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自己十篇

时间:2023-03-19 16:52:01

控制自己

控制自己篇1

不能让自己沉迷。

游戏虽然好玩,

却有着无限大的伤害力。

我要控制自己,

不能失去自制力。

游戏虽然有吸引力。

却伤害了人的心理。

我要控制自己,

不能消沉迷惑自己。

游戏虽然很有趣。

却始终伤害着自己。

控制自己篇2

1、首先,我们人类的情绪都有一个最高值,就像感觉阈限一样,一旦超过这个值,我们就会出现情绪,很愤怒。如果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我们会为自己的情绪而后悔,有时候一句话,就会伤到人在我们控制不好情绪的时候,因此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2、我们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态,懂得生活,要知道生活本来就是很曲折的道路 没有一帆风顺,因此,要提高自己的承受能力,对于挫折的打击以及不如人意的生活都不要气馁,要知道,这个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们总是渴望被爱,但是首先要学会爱别人。

3、调整好心态,当我们遇见事情的时候,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下这个问题,如果是自己,会怎么办,如果还是想不通的话,最好的就是进行自我的调节,告诉自己,对方和我不在一个档次上面,我不和他一般见识,世界如此美好,我要学会欣赏,来告诉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

4、平常的时候,可以多看看积极乐观向上的书籍或者杂志文章,让那个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要像林黛玉那样的整天闷闷不乐 心事重重,唉声叹气,这样的话,我们的心情是很难好起来的,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看看笑话,笑一笑,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的情绪,我们做主。

(来源:文章屋网 )

控制自己篇3

安吉拉・罗斯 13岁

The law of life that appears most important is a positive attitude.A positive attitude will help me overcome the impossi ble.It can determine whether I will succeed or fail in life.I have witnessed different attitudes of many significant people, showing what a positive attitude can do for you in life.It can move mountains, cross troubled waters and help me reach my dreams.

I am inspired by Ms.Debra Clark, who is a good friend of the family.Ms.Clark is a caseworker, an assistant teacher at Community College of Philadelphia (CCP) in the learning lab, and a Sunday school teacher at the church she attends.With all this to do, she still finds time in her busy schedule to help the elderly with housekeeping, shopping, and attending to their medical needs.Ms.Clark provides childcare for abused women and reads to schoolchildren.When it snows, you will find Ms.Clark outside shoveling snow for her neighbors.When Maya Angelou was writing her poem "Phenomena Woman," she must have been talking about Ms.Clark.I should probably mention that she is visually impaired.Ms.Clark has a positive attitude about everything.She is able to look beyond what she is lacking in sight and help others reach their goals.

What is an attitude? An attitude is a manner of acting, feeling, or thinking that shows one's disposition or opinion.A positive attitude can allow me to achieve goals and accomplish dreams. On the other hand, a negative attitude will get me nowhere in life. I will not be able to achieve or accomplish any of my dreams or goals.

An attitude is very powerful.It can build or destroy a relationship, home, a dream; a person's life. As a young female, I had a very bad attitude.I would always walk around in bad moods.It was something inside of me making me so hostile. I decided to take it out on anybody who came in my way.Most people didn't want to be bothered with me.The ones who did get involved wished they hadn't.My attitude was known as the "virus."It was not contagious, but it was hurting my body and mind, as well as others.It was like a poison I had that needed to be cured.

The first time I met Ms.Clark, she was full of happiness and joy.I couldn't understand why she was happy.Here was a lady who was blind, telling jokes, and laughing in her condition. It was just unbelievable.At that point in my life, I decided I needed a change of ways.If God allowed Ms.Clark to be positive, then I knew the world was not a bad place after all.Be-sides, I didn't want to be lonely and miserable all my life.For that reason I turned over a new leaf.Every night I pray to God and ask Him to help me with my attitude, so that I can make a positive change in my life as well as others.I am thankful for what I have and am using the talents I have to help others――and I'm not focusing on what I don't have.I realize now that a positive attitude can make a world of difference in my life and the lives I touch.

The only person in charge of my attitude is me.I have cho sen to accentuate the positive and eliminate the negative.I have not yet reached the point where Ms. Clark is, but when I get older I want to be just like her.I discovered I always have choices and sometimes it's only a choice of attitude.It's up to me if I want to succeed in life or fail.In my journey of life, I am striving to be the best I can be, with my new positive attitude.

似乎非常重要的“人生法则”就是积极的态度。积极的态度能帮助我克服那些不可能克服的困难。我亲眼见识过许多重要人物的不同态度,可以告诉你积极的态度在你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它能移动高耸的山峦,它能跨过汹涌的海水,还能使我梦想成真。

黛布拉・克拉克女士是家里的好朋友,我很受她的鼓舞。她是个社会工作者,是费城社会大学学习实验室的助教,也是她所在教堂的星期天学校的教师。虽然有这么多事要做,可她依然从繁忙的工作中挤时间帮助老年人收拾屋子、买东西,还帮助他们求医问药。克拉克女士也为那些受虐待的妇女照看孩子,给学生们读东西听。下雪天,你会发现克拉克女士在外边为邻居们铲雪。玛雅・安吉洛写那首名为《费诺尼玛女人》的诗的时候,她肯定说的就是克拉克女士。或许,我应该说清楚,她是有视力障碍的。克拉克女士对任何事都抱有积极的态度,她能超越视力缺陷看世界,帮助他人实现目标。

那么,态度是什么呢?态度就是行为、感觉的方式,是表现一个人性格、观点的想法。积极的态度可以使我们达到目的,实现梦想。另一方面,消极的态度将使我们一生一事无成,我将不能达到,或实现任何梦想,任何目标。

态度是很有威力的,它能建立关系、家庭、梦想,也能毁掉它们;它能营造、也能毁掉人的一生。作为女性,我的态度很不好,总是情绪低落地走来走去。我的内心深处总有些东西使我友好不起来,谁妨碍我,我就向谁发泄。大部分人都不想惹我,让我烦他们,不小心惹着我的人也后悔不已。谁都知道我的态度像“病毒”,虽然不传染,却伤害着我的身心,同时也伤害别人。就像我中了毒,需要治疗一样。

控制自己篇4

我们,从懵懂的少年到敏感的青春,经历了多少痛苦,辛酸,当然也有幸福和快乐,甚至其中掺杂着一些对青春的渴望以及失望。

我们的心中有那么一个人。不管是他,还是她,我相信我们都曾经有那么一瞬间或者是长久性的爱慕。其实,我们并不知道那是仰慕,爱慕,还是喜欢,甚至是爱。只是我们都在追求着这份连我们自己都不清楚的感情。不知道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

当然,我们都在追求着那份青春期纯真的爱情。

只是希望那份爱情很纯真。

只是希望那份友情很牢固。

只是希望那份亲情很温暖。

而现在处于青春期的我们都对爱情这个词语比较敏感。可我并不忌讳,因为,我明白,那只是青春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因为荷尔蒙。我们无法控制自己,所以便有了那些所谓的早恋的现象,也因为一些人的早恋而遭到了别人在背后的指指点点。心里肯定不好受。然而,我们还是依然为了那份所谓的爱情倾其所有。是的,我们无法控制我们心中的情感,但是我们有能力去控制自己的行动!

青春,多少人控制了自己的情感。

青春,多少人控制了自己的行为。

青春,多少人麻木了自己的行为。

青春,多少人走向了失败,而多少人又走向了成功!

青春的爱情,多么敏感的字眼!

控制自己篇5

人不能控制自己的瞳孔放大缩小。因为虹膜属于平滑肌,所有的平滑肌都不受人的意识控制,比如心脏肌肉、膀胱肌肉等,都是通过一定的刺激才跳动。心脏的跳动就是钠等金属离子的浓度刺激产生的反应,而虹膜是受到光线的刺激才产生反应。有些药物也会改变瞳孔的大小,人惊恐时瞳孔也会有所改变。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控制自己篇6

哭,往往是由于内心感到委屈或精神受到重大刺激,这时人们往往会哭泣流泪。

该哭不哭,一味地忍,闷在心里时间久了,心中的压抑就会越积越重,精神负担也就越来越大,进而出现精神萎靡、情绪低落,叹息不止,导致失眠,影响食欲,出现悲观厌世甚至轻生的念头,反应性抑郁症往往就是这样造成的。

哭,会使心中的压抑得到不同程度的发泄,从而减轻精神上的负担,对健康是有一定好处的。难怪有的心理学家主张:该哭你就哭吧!强忍着你的眼泪等于自杀。

哭,也得要适当。压抑的心情得到发泄、缓解后就不要再哭了,否则对身体反而有害。因为人的胃肠机能对情绪极为敏感,忧愁悲伤,哭泣时间过长,胃的运动减慢,胃液分泌减少,酸度下降,会影响食欲,甚至引起胃炎或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有的还会诱发麻疹。因此心理学家主张哭不宜超过15分钟,要学会控制自己,做情感的主人。

控制自己篇7

“慢下来”的发展速度

七匹狼2011年的净利润为4.1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较2010年提升7个百分点,面对这样一份出色的成绩单,周少雄却显得格外平静,“我们现在不是从业绩的角度去求发展,我们在有意控制自己发展的节奏。”让速度慢下来,增加决策的准确性,寻找企业健康发展的内在逻辑,是周少雄“慢节奏”的出发点。

从做茄克开始,20多年来,七匹狼始终瞄准了商务休闲男装的细分定位。“刚创业的时候,我们对服装时尚的理解是模糊的。人们认知的是品牌知名度。”当时的品牌传播环境比较简单,一句响亮的口号就能让人记住一个品牌,所以七匹狼提出了励志的品牌风格,用过“奋斗无止境”、“做强者”等口号。以2000年为分水岭,之前的男装市场,消费者仍以购买产品为主,还没到达“消费”品牌文化或价值观的程度。2000年以后,这种态势在悄悄发生改变。人们度过了求生存的阶段,新富阶层大量出现了,老百姓生活稳定了,开始重视生活的品质。尽管周少雄凭借在服装行业多年的打拼,已经洞察出了这样的市场变化,但他并没有急于在2000年前后马上改变七匹狼的品牌诉求和产品,去迎合消费趋势的变化。直到2005年,七匹狼才更换了新的广告语,“男人,不止一面,今天你要秀哪一面?”与此同时,七匹狼的产品品质也同步提升。从2006年春夏新品上市起,七匹狼与日本东丽、帝人等知名集团合作,开始步入功能性产品的领域,用高性能面料制造高品质产品,变得更时尚,色彩更绚丽。

浸淫男装几十年,周少雄发现一个行业内的规律,那就是中国的男性在着装的形象和品味上,和时代不一致,比女装发展得略慢。“改革开放后,男装有一个重塑和整理的过程。现在则是沉淀期,大家开始选择。”消费者的沉淀期同样也是七匹狼的沉淀期,面向时尚、精英商务男士的七匹狼黑色商标产品在2011年才大张旗鼓推向市场。由于推出时机恰当,定位准确,七匹狼2011年的销售额急剧攀升,这个系列的产品占据了总销售额的20%以上。

而在企业发展面临危机的时候,“慢节奏”更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带来原材料成本的快速提升,这场危机给七匹狼的渠道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由于看不清楚金融危机对市场的破坏力,周少雄干脆放慢了规模化扩张的脚步。之前所进行的“扩大店铺计划”在2009年缓行;七匹狼每年两次的订货会马上调整策略,不给各地经销商施加过度的压力,对打折促销方面也显示出了一定的灵活度。经销商在相对放松的状态下,根据各省不同的条件所作出的促销折扣也不尽相同,在顺应当地经济状况的情况下不仅减少了库存压力,还在不景气的情况下突破了销售瓶颈。

在市场低迷时,七匹狼对“大客户制度”和“生活馆推进制度”都采用了延缓的策略。考虑到启动“生活馆制度”需要租用大面积的地段,而高昂的租金、建设设计费用及其他费用则会成为一笔不小的支出,从股东利益和公司经营效益等方面考虑,七匹狼集团没有盲目扩大生活馆经营范围,运用延缓策略来应对较为停滞的大环境,从而未造成资金在其他方面的短缺情况。

实际上,七匹狼如果要追求扩张的速度,规模上具备很大的释放空间,但周少雄却控制住了扩张的渴望,转向夯实基础,重点提高店面的盈利能力。“我们要保持合适的增长速度和增长的质量,这首先是对渠道的控制,不能盲目开店,要注重生存的可持续性和整体的发展。”

品牌、文化促转型

正当整个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转型之时,大大小小的企业也在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难题面前苦苦探求着答案,转型的落脚点在哪里?周少雄给出的答案是品牌和文化。

坚持品牌文化的建设,一直是七匹狼的特色之一。周少雄认为,七匹狼要为消费者创造三种价值:第一种就是创造物理性能价值。比如让衣服穿上去更保暖、更舒适,或者让衣服具有一些其他的功能,如防风、抗污等特性。第二种是体验价值,让消费者体验到衣服的尊贵或者是被关怀的感觉。第三种则是作为品牌,企业向消费者传递的一种时尚文化信息,或者是企业的价值观信息,这种价值观或许对消费者的人生、生活有所启发或者有所共鸣。周少雄一直以这三个准则作为商道来经营七匹狼,按照这三个方向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周少雄一直在探索消费者心态的变化,也探索了很多国际品牌发展路径。不仅看它的品牌成就,更看重它当时怎样将历史背景下的消费者心态和设计师表达结合起来。七匹狼在中国美院有研究中心,还赞助了北大的传媒系,目的都是为了探讨消费者如何影响文化的呈现。

“当今服装企业的市场之战,说到底是品牌之战和文化博弈。服装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将文化与品牌建设作为经营发展的战略支撑和牵引。”周少雄认为,品牌文化的建设,不仅能够赋予品牌个性与特色,提高品牌价值,更是保持和扩大市场占有率,使品牌形象获得消费者认同和忠诚的关键所在。“这些年来,在竞争上我们肯定有压力,国外品牌、个性品牌越来越多,当我们不是领导性品牌时,人们就容易用一种质疑的眼光看我们。所以我们要花更多的力气去引导、建立新品牌印象”。面临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周少雄为新一轮的品牌文化创新付出了很多努力。

七匹狼品牌升级的关键,是要为消费者创造来自物理的和精神文化层面的双重价值。周少雄说,“消费者穿着七匹狼的服装,会增强自信心,会与内心信仰产生共鸣,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2010年,七匹狼推出“名士堂”的品牌营销策略,被认为具有行业的创新意义。“名士堂”开创了整合跨界集群营销的新模式,携手不同领域的成功名士营造一种精神共振系。“七匹狼的名士堂与以往的明星代言不同,它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名士群体殿堂,成为引领时代主流文化精神、打造时尚生活的最大平台。”周少雄说。

2010年年底,七匹狼推出了由张涵予、孙红雷、张震、陆川、胡军联袂出演的宣传短片,结合这些男明星的自身特质,展示事业、爱情、家庭不同侧面中的男士形象。短片的拍摄还邀请到当代全球四大最富盛名的摄影师之一Michel Comte、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John Toll等国际级时尚制作班底。仅仅数日,短片视频在优酷的点播量就超过了7万多次,并引发许多“粉丝”的自发传播。从“奋斗无止境”的“狼文化”,到“男人不只一面”,七匹狼通过深耕细作,正在努力实现自身品牌文化的逐步升级。

七匹狼20多年前在人们心目中就是一个高端品牌,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外的高端品牌越来越多地涌入中国,七匹狼的品牌聚焦性确实存在被削弱的现象。为了保证七匹狼在高端人群中的影响力,周少雄开始了新的尝试,他频频出现在T台,以及各种影视圈名流们出入的活动和秀场,媒体评价他“像一个真正的娱乐明星”。“我们必须要跟这个人往,通过品牌转型重新占据一些话语权。在这些高端人群身上不见得能赚多少钱,但他们能帮助我们传递时尚态度,让更多消费者认同。”2012年开始,七匹狼与华谊兄弟展开全面合作,从影视广告到明星代言、走秀,被外界评价为迄今为止服饰企业与影视圈最大宗的整合传播。在2012年3月末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上,七匹狼主打高端定制系列,担任七匹狼时装秀模特的“明星团队”成为时装周的亮点。

目前,七匹狼已经形成一套很成熟并不断创新的品牌运作体系。比如,七匹狼做赛事赞助活动,在资源的选择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并且与其“男人不只一面”的品牌价值理念紧密相关,通过帆船、高尔夫、F1赛车、户外运动、马球等健康时尚运动,不仅能在生活形态上引导消费者,更使消费者在生活中体验七匹狼所倡导的优雅自然的生活方式。

通过“捆绑”国际品牌

2004年七匹狼上市以来,周少雄就一直在寻找涉足国际品牌业务的机会。国际品牌的业务被周少雄看作是一个“重要领域”。“我们一直在探索国际性的品牌,包括采用收购的形式,这种想法由来已久,只是没有碰到合适的机会实现。”2011年,这个机会终于来到了——3月29日,七匹狼宣布以7000万元的价格完成对杭州肯纳服饰有限公司100%股权的收购。外界评论,七匹狼这个出身加工制造业的中国服装企业与国际顶级奢侈品牌“捆绑”到了一起。

杭州肯纳服饰有限公司是中国知名国际品牌公司,成立于2008年3月,主要从事世界顶级服装品牌Canali和Versace collection在中国大陆地区的业务。目前,杭州肯纳已在全国开设15家Canali品牌网点,4家范思哲网点,主要经营区域集中在东北和华东。此外,杭州肯纳还拥有世界著名珠宝品牌Georg Jensen等品牌在华的权。国际品牌业务需要比较大投入,七匹狼的收购为杭州肯纳解决了资金瓶颈。杭州肯纳在七匹狼的支持下,将有一系列的市场拓展计划,Canali的网点将由15家扩展至18家,而Versace collection将迅速发展至11家,有望在短期内抢占国际品牌在华市场的制高点。

而对于周少雄来说,对杭州肯纳的收购则为七匹狼走向国际市场打下品牌基础。收购杭州肯纳后,七匹狼保留了杭州肯纳原有的具国际品牌运作经验的经营团队。周少雄一再向媒体强调,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是七匹狼收购杭州肯纳的重要因素,“Canali和Versacecollection作为国际知名品牌,具有巨大的成长潜力”。

周少雄认为,“收购杭州肯纳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加强国际品牌的合作;二是七匹狼打造国际奢侈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平台,三是为七匹狼品牌进军国际舞台提供交流的机会。”通过这种合作,七匹狼能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多接触国际奢侈品牌的机会,而七匹狼也将凭借自身的资金优势、渠道优势、资源优势和管理经验,能为更多国际服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服务。与此同时,七匹狼还有机会参与国际品牌的运营,吸收国际知名品牌在产品设计、组织订货、终端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提高七匹狼的整体管理水平。

蓄势待发的电子商务

有消息称,截止到2012年,福建泉州当地70%的服装鞋帽企业已经涉足电子商务。在周少雄眼里,电商又是一个新型的渠道。

其实早在2005年,七匹狼就开始关注电子商务,但因为当时人们对网上销售商品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便宜货”的概念上,周少雄生怕企业品牌会受到这种概念的影响,而没有涉足其中。2008年的金融危机突显了电子商务的优势,周少雄意识到必须要主动介入这个平台。随着人们消费理念的成熟,消费者在网上购物不仅关注价格,而且注重品牌;同时,电子商务平台的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电商会配合品牌商进行管理,大大规范了电子商务市场。七匹狼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后,碰到的第一个困扰就是假货以及非正常渠道货源跟授权经销商的渠道竞争,通过与淘宝网的合作,七匹狼降低了网络假货泛滥的状态,有效规范了网络分销商的管理体系。随着官方旗舰店、官方商城、淘宝官网的开设,七匹狼逐步把电子商务销售中不太好的现象进行疏导、控制,最终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控制自己篇8

关键词:控制幻觉;控制感;控制启发式;调节定向

分类号:B849:C91

1 引言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面对两种情境:一种是技能情境,个体可以通过练习和努力获得想要的结果,是个体可以控制的;另一种是不可控或随机情境,个体的行为与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是个体无法控制的。但是这种区分并不总是被我们意识到。个体在不可控情境中也会相信自己能控制某事件的结果,因而会产生控制幻觉。通过一系列实验首次验证了控制幻觉的存在。这一系列的实验中,Langer将竞争性、选择权、熟悉度、卷入程度等与技能相关的因素引入随机情境中,检验控制幻觉现象是否存在。如在第一个实验中,为了了解竞争性对控制幻觉的影响,研究者在实验开始前将一名假被试与一名真被试随机配对,要求每个人从一副纸牌中抽出一张,抽取纸牌大的被试即是赢家。假被试分为自信组和非自信组:自信组的假被试表现得自信且开朗,而非自信的假被试却显得非常害羞、笨拙和紧张,他们在其他方面保持一致。在纸牌游戏结束后要求真被试填写一张问卷,以了解其对竞争对手的评价。结果发现:与自信的假被试一起进行纸牌游戏的真被试平均每轮所下的赌注是11.04美分,而与非自信的假被试一起进行纸牌游戏的真被试平均每轮所下的赌注是16.25美分,且两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表明,在通过随机抽取纸牌来决定胜负的游戏中,由于竞争性的引入,被试与非自信组(能力差)的个体进行纸牌游戏时,会高估自己赢取赌注的机会,即产生控制幻觉。Langer据此首次提出了控制幻觉的概念,并给出了明确定义:控制幻觉是指个体对自己成功可能性的估计远高于其客观可能性的一种不合理的期望。此后又有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控制幻觉进行了探索,并对其做出了界定。如Alloy和Abramson对控制幻觉的定义侧重于其发生的条件,他们认为控制幻觉指的是个体认为自己对随机事件的结果有控制力。Skinner(1996)则认为,当人们处于客观或不可控情境中时,自己对该情境有较高的控制感,即为控制幻觉。这一定义强调控制幻觉发生在客观或不可控的情境中。另有研究认为,控制幻觉是指个体对环境或某一事件的控制能力的高估。上述研究者对控制幻觉的界定虽略有不同,但都强调控制幻觉发生在不可控情境中或适用于随机事件,并未

涉及个体拥有一定程度的实际控制力的情境。新近有研究者将控制幻觉的含义扩展到了部分不可控情境或非随机事件中,认为个体即使在实际上拥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力,还是会产生控制幻觉。综合上述对控制幻觉的不同界定可以看出,不论是在不可控情境中还是在实际上有一定程度控制力的情境中,个体都有可能产生控制幻觉。因此,基于以往研究者对控制幻觉所做的诸多研究及他们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我们认为,控制幻觉是指在完全不可控或部分不可控的情境下,个体由于不合理地高估自己对环境或事件结果的控制力而产生的一种判断偏差。

自Langer(1975)首次提出控制幻觉以来,控制幻觉己被证明普遍存在于各种日常生活情境之中,并能解释很多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现象,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如控制幻觉可以解释个体对行为的痴迷。成瘾性的者总是表现出更多的控制幻觉,因为他们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与某一结果联系起来,认为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技能而获得更多的赢的机会。在投资决策领域,控制幻觉会对企业家分配资产,金融家分配资金,生产管理者创造出最有效益的资源利用组合等决策活动产生影响,使得个体有时不能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决策,进而对公司的利益造成损失。而在医疗保健领域,积极的控制幻觉可以塑造一个充满希望的氛围,让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情,进而促进病人的康复;相反,消极的控制幻觉则使病人变得更加消沉和抑郁,会导致健康状况的恶化。此外,有研究表明,在儿童3岁以前,控制幻觉可以通过影响母亲对儿童所采取的控制策略从而影响儿童自主的发展。控制幻觉程度较低的母亲一般会采用低控制策略(如建议、劝说、解释等),控制幻觉程度中等的母亲一般会采取中等程度的控制策略(明确指出母亲希望什么等),控制幻觉程度高的母亲则倾向于对儿童采取更严格的控制策略(如批评、强迫、惩罚、威胁等)。研究结果显示,当母亲的控制幻觉程度中等时,儿童的自主发展得最好。综上所述,控制幻觉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且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因此对控制幻觉的研究方法、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的探究十分重要。

2 控制幻觉的研究方法

自Langer(1975)通过实验方法验证了控制幻觉的存在以来,众多的研究者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证实了控制幻觉的普遍存在性。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后,我们发现,目前对控制幻觉的研究主要采用间接测量、自我报告和实验室任务三种方法。

2.1 间接测量方法(Indirect Measure Approach)

研究者采用间接测量方法对控制幻觉进行研究时并不直接测量控制感,而是通过被试在模拟情境中表现出的选择偏好来推断个体对某一事件控制力的大小,并以此来判断个体是否存在控制幻觉。Langer(1975)首先通过这种方法对控制幻觉进行测量,她将技能因素(竞争性、选择权、熟悉度、卷入程度等)引入不可控任务或随机情境中,让被试对自己可以获得某一特定结果的可能性进行判断,进而根据个体所作出的这种判断来推断控制幻觉是否存在。实验结果表明,个体的控制幻觉会由于技能因素的引入而产生变化。

间接测量方法采用模拟情境的实验验证了控制幻觉这一现象的存在,因而具有较高的外部效度,也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青睐。但由于该方法并不能直接测量个体的控制感,因而控制感的差异是否是个体行为或判断产生变化的关键因素还值得商榷。而自我报告方法解决了间接测量方法的这一问题,对控制感进行直接测量。

2.2 自我报告方法(Self-repon Approach)

研究者运用自我报告法对控制幻觉进行测量时,通常使用问卷调查法,即要求被试通过回答问卷中的题目对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或判断进行报告,由此对个体的控制感进行测量。如在一项关于交通事故评估的研究中,研究者要求被试通过

电子邮件对自己处于不同角色(司机/乘客)时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估(McKenna,1993)。以该研究的实验一为例,被试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与其他司机相比,你认为当你在驾车时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有多大?(2)与其他司机相比,你认为当你作为一名乘客时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有多大?研究者要求被试从-5分到+5分的范围内对自己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进行评分。研究结果表明,被试认为当自己处于司机的角色时,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会更低一些,即个体产生了控制幻觉。

虽然自我报告法可对控制感进行直接测量,并且由于其所采用的情境是日常生活事件,因而具有较高的外部效度。但由于研究者在使用自我报告法对控制幻觉进行测量时一些无关变量难以控制,因而应该采用更加严密的实验方法对控制感进行直接测量。

2.3 实验室任务方法(Laboratory Tasks Approach)

在实验室任务的研究方法中,研究者首先要求被试完成一些任务,而实际上这些任务能否完成与被试的行为毫不相关或者只有部分相关,然后根据被试对这些任务的控制力判断来推断其是否存在控制幻觉。比如Alloy和Abbramson(1979)所做的改变灯泡颜色的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是通过操纵按钮尽量使灯的颜色从黄色变为绿色,灯泡颜色改变的概率由主试设定为25%或75%。即灯泡颜色改变与否实际上与被试的行为毫无关系。结果发现,当灯泡颜色改变的概率为75%时,被试对自己控制力的评估更高,即产生了控制幻觉。随后的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对实验室任务的材料作了一些变动,对控制幻觉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比如Alloy和Clements(1992)所设计的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矩阵任务;Langens(2007)为了避免枯燥,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对Alloy和Clements(1992)的矩阵任务稍加改动,设计了在矩阵中移动笑脸图像的实验室任务;而Thompson等(2007)在引入实际控制力这一变量后所设计的实验室任务则得出了与以往不尽的相同的结果。

上述三种研究方法用来研究控制幻觉不仅行之有效。而且殊途同归地验证了控制幻觉的存在。其中Langer(1975)所采用的虽是间接测量的方法,但她所使用的模拟情境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面对的真实情境,因而其外部效度较高。而自我报告法由于所使用的情境是日常生活事件,因而也具有较高的外部效度。实验室任务的研究方法则是对控制幻觉进行直接测量,而且因其严格的实验控制使其具有很高的内部效度。概而言之,虽然研究控制幻觉的方法可以归为以上三种,但基于运用三种研究方法所获的结果都一致地验证了控制幻觉现象的普遍存在,所以我们可以据此做出如下推断:控制幻觉是一种具有稳健性和典型性的判断偏差。日后的研究者在对控制幻觉进行研究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也可将这几种研究方法结合使用。

3 控制幻觉的形成机制

自Langer(1975)首次提出控制幻觉这一概念并验证它的存在以来,后续的研究者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目前可以解释控制幻觉的形成机制的理论主要包括两种,即控制启发式理论和调节定向理论。

3.1 控制启发式理论(Control Heuristic Theory)

Thompson,Armstrong和Thomas(1998)使用控制启发式理论来解释控制幻觉的形成机制,他们认为人们通常会利用控制启发式来判断自己对事件结果的控制程度。控制启发式是个体判断自己能否取得某一结果的简捷快速的规则,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个体对某一结果的控制力判断。根据控制启发式理论的解释,人们之所以会产生控制幻觉,是因为他们过于关注行为之后出现某一特定结果的事例,而忽视了行为之后不出现该结果的事例而造成的,即人们更倾向于证实结果而非证伪结果。控制启发式包括两个要素:一个是个体想要达到某个目标的意图(intention);另一个是可觉察到的个体行为和结果间的联系(connection)。这两个要素是个体判断自己拥有多少控制力的线索。如果个体有达到某个目标的意图,并且可以观察到自己的行为和结果间存在着联系。那么个体就会认为自己的控制力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因而易于出现控制幻觉。此外,这两个要素又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意图受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个体对结果的需要(need),二是个体对某一结果的可预见性(foreknowledge),三是该结果的效价(valence);而联系则受成功的概率(probability 0f success)},个体是否卷入事件(involvement)以及个体对情境或事件的熟悉度(familiarity)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以Alloy和Abramson(1979)的实验为例,被试的任务是尽可能地使灯泡从黄色变为绿色。那么灯泡的颜色发生变化即是被试想要的结果,而如果这个结果的出现与个体的按键行为在时间上接近,那么人们就会倾向于将这个结果的出现归因于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其他的因素,即产生了控制幻觉。

为了更好地理解在控制幻觉的形成中控制启发式所起的作用,我们建构了如图1所示的模型来阐释控制幻觉的形成过程。在随机事件或者不可控情境中,当个体对某一事件的结果有高需要时,就会产生一种想要获得该结果的意图,而个体对该结果的可预见性和该结果的效价也可以影响意图的产生和强度;同时,如果个体对这一事件比较熟悉并参与了该事件,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经验,那么个体将更容易将结果与自己的行为联系起来,认为是自己的某种行为导致了该结果的发生,进而认为自己对该结果拥有某种程度的控制力,因而产生控制幻觉。通常情况下,使用控制启发式可以使人们比较准确地估计自己对事件结果的控制力。但是,当个体处于一种无法控制或基本无法控制的情境中时,意图和联系也会发生,而这时,控制启发式就会使得个体高估自己的控制力,从而产生控制幻觉。例如,在拉斯维加斯玩的者,如果带着赢钱的意图操纵的手柄,并将这个动作与随后的结果建立一种联系,那么当他们操纵手柄后,如果恰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他们就会认为是这个动作引发了这个结果,者也就产生了控制幻觉。

控制启发式从判断偏差的角度对控制幻觉的形成进行解释,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由于使用控制启发式理论来解释控制幻觉时,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是成功概率的大小问题,因此有些研究结果并不适合用该理论来解释。例如,当某个结果出现的概率较高时(如75%),个体容易在自己的行为和结果间建立一种联系,从而高估自己的控制力,产生控制幻觉;但当某个结果出现的概率较低时(如25%),由于预期结果出现的次数太少个体很难将自己的行为和结果联系起来,因而对

自己控制力的评估会更准确一些。当某一结果出现的概率被设定为50%时,依据控制启发式理论,个体便不能确定这一结果是否是由自己的行为引起,而应该将这一结果的出现判定为随机事件,即不会出现控制幻觉。但事实上个体依然产生了控制幻觉,这便与控制启发式的解释产生了矛盾。因此,针对控制启发式理论解释控制幻觉的这一局限,Langens(2007)提出用调节定向理论来解释控制幻觉的形成机制。

3.2 调节定向理论(Regulatory Focus Theory)

Langens认为,当结果出现的概率为50%时,调节定向在控制幻觉的产生和形成中起关键作用。根据Higgins(2000)的调节定向理论,调节定向分为两类,即促进定向(promotion focus)和预防定向(prevention focus)。促进定向的个体对积极结果更加敏感,而预防定向的个体则对消极结果更加敏感。因此,促进定向的个体更加关注行为与特定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即使行为与结果间缺少客观的联系,他们也会认为是自己的行为引发了该结果,从而导致控制幻觉的产生;而采用预防定向的个体则更加关注行为与特定结果间的不一致,因而不产生或者较少产生控制幻觉。在Langens(2007)所设计的沙漠游戏(desert game)实验中,被试分为两组,主试给其中一组被试呈现促进定向的线索,而给另一组被试呈现预防定向的线索。实验结果表明,与预防定向线索下的被试相比,促进定向线索下的被试报告自己对结果有更高的控制感,即更容易产生控制幻觉。

Langens(2007)认为还可以从信号检测论的角度对控制幻觉的形成原因进行解释。例如,在抛掷硬币的实验中,从理论上讲,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概率是一样的,但是由于采用不同调节定向策略(促进定向和预防定向)的个体的关注焦点不同。他们出现控制幻觉的程度也不一样。促进定向的个体更加关注行为与结果匹配(击中)的情况,因此他们出现控制幻觉的机率更多,程度也更强;而预防定向的个体更加关注行为与结果间不匹配(正确拒斥)的情况,从而抑制了控制幻觉的产生。

此外,调节定向理论主要是针对控制启发式理论解释控制幻觉时存在的不足而提出的,因此,这两种理论对控制幻觉的形成机制的解释更多的是相互补充的关系,而非彼此替代的关系。当然,随着对控制幻觉研究的不断深入,将来有望提出对控制幻觉的产生根源和形成机制更具概括性和整合性的解释。

4 控制幻觉的影响因素

迄今为止,控制幻觉研究领域的学者主要探讨了行为主体的人格、动机以及其所拥有的权力、结果的反馈方式、事件与个体的关联性、实验指导语等对控制幻觉的影响作用。

4.1 人格因素(Personality)

在控制幻觉的实验研究中,不可控情境大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在这种不可控情境中,被试可能产生控制幻觉,也可能产生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这其中人格因素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具体来说,影响控制幻觉的人格因素主要包括三个。第一,个体对超自然的信仰的程度会影响控制幻觉的产生。用相同字母异序词所做的实验表明,超自然的信仰与个体对不可解决事件的控制感呈正相关,如果个体拥有超自然的信仰,那么他就越可能高估自己对不可控事件的控制力,更可能认为自己可以解决那些不可解决的问题(Goodman&Irwin,2006)。第二,个体对事件结果的归因模式也会影响控制幻觉的产生。相对于采用积极归因模式的个体,采用消极归因模式的个体更不可能产生控制幻觉。这是因为消极的归因模式更容易导致习得性无助和沮丧的情绪,而积极乐观的归因模式则有助于增强个体对习得性无助或消沉的情绪的“免疫力”,从而使其更容易产生控制幻觉。第三,认知风格的差异也会影响控制幻觉的产生。场依存性占优势的个体在对事物关系进行判断时更容易产生控制幻觉,而场独立性占优势的个体则在对具体的客体做判断时更容易产生控制幻觉。Ji和Peng(2000)的研究表明,西方人场独立性占优势,而东方人场依存性占优势。基于东西方认知风格的差异,东方人在共变测试(covariation detection)中对自己成功的概率判断更高,而且对这一判断有着更高的自信,因而更容易产生控制幻觉;而西方人则由于对具体的客体做判断时较少依赖客体所处的环境,因而当给予他们更多的控制权时,他们对自己成功的概率的估计会增加,并且更加自信也更容易产生控制幻觉。

4.2 动机(Motive)

个体的动机水平对控制幻觉的产生有很大影响。Burger(1986)认为,那些高控制欲望的个体由于动机更强,因而更容易产生控制幻觉。Binger等人(1995)所做的实验表明,当个体对某一特定结果有着高需要时,会激发其行动的动机,从而使得个体更容易高估自己的控制力,进而产生控制幻觉。该实验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饥饿组,即高需要组;另一组为正常组。被试的任务是记忆一些无意义的三角形图案,如果被试可以回忆出所有的项目,就可以得到一个放在实验室的麦当劳超级汉堡,而成功的概率(1/20,19/20)由实验者操控。结果表明,无论在哪种概率条件下,饥饿组的被试都认为自己可以完成任务的概率要高于正常组。而且饥饿组的被试更容易高估自己的控制力,即产生了控制幻觉。此外,Thompson(2004)的研究认为,动机必须和成功概率结合起来,才能更准确地预测控制幻觉的产生。也就是说,仅有强动机并不足以产生控制幻觉,在强动机且高成功率的情况下,控制幻觉才更可能产生。可见,动机强度对控制幻觉的影响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调节,不能一概而论。

4.3 权力(Power)

个体所拥有的权力会影响控制幻觉的产生。有研究表明,控制感源于个体所拥有的权力。那些处于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处于主导群体中的成员,处于支持权力价值的文化氛围中的成员更倾向于认为自己可以控制未来。在Fast等人(2009)所做的实验中,主试将被试分为三组(高权力组、低权力组和基线组),并让被试回忆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以唤起他们不同的权力感受:然后让被试参与一个掷骰子实验,如果被试可以正确预测抛掷骰子的结果,那么就可以得到5美元的奖励。被试可以自己掷骰子,也可以请实验者代劳。结果发现,高权力组的被试均选择自己掷骰子,而低权力组和基线组则各有58%和69%的被试选择自己掷骰子,高权力组与其他两组差异显著,而基线组与低权力组则差异不显著。这表明,权力的拥有会使个体易于产生控制幻觉。

4.4 反馈(Feedback)

有研究表明,反馈方式的不同会对个体的控制幻觉造成很大影响,明确且外显的反馈可以减少控制幻觉的产生,而模糊且内隐的反馈会给个

体重新解释结果的机会,因而更容易导致控制幻觉的产生。例如,Langens(2007)的一项研究要求被试完成一个两阶段的任务,被试在第一阶段的任务是将矩阵中的笑脸图像由左上角移置右下角。并尽可能使笑脸由灰色变为黄色。实验结果发现,47%的被试认为自己可以控制或预测笑脸图像颜色的改变,并认为自己知晓了笑脸图像颜色改变的规则。实际上笑脸图像颜色的改变是随机的,完全不受被试操作的影响。实验的第二阶段是让被试回答一些实际上无法解决的口语问题,计算机屏幕上会呈现5个词汇,让被试指出其中哪一个与其他的不同。被试被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给予明确的反馈,另一组则不给反馈。结果发现内隐反馈组对自己成功的可能性评价更高。即更容易产生控幻觉。由此可见,反馈方式对控制幻觉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5 事件与个体的关联性(Relevance Between Event and Individual)

事件与个体的关联性具体指的是个体对某一事件的卷入程度(involvement)、是否拥有选择权(choice)以及事物对个体的特殊意义(specialmeaning)等。有研究表明,高卷入程度的个体产生控制幻觉的可能性更高。如果个体卷入了某一事件,那么相对于那些没有卷入该事件的个体来讲,他们会认为自己成功的可能性更高,也更容易产生控制幻觉。而拥有选择权的个体也更容易高估自己的控制力,进而产生控制幻觉。如在Langer(1975)的一个实验中,根据选择权不同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被试可以自己选择,而另一组被试的则由实验者指派或由机器随机给出,实验者提供给被试一次可以交换自己的机会。结果发现,即使交换后的赢的概率更大一些,自己选择的个体也更不愿意交换。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选择的更有信心,即产生了控制幻觉。此外,Goodman和Irwin(2006)的研究结果发现,当一个事物对个体来讲具有特殊意义时(如名字、生日、文化意义、个体偏好等),个体更容易对其产生控制幻觉。总之,事件与个体的相关程度越高。个体就越容易产生控制幻觉。

4.6 指导语(Instruction)

根据以往的研究,实验所使用的指导语也会影响控制幻觉的产生。Dixon(2000)的研究发现,主试给予被试不同的指导语,就可以影响被试的反应概率(probability of response,p(R))一被试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进行操作反应(如按键反应)的概率。进而会对被试的控制幻觉产生影响。具体来说,如果在实验开始前告诉被试该任务的结果可能是不可控的,并提醒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可试着不做反应来观察是否出现特定结果,那么被试的反应概率会降低,从而会抑制控制幻觉的产生;而如果实验的指导语只是要求被试尽可能多地获得某一特定结果,那么被试的反应概率会很高,也更容易产生控制幻觉。如Alloy和Abramson(1979)所做的实验,被试的任务是让灯泡改变颜色。如果主试所给出的指导语只是要求被试尽可能多地让灯泡的颜色改变,则被试的反应概率是1,这时若实验所设置的成功概率也较高(如75%),被试就会认为是他们的操作使得灯泡的颜色发生改变,自己对该结果具有控制力,从而产生控制幻觉。而如果主试在指导语中提醒被试可以只做50%的反应来观察自己对该事件结果的控制力,则被试的反应概率是0.5,此时被试对自己的控制力通常会有更加准确的评估,控制幻觉的程度也会随之减弱甚至不会产生控制幻觉。

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成功概率、需要、卷入程度、熟悉度等因素均符合控制启发式理论对控制幻觉形成原因的解释,而鲜少有研究支持调节定向理论。这是因为在以往的研究中,成功概率的水平多设定为25%和75%时,而调节定向理论的基础之一则是成功概率的水平为50%,因而支持这一理论的研究很少,这也是我们日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5 小结与展望

自Langer(1975)完成控制幻觉的首创性研究以来,30多年来对控制幻觉的探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也深化了我们对控制幻觉这一判断偏差的认识。尽管如此,控制幻觉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后续的研究者进行更加深入和系统的探索。基于对以往控制幻觉研究文献的理解和概括,并结合我们自己的思考,我们尝试提出如下几个存在于当前控制幻觉研究中的问题,同时对未来控制幻觉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第一,控制幻觉的多变量及交互作用研究。目前关于控制幻觉的研究多是以不可控情境为背景,而很少考虑当个体拥有一定程度的实际控制力时的情境,以及这种情境下的控制幻觉是怎么产生和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而在Thompson(2007)的一项研究中,将实际控制力(actualcontrol)作为一个重要变量纳入进来,与强化(reinforcement)(即成功的概率)一起作为自变量,对控制幻觉的产生进行研究。实验采用2(低强化25%/高强化75%)×3(无控制0%/中等程度的控制25%/高控制50%)设计,对被试的控制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在无控制和高控制×高强化的情况下,被试易于产生控制幻觉;而在其他情况下,被试或者准确地评估自己的控制力,或者低估自己的控制力,并未产生控制幻觉。由于加入了新的自变量,该结果比以往的实验结果更加深入和具体,也更有说服力。这启示我们,今后的研究应该进行多变量的实验设计,以对控制幻觉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等做更精细化的探索。

第二,控制幻觉的跨文化研究。虽然控制幻觉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但具体到不同的文化背景还是存在一些差异。如有研究表明,东方人在对事物的关系进行判断时更加自信,也更容易产生控制幻觉;而西方人则更擅长对具体事物的客观性进行预测,当给予更多的控制权后,则更容易产生控制幻觉。由于目前控制幻觉的研究大多使用西方人做被试,只有极少的研究使用东方人做被试,因此,这些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和普适性仍然是一个问题。今后的研究应着手探讨非西方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控制幻觉,并进行更多的跨文化比较。

第三,控制幻觉的调控策略研究。如前所述,控制幻觉对人们的日常行为决策有重要的影响,而且是很多非理性决策行为的产生根源之一。因此,今后对控制幻觉的研究除了继续加强对其作用机制的探讨之外,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控制幻觉的调控策略进行研究,以减少或消除控制幻觉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不利影响。如已有的研究表明,通过给予被试明确而外显的反馈(Langens,2007)、引入真实性、提醒被试关注事物的客观性、让个体在不可控情境中多次接受与预期相反的结果等方法,被试的控制幻觉程度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不过,上述应对策略还只在实验室研究中被证明有效,尚未应用

于日常的行为决策情境。因此,今后应更加深入且更有针对性地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帮助人们减缓或免受控制幻觉的不利影响,这将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控制自己篇9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自信心儿童的自我控制,是指儿童按照社会的期望和要求对自我的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施加管理和控制,使自我在这些方面的表现符合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自我控制和独立性是人类个体从幼稚、依赖走向成熟、独立的标志。

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及其人格品质和良好个性的形成。研究表明,幼儿期是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

一、不断提高幼儿的自我评价水平,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发展

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才能提高自我控制的动机水平。如当幼儿认识到欺负小朋友是不良行为时,他才会不骂人、不打人;只有认识到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行为时,他才会放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小伙伴。所以,应当不断提高幼儿的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实现他对个人行为的自我调节。

首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幼儿年龄小,刚踏入幼儿园一切都要依附于老师,如果得到老师的精心照料和爱护,他们就会感到安全,就会相信周围的一切,信心十足地做自己的事情。如果幼儿一开始就受到冷遇,就会产生恐惧、不安全感,他就会不相信自己、不相信周围的一切。

其次,促使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如自己拿筷子吃饭,自己摆积木……虽然他们做得不好,却总是那样做。作为老师应当支持幼儿的这种独立意识,保护他们的主动性,这是培养幼儿自信心的重要条件。这种内心体验,可转化为幼儿前进的动力,就能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创造适宜的环境,是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必要途径

要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还要充分重视环境的作用,积极创设适宜的环境。所谓适宜的环境,当然不是不加管束、放任自流,但也要避免高控制、高监督。因为一提到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人们就自然而然地会认为是对幼儿严格控制,就会认为是要让孩子们全坐得端端正正,认认真真。其实,这种看法有失偏颇。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幼儿,我们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不要把他们当成是小学生、中学生、更不能把他们看成是大人。我们要向幼儿提出合理的行为界限或行为规则,帮助他们养成遵守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习惯。当幼儿能够遵守有关行为规则时,我们应及时表扬鼓励,当我们禁止幼儿做一件不能做的事情时,不要老是说:你不应该这样做,你不应该那样做。不能把对幼儿行为规则的训练变成对幼儿行为规则的监督,管束过严会压制儿童的自主性、积极性;而不加管束,放任自流也就违背了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要求,应在宽松的环境下让幼儿逐步约束自己,养成较好的学习行为规则。

三、充分发挥榜样作用,是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充分发挥榜样作用,教师就得时刻注意保持自己在幼儿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言行的影响,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要动辄就发脾气,要以自己的良好言行感染幼儿,使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

其次,要充分发挥榜样作用,教师还要重视同伴对幼儿的榜样作用。幼儿通过观察、模仿、等方式,向同伴进行着学习。良好的同伴常常能为幼儿树立一个积极的行为榜样,促进其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因此,我们可以为幼儿树立同伴的良好榜样,鼓励幼儿向同伴榜样学习,这样往往能有效地影响带动幼儿,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四、经常开展趣味游戏活动

趣味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则性,幼儿在趣味游戏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承担各种社会职责,学习各种社会规范、行为准则,操作各种玩具,逐渐将在趣味游戏中获得的行为规则转化为主体意识,又通过趣味游戏的操作活动,将内化的主体意识具体表现出来,实现主体意识的外化,并在高一层水平上进一步内化,实现主体意识对自我的控制和调节,这样幼儿就会逐渐养成遵守一定规则的行为习惯,由他控到自控,逐渐形成自控能力。幼儿运用掌握的规则来评价自己,纠正自己的行为时,老师要及时表扬,强化幼儿的自信心,逐渐形成自控的习惯。

五、培养幼儿顽强的毅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个有顽强毅力的人在受到挫折时不会垂头丧气,在成功时不会趾高气昂,在冲动时不会横冲直撞。例如,一个小朋友在玩游戏时不小心碰破了皮,很痛,但为了抓到坏蛋,他不怕疼痛,不当逃兵,一直坚持到底,表现了较好的自控能力和顽强的毅力。自控行为的多次重复就可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降低自控行为引起的紧张感,使自控行为容易完成和保持。例如,要求幼儿不随地扔垃圾,如果他每次都控制得住,以后就会形成有了垃圾不乱扔的好习惯。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训练幼儿良好的自控行为,对他们自控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加强家园同步教育,是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有力途径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家园教育要求不统一,就会导致教育作用的互相抵消。因此,要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必须加强家园同步教育。

首先,我们把端正家长的教育观念,改进家长的教育方法,促进家长本身自我控制的完善放在家长工作的首位。开学初,我们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性。家长们非常支持,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上课不认真,老开小差,真怕他上小学跟不上,这样的教育我们非常需要!”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天天要买玩具,一天不买就大哭大吵,乱发脾气,我们应该怎么教育呢?”以后,我们又通过各种形式的家园联系,向家长提出配合幼儿园教育的几点要求,使家长明确自己的责任,积极配合我们实施教育。

其次,注意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我们根据教育目标和家长需求,要求幼教专家以及优秀家长代表举办家教指导讲座,教给家长一些培养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一些有效的方法。同时,利用双修日指导家长开展趣味性亲子游戏活动,鼓励家长在旁边帮助和指导孩子的活动,向他们提出具体、详细、明确的活动要求及行为规则,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再次,我们通过随访、传递信件等形式,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幼儿在家的行为,对幼儿进行教育,并进行适当的奖励活动,引导家长学会放手,让幼儿有自和主动权。

所以,我们引导家长学会放手,多留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以锻炼他们自我调控的能力。这样家园配合,使教育环境不断得到优化,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我班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有了较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序荪.心理的自我控制与培养[J]心理学探新,1985,(3).

2廖丽英.社会学习理论与学前儿童行为的调控[J]学前教育研究,1992.

控制自己篇10

“控制”是指方对另一方的支配,使其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在夫妻关系中,控制者除了用“力量”的方式来控制对方外,还有一种很常见的方式,那就是想方设法让被控制者产生愧疚感,从而达到控制对方的目的。

敏是一位文静的女子,她与丈夫发生矛盾时常常会有一些“壮举”:丈夫回家晚,她就故意将钥匙落在办公室,大冷的天蹲在门外等丈夫。等到丈夫回来,敏已经冻得浑身打战。丈夫心疼地将敏拥进屋,又是道歉,又是煮姜汤,随后几天还不得不请假照顾她,因为她冻病了。之后一段时间,丈夫便很少晚回家。最近,敏的行为又有升级之势。朋友闲聊时,她卷起袖子给大家看她胳膊上的一圈圈齿痕。原来,她的婚姻陷入了困境,对老公的忽视冷淡她深感失望,痛苦至极的时候,她就咬自己的胳膊,有时候还用尖锐的东西去戳自己。她说,只有这种肉体的痛苦,才能缓解她心灵的伤痛。其实,除了这个原因,敏的这种行为还有另外一层用意,那就是展现给老公看:“瞧瞧!都是你让我变成这个样子的!”敏这样做是试图用愧疚感去惩罚丈夫,达到让丈夫关注她的目的。

然而,并不是所有“内疚控制”都能如控制者所愿的。比如敏的做法,很可能对改进婚姻于事无补,甚至有可能将丈夫推得越来越远。因为,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平衡“愧疚感”和“优越感”的天平――在一段关系中,我们如果感觉到亏欠对方时,就会产生愧疚感,并伴随着“是我不好”的感受,为了摆脱这种愧疚感,我们会选择付出,以让自己摆脱愧疚的感受;如果我们自己做了有益于双方关系的事情,就会产生优越的自我肯定感。在平衡“愧疚感”和“优越感”的过程中,彼此的关系也得以不断地推进。所以,内疚控制是方不断地往另一方身上压“愧疚”的砝码,殊不知,压在一个人身上的“愧疚”法码太多的话,他很可能会偏离“通过付出以达到平衡”的轨道,就像一个欠了很多债务的人,当他无力偿还债务时,就很可能不再去做正常的偿还,这时他最有可能走三条路:第一,视而不见,所谓虱子多了不咬人,第二,逃离,所谓眼不见心不烦,第三,重新调整认知,告诉自己:“这只是对方的问题,与我无关!”

总之,只要被控制者不再用正常“还债”的方式回应控制者,控制者的“内疚控制”便失效了。这个时候,疯狂的控制者如果不能意识到失效的原因,很可能会不断地加重控制砝码。就像敏,从最初的主动挨冻,到后来的自残,就是不断加码的表现。

虽然被控制者成功逃离了“内疚控制”,但这并不表示两人的关系就会朝乐观的方向发展。想要关系有所转机,既需要被控制者的智慧,也需要控制者的自省。

电视剧《幸福来敲门》中,宋宇生的前岳母因反对女婿与江路来往,就屡屡对女婿使用“内疚控制”。有一次,她故意提起因车祸死去的女儿:“我看你当初根本就没把我的云云放在心上!”就是想让宋宇生感到愧疚进而放弃与江路来往。但是,宋宇生却巧妙地还击了岳母:“妈,您这么说,无非就是想伤我的心,也是伤您自己的心。”既点破了老太太想要用内疚感控制自己的动机,又坚持了自己的立场。同样,在生活中,如果另一方能帮控制者认识到自己的动机,并告诉对方这样的做法对彼此关系有破坏性,便可以有效地阻止“内疚控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