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软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8:02:24

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软件范文篇1

1.1软件维护的基本要求

计算机软件的维护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要求:(1)为保证软件的运行质量始终在一个良好的水准上,对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应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查;(2)为了保证数据管理员所报告的数据是始终依附在数据模型上的,那么就要保证数据具备足够的准确性;(3)应多鼓励数据处理人员的维护计算机软件的过程中采用创新的维护方法;(4)在开发计算机软件的过程中,应让有丰富经验的维护人员参与其中,在开发时也考虑到维护的需求,同时掌握哪些系统是属于维护成本较高的系统,应借助于现代化的技术对其重新开发。

1.2实施各项软件维护活动

与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过程中相比,维护过程也是很复杂的,通常情况下,软件维护活动的程序为:确定修改类型-确定修改需要-提出修改的请求-对修改需求进行分析-确定修改请求的可实施性-编排任务进度-设计修改方案-审核修改方案-编码排错和修改-软件测试-更新文档-标准审计-用户验收-评审新软件对系统的影响。而在实施上述软件维护活动的过程中,以下几项工作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1)建立一支专业的软件维护团队,提高维护人员的工作信息,并且激发他们从事维护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软件维护的质量以及提升维护工作的效率;(2)对程序进行修改时,应全面的进行验证和调试,如果所要进行的扩充和变动工作并不是特别紧急,那么应先进行成本核算,依据进度计划逐步的解决问题;(3)在我们将一个系统软件移交给相应的维护人员时,建议最好再指派一个程序开发员来协助其进行维护工作;(4)维护团队中的每一个维护人员的责任应是十分明确的,每个人都应清楚的掌握自己的工作绩效,从降低软件质量的风险、完成的时间以及成本等多方面探讨修改方案的可行性。

1.3减少软件维护的策略

(1)减少纠错性维护的措施。首先,我们应尽可能的研发出可靠性高的软件系统,虽然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其并不合算,但是在研发的过程中多应用新技术有利于减少执行纠错性维护的需求,同时也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现阶段应用较为广泛的新技术有程序自动生成、应用开发系统、结构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防错性程序设计以及更高级程序语言等。(2)减少适应性维护的措施。这类维护工作实际上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采取某些措施对其进行控制,如,将从属于软件系统的固定的特征划分到特定的程序模块中,这样就能限制为适应硬件配置而不得不修改的程序部分了。(3)减少完善性维护的措施。以上的两种方法也是可以有效的减少完善性的维护工作的。多采用一些先进的并且功能性更强的工具,使用用户自己就可以完成很多完善性的维护工作了。为了尽可能的减少使用过程中的完善性维护的需要,我们可以建立系统原型的模型并应用对象开发技术。

2计算机软件维护工作的策略

2.1提高计算机软件维护性的一般方法

(1)在对计算机系统软件研发的过程中,就应向大家树立维护性的理念,充分的考虑软件运行的实际环境以及用户的具体要求,详细的分析可能会影响软件维护性的各个因素,建立完善的软件维护性的质量标准;(2)开发计算机系统软件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减少改正性维护的工作量,尽可能的预想到软件在未来可能出现的改动,提升其可扩充性和可修改性。同时还要保证所编制的文档的质量,对每一个阶段都应进行严格的质量保证审查工作;(3)大力的推广和引入先进的提高软件质量的工具和技术,严格的遵照模块化和结构化的方法对软件进行设计,逐步的替换非结构化的模块,从而使程序结构更为的简单;(4)尽可能的选择维护性较好的程序设计语言,同时更加重视对软件维护的管理工作,并配备相关的维护文档,维护工作中出现更改时,应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控制。

2.2明确不需要进行维护而是需要重新设计的软件

在讨论一个软件是需要进行维护还是需要重新设计时,我们就要计算其成本和效益比的比值,如果确实已经超过了重新设计一个软件时,那么就不必再对软件实施维护活动了。一般情况下,其主要具备以下四大特征:(1)软件运行的过程中总是出现问题,性能不断的恶化;(2)模块及单个子程序非常大的系统或是在仿真模式下运行的软件系统;(3)占用过多资源的系统,或是维护人员很难用低级语言编写的系统程序,又或是维护时必须将易变参数编写在代码中的程序;(4)程序的结构和逻辑流都太过复杂,举例来说,过多的使用IV语句或是DO循环;过多的使用嵌入性的文字和常数;使用不必要的全程变量和GOTO语句;使用了相似功能的模块和多出口的模块。

3结束语

计算机软件范文篇2

(一)软件行业的发展

计算机产业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是整个信息产业中发展最为迅捷和最具有直接影响力的部门之一。它是伴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电子技术最直接的应用和最集中的代表。

在其发展的初期,因为技术的局限和功能的单一,它只能在科技领域内应用,而在生产领域和管理领域的应用非常有限,这时的计算机产业还没有完全形成,尚未从其他产业中独立出来。随着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产业的发展,功能愈发强大而完善的计算机相继面世,其性能越来越先进,使用也越来越方便,形成了独立的产业链条。不仅如此,通过网络化的应用,计算机成为各种行业的基础设备,应用于不同行业的各种系统,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步进入网络时代,构成互联网经济的基础与核心。

而在这庞大的计算机产业中,计算机软件又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成为整个计算机行业的“领舞者”。如果说离开计算机产业的信息社会和资讯经济只是徒具空壳的话,那么,离开软件的计算机产业更是毫无用武之地。只要我们稍微关注一下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实际应用,就不难发现,软件业才是今天资讯产业乃至整个信息社会的灵魂中枢。有人形象地比喻说:对电子信息产业这个巨人来说,集成电路是他的心脏,新型元器件是他的五脏六腑,通信、计算机是他的手、足,而软件则是脑和灵魂。作为电子信息产业核心和关键的软件产业,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

据统计,1996年全球信息产业的销售额就已达到1万亿美元,超过了汽车和钢铁工业,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部门;而软件业作为全球信息产业中成长最快、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的重点。目前计算机产业价格体系中硬、软件的比例已从50年代的8:2和70年代的5:5变为90年代的2:8,到2002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0.5:9.5。

可以说,软件产业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性产业,它正在发展成为国家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在新世纪,谁拥有强大的软件产业,谁就占领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从1990年以来,美国的软件业以每年12.5%的速度增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软件生产国和出口国,1999年软件产业(广义)总收入达到2284.7亿美元。而同期,美国也一直是全球高新技术发展的领头羊和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

进入21世纪,信息产业经济的发展愈加蓬勃而兴盛,计算机技术的触角已经深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日益普遍。与此同时,有关计算机软件的法律问题,也愈发与人们的生活相联系,与软件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逐渐成为知识产权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

(二)对软件概念的理解

《不列颠百科全书》对计算机程序(computerprogram)的定义是:为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详细的计划或步骤,是求解这种问题必须的一种清晰的、有次序的计算机指令。对软件(software)的定义是:告诉计算机做什么事的指令集合。并指出:软件是由与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相联系的整套程序、过程和例行程序组成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则规定:计算机软件(computersoftware)是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和有关文件。软件是用户与硬件之间的接口界面。。使用计算机就必须针对待解决的问题拟定算法,用计算机能识别的语言对有关的数据和算法进行描述,即必须编程序和有软件。用户主要是通过软件与计算机进行交往。软件是计算机系统中的指挥者,它规定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包括各项计算机内部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以及各项任务之间的调度和协调。

《欧共体计算机程序保护指令》第1条第1款规定,计算机程序是《伯尔尼公约》中所指的文学作品。计算机程序除了包括程序本身以外,还包括开发程序过程中的设计资料。欧洲专利局把计算机程序定义为:算法、流程或一系列可记录在磁带、磁盘或其他可读机器记录介质上的编码指令,而且可以是数据信息。

我国2001年12月20日公布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2条指出,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第3条指出,计算机程序,是指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可以由计算机等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装置执行的代码化指令序列,或者可以被自动转换程代码化指令序列的符号指令序列或者符号化语句序列。同一计算机程序的源程序和目标程序为同一作品。文档,是指用来描述程序的内容、组成、设计、功能规格、开发情况、测试结果及使用方法的文字资料和图表等,入程序设计说明书、流程图、用户手册等。

而总结研究知识产权的学者对软件的理解,大致可以概括其定义如下:计算机软件是将借据问题的方法抽象出问题求解的数学模型或者逻辑模型,再把这些模型转化为求解模型,然后再根据求解模型编制程序,并经过多次的调试程序和通过运行去执行特定的操作和数据处理,最后得到求解的结果。

从技术角度来看,程序和软件是有差别的。但是在终端用户而言,这种差别并不明显,或者说对其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影响,所以,在下述行文中,除了介绍概念的时候,笔者并没有严格区分程序与软件的不同。归纳起来,或许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计算机软件:

从形式上理解计算机软件,它应当是为了得到运算结果而由计算机运行的一系列语句、指令的有序集合。这决定了计算机软件的作品性。

就本质而言,计算机软件是为了实现或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一系列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智力抽象后的工具。这决定了计算机软件的功能性。

二、保护模式与历史渊源

(一)软件保护的不同模式

计算机软件作为一种智力产品,需要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而保护模式的选定,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如保护客体性质的界定、利益平衡、不同模式的利弊与实用性。

1、商业秘密模式。商业秘密作为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其在制度上的特征与软件所具有的特性在某种程度上有不谋而合之处。从软件的保密要求出发,商业秘密保护模式比版权模式和专利模式更有其独到有利的地方,其保护期限不受限制,保护范围宽泛,既保护软件的表现形式,也保护软件的思想内容。同时它的保护条件宽于获得专利权的条件,但严于获得著作权保护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适宜保护计算机软件的要求。

但另一方面,这种模式也有很大的缺陷,原因在于,这种保护形式不够严密,具有很大的“脆弱性”,一旦相关技术信息被公开披露或泄露,该保护客体也就失去了受保护的条件。这一根本性的缺憾使得少有国家采取商业秘密的模式来保护计算机软件。

2、合同模式。合同是不同主体之间确定双方权利义务的契约,能够有效约束当事人的行为,因而也可以有效地针对计算机软件确认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以保护权利人的利益。但由于合同的相对性,这种约束力仅限于当事人之间,不能排除第三人对程序的侵害,因此,也难以作为软件保护的有效模式。而且,合同签订的流程,相对于软件保护的需求,也显得过于繁琐和不便。

3、专利模式。在软件行业兴起的初期,专利法的保护模式曾经进入人们的视野。其考虑因素包括:专利保护发明的创造性思维,而程序最有价值的正是开发者的思想构思;专利的排他性强,只要一项专利成立,则其他人即使独立研制相同的发明创造也构成侵权;专利保护期较短(通常为15-20年),与程序的经济寿命比较接近。

但软件专利保护模式的障碍也很明显,最主要的反对理由就是:各国的专利制度都规定不得为“抽象思维”、“自然法则”等申请专利,科学发现、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自然规律、数学算法都不属于专利法所称的发明创造。而软件与计算方法密切关联,所以不能授予专利。此外,专利法对发明的一些要求也使软件专利保护模式遭遇阻力,例如

(1)按照新颖性条件,软件必须是首先开发的,具有首创特征,而大多数“兼容性软件”就会排除在授权范围之外;按照创造性要求,软件必须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在现实存在的工匠式软件开发情况下,很多软件是难以达到这一要求的。

(2)发明专利获取批准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其耗时至少在一年以上。而程序的经济寿命往往只有一两年或两三年,如果严格按照专利审查的步骤走完申请的流程,等到申请的专利获得批准时,程序的寿命也已几乎到期。而且,进行专利审查所需要的检索工作量也是非常巨大的。

(3)专利法要求专利申请人必须将发明内容充分地公开。这是权利要求人所难以接受的,因为,他人只要了解到程序的思想、架构,就不难开发出具有相同功能的新程序来。换言之,这里的公开,反而使保护失去了意义。

(二)版权保护的模式

1、在综合比较多种保护模式的优缺点后,版权法模式逐渐成为主流的选择。一般来说,赞成利用版权法保护计算机程序者的理由包括:

(1)版权法可给予软件较为宽泛的保护范围。由于版权法对其保护对象的要求标准不高,只要有形式上的独创性即可。因此,几乎所有的软件,都能纳入版权的保护领域。

(2)版权法只保护作品的表达形式,而不延及作品的创作构思。这从另一方面来说,可以有效避免“知识垄断”,反而可以鼓励其他开发者利用已有的创作思想去创作新的软件,从而有利于软件的创新和优化。

(3)基于版权的“自动取得”的原则,软件创作完成以后,无须申请、审批等手续,就可以获得版权保护,方便快捷,及时有效。

(4)比较容易取得国际保护。版权制度是知识产权领域中最为通行的保护制度,世界上大多数建立版权保护制度的国家都是《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如果这些国家都利用版权法保护计算机软件,则很容易达到软件的国际性保护的目标,而无需再耗费时间、精力去订立新的专门的软件保护多边条约。

2、从美国这一软件大国初期的路径选择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上述因素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内开始讨论究竟给计算机软件以什么法律保护的问题,由科学家、学者、计算机产业界代表以及专利商标局局长组成的专家特别委员会提出一份报告——《计算机程序的专利性质》,报告指出:计算机软件不应得到专利保护,理由是计算机程序包含有数学算法,而算法近似于自然法则,因而软件不属于美国专利法规定的法定客体,从而将其纳入版权法的保护范围。

此后,在美国的干预下,加上事实存在的各种原因包括版权模式与专利模式的各自利弊,自20世纪70年代起,在软件业的起步阶段,各国基本都没有采用专利模式来对软件进行保护,而是选择了更简便易行的版权保护模式。诸如法,德,日等发达国家以及后来的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均采用了版权模式来保护计算机软件。

采用版权法来保护计算机软件的模式,在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中得到了明确的肯定。TRIPS协定第10条规定:计算机程序无论是源代码或目标代码,应根据《伯尔尼公约》(1971年)作为文学作品予以保护。这也在世界范围内比较统一地确定了以版权形式来保护计算机软件。

三、各国的变化和发展

(一)美国

1、反对的声音

美国1980年修订的版权法第101条对计算机程序定义为:是直接或间接用于计算机,使之产生某种结果的一组语句或指令。在软件行业发展初期,美国反对利用专利法来保护计算机软件,最著名的例子即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1972年对计算机软件可专利性做出的第一个判例——Gottschaltv.Benson案,在此案件中,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美国关税与专利上诉法院(CCPA)的决定,作出判决:该申请的权利要求不限于任何特定工艺和技术,或者任何特定装置或机器,或者任何特定目的的利用,其权利要求实际上是算法,而算法与数学公司等同,所以计算机软件不能授予专利。

此后,在1976年的Dannv.Johnston,425U.S.219(1976)一案和1978年的Parkerv.Flook一案中,联邦最高法院又两次否决了CCPA的决定,拒绝对涉及软件的申请授予专利权。值得注意的是,联邦最高法院特别指出,这些判决并不意味着他们否认利用专利法来保护计算机程序的可能性。

2、转变

与许多国家专利法从反面指出不受保护对象的做法不同,美国专利法是从正面划定哪些对象可以受到保护,其第101条则规定:一切方法发明、机器发明、产品发明、产品发明或物质合成发明,都可以获得专利。这就为美国采用专利法来保护计算机程序留出了可能性。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法院对计算机软件保护的立场有了很大转变,开始对计算机软件有条件地给予专利保护。在Diamondv.Diehr案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第一次判定计算机软件方法发明为美国《专利法》第101条所规定的可取得专利权的主题,应当授予专利权。这一判决在美国司法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美国适用专利法保护软件的转折点。

法院认为:(1)一项科学真理或其数学表达不是可获得专利权的发明,但是一项借助科学真理的知识创造的新颖的和有用的结构可能是可获得专利权的发明。虽然被上诉人的权利要求中包含了一个著名的数学公式,但是被上诉人并未寻求对于这个方程式的使用先占,而是对透过使用该方程式并加上其权利要求中各项步骤的物理和化学程序予以独占,因此这项程序并不因为在其中使用了计算机来协助操作便丧失其构成专利保护的要件;(2)计算机软件本身如同数学公式,不属于可以获得专利的主题,如果计算机程序一旦与某种工序(industrialprocess)或结构的其他部分融为一体,那么作为整体的工序并不因此成了不可以授予专利权的主题;(3)可专利性,新颖性和非显而易见性是构成专利保护的三个截然不同的要求;(4)审查一项权利要求需要从该要求的整体(asawhole)来察看,而不可任意肢解。

不过,此案的判决并不代表美国司法部门完全认同或许可了计算机软件的专利保护模式,因为在此后的类似案件里,有的软件的专利保护得到了法院的认可,有的软件的专利保护却被法院(甚至是同一法院)所否决。归纳起来说,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司法部门对采取专利模式来保护软件已经有所松动,只是还处于摇摆不定的时期。

3、专利模式的成熟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开始比较明确地对软件给予专利保护。在InreAlappat,一案中,联邦巡回法院的法官宽容地认同了软件的专利保护模式,以5票赞成、2票反对、4票弃权的结果判定权利要求人的发明构成机器,应当授予专利。在此判决中,联邦法院的法官同时确定了一系列重要的原则:

(1)放弃使用“二步测试法”的判断标准,适用“阳光之下任何人类发明”均可为可专

利之主题的原则;

(2)在进行分析一项发明是否符合专利的法定要件时,应当从权利要求的整体来审视,

而无须计较一项权利要求中的某个部分是否载有不符合专利保护要件的数学逻辑或演绎;

(3)一台通用的计算机如果时按照特定软件的指令,执行特定的功能,那么他将被视为一个具有特殊用途的机器。

90年代中期,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接连判决了数件关于计算机软件专利的案子,均沿袭了Diehr案的传统,进一步推动了美国计算机软件可专利性的发展。这一阶段美国软件相关专利的授权数量一直稳步上升。到了1995年,软件专利申请量达到了9000件,是1980年的近9倍。当年软件专利占专利授权总量的百分比也接近于9%,较之70年代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对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的大门几乎完全敞开。特别是美国1996年3月《与计算机相关的发明的审查指南》(ExaminationGuidelinesforComputer-RelatedInventions)的颁布,标志其对计算机软件的可专利性给予了正面的肯定。按其规定,与计算机程序相关的发明专利同其他的发明一样,属于可专利法定主题(subjectmatter)的,可以是产品(机械或制成品),也可以是方法(过程)发明专利。而且,美国专利局不再单纯强调软件在工序和应用上的可专利性,而基本上以“实用性”(practicalutility)取代“技术性”(usefularts)作为一项软件发明是否具有专利性的判断依据。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又将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拓展到了互联网领域,将专利保护延伸到商业方法软件。1998年,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对StateStreetBank&TrustCo.v.SignatureFinancialGroupInc.案,以及1999年的AT&TCrop.V.ExcelCommunicationInc.;Amazonv.Barnes&Noble案的判决,均确认了对商业方法软件予以专利保护,对USPTO的审查指南给予了进一步的司法肯定。CAFC的政策进一步确定了:任何计算机软件只要具有实用功能(practicalutilityisessential),即能够产生具体、实用及有形的结果(concrete,usefulandtangibleresult),且满足新颖性和非显而易见性的标准,就得以“机器”、“结构”或“制造”取得专利。

由于USPTO对计算机软件相关专利的审查尺度的放宽,软件相关专利的申请日益增多,加上网络即电子商务有关的商业方法专利的加入,USPTO收到了大量的软件专利申请。2003年的统计数据表明,美国软件专利授权量接近于30,000件,软件专利占专利授权总量的百分比也接近于15%,是1976年的13.6倍。

总结起来,这似乎是一条奇怪的路径:当世界各国基于各种各样的考量(包括迫于美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攻势),纷纷修改或制定版权法来保护计算机软件,并形成比较统一的局面时,甚至于在Trips协议已经明确规定之后,美国的司法却在不断的修订国内的立法意图,经过类似于否定之否定的判断,又使美国的软件保护走向了另一条专利模式的道路。(二)日本

1、总体说来,日本在计算机软件保护上所采取的政策是紧跟美国的发展潮流的。

1975年12月26日,日本特许厅在《计算机程序发明的审查基准》中对软件的专利保护做出了相关规定:一个与计算机程序有关或者说居于自然法则的计算机程序做出发明作为一种方法发明是属于专利保护的对象的。但是,一种单纯的计算机软件不能获得专利,只有当它和硬件结合为一个整体,作为硬件的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对硬件实施相应的反馈控制,这样的整体才能获得专利法的保护。

在USPTO公布了《与计算机软件有关的专利申请的审查指南》,日本也相应地调整了其专利政策。1982年12月,日本特许厅发表了《关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发明的审查指南》,该指南指出:如果通过软件在微机上的运转实现的信息处理或控制方法,从微机应用技术的整体上看,它由多种功能的集体来实现,而对于每个功能都存在着实现该功能的手段,这一方法发明就具有可专利性。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通产省在1983年就明确提出采用版权法保护软件有5个明显缺点:1、版权客体(尤其是文学艺术作品)与软件性质不同,版权法的宗旨是促进文化发展,而对软件的保护主要在于促进工业或其他产业发展。2、软件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它的使用上,应保护的主要是使用权,版权客体(文学艺术作品)则在日本版权法中无“使用权”概念,只有“复制权”概念。3、版权法中“改编权”的适用范围很大,一旦扩大适用到保护软件,肯定会妨碍软件的开发,从而妨碍工业发展。4、日本版权法中对作者精神权利保护的原则,很难适用于软件作者(软件专有权一般归有关公司,而不归参加创作的个人)。5在软件保护过程中必要的保护用户制度(如要求软件经销人负责改错等)、仲裁制度等,又不宜用于其他文字作品及文学艺术作品。

此后,日本特许厅又于1988年通过了《关于计算机软件有关发明的审查方法》,对软件专利的审查作了一定调整。

1993年,日本通过了新的审查标准,将包括1975年、1982年、1988年三个审查基准在内的原有审查基准统一起来,并进行了修改。其中第3部分第1章是关于计算机软件相关的发明的专利申请。它表明一个纯粹的算法本身并不受专利法保护,但是当它被一项发明所应用,并且该发明是硬件与软件的结合的时候,那么就可能获得专利保护。而程序语言、程序本身以及程序显示不可能获得专利,权利要求是记载程序的可读媒体或权利要求是“程序”或“软件”的,不受专利法保护。

2、1996年,美国在调整了1981年公布的审查指南后于该年实施了扩大对商业方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的新《审查指南》,受美国这一审查指南的影响以及考虑日本国内的专利申请现状,日本特许厅于1997年2月27日正式公布了修订的《计算机软件相关发明审查指南》,放宽认定计算机应用软件可专利性的条件,明确规定:(1)将记录计算机程序或资料结构的记录媒体扩大认定为发明;(2)一项发明并不一定会因为其主题属于排除专利保护的八大类型就必然遭到驳回,而可以通过一项产品权利要求来实现可专利性。

依照该审查指南的精神,与计算机软件相关的专利包括存有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均可有望获得专利保护。指南明确表示可以接受申请专利范围被撰写成“一种存有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甚至也接受申请专利范围被撰写成“一种存有资料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3、随着美国StateStreetBank和AT&T等案件的判决,加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前进,日本特许厅也相应地不断调整其专利政策,以便对与软件有关的发明给予充分的保护。2000年JPO再次修订《专利审查指南》,其内容基本上是参照美国司法判例的一些观点和做法,把关于计算机软件保护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包括:(1)通过计算机完成多种功能的“计算机程序”本身可以被定义为“产品发明”;(2)由软件处理的信息是通过硬件手段来具体实现,则上述软件可以被定义为专利法中所述的“法定发明”;(3)增加了与商业方法有关的发明创造性判断的实施例。

此后,基于技术的发展,为了应对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环境下的计算机软件保护要求,日本又于2002年4月修改了《发明专利法》,并于当年9月生效。根据新修改的法律规定,计算机程序存储在诸如CD-ROM或软盘之类的物理媒介上将不再成为获得专利保护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法律也将保护未存储在光盘或软盘上的计算机程序。修改以后的法律明确地把软件当成是有形的“物品”,把“计算机程序”纳入了“物的发明”,并明确禁止未经授权而从网上下载受到专利保护的软件,把通过网络传输提供计算机程序的行为也作为专利实施的一种形式,从而为打击网上计算机软件侵权提供了法律依据。此外,该法案还增加了“程序”的定义,其明确规定:本法中的“程序”是指程序(是针对电子计算机的指令,能获得一项结果的组合)等供电子计算机处理使用的信息,相当于程序的物品。

(三)欧盟

1、欧盟的情况与美、日相比又有所不同。欧洲议会于1991年5月通过了《欧共体计算机程序保护指令》,明确将计算机程序视为“文学作品”,并且明文规定,法律只保护程序的表现形式,程序包含的思想或原则不受保护。在坚持著作权法保护传统的同时,该指令也并不排斥其他可行的保护方法,第9条第1款规定:本《指令》的规定与有关专利、商标、不正当竞争、商业秘密和半导体产品的法律规定以及合同法的规定并不矛盾。这一规定使得对软件的多种保护方法可以并存。

多数欧洲国家对计算机软件尤其是对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采取了相对保守的态度,它们认为互联网公司固然有权利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但这种权利必须局限在一定范围和条件内,而不能随意取得而形成滥用。如果少数大公司掌握了网上商务的关键方法并因此获得专利,就会使后来的起步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去突破这种垄断障碍,而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创造新的发明,最终将会损害整个专利制度乃至知识产权制度的根基。而且这种商业方法的取得相对容易,与其利益获取不成正比,这对其他竞争者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2、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欧盟对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在“计算机程序产品/IBM”一案中,欧洲专利局技术上诉委员会于1998年7月1日做出决定,明确推翻了欧洲专利局关于计算机软件载体不具备可专利性的见解。该委员会认为,针对美国及日本专利局已允许计算机软件产品取得专利,承认其发展是最新潮流的一项指针,有助于全球性的专利调和;认为欧洲专利公约第52条第2项及第3项所排除的计算机程序本身并非发明系指欠缺技术特征的计算机程序,而具有技术特征的计算机程序就必须被认为是具有可专利性;并宣布不同意欧洲专利局专利审查基准和欧洲专利公约关于计算机程序本身或作为载体上记载均不具备可专利性的规定。

在PensionBenefit一案中,欧洲专利委员会指出:在本案中所要回答的问题是权利要求是否表达了实施商业活动的方法本身,如果该方法本身具有技术性或者技术特征,它仍然是实施商业活动的方法,但已经不再是商业活动方法本身。换言之,依照欧洲专利局的观点,存在技术性质的商业方法也可以授予专利。这一判决与其以前的判例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只不过PensionBenefit案把对软件授予专利的解释扩展到了商业方法领域,明确指出只要商业方法具有技术性质,就可以获得专利,或者说,权利要求如果是与设备和产品有关即可自动具有技术性,这是本案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3、欧洲专利局上诉委员会对软件专利的开放性做法曾经引起欧洲各国诸多争论,但最终欧洲专利局还是在2001年的10月公布了改进后的审查指南,并将此前发生案件的开放保护政策在这一指南中给予了肯定。软件专利申请已经合法化,由于商业方法与执行商业方法的软件之间并无明显界限可辨,商业方法专利也随之合法化。至此,欧洲专利局对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的态度已经比较明朗,转向了较为肯定的方向,即计算机软件相关发明的可专利性已经不存在能否属于专利保护对象的问题。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软件保护专利化的趋势中,欧洲仍然坚持了一些严格的做法。2005年7月6日,欧洲议会对《计算机实施发明的专利性指令》的软件专利法案做出了否决投票,这意味着欧洲议会在对软件开发上提供法律保护和不遏制其创新上达成了某种妥协。总体来说,欧盟认同可以将软件与相关设备结合起来共同获得专利保护,但是不会对软件进行单独的专利保护,其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依然有别于美国的做法。一项计算机软件相关发明只有解决了技术问题,具有明显的技术特征,产生了技术贡献,该申请才能被授予专利。

四、两点考虑

(一)专利法保护的选择

回顾计算机软件保护的历程,可以看到,在计算机软件产生的初期,人们更多是把软件作为一种文字作品来对待,所以较多地选择了版权法来加以保护。当然,在同一时期,人们也或多或少地认识到了软件的功能性,所以也在不断的探讨其他保护方法的可行性。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人们对计算机软件性质的认识更为全面,或者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专利的保护模式因其在现实情况下与软件保护需要的契合而得到人们的认可。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世界上主要的知识产权大国已经改变了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模式,背后的原因就在于:软件业在享受版权保护的低成本和低风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版权法无法保护软件功能的苦头。

软件的功能性使其版权法的保护下具有一种先天不足。与传统的文字作品不同,计算机软件是解决特定问题的具体的计算机处理过程,可以直接用来驱动计算机硬件过程,以获得某种结果,实现一定功能的工具。软件的目的在于实际应用,而不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精神上的享受,这使得软件的功能性远比其作品性更为突出。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版权法的保护范围对于软件所有人来说显得过于狭窄,使得软件所有人在本应享有的专有权中,出现真空地带,换句话说,版权法不保护作品的内在构思,所以软件的逻辑框图和架构思想无法得到版权法的充分有效的保护。

其他的保护方法如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业秘密法,也曾被尝试用来保护计算机软件,并且也都表现出各自优越之处。但如前所述,由于它们自身的特点,同时也会导致其在软件保护上的缺陷,而且这种缺陷有时对于软件而言是相当致命的,所以,在综合权衡利弊后,这些方法难以成为软件保护的主流模式。

比较而言,专利法保护计算机软件的突出特点在于:

1、专利法可以保护软件产品最核心的技术构想和逻辑思路。专利保护具有强烈的独占性、垄断性,一旦计算机软件被授予专利权后,其他相同或相似的软件就再也不能取得专利权。这对强调保护计算机软件思想和技术方法的软件开发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2、专利法强调功能性的保护,它可以极大地满足软件权利人排他性的权利要求。从形式方面来说,专利法保护计算机软件的创造性方法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源代码。而版权法保护表现形式不同的作品,因此,如果有人非法取得软件源代码,很容易通过形式改编得到新的软件并获得版权法的保护,这对原软件的开发者是很不公平的。专利法的保护则可以很好地消除这些缺陷。

实际上,专利法的这些优点,在以前也被人们所认识到。只是在信息产业的起步阶段,软件行业还远远没有达到兴盛的状态,计算机行业链中的软件只是作为一种硬件的附属工具而存在,是一种完成简单任务的简单工具。因此,为此采取的方式和投入的成本,必须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抉择。考虑到保护的简便,考虑到软件的作品功能,版权法的保护就是客观可行而适宜的。

而到了如今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的信息社会,软件的作用和功能早已今非昔比,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其应用之广泛、意义之重要,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硬件反而成了为实现软件功能而需要的一种辅助工具。在这种角色变化、功能发展、利益扩张的过程中,人们保护软件所考虑的因素、保护的力度和角度都必然发生重要的变化。通过专利法来保护计算机软件,也就成为大势所趋的选择。

(二)专利保护标准变化的原因

专利制度的宗旨是“保护和利用发明,鼓励发明,以推动产业的发展”,实现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利益,最终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专利的占地圈土的特点,使得权利人能够在发明完成后最大限度地收获利益,计算机软件的专利制度也不例外,经济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驱动,才使得软件的保护模式出现了转变。

更进一步而言,在计算机软件专利授予上,由于市场的重大影响和利益的现实驱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改变了专利授予在技术上的要求。相对于较为保守的欧洲做法,USPTO对软件专利审查的“三性”标准正在不断降低,并将重心转移到对申请专利主题的“实用性”的要求上来。

过去,专利被认为是与技术性,创造性紧密联系的,没有重要技术特点或没有做出重大技术贡献的“发明”,在传统的专利制度中是不能得到认可的。这与工业革命后,直至20世纪80年代,人们心目中的“技术为王”的观点是密不可分的。

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市场,成为了决定产品和技术的最重要标准。脱离市场,缺乏应用的技术,或者不能受到市场接受,没有市场实用价值的技术,也就只能成为实验室里的“技术”,而不能成为符合专利制度宗旨(最终获取)的技术了。

可以作为例证的是20世纪80年代摩托罗拉公司的铱星计划,铱星计划,又称铱星系统,是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提出的第一代真正依靠卫星通信系统提供联络的全球个人通信方式,旨在突破现有基于地面的蜂窝无线通信的局限,通过太空向任何地区、任何人提供语音、数据、传真及寻呼信息。它是由66颗由无线链路相连的卫星(外加6颗备用卫星)组成的一个空间网络,设计时原定发射77颗卫星,因铱原子有77个电子,故取名为铱卫星通信系统。后来又对原设计进行了调整,卫星数目改为66颗,但仍保留原名称。

1987年,摩托罗拉正式宣布进行铱系统的开发研究,历时12年,耗资57亿美元,1998年底终于大功告成。每颗卫星质量670千克左右,功率为1200瓦,采取三轴稳定结构,每颗卫星的信道为3480个,服务寿命5至8年。铱星系统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卫星之间的接力来实现全球通信,相当于把地面蜂窝移动电话系统搬到了天上。它与静止轨道卫星通信系统比较有两大优势:一是轨道低,传输速度快,信息损耗小,通信质量大大提高;二是不需要专门的地面接受站,每部移动电话都可以与卫星联络,这就使地球上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通信落后的边远地区、自然灾害现场都变得畅通无阻。可以说,铱星系统开启了个人卫星通信的新时代。

然而,这么一项先进技术的应用并没有取得预料的成功结果,当摩托罗拉公司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在1998年11月1日正式将铱星系统投入使用时,命运却和摩托罗拉公司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传统的、适合社会公众需求的手机已经完全占领了市场。由于无法形成稳定的客户群,使铱星公司亏损巨大,连借款利息都偿还不起,摩托罗拉公司不得不将曾一度辉煌的铱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在回天无力的情况下,只好宣布即将终止铱星服务。1999年3月17日,铱星公司正式宣布破产,从正式宣布投入使用到终止使用不足半年时间。

这是20世纪民用科技史上一个典型的“技术先进,市场落后”的例子,诸如此类的例子并不鲜见,在激烈的商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中也显得格外令人瞩目。人们逐渐意识到,技术固然有其重要作用,但是在商业环境中,它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也不是第一位的因素。合适的技术与合适的应用,才是一项发明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也只有实际的应用才能达到专利制度所要追求的目的。换言之,只有获取市场的认可,才能取得利益最大化,“专利”才有其值得保护的价值。

而更进一步来说,任何一种合适的应用,也需要智慧的头脑去认识,发现,实践。当软件(以及商业方法)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突破性的技术和强烈的创新性不再是左右软件命运的根本因素,而软件的应用要求会更多地需要软件人员对适应市场需求的开发能力,软件的开发成为一种系统化的工程,需要策划,需要研究市场,需要项目管理,需要软件开发人员把符合用户需求的技术恰当地表现出来,而不是唯技术领先为优。也可以说,这种捕捉市场需求的本领本身也是一种隐性的“技术”,它同样需要创新的意识和创造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软件专利“技术性”的标准就开始让位于“实用性”的标准了,这是完全符合信息社会和商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的!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在很多情况下,在很大程度上,知识产权问题不是学术理论问题,而是有经济实力决定的政治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采用何种立法模式、确立何种保护水平,并不存在某种天经地义的预设模式和预设水平,而是世界上不同的国家集团、各国国内不同的利益集团的实力综合较量的结果。”知识产权的制度更多的是有经济和政治的利益来确定,而不是单纯由技术和法律决定的。

同样,在更具体的专利制度适用中,决定哪种发明能够获得专利权,在于市场化的商业力量而不是单纯的技术优势。一种“市场化的技术”(或许并不先进但能恰当满足市场的需求的技术)正成为获取专利权的另一种标准。这就是专利模式保护计算机软件的标准变化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原因。

结语

从专利制度的本质来讲,它是一种公共政策的产物和利益平衡的选择,是为了刺激发明创新和技术进步而设置的在特定领域特定期限的市场垄断权利,通过这种权利的授予以鼓励发明创造,其基本的目的在于鼓励知识创新和技术革命。

正是因为这种公共政策和利益平衡的本质,专利制度的建构必须根据现实状况来确定,其客体的范围也必须基于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改变。在软件行业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对计算机软件的很多性质的认识还处于探索的过程中,加上软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还不大,其渗透的程度和利益相关程度也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用简便易行的版权模式来进行保护,是符合现实需要的。

计算机软件范文篇3

1计算机软件插件技术概述

从本质上看,计算机软件插件技术属于一种程序,能够在相应的程序接口下实现计算机软件的合理应用,COM组件以及Active控件都是经典的插件应用。计算机软件通常利用对应的接口实现对插件的规范化处理,从而有效提高软件的拓展性能。接口是插件技术运行的主要方式,通过设置一系列通信标准,将插件与主程序联系起来,从而达到预设的功能。

2计算机软件技术原理

2.1动态链接库。动态链接库是一个代码与数据库的集合体,并不是针对某个程序的文件,它能够为多个程序同时提供服务。动态链接库中包含多个被编译、链接的函数,软件进程通过动态链接提供的方法调用不属于执行代码的函数,通过动态链接得以应用。动态链接库主要通过动态调用与静态调用两种方式调用函数,这两种方式的使用功能与应用条件有一定的差异。具体使用需要根据相应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提高软件系统的运行效率为主要原则,进而选择合适的链接方法。2.2接口。接口能够将系统中提供的抽象信息物化,从而使内部操作能够飞离到外部沟通,对软件功能的实现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接口能够通过间接的方式在实体与语言之间进行翻译和转换,与直接沟通相比需要添加一些环节,会对系统产生一些额外的负担。计算机接口分为硬件接口与软件接口,与各种组件之间的接口为硬件接口,与软件之间的接口为软件接口。

3计算机软件插件技术类型

3.1类似命令的简单插件。这类插件主要用于WinAmp以及WinHacker等软件,但是自由度较低,会降低软件系统的运行效率,很多功能无法实现,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类似命令的简单插件也有很多优点,这类插件的使用难度并不高,方便运用,能够有效减少软件开发的时间和成本,非常适合刚开始涉略计算机技术的人。类似命令的简单插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用户选择或输入一些数据,自定义具体操作步骤。3.2脚本语言插件。脚本语言插件通过脚本语言的形式实现软件功能,能够缓解命令插件的一些问题。脚本语言插件制作过程比较繁琐,需要特殊编制,软件开发商需要先行制作一个脚本程序,将其作为插件的核心。脚本语言插件有很多的优点,像Office等办公软件都在采用这种插件,该技术在插件制作的过程中不需要依靠其他工具,开发的软件能够有效实现其对应功能。3.3已有程序环境插件。已有程序环境插件有很强的自由性,Photoshop就应用这类插件,设计者能够根据功能需求进行设计。目前已有的程序环境插件需要在主体程序中建立自定义接口,便于访问应对程序中的数据资源。已有程序环境插件属于狭义的插件技术,相比于命令插件与脚本语言插件的复杂程度更高,各插件接口的协调问题有很大的难度,插件制作所需的时间与成本都比较高。

4插件技术在计算机软件技术中的有效应用

4.1满足计算机系统的需要。插件技术利用接口从计算机系统的主程序中获取数据信息,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插件在完成信息处理后可以利用接口将数据再次反馈给主程序。同时,各插件能够独立工作,完成系统处理任务,插件的处理能力比较强,计算机软件和系统的运行效率大幅提高,极大的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4.2优化计算机软件系统。插件的有效运用与组合能够使系统各部分互不影响,高效完成工作,保证系统与软件的运行效率,起到优化计算机软件与系统的作用,实现专业化、高效化工作。计算机系统在不断优化,使用过程中会进行更新,计算机软件也在不断更新。因此,插件程序也应该及时更新,适应系统的变化,充分发挥其工作优势。适应更新不仅能够提高运行效率,还能节省开发时间、降低成本,如SolidWorks中增加的3DInstantWebsite插件,能够快速创建、发表3D交互式网页。4.3开展思路设计。设计思路系统需要插件根据的具体标准,将软件插件分成处理功能部分与主程序部分。主程序部分的设计思路通过动态链接实现,同时对接口进行设置。主程序能够将插件运行所产生的数据信息记录下来,生成日志文件,并将运行中出现的错误显示出来。例如,Safari浏览器如果缺少对应的插件,软件将不能正常运行,并且会提示用户更新或补充必要的插件程序,从而保证运行的整体环境。4.4对接口中插件技术的应用。程序接口是保证软件主程序与插件通过正确的通信设置进行数据传输的渠道,因此在进程接口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创建一个包含插件运行所需数据信息的数据结构,且数据结构的格式应根据包含的数据文件格式进行确定。这样的进程接口设计能够保证各插件之间数据信息传递畅通,同时实现其他信息的一并传递。在对接口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还需要将插件、数据、文件的地址进行对应,保证对接口能够发挥作用。

5结束语

计算机软件插件技术是软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插件技术在软件中的运用能够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丰富软件的功能,使操作更加便捷。随着计算机软件插件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软件将会提供更加强大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贝.浅谈计算机软件插件技术应用研究[J].西部皮革,2016(16):13-13.

[2]孙护军.插件技术、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技术中的运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4):293.

[3]周建军.计算机软件技术中插件技术的应用策略[J].无线互联科技,2017(24):130-131.

计算机软件范文篇4

云技术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服务的模式,软件服务已经开始拓展到基础设施和平台层面,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软件的消费和生产模式,也影响着软件的设计与架构。所以,在云计算的背景下,想要适应计算机软件的发展需求,就必须对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相应的变革。此外,在云计算的背景下,相关的软件测试工作必须采用云平台中的存储资源,且在云平台上进行,这也是当前基本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我国在云计算软件测试技术上的发展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对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软件测试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同行业从业者的研究热情,推动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软件测试概述

现在,在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软件测试的概念问题上,学术界还存在着不小的争议,但是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这一测试是指在云环境既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建设基础设施,尽可能降低发生问题的概率,从而进一步提高计算机软件技术。第二种,它是指在云计算的基础上,通过应用程序来模拟用户流量。第三种,该项测试技术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指通过运用现有的云资源,对实际负荷和用户流量进行模拟。第二部分是指为了保证计算机的软件性能,在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调试。当前,第三种定义是比较获我国学术界认可的。此外,以上的几种定义主要是从广义的角度出发,从狭义的角度来说,该项技术是指在云计算平台的基础上,软件开发商对软件进行测试的行为。实际上,该项技术是为了完成各类测试目标,而借助云计算平台,获取需要的测试资源。

3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软件测试的几个特征

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软件测试技术(以新的测试技术指代)与传统的技术相比,其主要拥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3.1付费方式。新的测试技术采用的服务形式是阶段性的,这让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做出相应的选择。而传统的软件测试的前期费用较高,因为必须一次性付费,这相较于新的测试技术,就不够人性化。3.2基础设施。新的测试技术的基础设施不需要自己购买,主要由云供应商供应。而传统的软件测试则需要自己购买诸如硬盘、网络设备等基础设施。3.3对软件测试人员的要求。传统的软件测试需要公司自己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而新的测试技术得测试人员大部分由云供应商提供。3.4测试环境。传统的软件测试技术在测试环境的部署和测试资源的配置上需要借助人工手动完成。而新的测试技术借助云平台就可以自动完成相关工作,大大节约了人力支出。3.5测试的管理模式新测试技术的管理方式是集成化的,这让项目管理能够被高度的集中,为软件测试的质量提供了保障。两者具体的区别可见表1。

4基于云计算软件测试的分类研究

当前,主要分成基于用户测试的分类和基于测试任务的分类这两个方面来对新测试技术进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新的测试技术可以被分成不同的类型。接下来,笔者将从上述两方面入手,对新的测试技术的分类进行分析。4.1基于测试用户角色的云计算软件测试分类。此种分类方法通常是从系统开发人员、用户以及云计算供应商的角度来对软件测试进行分类。此外,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软件测试按照不同的测试用户角色,可以分成以下类型,具体如图1所示。云上测试是指通过云供应商在云平台上部署的服务运用来测试软件系统的规范性。通常来说,都是由云的系统开发商来开展云上测试的;云内测试通常是指测试特定的云能力或从内部视角出发去测试软件。具体而言,云内测试包括内部管理、自动、安全功能以及SaaS功能的测试。需要注意的是,通常只有云供应商才有权限开展相关工作;云中测试是指在云平台中进行测试,以验证软件的SaaS功能;云外测试是指从外部视角出发,测试和验证云计算中部分职能功能的测试。4.2基于测试任务的云计算软件测试分类。现在,最基本的对新测试技术进行分类的方法就是从测试任务的角度进行分类。基于云计算的软件测试从测试任务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八种类型。它们是:安全测试、延迟测试、浏览器性能测试、兼容性测试、功能测试、性能测试、负载测试和压力测试,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安全测试是指对非SaaS和SaaS软件的系统安全性进行测试;延迟测试是指应用程序部署在云平台上后,对系统的响应延迟进行测试;浏览器性能测试是指在不同浏览器中,对非SaaS和SaaS软件的性能进行测试;兼容性测试是指利用存在于云计算平台上的多种浏览器、多种数据库以及多种操作系统的环境来对软件兼容性进行测试;功能测试是指对非SaaS和SaaS软件的各系统功能进行测试;性能测试是指经由云平台而得到的有关系统软件的性能指标;负载测试是指把被测试软件处于满负荷情况的时候,对系统的负荷能力进行测试,以便第一时间发现软件设计和架构中存在的问题;压力测试是指测试云平台的大数据计算能力。通过压力测试,可以得到系统所能提供的最高服务并从根本上提高系统的性能。

5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软件测试架构分析

基于云计算的软件测试与传统的软件测试平台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因为基于云计算的软件测试涉及到更加丰富的内容,所以整个平台的架构也会变得更加复杂。具体的测试架构类型如下所示:5.1Cloud9。此平台是在IBM提供的云平台基础上,由瑞士洛桑理工大学建立的软件测试系统。此系统即可在私有云的基础上运行,也可以在公共云的基础上运行。此外,Cloud9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方便地对软件进行全面的自动化测试。初步结果表明,在最先进的符号执行引擎上,其速度提高了一到两个数量级。最后,Cloud9是一种随需应变的软件测试服务:它运行在计算云上,就像AmazonEC2一样,并能够在更大的动态范围扩展其资源的使用5.2D-Cloud平台。此平台是由日本驻波大学开发。在这个平台中,已经完成了虚拟故障插入技术的内置,能够完成大规模的分布式测试。5.3YETI测试云系统架构。在YETI项目当中,英国的约克大学通过部署相关实践性活动在云计算服务平台中,构建了关于YETI的云测试系统构架。同时,该大学也对云测试当中性能与安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此外,YETI是以亚马孙的EC2平台作为基础而建立得,其可以对Java的相关程序起到有效的支持,并进行自动化的测试。虽然这三种架构目前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运用,但是他们都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6结束语

作为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软件测试技术的发展。然而,总体而言,我国目前关于云计算的计算机软件测试技术的发展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需要整个行业一起努力对其进一步进行完善。笔者在本文中简略的介绍了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软件测试技术,并对其基本架构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云计算计算机软件测试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嫚.计算机软件的测试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3):64.

[2]杜娟,骆庆,张泉.计算机软件测试技术与深度开发应用探讨[J].电子测试,2017(19).

[3]张书锋,刘正.基于MVC设计模式的SaaS云计算数据中心构建与鲁棒性测试模式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31):224-226.

[4]唐滔,邱旭东.初探云计算在测试领域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6(15).

[5]王晓华.软件测试技术应用研究[J].国防科技工业,2017(03).

计算机软件范文篇5

1计算机软件工程概述

所谓计算机软件工程所指的就是在工程活动的开展中,软件管理人员及工程师,依据软件工程相关软件及方法,利用计算机软件工具及计算机对软件实行开发、管理及维护的相关过程。目前,就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与其它有关技术逐渐实现融合,实现交融性发展,这种情况下促使计算机软件工程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范围,并且有着越来越丰富的内涵,同时,计算机软件工程与社会上的很多行业之间也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对社会上的很多行业及领域发展均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及价值。[1]

2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发展现状

2.1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研发不够深入。目前,在计算机软件工程发展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对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研发不够深入,导致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缺乏有力支持与保障。就当前实际情况来看,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研发需要耗费的资金及资源比较多,需要较强的资金支持及保证,这也就导致社会上专业计算机软件工程研发的相关机构及单位仍旧比较少,尤其是对于一些大型的计算机软件工程,更是很少有企业能够有充足的能力及资本进行研发,虽然有些计算机软件研发企业,也都是进行一些小软件的开发,这对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并不太大作用,并且很多的软件都属于同一类型的软件,新型软件比较少。此外,由于计算机软件工程在我国出现相比于发达国家要晚,这一方面的经验也就比较缺乏,导致计算机软件工程研发缺乏理想的理论支持及依据,也就会影响其最终的效果。2.2计算机软件工程中的现代化技术应用缺乏。随着目前计算机软件工程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中对于其功能及作用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扩展其功能,而计算机软件功能的扩展需要对现代化技术进行应用。但是,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计算机软件工程中的现代化技术应用仍旧比较缺乏,导致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应用及发展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计算机软件工程中的人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等应用仍不足,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未能够实现计算机软件工程与这些技术的有效融合,从而导致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智能化水平、网络化水平及自动化水平等仍旧比较差,这对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好应用必然会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同时,在计算机软件工程,相关的安全防护技术也比较缺乏,导致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安全性受到影响,在计算机软件受到病毒入侵时,未能够实现其安全防护,导致计算机软件工程无法正常运行,影响其实际应用效果,进而影响计算机网络工程的理想发展。2.3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人才仍比较缺乏。对于目前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应用及发展而言,除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之外,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相关的专业人才仍旧缺乏,导致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应用及发展缺乏有力的人才支持。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各个高校内虽然设置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但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并不能真正投入到与计算机软件工程有关的工作中,仍需重新学习,导致相关的专业人才仍旧比较缺乏,也就导致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应用及发展受到阻碍,无法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此外,除高校机构之外,社会上基本上没有专业性的计算机软件工程培训机构,大部分培训机构都不符合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些情况的存在都会导致社会上的计算机软件工程人才稀缺,无法满足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需求及要求,影响其有效发展[2-3]。

3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手段

3.1加强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研发力度。在目前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应用及发展过程中,为能够得到满意的效果,首先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应当对于计算机软件工程加强研发力度。对这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当对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研发加强重视,认识到计算机软件工程研发的重要性及价值,以及计算机软件工程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表现出的重要价值,在对这一方面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也就能够对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研发加强扶持及投入。对社会上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企业发展,政府部门应当对其加强支持与鼓励,在政策上进行适当倾斜,以促使其进行计算机软件工程研发的积极性,从而使计算机软件工程研发具有更好的支持与保证。同时,政府部门还需要在这一方面加强资金投入,可设立计算机软件工程研发基金,并且鼓励社会企业加强这一方面的投资,从而使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研发具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确保计算机软件工程研发得到满意的成果。3.2加强计算机软件工程中的现代化技术应用。在现代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应用发展方面,除需要加强研发力度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从而使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应用及发展具有理想的技术支持,也就能够得到更加理想的发展成果。作为计算机软件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员,应当对各种现代化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工程中所发挥出的重要加强加强认识,并且掌握各种有关现代化技术,将这些现代化技术与计算机软件工程进行有效融合,从而使这些技术能够得到有效应用,使计算机软件的功能得以扩展。具体而言,在计算机软件工程中需要对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信息化技术、大数据技术等进行有效应用,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从而使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网络化、信息化及智能化水平实现有效提升,也就能够使计算机工程实现更理想的应用。3.3加强计算机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在计算机软件工程应用及发展中,需要具有理想的人才支持及保障,因而也就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我国高等院校应当注重计算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投入,积极研究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使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得到满意的效果,为计算机软件工程应用及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持与保障,实现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更有效发展。在实行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应当注重实践能力及研发能力的培养,从而使这些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有效投入到与计算机软件工程相关的工作中,实现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更有效应用,也又有利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更好研发。[3-4]。

4结语

在目前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应用及发展过程中,实现其现代化发展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也是实现计算机软件工程更有效应用的基础,需要政府部门及专业人才在这一方面加强重视。基于此,有关人员需要对计算机软件工程及其发展现状有清楚认识,在此基础上选择有效技术手段实现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更理想发展,使其现代化水平有效提升,进而实现其更好的应用,满足社会上各个专业及领域的需求,进而促进社会整体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闯.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科技风,2020(06):121.

[2]王海伦,李华.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新通信,2020,22(03):234.

[3]吴瑞.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31(24):28-30.

计算机软件范文篇6

(1)概念。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运行系统当中相关程序及文档的总称,在计算机运用、满足人们操作需要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程序是一系列特定的数码编制,文档由一系列的数据资料组成,主要是给用户看,不需要装入机器运行,而程序必须装入机器才能运行。

(2)类型。就类型来看,计算机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指的是各种维护计算机运行所必须的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的正常运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包括数据库管理、编译器、文件系统管理、驱动管理等。应用软件主要是为了具体应用,以完成特定的任务,其类型多种多样,例如,管理软件、游戏软件、工具软件、控制软件等。

2计算机软件安全问题分析

(1)软件的质量问题。由于受到技术、人员等因素的限制,计算机软件不可能万无一失,多少会存在着一定的安全漏洞,从而影响软件的安全性,给其正常运行带来一定的威胁。

(2)非法复制。目前市场上软件的非法复制十分普遍。计算机软件开发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不法分子在利润的驱动下,对计算机软件进行任意复制,严重侵害正规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也严重威胁着计算机软件的安全。

(3)黑客攻击。这是影响计算机软件安全的重要因素。网络具有虚拟性,网监人员也不能及时定位和发现黑客,难以对黑客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查处。

(4)软件跟踪。计算机软件开发出来后总有人对其进行跟踪,窃取软件源码,实现对软件的动态破译。软件跟踪比较常见的形式是静态跟踪和动态跟踪,不仅影响计算机软件的正常运行,也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5)计算机软件病毒。计算机病毒具有突发性、传染性、破坏性等特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病毒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传播速度和方式更为隐蔽,破坏性也更大,给计算机运行和软件的安全保证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6)内部权限混用。计算机软件用户账号一般只能由本人使用,如果给他人用,可能会出现安全配置不当的情形,形成系统上的漏洞,为黑客攻击提供了便利。

3计算机软件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

(1)系统自身方面。软件安全设计落后于破译技术,难以有效防止不法入侵和破坏,导致计算机软件泄露和损坏。另外,设计人员在编程中总留有后门和窗口,给软件的安全留下隐患。

(2)人为方面。用户缺乏安全意识,不懂得安全防护技术,给非法入侵提供了便利,影响计算机软件的安全。

(3)软件传输信道方面。传输信道的设计不完善,缺乏信号和设计屏蔽措施,容易被不法分子接收,进而对数据进行破坏,影响计算机软件的安全。

(4)其它方面。例如,安全管理体制不完善,安全防范技术落后,没有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软件操作等,都会导致计算机软件安全问题的出现。

4计算机软件安全问题的防御措施

(1)做好计算机软件的安全设计工作。为了确保计算机软件的安全,在软件设计的时候就需要对软件安全问题进行全面考虑,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重视系统安全漏洞的检测设计,设计人员需要对软件系统漏洞进行定期扫描设计,这样一来,用户在使用的时候对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立即采取措施进行修复;重视对用户访问的认证和设计,对软件关键部分的访问路径进行用户名和密码加密,重视采取管理员身份验证手段,从而加强对目录、文件、设备等进行访问与操作的限制;重视源代码的保密设计工作,设计人员需要对源代码进行加密,确保计算机软件的安全。

(2)完善计算机软件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关部门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采取法律手段确保计算机软件的安全。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盗版软件、软件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各级行政主管部门需要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整顿和规范计算机软件市场,确保整个计算机软件市场规范和有序运行。同时还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通过网上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及时发现存在的计算机软件盗版侵权现象,并立即查处,减少盗版和侵权现象的发生,净化整个计算机软件市场体系。

(3)提高计算机软件的安全保护意识。用户要学习相应的技术知识和法律法规,提高自身的软件安全意识,并在计算机软件的日常操作中严格遵循相关的规定。用户应该定期进行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备份,日志的更新和恢复,做好软件日志系统的管理和控制工作,要时刻关注自己计算机的软件安全情况。在系统的提示下,对系统漏洞进行及时修复,并做好系统的升级工作。同时还需要定期查杀计算机病毒,确保计算机软件和整个系统的安全。

(4)做好计算机防火墙的设计工作。设计好防火墙能够有效地防御黑客的攻击,并能够形成一道有效的屏障,对进入到内部网络的数据流量进行监测,从而实现对计算机软件的有效保护,确保其安全运行。目前运用的是第三代防火墙技术,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截获来自某个接口的数据包,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检测,从而判断请求被允许或者被拒绝。该防火墙技术先进、检测速度快、安全性能高、配置和操作简单,适应了维护计算机软件安全问题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有着广泛的运用。

(5)重视计算机软件的操作管理工作。为了确保计算机软件的安全,用户在进行软件操作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循相应的规范,按照相关的规范和要求进行操作,以保障计算机软件的安全。与此同时,相关的管理部门还需要重视管理队伍建设,加强软件管理队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监测意识和安全控制技术,做好日常工作,确保计算机软件的安全运行。管理人员需要对软件系统日志进行全面的管理,确保数据库的完整性,定期审核和评估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安全状况,实现对其运行的实时监控,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计算机软件的安全。

(6)加强计算机软件的实时监控工作。尽管防火墙能够实现对计算机软件的有效保护,但它是被动的防御系统,对病毒攻击的防御能力不强,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在计算机软件系统当中有必要设置实时入侵检测系统,从而实现对计算机软件的实时监测和控制。该软件实现了人工神经软件与专家系统的结合,是一种有效的软件入侵检测手段,能够对计算机软件的安全行为作出主动的监测和控制,对软件的情况实时记录,从而进一步保证整个计算机软件的安全。

5结束语

计算机软件范文篇7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加之自动化生产客观需求,计算机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必需品,融入个人生活及企业生产实践过程中,为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提高计算机使用成效,丰富多样的计算机软件应运而生,软件作为数据形态的一种,在同一台计算机内出现不兼容问题,该问题会随着软件种类增多越发明显,削减计算机使用价值。为有效解决若干软件在同一台计算机中干扰运行问题,技术人员设置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使各类软件在运行过程中不会互相产生干扰,确保计算机软件在计算机平台内得以高效运行,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帮助人们解决生产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降低软件在同一计算机系统内不兼容问题发生几率。基于此,为使计算机软件得以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分析该接口应用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1分析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应用路径

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应用需秉持针对性原则,使其可满足不同软件数据转换需求,最大程度发挥数据接口应用优势,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需规范有效,在规范化管理理念加持下,提高该接口应用成效,降低计算机软件维修难度,为计算机软件升级奠定基础,同时软件接口需具有扩展性与容错性,在合理范围内接受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保障计算机内数据得以有效传输,凸显软件应用价值,使其得以为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提供无尽便利[1]。

2分析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应用现状

当今计算机软件及相关应用程序在开发过程中,为降低应用程度开发难度,提高其开发速率,人们通常采用前台程序及数据库内对象,展开应用程序开发工作,这种计算机软件开发形式虽可降低开发成本,但会降低应用程序安全稳定性,容易遭受攻击,给用户带来一定的损失。同时,用户计算机水平不断提升,灵活运用计算机及相应软件的能力随之增强,会应用StructuredQueryLanguage(SQL),然而该结构进入计算机数据库内部,依据自身需求自主下载资料,使计算机数据库内数据存在丢失、损坏等风险,造成计算机内数据不一致现象,为今后计算机应用带来安全隐患,无法保障各路软件在计算机内得到有效应用。为保障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安全稳定性,需对接口进行检索,然而当前相关检索过程极为复杂,数据接口检索所涉及信息较为繁杂,需数据库、用户名、主机名等相关信息共同作用,才能达成计算机软件接口检索目标,加之检索语句编写过于繁复,不利于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应用于发展。通过对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应用现况进行分析可知,我国虽已进入计算机飞速发展时代,但软件数据接口应用问题仍较为突出,削减计算机应用成效,无法满足人们多元化软件交互使用客观需求,为此需对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应用程序、转换方略及数据库应用模式进行分析,为推动计算机产业良性发展奠定基础[2]。

3分析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应用程序

在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处设置函数模式,可有效保障接口应用安全性、保密性,计算机用户软件数据接口应用需求,通过函数程序编设予以满足,使计算机软件数据操作活动更具科学性,降低软件接口数据外泄几率,保障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应用稳定性,在Windows系统加持下,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中,最常应用的数据接口函数为API模式,这种函数模式可实现不同软件数据有机融合,为计算机软件数据安全流通奠定基础[3]。

4分析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应用文件转换方略

为使软件、用户、开发商之间可形成有效交互,避免出现计算机软件数据不兼容问题,技术人员通过设置文件转换模式方式,为不同软件之间展开数据交互创设特殊结构,使各方软件得以在同一个计算机系统内有效运行,发挥各自功效,提升软件应用价值。文件转换模式属特殊结构,该结构规设主体为软件开发商,其他存在于计算机内的软件及用户遵照该特殊结构,提出文件转换请求,并在相关结构内提交文件,待该结构完成扫描后,用户会接收到返还文件,至此不同软件之间数据交互目标得以达成,降低计算计软件相互干扰问题发生几率。在当前计算计软件数据接口应用过程中,INI、TXT文件转换模式较为常见,其中以Windows为基础进行运行计算计中,软件数据交互及相互转换以TXT为主,使不同软件在同一台计算计内,不会因编程语言不同出现影响文件转换消极结果,同时达到满足用户需求的目的,凸显计算计软件应用价值。INI文件转换前提是对自身配置信息展开科学记录,确保软件交互数据可发挥积极功效,介于API函数在Windows系统内发挥积极作用,可对INI这种自配文件进行数据转换,为此在人们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中,INI文件转换模式应有频率也比较高,继而为满足人们计算机软件兼容及应用需求奠定基础[4]。

5分析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中间数据库应用模式

随着计算机市场不断发展,许多企业看到计算机软件开发市场前景,不断在软件开发领域追加投入,可供计算机用户选择的软件开发商数量随之增多,在这种软件研发大背景下用户计算机软件不兼容现象将加剧,为此软件开放商采用建立中间数据库形式,提高软件应用稳定性,降低软件不兼容问题产生几率。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采用公用性原则,确保计算机系统内不同软件开发商仅需依据公约得到授权,便可在计算计体系内相互交流数据,使软件得以有机共存,在各自领域发挥应用价值。通常情况下,为保障计算机良性运行,当今计算计软件中间数据库为SplServer、Access等主流数据库,用以保障兼容网络软件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数据库可实现兼容的计算机软件,软件设计环节将被缩减,可提升软件设计速率及其应用灵活性,使其得以有效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与生产过程中的应用需求。基于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中间数据库需依据计算机实际发展需求额外设立,这会追加企业及个人应用计算机的成本,为此在日常生活中未得到推广应用,在未来计算机软件数量还会不断增加,人们对软件的需求量也将随之提升,中间数据库将走向大众化发展之路,为此在设计计算机系统时,技术人员需联想到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准入中间数据库客观需求,在系统设计时赋予计算机相应功能,缩减中间数据库创设成本,为其在人们日常生活与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6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在当今社会应用频率不断提升,为满足人们丰富多样的计算机使用需求,计算机软件数量不断增多,在计算机体系中软件兼容问题成为影响软件功能的内因之一,为此需技术人员明晰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应用现况,通过分析数据接口应用程序,文件转换方略及中间数据库应用模式,为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有效应用奠定基础,确保计算机软件得到有效应用,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蒋浩涵.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应用[J].大科技,2017(1):227.

[2]李文光.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应用探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7(2):17-18,39.

[3]张红艳.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应用分析[J].才智,2017(34):240.

计算机软件范文篇8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1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的重要性分析

1.1概念阐述。计算机软件工程重在产品研发设计。研发设计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开发人员和设计人员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进行有关于计算机开发的操作,并且依靠相应的软件完成技术维护,负责设计和开发的人员在提高软件工程产品与服务中所起到的作用将更加突出,人员在一定基础上发挥个体能动性进行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从而确保计算机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收获成效。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人员用于研究开发的手段和方法愈发具有先进性,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又一次得到迅猛发展。计算机软件工程适应了时展的需要,为各行业各领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行业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条件。计算机软件和现代科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对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后期人们关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认识会越发完善,也会进一步有效利用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推动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发展进程。1.2重要性阐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之所以没有出现倒退情况是因为不断有发先进的技术被提出,社会之所以能够呈现当前局面、社会生产之所以能够摆脱传统人力,得益于先进技术,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诸多技术中,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发挥的作用最明显。就目前情况来看,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与其他技术实现了完美融合,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其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现阶段各行各业加强技术与行业关系的认识,有针对性地利用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其带来的优势,各行业青睐该项技术,该项技术在行业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项技术继续发展并得到了完善,它的价值和影响力再没有其他技术能够与之相比拟。下一轮科技革命马上要来临,这时候有必要加快发展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各行业有着发展的需求,需要依托于该项技术,这就需要在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上不断进取,目前加强技术研究实现技术升级的呼声高涨,投入精力做好此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后期在新的条件下计算机软件工程将会呈现新的发展特点,智能化信息化特征逐渐凸显出来,其完全取代传统技术,在国家社会信息化发展方面提供了重要助力,社会经济进步这一目标最终落为现实。国家社会进步需要依靠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正确认识和运用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才能够让技术为人类造福,才能够有效推动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当计算机软件工程领域取得可喜成果之后社会也将进一步发展,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发展现状

人才发展状况最终决定着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发展结果。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同发达国家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研究该技术发展轨迹可以发现我国的计算机软件工程不具有自主性,在最开始一味采用其他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在之后,也没有创新意识,仍然采用其他国家的经验。在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研发方面不具有自主性,过于依赖其他国家。技术人才直接参与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研发,技术分子掌握核心技术能够推动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然而目前的情况是我国科技人才极度匮乏,高等学院校虽然设置了相关专业,但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拥有的能力也很差。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学校就相当于教育工厂,只负责将学生教出来,很少考虑毕业之后学生是否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所以会造成人才市场的供给严重失衡。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培说,现在的大学毕业只意味着一个学位,大学的课程并不能反映实际的职位需求,学生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或者说没有实力。目前人才方面存在的现有问题在于培养阶段人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不具有创新意识与创造性精神,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思维活跃性非常差,这种情况下无法推动计算机软件发展。国家方面的政策支持是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研发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基础。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各项政策的扶持力度较强,在这一方面我们国家存在明显的不足,这最终导致计算机软件工程发展速度过于缓慢。计算机软件产品研发设计与工程管理应当是同时进行的,相关人员必须要在软件产品和中间环节管理上下大力气与苦功夫,确保计算机软件工程领域发展呈现规范化特征。现实问题是大部分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没有良好的职业习惯,这就导致软件产品和中间环节管理边缘化。就目前情况来看,计算机软件工程领域管理环节十分混乱,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缺少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在开展各项工作时人员不能够以管理体系为依据,行为具有自发性。另外再出现问题时不能够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严肃处理,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3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对策阐述

3.1政府应强化保障机制。某一事业要想蓬勃发展必须要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从出现到如今已经有了较长时月,然而在前期国家方面专注于经济发展,未能将该项工作提到日程上来。没有良好的政策环境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发展较为缓慢。同观发达国家,一开始国家制定各项策略,大力扶持项目发展,良好的环境形成促使计算机软件工程快速发展。政府并没有懈怠,仍然将该项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国外计算机软件工程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长足的进步,技术变得越发成熟,使得我们望之莫及。对于计算机软件工程领域来讲,没有什么比政府的支持更为重要。为了为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开始着手制定保障与维护机制。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起来,响应总号召。要想实现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发展就必须要有投入。因其特殊性决定着对其投入必须是高起点、高水平。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研究者自身经济实力有限,很难在一开始就拿出很多钱来研发。以往没有财政支持,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研发工作开展的较为困难。政府应当高度重视,设置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项目开发,在现实中要由具体部门负责款项落实工作,确保所设置的计算机软件工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开发,为计算机软件工程良好运行提供帮助。同时政府要鼓励企业参与到项目开发中来,能够尽己所能或是提供核心技术又或是提供软件工程项目开发资金。3.2提高自主产权的保护力度,强化软件产品升级和管理。只有肯定科技人员在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研发中付出的努力才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前先自主产权保护工作做的并不到位,有很多现代化技术人员反映自己投入时间和精力研发设计出来的软件产品被盗取,侵权现象十分严重。这一问题是真实存在的,发生问题后技术人员申诉无门,正是因为行业内部的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不能够得到有效保护才会让广大技术人员寒了心,因为事情没有处理得当才会导致技术人员丧失了自主研发热情。目前的问题是十分突出的,我们不能够对问题视而不见,要高度重视着手解决。当前情况下必须要深化对自主产权保护的意识,提高对自主产权的保护力度。当技术人员自主研发设计中面临被侵权的情况时要进行严肃处理,保护技术人员的利益,一定要将此项工作放在心上,避免工作的不作为,以避免技术人员丧失自主研发热情不再进行研发活动。与原先所处的时代相比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对软件产品升级和管理的认识。在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越来越重要的形势下企业应当充分意识到技术体系创新的重要意义,把技术体系创新摆到重要的位置。

4计算机软件工程发展趋势

突出问题得到解决之后,计算机软件工程呈现新的发展特点,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得到计算机软件工程将会展现出未来化特征这一结论。相信日后不久,这一特征会鲜明地体现各个方面上。20世纪中期以后原子能得到利用,空间技术得到发展。21世纪之后,原有的技术将会越发成熟,人类社会会进入智能化时代,计算机软件工程也将体现出智能化特征。随着后期推进建设,致力于计算机软件工程方面的研究,相信计算机软件工程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5结束语

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应当凭借人才优势与政策优势完成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研究,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取得优秀成果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想实现人才涌流就必须设置自主产权保护机制,注意激励技术人员,使其发挥创造力。与此同时政府要高度注意,重点支持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为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发展护航。

参考文献:

[1]李跃.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8(07):8-10.

计算机软件范文篇9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分层技术;开发应用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人们也日趋关注计算机的功能与性能。在现代科技研发工作中,非常关键的一项内容为计算机软件开发。目前,计算机软件运行环境的复杂程度日趋提升,客户也有多样化的功能需求,那么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就需要将单一功能发展为多样功能,这样客户的不同需求方可以有效满足。而通过将分层技术运用于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则可以顺利实现这个目的,促使计算机软件使用价值得到提升。

1分层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具体来讲,分层技术指的是从多个概念层来合理划分软件开发,不同概念层在解决方案、工作流程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且每一个概念都有平等的级别,互相之间密切联系,进而有完整的系统体系形成。1.1分层技术的特点。(1)生存性。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具有较强的生存性特点。计算机软件拥有众多的功能,且不同功能拥有差异化的数据,因此计算机就有较为复杂的内部结构工程性。而通过应用分层技术,可以有机改进不同种类、不同性能的生存适应性问题,提升计算机软件开发质量。(2)稳定性。稳定性也是分层技术的一大优势。虽然不同客户对计算机软件具有差异化的需求,但是计算机运行的稳定性是各种需求的基本前提。而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应用分层技术,不仅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能够满足,还可以促使计算机软件保持稳定的运行,提升计算机软件开发运行质量。1.2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优势。研究发现,在传统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中,计算机内部紧密性往往无法符合要求,而通过应用分层技术,可以促使软件各个层次的联系度得到显著提升,进而保障计算机软件开发质量。具体来讲,应用分层技术具有这些方面的优势:(1)灵活性和扩展性较强。适应性是分层技术的一大优势,那么开发实践中,就可以从多个层次来划分内部结构,以便促使开发人员更加科学地优化升级内部结构,大力提升计算效率与准确性。特别是部分软件具有较多的应用功能,分层技术能够分层处理软件功能或处理流程;在优化调整过程中,仅仅修改于某一个层面即可,不会影响到其他层面的正常应用,不需要修改计算机软件整体结构,这样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就得到了显著减少。(2)安全性较高。通过合理应用分层技术,可以促使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得到显著提升,计算机软件开发周期得到有效缩短。分层技术能够分层次开发软件,那么在开发一些新功能时,只需要升级、优化相似的功能层面即可,不需要对功能重新开发,这样计算机软件功能开发效率就可以得到显著提升,进而促使计算机软件应用性能符合需求。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就是分层开发计算机软件,然后借助于标准接口对接起来即可,计算机软件可操作性得到增强,计算机软件开发周期得到显著缩短,对于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整体进步也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2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分层技术的应用

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分层技术也日趋成熟,促使计算机软件开发效率得到不断的提高。具体来讲,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2.1双层结构。在最初阶段内,分层技术只能够拥有双层结构。目前,分层技术日趋成熟,已经出现了5层甚至更高层次,促使计算机软件应用性能、开发周期等得到不断提升。具体来讲,服务器、客户端为双层结构的主要组成。用户在客户端进行操作和控制,通过记录用户指令,向服务器发送指令信息,然后相应的工作模块结合指令开展处理,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完成操作后,向客户端反馈,用户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科学研究双层结构软件的工作原理,发现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双层结构的运行模式,如用户数量、服务器运行性能等。如果有较多的用户数量,或者服务器运行性能较差,那么在指令处理过程中,服务器就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运算结果的准确性也可能无法保证,导致一系列安全问题的出现,对用户信息安全造成不利的影响。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双层结构可以促使用户需求得到基本上的满足,但是如今随着用户多样化功能需求的出现,就需要及时革新双层技术。2.2三层结构。相较于双层结构,三层结构主要是将应用服务器添加过来。应用服务器的主要职能是对用户的各项数据进行存储。实践研究表明,三层结构可以促使软件计算速度得到有效提升,且将更加友好的交互界面提供给用户,用户能够更好地感知软件运行状态。其中,服务器、客户端、数据层是三层结构的主要组成,也就是用处理层、数据层划分了双层结构中的服务器层。处理层的存在,可以对用户各种指令进行处理;而数据层的存在,则是对各种用户数据进行记录,然后向用户反馈最终的结果。且研究发现,将专门的处理层设置于三层结构中,可以促使指令处理中的网络传输负荷得到有效降低,软件运行效率、运行质量得到提升,进而在较大程度上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2.3四层结构。计算机技术的日趋成熟和人们对计算机功能要求的提升,三层结构与现代计算机软件开放性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就出现了四层结构,以此来优化三层结构,促使不同层面之间的影响得到显著减少,更加高效地开展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研究发现,网络层、数据层、储存层、处理层是四层结构的主要组成,其重新划分了计算机软件,可以促使计算机开发中的各种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计算机软件的优化升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2.4五层结构。目前,在一些特殊的计算机软件中存在着五层结构,此种结构更加详细地划分了四层结构中的数据层,包括数据资源层、数据集成层等两个组成。通过详细划分计算机软件分层,可以促使软件使用性能进一步提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五层结构一般不会应用于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具体来讲,业务处理层、Web应用层、客户层、资源层、集成层是五层结构的主要组成。2.5中间接口层。中间接口在计算机分层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是连接不同的分层,以便形成系统性的完整主体。研究发现,中间结构的合理设置,可以促使软件安全性、稳定性得到提升,各个层次的兼容性得到增强,计算机运行故障的出现几率大大降低,使用性能显著优化。

3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调查研究发现,目前还有诸多问题存在于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应用实践中,对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效果造成严重不良影响。(1)用户需求没有深入理解。软件开发技术应用实践中,没有充分分析与研究用户需求,对软件开发技术应用效果造成了不利影响。(2)没有明确软件价值。部分技术人员没有充分重视软件技术,没有深入开发先进技术的应用价值,这样技术需求就得不到有效满足。(3)用户、开发方之间的沟通配合较少。技术内容、模式不够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成效。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合理把握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趋势,采取针对性的完善措施。3.1生命周期法的趋势。在计算机软件开发实践中,需要结合实际问题,从时间角度进行考虑,科学合理地分解软件维度,结合每一个维度,科学分析其周期和方式。一般情况下,按照6个月的标准控制软件开发周期,通过强化协调管理,促使整体工作质量得到提升。3.2原型化方式的方式。传统生命周期法的应用实践中,软件技术人员需要严格审核最初原材料,对说明、定义等进行出具,无法合理处理软件开发技术。而通过原型化工作方式的应用,在软件开发需求的指导下,技术人员能够对每一个阶段的工作内容明确,对软件开发技术特点、规定、工作内容等具体了解和把握,将现代化设计系统创建起来,对相应的支柱模型有机完善,促使当前工作任务得到顺利完成。3.3自动化开发类型。在自动化系统开发实践中,需要依据软件开发技术的特点,深入分析软件形式和用户需求,将软件开发体系创建起来。统筹考虑技术人员需求与用户人员需求,促使系统设计任务得到自动化完成,这样整体工作效率得到提升,管理模式得到优化,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水平也可以得到提高。

4结语

随着人们对计算机功能需求的提升,分层技术被广泛运用于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实践研究表明,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合理运用,可以促使计算机软件开发效率得到提升,计算机软件应用功能得到丰富,充分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紧密结合科技创新发展特点,优化分层技术,提升计算机软件开发质量,推动社会科技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章恒,刘文杰.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分层技术应用探讨[J].通讯世界,2017,4(10):123-125.

[2]王娟娟,王剑.试析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分层技术运用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9(11):55-57.

[3]吴永斌.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探讨[J].信息与电脑,2016,2(14):34-36.

计算机软件范文篇10

关键词:化学氧化;剪切强度;有效存放期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计算机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在不断扩大,已经成为社会文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计算机软件主要包括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两个部分,是计算机正常运行的基础。因此,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概述

计算机软件根据其用途可以分为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两个类型,其中应用软件是人们为了利用计算机解决具体问题而开发出来的软件,例如工作软件或是学习软件等。而系统软件则是指与计算机本身相关的软件,例如计算机的监控软件、管理软件或是维护软件等,此外,操作系统软件和自检程序等也是系统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的目的就是为用户提供良好的计算机应用环境。也就是说,计算机的应用实际上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实现的。人们在利用计算机完成具体工作时都是借助计算机软件来进行的。由此可见,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的必要组成部分[1]。在上个世纪,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大多是通过手工软件完成的,因此开发技术十分落后,由于效率很低,根本无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也获得了新的生机。目前,计算机的作用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计算机软件开发的目标也较过去出现了新的改变,更加注重计算机的维护和管理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舒适的应用界面,另一方面则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需求。由此可见,社会对计算机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量十分庞大,为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不断顺应时代潮流进行自我更新,才能实现技术水平的长足提高。

2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化,计算机软件的种类随之更加丰富和细化,许多游戏和办公软件已经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这样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种类也随之增加。当前,比较常用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包括生命周期法、原型化开发法以及自动式软件开发法等。其一,生命周期法。这种方法也叫结构化系统开发法,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比较流行的一种开发技术,广泛应用于大型项目的开发,在过程比较复杂的系统中可以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这是其优势所在。在应用生命周期法进行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将软件的开发和维护划分成多个不同的阶段,针对每一阶段的工作内容制定相应的目标和任务,这样可以将复杂的系统开发变得更加简单细化,从而实现软件开发质量的整体提升。但是生命周期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不同阶段任务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只有在前一阶段任务完成的情况下,才能开始下一阶段的任务。同样,若是前面的工作出现了疏漏和偏差,也将会对后续开发工作的开展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2]。其二,原型化开发法。这种方法在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过程中也十分常见,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技术人员要根据系统的实际需求开发出一个原型,之后通过试运行的方式找出原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完善,最终获得符合要求的软件。利用这种方法进行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对软件进行调整,因此客户的满意度较高。但由于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对原型进行频繁的修改,因此不适用于大型的软件项目,同时软件的维护也存在较大的困难。由此可见,原型化开发法比较适用于客户要求明确的软件。其三,自动式软件开发法。这种方法的应用只需对软件开发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明确,并不需要说明软件开发的过程。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计算机软件设计的要求自动完成设计和编码,因此软件开发的过程更加简单快捷。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应用的目的是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便利,因此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实际上解决的就是如何将计算机软件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工作中。例如,在将C#+Access和Web+Xml+ActiveX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软件同时安装到同一计算机上时,由于C#+Access可以和安装微软系统的计算机兼容,因此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安装Web+Xml+ActiveX软件到微软操作系统,这一软件无法和计算机兼容,不能直接安装运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借助一些组件的帮助,因此,在Web+Xml+ActiveX安装之前,要首先安装一些组件。在上述两款软件安装完成后,还要对其运行情况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相对而言,C#+Access软件的运行更加稳定,但是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客户端的运行速度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的降低,因此需要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另一方面,Web+Xml+ActiveX软件的安装运行会受到浏览器和版本的阻碍,相对比较麻烦,用户数量较前者低出不少。由此可见,随着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开发的专业性也在持续提升[3]。

3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趋势

当前,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也呈现出智能化、网络化、服务性以及开放化的发展趋势。首先,互联网的普及使人类的工作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化发展能够使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促进其价值的充分发挥,为人们提供更加高效高质的服务。同时,人与物之间相互连接的物联网将会成为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智能化技术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应用,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能够有效降低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复杂性和困难度,实现开发效率的提高。同时,智能化也是应对计算机软件类型的丰富以及需求量增加的有效手段,因此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智能化是未来的主流趋势。再次,计算机软件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人类提供服务,因此服务性是其不可缺少的属性,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将成为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发展的导向。最后,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开放化发展指的是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之间在工作中的技术交流和共享将会变得更加频繁。在技术层面则表现为软件源代码开放和软件产品的标准化。业内人员只有通过相互借鉴和学习才能打破行业壁垒,从源头上提高计算机软件产品的质量,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4]。

4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为人们工作生活带来的便利将会越来越大,为了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智能化、网络化、服务性等特证也将会变得更加显著,为人类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文静,张萃.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15):50.

[2]邓勇.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分析[J].电子世界,2015(16):172-173.

[3]彭志强.浅论新时期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6,26(5):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