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和谐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20:59:54

基层和谐

基层和谐范文篇1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关键在党,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组织者、推动者。把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和凝聚人心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促进和谐的作用,以促进社会和谐的成效体现党的先进性,是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强化执政意识,明确职责定位,以政治优势促进和谐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具有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更需要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这种政治优势。

社会和谐说到底是社会主体的和谐,是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和谐。以政治优势促进和谐,就要求基层党组织牢固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政治优势促和谐,还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充分发挥“政治社会化”的功能。一方面,基层党组织要及时准确地向上级党组织反映群众的愿望、要求和呼声,为上级党组织准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可靠的依据;另一方面,要向广大群众不折不扣地宣传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把党的政治主张贯彻到基层,使人民群众接受和掌握,凝聚起社会力量,进而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实践。

基层党组织要强化执政意识,明确促进社会和谐的政治责任,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做好各项工作,切实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由于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不够深刻,致使一些地方的基层党组织片面地把“跑贷款、上项目”当作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对与最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环境、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重视不够,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解决这些问题,基层党组织必须转变观念,明确职责,真正把促进社会和谐当作一项重要任务,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化解基层矛盾,协调各方利益,以社会整合优势促进和谐

基层党组织不仅是党联系社会和群众的“桥梁纽带”和“战斗堡垒”,而且还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社会整合,即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协调各方利益,整合社会资源。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较为简单,社会各阶层的利益都由党和政府来分配,不同阶层的利益冲突不明显。因此,基层党组织行政化功能较强,而社会整合功能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利益来源、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成员的利益意识日益强化,致使大量的新问题、新矛盾日渐凸显。这些问题和矛盾不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作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基层党组织,必须积极主动地担当起社会整合的角色,切实发挥化解矛盾和协调利益的作用。

首先,基层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基层矛盾。我们从大量的群体事件可以看出,有些事件起因并不复杂,问题并不大,主要是一些基层党组织,没有足够重视,更没有去积极作为和主动化解,致使矛盾越积越大,直到酿成恶果。刚刚发生的贵州瓮安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基层党组织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改进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用教育疏导的方式化解矛盾。要引导群众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前进中的困难和利益得失;引导群众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按照法定程序、依据政策法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待群众,要耐心帮助、细心开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深入研究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准确把握矛盾的性质,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在处理复杂矛盾和突发事件时,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善于运用政策手段和法律法规去化解矛盾。要慎用警力、警械,慎用强制措施,决不能动不动就把公安政法机关推到第一线,更不能用专政的手段来对待人民群众。那样,既与党的性质南辕北辙,更与社会和谐背道而驰。

其次,基层党组织要统筹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利益,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具体政策支持。当前,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摩擦和利益矛盾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群体不同方面的利益,积极主动促进社会和谐。要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营造让每个社会成员“各得其所”的社会环境;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同时,要以“四位一体”建设布局为抓手,不仅注重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而且要把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和社会利益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起来。从当前社会出现的一些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看,往往与一些社会群体找不到合适的利益表达平台和利益诉求渠道有关,因此要在继续坚持这些年已经建立的行之有效制度的同时,还要不断开辟新的渠道,使更多人的利益诉求得到更加充分的表达。

三、加强队伍建设,优化组织资源,以人才优势促进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调动和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完成。在当代中国,这项任务只能由具有较强组织优势的中国共产党来担当。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其最大的组织优势就在于有一个由先进分子组成的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前不久,四川发生强烈地震,我们的基层党组织迅速行动起来,组建了各类“党员突击队”、“党员抢险队”、“党员服务队”,形成了一个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总书记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实践再一次有力地证明,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对党充满忠诚,对人民充满感情,对事业充满责任。这正是基层党组织巨大的组织优势的生动体现。我们党如今已经成为一个拥有7415.3万名党员和366.3万个基层组织的执政党,结构也更加优化合理。这是促进社会和谐最可依靠的组织资源和组织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好、发挥好。

基层和谐范文篇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关键在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着眼于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努力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提高党员干部工作能力。党员干部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其工作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效。东营区高度重视加强党员干部工作能力建设,以提高协调利益关系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为重点,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紧密结合实际选择谋发展、促和谐的路子,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人民群众可以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防止贪大求全、劳民伤财,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从群众普遍关注的土地使用、财务管理、房屋拆迁等热点问题入手,通过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等形式,及时公布有关重大事项,接受群众监督;深入了解民意,维护公平正义,加强群众工作,引导广大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眼前碰到的困难,正确处理利益得失问题,从而不断增加和谐因素,不断减少不和谐因素。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组织是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此,东营区认真抓了以下几项工作:完善村干部选拔管理机制,把“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致富能力强、带动能力强”作为基本条件,注重从致富能人、科技能手、技术示范户、复员军人、乡镇企业骨干中选拔村干部;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科技培训基地、农村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强化对村干部的理论政策、法律法规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着力提高他们带领群众实现发展致富的能力;拓宽村级集体增收渠道,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解决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的经费和活动场所问题,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健全农村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民主评议村干部和村干部引咎辞职等制度,同时解决好村干部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养老保险问题,调动和保护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共建和谐的强大合力。从这一要求出发,东营区采取了一系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举措:一是全面贯彻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拓宽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建立和完善党内服务和互助机制,从政治上、生活上、感情上帮助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党员、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党员、生活困难的党员和老党员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进而迸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二是认真做好城市社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贯彻“四个尊重”方针,营造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三是大力加强学习教育,促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群众观念,努力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四是认真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村、驻村蹲点和党员联系户制度,积极开展城乡党员“手拉手”结对帮扶和解民忧、受教育、促发展等主题实践活动,千方百计解决贫困村发展问题、困难户生产生活问题,在为群众谋利益的过程中促进社会和谐。

基层和谐范文篇3

基层民主面临新的时代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迅速变化,利益多元化和主体平等竞争格局逐步形成,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正在要求更大程度的政治参与。全球化浪潮也大大地扩展了人们的政治视野和参与冲动。在农村,村庄内部出现多种经济利益主体,村庄已经成为对外开放的社会单位,特别是人口流动为过去相对稳定的村庄生活带来了诸多变量。在城市,社区里的成员越来越不具有“单位”特征,“单位制度”的社会整合能力大大削弱。城乡社会已经成为一个流动开放的社会。这种新的社会结构本身,使社会管理和利益整合的难度增加。社会成员的政治参与具有日益深厚的利益基础和能力基础,政治参与正在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的城乡基层人大代表选举和自治组织选举中,个人主动竞选迅速增加,“罢免”案不断出现,显示公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意识形态的统合力量下降。在政府体系内部,不同政府层级之间、不同的政府部门之间,权力和利益关系也不断复杂化,政府间的利益差异也在不断表现出来,特别是基层政府的“自主性”问题成为政策执行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何保障各级政府和政府人员实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协调好政府间的行动机制,成为迫切问题。与近二十年前中国刚刚试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时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当前中国基层民主建设正处于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如果说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处理好各方面权利和利益关系是一个重大的迫切任务,那么,建设基层民主政治也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基层民主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

中国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以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若干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从基层民主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来看,多数研究认为,基层民主的推进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具体来看,基层民主使得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提高,有利于缩小村庄内部的贫富差距,基层民主状况好的地方,村庄内部的基尼系数能显著下降。但是,也有研究认为,基层民主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或者说这种相关性是很弱的。第二,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基层民主的影响来看,国外不少研究认为,中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对本村庄的民主自治程度有较大影响,但是具体的影响方式争议较大。有的认为,集体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基层民主更能较好地开展,因为集体所支配的资源多,村干部职位也更有吸引力,选举中的竞争性更强。有的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与村民自治的实施具有一种反比的关系,相对封闭的农业村比相对开放的工业村更加适合民主自治,在大多数村民都留在村里并且依赖农业取得收入的村庄,村民的参与热情和选举的竞争性会更高。有的认为,民主发展同经济水平是曲线关系,能够为村民带来物质福利的村民选举,会激发农民参加投票选举的热情。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各地农村民主发展的差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关键的是各级地方政府的意愿和推动,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多大的关系。

本人认为,不论经济发展与民主发展的关系怎样,都不能用经济发展来作为发展基层民主的目标。因为,民主本身就是价值,或者说是民主政治本身就是我们党的执政目标,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是为了发展经济而推行民主。因此,不能将民主政治建设功利化、绝对化,甚至得出“民主建设好,经济发展快”的结论。虽然基层民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比较复杂,或者说是曲线相关而不是简单的反比或正比的关系。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民主政治可以为经济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可以直接地促进社会和谐。这已经为中国农村的基层民主实践所证明。民主政治对于社会进步与和谐,是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它是协调权利关系、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从我们的观察研究来看,实行基层民主的直接政治效益,突出有以下方面:第一,能够通过有序的民主参与解决或化解基层社会经济矛盾,避免这些矛盾升级为政治矛盾甚至政治冲突,使社会和谐建立在多元利益有序、理性互动的基础上;第二,能够培养民众有序政治参与的行为习惯,逐步消解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因素,减少通过过激言行获取政治关注的现象发生,避免出现诸如通过“阻断公路、铁路”“冲击政府”等来表达权利诉求的情况。第三,能够激励约束基层政府在工作中既对中央负责,也对人民负责。一些地方的基层政府干部确有不端行为,在有些方面不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偏离了“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防止或者纠正此类行为发生和蔓延,基层民主建设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缺乏有序有效的基层民主的客观结果是,基层干部既免受民众约束压力,也脱离中央的监督管理。而一旦出现严重后果,中央不得不背起基层政府错误行为的包袱,甚至为地方上违法乱纪的干部承担政治责任。第四,实行基层民主也是促使基层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制度措施。发展观是否科学,政绩观是否正确,最重要的指标是是否有利于人民的福祉、社会的安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党的领导的长期稳固有效。在这个意义上,中央的要求与民众的期望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科学的发展观、不正确的政绩观还在干扰政府工作,就是因为这种一致性在基层政府还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如果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这种一致性就会体现为主观上针对地方、客观上给中央造成巨大政治压力的民众抗议活动,如上访、群体性事件等。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就是通过一整套有序有效的民主参与程序来体现中央要求和人民期望的根本一致性。

实践已经证明,基层民主能够带来良好的社会治理。但是,形成这种良好治理的局面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对于政府来说,在民主运行的过程中,不可控制的社会因素增加,或者原来习惯的管理方式遭遇挑战,都会带来一定程度、一定时间的秩序问题。中国农村经历的选举就说明了这样的道理。选举的初期确实出现不少意想不到的问题或者混乱,使基层政府感到搞民主比较麻烦。但是,当农民越来越熟悉规则、政府越来越尊重程序,选举就变得越来越有序。在民主程序的作用下,村庄的管理也越来越有序。这是我们在调查中许多基层干部和农民共同的感受。因此,只要有了比较充分的思想和组织准备,基层民主初期的混乱是不难度过的,就像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某些经济领域出现的情况一样。

发展基层民主必须改进党的领导方式

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在基层,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能够为人民当家作主奠定制度基础和政治文化基础。

在当前的基层民主和基层政权建设中,如何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在认识和实践方面正在展开探索。从具体工作来看,重点是处理好基层党组织与基层人大、基层政府的关系,处理好基层党组织与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关系。在乡镇政权建设中,有的主张基层党组织与基层人大、基层政府尤其是乡镇党委、人大、政府“合一”;在社区组织建设中,有的主张村级党组织与村民委员会“合一”(即“两委合一”),社区党组织与社区群众性自治组织“合一”,以此来保证党的领导并减少基层组织之间的结构性磨擦。目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走向“合一”的趋势。在一些地方的探索中,不仅提倡乡镇党委、人大、政府相互兼职,村级党组织成员兼任村民自治组织职务、社区党组织成员兼任社区群众性自治组织成员,还出现了一些制度性的安排,如乡镇管理体制的“三合一”改革、村级组织运行的“一制三化”和“青县模式”等。“一制三化”是以农村党支部主导“两委”共治和村民参与监督的制度安排,突出的是“两委联席会”的作用;“青县模式”则提倡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民代表会议主席,突出的是村民代表会议的权威地位。目前,这些探索实践还在起步过程中,经验总结还需要时日。我的看法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应体现为“掌舵”,而不是“划船”,党的领导应该主要是制定社会经济生活的规则,并保证其他各类组织的功能发挥,而不是直接管理基层社会事务。在乡镇改革中,也许更应围绕乡镇党委书记兼任乡镇人大主席设计相应制度,而不是在乡镇党委书记兼任乡镇长上做文章,因为这样做更有利于发挥党组织的政治领导作用;在村民自治中,也许更应推进党支部带领村民制定村庄事务的方针政策并监督村民委员会执行的制度探索。

党组织与自治组织的关系,即通常说的“两委关系”(党支部与村委会),一直是村民自治的重要问题。如何处理二者关系,对于改善和巩固党在农村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影响深远。现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有的基层党组织成了支部书记的天下,既不服从中央的方针政策,也不尊重人民的意志愿望,甚至为了维护私利拒不发展党员或者只发展亲朋好友入党。在有的地方,乡镇党委为了打破村党支部书记的家天下,甚至不得不在乡镇办党校,组建临时支部,发展积极分子入党。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关键是发展党内民主,而且是将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有机地结合起来。近几年,基层的探索已经有了巨大成绩。先有了“两票制”(全体村民对党支部成员的信任票和党员正式选举),后来逐步有了制度化的支部成员“两推一选”(村民推荐、党员推荐和党内选举),这种党内民主的发展对于保持党组织的健康起了重要作用。现在,在党组织和自治组织的关系上,也已经有了若干有益探索,这是统一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的重要探索。坚持村党组织作为村级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并不意味着必须确立村党支部书记个人的领导核心地位,或者说党支部书记可以直接领导村主任的工作。增强党支部的活力,一条重要途径是不断接受民主选举的洗礼。连接党内选举和村民选举的主要通道,可以是党支部推出党员参加村委会选举,并力保共产党员在公平自由的村委会选举中获胜。如果选举失败,党组织负责人要承担责任直至辞职。这样,通过选举来逐渐培养基层党组织成员的民主政治意识。树立执政党地位必须不断接受人民授权认可和巩固的人民主权观念,而通过基层民主则可以在制度上为党的建设引进一股源源不断的活水。

发展基层民主提高加强制度化水平

基层和谐范文篇4

一、*县吐峪沟乡农村基层组织现状

一是农业人口和维吾尔族人口偏多。吐峪沟乡7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拥有人口2.4万人,其中维吾尔族人口22047人,占全乡总人口91.8%,农业人口23810人,占总人口的99.2%;二是人均拥有耕地面积少。全乡耕地面积41720亩,人均占有耕地1.75亩。实际上土地资源分布存在不平衡现象,如吐峪沟村,人均只有0.5亩耕地;三是主产业带动增收空间渐窄。由于受缺水因素及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等因素制约,做为农民增收主要渠道的葡萄产业存在萧条趋势,加之农产品市场疲软和农民主要发展制干葡萄,所以增收空间渐窄,有的甚至还存在下滑趋势;四是农村经济新增长点发展快,并有望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如全乡设施农业发展已达到1780余亩,旅游业资源开发热潮逐步兴起,都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五是二、三产业相对滞后。受农村经济发展迟缓的影响,农民的消费水平偏低,二、三产业发展较其它乡镇相对滞后,全乡搞二、三产业的农户共203户,仅占全乡总户数3·96%;六是贫困人口较多。吐峪沟乡有自治区级贫困村3个(现合并为1个行政村),享受低保待遇的243户,共245人,收入870元以下的646户,2760余人。

二、吐峪沟乡党委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探索与实践

1、以基层组织建设和稳定工作为主线,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证和政治保障。

基层组织建设和稳定工作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没有坚实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没有安定祥和的社会政治环境,构建和谐农村根本就无从谈起。为此,乡党委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采取五项措施,抓好基层组织巩固工作:一是加强乡党政班子自身建设,对班子成员合理分工,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集体智慧,集体研究,集思广益、集体决定,同时,从强化干部宗旨意识和提高乡党政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及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角度入手,实行科级领导干部月初制定工作计划、月末评审制度,以推进各项工作和各项制度的落实力度;二是配齐配强村级班子,针对工作力量薄弱的泽日甫村、吐峪沟村、潘碱坎村、麻增坎村四个行政村,采取调查、走访、座谈、民主评测等方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为上述四个村配备了支部副书记,同时从机关选派得力骨干分派到全乡7个行政村担当党建联系员,使行政村工作力量得到加强,各项工作迅速有了起色;三是狠抓学习制度落实,通过学习武装乡村干部头脑,提高乡村干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四是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作用,通过农民党员挖掘和总结民智民力,把农民群众团结在党组织周围,推动基层组织决策上台阶、上水平;五是转变干部作用,要求乡村干部主动深入基层,了解掌握群众关心的热难点问题。今年以来,共为群众解决热难点问题31件,办好事办实事17件。

同时,乡党委还以平安建设为契机,层层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继续巩固“十户一联”群防群治体系,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并有效发挥宗教人士这一特殊社会平台的作用,利用宗教人士向群众宣传移风易俗及科学技术等,努力营创安定祥和的社会政治环境。

2、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经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吐峪沟乡党委在结合乡情实际的基础上,着力构建“三大基地”,利用基地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是建立万亩西甜瓜早熟基地。根据全乡水资源匮乏的实际,树“军彩基地”为龙头,实施“龙头带基地、基地带书记、书记带党员、党员带农户”工程。目前,全乡设施农业发展面积已达1780亩,农民上交设施农业发展保证金已达32万元;二是打造文化旅游基地。以吐峪沟大峡谷旅游开发为契机,结合麻扎村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积极引导、鼓励周边群众参与旅游业开发及发展饮食服务行业,并两次组织农民赴喀什、和田等地观摩学习经验。目前,在大峡谷景区周边已建成农家坊民情风情游1家,经营民族特色餐饮20余家;三是建设节水农业发展基地。按照县委、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大力宣传推广低压管道及膜下滴灌节水措施,仅2006年以来,全乡完成低压管道铺设31公里,膜下滴灌745亩。此外,乡党委还成立科技推广普及队伍,定期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或现场实践培训。同时,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主渠道,开展了3期农民工岗前就业培训班,培训农民工131人,并大力协调本地种植大户使用本乡剩余劳动力。今年以来,已外输内转劳动力2920人次。

3、以“三级联创”为总抓手,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机制保障。

乡党委把“三级联创”做为农村工作的总抓手,认真落实《农村党员干部定期教育培训制度》及《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发展党员工作制度》。近三年来,举办党员干部培训班15期,培训党员干部790人次,并实施“双培”工程,三年来共培养乡村两级后备干部47人,发展党员128人,结合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探索农村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建立了《农村党员设岗定责管理办法》等系列发挥农村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着力把党员干部建设成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以此不断推动“三级联创”工作深入开展。同时,建立健全了《吐峪沟乡行政村民主管理制度》、《村民“一事一议”制度》、《“民主日”活动制度》等农村基层组织民主管理机制,要求行政村“两委”班子认真做好村务财务公开,对村级组织实行规范化管理,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对村级重大事务进行民主决策,并取得了实际效果。

4、以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为契机,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铺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基础。

抗震安居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也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为了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完成好县委分配的抗震安居建设任务,乡党委一方面多方协调,为建房农民解决资金及建房材料上的困难,一方面组织农村党员义务帮扶建房农户,解决建房农民用工难和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乡党委还结合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大力整治脏乱差的农村环境。仅今年以来,完成了8个村民小组的人畜安全饮水工程改造,修建乡村道路31公里,在村组周围植树1131亩,并且完成了吐峪沟村建房新址的整体规划和道路建设,使建房新址初显新农村风貌。

5、以化解矛盾为着力点,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打牢群众基础。

吐峪沟乡群众上访曾经十分频繁,党群干群关系一度极为紧张,为了转化党群干群关系,转变群众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乡党委主要采取以下做法:一是乡党政领导干部主动到基层调查矛盾和了解群众的热难点问题,并竭力解决。如协调石油公司在苏巴什村建立加油站,解决了苏巴什村民加油难的问题,化解了吐峪沟村油地索赔纠纷等,仅今年以来,乡党政班子通过主动深入基层了解并解决群众热难点问题27件;二是加强信访接待工作,如解决了遗留长达七年之久的潘碱坎村村民薛培吉的借款问题;三是认真解决贫困群众的生活窘迫问题,一方面是在重大节日前解决困难群众的过节难问题,一方面是动员机关、站所、教师及广大党员对贫困户进行捐助或给予智力上的扶持;四是加大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力度,如开办农民工岗前就业培训班,组织有致富意识的部分农民外出观摩学习经验、下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宣传单,并开展农民培训班。20*年至今,共培训农民5710人次,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群众观念的转变和思想的解放。

三、影响基层党组织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因素及形成原因。

1、三种资源的缺乏

首当其冲的是水资源的极度匮乏,成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最明显的制约瓶颈。吐峪沟乡地下水位下降十分明显,突出表现在吐峪沟乡下游行政村。据测算,地下水位以每年7---12米的速度下降,局部地带甚至达15米以上。由于地下水位下降迅猛,部分村组几乎连年打井和更新,不仅造成农民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农民负担的增多,更严重的是随着新井不断多,水量却越来越少。因此,吐峪沟下游行政村尤其是潘碱坎村濒临着水资源断绝的实际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群众的生计问题,更给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带来了直接阻力。

其次是农村人才资源的短缺。由于吐峪沟乡生活和工作条件相对较差,干部多不安心在乡工作,退伍军人及大中专毕业生也不愿意回乡,纷纷奔向城市择业。据统计,全乡每年至少有40名以上大中专毕业生,但截止目前,留在农村的大中专毕业生及退伍军人仅有39名,而且有的已娶妻生子,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村生活,失去了理想信念。同时本地一些稍有致富技能的人也选择外出务工创收。由于农村留不住人才,选人用人大多属于“瘸子里选将军”,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无奈。

第三是土地资源的缺乏。土地是农民的生命线,但吐峪沟乡人均只有1.75亩耕地,在吐峪沟村人均只有0.5亩耕地,在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科技含量较低的情况下,人均占有耕地少直接影响着农牧民的收入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

2、干部能力普遍较低

一是大多数干部思想不够解放,习惯于行政命令,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工作方式方法局限于思维定势,不善于抓住工作重点,不善于抓住问题本质,因此虽忙得不可开交,但多属疲于应付,工作局面却始终维持旧面貌;二是部分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心不高。习惯于安于现状,习惯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上缺乏应有的激情和热情,缺乏扎实的工作作风。有的干部虽然有工作能力但却不愿释放,有的则处于“拨一下动一下,不拨就不动”的工作状态。就其本质上来说还是没有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机关、站所干部文化程度虽然较高,但所学专业大多跟农村工作有出入,实际工作能力距服务“三农”,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四是村组干部工作能力普遍不高。在调查中统计,有80%以上基层干部感觉工作不好干,太累太苦却没有工作成绩,有近20%的村组干部感觉难以应付农村工作。在全乡127名村组干部中,有致富能力的仅有12名,具备“双带”能力的村组干部只有3名。

3、农牧民思想观念保守

主要体现:一是农牧民观念落后保守。如一些维吾尔族群众一天要做五次“乃玛孜”,把对幸福的追求依托在“真主”身上,而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一些贫困户不珍惜乡党委、政府联系的务工机会,私自逃走或酗酒、,造成不良影响;二是由于素质偏低和观念的狭隘,农牧民接受新知识、新科技速度十分缓慢,有些农民甚至对新事物、新技术存在排斥心理。如吐峪沟乡农民水资源缺乏已十分苦恼,但在乡党委、政府宣传上级党组织优惠政策和推广膜下滴灌等节水设施时,多数农牧民不接受、不支持,不愿交纳只需要承担小部分的节水设施建设资金;三是部分农民缺乏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如一些农民群众间发生纠纷,宁愿采用争吵斗殴的方式,也不愿用法律武器,有的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4、民主政治建设滞后

一是行政村“两委”关系协调不顺,如个别村支部事无巨细都要干预,使村委会发挥不了作用。个别村“两委”表面上一团和气,背地里相互拆台,遇到矛盾和问题相互推诿扯皮;二是村民的自治意识十分淡泊,占80%以上的群众对村组重大开支不知情,40%以上的农牧民党员没有参与村内重大事务商讨和研究,一些村组干部直接保管理财小组印章,随需随用,使理财小组职能作用得不到发挥,从而造成村组财务管理混乱,引起群众不满;三是村务公开不规范,不细致,而且群众最为关心的自然村财务开支没有纳入村务公开范畴。

5、农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主要体现:一是行政村集体经济积累较为薄弱。对“五个一”工程,多数行政村仅落实了一块地,个别村甚至连一块地都没有。农村税费改革后,行政村主要收入来源掐断,村组干部工资单纯依靠转移支付拨付,在全乡7个行政村中,只有苏巴什村集体经济积累突破5万元,其余行政村集体经济积累都不高,甚至还有个别“空壳村”存在。因集体经济积累薄弱,农村基层组织普遍存在“无钱办事”的问题;二是农民增收空间十分有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不前。受农业用水紧张,农产品市场疲软等因素影响,农民增收幅度非常小,有的甚至出现负增收和返贫现象,出现了部分农民因种不起土地而土地摞荒现象。

6、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不趋合理

一是党员队伍结构不趋合理,年龄普遍老化,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全乡共有党员913人,其中35岁以下134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02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493人,党员队伍结构的不趋合理间接影响了基层党组织构建和谐社会有序开展;二是农村党员致富能力不强,在全乡621名农民党员中,有致富能力的有19名;三是部分党员宗旨意识淡化,没有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身,混同于一般群众,有的甚至落后于群众,造成党员在群众中威信不高。

以上种种,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要求极不适应,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吐峪沟乡特殊的环境和现实因素。一方面,吐峪沟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也相对落后,缺乏拴心留人的工作环境气氛,因此造成农村人才缺乏,干部不安心。一方面吐峪沟乡宗教氛围相对浓厚,伊斯兰教又与维吾尔族群众生活联系紧密,加之信息渠道不畅通,造成农牧民群众思想不解放、观念保守落后。同时,吐峪沟乡干旱缺水的自然环境以及农田基础设施的薄弱,使自然灾害肆虐,从而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教育管理不善因素

一是基层党组织不重视教育培训工作,教育形式单一乏味,激不起干部群众学习的热情,造成干部党员群众的整体素质一直处于“原地踏步走”的状态;二是制度建设不完善,如《干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推荐干部、党员责任追究制度》《干部工作激励制度》等制度不健全,而现有的一些制度也落实不力,如《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创建工作督查制度》等系列制度,造成农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作风不实,农村基础性工作不牢固;三是选人用人不当。把一些作风飘浮、工作能力不强的干部选拔任用到重要岗位,不仅影响到其他干部的积极主动性,也影响到党的群众基础,引起党群干群关系的恶化。

3、经济发展缓慢的因素。

由于吐峪沟乡农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迫在眉睫也无力开展,造成党组织在群众中威信不高,凝聚力不强。同时,农村经济发展的缓慢也造成农牧民消费水平偏低,使农村市场缺乏活力,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乡镇企业先天不足,造成农牧民增收渠道单一,一部分农牧民群众只好瞄准外出务工养家糊口。

4、主观因素。

一是一些干部自身素质不高,对自身的要求不严,不愿意在工作上花费时间和精力,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任你如何加压使力都始终保持巍然不动,导致基层党组织的安排部署落实不力;二是农牧民思想观念的保守,导致基层党组织推行新思路、新技术面临诸多困难,有少数群众甚至认为基层党组织的新思路和推广的新技术是多此一举、无故找茬,是给农民添乱添累,所以故意与基层党组织“对着干”;三是基层党组织距构建和谐社会条件有些先天不足,如部分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不高、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模糊、领导农村发展经济的能力不强等等,都制约着基层党组织构建和谐社会的顺利进行。

四、提高基层党组织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从另一方面来说,基层党组织是党与群众、政策与实践之间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斗堡垒和源头活水,只是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才能推动农村和谐社会的不断实现。对此,我们认为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构建能力。

(一)提高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能力。

1、加强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

一要优化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结构。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和干部“四化”方针,把政治上靠得住、作风上过得硬,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选拔到基层领导岗位,尤其是要选准配强党政“一把手”和村“两委”负责人。在班子配备时要注意从全局出发,合理搭配,突出改善领导班子整体结构,特别要注意增强懂经济和有驾驭经济能力的班子成员,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能的效果,不断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同时,对于工作业绩平平、宗旨意识淡泊、群众反映差的干部要坚决调整;二要以坚持不懈的学习为手段,夯实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的理论文化基础,切实解决一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安于现状、视野狭窄和本领恐慌的问题,培育基层领导干部开放宽广的世界眼光,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增强执政求进的意识和能力;三要以贯彻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建设团结协作、和谐有力的领导班子。在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完善党组织决策机制,健全决策前、决策中、决策后的沟通协调和成效反馈机制,营创民主、友好、竞争、融洽的干事氛围,并在此氛围中把领导干部个人的能力整合为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行政村则要理顺“两委”关系,强化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建立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

2、加强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仅靠基层干部是很难承担构建和谐农村的重担,只有把基层党员的的优势利用起来,与基层干部形成工作合力,才能为和谐社会提供不竭动力:一要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强化对党员的教育培训。要改进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党员进行分类分层教育,通过远程教育、党校培训、实地学习等多种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前瞻性,使教育工作充满鲜明的时代气息,使基层广大党员在教育培训中成长为实用人才、致富能手,成为自觉自觉践行“三个代表”的典范;三要健全党内生活制度,并充分利用基层党员在思想上、感情上贴近群众的优势,激活党员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和考评机制。同时,基层党组织要对党员政治上给予关怀、物质上给予扶持、生活上给予关心,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坚定为群众服务的信心,也带动和影响更多的先进分子向党组织靠拢,使基层党员队伍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3、村基层党组织设置。

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立党组织的做法,根据市场经济和产业化建设的需要,按照“就近、方便、服务经济、发挥优势”的原则创新当前农村党组织设置。一是根据农村经济分类,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条上,成立行业协会及协会党组织,形成“支部+协会”的发展模式;二是可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及党员数量的多少,按照50名党员以上可成立党总支、100名党员以上可成立党委的要求成立党组织,下辖产业党支部,产业党支部再按照活动单位和党员居住集中情况成立若干党小组,从而在行政村形成三级组织管理网络,保证农村党组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全面覆盖,又便于管理,确保基层党组织常抓常新,充满活力。

(二)提高基层组织领导农村发展经济的能力。

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根本原因,而发展则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关键,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和谐社会是物质财富不断涌流的社会,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首先提高基层组织领导农村发展经济的能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一要走出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思维定势,吃透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立足乡情实际选准一条既能让本地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得到充分利用,又能使国家的政策得到用足用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二要跳出就农业抓农业、就有限的土地抓增收的窠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生态带动、项目带动、科技带动的致富之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条件,整合农村水土资源向大户集中,引导农民从土地中走出去,从事劳务输出、二三产业、综合养殖等行业,实现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双赢”;三要摒弃“小进则满,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培育龙头产业,实施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四要解除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后颈不足的困境。采取联系领导和单位帮扶、盘活集体固定资产等形式发展集体经济,解决基层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同时,上级党组织要加大对农村的政策、资金帮扶力度,实施工业带动、城镇带动等模式,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三)提高基层党组织维护一方稳定的工作能力

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谐社会根本无从谈起。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提高基层党组织维护一方稳定的工作能力。

一要提高基层党组织做群众工作的本领。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而思想政治工作是保持活力和催生动力的源泉所在。基层组织只有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妥善解决不同利益群体的群众问题,才能保证和谐社会建设落到实处。一方面要坚持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动力的唯物主义观点,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循序渐进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培育适用和谐社会要求的新型农民,有针对性地化解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挖掘群众的智慧、集结群众的智慧,推进基层党组织的决策更加贴近民意、更加科学合理。一方面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工作路线,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切实深入到群众中去,下力气解决群众关注的热难点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好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采取物质扶贫、政策扶贫、信息扶贫、智力扶贫相结合的扶贫措施,使贫困人口尽快走出困境步入佳境。同时,基层组织要善于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动群众、团结群众、组织群众,善于调动群众的积极主动性,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二要建立一套及时反映社情民意的信息网络运行机制。可通过情报信息员、“两级”代表、党员、群众了解社情民意,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保证基层组织及时了解影响稳定的隐患因素及群众关注的敏感问题,及时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要增强引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本领。通过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加大教育培训等措施有针对性地淡化宗教氛围。同时,继续落实宗教人士定期学习制度,并在学习的方式方法及培训实效上下功夫,在加强宗教人士学习教育的基础上有效发挥宗教人士这一特殊社会平台的作用,并利用宗教人士引导农牧民群众开展群防群治,引导农牧民群众冲破墨守陈规的迂腐观念,树立求发展、用科技致富的思想意识。

同时,基层党组织还要做好综治常规性工作,整合农村维稳工作力量,防止出现各行其是、两张皮的现象,竭力营创整体联动的维稳工作格局。

基层和谐范文篇5

一、为什么要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促和谐”活动?

近年来,我们按照上级的有关部署,结合我镇实际,先后开展了“三走进零距离”主题实践活动、“三送三进三破解”主题实践活动、“一弘扬三服务”主题实践活动和创业服务年活动等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改进干部工作作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可以说,以前我们开展的这些活动,与“千名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促和谐”活动,在精神实质上是完全吻合的。这次开展的活动,不仅是我镇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区委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我镇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的延续和深化,对加快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开展好这次活动,首先要对这次活动的重要意义有清醒而正确的认识:

一是这次活动室推进科学发展的需要。如何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沙河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谋划,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工作。这就要深入基层、深入调研,找出并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大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二是这次活动是应对当前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妥善解决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社会问题,尤其是中心城区的近郊乡镇,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开展这项活动,就是要保持清醒头脑,动员全体镇村干部下到村组,下到居民家中,做好维护稳定的基础性工作,切实把基层工作做实,把基础工作打牢,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的发生。三是这次活动是破解基层难题重要举措。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开展这次活动,将实现区、镇、村三级干部联动,大家拧成一股绳,共同破解基层难题,推进工作开展。作为我们基层一线的同志,这是一次难得的向上级领导学习的机会。我们要抓住这次大好机会,把矛盾化解好,把发展推动好,把群众的期盼落实好,真正改善民生,使群众得到实惠,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四是这次活动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利契机。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与群众交朋友,认真倾听群众诉求,可以进一步增进干部与群众的联系,找准服务群众的着力点,进而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五是这次活动是提高干部能力之机。实践是最好的舞台、最好的学校,基层一线是锻炼干部、检验干部、识别干部的有效平台。作为镇村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能够进一步地了解和掌握村情民意,能够在解决复杂矛盾和问题中来磨练意志,增长本领。

总之,全体镇村干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活动开展的背景、原因、动机和重要意义,积极投身到“千名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促和谐”活动中来,进一步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努力促进全镇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

二、开展这次活动主要做什么?

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结合我镇的具体实际,镇党委研究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刚才,已经组织大家一起对方案进行了学习。全体镇、村干部要紧扣“排忧解难促和谐”这一主题,对照方案要求,紧扣活动主题和任务,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活动地开展,切实在一线掌握情况、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加固稳定、在一线转变作风、在一线推进科学发展,在一线抓好实践活动的开展。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全面宣传好各项政策。宣传政策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有效途径。要将政策宣传贯穿活动始终,采取面对面宣讲、重点讲解、释疑解惑等方法,全面宣传好各项政策,使中央精神和上级要求家喻户晓。要重点宣传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重点项目、城市建设、征地拆迁、信访维稳以及支农惠民等方面的政策,让广大群众了解政策,支持发展,维护发展。

二是要深入调查了解民情民意。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主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认真记好“民情日记”、“民情档案”,重点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找出群众生产生活和农村社会稳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把调查研究作为这次活动的重要方法,真正做到融入群众、贴近群众,切实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摸清、摸准、摸透,对了解到的情况,要作出准确分析和科学判断,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是要重点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关注点就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点,也是这次活动的工作重点。在活动中,我们要始终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善于通过帮办实事、破解难题,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群众怨气。对群众的困难和要求,要认真对待,能办的及时办理;一时不能解决的,要及时向上汇报反馈,决不能推诿、回避、截留。要坚持脚踏实地、务求实效,防止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历史和群众检验的工作业绩。

四是要突出化解群众矛盾纠纷。解决矛盾纠纷是活动的重要内容。在这次活动中,要加大化解矛盾纠纷的力度,对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情况开展一次大排查、大清理、大调处,特别是对征地拆迁、制违拆违、涉法涉诉、安全生产、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方面的问题,要重点排查、重点防范、重点化解。对排查出的问题要分门别类、建立台帐,无论是个案问题还是带有共性的问题,无论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治标问题还是要从深层次解决的治本问题,都要全面了解,心中有数。同时,要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老百姓的家门口,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五是要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开展。牵牛要牵牛鼻子,抓工作要抓主要工作,抓事关全局的工作、紧而又紧的工作。当前,我们的工作千头万绪,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开展好这次活动,就要根据当前重点中心工作需要,将信访维稳、征地拆迁、计划生育、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医保缴费、森林防火、安全生产等各项重点中心工作有机融入到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举措。特别是要切实做到“三个结合”,把开展好这次活动与推动当前工作结合起来,与岁末年初走访慰问结合起来,与五类信访问题百日大治理活动结合起来,推进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六是要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各项工作抓得好不好,农村社会稳定不稳定,关键是要有一个坚强有力村组班子。这次活动,要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协助村(居)党组织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指导谋划各项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村组班子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的能力。

三、怎样开展好这次活动?

这次活动,是全区抽调干部最多、任务最重的活动,是对我们工作能力、工作水平和工作作风的集中检验。全体镇村干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纪律上严格要求,在工作中狠抓落实,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开展好这次活动,重点要做到“三带”:

一是要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对农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判断一个党员干部政治上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就是要求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始终把谋求最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要心中时刻装着群众,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始终把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努力把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要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去观察社会、分析矛盾,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去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尊重群众而不漠视群众,无私奉献而不与民争利,高度负责、全心全意而不敷衍塞责、推诿扯皮,不断巩固和发展和谐团结的良好局面。

二是要带着责任做好群众工作。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是一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内在因素,也是履职尽责、创一流业绩必须具备的基本品格。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直接影响到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乃至事业的成败。带着责任做好农民群众工作,就是要力戒埋怨情绪,树立事业为重的奉献精神,多一分责任感,少一分吃亏感,多一分奉献心,少一分索取心,以对党的事业负责、对工作负责、对农民负责的精神,无私奉献,努力在为民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要力戒满足现状,树立迎难而上的进取精神,充分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勇于担当重任的气魄、开拓进取的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努力创造一流工作业绩。要力戒漂浮作风,树立一抓到底的求实精神,坚持深入到工作一线跟踪问效,不能大而化之、浮光掠影,真正以求实扎实的工作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基层和谐范文篇6

基层既是产生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疏导各种矛盾的“茬口”。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基层历来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和实验田,有效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更多地有赖于基层

基层是社会的细胞。各种社会现象都通过基层反映出来,各种社会问题都在基层最先表现出来,各种冲突也可能最先在这里酝酿、爆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在基层,重在基础。

现代社会发展表明,和谐的社会结构应该是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社会结构。虽然浙江中等收入者比例较高,但我们也要看到在广大农村和基层社区还有大量的低收入者,必须采取措施,发展民生、解决民困、维护民利,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稳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切实关心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惠及困难群众。

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但和谐社会应当是能够有效疏解社会矛盾的、安定有序的社会。基层既是产生社会矛盾的“源头”,同时也是疏导各种矛盾的“茬口”。有效地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更多地有赖于基层。只有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才能切实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也只有把化解基层矛盾的机制、开展群众工作的方法以及调节群众利益关系的措施想得更周到一些,理顺情绪,把握舆论,才能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基层历来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和实验田。民主精神的培育、民主素质的锻炼、民主实践的操作,都是在基层产生、在基层发展、在基层得到检验的。当前,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基层群众的民主意识和素养不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此,决不能因噎废食,只要切实加强引导,不断完善制度,就能依法行事,稳步推进。人民群众的素质觉悟越高,民主素养越好,基层民主机制越健全,社会就越和谐稳定。

基层和谐范文篇7

一、深化“小金口经验”,提高农村党组织统领和谐镇村的能力

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运转的领导核心所在。农村党建工作成效如何,以及农村党支部在和谐善政方面的能力强弱,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构建和谐镇村进程。从调研工作中发现,影响农村党支部建设的不利因素和矛盾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六化”:即党与群众的联系松散化、群众对党的感情淡漠化、村级党组织设置机械化、村集体经济空壳化、社会矛盾复杂化,以及价值观念、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就业形式和组织形式日趋多元化。农村党员则存在严重的“五化”现象:即年龄老化、缺少文化、宗旨淡化、思想疆化、作用退化。以上趋势和不良倾向给构建和谐镇村、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带来一系列新挑战,特别是随着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出现社会阶层分化,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弱化现象,使得农村党建工作面临困难的局面。

农村工作千万条,首要一条就是要把农村党支部这个“前沿指挥部”建设好、巩固好,这是搞好农村工作,推动三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镇村的关键和首要前提。从惠城区的实践来说,近年来,我们在全区农村中推行的“小金口经验”(即党员联系群众、联系村务责任制),党组织通过联系群众、联系村务细化党员的工作职责,使党员的先进性在群众中得到较好地体现,有效地解决农村党建工作困境和党支部战斗力不强、党员作用不突出的问题。面对构建和谐镇村的新历史使命,作为基层党组织,要以深化“小金口经验”为总抓手,努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一是要从党员思想认识上深化。作为基层党组织,要认识到构建社会大和谐,需要构建千千万万的小和谐。只有农户、村小组和谐了,和谐镇村才有好的基础,整个和谐社会才能实现。在深化“小金口经验”中要把党员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六大精神上来,结合实际在基层党员中开展好“构建和谐支部”、“和谐村委”、“和谐农户”责任制活动,把稳定、协调、发展作为基层工作首要标准,为构建和谐镇村统一好党员的思想基础;二是要从联系内容上去深化。构建和谐镇村的根本是要增强群众自我发展、和谐发展的能力。以往党员联系村务工作侧重于社会工作,广大群众迫切需要对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理解,因此,各乡镇党委要通过引导农村党支部开展和谐社会内涵大讨论,制定相应具体措施,并把普法宣传、精神文明建设列为党员联系的重要内容,为“小金口经验”注入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容。使农村党员开展联系村务、联系群众工作中能够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侧重社会工作向侧重群众思想工作转变,由侧重联系弱势群体向全面联系各阶层转变;由侧重帮扶向侧重引导致富转变。要通过深化“小金口经验”,使镇村基层组织稳定、协调、有序发展,进一步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的政治堡垒;三是从联系机制上去深化。要结合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农村各地实际,可以参照小金口镇设置“党员先进性责任区”的办法,改变以往党员联系按户为单位的办法,分地区或分行业进行联系,有利于克服因党员素质强弱造成联系质量不高的问题;建立健全党员联系督查机制、奖励机制、学习机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提高基层党员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二、推行《村民小组议事规则》,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和谐议事督政的工作机制

社会和谐离不开稳定、民主的政治环境。保持政治稳定、发展民主政治,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各种社会政治关系的和谐。随着农村经济和村民自治不断发展,农村社会进入了矛盾凸现期,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当前最主要的矛盾。构建和谐镇村需要从制度上提高村级组织解决农村社会矛盾特别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保证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创造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邓小平同志曾讲过,制度建设是带有长期性、根本性的影响,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无法横行,不好的制度可以让好人无法做事。因此,能否探索出一套符合农村实际的科学可行完善的议事制度,对于构建和谐镇村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我区通过一年多实践探索出《村民小组议事规则》(以下称《议事规则》)。从制度上规定了议事的原则、范围及要求,议事时由村民小组领导班子提出议事方案报村“两委会”审核把关,交由村民小组党员、村民代表、理财小组讨论,然后提交村民户代表会或村民大会表决通过。实践证明,《议事规则》把党的领导、和谐议事、民主督政、民主决策、依法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是一套农村基层广大群众真正需要的民主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在维护农村稳定、发展农村经济、理顺村级组织关系,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冲突具有重要保障作用。我们构建和谐镇村,一方面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有效的议事制度。作为基层党组织必须学会用制度、构建起责任边界清楚、事权人权财权对称的村级行政运行体系,用机制来保证党的决策和行动的落实。可以说用《议事规则》这样的运行机制来巩固执政地位,能够形成完善的决策机制,可靠的执行监督保障机制。为此,我们要把《议事规则》的落实,作为一项维护农村稳定,构建和谐镇村的总要求来抓,自觉运行好这套规则,以制度来体现维护党员群众的各种权力,保障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促使村级各项工作迈入和谐健康轨道。另一方面,要把推行《议事规则》与村民小组的村务、财务运作管理情况结合起来,健全和落实民主理财、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村务运作中组织领导、村务引导、督促落实作用,进一步健全农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使党群、干群关系密切,基层社会更加和谐,农村社会更加稳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帮村富民工程,切实搭起构建和谐镇村的经济平台

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的富裕。只有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和谐的社会,相反,社会和谐又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当前,我们构建和谐镇村,首要任务就要保持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离开经济谈和谐,只能是空谈。虽然我国已达到总体小康水平,但由于诸多原因,地区间发展仍不平衡,一部分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集体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无钱办事”状况导致农村集体“无人管事”,带领群众奔康致富更是无从谈起,这与构建和谐镇村的基本要求不相适应。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镇村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要求来夯实经济这个基础,在统筹发展、分类指导的原则下加快发展,集中精力解决当前发展不平衡问题。从惠城区实践来看,近年来,各级党委将帮村富民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加以落实,从工作机制上、帮扶措施上、干部队伍建设上进行“立体式”帮扶,在短短三年使68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农民家庭收入也有明显增长。我们构建和谐镇村,首先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帮扶机制。要在帮村富民中实行“一把手”责任制,把此项工作列为主要领导工作实绩考核一项内容,作为主要领导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建立领导挂点包干责任制,区、镇党政班子成员每人挂钩1-2个村办点研究工作,同时制定发展村集体经济奖惩制度,调动各集体和个人发展集体经济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其次,要有全盘考虑的可行措施。要根据各地资源状况、投资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帮扶措施,可采取整合资源、就地开发、异地帮扶相结合措施帮助经济薄弱村发展,切实推进扶贫经济项目建设;第三,要建设一支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村组干部队伍。善于通过内选、外选、下派等途径产生村组带头人。着力抓好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工作,可采取到村委会跟班学习,或定期安排到上级机关上挂学习锻炼等方式培养,集中补充一批村级后备干部。同时,要努力改善农村党员的年龄、文化、思想结构,发动年轻的劳动能手、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人员等新生力量充实到基层党组织中去,使农村党员在构建和谐镇村中保持先进性。

四、创新农村党组织设置,夯实镇村和谐发展的组织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镇村需要坚强的组织保证。长期以来,农村党组织的设置,多以行政村组和居住区域来确定,形成了乡镇建党委、村建党支部、村民小组建党小组的格局。但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村民小组集体经济的壮大,农村群众离开土地到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工作或者从事个体经营、自主经营的越来越多,原有的这种设置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原有的党组织设置模式,使党组织联系这类党员增加了困难,群众对党组织的依靠也逐渐弱化。特别是对于外出打工的青年和年龄老化的老党员,村党组织往往与他们缺乏有效的、直接的沟通,无法掌握他们的思想情况,也很难对他们进行宣传组织等方面的服务。为此,构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党组织新体系势在力行,亟待创新。

基层和谐范文篇8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者和实施者。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心在基层,基础在基层,全市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按照这一目标要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应不断调整目标定位、内容任务和机制方法,有效激发农村党建工作的活力,以“三级联创”为主线,扎实组织开展好“堡垒工程”建设活动。一是实施“基石工程”建设,认真抓好乡村两级党组织“五好”建设和创建基层满意县(区)部门、群众满意乡镇站所活动,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发展的能力、执行政策的能力、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服务群众的能力。扎实推进村级党组织阵地标准化建设,按照设施配套、功能完善、活动经常、管理规范、突出服务的要求,坚持建、管、用并举,切实发挥村级党组织阵地办公履职、便民服务、党员议事、科技培训、村务公开等作用。积极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在行业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产品示范服务基地、农村工业集中区、经济示范园区和流通市场中建立党的组织,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条上,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推进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二是实施“头雁工程”建设,深化“三个培养”和“学带”活动,落实责任,加大投入,强化措施,提升和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把1000名农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1000名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500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或后备干部。认真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大规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三是实施“民心工程”建设,全面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积极开展村级民主恳谈活动,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开展农村党员“一帮一”活动,不断密切农村党群干群关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凝聚力量。四是实施“旗帜工程”建设,推行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党员服务承诺制度,组织开展“星级党员”评比活动,建立党员责任区,激发农村党员争先创优意识,使每一名党员都成为一面旗帜。五是实施“富民工程”建设,组织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适应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新变化,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全力打造新农村建设的强势产业。

围绕打造平安和谐辽源建设,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作用。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生活为载体,努力把街道社区建设成为各个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要紧紧围绕城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密结合街道社区建设的实际,进一步理顺街道大党工委管理体制,探索研究大党工委工作运行机制和党建工作管理模式,建立完善党的工作的各项制度和协调机制,激活社区每一个细胞,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和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服务社区群众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建设,充实社区干部队伍,优化队伍结构,选好配强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开展经常性的服务进社区活动,把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搞好社区管理和服务上来。进一步推进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加强分类指导,坚持典型引路,创新服务载体,搭建活动舞台,不断增强街道社区党的工作的影响力,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围绕推进“五大”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作用。按照“四好”标准,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在企业改革发展、攻坚破难中的政治核心作用。以“五个好”为目标,大力加强非公企业党的建设。要创新工作理念,牢固确立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非公企业党组织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核心作用、投资者的政治导向作用和政府、企业与职工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要创新工作路径,加快非公企业党组织的组建步伐,采取“建、联、挂、派”等多种形式,坚持“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组建一个巩固一个”的原则,做到应建尽建。要创新工作实践,增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性,在打造企业文化、推进生产经营、提升员工素质、团结凝聚职工群众中创新党的工作的途径渠道和方式方法,增强党建工作的有效性,不断提升党组织在非公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创新工作机制,构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新格局,进一步发挥非公经济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定期研究解决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进一步探索“街道商会+商会党组织+非公企业党组织”党建管理新模式,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依托商会党组织有效加强对中小型非公企业和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典型的总结和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形成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不断推动和加强非公企业党的建设。

围绕巩固发展先进性教育成果,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抓好中央关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四个意见”的贯彻落实,加强对党员经常性的教育管理,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党内生活制度,建立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改进管理办法,落实管理责任,努力使流动党员都能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始终保持先进性。经常性开展各项党内活动,活化活动载体,创新活动内容,搭建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让共产党员在带领广大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永葆先进性。

基层和谐范文篇9

——XX市固本强基工程创新内容全面推进成效显著

作者:徐桂锋

中共XX市委组织部

(2007年4月)

2003年4月至今,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决定》的精神,视固本强基工程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紧密结合我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使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各项制度贯穿其中,全面提高了党员队伍素质,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全市基层党组织政治坚定、组织坚强、作风务实、制度完善,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一、立足长远,健全长效机制

为使固本强基工程顺利开展,我市强化领导、完善制度、细分目标,做到有机构、有制度、有领导、有目标,形成层级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实现全市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组织活力增强。

(一)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我市成立了市委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专职副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常务副市长、组织部长和市人大常委会分管农村工作的副主任担任,建立健全了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制定了《中共XX市委关于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意见》和《中共XX市委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工作进度一览表》,使基层组织建设不断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市委承担主要的领导责任,切实加强了对“三级联创”活动的领导,建立了市镇(街)村“三级联创”目标管理机制,抓好了“五个好”镇(街)、村党组织的创建,把“三级联创”贯穿于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全过程。各级党组织把党建的成果服务于经济建设,重点规划建设了广州东部(XX)汽车产业基地、市东区高科技工业基地等工业基地,培育起汽车、摩托车和牛仔服装三大支柱产业,还培育了“先科农业”、合利菜场等一批上规模、有特色、效益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让群众享受到固本强基带来的成果。

(二)建立了基层组织建设“六大机制”。针对以往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难体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难发挥、农村“两委”关系不协调、村级管理不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稳定问题不乐观等与新农村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近年来,我市坚持抓“双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大力实施“三级联创”活动(县、乡、村三级联动,创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五好”乡镇党委、“五好”村党支部),建立六大机制(镇街党(工)委目标管理责任机制、村“两委”工作机制、农村财务管理机制、农村民主监督机制、村“两委”干部考核评议机制和激励促进机制),固执政之本,强富民之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村干部队伍基本实现了“双强型(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后备干部人才库不断充实,“两委”运作实现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发展党员实行了“一体化”制度,党务、村务、财务实行了“三公开”……农村基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突出重点,创新活动载体

在深化和拓展固本强基工程中,我市积极开展以“集群联创、活力基层”为主题的“三级联创”活动,把先锋工程、素质工程、示范工程、信息工程、保障工程等五大工程作为固本强基工程的子工程,丰富内涵,创新载体,全市基层组织建设面貌焕然一新。

(一)实施“先锋工程”。“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我市着重从发展党员抓起,建立“双强型”党员队伍。我市把发展农村党员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头号工程”,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市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建立和落实发展党员目标管理制度、入党申请书登记台帐、发展党员培养跟踪制度、发展党员公示制度、发展党员检查通报制度、村党支部书记发展党员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和发展党员工作年报制度。XX镇建立了“农村发展党员预警机制”,通过建立信息库,进行动态监测,全面监控各党支部发展党员过程;对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况,将视其情节轻重,采取口头告知、书面警告、黄牌警告等三种方式进行预警,要求立即整改;对受到“黄牌警告”的党支部将进行通报批评,并追究党支部主要负责人的相关责任,同时取消当年度先进党支部评选资格,取消党支部书记及分管同志党务工作先进评选资格,情节严重的,作出党纪处分,直至免职处理。为了保证基层班子后备有人,我市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即每村都有一名大专以上学历的村干部)计划,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不断拓宽选人渠道,打破了地域、身份、行业和职业等界限,采取内举、下派、外聘、回请和备用等多种形式,注重从致富能手、大中专毕业生、回乡青年、退伍军人、个体私营企业主等中选强人、选能人,按照村级干部1∶1的比例进行培养锻炼,每个村保持后备干部1—3名的常数,建立了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从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完善民主管理、规范办事程序、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实行发展党员“一体化”制度、加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考核评议村“两委”干部等方面,完善村“两委”工作机制,把党员锻造为时代先锋,把基层班子建设为农村的带头人。

(二)实施“素质工程”。我市创新基层党员干部教育模式,每年都分层次、分类别、分专题培训干部,市每年集中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轮训一次,各镇街集中其他“两委”干部轮训一次,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素质。我市注意发展劳务经济,注重培训农民,大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市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中心,大力实施农民免费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就业指导,积极推荐农民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扎实有效。2006年全年免费培训农民8728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7279人,转移就业率84.6%,5年来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3万人次。2006年农民年人均工资性收入3581元,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63.02%。2006年,我市投入3.46亿元,大力推进教育强市创建工作。初步完成了中小学校布局规划,新撤并中小学38所,新增广东省一级学校6所、广州市一级学校15所,新增初中和小学优质学位26946个、高中学位8500个,XX、XX、XX三个中心镇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强镇的督导验收。农村基础教育“五项工程”扎实推进。从去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了中小学校长竞争上岗机制和新教师准入机制,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录用了352名优秀教师。高考再创佳绩,高考本科上线率居广州四个郊县市(区)第一。民办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发展,全市高等院校7所,在校大学生近3万人。

(三)实施“示范工程”。我市以“万亩绿色观光长廊”为载体,建设党员培训示范基地。紧紧围绕我市发展北部生态旅游业和都市农业圈的战略部署,选取XX镇作为试点,充分发挥当地发展生态旅游业和都市型农业的丰富资源优势,整合8条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和都市型农业基础良好的行政村的资源,将该8条村近2万亩田园建设成一条融品牌农业培育、都市型农业观光、田园风情休闲、村风民俗体验、农家住宿餐饮、农耕文化展示等于一体的万亩绿色农业观光长廊,使其成为“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好销的、好价的”的“五好”都市农业示范基地。我市还积极争取落实农村基层建设专项资金,2006年申报农村基层建设项目11大项,资金投入总额1198万元,申请项目资金434万元,自筹764万元。一批示范点已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民心工程”得到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和赞誉。

(四)实施“信息工程”。近年来,我市加大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力度,创新电教工作载体,市委组织部争取各方支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投入100多万元在增城广场建设了一个可用于循环播放各类党员电教片、记录片,收看电视电影、有关信息的大屏幕,实现了“电教进广场”。该电教平台辐射整个XX地区,每年受教育党员达30万人次,受教育群众达300万人次。我市把农村党员电教作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农村党员和村民素质,推广农业科技的有效途径,结合新农村建设主题,选取XX街XX村和XX镇XX村为试点,建设大型党员电教视屏。今年3月初,XX镇XX村的大型电子影视平台亦建成投入使用。由于党员电教工作成果突出,2006年6月,我市党员电化教育中心被广东省委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我市还在部分农村建立了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在网络进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营造了公开透明、风清气正的民主氛围。

(五)实施“保障工程”。我市为了调动村级“两委”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不断调整村级“两委”干部的工资待遇,从市补贴300元上升到700元。今年,我市又出台各镇(街)所辖的农村基层(居委)干部,即纳入财政补贴的在编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居委)男性未满60周岁、女性未满50周岁的人员,建立养老补贴制度,符合规定条件的可按月申领养老补贴待遇,全面地调动了村级“两委”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我市实行了村级财政转移支付,凡集体年收入未达到6万元的村,不足部分由广州市、XXX、镇街三级财政补贴,并不断提高补贴标准,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村日常运作问题,促进农村基层实现“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我市进一步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力度,各镇街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组织工作人员逐村宣传发动,去年全市有48.85万名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85.28%,住院费用报销最高金额从5000元增至8000元,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看病难”、“因病返贫”等问题。另外,我市在之前已经投入1500多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再筹集530多万元,通过新建、购买、改造等方式,改善余下80多条村的办公环境,在规划时,把村级活动场所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建设、广播电视、文化、卫生、计生站(所)的建设等统筹考虑,充分发挥了活动场所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效益。同时,我市全面实行“村账镇管”,逐步推广“社账村管或社账镇管”,建立和完善了农村财务管理机制;实行村级组织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统一了模版样式,在便于群众观看的地方设立固定“三务”公开栏,有条件的村还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明白纸”、民主听证会等其他形式进行公开,进一步完善了农村民主监督机制。

三、和谐共建,推动科学发展

在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过程中,我市把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结合起来,把基层组织的党建责任和发展责任融合起来,把发展现代化工业、都市农业、生态旅游业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创新了中心镇、村建设模式,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县域经济连续4年领跑广东67个县,推动了XX科学和谐发展。

(一)县域经济连续4年领跑广东67县。我市紧紧抓住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和重新整合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广州“东进”战略主战场的作用,通过整合土地资源,规划建设了广州东部(XX)汽车产业基地、东区高科技工业园等工业基地,培育了汽车、摩托车和牛仔服装三大支柱产业。同时,我市紧紧围绕都市圈的需求,大胆调整发展思路,将发展农业经济与发展城市经济并举,在北部地区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就业,拉动了农产品流通,增加了农民收入。2006年,我市共实现生产总值321.39亿元,增长14.21%;工农业总产值725.34亿元,增长16.21%;财政总收入46.15亿元,增长36.89%,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5862元,增长8.91%。其中农民年人均工资性收入3581元,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63.02%。在县域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三大主要经济指标上,从2003年以来都位居全省第一,稳居全国第19位,连续4年领跑广东省67个县,成为广东省县域经济的领头羊。

基层和谐范文篇10

一、加强基层的社会服务工作,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基层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整个和谐稳定社会大环境一样,也应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它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加强公共服务职能,依法治理、依法行政,为全社会服务,是建设和谐稳定社会环境的要求。政府在城市街道派出的行政管理机构要加强社会管理职能,承担起对基层社会自身无法处理和难以解决好的社会事务加以有效管理的职责,承担起为基层社会服务的职责,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它对社会的行政管理,既是一种管理职能,也是一种服务职能,它对此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职责。因此,基层行政管理工作既要加强社会管理功能,更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为社会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

(一)加强基层的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上,基层的社会环境已得到很大改善,但在社会关系处理上仍然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只有在民主法制的轨道上,依靠完备的法律体系,维护良好的法治环境,才能妥善加以处理解决。这些社会矛盾得到合理调整、社会问题得到妥善处理,社会成员就可能和睦相处,社会关系就可能和谐畅顺。反之,如果矛盾和纠纷调处不当,社会成员则必然冲突频发,社会关系必然扭曲动荡。实践证明,和谐稳定社会环境绝不会自发地生成,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构建基层的和谐稳定社会环境,必须推进依法治理,加强基层社会矛盾和社会纠纷的调处工作。

首先,要建设好基层调解机构。建立法律法规确定的调解机构,它应扎根于基层,为解决基层的矛盾纠纷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情况下,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必然增多,发生在基层的这些关系和矛盾也必然增多。而当前有多种调解处理的形式和处理的部门,如仲裁调解、邻里调解、司法调解等,属于专门专业的或自发性质的调解处理。如果在城市的街道或农村的乡镇,设立法定的、有权威有效力的调解机构,负责调处当地发生的矛盾和纠纷,就可以在基层统一调处发生在基层的问题,成为我们各类调处的基础。我以为,以街道司法所作为基层的法定调解机构,把调解发生在基层的邻里纠纷、民事纠纷、群众的一般性矛盾等作为其一项基本工作任务。

其次,要明确基层调解机构的职责。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授予基层调解机构工作职能和工作责任。对发生的纠纷和矛盾及时有效进行化解,防止矛盾激化和转化;对存在的纠纷和矛盾苗头采取措施,积极预防。通过预防和解决发生在基层的社会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是基层调解机构的法定基本职责。要从程序上加以规范,建立调处的原则、方法、法律责任,制订工作细则,为调解工作确定具体的操作法则。

再次,要赋予基层调解机构工作的手段和措施。保障调解的效力,须以法律加以确认,确保达成的调解须遵守和执行。对调解的执行和实施,要有相应的强制或救济,以保障调解的效果。要给予一定的调解工作手段,必要的调解保障措施,以发挥调解的作用。

(二)加强基层的社会治安防范工作。基层的治安稳定、安宁有序,牵涉千家万户,有了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才能有和谐的社会环境。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维护基层社会治安的秩序,最重要的是依照法律法规,推进基层治安防范工作,保障基层的稳定。在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形下,在城市的街道、社区、里巷、住宅小区,还有诸多影响稳定的治安问题,如入屋盗窃,街头抢夺、抢劫和盗窃等常见多发性犯罪,以及打架斗殴、伤害和欺诈、诈骗行为等。虽经多年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仍难以遏制,严重影响基层社会的稳定。构建基层和谐稳定社会环境,不能不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工作,不能不建设基层治安防范经常性机制。

一是要建立基层治安防范法律规范。以“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制定基层治安防范法规,明确治安防范的机制,治安防范的措施和办法,治安防范的责任。做到基层治安防范有法可依,有法须执行,形成基层治安防范网络,造就治安防范经常性机制,确实地保证维护基层稳定法律措施的落实,确保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建设法定的治安防范群众组织。打击和防范违法犯罪行为,离不开公安政法力量的建设,加大打防力度;但更重要的是建设好群防群治组织,形成基层群众参与的治安综合治理力量,有效地遏制违法犯罪行为,创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首先,在城市应着重抓好街道的综治组织建设,包括社区的综治组织建设。街道基层要设有综合治理机构,还要组建经常性、常设的综治管理队伍,赋予明确的分工、职责,承担基层的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其次,要通过法律规范,授予街道等基层综合治理组织以明确的职权、职能。在街道等基层组织,要承担综合治理责任时,也应赋予它一定的综合治理管理职权。在城区,尤其是城乡结合部,治安、流动人口、消防、出租屋、违法经营等管理问题突出,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难以经常覆盖到整个区域,必须依靠基层综合治理组织行使管理权。因此,划分职能部门和街道基层组织的管理权限,有分工有配合地开展工作,使街道基层综合治理组织有权有责,作为政府派出机构行使治安综合管理职能,因而有效地管理好所辖地区。

三是探索构建和谐稳定基层社区的工作新思路。要建立经常性的治安防控机制,社区治安防范新体系,可试行在城区分片小区式的物业管理制度,把分散失管的住宅楼宇,组织起来,变为小区物业式的管理,把小区内的治安、消防、人口、物业等进行综合管理,保障基层治安稳定。当前,要理顺街道基层组织与物业公司的关系,在城乡结合部,还要理顺与原村办经济联社等组织的关系,确实地把基层社会的稳定工作做好。

二、加强基层的民主法治建设,构建民主平等的社会氛围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依法治理,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不断努力加强基层组织的建设,改进基层的各项管理工作,更要在基层建立公平、公开的民主制度,完善基层人大工作制度和群众选举制度,倾听群众意见,改善干群之间沟通的渠道,构建基层民主平等的政治氛围。

(一)积极完善社区居委会的民主自治制度。在城市,居民委员会是主要的基层自治组织制度。它具有基层性、群众性、自治性的特点,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种组织形式。通过人民群众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直接参与民主管理,实现基层社会生活民主化。按照宪法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不是国家行政机关,也不是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当前,居委会普遍存在职能混淆,自治功能薄弱,负担过重,实际上成了在基层替政府办事、完成行政工作的机构。为完善基层的民主制度,应逐步进行“议行分设”的改革,把政府的行政职能从居委会中完全剥离出来,居委会只成为基层的议事机构,对基层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和居民权益,进行商议、监督和跟进,而社会治安、环境卫生、计划生育等社区行政事务须由基层行政机构去办理。理顺基层行政管理机构和社区居委会的关系,使他们二者摆脱历史上存在过的上下级隶属关系,形成一种双向依靠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社区居民会议是社区的议事机构,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决定涉及基层社区的重要事项;社区居委会经商议和决定的具体事项由基层行政部门去实施,并对实施情况予以监督。

(二)增设城区人大常委会的街道工作机构。城市的街道是一个较完整的小社会,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街道承担着多种行政职能,城市管理、社区建设、社会治安、优抚救济、计划生育、文化卫生、公共服务等等,都属于街道办事处的工作日程。城市管理专业化的发展和职能部门工作重心下移,政府职能部门和法院、检察院都在街道设立了基层派出机构,如工商所、城管中队、司法所、派出所、刑侦中队、法庭、检察室等。随着基层工作的发展,职能部门派驻基层的工作机构也将更完备和完善。面对城市发展的新情况,城区人大常委会面临如何更好地行使对基层行政执法和法院检察院派出机构执法情况进行监督的新问题。鉴于“一府两院”的基层派驻机构更广泛地行使权力、实施管理和执行法律法规,城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和支持职责理应行使到基层,要将监督工作的视野向基层延伸,促进“一府两院”驻基层的机构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廉洁奉公,高效工作。

一要适应形势适时设置人大常委会的基层工作机构。基层的行政管理和执法活动,更直接面对群众,更直接涉及群众的权益。对基层行政管理和执法工作的情况,人大常委会有权有责进行监督。既监督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法院检察院的工作和执法情况,也要监督其设在基层的机构的工作和执法情况。城区人大常委会在街道设立了工作机构,便有了基层直接议事、监督的专门机构,它的工作体现了基层群众的意见和意愿。人民群众可以把意见和建议直接向基层的人大代表及其工作机构表达,城区人大常委会的各项职责和工作也可以通过其基层工作机构直接去履行,基层行政管理和执法活动得到直接监督,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可望得到切实的保障。

二要制定法规和工作制度。城区人大常委会在基层设置工作机构,必须要有法规确定,规范城市街道工作机构的名称、职责、工作任务,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保障工作机构的法律地位。因此,地方人大应就基层人大工作机构制定条例,从法规上明确其地位和任务。另外,基层人大工作机构要制定自身的工作规则和制度,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制定相应的《工作规则》、《联系代表的办法》、《内部规章制度》等制度,认真组织实施。

基层人大工作机构的设立可以为人大代表在人大闭会期间充分行使代表职务搭建了平台,能够随时对街道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开展支持与监督的工作,能够利用代表的权利,具体地指导社区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宣传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和有关的政策法规,同时能够收集基层群众中反映的意见和问题,形成代表的建议、批评、意见或议案,切实发挥对街道政务的推动作用和监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