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0:29:14

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范文篇1

本文作者:宋健彭圣堂工作单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体育部

深化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在对关于竞技体育管理机构存在问题的调查中,大部分(74.2%)认为科学化管理水平低是安徽省目前管理机构的最主要的问题。体制是对资源配置作出决策和执行决策的一套组织安排,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一直沿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举国体制”。不可否认,我国的“举国体制”对竞技体育辉煌成就的取得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新的时代背景下,其暴露出的日益尖锐的矛盾和问题也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必须把完全的“举国体制”改革为“政府主导、社会自治、市场自主”的新型“举国体制”。要针对竞技体育发展的不同问题,建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模式,发挥二者的优势,实现功能上的互补,唯有这样,才能使竞技体育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在宏观管理上,在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上,形成内部和谐竞争的良好机制,以此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加各部门发展的竞争活力。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不仅要重视常规管理,还要对部门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加强各管理部门的思想工作。还应建立合理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对各项工作的进展要及时定期监督评定。调整项目结构,保障优势项目,优化项目布局安徽省竞技体育实行的是坚持“竞技体育集约化”的发展路子,围绕“奥运夺金,全运突破”战略,以奥运带全运,以全运促奥运。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和与总局优势项目对口的原则,调整项目结构布局,突出重点,提高效益,注意与我国奥运优势项目接轨,集中力量把现有的奥运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做强,形成一批具有明显优势的项目群。要想使安徽省的竞技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就必须对全省运动项目的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同时在设计安徽省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时,也要重点考虑运动项目的布局情况。巩固和加强摔跤、拳击、柔道、武术、射击、手球等具有安徽特色的传统优势项目,进一步加大投入,挖掘潜力,扩大优势;对跆拳道、体操、击剑、举重、田径、游泳(含跳水)、自行车、划船等优势和潜优势项目,要着眼长远、精心布局、科学规划、加大投入,以培养尖子选手为重点,带动整个项目的发展;加快足球、篮球、网球、乒乓球等项目的社会化步伐,走产业化的道路;积极开展中国式摔跤、技巧、保龄球、棋类、台球、健美等非奥运会项目。

加强优秀教练员队伍建设教练员和运动员是运动训练系统中的主体和核心,现代竞技体育的竞争事实上是竞技体育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水平的教练和运动员人才的竞争。优秀的教练在一个运动员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教练员能力不够,影响的将是几代运动员。在关于影响教练员水平因素调查中,绝大部分的教练员认为科学知识与实践经验一样是最主要的因素。而科学知识的掌握与更新,就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学习,自学与参加培训是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被调查的教练员中,经常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占70%,说明教练员还是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更新与完善的;85%的教练员认为参加岗位培训是重要的,但却有53%的教练员从来没有参加过培训。这说明大部分的教练员是有参加培训学习的愿望,但竞技体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并没有满足教练员这方面的需要。现代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对教练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徽省急需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坚持实行教练员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健全和完善任期目标责任制。改善教练员队伍结构,加强教练员特别是中青年教练员的继续教育,在教练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上,应经常通过培训班、学习班以及比赛实践的锻炼,不断提高教练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体育运动理论水平的能力,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引入竞争与激励机制,按年度或阶段对教练员进行考核,把业绩与教练员的薪资待遇挂钩;实行有效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高层次体育人才,提高教练员队伍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推进“体教结合”,完善后备运动员人才培养体系竞技体育事业要取得进步与发展,必须要抓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这个关键。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制胜的规律,对实现竞技体育的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根据“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要求,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加快构建和完善安徽省新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以优秀运动队为“龙头”,以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和各体育运动学校为“龙身”,以市(县、区)业余体校、省级体育特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龙尾”的高、中、初相衔接的“一条龙”训练体系。加快“体教结合”步伐,积极与教育部门合作,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专项特色学校建设。通过目标导向和竞赛杠杆,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青少年体育训练组织,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加强青少年训练激励政策的研究,以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全省青少年训练的健康发展。健全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通过调查显示,2/3的管理人员表示其地区的运动员退役就业率不到20%,说明大部分地区的运动员退役就业率并不理想;在就业分配情况的调查中,管理人员认为运动员改行的占38%,分配到体育对口专业单位的占32%,有近20%的管理人员认为运动员大多数没找到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关系到全社会成员切身利益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竞技体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运动员不可能将其作为终生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运动员再就业的保障制度是否完善是关系到我国奥运争光战略的实施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运动员在役时期的文化学习保障、社会保险、伤残保险、就业安置和社会福利与优抚等几个部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运动员安心训练的前提,只有得到家庭与社会的共同支持,才能促进体育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发掘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因此,我们要认真贯彻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消除运动员的后顾之忧。健全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整个社会相适应的相关法规,使优秀运动员在就业安置、医疗、保险、福利等方面能与整个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相适应。重视提高运动员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切实保障运动员的合法权益,实施优秀运动员伤残保险和奖学金、助学金制度。

全面提升安徽省竞技体育总体实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坚持以“奥运夺金”为最高目标的同时,加强群众喜爱、影响力大(如篮球、足球等)的运动队建设,深化竞技体育改革,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挥竞技体育多元功能和综合效益,为竞技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加强竞技体育规律研究,进行项目合理布局和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加大经费投入,充分利用全省体育资源,发挥举省体制优势,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集中力量巩固和发展现有奥运会、全运会优势项目,迅速提高潜优势项目的实力,实现安徽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竞技体育范文篇2

关键词:竞技体育;健康中国;学校体育;融合;研究

“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就是国民身体健康,其同样作为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前提。将我国校园体育和竞技体育有机联合,既能够促进我国学校体育的良好发展,还能保证学生身体健康,有效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近年来,就学生的体质健康检测而言,其身体素质十分令人堪忧,不断呈现下滑趋势。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命运有着直接联系。健康水平与全民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只有不断推行“健康中国”战略,才能有效推进我国体育事业良好发展,增强全民健康意识,将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引入“健康中国”,赋予学校体育历史使命和时代意义。

1.简述竞技体育植入我国学校体育的原因

1.1激发学生对体育积极性。目前,学校体育课呈现一种现状就是学生讨厌体育课,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教育者们不断研究和探索,认为只有将竞技体育植入我国学校体育中,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性,其原因主要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吸引新时代学生眼球的为竞技体育的娱乐性,其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中。现阶段的学生,其性格比较张扬,比较喜欢展示自我,而体育运动正是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其次,具备较强竞争性的竞技体育,刚好符合新形势下学生发展的方向,易于学生接受和认可,从而引起共鸣;再次,通过竞技体育,可体现学生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作为强化喜欢体育运动学生的潜在动力;最后,竞技体育具备严格的规则性,具备独特的价值意义,同时也是吸引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关键因素,在明确规定下进行竞技体育,充分体现其公平、平等原则,全部活动均严格按照规则开展,不偏袒任何人[1]。1.2使学生课余体育运动丰富化。改善学生目前身体素质的关键途径就是使学生课余体育运动丰富化。目前,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门等联合提出“走出宿舍、走下网络、操场”的教育理念,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课余体育运动丰富化,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将学校体育融合竞技体育,可有效使学生课余体育运动丰富化,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2],其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首先,竞技体育功能便于学生培养体育课余文化素养;其次,竞技体育具备的严格规范性,让体育具有挑战性能,新时代学生的发展主流为超越自我、挑战自我,同时推进学生体育课余课程的扩展;最后,竞技体育具有公平、公正和公开等特征,符合新形势下学生的特点,促进竞技体育项目的开展,经过简化竞技体育,使学生符合当下时代的发展特性。1.3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良药。目前,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逐渐呈下滑趋势,成为学校体育领域的难题,为了改善这种趋势,教育者采取不同方式,也取得一定成效。学校体育融合竞技体育,让竞技体育走进校园,便于激发学生体育热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众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竞技体育具备广泛内容,极易和学生的爱好、兴趣默契融合,找到学生兴趣的关键点,加以培养,让学生爱上体育,爱上运动,指导其长时间坚持锻炼,将强化身体素质的目标达到;其次,各项活动的内在动力均为兴趣。竞技体育作为一项热情无限、激情四射的项目,充分发挥其内在魅力。在学校体育中植入竞技体育,可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特征,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再次,竞技体育的竞争性和娱乐性是吸引学生的关键。我国学校体育融合竞技体育,既能够培养体育人才,还能促进学校体育的良好发展,不管对竞技体育还是学校体育,均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3]。

2.探讨我国学校体育融合竞技体育的方式

2.1学校体育课程和竞技体育的联合。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就是体育课,经过体育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巧和有关知识,对体育技能有效掌握,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改善整体健康水平。现阶段,学生因其讨厌体育课程,进而导致身体素质明显下降。缺乏良好的运动习惯,没有良好的运动兴趣和爱好,成为目前有些学生体育生活的真实现状。此现状的形成与学生自身因素离不开,同时也存在社会因素,可是主要因素应该在学校体育教学上。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融合,经过部分竞技体育知识改善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弱点,有助于丰富学校体育课程内容[4]。2.1.1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和团队协作精神。现代化的体育活动不单纯是一项身体运动,还具有深层次内涵。综合性体育赛事,每位运动员、每支队伍、运动员的个人表现、比赛结果等均代表国家的形象和利益,若为国际赛事,经常被泛化为国家行为,其代表的则是国家的整体形象,充分表现国家意义。当比赛取得胜利,站在高高领奖台上,两眼注视国旗冉冉升起,听着振奋雄壮的国歌,对于每位选手而言,都是一种爱国主义情怀的养成。在体育运动中,每一个团体赛事都是培养运动员的过程,只有队员之间配合默契,才能充分发挥其水平,获得胜利。为此,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团队运动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2.1.2培养学生具备优秀的思想品德。学校体育和经济体育的共同点就是严格的规章准则。全部体育赛事都要保证严格执行规则标准,要求每位运动者严格按照规定要求执行,在规则的前提下获得优异成绩,一旦犯规,则必要受到惩罚。为此,学生只有不断参加体育赛事,才能意识到这种规则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2.1.3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体育运动的基本特点就是推动身体素质。占领体育高地的竞技体育,其为体育的最高阶层,同样其又是一项专业复杂的体育活动,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和操作难度,一旦把握不好则会导致身体受到损伤。为此,必须弱化竞技体育的标准和规则,在学校体育中融合竞技体育,依照学生的具体状况,合理的对任务进行安排,在体育活动中,对学生的体育爱好高度重视,确保其积极参与其中[5]。2.2学校体育课余课程和竞技体育的联合。根据竞技体育水平的高低,将其分为高级竞技体育、中级竞技体育和初级竞技体育。其中将争夺金银牌为目标的专业性竞技体育,其还称之为职业性体育,其不能在学校体育中实施,将其称之为高级竞技体育;社会化程度较高,且得到社会的接受和认可,具有广泛性的大众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中提倡开展,将其称为中级竞技体育;而学校体育和降级体育的融合则为初级竞技体育,可广泛在学校体育中应用开展。在学校体育中积极引入竞技体育,弱化竞技体育的合理性,丰富体育活动内容,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经常参与体育课余活动的学生,可享受到体育的魅力所在,加强同学间的交流能力;经过课余体育课结识更多新朋友,培养其竞争意识和抗压能力。这就是竞技体育的独有特点,培养良好运动习惯的关键,就是让学生经过观看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对运动员的潇洒动作欣赏,通过观看其高超的技艺和优美的姿态和获得成功的喜悦等,为学生提供正能量。培养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可以通过不断在课余体育活动中积极参与,经过观看自己膜拜或喜欢的体育明星动作,透过外在穿着彰显自身对体育运动由衷的喜爱。另外,就是加强学校的体育建设,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就是学校的体育俱乐部,也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增强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建设,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指导学生正确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活动习惯,为终身的体育基础奠定良好、稳固基础。2.3学校体育竞赛和竞技体育的融合。在《体育改革与发展刚要》中明确指出“加速体育运动校园进程,彰显教学科研一体化”,其表示中国竞技体育的改革需联合学校体育教学,其不仅促进了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有机联合,也注入了现代化体育创新的含义。新形势背景下的社会是一个充满展现和竞争的社会,社会中存在的一种必备能力就是竞争意识,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还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养。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全部参与人员都是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条件下,根据相同的规则进行竞争,要想成功获得比赛,则必须严格按照比赛要求和标准,将自身的体能、技巧和技能充分发挥出来,与此同时,还要拥有勇于克服困难、力争上游、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相信自己的精神品质,其作为彰显竞争意识的关键精神体现。在进行体育竞技时,需要不断超越自己、挑战自己,才能获得优秀的成绩,每一个成功都不是偶然获得的,均是在超于常人努力的基础上,克服了常人克服不了的困难才得到的。超越自己、挑战自己,从而获得胜利,将人生价值充分彰显,只有这种竞技体育精神,才能在教育中树立正确、良好的思想品质,其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6]。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有机融合,既能够让学生吸收更多的竞技体育精髓,还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提升其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3.结束语

综上而言,在“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实施的今天,其对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意义。竞技体育融合我国学校体育,为今后全民健康奠定良好前提,此时需要从多维度、全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就国家角度而言,需要在宏观层面上规划和设计顶层结构,在不同行业中融入体育运动和体育教育,同时建立有关保障制度和法律法规;就学校而言,需要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的设置体育课程,加强学生的体育意识;而站在竞技体育的角度上讲,在学校体育中植入竞技体育,经过探索运动员选拔、训练和文化学习的融合教育途径,将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有机联合,推进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良好融合,确保我国学校体育良好、稳定发展,打破我国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滑的困境。

参考文献:

[1]杨友娣."健康中国"背景下护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5):115-115.

[2]李梦园.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体育场(馆)供给结构失衡的主要问题、成因及改革路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7,39(4):19-23.

[3]陈立春,刘丹.“健康中国”引领下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7(6):56-61.

[4]任肇祥,王莉.竞技运动全民参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5):23-27.

[5]王剑,柳齐齐.“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J].湖北体育科技,2017(7):625-627.

竞技体育范文篇3

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基石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才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竞技体育要保持、赶超世界水平,需要高水平的体育教师、教练员、裁判员、体育管理人员、体育科研人员以及高水平运动员等.竞技水平的提高涉及方方面面,他们将从不同的方面对竞技运动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和基地,我高校在为社会培养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的同时,应重视对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1-2].高校竞技体育是体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最近几届奥运会中,美国体育代表团的80%左右的运动员是从大学生中直接选拔出来的,以斯坦福大学为例,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有34名运动员和教练员来自斯坦福大学,一共获得10枚金牌[1].此外,据德国体育协会的统计,在2004年参加雅典奥运会中,约有33.5%的德国运动员正在大学中学习.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在我国,举国体制办体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背后,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这种体制的不足.现阶段,一方面想继续依赖传统的制度保持辉煌的成绩,一方面又想通过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路径去发展竞技体育,以此解决传统体育体制带来的弊病.但是,国家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资源投入是有限的,高校竞技体育要想得到适当的发展必然会占用一部分传统体育体制的资源,那么为高校竞技体育制定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生体育学会组织结构见图1,我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由国家教育部下属学生体协联合会秘书处主管,教育部学生体协联合会秘书处是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是中国大学体育协会的常设办事机构.现阶段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正处在以政府管理为主,中国大学生协会协助学生体协联合秘书处管理的“政府社会型”阶段,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与教育部职能划分、角色关系的问题;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方向、目标模式的问题;高校竞技体育协会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操作随意性大的问题;中国大学生体育学协会系统与全国性专业运动协会极少联系,自成体系的问题;经费来源渠道少,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的问题等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高校竞技体育运动员的生源质量不高我国高校竞技运动员的来源主要有4个:①省、市专业队在役和退役的运动员;②省级体校、一般业余体校或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的学生;③体育重点中学的学生;④传统中学学生.从理论上讲,传统中学学生是高校竞技体育最佳的生源来源,但由于中国竞技体育的体制决定了这部分运动员中运动技术水平高的人数极其有限.按照目前高校竞技体育队伍的招生办法和生源水平,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肯定是有限、滞后的,解决没有捷径,只有从根本上进行改变才有可能改进,这就决定了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水平低在短时间内解决不了的现实[5].高校教练员执教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持续性发展优秀的运动员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教练员.高校教练员团队的组成主要有3个来源:①高校体育教师兼职.我国大部分高校教练员是有由高校体育教师兼任,由于工作负荷重、精力有限,他们不可能把所有精力放在培养竞技体育训练工作上.虽然他们具备一定的教学实践,但是缺少高水平运动训练的经验[6].②人才引进.少部分高校教练员由于在体委竞技体育系统成效卓越而被高校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吸收为教师编制的教练员.这类教练员一般都有丰富的直接经验,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及知识结构,所以在执教中不能自主把科学研究成果运用于训练实践是影响其训练水平的一个实际问题[7].③临时聘用.一些高校运动队为了达到较高的训练水平,选择临时性地聘用高水平教练员.这种现象在CUBA中比较普遍.这种临时聘用的模式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不适合高校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8].传统教育体制下忽视竞技体育功能的作用,阻碍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一名优秀的运动员的成长需要长期的、系统的训练.个人的发展是离不开教育的,体育的发展只是个人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不能牺牲文化教育为代价,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最终要回归教育.北京奥运会倡导的“人文奥运”理念,揭示了体育与教育的本质联系.在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下,受世界竞技体育环境的影响,竞技体育始终没有摆脱对“利益”、“金牌”的追求,忽视了竞技体育具有培养、教育、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同时忽视了对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研究和重视,阻碍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国外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

体育强国竞技运动发展与高校竞技运动开展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分析国外竞技体育的发展与高校竞技体育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多元化下建立高校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作为传统体育强国,美国有着十分完善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国家的竞技体育发展以学校为中心.特别是在高校,现已成为国家培养体育竞技人才的摇篮.另外,管理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的部门是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9].联合会设置有执行委员会,主要负责联合会的相关工作.执行委员会下设一级领导委员会、二级主席联盟和三级主席联盟,分别管理各级别的具体工作.联合会内部还设有管理、纪律、规则、等事务的分会.该组织只接受美国奥委会的领导,而且领导的权限仅限于在选拔参赛运动员、奖励等方面,美国奥委会也不能随便干预NCAA的正常运行.在管理层面上,NCAA具有相当完整的独立性和自主权[10]德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德国约有8206万人口,近50的民众参加体育运动,有三分之一的德国人是体育俱乐部成员.德国的竞技体育体制建立在俱乐部的体制的基础上,俱乐部体制是德国竞技体育重要组成部分[11].德国体育俱乐部体制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德国高校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的缺失,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德国高校同样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德国,为了给高水平运动员提供更好的生活、训练和学习环境,德国高校体育协会提出了“竞技体育伙伴高校”的计划,一旦加入这一计划的高校就有义务为运动员制定更灵活的学分制度,以确保他们更好地处理与训练学习的关系,也就意味着尽管德国高校没有承担运动员的比赛和训练任务,但为大学生运动员提供文化教育的优越环境,这也是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德国高校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9].澳大利亚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在上个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制定培养了高水平运动员“精英计划”,以参加奥运会为最高目标.澳大利亚共有9所sport学院承担着培养竞技精英运动员的任务.其中最负盛名的澳大利亚体育学院由国家竞技运动中心委员会直接参与管理,日常经费主要由政府支付,是国家竞技体育训练中心.另外,澳大利亚几乎每个洲设有体育学院,各院有特别优秀的项目,并且与澳体育学院有紧密的联系.澳大利亚为促使各州体育学院蓬勃发展,提出了学院社会化的思路和加速项目分散计划,各州学院的主要职能是培养精英青少年运动员.同时设置有竞技体育助学金,用于支持特定的奥运项目,主要资助有发展潜力的青少年精英运动员,这些运动员可由澳大利亚体育学院主教练和全国性单项组织推荐,运动成绩好的有可能选入国家队,继续享受奖学金或进入职业队.一般运动员则在被淘汰后找工作或继续读书,澳大利亚体育学院设有运动员就业培训和择业服务处,来帮助他们接受培训和寻找工作[12].国外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特点的借鉴作用美、德、澳三个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都与高校竞技体育密切相关、紧密合作,其发展模式根据国情的不同有各自的特点,有很多值得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借鉴的地方,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重视管理结构的独立性和自主权;②重视高校竞技体育市场化,与社会其他领域建立互利互惠关系;③重视选材、重视广阔的群众基础,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实现了双赢;④重视体育科研;⑤重视高校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而且各个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个地区高校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也不一样.因此,我国必须立足本国的国情,大胆探索,摸索出适合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模式.

竞技体育范文篇4

1.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的关系

1.1社会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和保障。体育是人们通过身体运动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其中竞技体育是以竞赛为主,以超越自我、挑战极限为显著特征,由专业人士参加的,以夺取比赛优胜为目的的体育活动;社会体育又被称为群众体育、大众体育,其开展的目的是增强国民体质。广泛开展社会体育活动,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使人民群众享受体育健身带来的健康和快乐,提升幸福指数,还可以为竞技体育提供后备人才力量。

1.2竞技体育对社会体育有着不可估量的刺激作用。竞技体育是社会的一种缩影,部分国家将竞技体育作为增强民族凝集力,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竞技体育的发展带动了体育产业的繁荣,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间接的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良性发展的竞技体育实现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对社会体育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刺激作用,它可以促进全民健身开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2.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协调发展的措施

2.1提供优质的体育服务资源。高度重视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协调发展,一方面着力培养竞技体育优秀人才,增强我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将发展社会体育事业,写入各级政府工作报告,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加大体育民生的投入,设立社会体育专项发展资金,统一规划,集资兴建和综合利用新场地,通过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渠道,资助体育场馆、健身场所的运营和发展,为群众建设更多更好的健身场地设施,缓解群众健身需求增长与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矛盾,为群众开展健身体育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加大现有场地向群众的开放率,使各类体育活动设施常年为群众免费开放,惠及不同年龄人群和不同参加活动时间段的群众需求,为群众提供较好的体育活动平台;积极探索和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多元健身市场主体,促进体育消费的新途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体育产品和服务。建立国家、社会、企业及个人等多渠道、多层次的筹资体系,通过政府扶持、引导社区居民自筹资金鼓励社会捐助等办法,建设体育场所,配备活动器材,建立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体育服务的机制,合理规划配置体育场馆资源和健身站点布局,形成全民健身风尚。

2.2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采取多种途径,传播社会体育理念,最大程度的对社会体育的意义进行宣传,积极倡导全民健身、科学健身理念,着力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意识,开展免费的体育培训班、兴趣班,不断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苗子和体育人才,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公共体育服务,广泛宣传公益性文体事业;各地区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开发具有独特资源优势的体育品牌,构建高水平、具有特色的体育赛事;大力发展体育社团组织,发挥居委会、村委会等群众团体在发展社会体育中的组织作用,合理配置并有效利用好各种资源组织龙舟、登山、跳绳等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推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举办职工运动会、社区运动会以及各类体育单项比赛,丰富群众体育活动的内容,吸引群众关注体育,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其中,进一步推动体育事业繁荣发展,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体育发展成果。

2.3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推动社会体育发展,实现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指导员要对体育锻炼的群众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高层次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短缺状况,提高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整体水平,要建立健全社会指导员保障体系,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安排专业的指导人员,指导群众开展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大量吸收年轻人加入到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加强培训,针对目前社会育指导员及其发展趋势以及运动健身技能传授的基本方法进行讲解,提高社会指导员队伍的素质、提高社会指导员的业务能力,鼓励社会辅导员认真学习提升自我素质,为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结语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体育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人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消费、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等仍处在较低水平;城乡之间的体育发展程度差距明显,国民体质下降等问题普遍存在,面对着体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实现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协调发展。

作者:杨江林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竞技体育范文篇5

关键词:竞技;体育舞蹈;制胜;规律;探索

体育舞蹈在得到良好的普及,也是我国在参与国际运动项目中的重要比赛项目之一。体育舞蹈的发展趋势,是我国体育舞蹈理论的重点研究对象。我国的竞技体育舞蹈,正在实体化、职业化和社会化的主要方向发展。需要比赛选手接要接受系统的、规范性的、科学化的训练。使得运动员练就娴熟的舞蹈动作,掌握竞技类体育舞蹈的技巧。促使我国的竞技体育舞蹈走向辉煌的创新之路。本文主要是以竞技体育舞蹈运动的特点作为切入点,探究了竞技体育舞蹈制胜规律。主要内容如下:

一、竞技体育舞蹈运动项目的特点

竞技体育舞蹈,主要是将形体动作和音乐结合在一起的,以技能表现为主的运动项目。体育舞蹈,是一种竞技化的舞蹈艺术和艺术化的体育运动。其具有明显的文化艺术的特性,也有具体的体育竞赛的形式。体育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竞技与艺术并重的价值取向[1]。体育舞蹈的特点,使运动员必须具备综合全面的竞技能力。运动员需要在参赛史,以体能为主要基础,发挥精湛的体育舞蹈技能。将内心调整到十分稳定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优异的竞赛成绩。总体来说,一名优秀的体育舞蹈运动员,其竞技状态要在不断的锻炼中得到培养。竞技状态对于比赛结果往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优秀的体育舞蹈运动员的体能和技能要达到合理化配置,培养战术能力以及心智能力[2]。

二、竞技体育舞蹈制胜规律探索

1、竞技体育舞蹈姿态

运动员的身体姿态就是技术能力的最为基础的要素之一[3]。姿态主要就是指,运动员的容貌和身体呈现出的舞蹈风格和样子。在竞技类的体育舞蹈中,运动员需要根据具体的动作,来展现体育舞姿。主要的舞姿有闭式位舞姿、并肩位舞姿,以及侧行位舞姿、外侧位舞姿,还有以及影子位舞姿等等。主要的表现形式包含反身、升降或是摆荡等等。体育舞蹈的所有动作组合,基本上都是由男女舞伴的双方配合下,来共同完成的。竞技体育舞蹈的舞姿特点,主要就是要通过双人的肢体的柔韧性配合,以及双人将规定的舞蹈动作来共同完成,以表现身体的姿态美,整体协调[4]。

2、竞技体育舞蹈的平衡稳定

竞技体育舞蹈的平衡稳定,主要是指在动作被移动后,在失去了运动员原有的平衡位置之后。通过尝试,使其回到原来应有的位置的重心上,这种恢复到原來的平衡状态被称之为平衡稳定。其实,在竞技体育舞蹈的竞赛中,运动员身体的平衡稳定性十分重要。动作主要表现在延伸或是在旋转等一些大幅度的动作结束时,身体的中心和重心有十分准确分配。这样一来,运动员的动作在的完成的瞬间,呈现平衡稳定的完美状态。

3、竞技体育舞蹈的移动

在竞技体育舞蹈中,运动员需要变化各式各样的动作,来充分的表现出节奏感和美感。所以,一般来说动作幅度比较大、体育舞蹈的移动范围大,这些就是竞技体育舞蹈的移动。在正式比赛是,裁判员一般都会对移动范围比较大的参赛运动员打出高分。这就要求体育舞蹈运动员,在比赛时需要规范的完成套路动作的同时,还要利用展现动作美,积极的占据有利参赛位置。

4、竞技体育舞蹈的力量

竞技体育舞蹈的力量的展现,需要在完成整个动作的过程中,还可以很好的控制动作的急停急起,以及转身控体等等不同的动作。这就要求,选手要有十分过人的素质能力,可以将静力与爆发力刚柔并济。

5、竞技体育舞蹈的柔韧性

竞技体育舞蹈是运动员,在柔柔韧度上的体现,一般都集中在肩、胸、腰、髋等等不同关节部位的灵活度上。这些关节部位灵活性,直接影响着体育舞蹈选手在竞技比赛中,动作技术的完成幅度和开度。体育舞蹈不断发展的今天,又提出了更难的肢体动作要求。比如:要求肢体动作要更加的优美,不断开发新的动作,动作要的快慢要协调结合。所以,体育舞蹈是否美的评判标准当中,柔顿已经不是唯一素质,还需要结合其他特点来综合体现动作的速度和力量[5]。

6、竞技体育舞蹈的灵敏性

体育舞蹈的灵敏性,在比赛中集中体现在舞伴之间的引带,以及身体的敏感度反应能力。由于体育舞蹈自身的重要特点,就是所有肢体动作都是在男女双人配合下完成的。这其中男运动员是体育舞蹈的引导者,女伴是被引导者,需要将男伴传达的舞蹈信息,给予反馈和配合,双方产生很好的互动。身体的灵敏度在此时就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双方都可以对舞伴所发出的肢体信息,很好的理解和反馈出来。以此达到双方在比赛中的良好配合。双方给予的反应,主要集中表现在舞者之间的体育舞蹈表演欲望和激情的碰撞。

三、结语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主要体现技术能力,身体素质,表现力和心理能力等四个方面。其中,技术能力是整体体育舞蹈动作的核心要素。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是基础要素,也是表现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关键因素。在比赛中,强烈的节奏感和完美的体育舞蹈风格的展现,将姿态和表达已经融合在一起。在双方良好的互动和配合下,完成整套动作。优秀的竞技体育舞蹈运动员的体能和技能的合理配合程度,与动作要领的战术能力,以及心智状态同样重要。所以,优秀的体育舞蹈运动员的竞技综合能力和水平,对比赛结果有决定性作用。本文主要是对竞技体育舞蹈制胜规律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以期,可以为完善我国的竞技体育舞蹈理论知识体系,提出一些可参考的建议。

作者:王徽 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贝.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赛前竞技状态调控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2]刘昌亭.近十年我国迈向竞技体操强国成因及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2.

[3]徐宏.贵州省竞技体育重点项目制胜规律探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119-126.

竞技体育范文篇6

关键词:竞技体育;价值;平衡

1.前言

竞技体育,实际上就是基于全面促进身体发展,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智力、心理等诸多潜力基础之上,并以提升运动成绩,增强技术水平为最终目的的运动过程。竞技体育价值就是通过相应的体育项目比赛而对竞技主体所产生的效应。产生这种价值的路径就是相关团体或者个体的实践。这种价值的演变,则是竞技体育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其主体的选择进而引发的价值演化,其演化的结果,会对最终的竞技体育发展路径的选择产生显著的影响。

2.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

2.1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人类的消费结构必然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而且竞技体育在促进和体育竞赛相关的资源流通和建设方面作用显著。而竞技体育在竞技增长领域的核心作用则是通过全新的现代化产业来体现,它可以更好的刺激消费。这种体育的经济价值,主要是通过广告、电视传播等方式来进行展现。在体育发达国家,竞技体育更是成为体育产业的核心构成。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市场经济水平较低的背景下,竞技体育的社会支撑效应相对较小,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还相对较弱。然而,这无疑是一项蓬勃发展的产业,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2.2丰富业余文化和精神生活。当前,竞技运动已经进入到较高的发展阶段,并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竞技体育凭借着自身的“健”和“力”,不仅让人们获得力量美的享受,同时也能够让人们对生命有着更加深刻的体悟。“更高、更快、更强”成了竞技体育的发展纲领,不断激励者人们前行。而基于公证原则,则能够帮助人员在生活中更好的规范自己,而团队合作,则能够更好的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增强民众的爱国热情。以全世界作为舞台进行同场竞技,彰显出地球村的河西内涵,通过也显示出兄弟同心的意义。也正是如此,“生活哲学”成了奥林匹克主义的精神价值。2.3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这种体育能够彰显人类主体意志,它拥有者竞争、打败对方的核心内涵。而这种内涵同样会衍生出对应的文化内容。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它的借鉴意义显然十分显著。竞争,已经成为经济建设为核心的重要精神要素。这样,通过这种体育所带来的文化内涵,就会不断转换成全面的文化教育内容,这对于促进民族的核心素质,增强国家的生产力无疑具有更大的意义,而这显然超越了竞技体育本身所具有意义。然而,在我国,针对竞技运动的研究,更多还是从提升运动成绩的角度开展,并没有从理论上将这种体育所蕴含的主要属性进一步向民族行为、心理等领域层面进行渗透和发展,从而实现民族素质的提升。2.4竞技体育的个体价值。该价值,实际上就是个体力量的充分展现。第一,竞技体育在增强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层面、提升人的实践能力层面、实现和谐发展层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竞技体育就是要“更高、更快、更强”。这也是奥林匹克的核心内涵,其本质就是要不断超越。第二,更好的满足情感的宣泄和升华要求。在运动过程中,兴奋中心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并由此就能够展现出相应的自我体验,而其它有关困扰人的观念、意愿就会不同程度的下降,而那些激发人们奋发向上,让人的精神变得激昂就会占据主导地位,所以竞技体育还能够很好的培养人们的自由品格,同时还能超越现实面向未来。

3.中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中存在的问题

3.1注重政治任务的为国争光思想。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竞技体育主要扮演的是政治工具作用,而在1995年,国家更是提出“奥运争光计划”,此时,竞技体育开始成为为国争光的重要手段。在将近半个世纪里,竞技体育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为国争光和政治工具层面。当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种价值能够很好的提升国家的凝聚力,同时也让竞技体育在促进国家政治安全层面,发挥出重要的历史性作用。3.2关注工作绩效的金牌战略。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考核我国地方体育实力的主要方式,就是借助于竞技体育来实现,竞技体育更是通过行政机构来进行管理,并推行上下级行政管理模式,下级需要对上级进行负责。在这种体制下,政府机关实际上就是评审机构,相关的竞技体育评审工作,评审标准,参赛成绩好坏等,都是由政府来完成。而这些评审内容也是衡量教练水平高低,运动员水平是否优秀、体育领导政绩是否优秀等的唯一标准。此外,该标准还能显著展现出集权化管理效应,当然这种标准更有着社会化水平较低的属性,十分注重政治效益。3.3注重运动成绩的举国体制。目前,我国体育政策、纲领文件的核心制度基础依然是“举国体制”。这种体制虽然和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一定的矛盾问题,可是从洛杉矶到最近一届的伦敦奥运会,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竞技体育的进步是巨大的,这成为了我国中华民族的骄傲,同时也彰显了这种举国体制的优越性。3.4关注技术水平的物化训练。当前,现代竞技体育物化已经成为社会物化的重要产物,在市场经济模式下,竞技体育的职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再加上政治利益的作用,物化效应会日益显著。对应的工具论体育观,更是得到社会认同。运动员在此观念之下,只具备了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更是成了培养我国运动员的基础模式。培养运动员的目标,就是用来参加比赛,获取好成绩。成王败寇的思想已经渗透到群众内心。人们在观赏竞技比赛时,不仅注重精彩比赛的瞬间过程,同时还对胜负更加关注。再加上运动员在获取胜利之后,相关的荣誉和奖励接踵而来,这必然会让整个社会崇尚“成王败寇”思想。

4.竞技体育平衡发展策略

4.1审视政治观,关注娱乐观。竞技体育的价值应该具有多元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竞技体育不仅能够让运动员获得快乐,同时还要让更多的观赏者带来快乐,而这才是竞技体育的本质魅力。只要是比赛,就会有胜败,可是比赛的本质追求的是共赢。当前,我国竞技体育比赛更多还有着“赢得起,输不起”的思想。作为一个体育大国,需要对这种思想进行审视,另外,还需要从运动员到诸多的体育工作者,以及广大的体育爱好者,都要重新审视这种落后的思想,要让自己在竞技体育中获得快乐,由内而外的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4.2消除功利观,树立人文观。作为政府,需要重构竞技体育的人文理念。只有让该理念充分的深入到人的内心,才能在更大维度里,激发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将传统的以奖牌数,积分为唯一衡量标准的政绩和体育实力考核模式进行革新,重构人性化管理理念,同时构建专门的竞技体育评估机构,设计综合性的评价标准,然后从不同地区的体育人口数、经济环境等相关条件触发,考核不同地区的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和研究水平,同时还需要将竞技体育回报率纳入考核项。此外,还需要对竞赛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强化体育作风建设,推动体育道德风尚建设,提升竞技体育的公平性。4.3淡化金牌观,建立育人观。在我国,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强,但是文化水平低已经成为常态,导致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训矛盾。在我国,必须要消除唯金牌论,要综合开展德智体美劳教育。构建科学的育人机制,革新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需要结合各地的具体体育开展情况实施对应的体育制度,不断提升有关体育文化教育政策和发挥的系统性和实践性。完善从国家到地方,多元化的评估和监管体制,将增强运动员的文化水平使用相应的法律进行明确。确保相关政策能够得到顺利的实施。当运动员学习权利受到侵害或者限制,或者因为训练而被剥夺时,学生就有着相关的法律来保护自身的权益。另外,作为体育管理单位,还需要强化对教练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升教练员的综合素养和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教学相关的运动技巧之前,还需要强化运动员的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层面的教育,进而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责任观。

5.结束语

形成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根本原因和这种体育所处的相关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在这种价值取向指引之下,我国竞技体育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就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不过随着近年来竞技体育的自身发展规律,再加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环境下,该价值取向已经很难引领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深化改革传统价值观,引入人文观、娱乐观、育人观已经成为这种体育价值取向的必然方向,将这些观念充分贯彻到具体的体育工作,可以更好的促使我国竞技体育持续健康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齐春泽,汪百祥.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11).

[2]钟永锋.“体育国家战略”背景下中国竞技运动的教育价值[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6(06).

竞技体育范文篇7

大学生体育竞技氛围的培养方式可从观看体育竞赛、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图片资料展览等方面人手,通过培养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达到增强体育竞技氛围的目的。具体做法如下: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学校的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课堂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体育的内涵价值,还可促进他们将体育锻炼转变为一种稳定的、不间断的自觉行为。同时,课堂的理论知识可以让同学掌握体育技巧,在体育锻炼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减少意外伤害的产生。课堂的教学方法需具备科学性。处于青春阶段的大学生,能够较快地学习和接受新的事物,但同时也具备着一定的反叛心理,对于枯燥乏味的事物具有一定的抵抗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传授方式,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根据运动技能技巧水平、年龄特点、性别特征和心理状态等问题将教学节奏设计得张弛有度。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鼓励促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激励措施和奖励制度。在体育竞技中,个人成绩记入班级的评比中。以班级为单位易于调动学生参加竞技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斑级的团结与凝聚力。为班级服务,身为班级中的一员为班级尽责的责任感,也会激发同学们在比赛过程中的热情与认真度。

在比赛过程中,可以让同学自由发挥,组织表演,展现才艺,将活动与表演结合进人竞技之中,可以很好地活跃氛围,纾解比赛带来的紧张,为相对紧张的氛围带来娱乐的气息。对于表现良好者予以一定的奖励,如对于表演突出的同学为他们增加班级在评比过程中的分数,可以鼓励同学们更为努力的表演,发挥才艺;还可以组织同学编写演讲稿,文体不限自由发挥,更好地为竞技比赛中的同学加油鼓劲;比赛过程中优异的同学,按名次给予不同的奖品,表彰和肯定他们的付出。

二、总结

竞技体育范文篇8

一、贡献奖

凡在省市运动会上完成金牌指标和任务分的部门或单位,县政府授予“贡献奖”。省运会完成任务奖励职能部门50000元;市运会完成任务奖励责任部门或单位5000元。

二、金牌奖

在省综合性运动会计奖中,实施金牌与引进、输送金牌按同一标准、同一范围奖励。

三、得分奖

根据在省市运会上得分情况,分类计奖:

在市运会上每得1分按30元计奖。

在省运会上每得1分按300元计奖。

四、教练员、运动员和相关人员奖

在安政发〔2009〕32号文件规定的对运动员参赛奖励的基础上,奖金额度再增加一倍。明确每个项目的奖金总额按一定比例分发给教练员、运动员和相关人员(包括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领队和业务管理干部)。

五、奖金分配比例

(一)实施金牌和得分奖励:50%奖励给教练员(其中带训教练和输送教练各50%),40%奖励给运动员,10%奖励给相关人员(同上)。

(二)引进、输送金牌奖励:70%奖励给教练员(其中带训教练和输送教练各50%),20%奖励给运动员,10%奖励给相关人员(同上)。

竞技体育范文篇9

关键词:竞技体育;竞技科技化;科技化的伦理思考

竞技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代表着人类进步文明的发展方向,尤其是竞技体育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不仅有利于竞技体育运动员自身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而且对于人类生理极限的挑战和人的超强意志力的培养以及伦理价值观的养成等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的加速了竞技体育科技化与现代化的进程,对现代竞技体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同时又带来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伦理问题。我们的主要目标正是对基于竞技体育科技化引起的诸多伦理问题的探讨,但是这些问题往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才逐渐显现出来,进而被人们所认知的。事实上,竞技体育发展到今天已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强有力的支撑,而且高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范围依然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但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是竞技体育的本质何在?把科学技术控制在竞技体育的多大范围内是合理的?对诸如此类问题的探讨我们首先应该去反思竞技体育的发展是否实现了与人文主义价值追求的统一,因为人文主义价值代表了竞技体育本质性的价值追求,而科学技术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则应该建立在抛开一味的对物质层面的追求和重视对人文价值追求的基础之上。

一、科技发展与竞技运动的科技化

竞技体育运动在当代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推动下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同时也使得竞技体育自身发生了系统性的变革。其变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理论与实践上整体提高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基于对竞技体育的日常训练研究,许多与之相关且复杂的学科理论开始被注入到竞技体育的一般理论当中,使之相互交融,形成了有利于竞技体育日常训练的系统理论。同时,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系统论的理论研究以及营养学的相关知识等都相继被用于竞技体育运动员的一般训练当中,这些相关的交叉理论极大的促进了竞技体育运动员的进步,并且对他们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最佳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人类竞技体育成绩极限能不断提升的重要原因。2)竞技体育场基础设施的改善。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大多数竞技体育田径场的跑道构造都比较简单,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田径场跑道也只是由煤渣等化合物所组成,而现如今最常见的田径场跑道是由塑胶等合成材料组成,并且极少数发达国家还开发出了纳米跑道,这些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疑能极大改善田径运动员的日常训练条件。3)体育运动员的运动装备的改进。许多根据人体的受力原理和新型材料设计和制定出来的跑鞋,以及游泳比赛中鉴于减少人在水中的阻力而特别设计的泳衣,这些高科技产品无疑在具体的赛事中能极大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4)信息技术在竞技体育中的广泛应用。从上世纪末期以来,信息技术与国际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把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运动员可以根据其具体的训练状态通过应用计算机模型来模拟比赛,以达到有效改善竞技方法和比赛技巧的目的。以上分析研究表明,当代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已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强有力支撑。正是科技的日新月异推动了竞技体育运动的深刻变革,而在变革的过程中同时又不断影响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以至于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与方案等不断涌现出来,实现了二者之间的辩证促进,依存发展的关系。

二、竞技体育的科技化造成了价值观念的背离

近年来,竞技体育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项实践性活动,竞技体育对人类社会生活领域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能有效提高人的主观实践能力、强化人的体制、锻炼人的毅力,而且能不断丰富与增强人的精神素养。但同样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深层面且难以解决的伦理问题。如现代竞技体育的商业化与科技化造成了竞技体育的本质和价值的异化,正是这种异化把竞技体育的工具价值与功利性价值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发生了质变的竞技体育的价值观,主要受到了来自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干扰,当然也势必会加剧竞技体育本质的进一步异化以及与原有价值观念的偏离。我们要形成足够的危机意识,充分认识到竞技体育价值与精神的异化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一旦竞技体育失去其人文主义的价值观与初始精神,必然造成竞技体育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而失去发展的意义。因此,随着高新技术和高科技产品在竞技体育中应用的不断扩大,我们更应该重视继承和发扬竞技体育的核心价值观念,把发展纳入到竞技体育的本质上来。学者们在探寻竞技体育价值根源的过程中往往会习惯性的引用不同的理论作为研究视角。有学者认为,竞技体育的价值根源在于人类的自我创造的本质,竞技体育存在的首要原因是人类追求人的价值和人权的过程。2所以决定和影响人类竞技运动发展的主要根源依然要落到人自身的发展上来,而不是落在人类能利用来提高比赛成绩的工具上,因为毕竟人的全面的发展才是竞技体育最终要实现的目标。然而,我们所能看到的却是当代竞技体育常常会受到一系列外来因素的干扰,尤其是科学技术在竞技赛场上的滥用现象致使竞技体育的价值理性与其应有的价值追求渐行渐远。所以科学技术决不能僭越竞技伦理的约束而存在,因为一旦超出了这个范围将极大的削弱竞技体育中人的核心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所提出的要求,毕竟注重人的价值培养与人的全面发展才是人类应有价值目标的关键所在。从形式上看,科学技术越发达,应用于竞技体育中的运动器材、日常训练手法等就越先进,进而运动员就能从根本上改善竞技能力水平。但事实上,竞技运动员已经异化为当代各类高科技产品的使用者和某种意义上的试用品,需要时常接受各种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的检测,以及调整适应更新后的高科技产品设备。3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科技在竞技体育赛事中的应用也很好的顺应了时展的要求,由计算机软件与信息技术开发设计出来的一整套竞技方法,也相应的弱化了教练员的作用,同时运动员对高科技的过度依赖可能会导致自身在精神上与日常训练中变得更加消极,从而限制运动员的发展。因此,当代竞技体育的科技化难免不会使得竞技体育偏离原有的价值取向,致使运动员形成对高科技及其产品的过度依赖,并依靠对工具理性的追求来向观众展示其竞技能力,将人物化为高科技及其产品的附庸,同时使得竞技体育运动员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异化为高科技主导下的工具理性行为。当“技术性”与“人性”合二为一成为一种复杂的混合态出现的时候,人类自身的主体性就会受到弱化,人类因而也会被边缘化,偏离世界中心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技术尤其是高科技及其产品消灭了人类的主体性。4竞技体育的科技化往往会造成某些竞技体育运动员丧失其主体性意识而盲目追求高科技所带来的益处,一味追求商业性和功利性的目标,导致科学技术对竞技体育产生的实际影响越来越偏离其在竞技伦理范围内应该发挥出来的强大功能。

三、竞技体育科技化的伦理思考

纵观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其从最初的纯思辨理论到发展成为一门正式学科的光辉历程。但必须承认任何伟大的科学都只有建立在以社会实践为目标的基础之上才具有其存在的意义。因此,这就决定了与其具有某些相关性的行为活动都必须受到来自法律、法规以及道德和伦理的约束。科技伦理就其本质而言是指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影响的更深层次的价值探索,是当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后所形成的对人类既定道德与价值观念的一种挑战,因此,科技化伦理问题逐渐构成了当代人类社会发展中广受争议的话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科学是人类的创造,而不是自主的、非人类的东西;科学产生于人类的动机,它的目标也就是人类的目标。

当今社会中的一切与科技相关的行为后果都应该与“责任”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必须局限在科技伦理规范的框架之内,相关科技工作人员也应该加强培育科技伦理的意识。不管科学技术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多大影响,我们始终要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与科技伦理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及其产品只不过是从属于人类活动的一种手段或者工具。从以上具体实例来看,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逐步形成了从传统的人的体能和技能的竞争到各国科技实力竞争的转变,竞技体育所倡导的人的主体性作用正处于不断弱化的边缘。竞技体育科技化尤其在国际重大赛事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很难对抗科技和经济实力更为雄厚的国家,这实际上是对追求“公平竞赛”的竞技体育精神的一种讽刺。

令人欣慰的是,国际奥委会联合一些国际赛事的主办方已对此种行为加以规范,并采取了必要的干预措施来约束体育赛事中有违道德伦理的行为。当然,竞技赛场上的伦理缺失问题远不止这些,其中最为常见的科技伦理问题就是兴奋剂的使用问题。众所周知,在竞技体育中使用兴奋剂是严重违背体育精神和体育竞赛公平性的行为,并且使用兴奋剂对运动员身体的伤害也是不可小觑的。因此,在诸如奥运会等大型比赛的赛场上使用兴奋剂是被明文禁止的,而且国际奥委会等组织加大了对兴奋剂的检测力度和处罚力度,对于控制这一局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科学技术在竞技体育赛场上的应用范围依然是模糊不清的,除了某些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影响较为明显的高科技产品被明文禁止外,其它很多产品的使用是几乎不受到限制的,这也可能导致运动员作为竞技比赛的主体性作用在不断的下降,因为他们能够依靠某些高科技手段或者产品来弥补其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尤其是随着现代基因学的进步,人类已完全掌握了基因的重塑与改组原理来强化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核心技术,这无疑将促使竞技运动员自身成为高科技奴化下的一种工具。就像某些运动员基于对自身竞技能力提高的诉求,他们常常会冒险使用各种高科技药物。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同样要求有关部门采取的检测手段也必须与时俱进。而在此复杂的过程中所牵涉到的科技化伦理问题不只是运动员之间竞技能力的较量,而更多的是相关科技工作人员之间的竞争。竞技体育科技化伦理的核心问题是科技进步作用于竞技体育的整个过程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何种影响。高科技在竞技体育运动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已经引起了体育界对有关竞技体育本质与人的主体性价值以及科技道德伦理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因此,为了保证竞技体育的核心价值不至于受到科技理性缺失的影响,各竞技体育主体以及从事体育相关的工作人员都应该高度重视科技化的伦理问题可能对竞技体育事业带来的不良后果。

四、结束语

奥运会是竞技体育中最具代表性的圣会。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在竞技体育运动中的不断渗透,奥运会中的竞技比赛逐渐表现为各参赛国背后所隐藏的科技实力的竞争。尽管从整体上看科学技术对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针对高科技及其产品在竞技体育中所表现出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同样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对于一切威胁到竞技体育本体价值追求的不合理的科技应用都应该被排除在竞技体育应用的范围之外。这其实也是与科技仅仅作为一种手段的本来目的相适应的,它不应该成为一种能够动摇竞技体育本质的作用力,而应该更多的被当作是一种能够推动竞技体育发展的工具。因此,同时制定出相关法律法规来防止因高科技造成的竞技体育中有失伦理的行为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尤为重要的是,始终坚持竞技体育中能保证人的自然运动能力的竞争才是竞技体育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作者:刘雪丰 杨攀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注释:

1杨木森.科技革命与体育运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600-602

2王新华,刘波.对中国体育教学与人格精神教育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4,(1):59-60.

3徐伟,姚蕾.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角色规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5):75-78.

4陈凡,董传升,贾岩.技术图景中人的主体性的获得、缺失与重构[J].科学技术哲学,2007,(6):93-98.

竞技体育范文篇10

论文关键词:竞技体育;战略选择;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是对竞技体育运动的全面分析、判断和科学预测,对竞技体育运动发展全局所做的筹划与指导,是未来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而它本身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竞技体育运动的成败,因此战略制定的首要工作就是对影响战略选择的内外部内素进行分析,以提高战略的科学性。

1内部因素分析

1.1项目布局与管理

世界上任何一个竞技体育发达国家,都不是实行大而全的发展战略,而是战略重点有所侧重。如美国的田径、游泳,仅这两个项目就分别在1992年和1996年奥运会上获得27枚和25枚金牌,成为美国金牌的“半壁江山”;德国的赛艇、皮划艇、马术(在1996年奥运会上,德国到最后3天金牌还只列第5位,就是依靠皮划艇和马术,才在最后时刻回到第3名的位置),法国的自行车、击剑、柔道,中国的乒乓球、跳水、射击、举重,韩国的射箭、跆拳道,日本的柔道,古巴的拳击等都是非常成功的范例。因此,项目布局是制定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所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过去20年中,除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绩不理想外,我国在洛杉矶奥运会、巴塞罗那奥运会、亚特兰大奥运会、悉尼奥运会、雅典奥运会上都取得了好成绩。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那些我们从上世纪8o年代开始抓的传统优势项目和重点项目的潜力已基本挖尽。同时,我们在奥运会上夺取金牌的优势项目大多数是在世界体育领域影响较小的项目,而在像田径、游泳这两大基础项目及影响较大的篮、足球项目上我们仍处于相对劣势。

因此,我们要继续保持奥运金牌总数第二的位置,就必须在积极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围绕2OO8年奥运会目标,对我国正式开展的44个奥运会项目进行新的合理的结构调整:巩固和提高传统优势项目;整理和挖掘潜优势项目,努力寻找新的金牌增长点,从大项中选择若干典型小项为突破口,集中攻关,力求实现目标要求;抓好田径、游泳两个基础大项和水上项目“119工程”的建设;对群众喜爱、观赏性强的足、篮、排等集体项目进行合理调整,在进一步巩固女排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以女足、女垒、女篮、女曲、女手五个女子集体项目为重点突破口。男子项目则要力争或保持在亚洲的领先地位。此外,要对奥运重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动态评估制度,科学、准确、公正、合理地确定重点项目,调动各个运动项目参与奥运争光计划的积极性,实现优胜劣汰。

1.2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事业要取得进步与发展,不可没有人才。抓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实现体育强国关键之所在,是竞技体育制胜的规律,对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表明,当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对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视程度明显下降,参加课余运动训练的中小学学生人数少,造成高水平体育人才断层现象严重;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金字塔”比例失衡,塔基过宽、塔身过大,即我国竞技体育的“成才率”较低,经济效益差;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短缺、失灵,市场调节能力有限。为了早日克服目前我国竞技体育“青黄不接”的断层局面,我们应尽早制定相应的有效措施。首先,走“体教结合”的道路,建立新型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变过去那种后备人才成长单一通道的供给型业余训练体制,以小学运动队一中学运动队一大学运动队为主干通道,以初级俱乐部(业余体校)一中级俱乐部(重点业余体校)一高级俱乐部(体育运动学校)为辅助通道,形成体育与教育结合、学校与市场交叉双轨制的业余训练体制。

其次,发挥国家办业余训练的主渠道作用,走国家与社会共同兴办业余训练的路子。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如果国家不给予必要的保障,那么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就会失控,就会严重干扰奥运争光计划的落实。因此,我们必须发挥政府在办业余训练方面的主渠道作用,搞好“一条龙”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同时,要鼓励社会及个人兴办、资助业余训练,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优秀后备人才和培养社会体育骨干。

再次,进一步加大青少年业余训练的管理力度和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我们要下决心尽早、尽快采取措施纠正青少年竞赛中虚报年龄,以大打小、弄虚作假、“借鸡下蛋”的不正之风。

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将业余训练网络重建起来,将运动人才梯队重建起来,全面振兴业余训练,为2008年奥运会再创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完善职业俱乐部兴办业余训练的法规,监督职业俱乐部依法建立后备人才训练梯队,保证必要的基础训练规模。

1.3科学训练与技战术创新

长期以来,训练科学化程度与技战术创新力度不够,一直是制约我国部分项目健康发展的瓶颈,表现为训练指导理论滞后于运动实践的现实发展、传统训练方式占主体地位、训练效益差等问题。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科研与训练实践严重脱节。

因此,今后加强科研与训练的结合力度,便成为落实科学训练与技战术创新的关键工作。其一、建立科技与训练“双方投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使科技与训练双方成为利益的共同体。其二、加强对我国优势项目包括基础训练在内的先进训练经验的总结和研究开发工作,探索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训练理论,指导本国基础训练和高级训练。同时要大胆引进国外的先进训练理论,并做好“国产化”的消化吸收工作。其三、不断改进训练条件,改革训练方法手段,加强训练的科学调控,提高运动员训练效益和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其四、加强运动训练基地建设。建设高水平、多功能、集中强化型的国家运动训练基地,为国家队参加奥运会等大型比赛提供集高水平训练、科研、教练培训、恢复、营养等多位一体的服务。其五、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对教练员、运动员的培训,切实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的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积极引导他们学习和掌握先进的运动技术与训练方法。在坚持科学训练和技术创新的同时,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反兴奋剂力度,继续坚持“严令禁止,严格检查、严肃处理”的方针,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构建更加完善的反兴奋剂法律体系和统一的反兴奋剂管理体制。

1.4区域体育发展

不同地区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事实表明,区域体育发展不平衡,是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突出特征,无论在发展水平、质量、规模、速度还是资源拥有量上,我国区域间差异十分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造成区域间竞技体育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即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协调,导致了竞技体育发展不协调,最终影响了我国竞技体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为此,在区域体育发展格局上,我们要从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坚持梯度推进和扬长避短的方针,制定本地的体育发展战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实现体育现代化目标,支持地区间的合作,共同利用和开发人力、物力资源,取长补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发达地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对口支援,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尤其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西部的体育事业。在承办赛事、体育设施建设、体育人才培养等方面,对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应给予积极支持。

再次,进一步加大青少年业余训练的管理力度和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我们要下决心尽早、尽快采取措施纠正青少年竞赛中虚报年龄,以大打小、弄虚作假、“借鸡下蛋”的不正之风。

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将业余训练网络重建起来,将运动人才梯队重建起来,全面振兴业余训练,为2008年奥运会再创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完善职业俱乐部兴办业余训练的法规,监督职业俱乐部依法建立后备人才训练梯队,保证必要的基础训练规模。

1.3科学训练与技战术创新

长期以来,训练科学化程度与技战术创新力度不够,一直是制约我国部分项目健康发展的瓶颈,表现为训练指导理论滞后于运动实践的现实发展、传统训练方式占主体地位、训练效益差等问题。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科研与训练实践严重脱节。

因此,今后加强科研与训练的结合力度,便成为落实科学训练与技战术创新的关键工作。其一、建立科技与训练“双方投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使科技与训练双方成为利益的共同体。其二、加强对我国优势项目包括基础训练在内的先进训练经验的总结和研究开发工作,探索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训练理论,指导本国基础训练和高级训练。同时要大胆引进国外的先进训练理论,并做好“国产化”的消化吸收工作。其三、不断改进训练条件,改革训练方法手段,加强训练的科学调控,提高运动员训练效益和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其四、加强运动训练基地建设。建设高水平、多功能、集中强化型的国家运动训练基地,为国家队参加奥运会等大型比赛提供集高水平训练、科研、教练培训、恢复、营养等多位一体的服务。其五、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对教练员、运动员的培训,切实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的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积极引导他们学习和掌握先进的运动技术与训练方法。在坚持科学训练和技术创新的同时,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反兴奋剂力度,继续坚持“严令禁止,严格检查、严肃处理”的方针,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构建更加完善的反兴奋剂法律体系和统一的反兴奋剂管理体制。

1.4区域体育发展

不同地区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事实表明,区域体育发展不平衡,是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突出特征,无论在发展水平、质量、规模、速度还是资源拥有量上,我国区域间差异十分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造成区域间竞技体育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即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协调,导致了竞技体育发展不协调,最终影响了我国竞技体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为此,在区域体育发展格局上,我们要从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坚持梯度推进和扬长避短的方针,制定本地的体育发展战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实现体育现代化目标,支持地区间的合作,共同利用和开发人力、物力资源,取长补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发达地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对口支援,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尤其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西部的体育事业。在承办赛事、体育设施建设、体育人才培养等方面,对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应给予积极支持。

2.2.2中国人体育观念的制约.

中国的社会因素也有对竞技体育发展不利的一面,首当其冲是中国人的体育观念问题。体育竞技是最具冲击性和感官刺激的活动,体现了人在竞争中求生存的顽强精神,而中国人自古以来修心养性,追求中庸,提倡温良恭俭让,这与现代竞争有着本质上的不和谐。欧洲中世纪的各国纷争及美国人当初从欧洲移民到蛮荒的大陆后改造环境的抗争,造就了他们不断挑战对手,挑战极限的生存意识。甚至像Et本这样的亚洲国家,由于本土资源的贫乏,也对民众从小进行着适者生存的训练。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了中国大多数人对体育先天的不重视。于是,一直以来中国人没有把体育放入主流文化里2.2.3商业运作观念滞后

另一不利因素是,中国社会还没有深刻认识到竞技体育作为商业平台的重要性。萨马兰奇、尤伯罗斯、阿克斯塔以商业模式成功运作竞技体育的案例,对中国的体育管理者和投资者还很陌生。中国竞技体育缺乏商业运作——竞技体育是一个产业,必须引入商业化运作,需要有投资人、职业经营者、赢利模式和产品,如同进行利益至上的、可计算的工业生产一样。而目前我国本土的竞技体育生产的有效供给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体育消费者的需求,于是有很多消费者去享受NBA、欧洲足球联赛等高质量的产品。正如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庞德所言:体育赞助和商业运作是100多年来奥林匹克运动运行的的汽油,中国竞技体育目前在中国社会难以找到高质量的汽油。

2.2.4中国的城市化

体育是城市文化,竞技体育发展的土壤——消费和参与群体在城镇。没有城镇居民占总人口比重的提高,没有城市化产生的聚集效应,竞技体育拓展和繁荣都是不可能的。中国确定的“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对今后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新世纪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竞技体育的发展,尤其是启动体育消费,拓展体育市场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人口大幅增加所产生的聚集、辐射、带动效应,促进体育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和集约化运作,体育人口将大幅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不断完善,使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以外延式扩张方式进入大规模发展期,竞技体育将呈迅速发展之势。

2.3政府因素

2.3.1政府管理体制

政府是竞技体育的管制者,政府的政策和法规对竞技体育发展影响深远。同时,由于竞技体育具有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国家形象和促进国际外交等政治价值,长期以来,中国政府看到奥运金牌对中国的重要意义,而充当了竞技体育的管制者和竞技体育的运作者。这种高度集权式管理存在“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缺乏活力和后劲不足”等一系列弊端,新时期的竞技体育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的举国体制。体育行政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贯彻国家体育方针、研究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制定体育行业政策、加强管理和提供服务上来。强化体育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社会行政和行业管理职能,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把一部分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和社会能够办的事逐步转移给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

2.3.22O08年奥运会

中国举办2O08年奥运会是北京市政府的行为,这一未来事件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有巨大影响。它会促进该段时期内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这一点无需证明。引起很多体育学者关注的是,它对中国竞技体育的长远改革发展,尤其是市场化发展是否有促进作用。为了确保金牌,规避风险,2008年以前是不会对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动大手术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明确了在未来几年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

然而,我国竞技体育的市场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忽略市场的配置资源作用,不考虑成本和收益毕竟会影响效率,这都是举国体制引起学者质疑之处。何况,学者发现,现在人们对金牌的激动已不像当年那样狂热,人们虽然关注金牌榜的数字,但更关注、更需要的是项目自身的文化魅力。这就提醒我们,竞技体育在唱响主旋律的同时,要注意尊重民意,引导全面的竞技体育价值观。在北京奥运会金牌上,政府采取一些特殊的政策是可以理解的。但从长远看来,这是急功近利的做法,至少会对近几年竞技体育市场化造成一定障碍。

2.4大众体育

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协调发展几乎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推崇的一项体育方针。然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真正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虽然我国一再强调这一问题,但由于受国家投人不足与重大赛事夺取奖牌任务之间矛盾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制定发展战略时只能把重点放在竞技体育上,实行在一定时期内高水平竞技领先的方针。但竞技体育的高楼大厦不能失去大众体育的支持,否则会成为“空中楼阁”,它需要大众体育为其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提供为数众多的爱好者和支持者、设备、人才资源等客观条件。

2l世纪,随着中国进人“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将大幅度提高,恩格尔系数将大大下降,对体育的需要以及健康的要求将大大增加,这为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正确理解和认识两个战略之间的相互依赖、对立统一的关系,以全民健身战略为基础,以奥运争光战略为重点,大力推进两个战略的协调发展。

2.5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趋势

2.5.1竞赛方面

(1)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各国对金牌争夺更加重视。奥林匹克赛场成为各国和地区显示实力、扩大影响、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随着新世纪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各国和地区都愈加看重和关注本国和地区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将此作为民族形象的体现。各国更重视奥运成绩和排名,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如法国青年与体育部推行的长达l0余年的“体育复兴计划”等。(2)奖牌分布更加广泛,参赛的国家和地区增多,实力格局有所变化。竞赛活动日趋频繁,作为竞技体育最集中的表现形式,竞赛制度、方式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3)竞赛种类和次数越来越多。名目繁多而又充满刺激和吸引力的比赛应运而生,除了传统的锦标赛、联赛、杯赛、邀请赛外,各种名目的大奖赛、排名赛、精英赛、系列赛、资格赛、等级赛、公开赛、巡回赛等纷纷登场,奖金额度不断攀升,比赛次数越来越多。竞赛发展的新特点必然对各国原有的竞赛体制形成冲击,因此任何想致力于发展竞技体育的国家必须进行相应的训练制度、科研制度和竞赛制度改革。

2.5.2商业开发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