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问题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9:40:10

经济问题

经济问题范文篇1

一、中共党史学科范畴内的经济问题

首先,什么样的经济问题属于中共党史学科范畴内的经济问题?根据现代学术的学科划分规则,对人类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属于经济学的学科范畴。然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任何社会形态或者经济体的经济运行,都不是经济本身的自我运行,它必然同社会的其他因素尤其是政治因素相联系。随着经济运行技术和方式愈发复杂,这种联系愈发紧密。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已经看不到没有政党、政治社团或政府等政治组织施加影响的经济。正如迪克西特在分析美国财税政策制定的历史经验时总结的那样:“该过程在每一步都是政治的———不仅立法过程是政治的,而且政策的实施以及行政机构及其下设机构的选择和组建都是政治的。”①研究和分析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各种问题,抛开这个国家的政治组织将寸步难行。这一点,在研究当代中国经济问题上尤为突出。费正清和麦克法夸尔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序言中就曾明确指出:“要考察中国社会的任何方面而不考察共产党变革它的努力的来龙去脉,则是毫无意义的。”②研究当代中国的经济问题,离开对中国共产党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政治组织的研究,犹如缘木求鱼。此为经济问题研究与中共党史研究相耦合的内生逻辑,也体现了中共党史学科之于中国学术共同体的价值。另一方面,中共党史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和经验,其中当然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国民经济建设、改革和发展的经济思想、经济政策和经济行为的历程和经验。关于经济问题的研究必然是中共党史学科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学科建设的意义上讲,并不是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属于中共党史学科范畴。至于什么样的经济问题属于中共党史学科,需要从本学科的范畴和体系入手来界定。中共党史是历史学门类的成员,应秉持历史学的治学方法,这已是党史学界的共识。本文要强调的是,中共党史是一门特殊的历史,是执政党的历史,其本身不可避免地要承担政治和意识形态意义上的责任和功能。作为一个政党的历史,一种专门史,中共党史不可能涵盖当代中国的一切经济事件,它只能关注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发展历程中所呈现的经济思想、经济政策和经济行为———事实上,正是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思想、经济政策和经济行为决定了当代中国的经济建设、改革和发展。这种思想、政策和行为必定是针对宏观经济层面的,是有机组成国民经济整体的各类经济制度安排和政策结构,而不是细枝末节的或者与国民经济这一整体无系统联系的经济现象。换言之,中共党史学科范畴内的经济问题,应是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是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国民经济发展建设的历程、经验和规律的问题,是“政治经济史”层面的问题。

二、两种偏离学科范畴的经济问题研究范式

对照上述界定我们能发现,目前党史学界有两种偏离中共党史学科范畴的经济问题研究范式,即宏大叙事与“社会经济史”。宏大叙事是中共党史学科的一种传统研究范式。这种范式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和宏观规律,但对于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有着“大而化之”或以论代史的缺陷。这种缺陷在经济问题研究中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它秉承革命史的逻辑,以阶级斗争的道义革命立场,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哲学路径,来观察和分析经济问题,总体上处于规范研究和价值判断的范畴。它的特点和缺陷正如有的论者所总结的那样:“预设立场,无限制地扩张历史学的宣传、教化功能。以权威论述或权威文件为指导,有选择地剪裁史料,来论证某种权威性论述。……在叙述方式上,频繁性地使用某种不言自明或无法证明的集合性语汇。”①宏大叙事的研究范式在经济问题的具体运用上,过分重视对经济事件性质的论述,忽视事件背后的技术过程,对经济问题原因的解释呈现出无法被证伪的“套套逻辑”②。比如对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研究,《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的有关论述颇有代表性:“利用、限制、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基本政策,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的主要途径;由于私营企业大多设备陈旧,经营落后,“再加上原料、市场等方面的限制,不少私营企业经营渐感困难,主动要求国家支持,实行公私合营”③。然而已有研究证明,公私合营的实现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在宏大的理论预设之下有着复杂而合乎经济制度变迁规律的技术过程①。这种技术过程反映了工商业改造这一重大经济事件的真实逻辑。宏大叙事的研究范式无法展现这种真实,因而它所呈现的只能是经济问题在定性上的一个侧面,并未触及内在的规律与历史经验。如果我们仅仅秉持这一种研究范式,中共党史学科的经济问题研究显然无法深化和拓展。宏大叙事的弊端已被学界充分认识并得到很大程度的扬弃。然而在经济问题研究方面,这种扬弃走向了一个矫枉过正的极端,即“社会经济史”研究范式。它的主要表现是一方面重视史料收集和考辨工作,注重实证考察和“史从论出”,另一方面又将经济问题社会学化、简单化、个案化,经济问题中特有的定量分析方法依然没有受到重视,同时宏大叙事研究范式中原有的理论分析方法也被遗弃。仍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为例,近年来一些研究成果做出了“眼光向下”的实证考察尝试。如《北京市私营商业与社会主义改造(1949-1960年代中期)》一文,利用北京市档案展示了完整的地方性商业改造②。如果仅仅考虑对历史事件梳理得完整与否,而不去探讨是一种什么样的完整的话,该文是非常出色的。但遗憾的是,这种研究表面上看似以实证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私营商业改造的全过程;但它以国家与社会之间既定的“运动”观念,从社会变迁的层面来观察经济变迁,用档案图表等原始资料堆砌的方式来阐述经济变量,削弱了研究的价值和科学性。这种以社会变迁框架去研究历史上的经济问题,以政策档案叙述代替经济要素的定量分析,其结果只能掩盖经济问题的真实逻辑。与该文类似的这种取“社会经济史”研究范式的成果,虽自觉利用档案文献资料,重视史料梳理,关注叙事的完整和全面,但较少考察真正的经济要素。其秉持的以“进村找庙”式的民族志叙事范式来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论,事实上混淆了中共党史学科内经济史和社会史的研究界限,客观上出现了一种将经济研究“社会学化”或“社会史化”的倾向。它不仅忽视或掩盖了经济问题的内在要素,没有反映经济问题的本原,而且其研究成果在某种程度上也只能为其他学科(比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资料,对本学科的发展难以作出有学术分量的贡献。

三、经济问题研究的实质与基本规范

要正确认识中共党史学科的经济问题研究范式,就首先要正确理解经济问题研究的实质与基本规范。经济问题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的经济现象,其研究实质是要发现隐藏在经济现象背后的因果联系或约束条件,以解释经济现象,描述经济要素的变动规律。对经济问题的研究本质上是一种“解释性”的研究,它不仅要考察经济现象“是什么”,更要探求“为什么”。这一本质内涵无论是对于现实中的经济问题研究还是对于历史上的经济问题研究都是一样的。对于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而言,显然,解释清楚“为什么”才能有助于认识清楚“是什么”;即便是对已经成为历史的经济问题的研究,探求“为什么”仍然是搞清楚“是什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所强调的:“历史学家必须充分认识经济因素在历史变革的形成中的重要性,以及研究清楚这些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于研究目的的重要性。”③科学地解释现实,需要在简化现实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理性的科学研究不是简单地用事实解释事实,而是通过头脑中的思维和思辨,运用一套逻辑严密的推理体系,构造相关理论,以“讲理”、“推理”的方式对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说明或解释。因此,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必须遵循运用逻辑推导产生的理论命题解释历史事实,和用历史事实证明或证伪理论命题的基本研究规范。这种基本研究规范包括两个方面的要素:首先是由逻辑推导产生的理论命题,再者是进行历史事实的检验尤其是计量检验。由逻辑推导产生的理论命题事实上是运用一定的理论范式,从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找出关键的条件变量从而建构出经济现象背后的因果逻辑体系。理论建构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通用方法,无此则无科学研究可言。理论建构应该是“唯理主义”的,追求的是理论框架的解释力,讲究的是逻辑推导中的层层递进的严密性。同时,科学研究仅仅是要构建一个简单的因果逻辑关系,不能为理论而理论。任何理论都是一种假说,都需要证明或证伪,即都需要发现其中的“实验逻辑”,而这证明或证伪即为运用历史事实检验理论逻辑的过程。由于经济现象相对于政治、文化、社会等现象在数量方面的特殊性,计量检验成为经济问题研究中的关键环节。可以说,没有对计量方法的运用,就无法真正开展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最直接的表现是各经济要素在“量”上的变动。计量检验是发现和验证经济现象中因果逻辑的最有力的工具。

以严格的经济研究规范来研究中共党史学科范畴内经济问题的成果,在本学科中虽不多见,但在理论经济学和经济史学科中却频频出现。例如名噪一时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决定论”,利用比较优势、制度调节、计量校准等概念和方法,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持续及历史绩效做出了新的、科学而深入的探讨①。又如关于改革开放历史缘起的问题,“财政联邦主义”、“政治锦标赛”等独特的研究视角相继出现,改变了之前改革开放史研究中政策梳理式的单一格局,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历史过程和关节点做出了既有理论深度、逻辑推论,又有严密的计量支持的梳理和阐释②。这些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影响非凡。事实上,党史学界在这些问题上也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可与之共鸣或争鸣,皆因研究的规范性欠缺而不能展现在一个更高的学术平台上,这原本也应是中共党史学科的研究阵地,但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显然,这种被动的封闭削弱了中共党史学科的学术地位,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四、中共党史学科正确的经济问题研究范式由于研究的问题仍然是经济问题,中共党史学科的经济问题研究不能脱离经济问题研究的实质与规范;由于研究的角度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共党史学科的经济问题研究又应有自己的基本规范。这些基本规范概括起来有四点:历史的长度、政治的高度、理论的深度和视域的广度。首先,中共党史学科的经济问题研究应坚持历史的长度原则。既然是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角度研究经济问题,那么这类经济问题就要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尤其是有过较长发展历程和较大影响的问题。比如对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工农业剪刀差的研究、国有经济的研究、财政政策变迁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以及中共经济思想史的研究等。相反,类似金融危机和货币政策这种在现实经济研究中非常有意义的问题,因其在当代中国历史和中共党史上没有足够的“长度”,不宜作为中共党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其次,应有政治的高度。如前文所述,中共党史不可能涵盖当代中国的一切经济事件,它主要关注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思想、经济政策和经济行为。因而中共党史学科的经济问题只能关注“政治经济史”层面的问题,关注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探求中国共产党领导国民经济发展建设的历程、经验和规律。基于此,中共党史学科的经济问题在研究规范上应坚持有政治的高度。“社会经济史”领域的个体、家庭及村庄社区等微观经济体的研究不宜作为经济问题来研究,以免误导或阻碍后学者对真正经济问题的研究。开展有政治高度的经济问题研究,对于巩固中共党史的学科阵地、建设完整的学科体系有着重要意义。复次,应有理论的深度。法国年鉴学派的费尔南•布罗代尔曾感慨“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①。固然,我们不应再建构宏大叙事式的理论框架,然则理论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却是不容否认的。

经济问题范文篇2

关键词:肉鸡;产业经济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现代肉鸡产业经过30多年来的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畜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肉鸡产业是中国农业部门产业化经营最早、进步速度最快、发展程度最高的产业,凭借着产业化经营的带动,肉鸡产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统计数据,当前中国肉鸡饲养农户和企业涉及人口接近3000万,整个产业链涉及人口接近7000万,肉鸡产业在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带动农民增收,以及推动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此外,在资源环境约束日渐趋紧,中国肉类产品供给压力持续增大的形势下,肉鸡产业的发展凭借肉鸡生产周期短、饲料转化率高、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相对较低等显著优势,为满足城乡居民膳食需求,保障国家重要农产品供给等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肉鸡生产国和消费国,肉鸡也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肉类生产和消费品。随着中国肉鸡产业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关注肉鸡产业的发展,肉鸡供需问题逐渐并已经成为中国畜牧业经济研究的重要议题。已有关于中国肉鸡产业经济的研究文献大致可以分为肉鸡生产、肉鸡消费、肉鸡贸易,以及肉鸡供需关系的讨论分析4大类。

1肉鸡生产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肉鸡产业的发展步伐极为缓慢,仅仅属于自给自足的家庭副业,在中国畜牧业发展中处于补充地位[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整体经济步入快速增长轨道,中国肉鸡产业也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可以认为,1979—1996年是中国肉鸡产业的全面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国肉鸡产业实现了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奠定了自身农业支柱产业的地位。1997年以来,肉鸡产业进入了以提质增效为主要发展目标的现代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肉鸡产业的现代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迅速,产业化经营模式日趋完善[2]。中国现代肉鸡产业从起步到实现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产业化的经营。在中国农业部门中,最早启动产业化经营的是畜牧业;在中国畜牧业中,肉鸡产业是产业化起步最早、发展程度最高的部门[3]。在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起步时期,周立群和曹利群[4]、刘凤芹[5]等分别从理论或案例的角度对产业化组织模型进行了探讨,郭东红[6]利用农户微观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参与订单农业行为的影响因素,这些文献在研究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起因、优劣势、制约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相对于产业特点差异显著的各个农业部门来讲,这些研究相对宽泛,没有专门定位于某一产业或者对不同产业进行分类研究。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学者们逐渐倾向于对农业产业化问题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具体到肉鸡产业,一方面,王寒笑[7]、应瑞瑶和孙艳华[8]、刘丹鹤(2008)[9],以及万俊毅和欧晓明[10]等在理论和案例分析层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可以归纳得出,经过30年多的发展,肉鸡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具代表性的产业,并形成了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有“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经纪人+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纵向一体化等。另一方面,孙艳华、刘湘辉和周发明等[11]和辛翔飞和王济民[12]等则通过养殖户微观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对肉鸡养殖户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经营模式比较,产业化经营给肉鸡养殖户带来了较为明显的增收效益,但是由于研究的历史时期不同、样本地域不同,这类研究在回答究竟是何种产业化经营模式能够为养殖户带来更大的收益这一问题上存在争议。此外,孙艳华、应瑞瑶和刘湘辉[13]等通过农户微观数据实证分析了江苏省肉鸡养殖户垂直协作的选择意愿,认为养殖规模、风险认知水平、社会资本等对养殖户意愿选择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产业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中国肉鸡养殖的规模化水平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规模养殖场数量和养殖场平均饲养规模持续上升,为中国肉鸡产量的“爆发式”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部统计监测数据显示,当前肉鸡规模化养殖(年出栏1万只以上)出栏数量占全国肉鸡总出栏数量的份额已经达到70%左右。郑麦青、赵桂苹和李鹏等[14]通过对全国15个省份肉鸡养殖户的大规模调研认为,目前年出栏5万只以上的养殖场(户)已经成为中国肉鸡生产的主体。经营规模对效率的影响一直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颇具争议的一个话题。具体到肉鸡产业,Yusuf和Malomo[15]和Begum等[16]等对尼日利亚、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肉鸡养殖规模与生产效率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认为规模化养殖不利于肉鸡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国内的研究中,辛翔飞、张怡和王济民[17]基于随机前沿方法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不同规模肉鸡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认为规模化养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国肉鸡生产效率。动物疫病是给畜牧业养殖造成风险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动物疫病给畜牧业造成的风险也日趋突出。针对2004年前后暴发的禽流感,黄德林、董蕾和王济民[18]通过建立农户畜产品生产收入模型,就禽流感对中国2004年畜产品生产增长幅度、农民畜牧业收入以及畜产品相关产业的影响程度进行了预测;于乐荣、李小云和汪力斌等[19]利用两期微观层面的面板数据就禽流感对养殖户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论认为禽流感的发生对养殖户收入的负向影响显著,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禽流感会使养殖户人均养殖收入降低65%。同时,于乐荣、李小云和汪力斌[20]利用农户调研数据比较了禽流感发生前后养殖户生产情况的变化,发现禽流感暴发确实对养殖户造成了冲击,禽流感发生后农户的养殖技术,尤其是动物疫病防疫技术行为明显改善;疫区内的养殖农户有较大的直接损失,而且与损失相比,政府的现金补偿略显不足。对于2013—2014年暴发的H7N9流感疫情,目前还主要是侧重于定性分析和讨论,相关研究和判断普遍认为,2013—2014年H7N9疫情虽然不是动物本身的疫情,更没有出现在家禽养殖范围,但由于相关媒体在报道时着重突出了禽流感问题,致使消费者对家禽产品,尤其是对肉鸡产品生产了较大的恐慌和抵触情绪,整个肉鸡消费市场长期处于低迷状况,造成2013年肉鸡行业损失严重。让整个行业始料不及的是,2014年年初又出现了关于H7N9疫情的报道,再次给整个肉鸡产业带来立竿见影的沉重打击,致使整个行业步履维艰,经历了历史上最惨淡和最艰难的阶段,相当一批企业在此时期濒临破产,甚至已经破产,整个产业形势异常严峻[21-22]。

2肉鸡消费

改革开放以前,受城乡居民购买力和整个供给约束限制,中国肉类产品消费整体处于低水平阶段,肉鸡产品消费也不例外,人均消费水平不足1kg。1978年以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畜产品供给的增加,城乡居民购买力得到释放,对肉类产品的消费明显增加,其中,肉鸡消费增长最为明显,肉鸡已经成为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肉类消费品[22]。值得关注的是,虽然中国人均肉鸡消费水平有了明显增长,但是同其他肉类消费类似,肉鸡消费在城乡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消费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户外消费已经成为肉类消费的重要方式,李志强和王济民[23]利用对6省市城乡居民消费的调查数据分析认为,20世纪90年代末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户外禽肉消费量占其禽肉消费总量的比例分别为40.4%和13.4%;马恒运[24]利用对4省市城镇居民的消费调查数据分析认为,城镇居民禽肉消费占其禽肉消费总量的比例为12%;王济民和陈琼[25]利用11省市城乡居民消费的调查研究分析认为,目前城乡居民户外禽肉消费占禽肉总消费的比例为35.28%。可以看到,户外消费已经成为禽肉消费的重要方式。关于消费影响因素和未来消费趋势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定性分析,如辛翔飞和王济民[3]从经济增长、城镇化水平、人口结构等方面定性分析了相关因素对肉鸡消费的影响和未来肉鸡消费的大致趋势,研究认为中国鸡肉消费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但是关于增长的潜力具体有多大这一问题却没有定量的分析做支撑予以回答。另一类是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如马恒运[24]、陈琼、吕新业和王济民[26]等在考虑了居民收入水平、产品价格和替代品价格等因素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相关因素对肉鸡(或禽肉)等肉类消费的影响,这些研究都支持了收入水平的增长对肉鸡等肉类消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以及肉鸡(或禽肉)等人均肉类消费具有负向的自价格弹性等研究结论。但是,由于不同学者选取样本不同和估计方法不同,这些研究关于消费的收入弹性、价格弹性的数值的测度存在差异,对替代品价格弹性的方向的判断和数值的测度也存在争议。

3肉鸡贸易

已有关于中国肉鸡贸易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最近10年。相关研究分析认为,中国受经济增长的拉动,国内对肉鸡消费呈现刚性增长,中国肉鸡产品进口的增加是必然的[27]。中国肉鸡产品贸易量相对较小,出口受国内肉鸡生产总量、汇率变动、加入WTO后出口政策变化以及禽流感疫情的影响显著;肉鸡产品进口主要受人口总数、汇率变动以及加入WTO后进口政策变化的影响显著[28]。虽然,中国肉鸡进口持续增长,但由于中国肉鸡进出口品种的互补性,肉鸡进口的增加对出口的影响不大。总体来讲,中国肉鸡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综合来看,关于中国肉鸡贸易问题的研究相对全面,包括了从肉鸡贸易的数量、结构、产品竞争力,以及影响因素等各方面对中国肉鸡贸易问题较为系统的分析。但是,已有的这些研究大都是针对2010年以前中国肉鸡产品的贸易问题,而根据FAO和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近几年中国肉鸡进口数量和进出口产品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续相关的研究还较为缺乏。

4肉鸡价格和供需均衡状况

供需关系分析是研究产业经济问题的出发点和核心,对肉鸡产业经济研究来讲也不例外。供需关系决定了价格,价格是供需关系和市场行情最直接的表现信号。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就价格论价格,分析投入产出品价格变动的趋势,识别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二是通过分析供需之间的关系,确立供给、需求、价格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整个供需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考虑。针对肉鸡产品价格的研究,同其他农产品价格分析的研究类似,主要是通过收集相关价格数据,分析相关投入品价格对肉鸡价格的影响,如董晓霞、许世卫和李哲敏等[29]、张瑞荣、王济民和申向荣[30]等分别通过ARDL、FDL等模型实证分析肉鸡价格变动的规律,以及饲料价格、雏鸡价格等成本价格对肉鸡价格的影响。已有关于中国肉鸡供需均衡状况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中国肉鸡供需市场均衡模型的构建及政策模拟。供需局部均衡模型是在已有关于农产品供需预测的文献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研究方法,美国农业部(USDA)、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FAO、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食品和农业政策研究所(FAPRI)等国外政府部门及相关研究机构采用多国家、多部门的局部均衡模型对各国家和地区和国际农产品供需情况进行预测,其中涉及对中国农产品供需状况的预测。对肉鸡或者家禽部门局部均衡模型构建主要有,USDA、OECD-FAO、IFPRI、FAPRI等国外政府及相关研究部门采用多国家、多部门的局部均衡模型对各国家和地区国际农产品供需情况进行预测,这其中涉及了对中国肉鸡或禽肉的预测。由于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不同,这些模型在方程设置、指标选择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已有文献的综述也可以看到,在多数涉及关于多国多部门局部均衡模型中,由于涉及的国家和产品部门较多,而数据的可获取性又存在差异,为了平衡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各个产品部门模型构建的一致性,模型中相关方程的设置较为简单。目前专门针对中国肉鸡部门的需局部均衡模型较为缺乏。

5总结和评述

从以往研究文献来看,虽然关于中国肉鸡产业经济研究的起点相对较晚,但随着肉鸡产业地位的不断提升,关于肉鸡产业经济研究的文献逐步丰富起来,并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研究成果,为了解肉鸡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但是,现有相关文献多侧重于定性分析,对于中国肉鸡生产供需问题系统、深入的研究还较为欠缺,对于供需方面的重点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则更为欠缺。并且,已有的相关实证研究还有很大改进、完善,以及深入探讨的空间,例如,在对中国肉鸡生产效率测度这一问题上,现有文献普遍忽视了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在肉鸡生产上存在的差异,对全国包括南方和北方所有地区在内的省份均采用同一个生产前沿函数,从理论层面和实际生产角度来讲显然都存在明显缺陷的,如对于肉鸡消费方程的构建,已有文献普遍忽略了城镇化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等重要因素对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又如国际肉鸡消费趋势呈现何种趋势和特点,世界人均肉鸡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进行等重要因素之间的关联是否有一定规律可循,这些规律对研究和把握未来中国肉鸡消费趋势有何借鉴意义等,这些方面的研究尚存在欠缺;再如在构建中国肉鸡局部均衡模型构建这一问题上,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可以明显看到,当前关于中国肉鸡供需均衡表和均衡模型的构建还是在逐步探讨的过程中,这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数据时间跨度有长有短,这主要是由于数据获取上存在一定难度,目前国家统计局公开的关于禽肉消费的数据仅仅包括户内消费部分,户外消费还是个黑箱。二是相关数据还存在一定差异,数据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数据统计口径存在差异,包括地域统计上的差异,也包括产品统计口径上的差异。三是模型设置中相关方程变量的选择存在很大差异。当前,中国畜产品正面临着供需紧平衡的状态,保障畜产品供给具有相当大的压力。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影响,城乡居民对畜产品的需求仍将进一步增长。与此同时,面对饲料粮、土地等资源约束压力的不断增加,中国畜产品供给压力将持续增大。在此背景下,肉鸡产品将因其较高的饲料转化率、较低的成本、较短的饲养周期等在缓解中国畜产品供给压力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肉鸡产业,既符合国际畜牧业发展的大趋势,也符合中国的国情需求。对中国肉鸡产业经济问题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将有益于肉鸡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保障中国肉类产品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辛翔飞 张怡 王济民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青岛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KeB,HanJ.PoultrysectorinChina:structuralchangesduringthepastdecadeandfuturetrends.PaperpresentedatInternationalPoultryConference,Bangkok,December2007.

[2]刘春芳,王济民.中国肉鸡产业发展历程及趋势[J].农业展望,2011(8):36-40.

[3]辛翔飞,王济民.我国鸡肉消费的历史趋势、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4]周立群,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山东省莱阳市农业产业化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2001(1):69-75.

[5]刘凤芹.不完全合约与履约障碍———以订单农业为例[J].经济研究,2003(4):22-30.

[6]郭红东.我国农户参与订单农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3):24-32.

[7]王寒笑.中国肉鸡行业产业化组织形式之比较[J].农业经济问题,2004(4):71-72.

[8]应瑞瑶,孙艳华.江苏省肉鸡行业垂直协作形式的调查与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村经济,2007(7):17-21.

[9]刘丹鹤.世界肉鸡产业发展模式及比较研究[J].世界农业,2008(4):9-13.

[10]万俊毅,欧晓明.产业链整合、专用性投资与合作剩余分配———来自温氏模式的例证[J].中国农村经济,2010(5):28-42.

[11]孙艳华,刘湘辉,周发明,等.生产合同模式对农户增收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江苏省肉鸡行业的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08(4):55-64.

[12]辛翔飞,王济民.产业化对肉鸡养殖户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3(2):4-10.

[13]孙艳华,应瑞瑶,刘湘辉.农户垂直协作的意愿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肉鸡行业的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0(4):114-119.

[14]郑麦青,赵桂苹,李鹏.中国肉鸡养殖规模化发展现状调研分析[J].中国家禽,2014(16):2-7.

[15]YusufSA,MalomoO.TechnicalEfficiencyofPoultryEggProductioninOgunState:A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Approach[J].InternationalJournalofPoultryScience,2007,6(9):622-629.

[16]BegumIA,BuysseJ,AlamMJ,etal.AllocativeandEconomicEfficiencyofCommercialPoultryFarmsinBangladesh[J].World’sPoultryScienceJournal,2010,66(3):465-476.

[17]辛翔飞,张怡,王济民.规模化养殖对中国肉鸡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3(7):69-75.

[18]黄德林,董蕾,王济民.禽流感对养禽业和农民收入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04(6):21-25.

[19]于乐荣,李小云,汪力斌,等.禽流感发生对家禽养殖农户的经济影响评估———基于两期面板数据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7):12-19,30.

[20]于乐荣,李小云,汪力斌.禽流感发生后家禽养殖农户的生产行为变化分析[J].2009(7):13-21.

[21]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H7N9事件协会报道[EB/OL].2014.http://www.caaa.cn/association/poultry.[22]王济民,辛翔飞.中国肉鸡产业经济2013[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23]李志强,王济民.我国畜产品消费及消费市场前景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0(7):46-51.

[24]马恒运.在外饮食、畜产品需求和食品消费方式变化研究[J].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

[25]王济民,陈琼.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肉类消费报告:中国肉鸡产业经济2011[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26]陈琼,吕新业,王济民.我国禽肉消费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5):20-28.

[27]周振亚.中日禽肉贸易与对策研究[J].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

[28]张瑞荣,王济民.中国肉鸡产品国际贸易研究[J].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经济问题范文篇3

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进一步加快,网络经济以其跨时空的特点渗透到全球经济的方方面面,并对传统经济管理模式的改变、产业结构的升级、地区经济差距的缩短及就业结构的优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因此,我国应顺应世界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的发展,重视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提高认识,革新观念,转变方式,把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网络经济作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始终保持竞争力切入点。

二、网络经济概述

对于网络经济的定义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者们从各自的认识和思考出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很少有人对网络经济的内涵能够进行明确的阐述。在关于网络经济的定义及网络经济所处发展阶段的研究问题上,学者们由于出发点的不同,导致所得的结论也大相径庭。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理解和定义,大家的观点也不尽相同。这些关于网络经济的定义中的差别,有的是来自视角的不同,有的是来自表述的差异。基于不同学者对网络经济的定义,大致可以将对网络经济的理解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其一,以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络为基础载体。其二,信息网络作为一种工具作用于经济发展之上,为经济发展提供更便捷的经营途径和最完全的商业信息,降低企业获得市场信息的成本。其三,网络信息不仅仅对微观经济发生作用,同时也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基于以上的理解,本文认为网络经济是IT技术(包括与计算机及相关通讯行业的软硬件技术)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普遍适用,在经济发展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时效性更强的市场信息,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更加人性化的生活帮助,将人类的经济社会与人文社会通过互联网融合在一起,从而改变经济社会及人文社会的发展方式。这种在网络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经济形态,即为网络经济。与以往传统经济相比,网络经济有以下显著的特征:

1.直接性: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传统营销模式开始发生转变,网络实现了由生产终端到消费终端的直接连线,大幅度削减了传统营销模式中的中间商的利润分成,从而降低了商品的交易成本,提高了生产企业的经营效益。

2.快捷性:传统经济发展模型中,经济信息的传输需要通过实物载体来进行,而通过互联网为虚拟载体则大大缩减了经济信息的传输时间,增加了经济活动的快捷性。

3.渗透性:信息技术作为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广泛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并且在网络信息技术的辅助下,产业间融合的速度也进一步加快。

4.外部经济性:网络经济阶段信息资源成了主要资源,信息资源以其更新快、传播快、可重复利用、可共享的优势,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对其他行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持续性:信息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往往被一个所有者所掌握,它具有着资源的共享性,这一特点与实物显然不同,能有效地防止传统经济中对有形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符合现阶段我国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6.全球性: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世界计算机网络逐渐成为了一个覆盖全世界范围的虚拟世界,这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使得世界经济与覆盖在这个网络中的每一个个体国家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世界计算机网络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越来越密切。

三、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产业、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个体开始参与到网络经济大潮流之中。自从1994年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Internet)到现在,据统计,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的网站总数,已悄然攀升至323万个,相比较之下比2008年末增长了7.4%。另外,2011年上半年,中国网民规模持续扩张,到2011年5月份这个数目已经攀升至5.05亿,普及率达到37.7%,手机网民数量达3.4亿。诚然如是,网民规模迅速扩大之下却掩藏着另一个与其毫不对称的关键问题,那就是网络环境要远远落后于互联网发达国家。这两个本应该和谐发展的要素出现了不和谐的问题,这就不断的在向我们昭示,要想推进我国网络信息的发展,就必须要做好互联网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工作。

从我国互联网环境的组成来看,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即出口带宽、网站、IP地址等资源环境,其二、即网民对于网络的选择心理及对待态度,这种态度和心理直接关乎到用户对于网络的信赖程度。据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中数据显示:只有不足30%的网民信任网络世界,接受网络交易,而剩余的超过70%的网民则处于对于网络的摸索状态,接受网络但不接受网络交易,在网络注册时也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实信息。这种基于网民对于网络的不信任,严重的制约着网络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发挥出来的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故而,要想实现我国网络经济的全面腾飞,就必须不断的提高网络经济的可信度,提高网民对于网络经济的忠诚度。随着我国网民普及率及网络域名占比的逐年增加,个人用户与企业用户对各类网络应用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经济占GDP的比重也逐渐增加,这一比重在2010第一季度达到了0.44%,同比2009年第一季度的0.31%,上升了0.13个百分点。尽管这一比例仍然很低,但从增长趋势来看,网络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网络经济问题研究邱雪茹重庆市梁平县委党校摘要:本文首先从网络经济的定义及特征出发进行了探讨,然后,分析了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现状,并指出了我国网络经济存在的问题,最后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今后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会逐步显现,尤其是在国家政府在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大环境下,网络经济与低碳经济的融合,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宠。我国互联网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网络信息化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有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1.网络信息基础建设薄弱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起步较晚,尽管在近年来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由于研发力度的缺乏以及西方某些方面的技术封锁,目前我国网络建设的规模和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都远远不如。因此,要想促进我国的网络经济的发展,必须以不断完善网络基础建设,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金融电子化水平低,资金流通方式较落后数世纪的实物交易对我国人民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远非才兴起不足半个世纪的电子商务的影响可比,人们对电子商务一般持有的都是观望态度,缺少电子支付习惯,妨碍了网上交易的开展。因此,要想促进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必须不断的提高网络资金流通的可靠性,让更多的人体验到网络经济的方便性、快捷性,进而让更多的消费人群选择电子支付,选择电子商务。

3.网络技术相对滞后,网络安全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中国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较为迅速,但在高端技术仍然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基础和支持,在技术标准和规则上全面受控于发达国家。信息技术的相对落后带来了严重的网络经济安全问题,如企业商业信息安全、企业资金安全、企业产品流通安全、企业客户信息等等。没有安全保证的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发展就是无稽之谈。因此,要想推进我国的网络经济的发展,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是首要问题。

4.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不健全近年来,由于网络管理法律法规的缺失,全网络安全立法和监督制度不完善,对网络犯罪的查处力度不够等原因,很多不良分子都将作案途径转移到了网络上来,这给网络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由此,要想我国的网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不断的完善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将网络中的不安全因素剔除出去。

5.企业用网观念不强在网络经济模式下,网络所担当的就是虚拟世界中的市场角色,无论这个市场多么成熟,在没有企业进入之前,它就只可能处于冬眠状态。然而,我国许多企业对于刚刚兴起的网络经济都保持警惕,或不愿意投身于网络经济,或将网络经济仅仅当作一种新的营销手段,而不能将网络视为一个完整的市场,缺乏对于网络的信赖。诸多企业认为上网无利可图,或者本大利微,企业信赖问题就成为了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6.信用问题网络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信用问题也是阻碍网络经济的一大瓶颈。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络经济的信息虚假、信用欺诈、厂商和消费者的信誉是阻碍网络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也是造成网上购物、网上支付和网络配送受阻的重要原因。

四、促进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对策

虽然近年来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及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差距依然巨大,针对我国目前网络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1.发展思路和创新观念。网络经济的发展只着眼于国内发展产业的一般顺序,而要立足于全球竞争,就必须从政府、环境、体制、立法、等综合的角度出发,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切实抓紧和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努力,实现网络经济的跨跃式发展。

2.立足国内,制定适宜网络经济发展的政策。由于世界各国存在着文化、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的差异,以及各国的网络经济发展环境的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模仿其他国家以谋求网络经济的发展。必须针对中国的国情,结合中国消费习惯和文化习惯,制定相应的网络经济政策,才能使网络经济在中国有独特的生存土壤和发展空间。

3.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各国发展网络经济的实践经验表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网络经济的重要条件。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高速宽带网,重点建设宽带接入网,努力提高网络覆盖面,提高网络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

4.做好网络经济的发展规划和宏观指导。政府要通过统筹协调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如制定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及长远规划,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制定与因特网及电子商务发展相关的法律,在消费者保护、知识产权、及网上交易的税收问题等方面应做出相应的规定。但同时也要注意政府对于网络经济的控制的度的问题,要紧抓市场经济自由竞争这一精髓,尽放权于企业。

5.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全球网络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树立全球化的观念,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及时调整战略布局,整合我国的优势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全球市场的重新划分,建立国际竞争优势;同时也要放眼于国际,不断的加强国际网络信息交流,利用国际先进经验与先进技术来发展国内网络信息技术。

6.加强网络经济宣传和人才培养。目前,我国发展网络经济的一大问题就在于专业人才的稀缺。因此,针对这个问题,一方面我们要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加大对于网络信息与市场经济混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着手培养一大批专业素质够硬、实践能力够强的网络经济型人才;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改革人才选拔与任用机制,提高网络信息技术人才的待遇,吸引人才回国。

经济问题范文篇4

1Internet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

经合组织-粮农组织《2013-2022年农业展望》认为中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市场发展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即中国农业与国际市场的关系是否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未来十年新兴的力量将如何发展壮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制约条件,特别是农业政策环境。粮农组织以世界经济史上任何标准来评判,中国经济的增长都应该是一个奇迹。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经济每年以8%-12%的高速度增长。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大规模的公共投资以及伴随着自1979年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生育率急剧变化的人口红利。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使得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这直接导致了原材料的进口与制成品的大量出口。然而,随着这一比较优势的下降,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可能会出现增长放缓趋势。OECD预测,未来十年中国的GDP增长速度将会由现在的8%逐渐降至6%。

2为“三农”服务的六大措施

经济问题范文篇5

循环经济的定义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循环经济是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中的资源流动方式实施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无害化”管理调控的,具有较高生态效率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虽然,生态工业园已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实践领域,但根据循环经济的定义可知,循环经济对于空间结构的认知,很少涉及。主流经济学忽视空间结构研究的缺陷已经为学者们所认识,因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循环经济必须将空间结构纳入其研究范畴,循环经济的空间结构理论将弥补当代循环经济理论的缺憾。

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是能对此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科,但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以及知识更新的渐进性,目前,尚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循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循环经济学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循环型产业的布局、循环型区域划分、循环型城镇体系、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区域循环型产业结构、区际循环经济分工与合作、城乡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影响、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与布局政策等是其重要研究内容。经济地理学者和区域经济学者应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总结循环经济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探讨循环经济对传统经济地理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的改造,以指导中国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的层面分析

关于循环经济的层面分析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工业经济系统包括三个层面的循环:小循环,指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中循环,指企业之间的物质循环;大循环,指工业产品经使用报废后,其中,部分物质返回原工业部门,作为原料重新利用。该观点是基于工业经济系统内部的循环经济分层,具有相对性。实际上,循环经济系统是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系统,产业之间的界限模糊,工业企业可以与其它产业企业甚至社会之间建立物质循环。如石河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形成了种植系统、造纸系统、养殖系统、畜产品加工系统、生态旅游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之间的生态产业链。青岛新天地生态园是静脉产业类生态园,主要功能是:废旧机电产品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处理、医疗废物等危险废物处理与处置、污染土壤修复项目、其它固体废弃物的处置与利用等。

第二种观点是以山东省为例的以“点、线、面”为特色建立的企业、行业、社会三个层面上的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目前,山东省已有300多个企业推行了清洁生产。运用循环经济原理,根据行业间的关联,通过物质、能量、信息和价值集成,拉长和扩大生态产业链,形成由一个及多个行业组成的,各个主体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生态产业链网,建立线上的中循环。青岛啤酒集团资源循环链属于中循环,生产过程和产品消费后产生的各种副产品参与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与社会之间的循环,如酒糟、炉渣的再循环,纸箱、纸板、可回收瓶的再利用,废玻璃瓶、废易拉罐的再循环,包括以上工业循环经济系统内部的三个层面。社会区域层面上的大循环同样包括以上工业循环经济系统内部的三个层面,只是更加重视产品消费后废弃物的再循环和无害化。如以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日照市和潍坊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试点,开展社会区域循环经济示范工作。

第三种观点认为循环经济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企业层面即小循环,区域层面(生态工业园)即中循环,社会层面(通过废旧物质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即大循环。

根据以上分析,目前的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分类存在界限模糊和交叉的现象。对小循环的认识比较一致,对中循环的认识不同,但共同实质是企业之间的循环,大循环的共同特点是产品使用报废后的废弃物的再循环和无害化,因此,笔者认为可将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定义为小循环,将企业之间的物质循环定义为中循环,将产品使用报废后的废弃物的再循环和无害化定义为大循环。这里的企业不仅是工业企业,包括一切产业企业,强调产业之间的融合;小循环和中循环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组织上的差异,共同点是不包括产品废弃物的再利用、再循环和无害化,即没有包括与消费领域之间的循环,而包括生产与消费领域之间的循环正是被称为大循环的原因。泛化的区域层面上的循环可以包括以上三种循环的一种或几种,较大范围的区域层面上的循环往往同时包括三种循环。如生态工业园包括中循环,但由于首先要求园区企业的清洁生产,所以生态工业园一般还包括小循环,如果生态工业园企业实现产品废弃物的再循环和无害化或建立产品废弃物的再循环和无害化企业,生态工业园也可包括大循环。

循环经济与跨越式发展

目前的观点认为循环经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高级循环型与和谐型的关系阶段,是人类社会在全面需求类型和可持续发展观支配下的,在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的产物,循环经济阶段即后工业化阶段。据此,很容易推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难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结论,但笔者认为循环经济是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的产物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人类社会之所以在工业化阶段没有选择循环经济模式是因为在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压力小的背景下,人类没有认识到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理论与实践已经证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物质单向流动模式存在导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大缺陷,因此,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循环经济模式应该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并不只是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模式,关键是观念的改变。目前,在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继续采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行不通的。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期间资源消耗

笔者曾根据经济效益在传统的经济效益型模式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对比及其与环境效益的组合关系,将循环经济模式分为以下六种主要类型: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提高的模式,该模式是循环经济的最佳模式;环境效益提高,经济效益保持不变的模式,政府应鼓励企业采用该模式,以提高环境效益;环境效益提高,经济效益下降但大于零的模式。该模式又可主要分为环境效益提高明显、经济效益下降但相对较高的模式,环境效益提高不明显、经济效益下降但相对较高的模式,环境效益提高明显、经济效益下降但相对较低的模式,环境效益提高不明显、经济效益下降但相对较低的模式。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不同的地区,四种模式的发展策略不同;环境效益提高,经济效益等于零的模式;环境效益提高,经济效益小于零的模式;环境效益下降的模式,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该模式一般是应禁止采用的模式。当然,还可分为环境效益不变的模式。模式四和五存在只循环不经济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难以实施。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提高的模式以及环境效益提高、经济效益保持不变的模式是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均可大力提倡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在欠发达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试点

我国已在20多个省(区、市)的20多个行业、50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在区域层面,进行了生态工业园建设试点;在社会层面,进行了循环经济省市的试点工作。以上循环经济试点是以国家政府或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难以融合,示范意义有限。今后,在循环经济试点过程中,应加强企业、政府和公众的合理分工,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制定法律、政策和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对发展计划和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等;通过对试点的跟踪研究,总结试点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形成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调控措施,然后推广,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目前的循环经济试点以产业内部的物质循环如生态工业、生态农业为主,对三次产业之间的循环经济系统缺乏足够的重视;重视行政区域内部(如上海市)的循环经济试点,忽视跨行政区域(如产业带、流域经济区、城市群和城市带)的循环经济试点;试点区域以开发区、产业园区和城市为主,试点区域类型单一。今后,应加强三次产业之间的物质循环试点,如构建工业、农业、旅游业、商业等之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对不同类型区域包括行政区、经济区、自然区和综合区的区划进行调整,并进行循环经济试点,重视跨区域的循环经济试点和农村循环经济试点,总结不同类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区际之间和城乡之间循环经济协调发展试点的经验和教训,促进循环经济在产业和空间上的深化发展。

循环经济与就业

目前的观点认为循环经济可以创造大量劳动岗位,提高就业率。一方面,由于耐用保值性产品的生产、保养、维修、服务以及再利用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循环经济可以创造一定的劳动岗位;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经济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核心,强调在经济过程中用智力资源替代物质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化,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其往往导致劳动岗位的减少,因此,应从动态和全面的角度,重新认识循环经济对创造劳动岗位的贡献。

循环经济与空间准入

“十一五”规划纲要强调,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在实践中,由于控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证,规划实施的效果有限。循环经济模式为禁止开发区和控制开发区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许多循环经济模式是经济效益较高的“零”污染模式,如山东凤祥集团形成了肉鸡饲养、加工、以副产品为原料生产保健药品和复合调味品、饲料等产业链条,生产废水治理达标后用于农田灌溉,并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以宰杀废品为主要原料,生产多种新型医药保健品和现代复合调味品,在经济效益快速增长的同时,废弃物基本上实现了零排放。因此,在循环经济理念下,要正确理解“禁止”和“控制”的含义,不能一刀切,具有生态环境破坏性但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基本上消除生态环境破坏性的产业,在禁止开发区和控制开发区可适度发展,前提是不超过生态环境容量。如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容量范围内,可适度发展“零”污染和无破坏的循环型旅游业。

参考文献:

经济问题范文篇6

总的经济状态分析中国经济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是个穷国,要尽快脱贫致富,这导致了发展成为中国的主旋律;二是体制改革,由过去的计划经济向巿场经济转变,要变革的东西特别多。从发展方向看,目前中国经济的总体状况良好,但的确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有些发展战略需要修整。在改革方面,我们命中注定处在一个调整的历史时期,这一过程恐怕还要持续15-20年。总的说来中国经济正处在一场技术,结构和体制加速变革的前夜,改革的任务十分沉重而艰巨。那么从发展和改革的角度来说,中国经济目前处在甚么状态呢?

1、从总量上看,由于发展速度过快,这两年开始出现生产过剩,由此导致一定程度的通货紧缩。例如,今年上半年生产纯碱礛383万吨,供大于求进一步加剧。为此,国家经贸委要求纯礛行业实施生产总量控制,要比上年减少5%。44个主要生产企业的生产总量将控制在692万吨左右。再如,中厚板钢材近年来由于生产过剩,价格大幅下滑,大部分生产企业处于微利和亏损境地。当然,行业发展也不平衡,某些电子产品的增速仍然达到50%。

2、从速度上看,中国经济过剩已从局部发展到全面过剩,产品过剩程度日益加深,打乱了原有的经济增长轨迹,并对经济全面回升形成了强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持续高速增长,已是十分艰难。近年来,产品的全面过剩使价格长期低迷,利润率下降,从而使企业效益不断下滑,从效益上制约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回升空间。因此,要想使今年的GDP增速达到7%实在不易。以钢材消耗为例,1998年,消费钢材较多的15个主要工业产品中,有12个品种产量呈负增长,其中有9个减幅8%以上。今年上半年,耗用中厚板较多的主要工业品产量,也是降多升少,民用质船舶下降19.8%,饲料加工机械下降12.4%,包装机械下降9.2%,工业锅炉下降8%,化工设备下降2%。照这个势头看,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已呈逐步回落态势,下半年的需求仍难以乐观。

3、从效率上看,中国经济已进入微利时代,竞争加剧导致利润率不断下降,例如,残酷的彩电降价大战,已使TCL这样的名牌企业在上半年可能出现亏损。从今年上巿公司的年中报告中可以看出,大部份企业的每股收益都比往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整个900家上巿公司的每股收益平均大约祇有七八分钱。目前,好企业与坏企业在数量上对等,赢利与亏损半对半,总体经济效益和质量不高,加上腐败作梗,经济运行中的交易成本极高,企业赚钱十分不容易。

4、从消费热点和物价上看,国民的消费热点在不断变换转移,教育、体育、、文化娱乐消费的比例在增大,信息消费正在居民家庭中急剧增长,但消费增幅在不断下降,现已从前几年的10%以上降到6%左右。生产资料价格连续3年下降,居民消费价格经过连续20个月的下降之后,自6月份之后有所回升,中国出现从来未曾?章L的通货紧缩,通缩的出现导致企业的赢利率下降,负债率上升,银行不良贷款?难以消化。因此,有人将通缩视为猛虎。

另外一些方面可以综述如下:从国民收入上看,近两年增幅不高;从就业上看,人口压力相对增强,一年仅有300万个新增工作岗位,社会需要更多的职业创新和财富创新;从信用上看,资金流动相对缓慢,债务链沉重,企业信用和国民个人信用相对低下,经济运转亟待国民信用的支持。从行业上看,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的命运判若云泥,一些行业在急剧膨胀,另一些行业步履维艰,一部分企业在崛起,一些企业遭淘汰;从结构上看,资源正在部门间相互转移,但结构调整的力度并不大;从思想和心理预期上看,对经济前景视线模糊,对发展方向不清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投资,生产和消费。从企业看,主动性,自主性和灵活性正在增强,国企更加面向巿场,走上巿场的企业更加积极和活跃,但相当多的企业债务率较高,设备老化,缺乏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能力;从产品上看,花色品种变化速度在加快,更新换代周期在缩短,更加面对巿场和消费者,更加精巧和富于变化,在设计制作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物力;从技术上看,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一个加工车间,核心技术仍要从国外进口,自我开发能力和投入严重不足:从管理上看,行政手段似乎大于巿场手段,宏观和微观有时不协调;从社会模型上看,中国正处在工业经济末期,并正酝酿向后工业社会过渡,未来社会的特点是知识化和信息化的程度更高,对技术、质量的要求更高,全社会都要为这一社会转型做准备。为了帮助企业界了解中国经济大环境问题,下面需要将最主要的问题做一叙述。祇有更清楚地了解宏观大环境,才能找出自己微观发展的出路。

外力作用的利与弊中国经济为甚么突然变得过剩,原因有三,一是国家的工作中心,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的主导思想是快速发展,社会上下掀起了经济建设的浪潮,二是大量进口和招商引资,三是重复建设。短短20年间的时间,中国完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100''''h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过程。总起来看,今天的经济状况是与中国人民的辛勤努力分不开的。但对这20年的建设我们也要做一分析,即我们的生产能力中有多少是靠内力取得的,有多少是靠外力取得的?得益于中国人的自力更生成分有多大,得益于外国进口设备和技术的成分有多大?

从9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出现了持续几年的投资高潮,外国资本也全面看好中国,外国直接投资从1992年以前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到5%,一下跃升为以后几年15%''''炙k的水平,到1998年底为止,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篜B差不多达到3000亿美元,冒出了一大批来料加工进出口企业。当这些外资投资项目在1996年前后逐渐建成投产以后,中国经济便一下子从传统的短缺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

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和工业结构的升级,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日趋旺盛,但这些产品都是国内不能生产或国产品性能价格比不具竞争力的,因此进口自然大幅增长。看看进口规模,前几年都是1400多亿美元,今年肯定要超过1500亿美元,折合1.25☆U元人民币,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以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进口增长了16.6%。是38个月来的最大增幅。工业制成品中,机电产品进口350.4亿元,增长28.1%。机电产品进口净增77亿美元,占全部进口净增额的72%。比如动力机械及设备进口增长了22.2%,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增长了20.6%,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增长了58.8%、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增长了53.5%、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增长了42.2%。

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起,就成为世界巿场的一部分。而资本主义巿场的最大特点就是生产过剩,当中国打开巿场之后,西方国家强大的生产能力便通过进口向中国转移,过剩的特点最终便在中国巿场上体现出来。因此,今天的中国经济已是世界经济的一个部分。但经济过热和太多的进口,既造成了产能过剩,又抑制了民族工业的发展,部分国民缺乏消费能力,导致产品虚假过剩。

进口替代与加工贸易的后果为了快速满足需要,我们大上电力发电厂,进口大量的发电机组和发电设备,大上石化项目、家电项目、汽车项目,甚至大建高级写字楼,高级宾馆。这些项目都是建立在大量进口成套设备的基础上,前些日子我去广州佛山石湾镇参观陶瓷厂,连压制地板砖的压机这样简单的机器也是从意大利进口的,据说中国造不了。大批的加工机器都需要从国外进口,结果不仅严重的压抑、制约甚至窒息了中国的民族机械制造业,又造成了巿场上一时的生产过剩和虚假繁荣,同时使中国一部分企业生产陷入困境。有人把这种现象称做"经济早熟"。

以机械制造业为例,我国每年用于设备进口的投资额相当于当年国内设备投资的60%以上,1992至1995年进口的零部件在机电产品进口额中占31%,1996年达到61%。1996年进口的设备和零部件总金额大约相当于我国1995年机电工业总产值的22.6%。与此同时,我国此类产品的生产设备却大量闲置。如果我们自己的装备工?业达到了一定水平,将这些进口转为国内生产,每年至少可增加5000亿元的销售产值。

我国一年进口机电设备要花6000亿元人民币。设想一直进口的6000个亿设备当中,若有3000个亿的设备在国内制造,我国机械工业的日子就会非常好过。要想机械工业日子好过,就得下大力气,调整产品结构,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开发一些高附加值产品来替代进口,加大机械工业重大装备国产化进度。但我想这个问题可能不是机械部门自己能解决得了的。塑料行业也面临挑战严峻。据说我国每年生产700万吨塑料,但还要进口800万吨。从1993年到1997年我国引进塑料橡胶机械就耗资77亿美元。而工程塑料的进口以年均18%的速度增长,70%的原料依靠进口,自1993年以来,每年要耗资30亿美元,进口30万吨以上,业内人士称其为"流失的黄金",目前我国工程塑料祇能自产1/3,其产业化水平比国外落后20年。1997年我国22个主要工业城巿的塑料工业??9个生产经营下滑,16个全面亏损。这些企业的的职工怎么能有消费能力呢?

当然有人会说,我们不仅进口也大量出口,并且出大于进。实际上我们的出口主要是靠加工贸易,我国一方面发展出口加工贸易,另一方面又对国内某些工业部门实行过度的保护。这种进口替代和促进出口并行的政策已导致原有工业和出口加工工业两个体系并存,而且相互之间矛盾越来越尖锐,因此,继续这种政策导向和工业格局已是弊多利少。经济早熟的弊端?

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事可数铁道部某局引进大型隧道施工设备--TBM''''_面掘进机的事例了。该局为买这台掘进机利用日圆贷款共耗资7亿人民币,TBM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由德国维尔特公司制造,单机价值3.7亿元,全长256米,由22米主机,26米连接桥,207米后配套三大部分组成,总重量1130吨,采用计算器控制,闭路?电视监视,工厂化作业,集掘进、支护、出渣、运输于一体,是当前世界长大隧道施工最有效最先进的大型综合性施工设备,祇要将它往山洞里一装就自动向前推进,随后一条约9米高宽的水泥衬砌隧道就出来了,其技术可说不高,但成本也可说?不贵。如果这条自西安到安康的铁路隧道用中国制造的掘进机械施工,可使多少中国企业有钱挣,多少工人有饭吃?这条隧道不引进外国设备行不行?这样的问题值得中国仔细考虑。

大量的进口不仅表明中国工业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同时这种祇重进口,不重科研和技改投入的做法已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不良影响,一、表现为国内制造业衰败和凋敝,二、表现在巿场虚假过剩与繁荣。先来看我国工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属于60-70年代的20%,应当淘汰的占55-60%,陈旧的但仍在使用的占20-25%。据对被称为"工业之母"的机械工业调查,其主导产品达到90年代水平的祇??7.5%,80年代的占52%,60至70年代的占30%。这种工业制造水平和状态导致了相当一部分企业根本没有国际竞争力,大型重要部件统统要靠进口。而我们出口的构成又是甚么样呢?加工贸易在出口中的比例高达57%。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能光靠加?u贸易来维持吗?一旦国际巿场发生变化,加工企业的出路和生计何在?

当大批国内企业无活可做,工人的收入从何谈起,消费能力从何谈起?这就是本人十分反感刺激消费这种提法的原因。这个时候,你生产再多,增长再快,又有甚么用!巿场都饱和了,一部分让给了外国人,一部分中国人没钱买。因此,将这种虚假过剩称做"经济早熟"倒是比较恰当的比喻。经济早熟的实际意义是:你巿场上的许多产品是靠国外生产支撑着的,不是本国化。

盲目地追求增长,实在是欲速则不达。到头来巿场会自然地制约你,惩罚你。所以现在靠增加工资,扩大消费等手段都很难奏效。中国经济说到底是靠大量的加工进出口和粗放投入经营短时刺激起来的经济,靠外力手段撑起了一个大架子,量做大时质却没有提高,既缺乏竞争力,又缺乏持久力,大到一定的时候必然往下掉。现在再不进行刻骨铭心的反省和转向,很难解决问题。

发展战略和国家政策极需调整当前国内企业一年的亏损大约4000亿元,这一状况虽然与体制和机制有关系,但与我国的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也有着极大的联系。因此,不进行调整是不行的。调整的核心和宗旨是;给中国制造业更多的机会,不要让就业机会和利润都流入外国。其调整的内容将有:适当抑制加工业的规模,不再进行数量的扩张,但加工业的水平和质量还要提高,前一时期有一提法,三年不上加工业,但不上归不上,加工业的质量还是要提高的,还要在技术改造等方面做工作,特别是在进出口加工贸易方面,中国可能将不再继续扩大规模。要想提高中国的工业水平和国际巿场竞争力,非要靠自身工业部门特别是机械制造业部门的发展不可。

鉴于此,国家政策要更加鼓励和提倡自产自销,减少对外依赖程度,传统的宣传提出"出口创汇"等口号要进行适当纠正。中国如果量力而行,不大量进口TBM这样的外国机器,中国的外汇祇能富余而不会紧缺。中国的资金要更多地花在提升自身技术实力和人才培养方面。

现在国内经济界非常看重出口,自6月份和7月份的出口出现正增长后,人们一片欢欣鼓舞,但要分析在我们的出口中有多少是加工贸易成分,有多少是自身工业成分。如果加工贸易仍然占出口的将近60%比例,那并不能反映中国真有出口能?O。实际上,加工贸易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着国内工业的生产能力,而国内工业发展不起来,中国在整个国际分工中祇能是一个简单的加工车间。当去年的一波基础设施投资热潮过后,今明几年的投资重点将放在企业技术改造方面。因此,有关企业要认真寻找中国经济新战略和新政策出台后的商机。

国企改革新思?国有企业是在效益上扯中国经济后腿的主要部门。传统的计划体制使国有企业内积淀下巨大的惰性和包袱。国企改革越是迟缓,其积弊便沉淀越多。国企问题目前关系到:8万亿元的资产能否保值增植,4万亿元的银行贷款是否能如数偿还,3000万富余职工如何分流安排?3000万的退休职工能否安度晚年?任务艰巨,刻不容缓,因此,几项国企改革的思路已经成熟,逐渐推出的措施大概如下:

1、债转股。一种是将企业的银行贷款转为银行持股或由社会上其它企业持有,搞股份化银行,许多企业可以成为银行的股东,甚至向银行业务扩展;另一种?将上巿公司中的国家股转换成社会公众股,将出售国家股换来的资金偿还银行的贷款。第一期债转股的目标大约是3000亿元,实施之后可以将国企的平均负债率由70%降到50%。

对上巿公司的国有股转让要先进行试点,这意味着多年来无法流通、规模庞大的国有股将获解冻。国有股转让的具体方式有整体出让和部分出售等。鼓励民营企业购买国有股,允许国有和其它所有制企业之间换股。另外,通过企业整体出让、收购兼并、破产清算、售股变现、债务重组、股份合作制,在资本巿场上运作等各种方式,减少国企的负债率,扩大非国有资本的成长空间,改变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

这是一项切实可行的重大举措,将对化解中国的金融风险,改善国家商业银行和国企经营情况产生重大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举措将对深沪股巿产生影响。国有股的自由流动将会较大地改变当前某些上巿公司股票的股价。正是这一因素,使投资者迟迟不敢大胆进场,股巿充满投机风险和未知数。

2、改革国有企业的薪金及奖励机制?,大幅提高国企管理层的基本工资及奖金,企业管理者的工资水平可以是技术工人工资的五至八倍,贡献特别大的,工资水平可以更高。目前,国企经营管理层的工资大约在2至5万之间,在社会各种经济成分中比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T了国企管理者们的责任心。除了提薪,还将以管理层持股的方式激励管理者的积极性。这些措施估计将在年内颁布,另外还有奖励形式和其它福利形式。对未上巿的企业,由当局设定经理基金,企业董事会可以决定将企业主管的年终奖金的主要部分存入该基金,由基金负责保管、增值、企业管理者在一定年限以后可以领取,这样既可以为管理层提供长期激励,也可避免管理层怕别人批评而不敢领奖金的问题。关于其它福利,可为企业主管提供较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经济问题范文篇7

"郡县治,天下安”。自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斗转星移,改朝换代,县级建制一直延续至今。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现实与传统的优势要求我们走县域经济之路,但路该如何走?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一、走近县域经济

1、农民老李的烦恼

5月,中原大地,阳光明媚。田间油菜花香,阵阵扑鼻而来。

位于中原L县的农民老李没有“五一黄金周”的闲情逸致,而是满脸愁容。5月5日,记者在他们村西田间见到老李时,他与老伴正在原是苹果园的自留地上栽种棉花。

“去年冬天,我把所有的苹果树全砍掉了。”老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没办法,因为苹果根本不赚钱。5年前,县里说,种苹果发财,我就腾出几块地栽上苹果树。我们村很多户都种了。可是,等到我们的苹果结果的时候,市场已经不太好,卖不出钱了。苹果上市的时候,没有销路,我就骑车去几十里以外的邻县村庄卖,一块钱十多斤,一天下来卖完还不足8块钱。卖不完的,有的坏掉了,有的干脆喂猪了。其他村民也像我一样,并没有发财。”

老李指着周围的田地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原来这一大片地都是苹果园,现在都砍了。我们得到的只是丰产,不能丰收。”

老李还向《中国经济周刊》讲了另外一个“烦恼”:“10年前,县里组织村支书到山东寿光参观学习,回来后,就号召大家盖蔬菜大棚,种菜发家致富,当时,因为看到人家寿光种菜赚大钱了,所以我们劲头很足,一下子乡里盖了很多大棚,我也盖了四个。可是,一年后,种菜又赔钱了。因为不懂技术,而且我们这里的土质也不太肥沃。随后,又把所有的菜棚给拆了。”

说到这儿,老李苦笑着问:“谁能给我们农民指出市场在哪里?怎样投资?”

2、田老板的伤心事

同是L县的田老板原来在L县的一家“很赚钱”的工厂当工程师。后来,那家工厂由于经营不善,1993年破产。田老板这位工厂的“能人”成了“无业游民”。

1994年,田老板开了一家生产编织袋的工厂,随后几年,销路甚广,利润一路攀升。可是,2003年已经关张。

“现在,全县有20多家编织袋厂,大家产品都是一种,就只好拼价格,价格大战往往打得不亦乐乎,最终落个几败俱伤的结局。”田老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据《中国经济周刊》调查,L县的其它一些编织袋厂大部分已经关闭,有的已债台高筑。

据调查还发现,县域工业结构雷同、发展路子互相照搬、城市建设相互攀比等造成了县域经济特色不足,相互竞争,内部出现混乱,导致发展受阻。很多小企业处于同一加工层次、加工环节,很容易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情况。县域经济中的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应当考虑如何形成核心企业带动其他企业,从平行关系向立体和互补过渡,加强内部的协调机制与管理机制。

令田老板提不起精神的还有一桩“倒霉事”:2003年2月,县里提出“养牛”项目。田老板一时兴起,按每斤4元买了150头牛。当时预计今年价格会涨到每斤5元。

“又泡汤了。现在价格才3块多,另外,由于2003年遭灾,饲料很贵,比如,麦秸以前每公斤8分钱,现在却涨到每公斤两毛五分钱。牛是长大了,可是价格一点也‘牛’不起来。现在,所有的牛都还在圈里。”田老板懊恼地说:“估计今年底就会倒闭。”

据了解,当时,L县一共建了15个养牛场,准备投资1000多万。可是,至今,分文未到。而2003年L县建的养牛场几乎都倒闭了。

“光号召,没有引导,资金不到位,形不成规模,怎么发展?”田老板满腹怨言,“我当时建的养牛场是养400头牛的规模。把养牛场建好了,却没钱买那么多头牛。”田老板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我在寻找机会干别的。但是,资金一直是个问题,几家银行对民营企业几乎不贷款,不过,听说一家银行给正在修的高速路贷了2个亿。”

说起资金,老李也一筹莫展:“贷款真难。我的两个孩子在广东打工挣的钱,还有借的一部分,都赔了。怎么办呢?”

“没有金融支持,光‘小打小闹’,能做大吗?从县域城市经济看,资金匮乏,缺乏后劲。”L县一位退休的某银行行长坦言。

3、L县的困惑

其实,无论老李还是田老板,他们一直困惑的问题也是L县政府几十年来一直被困扰的问题。如何发展和如何定位?L县政府的几届领导没有停止过苦苦的思索。

据了解,L县下辖10多个乡(镇),400多个行政村,70多万人口,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就是其最根本的资源,最大的特色。因此没有农业的大发展,就没有整个县域经济的大发展。

目前,L县在工业化进程中还远未实现快速发展,工业化率与全国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因此农业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困难、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严重困扰着工业化的大发展。

事实上,L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有陇海铁路经过,公路四通八达,220国道、106国道和310国道在县城交汇,连(连云港)霍(新疆霍尔果斯)高速与日(日照)南(南阳)高速公路在该县交汇,形成了以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为骨架,以县、乡、村道路为脉络的交通网络体系。

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什么却没能使L县发展起来呢?刚从外地谈判投资项目回来的L县一位政府官员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电话采访时颇有感触:“又没有谈成,关键是投资环境没有竞争力,没有吸引力。目前,‘软硬件’都不够成熟。我们这里的思想观念还不够开放,连观念都很难沟通,投资方会来投资吗?工业没有基础,又没有资金,怎么发展?”

“行政负担也太重。由于没有像样的企业,有点关系门路的,都想到政府部门工作,不少单位严重超编,有的甚至几倍超编。”该县一位政府部门官员说。据调查,L县现任副县长11个,最多时仅副县长就多达17个。

另外,L县是个农业大县,矿藏等资源缺乏似乎也是发展不起来的一个显见的原因。可是,该县一位刚刚退休的官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其实,农产品本身就是资源。最关键的是人的问题。”

在采访中,人们普遍把“人”的问题放在首位。据了解,L县在三年内,换了三任县委书记、两任县长。

田老板也认为:“他们哪有心思抓发展经济。由于班子不稳定,特别是主要领导频繁调换,致使一套成熟的发展思路难以全面彻底实施,容易出现‘短期行为’和政绩工程,项目选择上不讲实效。”

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刘福刚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不少县的领导班子经常换,思路也总是变,对发展战略的实施很不利。”他说,我们不要因班子调动,就动摇了对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视。

刘福刚认为,一个县整个政策的制定,包括一些制度安排、县域的建设,它的灵魂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战略问题是核心,是县委、县政府领导应该集中考虑的问题,有一个好的战略,就有了灵魂,全盘棋就会活起来。

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县级政府如何定位?专家认为,县级政府的合理定位,对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所谓政府的合理定位,是相对于目前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存在的“越位”、“错位”和“缺位”而言的,就是政府要不断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代行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为微观经济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二、县域经济的尴尬

依据中国农村经济问题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的理解,县域经济的本意是指一个县(市)地域范围内的经济:既有城镇和乡村的经济,又有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经济;既有公有制经济,也有非公有制经济;既有政府的经济(财税),也有老百姓的经济(就业和收入)。可以说,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各项指标,在一个县(市)的范围内,基本都可以得到反映。

刘福刚也指出,“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它介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之间,一方面承载着农村发展的重担,另一方面又面临城市经济冲撞。

“众所周知,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了9亿,而且从全国来看,县域内国土面积有896万多平方公里,超过全国国土总面积的93%。可以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出路在于县域经济,它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出口。”刘福刚说。

1、找不着“北”?

县域经济本来具有很明确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看来越来越迷失方向。和L县面临的情况一样,许多县城对自己的发展定位模糊,有撤县建市的,有搞“特色”的,有发展卫星城的,有盲目地扩大城区面积,一味朝着城市化方向发展的,甚至机械地借鉴其他县域发展模式,忘掉了自身的比较优势,这样反而导致了发展的落后、资源的浪费。这种夹在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中间的经济板块,它的发展方向到底在哪?

L县似乎还在“瞄准”。

田老板说:“现在,我们县没有一个工厂,原有的几个工厂都已经倒闭,无一‘幸存’。

乡镇企业更是糟糕。仅有的几个工厂,也都是民营的。”

老李也表示:“现在,不知种什么能赚钱。整个县的农业没有特色,没有规模,难以成气候。”

目前来讲,也许L县的困惑正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困惑,而这一困惑又恰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羁绊。

传统上讲,中国经济是典型的二元制经济。在二元经济结构中,中国经济被分为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中国人被分成了“市民”和“农民”,城市与农村之间有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从时间上说,1980年代是农村经济时代,改革从农村开始,重点在乡村;进入1990年代,改革转向城市,城市经济拉开序幕。从空间上看,出现了东南沿海经济带、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环渤海城市群。难道中国经济就一直要如此泾渭分明地“二元”下去吗?

事实上,在城市群与农村二元经济之间是县域城市经济,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国有2200多个县市,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2003年县域GDP占全国的63.4%,县域中的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几乎各占半壁江山,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

2、城市化的诱惑

“郡县治,天下安。”从秦朝统一设县以来,历代兴替,惟县的建制至今不变,县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一次城市发展峰会上,专家预言,到2020年,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环渤海三大城市群将成为国家新一轮财富聚集的“火车头”,三大城市群集聚财富份额将达到全国的65%。

对此,人们不禁提出质疑:我们的经济学家动辄拿纽约、东京、伦敦GDP占24%、26%、22%作参照和追赶目标,怎么忘了中国有13亿人口9亿农民呢?

一位长期从事县域经济报道的媒体资深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说,从我国经济史来看,中国是从农耕经济发展而来,农业在经济中占据了很大分量,过去所谓的城市主要也是集市的放大,本身就带有典型的县域经济特征。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发达国家已经走出注重发展超大城市的时代,他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城市化的弊端,相反他们更加重视小城镇的发展。而我国地少人多的现实,必然导致过度城市化的浪费,而县域经济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应该说强调发展县域经济,不啻为实事求是地符合传统又有后发优势。

“一些学者在向我们的政府官员和老百姓介绍城市化的理论和西方的城市化。有些学者研究了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和中国城市管理体制的现状以后,得出了一些悲观的结论说,中国在现在和未来恐怕不是能不能城市化的问题,而是被过度城市化的洪水淹没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建华博士说。

三、拷问“市管县”

与此同时,随着提倡壮大县域经济的呼声日高,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市管县”体制遭到“讨伐”。

日前,L县所在省最新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若干意见》。这份最终以省委省政府名义下发的文件被认为是历年来该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含金量”最大的一次。

其中规定,该省20个经济较发达的县(市)和5县(市)搭上了扩权的班车。这些扩权县在经济管理权限上几乎是和上级地级市“平起平坐”了。

一份调查显示,虽然该省县域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水平仍然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活力不够。目前县域经济的发展遇到了不少体制上的问题,县级政府承担的责任和拥有的权力极不相称。县级政府管理权限过小,相当一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省辖市和省里,县级政府没有最后决定权。上级垂直机构过多,县级政府缺乏有效协调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手脚,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1982年后,党中央、国务院充分肯定辽宁省在经济发达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的经验,发出《关于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管县的通知》,并批准了江苏全省实行市管县体制,全国各省、自治区都扩大了试点,从而出现了市管县的新高潮。

不可否认,作为现代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市管县体制是在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产生的,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但随着区域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尤其是市与县经济差距的缩小,由于市管县体制缺乏系统配套的城市发展机制和人口政策的平台,该体制下的市县矛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城市群区行政区划管理中的最突出矛盾。尤其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市管县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

四、路在何方?

1、准确定位是关键

L县某届主要领导曾向全县人民承诺,要把该县建成“江南水乡”。而L县的现实是:盐碱和沙地“十分丰富”。历史也证明,那是一场“闹剧”。

县域经济是小城镇经济。它既不同于国家宏观经济,又不同于企业微观经济,既不完全是农村经济,又区别于城市经济,其准确的定位只能是作为城乡经济结合部和交汇点的小城镇经济。

刘福刚说:“在制定整个经济发展战略中,一定要对本县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确定自己和全局的关系。县域经济的定位一定要和整个经济发展全局结合起来,跳出县域,从别人的眼光、从市场的眼光看定位,而不能像过去那样只从本县情况自我定位。”

从百强县分布看,大都在“城市群”周边,实属卫星城。县域城市经济在“抓大放小”和市场竞争面前处在萎缩和萧条当中。从农村经济看,始终受“三农”困扰,收入、教育、医疗、生态、水利、农资等矛盾重重。尽管,今年国家拿出100亿元直接补贴种粮农民,向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超过500亿,但面对广大的农村、农民得到的也还是杯水车薪,与国家对城市群经济的投入相去甚远。比如,从现在起到2008年,预计北京市筹办奥运总投资将达到1.5万亿。高速列车、高速公路虽然节省了中心城市之间的距离,但中国的乡村却在“边缘化”里愈走愈孤单。

其实,市场经济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宏观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谁能够率先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谁就能够在未来的发展和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因此,要进一步树立“平等、竞争、效率”的市场经济观念,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资本市场、产品市场,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大力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综合配套改革,实施阳光政务,致力于为企业提供服务和政策保障,营造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而政府也需要找好自己的定位,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学会用经营的理念、竞争的法则、调控的手段驾驭县域经济,切实从主要由政府当主角,主要靠行政手段来推动发展,转到由民营经济当主角,靠市场推动经济发展上来。

2、打好“特色经济”牌

定位准确其实也即清楚自己的特色在哪里,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县域经济的一个核心就是要打好“特色经济”这张牌。

老李不解地问:“我们县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苹果、葡萄、大枣,可是怎样发展电视上讲的‘特色经济’,让我们百姓富起来?”

“我们还在探索。希望尽早走出一条‘特色’路。”L县一位政府部门官员说。

刘福刚认为,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靠资金、技术、人才,而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区域的自然资源。所以,发展县域经济不能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必须依据其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来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另外,他强调,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民营经济对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培育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

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县域经济的发展,关键是要发挥比较优势,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参与市场交换和市场竞争,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体系。要破除“大而全”、照搬模仿、盲目跟风、粗放加工的观念误区,树立“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其全、但求其精”的特色经济新理念,提高特色经济的竞争力,使特色经济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上规模,上档次,出效益,从而带动整体县域经济实现大发展。

照此思路,城镇化建设浮出水面。

3、小城镇之路

现在,L县被所在省确定为25个城镇化建设试点县(市)之一。

该县一位主管经济的副县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让农民进县城才是中国城市化的根本途径。小城镇在县域经济中所起的辐射作用要远远大于其在城市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县域小城镇水平的不断提高,既是县域经济不断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反过来说加快小城镇建设也是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刘福刚认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他还指出,县域经济的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增收,而小城镇经济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要坚持把小城镇建设当作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龙头,当作工业化的载体和民营化的平台,从而大力发展城镇经济。重点发展县城和有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特色优势和规模优势的重点中心镇,增强小城镇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促进农村人口、生产要素向强镇集聚,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

另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培育城乡统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场,整合城乡各种资源,调整农业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小城镇作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落脚点,使小城镇建设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使农民分享城镇化的成果和效益。

五、县域扩权

要壮大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扩权已是箭在弦上。

据子解,省管市、市管县(市)的财政管理模式,将被湖北省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省管县(市)的财政管理体制。此项重大改革有四个原因:一是财政部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的要求;二是目前县(市)一级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称,财政供养人员过多,县乡政府债务沉重,资金调度困难,绝大部分县(市)依靠省财政转移支付,才能保证国家规定工资和津贴补贴的正常发放;三是部分市由于自身财政比较困难,不同程度地集中了一部分县(市)财力,省对县(市)财政的一些扶持政策和补助资金等难以及时落实到位;四是省对县(市)的财政信息和实际情况掌握不够准确、不够及时,难以加强对县(市)财政的有效监管。

而“浙江现象”似乎早已证明“市管县”是如此多余。浙江省的财政体制是省直管地、县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地区一级(市)财政只对省财政有结算关系,且预算内财政收入仅限于地级政府所在市,而与行政辖区内的县(市)没有对应的财政结算关系。

2003年11月23日,由中国县域经济研究所等负责评定的第三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揭晓,浙江省获27个席位,占1/4强。县域经济占浙江省GDP的70%,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实力及其增长却反而没有县域经济实体那么快那么强。

国内其他省市一般是强(地)市弱县(市),浙江为何截然相反?浙江省农办、浙江省财政厅和(地)市、县(市)财政局负责官员认为,浙江这一经济增长格局的形成与浙江“省管县”财政体制有很大关系。与浙江省财政的“省直管县”相适应,“地级市的权力逐渐弱化”,并实现“市县分治”,即“市”只管理自身,县改由省直接管理。

对于为什么浙江要省管县,浙江省农办副主任顾益康表示“只有强县才能富民”。

可以说,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新思路。应该以民为本,抓住当地区域的比较优势,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将农村的资源、城市的消费和当地的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发展一种良性循环的城乡协调经济。惟有此才能真正撑起21世纪的中国经济。

资料1:

资金成就三门特色

人们每当提起浙江三门,自然会想起三门海水养殖业�“三门青蟹”。然而,托起“三门青蟹横行世界”的正是三门农村信用社。有了资金的扶持,才有了今天的特色三门。

三门海水养殖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初,由于缺经验、缺技术、缺资金,加之受自然风险、市场不成熟等因素影响,“养殖业”和“高风险”是同名词,发展一直比较缓慢。但三门县农村信用社看到养殖业的潜在力量,认定海洋经济必将成为该县未来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期间三门农信社不断投入信贷资金扶持农民发展海水养殖业,使养殖户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亏损到盈利的全过程。

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同时,三门县信用社意识到一个相当大的农贷市场已经出现。因此,信用社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明确了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在农村,推出了一系列适合当地实际的支农新举措。此外,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显著提高,三门县信用社逐渐重视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使农业生产从每家每户单干形式的生产经营中,走上产供销一条龙、销售有保障的农业规模生产轨道。信用社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28家,占全县农业龙头企业的78%,贷款额达1160多万元。其中的涛头养殖公司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一套“公司+农户”的养殖新模式,受到省领导的高度赞誉,被称为“涛头模式”。

资料2:

灵宝市的县域经济之路

灵宝市位于河南省西部,1990年代后期,由于受市场疲软等因素的影响,灵宝的两大支柱产业黄金和果品受到严峻挑战,经济开始步入一个相对缓慢的发展低谷。面对这一形势,灵宝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积极推进“五大特色经济发展”,在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进行了有益探索。

大力发展特色工业。灵宝市始终坚持把工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主体,以由依靠资源上项目向依靠科技办工业转变为方向,产业抓骨干,企业上规模,产品创名牌,努力培植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和骨干工业群体。积极做大做强黄金、铅业、铜业、镁业四大地下产业和果品加工、中药材加工、林板纸一体化、草牧加工四大地上产业等工业产业,使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灵宝是传统农业大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是“三农”,难点也是“三农”。近年来,灵宝市坚持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装备提升农业,促使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了无公害苹果、优质大枣、速生杨、食用菌、优质烟叶、绿色蔬菜、优质中药材、优质牧草等规模优势。二是着眼探索高效农业发展新路子,建成了集科技、经济、生态、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1200亩高科技业示范园一期工程,科技含量走在全省前列。

大力发展特色城市。灵宝市利用被列为全省加快城镇化进程26个重点县(市)的有利机遇,综合运作土地资本、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品牌形象等城市资源,加快老区建设和新区绿化亮化美化,城市经营水平整体档次和审美品位有了明显提高,并涌现出一批“中州名镇”和“中州新村”。

经济问题范文篇8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现代社会,物质涌流,市场繁荣。要是光种粮食,没有工业,充其量只能脱贫,却不能致富,300年前,威廉·配第说得明白:从业之利,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既然从事农业的收益,要低于工业与商业,那么种地的农民,岂不是要吃大亏?一个农户如此,一个国家亦然。在国际分工中,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收益肯定比不过工业国家,历史上像英国、法国那些老牌发达国家,其经济起飞无不与工业革命有关。美国建国之初,围绕着以农业立国还是工商立国也有过一场争论,结果工商立国论者胜出,美国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如今,美国民富国强,当初的决断,可谓功莫大焉。可见,不发达国家要追赶发达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于是,问题就来了。工业化与城市化,不是空中建塔,不仅需要资金投入,而且须占用大片耕地。可耕地是个定数,工业或城市用地多了,农业用地就得减少,两者此消彼长,鱼与熊掌不能得兼。要害在于,随着工业与城市化的推进,耕地不断减少,粮食供应就会减少。即便增加投入,提高单产,但从长期看,粮食增产也无大的空间。因为经济学已经证明,一种要素不变,增加其它要素的投入,边际产量是下降的。何况耕地减少,粮食总量必会下降。若果如此,中国一旦缺了粮食,就难免被人捏住痛处、卡了脖子。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粮食是战略物资,事关国家安全。

是的,粮食是一定要种的,无农不稳;但工业化也要加快,因为无工不富。如此一来,工业与农业的矛盾,就集中反映在土地上。换句话说,用多少土地种粮食,用多少土地搞工业,需要我们在稳与富之间做出选择。如果仅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土地作何种使用,经济学的原则,就是看哪种使用收益更高。比如同样一块土地,用于工业年收益1万,用于农业年收益1000,两相比较,经济学会选择前者而非后者。要是从成本的方面看,答案更是不言自明。经济学讲成本,指的是机会成本,即做出某种选择而放弃其他选择的最高代价。在我们的例子中,选择农业的收益只有1000,但成本(放弃的代价)却是1万,显然,把土地用于农业是得不偿失,是赔本的买卖。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令人棘手的是,选择工业固然成本低,收益高,可政府不能只算经济账。前面说过,粮食是战略物资,关系国家安危。对政府来说,稳定是第一位的,稳定压倒一切,所以对粮食生产,政府绝不会掉以轻心。尽管有学者指出,世界上最可靠的供应,是让人赚钱的供应。意思是说,只要工业发达了,就可以花高价去买全世界的粮食。话虽如此,但这个观点要能成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世界市场有充足的粮食供应;二是国际上不会出现粮食封锁与禁运。关于第一个前提,只要按常识推理,就能发现纰漏。既然工业比农业赚钱,那么大家都去发展工业,不保护耕地,别人哪会有余粮卖给你?除非别人都是傻瓜,没有你聪明,不懂得发展工业;关于第二个前提,我看是要撞大运。因为谁也不能打保票,一旦我们粮食短缺,别人不会往咱伤口上撒盐,落井下石。

经济问题范文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评价机制循环体系

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是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有效载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创新观念,奠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树立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内部要减少物料的使用,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标;建立生态工业网络,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和再利用。

2.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狭隘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逐步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树立新的经济增长观。要积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转变观念、建立完善评价机制和循环体系。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评价机制循环体系

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是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有效载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创新观念,奠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树立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内部要减少物料的使用,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标;建立生态工业网络,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和再利用。

经济问题范文篇10

"郡县治,天下安”。自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斗转星移,改朝换代,县级建制一直延续至今。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现实与传统的优势要求我们走县域经济之路,但路该如何走?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一、走近县域经济

1、农民老李的烦恼

5月,中原大地,阳光明媚。田间油菜花香,阵阵扑鼻而来。

位于中原L县的农民老李没有“五一黄金周”的闲情逸致,而是满脸愁容。5月5日,记者在他们村西田间见到老李时,他与老伴正在原是苹果园的自留地上栽种棉花。

“去年冬天,我把所有的苹果树全砍掉了。”老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没办法,因为苹果根本不赚钱。5年前,县里说,种苹果发财,我就腾出几块地栽上苹果树。我们村很多户都种了。可是,等到我们的苹果结果的时候,市场已经不太好,卖不出钱了。苹果上市的时候,没有销路,我就骑车去几十里以外的邻县村庄卖,一块钱十多斤,一天下来卖完还不足8块钱。卖不完的,有的坏掉了,有的干脆喂猪了。其他村民也像我一样,并没有发财。”

老李指着周围的田地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原来这一大片地都是苹果园,现在都砍了。我们得到的只是丰产,不能丰收。”

老李还向《中国经济周刊》讲了另外一个“烦恼”:“10年前,县里组织村支书到山东寿光参观学习,回来后,就号召大家盖蔬菜大棚,种菜发家致富,当时,因为看到人家寿光种菜赚大钱了,所以我们劲头很足,一下子乡里盖了很多大棚,我也盖了四个。可是,一年后,种菜又赔钱了。因为不懂技术,而且我们这里的土质也不太肥沃。随后,又把所有的菜棚给拆了。”

说到这儿,老李苦笑着问:“谁能给我们农民指出市场在哪里?怎样投资?”

2、田老板的伤心事

同是L县的田老板原来在L县的一家“很赚钱”的工厂当工程师。后来,那家工厂由于经营不善,1993年破产。田老板这位工厂的“能人”成了“无业游民”。

1994年,田老板开了一家生产编织袋的工厂,随后几年,销路甚广,利润一路攀升。可是,2003年已经关张。

“现在,全县有20多家编织袋厂,大家产品都是一种,就只好拼价格,价格大战往往打得不亦乐乎,最终落个几败俱伤的结局。”田老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