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现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21:25:01

交易现状

交易现状范文篇1

关键词:京都议定书;碳交易市场;清洁发展机制;碳中和;碳达峰

如今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成为焦点,如何应对气候变暖并有效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世界银行的年度报告《2018年碳定价状况和趋势》概述了全球现有和新兴的碳定价措施,其中全球都在实施的减排措施即碳排放交易市场,碳排放交易市场是指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的方式所建立的市场。世界各国许多学者都在全面研究探索碳交易市场,即以交易机制、分类、交易工具为主要研究对象,但由于我国较晚进行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导致丧失在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定价权和主动权。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的碳交易价格每吨低于印度所售价2~3欧元,同时碳交易价格远低于欧洲二级市场价格。为数不多的企业作为主体参与碳排放市场的交易,但是大部分企业的分布较为零星,并未集中在同一城市或具体的行业。企业参与市场交易的方式往往通过以与境外的买方进行商业往来应对市场的需求,有关的信息尚未完全透明化。由于目前存在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处于半透明且分散的状态,因此中国企业在交易往来中居于不利地位。碳交易市场的定价权与权贸易量、建立统一碳交易平台紧密相关。因此,本文对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现状、困境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议。

1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现状

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启动线上交易,我国正式步入“碳经济”时代。全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总成交量截至2021年8月11日为646.183万吨,总成交金额为3.261亿元,成交均价为54.15元/吨。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从2002年8月至今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02年8月正式核准《京都议定书》至2012年,我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处于CDM项目阶段。2004年6月,我国出台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暂行办法》法规。继对上述的法规进行修订之后,我国于2005年10月颁布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2005年1月,北京安定填埋场填埋气收集利用项目作为第一个“清洁发展机制(CDM)”试点成功。2005年6月7日,内蒙古腾辉锡勒风电项目作为我国第一个获得CDM执行理事会批准的CDM注册成功。我国的CDM项目在各领域不断拓展,2005年CDM执行理事会批准的项目为3个;2007年,我国获得CDM执行理事会批准项目不断上升至113个;2008年,我国获得CDM执行理事会批准项目上升至总计222个。第二阶段:2013—2020年,我国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福建八省市进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处于区域碳排放交易试点阶段,在上述区域内的碳排放总量与强度控制方面取得明显的效果。2011年,我国发改委决定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7个省市先后作为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地区;2013年6月—2014年6月,上述决定的试点地区陆陆续续启动碳排放权交易;2016年,福建省作为又一新的试点地区。我国7个省市进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开市以来,碳交易市场成交额不断上升,截至2020年,中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额自2014年的4.89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2.6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2%。第三阶段:我国自2021年开始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将电力行业纳入其范围内,处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阶段。我国在2020年11月20日颁布了《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确定了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企业与配额的分配方法;同时,在2021年1月5日颁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全国进入碳排放交易的实施阶段;2021年7月,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

2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困境

我国在碳排放控制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但碳交易市场体系想要蓬勃健康发展,就要努力对现有的缺陷不断完善。并且,我国目前只有针对二氧化碳排放进行治理的阶段,不包括其他温室气体的交易,如一氧化二氮、甲烷和全氟化碳等温室气体。因此,我国在碳排放交易市场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本文对以往的发展建设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得出,我国目前存在以下明显问题。

2.1碳排放交易市场结构、产品单一

碳排放交易市场结构不科学、碳交易产品类型单一是目前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中主要存在的难题。根据国际碳排放减排机制可以将碳排放交易市场分为配额型碳交易市场和自愿型碳交易市场,但是我国现有的可供交易的碳配额主要掌握在控排企业中,碳排放交易市场缺少流动性,交易量也不密集。碳市场结构和碳交易的出发点主要是合同的履行,因此对交易的激励和其他市场参与者的潜力较小。同时,参与碳交易市场的仅有单一市场交易产品——二氧化碳,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自成立以来已经将二氧化碳、甲烷等6种温室气体减排纳入交易市场的范围。

2.2碳交易市场信息披露未完全

我国主管部门能否对碳交易市场进行有效的管理,碳交易市场活跃度能否提高,与碳交易市场的重要信息能否及时有效地披露息息相关。目前,碳交易市场的信息并未进行完全披露。我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过程中,碳交易市场有关的信息主要是中国和各省区的碳交易网络组成的,碳交易市场信息披露不完全的原因来自政府网站。碳交易市场信息是公开的,但行业中的企业名单并不完全公开。由于信息披露不充分,市场参与者无法获得完全准确的信息,因此纷纷放弃相关的交易,上述种种对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前景影响很大。

2.3碳交易市场监管存在漏洞

就全球市场而言,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稍晚,由于尚未完全发展的原因,许多的纰漏在市场监管方面接连出现,例如内蒙古鄂尔多斯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虚报碳排放报告案的发生。首先,碳排放量的检测技术并未发展成熟,同时未制定统一的排放量监管机制,以上出在企业之间的市场纠纷很难进行有效的界定,且未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其次,目前并未制定贴合实际情况的监管。最后,审批的相关程序相当繁琐,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资,容易导致权力寻租的不良后果。

2.4现有的碳配额分配方式单一

如果要实现碳排放交易市场,就离不开符合现在经济发展的配额分配方式。我国目前的配额分配方式是比较单一的,即以免费的方式集中进行分配,虽然在个别地区存在小规模的拍卖情况,但是占总配额分配方式的比例并不高。我国现存的配额分配是以历史排放法为主,基准线法为次要的配额分配方式。历史排放法的计算是以排放主体历史排放量、排放强度为内容得出碳排放配额。历史排放法显然具有明显的缺点,即控排企业的历史碳排放总量越大,就可以拥有越多的排放配额,但是先前自主进行减排的企业相较上述企业,获得的免费配额明显减少。

3完善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的启示

我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尚未完全成熟,在现有的交易市场中,企业基本上通过国家、地方环境管理部门及政府牵头实现碳排放权的交易,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市场无法发挥力量和作用。在目前的大环境中完成的自由交易是低效的,可供企业选择交易标的的范围较为不足,同时存在市场进行交易时的价格不透明、可比性低、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因此,需要不断完善碳交易市场的建设。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对策。

3.1推进建立完善的碳交易市场

先以北京环境交易所等7个试点碳交易市场为起点,在全国各省市推进,从而达到建立完善的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结果。通过对各省市截然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现状、能源消耗累计总量、历史排放标准等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出台与各省市实际发展相切合的完善的碳交易市场政策。但是由于各省市的“高排放”和“高耗能”产业分布情况各不相同,应以此类产业为重点,加快各省市“高排放”支柱产业的转型发展。只有对碳交易市场的功能与作用不断完善,才能调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活性,最终实现我国碳交易体系建设的新巅峰。

3.2健全碳交易市场监管机制

首先,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离不开政府各部委和各行业,因此出台相关的法律是碳交易市场进行监管的最佳选择,从法律层面为实现碳交易市场的监管机制发展提供保障,集中对总量计算、分配方式、交易规则、市场参与者、惩罚等方面进行规定。其次,集中力量培养碳交易市场基础建设人才,加强具有核查数据和报告机制能力的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和除名机制,强化入市资质,才能加强核查工作的透明度和权威性。最后,推进碳交易市场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强化相关信息的透明度,达到良好的碳交易环境的目的。

3.3设计符合实际的碳市场配额分配方式

我国现适用的碳排放配额方式严重影响了碳减排成本的承担者和交易后受益者的发展,合理设计出符合实际的碳市场配额分配方式是重中之重。在碳市场建设初期,目前我国的碳市场配额分配方式设计是符合实际社会经济发展的免费发放方式,且以发放免费的配额方式为主,面对今后的碳市场健康发展,以拍卖的方式进行配额分配将会是促进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强有力药剂。从碳交易地区试点减排过程的探索,慢慢摸索出合理科学的配额分配机制道路。

3.4创新碳金融交易产品

在对我国试点地区的碳交易市场不断改进和完善之后,纳入碳交易市场范围的产品日益增多。北京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就是最好的证明:在以原有单一的金融交易产品碳配额的基础上,还新增了如林业碳汇、碳减排量节能项目的金融交易产品。但是全国的碳交易市场除了北京之外,碳市场中的碳金融交易产品类型较为单一,缺少风险对冲、套期保值的能力,衍生出如碳期权、碳期货等金融创新交易产品才能达到碳交易市场产品多元化的理想状态,丰富了碳市场金融工具才能不断促进、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4结语

中国能否参与建设全球碳交易市场的问题涉及中国未来几十年会不会走在全球发展的前沿以及在碳定价权上的掌控力,中国会不会具有实现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国家能力,碳交易市场的未来将会是降低行业碳排放量强有力的工具。我国必须加快完善碳交易市场制度的建设,尽快出台并颁布完善的法律法规,通过调动研究和金融机构的积极性,针对碳金融产品开发进行整合。同时,加快确定国家碳交易市场定价权的国际交易标准,推动全国碳交易产业链从低端向高端产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娟,张雷.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1(10):110-115.

[2]雷立钧,荆哲峰.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4):33-35.

[3]张振龙.碳交易对新能源融资租赁业务影响分析[J].能源,2021(11):68-70.

[4]史丹,李鹏.“双碳”目标下工业碳排放结构模拟与政策冲击[J].改革,2021(12):36-38.

[5]李栋.绿色金融如何助力实现碳中和[J].债券,2021(3):47-48.

[6]胡安俊.我国“六大高排放产业”与碳达峰研究[J].中国能源,2021(8):63-65.

[7]张文晶.加快低碳转型助推“十四五”绿色发展[J].金融博览,2021(7):51-52.

[8]刘向东.切实发挥绿色保险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赋能作用[J].金融博览,2022(2):53-55.

[9]蒋洪强,曹东,李勃,等.从大数据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绿色执政理念的变迁[J].中国环境管理,2021(5):18-21.

[10]程侃.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福建力量[J].海峡通讯,2021(5):38-40.

[11]李平沙.以科技创新绘制中国碳中和蓝图: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金涌[J].环境教育,2021(5):14-16.

交易现状范文篇2

关键词:活畜交易市场;现状调查;建议

1调查的原因

甘州区是养殖大区县,猪牛羊活畜交易活动频繁,市场调运量大,贩运人员较多,范围广而且文化素质差异大,管理难度大,给活畜市场交易带来了很大风险。我区活畜交易市场规模大小,制度都不一样,发展管理水平各有千秋,活畜交易市场即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补充。只有治理好各类大小活畜交易市场才能更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甘州区活畜交易市场的现状

活畜交易市场存在乱象,给我区的活畜交易市场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仅仅凭借动物卫生监督所一个部门来监管很困难。我区贩运人员较多,18个乡镇贩运人员共548户。大小交易市场27家,范围广监管难。而且活畜交易市场开设各项条件并不是由动物卫生监督所一个部门来审核,所以无法全方位掌控。再加上人员严重不足,办公经费紧缺等,制约了监督的效果。据统计2019年一年有证交易羊大约58.4942万只,牛10.242万头,马属动物1.3274万头,猪23.8887万头。现在羊有2家大的交易市场,但交易基本集中在甘浚巴吉滩。市场设置了门卫管理制度,但要求低,场内条件差,基础设施缺乏,管理松散,车辆乱停乱放,管理不严格,产地证收取上也是不到位。牛、马属动物的交易市场要求更低,只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场所,一个门一个牌子一个圈舍,就可以开设活畜交易市场,没什么规划设施要求,院内卫生脏乱较差,距离居民点很近。有些就是租用破旧学校,工商办个证,就开门经营,还有些就一个场地,无任何资质。管理更是松散,对产地证的收取基本没有,各项登记记录不到位,甚至有些什么记录也没有。猪的交易市场客观上不存在,但交易依然进行,主要是通过贩运人员的介绍。所以活畜交易市场类型多,再加上外县贩运人员和养殖户到甘州区活畜交易市场进行交易或屠宰的,属地不监管使得活畜交易市场的监督管理难度更加大,全靠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来监管不能顾及全面落实。

3甘州区活畜交易市场存在问题

3.1甘州区活畜交易市场不规范。甘州区活畜交易市场乱象存来已久,这是动物卫生监督所历来监管的难点,有证、无证经营,无资格经营的搞代办经营等现象十分活跃。这些人想方设法钻法律空子,钻监管的空子,导致交易市场出现了混乱现象,使得活畜调运存在了很大的风险。3.2活畜交易市场资格标准混乱。活畜交易市场开办归工商管理,活畜交易市场开设的标准是什么?要求是什么?每个交易市场不一样,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每个交易市场的资格证都不一样,办理活畜交易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怎样监管,没有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管理方案,从而使在后期监管也不到位,证办完后没人管理。工商推到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卫生监督所只管动物而经营许可证归工商管理,无法监管也无权监管,这种推诿扯皮行为经常发生,导致管理不到位。有些无证经营,只是提供一个活畜收够的场地,有些收购场地还开设在乡村医院公路沿线附近,周围的卫生、场地卫生,生产安全等没有保障,收购到一定数量向外调运。所以仅仅凭接动物卫生监督所来监管是远远不够,涉及到了其他一些部门权限和法律。3.3产地监督不到位。产地出证不严格,隔山开证依旧存在,不按要求做,不接受监督管理,在我区不给开证,贩运户或代办人员就去其他县开证,这种重新洗牌出证现象十分普遍。甚至有些贩运人员通过投诉,给出证单位施压,上级过问很快出证,只要不发病。3.4属地管理不到位。属地管理不到位,导致活畜调运存在很大风险。有些养殖户或贩运人员没有养殖档案和免疫档案等,有无资格,符不符合条件,基础站所工作管理不严,查证验物不到位,依然出证,甚至有些贩运人员造假条件,欺瞒事实,给予出证。3.5少数民族文化素质监管难。少数民族文化素质低,再加上宗教问题,平时不接受监管,也不参于动物卫生监督所组织培训,在交易市场随意性很大,由的自己的心情来定。甚至不去交易市场在路边交易,造成道路阻塞。3.6活畜交易市场索取产地证不严格。活畜交易市场对产地证收取不严格,有无都可以进行交易,尤其是私人设立开办的小型活畜交易市场,收购完等到装车时,最后又市场负责人统一到属地畜牧站开证。3.7监管人员不足。官方兽医严重不足,牛羊定点屠宰场3个,生猪1个,现在禽的定点屠宰场正在启动,再加上畜禽活畜交易市场,涉及的较多,管理人员复杂,都需要派人监督管理。3.8管理制度不全。为了解决实际存从在问题,不得不开设,导致制度不健全,管理跟不上。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没有科学合理的标准和管理模式,条件放的宽。而对监管造成了很大困难。3.9贩运人员复杂活畜交易市场管理不到位。贩运人员素质不高,而且人员复杂,市场管理制度跟不上,没有合理、完善的市场监督管理制度。任由市场开办人自行看的办,自己管理自己,不受监督。3.10工商管理不到位。活畜交易市场经营许可是市场监管局工商部门管理,现在工商只出许可证不管理,把责任推到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卫生监督所只有管动物的权利,没有管市场权利,市场属于工商管理,多年来工商一直以动物为借口不管理。导致活畜交易市场管理不到位,活畜交易市场内部,周围环境卫生较差。

4建议

交易现状范文篇3

【关键词】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发展历程现状

根据2006年2月15日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关联方交易指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劳务或义务的行为,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而《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规定,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是指上市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与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关联方之间交易的实质是能使参与交易的各方受益,即能够让双方或多方之间在交易中获得所需的利益(刘瑞,2006)。关联交易既具有降低交易成本,合理避税,促进公司规模经营,实现企业整体战略等积极作用;也存在转移资金,操纵利润,粉饰业绩,逃避纳税等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关联交易是一把双刃剑。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着滥用关联交易的问题,从而严重地损害了广大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

一、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发展历程

从国际背景来看,关联交易是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公司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的演变,在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制及总分公司制得到广泛运用时出现的。在西方发达国家,跨国集团公司常常运用关联交易在高税区与低税区之间转移收入与费用,以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在亚洲的一些家族企业和官营企业中,关联交易则被用作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转移利润或掩盖亏损。

从国内形式来看,自1990年沪深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关联交易就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上普遍存在而又需要规范的交易行为之一。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原来均背负着庞大而沉重的社会服务负担。1993年以前,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以整体上市的方法上市,由于这种上市方式使上市公司内存在大量的非经营性资产和不良资产,同时导致资产利润率过低,严重制约了企业效益能力的发挥,上市后两三年内许多公司出现利润滑坡甚至亏损的局面。1994年起,证券监管部门开始对上市公司配股条件做出必须最近3年连续盈利,且净资产收益率3年平均在10%以上的要求,加上受到新股发行额度的限制,使得大多数公司从1994年以后选择了“主体上市、原企业改造为母公司”的模式,在改制时对不良资产进行了剥离,或将企业里最优质的资产划拨出来上市。这种上市方式使集团公司成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这样上市公司与母公司就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于是关联交易也就随之大量出现。1997年以来形成的资产重组热,使关联交易派生出新的功能,对上市公司的经营和业绩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据统计,1997、1998年上市公司中出现关联交易的比例分别为84.6%、80%。这一现象一直延续至今。可见,关联交易在我国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中已是非常普遍。

二、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现状

1.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频繁

主要表现在:(1)上市公司向关联方销售产品、提供劳务或其他服务形成的关联销售交易成为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2)上市公司向关联方购买原材料、关联方向上市公司提供劳务及其他服务形成的关联购买交易构成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关联交易的主流仍是股权投资及股权转让

通过对2005年关联交易进行统计,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热衷于进行股权投资。对比股权投资与股权转让平均每笔的交易金额,可以发现上市公司股权转让的金额低于股权投资的交易金额,由于在上市公司股权收购及股权转让时都要考虑被转让公司的净资产状况,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上市公司进行的股权投资普遍较为盲目,收益较差,导致其进行股权时转让价格不得不大打折扣。3.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形式多样

具体形式包括:(1)资产交易。既包括个别实物资产的买卖、期权及股权的买卖,也包括整个企业之间的购并。(2)资金融通,上市公司向关联方提供资金,或关联方向上市公司提供资金。(3)关联担保。(4)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刻意隐瞒或藏匿关联关系。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行为呈现出下列趋势:日常关联交易(主要指关联采购和销售)总额急剧增长;非日常关联交易总额增幅相对较小;关联担保出现异常性增长。

4.资金流向不对等

将2005年度所有关联交易按其资金流向来划分,有1129亿元的资金流出上市公司而流入关联方,仅有425亿元资金流入上市公司。由此也可以看出,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在资金流向上严重不对等,关联方侵占上市公司的资金通常都裹着公平交易的外衣,其方式也更为隐蔽。

5.关联方资金占用普遍

正常情况下,上市公司与关联方发生购销业务时,期末相应会存在一定数额的往来款结算余额。如果上市公司期末往来结算余额账龄时间并不很长,而且和当期发生的业务基本适应,则表明公司的财务状况基本正常。但事实上,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历史长久且金额较大并影响上市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

6.行业特征明显

从行业看,采掘业、建筑业、制造业的日常关联交易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上述行业特别是采掘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由于上市额度的限制,分割上市公司导致了日常类关联交易较大。从资金占用方面分析,制造业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这说明制造业除了行业因素外,还更多地存在向股东提供额外财务支持的情况。

7.关联交易结构优化功能显现

在上市公司中确有一些公司借助关联交易手段,顺利实现了产业转型。也有一些企业收购关联方的优质资产后,公司现有主业的经营规模和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并给公司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此外还有一些公司通过关联交易,不良资产得到处置,企业产业链条的完整性得到完善,资产的盈利能力也得到增强。

8.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同利润操纵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盈余管理是运用合法的手段而达到公司所要求的利润水平,而利润操纵是运用非法手段达到诸如配股,保牌等目的。在会计期末管理层的经营压力增大,那些经营业绩下滑的公司为达到市场的预期,便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表现在股权转让、资产重组、出售资产的关联交易在接近会计期末时较多。

9.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具有明显的非公允性

关联交易伴随证券市场的成立而产生。1990年至今,我国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行为中,除少部分是真正从企业的生产、经营的角度进行的属于正常经营行为的关联交易外,相当多数属于非公允的关联交易。具体表现为:转移价格不正常,披露模糊不清、避重就轻。非公允关联交易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一大特征。

交易现状范文篇4

一、全县公共资源交易运行现状及有关保障措施

县公共资源管理活动是根据自然资源按法律规定由各归口部门管理,各行政主管部门逐步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和交易机构。主要包括:建设工程类、政府采购类、土地矿权拍卖类、其他类。部分业务主管部门建立了相应的交易管理服务机构,如:县住建局所属的县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县国土局所属的土地评审交易中心、县财政局所属的政府采购办公室。另有部分公共资源交易由项目主体委托机构提供服务,如:大宗国有资产处置由黄河口拍卖行等中介机构提供服务。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产权交易、公路、交通、水利等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县相继出台与之相适应的办法,如:《县土地统一征用办法》、《县基准地价定期更新公布制度》、《县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暂行办法》、《县政府采购暂行办法》、《县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现场工作纪律》等。建立和完善了各项交易制度及监督制度,如:《县土地交易市场工作细则》、《县国土资源局土地信息公开制度》、《县国土资源局土地评审交易中心公开出让内部会审集体决策制度》、《县政府采购办公室工作程序》、《县政府采购办理程序》、《县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招投标须知》等,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实施“一项工程两个方案”制度的意见》,县公共资源交易逐步走向规范,有效地维护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经验和做法

2010年至今县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开展工程投招标491场次,总投资额87.1277亿元;县土地评审交易中心招拍挂国有土地使用权236宗,成交额29.61亿元;县政府采购办公室采购额为71宗、0.68亿元。

为了进一步规范全县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管理秩序,实现阳光操作,县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对招投标重点环节进行重点监控,严格项目进场、专家抽取、项目评定等程序,及时纠正和查处违纪违法行为,规避暗箱操作,有效地维护了招标交易过程的公正性;县土地评审交易中心,为切实挑选既有能力又有实力的企业参加投标,着重加强了对每个报名企业资质、能力、施工经验进行审核;县政府采购办公室对所有进场交易的项目进行严格监督,真正做到对交易项目的事前、现场监管,并根据项目需要进行事后审计、跟踪问效、监督检查。

三、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问题

一是管办不分,体制不顺。近年来,虽然相继建立了县土地评审交易中心、县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县政府采购办公室等3个交易市场,但是在实践中还普遍存在业务主管部门既当业主,又行使监管职能的弊端,业务主管部门集“决策、执行、监督”于一身,缺乏必要的管办分离和外部监督,许多公共资源交易项目仍然由业务主管部门说了算。

二是各自为政,资源浪费。公共资源交易范围广,涉及部门多,由于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各部门各把各的号,各吹各的调,沟通不够,资源配置不科学,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另外,受体制和办公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人、财、物分散配置,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三是政务不公开,监督不得力。目前,多数公共资源交易项目由各自业务主管部门自行运作,存在信息不公开、程序不规范的情况,由于管办一家、同体监督,缺乏切实有效的监管。另外,对中介机构监管薄弱,中介机构存在违规操作行为,扰乱了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

四是软硬件配置不专业,服务不到位。目前,全县3个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使用面积较小,拥有一些简陋的场所和设备,而要达到交易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应当具备专业化的开评标场所,拥有保密性良好的电脑自动抽取专家和语音通知系统,需要配备高清晰的摄像监控系统。在开评标结束后,还应具备开评标的网上公示条件。现在县各交易中心都不具备这样完备的条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现场缺少实时监控,诸多因素导致了开评标过程缺乏独立性,难以为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提供专业服务。

五是交易平台建设不统一。目前全县尚未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公共资源交易过程达不到“统一进场、规则主导、全程监管”的运作原则,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只能分头对交易过程环节实施对应监管,纪检监察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只能对公共资源交易的过程进行面上的监督,还不能从实质上对交易市场进行全程监管。

四、外地先进经验及实用做法

(一)模式。市设立了市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与市行政服务中心合署办公,办公室下设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建设工程项目交易、土地交易、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项目统一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交易,但各专业交易管理服务机构的隶属关系不变。该市已形成行政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统一平台和市民之家“三位一体”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投资项目审批和公共资源交易的无缝对接和“一条龙”服务,让市民享受到了“一站式”便捷服务的同时,还大大节约了行政资源。该市制定了《市公共资源交易目录》,要求列入目录的项目均应统一进场交易,进一步规范了公共资源交易行为,扩大了公共资源进场交易的范围和数量。

(二)模式。市成立了招标投标监督管理局,采取业务主管部门委托授权的方式,由该局负责公共资源交易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工作。招标投标监督管理局下设招标投标中心,将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产权交易中心、土地拍卖中心等专业交易管理服务机构划转到招标投标中心。

(三)模式。市设立了市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办公室下设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建设工程项目交易、土地交易、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等专业交易管理服务机构划转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市由市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综合监管,各业务主管部门依法负责行政监督,市纪检监察部门负责行政监察,改变了以往管办一家、同体监督的格局,从体制机制上杜绝了“权力寻租”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及建议

积极推进建立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将分散于县住建局的县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县国土资源局的县土地交易中心、县财政局的县政府采购中心等交易职能从原单位分离出来,全部划入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立可以做到以下方面:

一是统一管理。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负责全县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工作,组织制定有关交易管理办法和制度,综合受理投诉,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人员作为机构内部人员,实行统一编制管理。

二是统一进场。与公共资源交易相关的监管、中介、交易服务活动统一在平台操作;各类招投标主体统一进场交易;相关的行业监管、行政监督机构统一进场行使各自职能;各类信息、公告统一在指定媒体和现场同时;相关收费在指定窗口统一结算;评标专家库统一建立、管理和使用。

三是管办分离。即监管职能和市场职能分离;监管机构和办理机构分设。行政部门及其授权机构做好规则制订及规则执行情况的监管,不直接介入市场操作;市场办理机构严格执行相关规则和程序,不得从事影响市场公正的任何活动。

四是规则主导。即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相关的机构、岗位、程序严格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置;与招投标活动相关的机构和人员(中介服务机构,招标人、投标人和其它利益关系人)严格履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与招投标活动相关的各环节(招标中请、信息、投标报名、资格认定以及开标、评标、签约等)严格遵循相关规则和程序。

交易现状范文篇5

Abstract:Onourstockmarket,TherearemanycompaniesthathaveehcrachedontheinterestsofsmallshareholderandcreditorbymakinguseofrelatedtransactionThispaperexplainsthecnceptofrelatedtransaction,andmakesananelysisonthemotiveandtheharmofrelatedtransaction.Italsogivessomesuggestionsonthestandardizationofrelatedtransactionforsuchcompanies.

关键字关联交易关联方信息披露

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是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成,其中相当一部分采取了主体上市,原企业改造成母公司(集团公司)的模式。这种特有的模式便产生了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特有的现状:关联方通过与上市公司进行资产交易把大量优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粉饰业绩;或者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或利用上市公司资信取得贷款;或者替上市公司转移利润,逃避纳税等等。而最终的受害者却是无辜的广大中小股东和债权人。因此,规范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对稳定整个证券市场意义重大。

一、关联交易的判定标准和种类以及披露

(一)关关联交易的判定标准准则中定义“关联方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关联方”是界定关联交易的关键。《准则》中是从控制和重大影响的角度来界定关联方的,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往往漏报和隐瞒关联交易,但只要找出了企业所有的关联方关系,那找出关联交易就比较容易了。

(二)关联交易的种类关联交易形式主要有资产交易、资金融通、担保和购销四类。

1、资产交易资产交易既包括个别实物资产(如具体的设备)买卖、股权及期权的买卖,也包括整个企业之间的购并。这类交易是关联交易最突出的类型。因为它涉及的金额多,时间长,业务复杂而且牵连的对象很多。

(1)实物资产的买卖。这一类交易在关联方之间发生频繁,对利润影响最大。1999年宁波中百的营业外收入占全部利润的6?,而营业外收入主要来自于与第一大股东进行资产置换的收入。

(2)股权转让。如1999年上海梅林与关联方之间股权转让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一半,而该公司本年的营业收益为负。

(3)公司的转让。出售亏损子公司,购买盈利公司是公司转让的主题。出售亏损公司一般是上市公司把全资子公司出售给母公司,这样做对损益表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在合并报表中把亏损公司剔除,一是该笔交易本身也会带来盈利。

2、资金融通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资金融通是双向的,即有上市公司向关联方提供资金,也有关联方向上市公司提供资金,不过前者占主要比例。

3、接受及提供担保担保事项在上市公司中十分普遍,从整体上看,上市公司向关联方提供担保比接受担保的金额要大得多。

4、购销很多上市公司的关联方是上市公司的主要客户,有的上市公司甚至所有的购销业务都发生在关联企业之间。

(三)关联交易的披露我国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规范主要通过批露进行。并已形成了由初始披露、持续披露构成的披露体系。但是准则中,对关联交易的披露过于原则。

1、现行批露中对关联交易定价政策的披露缺乏详细的规定。如准则没有要求披露交易价值的详细确定方法及与市价的可比性。

2、现行披露很大程度上注重关联交易形式上的披露,而对它的经济实质、背后的缘由,对交易各方生产经营及当期业绩的影响程度等实质性内容没有做出披露规定,又由于现行披露要求过于原则、简单,使得认定上市公司在披露关联交易信息时是否存在虚假、严重误导性陈述及重大遗漏相当困难,这就造成相应的处罚难以落实,这反过来又助长了不规范披露。

二、上市公司进行关联交易的动机分析

1、为了能够发行上市。我国对公司新股发行上市管理得十分严格。在2001年3月份之前国家对公司股票采取的都是额度制,即每年按条块、隶属关系分配到各省、部委,额度制的实施造成了上市公司壳资源的稀缺。为了达到证券管理部门对公司上市的各项要求,公司在上市前往往通过资产剥离、资产置换、资产租赁等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关联交易,对拟上市公司进行包装,以达到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更多资金的目的。

2、为了获得配股资格。企业上市后,向社会募集资金的主要方式就是配发股票,而国家对配股的控制很严格。上市公司向股东配股必须符合在最近三年内净资产税后利润率每年都在10%以上的条件。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资格,就经常使用关联交易来操纵利润。我们可以看到在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着一个怪现象,即每一年的财务报告中净资产收益率在10%-11%的企业特别多,而净资产收益率在9%-10%的却几乎没有。

3、为了保住上市公司“壳资源”。根据我国《公司法》第157条规定:“上市公司最三年连续亏损的,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因此,许多上市公司为了保全壳资源或不被“ST”处理,便会通过关联交易向壳公司注入利润或置换出亏损。如ST黄河高科在1999年之前的几年都是依靠关联交易渡过难关。1997年面临摘牌威胁,公司凭借着与母公司长岭黄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巨额关联交易渡过难关,1999年公司再度用关联交易的手法,将1.1亿元的库存和债务一并划给母公司,其实转出去的存货市值早就低于帐面价值,此外,母公司还免了ST黄河高科5000多万元的债务。就凭这些,ST黄河高科1999年就实现了0.35元的每股收益,步入绩优股行列。

4、隐藏上市公司利润。许多上市公司本期经营业绩较好,但为了防止以后年度经营、业绩下滑给上市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如配股等,就通过关联交易将本期利润转移到母公司或大股东处,即将本年度利润隐藏起来,待以后年度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佳时再从母公司转回来。

5、逃避税收。与国外公司一样,我国上市公司所进行的关联交易也存在逃避税收的动机,目前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所得税率为15%,而一般企业的为33%,税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一些上市公司从避税的角度出发,通过关联交易尽可能地把利润往上市公司转移。同时不同地区的税率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些上市公司有许多控股子公司,这些子公司分属于不同地区,由于不同地区的税率不同,使得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往税率低的子公司转移利润,从而导国家税收流失。

6、提供担保,突破银行贷款限制条件。上市公司信较高,取得银行贷款相对容易,每公司为了获得发展资金,往往利用上市公司作为担保从银行获得贷款。在我国关联方之间相互提供贷款担保的问题非常严重。

7、母公司借壳上市的需要。为实现母公司的借壳上市,母公司常常与上市公司存在着关联资产转让或置换。通过关联资产转让或置换将母公司想要注入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中,从而改变上市公司业务构成,达到间接上市目的。

三、上市公司非规范关联交易的危害分析

1、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税负转移,给国家和投资者造成损失。上市公司出于税务动机而发生的关联交易减少了应纳税额,使得国家应得的税收受到损失。同时,上市公司的税负转嫁导致投资者(主要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受损。股东的利益受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为减少纳税而人为的利润转移使得公司的可分配利润减少,从而减少了股东实际分配的红利甚至不能派发;收购亏损项目会使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下跌,剥夺了股东获取资本利得的机会。

2、通过关联交易制造虚假利润,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由于我国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配股筹资和摘牌有一些硬性指标规定,部分上市公司为了达到“保配”和“保牌”的目的,就利用关联交易操纵经营利润。有些上市公司实际上已经亏损或濒临亏损,但通过关联交易,母公司向其“输血”使得其当期经营业绩变为优良,这无疑会误导中小投资者。有些上市公司本无配股资格和条件,但通过关联交易,上市公司获取了母公司的帮助,业绩达到配股所需要的条件,达到从证券市场“圈钱”目的。但是,这种优良的业绩是虚假的,一旦破灭,最终受到损害的仍是广大中小投资者。

3、大量非规范关联交易的存在,会扭曲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误导投资者错误投资理念的形成。资本市场的最基本功能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即通过上市将社会资源向那些业绩优良,有发展前景的公司集中,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非规范关联交易的存在,使那些没有多大发展前途的公司经营业绩能够一下子提升,给人造成一种繁荣假象,投资者资金向这些公司集中,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导致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同时,此类上市公司股价往往处于高位,易形成巨大泡沫,危害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另外由于关联交易操作而导致股价上涨,容易误导投资者形成一种越投资绩差股越赚钱的错误理念,也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4、过多的关联交易,会降低上市公司的竞争能力和独立性。采用购销方式的关联交易,在使上市公司业绩产生水分的同时,更对上市公司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使上市公司对母公司的依赖性太大,独立能力大大弱化。一些上市公司甚至书异化成集团公司的一个生产车间或加工场所,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销售都由集团公司包了。一旦母公司不再承担这种义务,或者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上市公司抗击外部风险能力不断衰弱甚至最终丧失,主营业务必然陷入困境。如湖北兴化随着采购关联交易的急剧减少,从1998年以来,主营业务收入开始明显的减少。

四、规范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建议

目前我国关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规定,只要求披露关联交易方,关联交易的内容、数量、金额以及该项交易对公司的影响,但缺少关联交易定价的基础。缺少独立第三人(独立董事或财务顾问)对此次交易是否合理公平的意见。我国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为非规范交易提供了可钻的法律空子。

第一、完善关联交易披露的会计准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易的披露》规定关联方交易的披露应当遵循重要性的原则,但由于重要性原则的运用,更多要依靠职业判断,对于批露的内容只是指导性的,因此有些企业对于一些较敏感的关联交易该披露而不披露。在判断披露标准时,往往以交易的金额作为依据,而不是以关联交易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来确定,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制度的细化。定价政策是关联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准则只说明要批露定价政策,但采用什么定价政策并没有说明,因此一些上市公司在关联购销价格中通常披露“价格按照协议价格执行”,但价格究竟是多少,投资者仍不得而知。因此,应不断完善关联交易的会计准则,使信息披露有章可循。

第二、规范市场中介,发挥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关联交易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关联交易的价格,资金占用费,资产评估价格等价格因素。而这些信息的最终批露要通过注册会计师等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但许多会计师事务所的运作极不规范,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从上市公司获得审计业务,常常迎合上市公司的不合理要求,与上市公司沆瀣一气,降低了审计质量,为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转移利润开了方便之门。因此应进一步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事务所的运作,把好审计、资产评估等社会中介性工作这一关,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完整性。

第三、加大执法力度。对没遵守准则进行的披露应进行惩罚,对已造成实际损害的尤应严惩。控股股东在没有相应制裁措施约束的情况下,利用控制权操纵关联方交易,将更加倾向于侵害公司利益,造成中小股东的利益受损。为此,应在会计法中规定:当公司股东迫使公司行为违背正常的商业条件,给第三者造成利益损失时,应对其行为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可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制定相应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和控股股东赔偿制度,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交易现状范文篇6

Abstract:Onourstockmarket,TherearemanycompaniesthathaveehcrachedontheinterestsofsmallshareholderandcreditorbymakinguseofrelatedtransactionThispaperexplainsthecnceptofrelatedtransaction,andmakesananelysisonthemotiveandtheharmofrelatedtransaction.Italsogivessomesuggestionsonthestandardizationofrelatedtransactionforsuchcompanies.

关键字关联交易关联方信息披露

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是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成,其中相当一部分采取了主体上市,原企业改造成母公司(集团公司)的模式。这种特有的模式便产生了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特有的现状:关联方通过与上市公司进行资产交易把大量优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粉饰业绩;或者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或利用上市公司资信取得贷款;或者替上市公司转移利润,逃避纳税等等。而最终的受害者却是无辜的广大中小股东和债权人。因此,规范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对稳定整个证券市场意义重大。

一、关联交易的判定标准和种类以及披露

(一)关关联交易的判定标准准则中定义“关联方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关联方”是界定关联交易的关键。《准则》中是从控制和重大影响的角度来界定关联方的,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往往漏报和隐瞒关联交易,但只要找出了企业所有的关联方关系,那找出关联交易就比较容易了。

(二)关联交易的种类关联交易形式主要有资产交易、资金融通、担保和购销四类。

1、资产交易资产交易既包括个别实物资产(如具体的设备)买卖、股权及期权的买卖,也包括整个企业之间的购并。这类交易是关联交易最突出的类型。因为它涉及的金额多,时间长,业务复杂而且牵连的对象很多。

(1)实物资产的买卖。这一类交易在关联方之间发生频繁,对利润影响最大。1999年宁波中百的营业外收入占全部利润的6?,而营业外收入主要来自于与第一大股东进行资产置换的收入。

(2)股权转让。如1999年上海梅林与关联方之间股权转让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一半,而该公司本年的营业收益为负。

(3)公司的转让。出售亏损子公司,购买盈利公司是公司转让的主题。出售亏损公司一般是上市公司把全资子公司出售给母公司,这样做对损益表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在合并报表中把亏损公司剔除,一是该笔交易本身也会带来盈利。

2、资金融通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资金融通是双向的,即有上市公司向关联方提供资金,也有关联方向上市公司提供资金,不过前者占主要比例。

3、接受及提供担保担保事项在上市公司中十分普遍,从整体上看,上市公司向关联方提供担保比接受担保的金额要大得多。

4、购销很多上市公司的关联方是上市公司的主要客户,有的上市公司甚至所有的购销业务都发生在关联企业之间。

(三)关联交易的披露我国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规范主要通过批露进行。并已形成了由初始披露、持续披露构成的披露体系。但是准则中,对关联交易的披露过于原则。

1、现行批露中对关联交易定价政策的披露缺乏详细的规定。如准则没有要求披露交易价值的详细确定方法及与市价的可比性。

2、现行披露很大程度上注重关联交易形式上的披露,而对它的经济实质、背后的缘由,对交易各方生产经营及当期业绩的影响程度等实质性内容没有做出披露规定,又由于现行披露要求过于原则、简单,使得认定上市公司在披露关联交易信息时是否存在虚假、严重误导性陈述及重大遗漏相当困难,这就造成相应的处罚难以落实,这反过来又助长了不规范披露。

二、上市公司进行关联交易的动机分析

1、为了能够发行上市。我国对公司新股发行上市管理得十分严格。在2001年3月份之前国家对公司股票采取的都是额度制,即每年按条块、隶属关系分配到各省、部委,额度制的实施造成了上市公司壳资源的稀缺。为了达到证券管理部门对公司上市的各项要求,公司在上市前往往通过资产剥离、资产置换、资产租赁等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关联交易,对拟上市公司进行包装,以达到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更多资金的目的。

2、为了获得配股资格。企业上市后,向社会募集资金的主要方式就是配发股票,而国家对配股的控制很严格。上市公司向股东配股必须符合在最近三年内净资产税后利润率每年都在10%以上的条件。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资格,就经常使用关联交易来操纵利润。我们可以看到在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着一个怪现象,即每一年的财务报告中净资产收益率在10%-11%的企业特别多,而净资产收益率在9%-10%的却几乎没有。

3、为了保住上市公司“壳资源”。根据我国《公司法》第157条规定:“上市公司最三年连续亏损的,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因此,许多上市公司为了保全壳资源或不被“ST”处理,便会通过关联交易向壳公司注入利润或置换出亏损。如ST黄河高科在1999年之前的几年都是依靠关联交易渡过难关。1997年面临摘牌威胁,公司凭借着与母公司长岭黄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巨额关联交易渡过难关,1999年公司再度用关联交易的手法,将1.1亿元的库存和债务一并划给母公司,其实转出去的存货市值早就低于帐面价值,此外,母公司还免了ST黄河高科5000多万元的债务。就凭这些,ST黄河高科1999年就实现了0.35元的每股收益,步入绩优股行列。

4、隐藏上市公司利润。许多上市公司本期经营业绩较好,但为了防止以后年度经营、业绩下滑给上市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如配股等,就通过关联交易将本期利润转移到母公司或大股东处,即将本年度利润隐藏起来,待以后年度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佳时再从母公司转回来。

5、逃避税收。与国外公司一样,我国上市公司所进行的关联交易也存在逃避税收的动机,目前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所得税率为15%,而一般企业的为33%,税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一些上市公司从避税的角度出发,通过关联交易尽可能地把利润往上市公司转移。同时不同地区的税率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些上市公司有许多控股子公司,这些子公司分属于不同地区,由于不同地区的税率不同,使得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往税率低的子公司转移利润,从而导国家税收流失。

6、提供担保,突破银行贷款限制条件。上市公司信较高,取得银行贷款相对容易,每公司为了获得发展资金,往往利用上市公司作为担保从银行获得贷款。在我国关联方之间相互提供贷款担保的问题非常严重。

7、母公司借壳上市的需要。为实现母公司的借壳上市,母公司常常与上市公司存在着关联资产转让或置换。通过关联资产转让或置换将母公司想要注入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中,从而改变上市公司业务构成,达到间接上市目的。

三、上市公司非规范关联交易的危害分析

1、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税负转移,给国家和投资者造成损失。上市公司出于税务动机而发生的关联交易减少了应纳税额,使得国家应得的税收受到损失。同时,上市公司的税负转嫁导致投资者(主要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受损。股东的利益受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为减少纳税而人为的利润转移使得公司的可分配利润减少,从而减少了股东实际分配的红利甚至不能派发;收购亏损项目会使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下跌,剥夺了股东获取资本利得的机会。

2、通过关联交易制造虚假利润,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由于我国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配股筹资和摘牌有一些硬性指标规定,部分上市公司为了达到“保配”和“保牌”的目的,就利用关联交易操纵经营利润。有些上市公司实际上已经亏损或濒临亏损,但通过关联交易,母公司向其“输血”使得其当期经营业绩变为优良,这无疑会误导中小投资者。有些上市公司本无配股资格和条件,但通过关联交易,上市公司获取了母公司的帮助,业绩达到配股所需要的条件,达到从证券市场“圈钱”目的。但是,这种优良的业绩是虚假的,一旦破灭,最终受到损害的仍是广大中小投资者。

3、大量非规范关联交易的存在,会扭曲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误导投资者错误投资理念的形成。资本市场的最基本功能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即通过上市将社会资源向那些业绩优良,有发展前景的公司集中,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非规范关联交易的存在,使那些没有多大发展前途的公司经营业绩能够一下子提升,给人造成一种繁荣假象,投资者资金向这些公司集中,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导致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同时,此类上市公司股价往往处于高位,易形成巨大泡沫,危害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另外由于关联交易操作而导致股价上涨,容易误导投资者形成一种越投资绩差股越赚钱的错误理念,也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4、过多的关联交易,会降低上市公司的竞争能力和独立性。采用购销方式的关联交易,在使上市公司业绩产生水分的同时,更对上市公司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使上市公司对母公司的依赖性太大,独立能力大大弱化。一些上市公司甚至书异化成集团公司的一个生产车间或加工场所,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销售都由集团公司包了。一旦母公司不再承担这种义务,或者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上市公司抗击外部风险能力不断衰弱甚至最终丧失,主营业务必然陷入困境。如湖北兴化随着采购关联交易的急剧减少,从1998年以来,主营业务收入开始明显的减少。

四、规范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建议

目前我国关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规定,只要求披露关联交易方,关联交易的内容、数量、金额以及该项交易对公司的影响,但缺少关联交易定价的基础。缺少独立第三人(独立董事或财务顾问)对此次交易是否合理公平的意见。我国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为非规范交易提供了可钻的法律空子。

第一、完善关联交易披露的会计准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易的披露》规定关联方交易的披露应当遵循重要性的原则,但由于重要性原则的运用,更多要依靠职业判断,对于批露的内容只是指导性的,因此有些企业对于一些较敏感的关联交易该披露而不披露。在判断披露标准时,往往以交易的金额作为依据,而不是以关联交易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来确定,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制度的细化。定价政策是关联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准则只说明要批露定价政策,但采用什么定价政策并没有说明,因此一些上市公司在关联购销价格中通常披露“价格按照协议价格执行”,但价格究竟是多少,投资者仍不得而知。因此,应不断完善关联交易的会计准则,使信息披露有章可循。

第二、规范市场中介,发挥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关联交易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关联交易的价格,资金占用费,资产评估价格等价格因素。而这些信息的最终批露要通过注册会计师等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但许多会计师事务所的运作极不规范,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从上市公司获得审计业务,常常迎合上市公司的不合理要求,与上市公司沆瀣一气,降低了审计质量,为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转移利润开了方便之门。因此应进一步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事务所的运作,把好审计、资产评估等社会中介性工作这一关,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完整性。

第三、加大执法力度。对没遵守准则进行的披露应进行惩罚,对已造成实际损害的尤应严惩。控股股东在没有相应制裁措施约束的情况下,利用控制权操纵关联方交易,将更加倾向于侵害公司利益,造成中小股东的利益受损。为此,应在会计法中规定:当公司股东迫使公司行为违背正常的商业条件,给第三者造成利益损失时,应对其行为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可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制定相应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和控股股东赔偿制度,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交易现状范文篇7

(1)投资者风险大,损失严重。大量投资者对外汇、汇率方面的基本知识、复杂的交易规则和手段了解有限,风险防范意识和承受能力较弱。同时杠杆原理的运用,放大了损失额度,虽然国内银行规定的杠杆上限是30倍,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存在对客户提供更高杠杆率的现象,从而急剧扩大了可能的损失额度。并且,由于外汇市场24小时运转且没有涨跌幅限制,波动剧烈的时候可能在一天之内就波动数月才能积累的幅度。外汇的走势更受众多因素影响,很难确切地判断汇率的即时变动。而每天外汇市场最为活跃的时段正对应于我国的夜间时段,因此投资者一旦持仓过夜,损失的可能性极大。实际的交易结果也显示绝大多数的投资者目前都处于亏损状态。

(2)市场投机行为过度,影响整体稳定。近年来热钱不断涌入中国,大批逐利资金有可能流入外汇保证金市场,进行非理性逐利和短期投机,造成市场波动幅度加大。同时股票交易的减少,会对我国股市的发展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造成很大的影响。

(3)服务配套和平台建设不足。银行提供的有关风险预测,汇市走势等方面的信息量和技术指标很少;在分析预测市场走势和评估风险水平等方面的准确性和能力也与国外的经纪商有较大的差距,这都不利于正确引导投资者选择投资方向、提升投资水平。银行交易平台的稳定性、时效性和业务员的熟练性不能完全保证,看盘和实际行情可能会有不超过10个点的点差,会给保证金交易的投资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4)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难以控制。因客观条件的制约(市场规模小)和逐利的需求,交易的大部分头寸由银行持有进行对赌,没有在国际市场对冲,一旦汇率的变动与敞开头寸的方向相反就将造成巨额亏损。并且银行的角色从服务者转变为了参与者,面对潜在高额利润的诱惑,银行能否坚持安全性的原则值得警惕。远至巴林银行的倒闭案,近至法国兴业银行巨亏和美国次债危机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果最后都必须以人民币反映,折算风险也不可避免。更重要的是,若因银行的违规操作,或对风险的提示和交易指导不充分,导致客户在交易中的严重亏损,将会影响公众对银行,监管机构甚至市场的评价和信心。

(5)监管体系不够健全和有效。法律体系散乱、不统一,法律位阶低,权责不明,多头监管,自律监管缺位和法律老化。许多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都有在原有证券期货法律的基础上扩充或加强了对外汇保证金交易的监管。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监管体系不够健全,尚未形成一个一体化的、有效的、明确的监管法规体系。

2叫停外汇保证金交易的影响

(1)对于国家和监管者而言,面对外汇保证金交易实际操作中的一系列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坐视大面积的投资者产生亏损,将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热情,进而影响其对于商业银行、市场和政府的信任,产生严重的联带效应,不利于社会经济健康平稳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叫停可以迅速、直观的规避这一系列问题。

(2)对于银行的发展而言,从短期来看,银行在规避该业务面临的经营风险的同时也失去了这项风险相对较小、收益来源稳定、盈利能力强的业务;从长期来看政策的导向作用将不利于银行业对于衍生金融产品的提供和金融创新的发展。

(3)对于投资者而言,面临两种选择:①进行平仓,承担已形成的损失或收益,永久性退出市场;②将资金转移至境外交易经纪商的平台。目前市场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投资损失惨重,但大部分投资者反对叫停该业务。结合94外汇保证金业务第一次被叫停后大量资金继续通过境外交易经纪商的平台流出进行交易的历史经验和目前投资者动态,可以推断,在此次叫停后,必然会有大量资金再次转入地下进行交易。但在地下交易中交易资金安全得不到保证,并且由于缺乏法律保护,损失无法追讨。从短期来看,投资者的风险将会从与国有商业银行的交易关系中转移至与境外经纪商交易关系中,并且有增无减。从长期来看,银行作为本身承受相对较小风险的主体规避了风险(假设银行不会将抽出的资源投资于其他风险市场),而投资者作为承受相对较大风险的主体却增大了损失可能。因此,在表面矛盾淡化的情况下,问题并不能得到有效率的解决。

(4)对于整个市场未来的发展,首先要明确的是:此次叫停实质上等同于长期叫停(若在短期内可解决的问题不可能叫停,因为政策短期内的反复会使监管机构和政府失去公信力,或引发公众对监管能力的怀疑)。在此前提下对市场未来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①叫停会使刚刚兴起的市场会再度萎缩。外汇市场有三种发展模式:自然演进式(美国为代表);被动发展模式(俄罗斯为代表);主动发展模式(新加坡为代表)。从实际情况对比来看我国与新加坡的发展道路十分相似,都是从严格管制到逐步放开的渐进发展过程,政府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目前新加坡在世界外汇交易的份额中已占到近6%的份额,是全球重要的外汇交易中心,而我国的份额不到0.2%,且只有远期外汇交易这一项业务开展较为广泛。造成这种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开放过程中市场化不连续、不彻底。实践表明一个成熟市场的标志应当是由需求推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减少政府干预是发展外汇衍生产品市场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选择。对我国而言则是在政府应需求主导建立起一个市场之后,逐步放松管制,定位于优化和创造有利于市场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各种条件,维持和提供透明、公正的游戏规则,引导市场创新,培育扶持市场的发展,而不是强加干预。②在缺少市场实际检验下的监管方式和效率值得考虑:从1994年该业务第一次被叫停至2006年恢复,14年的改进、准备、完善换来了相似的结果,原因何在?另一个相似的案例:2001年国有股减持的方案在推行之前经过长时间的无数研究、论证后开始推行,但真正实行后不到几个月时间就宣布暂停。这也许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脱离了实践的长时间的研究、改进换来的可能只能是时间和成本的浪费,时机的贻误。对经济运行能产生影响的因素非常多,只有在实际运行中不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才有可能完善。市场的形成是需要时间来培育的,但如果能够通过有效的监管实现市场跨越式的发展,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新加坡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两国在体制和其他方面有着许多不同,但类似的发展轨迹还是极具参考价值的。

因此,从自由经济市场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对于银行、投资者,还是整个外汇市场未来的发展,该监管措施的影响都将弊大于利。

3对外汇保证金交易发展前景的建议

(1)针对投资者,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注意风险控制和防范,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可选择较低的杠杆率,有效运用限价买/卖单、止损买/卖单等措施控制损失额度;将资金分散投资于不同的交易平台上以控制信用风险和时滞风险。同时要加强对于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关注各类相关信息的出台和变化,调整投资心态,消除期望通过外汇保证金市场一夜暴富的心理。

(2)针对商业银行,首先要提升配套服务的质量,为投资者提供高质量的、时效性强的分析、评估、预测,和多样化的技术分析工具和指标;定期举办讲座和培训班,以提高投资者的水平;加快完善内部风险控制及交易规则和平台的建设,使交易平台能24H稳定持续运行,保证交易流程的透明化。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有需求的投资者进入,以扩大市场的容量;做好风险防范和提示,限制暂不具有相应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的杠杆率和持仓总量,以为投资者提供最适合的服务为目标。完善银行内部制度,加强内部监管,控制银行操作中的漏洞,避免内部信用风险与道德风险的发生。

(3)完善市场监管,加强风险控制。①整合有关监管部门的力量,明确职责分工,建立一个完善的、统一的、超前的监管体系,对银行交易流程进行全程监控;②加强相关法规建设,明确定性非法行为特征,对违法违规行为要制订严格制裁措施,为监管查处提供法律依据;③建立、完善和加强的投资者档案体系、交易信息安全与保密机制、投诉处理机制与处理能力。

(4)调整监管的原则和目标,权衡监管成本与收益。不以禁止投机性交易为监管的一个主要原则,而应将监管的原则和目标定位于完善有利于市场发展的条件,设施维持和提供透明、公正的市场运行规则,以市场的自主运行为主体,保证市场运行的效率性和连贯性。同时监管还应更加关注成本与受益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赵娜.个人外汇保证金交易面临的实际问题[J].河北金融,2007(7):61-62.

[2]吴永辉.金融创新与国际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新发展[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5):9-17.

[3]侯林萍.我国外汇衍生市场监管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35-49.

[4]崔新.天津外汇保证金交易市场调查[J].首席理财师,2006,(3):14-16.

[5]吴兰.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策略选择[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5.

[6]张琳.我国外汇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4).

[7]舒微.地下炒汇生物链[J].法人,2006,(5):82-84.

交易现状范文篇8

Abstract:Onourstockmarket,TherearemanycompaniesthathaveehcrachedontheinterestsofsmallshareholderandcreditorbymakinguseofrelatedtransactionThispaperexplainsthecnceptofrelatedtransaction,andmakesananelysisonthemotiveandtheharmofrelatedtransaction.Italsogivessomesuggestionsonthestandardizationofrelatedtransactionforsuchcompanies.

关键字关联交易关联方信息披露

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是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成,其中相当一部分采取了主体上市,原企业改造成母公司(集团公司)的模式。这种特有的模式便产生了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特有的现状:关联方通过与上市公司进行资产交易把大量优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粉饰业绩;或者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或利用上市公司资信取得贷款;或者替上市公司转移利润,逃避纳税等等。而最终的受害者却是无辜的广大中小股东和债权人。因此,规范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对稳定整个证券市场意义重大。

一、关联交易的判定标准和种类以及披露

(一)关关联交易的判定标准准则中定义“关联方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关联方”是界定关联交易的关键。《准则》中是从控制和重大影响的角度来界定关联方的,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往往漏报和隐瞒关联交易,但只要找出了企业所有的关联方关系,那找出关联交易就比较容易了。

(二)关联交易的种类关联交易形式主要有资产交易、资金融通、担保和购销四类。

1、资产交易资产交易既包括个别实物资产(如具体的设备)买卖、股权及期权的买卖,也包括整个企业之间的购并。这类交易是关联交易最突出的类型。因为它涉及的金额多,时间长,业务复杂而且牵连的对象很多。

(1)实物资产的买卖。这一类交易在关联方之间发生频繁,对利润影响最大。1999年宁波中百的营业外收入占全部利润的6?,而营业外收入主要来自于与第一大股东进行资产置换的收入。

(2)股权转让。如1999年上海梅林与关联方之间股权转让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一半,而该公司本年的营业收益为负。

(3)公司的转让。出售亏损子公司,购买盈利公司是公司转让的主题。出售亏损公司一般是上市公司把全资子公司出售给母公司,这样做对损益表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在合并报表中把亏损公司剔除,一是该笔交易本身也会带来盈利。

2、资金融通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资金融通是双向的,即有上市公司向关联方提供资金,也有关联方向上市公司提供资金,不过前者占主要比例。

3、接受及提供担保担保事项在上市公司中十分普遍,从整体上看,上市公司向关联方提供担保比接受担保的金额要大得多。

4、购销很多上市公司的关联方是上市公司的主要客户,有的上市公司甚至所有的购销业务都发生在关联企业之间。

(三)关联交易的披露我国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规范主要通过批露进行。并已形成了由初始披露、持续披露构成的披露体系。但是准则中,对关联交易的披露过于原则。

1、现行批露中对关联交易定价政策的披露缺乏详细的规定。如准则没有要求披露交易价值的详细确定方法及与市价的可比性。

2、现行披露很大程度上注重关联交易形式上的披露,而对它的经济实质、背后的缘由,对交易各方生产经营及当期业绩的影响程度等实质性内容没有做出披露规定,又由于现行披露要求过于原则、简单,使得认定上市公司在披露关联交易信息时是否存在虚假、严重误导性陈述及重大遗漏相当困难,这就造成相应的处罚难以落实,这反过来又助长了不规范披露。

二、上市公司进行关联交易的动机分析

1、为了能够发行上市。我国对公司新股发行上市管理得十分严格。在2001年3月份之前国家对公司股票采取的都是额度制,即每年按条块、隶属关系分配到各省、部委,额度制的实施造成了上市公司壳资源的稀缺。为了达到证券管理部门对公司上市的各项要求,公司在上市前往往通过资产剥离、资产置换、资产租赁等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关联交易,对拟上市公司进行包装,以达到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更多资金的目的。

2、为了获得配股资格。企业上市后,向社会募集资金的主要方式就是配发股票,而国家对配股的控制很严格。上市公司向股东配股必须符合在最近三年内净资产税后利润率每年都在10%以上的条件。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资格,就经常使用关联交易来操纵利润。我们可以看到在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着一个怪现象,即每一年的财务报告中净资产收益率在10%-11%的企业特别多,而净资产收益率在9%-10%的却几乎没有。

3、为了保住上市公司“壳资源”。根据我国《公司法》第157条规定:“上市公司最三年连续亏损的,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因此,许多上市公司为了保全壳资源或不被“ST”处理,便会通过关联交易向壳公司注入利润或置换出亏损。如ST黄河高科在1999年之前的几年都是依靠关联交易渡过难关。1997年面临摘牌威胁,公司凭借着与母公司长岭黄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巨额关联交易渡过难关,1999年公司再度用关联交易的手法,将1.1亿元的库存和债务一并划给母公司,其实转出去的存货市值早就低于帐面价值,此外,母公司还免了ST黄河高科5000多万元的债务。就凭这些,ST黄河高科1999年就实现了0.35元的每股收益,步入绩优股行列。

4、隐藏上市公司利润。许多上市公司本期经营业绩较好,但为了防止以后年度经营、业绩下滑给上市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如配股等,就通过关联交易将本期利润转移到母公司或大股东处,即将本年度利润隐藏起来,待以后年度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佳时再从母公司转回来。

5、逃避税收。与国外公司一样,我国上市公司所进行的关联交易也存在逃避税收的动机,目前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所得税率为15%,而一般企业的为33%,税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一些上市公司从避税的角度出发,通过关联交易尽可能地把利润往上市公司转移。同时不同地区的税率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些上市公司有许多控股子公司,这些子公司分属于不同地区,由于不同地区的税率不同,使得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往税率低的子公司转移利润,从而导国家税收流失。

6、提供担保,突破银行贷款限制条件。上市公司信较高,取得银行贷款相对容易,每公司为了获得发展资金,往往利用上市公司作为担保从银行获得贷款。在我国关联方之间相互提供贷款担保的问题非常严重。

7、母公司借壳上市的需要。为实现母公司的借壳上市,母公司常常与上市公司存在着关联资产转让或置换。通过关联资产转让或置换将母公司想要注入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中,从而改变上市公司业务构成,达到间接上市目的。

三、上市公司非规范关联交易的危害分析

1、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税负转移,给国家和投资者造成损失。上市公司出于税务动机而发生的关联交易减少了应纳税额,使得国家应得的税收受到损失。同时,上市公司的税负转嫁导致投资者(主要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受损。股东的利益受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为减少纳税而人为的利润转移使得公司的可分配利润减少,从而减少了股东实际分配的红利甚至不能派发;收购亏损项目会使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下跌,剥夺了股东获取资本利得的机会。

2、通过关联交易制造虚假利润,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由于我国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配股筹资和摘牌有一些硬性指标规定,部分上市公司为了达到“保配”和“保牌”的目的,就利用关联交易操纵经营利润。有些上市公司实际上已经亏损或濒临亏损,但通过关联交易,母公司向其“输血”使得其当期经营业绩变为优良,这无疑会误导中小投资者。有些上市公司本无配股资格和条件,但通过关联交易,上市公司获取了母公司的帮助,业绩达到配股所需要的条件,达到从证券市场“圈钱”目的。但是,这种优良的业绩是虚假的,一旦破灭,最终受到损害的仍是广大中小投资者。

3、大量非规范关联交易的存在,会扭曲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误导投资者错误投资理念的形成。资本市场的最基本功能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即通过上市将社会资源向那些业绩优良,有发展前景的公司集中,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非规范关联交易的存在,使那些没有多大发展前途的公司经营业绩能够一下子提升,给人造成一种繁荣假象,投资者资金向这些公司集中,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导致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同时,此类上市公司股价往往处于高位,易形成巨大泡沫,危害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另外由于关联交易操作而导致股价上涨,容易误导投资者形成一种越投资绩差股越赚钱的错误理念,也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4、过多的关联交易,会降低上市公司的竞争能力和独立性。采用购销方式的关联交易,在使上市公司业绩产生水分的同时,更对上市公司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使上市公司对母公司的依赖性太大,独立能力大大弱化。一些上市公司甚至书异化成集团公司的一个生产车间或加工场所,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销售都由集团公司包了。一旦母公司不再承担这种义务,或者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上市公司抗击外部风险能力不断衰弱甚至最终丧失,主营业务必然陷入困境。如湖北兴化随着采购关联交易的急剧减少,从1998年以来,主营业务收入开始明显的减少。

四、规范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建议

目前我国关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规定,只要求披露关联交易方,关联交易的内容、数量、金额以及该项交易对公司的影响,但缺少关联交易定价的基础。缺少独立第三人(独立董事或财务顾问)对此次交易是否合理公平的意见。我国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为非规范交易提供了可钻的法律空子。

第一、完善关联交易披露的会计准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易的披露》规定关联方交易的披露应当遵循重要性的原则,但由于重要性原则的运用,更多要依靠职业判断,对于批露的内容只是指导性的,因此有些企业对于一些较敏感的关联交易该披露而不披露。在判断披露标准时,往往以交易的金额作为依据,而不是以关联交易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来确定,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制度的细化。定价政策是关联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准则只说明要批露定价政策,但采用什么定价政策并没有说明,因此一些上市公司在关联购销价格中通常披露“价格按照协议价格执行”,但价格究竟是多少,投资者仍不得而知。因此,应不断完善关联交易的会计准则,使信息披露有章可循。

第二、规范市场中介,发挥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关联交易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关联交易的价格,资金占用费,资产评估价格等价格因素。而这些信息的最终批露要通过注册会计师等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但许多会计师事务所的运作极不规范,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从上市公司获得审计业务,常常迎合上市公司的不合理要求,与上市公司沆瀣一气,降低了审计质量,为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转移利润开了方便之门。因此应进一步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事务所的运作,把好审计、资产评估等社会中介性工作这一关,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完整性。

第三、加大执法力度。对没遵守准则进行的披露应进行惩罚,对已造成实际损害的尤应严惩。控股股东在没有相应制裁措施约束的情况下,利用控制权操纵关联方交易,将更加倾向于侵害公司利益,造成中小股东的利益受损。为此,应在会计法中规定:当公司股东迫使公司行为违背正常的商业条件,给第三者造成利益损失时,应对其行为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可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制定相应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和控股股东赔偿制度,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交易现状范文篇9

网络交易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在网络中推销商品并进行货款结算。这种交易快捷、方便的营销手段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企业网络交易对于传统商务而言是一次质的飞跃,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据IT市场研究公司(IDC)的调研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网民人数首次超越位居全球第一的美国:预计到2012年将增至3.75亿。根据iResearch艾瑞咨询最新推出的《2007-2008中国B2B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通过B2B电子商务完成的交易额达到21239亿元,较上年增长65.g%:据2008年3月我国商务部编写出版的《中国电子商务报(2006-2007年)》描述,“2006年我国19267家大中型企业的电子商务采购金额达到5928.6亿元,电子商务销售金额达到7210.5亿元。据此估算,2006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过15000亿元。2009年全球的企业网络交易总额有望突破900亿美元”。随着我国企业网络交易的不断发展,虚拟企业、虚拟银行、网络营销、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网络广告等网络交易正在迅猛发展。其实,网络交易的电子形式并不改变其贸易的特性,其迅猛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税源空间,无疑能为国家带来可观的税收。但税务部门的征管及其信息化建设还跟不上电子商务的进展,企业网络交易税收制度还存在着很多的漏洞,而目前法律规章尚未对企业网络交易这个新兴事物如何计税、纳税作出明确规定,网上交易成了税收的真空地带,网上交易的税收损失逐年扩大,企业网络交易的税收流失问题严重。

网络交易本质上仍然是销售行为,如果它没有相关的免税政策,那么网络交易就应该依法缴税。如何针对企业网络交易中的税收问题加强和完善我国的税收制度及税收办法,已成为国内外税收中讨论的热点问题。2007年8月7日,我国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了一场影响着全国4000万网络贸易用户的研讨会,会议的议题为是否应向进行网络交易的群体进行征税,大多数专家认为不能因为税收问题把电子商务行业毁掉。在2008年“两会”上,民建中央委员联名提出了“关于完善电子商务税收制度”的提案:电子商务是一种交易方式,按我国现行税法规定,无论是线上线下,只要达成了交易就应纳税,否则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避税,而资本通过网络进行国际流动,也将导致大量税收流失或转移。网络经济引发的税收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研究企业网络交易税收原则、政策、法规、征管和企业如何在网络贸易条件下合法、高效纳税等问题已经势在必行。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企业网络交易所产生的税收问题,从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解决网络交易税收难题。

二、企业网络交易存在的税收问题及影响

(一)网络交易税收征管不到位

我国商业贸易的快速发展给税收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对传统税收征管提出了挑战。企业网络交易的纳税人、适用税种、适用税率等难以界定。使税收征管从一开始就陷入无从着手的窘境。

企业网络交易的销售往往既无合同又无协议,双方均通过电子商务(网络)的形式形成交易,网上的价格可以随时被修改、删除或变更,销售计量难以得到真实、合法的保证,且随时有收不到或收不足价款的可能。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是企业进行税务管理的基础。传统企业的“收入”概念非常清晰和明确。然而在企业网络交易行为中,通常买卖双方的网上交易往往被虚拟化、无形化、随意化、隐匿化,实物形态存在的商品以数字在网络上进行传输。对于企业网络交易的销售收入,无论是在线实现商品销售收入,或是在线实现服务收入,都面临着确认问题。如何对网上交易进行监管以确保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地入库是税收征管的一大难题。

在网络交易时代,网络经济的虚拟性,无纸化的交易没有有形载体,许多交易对象都被转换为数字化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交易双方在网络中以加密的电子数据形式填制。随着计算机加密技术的成熟,纳税人可以使用加密、授权等多种方式掩藏交易信息。加密技术的发展增加了税务机关掌握纳税人身份或交易信息的难度,不易查清买方和卖方的身份,收入难以确定,征收税款无从下手,从而造成税款大量流失。无纸化的网络交易却不能适应传统的货币交易的税收征管制度,为我国现行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务稽查等环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二)税务机关稽查难度大

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企业网络交易具有无形性、隐匿性、虚拟性、全球性、快捷性等特点,供求双方在网上直接见面,网上看样品、谈价签合同、支付货款,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生成各种电子凭证,无纸化的网络交易程度越来越高,企业网络交易对象均被化威“数字化信息”在网上传送,税务机关很难确定其交易对象的性质和数量。电子凭证可轻易地修改而不留下任何痕迹,税收审计稽查失去了最直接的纸质凭据,无法追踪。据2007年10月18日河南财经报道,网上交易通过无纸化操作达成,交易数据、账簿、凭证以数字形式存在,可以随便修改而不留痕迹,且纳税人可以运用加密技术隐藏相关信息。而目前的税务管理、税务稽查以财务账册、财务报表等书面凭证为主,对网上交易相关资料的收集十分困难,使得传统征管和稽查方法陷入窘境。而且,网上交易规模大、对象多,我国没有设立专门的网上交易税务管理机构,普通税务人员日常管理难度大。

(三)我国目前的税收法律制度不完善

根据我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为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网络交易的税收归属于增值税当中。纳税人应该主动到税务机关申报纳税。但我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对网络交易的征税对象、征税范围、税目、税率等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主要表现在:纳税主体不清晰、征税对象不明确、纳税地点难确定、纳税环节将改变、法律责任难定性。企业网络交易税务登记制度不完善,尚未建立网上身份认证制度,税务机关没有掌握每一公司的网址、电子邮箱号码、电子银行账号等上网资料,对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号、交易的情况、申报纳税情况不清楚,无法在线核查和监控。随着企业网络交易的发展,商业交易已不存在任何地理界限,也就是说,企业网络交易利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已无法依靠任何一个国家的税收法律制度来规范网上交易行为的课税。

三、完善我国网络交易税收的对策

(一)完善现行税法,补充有关针对网络贸易的税收条款

目前我国尚没有与企业网络交易相配套的税收方面的法律规定,使得网络税收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借鉴国际经验,以现行税法为基础,对企业网络交易中的纳税义务人、课税对象、纳税环节、纳税地点、纳税期限等税制的各要素给予明确的界定,以确保建立公平的税收法制环境。

建立专门的企业网络交易登记制度,使用企业网络交易专用发票,确立电子申报纳税方式,明确电子申报数据的法律效力;确立电子票据和电子账册的法律地位,明确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例如,我国可以立法规定网上交易者应经工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注册批准,因为如果没有相关登记,税务部门根本无从查起。同时我国应加快制定鼓励电子商务发展的财税政策,加快研究制定电子商务税费优惠政策,加强电子商务的税费管理。

针对网络贸易的特征,重新界定居民、所得来源地、商品、劳务、特许权转让等互联网税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重点修改与网络贸易关系重大的流转税、所得税法。流转税主要包括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首先,增值税法中要增加有形贸易(离线交易)的征税规定,明确货物销售,包括一切有形动产,不论这种有形动产通过什么方式实现,都征收增值税;其次,营业税法的修订,把网上服务归结于营业税范围,计入服务业,按服务业征税,而将在线交易明确为“特许权”,按“转让无形资产”的税目征税;再次,相应的所得税也应适当调整,如因网络贸易引起的所得税税基在国家之间任意发生转移,造成国际避税,给国家之间的税收利益分配带来严重的冲击,因此网络贸易在所得税法中的完善成为税法修订的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的企业网络交易税收制度能够规范网络交易市场,促进良性的竞争市场,使其健康地发展起来。

(二)建立完善的计征和稽核网路系统,实现征税自动化

为适应网络经济的“无纸化”,必须尽快建立电子纳税申报制度。征税机构必须首先实现电子化、网络化,并使自己的网络和银行、海关、工商、网络营销者的私人网络甚至国外税务机构的网络连通,建立完善的计征和稽核网路系统,实现征税自动化。全国从国税总局到省、地市、县四级建立一个统一计征和稽核网路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和该系统实现税务机关对企业网络交易及电子商务经营状况的严密监视。计征和稽核网路系统可以减少征税成本和工作量,增强税务部门的征税效率和监管力度。而纳税人则不出门就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报税和缴纳税款。同时,税务局与银行实现了税银联网,保证了税款能及时上缴国库。

税务部门应当加大税收征管科研投入力度,从硬件、软件和人才上改善监控条件,提高硬件的先进程度和软件的智能程度,建立备案、核算、代扣代缴等税收征管制度,开发自动征税软件等专业软件,利用高科技技术来鉴定网上交易,审计追踪电子商务活动流程,简化纳税登记、申报和纳税程序,对电子商务实行有效税收征管。

(三)在互联网上设立税收监控中心

税务部门可以在互联网上设立一个税收监控中心。要求企业提供有关的合法身份证明和银行账户信息、税务登记证等资料,与提供网上支付手段的银行、交易双方的认证机构等部门联网。当买方企业登录到卖方企业主页的网站,选购商品,通过卖方主页的交易平台进行交易,要求每一笔交易都被实时地传送到税收监控中心。通过该中心,反馈信息给买方,保障买方合法的权益,同时也能令卖方(网络交易企业)顺利完成电子票据的生成,以此无纸凭证进行缴税。税务部门通过在互联网上的税收监控中心,提供统一的计算机发票管理系统,将发票系统与企业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实行对接,掌握网络交易卖方进货渠道、进货量、进货价格等信息。这样,税务部门联合物流公司、仓库、银行等各个环节通过交易平台的税控装置,获得了纳税人真实的网上交易数据,就可以监控网络交易的应纳税额,实现网上交易数据共享机制,加强了网络交易平台的征税管理。

(四)完善征纳双方共享的网络交易税务管理平台

由于企业网络交易能在世界各地瞬间完成传递与计算机自动处理,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纳税申报等过程无需人员干预,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因此,它要求税务、财务管理从管理方式上,能够实现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

交易现状范文篇10

笔者通过对该县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发展情况调研,分析了当前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初略的对策和建议,供同仁们商榷。

一、我县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基本现状

玉山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设立于2009年9月,隶属于县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管理,系独立核算、全额拨款的副科级事业单位。该中心自设立以来,按照场地建设标准化、管理体制合理化、进场交易有序化、交易流程规范化、运作模式科学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六化”目标,狠抓各项软硬件建设,努力提升建设水平和规范化运作水平。

(一)建立了合理的交易管理体制。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从决策层、监管层和操作层相互分离的三个层面设置管理体系,成立了县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为全县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的最高决策、协调和议事机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县招标办的协调监管工作;交易中心专门负责场内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服务。从而形成了“决策、监督、服务”三级管理的运行模式,为全县公共资源公开、公平、公正交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了统一的服务运作机构。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位推动下,核定中心编制10个,其中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调入工作人员2名,并安排纪检、财政、国土、国资、建设、交通、水利、林业等8个部门指派人员进驻中心受理相关业务,与原单位工作脱钩,接受中心管理;内部科室设有业务室、财务室、办公室和监督股等“三室一股”;信息平台方面建立了独立的信息网站。从而确保了交易中心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建立了完善的交易服务平台。在服务功能区块设置上,在全市率先建成了独立的电子评标室1个、普通评标室1个、询标室1个、标准监控室1个、开标大厅3个、服务大厅1个;在设备装配上,配有大型LED电子屏1块、触摸屏1台、摇号机1台安装空调18部,配置电脑27台,初步达到了功能完善、设施配套、设备齐全的标准化建设目标。

(四)建立了规范的交易运作机制。一是出台了《玉山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项目进场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等4个纲领性文件;二是制定了交易服务工作指南。对工程建设、土地出让、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四个方面的交易流程作了详细的规定;三是规范了场内交易规程。制定了《场内交易守则》、《开标程序》、《评标专家抽取管理程序》等9个交易规则;四是严肃了交易纪律。制订了《业务保密制度》、《问负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8个场内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走上了以制度约束人和事的良性轨道。

(四)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该中心运行两年多来,共承接各类项目460项,成交总金额18.1亿元,实现经济效益4.7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现有行政管理模式的重大改革、权力的再分配、利益的再调整,在开展和推进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项目招投标报名环节信息容易泄露。目前公共资源交易基本都是采用现场报名方式。建设工程、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时,各投标单位都必须到交易中心服务大厅报名,再到公司购买招标文件,这样潜在的投标人信息就难以保密,存在泄露风险。有的招标刚开始报名,交易中心外面有人就知道了,然后就在外面谋划搞“小动作”和“暗箱”操作。

(二)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采用资格预审方式存在弊端。长期以来,国内有形建筑市场通常采取资格预审的方式确定投标人,但随着有形建筑市场的日趋规范和发展,资格预审方式存在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由于资格预审将潜在投标人的信息公开化,一些投标单位就趁机采用内部竞标、买标卖标等手段来实施“串标”。当前,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大多还是采用的仍是资格预审的方式,因此围标串标现象屡禁不止。

(三)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出让网上交易系统尚处磨合阶段。省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拍挂已推行网上交易,该交易平台整合了全省国土资源管理与服务,目前实现了网上银行转账、网上挂牌和竞拍,竞买人可到国土资源局购买出让文件、提出竞买申请并通过审查、获取数字证书后,就能登录国土资源交易系统参与竞拍。虽然土地使用权网上交易显现了很多优点,可是这套系统还不完善,尚处于磨合阶段,随时都可能出现突发性问题,比如系统故障或者是在交易过程中发生断电情况。比如去年10月,南昌市地产交易中心首次运行交易就因为系统故障流拍了三个地块。

(四)专业队伍建设不够完善。专家队伍建设薄弱,客观上为发生利益冲突创造了条件。省、市、县三级交易市场专家队伍存在结构不合理、队伍数量不足、管理水平低等问题,造成部分专家参加评审几率较高。如市房建和市政专业评标专家才百余人,水利和交通专业专家寥寥无几,政府采购评标专家更是十分缺乏,而且项目主管或行政监督部门人员占有很大比例,选择面较窄,从某种程度上可能直接影响了评标结果的公正性。同时,各行各业都建有本行业的专家库,没有实现专家资源的共享,加之对评标专家的监督和惩处力度有限,震慑力度不够,客观上也增加了利益冲突的可能性。

三、有关对策及建议

要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积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技术网络体系,才能促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规范高效运行。在现实操作过程中,要注重解决好三个技术层面的问题。

一、要解决好“网上招拍挂”问题

(一)推行建设工程项目“网上招投标”

“网上招投标系统”的主要是把建设工程项目开标过程的一系列工作全部转移到互联网上通过电脑操作进行,在网上开辟“虚拟开标室”,模拟实施现场开标,即在工程项目投标报价前,招标人或委托机构首先把电子招标文件与报价文件上传网络,交易中心工作人员负责引入业务平台中已经安排的项目开标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并以短信形式通知各投标人,各投标人可直接下载报价文件资料,根据项目报价要求制作投标报价文件(主要包括报价、工期等内容),在开标截止时间之前,由投标人对投标报价进行具有法律效力的电子签名确认和加密,并上传投标文件,封标签名完毕后中心发确认短信。在开标时间截止后各招投标相关单位进入“网上虚拟开标室”,系统自动对投标人排序并引入各投标人,由各个投标人进行报价(对报价文件进行解密,即“唱标”),并自动向各投标人公报投标报价的情况,开标结束后各投标人对开标标录进行数字签名并打印,使投标人对其投标报价有不可抵赖的责任。整个系统运行过程中投标人不需到交易中心现场办理,开标所有工作环节均在网络系统上处理完成,这样必然能打乱传统招标方式的招投标利益相对人之间的信息链、关系链,真正使潜在投标人的信息得到有效保密,从而减少“围标串标”的机会。同时,资格后审结合“合理低价、综合评估”等多种评标方法,能遏制投标人之间串通抬价或者恶意低价抢标等现象,既可节约财政资金,又能避免恶意低价中标给后续管理带来不良后果,营造公正、透明、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据悉,目前,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已率先开展网上招投标。我县下一步将推行资格后审方式,建设以网上报名、网上下载招标文件、网上上传投标文件、电子支付、电子询标、网上解密、网上评标为主要内容的网上招投标系统,积极探索交易全程电子化操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干扰,减少竞标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二)推行政府采购项目“网上招投标”

传统招投标操作环节的监管工作随意性大,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和监督机制,主动防控手段少,缺乏威慑力,因此信息泄密成为违规操作的突破口。此外,评标监督工作存在局限性,缺少对专家评标的公正性监督,监管成效不高。因此,要利用信息技术对现行招投标模式进行流程再造,建立网上全流程招投标运行新模式,以网上招标—网上投标—网上开标—网上评标,即投标人通过网络进行投标报名、购买招标文件、提问、缴纳投标保证金、上传投标文件,完成投标的全部环节。确保开标前投标信息的严格保密,采用网上开标,减少人为的不确定性因素。评标专家只能按电子招标文件设定的评标规则进行评标,杜绝评标的随意性,有效防止违规者串通专家的行为,极大地消除“人为”因素干扰。

(三)实行土地交易“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目前国土资源网上交易凸显了五大好处:一是不用现场报名、保证金交纳多渠道,隔断了竞买人与出让人、管理机关、交易机构工作人员的接触,有效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预和操纵;二是全省实行统一的交易软件、交易流程、交易规则,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行全程电子监察,对欠缴出让价款、闲置土地、违反合同约定、恶意竞价的竞买人,能停止其参与网上交易,并列入不良记录名单,用科技手段规范交易行为;三是竞买人的信息严格保密,避免了有形市场出现的“串标”、“围标”、“劝退”等现象,确保交易公平公正公开;四是节约了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通过网上交易,竞买人不需到交易现场,不需到实地察看,也不需提交纸质材料;五是有利于营造鼓励竞争的良好投资环境,打破了有形市场的地区封锁和行业保护,有利于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的形成。但是,国有土地网上交易模式在省才实践了一年时间,在这个过渡时期最容易出现突发性问题,系统不够完善容易出现故障、系统操作人员的操作失误以及外部因素的偶然供电故障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尚需时间和大量软硬件设施的配置。因此“线上和线下”(即网上交易和现场拍挂)必须相互共存,待一切条件成熟后才能更好地开展网上交易模式。

二、要解决好“网上监管”问题

要在交易中心报名区、开标区、评标区、专家抽取室、候标大厅、过道走廊等所有区域安装电子声像远程监控系统;在开评标重地出入口处安装移动电话屏蔽装置,构建招投标全方位的网络监控体系。为防止外界因素对评标活动的干扰,必须要加强评标行为的监督管理,提升公共资源招投标监管水平。我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立了公共资源招投标电子化监督平台,建成了标准化监控室1个,共装配16个摄相头、8个监视器。实现了监督部门实时监督每个开评标室内的开标情况,对所有评标专家在评标室内的评标活动均可全场景、全时段的监控监听,并可录制成监控音像光盘予以备份,能为监管部门的后续监管提供完整的历史数据。

三、要解决好“网上联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