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模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2:53:06

交易模式

交易模式范文篇1

从当前的工程建设项目合同模式来看,主要包含了三种类型,即总价合同、单价合同、成本加成合同;从管理模式来看,则包含了DBB模式、DB模式、PMC模式、CM模式、DBO模式、EPC交钥匙模式、PPP模式、PFI模式、Partnering模式、BOT及其衍生模式等多种模式,在这诸多的管理模式中,每一种模式都有其适合的不同的工程建设项目,这些管理模式在适用范围及侧重点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果不能够准确的对其进行理解与把握,必定会降低其实际的运作效率。首先,DBB模式、CM模式、PMC模式、DB模式及EPC交钥匙模式,都是通过业主选择其他承包商的方式来完成建设项目,在经济上再支付承包商相应的报酬,尽管诸如PMC模式等需要承包商进行适当的前期规划和设计,或者是诸如DB0模式等需要承包商承担一定的后期运营任务,但是这几种模式还是更多的关注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交易,重点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其次,BOT模式、PFI模式、PPP模式等几种模式,在工程项目的前期融资与后期运营中都需要承包商承担一定的权利与责任,从本质上来看,这也是一种工程融资的新方式,业主会允许承包商拥有特许经营权,而承包商也主要是以此来获取利益。最后,需要强调的是Partnering模式,这种模式不能单独的在实际工程建设项目中运用,需要与其他的管理模式相结合,是一种相对特殊的管理模式,关于项目中所涉及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这种模式不需要进行相应的索赔,当出现问题时以协商合作的方式解决。在关于工程建设项目交易模式分类的研究中,我们以交易费用理论为支撑,着重强调工程建设项目交易过程,即主要对DBB模式、CM模式、DB模式、PMC模式及EPC交钥匙模式进行重点分析,根据工程建设项目业主与承包商的关系,将这几种模式主要分为三类,即传统交易模式,总承包交易模式,管理承包交易模式。

2工程建设项目交易模式的比较研究

针对以上划分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工程建设项目交易模式,为了更好的理解与实际运用各种不同模式,我们从业主的角度出发,从工程建设项目本身特征与参与方的不同两点,从以下六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研究。

3结论

交易模式范文篇2

关键词:美元债券;交易模式;做市商

一、金融市场交易模式概述

在金融市场中交易机制亦称市场结构,是指与价格形成有关的市场微观因素,如市场参与者、市场组织形式和交易方式等。这里主要讨论其中的市场组织形式和交易方式,并且将二者称为交易模式。

(一)市场组织形式

市场组织形式是对交易场所的特征描述,有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之分。场内市场是指在一个固定的场所集中进行交易并实施集中清算的市场组织形式,它具有交易效率较高、易于监管等特点;场外市场是指交易双方通过一对一的谈判对交易要素达成一致后即进行交易,清算按双方约定方式进行,从而交易不集中在固定场所达成、清算也不进行集中处理的组织形式,它具有能满足多层次和个性化交易需要、市场监管难度较大等特点。

(二)交易方式

交易方式特指金融产品价格形成的方式,是研究市场结构中最重要的内容。交易方式通常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从时间角度(即交易在时间上是否连续),分为间断性和连续性交易方式;二从价格角度可分为报价驱动交易和指令驱动交易。

1、间断性交易和连续性交易。间断性交易方式又被称为集合交易方式,在集合交易方式下产品买卖具有时段性,即投资者做出买卖委托后,不能立即成交,而是在某一规定的时间内,由有关机构将不同时间收到的订单积累起来,到一定的时间再进行集中的竞价成交。证券市场的开盘、债券一级市场以及一些交易不活跃的金融产品一般采用集合竞价的方式。而在连续性交易中,只要订单相互匹配,在交易日的各个时间段内,交易就会不间断地发生。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和期货市场等一般采用连续性交易方式。

2、报价驱动交易和指令驱动交易。报价驱动交易是指首先由一方发送报价,对方看到该报价并有交易意向后才应答,双方再按一定规则达成交易的方式,如场外市场的询价交易和做市商制度等。而在指令驱动交易中,交易双方直接或委托商将买卖订单呈交到市场中,市场将买卖双方订单依据一定规则(比如价格优先、时间优先)进行撮合,达成交易,如股票市场日交易和期货交易等。

二、国际债券市场交易模式的选择

从国际的经验来看,发达市场多数是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共存,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传统场外市场的人工模式越来越被电子交易方式代替,交易越来越集中,同时通过与清算行的协议,场外市场的清算也趋于集中。这样的发展使得场外市场在保持能满足市场个性化交易需求和大宗交易需求的同时,兼备了场内市场信息集中、成交高效的特点。在进行市场微观结构设计时,市场组织形式被逐渐弱化,交易制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价格形成机制即交易方式的选择上。

发达国家目前债券的交易主要还是集中在场外市场,通过询价和做市商进行交易,以意大利屏幕市场(MTS)最具代表性。1988年,意大利财政部为了改变国内债券发行成本高、融资能力差的局面,采取了很多措施提高政府债券的流动性以增加债券的吸引力。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建立了交易商制度,要求债券交易商在一级市场承担承购义务,在二级市场上连续进行双边报价。为了对交易商二级市场的行为进行实时监管,意大利财政部和央行共同创建了基于电子交易平台的大屏幕市场(MTS),这正是组织形式为场外市场,交易方式为报价驱动的交易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MTS已成为很多国家债券市场的主要交易平台,被15个国家的500多个用户采用,每天现货交易量约为250亿欧元,回购交易量约为500亿欧元。

三、目前国内债券市场交易模式的选择

对于国内的情况,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债券市场(简称交易所市场)的债券交易是集中的撮合交易,即采用场内市场的组织形式,指令驱动的交易方式。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主要通过交易双方询价达成,即采用场外市场的组织形式、报价驱动的交易方式。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最近几年两个市场无论是托管量还是交易量都在增加,而银行间市场发展较快:2003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量148051.84亿元,同期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交易量为58481.90亿,市场成交主要集中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仅在2007年第一季度银行间市场包括现券和回购在内的债券总成交金额就达10.29万亿元。(数据来源:银行间市场数据来自中国货币网,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量数据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

从市场的发展看,债券交易还是主要集中在场外市场中进行,尤其是随着双边报价商制度的完善并最终推出做市商制度,国内的债券交易会逐步向一个或多个电子交易平台支持下的、以报价驱动为主导的交易模式发展。

四、对国内美元债券二级市场组织形式和交易方式选择的建议

从国际的经验和国内市场的发展方向来看,国内的美元债券交易应该沿用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模式,采用以电子交易平台支撑的、以报价驱动为主导的方式进行。

(一)以电子交易系统作为为达成交易的平台,有利于市场信息汇总,有利于提高交易和监管效率

虽然目前在场外市场中,电话或传真等传统方式仍在交易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随着电子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电子交易系统的优势越来越明显:通过电子交易系统,报价、成交和其它市场信息能够实现高效率的集中,这对提高场外市场的透明度,提高交易和监管效率提供了很好的支持。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就是一个成功例子,通过全国统一的电子交易系统,实现了报价信息和成交信息的有效集中,使得市场在价格发现、央行货币政策意图传导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交易系统提供的不同报价方式(如匿名报价、小额报价、双边报价等)满足了不同层次的交易需要,提高了市场流动性,降低了交易成本。

在国内发行的美元债券和人民币债券除了计价单位不同和参与主体稍有区别外,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美元债券的交易应该借鉴人民币债券交易的成功模式,在全国统一的电子平台上进行交易。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信息集中,方便监管。

(二)建立完善的做市商制度,提高美元债券流动性

债券市场发展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具备较好的流动性,目前美元债券发行后基本上被承销商长期持有,很少进行交易,几乎没有流动性。因此从美元债券市场的长远发展来看,应该为提高流通性进行制度设计,首先考虑的就是做市商制度。作为做市商制度的有益尝试,双边报价制度推出后在提高市场流动性方面确实起到了作用。而对美元债券来说,可以效仿MTS的交易商模式,选择几个一级承销商作为做市商,通过合适的制度安排,让其承担维持市场流动性的义务。

(三)通过中介机构高附加值的服务,为美元债券降低交易成本和匿名报价提供便利

目前美元债券市场容量很小,要想在合适的价格下寻找对手需要花费较多时间,通过中介可以大大节省这方面的成本。同时美元债券的特性决定了其不仅面临人民币债券具有的利率风险,还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所以在债券定价和投资策略上需要更高附加值的信息和分析咨询,中介机构具有独特的信息优势和人才优势,可以为交易成员投资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另外,通过中介交易不仅有匿名报价的便利,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集中交易系统之外的交易信息,有利于市场监管。所以大力培植有资金实力和研究实力的中介机构,为市场成员提供更多的交易手段,也是美元债券市场建设的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交易模式范文篇3

(一)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形成。上海自由贸易试验港的发展战略主要依托《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进行制定和实施。在《总体方案》中对于平台建设有着明确规定,要求上海大宗商品贸易需要借助自贸区所具有的地缘优势,通过联合运作的方式将自贸区与大宗商品交易以及平台建设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交易、定价、需求和服务的精准定位,打造全新的经济格局[1]。纵观整个世界的大宗商品交易可以看到,中国目前在大宗商品定价方面缺乏必要的影响力,这是由于以往的大宗商品期货交易集中在欧美国家,诸如金属、原油等重要商品,由欧美国家主导定价。因此在现阶段通过自贸区交易平台的建设,能够使上海成为国际贸易中重要的结算平台,从而增加中国贸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基于这一宏观背景和发展方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由上海期货交易所出资设立的面向全球投资者的国际性交易场所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于2018年3月正式挂牌交易;由上海自贸大宗信息服务公司与万事达卡、惠付金融信息服务公司相互联合,启动了大宗商品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原来上海自贸区内的主体和境外的机构设立自由贸易账户,逐步扩大扩大到上海全市。这些举措将吸引国际范围内诸如亚太地区、欧美等重点经济金融资源,将进一步加强中国在全球商品市场话语权。(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建设方向。平台建设作为国际大宗商品交易的主要方向,需要实现的除了区位竞争优势的提升之外,还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特点。首先,搭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需要使整个交易过程具有透明度。在该金融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大宗商品交易的各个细节将都已数字化的形式进行记录,使得交易过程从支付到备案,能够得以更加清晰直观地展现,最终达到清楚问责目的;其次,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建设需要能够帮助上海自贸区交易双方节省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从根本上避免传统大宗商品交易的繁琐和复杂,实现交易双方的无缝对接;其三,通过平台的组建,能够使上海自贸区内部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形成更为安全的交易网络,达到多方收益;最后,通过平台渠道能够对大宗商品交易中的贸易商和商家进行全面审核,量化其信誉度,实现面向国内外银行的快速贸易融资,孤立跨境交易的开展。

二、上海自贸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发展经验

(一)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发展的创新优势。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当中的“平台”这一概念,是经济模式发展创新中的市场发展的产物,是市场经济的具象化。上海自贸区所形成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在《总体方案》的引领下已经初步形成了对于大宗商品资源的配置能力,这种能力使得具有平台特征的企业,能够依托上海自贸区的国际贸易环境进行服务功能、集散功能的提升。因此在数年的平台发展之中,上海自贸区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已经具备了几个方面的优势。首先使电子交易优势。本文对电子交易提出了展望,希望通过数字化建设,使整个大宗商品交易更加具有系统性。上海自贸区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通过搭建集约化服务方式,将大宗商品带入了电子交易时代,并且通过系统平台能够完成丰富的货源数据分析、价格分析,为交易内容的判断提供保证[2]。其次,在重点商品的交易领域,上海自贸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发展更加深入、全面。以黄金期货为例,上海自贸区中的黄金交易所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黄金交易地,其主要交易的内容集中在黄金、铂金等贵重金属方面。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黄金期货在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中表现优异,自2012年起,三年之间成交量上涨迅猛,跃居世界第二位。正是由于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环境的支持,使得上海自贸区在黄金期货方面打开了离岸市场重要的突破口。央行于2014年中旬正式批复了上海自贸区黄金国际板的国际交易平台注册,通过子公司“上海国际黄金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对该板块进行运营。作为大型的金融交易平台,交易中心为中国价格的制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发展局限。虽然上海自贸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取得了发展优势,且在国际贸易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考量,我国所开展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仍然存在着局限和困境。在运营模式方面,最为显著的困境体现在市场准入方面。上海自贸区所开展的大宗商品市场其发展契机与互联网技术息息相关。但是截至目前,我国尚未有形成统一的制度规范,导致市场的准入门槛较低,绝大多数互联网企业都可以进入到市场内部,成为大宗商品经销商。但是部分互联网企业并没有经营发展经验,导致经营模式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希望借由市场发展的浪潮赚取投机利益,最终损害的是投资者的权益。其次,在监管制度方面,我国政府关于大宗商品交易的监管一般是以期货市场运营监管为蓝本,进行市场运营管理的。目前我国所采用的规范是2003年颁发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时隔近二十年,无论是交易内容还是市场运作方式,其管理方向都已与现阶段的市场环境特征差距极大,同时该规范所涉及的层面仅仅停留在宏观的交易行为判定,无法对具体的交易环节和交易方式进行认定,因此难以实现对市场的有效监管,导致损害市场行为层出不穷。

三、上海自贸港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创新方向

(一)加强大宗商品、金融产品定价权。目前,上海已集聚了多家家金融要素市场和基础设施,包括商品期货、金融期货、股票、债券、保险、信托、原油与黄金的国际板等。这些金融要素市场的磁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资金和资产在上海乃至整个中国进行定价、交易。随着原油期货等大宗商品期货的稳步发展,境外投资者参与数量将逐渐增加。在上海大宗商品交易品台中若下一步继续稳步推进成品油、天然气、电力、纸浆期货的期货交易,上海将逐步形成覆盖完整金属、能源、化工产品的套期保值市场。上海自由贸易港必将成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密集、交易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二)依托信息技术加强产业链协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作为依托信息技术所进行的贸易创新,使其在发展当中形成对于资源的优化分配。而在全球化时代,资源分配和资源优化,单纯靠某一个企业,某一种竞争模式,无法完成。未来上海自贸港作为全球资源分配的集中地,通过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其目的在于对产业链的集合竞争。因此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应当进行依托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借助平台交易中的技术优势进行产业链协同。对于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来说,大宗商品的全球市场推广,是必要加强国内的定价权,其中黄金和原油作为交易体量巨大的品种,更为需要具备风险意识和管控能力。因此可以利用平台技术优势,逐渐开拓市场,是产业链上游的大宗商品交易与下游企业之间能够拥有更为紧密的联系。(三)强化平台运营保障。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作为一种经济新模式,在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借助社会、国家经济的帮助,从而实现对于其运营权益的保障。本文认为,在当前的经济社会环境之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发展,实现对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发展的助力。首先在政府层面,政府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依托凯恩斯经济理论进行市场干预。前文的分析中,大宗商品交易的市场秩序尚未完善,因此在宏观层面,政府部门应当以我国基本国情为出发点,进行市场规则的确立,保障大宗商品市场的良性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开展深入的市场调研,依托市场调查分析报告对市场内部的细节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对传统的《大宗商品交易规范》尽心细化、扩充,使其能够真正地服务于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之中。其次,参与平台建设的企业应当形成市场化的企业规范,利用规范进行企业竞争的引导。众所周知,在大宗商品的交易市场中,平台企业所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平台企业进行合法的、良性的竞争,才能够促进企业发展,使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做大做强,成为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市场资源。

综上所述,新的上海自贸港所进行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在宏观的国际贸易环境之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通过搭建公平的交易平台,促进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提升。但是在市场环境和法规建立方面仍然存在缺陷,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提升其未来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江若尘,陆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及其评估——基于全球比较的视角[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36(10):71-81.

[2]彭羽,陈争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投资贸易便利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4,30(10):63-75.

交易模式范文篇4

1.1大用户直购电

大用户直购电是指符合条件的高耗能用电大户直接与发电厂签订供电合同供电,电流经过电网传输或经过发电厂与用户间架设的专线进行传输。大用户直购电是与传统供电模式不同的一种供电模式,电力直接在发电厂和大用户之间售卖,不再经过电网公司的转卖。电网公司此时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公共的交易平台。大用户直购电的实施购电的行为虽然是涉及到发电厂和大用户直接的交易合同,但是仍然会需要电网公司的调度协调,需要电网公司提供管理服务。如果用到电网公司的输电线路,还需要电网公司提供的输电服务。这时,发电企业和大用户需要针对电网公司提供的服务缴纳相应的服务费用。但是,电网公司己经不再参与电力产品的售卖活动。发电厂也将直购电合同卖给电网公司,电网公司代替发电厂销售直购电合同,大用户从电网公司手中买到直购电合同。此时,电网公司相当于一个电力交易的商,电网公司收取服务费。当电力市场充分引入竞争,电力市场体制更加规范,电力资源能够更好地实现优化配置,直购电大用户的门槛也会越来越低,直购电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在我国,现阶段对大用户的界定是指用电的电压等级高、年用电量大或者变电容量超过一定水平的大工业用户。由于各地区的电力建设状况和电力需求水平都不相同,各个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发展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界定大用户的标准。供电企业按用电变压器容量在315kVA及以上的用户划为大用户;按用电电压等级的,多把用电电压在10kV以上的划分为大用户。

1.2大用户直购电运营模式

根据直购电运营方式区别,一般可以将大用户直购电模式分成两种:①过网直购方式,这种方式电流的传输需要用到电网公司的网络,经过电网的转供;②专线直购的方式,直购电的发电厂和大用户之间直接架设输电线路,不经过电网公司的转供。

1.2.1专线直购模式

在这种方式下,发电厂与大用户签订直购电合同后,发电厂或者大用户自建电流专用输送线路,发电厂传输到大用户的电流经过专用输电线路传输,不再上网经过电网的转输。建设专用供电线路的资金由发电厂和大用户自行协商解决,专用线路的维护管理费用也由双方合理分摊,不需要经过电网,电网公司也就不再对其收取管理服务费用和输电费用等过网费用。

1.2.2过网直购模式

直购电的另一种模式是过网直购模式,也是较常用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发电厂与大用户签订了直购电的合同,但是电流的传输是通过电网公司提供的网络进行输送的。由于要租用电网公司提供的网络,一方面发电厂要与电网公司签订接入电力网络的合同,发电厂支付电网公司网络使用服务费;另一方面,大用户也要使用电网进行接收电流,大用户也要支付电网公司电网使用服务费用。电网企业充当的是一个网络提供者的角色,电网企业对直购电发电企业和大用户收取的费用统称为过网费。

2如何应用大用户模式促进电力营销-以我国某区域为例

2.1开放跨省区电力直接交易权

从试点情况来看,除东北三省曾开展过跨省区的电力直接交易外,其余电力直接交易基本都局限在省区内。该电网区域中,西部省区水电资源丰富,开放大用户的跨省区交易权一方面有助于消纳西部富余水电,推动西电东送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促进西电东送输配电价体系的改革。合理的输配电价除了能够保障送电通道的投资回收,还能保证本地电源的竞争力。考虑到当前西电东送中东西部水火矛盾突出,在试点初期,为了便于与当前计划电量方式衔接过渡,跨省区直接交易的电量宜安排在省间购售电协议计划电量之外。

2.2电价风险的规避

电价风险的规避需要通过建立成本传递机制来实现。一方面,供电企业在电力大用户遇到产品销售问题时,可以在电费结算期内对上网电价进行适当调整,这样既可以帮助电力大用户缓解压力,又有利于供电企业组织生产。另一方面,如果供电企业的燃料成本上涨,使得发电成本增加,供电企业也可以通过适当调整上网电价来规避风险,如以联动定价方式,与电力大用户实行利润平分和风险共担,这样使得大用户直购电的长期合约灵活性更强,可以及时反映供电企业和电力大用户成本与承受能力的变化,从而实现电价风险的规避。

2.3合理安排交易电源结构

在同一输配电价水平下,交易电源结构对电网企业的收益影响程度不同。其中低上网电价的电源比重越大,对电网企业收益的影响越大。因此,大用户电力直接交易中输配电价的制订除了要考虑测算方法外,还要考虑到参与交易的电源结构。该电网区域中省区间电源结构差异较大,不同省区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来确定输配电价制定方案。为维护电网企业的合理收益,宜考虑在统一输配电价水平下合理安排交易电源结构。

2.4设置合理的交易准入机制

该电网区域东西部用电特性不同。西部三省用电以高耗能用户为主,东部地区主要大用户的能耗相对较低,且不同省区同一产业的能耗水平也不相同。因此,在各省区开展电力直接交易时需考虑当地产业发展的特点。同时,各省区的工业用户电压等级差异也较大,如西部三省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工业用电比重超过50%,为推进电力直接交易的实施,可进一步放宽参与交易的用户的电压等级范围。当前,国家正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用户直接交易应结合各省区实际设置合理的准入条件,既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又符合省区的产业发展特点,以促进直接交易的顺利开展。

2.5保证电网的统一调度

西部省区水电资源丰富,部分用户期望通过建立专用通道与发电企业直接签定购电协议,从而规避缴纳电网输配电服务费用。从社会公平角度看,这类用户将逃避交叉补贴、政府性基金及附加费用等应尽义务,造成对其他用户的不公平;从资源效益的角度看也将造成电网重复建设;从前期试点经验看,出于用电可靠性和安全因素,所有省份的直接交易均保证了电网的统一调度。因此,建议在电力直接交易推进和执行的过程中加强交易双方准入情况、信息批露等内容的监管,保证电网的统一调度,有效维护电网的安全稳定。

2.6交叉补贴问题的处理

为了解决交叉补贴问题,相关部门在近些年不断开展工作,例如,在相同地域内,相同电网的价格相同,这就使得区域直接所产生的交叉补贴现象得以改善;而针对工商用电对居民用电的交叉补贴现象则通过并价的方式进行解决,从而使得不同类别的用电交叉补贴现象得以改善。另外在此基础上,严格管制居民用电以及农业用电和生产用电。在电价的调整过程中,对农业和居民生活生产用电调整幅度进行限制,从而限制物价涨速过快,减轻民众的生活压力,稳定社会。

3结束语

交易模式范文篇5

目前,股指期货交易已成为西方金融市场最热门的交易,股票分析家称其为“股票交易中的一场革命”。其中,世界上最具权威性及代表性的股指期货合约主要有:标准普尔500种指数期货合约、伦敦《金融时报》100种指数期货合约、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指数期货合约、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香港恒生指数期货合约及美国主要市场指数期货合约等。下面将根据上述各种股指期货合约交易运作不同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一)股指期货交易模式

由于各国证券期货市场发展水平及国情不同,目前国际上进股指期货交易主要有一种模式:(1)以美国、英国及香港地区为代表的分离模式,即股指期货专门在期货交易所(或在专设的股票指数期货交易所)进行交易,比如开设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标准普尔500种指数期货合约、开设在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的伦敦《金融时报》100种指数期货合约及在香港期货交易所的香港恒生指数货合约等。(2)以日本为代表的整合模式,即由证券交易所开设股指期交易,比如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的交易地点就在大阪证券交易所。类似的有韩国、以色列、挪威等一些新兴国家。(3)以巴西、波兰、俄罗斯为代表的混合模式,即证券交易所及金融期货交易所分别设立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如IBOVESPA指数期货由巴西金融期货交易所开设,而ISENN指数期货则由圣保罗证券交易所开设。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投资全球化以及证券业国际竞争的加剧,证券业和期货业高度分割化的市场结构模式逐渐变得缺乏效率,因此,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合并已成为国际化趋势,可以预计股指期货交易的整合模式将被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

(二)股票样本指数的选择

综观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股指期货合约所选择的股票样本指数(即合约标的),它们虽然它括综合指数、绩优股指数、普通股指数、成分股指数等众多品种,且各有特色,但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能较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对应股票市场的整体情况。如标准普尔500种股指的样本股市值约占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公司总市值的80%;作为第一股指期货合约的价值线综合指数则为全美1700余种股票价格指数,这些股票约占美国有价证券价值的96%;伦敦《金融时报》100种股票价格指数是由100家最大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所构成的加权平均指数,这100家成分股的市值约占英国股票市场总市值的70%;恒生指数虽然是33种各具特色的绩优股的指数,但它们的价值能达到香港联交所上市股份总市值的79%左右。上述这些典型股票价格指数的优点在于具有抽样面广、代表性强、且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各种股票的价格对整个股市行情的影响,有利于投资者进行套期保值等避险交易,因此它们被普遍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股票价格指数期货合约的标的指数。

(三)股指期货合约价值及合约单位

在股指期货的交易中,合约价值是以合约单位与标的指数的乘积来表示,而合约单位是个固定值。世界上各国不同的股指期货品种,其合约单位也可能有所不同;各交易所一般是根据本国的国情、各种股票价格指数的特点、流动性及交易成本合理情况来确定股指期货合约价值及合约单位。证券期货市场较成熟的国家(比如美国、英国等),由于机构投资者和拥有较多资金的专业投资者为市场的主流,为了满足机构投资者进行套期保值的需求,这些国家各交易所确定的股指期货合约价值及合约单位都相对较高。而新兴市场国家由于证券期货市场上的主要参与者为中小散户,为保证股指期货合约的流动性,这些国家各交易所确定的合约价值及合约单位就都相对较低。

(四)股指期货合约报价及合约最小报价单位限制

股指期货合约报价限制是指每日价格的最大波动范围的限制,报价限制幅度的确定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其大小直接影响到股指期货交易自身风险的大小及其避险功能发挥的程度。在国外股指期货市场中,对有无报价限制有不同的规定,如纽约股票交易所股票指数、日经指数期货合约等就没有设立报价限制,而标准普尔500种股指、恒生指数、伦敦《金融时报》股票指数等大多数股指期货的合约都设立了不同的报价限制。因此股指期货合约是否确定报价限制主要是根据各种股指期货的特点、市场发育程度及投资者构成来决定。

所谓最小报价单位,是指股指期货的买入价与卖出价的最小差额。确定合适的最小报价单位要处理好市场的活跃程度与投资成本的关系。尽管目前还没有找到确定其大小的必然理由或公式,但从国外股指期货合约中可以在报价限制和最小单位之间找出一些规律(见表1)。

在表1中,除去最高比例值和最低比例值,大多数比例值为100:1。这为我们确定最小报价单提供了某种参考依据。

(五)关于股指期货保证金水平

国外早期金融期货保证金一般定为合约价值的10%左右,但通过对目前国外较著名的股指期货合约的考证,发现大多数股指期货合约所引用的保证金水平与10%相去甚远。实际上现在股指期货保证金水平大多为固定值。如标准普尔500种指数期货合约的保证金为5000美元;英国《金融时报》股指期货合约保证金为2500英镑;恒生指数期货合约保证金为15000港元。因此仅仅简单地以合约价值的一定比例确定保证金水平并不是很科学。那么期货合约保证金水平如何合理确定?通过对国外多种股指期货合约的比较分析发现,保证金的水平与日交易价格波动限制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见表2)。

从表2中可以发现,大多数股指期货合约的保证金水平与日价格波动幅度限制的比例在2:1左右。考虑到这些股指期货几十年的运作都很成功,我们可以认为实践证明了这些合约指标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因此,确定保证金水平基础应该是日价格波动幅度限制。

(六)股指期货合约期限及合约的最后交易日

香港恒生指数期货的合约月份为现货月份、现货月份随后的一个月份以及近期的两个季末月份。美国的价值线综合指数期货、标准普尔500种股指期货、纽约交易所股指期货等大多数的股指期货合约是按季交投,即合同月份为3、6、9、12月。因此,按一年的每季作为暖指期货合约期限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已在世界上大多数股指期货合约中采用。

有关股指期货的最后交易日,标准普尔500种股指期货合约、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指数期货合约、香港恒生指数期货合约等规定合约月份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或之前一日)为最后交易日,而像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的最后交易日则定在合约月份的第3个星期三等。总之,国际上通行的方法是将最后交易日定在合约月份的下半月。

二、我国股指期货交易的模式设计

我国股指期货交易模式的设计,对于确保股指期货合约的成功上市和规范运作十分重要。在设计中应从下列几个方面考虑:其一是遵照国际惯例,其二是符合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与发展需要,其三是尽可能满足投资者的避险要求,其四是确保市场的流动性,有利于交易的活跃。鉴于此,借鉴国外股指期货交易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笔者就合约设计中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如下设想。

(一)我国股指期货合约上市地点的选择

有关选择哪个城市作为我国股指期货合约上市地点,国内期货界说法不一,候选城市主要是上海、武汉等。笔者认为最佳的上市地点当首选上海。因为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历史上就曾经是远东的金融、贸易中心。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不但是全国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而且已成为亚太地区的金融中心。另外,从证券市场的规模、市价总值、上市公司的数量、辐射能力、吸引力和地理位置等方面来看,上海也具有其他城市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有关交易所的选择,鉴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亡海期货交易所相比,无论在交易、规模、资金管理、监管等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参照国际上通用的股指期货交易整合模式,可以考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股指期货合约。

(二)合约标的指数的选择及合约价值、合约单位的确定

鉴于沪深两个证券市场现有的综合指数与成分股指数不宜作为股指期货交易标的,考虑到套期保值效率及反操作要求,以及10年内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参照国际市场的通用方法,可以综观选取两个市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300家公司(300家公司股票市值最好占沪深股票市场总市值的70%以上),编制统一的综合指数作为股指期货的标的物,以此反映我国证券市场的整体运行趋势。

在确定我国股指期货的合约价值及合约单位时,首先应考虑流动性因素和交易成本因素,同时要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实际状况。通常,合约价值越高,流动性就越差。因为合约价值过高,就会把众多的中小投资者排除在市场之外,根据我国股票投资者的分布情况,股票市场中拥有5万~20万元左右的中小投资者最多,他们必将成为股指期货市场的主体,如果合约的价值过高,势必使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影响股指期货市场的发展。但是如果合约的价值过低,虽然其流动性增强,保值成本却会加大。考虑到近几年我国将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投资基金、保险基金和“三类企业”将构成我国股票市场的主要战略投资者和股指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的重要力量,由于它们的资金量巨大,从保值成本的角度考虑,所确定的合约价值不宜过低。这样,根据市场的活跃程度和交易成本这两个因素,笔者认为合约价值确定在10万元左右比较适当。若将合约价值定在10万元,选择以上证综合指数作为合约标的指数,考虑到我国股票市场属于新兴市场,上证综合指数一般在1800~2200点的区间之内波动,那么上证综指期货的合约单位确定在50元(10万元/2000=50元)左右较合适。

(三)合约报价限制及合约最小报价单位的确定

如何确定合约报价限制是一个敏感的问题,若限价幅度太宽,价格限制的作用不明显;若限价幅度太小,既会出现频繁的市场休克现象,又给投资者的避险操作带来难度。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限价幅度不能大致包容股票现货市场指数的涨跌幅度的话,回避风险和套期保值就将不同程度地打折扣。鉴于以上原因,再结合我国股市近几年的走势情况,对每日价格波动限制拟确定为100个指数点。

考虑方便运作和活跃交易,同时根据上述谈到部分国外股指期货合约中有关合约的报价限制与合约最小报价单位之间的关系,即大多数比例值为100:1,报价限制若取100点,则合约的最小报价单位为1点。以上证综合指数为基准,化作金额的话,即最小跳动点为50元人民币。

(四)关于合约保证金水平的设定

保证金的设定,一般以涵盖一日内价格波动风险来计算。如前所述,大多数国外股指期货合约的保证金水平与日价格波动幅度限制的比例在2:1左右。假定以上证综合指数作为合约标的,日价格波动限制为5000元,则保证金水平可确定为1万元,该水平为合约价值10万元的10%。

(五)合约期限及最后交易日的确定

当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对合约期限按季节划分,有较长的期限。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指数波动频繁,因此,不宜实行中长期期限的股指期货交易,可先从较短期开始,故合约月份定为3、6、9、12四个月份为宜。

关于股指期货最后交易日,不妨采用西方国家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即以合约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五为最后交易日,如这一天不是交易所的工作日,则最后交易日为该日之前的一个工作日。

【参考文献】

[1]屈年增主编.中国证券市场专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0.

[2]张书帮.中国期货市场规范化发展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9.

交易模式范文篇6

目前,股指期货交易已成为西方金融市场最热门的交易,股票分析家称其为“股票交易中的一场革命”。其中,世界上最具权威性及代表性的股指期货合约主要有:标准普尔500种指数期货合约、伦敦《金融时报》100种指数期货合约、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指数期货合约、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香港恒生指数期货合约及美国主要市场指数期货合约等。下面将根据上述各种股指期货合约交易运作不同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一)股指期货交易模式

由于各国证券期货市场发展水平及国情不同,目前国际上进股指期货交易主要有一种模式:(1)以美国、英国及香港地区为代表的分离模式,即股指期货专门在期货交易所(或在专设的股票指数期货交易所)进行交易,比如开设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标准普尔500种指数期货合约、开设在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的伦敦《金融时报》100种指数期货合约及在香港期货交易所的香港恒生指数货合约等。(2)以日本为代表的整合模式,即由证券交易所开设股指期交易,比如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的交易地点就在大阪证券交易所。类似的有韩国、以色列、挪威等一些新兴国家。(3)以巴西、波兰、俄罗斯为代表的混合模式,即证券交易所及金融期货交易所分别设立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如IBOVESPA指数期货由巴西金融期货交易所开设,而ISENN指数期货则由圣保罗证券交易所开设。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投资全球化以及证券业国际竞争的加剧,证券业和期货业高度分割化的市场结构模式逐渐变得缺乏效率,因此,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合并已成为国际化趋势,可以预计股指期货交易的整合模式将被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

(二)股票样本指数的选择

综观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股指期货合约所选择的股票样本指数(即合约标的),它们虽然它括综合指数、绩优股指数、普通股指数、成分股指数等众多品种,且各有特色,但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能较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对应股票市场的整体情况。如标准普尔500种股指的样本股市值约占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公司总市值的80%;作为第一股指期货合约的价值线综合指数则为全美1700余种股票价格指数,这些股票约占美国有价证券价值的96%;伦敦《金融时报》100种股票价格指数是由100家最大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所构成的加权平均指数,这100家成分股的市值约占英国股票市场总市值的70%;恒生指数虽然是33种各具特色的绩优股的指数,但它们的价值能达到香港联交所上市股份总市值的79%左右。上述这些典型股票价格指数的优点在于具有抽样面广、代表性强、且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各种股票的价格对整个股市行情的影响,有利于投资者进行套期保值等避险交易,因此它们被普遍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股票价格指数期货合约的标的指数。

(三)股指期货合约价值及合约单位

在股指期货的交易中,合约价值是以合约单位与标的指数的乘积来表示,而合约单位是个固定值。世界上各国不同的股指期货品种,其合约单位也可能有所不同;各交易所一般是根据本国的国情、各种股票价格指数的特点、流动性及交易成本合理情况来确定股指期货合约价值及合约单位。证券期货市场较成熟的国家(比如美国、英国等),由于机构投资者和拥有较多资金的专业投资者为市场的主流,为了满足机构投资者进行套期保值的需求,这些国家各交易所确定的股指期货合约价值及合约单位都相对较高。而新兴市场国家由于证券期货市场上的主要参与者为中小散户,为保证股指期货合约的流动性,这些国家各交易所确定的合约价值及合约单位就都相对较低。

(四)股指期货合约报价及合约最小报价单位限制

股指期货合约报价限制是指每日价格的最大波动范围的限制,报价限制幅度的确定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其大小直接影响到股指期货交易自身风险的大小及其避险功能发挥的程度。在国外股指期货市场中,对有无报价限制有不同的规定,如纽约股票交易所股票指数、日经指数期货合约等就没有设立报价限制,而标准普尔500种股指、恒生指数、伦敦《金融时报》股票指数等大多数股指期货的合约都设立了不同的报价限制。因此股指期货合约是否确定报价限制主要是根据各种股指期货的特点、市场发育程度及投资者构成来决定。

所谓最小报价单位,是指股指期货的买入价与卖出价的最小差额。确定合适的最小报价单位要处理好市场的活跃程度与投资成本的关系。尽管目前还没有找到确定其大小的必然理由或公式,但从国外股指期货合约中可以在报价限制和最小单位之间找出一些规律(见表1)。

表1报价限制和最小报价单位的联系

合约名称单位报价限制最小报价单位比值

标准普尔500指数500美元+5点0.05点100:1

主要市场指数250美元+80点0.05点1600:1

-50点1000:1

恒生指数50港元+100点1点100:1

伦敦《金融时报》指数250英镑+5点0.05点100:1

澳大利亚股指数100澳元+5点0.1点50:1

在表1中,除去最高比例值和最低比例值,大多数比例值为100:1。这为我们确定最小报价单提供了某种参考依据。

(五)关于股指期货保证金水平

国外早期金融期货保证金一般定为合约价值的10%左右,但通过对目前国外较著名的股指期货合约的考证,发现大多数股指期货合约所引用的保证金水平与10%相去甚远。实际上现在股指期货保证金水平大多为固定值。如标准普尔500种指数期货合约的保证金为5000美元;英国《金融时报》股指期货合约保证金为2500英镑;恒生指数期货合约保证金为15000港元。因此仅仅简单地以合约价值的一定比例确定保证金水平并不是很科学。那么期货合约保证金水平如何合理确定?通过对国外多种股指期货合约的比较分析发现,保证金的水平与日交易价格波动限制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见表2)。

表2保证金水平与日交易价格波动限制的关联

合约名称保证金水平日价格波动限制比例

标准普尔500种指数5000美元500美元×5=2500美元2:1

恒生股指15000港元50港元×100=5000港元3:1

伦敦《金融时报》股指2500英镑250英镑×5=1250英镑2:1

澳大利亚股指1000澳元100澳元×5=500澳元2:1

从表2中可以发现,大多数股指期货合约的保证金水平与日价格波动幅度限制的比例在2:1左右。考虑到这些股指期货几十年的运作都很成功,我们可以认为实践证明了这些合约指标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因此,确定保证金水平基础应该是日价格波动幅度限制。

(六)股指期货合约期限及合约的最后交易日

香港恒生指数期货的合约月份为现货月份、现货月份随后的一个月份以及近期的两个季末月份。美国的价值线综合指数期货、标准普尔500种股指期货、纽约交易所股指期货等大多数的股指期货合约是按季交投,即合同月份为3、6、9、12月。因此,按一年的每季作为暖指期货合约期限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已在世界上大多数股指期货合约中采用。

有关股指期货的最后交易日,标准普尔500种股指期货合约、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指数期货合约、香港恒生指数期货合约等规定合约月份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或之前一日)为最后交易日,而像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的最后交易日则定在合约月份的第3个星期三等。总之,国际上通行的方法是将最后交易日定在合约月份的下半月。

二、我国股指期货交易的模式设计

我国股指期货交易模式的设计,对于确保股指期货合约的成功上市和规范运作十分重要。在设计中应从下列几个方面考虑:其一是遵照国际惯例,其二是符合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与发展需要,其三是尽可能满足投资者的避险要求,其四是确保市场的流动性,有利于交易的活跃。鉴于此,借鉴国外股指期货交易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笔者就合约设计中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如下设想。

(一)我国股指期货合约上市地点的选择

有关选择哪个城市作为我国股指期货合约上市地点,国内期货界说法不一,候选城市主要是上海、武汉等。笔者认为最佳的上市地点当首选上海。因为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历史上就曾经是远东的金融、贸易中心。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不但是全国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而且已成为亚太地区的金融中心。另外,从证券市场的规模、市价总值、上市公司的数量、辐射能力、吸引力和地理位置等方面来看,上海也具有其他城市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有关交易所的选择,鉴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亡海期货交易所相比,无论在交易、规模、资金管理、监管等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参照国际上通用的股指期货交易整合模式,可以考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股指期货合约。

(二)合约标的指数的选择及合约价值、合约单位的确定

鉴于沪深两个证券市场现有的综合指数与成分股指数不宜作为股指期货交易标的,考虑到套期保值效率及反操作要求,以及10年内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参照国际市场的通用方法,可以综观选取两个市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300家公司(300家公司股票市值最好占沪深股票市场总市值的70%以上),编制统一的综合指数作为股指期货的标的物,以此反映我国证券市场的整体运行趋势。

在确定我国股指期货的合约价值及合约单位时,首先应考虑流动性因素和交易成本因素,同时要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实际状况。通常,合约价值越高,流动性就越差。因为合约价值过高,就会把众多的中小投资者排除在市场之外,根据我国股票投资者的分布情况,股票市场中拥有5万~20万元左右的中小投资者最多,他们必将成为股指期货市场的主体,如果合约的价值过高,势必使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影响股指期货市场的发展。但是如果合约的价值过低,虽然其流动性增强,保值成本却会加大。考虑到近几年我国将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投资基金、保险基金和“三类企业”将构成我国股票市场的主要战略投资者和股指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的重要力量,由于它们的资金量巨大,从保值成本的角度考虑,所确定的合约价值不宜过低。这样,根据市场的活跃程度和交易成本这两个因素,笔者认为合约价值确定在10万元左右比较适当。若将合约价值定在10万元,选择以上证综合指数作为合约标的指数,考虑到我国股票市场属于新兴市场,上证综合指数一般在1800~2200点的区间之内波动,那么上证综指期货的合约单位确定在50元(10万元/2000=50元)左右较合适。

(三)合约报价限制及合约最小报价单位的确定

如何确定合约报价限制是一个敏感的问题,若限价幅度太宽,价格限制的作用不明显;若限价幅度太小,既会出现频繁的市场休克现象,又给投资者的避险操作带来难度。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限价幅度不能大致包容股票现货市场指数的涨跌幅度的话,回避风险和套期保值就将不同程度地打折扣。鉴于以上原因,再结合我国股市近几年的走势情况,对每日价格波动限制拟确定为100个指数点。

考虑方便运作和活跃交易,同时根据上述谈到部分国外股指期货合约中有关合约的报价限制与合约最小报价单位之间的关系,即大多数比例值为100:1,报价限制若取100点,则合约的最小报价单位为1点。以上证综合指数为基准,化作金额的话,即最小跳动点为50元人民币。

(四)关于合约保证金水平的设定

保证金的设定,一般以涵盖一日内价格波动风险来计算。如前所述,大多数国外股指期货合约的保证金水平与日价格波动幅度限制的比例在2:1左右。假定以上证综合指数作为合约标的,日价格波动限制为5000元,则保证金水平可确定为1万元,该水平为合约价值10万元的10%。

(五)合约期限及最后交易日的确定

当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对合约期限按季节划分,有较长的期限。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指数波动频繁,因此,不宜实行中长期期限的股指期货交易,可先从较短期开始,故合约月份定为3、6、9、12四个月份为宜。

关于股指期货最后交易日,不妨采用西方国家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即以合约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五为最后交易日,如这一天不是交易所的工作日,则最后交易日为该日之前的一个工作日。

【参考文献】

[1]屈年增主编.中国证券市场专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0.

[2]张书帮.中国期货市场规范化发展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9.

交易模式范文篇7

在金融市场中交易机制亦称市场结构,是指与价格形成有关的市场微观因素,如市场参与者、市场组织形式和交易方式等。这里主要讨论其中的市场组织形式和交易方式,并且将二者称为交易模式。

(一)市场组织形式

市场组织形式是对交易场所的特征描述,有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之分。场内市场是指在一个固定的场所集中进行交易并实施集中清算的市场组织形式,它具有交易效率较高、易于监管等特点;场外市场是指交易双方通过一对一的谈判对交易要素达成一致后即进行交易,清算按双方约定方式进行,从而交易不集中在固定场所达成、清算也不进行集中处理的组织形式,它具有能满足多层次和个性化交易需要、市场监管难度较大等特点。

(二)交易方式

交易方式特指金融产品价格形成的方式,是研究市场结构中最重要的内容。交易方式通常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从时间角度(即交易在时间上是否连续),分为间断性和连续性交易方式;二从价格角度可分为报价驱动交易和指令驱动交易。

1、间断性交易和连续性交易。间断性交易方式又被称为集合交易方式,在集合交易方式下产品买卖具有时段性,即投资者做出买卖委托后,不能立即成交,而是在某一规定的时间内,由有关机构将不同时间收到的订单积累起来,到一定的时间再进行集中的竞价成交。证券市场的开盘、债券一级市场以及一些交易不活跃的金融产品一般采用集合竞价的方式。而在连续性交易中,只要订单相互匹配,在交易日的各个时间段内,交易就会不间断地发生。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和期货市场等一般采用连续性交易方式。

2、报价驱动交易和指令驱动交易。报价驱动交易是指首先由一方发送报价,对方看到该报价并有交易意向后才应答,双方再按一定规则达成交易的方式,如场外市场的询价交易和做市商制度等。而在指令驱动交易中,交易双方直接或委托商将买卖订单呈交到市场中,市场将买卖双方订单依据一定规则(比如价格优先、时间优先)进行撮合,达成交易,如股票市场日交易和期货交易等。

二、国际债券市场交易模式的选择

从国际的经验来看,发达市场多数是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共存,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传统场外市场的人工模式越来越被电子交易方式代替,交易越来越集中,同时通过与清算行的协议,场外市场的清算也趋于集中。这样的发展使得场外市场在保持能满足市场个性化交易需求和大宗交易需求的同时,兼备了场内市场信息集中、成交高效的特点。在进行市场微观结构设计时,市场组织形式被逐渐弱化,交易制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价格形成机制即交易方式的选择上。

发达国家目前债券的交易主要还是集中在场外市场,通过询价和做市商进行交易,以意大利屏幕市场(MTS)最具代表性。1988年,意大利财政部为了改变国内债券发行成本高、融资能力差的局面,采取了很多措施提高政府债券的流动性以增加债券的吸引力。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建立了交易商制度,要求债券交易商在一级市场承担承购义务,在二级市场上连续进行双边报价。为了对交易商二级市场的行为进行实时监管,意大利财政部和央行共同创建了基于电子交易平台的大屏幕市场(MTS),这正是组织形式为场外市场,交易方式为报价驱动的交易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MTS已成为很多国家债券市场的主要交易平台,被15个国家的500多个用户采用,每天现货交易量约为250亿欧元,回购交易量约为500亿欧元。

三、目前国内债券市场交易模式的选择

对于国内的情况,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债券市场(简称交易所市场)的债券交易是集中的撮合交易,即采用场内市场的组织形式,指令驱动的交易方式。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主要通过交易双方询价达成,即采用场外市场的组织形式、报价驱动的交易方式。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最近几年两个市场无论是托管量还是交易量都在增加,而银行间市场发展较快:2003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量148051.84亿元,同期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交易量为58481.90亿,市场成交主要集中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仅在2007年第一季度银行间市场包括现券和回购在内的债券总成交金额就达10.29万亿元。(数据来源:银行间市场数据来自中国货币网,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量数据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

从市场的发展看,债券交易还是主要集中在场外市场中进行,尤其是随着双边报价商制度的完善并最终推出做市商制度,国内的债券交易会逐步向一个或多个电子交易平台支持下的、以报价驱动为主导的交易模式发展。

四、对国内美元债券二级市场组织形式和交易方式选择的建议

从国际的经验和国内市场的发展方向来看,国内的美元债券交易应该沿用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模式,采用以电子交易平台支撑的、以报价驱动为主导的方式进行。

(一)以电子交易系统作为为达成交易的平台,有利于市场信息汇总,有利于提高交易和监管效率

虽然目前在场外市场中,电话或传真等传统方式仍在交易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随着电子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电子交易系统的优势越来越明显:通过电子交易系统,报价、成交和其它市场信息能够实现高效率的集中,这对提高场外市场的透明度,提高交易和监管效率提供了很好的支持。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就是一个成功例子,通过全国统一的电子交易系统,实现了报价信息和成交信息的有效集中,使得市场在价格发现、央行货币政策意图传导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交易系统提供的不同报价方式(如匿名报价、小额报价、双边报价等)满足了不同层次的交易需要,提高了市场流动性,降低了交易成本。

在国内发行的美元债券和人民币债券除了计价单位不同和参与主体稍有区别外,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美元债券的交易应该借鉴人民币债券交易的成功模式,在全国统一的电子平台上进行交易。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信息集中,方便监管。

(二)建立完善的做市商制度,提高美元债券流动性

债券市场发展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具备较好的流动性,目前美元债券发行后基本上被承销商长期持有,很少进行交易,几乎没有流动性。因此从美元债券市场的长远发展来看,应该为提高流通性进行制度设计,首先考虑的就是做市商制度。作为做市商制度的有益尝试,双边报价制度推出后在提高市场流动性方面确实起到了作用。而对美元债券来说,可以效仿MTS的交易商模式,选择几个一级承销商作为做市商,通过合适的制度安排,让其承担维持市场流动性的义务。

(三)通过中介机构高附加值的服务,为美元债券降低交易成本和匿名报价提供便利

目前美元债券市场容量很小,要想在合适的价格下寻找对手需要花费较多时间,通过中介可以大大节省这方面的成本。同时美元债券的特性决定了其不仅面临人民币债券具有的利率风险,还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所以在债券定价和投资策略上需要更高附加值的信息和分析咨询,中介机构具有独特的信息优势和人才优势,可以为交易成员投资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另外,通过中介交易不仅有匿名报价的便利,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集中交易系统之外的交易信息,有利于市场监管。所以大力培植有资金实力和研究实力的中介机构,为市场成员提供更多的交易手段,也是美元债券市场建设的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欧洲金融市场组织和微观结构考察[J].中国货币市场,2003(10).

2、戴国强、吴林祥,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交易模式范文篇8

澳大利亚电力双边交易市场主体包括发电商、售电商、经纪商、终端用户以及国家电力市场管理公司等。电力双边交易过程中,独立市场管理机构将根据市场参与者的报价情况最终确定双边交易的价格。双边交易市场主体可利用金融合同市场降低交易风险。澳大利亚电力双边交易市场中存在平衡机制以调整双边合同仓位(contractpositions)的实时波动,确保交易的顺利进行。澳大利亚电力双边交易及其市场运行机制见图2。(1)交易主体澳大利亚电力双边市场中,交易主体可分为交易性主体、非交易性主体。交易性主体包括发电商,售电商,经纪商,以及终端用户。其中,经纪商只是为买方和买方牵线搭桥,并从中收取佣金。在双边交易过程中,经纪商的作用是撮合交易,并对电子交易平台进行操作,为交易双方提供交易数据及其他专业服务,在这个过程中,电子交易平台就是双边交易信息披露的平台,供需信息在这里。在澳大利亚电力双边交易中,银行可作为中间商承担发电商与零售商之间的业务或价格担保,按规定,充任中间商需要具有1000万澳元资产,并持有执照[3]。非交易性主体包括国家电力市场管理公司(NationalElectricityMarketManagementCompany,NEMMCO)、澳大利亚竞争和消费委员会(Austral-iaCompetitionandConsumerCommission,简称AC-CC)、独立市场运行管理机构(IndependentMarketOperatorandMarketAdminister)。其中,NEMMCO为中立的非盈利性组织,负责全国互联电网的调度和电力市场的交易管理。为市场成员提供诸如负荷预测、再调度数据(价格敏感性分析)、调度数据、供给场景分析或者系统充裕度的中期(7天)、长期(2年)预测等市场信息;ACCC主要负责实行政府的宏观指导和监督;独立市场运行管理机构负责长期发电充裕度的计划,支持备用容量机制。(2)交易类型按照交易标的划分,可将澳大利亚电力双边交易划分为期货交易、期权交易;按照交易时间跨度划分,可将澳大利亚双边交易划分为远期双边交易、短期双边交易。1)期货交易。在澳大利亚电力双边交易市场中,一部分电力商品将作为期货进行交易。期货合同到期时,合同一方需要支付补仓费用。期货交易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交易是完全匿名的,二是交易过程中补仓(margincall)的利用基本上消除了信用风险。D-cyphaTrade(为注册于新西兰的一个产业网络,包括能源公司、金融贸易专家,金融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和政府机构等,作用于设计、支持、构建交易能源市场。)在澳大利亚SFE市场中引入电力交易平台,该市场从2002年开始进行电力期货交易。2005年2月至2006年2月期间,该市场的期货交易量约等于NEM物理能量交易总量的22%,并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2)期权交易。期权交易是由双方直接协商的电力双边OTC交易的一种形式。期权交易合同条款及合同结构由合同双方谈判确定。期权交易所涉及的商品是标准的、由经纪商提供的。经纪商提供的电力衍生品有掉期合同、标准期权合同。这些商品的价格通过电子平台完成,交易商可以通过电子的方式达成协定。交易商可通过电子平台获得另一方交易者的信息,并通过双边协议完成合同。3)远期双边交易。在澳大利亚电力双边交易中,主要是发电商与零售商(或电力用户)之间的远期交易。但发电商之间或者其他中间商之间也可能存在双边交易。远期交易市场因远期合约是物理还是纯粹金融而不同。在物理合约中,发电商需要提供一定数量的电量。如果发电商在合约到期时,所供应电量不足以满足合同要求,则需要从现货市场中购买额外的电量。在该交易制度下,现货市场仅占实际电量交易的一部分。在金融合约下,交易方除了支付电量价格外,还要额外支付一笔费用,该费用与现货价格相关。在该合约的作用下,所有电量通过现货市场交易完成。大多数的双边合同为中期,期限不超过5年。多数为零售商与发电商之间的对冲合同。通常的做法是,零售商将不同的商业用户结合起来,制定一个能够涵盖所有需求量的合同,而不是签订多个独立的合同。4)短期双边交易。短期双边交易又称交易所内的双边交易(或场外交易)。交易双方在交易所内签订标准的时段合同(standardizedblocksofelectricity),在未来一天的一段时间内交易一定数量的电量(MW•h)。短期双边市场为购售电双方提供了灵活购售电的机会,发电商、供电商以及电力用户可以根据接近运行时段的即时信息,如天气条件及发电机故障事件等调整交易,从而降低交易风险。澳大利亚电力双边交易中,存在经纪商之间的OTC交易。这些均为短期合同交易,期限小于3年。经纪商之间的OTC交易量超过交易总量的40%。经纪商之间的OTC交易市场,对澳大利亚电力市场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该市场中,市场参与者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并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调整合同交易量。(3)市场机制1)价格机制。澳大利亚电力双边交易过程中,独立市场管理机构将根据市场参与者的报价情况最终确定双边交易的价格。发电商在每个交易日之前,须向独立市场管理机构提交所有发电机组的供电量信息,而购电商须提交电能需求信息。独立市场运行机构将在此基础上,制定市场供给曲线以及市场需求曲线。最后,根据市场供给曲线以及市场需求曲线,以及市场参与者的双边合同仓位确定合同交易价格。其中,市场供给曲线所表示的供给量代表每个价格水平下市场所有参与者所愿意提供的发电量总和。若市场供给量中,XMW的供电量是来自非液体燃料(如天然气或者煤)发电,YMW是来自液体燃料(馏分油)发电,则针对前XMW的供给量,必须存在低于短期电能市场最高价格的价格(最初为150美元/(MW•h),并定期调整),最后YMW供给量中,必须存在低于第二种短期电能市场最高价格的价格(最初为385美元/(MW•h),并依据石油价格变化情况每月调整)。所有的价格必须高于短期电能市场的最低价格。市场需求曲线表示每个价格水平下所有的市场参与者所能购买的电量总和。所有的需求价格均需高于短期电能市场的最低价格且低于第二种短期电能市场的最高价格,且随着价格的增加需求量不断下降。2)风险机制①价格风险防范机制。双边交易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如何降低双边交易价格的波动问题。针对此类问题,2001年,新南威尔士州(NewSouthWales,简称NSW)政府成立电价均衡基金(ETEF),为非竞争性负荷提供一种掉期合同,但是执行价格受NSW财政部监管。在这种协议下,不管现货价格是否低于为专营用户制定的价格,零售商均须向该基金缴纳资金。当实际情况与合同正好相反时,零售商可以从先前所缴纳的基金中获得一定的支付。当基金余额降到一定水平以下时,NSW的发电商需要按照其发电量占电量供给总量的比例,填补基金。零售业的竞争已经取消销售商的专营权,这使得ETEF的需求数量逐渐降低。昆士兰(Queensland)实行长期的能源采购协议,目的与ETEF相似,但是该协议没有涉及到发电商,因此起作用的方式不同。零售商必须执行政府规定的统一零售电价,并可因此从昆士兰财政部得到补偿。但当收入超过费用时,零售商需要向财政部缴纳一定的资金。②交易风险防范机制。澳大利亚电力双边交易中,金融合同市场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市场,用于降低交易风险。金融合约不是实际的电力供应合同,受证券市场监管。发电商与零售商签订金融合同,主要用于交换资金流动。合约的类型主要有权益保护合约、双边套期保值合约、区域间的套期保值合约和期货合约等。大多数市场参与者同时进行“对冲合同”和“交易合同”。对冲合同的目的纯粹是为了抵消风险,交易合同为风险管理保留一定的空间,交易者可以试图通过该合同交易活动获得一定的收益。通常,交易合同比对冲合同受到更严格的监管,且交易合同所占的比例较小,主要取决于市场参与者对风险的偏好情况。3)平衡机制。澳大利亚电力双边交易中,存在平衡机制以调整双边合同仓位(contractposi-tions)的实时波动。在该机制下,系统管理机构通过调整电力市场中拥有最大发电容量的发电公司的出力以实现电力的实时供需平衡。在必要情况下,系统管理机构将发出通知令市场其他参与者调整其经济行为,使供给满足实时需求。市场参与者所需支付的平衡价格随着其合同仓位的变化而变化,但最终将趋近于短期双边交易市场的电价。此外,系统管理机构通过运营短期电能市场,使市场参与者在每个交易日之前,能够通过该市场调整合同仓位。系统管理机构还将调整合同仓位的实时偏差。

俄罗斯电力双边交易中,市场参与者包括批发市场及地方发电公司、地方供电商、FTC和大终端用户,以及系统运行机构等。双边交易价格由非赢利交易系统管理机构(ATS)进行管理。在双边交易过程中,通过改变发电商的出力以及用户的消费行为,实现电力的实时供需平衡。俄罗斯双边交易及其市场运行机制如图3所示。图3俄罗斯电力双边交易市场模式(1)市场主体俄罗斯电力双边交易中,交易性主体包括发电商、售电商、经纪商、终端用户以及应诺供应商(GuaranteeSupplier)。其中,经纪商只是为买方和卖方牵线搭桥,并从中收取佣金。应诺供应商,主要职责是与任何有意愿的消费者签订合同(只要消费者在其工作区域内),同时作为非批发市场主体但满足一定规则的发电商的唯一购电商。非交易性主体包括:1)联邦输电公司(FederalTransmissionCom-pany,简称FTC),负责所有220kV以上输电线路和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和建设。2)系统调度机构(SystemOperator,简称SO)公司。SO合并莫斯科的中央调度局和7个区域调度中心。国家将拥有SO的75%以上的股份。SO负责UES的安全供电和无歧视的接入系统。3)非赢利的交易系统管理机构(Administra-torofTradingSystem,简称ATS),组织电力批发市场的交易活动、进行市场平衡结算、对管制交易以及自由双边合同交易进行管理,并充当监管机构。负责批发市场的设计和运营,记录双边交易的电量,确定现货市场上不同母线的电价,并监视批发市场上按协议应支付的电费。(2)交易类型按照交易时间长短划分,俄罗斯电力双边交易可分为远期、期货双边交易,短期双边交易。远期、期货双边交易中,供求双方通过签订双边合同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进行交易,双边合同中涉及价格与供电量。市场中达成的双边交易大部分是远期双边交易,购售电双方可以签订提前几天、几月、一年甚至若干年的电力合同。远期双边交易直至实际交割时点的前1h(又称关闸时间,GateClosure)才会关闭。短期双边交易又称交易所内的双边交易(或场外交易)。交易双方在交易所内签订标准的时段合同(standardizedblocksofelectricity),在未来一天的一段时间内交易一定数量的电量(MW•h)。短期双边市场为购售电双方提供了灵活购售电的机会,发电商、供电商以及电力用户可以根据接近运行时段的即时信息,如天气条件及发电机故障事件等调整交易,从而降低交易风险。(3)市场机制1)价格机制[4,5]。俄罗斯电力双边交易中,非赢利交易系统管理机构(ATS)作为双边交易的中间商,确保交易的顺利进行。电力双边交易合同必须在ATS处登记,ATS将根据区域价格确定双边交易合同价格。在俄罗斯电力市场交易中,发电企业与供电企业之间的双边合同可以一年一订,电价的制定可根据燃料成本和通货膨胀变化进行调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俄罗斯逐步放开价格管制,适当提高居民电价,减少交叉补贴,由电力买卖双方自由定价、签署长期合同。以区域间的双边交易为例,说明双边交易价格的形成机制如下。交易双方将选定一个交割区域作为参考区域,以该区域的价格作为合同的交割价格。若所选参考区域为交易一方所在区域,则对该交易方而言,其所面临的合同交割价格是锁定的,即面临的价格风险较小,节点价格的波动将传导至交易另一方。在双边交易中,将双边合同与Hub锁定以增加双边交易价格的透明度,此时价格对所有的市场参与者而言公开、透明。Hub是依据一定的节点价格相关度而结合的一系列节点的集合。这意味着,Hub所包含的节点在日前市场所形成的节点价格可以偏离Hub指数,但不能超过一个确定值(至多不超过20%)。而区域价格则是依据发电成本加上不高于10%的收益率核定,并可根据燃料成本变化和通货膨胀情况进行调整。2)平衡机制。俄罗斯电力双边交易市场中,通过改变发电商的出力以及用户的消费行为,实现电力的实时供需平衡。当实际需求量与实时用电需求计划出现偏差时,系统运营机构将促使发电商及用户通过平衡市场进行电量平衡交易,以调整偏差量。若实际电量需求量超过日前市场的计划需求电量,则需要通过平衡体系弥补偏差电量。此时,可通过增加发电出力或者减少消费需求以实现电量平衡。参与平衡调节的用户可称之为可调整负荷用户(以下简称“CCL”)。发电商与CCL通过平衡市场进行平衡电量竞价。其中,发电商的水电及抽水蓄能发电量电价为给定价格,其余电能均按照日前市场报价。CCL根据(X-1)交易日5p.m.之后至X交易日之间的价格报价。此时,系统运营机构根据双方报价确定所需的平衡电量。在交割前一个小时,系统运营机构将确定包括实时调度电量(如平衡下一个小时的消费量所需的电量)在内的节点电量,以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系统运营机构通过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计算模型,确定每个节点的调度电量以及相关的价格指标。系统运营机构通过对节点调度电量的调整发出增加或减少出力(或消费量)的信号,以实现电量的实时平衡。

经验借鉴

(1)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是保障电力双边交易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澳大利亚电力双边交易价格制定过程中,独立市场管理机构根据双边交易双方的供需情况,制定市场供给及需求曲线。电力市场供给曲线的制定,需要区分天然气、煤以及馏分油发电,确定相应的供给价格。在此基础上,结合市场参与者的双边合同仓位,最终确定双边交易合同的价格。目前,我国电力市场中电价机制仍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存在如电网建设还本付息和资产经营效益缺乏合理的机制保障等问题。引入新的交易模式,对电网企业而言又是一轮新的考验,因此必须尽快建立能够反映真实成本,促进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电价机制,保证电力双边交易价格的公平合理性,确保各相关主体的合理收益。(2)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是电力双边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保障电力双边交易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一套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澳大利亚电力双边交易市场中,具有一套相对较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成立电价均衡基金、实行长期的能源采购协议,降低电力库中电价波动。此外,建立金融合同市场以降低交易风险,其中金融合同市场由证券市场监管,并不是实际的电力供应合同。发电商与零售商签订金融合同,主要用于交换资金流动。我国在开展双边交易市场过程中,可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建立并逐步健全金融合同市场,降低双边交易风险。(3)制定合理的平衡机制是电力双边交易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石澳大利亚电力双边交易中,存在平衡机制以调整双边合同仓位(contractpositions)的实时波动。在该机制下,系统管理机构通过调整电力市场中拥有最大发电容量的发电公司的出力以实现电力的实时供需平衡。在必要情况下,系统管理机构将发出通知令市场其他参与者调整其经济行为,使供给满足实时需求。电力双边交易的开展,增加了电力系统调度的复杂性,增大电力供需实时平衡的难度。因此,我国在建立双边交易市场过程中,可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制定合理的平衡机制,确保电力交易的稳定进行。(1)合理的价格机制是建立电力双边交易市场的保障在俄罗斯电力双边交易市场电价的制定过程中,可借鉴之处在于:发电企业与供电企业之间的双边合同可一年一订,虽然有政府的价格管制,但允许根据燃料成本和通货膨胀变化进行调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逐步放开价格管制,适当提高居民电价,减少交叉补贴,由电力买卖双方自由定价、签署长期合同,通过现货市场进行实时交易与平衡;以参考区域电价为基准,锁定价格风险。制定hub(即一系列节点的集合,选定节点的价格波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以hub的价格为依据,确定双边交易合同电价。(2)完善的平衡机制是电力双边交易市场稳定运行的前提俄罗斯电力双边交易中,系统运营机构通过改变发电商的出力以及用户的消费行为,实现电力的实时供需平衡。在实际需求量与用电需求计划出现偏差时,系统运营机构组织发电商及用户进行电量平衡交易,以调整偏差量。俄罗斯电力市场通过平衡机制,促使发电商增加发电出力或者减少用户的消费需求,以弥补实际电量需求量与日前市场的计划需求电量之间的偏差,实现电量平衡。制定完善的平衡机制,有助于双边交易的稳定运行。因此,在我国双边交易的开展过程中,可参考俄罗斯的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双边交易平衡机制,确保双边交易的平稳进行。

交易模式范文篇9

一、不要孤立地看待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在很多人看来,投资与交易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市场风险方面。但是仍在持续的经济危机告诉我们,信用风险和交易对手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无论是国外货币市场的短期利率尤其是拆借利率的急剧上升,还是国内商业银行对外资机构人民币短期融资的谨慎交易,都反映出信用风险和交易对手的风险溢价在增加。在信用类债券资产方面,次贷类相关债券资产的价格大幅下挫,这主要是由于美国房价大跌,引致债务人违约率和预计违约率大幅提高,由此产生不能还本付息的信用风险。国内债券市场虽运行良好,但是在经济下行的预期下,行业、产业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不可小视,部分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的发行人面临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一旦资金链断裂,将会导致严重的信用违约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银行资产证券化、企业债务证券化的市场环境下,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等息息相关。从产品的角度来看,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管理的边界也愈发模糊,比如前面提到的次贷类相关产品,包括抵押贷款证券(ABS、MBS)、担保债权凭证(CDO)等,还有很多结构性产品、混合证券,其还本付息取决于发行人的信用状况。传统市场风险管理模式与现实市场存在差距,这些产品创新的风险包含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部门认为它们主要包含信用风险而疏于管理,信用风险部门则由于该类产品被定义在交易账户中而认为应属于市场风险管理的范畴。因此,不要孤立地去看市场风险或者信用风险,在交易和投资方面,三大风险联系紧密,风险形态不断变化,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交易和投资业务进行适当的风险整合,避免风险管理漏洞。比如成立专业团队负责投资与交易业务的整体风险防控等。

二、风险经理的独立性如何得以体现是关键

经济危机也让人思考风险经理的独立性如何体现。风险经理是否要负责审批相应的业务?是否有业务否决权7这些问题似乎都会得到不同的答案。但是至少要保证风险经理可以独立地思考、判断,对商业银行整个投资与交易的风险水平进行独立地监测与报告,根据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实际情况设定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头寸限额。风险经理的独立性必须从组织设计、用人制度、绩效考核上给予保证。一是实行资金交易部门的风险经理派驻制,派驻风险经理对风险管理部门负责,风险管理部门对派出风险经理进行考核、评价,还有一种派驻经理是双线报告制度,由资金交易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考核与评价,其中风险管理部门考核的权重要高于资金交易部门。二是风险经理要有一个独立的报告路径,以确保管理层能够及时全面知晓全行的风险状况和所承受的风险水平。三是要求管理层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不仅仅是站在业务发展的角度,更多要在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中按照既定风险偏好和经营原则处理两者关系,要维护风险经理的独立性,并不断强化独立性要求。如果说,风险经理只是一个建言者,笔者认为这不足以保证风险管理部门在体制和机制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根据情况灵活调整和理顺管理决策机制,给与风险经理相应的权限,保证业务经营在既定的风险管理框架内进行。

三、市值重估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一个制度安排和偏好选择问题

估值问题对于国内外商业银行来说,都是一个难度不断增加的问题。显而易见,随着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产品的估值难度越来越大。这主要是因为:一是模型建设所需要的数据问题和参数调整问题,二是成本考虑问题。在经济危机中,我们看到,即使是花旗银行总裁对于其持有的CDO的价值和风险也无法准确估量和评价。从某个侧面可以看到,业务发展已经超出风险管理的既有轨道。从国内商业银行来讲,其持有的人民币债券、货币市场资产结构相对简单,随着做市商制度和双边报价制度的推进,中债收益率曲线的推广,人民币债券、货币市场资产估值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但是人民币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的发展也意味着在估值方面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在Callable/PuttableBond(发行人可提前赎回债券/投资者可提前赎回债券)的定价估值上目前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目前外汇资产分为三大类进行估值.第一级资产可根据市场价格或可通过其他在市场买卖的相关资产评估价值,第二级资产以内部估值模型评估价值,第三级资产则通过向第三方机构进行询价来获得估值结果。国内商业银行在外币债券资产、场外外汇衍生品方面的估值很多都是采取第三级资产估值方式。因为报价和实际成交价格存在较大差异,这类估值的可信度存在问题,也给风险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风险管理的原则应该是,业务发展要与风险管理能力相适应,对于难以估值的交易和投资,要在市场风险基本制度和风险偏好中予以明确;对于难以估值的产品,应该秉承不做或者少做的态度。此外,要在制度安排上确保估值程序的独立性、严格性和一致性,要建立内部治理架构,使用可行的建模技术,定期检查独立的价格核对程序和数据来源。

四、除了评级和模型,风险经理还能依赖什么?

毋庸置疑,风险计量是风险经理的主要职责。而评级和模型则是风险经理最为依赖的风险管理工具。在经济危机中,投资者往往依赖外部评级来决定其投资的品种、额度,风险经理也依赖外部评级来决定交易和投资的授权、限额和授信。但是过度相信和依赖外部评级也给商业银行沉重的教训。一是不少次贷类债券的资产池评级都非常高,但是跌价幅度很大;二是投资者一般都假设如果出现流动性危机,可以很容易出售其评级为AAA和AA的债券,动态调整投资和交易组合,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类债券跌幅比投资组合中非投资级的债券要大,同时更难以出售;三是投资者相信信用评级机构掌握着最准确全面的信息,风险经理的任何质疑难以获得内部的赞同:四是这些投资可能比贷款类资产风险大,由于被记入交易账户和投资账户,但是没有得到严格的审批程序,而恰恰是这些程序才能识别交易中的一些漏洞。在人民币交易和投资管理方面,对于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一是目前的评级不能反映发行人的信用差异:二是人民币债券的流动性与评级高低没有直接的相关性。所以,风险经理要做到:一是定量分析要与定性分析结合:二是结合外部评级和内部实际情况.使用适合商业银行的评级指标和限额指标。在设置限额方面,不一定要用高深难测的风险指标。一些基本的名义限额(notionalLimit)在市场变化较大时更能揭示和控制风险,原因在于其不需要太多的假设条件。例如,持有10亿美元的债券敞口头寸,同时为避免信用风险而购买信用违约互换(CDS),从表面上看,市场风险已经规避掉,但是其假设前提是债券价格和信用违约互换的相关性服从历史分布,但是在市场上大量存在此类交易时将会导致历史分布发生变化。

五、主动性和前瞻性管理是交易与投资业务风险管理的重要原则

交易模式范文篇10

关键词:商品电子交易;银行资金;管理模式;问题和对策

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形成主要是以商品交易的网络平台建设为基础而出现对众多大宗商品进行大批量交易的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同普通的第三方交易市场存在明显的区别,主要是在交易的商品上,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价格波动较为频繁,且商品标准化程度较高,在服务内容上也主要以现货交易为主。这种特性就决定了商品电子交易银行的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国内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逐步扩大,交易的商品种类丰富,交易的金额大大增加,商品电子交易对银行的资金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资金管理模式推动商品电子交易的资金管理,已经成为当前相关机构和诸多经济学者关注的重点。因此本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银行资金管理模式的分析,提供未来商品电子交易银行资金管理模式发展的策略,为我国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合理运行提供理论支撑。

一、商品电子交易银行资金管理概述

(一)资金管理模式的产生

我国商品电子交易银行的产生主要是借鉴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运营经验,在各大商业银行的资金业务中形成的一种为商品电子交易提供资产委托的业务模式。这种模式出现的主要目的是对电子交易的资金进行安全管理,避免出现资金挪用的问题。具体的管理流程是,在电子商务市场活跃发展的时候,在进行商品交易时,银行会协助交易双方代为管理交易时所需的资金,当商品顺利的实现交付之后,银行便会根据买方的要求将实际的货款交付给卖方,从而实现资金运作的安全性,当前得到越来越多行业的交易商的认同。

(二)资金管理模式的界定

商品电子交易银行的资金管理模式主要是指,银行在建立有效的资金监管模式下,银行将担任电子商品交易商的资金管理主体,通过银行会计工作的服务,将电子商品交易商的结算资金、交易保证金以及交易商自有的资金全部放在银行进行监管。在商品电子交易时,商品交易市场会根据其运作的功能使商品买卖的双方达成交易协议,并对交易双方的交易商品交割的履约情况进行监控,当双方完成交割之后,便会对委托资金管理的商业银行递交结算支付的命令,银行便会向卖方提供结算资金,并递交买方保证金结算的账目明细,银行通过账目核对、账户出账控制、账目查询机制等服务,有效防止电子交易市场中资金挪用的问题。

(三)银行资金管理模式

当前,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推出了许多具有银行特色的商品电子交易资金管理的服务模式。如中国银行推出的“中银E商通”的服务,主要面向的就是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资金管理,可以为客户提供资金监管、资金出入状况查询、资金结算等服务;另外中国农业银行推出的“电子商务信用服务”就是将银行看做是第三方服务的主体,为商品交易的企业提供在线资金结算的服务;再比如中国工商银行推出的“冻结支付模式”,主要的服务功能就是,当会员客户在网站上下达订单之后,利用银行网络平台冻结资金,等到交易结束之后,在将冻结后的资金进行解冻,然后将资金结算给卖家。

二、商品电子交易银行资金管理模式存在的缺陷

银行作为重要的第三方资金管理结构,与普通的市场监管模式和公司自行资金监管模式相比具有巨大的存在价值。具有巨大的专业性和安全性特征。但是纵观我国银行发展的实际来看,对于商品电子交易的资金管理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有两种主要的不足:对交易资金的实际运行状况的监控力度不足。当前对于商品电子交易资金的监管,许多银行还不能对交易资金的运行状况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只是在交易市场发出资金清算的指令之后,对全部的交易资金进行控制和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交易资金的挪移留下安全隐患。通常情况下,客户在银行管理交易的平台上看到的是虚拟的保证金,因此不能直接的监测到保证金是否发生挪用现象。另一方面银行也可以通过利用虚拟资金来获取收益,严重的损害了客户的利益。T+N的账目核算模式,容易产生资金沉淀的问题。通常情况下,银行为了避免交易风险,会采用T+N的模式对账目进行核算,也就是T日(日终)银行与市场进行账目清算和对账的模式。这种模式通常在交易过后的N天之后,客户才能对交易的资金进行转出操作,在这N之中出现的利息归属问题,还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从另一方面体现银行资金管理的机制的漏洞。

三、优化商务电子交易银行资金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加强资金流向控制,实现交易的透明化

目前,银行在商品电子交易的资金管理中的作用依然停留在资金清算和支付的职能上,而对资金的实际流向缺乏必要的监管。因而银行的资金管理模式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将资金流向的监控看作是资金管理的主要发展方面。银行作为资金的管理服务者,不仅要通过自身合理的管理保障电子交易的顺利运行,同时也要通过监管措施,对交易资金的流向进行监督。可以利用银行信息管理系统,将资金的流向问题及时的汇报给商品电子交易市场或者交易商,实现交易资金的透明化。

(二)加强银行资金管理预警机制建设

所谓管理预警机制,就是通过预先的风险监测,及时为管理方提供风险警示的制度或机构的总称,从而实现信息的预先和反馈,以利于监控方及时的做出管理调整和风险应对。因此银行在商品电子交易的资金管理中对于交易商和电子交易市场容易出现的资金挪用和私自操作的问题,银行应该事先收集历史交易信息,并通过技术支持对各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在银行管理系统中设置一定的资金运行限制,如果出现资金非法操控的现象,系统就会对交易金进行限制,并通过信息传递的方式第一时间通知给银行服务器,这一预警机制的建设,会进一步的完善银行的资金管理,有效的控制银行资金管理的风险。

(三)完善银行资金管理的法律和制度建设

相对于传统的C2C和B2C的银行资金模式,商品电子交易的银行资金管理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因此不论是在相关的监管机制上还是在法律依托上,都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因此对于这一问题,首先国家应该对现行的商品电子交易的银行资金管理政策进行调整,补充相关资金监管的法律和法规,对现有的不适合商品电子交易银行资金管理的法律进行修订和调整,同时可以根据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提出新的银行资金管理的法律和制度。其次银行也应该根据资金管理的问题,制定内部管理控制的制度,依托国家政策调整的目标,从技术上、人员建设上、制度保障上等多方面措施优化银行对商品电子交易的资金管理。

四、结束语

综合来看,依据国内经济平稳发展的背景,我国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也将迎来巨大的机遇,这无疑给银行的商品电子交易资金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银行的资金业务服务业将迎来巨大的机遇,基于这种现象,银行必须完善资金管理模式,在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实现银行管理运行的持续化发展。

作者:吕金莲 单位:中经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石晓梅,冯耕中,邢伟等.中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经济特征与风险分析[J].情报杂志,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