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18:21:44

竞争能力

竞争能力范文篇1

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属于财会战略管理范畴。对企业财会竞争优势起关键作用的知识和能力被认为是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它是建立在企业的资金、财会管理、财会文化等综合优势的基础上的,它能够为企业在竞争市场上带来经济效益。它源于企业的财会资源和财会管理能力,是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综合的结果。它的核心是财会人员的知识和素质,它的保障措施是财会管理制度,它的基本条件是财会资源要素。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财会管理的应变力、财会战略管理能力、财会资源要素组织能力等方面。

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财会管理系统和企业员工的财会文化价值观两个方面。企业财会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的财会管理知识、管理方式、信誉和财会文化。是一种不能简单用于其它企业的具有关键性作用的能力,一个企业一旦掌握了一系列财会核心竞争能力,它就能比竞争对手更快地改善财务状况。财会核心竞争能力是难以模仿的。主要表现在企业最高层次的财会价值观和财会文化,这是最高层次的财会核心竞争力。体现财会核心竞争力的财会理念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积久成习,最难模仿,但对企业来讲却是永葆青春的法宝。财会核心竞争力的第二个层次是负责企业财会工作的最高领导人的领导能力,尤其是其整合资源的能力。第三个层次是企业财会工作以人为本的用人机制,完善的信息渠道及财会管理机制。

2企业财会核心竞争能力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对于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来说,最基础的要素就是企业财会管理体制。如果这一体制不好,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就根本无从谈起。一个企业财会管理要想有特色,有贡献,有发展,首先要把财会管理体制搞好,要有规范的财会制度、规范的管理结构、规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各种先进的财会技术可以学习,财会制度可以制定,但企业全体财会人员内在追求的财会文化、财会伦理方面的东西却是很难移植、模仿的。在这个意义上讲,企业财会理念才是最终意义上的财会第一核心竞争力。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我认为企业财会核心竞争能力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企业财会文化力、财会学习力、财会创新力。三力对于企业财会竞争优势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企业财会组织的学习能力,这是开拓新的竞争优势的根本,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策略或行为意义上的学习,即“博弈学习”,它是指企业财会组织在与其他企业的博弈过程中,从所获得的经验中学习,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或行为方式;其二是各种专业财会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学习。这两种学习的基础都是企业财会人员个人的认知学习。而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高低将决定企业是否具备财会核心竞争力。企业财会学习力是企业为了形成其财会核心竞争力,围绕信息和知识所采取各种行动的能力。企业财会部门作为一个知识集合体,其知识存量决定了其管理创新能力的强弱,从而最终在市场竞争中体现其竞争力的大小。由知识决定的财会人员的认知学习能力,是企业开发新的财会竞争优势的永不枯竭源泉。

企业财会创新力是企业财会竞争力中最高层次的能力体现,它是企业财会人员将知识再组织、再创新、再输出,以不断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来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它使企业能够结合自身的状况,发展本企业的特色专长。企业财会创新力具有更高独特性、不易模仿性。当它作用于企业时,会使企业得到更多的价值。

3提升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真正具有财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并不多,形成这种能力是比较困难的。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1)从经营管理的角度着手。现代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企业要想形成财会核心竞争力,必须发现财会人才,利用好财会人才,形成独特的用人机制。要根据自身特点,发展出一套适合自身的财会管理机制,从而培养出一种独特的财会核心竞争能力。(2)从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的角度着手。所谓企业财会核心竞争能力,是指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一系列财会管理惯例乃至学识。包括提高企业财会管理及财会人员的“抱负水平”,培养财会团队的合作意识,加强财会服务意识,不断完善财会管理工作。(3)从完善财会治理结构着手。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不强与财会治理结构不完善有很大关系,财会制度不健全、财会管理利益不明确、财会管理基础工作不到位等财会治理结构问题都会影响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

从战略的高度来看,提升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应当有所选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对财会信息和知识的成功管理和运用能力,财会信息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开发和利用情况如何已经成为是否有财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取得取决于企业对财会信息和知识资源应用的战略管理能力。使财会信息和知识对经营管理有用,才是真正对财会信息和知识的成功管理。企业成功的财会管理还在于创新财会知识,并在企业内部迅速扩散新知识。通过各种渠道培训企业财会人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积累财会管理经验,是企业提升财会核心竞争力的不二法门。

(2)对财会系统整合能力的提升随着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的发展,今后对于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思考已不能局限于个别企业的财会组织、能力和作为,而是一种超国界、超功能、超组织的网络系统。如何突破企业的有形界限,借助于外部财会资源的整合,以提高企业的财会核心竞争力,将成为企业财会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3)提升财会关系协调能力和财会文化建设能力网络经济彻底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竞争方式。随着财会关系的复杂化和变化快特征的出现,企业财会管理更应当注重建立良好的财会关系,通过企业财会文化所透射出的企业形象宣传更能长远地吸引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以网络为基础,提升财会关系的协调能力和财会文化的建设能力,有利于执行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财会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先进的企业财会文化是企业财会管理最深厚的底蕴,它通过蕴藏于企业财会活动背后的心理、伦理、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等影响着企业财会行为。它与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企业应当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财会管理文化成果,结合自实际,创造性地建设先进的财会文化,激发财会人员的创造力,提升财会核心竞争力。

(4)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财会队伍企业所拥有的,且唯一独特的资源就是知识。其他资源,比如资金或设备,不会带来任何独特性。能使企业产生财会核心竞争力是其财会管理人员独特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由于我们面对的是复杂的竞争环境,学习型财会队伍所倡导的最大竞争优势就是比对手跑得更快,变得更快,它已经被证明是市场竞争的最有力的武器。只有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财会队伍,才能形成高水平的竞争与发展思路。

竞争能力范文篇2

[关键词]企业竞争能力;知识管理;路径研究

一、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

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有“相对”和“绝对”两种含义。“相对”的提升,是指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提高与进步;“绝对”的提升则是指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动态升级。一般来说,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通常是指竞争能力的“绝对”提升。

就竞争能力的“绝对”提升而言,有以下几种形态。第一,个人能力提升为组织能力。某些国内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主要依赖于企业家的个人能力。这一方面制约了企业持续发展,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风险。有的学者为此大声疾呼:企业家个人的成功不等于企业的成功。因此,将企业家个人能力转变为团队能力十分重要。第二,局部能力提升为整体能力。许多国内企业各种竞争能力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有的企业营销能力强一些,有的企业制造能力强一些。因此,应按照价值链竞争原则,使多种竞争能力均衡化;同时,要通过竞争能力中的资源与能力整合模式,将价值链各环节竞争力整合成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第三,“次级”能力提升为“高级”能力。这一观点和上述第二点内容有所交叉,但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在市场竞争中,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能量”特点。有的企业的市场优势主要来自于产品本身;有的企业则主要来自于渠道推力;有的企业主要依靠大规模、低成本制造取胜;有的企业则主要凭借高附加值新产品占优。这些差异,虽然与企业的战略定位有关,但是客观上反映出企业竞争力“能量”的不同。一般而言,技术(研发)竞争力能量要大于营销竞争力能量,这两者又大于制造竞争力能量。判断能量大小最简单的标准就是经营附加值的高低、竞争对手模仿以及追随的难易程度。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是营销竞争力和制造竞争力,应在此基础上不断开发、积累技术能力。

综上所述,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主要通过资源与能力的结合、创建核心能力、知识管理等方式形成,下面对这些内容进行阐述。

二、能力与资源的结合

资源与能力互相依赖和转化。尽管能力与资源是不同的概念,然而两者关系十分密切,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第一,企业竞争是通过商品和服务进行的。生产和提供商品与服务,资源和能力缺一不可。离开人的能力,资源难以发挥作用。离开必要的资源,人的能力再高,也难有所作为。企业的竞争能力就是能力与资源结合的结果。第二,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是优秀人才、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就是资源和能力的共生体。一方面,经营者、技术人员和工人作为劳动力,具有资源的性质;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经营能力的基本载体,经营者、技术人员和工人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能力的主要内容。第三,资源和能力可以相互转化。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人力投资可以提高人的能力,通过培训将知识作为资源内化可以变成人的能力;人们也可以事先将能力变成资源,而资源可以在某些方面直接替代人的能力以及利用能力还可以直接形成、开发和放大资源等。第四,要提高整个组织的能力,除了通过教育培训提高组织成员的个人能力,还要努力将个人的知识资源化,以便内化为其他组织成员的能力。人的能力只有通过资源化并与资源相结合,才能变成现实的社会财富。

三、创建核心能力形成企业竞争能力

(一)技术创新

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但是考虑到企业的核心能力主要是技能技术的综合体,明显带有技术的特征,因此这里强调的是技术创新。从创建企业核心能力的角度看,技术创新可以分为组合创新与同步创新。第一,组合创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存在着三种可供选择的创新途径:工艺创新能力先导型、产品创新能力先导型、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的结合。不能只强调产品创新或只强调工艺创新。第二,同步创新。任何技术创新都是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的。要取得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必须存在相应的基础技术。创新是两种或几种作为基础的技术创新的结果。只有这些同步技术的相互结合,才有利于技术创新和解决技术上的难题。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技术创新都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有助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文化、资金、支持机制和更有创意的队伍。

(二)核心能力的整合

技术创新是取得核心能力的基础,但一般情况下技术创新的风险较高,周期较长,投入也较大。而通过对已有核心能力进行有机整合的方式来培育新的核心能力则与之不同,它是一项投入少、风险小、见效快的活动。对已有核心能力进行整合所需的不是大规模的技术创新,而是如何识别和寻找整合的机会,并从组织上加以保证。

1.核心能力整合的基础方式。对核心能力的整合有三种基本方式:(1)技术复合。技术复合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技术结合在一个系统里,但不影响其原有的个别技术的特性。技术复合的基本点是没有创造一种新技术。(2)技术融合。技术融合是指结合两种或两种以上新技术而开创出另一项崭新的技术,其基本点是技术融合后,原先的技术失去了其特性。(3)功能性组合。企业的核心能力不完全限于技术领域,在其他功能领域仍然存在核心能力,比如有的企业有较强的财务能力,有的企业有较强的分销能力。因此在核心能力整合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功能性组合,将技术功能方面的核心能力与其他方面的核心能力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发挥整体核心能力的优势。

2.核心能力整合的要求。通过整合已有核心能力是获取新的核心能力的重要环节。有效地进行核心能力的整合,要求做到两点。(1)认识已有的核心能力。认识已有的核心能力是进行核心能力整合的先决条件,如果企业连现在拥有哪些核心能力都不知道,那么如何进行整合,也就无从谈起。企业应该对其特定的核心能力作出明确的界定,尽量把核心能力与包含核心能力的产品或服务划清界线,把核心能力与非核心能力区分清楚,对技术与技能作出有意义的汇集与整合,然后确定核心能力的所在。(2)突破战略经营单位(SBU)的限制。企业现有的核心能力往往分布于其下属的SBU中,由SBU的主管控制着。SBU的主管要么看不到自己所控制的核心能力与其他SBU中所保持的核心能力存在整合的可能性,要么出于部门本位主义的考虑,本能地抗拒出让自己所控制的核心能力。而同一个SBU内部核心能力整合所产生的价值又是十分有限的。因此,要突破SBU的限制,从整体角度统一配置企业各SBU的核心能力,特别是核心能力的创造者和携带者。

四、知识管理

(一)变难以模仿的隐性知识为核心能力

各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从客观上说都完全是相同的,但由于企业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不尽一致,所以它们所能发现的市场机会也不相同。因此,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核心概念应是知识。知识从广义上可划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显性知识是有形的、可以识别的,可以用语言、文字、数字等表达、传递。因而,尤其是通过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使用,它可以相对容易地融入组织战略。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这种判断和感知具有极强的个体性,难以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难以识别、常以个人知识的形式保留在个人的头脑中,是个人技能的基础。两类知识互为补充。隐性知识有四类:难以约束的技能知识或知道怎样做的知识、心智模式、解决问题的方法、组织惯例。在企业中,经验、技能和心智模式是企业重要的财富,是隐性知识的具体形式,是企业最为核心的能力,而且由于这种知识往往是隐含性的、未编码,因此也是不易被模仿的,是企业最为持久的竞争能力所在。研究表明,隐藏在能力背后并决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掌握的知识。隐性知识是企业竞争能力的根源,因为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所以,获取、传递隐性知识的能力成为开发持续竞争能力的关键。

(二)组织学习是获取竞争能力的动力

竞争能力范文篇3

竞争环境系统是企业存在、成长和参与竞争的前提,决定着企业能否有效地参与竞争及能否培育自身的竞争优势。由于中国目前处于体制转轨的过渡期,竞争系统过多的表现出市场经济初期的无序,甚至混乱。因此,在这一时期,优化企业竞争环境系统,政府的作用是极其关键的。优化企业竞争环境系统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1竞争制度的健全与竞争政策的完善

市场经济的有序取决于有效的市场竞争制度的建立,而合理的竞争政策是保证这一制度的建立和有效运行的保证。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己经基本建立起市场竞争制度体系和竞争政策体系,但目前市场体系竞争规则以及市场结构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市场主体问题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目前还不是市场真正的主体,其决策与风险责任不对称;市场体系问题表现在某些区域市场分割和诸侯经济,市场中介机构不配套、素质不高等;市场规则问题主要表现在仍然存在不正当竞争,假冒伪劣行为仍然盛行,使得我国市场在某些产业上竞争强度不够,竞争方式不符合竞争的规则。因此,目前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仍是健全竞争制度和完善竞争政策,促使我国尽早建立起真正的市场体系,保护正当竞争,优化企业的竞争行为。

1.2突破性产业政策的选择及企业竞争力的国家协作支持体系的建立

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都是为了促进和提高经济效率,但两者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竞争政策是直接的规则调节,它以法律形式规定例如哪些是市场行为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不允许斟酌使用,灵活应用,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具有强制性。产业政策属于经济政策手段的范畴,它通过国家的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间接调节经济,不是强制的,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中国产业政策的目标选择不应该面面俱到,而应该突出重点,集中一点,然后再全局突破,以符合我们资源实力不够的实际,因此要选择突破性的产业政策。

2面向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制定企业的竞争战略

缺乏战略意识和战略管理是中国企业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科学技术、市场需求和国际环境快速变化的今天,在全球化竞争中,没有一个明晰的战略,企业的存在和成长都会受到巨大的威胁。中国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必须立足面向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中国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必须立足并面向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入世后,我们面临的任务己经不再是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竞争的问题,而是整体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竞争的问题,而且是同全球优秀的跨国公司的竞争。同时网络信息化正在改变工业经济的思维方式,传统的职能管理和大规模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受到挑战。因此,在新的竞争环境下,我国企业的竞争战略应高度重视和关注以下几方面问题:

(1)规模成本战略。规模经济是其他经济形式的基础,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着规模不经济的问题,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永恒主题,也体现企业的经营效率。因此,规模成本战略应该成为今天中国企业竞争的首要战略。

(2)差异化战略。我国目前的大多数企业由于过份模仿和跟随,使我们的产品差异性不大。世界上任何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其产品都是别具一格的。而我们的产品凸显不出什么特点,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重新对产品进行定位,制定差异化的战略。

(3)人才战略。中国入世后,跨国公司必然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其规模和深度将远远超过以前,他们普遍重视人才本地化,以高薪挖走中国企业的优秀人才。因此,我们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留住人才,实现人才战略。

(4)品牌战略。优秀的企业品牌价值高于有形资产的价值,我国企业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品牌认识、品牌管理、品牌传播等方面还比较弱,因此,在全球化的市场上,我国企业必须塑造并树立中国商品的国际品牌形象,以促进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销售认可。

(5)跨文化战略。这是针对实施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而言的。中国的强大,必然伴随大批中国厂商步入国际化经营。我国厂商跨国经营也必然采取本地化策略,因此,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东道主国家文化能有机地融合起来。

3围绕核心能力,实现技术的持续创新

缺乏核心能力,是我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最根本威胁。核心能力的缺乏根本在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在全球竞争和技术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国企业必须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以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

3.1技术创新定位

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技术创新是解决企业创新的战略方面问题,而技术创新定位是涉及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

3.2技术创新方式和技术创新保障体系

鉴于我国工业化起步比较晚的现实,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应是采取引进、模仿、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相结合的方式。为保障技术创新的高效运行,我国企业应该尽快改革目前的创新机制,充分引入利益机制和创新机制,并将创新成果与薪资、股权及职位升降紧密联系起来,同时,强化技术创新管理,并注重创新技术的转化。4完善制度,健全企业家选择、激励和约束机制

主要解决三大问题,激励问题、企业家选择问题和约束控制问题。只有解决好了这些问题,才能解决资本所有人与非资本所有人,即企业成员在利益空间上的不对称问题,进而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在企业所有成员中,企业家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要健全其选拔制度,确保企业有一个好的领头人领导企业发展。5围绕结构和绩效,实现管理的根本变革

我国企业必须改革目前传统的职能事业部的组织机构,建立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的组织机构;改造独立子公司管理体制,建立全球或国内整合式的组织机构;跨国经营的企业应采取目前西方跨国公司全球矩阵式或全球网络式的组织结构;对异地子公司或分支机构要严格进行战略控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企业的空间管理。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改革目前"岗位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落后的考评体系。

6加强知识管理,构建企业知识管理平台

知识管理是一种依托于信息技术并与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企业管理方式。实施和加强知识管理,就是要借助IT技术,将知识的收集、存储、共享和再创造的过程融入企业的整体竞争战略当中,通过对知识的挖掘与利用,将知识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深化,促进企业知识整合,以构建企业的知识管理平台,进而依托这一平台,在企业运行的动态环境中进行匹配,并有效地将知识传递给需求者,为企业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确保企业竞争战略更加合理和有效,最终赢得企业的竞争优势。

摘要阐述了在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应从竞争环境的优化、技术创新、管理变革和知识管理等诸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以培育和提高我国企业竞争能力的思想。

关键词企业竞争能力创新变革

参考文献

竞争能力范文篇4

1、客户的忠诚度和稳定度随市场环境的变化而降低,供需双方的关系不再固定唯一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促使供需双方围绕着永恒的利益主题,在渠道、对象等方面的选择趋向多样化,不再简单唯一。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并对石化产品市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营环境的改变、竞争程度的加剧、市场影响因素的增加、市场供给由短缺到充足,需方在原料的品种、数量、价格等方面的选择性越来越大。特别是近年来,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巨大的市场需求使得国外厂商竞相抢滩中国市场,进口产品资源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国内石化产业快速发展,新建、扩建装置增多,产品的品种和数量迅速扩大,市场自给率大大增加。市场资源供给的来源和数量的日趋增多,使得供需双方的关系不再固定唯一,相对于原料采购渠道的多样化,石化企业客户的忠诚度和稳定度正在降低,其长久以来业已形成的销售渠道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正在受到挑战。但无论市场经营环境发生怎样变化,维系市场运转的纽带———利益,这个供需双方都追逐的经营目标却没有改变。从客户的角度来看,采购原料除了以质量、服务、品牌等作为选择条件以外,不同类型的客户购买产品的目的不尽相同:经销型的客户是通过获取市场差价从而赚取经营利润;生产型客户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以较低价格采购原料,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但无论何种目的,都是受利益驱动。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客户不再唯一、稳定、忠诚,市场资源供应充足,产品同质化的增加使得其替代性增强,客户对原料供应商的选择范围更广,更具有主动性。短缺经济时期制造型企业通过供应数量来控制客户的局面已成为历史。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客户以所提供原料质量和价格的性价比是否优良,以及技术和销售服务是否便捷等作为选择供应商的主要标准。石化产品基本上属于基础型原材料的生产资料,客户采购原料主要以低投入、高回报、体现价值为标准,谁的价格合理、交易方便、综合采购成本低,客户就选择谁。对于石化企业而言,经销型客户与生产型客户的主要区别是采购目的和产品流向不同。

分析表明,近年来随着石化产品产量的迅速扩大,市场资源的增多,石化企业的客户结构也在发生显著变化,虽然与一些特大型下游加工型客户建立了直销关系,但经销型客户的比例还是高于生产型客户,直销比例持续下降。这其中虽有经销型客户为生产型客户提供部分周转资金,发挥资金蓄水池的作用等因素,但究其根本,还是囿于石化企业营销人员的营销理念。对于以贸易为主的经销型客户,石化企业的营销人员基本上以坐商为主,销售工作比较简单轻松;对于生产型客户,则需要石化企业的营销人员走出去,到市场上去寻找开发,到厂家去了解真实需求,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等,销售工作较繁杂、辛苦。正是因为疏于对生产型销售渠道的开发和培育,造成客户结构的比例失调,由于经销型客户增多,石化企业营销人员对其售出产品的具体流向茫然不知,产品经多次贸易转手,物流走向不明,对最终客户根本不掌握,没有做到“有的放矢”;而经销型客户因受利益驱动,却是“矢”在其手,哪儿有利就贩卖到哪儿。由于营销人员不掌控产品流向,与最终使用型客户脱节,不知产品最终被谁使用,无法得到产品使用的真实信息反馈,因而不能适应市场,根据客户需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更不能有效制定适应市场的营销策略,抵御市场经营风险的能力大为减弱。

2、石化企业与生产型客户紧密合作、共谋发展,是形成产业链利益共同体的基础石化装置的特点是大规模、连续化、流程化,其产品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其生产型客户的行业归属应较为规整稳定。但目前石化企业的客户数量较多、且以经销型客户为主,多分布于产品的产地、贸易集散地或加工使用集中的地区,以交易频繁、赚取差价为主要目的,没有签订中长期或大笔订单的可能。而生产型客户的地域分布则不均衡,加工、技术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其原料采购多以现货为主,虽偶有中长期或大笔订单,但客户数量却较少。石化产品客户的特点是:一方面因为产品同质化增加、市场资源供应充足、客户对原料供应商的选择余地增大,多数经销型客户精于把握市场机会,擅长炒作,在适时买进卖出赚取差价的同时,也促生了行情的动荡和市场的风险;另一方面因为下游加工企业以中小规模为主,大型生产加工型企业相对较少,在中小规模的加工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集中分布在村、镇或县市区域内,构成了小本经营、家庭作坊式的加工企业群落,其稳定性、连续性和计划性较差,原料需求的间歇式和随机性特点较为明显。这些特点与上游石化企业的大规模连续化生产相矛盾。在利益驱动下,这一矛盾被部分经销型客户作为囤积炒作、博取差价的商机,也增加了石化产品销售与市场需求变动的不协调性和不确定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供需状态将长期存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是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也是对市场份额和优质目标客户的争夺战;选择和发展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优质客户群体,既是竞争的主要内容,也是企业与竞争对手、客户等市场参与者反复博弈的必然结果,特别是围绕着利益的取舍,供需双方进行着反复的博弈和较量。从产业链角度分析,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其成本、效益、市场份额以及其产业链运行情况的比较。企业与下游生产加工型客户处于同一产业链中,两者应是利益共同体,通过相互之间的双向选择,紧密合作、共同发展,才能维系整个产业链的长久稳定与发展。因此,石化企业应注重分析所处产业链的成本、利润配比、产业链的系统运行效率,将客户放在企业营销的中心位置来分析决策,才能吸引或留住优质目标客户,从而维持客户群的基本稳定。保持和发展相对稳定的优质目标客户群,应重视客户的价值,以“客户为中心”为营销理念,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注重提高核心客户的“忠诚度”;以实现“客户最高满意度”为目标,采取切实措施使服务承诺。落在实处。建立相互信任、互为依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谋发展的密切合作关系,使之成为产业链中的利益共同体,并形成良性循环。

3、通过优化销售渠道,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企业只有具备了系统、高效、科学的营销决策体系,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经营不能只以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应考虑为客户留有赚取合理利润的空间,应注重所处产业链的成本和利润的合理配比,只有这样,生产型客户才会有重复、连续的采购行为,经销型客户也会以平稳的心态来经营贸易,市场的风险才会降低,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利益才能够合理分配,才能有生存的空间,整个产业链也才能得以持续、健康地运行和发展。“企业—生产型客户”或“企业—经销型客户—生产型客户”是基本的产业链和两种传统的销售渠道。传统的销售渠道结构呈金字塔式,在供过于求、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传统的渠道存在着许多弊端:一是企业难以有效地控制销售渠道和产品流向;二是多环节流通有碍于物流效率的提高,造成成本增加;三是随着中间环节的增多,利润会不断衰减,对最终使用型客户的吸引力减弱,产品失去价格竞争优势;四是多层次多环节的流通使得市场信息特别是产品应用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反馈回企业;五是企业的营销策略制定的正确、有效与否不能得到及时的验证。

因此,优化销售渠道,实行扁平化结构改造,减少中间层次,即缩短和减少流通环节,提高直销比例,发展资质好、实力强的大中型生产型客户作为销售渠道的主要组成部分,以“贴近市场、方便客户”为前提,在市场前沿增设销售网点,建立物料配送系统,覆盖小型生产型客户,应是企业优化销售渠道,有效促进产业链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措施。优化销售渠道的另一重要措施是对经销型客户进行差别化管理,建立动态考核机制,实现“存优汰劣”,将经销型客户分为目标客户和非目标客户。目标客户又可分为核心层和紧密层。对经营实力强、规模大、资信好、以下游加工型企业为主要销售网络的核心层客户,可考虑与其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供需关系,可依据其经营能力进行市场和业务的细分;对于紧密层客户,则“以考核促发展”,优胜(成为核心层客户)劣汰(降为非目标客户)。企业在销售渠道扁平化的整合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渠道冲突。可以采取向不同渠道提供不同的品种牌号,明确界定各渠道的销售领域,或通过不同的营销政策予以控制等措施。同时,借助现代网络优势,传递产品的产销、市场、物流等信息,促使传统分销模式向电子商务模式的转换,以求以最优的渠道、最少的环节、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最低的成本来实现产品销售。

4、培育目标客户,建立“交易诚信”,有效促进产业链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客户选择原料供应商主要以价值体现为标准,谁的价格合理、费用低廉、交易方便、服务周到,客户就会选择谁。重视客户的价值观念,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抓住客户最本质的需求,让客户满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诚实信用”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主流,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如果没有诚实守信的行为规范,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失去了保证。诚实守信是经营者最重要的品德标准,主要应包括产品质量有保证、广告真实可靠、价格明码实价、信守交易承诺、履行合同责任以及信息反馈真实等许多方面。一个企业如果失去诚信,则失去了立足之本,也就失去了竞争的根本能力。结合石化产品及市场的特点,石化企业与客户在交易中履行合同责任,信守承诺,实现“交易诚信”,应是合作的基本条件,也是维系客户忠诚和稳定的前提。因此,掌握市场需要和客户需求,选择优质目标客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施订单销售,完成约定交易,履行交易承诺,实现“交易诚信”,有效发掘客户资源,做好“客户关系管理”,应成为石化产品营销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石化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订单销售着眼于供需双方的约定来进行交易,具有计划性,避免了随意性。企业以与客户确定的“订单”安排生产,客户凭与企业的“订单”来采购原料,供需双方的市场地位对等、风险共担。“订单”交易客观公允、双向约束力强,是“交易诚信”的主要形式。订单销售是石化企业营销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订单销售的规范性和约束性强,特别是在市场起伏较大时,降低了交易双方的经营风险,实现了公正交易,有利于保证企业和客户双方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订单销售有利于企业稳固销售渠道,规范市场行为,减少了市场投机行为,降低了市场风险,从而增强了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竞争能力范文篇5

关键词:品牌战略区域经济对策措施

0引言

品牌是企业经济实力和市场信誉的重要标志,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一个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象征。近几年来,作为浙江省级最大工业园区之一的绍兴袍江工业区在围绕“高特轻纺、塑料包装、生物医药、食品饮料、机械电子”等五大特色产业经济,充分发挥区域和产业优势。

鼓励和扶持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做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对促进企业走质量效益的发展路子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开发区之间的竞争加剧,面对当前要素制约的宏观形势,工业区要从注重规模效益向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品牌经济,走品牌强区之路,将成为工业区健康、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成为实现工业区二次创业的有效载体。为此,笔者就绍兴袍江工业区如何培育发展名牌产品,引导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加快实施品牌战略步伐,提升区域经济竞争能力方面进行了调研分析,对工业区推进企业开展创牌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

1工业区品牌产品发展现状与特点

绍兴袍江工业区自2000年组建以来,一直努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现代化工业新城区和绍兴中心城市新组团为开发建设目标,十分注重品牌战略,坚持内育外引、品牌立区的方针,始终不渝地把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目标。九年来,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纷纷落户袍江,不少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脱颖而出,发展壮大。到2009年底止,全区拥有市级名牌产品42个、省级名牌产品19个、中国名牌产品7个,市级著名商标31只,省级著名商标12只,中国驰名商标14只。27家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的投产企业,200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1.8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33%,实现利税14.9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47%,名牌产品将日益成为工业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对带动区内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虽然绍兴袍江工业区在实施品牌战略方面初见成效,但与周边县(市)和开发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总量偏少。目前区内拥有市级以上名牌产品的企业只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340家的10.2%,市级以上的著名商标数量企业只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340家的4.5%,与作为市区经济发展新高地的地位相比有所欠缺;二是名牌产品从区域外引进来的多,区域内培育出的少。全区目前现有的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著名商标)有30个(只)是从区域外引进来的,占总量的58%,有22个(只)是在区内自己培育发展的,占全区总量的42%。三是名牌产品分布不够均匀。区内名牌产品大都为区新引进企业所拥有,两镇的老企业占有量较少;现有的名牌产品均分布工业领域,缺乏第一、三产业的名牌和著名商标。

2工业区培育和发展品牌产品面临的制约因素

品牌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是品牌经济的主体,政府是发展品牌经济的助推器,尽管目前政府培育名牌、企业争创名牌已蓬勃兴起,但还有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着企业创牌工作,值得引起关注。

2.1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品牌理念相对滞后,企业缺乏品牌的内在激励机制,资金投入不足,产品开发节奏不快,缺乏做大做强的动力和欲望。

2.2现有多数拥有市级以上品牌产品的生产企业规模不大,而且缺少具有较强实力的大集团、大企业,难以培育出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品牌。

2.3企业管理体制模式陈旧、管理水平低下、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经营方式仍处在粗放型经营、数量型扩张的方式,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

2.4对名牌的扶持幅度不大。各级政府对品牌产品和生产企业的扶持重宏观宣传和指导,轻有效的激励机制,虽制订并出台了相应的鼓励企业创牌的奖励政策,但支持力度不大,效果未能显现。

3工业区推进企业创牌工作的基本思路

全面实施品牌战略是加快工业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工业区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必然要求。工业区推进企业创牌工作的基本思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质量效益为中心,提高名牌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以企业为主体,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夯实品牌经济发展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企业加快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优化资源配置;以规范市场秩序为重点,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创牌工作氛围。

4工业区推进企业创牌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4.1切实加强领导,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工业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创牌工作列入工业区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各尽其职”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企业创牌工作的领导,全面推行品牌战略的实施,增强工作的指导性;二是要根据工业区的特点,着手制订今后五年工业区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规划,选择培育发展对象;三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纳入培育发展对象的企业和产品,本着“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的原则,在产品开发、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以必要的支持和政策倾斜。;四是要把开展企业创牌工作纳入局办(单位)年终岗位责任制考核中去,为区内争创名牌产品的企业搞好服务。

4.2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争创名牌产品活动的良好氛围。工业区要利用新闻媒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全方位、多视角地加强实施品牌战略、争创名牌产品活动的宣传报道,加大对名牌产品和企业的推介力度,形成一个全社会宣传名牌产品、保护名牌产品、发展名牌产品的社会氛围。

竞争能力范文篇6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不懂得竞争就意味着将要被社会淘汰。而未来的世界肯定充满着比现在更激烈的竞争。因而从小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我们老师义不容辞的一份责任。我开始接手这个班的学生是一群刚从二年级生上三年级的小学生,可能是因为社会阅历比较少,他们只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却不懂得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竞争的火药味。于是我开始对他们进行了竞争能力的培养。行动是靠意识来支配的。首先是灌输竞争意识。在开学不久的一堂班会课上,我跟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交流,我首先从他们比较关心的学习成绩着手,引导他们回顾二年级里的学习情况,并来一次总结,并且给三年级的学习定一个学习目标;接下来问他们一个较敏感的问题:想不想在三年级里荣当‘三好学生’”。他们几乎都举了手。于是我紧接着就在想当‘三好学生’”这个问题上讲开了,我引导他们想当“三好学生”,想要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比别人强,要知道是不是比别人强,就要跟别人作一番比较,这个比较就是竞争,要竞争,就必须努力学习,掌握各方面的知识,掌握多种的技能,使自己有实力去与别人竞争。经过几次类似这样的谈话,学生们那潜在的竞争意识被挖掘了出来了,并且转化为实际行动:纷纷表示要把“三好学生”的荣誉拿到手。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于是我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实实在在的竞争,培养他们的竞争能力。让学生在听课中培养竞争能力。在平时上课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动作用,鼓励他们主动、积极举手发言,引导他们不管回答得对与否,只要举手发言就是好学生。为此我在班里开展了一个“课堂积极份子小组奖”的活动。作文比赛。为了鼓励他们多练习写作,我引导他们在班里编辑一本叫《尝试集》的作文集子,要求不管何种文体,只要文章写得好,就能收入集子中去。他们为了能在集子里拥有自己的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都尽自己的努力去写好每一次习作。兴趣是行动的动力。学校每个星期都安排有一节文娱活动课,我就借它来开展更多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能力的活动。如查字典比赛,猜谜语比赛,句子转换比赛,同义词反义词对对碰比赛,修改病句比赛,户外接力跑比赛,篮球赛等等。这些比赛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比赛的,哪个小组胜出,哪个小组就不仅可以拿到奖品,而且可以在“课堂积极份子小组奖”中加分。为了防止学生在竞争中走上极端,我定时与他们“谈天”,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竞争的胜利与失败,引导他们要化竞争为动力,化竞争为一种上进心,不要把竞争变成争名夺利的竞争。胜利了不要骄傲自满,要知道:一山还有一山高;失败了也不要放弃,要知道失败乃是兵家常事,只要找出失败的根本原因,便有反败为胜的机会。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不仅懂得了什么是竞争,而且还亲身体会到了竞争中笑与泪,学习成绩也在竞争中得以提高。

竞争能力范文篇7

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属于财会战略管理范畴。对企业财会竞争优势起关键作用的知识和能力被认为是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它是建立在企业的资金、财会管理、财会文化等综合优势的基础上的,它能够为企业在竞争市场上带来经济效益。它源于企业的财会资源和财会管理能力,是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综合的结果。它的核心是财会人员的知识和素质,它的保障措施是财会管理制度,它的基本条件是财会资源要素。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财会管理的应变力、财会战略管理能力、财会资源要素组织能力等方面。

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财会管理系统和企业员工的财会文化价值观两个方面。企业财会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的财会管理知识、管理方式、信誉和财会文化。是一种不能简单用于其它企业的具有关键性作用的能力,一个企业一旦掌握了一系列财会核心竞争能力,它就能比竞争对手更快地改善财务状况。财会核心竞争能力是难以模仿的。主要表现在企业最高层次的财会价值观和财会文化,这是最高层次的财会核心竞争力。体现财会核心竞争力的财会理念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积久成习,最难模仿,但对企业来讲却是永葆青春的法宝。财会核心竞争力的第二个层次是负责企业财会工作的最高领导人的领导能力,尤其是其整合资源的能力。第三个层次是企业财会工作以人为本的用人机制,完善的信息渠道及财会管理机制。

2企业财会核心竞争能力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对于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来说,最基础的要素就是企业财会管理体制。如果这一体制不好,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就根本无从谈起。一个企业财会管理要想有特色,有贡献,有发展,首先要把财会管理体制搞好,要有规范的财会制度、规范的管理结构、规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各种先进的财会技术可以学习,财会制度可以制定,但企业全体财会人员内在追求的财会文化、财会伦理方面的东西却是很难移植、模仿的。在这个意义上讲,企业财会理念才是最终意义上的财会第一核心竞争力。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我认为企业财会核心竞争能力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企业财会文化力、财会学习力、财会创新力。三力对于企业财会竞争优势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企业财会组织的学习能力,这是开拓新的竞争优势的根本,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策略或行为意义上的学习,即“博弈学习”,它是指企业财会组织在与其他企业的博弈过程中,从所获得的经验中学习,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或行为方式;其二是各种专业财会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学习。这两种学习的基础都是企业财会人员个人的认知学习。而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高低将决定企业是否具备财会核心竞争力。企业财会学习力是企业为了形成其财会核心竞争力,围绕信息和知识所采取各种行动的能力。企业财会部门作为一个知识集合体,其知识存量决定了其管理创新能力的强弱,从而最终在市场竞争中体现其竞争力的大小。由知识决定的财会人员的认知学习能力,是企业开发新的财会竞争优势的永不枯竭源泉。

企业财会创新力是企业财会竞争力中最高层次的能力体现,它是企业财会人员将知识再组织、再创新、再输出,以不断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来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它使企业能够结合自身的状况,发展本企业的特色专长。企业财会创新力具有更高独特性、不易模仿性。当它作用于企业时,会使企业得到更多的价值。

3提升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真正具有财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并不多,形成这种能力是比较困难的。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1)从经营管理的角度着手。现代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企业要想形成财会核心竞争力,必须发现财会人才,利用好财会人才,形成独特的用人机制。要根据自身特点,发展出一套适合自身的财会管理机制,从而培养出一种独特的财会核心竞争能力。(2)从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的角度着手。所谓企业财会核心竞争能力,是指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一系列财会管理惯例乃至学识。包括提高企业财会管理及财会人员的“抱负水平”,培养财会团队的合作意识,加强财会服务意识,不断完善财会管理工作。(3)从完善财会治理结构着手。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不强与财会治理结构不完善有很大关系,财会制度不健全、财会管理利益不明确、财会管理基础工作不到位等财会治理结构问题都会影响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

从战略的高度来看,提升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应当有所选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对财会信息和知识的成功管理和运用能力,财会信息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开发和利用情况如何已经成为是否有财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取得取决于企业对财会信息和知识资源应用的战略管理能力。使财会信息和知识对经营管理有用,才是真正对财会信息和知识的成功管理。企业成功的财会管理还在于创新财会知识,并在企业内部迅速扩散新知识。通过各种渠道培训企业财会人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积累财会管理经验,是企业提升财会核心竞争力的不二法门。

(2)对财会系统整合能力的提升随着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的发展,今后对于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思考已不能局限于个别企业的财会组织、能力和作为,而是一种超国界、超功能、超组织的网络系统。如何突破企业的有形界限,借助于外部财会资源的整合,以提高企业的财会核心竞争力,将成为企业财会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3)提升财会关系协调能力和财会文化建设能力网络经济彻底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竞争方式。随着财会关系的复杂化和变化快特征的出现,企业财会管理更应当注重建立良好的财会关系,通过企业财会文化所透射出的企业形象宣传更能长远地吸引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以网络为基础,提升财会关系的协调能力和财会文化的建设能力,有利于执行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财会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先进的企业财会文化是企业财会管理最深厚的底蕴,它通过蕴藏于企业财会活动背后的心理、伦理、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等影响着企业财会行为。它与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企业应当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财会管理文化成果,结合自实际,创造性地建设先进的财会文化,激发财会人员的创造力,提升财会核心竞争力。

(4)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财会队伍企业所拥有的,且唯一独特的资源就是知识。其他资源,比如资金或设备,不会带来任何独特性。能使企业产生财会核心竞争力是其财会管理人员独特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由于我们面对的是复杂的竞争环境,学习型财会队伍所倡导的最大竞争优势就是比对手跑得更快,变得更快,它已经被证明是市场竞争的最有力的武器。只有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财会队伍,才能形成高水平的竞争与发展思路。

(5)加强财会组织管理体系建设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演变成一般能力。这就需要加强财会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加强人员与人员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将各种分散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协同作战,形成财会管理的整体优势。定期评价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均衡性。

竞争能力范文篇8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不懂得竞争就意味着将要被社会淘汰。而未来的世界肯定充满着比现在更激烈的竞争。因而从小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我们老师义不容辞的一份责任。我开始接手这个班的学生是一群刚从二年级生上三年级的小学生,可能是因为社会阅历比较少,他们只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却不懂得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竞争的火药味。于是我开始对他们进行了竞争能力的培养。行动是靠意识来支配的。首先是灌输竞争意识。在开学不久的一堂班会课上,我跟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交流,我首先从他们比较关心的学习成绩着手,引导他们回顾二年级里的学习情况,并来一次总结,并且给三年级的学习定一个学习目标;接下来问他们一个较敏感的问题:想不想在三年级里荣当‘三好学生’”。他们几乎都举了手。于是我紧接着就在想当‘三好学生’”这个问题上讲开了,我引导他们想当“三好学生”,想要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比别人强,要知道是不是比别人强,就要跟别人作一番比较,这个比较就是竞争,要竞争,就必须努力学习,掌握各方面的知识,掌握多种的技能,使自己有实力去与别人竞争。经过几次类似这样的谈话,学生们那潜在的竞争意识被挖掘了出来了,并且转化为实际行动:纷纷表示要把“三好学生”的荣誉拿到手。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于是我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实实在在的竞争,培养他们的竞争能力。让学生在听课中培养竞争能力。在平时上课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动作用,鼓励他们主动、积极举手发言,引导他们不管回答得对与否,只要举手发言就是好学生。为此我在班里开展了一个“课堂积极份子小组奖”的活动。作文比赛。为了鼓励他们多练习写作,我引导他们在班里编辑一本叫《尝试集》的作文集子,要求不管何种文体,只要文章写得好,就能收入集子中去。他们为了能在集子里拥有自己的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都尽自己的努力去写好每一次习作。兴趣是行动的动力。学校每个星期都安排有一节文娱活动课,我就借它来开展更多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能力的活动。如查字典比赛,猜谜语比赛,句子转换比赛,同义词反义词对对碰比赛,修改病句比赛,户外接力跑比赛,篮球赛等等。这些比赛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比赛的,哪个小组胜出,哪个小组就不仅可以拿到奖品,而且可以在“课堂积极份子小组奖”中加分。为了防止学生在竞争中走上极端,我定时与他们“谈天”,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竞争的胜利与失败,引导他们要化竞争为动力,化竞争为一种上进心,不要把竞争变成争名夺利的竞争。胜利了不要骄傲自满,要知道:一山还有一山高;失败了也不要放弃,要知道失败乃是兵家常事,只要找出失败的根本原因,便有反败为胜的机会。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不仅懂得了什么是竞争,而且还亲身体会到了竞争中笑与泪,学习成绩也在竞争中得以提高。

竞争能力范文篇9

1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1.1专业水平还需加强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不是很好,还有很多的往届毕业生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我国的教学方法是有关系的,学生专业知识学得不到位等这些都是构成我国大学生就业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学校的引导也都是在能不能顺利完成学业上,这样的一种引导方式,使得最终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很难满足社会的真实需求。

1.2缺乏自主学习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能够自发地去进行学习,不断地巩固自身的知识储备,自主学习也是构成其他能力的基础。通过分析之后我们发现,一般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找到新单位时,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这样一来学生的发展空间也会更加广阔。而实践能力主要指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现阶段的大学生注重的都是理论知识层面上的学习,对于实践这一层面的培养并不是很重视,这样导致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从而会影响到大学生将来的就业。

1.3职业目标不明确

这时说职业目标可能大多数大学生都会认为太早了,其实不然,试问当前的大学生毕业之后想做什么。这个问题有多少大学生会想到,很多的大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其实都没有什么感兴趣的专业,这也就导致最后毕业面临就业的时候,大学生选择行业的方向是混乱的,学生在学校的时候也没有一个具体的、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因此就出现了很多大学生随波逐流,浪费时间。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放在了游戏、恋爱上。久而久之,在毕业的时候,自身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做什么工作。

2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培养的相关举措

2.1加强自身能力培养

(1)确定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是人们走向社会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开始实施职业生涯的第一站,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明确自身的职业理想,将来走向社会想要做什么要提前想好,做好规划,只有确立了自己的职业理想才能够踏实地、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为将来的理想而奠定基础,不断打拼。再有就是要充分地了解自己,很多学生好高骛远,狂妄自大,盲目的自信导致在走向社会的时候一遇到问题就萎靡不振,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并对想要进入的行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从而达到行业所需的人才要求。(2)加强自身职业精神的培养学生在就业的过程当中还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在实际的工作中还要踏实做事,精益求精,除此之外,还要在人际关系上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这样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做好自我调节,从而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3)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当前我国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能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自身就业能力有没有达到要求,如果说自身的就业能力与所在职业的要求是相符合的,那么就说明自身的适应能力是比较强的,而如果说自身的适应能力没有达到职业要求的话,我们的学生在努力完善自己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就业能力的补偿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2.2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1)学校一方多增设一些和社会市场契合度高的专业学科我国的高等教育较之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现在高校与设计的联系也是越来越紧密了,因此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和人才培养上也要及时地与社会实践需求进行整合和统一,在我国目前的高校发展中,在人才的培养机制上还是有一定问题的,比如说在课程中教授的内容非常多,学生的自主学习范围也非常小。这一系列的问题在遇到市场变化的时候,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弱的,这样也就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办法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因此高校要在专业的设置上以及人才培养机制上及时地进行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社会对人才的需求。(2)加强学生就业指导的实用性在就业指导这一环节,我们不仅要涉及学生的就业素质,还要有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来对学生进行培养,比如说在学生面试的时候需要准备哪些东西,求职简历怎样做等,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是在真正需要的时候却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环节,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对自身今后的就业倾向以及个人素质上都有一个综合的考虑。我们的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听讲座,实行网络教学等,这些手段在我国目前高等院校的发展中都是可以做大的,这样一来学生也就能够按照社会的需求模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2.3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1)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校企合作一直是近几年我国高校发展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通过高校和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这边可以建立一个就业实习基地,这样也是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我们都知道企业的发展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以及人才的引进,只有具备这两点,企业才不会被社会同行打垮,企业的创新能力才会源源不断地出现,我们的大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有机的整合,才能够真正地了解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2)开展课外学习活动企业可以在开展项目工作的时候将大学生也收编进来,只有实际运作了企业的项目。才能够了解其中的工作流程,大学生也才会知道怎样在团队中进行工作,这样也是为了更好地让大学生能够早早地适应职业环境,从而进一步地完善自己的职业素质。

作者:王尊博 陈盈盈 单位:牡丹江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岳昌君.中国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研究综述[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北京大学论文集,2004.

[2]李言世,任建峰,孙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A].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2008.

竞争能力范文篇10

(1)决策竞争力。这是企业辨别发展困境与机会、对市场变化做出及时反应的能力。不具有这一能力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将不具有任何机会。没有决策竞争力的企业必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衰败,最终被淘汰。(2)组织竞争力。企业的各种政策最终需要通过企业组织来实施。只有企业组织能迅速及时的完成任务并达到相应的标准时,企业才能保证决策竞争力形成的优势延续下去。(3)员工竞争力。企业内部的各种事务必须有相应的员工来承担。每个员工强有力的工作能力,高涨的工作热情与耐心是实现企业正常运转的关键。(4)流程竞争力。流程竞争力是企业运转过程中各个组织、机构和员工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没有效率就没有效益,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密切配合是保证高效率的基础。(5)文化竞争力,文化竞争力是由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方式构成的整合力,起着协调企业组织的运行,整合内外部资源的作用。共同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在面临许多问题时都能从容的面对。(6)品牌竞争力。品牌以质量为基础,它是强势的文化在公众心目中的体现。品牌是间接的资源,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7)渠道竞争力。企业的盈利、发展要求有充分多的客户认同并接受自己的产品、服务。广阔有效地渠道是沟通企业与客户之间的重要桥梁。沟通渠道是一种直接支撑企业竞争力的资源。(8)价格竞争力。物美价廉是每一个客户最理想的标准。在价格与利润之间找到最合适的平衡点,是每一个企业必须认真、细致的研究的问题。(9)伙伴竞争力。在大规模流水线作业的当下,合作伙伴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盟友。客户价值的集中化要求不同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以广泛的合作满足客户最全面服务和超值的需求。(10)创新竞争力。创新是一个企业独占市场资源、获得巨大利润的基础。也是维持一个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长盛不衰的基础。以上所述十种竞争力,作为一个整体可以体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竞争力的强弱。任何一个竞争力的下降都将导致企业整体竞争力的下降。同时,企业在任何一个竞争力中获得绝对的优势,也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一个制高点。经济建设当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首要目标。市场经济追求的就是资源配置最合理的方式,建设行业与各个行业有着广泛、深刻的相关性,在资源最优配置环节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工程的建设是企业建设的支撑与核心内容。搞好质量工作时建设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建设与技术改造都要通过建设工程的生产活动来实现。自2003年以来,全国资产投入逐年增高,如今已达到十万亿,其中超过60%的部分都要过建设活动转化为固定资产。各项企业项目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的发展都要通过经济建设来实现。企业经济建设的质量将直接关系企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能否实现。节能、省地等问题是企业建设必须考虑的根本问题。有资料显示,中国消费者对国有企业普遍表示信心不足,而对国外企业则形成了广泛的向往。导致这种崇洋媚外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内许多企业不重视质量问题,工程建设与生产中导致的各种质量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生产出带瑕疵的产品又未及时处理掉。从而导致了消费者对国有企业的不信任。因此质量才是硬道理,抓好经历建设的第一步就是抓好质量。对于有问题的地方要敢于提出来,在周密详细的调查与研究后要敢于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改革碰到阻力时要敢于正面面对,对于已经完全落后、改革难以见成效的部分要敢于剔除,对于新兴的技术、产品在详尽的调查论证后要敢于引进并敢于淘汰老旧的技术与产品。努力使企业完全融入开放的、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是完善企业经济、制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企业生产里的客观要求。企业的全面控制管理是保证企业融入市场的前提。全面控制管理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同时强化了企业现代化管理的特殊要求,是克服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质量差、经济效益不景气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对生产要素、生产过程的控制,优化企业整体功能,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

二、做好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保证竞争能力得到充分实现

首先,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1)改革设备管理方案,实行统一管制,巡回检查,责任到人的策略。(2)以工资、奖金作为考核手段,加强对工序质量的控制管理以及考核力度。严格坚持考核制度与工资、奖金以及津贴相挂钩的制度,强化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对资金的管理列入企业统一管理、检查考核的内容。(3)对产品质量进行追踪,增强员工的自我控制、自我检验的质量意识。实行三检制度。即:QC小组成员自检,班组长抽检,专检人员普检。注重提高产品质量问题。(4)推行质量否决权,坚持三不放过原则。(5)做好售后服务和信息反馈工作。(6)建立控制中心,对于产品的原料、生产流程进行严格监管,落实各项经济责任,总结、调整、处理质量管理中出现的不规则行为和即使处理发生的各种失控问题。(7)建立全面地信息渠道,实施定向管理。对于场中产品销售、资金流动、技术研发、新产品导入等信息迅速做出筛选、整理、提取和分析,对照目标实现定向控制,即使纠正可能或已出现的偏差。其次,企业的经济建设与竞争力的提升同样离不开高科技人才与高技术工人。技术工人是工人队伍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是企业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中兼备体力与脑力劳动的不可或缺的人才。企业的高技能技术工人是将工程技术科研人员引进的高科技项目进行消化、设计成功的新产品付诸实施的技能型技术人才。高技能技术工人可以分为技能型、技艺型、智能型和复合型四大类。在现代化企业行为中,高科技、先进的设备、先进的管理模式甚至专家都可以通过引进得到,但是数以千万计的技术工人和普通员工的素质却是无法引进的。技术工人是实现企业兴盛的力量之源,是企业与高科技接轨的桥梁,并关系到企业的产品质量以及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占有量。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速培养高技能技术工人是企业加强经济建设、提升竞争力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