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方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21:46:17

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范文篇1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些时期有预备期,有些时期则没有预备期;有些时期入党时间从党员大会通过之日算起,有些时期入党时间则从党委批准之日算起,情况不尽相同。这样,在不同的时期,党龄的计算就有了不同的情况。

1921年7月1日--1923年6月9日,入党时间为上级党委批准之日,无预备期,党龄同时开始计算。

1923年6月10日--1927年4月26日,入党时间为上级党委批准为预备党员之日,党龄从转正之日算起(转正之日等于入党时间加预备期;劳动者预备期三个月,非劳动者六个月)。

1927年4月27日--1928年6月17日,工人、农民、手工业者、店员、士兵入党时间为上级党委批准之日,无预备期,党龄同时开始计算;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入党时间为上级党委批准之日,党龄从转正之日算起,预备期三个月。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1928年6月18日--1945年4月22日,入党时间为上级党委批准之日,无预备期,党龄同时开始计算。

1945年4月23日--1956年9月14日,入党时间为上级党委批准之日,党龄从转正之日算起。工人、苦力、雇农、贫农、城市贫民、士兵预备期六个月;中农、职员、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一年;其他人员二年。

1956年9月15日--1969年3月31日,入党时间为党员大会接收为预备党员之日(须经上级党委批准),党龄从转正之日算起,预备期一年。

1969年4月1日--1977年8月11日,入党时间为上级党委批准之日,无预备期。党龄同时开始计算。

计算方法范文篇2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习性

随着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化,决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加之企业广泛实行预算管理,强烈要求企业会计部门提供与之相应的成本资料,以便加强对经济活动的事前规划与日常控制。由此,成本计算方法得到广泛重视并应用于西方各国的企业内部管理方面,成为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1变动成本法的发展

变动成本法即变动成本计算法(variablecosting),也称直接成本法或称边际成本法,它是指在将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基础上,计算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变动制造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将全部固定成本包括固定制造成本在发生当期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关于变动成本法的起源,据美国权威的《柯勒会计辞典》记载,第一篇专门论述直接成本法的论文是由美籍英国会计学家乔纳森·N·哈里斯撰写的,刊于1936年1月15日的《全国会计师联合会公报》。自哈里斯的文章公开发表之后,直接成本法的概念才得以迅速传播。

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企业环境的改变,竞争的加剧,决策意识的增强,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完全成本法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会计内部管理的需要,必须重新认识变动成本法,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实际使人们认识到,变动成本法不仅有利于企业加强成本管理,而且对制定利润计划,组织科学的经营决策也十分有用。从此,变动成本法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到20世纪60年代,变动成本法风靡欧美。

2变动成本法的作用

2.1提供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信息

因为利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中许多重要的决策,都要以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作为考虑的重要依据。而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可通过其“边际贡献”来综合表现。所谓“边际贡献”,是指产品的销售收入扣减其变动成本之后的余额。显然,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要用来补偿整个企业的固定成本,补偿之后余额才能创造利润。所以,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正是其盈利能力的表现,也是它对企业最终利润所做贡献大小的重要标志。

2.2变动成本计算便于部门的业绩考核

在一般情况下,变动成本的高低,可反映出生产部门和供应部门的工作业绩。完成的好坏应由它们负责。而固定成本的高低一般不是基层单位所能控制的,通常应由管理部门负责,可以通过制定费用预算加以控制。因此采用变动成本计算法,有利于采用科学的成本分析方法和正确的成本控制方法,也有利于正确评价各部门的工作业绩。

2.3为成本的计划和控制及制定正确的经营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盈亏临界点和本—量—利分析,有助于找出生产、销售、成本与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并用于预测前景,制定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控制,同时,这些资料也有利于正确地制定短期经营决策。

70年前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今天大多数公司的间接费用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往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40%~50%,而今天不到10%,甚至仅占产品成本的3%~5%。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不能正确反映产品的消耗,从而不能正确核算企业自动化的效益,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其最终后果是企业总体获利水平下降。

3作业成本计算的理论依据

作业成本计算法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指将企业的各具特征的生产活动看成是一种作业强调成本起因于各个作业活动而将各作业成本按各自的标准分配于不同的产品就形成了产品成本。它是西方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90年代以来在先进制造企业首先应用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它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理论依据是: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以产品作为成本分配的对象,把单位产品耗用某种资源(如工时)占当期该类资源消耗总额的比例,当成了对所有的间接费用进行分配的比例,这是不合理的;成本分配的对象应该是作业,分配的依据应该是作业的耗用数量,即对每种作业都单独计算其分配率,从而把该作业的成本分配到每一种产品。

4作业成本习性

成本习性是进行最优管理决策和变动成本计算所依据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成本总额与业务量总数的关系。传统成本会计变动成本法将成本按成本习性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混合成本最终也要分解划分到这两种成本中去,当产品的直接成本含量比较高时,传统的成本习性分析是有效的,但在现代高科技生产的条件下,间接费用比例日益上升,使得传统的成本习性分析失去了意义,不但掩盖了间接成本的可变性,而且也不利于企业的成本控制和把握投入与产出的本质关系,因此,作业成本法改进了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它将成本划为短期变动成本、长期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三大类。

短期变动成本和传统意义上的变动成本一样,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这些成本以数量为基础,并与产品的产量成比例地变动。

长期变动成本是指在较长的时期内,不与产品的产量而是与作业量的变动而成比例的变动的成本。例如,生产计划制定成本主要是由每种产品的生产批次所引起的,因此,决定生产计划制定成本高低的不是数量基础——产量的多少,而是作业量基础——需要制定计划的生产批次。另外,对于长期变动成本需要说明的是:作业量的变化与长期变动成本的变化并不是同步进行的,两者之间往往存在一个时间差,也就是说,本期活动量的增减并不一定会引起本期长期变动成本的相应变化,其影响可能要到下期或更长时间以后才能表现出来。比如当本期需要制定计划的生产批次减少时,本期产品所承担的生产计划制定成本并不会马上随之减少,而是要等到以后才能做出相应的变化。这一点恰恰是长期变动成本和短期变动成本之间的区别所在。在传统的成本习性分析中,此类成本通常被视为固定成本,在全部的制造成本中只占有较小的比例。5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现实意义

5.1作业成本计算法有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施作业成本计算法还有利于我们通过对资源如何一步一步消耗的过程的细致而具体的分析和控制,来优化作业链、价值链和产品种类与生产数量的组合,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各工艺和生产环节之间的协同作用,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规模效益目标。

5.2作业成本计算法解决了传统成本信息失真问题

同一种产品的单位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下和制造成本法下计算出的结果常有差异。原因主要在于两种方法对间接费用的分配不同。如果企业本月在同一个车间生产两种产品,一种产量高,另一种产量低,那么在制造成本法下,高产量的产品由于耗用的工时比较多,就负担比较多的厂房折旧费,而低产量的产品由于耗用的工时比较少,就负担比较少的厂房折旧费。然而,两种产品占用厂房的时间是相同的,应该分担相同的厂房折旧费。所以,制造成本法高估了高产量产品的成本,低估了低产量产品的成本。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关键步骤在于,计算出每种作业的分配率,再根据每种产品消耗的某项作业量乘以相应的分配率,得出这种产品消耗的该项作业成本,再把这种产品消耗的各项作业成本加总,就是这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作业成本计算法则解决了这一问题。

可以看出,作业成本计算法区别于传统成本法的计算步骤在于:作业成本计算法不是直接考虑产品成本或工时成本,而是首先确定间接费用分配的合理基础——作业,然后找出成本动因,具有相同性质的成本动因组成若干个成本库,一个成本库所汇集的成本可以按其具有代表性的成本动因来进行间接费用的分配,使之归属于各个相关产品。

因此,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法相比,其根本区别具体表现在:缩小了间接费用分配范围,由全车间统一分配改为由若干个成本库进行分配;增加了分配标准,由传统的按单一标准分配改为按多种标准分配,对每种作业选取属于自己合理的分配率。作业成本计算法针对生产过程中每种作业选取属于自己的分配率,按各产品消耗成本动因或作业的数量将成本库的成本逐一分配到产品总成本中去,这样,成本核算的核心就集中在了生产对资源一步步消耗的各个具体环节中,抓住了许多动态变量,就真正消除了传统成本法中用人工工时等作为唯一标准去分配全部间接费用的不合理性,解决了传统成本法带来的成本信息失真问题,使成本核算更准确,更具有相关性和配比性。

5.3作业成本计算法能有效改善企业的战略成本决策

实施作业成本计算法对企业的深刻意义,还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体现了先进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能有效改善企业的战略成本决策。

传统的管理会计,根据传统成本信息,把成本习性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并建立模型y=a+bx(a为固定成本;bx为变动成本)。这一模型的有效性是立足于短期内经营和业务量无显著变化的基础上的。然而,随着规模化和全球化经营的日益普遍,企业的业务量急剧上升,长期来看,绝大部分成本都是变动的,传统成本信息失真程度不断增加,传统的模型y=a+bx所提供的管理信息,很大程度上也失去了相关性。

基于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管理会计分析,不把成本简单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而是以作业这一流量作为划分成本习性的依据,进行动态的价值链分析,根据这种比较准确的成本信息所进行的动态分析和管理活动,从战略经营的角度看,具有更大的相关性。而且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为基础的战略管理,是立足于经营全程的作业链和价值链管理,把握了市场需求动向、企业生产过程和售后服务等经营的全部过程,能够使企业经营战略更及时地应对市场风险、适应环境的变化。

总之,作业成本计算法对企业进行科学的核算和管理决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潘飞.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J].上海会计,1996(2)

2王光生.浅议战略成本管理中的成本动因分析[J].江苏商论,2003(1)

计算方法范文篇3

1数值计算的关系

1.1数值计算与高职数学的关系。科学的计算方法可以解决许多问题,那么,高职数学是否可以完全达到科学的计算方法所需要的要求呢?又是否能够将数值计算的问题解决呢?经过对高职数学多年的学习与观察,发现高职数学主要关注的是数值的精确度。然而人们根本没有办法靠高职数学来计算出相关问题的分析值的,在这些实际问题面前,高职数学能解决的问题就非常力不从心了。因此,高职数学其实是没有办法达到科学的计算方法所需要的要求的。话虽如此,不过高职数学对于科学的计算方法来说,还是有许多帮助的,直接使用高职数学,可以推算出许多有用的信息,因此,我们可以从高职数学与数值计算方法的多种联系上面,对高职数学的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从而使科学的数值计算需求得到更大的满足,就样才能够更有效地解决生活遇到的各种问题。1.2数值计算法与现代科技的关系。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只要是与科学的数值计算方法有关的问题,全都算不上是真正的问题,只要用相关的软件进行分析,几乎都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有了这些软件,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时,对我们计算分析时的要求也相对降低了不少。但是,这些高科技产品却又造就了一个致命的缺点,人们越来越依赖高科技软件等一系列相关的产品,对于基础的理论知识越来越不重视,导致了许多人理论知识严重缺乏,而理论知识的缺乏就容易造成面对这些强大的高科技软件时无从下手,也不知道该如何使用等情况。

2高职数学与函数的关系

2.1函数f(x)的平方逼近在高职数学中,这种方法不需要知道函数的具体值,只需要在一个区间内对函数进行分析,但是这种方式理论上还是相当复杂的,一般人们会直接使用结论对问题进行分析,不会对它的理论问题进行深究。经过人们的研究,人们发现了一种代数结构,即内积,人们认为只要在这个函数的集合中将它引入,就能够得到正交系Legen-dre,并得到相关的Fourier展开及最佳的平方逼近,这其中的理论性东西非常多,甚至非常复杂,因为人们将一些定理上面的证明省略了,只直接利用了它的结论。另外,Fourier展开与三角函数相比,要简单方便得多。另一方面,对于函数f(x),如果只了解几个点上函数值,那么函数便构成了散点图的条件,于是就有了离散型数据的该有的最佳平方逼近方面的问题。而处理这样的问题时,需要用到多元函数的内容,对于这种多次方函数的拟合,函数容易出现难以预计的变化,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函数拟合后的准确性。2.2函数f(x)的展开式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其实是高职数学中一些相关内容的总结。首先,在对函数的研究过程中,非常强调高职数学中涉及到的微分,一些相关公式以及Taylor级数方面的近似计算,归根结蒂这些相关知识点都是讲函数f(x)在一个点上的Tarlor展开式的不同情况而已。然后,在高职数学中,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函数的展开式,用科学有效的计算方法主要可以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即算法与算法误差。在这两个问题中,计算误差相对比较重要,但是它也更复杂,误差的大小直接影响到问题解决与否,因此,计算误差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而对于计算误差的分析实际上就是对Taylor公式余项的研究,从而数值计算方法与高职数学间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2.3插值法插值法在高职数学中是一种比较重要和普遍的方法,它能够对函数进行数值计算,由于插值法的公式涉及到的理论知识与方法比较复杂,这里就以简单的两点Lagrange公式为例作介绍。在这种插值公式中,与高职数学的联系主要有两点,首先,在平面上的两点能够确定一直线,它的方程能够能够成为一个函数的线性逼近;然后,利用一些相关的定理能够推导出一些计算误差的表达式。人们还特意对两点间的距离与计算误差之间的关系作了详细的研究,因此,误差控制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插值法也是用来解决函数计算问题的方法,而这一方法不同于最佳平方逼近的优势就在于它研究的是二者间的区别,插值法是以点概念来考虑误差问题的,它主要考虑的是一个点在一个区间内的误差,从而反映出整个函数值计算中所存在的误差。而最佳平方逼近是以区间概念来考虑误差问题的,从而反映出函数在整个区间内与最佳平方逼近间所存在的误差。

3高职数学与方程的关系

高职数学中的函数部分,不管你利用的是什么方法,其本质就是为了研究它的逼近问题,按照以上方法,如果能将逼近问题解决,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对插值法的运用,进一步解决微积分方程以及常微分方程的问题。3.1微分方程微分的数值计算与导数的数值计算都属于微分,不仅仅在高职数学中,包括其他学科,导数与微分的概念都是相当重要的。在高职数学中,微分与之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如果说,函数和它的插值间存在一系列的近似关系,那么只要运用高职数学中的“求导数运算”方法,就可以计算出它的微分公式。然而,一般来说,这种运算方式都会比较复杂,想要顺利得到余项表达式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脑力。人们经过对这种方式的多次推导发现,只要将插值的节点值带入到方程中,然后再求出导数的结果,便能够顺利得到余项以及向前与向后两个微分公式。由于导数只是一种瞬间的概念,一旦出现节点的自变量取到的值差异较大的情况,所得到的微分值会出现比较大的误差,由此可见,这种微分方程的局限性还是比较大的。3.2积分方程在高职数学中,积分方程的基本考虑思想也是函数插值法,以两点插值为基础,便可进行积分运算。这部分内容非常简单,通俗易懂,另外有需要注意几点,即截断误差、代数精度概念以及Gauss积分经过反复的研究,人们发现积分概念与公式的推导,都离不开高职数学的内容,可见积分方程与高职数学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3.3常微分方程如果能够拥有一系列等距节点,那么只要在一阶常微分方程中代入两点插值公式,舍去余项,就能够得出它的一阶常微分方程。按照上面所提内容,从高职数学的角度来看,人们还可以推导出函数的近似值的计算公式,即两点插值公式,而以上所提到的所有方程,它们的数值计算公式其实都是由这一个公式推导出来的。

4近似解与优化问题的关系

4.1近似解。在函数方程的表达式中,如果表达式非常复杂甚至方程很难求得精确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求出方程的近似解,这也是数值计算方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直接使用高职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就能够得到求出方程近似解的多种方法。经过研究,人们发现,像那种比较简单的一般性方程求近似解的方法能够直接运用高职数学中的内容,即使使用高职数学中与求方程关系不太大的内容,都能够建立起方程求近似解的迭代法对高职数学还能够处理更多种类的方程求近似解的相关问题。虽然方程求近似解与高职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这种方法并非完全与高职数学相同,在高职数学中,计算方法关注的仅仅是算法是否收敛,而方程求近似解不仅关注这一点,它还关注算法收敛的速度,甚至它是如何加速的。为什么要关注这些呢?主要原因在于收敛的速度直接关系到迭代的次数,收敛的速度越快,迭代的次数相应地就会减少,计算量相对来说也会小一些;相反地,计算效率就会降低。因此,在关注数值计算收敛速度的同时,人们更应该对如何提高收敛速度进行思考。用高职数学知识的运用可以有效帮助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不能完全达到目的,人们应该更深入地对高职数学与数值计算进行研究,数值的计算方法主要考虑的问题主要有计算效率、算法以及计算误差,很显然,数值计算方法比高职数学更具有应用性。4.2优化问题。我们把优化问题与与方程求近似解的问题放一块进行关联,人们可以发现有些优化问题能够与高职数学或者数值计算方法建立起一种非常密切的联系。首先讨论下优化问题与高职数学间的联系。高职数学中,人们常常利用导数来对函数的性质进行研究,这其中便涉及到了一维以及多维优化方面的问题。另外,在高职数学中,还指出,多元函数增加最快的方向在梯度方向上,如果想要寻找最小极值点,只要使用负的梯度方向,建立起最快速下降法,这种方法也是解决优化问题中近似计算方法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然后要讨论的便是优化问题与方程求近似解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在一维优化问题下,需要用到函数在零点上的导数,在高职数学中,这算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过程,说到底就是解方程。但是,很多时候,精确解并不容易求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会运用近似解的方法来求方程f(x)=0的一阶导数。在高职数学中,多元函数的极值计算是一种相当复杂的问题。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人们最常用的便是一维搜索法,其实,这种方法的本质依然是方程求解,更多的情况是求方程的近似解。按照上面所说的两点问题,我们可以发现最快速下降法通过建立负梯度方向上的一系列一维搜索,逐步进行迭代,不断寻找,直到找到能够满足精度要求下的最优值。

5结论

经过对以上内容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职数学中的数值计算在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可以利用数值计算解决相当多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强化自己的数学知识,不断学习,不断吸取新内容,只有这样,社会才会得到更快的发展,社会经济能力才会更快地提升,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数值计算的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

参考文献

[1]李华,邵维,杨雪松,等.《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0):256-258.

[2]陈华友,蔡正高.诱导有序加权平均的组合预测模型及其应用[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1-6.

[3]罗建华,刘鹏.异常态对网络计划实施的影响及动态控制模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48-50.

计算方法范文篇4

关键字:正压送风消防电梯前室防烟楼梯间

1、问题提出

1.1《高规》[1]第8.3.2条“高层建筑的防烟楼梯间及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由计算确定,或按表8.3.2-1至表8.3.2-4的规定确定。当计算和本表不一致时,应按两者中较大值确定。”该条条文说明明确指出“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时,由于建筑有各种不同条件,如开门数量、风速不同,满足机械加压送风条件亦不同,宜首先进行计算,但计算的加压送风量不能小于本规范表8.3.2-1~8.3.2-4的要求。”因是“宜”首先进行计算,现在大部分设计人员为避免繁杂的计算,在机械加压送风(以下简称正压送风)设计时不是首先进行计算,而是直接套用《高规》表8.3.2-1至表8.3.2-4的规定值,结果使许多工程的正压送风量偏小。

1.2选用不同送风量计算公式所引起的误差

1.2.1《高规》在门缝漏风量计算时选用压差法计算公式:

L=0.827×A×ΔP1/2×1.25=1.03375×A×ΔP1/2(1)

式中L—正压漏风量,m3/s;0.827—漏风系数;A—总有效漏风面积,m2;ΔP—压力差,Pa;1.25—不严密处附加系数。

《高规》在通过门洞风量计算时选用流速法计算公式:

Q=F×W×m(2)

式中Q—正压风量,m3/s;W—门洞断面风速,m/s;F—每档开启门的几何断面积,m2;m—同时开启门的数量。

1.2.2文献[2]在门缝漏风量计算时选用计算公式:

L''''=α''''×A×(2×ΔP/ρ)1/2

=0.6×A×(2×ΔP/1.2)1/2=0.7746×A×ΔP1/2(3)

式中L''''—文献[2]的正压漏风量;α''''—流量系数,一般取α''''=0.6~0.7;ρ—气体密度,1.2kg/m3;其它符号同前。

文献[2]在通过单个门洞风量计算时选用计算公式:

Q''''=F''''×W

式中对双扇门,同时开门的楼层数或并列的门数≥2时F''''=0.5×门宽×门高。

因此对文献[2]来讲,大多数状况下:

Q''''=0.5×F×W×m(4)

式中Q''''—文献[2]的正压送风量,m3/s;其它符号同前。

以上二项和剩安全系数1.25得文献[2]总正压送风量。

1.2.3文献[3]在正压送风量计算时选用计算公式:

Q''''''''=Fj×W

式中Q''''''''—文献[3]的正压风量,m3/s;Fj—明显气流通路的总计算流通面积,m2;其它符号同前。

计算结果剩安全系数1.25得文献[3]的总正压送风量。

因此文献[3]的正压送风量Q''''''''是总计算流通面积Fj和风速W的函数,计算时并未涉及到ΔP值。

1.2.4选用不同送风量计算公式所引起的误差

从公式(1)、(3)可以得出,当计算门缝漏风量时:

L∶L''''=1.03375∶0.7746=1∶0.75

从公式(2)、(4)、(5)可以得出,当计算通过同一门洞的正压风量时:

Q∶Q''''∶QQ''''''''=1∶0.5∶1

笔者采用文献[2][3]的计算公式对某一防烟楼梯间底层有直接对外开门的25层楼,按防烟楼梯间50Pa、合用前室25Pa分别正压送风、防火门为2m×1.6m(其门缝宽3mm)、电梯门为2m×1.8m(其门缝6mm)、同时开门的层数m=3、一部电梯、电梯井顶部有一0.1m2的排气孔、火灾时3层合用前室的送风口开启,依据文献[2][3]的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其正压送风量,结果列在表一中。

可以看出:《高规》因没有考虑防烟楼梯间底层有直接对外开的门,防烟楼梯间和合用前室的正压送风量值偏小;当计算条件相近的情况下,按文献[2]计算的防烟楼梯间正压送风量比按文献[3]计算的结果约小40%,合用前室送风量约小30%.

还应该指出:文献[2]正压送风量的上下限是由于通过门洞最低风速取值为0.7~1.2m/s不同所致;文献[3]的正压送风量是防烟楼梯间和合用前室分别正压送风,当防烟楼梯间至前室的门(简称一道门)关闭、通过开启的前室至走道的门(简称二道门)的最低风速为0.5m/s,当一、二道门均开启、通过任一道门的最低风速为0.7m/s时计算所得结果;而《高规》正压送风量的上下限是按层数、风道材料、防火门漏风量等因素确定的。而且文献[2]正压送风量的上限,采用了1.2m/s最低风速,这在实际的工程计算中很少用到。因此正确地选用正压送风量计算公式是非常必要的。

2、正压送风量计算的基础理论

文献[2][3]为高层民用建筑正压送风量计算计算机编程进行了很好的探讨和研究,借助计算机使大量繁杂的正压送风量计算变的简单。本文在正压送风量计算时引入最小余压[4]慨念,即当一道门或二道门开启时,为保证通过门洞最小风速,门前仍保持最小余压Pmin.这样计算的结果更接近工程实际情况。

2.1几个主要计算公式

a)通过门缝漏风量的计算公式同(1);

b)通过开启门的风量计算公式同(2);

c)并联气流通路的面积A并

(6)

式中A并—并联气流通路的总面积,m2;Ai—并联气流支路的面积,m2.

d)串联气流通路的面积A串

(7)

式中A串—串联气流通路的总面积,m2;Aj—串联气流支路的面积,m2.

e)并联和串联混合漏风通路的综合流通面积Az

当气流通过并联和串联混合漏风通路时,应计算并联和串联空气通路的综合流通面积Az.

2.2通过门洞的风速W

综合文献[2][3][5]通过门洞的风速W按如下取值:

a)对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分别正压送风时:当一道门关、二道门开时,通过开门门洞风速为W1=0.5m/s;当一、二道门同时开启时,要求通过任一门洞处的风速为W2=0.7m/s;

b)当仅对防烟楼梯间或前室正压送风时,通过开门门洞的风速W3=0.75/s;

c)当对消防电梯前室正压送风时,通过开启门洞的风速W4=0.5/s.

2.3最小余压Pmin

考虑到最小余压是个十分复杂的数值,本文在正压送风量计算时采用与最小风速0.7~1.2m/s相对应的中间值6Pa为最小余压Pmin=6Pa.

3、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分别加压送风的正压送风量计算方法

3.1六种常见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分别加压送风状况。

各种状况下:当一道门均关、m层二道门开时,合用前室的送风量最大;当m层的一道门和二道门均开时,防烟楼梯间的送风量最大。本文分别以合用前室、防烟楼梯间的最大送风量为它们的最不利开门条件下的正压送风量(简称最不利正压送风量)。

3.2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分别加压送风的最不利正压送风量计算方法,如表四。

现以表四序号1中的图一(对应表三序号1的状况)为例,防烟楼梯间底层及其合用前室底层无直接对外开的门,防烟楼梯间及其合用前室的送风口均开启时,分别分析合用前室、防烟楼梯间的最不利正压送风量计算方法。

3.2.1合用前室最不利正压送风量Q合前

合用前室最不利正压送风量,发生在一道门均关、m层的二道门开时。

a)通过电梯门缝的气流通路

式中箭头为串联关系,方括号为并联关系;N—电梯数量;n—系统楼层数;m—同时开门的层数,当n<20时m=2,当n≥20时m=3;Ad—电梯门缝面积;Ap—电梯井顶通气孔面积;F2—二道门面积(门宽×门高);kf—气流分配系数。

b)电梯井综合流通面积Az(1)

Kf=Ad/(A1+Ad)

式中Aa(1)—串联支路综合流通面积,m2;Az(1)—状况1的电梯井综合流通面积,m2;A1—一道门门缝积,m2;其它符号同前。

c)每个关门合用前室送风量

Q关=L2+L3(1)-L1(1),m/s

L1(1)=α×A1×(P1-P2)1/2L2=α×A2×P21/2

L3(1)=α×Az(1)×P21/2/(n-m)

式中α=1.03375;L2—通过二道门门缝,从关门合用前室漏到走道的漏风量,m3/s;L3(1)—通过电梯门缝,从关门合用前室漏到电梯井的漏风量,m3/s;L1(1)—通过一道门门缝从防烟楼梯间漏到关门合用前室的漏风量,m3/s;A1—一道门的门缝面积,m2;A2—二道门的门缝面积,m2;P1—防烟楼梯间余压,50Pa;P2—合用前室余压,25Pa;n—正压送风系统负担楼层数;其它符号同前。

d)每个开门合用前室送风量

Q开=Q21-L11-L31(1),m/s

Q21=W1×F2W1=0.5m/sL11=α×A1×(P1-Pmin)1/2

式中Q21—通过开启的二道门,从开门合用前室流入走道的风量,m3/s;L11—通过一道门门缝,从余压50Pa的防烟楼梯间漏到保持最小余压Pmin的开门合用前室漏风量,m3/s;L31(1)—通过电梯门缝、电梯井,从余压25Pa的关门合用前室漏到保持最小余压Pmin的开门合用前室漏风量,m3/s;Pmin—最小余压,6Pa;其它符号同前。

e)合用前室最不利正压送风量

Q合前=m×Q开+(n-m)×Q关,m/s

3.2.2防烟楼梯间最不利正压送风量Q楼梯

防烟楼梯间最不利正压送风量,发生在m层一道门、二道门均开时。

Lt1(1)=α×A1×(P2-Pmin)1/2Qt1=W2×F1W2=0.7m/s

Q楼梯=m×Qt1-(n-m)×Lt1(1)

式中Lt1(1)—通过一道门门缝,从余压25Pa的关门合用前室漏到保持最小余压Pmin的防烟楼梯间的漏风量,m3/s;Qt1—通过开门合用前室的一道门风量,m3/s;其它符号同前。

3.2.3对应表三序号2~6的状况,因篇幅所限不多赘述,它们的计算方法对应地列在表四的序号2~6中。当没有电梯N=0时,即为前室。对应于表四序号1~6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的最不利正压送风量计算方法,笔者编计算机计算程序,其部分计算结果(剩安全系数1.25,流量单位转换为m3/h)对应地列在表八的序号1~6中。

4、防烟楼梯间自然排烟,前室、合用前室的最不利正压送风量计算方法

防烟楼梯间自然排烟,前室、合用前室的最不利正压送风量计算方法列在表五中。其部分计算结果列在表九中。

5、防烟楼梯间(前室不送风)最不利正压送风量计算方法

防烟楼梯间(前室不送风)最不利正压送风量计算方法列在表六中。其部分计算结果列在表十中。本文在防烟楼梯间最不利正压送风量计算时,将关门前室内余压取0Pa,这样正压送风量的计算值更安全。

6、消防电梯前室的最不利正压送风量计算方法

消防电梯前室的最不利正压送风量计算方法列在表七中。其部分计算结果列在表十一中。

7、结束语

综合表八~十一的正压送风量计算值,可以看出必须对高层建筑不同的开门状况、门的数量、风速、门和门缝的几何尺寸及电梯数量等困素进行认真工程计算。

a)认真地选用高层建筑正压送风量计算公式和计算是非常必要的。不能简单地套用一个公式,还应对影响正压送风量的诸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比较,选用正确的计算方法。在计算门缝的漏风量、通过开启门洞的风量时宜选用《高规》推荐的公式(1)、(2),并要正确地分析气流通路,计算气流的综合流通面积。

b)高层建筑的防烟楼梯间及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的正压送风量,在防火门尺寸、前室电梯数量相同的条件下,受门洞的风速、门缝宽度影响极大。

c)高层建筑的防烟楼梯间及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的正压送风量达不到《高规》第8.3.2条要求,不仅应从施工质量上找原因,还应从正压送风量的理论计算进行分析。

d)在正压送风量计算时引入最小余压慨念,可以使计算结果更接近工程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年版)

2陈通宝。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和前室加压送风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暖通空调。1998,28(5):9-12

3杜红。正压送风量的一种计算方法。暖通空调。1996,26(3):30-34

计算方法范文篇5

1.影响因子计算公式

以2016年6月份左右出的影响因子为例,其实它是期刊2015年的影响因子。期刊影响因子计算公式如下:

IF=C/(M+N)

其中,IF为该期刊2015年的影响因子,M为该期刊2013年发表的文章数量,N为该期刊2014年发表的文章数量,C为该期刊2013和2014年两年发表的文章在2015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对于此刻计算的IF,M和N其实已经确定,由于数据库检索滞后的原因C还未最终确定,所以此时计算的IF也就是实时影响因子(区别于四五个月之后最终公布的影响因子)。

2.具体计算方法

(1)进入WebofScience,对图中4个位置进行如图所示的设置,并输入期刊名字即可。

(2)以AdvancedMaterials为例。输入AdvancedMaterials并检索后得到第二个图片界面。在文献类型里选中ARTICLE和REVIEW,再精炼即可。随后点击最上一篇文献右上角的“创建引文报告”。

计算方法范文篇6

关键词:混凝土支撑轴力;徐变;应变

1概述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沿黄城市跨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出现了大量超深、超大基坑工程。然而,黄河两岸地层稳定性差、地下水位高等不利地质条件对基坑施工产生巨大安全隐患。因此,基坑监测的实施在保障基坑工程和施工人员人身安全方面尤为重要。但是,在实际监测中,经常出现混凝土支撑轴力值远大于轴力设计值,同时其他监测项目均小于设计值的情况,这种异常现象给参建各方带来许多困扰[2],影响了参建各方对深基坑工程安全的判断。GB50911—201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中明确要求结构应力监测应排除温度变化的影响,且钢筋混凝土结构应排除混凝土收缩、徐变以及裂缝的影响[3]。在实际工程中,温度变化对轴力值的影响可以通过固定监测时间或者通过传感器的温度测量模块等方法进行消除修正;混凝土收缩对轴力值的影响可以通过取基坑开挖前三天观测频率平均值作为初始值的方法进行消除;但是,混凝土徐变对轴力值的影响消除方法规范并未给出,相关文献也没有提出相应的修正方法,因此造成实际计算的混凝土支撑轴力值远远大于理论值的情况。结合济泺路穿黄隧道工程基坑监测的具体情况,提出了考虑混凝土徐变影响的优化计算方法,通过优化前后的轴力值与设计值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相应结论,为后续工程中出现类似问题提供指导。

2支撑轴力计算方法

2.1常规计算公式

目前,计算混凝土支撑轴力通常采用钢筋计或者应变计来监测混凝土支撑在施工过程中的钢筋或者混凝土的应变变化,通过弹性模量建立应力应变关系[4]。

2.2优化计算公式

影响混凝土支撑徐变的主要因素有混凝土支撑截面积、混凝土强度、开挖时龄期、开挖过程中支撑应力水平、周边环境等等。在支撑正常工作状态下,混凝土应力通常不超过0.5fc,可以假定徐变产生的应变与应力成线性关系[5]。其中,Nc为混凝土支撑截面轴力值;σc为混凝土支撑截面平均应变值;AC为混凝土截面总面积;Es为钢筋弹性模量;As为钢筋截面总面积;εc为混凝土支撑截面平均应变值;Ki为第i根传感器标定系数;fi为第i根传感器实测频率值;fi0为第i根传感器初始频率值;Bi为第i根传感器温度系数;ΔTi为第i根传感器实测温度与初始测量温度之差;φ'(t,t0)为考虑钢筋效应时混凝土徐变系数;ne为钢筋弹性模量与混凝土弹性模量比值;ρs为支撑构件截面配筋率;φ(t,t0)为基坑开挖时龄期为t0的混凝土支撑在龄期为t时的混凝土徐变系数;φ0为名义徐变系数;βc(t,t0)为基坑开挖后徐变随时间发展的系数;t为混凝土龄期;t0为基坑开挖时混凝土龄期;φRH为考虑环境相对湿度和理论厚度2A/u对徐变系数影响的系数;β(fcm)为考虑混凝土强度对徐变系数影响的系数;β(t0)为考虑加载时混凝土龄期对徐变系数影响的系数;fcm为混凝土圆柱体28d龄期平均抗压强度,MPa;RH为周围环境相对湿度;βH为取决于环境相对湿度RH(%)和理论厚度2A/u(mm)的系数。

3济泺路黄河隧道工程基坑钢筋混凝土支撑算例

3.1工程概况

济泺路黄河隧道工程轨道交通与市政道路合建段位于济泺路与泺口南路交叉口,沿济泺路呈南北走向。基坑采用明挖法施工,最大开挖深度约为32.5m,支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内支撑,内支撑采用钢支撑与混凝土支撑组合形式。基坑开挖涉及到的土层从上到下主要有:人工填土、粉质黏土、黏质粉土。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覆盖层的孔隙潜水,埋藏深度0.89m~1.30m。含水层主要为人工填土、黏质粉土、粉质黏土、粉细砂等。

3.2现场数据分析

以本工程第四道一根钢筋混凝土支撑为例,支撑截面为1200mm×1000mm,配筋情况为:上下各14根28钢筋,左右各4根25钢筋(见图1)。根据不同监测时间计算出的徐变系数代入优化计算公式(2)中,得出不同监测时间实际受力对支撑产生的应变量。分别采用常规计算公式和优化后计算公式绘制支撑轴力-时间曲线,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轴力经过修正后,在基坑整个开挖过程中轴力值均小于轴力设计,并且比较接近轴力标准值,与设计计算支撑实际受力比较吻合。

4结论

1)基坑工程混凝土支撑轴力受到影响因素较多,其中,混凝土徐变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2)通过采用优化后的计算公式能有效消除徐变对混凝土产生的非弹性变形,使支撑实际受力计算更准确。3)文中混凝土支撑轴力优化计算方法在工程实践中得到普遍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左其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框架[J].人民黄河,2019,41(11):7.

[2]李兆源.基坑混凝土支撑轴力监测值计算方法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44.

[4]刘建军.深基坑混凝土支撑轴力监测研究[J].铁道勘察,2019,45(5):68-72.

计算方法范文篇7

1、存款的计息起点为元,元以下角分不计利息。利息金额算至分位,分以下尾数四舍五入。除活期储蓄在年度结息时并入本金外,各种储蓄存款不论存期多长,一律不计复息。

2、到期支取:按开户日挂牌公告的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3、提前支取: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部分提前支取的,提前支取的部分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其余部分到期时按开户日挂牌公告的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部分提前支取以一次为限。

4、逾期支取:自到期日起按存单的原定存期自动转期。在自动转期后,存单再存满一个存期(按存单的原定存期),到期时按原存单到期日挂牌公告的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如果未再存满一个存期支取存款,此时将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5、定期储蓄存款在存期内如遇利率调整,仍按存单开户日挂牌公告的相应的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算利息。

6、活期储蓄存款在存入期间遇有利率调整,按结息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算利息。

7、大额可转让定期存款:到期时按开户日挂牌公告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款利率计付利息。不办理提前支取,不计逾期息。欢迎到无忧财务

具体计算方法

1、计算活期储蓄利息:每年结息一次,7月1日利息并入本金起息。未到结息日前清户者,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利息算到结清前一天止。

确定存期:

在本金、利率确定的前提下,要计算利息需要知道确切的存期。在现实生活中,储户的实际存期很多不是整年整月的,一般都带有零头天数,这里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可以迅速准确地算出存期,即采用以支取日的年、月、日分别减去存入日的年、月、日,其差数为实存天数。

例如:支取日:1998年6月20日-存入日:1995年3月11日=3年3月9日按储蓄计息对于存期天数的规定,换算天数为:3×360(天)3×30(天)9如果发生日不够减时,可以支取“月”减去“1”化为30天加在支取日上,再各自相减,其余类推。这种方法既适合用于存款时间都是当年的,也适用于存取时间跨年度的,很有实用价值。

2、计算零存整取的储蓄利息到期时以实存金额按开户日挂牌公告的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逾期支取时其逾期部分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零存整取定期储蓄计息方法有几种,一般家庭宜采用“月积数计息”方法。其公式是:利息=月存金额×累计月积数×月利率,其中:累计月积数=(存入次数1)÷2×存入次数。

据此推算一年期的累计月积数为(121)÷2×12=78,以此类推,三年期、五年期的累计月积数分别为666和1830.储户只需记住这几个常数就可按公式计算出零存整取储蓄利息。

例:某储户1997年3月1日开立零存整取户,约定每月存入100元,定期一年,开户日该储种利率为月息4.5‰,按月存入至期满,其应获利息为:

应获利息=100×78×4.5‰=35.1元

3、计算存本取息的储蓄利息储户于开户的次月起每月凭存折取息一次,以开户日为每月取息日。储户如有急需可向开户银行办理提前支取本金(不办理部分提前支取),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并扣回每月已支取的利息。逾期支取时其逾期部分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该储种利息计算方法与整存整取定期储蓄相同,在算出利息总额后,再按约定的支取利息次数平均分配。

例:某储户1997年7月1日存入1万元存本取息储蓄,定期三年,利率年息7.47%,约定每月取息一次,计算利息总额和每次支取利息额为:利息总额=10000×3(年)×7.47%=2241元。每次支取利息=2241÷36(月)=62.25元。欢迎到无忧财务

4、计算定、活两便的储蓄利率:定活两便储蓄具有定期或活期储蓄的双重性质。存期三个月以内的按活期计算,三个月以上的,按同档次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的六折计算。存期在一年以上(含一年),无论存期多长,整个存期一律按支取日定期整存整取一年期存款利率打六折计息。其公式:利息=本金×存期×利率×60%因定活两便储蓄不固定存期,支取时极有可能出现零头天数,出现这种情况,适用于日利率来计算利息。

计算方法范文篇8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能量需求;制动回收;车辆阻力计算

在车辆动力性经济性开发流程和能量管理策略分析中,首先需要明确车辆在一个完整运行过程中的真实能量需求情况。在以前的研究中,通常只是计算车辆在一个瞬时状态下的功率需求,并没有考虑车辆在一个运动周期的完整能量消耗情况。因而,按照此功率计算的动力系统参数只能满足某一时刻的需求,按照此功率得出的能量管理策略是瞬时较优的策略。下面将车辆从一个静止状态变化到另一个静止状态(完整循环工况)或保持某一个稳定状态(匀速行驶)的过程作为一个完整分析单元,分析车辆能量需求情况。

1循环工况能量需求分析

目前在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的评估中,一般采用车速随时间变化的历程作为车辆行驶的典型工况。根据GB18352.5-2013《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五阶段)》[1]规定的试验循环NEDC工况,可以得到其车速时间历程,见图1。根据GB18352.6-2016《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2]规定的试验循环WLTC工况,同样可以得到其车速时间历程,见图2。轻型车能耗测试工况的调整,更加符合用户实际使用的情况,也更能体现实际的能量消耗。循环工况包含加速、匀速和减速3种情况。加速工况,车辆一方面需要克服加速阻力提升车辆动能,另一方面需要克服空气阻力、滚动阻和机械损失造成的能量消耗。匀速工况,车辆仅需克服空气阻力、滚动阻和机械损失造成的能量消耗。减速工况,造成车辆减速的除了空气阻力、滚动阻和机械损失造成的能量消耗,还有制动能量消耗。制动能量消耗是对车辆加速过程积累动能的再次利用,如果以电机回收形式消耗则可以存储在电池中再利用,如果通过机械摩擦消耗则无法再利用。结合以上分析,能量消耗公式如下:E1=Eacc+Ef(1)E2=Ef(2)E3=Ef-Eebrk+Embrk(3)式中:E1:加速过程能量消耗;E2:匀速过程能量消耗;E3:减速过程能量消耗;Eacc:车辆加速转换为动能的能量消耗;Ef:车辆在一定车速时对应的风阻、滚阻和机械损失的能量消耗;Eebrk:车辆减速时的电制动回收能量;Embrk:车辆在减速时机械制动能量消耗。

2制动能量回收分析

当前主流车型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混动的节能优势,均采用全解耦的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在没有紧急制动的情况下基本可以实现全部回收[3,4],即Eebrk=Eacc且Embrk=0。某款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制动强度工作点分布,等高线为可以回收的比例,可以看出,大部分工作点都可以全部回收(即处于1的等高线内),只有当制动强度大于0.21g时不能全部回收(即处于0.8和1之间的工作点,可回收80%以上的能量),见图3。因此,在没有紧急制动的情况下可以将可回收能量全部回收。车辆在加速阶段消耗的能量在减速阶段可以进行回收(Eebrk=Eacc且Embrk=0),那么在整个过程中,车辆运行消耗的能量即为空气阻力、滚动阻力和内部机械损失等阻力消耗的能量。E=E1+E2+E3=Eacc+Ef1+Ef2+Ef3-Eebrk+Embrk=Ef1+Ef2+Ef3=Ef(4)。

3车辆阻力计算

理论公式计算要想获得精确的空气阻力、滚动阻力和内部机械损失等阻力,需要较多的试验数据来支撑,如轮胎滚阻参数、风阻系数以及传动系统的拖滞力等,目前主机厂也难以获得完全的参数。因此,对整车进行阻力测试直接获得基于车速的三参数阻力数据在实际工程实践中更加常见。基于三参数的车辆阻力的数学模型:F=F0+F1*V+F2*V2(5)其中:F为车辆阻力;F0为阻力常数项;F1为阻力一次项;F2为阻力二次项。

4车辆轮端能量需求计算

车辆在运动过程中实际消耗的能量即为克服车辆阻力消耗的能量,其计算数学模型为:(6)平均功率计算如公式:Pmean=Et(7)根据某款车型的阻力参数,经过计算可得不同工况下的阻力计算结果,见表1。从循环工况和常用匀速工况(<100km/h)的平均功率来看,需求较低,完全不能使发动机运行在其高效区域。在总能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减少发动机实际运行时间,可以提高发动机功率,使发动机工作点调整到高效区域。

5结论

通过对新能源汽车综合能量需求的研究,得出了3个结论:①循环工况包含加速、匀速和减速3种情况。加速工况,车辆需要克服加速阻力和空气阻力、滚动阻和机械损失。匀速工况,车辆仅需克服空气阻力、滚动阻和机械损失造成的能量消耗。减速工况,造成车辆减速的除了空气阻力、滚动阻和机械损失造成的能量消耗,还有制动能量消耗。②由于新能源汽车普遍存在的制动能量回收系统,车辆在加速阶段消耗的能量在减速阶段可以进行回收,车辆加速阻力可以认为不消耗能量。在整个过程中,车辆运行消耗的能量即为空气阻力、滚动阻力和内部机械损失等阻力消耗的能量。③整车阻力计算通过基于车速的三参数阻力数据来进行,该计算方法在仅有车速时间历程的情况下即可计算车辆轮端的功率和能量需求情况。

参考文献:

[1]GB18352.5-2013,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五阶段)[S].

[2]GB18352.6-2016,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S].

[3]朱波,陈超,徐益胜,等.纯电动汽车再生制动与ESC液压制动协调控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3(11):7-15.

计算方法范文篇9

1V带传动机械效率的计算

V带传动如图1所示,其传动的能量损失包括带在大、小轮上被拉弯与拉直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以及弹性相对滑动引起的摩擦能量损失,忽略空气的阻力.图1V型带传动Fig.1V-beltdrive设小带轮、大带轮的转速分别为n1(r/min)、n2(r/min),带绕入小带轮弯曲的角速度与离开小带轮拉直的角速度ω1(rad/s)、带绕入大带轮弯曲的角速度与离开大带轮拉直的角速度ω2(rad/s)分别为ω1=2πn1/60,(1)ω2=2πn2/60.(2)普通V带的截面尺寸见GB/T11544—1997,截面图如图2所示,h(mm)为带的厚度,bp(mm)为节宽,ha(mm)为中性层顶部厚度,为楔角(°),z轴在截面的中性层上.在弯曲变形时,截面关于z轴的惯性矩Jz(mm4)为Jz=∫ha-(h-ha)r2[bp+2rtan(/2)]dr=bph3a/3+h4a/2×tan(/2)+bp(h-ha)3/3-(h-ha)4/2×tan(/2).(3)图2V型带的截面惯性矩Jz计算Fig.2CalculationonsectioninertiamomentJzofV-belt设E为带的弹性模量,E=130~200N/mm2,截面小时取小值,截面大时取大值.小带轮、大带轮的节圆直径分别为d1(mm)、d2(mm).由于带的弹性良好,其拉弯与拉直对应的弯矩与纯弯曲对应的弯矩几乎相同[11],所以使用材料力学中的弯矩计算公式以简化计算的复杂性,单根V带在小带轮、大带轮上的弯矩M1、M2分别为M1=EJz/(0.5d1)N•mm,(4)M2=EJz/(0.5d2)N•mm(5)设带的弹性回复系数为k(试验值k=0.75~0.85),截面小时取小值,截面大时取大值.则单根V型带在弯曲与伸直过程中的功率损失N1为N1=[M1•ω1+M1(1-k)ω1+M2•ω2+M2(1-k)ω2]/106kW(6)设单根V带的截面积为A(mm2),z根带中拉力的变化量F=F1-F2,F1(N)为紧边拉力,F2(N)为松边拉力.小带轮的包角α1=π-(d2-d1)/a(rad),a(mm)为中心距,带在小带轮上的滑动角为α1h(rad),α1h≤α1,如图1所示,滑动段的带长L1=α1h•d1/2,滑动角α1h与带相对于小带轮的弹性滞后滑动总量ΔL1分别为αh1=ln(F1/F2)/fv.(7)ΔL1=F(0.5α1hd1)/(zEA)mm.(8)根据带的总长不变,得带相对于大带轮的弹性超前滑动总量ΔL2=ΔL1.带相对于小带轮滞后滑动的平均速度Vh1为Vh1=ΔL1×10-3/t=ΔL1×10-3/(α1h/ω1)m/s.(9)由于欧拉公式F1=F2efvah中的滑动角αh与带轮半径无关,所以大带轮上的滑动角α2h=α1h,带相对于大带轮滞后滑动的平均速度Vh2为Vh2=ΔL2×10-3/t=ΔL2×10-3/(α2h/ω2)m/s.(10)带的弹性相对滑动产生的功率损失N2为N2=(F•Vh1+F•Vh2)/103kW.(11)带传动过程中的功率总损失NL为NL=N1+N2kW.(12)设带传动的输入功率为N,则带传动的机械效率η为η=(N-NL)/N.(13)

2设计实例与参数测量

一个螺旋式运输机的驱动电机功率P为5.5kW,n1为1440r/min,传动比i为3.2,每天工作不超过8h.A型带的当量摩擦系数的测量值fv为0.52,弹性模量的测量值E为136N/mm2,弹性回复系数的测量值k为0.8,试计算该带传动的机械效率.1)确定计算功率Pca.取工作情况系数KA=1.2,Pca=KAP=1.2×5.5=6.6kW,N=Pca.2)选择V带的型号.由Pca、n查V带的选型图,选择A型带.A型带的截面积A为81mm2,惯性矩JzA为479mm4,单位长度的质量q为0.10kg/m.3)确定带轮的基准直径.由选型图选择小带轮的基准直径d1为140mm,大带轮基准直径的计算值d2为d1×i=140×3.2=448mm,取大带轮的基准直径d2为450mm.4)选择中心距a0并确定带的基准长度Ld.初取中心距a0为1.15(d1+d2)=1.15(140+450)=678.5mm,计算初定带长L0为L0=π(d1+d2)/2+2a0+(d2-d1)2/(4a0)=π2(140+450)+2×678.5+(450-140)24×678.5=2319.2mm.查表取标准值Ld=2240mm,中心距a≈a0+(Ld-L0)/2≈678.5+(2240-2319.2)/2=639mm.5)确定单根带的基本功率P0与ΔP0.查表得P0=2.28kW,ΔP0=0.17kW.6)计算带的根数z.查表得包角系数Kα为0.92,长度系数KL为1.06.z为Pca/[(P0+ΔP0)KαKL]=6.6/[(2.28+0.17)×0.92×1.06]=2.76.取z=3.7)计算小带轮的包角α1.α1=π-(d2-d1)/a=π-(450-140)/639=2.656rad.8)计算带的速度V.V=πd1n1/(60×1000)=π×140×1440/(60×1000)=10.56m/s.9)计算z根带中的有效拉力F.F=1000Pca/V=1000×6.6/10.56=625N.10)计算z根带中的张紧力F0.F0=500Pca/V×(2.5/Kα-1)+qV2=500×6.6/10.56×(2.5/0.92-1)+0.1×10.562=548N.11)计算紧边拉力F1与松边拉力F2.F1=F0+F/2=548+625/2=860.5N;F2=F0-F/2=548-625/2=235.5N.12)计算滑动角αh1.αh1=ln(F1/F2)/fv=ln(860.5/235.5)/0.52=2.492rad.13)计算角速度ω1与ω2.ω1=2πn1/60=2π×1440/60=150.8rad/s;ω2=2πn2/60=2π×1440×140/(60×450)=46.9rad/s.14)计算z根带中的弯矩M1与M2.M1=zEJzA/(0.5d1)=3×136×479/(0.5×140)=2792N•mm;M2=zEJzA/(0.5d2)=3×136×479/(0.5×450)=868.6N•mm.15)计算拉弯与拉直的功率损失N1.N1=[M1•ω1+M1(1-k)ω1+M2•ω2+M2(1-k)ω2]/106=[(1+0.2)×2792×150.8+(1+0.2)×868.6×46.9)]/106=0.554kW.16)计算弹性滞后的滑动量ΔL1.ΔL1=F(0.5α1hd1)/(zEA)=625×0.5×2.492×140/(3×136×81)=3.3mm.17)计算带滞后的平均速度Vh1与Vh2.Vh1=ΔL1×10-3/(α1h/ω1)=3.3×10-3×150.8/2.492=0.199m/s;Vh2=ΔL2×10-3/(α2h/ω2)=3.3×10-3×46.9/2.42=0.062m/s.18)计算弹性相对滑动产生的功率损失N2.N2=(F•Vh1+F•Vh2)/103=625(0.199+0.062)/103=0.163kW.19)计算功率损失NL.NL=N1+N2=0.554+0.163=0.717kW.20)计算带传动的机械效率η.η=(N-NL)/N=(6.6-0.717)/6.6=0.891.若d1、d2、a、z、n1不变,仅当Pca发生变化时,如4.0≤Pca≤6.6kW,则机械效率η与Pca的计算关系如图3所示.说明轻载时V带的机械效率变小.图3机械效率η与Pca的关系Fig.3RelationbetweenmechanicalefficiencyηandPca试验测量fv为0.52,E为136N/mm2,k为0.8,F0为550N,a为640mm,在电机功率P稳定在5.5kW、转速n达到1440r/min时,V带传动机械效率的测量曲线如图4所示,波动特征是由V带沿长度方向的弹性非均匀性、纵向与横向振动产生的,机械效率的平均值η=0.861,其中含有轴承效率,与计算结果十分接近.图4机械效率与时间的关系Fig.4Relationbetweenmechanicalefficiencyandtime文献[2]对C型V带做了效率测试,负载和转速均变化,试验效率0.850≤η≤0.892,说明η与负载和转速的大小相关.V带传动的机械效率没有机械设计教材中给出的那么高.

3结论

计算方法范文篇10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习性

随着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化,决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加之企业广泛实行预算管理,强烈要求企业会计部门提供与之相应的成本资料,以便加强对经济活动的事前规划与日常控制。由此,成本计算方法得到广泛重视并应用于西方各国的企业内部管理方面,成为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1变动成本法的发展

变动成本法即变动成本计算法(variablecosting),也称直接成本法或称边际成本法,它是指在将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基础上,计算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变动制造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将全部固定成本包括固定制造成本在发生当期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关于变动成本法的起源,据美国权威的《柯勒会计辞典》记载,第一篇专门论述直接成本法的论文是由美籍英国会计学家乔纳森·N·哈里斯撰写的,刊于1936年1月15日的《全国会计师联合会公报》。自哈里斯的文章公开发表之后,直接成本法的概念才得以迅速传播。

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企业环境的改变,竞争的加剧,决策意识的增强,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完全成本法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会计内部管理的需要,必须重新认识变动成本法,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实际使人们认识到,变动成本法不仅有利于企业加强成本管理,而且对制定利润计划,组织科学的经营决策也十分有用。从此,变动成本法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到20世纪60年代,变动成本法风靡欧美。

2变动成本法的作用

2.1提供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信息

因为利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中许多重要的决策,都要以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作为考虑的重要依据。而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可通过其“边际贡献”来综合表现。所谓“边际贡献”,是指产品的销售收入扣减其变动成本之后的余额。显然,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要用来补偿整个企业的固定成本,补偿之后余额才能创造利润。所以,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正是其盈利能力的表现,也是它对企业最终利润所做贡献大小的重要标志。

2.2变动成本计算便于部门的业绩考核

在一般情况下,变动成本的高低,可反映出生产部门和供应部门的工作业绩。完成的好坏应由它们负责。而固定成本的高低一般不是基层单位所能控制的,通常应由管理部门负责,可以通过制定费用预算加以控制。因此采用变动成本计算法,有利于采用科学的成本分析方法和正确的成本控制方法,也有利于正确评价各部门的工作业绩。

2.3为成本的计划和控制及制定正确的经营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盈亏临界点和本—量—利分析,有助于找出生产、销售、成本与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并用于预测前景,制定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控制,同时,这些资料也有利于正确地制定短期经营决策。

70年前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今天大多数公司的间接费用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往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40%~50%,而今天不到10%,甚至仅占产品成本的3%~5%。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不能正确反映产品的消耗,从而不能正确核算企业自动化的效益,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其最终后果是企业总体获利水平下降。

3作业成本计算的理论依据

作业成本计算法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指将企业的各具特征的生产活动看成是一种作业强调成本起因于各个作业活动而将各作业成本按各自的标准分配于不同的产品就形成了产品成本。它是西方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90年代以来在先进制造企业首先应用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它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理论依据是: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以产品作为成本分配的对象,把单位产品耗用某种资源(如工时)占当期该类资源消耗总额的比例,当成了对所有的间接费用进行分配的比例,这是不合理的;成本分配的对象应该是作业,分配的依据应该是作业的耗用数量,即对每种作业都单独计算其分配率,从而把该作业的成本分配到每一种产品。

4作业成本习性

成本习性是进行最优管理决策和变动成本计算所依据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成本总额与业务量总数的关系。传统成本会计变动成本法将成本按成本习性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混合成本最终也要分解划分到这两种成本中去,当产品的直接成本含量比较高时,传统的成本习性分析是有效的,但在现代高科技生产的条件下,间接费用比例日益上升,使得传统的成本习性分析失去了意义,不但掩盖了间接成本的可变性,而且也不利于企业的成本控制和把握投入与产出的本质关系,因此,作业成本法改进了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它将成本划为短期变动成本、长期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三大类。

短期变动成本和传统意义上的变动成本一样,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这些成本以数量为基础,并与产品的产量成比例地变动。

长期变动成本是指在较长的时期内,不与产品的产量而是与作业量的变动而成比例的变动的成本。例如,生产计划制定成本主要是由每种产品的生产批次所引起的,因此,决定生产计划制定成本高低的不是数量基础——产量的多少,而是作业量基础——需要制定计划的生产批次。另外,对于长期变动成本需要说明的是:作业量的变化与长期变动成本的变化并不是同步进行的,两者之间往往存在一个时间差,也就是说,本期活动量的增减并不一定会引起本期长期变动成本的相应变化,其影响可能要到下期或更长时间以后才能表现出来。比如当本期需要制定计划的生产批次减少时,本期产品所承担的生产计划制定成本并不会马上随之减少,而是要等到以后才能做出相应的变化。这一点恰恰是长期变动成本和短期变动成本之间的区别所在。在传统的成本习性分析中,此类成本通常被视为固定成本,在全部的制造成本中只占有较小的比例。5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现实意义

5.1作业成本计算法有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施作业成本计算法还有利于我们通过对资源如何一步一步消耗的过程的细致而具体的分析和控制,来优化作业链、价值链和产品种类与生产数量的组合,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各工艺和生产环节之间的协同作用,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规模效益目标。

5.2作业成本计算法解决了传统成本信息失真问题

同一种产品的单位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下和制造成本法下计算出的结果常有差异。原因主要在于两种方法对间接费用的分配不同。如果企业本月在同一个车间生产两种产品,一种产量高,另一种产量低,那么在制造成本法下,高产量的产品由于耗用的工时比较多,就负担比较多的厂房折旧费,而低产量的产品由于耗用的工时比较少,就负担比较少的厂房折旧费。然而,两种产品占用厂房的时间是相同的,应该分担相同的厂房折旧费。所以,制造成本法高估了高产量产品的成本,低估了低产量产品的成本。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关键步骤在于,计算出每种作业的分配率,再根据每种产品消耗的某项作业量乘以相应的分配率,得出这种产品消耗的该项作业成本,再把这种产品消耗的各项作业成本加总,就是这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作业成本计算法则解决了这一问题。

可以看出,作业成本计算法区别于传统成本法的计算步骤在于:作业成本计算法不是直接考虑产品成本或工时成本,而是首先确定间接费用分配的合理基础——作业,然后找出成本动因,具有相同性质的成本动因组成若干个成本库,一个成本库所汇集的成本可以按其具有代表性的成本动因来进行间接费用的分配,使之归属于各个相关产品。

因此,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法相比,其根本区别具体表现在:缩小了间接费用分配范围,由全车间统一分配改为由若干个成本库进行分配;增加了分配标准,由传统的按单一标准分配改为按多种标准分配,对每种作业选取属于自己合理的分配率。作业成本计算法针对生产过程中每种作业选取属于自己的分配率,按各产品消耗成本动因或作业的数量将成本库的成本逐一分配到产品总成本中去,这样,成本核算的核心就集中在了生产对资源一步步消耗的各个具体环节中,抓住了许多动态变量,就真正消除了传统成本法中用人工工时等作为唯一标准去分配全部间接费用的不合理性,解决了传统成本法带来的成本信息失真问题,使成本核算更准确,更具有相关性和配比性。

5.3作业成本计算法能有效改善企业的战略成本决策

实施作业成本计算法对企业的深刻意义,还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体现了先进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能有效改善企业的战略成本决策。

传统的管理会计,根据传统成本信息,把成本习性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并建立模型y=a+bx(a为固定成本;bx为变动成本)。这一模型的有效性是立足于短期内经营和业务量无显著变化的基础上的。然而,随着规模化和全球化经营的日益普遍,企业的业务量急剧上升,长期来看,绝大部分成本都是变动的,传统成本信息失真程度不断增加,传统的模型y=a+bx所提供的管理信息,很大程度上也失去了相关性。

基于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管理会计分析,不把成本简单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而是以作业这一流量作为划分成本习性的依据,进行动态的价值链分析,根据这种比较准确的成本信息所进行的动态分析和管理活动,从战略经营的角度看,具有更大的相关性。而且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为基础的战略管理,是立足于经营全程的作业链和价值链管理,把握了市场需求动向、企业生产过程和售后服务等经营的全部过程,能够使企业经营战略更及时地应对市场风险、适应环境的变化。

总之,作业成本计算法对企业进行科学的核算和管理决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潘飞.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J].上海会计,1996(2)

2王光生.浅议战略成本管理中的成本动因分析[J].江苏商论,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