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内民主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1:31:33

基层党内民主

基层党内民主范文篇1

强化教育引导,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发展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基础。发展党内民主,首先要强化党员的主体意识,要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放在突出位置,需要增强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民主意识,真正体现党员的主体地位,扭转只强调组织的权威而不注重党员应有的主体地位的偏向。切实保障民主权利,要营造平等的氛围、宽松的氛围和包容的氛围。从当前实际来看,党员的主体意识相对淡薄,不少人仍习惯服从甚至盲从,缺乏应有的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要以党章、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为主要内容,强化民主教育,不断增强党员自主表达意愿、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结合当前许多党员把党代表仅看作一种政治荣誉称号和身份象征,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不强的局面,各级党组织要加强专题培训,使广大代表清楚自身的权利和地位,明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通过开展调研、视察、评议等活动,切实发挥好党代表作用。针对党组织一把手,要重点加强民主集中制、正确政绩观和权利观等方面的教育,使其牢固树立民主执政的意识,掌握民主方法,遵守民主程序,养成民主习惯。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健全民主权利的保障机制

党员是党组织的主体,是党的工作的具体承担者和执行者,也是党内民主的主体。通过《党章》的描述来看,党员不仅是义务的主体也是权利的主体。所谓的党员主体地位,就是指广大党员在党内生活及党的实践活动中居于主导的、决定的地位。党员主体意识愈强、权利愈得到保障,党内民主的发展也必将愈充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必须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摆在突出位置。

健全和完善党内事务公开制度。落实党员的知情权,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推行党务公开。同时,党务公开是落实党员知情权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党员民主权利的有效渠道。要维护党务公开,要坚持全面公开,全方位向党员“亮底”,使之成为党内的一种“常态”,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和情况反映制度,积极疏通和拓宽党内上情下达的渠道,做到重大事情党内先知道,重要文件党内先传达,重大问题党内先讨论,重大决策的实施党内先发动,激发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

完善党内决策参与机制。如何保障党员的参与权,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最直接、最主要的体现。要大力营造民主讨论的环境和健康宽松的氛围,进一步扩大普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范围,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建立党的代表大会提案制度、党员代表议事机制、征集党员意见的制度、党员参与讨论重大问题的制度等,在广开言路中集中智慧,在民主讨论中凝聚共识。同时,要通过定期召开党员代表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充分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党内获得较高的支持度,同民众的利益诉求相一致。

改革并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发展党内基层民主,最本质、最核心的就是保障党员的选举权。要以改革党内选举制度为根本,不断扩大党员在党内行使选举权的范围,提供行使选举权的平台。严格“双推直选”、“两推一选”等新的党内选举程序,突出体现选举人的意志,把那些“靠的住、有本事、肯出力”的党员选进村党组织班子,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要把完善党内基层选举制度,作为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重中之重,改革候选人提名制度,改进候选人介绍方式,规范选举程序步骤,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直选范围,确保选举结果让组织、党员和群众满意。

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机制。党员是党内监督的主体,落实党员群众的监督权,对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发挥党员、党代表和党委委员在监督中的作用。完善党组织民主生活会制度、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等规章,使党内民主监督的领域更加广泛、重点更加突出、操作更加具体。发挥党代表作用,及时向党组织反映意见和建议,进一步畅通党员监督渠道。

发挥党代表作用,着力提高民主决策质量

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全体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只有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权利得到充分肯定和保障,党员的价值才会得到实现,主体意识才会得到增强,党员才会自觉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更好地发挥先锋作用,党才会充满活力。结合我县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发展的实际,在继续巩固完善村级组织管理民主“310”工作法、党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等制度,结合“四村建设”中的“民主管村”,以实现“四民主”(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大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今年以来在四个乡镇开始探索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各试点乡镇按照县上安排意见,通过制定方案、宣传动员、建章立制、开展活动等工作环节,在试点的基础上,制定印发了《暂行办法》,在全县启动了党代表任期大会任期制。初步探索出党代表任期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方法和途径,并取得一定成效。

凸现党代表大会的领导作用。实行党代表任期制,确立了党代表大会的领导地位,使党的代表大会成为党的最高权力机关;通过明确党内“三会”关系,逐步为全委会扩权,进一步为党代表大会确权,坚持每年召开党代表大会年会,党代表大会的职能和作用得到强化,有力地维护了党的领导。

扩大了党内民主。通过党代表视察调研、提案办理、决策咨询和重大事项征求意见建议、重大事项向党代表通报,为党代表搭建了更多的参与党内事务的平台,使党代表能够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和参与议事决策,提高了党委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

基层党内民主范文篇2

一、实行基层党组织的党务公开

发展基层党内民主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赋予党员有了解党内事务的权利。党员既然拥有了解党内事务的权利,就必然要促使党务走向公开。《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各级组织要按规定实行党务公开,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所谓党务公开,是指凡涉及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能力等方方面面的建设和发展的状况以及财务开支账目必须向全体党员报告。在基层党组织实行党务公开,就是使基层党组织的所有事务让所有党员都知晓。过去,基层党组织的党务往往只为少数党员,主要是领导班子的成员知道。而需要将党务传达给基层党组织全体党员知道的,只是那些因为要求大家执行,而只有了解了组织上的意图后才有利于贯彻的内容。这样,就使基层党务长期处于封闭、限制的状态。现在,实行党务公开必须打破这种状态。

党务公开应建立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通报的内容既包括一般情况通报,也包括重大情况通报。要根据通报内容的不同性质和特点规定时限,一般性工作一个月或一个季度作一次情况通报,有重要性或紧急性的工作则要迅即通报。党的各级组织要把党内的工作和活动情况,尤其是重大情况,及时通报给全体党员,使党员对党组织各方面的情况有所知晓,就能保持密切的联系。党内情况通报,可以采取党的会议、文件、简报、资料以及网站等形式进行。公开党务公开到什么程度?往往会碰到“党务机密”的困扰。其实,中国共产党早已从革命党变成执政党了,对于基层党务来说,已经不再涉及国家机密和军事机密的问题,究其实质已没有什么机密可言,不能再借口“机密”而拒不公开。应树立“基层党务必须透明”的理念,及时地将基层所有党务公开。

二、实行基层党内情况反映制度

如果说党务公开主要是组织方面所采取的行为的话,那么党内情况反映制度则可以包括党员个人向党组织的思想汇报和情况反映、党内思想倾向的反映、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的汇报反映、党内作风方面的情况反映,以及党外人士和群众对党员、干部、党组织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方面的情况反映,还有社情民意的反映等。这一制度要保证基层党员群众在第一时间反映问题,提高情况反映的效率。反映的情况要及时向领导或上级组织汇报,不能截留。要规范情况反映的程序,一般问题逐级反映,重大事项可多级反映或越级反映,直至向中央反映。

目前,基层党组织十分缺乏党内情况反映的渠道。党员个人向上反映情况往往被视为不正常的、甚至有害的行为,并会遭到一定程度的打击报复。久而久之,党员群众想反映的情况不敢反映了,想说的话也不敢说了,党内成为一片鸦雀无声。为了活跃党内气氛,必须鼓励大家反映情况,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意愿的党内情况反映制度。引导党员充分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增强贯彻执行党内情况反映制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保护党员群众的这一民主权利,一旦发现党员因反映情况遭到打击报复的,对有关组织和人员要严加处理。

三、实行基层党组织重大事项的民主讨论

基层党务可分为常规事务和重大事项两种。常规事务是指那些经常重复出现的、性质非常相近的例行性事情;重大事项是指那些具有全局性、方向性和原则性等特点的需要决策的事情。一般来说,基层党内的常规事务,可由基层党组织有关部门的领导、工作人员直接照章办事,事后通报大家即可。而关涉基层党内的重大事务,不但必须由领导班子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讨论决定,而且必须事先征求全体党员的意见,进行民主讨论。过去,基层党组织重大事项往往缺失事先征求全体党员的意见、在党员群众中进行充分民主讨论的环节,由基层党组织的少数人决策,甚至是“一把手”拍板。这就使党员群众对重大事务决策缺乏民主化有很大的意见,认为党员的民主权利被剥夺了。

搞好基层党组织重大事项的民主讨论,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重大事项”?为此,基层党组织要把重大事项的范围搞清楚,列出一个“重大事项清单”,确定下来。今后,凡属列为基层党组织重大事项的应由大家民主讨论,使民主讨论的合理意见能够成为决策时应考虑和吸纳的重要因素。同时,进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时,要把需要征求意见的决策内容,根据征求意见的范围提前告知给征求意见对象,给征求意见和参与决策的党员群众以充分的时间。要合理确定征求意见的对象,扩大征求意见的范围,解决征求意见面偏窄、人数偏少的问题。征求意见的形式可采取调查研究、座谈讨论、交流协商、专家咨询、个别谈话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和收集各方面对重大决策的意见、建议。

四、实行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直接选举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选举的基本形式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两种。间接选举,是选举人先选出一定的代表,然后委托代表去对候选人进行投票选举;直接选举,则是选举人直接对候选人进行投票选举。党的十七大报告已经明确指出,“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规定了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必须实行直接选举。以往,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选举,多采用上级党组织经一定组织考察程序,形成了候选人名单,然后交由党员选举的方式。这样的选举,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走过场的选举。

现在,应改进和完善基层党内选举制度。第一,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候选人的提名,应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式。建立组织提名与党员或代表联名相结合的提名制度,推进候选人提名的制度化、规范化进程。第二,改进候选人介绍方式,候选人的介绍,有组织介绍和自我介绍两种方式。“组织介绍”方式,由党组织进行人事安排的说明,对候选人的文化程度、知识水平、政治履历、以往政绩等方面,进行详细、准确、适当的介绍和宣传。“自我介绍”方式,试行候选人竞选方式,对竞选演说的范围、承诺内容及方式等作出详细的规定,通过竞选演说、接受质询与提问增进了解,建立候选人与选举人见面制度,由候选人采取发放书面材料、回答选举人疑问等方式,让党员或党员代表对候选人的参选目的、动机、施政纲领有充分的了解。第三、改进和完善党内选举程序。选举程序要设计得合理、规范和严格,有利于选举人意志的表达。在经民主程序产生候选人名单后,如果候选人名单过多,可以进行预选,直至形成合适的候选人名单。然后,正式提交全体党员进行直接选举,按得票多寡,产生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

五、实行基层党组织定期工作报告制度

《党章》规定,“党的各级委员会向同级的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进行工作报告是党组织的一种重要工作方式,它涵盖党组织开展工作、进展情况、评价成绩、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改进措施等内容。目前的情况是,各级党组织普遍缺乏定期工作报告,往往是到了五年换届的时候才作一个总报告,而在平常的时间里党员并不清楚党组织的工作状况,这就容易造成党员和党组织之间的隔阂。现在,十七大报告作出“定期报告工作”的规定,就使党组织找到了一种和党员建立密切联系的渠道。基层党组织定期作工作报告,是加强党员和组织的联系与监督,凝聚党员之心、增强组织活力的重要方式。

实行基层党组织定期工作报告制度,目前主要应建立健全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和报告工作的制度。首先,要建立健全定期召开全委会会议制度。凡涉及重大问题,都应在充分论证基础上,通过召开全委会议讨论决定,并在全委会监督下实施。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全委会议次数。其次,要改变过去全委会只听取报告、接受指令和任务、发言表态的单一内容和形式。常委会应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包括报告常委会及其成员廉政建设的情况,接受全委会的审议。应增加讨论、批评、建议、询问和质询等内容和形式,切实强化全委会的决策权、监督权和处置权。再次,要建立健全全委会议议题双向提出制度、民主议事决策制度、全委会票决制度。全委会议的议题,既可以由常委会提出,也可以由委员、常委联名提出。1/3以上委员或常委联名提出的议题,即应列为全委会议的正式议题。同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将会议议题在会议召开前几天书面通知到各位委员,使委员提前充分准备,更有效地参加议题的讨论。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定期报告工作”的“定期”要求,值得认真研究。定期,可以是一年、半年,也可以是一季度、甚至是两个月。不管是一年、半年、一季度,还是两个月,总之一定要有确切的时间规定,并且规定下来后不能随意更改,应作为一个例行公事予以真正施行。

六、实行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民主测评制度

《党章》指出,“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基层党组织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就要时刻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接受人民群众的评判,就要经常了解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望高不高。为此,必须建立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民主测评制度。民主测评制度,是指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干部管理权限,按照规定的程序,组织一定范围内人员参加对领导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履行职责等情况进行测评的方法和活动。

民主测评包括民意测验和民主评议两种。民意测验是指由考核组根据考核内容列出评价项目和评价等次,制作民意测验表,由参加民意测验的人员填写评价意见,并由考核组回收民意测验表,对不同层次人员填写的民意测验票分别进行统计的办法。对基层党组织作出的重大决定,通过的政策措施,以及领导人的工作业绩,定期展开规模调查、征求民意,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老百姓的支持率和满意度,是基层党组织工作的一面镜子,是反映党的威信的晴雨表。开展民意测验工作,能发挥群众监督的广泛性、强烈性的特殊效用,能及时给党和政府以警醒和激励。民意测验结果支持率和满意度高了,会给基层党组织以继续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力量;反之,民意测验结果支持率和满意度低了,就会及时地促使基层党组织总结、反思,改进工作。民主评议是指由考核组主持,组织一定范围内人员,采取召开小型座谈会或书面评议方式进行的考核、考察办法。党政领导干部在年度考核、干部考察中,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经组织考核认定为不称职的,一般应当免去现职。

七、实行基层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和代表任期制

早在1956年4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总结讲话中就提出:“是否可以仿照人民代表大会的办法,设党的常任代表。我们有人民的国会,有党的国会,党的国会就是党的代表大会。设常任代表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可以一年开一次代表大会。”同年9月,在党的八大上,邓小平代表中央正式提出了党代会常任制的问题,他说:“党中央委员会在党章草案中,决定采取一项根本的改革,就是把党的全国的、省一级的、县一级的代表大会,都改作常任制,多少类似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那样”,“党的最重要的决定,都可以经过代表大会讨论”,代表“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也可以按照适当的方式,监督党的机关的工作”,这必然有助于党内民主发展。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要建立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度是指,党代表资格是常任的,任期与同级党的代表大会相同;党的代表大会实行年会制,是指党代表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参加党的代表大会及闭会期间的活动,在任期内始终发挥参与决策、监督、参谋和桥梁作用。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有利于保证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作为党的最高权力机关,而不是倒过来作为党委的陪衬,成为党委的“参谋”、“耳目”。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度,可以先从市、县级党的代表大会做起。当前,应在县(市、区)这一级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实行地方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可以很好地改进党代会、全委会和常委会这三会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地方党代会是地方党的最高领导机关,由它产生全委会,全委会再产生常委会。党代会、全委会、常委会之间构成一个委托授权的关系链,党代会的领导权力高于全委会和常委会。但现在由于党代会是五年才开一次,就“三会”的实际运作机制而言,倒是常委会决定一切,其次是全委会,最后才是党代会。这就使“三会”本来的权力金字塔结构被根本颠倒过来,形成了一个倒金字塔结构。无论是就地位还是实际的职权来看,授权结构成了“空架子”,被授权机构的权力远远大于授权机构,实际地位也远远高于授权机构。很显然,这违背党的权力授受关系的理论。因此,只有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才能健全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才能发挥党代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从根本上推进基层党组织党内民主的发展。

八、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以及代表提议的处理和回复制度

党代表提案,是指党代表就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或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向代表提案审查委员会提出,请求列入党的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书面意见和建议。如前所述,党的代表大会既然被看作党内的“人民代表大会”,那么,党的代表大会就应该仿效、借鉴人大开会的做法。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早就实行了代表提案制度,党代会也应参照实行这种制度。将代表提案制度引入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对于扩大党代表在最高决策机关中的民主权利,健全党代会决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是完全必要的。

对代表提案中所提出的各种提议、建议,各级党代表大会和党委要认真研究、处理。对涉及有关部门、单位的提议,各级党代表大会和党委要责成有关部门、单位及时处理,并加强督办;承办部门、单位要向同级地方党委报告处理结果。代表提议的处理情况,要以书面形式,向代表作出认真负责的答复;一时难以解决或需要暂缓处理的,要向代表作出令人信服的说明。

九、实行基层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

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是指规定干部在领导职位的任职届(期)数和任职年限,任职期满后必须退出现岗位、转任其他职务或免去现任领导职务的制度。干部职务终身制,曾经是僵化社会主义模式的一个痼疾。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着眼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提出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党章阐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无论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或是由领导机关任命的,他们的职务都不是终身的,都可以变动或解除。”党章只说明了党的各级职务不是终身的,却没有给出具体的任期限制,从法理上说党的领导人仍然可以长期任职。

目前,一些地方存在党政领导干部任职无期限、届满不卸任的不合理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干部的能上能下和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已经成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为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20*年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明文指出,选任制领导职务实行任期制,包括地方各级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领导班子成员,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等,在同一职位上连续任职达到两个任期10年,不再担任同一职务;担任同一层次领导职务累计达到15年的,不再担任同一层次领导职务。建立和实行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度,规范党政领导干部任职期限,加强任期管理,一方面既能够解决领导干部任职无期限、届满不卸任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够解决干部调动频繁、届内不稳定的问题,对实现干部能下能出、形成正常的新老交替机制、保持选任制干部届内稳定、增强领导班子整体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制度既然规定了干部在领导职位的任职届(期)数和任职年限,任职期满后必须退出现岗位、转任其他职务或免去现任领导职务,就必须得到严格的贯彻执行。

十、实行对不称职的基层干部罢免或撤换制度

基层党内民主范文篇3

强化教育引导,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发展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基础。发展党内民主,首先要强化党员的主体意识,要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放在突出位置,需要增强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民主意识,真正体现党员的主体地位,扭转只强调组织的权威而不注重党员应有的主体地位的偏向。切实保障民主权利,要营造平等的氛围、宽松的氛围和包容的氛围。从当前实际来看,党员的主体意识相对淡薄,不少人仍习惯服从甚至盲从,缺乏应有的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要以党章、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为主要内容,强化民主教育,不断增强党员自主表达意愿、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结合当前许多党员把党代表仅看作一种政治荣誉称号和身份象征,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不强的局面,各级党组织要加强专题培训,使广大代表清楚自身的权利和地位,明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通过开展调研、视察、评议等活动,切实发挥好党代表作用。针对党组织一把手,要重点加强民主集中制、正确政绩观和权利观等方面的教育,使其牢固树立民主执政的意识,掌握民主方法,遵守民主程序,养成民主习惯。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健全民主权利的保障机制

党员是党组织的主体,是党的工作的具体承担者和执行者,也是党内民主的主体。通过《党章》的描述来看,党员不仅是义务的主体也是权利的主体。所谓的党员主体地位,就是指广大党员在党内生活及党的实践活动中居于主导的、决定的地位。党员主体意识愈强、权利愈得到保障,党内民主的发展也必将愈充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必须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摆在突出位置。

健全和完善党内事务公开制度。落实党员的知情权,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推行党务公开。同时,党务公开是落实党员知情权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党员民主权利的有效渠道。要维护党务公开,要坚持全面公开,全方位向党员“亮底”,使之成为党内的一种“常态”,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和情况反映制度,积极疏通和拓宽党内上情下达的渠道,做到重大事情党内先知道,重要文件党内先传达,重大问题党内先讨论,重大决策的实施党内先发动,激发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

完善党内决策参与机制。如何保障党员的参与权,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最直接、最主要的体现。要大力营造民主讨论的环境和健康宽松的氛围,进一步扩大普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范围,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建立党的代表大会提案制度、党员代表议事机制、征集党员意见的制度、党员参与讨论重大问题的制度等,在广开言路中集中智慧,在民主讨论中凝聚共识。同时,要通过定期召开党员代表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充分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党内获得较高的支持度,同民众的利益诉求相一致。

改革并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发展党内基层民主,最本质、最核心的就是保障党员的选举权。要以改革党内选举制度为根本,不断扩大党员在党内行使选举权的范围,提供行使选举权的平台。严格“双推直选”、“两推一选”等新的党内选举程序,突出体现选举人的意志,把那些“靠的住、有本事、肯出力”的党员选进村党组织班子,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要把完善党内基层选举制度,作为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重中之重,改革候选人提名制度,改进候选人介绍方式,规范选举程序步骤,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直选范围,确保选举结果让组织、党员和群众满意。

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机制。党员是党内监督的主体,落实党员群众的监督权,对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发挥党员、党代表和党委委员在监督中的作用。完善党组织民主生活会制度、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等规章,使党内民主监督的领域更加广泛、重点更加突出、操作更加具体。发挥党代表作用,及时向党组织反映意见和建议,进一步畅通党员监督渠道。

发挥党代表作用,着力提高民主决策质量

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全体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只有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权利得到充分肯定和保障,党员的价值才会得到实现,主体意识才会得到增强,党员才会自觉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更好地发挥先锋作用,党才会充满活力。结合我县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发展的实际,在继续巩固完善村级组织管理民主“310”工作法、党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等制度,结合“四村建设”中的“民主管村”,以实现“四民主”(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大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今年以来在四个乡镇开始探索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各试点乡镇按照县上安排意见,通过制定方案、宣传动员、建章立制、开展活动等工作环节,在试点的基础上,制定印发了《暂行办法》,在全县启动了党代表任期大会任期制。初步探索出党代表任期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方法和途径,并取得一定成效。

凸现党代表大会的领导作用。实行党代表任期制,确立了党代表大会的领导地位,使党的代表大会成为党的最高权力机关;通过明确党内“三会”关系,逐步为全委会扩权,进一步为党代表大会确权,坚持每年召开党代表大会年会,党代表大会的职能和作用得到强化,有力地维护了党的领导。

扩大了党内民主。通过党代表视察调研、提案办理、决策咨询和重大事项征求意见建议、重大事项向党代表通报,为党代表搭建了更多的参与党内事务的平台,使党代表能够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和参与议事决策,提高了党委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

基层党内民主范文篇4

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探索发展党内民主的途径和形式,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新农村建设,确保基层稳定和谐,是当前应该重点探索并扎实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当前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农村各基层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在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认识上存在偏差。部分党员甚至有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认为基层党务工作主要是执行上级决定,无多大民主可言;有的认为民主缺乏效率,远不如领导班子碰头决定来得快;有的认为只要在财务、政务上讲民主即可,党内民主根本不需要;有的认为党内涉及许多秘密,不能讲民主。

二是基层党内民主缺乏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农村基层大部分党员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偏大。有部分党员年龄小、文化程度高,为了生活基本上都已外出打工。如笔者所在的巴东县,村一级共有党员9449人(2008年数据,下同),其中35岁以下的只有1171人,占全体党员的13%;36至59岁4755人,占50%;60岁以上的3523人,占37%。文化程度上,小学文化程度的3243人,占全体党员的34%;初中3509人,占总数的37%;还有文盲574人。外出流动党员579人,绝大多数是外出打工的年轻党员。可见基础十分薄弱。

三是基层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缺乏民主意识。有的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不执行或不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仍存在一言堂,个人说了算的情况;有的在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实施中不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不认真听取群众党员意见,由班子几个人说了算;有的基层党组织党务不公开或少公开,有的公开的内容避重就轻,有的公开不及时。

四是党内民主建设缺乏经济保障。在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各级党组织特别是村级党支部工作经费十分少,村级很少有集体收益,致使建规范的公开栏、加强党员教育等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我们调研的巴东县共有491个村,村级集体经济有收入的村为106个,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只有8个。因此大部分村级运转都是靠上级转移支付,而转移支付中的办公经费每村只有2000--3000元,很难维持正常运转。据统计,巴东县村级组织运转困难的达356个村,占总数的73%。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思考

(一)抓住学习教育这一基础,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民主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基层各级党组织要认真组织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认真落实,找准学习重点,明确学习方法,注重学习效果。要进一步加强对无职党员的学习教育,逐步使他们达到有意识、有能力参与党内民主活动。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教育机制,三级应各有重点对象,各有教学侧重。县级在全面谋划和安排部署全体党员学习教育的同时,要侧重对科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通过系统地理论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质、民主意识和领导水平;乡镇级要结合本地实际,加强对乡(镇)直单位和村党组织领导干部的学习教育,在学习教育党的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培育他们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以及带领致富的能力;村级党支部要认真落实制度,以党的基本理论、惠农政策和农村实用技术等为主要学教内容。

(二)抓住决策这一关键,用领导班子率先垂范来彰显民主

基层党组织能否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相关重大事宜,是基层党内民主的关键。各基层党组织要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强化民主决策意识,规范决策程序。进一步健全和规范全委会(常委会)议事规则、基层党委(党组)议事规则以及村级党组织议事规则,明确各级党组织议事的原则、内容、程序和要求,不断扩大民主决策范围。决策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在上级确定的政策框架内集体讨论决定。

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凡涉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必须按照重大事项决策机制集体讨论决定。在讨论重大问题前,要完善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认真开展调查研究。要充分发扬民主,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采取投票表决方式决定。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求意见,专业技术性强的重大事项,要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和决策评估;关系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听证。

逐步建立上级党组织派人列席下级党组织重大事项决策会议制度。凡是党组织的人事任免、项目安排等重大议事决策活动,会前应及时向上级党组织请示,上级党组织视情况可以委派纪检监察、组织等部门列席下级党委(党组)会议,并提出要求和建议,督促下级党组织按程序要求民主决策。

(三)抓住公开这一基点,用党务公开来满足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民主愿望

党务公开是畅通和拓宽党内民主渠道,保护和落实党员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措施。要尽可能地扩大公开内容,凡属党内法规要求公开的内容以及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党员、群众关注的重大事项和热点问题,只要不涉及党内秘密,都应当公开。

要分对象分内容创新公开的方式。应在本级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中公开的内容,可采用会议公开、文件传阅和设立文件查阅处等形式进行公开。向下一级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开的内容,可采用下发文件、会议传达的形式公开。应向全体党员公开的内容,可以采取会议公开、党员活动室张贴公开告示等形式进行。适宜对全社会公开的可通过党务公开栏、电子触摸屏、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和专线电话等形式进行公开。

要建立健全党务公开保障机制。党员群众可以向党务公开单位书面提出公开的内容,党务公开单位则按照党务公开的原则和程序予以公开,对经审核不能公开的要做好回复解释工作。成立党务公开监督小组,党务公开单位要在党员群众中聘请党务公开监督员,对辖区内各单位党务公开进行监督检查。(四)抓住干部人事这一热点,确保选人用人方面公正民主

干部人事工作是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充分发扬民主,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认真做好的工作之一。各基层党组织在认真执行十七大提出的"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基础上,要抓住以下重点。一是要建立后备干部档案,及时将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纳入后备干部,并实行动态管理。二是注重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工作,积极探索民主推荐、组织推荐、个人推荐相结合的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推荐机制。三是确定拟提拔人选时,要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干部制度,确保拟提拔人得到群众公认。四是在考察干部时要积极探索和完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采取民主测评、民意调查、个别谈话、综合评价等手段,把目标考核、统计分析、实地调查等广泛运用到干部考核中去,全方位、多层次考核干部的实绩,全面了解情况。五是建立和完善干部人事任免酝酿和票决制度,对干部任免在干部人事协商小组充分酝酿通过任免方案后,再提交有决定权的组织实行无记名表决通过,严禁任何人任何组织临时动议决定干部任免。六是要加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力度。

(五)抓住党员参政议政这一难点,积极推行党代表参政议政制度

由于农村基层党员整体素质较低,因此充分调动党代表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党内民主建设中的作用,就显得十分必要。要加强党代表的教育培训力度,通过他们不断地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要完善党内报告工作制度,各级党组织在定期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工作之外,要定期向本级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各村(社区)党支部也要定期向本辖区党员或党员代表、群众或群众代表报告工作。党代表则要紧紧围绕工作报告情况,扎实开展评议活动。逐步实行党代表视察工作制度,各级党组织要制定视察工作计划,明确视察的主要内容,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党代表开展视察。

(六)抓住民主生活会这一重点,认真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

坚持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是推进党内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组织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组织召开民主生活会,并切实注重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会前应充分征求意见、交心谈心,会中要踊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会后坦诚沟通,并制定详实的整改措施。各级党组织应如实向上一级党组织汇报民主生活会召开情况,对整改落实情况适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并将整改落实情况书面报告上一级党组织备案。

(七)抓住党内帮扶关爱这一切入点,促进党内和谐

党内关爱帮扶是促进党内和谐的重要载体,各级党组织要从党员的需求入手,注重从工作上帮助党员,生活上关爱党员,政治上凝聚党员,切实维护党员群众的切身利益。建立党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机制。深入开展城乡党组织和机关与农村党员结对互帮活动,进一步完善慰问老党员、向老党员通报工作等制度,充分体现对老党员的尊重和关爱。通过对老党员、困难党员的经常化、制度化帮扶,促进党内和谐。

(八)抓住监督这一保障,确保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稳步推进

基层党内民主范文篇5

基层党内民主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工程。从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它们是党的组织体系的基础,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必须夯实基层党内民主。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推进党内民主具备了比以前好得多的经济文化等条件。但是,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传统和现实中存在的不利影响仍然很深,党内民主不够和集中不够的问题仍同时存在。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推进党内民主的任务仍然相当繁重。总结以往经验,发展党内民主先从基层做起,再逐步推进,是可行的、有利的,也是党内民主建设应当遵循的一条规律。为此,我们必须作长期不懈的努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党内民主。

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党内民主,要把服务于党的执政使命和党的中心任务作为方向。党内民主作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立在全党共同的政治信仰和奋斗目标基础上的,它既是新时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一个重要手段。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实现自己的执政使命和中心任务。按照这个要求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就是使基层党内民主的各项工作服务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服务于全党和全国人民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因而,发展基层党内民主的一切措施和实践,都要坚持有利于把广大党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把全体党员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为实现党的政治任务而奋斗上来,把推进基层党内民主落实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上来,确保基层党内民主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党内民主,要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搞好基层党内民主建设,要认真研究、正确把握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规律,建设有自身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基层党内民主。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学习借鉴国外政党民主建设的一些有益经验,但不能照抄照搬;要学习借鉴社会民主建设的经验,但要防止把基层党内民主同社会民主混为一谈。要清醒地看到,基层党内民主无论作为观念还是作为制度,其发展水平和模式最终都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文化条件所决定的。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是与基层党组织的各方面建设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密相联的,必须循序渐进、系统推进。因此,仅有推进基层党内民主的良好愿望,缺乏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把基层党内民主的进程想得过于简单、过于理想,是不现实的。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战略性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把自上而下的指导和自下而上的探索结合起来,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保证基层党内民主稳妥有序发展。

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党内民主,要把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作为前提和基础。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的必然要求,是以人为本在党内生活中的集中体现。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证明,党内民主的每一项制度、措施,每一个原则要求,都贯穿和体现着党员主体地位的精神,建立在党员主体地位这一基础之上。紧紧围绕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就抓住了党内民主建设的根本。同时,随着基层广大党员民主意识的普遍增强,也要求我们为落实党员主体地位积极地创造条件。比如,大力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讲真话、讲心里话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广大党员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激发全体党员的创造活力,克服一些地方存在的重党员义务、轻党员权利的倾向,更好地落实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基层党内民主范文篇6

《党内民主制度创新》一书的看点

●公推直选: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新探索

●平昌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社会调查

●基层民主发展:开弓没有回头箭——四川部分乡镇党委换届直选考察报告

●西方政党党内民主的特征、功能及发展速度

当今世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裹挟下,民主政治的洪流浩浩荡荡,势不可挡。中国正以空前开放的胸襟和气度,推动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法治国家的波澜壮阔的进程。对于民主政治,人们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忧心忡忡。中国没有经历过如此深刻的亘古未有之大变局。因此,尽管改革已近30年,还是有人对这样的变局不习惯、不适应,对待面前的变化,第一反应就是抱残守缺,格外维护过去的一切,连复古这样的办法都用上了,甚至包括对“”这样的大灾难也要肯定。说到底,就是不情愿看到这股洪流的到来。然而,正如总书记所说,中国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不改革没有出路。

有的惊慌失措。这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封闭心理的典型体现。在一些人看来,开放只是意味着危险。因此,他们始终抱着拒绝的心态看问题,把民主化看作属于西方的东西,看作洪水猛兽,不要说“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就是对在研究中使用一些共通的政治学概念,如“合法性”、“政党现代化”等,也敏感、忌讳,似乎一用这些词,中国共产党就“不合法”了,就有了被“化”掉的危险。表面看上去,这是在为党命运担心,实际上,这不过是对执政党缺乏信心的另类表达。

有的冷眼旁观。就是把党遇到的问题和挑战都看得事不关己,即使认为有关,也觉得过于巨大,非个体所能。既然“天塌下来还有大个子顶着”,于是便抱无所谓的态度,高高挂起,丢失了责任感。其实,在中国,共产党的事情绝不仅仅是这个党自己的事情。理由很简单:这个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是唯一承担起中国变革之重的党。执政党出了问题,便是国家出了问题。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如何积极应对民主政治的潮流值得欣慰的是,忧心忡忡、惊慌失措也好,冷眼旁观、回避现实也好,在党内都不是多数,不是主流。更多的人选择了积极应对。这才是主流,也正是我们党的希望所在。

这股积极应对的主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观全局的中央,深刻洞察形势,主动迎接挑战,积极鼓励创作,在不断思考和探索、总结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执政党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指导和把握着整个党前进的正确航向。另一方面,处于改革前沿的地方和基层各级党组织,直面问题,替党分忧,推进实践,党自身改革的各种探索和尝试如火如荼,展现出勃勃生机。两个方面彼此呼应,推动着执政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不断深入。

基层党内民主范文篇7

关键词:基层党内民主建设问题对策

一、当前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随着国家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随着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不断取得辉煌业绩,党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得到发扬,基层党内民主建设逐步加强。表现在:一是党员的民主观念有了增强,多数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重视了对新形势下党员思想特点的研究,民主管理方法被越来越多的同志采用;党员独立思考能力有了提高,盲目性减少,对一些政治原则问题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二是党内民主渠道增多。除坚持传统的党内生活等民主形式外,近几年又引起和创造了民主评议、民主推荐、民主考评、民意测验等新的手段,党员说话的场所多了,言路较为通畅了。三是基层党组织的监督职能正在得到发挥。多数党组织健全了监督制度,特别是在干部考评、开好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等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可以说,当前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出现了好的发展趋势,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管理已成为许多党组织建设的突出特点。这对于协调上下关系,加强党内监督,发挥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从总体看,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水平还不高,发展不平衡,尚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一是民主透明度不高。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些本应该让所有党员知道的事情,却总是捂着、盖着,不让党员知道;一些本应该让所有党员去监督的事情,总是应付着、回避着,不让党员监督。该公开的不公开或少公开,有所公开的内容也缺乏实质性、真实性,做表面文章,特别是有些领导的活动、决策过程和权力运作过程缺乏公开和透明度,让广大党员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无法知情。二是民主氛围不浓厚。在发扬党内民主的问题上,往往是集中讲得多,民主讲得少。有的领导干部对党员的意见和建议不理不睬,对党员的要求和呼声不闻不问,对党员的个人选择意愿进行干预,民主集中制变成了个人决定制。相当多的基层党组织尚未把党内民主建设提到党的组织原则的高度予以重视和加强。三是民主意识淡薄。一些党员对党内重大问题不善于作深入的独立思考,不会或不敢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对党内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现象和不正之风熟视无睹,麻木迟钝,甚至“知足常乐”,安于接受既成事实,党的生活缺少生机和活力。四是民主权利保障不到位。民主有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人们才敢于说话,敢于说真话。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党员的民主权利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例如,普通党员对党的一些决策缺乏知情权,对党内事务没有参与权,有些重要事情在党内没有先讨论就决定了,党员在基层的种种问题也无法向上反映,甚至连最基本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都得不到可靠保障,很多重大决策在党的常委会就决定了,全委会起不到什么实质作用等等。五是民主程序不规范。程序是实现党内民主的基本载体。实体法规范的民主权利必须在程序法规范的框架内运行才能实现。但是,我们党内实体性规范甚多,程序性规范极少,这也是我们党内民主得不到应有保障与发挥的症结之一。党内民主程序,是指党的各级组织在处理党内政治生活时所必须遵循的方式和步骤,这些“方式和步骤”越详细、越具体、越完备越好。如党章规定:“凡属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那么,在不同的层级和单位中,何谓“重大问题”?是“全委会”还是“常委会”程序,决定之前的准备程序有哪些?讨论决定之时如何投票?现实中,“重大问题”降为一般问题有之,常委会降到全委会,全委会降到办公会,办公会降到分管领导拍板,以及“一言堂”、“一把手”定夺也有之,而不按规范、不按程序操作也不得到追究更有之。至于在有效必经的程序中,还可技术处理,简化从事,或划小范围,或者只用特定范围等,一言以蔽之,“你有政策,我有对策”。六是民主制度落实不够好。民主制度按期召开党员大会,是实现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一项根本制度,是发扬党内民主、健全党内民主生活的一项根本内容,是党员行使管理党内事务权利最重要的渠道。但在党的实际生活中,有些党组织随意拖延召开党员大会的时间;有的党组织成立多年,极少召开党员大会;有的任期已满,却长期没有改选换届;有相当多的党组织把召开党员大会开成是例行公事,没有认真报告和讨论党的工作,只起到改选换届工作;有的党员大会决议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出现违反决议的问题也无人追究。

二、制约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原因分析

基层党内民主建设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其发展程序受到政治制度、传统观念、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等诸因素的制约。从对新形势下党内民主状况的分析看,目前有以下几个原因制约了党内民主建设的发展:

1、封建社会“遗毒”的影响。我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形成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处世方法,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消极影响。比如专制思想,正如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文化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比较少。还比如,小农意识的影响,突出表现为个人崇拜。再比如,儒家封建伦理传统的影响,一方面封建忠孝观使普通党员习惯接受家长统治,对领导惟命是从;另一方面,领导者受封建家长制影响,把自己看作大家长,置于组织之上。封建宗法制度也影响到用人上的论资排辈、任人唯亲、权威政治等。

2、民主意识的培育和引导不够。增强党员民主意识,是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但是,不少单位党组织不大重视对党员民主意识的教育和养成。在党员教育中,往往强调履行义务多,强调行使民主权利少,对加强组织纪律性要求多,对增强民主意识、发扬民主作风要求少。在考察了解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时,往往只注重党员是否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而忽视对党员民主意识、民主作风的考察;在提拔使用干部时,往往只看重“听话”、“顺手”的,而对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对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进行监督,并能够认真负责地特长建议和评判的党员则不太喜欢,不太放心,这就影响了党员正确全面地进行党性锻炼,降低了党员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要求,使得一些党员安于当自保护,不懂得党员既有接受管理和监督的义务,又有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权利,对党内重大问题不善于进行独立思考,不会或不敢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3、市场经济中消极因素的腐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但其基本原则只适应于经济领域,不适用于党内生活。如果把市场经济中的互惠互利、买卖交易用于党内生活,就很难有真正的党内民主可言。而当前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市场经济中的消极因素和资产阶级的庸俗关系学抵制不力,一些人拉关系、找靠山,使正式上平等的党内关系变成了相互利用的关系,这势必堵塞言路,窒息民主生活。不少同志反映,来自社会上的“关系户”和某些领导干部的不正之风,越来越多地成为干扰党内民主建设的一股难以抵挡的力量。对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不抵制,反民主的阻力就难以破除。

4、体制上和监督机制上的不完善。目前,我们党的干部路线无疑是正确的、科学的、深得民心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还缺乏一个十分平等、合理、科学的竞争机制,因此,有些时候,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因人成事、因人废事的问题。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单位领导对其肯定与否定、喜欢或厌恶。正因为如此,在工作上、思想上、作风上才会出现看领导眼色行事、唯领导意志是从的不良现象。人民思想深处的“奴才”意识从客观上、主观上还缺乏得以根除的条件。所以,不少同志即使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也是从建议的角度提意见,从希望的角度找问题,名为批评和责备,实为表扬和讨好。长此以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长期受到抑制,个人意志无从体现。领导又长期处于表扬和赞美的氛围之中,察觉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再加上目前保证和完善民主建设的监督机制还不完善,作为党的主要监督机构的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职能还有待于充分发挥。这样,久而久之,就为官僚主义、一言堂、家长制等违背民主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培育了十分肥沃的土壤。

三、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对策思想

1、加强制度建设是发展党内民主的根本。党内民主必须强有力的制度来保障,用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把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并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完善和发展各种党内制度。一是要完善党内议事决策制度,做到党内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和反映制度,选举制度必须体现普遍、平等、公开等原则;四是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

2、保障党员权利是发展党内民主的重点。党内民主的本质含义是党员在党内当家做主,全体党员一律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参与和管理党内一切事务。发展党内民主,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党永葆先进性和生机活力。党章规定党员有八条权利,其内容大体上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党的政策制定的参与权,包括参加有关会议,研究讨论党的政策的制定,对党的政策提出建议和倡议。二是选举权、被选举权以及对违法乱纪和不称职干部的监督权、罢免权与撤换权。三是对有关问题的申诉权、控告权、作证权与辩护权。随着《中国共产党员全力保证条例》的颁布,在全党逐步建立起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拓宽了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为发展党内基层民主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党内权利或者说党内领导者的权力是广大党员赋予的。如果离开了广大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使,党内权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基层党内民主范文篇8

一、实行基层党组织的党务公开

发展基层党内民主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赋予党员有了解党内事务的权利。党员既然拥有了解党内事务的权利,就必然要促使党务走向公开。《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各级组织要按规定实行党务公开,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所谓党务公开,是指凡涉及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能力等方方面面的建设和发展的状况以及财务开支账目必须向全体党员报告。在基层党组织实行党务公开,就是使基层党组织的所有事务让所有党员都知晓。过去,基层党组织的党务往往只为少数党员,主要是领导班子的成员知道。而需要将党务传达给基层党组织全体党员知道的,只是那些因为要求大家执行,而只有了解了组织上的意图后才有利于贯彻的内容。这样,就使基层党务长期处于封闭、限制的状态。现在,实行党务公开必须打破这种状态。

党务公开应建立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通报的内容既包括一般情况通报,也包括重大情况通报。要根据通报内容的不同性质和特点规定时限,一般性工作一个月或一个季度作一次情况通报,有重要性或紧急性的工作则要迅即通报。党的各级组织要把党内的工作和活动情况,尤其是重大情况,及时通报给全体党员,使党员对党组织各方面的情况有所知晓,就能保持密切的联系。党内情况通报,可以采取党的会议、文件、简报、资料以及网站等形式进行。公开党务公开到什么程度?往往会碰到“党务机密”的困扰。其实,中国共产党早已从革命党变成执政党了,对于基层党务来说,已经不再涉及国家机密和军事机密的问题,究其实质已没有什么机密可言,不能再借口“机密”而拒不公开。应树立“基层党务必须透明”的理念,及时地将基层所有党务公开。

二、实行基层党内情况反映制度

如果说党务公开主要是组织方面所采取的行为的话,那么党内情况反映制度则可以包括党员个人向党组织的思想汇报和情况反映、党内思想倾向的反映、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的汇报反映、党内作风方面的情况反映,以及党外人士和群众对党员、干部、党组织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方面的情况反映,还有社情民意的反映等。这一制度要保证基层党员群众在第一时间反映问题,提高情况反映的效率。反映的情况要及时向领导或上级组织汇报,不能截留。要规范情况反映的程序,一般问题逐级反映,重大事项可多级反映或越级反映,直至向中央反映。

目前,基层党组织十分缺乏党内情况反映的渠道。党员个人向上反映情况往往被视为不正常的、甚至有害的行为,并会遭到一定程度的打击报复。久而久之,党员群众想反映的情况不敢反映了,想说的话也不敢说了,党内成为一片鸦雀无声。为了活跃党内气氛,必须鼓励大家反映情况,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意愿的党内情况反映制度。引导党员充分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增强贯彻执行党内情况反映制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保护党员群众的这一民主权利,一旦发现党员因反映情况遭到打击报复的,对有关组织和人员要严加处理。

三、实行基层党组织重大事项的民主讨论

基层党务可分为常规事务和重大事项两种。常规事务是指那些经常重复出现的、性质非常相近的例行性事情;重大事项是指那些具有全局性、方向性和原则性等特点的需要决策的事情。一般来说,基层党内的常规事务,可由基层党组织有关部门的领导、工作人员直接照章办事,事后通报大家即可。而关涉基层党内的重大事务,不但必须由领导班子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讨论决定,而且必须事先征求全体党员的意见,进行民主讨论。过去,基层党组织重大事项往往缺失事先征求全体党员的意见、在党员群众中进行充分民主讨论的环节,由基层党组织的少数人决策,甚至是“一把手”拍板。这就使党员群众对重大事务决策缺乏民主化有很大的意见,认为党员的民主权利被剥夺了。

搞好基层党组织重大事项的民主讨论,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重大事项”?为此,基层党组织要把重大事项的范围搞清楚,列出一个“重大事项清单”,确定下来。今后,凡属列为基层党组织重大事项的应由大家民主讨论,使民主讨论的合理意见能够成为决策时应考虑和吸纳的重要因素。同时,进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时,要把需要征求意见的决策内容,根据征求意见的范围提前告知给征求意见对象,给征求意见和参与决策的党员群众以充分的时间。要合理确定征求意见的对象,扩大征求意见的范围,解决征求意见面偏窄、人数偏少的问题。征求意见的形式可采取调查研究、座谈讨论、交流协商、专家咨询、个别谈话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和收集各方面对重大决策的意见、建议。

四、实行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直接选举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选举的基本形式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两种。间接选举,是选举人先选出一定的代表,然后委托代表去对候选人进行投票选举;直接选举,则是选举人直接对候选人进行投票选举。党的十七大报告已经明确指出,“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规定了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必须实行直接选举。以往,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选举,多采用上级党组织经一定组织考察程序,形成了候选人名单,然后交由党员选举的方式。这样的选举,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走过场的选举。

现在,应改进和完善基层党内选举制度。第一,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候选人的提名,应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式。建立组织提名与党员或代表联名相结合的提名制度,推进候选人提名的制度化、规范化进程。第二,改进候选人介绍方式,候选人的介绍,有组织介绍和自我介绍两种方式。“组织介绍”方式,由党组织进行人事安排的说明,对候选人的文化程度、知识水平、政治履历、以往政绩等方面,进行详细、准确、适当的介绍和宣传。“自我介绍”方式,试行候选人竞选方式,对竞选演说的范围、承诺内容及方式等作出详细的规定,通过竞选演说、接受质询与提问增进了解,建立候选人与选举人见面制度,由候选人采取发放书面材料、回答选举人疑问等方式,让党员或党员代表对候选人的参选目的、动机、施政纲领有充分的了解。第三、改进和完善党内选举程序。选举程序要设计得合理、规范和严格,有利于选举人意志的表达。在经民主程序产生候选人名单后,如果候选人名单过多,可以进行预选,直至形成合适的候选人名单。然后,正式提交全体党员进行直接选举,按得票多寡,产生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

五、实行基层党组织定期工作报告制度

《党章》规定,“党的各级委员会向同级的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进行工作报告是党组织的一种重要工作方式,它涵盖党组织开展工作、进展情况、评价成绩、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改进措施等内容。目前的情况是,各级党组织普遍缺乏定期工作报告,往往是到了五年换届的时候才作一个总报告,而在平常的时间里党员并不清楚党组织的工作状况,这就容易造成党员和党组织之间的隔阂。现在,十七大报告作出“定期报告工作”的规定,就使党组织找到了一种和党员建立密切联系的渠道。基层党组织定期作工作报告,是加强党员和组织的联系与监督,凝聚党员之心、增强组织活力的重要方式。

实行基层党组织定期工作报告制度,目前主要应建立健全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和报告工作的制度。首先,要建立健全定期召开全委会会议制度。凡涉及重大问题,都应在充分论证基础上,通过召开全委会议讨论决定,并在全委会监督下实施。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全委会议次数。其次,要改变过去全委会只听取报告、接受指令和任务、发言表态的单一内容和形式。常委会应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包括报告常委会及其成员廉政建设的情况,接受全委会的审议。应增加讨论、批评、建议、询问和质询等内容和形式,切实强化全委会的决策权、监督权和处置权。再次,要建立健全全委会议议题双向提出制度、民主议事决策制度、全委会票决制度。全委会议的议题,既可以由常委会提出,也可以由委员、常委联名提出。1/3以上委员或常委联名提出的议题,即应列为全委会议的正式议题。同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将会议议题在会议召开前几天书面通知到各位委员,使委员提前充分准备,更有效地参加议题的讨论。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定期报告工作”的“定期”要求,值得认真研究。定期,可以是一年、半年,也可以是一季度、甚至是两个月。不管是一年、半年、一季度,还是两个月,总之一定要有确切的时间规定,并且规定下来后不能随意更改,应作为一个例行公事予以真正施行。

六、实行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民主测评制度

《党章》指出,“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基层党组织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就要时刻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接受人民群众的评判,就要经常了解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望高不高。为此,必须建立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民主测评制度。民主测评制度,是指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干部管理权限,按照规定的程序,组织一定范围内人员参加对领导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履行职责等情况进行测评的方法和活动。

民主测评包括民意测验和民主评议两种。民意测验是指由考核组根据考核内容列出评价项目和评价等次,制作民意测验表,由参加民意测验的人员填写评价意见,并由考核组回收民意测验表,对不同层次人员填写的民意测验票分别进行统计的办法。对基层党组织作出的重大决定,通过的政策措施,以及领导人的工作业绩,定期展开规模调查、征求民意,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老百姓的支持率和满意度,是基层党组织工作的一面镜子,是反映党的威信的晴雨表。开展民意测验工作,能发挥群众监督的广泛性、强烈性的特殊效用,能及时给党和政府以警醒和激励。民意测验结果支持率和满意度高了,会给基层党组织以继续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力量;反之,民意测验结果支持率和满意度低了,就会及时地促使基层党组织总结、反思,改进工作。民主评议是指由考核组主持,组织一定范围内人员,采取召开小型座谈会或书面评议方式进行的考核、考察办法。党政领导干部在年度考核、干部考察中,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经组织考核认定为不称职的,一般应当免去现职。

七、实行基层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和代表任期制

早在1956年4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总结讲话中就提出:“是否可以仿照人民代表大会的办法,设党的常任代表。我们有人民的国会,有党的国会,党的国会就是党的代表大会。设常任代表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可以一年开一次代表大会。”同年9月,在党的八大上,邓小平代表中央正式提出了党代会常任制的问题,他说:“党中央委员会在党章草案中,决定采取一项根本的改革,就是把党的全国的、省一级的、县一级的代表大会,都改作常任制,多少类似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那样”,“党的最重要的决定,都可以经过代表大会讨论”,代表“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也可以按照适当的方式,监督党的机关的工作”,这必然有助于党内民主发展。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要建立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度是指,党代表资格是常任的,任期与同级党的代表大会相同;党的代表大会实行年会制,是指党代表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参加党的代表大会及闭会期间的活动,在任期内始终发挥参与决策、监督、参谋和桥梁作用。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有利于保证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作为党的最高权力机关,而不是倒过来作为党委的陪衬,成为党委的“参谋”、“耳目”。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度,可以先从市、县级党的代表大会做起。当前,应在县(市、区)这一级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实行地方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可以很好地改进党代会、全委会和常委会这三会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地方党代会是地方党的最高领导机关,由它产生全委会,全委会再产生常委会。党代会、全委会、常委会之间构成一个委托授权的关系链,党代会的领导权力高于全委会和常委会。但现在由于党代会是五年才开一次,就“三会”的实际运作机制而言,倒是常委会决定一切,其次是全委会,最后才是党代会。这就使“三会”本来的权力金字塔结构被根本颠倒过来,形成了一个倒金字塔结构。无论是就地位还是实际的职权来看,授权结构成了“空架子”,被授权机构的权力远远大于授权机构,实际地位也远远高于授权机构。很显然,这违背党的权力授受关系的理论。因此,只有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才能健全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才能发挥党代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从根本上推进基层党组织党内民主的发展。

八、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以及代表提议的处理和回复制度

党代表提案,是指党代表就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或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向代表提案审查委员会提出,请求列入党的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书面意见和建议。如前所述,党的代表大会既然被看作党内的“人民代表大会”,那么,党的代表大会就应该仿效、借鉴人大开会的做法。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早就实行了代表提案制度,党代会也应参照实行这种制度。将代表提案制度引入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对于扩大党代表在最高决策机关中的民主权利,健全党代会决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是完全必要的。

对代表提案中所提出的各种提议、建议,各级党代表大会和党委要认真研究、处理。对涉及有关部门、单位的提议,各级党代表大会和党委要责成有关部门、单位及时处理,并加强督办;承办部门、单位要向同级地方党委报告处理结果。代表提议的处理情况,要以书面形式,向代表作出认真负责的答复;一时难以解决或需要暂缓处理的,要向代表作出令人信服的说明。

九、实行基层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

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是指规定干部在领导职位的任职届(期)数和任职年限,任职期满后必须退出现岗位、转任其他职务或免去现任领导职务的制度。干部职务终身制,曾经是僵化社会主义模式的一个痼疾。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着眼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提出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党章阐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无论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或是由领导机关任命的,他们的职务都不是终身的,都可以变动或解除。”党章只说明了党的各级职务不是终身的,却没有给出具体的任期限制,从法理上说党的领导人仍然可以长期任职。

目前,一些地方存在党政领导干部任职无期限、届满不卸任的不合理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干部的能上能下和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已经成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为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2006年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明文指出,选任制领导职务实行任期制,包括地方各级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领导班子成员,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等,在同一职位上连续任职达到两个任期10年,不再担任同一职务;担任同一层次领导职务累计达到15年的,不再担任同一层次领导职务。建立和实行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度,规范党政领导干部任职期限,加强任期管理,一方面既能够解决领导干部任职无期限、届满不卸任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够解决干部调动频繁、届内不稳定的问题,对实现干部能下能出、形成正常的新老交替机制、保持选任制干部届内稳定、增强领导班子整体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制度既然规定了干部在领导职位的任职届(期)数和任职年限,任职期满后必须退出现岗位、转任其他职务或免去现任领导职务,就必须得到严格的贯彻执行。

十、实行对不称职的基层干部罢免或撤换制度

基层党内民主范文篇9

实行基层党组织的党务公开

在基层党组织实行党务公开,就是使基层党组织的所有事务让所有党员知晓。过去,基层党组织的党务往往只为少数党员、主要是领导班子的成员知道。需要将党务传达给基层党组织全体党员知道的,只是那些需要大家执行或了解了组织上的意图后有利于贯彻的内容。这使基层党务长期处于封闭、限制的状态。现在,实行党务公开必须打破这种状态。党务公开往往会碰到“党务机密”的困扰。其实,中国共产党早已从革命党变成执政党了,对于基层党务来说,已经不再涉及国家机密和军事机密的问题,究其实质已没有什么机密可言,不能再借口“机密”而拒不公开。应树立“基层党务必须透明”的理念,通过党的会议、文件、通报、资料以及网站等形式,及时地将基层所有党务公开。

实行基层党组织重大事项的民主讨论

一般来说,基层党内的常规事务可由基层党组织有关部门的领导、工作人员直接照章办事,事后通报大家即可。而关涉基层党内的重大事务,不但必须由领导班子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讨论决定,而且必须事先征求全体党员的意见,进行民主讨论。过去,基层党组织重大事项往往缺失事先征求全体党员的意见、在党员群众中进行充分民主讨论的环节,由基层党组织的少数人决策,甚至是“一把手”拍板。这就使党员群众对重大事务决策缺乏民主化有很大的意见,认为党员的民主权利被剥夺了。搞好基层党组织重大事项的民主讨论,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重大事项”。为此,基层党组织应先要把重大事项的范围搞清楚,列出一个“重大事项清单”,确定下来。今后,凡属列为基层党组织重大事项的应由大家民主讨论,使民主讨论的合理意见能够成为决策时应考虑和吸纳的重要因素。

实行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直接选举

以往,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选举,多采用上级党组织经一定组织考察程序,形成候选人名单,然后交由党员选举的方式。这样的选举,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走过场的选举。今后,应改革基层党内选举制度,首先应改进候选人的提名制度。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的候选人名单,采取由上级党组织推荐与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相结合的办法,也可以采取直接由基层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的办法,产生候选人名单。如果候选人名单过多,可以进行预选,直至形成合适的候选人名单。然后,正式提交全体党员进行直接选举,按得票多寡,产生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

实行基层党组织定期工作报告制度

进行工作报告是党组织的一种重要工作方式,它涵盖党组织开展工作、进展情况、评价成绩、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改进措施等内容。现在的情况是,各级党组织普遍缺乏定期工作报告,往往是到了五年换届的时候才作一个总报告,党员并不清楚党组织的工作状况,在党员和党组织之间形成隔阂。十七大报告提出“定期报告工作”的规定,这使党组织找到了一个和党员建立密切联系的渠道。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定期”的要求值得认真研究。定期,可以是半年,也可以是一季度,甚至是两个月。不管间隔长短,总之一定要有确切的时间规定,并且规定下来后不能随意更改,应作为一个例行公事予以真正施行。

实行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民意测验制度

基层党组织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就要时刻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接受人民群众的评判,就要经常了解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望高不高。为此,必须建立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民意测验制度。对基层党组织作出的重大决定、通过的政策措施,以及领导人的工作业绩,定期展开规模调查、征求民意,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老百姓的支持率和满意度,是基层党组织工作的一面镜子,是反映党的威信的晴雨表。开展民意测验工作,能发挥群众监督的广泛性、强烈性的特殊效用,能及时给党和政府以警醒和激励。民意测验结果支持率和满意度高了,会给基层党组织以继续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力量;反之,民意测验结果支持率和满意度低了,就会及时地促使基层党组织总结、反思,改进工作。

基层党内民主范文篇10

实行基层党组织的党务公开

在基层党组织实行党务公开,就是使基层党组织的所有事务让所有党员知晓。过去,基层党组织的党务往往只为少数党员、主要是领导班子的成员知道。需要将党务传达给基层党组织全体党员知道的,只是那些需要大家执行或了解了组织上的意图后有利于贯彻的内容。这使基层党务长期处于封闭、限制的状态。现在,实行党务公开必须打破这种状态。党务公开往往会碰到“党务机密”的困扰。其实,中国共产党早已从革命党变成执政党了,对于基层党务来说,已经不再涉及国家机密和军事机密的问题,究其实质已没有什么机密可言,不能再借口“机密”而拒不公开。应树立“基层党务必须透明”的理念,通过党的会议、文件、通报、资料以及网站等形式,及时地将基层所有党务公开。

实行基层党组织重大事项的民主讨论

一般来说,基层党内的常规事务可由基层党组织有关部门的领导、工作人员直接照章办事,事后通报大家即可。而关涉基层党内的重大事务,不但必须由领导班子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讨论决定,而且必须事先征求全体党员的意见,进行民主讨论。过去,基层党组织重大事项往往缺失事先征求全体党员的意见、在党员群众中进行充分民主讨论的环节,由基层党组织的少数人决策,甚至是“一把手”拍板。这就使党员群众对重大事务决策缺乏民主化有很大的意见,认为党员的民主权利被剥夺了。搞好基层党组织重大事项的民主讨论,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重大事项”。为此,基层党组织应先要把重大事项的范围搞清楚,列出一个“重大事项清单”,确定下来。今后,凡属列为基层党组织重大事项的应由大家民主讨论,使民主讨论的合理意见能够成为决策时应考虑和吸纳的重要因素。

实行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直接选举

以往,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选举,多采用上级党组织经一定组织考察程序,形成候选人名单,然后交由党员选举的方式。这样的选举,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走过场的选举。今后,应改革基层党内选举制度,首先应改进候选人的提名制度。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的候选人名单,采取由上级党组织推荐与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相结合的办法,也可以采取直接由基层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的办法,产生候选人名单。如果候选人名单过多,可以进行预选,直至形成合适的候选人名单。然后,正式提交全体党员进行直接选举,按得票多寡,产生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

实行基层党组织定期工作报告制度

进行工作报告是党组织的一种重要工作方式,它涵盖党组织开展工作、进展情况、评价成绩、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改进措施等内容。现在的情况是,各级党组织普遍缺乏定期工作报告,往往是到了五年换届的时候才作一个总报告,党员并不清楚党组织的工作状况,在党员和党组织之间形成隔阂。十七大报告提出“定期报告工作”的规定,这使党组织找到了一个和党员建立密切联系的渠道。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定期”的要求值得认真研究。定期,可以是半年,也可以是一季度,甚至是两个月。不管间隔长短,总之一定要有确切的时间规定,并且规定下来后不能随意更改,应作为一个例行公事予以真正施行。

实行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民意测验制度

基层党组织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就要时刻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接受人民群众的评判,就要经常了解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望高不高。为此,必须建立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民意测验制度。对基层党组织作出的重大决定、通过的政策措施,以及领导人的工作业绩,定期展开规模调查、征求民意,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老百姓的支持率和满意度,是基层党组织工作的一面镜子,是反映党的威信的晴雨表。开展民意测验工作,能发挥群众监督的广泛性、强烈性的特殊效用,能及时给党和政府以警醒和激励。民意测验结果支持率和满意度高了,会给基层党组织以继续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力量;反之,民意测验结果支持率和满意度低了,就会及时地促使基层党组织总结、反思,改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