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武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6:28:26

竞技武术

竞技武术范文篇1

运动训练是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运动员积极努力,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并不断提高运动成绩的专门组织的过程。在内容上讲,运动训练主要包括:生理机能、运动素质、运动技术、运动战术、运动心理和运动智能等主要子类系统及其要素[3]。而现代科技对这些系统要素的促进主要表现竞技武术难度动作的科学训练,竞技武术套路及难度动作创新,竞技武术训练的科学监控等方面。运用现代信息科技对动作技术进行解析,进而推动武术动作科学化训练。如,李玉刚、严发本等利用三维图像解析系统对我国优秀武术运动员旋风脚720°运动时间特征、身体重心位移特征、身体重心的速度变化特征以及身体主要环节夹角的特征等进行分析与评价,提示了其动作过程的运动学特征与规律,为旋风脚720°的科学训练提供了动作时间、位移、速度等一系列量化指标[4]。再如,梅汉超等运用三维图像解析系统对我国优秀武术运动员摆莲720°技术动作进行分析与评价,并针对该技术的特点,从训练方法上进行了探讨,提示其动作过程的运动学特点与规律,建立整个动作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量化指标[5]。这些现代科技的介入,使得人们可以对竞技武术中的难度动作进行科学的分析,建立一系列具体的量化指标,为难度动作的练习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数学模型,有利于运动员对难度技术的掌握。进而推动竞技武术中难度动作的发展。随着新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制定,竞技武术发展呈现出越来越注重“高、难、美、新”的特点。而在高水平运动员中“高”与“美”已越来越难以拉开差距,这时如何更好地掌握“难”与“新”就日益成为运动员制胜的关键。在创新套路编排上,一方面可以借助互联网,查看到世界各地高水平武术比赛运动员的比赛录像,从而为创新提供强大的素材支撑。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优越性,将武术套路基本动作与创编要求输入计算机然后让其自动编排。在创新难度动作方面,首先应对现有难度技术进行科学分析,建立一系列具体的参数指标,依据这些指标在现有难度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增大这些量化指标。如增加旋转的度数,由原来的360°到540°再到720°等。再如,减少难度动作开始的准备时间。其次将两个难度动作进行了组合,如在旋子中加入转体的成分。现代生物科学,特别是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为竞技武术训练提供了大量具体可操作性的指标来评定运动员在训练中所达到的训练强度和由训练所产生的疲劳程度,并为疲劳的消除提供了大量科学有效的方法。如,利用心率强度来判断运动训练的强度,利用运动员血乳酸浓度来判断运动员疲劳的程度等。这些都提供了科学的监控依据,保证了竞技武术训练的科学进行。同时,科学的运用超量恢复原理和现代生物、光电技术,促进运动员较快地恢复并获得充分的训练效果。

现代科技对竞技武术竞赛的促进

竞技武术是以参加比赛并夺取优异成绩为主要特征的竞技体育项目,参加比赛并取得好的名次是其直接目的。现代科技对武术竞赛的促进主要表现在促使竞赛规则的科学化,促使竞赛场地器材等标准化。体育统计学的兴起使得原本定性化的武术套路向量化的转变,而竞赛规则的量化又大大地增加了武术套路比赛的客观性。如将演练水平分三段九级,极大地增强了套路评分的公平性。对于刀、枪、剑、棍等器械的改造使其更适合比赛,易于推广。武术散打中的护具、拳套的改进,促使了武术搏击功能的体育化,促使了散打运动的迅速发展。

现代科技对竞技武术传播的促进

竞技武术是现今武术的主流,其终极目标是进入奥运会从而更好的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武术。其传播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对于武术的认识与接受。现代科技对竞技武术传播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传播媒介上,即现代科技通过对传统传播媒介的改革与优化来促进竞技武术的传播。以传播媒介为标准,可以把武术传播分为文字传播、声音传播、图像传播、多媒体传播、网络传播等[6]。文字传播主要是报刊杂志与书籍的传播,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极大的提高了报刊出版业的效率,自然也极大的促进了竞技武术报刊文献资料的传播。声音传播、图像传播更多的是带入到多媒体的传播之中,使人们更加形象的感触到竞技武术。而网络时代的到来则极大的推动了竞技武术的全面发展。文字、声音、图像还有多媒体等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介都可借助网络这个新兴的途径驶上信息传播的高速公路。通过互联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接触到竞技武术,了解竞技武术。此外,现代科技带来的交通工具的改进促使举办世界性的竞技武术比赛越来越容易,而这又是更为直接的向全世界推广了竞技武术。如,“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武术作为特设项目开展了世界性的比赛,就通过各种媒体很好的传播了竞技武术。

竞技武术范文篇2

论文关键词:武术中国文化奥运会裁判发展

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后,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今天,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体育项目正渐渐地被世界所接纳。而且面临2008年的机遇我们已经做了多年的努力,竞技武术自身的改革和发展都围绕着进入奥运这个目标。事实上进入奥运的难度相当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国际奥委会的“瘦身”计划对武术的负面影响

这是武术进奥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从第一届夏季奥运会至今,在项目设置的数量和内容上变化之大令人震惊。如第一届奥运会仅有田径、游泳、举重等9个大项、43个小项。在以后的比赛中参赛的项目则成几何数增加,奥运会庞大的规模使举办城市日益不胜重负,国际奥委会早已意识到奥运会规模该控制了。国际奥委会项目委员会原来提出,由于现在的项目不断增加,他们准备削减现有的比赛项目并严格限制新项目的进入。1990年,国际奥委会特意提高了新项目进人奥运会的标准:将男子项目须在三大洲5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改为在四大洲7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将女子项目须在三大洲3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改为在三大洲4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取消了表演项目,这使运动员人数稍有回落。2001年7月,罗格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后开始大力提倡奥运会“瘦身计划”,一些有识之士也呼吁,奥运会应该追求“(规模)更小、(人数)更少、(水平)更好”。这些措施成为武术进奥的巨大阻力。

从奥运会比赛来说,增加的新项目要具备几个特性:国际性、观赏性、可操作性。而且涉及到参赛人数、比赛规模、比赛时间、比赛场馆、电视转播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而对奥运会新项目的评估,则涉及到项目的代表性、女性参与情况、与原有项目是否类似或重叠以及电视收视率等因素。而且放弃任何一个奥运项目都意味着最终判决,它们将永远没有机会再重返奥运会,所以在没有项目被裁减出奥运会之前,是绝不可能增容的。同时在进入奥运会的进程中武术受到了来自其它项目的竟争。

2不同文化内涵的冲突与外在形式的可趋同性

中华武术,经过几千年的悠悠岁月,至今形成为一项民族形式的传统体育,它与中国文化水乳交融,始终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融,渗透了民族的风格、习惯、心理、情感、思维及欣赏方式,武术由于受到本身所处的特殊文化环境的影响,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带上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并得到了与本地文化环境相适应的发展。形成了现在的融防身、健身、娱乐、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西方竞技体育是在与对手、自我和自然的竞争中取胜,通过决定胜负来体现征服对手和克服自然的价值,具有鲜明的竞争意识。西方体育崇尚人体力量和自身形象的真与美,奥运会是以西方体育思想为依托的世界体育盛会。从世界范围来看,当今世界是以西方尤其是工业文明后的价值观及文化模式为主导的。

所以说二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中国武术与奥林匹克之间的差异主要来自产生过程中的不同文化本原,武术运动产生于以“儒道”思想为主宰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农业文化)氛围中,它的文化内涵强烈地展示着“中庸”思想。谦让、礼仪、含蓄、随和的民族道德观念常常伴随着武术的发展,这种文化价值标准导致武术的竞技性发展以追求道德的完善为重点。众所周知,奥林匹克文化是以西方文化(海洋文化或者说是工业文化)为背景的,它体现出来的是个性的强化和发展,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干的一种体育文化形态。他们的差别归根到底是民族文化个性的差异。

东西文化的差异使二者之间的距离看似有不可逾越的屏障。但是,总的来说二者还是有互相结合的趋势。比如说武术的攻防和技击的内涵和奥林匹克精神并不相悖。武术要想进入奥运会就必然要使本身的文化同西方文化恰当的结合,吸取他们的长处。把固有的内涵用适当的形式表现出来。把文化冲突转变成文化融合,把差异变成一个结合点,在一个平台上能容纳各种不同的文化,奥运精神也更加精彩。在保留自我的同时去接近西方文化,这不仅是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必然之路,也是武术今后发展的必然方向。

3武术的自身发展尚不完善

首先,武术的种类繁多,各自认识不全而影响整体进步。

我国的各种各样的武术门派众多,他们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以及有代表性的拳法和器械,这造就了中华武术的复杂性。而且他们在某些认识上有盲目性,这些对武术的发展和传播起着不可低估的危害作用。在封建社会武人以武谋生,各强调各自的优点无须追论,而在当今社会强调各自的门派,无异于分散中华武术的凝聚力,影响武术在世界进步的速度,无形中增加了自我拖累。进而这种传统思想即各保山头对在武术比赛中的公平思想也起到了负面效应。

其次,国内外对武术的认识不全面,理解不深人。

国内无论年老还是年幼都对武术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对其文化内涵,攻防技击要求都只有很肤浅的认识。我们只知道武术是中国独有的,是国粹,那这个国粹究竟独特在哪里?虽然现在我们国家的武术馆校发展势头很好,但他们的目的主要放在了赢利和外在形式的宣扬,忽视了武术的传播也要是全方位的,所以就在传播中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虽然近几年来武术在国际的传播力度和范围都加大了。但是较其它项目的基数仍很逊色。在国外的传播中,相当大的比例是在华人居住比较密集的地方,鉴于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认识和了解,相同的文化本原使他们更容易去接受武术。而相对的非华人对武术的认识是浅薄的。他们不是不喜欢武术,而是对其身后的厚重文化内涵不理解,所以导致武术不能完全融入他们的文化和生活,不少国际体育界人士对非西方文化,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不足,这难免会影响他们对武术这一高级文化形态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比赛规则是保证比赛公平竞争的先决条件,裁判是执法者。所以二者都应该受到充分的尊重。

规范规则,提高裁判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是我们的重点工作。规则本身应该是简洁、确切的。所以其客观性、准确性、可操作性越发为人们所重视。然而我们国内的武术,不仅没有完备的国内武术联赛,而且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套既能科学反映武术特性,又能操作的比赛评判规则。另外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公平竞争也受到了冲击,对短时利益的追求抹杀了武术的魅力,而且政府管理部门不良的管理体制,领导以金牌评政绩的意识都产生了不良影响。受这种思想的诱导,武术的金牌成为他们政绩的一个有力的支持。如果这种不良现象不加以遏制,竞技武术将失去体育公平竞争的大本质,失去观众也在所难免。在规则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裁判法的不完善和过多的繁文褥节影响了它的进展,评价内容和标准缺乏可操作性。而且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比如要求裁判在很短的时间内评判一套快速动作,其难度之大可以想象。更何况武术的实际演练不仅涉及到外形动作,也包括演练者的精神、眼神、套路的节奏、个人风格等多方面因素,所以裁判的评分也受到自己主观感觉和经验干扰。在一些比赛中出现裁判长超越职权范围,操纵裁判员加减分。这实在是对公平竞争的讽刺。裁判结果的有失公平,反映了裁判规则制订不足和改革的必要性。但是在有了严密的规则后还要保证裁判执行的力度,也要有相应的法规来约束裁判员,以保证其执行的严肃和准确。

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的国外裁判员,在提高人数比例的同时更要注重他们的职业素质的整体提高,而且要使他们对武术文化和内涵深人了解和领会,使武术在各个方面都融人世界。要注意世界各地的武术水平的提高,缩小国内外竞技水平的差距,更好地体现奥林匹克在平等基础上的竞争。

对于比赛的内容也完全可以借鉴同类奥运比赛项目的经验。完善竞技武术规则,使其在保留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更合理地量化评判标准,使比赛更公平、合理,与国际竞技体育标准接轨,这些也巫须改革和现代化。奥运比赛评判标准完全是标准、量化和直观的,规则严格。而中华武术,表演的神韵、劲力,没有深厚中国文化素养,难以欣赏和区分。这些都难以量化,难以评判,难以体现奥运的竞争性、公正性要求。影响了人们对它的理解和接受。所以,我们应迅速完善、改革竞技规则,减少人为性因素,并加速与国际接轨,同时大力开展武术文化交流。

竞技武术范文篇3

关键词:武术中国文化奥运会裁判发展

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后,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今天,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体育项目正渐渐地被世界所接纳。而且面临2008年的机遇我们已经做了多年的努力,竞技武术自身的改革和发展都围绕着进入奥运这个目标。事实上进入奥运的难度相当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国际奥委会的“瘦身”计划对武术的负面影响

这是武术进奥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从第一届夏季奥运会至今,在项目设置的数量和内容上变化之大令人震惊。如第一届奥运会仅有田径、游泳、举重等9个大项、43个小项。在以后的比赛中参赛的项目则成几何数增加,奥运会庞大的规模使举办城市日益不胜重负,国际奥委会早已意识到奥运会规模该控制了。国际奥委会项目委员会原来提出,由于现在的项目不断增加,他们准备削减现有的比赛项目并严格限制新项目的进入。1990年,国际奥委会特意提高了新项目进人奥运会的标准:将男子项目须在三大洲5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改为在四大洲7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将女子项目须在三大洲3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改为在三大洲4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取消了表演项目,这使运动员人数稍有回落。2001年7月,罗格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后开始大力提倡奥运会“瘦身计划”,一些有识之士也呼吁,奥运会应该追求“(规模)更小、(人数)更少、(水平)更好”。这些措施成为武术进奥的巨大阻力。

从奥运会比赛来说,增加的新项目要具备几个特性:国际性、观赏性、可操作性。而且涉及到参赛人数、比赛规模、比赛时间、比赛场馆、电视转播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而对奥运会新项目的评估,则涉及到项目的代表性、女性参与情况、与原有项目是否类似或重叠以及电视收视率等因素。而且放弃任何一个奥运项目都意味着最终判决,它们将永远没有机会再重返奥运会,所以在没有项目被裁减出奥运会之前,是绝不可能增容的。同时在进入奥运会的进程中武术受到了来自其它项目的竟争。

二、不同文化内涵的冲突与外在形式的可趋同性

中华武术,经过几千年的悠悠岁月,至今形成为一项民族形式的传统体育,它与中国文化水乳交融,始终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融,渗透了民族的风格、习惯、心理、情感、思维及欣赏方式,武术由于受到本身所处的特殊文化环境的影响,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带上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并得到了与本地文化环境相适应的发展。形成了现在的融防身、健身、娱乐、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西方竞技体育是在与对手、自我和自然的竞争中取胜,通过决定胜负来体现征服对手和克服自然的价值,具有鲜明的竞争意识。西方体育崇尚人体力量和自身形象的真与美,奥运会是以西方体育思想为依托的世界体育盛会。从世界范围来看,当今世界是以西方尤其是工业文明后的价值观及文化模式为主导的。

所以说二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中国武术与奥林匹克之间的差异主要来自产生过程中的不同文化本原,武术运动产生于以“儒道”思想为主宰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农业文化)氛围中,它的文化内涵强烈地展示着“中庸”思想。谦让、礼仪、含蓄、随和的民族道德观念常常伴随着武术的发展,这种文化价值标准导致武术的竞技性发展以追求道德的完善为重点。众所周知,奥林匹克文化是以西方文化(海洋文化或者说是工业文化)为背景的,它体现出来的是个性的强化和发展,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干的一种体育文化形态。他们的差别归根到底是民族文化个性的差异。

东西文化的差异使二者之间的距离看似有不可逾越的屏障。但是,总的来说二者还是有互相结合的趋势。比如说武术的攻防和技击的内涵和奥林匹克精神并不相悖。武术要想进入奥运会就必然要使本身的文化同西方文化恰当的结合,吸取他们的长处。把固有的内涵用适当的形式表现出来。把文化冲突转变成文化融合,把差异变成一个结合点,在一个平台上能容纳各种不同的文化,奥运精神也更加精彩。在保留自我的同时去接近西方文化,这不仅是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必然之路,也是武术今后发展的必然方向。

三、武术的自身发展尚不完善

首先,武术的种类繁多,各自认识不全而影响整体进步。

我国的各种各样的武术门派众多,他们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以及有代表性的拳法和器械,这造就了中华武术的复杂性。而且他们在某些认识上有盲目性,这些对武术的发展和传播起着不可低估的危害作用。在封建社会武人以武谋生,各强调各自的优点无须追论,而在当今社会强调各自的门派,无异于分散中华武术的凝聚力,影响武术在世界进步的速度,无形中增加了自我拖累。进而这种传统思想即各保山头对在武术比赛中的公平思想也起到了负面效应。

其次,国内外对武术的认识不全面,理解不深人。

国内无论年老还是年幼都对武术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对其文化内涵,攻防技击要求都只有很肤浅的认识。我们只知道武术是中国独有的,是国粹,那这个国粹究竟独特在哪里?虽然现在我们国家的武术馆校发展势头很好,但他们的目的主要放在了赢利和外在形式的宣扬,忽视了武术的传播也要是全方位的,所以就在传播中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虽然近几年来武术在国际的传播力度和范围都加大了。但是较其它项目的基数仍很逊色。在国外的传播中,相当大的比例是在华人居住比较密集的地方,鉴于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认识和了解,相同的文化本原使他们更容易去接受武术。而相对的非华人对武术的认识是浅薄的。他们不是不喜欢武术,而是对其身后的厚重文化内涵不理解,所以导致武术不能完全融入他们的文化和生活,不少国际体育界人士对非西方文化,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不足,这难免会影响他们对武术这一高级文化形态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比赛规则是保证比赛公平竞争的先决条件,裁判是执法者。所以二者都应该受到充分的尊重。

规范规则,提高裁判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是我们的重点工作。规则本身应该是简洁、确切的。所以其客观性、准确性、可操作性越发为人们所重视。然而我们国内的武术,不仅没有完备的国内武术联赛,而且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套既能科学反映武术特性,又能操作的比赛评判规则。另外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公平竞争也受到了冲击,对短时利益的追求抹杀了武术的魅力,而且政府管理部门不良的管理体制,领导以金牌评政绩的意识都产生了不良影响。受这种思想的诱导,武术的金牌成为他们政绩的一个有力的支持。如果这种不良现象不加以遏制,竞技武术将失去体育公平竞争的大本质,失去观众也在所难免。在规则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裁判法的不完善和过多的繁文褥节影响了它的进展,评价内容和标准缺乏可操作性。而且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比如要求裁判在很短的时间内评判一套快速动作,其难度之大可以想象。更何况武术的实际演练不仅涉及到外形动作,也包括演练者的精神、眼神、套路的节奏、个人风格等多方面因素,所以裁判的评分也受到自己主观感觉和经验干扰。在一些比赛中出现裁判长超越职权范围,操纵裁判员加减分。这实在是对公平竞争的讽刺。裁判结果的有失公平,反映了裁判规则制订不足和改革的必要性。但是在有了严密的规则后还要保证裁判执行的力度,也要有相应的法规来约束裁判员,以保证其执行的严肃和准确。

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的国外裁判员,在提高人数比例的同时更要注重他们的职业素质的整体提高,而且要使他们对武术文化和内涵深人了解和领会,使武术在各个方面都融人世界。要注意世界各地的武术水平的提高,缩小国内外竞技水平的差距,更好地体现奥林匹克在平等基础上的竞争。

对于比赛的内容也完全可以借鉴同类奥运比赛项目的经验。完善竞技武术规则,使其在保留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更合理地量化评判标准,使比赛更公平、合理,与国际竞技体育标准接轨,这些也巫须改革和现代化。奥运比赛评判标准完全是标准、量化和直观的,规则严格。而中华武术,表演的神韵、劲力,没有深厚中国文化素养,难以欣赏和区分。这些都难以量化,难以评判,难以体现奥运的竞争性、公正性要求。影响了人们对它的理解和接受。所以,我们应迅速完善、改革竞技规则,减少人为性因素,并加速与国际接轨,同时大力开展武术文化交流。公务员之家

竞技武术范文篇4

关键词:高校体育;武术散打;问题

前言

散打已经发展成为区别于拳击、泰拳、跆拳道等国外对抗运动的中国特色的竞技对抗体育运动,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族体育。在高校体育中开设散打内容,是散打运动发展的必然,也是基层散打教师的期盼,有着广泛的学生基础。练习散打可以增强体质,防身自卫,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尊师爱友、勇于吃苦、奋发向上、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学习散打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文化素养。但对普通大学生的散打教学应区别于专业训练,在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高校体育开展散打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1.竞技散打与普通散打之间的差异

(以下暂把普通大学生使用的散打书定名健康散打)举国体制下,散打运动更多以竞技散打形式表现出来。注重的是散打的特殊本质(技击性);而针对普通人群的健康散打,突出的应该是散打运动的一般本质(健身与文化性)。竞技散打和健康散打(或大众散打)两者有着共同和不同之处。两种意义上的散打都是以传统武术为母体。虽说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的产物,但都能突出地反映浓烈的东方民族传统色彩。包含了中国哲学、民俗学、兵学、美学、养生学和中医学,都具有强身健体、陶冶情操、观赏和娱乐、增进交往等功能。两者又表现出不同之处。第一,对象不同。竞技散打拥有稳定的训练群体,在“举国体制”的保障下,竞技散打形成了从业余体校、传统项目学校、运动技术学校到散打优秀运动队的三级人才培养网络。健康散打的对象是学生和一些散打爱好者。第二,竞赛规则不同。竞技散打具有严格的竞赛规则,倡导“费厄泼赖”精神,它不承认除体力、智力之外的任何不平等,昭示了拼搏奋斗的价值。健康散打注重的是健身与娱乐,在安全的条件下,对散打规则的使用某些方面并不做严格要求,如不同级别间的对抗,不同性别问的对抗等。第三,竞争对抗程度不同。竞技散打表现激烈的竞争对抗,竞争是体育活动的固有属性,更是竞技运动的核心理念,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最高的竞技法则。竞争性也是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焦点,竞技散打也是传统武术在吸取西方体育竞技思想的产物,竞争对抗是竞技散打区别于其他武术运动的本质属性。竞技散打与健康散打在竞争对抗上表现程度不同。第四,动机不同。竞技散打追求强烈的功利目的,一切竞技散打比赛,争分夺牌都是运动员和教练员共同的价值追求。健康散打注重的是自身的发展,是人们在闲暇时间进行的健身方式,旨在锻炼身体,陶冶情操。

2.健康散打在内容设置和规则上应区别于竞技散打

健康散打应该结合学生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结合散打一般本质——健身本质和民族文化本质。以散打健身功能为主线重新整合,推出散打相应的“套路”,突出武德教育,强化礼仪规范。针对没有武术基础、没有经过系统身体运动训练的普通大学生来说,以基本技术练习为主,更多以手脚技术为主,结合简单组合动作,限制摔法。实战方面,禁打部位除外,还应主张打击时力量化整为零的练习方法,即拳脚接触到对方身体一刹那,力量收回,或点击到对方身体某个部位,裁判员立即叫停,计算得分。打击只能点击而不能连击,或者连击而不能重击,腿不能击打头部;针对学生的耐力差原因,一局胜利制,比赛时间以1分30秒为一局,以点击数量多的为胜。展现出散打的特殊本质——技击本质即可。

3.散打课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竞赛激励机制

(1)高校体育散打教学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对老师、学生都会有消极作用,不利于调动老师、学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尤其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不能仅仅停留在一次考试上,或者仅仅看几个单个基本技术。应该对学生的散打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给学生留有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2)建立大学生散打竞赛激励机制。竞争是体育的本质属性。体育就是通过刻苦努力来陶冶情操,没有竞争就不是体育,体育失去竞争也就不可能有生命力。散打运动的基本特征就是格斗对抗,就是竞争,这种竞争通过竞赛来体现。所以,建立完善的竞赛制度,可以有助于散打运动的发展生刻苦训练的成绩要通过比赛表现出来,个人价值、个人魅力也同时通过竞赛体现出来。有了比赛,也就有了训练的目标,有了练习的动力。在大学生中开展散打竞赛,学校可以建立“新规则”下的校级散打竞赛制度,通过学校的散打比赛,选拔出优秀散打队员参加省级间大学生的散打比赛。通过学校的散打赛事,对散打造成影响,有利于散打运动的传播,通过省级以上的比赛,树立学校的影响,从而加强领导对散打运动的认识。同时通过散打比赛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学习,提高技术水平。

4.散打教材与教学方法

市场上散打书籍都是竞技散打用书,它的教学方法、教学原则都总结于竞技训练中,不适应普通大学生使用,对不同兴趣、不同身体素质的大学生进行散打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教材内容趋于过时老化;内容的设置不利于新时代培养人才的需要,也跟不上散打运动的发展,尤其是散打规则的变化,近年来,散打运动在党和政府、广大武术散打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努力下,散打运动发展迅速,散打规则的变化也是与时俱进,教材的使用制约了学生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掌握。不利于理论指导实践。应以健康与娱乐为主线创编一本“健康散打”教材。

二、结束语

正如刘三元先生所云:“弘扬民族文化的误区,最核心、最根本的在于我们不是缺少优秀传统文化,而是缺少优秀文化的教育。”根据散打运动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对抗性、观赏性,它是一项年青人喜爱的运动。大学是传播武术散打的主要途径之一,大学也是年青人接受系统教育的最后一站,所以作为文化传播中心的大学进行散打文化传播,有着重要意义。现在的学校体育中,民族传统的东西太少了,缺的就是这方面的教育。

武术散打的传播与发展问题,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在具有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群体中传承,弘扬民族精神;而且能通过武术散打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杨祥全,姚静辉.武术发展分化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6,6:89—91.

竞技武术范文篇5

1瑜伽与武术传播要素的比较研究

1.1瑜伽与武术国际化传播者比较

传播者可分为组织传播者和个体传播者。无论是传播组织还是传播个体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要受到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信息、组织、受众、技术以及个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目前中国政府是武术国际化最主要的传播组织。通过组织武术团体出访演出、举办各种形式武术学习班和不同层次武术赛事,以及派遣教练员、裁判员等方面,政府为武术国际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工作,在组织、政策、经济等方面提供了一定保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到20世纪末实现了以中国为策源地的竞技武术国际化目标,并在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成功举行武术比赛,提高了武术的国际影响力。除了政府的组织传播,民间组织也在武术国际化传播中崭露头角,如少林寺、太极拳在海外的积极传播等。武术国际化传播中的个人传播主要以民间力量为主。但由于受自身经济、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影响,该形式的发展道路可谓举步维艰。现代社会瑜伽传播已不再是由印度传向印度以外的国家与地区,而是分散式的传播。进入二十一世纪瑜伽在欧美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人们健身的时尚。瑜伽在全世界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印度政府的重视,出于保护传统、维护知识产权,印度政府对瑜伽在科研、教育上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各种商业化的组织和个人传播,成为瑜伽国际化传播的重要力量。综上所述,在瑜伽和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中,政府都起到重要作用。由于体制以及发展历程的不同,在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中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而在瑜伽的国际化传播中,政府传播作用较小,并以市场机制为主导。

1.2瑜伽与武术国际化传播内容比较

瑜伽和武术不仅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内容繁多。瑜伽由于各宗、各派、各乘、各部的要求和形式不同,所以名目繁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作为修行和练功方法的瑜伽主要的体系有:王瑜伽、哈他瑜伽、实践瑜伽(业瑜伽)、智瑜伽、爱心瑜伽、语音冥想瑜伽(曼陀罗瑜伽)和坦多罗瑜伽等。哈他瑜伽(又称诃陀瑜伽)撇开了宗教的影响,成为广为有效的身体锻炼方式,为各种流派所应用。现在世界上流行的瑜伽锻炼方式,基本上都是属于哈达瑜伽范围之内。~k''''l-,瑜伽传到某个国家,与其当地的文化结合,根据不同的宗教、信仰、民族、人种、体能状况等,会派生出不同的瑜伽派系,如产生并流行于美国的力量瑜伽。根据不同武术概念的技术特征,可分为传统武术、现代武术和虚拟武术。其中传统武术包括地方拳种、流行拳种、功法特技三大类;现代武术包括竞技武术、学校武术、康乐武术和军警武术,虚拟武术则包括文学武术、影视武术和动漫武术。目前武术在海外传播主要以现代武术中的竞技武术(含散手)、段位制武术(套路及散手)和太极拳类为主,其中最受欢迎推广较好的是太极拳类。此外,虚拟武术,特别是影视中武术的宣传,为武术增添了神秘色彩和无穷魅力,但武术被夸大、神化,很多人在接触到武术后,往往产生落差,反而对武术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造成困扰。瑜伽和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中,传播内容受到现代气息的影响。如瑜伽中宗教元素的剔除,健身元素的彰显;武术国际化推广中以竞技武术为主的现代武术,而传统武术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并没有被展示出来。

1.3瑜伽与武术国际化受传者比较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瑜伽和武术的受众包括其练习者,也包括非练习者,使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是武术国际化的重要方面。受传者并不是传播内容的被动接受者,只有受传者积极参与传播活动,成为媒介的主动使用者,传播者所传递的内容才能够引起受者的注意,并引发其认知、情感、娱乐等需求。瑜伽是集身、心、智为一体的生命保养科学,与现代健康理念相一致,这使瑜伽吸引了更多的人。瑜伽对习练者的要求较低,无论年龄、性别都可以练习瑜伽。而且据不同的群体的需求,瑜伽已经分化出许多种类,如有美体瑜伽、塑身瑜伽、长高瑜伽、减压瑜伽、自然养生瑜伽、办公瑜伽、家庭瑜伽、孕妇瑜伽等等,这为吸引和巩固瑜伽的受众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武术概念在国外也比较混乱,如许多人对武术的认识分别是竞技武术、太极拳、散打、鹰爪拳等,并不了解武术的全貌。以竞技武术与段位制武术为主流的国际推广模式,其技术难度过高,竞技武术训练模式过于强调技能,不易于社会群体掌握和得到他们的欢迎。中国对外推广武术以套路为主,忽略了武术的攻防含义、武术礼仪以及武术文化内涵的宣传推广,这降低了武术的文化魅力,在外国人心里造成了落差。从受众来看,当前瑜伽的受众在层次和规模上都多于武术。而武术内容庞大,价值和功能并不输于瑜伽,反映了武术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1.4瑜伽与武术国际化传播媒介的比较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武术和瑜伽的宣传中,可利用的传播媒介形式并没有太大不同,如都有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声音传播、图像传播、多媒体传播等。但在数量和规模上,武术较瑜伽有不及之处:武术传播媒介的使用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整体来说,武术国际化媒介的阅读量并不很大,以武术网站为例,“网站的新意不大,信息资源少,点击率很低,网站内容枯燥,而且外语版武术网站很少”。武术国际化媒介所使用的语言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外语武术术语没有统一的表达,外语武术书籍、教科书很少等等。而瑜伽跨越了多种文化,包括印度教、佛教、耆那教、西方哲学;也广泛涉及各种语言,包括印度语、藏语、孟加拉语、梵语、泰米尔语、巴利语等等。印度民族众多,语言复杂,据有关资料统计,印度共有1652种语言和方言。英语在印度很有影响,英语和印地语同为官方语言,这就为瑜伽国际化传播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2瑜伽对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启示

每个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并不能复制瑜伽的道路,但瑜伽的国际化发展确实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不。首先,明确政府在武术国际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当前竞技武术国际化的现状表明了政府在武术国际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不应以竞技武术遇到的困境怀疑政府的作用,相反要积极利用和调整政府在武术国际化中的作用。

具体而言在武术国际化中政府应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第一,积极学习印度政府在瑜伽国际化中的作用,即加强武术的教育传承,并为武术尽快制定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第二,政府由传播者逐渐转变为对传播者的教育和支持。针对当前我国武术的发展现状,提供相应人力资源、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提高传统武术传播者的素质和数量,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提高武术国际化发展水平。特别是对传统武术的传播者,提供语言培训或指导,通过政府经济、政策等措施,在保护传统武术的同时,促进其国际化传播。目前,我国政府也正在向这一方向努力,如2009年国家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成立,首批受聘专家集结了传统武术的传承人、优秀的科研和训练工作者、跨学科的武术研究者,其中包括查拳、梅花刀、锁口枪名家张文广、人称“拳魔”的蔡龙云、散打名家夏柏华、杨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杨振铎等18人。

其次,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丰富传播内容。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决定了武术国际化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竞技武术到了国外就很难生存,特别无法适应管理体制不同和市场经济体制相当完善的西方体育市场,没有市场根基的现行竞技武术在国外很难生存。武术要真正实现国际化必须被全世界的人们吸引和接受,而丰富的传播内容是必备的。从项目自身来说,武术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多纬度的价值功能能够满足人们多层次的体育文化消费需要,尤其在大众体育市场具有极大的市场开发优势。因此,武术国际化必须以充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为基础,针对不同的需求,以相应的价值取向调整武术国际化的传播内容,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武术、练习武术,最终达到武术的国际化。

竞技武术范文篇6

关键词:武术的核心价值;教育教学;现状

1前言

武术的内涵是什么?文化的内涵又是什么?若是每一个国人都静下来沉思这两个问题,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那么,我们的传统武术就更加绚烂了。没有文化精神充饥的社会是空感的,那么丧失武术核心价值的武术,跟没有灵魂的身躯一样,干涸而又空洞。武术的核心价值体现的是攻防技击,目前竞技武术动作花哨,攻防技击不明显,实用性低,武德要求不严肃。大部分人群都是追求竞技武术,为打比赛,教学中的武术套路很少提到技击。技击方面也要体现个人的身体素质,包括技术,包括基本功。如果基本功达不到,就算练也难以达到。对于武术套路想向世界推广,光靠竞技武术是有局限性的。因为竞技武术里面的起跳旋转难度动作,随着科技的发达和更为科学的训练计划,运动员只要具备了完成动作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条件,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和训练,很快便能够掌握。对于这一点,竞技武术利于推广,因为容易被模仿。但针对武术推向世界来说的话,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化功底和内涵也难以说服世人。传统武术的动作是跟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不仅有动作要求,更注重武德;而竞技武术并没有要求这些,只要求训练按时到位,好好训练,肢体运动达到一定的要求、有进步,取得名次。

2传统武术精神的遗忘

2.1竞赛中传统拳的退化

传统武术很朴实,每一招都有技击含义和意识。动作并不好看,所以不被大众所采纳。李小龙创造了截拳道,而截拳道结合了咏春拳。咏春拳的攻防技击意识非常强,对抗意识也很强。可现在全国武术比赛中却很少人练咏春拳,现在的传统拳也讲究动作演练,动作也逐渐向往花哨空架。动作演练是靠照镜子寻找美感,技击意义淡化,讲究速成,退化的是武术的核心关键内容,即技击性。

2.2教学中传统思想忽视

思想是指引行为的引导者,行为的正确与否需要思想的指引,而中国的哲学精神便是我们传承传统武术的靶心和指导者,把中国的哲学思想精神真正融会贯通到中国传统体育的肢体形态中去,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功能和教育功能。而目前的武术教育中,武术的精神、武术的内在特点经常被忽视,武德也只是嘴上说说,实际性的表现并没有重视。比如训练场上,有的打赤膊训练,上训练场训练不穿训练鞋,器械摆放乱,拿着器械随意玩弄。场上运动员松散,场下混乱。进入训练房训练手机不调静音,训练场地脏。而传统武术对武德的要求很严格,提倡崇德,崇德指推崇道德修养,诚信正直,谦和忍让,见义勇为,遵守社会公德。有了功夫并不是要意味着要去打架。注重实现自我,自我约束的修行。所谓“健身修心”恰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德艺双馨这些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完美解释。

3传统武术文化的西化

文化观是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中国文化是独自创发的,强调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东方文化精神;西方文化强调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两种不同的文化特点也衍生了不同的世界观,中国自古以来不向外扩张,理想的民族关系模式是通过道德的教化去“协和万邦”;西方在民族方面讲究竞争,讲究斗争。[1]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儒道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渗透是有很大影响的。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基本精神,倡导一切都要因遁自然而不违背自然,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而行事,这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一致。“太和”出自《周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包含着“普遍和谐”的意义,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更是追捧于“德艺双馨”,尤其是重视一个人的德行,因为他所表现的技术是人之外的内容,重人轻物极大的尊重了人格,人性人品。儒家的仁义中庸,道家的修道积德,都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而西方则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所以西方竞技体育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强”的价值观。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武术套路运动变得西方化和程式化,规则呈现不合理条款,运动员出现低龄现象。一味从形式上进行向西方竞技体育学习和模仿,结果走上了武术竞技化和套路表演的非教育之路。本土文化受到冲击和碰撞,从发展传统武术的角度来看,传播者重视技艺而忽略了精神伦理。然而技艺却也没有得到更精髓的提高,也在慢慢流逝了技击。

4传统武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思考

4.1明确发展目标

传统武术目标的确立有助于促进传统武术的发展,把中国传统武术推向更高的平台上,让更多的人认识并喜忠于他。然而传统武术要想发展,就不能保持原有的状态,他需要新的结构,新的能源物;而这个需求也必然会带来传统武术的新变化。任何事物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更容易,也更愿意去接受简单的事物,所以传统武术未来发展趋势必须走简化道路。但所谓的简化不是创造些简单的动作,然后就算是完工,而应是在编创套路的情况下把武术的技击要领也要加上。每一招式都有具体用意和含义,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基础,让更多了解武术,接受武术者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练武术,使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更具有文化时代性。[4]发展方向应落于大众武术,以科学化的方法来提高大众武术练习的效果。我国大众武术科学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大众练习者一直在运用错误的练习方法,这使得练习者在长期练习中不仅得不到提高,反而出现受伤,从而极大地降低了练习者练习武术的兴趣,有的甚至就此放弃武术转而习练其他项目。因此,我们应加大科学宣传,树立科学的武术健身理念。[5]

4.2创编教授内容

首先,在编排新套路时要考虑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武术的核心价值即:攻防技击和防身自卫。在技艺方面主要突出技击实用、动作简单的武术套路,每一个动作都能够说得出和演示出目的和意义,从而更容易推广。比如说弓步冲拳的中国文化内涵,真正的弓步冲拳没有像竞技武术蹲的那么低,动作美感没要求那么严格,更需要的的是交手和对抗。根据左弓步冲右拳来讲,右脚和右拳真正的根部在脚上,左脚上前,右脚蹬腿,带动右手冲拳。力从根起,传导于腰,力使于拳面,力量的导引过程,力感的传动。教授基本礼仪和中国国学或经典哲学,这是学习武术技术之前必须学习的内容,以此激发和熏染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武术礼仪一定要受到传承者和学习者的重视,因为这是根,这是文化的根本。习武先习德,习好德再练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制定严肃的武德礼仪并执行是很有必要的。考虑到小学生没有抗击打能力,针对小学生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主要教授中国传统文化和武德培养,初步可以教授些武术的简单的基本功,以趣味教育为主。初中生依然继续学习武德方面,习练武术基本功,初步可接触武术的攻防技击动作,可逐渐做动作习练。高中生和大学生在这个时候有一定的抗击打能力和基本功,在这个时候还要进行武德行为考核,因为这样具有实践意义,再进行教授武术攻防技击套路。其次,练习传统武术能够改善人的心态,我们现在生活的法制社会完全用不着讲究谁最能打,而是个人修养素质显然在生活中更应得到重视,但社会人文气息确实有些难以齿口。老人摔倒,没人扶,没人敢扶。武术不仅仅只是肢体上的技艺,还包括武德。而武德是上文提到的:道德修养、诚信正直、谦和忍让、见义勇为、遵守社会公德。这需要武术传播者细心和负责的态度。对于武术学习者,武术传播者起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文化的发展,武术的传播都与他们有很直接的关系。

4.3提升道路自信

实现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和教育功能,我们缺少的是对自身文化的自信我们的祖先,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强的把握,绝不轻易地动摇他们的自信,同时对于别系的文化抱有恢廓的胸襟与极强精严的抉择。绝不轻易地崇拜或者轻易的唾弃。[2]不要让中国武术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如果脱离了必将成为空洞的乏味的肢体表演。[3]用我们自身的民族文化,用我们自身的体育魅力站住脚,推广和发展我们自身的文化,为实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再次璀璨而努力,为使现代传统武术体育不再蹩脚,为振奋自信民族精神而求真务实。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6]

5结语

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的大地上探寻自己的道路和办法。[7]同理,是武术发展出现了问题,那么就在自身上找原因,就应在哪里对症下策略。一个国家不能丢失武道精神,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方文明将在高校产生更多更深的碰撞,大学生多元化的体育方式是必然的趋势,但并不代表西方体育的强势发展必然会取代东方武术。更不能悲观的认为武术已到了非抢救不可的地步了。恰恰相反,目前的发展状况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改革高校武术发展方式的必要性,不是大家对武术不感兴趣,而是长期以来武术呈现给大家的方式过于呆板,单一。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希望从不同的视角或途径认识和接触到真实的武术。[8]不仅要注重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应注重其形式内容。将中国的武术的“精,气,神”展现出来。[9]“石在,火是不会绝的”。[10]在武术管理者和武术爱好者的坚持努力不懈下,我们应保持我们对武术产业的热爱之情继续并奋力传承下去。传统武术一定会更上一层楼。我们认为,即使法制社会不再那么迫切需要技击要领,但技击却能够给一个人带去自信,能够给一个民族带来勇猛,能够给一个国家带去权威。同时,武德却能够警惕人的处事方式,所以,武德教育为学校教育之需,学校教学为武德传承之力,为时展使命。

作者:金梅 单位:武汉体育学院武当山国际武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石爱桥.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

[2]鲁迅语录.

[3]王岗,李岩.中国武术:从荣耀之身到尴尬之境[J].武汉体院学院学报,2015(4).

[4]王宏军.从系统的观点看传统武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

[5]赵振洲.武术竞技趋势下大众武术发展研究——武术之乡菏泽县调查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4.

[6]2014年在访问欧洲期间的对话.

[7]2014年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我国历史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对话.

[8]赖锦松.大武术观视域下高校武术大众化发展策略[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7).

竞技武术范文篇7

关键词:体育教学;传统武术;开展;优势分析

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是根植于中原大地的融身体操练与精神世界于一体的重要文化载体,同时它也在中华武术的传播、继承、发展中发挥着很明显的作用。当前,对于传统武术的多个层次上的理论研究有了较大的提高,并且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值得庆贺。但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快经济时代的到来,再加上众多现代体育项目的冲击,很多人对于传统武术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大多只局限在策略上,而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

一、河南师范大学师生在教学中对传统武术的喜爱程度的调查

传统武术的形成时期较早,自古代狩猎时就开始出现其萌芽,能够历经时间的考验,连续不断地传承下来,充分说明了它的宝贵。以下通过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师生的问卷调查可知,本校师生对传统武术的喜欢程度,参与目的各不相同。根据问卷的数据统计可知喜欢传统武术的人数最多,占总数的38.1%,比较喜欢传统武术运动和一般喜欢的人数分别占33%和22.9%,不感兴趣的占0.06%。数据显示传统武术在河南师范大学的体育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分量,超过90%的练习者对传统武术有着不同程度的喜爱。

二、河南师范大学武术师资情况和场地现状调查

1、武术教师年龄、性别、思想道德对传统武术开展的影响

通过对河南师范大学武术教师的年龄、性别、习武年限、思想道德等的调查,可以反映出武术教师或教练员的专业技能、道德品质、人格魅力。教师的学历可以间接反映出这所学校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科研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教师的性别和年龄也会影响教学的过程及结果。数据显示男教师的人数明显的多于女教师,教师性别比例差异较大。教师年龄以30-50岁居多,年龄趋于中等化,教学经验丰富,文化修为比较高,有利于传统武术的继承与传播。而年轻教师敢于冒险尝试,体质好,有利于促进竞技武术的发展,但对于传统武术接触的浅,教学经验不足。

2、河南师范大学武术馆及场地应用情况调查

通过调查,河南师范大学有室内武术馆一个,和跆拳道馆同处一室。馆内的设施比较先进,条件很好,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技能的练习提供了便利。但武术馆大多数情况下只供专修武术的体育生使用,因为他们练习竞技武术时需要,功底也好一些。而选修武术课的学生都在室外上课,地点比较灵活,有田径场,篮球场,综合馆周围开阔的地方等,相比之下,有利于组织教学和集体演练,在室外上课视野开阔,学生们的心情舒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对河南师范大学武术课开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观察和问卷分析河南师范大学武术教学中哪些因素影响学生对传统武术练习的热情,对武术教学中传统武术教学影响因素归纳如下:

1、学校的重视程度占到86.7%,目前传统的健身气功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的运动不剧烈,有很好的锻炼身体的功效,开展较少;

2、传统武术的师资力量占77.8%,可见学校在武术师资力量方面的投资是有一定分量的,目的在于加强吸收优秀人才,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从而来提高学校的整体竞争力;

3、武术课程的管理体制占66.7%,武术课程的设置和计划从很大程度来说是直接影响武术选修课的最重要的因素。课程设置的合理,教学计划详细能使学生对传统武术产生浓厚的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其次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一门健身的技能。

4、校园传统武术文化氛围占58.9%,高校的师生不仅要学习传统武术技能也要学习传统武术的文化,传统武术来自民间,文化气息浓厚,因此学习好传统文化是更好地理解传统武术的基础;

5、宣传力度占55.6%,传统武术优势体现需要全方位、各部门的协调统一。领导的重视、课程的设计、老师的教育、学生的交流、后勤部门的保障等;

6、场地设施建设占34.4%,场地的建设是影响传统武术运动发展的一部分,学校应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运动条件,对一些建好的场地安排专业的人员来进行定期及时的维护,雨后雪后应该及时的进行清理或打扫;

7、对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占23.3%,传统武术的功力都是通过身体的一动一静展现出来,是后天的努力练习得来的,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但是基本素质也有一些先天的成分。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一个过程,需要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和意志力,因此需要坚持不不懈,否则已获得的基本功很容易丧失而前功尽弃。

四、结论

目前,高校普遍开设有武术专修和普修课程,每个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同,师资力量、场馆设置、教学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都会影响传统武术在学校的开展。位于河南新乡市的河南师范大学,学校领导对于体育项目有足够的重视,而传统武术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拥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再看该校的武术教学团队,老师的年龄趋于中等化,教授传统武术的较多,适合传统武术的校内传承;武术课程的设置与管理方面,专修武术的学生课程涉及的套路种类多,既有传统武术的学习也有竞技武术的演练,老师对他们的管理也相对严格一些。选修武术的学生课程设置以传统武术为主,偶尔有竞技武术的接触,老师对他们要求的标准适当宽松,但传统武术项目的可供选择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加强;校园传统文化的氛围给传统武术的继承与传播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河南师范大学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间接地促进了该校学生对传统武术的认识,能够帮助这些学生练习传统武术,丰富他们的传统武术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黄一帆.浅谈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4):105-106.

[2]李龙.论中国传统武术的当展路径[J].体育与科学,2012(1):3-39.

竞技武术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供给体系;创新

从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发展的现状来看,大多数普通高校在武术课供给体系的建设上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武术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就必须加强对武术课供给体系的建设与创新。

一、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的需求与供给现状分析

(一)高校学生对公共体育武术课的

需求现状分析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普通高校中都存在学生对武术感兴趣,但是却不喜欢上武术课的情况,一些专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对高校所开展的24式简化太极拳并不怎么感兴趣,他们不喜欢太极拳缓慢而固定的节奏,尤其反感太极拳动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进行动作的记忆,但是在考完试后这些动作又会很快忘记。由此可见,大学生实际上对动作记忆要求较高的武术课并不感兴趣,只是为了获得学分、应付考试而进行机械学习,其学习态度是非常无奈的。正是由于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缺乏,在导致他们在武术课学习中没有热情。一些专家和学者因此而开展了有关高校大学生学习武术真正动机的调查,如邢强对北京师范大学武术协会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占总人数80%以上的学生都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防卫技能;刘文武对浙江海洋学院的武术班进行调查,发现三百多名学生中有二百多名都是为了学习防身技能而参与报名武术班。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习武术的真正动机都是为了自我防卫,而且大多数学生都倾向于学习我国的传统拳术,追求动作的实用性和简易性,当然,高校学生也并没有完全否定现代武术,认为现代武术在观赏性、健身性方面还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基于此,公共体育武术课在现代高校多元化的武术课程体系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地位。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需求情况分析

近五十年来,我国高校武术课从总体上看基本上是将竞技武术套路作为供给重点,其主要包括器械类武术、长拳类武术,其中,剑、枪、刀套路是最主要的武术教学和竞技内容。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主要可分为竞技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竞技化两个时期。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的教学内容是将竞技武术套路作为基本立足点而逐渐发展而来的,其关注的是武术套路的节奏感、动作的美观性等,但却忽视了武术的攻击防卫性这一根本特性。截止到目前,由于高校公共体育武术本身在供给内容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再加上击剑、跆拳道等新兴武术技能的冲击,导致其面临较为困难的发展境况。

二、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的供需矛盾分析

通过对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的研究,可把高校学生选择武术课的原因划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感觉武术课比较容易获得学分而选择武术课程。第二,因为身边的好朋友选择武术课程,自己也跟着选择武术课。第三,因为观看相关影视剧、视频等对武术产生兴趣。第四,希望习武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尽管大学生选择武术课的动机多种多样,但是在实际开展武术课学习之后往往感到失望,从当前的现状来看,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的教学形式、内容似乎都很难引起或增强学生对武术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同时也无法改变一些本身就是被迫选择武术课学习的学生的心态。这就是目前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供需矛盾的主要表现。

三、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供给体系的创新

(一)创新供给方式

高校武术课的供给不仅应包括校内直接的教学活动,同时还应当涉及校外武术活动的开展。在武术课选课机制的创新上,应当坚持让对武术感兴趣的学生能选上课为基本准则,高校体育部门应当结合学校的实际状况,对选课机制进行科学合理地调整。

(二)创新武术教师培养模式

在武术教师培养模式创新上应当做到以下两点:首先,高校体育部门应当根据武术教师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着力完善其武术技能体系。其次,师范类高校应当改变传统的武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其以往单一的技能结构,重点提高其武术技能的多样性。

(三)创新武术课供给内容

相关专家和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导致这种供需矛盾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的供给内容不完善,在武术课教学内容上局限于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另一个是高校武术教育人才培养体制不够科学,武术教育人才过于单一,教师队伍尚待整顿。其中前一个原因是最主要的,因此,必须进一步创新武术课的供给内容,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武术项目,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

四、结语

总之,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供给体系当前还存在不少问题,要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对武术的多元化需求,就必须对传统的武术课供给体系进行适当创新,从攻击方式、教师培养模式以及供给内容方面采取针对性的创新措施。

参考文献:

[1]杨宝雷.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供给体系创新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7,33(6):103-106.

[2]张洪柱,樊炳有.公共体育服务研究进展述评[J].武术研究,2016,1(4):128-132.

竞技武术范文篇9

关键词:武术产业;竞赛表演业;产业链

武术是我国传统体育的代表,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内容之丰富、哲理之深奥、功能之全面,非一般体育项目可比。同时高水平的武术人才济济,群众基础雄厚,影响广泛。另外,武术赛事越来越多,越办越精彩,而且逐渐完善,创新的路子越走越宽。到目前为止,武术正规比赛有国内的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国际的亚运会、亚洲锦标赛、世界锦标赛等,影响十分广泛。近年来多姿多彩的武术比赛和活动层出不穷,中美武术拳击对抗赛、散打王、武状元争霸赛等等,其火爆之势与日俱增、互为呼应,形成武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国武协除了举办和参加上述各类赛事外,还举办了中国功夫与泰拳、与跆拳道、与空手道的系列对抗赛,为武术产业市的发展开拓出广阔的道路。

一、武术产业的背景和现状

武术产业在中国是一个最具潜力最易做大的产业。

首先,中国武术已经具备世界一流的竞技水平,这是任何体育项目得以发展壮大并最终位居前沿地位的先决条件。奠定了武术在中国及世界的市场需求。

其次,中国武术产业具有可持续发掘、取之不尽的丰富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人文资源、产品资源等。丰富的人才资源是武术赖以传播和武术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民间拳师已达数万人,高级武术教练员人数达百人,高水平武术运动员1000余人;国际级,部级裁判员达200余人。另外,可充分利用民族地区优越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良好配套性开发武术旅游市,例如河南嵩山少林寺,四川峨嵋山,山东梁山等武术旅游名胜和规模较大的武术馆及各种传统拳种表演、武术文物、武术名家座谈和学术探讨,结合旅游传播武术套路功法,配合武术点穴气功诊病等一些活动,通过旅游的形式将中华武术发扬光大。再次,武术的服装、器械、图书、音像等相关产品也有待大力开发,在全国图书音像业中,武术教学音像种类达数百种,价值雄踞群带之首。这就表明合理的开发这些武术产业资源可以带支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我国的国民经济收入。

再次,武术产业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广阔的消费市场。据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不完全的统计,中国武术人口已超过6500万,占我们体育人口的一半;我国现有武术馆、校、院、社1.2万余所,常年在馆习武人数达100万。武术产业作为高效益、低风险、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兴体育产业,随着中国武术逐步走向世界,外国资本将以各种方式进入中国武术产业市场,出于竞争的需要,中外武术产业经营企业都会加大国际市场的开发力度,庞大的武术习练群体和国际市场的不断开发和拓展必将孕育一个强大的武术产业市场。

二、武术竞赛表演业发展现状

1.武术竞赛表演的娱乐性

自武术渐渐淡出的军事作用后,它的另一意义便更突显出来——健身娱乐。无论作为操练者还是观赏者,都会有一种自得其乐陶醉其中的感觉,那光怪陆离、变幻莫测的拳脚攻防总是那么扣人心弦。武术具有很高的娱乐观赏价值,无论是套路表演,还是散打比赛,都会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通过身体力行的亲身参与武术活动,在身体机能得到调节的同时,还因为个体自由的选择而得到心理的愉悦和精神的放松。武术套路运动神随形转,形随意动意含而不露,通过技击动作表现内心的意向,在“击”与“情”上相互交融,体现了气韵无穷的美感魅力,带观众进入身体活动艺术殿堂。搏斗对抗中双方激烈的拳打、脚踢、擒拿摔法等技术的运用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精湛的攻防技巧扣人心弦内心随着攻防转换起伏跌宕,敢打敢拼的斗志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从而感到愉悦、满足、赞叹。武术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适应性使其成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无论自己练习或欣赏别人练习武术,都会在感情上引起强烈的波动。这种情绪是一种主观态度,往往使人处于愉快的状态愉快的情绪又是推动人们从事运动的动力。

2.目前武术竞赛表演业的发展现状

虽然武术竞赛表演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不断地完善,迅速扩展,飞速发展,现在已初具规模,轮廓基本形成,但由于时间短,基础差,加之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市场发展过程中仍出现了许多问题甚至障碍。如市整体规模小,真正进入市场动作的不多,可获利经营的资源相对短缺;市场主体不太规范,政府和有关部门干预过多过细;市场结构不健全,机制不完善,内部管理松懈;经营渠道单一,营销意识薄弱,经营成本过高而投资回报率低下等。另外,企业投资的短期性、资金投入少且使用不合理性及市场动作中的不规范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与制约着武术竞赛表演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三、武术竞赛表演业产业链分析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内含竞技、健身、防身、养生、武侠小说、功夫影视、武医、武舞等。从培训业开始,通过办办各种类武术学习训练班招收徒弟学生,形成教与学的环境促成培训业;商业表演展示类和擂台竞赛类可将学习后效果成果化,形成表演和观赏的环境繁荣了竞赛表演业;由此而可以引出其他文化产品如武侠小说和功夫影视等,受众更广更易被接受,带动出版业和影视业。其中健身、防身、养身的功效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青睐,养生馆健身馆的火爆更带动了体育休闲业;练功习武所使用的装备服装等等必然带来制造业的兴旺。这些后续的产业无不是武术竞赛表演业所带来的利益,和其他产业链一样,竞赛表演业旦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它必将使整个产业链上其他环节一起带动起来,因此同在一产业链上必须前后照应,充分挖掘,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产业链的循环发展。四、对发展武术竞赛表演业的意见和建议

1.建立更有利于行业发展的竞赛规则

竞赛规则在运动项目的技术发展中起着导向性的作用。裁判员对评分的主观影响和比赛内容雷同等一系列问题直接造成比赛场面不激烈缺乏观赏性。散手比赛属于对抗性的比赛项目,本应场面激烈,扣人心弦,但同样由于规则的制约,比赛打法单一,缠抱现象严重,不吸引观众。关注武术竞赛的观众稀少,必然带来一系列诸如门票、赞助费、广告费的减少,势必影响武术竞赛表演业的良性发展,限制武术竞赛表演市场的延伸和扩展。因此提高竞赛的观赏性应该成为规则修改的一个重要指标。

2.扩大国际宣传增大武术的世界影响力

竞技武术在国内得到了蓬勃发展,是武术套路今后的发展方向。但据统计,竞技武术在国外的市场分额却很小,中国武协向国外推广的7项国际武术竞赛套路,演练的人极少,仅限于参加国际比赛的运动员中。而太极拳、八卦掌等传统武术在国外的发展势头却很好。在世界经济日益发全球化的今天,武术全面推向世界,培育武术的国外市场是一种趋势。

3.加大培养武术经营人才的培养

武术产业经营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批既懂经济,又懂武术的经营管理人才。随着武术产业的发展,武术财务,经济工作量必然加大,会不断出现新的业务工作情况,缺乏系统的经营管理科学知识和经验的管理人员,无法应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影响工作效率。必须尽快培养能够经营武术产业能顺利推动其产业链健康发展的大批人才,以适应本行业迅速地发展势头。

4.丰富竞赛节目的形式和内容

竞技武术是现代武术的一个标志,对社会武术具有重要影响,但内容丰富的中华武术日趋单一在竞技场上却仅表现为那几个竞赛套路,湮没了武术广博的拳种,而多元发展,才是任何项目的活力所在。各地方台争相办的武术竞技栏目以及央视五套的节目均存在类似问题,着眼大局,适当合并一些节目,主推强势栏目,以充分挖掘民间名门派之精华为目的多开发些节目内容。

五、结论

目前,武术竞赛表演市场已初具模型,并且具有较好的展势头,前景乐观,但和体育产业一样,仍存在诸如体制,法规,管理人才匮乏等方面的问题,以及竞赛项目单调,乏昧,缺少观众,这些始终是阻碍武术竞赛表演业快速稳步前进的绊脚石。

武术竞赛表演市场是武术市场的龙头,是繁荣整个武术市场的突破口。改革现有的竞赛体制,竞赛规则,加大观众对武术的关注程度,引导武术竞赛向职业化方向发展,加速社会武术的发展,多渠道,多形式培养武术专业化经营,管理人才,抓住机遇,强占竞赛表演业的市场份额,是目前我们应对激烈竞赛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丛湖平:体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劲松:中国武术产业发展中存的问题及其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30-32.

[3]郑春光惠振宇:中国武术的资源结构及开发策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5):39-42.

竞技武术范文篇10

一、准确把握形势,践行科学发展,增强做好体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体育作为一项以人为本、积极进取、公平正义、规则至上、团结友爱、健康自然的事业,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有着天然而深刻的联系,在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性转变中定会承担起更加重要的政治使命和社会责任。我们要让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身体运动,更成为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载体,成为促进小康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推动力,成为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缓冲剂、减压阀,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贡献。

(一)科学发展观廓清了体育发展的新路径

第一,按照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的要求,要进一步明确体育工作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定位,着力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上迈出新步伐,在强健民族体魄、促进社会和谐上做出新成绩。第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要求,要进一步调动和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增强群众的健身意识,培养群众的健身习惯。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加强场地建设,健全体育组织,开展健身活动,完善服务体系,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让群众共享体育发展成果。第三,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着力解决和处理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运动成绩与精神文明、体育发展与体育改革等诸多关系,不断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第四,按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要求,要正确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规模与效益的关系,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推动体育内部各门类均衡发展。

(二)奥运会成功举办提出了体育发展的新要求

北京奥运会作为世界体育盛会和全球文化盛典,既实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空前规模的传播和普及,更极大地激发了大众的体育意识和健身热情。我们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继承和发扬这笔宝贵遗产,放大“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效应,并使之长效化、制度化、生活化;要进一步优化项目布局,加强后备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的综合竞争力;要把北京奥运会培育和彰显的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转化为打造体育强市的强大精神动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让北京奥运会的历史遗产和崇高精神真正惠及群众。

(三)“三年大变样”拓展了体育发展的新空间

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推进城市化进程、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百姓幸福指数的重大战略举措。“五城同创”是市委、市政府扮靓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的福祉工程和民心工程。布局合理、质量精良、功能完备的体育设施,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元素和城市功能的重要体现。体育系统要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主动参与,借力发展,谋划建设一批大批量、高水准的体育设施,并在新的城镇规划中预留体育用地,大力加强城市社区和新农村大众健身设施建设。

(四)应对金融危机创造了体育发展的新契机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和省市在相继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措施的同时,也安排建设了一批体育项目,突出杂技武术主题。文体产业一定要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要通过强化“两跑四争”,抓好项目带动,在新一轮调整中提升体育综合实力。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面推进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去年9月,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作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我们要以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指针,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以推动全民健身、举办市八青会、筹备国字头武术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全力打造体育强市,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创造全市体育事业的新辉煌。

(一)深化“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扎实搞好群众体育工作

一要加快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要继续支持和引导在城市社区和乡村兴建“小型、多样、实用”的公共体育设施,加强各类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站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二要培育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加强对全社会健身意识的培养,有效增加体育人口,是体育战线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要通过创建品牌性体育活动、开展“双十佳”评选等手段,广泛普及体育健身知识,让体育进入百姓生活,发挥好体育倡导科学文明、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三要抓好学校体育工作。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标志。体育系统要从关心重视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认真落实好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培养良好健身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四要发挥各类体育组织的作用,以不同群体、不同载体、有效有力为方针,以学生靠学校、职工靠工会、老人靠社区、项目兴趣者靠体育协会和俱乐部为原则,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向纵深发展。

(二)强化后备才人培养,努力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和强大基石,人才辈出、明星云集是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一要以积极备战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和成功举办*市第八届青少年运动会为目标,发挥好重大赛会的杠杆和引领作用。一方面要树立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唯旗是夺意识,客观分析区域竞训现状,明确参赛目标,落实保障举措,合力攻坚、力求突破,扎实稳健地向体育强市目标迈进。一方面要与省运会赛制完全对接,将八青会办成全市竞技人才的练兵场、竞技实力的检阅台和竞技水平的助推器。二要坚持和完善“举市体制”。举国体制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为特征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我们要从中获得启发,寻求借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市一盘棋,强化举市体制的凝聚力、动员力、协调力,充分发挥运动学校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的龙头带动作用,以挖掘、统筹和盘活竞训资源为核心,以推行“211工程和建设项目基地为抓手,促进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集约化、科学化。

(三)细化节庆筹备工作,强力打造*武术品牌

武术是*体育的特色和优势,于2010年10月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武术节已经进入倒计时的攻坚阶段。全市体育系统要勇于担当,将扎实做好筹备工作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为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武术节奠定坚实基础。一要以武术进学校为重点,实施武术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军(警)营、进农村的“武术六进工程”,抓好武术普及提高工作。二要加大武术资源挖整、申遗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实施武术文化精品工程和武术拔尖人才建设工程,推动形成著名拳师宝刀不老、中青年精英实力雄强、少年才俊屡创佳绩的武术人才团队,提升和巩固*传统武术的领军地位。三要以创建中国·*武术学院、建设中国·*武术文化城为依托,加快发展以武术教育和武术旅游为重点的武术产业体系。

(四)量化指标体系,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步伐

体育基础设施是开展大众健身、竞技训练和产业运营的载体和平台。要选准突破口,找准切入点,量化指标,加快推进,大力改善体育硬件设施条件。一要按照“设计、施工、监理、管理、质量、运营”“六个一流”标准,高质量完成*体育馆后续建设任务,确保2009年7月竣工投用,为举办“两节”和高水平赛事提供场馆保障。二要加快谋划新的体育中心项目,努力建设精品工程,创传世之作,大力提高中心城区体育设施水平。三要学习借鉴河间市体育中心、南皮县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县开放式体育广场的建设和运营经验,加快县市体育场地特别是体育中心的谋划和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农民健身工程、雪炭工程和全民健身重点工程等民康工程建设,提高区域体育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四要加强政策引导,放宽市场准入,动员、扶持、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投资、开辟和兴建各类体育设施,促进体育场馆开放,增强多元化的体育供给能力,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体育需求。

(五)优化体制机制,不断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步伐

体育产业是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健康产业和环保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基层体育的生命线,要用大体育、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品牌眼光,紧紧抓住扩内需、保增长的历史性机遇,优化体制机制,发展壮大体育产业。一要创新体育产业发展机制。体育事业特别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活力在于改革创新。要以激发和引导体育消费为先导,以全民健身与奥运争光为主线,以武术和重大赛事为重点,以“环京津健身休闲圈”为依托,抓紧制定全市体育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体育产业发展机制。二要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围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体育需求,分类指导、政策倾斜、突出特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三要结合实际,构建区域体育产业发展体系,要重点培育、扩大和提升健身休闲服务和体育竞赛表演等核心产业,延伸拉动体育用品、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传媒、体育建筑等相关产业发展,要通过产业政策和市场化运作,培育骨干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壮大我市体育产业规模和整体实力;四要规范体育销售和体彩公益金管理,强化防范意识,消除安全隐患,扩大发行总量,提高实用效益。

三、加强组织领导,推动作风转变,为开创全市体育工作新局面提供有力保证

(一)强化政府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责任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一要把体育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政府财政预算,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任期考核目标。二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确保体育设施不被侵占和群众体育权益不被侵犯。三要争取主动,积极作为。实践证明,做好体育工作必须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关心,必须努力争取相关部门的协调支持与配合,多干实事、干中求助是争取领导的最好办法,沟通宣传,互惠双赢是获得社会支持的根本途径,要努力营造有利于体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解放思想,转变作风

要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干部作风建设年”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思路,振奋精神,转变作风。要始终保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永不满足、永不懈怠、永不言弃的信心决心,始终保持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以勇于超常发展、勇于争先晋位的豪气,以位居第一不止步、不居第一不罢休的锐气,用高目标激励斗志,用高压力增强信心,用高追求凝心聚力,创造性地贯彻上级精神,在不断拼搏进取中开拓新局面。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