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优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8:01:47

结构优化

结构优化范文篇1

关键词金融发展贸易结构高级生产要素金融效率

近几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呈现出强劲趋势,既使国际贸易环境出现各种不利的事件,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及贸易上所获取的利益都出乎经济预言的料想之外,似乎中国对外贸易在现时代的“无约束”发展超脱了现存贸易理论的普遍解释范围,抑或是否中国所表现出来的贸易现象成为贸易理论界中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课题。其实则不然,中国的对外贸易在改革的进程中,一直坚持自我为中心的贸易方针,即以自我所拥有的贸易上的比较优势——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为主导,大力开展出口导向型贸易,以此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兴起。同时以这些新兴产业为依托,更深层次地改良优势产业,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其次,多年来的贸易成果积累了充盈的资本,为产业进行结构升级和优化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无论是从产品规模和质量上,都随着贸易成果扩大而增强,延续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优势,而且也在产品的国际信誉市场上异军突起,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扩充提供了保证。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开放贸易在以劳动力成本为依托的贸易商品延续了几十年,固然已取得不菲的经济效益,从长远看整体国家贸易商品结构也出现了严重倾斜,没有形成一个立体层次的贸易结构,即在高、中、低贸易层次中没有形成一个均衡的结构。而高、中层次的贸易商品在信息和科技为当今经济发展动力的局面中,往往成为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因此,稳妥而快速地推动我国贸易结构优化是关乎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长期以来,国家金融体系一直在开放的贸易环境下遵循着计划经济时的经营体制,在对国有的金融界进行大幅度的整合之后,我国的金融业将迎来一个全新的经营市场。本文就是从当前我国金融体系改革中,以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讨论如何借助于金融层面的经济发展力量来优化我国对外贸易结构。

1贸易结构优化概述

从贸易理论来分,大致可分为静态贸易结构优化理论和动态贸易结构优化理论。

静态贸易结构优化理论中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理论:一是以大卫·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为代表的古典贸易理论。其代表观点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差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而导致价格差的原因则归结于劳动生产率或技术差异;而赫克歇尔-俄林则是从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来讨论国际贸易起因,进而指出生产要素的丰裕和稀缺程度决定生产要素价格差,从而致使商品的国际价格差异。二是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该理论的构建框架为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和不完全竞争三大分析要素上。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追求产品规模的经济效应和产品差异上的消费效应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又一动因。新贸易理论是在突破古典贸易理论假设前提下对国际贸易理论的补充。但这两种理论的出发点都只强调了现存的资源,是在资源总量恒定不变的前提下对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的理论探讨,是一个静态过程。

从动态贸易结构优化理论分析:一是动态比较优势理论。通过专业化学习、投资创新等后天因素人为地创造出来,强调的是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技术创新。该理论的两大支撑是技术和资本,以技术创新为主要手段,加快产品中生产要素的转换比率,同时把技术作为比较优势的内生变量,强调“干中学”的经济效应。通过“干中学”以及技术创新巩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差异,资本的作用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生命周期成长和成熟两个阶段,是产品生产在生产要素中的突出因素。因此,在这两个阶段由于技术外溢资本的作用尤为重要。二是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波特认为比较优势可以人为地有意识地选择策略来配置稀缺资源,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在波特的竞争理论中,有四个基本的要素:生产要素、需求结构、相关与支撑产业、企业的战略和竞争程度。波特将生产要素细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基本要素指的是不需要花费太大代价就能得到的要素;高级要素则需要通过长期投资或培育才能够创造出来的要素。他认为高级要素最为重要,它们是取得高级国际分工层次的关键,一国基本要素的不足可以通过高级要素获得补偿,但是在高级要素上处于劣势则无法用其他方式有效弥补。竞争优势注重企业的非价格竞争和创新竞争,关注要素的质量和产品的需求情况,主动地创造比较优势,在改善贸易结构中,高级要素的决定作用越来越明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贸易结构优化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贸易动力主要由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来决定,在这个阶段贸易结构主要是表现为具有比较优势行业的贸易发展。第二阶段中推动贸易发展的动力主要是比较优势的动态阶段,即以规模经济效应实现贸易结构优化,通过技术外溢和“干中学”效应带来贸易部门的制度创新,使得比较优势建立在高级要素禀赋的基础上,从而上升到后天禀赋层次。第三阶段,竞争优势成为推动贸易结构优化的主要动力,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和创新优势。此阶段以吸收贸易发展带来的先进技术,逐渐发展成为规模和技术优势为特征。而在这三个阶段的进化过程中,生产技术的改进和生产要素的高级化是发展中国家在优化贸易结构上的两个关键。在当今经济发展的秉性中,这两个因素无不与高投入的资本量相关。我国的对外贸易要保持持续的发展,就需要结合当前金融发展的大前提,继续保持在自我特有贸易低层次上的优势,同时也要借助于金融促进的力量来构建我国中高层次的贸易体系。

2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中的贸易结构优化

在世界经济越来越趋于一体化的时候,一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几乎可以代表该国参与全球经济程度的高低。因此经济增长中贸易结构的取向和相关调整都对经济增长率和其发展的持续性至关重要。2006年,中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在多年中的贸易策略无疑是成功的,同时在贸易成果展现的主要方面外汇规模的庞大也证明了这一点,即中国金融体系是长期滞后于快速增长的贸易发展势头。特别是加入WTO后金融将面临整体开放的形势和国内对金融促进贸易发展不利的双重压力下,中国金融的发展应更有效地对抗外来金融的竞争以及促进国家贸易在结构上的优化,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贸易进程的良性延续提供恒久的动力推动环境。

首先,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理论联系来看贸易优化的问题,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大致可以表述如下:Patrick把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分成两类,主张金融发展能促进经济增长的叫做供给主导,主张金融发展只是经济增长对金融服务需求的被动反映称为需求遵从。无论是供给主导还是需求遵从的观点,都明确地指出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随着交易成本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研究成果的引入,打破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中技术进步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唯一影响因素的观点,而把金融发展和技术进步联系起来;同时也对金融系统的基本功能在对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中重新界定,并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即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Levine,1997),金融市场通过增加专业化和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Smith,1997)。以上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相关,即拥有发达金融系统的国家经济增长也较快。笔者在贸易结构优化概述中已经得出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的高级化是改善一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关键,而这两者在现代经济中无不与资本量投入的多少相联系。生产要素的高级化我们已经指出了是要需要大量长期的资金投入才可以获得的,而技术与资本的关系在贸易结构优化中的关系可以用希克斯的技术进步理论中与资本的联系获得。希克斯将技术进步分为中性、劳动节约型和资本节约型三种。中性技术进步指的是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效率同比例增加,其后果是生产原有产量只需要较少的劳动和资本;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指的是生产中的资本要素的生产效率的增加大于劳动的生产效率的增加,结果是达到原有的产量可使用较少单位的劳动和资本,但资本/劳动比例上升;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指的是劳动要素的生产效率的增加大于资本的生产效率的增加,导致生产原有产量现在只需要较少的劳动和资本,但此时劳动/资本比例上升。由此可以看出,在以生产要素投入比例来衡量贸易结构时,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在贸易结构优化过程中,资本投入量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尤以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效率对改变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以及贸易结构的高级进程是资本是否起作用的标准。因此,在金融发展中提高资本在贸易商品生产中的生产效率是替代贸易结构优化中有关金融各方面相关问题的一个核要议题。

我国的金融发展是立足于金融业在混业经营上的趋同,而金融业借助于混业经营的方式来发展,其本身就是追求在经济增长中金融效率的提升。金融效率从区分上可以从金融的生产性效率和目的性效率来看,生产性效率简单来看就是企业从金融发展中可以获得得益于金融效率提高所带来的收益,目的性效率则是指金融业因为效率的提升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而这些内在的关系为对外贸易在金融发展的推动下,如何借助于金融资本在企业生产中的运用来通过技术或者是生产要素高级化的实现来优化该国的贸易结构提供了方法。

我国金融的发展在促进贸易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将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首先,借助于整体金融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即可以在混业经营方式下多渠道地获得风险资金从而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为企业在生产转型过程中提供金融支持;其次,金融发展中体现出的金融产品功能,可以帮企业以多样化方式来应付对外贸易经营中的风险,规避全球经济负面作用下的贸易风险,改善企业对外经营中的贸易环境,营造企业以技术运用为主体的贸易气氛,为企业进行改良式的贸易运作奠定基础;第三,可以合理和充分地利用金融发展带来的机遇实现企业技术创新。无论是技术引进还是合资生产,都会对中国这样一个成熟的贸易大国的相关产业产生激励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技术创新,从另一方面来增加我国贸易商品的技术标准。而更为重要的是以此形成我国贸易发展的新格局,为长远的贸易结构优化和贸易利益获取建立起有生命力的贸易单元;第四,金融效率在金融发展中的提升不仅可以使得企业在生产中获得放大性的效应,而且也为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本在生产要素中的比例,促使企业在扩大再生产中为了追求贸易利率而加大对资本的投入量,优化国家贸易结构创造基础;最后,金融发展对贸易结构良性促进作用反过来又会降低金融系统的风险,尤其在开放的经济和对外贸易中,两者在发展的过程是相互促进的。正如我国多年来贸易成果同样也为国家的汇率和金融安全提供了保障。

3结论

金融和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经济的两个方面。对外贸易是积聚金融成果的方式,而金融是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保障层面。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要在金融发展的推动下不仅只能停留在低附加值产品和加工贸易上,还要在高速发展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上迎头赶上。以我国的金融发展为契机,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为目的,以金融效率提升为方式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构升级。同时也要注意到金融发展不利方面,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同样与资本一样具有放大性和巨大的破坏性,要在两者的互动过程中关注金融风险的扩散以及给对外贸易行业带来的各种风险,积极地防御风险,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为贸易结构优化提供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德权,梁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国外研究综述[J].财经问题研究,2005(3)

2彭磊.贸易结构优化三阶段论及我国所处阶段的实证检验[J].国际贸易探索,2004(3)

结构优化范文篇2

摘要贸易结构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内生产的组织方式,决定获取贸易利益多寡。我国的贸易结构长期以来以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贸易主要优势,缺乏在高技术层面上的贸易结构单元和多元化。探讨了如何借助于当前我国金融发展的局面构建我国中高层次的贸易结构。

论文分类

国际经济国际贸易行业经济新经济学中国经济国债研究发展战略税收理论税务研讨财政税收财政政策财税法规财政研究金融研究证券金融证券投资债务市场地方战略银行管理公司研究经济学理论保险学西方经济经济贸易保险信托计量经济财务分析期货市场

摘要贸易结构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内生产的组织方式,决定获取贸易利益多寡。我国的贸易结构长期以来以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贸易主要优势,缺乏在高技术层面上的贸易结构单元和多元化。探讨了如何借助于当前我国金融发展的局面构建我国中高层次的贸易结构。

关键词金融发展贸易结构高级生产要素金融效率

近几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呈现出强劲趋势,既使国际贸易环境出现各种不利的事件,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及贸易上所获取的利益都出乎经济预言的料想之外,似乎中国对外贸易在现时代的“无约束”发展超脱了现存贸易理论的普遍解释范围,抑或是否中国所表现出来的贸易现象成为贸易理论界中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课题。其实则不然,中国的对外贸易在改革的进程中,一直坚持自我为中心的贸易方针,即以自我所拥有的贸易上的比较优势——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为主导,大力开展出口导向型贸易,以此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兴起。同时以这些新兴产业为依托,更深层次地改良优势产业,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其次,多年来的贸易成果积累了充盈的资本,为产业进行结构升级和优化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无论是从产品规模和质量上,都随着贸易成果扩大而增强,延续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优势,而且也在产品的国际信誉市场上异军突起,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扩充提供了保证。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开放贸易在以劳动力成本为依托的贸易商品延续了几十年,固然已取得不菲的经济效益,从长远看整体国家贸易商品结构也出现了严重倾斜,没有形成一个立体层次的贸易结构,即在高、中、低贸易层次中没有形成一个均衡的结构。而高、中层次的贸易商品在信息和科技为当今经济发展动力的局面中,往往成为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因此,稳妥而快速地推动我国贸易结构优化是关乎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长期以来,国家金融体系一直在开放的贸易环境下遵循着计划经济时的经营体制,在对国有的金融界进行大幅度的整合之后,我国的金融业将迎来一个全新的经营市场。本文就是从当前我国金融体系改革中,以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讨论如何借助于金融层面的经济发展力量来优化我国对外贸易结构。

1贸易结构优化概述

从贸易理论来分,大致可分为静态贸易结构优化理论和动态贸易结构优化理论。

静态贸易结构优化理论中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理论:一是以大卫·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为代表的古典贸易理论。其代表观点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差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而导致价格差的原因则归结于劳动生产率或技术差异;而赫克歇尔-俄林则是从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来讨论国际贸易起因,进而指出生产要素的丰裕和稀缺程度决定生产要素价格差,从而致使商品的国际价格差异。二是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该理论的构建框架为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和不完全竞争三大分析要素上。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追求产品规模的经济效应和产品差异上的消费效应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又一动因。新贸易理论是在突破古典贸易理论假设前提下对国际贸易理论的补充。但这两种理论的出发点都只强调了现存的资源,是在资源总量恒定不变的前提下对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的理论探讨,是一个静态过程。

从动态贸易结构优化理论分析:一是动态比较优势理论。通过专业化学习、投资创新等后天因素人为地创造出来,强调的是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技术创新。该理论的两大支撑是技术和资本,以技术创新为主要手段,加快产品中生产要素的转换比率,同时把技术作为比较优势的内生变量,强调“干中学”的经济效应。通过“干中学”

以及技术创新巩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差异,资本的作用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生命周期成长和成熟两个阶段,是产品生产在生产要素中的突出因素。因此,在这两个阶段由于技术外溢资本的作用尤为重要。二是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波特认为比较优势可以人为地有意识地选择策略来配置稀缺资源,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在波特的竞争理论中,有四个基本的要素:生产要素、需求结构、相关与支撑产业、企业的战略和竞争程度。波特将生产要素细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基本要素指的是不需要花费太大代价就能得到的要素;高级要素则需要通过长期投资或培育才能够创造出来的要素。他认为高级要素最为重要,它们是取得高级国际分工层次的关键,一国基本要素的不足可以通过高级要素获得补偿,但是在高级要素上处于劣势则无法用其他方式有效弥补。竞争优势注重企业的非价格竞争和创新竞争,关注要素的质量和产品的需求情况,主动地创造比较优势,在改善贸易结构中,高级要素的决定作用越来越明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贸易结构优化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贸易动力主要由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来决定,在这个阶段贸易结构主要是表现为具有比较优势行业的贸易发展。第二阶段中推动贸易发展的动力主要是比较优势的动态阶段,即以规模经济效应实现贸易结构优化,通过技术外溢和“干中学”效应带来贸易部门的制度创新,使得比较优势建立在高级要素禀赋的基础上,从而上升到后天禀赋层次。第三阶段,竞争优势成为推动贸易结构优化的主要动力,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和创新优势。此阶段以吸收贸易发展带来的先进技术,逐渐发展成为规模和技术优势为特征。而在这三个阶段的进化过程中,生产技术的改进和生产要素的高级化是发展中国家在优化贸易结构上的两个关键。在当今经济发展的秉性中,这两个因素无不与高投入的资本量相关。我国的对外贸易要保持持续的发展,就需要结合当前金融发展的大前提,继续保持在自我特有贸易低层次上的优势,同时也要借助于金融促进的力量来构建我国中高层次的贸易体系。

2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中的贸易结构优化

在世界经济越来越趋于一体化的时候,一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几乎可以代表该国参与全球经济程度的高低。因此经济增长中贸易结构的取向和相关调整都对经济增长率和其发展的持续性至关重要。2006年,中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在多年中的贸易策略无疑是成功的,同时在贸易成果展现的主要方面外汇规模的庞大也证明了这一点,即中国金融体系是长期滞后于快速增长的贸易发展势头。特别是加入WTO后金融将面临整体开放的形势和国内对金融促进贸易发展不利的双重压力下,中国金融的发展应更有效地对抗外来金融的竞争以及促进国家贸易在结构上的优化,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贸易进程的良性延续提供恒久的动力推动环境。

首先,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理论联系来看贸易优化的问题,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大致可以表述如下:Patrick把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分成两类,主张金融发展能促进经济增长的叫做供给主导,主张金融发展只是经济增长对金融服务需求的被动反映称为需求遵从。无论是供给主导还是需求遵从的观点,都明确地指出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随着交易成本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研究成果的引入,打破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中技术进步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唯一影响因素的观点,而把金融发展和技术进步联系起来;同时也对金融系统的基本功能在对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中重新界定,并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即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Levine,1997),金融市场通过增加专业化和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Smith,1997)。以上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相关,即拥有发达金融系统的国家经济增长也较快。笔者在贸易结构优化概述中已经得出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的高级化是改善一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关键,而这两者在现代经济中无不与资本量投入的多少相联系。生产要素的高级化我们已经指出了是要需要大量长期的资金投入才可以获得的,而技术与资本的关系在贸易结构优化中的关系可以用希克斯的技术进步理论中与资本的联系获得。希克斯将技术进步分为中性、劳动节约型和资本节约型三种。中性技术进步指的是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效率同比例增加,其后果是生产原有产量只需要较少的劳动和资本;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指的是生产中的资本要素的生产效率的增加大于劳动的生产效率的增加,结果是达到原有的产量可使用较少单位的劳动和资本,但资本/劳动比例上升;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指的是劳动要素的生产效率的增加大于资本的生产效率的增加,导致生产原有产量现在只需要较少的劳动和资本,但此时劳动/资本比例上升。由此可以看出,在以生产要素投入比例来衡量贸易结构时,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在贸易结构优

化过程中,资本投入量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尤以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效率对改变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以及贸易结构的高级进程是资本是否起作用的标准。因此,在金融发展中提高资本在贸易商品生产中的生产效率是替代贸易结构优化中有关金融各方面相关问题的一个核要议题。

我国的金融发展是立足于金融业在混业经营上的趋同,而金融业借助于混业经营的方式来发展,其本身就是追求在经济增长中金融效率的提升。金融效率从区分上可以从金融的生产性效率和目的性效率来看,生产性效率简单来看就是企业从金融发展中可以获得得益于金融效率提高所带来的收益,目的性效率则是指金融业因为效率的提升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而这些内在的关系为对外贸易在金融发展的推动下,如何借助于金融资本在企业生产中的运用来通过技术或者是生产要素高级化的实现来优化该国的贸易结构提供了方法。

我国金融的发展在促进贸易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将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首先,借助于整体金融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即可以在混业经营方式下多渠道地获得风险资金从而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为企业在生产转型过程中提供金融支持;其次,金融发展中体现出的金融产品功能,可以帮企业以多样化方式来应付对外贸易经营中的风险,规避全球经济负面作用下的贸易风险,改善企业对外经营中的贸易环境,营造企业以技术运用为主体的贸易气氛,为企业进行改良式的贸易运作奠定基础;第三,可以合理和充分地利用金融发展带来的机遇实现企业技术创新。无论是技术引进还是合资生产,都会对中国这样一个成熟的贸易大国的相关产业产生激励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技术创新,从另一方面来增加我国贸易商品的技术标准。而更为重要的是以此形成我国贸易发展的新格局,为长远的贸易结构优化和贸易利益获取建立起有生命力的贸易单元;第四,金融效率在金融发展中的提升不仅可以使得企业在生产中获得放大性的效应,而且也为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本在生产要素中的比例,促使企业在扩大再生产中为了追求贸易利率而加大对资本的投入量,优化国家贸易结构创造基础;最后,金融发展对贸易结构良性促进作用反过来又会降低金融系统的风险,尤其在开放的经济和对外贸易中,两者在发展的过程是相互促进的。正如我国多年来贸易成果同样也为国家的汇率和金融安全提供了保障。

结构优化范文篇3

关键词金融发展贸易结构高级生产要素金融效率

近几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呈现出强劲趋势,既使国际贸易环境出现各种不利的事件,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及贸易上所获取的利益都出乎经济预言的料想之外,似乎中国对外贸易在现时代的“无约束”发展超脱了现存贸易理论的普遍解释范围,抑或是否中国所表现出来的贸易现象成为贸易理论界中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课题。其实则不然,中国的对外贸易在改革的进程中,一直坚持自我为中心的贸易方针,即以自我所拥有的贸易上的比较优势——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为主导,大力开展出口导向型贸易,以此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兴起。同时以这些新兴产业为依托,更深层次地改良优势产业,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其次,多年来的贸易成果积累了充盈的资本,为产业进行结构升级和优化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无论是从产品规模和质量上,都随着贸易成果扩大而增强,延续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优势,而且也在产品的国际信誉市场上异军突起,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扩充提供了保证。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开放贸易在以劳动力成本为依托的贸易商品延续了几十年,固然已取得不菲的经济效益,从长远看整体国家贸易商品结构也出现了严重倾斜,没有形成一个立体层次的贸易结构,即在高、中、低贸易层次中没有形成一个均衡的结构。而高、中层次的贸易商品在信息和科技为当今经济发展动力的局面中,往往成为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因此,稳妥而快速地推动我国贸易结构优化是关乎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长期以来,国家金融体系一直在开放的贸易环境下遵循着计划经济时的经营体制,在对国有的金融界进行大幅度的整合之后,我国的金融业将迎来一个全新的经营市场。本文就是从当前我国金融体系改革中,以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讨论如何借助于金融层面的经济发展力量来优化我国对外贸易结构。

1贸易结构优化概述

从贸易理论来分,大致可分为静态贸易结构优化理论和动态贸易结构优化理论。

静态贸易结构优化理论中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理论:一是以大卫·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为代表的古典贸易理论。其代表观点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差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而导致价格差的原因则归结于劳动生产率或技术差异;而赫克歇尔-俄林则是从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来讨论国际贸易起因,进而指出生产要素的丰裕和稀缺程度决定生产要素价格差,从而致使商品的国际价格差异。二是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该理论的构建框架为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和不完全竞争三大分析要素上。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追求产品规模的经济效应和产品差异上的消费效应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又一动因。新贸易理论是在突破古典贸易理论假设前提下对国际贸易理论的补充。但这两种理论的出发点都只强调了现存的资源,是在资源总量恒定不变的前提下对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的理论探讨,是一个静态过程。

从动态贸易结构优化理论分析:一是动态比较优势理论。通过专业化学习、投资创新等后天因素人为地创造出来,强调的是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技术创新。该理论的两大支撑是技术和资本,以技术创新为主要手段,加快产品中生产要素的转换比率,同时把技术作为比较优势的内生变量,强调“干中学”的经济效应。通过“干中学”以及技术创新巩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差异,资本的作用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生命周期成长和成熟两个阶段,是产品生产在生产要素中的突出因素。因此,在这两个阶段由于技术外溢资本的作用尤为重要。二是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波特认为比较优势可以人为地有意识地选择策略来配置稀缺资源,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在波特的竞争理论中,有四个基本的要素:生产要素、需求结构、相关与支撑产业、企业的战略和竞争程度。波特将生产要素细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基本要素指的是不需要花费太大代价就能得到的要素;高级要素则需要通过长期投资或培育才能够创造出来的要素。他认为高级要素最为重要,它们是取得高级国际分工层次的关键,一国基本要素的不足可以通过高级要素获得补偿,但是在高级要素上处于劣势则无法用其他方式有效弥补。竞争优势注重企业的非价格竞争和创新竞争,关注要素的质量和产品的需求情况,主动地创造比较优势,在改善贸易结构中,高级要素的决定作用越来越明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贸易结构优化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贸易动力主要由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来决定,在这个阶段贸易结构主要是表现为具有比较优势行业的贸易发展。第二阶段中推动贸易发展的动力主要是比较优势的动态阶段,即以规模经济效应实现贸易结构优化,通过技术外溢和“干中学”效应带来贸易部门的制度创新,使得比较优势建立在高级要素禀赋的基础上,从而上升到后天禀赋层次。第三阶段,竞争优势成为推动贸易结构优化的主要动力,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和创新优势。此阶段以吸收贸易发展带来的先进技术,逐渐发展成为规模和技术优势为特征。而在这三个阶段的进化过程中,生产技术的改进和生产要素的高级化是发展中国家在优化贸易结构上的两个关键。在当今经济发展的秉性中,这两个因素无不与高投入的资本量相关。我国的对外贸易要保持持续的发展,就需要结合当前金融发展的大前提,继续保持在自我特有贸易低层次上的优势,同时也要借助于金融促进的力量来构建我国中高层次的贸易体系。

2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中的贸易结构优化

在世界经济越来越趋于一体化的时候,一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几乎可以代表该国参与全球经济程度的高低。因此经济增长中贸易结构的取向和相关调整都对经济增长率和其发展的持续性至关重要。2006年,中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在多年中的贸易策略无疑是成功的,同时在贸易成果展现的主要方面外汇规模的庞大也证明了这一点,即中国金融体系是长期滞后于快速增长的贸易发展势头。特别是加入WTO后金融将面临整体开放的形势和国内对金融促进贸易发展不利的双重压力下,中国金融的发展应更有效地对抗外来金融的竞争以及促进国家贸易在结构上的优化,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贸易进程的良性延续提供恒久的动力推动环境。

首先,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理论联系来看贸易优化的问题,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大致可以表述如下:Patrick把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分成两类,主张金融发展能促进经济增长的叫做供给主导,主张金融发展只是经济增长对金融服务需求的被动反映称为需求遵从。无论是供给主导还是需求遵从的观点,都明确地指出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随着交易成本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研究成果的引入,打破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中技术进步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唯一影响因素的观点,而把金融发展和技术进步联系起来;同时也对金融系统的基本功能在对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中重新界定,并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即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Levine,1997),金融市场通过增加专业化和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Smith,1997)。以上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相关,即拥有发达金融系统的国家经济增长也较快。笔者在贸易结构优化概述中已经得出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的高级化是改善一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关键,而这两者在现代经济中无不与资本量投入的多少相联系。生产要素的高级化我们已经指出了是要需要大量长期的资金投入才可以获得的,而技术与资本的关系在贸易结构优化中的关系可以用希克斯的技术进步理论中与资本的联系获得。希克斯将技术进步分为中性、劳动节约型和资本节约型三种。中性技术进步指的是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效率同比例增加,其后果是生产原有产量只需要较少的劳动和资本;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指的是生产中的资本要素的生产效率的增加大于劳动的生产效率的增加,结果是达到原有的产量可使用较少单位的劳动和资本,但资本/劳动比例上升;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指的是劳动要素的生产效率的增加大于资本的生产效率的增加,导致生产原有产量现在只需要较少的劳动和资本,但此时劳动/资本比例上升。由此可以看出,在以生产要素投入比例来衡量贸易结构时,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在贸易结构优化过程中,资本投入量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尤以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效率对改变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以及贸易结构的高级进程是资本是否起作用的标准。因此,在金融发展中提高资本在贸易商品生产中的生产效率是替代贸易结构优化中有关金融各方面相关问题的一个核要议题。

我国的金融发展是立足于金融业在混业经营上的趋同,而金融业借助于混业经营的方式来发展,其本身就是追求在经济增长中金融效率的提升。金融效率从区分上可以从金融的生产性效率和目的性效率来看,生产性效率简单来看就是企业从金融发展中可以获得得益于金融效率提高所带来的收益,目的性效率则是指金融业因为效率的提升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而这些内在的关系为对外贸易在金融发展的推动下,如何借助于金融资本在企业生产中的运用来通过技术或者是生产要素高级化的实现来优化该国的贸易结构提供了方法。

我国金融的发展在促进贸易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将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首先,借助于整体金融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即可以在混业经营方式下多渠道地获得风险资金从而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为企业在生产转型过程中提供金融支持;其次,金融发展中体现出的金融产品功能,可以帮企业以多样化方式来应付对外贸易经营中的风险,规避全球经济负面作用下的贸易风险,改善企业对外经营中的贸易环境,营造企业以技术运用为主体的贸易气氛,为企业进行改良式的贸易运作奠定基础;第三,可以合理和充分地利用金融发展带来的机遇实现企业技术创新。无论是技术引进还是合资生产,都会对中国这样一个成熟的贸易大国的相关产业产生激励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技术创新,从另一方面来增加我国贸易商品的技术标准。而更为重要的是以此形成我国贸易发展的新格局,为长远的贸易结构优化和贸易利益获取建立起有生命力的贸易单元;第四,金融效率在金融发展中的提升不仅可以使得企业在生产中获得放大性的效应,而且也为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本在生产要素中的比例,促使企业在扩大再生产中为了追求贸易利率而加大对资本的投入量,优化国家贸易结构创造基础;最后,金融发展对贸易结构良性促进作用反过来又会降低金融系统的风险,尤其在开放的经济和对外贸易中,两者在发展的过程是相互促进的。正如我国多年来贸易成果同样也为国家的汇率和金融安全提供了保障。

3结论

结构优化范文篇4

一、产业结构优化相关综述及理论基础

(一)产业结构研究现状综评。国外最早关于产业结构的理论起源于17世纪,威廉•配第(WilliamPetty)、魁奈(FrancoisQuesnay)和亚当•斯密(AdamSmith)等人的研究成为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来源之一。关于产业结构演变的定性研究,在17世纪,配第就发现了产业结构演化的客观规律,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最关键的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的差异。国内学者王述英、白学洁等(2006)指出,各产业之间的联系结构是产业结构。杨玉玺(2013)认为,产业结构随经济增加和发展而变动,对于一国经济的增长具有反作用。唐剑、郑洲(2014)认为,西藏存在着结构性调整能力不强、特色支柱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需要运用合理手段,逐步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曾健(2014)从西藏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入手,分析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认为科技创新能力普遍不足,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力弱,城镇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空间狭窄等。综上所述,国内对于西藏产业结构的研究主要是定性方法的研究。当前,对西藏产业结构问题定量研究寥寥无几,总体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通过采用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分析方法,基于另一种视角,用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西藏产业结构优化问题。(二)产业结构的理论基础。1.产业和产业结构。产业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一些具有相同或类似生产技术特征的经济活动集合。广义的产业是费希尔(R.A.Fisher)的三次产业划分法,有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个产业。狭义的产业是由大多数企业组织构成具有某一些共同性质特征的联合体。产业结构由产值结构的就业结构构成。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演进的过程,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小、创新力不足等都制约了西藏经济提升发展的空间和速度。因此,西藏产业结构优化是由先进产业与地方的特色产业之间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来带动该地区经济向绿色化方向的转变。

二、西藏产业结构的现状

(一)西藏三次产业的变化。《2017年西藏自治区统计年鉴》中,1996-2016年生产法核算西藏生产总值变动,可知西藏的生产总值在不断地增加,且持续保持高速的增长。与此同时,三大产业的生产总值也在不断地攀升。增长速度最快的为第二产业从1996年至2016年,第一、二产业也在逐年增长,增长速率为第一产业依次高于第三产业高于第二产业。此时,三大产业所占的份额在随时间发生变化,第一产业从1996年的42%的份额,下降到2016年的9%;第二产业从1996年约17%的比例逐年上升到2016年的38%;第三产业从1996年至2016年之间,从41%逐年上升到2016年的53%。2016年西藏GDP总值是1996年的17.69倍,其经济总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二)西藏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化。从《2017年西藏自治区统计年鉴》可以看出,在1996年至2000年间,西藏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所占份额较大,2007年往后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例逐年上升。但总体来看,就业人口的比例并不均匀,就业人口一般遍布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大概只占总就业人数的七分之一。

三、西藏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法。所谓产业结构偏离度,即是比较劳动率在绝对数量上的体现,被用来测量产业结构效率的高低。就业比重与产值比重的差距越小,说明产业结构效率越高;反之,则越低。(二)西藏产业结构偏离分析。根据西藏产业结构产业偏离度的结果显示,西藏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S值由2007年的80%下滑到2016年的57.4%,这说明西藏产业结构偏差总体呈下滑趋向,但产业结构的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三)西藏产业结构偏离分析结果。具体分析,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从2000-2016年降了13.6%,西藏产业总体上呈现为“一产弱、二产散、三产层次低”,产业自身发展壮大力量不足。首先,农牧区剩余劳动人口总量很高,导致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最大,产业结构效率不高。西藏农牧业的发展直接决定着西藏第一产业的发展,但西藏农牧业发展是传统农业发展阶段,显著特点是生产效率低。说明农牧业一方面内部结构不合理,具有本土品种优势,暂时还不能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农牧民受传统小农思想影响,生产力不先进。尽管如此,仍属于就业结构和产值结构不协调的表现,说明促进西藏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需要依靠于国家对西藏的政策帮扶。其次,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也未上升到较高层次,就业岗位容量不够。西藏第二产业以工业和建筑业为主,由于国家投资和支持的影响,西藏建筑业的增加值每年都在增加,但是西藏工业基础差、基数小,发展相对缓慢,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新兴工业发展不足。除自身发展动力原因外,西藏工业发展缓慢也有其天然制约因素,最典型的是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最后,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与第一和第二产业相比较更低。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已经是西藏经济中所占比重较高的产业,但此产业存在一定的结构缺陷,其中的优势支柱产业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产出有待提高,且其中的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说明提高第三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是缓解西藏区域就业压力的需要。

四、对策

(一)转变一产发展方式,发展绿色农牧业。西藏农牧业的发展主要遇到农牧业资源利用接近上限、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现有农牧产品缺乏品牌竞争力等问题。因此,可以考虑以下提升转型路径:第一,畜牧业规模化。农牧业是藏区第一产业的主体和支柱,对于藏区的农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和促进就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产业结构规划调整,加大农牧业、种植业科技创新力度,汇集力量建设基础设施先进和大规模种养范围的农业生产中心区域。第二,加强绿色农牧业基础设施改建。加速菜蔬生产基地,采用农牧业信息化设施、牧区灌溉、优质饲草基地建设。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实施对当地特色农畜产品的精加工。(二)倡导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绿色工业。第一,发展能源基地。突出抓好水利资源的综合开发,重点发展以水电为主的能源工业,在金沙江上游、澜沧江上游和怒江上游能源基地,可修筑大中型发电厂。林芝地区水资源充足,水电装机的发展潜力巨大,建造清洁能源基地。西藏日喀则太阳光照资源充足,构建太阳能产业发展聚集区,吸纳劳动力就业。第二,发展天然饮用水。积极推进健康饮水理念,保证产品质量,提升品牌效应及市场知名度,最终实现西藏产业向区外“输血”的突破。(三)推动全区产业联动,培育新型服务业。西藏第三产业发展存在一个误区,即提及西藏第三产业发展,往往只看到西藏旅游业。其实在西藏梳理产业发展优势后可以看到,西藏第三产业发展大有可为。长期以来,受自然地理环境制约,西藏物流业发展缓慢、规模小、模式旧,显然已不适应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构建以城市物流中心及城乡配送系统为主的现代物流体系,鼓励物流企业的升级改造,培育适合本区域的现代物流企业,促进产业间边境贸易和物品快速流通。二是发展现代金融业。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商业银行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一系列金融优惠政策,对西藏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有必要促进西藏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发挥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发展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加强对绿色经济、科技经济、中小企业和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

五、结束语

结构优化范文篇5

2009年以来,由于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经济从根本摆脱了以次贷为代表的金融危机的干扰,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在较好的形势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飞涨和物价上涨引发的通胀,以及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使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对银行业而言,急速扩张的信贷无疑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增加。这使信贷结构调整优化成为当前迫切的任务。信贷结构不合理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银行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改变这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各银行需不断根据区域经济的变化调整信贷经营策略和管理方式,在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加快自身信贷结构的优化,实现了高质量、高效益条件下全行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本文从分析行业风险为信贷的主要风险入手,以行业分析和行业评级为手段,叙述如何加强信贷管理来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并以行业信贷管理为管理工具,论述推动信贷结构的优化调整的思路。

2.银行信贷风险来源

信贷风险在个体上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有效防范个体性的风险,各家银行的方法相对较完备,但从近二十年来信贷风险的主要来源看,对银行造成较大冲击的并非个体性的风险,主要原因是各家银行均注意个体风险的分散控制,对个体风险能较好地把握,而行业的波动导致的大面积违约的对银行而言是致命的,往往较长时间无法恢复元气。

银行的风险偏好是指根据战略规划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所确立的愿意承担的风险类型和水平,它会直接体现在信贷结构上。从我国的情况看,行业的每一次波动,客户的违约率会大幅度提升,在一段时期有普遍性。这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中国特殊的国情,二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三是政策体制。我国经济一直是强政府经济,而且带有明显的周期性。而我国的产业结构从信贷存量客户的角度分,可分为:非市场化板块;工业板块;其它板块。公司贷款风险主要来自于工业板块。

3行业信贷管理体系框架

行业分析是行业评级的基础,行业评级又是信贷战略性优化的基础,因此行业分析必须站在宏观到中观的角度去研究、探索行业之间、行业与宏观之间的运行关联关系。

3.1行业分析

行业分析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分析经济周期的宏观层次,二是分析行业、区域的中观层次,三是对客户个体分析的微观层次。宏观层次主要是分析宏观经济周期,针对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合适的信贷策略,减弱系统性风险给公司贷款带来的风险冲击;行业层次主要是分析行业成长周期与波动周期,在行业层面上对公司贷款的进行组合管理,降低公司贷款组合风险。

3.2行业评级

行业评级是为了解决行业之间对比关系,用于信用风险管理的行业评级要充分考虑贷款的风险特性。考虑国内特有的行业结构以及银行业客户的实际分布情况。行业评级主要考虑以下因素:行业内部竞争情况分析。行业的竞争情况是行业内企业保持相对稳定发展的外部条件,我国的国情是在相对垄断的行业以国有企业为主导,行业的竞争情况政府主导因素较强,政府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多予以干预或出台相关行政法规或通过行政审批予以限制,因此垄断性的程度是行业评级首要考虑因素,主要是考虑到垄断的风险性与贷款风险的容忍度较为匹配。

行业结构(外部环境)分析。行业外部生存环境影响行业内企业竞争压力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影响行业内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也就影响行业的结构,按行业结构分为:稳定强势型;稳定型;政策鼓励型;非稳定强势型;非稳定弱势型,在行业评级上,根据稳定强势型、稳定型与政策鼓励型三种类型对行业进行分类分析判定。

行业周期的分析。主要是分析发展周期和波动周期,其中波动周期首先考虑行业的波动周期的时间长短,然后根据财务相关数据,确定行业处于高涨、扩张、下行、筑底四个阶段及该阶段持续的预计时间,高波动性的行业降低相应评级结果。

行业的波动性与敏感性。即行业对经济周期的敏感性,敏感性弱的行业风险相对较小,适合长期债项,而敏感性较大的行业,会因宏观经济波动而波动;行业的波动性是在既定的期望和发展趋势下,行业波动程度越大,说明该行业中企业对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性因素越敏感,受宏观经济影响的系统性风险越大,从信贷选择上,选择波动性较小的行业是降低风险的最好选择。

财务水平的判断。财务水平的判断依照财务的四类指标进行综合得分评定,用于行业之间的对比,确定哪些行业基本面较好。社会成本。社会成本是考察该行业运行所需支付的社会成本对价。主要包括:环保成本、安全卫生成本。

4.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4.1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市场的优化升级,是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在指导思想上要突出重点,即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改造传统工业,进一步提升工业水平;改造和提升传统市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的创新,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发展。

4.2合理引导信贷资金流向,有效增贷,促使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一是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新兴行业生产集约化、专业化,努力形成规模效益和区域性的主导产业优势。二是积极支持工业园区建设,促进经济区域布局结构的调整,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三是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用“银团贷款”和“联合贷款”形式,集中信贷资金重点支持主导优势行业,以点带面,推动全行业结构的升级。

4.3注重信贷经营协调性,力求平衡发展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市级分行要增强资金的综合平衡能力,充分考虑欠发达地区的历史包袱,区别对待欠发达地区的资产负债比例;对不良资产的核销,凡符合条件的,对欠发达地区予以优先考虑。二是因地制宜,积极扶持欠发达地区支柱产业的形成与成长、培育,支持特色产业的发展。三是要支持发达地区的经济渗透,鼓励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效应,实现联动发展。四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信贷支农力度。

结构优化范文篇6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贸易结构;产业结构;联动效应;耦合关系

文献综述及评述

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作为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一直以来都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左勇华、刘斌斌()基于我国东中西不同地区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差异性,分析了贸易结构对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升级的影响。该研究认为,我国地区之间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对贸易结构的影响较大,扩大初级品出口有利于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工业制成品结构优化会同时加速东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对第一产业的发展会产生阻碍作用。陈福中、樊亚宾、孙东升()以20国集团为例,分析了工业产业结构演进与贸易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该研究认为,二十国集团成员之间工业产业结构演进与出口贸易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商品贸易结构对工业产业结构演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贸易逆差较大的国家贸易结构对工业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作用更大,需要通过长期效应的调整,更好地推动工业产业结构演进和贸易结构的合理转型。李韵()从农业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的角度,考察了农业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市场供需平衡、资本和技术投入、农产品质量提升等角度,提出了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提档升级的建议。孙丽()以中日两国贸易发展为例,从中国和日本贸易结构演化趋势特征角度进行了分析。该研究发现,中日贸易已经逐步实现了从产业间垂直分工型贸易到垂直分工型产业内贸易转变,正在实现由垂直分工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向水平分工型产业内贸易为主的方向巩固发展。董展眉()从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及产业结构不合理性两个角度进行了考察。该研究认为,生产性服务贸易通过技术外溢、贸易互补、规模效应和人力资本积累影响产业结构优化。赵振波、岳玮()利用我国17-6年的经验数据,分析了进出口贸易、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该研究显示,进出口贸易规模扩大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出口贸易提升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而产业结构优化又会促进居民消费升级,居民消费升级又会推动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胡璇(0)基于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贸易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该研究认为,流通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促进我国贸易竞争力的提升,且流通产业对贸易竞争力提升的外部优化效应要强于内部优化效应,最后提出了在优化我国流通产业结构的基础上,也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现状实现内外部结构优化的平衡。王云胜、曾建丽(1)以河北省为例,在分析了河北省对外贸易结构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商品结构、区域结构等视角考察了外贸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该研究表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区域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但影响强度存在差异性。相比较而言,初级产品出口对产业结构升级会产生负面影响,并不会对产业结构升级起到积极作用,而加工贸易出口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则不显著,对亚洲的出口以及从其他洲的进口会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促进作用。上述研究阐明了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密切的影响关系,一些研究还探明了两者之间的具体影响效应。但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两者之间协同发展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显得更为重要,而鲜有研究针对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联动关系)进行客观地分析,缺少对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两者之间究竟是谁影响谁以及两者之间是否确实存在互为因果关系的研究。探明这些问题,对于更好地制定贸易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政策,促进两者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因此,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基于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联动)效应进行客观测度,并进一步探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与具体联动效应,为政府制定客观的政策措施提供经验参考。

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联动效应检验的实证模型设定

本文关于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联动效应检验的实证模型设定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协同发展耦合度测算;第二部分是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因果关系检验;第三部分是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协整关系模型估计(探明具体的联动效应)。

(一)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协同耦合度测算模型

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基础耦合度可表示为:其中,c就是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耦合度,c的取值范围为[0,1],数值越大,表示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协调性越好。为进一步测算出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构建模型(2):根据公式(2)即可测算得到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结合表1中的判别标准,可计算出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联动关系(耦合协调)处于什么状态。

(二)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因果关系检验模型

建立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模型如式(3)和式(4)所示:其中,Tradet表示贸易结构优化变量,Industriat表示产业结构升级变量,Tradet-1和Industrialt-1分别表示贸易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滞后一期,Controlt表示控制变量。根据模型(3)和模型(4),检验a1、b1是否为零的原假设,若拒绝a1=0,则表明产业结构升级是引起贸易结构优化的Grange原因;若拒绝b1=0,则表明贸易结构优化是引起产业结构升级的Grange原因。

(三)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协整关系模型

在上述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联动关系(耦合协调)测算与因果关系检验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具体协整关系模型,如式(5)和式(6)所示:式(5)和式(6)的变量与模型(3)和(4)一致。

(四)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贸易结构优化变量(Tradet):采用我国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衡量,服务贸易是一国贸易发展的方向,能够体现一国贸易结构的优化程度,因此,本文采用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衡量贸易结构优化情况。产业结构升级变量(Industriat):产业结构主要是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分布情况,一般而言,发达经济体都是从工业国向服务业大国迈进,而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方向也是从以工业为主逐渐向服务业为主转型。因此,本文采用第三产业占比衡量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情况。控制变量(Controlt):影响贸易结构优化的控制变量采用经济发展水平(Economict)、对外开放度(Opent)、金融发展水平(Financialt)和技术创新水平(Technologyt);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控制变量采用经济发展水平(Economict)、金融发展水平(Financialt)、人口受教育程度(Educationt)和技术创新水平(Tecnologyt)。经济发展水平采用GDP衡量、对外开放水平采用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衡量,金融发展水平采用银行存贷款余额占GDP比重衡量,人口受教育程度采用大专及以上人群占比衡量,技术创新水平采用专利数增长率衡量。服务贸易数据、第三产业占比、经济发展水平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测算对外开放水平的进出口贸易数据来自于海关总署数据库,测算金融发展水平的银行存贷款余额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库,大专及以上人群占比情况来自于历年的教育统计年鉴,专利数来自于知识产权局统计数据库。上述变量中的规模变量进行取对数处理。

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联动效应实证估计及结果分析

考察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样本期为1-0年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在对模型进行检验前,均对所有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变量,符合协整模型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

(一)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联动关系(协同耦合)测算及结果分析

根据模型(1)和模型(2)测算得到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联动关系(协同耦合)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表2的估计结果显示,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在7年以前处于良性互动状态,但从耦合协调度来看,在20年之前,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还处于失调状态。事实上,20-20年间,我国出现了较为庞大的双顺差现象,但从我国双顺差的对外贸易品类和方式来看,主要是以货物出口为主,甚至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的几年内(7年以前),我国出口仍然以货物出口为主,服务贸易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与此同时,我国产业结构也一直处于优化升级过程,自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开展了超常规的基建投资,大量投资进入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导致后来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政府由此提出了“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判断,并采取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手段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直至7年以后,我国产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相应地,在20-6年间(7年前),我国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联动关系开始变得越来越紧密,但仍然没有达到较好的协调程度,仍然处于初级耦合协调阶段。直到进入7年以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效逐步显现,而与之相伴的是,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得到不断优化,货物贸易顺差有所减小,服务贸易进出口快速发展,最终使得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联动关系进一步加强,协同发展更趋于一致,两者在0年基本已经处于高度耦合协调阶段(联动关系相当紧密)。

(二)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因果关系检验及结果分析

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联动关系越来越紧密,但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互为因果关系,进一步可以采用模型(3)和模型(4)的Grange因果检验方法,就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进一步检验,得到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3的结果显示,贸易结构优化是引起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Grange原因,反过来,产业结构升级又是引起我国贸易结构优化的Grange原因,两者互为因果关系。这其实也可以从模型(1)和模型(2)两者之间的联动关系得到初步印证,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越来越密切,出现趋同现象。

(三)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长期协整关系估计(联动效应)

本文进一步就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具体联动效应进行协整估计,得到两者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如式(7)和式(8)所示:式(7)的估计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升级对贸易结构优化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影响强度为0.12,这表明产业结构升级代表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主要是以服务业为代表,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这些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对服务业的需求,而且也带动了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从式(8)的模型估计结果来看,贸易结构优化同样会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带来驱动作用。这主要表现为,以贸易方式、贸易品类为代表的贸易结构优化不断倒逼我国制造业升级,向服务业转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来优化我国的贸易结构,倒逼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相比较而言,贸易结构优化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倒逼(反哺)机制要明显强于产业结构升级对贸易结构优化的正向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两者估计系数大小的差距)。这一点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更多地是基于我国产业发展的内部治理,更多地满足于国内对产业发展的需求,而贸易结构代表全球(国外)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倒逼驱动。从当前来看,我国已经属于全球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国,也是创意产品和服务的最大单一出口国和进口国,出口量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随着全球整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各国对更高品质、更多品类的服务贸易越来越重视,倒逼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全球贸易需求的变化。在此背景下,贸易结构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反哺作用反而显得更强。此外,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金融发展水平和技术创新对贸易结构优化具有显著的正向赋能作用,同样,除了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以外,人口受教育程度与技术创新水平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作用异常显著,技术创新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强度最大,超过了贸易结构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赋能作用。这一点也比较容易理解,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更需要技术创新,唯有技术创新,才能推动我国产业实现从低级向高级演进,比如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和赋能,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得到了质的飞跃。

启示

通过上述研究,得到以下研究启示:第一,要高度重视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联动关系,政府需要通过不断优化贸易结构,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两者之间的高度协同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循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第二,要特别重视贸易结构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反哺作用,调整我国不同门类、不同类别的产业发展,提升我国产业发展质量,通过需求侧改革来倒逼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第三,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所在,要加快服务贸易出口,不断优化我国贸易结构,推动服务业发展由粗放型、外延型向集约型、内涵型转变,提升服务业竞争力,使得服务贸易的出口增长能够带动我国劳动生产率和资本使用率的提高,带动金融、保险、计算机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最终倒逼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第四,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技术创新既是我国外贸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提高技术创新对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尤其要重视对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大科技对贸易和产业发展的赋能作用,实现贸易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的加快,使得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联动效应发挥的更为强劲。

参考文献:

1.左勇华,刘斌斌.出口贸易结构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效应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40(1)

2.陈福中,樊亚宾,孙东升.工业产业结构演进与贸易结构变化的内生动态影响机制——基于二十国集团(G20)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40(4)

3.李韵.我国农业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8)

4.孙丽.中日贸易结构的变化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J].东北亚论坛,,28(6)

5.赵振波,岳玮.进出口贸易、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相关关系——基于VAR模型的实证[J].商业经济研究,(7)

6.胡璇.区域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贸易竞争力提升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0(1)

7.董展眉.生产性服务贸易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J].商业经济,0(12)

结构优化范文篇7

(一)甘肃产业结构现状。甘肃省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和商埠重地。横跨欧亚大陆直线距离8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4000多公里,而甘肃占中国境内的40%,处于丝绸之路的“黄金段”。甘肃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生物资源、水力资源、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少数民族众多。但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污染、高消耗行业较多,重化工业和传统工业比重较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的附加值明显偏低,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差,人才流失比较严重。(二)甘肃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根据甘肃省产业结构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是优先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立足自身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延长资源性产业的产业链,不断缩小与中、东部在产业结构分工上的差距(同时要加强地区间的有效合作,努力避免与中、东部发生产业结构上的趋同),这些特色经济表现在特色高效农畜产品加工工业。甘肃特有的自然条件,有许多农产品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如红花、构祀、葡萄、马铃薯、花卉、药材、烟草以及牛羊肉、皮毛等。可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发展绿色食品、保健食品、中药材加工业、粮食加工业、纺织工业和皮草加工业等。提高工业经济效益水平和高新技术产品比重,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三是通过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努力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改善市场环境,建立良好的市场信用体系,增强产业的竞争优势;四是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提高信息化水平,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是相互伴生、相互促进的,工业化的加快需要城市化和信息化的超前发展,城市化和信息化的推进也同样需要新兴的、市场前景广阔的工业发展来实现。五是解决技术进步缓慢、科技投入不足和人才流失严重制约经济增长质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问题,尤其是人才问题。六是解决制度创新和发展环境建设的问题。要高度重视产业发展的同时,在制度创新、对外开放、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七是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多民族文化等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与其它地区相比,甘肃省的高等教育总量不足,在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发展也不平衡,不能满足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对人才的需求。

二、建立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适应的高校学科结构体系的方向探索

高等教育可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其路径为通过增加人均受教育年限,调整劳动力知识结构,提升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率,提高自身的发展,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则可以提高个人对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增加高等教育需求及引导高等教育投资方向。(一)增加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和种类,在保持本科教育稳步发展的同时,大力扩展研究生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规模。这个过程是分两个阶段来实现的。第一个阶段大力发展短期职业培训,以适应劳动力转型的需要,通常也叫转岗培训;随着职业的流动性,知识和技能需要不断更新;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新行业的不断出现,需要新专业、新知识的学习,因此要重视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第二个阶段是改造传统大学,增加研究生院,培养科研开发和研究人员,建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平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换,增强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二)协调传统学科和现代学科之间的关系,增加应用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比重,设置新兴专业。一定的科类和专业结构是一定产业结构的直接反映,而这又是和社会经济发展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攀升,非生产领域的就业人数大大增加,白领阶层超过了蓝领阶层;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在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中都出现了许多分支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由此,对人才的专业结构提出了挑战。改革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以适应社会多元化和经济多元化对不同专业的需求,强调普通基础课的学习;开设选修课和必修课,培养通才;重视课程的实用性,增加应用学科和理工科的比重;开设综合课,把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理工科和社会学科融合在一起;根据新兴产业,开设新的专业等等。例如: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各种层次的物流人才,因此高校应开设不同层次的物流专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适应一带一路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三)实现高教结构的“综合化”,以满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随着产业结构现代化的推进,资源、知识、信息、技术等要素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单科性的、专门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产业结构现代化的过程加速了知识的分化和综合,任何一种新技术、新发明、新工艺、新产品的出现,都是综合学科的产物,现代社会创新的基础就在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改革学校类型、层次、专业、课程等的单一性,以培养复合型人才。因此,高等教育结构综合化,既是科学技术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民主化的需要,是一定社会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走向高度化的需要,高教结构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四)实现办学层次的多样性,开设新专业,优化提高原有专业的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对三个产业的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力,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自主创新提升信息产业技术水平,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西部产业优化升级表现在:第一产业是要提高农业科技,特别是了解甘肃省特色的“三高”农业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这就要求农业大学要针对本省的环境状况,农业发展状况及农业科技水平,在学科结构上、办学层次上进行调整。首先办学层次的多样性,其次优化提高原有专业的水平,开设新专业,如:土地结构的研究,适应干旱环境的物种研究、国家对农业的政策研究、农业的区位优势研究等专业。第二产业是发展工业现代化。延长原有产业的产业链,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如石油化工、纺织业、冶金行业、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医药等,从原来的粗加工向精细加工发展,这样的产业结构反应到就业结构上,表明需要大量初中高级技术工人和建设者、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技术人员和部分科研开发人员。甘肃高等教育数量、规模和结构,应以适应这种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为主。在数量上应该增加工科院校的比重,在综合性大学里,应该增加工科学院的种类和数量。经济的发展,新产品、新行业的出现,使得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这些学院的设置应打破原有的单一结构,可以按照学科群或者产业或行业集合组建新的学院,开设新的专业。例如: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发展,铁路的建设与发展,不可避免的对周边环境产生了影响,高校应开设新专业,研究在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从政策研究、道路选线、建设过程、公路与铁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评价、对经济的影响评价、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地位等方面进行研究。(五)开设与甘肃自然人文景观相适应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新专业、新学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社会需要不断提高。在基本的物质层次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要。甘肃拥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如历史文物方面有嘉峪关的长城、王仁裕神道碑、马家窑、魏晋壁画砖、汉代铜奔马、人面柄首青铜匕、敦煌石窟、麦积山、羲皇故里、大地湾等,民族民俗方面有太平鼓、刻葫芦与卵石雕、中国舞剧经典———丝路花雨和大漠敦煌、秦腔、花儿、洮砚、甘肃皮影、彝族服饰、木偶、陇绣等。这些丰富的历史民族民俗文化资源,迫切需要迅速挖掘、整理、提高和保护,迫切需要强力整合,形成体系规模,放弃粗放式营销,积极推进文化资源的集约化经营,这就需要大量的研究人员和文化的经营人员。充分利用自己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多民族文化等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而西部高校则要把握住这一人才需求的变化,设置与之相适应的新专业、新学科。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保障,高校应成为政府的参谋,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为甘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甘肃的高校应针对经济调整及产业优化升级的进程,适度超前发展,为甘肃经济发展和腾飞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吉发.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多维透视[J].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8)

[2]陈超.产业结构现代化与高教结构改革———发达国家的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1(9)

[3]谢贵勇.高等教育与安徽产业结构调整的联动优化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0(1)

结构优化范文篇8

八年前,武汉市诞生了湖北省首家动漫企业江通动画公司,迄今全省动漫产业产值7亿元;而仅比湖北起步早两年的湖南,两年前动漫产业总产值就已达53.7亿元。截止2008年12月19日,国产动画创作生产数量位居前十的城市是长沙、杭州、广州、无锡、常州、上海、南京,武汉市榜上无名。

武汉市动漫产业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尚未形成一条价值流转顺畅的产业链。当前武汉市动画制作、营销、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就业人员达2000余人,产业链从业人员1万余人,动画片年生产能力达5000分钟以上,年出版发行动漫书报刊约1000余种500万册。但是各环节协作较少,尚未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

2武汉市动漫产业面临着有产无链的结构困境

(1)动漫品牌价值没有获得充分挖掘。

商品的市场价值可以分解成使用价值和观念价值,观念价值在大众消费取向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高,而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创意。从国际产业链的“微笑曲线”中也可以看出,位于曲线两端、附加值比较高的研发和营销环节中,很大程度上越来越依靠创新的元素来获得增值——带有独特性的创意可以带来更高回报和超额利润。动漫产业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动漫品牌来传递价值,通过品牌授权给相关产品,从而带来衍生收益。2007年全球与游戏、动画产业相关的衍生产品产值超过6000亿美元,而中国的动漫产业刚刚兴起,市场容量至少有1000亿元人民币。而武汉市由于动漫衍生产业刚刚起步,动漫品牌价值缺少实现的渠道。

(2)产业链上下游尚未形成联动机制。

武汉市动漫产业链上下游尚未形成联动机制,各个环节各自为政,不能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一个联盟来共同分享市场的蛋糕。当前武汉市大多数动漫公司从动漫产品的制作到播出、发行一揽到底,面面俱到,分散了精力,无形中削弱了优势。许多单项做得好的动漫制造商,也因为零散、没有衔接成链,出现了销售平台的不足,甚至根本无法催生出动漫产业中最具增值空间的衍生产品。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机制的缺失分散了动漫企业的竞争优势,削弱了企业竞争力。

(3)缺乏能打通产业链各环节的复合型人才。

动漫产业是否能够获得发展,人才是关键。要从产业链的角度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拥有一定的技术、又会经营管理、能够把握好动漫产业发展规律的符合型人才。最近喜获成功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印证了一点:动画产业是个跨行业的产业,是个综合的门类,制作人才、营销人才同样重要。“喜羊羊”之所以牛气冲天,胜在“合力”。

(4)缺少产品开发的必要资金支持。

动漫是一个“烧钱”的行业,一部动漫作品的前期投入,如软件开发成本、设备购买成本等,动辄就高达上千万元,这还不算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以及后期产品的开发销售推广所需的更大投入。环球数码在打造《摩比斯环》时的前期投入就高达2000万元以上。现在武汉市制作1分钟的二维动画片平均下来最低要三五千元,最高至2万多元,三维动画制作成本更高,但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每集的收购价仅为500元。严重的价格倒挂,使企业资金链难保,新产品开发生产受阻,而动画片衍生产品开发也需要一个较长过程,使得很多动漫企业在还没有看见衍生产品的时候就难以为继了。

(5)没有特色的动漫作品难以满足受众需求。

目前的动画片观众非常多元化,既有儿童,也有青少年和成人,但国产动漫在受众定位上出现偏差,仍主要针对低幼人群开发。而在动漫大国,动漫被分为少年动漫、少女动漫、青年动漫、成人动漫等不同系列,再根据不同的目标受众对动漫作品进行创作,在把握好消费者情感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情节与动漫形象引起消费者感情共鸣。国内很多漫画家画风模仿日本,不顾受众的心理需求,很难创作出面向特定受众的个性鲜明、富有吸引力的动画形象。

3优化动漫产业链的若干策略

(1)以品牌授权为纽带建立产业链各环节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

以政府或者行业协会牵头引导成立动漫产业链各环节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借鉴江浙等地的“小狗经济模式”,产业链不同的环节,不同的企业,各自发挥优势,形成一个优势互补的战略联盟,以产业链获取整体竞争优势。由制作、出版、发行、衍生产品开发等各个领域的专业公司组成一个专门的制作委员会,由原创作品形成漫画,再经市场推动发展成动画,最后由动画宣传形成影响力并推出衍生产品,分工明确,合作密切,既能共同分担风险,也能实现各自领域内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通过鼓励原创增加动漫品牌的内涵。

动漫品牌是动漫产业链的核心价值,而原创是锻造动漫品牌的不二良方。事实上,武汉的很多中小动漫企业面临着生存威胁的时候,他们都选择了放弃原创,而选择以模仿或者代工作为自己的主要盈利模式。没有具有丰富内涵的动漫形象,自然难以开发出有市场竞争力的动漫衍生产品。

(3)挖掘动漫形象品牌价值以衍生产品反哺动漫创作。

在动漫产业链里,传播媒介掌握了动画片的销售终端,动画片的制作与发行价格严重倒挂,动漫制作企业要挖掘动漫形象品牌价值,以衍生产品反哺动漫创作。一分钟动画片制作成本需要一万多元,而播出一分钟,电视台付费不到制作成本的十分之一,众多原创动漫公司通过出售播出版权实现的销售收入仅能收回成本的25%至35%。动漫企业只有挖掘动漫形象的品牌价值,通过衍生产品来反哺动漫创作才能保持动漫创作的良性循环。

(4)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培育动漫复合型人才。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动漫产业需要创作人才、制作人才和经营人才三大类。现在我国的动漫产业极度缺乏能够进行战略策划、资源整合、创新营利模式的经营人才,这极大的限制了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武汉拥有的教育资源在全国处于前列,各种学科十分齐全,有深厚的培育动漫复合型人才的基础。现在武汉已经有很多动漫作品制作的教育机构,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武汉的教育资源,培育出具备动画制作、软件开发、美术设计、电影编导和经营管理多方面知识与技能的符合型人才。

(5)创新融资机制为动漫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动漫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大部分动漫企业都面临资金匮乏的局面,但是一旦成功,将带来巨大的回报。武汉可以学习上海的动漫作品产权交易融资的模式,借助于湖北产权交易中心,提供信息、产权转让、并购重组、产业链整合、产权评估等服务,推动动漫产业的产权化、资本化,以动漫作品的产权流通为手段,进入资本市场融通资金,从而形成各方利益共享的作品推进模式。同时通过政府牵头成立各项动漫基金,为武汉优秀的动漫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陈红泉,何建平.关于我国动漫产业投融资特征及国际经验的思考[J].经济师,2008,(1).

结构优化范文篇9

(一)新疆进出口贸易总量变动情况

以新疆统计年鉴所提供的基本数据为基础,对新疆进出口贸易总量变化近2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第一,从绝对量上看,新疆进出口贸易总量增长速度较快,从1985年的29197万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94189万美元。相比1985年,2005年的总增长率为2620%。第二,从环比增长率来看,1990年到1994年为止增长率较高,最高年份达到80%左右,在1995年相对于1994年出现负增长,1996年后恢复,并保持快速增长。到2001年后新疆及出口增长势头恢复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增长速度,总量上升速度也很快。第三,进出口总额绝对量增长曲线斜率在2003年后变得更陡,说明进出口总量增长正处于高速增长势头。

(二)新疆进出口贸易总量增长的深层原因分析

第一,从出口总量来看,新疆出口总额从1985年的18020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504024万美元。相对于1985年总增长率为2697%,平均年增长率为134.8%,同进出口总量相比,还要高出3个百分点。第二,从新疆进口和出口总量水平变动中可以看出,2002年后新疆的进口量明显增加,且上升速度快于进口总量。进口总量比较稳定,上升速度放缓。第三,进口总量自始至终保持着慢速增长势头。2002年后虽然有一定的增长势头,但是,相比于出口上升速度明显小于出口。总的来讲,新疆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量规模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在1998年和2002年进口总量超过出口总量之外,其他年份,新疆的净出口总是大于零,国际收支总是处于顺差状态。

(三)新疆一般贸易和边境贸易结构分析

根据2006年的统计资料,对出口的边境贸易和进口的边境贸易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第一,新疆对外出口当中,一般贸易所占的出口比重明显小于边境贸易,而且边境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一般贸易增长速度。一般贸易以1994年为期年,从29106万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88036万美元,增长率为202.4%,平均增长率为18.4%,而边境出口贸易从1994年的23932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386237万美元,增长率为1513.94%?熏年平均增长率为137.6%。①说明新疆出口贸易中边境贸易占据绝对重要地位,对本地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率很大。第二,新疆进口贸易当中边境贸易所占的份额比一般贸易所占的比重大。但是,一般贸易和进口贸易的分配格局并不像出口贸易那样明显有差异。一般进口贸易从1994年的16036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08894万美元,总增长率为579.3%,而边境进口贸易从1994年的27335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67648万美元,总增长率为513.3%,增长率水平上还不如一般贸易。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从中亚进口的原材料较多,而新疆本地加工能力弱而不便于直接作边境贸易,纳入到一般贸易。

(四)新疆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第一,根据历史数据所计算的出口产品历史变动说明,新疆对外出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较大,而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从相对指标来看,工业制成品出口量在总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从1981年的42%上升到2005年的90%。说明新疆外贸出口结构已经达到合理化水平。从初级产品出口数据来看,从1981年的58%左右下降到9%左右。这说明,新疆的贸易格局出现喜人的结果,出口贸易结构已处于向着高级化发展的台阶。第二,该趋势说明,初级产品出口量从1995年后一直在下滑,2000年初虽然有些上升,但是,到了2003年后开始大幅下滑。从绝对量来看,无论是初级产品还是工业制成品,其总量处于上升趋势。由于工业品的上升速度快于初级产品,因而初级产品在出口总量中比重下降。因此,不要把这种优化趋势认为是绝对优化,应该理解为相对优化。第三,工业制成品出口中不同制成品出口格局。以2005年为例,通过对工业制成品出口产品的四大分类进行了拼图分析,发现如下事实:

相对于1981年而言,化学制品出口比重明显下降,杂项制品出口量有所上升,而纺织品和农产品出口量明显上升,机械和运输设备出口量明显增加。说明出口结构向着进一步优化的方向发展。第四?熏初级产品出口结构的分析说明,食品和活动物的出口一直处在上升趋势。占比达到10%以上的其他两种初级产品,即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的出口趋势来看,非食用原料的出口所占的比重处于下降之势,而矿物燃料的出口量反而处于上升态势。但是,我们从其动态来看,发现没有绝对上升和下降趋势。是一种动态的周期性变动,进一步论证了初级产品贸易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价格不稳定和贸易格局无法掌控等特点。

(五)新疆进口产品结构分析

第一,根据历史数据所计算的进口产品历史变动说明,新疆从外进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较大,但比重在逐年下降。从初级产品进口数据来看,从1981年的9%左右上升到40%左右。而工业制成品进口量在总进口中所占的比重从1981年的91%下降到2005年的60%。这说明,新疆的贸易格局出现喜人的结果,进口贸易结构也处于向着高级化发展的台阶。第二,工业制成品进口中不同制成品进口格局。以2005年为例,通过对工业制成品进口产品的四大分类进行了拼图分析,发现如下事实:相对于1981年而言,化学制品进口比重有所上升,纺织品和农产品进口量明显上升,而杂项制品进口量明显下降,机械和运输设备进口量明显下降。第三,初级产品进口结构的分析说明,食品和活动物的进口一直处在下降趋势。占比达到10%以上的其他两种初级产品,即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的进口趋势来看,非食用原料的进口所占的比重处于上升之势,而矿物燃料的进口量反而处于下降态势。但是,我们从其动态来看,同样发现没有绝对上升和下降趋势,是一种动态的周期性变动。二、新疆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商品的要素禀赋并没有实质性改变

在新疆出口商品结构中,虽然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已经超过了初级产品,但是,仍然以“杂项制品”和中低技术的“机械运输设备”为主。同我国其他地区相比,新疆的出口商品结构尚处于较低层次,基本上是“以量取胜”,即通过增加出口商品的数量来扩大出口。另外,初级产品出口的绝对数量的持续增长,一方面反映出产业结构低级化,另一方面,则反映出了初级产品的加工深度不够。

(二)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产品或粗加工品占了较大的比重

在新疆出口商品结构中,技术含量高的工业制成品比重偏低。就机电产品而言,内地均以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的机械设备为主,机电产品中九成以上是机械设备。新疆机械设备在机电产品中所占比重虽然也上升到一定比例,但是,其中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都跟内地有较大的差距。高科技的缓慢发展严重阻碍了新疆贸易的发展进程。

(三)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由于没有充分利用国家鼓励服务贸易的相关政策,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不完善,不能合理有效引导外资投向通信、生物医药、软件等高技术产业;鼓励政策性银行开展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政策贷款,支持企业在电子通信、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等领域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等,致使新疆的服务业存在着供给不足,比重偏低,结构不当,竞争力差等问题。

三、优化新疆外贸结构的相关对策

(一)鼓励外贸企业、生产企业与科研机构结合

在授予有条件的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经贸权的同时,鼓励科研院所、生产企业同外贸企业组织联营公司。外贸企业可依靠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并在科研、生产领域积极投资联营。科研机构可以科技成果或专业技术投资作为股份或投资,积极参与生产或外贸经营活动。外贸企业、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对研究与发展应予以重视并投入一定资金,通过人员交流、相互派人任职、相互投资、合办企业等多种方式加强贸工技结合。

(二)在外汇、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

对出口技术、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所需外汇优先予以支持。为出口技术、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而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按进料加工的有关规定办理。自营出口技术、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享受与外贸企业同等的出口退税待遇。鼓励贸工技结合企业出口技术、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对出口技术、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单位可在工资总额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奖金,用于奖励从事出口的科技、外贸和其他有关业务人员。

(三)发展服务贸易

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扩大旅游、中文教育、医疗服务和电信服务、运输等服务贸易出口;加快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建立部际联合工作机制,形成对服务贸易统一的宏观管理;完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开展服务贸易促进工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建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国际贸易信息传递、交流的中介机构

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对现有出口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技术含量和技术附加值,有必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在外贸企业、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和国际经贸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机构。

参考文献:

[1]张二震,马野青.国际贸易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美]多米尼克·萨尔瓦多.国际经济学[M].张二震,仇向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3]刘德学,樊治平.国外资源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模型与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2).

结构优化范文篇10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优化

1优化设计原则

建筑设计过程中不仅要遵循结构安全和可靠性的原则以及建筑规范规定的内容,还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业主的舒适度,同时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土地利用率,发挥建筑本身最大的价值。1.1不规则平面布置。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使用目的和功能需要,比如框架结构需要对柱和梁进行优化,而剪力墙结构就需要对墙的布局和墙肢的长短进行优化,不仅满足建筑的空间使用要求,还要满足结构的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1.2提高舒适度原则。舒适的居住环境是建筑设计的终极目标。建筑舒适度的优化需要从建筑的各方面进行整体优化,包括结构、装饰装修以及电气管道安装等方面。1.3保证整体安全原则。结构的安全性必须符合相关规范和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尤其是建筑抗震设计尤为重要,需要保证结构的每个部位都达到抗震要求,使整个结构安全可靠耐久。1.4各部分合理协调优化原则。对于一个建筑来说,其各部分的受力是完全不一样的,各部件在结构体系中起到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依据不同部位的不同受力性能,合理的设定不同的安全系数,使整个结构既能满足整体稳定要求又能满足承载力要求,从而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1.5建筑结构低造价原则。在保证建筑结构整体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工程成本。

2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基本方法应以数学和力学理论为基础,借助计算机工具计算寻找各个变量的最优解。2.1多目标问题的优化法。实际工程结构设计中往往需要同时考虑多个变量因素,在众多的方案中对比选择出最优的,最终的期望就是各种指标和影响因素都能达到最佳值。2.2满应力准则法。从结构的各个部分出发,在各种工况和最不利的情况下,使结构的各个部分都能达到材料的容许应力,是材料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齿行法、应力比法和能量准则法都属于常用的满应力准则法。其中应力比法和齿行法基本原理均相同,齿行法是应力比法的改进方法,是通过多次的迭代使结果不断向目标值接近。能量法与前两种不同,其原理是以应变能为基础,以减少结构材料用量为目的。2.3有限元准则法。有限元方法是借助计算机软件,以数学理论和力学理论为基础进行分析的方法,在有限元分析中,程序将连续的结构划分为离散的单元进行分析。2.4智能优化准则法。智能运算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运算方法,目前也广泛应用于结构优化设计中。其中遗传算法和退算法最受欢迎。

3建立结构优化设计模型

如何建立优化结构模型呢?要建立优化结构模型,首先要选择合理适当的设计变量,因为各种设计变量的选择对设计要求的影响是巨大的,起着无可取代作用。其次,要确定选定的函数。

4结构优化设计的发展

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向自动化方向发展。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的发展,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CAD的图形功能可以更直观、快速、自动地表达优化设计的结果,因而形成高集成化程度的自动化结构设计系统。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优化是指将计算智能引入结构优化设计的过程中,求得一种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等功能的优化算法,更适合于解决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中经验性问题和非公式化问题。

参考文献

[1]江欢成.优化设计的探索和实践[J].建筑结构,2006,(s1):1-24.

[2]孙国正.优化设计及应用:机械类专业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3]徐培福.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