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案例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6:35:57

课程案例型

课程案例型范文篇1

[关键词]市场营销学课程案例教学设计实施改进

一、案例型教学法的意义与现状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研究市场运营规律、消费者行为及企业营销管理的应用学科。因此,市场营销学的教学要适应时展的需要,使学生既能牢牢掌握理论,又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激发创新意识。这就要求市场营销学教师,要不断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结构式课堂教学,着重教师传授理论体系,缺乏学生参与,学生往往死记硬背,对知识不求甚解,易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案例型教学,由传统封闭型向现代开放型转变,学生从“听讲者”转变为“参与者”,从“理论的接受者”转变为“实践的创造者”,用实践来测试理论,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同步协调发展。案例型教学直观生动使学生如临其境,使感性认识通过分析、研究、讨论而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运用案例阐述理论,让事实说话,避免了空洞的理论说教,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不再是知识的复述者,而是知识的创造者,成了每个案例的导演或指挥。

案例型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然而在我国现行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虽然各个学校都在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无详细的实施办法,只在口头上要求相关教师尽量实行,至于什么是科学的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如何实施?案例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应占多大比重?必须分析的案例数量是多少?要进行多少次课堂讨论?一次多长时间?一次讨论多少个案例和问题?哪些问题是指定回答的?哪些问题是自由回答的?分几个小组讨论?每个学生在一堂讨论课上可以作多长时间的发言?案例考核等问题均没有相应的要求。在专业教学计划或人才培养方案中,只确定了课程的总课时,至于理论教学、实验或讨论各占多少课时,并不明确。而且,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案例教学只是各位教师自己的事,其质量和效果基本上是由教师个人的热情和自身素质决定,致使案例型教学在实施中往往流于形式。

二、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1.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选择案例并非意味着从诸多案例中选出若干案例的简单行为,案例的选择要真实、典型、贴近生活,内容必须充实、精炼。如果案例庞杂,教师和学生会被案例的数量和细节所拖累,造成事倍功半。案例的来源途径和形式也力求做到多样化,可来自经典案例集、报刊杂志以及电台录音和电视录像,还可由教师根据现实资料自行编写。案例的形式可以是:

(1)实证型案例实证型案例指的是在教学中可说明某一观点、原理、方法而列举的实例,在具体运用中可分为演绎法、归纳法。前者是先讲清基本原理,然后以实例来说明;后者是先举出实例,通过分析归纳出原理。

(2)分析型案例分析型案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剖析的案例,可以是专题,也可以是综合。

(3)模拟型案例模拟型案例即在教学过程当中依据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分别充当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性实践活动的案例。

(4)操作型案例操作型案例是为了配合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而进行实际操作的案例。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相关企业或单位或自立项目进行营销活动实际操作。

2.问题的设计

由于案例型教学并不是以传递信息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培养能力。所以在向学生展示案例的同时,也应该将所要讨论的问题提供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实战感,能针对性地分析案例,查阅资料,制定研讨提纲,从而提高课堂讨论的效果。设置的问题应围绕教学目的和要求展开,多选择开放性的问题,不提供被选答案。设计问题常用的方法有:

(1)全面贯通式主要是对案例的整体进行设问、引导和考察学生思考问题的全局观、系统观。比如“请谈谈你对这个策划的看法或见解”“你认为此案对你有何启发”等。

(2)藏头去尾式对案例的内容进行恰当的删节,或隐去前面的背景分析,或中间的策略,或最后的结果,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通过分析来解决问题。比如“通过前面的背景分析你能得出哪些结论”“下一步你会怎么想,怎么做”等。

(3)移形换位式主要是通过换位思维、逆向思维,让学生充当营销活动中实际角色,进行高仿真式的训练,培养学生实战的经验,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如“假设你是该项目的市场总监,你有何高见”等。

(4)抛砖引玉式主要是利用报刊杂志或业界的一些与案例相关的评论,来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这类问题的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对于什么是营销。整合营销传播之父舒尔茨说:“营销即传播,你认为呢?”对市场进入,业界提出“得三北者成诸侯,得京沪者得天下”这一看法,“那么你认为对不对呢?”或“该公司老总说……,你怎么看?”等。

(5)自由发挥式发挥学生的优势,使其言无不尽。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能力,树立打破常规的勇气。如“就这一点,你有何独到的见解?”等。3.准备工作

(1)学生的准备案例课堂讨论前,学生必须做好课前准备。老师在案例课之前一星期把案例发给学生阅读和熟悉,推荐相关的参考文献资料,并把思考题布置给学生,引导学生去读案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做好批注和心得笔记,记录自己的思考所得。阅读完以后,还要做的就是预讨论。组内成员各抒己见,陈述自己的观点和依据,拟定方案,作出决策,达成共识,为课堂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2)教师的准备教师为课堂所做的准备工作要远远超过学生,准备工作具体包括:提前确定讨论的核心主题,对案例进行反复揣摩从而确定一系列问题,预测学生的可能反应,对各种反应该如何应答以及怎样开始讨论、如何组织教学等。

4.课堂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要注意通过适当的引导、点拨,激发和培养学生临场发挥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辩论能力。引导和点拨可借助提示、追问、反问;恰当的肯定、表扬以及创造幽默自由的讨论气氛,可激发学生的热情、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在愉悦之中高效率地参与,使其既学到知识,又提高学习的能力。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对学生们的发言及其观点进行总结和概括,一方面,肯定学生们的成绩和优点,保护和鼓励他们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希望、目标要求和方法建议。

5.课后工作

(1)教师总结。在整个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结合课堂讨论,针对教学目的,总结从该案例可以学到的知识及对实践应用的启发。从而明确下一步需要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2)学生完成案例分析报告。通过书写案例分析报告不仅可使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思想,还可作为教学反馈,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这也是评定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包括案例简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

(3)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市场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的每一个方案都有成功的可能,只是不可能一一验证罢了,因而在案例教学中注重的不是求唯一解。由于案例教学的答案是多元的,这就给学生成绩的评定带来一定困难。实践中,也常常由于缺少必要的规则和评判标准,使得案例教学出现许多随意性,为了使学生成绩的评定更加客观和直观,可以将一些重要因素进行定量化处理,从而得到最终评分。成绩评定主要包括学生分析的步骤是否恰当,思维要点的选择是否科学,是否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等;其次,是对学生技能的考核,它主要包括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交际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另外,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考核。

6.多媒体手段

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多媒体传播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案例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索能力。多媒体案例展示的时间,在上一次课堂结束之前教师应将下一次课堂讨论的案例提前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准备的时间。还可以将案例的视听资料输入课程网站或挂在校园网公共账户文件夹中,供学生随时调阅、讨论。

三、完善案例教学的几点建议

1.借助集体备课,完善案例教学的设计。在案例教学的设计过程中,组织教研室老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拓宽营销案例信息的来源,实现信息共享;二是不同的老师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在集体讨论中可以使思维在相互借鉴、相互碰撞中激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学研究水平。两方面相互渗透,同时进行,对案例教学设计的完善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2.开展营销教学观摩和学术交流,取长补短。教师之间的教学观摩和学术交流不能仅限于校内,要注意争取校外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教学观摩和学术交流,应走向全区、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

3.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使案例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案例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案和方法是否适应学生心理特点,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要准确的获取这些信息,首先要消除学生对发表意见的顾虑,鼓励他们大胆发表意见;其次要采用多种调查方法收集意见,在案例教学的改进过程中,运用了典型学生个别深度访谈、座谈会以及调查问卷等方法,并将三者结合起来,相互对照和印证,去伪存真,这对于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是至关重要的。

课程案例型范文篇2

[关键词]市场营销学课程案例教学设计实施改进

一、案例型教学法的意义与现状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研究市场运营规律、消费者行为及企业营销管理的应用学科。因此,市场营销学的教学要适应时展的需要,使学生既能牢牢掌握理论,又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激发创新意识。这就要求市场营销学教师,要不断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结构式课堂教学,着重教师传授理论体系,缺乏学生参与,学生往往死记硬背,对知识不求甚解,易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案例型教学,由传统封闭型向现代开放型转变,学生从“听讲者”转变为“参与者”,从“理论的接受者”转变为“实践的创造者”,用实践来测试理论,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同步协调发展。案例型教学直观生动使学生如临其境,使感性认识通过分析、研究、讨论而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运用案例阐述理论,让事实说话,避免了空洞的理论说教,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不再是知识的复述者,而是知识的创造者,成了每个案例的导演或指挥。

案例型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然而在我国现行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虽然各个学校都在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无详细的实施办法,只在口头上要求相关教师尽量实行,至于什么是科学的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如何实施?案例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应占多大比重?必须分析的案例数量是多少?要进行多少次课堂讨论?一次多长时间?一次讨论多少个案例和问题?哪些问题是指定回答的?哪些问题是自由回答的?分几个小组讨论?每个学生在一堂讨论课上可以作多长时间的发言?案例考核等问题均没有相应的要求。在专业教学计划或人才培养方案中,只确定了课程的总课时,至于理论教学、实验或讨论各占多少课时,并不明确。而且,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案例教学只是各位教师自己的事,其质量和效果基本上是由教师个人的热情和自身素质决定,致使案例型教学在实施中往往流于形式。

二、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1.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选择案例并非意味着从诸多案例中选出若干案例的简单行为,案例的选择要真实、典型、贴近生活,内容必须充实、精炼。如果案例庞杂,教师和学生会被案例的数量和细节所拖累,造成事倍功半。案例的来源途径和形式也力求做到多样化,可来自经典案例集、报刊杂志以及电台录音和电视录像,还可由教师根据现实资料自行编写。案例的形式可以是:

(1)实证型案例实证型案例指的是在教学中可说明某一观点、原理、方法而列举的实例,在具体运用中可分为演绎法、归纳法。前者是先讲清基本原理,然后以实例来说明;后者是先举出实例,通过分析归纳出原理。

(2)分析型案例分析型案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剖析的案例,可以是专题,也可以是综合。

(3)模拟型案例模拟型案例即在教学过程当中依据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分别充当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性实践活动的案例。

(4)操作型案例操作型案例是为了配合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而进行实际操作的案例。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相关企业或单位或自立项目进行营销活动实际操作。

2.问题的设计

由于案例型教学并不是以传递信息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培养能力。所以在向学生展示案例的同时,也应该将所要讨论的问题提供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实战感,能针对性地分析案例,查阅资料,制定研讨提纲,从而提高课堂讨论的效果。设置的问题应围绕教学目的和要求展开,多选择开放性的问题,不提供被选答案。设计问题常用的方法有:

(1)全面贯通式主要是对案例的整体进行设问、引导和考察学生思考问题的全局观、系统观。比如“请谈谈你对这个策划的看法或见解”“你认为此案对你有何启发”等。

(2)藏头去尾式对案例的内容进行恰当的删节,或隐去前面的背景分析,或中间的策略,或最后的结果,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通过分析来解决问题。比如“通过前面的背景分析你能得出哪些结论”“下一步你会怎么想,怎么做”等。

(3)移形换位式主要是通过换位思维、逆向思维,让学生充当营销活动中实际角色,进行高仿真式的训练,培养学生实战的经验,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如“假设你是该项目的市场总监,你有何高见”等。

(4)抛砖引玉式主要是利用报刊杂志或业界的一些与案例相关的评论,来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这类问题的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对于什么是营销。整合营销传播之父舒尔茨说:“营销即传播,你认为呢?”对市场进入,业界提出“得三北者成诸侯,得京沪者得天下”这一看法,“那么你认为对不对呢?”或“该公司老总说……,你怎么看?”等。

(5)自由发挥式发挥学生的优势,使其言无不尽。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能力,树立打破常规的勇气。如“就这一点,你有何独到的见解?”等。3.准备工作

(1)学生的准备案例课堂讨论前,学生必须做好课前准备。老师在案例课之前一星期把案例发给学生阅读和熟悉,推荐相关的参考文献资料,并把思考题布置给学生,引导学生去读案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做好批注和心得笔记,记录自己的思考所得。阅读完以后,还要做的就是预讨论。组内成员各抒己见,陈述自己的观点和依据,拟定方案,作出决策,达成共识,为课堂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2)教师的准备教师为课堂所做的准备工作要远远超过学生,准备工作具体包括:提前确定讨论的核心主题,对案例进行反复揣摩从而确定一系列问题,预测学生的可能反应,对各种反应该如何应答以及怎样开始讨论、如何组织教学等。

4.课堂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要注意通过适当的引导、点拨,激发和培养学生临场发挥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辩论能力。引导和点拨可借助提示、追问、反问;恰当的肯定、表扬以及创造幽默自由的讨论气氛,可激发学生的热情、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在愉悦之中高效率地参与,使其既学到知识,又提高学习的能力。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对学生们的发言及其观点进行总结和概括,一方面,肯定学生们的成绩和优点,保护和鼓励他们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希望、目标要求和方法建议。

5.课后工作

(1)教师总结。在整个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结合课堂讨论,针对教学目的,总结从该案例可以学到的知识及对实践应用的启发。从而明确下一步需要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2)学生完成案例分析报告。通过书写案例分析报告不仅可使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思想,还可作为教学反馈,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这也是评定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包括案例简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

(3)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市场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的每一个方案都有成功的可能,只是不可能一一验证罢了,因而在案例教学中注重的不是求唯一解。由于案例教学的答案是多元的,这就给学生成绩的评定带来一定困难。实践中,也常常由于缺少必要的规则和评判标准,使得案例教学出现许多随意性,为了使学生成绩的评定更加客观和直观,可以将一些重要因素进行定量化处理,从而得到最终评分。成绩评定主要包括学生分析的步骤是否恰当,思维要点的选择是否科学,是否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等;其次,是对学生技能的考核,它主要包括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交际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另外,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考核。

6.多媒体手段

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多媒体传播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案例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索能力。多媒体案例展示的时间,在上一次课堂结束之前教师应将下一次课堂讨论的案例提前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准备的时间。还可以将案例的视听资料输入课程网站或挂在校园网公共账户文件夹中,供学生随时调阅、讨论。

三、完善案例教学的几点建议

1.借助集体备课,完善案例教学的设计。在案例教学的设计过程中,组织教研室老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拓宽营销案例信息的来源,实现信息共享;二是不同的老师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在集体讨论中可以使思维在相互借鉴、相互碰撞中激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学研究水平。两方面相互渗透,同时进行,对案例教学设计的完善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2.开展营销教学观摩和学术交流,取长补短。教师之间的教学观摩和学术交流不能仅限于校内,要注意争取校外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教学观摩和学术交流,应走向全区、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

3.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使案例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案例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案和方法是否适应学生心理特点,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要准确的获取这些信息,首先要消除学生对发表意见的顾虑,鼓励他们大胆发表意见;其次要采用多种调查方法收集意见,在案例教学的改进过程中,运用了典型学生个别深度访谈、座谈会以及调查问卷等方法,并将三者结合起来,相互对照和印证,去伪存真,这对于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是至关重要的。

课程案例型范文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学;应用型课程建设;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直接面向学生的课程建设和实施,本文以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专业的应用型课程城市品牌项目策划为例,分析课程建设和实施的现状与问题,系统化构建应用型课程建设方案,并通过课堂教学检验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课程建设层面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论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内在联系。

一、艺术设计学应用型课程建设思路

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满足创意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即以该专业的学科视角科学构建艺术学、设计学、传播学、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的交叉学科知识体系,培养懂艺术、能设计、会经营、善管理的创意策划与设计管理人才。课程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主要通过学科的完整性、理论叙述的详尽性、思想观点的统一性、结构体系的严密性、教材编写的规范性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3]。为培养学生高层次的专业视角与核心素养,艺术设计学专业依据交叉学科知识体系重构了基础型课程体系,同时开设了应用型专业选修课,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如新媒体项目策划、会展项目策划、艺术市场项目策划,以及本文的案例课程——城市品牌项目策划。案例课程的内容包括城市品牌定位、城市品牌形象、城市品牌传播、城市品牌文化等以城市为主体的品牌管理理论的应用与延伸,通过项目调研、项目策划、品牌设计、项目管理等训练方法巩固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下面,笔者以城市品牌项目策划为例,分别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这四个层级,阐释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一)课程理念

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介于学术研究型人才和职业技能型人才之间、将高深学问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需求的大多数[4]。然而,相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已经积累的丰富经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在从“层状”转向“网状”的课程体系中重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对高深学问的自我意义建构,是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关键。据此,可将案例课程的课程理念概括为“要求学生具备高深学问的知识素养的同时,又能运用高深学问去研究解决社会问题”,此乃构建应用型课程建设方案的重要依据。

(二)课程内容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理念为课程建设确立了价值导向和规范,也为案例课程的内容编排提供了框架性指导。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课程实践前既要为学生搭建具有可塑性的知识框架,又要从实践知识出发,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双向互动关系[5]。然而,案例课程尚未形成清晰的、稳定的、成熟的课程内容框架。究其原因,作为新兴发展起来的研究方向,城市品牌涉及城市营销、城市识别设计、城市管理、城市规划等多学科交叉领域,而边缘学科的知识体系、内容框架、教学模式和训练方法尚无可对标的先进经验。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构建艺术设计学专业视角的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整合边缘学科的实践知识,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展开理论的实践应用,是搭建案例课程内容框架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课程实施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课程理念和课程内容最后都要通过课程实施来体现。现代课程理论认为,教学的重心在于学生的学习,应充分体现学习共同体的功能特征,即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形式[6]。案例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讨论、小组学习等多种方式共享知识,学生通过项目团队制互相监督进度、相互协作、检验彼此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然而,目前案例课程中的学习共同体成员仅由课内师生组成,共同学习理论知识、共享实践经验的教学效果仍有待提升。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丰富学习共同体的构成,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案例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四)课程评价

目前,高校在进行课程建设时,常把更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没有认识到课程评价对于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7]。课程评价不仅是推进课程建设的制度保障,其本身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核心是教学成果评价。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案例课程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主要以项目参与程度和团队合作效果为参考,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与应用能力。然而,目前案例课程侧重实践能力方面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理解和掌握学科理论和实践知识是进行实践应用的先决条件,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基。因此,适当调整当前课程评价的方式、侧重点和尺度是案例课程在建设过程中的迫切需要。

二、案例课程城市品牌项目策划的课堂教学

在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理念重构过程中,案例课程城市品牌项目策划在课程建设方面存在边缘学科的知识结构不清晰、教学模式和训练方法单一化、教学成果评价标准有待调整等突出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三点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对应的课堂教学目标(表1),同时明确了艺术设计学应用型课程建设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四个关键问题:构建适用于应用型课程的交叉学科知识体系;形成适用于应用型课程的教学内容;探讨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政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规划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成果评价方案。下面,笔者将逐一对基于教学1902022.05目标的课堂教学实施情况,以及上述问题的实际解决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一)构建适用于应用型课程的交叉学科知识体系

整体而言,已有的代表性文献的学科背景大多以城市营销为主,从艺术学视角介入城市品牌的研究成果还处于积累阶段,尚未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框架。由于教材体系是知识体系框架的具体体现,因此,构建适用于案例课程的教材体系是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深圳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仅有艺术学部的城市品牌项目策划出现“城市品牌”这一关键信息,管理学院的城市管理学、经济学院的城市经济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城市地理学等,则从各自的学科背景构建与城市研究相关的知识体系,只能作为案例课程核心知识的扩展和补充,在教材体系构建上不具备参考价值。在中国大学慕课和优客联盟上搜索“城市品牌”关键词,几乎没有相关的在线课程资源。应用型课程教材体系的理论知识内容框架的搭建,要注重突显学科专业优势,实践知识的内容框架则应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同时建立两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从而达到知识框架体系化的教学目标。据此,以“城市品牌+定位”“城市品牌+识别”“城市品牌+推广”这三大板块划分案例课程的教学内容,目的是形成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有机融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理论研究、设计实操和项目策划的关键能力。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大纲,细化教学内容,形成教材体系,突破了以往应用型课程以非结构性的案例分析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的设置更为合理、全面,为艺术设计学应用型课程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形成适用于应用型课程的教学内容

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在中国知网检索“城市品牌”“城市品牌建设”等主题,截至2020年9月,共有1105篇学术期刊论文和119篇学位论文。从主题的共现矩阵中可知,城市品牌研究主题多集中在“城市品牌建设”“城市品牌形象”“城市品牌塑造”等宏观层面,在“城市品牌传播”“城市品牌定位”“城市品牌营销”等应用型研究上也有一定的热度。另外,虽然“体育赛事”“地域文化”“旅游城市品牌”“品牌视觉形象”等主题共现次数较少,但是在案例课程的内容设置上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双向互动,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融合实践应用环节,加入翻转课堂、校外调研、成果汇报等能够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教学形式,形成“引发兴趣-吸收知识-探索实践-应用成果”的应用型课程建设方案。在教案设计方面,尝试以丰富的视觉感知案例阐释高深的理论知识。如在介绍城市品牌定位理论时,以“I♥NY”“香港飞龙在天”“熊本熊”等经典案例的视觉符号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在介绍城市品牌与城市体验的关系时,从设计学科视角出发,整合大量的动态作品进行讲解。实际课堂实施的效果比较理想,可作为应用型课程的教学内容范式推广和普及。

(三)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政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

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课程建设中应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学研结合等政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政产学研合作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具有不同价值体系的政府、企业和高校在发展区域社会经济层面上统一起来,形成知识领域、行政领域和生产领域的三力合一,从而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8]。城市品牌理论与实践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教学模式中由课内师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行业的需求。以深圳为例,行政机关、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城市品牌研究和城市形象宣传,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文化信息办公室、深圳市商务局等部门相继推出城市宣传片,以及整合营销推广策略。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引进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2020年度课题“创意城市网络背景下的深圳城市品牌定位研究”,引导学生在创意城市网络背景之下,遵循城市研究、市场营销、品牌设计的多学科交叉研究路径,以提升深圳国际竞争力为目的进行城市品牌定位研究。该课题与案例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为支撑,以市政和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在引导学生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把课堂产出转化为学术成果、产业成果和社会成果,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行业要求。通过明确项目目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项目调研和设计实践,课程产出了丰富的深圳城市品牌形象设计作品(图1),形成了高质量报告和高水平学术论文。同时,引入校外导师,为学生开拓视野和提升技能创造机会,努力促进各部门、企业、团体等与课程形成长期的、固定的、深入的合作关系,进而成立正式的校企合作教学项目。

(四)规划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成果评价方案

由于包括案例课程在内的大部分应用型课程均偏向于训练和评价学生项目策划的实践能力,不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成果评价,几乎没有针对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所以案例课程的作业形式在以往的品牌设计和活动策划的基础上,增加了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的撰写任务。课程实施中增加了专业论文写作技巧的讲授,要求学生以“深圳设计之都”“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品牌”等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学习、归纳和简评。最终,学生通过对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论学习,完成了多篇学术论文,分别从城市营销、品牌设计、市民认知、人文关怀等角度进行了学理探讨,并形成了研究成果,格式规范、篇幅适中、观点创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案例课程依旧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其中,个人作业、小组作业和平时表现调整为各占总成绩的1/3,均衡考虑多种作业形式的表现与成绩,包括调查报告、学术论文、品牌设计、活动策划等,形成适应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教学成果评价方案。通过在教学成果评价中加重理论知识能力考核的占比,为应用型课程建设提供了教学改革范式,初步实现了学生专业能力均衡发展的教学目标。

结语

本文通过全面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框架、现状和发展趋势,构建了基于案例课程城市品牌项目策划的知识体系框架和教材体系框架,形成了系统化、结构性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了具有可行性的、适用于案例课程的合作教学方案,以及符合艺术设计学专业毕业质量评价要求的教学成果评价方案,检验了应用型课程建设方案的实施效果。由此,基本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即知识框架体系化、教学模式多样化、能力培养均衡化,为艺术设计学专业的应用型课程设置,乃至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和学科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改革范式。

参考文献:

[1]谢尚果.增强高校科技创新的供给能力[N].广西日报,2019-4-15.

[2]谢幼如,黄瑜玲,黎佳,等.融合创新,有效提升“金课”建设质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9(11):9-16.

[3]魏小琳.后现代视野中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7(7):90-94.

[4][5][6][7]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9(3):4-7.

课程案例型范文篇4

现代艺术设计工作越来越依赖于电脑软件完成,诸如Photoshop、CorelDRAW、AutoCAD、3dsMax一类的艺术设计软件,被认为是进入艺术设计专业领域的敲门砖。在高校设计学专业(代码1305)的课程体系中,艺术设计软件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也占了相当一部分课时比重。然而,设计软件课程同时也是设计学类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教学难度较大的,普遍存在学生操作和应用能力培养不够、初学者理解软件知识概念难度较大等等问题。本文从改变设计学专业设计软件课程现有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软件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分析现有设计软件教学模式的不足,结合教学实践,探求设计软件课程教学更加合理的教学模式。

二、功能型教学模式与案例型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

艺术设计软件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从教学组织形式上来讲,不外乎以下两种教学模式:一种是以软件各项功能的逐个讲解为典型组织形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软件教学最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里,将这种教学模式称为功能型教学模式或功能教学。另一常见教学模式是以案例的逐层深入讲解为典型组织形式的教学模式,在这里,将这种教学模式称为案例型教学模式或案例教学。功能型教学模式与案例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各有利弊,通常功能型教学模式更着眼于软件基本功能和基础知识的掌握,而案例型教学模式则更强调软件应用能力的习得。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对比如表1所示:就两种教学模式而言,案例型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更利于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高;短期内教学效果显著。另外,从设计学专业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的思维方式特征来看,照葫芦画瓢式的案例教学模式也更符合设计学专业大学生的思维特征。此外,设计软件操作知识多为程序性知识,以教师演示示范和学生复现操作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案例型教学模式也更适合程序性知识的习得。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似乎更受教师青睐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功能型教学模式与案例型教学模式并非绝对对立的,而往往是可以相互补充的。还有一些观点将艺术设计软件的案例教学表述为“项目化教学”2,其实这两种表述本质都是相通的,都是以案例为主的教学方式。但若要严格辨析,则项目化教学法更强调学生自主动手完成一个设计项目,这种教学方法更适合于高年级的专业核心课程,而对属于低年级专业基础课程的软件课程而言,学生尚不具备独立实施设计项目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严格来说,软件课程是不适合项目化教学的,称之为案例教学更加准确一些。

三、单纯案例教学失败的成因分析

尽管案例教学模式较之功能教学模式有诸多优点而更受青睐,但单纯案例教学存在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最显著、对教学影响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在案例讲解过程中出现学生思维和理解上的卡壳。在案例讲解的过程中的某些知识点和操作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表现为学生照着教师的方式能做出来,但为什么这样做却不清楚。这些知识点和操作,仅凭案例演示而缺少了对功能原理的认识,有可能成为学生难以逾越的障碍,影响了整体学习过程。而另一方面,这种学习的卡壳往往是隐性的,难以发现问题的存在。缺乏原理性的认识,当变换一个问题情境时,便造成了“照葫芦不能画瓢”“举一不能反三”的情况,从而造成案例教学实质性的失败。据笔者教学的经验来看,这样的问题在设计软件案例教学当中是非常容易发生的,尤其是当学习者为没有计算机和软件操作基础的新手时。学生在软件案例学习的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白一点,采用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是案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或轻易就能被理解的新知识点。对于初学软件的学生而言,计算机创设问题情境和学生已有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及认识经验之间差异较大。在学习软件的过程中我们都是以已有认知结构中的一些知识和经验为原型来理解新的问题并构建新的知识,当这些知识和经验的原型缺失或不易构建起来时,便造成对新知识的理解困难。在软件案例教学中,新的知识点以案例的形式组织起来。就这些知识点而言,有些知识点的认知逻辑是符合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的(例如Photoshop中的图层,我们很容易把它想象成透明玻璃纸)。但有些知识的认知逻辑与已有认知结构是不相符的(例如Photoshop中的通道及图层蒙版的概念、3dsMax中材质贴图的概念等,初学者很难想象它是什么),在初学者认知结构中缺乏与之同构的知识或经验,便造成了理解的困难。显然,案例教学中如果对这样的知识不加以提前讲解而直接应用在案例中,便造成了学生思维和理解上的卡壳。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有意义的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具备与新知识相联系的知识准备,即先行组织者。在应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某知识点的先行组织者缺位,就容易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和学习的卡壳。在软件案例教学中,这样的情况是教育者应该极力避免的。同样,这种案例教学失败的原因也提示了,应对不同性质的教学材料,应该就受教者和知识点本身的认知理解特性来决定是否适用案例教学。因此必须对软件教学中一味鼓吹案例教学的风气提个醒:案例教学不可盲从,先分析一下教学材料和受教者知识结构是否适合采取案例教学!

四、功能先导,案例为主的教学模式

通过上述对案例教学失败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窥见,成功的案例教学必须在纯粹案例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做一些改进:首先,在备课阶段明确哪些知识点对于学生而言,可能存在认知理解的困难;第二,在案例教学之前要对可能存在认知理解困难的知识点进行功能原理的先期讲解,促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中建立起进一步理解这些知识的同化点固着点,以便后续案例教学的顺利展开。对于可能存在认知理解困难的知识点进行先期讲解的阶段适用功能型教学模式,对于认知和理解难度不大的知识点,在案例当中直接引出即可。笔者将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模式称之为“功能先导,案例为主”的教学模式,其本质依然是功能型教学模式与案例型教学模式取长补短的综合运用,但在两种教学模式的适用性和分工上,有着对受教者知识结构以及课程知识体系结构中各知识点认知特性的微观考量。具体说来,功能先导,案例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包含以下一些步骤:课程准备阶段:1.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梳理课程的知识点,整理出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2.对课程知识结构体系中的各个知识点按照认知理解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找出学生在认知和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难的知识点,作为在案例教学先期需要单独讲解的知识点;3.根据授课专业培养目标和本专业软件应用方向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设计要将大纲要求的主要知识点有效地组织起来并融会贯穿在其中;课程实施阶段:4.课程初期,以功能讲解的方式讲授从课程知识体系中单独分类出来的,学生在认知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难的知识点以及必要的基础知识,授课过程强调对原理的理解(功能先导)。5.在对认知和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难的知识点的先期讲授的基础上,展开案例教学,完成主要教学过程(案例为主)。6.根据教学实时反馈,对学生尚未很好理解的案例部分及案例未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补充教学。为了验证这种功能先导、案例为主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笔者在教学中,对环境设计专业AutoCAD、3dsMax课程,尝试实施了这种功能先导、案例为主的教学模式。以3dsMax课程为例,在课前准备方面:首先,根据教学大纲整理出包含所有知识点的本门课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又在这些知识点中筛选出学生学习时可能存在认知理解困难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主要集中在灯光、材质、渲染部分)。其次,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要求,设计了居住空间设计效果图制作的教学案例,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展开案例教学。在课程实施方面:首先,讲授软件视图操作、基本工具使用、基本几何体创建等基础知识(功能先导)。第二,以案例教学的形式讲授居住空间及内部家具模型的建立方法。此部分涵盖了修改器建模、复合对象建模、多边形建模、面片建模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易于理解,采用案例型授课模式(案例为主)。第三,讲授各种灯光、材质和渲染的基本原理知识。这些知识点对于初学者而言存在理解的困难,顾采取功能型授课模式(功能先导)。第四,以案例形式讲授室内空间模型的各种灯光、材质的创建,以及不同流程的渲染设置,并渲染出图,进行后期处理(案例为主)。这里只笼统讨论了3dsMax课程知识结构的认知特征。以上四个步骤,仅为教学过程总体轮廓的描述,在具体知识点和在每一步的执行过程中,均会涉及到功能——案例的进一步分工,具体实施方法不再赘述。从课程作业水平来看,运用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实验班级作业水平要显著优于以往仅采用案例型教学模式的参照班级。五、功能先导,案例为主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功能先导,案例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当中还必须注意以下一些事项才能到达理想的教学效果:1.学生在认知和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难的知识点并不一定都是难点知识。尤其对于初学者而言,某些基础知识点、易混淆知识点也可能成为认知理解有困难的知识点。比如在3dsMax教学中,如不先期辨析“旋转视图”和“选择并旋转(对象)”这两个基本工具的用法(易混淆的基础知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混淆这两个工具的用法。因此,在功能导入阶段,要视情况选择需要讲解的知识点。2.在案例设计时,有时仅凭一个案例是难以覆盖大纲要求的所有知识点的。如有必要,需设计多个教学案例,但教学案例不宜过多(不宜超过4个),太多的教学案例反而会琐碎、重复而疏于概括性。3.采用案例型教学模式就必须打破以往的章节教学观念,如3dsMax室内效果图制作的讲授,在案例教学中,建模、材质、灯光、渲染几部分间或有之,就不能按照传统的章节结构来安排教学,应视案例设计和教学情况灵活调整。

作者:滕兆烜 谭琢麒 刘宏利 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注释:

1.张光俊.案例教学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美术大观,2011(02):202-203.

课程案例型范文篇5

案例资源即案例库建设作为案例教学开展的重要基础,必须以正确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当前,我国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立法、司法、行政执法和法律服务,以及各行业领域德才兼备的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法治人才”。在人才培养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政治、道德、职业伦理,以及专业理论素养之外,尤其要重视学生法律实务工作能力的培养。为了确保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法学专业教育应当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明确当代法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理念的践行全面推进法学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成果导向教育(OBE)的核心要义为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在专业认证中,OBE理念通常被具化为5个“度”,用来衡量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性[2]。OBE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锚定学习成果,通过对教育教学的全面保障和精细评价实现持续改进。新时代实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关键就在于改进实践教学,提高法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质量。为此,在法学专业教育中应当以OBE理念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法律实务能力培养实效为导向,持续改进教学培养机制。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法学专业案例教学要实现有效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最终目标,必须有正确的理念指导。以OBE理念来指导案例教学(见图1)可以确保整个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提升的教学目标,在准确定位学生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在课程案例教学的各方面、各环节坚持成果导向,最大限度提升教学实效。

二、法学专业课程案例库建设的基本原则

课程案例库建设是为满足学生课程学习的需要,在既定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指导下进行的由案例素材筛选、案例内容撰写、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评价与反馈等环节构成的课程教学工作体系。课程案例库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课程案例库建设各方面、全过程的基本准则,对于课程案例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制约作用。从国家对高等教育法律硕士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遵循法学专业教育规律,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作者认为法学专业课程案例库建设应包括以下5项基本原则。

(一)成果导向、讲求实效

成果导向教育作为法学专业课程案例库建设的理念遵循,应当具化为课程案例库建设工作的基本准则。要坚持成果导向原则,讲求学习实效,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时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案例素材的筛选和案例内容撰写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学生实际,按需选择、因材编撰。在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案实施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案例适用度高、难易得当、新颖有趣、激励性强。第二,坚持以学习成果产出为导向。在明确学生预期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在案例筛选、内容撰写,以及教学内容设置与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要坚持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能力提升、素质提高这一核心标准。第三,科学评价教学实效,坚持持续改进。在课程案例库建设中,要全面、准确、科学地评价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认真总结和反思在课程案例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案例素材的更新、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案的完善等予以改进,以便不断提高课程案例教学的实效。

(二)目标明确、自成体系

课程案例库建设的首要目标是要满足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为此应当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成果的取得为导向进行课程案例库建设工作。在课程案例库建设中,首先应对课程目标进行研究,对课程目标的构成要素进行细化。经过研究,作者把“刑法学”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大方面。其中的知识目标细化为“知晓刑法规范的理论基础”“掌握刑法规范的解释”“了解刑法实践中的问题”三项;能力目标包括“刑法解释能力”“刑法思维能力”“刑事案件处理能力”三项;素质目标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职业素质”三项。明确这一课程目标之后,在课程案例库建设中应当关注刑法解释及司法实践问题,选择具有解释争议、法律适用争议的案例作为案例库素材,案例撰写要围绕刑法规范的理论基础、刑法解释和适用中的知识点进行,教学方案实施中要突出学生法律解释、法律思维、案件处理能力的训练,注重学生政治素质、道德和职业伦理素质的养成。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课程内容具有体系性特征,课程案例库建设既要从课程体系的整体出发,实现案例素材对教学内容的整体覆盖,又要有所侧重,为教学重点、难点提供强力支撑。作者正在进行的法律硕士专业图1OBE理念下的案例教学流程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刑法学”课程案例库建设就遵循这一原则,案例库体系(见表1)按照课程体系进行设置,拟建设的43个案例涵盖了课程的整体内容,同时又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了精炼和强化,如针对“刑法学”课程的重点内容建设4个以上的案例,均采用知识点案例和单元课程案例两种类型,案件数量分布和类型设置合理。案例库体系与课程体系相匹配,既自成体系又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是课程案例库建设的鲜明特点,也是重要原则。

(三)注重典型、关注冲突

注重典型、关注冲突原则是指在课程案例库建设中,要通过具有冲突性的典型案例的选择、撰写和运用来进行教学,确保学生知识建构、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目标的有效实现。“典型案例最能反映相关法律关系的内容和形式。对典型案例的理解和分析,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原理、法律适用的方法和原则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典型案例是法学专业案例教学的重要根基,课程案例库建设必须坚持典型性原则,优先选择最高司法机关的指导性案例、司法实务中的典型案例、具有代表性和被广泛关注的热点案例等作为案例库素材。同时为了实现课程教学的三重目标,作者认为法律硕士研究生案例库应当主要满足讨论型教学、模拟型教学的需要,知识点讲授中运用的插入型案例不宜纳入案例库的范围。据此,案例库建设中选择、撰写和运用的案例应当具有冲突性的特点,案例中应当存在法律解释、法律适用的不同观点或者争议。唯有如此,才能在案例教学中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积极探索、激发潜能,取得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升的良好效果。

(四)常态互动、教学相长

OBE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必须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常态化。就专业课程案例库建设而言,这种常态互动也应贯穿全程。具体来说,在案例选择、撰写环节要通过师生互动明确学生需求;在案例教学中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取得学习成果;在学习与教学效果评价中要通过信息交流与反馈对课程案例库建设进行改进和优化。课程案例库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教师、学生积极能动性的发挥,通过教与学的常态互动、顺畅沟通、及时反馈,做到教学相长、教学双赢。法学专业课程案例库建设要坚持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引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成果导向、讲求实效,目标明确、自成体系,注重典型、关注冲突,常态互动、教学相长等原则,通过课程案例库建设工作的全面实践,确保课程教学取得预期效果,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法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33.

[2]施晓秋.遵循专业认证OBE理念的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5):154.

课程案例型范文篇6

与研究型高校的专业法学教育相比,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

1.经济法课程集法学、经济、技术等知识于一体,课程内容繁多,课时通常为32-48学时左右,在有限的课时内要讲清楚庞杂的内容,比较困难。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选择适合该专业学生需要的相关经济法知识;

2.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主要是二本和三本的学生,学生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方面比较缺乏,在教学中常常显得比较被动,如何让学生能够对课程产生学习的兴趣,如何组织教学中师生互动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需要重要考虑的因素;

3.经济法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学生的法学基础能力相对薄弱,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需要普及公民、民事行为能力、等基本法学概念。要满足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应用”、“实务”等要求,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是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践运用

案例教学法,一般认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1870年创造的,在美国主要表现为判例教学。案例教学法以真实的案例为教材,教师采用苏格拉底问答法,一步步引导学生从矛盾中发现案例中蕴含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原则。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运用于经济、管理等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学。案例教学的适用性价值一直体现在对学生分析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等诸多能力的培养上,在教学实践的一线一直得到师生的欢迎。案例分析法和经济法课程的有机结合,是提高经济法教学效果常用而且有效的方法。笔者在这些年讲授经济法课程的过程中,一直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获得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但仍处于不断摸索和提高的阶段,仍面临诸多困惑。

(一)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的基本模式和经验

我国是以制定法为主要特点,判例法尚未取得法定地位,所以在实施案例教学上存在和普通法系国家不同的地方。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笔者认为应坚持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通过一些简明、具有现实意义的案例来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化手段,选择和搜集经典经济法案例,采用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演示案例,主要采用课堂问答、分组讨论以及模拟法庭等方式来设计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探索适合应用型本科高校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针对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等诸方面的特点,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需要把握的因素:

1.选择合适的案例。

合适的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因素,案例应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相适应,所以应选择内容相对简单、具有新颖性、典型性同时兼具一定趣味性的案例。在取材上,可以引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比如《经济与法》节目中的一些案例来自于现实生活,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容易激发其学习热情。选取的案例应是近期发生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样,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学生能够对所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有基本的把握和理解。

2.课前准备工作需充分。

主讲教师应在课前将下次课程主要讲授的案例内容发给学生,让学生先查阅相关资料,可以要求学生按分组以PPT形式来准备课堂发言。师生之间有诸如QQ群之类的交流平台,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查询资料的途径和方法的技术指导。

3.课堂讨论中需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以及模拟法庭等方式来灵活开展案例教学。在课堂讨论中,老师要起到理性主持人的作用,要启发学生的思维,能积极调动学生的热情,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去。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及时的评价与分析,结合案例将理论知识点讲授清楚,从而使学生全面深刻地领会到该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

4.案例讨论后的总结需条理清楚。

教师在总结案例时,要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案例与所涉及的法学原理、法律条文融合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来掌握经济法课程中的基本基本概念和理论,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法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案例教学法在英美法系国家占主导地位,我国和英美法系国家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上都存在差异,我们的学生在习惯了“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后很难适应开放式的案例讨论这种教学形式。因此,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还是面临诸多挑战。首先,课前准备过程难以控制。案例教学需要学生进行比较好的课前资料搜集和准备工作,这些有赖于学校的教学资源是否丰富,学生课后搜集资料的条件和实施是否完善,同时,还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其次,课堂中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知识信息,缺乏主动提问和探讨的积极性。案例讨论无法热烈和深入。再次,由于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限制,过程考核给老师增加很多工作量且操作难度较大,很多教师还是习惯于采用笔试作为最终的考核方式。因此,有些老师将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说明这种讲授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作用。

三、创新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一)改变传统授课模式,与学生进行“对话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

要实现“对话式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极好的课堂管理、语言组织能力,同时,教师要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将学生的脑细胞充分地调动起来。开展对话式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几个主题或模块,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次课程分为导入、形成和巩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由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再做小组总结发言。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反应,在总体上把握课程的节奏。比如,理论性强的内容,比如经济法总论,教师讲授的时间应多些;实践性强的内容,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同学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把握,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作准备和阐述。课后,教师可以通过访谈或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从而不断修正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选择动态化,构建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机制

社会经济生活瞬息万变,不断产生新问题、新情况,经济法律法规作为上层建筑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反映,也应适应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动态性。为着眼于应用,经济法课程的案例教学应始终保持对经济法理论前沿、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动态与行业需求乃至社会热点的及时响应,所以要对案例进行时时更新,教师要具有对经济法学前沿知识的敏感性,对身边发生的法律事件保持关注,从而将最新的案例设计到课程教学中去,构建起主动适用社会需求的创新机制。

(三)课程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过程化,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的评分标准

要开展互动式教学,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教师来讲,对教师的考核应重点体现在其教学质量上。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教学型高校,应该立足于自身定位,以教育的“产品”质量,即学生的质量而非论文的质量去评价教师。以此为标杆,制定相应的制度以引导教师研究教学,使得对教学质量的追求成为教师们的内在动力。对学生来讲,要提高课堂表现在课程考核中所占的分值和比重,应对课堂讨论认真参与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奖励。评价模式的过程化与多元化,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结语

课程案例型范文篇7

关键词:层进式;案例教学;课程建设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础信息技能。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在多媒体方面的知识素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多媒体基础知识和应用,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现代化人才的需要,在各高校中除了计算机相关专业要开设“多媒体技术”专业基础课程之外,这门课程也是面向工程类、艺术类、农学类、管理类、食品类等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门通识必修课。

1“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多媒体技术”课程在本科教学的十余年的讲授过程中,已经经历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课程本身具有知识点涵盖众多具体的媒体处理技术,讲授的内容复杂繁多,需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各部分内容彼此相互独立等特点,因此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如下:(1)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化音频、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方面的基本原理、相对应的编辑与处理软件的应用等内容。这就要求要针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再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取舍,使之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的教学目标。同时对使用的各种媒体类型的应用软件进行选取,需要从适用性和实用性两方面来考虑,尤其在面对软件类型及软件版本发展变更迅速的时代,必须紧跟各类软件发展的步伐,选择最新的、应用最广泛的软件及版本。(2)课程内容之间各自独立,每一部分都包含基本原理,对应的编辑与处理软件的操作与应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案例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能够使得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同时,充分掌握相关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不足之处是原有的案例基本是围绕某一专题的某些知识点为主进行设计,知识点是零散的、片面的,缺乏案例之间的关联性。当然,“多媒体技术”课程是以整合多种媒体技术进行综合应用的,因此也需要设计综合应用案例,将多种媒体设计、整合,进行综合设计。(3)该课程面向多个专业的学生群体,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学习目标不同,对学习课程后的成果导向也各有所需。因此以统一授课内容、统一的考核要求,首先难以保证基础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避免不了学生偶尔的抄袭现象。统一的考核标准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达不到培养他们对于多媒体信息综合处理的能力,完成个性化的、有特色的综合作品的创作能力。

2层进式案例在推进“多媒体技术”课程建设的意义

层进式案例在“多媒体技术”课程中的设计应用有别于传统的案例教学方法[2],其中层进式案例的设计是最关键的部分,案例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教学效果。层进式案例是指将“多媒体技术”课程的前后内容衔接起来,作为整体进行案例的设计与构思,完成整个课程的内容建设。首先对“多媒体技术”课程内容按媒体类型进行了基本模块划分,在基本模块内按难易程度设计层进式案例,案例中包含基础知识点和基本技能。案例之间要设计得有层进关系,并且提供了再次创作的空间,每一模块内还设计综合利用学习的多个知识点进行设计完成的综合性案例。在整个课程的最后部分再设计一个将多种媒体进行设计、整合、综合应用的综合性案例。这样的层进式案例设计,既可以保证学生对基本知识及技能的掌握,也使得大学生都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层进式案例教学对推进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有很好的推进作用。

3层进式案例在“多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实践

3.1明确课程培养目标及内容设定。在进行“多媒体技术”课程内容建设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课程的内容也必须符合相应的培养目标。在本课程中的体现就是:首先对多媒体理论知识进行筛选,只保留核心基础理论,为未来持续学习提供一定的知识储备即可;精简或删除关于编码方法以及实现算法等内容,如音乐合成中频率调制原理、小波变换编码、音频波形编码中PCM、ADPCM以及熵编码、JPEG图像编码算法细节。其次,需要对多媒体软件进行选择和更新,选择更大众化和普适化的应用软件的新版本。例如音频软件的选择历经了CoolEditPro到AdobeAudition的过程,目前更新最新版本为AdobeAudition2020。图形图像软件课程选择AdobePhotoshop2020,数字动画软件选择AdobeAnimateCC2020、视频处理软件选择AfterEffects及PremiereProCC2020。3.2打造层进式案例的教学体系。3.2.1打造层进式案例。将整个“多媒体技术”课程按多媒体种类(音频、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划分,进行模块化设计,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形式把知识点梳理好。对主要知识点加以分解,以层进的案例形式推进课程进展。每种媒体类型都围绕相关知识点设计多个基础性案例,最后再设计一个综合性案例将这部分的技能整合。例如在图形图像部分,除了要讲解基本的色彩原理、像素、分辨率、图像格式等知识点之外,主要以讲解AdobePhotoshop2020开发环境、常用工具、常用处理图像的基本技巧等内容为主。在这里把图像处理基本技术进行梳理,按基本工具、基本操作、图层、样式、图像调整、蒙版、路径、滤镜等进行分解,将其按从简单到复杂,层进式设计相应的案例,并将案例效果设置成开放式结果。在图像处理的最后一部分,设计一个能够综合利用恰当的图像处理技巧,自己设计主题及风格,完成这个综合案例的制作。从表1中可以看到,在图形图像处理专题中大概设计了4个基础案例。每个案例围绕着一组基本技能,能够完成基本技能学习的目的。这4个案例间互相支撑,有层进的关系,后面的案例是在前面案例中学习到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复杂设计。每个案例本身又能进行扩展,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对案例进行再次创作。这样既可以保证基础薄弱的同学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同时又能鼓励学习能力强、有创意的学生根据基础案例的技巧,做出较为复杂的、有独特创造的个性化案例效果。在整个课程的设计过程中,按音频、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先后顺序讲解,这样的设计可以在动画和视频的案例当中使用音频、图像当中的案例素材,增加各种媒体之间的耦合程度。最后再设计一个包含多种媒体素材的综合性案例。这种跨越具体媒体类型的层进式案例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整个多媒体整体设计的理解。学生除了掌握某一专项技能之外,还能开阔思路,触类旁通,把具体的技能转换为再设计、再创造的能力。3.2.2建立灵活的考核机制。建立适应考核机制是保障教学效果的不可或缺的部分[3]。“多媒体技术”课程的考核形式,经历了从一次性期末考试,到期末提交电子作品,到采用过程化考核方式的转变。过程化考核方式最适用于本门课程的特点,它将考核点分散到整个学期之中,强调的是课程的学习过程,可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重新整合后的层进式案例教学法,在过程化考核过程中,根据作品的学习内容及要求,分为随堂提交规定任务和综合作品考查两大部分,考核内容及要求分配如表2所示。随堂提交作业按照教学进度的进展,分阶段考核学生对各模块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综合作品考查部分则对应的是综合案例考核。综合案例只给定作品参考主题,例如今年图像部分的参考主题就是“抗疫”宣传海报,或者是宣传“文化自信”的中国传统文化宣传海报。而动画和视频部分的综合作品的参考主题是毕业“云演唱会”的宣传片或者是“最美逆行者”宣传动画。这里只给出主题方向,提供参考的设计过程及效果,但不规定具体技术实现细节及呈现效果,主要考核作品的创意性、完整性。这两种考核形式的组合,能将考核压力分散在整个学期之中,学生可以保证完成对基本知识点和技能的掌握,同时又培养学生综合处理多媒体信息的应用能力,锻炼了创新、创作能力。

4层进式案例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多媒体技术”课程的层进式案例的应用在以下几方面对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效果产生了很好的作用。(1)在层进式案例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学团队的老师以学生为本,通过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精细设计教学案例,将案例以模块形式进行了层进式案例的设计,案例间有模块内的层进关系,也有模块之间的综合创作设计。同时开展开放式考核形式,逐步建立较为合理的多媒体课程教学体系。(2)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的综合处理能力和创作能力。在层进式案例教学的推进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提升,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也有显著提高。(3)开放式的考核形式,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例如可以将时事热点、中华传统文化宣传、校园文化建设等内容融入案例当中,随时跟进综合作品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多媒体技术的同时,也能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美、发现美、热爱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5结语

“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及思考,将过往的案例教学再次进行整合和调整,通过层进式案例在课程中的实践,可以促进“多媒体技术”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进行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多媒体信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振花,李慧盈,杨瀛涛.以学生和科研项目为案例驱动的多媒体技术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9(10):159-162.

[2]陈颖频,林凡,喻飞,等.层次化实验教学在《数字图像处理》教学中的初探[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92-97.

课程案例型范文篇8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实践”课程;案例教学;组织实施

“纪录片创作实践”课程是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的实践类必修课程。广播电视研究生为专业学位硕士,教育部在2015年就提出“加强案例教学,是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手段”。①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创作型人才,学生的毕业成果中毕业作品分值占比70%,毕业论文占比30%,而历届学生的毕业作品中,70%以上为纪录片作品。因此,在“纪录片创作实践”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一、案例教学定位

“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呈现案例情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理论、形成观点、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②在运用案例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案例教学的定位,即采用案例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理论,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定位准确了,案例教学才能更准确地服务于教学目的。就“纪录片创作实践”课程而言,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纪录片创作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创作出一部达到一定质量的原创纪录片作品。案例教学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和途径,必须服务于这一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纪录片的定义、特点、文体、纪录片的题材选择与主题提炼、纪录片创作前所要做的各种准备工作、纪录片画面构图与造型、纪录片录音与照明、纪录片剪辑以及纪录片的叙事与结构方式等。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通过单一的讲授法效果并不理想。而案例教学法通过构建近乎真实的案例情境,将现实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以亲历者身份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在互动与讨论中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③这使得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更有兴趣、更加积极主动、记忆更加牢固、理解更加深刻,对后续的纪录片创作实践也更有帮助。也就是说,“纪录片创作实践”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纪录片创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提前预判并解决纪录片创作实践中的问题,提升学生的纪录片创作能力。在此有必要说明的是,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讲授法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可以互补的。对那些比较基础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的部分,可以只采用讲授法进行简要快速的梳理与讲解即可;那些重点难点部分,可以先采用讲授法把一些知识点进行简明扼要的讲解,然后再利用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做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由此帮助学生把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引向深入;而对于学生以往已经有过初步接触,本课程只是结合纪录片这一节目类型做特别要求的知识,则可以只采用案例教学法。

二、案例来源与案例形式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没有适合的案例就无法开展案例教学。“纪录片创作实践”课程的案例来源有两类:纪录片专业团队的经典纪录片创作实践案例和往届学生的纪录片创作实践案例(包括优秀作品和问题作品)。纪录片专业团队的经典纪录片创作实践案例和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创作实践案例,给学生确立了标杆和榜样,起到了正面引导作用。往届学生的问题作品创作实践案例的运用,目的是让学生聚焦问题、寻找解决方法,两者的共同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纪录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提升学生的纪录片创作能力。有教师曾提出构建“学生友好型”教学案例的理念,认为“学生友好型案例是指教学案例对学生来说容易学习,从而真正掌握案例内嵌的知识点,该理念借鉴于人机交互设计中的‘用户友好’理念,通过相关领域、相似团队、真实工程三个属性来有效拉近案例与学生的距离,有效提升工科案例教学的效果”。④可以说,本课程所采用的往届学生的纪录片创作实践案例正是属于“学生友好型”教学案例。在以往的案例教学中,授课教师一般比较注重经典纪录片的创作实践案例,而没有注意到往届学生的创作实践案例。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往届学生作品的观看热情比对经典纪录片的热情更高,因为往届学生作品的优点给他们树立了努力的方向和超越的目标,给他们激励和鞭策,是他们经过努力后能够达到的。另外,往届学生作品的缺点和不足比经典纪录片更能对他们起到警示作用,提醒他们避免出现类似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往往也是他们的作品中容易出现的。因此,在案例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分析和讨论往届学生的纪录片创作实践案例,利用这些案例与学生的接近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能更快进入纪录片创作实践的情境中。在案例形式上,与管理类和工程类教学案例以文字为主不同,“纪录片创作实践”课程的案例主要为纪录片作品视频。无论是纪录片的画面构图与造型、录音与照明、后期剪辑制作,还是纪录片的文体、叙事与结构方式,都需要借助纪录片视频才能直观地展示,学生通过视频案例进行感受、把握和分析。实际教学中,有时还会辅以纪录片创作者的创作手记或创作阐释等进行教学。纪录片的定义及特点,纪录片的题材选择与主题提炼,这两个部分的案例采用作品视频+文字的形式,因为这两个部分理论性、抽象性更强,除了直观的视频案例,还需要辅以文字案例进行说明或解释,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纪录片创作前所要做的各种准备工作,这个部分主要采用文字案例的形式,因为这些幕后工作较难通过纪录片作品本身展示出来。

三.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

1.向学生阐明案例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在运用讲授法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是授课的主体,学生只需要认真听讲就行,相对比较轻松。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需要查阅资料、认真思考、进行分析、讨论总结,无论是时间上还是脑力上都需要付出更多、难度也更大。如果教师没有向学生阐明案例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学生可能会因为对案例教学认识不足而产生怠惰心理,导致准备工作不充分、讨论无法深入开展,从而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2.采用相应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当然,仅仅只是向学生阐明案例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而没有约束和激励机制,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本课程所采用的办法,一是利用组员之间相互制约和激励,二是利用评分机制进行制约和激励。案例讨论和纪录片创作实践以3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人或由教师指定学生担任组长,由组长负责召集小组成员进行视频观看、资料查阅和案例讨论,并根据小组成员参与案例教学的态度及质量给本组成员打分。另外,教师根据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态度及质量给每个学生打分,组长评分和教师评分各占50%。组长的成绩由教师根据组长的工作态度和小组进行案例讨论的质量给出。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而观看纪录片作品视频和查阅资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需要精选案例,并将搜集不同的案例分给不同的小组去承担。否则学生的案例工作量太大、课业负担过重,同样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二)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

有研究者将案例教学的方法或类型分为:“引导型案例教学、实务操作型案例教学、辩论型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型案例教学、考试型案例教学和综合分析型案例教学”。⑤“纪录片创作实践”课程主要运用引导型、实务操作型和综合分析型案例教学法。本课程运用案例教学的内容共七讲,在具体实施中每一讲运用案例教学的比重不同,方法也有差异。学生在纪录片创作实践中往往容易把纪录片做成新闻专题片、宣传片或人物专访,原因就在于没有深入掌握纪录片的定义和类型特点。因此在“第一讲纪录片的定义、特点及文体样式”中,需要在运用讲授法对纪录片的定义和特点进行讲解的基础上,采用引导型案例教学。首先用往届学生创作的问题作品作为反面案例,让学生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出现该类问题,然后再运用优秀的纪录片作品作为正面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这些作品符合或体现了纪录片定义中的哪些方面。反面案例可以多一些,正面案例则只需要一两部即可。结合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加以引导,学生对纪录片定义和类型特点的把握就能比较准确而深入。在“第二讲纪录片的题材选择与主题提炼”中,“纪录片的题材来源”采用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这部分的案例不需要学生展开讨论,只是作为例证使用,采用正面案例。“题材选择的六个标准”运用正面案例让学生展开分析、讨论,概括归纳出案例中如何体现题材选择的标准。其他知识点采用讲授法。在“第三讲纪录片拍摄前的准备工作”中,“拍摄前的调研预访”以纪录片创作者的创作手记或创作阐释为案例,帮助学生了解调研预访的内容、途径、方式方法及注意事项,其他知识点采用讲授法。在这两讲中,案例教学主要采用综合分析型案例教学法。在“第四讲纪录片画面造型与构图”“第五讲纪录片的录音与照明”“第六讲纪录片的剪辑”中,以往届学生创作的纪录片作品为主要案例,采用实务操作型案例教学法。在学生观看作品之前,教师需提醒学生应该注意观看哪些方面,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做记录,以提高观看效率。讨论的过程主要是指出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一方面帮助学生在后续的纪录片创作时注意避免出现案例中的问题,养成良好的拍摄和剪辑制作习惯;另一方面在其出现类似问题或困难时,能够知道采用何种办法解决问题和困难,从而提高纪录片创作质量。当学生讨论不充分或提出的解决办法不够多时,教师应加以引导和补充。在“第七讲纪录片的叙事与结构”中,教师选定能清晰地呈现某种叙事方式或结构方式的典型案例(专业团队创作的优秀纪录片作品),采用综合分析型和实务操作型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进行细致拉片的基础上展开分析讨论,并概括归纳出该种叙事方式或结构方式的特点和模式,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四、结合翻转课堂和项目教学法,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课程案例型范文篇9

关键词:学科竞赛;《传感器技术与应用》;教学改革;案例教学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智能制造都高度重视,它代表了一个国家信息技术发展的综合水平,而传感器技术作为智能设备的关键环节,是智能工厂的感官系统、信号获取的重要入口,也是发展智能制造的基础和核心。在高校教学中,《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课程涉及理论性知识较多,实践性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储备。通过课题组教师的授课经验发现,在进行传感器原理类的知识讲解时,学生的积极性较低,互动较少,而在讲解传感器应用部分的内容时学生兴趣较高,分析具体原因:部分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去完成传感器知识的学习,而在传统的授课中,应用类知识讲述较少。特别是5G时代的到来,传感器所发挥的功能极大[1]。《传感器技术与应用》案例教学模式应改变以往单一的模式,丰富其教学形式。所以针对此问题,该文对依托学科竞赛和产教融合设计课程案例,通过尝试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弥补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并为社会提供先进的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1《传感器技术与应用》教学情况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加大了对传感器技术的需求,它是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课程涉及理论知识较为丰富,在教学中教师若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对理论知识进行推导和讲解不仅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而且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融合,很难真正意义上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差距也较大[2]。除此之外,当前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以下问题。1.1理论知识枯燥、学生积极性不高。《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课程的理论知识涉及高等数学、电路、模电等课程的内容,对于部分同学而言,由于基础不够扎实,很难理解课程中的知识点。加上该课程涉及面广泛,各节知识点之间缺乏连续性和整体性。因此在该课程基本原理的学习中感觉难度较大,且由于内容较为枯燥,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就影响了教学整体效果。1.2验证型实验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传统的实验授课主要是针对不同传感器的应用进行验证,所以学生往往被动的根据实验指导书按照步骤操作,缺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虽然安排了实验课程,但是无法从根本上将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进行结合,也较难实现为企业输送所需的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目的。1.3评价方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脱离。传统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平时出勤、作业和期中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这种评价方式无法从客观上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更没有涉及对学生彼此间合作能力、挑战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而这些能力却是当今应用型创新人才所必备的。当前,在国家大力倡导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学生提升个人职业素养和提高个人竞争力的重要性,而传统教学模式虽然涉及实验教学环节,但是实验和理论二者缺乏沟通的桥梁,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对于应用型高校一线教师而言,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是必要的[3]。

2案例模式教学改革

为了顺应新时期教学改革的要求,以及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针对《传感器技术与应用》在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次依托学科竞赛为纽带的案例教学模式探索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2.1以学科竞赛及产教融合为依托的案例设计。该环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按等级分类归纳,将学科竞赛及企业生产融入案例教学模式探索中。目前,本学院学生参与的学科竞赛项目包括“西门子杯”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博创杯”电设大赛、“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等赛项,学科竞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实践能力提升,而且可以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以学科竞赛为载体设计教学案例时,需要授课教师对各赛项的赛题、比赛情况等进行预先调查分析,同时和各赛项负责教师对该赛项中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找到教与学的结合点,以便在案例设计时将问题融入进去,在利用学科竞赛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也以教学改革促进学科竞赛成绩的提高,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基于产教融合的案例设计方面,需要通过教师到企业锻炼、与企业导师沟通等方式进行,主要由企业导师对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具体的人才需求进行归纳,以此为依据,授课教师根据自身授课经验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相关问题进行整理并设计合理的教学案例,从而实现产教学三者融合。以产教融合为载体设计的教学案例能够让学生对所学课程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学习动力。在教学改革中,案例设计环节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情况和案例相关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为更好地进行案例教学打下基础。2.2案例教学过程实施。对于《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课程而言,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较为被动,缺少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本次教学改革中,课题组教师尝试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设计和改进,针对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设计不同案例,同时将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案例任务的分配和案例相关资料的查阅,在进行分组时,在确保每个学生能够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训练和提升的前提下,采用交叉分组的形式,即在不同的案例中,让学生参与到不同的组别中,既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又能从完成案例的过程中挖掘每位学生的潜力。案例教学过程的实施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这样发挥了学生的主观性,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3线上辅助教学。由于《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课程涉及的原理性内容较多,而每位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不同,线上辅助教学环节要求教师提前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学生的课程预备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录制微视频在线上平台对线下授课内容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预先复习和讲述,从而使得线下授课更有针对性,提高上课效率[4]。由于本次教学改革重点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因此在进行案例题目布置和案例方案验收及评价时,主要采用线上方式进行;教师在进行线下理论知识授课前提前在线上平台相应的案例题目、案例要求及所需的知识储备,同时设定案例方案提交时间,从而激励学生课上认真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学习、课下对完成对案例所需知识和资料的学习和查阅,增强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探索的动力。2.4实验环节改进。在《传感器技术与应用》理论教学基本完成后会安排实验教学,传统实验教学的形式往往偏验证性,设计类实验较少,因此在本次教学改革中,对实验部分的内容进行了改进,在保留部分验证型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综合实验内容的设计,而由于综合设计实验涉及与其他课程的交叉,需要课下查阅资料较多,因此往往采用小组形式进行,将学生2-3人分成一个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负责本组成员任务分配、进度监管等内容。综合设计实验要求同学们完成传感器选择、电路设计、信号处理、曲线仿真等内容,因为需要学生课下对相关知识进行调查并通过彼此配合才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因此对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合理规划时间能力及自学能力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对各课程间知识的融合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较高[5]。2.5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传统的《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课程考核方式为实验10%,平时成绩20%,期末成绩70%,而期末考试涉及题型一般包含名词解释、计算题、选择题等,很多同学为了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往往进行考前突击学习,这种突击式学习更多的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且不谈是否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即使取得好的成绩也无法客观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真实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在本次教学改革中,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评价方式包括案例评分(20%)、平时成绩(15%),实验(15%),期末考试(50%)几个部分,分别从“课程知识、创新能力、职业素养”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案例评价方面,主要通过与企业导师合作,评价学生对案例的完成情况,明确评价标准,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实验部分的评价,除了传统实验的评分外重点增加了综合实验的评价标准,通过组内评分和小组间评分的形式对每个学生综合实验的完成情况、团队合作情况进行评价;在期末考试题型的安排上,增加设计类题目及传感器技术应用类题目的占分比例,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6];通过对以上内容的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多方面评价学生传感器知识应用能力的目标。

3结论

传感器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对当前我国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针对如何以学科竞赛和产教融合为纽带进行《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介绍,分别从案例设计、案例教学实施过程、实验教学改革、线上辅助教学和教学效果评价几个方面进行了说明,此次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了解传感器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应用其他课程知识进行检测系统及控制系统的设计,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同时也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洪琴.应用型本科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传感器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3):156.

[2]关宏强.高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4):162.

[3]彭学勤.新技术背景下“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创新[J].河南教育(职成教),2020(Z1):50-52.

[4]祝开艳,吴晓雪,梁策,等.基于混合式教学的“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24):267-268.

[5]陈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传感器教学有效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4):88-89.

课程案例型范文篇10

关键词:单片机;案例化;柔性教学

单片机课程是我校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其本身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我校的定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单片机课程则是我院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也是学生将来在工作中进行现代电子系统设计必备的基础知识。结合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单片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经历了从单一化教学到项目案例式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在我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的建系初期,随着IT技术的高速发展,单片机课程主要以汇编语言编程为核心,按教材章节为顺序,依次讲授单片机硬件结构,I/O口设计,外部中断,定时器/计数器和串行口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注重对单片机底层结构的讲授,学生动手时间较少,对汇编语言的编程思路和方法理解较困难,实际应用中较难移植,模块化程度较差。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应用能力较为薄弱,理论学习和实际编程应用容易脱节。单片机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应以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为目的,因此,课题组开展了多次的教学讨论和企业调研,并结合我院学生实际特点和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的,改革了之前单一课堂教学的模式,提出了项目案例式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即学即用的能力。目前在我院单片机课程教学中,采用以C语言为核心编程语言,以Proteus和Keil软件为辅助手段的虚拟实验室教学模式,同时改革单一的按教材章节讲授课程的方法,通过丰富的项目案例式教学,打破章节间的顺序关系,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通过案例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上不断完善和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提高单片机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

一、项目案例式教学方法研究

在项目案例式教学中,将单片机课程内容分为七大模块,包括认识单片机及其开发工具,简单I/O口操作案例,I/O口综合应用案例,中断系统应用案例,定时器/计数器模块案例,串行通信案例,单片机综合应用案例。按提出问题,知识点学习,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四大步骤进行课堂教学,并结合相关视频,使用Keil和Proteus进行仿真,引导学生边看边学,同步展示各模块实例运行结果,将实验室搬进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此外,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单片机课题小组成员总结多年教学经验,按照单片机课程的总体规划和培养方案,设计了符合课程需要的16学时单片机应用实验及为期一周的单片机控制系统课程设计,建设了较为完整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群,以配合课堂教学的需求,将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结合在一起,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受到学生和同行的一致好评,同时也为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毕业设计及今后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成绩评定方法不宜只凭期末考试一次成绩高低来断定学生的实际掌握能力。因此,在我院单片机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了过程性的考核机制,按每个项目的学习进度布置相关案例,以学生自主设计为前提,教师给予适当指导。而单片机课程的最终成绩评定方法,则是将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和过程性考核结果结合在一起,给出综合性评价结果。成绩中既包含了学生对单片机理论知识方面掌握的程度,也充分考虑了学生对具体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单一形式的笔试考核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单片机课程涉及多方面的知识,是一门应用型极强的学科,因此教学小组对该课程进行了相关教学改革。(1)打破传统的刚性、单一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提出在教学实践中引进以人为本的柔性教学模式,增加过程性考核机制,完备课程评价体系,从多角度衡量学生学习效果。(2)根据单片机市场发展趋势,改革以往以汇编语言为主体的编程方法,采用企业中广泛应用的C语言进行讲授,增强学校教学与企业应用的衔接性,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3)采用项目案例式教学方法,打破以往按教材章节进行讲授的思路,将单片机课程分为不同案例,以项目方式引出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学习,将理论知识融入实际项目案例教学中,增加学生学习兴趣。(4)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突破单一教学单片机课程的思路。在各项目案例教学中,不仅教会学生单片机内部结构和编程原理,还融合电子系统电路原理图设计、软件仿真、元器件和相关芯片选取,程序调试和修改等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拓展学生知识面,将单片机涉及的各相关学科有机结合。(5)将Keil和Proteus仿真软件带进课堂,构建课堂虚拟实验室,培养学生即学即用的能力。同时配合单片机开发板进行项目演示,在各项目案例学习后,进行仿真和实物展示,让学生对单片机相关知识点的学习看得见,摸得着。

二、发展方向

在今后课程建设中,主要的改革方向和改进措施如下:(1)进一步完成课程体系结构。以培养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并结合厦门本地软硬件行业发展趋势,建立和完善以芯片为基础,以系统设计和开发为目的的课程体系,并适当引入其他流行单片机,如STM32,MSP430和AVR单片机等。(2)改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机房条件,提倡学生自主动手进行编程和仿真,即学即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给每个学生搭建虚拟实验室。(3)完善项目案例式教学方法,进一步拓展多元化教学思路。在各模块案例选择中,应尽可能实现分层次差异化教学,留有部分案例供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多角度实现柔性教学。(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目前本课程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人学习为主体,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中,将引入团队合作学习机制,由团队共同合作完成该课程的最后模块的学习和设计,并在课程成绩评定中,综合考虑学生个人成绩和团队成绩,优化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