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裂缝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0:28:23

基层裂缝

基层裂缝范文篇1

关键词:半刚性基层裂缝离析摊铺碾压

引言

基层刚度的提高,使沥青路面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些年在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和施工控制水平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随着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出合格的沥青拌和料不再是一个难点。沥青混凝土路面使用质量与施工工艺及其控制技术是否科学合理有密切关系。现从几个具体的施工工艺方面探讨一下如何保证半刚性沥青混凝土路面质量。

一、半刚性基层裂缝的处理

半刚性基层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承载结构,基层的质量是否达到规范与设计要求直接决定了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质量。

半刚性材料、沥青材料对温度和湿度变化比较敏感,在其强度形成过程中以及运营期间会产生干缩裂缝和低温收缩裂缝,在路面交通荷载重复作用下,半刚性基层的这种干缩裂缝和收缩裂缝会扩展到沥青路面形成反射裂缝而具有弱点。路面裂缝不仅影响路面美观、降低平整度,而且在路面开裂后水分通过裂缝渗到路面基层、底基层甚至土基,削弱基层、土基的强度,从而加剧路面的破坏。

因此,防止基层开裂,为沥青路面提供良好的承载结构将有效地保证沥青路面的质量。可采取以下措施防止基层开裂:一是在基层施工中注意湿治养护并及时做封层处理以防止基层初期破坏和干缩裂缝;二是在基层采用预留缝:每隔10m或20m切缝,并铺设土工织物,土工织物应与封层同时施工。在横向施工缝处可铺设土工织物或将横缝两侧各20cm的基层切除,深度5cm,用沥青混合料填补压实。施工中应注意清除基层顶面的杂物,铺设牢固、顺直、搭接合理,黏层油温度符合规范或设计要求,避免人为或施工机具对其损坏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对于沥青橡胶,在施工中应重视沥青的稠度,橡胶粉的品种、细度和含量,搅拌温度和时间,并与施工方法密切结合,切忌在潮湿的半刚性基层上直接铺沥青橡胶应力吸收薄膜。

二、沥青混合料防止离析的处理

沥青混合料的各种原材料试验、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对保证沥青路面质量是同等重要的,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我国JTG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规定:各层沥青混合料应满足所在层位的功能性要求,便于施工,不容易离析。这是因为沥青路面施工中的离析现象是影响路面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施工中,通过对供料方式、摊铺技术等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可以有效减少离析现象的发生,从而保证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质量。

2.1沥青混合料拌和中的处理随着沥青拌和设备的自动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拌制合格的沥青混和料不再是难点,但应在拌和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2.1.1沥青拌和设备通过试拌确定拌和机的上料速度,对各部分的启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沥青拌和设备运行中经常检查各料仓的储备情况,如因上料原因造成各料仓严重不平衡时,应及时停机。

2.1.2若沥青搅拌机中振动筛局部发生破裂,会使混合料混有部分超过规格的大粒径骨料,因而应对其经常检查,必要时更换振动筛。

2.1.3拌和时间短或搅拌机中拌叶脱落也可能导致混合料拌和不均匀或温度不均匀。应经常检查搅拌机中的相关部件,并严格控制搅拌时间,注意观察混合料中是否有明显的大骨料与小骨料聚集的现象。

2.2沥青混合料运输中注意事项

2.2.1沥青混合料装车时,应设专人指挥运输车辆前后移动,分前、后、中三次装料。这是因为储料筒向运输车装料时,由于重力及高度的原因,大骨料滚落在两边及前后,形成骨料的第一次集中。为改变这种状况,应分别向运输车的前、后、中三处堆装,这样在向自卸车卸料时大骨料和小骨料可以再次混合。

2.2.2运输过程中的颠簸,也可造成大粒径骨料的集中,同时,由于运输过程中料堆表面与空气接触,温度下降较快,而料堆中心温度下降较慢,因此形成温度离析。所以在为搅拌场地选址时,要尽量使搅拌场地与摊铺现场距离不要太远。同时应适当平整运输通道、降低行驶速度,使运输过程中尽量减少颠簸;对料堆要采取保温措施。

2.2.3摊铺机前设专人指挥车辆停放等待卸料位置,一般在摊铺机前10m~30m停住,向摊铺机受料口卸料时不要撞击摊铺机。混合料卸向摊铺机时,大骨料易滚落在料斗两侧,应将车厢大角度、快速升起,使混合料整体下滑,以避免大骨料向外侧滚动和堆积。

三、沥青混合料摊铺中的处理

3.1两种摊铺方法的比较分析JTG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中规定:铺筑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沥青混合料时,一台摊铺机的铺筑宽度不宜超过6.0m(双车道)~7.5m(3车道以上),通常宜采用两台或更多台数的摊铺机前后错开10m~20m呈梯队方式同步摊铺。以往施工单位从工程成本因素考虑,一直采用单机宽幅摊铺作业方式,但这种施工方式有很大的缺点:

3.1.1螺旋布料器运送混合料距离过长,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粗细集料的离析,越往边上温度下降越多,导致温度不均和实际压实度不一样。

3.1.2摊铺机的质量和功率是一定的,摊铺宽度越大,平均振捣力越小,铺筑后的初始压实度越小,可供碾压的时间也就越短。而采用双机或多机并行梯队摊铺作业方式后,对沥青混合料在施工现场进行抽提试验抽检,路幅左、中、右小于等于4.75mm筛孔的通过率基本相同,小于等于4.75mm的集料未发生施工离析。但大于等于9.5mm以上筛孔的通过率有一定差异,发生了施工离析,但各点级配仍符合规范要求。双机或多机并行梯队摊铺作业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沥青混合料的施工离析,路面防水性能好,有效防止了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水损坏发生;由于控制了离析,提高了路面热稳定性,有效降低和防止了沥青混凝土路面变形类损坏的发生。

3.2摊铺中应注意的事项摊铺过程中,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为提高平整度,减少混合料的离析,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尽量采用具有大直径、低转速螺旋布料器的摊铺机,降低螺旋布料器的高度,并使混合料的高度超过螺旋布料器。这样,可以提高螺旋布料器的输送率,降低转速,减少不同物料颗粒之间的惯性差异的同时,因为布料器埋于混合料内,可以对物料实现二次搅拌,降低前期离析程度,位于混合料中的布料器向两侧沿整个断面挤出物料,而不是向上或向下倾推物料,这样可以减少不同宽度位置上的横向离析和物料上下滚动产生的纵向离析,螺旋面料器上部不暴露在空间,也不会由于上抛而产生面层离析。公务员之家:

四、沥青混合料碾压中需注意的问题

沥青混合料摊铺后,压路机应紧跟摊铺机确保高温碾压,缩短碾压作业段的长度,但不得使沥青混合料产生推移和裂缝。在沥青混合料碾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4.1当有黏轮现象时,可向碾压轮——钢轮均匀喷洒少量掺加洗衣粉或清洗剂的水,向胶轮人工均匀涂刷少许植物油。

4.2在钢轮碾压过程中,其喷水装置应尽量调成雾状向碾压轮喷水,在保证不粘轮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喷水量。且尽量保持连续作业、高温碾压,以减少碾压轮和路面温差,减少黏轮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共和国交通部.JTG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基层裂缝范文篇2

1.1水泥

(1)品种不同的水泥具有程度不同的收缩性,如矿渣水泥要比硅酸盐水泥收缩性大。标号高的水泥收缩性比标号低水泥收缩性大,一般情况选择P.O32.5硅酸盐水泥就能满足施工。

(2)视抗折强度:抗折强度愈大,混合料抵抗内部温度应力的抗拉强度越大,越不易产生温缩裂缝。施工过程中,检验水泥性能时人们通常重视抗压强度,而抗折强度不足也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

(3)由于基层施工时,需要水泥量较大,有时出现水泥供应困难,水泥生产出后存放期不足,就直接投入混合料拌和,由于水泥在拌和水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水化热,使其内部的高温与外部的温度形成温差,在一定条件下产生温度裂缝。

为了能够控制水泥的干缩温缩性能,选择了某厂生产的P.O32.5硅酸盐水泥,其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如表1所示。

1.2集料

必须严格控制集料中细料的含量和塑性指数,以减少水泥稳定碎石中的粘性成分含量。通过0.075mm筛孔的颗粒含量宜控制5%以下。细土的塑性指数要尽可能低,不宜大于4。如果0.075mm以下粉尘太多,则收缩系数增大,裂缝无疑增加。

(1)粗骨料

花岗岩碎石,碎石规格10~30mm,石屑0~10mm,其筛分试验结果和物理性能如表2所示。

(2)细骨料天然河砂,其筛分试验结果和物理性能如表2所示。2配合比设计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配合比设计时,一方面要考虑基层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对于基层要求的强度为3~5Mpa,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基层的干缩温缩裂缝。在设计中必须按照以下要求进行:

(1)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强度过高容易开裂,交通部JTJ0342000规范标准,高速公路基层R7=3~5MPa。在满足车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取中值,通过施工过程的严密组合控制,通过7d潮湿养生,7d龄期只要能取出完整的钻件就行。

(2)在满足设计强度的基础上限制水泥用量,一般水泥剂量应控制在4%~5%之间,绝对不能超过5.5%,如强度偏差大或达不到,应通过调整级配和水泥标号品种及严密控制施工过程碾压成型时间来达到要求。

(3)配合比时限制细集料、粉料用量,集料级配中0.075mm以下颗粒含量不宜大于5%,大骨料宜多点,级配宜取偏粗限,合成级配曲线在中值线下方。

3施工过程控制

3.1含水量

水泥稳定碎石是水泥与集料的水化凝结硬化的产物。含水量的控制影响到压实度的保证和裂缝的产生。考虑到混合料在运输、碾压过程中还有水分散失,尤其夏季施工时水分蒸发快,施工过程中对水的含量应控制在比最佳含水量大1%左右。含水量过小时,基层表层松散,碾压容易起皮,难以压实;含水量过大碾压时粘轮,表面起拱,而且基层成型后水分散失愈多,形成的裂缝愈多。所以施工过程中含水量要控制适宜。根据施工时气候条件限制含水量,对于运输距离较远,运输途中,混合料宜用土工布等覆盖,以减少水分损失。一天施工中应根据日照强度和风力大小多次调整含水量,一般早、中、晚三次要调整含水量,同时试验人员应在拌和站和摊铺现场用酒精快速烧测含水量,施工操作的前后台通讯联系应方便和顺畅,当现场的含水量与最佳含水量相差大时,要及时通知后场调整含水量。

3.2混合料拌和

拌和时间不拌和必须要充分、均匀、稳定。拌和时间不足、拌和不均匀,易出现粗细料集中、离析等现象。混合料铺筑成形后由于不同地段、上下层之间的干缩温缩性不同,易产生裂缝。

3.3混合料摊铺与压实在施工时采用两台摊铺机平行作业,减少混合料的离析现象,混合料摊铺后,应尽快完成碾压,缩短从加水拌和到完成碾压的时间。如果不及时碾压,水泥就会产生部分凝结作用,再碾压时,就会破坏已形成的水泥胶结作用,就需要消耗压实功,影响压实度,混合料的强度和性能也会下降,抗裂缝能力也下降。

3.4基层养生及交通管制

由于水分参与了水泥的水化反应,水分的散失将影响其正常的反应,从而影响凝结硬化后形成的强度,特别是广东地区气温较高,自然风较大,基层表面的水分蒸发更快,极易产生均匀的裂纹。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施工完成后,及时用薄膜养护,养生期不能小于7d,并且在养生期内要保持薄膜不能被风吹开,基层表面的水分不能蒸发,对于上基层在施工完成后基层表面的毛细水干后布洒透层油保护,在铺筑沥青面层之前尽量封闭交通,以减少车辆荷载的影响,并尽快铺筑面层。在铺筑面层前要重视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清扫工作,清除杂物,否则基层与面层之间结合的不好,易产生薄弱点,造成裂缝等。

4结语

施工中的实践表明,从已经施工的20Km下基层来看,由于该段通道和桥梁建筑物较多,已经施工完成底基层来看,能够肉眼看见的横向贯通裂缝不到10条。尽管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横向干缩温缩裂缝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在施工过程中把好原材料关,做好配合比设计,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干缩温缩裂缝的数量就会明显减少。

【摘要】分析影响高速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出现裂缝的因素,通过具体的工程实践论证,只要在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采取一些有效的工程措施,减少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横向干缩温缩裂缝是可行的。

【关键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裂缝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J034-200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2.

基层裂缝范文篇3

关键词:高速公路;水稳碎石;基层裂缝;防治

1裂缝产生原因分析

1.1干缩裂缝

水泥稳定碎石在干燥空气中硬化时,随着水分的减少,体积将收缩变形,每隔一段距离产生均匀的干缩裂缝。水泥稳定碎石产生干缩裂缝的原因与其水泥、水和碎石集料都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混合料在凝结硬化过程中,水泥与水起水化反应,消耗大量的水分。水泥含量越高,则消耗的水分越多。另一方面,碎石集料表面也要吸附水,集料中的细料成分越多,表面吸附的水分就越多。再者,基层施工过程中,含水量越大,蒸发散失的水分就越多。因此就越易产生干缩裂缝。

1.2温缩裂缝

水泥稳定碎石由于混合料中有5%左右的水泥,所以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混合料硬化初期,水泥水化放出较多的热量,但散热较慢,因此其内部温度较高,使内部体积膨胀。而外部如遇气温急剧降低则冷却收缩,内胀外缩相互制约,产生较大的应力。一旦应力超过其极限抗弯拉强度,将产生温缩裂缝。温缩裂缝多数是横向分布。

1.3网状裂缝

网状裂缝也叫“龟裂”,它是由于局部弯沉太大,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结构性破坏的裂缝,它是一种破坏性较大的裂缝,如遇下雨,则渗水,在外力作用下引起翻浆。初期时仅为网状细裂纹,随着时间的推移,裂纹处基层内部的水分继续蒸发,裂纹逐渐发展成为发散形裂缝。在外力作用下,基层呈塌陷状。

1.4纵缝

如果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施工早期产生纵缝,一定是施工控制方面引起的。其原因应归结为局部土基压实度或基层压实度没有达到规范要求。但城市道路基层7d养护期满后,如果管理维护不到位,也会产生纵缝。由于基层较厚,采用分层碾压作业。第一层摊铺碾压成型时,其厚度较薄,一般在15cm左右,尽管养护期满,但其承载能力较低。

1.5路基不均匀沉降产生裂缝

如果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产生纵向裂缝,多是由于局部土基及底基层压实度达不到规范要求引起,在重车的作用下产生的反射裂缝,有时显弧状分布,且表面形成一定的高度差。

2裂缝防治

2.1原材料控制

水泥:为保证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时有足够的时间运输、摊铺和压实,应对水泥的终凝时间有限制,一般需要6~10h。夏季施工时,气温较高,表面层的凝结硬化速度较快,水泥终凝时间应尽可能达到10h;春秋季施工时水分蒸发较慢,终凝时间可缩短至6h。水泥标号不能太高,最好不要超过32.5R,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剂量控制范围为5%左右。因为水泥剂量太低,强度难以满足要求;而剂量过高时,混合料的收缩系数增大,裂缝增加。故水泥剂量一定要经过试配并结合现场调试合适之后确定;石料:石料的粗细直接影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强度、平整度和裂缝的产生。水泥稳定碎石的粒料越粗,强度越高,稳定性越好,预防温缩、干缩裂缝的能力越强。但粒料过于粗糙,则粒料间的粘接力不足,一旦车辆上路,表面层极易跑散,使得基层的平整度难以达到验收标准要求。如果粒料偏细,基层强度难以合格。而且石粉含量偏多时,水泥稳定碎石的收缩性增大,裂缝也就增多。多智网校诚招全国各地市独家线下商,共同开发网上教育市场。多智教育()!

2.2施工控制

压实度: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压实度的控制是保证强度达到标准要求的重要手段之一。尽管面层将采取钢筋加固补强措施,但基层的压实度保证仍不能松懈。为保证压实度达到标准,检查井周围混合料的摊铺厚度可比正常路段薄一些,水泥的含量增加1%左右,使用小型机具夯实多遍。再配合路面的井圈加固,以保证井圈周围的路面的工作寿命。由于基层材料来源的生产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机械化程度不高,石料加工质量普遍不够稳定,存在粒径不均匀现象,骨料时而偏粗,时而偏细。因此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呈变化状态。在压实度的检验中,如果采用同一干密度指标作为标准,很容易出现压实度不合格或超过100%的现象。因此施工中采用灌砂法进行压实度检验时,应对集料筛分,以确定粗骨料的含量,分别选用不同的密度标准;水量:水泥稳定碎石是水泥与集料的水化凝结硬化的产物。含水量的控制影响到压实度的保证和裂缝的产生。考虑到混合料在运输、碾压过程中还有水分散失,尤其夏季施工时水分蒸发快,施工过程中对水的含量应控制在比最佳含水量大1%左右。含水量过小时,基层表层松散,碾压容易起皮,难以压实;含水量过大碾压时粘轮,表面起拱,而且基层成型后水分散失愈多,形成的裂缝愈多。所以施工过程中含水量要控制适宜;施工接头:基层在施工过程中留有接头是难以避免的。但接头处往往是应力的集中区,在温度应力、基层收缩应力和交通荷载的反复作用下,容易诱发为裂缝,从而导致沥青面层产生反射裂缝。

2.3养护控制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碾压成型后应及时覆盖洒水养护。由于水分参与了水泥的水化反应,水分的散失将影响其正常的反应,从而影响凝结硬化后形成的强度,特别是夏季施工,气温较高,基层表面的水分蒸发更快,极易产生均匀的裂纹。养护的方法可以采用草袋、麻袋或塑料薄膜覆盖,保证基层不直接暴露在外。冬季施工时,要及时采取防冻措施。因为强度未形成的混合料中的自由水在气温0℃以下时结冰,体积膨胀,使基层结构变得松散,达不到设计强度要求。

2.4外力影响

水泥稳定基层是半刚性路面结构,只有2.5~3Mpa的强度,在不铺面层时,严禁超重车辆通行,过早通过超重车辆会使水稳基层的结构强度受到破坏,产生不规则的细小裂缝。车辆超载是造成沥青路面损坏的主要原因,路政管理部门要加重、加大对超载、超重车辆的处罚和监管力度。而设计人员在进行路面结构设计时,要亲自对路线的交通量及车辆组成进行调查,充分考虑到超载车辆的影响,避免出现反射裂缝。

2.5管理维护及施工协调控制

基层摊铺碾压成型到喷洒透层油铺筑沥青面层的这段时间的管理维护工作非常重要。由于各种工程管线相继进场施工,道路的施工作业面将被占用。特别是第一层成型后,一旦现场管理维护不及时,各种工程管线和构件集中堆放在基层上,基层将受到极大的破坏。这时应严禁堆放重物,不允许车辆上行。第二层7d养护期满后方可开放交通,但仅允许部分施工车辆放行。各种工程管线施工时,应与道路施工协调配合。尤其开挖管线沟槽时,严禁将周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下部基础掏空。基层施工完毕后,为保证水泥稳定碎石结构不继续失水,减少干缩裂缝产生,最好在一星期后即喷洒透油层或进行下封层施工,尽早铺筑沥青面层。

参考文献

[1]李建鑫.浅析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方法[J].科技信息,2007.

基层裂缝范文篇4

关键词:高速公路;水稳碎石;基层裂缝;防治

1裂缝产生原因分析

1.1干缩裂缝

水泥稳定碎石在干燥空气中硬化时,随着水分的减少,体积将收缩变形,每隔一段距离产生均匀的干缩裂缝。水泥稳定碎石产生干缩裂缝的原因与其水泥、水和碎石集料都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混合料在凝结硬化过程中,水泥与水起水化反应,消耗大量的水分。水泥含量越高,则消耗的水分越多。另一方面,碎石集料表面也要吸附水,集料中的细料成分越多,表面吸附的水分就越多。再者,基层施工过程中,含水量越大,蒸发散失的水分就越多。因此就越易产生干缩裂缝。

1.2温缩裂缝

水泥稳定碎石由于混合料中有5%左右的水泥,所以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混合料硬化初期,水泥水化放出较多的热量,但散热较慢,因此其内部温度较高,使内部体积膨胀。而外部如遇气温急剧降低则冷却收缩,内胀外缩相互制约,产生较大的应力。一旦应力超过其极限抗弯拉强度,将产生温缩裂缝。温缩裂缝多数是横向分布。

1.3网状裂缝

网状裂缝也叫“龟裂”,它是由于局部弯沉太大,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结构性破坏的裂缝,它是一种破坏性较大的裂缝,如遇下雨,则渗水,在外力作用下引起翻浆。初期时仅为网状细裂纹,随着时间的推移,裂纹处基层内部的水分继续蒸发,裂纹逐渐发展成为发散形裂缝。在外力作用下,基层呈塌陷状。

1.4纵缝

如果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施工早期产生纵缝,一定是施工控制方面引起的。其原因应归结为局部土基压实度或基层压实度没有达到规范要求。但城市道路基层7d养护期满后,如果管理维护不到位,也会产生纵缝。由于基层较厚,采用分层碾压作业。第一层摊铺碾压成型时,其厚度较薄,一般在15cm左右,尽管养护期满,但其承载能力较低。

1.5路基不均匀沉降产生裂缝

如果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产生纵向裂缝,多是由于局部土基及底基层压实度达不到规范要求引起,在重车的作用下产生的反射裂缝,有时显弧状分布,且表面形成一定的高度差。

2裂缝防治

2.1原材料控制

水泥:为保证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时有足够的时间运输、摊铺和压实,应对水泥的终凝时间有限制,一般需要6~10h。夏季施工时,气温较高,表面层的凝结硬化速度较快,水泥终凝时间应尽可能达到10h;春秋季施工时水分蒸发较慢,终凝时间可缩短至6h。水泥标号不能太高,最好不要超过32.5R,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剂量控制范围为5%左右。因为水泥剂量太低,强度难以满足要求;而剂量过高时,混合料的收缩系数增大,裂缝增加。故水泥剂量一定要经过试配并结合现场调试合适之后确定;石料:石料的粗细直接影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强度、平整度和裂缝的产生。水泥稳定碎石的粒料越粗,强度越高,稳定性越好,预防温缩、干缩裂缝的能力越强。但粒料过于粗糙,则粒料间的粘接力不足,一旦车辆上路,表面层极易跑散,使得基层的平整度难以达到验收标准要求。如果粒料偏细,基层强度难以合格。而且石粉含量偏多时,水泥稳定碎石的收缩性增大,裂缝也就增多。

2.2施工控制

压实度: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压实度的控制是保证强度达到标准要求的重要手段之一。尽管面层将采取钢筋加固补强措施,但基层的压实度保证仍不能松懈。为保证压实度达到标准,检查井周围混合料的摊铺厚度可比正常路段薄一些,水泥的含量增加1%左右,使用小型机具夯实多遍。再配合路面的井圈加固,以保证井圈周围的路面的工作寿命。由于基层材料来源的生产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机械化程度不高,石料加工质量普遍不够稳定,存在粒径不均匀现象,骨料时而偏粗,时而偏细。因此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呈变化状态。在压实度的检验中,如果采用同一干密度指标作为标准,很容易出现压实度不合格或超过100%的现象。因此施工中采用灌砂法进行压实度检验时,应对集料筛分,以确定粗骨料的含量,分别选用不同的密度标准;水量:水泥稳定碎石是水泥与集料的水化凝结硬化的产物。含水量的控制影响到压实度的保证和裂缝的产生。考虑到混合料在运输、碾压过程中还有水分散失,尤其夏季施工时水分蒸发快,施工过程中对水的含量应控制在比最佳含水量大1%左右。含水量过小时,基层表层松散,碾压容易起皮,难以压实;含水量过大碾压时粘轮,表面起拱,而且基层成型后水分散失愈多,形成的裂缝愈多。所以施工过程中含水量要控制适宜;施工接头:基层在施工过程中留有接头是难以避免的。但接头处往往是应力的集中区,在温度应力、基层收缩应力和交通荷载的反复作用下,容易诱发为裂缝,从而导致沥青面层产生反射裂缝。

2.3养护控制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碾压成型后应及时覆盖洒水养护。由于水分参与了水泥的水化反应,水分的散失将影响其正常的反应,从而影响凝结硬化后形成的强度,特别是夏季施工,气温较高,基层表面的水分蒸发更快,极易产生均匀的裂纹。养护的方法可以采用草袋、麻袋或塑料薄膜覆盖,保证基层不直接暴露在外。冬季施工时,要及时采取防冻措施。因为强度未形成的混合料中的自由水在气温0℃以下时结冰,体积膨胀,使基层结构变得松散,达不到设计强度要求。

2.4外力影响

水泥稳定基层是半刚性路面结构,只有2.5~3Mpa的强度,在不铺面层时,严禁超重车辆通行,过早通过超重车辆会使水稳基层的结构强度受到破坏,产生不规则的细小裂缝。车辆超载是造成沥青路面损坏的主要原因,路政管理部门要加重、加大对超载、超重车辆的处罚和监管力度。而设计人员在进行路面结构设计时,要亲自对路线的交通量及车辆组成进行调查,充分考虑到超载车辆的影响,避免出现反射裂缝。

2.5管理维护及施工协调控制

基层摊铺碾压成型到喷洒透层油铺筑沥青面层的这段时间的管理维护工作非常重要。由于各种工程管线相继进场施工,道路的施工作业面将被占用。特别是第一层成型后,一旦现场管理维护不及时,各种工程管线和构件集中堆放在基层上,基层将受到极大的破坏。这时应严禁堆放重物,不允许车辆上行。第二层7d养护期满后方可开放交通,但仅允许部分施工车辆放行。各种工程管线施工时,应与道路施工协调配合。尤其开挖管线沟槽时,严禁将周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下部基础掏空。基层施工完毕后,为保证水泥稳定碎石结构不继续失水,减少干缩裂缝产生,最好在一星期后即喷洒透油层或进行下封层施工,尽早铺筑沥青面层。

参考文献

[1]李建鑫.浅析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方法[J].科技信息,2007.

基层裂缝范文篇5

关键词:沥青路面裂缝预防措施

沥青路面在使用期开裂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且不论其基层是柔性的还是半刚性的。路面裂缝的危害在于从裂缝中不断进入水分,使基层甚至路基软化,导致路面承载力下降,产生唧浆、台阶、网裂等病害,从而加速路面破坏。

1沥青路面开裂原因

(1)沥青路面开裂的主要原因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由于行车荷载的作用而产生的结构性破坏裂缝,一般称之为荷载型裂缝。另一种主要是由于沥青面层温度变化而产生的温度裂缝,包括低温收缩裂缝和疲劳裂缝,一般称之为非荷载型裂缝。(2)由于我国现行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规定或推荐沥青路面采用半刚性基层。所以还存在着因为半刚性基层的温缩裂缝或干缩裂缝引起沥青面层产生的反射裂缝或对应裂缝。此类裂缝主要是非荷载型的,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是由温度和荷载共同完成的。

2沥青路面裂缝应力分析

2.1结构性破坏裂缝

(1)沥青路面的结构性破坏裂缝主要是由于行车荷载引起的。在车轮荷载作用下,大于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抗拉强度时,半刚性基层的底部就会很快开裂。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底部的裂缝会逐渐扩展到上部,并使沥青面层也产生开裂破坏。影响拉应力主要因素有面层的厚度、基层本身的厚度、基层的回弹模量和下承层的回弹模量。选取不同的沥青面层厚度和半刚性基层厚度,通过试验得出半刚性基层底部的拉应力与半刚性材料回弹模量间的关系曲线。

(2)在半刚性基层下采用半刚性材料做底基层,可使基层底面由行车荷载产生的拉应力明显减小,甚至还小于半刚性底基层底面产生的拉应力,这对半刚性基层承受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是十分有利的。

2.2温度裂缝

沥青面层上的非荷载型裂缝主要是温度裂缝。温度裂缝有两种,一种是低温收缩裂缝或简称低温裂缝,另一种是温度疲劳裂缝。

2.2.1低温裂缝

沥青材料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应力松驰性能,温度升降产生的变形不致于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但当气温大幅度下降时,沥青材料逐渐发硬并开始收缩。此时半刚性基层的底部将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沥青混合料的应力松驰赶不上温度应力增长,混合料劲度急剧增大。由于沥青面层在路面中是受到约束的,面层中产生的收缩拉应力或拉应变一旦超过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沥青面层就会开裂。这种情况在沥青面层与基层的附着力不够好、允许有一定的自由收缩时,裂缝就更容易发生。由于沥青路面宽度有限,收缩受路面结构的相互约束小,所以低温裂缝主要是横向的。

2.2.2温度疲劳裂缝

这种裂缝主要发生在日温差大的地区。由于温度反复升降导致沥青面层温度应力疲劳,使沥青混合料的极限拉伸应变(或劲度模量)变小,加上沥青的老化使沥青劲度增高,应力松驰性能降低,最终达到极限抗拉强度使路面产生裂缝。

2.2.3光弹试验

在面层和基层均无裂缝的情况下,表面降温30℃,在沥青面层中产生的温度应力分布。在面层已有裂缝时,光弹试验得到的温度应力分布状况。

一方面温度向沥青面层底部传递需要一定的时间,不是瞬时完成的,而且沥青面层内部和底部的温度不可能与其暴露表面的温度相同,始终有温度差,即沥青面层中会产生较大的温度梯度。沥青面层愈厚,表面温度与底部温度差愈大,层间温度梯度也愈大。

另一方面沥青面层表面的温度应力随着面层的增厚而增加,面层内的应力随深度而很快减小,同时面层表面的温度应力随降温幅度变小而减小。沥青面层的表面一旦开裂,随着持续低温或另一次降温,在裂缝尖端会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使裂缝向下延伸并逐渐穿透整个沥青面层;由于面层底部与基层表面的粘结作用,裂缝呈现上宽下窄现象。

2.3半刚性路面的反射裂缝和对应裂缝

2.3.1由半刚性基层温缩开裂引起的反射裂缝

通常假设导致反射裂缝的机理是处于沥青面层下的半刚性基层已经开裂,并且允许有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是由行车荷载引起的下卧路面结构在裂缝处的差动位移,水平位移是由温度变化或水分变化引起的膨胀和收缩。

冬季或在寒冷地区,在结合得好的沥青面层下,开裂的半刚性基层的水平位移使得直接在裂缝上的面层内产生大的拉应力或拉应变,由于在较低温度下沥青面层通常较硬,它只能承受小的拉应力或拉应变,因此容易被拉裂,并且裂缝的扩展途径是由下至上的。沥青面层的厚度愈薄,反射裂缝形成的愈早和愈多。

2.3.2由半刚性基层干缩开裂引起的反射裂缝或对应裂缝

对于新铺的半刚性基层,随着混合料中水分的减少,要产生干缩和干缩应力;水分减少得愈多愈快,产生的干缩应力和干缩应变就愈大。在已经产生干缩裂缝的半刚性基层上铺筑沥青面层,在较薄沥青面层的情况下,半刚性基层的裂缝会由于温度应力而使面层底部先开裂,并较快形成反射裂缝。一旦行车产生的拉应力与温度应力相结合,反射裂缝会形成得更快。在较厚沥青面层的情况下,由于温度应力在表面最大,基层的裂缝将促使面层先从表面开裂,然后逐渐向下传播形成对应裂缝。以上结论已被长沙交通学院光弹模型试验所证实,表面降温30℃时,不同厚度沥青面层内下层裂缝上方的温度应力分布规律。

不同的应力分布规律不难推断,通过进一步的试验或计算,将会得到一个临界面层厚度。面层厚于此临界厚度时,裂缝将主要从表面开始;薄于此临界厚度时,裂缝可能主要从底部开始。此临界厚度与气候条件、面层混合料的劲度模量、温缩性以及基层混合料的温缩性有关。

3影响裂缝产生的主要因素

3.1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性质

沥青和沥青结合料的性质是影响沥青路面温度开裂的最主要原因,沥青混合料的低温劲度是决定沥青路面是否开裂的最根本因素,沥青劲度又是决定沥青混合料劲度的关键。在沥青性能指标中,影响更大的是温度敏感性,温度敏感性大的沥青更容易开裂。

3.2基层材料的性质

基层材料的收缩性愈小,面层裂缝愈少。基层上有透层油以加强与面层的粘结对抗开裂是有好处的,基层材料种类对沥青面层的裂缝率有明显影响。

3.3气候条件

极端最低温度、降温速率、低温持续时间、升降温循环数次数是气候条件影响沥青路面温缩裂缝的四大要素。

3.4交通量和车辆类型

半刚性基层中的最大拉应力,通常是由最重的车轮荷载产生的;并且对于半刚性路面,不同轴载对路面的破坏作用远不是4次方的关系,而11~13次方的关系,即使是通过次数较少的重荷载也对路面破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5施工因素

主要指半刚性基层材料的碾压含水量,半刚性基层完成后的暴晒时间等因素。

4减轻沥青路面裂缝的措施

根据规范,通过路面结构设计和厚度计算可以满足沥青路面强度和承载能力要求,基本解决荷载型裂缝产生的问题。对于如何避免或减轻非荷载型裂缝的产生,应从设计与施工两个方面来进行考虑。

4.1设计方面

(1)在进行半刚性路面设计时,首先应选用抗冲刷性能好、干缩系数和温缩系数小、抗拉强度高的半刚性材料做基层。

(2)选用松弛性能好的优质沥青做沥青面层。在缺少优质沥青的情况下,应采取改善沥青性质的措施。

(3)在稳定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优先选用针入度较大的沥青做沥青面层。

(4)沥青面层采用密实型沥青混凝土。

(5)采用合适的沥青面层厚度,确保半刚性基层在使用期间一般不会产生干缩裂缝和温缩裂缝。

(6)为进一步提高表面层抗温度裂缝性能,可采用橡胶沥青或聚合物沥青在沥青混凝土表面做一封层。

(7)设置应力消减(应力吸收)中间层。

4.2施工方面

(1)严格控制半刚性基层施工碾压时的含水量,混合料的含水量不能超过压实需要的最佳含水量或控制在施工规范容许的范围内。

(2)半刚性基层碾压完成后,要及时养生。

(3)半刚性基层碾压完成后或最迟在养生结束后应立即用乳化沥青做透层或封层。

(4)透层或粘层完成后,应尽快铺筑沥青面层。

基层裂缝范文篇6

关键词:沥青;裂缝;成因及预防;堤防道路

1沥青路面开裂原因

(1)沥青路面开裂的主要原因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由于行车荷载的作用而产生的结构性破坏裂缝,一般称之为荷载型裂缝。另一种主要是由于沥青面层温度变化而产生的温度裂缝,包括低温收缩裂缝和疲劳裂缝,一般称之为非荷载型裂缝。(2)由于我国现行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规定或推荐沥青路面采用半刚性基层。所以还存在着因为半刚性基层的温缩裂缝或干缩裂缝引起沥青面层产生的反射裂缝或对应裂缝。此类裂缝主要是非荷载型的,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是由温度和荷载共同完成的。(3)堤防自身直接影响沥青路面裂缝的产生,堤身发生不均匀沉降,进而产生裂缝、下蛰、错位等破坏现象。

2沥青路面裂缝应力分析

2.1结构性破坏裂缝

沥青路面的结构性破坏裂缝主要是由于行车荷载引起的。在半刚性基层下采用半刚性材料做底基层,可使基层底面由行车荷载产生的拉应力明显减小,甚至还小于半刚性底基层底面产生的拉应力,这对半刚性基层承受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是十分有利的。同时在面层渗水、冰冻水、毛细水等的作用,裂缝的修补不及时等原因,造成水分积聚在基层和面层之间、缝隙之中,在冻涨、车辆冲击荷载作用下,造成基层界面软化、叽泥等,使该部位完全失去连续性。造成面层单板、基层裂缝处集中应力作用。两种情况均会完全脱离原有的基础,造成面层底、裂缝边缘处应力集中,很快导致破坏。

2.2温度裂缝

沥青面层上的非荷载型裂缝主要是温度裂缝。温度裂缝有两种,一种是低温收缩裂缝或简称低温裂缝,另一种是温度疲劳裂缝。

①低温裂缝。沥青材料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应力松驰性能,温度升降产生的变形不致于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但当气温大幅度下降时,沥青材料逐渐发硬并开始收缩,面层中产生的收缩拉应力或拉应变一旦超过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沥青面层就会开裂。

②温度疲劳裂缝。这种裂缝主要发生在日温差大的地区。由于温度反复升降导致沥青面层温度应力疲劳,使沥青混合料的极限拉伸应变(或劲度模量)变小,加上沥青的老化使沥青劲度增高,应力松驰性能降低,最终达到极限抗拉强度使路面产生裂缝。

2.3半刚性路面的反射裂缝和对应裂缝

2.3.1由半刚性基层温缩开裂引起的反射裂缝

冬季或在寒冷地区,在结合得好的沥青面层下,开裂的半刚性基层的水平位移使得直接在裂缝上的面层内产生大的拉应力或拉应变,由于在较低温度下沥青面层通常较硬,它只能承受小的拉应力或拉应变,因此容易被拉裂,并且裂缝的扩展途径是由下至上的。沥青面层的厚度愈薄,反射裂缝形成的愈早和愈多。

2.3.2由半刚性基层干缩开裂引起的反射裂缝或对应裂缝

对于新铺的半刚性基层,随着混合料中水分的减少,要产生干缩和干缩应力;水分减少得愈多愈快,产生的干缩应力和干缩应变就愈大。在已经产生干缩裂缝的半刚性基层上铺筑沥青面层,在较薄沥青面层的情况下,半刚性基层的裂缝会由于温度应力而使面层底部先开裂,并较快形成反射裂缝。一旦行车产生的拉应力与温度应力相结合,反射裂缝会形成得更快。在较厚沥青面层的情况下,由于温度应力在表面最大,基层的裂缝将促使面层先从表面开裂,然后逐渐向下传播形成对应裂缝。以上结论已被长沙交通学院光弹模型试验所证实,表面降温30℃时,不同厚度沥青面层内下层裂缝上方的温度应力分布规律。

不同的应力分布规律不难推断,通过进一步的试验或计算,将会得到一个临界面层厚度。面层厚于此临界厚度时,裂缝将主要从表面开始;薄于此临界厚度时,裂缝可能主要从底部开始。此临界厚度与气候条件、面层混合料的劲度模量、温缩性以及基层混合料的温缩性有关。

2.4堤防自身裂缝

(1)由于机淤固堤工程措施是将泥浆放淤到堤身一侧,且目前大部分措施都是以堤身作为一道“天然”围堤,和三面新筑围堤形成一个封闭的施工单元,将泥浆放淤进去。而泥浆中的水分就直接和堤身接触,如果原堤身土质比较疏松干燥,则泥浆中的水分就会被原堤身的干燥土壤很快吸收进去,吸收了水分的干燥土壤就会很快改变其原有性状,而没吸收进水分的一侧则会保持其原来状态,这样,原来的堤身就会发生不均匀沉降,进而产生裂缝、下蛰、错位等渗透破坏现象。

(2)原有堤身再存在洞穴、裂缝等隐患,则发生这样变化的速度会更快,破坏程度也会更严重。

(3)堤防加固工程施工措施是临背河加高加宽原堤身,工程施工虽进行开蹬、碾压、检验等工序。但该工程旧堤身部与新堤身部经历的时间不同,沉降系数也不同,这样堤身就会发生不均匀沉降,进而产生纵向裂缝破坏现象转贴于

3影响裂缝产生的主要因素

(1)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性质。沥青和沥青结合料的性质是影响沥青路面温度开裂的最主要原因,沥青混合料的低温劲度是决定沥青路面是否开裂的最根本因素,沥青劲度又是决定沥青混合料劲度的关键。在沥青性能指标中,影响更大的是温度敏感性,温度敏感性大的沥青更容易开裂。

(2)基层材料的性质。基层材料的收缩性愈小,面层裂缝愈少。基层上有透层油以加强与面层的粘结对抗开裂是有好处的,基层材料种类对沥青面层的裂缝率有明显影响。

(3)气候条件。极端最低温度、降温速率、低温持续时间、升降温循环数次数是气候条件影响沥青路面温缩裂缝的四大要素。

(4)交通量和车辆类型。半刚性基层中的最大拉应力,通常是由最重的车轮荷载产生的;并且对于半刚性路面,不同轴载对路面的破坏作用远不是4次方的关系,而11~13次方的关系,即使是通过次数较少的重荷载也对路面破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5)施工因素。主要指半刚性基层材料的碾压含水量,半刚性基层完成后的暴晒时间等因素。

4减轻沥青路面裂缝的措施

根据规范,通过路面结构设计和厚度计算可以满足沥青路面强度和承载能力要求,基本解决荷载型裂缝产生的问题。对于如何避免或减轻非荷载型裂缝的产生,应从设计与施工两个方面来进行考虑。

4.1设计方面

(1)在进行半刚性路面设计时,首先应选用抗冲刷性能好、干缩系数和温缩系数小、抗拉强度高的半刚性材料做基层。(2)选用松弛性能好的优质沥青做沥青面层。在缺少优质沥青的情况下,应采取改善沥青性质的措施。(3)在稳定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优先选用针入度较大的沥青做沥青面层。(4)沥青面层采用密实型沥青混凝土。(5)采用合适的沥青面层厚度,确保半刚性基层在使用期间一般不会产生干缩裂缝和温缩裂缝。(6)为进一步提高表面层抗温度裂缝性能,可采用橡胶沥青或聚合物沥青在沥青混凝土表面做一封层。(7)设置应力消减(应力吸收)中间层。

4.2路基方面

(1)在项目规划时,尽可能先实施放淤固堤项目,使堤防隐患充分暴露,有针对性处理后,再实施堤顶道路硬化工程项目。(2)如果机淤固堤项目还没有批复,不妨在堤顶路面硬化前先处理堤身隐患,再硬化路面。(3)对于堤顶道路已经硬化的堤段,机淤固堤时,放淤前先在靠堤身侧修筑一道隔堤(需层层压实),以截断因放淤产生的渗水,从而消除或减小对原有堤身及堤顶道路产生的渗透破坏。(4)堤防加高地段要经一段时间沉降期后,进行路面硬化工程实施,以避免堤身发生不均匀沉降产生纵向裂缝破坏现象。(5)使用锥探灌浆措施处理堤防存在的虚土层、洞穴、堤身裂缝等隐患。该办法在处理堤身虚土层、洞穴及裂缝隐患时,不需要大断面开挖,对堤防道路交通和日常管理影响较小,效果也较为理想,造价也相对较低。

4.3施工方面

(1)严格控制半刚性基层施工碾压时的含水量,混合料的含水量不能超过压实需要的最佳含水量或控制在施工规范容许的范围内。(2)半刚性基层碾压完成后,要及时养生。(3)半刚性基层碾压完成后或最迟在养生结束后应立即用乳化沥青做透层或封层。(4)透层或粘层完成后,应尽快铺筑沥青面层。

基层裂缝范文篇7

沥青路面裂缝的形式按形状分:横向裂缝、纵向裂缝、龟状裂缝和网状裂缝:按有无荷载可分:荷载裂缝和非荷载裂缝;按路面有无沉陷分为:沉陷性、疲劳性裂缝和非沉陷性早期裂缝。

2沥青路面裂缝形成的原因

2.1设计原因

①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或厚度不足,路面强度无法满足行车要求或者对路面设计年限内交通量年均增长率估计偏小,以至沥青路面产生裂缝。

②地下管道设计深度不够,导致基层压实不平引起沥青路面的横向裂缝。

2.2材料因素

①沥青混合材料过细,其结合料过少(即石油必过低);炒制过火。

②沥青混合料中集料级配不佳,石料偏少。

③沥青材料配合比不正确。

④沥青原材料低温延性差或沥青混合料粘结力低,造成路面早期裂缝。

2.3气候因素

①路基或基层结构强度不足,路基局部下沉路面掰裂。

②半刚性基层在铺建时随着混合料水分的减少产生干缩应力,形成干缩裂缝。

③基层混合料的离析或辗压不密实及机械组合不合理,造成基层上部细粒料上浮,形成强度较弱的薄层,在行车荷载作用下,易产生龟状裂缝。

④半刚性基层养生不当直接影响干缩裂缝的产生。

⑤半刚性基层养生结束后,如果不及时洒铺封层或透层油,随着暴晒时间的增长产生干缩裂缝。

⑥施工填土未压实,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陷,接缝处压实未达到要求,在行车作用下形成纵向裂缝。

⑦沥青混合料摊铺时间过长,其表面温度低,内部较热,用重型压路机碾压易引起路面表面切断。

⑧施工接缝处理不当、碾压方式不正确易产生横向裂缝。

2.4超载因素

①由于超载车辆引起累计轴次的增大,从而引起设计弯沉值减小。

②由于超载造成正常设计的路面基层或低基层抗拉强度不足,使其提前在层底产生拉裂。

③由于超载,加之车辆的振动冲击作用,可将路面压坏,即一次性破坏作用。

④由于超载,车辆在上下坡、刹车时将加速沥青路面层的剪切破坏。

3沥青路面裂缝预防措施

3.1设计措施

①在设计中,充分估计和预测远景交通量,适当考虑吧超载车辆的比列,适当提高路面结构层的标准。在设计半刚性路面结构时,优先选用抗压性能好,干缩系数和温缩系数小及抗拉强度高的半刚性材料做基层。

②设计地下管线的埋深不能高于路面以下30cm。

3.2材料措施

①选择适合的道路材料和面层材料,进行合理的结构组织设计,确定沥青路面厚度。

②在沥青混合料中添加石棉或木质纤维料或采用较厚的沥青面层减少或延缓由半刚性基层产生的反射裂缝。

③面层沥青尽量选择低稠度、髙延度、低含腊量的优质沥青,在满足稳定度要求的前提下,选择针入度较大的沥青,必要时可选用干性沥青。3.3施工措施

填土中不得含有淤泥、腐殖土及有机物等,压实度达到规定值;严把沥青混合料质量关,使沥青混合料级配最佳,矿料拌合粗细均匀一致,严格按配合比控制油石比;控制沥青混合料所用沥青的延度,拌制沥青混合料时防止沥青混合料加热过度“烧焦”;混合料自加工厂运到现场气候较低时,应覆盖油布保温;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摊铺沥青混合料厚紧接着碾压,缩短碾压长度;严格按碾压操作规程作业,压路机在对沥青路面进行碾压时,车辆禁止在新压路面调头,碾压的速度不宜快;在半刚性基层施工中,控制压实的含水量;大风和降雨时停止摊铺和碾压;宜采用全路宽整幅摊铺,避免纵向分幅接茬;半刚性基层碾压后,应及时覆盖洒水养生,潮湿养护5—14d;刚性基层施工后,养生期内严禁车辆通行,并在养生期结束后及时浇面层。

3.4超载措施

①适当增加路面厚度,使用更优质材料提高路面整体强度。

②增加车辆的后轴,改善车辆对路面的作用发展双后轴及对后轴大型载货车辆,避免道路的早期破坏。

③执法从严,限制车辆超载运输,避免道路的早期破坏。

4裂缝的治理

第一,一经发现裂缝后应立即修补以免水通过缝渗透到基层,造成基层破坏而影响面层。对于较小的很像裂缝和纵向裂缝,缝宽在6mm以内,宜将缝隙刷扫干净,并用压缩空气吹去尘土后,可用灌入热沥青或乳化沥青材料加以封闭处理;缝宽大于6mm的,将裂缝内杂质处理干净后,用沥青砂或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填充、捣实,并用烙铁封口,撒砂,扫匀;也可以采用乳化沥青混合料填封。

第二,轻微龟裂可采用刷油法处治,或进行小面层喷油封面,防止渗水扩大裂缝;大面积龟裂、网裂采用加封层或沥青表面处理。严重龟裂、网裂应对基层进行补强。

第三,碾压中出现微裂缝,可在终碾前,用轮胎碾进行复压,消除裂缝。

第四,因土基、路面基层的病害或强度不足引起的破损,应处理路基或基层,然后在修复路面。

基层裂缝范文篇8

其二,半刚性基层强度大,使得其上沥青面层弯拉应力值较小,从而提高了沥青面层抵抗行车疲劳破坏的能力。

鉴于半刚性沥青路面强度、平整度及抗行车疲劳性能等优点,半刚性沥青路面已成为目前中国高等级公路路面的主要形式。然而随着这种结构的大量使用,发现其存在着严重的裂缝问题,并已成为该结构的主要问题。反射裂缝是沥青路面裂缝的主要形式,它的存在破坏了路面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并一定程度上导致结构强度的削弱(如裂缝处弯沉增大,回弹模量降低等)。而且随着雨水和雪水的浸入,基层变软,在大量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导致路面强度大大降低,产生冲刷和唧泥现象,使裂缝加宽,裂缝两侧的沥青面层碎裂,加速沥青路面的破坏,影响路面的使用性能。

一、反射裂缝的类型

对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反射裂缝指由于半刚性基层在温度梯度和湿度变化下产生收缩开裂,此种基层材料先开裂而后沿开裂基层向上方反射到沥青面层而形成的裂缝,或者在行车荷载作用下,裂缝沿已开裂半刚性基层向上扩展而形成的裂缝。很显然,反射裂缝的产生主要是刚性基层已先开裂,再经行车或温度、湿度变化而引起沥青面层裂缝。

沥青路面开裂的原因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沥青路面的裂缝主要包括两种:一是荷载型裂缝,主要是由于行车荷载作用产生的;二是非荷载型裂缝,其主要类型是温度裂缝。它包括低温收缩裂缝和温度疲劳裂缝两种。根据研究资料表明,半刚性路面的反射裂缝主要是非荷载型裂缝,由温度引起的。

二、反射裂缝的形成机理

通常情况下,把反射裂缝的形成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反射裂缝的产生阶段;二是反射裂缝的扩展阶段。

1.反射裂缝的产生。(1)温度型反射裂缝。温度型反射裂缝有两种,一种是在开裂基层(或老路)上铺厚沥青面层后,在冬季突然降温过程中,基层(或老路)的裂缝会由于温度收缩而继续拉开,它将给产生温度收缩的新铺沥青面层增加一个附加拉应力;两个拉应力叠加一旦超过沥青混合料抗拉强度,新沥青面层的表面在基层(或老路)裂缝的上方开裂,并逐渐向下延伸,直到与老路的裂缝相连,这样形成的裂缝通常称为低温收缩裂缝。另一种裂缝主要发生在昼夜温差比较大的地方。在开裂基层(或老路)上铺薄沥青面层的情况下,裂缝将从面层底面开始,面层底面一旦开裂,除在负温差下缝端有拉应力外,在正温差(升温造成的温差)下缝端产生的拉应力更大。由此产生的裂缝称之为温度疲劳裂缝。(2)荷载型反射裂缝。当行车荷载经过接缝或裂缝时,在面层中产生的应力影响线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轴载位于接、裂缝一侧时,接、裂缝两侧产生较大的相对位移,在沥青面层中造成较大的剪切应力;二是轴载位于接、裂缝顶面时,两侧无相对位移或相对位移较小,沥青面层主要承受弯拉应力作用;三是轴载驶离接、裂缝时,在面层内产生与第一次方向相反的剪切应力。在整个过程中沥青面层受到两次剪切一次弯拉作用,其直接结果是引起反射裂缝的产生和扩展,荷载因素是引起反射裂缝的一个重要因素。

2.反射裂缝的扩展。沥青面层的反射裂缝从其产生到整个路面破坏,中间要经历一个裂缝扩展阶段,即反射裂缝在罩面层厚度方向上的纵向扩展和其在表面的横向扩展。(1)反射裂缝的纵向扩展。断裂力学认为,裂缝的扩展有三种位移模式:张开模式、剪切模式和撕开模式,其中,温度应力对反射裂缝影响的模式为张开模式;行车荷载对反射裂缝影响的主要模式为张开模式和剪切模式。当车轮驶经裂缝的正上方时,以张开模式来引起反射裂缝;在裂缝之前和之后的位置,主要以剪切模式影响反射裂缝。撕开模式在罩面层中不常出现。与张开模式相对应的温度型反射裂缝通常产生于薄层罩面层底部,而后向上逐渐扩展到罩面层顶面。当沥青罩面层或面层较厚且气温较低时,裂缝产生在罩面层或面层的顶面和底面,而后向罩面层或面层中间扩展,形成所谓对应裂缝。对于正荷载作用下的张开模式所对应的反射裂缝,一般产生于罩面层底面,在周期性荷载的作用下垂直向上扩展。在偏荷载作用时,反射裂缝以剪切模式在罩面层中向上扩展,其扩展路径在罩面层中是沿大约45°角的方向向上扩展。当车轮荷载(偏荷载)和温度应力共同作用于复合罩面结构时,裂缝的扩展界于偏荷载和温度应力单独作用时裂缝扩展路径之间,比偏荷载作用时的裂缝扩展路径更垂直一些。(2)反射裂缝的横向扩展。裂缝发展过程是首先应在道路表面某些位置产生,然后再向两侧扩展。一般情况下,反射裂缝多出现在轮迹处。环境因素会加速反射裂缝的扩展。裂缝一旦出现,水分的浸入、氧化以及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常常加速反射裂缝向四周扩展。即使裂缝贯穿于整个路面宽度,也不会影响行车的舒适性。各地区的温度状况不同,各路段的交通条件和现有路面的结构状况也不相同,因而,反射裂缝的产生有可能主要是温度原因引起的,也有可能主要是荷载作用引起的,或者是温度和荷载共同作用所造成的。对于基层裂缝引起的反射裂缝而言,主要是由于温度引起的,行车荷载在其形成的后期起到促进作用,但较薄的沥青面层和较厚的沥青面层的反射裂缝产生的机理不同;对于旧水泥砼接缝上的沥青罩面层中出现的反射裂缝而言,主要是由于荷载原因引起的,行车荷载的施加速度远高于温度变化产生的面板伸缩位移的速度,特别是偏荷载作用。

三、防治对策及处理方法

目前,中国在防治反射裂缝方面主要从以下三大部分进行处理:一是改善沥青混凝土面层性能,如增加沥青层厚度、加筋罩面层、使用改性沥青等;二是设置应力/应变吸收薄膜夹层,如采用SAMI、土工织物、土工网格、粘结间断层等;三是对基层材料本身,选择抗冲刷性好,干缩系数和温缩系数小和抗拉强度高的半刚性材料。

1.适当增加面层厚度。由机理分析,反射裂缝明显受沥青面层厚度的影响,厚度超过15cm的面层可以有效防止反射裂缝的扩展;还可以降低车辆荷载引起的剪应力。当然,过分的增大面层的厚度,会造成浪费,应适当的增大沥青面层的厚度,使得起到明显的防止裂缝的作用。

2.改善半刚性基层的温干缩性质。造成半刚性基层沥青反射裂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半刚性基层自身的开裂。为了减少自身的开裂,所以就要降低其温缩和干缩系数。(1)尽量使用骨架密实结构矿料级配。(2)由于细料比表面大,所以半刚性基层材料中细料越多,材料内部孔隙也就越多,从而在水作用下其收缩也就越大,所以要控制粒料中细料含量和塑性指数。通过0.075mm筛孔的细料含量控制在约5%~7%;细土的塑性指数应尽可能地小,不宜大于4。(3)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用最小水泥剂量。因为随着水泥用量增加,其收缩也随之增加。必要时,在水泥稳定料中使用减水剂。3.在面层和基层之间设置应力应变削减中间层(SAMI)。SAMI对减缓反射裂缝的产生与扩展有明显的效果,可使裂缝处相对位移产生的应力传到面层时大为减少(有人研究认为可减少到15%),可明显减弱裂缝尖端应力的奇异性,降低应力强度因子。SAMI可以分成以下几类:橡胶沥青中间层,预制纤维膜布,土工织物中间层,低稠度沥青混凝土中间层,开级配沥青混凝土底层。在选择和设计SAMI应注意以下几点:(1)SAMI与面层、基层的粘结性能,这种粘结必须是均匀和永久的,否则会过早出现分层。(2)SAMI的劲度:夹层的劲度与夹层的模量和厚度有关,如果夹层的劲度很低,那么在罩面层的底部引起很大的应变,从而导致罩面层的开裂。与此相反,如果夹层的劲度过高或者夹层特别薄,温度应力将100%的传递到罩面层中,起不到防止反射裂缝的效果。(3)SAMI的韧度:如果SAMI的韧度太低,那么裂缝将很容易在SAMI中扩展,使得SAMI没有防治效果或者效果有限。

4.在面层和基层之间设置级配碎石。减少反射裂缝的一个较有效措施是在半刚性基层与较薄沥青面层之间设置厚100mm~150mm的级配碎石中间层。级配碎石作为散粒结构,不传递拉应力、拉应变,能充分吸收其下层裂纹释放的应变能;级配碎石还有很好的隔离作用,可以大大改善半刚性基层的温度、湿度状况,从根本上消除和减轻半刚性基层的温缩和干缩,减少反射裂缝。

基层裂缝范文篇9

关键词:路面;裂缝;措施

无论何时,衡量一个城市的硬环境状况不可能离开对城市路面的诊断。目前,为了能在较短时间内建成质量较好并且便于以后维修的道路,我国普遍采用的是半刚性基层沥青砼路面,然而,在当今社会形势下,各种车辆蜂拥出现在城市道路上,对道路的损耗较大,如果控制不好市政工程施工,很容易致使路面裂缝,影响车辆通行安全。要想减少这种情况,必须要在市政工程施工上多下功夫,以下是我对路面裂缝问题的一些观点与建议:

1沥青路面概况

由于半刚性基层的沥青路面具有独特的面层结构,因此在我国,公路广泛选择这一结构,然而,沥青自身的性质以及施工不规范会导致裂缝现象的发生,从而有可能导致危险事故的发生。这就说明了沥青材料与施工对于道路使用时间是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的。因此在施工时,要确保施工规范化,及时采取多种多样合理有效的预防手段;至于材料,要选取适当的配合比,改善原材料性能。这样一来,可以减少裂缝现象的发生。为了方便管理与控制裂缝现象,应该在还未施工时就知晓裂缝发生的原因,由于沥青路面复杂多样化的结构,会产生多种多样的裂缝,原因也就各不相同。依据裂缝发生的原因可将裂缝分为三类。其一为非荷载型裂缝,主要是温度变化导致裂缝现象的发生,可以分为低温收缩裂缝和温度疲劳裂缝。其二是荷载型裂缝,当路面有行车载荷作用时,半刚性基层底部的载荷过大,远远强于材料的拉抗强度,结构受到损坏,裂缝现象由此发生。其三为沉降裂缝,主要有纵缝以及横向的裂缝,纵缝是由于地基的沉陷或填土固结沉陷导致的,横缝则通常发生在桥涵两端。

2路面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

2.1设计的因素

设计路面时必须要考虑到多种因素,特别注意不能为了节省材料而降低路面的设计厚度,对设计年限之内的交通流量的估计必须要做到精准,或是保证只高不低。如果反其道而行,依照设计施工出的路面承受荷载的能力必然会急剧降低,出现裂缝的机率也会大大增加。

2.2材料的因素

由于目前半刚性基层的收缩性偏小,在施工过程中,大多数市政道路往往优先考虑这种基层,因此,温度收缩裂缝经常发生。所以沥青路面产生裂缝的原因主要是沥青的品质与混合料的组成。前者主要有低温延性、沥青油源以及劲度等方面,其中劲度是最重要的,后者的众多因素中,混合料的低温劲度尤为重要,组成结构不同的混合料,其性质也有差别。除此之外,选取不同的材料,半刚性基层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收缩性能,因此为了减少路面裂缝的发生,也要谨慎选取材料。

2.3施工的因素

对路面施工时最怕的就是偷工减料,然而实际上却是时有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半刚性基层的温缩以及各层间接触状况对沥青路面的抗裂性能存在重要的影响,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对工人施工工艺的要求较以前有了明显提高,所以施工中的工作更加繁重;另一方面,施工队在接手路面工作的同时,一般兼并着其它工作,工期必然非常紧张。这些严重影响着路面质量,是导致路面裂缝的直接原因。

2.4栽荷的因素

超载对于路面的破坏是十分严重的,也是路面裂缝发生的主要因素。超载是通过一系列过程影响市政道路的质量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超载的车辆累计轴次的增大,进而降低设计弯沉值;其二,超载和车辆引起的振动冲击会破坏相应路面;其三,超载车辆的上坡,下坡以及刹车,会引起路面的剪切性破坏。

3市政施工中路面裂缝控制的有效措施

3.1设计措施

针对路面设计可能引起的路面裂缝问题,在严格把握设计标准的基础上,应稍微提高设计标注要求,这样一来有利于应对一些超载车辆上路或交通流量比预测要大的情况。设计中应做好要求,由于半刚性路面结构不同于其它结构,应尽量选择抗拉、抗压性能较好,温度和干缩系数小的材料作为基层材料,另外在掩埋地下管线时,必须要求其掩埋深度在路面30厘米以下。

3.2材料措施

为了避免路面裂缝的发生,要选取适宜的道路材料以及面层材料,面层沥青要选用优质沥青———高延度、低稠度且含蜡量较低,在稳定性合理的基础上,可选用针入度比较大的沥青,有时,可以特别采用改性沥青。此外,也要设计合适的沥青路面结构组织,确定厚度,例如,为了半刚性基层的裂缝数量的减少或进程的减慢,可以适当选择厚度较高的沥青面层,或者加入其它材料,如:木质纤维、石棉。

3.3施工措施

施工中除了要严格控制相关规范,还要针对路面裂缝问题采取的设计措施和材料措施进行落实,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在道路填土时,要选择不含有机物和淤泥,腐殖质的土壤,在增加旧路宽度或半坑半挖路段的路基填筑时,应清楚道路边坡的松土,分层次处理和尽量压实填土,厚度和压实值都要规范化。(2)路面边坡的处理必须要非常细致,一定要压实,防止造成路面由外而内的松动。在稿填方等特殊路段,应尽量减少边沟的深度,并放缓边坡。(3)在道路基层施工时,为了使基层满足一定的强度,要尽量选用混合料,在含水量最适值附近压实并充分碾压,及时养护已完工的基层,提前对上层进行铺筑或封层,这样一来,可以减少干缩缝的发生。(4)基层材料的配置必须要依照相关标准,保证大中粒径集料的含量不能低于正常水平以及基层顶面不能过于光滑。另外,要特别注意过振过湿,这种现象不仅与含水量有关,而且与碾压方法有密切联系。(5)为了减少路面裂缝的发生,要搅拌矿料至混合均匀,材料粗细保持一致,根据标准化配合比控制油石比例,以此控制好沥青混合料的质量,使其发挥最好的效果。(6)保障每层路面的施工科学有效的进行,层与层之间结合前必须要保证清洁,合理的撒布粘层油以及透层油,注意保障混合料的热结,减小产生分离情况的概率,这样一来,路面的硬度与韧性必然会有大幅度提高,从而使得路面不易出现裂缝,或者是出现裂缝也不会太深。

4结束语

总之,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道路施工工程日益增加,裂缝现象也屡见不鲜,这不仅影响道路的美观以及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且有可能导致交通安全事故。根据市政道路裂缝现象发生的原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势在必行。

作者:孙健 单位:阜南县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

参考文献:

[1]李经宝.探讨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裂缝的产生与防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05(24):140-148.

基层裂缝范文篇10

一、裂缝

裂缝病害有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和网裂三种形式,以下将分别介绍。

纵向裂缝。纵向裂缝一般有两种:一种主要发生在紧急停车带或路肩部位,其形状是沿路肩边缘向内逐步扩大,呈月牙形,这种裂缝容易使路基发生滑移,危险性很大,另一种是发生在行车道部位,多为纵向条带状,裂缝两端未延伸到路堤边缘。

纵向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地基原因。有些路段处于丘陵低洼,河谷处,地基土天然含水量较高,在设计及施工时未做处理,在高填土后,由于地基承载能力的差别出现不均匀沉降,造成路面纵向开裂。路基施工原因。如果士基施工时天气干燥,局部路堤填料土块粉碎不足,路基压实不均匀,暗埋式构造处因构造物长度限制,路基边缘不能超宽碾压,致使路基边缘压实度不够,或者混合料摊铺时纵向施工搭接质量不好,都会造成纵向裂缝。水的渗透破坏。中央分隔带、路表、边坡等渗水,使局部路基受水浸泡后承载力值降低,在动静荷载的作用下,路基滑动产生裂缝,另外填料若为弱膨胀土,如施工中未做处理,渗水后含水量变化,也会导致裂缝产生。

对于纵向裂缝的处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对于缝宽小于3mm的裂缝可不作处理,大于3mm小于5mm的纵向裂缝,可将缝隙刷扫干净,并用压缩空气吹净尘土后,采用热沥青或乳化沥青灌缝撒料法封堵。

如纵缝进一步发展,出现啃边、错台且裂缝宽大于5mm,则需铣刨上面层和中面层(铣刨宽度为裂缝两侧各1m),并对裂缝按方法(1)先行填实,沿纵缝铺设玻璃格栅,摊铺中面层.然后在中面层上沿纵向每隔5m设宽为1.2m的玻璃格棚,最后再摊铺上面层。

对于尚未稳定的纵向裂缝,除按方法(1)处治外,还应根据裂缝成因,采取排水、边坡加固等措施,以使裂缝稳定不继续发展。

横向裂缝:

横向裂缝是与路面中线近于垂直的裂缝,裂缝起初大多出现于路面两侧的硬路肩,逐渐发展而贯通全路幅。贯通裂缝沿路面大致呈均匀分布。公务员之家:

横向裂缝其成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材料收缩引起横向裂缝。一方面在基层成型过程中,因基层材料失水收缩而形成规则的横向裂缝,另一方面基层材料因温度骤降而发生低温收缩开裂。这两种收缩变形使面层底面承受拉力,当拉力超过沥青面层的抗拉强度时就使沥青面层底部拉裂,并随着温湿的循环变化及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而导致沥青面层低面裂缝。

沥青及混凝土的温缩引起的裂缝。因沥青是一种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的粘弹性材料,温度下降时,沥青混合料逐渐变硬变脆,并发生收缩变形.当收缩拉应力超过沥青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沥青路面表面就会被拉裂,并逐步向下发展,形成上宽下窄的横向裂缝.(3)差异沉降引起的横向裂缝。在软土地基与非软土地基交界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变化处或构造物台背与路段交接处,园地基或路基与构造物差异沉降导致基层开裂,并反射到沥青面层,形成横向裂缝。

对于横向裂缝的处治方法:

对于基层开裂引起的反射裂缝及沥青混凝土温缩等引起的横向裂缝,如缝宽较小可不予处理,如宽度在3mm以上,可将缝隙刷扫干净,并用压缩空气吹净尘土后,采用热沥青或乳化沥青灌缝撒料法封堵。如缝宽在5mm以上,可将缝口杂物清除,或沿裂缝开槽后用压缩空气吹净,采用砂料式或细粒式热拌沥青混合料填充捣实,并用烙铁封口。

对于由土基沉降引起的横向裂缝,如出现错台、啃边、裂缝宽度大于5mm以上的,则需沿横缝两侧各50cm~100cm范围开槽,挖除上面层,按照方结(1)先将裂缝填实,然后沿横缝加铺玻璃格删,重新摊铺上面层。

网裂:

网裂是相互交错的疲劳裂缝,形成一系列多边形小块组成的网状开裂,它的初始形态是沿轮迹带出现单条或多条平行的纵缝,而后,在纵缝间出现横向和斜向连接缝,形成缝网。网裂主要是由于路面的整体强度不足而引起的。另外,沥青老化和汽车严重超载,使基层产生疲劳破坏也是导致沥青面层形成网裂的重要原因。网裂的处治方法如下:对于轻微网裂可用玻璃纤维布罩面,对于大面积的网裂、常加铺乳化沥青封层或在补强基层后,再重新罩面,修复路面。

二、坑槽

路面上出现的坑槽,是龟裂、松散等其它损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坑槽的形成可归结为水损害和油损害两个主要方面:

水损害形成坑槽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在开始阶段,雨水由沥青路面大空隙或破损处渗入,停留在基层表面上,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动水冲刷半刚性基层的细料并逐渐形成灰浆,使沥青面层与基层脱开,灰浆被行车荷载挤压,通过面层裂缝或面层混合料中的空隙唧到表面。在产生唧浆的位置,沥青面层产生网裂,接着一些碎裂的小块面层或基层材料被车轮带走,而逐步形成坑洞,并不断的扩大,最后形成坑槽。

车辆修理或机动车用油渗入路面,污染使沥青混合料松散,经行车碾压逐步形成坑槽。预防坑槽损害,首先要选用粘附性和抗老化性强的沥青,恰当采用集料,合理设计混合料级配;其次要严格控制混合料的出厂,摊铺、碾压及终了温度,确保压实度达到规范要求,确保沥青面层的厚度和平整度,再次要确保路表排水畅通,以预防为主,对裂缝、小面积松散、沉陷等作用及时科学的维修,避免其迅速发展为坑槽。

高速公路的路面坑槽应在不中断交通的情况下快速修补好。

目前路面坑槽的修补方法根据使用的路面综合修补设备分为两种,即冷补法和热补法:

冷补法。首先测定坑横的深度,划出切槽修补的范围,用液压风镐切槽,用高压风枪将槽底,槽壁废料及粉尘清除干净。然后用喷灯烘干槽底、槽壁,并在其表面均匀喷洒一薄层粘层油。最后将准备好的热料填补至坑槽中,如厚度大干6cm将分层填筑,从四周向中间碾压。

热补法。首先根据坑槽修补范围确定热辐射加热板区域,将加热板调到合适位置,加热3min-5min,使被修补区域路面软化。然后将准备好的热料放到被修补处,搅拌摊平,并从四周向中间碾压。

三、车辙和推移

车辙是在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路面产生永久性变形积累形成的带状凹槽。车辙和推移降低了路面平整度,当车辙达到一定深度时,由于辙槽内积水,极易发生汽车飘滑而导致交通事故。

车辙和推移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

行车荷载的影响。车辆按规定正常在行车道行驶,使得高速公路的交通渠化现象非常突出,随着车辆荷载作用次数增加,行车道车辆轮迹处进一步压实并逐渐形成不同程度的车槽。基层施工质量差。因基层的厚度不足或因基层材料、施工、养生不当导致基层整体强度不足,由于荷载作用超过路面各层的强度,使得路表变形过大而形成辙槽和推移。沥青面层高温稳定性差。在高温条件下,车轮碾压反复作用,荷载应力超过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极限,使流动变形不断积累形成车辙和推移。

对车辙和推移的处治方法如下:

对于连续长度不超过30m、辙槽深度小于8mm、行车有小摆动感觉的,可通过对路面烘烤、耙松、添加适当新料后压实即可。当沥青面层磨损、横向推移时,应清除不稳定层,用铣刨机拉毛,重铺面层。

当基层或土基不稳定时,应先进行补强处理后,再修复面层。对于因基层施工质量差引起的车辙、推移,在重新摊铺面层前应先行处理好软弱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