环境的变化随时对其进行评价和修订,进而有效地指导企业解决长期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及时形成长期实施阶段的规章制度。长期实施阶段的规章制度是一个有机的体系,主要应包括: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涵盖所有业务的全面、系统、成文的政策、制度和程序;建立风险控制的责任制度;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建立长期的检查制度;重新规定企业的培训制度;建设风险管理报告制度等。在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成功后,企业必须着手对这些规章制度进行定制和完善,以保证构建的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执行。

(四)形成科学的项目管理

由于内部控制体系涉及到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知识,需要精心设计,管理好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在内部控制实践中,企业一般会把各个环节称之为一个项目进行管理。美国项目管理学会认为一个有效的专业项目管理者必须具备范围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时间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及综合管理能力。将内部控制看作一个项目进行管理,可以从系统的角度优化内部控制体系。例如通过范围管理,使内部控制覆盖公司可能遭受风险的所有层面;项目的时间管理是为了确保项目最终按时完成的一系列管理过程;人员管理的宗旨就是要使企业的所有员工(从最高层到最低层)都各得其所,各尽其才,全部朝着有利于达成企业目标的方向发展等等。

(五)坚持持续的培训宣传

内部控制体系是靠人去执行的,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去执行也不会产生好的效果。所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应是内部控制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同时,管理者还应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以便满足职工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采用适当的激励手段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期,内部控制项目组一般会采取集中培训、会议交流、内部网页、问题解答、电话热线、信息简报等形式多样的宣传贯彻方法,使大家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达成共识。进入长效机制后,培训工作仍然不能放松,因为一方面企业的经营环境在不断的变化中;另一方面,对现有流程的维护等工作也需要不断进行培训。可见培训在内部控制设计、实施和长效机制中自始至终应贯穿于企业的管理中。

(六)保持定期的内外部沟通

控制体系范文篇4

一、审视或建立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上市公司,如果已经构建起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就应对已有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审视。从中找出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如果拟上市公司,还未建立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应立即加以建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公司的财务内控水平。(一)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构建过程。企业领导者要对企业本身已经拥有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回顾审视。回顾在企业构建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时,是否经过以下的构建过程,是否存在不足之处。还未建立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企业就用从这几点着手,进行构建。构建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包括四个大的方面。分别是制定内控目标、建立企业的项目团队、进行构建调研、进行制度实施。企业领导者要认真审视,找出不足之处。(二)完善相关制度。由于制度对实践具有引导作用,企业领导者应认真审视企业内部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相关制度是否完善。完善的内控制度应当包含以下五个方面。成本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综合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审批制度。通过审视制度的完善与否,及时找出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以便更好的指导实践。同时,未建立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企业应及时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可参照以上五点。

二、对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完善

(一)健全现金流管理。健全拟上市公司的现金流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对公司的货币资金进行规范管理、进行公司资金的收付预算及优化资金结构。企业只有从这三点着手,并切实落实到实践中去,才能健全企业的现金流管理。(二)完善采购流程。拟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直接受到物资及采购管理的影响。因此拟上市公司先需成立价格委员会。价格委员会的成员应主要由企业的管理人员组成。以此对企业的采购工作进行监督及管理。价格委员会成员要密切关注市场动向,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对价格做出调整。并且要根据企业的资金状况制定出合理的采购计划,避免存货过多情况的产生。(三)完善合同管理与审核。合同是企业之间进行合作的重要保障与依据,拟上市公司应对合同予以高度重视。在与其它合作伙伴签订合同时,一定要完善对合同的管理与审核,保障合同的正确性。仔细核验合同的内容,跟进执行过程,了解合同的执行情况。(四)提高动态管理水平。企业在实行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时,应具有动态管理的能力。即上市企业的领导者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管理计划。在管理过程中,要将企业的实际与发展需求相结合。选择科学合理的内控手段,促进企业的内控管理水平。企业管理者要了解该公司当前所处的整体环境,及时关注相关的经济政策及法律条令。

三、结束语

实现IPO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途径。要实现企业的成功上市,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能力。从企业内部出发,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才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达到IPO的要求。才能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扩大,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企业在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时,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何健康.关于如何完善拟上市公司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财会学习,2016,(15):243-243,245.

控制体系范文篇5

关键词:风险控制体系;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一、企业风险控制体系的概述

(一)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首先,全面的风险管理包括内部控制。全面风险管理的一系列具体活动并不都是内部控制,全面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除了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外,还包括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应对三个要素。内部控制主要负责风险管理过程中及以后的重要活动,主要是通过事后控制和过程控制来实现自身的目标,如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活动、监督评审并纠正缺陷等。而全面的风险管理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控制手段不仅体现在对事中的控制和事后控制上,更重要的是在事前设定目标时充分考虑了风险。两者最明显的区别是,内部控制并不负责确立企业的具体经营目标,而只是对目标的评价过程,尤其是对目标和战略计划制定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估。其次,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的动力来自于对风险的识别和管理。从定义来说,内部控制是实现企业管理目标的合理保证,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合理地保证企业经营的合规性,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可以合理保证经营的效率与效益。而企业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所要达到的基本状态正是合规经营、真实的财务报告和高效的运营。(二)企业建设和实施风险制控体系的应遵循的原则。首先,全面性原则。决策层、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覆盖公司各业务,贯穿管理各层级,实现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管控;其次,重要性原则。在全面覆盖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高风险领域、主要经济活动和重要业务事项,明确关键控制环节,制定风险应对措施,防范重大风险;然后,标准化原则。与国际国内标准保持衔接,建立企业级风控体系,统一风险框架与内部控制标准,规范风控工作机制和流程,协同高效推进企业风险防控工作;最后,持续改进原则。通过建立设计、执行、评价及改进闭环管理机制,动态适应业务范围、组织架构、风险水平等变化,帮助实现企业风控体系持续完善与提升。

二、企业建立风险控制体系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充分吸收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强调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整合与统一。在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下,加强内部控制是为了防范和控制风险,促进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而风险管理目标也是为了促进企业实现发展目标,两者都要求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从这个意义上说,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协调统一的。(二)有助于精细化地加强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所应对的是企业的所有风险,内部控制通常控制企业内部可控的风险。因此,当企业完成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时,需要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确定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管理有效性标准,选择风险应对策略,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三)有助于实现企业预期效益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都是系统工程,两者在内涵上有一定重合,满足内部控制系统的要求也是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应该达到的基本条件。因此,从成本的角度来看,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相结合,建立统一的风控体系更能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平衡性原则,合理权衡风险与回报、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以最为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三、目前企业风控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风险管理的岗位职责不明。有些集团公司高度集权管理,有些企业标准化运作要求不高、管理基础薄弱,多数小微企业长期处于低投入、低成本运营,风控体系组建不完整,职能配置不合理,岗位缺失,形成了组织虚设,管理无序的局面,不能明确各自在风控体系中的地位与承担的责任、对风险管理界限模糊、职权把握不准确,导致在管理过程中方向不明、过程混乱、范围重叠或遗漏。(二)分层授权管理制度不健全。因为未建立法人授权、合同授权、资金分级授权等授权审批机制或授权不当,企业控制活动的话语权、决策权,往往掌握在高层手中,理应由集体决策的“三重一大”事项,但因少数人控制和干预,容易出现个人超越授权指定供应商、带病提拔干部等“一支笔”和“一言堂”情况。(三)风险评估缺乏持续性少数企业识别了相关风险,评估后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对相关业务实施执行,但未根据企业不同时期和发展规模,持续和重复实施风险评估,分析后续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未定期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导致风险管控双重预控机制不能有效实施。(四)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多数企业未建立内部审计、监察等监督机制,有的企业监督职能未完全发挥作用,监督没有重点,浮于表面,走过场,重要岗位的监督措施和监督责任不明确。有的企业未建立风控责任追究机制,未将风控建设、执行等情况纳入企业负责人年度业绩考核和全员绩效考核体系,监督机构或人员只是完成工作,监督乏力。(五)风险管理缺乏方法与信息应用。一般企业主要采用定性评价进行风险评估,人为确定风险类别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由于人的主观影响较大,缺乏定量的评估方法来支持风险评估的正确性,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和风险数据库系统,不能及时进行信息共享,各部门间不能迅速进行信息沟通,不利于企业进行全面、全方位的风险管理。

四、企业优化风控体系建设的具体建议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紧密结合国家宏观政策和行业发展趋势,立足企业战略目标,建立健全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内控流程为载体、规章制度为保障、授权管理为约束、内控评价为手段、信息系统为支撑,全面覆盖、全员参与、全程管控、高效协同、防范有力的风控体系,目的是预防和控制可能对企业造成损失的纯粹风险,并通过对机会风险的管理创造企业价值。具体建议包括:(一)构建完整的组织体系。高效严密的风控体系建设需要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监事会、经理层、各业务部门、内审部门、企业员工共同参与并承担相应的职责。首先是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一个有效的不受干扰、能独立开展工作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是极为重要的,它必须能够制定风险管理的方针大略;同时还是要建立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应保持独立性和权威性,需要有一批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与技术人员。设立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其中风控三道防线的运作机制是:风委会统筹组织公司风控管理工作,强化跨专业、跨单位、跨层级间的沟通协调;风控办负责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加强风控日常管理;各专业部门强化管控职能,增强对风控管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确保管控有效执行。(二)严格管理流程。严格的授权管理和集体决策程序,明确授予的权限范围、应遵循的审批流程、应承担的相应责任,各管理层级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并承担责任,企业重大业务和事项的审批要进行集体决策或者联签,任何个人不得单独决策或擅自改变集体决策。还要明确业务流程关键环节、关键控制内容、权限授予标准、监督评价程序及制度依据。利用流程图方式全貌展示业务概况,标示业务流程关键环节,并通过“关键控制点”统一规范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要求,明确授权事项及标准,帮助业务人员快速掌握业务管控的要点。(三)加强风险分析与评估。企业应明确业务活动面临的主要风险以及可能引发风险的具体成因,明确管理职责,将风险与业务活动、关键控制点、主责与配合岗位进行关联,强化风险管控的导向作用,推动风险控制管理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衔接,指导各专业以重点风险防控为中心开展日常业务,实现风险管控有效实施。与此相对应,企业应组织开展专项风险评估,对重大风险分布情况进行预判,及时提醒和警示,引导专业风险管理重点,落实风险事件及时报告制度。组织开展年度风险评估与内控评价工作,编制年度风险评估报告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经风委会审议后报送董事会。(四)提高监督力度与质量。制定与关键控制点相匹配的监督评价程序,明确监督评价的制度依据,既能强化企业的自律,为各种业务岗位的自我评价提供参考,也能加强监督与他律,为企业的综合评价提供规范、科学的规则与程序。同时,细化评价标准,强化考核力度。通过专业风险管理典型经验评比,建立专业风险典型案例库等工作,推动各部门风控管理经验交流。将风控管理关键指标融入各部门业绩考核,借助年度业绩考核责任书细化评价和考核标准,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员工,有力推动各项关键管控指标的监控和考核结果的落地。(五)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推进业务全面数据化,探索建立大数据分析系统,搭建并完善移动应用平台,做好现有系统的深化应用和数据标准化,预留数据接口,做好风控标准数据共享,提高风控管理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袁学玉.内部控制--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保障[J].财经界,2019(3).

[2]邵锋祥.某企业风险管理现状分析与改善研究[J].现代商业,2019(23).

控制体系范文篇6

关键词:内部控制;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体系构建

1内部控制的内涵、原则及要素

1.1内部控制的内涵。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企业组织方式和职责分工制度,是为提高企业经营运作效率、保障企业依法经营,提高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在企业内部采取的自我约束、规划、调整、评价与控制的一系列控制活动的总称。内部控制的实施客体不仅包括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还包括全体员工,其需要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与协调,目的在于保障企业基本目标得以实现。1.2内部控制的原则。内部控制主要包含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与成本效益五大原则。其中,全面性是指内控活动实施的全过程性、全员性,不存在实施的空白点。重要性是指在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当从业务的性质及涉及金额等方面考虑,主次分明,不能一概而论。制衡性要求内部控制在治理结构、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相互制约、监督,同时还需要考虑运营的效率。适应性是指内部控制制度应当与自身能力状况相适应,并且能够及时对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成本效益原则是指从整体利益出发,统筹考虑投入成本与产出效率比,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1.3内部控制要素。内部控制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五个方面。其中,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治理结构、内部审计机制、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方面。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等。关键的控制活动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预算控制、绩效考核控制等。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信息质量、沟通制度、反舞弊机制等。内部监督主要包括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等。

2案例课题公司简介及内控体系构建中的问题与难点

2.1课题简介。课题名称:电动汽车大规模分时租赁与集成示范商业及融资模式研究,课题承担单位:武汉电动汽车示范运营有限公司,课题起止日期:2015年7月1日—2017年12月31日,课题参与单位三家。课题内容涵盖项目管理体系等八大块内容,旨在为武汉电动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探索新的商业模式,衍生出新型金融模式(投融资)。课题指标不仅包括2015—2017年分期租赁服务累计投入的电动车3000辆、发展目标会员9万名的约束性指标,还包括涉及到整体利润率、应用市场开拓等多个方面的预期性指标,周期长,范围广。《科技经费管理办法》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管理和使用原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科学安排,合理配置;统一管理,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自筹经费与专项经费同等执行标准,严格管控,按预算执行开支。该课题经费总额3.56亿,其中支撑计划拨款占比2%,其他财政拨款占比33.99%,单位自有货币资金2.28亿,占比64.04%。其内部控制涉及到资金募集、拨付、管理、使用等资金预算控制、绩效考核控制、风险评估识别等各个方面。2.2内控体系构建中面临的问题与难点。内部控制的构建过程中面临着众多的问题与难点,不同层次业务类型及业务活动模式的内部控制目标、控制方式及控制关键点各不相同。2.2.1内控体系构建中面临的问题。从课题研究中发现,内控体系构建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购置设备费占比高。课题经费预算中,设备费总金额3.50亿,主要由购置设备费、设备改造与租赁费两部分支出组成,其中购置设备费3.46亿,占设备费支出的98.86%,占经费总支出的97.21%,占比高。同时,购置设备费中基本上为购置单价10万元以上的纯电动汽车。(2)设备租赁数量及费用较高。除购置纯电动汽车外,课题还需要租赁150台不同类型的新能源车辆参与分时租赁项目运营,根据阶段性目标实施计划和目标任务要求,租赁期自2015年7月—2017年12月共需租赁费377.94万元,占设备费1.08%,占费用总支出1.06%。(3)材料费占比第二,费用高。课题经费预算中,材料费合计289.70万元,主要为电动汽车开展分时租赁期间车辆日常例行保养和易损易耗件的更换费用,材料费用占总经费支出的0.81%。(4)其他费用控制力度不够。为武汉及周边地区拓展分时租赁市场,发展分时租赁会员,需在各区域临时聘用市场拓展人员,按新增车辆数的10%招聘市场拓展人员,人员从2015年的20人逐步增加到2017年的50人,劳务费用支出较大,金额为102.40万元。再者,学术交流会较多,咨询费用为11.88万元。包含租赁停车费用及研发绩效奖励费用的间接费用也比较大,总费用为111.37万元,占总费用支出的0.31%。2.2.2内控体系构建中面临的难点。内控体系构建中面临的难点主要有:预算控制基础薄弱、费用预算管理系统缺乏有效的落实、缺乏有效的预算监督机制、预算管理人力资源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

3应对措施及构建内控体系的相关建议

3.1应对措施。课题中,设备购置、租赁等占比高,主要内控环节为投标,材料费、其他费用的主要内控环节为经费支出。课题内控体系则应侧重投标措施科学化和经费支出流程规范化。3.1.1投标措施科学化根据电动汽车的优势及国家相关的补贴优惠政策,电动汽车的招投标只能采取单一投标。公司投标存在着多种风险,例如决策风险、投标文件编制风险、合同谈判及签订风险等,决策风险不仅要求企业准确地分析与综合理解项目条件、招标文件等各项信息,还需要合理配置各项资源,选择最佳的投标方案。而一旦判断失误,便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本课题中,设备购置费占比高,数量大,更应该把握好决策风险。本文认为,课题组可以采取以下投标的内部控制措施:一方面,投标机构控制,公司可设立信息管理部门与投标管理部门,专门负责投标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为投标决策提供有效的分析数据。同时,对分时租赁等项目加强控制。另一方面,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决策者需不断提高自身决策能力,形成完善的决策管理规范制度及流程,科学合理地进行判断与评估,善于综合运用决策分析工具,作出正确的决策。投标文件编制风险控制主要包括预防措施、分析招标文件、投标报价及文件编制管理。合同谈判及签订风险控制主要包括资信审查、合同文本严格审查、谈判风险把控等。3.1.2经费支出流程规范化。经费要严格按照预算支出,对参与单位的预算支出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定期开会通报进度,检查附件合规、合法、合理性。材料费用的偏高,也面临着与设备购置相同的投标策略问题,另外,也需要市场化的多方参与。再者,内控的控制还要侧重材料的出入库领用,与课题任务进程相适应。采购费用的规范化流程可以采用从投标购入开始,到库房验收,课题人员从库房领用,再到课题组长签字的全过程控制。对于设备改造与租赁费,由于其涉及到的费用支出较高,内部控制除了与任务高度匹配之外,还需要加强对有关手续、完成验收报告等关键活动的监督。劳务费用的内控流程可以首先按照规定签订用工合同,其次按照计划进行匹配,并约定费用支出方式,进行签收,最后形成成果报告。间接费用可以采用计划匹配,签订合同,约定发票类型,明确支出方式,形成成果报告等一系列活动进行控制。3.2构建内控体系的相关建议。内控体系的构建需要结合课题实际的运营情况,针对具体的问题采用规范性的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规范,强化内控意识,完善内控系统机制,监督机制,同时注重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3.2.1强化预算控制意识。强化预算控制意识需要构建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通过数据对企业的日常经济事项进行严格管理与控制,定期召开日常活动的分析,完善业务流程和关键控制点等方面的会议[1]。具体来说,课题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明确预算控制的目标,将目标不断分解细化,定期复核执行情况;第二,合理划分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对预算制度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进行规范;第三,预算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制度,限额以上实行集体审批,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现象;第四,及时分析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有效执行;第五,明确预算调整的情形和程序,对预算进行考核和兑现。3.2.2完善费用预算管理系统机制。课题组可以设立独立的费用预算管理部门,在进行重大投资前,充分做好费用预算分析与反馈工作,定制多重风险防范措施,聘请专业人员进行预算分析,从而增强应对和解决突发风险的能力,将发生费用风险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完善费用预算管理系统机制使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时刻保持警惕性,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经营的稳定性[2]。3.2.3完善预算监督机制。预算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就是制定规范科学的预算监督制度。因此课题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成立预算执行检查督导小组,专门负责预算管理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对预算的执行内容、方式、范围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2)加强预算制度的建设,不断规范监督流程,完善内部预算监督相关制度。(3)明确监督职权与责任,实行奖罚分明制度,实现预算监督管理体系的构建,从而营造良好的预算执行监督管理环境。(4)提高预算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5)发挥管理的优势作用,有效地规避一些弊端,降低经营风险[3],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积极向具有成功人才培养经验的单位或部门学习,必要时可邀请有关专家指导制定提高预算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方案。其次,建立预算管理人员的培训体系,尤其注重培养本课题组内的专业预算人员,加大对员工培训的投入。最后,建立科学可行的预算管理人员岗位胜任模型,建立培训体系,规范和统一培训内容。

4结语

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能力水平,还能促进企业整体竞争实力的提升,从而为课题的完成提供力量之源。内控制度涉及到课题的方方面面,因此,需要课题组认清自身定位与发展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发展要求、科学合理的内控制度,不断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杜娜.基于风险防范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8).

[2]李林志.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方式研究[J].企业改革与理,2018(7).

控制体系范文篇7

关键词:电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问题;建议

电力企业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对象,对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就电力本身而言,其本质上就是服务于社会的公共产品。近年来,电力企业不断增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就当前市场竞争情况而言,电力企业正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其中,如何加强企业自身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就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只有不断加强电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才能避免出现会计信息失真和财务风险增多的问题,进而保证电力企业能够在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机制下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1内部控制的定义

企业内部控制是为了帮助公司提升效益和扩大规模的重要方针和活动,做好企业内部控制,是稳固企业发展的首要条件,由于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囊括诸多因素的系统性结构。所以,企业在进行内部管理的过程中从自身内部诉求出发,配合相关决策部门和管理部门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

2电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不足

2.1监督力度不足,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我们国家电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不足首先表现在国有资产流失方面。近年来,国有资产流失问题逐步增多,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许多企业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业务和资源,通常会挪用公有经费开展一些私人活动,甚至有些人做出许多违法乱纪的事情,但是由于监管力度不够,中饱私囊的现象经常发生,久而久之,国有资产开始不断流失,但由于监管制度的缺陷,这一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二是由于监管力度不足,货物的采购和仓库管理也开始出现问题,就货物采购而言,采购人员为了能够从中获利,通常会采购一些价格低廉的货物,在报价的过程中故意提高货物价格,以谋取私利。在货物采购过程中,有些采购工作在未进行事先调查的情况下就进行盲目的采购活动,从而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除此之外,在仓库保管方面,经常会出现仓库货物储备数量与实际货物数量不符的问题,这些都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2.2内部控制效率低。内部控制对于任何企业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在电力企业管理工作追踪,大部分电力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管理意识不强、管理制度过于松懈等,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到电力企业的整体管理效率,并造成电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缺失。从电力企业整体管理现状的角度出发,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在进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都会出现管理能力低下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造成工作人员出现怠工的问题,对于会计信息工作而言,甚至可能会出现会计失真。2.3会计信息记录不规范。企业之所以会设置财务管理部门,就是为了能够科学合理的控制资金流转,企业的经营规模越大,其合作伙伴就越多,资金往来也更为密切,相关会计人员则负责将这些信息进行记录、整理和存储。但是,由于资金往来过于复杂,在缺乏严格管理机制的情况下,部分会计工作人员开始出现偷懒的现象,在记录会计信息时,通常只将一些简单的资金往来情况记录在册,并且只做收入和支出两个会计信息,这不仅会降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会导致更多会计信息记录不规范现象的发生,日积月累,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记录体系的建立和完善。2.4风险预测机制不完善。为进一步增强企业内部控制,电力企业往往会成立相关的市场风险预测小组,但是在风险预测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一方面,市场环境中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尽管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风险预测,但其预测结果仍存在偏差。另一方面,人为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企业为了自身经济利益不受损失,会在风险预测机制中投入较少的资金支持,进而造成风险预测机制不完善,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3完善电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3.1完善电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存在于企业管理中的任何环节,但是,如果没有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就会造成管理过程杂乱无章,甚至会出现相关工作人员为了一己私利而导致违规操作的发生。所以,要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审计流程,实施奖罚分明的管理措施。同时,企业要进行严格的内部审理工作,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要对所实施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反复的检验,检验其是否能够为企业内部数据提供准确支持,要不断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以及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而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加强内部控制效率。所以,电力企业必须认识到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想要建立起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首先,要做好事前监控防线,即利用电力企业负责人的领导能力和监管能力,督促企业加快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初步建设,并积极与企业各个组织部门,在部门间建立相互制约、互相牵制的管理体系,在整个企业内形成监控网,这不仅能为建立完善的会计内部监控体系奠定基础,也能不断完善电力企业各个部分的会计信息管理,并在此基础上规避相关的财务风险。其次,建立事中监督机制,规范会计监督管理工作,不断完善会计监督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信息传输的时效性,这不仅能够优化会计信息质量,还能够加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实现会计的实时传输,对企业及时分析自身财务状况。最后,要建立起完善的事后监督制度,该项工作主要由电力企业中的高层人员完成,这不仅要求高层管理人员具备优秀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还对从事监督管理工作的人员具有极高的专业素质要求。同时,要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委员会,负责对事后监督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管。3.2建立完善涉及各个体系的成本费用控制体系。首先,需要先健全企业的预算支出管理系统,明确在什么情况下,处于什么样的理由,经由什么样的程序可以获得预算审批。电力企业一般都具有较大规模,需要建立分级管理的体系,来使管理系统更加立体化,实现从点到面,从上到下的管理模式。例如:对较大的年度计划进行细化分配,对年、季、月成本费用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完善管理制度。其次,要建立成本责任制。为了确保预算的高效完成,企业应当根据内部管理者职责的差异建立相应责任制度,从而对成本费用进行有效监控。3.3建立电力企业会计内部稽核制度。就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会计管理情况来看,许多企业中都存在着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约束机制的缺乏会直接导致企业内部管理监督只流于形式。同时,许多企业单位在内部会计监督管理方面的管理观念十分落后,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对于会计监督制度的管理方法并不了解。许多管理者会弄不清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概念,部分管理者并没有明确审计监督的重点在于事后监督,而会计监督又是审计监督中的一部分。所以,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会计监督更侧重于中间阶段的监督。因此,两者之间的概念截然不同,其管理阶段与管理效果也不同。针对以上问题就要建立起相关的稽核制度,想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内部稽核制度,就要保证企业单位中的各种会计信息都真实、可靠、合法。同时,也要避免日常会计核算过程中会出现任何失误,一旦发现问题,错误的会计信息就要及时纠正和修改,以免日后会出现更大的问题,要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自我管理意识,以免出现会计舞弊行为,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企业内部稽核制度,既能够保证企业单位进行正常的会计活动,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3.4加强内部监督手段,严格落实监督责任。《会计法》中已经明确指出,单位会计行为的负责主体是单位的整体负责人,并且要对单位中的各种会计工作负全责。所以,电力企业内部应该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会计管理责任监管制度,将每一个利益主体进行联系,对电力企业单位的领导部门进行严格控制,防止一切恶意指示进入电力企业单位的正常会计管理工作中,一旦出现会计信息泄露或者信息失真问题,就要立刻进行调查和解决。除此之外,电力企业也应该紧跟信息时展的脚步,建立起相关的信息化平台,将一些财务管理信息记录在该平台中,为后续的财务审计工作奠定基础,实现电力企业单位中每一部分的信息沟通,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

4结语

内部控制直接关系到电力企业的发展状况,只有通过内部控制的手段不断加强电力企业内部监督管理工作,才能保证电力企业实现稳定发展,不断增强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效率,进而达到优化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减少企业财务风险的目的。通过内部控制的不断加强,电力企业管理能力不断提升,信息披露工作也将更加完善,电力企业将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对市场风险进行准确预测,以规避风险,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余秀华.对电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探讨[J].经济师,2015(03).

[2]靳长虹,钟艳,陈萌,等.电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7(11).

[3]李俊珂.电力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问题分析[J].价值工程,2019,38(23).

[4]孟康杰.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探讨[J].财讯,2019(02).

控制体系范文篇8

[关键词]电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随着我当前经济的发展,电力的需求量出现增加的现象,而电力的缺口也不断扩大,电力行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能够产生显著的支撑作用,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对电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增强,使得电力企业能够逐渐枪法,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比较有力的保障。电力企业需需要加强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只有进行更加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才能够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1电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不足

1.1监督力度不足,使得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我国电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和缺陷,其中比较显著的问题为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国有经费被肆意挥霍及领导干部们层层盘剥等。一些企业为了能够使得自身的电力业务更好的开展和开拓更多的客户,也会给业务部门比较多的经费,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也主要是在这些经费的基础上,对业务加以扩展,并且为企业创造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及较高的利润。企业在业务扩展的时候,在多种情况下,没有对业务扩展的经费实施具体定义和监管,这也就会出现费用滥用的现象,甚至会出现企业领导贪污的情况,也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情况的发生。同时不正确地使用和维护设备,也会使得额外建设成本增加,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进行日后维护也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

1.2对会计部门的监督力度不够,信息失真严重

电力企业的会计部门管理机制存在着较为混乱的情况,这一现象的发生也使得多数数据信息和报表的审查等方面存在着不够严谨的现象,因此也会使得一些并不精确的数据在进行审查之后,对会计部门日常的正常工作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阻碍。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比较多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是专业人员的素养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足,多数电力企业为了对自身的预算减少,其会计部门的会计通常是由公司在任领导兼任的,而这些人员并没有进行会计专业培训,缺少会计所具备的专业素养,还有会计自身的疏忽及监管部门监管不力等因素,使得企业会计部门存在着数据流失或者信息失真等情况,其后果比较严重。

1.3电费的收缴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

在当前阶段中,多数电力企业管理设备等在管理的时候,不够集中,并且其内部的控制方面也较为松懈,在严重的情况下抄电表数据人员能够对用户电表的数据改写,如果抄表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对数据改写,容易造成电量无法得到精确统计以及无法准确计算设备的损耗等情况。

2建设电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措施

2.1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电力企业工作具体运行的过程中,其中所出现的问题需要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在对这些问题解决的时候,需要构建完整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且实施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在电力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也需要建立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机制,防止电力企业运行和管理的过程中出现腐败的现象。为了促使电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更加有效,需要加强企业管理,并且各个相关单位也需要能够根据必要的规章制度对企业检验工作力度加强。

2.2科学合理地建立企业的资金结构

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电力企业所具有的资本结构和财务结构等方面的合理优化始终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资本结构和财务结构之间的关系是较为紧密的,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确定。会计结构需要根据资产结构的具体组成而确定,资本结构则主要是财务结构中较为稳定的内容,在通常情况下,相同的流动资本以及债务资本等存在着必要的比例,对会计风险有效降低和消除。在企业经营的时候,也需要根据行业自身的特点,对其发展的速度以及规模等确定,并且明确企业中资产规模的具体增长情况。

2.3提高会计风险意识

企业会计风险优化处理的过程中,优化始终是在相关策略的管理行为基础上而具体实施的,在近些年以来,长期处于管理观念中的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本身所具有的工作意识具有不正确的情况,需要重新进行企业会计风险意识构建。因此,对电力企业会计风险实施优化控制和有效管理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能够有效树立更新的理财观念,促使其和市场经济的需求规律能够具有一致性的特点。因此,电力企业也需要能够对企业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培养和提升,促使企业会计的建设更加良好,并且对会计人员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处理,促使这些员工积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

3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等行为中的电力需求量不断增加,而电力资源的缺口也出现不断扩展的现象,电力行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存在着重要的影响,这就需要我国电力企业能够对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关注和重视,使得电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得以完善。只有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不断加强,才能够促使电力企业得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响.大数据背景下电力企业会计信息处理问题的分析[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02):69.

[2]刘少妍.新时期构建电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12):230-231.

[3]耿志昌.关于如何加强电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思考[J].财会学习,2017(17):228-229.

[4]刘映红.电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7(26):208+212.

控制体系范文篇9

1.1风险控制及内控体系的内涵。在现阶段物业风险控制体系构建中,应该通过对物业管理办法的完善,进行物业经营产业的项目整合,并逐渐提升物业产业的创造价值。研究发现,物业经营风险控制中,不良事件的出现会影响物业管理行业的创新,并降低企业中的创造价值。而且在事件有利因素分析中,会降低物业管理中的不利影响,因此,风险控制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应该对风险、机遇等进行确定,提高物业产业战略化的发展目标,并降低物业对经营管理造成的影响。在对内部控制体系确定的过程中,为了有效改善单位经营活动中的效益问题,应该通过对财务报告以及可靠性、法律性等规则的分析,对其进行自行性的检查,以便强化内控体系的相关内容,实现对物业经营管理方法的调整[1]。1.2风险控制及内部控制的关联性。通过对风险控制及内部控制因素的分析,其关联性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内部控制作为全面风险控制的必要内容,通过内部控制方案的整合,可以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并实现对风险的识别和管理。也就是说,内部控制主要是为了实现经营组织的管理目标,通过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经营的合理性,以便实现经营结果的效率性。第二,全面风险控制涵盖了内部控制。在内部控制体系确定中,应该通过对全面风险管理的控制,进行内部控制的完善,以便提高产业的风险防范机制。

2物业经营管理中内控的必要性及相关内容

2.1物业经营管理行业实施内控的必要性。在现阶段物业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针对物业行业的运行状况,进行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并通过对财务检查、财务内容等方法的完善,提升物业行业的内控机制,使财物控制可以逐渐渗透在各个管理行业中,提高物业服务的涵盖率。物业行业同样需要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机制,通过对市场环境的分析,进行成本管理方案的规划,并提高成本利润的预测力度,实现对物业未来发展及资金运用的及时预测,满足业主的基本需求。在良好内部控制的背景下,可以帮助物业行业进行资金管理,并通过对内控作用的分析,满足物业行业的资金管理需求,降低资金成本,实现物业经营的稳定性。2.2物业经营管理中内控的基本内容。2.2.1收入控制。通过对物业经营管理方案的分析,在收入控制的过程中,可以将物业公司中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核心,及时解决物业收入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并通过对物业规范保障体系的创设,满足资金的收入及记载需求,强化资金的管理方案,提高资源控制的价值性。在这种制度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保证单据收入的有效性,针对这种状况,应该保证物业业务的稳定进行,并通过对资金安全性的控制风险,保障资金使用的安全性,促进物业管理工作的稳定创新。2.2.2库存物资控制。在物业管理工作过程中,通过库存物资的控制可以实现对物资管理方案进行整合,并通过对市场运行状况的分析,进行库存管理方法的确定,并及时加强采购质量的监督质量,实现库存管理方案的质量监督需求。在对大型采购方案确定中,需要通过对财务的提前预算,进行质量安全性的部署,并完善统计管理方案,加强对库存物资控制的质量监督。而且在质量安全因素整合中,通过统计部、监督部的工作完善,可以保证库存物资控制的独立性,提高原材料采购的质量,优化物业工作构建的价值性[2]。2.2.3费用支出控制。所谓费用支出控制,主要是物业公司运行中的支出以及代收水电费的支出,整个过程应该进行支出方案的控制,以便为财务核算提供依据。针对这种状况,物业应该及时检查水表、电表的运行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拿出解决策略,以便实现费用支出及控制的合理性。

3我国物业经营管理的现状分析

3.1物业经营行业相对较少。在行业运行过程中,只有盈利大于零的状态才可以得到生存发展,当物业盈利水平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时,才会出现破产及倒闭的现象。但是,在我国物业产业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物业经营行业相对较少的问题,由于我国物业经营管理行业逐渐清晰,其作为一种服务性的行业,应该将物业经营作为重点,以便提高产业运行的价值性。3.2物业经营管理法制不健全。通过对我国物业产业运行状况的分析,在管理方法构建中存在着物业产业法律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一些物业管理法律尚未出台,限制了管理工作的创新,同时也为我国物业经营管理方案的构建形成了制约。虽然我国在物业管理中构建了完善性的法律保障机制,但是,仍然面临立法滞后的问题,导致物业管理无法满足现代管理需求。3.3物业经营管理缺乏专业化人才。在物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着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内控缺乏导致的。一些物业管理工作相对单一,相关人员对内控工作的认识存在不足,导致一些制度的建设缺少创新性,使一些物业管理工作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对于物业中的管理而言,一些内控制度流于形式,降低了物业经营的质量。因此,在物业管理工作中,应该通过对经营方法的构建,提高管理队伍的专业性,提高物业管理工作的整体价值[3]。3.4物业经营管理行业规模小。研究发现,我国物业管理企业逐渐增加,其增长的速度相对较快。虽然物业管理的数量相对较多,但是,所占的市场份额相对较低,市场中的经营管理水平存在着差异性,导致企业管理缺少创新能力,限制了企业经济的稳定创新。因此在现阶段物业管理方法整合中,应该通过对物业经营管理方案的确定,进行物业管理工作的优化,以便提高物业产业运行的价值性。3.5业主收入较低,物业收取困难。在物业经营中,存在着业主收入较低、物业费收取困难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虽然推出了住房补贴政策,但是仍然存在着物业费收取困难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管理工作的执行。因此,在物业经营管理工作整合中,应该通过对人们住房问题的分析,解决这种问题,并通过对物业管理工作的完善,提高管理工作的价值性,改变物业管理中的限制问题,并通过物业管理方法的创设,为物业管理工作的完善提供支持[4]。

4物业经营中的风险因素

4.1物业资金收取困难,造成资金回笼风险。对于物业经营管理工作而言,存在着物业资金收取困难的现象,导致资金回笼工作面临着一定的风险。第一,恶性竞争。一些物业企业在发展中,为了拿到物业经营项目,会导致企业现金资金无法得到支持,导致物业工作面临着风险性。第二,物业管理中存在着盲目扩张的问题,严重限制了公司现金流无法得到保障。在一些小型物业企业发展中,由于资金被套现,限制了物业资金的合理使用,因此,在物业资金收入问题分析中,应该通过对资金管理方案的确定,进行物业经营方法的完善,以便促进产业经济的稳定发展。4.2开发商和设施管理带来的风险。物业管理工作执行中,存在着电梯、配电房设施开发不合理的问题,这些人员缺少专业性的操作技能,严重限制了开发商对工作的整合,而且也为电梯、园区设施的安全运行带来影响。一些物业企业存在着电梯维修不合理的问题,为人们的出行造成了影响。同时,在物业设施管理中,人员的配备也存在着不专业的问题,一人分饰多角,限制了管理工作构建的专业性,这种现象的出现导致设施管理工作无法得到稳定执行[5]。4.3物业不够专业和业主要求日益提高,给其生存带来风险。研究发现,在物业管理工作整合中,物业管理工作不专业、业主要求高的问题限制了物业管理工作的创新,而且也为物业生存带来了挑战。第一,物业违规装饰所造成的风险。在物业工作整合的过程中,存在着物业违规装饰的问题,严重的会引发邻里纠纷的现象,增加了物业企业的管理难度。而且,在物业管理企业发展中,需要承担装饰引发的管理责任问题,制约了管理工作的执行。第二,物业使用中的风险。通过对物业管理工作的分析发现,一些物业工作的规划存在着公共区域道路阻塞的问题,一些物业存在着设施破坏、高空抛物伤人等问题,严重限制了物业管理工作的稳定执行。第三,在物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公共安全风险问题,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物业管理安全防范的主体缺少责任界定意识,并逐渐提高风险防范内容,导致物业管理与安全管理面临纠纷问题,导致物业管理面临众多的额外责任[6]。4.4员工安全和治安风险。通过对物业服务管理方案的构建,需要强调员工的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并通过对安全管理方案的完善,进行业务管理方法的创设,以便提升产业的价值性。而且,物业管理部门应该认识到员工的安全性,并通过对治安风险的分析,规避物业管理所面临的风险。

5基于物业经营风险的内控体系构建策略

5.1物业内控体系的总体思路。伴随物业工作的管理优化,可以逐渐提高物业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并将内部控制作为重点,将物业管理方法进行确定,以便提高物业产业的价值性。而且,在物业内控体系总体思路设计中,应该规定科学化的法律措施,并建立专门责任机制完善组织机制。物业管理工作需要由总经理进行直接领导,并对物业工作构建全局化的控制体系,完善物业内部控制策略,提高物业管理工作的整合需求。而且,在总体目标设计中,也应该成立物业观察小组,通过对物业实际运行环境的分析,进行风险防范工作的整合,充分满足物业管理工作的安全发展需求[7]。5.2提高风险控制意识,实现财务内控。在现阶段物业经营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应该提高人们的风险控制意识。物业管理中对人才的专业要求相对较低,但是对劳动力的要求较高,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要求物业人员逐渐提高自身的风险控制意识,通过人力、物力资源的优化,需要提高人们的警惕意识,提升物业管理工作的整体价值。同时,在物业管理方法创设中,应该将财务问题作为重点,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方案,实现对物业管理财务工作的全方位、全员以及全面的管理,强化物业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促进物业管理的财务内部控制[8]。5.3以物业战略为导向,建立内控体系。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创设中,应该将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作为核心,通过对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创设,进行财务方法的改革,全面提高内部控制整合方案。第一,提高对企业领导层的内部控制意识,以便提高领导层对内部控制建设的认识,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领导,提高领导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优化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从而实现内部体系方法的有效完善。第二,在物业管理工作整合的过程中,需要对员工进行内部控制理念的确定,并增强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提高平员工的自觉性,为物业管理工作内部控制优化策略的完善奠定基础,促进内部控制工作的稳定实施,实现物业经营工作的稳定发展[8]。5.4构建业务管理新制度,做到考核与奖惩相统一。在物业经营风险控制内部体系完善中,需要将制度控制作为整合重点,充分发挥出内部控制工作的优势性,并在工作整合中,创设独立化的财务部门,并通过审计部门工作的管理,提高企业运行的价值性,满足现代物业风险管理的基本需求,促进物业经营风险的内部工作机制,提高物业产业的价值性。在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确定中,需要将信息整合办法作为重点,优化物业内部控制的业务管理方案,构建完善性的制度奖惩机制,优化财务活动的管理及创新需求,提高物业产业的经济发展。在内部控制制度业务创新中,为了实现对经营风险的控制,需要完善奖惩制度,并通过内部审计工作的完善,提高审计工作的价值性,使物业经营发挥绩效评价的效果,促进物业经营体系的稳定创新。5.5做好物业公司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对于物业经营风险控制体系的确定,需要建立完善性的服务中心整合方式,并通过对服务中心工作运营模式的创设,优化服务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服务工作的统筹策略,实现对物业财务工作的科学预算及稳定考核,解决物业经营中所面临的困难,降低物业工作的安全隐患问题。在各部门工作协调的过程中,需要物业管理者认识到物业管理的重点,创新财务管理工作,以便提高信息服务及反馈机制,满足现代物业工作的发展需求,促进物业经营风险控制体系的优化,实现物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稳定创新[9]。

总而言之,在物业经营风险控制工作整合中,应该创新物业管理方法,提高物业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并针对物业管理内容,进行安全风险的防范,为物业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将物业管理工作作为重点,优化内部控制机制,实现对经营风险的规避,满足现代物业管理工作的需求,促进物业内部控制工作的价值性。

参考文献:

[1]赵鹏鹏.基于物业经营风险控制的内控体系构建[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5):102-104.

[2]顾卫青.浅谈物业服务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J].中国经贸,2013(2):162-163.

[3]陈春燕.物业公司财务内控与财务风险因素的有效防控[J].经营者,2015(11):198.

[4]孙鹏,何书源.物业管理企业内部控制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7-8,30.

[5]郐春玲.探讨物业行业财务内控以及财务风险防范策略[J].中国经贸,2016(13):247-247.

[6]孙丽.关于物业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规避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6(8):119.

[7]王珊.物业公司财务内控与财务风险防范[J].管理观察,2017(25):154-156.

[8]刘红梅.浅议如何加强工业物业内部控制制度[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

控制体系范文篇10

关键词:内部控制管理;航天公司;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议

当今经济发展十分的迅速,一方面我们发现公司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另一方面,企业的财务管理的风险也在不断的加大。由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不当而引起的财务舞弊、会计造假的案件层出不穷,比如世界名企的安然、世通公司等等的财务案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可以说,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弊端是企业经营失败的原因之一。而航空公司的发展,本身所在的运输行业环境就十分的复杂,企业的风险性高。从中国的航空公司来说,在推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在满足法律的要求下,制定各项管理措施,全面的发挥控制财务风险的功能,从而促进企业发展规划的实现,构建和谐、健康的企业。

一、航空公司内部控制管理的现状

(一)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不重视

在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层控制企业的重要手段,因此对航空公司来说自发对公司各个环节、各个过程实施内部控制,是必然要求。但当前在航空公司管理层中却对内部控制存在误解,往往认为内部控制只是国家用于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一种手段,因此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并不重视,流于形式,不切实际。事实上,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反而能促进管理者对企业的管理,对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财务风险的防范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北京汉宇航空有限公司自2012年成立以来,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尊享、优质的私人服务,适应国际竞争,不断在企业管理的路上探索和前进。对于航空公司来说,无论是私营,还是国有,都需要建立与组织结构相配套的控制方式。目前,在一些成立不久的私营航空公司战略规划中,并未将内部控制的更新提上日程,仍然沿用过去落后的内部控制或直接照搬国内、国外先进的内控制度,不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改进或完善,使得内部控制无法发挥出实质性的作用。

(二)管理中没有内部审计做监控

总的来说,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它能够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各方面做出评价,包括当前内部控制系统是否适合企业,财务数据是否真实有效,有没有利于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等等方面。可以说,内部审计是监测公司内部财务会计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一般的航空公司而言,每年各分公司都会按期向总部报送预算,由总部统一进行审核。但由于多数航空公司都以往年的历史数据作为基础指标来进行审核,且缺乏专门的内控部门来对预算审核进行监控,加之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导致预算不准。内部审计部门的建立不够完善,这就没有办法发挥内部审计的真正作用,极易增加航空公司的财务会计的工作难度,降低工作效率,而且起不到内部审计的监控作用。

二、航空公司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流程存在的问题

1.流程不够规范

航天公司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发展需要有一套完整规范的内部控制流程。但是,就目前来说,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的问题。有的航空公司现有的财务内部控制主要是在当前的财务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依据,缺乏整体的观念和对企业未来的前瞻性,没有制定一整套规范的财务内部控制的流程秩序,甚至于在对一些财务进行规范的时候,有些部门仅仅是以通告的形式告知大家,不够正式也没有体现出重视感。因此,航空公司要在既满足公司目前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又立足于公司的整体发展上完善好财务内部的流程,发挥财务内部制度的作用。

2.人员的素质

在财务内部控制中,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的素质对完善财务内部流程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通过对航空公司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航空公司所提供的岗位都要先进行培训才能够上岗。一般来说,目前采取的岗前培训主要是以传统的师傅式为主,由师傅带领学生熟悉公司的业务活动,新员工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业务学习后才能够真正独立的工作。然而,正是因为目前这种培训方式的缺陷,由于老员工和新员工之间的知识体系和对财务工作的理解能力可能存在偏差,在新岗位就任的时候缺乏真正的系统的指导。甚至,对公司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来说缺乏整体的认知,这不利于财务内部流程和财务工作的落实。

(二)预算管理和成本管理控制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存在的不足

对一个企业来说,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离不开对公司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公司的预算管理应该基于公司目前经营的现状,以公司的收入、利润的预算为重点,落实好预算计划的制定与监管。但是,对部分的航空公司来说,在预算管理方面不够完善,没有办法从实际上真正的落实公司的预算编制计划,更好的支持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目前公司在组织架构上对预算管理工作设置了相应的部门,但是从整体上来说,部门之间的界限模糊,在实际的工作中,对预算工作中没有完成预算指标的工作,部门没有自我反思,寻找错误,却常常出现预算管理与财务部门之间相互扯皮,互相推卸工作的责任。对预算管理的各环节没有明确的职责界限,会增加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难度,导致工作的效率低下。

2.成本管理控制的问题

管理好成本控制的问题,将大大的提高企业的效益。对航空公司来说,其中有如航油成本、维修费用等等大项目的成本项目是属于刚性的成本,不容易实现控制和降低成本。但是,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进行精细化的管理,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还是一项控制成本的重要途径。航空公司在一些大的项目成本上进行了相应的降本增效的控制,加强监控,对成本的控制还是取得不少的成效。但是,还是有其不足之处。对成本费用的考核时,在预算管理的工作中没有真正的落实,没有单独的科目对成本考核项目进行核算,在实际工作中,员工的积极性不高,考核效果也不明显。

(三)内部各项规章制度不完善

对企业来说,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从航空公司来看,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对财务管理、预算管理、内部审计等等工作的开展要形成一套完善的章程,董事长、总经理、各部门之间的组织架构要明确的划分,确定各个层级的权力与义务,形成一套规范的业务流程,这样才有利于公司的整体运行。而就目前来说,我们发现有不少的航空公司在对内部的制度上并没有形成明确的章程,这会导致公司在业务流程的处理上较为麻烦,一旦有了问题发生,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职责推卸,不但不利于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更进一步不利于企业塑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不利于公司的整体发展。

(四)监督部门未发挥出应有作用

内部审计的作用主要发挥在对内部的控制监督上。企业的内部审计可以通过相关的应用系统,对风险的管理、控制和治理的过程等等进行监管,并相应的做出评价与建议,以此来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一般来说,内部审计师的工作职责除了审核企业的会计账目外,还涵盖了稽查工作与评价内部制度的完善与否以及向企业的领导高层提出相应的意见,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规划。但是,反思我国的航空公司,我们发现监督部门并没有发挥强有力的监管作用。在我国的部分航空公司中,一些公司并没有建立内部审计部门,有的即使建立了内部审计部门,并不能够独立于各个部门之外或者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阻碍,导致部门的设置只是流于形式,不能够发现内部控制的漏洞,发现其中的问题,真正的发挥它的作用。

(五)未形成健全的防范机制

航空公司属于一个高风险的企业,在航空的运营中,我们发现它的风险包括财务风险、安全风险、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等等。面对多样化的风险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防范的机制,尤其在财务风险防范方面。通过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机制,制定风险评估的标准,搜集相关风险的基础数据,来识别公司的各项业务的财务风险指标,对各项风险可能发生的几率和产生的影响程度有相关定性与定量的报告,由此来制定解决的方案。在防范的机制中,科学的、系统的方法在对公司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中进行的记录、分析和梳理,能够较好的评估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的现状,更有利于发现内部控制中的不足,从而制定出全面的解决方案。从目前来说,我国部分的航空公司尚未形成健全的风险防范的机制。在面对经济发展更加激烈,国际环境更加的复杂多变,飞机的安全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健全航空公司的防范机制对企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不少的问题,从企业的管理角度来说,由于管理层的观念上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发挥好内部审计监管等等原因,以控制风险为关键的内部控制还没有完善。所以,对航空公司来说,面对特殊的环境,就要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推动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三、完善航空公司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措施

(一)进行财务风险的识别

航空公司的财务风险的识别可以从财务岗位、销售收款、财务信息系统、采购、存货管理和预算编制等等方面来实现,下面就简要的介绍几种风险的识别。从对财务人员岗位管理的风险来说,一方面,财务人员可能会出现隐瞒会计账务、信息错误或者是会计记录不正当等舞弊的做法。另一方面,财务岗位基本来说是长期的固定人员任职,一旦出现出差等暂时不在岗的情形时,对财务工作的交接不够清晰,其他暂时代替人员对财务工作的不熟悉,容易引起工作的滞留情况,影响到财务核算的准确性,增大财务的风险管理。就目前的航空公司来说,他们大都是通过网络、机场和BSP方式来实现机票的销售,对于网络平台和BSP销售机票的途径来说,由于有相应的一套安全的措施,对销售的货款比较有保障性。相比来说,对相关的机场通过包机或者是包座的形式购买机票的方式更具有风险性,由于收款的结账时间较晚,对航空公司的现金流将产生极大的影响。从维护信息安全的角度来说,目前航空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存储上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就当前来说,航空公司大都采用专业的财务系统来进行财务数据的处理,像是以金蝶为主的一系列的财务管理系统。在这些系统下进行财务管理工作,对重要数据的维护和备份就显得极其重要。一般来说,对数据的安全管理应该由专门的信息部门或者信息人员来维护,但是,在实际的公司中,现有的财务部门中并没有设置专业的信息人员进行数据的维护,对信息部门来说也没有维护财务管理数据这一部分的职责,这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效率与安全。

(二)进行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

对预算管理来说,在预算的编制、核定、审批和执行上都要有完善的制度的规范。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我国航空公司的预算管理在执行的力度上较为薄弱,总的来说,各部门的人员对全面的预算管理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实际的执行中与预算编制的目标差距越来越大,就使得预算工作不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也会造成实际的成本大于预算编制的成本管理,没有办法真正的把握公司经营的成本,无法达到成本控制的目标,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和整体目标规划,加大企业的风险性管理,不利于航空公司进一步的发展转型。

(三)进行内部审计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的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渐渐的和内部控制与审计融合为一体。从完善航空公司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来说,实现公司的内部审计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将审计部门独立于其他的部门之外,规范审计工作的开展,采用先进的审计手段,及时的更新改进审计工作内容,发挥其权威性,实现强有力的监控,评估内部控制实行的有效性,及时的发现公司财务的漏洞,提供完善的内部控制和纠正错误的建议,提高效率,促进公司的发展。

(四)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管机构

在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下,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管不仅仅是包括领导者所下达的执行情况和整个制度的绩效,也包含了内部控制的整个过程。在对财务的内部控制中,要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管的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整个过程实现持续的监督活动、个别评估等等的方法。持续的监督活动包括管埋阶层、内外部的稽查人员,二者负责不同的部分,从下而上,结合内部和外部环境,监管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全方位的对企业控制制度实行监管,而且,在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时候,应该按正式的报告形式逐层级的上交给公司的管理层级与董事会,同时与沟通和反馈的机制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失误,发挥好内部监管的作用。

(五)建立健全防范机制

航空公司作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生存,面对着潜在的安全运营的风险、财务管理的风险等等风险下,应该要建立健全的防范机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防范财务的风险为例,通过完善资金、预算与审计等方面的内部控制的流程可以较好的规避风险。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是规避财务风险的一项有效措施。所谓的财务预警系统就是在每一个细节的生产运营上设置一个风险指标,一旦出现问题,例如财务数据不合理等等情况时,能够发出预警信号,可以及时的寻找到根源,确定适合的解决措施,减少漏洞。并且还能够将财务风险进行等级的划分,不同的管理层级负责处理不同层级的预警,这样根据警报的不同级别将报告提交到不同层级的管理者进行处理,可以整合公司的资源,合理的优化资源,避免浪费过多的人力与精力。但是,财务的预警系统必须要与航空公司的实际相结合,在适当的时间下,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确保预警工作的准确性。

(六)建立良好的沟通以及健全反馈渠道

企业的管理者需要无时无刻的掌握企业生产运营的情况,才能够对企业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就要求企业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系统,使得企业间形成良好的沟通以及有健全的反馈渠道。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确保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与管理人员之间有一个好的沟通平台和及时进行反馈的渠道,不仅需要有硬件设施的支持,还需要观念上的重视。每一个人员都要明白自己在内部控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及时的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进行反思,发现问题要及时的进行反馈,来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成果。

四、结语

内部控制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重要性在不断的加强。航空公司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更需要完善好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发挥好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作用,促进航空公司提高管理的效率,获得经济效益的提高。

作者:范彩虹 单位:北京汉宇航空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振华.国内航空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改进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2]贾文明.国内航空公司财务风险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14.

[3]贾锐.AA航空公司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5.

[4]刘咸刚.加强航空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J].现代商业,2012(17).

[5]强内控体系.保稳健发展———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评估工作[J].中国内部审计,2012(09).

[6]田利军,陈甜甜.企业内部控制、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7]张常青.航空公司建立财务经营预算控制体系浅谈[J].上海会计,2011(12).

[8]董燕.航空集团财务公司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的探索[J].中国民用航空,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