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08:28:13

监控

监控范文篇1

一、目前税源失控的几种表现

(一)漏征漏管个体工商户居高不下。据有关资料表明,当前漏征漏管现象的存在不是个别地区的问题,而是实行集中征收后产生的一个普遍且难以根除的问题。今年7月份以来,某某市国税局在工商部门及城区政府的配合下,组织了100多人次对市区建筑装饰材料市场、水果批发市场、海鲜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以及大型集贸市场进行税务登记专项检查,在检查的7548户纳税户中,就有900多户有税务登记违章行为,查出漏征漏管户460户。补税罚款6万余元。另外,据某某市工商局提供的资料反映,今年5—7月,该局共办理工商登记2254户,其中应办理国税税务登记的纳税人为1834户,但截止8月25日,仅有1306户前来办理税务登记证,办证率为71%。

(二)商业一般纳税人税收流失严重。

今年7至9月,按省局部署,某某市国税局对全市使用防伪税控系统的商贸企业265户进行了专项检查,通过帐证、帐实结合的方法,查出61户企业存在多种偷逃税行为:购进货物未付完款即抵扣进项税,利用预收帐款、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等科目隐瞒收入,私设金库进行帐外经营,将购进货物或自产、加工产品用于非应税项目,发生非正常损失不作进项税转出等。共查补税款728.94万元,滞纳金214.31万元、罚款232.47万元。

(三)部分小规模纳税人尤其是私营企业借帐证混乱偷逃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私营企业数量逐渐增多,规模越来越大,国家从私营企业取得的税收也不断增加,但私营企业会计工作仍相当薄弱,随意性比较大,增加了税务机关查帐征收的难度。有的税务机关图省事,对应建帐核实征收的企业干脆实行定额征收。由此造成税收大量流失。

(四)工业企业利用灵活的经营手段转移、逃避税收。目前,在某某市的一些工业企业,特别是一些大集团公司纷纷采取所谓“直销”、“联营”、“专卖”、“总”等经营方式,使经营该企业产品的商业企业以近于甚至低于进货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然后由厂家将利润另外以各种方式返还给商业企业,造成利润转移,逃避增值税或导致增值税在行业间、地区间发生非正常的转移,使局部地区增值税税负降低。

(五)企业利用电子商务逃避税收。在当今电子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以及产品价格日渐降低的情况下,微机正逐渐走进办公场所和普通家庭,从而使电子商务从无到有,到日益兴隆。据报载,我国今年电子商务交易可达8亿元,2002年预计可达100亿元。这一商业活动的“交易场所”是企业在互联网上开设的网站,顾客只要将钱存到商家指定的帐号即可,商家通过邮寄,或者通过设在顾客所在地的经销点或货仓直接为顾客送货上门。这使税务机关面临难以认定企业常设机构、难以认定销售性质、难以有效开展税务稽查等问题。这样,电子商务越兴旺,税收流失将越严重。

二、造成税源失控的几个因素

(一)新征管模式的缺陷,使税务机关管理难以到位。1996年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征管模式突出了申报、服务、征收、稽查等特点,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办税效率。但它却忽视了税收基础的管理。尽管近年来我们采取增加检查次数、征管查部门互通信息、推行代管等办法努力堵漏补缺,但由于这些办法基本属于治标性质,虽一时奏效,却无法从根本上遏制部分纳税人,尤其是个体经营户通过频繁变更名称、地址等手段恶意偷逃税款的行为。

(二)理想的税收政策与现实征管方式及手段的冲突。目前的增值税政策是只要一般纳税人企业购进货物,取得进项,就可以申请抵扣税额。一些私营企业利用税务机关人力少,难以进行库存商品清点核对的弱点,进货时均索取专用发票抵扣税额,销售时如果对方是个体消费者,往往不开票不入帐。城市中大商场、超市,经营品种成千上万,要准确核查其存货几乎不可能,故这类公司也存在极大的税收隐患。而部分有“兼营”和“混合销售”行为的纳税人,为尽可能减少税收负担,故意混淆征税范围,人为地将税款在增值税和营业税之间非法流动,达到少缴税目的。此外,由于收购发票由买方自己开票,税务机关缺乏有效的监控约束,故部分从事农副产品、废旧物资收购的企业虚开发票现象也比较普遍,使原本毛利率及税负率较高的所谓“高征低扣”企业,其税负率却明显偏低。

(三)一般纳税人企业变动大,税收管理不到位。例如,目前某某市国税局管辖一般纳税人企业3224户,今年1—9月,新认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96户。另外,对一些未按规定或不符合要求的一般纳税人也予取消资格,1—9月共取消369户。在一般纳税人企业变动频繁,商业活动日趋复杂多样、经营手段更趋灵活多变的时候,税务机关却面临着这样的两难:一是人事改革,人员精减,征查力量不足,而且素质参差不齐;二是对一般纳税人认定过程、认定后缺乏一套规范严密的管理办法。力量不足,使税务机关容易出现“抓大放小”现象,侧重于大、中税源企业的征收检查,忽视了小规模纳税人的管理。加上有的稽查、稽核人员业务不精,检查浮光掠影,致使一些涉税问题未能及时发现,一些涉税违章问题悬而不决,积重难返。而管理措施不规范严密,导致了一些租赁场地经营的商业企业在取得一般纳税人资格,经营一段时间之后,如无生机或为了逃避税收,往往趁机连货带票征、IC卡及设备席卷一空,造成税款流失。

(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利率降低。近几年来,国民经济虽稳定增长,但由于消费市场相对饱和,商业领域已由传统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导致企业利率普遍偏低。故多数纳税人采取薄利多销、降价处理等手段促销,毛利率极低。一些由于经营不善,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出现亏损经营的企业这时往往打税收主意。如一些商业企业随意在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之间转换“身份”,在税负上避高就低:假如由于税收政策或者税务机关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定额偏低,使实际税负偏低,则一些精明的一般纳税人在利益驱动或市场竞争的压力下,由向小规模转变;如果由于政策或者税务机关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征税严格,“双定”到位,使小规模纳税人税负高于同类经营的一般纳税人,则一些小规模纳税人将努力按一般纳税人的标准去经营,千方百计争取一般纳税人资格,寻求避税、逃税港。

三、解决税源失控的几个方法

(一)提高对税源监控重要性的认识。税收管理实践反复证明,税收管理的基础只能是税源监控。离开了税源监控这一“地面基础”,税收管理中的各种“上层建筑”也将站不稳脚。现行税收征管模式把税收管理的基础定为纳税申报和优质服务,这是不足取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纳税申报的方式将不断地朝多样化发展,而纳税人申报表上的数字是否可靠将取决于我们做多少有效的征前工作,也即取决于税收征管基础的坚实程度。如果我们在这一问题上不能给予充分的认识和肯定,那么大量繁杂的征后堵漏工作将使我们应接不暇,疲于奔命。

(二)完善“三员”管理制度,使之更加行之有效。

1、建立和完善驻厂员、联络员制度。目前我省国税系统真正派驻企业,与企业员工一起上下班的干部仍属个别,更多的是联络员。由于税务机关与企业之间没有法定的一套规章制度,明确驻厂员的权责,使这“两员”难以有效开展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由于一些驻厂员、联络员综合素质较低,在企业经营方式、手段走向多、广、深、新的情况下,也显得力不从心。笔者建议如果要从此“两员”入手管住重点税源企业,那么首先应该考虑选派综合素质突出的干部担任这一角色,并且与企业有关领导一起协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在现行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为“两员”争取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知情权”。

2、建立起专职调研和清理个体私营“双漏”的职能部门。在一些税源较充裕的城市中,个体私营税收往往被看作“零散”税源,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其实,如果真正把它们管住管好,难保它就是一块“肥缺”。特别是在专业市场不断形成,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一个专业市场的潜在税收也许能敌一个欠发达县份的全部税收收入。笔者建议在一些商业区或大型专业市场内建立起这样一个税收职能部门,这一部门的税务人员,也就是“片管员”。他们不负责税收的征收,而主要对管片内的业户进行税源的调查摸底、税负的精确测算,应纳税额的准确核定和及时调整,并落实管户联系责任制,经常对业户进行查访,对群众举报的偷逃税行为进行快速有力的查处。

“片管员”除负责日常的调查稽核,还应该对纳税人税务登记进行有效的宣传教育和辅导,建立起对纳税人在登记前后的教育性走访制度和长期对纳税登记的复核追查制度,并将有关信息进行整理、修正、立档和输入微机,做到户户建档、全面监控、新办注销跟踪到底。同时,充分利用新征管法创造的有利条件,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建立联系制度,定期将管户情况与工商局有关部门进行核对。通过信息分析比较,对无证经营户进行及时有效的查处。

通过实施这样“人管人”措施,相信即使管片内业户频繁变换,税务机关也能对管户做到心中有数,从而管住易动易失的税源。

3、要建立健全税务干部岗位责任制,将规范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人。一是要配合机构改革,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定岗位、定人员。做到以职定岗、以岗定责、责任到人,促进科学规范管理。二是严格考核,奖惩兑现。要尽量做到按规范管理,按制度运行,按程序操作,按章程办事;职能简化、工作量化、考核细化、奖惩硬化。

(三)利用信息化网络对税源信息进行有效监管。

在技术日趋成熟的条件下,可以考虑以推广电话、电子申报为标志的进一步的集中征收。而从税收信息化进程中节省下来的人力,可以专心从事计算机数据信息的充实完善和分析管理,对征管对象建立起以销售额、进、销项税额、增值额及税负率等各项指标为对象的调查、统计、分析系统,为征管稽查部门提供实用信息。另外,通过机内信息进行税源分析预测,对各类纳税户进行全面评估,从而随时掌握税源的变化,及时为上级部门提供征管中新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建议。

监控范文篇2

一年多来,镇江国税税情监控工作在税收征管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一是提高了税收管理能力。税情监控使基层税务管理人员明确了税收管理应该管什么、怎样管、如何管得好等一系列实际操作问题,深化强化了“管事制”的内涵。绝大多数同志都能按照监控指标规定的范围和质量要求,收集掌握税情动态,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税收征收管理。对于各级税务领导人员来说,税情监控也促使他们学会了“两手抓”,处理好管事与管人、抓点与带面的关系问题。做到既能按照税情监控分级管理的要求,深入掌握重点户的税情;又能加强检查督促带好队伍,共同抓好责任区内的经济税源变化情况。由于管理水平的提高,**年全市税务登记率达100%,纳税人准期申报率、准期入库均接近100%。二是增强了税款征收能力。如**年,镇江国税面对税源紧缺、计划缺口较大的严峻形势,通过加强税情监控及时发现征管薄弱环节,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先后对1420户企业发出纳税提醒公开信,督促纳税人自查补报税款2450万元,加收滞纳金、罚款219.5万元;在纳税评估工作中评出有问题户1194户,补征税款2195万元,加收滞纳金36万元,移送稽查局深入检查65户;税务稽查也做到有的放矢,全年查补税款6691万元。经过以上努力,当年组织入库工商各税40.3亿元,完成省局下达计划101.56%。三是提升了税务执法能力。税情监控进一步拉近了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距离,既能及时了解纳税人对税收政策法规有哪些不知道、不理解甚至有岐义的地方,也能对申报纳税中可能产生的疏漏问题及早预见,采取纳税辅导、纳税提醒等措施使之消灭在萌芽状态。如**年,对采石、砖瓦等建材行业举办了21期业务培训班,培训财会人员865人,解决了帐证制度不健全、进销项记录不真实、成本费用核算不规范的问题,使全行业税收比上年增长21%。通过对商贸企业、钢材市场、汽车市场的专项检查,纠正了在销售时间确认、返利业务税务处理以及进项税金抵扣失控等方面违规问题,当年增加税收1520万元。四是提高了纳税服务质量。在税情监控的频繁接触中,征纳双方面对面交流,促使国税干部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作风等方面发生明显变化。许多同志注意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寓服务于管理之中,既辅导企业如何依法纳税,也告知企业如何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更主动为纳税人排疑解难,进一步树立了国税机关的良好形象,也带动了纳税人增强依法诚信纳意识。目前,全市已有100户企业经审查认定,列为A类纳税信誉等级管理。

实践证明,建立税情监控体系,全面了解经济发展态势和对税收影响的因素,研究经济与税收的互动规律,揭示税收征管中存在的不协调问题,有利于提高税收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有利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税收经济观和税收服务观,便于更好地组织、安排和指导税收征管工作,是提高税收征管绩效的有效途径。

回顾一年多来的工作实践,对建立和完善税情监控体系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税情监控的内涵

“税情”二字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凡是与税收征管有关的各种情况都可以包括在内。但税情监控的重点应是由“税本”(纳税人)和“税基”(课税对象及计税依据)相结合而形成的“税源”,以及影响预期税源转化为现实税收的相关因素。只有这样,税情监控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才能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发挥“雷达站”的积极作用。

回顾**年镇江国税在探索和推行税情监控工作时,主要是基于对以下现实状况的理性思考:一是新《税收征管法》提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而实际工作中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如何把税收征管资料量化细化,扩大信息的采集面,克服税务内外部计算机联网尚不完善的困难,做到及时收集、整理、运用相关涉税信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二是总局提出的“1+3”工作思路,对税收征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也进一步加大了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的执法责任。如何把税收管理落到实处,使每个干部明确管什么、怎样管,真正扭转工作中存在的“大而化之”和“以大概齐”的倾向,是我们亟待研究解决的突出问题。三是新一轮税收征管改革到位后,由于部分同志认识上的偏差,把“重点稽查”误解为以查代管或重查轻管,把管事制理解为被动管理或间接管理,有“事”才管、无“事”等事,因而出现宏观税源监控缺位,动态税源管理弱化,岗位职责不清,责任难以追究的现象,这已到了必须加以纠正和规范的时候。四是镇江国税自2001年开始推行纳税评估(开始叫稽核评税)以后,就发现评估依据的信息指标不完整,难以形成分析、比对、评估体系,对纳税人申报的虚假信息也缺乏充分的相关数据运用勾稽关系分析加以揭示,且不少信息滞后时效性差,严重影响到纳税评估效用的发挥,需要我们采取措施迅速改变这一被动状况。五是为了逐步推行纳税信誉等级管理制度,便于对纳税人实行分类管理,既促进纳税人自觉提高依法诚信纳税意识,又有利于税务机关抓住重点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纳税辅导和提供纳税服务,也要求税务机关全面了解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履行纳税义务情况,并建立起统一规范、保管完善的征管档案资料。

上述五点思考,都是紧密围绕强化税源监控和严密税款征收这个核心任务提出的。正由于抓住了税收征管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税情监控工作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改进方法,使之经常持久地开展下去。

二、税情监控体系的基本内容

税情监控不仅涵盖面广,且涉及的数据资料丰富多彩。因而从科学实用出发,镇江国税首先设定税情监控的主要功能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掌握纳税人的经济运行动态和税款申报缴纳情况,对重要涉税经济指标、主要征管质量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和比较分析,以满足对已实现的静态税源进行合理性分析、对实现中的动态税源进行准确的预测的需要,并能对纳税人可能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偷骗避税行为进行预警性提示,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基础信息。而后梳理监控业务需求,对相关指标合并归类,形成由经济运行监控、重点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监控和实地调查监控四个部分组成的税情监控体系。

1、经济运行监控从宏观上把握税源发展态势,从微观上捕捉企业的生产经营动向。

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是税收收入增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不断扩张经济运行监控网络,便是税情监控的第一道关口。镇江国税各管理单位根据监控需要,分别与相对应辖区内的发改委(局)、招商局、工商局、高新技术管理局、地税局、外经贸局和乡镇、街道的经济发展办公室等部门,建立了经济税源监控联系制度。通过每季一次经济税源分析会和日常经济管理信息共享,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各辖区的经济发展动向,从宏观上掌握了经济税源变化趋势。同时,结合国税内部掌握的资料,开展税源预测分析,适时进行税收计划调节,大大增强了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并使税收征管措施更具针对性。经济运行监控对个别企业来说同样十分重要,可以及时掌握企业的技改投入、项目投产、经营转向、改制改组等情况。如**年,市区各管理分局就通过协作部门提供的信息,及早介入10余户企业的破产清算,发现多起资产非正常转移问题,责令7户企业纠正错误,防止了360多万元的税收流失。

2、重点税源监控重在求真务实,丰富税收管理的内涵,提升干部的管理能力和工作自信。

重点税源户对税收收入起着支撑作用,理所当然地被列为税情监控的重点部位。在监控中突出一个“清”字,即理清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理清申报纳税数据资料、理清实现税收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据此列出489个指标,实行“一户式”管理。监控指标分为五大类:①基本情况类指标:主要包括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及负责人、注册资本、投资方式及成员、经营地点、分支机构、联系方式等,用以了解纳税人的基本概貌。②经营管理类指标:主要包括生产经营范围、会计核算方式、销售对象、进货渠道等,用以掌握纳税人主要生产经营内容和运作方式。③涉税类经济指标:主要包括生产经营规模、生产经营收入、增值率及毛利率、利润总额、应缴税款与已缴税款、税收预测及完成情况等,用以分析相关指标对税收收入的影响程度。④企业财务类指标:主要包括成本及费用、现金流量、存货变动、应收应付款项等,用以满足纳税评估的需求,提高税源监控管理的深度和广度。⑤税收管理类指标:主要包括税务登记、申报纳税、帐证管理、发票使用管理等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及税务稽查中发现的问题,用以评价纳税人的纳税信誉度,便于实行分类管理。

一年多的实践证明,以上指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把税情监控从原则要求上的一般概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税收管理内容,既有效解决了税收信息滞后和难以共享的问题,又大大提高了税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和实施税情监控的自信心。

3、纳税评估监控注重内外部涉税信息的综合利用,增强税源监控的及时性与针对性。

纳税评估与税情监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税情监控作为一项基础性的管理为纳税评估扩大了涉税信息的采集面,而纳税评估作为一项管理手段则是充分运用监控信息,提高监控效果。就管理岗位而言,由于每个干部平均管户在100户以上,且日常事务繁多,税情监控只能限于收集、整理、登录各类信息,对掌握的信息进行初步审视。因而税情信息的增值利用,主要在评估岗位。评估岗位一方面要依据咨询、受理、调查、核批、稽查、执行等环节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比对、分析、评估;另一方面也要在约谈举证过程中进一步收集企业涉税信息,而后连同评估结果,形成《征管工作建议书》按月反馈给相关管理部门。同时将评估发现的重要疑点线索,向稽查局提供选案信息。从而做到以评促管、以评促查。

4、实地调查监控做到日常管理与专项调查相结合,努力提高税情监控的质量。

管理责任区的广大国税干部是税情监控的主力军,而实地调查是增加监控信息数量和提高监控信息质量的必要手段。因而镇江国税要求税务管理人员结合日常征管和专项调查,如利用税款催报催缴、新办企业实地调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和预认定、防伪税控管理、发票检查、非正常户调查、违章处理执行等时机,在进行纳税辅导的同时灵活地多方位地采集和核实涉税信息,重点关注企业厂房扩建、技改投入、资产处置、经营动向等书面报告上难以发现的涉税情况。除了管理岗位这个信息采集主渠道外,也要求评估、稽查等岗位利用与纳税人直接接触的机会,要求税政、征管、计统等业务部门利用下户专题调研的机会,随时收集涉税信息,提供管理岗位整理归户。

实践证明,构建税情监控体系,把千头万绪、复杂多变的税情动态编织成纲目,有利于分工合作,方便了信息资讯的增值利用。

三、税情监控的运作规程

完善严密的监控体系,要依靠统一规范的操作规程来运作,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镇江国税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设立《税情监控册》。对收集的重要信息实行“一户式”管理。监控册包括《纳税人基本情况表》、《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变化表》、《纳税人主要涉税指标表》、《税收政策管理情况表》、《税收管理监控情况表》、《纳税情况统计表》、《半年度税收综合分析表》等9种表格,是税情监控的资料库,一册在手,各户税收征管情况一目了然。

2、规定监控信息的时间和质量要求。静态信息根据纳税人申报资料如税务登记、纳税申报资料及涉税事项受理核批形成的数据及时采集登录;动态信息在调查、核查、协查、巡查、执行、走访、辅导等过程中采集,事后及时登录。管理岗位对纳税人的基本情况需常年熟悉,新办企业在三个月内熟悉;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需常年掌握,新办企业在六个月内掌握;涉税类指标需随时掌握,每月5日前做好税收预测,要求实现准确率在90%以上;税收管理类指标需积累上年和本年发生的情况。

3、明确分级管理的责任。镇江国税规定,基层分局的分局长、综合科长、管理科长、管理人员都是税情监控的责任人,但实行分层次管理。管理科长、管理人员是微观监控的第一责任人,应对征管范围内的涉税信息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综合科长负责汇集各管理科收集的信息,对分局宏观税源实施综合监控;分局长对重点税源实施重点监控。

4、建立联系协作制度。根据新的税收征管和服务流程,明确各岗位、各环节收集、筛选、稽核、报告监控信息的责任,力求快速反映、增值利用。从而形成“雷达”功能的税情监控网——“过滤”功能的纳税评估关——“打击”功能的税务稽查局链条式联动机制,促进了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5、加强检查考核,确保监控工作落实到位。一是检查《税情监控册》的登录质量和税情报告是否按月报送;二是抽查监控责任人对税情的掌握程度;三是结合“五责管理”责任制考核与干部能级考核,检查税情监控的实施效果;四是把税情监控列为争先创优的重要指标,结合执法检查、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考核税情监控的工作质量,并与奖惩挂钩,实行过错责任追究。

现在看来,以上措施是必需而适用的,保证了这一新生事物在较短时间内得以顺利推开,并取得实在的效果。

四、税情监控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监控范文篇3

一、税源监控的现状及问题剖析

税源监控是现代税收管理职能的体现和作用对象。税收管理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就是要掌握税源、促使纳税人将税收从潜在税源的状态依法转化为现实税收收入的过程。笔者认为税源监控体系主要由税源预测、税源管理、纳税能力估算和税收审计四个部分构成。其中:税源预测属分析型监控、税源管理属管理型监控、纳税能力估算属预警型监控、税收审计属核查型监控。税源监控作为税收管理工作的起点和基础,贯穿于税收征管工作的全过程。税务机关税源监控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税收征管质量的高低,税源监控手段是否先进、科学、可行,又直接影响了税收征管的效率,因此税源监控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重中之重。

目前税务部门普遍采用的税源监控的方法因存在种种弊端和问题,不能满足现代税收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税源预测主要采用“基数+增减因素”法(即:以上年税收会计核算反映的实现税源加税源典型调查估计的增减因素作为本年预测期的税源)既缺乏科学依据,而且与实际税源相差较大。首先,基数仅是税收会计核算反映的“应征数”(纳税人自行申报的应征数+税务检查已查补的部分应征数),未包含尚未查到的纳税人偷骗税收的应征数,因而该基数不能反映纳税人实现税源的“全貌”。加之多年来各种人为累积因素的影响,这种“基数”已难以代表某地区的实际税源;其次通过对部分企业典型调查估计的本年“增减因素”因受调查估计准确性的影响,税源预测的可信性较差。因此,地方政府对采用这种方法预测的税源常常持“似信非信”的态度,上级税务机关利用这种预测数据也常常导致决策的失误。如每年分配的税收收入计划与各地实际税源的误差较大、现行征管质量考核的结果不能反映征管的深度和依法征收的质量等等。

二是税源管理仍停留在以重点税源统计分析为主的初级管理水平上,税源信息失真、信息占有量匮乏、税源管理缺位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税源监控。目前基层税务部门对重点税源信息的采集主要依赖于纳税人申报的部分财务数据,缺少与纳税人相关的其它经济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比对、印证,加之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存在占有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税务机关一方面统计上报的重点税源信息失真的问题难以控制;另一方面信息来源渠道不畅、信息占有量匮乏难以对重点税源实施有效的监控管理。根据如此的重点税源信息分析的结果只能反映重点税源户申报税源的变化,而不能反映实际税源的变化。其次基层税务机关普遍推行税收的专业化管理,取消了专管员制度,部分地区还实施了“流程再造”式管理,按照税收业务的流程节点设置岗位和机构。因税源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业务流程仅局限于对重点税源企业的静态统计和事后分析,重“管事”轻“管户”,缺乏对整体税源的动态管理,特别是对大量偷骗税较为严重的中小企业未纳入税源管理的范围,导致税源监控的严重缺位、偷骗税大案频繁发生。

三是纳税评估作为对部分企业税源监控的一种管理手段,仅属微观税源监控的范畴。而对某一地区或行业纳税能力的估算作为宏观税源监控的方法在税务部门未能得到有效应用。纳税能力是指在既定的税制下,一个国家、地区、行业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运行所形成的税收储量,是一个税收潜在能力的概念。在微观上它表现为企业的应纳税额,在宏观上它表现为一个国家、地区、行业可征税收的总能力。因而纳税能力估算在微观上类似于对企业的纳税评估,在宏观上是对一个国家、地区、行业可征税收总能力的估算。纳税能力估算在全世界被认为是一个检测和监控税源的最佳方法。而在我国却未能得到相应的重视和有效应用。目前因我国纳税评估的效能定位不明确、基础信息不充分、评估分析手段不完善等问题,基层税务部门实际应用的效果也普遍不佳。

四是以税务稽查为主的税务审计因缺乏科学选案的手段以及征管与稽查之间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后“核查型”监控的效果。如:征管部门在日常管理和纳税评估发现的纳税人有关偷骗税嫌疑的资料信息未能及时与稽查部门共享、基层税务部门对征管部门日常性检查与稽查局税务稽查的职能定位及检查计划的统筹安排缺少有效的协调、管理,导致各部门的税收检查工作尚未形成合力。虽然国家实施了“金税工程”、各地税务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但由于税务检查的威慑力和偷骗税被发现的概率较低,纳税人铤而走险采用各种偷骗税手段导致税源流失的问题仍然很严重。

鉴于目前我国税源监控的现状,结合税收工作实际,建立我国现代税源监控体系已迫在眉睫。

二、建立现代税源监控体系的基本思路

笔者对改进目前税源监控的现状、初步建立我国现代税源监控体系的基本思路建议为:以税收与经济的内在关系为依据,注重将相关经济指标应用于税源监控;以税源预测分析为基础,全面掌握和监控税源的变化;以纳税能力估算为主线,实现微观监控与宏观监控的有机结合;以强化税源监控手段为保证,促进税源监控效能优化重组。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一)以税收与经济的内在关系为依据,注重将相关经济指标应用于税源监控。

众所周知:税收与经济的关系是“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这一关系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能找到理论依据,用凯恩斯的静态宏观经济模型可推导出相关结论,市场经济国家多年的实践也充分证实了这一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将此作为建立现代税源监控体系的理论基础。

基层税务部门要改变目前“就税收分析税收、就税源预测税源”的思维方式,更深层次、更广泛地研究和分析总体税源及各税种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内在关系,注重应用多种宏观和微观经济指标去预测和分析税源,为税源监控提供科学依据。如积极研究衡量经济的核心指标GDP与税收的关系,笔者曾在1998年用1990~1996年如东县GDP变量与税收变量时间序列数据依据社会经济统计学建立一元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出:(1)我县各项税收的总量与GDP总量呈现高度相关的关系,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802(接近于1),说明在总变差中有98.02%都可由模型本身解释,其余变差是受政策因素、税收征管水平和其它经济因素的影响;(2)工业和商业增加值与增值税呈现高度相关的关系,相关系数为0.9749。说明在总变差中有97.49%都可由模型本身解释,其余变差是受政策因素、税收征管水平和其它经济因素的影响。

(二)以税源预测分析为基础,全面掌握和监控税源的变化。

税源的预测分析不仅是税源监控的起点,也贯穿于税源监控的整个过程。税源预测分析的结果不仅可为分析下达税收收入计划提供依据,还可为掌握和监控宏观(某一地区、行业)及微观(某一企业)税源变化服务,因此税源预测分析应为税源监控的基础。基层税务部门要改变目前普遍使用的“基数+增减因素”的税源预测方法,在对税源变化的重点企业进行典型调查分析的同时,建立税源宏观预测分析模型,对某一地区、行业的税源进行预测分析,及时掌握和监控宏观税源的变化。

建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国税局建立税源宏观预测分析模型,预测目标应包括税源总目标、分税种目标、分地区目标、分行业目标和动态目标。为适应上述需求应建立一套大型动态组合模型库,应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大型动态组织模型库应根据税收与某些经济指标显著相关、税收历史数据具有时间序列性和税收数据的自相关性三个特点,依据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和计量经济学方法,选择回归预测模型、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和指数平滑预测模型三类组成。然后依据相关系数和拟合优度(即模拟预测历史数据的准确程度)进行优选模型。同时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结构、税源结构的差异,着重考虑生产结构(GDP结构指标)、投资结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指标)、分配结构(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额)和税收政策诸因素对税源的影响,选择不同的模型参数的估计值,从而形成不同地区、行业和税种的税源预测分析模型。应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分析计算,预测报告期税源。一方面为分配税收收入计划的提供依据(要考虑各地税收征管努力程度),另一方面与统计某地区、行业纳税人申报的某税种税源进行比较分析,作为税源监控的基础。

(三)以纳税能力估算为主线,实行微观监控与宏观监控的有机结合

纳税能力估算作为世界公认的检测和监控税源的最佳方法,它包括对企业的纳税评估(微观税源估算)和对某地区可征税收总能力的估算(宏观税源估算)两个部分。是微观税源监控和宏观税源监控的主要手段,两者不可偏废,要实行有机地结合。

1、要尽快规划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发达国家税源监控的经验表明:有效的税源监控必须依赖于全社会各部门较强的协作和政府社会管理的支撑。而我国制约税源监控的主要的因素正是缺乏政府社会管理对税务部门获取和监控纳税人涉税经济信息的有力支撑。税务部门单方面采集纳税人的信息难以解决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的问题。因此针对税收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纳税人申报信息失真、税务部门获取涉税信息的渠道单一和占有经济税收信息量匮乏等问题,为适应纳税能力估算、税源预测分析、稽查选案以及其它经济管理部门对经济税收信息的需求,建议由政府牵头国家税务总局汇同国家信息产业部尽快规划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各省、市、县建立分库,全国联网。初步设想建议:“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由“税收征管信息库”、“经济情报信息库”和“数据处理及交换平台”三个部分组成。由国家信息产业部统一规划管理,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审计署、国家工商管理局、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国家商务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电力和运输等管理部门按职责分工共同参于“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建设,并按各自的业务需求共享、加工、交换、处理信息。“税收征管信息库”主要采集国税局、地税局、财政局、海关等涉税部门的税收管理信息及金税工程发票信息;“经济情报信息库”主要采集工商管理信息、市场交易及价格信息、经济统计监管信息、资金流向信息、物流信息、国外税收经济情报及交换信息等;“数据处理及交换平台”主要为数据的整理加工、数据挖掘和增值利用、信息共享交换服务。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既能为经济管理部门提供丰富的“各取所需”的智能分析工具和“信息原料”,又能有效地帮助各部门完成对内监督和对外控管。它是国家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立交桥”,将各个部门的“信息孤岛”连接贯通,可有效地解决单个部门采集信息的失真和各部门重复采集信息的问题。

2、进一步规范纳税评估工作,发挥微观税源监控的作用。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纳税评估的效能定位。笔者认为: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在全面掌握本地区经济信息的基础上,根据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社会机构提供的各种涉税资料和信息,采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一定时期内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进行稽核、比对、分析和约谈,以帮助和促进纳税人自觉、如实、全面申报缴纳应纳税款的一项税收管理活动。它好似税务机关实施税源监控的“雷达检测站”,通过设置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对监控区域内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动态“扫描”,及时发现疑点、分析疑点,并向其他管理部门或稽查部门传递,寻找偷骗税行为发生的线索。可以说纳税评估实质上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是否依法申报缴纳税款的一种预警型监控。它是介于税收日常管理与税务稽查之间的一种管理活动,并非税收检查行为。其目的是为纳税人对非恶意偷税行为自查自纠提供预警和帮助提醒,而对有恶意偷税疑点和经评估约谈后仍未自查自纠的问题向税务稽查部门提供案源。因此纳税评估也是一种选案手段,是对原有稽查选案方式的一种有效补充,它有利于提高稽查选案的准确性,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效能。因此它是实现税收日常管理与税务稽查的有效链接。

其次,要一步优化纳税评估的信息采集手段和评估分析手段。在目前尚未建成“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前,各地税务机关要拓宽信息采集渠道,除采集纳税人申报信息、税收征管信息和金税工程信息外,税务部门为取得真实信息,要绕开纳税人直接报送渠道,从其它部门和渠道掌握纳税人不易隐蔽的经济信息,尽可能与当地的工商、地税、海关、统计、金融、供电等部门协商实行信息交换和共享,完善评估信息的提供机制。同时要借鉴发达国家纳税评估的经验和模式,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纳税评估支持系统软件,逐步规范评估操作。一是要不断优化评估分析指标体系,重视应用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做好评估的量化分析,建议分行业及产品大类设立宏观税收预警指标体系,合理测定各指标的正常区间,确定其正常峰值和警戒值,较为准确地体现纳税行为的共性和规律,不断提高筛选异常信息的准确性,为纳税评估提供真实而有价值的信息;二是要采用“模糊分析”方法,将评估范围扩大至纳税人的生产规模、货物进销规模、成本消耗、资金流动等方面,应用相关非财务指标信息进行非量化的模糊分析,实现对涉及生产销售的多维信息评估分析。

3、研究和探索我国纳税能力估算方法,加强宏观税源的监控。

对一个地区进行纳税能力估算结果的应用较为广泛,不仅可用来确定一个地区的税源总量,还可用来分析税源结构变化、各地区纳税能力变化、各地区税收收入与纳税能力的关系(两者之比为各地区的实际征收率),为制定各地区征收率控制目标、完善税收收入计划管理、辅助税收预测、辅助建立税收预警系统、辅助建立税收综合考核体系提供客观依据。由于我国的税收制度有别于其它国家,因此研究和探索我国的纳税能力估算方法、加强宏观税源监控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曾以增值税纳税能力估算为例,阐述了估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四)以强化税源监控手段为保证,促进税源监控效能优化重组

建立我国现代税源监控管理体系必须以强化税源监控手段为保证。应根据新体系的要求,在税收管理工作中完善和重组税源监控管理机制。目前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推行纳税人统一代码制度。为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满足各经济管理部门的信息交换和监管对代码通用性的要求,必须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纳税人统一代码制度。建议对每一个法人组织和年满16周岁以上的公民都赋予独一无二的终身识别号——纳税人代码,以国家立法明确纳税人代码的法律地位。并以全国统一编码的法人组织代码和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纳税人代码进行工商、税务登记,并作为办理金融、保险、财产登记、投资、社会福利、交易合同等业务及领取劳动报酬收入时必须填报的代码。以此实施对税源的全面监控和管理。

2、控制和规范现金支付。由于我国目前对现金支付处于失控状态,现金支付数额过于庞大,使大量的现金交易信息游离于监控之外,为偷税、洗黑钱、行贿受贿等经济犯罪提供了“防空洞”。建议通过国家立法明确限制现金的支付范围,同时对涉及大额现金交易项目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履行报告义务,否则给予一定的处罚。

3、完善对关联企业业务往来的监控制度。目前利用关联企业业务往来进行偷税和违规操作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在上市公司中较为普遍。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关联业务往来的报告制度,税务部门要将关联企业业务往来作为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重点。

监控范文篇4

电力营销业务中,电力营销稽查系统作为信息化的营销管理平台,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运行,使得原有的电力营销稽查工作人力操作的模式被取缔,不仅降低了稽查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1]。特别是核查营业数据方面,可以自动收集数据并统计分析,使得统计更为客观而数据更为真实可靠。电力营销稽查监控系统的运用,使得电力营销业务简单化。电力营销稽查是电力营销约束控制机制中的重要内容,属于是风险管理范畴,对推进电力企业精益化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运行,使得电网发展模式得以优化。基于电力营销稽查而构建的监控西宫,不仅使得营销策略具有更高的执行力,而且每一个营销环节的操作性都非常强[2]。当电力企业进入到营销环节的时候,通过运行电力营销稽查系统,将相应的防御措施制定出来,对于电力企业营销的过程中所存在的漏洞,都可以及时发现并采取必要的填补措施,确保营销工作正常展开、高效运行,由此而提高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电力营销中对稽查监控系统的基本架构

国家电网公司鼓励营销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实时在线监控并分析营销关键指标、营销的工作质量以及服务质量,对所获得的数据深度挖掘,包括电量、电价、电费等等都可以达到分析的状态。下面是安徽电力公司电力营销稽查监控中心的系统架构设计情况。

2.1电力营销稽查监控系统的业务架构

电力营销稽查监控系统的业务架构属于是闭环管理架构,也是该系统的基础架构。当电力营销业务展开的过程中存在问题,稽查工作就会启动。随着业务架构的运行,对于稽查情况以及所作出的稽查评价,电网公司都可以实时了解。

2.2电力营销稽查监控系统的应用架构

电力营销稽查监控系统的应用架构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应用架构的管理层、应用架构的业务层和业务层的系统支撑层。应用架构的管理层中所展示的是应用架构中的基本内容,即电力企业的运营状况以及稽查绩效的评价情况。应用架构的业务层承担着稽查监控系统的日常工作,其中的监控分析层在整个的系统中发挥着核心作用[3]。所监控的内容包括业务质量、数据质量和资源质量之外,还要具备分析查询功能。

2.3电力营销稽查监控系统的系统支撑层

电力营销稽查监控系统的系统支撑层属于是管理层,所发挥的功能包括任务调度功能和组织权限功能。

2.4电力营销稽查监控系统的数据架构

数据架构的运行中,电力营销稽查监控平台上接收到外部系统的数据之后,系统对这些数据信息自动分析,并对数据信息进行转换和汇总。

2.5电力营销稽查监控系统的技术架构

技术架构是基于数据架构构建起来的,符合应用架构的各项要求。技术架构的设计与其运行现状相符合,其不仅技术处理上较为灵活,而且还具有扩展性[4]。

2.6电力营销稽查监控系统的物理架构

电力营销稽查监控系统中,物理架构属于是硬件设施。在对这个设施的设计上,从电力营销稽查监控系统实际运行需求出发对稽查中所获得的数据信息和监控中所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存储。在物理架构中,核心部位是数据库服务器、存储设备。

3电力营销稽查系统的具体应用

电力营销稽查系统的运行要符合电力企业的营销规定,就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色以及服务区域范围内的电能用于需求对系统进行完善。进行自定义。电力营销的各项监控指标都可以在系统中读取,具体的位置是“运营动态展示”界面。管理电力营销业务运行中所产生的基础性数据,诸如用电负荷、用电量以及电力销售状况和电费的收取情况等等信息,都可以在“运营动态展示界面上获取。如果电力营销中有异常状况产生,电力营销稽查系统就会及时发现,并对异常位置予以定位,这就是电力营销稽查系统的捕捉功能,能够及时地“抓住”异常数据。比如,抄表不够及时,所获得的数据信息不够准确,用户的用电量与常规情况不符合等等情况,监控人员就可以从系统中获得数据信息,根据报警信号确定异常位置,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纠正。如果有电能用户存在窃电行为,电力营销稽查系统运行中就可以对窃电的用户所在位置准确定位,并将这名用户查找出来,及时地将丢失的电量追回,避免电力营销中造成经济损失[6]。比如,安徽省某电力企业的营销稽查监控中心启动以来,对于窃电行为的打击力度明显增强。在2016年5月份有这样一个案例。根据电力营销稽查系统所显示的情况,有电能用户出现存在超低谷用电现象。通过查阅用电档案可以明确,这名电能用户所使用的使800kV的变压器,根据计算可以明确,其所使用的电量是低谷用电。在电力营销稽查系统中会将这名电能用户的用电区域显示出来。有关工作到指定的区域,就可以根据输电线路的连接情况将窃电用户所在位置查找出来。当地的供电部门找到这名电能用户,经过检查发现,这名用户私自接入了一台变压器。其在4月份的低谷用电量就已经超过了30万kW•h。营销稽查监控中心按照有关规定对这名电能用户进行了处理,由此避免了由于电能用户窃电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在电力营销中采用电力营销稽查监控系统,可以及时发现故障并具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同时,还可以根据电力营销实际需要对营销模式不断完善,使稽查监控系统更符合电力企业发展要求。科学有效的电力营销稽查监控的构建,使得电力营销工作有序展开,对推进电力企业更好地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唐欣 单位: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冷水江市供电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邓海健.电力营销业务中营销稽查监控技术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15,34(36):37~38.

[2]于景阳.电力营销稽查监控在电力营销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1):168.

监控范文篇5

加强考核。对认真履行职责、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未能履行职责、工作不力的及时提出批评或调整;对造成工作失误的要追究其相应的责任。促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落实。要加强对基层分局专、兼职监察员工作的考核。

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是建立健全惩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各级国税部门高度关注、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国税的工作实际,也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深化和具体化。国家税务总局把“着力完善部门内控机制”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全国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四项主要工作任务之一。如何对“两权”进行有效监督控制。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行调研探讨。

一、准确把握部门内控机制建设的概念和内涵

内控机制是由各级国税部门的领导班子、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共同参与。使权力运行实现分权制衡、流程制约、风险管理、信息化运行,通过明确权责分配、规范权力运行程序、强化风险管理、健全规章制度。从而在税收管理、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各项权力运行中,形成内生的制约力的管理机制。推进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内控机制建设的四个内涵。

一建设基础是明晰的权责体系。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内控机制的核心思想。内控机制建设的关键在于权力和责任是否匹配。内控机制建设要求各级国税部门分解细化工作职责。明确各岗位在处理有关业务时所具有的权力和责任,通过对岗位职责的规范和完善。实现权力、岗位、责任、制度的有机结合,形成完备的权责体系。

二主要内容是规范权力运行。内控机制建设强调以权力运行为主线。使税收管理权、税收执法权、行政管理权的运行,通过内部控制。以及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大事项、重要环节的权力运行都有章可循、有律可依,保证权力运行不出轨、干部队伍不出事。

三本质要求是促生内在制约力。推进内控机制建设。制约是对权力的控制和约束。内控机制建设强调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责任的落实度为重点,要准确把握监督与制约的关系。监督是对特定主体的监视和督促。通过规范权力的运行,使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行为主体之间,由于分工和责任的不同而相互约束和牵制,形成内生的制约力。

四表现形式是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通过内控理念培育、岗位责任机制、风险排查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等。引导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之间各个行为主体的互动,对权力行使实施有效制约、规范、约束和评价。使对权力制约的要求与税收征管、内部管理的各种制度规范相适应、相融合,形成有效制约、全程监控、高效运行、超前防范的管理机制。

二、当前国税执法内部监控存在主要问题

市国税系统严格按照省局提出的找准税收执法”风险点“和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要求。树立预警在先、防范在前的理念,结合当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需要和干部队伍的实际。认真排查税收执法风险点,规范税收征管执法行为,防范税收执法风险,保障全市国税系统队伍的平安、和谐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通过全市国税系统的税收执法检查和内控机制执行情况检查发现,当前税收执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内控机制的建立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集中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执法行为的复杂性、广泛性、时效性与监督控制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之间不对称一执行与控制难对称。

从执法内容来看。适用税收法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更是纷繁复杂;从执法客体来看,税收执法涉及很多个业务流程。每个县区局管辖的纳税人成千上万,每个纳税人的经营纳税情况千差万别;从执法主体上看,除了综合管理部门和信息技术部门,其他人员均具有一定的执法权,均是执法的主体。因此,不论从执法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上看,税收执法贯穿于税收管理实践的自始至终,具有显着的复杂性、广泛性和时效性,客观要求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全覆盖、全过程监督,但从目前税收执法内部监控的运行情况来看,监控存在着局限性和滞后性问题。一方面是计算机监控的局限性。目前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监控点多为逾期办理、应办未办等程序容易监控的点进行了监控,并未全面涵盖每项业务各个环节的执法监控点,尤其信息系统无法对虚假信息进行识别,只能对执法行为进行表面和形式上的控制,难于对执法行为进行深层次控制;另一方面是人工监控的滞后性,目前执法检查是对税收执法进行人工监督的重要手段,但这种手段主要为事后检查,并且多采用抽查,只检查了既成事实的结果,且监控面窄、不深入,对税收执法行为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难以执行到位。

税收执法内部监控工作职责不清、要求不一二监控难统筹。

随着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推行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上线运行。但在工作实践中,初步形成了科学化、精细化的人机结合”监控新模式。税收执法内部监控却因各种原因难于统筹,主要表现在一是监控职责不明晰,监控职能难统筹。从目前部门职责定位上看,对税收执法进行监督控制的职责主要定位于政策法规部门,其他部门虽然对职责范围内的税收执法行为进行了监控,但在日常工作中,各业务部门执法监控处于各自为政状态,难于实施统筹管理,不能形成监控合力;二是管理要求不统一,执法监控难操作。各业务部门之间在平时缺乏及时有效沟通,任务下达、标准设定、业务衔接、资料流转等方面未能及时进行统筹规范,致使基层执法人员难于操作,执法监控也难于实施。

三内控制度未能得到全方位的贯彻落实

市局在前期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全面收集相关材料。制订了关于印发加强税收执法监督若干意见的通知》分别对加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税收管理、加强出口退税管理、加强稽查系列管理和加强发票管理等五方面提出了防范制约措施,从各环节存在风险点、可能引发的问题、加强管理和防范的措施、责任追究等方面作了规定;同时,还出台了关于在税收管理和组织收入工作中实施干部问责的意见》以确保上述五项措施的落实。但在执法检查中发现,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制度执行不到位,图形式、走过场等问题,特别是两权“运行过程中的某些岗位、某些环节还存在某些风险隐患,内部控制监管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进一步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就是通过深入分析查找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中容易发生问题的风险隐患。加大管理力度,有针对性地制订防范措施。完善内部控制,日常管理中做好预防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工作过错以及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这是建立健全惩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深化和具体化。针对存在问题,加强国税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宗旨,以统一思想认识为基础,以强化组织领导为关键,以落实工作制度为重点,以加强队伍建设为保障,进一步加强”两权“监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对权力的制约贯穿于部门权力运行的全过程,扎实有效地推进内控机制建设,保证权力规范、透明、高效运行。

树立风险防范理念一统一思想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树立”防风险、抓管理、促规范、上水平“工作理念,让全系统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对防范风险、强化源头治理、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强调认真履行职责,把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融入业务线条管理工作中,把监督贯穿于国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牢牢把握行政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这两个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重点开展工作,积极探索,构筑各种违法违纪”不能为“堤防,努力形成大监督的管理格局。同时,创新内容,不断丰富预防教育的内涵,把法纪教育作为预防教育的基础内容,通过培训班、辅导报告会、编印《廉政手册》组织廉政知识考试等方式,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风险意识、纪律观念和党员权利保障意识。各县区局和各基层分局要建立廉政文化活动室,把廉政文化素养教育作为预防教育的拓展内容,积极探索预防教育和廉政文化的联姻,重视发掘和弘扬优秀廉政文化,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人,用文化的力量培育人。

为内控机制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二强化组织领导。

要抓住加强内控机制建设、防范执法风险点的关键环节。齐抓共管,全局建立起”坚持党组统一领导。纪检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工作运行机制,把风险防范工作提上党组的重要议程。要明确具体组织牵头部门和各相关业务部门的职责,对内控机制建设各项具体工作任务做好部署和安排;要落实岗位责任,确保该项工作有专人落实;要把好查找风险点和制订防范措施的审核关,保证风险点找得准,制订的措施能切实解决问题。基层要把内控机制建设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强化落实措施,使工作有序推进,确保取得实实在效果。

全面执行内控机制建设工作制度三规范权力运行。

1.贯彻落实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各项工作制度。落实好加强税收执法监督若干意见。结合机构改革,继续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精神。对各部门的权力事项,特别是税收业务管理权,人、财、物管理权,税收执法权等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健全内控制度。着力规范权力运行机制,抓好各项工作制度的贯彻落实,优化权力运行机制,明确具体权力事项的业务操作程序,坚持制权与增效相结合,简化办事程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建立起职权清楚、责任明确,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制衡机制。

2.科学实施风险管理。从分析权力运行风险入手。并根据不同风险度和风险成因,对税收管理、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中可能引发风险的各种信息进行识别。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实现风险的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

3.加强对权力运行的信息化监督管理。将权力行使过程变为信息处理过程。弱化人为因素。依托ctais2.0征管信息系统,增强程序的严密性。逐步将以审批事项为重点的各类权力运行纳入信息化管理,实现实时监督、控制和综合分析;进一步整合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管理系统,使各类信息互融互通,便于沟通和监控;进一步运用好现有的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切实掌握各类事项的受理、承办、审核、批准、办结等信息,做到实时监控,全程制约。

4.不断深化政务公开。认真落实省局关于政务公开的部署和要求。不断提高权力把部门权力事项的执行主体、执行依据、执行程序等内容向内部和社会公布,严格执行公开办事制度。运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建立健全网上政务公开平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保证内控机制建设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四严格监督检查。

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防止任务不落实、推诿塞责等现象发生。一是分解内控机制建设任务,促进各部门真抓实干。确定每个项目的牵头负责人,明确要求和时限,实行目标管理;二是采取定期督查、综合考核、适时点评等办法,加大落实力度,切实提高内控机制的执行力、遵从度和落实度;三是对内控机制建设推进不力的部门,要严格问责,确保部门权力事项应控尽控,保证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监控范文篇6

一、推行税情监控体系的思想基础

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历史和现实根源。税情监控体系的产生和成长正是基于对这些历史和现实根源的理性思考:

——推行税情监控体系是深入贯彻落实《征管法》的必由之路。新《征管法》对纳税人提出了大量的涉税报告要求,赋予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大量的管理工作。这就给我们带来二个新的课题:一是税务机关怎样获取正确信息证实纳税人进行了及时准确报告,并对纳税人的违法行为追究法律责任。二是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怎样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进行细化量化,既做到有法可依,又做到有章可循。税情监控是《征管法》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实行以责任控制为导向的税收“五责”管理、达到以户管清、税款清为龙头的“五清”目标的又一重要举措。

——推行税情监控体系是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迫切需要。1997年我国实行了“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税收征管模式。一些人对这一现行模式产生了错误认识:一是试图搞重点稽查,以查代管,或者重“查”轻“管”,或者重“机”(计算机)轻管。二是把取消专管员管户制理解为取消税源的直接管理监控,改为运用电脑监控管理,并将取消“管户制”后的缺位管理、间接管理、被动管理称之为“管事”。这些习惯思维导致的后果是“疏于管理、淡化责任”这一核心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管理缺位造成职责不清、衔接脱节、信息传递、反馈和共享不尽人意、漏征漏管户居高不下等问题,这是目前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必须要解决的一个最为迫切的问题。税情监控体系的推行正是应对当前实际情况,遵从税收征管一般规律,汲取“管户制”的精华,并与“管事制”有机结合,着力解决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中最为核心的问题。

——推行税情监控体系是提高税收征管信息化依存度的现实需求。目前税收信息化建设中一些问题有待改进:一是靠人工输入的税务登记信息资料,即纳税人户籍管理资料,往往在一段时间内呈静态。二是纳税人申报的输入征管电脑网络系统的信息有一定程度上的虚假性。三是基础数据采集不全,对企业整体纳税情况和税源变化的因素综合分析缺乏依据,信息管理与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四是滞后性,往往很多税务信息是在实施税务稽查后才暴露出来。在实际征管工作中,要求我们摈弃“有机则灵”的错误想法,通过大量的调查走访、记录核对,对税务信息进行佐证、核实、调整和补充,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以更好地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依托作用。

——推行税情监控体系是提高整体纳税意识和水平的应有之义。在纳税意识上,这些年来我国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但距离“世界上只有死亡和税收是无法避免的”那样的纳税意识还很大。在纳税水平上,我们把纳税人分为二类:一类是知法守法者,另一类是想守法但不知法者,而后者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何针对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水平的现实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税务管理和纳税服务,也是税情监控体系推行的用心所在。

二、推行税情监控体系的主要做法

基于多方面的思考,我们将税情监控体系的职能定位为“税情雷达”:及时、准确、完整地探测和捕捉纳税人税款缴纳、经济运行的动态信息,并准确作出预测,其核心是税源监控,其主要载体是《税情监控册》,其主要手段为调查、核查、协查、巡查、走访、辅导等。税情监控居于税收征管活动的基础地位,位于纳税评估之前,与纳税评估一起形成税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从而构成有机、合理、可行的链条式税收征管逻辑结构:“雷达”功能的税情监控——“滤网”功能的纳税评估——“打击”功能的税收稽查,做到保护大多数人,提醒一部分人,打击极少数人。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精心设制《税情监控册》,确定监控目标和要求。

《税情监控册》是动态记录企业基本情况和主要指标的纸质平台,每户企业包括《纳税人基本情况变化表》、《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表》、《税收管理监控情况表》、《半年度综合分析表》等9张表格89个指标。具体包括企业的基本情况、经营管理情况、涉税指标情况和税收管理类情况,重点是涉税指标情况。其中:1、基本情况指标主要是了解企业的基本概貌,主要指标有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投资人、经营地址等。2、经营管理类指标主要是掌握企业的主要经营内容,主要指标有经营范围、会计核算方式、销售对象、进货渠道等。3、涉税指标类指标主要是了解企业影响税收的相关指标,主要指标有生产经营规模、生产经营收入、有无季节变化、行业毛利率、税收计划执行情况预测及分析等。4、税收管理类指标主要是掌握企业纳税信誉的相关指标,主要指标有税务登记有无按期变更、验证、换证,有无未申报、迟申报、账簿保管不善等情况。

同时,我们还确定了税情监控的应达到的目标和时点要求。目标是:登记准期率100%,非正常户认定准确率100%,准期申报率98%,当期申报税款征期入库率99%,当期税款逾期滞纳金加收率100%,等等,共20项指标要求。时点要求是:企业基本情况需常年熟悉,对新办企业三个月内要熟悉;经营管理类指标常年掌握,对新办企业六个月内要了解掌握;涉税指标类指标需随时掌握动态情况,并于每月5日内做好税源预测报告,预测准确率达到95%;税收管理类指标需掌握上年度情况和本年度发生情况。

(二)建立税情监控的管理层级

管理员、管理科长、综合科长、局长室人员都是税情监控的管理人员,管理科、管理员是第一责任人,对企业的税情指标实施全程监控,综合业务科长实施综合监控,局长室实施重点监控。按照了解、熟悉、掌握的程度,管理员对辖区80%监控指标应了解,记好《税情监控册》,并对监控相关指标按照规定要求及时进行汇集、报告。管理科长对辖区60%以上监控指标应了解,及时进行汇集报告。综合科长对辖区20%以上监控指标应了解。副分局长对辖区10%以上指标应了解。分局长对辖区8%以上指标应了解。

(三)围绕《税情监控册》开展四项监控

一是开展实地调查监控。大量的税务管理员是税情监控的主力军,他们充分利用新办户实地调查、防伪税控管理、发票检查、非正常户调查、户籍巡查、纳税辅导等时机,在实地工作中监控税情。管理人员调查前有预案,调查中在完成专项事宜的基础上,多渠道、灵活性地收集涉税信息,重点调查了解厂房扩建、增添设备、资产处理、同行业经营动向等,记载到《税情监控册》中,完成其指标填写要求,调查后在每月初形成税源分析预测报告。

二是开展重点税源监控。全市共划定122户重点税源户作为市局重点监控对象,同时各调查执行分局亦相应划定各自重点税源户,实行管理员、管理科长、分局长的三级监控,管理员着重对重点税源户监控指标的调查落实,管理科长、分局长着重把握企业的重大纳税和经营变化。如外税分局所辖的金东纸业(江苏)有限公司,年纳税能力在3亿元以上,对我们的税收收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分局长、管理科、管理员每月对公司分析预测。由于市场的迅速扩张和我国对从日本、韩国进口的铜板纸征收反倾销税,2003年上半年预计该公司税收增长将在50%以上。2004年,由于我国取消了对纸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预计减少税收1亿多元。对于这些变化我们都能适时监控并预测,及时调整指导性收入计划。

三是开展经济运行监控。我们扩张了税情监控网络,分别与相应辖区招商局、高新技术管理局、乡镇、街道经济发展办公室、工商、地税等部门建立了税情监控联系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经济税源发展分析会。通过收集、交流、分析各地区企业生产经营信息,掌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2003年,市区调查执行分局通过利用协作部门的交流信息,及早介入10余户企业的破产清算,发现若干起资产的非正常转移,及时对7户企业依法采取措施,避免了360多万元国家税款的流失。

四是开展综合分析监控。我们定期对监控中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比对,每季形成一份《征管工作建议书》。去年,我们在监控中发现汽车销售行业、金属物资行业、砖瓦轧石行业整体税负偏低、发票管理不善、财务管理混乱,我们对这些行业开展了税收整治,进行会计核算辅导及发票专项检查,堵塞税收流失840余万元。

(四)采用多种手段对税情监控情况进行考核

为了检验各责任单位和人员是否将税情监控工作监到边、控到位,我们采取了多种手段进行检查和考核:

一是突击抽考,对管理员、管理科长、综合科长、局长室人员应了解、熟悉、掌握的监控指标进行考核,考核方式以询问回答方式为主,辅之手工记录。

二是日常考核,对《税情监控册》的记载、相关报表的报送和税情监控的达标情况定期进行考核。

三是与税收“五责管理”相结合。我们制定了《镇江市国家税务局系统“五责管理”工作过错追究办法》,对税情监控不力的责任单位按批评教育、限期改正、通报批评等形式进行追究,对税情监控不力的责任人按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调离所在岗位、待岗、行政纪律处分等进行追究。

四是与干部能级管理相结合。去年,我们在省局能级管理试点过程中把税情监控的考核情况纳入对干部的能力考核中,有83人通过评定被聘用到中级岗位,266人被聘用到初级岗位,从而使税情监控的考核情况与岗位配置、能级奖金、职务升迁、教育培训等挂起钩来。

五是与文明创建相结合,把税情监控的作为基层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评选先进单位、优秀公务员的重要依据。

六是与执法检查、纳税评估、税收稽查等后道工作结合起来,共同检验税情监控的质量。

三、推行税情监控体系的初步成效

一是提高了征收绩效。2003年在组织收入十分严峻的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前,我们通过开展税情监控,增强了征收能力,逐步实现应征税款与实征税款之间的“零距离”,取得了收入工作的新突破。1—12月份督促企业自查补申报税款2450万元,加收滞纳金、罚款219.5万元,开展以生产资料市场为主体的商贸企业预警提示,商贸企业净增收入1520万元;开展了建材、采石、砖瓦行业建帐培训,此类行业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1%。全年共组织入库工商各税40.3万元,同口径增收5.1亿元,同口径增幅达14.8%,完成省局年度计划的101.56%。

二是提高了管理绩效。首先,对最基层的税务管理者来说,税情监控体系解决了税务管理“管什么、怎样管、管得怎样”的问题。过去一些管理员下企业管理是六神无主,回来总结汇报是杂乱无章、不知所云。在税情监控体系中,“管什么”就是监控范围和指标;“怎样管”就是量化要求和时点要求,“管得怎样”就是《税情监控手册》的记载和各类指标完成的考核情况。第二,对中层税务管理者来说,税情监控体系解决了“怎样管户、怎样管人”的问题。“怎样管户”就是体系中的层级要求;“怎样管人”就是体系中的考核要求。第三,从税情监控中得到的大量及时准确的信息扩充了税务信息的容量,扩大了税务管理的涵盖面。第四,《税情监控册》是企业基本情况和主要指标的纸质平台,其保管和传递,有效地解决了管理人员调换过程中的管理“脱档”的问题。2003年度我局共清理漏征漏管户750余户,对3562户纳税户进行发票专项检查,督促整改、处罚了11类发票违章行为,全年税务登记准期率达100%,准期申报率达99%以上,准期入库率近100%,呈现历史最好水平。

三是提高了执法绩效。税情监控解决了大量的苗头性问题,如纳税人不懂或不理解税法的问题、纳税人对税法理解歧义的问题、纳税人容易疏漏的问题,根据税情监控信息和其它信息将这些大量的问题消灭在萌芽中,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整体执法绩效。同时税情监控也为纳税评估和税收稽查提供了准确的信息,提高了评估和稽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税情监控信息和其它信息,2003年评估出有问题户1194户,补缴税款达2995万元,加收滞纳金36万元,移送稽查65户,全年稽查查补税款达6691万元。

监控范文篇7

截至目前,全市共监控46个单位,其中包括27个乡镇,19个涉农收费部门。通过重点监控,促使一些农民负担问题较多的单位和部门增强了减负意识,建立和完善了各项减负制度,确保了各项减负惠农政策的落实,促进了全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现将具体减负监控措施作一探讨。

1制定重点监控办法,确保重点监控制度落实

加强对农民负担重点单位、重点问题的治理,形成减轻农民负担局部高压,提高减负工作的整体水平。2004年,市按照省纠风领导小组的要求,在省农监办的具体指导下,研究制定了《市农民负担重点监控实施办法》,对农民负担问题突出的单位实施重点监控、重点管理,为期1年。为保证农民负担重点监控制度的落实,市农监办坚持每季度对重点监控单位进行1次督促检查,听取单位一把手整改工作情况汇报,提出整改要求,并将整改情况通知组织、人事等部门。在评先、评奖和单位党政主要领导晋升提拔时,及时提请组织、人事部门,取消被监控单位参与评先、评奖和主要领导提拔的资格。

2认真排查,慎重确定重点监控对象

一是注意抓典型。准确地选定重点监控对象能收到监控一个点、警示一大片的效果。根据明查暗访、信访受理、专项审计和年度考核等情况,将问题多、群众意见大、减负工作不力的单位或部门纳入监控范围。二是坚持原则,客观公正。被列入重点监控范围,意味着减负工作被否定,对单位和领导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问题单位领导都竭力躲避“入围”。因此,在每年确定重点监控单位的时候,都坚持原则,客观公正,坚决把在农民负担年度考核中不合格且问题突出的;农民负担问题多、信访量大、群众反映强烈但整改不力,造成农民重复上访、集体上访的;在农民负担执法检查、暗访或专项审计中发现加重农民负担的违规违纪行为比较典型的;因农民负担原因引发农民越级集体上访的等其他严重违反农民负担政策规定的乡镇和县直单位纳入重点监控范围。

3跟踪督查,狠抓问题整改

3.1搞好宣传教育

为帮助被重点监控单位熟悉和执行减负惠农政策、做好整改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做好对重点监控单位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重点监控单位主要领导对减负工作的认识和政策水平。一是通过召开座谈汇报会宣传教育。每次到重点监控单位督查时,都组织召开有该单位主要领导参加的座谈汇报会,在提出整改要求的同时,着重向其宣传中央、省、市的一系列减负政策和规定。二是经常邮寄有关文件和宣传资料。针对被监控单位的不同问题,有选择地邮寄不同的文件和材料,使被监控单位准确地了解涉农收费、处罚的有关法律法规。三是举办减负政策培训班,对重点监控单位进行减轻农民负担政策、规定等内容的系统教育。自实施重点监控以来,市农监办累计向重点监控单位印发简报1200多份、相关文件200多份,市县2级举办重点监控单位及乡镇所管辖行政村干部培训班7期,培训局委及乡村基层干部1000多人次。通过对重点监控单位减负政策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了他们的政策水平,增强了其做好减负工作的自觉性。

3.2认真监督问题整改

为督促重点监控单位切实整改存在的问题,几年来,通过明查暗访、电话回访、实地回访等多种方式,及时掌握被监控单位问题整改情况,对重复再犯的问题抓住不放,直到彻底整改。

3.3狠抓源头治理

一些被监控单位之所以模糊减负政策规定,甚至有恃无恐地向农民乱收费或超标准收费,其根源在于一些单位或部门的错误信息误导。2004年以来,通过经常性检查和对重点监控单位乱收费问题的追根问底,先后纠正了二胎证办理、农村居民户口薄办理等方面的违规收费行为。

4做好回访,巩固重点监控成果

为防止出现松懈思想和解除监控后问题反复,收到“监控一年,持续平安”的效果,对整改到位摘掉重点监控帽子的乡镇和单位,仍坚持“常敲钟,常念经”,通过定期不定期明查暗访和电话回访,及时掌握其减负政策落实情况,使这些单位常绷减负弦。一是每年2次在全市组织农民负担大检查,凡是被重点监控过的单位必查;二是在被监控过的乡镇多聘农民负担监督员,并经常与他们联系,随时掌握这些地方的农民负担动态,使这些单位经常受到警示和压力,使减负工作做到常抓不懈。不少被重点监控单位在摘帽后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还走到了全市的前列。

监控范文篇8

一、预防性稽查工作中的几个关键点

(一)关键点之一——人

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中,涉及到稽查时,自然就出现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一般来讲,管理者的行为主要指向规范化,让被管理者的行为更加趋于一致,更加合乎统一标准的要求;被管理者除了向统一的工作标准努力外,个人的行为在无约束或者约束弱化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有人进行负面诱导的情况下,又有背离核心标准的一面。因此,在预防性稽查工作中,防止个人行为背离核心标准就成为管理者和稽查人员工作的一个关键点。

(二)关键点之二——计重设备

在实行计重收费的条件下,高速公路运营者和车货主之间,计重收费设备往往就会成为交易双方关注的关键点,一方想方设法维护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而交易的另一方则往往向称重数量较小化的方向努力,尤其是经常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司机,他们对设备的弱点和软件的软肋越来越了解,为了达到少交通行费的目的,就利用设备的自然缺陷作弊偷逃通行费。因此,加强对设备的日常维护,逐步从技术上完善设备的功能,提高称重的准确性,也是预防性稽查所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关键点之三——人机结合部

在个别情况下,车货主和收费员之间达成默契,共同利用设备的缺陷和技术的不成熟,以增加个人收益为目的,损害高速公路的利益。这是严重影响公司形象并对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秩序破坏较严重的一个病害,也是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对破坏收费秩序收费员的稽查和严肃处理,利用相反事例的教育作用,也是预防性稽查的一个关键点。

二、实施预防性稽查的途径

(一)系统运行稽查中的关键环节

稽查员不定期对所属站区系统运行情况进行现场稽查。稽查员要预防利用系统进行技术舞弊,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监控作用并确保收费系统的正常运行,各相关设备封闭上锁、车道PSAM卡和加密狗情况及车牌识别系统正常、数据图像信息正常上传、监控系统运行正常、录像资料相关信息无短缺。

监控员每天进行图像巡查,车道录像有字符叠加正常,监控镜头在指定位置;网络检测系统全天候进行检测,通信系统的干线传输系统正常,接入网系统正常,数字程控交换机工作正常,监控收费系统数据传输通路正常。

机电员加大计重收费系统维护和软件研究力度。严格执行维护程序,进一步优化软件,建立防逃费管理系统,提高软件的科技统计、分析、监督功能,减少人为因素影响。加大计重设备硬件的日常维护,进一步增强处理收费现场特殊情况的能力和设备的维护能力。

(二)票证报表稽查

票证报表稽查包括8个关键环节。(1)票据、IC卡领用手续的完善程度,特别是签字手续的完善程序;(2)作废票的保管、登记、作废章加盖以及丢失、短缺状况;(3)在卡盒管理中每班的非出口回收卡、非入口发出卡、无信息IC卡、坏卡等特殊IC卡的交回、登记和上报;(4)票据是否按照序号发放,有无跳号现象;(5)现金清点和及时上解;(6)班报表的审核、分析以及签字手续;(7)票据发出、使用、结存的汇总统计,帐本填写中是否做到了帐实相符、帐帐相符和帐表相符;(8)月末的票卡盘点和数据分析。

(三)结合录像对车道流程稽查

该项稽查方式是一种较原始但最具预防性和震慑力的稽查,在不间断的核查中可以发现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1、稽查员不定期对所属路段的车道流程进行抽查和有针对性的稽查,并通过各项数据统计筛选出操作差错率较高及具有严重违规操作的人员,结合录像资料对该收费员的车道操作流程按班进行连续性的重点稽查。如对修改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剖析稽查;对车辆长时间滞留车道、收费广场、司乘人员下车到收费窗口、车辆反复进退等异常情况进行重点稽查。

2、不定期抽查一个完整班次的录像,结合车道流水,核查收费作业程序。如果发现贪污作弊违纪行为,要找准特征,及时组织稽查力量对该时间段内该收费站其它班次的录像进行核查,防范集团作弊。

(四)大型车辆追踪

利用车牌号查询系统对近期三型以上的货车交易记录进行抽查,预防车辆换卡逃费行为。如经常对从邻近收费站进入、从近距离收费站驶出的大型载重车,从外路段远距离收费站进入的长途空车进行追踪,通过出入口图像对比、与入口超限检测点联系,取得入口称重数据后,对出入口称重数据进行对比,发现远程实车进入而空车驶出、而近距离空车进入实车驶出的现象确定为换卡逃费车辆。

针对计重收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出台统一规范的处置办法,收集、整理有关营运案例并汇编成册,加强对岗位工作方法的总结推广工作,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加强与路网单位的横向联系,加大纵向打击力度,丰富稽查方式,努力遏制偷逃缴通行费现象,最大限度杜绝通行费流失。

(五)现场稽查弥补系统不足

现场稽查主要解决监控设备无法掌握的数据或一些现场收费情况进行稽查。围绕“突出一个重点,狠抓两个现场”开展工作。“一个重点”是充分运用技术手段(如利用稽查抽验、黑名单信息等),锁定重点出口和车型,严厉打击车辆逃费行为。“两个现场”是收费站进出口和服务区。在服务区重点打击倒卡、换卡、转货等达到买短跑长偷逃通行费;在出口着力打击利用走S型通过秤台把轮胎向下的压力部分分解为横向扭矩、搭桥垫钢(木)板减轻轴重、在计重平台缝隙插螺丝钉造成称台称重下沉不灵敏、遮挡光栅分离器、安装液压磅车轴和非法增加车轴使核载变大等手段偷逃通行费行为。

(六)特殊事件处理核查

特殊事件核查员每班次分路段对所有特殊事件进行核查并提交。提交率达到100%,包括各种免费车是否符合有关政策规定、车型车牌不符、修改、丢卡、坏卡、车队、超时等特殊事件处理放行是否按有关规程操作,有无违规操作放行。另外,“非入口发出卡”、丢卡、坏卡、车牌完全不符等一些特殊车辆出口时,要通过中心监控员验证查看入口车道流程、电话联系入口等方式获得相关信息对发生原因进行路径分析判断确定后放行,有效控制了违规违纪和偷逃通行费事件的发生。

(七)对收费正常交易通行的车辆记录进行稽查

系统稽查员对当班期间的正常交易记录进行抽查,重点抽查计重货车出入口明细,包括通行车辆车型、轴组信息、计重信息、图像等。如果发现可疑车辆,可通过查看录像、车道流程与以往交易记录对比等手段,确认是否按实际轴组计重收费,称重数据有无明显差异、有无超限等情况,从中发现一些因违规操作、车辆违规行驶等造成胎型识别系统识别错误、缓存数据未删除作为当前车辆信息收费造成通行费流失的情况,这也是个别收费员与司乘人员利用系统作弊的一个重大隐患,这项预防性稽查内容的开展,提升了整个监控稽查工作的水平。

(八)治超系统三稽查:称重数据、入口通行记录、检测登记表和检测单

稽查人员通过系统对当日的计重货车称重数据进行地毯式排查,对称重数据超限的车辆开具稽查通知单,并对相关车辆进行倒查,通过查看入口通行记录、检测登记表、检测单,预防治超人员违规违纪行为。

三、预防性稽查工作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预防性稽查工作是在长时间稽查工作的基础上,从稽查的手段、内容、对违纪行为进行处治,在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稽查工作水平的一个新的课题。要做好预防性稽查工作,就必须首先满足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在全体稽查工作人员中牢固树立“教育先行,预防为主,更加侧重于预防”的思想意识

治未病不治已病,不仅是中医学中一个古老的治疗思想,也是指导我们监控稽查工作的一个指导思想。以高科技的收费软件和监控设施为手段,加大对收费管理的稽查,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从被动的对出现问题的稽查到对为防止出现问题的预防性稽查,是稽查工作迈上新台阶的一个标志,但同时对稽查人员的思想认识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变被动稽查为主动稽查,变监视性稽查为管理性稽查,变堵漏性稽查为预防性稽查。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预防,切实做到防范于未然,为基层一线员工负责。

(二)预防性稽查对稽查人员的要求

稽查工作要求稽查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稽查的方式和方法,熟悉收费管理工作、收费工作流程和收费工作的规范标准,并对照标准规范给管理人员和收费人员提出改进的要求和具体措施。预防性稽查对稽查人员会提出更高的要求,稽查人员不仅要熟悉稽查的基础性工作并深入钻研收费流程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还要学习掌握必要的机电知识,研究计重收费系统软件。将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列为监控稽查的重点,努力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稽查人员的预见性和敏锐的判断力

作为稽查人员,不仅要有坚定的工作原则性,更要有高超的稽查工作水平,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判断力,充分利用事物发展的苗头来判断事物发展的方向,通过对收费工作的深度钻研,预知收费工作发展的动态。

监控范文篇9

关键词:院感监控护士;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影响

感染管理在医院的质量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有损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危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为了有效预防并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我院于2017年1月设立了院感监控护士,主要负责对医院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各种感染问题进行监督与管理,并对相关的监测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处理,逐步改进医院的各项管理制度与措施,以实现预期的医院感染控制效果[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17年3月确定了院感监控护士制度,随后以《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标准》为标准分析了我院医务人员的基本状况、医疗废弃物的处理状况以及病区环境状况等信息。1.2方法(1)首先,以医院的科室为单位设立差异性的院感监控护士,要求相关的院感监控护士必须具备护师级别,并拥有5年以上护理经验,具有极高的责任性和风险精神。另外,院感监控护士在工作前接受了严格的疾病感染预防培训,只有通过了复杂的考核才能真正上岗,可谓是专业技术过硬。护士的选取过程并非是任意的,其最初是科室优秀员工的推荐,护士个人也可直接报名,但需要接受初级的审核,通过初级审核的护士可参与院感监控护士的竞争过程。(2)其次,明确院感监控工作士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严格遵守医院感染检测与控制的相关规定,并认真负责医院各个科室的隔离与消毒等具体工作,每一个季度都应当对医院内部的消毒剂以及空气等进行细菌培养;监督并敦促护理人员实施隔离工作,并要求做好信息的记录;强化基础性感染知识的宣传,深度挖掘医院内部隐藏的感染隐患,并及时反馈和处理,一旦发生疾病感染,必须做到各科室的相互协同,最大化实现疾病感染的控制。(3)最后,还要加强对院感监控护士的培训。对于已经上岗的护士,要定期每月安排1次培训,培训的内容应当包括手卫生、医疗废弃物的管理等多个方面。此外,院感监控护士还应当加强对本科室内相关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增强相关医护人员的感染预防意识,以有效促进医院感染率的降低。1.3观察指标。详细分析我院院感监控护士制度,随后统计和比对设立前后医院感染的发生数据。主要指标包括:医疗废弃物管理、病区环境卫生、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以及无菌技术操作规范、一次性无菌物品的管理。5项指标的评分数值确定为100分,分值与医院的管理质量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分值越高代表着管理水平越高[2-3]。1.4统计学分析。以SPSS20.0软件实施数据分析,并用t进行数据的检验,相关资料用(±ss)表示;计数资料也可用%表示,并实施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其差异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院感监控护士在设立角度的基本情况。我院一共有20位院感监控护士,全部为女性,年龄在26-36岁,平均为(30.56±3.68)岁。其中,有12位护师,8位主管护师,他们的平均工作时间为(9.68±2.62)年。2.2医院在感染发生角度的基本状况。笔者在2016年的12个月中选取了500位患者,在2018年的12个月中也选取了500位患者,作为本次的调查的研究对象。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2018年的医院感染发生率(2.4%)明显低于2016年的医院感染发生率(4.8%),且其差异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4]。2.3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指标的数据对比。如表1所示,我们详细的分析了实施护士培训后的数据,发现5项指标评分指标均提升显著,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综上所述,医院院感监控护士的设立,以及相关人员培训的加强,对于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院感监控护士可以注重加强医院相关医护人员感染相关知识的学习,监督并敦促相关人员严格执行相关规定,逐步提升医院相关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此外,院感监控护士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本院感染控制的实际情况进行监测,针对医院感染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实现对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与预防。当前,医院相关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情况是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因此,医院必须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重视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情况,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5-7]。

综上所述,院感监控护士的设立不仅能够促进医院各项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改进,还能够让医院的感染管理工作更规范、具体,对于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值得我们在医院的日常管理中进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晓玲,潘晓琤,龙月云,等.感染控制护士在提升手足口病病区院感管理质量中的作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08):1365-1366.

[2]任军红,李六亿,贾会学,等.感染管理护士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评价[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7,16(10):966-968.

[3]吴晓平,古丽米热•阿尔肯,程永波.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的几点体会和思考[J].海南医学,2016,27(20):3424-3425.

[4]张释文.护理工作在控制手足口病患儿院感中的作用[J].健康必读旬刊,2013,12(6):324-324.

[5]张皖瑜,尹湘毅,丁艳,等.护士长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监控作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18(6):539-541.

[6]董艳娥.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5):94-94.

监控范文篇10

一、建立监控系统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窃电手段更高明且更具隐蔽性,尤其是一些大用户窃电,给供电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无论犯罪份子的窃电手段如何高明,其根本的窃电途径只有私动计量装置和外接电源两种。建立反窃电监控系统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对计量装置和用户负荷情况的时时监控,从根本上切断窃电途径。二、监控系统的组成环节

反窃电监控系统应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利用负荷管理终端对用户用电负荷进行时时监测,周期性数据采集。

2、通过WEB服务器对采集回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并绘制负荷曲线图。

3、经分析后发现用电异常的用户由主台人员对其进行长期监控,利用负荷曲线图找出其用电异常的时间段后,以异常报告的形式通知用电检察人员做进一步的分析调查。

4、用电检察人员根据用户的变压器容量,现场用电设备情况,用户的用电性质,用电负荷高峰期等实际信息,参照负荷曲线图来确定用户是否存在窃电现象。

5、经查实确无窃电行为的用户,检查人员需针对该户的负荷曲线图和现场的实际情况,向主台人员提供一份详细的报告,解释负荷曲线异常的原因。

三、系统在技术上存在的缺点及改进方法

1、对双电源供电的用户,若负控终端电源采用单电源接入,那么在该用户的主供线路检修或发生故障情况下,用户由主供电源转为备用电源供电,此时终端失去工作电源,就失去了对用户用电负荷的监控。改进方法: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对双电源用户的负控终端加装负荷管理终端自动切换装置,实现终端的不间断供电,其原理图如下:注:当电源取自用户PT时:继电器J1,J2型号为JTX—100V/5A当电源取自低压220V时:继电器J1,J2型号为JTX—220V/5A以高供高计,两线路PT为例,如下图:终端电源取自PT:A1,C1为1#PTA2,C2为2#PT继电器J1,J2型号为JTX—100V/5A如图所示:

(1)双电源用户正常供电情况是:1#变压器供电,2#变压器备用,1G合上,2G拉开。1#线路PT提供终端电源,A1,C1有100V,J1继电器动作,通过J1的常开接点5—6,9—10向终端RTU供电。

供电技术

(2)用户使用备用电源供电时,既2#变压器供电,1#变压器备用,2G合上,1G拉开。2#线路PT提供终端电源,A2,C2有100V,J2继电器动作,通过J2的常开接点5—6,9—10向终端RTU供电。

(3)用户热备用情况,既两个线路PT都带电时,考虑到此种情况,故在继电器J1线圈回路串联J2常闭接点,同理,也在继电器J2线圈回路串联J1常闭接点,实现相互闭锁。这样只有先投入的PT向终端提供电源。例如:1#PT运行时,J1常闭接点断开了J2的启动回路,J2不动作,2#PT的电压就不会送至RTU,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出现短路。

(4)在热备用运行状态下,当一个PT的一次或二次保险熔断时,该装置会自动将终端电源切换到另一PT,确保终端不间断供电。徐州供电公司从2004年至今,凡加装“负荷管理终端自动切换装置”的用户都没有因为PT断线和倒闸操作而影响终端供电的现象出现,实践证明该装置完全能解决此问题.

2、由于目前负控终端都装在变压器二次侧,单纯依靠对电能表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窃电情况,如果在电能表前面窃电,电能表无法采集数据,也无法判别窃电行为。因为负控仅有二次侧的曲线图,它采用二次侧的这一时段与上一时段的负荷曲线相比较或历史数据比较,因此绕过电表的电量,损失无法通过二次侧的供电负荷曲线进行比对。同时由于不能采集一次侧的数据。因此在同一时间内根本没有误差参照值。仅靠二次侧这一时段的数据和前一时段或历史数据进行比较。做不到实时上报,耽误抓获窃电现场的时机。

改进方法:在一次侧加装无线采集器,使其直接套/串接在电力变压器一次侧电力线上,通过电力线的感应电流取电,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存储。其原理是负控终端与无线采集器通信,将采集到的数据转换成一次侧的一定时间内的平均功率S1,同时通过RS485总线读取多功能电能表的数据并转换成二次侧相应时间内的平均功率S2。由于设备损耗和管理损耗等种种原因会造成一些可以容忍的电能损耗,在负控终端的微处理器里面预先设置好一个宽容值。当S2加变压器的变损值和宽容值的总和仍然小于S1时,现场服务终端则判别为异常。

四、系统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1、缺乏足够的维护人员,故障的终端不能及时修复。目前只有四名负控终端维护人员,负责城区上千户的终端维护工作,并且终端大部分是分散装在各用户配电室内,这使得维护人员将大部分时间浪费在了路上,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目前的配送制使新终端在数量上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改进办法:将用户按窃电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对那些存在窃电嫌疑或有窃电前科的用户进行重点监控,当主台人员发现这类用户的终端故障时,必须迅速与维护人员联系,要求维护人员当天将故障排除,确保不出现监控盲区。同时要求用电检查人员加大对用户的巡视频率,尤其是加大对那些存在高窃电风险的用户的巡视力度。

2、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容易出现监控盲区。现行的营销系统和负控系统没有实现完全对接,而负控中心与计量中心之间缺乏沟通,这就导致负控人员不清楚当天究竟有多少用户更换计量表计,同时计量人员与负控维护人员在职责权限上有着明确的划分,所以计量人员一般在更换用户的计量装置后不接负控线,也不会主动通知负控主台人员,最后都是由负控主台人员发现无法召回数据后,通知维护人员前去处理,这就使得负控在一段时间内无法正常工作。改进办法:实现负控系统与营销系统流程对接,使系统自动提醒主台人员当天流程内进入换表环节的用户,同时协调计量中心将每天的换表计划通知负控中心,计划有变动时及时告知负控中心人员,尽可能使两部门之间的工作节奏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