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问题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5:36:23

监督问题

监督问题范文篇1

“监督‘一把手’难”问题的症结在于权力过于集中的体制。对“一把手”赋权过重,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邓小平同志指出:这种现象,“同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有关,也同共产国际时期实行的各国党的工作中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的传统有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29页)“监督‘一把手’难”问题产生的原因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考察:干部人事制度存在弊端,选人失误;对“一把手”重使用轻管理,上级忽视监督;监督权受制于执行权,监督机构缺乏相对的独立性;监督渠道不畅,监督权缺乏可靠保证;监督协调机制不健全,未完全形成合力;监督法规不健全,政务不公开;监督教育不到位,对权力监督认识不足等。

如何才能对党政“一把手”实行有效的监督呢?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民主监督制思想是解决监督“一把手”难问题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所说的“巴黎公社原则”,其核心思想就是人民监督制思想,一切公职人员由人民选举、受人民监督、可由人民罢免。列宁提出,让人民监督系统同党和国家最高机关“享有相同的权利”。则把“让人民监督政府”,作为跳出历史兴衰周期率的新道路。邓小平提出了建立群众监督的新思路:“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32页)综观一个多世纪马克思主义历史长河,从马克思、列宁到、邓小平,人民民主监督制思想,自始至终是贯穿社会主义的一条红线,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南,也是解决“监督‘一把手’难”问题的指导思想。

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关键是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配套的权力运行的人民民主监督机制。首先,确立人民监督法,使人民监督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依据。其次,建立一套人民民主监督制度,使人民监督具有规范的系统的制度保证。这样,通过立法、制度等形式,赋予人民监督权,使它的权威性足以解决“监督‘一把手’难”问题。

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明确监督对象。要切实扭转监督活动的对象对下不对上的倾向,明确监督活动的重点对象,首先是党和国家各级领导机关的“一把手”,其中包括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既要维护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威信,又要切实保证他们的活动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

第二,提高监督权限。防止滥用权力,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要从根本上改变监督权受制于执行权的状况,就必须提高人民监督系统的权限,使它确实能对各级党政“一把手”实行铁面无私的监督。

第三,完善监督法律。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监督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要使这些权利得到充分的实现,切实保障人民的监督权与罢免权。建议当前加快三类立法步伐:一是制定人民监督法、新闻法,对滥用权力进行制约;二是制定《公务员财产申报法》,要求“一把手”等领导干部必须把自己的财产及各种收入公之于众;第三,制定《政务公开法》、《行政程序法》,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实行政务公开,增强依法行政的透明度。

第四,严格执法。立法重要,执法更重要。要想解决“监督‘一把手’难”问题,不仅要解决完善监督法律的问题,而且要解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问题,使任何犯法的人(包括“一把手”)不得逍遥法外。邓小平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指出:“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不管谁犯了法,都要依法办理,“任何人都不许干扰法律的实施,任何犯了法的人都不能逍遥法外。”(《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32页)

第五,必须健全党内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制度。如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使它成为实行党内监督的重要场所;严格执行党章关于选举的规定,健全干部选举制度,任何干部的任期都不能是无限期的;健全充分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制度和条例,保障党员的选举权和罢免权,党员了解参与权和讨论表决权,党员的批评建议权和检举揭发权以及党员的申诉、辩护和控告权;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包括党委工作规则、议事规则、表决规则、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的监督;健全党内各项监督制度(如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诫勉谈话制度、离任审计制度等等)。

第六,必须健全国家的民主集中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有重大创新,充分发挥其立法和监督两大功能。现在,立法功能受到重视,监督功能发挥不够。如果只有立法,没有强有力的监督,法律再多再好,等于无用。建议建立廉政报告制度。“一府两院”每年向人大报告工作的同时,还要就“一府两院”领导成员(包括政府部门领导成员)的廉政情况写出专题报告,并附上这些干部的财产申报表,提起人大代表审议,廉政专题报告和财产申报表应向社会公布。

第七,强化上级对“一把手”的监督。上述六条措施,有些实施起来需要有个过程。在现阶段,上级组织和领导对下级“一把手”的监督,是最具有效性,也最具权威性的。实行“一级抓一级”、“一把手”监督“一把手”的责任制,经常检查“一把手”用权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下级“一把手”违法违纪后,要严格追究这样的干部是怎样被选拔的、考核的?严格追究上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上级主要领导的责任,并向人民作出交代。

监督问题范文篇2

一、党内监督存在的问题:

当前党内监督工作已经呈现出由浅层到深层、由被动到主动、由随意到规范的发展态势,但我们也应从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和党员领导干部违法违纪现象日渐增多的问题中,看到党内监督仍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现象与薄弱环节。

第一,党内生活严格化程度不足。一是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质量有待提高。一方面,自律意识不强,存在“四多四少”现象:谈工作多谈思想少、谈现象多谈实际少、谈宏观多谈具体少、谈优点多谈问题少。绕道而行,避实就虚;另一方面,正常的党内民主生活会,有的人认为:批评上级仕途错,批评同级麻烦多,批评下级选票落。结果庸俗了党内政治生活。二是双重民主生活会制度难落实。所谓“三难”,工作忙时间难落实,压力大思想难集中,议题多内容难保证。结果使党内生活常流于形式。

第二,民主集中制原则执行松软。一是在民主作风上,开言纳谏不够,民主意识淡化,重大问题决策与审批程序不规范、制约措施不到位;二是在组织观念上,思考问题、处理事务时,或我行我素,旁若无人,或以和为贵,放弃原则,或侧目而视,圈外挑刺;三是在干部管理上,仍存在凭少数乃至领导者个人意志选拔任用干部的行为,讲关系、搞亲疏、凭感觉、轻教育等,乃至助长了少数干部“只对领导迎合,不向群众负责”以及“松一松求得一团和气,笑一笑赢来一张选票”等不良现象。

第三,监督制约机制乏力。一是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的监督漂浮不实、“关爱”有加,监督作用难以发挥。二是党组织对党员的监督松散不硬,监督功能流于形式。三是党员相互监督更难到位,“多栽花少种刺,留下人情好办事”的好人主义盛行。四是专职机构监督缺乏力度。在现行体制下,纪检机构地位和职能受限,以至“监督同级党委有难度,监督下级组织缺强度,监督身边干部松尺度”等等,使监督职能与作用难以发挥。

第四,监督尺度宽泛难控。在实施监督制度,开展监督执纪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三强三弱”现象,即:规范性强、强制性弱,指导性强、操作性弱,可塑性强、确定性弱。进而在实施监督时容易出现尺度失衡的困惑,使监督易于失去应有的平等性、严肃性、强制性、规范性的功能。

笔者认为,造成党内监督弱化现象的主客观制约因素有很多,

第一,监督意识淡薄。在部分党员干部思想上存在着“三怕三不”意识:一是下级对上级怕打击报复,不敢监督;二是上级对下级怕失去群众基础,不愿监督;三是领导班子内部怕伤了情面,不便监督。进而对党内监督的重要性、紧迫性缺乏认识,削弱了监督意识和监督责任。

第二,监督视野狭窄。一是把查处党内腐败违纪案件视为党内监督唯一的内容,而忽视对抓源头、把关口、堵漏洞的监督。二是只重视党员干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经济腐败方面的监督,而忽视对其思想意识、生活作风方面的监督,没看到思想颓废、工作懈怠、生活奢靡的实质也是腐败。三是一般情况下监督视野易于集中党员干部个体腐败行为,而容易忽视或放松对领导班子集体腐败的监督。

第三,监督渠道不畅。一是对要害部门或经济实体的监督难以深入,甚至往往因人为防范因素的干扰使实情难以掌握;二是由于监督缺乏权威性,使监督成为隔靴搔痒,多限于“圈外监督”;三是民主监督氛围不浓,群众监督失之空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旁观现象十分普遍;四是举报信访主渠道作用难发挥,来信来访信息虽不少,但价值难定,真相难辨,是非难断;五是人情作祟,包庇袒护,说情干扰,甚至隐匿事实,瞒情不报等等。

第四,监督制度不够健全。一是缺乏规范性、权威性强的党内监督法规条例;二是缺乏系统的、操作性强的监督执法体系;三是缺乏科学严谨、保护性强的监督保障体制;四是缺乏强制性的、介入性强的监督察访制度。由于上述诸多因素的制约,极易造成失监、失察、失真的现象,甚至出现所谓的监督“真空区域”。

二、加强党内监督的途径

第一,要抓好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特别是要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强化党内监督,提高对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有效监督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和改进党内监督,首先必须抓住对权力进行制约这个核心,抓住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在对象上,要突出抓好对“一把手”的监督。这是因为,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领导班子,全局工作中,“一把手”处于关键地位,起着重要作用,负有全面责任。抓班子、带队伍、干事业都必须发挥好“一把手”的作用。为此,“一把手”要强化自我监督意识,自觉地接受监督。各级党组织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开好民主生活会,强化同级领导班子成员对“一把手”的监督。在内容上,当前要重点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加强党内监督。切实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切实加强对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切实加强对党的群众路线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在方式上,要实行跟踪管理,把监督贯穿于领导干部任前、任中、任后的全过程。任前征求纪委意见,组织廉政谈话;任中推行党风廉政考察,廉政档案,廉政诫勉制度;任后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第二,要抓好监督制度的执行,使各部门负起监督管理职责。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各级党组织要把抓各项监督制度和措施的落实,作为一项极其严肃的政治任务与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各级纪委对各项监督制度和措施的执行情况要经常开展监督检查,督促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分工负责抓好落实。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坚决纠正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的现象。对因不落实监督措施和制度出了问题的,要追究有关部门的责任。对于各部门党组织则要自觉地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真正负起对本部门党员干部监督、管理的责任。要严格执行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谈话诫勉、民主生活会、巡视和派驻、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建立健全及时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的机制,防止小错酿成大错。健全和完善质询制、问责制和罢免制,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度。不断完善和坚持集体议事程序和制度。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各项监督制度和措施的落实,才能切实发挥好监督制度和措施对于规范权力行为,预防腐败的积极作用。

监督问题范文篇3

一、当前“一把手”监督工作的难点和问题

我们党制定了一整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制度,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上也有共同的认知,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一把手”主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一把手”的特殊地位和身份,使“一把手”拥有监督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身份,处在既被监督又监督他人的特殊位置。但有些“一把手”不主动接受或排斥“监督他律”,又自身“监督自律”无效,视自己为不受监督、不被监督的“特殊干部”,不愿接受监督。认为上级监督是对自己的不信任、不放心;班子成员的监督是跟自己过不去、找别扭;下级的监督是让自己丢面子、失威信。行为上表现为我行我素,容不得监督、拒绝监督,听不得不同的声音。

(二)监督的各项措施不协调,没有取得相应的效果。监督措施只停留在以宣传政策、提前预防为主的层面,监督效果显然不够。比如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审计结果还不能充分转化运用,因此审计过程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审计结果有时流于形式。再比如“一把手”八小时以外的监督,对其生活圈、社交圈等状况不可能太了解,又涉及法律和纪律的边缘线,没有一套成形的法规制度,完全靠“一把手”道德自律,监督起来十分困难。有些时候还存在监督不到位,预防性监督滞后的问题。从干部监督机制的运行情况看,主要依靠组织部门和纪检机关,并不完全适应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对“一把手”实施监督管理的要求。当前,虽然组织部门已建立了与纪检监督等部门的工作联系制度,但联系的内容仅限于组织部门在向党委提交干部任免方案前,向纪检等部门了解拟提拔对象是否被群众举报或被立案查处等情况,联系内容较窄。

(三)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做为党内监督的一个重要渠道——民主生活会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重对自己的批评解剖,轻对他人的批评帮助,重对自己思想和学习的解剖,轻对自己实际工作的深入分析,重对班子成员表扬式的批评,轻对班长批评式的表扬。在一个班子内部基本谈不上对“一把手”在工作、生活和思想上的问题进行批评帮助。质量高一点的,也只有班长对成员点到为止提醒式的批评。致使有的“一把手”在班子中不知不觉形成“家长制”和“一言堂”而没有得到应有的监督和批评。

(四)重使用轻管理,造成监督工作滞后。“一把手”干部往往是干部中的优秀分子,在选拔任用上十分慎重,往往是通过多方位考察的过得“硬”的干部,但当提拔使用后往往忽略了人是会变化的事实,疏于教育管理,在对待一把手的问题上,往往只注重对“一把手”的工作实绩完成情况,忽视对其进行长期教育和对思想作风、廉洁自律等情况的教育监督,主要是怕教育监督会束缚“一把手”的手脚,增加其负担,挫伤其积极性,认为只要工作上做出了成绩就是优秀的干部,长此以往形成一好百好的“马太效应”,当问题暴露出来的时候已为时太晚,难以再发挥监督的作用。

(五)怕打击报复,不敢监督。有的同志认为自己职位卑微,“一把手”的态度可以决定自己的前途命运,担心打击报复,故宁可“多栽花少栽刺”,信奉“是非面前莫开口”的处世哲学,不敢挺直腰杆对上级领导进行监督,造成“干部不敢讲,群众无从讲”的局面,造成监督工作不力。

二、加强对一把手监督的途径和对策

(一)注重教育管理,努力形成对“一把手”实施监督的良好氛围。组织部门要不断加强对“一把手”的教育,特别是党性原则的教育,正面引导,组织他们观看先进人物事迹电教片,定期为他们赠送电教教材,传达上级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不断激励他们做遵纪守法、勤政廉政的模范。不定期进行谈心,及时了解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进行排解,为其营造良好、健康的工作环境,使“一把手”感受到组织关爱,理解“严是爱,松是害”的道理,从思想上牢牢筑起拒腐防变思想防线,主动接受组织与群众的监督,从而形成一种自觉接受监督良好的监督氛围。

监督问题范文篇4

一是监督意识淡薄。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原因。客观方面存在干部群众不敢监督,不愿监督,弱化监督和不去监督的问题。有的干部群众认为,监督领导干部就得得罪领导干部,怕领导干部给小鞋穿,自己吃亏,因此不敢监督;有的干部群众认为,监督“一把手”是“抗上”、“犯上”,不涉及自己太多的利益,监督领导干部,会影响相互的关系,因此不愿监督;有的为取悦领导,讨好上级,放弃党性原则,对“一把手”采取宽容的态度,因此弱化监督;有的班子成员或“一把手”身边的人,有求于他或利用他谋求政治进步,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对“一把手”的监督,因此不去监督。主观方面存在“一把手”本人不愿接受监督的问题。有的“一把手”对自己过于自信,总以为自己不错,无可挑剔,自视高人一等,唯我独尊,只能监督别人,不容他人监督,听不进群众的意见,认为群众的监督有损于自己的形象和权威,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因此,没有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甚至拒绝监督。

二是监督体制不顺畅。近几年,各级组织在建立健全干部监督体制上下了很大功夫,实行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向监督体制,实践证明,这种体制在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有些监督存在着监督主体和监督客体不适应的因素。如在上级组织对下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方面,这本是众多监督形式中最有力的监督,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也存在着重选拔任用,轻管理监督,重经济指标完成,忽视对思想、作风,特别是廉洁自律状况的监督等现象。有的担心监督下级会挫伤下级的积极性,影响经济发展;有的怕得罪人,影响上下级关系,丢了自己的选票,使上级监督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是监督责任不明确。从目前的情况看,对党政“一把手”监督的对象比较多,既有上级、同级的监督,又有下级的监督;既有党内监督,又有党外监督;既有专门机关的监督,又有干部群众的监督。但具体每个监督对象应该承担什么责任,监督哪些内容,权限到底有多大,总体上说还是比较模糊的,难以操作,这样工作上有时互相脱节,都监督,又都不监督,使该监督的得不到监督,或在问题处理上推诿扯皮,影响了监督整体合力的发挥,减弱了监督的力度。

四是监督制度落得不实。近些年来,为了加大干部监督力度,各级组织建立了不少规章制度,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约束和监督,有的制度还比较系统,操作性也比较强,但在执行过程中,落得不够实,甚至流于形式。如在干部任用机制上,1995年,党中央就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后来经过完善,又颁发了《干部任用条例》,明确规定选拔任用干部要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但在一些地方,干部的任用,无论是选任,还是委任或聘任,就是主要领导个人说了算,“长官”意志比较突出,群众意见无足轻重,有些主要领导干部置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于不顾,搞“一言堂”,搞“圈圈派派”,甚至买官卖官,“要想富,动干部”已成为一些“一把手”敛财的法宝。前些天,在《党政周刊》等资料上看到,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任阜阳市委书记时,1998年12月,一次提出75名干部的任命意见,让组织部长作为组织部的意见向书记办公会汇报,对有争议或考察明显不合格的干部,仍强行安排。阜阳市原来两个干部因和王怀忠个人关系密切,王力排众议,安排他们任副市长,后来两人均因受贿被立案查处。浙江省富阳市原市委书记周法宝因为卖官,使该市平均每个局级单位达到6.2个领导职务,最多的达到13个,另外还有带括号享受“科级”待遇的300多人,出现这些用人上的腐败现象,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执行用人制度不严,监督不利。

要解决上述问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进一步强化监督意识。强化监督意识是个思想基础,只有上下统一,意识增强,才能形成对“一把手”监督的整体合力。一是要增强党政“一把手”本身自律意识和自觉接受监督意识。要加强对“一把手”思想理论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使他们知道怎样为党、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真正树立起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克服消极腐败现象,正确认识和看待人民群众的监督。二是要强化领导班子成员的监督意识。领导班子成员是同一个层次的干部,在政治上是平等的,成员之间长期工作在一起,互相比较了解,客观构成了对“一把手”进行有效监督的特殊优势,班子成员只有真正树立立党为公,一心为民的思想,才能不计个人得失,敢于直言,积极主动地对“一把手”进行监督,特别是要强化班子成员执行集体议事制度的意识,减少和防止少数人或个人说了算。三是要增强干部群众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应加强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提高认真履行职责、完成监督任务的自觉性。同时要做好党员干部和有关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消除顾虑,增强责任感,调动他们搞好对党政“一把手”监督的积极性。

监督问题范文篇5

会计监督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照法律法规,通过会计手段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一种监督,它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由于会计监督不到位,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必须对会计监督引起重视。完善会计监督职能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会计工作引导资源配置、支持科学决策、加强经营管理、推动合理分配、构建和谐社会的职能作用;有利于促进、深化企业改革,推进金融改革,健全财政职能,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全面提升我国会计的现代化水平。

2当前我国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2.1企业管理者及财务人员质量低。很多的企业管理人员在高等教育和管理培训方面都是比较欠缺的,管理者素质的低下使得他们不能更好地进行企业的管理。很多管理者担负着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进行完善的重要责任,所以,管理者素质的低下使得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很难完善。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之下,法制体系也不断进行完善,就需要会计人员对新的法规、知识进行学习。很多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缺失,再加上很多会计人员并非专业的,导致很多会计人员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很多企业的会计人员甚至没有接受过大学专业教育,具备职业资格的人仅占很少部分,使得很多人只会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和报告,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导致会计监督作用难以发挥[1]。2.2内部管理薄弱。我国《会计法》明确规定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单位的经济活动实行会计监督,并运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对本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过程监督,从而为经营者、社会公众以及债权人等服务。在我国市场经济下,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个体,其自身经济利益是不可忽视的,需要将国家、企业以及员工之间的利益进行协调。但是很多单位内部监督制度不完善,甚至没有内部控制制度,即便是有,也只是摆设。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协调与经营者相关的经济业务时,几乎服从领导者意志,使得会计监督根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很多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2.3组织结构不合理。很多企业在组织结构方面并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只是在行政上简单设置,导致企业内部的管理混乱。同时,在组织结构设置之中,比较关注纵向之间的关系,较少去协调横向之间的关系,使得同级各部门之间在沟通和交流上较少,并不能相互之间进行制衡。另外,有些企业管理者并非是由民主推选,其专业能力较低,并不能够将责任落实到负责人身上,没有相关的奖惩性措施,导致很多管理者并不能够担负起责任,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很多是由所在部门来承担责任,非常不利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实行,对于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也有影响。2.4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监督是为企业所有者负责,会计监督则需对企业内外部相关人员负责,但是在企业中很多会计人员既需要对财务工作负责,又要进行会计信息的处理工作,即会导致在原工作基础上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很多企业目前还没有运用高质量化的企业信息系统,会计核算甚至采用手工记账的方式,这就对内部会计控制产生了不良影响,使得会计信息不可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无论是对于企业内部还是外部来说都十分重要,会计信息失真会误导信息使用者所作出的决策。企业会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会计法,对企业经营活动如实反映,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

3当前我国企业会计监督问题形成原因

3.1管理体制落伍,会计定位不明确。我国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之中,使得很多旧的会计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很多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即便设立,也未发生实际作用,这约束了内部审计人员的监督行为。在管理体制和审计监督不完善的情况之下,导致会计监督不能正常施行。并且在这种体制之下,会计监督并不知真正对谁负责。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会计监督要在国家财政部门的领导之下进行,但是会计人员作为监督主体,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2]。作为单位的一员,其会计工作的开展是在单位管理者的管理之下进行的,这就使得一些会计人员只能屈服于上级的领导,没有真正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3.2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未起到约束作用。在企业内部没有将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好,使得企业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很多岗位缺失,导致职责不明确,并没有真正地约束和制衡权责,很多情况之下,没有人敢于监督。因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缺少相应的制约机制,导致内部监督不能有效实行,很多企业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使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做假账,很多会计人员畏于权势,不得不服从上级领导,导致会计工作不能正常进行下去。3.3会计人员素质比较低。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法制观念影响会计监督的施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相比于会计工作的国际标准,我国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比较低。比如专业素养低、知识面较窄,缺乏对经济活动的判断分析能力,监督和风险把控意识差。企业会计监督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需要会计人员综合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比较强,对于政策和税务等部门的规定深入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进行企业会计监督[3]。3.4未建立健全社会会计监督自律系统。注册会计师在会计监督体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以中介组织的公立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然而,注册会计师行业尚未建立健全社会会计监督自律系统,很多的制度并没有真正落实,使得注册会计师法制和风险意识淡薄,在执业过程中与被审计单位串通,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

4解决我国企业会计监督问题的对策

4.1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及会计人员素质。企业会计监督工作必须在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的较高素质之下才能有效开展。所以,要加强单位领导者的会计法制意识,强化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将内部控制制度真正落实,不得强制要求会计人员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并且要在管理、财务、业务等方面加强学习,学习各种财经法规。对于会计人员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需要在职业道德和法制等方面加强学习,可以通过参加会计继续教育和有关的培训工作,从而将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加以提升,并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将会计监督工作做到实处。4.2改革会计管理体制。只有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得到保证,那么会计监督才会发挥实际作用。会计监督对谁负责问题的解决,可以采用分权的思路改革会计管理体制,从而更好地划分监督主体和监督客体,使得会计监督具有实质上的独立性[4]。很多企业通过实行会计委派制,还有很多成立会计管理公司,使得会计工作企业化,都是比较好的选择。会计管理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它独立于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能够独立地行使会计监督的职能,为社会大众提供会计服务工作,并不受利益以及人事等多方面的约束,能够发挥会计监督的独立性和公正性。4.3完善组织治理结构。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具备完善的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从而有效地实施会计监督职能。内部控制制度越完善,那么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才能真正地按照法制来行事。针对自身会计机构的工作性质,企业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并在这种制度之下使得企业管理者注重企业未来发展,在根源上杜绝虚假信息的产生。另外,建立起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培训、业绩考核等方面进行规范,因为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高,责任重大,所以在激励体系建立上更需要与其自身贡献相一致。激励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调动会计人员实行会计监督的积极性,并在实际操作中发挥其作用。4.4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各个行业的实际状况,有效建立起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会计内控制度。对于原始凭证的取得、审核、做账等都要切实做到账实相符[5]。建立部级别的会计信息中,将各个行业的会计报表格式相统一,从而有效促进会计信息的报送和审核等。通过法律法规的权威树立起企业会计的地位,使企业会计监督能够在法律方面有依据,统一会计信息的披露标准和体系,根据各个行业状况的不同,为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加以提高,我们可以将财务与会计人员的工作进行分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财务部门的管理者负责企业资金的调配、流动资产的管理、资金的筹集和管理,而会计部门主要是在会计准则的要求之下,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和核算,从而有效监督会计工作的施行。另外,对于国家在会计方面的制度和法规要严格执行,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根据国家对于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要防范不合理费用的开支,有效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对于企业在会计核算上尽量实现会计电算化,将财务工作的效率加以提升,并将人为因素对于内部控制的影响降到最小,从而保障企业信息系统的透明化。

5结论

当前,很多单位和部门受到经济等各方面的诱惑,使得会计工作违法乱纪等情况经常发生,致使会计信息失真,导致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受到影响,使得国家经济发展不能顺利进行。这些问题根源在于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主要是会计工作人员对管理者意志服从的同时,无法真正做到会计监督的独立性,那么也收不到会计监督的良好效果。

本文结合会计监督的基本理论,详细论述了会计监督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完善会计监督工作的相关对策。从公司组织管理、会计人员以及财经法规等方面提出有关建议,从而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促进单位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慧玲.加强企业会计监督,服务水利建设事业[J].纳税,2017(20):40.

【2】姚斌.对信息化环境下加强铁路企业会计监督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7(20):100.

【3】高桂珍.企业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6(11):80.

【4】聂晓云.浅析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2):50.

监督问题范文篇6

一、关于立案监督立法现状的解构

对立案阶段的法律监督问题,我国《宪法》及《刑事诉讼法》对此都作了规定。《宪法》第129条和第135条是关于刑事立案监督立法的原则性、宏观性、普通性的规定,《刑事诉讼法》通过第7条、第8条、第86条、第87条的规定将其具体化,而其中一条极为重要也是最为具体的规定是《刑事诉讼法》第87条的表述:“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从这一规定可看出,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立案监督的手段主要是一些软措施,如发纠正违法通知书或检察建议。

基于立法上的缺陷,导致了开展立案监督工作的先天不足。如对于公安机关接到立案通知后仍不立案的处理,就仅有“六部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人民检察院通知公安机关立案的,公安机关在收到《通知立案书》后,应当在十五日内决定立案,并将立案决定书送达人民检察院。在上述时限内不予立案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予以纠正。公安机关仍不予纠正的,报上一级检察机关商同级公安机关处理,或者报告同级人大常委会。”至于检察机关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上一级检察机关商同级公安机关处理的时限,以及上一级仍不能达成共识的处理办法等均没有规定。现行法律没有赋予检察院一定的立案监督处分权和追究有关人员法律责任的权力,成为开展立案监督工作的一个“盲点”。

二、关于立案监督对象的完整确认

《刑事诉讼法》关于立案监督的对象仅局限于公安机关,而未设置对其它刑事立案主体(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进行立案监督的法律条文,从而导致当前司法实践中,对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刑事立案活动的法律监督无法可依,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刑事立案活动中的错误行为和违法现象得不到及时纠正。首先,从《刑事诉讼法》本身的规定来看,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所涉及的职能自动包括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军队保卫部门以及检察院的自侦部门,也就是说该法所指的公安机关当然包括上述机关(部门)。其次,从理论法学角度上来看,立案监督是检察机关对刑事立案主体的立案行为是否合法实施的法律监督,人民法院同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一样均享有刑事(自诉)案件的立案权,所以对人民法院的立案监督是人民检察院立案监督职责的应有之意,完全符合法律规定。只有将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军队保卫部门、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同时列为刑事立案监督的对象,刑事立案监督制度才科学、规范和全面。

三、关于立案监督权限的重新设定

检察机关的立案监督工作要真正落到实处,必须通过立法赋予检察机关既有强制力保障,又有具体操作规程可遵循的、充分体现检察机关监督职能作用的刑事立案监督权。立法应赋予人民检察院在刑事立案监督活动中相应的职权主要有:

1、调查权,即有权调取和审查刑事立案主体的案卷材料,有权审查刑事立案主体的立案、不立案和撤案决定书,有权对刑事立案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作进一步了解、调查与核实。

2、备案审查权,即有权审查刑事立案主体办理各类刑事案件受案、立案、破案的登记表册。

3、决定权,即有权作出变更刑事立案主体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决定,有权作出变更刑事立案主体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决定,有权作出变更刑事立案主体的违法立案程序的决定,刑事立案主体在接到决定书后应当遵照执行。

4、处罚建议权,即发现刑事立案主体工作人员在刑事立案活动中存在违法行为时,在发出纠正违法通知进行纠正后,对方仍然拒不改正的,人民检察院有权依照监督处罚程序,发出处理相关办案人员的建议权。

四、关于立案监督范围的准确界定

《刑事诉讼法》对立案监督范围界定不全,易形成立案监督的空白地带。因此,明确人民检察院对刑事立案主体的“不应当立案侦查而立案侦查”及其他刑事立案活动中的违法行为的立案监督权迫在眉睫。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注意划清“没立案”和“不立案”的界限。“没立案”是指刑事立案主体没有发现或虽已发现,但正在审查,还没有作出是否立案决定的案件。“不立案”是指刑事立案主体已经作出不立案决定的案件。只有刑事立案主体已经作出不立案决定的案件,才能按照刑事立案监督程序来办理。

关于刑事立案监督的范围,根据现行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和司法实践中的实际操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刑事立案主体已经发现并掌握了犯罪事实,本该立案,但由于缺乏控告、举报等材料而不立案。二是刑事立案主体对案情复杂,一时难以侦破的案件,不立案就开展侦查,待破了案再补立案手续。这种做法违反了刑事诉讼法规定。三是刑事立案主体对符合法定立案条件的案件故意不予立案或者或者以罚代刑、以劳代刑等。这种故意往往出于执法人员权钱交易、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等原因,是人民检察院进行监督的重点。

此外,立案监督的范围应当不仅局限于对是否立案的法律监督,还包括对刑事立案程序是否规范以及立案和不立案的决定是否合法等相关刑事立案活动的法律监督。在实践中尤其要重点抓好下列案件:1、刑事立案主体接到报案或者发现犯罪事实、犯罪嫌疑人,没有作出刑事立案决定的。2、刑事立案主体把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以治安处罚案件立案或者处理。3、刑事立案主体刑事立案后发现不应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的,本应当撤销案件却转治安处罚或者劳动教养处理的。4、检察机关发现正在被执行刑罚的罪犯,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犯罪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的。5、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因证据不足被驳回自诉或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可能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的。6、人民法院对公民提出的自诉案件以不属于自诉案件为理由不予立案,而公安机关又以自诉案件归法院受理为由不予受理的。

五、关于立案监督的常见难点分析

立案监督工作不可避免地遭遇各种困难、磨难甚至责难,形成一个个难点。从立案监督的工作过程、任务和效果看,这些难点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一方面,立案监督线索来源渠道狭窄。目前,检察机关立案监督的线索来源一是靠审查批捕、起诉案件时发现,二是主要集中在当事人举报、控告、申诉及其他信访部门移送。由于信息渠道不畅,造成相当一部分立案活动未能进入检察机关监督的视线。因此可以通过建立与社会各界定期联系便于反馈信息制度、建立下级院自侦、批捕部门向上级院批捕部门报送立案与不立案决定书,逮捕与不逮捕决定书等文书备案审查制度以及建立本院内部各部门特别是控申、起诉部门发现线索及时移送批捕部门的内部联动机制,以畅通线索来源渠道。

另一方面,对于检察机关立案监督的案件,受理部门与办案部门脱节。公安机关的办案部门是派出所、刑警队等,而受理立案监督案件的是公安机关的法制部门,使一些立案监督案件无法落实。二是对立而不侦、侦而不结的案件。

此外,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在同一案件事实的认识上存在分歧。对有些案件,公安机关认为可不作为犯罪处理,造成以罚代刑。这在、、拉皮条、等案件的处理上比较常见。

六、加强检察机关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

首先,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开展刑事立案监督,必须处理好监督与配合的关系,在配合中监督,通过监督更好地配合。对公安机关的监督是刑事立案监督中的重点。实践证明,凡是与公安机关协调配合比较好的检察机关,立案监督工作开展就顺利,反之工作就打不开局面。加强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的协调,主要通过联合制定工作规则等方法,弥补立法上的缺陷,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推进刑事立案监督工作有效开展。建议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联合发文,要求刑事立案主体移送发案登记表、立案决定书、撤案决定书等文书材料备案审查,使得检察机关从源头上把握立案监督有法可依。具体处理上可以依托互联网,允许检察机关进入公安网查询立破案情况,也可以实行网络传递,各单位在资料备份存盘的同时发送电子邮件、信息给检察院。

其次,加强和其他行政执法部门的配合,统一认识。可以以联合行文的方式要求各级国税、地税、工商、质量技术监督、药监和烟草部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现涉嫌犯罪的案件线索时,须及时移送公安机关立案查处,同时报检察机关备案。对行政执法部门已经移送的,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没有立案的案件线索,检察机关将依法行使立案监督权。这样在拓宽了案源渠道,也保证了案件的质量。

再次,争取党委、人大的支持。在立案监督中,检察机关向公安机关发出的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通知立案书及有关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书等文书同时要及时抄报给同级人大常委会、政法委员会,在遇到困难时及时请示汇报,请他们出面解决问题。特别是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各界都在关注的案子,争取上级的支持,又快又好地完成立案监督工作。

七、健全立案监督的内部工作机制

建立刑事案件备案审查制度。公安机关对受案、决定立案或不立案、撤案的刑事案件应当及时将受案登记表、立案决定书、不立案决定书、撤案决定书报送同级检察机关负责刑事立案监督的部门,对决定不立案和撤案的案件,还应报送案件的卷宗和其他主要证据材料。检察机关负责立案监督的部门应将受案、决定立案案件的有关法律文书登记、编号、建档;对决定不立案和撤案的案件,通过审查上述备案材料(必要时可以进行调查核实),审核其不立案、撤案的理由是否成立。对其中确系应当立案侦查而作不立案处理的案件,应发送《立案通知书》,通知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对撤案不当的案件,应发送《恢复立案通知书》,通知恢复立案。

建立案件跟踪催办制度。检察机关对于已发出上述《立案通知书》、《恢复立案通知书》及各种纠正意见的案件,应限定具体的执行期限,并派员跟踪监督落实情况,催办执行结果。建立案件复查制度。检察机关对同级公安机关受案至侦察阶段的各类案件应组织人员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复查。其方法是,将公安机关的备案材料、群众来信来访材料与公安机关的受案登记材料相对照,从中发现漏报的各类案件。发现漏报案件后,应及时提出纠正意见,并对案件进行登记。对于有问题的案件,按上述第一项制度中的有关程序、规定办理即可。建立立案监督部门自行立案侦查的强制性监督制度。检察机关针对已向公安机关发出立案和恢复立案通知,及责令侦办的各类案件,其限定的执行期限已至,公安机关仍拒不执行的,应对案件直接立案侦查,并移交审查起诉,以纠正其违法决定,维护法律的尊严。

尝试由监所检察部门行使执行环节的立案监督权。虽然《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对罪犯刑罚执行期间再犯罪的立案监督权的归属没有明确规定,但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重新明确监所检察部门办案范围的通知》中规定“监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移送检察机关审查批捕、审查起诉的服刑罪犯又犯罪案件、劳教人员犯罪案件,由监所检察部门负责审查批捕、审查起诉、出庭公诉工作”。既然监所检察部门有对服刑罪犯又犯罪的审查批捕权,就应当享有类似于审查逮捕部门的“立案监督权”,即监所检察部门应享有对服刑罪犯再犯罪案件的立案监督权。此外,从立案监督原则看,立案监督的原则是“依法、准确、及时、有效”,监所检察部门因业务关系与服刑罪犯接触较多,监外执行期间罪犯的活动也大多在监所检察人员的监督之下,若服刑罪犯再犯罪应当立案,而公安机关不立案的,或者不应立案而立案的,监所检察人员就能及时发现,便于及时监督,而这些便利条件是审查逮捕部门所不具备的。

八、关于设立立案监督专门机构设想

监督问题范文篇7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监督;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部分职业技术学院的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已经意识到会计监督对学院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监督工作中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因此阻碍了职业技术学院的长远发展,所以本文通过对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监督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完善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监督工作。

一、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监督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技术学院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为了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要提高职业技术学院的财务管理水平,当前部分职业技术学院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已经意识到会计监督工作对学院发展的重要性,但是根据数据显示,由于职业技术学院监督体制不健全,导致不能充分发挥财务监督工作的作用和价值[1],除此之外,个别相关工作人员和学院领导综合素质偏低也会造成会计监督工作效率低下,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会计监督工作的效率,还会阻碍职业技术学院的稳定发展。

二、当前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健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规模在不断扩大,职业技术学院想要长足发展,需要内部领导和工作人员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共同努力完成,当前会计监督法律机制不健全,导致相关工作人员不能有效的行使监督权利,从而使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监督效率低下,随着职业技术学院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会计监督工作也面临着更多的情况和问题,但是适合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的相关法律机制尚不健全,传统的会计监督方式已经不能顺应技术学院的发展趋势,因此导致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工作效率较低,不利于职业技术学院的稳定发展。(二)会计监督工作信息失真。当前职业技工学院会计监督工作中信息失真的现象较为常见,导致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是由于在监督工作过程中没有将法律法规进行贯彻落实,只做表面工作,给了别有用心之人钻空子的机会,职业技术学院在发展中会需要招待费的支持,但是我国对职业技工学院的招待费有明确的限制标准[2],然而当前部分学院的与招待费用相关的管理人员大量使用招待费,通过私设项目来蒙骗管理机关,在会计监督工作中没有如实上报,就会导致信息失真,直接影响了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监督工作的展开。(三)会计监督工作效率偏低。当前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监督工作效率偏低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由于会计监督相关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实际实用意义,所以不能的会计工作人员起到规范作用,另外,会计相关人员在展开监督工作过程中往往重视事后监督,存在严重的滞后性,没有对职业技术学院的事前和进行过程进行良好的控制,并且会计工作人员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工作过程中通过走形式的方式应付权力机关,这种现象导致会计监督工作效率过低,不能对学院的资金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阻碍学院可持续发展。

三、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监督工作的解决措施

(一)加强会计监督的措施与对策。要正确认识到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使违法违纪行为首先遏制在会计工作初始阶段;不能将不法行为放纵到发生并铸成事实后,再寄希望于社会中介机构去审计、财政等执法部门去查办、社会和政府的监督上。通过建立独立的监督体系,加强会计监督的措施与对策的实施和落实[3],从而提高监督工作的质量,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和权力机构相关人员为会计人员建立独立空间,加强重视培养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在发展中不断创新自身的专业技能,增强会计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从而能够促进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二)加强职业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员的责任意识。学院的财务负责人员直接关系到学院的稳定发展,职业技术学院能否长远发展,与会计监督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学院的相关负责人员要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通过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学院的发展奠定基础,要约束自己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通过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引导其他工作人员为学院发展共同努力,通过学院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监督、互相监督,实现职业技术学院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三)完善会计监督工作管理机制。政府部门和权力机关相关人员要对会计监督工作加强重视,通过完善监督机制保证监督工作能够在职业技术学院的每个工作流程中充分体现,从而提高监督工作的整体效率,同时还要实行奖惩制度,在工作过程中,表现优异的会计监督人员要进行奖励[4],包庇领导违法行为等违法行为要进行惩治,通过完善管理机制不但能够进一步提升会计监督工作的整体效率,也能够激发会计监督人员的积极性,减少职业技术学院的资金损失,有利于职业技术学院长远发展。(四)增强会计监督工作的力度。通过强化会计监督工作的力度,能够有效提高监督工作的质量,因此需要学院相关部门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完善会计监督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并且会计监督人员要通过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另外还要增强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5],大力宣传监督工作对学院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学院的长远发展。

综上所述,职业技术学院监督工作能够直接影响学院的未来发展,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要通过增强责任意识,提高监督能力来解决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实现职业技术学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柳李晓.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16):24-25.

[2]邵海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会计监督的必要性[J].商业经济,2017(6):123-124.

[3]秦晓红.试论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时代金融,2017(29):196+200.

[4]肖小华.浅析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市场研究,2017(8):71.

监督问题范文篇8

企业会计指的是通过对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核算与监督,从而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信息。会计是现代企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发展,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会计对于企业业务的核查主要通过设定一系列会计程序,然后进行核查,从而形成有效的监督,同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信息,使整个企业乃至整个市场都有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

2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2.1企业内部没有设立有效的信用监督管理制度。企业会计最基本的职能就是对企业的资金运营状况进行核算和监督,一个企业,若没有在其内部建立起完善高效的信用监督管理制度,那么在防范财务风险或者解决财务风险时就会遇到一定困难,甚至在风险出现时无从下手,难以应对。与此同时,没有相应的完善高效的信用监督管理制度,企业就很可能出现财务会计核算时没有把需要公开的账款都进行全面的核算;除了在核算时可能出错,在财务会计履行其监督职能的时候,也可能出现不可补救的漏洞。这对于公司的发展极其不利。没有一个相对公开透明的财务会计信息监督管理系统,则很难建立一个有效完整的监督机制。2.2企业财务部门管控不严。财务会计部门内部管控不严这一点对于一个企业会计的监督管理来说,是十分重大的一个阻碍,此处以核算应收账款作为例子。应收账款是属于单位的资产类的科目,预估无法收回的账款,计提还账准备对于财务会计工作人员而言,是一项需要经验与推断的工作,同时,对于企业而言,这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事务。但是,就目前的行业现状来讲,不少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对该项工作没有做到及时的预估,在计提还账准备工作上没有提前调查核实和准备,将工作都堆放到后期,这样一方面会导致财会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重大,另一方面,由于前期没有做好详细的调查核实的准备,在开始进行工作的时候也会导致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财会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除此之外,部分的企业内部存在着财会工作人员作风散漫的现象,工作人员没有时刻履行自己的职责,导致企业内部部分资产去向不明。从企业与外部的债权债务方面来看,没有及时地与相关的公司企业进行账单核对,很有可能造成本单位的债权流失。

3企业会计监督问题的应对策略

3.1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对于当前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的问题,那么提高那些专业素养较低的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十分关键。只有不断地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才能保证财务工作的会计核算的准确与有效。而要从总体上提企业内部的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首先要从人才引入开始,从招聘环节就立足于寻找专业水平高的会计人员;除此之外,在对会计人员的定期培训上也应有所行动。只有提高了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才能进一步为会计体系有效监督提供基础。3.2加速会计核算信息化的改革进程。会计信息化指的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相结合,从而使得会计事务在当今社会有一个信息化的飞跃,与此同时,会计信息化管理也是当今社会对于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挑战,是随着时展所衍生出来的一项新技术。会计信息化能够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对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的核算和监督,使得企业的管理更近一步发展有了新的可能,同时能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好的决策信息和建立更为全面的决策基础。会计信息化管理可以使企业会计监督更加高效。会计信息化管理强化企业管理体系的有效监督,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体现。第一,会计信息化管理可以企业内部会计人员诚信问题进行有效监督。企业要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杜绝会计人员不诚信的行为发生,而会计信息化管理在其中发挥有效作用。从具体方面看,会计信息化管理可以从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来实现监管。第二,会计信息化管理可以对为管理者提供更为真实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从一份完整、有效的会计报告中所获得的信息可以为管理者的管理、决策等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从而使得管理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不至于太片面化,从而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发展路径。会计信息化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出现推动了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会计信息化管理从自身的核算和监督职能角度,为整个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推动这整个行业体系的完满。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也在加速。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内部的经济事项的核算对财务会计的依赖程度很大。而会计在整个运作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有重大影响,所以对企业的会计进行监督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是对企业会计监督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对应策略进行论述,希望引起大众关注。

参考文献

[1]王珊.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及策略[J/OL].现代营销(下),2018(10):222[2018-10-24].

[2]国奇.浅析现代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论,2018(27):125-126.

[3]卢柳洁.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中的问题分析[J].经贸实践,2018(19):89.

[4]陈艳萍.国有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监督体制问题与思考———以SGX集团公司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8(28):144-145.

[5]温立胜.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财会学习,2018(27):118+120.

监督问题范文篇9

关键词:财政监督;财政监督法规;预算监督;其他经济监督

财政监督是国家经济监督的一种重要手段。一般来说,财政监督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其中:狭义的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依法对财政管理中财政资金运行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的监督;广义的财政监督是指包括各级权力机关、财政机关在内的财政监督主体依法对财政分配活动全过程进行的监管和督察。本文将从广义的角度针对当前我国财政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这一基础上探讨如何完善财政监督体系,以促使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及时性、有效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当前我国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历来都十分重视财政监督工作,把严肃财经纪律、整顿财经秩序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长期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监督在总体上得到了加强,财政监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当前我国的财税秩序仍较混乱,规范的财政自主监督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使得现行财政监督的法制建设、工作方式和监督手段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财政管理的需要。笔者认为,当前我国财政监督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财政监督的方法不够规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要求财政监督的理念或方法与之相适应。但目前财政监督的理念不适应,监管方法比较单一,监督内容和方式仍以直接检查为主,偏重于微观监督,忽视宏观监督,与现行的财政职能转变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从监督内容上看,对公共收入的检查多,对公共支出监督少;对财政分配的最终结果检查多,对全方位监控及资金使用的跟踪问效少;从监督的方式上看,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日常监督少;从监督环节上看,集中性和非连续性的事后监督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这就导致很多财政违法犯罪行为形成既成事实后才被发现,从而造成财政管理中的违法犯罪现象屡禁不止,给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财政的内部监督比较薄弱。财政监督有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之分,二者相比较而言,财政的内部监督显得极为薄弱,也就是财政对自身的监督力度远远不够,给国家财政资金的分配和预算的执行留下了漏洞和隐患。近年来,一些地方财政部门内部管理松懈,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财政系统违纪问题时有发生,有的还相当严重。财政部门腐败现象的蔓延与财政监督尤其是内部监督不健全、不完善,缺乏约束机制不无关系。

3.财政监督和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尚未理顺。我国现行的经济监督体系主要由财政监督、税务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审计机构监督等共同构成,负责对经济运行秩序实施监督。从理论上看,这些监督主体职责分工应该明确,监督内容各有侧重,并允许适当交叉,逐步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但是,目前我国经济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是:财政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尚未理顺,各个经济监督主体之间的职责分工不甚明确,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在检查计划上不能相互衔接,工作信息上不能相互共享,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浪费,影响了财政监督的总体效果。

4.财政监督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财政监督作为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必须依法行政。但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系统地规定财政部门实施财政监督的法律法规,财政监督缺乏独立完整的法律保障。尽管我国已相继出台了《预算法》、《预算法实施细则》、《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财政法律,但由于这些法律有其自身独特的规范对象,对财政监督仅限于原则性规定,并不完整和系统,对财政监督的职责权限、监督范围和内容、监督程序和步骤等并无详细规定,法律体系不够健全。由于缺乏明确具体的法律、法规依据,财政监管工作难以覆盖财政资金运行的全过程,导致在财政监管执法上尺度偏松、手段偏软,严重影响着财政监管的权威性。

二、完善我国财政监督体系的对策

建立规范的公共财政框架及其有效的财政监督机制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监督体系,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规范的财政监督的方式。针对现有财政监督方式的不足,为切实有效地加大财政监督的力度,使财政监督纳入科学、规范、有序的运行轨道,必须建立起适应财政管理改革需要的、规范的财政监督方法体系,包括:(1)由重事后监督为主转变为财政分配全过程的监督。财政监督要适应部门预算管理改革,通过对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监督,对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的监督,对国库拨付资金的监督等,及时发现财政分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既符合新形势的需要,也有利于财政监督转入经常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中运行。(2)由重收入监督转变到收支监督并重上来。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过去一些人把监督检查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一项措施。诚然,通过加强收入监督,可达到增加收入、防止公共收入流失的目的,但公共支出资金使用效率如何,有无挤占挪用等,更是公共财政监督的重要内容,关系到财政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关系到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财政监督工作要尽快实现由重收入、轻支出向收支监督并重转变,从而逐步建立公共预算收入解缴、征管、入库、退库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同时,建立从公共预算支出的申报、拨付到使用全过程的跟踪监督机制。(3)由突击性监督检查转变到规范化的经常性监督。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工作的中心是以加强管理为主。因此,财政监督工作也要转变监督方式,逐步由突击性监督检查转变到经常监督上来,要立足财政管理,着眼于财政活动的全过程,通过日常监督检查,发现财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完善制度,堵塞漏洞,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真正形成财政监督与管理并重,日常监督管理与专项监督检查相结合的财政监督工作新格局。

2.建立科学的内部监督体系。科学的内部监督体系,是现代财政监督管理系统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建立科学的预算监督体系。预算体现着国家政策的意图,规定了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预算编制的科学与否,执行得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预算管理效率。近年来,随着我国部门预算改革的推进,我国的预算管理开始改变过去轻约束的状况,朝着依法理财的方向迈进。目前,在预算编制的执行中,非规范性因素仍较多。因此,在今后的改革中,必须加强预算管理制度的创新,建立科学完善的预算监督体系。具体是:(1)加强预算编制的监督。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大都实行部门预算,这是我国预算编制的重大改革,意义深远。部门预算的核心是要细化预算和实行综合预算。预算编制监督的重点在于监测预算单位基本情况及其上报预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剔除水分,减少随意性,确保部门预算的科学和规范。(2)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督。随着“金财工程”的实施,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化手段,随时掌握财政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方向、结存等动态情况,并对管理中发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和追踪监控。同时,随着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对财政资金的管理监控要一直延伸到财政资金使用单位和商品与劳务供应者帐户,实现对预算执行过程的即时监控,真正将监督寓于财政管理的全过程。(3)加强预算执行结果的监督。预算执行的结果体现为财政决算,这方面监督的重点是决算的真实和合法。具体包括:预算收入是否及时足额上交,是否存在擅自减征、免征、缓征预算收入现象;是否出现截留、占用、挪用及隐匿收入、私设“小金库”行为;预算支出是否及时拨付、支出的范围是否符合规定;有无巧立名目、虚报支出、弄虚作假行为;预算调整是否经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预算会计的处理是否正确、及时、合法等。

二是规范会计秩序的监督制度。加强会计监督是保护国有资产、建立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应成为财政监督的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主要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1)财政部门作为会计的主管部门,对会计工作负有管理、指导、监督职责。由于会计工作所依据的政策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都是由财政部门制定的,在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经常会出现现行制度无法完全满足会计核算要求的情况,这就客观上要求财政部门要不断地适应新情况,适时调整会计政策,完善会计制度。同时,要按照调整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实行对会计信息定期抽查制度,由此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减少会计领域的造假行为。(2)必须加强会计中介机构的监督。依靠会计中介机构对企业单位的收支活动、会计信息和经营者行为进行监督,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用做法。在现代社会已成为除国家监督之外最重要的监督形式。中介机构的发展壮大对于节约国家的监督成本,维护国家和公众的正当利益以及正常经济秩序,具有重大作用。政府财政部门应该在要求中介机构加强行业自律、制订行业标准、规范执业行为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办法,加强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监督,对违规执业行为严肃查处,促使会计师事务所规范发展。

3.理顺财政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要妥善处理财政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以及财政监督专门机构与财政部门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财政部门及财政监督专职机构依据《会计法》实施监督管理,重点监管各单位在财政收支过程中执行国家财政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情况,确保财政收入支出安全有效。要与审计监督、税务监督加强协作,互通信息,有机结合,避免工作中的重复和推诿现象,形成合力。在财政部门内部,要理顺各业务部门的工作职能关系,建立起财政内部的监督与再监督机制。只有这样,财政部门才能在整体上建立起事前调查审核、事中跟踪监控和事后专项检查三位一体的财政监督机制,进而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职能作用。

4.健全财政监督法规体系。建立和健全财政监督法规体系是财政部门依法行政的首要环节,是开展财政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要尽快制定《财政监督法》,出台配套的行政规章,明确财政监管的职责、任务、权力和义务,规范工作程序,使财政资金的运动完全置于财政监管之下。要建立财政行政复议制度,有效地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保障和监督财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依法进行监管。

[参考文献]

[1]华国庆.我国财政监督法律制度建设刍议[EB/OL],/.

[2]刘孝诚,刘静.论国家财政监督机制[J],财政监察,2002年第2—4期.

[3]杨舟.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监督初探[EB/OL],/LW/16/10179/.

监督问题范文篇10

【关键词】会计监督;效益;问题;对策

企业会计监督就是会计机构或者会计人员依据相关会计法规等对企业的经济合法性、会计信息真实性以及单位内部预算的执行情况等等进行监督,以此提高企业财产的安全运行与会计运作水平的发展。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尤其是涉及国际业务的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将更加复杂,因此加强会计监督是企业会计工作适应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一、企业会计监督的内容

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及工作经验,企业会计监督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会计人员是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主体,也是会计监督的对象之一,因此会计监督必须要对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等进行评估考核;二是对企业财产进行清查,例如对货币资金进行清查,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对存货清查以及应收和应付账款的清查等等,以此保证会计工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三是对会计资料进行内部审计。监督人员对会计财务资料等进行审计监督,其目的就是为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四是对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

二、企业会计监督所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人员的会计监督意识淡薄。会计监督是提升企业财务工作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实践中企业工作人员缺乏会计监督意识: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缺乏会计监督的意识。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会计监督是对自己职权的监督,因此在具体的监督过程中往往采取形式化模式。例如企业管理者为了降低会计监督的职能,往往由企业会计人员担任,以此弱化了财务监督地位;另一方面企业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也不足。会计监督不仅是对会计工作的审计,而且也是对会计工作的指导,但是实际上会计人员对于会计监督工作往往采取不配合态度。(二)企业会计监督制度不完善,会计监督执行力度不够。完善的会计监督制度是保证会计监督执行的基础,但是根据调查企业会计监督制度缺失是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企业在财务管理中缺乏严格的内部控制,缺乏系统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内部控制体系等,从而造成在会计监督的过程中存在执行不严的问题。例如虽然企业制订了完善的会计监督制度,但是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会计监督制度实施存在诸多问题。(三)会计监督形式单一。会计监督是对企业会计工作的系统监督,随着企业会计信息化模式的实施,企业会计工作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会计监督也要及时调整与改进,但是根据调查目前企业会计监督存在形式单一、信息化建设滞后的现象。例如企业会计监督仍然采取手工审计会计资料,而忽视运用会计信息系统对相关财务信息的自动审计核算等,尤其是缺乏大数据思维,导致会计监督工作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另外会计监督人员自身素质也是影响会计监督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会计监督人员所存在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大数据思维意识淡薄等问题造成会计监督人员难以适应新形势工作的要求。

三、提高企业会计监督工作的对策

(一)提高企业财务人员会计监督意识,明确职能。提高会计监督质量必须要从提高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会计监督意识入手:首先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决策者,也是企业会计监督工作的领导者,因此在新常态下,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树立会计监督意识,认识到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强化法律观念,严格按照相关会计法规等规范会计监督工作;其次明确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能,规范其行为。会计人员要积极配合会计监督工作,按照会计监督工作的要求规范自己的工作,保证企业的会计资料等符合会计监督工作的要求;最后企业要以浓厚的会计监督氛围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会计监督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要构建浓厚的会计监督氛围,形成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二)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强化会计监督执行力度。会计监督的实施必须要建立在完善的内部控制基础上,因此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要根据我国现有的会计法规体系构建系统的内部控制系统。明确内部控制的具体目标、内容以及方式等等;二是要构建科学的内部控制考核与评价机制。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依赖于完善的考核与评价机制,通过有效的管理促进其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常态化活动;三是明确会计人员的监督权力。会计人员是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明确其职权既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而且还可以提高会计人员参与会计监督的积极性,以此提高企业的会计工作水平。例如企业通过制定科学的奖励措施,对参与会计监督工作的人员给予物质奖励,这样对于企业的会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提升价值。(三)构建多元化的会计监督模式,加强信息化建设。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会计监督模式也要随之改变,因此针对当前互联网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企业一方面要构建多元化的会计监督模式,例如在引入社会审查机构的同时,还要设置内部审计监督机构,保证会计监督人员地位的独立性等等;另一方面企业也要积极构建会计监督信息化。会计监督信息化是适应新常态的必然选择,通过信息化可以实现企业财务信息的实时性与网络化,从而可以第一时间对企业的财务信息等进行监督审计,保证问题在第一时间可以解决,从而真正实现了会计监督的目的。

总之,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会计监督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要密切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会计监督管理体系,改善会计监督的弱化问题,实现对企业会计工作的实时、立体、全面监督审计,以此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翔.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探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7).

[2]张丝雨,臧建玲.我国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