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组词十篇

时间:2023-03-29 19:03:39

旱组词篇1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还要从什么是草原说起。

草原定义讲科学

在我们阅读报纸、杂志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与草地相近的词,如草原、草甸、草坪等。这几个词虽然都有一个“草”字,科学意义却不一样。天安门广场的绿地不可以叫草原,只能叫草坪或草地;内蒙古辽阔的草地,通常都被人们叫草原。

很显然,这几个名词的科学内涵是有区别的。

首先说草原。从植被生态学角度而言,所谓草原,是指那种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到干旱地区,主要由耐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天然群落,是不受地表水与地下水影响而形成的地带性天然植物群落。

这里至少包括5个意思:草原是天然植物群落,草原是地带性植被类型,草原植被在形成过程中不受地表水与地下水影响,草原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到干旱地区,草原植被主要由耐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

《现代汉语词典》(2007)关于“草原”一词的解释是:“干旱地区主要生长草本植物的大片土地,间或杂有耐旱的树木。”此说有一定植被生态学味道,但似乎不够严谨。

我国大兴安岭以西的内蒙古草原,青海、甘肃的荒漠草原,都是这种类型,都被叫做草原。

“草甸”一词则与草原完全不同,它是指可在全国不同气候带下分布,形成于季节性地表水或地下水影响下,主要由中生植物组成的非地带性的天然植物群落。

“草甸”一词至少包括4个方面的科学内涵:草甸是天然植物群落,是非地带性植被类型,形成过程中受季节性的地表水或地下水的影响,植物以中生植物(在中等湿度地方生长的植物)为主。

“草地”一词,则泛指由低矮草本植物为主的绿地。它不像草原、草甸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植物群落学的概念,是植被中的一个类型。草地既可以是天然的草原、草甸,也可以是人工建成的草坪或者草地,意义较为广泛。

草坪,指的是由人工建植并管理,主要由禾本科植物组成的低矮、茂密,具有特殊功能的草地。所以,天安门广场的绿地可以被称为草坪或者草地;内蒙古辽阔的土地,可以被叫做草原或者草地;许多河流两侧或者沿海滩涂长草的土地,则是草甸,也可以叫草地。

从草原的科学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出,草原、草地、草甸和森林是有严格区别的。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草原的分布中看出其必然规律。

天然分布有规律

我们草原的面积为4亿平方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青海、吉林、辽宁等省、区。基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温带草原、高寒草原和热带一亚热带草地。其中,天然草原的主体是温带草原。

温带草原是指分布于温带地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草原。

我国的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北方,即从东北平原越过大兴安岭,经过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到新疆山地。

从全世界范围看,温带草原是欧亚大陆草原的东部延伸。在大片的温带草原内,自东北向西南,又分别形成了温带草甸草原、温带典型草原和温带荒漠草原三个类型。

温带草甸草原是温带草原中植物种类最丰富、生产力最高、景观最华丽、生态与环境最优越的一个类型。主要分布在森林向草原过渡的地区,在草原带的最东方向,如大兴安岭东麓的低山丘陵以及某些山地草原带上部。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以及新疆阿尔泰和伊犁等地,是草甸草原广为分布的地区。植物主要由中旱生(属于旱生植物)、多年生、丛生禾草及根茎禾草和中早生、中生杂草类组成。土壤为最肥沃的黑钙土,土壤有机质含量在4%以上,腐殖质层的厚度在100厘米以上。

温带典型草原主要分布于我国呼伦贝尔高平原西部、锡林郭勒平原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阴山北麓、大兴安岭南部、西辽河平原等地。植物主要为真旱生与广旱生多年生丛生禾草,如大针茅、冷蒿、冰草等。在某些条件下,温带典型草原由灌木如小叶锦鸡儿与小半灌木如冷蒿等组成。土壤主要为栗钙土,有机质含量在2%~4%之间,腐殖质层的厚度为50厘米左右。这是我国草原中分布最广也最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一类草原。

温带荒漠草原分布于温带典型草原带往西的狭长区域内。在我国,东西分布于75°~114°E之间、南北跨37°~47°N,如内蒙古中西部、宁夏北部、甘肃中部以及新疆等地。植物主要是多年生、旱生、丛生小禾草,如小针茅、多根葱等,并有较高数量的旱生、强早生的小半灌木与灌木,如中间锦鸡儿等。土壤主要为棕钙土,肥力较低,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2%。这类草原是温带草原中生产力最低的一个类型。

高寒草原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和青海、甘肃境内,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15%。植物主要是耐寒的中旱生或旱中生(属于中生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或小半灌木,如紫花针茅等。土壤主要为高山草原土,一般具薄而松的草毡层和淡色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可在3%以上,土壤有效肥力较低,不过具有较高的潜在肥力。

通过比较草原分布的地区,我们可以知道,生态与环境的特点决定草原不可能生长由高大乔木组成的大面积森林,只能生长低矮的草本植物与灌木。

干旱少雨树难活

在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400毫米等雨量以西的地区,即西北干旱区。这一地区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通常在400毫米以下,并且从东到西逐渐减少(新疆除外)。我国的400毫米等雨量一般以温都尔庙―百灵庙―鄂托克旗―盐池―线为界,在这条界线以东,年降水量300~400毫米,干燥度1.5~2,是我国温带典型草原大面积分布的地区。

在这条线与贺兰山之间,年降水量200~300毫米,干燥度2~4,是荒漠草原广为分布的地区。

在贺兰山以西则是广大的荒漠和戈壁地区,年降水量低于200毫米。新疆南部年降水量都在100毫米以下。不仅如此,这个地区的降水变率很大。

这样的气候特点,根本不能满足需水量较大的森林的要求。研究表明,我国北方地区,在自然条件下,森林只能正常生长于年降水量大干400毫米的地区。只有草本植物和灌木才能够适应如此干旱的自然条件。

旱生植物多草本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在我国,天然草原的空间分布主要受降水量制约,而不是温度。世界上其他地区也是如此。目前,世界上有22%~25%以上的陆地被草原覆盖,既有分布在温带地区的,又有分布在热带地区的。天然草原通常主要分布于降水量少的半干旱、干旱地区。

在这些地区,因为降水量较少,所以不可能生长以乔木为主的森林,只能生长需水量较低的草本植物,尤其是耐旱的旱生植物。

可以说,草原在地球表面的这种自然分布,是干旱的生态环境与耐旱植物相互适应、相互选择的结果。

在降水量比较少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许多耐旱植物在形态、生理功能等各方面形成了其他中生植物,水生植物所不具备的特点,从而成为一类特殊的旱生植物类群。

这些旱生植物类群有哪些特点呢?

从形态上看,叶子具有十分明显的旱性结构特征:叶表面积和体积的比例减小;细胞变小,细胞壁增厚;气孔密度增加;叶子上常有浓密的表皮毛或白色的蜡质;叶子也常含有树脂、单宁,或其他一些胶体物质;有些旱生植物的叶子肉质化,有很发达的储水组织。

旱生植物的根也有很大变化,如有较高的根/茎比率。有些植物的主根可以扎得很深,像一种滨藜,地上的茎干虽然只有1~2米高,主根却可深达4~5米。牧豆树和骆驼刺的主根可深达20米。

有些旱生植物的叶子往往非常退化,茎上已不再发育出叶片(或有一些非常退化的鳞片叶),却在幼小的绿色枝条上进行光合作用,形成所谓同化茎。这些同化茎以后也可能脱落。还有些旱生植物的枝条,在干旱季节会及时枯死,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同时将体内的需水程度减至最低。诸如此类。

也正因为旱生植物所具有的这些特点,才可能在降水比较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存、发展,进而形成草原植被。

具备上述特点的植物主要为草本植物和灌木。

至于大多数可以成为森林的乔木,通常都是对水分要求较高的中生植物。如我们常见的柳树、槐树、杨树等,都是中生植物的代表。

草原无林和儡见林

草原无林主要由气候条件决定,是耐旱的草本植物、灌木与气候环境相互选择的结果。其实,草原无林还与土壤特点有关。

典型草原地区的土壤是栗钙土,这种土壤一般在30厘米以下有一个紧实的B层。所谓B层,这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淀积层,典型草原土壤的淀积层,有较高的钙含量,土层结构呈块状,在土壤水分较低或者比较干旱的条件下,十分紧实,这使得许多乔木粗大的根系很难穿越土层,因而不能利用深层的土壤水分与养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森林在草原地区的正常生长。

不过,草本植物与灌木就不同了。它们的根系非常纤细,可以穿过紧实的土层,利用深层的土壤水分与养分。所以,相对而言,草本植物和灌木在草原地区的生长状况好于乔木。

事实上,草原无林不是绝对的。从地带性规律上看,草原地区不会有大面积的森林,也不可能营造大面积的人工林;但在局部地区,也可能有森林生长。

此处的局部地区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诸如局部低地、河漫滩、低阶地、封闭洼地等水分相对丰富地区;另外一种情况是沙子作为基质土壤条件下,如大面积的沙地。

在大面积沙地条件下,土壤水分状况与地带性土壤不同,可以为森林正常生长提供比较好的水分条件。这是因为在大面积沙地,地表有沙覆盖,形成一个很好的隔离层,切断土壤毛细管作用,减少水分蒸发,使土壤能保持较高含水量,另外,沙地土壤凋萎系数较低,在相同水分含量情况下,土壤有效水含量较高;沙地地形的变化,沙地水分的再分配,使沙地低处水分充足。这些条件为需水量较大的森林生长提供了保证。

所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虽然没有大面积的天然林,但是在浑善达克沙地,能看到森林,在一些低地,也可以营造小面积的人工林。

草原造林不可取

尽管在草原局部地区也可能有森林生长,但草原无林是一个客观规律。这是由草原生态环境特点以及主要由乔木组成的森林特点决定的,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所以,要在草原地区营造大面积森林,是不可能的,甚至要付出沉重的经济或生态代价的。

旱组词篇2

关键词 抗旱减灾;非水利工程措施;安徽淮北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淮北地区发生大旱12次,近年来,旱灾对经济社会和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农村实现小康生活、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障碍。单纯依靠水利工程进行抗旱已难以适应新时期抗旱减灾工作的需要,非水利工程措施在抗旱减灾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淮北市在旱情测报、信息管理、抗旱预案及调度、抗旱组织与技术等非水利工程减灾措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 抗旱减灾信息系统

抗旱工作的重点在于及时掌握旱情的发生、发展过程、变化趋势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便通过及时有效的调度,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抗旱减灾信息系统是集旱情监测、信息传输、旱情分析和决策支持于一体的信息系统。自1996年以来,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淮北市先后建设和运行了防汛抗旱计算机广域网络系统、土壤墒情测报系统、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等。实现了及时发现旱象,实时监视旱情变化,分析受旱程度和旱情发展趋势,为各级决策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旱情和抗旱信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市抗旱信息及时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不够,发展不平衡,有些还停留在单机作业;信息采集手段落后,信息传输时效性差,还有许多死角,远不能满足防汛抗旱工作需要。因此,要充分利用当前最新的信息技术成果,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传输共享网络化、调度决策科学化,进一步完善墒情测报和旱情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为主动防旱抗旱奠定基础,实现由被动抗旱向主动防旱抗旱的转变。

2 抗旱减灾预案

抗旱工作是一个包括旱前预防、旱期抗灾以及旱后恢复的完整过程,主动预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抗旱预案就是在总结本地区干旱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抗旱目标和调度原则,在分析现有水源和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的基础上,制定不同干旱条件下的抗旱对策和措施。抗旱预案制度这种提前准备的有针对性的应急计划与干旱灾害发生时临时反应相比,是一项更周密更有效的防旱减灾措施,是推行抗旱预案制度、主动防御旱灾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使抗旱工作更具前瞻性和科学性。淮北市现已制定了市、县(区)两级抗旱预案,在抗旱减灾工作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3 抗旱服务组织

抗旱服务组织是水利服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抗旱服务组织以抗旱服务为中心,以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为宗旨,以机动、灵活、方便、快速的服务形式搞好抗旱和实现稳产增产为目标,能够较好的满足当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客观需要,淮北市现已成立的县级抗旱服务组织很受农民欢迎。随着农业产业化、集体化的推进,广大农民对抗旱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尽管抗旱服务组织发展较快,但与广大农民要求,与抗旱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进一步加强抗旱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建立以县级抗旱服务为龙头,以乡镇服务站为纽带,以村组服务分队为基础的抗旱服务网络,并通过各级抗旱服务组织牵头,成立农民抗旱协会,把闲置在部分农民手中的抗旱机具集中起来,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开展抗旱服务。这样一方面增加了这部门的农民收入,避免设备浪费,延伸了抗旱服务组织的抗旱能力;另一方面也规范了抗旱服务市场,解决了无抗旱机具农民浇地困难的问题。

4 建立抗旱物资储备制度

建立抗旱物资储备制度可以克服抗旱经费加拨过程的缓慢和被挪用等弊端,满足了“一旦需要,随时调用”的抗旱工作要求,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主动防旱措施。淮北市、县(区)两级财政每年有安排一部分抗旱经费,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集中购置抗旱设备,选择有条件的防汛物资仓库或抗旱服务组织代为储备,在发生旱情时能够迅速调集抽水设备投入抗旱,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发挥作用。今后要按照分级筹措、分级储备、分级管理的原则,储好、管好、用好抗旱物资,提高对干旱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以确保抗旱继续。

5 依法规范抗旱行为

长期以来,加强领导,依靠行政手段是推动

抗旱工作的主要方式。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单靠行政推动显然是不够的。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抗旱也不例外。目前,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少数法律法规的个别条款对抗旱工作的有所规定,但都比较原则,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与抗旱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抗旱活动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中,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分配、抗旱指挥决策、应急动员、水量调度等抗旱行为更多的是依靠政府的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近几年的抗旱实践表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解决水量分配、规范用水秩序、经济补偿等各种水事问题难度越来越大,已经很难满足抗旱工作需要。《安徽省抗旱条例》已于2003年2月1日施行,其在全国抗旱防方面属第一部法律性文件。淮北市以《安徽省抗旱条例》的颁布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抗旱减灾科技知识,提高全社会减灾意识,教育人们树立法制观念,使抗旱工作更为规范和高效。

6 优化配置水资源

淮北市在深入研究本地区降水、地表和地下水互相作用的转换规律基础上,通过合理调配、科学用水,使当地地表水、空中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得到了有效充分的利用,合理地配置了抗旱水源。为了能提供稳定的水源,一方面,通过水源工程建设以调节降水径流在时程和地域上变化的不适应性和随机性增加调蓄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人工增雨,提高抗旱减灾效果。

7 发展旱地农业抗旱技术措施

旱组词篇3

论文关键词:水利 防旱抗旱 青冈

青冈县黑龙江省西部严重干旱县份之一,虽然全县水资源可利用总量达1.62亿mva,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匀,经常致使农业灌溉和城镇供水及农牧民畜饮水发生严重困难,给工农牧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定带来很严重的困难。为了切实搞好防旱抗旱减灾工作,夺取农牧业生产的主动权,加快建立粮食核心区,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全民防旱抗旱意识

青冈县属漫月i漫岗地区,地形复杂,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并且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全县213万亩耕地,绝大部分是雨养耕地。

根据史料,新

2 防旱抗旱纳入农村和农业工作主要议事日程

(1)结合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人领会党的农村政策,结合青冈县干旱、旱灾影响和农业生产实际,各级领导、各相关部门着力研究并采取相应对策。

(2)加强领导、精心安排指导。由党政领导挂帅,健全管理体制和制度,为防旱抗旱减灾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程序化提供组织保障。

(3)应用推广新技术,采取适当措施,减轻干旱

损失。

(4)做好抗旱物资的储备工作。五是按照分级负责、各部门分工协作的原则,结合各自的业务,履行职责。

3 防旱抗旱减灾主要对策

(1)抓水库、塘坝蓄水。青冈县现有水库12座,塘坝96座,设计蓄水能力达5.3万m’,为此,抓好库塘蓄水是各级政府领导和水务部门的一大任务。水库、塘坝都要设专人管理,在保证蓄水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在主汛期水库、塘坝都要合理调洪、不要盲目过量泄洪浪费水资源;汛期过后水库、塘坝都要及时关闭闸门蓄水,为春季坐水种及旱灌创造条件。

(2)抓机电井维修和配套,保证合闸出水。机电井提水灌溉是青冈县抗旱的主要措施之一,青冈县西部地下水丰富,地表水贫乏,有74.6万亩耕地要靠机电井提水灌溉。目前青冈县现有机电井1139眼,但病井和不配套井占近1/5。有的机电井有井没有配套设备,有的机电井有井也有设备、但井已经部分塞死。对此,我们可采取争取国家补助和地方自筹的办法抓紧配套和维修机电井,使其在春种前都能达到合闸出水,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因此,抓好机电井维修和配套势在必行。

(3)大力兴修地面拦蓄工程、增加水源。青冈县东部地下水贫乏,地表水丰富,该区属于漫川漫岗地形,有22条大型侵蚀沟分布在整个东部,有良好的修建地面拦蓄工程的水文和地形条件。因此,修建地面拦蓄工程,拦截利用有限的地表水资源,是解决青冈县东部抗旱的有效途径。

(4)加速恢复良性生态环境。生态失衡也是导致旱灾的一个主要原因。林草在恢复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因此要合理规划区域内的水域、林草,加大林草覆盖率。

(5)发挥抗旱服务队的作用。抗旱服务组织是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青冈县水务部门组成的抗旱服务组织,在抗旱减灾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要加强管理,增强服务意识,建立健全机具管理、财务管理、岗位责任、维修保养、租赁收费、奖惩等规章制度。承担挖潜截流、打机井、维修机泵、以及抗旱工程的设计、施工、按装等业务。为农牧业和农牧民提供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优质服务。

(6)坚持秋深翻。翻茬是熟化土壤,增加地墒的一项有效措施,要坚持秋季适时地利用人机畜力实施秋深翻,努力增加土壤耕层含水量,以防干旱失墒。

(7)狠抓养畜积肥。增施有机肥料是培肥地力、增强土壤自身抗旱能力、降低农业成本的有效途径。要动员和组织群众广辟肥源、人人动手、户户积肥,广泛深人地掀起群众性的积肥造肥热潮,努力增加有机肥施用面积和数量。同时要动员群众拉运城粪,结合开展定点扶贫,适当组织机关单位派车辆下乡,支援积肥工作。

旱组词篇4

关键词:干旱胁迫;叶片相对含水量;脯氨酸

杨树在中国的分布很广,从新疆到东部沿海,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长江流域都有分布。尤其近10年来,中国杨树造林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世界上杨树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杨树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树种之一,在华北地区更有着重要的位置,目前,关于杨树的繁殖培育生理习性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关于杨树抗旱性的研究也有了很多的探索[1-4],本试验着重研究毛白杨幼苗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叶片的生理指标的变化,以探索干旱胁迫对毛白杨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试验材料为1年生的长势相同的杨树幼苗,洗净后置于培养液中。模拟自然光控制光照。培养10 d后进行试验。

1.2 方法

1.2.1 试验处理取在培养液中培养10 d的1年生苗分别置于附加peg-6000浓度为10%,20%,30%的培养液中模拟干旱胁迫处理48 h,采集新鲜叶片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重复4次。对照不加peg-6000,其它培养条件相同(peg可通过影响植物根系吸水而起到模拟干旱的效果)[5]。

1.2.2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叶片相对含水量参考张志良[6]的方法测定;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采用采用愈创木酚法,脯氨酸(pro)的测定采用酸性茚三酮法。

2结果与分析

2.1 干旱胁迫对毛白杨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叶片含水量反映了植物体赖以生存的水分状况[7]。由图1可知,对叶片进行不同程度的模拟干旱胁迫处理,在48 h中,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规律。对照组(没有进行干旱胁迫处理)的叶片相对含水量较为稳定,由设定的5个时间监测点的数据可知,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平均值为82.8%,且整个过程含水量没有大的起伏。在其余3组中,叶片相对含水量在48 h中均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其中,下降趋势最为明显的是peg-6000浓度为30%的试验组,其次为peg-6000浓度为20%的试验组,下降最不明显的为peg-6000浓度为10%的试验组。可见,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剧,细胞失水状况明显,对毛白杨幼苗的生长发育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2.2 模拟干旱胁迫对毛白杨叶片中pod活性的影响

由图2可知,空白对照组的pod的活性较为稳定,但3种干旱胁迫条件下,叶片的pod活性较之对照组均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其中,peg-6000浓度为20%的试验组上升的最为明显。这表明,干旱胁迫下杨树幼苗清除过氧化氢的能力显著提高。pod是毛白杨体内有效的活性氧自由基清除系统,它能催化过氧化氢氧化酚类的反应,在毛白杨幼苗呼吸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pod活性是反映毛白杨抗氧化能力的指标之一。

2.3 模拟干旱胁迫对毛白杨叶片pro含量的影响

由图3可知,空白对照组在48 h中,pro含量基本变化不大,但3种模拟干旱胁迫下,叶片内的pro含量均出现了显著的上升。干旱胁迫下,植物体内pro大量积累已有许多报道。pro是植物高蛋白组分之一,以游离状态存在于植物体中,是一种渗透调节物质,干旱条件下大量积累。因此,pro含量的增加可间接说明植物受到了干旱胁迫的影响。

3讨 论

叶片相对含水量则反映了植物体内赖以生存的水分状况[8],随着高温胁迫程度的加剧,毛白杨幼苗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和破坏程度增加,同时细胞失水也越来越严重。相对较高的叶片含水量可以有效地保持叶绿体结构和psⅱ功能,使植物进行有效光合作用。试验发现,干旱胁迫对毛白杨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明显,说明干旱可影响毛白杨叶片的活性。pod是重要的活性氧去除物质,pod的增加说明干旱胁迫下叶片内出现了过氧化氢的大量积累。

pro存在于原生质中,它是由谷氨酸通过吡咯啉-5-羧酸形成的,它在抗逆中的主要作用有两点:一是作为渗透调节物质保持原生质与环境的渗透平衡防止水分散失;二是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增加蛋白质的可溶性和减少可溶性

蛋白的沉淀,增强蛋白质和蛋白质间的水合作用,从而保持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7]。此外,rashmi等指出,干旱胁迫下pro还可以保护细胞质内许多酶免受伤害,这种植物通过pro钝化一定程度的酶的方式是一种很有效的自我保护机制。但也有人认为干旱胁迫下一些植物细胞内pro的累积并不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适应机制,而是干旱胁迫造成伤害的结果[8]。造成的这种差异可能与植物种类或胁迫程度有关[9]。

旱组词篇5

关键词:干旱胁迫;叶片相对含水量;脯氨酸

杨树在中国的分布很广,从新疆到东部沿海,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长江流域都有分布。尤其近10年来,中国杨树造林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世界上杨树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杨树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树种之一,在华北地区更有着重要的位置,目前,关于杨树的繁殖培育生理习性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关于杨树抗旱性的研究也有了很多的探索[1-4],本试验着重研究毛白杨幼苗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叶片的生理指标的变化,以探索干旱胁迫对毛白杨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试验材料为1年生的长势相同的杨树幼苗,洗净后置于培养液中。模拟自然光控制光照。培养10 d后进行试验。

1.2 方法

1.2.1 试验处理取在培养液中培养10 d的1年生苗分别置于附加peg-6000浓度为10%,20%,30%的培养液中模拟干旱胁迫处理48 h,采集新鲜叶片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重复4次。对照不加peg-6000,其它培养条件相同(peg可通过影响植物根系吸水而起到模拟干旱的效果)[5]。

1.2.2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叶片相对含水量参考张志良[6]的方法测定;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采用采用愈创木酚法,脯氨酸(pro)的测定采用酸性茚三酮法。

2结果与分析

2.1 干旱胁迫对毛白杨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叶片含水量反映了植物体赖以生存的水分状况[7]。由图1可知,对叶片进行不同程度的模拟干旱胁迫处理,在48 h中,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规律。对照组(没有进行干旱胁迫处理)的叶片相对含水量较为稳定,由设定的5个时间监测点的数据可知,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平均值为82.8%,且整个过程含水量没有大的起伏。在其余3组中,叶片相对含水量在48 h中均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其中,下降趋势最为明显的是peg-6000浓度为30%的试验组,其次为peg-6000浓度为20%的试验组,下降最不明显的为peg-6000浓度为10%的试验组。可见,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剧,细胞失水状况明显,对毛白杨幼苗的生长发育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2.2 模拟干旱胁迫对毛白杨叶片中pod活性的影响

由图2可知,空白对照组的pod的活性较为稳定,但3种干旱胁迫条件下,叶片的pod活性较之对照组均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其中,peg-6000浓度为20%的试验组上升的最为明显。这表明,干旱胁迫下杨树幼苗清除过氧化氢的能力显著提高。pod是毛白杨体内有效的活性氧自由基清除系统,它能催化过氧化氢氧化酚类的反应,在毛白杨幼苗呼吸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pod活性是反映毛白杨抗氧化能力的指标之一。

2.3 模拟干旱胁迫对毛白杨叶片pro含量的影响

由图3可知,空白对照组在48 h中,pro含量基本变化不大,但3种模拟干旱胁迫下,叶片内的pro含量均出现了显著的上升。干旱胁迫下,植物体内pro大量积累已有许多报道。pro是植物高蛋白组分之一,以游离状态存在于植物体中,是一种渗透调节物质,干旱条件下大量积累。因此,pro含量的增加可间接说明植物受到了干旱胁迫的影响。

3讨 论

叶片相对含水量则反映了植物体内赖以生存的水分状况[8],随着高温胁迫程度的加剧,毛白杨幼苗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和破坏程度增加,同时细胞失水也越来越严重。相对较高的叶片含水量可以有效地保持叶绿体结构和psⅱ功能,使植物进行有效光合作用。试验发现,干旱胁迫对毛白杨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明显,说明干旱可影响毛白杨叶片的活性。pod是重要的活性氧去除物质,pod的增加说明干旱胁迫下叶片内出现了过氧化氢的大量积累。

pro存在于原生质中,它是由谷氨酸通过吡咯啉-5-羧酸形成的,它在抗逆中的主要作用有两点:一是作为渗透调节物质保持原生质与环境的渗透平衡防止水分散失;二是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增加蛋白质的可溶性和减少可溶性蛋白的沉淀,增强蛋

白质和蛋白质间的水合作用,从而保持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7]。此外,rashmi等指出,干旱胁迫下pro还可以保护细胞质内许多酶免受伤害,这种植物通过pro钝化一定程度的酶的方式是一种很有效的自我保护机制。但也有人认为干旱胁迫下一些植物细胞内pro的累积并不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适应机制,而是干旱胁迫造成伤害的结果[8]。造成的这种差异可能与植物种类或胁迫程度有关[9]。

参考文献:

旱组词篇6

关键词 抗旱造林;必要性;可行性;保障措施;宁夏彭阳;干旱山区

中图分类号 S7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3-0218-01

彭阳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年平均气温7.5 ℃,年降雨量250~300 mm,土壤为湘黄土,属典型的干旱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恶劣,尤其北部干旱山区突出表现为干旱少雨、立地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造林难度大,生态条件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1 彭阳县干旱山区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干旱少雨、水资源严重短缺,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下,造林质量不高,效益不明显;二是造林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造林难度越来越大,造林成本加大;三是北部干旱山区农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收入低下,自我建设能力不足,生态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生态建设步伐缓慢[1-2]。

2 彭阳县干旱山区抗旱造林的必要性

2.1 解决生态建设难题,加快区域生态建设的需要

彭阳县北部干旱山区立地条件差,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建设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通过干旱造林综合示范项目的实施,可为干旱区生态建设提供和总结成功经验,使造林取得一次性成功,降低造林成本,实现生态建设又好又快发展[3]。

2.2 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北部干旱山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是劳务和传统种植业,增收渠道偏窄,增收步伐缓慢[4]。经济林建设具有高产出、高效益的特点,收入是普通粮食作物的4~6倍,实施抗旱造林经济林建设项目,是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2.3 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党的十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林业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大力开展抗旱造林示范,及时解决生态建设难题,既是提高生态建设质量、加快生态建设步伐、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战略举措,又是实现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绿化美化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客观要求。

3 北部干旱山区抗旱造林的可行性分析

3.1 自然条件适宜

北部干旱山区年平均气温7.4~8.5 ℃,年均日照时数2 518 h,年平均降雨量250~300 mm,无霜期147~168 d,主要土壤为湘黄土,是实施抗旱造林示范项目的适宜区。

3.2 土地资源丰富

北部干旱山区土地总面积1.58万hm2,其中耕地面积7 080 hm2,人均拥有耕地5 600 m2,宜林荒山荒地面积480 m2,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实施抗旱造林示范项目具有广阔的空间。

3.3 技术力量雄厚

林业系统现有职工108人,其中技术人员89人(高级工程师25名,工程师55名),技术力量雄厚。技术人员长期从事林业技术推广、新技术引进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等多项工作,在生产实践中成功运用了集流节水整地技术、容器苗抗旱造林技术、截干深栽埋土抗旱造林技术、苗木处理抗旱造林技术、地膜或秸秆覆盖保墒抗旱造林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具备了实施项目的技术力量和技术水平,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3.4 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彭阳县自建县以来,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方针,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并经过多年的生态建设,形成了“勇于探索、团结务实、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的“彭阳精神”和“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作风,在该县实施抗旱造林示范项目具有良好的环境和干群基础。

4 保障措施

4.1 组织保障

抗旱造林示范项目是一项投资大、技术含量高、效益突出的系统工程。一是成立抗旱造林示范项目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发改、财政、林业、水利、北部干旱山区乡镇负责人为成员,负责项目的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人、财、物的落实。二是成立抗旱造林示范项目实施小组,由林业局副局长为组长,其他技术人员为成员的项目实施小组,专门负责项目的实施、管理、验收等工作。三是聘请区内外资深专家组成技术顾问组,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技术难题,确保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

4.2 政策保障

大力推行抗旱造林是破解生态建设难题、实现生态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主攻方向。在项目建设中,制定和出台了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农村乡土人才及农村致富能人,特别是林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开展抗旱技术研究、技术承包、技术有偿服务,领办和创办抗旱造林示范基地,对在项目建设中自主创新能力强、成绩突出的个人给予3 000~10 000元的现金奖励。

4.3 项目管理保障

一是推行项目法人制、项目招投标制、质量责任制、项目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度,规范项目管理。科学编制作业设计、实施方案,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依据。二是加强质量管理。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要求,坚持规划一次到位,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按验收结果严格兑现奖惩。全面推广集流节水整地、容器苗抗旱造林、截杆深栽埋土抗旱造林、苗木处理抗旱造林、覆盖保墒抗旱造林、节水灌溉造林和病虫害防治等先进技术,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水平。三是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明确资金使用的范围、标准和要求,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挪用,充分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4.4 资金投入保障

抗旱造林综合示范项目具有技术性强、一次性投入大的特点。北部干旱山区农民家庭底子薄,自我建设能力非常有限,国家给予重点扶持;金融部门为农民提供小额信贷,积极支持经济林建设;北部干旱山区农民作为抗旱造林综合示范项目的主体和最大受益者,义务投资投劳,积极投身项目建设。

4.5 项目技术保障

一是每年定期不定期邀请区内外知名专家举办1~2次技术培训班,对全县专业技术人员和北部干旱山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开展技术服务咨询。二是每年组织技术骨干、北部干旱山区农民外出参观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项目建设水平。三是落实技术人员科技承包责任制。把抗旱造林综合示范项目建设落实到具体的技术人员身上,实行承包经营。

5 参考文献

[1] 余清珠,王进鑫,高文秀,等.集流抗旱造林技术优化模式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3(4):15-19.

[2] 祁生文.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配套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9):6-8.

旱组词篇7

关键词:玉米耐旱;鉴定研究;作用机理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043

在经济文化高速发达,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虽然得到了显著的改变,但是其日常饮食仍离不开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玉米作为世界上产量最高,未来发展潜力最大的农作物,逐渐成为科学界广泛关注的重点。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部分地区的干旱周期日益缩短,干旱程度也日趋严重,季节性干旱逐渐成为影响以玉米为主的农作物产量的重要问题。在此新的形势下,科研学者逐渐加强了对玉米耐旱性的研究,通过其对玉米物质分析、生理生化分析等,全面研究探讨玉米耐旱作用机理和鉴定方法。本文将相关学者的玉米耐旱研究理论和成果加以整理归纳,期望能对玉米耐旱研究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1 玉米耐旱的机理与指标分析

1.1 玉米耐旱的作用机理

玉米作为我国各地普遍的农作物种类之一,其耐旱性的程度是尤为重要的。韩登旭等[1]在研究玉米耐旱鉴定过程中,主要从玉米耐旱的作用机理方面着手,并将玉米耐旱的作用机制分为避旱性、御旱性和耐旱性。上述学者在其研究玉米耐旱作用机理时,认为避旱性主要是指玉米能够通过缩短其生育繁殖的周期,以逃避当时的干旱缺水季节,从而使玉米能够在相对干旱的条件下实现增长。虽然玉米在缺水的条件下实现了对其生育周期的缩短,避免了农作物的死亡,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玉米的产量。御旱性是指能玉米在生长过程中,主要是运用对玉米生长形态的结构特点,尽量保持玉米生长所需的水分,从而达到耐旱的作用,御旱是玉米在生长过程中主动抵抗干旱的过程中。耐旱性则是指玉米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对自身的生理机制调节,实现对玉米生长的新陈代谢。

1.2 玉米耐旱的茎粗和株高指标分析

玉米耐旱的指标种类相对较多,王阳等[2]在研究玉米耐旱指标分析过程中,认为玉米茎粗和株高等指标均是玉米耐旱的重要指标。上述学者认为玉米的茎秆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通常情况下,茎秆的内部维管束负责玉米生长进程中不同组织下的水分之间运输,以维持玉米生长中的水分平衡,从而促进玉米的植株生长。通常情况下,不同玉米品种生产下的维管束密度不尽相同,而茎粗越大,说明玉米的茎内组织吸水的阻力越小,玉米的耐旱性也就越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玉米产量的下降。此外,玉米的株高在特定条件下与玉米的耐旱性呈现出正比例关系,在干旱情况相对严重的基础上,玉米的株高在生长过程中由于缺乏水分,其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玉米各组织之间的生长,从而使玉米的株高受到抑制。一般而言,在干旱的威胁下,诸多不耐旱的作物通常会随着水分的逐渐消失而停止生长,玉米因其耐旱的性质则会降低株高并减少茎节数。

1.3 玉米耐旱的物质含量指标分析

孙广全等[3]在其研究中主要从玉米耐旱的物质含量指标展开分析,玉米耐旱的物质含量通常是指玉米生长过程中的相对含水量、导电率以及叶绿素含量等。上述学者在探讨玉米耐旱过程中相对含水量指标时指出,玉米叶片的含水量是玉米组织实际含水量与饱和含水量之间的对比,玉米在被迫遭受干旱后,叶片中的含水量相对下降,但是而能够为玉米提供少量的水分,耐旱性越弱的作物其含水量下降幅度越大。在探讨玉米相对电导率过程中,上述学者同时指出干旱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玉米的原生质膜受到损害,并提高其内在的电导率,而干旱条件下的电导率与耐旱能力负相关关系。

2 玉米耐旱的鉴定方法研究

2.1 萌发期耐旱鉴定

在探讨玉米耐旱鉴定过程中,分析玉米耐旱的鉴定方法尤其重要。覃永嫒等人[4]认为玉米耐旱的鉴定方法,通常可以分为萌发期耐旱鉴定、苗期耐旱鉴定和全生育期耐旱鉴定。上述学者指出,通过对玉米萌发期耐旱鉴定的实验性研究,在实验环境下,模拟玉米生长的干旱环境,对玉米种子实施萌发式脱水处理,观察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及其种植后的形态体征,发现该方法不受季节变化干旱情况的限制,采用该方法能够有效鉴定玉米耐旱情况。

2.2 苗期耐旱鉴定

在τ衩啄秃导定方法进行分析过程中,主要在上述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苗期耐旱鉴定方法展开深入性分析。在模拟干旱实验室环境下,对出苗后的玉米实施植株性的栽培,通过相应的仪器检测玉米生长过程中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玉米幼苗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形态变化现象,以此评价玉米的耐旱性。从某种角度而言,玉米的耐旱性在研究过程中相对较为复杂,无法用单一的生理生化指标有效实现对玉米苗期耐旱的鉴定,其耐旱的情况也根据玉米生育期和环境而变化,因此在使用该方法鉴定玉米耐旱时,应将其作为玉米耐旱鉴定的初步筛选方法。

2.3 全生育期耐旱鉴定

在对玉米耐旱鉴定方法进行分析时,全生育期耐旱鉴定方法是尤为重要的,主要是通过人工干旱棚的建设,实现对玉米干旱的间接性研究。在人工模拟干旱的基础上,将玉米种植在干旱的环境中,并通过对人工干旱棚中的水分控制,实现对玉米的干旱性种植,直至玉米结果,研究不同生育期下玉米的耐旱效果。该玉米耐旱研究方法虽然具有效果可靠的优势,但其在鉴定过程中需要准备特殊的实验设备和广阔的实验空间,因此该方法效果显著,但是使用次数相对较少。

3 结语

玉米作为人类的重要粮食作物,其产量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目前干旱性周期的缩短为玉米的产量提高带来极大的影响。为了能够有效缓解干旱性对玉米农作物的产量,诸多学者均展开了对玉米耐旱性的相关研究,本文通过对学者关于玉米耐旱性的研究成果理论的整理,将诸多研究成果整理成玉米耐旱鉴定研究综述,期望能够为提升玉米的产量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韩登旭,石书兵,梁晓玲,等.中晚熟玉米杂交组合耐旱性鉴定与评价[J].新疆农业科学,2014,5(4):605-613.

[2]王阳,杨永志,张玲,等.玉米黄改系材料萌芽期耐旱性鉴定与评价[J].玉米科学,2016,7(3):1-6.

旱组词篇8

【关键词】 抗旱 实践 反思 梁河县

梁河县位于北纬24°35′~24°56′,东经98°09′~98°39′, 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高黎贡山西侧,德宏州东北部。县域南北纵距49公里,东西最大横距45公里,国土总面积1159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672.8米,最低海拔860米,有中山、低山、火山锥、台阶地、河谷平坝5种地貌类型,是半山半坝县,其中山区、半山区面积101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7.58%。

总的气候特点是:全年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低纬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降雨量1436.7毫米,降雨具有干湿季节之分,一般上年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总降雨量约为210.5毫米,占全年总雨量的15%,当年5月至10月为雨季,总雨量约为1226.1毫米,占全年雨量的85%。

1 旱情基本情况

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我县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秋、冬、春连旱,干旱涉及全县大部地区,云南省气象局根据土壤湿度、作物生长状况等指标监测,我县此次干旱程度达到了重度干旱。

据统计,全县6乡3镇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达57710人,21135人缺粮,14996人饮水困难人,3565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30.61万亩,成灾面积12.73万亩,绝收面积1.65万亩。预计造成经济损失5602.32万元。其中:粮食作物受灾面积3.13万亩,成灾面积1.77万亩,绝收0.73万亩;经济作物受灾面积27.48万亩,成灾面积10.96万亩,绝收0.92万亩;预计造成经济损失3649万元。渔业受灾面积452亩,其中:池塘受灾面积213亩,冬闲田面积239亩;预计损失水产品产量125吨,其中:成鱼118吨,鱼苗7吨;预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5万元。

我县的工业生产也因旱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水电企业,据统计:今年同期比去年减少发电量0.12亿度,损失282万元。另外,受影响较大的还有我县矿冶业、制糖业、制药业等,梁河锡矿由于工业用水问题造成的金属锡减产约60吨,产值70万元;我县力量生物公司的几个糖厂因干旱致使甘蔗大面积减产41209吨,今年和去年同期相比白砂糖产量减少1100吨,再加上其他损耗,合计产值减少690万元;通过以上对我县达到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进行统计,今年因旱情影响而导致的工业产值共计损失1042万元。

2 干旱成因

2.1 极端气候影响

去年下半年以来,北半球中高纬度西风气流异常偏强,导致北方冷空气南下我省活动偏弱,线路偏东偏北。同时,孟加拉湾北部长期维持较强的带状高压,阻塞了孟加拉湾和中南半岛到我省的水汽通道,导致水汽严重不足,冷暖空气不能在我省上空“相遇”形成降水,产生干旱。从气象资料来看,我县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3月27日降雨量仅为20.0毫米,比历年同期平均偏少120.7毫米,偏少86%,创我县1957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低值,其间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达到了36天,而降雨天数仅有11天,只占总天数的7%;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我县平均气温13.7度,比历年平均偏高0.5度,高温少雨,形成干旱。

2.2 工程性缺水

新中国成立以来,梁河虽兴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设施,在抗旱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的转变,原有的工程设施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的用水需求。加之,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利工程不配套、年久失修、损毁等现象突出。目前,全县蓄水灌溉工程有28件,蓄水量仅为0.0182亿立方米,引水灌溉工程1913件,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114亿立方米,仅占全县水资源总量82亿立方米的1.36%,水资源利用程度极低。

3 抗旱工作情况

3.1 全面动员部署

灾情发生后,我县根据《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抗大旱保民生促春耕专项督办活动的通知》(云办发电[2010]17号)和白书记、秦省长在全省抗大旱保民生抓春耕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坚持以“抗旱保饮水、抗旱防火灾、抗旱防疫病、抗旱夺丰收”的“四抗”总体工作目标,结合工作实际,成立了抗旱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全县动员,多措并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积极开展工作,确保抗旱救灾工作取得实效。

3.2 全力保障人畜饮水

面对严重的旱情,为实现“抗旱保饮水”目标,根据不同的受旱原因,我县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使受灾群众均得到了及时解困,采取的人畜饮水困难临时应急措施主要是:(1)节约用水、限量限时用水措施解决9093人、2175头,涉及个7乡镇、24个村委会、56个村民小组;(2)新建水源点,架设管道20.4公里,引水解决5403人、1300头,涉及5个乡镇、21个村委会、37个村民小组;(3)人挑、马驮(含摩托车)外运水解决500人、90头,涉及个1乡镇、1个村委会、1个村民小组。(4)组织水利、消防等部门成立了专门抗旱应急送水分队和抗旱工程应急抢修分队,抗旱应急送水分队共出动17车次,送水量136m3;抗旱工程应急抢修分队共完成了25件抗旱应急水源的抢修建设任务。

3.3 加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

面对严重的旱情中央、省、州及时拨付了抗旱救灾资金,资金到位后我县及时开展了抗旱保苗及因旱缺水村寨的引水工程应急抢险等工作。截至2010年5月20日,共完成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42件。

4 经验和启示

最终能够战胜这次特大干旱,得益于抗旱应急工程的建设,得益于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干部群众的联合协作。(1)要大力发扬节约用水,并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法合理用水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在这次抗旱救灾工作中我县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对来水量减少的村寨,通过节约用水、限量限时用水措施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对水源楛竭的村寨,采取另辟水源点和运水的措施解决人畜饮水困难。让受灾群众的饮水全部得到临时解决。(2)要充分发挥水利骨干工程的作用,如通过加强东大沟的管理,24小时派人值守,做到合理调配水资源,缓解了曩宋、九保和遮岛几个乡镇5000多亩农田的灌溉用水。通过对界岭沟的有效管理,采取在取水坝处用沙袋防渗,分期分段供水等措施,缓解了勐养镇6000多亩农田的灌溉用水。在这次抗灾救灾中我县的东大沟、界岭沟、西沟、遮岗沟、襄西沟、遮告沟等骨干灌溉工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3)要充分发挥乡村干部和群众开展生产自救能力,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0年5月24日,我县累计投入抗旱人员74450人次,投入机动抗旱设备9584台,抗旱用油11吨,完成抗旱浇灌32550亩,临时解决14996人、3565头大牲畜饮水困难。(4)要加强抗旱组织机构建设,灾情发生后,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就实行24小时值班,及时收集灾情,为上级部门和领导指挥抗旱救灾起到很好的参谋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河县人民政府.梁河县志.

[2]梁河县水利局.梁河县水利志.

[3]梁河县水利局.梁河县旱灾统计年报.

旱组词篇9

关键词:干旱胁迫;叶片相对含水量;脯氨酸

Effect of Drought Stress on Physiological Index of Populus tomentosa Carr

SU Jun1,YAO Yan-tao2

(1.Forestry Station ,Taigu Forestry Bureau of Shanxi Province ,Taigu, Shanxi 030800, China;2. Forestry Institute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gu,Shanxi 030801,China)

Abstract: The impact of drought stress on RWC,POD and Pro were studied taking Populus tomentosa Carr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WC declin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by the most serious drought stress, RWC decreased obviously; POD activity increas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by the moderate drought stress,POD decreased obviously; The more serious drought stress, the higher of Pro content.

Key words: drought stress ;RWC; Pro

杨树在中国的分布很广,从新疆到东部沿海,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长江流域都有分布。尤其近10年来,中国杨树造林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世界上杨树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杨树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树种之一,在华北地区更有着重要的位置,目前,关于杨树的繁殖培育生理习性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关于杨树抗旱性的研究也有了很多的探索[1-4],本试验着重研究毛白杨幼苗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叶片的生理指标的变化,以探索干旱胁迫对毛白杨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试验材料为1年生的长势相同的杨树幼苗,洗净后置于培养液中。模拟自然光控制光照。培养10 d后进行试验。

1.2 方法

1.2.1 试验处理取在培养液中培养10 d的1年生苗分别置于附加PEG-6000浓度为10%,20%,30%的培养液中模拟干旱胁迫处理48 h,采集新鲜叶片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重复4次。对照不加PEG-6000,其它培养条件相同(PEG可通过影响植物根系吸水而起到模拟干旱的效果)[5]。

1.2.2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叶片相对含水量参考张志良[6]的方法测定;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采用采用愈创木酚法,脯氨酸(Pro)的测定采用酸性茚三酮法。

2结果与分析

2.1 干旱胁迫对毛白杨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叶片含水量反映了植物体赖以生存的水分状况[7]。由图1可知,对叶片进行不同程度的模拟干旱胁迫处理,在48 h中,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规律。对照组(没有进行干旱胁迫处理)的叶片相对含水量较为稳定,由设定的5个时间监测点的数据可知,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平均值为82.8%,且整个过程含水量没有大的起伏。在其余3组中,叶片相对含水量在48 h中均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其中,下降趋势最为明显的是PEG-6000浓度为30%的试验组,其次为PEG-6000浓度为20%的试验组,下降最不明显的为PEG-6000浓度为10%的试验组。可见,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剧,细胞失水状况明显,对毛白杨幼苗的生长发育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2.2 模拟干旱胁迫对毛白杨叶片中POD活性的影响

由图2可知,空白对照组的POD的活性较为稳定,但3种干旱胁迫条件下,叶片的POD活性较之对照组均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其中,PEG-6000浓度为20%的试验组上升的最为明显。这表明,干旱胁迫下杨树幼苗清除过氧化氢的能力显著提高。POD是毛白杨体内有效的活性氧自由基清除系统,它能催化过氧化氢氧化酚类的反应,在毛白杨幼苗呼吸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POD活性是反映毛白杨抗氧化能力的指标之一。

2.3 模拟干旱胁迫对毛白杨叶片Pro含量的影响

由图3可知,空白对照组在48 h中,Pro含量基本变化不大,但3种模拟干旱胁迫下,叶片内的Pro含量均出现了显著的上升。干旱胁迫下,植物体内Pro大量积累已有许多报道。Pro是植物高蛋白组分之一,以游离状态存在于植物体中,是一种渗透调节物质,干旱条件下大量积累。因此,Pro含量的增加可间接说明植物受到了干旱胁迫的影响。

3讨 论

叶片相对含水量则反映了植物体内赖以生存的水分状况[8],随着高温胁迫程度的加剧,毛白杨幼苗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和破坏程度增加,同时细胞失水也越来越严重。相对较高的叶片含水量可以有效地保持叶绿体结构和PSⅡ功能,使植物进行有效光合作用。试验发现,干旱胁迫对毛白杨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明显,说明干旱可影响毛白杨叶片的活性。POD是重要的活性氧去除物质,POD的增加说明干旱胁迫下叶片内出现了过氧化氢的大量积累。

Pro存在于原生质中,它是由谷氨酸通过吡咯啉-5-羧酸形成的,它在抗逆中的主要作用有两点:一是作为渗透调节物质保持原生质与环境的渗透平衡防止水分散失;二是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增加蛋白质的可溶性和减少可溶性蛋白的沉淀,增强蛋白质和蛋白质间的水合作用,从而保持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7]。此外,Rashmi等指出,干旱胁迫下Pro还可以保护细胞质内许多酶免受伤害,这种植物通过Pro钝化一定程度的酶的方式是一种很有效的自我保护机制。但也有人认为干旱胁迫下一些植物细胞内Pro的累积并不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适应机制,而是干旱胁迫造成伤害的结果[8]。造成的这种差异可能与植物种类或胁迫程度有关[9]。

参考文献

旱组词篇10

论文摘要 水旱两用稻新品种绿旱1号株型紧凑,生育期较短,结实率高,抗旱、抗病能力强,产量高,适宜在干旱少雨地区推广。该品种可以进行条播、点播、撒播;旱直播栽培,重点在出苗、孕穗和抽穗3个时期灌透水;对氮肥较敏感,注意适当控制氮肥,多施磷钾肥;除草以化学防除为主, 辅以人工除草。

绿旱1号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绿色食品工程研究所育成的水旱两用稻。1995年该研究所提取耐旱植物空心莲子草(俗称革命草)的基因组DNA,采用浸胚法将其直接导入优良常规水稻新品种“6527”中,经7年11代的系统选择,于2001年育成了高产、耐旱节水稻新品系1DJ08。2001~2002年对该品系进行品比试验,2002年定名为绿旱1号。2003~2004年参加国家旱稻长江下游组区试和生产试验,2005年6月通过国家品种委员会品种审定,审定号:国审稻2005053。2005年12月申请国家品种权保护,公告号:CNA002893E,公告日期:2006年7月1日。

1 特征特性

1.1 植物学特征 株高100 cm左右,每穗总粒数118.9~159.2粒,每穗实粒数100.9~130.3粒,结实率82.0%以上,千粒重25.0 g左右。株型紧凑,分蘖力较强,成熟时秆青籽黄,后期转色好,落粒性适中。

1.2 生物学特性 全生育期平均108.2 d,比对照中旱3号早熟2.3 d;有效穗304.5万/hm2;分蘖成穗率63.9%;米质主要指标表现:整精米率55.7%,长宽比2.9,垩白率38%,垩白度5.4%,胶稠度50 mm,直链淀粉含量25.9%。米质较好。

2 产量表现 

2.1 区域试验 2003~2004年,参加国家旱稻长江下游组区试,在旱播旱管的情况下,试验平均单产4 737.45 kg/hm2,较对照中旱3号增产22.96%。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单产4 533.75 kg/hm2,较对照中旱3号增产45.29%。2006年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稻区试,实际产量达9 781.8 kg/hm2。2006年9月在安徽省淮南农场和龙亢农场进行小麦茬机械旱直播栽培(在播后、幼穗分化和抽穗期各灌1次透水),经实地测产,理论产量分别达到9 391.5和8 626.5 kg/hm2,实际产量达7 983和7 332 kg/hm2。

2.2 田间试验 2006年安徽省肥东县店埠镇大郢村农民韦秀干在自家远离水源的田块试种了绿旱1号0.087 hm2,播后进行无水层栽培管理,实收稻谷762 kg,折合产量达8 758.6 kg/hm2,基本达到了水稻正常栽培的高产水平。2007年安徽省淮南龙亢农场示范栽培,连片种植面积4.67 hm2,平均产量7 500 kg/hm2。安徽科技学院杨安中试验的小区产量高达12 000 kg/hm2。

3 栽培技术

3.1 播种 接冬季作物茬在前茬收割后立即播种,应在6月20号前播完。播种前,先将种子浸泡2~3 h,然后淘洗干净,将旱育保姆按1∶3比例拌种晾干,播种深度3~5 cm。绿旱 1 号可以进行条播、点播、撒播。条播播种量45~52.5 kg/hm2,点播 40~45 kg/hm2, 撒播55~60 kg/hm2。

3.2 施肥 绿旱1号对氮肥较为敏感,应注意适当控制氮肥,多施磷钾肥。通常施纯氮150~210 kg/hm2(折合尿素330~450 kg/hm2)、纯磷75~105 kg/hm2(折合过磷酸钙750 kg/hm2左右)、纯钾120 kg/hm2(折合氯化钾225 kg/hm2左右);尽可能用有机肥、磷、钾肥和70%的氮肥于旋耕前施入作基肥;20%的氮肥在孕穗期结合灌透水时施入;其余10%的氮肥在始穗期施入,施后灌水。

3.3 水浆管理

3.3.1 旱直播少水栽培。在旱播之后,立即灌1次透水齐苗;孕穗期灌1次透水,以增加穗粒数;抽穗期灌1次透水,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成熟期有条件时可以再灌1次透水。

3.3.2 有水栽培。在插秧后浅水,以后可以不进行水层管理,缓慢退水,其他方法同水稻栽培。

3.4 病虫草害防治 

3.4.1 杂草防除。①可用20%丁·口恶乳油2 250~3 750 ml/hm2对水750 kg/hm2在播后出芽前喷雾,或拌细潮土1 800~2 250 kg/hm2作毒土处理,两种方法均需在杂草未出土前和土壤潮湿的条件下进行。②用20%丁·苄可湿性粉剂3 kg/hm2对水750~900 kg/hm2,于杂草1~2叶期进行喷雾。③用10%千金乳油1 500 ml/hm2对水750~900 kg/hm2于杂草1~2叶期喷雾防治。④杂草5叶期以上时,应酌情增加用药量。

3.4.2 病虫害防治。各种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与水稻相同,因为田间无水,在防治时相同的用药量要注意增加用水量,一般用水量为750 kg/hm2以上。

参考文献

[1] 苏贤岩,徐瑞琳,胡宏云,等. 旱稻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对产量影响的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649-2650.

[2] 黄立春,赵晓明,蔺聪,等. 沈阳市水稻地膜覆盖旱管节水栽培技术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83-384,387. 

[3] 许传万. 中粳杂交水稻皖稻88配套栽培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8):159.

[4] 胡润,叶北朝,纪根学,等. 水稻强化栽培大田基本苗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9):1578-1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