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服务体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22:52:32

基层服务体系

基层服务体系范文篇1

【关键词】德州市;基层水文服务体系

德州市准确把握新时代水文工作的基本定位,从巩固水文对水利改革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强化水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出发,围绕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水文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市县水文中心实现了水文行业和当地政府双重管理,业务范围得到全面拓展,服务防汛抗洪经受住巨大考验。

1创建成效

1.1双重管理促进改革发展

德州市水文机构自2008年实行省水利厅和德州市人民政府双重管理体制以来,致力于弥补短板,不断深化改革和强化管理,立足促进县级水文事业健康发展、提升服务驻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推动临邑县、武城县、齐河县、乐陵市等四个县级水文中心全部实现市级水文机构和县级人民政府双重管理,实现政府有户口、财政有户头、编委有职能,变“市水文局直管测站”的管理模式为“小机关、大基层”的工作格局,引导水文从业人员向县以下流动和倾斜,大大缩小了水文工作半径,提升了服务质量与水平。

1.2基层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基层水文服务中心是水文工作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基础平台。设立乡镇水文服务中心是补齐水文服务短板的有效途径,也是基层水文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继县级水文中心实现双重管理以后,临邑县孟寺镇、齐河县祝阿镇、武城县四女寺镇、乐陵市郑店镇相继成立了乡镇级水文服务中心,打通了基层水文服务事业的“最后一公里”,将机构共管、站点共建、服务共享变为现实,持续推进以县级水文机构为主体、乡镇水文服务中心为纽带、农村水文管理员为补充的基层水文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大大提高了水文信息对地方的服务,更好地满足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对水文行业的需求,顺利实现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水文服务体系建设目标。

1.3业务范围得到全面拓展

长期以来,水文作为公益性事业的业务工作重点主要是为防汛抗旱提供水情,为江河治理和水利工程建设搜集积累基本资料。进入新时期,水文工作秉持“大水文”观念,在业务覆盖面上不但涵盖水文站网建设管理运行、水文水资源水生态监测和调查评价、水土保持和用水总量监测、水文资料整编管理等方面,而且充分利用在水量、水质等方面的专业、技术、资源优势,深度融入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地方重大事项支撑决策等业务,为德州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全面坚实的技术支撑。

1.4服务防汛抗洪经受住巨大考验

德州市县各级水文中心植根基层,依托技术优势,积极转变服务方式,加强对外沟通交流,努力融入地方建设。特别是2021年德州市漳卫南运河迎来25年以来最强行洪过程,台风“烟花”过境,黄河发生3次编号洪水,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全部超警运行,发生历史罕见秋汛,行洪台风叠加,夏汛秋汛并存,雨情水情刷新历史或多年记录。德州市各级水文职工扎实工作、尽职尽责,严格执行随测、随算、随整理、随分析的“四随”工作制度,确保“测得准、报得出、报得及时”,为防汛决策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出色地完成了水文各项测报任务。德州市水文中心被德州市委、市政府授予2021年度防汛抗洪防灾减灾工作“表现突出单位”,市水文中心和县级水文中心5人次分获“表现突出个人”和“表现突出专家”称号,德州市水文中心和1名个人因表现突出获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夺取了防汛抗洪全面胜利,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5水文技能竞赛氛围较高

为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爱岗敬业、勤学苦练的工作氛围,以赛促练,全面提升基层水文业务队伍整体技能,截至目前,全省水文勘测技能竞赛已举办了八届,各市积极组织举办本市级水文勘测技能竞赛(水文防汛测报技能竞赛),少则一届、多则五届,不少竞赛成绩佼佼者获得市技术能手、市五一劳动奖章、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极大地吸引了当地水文广大干部职工形成了学技术、练技能、多奉献的作风,进而提高了基层水文队伍专业化水平。德州市宜借助近几年全市水文发展改革成功经验,牢固树立人才是水文事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的理念,理论与实践结合,紧紧围绕日常工作中常用的流速仪拆装、雨量器安装调试、水文三等水准测量、ADCP测流等项目开展培训练兵,积极协调人力资源、共青团、工会等部门举办具有本地特色的水文技能竞赛活动,为锻造“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的高素质水文队伍搭建平台。

2当前存在问题

2.1乡镇水文服务覆盖率不高

按照《山东省基层水文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蓝图,中期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水文管理服务模式,远期2030年全面建立起职能明确、责任清晰、服务到位的基层水文服务体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已设立了75处县级水文中心和400余处乡镇水文中心。从全省各地市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看,平均每个市4~5个县级水文中心和25处乡镇水文中心。“十四五”时期是实现基层服务体系远期目标的关键期,与兄弟地市相比,目前还存在县、乡级水文服务机构数量少、覆盖率低的情况。

2.2党建业务缺乏深度融合

党建引领凝聚力量,有利于助推全市水文改革发展进程。在创新党建工作思路、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的前提下,大力倡树“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锚定党建业务双指导,针对部分新建基层水文体系党建业务偏松偏软的情况,把党建工作和水文工作、意识形态、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深度融合,构建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协调推进的“党建+水文”工作格局,致力于打造“五型”机关和干部队伍,争取在“零差错”办事、“零延时”服务、“零距离”解难、“零泡沫”沟通、“零容忍”追究上迈出坚实步伐。

3建议

3.1深入推进县级水文中心标准化建设

按照《关于全面推进县级水文中心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推进县级水文中心标准化建设。深入分解细化《山东省县级水文中心标准化建设指标体系》,从锻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构建现代化监测体系,提供精细化精准化优质水文,集约化综合展示平台建设,建设优美工作生活环境和形成管理科学、保障有力、运转高效运行机制等方面,分门别类进行细化任务分工,系统梳理存在短板和不足,对全市县级水文中心标准化建设再部署、再推进、再落实,力争标准化建设按时达标、全部达标、高质量达标。

3.2高效实施乡镇水文中心业务能力建设

乡镇水文服务中心一般负责对本辖区内农村水文管理员进行日常管理,负责收集、整理区域水资源监测信息并及时上报,根据上级水文机构的指导及时水文服务信息,做好水文科技咨询和社会服务。以乐陵市郑店镇为例,该镇设有1个国家基本水文站、3个辅助水文站、3个地下水监测站、2个水质监测站,日常工作任务繁重。针对乡镇水文中心设立时间短、机构少、人员少、任务重等特点,在合理扩大乡镇水文中心覆盖面的同时,迫切需要尽快提升现有乡镇水文中心业务能力。针对水文基层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年度水文勘测技能大赛选拔为引导,营造浓厚的“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锻炼水文内、外业操作能力与水平,激发全市水文职工钻研业务、提高技能的工作热情,以期更加精准、高效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

3.3加快部署新阶段水文现代化建设

2021年水利部要求准确把握“十四五”水文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水文现代化,完善站网布局和提升自动监测水平,强化水文科技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重点工作。市县级基层水文服务体系必须立足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对水文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提升工作前瞻性,以全面提升本区域水文支撑能力,满足新发展阶段水文测报要求,提高水文预报预警效能为目标,开展水文工作“需求侧”研究,为上级部署站网优化、软硬件配备、业务管理指导等水文发展保障提供参谋和参考,促进市县基层水文服务能力实现新跨越、新提升、新发展。

4结语

基层服务体系范文篇2

[关键词]农村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对策建议;辽宁省

1水利基层服务体系现状

辽宁省东南与朝鲜、日本隔海相望,南与渤海、黄海相邻,不仅处于我国老工业生产的核心区域,而且是东北地区沿海沿边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全省面积14.8万km2,主要包含沈阳、大连、鞍山、葫芦岛等14个省辖市,各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占比95%以上。由于地方财政困难使得没有工作经费保障的基层水利站达35%,只有少量工作经费和工资在当地财政预算范围。农村水利基层服务体系的经费保障不足、工作环境艰苦、建设能力薄弱,而且技术手段与服务设施落后,与目前大规模、高强度投入的水利建设趋势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要求下,如何建设高效、精简的基层水管单位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1]。1.1乡镇水利站现状。根据辽宁省2015年乡镇水利站统计资料,人员编制数和在岗人员分别为5326、4820个,平均每个水利站在编人数4个,在岗人员不足4人;专职与临时人员为4328、481个,平均每个站专职人数为3人,专职人员站在岗人数的86.7%,站总编制人数的78%。财政支付为辽宁省水利站办公经费与人员工资的主要来源,其中全额支付与差额的水利站分别为1320个、5个;每人每年的平均工资为3.5万元,全额支付与差额支付的办公经费分别为1248个,35个,共有62个自收自支的乡镇水利站;每人每年的平均办公经费为0.4万元,有368个水利站的经费没有落实到位,每个水利站的年平均总经费额度为1.8万元。辽宁省有独立办公场所和没有独立办公场所的水利站分别为632个、693个,办公场所建筑面积平均值为130.72m2。1.2用水协会建设现状。辽宁省农民用水协会自2005年成立以来,在各级水管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下,开展实施了先试点、后推广的方法,建设完成了小农水、烟田建设、人畜饮水、农村小康水利等多个依托项目,用水协会组织群众并积极参与小型水利的建设和管理[2]。截止2015年,辽宁省已成立用水协会1.2万多个,在解决农田水利管理和建设主体“缺位”等问题方面用水协会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充分发挥了农民的民主权利,而且使得管理体制更加规范化与制度化,并为“一事一议”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和前提条件。

2农村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及问题

2.1主要做法与实施效果。辽宁省要求进一步健全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切实落实农村水利设施工作人员经费和编制,明确岗位职责并解决管护缺位问题。自2012年开始,每年补助乡镇水利办公设施建设200个并筹措2000万元省级经费,大力改善乡镇办公环境。1)合理设置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管理机构,充分发挥体系各项职能。从水利水土保持管理站成立至今辽宁省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基层水利改革与建设精神,通过对基层服务体系的不断改革与深层优化实现农村水利服务功能的全面提升与完善。县水利局直管之前由乡镇管理的水管单位,从而确保了基层水利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落实。对人员工资和编制问题设施专门的管理机构核定,保证了基层单位的科学与合理性。基层水利单位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涉及到项目的实施、设计规划以及管理运行等各个环节,为积极发挥体系的功能作用应特别重视水利工作。在农村水利改革发展与建设管理过程中基层水利单位做出了重大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在组织群众参与农村水利建设、抗旱与防洪,水利设备乡规民约的制定,协调处理当地用水纠纷以及处理破坏水利设施事件等方面,基层水利单位发挥着积极作用[3]。2)提高作业人员综合素质,加强一体化水务改革。为不断提高辽宁省农村基层水利队伍的业务素质,辽宁省农业大学,省水利学校以及水利厅等单位多次联合举办了业务培训班,不断提高水利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辽宁省进一步加强了一体化水务改革力度,从而确保了各项水务管理事务的条理清晰和顺利实施。截止2016年底,辽宁省已建成水务局的市县68个,各基层水利服务机构进一步理顺一体化水务管理体制和改革李素。通过推行物、财、人的统一管理,进一步推进农村水利的不断发展。3)加强对农村水利站的建设,大力发展用水合作组织。根据辽宁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相关要求,为改善基层水管单位的生活条件和办公环境应保障公益性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的经费,并将所需资金纳入各级财政的预算范围,补助水利站仪器设备购置与办公用房费用,从根本上解决水利设施落后的问题。在实际运行管理过程中用水协会根据自身实际状况,相继制定并完善了用水协会公约、水费收缴办理办法、工程管理制度、用水协会章程以及财务管理制度等,改善了原来责任不明确和制度不到位的现状[4]。2.2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辽宁省全额财政拨款的乡镇水利站占96%,然而由于地方财政困难使得没有工作经费保障的基层水利站达35%,只有少量工作经费和工资在当地财政预算范围。农村水利站的经费保障不足、工作环境艰苦、建设能力薄弱且技术手段与服务设施落后,与目前大规模、高强度投入的水利建设趋势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水利站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现有人员普遍存在学历较低且年龄结构老化,技术人员比例在范围内中仅为56.2%。基层条件比较艰苦需要大量的人才,并且尚未建立基层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机制,城市为专业人才主要流向。水利站单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质为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最新要求,然而辽宁省大部分乡镇水利站受机构改革的影响并入乡镇综合服务中心,部分原有的水利人员、岗位编制兼职水利工作并纳入农业服务中心,由此以来不仅没有加强基层水利的队伍建设,反而不适应于农村水利发展。

3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对策

3.1对策与建议。1)提高农村水利基层服务体系的资金投入,营造水利经济大力发展的宽松环境。农村水利基层单位自身经济效益薄弱,其社会效益明显,为保障水利服务体系功能作用的正常发挥国家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为提高基层水利的资金投入应对每年的财政支出做出适当的调整,并将水利服务投入纳入财政预算范围。各级政府应按照一定比例增大对基层的生产、管理等活动经费。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基层水利体系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应扶持与鼓励其依靠自身发展水利经济,通过提高自身收入缓解经济压力。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应改善基层水利部门的发展环境,大力支持其自身的发展。2)在改革发展中保留水利站,综合提升队伍素质[5]。水利基层服务体系中乡镇上水利站占据着重要地位,辽宁省农村集成水利职工达6.5万人占总数的20%左右高,在基层水利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乡镇结构改革进程中建议保留水利站。采取公开考核、招聘录用等方法优化现有水管单位的人员结构,可引进专业技术人员提升基层水利综合服务能力;另外,可采取多种形式的委培、短训、脱产学习等培训方式提高基层人员的技术水平,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水利人员综合素质;切实解决基层水利人员的生活待遇、工作条件、尽职晋级等存在的问题,调动主动工作的积极性与创新性[5]。3.2乡镇水利站建设。根据各乡镇水利站事业人员编制数量并考虑水利站的基本状况,辽宁省于2014-2017年修缮或建设一定的办公场所,用于改善基层水利的工作条件;对事业人员编制进行一定数量的核实,并配备相当数量的水利专业人员;为提高办公效率和改善水利技术装配,配备有传真机、打印机、电脑、全站仪等设备,部分地区还配备有工作所必须的车辆。3.2.1建设标准。1)人员与职能。根据水利站承担的任务配置合理的人员,通常情况下以3~8人为最佳。通过科学合理的配置人员数,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行政管理、机电排灌、防汛抗旱、后勤管理与行政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专人负责[6]。配置水利站人员时应考虑其专业水平和文化程度,通常要求具有大专及以上水利专业文凭[7]。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为基层水利作的典型特征,水利站工作质量标准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区域水利工作的顺利实施与开展。将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并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切实建立职能明确、经费落实、人员稳定和高效运行的体制机制。2)技术装备与基础设施[8]。水利站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与必要条件是技术装备水平,水利站的技术装备应根据工作实际需要配置,其中GPS测量系统、全站仪、水准仪等为施工管理与工程测量主要设备;办公与通讯设备主要有打印机、电脑、传真、电话等,防汛专用与水政监察车辆为主要交通工具。随着辽宁省农村水利建设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水利建设与水利站设施标准也应当匹配。水利站应提供稳定的办公场所和良好的职工办公条件,有固定的防汛物资仓库、值班宿舍、防汛值班室和办公室等基本设施。水利站还应设置规章制度、工作职责、标牌上墙等办公环境规范化建设,保持室外环境优美,室内清洁整齐等[9]。3)学习与培训。通过不断提升职工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切实提高基层水利队伍综合素质。辽宁省农业大学、省水利学校以及水利厅等多次联合举办基层水利站人员业务培训活动,各级水管部门也相继开展了继续教育和人员业务培训班,并建立了完善的岗位培训制度和技术职务评聘体制,不断提升水利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10]。3.2.2典型设计。以编制人员数作为典型设计标准,其中办公场所及其附属建筑物配置标准分别按4人以下、4~8人和8人以上设置。办公设备配置与办公场地建设为主要建设内容,办公设备主要有车辆、传真机、电话、电视、打印机、办公桌椅、电脑、全站仪等。办公场所主要有附属构筑物和综合办公楼,其中附属构筑物有安全卫生与活动场地、防汛物资残酷等;综合办公楼有员工值班宿舍、会议室、员工食堂、防汛值班室以及办公室等。3.2.3具体实施。根据乡镇水利站资金配套能力、前期工作进度以及建设的迫切性,按照重点突出、统筹兼顾的原则逐年建设实施水利站。根据相关资料,辽宁省1325个水利站2014-2016年年度建设计划依次为260、532、533个,预计总投资5.68亿元。通过农村基层水利站的建设实施,2016年底切实解决服务机构必要的交通工具、技术装备和办公场所问题。建立健全机构管理体系和,落实管理经费,切实提升乡镇水利站的综合服务能力,为新农村水利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11]。

4结语

整个农村水利工作是以完善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为重要基础和前提,应从管理、技术、经费、政策等方面改进和加强各项建设,从而提出各项措施与对策。(1)以小流域或乡镇为基本单元落实人员经费与编制,明确岗位职责健全农村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切实解决水利设施缺乏管护的问题。通过建立实施切实可行的行政法规为体系人员结构、资金投入和机构设置等提供重要保障。(2)以农民用水护协会为基础建立起基层水利服务机构为主导、职能明确、高技术专业队伍和服务到位的服务体系。根据乡镇水利站资金配套能力、项目建设的迫切性和实际现状,逐年实施水利站的建设并从根本上解决基层水利服务所必须的交通工具、技术装备和办公场所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杨阳,周玉玺,周霞.差序氛围、组织支持与农户合作意愿———基于小型农田水利建管护的调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87-97+134.

[2]王薇,陈学群,王昕,等.区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终端水价及农民承受力研究[J].节水灌溉.2013.(6):58-60+63.

[3]刘立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4.(01):45-46.

[4]楼豫红.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水利.2011(07):29-31.

[5]夏晶.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江苏水利.2011.(10):45-46.

[6]翟浩辉.设置区域(流域)水利站是深化乡镇水利站改革的有益形式[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5.(10):1-4.

[7]苏铁.建立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新机制的思考[J].中国水利.2007.(4):39-41.

[8]顾炜标.从水利工程管理考核谈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路径[J].江苏水利.2008.(2):25-26.

[9][8]季阿兰.东港市农户水土保持投资行为机理与实证模型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7.(08):224-226.

[10]侯春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地下水.2016.(05):153-154.

基层服务体系范文篇3

[关键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传播

公共文化服务,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基层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和薄弱环节。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成效明显,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增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城市流动人口大幅增加,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特点,现有的基层文化设施和服务已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一是基层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总量明显不足,布局存在不合理情况。尤其在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基层文化设施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二是面向基层的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特别是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种类和数量少,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三是由于缺少统筹协调和统一规划,公共文化资源难以有效整合,条块分割、重复建设、多头管理等问题普遍存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功能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服务效能低等问题仍较突出,总量不足与资源浪费问题并存,难以发挥出整体效益。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广西各地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高度重视,大胆探索,推动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广西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是后发达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种成功模式。2009年以来,广西整合文化、体育、卫生等部门资源,在行政村一级开展“一栋楼、一个戏台、一个篮球场、一支文艺队、一支篮球队”的“五个一”建设,形成了集文化、体育、卫生等功能于一体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在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基础上,实现了以文化为核心,融宣传教育、娱乐健身、信息服务、科学普及、卫生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的广西模式。西部后发达地区的广西来宾市,因地制宜,创新发展,全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经济洼地”上成功建起“文化高地”,走出一条在后发达地区发展农村文化的特色之路,形成了一套“建得起、管得好、用得上、可持续”的新型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来宾模式”。2011年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2014年又成为“全国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城市。广西也从“来宾模式”中不断地总结和探索,最终形成广西经验与模式。

一、建设以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为核心的文化传播新阵地

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为谁建、怎么用,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问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是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和文化民生的重要保障。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传播的桥头堡和主阵地。广西农村地区地域广阔,民俗众多,历史文化积累厚重,民风朴实,在建设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努力拓宽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方式、渠道,积极支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周”“农民文化节晚会”等一系列活动。广大农村群众以村级文化服务中心为平台,集思广益,开展富有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特征和特色的活动。指导成立各种文化协会,发挥文化行业的“种文化”作用。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组织成立文艺队、戏剧队、唢呐队、山歌队、广场舞表演队等村屯文艺团体以及诗词协会、书画协会等民间组织,并派出专业人员进行辅导。各文化部门各尽所能,为定点扶贫村献计献策献力,在春节、“三月三”等传统重大节日,组织开展文艺演出,或派出文艺队下乡与村屯文艺队同台演出。广西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及、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切实做好文化惠民系列演出活动。从2015年开始,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每年组织区直及各地市院团开展“唱响八桂中国梦•艺术精品到基层”惠民演出活动,把广西近几年来的丰硕文艺成果送到基层。基层文化站实施千团万场群众文化活动。一是实施基层文化骨干培训行动,培训一批基层文化活动人才;二是实施文艺演出资料赠送行动,将短小精悍的小戏小品编辑出版,赠送给各个业余文艺队排练演出使用;三是“千团万场”群众文化活动辅导行动,文化馆专业人员每年要完成60天的下乡任务,并和乡镇文化站长一起辅导各个业余文艺队的创建和正常活动的开展。

二、打造“农家书屋—文艺舞台—乡村文艺队”的文化传播新形式

(一)农家书屋,文化传播新载体。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农民自己管理、为农民提供实用书刊、报纸及电子音像制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是提升群众文明素养的重要场所,对于娱农富农、科技普及以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提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近年来,农家书屋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青睐。通过书籍阅读,村民的素质逐渐提高,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以往农民群众能够接触到的文艺作品较少,有了农家书屋后,农民群众不仅能够通过书籍、报刊等纸质媒体获取所需的文化信息,还可以不断更新书屋建设,通过异地交换、多渠道捐赠等方式,更新书籍、充实书屋。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新途径、新方式。农家书屋还可通过配备新媒体设备,构建“数字驿站”书屋、“电子书屋”,让农民群众通过电视机、手机等设备来获得所需的各类文化资源。(二)文艺舞台,文化传播新平台。文艺舞台的建设标志着把“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的文化舞台真正地搭到村民家门口,农民群众文艺活动的热情被进一步激发,如山歌比赛、地方戏曲演出等活动不但促进了群众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当地民间艺术的传播。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建设,希望通过全国各级各类表演团体走进乡村,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艺发展繁荣的新成果。为响应国家号召,来宾市大力开展和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并指导各个村屯利用广场、戏台、球场、文化室等各种文化场所进行演出和排练,尤其是具有本土特色的壮剧专场,引起了群众的热烈反响。(三)乡村文艺队,文化传播新力量。村级文艺队是由村委招募思想进步、能唱会跳、身体健康的文艺爱好者,经文化主管部门派出专业人员选拔后组成的基层文艺演出团体,肩负着全村大部分的文艺演出任务。文艺队建立之前农村文艺活动多为群众自发组织,没有固定队伍,随意性大,无法形成常态化。文艺队成立后有效地带动了全村参与文艺活动的积极性,文艺队利用农闲时间、传统节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和比赛。利用业余时间挖掘整理民间歌舞,传承和传播本地民间文艺。配合村委工作,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宣传融于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中。积极参加各种基层文艺赛事,促进各文艺队的学习交流。通过各种业务培训活动以及专业文艺团体的传、帮、带,提高文艺队整体水平。来宾市成功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后,激发了村民参加文体活动的热情。

三、以文化惠民为基点,增强基层群众文化获得感

文化惠民工程是党中央实施的惠及广大百姓精神生活的文化建设项目,其主要内容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和电视进万家工程等重点项目。近年来,广西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最新成果为宗旨,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按照平衡资源、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惠民工作获得显著成效。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过程中,广西注重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惠民活动。连续打造多年的“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系列文化活动遍及全区城乡,并从文艺表演拓展到体育、旅游、餐饮、电商等多种节庆娱乐活动方式。“5•23全民艺术普及日”系列活动于2017年首次成功举办并在全国确立推广,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2018年该活动全面升格,系列活动持续了1个月,达到100多场,开展了30余个针对性强、效果好的全民艺术普及服务项目。开展艺术精品进乡村、进企业、进厂矿、进学校、进军营等公益性演出活动,打造了“八桂讲坛”系列讲座、南国之声周末音乐会、民族戏苑周末剧场、南宁“邕州神韵”新会书院地方戏曲周周演、南宁民歌湖水上大舞台周周演、南宁邕州剧场地方戏曲月月演、“柳江明珠”水上大舞台天天演、柳州东门戏台周末邀您看大戏、桂林欢乐艺苑周周演、梧州鸳江欢歌周周演、《碧海丝路》驻场周周演、《临贺长歌》周周演等遍布全区各主要城市的常态化驻场演出,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艺术发展成果,增强文化获得感。

四、以文旅融合为动能,助力优秀民族文化传出去

广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而且广西也是山水实景演出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化和旅游大融合、大发展的时代,广西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推动文化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策划一系列相关的旅游演艺项目,巧妙地将山、水、农业文化和民族文化相结合,逐步形成以民族特色为核心,特色山水、特色民俗相辅相成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在互融互补中,成功展示当地蕴藏的独特文化内涵,催生旅游衍生产品,为旅游业繁荣发展提供宝贵资源和强大动力。例如大型实景演出《苗魅》就是以文旅融合的方式来呈现苗族独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演艺类项目。它是双龙沟景区投资3000万元打造的一场美妙绝伦的视听盛宴,由易地扶贫搬迁的农户和景区工作人员组成的150多名演员参与演出,他们“穿上戏服是演员,脱下戏服是社员”。整台演出包含《赶坡》《坐妹》《天鼓》《芒篙》《金秋》《月亮》《百鸟归巢》《嫁女》《酒舞》九个篇章,剧情以一对苗族青年男女从相见到相识、相爱、相依相伴为主线,采用源于生活的淳朴模式,将苗家儿女的浪漫人文特色与现代时尚的民族文化,用艺术的手法结合起来,从歌舞、器乐、打击乐以及发自内心的呼唤中,声影色等交融一体,形成一幅幅富有浪漫乡愁情怀的绚丽生活画卷,生动直观地展现苗家儿女朴实善良、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奋发昂扬的性格特点,讴歌苗族人民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这是融水苗族自治县对“文化+旅游+扶贫”模式的一次新的尝试,实现了文化旅游扶贫的目标。这台演出也将成为海内外游客了解融水苗族文化的一个新窗口。

五、以传播促传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每一个事物被人们关注和参与,都需要经历从认知到认可的过程。认知是参与保护的起点,认可是参与保护的理由。在新闻传播、影视传播、网络传播、社会教育等不断普及与传播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正逐步被社会公众所认知与认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认可度越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越能深入人心,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正确认知才能引导他们正确参与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近年来,广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精神,秉持“传承中华文脉,守护精神家园”的信念。广西的民俗活动众多,在节庆活动中,壮族的竹竿舞和绣球、苗族的芦笙舞等都让人过目不忘。“壮族三月三”更是成为广西的法定假期,每年“壮族三月三”期间,全区各族人民抛绣球、对山歌,欢度佳节。多姿多彩的瑶族服饰、小巧玲珑的绣花鞋、吉祥如意的背带、精致实用的坭兴陶、清香四溢的五色糯米饭、沁人心脾的油茶,在不知不觉中慢慢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为全面展示广西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呼吁全社会关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与抖音短视频联合推出“行走广西,探秘非遗”宣传活动。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集体入驻抖音的形式,让更多的群众看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同时,还能够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品的推广和售卖,改善传承人的生活质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从依靠国家补贴输血到依靠互联网造血的良性转变。“人人都是文化传承者”的理念正在通过这些新媒体、新形式不断地形成,持续关注、参与实践、分享推广已成为群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重要方式。

六、存在问题

(一)服务内容形式单一。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能否长期有效开展,是维护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乡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目前各级文化部门开展文化惠民服务活动,基本上是蜻蜓点水地在一个地方举办一场演出或一次活动,就匆匆赶往下一场。文化服务形式流于基础设施建设,软实力缺乏,只建不管的问题较为突出,服务内容仅限于绩效考评要求,而且多是走过场的形式,基层群众难以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成果。例如文化惠民演出,演出内容和形式单一,对群众的吸引力不大,与农村生活关系不密切,露天放电影,看电影的群众有时只有一个人,影片陈旧、过时也是导致群众兴趣不高的原因。各县、乡文化馆(站)惠民服务内容单一,没有结合地域特色推出特色服务项目,难以开展流动文化惠民服务,难以发挥资源聚合优势,文化惠民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过于依赖上级文化部门的工作指导,基本依靠上级文艺队指导。基本公共服务也只开展上级部门要求的活动,满足于完成任务,不能满足基层农村群众的需求。(二)专业人才培养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偏低,队伍不稳,人员数量和专业素质低,结构不合理,老化严重,文化站缺乏专职人员及有特长人员。同时,文化人员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培训资金匮乏,难以提供专业培训。这种情况直接导致文化机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不强,文化创新意识弱,工作方式保守落后,难以适应当今基层文化开展的新要求。同时,文化队伍素质不高,文化人才总量偏少,专业文艺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紧缺的问题尤为突显。大部分县乡文化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人员比例太低,影响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部分基层文化工作人员专业知识老化,综合素质和工作积极性不高,群众开展活动难以常态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普遍人员编制不足,依靠兼职人员开展文化惠民服务,难以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扎根基层、发挥长效作用的基层文化队伍,不利于宣传文化阵地建设。调研还发现,许多乡镇文化站与政府合署办公,馆、站办公场地小,群众基本不会在工作时间去文化站开展活动,场馆利用率较低,且文化站管理人员经常被抽调到政府部门协助开展其他工作,难以确保文化惠民活动的常态化开展。(三)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建成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特别是村级活动室很难持续运行,设施设备维护困难,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文化活动的开展也无法得到经费保障。同时,随着村民文化需求更加多元,要求越来越高,对资金的投入需求越来越大。广西属于西部地区,大部分市县财政都较为紧张,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普遍不足,历史欠债较多。目前,自治区财政按每个25万元的补助建设资金标准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不足部分由当地各级政府和群众通过整合资源、捐资投劳等方式弥补。经过多年的实施建设,原先基础条件较好、有资源整合和筹资能力的村,基本上都已建设完成。随着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地向贫困、偏远山区纵深推进,越往后建设成本和难度将越来越大,余下未建的村大多是贫困、偏远的村,群众生活整体比较贫困,无力捐资筹款,当地政府财力困难,配套资金能力有限,资金缺口较大。如按当前补助标准,在没有其他资源整合利用情况下,经费尚能勉强解决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后续设备的维护和更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更是难以为继。

七、主要的启示与建议

基层服务体系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发展农业保险的精神和中国保监会关于政策性农业保险“五公开、三到户”(惠农政策公开、承保情况公开、理赔结果公开、服务标准公开、监管要求公开,承保到户、定损到户、理赔到户)的工作要求,切实增强农业、农村和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风险的能力,建立农业保险长效发展机制,统筹城乡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自主自愿,市场运作,协同推进的原则。

政府引导,各地政府要通过制定农业保险政策,运用财政保费补贴等调控手段,积极宣传、引导、鼓励、推动广大农户自愿投保,保险机构承保,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逐步建立市场化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

自主自愿,各地政府,农户,种植、养殖企业以及保险机构等有关各方自主自愿参与农业保险。

市场运作,农业保险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投保、承保要按市场化保险的规则办事。农民和种植、养殖企业是农业保险的投保主体,享有自主投保的决定权,履行保费缴纳的义务和依法索赔的权利。

协同推进,各相关部门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和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配合,协同有序推进农业保险工作,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二、组织领导

(一)成立市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由市政府分管金融工作的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金融办主任任副组长,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畜牧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水利局、市卫生局、市气象局、人保财险支公司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政府金融办,金融办主任任办公室主任,人保财险支公司经理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全市农业保险的组织、协调、实施工作。

(二)设立镇(办、区)农业保障工作机构

各镇(办、区)成立农业保险领导小组,由镇(办、区)分管农业的负责人任组长,财政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人保财险保险办事处、代办处等负责人为成员。各镇(办、区)设立农业保险办公室,人保财险保险办事处、代办处负责人为专干,负责办公室的日常业务工作。

三、目标任务

(一)建立三级农业保险服务网络

建立以市、镇(办、区)、村三级服务网络为支撑,以镇(办、区)农业保险办公室为平台,镇(办、区)农业保险专干、村协保员队伍为依托的农村保险服务体系。努力形成“布局全面、管理清晰、操作规范、服务到位”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

(二)设立村组农业保障工作机构

各镇(办、区)在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村要从村干部中选聘1名农业保险协保员。协保员选聘标准和程序由各地政府和人保财险支公司共同确定,并制定协保员主要工作职责。镇(办、区)农业保险专干和农业保险协保员在人保财险支公司和镇(办、区)政府农业保险办公室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将此工作纳入党政部门年度考核内容。

(三)完善保障措施

要按照“险种归属、总量控制、差异管理、面向基层”的原则,围绕工作目标、实施步骤、工作进程及保障措施,加大对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在人力、物力上确保资源配置到位。人保财险支公司要根据工作的难易程度、标的特点、工作质量和效果等因素,安排农业保险服务队伍工作经费。

四、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年9月)

各镇(办、区)要依据市政府文件,出台本地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召开会议进行宣讲布置,确定办公场所、保险专干及协保员名单,报市农业保险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实施阶段(年9月底)

完成各镇(办、区)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机构建设、人员聘任等工作。

(三)验收阶段(年10月)

各镇(办、区)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完成后,要形成书面总结材料于年10月1日前报市农业保险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农业保险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的步骤和时间要求,对各镇(办、区)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后,农业保险覆盖率要比上年增长10%。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宣传,迅速启动

各镇(办、区)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电台、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保险知识和农业保险政策,让农民了解农业保险;通过下乡召开村民农业保险座谈会、编印张贴墙报、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深入宣传推广农业保险。要按照本实施方案,迅速启动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要结合当地实际,细化方案,尽快出台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为农业保险及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形成“各镇有网点、村村有人员”的农业保险服务网络格局。

(二)履行职责,强力推进

推进农业保险,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如下:

农业、畜牧等业务主管部门应发挥灾情疫情防控和专业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农业灾情、重大疫情防疫防控体系作用,及时指导农民做好灾情疫情预防工作,向人保财险支公司提供辖区内灾情疫情等相关信息;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协助人保财险支公司做好承保前的风险评估、承保后的防灾防损以及灾后查勘定损工作,对种植业、养殖业保险各相关险种的数据予以监督、确认、协助确定损失程度及损失原因等工作;积极引导种植业、养殖业企业参加保险,配合农业保险,组织农民、农业企业等相关生产经营者参加农业保险。

民政部门在人保财险支公司承保“两属两户”工作中给予数据的提供、审核工作的支持。

财政部门应做好农业保险的财政政策统筹指导工作,落实农业保险的财政政策;安排好保费补贴资金预算,根据承保进度及签单情况,及时拨付保费补贴资金,确保足额到位。

气象部门为农业生产提供气象信息,加强灾害天气的预报预警工作,对气象原因造成的风险做出评估,共建“农保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建立“农保灾前预警用户群组”。

宣传部门要加强农业保险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农业保险的目的、意义、保险方式和政策措施,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人保财险支公司要按有关政策规定的条款、费率组织做好具体险种的承保工作,依法收取保费;与相关部门一起做好具体险种防灾防损和灾后赔偿工作;对农业保险的灾害损失要迅速查勘、定损,按照条款,应赔尽赔,足额到户,切实保证被保险人利益。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分工,履行职责,相互配合,各镇(办、区)、有关部门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从服务农业大局、推进新农村建设出发,充分认识建立农业保险服务体系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相互协作、组织推动的工作格局,切实抓好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共同把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三)健全机制,加强考核

基层服务体系范文篇5

关键词:农机推广;服务体系;资金投入;创新路径

在我国农业长期发展中,基层农机推广与农业机械化生产紧密相关,只有扩大农机推广范围、引入更多新型农机产品和技术,才能够加快农业发展步伐,使农业朝着现代化、智能化方向转型。现阶段,县级农机推广服务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在资金、人才和体系建设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需要积极探索创新路径,使农机推广服务体系更加贴合实际,满足农户对农机服务的现实需求,因此改善农机推广服务现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经济促进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1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供需分析

以榆中县农机推广服务工作为例,农户对农机服务的需求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农业生产以“兼职”农民为主。当地处于丘陵沟壑地区,土壤肥力强,农业始终为主导产业。但在开发区工业区建成后,许多工业企业落地,导致大量青年劳动力进厂务工,他们只有在农忙时节回家,雇佣他人利用农机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播种、收割等工作,兼职农民成为主流,而专职农民数量则大大降低。2)农机信息获取渠道较多,当地农业除了奔走相告传播农机信息之外,还通过电视、网络等获取信息,一些农户还会主动咨询科研单位、农机主管部门等来获取信息。3)农机需求差异性显著[1]。因不同农户的家庭条件、土地面积、家中劳动力数量等有所区别,他们对农机服务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2基层农机推广服务工作现状和问题

2.1农机推广服务现状

榆中县共有1个农机推广机构,专业技术人员12人,其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1人,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5人。近年来,随着农机推广工作深入开展,该县的农机化进程取得可喜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组织深入基层。为确保全县马铃薯和玉米收获机械化,农机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针对农机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并对农机检修、调试等进行跟踪服务,使存在的问题得到良好解决,促进农机服务社会化水平提升。同时,还积极与农机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建立联系,采取不同形式跨区作业,促进全县范围内农机利用率提升,使农机使用者的经济效益得到保障[2]。2)农机综合水平提升。据调查,当前全县共有13612台拖拉机,农机总动力为35.52万kW,农机作业面积为175万亩(1亩≈667m2,下同),此处含复种面积。2021年全年的农机采购补贴资金为767万元(包括国家补贴和省补贴),受益农户408户,补贴机具数量735台,使全县综合农机水平提高到68.05%。3)农机新技术得到推广和创新。根据榆中县农作现状可知,许多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例如,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项目——秸秆饲料化农机装备在106亩中得到推广使用;在16个乡镇开展机械化深松新技术推广,面积达到5万亩,小麦、玉米、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技术推广范围突破27.6万亩。

2.2存在的问题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基层农机推广对农业生产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农机推广中,基层农机推广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这对提高推广效率、壮大推广队伍等会产生不良影响[3]。从整体上看,基层农机推广现状不够乐观,在资金、人才和体系建设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2.2.1推广服务资金不足地方政府对农机推广应有充分的认知,大力支持农机推广服务开展,但因部分基层政府财政紧张,很难为该项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在农机设备引进、推广、示范等环节都需要获得资金支持,如果政府没有设立专项资金,就会严重阻碍农机推广服务开展。当前先进信息技术被逐渐渗透到农业生产中,使生产技术水平逐渐提升,引导农业朝着高产、低耗的方向迈进。对于农机推广力量薄弱的区域,如果失去资金支持,就会落后于大形势的步伐,导致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对当地农业整体发展产生严重阻碍[4]。2.2.2专业人才稀缺因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技术性较强,且需要到基层工作,工作环境相对较差,薪资待遇一般,很难吸引相关技术人才加入,加上很少有高校开设基层农机推广专业,导致人才缺口逐渐扩大[5]。一些入职的推广人员多因待遇不高、工作环境复杂等原因产生离职想法,导致人才流失严重,优秀技术人员青黄不接,农机服务中心人员老龄化严重,从业者对新型农机技术、机械设备认知不足,对后期农机推广、示范工作产生不良影响,进而阻碍农机推广工作的可持续发展。2.2.3现有农机推广服务体系滞后于实际需求当前农业信息化水平逐渐提升,农民对新技术、新设备的需求增加,现有农机推广服务体系逐渐滞后于实际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农机推广服务无法覆盖所有区域。一些偏远或者交通闭塞的村镇,农机站无法得到建设,更谈不上派遣专业推广人员指导工作。在乡镇进行农机审查和统计采购数量时,因受交通因素限制,多交给地方职能部门完成,使基层农机站的作用受到限制,阻碍了农机推广工作开展。2)管理制度不完善。因农机推广部门尚未独立,大多并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要工作是围绕乡镇政府,农机推广成为副业,在人力、物力调配方面受政府部门的限制,在开展农机推广工作之前需要向上级部门请示,经过层层审批才可开展,因此工作效率大大降低,难以满足现实需求。3)受互联网的冲击。长期以来,国内基层农机推广服务的执行程序较为完善,但在农机推广服务上始终坚持自上而下原则,使农民对新技术、农机设备的了解较为被动。但在互联网不断发展、智能手机日益普及的今日,农民可借助电子产品主动获取农机信息,加上农业市场逐渐开放,使农民在设备选择、技术应用方面拥有更多选择权,可结合实际需求自主选择农机,导致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存在价值[6]。

3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创新路径

3.1制定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支持

3.1.1政策驱动,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基层农机推广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只有上级领导重视,制定相应政策,才可促进农机推广工作高效开展[7]。榆中县积极争取政府出台相关文件与补贴政策,促进农机装备结构的优化创新。近年来,榆中县连续开展小麦、玉米等发展规划,小麦联合收割机从原有的1台增加到14台,特别是在跨区农业建设中,又引进100余台联合收割机。截至2021年年底,榆中县玉米秸秆揉搓机数量已经达到500台。在各个规划项目开展中,农机推广部门最大限度地争取各级财政支持,与农机采购补贴相结合,对主动购买农机的农户增加补贴,加大优惠力度,激发农户的购买欲望,使农机总量迅速增加,不仅使装备结构得到优化,还可带动机械设备良性增长。截至2021年年底,榆中县农机作业服务收入9600万元,农机总动力增加到35.52万kW。3.1.2加大农机化发展投入力度地方政府应积极作为,大力发挥农机主管部门的能动性,从多个渠道着手筹措资金,增加对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资金投入,以充足的资金扶持该体系发展,具体措施如下:1)农机管理部门应在补贴项目中优先扶持示范类、偏远乡镇合作社,推广新型农机的合作社;2)充分发挥县财政部门职能,严格遵循相关规定,充分利用扶持合作社的专项资金;3)农机局也应发挥作用,贯彻落实农机合作社扶持项目资金申报工作,保障资金到位,为农机推广保驾护航。3.1.3重点扶持农机服务组织该组织在农机推广中起到带头作用,服务体系建设必须要创建新型农机专业户、股份制组织,政府更要加强对农机服务、合作社、农机大户的扶持力度,给予相关惠农补贴,如机械采购补贴、农用机油补贴、农业生产补贴等,保障此类组织朝着企业化方向发展,在农机推广中起到骨干作用。

3.2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综合素质

现阶段,农机推广服务速度减慢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专业人才,可见人才培养工作十分关键。国内农机设备、技术始终处于研发和创新之中,作为一名优秀的农机推广人员应对现在适用于当地农作物生产的新型农机设备、技术有充分的了解,熟悉操作流程,便于更好地将知识传授农民。对此,政府相关部门也应面向农机推广部门创建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结合榆中县农业生产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农机类型、不同农作物生产阶段培养相应的人才。同时,还应强化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引导其树立强烈的责任感,深刻意识到自身从事工作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工作中端正态度,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贯彻落实上级的文件要求;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强化农机推广能力,使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得到充分满足[8]。此外,农机推广机构还应对农机推广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规范,可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将农机推广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工作能力编辑成册,分发给每位农机推广人员,使其严格按照手册开展工作。为了激发农机推广人员工作热情,还可结合手册内容创建考核制度,对工作态度积极、出错率较低的农机推广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对于工作态度消极懒散、经常犯错的农机推广人员进行处罚,由此提高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工作热情,进一步促进农机推广人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针对农机推广机构人员老龄化的问题,应通过改善工作环境、提高薪资待遇、社会地位等方式吸引更多人才的加入。对此,政府应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基层办公条件,注重硬件设施建设,配备必需的办公设备和交通工具,还要加大基层信息网络建设,确保信息畅通,紧跟时代改革步伐。在薪资待遇方面,可将农机化相关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中,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的投资比例,并与年终绩效考核挂钩,由此激发农机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为了留住现有人才、吸引外来人才,还应通过新旧媒体加强宣传,提高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社会地位,使其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与尊重,提高行业自信,从而吸引更多人才参与进来。

3.3搭建农机信息交流平台,创新农机化作业组织模式

因现有农机推广服务体系滞后于农户的实际需求,需要引入先进科技、创新组织模式,使农机推广服务体系重新具备存在价值,以新型的服务形式与模式满足农户的生产需求,与农村社会发展实际相贴合,取得更好的农机推广效果[9]。1)创建农机信息交流平台。针对基层农机推动服务体系覆盖面积有限的问题,可借助网络渠道,创建农机信息交流平台,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面向全县进行建设,包括农机QQ群、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推动农机报废更新知识、农机采购补贴政策、农机新技术推广等等,使农机走入社会公众视野,促进农机与信息技术的高效融合。同时,推广机构还可借助微信平台面向社会征集榆中县农机化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发挥群众的智慧,科学高效地开展全县农机推广工作;充分发挥微信平台的信息传播、技术推广优势,将相关政策通过公众平台传播出去,并在平台中与群众互动,及时了解当地农户的农机服务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2)创新农机作业组织模式。当地农业合作组织多为个体,具有自主经营、盈亏自负的特点,基层政府应鼓励其参与到农机市场竞争中,引导其树立服务意识,根据农户现实需求创造出更多新模式、新服务,积极参与市场信息咨询、政府采购、农技指导等工作中[10]。在地方政府的指导下,使农机合作组织能够渗透到农村生产生活中,确保服务落实到户,使农机推广组织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大力推动机械化生产。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也应派遣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考察,亲自到田间地头,上门提供农机推广、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从而了解更多农村社会实际情况,获得广大农民的信任与认可,促进农机推广工作效率的提升。

4结论

综上所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发挥着重要推广作用,不仅可保障每位农民获得应有的权益,还可促进区域整体生产和发展。针对资金、人才和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应通过加强政策扶持、注重人才培养、搭建农机信息交流平台等方式解决,并通过调研、走访等方式了解农民的农机服务需求,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不断创新出更好的农机推广服务模式,使农户和企业都能获得更大经济效益,促进国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代莒,王宏伟,陈长智.吉林市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现状及发展思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10):17.

[2]子纯金.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1):55.

基层服务体系范文篇6

各区县要通过参观**县农技服务体系改革的成果,学习**的机制创新,学习**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在内部管理上、服务机制上、考核评议机制上灵活高效的特点。加快基层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是基层服务人员和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的现实要求,也是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的有效途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意见》精神,确保我市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顺利进行。陈副市长在会上部署了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抓好乡镇公益性农业服务中心组建,按照“减一、合一”的原则进行组建,合理划分并实现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分开。二、抓好财政资金投入保障措施的落实。三、妥善处理人员安置等相关问题,应该兑现的遗留问题,要认真清理兑现,抓紧落实,确保原来被清退的人员基本生活需要;对于那些乡镇农业服务体系中仍存在的部分非在编人员,要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继续清退。四、抓好农业服务中心的规范管理和人员的培训。明确职能,落实责任,放开出口,严把进口,在内部运行和管理上、建立岗位责任制基础上建立“双向评议”机制,考核中应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民评议比重(增加到60-70%)。五、抓好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的培育和健康发展,积极引导、鼓励和扶持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六、抓好农业技术人员的信访和稳定工作,宣传好政策,做好说服教育工作,确保稳定。**县县长管洪同志在会上介绍了**改革中的经验、市编办副主任李承基同志、市财政局副局长封毅同志就我市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有关情况进行了介绍和部署。

农业部经管司副司长胡建锋同志莅临会议并做重要讲话。胡副司长在会上高度赞扬了我市在财政工作条件存在不少困难的条件下,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全面推动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做法,充分肯定了我市推动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胡副司长表示重庆市的经验在全国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中有普遍借鉴意义。今后将通过多种方式及时学习、总结、组织交流、宣传推广重庆市经验。

市长助理项玉章在会上总结时指出,全市各地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意见》精神和本次会议精神。为此,他提出了四点要求:一、及时把本次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渝委发[*]20号文件精神向区、县(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全面汇报,并认真组织学习和传达贯彻。二、各地要组建领导班子,成立工作班子,组建推广小组,各区、县(市)负责编制的领导要亲自抓这项工作,组织专人负责具体抓,责任真正落实到人。三、各区、县(市)要认真贯彻陈副市长在这次会议上讲话精神,力争本月底拿出推动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方案和实施计划,做到具体、细化、注意时效性。工作计划按陈副市长要求时间倒计时完成。四、各区、县(市)要在本月20号前,将这次会议精神贯彻情况报市农办,市农办汇总后报告市委、市政府;30号前将具体工作方案、计划、工作进度报市农办,市农办视各区、县(市)具体情况报告市委、市政府。

出席会议的还有市委副秘书长长艾智泉、市政府副秘书夏祖相、市政协农业委员会主任傅钟鼎、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周世科,市农办主任刘涛,市农业局局长王越。参加会议的有市政府有关部门、市人大、市政协、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县(市)农业部门、财政部门领导同志。**县委书记马平同志在会上致辞。

基层服务体系范文篇7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

1问题的提出

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倡导的一门新兴学科,以积极心理品质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关注人类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1]。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探索构建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对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1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的有力举措。近年来,干部心理健康和服务体系建设已上升到国家层面。党的要求“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提出,到2020年,全民心理健康意识明显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要把心理健康工作纳入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2]。1.2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是改善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健康状况的迫切需要。笔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重庆市渝中区、南岸区基层党员干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健康现状总体情况较好,部分干部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在213个问卷调查受访人群中,强迫症状占12.8%,人际敏感症状占21.4%,敌对症状占8.5%,抑郁症状占17.1%,焦虑症状占12.4%,偏执症状占5.8%,躯体化症状占10.7%,一些基层干部莫名的亚健康症状也十分明显。另一方面,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健康问题差异性特征明显。主要表现在年龄、性别、职级等方面。调查发现:30~45岁的干部在总分、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30岁以下、45岁以上的干部;男性干部强迫、敌对、偏执等3项症状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实职领导职务心理压力高于非领导职务,科级干部心理压力明显大于普通职员和处级及以上干部。1.3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社会积极心态形成的重要动力。基层党员干部平常和群众打交道最多,影响面广泛而直接,必然会对周围群众乃至整个社会心态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如果基层干部普遍心理健康状况低下,工作中就难免会带有患得患失、急功近利、浮躁不安、消极敷衍等不良情绪,必然影响办事效率、工作成效和政府形象。同时,这种心态也无疑会感染到基层群众,反过来进一步恶化整个社会心态环境。因此,通过加强基层干部心理健康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必会带来“正能量”,形成正效应,有效引导全民朝着积极健康的良好社会心态方向发展。

2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2.1重视不够,建设不力。调研表明,各级对基层干部心理健康问题重视不够,主要表现为:在干部考核任用中,主要关注对思想政治、业务能力、工作业绩表现进行考察,缺少将心理测评纳入评价体系;在干部培训培养中,尽管近年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相关培训,但多是知识讲授,缺乏系统性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导致部分干部心理健康意识淡漠,对“心理不健康”与“精神疾病”界线模糊、认识有误区,从而谈之色变、讳疾忌医,有的甚至造成了严重不良后果;在干部管理中,机关单位心理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普遍缺乏,忽视对干部心理素质、压力应对技巧、情绪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干部积极心态塑造。2.2队伍缺乏,力量不足。从干部队伍构成来看,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单位往往专兼职政工干部较多、心理咨询专业辅导人员较少,大部分基层单位没有具备专业心理咨询师或者相关资质的专业人员。从内部培养力度来看,人才队伍培训体系不完善,缺少专技培训,内部咨询师的心理督导体系尚未建立,导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推进困难。从服务平台力量来看,不少基层单位对党员干部的心理测试与评估、心理教育与培训、心理咨询与辅导等服务工作,基本上以外部机构为主,内部兼职人员配合为辅,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严重滞后于实际需要。2.3体系不全,实效不佳。一方面,干部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呈“倒三角”分布,即在中央国家机关、省市级机关,服务体系比较健全,越到基层、越到偏远山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逐渐下降。另一方面,受时空限制、经费不足、体制机制等因素影响,基层单位往往难与高等院校研所、医疗卫生机构及社会心理机构形成协同联动机制,在服务形式、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上均缺乏专业指导和帮助,进一步制约了对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开展。

3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

3.1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3.1.1构建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健康预警体系: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首要的,就是通过心理测评建档从而构建安全预警体系。个体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过程,若能及时发现并有效干预,就可能防范于未然。一要开发制定量表,主要包括压力状态、不良情绪、身心症状、等方面量表,采取多维度研究,发现面临的心理困境、存在的心理问题,掌握心理问题形成和发展规律。二要加强心理健康普查,定期采集、分析和追踪相关数据,形成双向反馈机制。三要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认知特点、个性特征、人格特质等为主要内容,进行长期、系统、动态观察,并给予及时帮助与干预,将心理健康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提高预警能力和服务水平。3.1.2建设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免疫系统:积极心理学一个重要理念就在于积极预防,其实现途径重在教育培训。重点是建立健全包括乐观向上、创新创造、主观幸福感、生命价值感等为主要内容的正能量,从而形成强大的心理免疫系统。一是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基层党员干部了解心理健康基本常识,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表征、主要症状及预防措施,逐步学会了解、认知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二是培养豁达乐观的良好心态,学会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得与失,用积极的视角对待事物,理性处理矛盾和问题,对待过去要平静、感受现在要愉快、面对将来要乐观。三是帮助其挖掘培育自身心理资源,重点是人格优势、积极认知方式、积极情绪体验等,强化其心理免役系统,从而发挥积极预防的作用。3.1.3形成基层党员干部心理问题干预体系: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最后一道关,就是针对已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对症施策、分类干预。一是针对亚健康党员干部,在专题讲座学习、团队辅导活动基础上,可增加自我调适指导、心理保健练习等方法,以增强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二是针对一般心理问题党员干部,可通过个体面谈咨询、专项心理训练等,指导心理自助,消除心理困扰。三是针对精神障碍党员干部,采取临床的、心理的、药物的多种方式进行或者转介治疗,同时,积极心理学还提倡积极暗示、冥想放松、运动健身等疗法,多渠道注入正能量,从而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3]。3.2加强心理健康平台体系建设。3.2.1个体自助:“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健康心理的关键,还在于内因,在于有效的自我调适。一是全面正确地“认识你自己”,既要认清自己的工作性质、岗位责任、意义作用,又要看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发现内心所需、正当所求,给自己合理定位。二要注重培养坚定意志,增强面对困难、挫折与失败的抗压能力,要主动倾诉、积极调节,适度释放心理压力。三是提高自我心理防御能力,“心病还须心药治”,一旦体察到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可通过专业心理辅导,助其自立自强,增强防御能力,同时也可采用合理化、补偿、升华等心理疗法进行自我治疗。3.2.2组织关助:建立积极健康的组织文化,营造公平竞争、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团队意识,加强团队沟通,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使个体感受组织“大家庭”的温暖。3.2.3社会倾助:一方面,发挥家庭的亲情关怀作用,“血浓于水”,家庭成员朝夕相处,当基层党员干部在面临心理困境时,来自家庭成员精神和物质上的关心、帮助和理解支持,可在心理疏导中收到事半功倍之效[4]。另一方面,发挥社会的综合合力作用,通过与患者意气相投的朋友间,或者兴趣爱好组织间的关爱,帮助其“走出来”。

参考文献

[1]辛自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定位与思路[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6(5):257-261.

[2]编者.加强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32(1):14.

[3]闫洪丰.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导向与实践发展[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32(1):30-33.

基层服务体系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大力推进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是落实中央惠农政策,扶持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维护农民利益,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三农保险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做好三农保险工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引导的原则。要把做好三农保险工作作为落实国家惠农政策的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坚持政府主导,形成职能部门和保险公司齐抓共管、责任共担的三农保险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

(二)坚持依法合规的原则。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按照国家财政、保险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依法合规,健康运行。

(三)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做好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网点选择、人员选聘和运营管理等工作,确保三农保险服务机构建设一个成功一个,切实发挥其服务窗口功能。

三、组织领导

成立市三农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三农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体规划,推广工作经验,协调解决三农保险体系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由副市长吴方军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张少华、市政府金融办主任易贤良任副组长,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水利局、市卫生局、市气象局、人民财产保险分公司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三农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办公室,易贤良兼办公室主任,人民财产保险分公司总经理周英强任办公室副主任。

四、工作目标

(一)成立县、镇(乡)三农保险工作机构。各地政府要参照市政府的做法,成立县、镇(乡)两级相应机构。依托镇(乡)政府农业办公室、镇财管所及涉农部门成立镇、村两级三农保险服务站点,聘请镇、村两级三农保险服务人员,全面加强基层三农保险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布局全面、管理清晰、操作规范、服务到位”的三农保险前端服务体系。

(二)建设三农保险基层服务站点。在开展三农保险业务的乡镇,依托镇(乡)政府农业办公室或者财管所等涉农部门成立三农保险服务站点,并将镇(乡)三农保险服务站点的办公场所设置在镇政府农办或者镇财管所内。

(三)选聘站点负责人和协保员。在开展三农保险业务的乡镇要选聘至少1名三农保险专职负责人(以下简称专干);在开展三农保险业务的村要选聘1名三农保险协保员。专干、协保员选聘标准和程序由各地政府和承保公司共同确定,并制定专干、协保员主要工作职责。乡镇三农保险专干和三农保险协保员在县(区)支公司和镇政府三农保险办公室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将此工作纳入党政部门当年的考核内容。

五、实施步骤

(一)工作准备阶段(2012年7月)。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当地的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具体实施办法。

(二)体系建设阶段(2012年8月)。各地要完成县、镇(乡)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机构建设、人员选聘等工作。

(三)检查验收阶段(2012年10月)。由市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对县、镇(乡)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基层服务体系范文篇9

基层水利服务体制的实施是为了基层水利建设、维护、管理和运行提供多方位服务的组织与机构所形成的整体,它的代称不属于一个机构或是组织,这个体系应该包含3点:农民用水服务组织、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准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基层水利服务体制的建立要对其功能进行强化,要对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运行机制、功能定位进行完善。

2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建设

2.1服务人员的素质不高、年龄偏大

水利服务的基层人员大部分文化程度都不是很高,文化程度在大、中专以上的很少,学校分配过来的太少,很多是修水库时加入其中的,还有的是顶班人员,文化程度偏低不是很奇怪,文化程度太低跟年龄偏大造成了没有一个专业性的水利服务组织。

2.2专业性不强,知识老化

基层的水利机构大多是旧时期的顶班人员,缺乏具有专业性知识的人才,工作很少有主动积极的,对新知识的接受、新挑战的迎接没有自觉性,而对水利服务工作者的培养基层水利部门做的不很到位,几乎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他们的认识程度跟工作经验很有限,没机会取长补短、开拓视野,水利经过改革,很多水利服务工作者从基层转到管理,在实际行动中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工作难度增加了很多。

2.3人才流失严重

有些专业能力强的人员去从事别的行业,服务人员中工作能力强的、有显著业绩的大多被调到更好的工作岗位,造成人才流失严重,这就是先进人才管理方法缺失的原因,懂得管理又会经营的人才缺失,致使水利服务的团队越来越小。

2.4观念落后,缺乏创新

基层水利服务人员的现状是年龄偏大,长时间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跟束缚,思想保守、陈旧,缺少对新事物接受的能力与创新精神。

3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措施

3.1加强领导力度

提高对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保障事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可以推动水利事业迈进现代化发展,如何建设高效率的服务队伍是加强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增强领导的执行力,做好基层的水利服务工作,来适应现代化水利的发展需求。

3.2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

现在的基层服务人员大部分都是上了年纪的,在很多方面是不及年轻人的,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指导与培训,使他们接受新知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对服务体系应该加强培训,将一些年轻有成就的工作人员送到专业院校进行深造,使他们形成更完善的建设思想,帮助领导管理团队,积极鼓励有能力、有上进心的工作者进行深造,还要建立配套的考核制度,来监督服务人员,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

3.3培养现代化的管理能力

高效的服务是现代化管理的前提条件,目前的服务人员对于管理意识与能力相当匮乏,或者管理者的思想和手段比较陈旧,不能为队伍带来自觉性与积极性,所以,培养现代化的管理能力、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是为服务团队带入新力量的基础。因此,对于服务团队想要高速发展,注入新力量是必不可免的。

3.4设置合理的机构,理顺管理体制

由于各地的水利设施与水系税务分布情况不同,在乡镇中要因地制宜选择设置方式,对乡镇水利站作为县级的派出机构进行巩固,跨乡镇的流域站和片区站等基层水利站优先选择设置。根据工作需要应对已经撤并的片区站或流域站适当恢复。机构的设置应对履行乡镇的基层水利站公益性有好处,对落实县级的水利部门指导工作有好处。乡镇的基层水利站以乡镇人民政府跟县水利部门为双重领导,实行以县水利部门为主导的管理机制,作为派出机构的水利局,争取县水利部门对业务跟人员经费进行统一的管理,其中人员的调整、考察、升职应该完全听从所在服务区域的乡镇政府的建议。实际行动证明,最有利于农村水利建设发挥效益的政策,就是乡镇水利站实施当地乡镇政府和县水利部门的双重管理,把县水利部门作为主导的管理机制,最能发挥合理调度、承上启下的作用。

4结束语

基层服务体系范文篇10

关键词:农村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发展

多年来,我国很多地方的水利服务建设始终是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开展的,提升水利服务管理职能,实现水利持续发展,成了当前我国水利服务体系完善化发展的重点,实现水资源、水安全管理、防汛抗旱、灌溉排涝等综合管理为一体的水利服务体系,为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农村基层水利服务体系阐述

1.1农村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含义

农村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主要指的是为促进基层水利工程建设、维护与运行全方面服务与管理,由各种组织和机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来讲,第一,基层水利服务管理机构。主要是以小流域、乡镇为单位所设置的,作为县级行政管理机构,同时也是我国最基层的水利管理部门,在其辖区内,实施行政管理职能,体现了政府职能的延伸作用,同时也是基层水利服务管理体系的重要力量。第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此组织是由农户自发组织、以自我服务为目的的民间合作组织,主要是从事农田灌溉、收取水费、基层渠系的建设与维护工作。

1.2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重要作用

农村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是实现农村水利基层服务工作重要价值的关键环节,也是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核心力量,是将水利工程服务管理与执法监督进行一体化管理的综合服务单位。不但体现了基层管理中政府职能的有效延伸,还促进了水利政策宣传与管理,体现出水利工程建设的组织与实施。

2农村水利基层服务当前现状

农村水利基层管理单位权属不清,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近些年,伴随我国基层水利单位的不断深化改革,各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中一些问题日益突出,从而造成农村水利基层管理工作难以有效落实。2.1落后的服务意识对于我国基层水利人员来说,无论是从工作态度还是工作形式上服务思想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基层水利部门作为政府领导下的一个机构,要以服务思想为重要指导,不断优化服务管理模式。但是,我们也看到,当前时期有很多地区还存在严重的服务思想落后、管理模式陈旧等多种问题,导致水利服务工作难以从根本上满足人们的各项需求,影响到基层水利服务管理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2.2缺乏水利服务人才

当前时期,基层水利服务管理体系正逐渐由传统模式朝信息化方向发展,需要水利机构储备大批互联网应用人才。只有加强优秀人才储备才,可以促进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及时发现,并制定科学的解决方案。但是,我们发现,当前有很多水利机构并没有加强对水利人才储备的重视,同时缺乏人才培养晋升机制,导致水利单位人才储备不足,人才匮乏不利于水利服务工作的开展。

2.3资源投入过少构建完善的水利服务体系

需要水利机构和有关政府部门增加资金、资源投入。虽然我国很多地方为了促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完善化发展,投资力度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当时水利体系受很多规章制度的约束,很多工作人员的薪酬福利方面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由于基层水利工作人员的资源投入过少,所以,难以从根本上使水利工作人员更好地为水利事业提供优质服务。

3加强农村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

3.1对农村基层水利有进

一步的认识农村水利建设是我们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建设要同社会和经济共同发展。要基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的技术与装备、科学的管理模式,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管理,为实现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经济促进水利朝着现代化水利方向发展,体现了农村水利的一大飞跃。

3.2重视基层水利服务管理机构经费落实情况

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属于政府性的水利事业,所需经费都是由国家财政统一拨款。依据中央、政府的文件要求,其机构的人员薪酬、专项经费都是纳入基层财政预算的,人员工资是依据事业单位相关规定执行,基层水利人员的养老、医疗等都是依据当地政府的规定缴纳。县级财政机构要确保乡镇等基层水利管理部门有充足的经费支撑,不得以何种理由拖欠与截留基层水利服务机构人员的工资。

3.3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

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中,需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重要作用,不仅是要制定水利系统有关的规章制度,同时还要重视系统内部的资源调配,加强对水利工作的科学引导。当前政府部门在规章制度方面的建设正在逐渐完善,所以,水利部门在将来的工作中,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引入更多资源,不仅是要提升工作人员的薪资报酬,同时还要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某地区需要开展大型水利工程,工程开展需要引入自然河流,但是多年以来,自然河流当中泥沙淤积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在多雨季节,容易产生洪涝灾害。地方政府部门要依据当地情况,增加经济投入,在当地开展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在工程运行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对水流的引流与储存功能。不仅如此,水利工程建设中还要充分考虑将水资源应用与我国农业农田灌溉当中,大幅拓宽了基层水利服务管理范围,促进水利服务体系的完善化发展。

3.4完善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技术与管理创新

在基层水利工程建设中,人才是核心。从区域层次分析,发达城市人才众多,更加有利于观念更新与技术创新。而基层人才相对来说较为缺乏,思想陈旧,缺乏技术创新动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基层水利系统人才引进难与人才留下难的问题,不断改进并完善人才引进管理机制。要为智能型人才与高端人才提供研发的空间,让人才有更多成长的机会,并为其提供创造成果的必要条件。要定期组织开展基层水利工作人才进行专业能力培训,促进水利工作人员服务水平的提升,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

3.5加强水利建设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