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方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1:46:54

开发方式

开发方式范文篇1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对于发展旅游经济,促进落后地区文明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开发方式不当,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对于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公地的悲剧”中得到启示。“公地的悲剧”是美国学者哈丁在同名论文中提出来的。在哈丁所描述的模型中,有一个牧民们共同所有和进入免费且没有限制的草场。在这个草场生态系统中,牧场是公有的,奶牛是牧民们私有的。牧民们为了使个人的近期利益最大化都尽可能地增加自己的奶牛头数。但是,草场的载畜量是有限的,超过载畜量的奶牛会给草场带来损害,这种损害必须由全体牧民共同承担。牧民们增加奶牛饲养头数的结果就是使草场退化,直至毁灭。因此,这个模型的结论就是:虽然从近期利益来看,牧民们有收益,但是从远期利益来看,牧民们“损人不利己”,确实是一个“悲剧”[1]。

在“公地的悲剧”中,哈丁的简洁描述实际上提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众多微小的外部不经济行为所构成的集合,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哈丁的“公地的悲剧”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区域经济发展中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外部不经济的问题,是很有启迪的[2]。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类似于“公地的悲剧”这类外部不经济现象是经常发生的。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顾全局,不顾长远,对旅游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造成了部分资源的破坏。有的单位不按规划建设,乱搭乱建,严重破坏旅游环境;有的旅游区废物随地乱扔,恣意污染环境;有的在一个狭小区域低水平重复建设同类旅游产品,既浪费旅游资源,又分割客源市场。这些悲剧就是各区域市场主体在追求自我效用最大化时形成的外部不经济。

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对地处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的四川省而言可以带来诸如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的外部经济效应,但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旅游资源开发给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环境污染。旅游是一种个人的社会行为,对生态环境依赖程度较高,当众多的旅游者把旅游资源当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去消费时,其认识上的差距和行为上的不当,就会造成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加剧甚至激化旅游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破坏甚至会摧毁区域旅游业。在许多景区,旅游者常常图一己之便,随手丢弃各种垃圾,造成环境污染;有的甚至偷猎珍稀动物、盗窃重要文物、毁坏景观建筑物等,给旅游资源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一些生活在景区的居民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造成的破坏也令人触目惊心。二是文化冲击。很多到四川民族地区的旅游者,为的是了解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接触那里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以增长知识、陶冶精神,但是,随着四川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商业行为的冲击,四川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日益受到削弱甚至面临湮灭的危险。旅游者的行为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冲击了当地传统文化、道德观念,旅游经营者出于利益的驱动可能会让服饰、歌舞、节庆和手工艺品等带上利益的色彩来迎合游客的需要,使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影响。三是开发不当。目前,在开发利用中缺乏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一方面造成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另一方面,又造成旅游资源开发的恶性循环,使旅游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如川西北高原及岷江上游的森林采伐过度,整个地区的水资源锐减,景区水位明显下降,部分景观已名存实亡。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景区小气候已受到影响,不少特有动植物的生息繁衍已面临威胁。随着旅游业的开展,生活垃圾增多,且处理欠佳,容易造成二次污染[4]。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充分认识外部不经济行为对四川经济发展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切实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努力减少和避免旅游资源开发给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粗放型旅游资源开发方式本质上是一条低层次重复性的数量扩张的发展道路,造成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旅游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一是低水平。有的地方旅游业缺乏总体规划,造成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特色定位不明,景区功能不清,资源开发失控、设施建设失衡等问题;有的地方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对民族、地域文化的深入考察,不少地区的人造景观粗制滥造,杂乱无章。例如平武白马藏寨景区,山门左侧建了一座高高耸立的长颈鹿塑像,右边是一个现代加油站,这二者与整个景观和气氛极不协调,与白马人的文化生态环境格格不入[5]。二是破坏性。有的旅游区的政府和企业为了本地和集体的利益,不顾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实际承受能力,采取掠夺式的开发经营方式,以获取局部的短期的利益;有的把风景区当作野外游乐场和“吃喝玩乐综合体”进行开发,结果造成风景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的下降,原貌严重受损,使那些传世数千年的风景区遭到破坏;有的景点所建的高层建筑、宾馆、发廊、桑拿等设施,往往与风景格调不和谐,破坏了景区的文化氛围。三是重复性。以九寨沟、黄龙旅游线上汶川、茂县、松潘、红原、理县等6县为例,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存在着随意开发、重复建设的问题。九黄线上的自然景区,无论是叠溪一松坪沟、大录神仙池;还是卡龙、牟尼沟等景区,如果单就某一个具体景区而言,都可以说美不胜收,但由于这些景区在地质地貌、海拔气候、自然风光、动植物资源方面与九寨、黄龙基本类似,属于同质性旅游资源,这些景区(点)既不及九寨沟、黄龙那样精美、典型,与著名,又与九寨沟、黄龙相距不远,重复开发这些景区(点)的结果是分流客源,分割市场,加剧竞争,浪费投资。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方式要吸取粗放型开发的教训,走出粗放型开发的误区,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一要打造精品。克服县县搞开发、乡乡抓旅游的现象,认真贯彻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决定,重视和加强以品牌为主的旅游资源开发进程,树立大旅游观念,努力使旅游资源开发向规模化、精品化方向迈进,培育旅游龙头景区和拳头产品。二要丰富内涵。在不增加或基本不增加景点和景区外延的情况下,以艺术、文学、民俗、建筑、宗教、政治等文化因素为内涵,对原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再开发,这既是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深层次挖掘的过程,也是旅游产品的更新过程和深层加工过程。以甘孜州为例,甘孜州是藏族传统三大区域(卫藏、安多、康区)之一——康区的核心和藏族三大古文化中心,是川滇藏三省区联手打造的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自古为“茶马古道”的中心,是英雄格萨尔王的故里[6],要深入挖掘康巴文化内涵,推出民风民俗之旅、民间节庆之旅等特色旅游线路,做好“康巴狂欢节”、“国际赛马节”等大型节庆活动,打造康定情歌、茶马古道、格萨尔故里、德格印经院、丹巴古碉藏寨、泸定铁索桥六大文化旅游品牌。三是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四川一些景区(点)给外地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并不是景区资源不吸引人,而是人性化考虑不够,对细节关注不够,引起了游客反感,破坏景区形象。要按照旅游星级厕所标准新建和改造好景区(点)厕所,解决好景区(点)厕所的水源和排污问题;要建好景区(点)游道、桥亭和休息凳椅,让游客既能安全游览观光,又能适时休息调整;要完善旅游标识和警示标牌,方便游客游览和提示游客遵守相关规定;要建设无障碍通道和各种紧急救援机制,方便残疾人旅游,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真正把四川旅游区建成文明安全旅游区。二、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起步较晚,各地普遍缺乏科学合理、协调发展的旅游发展规划指导,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存在随意开发、遍地开花的问题。有的地方只从自己狭小的市场半径认识自身的资源优势,只要属于旅游资源就竞相开发,几乎三州地区县县搞开发,都在发展旅游,这种同类资源的单点式分散开发,既无鲜明特色,又无规模效益;既浪费了资金,又破坏了资源;既分流了客源,又分割了市场,造成景区竞争加剧,游客无所适从。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方式要吸取单点式开发的教训,走出单点式开发的误区,实现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一要统筹规划。要在各市州、区县做好本行政区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按照旅游经济区域的划分和旅游线路的形成,上级政府要统筹协调各方,制定旅游资源区和旅游经济带(线)总体旅游规划,对旅游资源具有同质性、旅游经济具有关联性的相邻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景区(点)在开发上的轻重缓急、旅游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旅游行业的协调管理、旅游产品的联合促销等内容进行合理部署、有序安排,以避免单点开发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破坏、资金浪费,实现资源整合,发挥资金最大效用。二要联动互补开发。联动互补开发模式是利用中心景点的较高知名度,进行旅游资源的滚动式开发,形成聚集规模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中心景点之所以在众多的旅游吸引物中处于中心地位,在于其一般同时具备资源的稀缺性、垄断性和市场号召力,中心景点既可以是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开发的“龙头产品”,也可以是景区开发的“中心产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心景点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能够产生较强的品牌效应。联动互补开发模式的实现,能够充分利用中心景点的品牌效应,以无形资产辐射带动有形资产的互补式聚集,起到以热点促冷点的效果,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形成区位规模经济[7]。当然,联动互补性开发切忌近距离重复建设和小范围项目雷同,切忌不顾环境容量的超负荷开发,为避免联动互补开发模式下的过度聚集现象,地方政府必须依法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对聚集规模和聚集结构进行控制和调整。以阿坝州为例,要重视和加强以九寨沟、黄龙品牌为主的旅游产品系列化开发进程,在努力把九寨沟、黄龙培育成为四川省的国际旅游拳头产品的同时,充分利用九寨沟、黄龙的品牌效应和市场影响力,围绕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两条主线,促进九黄沿线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互补开发和旅游经济的错位发展,使九黄线民族地区旅游产品形成功能互补耦合效应,既减轻九寨、黄龙中心景点的游客压力,又让周邻其他景区达到客源分享效果,既形成了聚集规模经济,又避免了简单重复开发。三要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旅游是吃、住、行、娱、游、购六大要素的统一体,发达国家国内旅游收入中“吃、住、行”与“游、购、娱”基本上各占一半,而四川旅游业仍以“吃、住、行”为主,“游、购、娱”的比重还低。据2001年国内旅游者在川人次花费及构成统计表明:国内旅游者在川“吃”占17.4%,“住”占25.8%,“行”占19%,而“游”仅占8.6%,“购”占14.4%,“娱”占6.1%[8]。四川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克服就景区说景区的单向思维,认真研究六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组合。要加快旅游交通路网建设,尽快改善通往景区的支线公路,重视和加强信息传输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景区的可进人性问题;要重视和加强对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组织专门力量去设计和开发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旅游商品,精化工艺,改进包装,提高旅游商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要加快景区宾馆、游乐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文化演出,挖掘四川地方美食文化,让游客游在四川、乐在四川。

三、由简单化向生态化转变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过去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简单化现象,有的地方缺乏旅游规划,打着“边开发边规范”的旗号,实则进行破坏性开发;有的景区在开发过程中,不重视人文内涵的保护,致使随着景区开发,当地原有的民族文化被迅速破坏;有的地方在开发过程中乱砍乱伐,致使景区森林采伐过度,景区水位明显下降,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上述现象近年来有所改观,但并未完全杜绝。四川旅游资源要吸取过去曾经走过的简单化开发路子,实现由简单化向生态化开发方式的转变。一要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学有关环境容量的理论研究已经表明,一个旅游地区(点)游人的增加或超量进入,必然导致旅游服务设施超载,废弃物、污染物以及对旅游区(点)生物种群干扰现象的增加,造成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乃至恶化。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会受到破坏,造成吸引力锐减,并逐渐衰亡。为此,四川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压力,达到将游人分流的目的,以维护旅游地生态平衡。二要科学开发。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生态旅游资源科学开发的原则和思路,做好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其中的重要环节,是在规划阶段对各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客观评价,既要考虑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合理布局设施和维护生态平衡等,又要紧密结合区域所在的重点发展目标、相关行业配套,减少在实施项目中的盲目性、局限性及不必要的损失,求得科学与协调发展。三要持续发展。为了保证生态可持续发展,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思路,对景区进行功能分区,坚决执行“区内游、区外住”的布局原则,以达到有效控制和减轻污染的目的。缓冲区和核心区内不能修建任何餐饮及住宿设施,以减少对生态旅游区的污

染和破坏。加强旅游区(点)及周边生态环境建设,如加速实施绿化工程,提高植被覆盖率;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建立绿色天然屏障,从而改善生态大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循环[9]。四要生态与人文并举。就四川的生态旅游资源来说,体现于自然层面的地域特点和体现于人文层面的民族文化特点息息相关,并存在结构性的内在联系。自然负载了人文,人文渗透于自然,并经自然而得以体现,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四川境内的生态旅游资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一种特有氛围。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人文与自然有机结合。

四川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是四川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现实途径。因此,既要提倡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在发展中提高发展质量,又要强调在资源开发中,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合理开发,优化利用。对多数旅游资源富集且具备发展条件的地区,应通过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资源保护;对少数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的地区,实行封闭式的保护管理。切实做到有能力开发的就要很好地开发,暂时没有能力开发的,要很好地保护起来,等待后人去开发。那种绝对的保护、所谓纯自然主义的方式,既不利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也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所以,四川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应该和谐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指导思想和行动方案,以发展为前导,以保护为支撑,既使当代人脱贫致富,又把青山、绿水、蓝天留给子孙后代,这才是真正的、完整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C·哈丁.公地的悲剧[J].科学,1968.转引自[美]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北京:三联书店,1994.714—718.

[2]曾坤生.生态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改革与战略,1997,(4).

[3]傅岳瑛,刘琴.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2).

[4]《九寨黄龙一线民族地区旅游业及其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组.关于进一步发展九寨黄龙一线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意见建议[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7).

[5]李左人.四川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中共四川省党校学报,2004,(3).

[6]何志华,王康,陈晓莉.浅析甘孜州旅游资源开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7]陈实.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设计[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开发方式范文篇2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对于发展旅游经济,促进落后地区文明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开发方式不当,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对于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公地的悲剧”中得到启示。“公地的悲剧”是美国学者哈丁在同名论文中提出来的。在哈丁所描述的模型中,有一个牧民们共同所有和进入免费且没有限制的草场。在这个草场生态系统中,牧场是公有的,奶牛是牧民们私有的。牧民们为了使个人的近期利益最大化都尽可能地增加自己的奶牛头数。但是,草场的载畜量是有限的,超过载畜量的奶牛会给草场带来损害,这种损害必须由全体牧民共同承担。牧民们增加奶牛饲养头数的结果就是使草场退化,直至毁灭。因此,这个模型的结论就是:虽然从近期利益来看,牧民们有收益,但是从远期利益来看,牧民们“损人不利己”,确实是一个“悲剧”[1]。

在“公地的悲剧”中,哈丁的简洁描述实际上提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众多微小的外部不经济行为所构成的集合,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哈丁的“公地的悲剧”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区域经济发展中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外部不经济的问题,是很有启迪的[2]。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类似于“公地的悲剧”这类外部不经济现象是经常发生的。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顾全局,不顾长远,对旅游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造成了部分资源的破坏。有的单位不按规划建设,乱搭乱建,严重破坏旅游环境;有的旅游区废物随地乱扔,恣意污染环境;有的在一个狭小区域低水平重复建设同类旅游产品,既浪费旅游资源,又分割客源市场。这些悲剧就是各区域市场主体在追求自我效用最大化时形成的外部不经济。

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对地处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的四川省而言可以带来诸如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的外部经济效应,但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旅游资源开发给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环境污染。旅游是一种个人的社会行为,对生态环境依赖程度较高,当众多的旅游者把旅游资源当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去消费时,其认识上的差距和行为上的不当,就会造成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加剧甚至激化旅游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破坏甚至会摧毁区域旅游业。在许多景区,旅游者常常图一己之便,随手丢弃各种垃圾,造成环境污染;有的甚至偷猎珍稀动物、盗窃重要文物、毁坏景观建筑物等,给旅游资源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一些生活在景区的居民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造成的破坏也令人触目惊心。二是文化冲击。很多到四川民族地区的旅游者,为的是了解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接触那里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以增长知识、陶冶精神,但是,随着四川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商业行为的冲击,四川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日益受到削弱甚至面临湮灭的危险。旅游者的行为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冲击了当地传统文化、道德观念,旅游经营者出于利益的驱动可能会让服饰、歌舞、节庆和手工艺品等带上利益的色彩来迎合游客的需要,使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影响。三是开发不当。目前,在开发利用中缺乏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一方面造成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另一方面,又造成旅游资源开发的恶性循环,使旅游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如川西北高原及岷江上游的森林采伐过度,整个地区的水资源锐减,景区水位明显下降,部分景观已名存实亡。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景区小气候已受到影响,不少特有动植物的生息繁衍已面临威胁。随着旅游业的开展,生活垃圾增多,且处理欠佳,容易造成二次污染[4]。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充分认识外部不经济行为对四川经济发展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切实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努力减少和避免旅游资源开发给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粗放型旅游资源开发方式本质上是一条低层次重复性的数量扩张的发展道路,造成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旅游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一是低水平。有的地方旅游业缺乏总体规划,造成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特色定位不明,景区功能不清,资源开发失控、设施建设失衡等问题;有的地方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对民族、地域文化的深入考察,不少地区的人造景观粗制滥造,杂乱无章。例如平武白马藏寨景区,山门左侧建了一座高高耸立的长颈鹿塑像,右边是一个现代加油站,这二者与整个景观和气氛极不协调,与白马人的文化生态环境格格不入[5]。二是破坏性。有的旅游区的政府和企业为了本地和集体的利益,不顾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实际承受能力,采取掠夺式的开发经营方式,以获取局部的短期的利益;有的把风景区当作野外游乐场和“吃喝玩乐综合体”进行开发,结果造成风景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的下降,原貌严重受损,使那些传世数千年的风景区遭到破坏;有的景点所建的高层建筑、宾馆、发廊、桑拿等设施,往往与风景格调不和谐,破坏了景区的文化氛围。三是重复性。以九寨沟、黄龙旅游线上汶川、茂县、松潘、红原、理县等6县为例,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存在着随意开发、重复建设的问题。九黄线上的自然景区,无论是叠溪一松坪沟、大录神仙池;还是卡龙、牟尼沟等景区,如果单就某一个具体景区而言,都可以说美不胜收,但由于这些景区在地质地貌、海拔气候、自然风光、动植物资源方面与九寨、黄龙基本类似,属于同质性旅游资源,这些景区(点)既不及九寨沟、黄龙那样精美、典型,与著名,又与九寨沟、黄龙相距不远,重复开发这些景区(点)的结果是分流客源,分割市场,加剧竞争,浪费投资。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方式要吸取粗放型开发的教训,走出粗放型开发的误区,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一要打造精品。克服县县搞开发、乡乡抓旅游的现象,认真贯彻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决定,重视和加强以品牌为主的旅游资源开发进程,树立大旅游观念,努力使旅游资源开发向规模化、精品化方向迈进,培育旅游龙头景区和拳头产品。二要丰富内涵。在不增加或基本不增加景点和景区外延的情况下,以艺术、文学、民俗、建筑、宗教、政治等文化因素为内涵,对原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再开发,这既是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深层次挖掘的过程,也是旅游产品的更新过程和深层加工过程。以甘孜州为例,甘孜州是藏族传统三大区域(卫藏、安多、康区)之一——康区的核心和藏族三大古文化中心,是川滇藏三省区联手打造的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自古为“茶马古道”的中心,是英雄格萨尔王的故里[6],要深入挖掘康巴文化内涵,推出民风民俗之旅、民间节庆之旅等特色旅游线路,做好“康巴狂欢节”、“国际赛马节”等大型节庆活动,打造康定情歌、茶马古道、格萨尔故里、德格印经院、丹巴古碉藏寨、泸定铁索桥六大文化旅游品牌。三是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四川一些景区(点)给外地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并不是景区资源不吸引人,而是人性化考虑不够,对细节关注不够,引起了游客反感,破坏景区形象。要按照旅游星级厕所标准新建和改造好景区(点)厕所,解决好景区(点)厕所的水源和排污问题;要建好景区(点)游道、桥亭和休息凳椅,让游客既能安全游览观光,又能适时休息调整;要完善旅游标识和警示标牌,方便游客游览和提示游客遵守相关规定;要建设无障碍通道和各种紧急救援机制,方便残疾人旅游,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真正把四川旅游区建成文明安全旅游区。

二、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起步较晚,各地普遍缺乏科学合理、协调发展的旅游发展规划指导,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存在随意开发、遍地开花的问题。有的地方只从自己狭小的市场半径认识自身的资源优势,只要属于旅游资源就竞相开发,几乎三州地区县县搞开发,都在发展旅游,这种同类资源的单点式分散开发,既无鲜明特色,又无规模效益;既浪费了资金,又破坏了资源;既分流了客源,又分割了市场,造成景区竞争加剧,游客无所适从。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方式要吸取单点式开发的教训,走出单点式开发的误区,实现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一要统筹规划。要在各市州、区县做好本行政区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按照旅游经济区域的划分和旅游线路的形成,上级政府要统筹协调各方,制定旅游资源区和旅游经济带(线)总体旅游规划,对旅游资源具有同质性、旅游经济具有关联性的相邻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景区(点)在开发上的轻重缓急、旅游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旅游行业的协调管理、旅游产品的联合促销等内容进行合理部署、有序安排,以避免单点开发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破坏、资金浪费,实现资源整合,发挥资金最大效用。二要联动互补开发。联动互补开发模式是利用中心景点的较高知名度,进行旅游资源的滚动式开发,形成聚集规模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中心景点之所以在众多的旅游吸引物中处于中心地位,在于其一般同时具备资源的稀缺性、垄断性和市场号召力,中心景点既可以是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开发的“龙头产品”,也可以是景区开发的“中心产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心景点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能够产生较强的品牌效应。联动互补开发模式的实现,能够充分利用中心景点的品牌效应,以无形资产辐射带动有形资产的互补式聚集,起到以热点促冷点的效果,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形成区位规模经济[7]。当然,联动互补性开发切忌近距离重复建设和小范围项目雷同,切忌不顾环境容量的超负荷开发,为避免联动互补开发模式下的过度聚集现象,地方政府必须依法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对聚集规模和聚集结构进行控制和调整。以阿坝州为例,要重视和加强以九寨沟、黄龙品牌为主的旅游产品系列化开发进程,在努力把九寨沟、黄龙培育成为四川省的国际旅游拳头产品的同时,充分利用九寨沟、黄龙的品牌效应和市场影响力,围绕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两条主线,促进九黄沿线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互补开发和旅游经济的错位发展,使九黄线民族地区旅游产品形成功能互补耦合效应,既减轻九寨、黄龙中心景点的游客压力,又让周邻其他景区达到客源分享效果,既形成了聚集规模经济,又避免了简单重复开发。三要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旅游是吃、住、行、娱、游、购六大要素的统一体,发达国家国内旅游收入中“吃、住、行”与“游、购、娱”基本上各占一半,而四川旅游业仍以“吃、住、行”为主,“游、购、娱”的比重还低。据2001年国内旅游者在川人次花费及构成统计表明:国内旅游者在川“吃”占17.4%,“住”占25.8%,“行”占19%,而“游”仅占8.6%,“购”占14.4%,“娱”占6.1%[8]。四川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克服就景区说景区的单向思维,认真研究六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组合。要加快旅游交通路网建设,尽快改善通往景区的支线公路,重视和加强信息传输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景区的可进人性问题;要重视和加强对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组织专门力量去设计和开发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旅游商品,精化工艺,改进包装,提高旅游商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要加快景区宾馆、游乐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文化演出,挖掘四川地方美食文化,让游客游在四川、乐在四川。

三、由简单化向生态化转变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过去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简单化现象,有的地方缺乏旅游规划,打着“边开发边规范”的旗号,实则进行破坏性开发;有的景区在开发过程中,不重视人文内涵的保护,致使随着景区开发,当地原有的民族文化被迅速破坏;有的地方在开发过程中乱砍乱伐,致使景区森林采伐过度,景区水位明显下降,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上述现象近年来有所改观,但并未完全杜绝。四川旅游资源要吸取过去曾经走过的简单化开发路子,实现由简单化向生态化开发方式的转变。一要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学有关环境容量的理论研究已经表明,一个旅游地区(点)游人的增加或超量进入,必然导致旅游服务设施超载,废弃物、污染物以及对旅游区(点)生物种群干扰现象的增加,造成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乃至恶化。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会受到破坏,造成吸引力锐减,并逐渐衰亡。为此,四川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压力,达到将游人分流的目的,以维护旅游地生态平衡。二要科学开发。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生态旅游资源科学开发的原则和思路,做好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其中的重要环节,是在规划阶段对各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客观评价,既要考虑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合理布局设施和维护生态平衡等,又要紧密结合区域所在的重点发展目标、相关行业配套,减少在实施项目中的盲目性、局限性及不必要的损失,求得科学与协调发展。三要持续发展。为了保证生态可持续发展,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思路,对景区进行功能分区,坚决执行“区内游、区外住”的布局原则,以达到有效控制和减轻污染的目的。缓冲区和核心区内不能修建任何餐饮及住宿设施,以减少对生态旅游区的污

染和破坏。加强旅游区(点)及周边生态环境建设,如加速实施绿化工程,提高植被覆盖率;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建立绿色天然屏障,从而改善生态大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循环[9]。四要生态与人文并举。就四川的生态旅游资源来说,体现于自然层面的地域特点和体现于人文层面的民族文化特点息息相关,并存在结构性的内在联系。自然负载了人文,人文渗透于自然,并经自然而得以体现,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四川境内的生态旅游资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一种特有氛围。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人文与自然有机结合。

四川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是四川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现实途径。因此,既要提倡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在发展中提高发展质量,又要强调在资源开发中,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合理开发,优化利用。对多数旅游资源富集且具备发展条件的地区,应通过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资源保护;对少数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的地区,实行封闭式的保护管理。切实做到有能力开发的就要很好地开发,暂时没有能力开发的,要很好地保护起来,等待后人去开发。那种绝对的保护、所谓纯自然主义的方式,既不利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也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所以,四川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应该和谐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指导思想和行动方案,以发展为前导,以保护为支撑,既使当代人脱贫致富,又把青山、绿水、蓝天留给子孙后代,这才是真正的、完整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C·哈丁.公地的悲剧[J].科学,1968.转引自[美]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北京:三联书店,1994.714—718.

[2]曾坤生.生态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改革与战略,1997,(4).

[3]傅岳瑛,刘琴.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2).

[4]《九寨黄龙一线民族地区旅游业及其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组.关于进一步发展九寨黄龙一线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意见建议[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7).

[5]李左人.四川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中共四川省党校学报,2004,(3).

[6]何志华,王康,陈晓莉.浅析甘孜州旅游资源开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7]陈实.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设计[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开发方式范文篇3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对于发展旅游经济,促进落后地区文明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开发方式不当,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对于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公地的悲剧”中得到启示。“公地的悲剧”是美国学者哈丁在同名论文中提出来的。在哈丁所描述的模型中,有一个牧民们共同所有和进入免费且没有限制的草场。在这个草场生态系统中,牧场是公有的,奶牛是牧民们私有的。牧民们为了使个人的近期利益最大化都尽可能地增加自己的奶牛头数。但是,草场的载畜量是有限的,超过载畜量的奶牛会给草场带来损害,这种损害必须由全体牧民共同承担。牧民们增加奶牛饲养头数的结果就是使草场退化,直至毁灭。因此,这个模型的结论就是:虽然从近期利益来看,牧民们有收益,但是从远期利益来看,牧民们“损人不利己”,确实是一个“悲剧”[1]。

在“公地的悲剧”中,哈丁的简洁描述实际上提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众多微小的外部不经济行为所构成的集合,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哈丁的“公地的悲剧”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区域经济发展中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外部不经济的问题,是很有启迪的[2]。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类似于“公地的悲剧”这类外部不经济现象是经常发生的。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顾全局,不顾长远,对旅游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造成了部分资源的破坏。有的单位不按规划建设,乱搭乱建,严重破坏旅游环境;有的旅游区废物随地乱扔,恣意污染环境;有的在一个狭小区域低水平重复建设同类旅游产品,既浪费旅游资源,又分割客源市场。这些悲剧就是各区域市场主体在追求自我效用最大化时形成的外部不经济。

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对地处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的四川省而言可以带来诸如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的外部经济效应,但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旅游资源开发给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环境污染。旅游是一种个人的社会行为,对生态环境依赖程度较高,当众多的旅游者把旅游资源当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去消费时,其认识上的差距和行为上的不当,就会造成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加剧甚至激化旅游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破坏甚至会摧毁区域旅游业。在许多景区,旅游者常常图一己之便,随手丢弃各种垃圾,造成环境污染;有的甚至偷猎珍稀动物、盗窃重要文物、毁坏景观建筑物等,给旅游资源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一些生活在景区的居民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造成的破坏也令人触目惊心。二是文化冲击。很多到四川民族地区的旅游者,为的是了解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接触那里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以增长知识、陶冶精神,但是,随着四川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商业行为的冲击,四川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日益受到削弱甚至面临湮灭的危险。旅游者的行为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冲击了当地传统文化、道德观念,旅游经营者出于利益的驱动可能会让服饰、歌舞、节庆和手工艺品等带上利益的色彩来迎合游客的需要,使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影响。三是开发不当。目前,在开发利用中缺乏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一方面造成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另一方面,又造成旅游资源开发的恶性循环,使旅游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如川西北高原及岷江上游的森林采伐过度,整个地区的水资源锐减,景区水位明显下降,部分景观已名存实亡。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景区小气候已受到影响,不少特有动植物的生息繁衍已面临威胁。随着旅游业的开展,生活垃圾增多,且处理欠佳,容易造成二次污染[4]。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充分认识外部不经济行为对四川经济发展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切实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努力减少和避免旅游资源开发给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粗放型旅游资源开发方式本质上是一条低层次重复性的数量扩张的发展道路,造成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旅游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一是低水平。有的地方旅游业缺乏总体规划,造成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特色定位不明,景区功能不清,资源开发失控、设施建设失衡等问题;有的地方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对民族、地域文化的深入考察,不少地区的人造景观粗制滥造,杂乱无章。例如平武白马藏寨景区,山门左侧建了一座高高耸立的长颈鹿塑像,右边是一个现代加油站,这二者与整个景观和气氛极不协调,与白马人的文化生态环境格格不入[5]。二是破坏性。有的旅游区的政府和企业为了本地和集体的利益,不顾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实际承受能力,采取掠夺式的开发经营方式,以获取局部的短期的利益;有的把风景区当作野外游乐场和“吃喝玩乐综合体”进行开发,结果造成风景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的下降,原貌严重受损,使那些传世数千年的风景区遭到破坏;有的景点所建的高层建筑、宾馆、发廊、桑拿等设施,往往与风景格调不和谐,破坏了景区的文化氛围。三是重复性。以九寨沟、黄龙旅游线上汶川、茂县、松潘、红原、理县等6县为例,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存在着随意开发、重复建设的问题。九黄线上的自然景区,无论是叠溪一松坪沟、大录神仙池;还是卡龙、牟尼沟等景区,如果单就某一个具体景区而言,都可以说美不胜收,但由于这些景区在地质地貌、海拔气候、自然风光、动植物资源方面与九寨、黄龙基本类似,属于同质性旅游资源,这些景区(点)既不及九寨沟、黄龙那样精美、典型,与著名,又与九寨沟、黄龙相距不远,重复开发这些景区(点)的结果是分流客源,分割市场,加剧竞争,浪费投资。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方式要吸取粗放型开发的教训,走出粗放型开发的误区,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一要打造精品。克服县县搞开发、乡乡抓旅游的现象,认真贯彻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决定,重视和加强以品牌为主的旅游资源开发进程,树立大旅游观念,努力使旅游资源开发向规模化、精品化方向迈进,培育旅游龙头景区和拳头产品。二要丰富内涵。在不增加或基本不增加景点和景区外延的情况下,以艺术、文学、民俗、建筑、宗教、政治等文化因素为内涵,对原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再开发,这既是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深层次挖掘的过程,也是旅游产品的更新过程和深层加工过程。以甘孜州为例,甘孜州是藏族传统三大区域(卫藏、安多、康区)之一——康区的核心和藏族三大古文化中心,是川滇藏三省区联手打造的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自古为“茶马古道”的中心,是英雄格萨尔王的故里[6],要深入挖掘康巴文化内涵,推出民风民俗之旅、民间节庆之旅等特色旅游线路,做好“康巴狂欢节”、“国际赛马节”等大型节庆活动,打造康定情歌、茶马古道、格萨尔故里、德格印经院、丹巴古碉藏寨、泸定铁索桥六大文化旅游品牌。三是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四川一些景区(点)给外地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并不是景区资源不吸引人,而是人性化考虑不够,对细节关注不够,引起了游客反感,破坏景区形象。要按照旅游星级厕所标准新建和改造好景区(点)厕所,解决好景区(点)厕所的水源和排污问题;要建好景区(点)游道、桥亭和休息凳椅,让游客既能安全游览观光,又能适时休息调整;要完善旅游标识和警示标牌,方便游客游览和提示游客遵守相关规定;要建设无障碍通道和各种紧急救援机制,方便残疾人旅游,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真正把四川旅游区建成文明安全旅游区。转二、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起步较晚,各地普遍缺乏科学合理、协调发展的旅游发展规划指导,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存在随意开发、遍地开花的问题。有的地方只从自己狭小的市场半径认识自身的资源优势,只要属于旅游资源就竞相开发,几乎三州地区县县搞开发,都在发展旅游,这种同类资源的单点式分散开发,既无鲜明特色,又无规模效益;既浪费了资金,又破坏了资源;既分流了客源,又分割了市场,造成景区竞争加剧,游客无所适从。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方式要吸取单点式开发的教训,走出单点式开发的误区,实现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一要统筹规划。要在各市州、区县做好本行政区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按照旅游经济区域的划分和旅游线路的形成,上级政府要统筹协调各方,制定旅游资源区和旅游经济带(线)总体旅游规划,对旅游资源具有同质性、旅游经济具有关联性的相邻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景区(点)在开发上的轻重缓急、旅游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旅游行业的协调管理、旅游产品的联合促销等内容进行合理部署、有序安排,以避免单点开发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破坏、资金浪费,实现资源整合,发挥资金最大效用。二要联动互补开发。联动互补开发模式是利用中心景点的较高知名度,进行旅游资源的滚动式开发,形成聚集规模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中心景点之所以在众多的旅游吸引物中处于中心地位,在于其一般同时具备资源的稀缺性、垄断性和市场号召力,中心景点既可以是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开发的“龙头产品”,也可以是景区开发的“中心产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心景点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能够产生较强的品牌效应。联动互补开发模式的实现,能够充分利用中心景点的品牌效应,以无形资产辐射带动有形资产的互补式聚集,起到以热点促冷点的效果,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形成区位规模经济[7]。当然,联动互补性开发切忌近距离重复建设和小范围项目雷同,切忌不顾环境容量的超负荷开发,为避免联动互补开发模式下的过度聚集现象,地方政府必须依法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对聚集规模和聚集结构进行控制和调整。以阿坝州为例,要重视和加强以九寨沟、黄龙品牌为主的旅游产品系列化开发进程,在努力把九寨沟、黄龙培育成为四川省的国际旅游拳头产品的同时,充分利用九寨沟、黄龙的品牌效应和市场影响力,围绕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两条主线,促进九黄沿线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互补开发和旅游经济的错位发展,使九黄线民族地区旅游产品形成功能互补耦合效应,既减轻九寨、黄龙中心景点的游客压力,又让周邻其他景区达到客源分享效果,既形成了聚集规模经济,又避免了简单重复开发。三要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旅游是吃、住、行、娱、游、购六大要素的统一体,发达国家国内旅游收入中“吃、住、行”与“游、购、娱”基本上各占一半,而四川旅游业仍以“吃、住、行”为主,“游、购、娱”的比重还低。据2001年国内旅游者在川人次花费及构成统计表明:国内旅游者在川“吃”占17.4%,“住”占25.8%,“行”占19%,而“游”仅占8.6%,“购”占14.4%,“娱”占6.1%[8]。四川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克服就景区说景区的单向思维,认真研究六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组合。要加快旅游交通路网建设,尽快改善通往景区的支线公路,重视和加强信息传输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景区的可进人性问题;要重视和加强对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组织专门力量去设计和开发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旅游商品,精化工艺,改进包装,提高旅游商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要加快景区宾馆、游乐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文化演出,挖掘四川地方美食文化,让游客游在四川、乐在四川。

三、由简单化向生态化转变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过去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简单化现象,有的地方缺乏旅游规划,打着“边开发边规范”的旗号,实则进行破坏性开发;有的景区在开发过程中,不重视人文内涵的保护,致使随着景区开发,当地原有的民族文化被迅速破坏;有的地方在开发过程中乱砍乱伐,致使景区森林采伐过度,景区水位明显下降,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上述现象近年来有所改观,但并未完全杜绝。四川旅游资源要吸取过去曾经走过的简单化开发路子,实现由简单化向生态化开发方式的转变。一要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学有关环境容量的理论研究已经表明,一个旅游地区(点)游人的增加或超量进入,必然导致旅游服务设施超载,废弃物、污染物以及对旅游区(点)生物种群干扰现象的增加,造成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乃至恶化。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会受到破坏,造成吸引力锐减,并逐渐衰亡。为此,四川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压力,达到将游人分流的目的,以维护旅游地生态平衡。二要科学开发。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生态旅游资源科学开发的原则和思路,做好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其中的重要环节,是在规划阶段对各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客观评价,既要考虑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合理布局设施和维护生态平衡等,又要紧密结合区域所在的重点发展目标、相关行业配套,减少在实施项目中的盲目性、局限性及不必要的损失,求得科学与协调发展。三要持续发展。为了保证生态可持续发展,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思路,对景区进行功能分区,坚决执行“区内游、区外住”的布局原则,以达到有效控制和减轻污染的目的。缓冲区和核心区内不能修建任何餐饮及住宿设施,以减少对生态旅游区的污

染和破坏。加强旅游区(点)及周边生态环境建设,如加速实施绿化工程,提高植被覆盖率;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建立绿色天然屏障,从而改善生态大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循环[9]。四要生态与人文并举。就四川的生态旅游资源来说,体现于自然层面的地域特点和体现于人文层面的民族文化特点息息相关,并存在结构性的内在联系。自然负载了人文,人文渗透于自然,并经自然而得以体现,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四川境内的生态旅游资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一种特有氛围。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人文与自然有机结合。

四川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是四川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现实途径。因此,既要提倡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在发展中提高发展质量,又要强调在资源开发中,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合理开发,优化利用。对多数旅游资源富集且具备发展条件的地区,应通过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资源保护;对少数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的地区,实行封闭式的保护管理。切实做到有能力开发的就要很好地开发,暂时没有能力开发的,要很好地保护起来,等待后人去开发。那种绝对的保护、所谓纯自然主义的方式,既不利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也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所以,四川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应该和谐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指导思想和行动方案,以发展为前导,以保护为支撑,既使当代人脱贫致富,又把青山、绿水、蓝天留给子孙后代,这才是真正的、完整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C·哈丁.公地的悲剧[J].科学,1968.转引自[美]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北京:三联书店,1994.714—718.

[2]曾坤生.生态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改革与战略,1997,(4).

[3]傅岳瑛,刘琴.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2).

[4]《九寨黄龙一线民族地区旅游业及其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组.关于进一步发展九寨黄龙一线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意见建议[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7).

[5]李左人.四川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中共四川省党校学报,2004,(3).

[6]何志华,王康,陈晓莉.浅析甘孜州旅游资源开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7]陈实.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设计[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开发方式范文篇4

自1988年国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一项战略决策,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业综合开发按项目管理资金的模式,已成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典范,被广泛采用和效仿。随着农业农村经济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一是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农产品供给不足转化为在确保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战略安全的前提下,如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当前,随着农产品供给问题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日显突出。二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建立起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按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要求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提高农业对先进生产要素特别是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物质装备、先进管理技术的吸纳承载能力,变弱质产业为现代高效产业。以产品提升带动农业产业升级,以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以产业链完善带动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生产方式的发育和形成。三是新型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兴起,为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创新奠定了基础,农业生产关系变革已成为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型合作组织的兴起,推动了农业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劳动者技能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农业生产专业化、产业化程度大大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要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在开发方式、扶持对象、项目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和丰富新内容,创造新的业绩和辉煌。

一、转变农业综合开发方式,更新开发理念。一是要树立产品、产业开发理念。农业综合开发的最终目标是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多更好更能适应从民需要的农产品。在开发目标上要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向产品、产业开发转变,延长开发链条,以资源开发为起点向产品、产业开发领域延伸。农业综合开发不仅要关注资源的综合利用,而且更应该关注在资源利用基础上如何壮大农业优势产业,开发出更能满足人民需求的农产品,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二是树立多元化开发理念。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发展,农业的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在农业产业开发体系中的作用会越业越突出。农业综合开发必须适应开发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创新开发手段,综合各种生产要素,合理配置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三是要树立现代农业开发理念。发展现代农业要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经营农业。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创新开发模式,使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使增产增效与农业农民增收、扩大消费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项目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示范区、样板区。

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基本政策,创新开发机制。农业综合开发要紧跟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不为研究农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拓展农业综合开发领域。土地治理项目要着眼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标准,拓展项目建设范围,推进项目建设主体多元化,探索农业科技推广的方式和途径,全面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水平、质量和效益。当前要尽快完善土地治理项目相关政策。譬如,提高项目建设标准,特别是水利、电力配套工程的标准,相应修改完善资金支出范围和标准;增加项目建设内容,拓展开发领域;增加支持设施农业建设的内容,加大对生态治理支持力度,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科技推广经费的适用范围要进一步拓宽,拓宽扶持范围,推进多元化开发。当前一些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在发展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农业综合开发应顺应农业发展的这一新趋势,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济组织,鼓励和支持他们作为项目主体承担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带动项目建设向基地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以项目主体多元化推进项目建设机制创新,更加直接有效地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要以强化内部约束机制为目标,加强体制内规章制度建设,形成内部约束与外部监督相互支撑的项目管理机制,提高项目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建立自上而下相互支持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设计体系、项目评价体系,造就一只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的稳定的农业综合开发队伍,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提供有效的管理支持。

三、建立财政奖金引导和投入保障机制,拓宽资金渠道。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投入机制、项目管理机制在所有支农资金中是使用效果最好、管理最规范的,也是最受基层干部和农民欢迎的。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特别是水利、农业、国土等部门的投入连年大幅增加,无形之中造成农业综合开发在农业投入中的地位下降,朝着逐渐边缘化的趋势发展。重振农业综合开发雄风,亟待建立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增长保障机制,通过立法等形式保障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增长;拓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来源渠道,各级财政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综合开发;通过财政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信贷担保补助等方式,支持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探索通过财政贴息形式引导金融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通过完善投入政策和财政资金引导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增加投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所拨千斤”的作用,有效扩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规模。

四、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模式,注入发展活力。农业综合开发应在坚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拓宽项目建设内容,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大力支持特色农业、品牌农业、都市农业、生态农业、社区支持农业(CSA)等新型农业发展业态;拓展支持领域,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兴经济体参与农业综合开发,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通过产业开发,催生新的经营主体,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化经营,促进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延长农业综合开发链条,推动资源开发向产业、产品开发转变,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目标要着眼于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为消费者提供绿色、安全的农产品有机结合中起来,把生产和消费有机结合起来,把基础设施建设与生产高质量农产品结合起来,项目设置向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延伸,允许在土地治理项目区内同步建设设施农业等设施,允许在已建成项目区内进行以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为核心的连续开发,鼓励农民或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等形式开展大规模土地治理开发,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在这方面,国家可选择一些具有战略意义且开发潜力大的大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从项目立项改革、政策制度创新到项目建设、项目管理机制创新的等全方位开展试点,探索农业综合开发新模式。

开发方式范文篇5

尤寨山位于平阴县孝直镇西部山区,山场总面积5000余亩。2002年,以尤寨山为依托,由两个大户带头承包,并吸引部分社会资金组建的开发主体——尤寨山庄正式注册挂牌,公司按照“股份制联合,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通过两年多的建设运营,实现了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统一,公司效益与农民增收的双赢,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山区开发闯出了新的路子。

一、实行大户带动,靠优质市场资源盘活山区闲置资源。山区综合开发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由于在开发机制、模式等方面创新不够,资金、技术投入不足,山区开发的潜力和效益远远没有显现出来。一方面大量山区资源被闲置沉淀,农民增收缓慢,山区面貌无法得到根本改观。另一方面,人多地少的矛盾不能有效缓解。对此,孝直镇党委、政府和县土管部门通过深入调研,总结以往开发的经验做法,确定引导和调动大户参与山区开发,靠优质的市场资源激活和带动闲置资源。他们制定了税收、荒山拍卖承包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当地的养鸡大户于普才、餐饮大户赵立安牵头,采取逐年交纳的形式,向山场的集体所有者孔庄村交纳3.5万元承包费175万元,买断了尤寨山50年的使用权进行规模经营。两年的时间,这两个大户在畜禽饲养、餐饮经营、综合开发、市场经营等方面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已投入资200多万元,放养了2万多只鸡、兔,栽植了1万多株经济林木,并兴建了集餐饮、住宿、承接会议为一体的尤寨山宾馆,综合开发的成效初步显现。

二、实行股份合作和市场化运作,靠市场机制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尤寨山庄从成立初始就大胆创新开发经营机制,着力探索成立公司制企业进行山区开发的模式。他们在认真研究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学习关于公司制农业企业的有关知识,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参观学习的基础上,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和自身的市场优势,积极向社会募股筹资,先后吸引104人的214万元股资,成立了股份制公司——尤寨山庄。公司由大户于普才和赵立安分别出任董事长和总经理,其他投资者作为股东,并按照公司《章程》和现代企业制度,选举产生了董事会和监事会,分别制定了经营、管理、销售、技术、生产等各项企业运营制度以及分配制度,采取联合承包、股份合作、公司运营的模式进行经营,产权明晰,责、权、利明确,有效地保证了公司的规范化发展。

开发方式范文篇6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方式和途径

从逻辑关系上来讲,既然称其为“遗产”,就证明了它已经不是“活”的了,社会环境的变迁是不可逆的,恢复文化事象,使其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也是不可能的,因而保护文化事象,使其保持纯粹的原汁原味也是不可能的。[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它赖以生存的农耕文化及其相关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后者发生变迁导致前者的衰落和消失。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这一变化是社会吐故纳新、自我调节和新陈代谢的结果,是不可逆、不可抗拒的。因而,我们要接受这一现象,认清和遵循这一规律,思考“能保护什么,不能保护什么,怎样保护”的问题。我们要识别和区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生存处境、不同形态以及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当代意义等,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不同的保护方法。鉴于民间文化事象自身发展力量的薄弱,通过外力介入推动它们的发展,改善它们的生存状况是唯一的选择。形成规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与发展的硬道理,在认定传承人、资助传承人、建立档案等多种保护方式中,开发和利用市场化的人力、物力、财力优势和强大驱动力,具有较好的效果,从而逐渐成为主导。所谓开发和利用是指在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的市场价值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加工、改造或包装,使其产生新的存在形态和使用价值,满足现代人的某种需要,从而获得生机。[4]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迎合现代大众的需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有形态转化为“产品”,供消费者选择;二是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特色,开发“产品”,制造卖点,引导大众消费。

(一)延伸功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类项有剪纸、面花、石刻、刺绣、农民画、庙会、年俗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曾经与陕北人民的生活密切关联,是陕北民俗生活的一部分。而随着社会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发生改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而导致被遗弃。因而,要想重新赢得大众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睐,必须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运用。只有满足新时代大众的审美要求,顺应新的生活方式,适合新的生活环境,延伸出新的功能,才能使它们生存下来。例如,陕北传统的布艺制品,如虎头帽鞋、虎头枕头、香包、绣花鞋垫等物件都曾经用于小孩出生、满月或男女互传情意等世俗生活和民间交往活动中,而现在这些传统文化环境不存在了,它们也失去了用武之地。在这种现实状况下,民间艺人转变了思路,把布艺制品从服务民俗活动中解脱出来,通过改变布艺的载体形式、外观造型和表现内容,开发出布艺制品的装饰功能,将传统布艺制品变成装饰画、摆件、挂件等家居装饰品,这些既带有浓厚民俗气息又适合现代生活环境的载体形式非常受大众的喜欢,从而使它们再次进入寻常百姓家里。例如,榆林当地利用红石峡文化艺术资源进行文创产品开发,形成摆件、剪纸、书签等艺术品和工艺品。陕西宝鸡凤翔传统的泥塑艺术迎合新时代大众的审美和口味,及时改变传统泥塑造型、内容等,结果大受欢迎,特别是用传统泥塑样式捏塑的“大头儿子”“孙悟空”“葫芦娃”等动画形象深受小孩喜爱,家长纷纷购置,增加了凤翔泥塑艺术的生存机会。可见,延伸功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且极为有效。

(二)旅游产品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陕北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陕北除了红色旅游发展迅猛,其他类型的旅游市场开发较为落后。旅游业的发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而言是一个良好的契机。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旅游产业实现商品化来获取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自觉构成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促进旅游产业更好地发展,二者相互依存、共生共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产业发展的浪潮中,通过变革、改造、解构或重组,形成多种多样的实物或文化产品,供游客消费。一种产品能满足市场需求是它经济价值的显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造的体现。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次蓬勃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新时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内容和形式,强化了地方文化的民俗性和区域性,获得了良好的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因而对其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当是十分合理和必要的。无论是陕北农民画、刺绣等实物,还是陕北民歌、秧歌等歌舞,都在国内外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声誉,陕北剪纸更被称为“代表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活化石”。对于旅游文化产品来说,优良的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先天的优势,自身形式和承载的文化内涵的独特性使其与其他地区文化产品形成天然的差异性,从而获得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如包装后的陕北剪纸成为陕北旅游市场上畅销的产品,外地游客认为这种承载陕北古老文化又富有地域艺术特色的文化产品非常具有代表性,纷纷购买作为收藏纪念或馈赠亲朋的佳品。一些陕北旅游产品开发公司结合陕北地区的剪纸、石刻、刺绣等艺术设计出陕北红枣、粉条、杂粮、豆腐等土特产的包装,提高了农产品的品位,开辟了一条新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旅游纪念品道路。这样就将陕北人曾经用来自娱自乐的民间美术,经过重新设计转变为以服务游客为主的艺术,从而获得了经济效益。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化”开发的特点和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实质是“产品化”。面向大众的产品,要满足一般的市场要求,如产品要实用、美观、价廉,或品牌化、有特色等。而旅游产品开发则有一定的特殊要求。旅游产品必须要具有文化性、地域性、新颖性特征,并要符合游客的消费理念。实体产品开发在考究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产品的规格、材料、重量等因素,方便游客携带或邮寄;文化产品要特别强调特色和互动参与性,有足够的魅力来吸引游客消费,创造经济效益。旅游产品的这些特征必然要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形态或内容进行或多或少的改造,在这一过程中渗透着经营者的智慧和汗水,经营主体在遵循科学知识、技术条件、原型特色的基础上,发挥能动性和想象力进行大胆创新,实现多重价值和综合品质的提升。例如,在专家和设计师的帮助下,一些公司将陕北清涧石板与陕北剪纸结合起来,生产出“陕北剪纸”系列清涧石板装饰工艺品。陕北剪纸有其特有的艺术造型,例如“瑞兽狮子”“鱼戏莲”“老虎”等。清涧石板是当地特有的一种石材,其表面平整,色泽青蓝,薄厚均匀,结构细腻,质地坚硬,无污染,备受人们青睐。将剪纸和石板结合,更加突出了产品的陕北特色,实现强强组合效应,产品得以优化,价值得以提升,产生更多卖点,也获得了更多的销售渠道和更大的销售额。再如绥德曾经十分普遍的炕头狮子失去世俗功能后,石刻民间艺人通过学习,对其进行改造,开发出诸如十二生肖、劳动、舞蹈等新摆件产品,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打开了销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为了迎合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在一些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改造过程中失去约束,使得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形式和内容发生过度变化,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价值。有的生产主体只顾文化产品的物质形态,而丢掉隐含在物质层面背后的宝贵的精神内涵和历史传统,造成一些文化产品肤浅化和平庸化,成为“形似神失”的伪文化产品。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也影响到自身的生存格局,市场运作模式和经济观念的渗透不断地瓦解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亲自传授、零散学习、自由创作的生存模式,最终在产业化浪潮中不断聚拢、整合各种资源,走上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道路。这种状况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它会扼杀部分民间艺人的创作热情和创作动机,会使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传承人。[5]以陕北剪纸为例,产业化的分工、统包统销机制使得资源和权力集中到少数组织和人手中,再加上计算机绘图和打印设备的介入剥夺了传统剪纸艺人创作的机会,大量经验丰富、善于创作的剪纸艺人沦为技术娴熟的“复制产品”的工人。从产业化角度来讲,这种现象无可厚非,但是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讲,这种现象是十分可怕的。它破坏了陕北剪纸传统生存机制,加速了陕北剪纸原始生态系统的解体,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背道而驰。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是一把双刃剑,产业化不是保护的唯一途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牢记保护工作重于开发利用。开发工作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牺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价。这就要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中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坚守“责任心”,在开发决策和制定具体措施时要兼顾保护,将保护纳入开发策略中,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实现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顾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民间美术”研究属性的诘问[J].美术观察,2015(10):105-109.

[2]柳磊,邓超,高登科.寻常物的演变:蔚县手工拼布座垫衍生品实践及双向“启蒙”[J].新美术,2014,35(11):115-121.

[3]陈莉.从民间传统娱乐文化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文艺研究,2007(2):105-110.

[4]王松华,廖嵘.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07-112.

开发方式范文篇7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开发;软件工程;方法分析

1软件工程开发方式的分类

软件工程开发方式内包含多种方式,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软件开发方法,目前,其主要包含以下几种分类:(1)形式转化法该种方式是将要求和规则转化为软件的执行程序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枚举和重写的方式将需求概念和问题的形式结构关系加以推演和枚举,然后分类转换这些问题的一种过程性软件开发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将概念性问题转化成程序,将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逻辑,将大问题采用类比的形式转化为小的问题,是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常用的一种语言开发思路,如图1所示。(2)OO方法也叫面向对象法,是软件工程中一种面向过程和数据的开发方式。面向对象法尤其在如今大数据时代较为实用,需求和数据的多变和复杂使得软件需要不断地更新迭代,面向对象法就是采用数据操作更新软件的系统和工程,将数据库更新的数据用以支撑软件运行,使得软件能够不断与用户需求贴合,完成软件系统的更新换代。(3)多维法多维法将面向对象和形式转换方法结合起来,将用户需求作为起点,通过两种开发方式的结合,将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设计和编码阶段、测试和评估阶段作为主线,不再将程序过程和预算等作为其限制,软件开发的预算将随着用户需求柔性变化,其软件开发过程中可以将某个方面不断深挖,维度不断增加,最终呈现出与标准化方式具有差异和不同的开发结果。(4)生命周期法当前此方法应用最为广泛,其流程开发如图2所示。具体是指以软件的“生命周期”为标准,每个阶段配以最适合的开发方法,由于目前其每个阶段匹配的方式和流程较为固定,被称为结构化方法。结构化方式的基本流程是:将用户需求作为顶层目的,严格以顶层需求起始,逐步对软件的模型,软件的程序和功能进行构建和设计,最后仍以用户需求为主导进行软件的测试和评价。结构化设计方式较为流程化,自上而下地进行环节递进式开发,其程序开发主要是面向对象的,面向过程的环节较薄弱,且二者之间结合并不紧密,是一种传统的软件工程工开发方式。因此,其开发的软件存在许多问题,修改测试过程较长,整个开发周期漫长,软件针对性强但更新速度缓慢等都导致这种方程逐步成为过去。

2软件工程开发方式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2.1形式转换法的运用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与计算机技术之中,计算机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行业鸿沟较大,许多其他行业用户或者普通消费者用户关于计算机软件的需求和功能都无法通过计算机语言直接实现,需要将其符号化、命题化和程序化,形式转换方法是一种偏向实践的方式,并不关心用户或使用者真实的需求什么,只以现有转换形式,偏向于将这些需求和概念转化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语言,因此,该种方法虽然能贯穿适用于计算机开发的整个过程,但存在着一定问题。

2.2OO方法的运用

该种方法是目前软件开发中常用的工程方法,其主要应用于AI、互联网、Web前端和面向过程的后端数据库等的开发应用上,由于其开发方式较为灵活,开发成果能不断更新迭代,因此广受各类软件开发工程师的喜爱。同时,虽然面向数据法的应用普及率较广,但其开发成本、对软件开发人员的开发技术要求也较高,行业壁垒较大,且开发思路是以常用通用的软件功能来适应多样的用户需求,从自身现有基础和技术出发来吸引普适用户,这较易导致行业从业人员的断层和与用户真正需求的隔离。

2.3多维法的运用

多维法是综合评估了以上3种方法的优缺点结合形成的方式,其主要结合了面向数据法和形式转换法这两种技术。在实际软件开发过程中,多维法较为注重过程,是一种定性的软件开发方式,代表了一种较高的软件工程开发技术,但同时由于其定性的特征,科学性和实践性仍遭受质疑,多维法以成本预算和开发实践为最终节点,将3个主要模块进行综合衡量,但二者的同步性不一定能够完全满足,实际开发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

2.4生命周期法的运用

目前来说,以结构法将用户需求作为主导开发目的的特点,其主要应用于传统的、针对性较强的软件开发过程中。结构化的方法在开发过程中,首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确定的用户需求,然后根据这个需求做出一套整体的,各模块与总需求吻合的固定的程序语言。这种开发思路虽然以用户需求为主导,能够为用户提供较高的体验,但由于整个模块都是根据这个需求制定的,一旦用户需求发生变化,整个设计将推到重来,其开发过程的固定化、模式化导致软件开发工作难以适应目前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和软件功能开发的复杂性,无法适应用户需求不断变化的现状,因此,其开发的软件迭代和更新性是较差的,软件的功能和兼容将会落后,最后被用户给抛弃。

3基本原则

(1)层次性原则。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方法应用应具备层次性,以上这些软件开发技术都有着其独特的优点和缺点,而应用时注重层次性将软件开发阶段进行分层次管理,单独适配开发方式,相关人员在计算机软件开发阶段分工明确。(2)灵活性原则。灵活地运用各类方式处理系统内部各类问题,主要保障各个模块不与系统整体发生兼容性问题,其采用的解决问题技术和开发方式都将使得软件开发工作更有效率。(3)循环性原则。计算机软件开发时往往需要反复调试程序,反复试错,若整个开发工作处于混在一起的状态,是非常令人头疼的。循环性地运用软件工程方法较为明显的优点就是可以对软件内部结构“抽丝剥茧”,反复循环使用各类技术,直到找到最优解,并且对于后期软件出现问题时,相关人员也可利用之前使用过的相关方式进行纠错,循环使用使得计算机软件内部各个配置达到最优。

4具体措施

(1)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上述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各有优点和缺点,往后随着开发技术的不断丰富,会有更多的开发方式出现,在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其开发方式的应用应是多元的、包容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计算机软件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每个阶段都有其适用的方式,就如应用这些方式时应遵循的灵活性原则一样,即使结构法已成为一种较为传统的方式,但遇到更为适应的开发问题,仍应采用这种方式。方法的应用是多元包容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中遇到数据、程序、存储还有用户交互等过程都不是独立的,方法的结合使用都能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开发成果的质量。(2)建立软件开发方式辅助模型。由于软件工程方法中具体方式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同时开发一个计算机软件需要用到多种开发方式,这个过程是复杂而漫长的。为了在开发过程中更好地溯源和开发工作的简洁清晰,这些开发方式本身来说应需要建立一个辅助模型,辅助模型的建立能够帮助软件开发管理人员更好地掌握软件开发使用的情况,总结出更好的软件开发方式,对软件开发的进度和可能存在的风险更好地把握。

5结语

结合所有开发资源对开发需求进行了分析,合理采用软件工程方法,不过于拘泥各方法的应用条件,才能不断适应当今逐渐复杂的软件开发需求。各种方法不是独立的,需要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软件需求的发展,保证保障软件开发过程更为有效、成果更有质量。

参考文献

[1]覃雷.计算机软件开发中软件工程方法的运用[J].电子世界,2020,(18):62-63.

[2]马麟.软件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应用研究[J].电子测试,2020,(06):78-79+73.

[3]彭凯.软件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运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08):50.

开发方式范文篇8

物流管理是近年来新兴起来的实操性极强的专业,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能否真正服务于目前我国急速发展的物流业,其知识体系的构架及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凸显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谓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是指校企双方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学校在开设专业课程时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与某个岗位真实的工作过程来确定专业课程的内容,并将企业真实的问题引入到课程内容中来共同编制专业课程。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开发的专业课程,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前提,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相对接,具有针对性强、适用性强的特点,彰显着专业建设的特色。目前,我国仍有许多高职院校直接选用学科性极强的类似本科的教材或在自行开发的过程中过多地采用学科型课程开发方式来进行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开发。因此,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所真正需要的一种课程开发方式。

二、目前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的现状及问题

尽管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课程开发工作蓬勃发展,但课程开发工作进展到目前为止,成果并不喜人。目前在专业课程的开发、改革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校企双方主动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不强。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在其发展过程中是以学校职业教育为发展主体的,企业对于职业教育的参与度并不高,所以一直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基本上还是沿用普通高校的办学思想,采用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式。近几年我们也在大力提倡职业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但由于双方的目标未能协调一致,导致双方参与度都不高。学校是以教育为目的,教育功能体现在除了就业问题还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潜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加上教师们固有传统的学科思想,主动改变的意识和动力不足。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看重的是效益,对于暂时性看不到利益的专业课程开发工作参与热情并不高。所以最终的结果是:对于学校,没有主动改变的动力;对于企业,没有主动参与的热情。

2.以职业院校教师为主导的学科型开发,课程内容脱离企业实际。目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地专业课程改革,积极地“引企入校”,但企业往往参与热情不高,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工作主要是由高职院校积极推动,以职业院校教师为主导。而很多高职教师仍然在采用学科型课程开发方式来进行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开发,很多课程改革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调整课程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组合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和结构并无实质变化。这种开发方式下的课程开发工作主要或完全由职业院校教师来承担,企业只是挂名参与或浅层次地参与。而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从普通高校直接引进,没有企业从业经验,他们的专业知识来源于学科体系,学科课程思想已经深深地渗透在他们的意识中,他们很容易按照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进行课程开发,根本考虑不到职业教育的特征与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尽管他们主观上希望在课程中体现职业岗位的现实需求,但由于其教育背景和职业经历的限制,致使开发出来的课程终会侧重学科知识。因此以职业院校教师为主导开发的课程不仅脱离职业岗位的需求,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结果与企业或行业的实际要求相脱节。

3.课程完全依照某个企业的要求进行设置,过度听从企业的意见。企业所熟悉的只是工作过程本身,对教育原理,尤其是课程开发这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其实是非常陌生的。这种开发方式经常会导致课程设置的杂乱无章,缺乏科学的逻辑体系;同时还存在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及造成就业面过窄等问题。

4.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管理障碍。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过程是各方面人员合作的过程,包括课程专家、企业专家、学院领导、教师、教务等等。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进展缓慢或者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课程开发的过程中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课程开发工作是一个复杂、艰难的过程,很多职业院校教师在初期都会信心满满、意气奋发、斗志昂扬,可在逐步深入到具体的每一个环节,碰到的一系列难题后,他们的积极性会逐渐减退。这就使得课程开发工作进展得越来越缓慢,最初预期的成果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而其他的参与方,情况也不容乐观。课程专家身兼数职,很难抽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为课程产品进行把关。课程开发的质量会因为缺乏相应的检验部门或检验人员的检验而在质量上大打折扣。企业专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最实用的工作技术,却不懂教学,不了解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而且他们平常工作繁忙,很难为参与课程开发抽出足够的时间。而目前又没有哪一部门或哪一方能协调各方,致使整个课程开发的进程缓慢,结果差强人意。

三、校企合作开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思路研究

鉴于目前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整体环境和物流专业的特点,对于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参与热情。从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高涨;华誉物流、宝鸡邮政物流、康龙物流以及宝鸡烟草物流等多家物流单位都积极的与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达成了校企合作关系,但各方对于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的参与度还不够。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和学院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进行刺激、引导,最终实现校企共赢。

2.职业院校教师转变学科型课程体系观念。职业院校的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建立以职业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思想。在课程开发中遵循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理论知识以“必需”和“够用”为度,重点突出实际操作技能,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过程为依据,科学设计课程内容,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3.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要有企业参与。鉴于以往的课程开发都打着校企合作的幌子,实际上很多是企业挂名,职业院校老师闭门造车出来的。这样的课程仍然以本科为蓝本,做的是本科的压缩饼干,缺乏对技能训练项目的开发。所以要开发出校企双方满意的课程,必须让企业深度参与进来,贯穿整个课程开发的始终。

开发方式范文篇9

1.问题的提出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Internet/Intranet应用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普及,当今社会正快速向信息化社会前进,信息系统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各级政府、大公司和大企业凭着雄厚的资金和人才优势,加快了信息化的步伐,建立了高质量、高效率的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从而提高了效率,增强了竞争力。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为了适应信息革命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正打算或正在建立符合企业特色的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但是,这些中小企业由于自身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计算机软、硬件配置较差,而且员工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同时,其经济实力并不雄厚,不可能像政府或大公司、大企业那样进行大量投资建设信息系统。那么,中小企业应如何建设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本文以采用一种结合C/S和Web的方式开发的中小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为例讨论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用户需求分析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立,需要进行用户需求调查与分析,以确定系统目标,这是系统建设的重要环节。

中小企业需要规模相对较小,但其在功能上对系统的需求却是全面的。大体可分为:一方面是通过收发电子邮件为主的方式,与其它员工交流各种信息,基于工作流的方式实现诸如请假申请、物品申领审批过程;员工管理个人日程安排,各种图书资料的查阅等日常办公功能。另一方面则是面向公司办公业务方面的业务管理功能。即完全采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办公业务,使企业内部人员能够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交流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既兼顾个人办公效率的提高,又可以实现群体协同工作。

在软、硬件方面对系统的需求,由于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比较低,软硬件配置较差;而且资金实力并不雄厚。所以其对硬件的配置要求是尽可能的低,对软件配置的要求则是系统最好是基于日常办公软件如OFFICE系列上的应用系统,这样既不用花大量资金添置软件,员工又较容易学会使用应用系统。

在开发方式上对系统的需求,由于中小企业的经济实力有限,应着重考虑投入/产出比问题。一般商业软件是无法满足上面的要求,而从基础语言开始开发成本高、周期长,更不现实;因此利用现有软件进行改进,即二次开发,通过对几个商业化软件功能进行修改、增删和开发来实现中小企业建立具有自身个性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即通过系统集成的方法来将各个功能集成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即通过两次开发的方式来实现降低成本、节约开支、提高效率。

3.系统设计

3.1系统基本目标

3.1.1实现办公规范化和制度化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办公自动化起步较慢,大多数还停留在使用没有联网的计算机和MSOffice系列应用软件来提高个人办公效率,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办公方式远没有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因此,中小企业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就是要使办公方式规范化和制度化。即企业办公基于工作流,完全采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办公业务,使企业内部人员能够方便快捷地共享、交流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既兼顾个人办公效率的提高,又可以实现群体协同工作;同时又能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不断发展壮大。

3.1.2管理多种数据类型

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但其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所包括的范围应该是整个日常办公和部分企业业务。因此,其数据量相对大企业、大公司虽然比较少,但是其数据类型并不会比大企业、大公司少,不仅包括日常办公所产生的各种数据,还要包括业务办公所产生的各种数据,有些中小企业业务数据涉及大量的图形数据;这些数据既有规范的、结构化数据又有不规范的、非结构化数据,中小企业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就是要科学地管理这些各种类型的数据,实现各种数据的"无缝"联接,保障数据的一致性和安全性。

3.1.3系统设计的先进性

办公自动化系统应在开发出来时在技术上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当时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的先进水平,这样才能使系统在建成后一段时间内,不会因技术的落后而需要大规模的调整,并且能够跟随着逐步的升级而保持整个系统的先进性。同时要求系统对计算机硬件要求不能太高,运行速度要快。因为中小企业从经济实力上无法大量投资去购置高档硬件、软件,短时间内对系统进行全面升级;另外,大多数中小企业经营规模经常变化、人员经常流动。系统应能够适应企业的不断变化,应具有可扩展性、易升级性和开放性。

3.2系统结构设计

在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中,基于Web技术的开发方式正以其特有的跨平台、统一美观的界面、简单的操作、开发的系统容易升级、系统开发时间较短,成本较低越来越受到欢迎,但是这种系统具有传输速度较慢,不利于大数据量的传输的缺点。而这正是基于C/S结构的开发方式的优点所在。

本实例以某一地产策划公司自动化系统为例。本系统主要有二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日常事务管理;二是业务事务管理,针对公司核心业务是地产策划,以项目为单位进行运作。而在业务事务中要涉及大量图形数据(如地形图和规划图等)。因此本系统开发采用一种结合C/S和Web的方式。利用Web完成日常办公和某些需要远程通讯的业务,而C/S结构可以在局域网内实现特别功能和大的业务数据(如图形数据)传输。

服务器以WindowsNT为操作系统,Oracle、SQLServer或MSAccess为数据库,Exchange作为邮件存储提供者、通信录提供者和传输提供者,IIS实现Web。

客户端以Windows98/95为平台,用Outlook进行邮件接受、发送以及它的浏览窗口进行网页浏览,MSProject进行项目规划,Word进行文档编辑,AutoCAD进行地图编辑浏览。

首先,确定以Exchange为基础建立C/S结构网络,并辅以IIS。客户机上采用Outlook为基础平台软件,由于它本身既是Exchange客户程序又具有网页浏览窗口实现了二者的无缝联接。然后在Outlook基础上对其它程序进行控制,并构造各程序数据的流通桥梁;最后各部分数据尽量存储在数据库中,用数据库对各种类型数据实现进一步集成。如图1:

图1系统集成结构图

图1系统结构图

①通过VBA6利用OLE、API等技术对客户端多个应用程序进行集成形成自己的系统;

②Outlook通过浏览窗口访问WebServer并通过它访问数据库;

③Outlook通过ExchangeServer进行邮件发送和接收;

④Word访问数据库中的文档;

⑤MSProject通过数据库实现资源数据共享;

⑥AutoCAD访问共享图形数据。

3.3系统功能设计

中小企业虽然员工较少、规模较小,其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功能也有其自身的特色,不仅包括企业日常办公的常用功能,还包括日常办公中的许多小功能;同时还包括部分业务办公功能。

本实例在充分进行用户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把系统划分为八个子系统:日常管理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工作管理、文档图书管理、公告板和电子邮件,业务事务则为项目管理,另外还包括系统维护。如图2:

图2

.行政管理功能。公司行政方面的各种功能,包括考勤管理、会议管理、用餐管理、传真管理、复印管理,用车管理等。

.人事管理功能。公司人事方面的各种功能,包括员工调动管理、晋升管理、培训管理,客户信息管理等。

.文档管理功能。包括各种档案管理、各种业务信息管理和图书管理等。

.工作管理功能。包括员工个人日志、个人工作报表和员工考核等。

.电子邮箱功能。包括收发企业内部电子邮件等。

.公告板功能。企业内部的论坛和通知等。

.项目管理功能。与公司业务相关的功能。包括项目小组成员选择,项目情况查询和项目成果监控等。

.系统维护功能。包括用户基本信息维护、权限管理和重要数据的安全性的维护。

由于本系统是采用Web和C/S相结合方式开发的。因此在功能模块的使用上则相对较灵活,可以针对员工的不同职位及员工所从事的不同业务提供不同的功能。例如:用餐管理功能则只提供给行政经理;客户信息管理功能则只提供给人事经理和总经理;而项目管理功能则提供给经常参与项目运作的项目小组成员,而行政经理和人事经理则不提供此功能。采用这种方式提供功能既方便员工使用本应用系统又有利于系统的安全性,保证员工不能越权操作。正好适应了中小企业员工流动性大、员工的职位变化快的特点。

本系统在有30多名员工的该地产策划公司运行良好,使公司的运作完全规范化和制度化。简洁明了的登录界面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特别是行政管理子系统中的用餐管理、考勤管理和用车管理等功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工作管理子系统的个人日志、工作报表和员工考核功能既有利于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又有利于领导对员工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考核;项目管理子系统则对企业核心业务是以项目以单位的地产策划进行了规范化管理;而特色功能内部电子邮件功能和公告板功能增进了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活跃了企业的文化氛围。

5.结束语

本文通过一个采用Web技术和C/S结合方式开发的中小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实例分析了中小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采用这种方式既发挥了Web技术的优势,使信息流转、信息、查询和维护更加方便;系统的功能扩展和规模扩展更加便利;系统开发速度更快、开发成本更低;又发挥了C/S结构有利于大数据量(如图形数据)的传输的优点。这种开发方式更加贴近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也符合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既满足中小企业对日常办公的需要,又满足其对业务办公的部分需求。另外,采用这种开发方式充分考虑了投入/产出比,节约了成本。而且,采用这种开发方式开发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充升级功能,能够适应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参考资料

(1)邝孔武、王晓敏编著,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开发方式范文篇10

关键词:大数据;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应用分析

从目前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缺少专业的编程人才、软件系统编码安全性较差等。企业和工作人员要进一步落实好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本要求,结合问题成因,制定更为有效的优化措施,从而不断提高工作展开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本文针对问题,探讨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

1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基础概述

一般认为,在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软件和软件的应用是相辅相成的,都能够实现更为广泛地应用和开发。在企业进行软件开发时,首先需要明确用户的具体问题和具体需求,提高软件开发的针对性。但是考虑到软件仍是计算机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就需要针对计算机做好监控和管理工作。从计算机软件的发展来看,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出现了手工软件。只是手工软件的开发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成本,且即便投入了使用,也很难真正对焦用户的需求,那么这便给软件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限制。同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针对计算机软件的内涵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定义和新的划分。在当前的程序设计中,主要可以划分为软件的设计过程、软件工程本身以及软件过程等方面。在此基础上,一方面给软件的开发技术带来了很多机遇,但是在机遇背后也存在一些挑战。

2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价值和方法分析

2.1价值分析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为软件开发技术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很多可能。一般认为,在当前阶段的软件开发中,计算机的发展和软件工程的发展已然成为了核心的部分,将在极大程度上推动其发展进程。

2.2方法分析

从现阶段的软件开发和传统的软件开发对比来看,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当前的软件开发正在向更成熟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在当前的软件开发中,包括计算机政策和计算机技术都为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那么从具体的软件开发方式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2.2.1软件的周期开发方式在软件周期开发方式下,主要是以时间为单位,对软件的生命周期进行划分,并同时分别针对软件的开始使用时间和结束使用时间进行定义,以此来提高软件生命周期的细密化程度。2.2.2软件的原型化开发方式该种方式应用的主要原因在于软件开发的伊始阶段是无法认定生命周期的,也无法使用生命周期开发方式。因此,便需要通过原型化开发方式的介入来对其进行强化处理,保证软件开发前期的概念理解。并同时通过原始系统的建造,一并实现软件审评、软件修改等环节的开发和强化。2.2.3软件的自动化开发方式在进行软件开发时,工作人员需要先对内容进行有效的说明,之后再依托相关软件的开发内容和对程序编码的自动分析来实现软件的开发。

3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类型分析

3.1云存储服务

大数据技术的出现无疑便捷了人们的生活,也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指明了方向,更有利于对焦用户需求,提供针对性的产品。首先,在对云存储进行利用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整合用户使用的海量资料,并同时实现资料的有效分类,以此来方便用户的资料查找和资料下载。由此可见,云存储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也是大数据技术在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时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3.2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

在大数据背景下,针对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能够进一步实现软件系统数据的接收、传输、处理以及采集。同时,大数据应用于计算机软件开发,也能够针对数据采集中的目标数据做好详细的分析工作和有效的处理工作。同时,结合数据信息的全面采集,也能够实现软件系统平台下的大数据操作。并通过大数据操作,实现在目标技术采集过程中同步数据归纳分析与分类。在有效分析和处理的基础上,即便是面对海量的数据信息,也能够保证理顺、归纳以及分类,全方位提升了数据的规范性。

3.3虚拟化技术

在大数据背景下,软件系统还应有效应用虚拟化技术。一般认为,当前的虚拟化技术能够更好地实现目标数据和目标资源的优化,切实提高数据资料的效率和质量,并同时提高用户操作的便捷性。因此,现阶段虚拟化技术的发展也逐渐受到了各行各业的热烈关注,很多领域都开始致力于虚拟化技术的研究。不仅仅是计算机行业,人们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能够发现虚拟化技术的影子。而随着我国目前的虚拟化技术的发展,也衍生出了虚拟化技术产业。同时,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也给虚拟化技术建设带来了很多的可能,进一步丰富了虚拟化技术的功能,推动了虚拟化技术的创新。

4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技术探究

4.1进一步拓展软件系统的开发领域

从过往的工作总结来看,若想要实现软件程序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和发展,仅仅凭借单一行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个行业都能够认识到软件程序开发的意义,使软件程序开发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切实提高其生产效率,并逐步实现信息化进程。因此,针对这一问题,企业首先要加速自身思维的转变,树立合作态度和交流意识,促进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促进行业之间的有效沟通,加速信息的共享和交流,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数据信息的利用效率。由此可见,当务之急便是建立起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制定新的战略方向。其次,则是需要企业在发展中提高思维的敏感性,及时抓住机遇,同时结合计算机技术产业园,形成针对软件程序的研发合力,运用整体的力量,推动数据信息的整合与分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软件程序发展。

4.2完善人才战略,培养高素质编程人才

人才培养是国家大计,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人才的投入,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也不例外,需要进一步做好人才战略的制定,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提高经济的发展质量。那么在高质量经济发展中,则必须要抓住几大重点产业,其中就包括计算机软件产业。大数据和计算机软件产业都属于未来产业,代表着今后的发展方向。因此,一要加速技术的革新,二要加速人才的培养。企业方面首先要建立自己的人才库,成立科研团队,加大对人才培养和人才教育的投入,例如构建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则是要重视教育领域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教育是人才培养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投入比例最大、投入时间最广、投入精力最多的部分。因此,还需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推动计算机理论和计算机实践的结合,并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利用企业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利用教育平台,培养企业人才,推广行业人才的良性循环。

4.3提升安全意识,提高软件系统编码的安全性

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为保证软件系统更有效地应用,企业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把握好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安全原则,提高防护能力。对此,首先是需要完善软件系统平台的安全防护措施,对计算机防火墙进行创新设计,针对计算机系统内的核心软件做好加密处理,以此来提高计算机系统保护的全面性。其次,则是需要加速软件系统平台的完善,创新方法、革新理念,提高计算机系统漏洞和程序BUG测试质量,确保漏洞问题和BUG问题在第一时间被发现,被解决。

5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软件开发应用分析

5.1软件系统平台在商业通信领域中的应用

现阶段商业通信领域对软件系统平台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密切。在此基础上,借助软件系统则能够更好地分析商业信息。一方面是针对企业当前的发展需求,为自身的决策和战略制定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协助企业的发展决策表决。另一方面则是要做好客户的维护工作。由此可见,软件系统开发与商业通信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目前很多网络商业行为,包括网络购物、网络买菜等,都是通过用户的行为习惯分析来判断用户的需求,以此来向用户推送针对性的商品。同时,还能够结合用户的年龄、性别、学历、家庭条件等因素对用户进行定位,以此提高与用户交流的有效性。

5.2软件系统平台在商业运营中的应用

商业运营是目前软件开发的主要应用渠道之一。而商业运营又可以分为企业管理和经营战略两个方面。首先,从企业管理角度来看,通过软件系统的应用,能够进一步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管理,以及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学习。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能够督促员工进步,另一方面也是防止人为问题的出现。其次,在企业的经营战略中,主要是针对用户进行定位,打造现代化的服务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谁能够把握住用户,谁就能够获得市场环境下的长久发展。现阶段,当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后,人们对计算机软件的要求也开始增多,表现为更具个性化的要求。那么这就需要企业做好调整工作,要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此来提高服务的精准性,不断刺激用户消费,扩大内需。

5.3软件系统平台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也为教育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教育信息化已然是当前教育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好的灵活性。期间,包括微课教学、慕课教学手段等。同时,针对计算机软件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也能够有效创造学习氛围,缩短师生间距离,教师可更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制定教学计划,观察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中,进一步提高了问题处理的及时性。并且随着教师和家长关系的拉近,能够有效构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一方面由教师向家长反馈,由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进行辅助和补充。另一方面则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家里的状态,从而调整教学方案。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可通过进一步拓展软件系统的开发领域、完善人才战略,培养高素质编程人才以及提升安全意识,提高软件系统编码的安全性等一系列措施来达到目的。意在从多个角度出发,针对目前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实际情况,分析问题成因,找寻解决方法,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案策略,从而不断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挺华.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20,190(20):48-49.

[2]王辉.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0,38(2):46-47.

[3]范晰.基于大数据时代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分析[J].信息记录材料,2020,21(11):90-91.

[4]李阳.大数据时代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探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6):19.

[5]计春风.大数据时代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探讨[J].科技与创新,2018(24):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