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入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0:48:19

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范文篇1

一、插图游戏法

插图的特点是生动形象、直观可感,游戏的特点是有目的、重计划、讲规则、含趣味。当教师为了满足教学需求或达成某一教学目的,将插图与游戏相结合,便是插图游戏法。此处仅从名著阅读教学的层面来讨论,插图游戏法是一种以插图为内容载体,以游戏为组织手段,以名著阅读教学为最终目的,教师做设计引导,学生为参与主体,有目的、有规划的趣味性教学活动。与仅仅展示图片的用图策略相比较,插图游戏给予了学生一个良性的刺激,学生由被动的课堂接受者转变为课堂参与者,并且在完成插图游戏挑战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训练了思维。将插图游戏法应用到课堂导入环节,具体的操作如下:其一,从材料上看,教师首先要准备好与所教学的名著相配适的插图,确定合适的插图数量。其二,从组织形式上看,游戏的形式可以是单人挑战、双人对战、师生对战、小组团战、男女对战等。其三,从规则上看,教师需在游戏开始前将规则准确严谨、言简意赅地告知学生,既可以口头阐明,也可以用文字说明,文字说明需在幻灯片或教学案中有所体现,最优的方式是文字说明与口头宣读相结合。其四,从游戏模式上看,常见的插图游戏有翻牌、找茬、配对、连连看、消消乐等。简单来讲,翻牌,即图片背面朝上,学生指定任一图片进行翻面,对翻面所得插图进行概述、解释等;找茬,即学生对插图细节存在的异常进行指认;配对,即学生把属性相同或有重大牵连的插图归为一组;连连看,与配对相类,但更强调分组动作的持续进行,并且每次归组时需同时作用在两张插图上;消消乐,规定少数插图为阳性,少数插图为阴性,多数插图为中性,参与者轮流出牌,中性插图不断叠加,当阴阳插图先后相邻出现时,两两抵消。其五,从时间安排上看,教师需精准控制插图游戏的开展时长与执行进程,进程过短则效果不佳,进程过长则影教学案例.响后续教学,学生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如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教师应加以示范或指导。其六,从游戏评价与奖励上看,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参与者进行点评并宣布获胜者,宣布结果后可准备简单的游戏奖励(如一块橡皮),对游戏中获胜一方予以表彰。但注意的是,如果是学生双人对战,为了消除失败一方的失望情绪,建议同时对失败一方进行鼓励;若为师生对战,则无论输赢都可将奖励送给学生以示肯定。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插图游戏法的设计思路和流程,笔者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下同)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水浒传》赏读课的课前导入为例子,对插图游戏的设计流程进行展示。案例1:《水浒传》教学设计(节选)师:零食界曾经有过一个“爆款产品”,让成千上万名中小学生,每天一放学就往学校附近的小卖店挤,为的就是买一包干脆面。干脆面是不要紧的,重点是抽卡。同学们会不会很好奇,究竟这些英雄卡牌有怎样的独特之处,让人如此着迷呢?现在,随着老师一起来体验一下抽卡的快乐吧!步骤一: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卡牌背面,并宣布游戏规则。教师明确游戏规则:学生自由举手回答,从1至5号卡片中任意选中一张,点击鼠标翻转卡片,根据出现的人物,说出其姓名、绰号、相关情节或典故。挑战成功者获得神秘奖品一份。步骤二:随机抽点学生进行翻卡回答,教师围绕学生的回答即时点评、补充,不论正确与否,都向挑战的学生派发奖品(一块橡皮),以兹鼓励。步骤三:课件出示完整答案,从左至右依次为林冲、鲁智深、李逵、武松、扈三娘。步骤四:教师发言,对游戏进行小结,并带领学生转入文本研读环节。师:看到同学们刚才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老师就知道同学们已经投入这个游戏中了。发起挑战的几位同学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给大家点赞!大家觉得当年这些水浒英雄卡好看吗?对于老师来说,这些卡片为我打开了一扇《水浒传》的大门,从此,老师不但知道了有这么一本奇书叫《水浒传》,而且还从每张卡片背面的“人物小传”里,知道了许多梁山好汉的故事。稍长大一点后,老师读完了整部《水浒传》,每一位英雄在我心中的形象又更加鲜动灵活了,有了远超卡片所呈现出的生命力。他们的故事轰轰烈烈,很精彩。现在,老师邀请同学们一起来赏读名著,先从武松、鲁智深、李逵、林冲四个角色入手,进行对比阅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上述案例中,笔者把一代人的童年记忆——“小当家水浒英雄卡”纳入教学资源中,又将人物卡片和翻牌游戏相结合,兼顾趣味性和知识性。以这样的课堂导入开头,《水浒传》的后续教学环节开展得更加顺利,因为同学们的兴趣已被极大地激发出来。随着教学的推进,笔者将陆续向学生展示更多的英雄卡片,让学生一边憧憬着英雄插图,一边仔细研读相关人物的情节文段,把厚书“啃”薄就不那么困难了。

二、插图悬念法

“悬念”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通常用来引起读者对人物前途际遇的关注和牵挂,对后续情节的期待与急切。“教师采用倒叙法、问题诱导法、语言节奏法、开合教材法等手段适时地创设‘悬念’,构建一种期待,这种期待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产生一种关注、好奇、牵挂的心理状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不断想象、推理、思考、质疑、批判、发现、求证、享受的过程。”[2]在笔者看来,悬念教学法的优点在于:始终令学生处于情绪饱满、跃跃欲试的状态中,仿佛侦探破案一般,盼望着水落石出时收获成功感。正如文学作品中的悬念早早伏下,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同样宜早不宜迟。教学悬念是为学生准备,留给学生去探究解决的,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尤为重要。因此,课堂导入部分设置悬念是较为合理的安排。设置悬念的方式多种多样,没有固定模式,音乐、图片、口述故事、实体道具等都可成为悬念的组织材料。导入、悬念、插图三者,导入体现课堂的结构布局,插图担任课堂的内容载体,悬念体现课堂的组织技巧,三者共同作用,实现“1+1+1>3”的效果。在名著阅读教学的导入环节,利用情景插图设置悬念,有如下几个地方需要注意:首先,悬念的持续既能够是“即时设疑,即时解疑”,又可以是“课初设疑—课中解疑”,还可以是悬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课初设疑—课中析疑—课末解疑”。其次,悬念的设置一般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设疑,学生解疑。再次,悬念传达较为依赖教师的语言,配合插图情景共同作用,引人入胜,启发思考。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插图悬念导入法的设计思路和流程,笔者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海底两万里》阅读教学课的导入为例子,对插图悬念的设计流程进行论述。案例2:《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节选)师:同学们已经学习过基础地理,现在,老师就来考考大家,我们所居住的这一颗行星叫什么名字?如果从宇宙遥看这颗行星,它会是什么颜色呢?步骤一:请学生举手回答,若无,则随机抽点一至两名学生简要回答。师:看来同学们的地理学得不错。我们生活的这颗行星叫“地球”,不过,陆地只占到地球表面积的约30%,还有约70%的面积被海洋所覆盖。与其说是“地球”,还不如说是“水球”。目前,人类对浩淼的海洋的探索与认知,仅有5%,而对深海环境、海沟底部几乎一无所知。但是,有那么一部作品,距今150多年,当那时的人们才刚开始地理大发现的时候,该部作品就已经对神秘的海底世界展开超越时代的、无与伦比的想象。同学们知道是哪部作品吗?步骤二:教师提出疑问,学生集体回答(也可随机抽点一位学生回答)师:《海底两万里》一方面,作者透过大胆奇特的想象,向读者描绘了一个瑰丽陆离的海底世界,另一方面,它又穿插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同时在这部作品中呈现,读来轰轰烈烈,读后耐人寻味。老师初中的时候读过这部名著,它偶然落入我的视线里,关于它的卓越不凡,老师当时一无所知,刚开始带着消磨时光的心态来读,读完后却拍案叫绝,大家可以想象这个奇妙的感受吗?其中有个场景,至今令老师印象深刻。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张插图。步骤三:教师课件展示插图,停顿1分钟让学生观察。师:你能从图上观察到什么?步骤四:随机抽问一至两名学生。学生大概会回答:有珊瑚、人、棺材、十字架、墓地、葬礼等,教师继续发问。师:这是一场发生在海洋深处的葬礼。作为陆地居民的我们,觉得大地是我们的归宿,希望身后能够入土为安。我们很难想象,在海底举行葬礼会是什么情形。老师疑惑的是,这群人究竟是何方神圣,他们是如何到达海洋深处的?不幸离世的人又是谁?他在离世前遭遇了什么?请大家带着这些疑问,阅读文段,老师给大家5分钟的阅读时间。在上述教学案例中,作者把情景插图与悬念技法联系在一起,安排在课堂导入的环节。如此一来,课堂一开始便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教师设置的悬念始终紧扣教学主题,生动的插图又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学生对答案充满期待,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积极进取。教师导入语的设计也经过多次锤炼,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又加以现身说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国外名著的畏难情绪,打破了学生与国外名著之间的隔阂,逐层推进,最终引领学生落实名著阅读。

三、插图信息匹配法

信息匹配原本是一种考题类型,这种题型的设计初衷是考察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取关键信息,对文段形成基本的了解,能够大致掌握文段内容。从实际情况来看,信息匹配题一般涉及实用类(应用类)文本,包括人物介绍、前沿科技、经验指南、使用说明等。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师生首先要关心的,是作家和作品。教师往往会在一堂名著阅读教学课的开头,设置“走近作家”的环节。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对这个环节的处理较为死板:基本通过教师口头介绍或学生齐读资料的方式开展,个别教师会让学生提前预习,课堂上以抽问的形式进行检查。在常规的课文教学中,为了节时省事,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并无不可,但在名著阅读教学中,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对作家作品产生深刻印象。笔者曾经在课堂导入部分,将作家作品的介绍和信息匹配的题型结合在一起,使原本单调乏味的“走近作家”环节翻出了新的花样,笔者将其命名为“插图信息匹配法”,具体操作如下:(1)准备环节:教师课前调查好作家的基本信息、重要经历、代表作品、语言风格、思想观点、主要成就等,编写一段介绍性文字;同时搜寻作家的相关照片或肖像画,以作补充。(2)设计部分:以介绍性文字为依据,分不同方面列出填充框,填充框中有提示语,甚至可出示一个示范答案,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在介绍性文字里提取关键信息;(3)时间控制:为了使课堂高效紧凑,以防“走近作家”的环节过分冗长,插图信息匹配一般采用“限时任务”的形式开展,如果希望课堂气氛火热,还可以引入“小组竞速”等。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插图信息匹配法的设计思路和流程,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海底两万里》阅读教学课的“走近作家”为例子,对插图信息匹配法的设计流程进行论述。案例3:《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节选)师:同学们,曾经有这么一个人,从小热衷于大海和机器,年少时总是幻想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征服世界的探险家。他还时不时跑到附近的工厂,盯着那轰轰作响的机器,一看就是一个下午。后来,他成为了一名文学家,在人类没有发明电报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在用电报传递信息;在人类还没制造出飞机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驾驶直升机来往;在人类还没有着手登月工程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坐在一颗大炮弹里,被巨炮发射到月球。时至今日,他非凡的想象仍然足以惊艳世人。他是谁?步骤一:教师借助精心设计的导入语,创设情境,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导入语结束后,教师应面带微笑缓缓扫视全场,暗示学生集体回答。若学生没反应过来,随机抽点一位学生回答,答对则请全班同学掌声鼓励,答错则请学生坐下,由教师公布答案。师:看来同学们对凡尔纳有一定的了解,至少曾经耳闻过,但了解还不够全面。老师有个好主意,可以帮助同学们快速、全面地了解凡尔纳,请看课件——步骤二:教师课件展示课件。师:请同学们放声齐读右侧的“作家简介”。步骤三:要求学生集体朗读,静待朗读结束。(如朗读效果不理想则再次明确朗读要求,指示学生再读。)师:给同学们的朗朗齐读点赞。请看这张黑白照片,这是凡尔纳的肖像,手握钢笔,身体微侧,目视前方,或许心中正牵挂着地心与大海。请同学们准备好笔记本,从“作家简介”中提取关键信息,按照分类提示填写到方框中。老师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如果有同学提前完成,请举手示意。信息点提炼得最全面、分类准确率最高、完成速度最快的同学,老师将送出神秘礼物一份。作为考题类型的信息匹配与作为课堂环节的作家介绍,很难将两者联系到一处,而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想法,来源于笔者一次偶然的“灵光一闪”。在随后的尝试中,笔者发现插图信息匹配法的教学效果要明显优于教师讲授或学生齐读,因为在插图匹配法的安排下,学生成了课堂的中心,“限时”“竞速”的情境刺激让学生的脑袋转动起来,让学生的写字忙碌起来,让学生的情绪紧张起来。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创新有时需要教师抓住一闪而过的“灵感”,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插图画面精美、色彩丰富,经过教师精心挑选的插图形神兼备,能较为生动地反映了名著中的经典情节与场景。插图除了运用到课堂的导入环节,还可在教师的巧妙设计下,灵活运用到课中、课后等阶段。深入探究和积极尝试插图的多种运用策略,有助于教师将要点知识以视觉图像的形式直观呈现给学生。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周蕖,王义高,刘启贤,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课堂导入范文篇2

关键词:中学数学;智慧课堂;有效导入

由于数学自身特点,它除了抽象、深奥的概念、定义、公式等,就是一些看似枯燥的符号、数字,所以让学生学好数学就要在学生的兴趣上下功兴。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课堂教学效率,也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数学教师开始应用想法用有趣、启发性的导入方式,快速把学生代入课堂教学的内容中,调动学生热情。作为数学教师,我也想借此谈谈导入艺术在数学智慧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大家互相学习。

一、导入艺术在数学智慧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既然是想要把学生带入课堂教学内容的导入环节,那么无论是采用任何一种方式导入,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也是学好数学的信心。作为数学教师,在设计导入内容时,要融入大量激发学生兴趣的元素,让学生在有趣的导入中提起兴趣,积极投入学习的过程中。

(二)能有效吸引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课堂时间的宝贵性,何况课堂上教师讲授新课的时间超不过30分钟。可是有些学生由于天性的原因就是集中不了注意力,导致课堂学习效果不佳,成绩不高,影响升学和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所以,作为数学教师为了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前就设计了有趣味性、启发性的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探究的意识和热情,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使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进入内容,理解内容,掌握重点,深化自己的知识基础,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导入艺术在数学智慧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巧用问题的方法导入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数学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甚至探索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是学生积累数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在课堂导入中,针对课堂教学内容巧用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进行导入,既能一下子引起学生思考,又能给课堂教学制造一种悬念,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同时还告诉了学生课堂学习的重点,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让学生的思考有了方向,并在学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参与、理解,增长知识。例如,在给学生准备讲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时,教师就可以在导入环节给学生一个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一定要三对边、三对角对应相等,是不是?有没有更简单的判断标准,也就是少点条件呢?”有了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就充满了期待和好奇,他们一定会注意寻找问题的答案,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二)巧用温故的方法导入

大多数教师在上新课时都会带领学生回顾一下以前的知识,其实这就是一种温故的导入方式。只要教师能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温故导入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使旧知识与新内容达到衔接,让学生在回顾复习了前一节课的内容的同时,提高了对知识的学习信心,增强了理解能力。例如,在给学生讲授“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先给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是它的对称中心”等,这就为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做好了铺垫,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三)巧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导入

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更是。在数学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兴趣和理解,拉近学生与数学这门学科的距离,教师在导入时要巧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和感,让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的生活实际,理解教学内容,认识数学知识。例如,在给学生教学“顺流逆流”类的应用题时,我就结合学生平时熟悉的生活情境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在河流中游泳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是往上游快呢,还是往下游快呢?为什么?你们想知道原因吗?”学生在熟悉的问题面前一下子就提起了兴趣,不再觉得数学知识乏味、枯燥,大大增强了学习效果。这种联系生活的导入方式,既能让学生对抽象、难懂的数学产生亲切感,又能让学生结合直接的经验,增加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保证课堂学习质量。

(四)巧用故事的方法导入

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对于故事性的东西还是比较感兴趣。为了普及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也有很多数学故事应运而生,如数学的发展史、数学家的故事、益智数学故事等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帮助了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实践证明,在导入环节巧用故事导入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扩大学生知识视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学生的思维逻辑,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我在观看一段视频教学时,看到一位教师在给学生讲《勾股定理》这一节的内容之前,先用有趣的语言和绘声绘色的夸张描述,给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成就,介绍当下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探寻找其他星球的“人”,还提出了《三体》向宇宙发信号的故事等。在这些成就和故事的引导下,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但想知道勾股定理究竟是什么,而且还让没读过《三体》的学生想通过阅读了解数学在科学领域中的价值和作用。如此,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数学、了解数学的欲望,为以后更好的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施冬梅.谈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J].时代教育,2008(2).

课堂导入范文篇3

前言

“万事开头难”。高尔基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列夫.托尔斯基也说过:“开头总是最难下笔的。”因此,托翁十分重视作品的开头。《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他用了几十种不同的写法,经过反复比较、筛选,最后才确定下来。

教学其实也是如此。课若一开始就没有上好,学生就会感到兴味索然,下面的课就难以正常进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上课伊始,学生的学习心理准备难免不充分,师生之间难免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时,教师就一定要讲究导课的艺术,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智力情绪。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导课的艺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迅速进入特定的教学活动轨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别致的高超导课艺术,必然会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欲罢不能、不得不听,整个教学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教学也就容易进入最佳境界。可以说,高超的导课艺术是一种创造,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它为一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础。以下,通过本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谈一谈导入技能的研究。

一、导入的作用

导入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这一意图性行为广泛地运用于上课的开始,或运用于开设新学科、进入新单元和新段落的教学过程。导入过程即“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心弦,立疑激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渴望,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导入的方法

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由于教育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每堂课的开头也必然不同。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重视一堂课的开端和知识之间的转折与衔接。他们总是精心设计导入,讲究导入的艺术性。教师要敢于想象,敢于创新,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导入新课。通过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

在数学教学实践上,我对课堂教学导入技能作了一些研究和探索。除了常规的“温故而知新”的复习导入方法之外,我进行了如下几种导入方法的探索:

1、情景创设

数学知识的获得,常常是通过实践得到的。数学知识的探求过程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知识背景。依据教材中的有关知识,选取具体的背景,可以强化视觉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物。

在讲授“面面垂直判定定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建筑工地上,泥水匠正在砌墙(构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为了保证墙面与地面的垂直,用一根吊着铅锤的绳来看看细绳与墙面是否吻合(叙述事实,学生点头称是)。如此,能保证墙面与地面垂直吗?泥水匠或许不知道其中的奥秘,但你们能不能找到理论依据呢(提出问题,使学生思考)?”

从生活情景入手,提出在熟视无睹、习以为常情况下的新问题,可激发学生兴趣,进入良好学习状态。

2、故事叙述

数学知识往往与人物有关,讲述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人物的故事,可以提高学生的好学精神。

我讲授“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就以大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入题。由于这个故事学生都很熟悉,就请了一位同学来讲:有一次,高斯的小学老师想难难学生,就让学生算“1+2+3+……+100”。不料,几分钟后,高斯就举手回答:“5050”。教师大吃一惊,详细问之。原来高斯以首尾两数相加为101,共有50对,结果自然是101×50=5050。在学生觉得很有味道的时候,我接上去:“这种思想方法充分体现了等差数列求和的思想方法。今天,我们就来推导公式,用理论来说明问题,比高斯进一步,怎么样?”学生马上进入思维的积极状态,跃跃欲试,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大大提高了求知欲。

3、矛盾利用

矛盾的事物引入思辩。引入矛盾,就如引水击石,激波荡澜,能刺激学生在积极思维状态中去吸收新的信息和知识。

在讲授“曲线的参数方程”一节时,设计了物理学中物体的平抛运动,要求学生求其运动曲线的方程。当学生用求曲线普通方程的方法去思考时,竟找不到列方程的几何条件。老师点拨:如果不能直接寻找关系式,能否间接去找呢?一石击起千层浪,暂时陷入矛盾中的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展开了热烈讨论,结果发现:借助时间参数,利用物理力学原理可以写出物体运动依赖时间变化的方程组,从而间接地得到了运动曲线方程。如此,学生对“参数方程”的学习感受很深。

4、悬念设置

导出教材中最紧要、最精彩的地方,再调转话锋,诱导学生探寻答案。如椭圆一节的讲授,刚巧天在下雪,学生的注意力都在窗外,我灵机一动,构设悬念:“窗外白雪飘飘,在如此美妙的时刻,再讲枯燥单调的东西实在太刹风景了。(学生觉得有趣,哑然失笑,欲听下文。)今天,我来画一个漂亮的图形。”借用一根细绳和两枚图钉,画了一个椭圆(构设悬念:老师画一条曲线是想做什么呢?)。“怎么样?”我望学生,“一条优美的曲线!”学生惊讶不已之余,心生疑惑:什么道理啊?我顺水推舟,提出挑战:“如此优美的曲线,我们能否依据数学知识,给它建立一个优美的方程呢?”如此,通过构设悬念,安定了学生情绪,转移了学生注意力,巧妙地导入了新教材讲授。

5、“名言”引用

精炼的语言(古代诗词、名人名言等等)能增强表现力,体现出数学的美感。初学立体几何,第一节课讲“平面”。我在上课时,先在黑板上写了大诗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诗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学生都学过,低声默念。我讲:“‘水面初平’中隐舍了‘平面’的概念,古人尚且知晓,我们难道连古人亦不如吗?”利用学生“好胜”的性格,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讲授新课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样,可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讲授“线面垂直”、“直线与圆相切”等。

6、“道具”布置

学习立体几何,需要空间想象能力。柱、锥、台、球等道具的使用能使学生有直观、形象的认识,而橡皮泥、游戏棒的使用更让学生倍感兴趣,把教室作为一个“道具”(抽象成一个长方体,教室中的有关物体可抽象成点、线、面),学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能立足于新的观察点有新的认识,有利于新知识的领悟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在讲授两直线位置关系时,发动学生在教室一长方体中找两条直线,并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自然,一般找到的都是相交直线和平行直线,但有一部分学生发现了另外一种情况:存在既不相交,又不平行的两条直线。“异面直线”概念的引入水到渠成,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三、导入技能的应用

从上述实例所见,导入技能是极富艺术性和创造性的,它是各种课堂交流基本技能(口语、板书、体会、媒体等)的综合运用。但是,透过灵活多变的导入形式,也不难发现导入技能有着大体相似的结构。掌握导入技能的基本构成就能抓住重要的因素实施训练,但必须从教学目标出发,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各种不同的导入方法,在设计和实施中,应尽量符合下列要求,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

导入采用什么方式和类型,要服从于教学任务和目的,要围绕教学和训练的重点,不能喧宾夺主,只顾追求形式新颖而不顾内容。导入的目的性与针对性要强,要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白将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要学?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生实际因材施教,不搞千篇一律,不追求形式上的“花俏”。

2、启发性原则

导入要有利于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启迪智慧,尽量做到“导而弗牵,开而弗达”、“引而不发”。尽量以生动、具体的事例和实验为依托,引入新知识、新概念。设问与讲述要求能做到激其情,引其疑,发人深思。用例应“当其时”、“适其时”。

3、关联性原则

导入要具有关联性。要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导入的内容要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相关,能揭示新旧知识联系。方法服从于内容,导入语要与新课内容相匹配,尽量避免大而无当,海阔天空。

4、艺术性原则

导入要有情趣、有新意。有一定艺术魅力,能引人入胜,让人倾心向往,产生探究的欲望和认识的兴趣。导入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炽烈的感情。要注意锤炼“开口语”,精心设计课堂开始时的教学活动,重视涵蓄感情,一走上课堂就能进入“角色”。

5、机智性原则

课堂导入范文篇4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当然这里的开端必须是良好的,是有利于事件发展的因素。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优质的导入,对于一堂新授课的教学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能够用一段精彩的导入,一方面可以达到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集中且具有目的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教师由于受高考的压力,高中历史课的课时安排,再加上教师自身对导入环节缺乏正确的认识,这种种因素,导致教师对历史课堂导入环节的漠视和忽略。为了抓紧时间,直接进行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注意力没有集中到教学内容上这一事实,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低下,这显然不利于历史课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

二、如何进行高中历史课堂导入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只有积极看重导入环节的应用,才能够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笔者在教学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导入的方式,给予阐述。其一,温习导入策略。由于新知识和旧知识有着必然的内在逻辑联系,教师在新授的时候,充分地对旧知识进行温习,进而激活新旧知识的关联。在学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时,就可以这样进行:在中法战争中,表面上清政府是没有战败,但实际上清政府战败了,法国最终达到了侵略的目的;再到后来,清政府与日本间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的北洋舰队,受到全军覆灭的打击,紧接着就是《马关条约》的签订,这一系列的战争,把清政府推到了一个风口浪尖上,一场瓜分中国的灾难一时席卷而来。教师通过对旧知识的温习,也交代了新知识的主要内容,进而引导学生进入到新课学习中去。其二,典故巧妙引入策略。学生爱听故事,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引进一些历史典故,可以通过对典故的讲述,进而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去。比如,我们接触到的“闻鸡起舞”“约法三章”“卧薪尝胆”“草木皆兵”“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等,这都是很好的典故故事。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就可以引入这些典故,通过典故把学生引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其三,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导入策略。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整合,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生气活力。就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充分引进现代信息多媒体技术,在导入环节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强大的声频、视频、动画功能,能够迅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蒋家王朝的覆灭”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剪辑出一些解放军在三大战役中解放军胜利时刻的视频,以及气势昂扬的音乐,教师通过向学生播放这些声频、视频资料,迅速抓住学生学习的激情,驱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其四,谈话导入策略。在所有导入方式中,谈话导入是其中最为普通的一种方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地采用导入法进行导入,也不失为一种比较实用的方式。当然,在谈话中,谈话的目的不在谈话的本身,而在于谈话是有所期待的。“有所期待”是我们谈话的最终目标。一般来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在进行中,应该积极地选取学生身边的熟悉的内容进行谈话,用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其五,悬念导入策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事件,充分地设置一系列的悬念,也是一种良好的教学导入策略。因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能够对学生进行悬念设计的目的有两点:一方面是可以迅速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则就是能够很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当然,对学生进行悬念设置,应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设置,且难度适中。问题设置不当,进而达不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但是如果太难,学生无法理解学习的内容,则又会减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这样说:太平天国的发展,其势头本身是很迅猛的,比如在1856年的东征胜利时,其政权,就已经达到了全盛的时期。但是,在领导阶层,由于他们内部发生一件大事,导致其政权发生了急剧变法,良好的一片大好形势,突然间急转直下。那么,这件重大的事件又是哪一件呢?

三、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引用导入策略的意义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积极灵活地运用导入策略,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的思维,驱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去。良好的导入,如同良好的桥梁,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很好地建立起一种联系,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良好的导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是一种准备动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对导入环节给予正确地重视,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教师在灵活而恰当地使用高中历史课堂的导入策略,都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导入,该导入哪个地方,也应该明白。同时导入也要量力而为,注意对时间的控制以及逻辑上的连贯性。

四、结论

课堂导入范文篇5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差异以及课的类型、教学目标各不相同,导入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章法可循。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几种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⑴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教师直接从课本的课题中提出新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和教学目的,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状态。它的设计思路:教师用简捷明快的讲述或设问,直接点题导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弧度制”时,教师直接引入新课:“以前我们研究角的度量时,规定周角的为1度的角,这种度量角的制度叫做角度制。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种度量角的常用制度----弧度制。本节主要要求是:掌握1弧度角的概念;能够实现角度制与弧度制两种制度的换算;掌握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并能运用解题”。这种方法多用于相对能自成一体且与前后知识联系不十分紧密的新知识教学的导入。

⑵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即所谓“温故而知新”,它利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新课,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它的设计思路:复习与新知识(新课内容)相关的旧知识(学生己学过的知识),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围绕新课主题设问,让学生思考,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反函数”时,预先复习提问一一对应、函数定义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和本节有关的基础知识,进而用物理学中学生熟悉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关系自然导入反函数的学习。

运用此法要注意如下几点:一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而联结点的确定又建立在对教材认真分析和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二是搭桥铺路,巧设契机。复习、练习、提问等都只是手段,一方面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另一方面在复习的过程中又要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难点和疑问,使学生思维暂时出现困惑或受到阻碍,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教授新知识的契机。

⑶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即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问题陷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它的设计思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针对学生出现的矛盾对立观点,引发学生的争论与思考,在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后,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两角和与两角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教师出示问题:“成立吗?”。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成立,因为……”;有的说:“不行……”。认为正确的同学的说法是:代入第一个式子成立,立即有学生提出异议:取的角太特殊了,不信让α=β=45°试试,大多同学认可后一位同学的说法,就连刚才同意第一位同学观点的学生也倒向了后者。这时教师不失时机的提出问题:“那么到底等于什么呢?它与α、β的三角函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运用此法必须做到:一是巧妙设疑。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此外,所设的疑点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营造一种“心求通而未得通,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情境。二是以疑激思,善问善导。设疑质疑还只是设疑导入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必须掌握一些设问的方法与技巧,并善于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⑷悬念导入法

所谓悬念,通常是指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现象的关切心情。悬念导入法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一般来讲,数学中的悬念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与分析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精心准备。

例如:“等比数列前N项和”知识的教学,可利用学生已有的对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认识,引导学生从“折纸”这种常见的活动出发,让学生体会一张薄薄的纸片只需对折不多的次数,其厚度就会大幅增长,那么教师指出“有一种纸板的厚度是1mm,只需将其对折23次其厚度就可超过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论断,使学生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悬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运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都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围绕问题,步步深入领会问题本质,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设疑导入法与悬念导入法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前者重在“疑”;后者重在疑的同时更要“悬”。

⑸审题导入法

审题导入法是指新课开始时,教师先板书课题或标题,然后从探讨题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完成导入的方法。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又突出中心或主题,可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求,因此也是其他学科常用的导入方法。

例如:“三垂线定理”的教学,教师直接板书课题,然后针对课题逐字分析:“三垂线”三个字告诉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三条直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三条线之间的关系,教师边画图边从图中抽象出三条直线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开始新课的学习。

此法运用的关键在于针对教材,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问题,必须精心设计,认真组织。此外还要善于引导,让学生朝着一定的方向思考。

⑹类比导入法(同中求异法)

类比导入法是以已知的数学知识类比未知的数学新知识,以简单的数学现象类比复杂的数学现象,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例如“圆锥曲线”一章的学习,学习“椭圆”知识可用学生已有的“圆的知识”类比导入,而后续知识双曲线与抛物线的学习则可用已有的椭圆知识类比导入。

类比导入法运用了对比分析的做法,联系旧知,提示新知。这种比较有利于学生明白前后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而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的知识的各个侧面,揭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前后联系密切的知识教学具有温故知新的特殊作用。运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类比的贴切、恰当,两种知识之间有很强的可类比性,才能使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刻理解并掌握知识。

⑺练习导入法

练习导入法,即先根据新课的内容和目标设置一定的练习,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或者使学生产生压力感,急于听教师讲解的导入方法。

例如学习“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可给学生安排如下课堂练习:

思考题:如何求下列和?

①前100个自然数的和:1+2+3+…+100=____________;

②前n个奇数的和:1+3+5+…+(2n-1)=______________;

③前n个偶数的和:2+4+6+…+2n=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三道小题,若第一题可以勉强解决的话,2、3两道则必须寻找解题的技巧与规律了,使学生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知识有了强烈的认知欲望,此时开始学习恰到好处。

值得注意的是,练习题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有笔答题,也可有口答题,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编写将会对新知识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

⑻实验导入法

实验导入法是引导学生观察与新课主题密切相关的数学现象,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奥妙的愿望,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则可以借助实验演示数学知识的应用。它的设计思路:引导学生观察演示的数学现象,围绕新课主题设问,让学生思考,教师点题引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棱柱与棱锥的体积”时,可以这样导入:首先,教师取等底、等高的三棱柱与三棱锥模具各一个,通过“装水实验”,让学生观察棱柱与棱锥体积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其它的各种等底等高的棱锥与棱柱体积的关系,从而引入课题。

⑼数学史导入法

数学史引入法是利用数学家的传记或数学发展史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唤起他们的探索热情。它的设计思路:先讲述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史,利用科学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去感动学生,同时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最后教师点题引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二项式定理”时,教师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著名的“杨辉三角”,并介绍其发现的艰苦历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进而导入新课。

⑽电教导入法

电教导入法是把不便于课堂直接演示和无法演示的数学现象或规律制作成课件或幻灯片,用计算机模拟或放映图片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点题导入新课。幻灯、录像、投影仪、计算机等电教设备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导入范文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课堂导入;策略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打开这节课的一把钥匙。这个环节至关重要。一个好的课堂导入,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初中历史课堂如何有效地集中学生思维、吸引学生注意力,成为每位教学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何利用带有启发性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快速地进入状态呢?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导入策略。

一、图片对比,激发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运用刺激性强度大、具有强烈对比性的图片,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对历史的探知欲。在讲述《探寻新航路》时,我在课堂上出示了两幅地图,分别是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地图和16世纪绘制的地图。紧接着提问:这两幅图片有什么变化?学生观察地图后,找出变化:非洲变得完整了,16世纪的地图上有了美洲。再次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自然地引出“新航路开辟”这个内容。通过这样对比性的导入,可以有效地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引导学生对教学主题进行深层次探索,就可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教授《日本的明治维新》这一课时,先出示“现代化的日本”的一系列图片,包括电脑、相机、汽车和动画技术;接着出示“法西斯化的日本”的一系列图片,包括731部队、日军的杀人比赛、军事化教育,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日本一边是进行现代化的建设,一边却是野蛮地实行法西斯主义?通过强烈的对比,学生马上集中了注意力,认真听课。

二、设置悬念,新颖独特

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地设置悬念,不但能够很好的抓住学生的内心求知欲,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讲述《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课时,利用课件展示:一位八路军代表,叫小林宽澄,他参加了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他来自日本,曾经做过和尚、是侵华日军的一份子,后来成为抗日八路军的一员。那么他为什么会加入八路军呢?然后,我就告诉学生:学习了本课你们自然会明白。这种导入方式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时刻关注课堂讲授过程中这位老人的动态。在讲述《东汉的兴亡》时,出示一段话:这是征服匈奴,疏通丝路,改变世界历史历程的朝代;这是一个白马驮经,佛教传入中国的时代;这是产生了张衡、张仲景、华佗、许慎等伟大人物的时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呢?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很自然过渡到东汉王朝这节课。通过有效地设置悬念,先抓住学生的眼球,“勾”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抛出问题,指引学生思考,以此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知渴望;学生也自然而然地会主动地投入到历史课堂。再如讲述《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一课时,出示简单几句话:他的偶像是普罗米修斯,他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他一生研究money,却最缺money,他被称为“千年第一思想家”。他是谁?学生议论纷纷,这个人到底是谁?这时告诉学生他就是马克思,由此导入本节课。

三、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通过复习旧知识,巩固之前的学习成果,自然地引入新课,这是初中历史教学必备的导入策略。例如: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们可以这样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经济大危机”,知道美国通过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摆脱了经济危机;而德国和日本却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为什么德国和日本会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因为他们实行法西斯专政)德国和日本也分别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和亚洲战争策源地。法西斯国家日益膨胀的侵略野心,促使他们不断进行军备竞赛,使得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由此导入新课。又如:在讲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课时,可以通过复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来导入新课。首先抛出两个问题:一战的性质和结果。学生通过回忆已学过的知识,知道一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而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接着,教师讲述战败的德国必然会受到惩罚,由此引出《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这一课。复习导入的策略特别适用于复习课的学习。比如在复习《近代化的探索》这一单元时,可以利用时间轴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战争以及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复习旧知,学生了解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很容易理清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而且很好地引入了本节课要复习的内容——近代化的探索。利用“温故知新”的导入策略,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历史发展脉络,理清历史知识的来龙去脉,也有利于“利用知识的衔接,有效进行知识过渡,让学生更好地明白历史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无定法”,有效即可,课堂导入,亦然。只要能够快速地将学生的关注点“拉”回历史课堂,就是“好”、优秀的导入。精彩的导入,也是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把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真正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吴敏芳.《初中历史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分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14).

[2]张雷.《未成曲调先有情——初中历史课堂导入例谈》.文教资料,2007年9月号上旬刊.

课堂导入范文篇7

关键词:微视频;初中政治;导入

在传统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都不注重课前导入环节,直接进入教学主题,或者没有对课前导入进行精心设计,所以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精心设计制作、利用微视频进行课前导入就会有很大改观,能够将学生迅速带入到相应的教学情境中,促使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

一、微视频教学导入优势和作用

微视频是以视频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利用微视频进行课前导入,即通过微视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等,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然后教师再围绕微视频中的内容进行扩展讲解。这样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借助微视频进行课堂导入,还能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中,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初中政治的乐趣,并引发深层次的思考。与传统的课堂导入方式相比,微视频的导入形式多种多样,可使初中政治课堂变得更加丰富,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只要对微视频运用得当,就能够有效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微视频在初中政治课堂导入中存在的问题

1.导入方式太过单一。要提高课堂导入的有效性,就需要不断地创新。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有的教师会借助微视频进行教学导入,但采用的方式却比较单一,没有对这些方式进行灵活地运用。例如,一直采用图片导入的方式,或者讲故事、提问的方式,一开始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但如果教师每次都采用这样的导入方式,就会让学生感觉到比较枯燥,产生习惯性倦怠和麻木,从而降低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就会比较被动,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2.课堂导入不成体系。在初中政治课堂导入环节,一些教师只是纯粹地为了引出教学主题,并没有对其进行系统性的设计,所以学生的思维体系也得不到系统地培养,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比较零散,无法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体系。例如,在“人生难免有挫折”的教学中,教师在利用微视频进行课堂导入时,直接在视频中给出一个讨论话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那些表示祝福的话语,如“心想事成”“万事如意”等,真的都能如愿以偿吗?为什么?虽然这样能够顺利地引出“人生难免有挫折”的话题,但却没能结合实际的情境,引导学生从教学情境中去领悟相关的知识,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巧用微视频助力初中政治课堂导入的策略

初中政治教材中理论知识较其他学科多一些,很多学生理解困难,认为其空洞、抽象、枯燥,从而对政治课学习积极性不高。初中政治具有较强的时政性,教学时既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作为重点,又要做到与时俱进,将当今社会的重要现象、国内外大事件以微视频形式导入,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课本知识关注与思考该事件,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分析总结的能力。这样既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有利于师生互动,合作探究。1.通过微视频增添课堂活力。在传统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基本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整个课堂氛围也比较严肃,缺乏活力。微视频能够对不同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微视频进行新课导入,可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礼仪展风采”的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提供微视频播放一段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其中都涉及哪些礼仪。在播放完视频以后,教师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并请学生回答视频中的礼仪,以及自己的感受。试想一下,如果在奥运会开幕式中不注重这些礼仪,又会给人怎样的感受。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礼仪的兴趣,还能使课堂充满活力。2.通过微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思考的过程,在利用微视频进行初中政治课堂导入时,微视频中的内容应该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导入效果。例如,在《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微视频展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即人首先有生理、安全、归属与爱的需要,再有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然后,在微视频中为学生讲述徐悲鸿的故事,他在欧洲留学的时候,碰到一个洋人的挑衅。那个洋人说:“中国人愚昧无知,天生就是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束时,看到底谁是天才,谁是蠢材!”一年后,徐悲鸿的油画深受法国艺术家的好评,并在多次竞赛中取得第一的成绩,他的个人画展甚至轰动整个巴黎美术界。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从徐悲鸿的身上,你觉得他的成功除了坚实的基本功外,还有什么重要条件呢?”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又能有效地引出主题。3.通过微视频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所以,在利用微视频进行初中政治课堂导入时,教师要注意锻炼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例如,在《自己的事自己干》的教学中,在开始上课前,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以下场面:“快点爷爷,我要迟到了!”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的孩子对骑车的爷爷大声喊道,老人一面应答,一面弓着背吃力地蹬着车子。然后,教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在上学的路上是不是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你们直到现在是不是还是家长接送,因为家里有车,接送方便?你们可以自己上学了吗?”学生们都知道已经身为初中生的自己,完全可以自己上学的,只是已经习惯坐父母的顺风车。教师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你们已经长大,许多事情都可以独立完成,让我们都做一个让父母放心的独立的孩子,好吗?”第二天,教师看到班上许多学生都自己骑自行车上学,脸上也充满着微笑。4.通过微视频促进学生交流。在传统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不仅师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少,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不多。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另一方面,教师很少设计具有讨论意义的内容,没有为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利用微视频进行课堂导入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人生自强少年始”的教学中,教师可在导入环节让学生观看盲博士的故事,在观看完故事后,学生分组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主人公遇到了来自哪方面的困难,他为什么没有退缩?在他的身上,是什么样的品质支撑他走到今天?”在讨论过程中,就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

四、结语

在初中政治课堂的导入环节,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学生学习需求多元化的实际需求。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微视频,以达到更好的导入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微视频,以不同的内容呈现形式增添课堂活力、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构建高效的初中政治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卉玉.浅论运用多媒体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8(2):165.

[2]王梅.初中语文教学多媒体运用有效性的实验和探索[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12):67.

[3]邓建模.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12):106.

[4]宋秀娟,沈玲.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8(6):163-164.

课堂导入范文篇8

任何课程中的知识与知识之间都是紧密联系的,并在紧密联系的基础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初中生物亦不例外,初中生物教材中的各种知识点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基于初中生物教材中各种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准确梳理出教材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连接点,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富有成效地导入新课的学习。比如说,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真菌”这一课的时候,笔者通过引领学生复习“细菌”的相关知识点导入了新课。由此让学生梳理清楚了“细菌”与“真菌”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教师采取复习导入的策略,不仅仅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复习了旧知识,还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尤为重要的是,以旧引新的导入策略能够为学生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演示实验导入,为理解知识内涵搭台

实验能够让学生亲历知识生成的过程,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地理解相关知识点。因为实验过程妙趣横生,所以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实验过程中来。当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究相关知识的时候,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相关知识,必定会对相关知识有深层次的理解。窃以为,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演示实验导入新课,借助于演示实验为学生搭建深层次理解相关知识内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笔者在课前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示了一个实验,即酵母菌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通过演示这个实验,教师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了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并借助这个演示实验顺其自然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教师形象直观的演示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相关知识点。如此一来,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会循序渐进地得到提升。

三、创设情景导入,为理论联系实际架桥

情景教学法是课堂教学中惯用的一种方法。情景教学法,简单来讲,就是把相关教学内容置于一定的生活情景之中,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生活情景去理解陌生的理论知识。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情景导入法。鉴于此,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挖掘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以这种关系为纽带,创设各种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借此富有成效地导入新课。“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动画视频。在学生观看完视频之后,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故事中的蚌是什么动物?”由此导入了软体动物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不仅能够将学生对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的浓厚兴趣迁移到课堂之中,还能够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扎实有效地学习架起一座桥梁。综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师一定要将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通过优化课堂导入策略让学生站在一个高起点之上,进而让课堂教学产生高效率。当然,初中生物课堂导入的策略远不止上述三种,还包括很多,诸如故事导入、视频导入、谜语导入以及游戏导入等。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方式导入新课,都必须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动机,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

总而言之,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教材教学内容为中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根本,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千方百计地优化课堂导入策略。概言之,初中生物教师要有效导入,高效产出。

参考文献:

[1]罗安忠.论初中生物课堂导入的设计[J].读写算:教师版,2017(28):114.

课堂导入范文篇9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主要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本人认为以下10种方法值得一试。

(一)“丢包袱”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方法》。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二)“目标展示”导入法

当前教学中很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讲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如:我上《谈骨气》一课时,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上“议论中记叙的作用”几个字,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本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清楚,就真正达得“一得”,本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

目标展示导入法醒目,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三)“直观教具”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七根火柴》一课时,我就直接拿着七根火柴进课堂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红军对党的一片赤诚。《核舟记》一课,我又同样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

(四)“语感传送”导入法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则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会受到压抑阻碍。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语言感情对一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如:学习《纪念白求恩》一课,针对初一学生,我就选用了朱子奇的《白求恩纪念歌》用富有感情的语调朗读:“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把学生引入对白求恩逝世的悲痛和悼念的情境之中。又如学习《,你在哪里》。我首先朗读李瑛写的《一月的哀思》感染学生,然后转入正课。

(五)“动手操作”导入法

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经常动手,可以刺激思维发展,提高智力水平。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导入,可以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

如:学习诗歌《渔歌子》,事先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我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诗歌《渔歌子》内容,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

又如,《小桔灯》可以让学生亲手制作小桔灯,从中体会小桔灯的含义。

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体现导入艺术的“活”和学生的“动”。“活”与“动”工作做得好,就能既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对所学内容理解深化。

(六)“演示实验”导入法。

实验,并不只是理化课堂上才有的。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还应当是一名实验员。用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所产生的现象,可以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学习《万紫千红的花》一课,根据课文内容,事先准备一朵喇叭花,一杯肥皂水、一杯醋。课上,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来变魔术。哗!语文教师变魔术,学生的心儿一下被“吊”起。于是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喇叭花放在肥皂水里,马上变蓝,又放进醋里,又变红,学生纷纷问为什么会这样,因此,对本课就产生了兴趣。又如《同志的信任》这一课,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我也采用实验导入,既诱发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确当时的背景----白色恐怖下采取的秘密革命活动。因此,实验导入新课不愧是一种“催化剂”。

(七)“讲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人民的勤务员》导入就讲述雷锋小时候的故事,《天上的街市》导入就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等等。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八)“音乐感染”导入法

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乐法导入,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如《春》一课,我采用《春天来了》这首古筝弹奏的名曲,让学生沉浸于心旷神怡、气象万千的春天美景之中,又如《看戏》一课,我采用《梅兰芳京剧选段》的盒带音乐导入,学生们立刻就被中国的艺术瑰宝----京剧吸引住了。用音乐感染法导入能使学生真正“乐”学。

(九)“讲文学史”导入法

许多文学家的感人的事迹,不但能引人入胜,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向先辈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立志成才。如《榆钱饭》一课,作者刘绍棠,当我介绍到他的小说《青枝绿叶》在1953年被编入高中课本,而他本人当时还正在读高中时,学生发出由衷的赞叹。又如朱自清“抵制日货”,“不为五斗米折腰”事迹,鲁迅先生的“口诛笔伐”“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等等,这些文学史料能深深打动学生,使他们产生热爱文学的共鸣。

(十)“幻灯投影”导入法

这是一种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的导入方式,条件好的学校可充分地利用。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均可采用现成的投影材料导入。“幻灯投影”导入法能够“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强化视觉,增强学习效果。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如《纪念白求恩》一课,既可用“语感传送”法,又可用图示的直观法,还可用白求恩事迹导入。这就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笔”,又扣“心弦”。

其次,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不能太长。

课堂导入范文篇10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策略;初中英语教学;教学设计;课堂导入

一、引言

“先行组织者”指一种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的准备性材料。它先于学习任务本身,是一种结构化、引导性的概念材料。“先行组织者策略”指的是当学生缺乏相关先导知识背景时,教师利用先行组织者,使学生意识到自身认知结构中存在的初始“固着点”,为旧知和新知搭建起联结的桥梁,从而引导新知的学习。“课堂导入设计”指课堂环节中,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休息转入课堂学习准备状态的教学环节设计。它对整节课堂起到铺垫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导入环节不宜过长,约占三至五分钟,但这一过程不能缺少。将先行组织者理论与课堂导入有机结合,往往事半功倍,使新知的展现顺理成章,并形塑学科育人的课堂情感场。国外最早研究英语课堂导入是在20世纪70年代,Tur-ney&C.Etal提出课堂导入的四点功能:引起注意、激起动机、构建目标、建立联系。到20世纪90年代,Widdowson强调课堂导入的目的是激起求知欲望。[1]国内对于英语课堂导入设计的研究侧重方法论,例如张卫锋在《浅析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导入》,提出采用问题驱动式、引入生活化教学模式、采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提高课堂效率。[2]廖田清和康宏提出用复习导入、激情导入、故事导入、文化导入情感导入的方法,有效导入新课。[3]在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研究视角的英语教学设计研究中,学者们倾向于研究词汇专项,如李明远《例谈英语词汇教学先行组织者策略》,利用图片型“先行组织者”、群集策略“先行组织者”、问题型“先行组织者”、体验型“先行组织者”,化解词汇学习难度[4];研究阅读专项,如周琴建构“先行组织者”助英语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将阅读信息逐级归纳[5];抑或是研究听力专项。词汇、阅读、听力的专项研究都属于横向维度研究,而课堂导入则属于教学设计的纵向维度研究。笔者经过文献检索,发现有将先行组织者策略用于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研究,而义务教育阶段仅有1篇将先行组织者策略用于小学英语课堂导入设计的研究,没有将先行组织者策略用于初中英语课堂导入设计的研究。由此可见,该课题的研究深度广度不够,受关注度有待提升。

二、理论溯源

(一)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策略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有意义学习理论基础上提出“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横向可被分为帮助同化的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异同的比较性组织者,纵向可分为上位组织者、下位组织者和并列组织者。当新知为下位观念时,组织者为上位组织者,教师采用“渐进分化”的先行组织者策略,由概要到细节细化,由一般到特殊演绎;当新知为上位观念时,组织者为下位组织者,教师采用“逐级归纳”策略,由特殊到一般总结;当新知和组织者是并列关系时,组织者为并列组织者,教师采用“整体协调”策略,横向整合。这一策略后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二)课堂导入理论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自然发展中一切事物都是从头开始的,开头虽然显得无关紧要,但是具有巨大的潜伏力量。[6]由此可见,在一堂课中课堂导入的重要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急于传授知识,而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那么学生就会变得冷漠,容易产生疲劳感,学习状态懈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发现学习法中提出,教师应给学生创设课堂导入的情境,引导学生产生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动力,促进发现学习的生成。

三、基于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初中英语课堂导入设计路径

将先行组织者策略运用于初中英语课堂导入设计,意义深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基于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初中英语课堂导入设计能够唤醒认知结构中的旧知,通过建立“固着点”,激发学生在“底线思维”上的主动认知和创造,荡起涟漪,完成新知在认知结构中的意义建构。先行组织者策略在过程中发挥“脚手架”的作用,帮助学生降低新知学习的难度,打造高效课堂。除此之外,成功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设计的初中英语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缓解学习焦虑,学生便在拥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也具有相应情感储备,助推心怀期冀的学生“能产”个性化知识及情感体验。教师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设计初中英语课堂导入需要注意学生具体学段的学情分析。初中生有自身独有的思维特点、认知能力水平、生活体验、家庭背景,甚至是不同的文化和地域背景,教师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量体裁衣,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导入方法。根据2011年颁布的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标准较以往突出了学生的发展是基本出发点,强调素质教育的要求。近年来,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越发提升,综合能力更加全面,视野也随着时代进步变得更加开阔。那么,教学设计更要贴合时代背景和现实议题,凸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策略,强调“学生中心”的价值取向,关注学生情感和兴趣激发。

(一)上位组织者在初中英语课堂导入设计的应用

1.思维导图导入上位组织者指的是概括层次和抽象水平更高的组织材料。教师需要采用“渐进分化”策略将知识细化,引导学生的认识从一般到特殊。具体的方法可以是思维导图的课堂导入方式,教师通过构建知识的关系网络,设计支架,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和结构脉络,发展学生系统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2.教材资源导入教师还可以在教材中挖掘组织者资源。课文的前一部分会编写并设置一段导入性的材料,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统摄全文,交代概况,为了给学生一个大致的知识铺垫和背景创设。然而,课堂教学环节中存在着这一部分内容被忽略的问题。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释放教材资源的内在张力,利用上位组织者提高教学效率。

(二)下位组织者在初中英语课堂导入设计的应用

1.影音图像导入下位组织者指的是处于较低层次,较为具体的组织材料。当新知是抽象性比较高的知识时,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采用“逐级归纳”策略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的、具体的深入到待学的、抽象的。那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便是最好的学习材料。教师通过留心收集碎片化的生活片段、情景化的个性体验,设计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导入课程,多感官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营造亲切、和谐、民主的英语语言环境,倡导学生采用参与式、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生动有趣的导入环节中愿意畅所欲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增添课堂导入的“落地性”。2.热点时事导入初中生对社会和身边的人和事具有了一定水平的关注度和敏锐度,教师可以利用热点时事作为下位组织者导入,帮助学生从部分到整体,从零散到系统,循序渐进地获得新知。笔者以牛津英语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Let’splaysports!一文为例,教师可在导入环节与学生交流体育话题,如Kobe’stragedy,TokyoOlympicgames等,提问“DoyouknowaboutKobeBryant?”,“Doyoulikeplayingbasketball?”等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激起表达英语的兴趣,引入本单元Sports的系统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询问学生对体坛风云人物离世的心理反应,从而引导同情心和同理心;提问学生锻炼身体的频次,从而鼓励健康的生活习惯;可以调动学生积极的课堂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多元诉求,彰显学科教学的人文关怀,体现新时代课程思政的精神要旨。

(三)并列组织者在初中英语课堂导入设计的应用

1.多元文化导入并列组织者是指与新知处于同一横向层级关系的组织材料。通过运用“整体协调”的策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辅助学习。近年来,多元文化发展迅速,新课标更是强调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应具备基本的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意识,成为开放包容的、适应全球化发展的世界公民。教师可以利用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比较,积极引导建立新旧联系,不仅帮助学生扩大知识储备,还可以促进视野的拓宽,求同存异,养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之文化认知境界。多元文化导入的应用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能力,还有助于文化意识的培养。笔者以牛津英语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Let’scelebrate!一文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熟知的中国节日,进而学习西方节日,或先讨论为大家更熟知的圣诞节,进而走入本单元重点介绍的万圣节的学习。通过不同节日的习俗比较,学生还可以增强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交流意识,丰富多文化、跨文化比较的体验,增添学生宽容、理解、互助的时代精神,适应国际化、全球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2.歌谣绕口令导入初中生有比小学生有更加丰富的情感表现力,但控制情感的能力又不及高中生,处于情感不稳定的时期。教师可以将具有同样音节的单词组合成歌谣或是绕口令,在课堂导入环节加以呈现,将导入形式生动形象化,用并列组织者的整体协调来调动学生积极的感情,活跃课堂气氛,同时用类比的方法,拓展单词群的联想,增加单词的储备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综合运用上位组织者、下位组织者、并列组织者,采用思维导图导入、教材资源导入、影音图像导入、热点时事导入、多元文化导入、歌谣绕口令导入的应用方式,多措并举,主动创造教育内力场,营造积极的心理互动氛围,缓解学生的学习焦虑,激起学生课堂参与的兴趣,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浸润于循序渐进、自主能动、轻松和谐的英语学科课堂场。课堂导入理论深化步履不停,理论的实践与应用也需要紧随其后,与具体教学情境有机结合,探索激发课程思政内力,切实提高课堂高效增量。

参考文献:

[1]叶晶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初中英语新课导入案例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4:7-8.

[2]张卫锋.浅析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导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21):102-103.

[3]廖田清,康宏.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27):108-109.

[4]李明远.例谈英语词汇教学先行组织者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6(9):44-46.

[5]周琴.建构“先行组织者”助英语阅读教学[J].名师在线,2017(2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