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8:56:50

技术产业

技术产业范文篇1

第一个科学技术工业园区于1988年在北京建立。截至2012年1月,我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数已达88家①。中国高新区已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经济结构、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基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新技术开发区在英文文献中一般称为科学园,科学园的近期主要文献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Chen-FuChien、Kuo-YiLin对新竹科学园区把导体产值预测之制造智慧进行了研究;IgorFilatotcheva等通过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实证研究,探讨了人才跨国界流动产生知识溢出;MatiasRamireza等比较了区域内和区域间劳动力流动对解决中国科技园区存在问题的影响;TugrulU.Daim1、PattSuntharasaj通过对泰国科学园的分析,研究了泰国科技园管理技术转让;ElisaSalvador、SecondoRolfo通过对意大利科学园孵化器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了孵化器和科学园对研究产出有效性[8]。大型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作用。对于大型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生产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数据收集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收集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①。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0》②。高新技术开发区主要指标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火炬计划统计年鉴》③。

(二)研究方法按照Coelli等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理论。生产前沿描述的效率产出水平(Y)可以根据一定水平的投入(X)得到,并且假设这一边界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转变。应用产出导向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就可以将两个时期内的总生产率变化分解为技术效率的变化或技术进步。

数据处理与分析

本文对大中型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开发区运用Malmquist模型进行处理;对于决策单元A、决策单元B和决策单元C均分别将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和企业单位数作为投入要素,决策单元B和决策单元C均分别将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利税总额作为产出。运用DEAP2.1软件运行的MALMQUIST指数结果。

(一)大中型工业企业MALMQUIST指数大中型工业企业MALMQUIST指数中技术效率在11年中有6个年份是大于1的,波动范围0.745-1.363;技术变化率在11年中有5个年份大于1,波动范围0.129-1.660;纯技术效率的值是比较稳定的,在11年份均大于1,波动范围1.000-1.232;规模效率值在11年中有6个年份大于1,波动范围0.745-1.363;全要素生产率值在11年中有6个年份大于1,波动范围0.111-1.713。

(二)高新技术产业MALMQUIST指数新技术产业MALMQUIST指数中技术效率在11年中有4个年份是大于1的,波动范围0.466-2.302;技术变化率在11年中有6个年份大于1,波动范围0.641-1.674;纯技术效率在11年份9个年份大于1,波动范围0.672-1.393;规模效率值在11年中有5个年份大于1,波动范围0.515-2.083;全要素生产率值在11年中有6个年份大于1,波动范围0.555-1.663。

(三)高新技术开发区MALMQUIST指数值表MALMQUIST指数中技术效率在11年中有8个年份是大于1的,波动范围0.443-2.255;技术变化率在11年中有6个年份大于1,波动范围0.133-1.709;纯技术效率在11年份均为1,没有波动;规模效率值在11年中有8个年份大于1,波动范围0.443-2.255;全要素生产率值在11年中有6个年份大于1,波动范围0.133-1.709。

MALMQUIST指数比较结果分析与结论

(一)MALMQUIST指数比较结果分析1999年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为1.709,高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1.663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1.617。2000年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为0.509、高新技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为0.555、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为1.713。2001年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为1.474、高新技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为1.474、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为0.503。2002年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为0.133、高新技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为0.118、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为0.111。2003年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为1.346、高新技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为1.526、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为1.714。2004年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为0.632、高新技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为0.567、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为1.068。2005年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为1.384、高新技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为1.758、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为0.894。2006年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为0.659、高新技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为0.586、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为0.499。2007年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为1.323、高新技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为1.344、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为1.491。2008年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为0.646、高新技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为0.602、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为1.357。2009年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为1.329、高新技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为1.583、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为0.712。

技术产业范文篇2

1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基本含义和特点

1.1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本含义。

(1)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当代高新技术产业化实践表明;一方面,市场机制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的主要动力所在。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在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国际竞争力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和国家整体形象设计等方面能发挥并且正在发挥出巨大的能动作用和主体作用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要普遍和纵深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除了必须塑造企业行为主体外,还必须有政府相应功能的支撑与服务。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所以能对当代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变革性作用的必要条件。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所以能长期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牢固的垄断地位,与这些国家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有效的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中对政府功能的作用尚有不少异议的话,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领域,它们几乎都作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一个重要职能来实施。这表明,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方面,发达国家的政府职能与传统产业管理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分离,正在发生重要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对经济增长、充分就业、抑制通货膨胀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都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并且这种作用还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这是发达国家政府长期以来不懈地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重要启示。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例,其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已占整个制造业增加值的25%,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1996年7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的《为了国家的利益发展技术》报告中强调,技术进步是决定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80%左右。由高技术产品的开发而形成的带有高技术含量的服务业的出口额已占商品出口额的40%。1996年5月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确定,由欧盟部长理事会支持召开的“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产业的竞争力——政府的作用”研讨会,探讨了高新技术产业化新经济发展模式中政府功能及其政策问题。显然,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竞争力,是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所在。

发达国家新经济实践表明,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经济功能转型和创新的重要方向。一般而言,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功能的实现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政府本身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的直接参与行为,如把财政资源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去。二是政府通过建立一系列优惠政策体系去推动、引导、促进、调整和规范全社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创新活动的持续、有序化发展。三是通过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公共基础设施来提高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供给能力,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功能的形成和作用也相对复杂。这表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并不像传统产业那样简单明了。

(2)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本含义。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反映政府政策、法规、规划与计划等促进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扶持和规范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竞争实力。它是指一定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经济功能在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竞争力。

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问题提出的重要背景。

从理论渊源上分析,古典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和相对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力存在和作用的基础。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竞争优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的主要实施方式,因此,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就成为决定一国社会整体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

从政府经济学的观点分析,政府经济功能的发挥是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方式,是加快一国工业化和现代化速度不可替代的力量。而政府功能的产生和发挥,除了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外,还必须辅之以产业政策。即从强化政府产业管理竞争力的角度,增强政府经济功能对国民经济作用的效果,尽量减少“政府功能失灵”。

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分析,发展中国家必须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作为工业化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不仅使政府经济功能的强化成为必然,而且使政府经济功能的重点有了战略性调整的必要。为此,必须把政府经济功能集中在工业化发展的国际竞争力上,进而形成一套能促进政府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政府政策体系。

从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观点分析,一国国际竞争力取决于以下五种不同因素的组合:变革素、变革过程、环境、企业自信心、工业序位结构等。由此形成两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竞争力,一方面是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是环境优化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环境优化竞争力成为制约企业竞争力、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环境优化竞争力又与政府经济功能作用形成和效果密切相关。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实践分析,要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的效果,必须以强化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为关键。

从理论上分析,一国或一地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一国或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能力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效果之间的乘积。即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能力×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效果。

1.2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特点分析。

(1)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强化和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的主要内容。

(2)决定和影响一国或一地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因素。这是影响一国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本因素。一方面,只有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国家政府才有对其实施产业管理的必要和可能;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扩大,使其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提高,从而奠定了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必要性、主动性、积极性。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能力因素。它主要包括:政府高新技术产业财政投入力度指标、政府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财政投入力度、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扶持力度、高新技术产业政府管理机构设置和功能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市场行为主体利益矛盾的政府规范力度等。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效果因素。其衡量指标主要包括: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幅度指标;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支柱产业地位的形成和扩散程度指标;三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指标;四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化发展指标;五是高新技术产业对国家财政收入贡献率指标;六是高新技术企业就业贡献率指标;七是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八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指标等。

(3)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虽然不可避免地受制于一定经济体制的影响,但经济体制变量对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影响只能限制在一定限度内。其主要原因如下:

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已由过去的单纯企业化、个体化和小额化向目前的政府化、社会化和巨额化方向发展,尤其是政府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规模与实力已成为决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知识经济国际竞争的核心因素。这是在不同经济体制下政府投入功能都能得到充实的体现。

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知识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技术重大创新和技术、知识在资源配置与利用中的功能成为主要决定力量。由于技术、知识与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的相关性极小,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一般与经济体制因素关系并不特别密切。

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及其知识经济发展中,经济体制变量对其影响主要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方针、政策、措施、手段等体现出来,因此,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也成为经济体制变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

经济体制对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政府行为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何重新认识政府在国家经济职能中的作用,如何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政府功能的“最大化”和“最满意化”。

(4)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提高一国产业素质的重要条件。首先,政府通过相对超前和富有战略性的优惠政策体系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扶持,客观上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速度和规模;其次,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主要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高度考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因此,对推动和加快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高级化调整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再次,政府通过必要的、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财政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投入等手段,能促进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进而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最后,政府通过制定一定的产业保护和产业开放政策等手段,可提高产业发展素质。

2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目标和主要条件

2.1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目标体系:促进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扶持和规范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刺激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改善和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有效供给;建立和健全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的市场结构与市场体系;建立和强化具有自主开发能力和知识产权形式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建立和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企业家才能供给和研究与开发人才供给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2.2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条件。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既是一个多重目标体系,更是一个客观过程。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建设必须具有条件体系的支撑与服务。具体地,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条件有:

(1)国家规划和战略支撑条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和战略成为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需求条件,也是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充分条件。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和实力条件。这主要要求高新技术产业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高新技术产业对财政贡献率提高等条件。

(3)有效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不足的条件。在市场结构改善、提供市场信息和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发挥政府经济功能的主体作用。从发展趋势看,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必须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市场失灵”的可能方面。

(4)需求引导和刺激条件。引导和刺激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和创造相关需求既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的主要支撑条件,又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形成和强化的基础和核心。

(5)高新技术企业有序竞争条件。调和企业行为主体和居民户行为主体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的利害冲突和利益矛盾,提高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法规监管能力和水平,进而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宏观调控能力。

(6)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整体能力条件。强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整体能力建设,实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充分条件。

这是从根本上确保一国国家经济安全的终极手段。

2.3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对传统经济体制下政府经济功能的一种超越。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既是一个社会日益增长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供给能力的持续增长过程的方式,也是经济管理体制、新兴产业管理方式和体制的不断调整、转换和创新过程。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种新型生产力的载体,由于产业生命周期的作用,由于产业增长的国际因素影响,由于政府功能、作用的局限性,因此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对传统经济体制下政府功能转换和创新的必然过程。

(1)提高政府产业管理竞争力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创新的主要内容。

(2)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是对传统经济体制下政府功能形成和作用模式进行重大的转换和创新。

(3)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必须把刺激和放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作为关键。这既有助于缩短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起步阶段周期,又能极大地加快重要高新技术产业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化和战略产业化发展进程。为此,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必须强化对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的引导和改善,进而使一定时期的产业供给结构和产业结构得以顺利调整。即在产业不同的生命周期通过某种、某些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的创造和刺激,去调整高新技术产品市场价格,促进厂商调整生产方向,促进生产要素的重组,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通过创造有效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去引导社会总需求的变动方向,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在促进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的功能,使高新技术产业化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4)强化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指导方针是,既要能消除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市场失灵”障碍,又要能强化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进而提高社会整体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

(5)建立和健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促进政府产业政策的完善,并强化其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功能。这可通过形成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点的产业政策,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超前调节,提高国民经济主要支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国家或一地区能在某一或某些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形成国际竞争优势。这是发展中国家构造国际竞争的后发优势的关键。实践表明,这既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功能转换和创新的关键,也是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核心。

(6)形成有效的政府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市场管理的新模式,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这方面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竞争环境的建设;二是市场竞争主体的塑造;三是政府与企业产权关系;四是政府对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宏观管理模式;五是对高新技术市场垄断的管制和规范能力等。

(7)要创造全面提高社会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的动力机制。必须强调,长期以来,在政府经济政策目标中,需求政策占据了绝对地位,而供给政策则被大大弱化了。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由于其资源构成和各种资源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地位和权重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创业人才资源和新型企业家人才资源等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决定因素。而这些新型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供不应求的。而且,在发达国家,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相对超前,因此,普遍存在着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不足问题,并且这些新型要素供不应求程度会更明显。因此,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就成为发达国家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一是借助优惠政策条件体系来有效降低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风险;二是通过提高政府高新技术基础设施供给规模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的多元化机制。这都要求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要以控减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为基点。众所周知,高风险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因此,高风险是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风险控制就成为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重要目标。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风险控制方式主要有:一是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税收减免政策支持;二是政府财政直接投入战略性关键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提高一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安全性;三是政府提供科技创业孵化条件体系,降低科技创业人才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本和风险;四是提供政府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供给能力,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型人才资源的供给水平;五是利用国际科技合作来分散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

必须指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风险控制能力与一国政府财政收支能力直接相关,与该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其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与该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状况相关,也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关。因此,在新技术产业化的起步阶段,可通过制定和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来提高政策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控制能力。这既能增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政策导向功能,也能大大降低企业市场行为主体风险度,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主体多元化机制的形成。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行为的不到位,由于受其国民经济发展阶段所限,其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制度创新供给能力上与发达国家的存在着很大差距。这丝毫不比其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供给能力上的差距小。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政府在提供高新技术产业化制度创新条件方面的认识不到位,它在这方面的供给职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因此,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在新经济发展中的巨大差距,发展中国家政府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化制度创新供给条件和行为建设的重要性,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创造最佳的发展环境。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起飞阶段或成熟阶段,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控制的手段也要进行全面调整和创新,不能再单纯依赖于优惠政策条件,而要通过建立制度创新的比较优势,来提高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控制效率。

因此,强化政府制度创新供给能力,也是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础条件。制度创新供给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基本功能。与其它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品种相比,制度创新供给的主要承担者是政府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国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行为绩效的高低和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高低很大程度上主要取决于其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的制度创新条件。21世纪美国经济优越的竞争优势,与其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有巨大密切相关。一方面,而对新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背景,作为世界第一科技强国的美国也在及时调整其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如科技移民政策和降低国防R&D经费支出的政策等。国防R&D经费支出在美国科技投入中所占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就呈现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63%下降到目前的50%左右;另一方面,为了推动高技术产业化,美国政府积极为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创造有利的制度创新条件。如2000年联邦政府放宽对人类胚胎细胞研究的限制。美国是一个宗教保守势力较强的国家,政府经费一直被禁止用于有关人类胚胎细胞的研究。2000年,克林顿在其总统任期最后一年中终于取消了这项禁令。由于联邦政府经费在医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占有最大份额,大大推动美国在胚胎细胞方面的研究进程。为了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美国加强了相关法律环境的规范建设。2000年6月30日,克林顿总统签署了《全球和国内商务之电子签名法》,确认了电子签名在签订合同、使用和存储文件时的法律有效性,规范了电子商务的法律环境。这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非常有利条件,如该法案承认了电子商务网站中大量存在的格式合同的有效性。为了规范信息产业的发展,2000年5月,美国和欧盟达成了“信息安全港”的协议,使隐私权问题正式进入美国科技制度创新范围。由于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使厂商获得了强大的消费者私人资料收集能力,直接威胁到消费者个人隐私和利益,因此有必要对厂商进行相应约束。虽然美国企业界一直不愿加强隐私权保护,但美国政府还是力排众议,对隐私权保护提供立法保障。这得到了HP等著名公司的积极支持。

(8)改善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干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全球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使政府协调行为成为影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各国政府加快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预期和责任都非常强烈;另一方面,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不能脱离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中,主权国家政府必须在新型国际分工中获得有利竞争地位,在技术、信息、管理、新产品和服务等配置竞争中处于主动。这要求政府必须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实施适当干预。这要求主权国家政府产业政策的设计和操作的开放化要以培植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竞争与合作机制优势为关键,利用国际科技合作来提高有限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在此基础上提高科技创新资源全球化配置能力。研究表明,发达国家产业全球化竞争能力是与其高新技术产业成长能力密切对应的。因此为了提高一国在产业全球化中的竞争能力,必须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前提。为此,发达国家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干预功能不断强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定和实施部级中、长期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计划,提高有限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这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争先恐后地制定跨世纪科技发展战略和计划中有突出的表现;二是强化国家财政能力对研究与开发的扶持,引导社会科技投入规模和结构,提高社会科技投入供给水平;三是加大政府对知识和技术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体系;四是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财政政策,创造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化有效需求,带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五是加大政府采购力度,扶持高新技术企业迅速长大;六是拓宽国际科技合作渠道,提高对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

虽然我国各级政府有干预经济的传统,但这种传统模式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促进行为相差甚远。①我国政府传统的干预功能过多侧重于行政功能,与市场经济要求正好相反;②我国政府传统的干预功能最突出地表现在组建国有企业,进入国民经济诸多行业。而在新技术产业化中,政府能直接参与的行业是非常有限的,这使得我国政府传统的经济干预功能难以实施;③我国政府传统的干预功能往往导致很多的投资失误,导致重复建设。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如果国家干预导致了投资失误,可能会从根本上扩大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周期,加大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本,进而加大我国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国际差距。这比传统经济下我国政府干预失灵的危险要远大得多;④我国政府传统的干功能没有与相应的制度创新有机结合。发达国家政府干预高新技术产业化,不仅有行政手段,还有与之相辅相成的法律手段。客观上,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起步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化所需要的制度创新条件难以有效供给,此时借助行政手段的干预功能能弥补制度创新不足和滞后的缺陷。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进入到成长阶段后,单凭行政手段所能实现的制度创新功能就十分有限,同时过多的行政手段可能导致新的制度瓶颈。因此,这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承担全部制度创新功能。从我国情况分析,政府在干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的功能还十分有限。实际上,现行公司法、投资法和税法对高新技术创业的限制还很多。

收稿日期:2002-03-26

【参考文献】

[1]科斯·罗纳德.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斯蒂格里茨.政府经济学[M].春秋出版社,1988.

[3]杨俊一.制度变迁与管理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4]蔡齐祥,邓树增.2001:高新技术产业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技术产业范文篇3

1国内外高技术产业成功关键因素的调查

同传统产业相比,高技术产业内部技术要素的集约化程度高,产业发展的特征深深烙着高技术产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智力密集、范围经济、高风险、高投入和高收益等,这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总结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分别对美国、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的一些专家、学者和高技术产业界的人士进行面访和问卷调查,让他们分别结合该地区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经验,从问卷中列举的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的22个因素中选择出认为最重要的5个。调查结果如下。

1.1美国高技术产业成功的关键因素调查结果

美国的调查对象主要是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等从事科技和创新管理的一些知名专家和教授,被调查人数为26人。调查结果中出现频率较高和集中的因素有企业家(选此因素的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2%)、创新文化(51%)、研究型大学(48%)、生活与工作环境(46%)、风险资本(40%)、人才的可流动性(38%)和中介机构(36%)。调查结果见图1。

附图

图1美国高技术产业成功因素调查结果统计直方图

1.2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高技术产业成功关键因素调查

考虑到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起作用的关键因素不同,所以在国内调研中分别就起步和成长阶段的成功关键因素向各地官、产、学界的专家进行面访和问卷调查。各地区被调查的人数在20~30人左右。调查结果经处理后见图2(a),(b),(c)(处理方法同上,图中百分比为选择此项因素的专家占调查专家总人数的百分比)。

附图

图2高技术产业成功因素调查结果

(a)北京;(b)上海;(c)深圳

2基本规律总结

从国内外调查结果看,各地在发展高技术产业方面的成功因素具有很大的相同性和近似性。这些因素,基本上反应了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些内在规律,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因素,以及国内外的成功实践,总结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有: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相统一的规律;分散经营与企业集群相结合的规律;起步阶段的政府扶持与成长、成熟阶段的市场选择相统一的规律;风险资本市场相配套的规律。

2.1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相统一

2.1.1技术创新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高技术产业是建立在高技术基础之上,技术的高低是相对的概念,今天的高技术在明天就可能成为普通技术。技术、知识要素的高密集是高技术产业的突出特点,当前国际上划分高技术产业的一个通行标准就是R&D的投入强度或研发和技术人员占整个从业人员的比例。由此可见,技术创新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是高技术上水平、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核心。区域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程度同当地技术创新的成果和技术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据调查,深圳高技术产业持续、快速高质量地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深圳,企业创办的研发机构占深圳研发机构总数的93%左右,全市研发人员约有90%集中在企业,研发经费中的90%来自企业。2000年深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占全部高技术产业产品产值的50.22%。前面的国内外调查结果中,创新文化、研究型大学、产业技术的选择等被认为是高技术产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所暗含的正是强调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创新活动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技术创新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源。美国硅谷、台湾新竹等地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无不是伴随着大量的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在技术创新中,方向的选择极端重要,国内三地的调查中,专家都将产业技术的选择作为高技术产业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之一。进入80年代后,美国硅谷的迅速崛起和128公路的逐渐衰落,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产业技术的选择不同。硅谷产业技术的基础是半导体和PC机,而128公路的产业技术基础是大型机。技术生命周期决定了产业的循环(如图3),这一点对我国和各地发展高技术产业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附图

图3128公路与硅谷的产业技术基础与产业发展示意图

2.1.2制度创新是高技术产业长足发展的前提如果说技术创新解决的是生产力层次的问题,那么制度创新解决的就是生产关系层次的问题。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科学、技术和商业的完美结合过程,是一种全新的商业和经济发展与运作模式。这一模式的正常运转是需要相应的制度予以保证,以解决高技术产业发展中诸如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产业化的资金筹集、知识产权的保护等问题。这些制度是传统产业发展下所不曾有的,这需要根据高技术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制度设计和创新,为高技术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如美国风险投资公司的有限合伙制、二板市场,以色列的技术孵化器等都是制度创新成功的典范,这些制度的出台,使得该地区和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

从国内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好地区的经验来看,制度创新水平同当地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如上海和深圳的高技术产权交易所;深圳的高交会;北京的高新周,中关村风险投资公司的有限合伙制等制度形式都极大地刺激了当地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技术产业发展一个必备要素,这在调查中都有所体现。在对人才的认识上,是专家意见较为集中的一个要素,并且这一要素贯穿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所有阶段。在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如果缺乏制度创新,沿用原来的人事制度,必定无法吸引和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如当前的知识产权入股、期权股权激励等制度必定是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常用的制度形式。

2.1.3文化创新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保证创新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旋律,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讲都离不开观念和文化创新,可以说文化和观念创新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保证。在对国外专家学者的调查中,51%的学者认为,创新文化是美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国内调查中,深圳和北京学者中有相当高比例学者认为一个健康的创新文化是当地高技术产业发展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高技术产业是一个高风险的领域,这就需要一个容忍失败、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世界各地都在移植硅谷模式,但都不成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硅谷的创新文化没法移植,硅谷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不是靠简单的模仿能够学得到的,这需要观念上的根本革新,需要一定时间的蕴育。

2.2分散经营与企业集群相结合

2.2.1分散经营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经营模式国内外的调查中,企业家的数量和质量被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美国52%,北京60%)是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企业家意味着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开拓者,高技术产业正是由一大批执着、不畏艰险、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所造就的。高技术产业中的企业主体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往往都是由一个创新思想开始的,知识资本是这些企业的主要资本。在高技术领域中,技术进步的速度极为迅速,这就需要这些企业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锐性,善于捕和技术发展中的各种商业机会,而这一切只有靠分散经营才能获得。硅谷同128公路的一个明显不同就是硅谷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构成的生态群落,而128公路边上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大,企业官僚习气严重,作风过于保守,缺乏灵活性和对动荡环境的适应性。由此也可看出,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基本思路。而拥有大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是分散经营的前提。

2.2.2企业集群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生态特性较传统产业而言,高技术产业具有更明显的集群特性,这主要是由高技术产业的知识密集、信息密集等特征决定的。建立在最新科技成果基础之上的高技术企业,要生存和发展,需要有把握市场信息,持续研发和知识创造的能力。而大多数高技术企业,规模都比较小,无法在孤立状态下准确地把握市场信息,也没有力量单独培养出高素质的知识员工和进行大范围的基础研发,这一矛盾促使高技术企业集群的产生。这是因为集群内企业地理上的彼邻,一方面使得集群内企业信息收集成本的节约。集群内企业之间形成的协同效应和叠加效应使得集群具有敏锐和庞大的信息加工、解释能力,企业间的正式抑或非正式的关系网络又使得信息在集群内的传递低成本和高效。另一方面,集群具有很强的知识溢出效应,同单个处于孤立状态的企业相比,集群内的高技术企业很容易找到自身发展所需的高素质熟练员工。集群内的企业分工与合作也大大提高了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集群内企业间的模仿学习加速了技术创新成果在高技术企业中的应用。一项新的技术创新成果一旦在集群内某一企业中首次使用,这一成果会立即“传染”给集群中的其他企业,从而促使整个集群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当前国内的许多高新园区,我们可以看到高技术企业集群的现象,如基因群落、软件园、通信城等,就是高技术企业集群的很好例证。

2.3政府扶持与完善市场机制相结合

现有的许多市场机制是应传统产业发展而产生和形成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许多与传统产业不同的内在规律,如产权、融资等。按这些规律来发展高技术产业,是高技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初期,服务于传统产业的市场机制,在短期内还不能提供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生产关系。如果依靠市场机制的自然演化,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势必相当缓慢。另外,国家、地区间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水平极为不平衡,全球化的国际竞争势必会使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较为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对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压制。所以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初期,政府扶持是完全必要的。从北京、上海和深圳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多数专家(北京35%,上海66%,深圳60%)都认为这些地区高技术产业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起步阶段政府的扶持。这一点在上海和深圳发展高技术产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政府扶持既可是财政和税收的政策倾斜,也可以是资金的直接支持;既可是制度的规范完善,也可以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既可是直接以经济主体的身分参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活动,也可以是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环境的营造。从国外发展的成功经验看,各国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初期,政府都起到了重大作用。如美国在高技术产业发展初期成立的中小企业管理局(SmallBusinessAdministration),政府通过为中小企业投资公司(SmallBusinessInvestmentCompany)提供1:4配套低息贷款的形式,解决新成立的中小高科技风险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支持科技企业的发展。在国内,从北京、上海和深圳等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看,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地方政府在高技术产业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如为解决起步阶段民间风险资本的不足,三地政府部门都成立了政府背景性质的风险投资公司,直接进行风险项目的投资;为吸引投资和增强处于创业期和成长期的高技术企业的自身积累能力,三地的政府都实行了幅度较大的税收优惠、减免和财政补贴政策,如深圳市政府1999年出台的新22条等都体现了政府在发展高技术产业中的重要角色。

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最终是一种经济行为、市场行为。高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要靠市场机制来组织和协调,不能长期依赖政府的扶持。因而,政府的扶持应同完善市场机制相结合。随着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逐步成熟,政府对高技术产业的扶持应逐步让位于市场,在市场机制健全的环境下让高技术企业在市场中优胜劣汰、生存、发展和消亡。从国内的调查结果看,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成长阶段,政府扶持这一因素已让位于其他因素。在北京和深圳的调查结果中,政府扶持这一起步阶段处于前4位的关键因素在成长阶段已不再在前5位关键因素之列,在上海,政府扶持这一起步阶段处于第一位的关键因素(占调查专家人数的66%)在成长阶段已退为第6位(占调查专家人数的35%)。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建立和完善适合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是政府的一项职能,政策供给职能逐步替代政府在高技术产业发展初期的扶持职能。由此可见,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和市场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是动态变化的,初期政府的扶持作用较为重要,随后逐渐让位于市场。

2.4风险资本市场相配套的规律

一项高技术成果商业化,会面临着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高技术产业投资风险大、投资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服务于传统产业的投融资方式无法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需要一种基于新运作模式的资本市场来服务和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这种新的融资制度就是风险资本。风险投资给高技术风险企业提供的不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增值服务,这对新成立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可以说一个国家和地区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着该国家和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程度,风险投资是高技术产业的孵化器和助动器。从发达国家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经验看,风险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完善在发展高技术产业中处于突出重要的地位。对国外26位专家的调查结果证明了这一点。26位专家对风险资本在发展高技术产业中的作用认识有较高的集中度。风险资本成为集中度位居第5的关键因素。正如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所说的那样,欧洲高技术产业发展大约滞后美国10年,主要在于欧洲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滞后于美国10年。我国国内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好地区的经验也恰好证明了这一点。国内三地的调查结果表明,无论是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还是成长阶段,风险资本一直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风险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风险投资中的融资、投资运作和资本退出等诸多环节。为此,要设计有利于风险资本市场发育和完善的市场机制,如风险投资公司的组织形式、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等。只有具有一个健康、完善的风险资本市场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相配套,高技术产业才能真正取得长足、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浙江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课题组.杭州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对策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空间拓展研究报告[R].杭州:浙江大学,2001.

[2]RossCDevol.America''''sHigh-techEconomy-Growth,Development,andRisksforMetropolitanAreas[R].MilkenInstitute,1999.

技术产业范文篇4

二十世纪后期,随着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以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为重点的高技术产业迅速成长。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成为世界大国争夺的战略制高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但决定着国际竞争力的高低,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分工地位,从而决定了在国际贫富两极分化中的国家前途。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发达国家推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基础。借助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优势,发达国家进一步巩固了控制世界经济秩序的地位。同时,高技术产业使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途径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发展中国家必须把发展高技术产业作为推进工业化的重要内容,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

我国已胜利完成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及以后一段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要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出发,寻求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市场环境和竞争策略,制定适合我国国情、顺应国际趋势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这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举措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部署。

本规划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确定**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方针,阐明国家战略意图,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模式,推动体制创新,明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范围,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为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技术产业正在从初创走向全面发展。

总量快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为迅速的产业部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工业产值已从1993年的4460亿元增长到**年的15618亿元,年均增长22.7%,高于同期全部工业产值增长约11个百分点。其中,以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最为迅速,增长速度分别达到48%和29.2%,大大高于全部工业产值年均增长水平。

结构变动活跃,新产业不断涌现。我国高技术产业门类逐步增多,基本形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通信设备、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电子元器件及配件、航空航天器、生物医药、计算机软件、新材料等高技术制造业全面发展的局面。同时,通信服务、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也在蓬勃兴起。在高技术产业的内部结构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所占的比重逐年加大,**年比1993年,分别提高了8个百分点和11.5个百分点。

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趋明显。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呈快速增长态势,在对外贸易中的份额逐年提高。我国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额已由1993年的205.9亿美元增加到**年的895.5亿美元,年均增长23.4%,其中,**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为14.9%,7年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高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带动作用正在增强。农业方面,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动植物优良品种的培育,提高了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防治能力;在金融、商贸等服务业和机械、冶金、化工、轻工、纺织等制造业的企业中,信息技术的软、硬件投资开始占有较大比重,使这些领域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深而不断提高。同时,高技术在对传统产业的融合和渗透过程中又派生出许多新兴产业,为传统产业在更高技术层次上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在地区布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增长优势。已初步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各具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增长带。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地的高技术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形成高技术产业增长极,并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产生积极影响。

我国高技术产业尚处于全面发展的初期,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规模较小,**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约4%左右;附加值不高,目前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仅为约25%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竞争力不强,高技术产品出口在世界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量中所占的份额,不仅与发达国家而且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相比也有较大差距。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研究开发与生产脱节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多数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致使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体弱小,竞争力不强;产业化关键环节的投入少,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低;一些产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工艺装备严重依赖进口,缺乏必要的技术开发和配套能力支持,影响了这些产业发展的主动性;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机制和环境尚未形成,政府部门的服务效率不高,市场竞争机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高技术产品的生产以组装工序为主,使产业分工和利益分配处于不利地位,高技术产业应有的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大的效果不能充分发挥;各地各类园区雷同的产业结构,导致产业发展资源(人才、技术、投资等)的分散度趋大,出现一定意义上的高水平重复建设问题,造成资源浪费。

(二)**面临的基本形势

1、全球高技术产业继续呈高速增长态势,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新的技术突破与融合,使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呈现三大趋势。一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结合,使信息技术产业在新世纪初的十年或更长的时期内继续保持主导地位。同时,信息技术等高技术与传统技术交叉、融合,催生出新的产业门类,加速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高技术化进程。二是生物技术日趋成熟,将在解决人类面临的食物、健康和生存环境等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显现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相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三是纳米技术在未来的10到20年中将取得重大突破,引发新的技术革命乃至产业革命,可望成为二十一世纪新的主导技术之一。纳米技术将大大提高人类对微观物质世界的控制力,将会对农业、制造业、环境、能源、医疗保健以及国家安全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趋势将进一步使高技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2、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的高技术跨国企业,为寻求更低廉的成本和更广泛的市场,加快了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的步伐。这为我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引入跨国公司,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体系,迅速扩大高技术产业规模,提高整体水平带来了机会。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客观上要求我们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生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充分面向市场的条件下,“加强创新,发展高科技,实行产业化”将越来越成为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内在需求。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更加有利于我国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加速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跨国公司将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和技术优势对我国市场进行更大程度的渗透和控制,对人才和其它技术资源进行更为激烈的争夺,使我国高技术产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技术基础更加脆弱,市场空间更加狭小。我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必须在扩大开放、加速引进的同时,强化引进技术基础上的集成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3、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高技术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期间,解决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变化这一矛盾,必须从结构调整入手,通过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提高产业竞争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开拓投资空间,扩大出口份额,拉动消费增长,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已不能单纯依靠消耗自然资源和发挥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积累资本、换取技术、发展经济。加快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高科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经成为结构调整的战略性任务。因此,结构调整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间,高技术产业发展要在保持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效益;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高技术对现有产业的提升改造。

4、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要求加快现有支撑体系的变革

高技术产业的高成长、高渗透、高效益、高智力、高竞争、高风险等特征决定了其特有的发展规律:从技术到产品的周期短,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以人才、技术为本,以创新性、独占性取胜;生产组织灵活,资源配置多元化。我国的高技术产业要取得大的发展,就必须适应其发展规律,对现有的支撑体系进行调整。在管理体制上,需要继续促进科技、经济的有机结合,打破条块分割、军民分割和地区间、行业间的封锁,为统一市场、公平竞争、合理配置资源创造条件;在投融资体制上,需要形成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高回报有机结合的良性循环机制,拓宽资金渠道,保证战略性投资;在政策环境上,要积极推动产业集群的逐步形成,在局部区域形成高技术的特色产业和产业优势,需要注重培养吸引人才,激励创业、创新,规范竞争秩序、完善市场环境。

二、指导方针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与基本原则

根据“总体跟进,重点突破”的总体发展战略,要抓住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机遇,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实现局部领域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逐步形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期间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以整体上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质量和素质为目标,立足国情,把高技术提升现有产业放在首位,强化产业竞争力;着眼长远,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力求在局部实现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加强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培育创新主体,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期间,发展高技术产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确定主要任务的原则

高技术产业要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因素。要加快高技术产业自身的发展,适应需求,占领市场,扩大规模,提高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质量和素质;要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的渗透、扩散作用,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开拓、竞争能力,为产业结构升级起到重要作用。

2、坚持采取不同发展模式的原则

在高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上,要根据国家发展目标、产业特点及市场结构的不同,在不同领域选择不同的发展主体和产业组织形式。在总体上采取以国际化、市场化方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和市场机制的促进作用来发展高技术产业。

在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核心技术领域,要以自主创新产业化为主发展;在国际上尚未产业化、而我国已有一定技术基础的领域,应以形成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自主开发与国际合作相结合;这些领域要在政府的组织协调下,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集中必要的资源,力求突破。

在技术和市场已高度国际化的高技术产业领域,要以扩大产业规模为目标,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利用国内外市场融合这一条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要引导跨国公司不断提高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和档次,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在我国有相对优势的高技术产业领域,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向海外投资,开发国际资源,占领国际市场,促进我国跨国企业的成长。

在技术创新活跃、投资规模较小的高技术产业领域,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机制灵活、专业化程度高、技术创新动力强的特点,为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培育新的发展基础。

3、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组织协调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体制改革促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增强市场竞争机制对高技术产业发展要素的配置作用。同时,在一些战略性、公益性领域,要注意发挥政府在组织协调方面的作用。

4、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期间,要加大对战略性高技术产业领域的投入,保持重要领域中的持续创新能力,确保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需要。同时,要继续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技术引进。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加强集成创新,博采众长,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高技术产业体系。

5、坚持军民结合的原则

要加强对军民两用技术发展的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军民两种资源、两支力量,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形成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军民两线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要把与国防建设相关的高技术产业化放在重要地位,促进民用高技术为国防建设服务。

(二)发展目标

**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目标是:

——**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要力求在总量规模方面上一个新台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关联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到**年,力争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目前的约4%左右提高到6%左右;高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目前的约9%左右提高到16%左右;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由目前的约15%左右提高到25%左右。

——**期间,在软件、通讯设备、数字电子产品、生物医药、生物芯片等新兴产业领域,要力争建立起具有国际水平、拥有自主发展能力的产业群体,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机械、纺织、石化、冶金、能源等传统产业领域,加大用高技术进行改造的力度,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成为重要的机电产品供应基地之一;初步形成以网络信息服务为代表的高技术服务业。

——**期间,要形成若干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和竞争力、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大型高技术企业;涌现出一大批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期间,要形成若干专业化分工、各具特色、具有一定产业集聚度的高技术产业基地,部分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实现高速发展,自主开发能力显著增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

三、主要任务与重大工程、重点专项

(一)主要任务

1、保持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力争重点领域实现跨越

**期间,要努力提高现有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在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建设十二大高技术工程,加速发展20个战略性重点领域,支持各行业发展高技术产品,带动高技术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促进金融、贸易、交通运输管理等重点领域和一批骨干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推动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力争在**期间,初步形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

2、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

**期间,要进一步推进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传统产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农业方面,围绕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应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基础条件的改善及动植物品种的改良。基础工业方面,能源工业要围绕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以能源多元化发展为核心加快相关技术的产业化;交通运输业要以高速化、信息化技术为核心推动综合高速运输体系的发展;原材料工业要加快节能降耗技术和先进工艺技术的产业化。装备工业方面,以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为重点,提高装备工业的整体设计、制造水平,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抓好重大装备的自主化,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在轻工纺织等一般加工业方面,要围绕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新产品、新工艺和清洁生产技术的产业化;在服务业方面,以推广应用网络技术为核心加快服务业的现代化。

3、促进大中小型高技术企业的协同发展,形成现代生产组织体系

**期间,要加强政策导向,促进科技要素向企业的转移,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高技术企业,初步建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基础,大中小高技术企业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格局。要注重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加快形成一批市场竞争力强、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型高技术企业;要鼓励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以及转制后的开发研究型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要营造有利于创业的良好环境,培育一大批机制灵活、专业分工明确、具有较强市场适应能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同时,要以体制创新为先导,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大力培育研究开发和营销服务在内、加工生产在外的新型高技术企业,逐步形成现代生产组织体系。

4、深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形成市场与政府互补的机制

**期间,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市场环境建设,重视并发挥市场机制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导向和优胜劣汰作用。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要逐步退出。政府要运用法律、法规手段,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为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要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创业板股票市场,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要适时产业导向信息及相关政策,加强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要通过资助研究开发和示范工程建设,推进高技术产业化进程;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关系到国家长期利益的战略性高技术产业领域的发展。

5、培育各具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增长极

**期间,要以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加快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在已形成产业特色并具备发展基础的技术、人才密集区,建设高技术领域的产业基地,集中配置资源,推动产业集群的逐步形成,在局部区域形成高技术的特色产业和产业优势,要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策干预力度,制止产业发展资源的进一步分散化趋势,以非均衡的市场化手段为主推动产业基地的形成与发展。要加快上海、北京、深圳、武汉等优势地区及西安、重庆、成都、绵阳、杨凌等西部地区的微电子、光电子、软件、计算机与通信产品、生物、现代中药、航空航天、现代农业、新材料、先进环保等高技术产业基地的建设,形成特色产业基地的强大产业优势,并推动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要加快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高技术产业密集区的发展,面向国际市场,形成以出口创汇为主的高技术产品生产基地。

(二)重大工程和重点专项

**期间国家要重点组织实施十二大高技术建设工程,推动发展20个战略性重点领域(重点专项)。集中部分国家经济资源和科技资源,重点突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高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增强综合国力。

1、十二大高技术工程

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国家财力、物力和科技实力等因素,**期间国家要重点建设十二大高技术工程,以带动经济、科技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创造条件,增强综合国力,打破技术垄断,提高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新一代高速宽带信息网络

高速宽带网络建设主要包括光纤骨干网和接入网。在骨干网上将传输速率由目前每波2.5Gb提升到每波10Gb以上,采用密集波分复用(DWDM)等技术,使骨干网传输容量达到每秒数千亿到上万亿比特;在接入网上充分利用数字用户环路(DSL)、光纤、同轴电缆、无线接入等技术,将数字用户接入网的传输速率由目前的千位级提高到数十兆位级。开展宽带综合业务的研究和试验及服务,逐步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融通以及业务的融和。使新一代高速宽带网络成为支撑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

深亚微米(0.25微米技术以上)集成电路

建设若干个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的025微米技术以上的深亚微米集成电路芯片生产企业,建成一批集成电路封装厂;形成一批高水平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重点开发通信、网络产品、数字视听产品和IC卡类等领域中的集成电路;迅速扩大集成电路的产业规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国际集成电路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数字高清晰度电视(HDTV)系统

加快制定数字电视发展规划。突破核心技术,制定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标准。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建成数字高清晰度电视试验系统。建立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制作基地;逐步形成数字电视机和高清晰度显示器件、专用集成电路等关键元器件的规模生产能力。在系统测试、标准制定和产业化的基础上,制定我国现有模拟电视系统向数字电视系统过渡的时间表。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的进程,带动我国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上千亿产值的数字电视产业和市场。

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加强对第三代移动通信制式的研究,加快确定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实施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工程。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掌握第三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推进产业化,尽快形成第三代系统设备、手机的规模生产能力。积极开展第三代移动通信运营试验,逐步建设商用试验。力争在**末期建立面向国际主流技术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和产业体系。

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系统

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系统工程的目标是要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射卫星,投入使用,保住轨道位置。选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研制发射我国首颗电视直播卫星,力争在2~3年内发射上天。在目前用通信卫星进行直播试验的基础上,全面开通广播电视直播业务;适时开展卫星信息传输服务业务。促进航天工业、广播电视媒体制作业、卫星接收设备制造业、软件等产业的快速成长,创造出千亿元的内需市场,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高速铁路工程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期间,我国应开始着手进行时速在300公里及以上的高速铁路建设,逐步形成与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共同构建的高速客运网络。采取国际合作方式,建成上海浦东高速磁悬浮列车试验线,积累经验,逐步掌握设计、制造、建设技术。同时,针对我国既有铁路提速改造的需要,积极发展高速轮轨技术。进行京沪高速铁路采用高速磁悬浮技术与高速轮轨技术选比的可行性研究,适时开工建设京沪高速铁路。

新型涡扇喷气支线飞机

支线飞机在我国具有较大的潜在市场需求,要抓住时机,立足国内市场,以我为主,启动新支线飞机项目。要完全按照国际标准,研制30~70座级涡扇喷气客机,全面满足CAAC/FAA的适航要求。

生物技术产业工程

重点发展医药生物领域和农业生物领域。要加速目前已获得生产批准或进入临床试验的基因工程药物及疫苗的产业化,鼓励引进先进的重要基因工程药物及疫苗产品,扩大产业规模;加速推进生物芯片和生物反应器的开发与产业化;加快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形成产业规模;积极发展以微生物发酵和酶催化为核心技术的生物化工,以及生物农(兽)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降解材料和海洋生物技术产业等。

现代农业高技术示范工程

重点建设以现代技术支撑的种业工程、现代种植、养殖设施农业示范工程、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化工程,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工程、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精准农业示范工程、高效畜牧业示范工程、干旱半干旱区雨养农业示范工程等;大力发展耐旱、耐寒、耐盐碱、抗病虫害的抗逆林木良种和适宜退耕还林(草)以及防沙治沙用的林草良种,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提供优质种苗等;建设荒漠化治理示范工程;要特别重视西部的特色农业、特色林业、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示范;同时,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推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煤液化制油工程

发展煤炭液化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性举措,是**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要通过自主开发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建设百万吨级/年以上煤炭液化制油示范工程;形成适合于我国煤炭资源特点和国情的煤炭液化技术,为商业化装置提供成套技术工艺和装备;为我国的能源安全和丰富的煤炭资源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设计制造工程

**期间要重点发展船舶工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能力,提高船舶制造工业的自动化水平;提高船舶导航设备和大型发动机的制造能力;形成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设计制造能力。重点是第五代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VLCC)、大中型液化天然气船(LNG)、液化石油气船(LPG),大型半潜式运输船、大型滚装船、新型化学品船、高速客船等。使我国在市场份额和技术含量上真正成为世界造船强国。

洁净煤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煤炭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是我国能源的主体。**期间,要重点建设大型循环流化床应用工程、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应用工程、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示范工程、增压流化床—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示范工程、水煤浆应用示范工程、煤地下气化示范工程、煤层气开发利用示范工程等,要加速大型超临界发电机组的产业化,达到大型化、自主化和商业化运行的目标。

2、二十个重点专项

要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核心,以抢占市场和扩大长期内需为目标,对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明显、具有战略性的高技术产业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力求跨越式发展,在局部领域赶上发达国家水平。

软件产业

重点突破系统软件,推动软件开发平台、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文处理平台和网络管理系统等支撑软件的发展;加快发展网络软件,嵌入式软件、构件、信息系统安全软件等,加强软件固化和硬件功能软件化;大力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各类应用软件和集成系统;初步与国际软件产业相结合,软件出口初具规模。建设若干个部级软件产业园区,使我国软件产业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电子商务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动适应电子商务的税收、电子支付、电子签名、网上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并不断完善,建立金融监管系统、认证和信用体系、支付和结算体系的统一标准及规范;实现各银行各类信用卡的兼容通兑;发展企业和消费信用数据库;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现代化物流配送系统。实现金融、外贸、税收、海关、交通和重要工业领域以及有条件地区电子商务的应用;实现政府采购网络化。推动企业电子商务,提高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降低能耗和物耗,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效益。

信息安全系统及产品

重点发展信息保密产品、安全认证授权产品、安全平台/系统、网络安全检测监控设备等。初步建立完整的适应国家信息化发展的信息安全系统。实现信息安全产品产业化、规模化生产。

数字化电子产品

大力发展数字移动通讯产品、数字电视及相关产品、多功能数字用户终端(数字机顶盒)、数字相机、高密度数字光盘产品、数字音视频广播系统设备、数字化办公设备、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数字网络产品,以及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家电相互融合的家用数字化产品和家用信息网络平台,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使我国重要的消费类和投资类电子产品实现数字化。

新型显示器件

重点要形成高清晰度彩管、TFT液晶显示器、彩色等离子体显示器件、彩色投影管和微晶投影的规模化生产能力,提高显示器件用原材料的本地化率;加快开发有机膜场致发光等新型产品。

新型元器件

加快化合物等半导体器件、绿色电池、传感器、压电陶瓷和声表面器件、电力电子器件、片式电子元器件等新型元器件的开发和产业化,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满足市场需求。

创制药物

加快发展新型化学合成药物、手性药物、放射性药物及糖类药物,大力发展控释和缓释技术、微囊技术、靶向制剂、透皮吸收制剂等其它新型制剂,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创新药物开发、生产体系,大幅度提高我国在参加WTO后医药工业的竞争力。

现代中药

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解决濒危、稀缺药用动植物及其优质种源的繁育问题和大宗药材的基地化绿色种植生产问题,运用现代工艺技术进行传统饮片的改良;加强重要中药品种的二次开发及其产业化,鼓励应用先进的提取、分离、制剂和生产控制技术及先进装备,推进中药材提取物中间体的商品化,逐步建立现代中药工业体系;推动中药的国际化,使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

微电子、光电子材料

要自主发展和引进相结合,迅速扩大产业规模,重点发展多晶硅、单晶硅、化合物半导体砷化镓单晶,移动通讯、光通信用砷化镓(GaAs)、磷化铟(InP)基半导体微结构材料,激光晶体、非线性晶体、光析变晶体、有优势的氧化物晶体,显示技术用材料、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重要基础材料、工程级反光材料、功能微珠粉体材料等。

新型功能材料

要继续优先发展稀土功能材料,力争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并逐步产业化,主要稀土功能材料的产量、出口量要达到世界第一,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发展生物医用材料和制品、高性能涂料、新型催化材料等,形成产业规模,并批量出口。积极推动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的产业化。

网络化制造工程

要从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出发,初步建立起网络化制造的基本网络环境和信息环境,有重点地选择企业和行业进行网络化制造示范,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

工业自动化

重点发展现场总线智能化仪表和过程控制系统及装置、软件、现场总线智能低压电器、企业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和工业机器人。用工业自动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重点行业建设先进自动化控制技术示范工程并推广应用,大力发展智能化仪器仪表和先进传感器,扩大工业自动化产品市场,形成新兴自动化产业。

数控系统及其装备

重点发展新一代开放式和智能化的数控系统,推动其在加工设备中的广泛应用;积极发展伺服驱动装置和高速、高效数控机床,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智能交通系统

要发展中国特色的智能交通系统,制定智能交通系统标准和发展规划;选择中等以上城市和交通干线进行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推动智能交通系统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

先进环保产业

要发展先进的污水处理成套技术与设备,高效低投资烟气脱硫脱硝、高效除尘以及微粒控制技术及装备,汽车尾气低排放和零排放的催化净化技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和成套设备,危险废物处置技术及成套装备,环境监测仪器。

先进电池

要以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扩大产业规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主要目标,重点发展锂离子电池、锂聚合物电池、镍氢电池的原材料及配套件,实现大规模生产;以电动车用电源为主要对象,加快发展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在降低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大规模推广应用,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在强化前期攻关研究的基础上,适时建设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试验电站。

清洁燃料汽车

重点发展电动汽车,以及以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为主要燃料的混合动力汽车及配套系统,鼓励发展汽油醇燃料汽车;选择若干城市实施清洁燃料汽车示范工程。

小卫星

重点发展已形成市场需求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通信小卫星、遥感小卫星、全球定位小卫星、科学与新技术实验卫星、海洋监测小卫星等,实现设计、研制、生产的批量化,形成年产10颗左右小卫星的能力。

卫星应用

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卫星资源,推动卫星应用的发展,同时以卫星应用促进形成新的产业群。卫星通信方面,重点发展卫星直播广播电视、卫星宽带数据信息传输、卫星数字广播和边远省区的卫星通信等业务。卫星遥感应用方面,统一规划地面应用系统,实现资源有效利用,为各行业提供满足要求的卫星遥感数据。卫星导航定位方面,根据需求,不断拓展应用领域,推动卫星导航定位(GPS)产业的形成。

膜技术应用产业

重点发展膜材料、制膜工艺及关键设备、膜组件生产技术及关键设备等;建设海水淡化、苦咸水淡化等膜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建设膜技术及生物技术污水处理应用示范工程;与其它分离技术相结合,发展新型集成分离技术及应用工程。

四、主要政策措施

(一)建立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加强市场环境的建设,一要建立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体系,包括规范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的认证制度,促进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健康发育;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完善知识产权的转让、抵押、处置制度;形成业内自律和业外监管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二要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服务中心的建设,建立技术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网络。三要完善有利于创新的技术标准体系,通过国际标准和先进技术标准的推广、国际计量和技术法规的执行以及严格的监管制度,形成公平合理有效的企业技术进步推进机制。市场环境建设要结合体制改革,加强行业中介组织建设,对其中的非盈利性机构给予政策扶持。

(二)推动高技术产业优惠政策由区域政策向产业政策转变

调整以往按区域确定高技术产业税收优惠范围的做法,要根据不同时期产业发展的需要,选择重点领域或产品,制定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阶段性优惠政策。针对不同产业的特点,制定明确的产业技术政策,规定鼓励、允许和限制使用的技术,并辅以相应的保障措施。

(三)完善各类政策工具,提高政府服务质量

——改进国家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计划。一是要针对关键产业领域确定专项计划,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对关键产业的发展进行系统部署,务求实现重点突破。二是计划的功能要向组织协调和优化配置资源方向转变。三是计划的实施要依托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产、学、研合作的企业联盟。

——进一步完善税收政策。在增值税方面,对研发投入大、生产消耗小的生产企业,允许其率先由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在所得税方面,要强化其对社会资金投向的引导、激励作用,对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以及社会的创业风险投入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

——建立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法制环境。推动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定,强化依法行政,规范市场秩序,完善竞争规则。重点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在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时,要指导国内企业运用知识产权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工具;积极参与国际性产业、贸易规则的制订,为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条件。

——运用采购政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通过推动相关立法以及颁布政府采购技术标准和产品目录,规定国际采购中本地产品的比例,制定在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中优先购买国内高技术产品的鼓励政策,为国内高技术产业的成长提供市场空间。

(四)完善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制

——调整政府投资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国家投入要侧重支持战略性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高技术企业创业期的引导资金、以及利用高技术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的补助资金等,并要完善相应的决策程序和监督评价体系。

——发展创业投资,培育创业投资机制。推动创业投资基金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出台,促进创业投资机构建立规范的风险约束机制与产权激励机制。拓宽创业资本来源渠道,培育多元创业投资主体。规范发展创业板股票市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创业投资提供多种退出渠道。加快发展创业投资中介服务机构,促进创业投资的行业自律。制定相应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创业资本投资于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技术创业企业。

——加强引导,广泛吸引社会投资。《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利用税收优惠、补贴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放宽市场准入领域,改善融投资服务环境。

——建立和完善高技术产品出口融资体系。对企业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和高技术境外投资项目,在流动资金贷款和出口信贷方面给予政策性金融支持。建立担保基金,为企业出口高技术产品提供出口信贷担保服务。建立风险规避机制,为到境外从事高技术产业投资的企业提供保险服务。

技术产业范文篇5

推动高新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因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首先应建立起有利于高新技术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创新制度。

法律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涉及到的法律制度大体上有两个层面:一是大的法律环境,即高新技术活动要涉及到的一般法律制度;二是小的法律环境,即高新技术活动所涉及到的特别法律制度。从成功的经验看,高新技术产业是在大的法律环境已经具备或基本具备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然后形成促进其发展的小的法律环境。如日本,前者有《外资法》、《促进基础技术研究顺利开展法》、《小企业新技术振兴法》等,后者有《筑波研究学园都市建设法》、《高技术工业智密区开发促进法》等。[1]实践证明,对于政府来说,最能有效地推动高新技术发展的,不是筹集风险资本和亲自运作投资项目,而是以发展高新技术为目标,营造一个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法律环境,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

由于风险投资的对象是高新技术产业,风险项目的成功通常要建立在一定水平的研究开发基础之上,因此,知识产权的保护尤其重要。对此,各国政府制定了大量有关专利保护、环境政策、技术转移、引进外资的特殊法律。

税务优惠:税收优惠政策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1969年美国曾把长期资本收益的最高税率从29%增加到49%,这给风险投资业带来沉重打击,也极大地影响了高新技术的发展。1978年美国取消了这一税收政策,即把长期资本收益的最高税率从49%调到29%。1981年又由29%降低到20%。这个税收政策实施的结果使1981年风险投资总额增长了2倍。[2]英国政府于1983年制定《企业扩展计划》,为了诱导中小企业投资高新技术,税收政策规定对统办小企业者可以免60%的投资税,对新创办的小企业可以免100%的资本税,并取消投资收入附加税。日本政府于1985年制定了《促进基础技术开发税制》,对购置用于基础技术开发的资产,免征7%的税金。巴西政府规定高新技术投入超过企业利润5%的企业可免交产品税,允许企业把所欠税款的80%用于研究与开发投资。总之,各国政府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有效地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退出机制:风险投资追求资本的增值收益,而不是投资的分红。因此,一旦时机成熟,风险资本就会以不同的形式退出。其退出的主要形式有:公开上市、股权转让、破产清算。

西方风险投资发达的国家都拥有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特别是设有以发行和交易高新技术企业股票为主的二板市场和三板市场。二板市场是各国政府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而建立的交易系统,如美国的Nasdaq市场、欧盟的Easdaq市场、新加坡的Sasdaq市场等。它为风险资本的筹措和顺利退出提供了场所,从而推动了风险投资业的迅速发展。三板市场是资本市场递进上市的第一个环节,也是递退下市的最后一个环节。如2000年,曾被称为是欧洲IT龙头企业的比利时L&H语音技术软件公司由于财务报表造假和欺诈行为被曝光而申请破产,L&H股票在主板市场摘牌后转至三板市场进行交易。L&H在三板市场挂牌,首日即告重挫,收市于1.40美元,股票狂泻77%,至股票被最后摘牌时,股价仅为58美分。由此可见,成熟市场的退出机制有一个平缓过渡的过程。这样能保证市场参与的主体—上市公司和投资人可以在资本市场中进行可选择地、连贯性地运营与投资,增强各市场板块的活力,保证投资人的利益。

购并也是风险投资退出的主要途径。美国1998年以前,风险投资30%是通过上市退出的,70%是通过收购和兼并退出的。[2]斯坦福大学研究中心主任罗文教授在一篇论文中说:“硅谷成功的企业中,有85%以上是购并的,只有15%的企业直接上市。”[3]

高新技术产业化需经历三个阶段:研究开发(R&D)、成果转化、工业化。而研究开发阶段属于探索性、研究性阶段,风险资本一般不会参与,这时主要依靠政府的“种子基金”。例如以色列的经济社会基础和外部环境都不算好,但它的高新技术产业仅用了不到6年的时间就赶上了美国。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种子基金”的大力推动。

财政支持:高新技术开发园区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是向传统产业扩散高新技术的辐射源,也是一个大的创业中心、孵化器。最早的高新技术园区是20世纪中期美国的硅谷。它在短时期内创造出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奇迹,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至今世界较规范的高新技术园区有近千个。由国家统一规划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般都是规模较大、设备先进、环境优美。要是没有可靠而雄厚的资金来源,这种开发区是决不可能建成的。一些国家政府财政对高新技术园区的投入很大,一般占60%-70%。西班牙政府投资100亿元建设卡贾图科学城;日本投资13000亿日元建设筑波科学城;德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投资1.9亿马克建设高科技园区。

融资担保:政府融资担保是对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所发放的符合政策意图的贷款给予偿还保证,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债务进行担保。当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时,由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偿还全部或部分贷款。许多国家政府均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例如英国政府规定对私人金融机构给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提供80%的政府担保;[4]日本通产省于1975年设立了“研究开发企业培植中心”,其主要业务就是对高新技术企业向金融机构借款提供债务担保,担保比例为80%。

政府股权担保是以风险投资公司为服务对象的。这是因为风险投资者往往要求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以补偿投资失败带来的损失。有了政府股权担保,投资者的部分投资损失可获得补偿,整个投资组合的回报率将相应提高,从而增强风险投资的吸引力。运行时间最长的股权担保是荷兰政府于1981年设立的私人投资担保。它规定政府为经其认可、投资额不超过400万荷兰盾的高新技术项目承担50%的损失。[2]

国外许多国家还通过银行或设立基金会的方式向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如加拿大联邦商业发展银行为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风险性很大的发展项目专门提供“平衡资助”,与定期贷款一起协助企业维持财政平衡或尽快收回成本。法国政府设立“工业发展基金”,以8.75%的优惠利率供营业额在5亿法郎以下的中小企业融资之用,政府还提供3亿法郎给SOFARIS投资公司,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提供50%的保证。英国政府允许私营技术企业的短期资金可以通过银行透支、贸易信贷等方式融通,中期资金可以通过银行信贷、财产抵押、自发信用券、发行股票等方式取得。日本政府建立了振兴地方技术的特别贷款制度,凡新增设备可提供特别利息贷款,高新技术企业可使用低息长期贷款(年利率为8%-8.15%)。日本开发银行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年限可长达25年,贷款额一半的利息可按7.3%计算;小企业金融公库还针对高新技术小企业发放期限为25年,年息2.7%的特别贷款。[5]

补贴政策:国外政府为鼓励高新技术发展,向风险投资者和风险投资企业提供无偿的补助。如加拿大安大略省为鼓励私人风险投资的发展,对向高新技术风险企业投资的个人入股者给予风险投资总额30%的补助金。德国政府于1984年底实施了一项对风险企业进行资助的典型实施计划,到1985年底,共向268家风险投资企业提供了0.87亿马克的资金补贴。对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公司,在投资方受损时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日本的新技术开发事业部对风险项目提供5年无息贷款,项目如果失败则该项贷款无需偿还。日本通产省规定,每一新建开发区所在地方政府,应向开发区提供10亿美元的基本建设经费;国家财政对于迁入开发区内的企业、科研机构实行补助。

政府通过实施相应的专项计划,直接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如美国小企业创新研究(SBIR)计划,就是将一定比例的政府部门的研究开发经费专门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企业。

政府还可通过择优购买本国(地区)高新技术设备和产品,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例如,1998年美国政府的采购合同总额中,来自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价值已经达到35%。[6]

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基金作为基金的一部分,在扶持高新技术风险产业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绝大多数采用私募方式,即向境内外法人及大额投资者募集;而欧洲一些国家机构投资者是风险资本的主要来源,如1998年在欧洲总额为62.83亿美元的风险资本中,银行占31%,保险公司占14%,年度基金占13%。英国贸易和工业部将政府支持专款中的33%作为发展高新技术的专款,20%作为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费用。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政府还出资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如比利时成立了政府投资公司,对创新企业或中小企业直接投资。德国1995年成立了与私人共同筹资的风险投资公司,澳洲和欧共体也有此类公司。

上述可见,政府担保,转移了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有助于改善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地位和条件,并刺激、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扩大贷款额;政府补贴,弥补了社会资本的一部分损失,减少了风险,以鼓励社会资本把更多的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政府风险资本,可补充高新技术产业资金的不足,并对社会资本起到示范和推荐作用。总之,“种子基金”的构建,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起步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且可使政府资本与社会资本有效地结合起来,实施政府资本的导向功能和发挥资本杠杆效应。

【参考文献】

[1]叶明.国外高技术发展政策的新趋向[J].华东科技,2001,(2).

[2]辜胜阻.政府与风险投资[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3]张景安.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资本市场[J].中国软科学.

[4]刘建良.风险投资操作指南[M].北京:中结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

技术产业范文篇6

推动高新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因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首先应建立起有利于高新技术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创新制度。

法律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涉及到的法律制度大体上有两个层面:一是大的法律环境,即高新技术活动要涉及到的一般法律制度;二是小的法律环境,即高新技术活动所涉及到的特别法律制度。从成功的经验看,高新技术产业是在大的法律环境已经具备或基本具备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然后形成促进其发展的小的法律环境。如日本,前者有《外资法》、《促进基础技术研究顺利开展法》、《小企业新技术振兴法》等,后者有《筑波研究学园都市建设法》、《高技术工业智密区开发促进法》等。[1]实践证明,对于政府来说,最能有效地推动高新技术发展的,不是筹集风险资本和亲自运作投资项目,而是以发展高新技术为目标,营造一个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法律环境,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

由于风险投资的对象是高新技术产业,风险项目的成功通常要建立在一定水平的研究开发基础之上,因此,知识产权的保护尤其重要。对此,各国政府制定了大量有关专利保护、环境政策、技术转移、引进外资的特殊法律。

税务优惠:税收优惠政策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1969年美国曾把长期资本收益的最高税率从29%增加到49%,这给风险投资业带来沉重打击,也极大地影响了高新技术的发展。1978年美国取消了这一税收政策,即把长期资本收益的最高税率从49%调到29%。1981年又由29%降低到20%。这个税收政策实施的结果使1981年风险投资总额增长了2倍。[2]英国政府于1983年制定《企业扩展计划》,为了诱导中小企业投资高新技术,税收政策规定对统办小企业者可以免60%的投资税,对新创办的小企业可以免100%的资本税,并取消投资收入附加税。日本政府于1985年制定了《促进基础技术开发税制》,对购置用于基础技术开发的资产,免征7%的税金。巴西政府规定高新技术投入超过企业利润5%的企业可免交产品税,允许企业把所欠税款的80%用于研究与开发投资。总之,各国政府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有效地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退出机制:风险投资追求资本的增值收益,而不是投资的分红。因此,一旦时机成熟,风险资本就会以不同的形式退出。其退出的主要形式有:公开上市、股权转让、破产清算。

西方风险投资发达的国家都拥有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特别是设有以发行和交易高新技术企业股票为主的二板市场和三板市场。二板市场是各国政府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而建立的交易系统,如美国的Nasdaq市场、欧盟的Easdaq市场、新加坡的Sasdaq市场等。它为风险资本的筹措和顺利退出提供了场所,从而推动了风险投资业的迅速发展。三板市场是资本市场递进上市的第一个环节,也是递退下市的最后一个环节。如2000年,曾被称为是欧洲IT龙头企业的比利时L&H语音技术软件公司由于财务报表造假和欺诈行为被曝光而申请破产,L&H股票在主板市场摘牌后转至三板市场进行交易。L&H在三板市场挂牌,首日即告重挫,收市于1.40美元,股票狂泻77%,至股票被最后摘牌时,股价仅为58美分。由此可见,成熟市场的退出机制有一个平缓过渡的过程。这样能保证市场参与的主体—上市公司和投资人可以在资本市场中进行可选择地、连贯性地运营与投资,增强各市场板块的活力,保证投资人的利益。

购并也是风险投资退出的主要途径。美国1998年以前,风险投资30%是通过上市退出的,70%是通过收购和兼并退出的。[2]斯坦福大学研究中心主任罗文教授在一篇论文中说:“硅谷成功的企业中,有85%以上是购并的,只有15%的企业直接上市。”[3]

高新技术产业化需经历三个阶段:研究开发(R&D)、成果转化、工业化。而研究开发阶段属于探索性、研究性阶段,风险资本一般不会参与,这时主要依靠政府的“种子基金”。例如以色列的经济社会基础和外部环境都不算好,但它的高新技术产业仅用了不到6年的时间就赶上了美国。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种子基金”的大力推动。

财政支持:高新技术开发园区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是向传统产业扩散高新技术的辐射源,也是一个大的创业中心、孵化器。最早的高新技术园区是20世纪中期美国的硅谷。它在短时期内创造出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奇迹,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至今世界较规范的高新技术园区有近千个。由国家统一规划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般都是规模较大、设备先进、环境优美。要是没有可靠而雄厚的资金来源,这种开发区是决不可能建成的。一些国家政府财政对高新技术园区的投入很大,一般占60%-70%。西班牙政府投资100亿元建设卡贾图科学城;日本投资13000亿日元建设筑波科学城;德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投资1.9亿马克建设高科技园区。

融资担保:政府融资担保是对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所发放的符合政策意图的贷款给予偿还保证,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债务进行担保。当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时,由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偿还全部或部分贷款。许多国家政府均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例如英国政府规定对私人金融机构给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提供80%的政府担保;[4]日本通产省于1975年设立了“研究开发企业培植中心”,其主要业务就是对高新技术企业向金融机构借款提供债务担保,担保比例为80%。

政府股权担保是以风险投资公司为服务对象的。这是因为风险投资者往往要求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以补偿投资失败带来的损失。有了政府股权担保,投资者的部分投资损失可获得补偿,整个投资组合的回报率将相应提高,从而增强风险投资的吸引力。运行时间最长的股权担保是荷兰政府于1981年设立的私人投资担保。它规定政府为经其认可、投资额不超过400万荷兰盾的高新技术项目承担50%的损失。[2]

国外许多国家还通过银行或设立基金会的方式向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如加拿大联邦商业发展银行为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风险性很大的发展项目专门提供“平衡资助”,与定期贷款一起协助企业维持财政平衡或尽快收回成本。法国政府设立“工业发展基金”,以8.75%的优惠利率供营业额在5亿法郎以下的中小企业融资之用,政府还提供3亿法郎给SOFARIS投资公司,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提供50%的保证。英国政府允许私营技术企业的短期资金可以通过银行透支、贸易信贷等方式融通,中期资金可以通过银行信贷、财产抵押、自发信用券、发行股票等方式取得。日本政府建立了振兴地方技术的特别贷款制度,凡新增设备可提供特别利息贷款,高新技术企业可使用低息长期贷款(年利率为8%-8.15%)。日本开发银行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年限可长达25年,贷款额一半的利息可按7.3%计算;小企业金融公库还针对高新技术小企业发放期限为25年,年息2.7%的特别贷款。[5]

补贴政策:国外政府为鼓励高新技术发展,向风险投资者和风险投资企业提供无偿的补助。如加拿大安大略省为鼓励私人风险投资的发展,对向高新技术风险企业投资的个人入股者给予风险投资总额30%的补助金。德国政府于1984年底实施了一项对风险企业进行资助的典型实施计划,到1985年底,共向268家风险投资企业提供了0.87亿马克的资金补贴。对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公司,在投资方受损时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日本的新技术开发事业部对风险项目提供5年无息贷款,项目如果失败则该项贷款无需偿还。日本通产省规定,每一新建开发区所在地方政府,应向开发区提供10亿美元的基本建设经费;国家财政对于迁入开发区内的企业、科研机构实行补助。

政府通过实施相应的专项计划,直接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如美国小企业创新研究(SBIR)计划,就是将一定比例的政府部门的研究开发经费专门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企业。

政府还可通过择优购买本国(地区)高新技术设备和产品,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例如,1998年美国政府的采购合同总额中,来自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价值已经达到35%。[6]

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基金作为基金的一部分,在扶持高新技术风险产业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绝大多数采用私募方式,即向境内外法人及大额投资者募集;而欧洲一些国家机构投资者是风险资本的主要来源,如1998年在欧洲总额为62.83亿美元的风险资本中,银行占31%,保险公司占14%,年度基金占13%。英国贸易和工业部将政府支持专款中的33%作为发展高新技术的专款,20%作为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费用。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政府还出资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如比利时成立了政府投资公司,对创新企业或中小企业直接投资。德国1995年成立了与私人共同筹资的风险投资公司,澳洲和欧共体也有此类公司。

上述可见,政府担保,转移了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有助于改善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地位和条件,并刺激、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扩大贷款额;政府补贴,弥补了社会资本的一部分损失,减少了风险,以鼓励社会资本把更多的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政府风险资本,可补充高新技术产业资金的不足,并对社会资本起到示范和推荐作用。总之,“种子基金”的构建,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起步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且可使政府资本与社会资本有效地结合起来,实施政府资本的导向功能和发挥资本杠杆效应。

【参考文献】

[1]叶明.国外高技术发展政策的新趋向[J].华东科技,2001,(2).

[2]辜胜阻.政府与风险投资[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3]张景安.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资本市场[J].中国软科学.

[4]刘建良.风险投资操作指南[M].北京:中结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

技术产业范文篇7

推动高新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因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首先应建立起有利于高新技术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创新制度。

法律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涉及到的法律制度大体上有两个层面:一是大的法律环境,即高新技术活动要涉及到的一般法律制度;二是小的法律环境,即高新技术活动所涉及到的特别法律制度。从成功的经验看,高新技术产业是在大的法律环境已经具备或基本具备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然后形成促进其发展的小的法律环境。如日本,前者有《外资法》、《促进基础技术研究顺利开展法》、《小企业新技术振兴法》等,后者有《筑波研究学园都市建设法》、《高技术工业智密区开发促进法》等。[1]实践证明,对于政府来说,最能有效地推动高新技术发展的,不是筹集风险资本和亲自运作投资项目,而是以发展高新技术为目标,营造一个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法律环境,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

由于风险投资的对象是高新技术产业,风险项目的成功通常要建立在一定水平的研究开发基础之上,因此,知识产权的保护尤其重要。对此,各国政府制定了大量有关专利保护、环境政策、技术转移、引进外资的特殊法律。

税务优惠:税收优惠政策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1969年美国曾把长期资本收益的最高税率从29%增加到49%,这给风险投资业带来沉重打击,也极大地影响了高新技术的发展。1978年美国取消了这一税收政策,即把长期资本收益的最高税率从49%调到29%。1981年又由29%降低到20%。这个税收政策实施的结果使1981年风险投资总额增长了2倍。[2]英国政府于1983年制定《企业扩展计划》,为了诱导中小企业投资高新技术,税收政策规定对统办小企业者可以免60%的投资税,对新创办的小企业可以免100%的资本税,并取消投资收入附加税。日本政府于1985年制定了《促进基础技术开发税制》,对购置用于基础技术开发的资产,免征7%的税金。巴西政府规定高新技术投入超过企业利润5%的企业可免交产品税,允许企业把所欠税款的80%用于研究与开发投资。总之,各国政府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有效地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退出机制:风险投资追求资本的增值收益,而不是投资的分红。因此,一旦时机成熟,风险资本就会以不同的形式退出。其退出的主要形式有:公开上市、股权转让、破产清算。

西方风险投资发达的国家都拥有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特别是设有以发行和交易高新技术企业股票为主的二板市场和三板市场。二板市场是各国政府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而建立的交易系统,如美国的Nasdaq市场、欧盟的Easdaq市场、新加坡的Sasdaq市场等。它为风险资本的筹措和顺利退出提供了场所,从而推动了风险投资业的迅速发展。三板市场是资本市场递进上市的第一个环节,也是递退下市的最后一个环节。如2000年,曾被称为是欧洲IT龙头企业的比利时L&H语音技术软件公司由于财务报表造假和欺诈行为被曝光而申请破产,L&H股票在主板市场摘牌后转至三板市场进行交易。L&H在三板市场挂牌,首日即告重挫,收市于1.40美元,股票狂泻77%,至股票被最后摘牌时,股价仅为58美分。由此可见,成熟市场的退出机制有一个平缓过渡的过程。这样能保证市场参与的主体—上市公司和投资人可以在资本市场中进行可选择地、连贯性地运营与投资,增强各市场板块的活力,保证投资人的利益。

购并也是风险投资退出的主要途径。美国1998年以前,风险投资30%是通过上市退出的,70%是通过收购和兼并退出的。[2]斯坦福大学研究中心主任罗文教授在一篇论文中说:“硅谷成功的企业中,有85%以上是购并的,只有15%的企业直接上市。”[3]

高新技术产业化需经历三个阶段:研究开发(R&D)、成果转化、工业化。而研究开发阶段属于探索性、研究性阶段,风险资本一般不会参与,这时主要依靠政府的“种子基金”。例如以色列的经济社会基础和外部环境都不算好,但它的高新技术产业仅用了不到6年的时间就赶上了美国。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种子基金”的大力推动。

财政支持:高新技术开发园区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是向传统产业扩散高新技术的辐射源,也是一个大的创业中心、孵化器。最早的高新技术园区是20世纪中期美国的硅谷。它在短时期内创造出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奇迹,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至今世界较规范的高新技术园区有近千个。由国家统一规划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般都是规模较大、设备先进、环境优美。要是没有可靠而雄厚的资金来源,这种开发区是决不可能建成的。一些国家政府财政对高新技术园区的投入很大,一般占60%-70%。西班牙政府投资100亿元建设卡贾图科学城;日本投资13000亿日元建设筑波科学城;德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投资1.9亿马克建设高科技园区。

融资担保:政府融资担保是对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所发放的符合政策意图的贷款给予偿还保证,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债务进行担保。当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时,由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偿还全部或部分贷款。许多国家政府均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例如英国政府规定对私人金融机构给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提供80%的政府担保;[4]日本通产省于1975年设立了“研究开发企业培植中心”,其主要业务就是对高新技术企业向金融机构借款提供债务担保,担保比例为80%。

政府股权担保是以风险投资公司为服务对象的。这是因为风险投资者往往要求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以补偿投资失败带来的损失。有了政府股权担保,投资者的部分投资损失可获得补偿,整个投资组合的回报率将相应提高,从而增强风险投资的吸引力。运行时间最长的股权担保是荷兰政府于1981年设立的私人投资担保。它规定政府为经其认可、投资额不超过400万荷兰盾的高新技术项目承担50%的损失。[2]

国外许多国家还通过银行或设立基金会的方式向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如加拿大联邦商业发展银行为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风险性很大的发展项目专门提供“平衡资助”,与定期贷款一起协助企业维持财政平衡或尽快收回成本。法国政府设立“工业发展基金”,以8.75%的优惠利率供营业额在5亿法郎以下的中小企业融资之用,政府还提供3亿法郎给SOFARIS投资公司,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提供50%的保证。英国政府允许私营技术企业的短期资金可以通过银行透支、贸易信贷等方式融通,中期资金可以通过银行信贷、财产抵押、自发信用券、发行股票等方式取得。日本政府建立了振兴地方技术的特别贷款制度,凡新增设备可提供特别利息贷款,高新技术企业可使用低息长期贷款(年利率为8%-8.15%)。日本开发银行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年限可长达25年,贷款额一半的利息可按7.3%计算;小企业金融公库还针对高新技术小企业发放期限为25年,年息2.7%的特别贷款。[5]

补贴政策:国外政府为鼓励高新技术发展,向风险投资者和风险投资企业提供无偿的补助。如加拿大安大略省为鼓励私人风险投资的发展,对向高新技术风险企业投资的个人入股者给予风险投资总额30%的补助金。德国政府于1984年底实施了一项对风险企业进行资助的典型实施计划,到1985年底,共向268家风险投资企业提供了0.87亿马克的资金补贴。对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公司,在投资方受损时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日本的新技术开发事业部对风险项目提供5年无息贷款,项目如果失败则该项贷款无需偿还。日本通产省规定,每一新建开发区所在地方政府,应向开发区提供10亿美元的基本建设经费;国家财政对于迁入开发区内的企业、科研机构实行补助。

政府通过实施相应的专项计划,直接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如美国小企业创新研究(SBIR)计划,就是将一定比例的政府部门的研究开发经费专门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企业。

政府还可通过择优购买本国(地区)高新技术设备和产品,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例如,1998年美国政府的采购合同总额中,来自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价值已经达到35%。[6]

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基金作为基金的一部分,在扶持高新技术风险产业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绝大多数采用私募方式,即向境内外法人及大额投资者募集;而欧洲一些国家机构投资者是风险资本的主要来源,如1998年在欧洲总额为62.83亿美元的风险资本中,银行占31%,保险公司占14%,年度基金占13%。英国贸易和工业部将政府支持专款中的33%作为发展高新技术的专款,20%作为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费用。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政府还出资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如比利时成立了政府投资公司,对创新企业或中小企业直接投资。德国1995年成立了与私人共同筹资的风险投资公司,澳洲和欧共体也有此类公司。

上述可见,政府担保,转移了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有助于改善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地位和条件,并刺激、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扩大贷款额;政府补贴,弥补了社会资本的一部分损失,减少了风险,以鼓励社会资本把更多的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政府风险资本,可补充高新技术产业资金的不足,并对社会资本起到示范和推荐作用。总之,“种子基金”的构建,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起步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且可使政府资本与社会资本有效地结合起来,实施政府资本的导向功能和发挥资本杠杆效应。

【参考文献】

[1]叶明.国外高技术发展政策的新趋向[J].华东科技,2001,(2).

[2]辜胜阻.政府与风险投资[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3]张景安.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资本市场[J].中国软科学.

[4]刘建良.风险投资操作指南[M].北京:中结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

技术产业范文篇8

为加快推进*生物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促进项目及企业入驻基地,加快各专业园区、产业示范区、重大示范工程等规划建设,根据国家发改委、自治区发改委及市领导指示精神,现就项目、企业、专业园区、产业示范区、重大产业化示范工程进入基地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入基地项目产业及技术领域界定

(一)进入基地项目必须符合产业规划要求

进入基地项目(包括单个项目、专业园区、产业示范区、重大产业化示范工程等)必须符合国家发改委批准实施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中所规划的生物能源、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等产业领域。其中:

生物能源:主要包括非粮能源植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农村及工业化沼气、生物质气化供气及燃烧系统、生物质燃气制燃油、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生物质发电等产业。

生物医药:主要包括研究开发诊断、治疗、检测检验癌症、艾滋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和疑难杂症的医药产品和诊疗技术的生物创新药物、疫苗与诊断试剂、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等。

生物制造:主要包括生物基材料、生物化工产品、生物环保、微生物制造等。

生物农业:主要包括与生物能源、生物医药、生物制造产业相配套的农业良种、农林业新品种、中草药材良种与品种保护、绿色农用生物产品、水生物产业开发等。

(二)进入基地项目核心技术及比重界定

进入基地的产业项目必须符合利用或研发生物技术,并且达产后生物技术产品产值占该项目总产值的75%以上。本通知所指生物技术包括:生态工程、分子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转基因技术、组织工程、动物克隆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工程等。

二、进入基地企业及专业园区、产业示范区、重大示范工程条件

(一)进入基地企业条件

凡要求入驻基地的企业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独立企业法人。包括内资、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

2.高新技术企业。获得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或*生物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

3.从事生物产业。必须是从事与生物技术、生物产品有关的研究、开发、生产、经营、销售、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的企业;

4.注册资本100万元及以上;

5.从事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3人;

6.用于生产或研究的生物技术必须是自有(专利证明)或利用现有(转让或合作)生物技术;

7.企业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与生物产业直接有关内容不少于70%;

8.其它有利于证明企业身份及实力的条件。

(二)进入基地的专业园区应具备的条件

1.在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工业集中区或县、城区产业规划区域内可以设立生物能源、生物医药、生物制造专业园区。专业园区名称可采用“*生物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产业园”;

2.专业园区规划必须已获得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批准设立或备案;

3.专业园区土地必须已经落实或大部分落实,土地使用权属清晰、无争议;

4.必须是已有项目入驻(附企业名录)或有项目计划入驻(企业入驻意向书或合同);

5.专业园区规划面积不小于500亩;

6.有符合要求的园区管理办法或章程;

7.有符合要求的园区管理组织机构和专职人员;

8.其它有利于园区建设管理的条件。

(三)进入基地的产业示范区应具备的条件

1.在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工业集中区或县、城区产业规划区域内可以设立生物能源、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等产业示范区。专业园区名称可采用“*生物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产业示范区”;

2.产业示范区规划必须已获得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或备案;

3.产业示范区土地必须已经落实,土地使用权属清晰、无争议;

4.必须有龙头项目入驻(附企业名录)或有龙头项目计划入驻(企业入驻意向书或合同);

5.产业示范区规划面积不小于1000亩;

6.有符合要求的产业示范区管理办法;

7.有符合要求的产业示范区管理组织机构和专职人员;

8.其它有利于产业示范区建设管理的条件。

(四)进入基地的重大示范工程应具备的条件

符合以下条件的示范项目可认定为“*生物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重大产业化示范工程”(以下简称“重大示范工程”):

1.重大示范工程必须在项目内部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外延产业带动作用较大,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2.重大示范工程项目规划必须已获得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核准或备案;

3.重大示范工程必须落实土地、环保等条件;

4.重大示范工程必须有核心项目为支撑,核心项目必须是以生物技术为主要技术,核心项目产值不低于该示范工程项目总产值的60%;

5.重大示范工程必须有龙头企业来承担,龙头企业在此工程项目中的产值不低于全部产值的1/3;

6.重大示范工程核心部分原则上不跨越现有县级行政辖区;

7.重大示范工程带动的产业领域不少于三个,带动效应不低于3倍;

8.其它有利于重大示范工程建设的条件。

三、认定程序

1.编制项目或产业规划,报当地政府核准或备案;

2.编制项目建设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设计方案);

3.提交认定申请报告;

4.市生物基地办内部审核建设方案;

5.市生物基地办召开专家评审建设方案;

6.市生物基地办下文核准或认定,并授予牌匾。

四、进入基地项目、企业及园区管理办法

1.按规定定期或不定期报送本园区内相关统计数据;

2.新入园项目须报市生物基地办审核、备案;

技术产业范文篇9

1.1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本含义。

(1)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当代高新技术产业化实践表明;一方面,市场机制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的主要动力所在。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在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国际竞争力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和国家整体形象设计等方面能发挥并且正在发挥出巨大的能动作用和主体作用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要普遍和纵深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除了必须塑造企业行为主体外,还必须有政府相应功能的支撑与服务。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所以能对当代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变革性作用的必要条件。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所以能长期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牢固的垄断地位,与这些国家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有效的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中对政府功能的作用尚有不少异议的话,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领域,它们几乎都作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一个重要职能来实施。这表明,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方面,发达国家的政府职能与传统产业管理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分离,正在发生重要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对经济增长、充分就业、抑制通货膨胀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都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并且这种作用还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这是发达国家政府长期以来不懈地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重要启示。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例,其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已占整个制造业增加值的25%,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1996年7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的《为了国家的利益发展技术》报告中强调,技术进步是决定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80%左右。由高技术产品的开发而形成的带有高技术含量的服务业的出口额已占商品出口额的40%。1996年5月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确定,由欧盟部长理事会支持召开的“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产业的竞争力——政府的作用”研讨会,探讨了高新技术产业化新经济发展模式中政府功能及其政策问题。显然,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竞争力,是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所在。

发达国家新经济实践表明,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经济功能转型和创新的重要方向。一般而言,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功能的实现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政府本身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的直接参与行为,如把财政资源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去。二是政府通过建立一系列优惠政策体系去推动、引导、促进、调整和规范全社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创新活动的持续、有序化发展。三是通过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公共基础设施来提高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供给能力,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功能的形成和作用也相对复杂。这表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并不像传统产业那样简单明了。

(2)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本含义。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反映政府政策、法规、规划与计划等促进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扶持和规范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竞争实力。它是指一定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经济功能在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竞争力。

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问题提出的重要背景。

从理论渊源上分析,古典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和相对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力存在和作用的基础。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竞争优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的主要实施方式,因此,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就成为决定一国社会整体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

从政府经济学的观点分析,政府经济功能的发挥是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方式,是加快一国工业化和现代化速度不可替代的力量。而政府功能的产生和发挥,除了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外,还必须辅之以产业政策。即从强化政府产业管理竞争力的角度,增强政府经济功能对国民经济作用的效果,尽量减少“政府功能失灵”。

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分析,发展中国家必须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作为工业化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不仅使政府经济功能的强化成为必然,而且使政府经济功能的重点有了战略性调整的必要。为此,必须把政府经济功能集中在工业化发展的国际竞争力上,进而形成一套能促进政府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政府政策体系。

从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观点分析,一国国际竞争力取决于以下五种不同因素的组合:变革素、变革过程、环境、企业自信心、工业序位结构等。由此形成两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竞争力,一方面是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是环境优化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环境优化竞争力成为制约企业竞争力、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环境优化竞争力又与政府经济功能作用形成和效果密切相关。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实践分析,要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的效果,必须以强化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为关键。

从理论上分析,一国或一地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一国或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能力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效果之间的乘积。即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能力×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效果。

1.2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特点分析。>(1)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强化和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的主要内容。

(2)决定和影响一国或一地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因素。这是影响一国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本因素。一方面,只有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国家政府才有对其实施产业管理的必要和可能;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扩大,使其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提高,从而奠定了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必要性、主动性、积极性。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能力因素。它主要包括:政府高新技术产业财政投入力度指标、政府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财政投入力度、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扶持力度、高新技术产业政府管理机构设置和功能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市场行为主体利益矛盾的政府规范力度等。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效果因素。其衡量指标主要包括: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幅度指标;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支柱产业地位的形成和扩散程度指标;三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指标;四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化发展指标;五是高新技术产业对国家财政收入贡献率指标;六是高新技术企业就业贡献率指标;七是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八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指标等。

(3)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虽然不可避免地受制于一定经济体制的影响,但经济体制变量对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影响只能限制在一定限度内。其主要原因如下:

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已由过去的单纯企业化、个体化和小额化向目前的政府化、社会化和巨额化方向发展,尤其是政府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规模与实力已成为决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知识经济国际竞争的核心因素。这是在不同经济体制下政府投入功能都能得到充实的体现。

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知识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技术重大创新和技术、知识在资源配置与利用中的功能成为主要决定力量。由于技术、知识与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的相关性极小,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一般与经济体制因素关系并不特别密切。

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及其知识经济发展中,经济体制变量对其影响主要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方针、政策、措施、手段等体现出来,因此,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也成为经济体制变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

经济体制对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政府行为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何重新认识政府在国家经济职能中的作用,如何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政府功能的“最大化”和“最满意化”。

(4)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提高一国产业素质的重要条件。首先,政府通过相对超前和富有战略性的优惠政策体系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扶持,客观上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速度和规模;其次,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主要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高度考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因此,对推动和加快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高级化调整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再次,政府通过必要的、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财政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投入等手段,能促进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进而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最后,政府通过制定一定的产业保护和产业开放政策等手段,可提高产业发展素质。

2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目标和主要条件

2.1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目标体系:促进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扶持和规范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刺激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改善和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有效供给;建立和健全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的市场结构与市场体系;建立和强化具有自主开发能力和知识产权形式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建立和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企业家才能供给和研究与开发人才供给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2.2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条件。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既是一个多重目标体系,更是一个客观过程。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建设必须具有条件体系的支撑与服务。具体地,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条件有:

(1)国家规划和战略支撑条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和战略成为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需求条件,也是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充分条件。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和实力条件。这主要要求高新技术产业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高新技术产业对财政贡献率提高等条件。

(3)有效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不足的条件。在市场结构改善、提供市场信息和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发挥政府经济功能的主体作用。从发展趋势看,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必须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市场失灵”的可能方面。

(4)需求引导和刺激条件。引导和刺激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和创造相关需求既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的主要支撑条件,又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形成和强化的基础和核心。

(5)高新技术企业有序竞争条件。调和企业行为主体和居民户行为主体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的利害冲突和利益矛盾,提高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法规监管能力和水平,进而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宏观调控能力。

(6)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整体能力条件。强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整体能力建设,实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充分条件。这是从根本上确保一国国家经济安全的终极手段。

2.3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对传统经济体制下政府经济功能的一种超越。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既是一个社会日益增长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供给能力的持续增长过程的方式,也是经济管理体制、新兴产业管理方式和体制的不断调整、转换和创新过程。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种新型生产力的载体,由于产业生命周期的作用,由于产业增长的国际因素影响,由于政府功能、作用的局限性,因此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对传统经济体制下政府功能转换和创新的必然过程。

(1)提高政府产业管理竞争力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创新的主要内容。

(2)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是对传统经济体制下政府功能形成和作用模式进行重大的转换和创新。

(3)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必须把刺激和放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作为关键。这既有助于缩短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起步阶段周期,又能极大地加快重要高新技术产业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化和战略产业化发展进程。为此,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必须强化对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的引导和改善,进而使一定时期的产业供给结构和产业结构得以顺利调整。即在产业不同的生命周期通过某种、某些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的创造和刺激,去调整高新技术产品市场价格,促进厂商调整生产方向,促进生产要素的重组,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通过创造有效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去引导社会总需求的变动方向,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在促进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的功能,使高新技术产业化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4)强化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指导方针是,既要能消除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市场失灵”障碍,又要能强化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进而提高社会整体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

(5)建立和健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促进政府产业政策的完善,并强化其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功能。这可通过形成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点的产业政策,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超前调节,提高国民经济主要支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国家或一地区能在某一或某些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形成国际竞争优势。这是发展中国家构造国际竞争的后发优势的关键。实践表明,这既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功能转换和创新的关键,也是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核心。

(6)形成有效的政府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市场管理的新模式,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这方面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竞争环境的建设;二是市场竞争主体的塑造;三是政府与企业产权关系;四是政府对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宏观管理模式;五是对高新技术市场垄断的管制和规范能力等。

(7)要创造全面提高社会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的动力机制。必须强调,长期以来,在政府经济政策目标中,需求政策占据了绝对地位,而供给政策则被大大弱化了。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由于其资源构成和各种资源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地位和权重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创业人才资源和新型企业家人才资源等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决定因素。而这些新型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供不应求的。而且,在发达国家,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相对超前,因此,普遍存在着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不足问题,并且这些新型要素供不应求程度会更明显。因此,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就成为发达国家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一是借助优惠政策条件体系来有效降低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风险;二是通过提高政府高新技术基础设施供给规模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的多元化机制。这都要求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要以控减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为基点。众所周知,高风险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因此,高风险是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风险控制就成为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重要目标。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风险控制方式主要有:一是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税收减免政策支持;二是政府财政直接投入战略性关键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提高一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安全性;三是政府提供科技创业孵化条件体系,降低科技创业人才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本和风险;四是提供政府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供给能力,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型人才资源的供给水平;五是利用国际科技合作来分散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

必须指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风险控制能力与一国政府财政收支能力直接相关,与该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其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与该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状况相关,也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关。因此,在新技术产业化的起步阶段,可通过制定和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来提高政策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控制能力。这既能增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政策导向功能,也能大大降低企业市场行为主体风险度,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主体多元化机制的形成。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行为的不到位,由于受其国民经济发展阶段所限,其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制度创新供给能力上与发达国家的存在着很大差距。这丝毫不比其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供给能力上的差距小。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政府在提供高新技术产业化制度创新条件方面的认识不到位,它在这方面的供给职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因此,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在新经济发展中的巨大差距,发展中国家政府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化制度创新供给条件和行为建设的重要性,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创造最佳的发展环境。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起飞阶段或成熟阶段,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控制的手段也要进行全面调整和创新,不能再单纯依赖于优惠政策条件,而要通过建立制度创新的比较优势,来提高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控制效率。

因此,强化政府制度创新供给能力,也是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础条件。制度创新供给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基本功能。与其它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品种相比,制度创新供给的主要承担者是政府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国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行为绩效的高低和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高低很大程度上主要取决于其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的制度创新条件。21世纪美国经济优越的竞争优势,与其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有巨大密切相关。一方面,而对新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背景,作为世界第一科技强国的美国也在及时调整其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如科技移民政策和降低国防R&D经费支出的政策等。国防R&D经费支出在美国科技投入中所占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就呈现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63%下降到目前的50%左右;另一方面,为了推动高技术产业化,美国政府积极为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创造有利的制度创新条件。如2000年联邦政府放宽对人类胚胎细胞研究的限制。美国是一个宗教保守势力较强的国家,政府经费一直被禁止用于有关人类胚胎细胞的研究。2000年,克林顿在其总统任期最后一年中终于取消了这项禁令。由于联邦政府经费在医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占有最大份额,大大推动美国在胚胎细胞方面的研究进程。为了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美国加强了相关法律环境的规范建设。2000年6月30日,克林顿总统签署了《全球和国内商务之电子签名法》,确认了电子签名在签订合同、使用和存储文件时的法律有效性,规范了电子商务的法律环境。这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非常有利条件,如该法案承认了电子商务网站中大量存在的格式合同的有效性。为了规范信息产业的发展,2000年5月,美国和欧盟达成了“信息安全港”的协议,使隐私权问题正式进入美国科技制度创新范围。由于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使厂商获得了强大的消费者私人资料收集能力,直接威胁到消费者个人隐私和利益,因此有必要对厂商进行相应约束。虽然美国企业界一直不愿加强隐私权保护,但美国政府还是力排众议,对隐私权保护提供立法保障。这得到了HP等著名公司的积极支持。

(8)改善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干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全球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使政府协调行为成为影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各国政府加快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预期和责任都非常强烈;另一方面,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不能脱离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中,主权国家政府必须在新型国际分工中获得有利竞争地位,在技术、信息、管理、新产品和服务等配置竞争中处于主动。这要求政府必须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实施适当干预。这要求主权国家政府产业政策的设计和操作的开放化要以培植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竞争与合作机制优势为关键,利用国际科技合作来提高有限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在此基础上提高科技创新资源全球化配置能力。研究表明,发达国家产业全球化竞争能力是与其高新技术产业成长能力密切对应的。因此为了提高一国在产业全球化中的竞争能力,必须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前提。为此,发达国家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干预功能不断强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定和实施部级中、长期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计划,提高有限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这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争先恐后地制定跨世纪科技发展战略和计划中有突出的表现;二是强化国家财政能力对研究与开发的扶持,引导社会科技投入规模和结构,提高社会科技投入供给水平;三是加大政府对知识和技术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体系;四是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财政政策,创造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化有效需求,带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五是加大政府采购力度,扶持高新技术企业迅速长大;六是拓宽国际科技合作渠道,提高对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

虽然我国各级政府有干预经济的传统,但这种传统模式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促进行为相差甚远。①我国政府传统的干预功能过多侧重于行政功能,与市场经济要求正好相反;②我国政府传统的干预功能最突出地表现在组建国有企业,进入国民经济诸多行业。而在新技术产业化中,政府能直接参与的行业是非常有限的,这使得我国政府传统的经济干预功能难以实施;③我国政府传统的干预功能往往导致很多的投资失误,导致重复建设。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如果国家干预导致了投资失误,可能会从根本上扩大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周期,加大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本,进而加大我国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国际差距。这比传统经济下我国政府干预失灵的危险要远大得多;④我国政府传统的干功能没有与相应的制度创新有机结合。发达国家政府干预高新技术产业化,不仅有行政手段,还有与之相辅相成的法律手段。客观上,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起步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化所需要的制度创新条件难以有效供给,此时借助行政手段的干预功能能弥补制度创新不足和滞后的缺陷。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进入到成长阶段后,单凭行政手段所能实现的制度创新功能就十分有限,同时过多的行政手段可能导致新的制度瓶颈。因此,这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承担全部制度创新功能。从我国情况分析,政府在干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的功能还十分有限。实际上,现行公司法、投资法和税法对高新技术创业的限制还很多。

收稿日期:2002-03-26

【参考文献】

[1]科斯·罗纳德.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斯蒂格里茨.政府经济学[M].春秋出版社,1988.

[3]杨俊一.制度变迁与管理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4]蔡齐祥,邓树增.2001:高新技术产业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技术产业范文篇10

一、高技术产业基本情况

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呈现投入增加,生产快速增长,技术开发不断加强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生产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不变价格,下同)38.61亿元,比上年同期28.60亿元增加10.01亿元,增长35.0%。从发展特点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市高技术产业的两大支柱。20*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共完成总产值30.81亿元,占全市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9.8%,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完成总产值15.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4.3%;医药制造业完成总产值15.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6%。

(二)产品销售收入攀升,行业盈利水平明显提高。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1.60亿元,比去年同期的23.77亿元增长32.9%。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5%、24%。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实现利润总额2.53亿元,比上年的0.55亿元增长3.6倍,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扭亏为赢,利润总额由上年的亏损0.39亿元转变为当年赢利1.35亿元。

(三)产品出口稳步增长。从统计结果看,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实现出货值1.5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5%。新产品出口0.17亿元,占出口产品比重达11.33%。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信息化学品出货值增长较大,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85.0%和56.6%。

(四)高技术产业投资加大基础得到夯实。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2.3%。其中新增固定资产21298万元比上年的7628万元增长1.79倍,高技术投资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年全市高技术企业年末固定资产原价达到36.75亿元,微电子控制设备原价达到1.53亿元。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的实施,为全市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五)高技术产业企业技术开发进一步加强。20*年,全市84家高技术产业企业共计筹集科技经费2.24亿元,实际支出1.62亿元,全年开展科技活动项目115项,其中新产品项目111项,创造新产品产值7.69亿元,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7.08亿元。20*年申请的专利有46件,拥有发明专利为12件。

二、存在的问题

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总体规模偏小、分行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一)高技术产业总体规模较小。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84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27%。全市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为38.6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12%,高技术产业在全部工业中所占比重较低。从经济类型看,三资高技术产业企业规模较小。从规模上看,大型高技术产业企业仅有1家,比重明显偏低。

(二)行业间发展不平衡。我市高技术产业的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医药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20*年全市医药制造业企业44家、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7家,分别占全市高技术产业企业的52.4%、20.2%;年平均从业人员分别为9593人、3031人,分别占全市高技术产业企业的50.1%、15.8%;实现产值分别为15.06亿元、15.75亿元,分别占全省高技术企业的39.01%、40.79%。信息化学品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四大行业企业所占比重不高。核燃料加工在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中为空白行业。

三、对策与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市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真正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建设,使高开区和经济开发区真正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集群模式是被国际经验证明了的一种高技术产业化成功发展的基本规律,具有鲜明的规模效应、溢出效应和学习效应。因此我市应充分利用两个部级开发区的优势进一步建立健全和落实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切实提高两个开发区向周边的辐射力度,使之真正成为全市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形成高技术产业的“马太效应”。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国外有竞争力有发展潜力的高技术产业大企业或大项目。自我国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面临这样的局面,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抓住国际制造业大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大企业纷纷向外转移,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的机会,在政策上、管理和服务水平上上层次、上水平,吸引他们投资办厂,带动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