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员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8:50:47

监管员

监管员范文篇1

一、调阅资料技巧

通常被查单位的账簿、报表及档案资料都不少,监管员在进入现场时,可根据本次检查的项目确定调阅资料的类别。如果是常规检查全面铺开,可根据人员分工,分期分批有选择地分类调阅;如果单项检查,例如检查联行资金占用情况,则可以直接调阅会计报表几明细账;如果检查利息收入是否正确,就要先调阅凭证,从计息清单查起,同时核对借据日期;查财务支出,先调阅明细账,从账面找出某项支出的走账时间及发生笔数、金额,再分别调阅会计凭证;还有一种调阅办法就是采用抽样法,抓住能够集中反应问题的资料调阅。如:检查期间可选调会计上每个季末及年末会计档案;贷款档案可选调信贷某类贷款、某个金额起点的借贷账户。否则将所有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信贷档案从头至尾翻阅,就事倍功半了。

二、现场查账技巧

监管员进入现场时,首先要明确本次检查的项目及确定检查的方法。各种检查的对象不同,运用的技巧和方法自然也就不同了。例如:检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应采用从会计报表查起的逆查法;检查卖出回购证券和买入返售证应采用账实核对法;检查电脑记账,只有代号、数字,无详细的摘要,就要搞清楚各种代号的含义并熟记之后再检查;如果检查委托存、贷款是否存在高息,可以采用计算机总量核查的方法;如果已知被查单位存在违规经营或私设小金库,又没有充足的证据,就应从资金往来上动脑筋,注意资金走向,将来龙去脉查清楚,取得有力证据;如果某笔款项找不到去向,那么就要根据数字进行加减或进行推敲该笔款项是否化整为零或者化零为整已经转移;如果检查柜员短期交接手续是否办理,就应结合坐班主任日志、会出人员短期交接登记簿、考勤表及当日柜员凭证签章进行检查。

三、询问技巧

现场检查有些情况需要询问被查单位经办人和负责人,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会问的能够问到点子上,省时省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会问的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倒让被问者钻了空子。所以现场检查时,监管员要尽量简练、干脆,把大量的空间留给被问的人去讲。问话时可采取启发式或提醒式,有时需要很专业地指出对方的问题所在,让对方知道监管员是个行家里手,打消其蒙混过关的念头,是突破对方重大问题心理防线的突破口。

四、跟踪技巧

现场检查关键是能够快速发现问题,抓住蛛丝马迹,顺藤摸瓜进行跟踪,往往会达到预期效果。现场跟踪技巧应注意6个“异常”:

1、注意异常的核算方法。事实上每一种不规范行为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和自身特点与规律,抓住这个规律,就能迅速发现问题,掌握查出问题的主动权。

2、注意异常数字。数字通常都是较为标准的,如果出现异常数字,那就要认真分析一下,到底是几?如该数字象4又象9,或者象5又象8,是字写的不规范还是经过涂改。

3、注意异常记账、冲账。凡不规范的记账和冲账,如果不是技术水平原因,就有其人为的幕后原因。

4、注意异常的科目归属。不少金融机构在科目归属上做文章,现场对异常的科目归属一定要检查清楚。

5、注意异常的对应关系。正常核算的对应关系都是比较规范的,如果对应关系异常,想必就有原因。

监管员范文篇2

本文作者:袁峰工作单位:上海行政学院

正是由于存在公职人员以各种方式鲸吞国家财富的现象,才有必要对公职人员的收入、财产和债务状况等进行监管。国际上对公职人员的财产状况形成了两种监管机制。第一种是将公职人员的财产申报信息向社会公开。它强调一个公开透明的社会是反对腐败的最佳利器,保持公职人员廉洁的方法之一就是要让他们及其直系亲属定期公开他们的收入、资产、投资及债务状况,通过由外向内的监管机制防止他们拥有的财产可能与其执行的官方职责发生利益上的矛盾。瑞典早在1766年就制定了《出版自由法》,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新闻出版自由法,它规定每个国民都享有查阅官方文件的自由,包括允许普通公民查阅任何公职人员的财产及纳税情况。2011年瑞典的清廉指数①为9.3,在183个国家与地区中列第4位。[2]美国、日本通过制定《美国政府行为道德法》、《国会议员资产公开法》等法律赋予公民查阅公职人员家庭财产状况的权利。为了最大可能公开官员的财产信息,近年来俄罗斯、法国、墨西哥、英国等国家也尝试使用计算机电子技术推动公务员财产申报信息公开工作。第二种是对公职人员的财产申报信息进行内部审核。它强调在腐败治理领域主要依靠执政党及其政府自身的自律机制,针对官员的财产状况,建立起自上而下的内部监管机制。它将公职人员财产监管的重心,放在对申报资料的内部审查与核实上,而不是以信息公开的方式由社会公众直接参与监督公职人员的财产状况。例如,新加坡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规定:所有公务员都在申报之列,不限定行政级别;申报内容不仅包括本人的财产和利益,还包括配偶、共同生活家庭成员的财产、利益;部门负责人和专门机构承担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的主要责任,申报资料不对社会公开。新加坡依靠内部权力监督机制成功地抑制了腐败,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清廉的国家之一。2011年新加坡清廉指数为9.2,在183个国家与地区中列第5位。[2]瑞•维斯尔认为:“统治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享有政治体制所赋予的几乎绝对的权力,他们运用它,但没有听任任何权力滥用、专横统治、贪污腐败、管理不善,以及对新加坡人民利益的漠视,这是非凡无比的。他们以超乎寻常的正直、奉献和对法治的尊重统治着这个岛国。”[3]233采取与新加坡类似的公职人员财产监管方式的国家,还有越南、泰国等。我国自1995年颁布《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以来,已出台了多项涉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财产登记”、“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方面的文件。但是,从实际的反腐效果看,这些规定并没有对公职人员的非法收益获利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涉案金额是衡量腐败者贪腐程度的主要指标,是把握大案要案发展动向及分析涉案人员状况的重要依据,更为重要的,它是评估国家腐败控制力的重要参数。从近年来人民检察院实际追诉与侦办的大量案件情况来看,贪腐数额远高于立案标准,并且大案要案在数量上总体上呈现逐步增长趋势。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犯罪金额比较小,达到十几万就会被判死刑(死缓)。从2000年至2010年十年中因贪腐被判死刑官员的受贿金额来看,少则500余万元,多则上亿元。[4]2011年我国的清廉指数为3.6,列全球排行榜第75位。[2]分析以往我国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的规范性文件未能产生显著反腐效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对报告信息有限公开的规定未能全面落实199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中,还没有公开申报信息的规定。1997年颁布的《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中第七条规定:对报告的内容,一般应予保密。组织认为应予公开或本人要求予以公开的,可采取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2001年中纪委、中组部颁布的《关于省部级现职领导干部报告家庭财产的规定(试行)》中规定:对于领导干部填写的《领导干部家庭财产报告书》的内容,由报告义务人在所在单位领导班子内或者规定的范围内通报。作为对1997年《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①“透明国际”的清廉指数采用10分制,5分为及格,满10分为最清廉。2012年5月11日国家预防腐败局副局长崔海容在香港廉政公署第五届国际会议上发言时曾引用“透明国际”给予中国的清廉指数评分。人重大事项的规定》的修改,中共中央办公厅于2006年又颁布了《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其中仍然保留了1997年《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中第七条的内容。但是从实施情况来看,直到2009年才开始陆续有一些地方探索领导干部财产公示的试点,目前还未形成全国性的统一做法。(二)对报告信息的核查未能完全展开作为对1995年的《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2006年的《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的修改,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与以往文件中只是要求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将申报材料报送相应的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备案相比,该文件突出强调了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对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材料的汇总综合、查阅方面的职责,并对经群众举报或反映突出的干部的申报材料进行调查核实作出了规定。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健全了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监管的审核机制,但由于缺乏财产审核所必需的一系列配套制度与条件,干部财产申报信息的核查工作目前还难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例如,需要对配偶子女均移居国外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登记管理;建立全国性的房屋产权信息登记与查询系统;在清理匿名、假名存款账户的基础上实现金融机构的完全实名制管理等。正是由于我国公职人员财产审核与公示机制的双重缺失,导致以往有关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的相关文件未能充分发挥财产监管效能。2012年4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了国务院总理的文章——《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文章指出:“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制度,加强督促检查,研究推进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在一定范围内公开。”[5]7文章在强调要严格执行以查阅、调查核实申报资料为特点的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的同时,提出要推进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依此思路,中国对领导干部财产状况的监管将形成组织审核与有限公开为特色的双重监管机制。当前在中国实施这一监管机制,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从制度适切性的角度,论证该项制度是否与中国的政治文化、制度规范以及国家类型相契合;二是从制度有效性的角度,通过操作层面的设计使该项制度能够发挥出实际的反腐功效,进一步健全针对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状况的监管功能。

(一)政治文化的适切性文化价值的认同构成了制度认同的核心,一种制度设计只有体现出被认可的价值时,人们才会产生现存制度适合于自身的信念。中国古代政治权威的合法性是建立在人们依据儒家思想意识进行价值评判的基础上的。在中国古代,领导权必须由有道德的儒生来掌握,他们在道德上的卓越性能够超越普通民众。这种儒学遗风对中国政治的影响是易于树立权威人士或贤明之士的高尚地位。统治者希望人们看到,真正具有美德的通常是那些掌握权力的人。“好人”是对政府权力正当行使的唯一保障,人们将明智的决策、公正的判断寄托于具有优良个人素质的官员身上。人民反抗暴政的权利,贵族清除不正义的帝国王室的权利,帝国皇帝取代不合位的君主之权利,以及官僚劝谏怠位的统治者之权利,都是由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赋予的。这信念就是,政治领袖主要靠道德说服力来证明自己的合格,一个王朝的变革性权力主要依靠管理者的伦理品质。[6]73-74因此,中国古代对官员的行为有严格的规定,如当官不能参与经商。《臣轨》中指出:营私家则官事不成,在公门则不言货利,言货利则公门不正。①《天人三策》中讲: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其患祸必至也。②马克斯•韦伯也认为:同任何官僚道德一样,儒教的道德也反对官吏本身参与赚钱,不管是直接参与还是间接参与,都被认为有背伦理、有失身份。[7]209对执政者的谋利行为进行必要的规范,作为传统政治伦理,不仅为当代中国民众所信奉,也为当代执政者所接受。中国的公职人员是否如实呈报有关个人及家庭的财产状况,不仅是检验公职人员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取人民信任的重要方式。(二)制度规范的适切性公职人员的财产状况是否属于个人隐私,对其进行监管是否具有法理依据?笔者不认同公职人员不存在隐私权的说法,公职人员的财产状况在一般情况下应当属于个人隐私,公职人员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应当受到尊重。然而,即使对于普通公民的隐私权,具有尊重隐私权传统的欧洲国家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目的也进行了必要的限制。《欧洲人权公约》第8条规定:(1)人人有权使他的私人和家庭生活、他的家庭和通信受到尊重。(2)公共机关不得干预上述权利的行使,但是依照法律的干预以及在民主国家为了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国家的经济福利的利益,为了防止混乱或犯罪,为了保护健康和道德,或为了保护他人的权利和自由,有必要进行干预者,不在此限。[8]1012恩格斯在《流亡者文献》一文中认为,当特定个人的隐私影响到广泛的公共利益时,个人隐私应当受到必要的限制。他指出:“私事和私信一样,是神圣的,不应在政治争论中加以公开。如果这样无条件地运用这条规则,那就只得一概禁止编写历史。路易十五与杜芭丽或彭帕杜尔的关系是私事,但是抛开这些私事,全部法国革命前的历史就不可能理解。”[9]2532008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但是,经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可以予以公开。由于公职人员行使权力与担负责任的公共性,其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存在着冲突的可能性,需要通过对公职人员的隐私权进行必要的限制来防止公职人员利用隐私权隐藏贪污所得。为了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对公职人员的隐私权应当实施比普通公民更为严格的限制。对公职人员的财产状况进行监管,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共识。2010年7月11日执行的《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中删除了2006年的《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中的第十条“对报告的内容,应当予以保密”的内容,更改为“应当设专人妥善保管”。这表明,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已不再作为国家机密来对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后不久,2008年5月25日中共新疆自治区阿勒泰地区纪委、监察局出台了《关于县(处)级领导干部财产申报的规定(试行)》,要求对干部申报的个人事项进行审核,并对部分内容实行网上公示。之后,全国多个地方先后出台了官员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包括浙江省慈溪市、湖南省浏阳市和湘乡市、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安徽省庐江县、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江苏省淮安市等。(三)国家类型的适切性“在东亚地区,与政治最密切相关的结构是自主国家。这一概念在这里并不仅仅指国家的运作独立于社会的压力,而是指国家塑造着社会的秩序。”[10]92美国著名政治学者詹姆斯•R.汤森与布兰特利•沃马克在《中国政治》一书中描述中国的国家类型时认为:“像这样一个持续如此长久并具如此高度自主性的体系,其影响力不可能仅限于自身制度在形式上存在的那段时期。”[11]30自主国家在政治上强调自我约束,依靠自身设定的法律、法规、政策、纪律来制约掌权者的行为。当这种约束力处于弱化状态时,国家权力的无限增长就有可能带来畸形自主(给予主管部门广泛的随意处理权)。自主国家由于缺少在体制外促使官员向社会负责的权力制约机制,决策失误、腐败现象更多地依赖于体制内的监督机制来克服。[12]431962年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党的问题时指出:“对于我们党的各级领导人(包括党委会的所有成员),应该有监督。这种监督是来自几方面的,来自上面,来自下面(下级),来自群众,也来自党小组生活。我想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大家看看妥当不妥当。我觉得,对领导人最重要的监督是来自党委会本身,或者书记处本身,或者常委会本身。这是一个小集体。”“同等水平、共同工作的同志在一起交心,这个监督作用可能更好一些。”[13]309根据我国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的规定,对于报告信息,主要采取组织内部查阅或调查核实的方式。即使近年来一些地方要公开领导干部报告的个人事项,也大都仅限于部分内容的公开或在一定范围内公开。由此可见,当前我国主要还是依靠体制内的力量来抑制腐败,而不是完全依靠体制外的力量。从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实施的公职人员财产公示制来看,大都属于限制性公开模式。(1)限制公示内容。新疆自治区阿勒泰地区纪委出台的《关于县(处)级领导干部财产申报的规定(试行)》没有要求在网络上完全公开领导干部及其家庭成员财产状况,而是采取公开申报与秘密申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当地廉政网及媒体向社会公示的仅有4项(需要申报的内容共有11项)。(2)限制公示范围。先行试点公职人员财产公示制的地区,如浙江省慈溪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安徽省庐江县、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江苏省淮安市等,都是利用单位政务公开栏、政府办公大楼公告栏、单位内部网络、向相关人员发送短信提示等对公职人员财产状况进行有限公开。

以公职人员财产申报为基础的审核制与有限公开制,各自拥有对公职人员非法财产来源进行监管的独特功能。当前,应当结合中国的廉政状况,通过制度设计实现两种制度安排的有机结合,发挥出对公职人员财产监管的合力作用,使中国特色公职人员财产监管机制成为有效检测公职人员廉政程度的“利器”。(一)公职人员财产审核制的特性由官方专门机构组织对公职人员财产申报信息进行审核是一种强有力的内部监管方式。尽管通过公示申报信息而引发的举报式监督,威力不容小视,但是通常不具备官方专门机构在公职人员财产监管方面的优势。(1)党政机构监管公职人员财产的权威性与规范性。为了查阅及调查核实有关信息,有关监管机构有权要求公职人员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否则,将直接承担相应的责任及处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52条第5款明确规定,各缔约国均应当考虑根据本国法律对有关公职人员确立有效的财产申报制度,并应当对不遵守制度的情形规定适当的制裁。根据《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对于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报告的、不如实报告的、隐瞒不报的,将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直至免职的处理;构成违纪的,将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14]9而且,有关监管机构一旦发现官员申报的个人资产与正常收入不符,可以要求其作出合理解释。(2)党政机构监管公职人员财产的专业性与协作性。通过有关机构的组织、协调,有助于建立起与个人身份信息相关的综合管理体系。①有关机构可以通过银行核实申报人提供的个人资产信息,有效预防和监测犯罪所得转移以及防止事后受贿等腐败犯罪活动。金融机构不仅要对在任以及曾经担任过公职的个人的银行账户进行重点审查,而且要对公职人员的家庭成员和与其关系密切的人所要求开立或者保持的账户进行审查。政府部门通过确立金融机构核实客户身份的义务,可以使金融机构及时发现并报告可疑的交易活动,是预防和监测犯罪资产转移的重要制度基础。我国中央人民银行将于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个人人民币银行存款账户相关公民身份信息真实性的核查,发现并清理一批匿名、假名账户。②有关机构可以推动建立重大利益权属异地联网查询系统,防止发生虚报、瞒报的情况。目前,房产已成为一些官员腐败后的主要投资品,在贪官不如实申报在各地的房产情况而审核又不严的情况下,即使向社会公示其房产情况,公众的社会监督作用也会受到限制。我国正在建立的房屋权属异地联网查询系统①,将会从根本上改变公职人员不如实申报家庭房产状况的现象。③有关机构通过完善公职人员国外利益的登记管理,有助于追回被转移到国外的腐败犯罪所得。《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不仅确立了公职人员对国外资产的报告义务,而且为了鼓励缔约国之间的合作,要求缔约国的主管机关之间就公职人员财产申报的资料进行交换,以便对公职人员转移到国外的犯罪所得进行调查、主张权利并予以追回。2011年我国第一次对配偶子女均移居国外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了登记管理。国外从事公职人员财产申报信息审核的机构通常是具有独立性的。鉴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干扰以及财产审核工作本身的复杂性、系统性,当前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状况的审核不宜由本单位、本系统的组织(人事)部门的人员来承担。建立具有独立性的专业审核机构,才能有效地履行职能和免受任何不正当的影响。根据我国的政治体制,•58•2012.6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只拥有对党员进行监督检查的权利,国家各级行政监察机关只能依照《行政监察法》规定的监察对象与监察权力进行监察,由于在监督对象、职权范围上的差异,由二者分别承担公职人员财产审核的职责势必会造成多头管理。国家预防腐败局是中纪委与监察部合署办公体制下的产物,目前国家预防腐败局局长由中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兼任。并且,作为我国的专业预防腐败机构,已经具备了开展财产稽核工作的能力与手段,其工作职能包括对与腐败有关的金融、土地、建设、医药、电信等领域信息进行采集与分析,与检察院、法院、公安、银行等建立预防腐败信息共享机制等。因此,国家预防腐败局应当成为我国负责公职人员财产审核的专业权威机构。(二)公职人员财产有限公开制的特性公职人员保持廉洁的义务与公职人员适当保留隐私的权利之间如何实现平衡,是在当前中国推行公职人员财产公示制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是基于平衡两者关系的折衷性考虑。(1)实施公职人员财产有限公开制具有稳妥性。“有限公开”避免了因采取过于冒进的措施而导致相关信息的过度传播引发的副作用,减少了制度推行的阻力与社会敏感度,有利于积极稳妥地推进有关公示工作。由于“有限公开”减少了公职人员财产状况的对外曝光度,反而便于有关部门对于公职人员公布个人情况的全面性提出要求。《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中要求领导干部要报告本人、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在收入、房产、投资等方面的事项,这与《联合国反腐败的实际措施》中有关公职人员全面公布个人情况的要求尚有差距。例如,还缺乏有关债务、社会关系、商业活动、出售或者购买超过一定数额的资产等方面情况的申报信息。当前应当结合中国社会关切的舞弊问题,制定出公职人员在一定范围内公布财产的具体要求。(2)实施公职人员财产有限公开制具有有效性。“有限公开”可以充分发挥体制内监督力量的作用,鼓励机关工作人员对内部腐败者进行揭露,以克服腐败行为固有的隐蔽性。比一般公众更为了解公职人员工资收入与实际生活情况的是他们的同事,他们更有可能对官员个人财产与其正常收入之间是否存在差距作出清晰的判断。一旦有内部知情人举报其申报信息与事实不符,将会对腐败者产生巨大的威慑力。《联合国反腐败的实际措施》指出:机构工作人员很可能对其工作和观察范围内的任何营私舞弊行为有较大程度的了解或有把握的怀疑。[1]125邓小平也曾经指出:“我们要重视党委内部的互相监督作用这个问题。上级不是能天天看到的,下级也不是能天天看到的,同级的领导成员之间彼此是最熟悉的。”[13]310因此,公职人员财产状况的有限公开制同样是一种颇具有效性的监管方式。2009年,浙江省慈溪市利用单位政务公开栏对现职副局(科)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的住房、私车等情况进行公示,并由所在单位员工进行无记名投票测评公示结果,不满意票达1/3将被追究责任。知情人的举报常常受到卖友求荣、不忠诚、自我晋升等各种指责,有关部门或组织应当塑造适应与鼓励内部人正直举报的组织文化以及制定相应的规范。例如,向谁举报;举报的渠道;举报的时限;提出指控的明确标准以及对最初的指控进行初步的分析;对指控的提出者或接受者建立必要的档案记录;在确定所提供情报的准确性和有用性之后支付奖赏;建立起为举报人保密的制度;对新的政府雇员定期讲授政府部门要求的道德责任等。韩国《反腐败法》将公职人员举报内部腐败行为作为一项义务,该法第三章第26条规定:公职官员如果得知其他公职官员有腐败行为,或者,其他公职官员迫使或提议其进行一项腐败行为,应该立即将此事实向侦查机构、反腐败委员会或审计与监察委员会举报。[15]36-37(三)实现审核制与有限公开制的有机结合当前我国应当依据中国的政治体制及廉政规范,借鉴国际上公职人员财产监管两种不同机制的优势与长处,积极寻找推进财产审核制与有限公开制有机结合的途径,为建构中国特色的公职人员财产监管机制提供政策建议。(1)理性选择审核与公示的对象。从国外公职人员财产监管的制度设计来看,一般并不需要所有公职人员都申报或公示财产状况,通常会聚焦于那些容易产生利益冲突的职务及职位上的公职人员,而且有的国家对财产申报、财产审核以及财产公示的对象分别进行了制度性限定。例如,《韩国公职人员伦理法》规定政府要员、议员、军警以及学校、国有企业与地方自治团体4级以上的公务员要登记财产,并由公职人员伦理委员会对上述人员的登记事项进行审查;另外,公职人员伦理委员会在官报或公报上要公布1级公务员本人和配偶、直系亲属的财产登记事项。[1]355-360结合目前我国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以及我国一些地方正在探索的公职人员财产公示的实践,笔者认为,当前应当从申报、审核、公示三个层面分别对有关对象进行限定。①需要申报的对象。申报对象应当聚焦在那些更能在重大决策出台、重大项目决策、重要执法行为中产生影响力的公职人员。主要应当包括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中的县处级副职以上(含县处级副职)领导干部。②需要审核的对象。鉴于我国目前需要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干部人数规模庞大,当前对有关人员申报的财产信息进行查阅与调查核实的工作应当主要适用于以下五种情形:组织(人事)部门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检监察机关的履职工作;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工作;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受理有关举报的工作;在干部考核考察、巡视等工作中群众对领导干部涉及个人有关事项的问题反映突出的。③需要公示的对象。目前我国相关的制度规范允许有关组织以适当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应当申报对象的有关信息。由于实施干部财产公示所需要的配套条件在中国的各个地方成熟度不同,这样的探索目前仅仅出现在我国的一些个别地方,尚未形成全国性的经验。不过,这样的地方性探索案例正在呈现增多的趋势。一些地方结合当地的廉政状况,有选择地将一些部门、单位、特定岗位的领导干部的财产状况进行公开。(2)科学设计审核与公示的实施步骤。对申报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公示之前先进行组织内部审核,是实现财产审核制与有限公开制有机结合的重要设计思路,这主要基于以下一些理由:首先,争取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在缺乏有效的财产审核机制的情况下,公职人员未必能够在申报中提供真实的财产信息。因此,盲目公示公职人员财产信息的做法,不一定能够得到民众的信任和支持。2009年,俄罗斯将官员的收入与财产信息在网站上公布之后,俄罗斯的“干部门户研究中心”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8%的被调查者相信网站上公布的官员财产与收入信息是真实的,71%的被调查者对此给予否定,21%的被调查者表示“难以回答”。不相信者的理由是他们认为官员的奖金、补贴等间接收入以及各种灰色收入、隐性收入没有在申报信息中反映出来。[16]其次,配套机制的建设与完善。举报能够促进一个国家的公共机构和个人接受监督,会有助于提高所有人的利益,但是举报人往往会直接或间接地面对压力和风险。普通举报者要想扳倒有实权的官员在现实中是有困难和风险的,如果没有正式反腐机构给予举报人的保护机制,人们的反腐热情会受到腐败者的嘲讽甚至无情打击。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统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每年发生的对证人、举报人报复致残、致死案件由每年不足500件上升到现在的每年1200多件。[17]此外,如果缺乏廉政文化机制的配合作用,公职人员财产公示制的推行将难以在官民中达成共识,并形成上下齐动的局面,单位内部人是否选择举报很可能受到人际关系的干扰。受上述因素影响,盲目公示可能导致“有公示无举报”的情况出现,最终使公职人员财产公示徒具形式。再次,注重制度实施的稳妥性。由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开的是通过审核的资料,可以为保证更大范围监督的有序性与有效性提供支撑。有关机构在组织公示之前可以出于对公职人员人身、财产安全的考虑,对申报资料中的部分信息进行适当的技术处理,对申报人的权益进行必要的保护。公职人员财产公示制不是一项单一性的制度,而是一项制度集合,它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机制才能推行,盲目出台欠缺系统性、协调性的财产公示措施不一定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3)实现审核与公示功能的有效叠加。一些国家为了增强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反腐力度,对公职人员实行财产申报后既审查又公示的监管措施。上世纪80年代,是韩国历史上腐败最为猖獗的时期。韩国为了有效地监督公务员的财产状况,防止公职人员不正当的财产增值,在制度设计上改变了由公职人员所在部门的首长负责审查公职人员的财产申报的做法,专门设立了公职人员伦理委员会来承担这项工作。同时,根据《韩国公职人员伦理法》的有关规定,公职人员伦理委员会对总统、总理等政务职及1级以上公务员和地方自治团体长官及地方国会议员等12类最高级别公职人员本人、配偶及直系亲属财产登记的有关事项进行审查,并将申报内容在官报或公报上公开。与韩国将财产审核与公示机制叠加作用于最高级别公职人员不同,中国则不宜将财产审核与公示的重点聚焦于这部分公职人员。第一,中国绝大多数的腐败产生于基层公职人员,中高层公职人员涉案人数不多。据统计,从2007年11月至2012年2月,全国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51.85万件,占同期立案总数的88%;处分54.03万人,占同期处分人数的86.8%。[18]根据201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提供的数据,2011年涉嫌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省部级干部7人,厅局级干部198人,而县处级干部则有2319人。[19]第二,广大干部与群众对基层公职人员更为了解,对身边的腐败问题敏感度高。当前我国基层腐败案件呈现出隐蔽性强、潜伏期长的特点,在基层公职人员中实施财产审核制与有限公示制,将会提高专业反腐机构与广大干部群众发现腐败行为的可能性,两种财产监管方式叠加的反腐效应能够更充分地体现出来。第三,对于中国的中高层公职人员,只要在干部选拔任用环节、考核考察等环节上加强财产申报审核工作,同样可以起到预防腐败的作用。2008年至2012年上海市对800多个新提任的市管干部进行了包括个人经济情况在内的廉政申报,有些申报不清楚的问题要本人说明,通过有关部门加以核实。其中确实有个别人因为故意隐瞒、故意瞒报、提供信息不真实而没有得到提拔。

监管员范文篇3

;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完善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建设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是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召开。刚才,李强局长对我市20*年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作了简要总结,对下步工作进行了部署,我完全同意。下面,就进一步做好我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增强责任感,提高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认识

食品药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假劣食品药品危害的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各单位作为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就是要牢固树立“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为己任的责任意识,把“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方针落实到监管实际工作中。牢固树立科学监管理念,推进监管工作的科学化,正确处理好监管与和谐、监管与发展、公众利益与商业利益的关系,坚持为民监管、依法监管、全程监管、有效监管、和谐监管。要按照“内抓管理强素质,外抓监管保平安”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思想、作风、组织、制度、效能和廉政建设,力求科学监管工作取得实效,让监管的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群众。

为此,各镇、街道办、各监管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做好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这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时刻放在心上、牢牢抓在手上,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切实把它作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行动,贯彻到整个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去。

二、采取有力措施,推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扎实开展

吴仪副总理9月27日在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现场会上强调,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基础在基层,成果体现在基层,整治任务完成靠基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这项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真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放在重中之重来抓。所以,我们要在“落实”上谋思路,不断研究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化食品药品监管责任制,创新监管机制和模式,进一步化解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破解食品药品监管难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这里我强调一点,要通过层层签定责任状形式,明确工作目标,采取有力措施,紧紧抓住影响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关键环节。把好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发生的事前、事中、事后“三关”,即:发挥各执法部门在事前的宏观调控作用、科学严格把关作用以及高效优质服务作用;在事中,要严格依法行政,严厉打击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制假售假不法行为,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在事后,要加强对经营者诚信意识教育,通过监管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三、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完善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建设

今年,我市针对农村市场食品药品监管这个薄弱环节,建立了镇级食品安全监管协调领导小组和村级食品药品监管协管员、信息员组成的监管网络,为加强农村食品药品的供应和监管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要继续提高我市的食品药品监管水平,就必须进一步加大监管网络建设,建立村级监管协调领导小组,形成“政府推动、部门配合、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的食品药品安全立体监管的网络,实现监督重心下移,监督关口前移,有效地解决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看得见却管不着和管得着却看不见的问题,进而实现群众满意、政府放心的工作目标。

监管员范文篇4

一、在县局和片区煤管所的领导、安排下,在上半年三月份,与另外四个优秀的安监员一起到曲靖能源学院学习。学习期间,我们互相帮助,随时交流工作经验和学习心得,共同进步,按时完成学业内容,合格结业。七月份学习归来,在县局培训中心参加对煤矿从业人员的培训考试工作,在领导的带领下,学到了很多新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巧,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八月份底,按照县局和煤管所的安排,分别到林凤片区管辖的向家沟煤矿和沙地头煤矿驻矿监管。监管过程中,严格按照《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读本、《煤矿安全规程》、《县局驻矿安监员日常监管摘要》以及县局和煤管所下发文件、会议精神对所驻煤矿实施安全监管工作。对矿方从井上下人员配备,管理机构设置,设备设施投入,采、掘、机、运、通等相关领域的情况进行认真认识了解。在上级的领导和要求下,按照工作职责对所驻煤矿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安全监管检查(在这半年的监管工作中,对所驻煤矿组织隐患排查,下井共计70余次,下发安全检查整改通知书30余份,查处并整改隐患90余条),督促煤矿企业严格按照上级部门和相关规定的要求从事煤矿井上下安全生产工作,有效确保煤矿所涉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工作生活中时时以县局驻矿安监员“十不准”的要求约束自己,绝不做有辱单位和个人形象的事情。

二、为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不断学习、掌握更全面的安全监管知识和工作方式方法的改进。学习和温习《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煤矿安全规程》为主的相关煤矿安全法律法规、各级会议精神、相关文件,为下步更好地开展工作做准备。借在煤矿监督检查的机会,向煤矿安全技术负责人等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和请教;积极参与上级部门和煤矿组织的煤矿安全教育培训,逐步充实自己的知识。在这可贵的实地工作中,结合理论和工作实际,从中体味到了工人的艰辛,生命的珍贵,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个安监员所肩负的神圣职责,并必须为此付出努力。

三、作为一名安监员,尽管已有了近两年的工作经验,但对这份特殊的工作而言尚存在诸多不足,欠缺的知识还很多。虽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可在实际运用中仍显捉襟见肘。专业知识不够全面,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作上也还不能得心应手。需在今后的监管工作中大胆放开手脚,端正态度,坚守原则,不怕吃苦,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解决问题。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学习和进步,在工作中历练自己,从而逐步成熟起来,力求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有成效,更加完善。

监管员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树立科学监管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探索农村药品监管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机制,保证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用药安全有效。

二、培训目标

提高信息员及协管员对法律、法规的理解能力和药品使用、识别相关知识的认知能力;不断巩固和扩大农村药品“三网”建设成果,创新农村药品的监管体制机制,提高科学监管水平;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和健康权益,使农村药品“三网”发挥应有作用。

三、培训范围

市15处乡镇、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的987名药品协管员和信息员。

四、培训内容

根据协管员、信息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五方面的培训。一是明确协管员、信息员的相关职责;二是重点培训《农村药品协管人员培训教材》及其相关的工作程序;三是培训药品安全与市场监管方面的知识;四是培训药品售卖制度与药品监管方面的知识;五是培训药品基础知识和常见假劣药品鉴别知识的培训。

监管员范文篇6

出现上述问题,一方面,与个人的主观原因有关系;另一方面,与现行人事档案管理的混乱且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关系。因此,加强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势在必行。

(1)要立法。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通过立法、执法,建立信用档案的规范管理和失信惩罚机制。同时,对档案管理行业进行监督和管理,保护好个人隐私权。

(2)分类管理。国家公务员的档案,由组织人事部门按管理权限建立并管理;其余人员的档案,则打破身份、学历、职称、行业、地域等各种限制,由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建立并统一管理。

(3)建立信用档案,构建征信体系。明确与公安、银行、工商、税务、民政、法院、企业及相关单位的关系,及时收集信用记录入档,及时为相关部门提供资信证明材料,联合征信,资源共享。强制规定,哪些材料需入档,哪些单位及个人需提供材料,经济生活哪些方面需要提供资信证明材料等。人事档案管理机构逐步蜕变为独立的富有权威的征信机构。

(4)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实行许可证并年检制度。要制定硬件、软件标准,并加强执法检查;同时,档案管理人员也要进行培训并实行资格证制度,并定期考试,更新知识。此外,要统一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

(5)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人事档案管理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掌握现代档案管理理论与新技术的运用,开拓创新,运用新的方式,对人事档案实行动态化管理和维护。开发研制人事档案管理软件,建立数字档案和多媒体档案,并实行联网,通过现代化手段建立人才信息收集、反馈和跟踪系统。

监管员范文篇7

本文作者:吴薇卢传坚舒彤黄亮工作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绩效沟通与实施绩效实施是在制定绩效计划后,教学管理人员按照计划开展工作。在此过程中,绩效沟通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形式可以是教学主管采取多种沟通方式,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和发展需求,反馈并提出改进意见;也可以是教学管理人员主动与主管沟通,提出建议。这样既可以调整实际工作与绩效目标之间的偏差,也可通过双向的绩效沟通确保教学管理人员在绩效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绩效管理不仅是一种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监督机制,更重要的是一种激励机制。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全过程的核心,在绩效管理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包括评价指标的设计,绩效评价周期、评价主体等多方面内容。2.1课题研究中,根据总体目标,采用文献研究法、座谈法、问卷调查法方式,对教学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评价周期、评价主体等进行了调查,见表1。由表1可知,在这些初拟的指标中,岗位工作的完成率、完成质量和团队协作完成工作情况3个指标得到90%以上人员的肯定,学生满意度得到80%以上人员的肯定,必须具备的特定技能、工作知识、能力、教师满意度、开展工作中出现事故率3个指标获得70%以上人员的肯定,在工作中提出新建议并持续改进、教学研究课题的申报、教学情况3个指标得到60%以上人员的肯定。因此,通过文献调研、会议讨论、问卷调查筛选的10个指标可以拟定为教学管理人员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同时,可由被认可程度,初步判断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从岗位工作的完成率大于岗位工作的完成质量;大于团队协作完成工作情况;大于学生满意度;大于必须具备的特定技能、工作知识、能力;大于开展工作中出现事故率;大于教师满意度;大于教学研究课题的申报;大于在工作中提出新建议并持续改进;大于教学情况。其次,在评价周期方面。根据调查,有7.8%的人员认同一学期,69.2%的人员认同1年,23%的人员认同2或3年。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考虑到有些指标本来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可以针对不同的绩效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绩效评价周期也应有所差异。例如对于日常教务工作质量的评价,绩效评价周期可适当缩短,可以1年的时间为评价周期;而对于开展教学研究课题、发表教学论文等方面的评价,考虑其本身的研究周期,所以评价周期可以适当延长到几个年度。此外,为了全方位的真实反映绩效目标实现情况,加强绩效评价的客观性,近70%的被调查人员赞同上级、同事、学生可作为绩效评价的主体,绩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得到认同。所以,作者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价上,可采用国际上通常采用的“360度反馈”法[3],就是从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各个方面来获得其绩效信息,具体可包括上级、同事、自我、教师、学生等方面对教学管理人员绩效的认可程度,其评价结果更易得到被评价者的认可和支持。2.2绩效诊断与反馈绩效管理不是以绩效评价结果为终点的,绩效评价本身并不一定能提高管理绩效,还应该根据考评所提供的线索,分析出问题的原因,也就是要进行绩效的诊断与反馈。绩效诊断是绩效反馈的前提。绩效结果的好坏,可能是绩效管理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也可能是被考核人员的个人原因。通过绩效诊断这一过程,若发现是绩效管理制度的原因,可及时反思和调整,完善制度,提高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4]。若发现是被考核人员的个人原因,则要进行充分的绩效反馈。目前考评结果的反馈主要采用书面总结的形式,这样的反馈缺少交流性和针对性[5-6]。结果的反馈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如面谈的形式,从而使领导与被考评者之间有一个交流反馈过程。通过这种持续的交流反馈可以让教学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状况,为其进行个人的发展规划提供有用信息,并在此基础上,与教学主管共同协商下一个绩效周期的绩效目标[7],从而制定绩效改进计划,使教学管理人员的个人绩效和高校的总体绩效都能得到螺旋式上升。2.3绩效结果的运用目前大多数绩效结果都与薪酬挂钩,但由于评价指标的粗略,也难以反映出其结果的差异性,严重影响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8-9]。因此在绩效结果的运用方面,构建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近期与中远期激励相结合的激励体系[4]:如以物质待遇、福利激励人,以畅通的事业发展渠道激励人,充分利用培训机会激励人等,使绩效结果的运用多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完善绩效管理的激励机制[10]。在调查中,物质激励得到84.6%人员的认同,而职位调整和培训机会得到61.5%的认同。提出的建立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绩效管理框架的思路,是一个系统化的循环系统,使绩效目标与高校目标和教学管理人员个人发展目标紧密结合,体现了教学管理人员绩效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能够充分有效地发挥绩效评价的作用,对于解决当前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构建的基本思路。

综上所述,结合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特点和实际需要,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引入竞争机制,不断提高教管人员素质,优化管理干部队伍结构,提高教管工作质量与效益,可以推动高校整体办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监管员范文篇8

1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目的

本文所要研究解决的中心问题是:我院医务人员绩效管理如何为适应医院发展需要而进行改进,更充分调动现有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对优秀医务人才的吸引力,促进医院健康发展。

2有关绩效管理的研究和理论

笔者从绩效管理和激励理论范畴开始,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

2.1绩效管理与绩效考评绩效考评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是从绩效评估开始并逐渐发展的。绩效评估,即是指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以便形成客观公正的认识决策的过程。绩效评估其实就是评估对与评估任务有关的绩效信息进行观察、收集、组织、贮存、提取整合和实际评价的过程。

绩效评估只注重与个人评价和奖励的分配过程,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以至于受到了管理者、员工、心理学家的抵触。绩效管理不同于绩效评估,绩效评估只是绩效管理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绩效管理是传统绩效评估的演进和延展。绩效管理就是以个体员工为目标,旨在指导并增进个体绩效以提高组织绩效的干预活动(或一系列干预活动)。

目前,绩效管理系统构件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与管理、绩效评估和绩效反馈等已为国内大多数学者接受。

2.2激励马斯洛认为:激励的根源是一种内在的动力。长期以来,西方各国的许多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人的激励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激励理论。如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激励理论、期望理论、强化理论、公平理论。

3如何进行研究

3.1有关绩效管理理论的研究探索

①有关的基本概念。

②绩效管理的体系构成与内容。

③绩效管理的方法。

④激励理论。

3.2我院医务人员绩效管理改进的目标和关键点

①充分发挥现有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供动力。

②显著提高现有医务人员的素质,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供保证。

③增强对优秀医务人员的吸引力,为不断优化医务人员队伍创造条件。

3.3研究方法和手段笔者作为医院的负责人,与医院办公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起,从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对本文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调查:一是实地调查,采取座谈会和访谈;二是向医务人员发放问卷进行调查;三是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分析我院的绩效管理现状,提出改进目标。

4我院的绩效管理

4.1我院的人力资源分析我院现有职工总人数700人,其中高级职称70人,中级职称104人,初级职称526人;研究生学历39人(博士13人),本科学历336人,专科学历297人,中专学历28人。医生总数278人,护士总数260人。

4.2绩效管理分析原先本院的绩效管理依据只是从职称和工作资历简单划分为A、B、C,没有考核内容,使绩效评估没有体现考核的关键因素。为了做好考核工作首先必须明确:组织在鼓励什么,在反对什么,在追求什么,在摈弃什么,要做出明确的量化或行为化,给考核工作指明目标或奋斗方向,进而引导医务人员积极进取。

原先的“德能勤绩评价法”评价医务人员的劳动,这种评价法的主要缺点就是针对性不强、没有明确的指标,也没有重点,不能真正地反映员工绩效。绩效评估没有抓住关键因素,注重最终的工作绩效考核,忽视绩效管理过程、绩效管理没有纳入日常工作日程、绩效评估缺乏激励机制的支撑等,缺乏一个完整的绩效评估体系和一个绩效评价标准,影响了骨干技术人才的稳定。

5关键绩效指标

关键绩效指标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某一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组织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运作目标的工具,是组织建立完美的绩效评估体系的基础,是反映个体与组织关键绩效贡献的评价依据和指标。

5.1确定关键绩效指标的原则

SMART原则:确定一个SMART目标就是既要确定“要实现什么结果”又要确定“怎样去做”,才能更好地实现要达成的目标。

借鉴SMART原则:依据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的一般原则,结合我院实际,在改进绩效管理中应遵循以下几个指导原则:

目标导向原则:即关键绩效指标必须依据组织目标、部门目标、岗位目标等来进行确定。

坚持两个效益统一原则:医院绩效可分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两个效益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医院绩效评价要把两个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注重医疗质量和能级原则:医疗质量是医院竞争力的核心和医院的生命力,应根据医疗工作的特点,对各个医务人员的劳动与创造、医疗护理质量和医务人员的能级建立指标进行控制。

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可比性,就是评价指标应具有普遍的统计意义,使评价指标能够实现医院间的横向比较和时间上的纵向比较。而可操作性是指在满足评价目的需要的前提下,评价指标在设计时概念要清晰,表达方式简单易懂,数据来源易于采集,降低成本,提高管理的时效性。

5.2医院关键绩效指标的设计

5.2.1院绩效管理战略目标分析医院的经营宗旨是不断满足公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为了给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组织高层领导通过沟通与研讨,制订出组织未来成功的关键业务领域。主要有:客户指标,财务指标,内部运营指标,学习与发展指标。

5.2.2评价标准制定关键业绩考核指标只是说明了考核的内容,并未指出如何衡量的问题,所以还需要明确指标计算方法和评价标准。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并与部分专家的座谈研究,笔者进一步确定了这些指标评价标准。根据医院的战略目标,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提升医院的社会形象和品牌、患者满意度、病案问题及时处理率、医疗质量指标统计质量、医疗质量指标综合达标率及投诉及时处理率等方面的评价标准相对要高、要严;同时,为了给员工更多的发展空间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员工满意度、工作饱和度、日均门诊量增长率、人均收支结余增长率等方面也要有相应的评价标准。

5.3绩效计划绩效计划分为:绩效目标——绩效考核——绩效管理——绩效评估——绩效反馈五个部分。绩效计划由人力资源部为主组织各科室根据医院的战略目标和实际情况制定并组织落实。考虑到医院目前实际,笔者建议医院将考核周期定为一个季度。

5.4绩效管理培训与辅导

5.4.1绩效管理培训培训过程可分为三步:第一步,对科主任及骨干力量进行培训;第二步,科主任培训科室成员,为其宣讲方案;第三步,面向全体员工开答疑大会。通过以上三步,让医院各层次员工形成现代化的医院绩效管理的概念,在思想上统一认识。

5.4.2绩效辅导绩效辅导阶段正是运用目标管理理念指导实践的最佳时机。管理者的工作重点就是对医务人员进行绩效辅导。辅导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开会的方式;另一种是非正式的。在辅导过程中对医务人员取得的成绩进行认可,同时对医务人员有针对性地予以帮助和支持。

5.5建立一个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

5.5.1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必须在整个绩效评估的体系设计上予以完善,一个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推动工作进展的管理控制系统,其运作模式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绩效管理策划。

第二阶段,实施和辅导。管理者通过辅导使医务人员朝着目标努力。

第三阶段,考核评估。结合一定的考核评估工具和流程确定员工的绩效状态,考核结果输入奖惩、激励机制。

第四阶段,反馈、诊断和改进。管理者将考核评估结果与员工进行沟通。

这四个阶段构成一个循环,随着这个循环的不断往复和推进,医务人员的绩效就会不断提高。

5.5.2绩效评估结果的运用医院绩效管理制度与医院激励机制密不可分。缺乏相应的绩效管理制度的激励机制将是失败的,因此,绩效评估的结果必须与激励机制直接挂钩。在实践中,绩效评估的结果除了用来改进医务人员工作绩效,同时还可以用于以下激励:如工资、奖金、新医务人员的转正、定级、晋升、培训、个人生涯发展。

绩效考核结果还有多种用途:为薪酬管理提供有力依据;为人事决策提供依据;辅助作培训需求分析决定。

6结论

6.1本院近3年来的业务发展很快,但一直没有解决医务人员绩效管理改革,需要研究制定医务人员的绩效管理。

6.2同时结合有关的绩效管理理论和激励机制理论,提出了建立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并依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的方法。

6.3笔者以我院的战略目标为导向,通过绩效目标的制定使医院的战略层层传递和分解,使每个职位都被赋予战略责任。

6.4当前卫生医疗机构面临着深化改革,人才竞争愈来愈激烈,通过改革医务人员绩效管理制度,体现医务人员的真正价值,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监管员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打击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和生产经营单位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监管,逐步解决全乡安全生产领域的非法违法行为,预防和减少事故,强化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法制意识,推动政府安全生产监管主体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加快建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安全生产法制秩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保持全乡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好转的态势。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领导,成立我乡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对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监管领导小组:

各副组长明确分工,部长组织企业办对全乡范围内的安监重点企业、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监管负责

三、时间安排分三个阶段

1、自查自检阶段:11月2日之前,各村、居委会、林牧场对根据管辖范围内的企业自查检查;

2、督查阶段:11月5日之前,乡领导小组各副组长对组务各自分工,完成各自监管行业或领域的督查;

3、迎接上级检查:11月上中旬,迎接国务院、省、市、区等各级安监部门的检查主要是对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的处罚情况以及相关责任人责任追究情况。

四、要求

1、各村、居委会、林牧场要高度重视,安排专人下到各自管辖的企业进行认真检查,切实负起监管责任;

监管员范文篇10

[关键词]公职人员败德行为监管博弈

一、博弈论的引入

博弈论研究的是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均衡问题,应用最普遍的是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是指一组满足给定对手的行为,各博弈方所做的是它所能做的最好的策略,为一种非合作博弈。博弈论的基本假设有两个:一是强调个体行为理性,假设当事人在进行“决策”时,能够充分考虑到他所面临的局面,即他必须并且能够充分考虑到人们之间行为的相互作用及其可能影响,并能够做出合乎理性的选择;二是假设博弈各方最大化自己的目标函数,能够选择使自身效益最大化的策略。博弈论分析的实质是,在经济主体理性的条件下,行为主体根据给定的条件及对方的行为(策略)等,来决定自己的行为(策略),从而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公职人员败德行为及其监管的主体是公职人员及其监管方,他们一般是行为理性的,显然能清楚地认识到拥有某种重要社会地位、薪金收入等的自身价值。但面临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诱惑,局中人还是会作出不同的决策,即选择严监管与否、选择败德行为与否取决于行为人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及与预期收益的比较,这几点正好符合博弈论分析的基本特征,因此我们可以将博弈论引入公职人员败德行为的研究中,来分析公职人员败德行为及其监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建议。

二、公职人员败德行为及其监管的博弈分析

(一)博弈模型的选择

根据上述假设及分析建立公职人员败德行为及其监管的博弈模型。监管方的纯策略选择是严监管或松监管(不监管是松监管的极限状态),公职人员的纯策略选择是实施败德行为或不实施败德行为。表1概括了对应不同纯策略组合的支付矩阵。矩阵中第一个数字为监管收益,第二个数字为公职人员收益。其中:Cs是监管方实施松监管的成本(不监管时Cs=0),Cy为监管方实行严监管多支付的成本,Mg指公职人员实施败德行为未被查出预期所得收益(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它不当得利等),Lj表示监管人员工作失职可能受到的惩罚(包括刑事责任、行政处分、经济处罚等),Lg代表公职人员实施败德行为被查出可能受到的惩罚(亦包括刑事责任、行政处分、经济处罚等)。

假设各利益相关者的策略如下:

Pj:监管方严监管的概率,则(1-Pj)为松监管概率;

Pg:公职人员实施败德行为的概率,则(1-Pg)为不实施败德行为的概率。

矩阵中的四种策略组合表示的意义:当监管方严监管时公职人员公然实施败德行为,此时公职人员败德行为被查出将蒙受Lg的损失,而工作出色的监管人员将获得奖励Mj,Mj扣除严监管的成本(Cs+Cy)为监管方的净收益;当监管方严监管时,公职人员选择遵纪守法不实施败德行为,则监管方损失严监管的成本(Cs+Cy),而公职人员既无损失也无收益(收益为0);当监管方松监管甚至不监管时,公职人员若选择败德行为,此时监管方因监管人员失职而受惩处导致损失(Cs+Lj),而公职人员则因败德行为得逞获得不当得利Mg;当监管方松监管时,公职人员如没有败德行为,此时监管方会损失松监管成本Cs,而公职人员当然既无损失也无收益(得益为0)。

表1:公职人员败德行为及其监管得益矩阵

得益矩阵

公职人员

实施败德行为Pg

不实施败德行为1-Pg

监管方

严监管

Pj

Mj-(Cs+Cy),-Lg

-(Cs+Cy),0

松监管

1-Pj

-(Cs+Lj),Mg

-Cs,0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如果监管方实施松监管,公职人员的最佳策略是实施败德行为,以获取额外非法得益;而当公职人员实施败德行为时,监管方的最佳策略是进行严监管,以打击作奸犯科者,保障国家或企业不受损失。既然监管方实施严监管,公职人员的最佳策略是不实施败德行为,以免受惩罚;而当公职人员不实施败德行为时,监管方的最佳策略是进行松监管甚至不监管,使监管成本最小化……如此重复的结果,不可能产生一个使博弈双方愿意单独改变自己策略的纯策略组合,而只能以上面假设的某种概率,如Pg、Pj等随机地选择不同的策略组合构成混合策略博弈的纳计均衡。根据纳什定理,在这种均衡条件下,监管方和公职人员都无法通过改变自己的混合策略来改善自己的得益。

如果设监管方和公职人员的期望收益分别为Ej和Eg,则:

Ej=Pj·{[Mj-(Cs+Cy)]·Pg+[-(Cs+Cy)](1-Pg)}

+(1-Pj)[-(Cs+Lj)·Pg+(-Cs)(1,-Pg)]

=MjPjPg+LjPjPg-CyPj-LjPg-Cs

Eg=Pg·[-Lg·Pj+Mg·(1-Pj)]+(1-Pg)[0·Pj+0·(1-Pj)]

=MgPg-LgPjPg-MgPjPg

若使公职人员败德行为及其监管的混合策略博弈达到纳什均衡,

则:

MjPg+LjPg-Cy=0(1·1)

Mg-LgPj-MgPj=0(1·2)

解(1·1)、(1·2)组成的方程组,求得该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解为:

=Mg/(Mg+Lg)和=Cy/(Mj+Lj)

(二)数据分析

在监管人员查出败德行为所得奖励Mj和因工作失职而受到的惩处Lj既定的情况下,即对监管人员工作业绩的奖惩力度一定时,公职人员实施败德行为的最优概率取决于监管方实行严监管多支付的成本Cy,且与其成正比。这预示着发现败德行为需要支付很高的监管成本,没有付出高企的额外成本就不能发现败德行为,意味着发现败德行为的概率降低了,因而实施败德行为变得相对的容易,故败德行为的发生概率随着监管成本的增加反而提高了。反过来说,在一定条件下,设法降低严监管多支付的成本就可以降低败德行为的发生概率;同理,Cy一定时加大对监管人员工作业绩的奖惩力度能达到同样的监管效果。但是,降低监管方的监管成本,加大对监管人员工作业绩的奖惩力度,在短期内可提高监管人员实施严监管的积极性,但长期效果如何呢?

当Pg>时,监管方的最佳策略是选择严监管。而根据=Cy/(Mj+Lj),公职人员选择实施败德行为的最优概率只与Cy、Mj、Lj有关,即与Cy成正比,与Mj、Lj两者之和成反比。因而,降低Cy、提高Mj和Lj,都能降低发生败德行为的最优概率,从而达到Pg>,促使监管人员履行职责。但长此以往,在监管方实施严监管后,公职人员又会趋于选择职务合法合规行为,而使败德行为概率Pg降低,低至一定幅度就会导致监管方严监管与松监管两者的期望收益等值,监管方又会重新选择混合策略,出现重复博弈。而=Mg/(Mg+Lg)表明混合策略中监管方选择严监管的概率主要与Mg、Lg有关,而与监管人员松监管所受惩处Lj无关。因此,单纯降低监管方的监管成本、加大对监管人员的惩罚力度,而不改变公职人员期望得益,虽短期有作用,但长期来看却并未改变监管人员的博弈策略选择,对败德行为效果不大。

同样地,当Pj>时,公职人员最优选择是遵纪守法。故要使监管有效,必须降低值。而由推导知,=Mg/(Mg+Lg)。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公职人员未被查出预期所得收益Mg是外生变量,虽然在不同的败德行为行为中由案件的严重性决定可大可小,但在某一固定事件中通常为一常量,即可确定监管者的最优概率主要取决于败德行为被查出受到的惩罚Lg,且成非严格意义上的反比关系。因而加大惩处力度,使Lg值变大,将降低监管方的最优概率,从而形成Pj>的局面,促使公职人员选择不实施败德行为。但久而久之,在没有败德行为的情况下,监管方必然会理性地放松警惕,降低监管力度至一定程度时,败德行为实施与否的期望收益相等,公职人员又会重新选择混合策略,导致重复博弈。结果呢?根据=Cy/(Mj+Lj),与Lg无关,即实施败德行为的最优概率与被查出的损失无关。此时即使被查出的损失Lg足够大,根据博弈理论,如果监管乏力,对公职人员而言也只是不可置信的威胁,必然继续延续前科。因此,单纯加强对公职人员败德行为的惩处力度,加大其损失,而不改变监管人员的期望得益,虽然短期内使公职人员败德行为有所收敛,但长期也将导致监管人员降低监管力度,难以真正发挥控制败德行为的作用。

三、启示及建议

(一)公职人员是否实施败德行为及监管人员能否履行职责是问题的两个方面,单纯采取对一方的奖惩来诱导其行为也许短期有效,但从长期看,并不能改善任何一方的理性和道德风险行为。为了达到(松监管,不败德行为)的目标,我们过去总是片面强调加大惩罚力度,因为在一定范围内惩罚得越严厉就越接近这一目标;与此同时,也提倡配合一定的激励措施,希望达到监管方和公职人员的双赢。但惩罚和激励措施必须适度,而实际很难把握:对惩罚而言,力度过大会使部分公职人员产生逆反心理,形成拼死一搏的倾向,反而达不到约束的作用;对于激励而言,其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激励程度不够,会使监管人员在收益增加的情况下仍然松于监管,而过分激励、收益过多会使监管人员产生当前的收益已经足够了的想法,丧失进取动力,同样达不到目的。笔者认为,由检查力度、处罚力度和处罚执行力度三者合一所决定的监管环境是制约败德行为的关键因素。治理败德行为,应由目前的加强对败德行为公职人员的惩处力度为主,逐渐过渡到提高对违法者的检查力度和处罚执行力度与加强对败德行为的惩处力度并重,加大对监管人员失职行为的处罚力度与降低监管成本并重,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

(二)博弈论的研究表明,一个人作出的选择,取决于其对该选择成本收益的预期以及对他人选择的预期。给定必需的权力和信息不完全这两个条件,败德行为及其监管的内在逻辑沿着成本和收益变动的路径展开。因此,权力配置结构问题是监管败德行为机制设计及战略选择的根本问题。亦即监管败德行为不能局限于在权力既定这一约束条件下只是通过加强对权力的外部制约来监督控制公职人员败德行为而不改变现有的权力结构。如扩大公众的监督权,把某些不必要集中的权力下放到市场中,是监管败德行为的釜底抽薪之计。其次,改善权力配置的信息结构、提高透明度,包括完善政务公开、重大问题决策公开、选拔干部公开等制度,细化公职人员职务权力义务的规定等是监管败德行为的另一项重要措施。另外,给定监管败德行为的必要条件(如制度、信息不完备),监管人员与公职人员的期望得益、价值取向和道德约束主宰着实施败德行为的动机,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特殊意义。

(三)博弈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松监管,不败德行为作为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均衡点而不是一次博弈的结果。它是博弈双方经过长期磨合和斗争、反复修订各自的策略、经过多次博弈最终形成的结论。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隔一段时间各方还要进行修订,以逐步接近最佳点。而且,达到最佳点涉及到政府政策、社会风尚、道德水准等许多方面,并不是只论及本文中提到的两方,也就是说,这在实际中应该是一个多方博弈,甚至牵涉监管人员和公职人员的合谋问题,达到均衡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由于本人水平的限制,很多问题由待大家共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