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途径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1:37:37

技术途径

技术途径范文篇1

关键词:影视传媒;新媒体技术;多媒体;数字化

影视传媒行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信息传播和发展的状态和趋势,新媒体技术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技术。在影视传媒行业的发展中,先进的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找到适当的切入点融入这一先进技术进行应用是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的有效途径。

1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势分析

新媒体技术不仅强调技术的应用能够适应新的信息传播和呈现方式,更强调技术应用本身提升影视传媒工作开展效率和质量的作用,从技术亮点的角度上来说,新媒体技术在影视传媒中的应用主要具备以下几方面优势。

1.1多样性优势

这主要强调的是新媒体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能够适应多种不同的应用需求,在信息传播的途径上也较之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形式有所丰富。从传播效果上来讲,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结合不同的信息内容筛选更加精准适宜的信息传播方式,从而保证不同类型的信息在具体的传播效率和效果上达到更高的水平。从传媒行业的发展建设角度上来讲,随着受众需求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信息传播和呈现的方式也必须逐步走向多元化,从而适应多种不同类型的实际工作需求。

1.2互动性优势

即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在向受众进行信息传播的同时能够同步为受众提供与媒体平台互动的机会。一些传统媒体传播和新闻传播工作也有通过转变信息传播和互动方式适应受众需求的创新尝试,例如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直播方式就是新媒体技术支持下出现的新的影视传媒工作模式。当受众与平台有了自主的互动,从受众的主观体验上来讲,有利于增强受众对传播平台和所传播内容的认同感,取得更好地信息传播效果。

1.3时效性优势

这一优势与互动的新媒体技术应用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在部分影视传媒工作的开展和具体的节目制作过程中,节目的呈现过程与受众的接受过程具有高度的同步性,直播或短视频平台的出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另外,时效性还体现在信息传播本身的效率上及时性、真实性都能够基于新媒体技术获得显著地提升,无论是从现代生活环境的生活节奏上来看,还是从人们对信息内容和传播效率的需求上来讲,能够高效、高质量地完成信息传播,是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受众需求的有效途径。

2新媒体技术与影视传媒工作融合应用的原则

新媒体技术虽然具有非常显著的先进性特征,但其与传统的影视传媒工作开展的融合也需要结合影视传媒工作的实际需求把握一定的原则,只有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把握住基本原则,才能确保技术的优势得到有效发挥,技术应用中的负面影响得到控制。

2.1重视对信息内容和素材的筛选

信息素材的筛选不仅是影视传媒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工作内容,也是新媒体技术支持下媒体传播内容和效果得到提升的保障,提高信息传播精准性的有效手段。在影视作品的生产与制作环节,有了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信息素材的获取渠道就会得到显著地拓展。从积极的角度上来讲,这给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开展带来了更多的筛选空间和便利条件,但从负面影响的角度上来讲,这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筛选能力和专业素质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传媒工作者,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把握住信息资源的可靠性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的情况下选择应用可用的信息。避免信息传播和节目制作的价值导向出现偏差。

2.2重视个人对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提升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是确保新媒体技术应用效果和影视传媒工作开展效果的关键性因素。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提升这部分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的重要意义。具体到参与节目制作和信息传播的工作人员,其个人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具体承担节目制作和内容呈现的工作人员,一方面其应当从自身出发积极了解和学习不同类型的新媒体技术。另一方面其个人也应当认识到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影响,加强个人的信息筛选与辨别能力,提升个人对网络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平台传播信息的敏感性,依托个人过硬的技术能力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保证信息传播和节目内容制作的质量水平。对于其个人而言,当其具备了良好的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也意味着其个人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应用相关的技术获得更好地节目制作效果,最大化地发挥出新媒体技术的积极作用。

3新媒体技术在影视传媒中的应用形式

从具体的应用形式角度上来说,影视传媒行业作为以内容呈现和信息传播为主要目标的行业,其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需求需要结合影视传媒行业的运行装填和模式进行针对性分析,只有明确该技术不同应用形式的原理和特征,才能在实际应用中确保技术的应用取得预期的效果。

3.1以信息传播载体创新的形式出现

在传统的影视传媒工作和宏观的行业发展中,承担具体信息传播和呈现工作的载体以传统媒体平台以主要形式,比较典型的代表是电视和广播传媒。有了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信息传播和呈现的载体得到了显著地丰富。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支持,现代社会环境下的影视传媒载体逐步向PC端,手机客户端、数字化电视的方向发展。这种传播载体维度的丰富意味着受众接受传统影视传媒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从具体应用和信息资源的享受上来讲,能够提升其时效性和丰富性。这不仅给受众的信息接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基于网络平台的信息传播和呈现本身也意味着能够增强受众获取信息内容的丰富性。回归到影视作品本身的制作与宣传上来讲,新媒体背景下的数字化制作技术以及依托网络平台的多宣传技术和渠道也是促进影视传媒提升工作质量的有效方法。

3.2以技术为支撑提升传播效果

所谓的传播效果,是指影视制作和传播的实际工作效果以及信息传播后所收到的受众反馈效果。首先,从影视制作和传播本身的效果上来讲,新媒体技术中包含了多种不同的针对性技术,例如交互传播技术、数字化制作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影视传媒工作获得更好地节目制作效果,提高节目制作本身的技术含量。具体到信息内容的传播环节,有了良好的制作技术做支撑,信息内容的制作质量必然能够得到有效地保障。另外,传播效果的提升,还强调在信息传播的效率和广泛性上的效果。传统的媒体传播平台由于传播形式和载体的单一性,所能应用的信息传播形式通常为线性传播,即将信息从一个点向另一个点进行直线传输,这种传输方式不仅效率较低,传播的对象也只能实现一对一或者局限性的一对多形式。当新媒体技术应用在影视传媒信息传播的工作中时,其可依托网络信息平台以及先进的数字化传播模式实现信息传播范围的网状传递。这意味着主体信息传播的成本大幅度减小,同时信息传播的实际效果和能够产生的社会效应得到了针对性地扩大。

3.3依托技术应用提升信息创新形式的创新性

新媒体技术是推动影视作品制作和传播形式与内容得到丰富的重要动力。在新媒体技术应用的背景下,一方面单一内容的影视作品在内容质量上能够得到进一步地提升和优化。另一方面技术的应用也能够帮助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从技术创新应用的角度实现影视传播方式的更新和拓展。例如,经典影视作品《大话西游》以及《阿凡达》都基于新的制作技术和放映技术实现了重映,作品在视觉呈现效果上和画面制作精细程度上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另外,新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还能够帮助相关技术人员拓展与开发现有作品的呈现方式,这不仅意味着影视作品更深层次的艺术价值得到了挖掘,从影视传媒公司的生产运作角度上来说,技术的应用也更有利于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基于一些儿童动画作品和真人秀节目衍生出来的同名大电影就是依托新媒体技术实现作品内涵和艺术价值开发的典型代表。

4新媒体技术基于影视传媒应用的技术性有效途径

具体到不同的技术类型角度上来讲,新媒体技术与影视传媒行业工作开展的融合应用需要把握住技术亮点,选取适当的技术应用在适当的传媒工作项目中,力求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作用,满足影视传媒工作提升质量的要求。

4.1交互式网络技术的应用

这一技术的具体应用主要是指通过技术的应用实现网络平台与传统的电视传播载体之间的互通。数字电视是我国电视媒体信息和内容呈现与传播中比较常见的传统媒体传播载体。新媒体技术中的交互式网络传播技术的应用将网络这一信息资源获取渠道多样化的平台与传统的数字电视载体实现了连接,这意味着基于数字电视载体的信息源获取端能够获取的具体信息内容在丰富性和广泛性上得到了显著提升。从受众群体的应用感受上来讲,当交互式网络技术与传统的数字化电视传播载体实现了融合应用,其获取影视媒体信息和资源的自主性更强,不同的用户可更大化地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观看相应的信息和内容,且内容接受和观看的质量也能够同步得到提升,这对于受众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4.2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

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除了上文所述的传统的依托与数字化信号和机顶盒实现电视信息的存储和传播外,从更加具有先进性和更高的数字化发展程度的技术角度上来讲,现阶段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不仅集中在外接端口和信息传输设备与技术的更新上,电视本身与网络信息技术和平台的对接运行能力也在不断地提升。例如,现阶段的电视产品在功能上实现了将智能化的技术融入传统电视载体中的目标,电视机的应用功能也更加智能,比较典型的代表有小米智能电视和基于先进技术出现的智能化家居系统,这意味着依托新媒体技术中的数字电视技术所能够获得的信息传播和呈现效果不仅能够实现质量上的提升,在用户体验上也能够实现优化和提升,使得电视这一传统信息传播和呈现载体的应用功能更加灵活丰富。

4.3互动交流技术与平台的应用

互动交流是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技术的一个显著差异,也是新媒体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体现出优势的要点环节,互动交流技术具体来讲就是不同的载体和平台全面实现受众群与媒体平台的实时互动。从技术的实际应用角度上来讲,即依托新媒体技术,可为受众与信息传播平台之间的互动搭建桥梁,使得用户或者更广泛范围内的受众在接收到影视传媒作品和信息后能够第一时间反馈个人的感受和言论。从影视传媒工作开展的角度上来说,能够获得受众实时反馈的信息和感受,对于进一步提升作品的制作质量和呈现效果有非常重要地引导作用。从受众的个人体验上来讲,这种应用方式能够提升受众的参与感,从而使其获得更好地使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的效果。这也是促进现代社会影视传媒工作不断发展和更新的重要动力。例如弹幕功能的设置就是比较典型的受众与信息传播平台之间的互动交流渠道。

5结束语

总的来讲,新媒体技术与现代影视传媒开展工作的融合不仅是先进技术发展和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影视传媒工作质量水平的有效途径。作为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应当从思想上认识到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势,并且明确其在影视传媒和节目制作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分别发挥不同类型的新媒体技术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的作用,体现出新媒体技术的积极作用,保证行业处在长期稳定的发展状态之下。

参考文献:

[1]陈欢.新媒体视阈下影视文化传播的发展研究——评《影视文化传播论》[J].新闻爱好者,2019(09):113.

[2]刘景泰.智慧融媒体视阈下当代影视传播的受众定位与文化功能[J].出版广角,2019(02):34-36.

[3]屈高翔.新媒体形势下影视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探究——评《影视传播实验教学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9(02):118.

[4]杜敬东.新媒体语境下影视剧的传播与接受[J].电影评介,2019(21):110-112.

[5]陈拓.电视调解节目的传播导向与社会功能——以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调解有一套》节目为例[J].传媒,2020(10):37-39.

[6]景徐媛.探析新媒体时代传媒经济发展的前景——评《理解传媒经济学》[J].当代财经,2019(12):2,147.

技术途径范文篇2

关键词: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途径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推广农业技术过程中,主要是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业种植技术。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效益以及我国的粮食安全。在推进农业种植技术过程中,发展生态经济能够更好地保证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绿色植物能够更加健康生长。

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概述

绿色发展模式一直是我国近些年重点发展的经济模式。和传统发展模式不同,绿色发展模式主张的是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更加关注资源消耗以及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这样更好地解决了农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问题,是我国实现“五位一体”的重要举措。绿色发展理念强调的是对资源的充分利用,进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发展过程中,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尽可能地减少对周围生态系统的破坏。对于农业种植技术来说,一方面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另外一方面要减少对周围生态系统的破坏,尽量减少使用农药等化学物质。绿色农业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了农业技术和农业产品。发展新型技术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保障,应加强机械化技术和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进而推动种植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已经不能够满足时展的需要,加强技术改革和技术推广是实现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绿色农业和传统农业相比较,具有以下的优势。第一,安全性高。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追求的是绿色种植,在种植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一方面能够减少对周围物种的破坏,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化学物质在农作物中的残留,这样种植的农作物不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第二,具有品牌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绿色发展的重要性,绿色产品也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各农业地区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化平台来推广自身的农业产品,建立品牌,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第三,具有很强的资源性。通过推广农业技术,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另一方面能更好地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和保护,促进农业发展,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乡村战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推广农业技术过程中,还需要切实考虑到不同地区具体情况,制订合理的推广方案[1-2]。

2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重要意义

绿色农业技术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化技术以及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可以减轻农民生产的压力,有效提高绿色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目前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的突出问题,促进绿色农业地区健康地发展。通过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改善农作物种植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进而提升农民经济收益。将先进的绿色种植技术应用到各地区,可以有效地减少自然环境因素对于农作物生长的影响,进而更好地促进绿色农业产业化和集成化发展,带动当地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促进粮食产量再创新高。

3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在推广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推广人员素质低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很多工作人员都不愿意从事绿色农业推广工作,因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艰难的工作,需要推广人员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专业技术。很多地区缺乏专业的绿色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这样容易导致绿色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难以开展。很多地区也缺乏对推广队伍的补贴力度,未给予推广人员一定的政策支持。另外,大多数绿色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基础条件方面都无法满足相应的要求,例如基础设施以及物质条件有限,无法独立引进、示范、推广、培训。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本身规模小,在推广方式上还是采用传统的推广手段,不仅效率低,而且难以取得相应的推广效果。队伍本身的推广手段没有进行相应培训,无法达到相应的效果[3-5]。

4加快绿色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议

4.1采取科学合理的宣传手段

为了更好地开展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工作,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让农民从思想上重视农业种植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在宣传上需要掌握一定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各种渠道来宣传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宣传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农业宣传工作,通过实际讲解以及相关案例的分析,调动人们使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积极性。政府部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相关的宣传工作。第一,重视绿色农业技术的宣传工作。宣传的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种植技术的概念、农业种植技术的优势以及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实施细节,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农民意识到绿色种植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第二,要积极宣传绿色农产品。主要内容包括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农产品的优势以及农产品的种植技术等,提高农民对于农产品的重视程度,更好地调动农民开展农产品种植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4.2完善绿色农业生产体系

由于乡镇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和技术层面存在一定的落后性,这就给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带来挑战。需要结合当地实际的生态环境、土质类型以及技术发展,制定适宜的绿色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我国城镇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完善绿色农业生产体系的建设。在推广过程中需要讲究方法和手段,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地区成功的经验,需要因地制宜。乡镇相关管理部门要按照技术体系循序渐进开展技术推广工作,及时反馈推广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组织召开座谈会及时解决相应问题,更好地推进乡镇绿色农业技术的发展。另外,我国政府也要加强绿色农业的宣传力度,使人们意识到绿色农业的重要性,并主动学习相关的绿色种植技术。各地区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自身的农产品,建立相应的品牌文化,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6]。

4.3政府扶持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宣传推广

绿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政府给予相应的扶持和补贴,这是因为绿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投资成本较高。很多绿色种植技术需要营造相应的种植环境,而种植环境的营造需要很多资金投入。很多农民难以承担这些费用,这就需要政府给予相应的补贴。另外,需要建立相应的平台,通过信息平台更好地销售农产品。针对这些问题,政府部门要制定合理的惠民政策,更好地扶持绿色种植产业的发展。对于规模较大的种植专业户,可以进行专项补贴,更好地提供帮助。对于资金需求较大的农户,政府可以提供无息贷款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扶持。政府还可以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更好地帮助农民销售相关的农产品,提高经济效益。

4.4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我国气候环境复杂,而且不同地区农作物的种类繁多。不同地区的农作物有不同的习性,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不同,具有自身的特色,这样就对病虫害处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我国很多地方都未意识到病虫害问题的重要性。在解决病虫害问题过程中,采取的方法也比较简单,往往都是化学防治方法。在防治过程中未按照生态工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导致病虫防治效果不显著,还可能造成环境破坏等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详细研究当地病虫害的规律和种类,制订更加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案,从而更好地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相关部门要做好相关研究工作,更好地帮助农民解决病虫害问题。

5结语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推广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政府要在推广过程中发挥相应的主导作用,切实解决技术推广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更好地促进绿色种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剑.关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若干研究与推广方式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8(24):186.

[2]张化超.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优势及推广对策[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45(1):102-103.

[3]年勇白丁.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运用分析[J].南方农机,2019,50(19):78.

[4]陈新忠,李芳芳.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回溯与展望[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24-33.

[5]陈向阳.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4):181-182.

技术途径范文篇3

在开放条件下,要通过技术来提升国家竞争力,并以此推动经济增长就表现在:有导向的外资引进能够促进企业技术的进步,对外贸易应尽可能地获得有技术含量的资本品并生产有技术含量的贸易品。

外商直接投资(FDI)是资本存量、知识与技术的综合体,是开放条件下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FDI流入,一方面可以加速国内资本积累,另一方面可以带来技术转移并加速中国产业技术的升级。FDI能够通过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引进、人才的培训、经营管理技术的扩散、国际市场的开拓,以及通过从本地供应商采购原材料等途径来产生技术“外溢”效应,并以此提升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这一点已被一些研究所证实。[1]

对外贸易是开放条件下促进经济增长的另一种重要形式。中国可以通过对外贸易引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技术来推动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2]通过国际贸易获得的资本品可促进要素累积,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企业可通过对外贸易取得贸易诱发的“干中学”[3]效果。当中国与发达国家或地区成为贸易伙伴时,中国的企业就必须生产出符合发达国家或地区所要求的高品质产品。学习先进技术的压力会促使企业获得尽可能好的“干中学”效果,来促进企业技术的进步。同时,FDI和对外贸易所导致的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会迫使国内企业去进行自身的研发、技术创新,或通过企业外部学习(如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来维持并改善自己的市场生存条件,提高企业业绩,推动经济的增长。

因此,FDI的引进和对外贸易的扩大及由此而来的竞争压力所导致的国内企业技术引进和创新是本文探讨中国开放条件下技术进步路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基本内容。

一、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产业、技术和业绩

(一)FDI的来源、产业与技术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资利用和FDI表现出显著的递增趋势(见图1),1979年至2001年实际利用外资额为5684.07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额为3935.12亿美元。从趋势上看,1979年至1983年中国的利用外资额为144.38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只有18.02亿美元,而到2001年,中国利用外资达到496.72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额为468.78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

中国的外资来源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从表1的数据来看,中国的外资利用主要来源于亚洲地区的“四小龙”,其中以香港为首(2001年中国内地来自中国香港地区的FDI占当年FDI总额的35.66%)。欧洲主要来自英国和德国,北美洲主要来自美国。2001年来自这三个洲的FDI占中国FDI当年总计的83.61%。尽管近些年来,来自欧洲和北美洲发达国家的FDI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亚洲“四小龙”仍然是中国引进FDI最重要的国家和地区。

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首先表现为资本要素的累积。《中国统计年鉴》各年的统计数据表明,FDI已成为中国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比例上看,1981年FDI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8%,1996年达到最高,为11.8%。后有所下降,1998年为9.1%,2000年降为5.1%,2001年进一步下降为4.6%。从数量上看,在198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来源于FDI的只有36.36亿元,1996年达到2746.60亿元,在2001年也有1730.73亿元。FDI已成为中国经济投资重要的资金来源(见图2)。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外资企业可以带来先进的技术。表2给出了“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的产业技术指标。根据OECD或劳尔的技术分类,我们可以发现,产业政策在鼓励通过FDI投资促进产业升级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4]1995年“三资”企业中从事高技术的企业产值比例占其总产值的15.92%,到2000年这一比例上升到约25%,大于全部高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可见,20世纪90年代中国产业政策导向下的FDI政策在促进产业的升级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提升了导向产业(优惠产业,如高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5]

从外资企业产值可以直观地看出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三资”工业企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1995年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总产值只占工业总产值的8.33%;而到了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总产值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28.52%,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对外贸易的趋势、技术和业绩特征

1980年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额占GDP的15.12%,其中对外出口占GDP的6.0%;而2001年进出口占GDP的43.98%,其中出口占GDP的22.96%,外贸依存度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见图3)。

从贸易区域或国家结构来看,中国对工业国的出口呈稳定增长趋势,由1980年的44.7%上升到1997年的52.29%,其中美国和日本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国。对亚洲的出口基本维持在40%左右(未包括日本,如果包括日本则达到50%~60%)。在进口方面,由工业国进口的比例逐年降低,由1980年的73.69%降到1997年的50.18%。美国和日本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进口国,由亚洲的进口则从1980年的34.92%逐步递增到2000年的62.78%。在亚洲地区,“四小龙”和日本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而且,带有技术含量的资本品绝大多数都是从这些重要的贸易伙伴国或地区进口的。

外商投资企业(FIEs)对于推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表3显示的FIEs贸易业绩来看,FIEs在贸易进出口总量上增长很快。在1985年,FIEs进出口贸易量只有23.61亿美元,1995年达到1098.

18亿美元,而到2001年则上升到2590.98亿美元,年增长幅度达到50%以上。其次,在总量上,FIEs已经占据了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半边天。从1996年起,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中有一半是由FIEs完成的。

尽管中国在引进FDI上一直采用出口导向型的产业政策,但在大多数年份中FIEs的贸易一直是逆差,只是在1998年以来FIEs在进出口贸易上出现了顺差。虽然在总体上,FIEs进出口贸易还未能保持平衡。但在贸易总量上,FIEs对于推动经济增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通过FIEs带来FDI的大量引进,既可以获得带有技术含量的资本品,又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储备。

二、FDI的“外溢”效果与对外贸易诱发的“干中学”效果

开放条件下由技术导致经济增长的机理突出表现为:对外开放进程中通过FDI所获得的“外溢”效果和贸易诱发的“干中学”效果,并且这两种效果主要表现在吸引先进国家或地区的FDI以及与先进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关系上。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FDI、产业或贸易品的技术含量不同,因而中国吸引不同地区或国家的FDI所获得的FDI产业“外溢”效果及与不同国家或地区发生贸易关系所诱发的产业“干中学”效果也存在差异。从当今世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先进性以及中国主要的FDI来源、主要贸易伙伴关系来看,中国在对外开放进程中最有可能从先进的工业国家和亚洲“四小龙”获得技术“外溢”效果和“干中学”效果。为了检测FDI的“外溢”效果与对外贸易诱发的“干中学”效果,本文采取下述计量模型作实证性分析(见表5;变量解释见表4)。

回归结果表明,FDI(两项指标)对国有工业企业的生产率具有正溢出效果。外资企业固定资产/总固定资产(指标1)和外资企业就业人数/总就业人数(指标2)的“外溢”效果比较明显。可见,外资企业可以通过员工培训、新技术引进、市场的开拓和先进的管理理念等途径形成对国内企业的“外溢”效果。同时,外资企业较为密集的产业也会强化市场竞争,迫使国内企业提高竞争力。

对外贸易同样促使国内企业产生了“干中学”效果。从1995年的贸易数据来看,中国自OECD的进口主要集中在仪器仪表制造业(65.21%)和普通、专业机械制造业(42.48%)上,从亚洲“四小龙”的进口主要集中在化学纤维制造业(40.26%)和塑料制品业(31.49%)上。在出口方面,对OECD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91.66%)、家具制造业(88.68%)和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82.27%)上;对亚洲“四小龙”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47.61%)和仪器仪表制造业(29.1%)上。中国自OECD和亚洲“四小龙”国家进口机械设备等有技术含量的资本品促进了相关产业的竞争与发展,提升了国内企业的生产率,而向这些先进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要求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来降低成本并生产符合这些国家和地区市场要求的高品质产品,这同样会提升国内企业的生产率。实证研究也表明,中国企业自OECD和亚洲“四小龙”的进口资本品,或产品出口到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对国内企业产生了“干中学”效果,有助于迫使国内企业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来提升生产率,促进整个经济的增长。

回归结果也同外资企业的员工生产率与国内企业的员工生产率存在差异的现实相符合,符合技术的“差距扩散”假说。[6]2000年“三资”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1403元/从?年,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9.68%;相比之下,同年国内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54667元/从?年,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6.88%。正是由于国内企业与先进国家或地区的外资投资企业在技术及管理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国内企业才能在通过努力维持市场生存空间的进程中获得“干中学”的效果。

三、技术进口与国内企业创新之间的替代

以上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政策导向下的FDI引进和对外贸易促进了产业技术的提升,推动了经济增长。同时,为实现部分技术跨越的战略构思,中国政府通过财政来积极支持科学和技术(S&T)方面的基础研究。由于受制于财政收入的规模,改革进程中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摩擦需要财政资金来平衡,财政一直处于“紧运行”状态。因此,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用于科研的资金占GDP的比例相比(一般在2%~3%之间),目前中国的这一指标只有0.7%左右,存在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且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比重较低。在1995年至1999年间平均R&D的支出结构中,用于基础研究的比重为5.16%,应用研究的比重为24.37%,70.5%的R&D费用用于实验研究。表6显示,国家预算中的S&T费用在90年代以来基本上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部分资金主要是供政府研究机构和大企业用于科学和技术研究(1999年88%的S&T费用被政府研究机构和大企业所用)。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竞争压力的加大,企业用于R&D的资金(科技部2000年的统计数字表明,企业用于R&D的资金占全社会R&D资金总量的49.6%,政府研究机构占38.5%,高等教育机构占9.3%,其他机构占2.6%)在最近几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创新能力相比,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仍不足,有限的资金也大多用于传统技术的改造。1999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支出为1652亿元,其中的51.18%用于技术改造,技术开发资金只占34.33%[7]。

就目前飞速发展的信息产业而论,信息技术对中国GDP的贡献程度远低于发达国家。2000年中国信息技术对GDP增长率的贡献率约为10%,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则达到30%~50%。与此相一致的是,国内企业用于信息技术创新的投入更无法与先进国家的一些大企业相比。

信息技术的研发及其产品的市场化与风险资本密切相关。风险资本需要以发达的资本市场为基础,而中国现阶段的金融系统还难以起到产业推进器的作用。中国的银行业一直扮演着信贷者的角色,法律还不允许银行介入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中国的金融机构还不能像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那样发挥推进产业升级与创新的作用(如德国的银行、英国的养老基金、日本的保险公司在风险资本运作上各自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由于规模和金融资源在国家和市场之间的分配还存在摩擦等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国的股权市场还不能像发达国家的股权市场那样起到推进风险资本发展的作用(如美国的金融市场对风险资本发展的促进)。而且研究也表明,95%的研发项目没有产生任何结果,只有5%的项目最后成为可以申请专利的技术。因此,中国现阶段的企业还难以借助外部风险资本来承受如此高的投入和风险。

可见,中国作为一个推行赶超战略的后发经济,企业自身或借助于外部资本来进行开发与创新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在《洛桑报告》公布的全球国家竞争力的排名中,中国2001年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为第33位,2000年的技术竞争力排名为第28位,这也说明了这一点。

为弥补国内企业创新的不足,技术引进就成为技术扩散的重要途径。表7的数据说明了技术进口是中国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企业主要通过成套设备的进口来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到了90年代后期,核心设备的进口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约40%)。技术专利的进口基本保持在不到10%的水平,技术服务的进口一直占很小的比重,1993年至1997年技术服务的进口只占1.7%。

近年来,中国的技术进口方式发生了变化。与前些年相比,2001年中国技术引进在呈现稳步发展态势的同时,技术转让成为技术进口的主要形式。这与中国的人力资本累积上升较快的趋势和企业支付能力的提高,以及法律对专利制度保护的逐步完善是一致的。在人力资本不足的情况下,采用FDI引进的方式对经济增长是相对有效的(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而在人力资本积累到一定的水平后,技术许可便成为一种促进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如韩国、中国的台湾地区等)。从近年来中国企业内部研发资金的上升趋势可以看出,国内企业支付专利购买的能力有所提高,同时,中国法律对专利制度的保护也日趋完善,这也会迫使企业通过技术转让来获得新技术。

2001年,中国共签订技术引进合同3900份,合同总金额为90.91亿美元,其中技术费为43.95亿美元,占合同总金额的48.34%,比2000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引进了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这些项目的技术含量高,支持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2001年技术引进方式可能表明了这样一种趋势:传统的以关键设备、成套设备为主的技术引进格局已被打破,出现了专有技术许可或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多种技术引进方式相互交织的新局面。2001年,以技术为主的专有技术、专利技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软技术引进占据了主导地位,为63.06%,而关键设备、成套设备等硬件引进仅占36.94%。在2001年的技术引进中,约有30%的技术引进属于跨国公司内部的技术转移(跨国公司内部的技术转移占全球技术引进的80%左右)。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加入WTO后,随着投资环境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投资重点转向中国,加强向中国的技术转移。

但如果比较中国的R&D费用和技术进口费用,我们可以看出,国内企业在技术进步上一直存在的依赖技术进口的趋势并没有改变。R&D费用和技术进口费用的差距在90年代进一步扩大。1995年至1997年用于设备进口和其他技术转移的费用年均增长分别为57%和66%,而R&D费用的增长年均仅为17%,反映出中国企业技术进步主要依赖于技术的进口[8]。

依赖技术进口的方式符合中国经济现有发展阶段的要求。中国的企业由于原有的技术基础比较薄弱,而通过进口技术既符合成本一效益原则,可以快速缩短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差距,又符合中国企业现有的研发能力。而且企业技术研发要获得市场的认可,除了需要高资本、人力投入以外,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市场竞争程度和法律对专利的保护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是否愿意在技术创新上进行投资。所有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现阶段中国企业在技术研发决定上的选择:主要通过技术进口来跟踪、消化技术。依赖技术进口,而自主创新不足便构成了国内企业提升技术水平路径的基本特征。

总的来看,中国企业依靠技术进口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并且在一些高新技术上也成功地实现了某些跨越(如“两弹一星”等),但在总体上,企业自主技术的创新不足。按照OECD的技术发展阶段,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中等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因此,如何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成为决定未来中国企业能否在某些技术上领先于国际水平的关键因素。

四、简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通过导向性的产业政策引进技术和吸引带有技术含量的资本品,加速了生产要素的累积,并提升了整个社会的企业技术水平,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相比有明显差距。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增长,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稳定并加大通过进口技术来提升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事实证明,通过技术的进口能够有效地缩短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水平。因此,稳定并提升与先进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对于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

2.制定与时俱进的技术跨越战略。为抓住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机遇,中国企业应在多数产业采取路径追随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技术轨道快速跟进,尽快缩小技术差距。同时,在借鉴先进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集成自主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在具备条件的某些产业或产业发展的某些阶段实现技术的跨越。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鼓励企业自主开发。

技术途径范文篇4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一般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传统的初中信息技术理论教学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即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相关的知识,他们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泰山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包含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其涉及了计算机的各个方面。初中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进行理解的,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转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源,这样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化,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进而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讲解《数字化声音播放》这一节的理论知识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网络中下载音乐,并且让他们学会运用不同的工具播放音乐。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网络中下载一些流行的音乐,并在教学中进行播放。播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怎样才能将网络中各种动听的音乐下载到手机中?”通过这个问题可以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师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学习,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运用游戏进行教学

经过对初中生心理和生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渴望探究未知的事物,比较喜欢玩游戏。在初中信息技术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进行教学。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融入游戏中,这样可以使他们在游戏中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技巧。例如,在讲解“PPT的制作”时,教师可以运用游戏进行教学,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游戏为主题制作一个PPT。有的学生喜欢益智类的游戏,如割绳子、我的世界、天天2048、疯狂猜成语、数独等;有的学生喜欢休闲类的游戏,如贪吃蛇大作战、我的汤姆猫、开心水族箱、翻滚球球、白块达人等;有的学生喜欢大型的网络游戏,如王者荣耀、少年三国转、战火联盟等,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游戏进行深入的了解,并通过PPT的形式将游戏介绍给其他的学生。等学生展示结束后,教师可以让他们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PPT,以及自己最喜欢的一款游戏。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PPT的制作方法,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效果,可以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巧。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知识以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并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数字化视频播放》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将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并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选择合适的工具播放各种数字化视频文件;在网络上播放视频。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常见的视频播放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了解常见的数字化视频文件类型;学会播放不同类型的视频文件;能够在线欣赏教学化视频;让学生感受多媒体技术对人们生活和学习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基本可以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这就减少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教学,可以适当地拓宽一下教学的内容,这样可以使他们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与计算机有关的知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教师要对教学进行反思。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的方法,要运用游戏教学法进行教学,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洪雅扬.浅析出站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J].教育,2016(8):145.

[2]王家伦.浅析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0).

技术途径范文篇5

关键词: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途径

我国农业种植多数地区的农产品种植仍以使用农药、化肥为提高产量的主要方式,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情况,作为农业大国,无疑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1]。人们对绿色农产品的追求,直接影响了农民所种植农产品的销售。对此,国家应重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概念、特点与内涵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是以生物的循环再生为基础、展现自然生物的发展规律、使生态环境保持原貌的一种种植技术。绿色农业主要包含2方面:绿色农产品与绿色农业技术,主要是指以绿色农业技术为主,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充分发挥绿色农业技术的节能、环保、绿色作用,以此产出绿色农作物并推广。在绿色农业技术中,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占据重要地位,当前,该技术已经逐步推广,成为新时代下人们健康追求的农业种植方式,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具有以下鲜明特征: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经济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将先进农机设备、科学技术、现代管理理念、绿色农业概念有效融合;保障了农产品、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安全;增强了农民收入,实现了乡村振兴,并带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应用中,主要具有以下内涵:其倡导的是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追求的是绿色产品的生产,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改善农村种植环境;倡导以人为本,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农产品表面的毒素,产出营养合理、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倡导农业一体化管理的实施,以此保障绿色产品的安全、营养、健康、充足,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2]。绿色农业的核心为科学、高效、安全、和谐。因此,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作为绿色农业中的重要技术,其推广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

2现代农业种植技术中存在的弊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保障我国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其中,农业种植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种植技术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然而,纵观我国农业种植,仍以现代农业种植技术为主,为推动农作物的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病虫害减少、农作物快速增长的同时,土壤板结严重、土地污染、水污染、农作物中化肥、农药等的含量超标,危害了自然环境,影响了农产品健康与群众的身体健康[3]。如: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氮素化肥,化肥溶于土地,增大了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含量,使水环境富营养化;农药、化肥的使用,农作物自我调节能力、防御能力等逐渐丧失,致使农产品营养流失,引发农作物质量问题,加之,农药长期在农产品内积累,人们食用农产品,直接影响了食用人的身体健康;化学药物的大量使用,土壤酸化面积不断扩大,可耕种农田逐渐减少,影响农业发展。对此,为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产品的绿色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刻不容缓。

3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中,仍存在诸多弊端,影响了技术的推广。尤其是传统种植理念的长期影响,群众很难快速转变种植观念,加之,对种植户的生产技术培训的缺乏,导致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水平不足;忽视了统一、完善的推广机制的建设;示范基地建设中,资金投入的不足,影响了示范基地的作用发挥等,影响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对771此,笔者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提出几点策略,以期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3.1各级政府应重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中,各级政府应看到技术的优势与前景,加大资金与技术的投入,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各级政府应深入了解当地实际情况,针对性建立推广体系,结合当地农作物特色,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当地农产品品牌,促进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4]。同时,相关部门应提前做好推广准备工作,招聘专业的农技推广人员,将技术人员下放至农村,使技术人员与农民深入接触,提高农民对绿色种植技术的了解,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提供积极作用。3.2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创建示范基地。农产品种植耗时较长,前期投入较大,若后期无法得到相应收获,则会为农民带来较大损失,因此,在新技术推广过程中,往往遇到较大阻力,新技术推广缓慢,农业经济发展步伐受阻。对此,在绿色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应奉行“眼见为实”的原则,在当地创建示范基地,使群众真正看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效用,促进技术的推广与使用。在示范基地创建中,应充分展现种植技术的优势,提高农户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信任,并为农户提供学习地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对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并且,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与使用上,我国明显落后于西方农业发达国家,对此,在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改进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在推广中的不足。3.3实现农业特色种植,创建品牌效应。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过程中,为提高种植技术的推广效果,实现特色种植,创建品牌效用,提高农业经济收益,是种植技术推广的根本。如在甘肃省瓜州,当地以生产蜜瓜闻名,若在此地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足够引人注目的同时,蜜瓜的绿色健康,将进一步扩大瓜州蜜瓜的名声,推动瓜州蜜瓜的销售额,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同时,带动其他地区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重视。3.4制定绿色农业扶持政策。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中,对农户经济利益的忽视,是导致技术推广缓慢的根本原因。对此,地方政府在新农业技术推广中,若政府重视农户切身利益,通过补贴、奖励等形式引导农业科学、绿色生产,必然带来不凡效果。同时,政府应颁布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技术等的支持,推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在基层的推广与应用,带动基层经济发展。

4总结

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成为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农业技术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政府与群众应真正认识到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弊端,加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积极借鉴国外经验,根据实际情况创建示范基地;实现农业特色种植,创建农产品品牌;制定绿色农业扶持政策。有效推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与使用,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推动我国农产品的外售与内销,带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概念以及推广策略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10):47.

[2]王小东.浅谈如何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5(20):207.

[3]刘剑.关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若干研究与推广方式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6(24):186.

技术途径范文篇6

关键词:农机技术推广;现代农业;发展;思考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大众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城乡一体化建设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只有确保农村地区和城市的发展稳步推进,才可以为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现代农业作为农村地区现阶段的主要发展产业,其整体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村地区整体经济水平,这也使得相关部门开始重视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一愿景,就需要将农机技术推广运用到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两者结合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还可以实现农机技术的全面推广与应用。这可以为农业的后续发展提供极大的技术支持,进而促进现代农业朝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1农机技术推广的现实意义

1.1促进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我国农业发展历程较为久远,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发展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现代农业已经成为明显的发展趋势。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其涉及的内容较多,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效率往往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外部环境条件、农业生产自身所采用的技术等。为了促进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就需要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注重运用先进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在这一背景下,农机技术的作用就逐渐显现出来。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机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农业以往的生产模式,进而促进先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既可以改变以往农业中落后的生产模式,还可以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对农业生产整体质量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1]。

1.2有利于提升整体生产力水平

农机技术主要是将农业生产方式与机械装备结合,借助各类先进设备,可以为农业生产过程提供很大的便利,既可以保证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有效性,还可以提升现代农业的整体生产力水平[2]。因此,农机技术推广部门以及相关人员要在农机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不断检验农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性能,提升农机技术的适应性和经济性等,以便在现代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形成配套、规范化的生产技术模式和配套方案,进而满足农民的基本生产需求,将农机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1.3有利于提高农产品产量及农民收入

在我国城市建设的大力发展背景下,国家也越发重视城乡发展一体化,只有确保城乡发展一体化,才可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农村地区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整体的发展水平较低。针对这一情况,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特别是要将农机技术应用到现代农业发展中,以切实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农机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还体现在其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进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这对农村地区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意义。众所周知,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主力军是农民群众,在以往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部分农民采取的生产方式较为落后,不仅加重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还不利于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升。在这一背景下,农机技术的作用就逐渐凸显出来。随着农机技术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其不仅明显改进了以往的农业生产方式,使生产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还减轻了农民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农民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在促进农民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使农业生产逐渐向规模化发展。这对现代农业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农机技术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机技术人员队伍年龄偏大

在农机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发挥作用较大的是农机技术人员,其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仅是受益者,同时也是整个农业生产的重要操作人员。若农机技术人员队伍水平较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在农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逐渐显现出来,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使得农机技术推广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结合程度较低,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农机技术人员年龄偏大,其自身专业能力较差,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无法将农机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3]。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部分单位并没有重视引进年轻的技术人才,导致农机技术人员呈现出年龄偏大的情况。尽管这些人员在农业生产方面有着很多的工作经验,但由于其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有限,在面临一些突发问题时难以及时解决。同时由于自身认识不足,部分农机技术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农机技术的突出优势,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仍采取以往的生产模式,落后的生产方式不仅会降低生产效率,还会对后续工作的展开产生不利影响。这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及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现实需求,也会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更会降低农机技术的应用效果,不利于农机技术的全面推广。

2.2农机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不足

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农机技术的价值,但在农机技术的推广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农机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不足。由于农机技术推广部门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更加关注经济效益的提升,而忽视了农机技术人员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导致农机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以及各方面素质都难以达到实际的要求。在农机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是农机技术推广部门,但由于单位对农机技术的重视程度较低,并没有投入充足的经费来开展农机技术培训。尽管部分单位开展了农机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但为了节约经费,实际培训过程中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都被压缩,大部分单位都不具备系统的培训体系,对培训内容没有进行合理规划,农机技术人员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理论知识,同时自身所掌握的方法和技术也非常有限。在这种培训模式下,培训效果难以得到提升,农机技术人员自身的能力也难以得到增强,不仅会影响到农机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也会造成现代农业的发展滞缓,难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

2.3农机技术宣传不到位

在现今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机技术的作用日益凸显,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农机技术的应用范围仍较小。同时农机技术的宣传工作还不到位,直接阻碍了农机技术的应用效果,使得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还处于较低水平。农机技术的宣传推广,既可以促进农机技术得到大规模应用,提高其应用水平,同时还可以使农民接触到先进的生产力,从而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实际的农机技术宣传过程中,一般采取的方式是宣传和示范等,但涉及的范围较小,大多集中在粮食作物生产和服务方面,没有切实考虑农民的想法和需求,进而导致农机技术的宣传不到位,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农机技术的优势,也没有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这使得农机技术推广速度和效果不佳,现代农业缺乏技术支撑而无法向产业化迈进,对农民的增收产生了不利影响,也不利于现代农业的未来发展。

2.4缺少完善的农机推广服务体系

不论什么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良好的体系建设都可以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也不例外,特别是现阶段农机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农机技术推广部门就需要重视农机服务体系的完善[4]。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机技术的大范围应用,推广农机技术最主要的目的是服务,为广大的农民提供先进的生产力服务。农机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可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意义。但现阶段,在实际的农机技术与现代农业发展结合的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如缺少完善的农机服务体系,尽管很多地区都相继建成了农业管理机构,但由于缺少成熟的管理方式与经验,在实际的农机技术应用过程中还不具备充足的应用能力,不规范的农机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技术推广的效果,也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3农机技术推广策略

3.1优化农机技术人员队伍结构

针对现阶段农机技术推广和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相关单位以及人员需要认识到农机技术推广的重要性,还要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特点来开展农机技术推广。在具体技术应用过程中,要注重分析其现状,对其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予以解决,最终实现农机技术推广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步。农机技术人员在农机技术推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发挥出其自身的优势,相应的单位就要从实际出发,对农机技术人员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结合实际来优化农机技术人员队伍结构。对于一些年龄偏大的技术人员,要进行综合性考核,对其思想观念与专业知识水平进行分析,确保其可以满足现代农业及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现实需求。与此同时,农机技术推广部门还要与时俱进,在加大农机技术应用的同时,还要积极吸纳青年人才,以此来不断壮大农机技术人才队伍,进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机技术人员老龄化的现实问题。除此之外,有关部门还应该针对性地制定优惠政策,对于先进的农机技术人才,要通过晋升机制、调薪等政策来留住人才,调动农机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其可以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自身价值,切实提升农机技术推广水平。

3.2落实农机技术人员培训工作

现阶段部分农机技术推广部门对农机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缺乏重视,农机技术人员自身技能水平不足,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难以掌握技术要点,使得农机技术的优势难以得到充分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机技术未来的发展。针对这一情况,相关部门需要加强认识,对农机技术人员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结合实际来开展专业知识与技术的培训,所培训的内容要进行科学的设计,同时培训时间也要合理安排,定期开展培训活动,使农机技术人员了解行业前沿知识、技术与理念等,进而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对农机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具体要求,并通过讲座、宣传等加强对农机技术人员的教育,优化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结构,提升其专业素养,保证农机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储备人才,保证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性。

3.3拓展农机技术推广宣传的内容与途径

在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现代化的趋势也日趋明显,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农机技术的应用。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机技术作用的发挥,就需要农机技术推广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正视现代农业与农机技术之间的关系,还要明确大力推广农机技术的重要意义,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通过合理的方式来使二者得到同步发展。这可以促进农机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也可以推动现代农业朝着更高层次发展。在信息化时代下,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契机,相关部门要对先进技术手段进行全面了解,掌握信息传播的多种渠道,在实际的农机技术推广过程中也要加强对各类信息渠道的利用。信息时代的发展为农机技术的有效推广提供了新思路,有关部门要牢牢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如可以利用信息化渠道建立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这些信息传播平台具有很大的受众量和影响力,同时传播速度也非常快,既可以方便农民掌握农机技术的要点,也可以很好地向公众宣传农机技术,进而实现农机技术的全面推广,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4构建完善的农机服务体系

在农业的经营及发展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推广农机技术,相关部门需要认识到农机服务体系建立的重要性。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思想观念,同时采取合理化措施来构建科学的农机服务机制,使农民运用先进的技术来开展农业生产工作,进而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民经济效益的提升。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要结合农机技术的实际应用及农民的实际需求来开展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健全,进而增强农机技术服务职能,提升农机技术的应用效果。此外,当地农机服务部门应当提高对农机技术推广的重视程度,通过提供资金支持等来加大对农机技术推广应用的扶持力度,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持与保障,促进农机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得到更好的推广与普及,进而实现农机技术的自身价值。最后,相关部门也要积极通过市场导向来开展农机技术推广,通过社会各界力量来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构建一个完善的农机服务体系,最大化地发挥出农机技术的作用,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动力源泉。

4结语

为了确保农机技术推广和现代农业发展同步进行,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就需要相关部门深入认识农机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做好农机技术的推广工作,才可以有效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而将最高端的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以此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

参考文献

[1]王志龙.基层农机技术推广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探究[J].南方农业,2020,14(30):91-92.

[2]潘小勇.浅析农机技术推广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J].农民致富之友,2015(16):216.

[3]王春臣,佟士财.关于农机技术推广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J].江西农业,2018,31(10):129.

技术途径范文篇7

关键字:通用技术实践启发创造

通用技术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在普通高中开设的技术课程,属于通识教育范畴,是一门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新型学科。它即不同于有些文科学科,重在对知识的记忆上,也不同于职业高中的劳动技术课,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把握。比如:在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中,大量的篇幅介绍了与技术和设计有关的知识概念,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就成了教学生记住这些概念。技术设计是技术的基础内容,是技术发展的关键。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生活的经历少,活动的圈子小,对当前科技发展的先进成果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去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成果。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能采取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去年,我们学校增设了通用技术这门课,在开设的一年里遇到很多问题,通过第一轮的教学,我体会到我们技术教师的教学方式应适应技术这门课程的特点,大胆地变更自已的教学方法,去尝试用不同的手段让学生掌握要点。通用技术课程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它的教育价值正在日益凸现。

通用技术课程的设计,着力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方式,将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信息素养包括技术能力、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规则,形成社会责任感等,这些素养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的课程,尤其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在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首先是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出发,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启发他们创作的灵感。例如:相框的制作这个内容中,在教学之前,我把家里各种各样的相框带到班级教学,在教学前先让学生们去发现各个相框的特点,并讲出它们适应于什么地方,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先去发现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有利于下一步的开展,这时我再拿出我自己动手制作的相框,这是一个悬挂式的,材料很简单,只是用一些硬质纸和一些回行别针制作而成的,挂在墙上,解决了桌面空间不够的问题,学生从这个小过程中得到很多的启发,并激发他们的动手兴趣,下课后还争着来看我做的相框,促进学生们的学习乐趣。又如:硬塑料的切割是个难题,因为用普通的刀切割硬塑料十分困难,就算切割好了也要花上一段是时间.对于这个问题有人提出了这样的设想:制作能发热的刀就能快捷地切割出硬塑料,于是,有人设计制作出了“电热快切刀”。此作品在切割硬塑胶时,能达到易而准且快的目的。然而此作品除了在建筑上能用来切割硬塑胶之外,还能用在普通家庭的厨房里,因为在家庭里,总有些肉类放进了冰箱冻得硬绑绑的,这时可以用本作品来为肉类解冻了。同学们在制作的同时,利用自己的头脑和能力解决了生活中常遇到的小问题,充分体会到了创造带来的巨大快乐。另外还有学生发明创造了“盲人安全电子眼”,“盲人遇水报警拐杖”,“全方位多角度万能垃圾铲”,“无尘自动擦黑板机”。这些东西看似简单,但都较好的体现了“技术的价值”这一内容,同时对中学生都是一种既熟悉又新奇的东西,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老师本身所体现的技术素养和探究精神也会成为激励学生的动力。

技术社会对人的生存有着双面的影响。每个生存于技术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即他用什么样的技术去适应这个社会并赢得他生存所不能缺少的有限资源。一个人如果不掌握一门有效的技术,就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处境,好像他人都拥有绿洲而自己却被围困于一片沙漠之中,无助与激愤的情绪是难以挥之即去的。技术还有先进与落后、一般与专门、简单与复杂的区别,简单的、一般的和落后的技术并不能使人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优势。技术手段的进步、新的发明的不断出现,迫使人们不断地学习,否则,落后的局面不仅会造成物质利益的损失,还会带来心理上的伤害。现实不仅迫使人们要掌握技术,而且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这里讲的技术创新是广义的,它不仅包括商业过程中的技术创新,还包括非商业过程的其他形式的技术创新,譬如一种绘画的新技法的运用或者一项体育竞技的新动作的尝试等等,像这次的奥运会的开幕式就大胆地尝试了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让全世界为之惊叹。

技术途径范文篇8

(一)大型企业技术内生化要遵循的原则。

(1)符合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原则。当前情况下,要求我国的大型企业既要注重技术内生化,还应注意在技术的选择、开发与应用上,要兼顾国家利益、社会稳定和产业持续发展,而不能只顾企业的商业利益。美国许多涉及国家安全和有重大商业价值的内生技术开发都是由大型企业承担的,如1982年美国在无线电和电视通讯设备、制药、半导体、照相设备方面技术创新统计中,有一半以上是由大型企业完成的。

(2)经济可行性原则。尽管我国大型企业在实现技术内生化方面具有许多优势,但是,在转向内生技术开发进程中,应结合现有技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主导技术的国际发展趋势,充分考虑到远中近期技术变化与市场需求特征,在科研经费、科研人员的投入以及技术战略选择上,量力而行,尤其要与自身的资金调配和筹资能力相适应,以免大量的研究与开发(R&D)投入给企业资金运行造成困难,引起中下游生产和营销资金的不足。

(3)塑造核心技术能力原则。大型企业不仅是规模意义上的“航空母舰",更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巨人”。技术内生化是打造和催生大型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系统机制和孵化器,国外大型企业如福特、西门子、丰田、诺基亚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我国大型企业尽管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引进、改造以及自主研发,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也相当大,但总体上,企业和产业核心技术数量和竞争力仍然有限,尤其是未能形成有效的技术内生机制。因此,大型企业要结合企业自身技术积累以及区域优势资源,以塑造核心技术能力为突破口,重新审视和集聚全社会范围内的有利于技术内生化的一切资源,加快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科研攻关,确立大型企业在国内外竞争中的技术领先地位。

(4)技术内生化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原则。我国大型企业因为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并未实现外生技术的有效吸收与创新,长久以来的一些技术瓶颈也未能得到根本克服,大型企业一直在走外延式增长的路子。这就要求我国的大型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在制定全新的面向国际市场的发展战略中,应将技术内生化战略与企业自身的发展规模和增长模式有机地衔接起来,尤其要明确技术内生化在企业发展不同时期的程度与比重,这样才能保持基于外部投入形成的大型企业获得持续注入的内生技术的支撑,实现我国大型企业的内生型增长。美国企业在19世纪组建之初主要通过采购欧洲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但很快就实现了企业规模与技术内生化的有机结合,并在20世纪中后期,大型企业基本实现了依靠内生技术扩展的竞争局面。如贝尔实验室(AT&T)在1947年开发出的晶体管技术,德克萨斯仪器公司在1959年开发出的集成电路、1988年的量子隧道三极管,科学数据公司和施乐公司在60年代末形成的第3代电子计算机制造技术等。

(二)大型企业技术内生化的标志性成果。

1.企业在R&D活动中获得的原创性发现及相应的知识产权;企业在技术改造或更新等二次开发中拥有的衍生性创新成果,并获得相应的自主知识产权,这两方面成果的应用巩固或加强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技术能力,进而确立了在市场中的技术和产品的领先地位。

2.围绕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形成了适应技术内生的技术、组织、机构、科研队伍及经费等保障和供给机制,具备了持续的自主开发或更新技术的能力。

3.内生技术在企业商业化、产业化开发中具有现实与潜在的巨大商业价值,尤其是具有替代外来技术并能更好地与本地资源或企业生产要素相结合的技术,由此为企业带来更多更大的利润。

4.内生技术具有在同类行业技术中的领先优势和扩散价值,能够对所在区域资源的有效开发和整体竞争力水平提高产生直接而又深远的经济社会影响。

二、大型企业技术内生化的路径分析

总结国外大型企业技术内生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大型企业技术内生化的条件与能力,我国大型企业技术内生化的路径有如下两种主要模式:

(一)引进技术的二次或多次开发,获得创新型经济效益。

从技术生成规律看,我国许多大型企业的核心技术或设备都属于“嵌入式”的外生型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围绕引进技术和设备不断进行适用性开发和技术人才的培养,逐渐地与所在区域资源相融合、互动,最终实现了引进技术和设备的二次开发和升级,即实现了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内生化转变,([韩]金麟洙:《从模仿到创新—韩国技术学习的动力》,新华出版社,1998年8月,第95-216页)大型企业由此确立区域技术领先优势,并获得技术创新带来的持续地经济效益的增长。

这种内生化技术路径的实现应注意如下问题:

1.引入的技术或设备在二次开发的每个阶段都要有相当的科技人员和配套资金支持,这是必要前提和保证;

2.在中间试验阶段,最好要求技术发明者的继续参与或紧密配合,以及时改正技术或工艺设计的缺陷,这种合作双方可以在技术交易中经过协商来确定;

3.对引进的已相对成熟的生产技术,引入者必须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即缩短技术差,为下一步技术创新做好准备;

4.将引入技术或设备与现有技术和生产能力有机重组,实现技术资源的整合;

5.技术内生化是包括市场开发在内的系列创新活动,是包括从技术源头到实现产品市场效益的过程;

6.技术内生化是一个对引进技术进行多次、持续开发的过程,包括二次开发技术在区域扩散中的再次开发和多次创新。

这样,经过一系列技术和经济的整合,在大型企业和所在区域内,就会形成二次或多次开发基础上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内生系统,为企业和区域获得创新型经济效益提供强力的技术支撑。

(二)原创性发明与自主R&D技术成果,实现企业和区域技术资源强势结合,互动发展。

大型企业以自主R&D能力为依托,整合社会R&D资源,通过宏观政策导引和加大企业的研发资金投入,不断完善企业的技术中试和生产设备更新改造,实现基于企业原创性发明或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商业化、产业化名牌产品的开发,并实现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发展的机制与局面,可以认为是实现了技术内生化。通过自主R&D实现的技术内生化会产生知识和技术的外溢效果,给企业和所在区域的投入带来非线性增长的价值回报,对形成以该技术为核心的新产业链和企业群族,具有决定性影响。

大型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1.多方筹措R&D资金,尤其是提高R&D资金投入的有效性,形成企业内部科学的R&D投入——产出机制和灵活有效的R&D联合体,夯实内生技术知识基础;

技术途径范文篇9

一、大竹县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1推广方式有待改进种种问题都会加重林农对相关政策的反感与抗拒,不配合推广工作。这个问题严重阻碍了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全面实施。2林农自身素质偏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大部分农村人口都前往城市谋生。老者与幼儿成为农村留守的主要人员。这样的农村人口结构,也严重制约了基层林业技术服务的推广。一方面,老人年龄偏大,劳动力水平偏低,不少老人常年伴有疾病,难以劳作。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老人文化程度极低,观念传统落后,难以接受各种新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林业技术推广的深入。3资金匮乏基层林业站是事业单位性质,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从整体上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属于一项公益项目。在基层推广工作中,涉及技术指导、推广、办公等各项工作都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但通常资金都难以到位,从而导致本县林业工作常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不少林业工作者将推广工作当作任务,应付了事,极少有人能正确看待这项工作。总的来说,资金方面的匮乏是导致大竹县基层林业站技术推广工作受到制约的一项重要原因。4林业技术推广工作队伍结构不健全从大竹县林业技术推广工作队伍来看,相应的人才结构还不够健全。专业技术人才无法把自己的专长与精力有效应用到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基层林业站内不少技术人员被抽调到其他部门,做着与专业毫无关联的工作,专业技能也未得到发挥与锻炼,极大地浪费了人才资源。随着林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林业技术人员也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更好地适应林业工作的发展。不过,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大多数林业人员往往对工作没有积极性,基本处于被动状态,无创新意识。这也是阻碍本县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的重要问题。

二、大竹县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1提高林业推广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做好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首先要做好人的工作,优化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可以加强培训教育,利用各种培训活动强化林业科技培训。另一方面,要求林业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面对面地指导,并邀请专家或技术骨干前来讲座、交流,传授好的推广经验,拓宽林业人员的视野。此外,要高度重视对林业技术骨干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升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整体水平。2改进推广方式大竹县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更好地落实林业技术推广工作。首先要求有创新意识,改进推广方式。根据本县实际,成立专业技术协会、林业专业协会、合作社等,从而把大量先进、实用的林业科学技术推广到位、落实到户,最终实现林业产业的增产增效。在改进林业推广的方式上,要进一步加强和林资经营单位、相关科研机构、林农等的联系,力争构建适应本县发展的新型林业技术推广模式。在这一新型推广模式下,使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实现多元化,鼓励发展个体私营林场与林庄经济。这样,加快把科技成果转为现实生产力,使林农看到真正的实惠,意识到林业技术的重要性,提高其学知识、用知识的积极性。3理顺林业推广机制大竹县必须理顺本县林业推广机制,从而构建相应的新型推广服务机制。全县商品林基本实行大规模造林,在实际的造林过程中推广各种林业技术。同时,综合市场与林农的需求,向林农推广相应的技术,从而帮助林农获得更多的市场先机,提高林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比如,可以构建专门的林业科技服务平台,为林农提供各种技术咨询服务以及市场行情分析、介绍实用新技术。此外,应积极借助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或现代通信技术,出台本县林业科技示范户的评选与管理制度,打造典型示范基地,并提高工作效率,以点带面,将新技术推广工作辐射开来,让更多周边群众都加入到学习林业新技术的行列中,促使林技推广链条得到不断延伸。4加强实用技术培训林业技术推广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广实用技术。因此,要加强对林农的培训,特别是林业科技示范带头人的培训,以此发挥典型的示范效应,扩大实用技术的推广辐射面。林业科技成果主要由农民来转化,他们也是受益者。因此,这表明农民的参与热情与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有着很大的联系。要重视向农民传授各种实用的林业技术,切实提高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比如,指导他们学会良种良法等技术,用于生产实践,从而提高林业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各种方式,为群众带去各种实用、先进的林业技术,帮助他们致富增收。

作者:樊述全单位:大竹县庙坝林业站

技术途径范文篇10

关键词:蔬菜病害;识别方法;防治措施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蔬菜的种植面积更是在经济作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种植蔬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土地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随着蔬菜种植种类的增加及种植方式的多样化,蔬菜病害也在逐渐增多,许多菜农缺少防治蔬菜病虫害知识,不能很好地识别病虫害,在防治时没有做到对症用药,或者用药不合理,从而影响蔬菜的产量及产品质量。就蔬菜病虫害的发生,根据病源的不同,可分2类,一是生理病害,是由于不良环境引起的病害;二是侵染性病害,是由生物的传染,如真菌、细菌、线虫、病毒等引起的。正确识别蔬菜病害是做到准确、及时、有效防治的关键。现将蔬菜病害的识别方法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病害识别方法

1.1认别时间

对于由真菌和细菌引起的病害,其最佳识别时间为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时,如温室和大棚应在放风前或晚间,叶片潮湿为宜;露地宜在早晨叶片结露或雨后,可明显看到病部霉污或病原菌的分泌物[1]。

1.2根据发生条件识别

由于每种病害发生时所需环境条件不尽相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只能有1种或几种病害发生,因此可根据外部环境情况初步判断可能发生的病害。如:高温干旱条件下一般只发生病毒病;高温高湿条件下可发生枯萎病、炭疽病、疫病、青枯病、立枯病等;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灰霉病、菌核病、霜霉病、白粉病、猝倒病、黄萎病等。

1.3根据发生时期识别

蔬菜在整个生长期内均可发病,依发病期不同主要分为苗期病害和成株期病害,苗期病害常见的有猝倒病、立枯病、沤根,如黄瓜苗期易发生炭疽病、黑星病等。成株期病害是指由菜苗定植到收获期间发生的病害,绝大多数病虫害都在此期间发生,如黄瓜霜霉病、枯萎病一般在开花期发生,炭疽病多在果实成熟期发病。

1.4根据发生部位进行识别

病害发生的部位主要有根、茎、叶、花及果实等,根据发生的部位可确定病害范围。如根腐病、根肿病、根结线虫病、沤根及烧根等,这些病害先在植株根部发病;早疫病、霜霉病、角斑病、白粉病等先在叶部发病;枯萎病、黄萎病、青枯病等,病菌首先危害茎部输导组织;灰霉病、黑星病、脐腐病、炭疽病、软腐病、畸形果等多危害花果[2]。另外,对于发生在叶部的病害,还可根据发生在植株上的位置不同判断属哪种病害,如黄瓜角斑病多发生在下位叶,霜霉病多发生在中位叶,缘枯病发生在上位叶。

1.5根据主要症状进行识别

了解和掌握各类病害外部形态特征(即症状)是正确识别和防治病害的前提和关键,但任何一种病害症状都是多方面的,要完全掌握并非易事,也没有必要,只要抓住每种病害的显著症状就可准确判断出病害种类。细菌病害病斑主要表现在叶部,潮湿时无霉(粉)状物,但病部常出现脓状物、溃疡及腐烂现象,有时发生臭味,如黄瓜角斑病叶背面有菌脓溢出;青枯病用手挤压横切开的茎基部可见米汤状菌脓溢出;蔬菜软腐病病部腐烂有臭味。病毒病害病叶呈黄绿相间的花叶形,或呈线状厥叶形,或有褐色斑块的条斑形,顶部叶片变小,中下部叶片内卷[3]。真菌病害发病部位有不同形状(圆形、椭圆形、多角形、不定形)病斑,潮湿条件下,病斑上有不同颜色霉(粉)状物,如黄瓜霜霉病在叶背面有灰黑色霉层,疫病、白菜霜霉病病部有白霉,灰霉病病部有灰褐色霉层,炭疽病有红褐色胶质物等。

2防治措施

本着“预防为主、治早治小”的原则,以经济、安全、高效为防治宗旨,采取生态防治和农业防治为主、其他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力求防治的科学性,蔬菜病害防治有三防:一是不让病原菌进入本区域,二是充分减少病原基数,三是减少和降低病害暴发成灾的几率。

2.1生态防治

通过有效控制利于蔬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适宜温度、光照、湿度防治,通常适宜的温、湿度指标为:上午25~30℃,湿度60%~70%,棚温30℃开始放风散湿,25℃开始闭棚保温;下午温度20~25℃,湿度60%左右;上半夜温度15~20℃,湿度低于85%,20℃及时盖帘保温,利于养分输送;下半夜温度12~15℃,不低于10℃,湿度90%左右。如黄瓜霜霉病发生较重时,进行高温闷棚,维持棚温45℃约2h后再放风,这样连闷2~3次,防效显著。

2.2物理防治

通过采取合理的耕作制度、方式、方法达到防治病害目的,如选择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实行轮作、间作、套种,清洁田园,摘除老病叶,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科学管理,合理配比氮磷钾及微肥。叶菜类施肥以氮肥为主,适当配合磷钾肥。花果菜类生长中氮磷钾配合要适当,按照生长发育规律进行肥水管理,肥料以农家肥有机肥为好,注意配合使用硼、镁、钼肥。

2.3药剂防治

一是对症用药。菜农们既要掌握病害识别技术,又要了解一些常用药剂的应用范围,以防乱用。如防治真菌性病害应选用普力克、甲霜灵(瑞毒霉)、乙磷铝(疫霉灵)、百菌清、三唑酮、杀毒矾、扑海因、速克灵、甲基托布津等;防治细菌病害应选用琥胶肥酸铜(DT)、醋酸铜(CT)、铬氨铜、可杀得、波尔多液等铜制剂及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防治病毒病可选用病毒A、植病灵、83增抗剂、抗病毒剂1号等[4]。这些农药的防治对象和范围不同,只有对症用药才能达到防治效果,例如三唑酮(粉锈宁)对白粉病和锈病有特效;瑞毒霉可防治蔬菜多种真菌病害,但不能防治白粉病及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二是严格把握用药浓度和次数。生产中有些菜农常因治疗心切而任意提高用药浓度、增加用药次数,不仅增加成本,还易造成药害,加重污染;有的为求经济而减少药量和施药次数,不能达到防治目的,而只有按照农药使用说明,准确配制药量、浓度,才能获得满意效果。三是适期防治。任何一种病害在不同地区都有发生与流行的时期,只有掌握不同病害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发生规律,才能做到提前预防、及时用药。在病害初发期,应首先控制发病中心,然后全面施药防治,这样既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又提高防效。四是广泛使用低毒农药。在选用农药上,要提倡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这也是加快无公害蔬菜生产,实现蔬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五是轮换用药。为避免病害对农药产生抗药性,降低农药残留量,不可长期单用一种农药,应交替使用,一般一种农药使用2~3次后,应换其他农药品种。六是选择适宜的剂型和施药方法。目前,常用农药剂型有需对水使用的水剂、乳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及可溶性粉剂等,直接使用的粉剂和颗粒剂,加热后使用的烟剂;常用施药方法有喷雾法、喷粉法和熏蒸法。在施药时应根据天气情况和棚室内湿度高低而选用适宜的剂型和施药方法,如在阴天或棚客观存在内湿度大时,选百菌清烟剂或速克灵烟剂防霜霉病、灰霉病等真菌病害,脂铜粉剂防角斑病、缘枯病等细菌病害。

3参考文献

[1]吴扣兰,刘裕岭.蔬菜细菌性病害发病特点及防治对策[J].上海蔬菜,2009(5):68.

[2]孟令法.大棚蔬菜病害的识别与防治[J].农业知识(科技与三农),2009(6):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