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中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7:03:24

护理中

护理中范文篇1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优质护理服务;护理质量;应用价值

手术室是医院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患者情况复杂,病种多样,受专业化特殊原因的影响,对相关护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深化服务质量的护理理念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也成为手术室护理人员要面对和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1]。本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优质护理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手术室接收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对于存在语言认知障碍和转院治疗的患者予以排除,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性30,女性20例,年龄范围为12~72岁,平均年龄为(42.6±3.7)岁,脑外科手术15例,泌尿外科手术18例,五官科手术4例,普外科手术10例,骨科手术3例;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范围为13~70岁,平均年龄为(42.5±3.6)岁,手术类型:脑外科手术14例,泌尿外科手术17例,五官科手术5例,普外科手术11例,骨科手术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和手术方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严格按照手术室护理程序开展护理工作,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术前、术中和术后整个护理环节进行优化,对各项护理内容进行深化,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2.1制定优质护理服务方案:重新修订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和质量评价标准,集中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目标为“深化优质服务理念,提高专科护理水平”,通过考核后方可上岗,对护士进行分层管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明确各层级护理内容,并进行层级考核。

1.2.2落实优质护理服务内容:手术室患者病情较为复杂,病种较多,应确保护理服务的针对性和系统性,首先应加强基础护理,落实既定护理内容,满足患者基本护理需求,其中术前护理应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术中全程陪护,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情绪变化,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和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术后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以良好的服务态度赢得患者的信任;其次是深化服务内涵,同时关注患者的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通过环境管理、健康指导、生活干预等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持续、优质的护理服务,要格外注重护理细节,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和情绪变化,多与其进行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其治疗依从性[2]。

1.3评价指标: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随访调查,采用SAS量表对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结合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情况,对两组护理质量进行评分;同时设定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分指标均以(x±s)表示,护理满意度则以n(%)表示,分别行t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定量分析: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患者护理后平均SAS评分均有所降低,其中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定性分析: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手术室护理人员面对的情况较为复杂,同时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护理的要求较高,常规护理模式在实践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有必要对术前、术中和术后全过程护理内容进行深化,通过提高优质护理服务来确保手术治疗的顺利进行,更好地改善患者预后[3]。刘玲等[4]对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发现该模式对护士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患者满意度的提高均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可用于指导手术室护理工作。本组研究中,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观察组50例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和总满意率分别为(86.5±6.4)分、92.0%,而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50例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和满意率分别为(75.8±6.2)分、80.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得到证实。综上所述,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到手术室护理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对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程度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该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肯定。

作者:付婷婷 单位: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西大街院区手术一科

参考文献:

[1]毕湘蓉.责任制整体护理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10(3):80-82.

[2]张露.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J].全科护理,2014,10(2):179-180.

护理中范文篇2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舒适护理;应用;实践

手术是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同时也为患者带来创伤,并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或后遗症。手术室护理是针对患者在进行手术时,以手术为中心进行的护理服务。包括患者的生理、心理准备,手术方案选择、术中监护以及术后并发症防治。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还需要能与麻醉医生配合,保证患者手术安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36.8±3.6)岁,手术类型:普外科9例、胸外科7例、脑外科4例、泌尿外科5例、骨科5例。麻醉方式:局部麻醉6例、椎管内麻醉9例、全身麻醉15例。观察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37.1±3.4)岁,手术类型:普外科10例、胸外科7例、脑外科4例、泌尿外科5例、骨科6例。麻醉方式:局部麻醉7例、椎管内麻醉9例、全身麻醉14例。本次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手术室护理,巡回护士在手术前一天下午安排术前访视,指导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包括皮肤准备、肠道准备、血糖的控制等。告知患者手术室环境、入手术室时间、麻醉和手术的体位摆放和配合。手术当日,将手术患者由病区接到手术室等候区,应共同核对《手术病人接送卡》。手术中监测患者体温,维持在36℃以上,调节室温在22~24℃。手术中输液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及液路是否通畅。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将患者送回病房,注意防止输液管道及各类引流管脱落[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手术室舒适护理,术前访视:手术室护理人员可与病房责任护理人员交流,了解患者的身心情况,有无特殊心理问题。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与患者进行充分的交流,必要时可参加术前讨论。根据调查结果与其他护理人员共同讨论,为患者制定护理计划;手术室环境准备:温度控制在22~24℃,相对湿度为50%~60%,保持环境安静为患者创造舒适的环境;保温护理:在实施麻醉及手术时,减少患者身体暴露面积,注意肢体保暖。可使用加热器、温箱等,使患者体温保持在36~37℃。手术后转运护理:确保患者温暖、舒适,避免颠簸碰撞,注意保护头部,保持各种管道的正常位置,使患者安全达到病房。患者从平车到手术床的过程,应注意遮挡患者,保证隐私不受侵犯[3]。1.3判定标准。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了解两组患者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工作的表现及手术室医师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调查问卷需根据真实情况评分。具体内容包括手术室护理人员能否及时接待患者入室、严格核对患者相关信息、积极摆放体位、手术配合工作、提供舒适护理以及护理态度等10项内容[4]。本次评分采用百分制,总分>90分:评分为优,表示患者或手术室医师非常满意;总分在70~89分:评分为良,表示患者或手术室医师满意;总分在60~79分:评分为中,表示患者或手术室医师一般;总分<60分:评分为差,表示患者或手术室医师不满意,优良率(%)=(优+良)/n%。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心率、血压明显变化的患者例数,血压升高≥30mmHg,心率上升>20%表示血压、心率明显变化。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优良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56.67%,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心率、血压变化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心率、血压在手术前明显变化的有3例,对照组患者心率、血压在手术前明显变化的有9例,观察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在手术前明显变化患者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与结论

手术室舒适护理的实施不仅使患者的生理、心理舒适,且提高了护理质量,满足现代人们对护理工作的更高要求。手术室舒适护理降低了患者的应激反应,提高患者对手术室工作的满意度,也有助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显著提高。手术前的方式是舒适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手术的患者在手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担忧、恐惧心理,缺乏手术配合知识,在手术临近时,还会出现睡眠不佳、饮食不振等问题,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可减轻对手术的担忧和恐惧。手术前的健康宣教,能帮助患者掌握相关的手术知识,有助于树立疾病治疗的信心。舒适护理能够通过护理活动,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达到愉快的状态,或缩短不愉快的程度。对患者进行手术室护理的主要目的是使患者的身心处于最佳的状态,以便于积极的配合治疗,进行手术,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在手术中护理人员需要将患者的利益放于首位,体察患者的冷暖,关爱患者。加强对患者的照护,尽力使患者在生理、心理均感到舒适。在手术中应做好对患者的保温护理,全麻超过3h,或手术超过2h,患者容易在手术中出现低温。低温容易增加伤口的感染率,影响机体的代谢,延长术后恢复时间。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对于健康有了新的概念,是为了让患者心理、生理的健康,并达到和谐统一。而舒适护理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护理模式。本次进行护理的两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67%,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在手术前明显变化患者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中舒适护理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洁,李敏婕.全方位舒适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23(1):109-111.

[2]肖悦,李晓玲,徐虹,等.舒适护理运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探讨[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5):151-152.

[3]任莉.舒适护理在急性肠梗阻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9):160-161.

护理中范文篇3

1向学生介绍EBN概况

1.1课堂教学时向学生详细介绍EBN起源、产生

背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到EBN。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Sacktt和Elebcher倡导下建立了流行病学学科和工作网,目的是指导临床医师阅读医学文献,保持知识不断更新,形成医学文献评价标准。到20世纪90年代,SackttDL等对文献的评价标准加以改进形成“使用者指南“(User''''sGuides)来指导临床医师如何收集和评价有关文献,找出相关证据,解决所碰到临床实际问题[2]。EBN受其影响而产生。将遵循最佳证据的新思想、新概念引入到护理领域中,其实质是在客观、明确、运用最新证据的基础上开展护理工作,力求摆脱以经验基础的传统护理概念,向以最佳证据为基础的现代护理学方向发展。

1.2让学生明确EBN概念和实践程序,激发学生对其兴趣。EBN是近年来发展的产物,受教育影响

对其了解参差不齐。何谓EBN?直译“以证据为基础的护理”,指护理人员在实践中将科研结论与病人需求相结合,考虑当时的临床环境,根据个人经验,最终做出护理决策[3]。又称循证护理或求证护理,是将来自临床专家的研究,病人的愿望和现存的研究资料整合成为最好的证据,来制定病人的卫生保健计划[4]。其实施分五个步骤:

1.2.1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用评判性思维来发现病人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一些临床问题。如使用青霉素为什么有的病人会发生过敏反应;如何做出对过敏者的确切判断;评价不同病人对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效果;评价不同的护理方式对青霉素过敏者抢救的效果。

1.2.2寻找证据

让学生根据上述问题,构成检索策略,帮助、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期刊、因特网和资料数据库检索,寻找最佳证据。

1.2.3评判价值

让学生将检索到有关文献,查实和分清其属哪些等级(一般分为四个等级),从而进行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评价[2]。

1.2.4运用证据

让学生将收集、寻找到的相关证据,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经过分析、评价证据质量后,认为真实可行,并在征得病人及家属同意前提下,才能将最佳证据运用于病人(但遇紧急情况除外)。1.2.5总结提高让学生懂得一旦应用证据到病人这一过程仍需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科学评价其使用效果、有效程度,通过信息反馈,总结经验,不断充实,增加新证据,同时自身素质及科研能力也得到提高。

1.3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新技术、新概念、新理念层出不穷,对护理内涵也在不断拓宽,一些墨守成规的护理方式远不能满足护理对象“人”的需要,让学生搞清EBN有其深刻的临床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认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和责任,将EBN带入专科护理学习中去,使EBN健康发展。

2EBN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具体应用我院招收护理本、专科学生,按照既定教学计划,到大二应开设护理学基础课,为与临床专科护理有机的衔接,我们选择有关教学内容来实施EBN,用其思维方式进行授课。如列出特殊病例,予设临床问题,以个人或小组形式遵循EBN步骤给予解决,既达到熟悉、了解EBN的目的,又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3体会

3.1将EBN当作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培养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枯燥授课到有趣授课,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从固定、稳定知识和经验的学习到灵活、扩展知识和经验的学习。

3.2通过典型、生动、具体的病例描述,给学生创造一个EBN的真实场景,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其求知欲,培养能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EBN应用于护理学基础上,使学生不自觉地接受其思想,养成查找资料、看书的习惯,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3.4要掌握EBN基本概念和内涵,用其思维方式指导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意灵活应用,不能照搬照套。

护理中范文篇4

关键词:骨科护理;预见性护理;应用效果

在住院患者中护理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且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享受到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随着护理模式的不断改进,预见性护理模式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护理干预模式体现了“预防在先,治疗在后”的理念[1],通过采取预见性思维来综合性地分析患者的病情,将潜在的问题分析出来,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近两年本院将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在骨科护理工作中,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现将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骨科近两年收治的9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包括男58例,女40例,患者的年龄均在19-79岁,平均年龄为49岁。所有患者均表现出清醒的意识,无严重的心肺疾病或是精神障碍,能够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比较的意义。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49例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在日常经常巡视患者,并对患者宣讲一些日常应该注意的问题,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发现患者出现异常要及时向医师汇报,并协助进行有效的处理。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给予适合患者病情的治疗仪器与药物,针对患者表现出的并发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观察组的49例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为患者建立双静脉通道,根据患者的情况必要时进行深静脉置管。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严密观察患者的表现,对表现出的症状进行分析,使得患者的呼吸处于通畅状态。对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止血处理,同时为患者增加床挡,以免发生坠床事件,引起医患纠纷。指导患者家属要对患者的衣物及用品保管好,主意个人卫生,勤为患者翻身,预防压疮的发生。病房内要保持空气流通,让患者在一个良好的环境内休养。护理人员还应告知患者要戒烟戒酒,学会咳嗽咳痰的方法。指导患者多饮水,预防尿路感染,并指导患者尽早排尿;另外,要有效地护理尿道口,预防和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为了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护理人员应在术后早期进行康复锻炼指导,教给患者及家属按摩的方法,尤其是腿部的肌肉,让患者处于放松的状态,为其定时按摩,同时指导患者尽早进行下地活动,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

1.3观察项目

骨科护理中运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探讨李春梅(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人民医院,云南 昆明)摘要:目的在骨科护理工作中运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探究该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将本院骨科收治的患者98例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并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表现出显著性(P<0.05);各方面的评分及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表现出显著性(P<0.05);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观察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表现出显著性(P<0.05)。结论对骨科患者在护理的过程中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是非常有效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中具有推广使用价值。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其中生活质量分别从心理、生理、社会关系及病区环境几个方面入手,共分为四个等级进行评定,且对应着1-4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并发症主要包括静脉血栓、皮肤不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

1.4统计学分析

对出现的数据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s)表示计量资料,并进行t检验,使用(%)表示计数资料,并进行x2检验,以P<0.05表示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中满意40例,基本满意8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7.96%;对照组中满意30例,基本满意10例,不满意9例,满意度为81.63%。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表现出显著性(P<0.05)。

2.2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出现静脉血栓、呼吸道感染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08%;对照组中静脉血栓6例,皮肤不适2例,呼吸道感染3例,泌尿道感染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表现出显著性(P<0.05)。

2.3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关系、病区环境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表现出显著性(P<0.05)。

3小结

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预见性护理措施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了,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的观察组在护理满意度上、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几个方面均明显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这就充分显示了预见性护理措施的优越性及可行性[2]。尤其在骨科患者中,往往由于骨折需要长时间在病床上度过,因此部分患者会表现出紧张、焦虑、烦躁的情绪,而通过预见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保证治疗效果。

作者:李春梅 单位: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护理中范文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遂平县第二人民医院择期手术的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18~70岁,平均(50.5±2.5)岁;对照组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18~70岁,平均(49.5±3.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主要包括术前准备、术中护理与术后护理3项内容。术前准备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监测、身体清洁、健康教育等内容。术中护理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监测、手术室温度及湿度调节等。术后护理主要包括病情变化观察、康复护理等。

1.2.1术前访视

手术前1d,在护士长带领下对患者进行访视。访视过程中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评估其生理与心理状态,进而给予针对性的劝慰及护理。

1.2.2饮食护理

手术前需加强患者的饮食护理,指导患者积极补充高营养食物,改善虚弱体质,增强机体耐受性。

1.2.3心理护理

患者出于对手术的恐惧感,往往配合度不高。向患者讲解基本的手术流程及以往治疗成功病例,告知患者不良情绪可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使其能够逐渐平复内心不安情绪,顺利接受手术治疗。

1.2.4人文关怀护理

学会换位思考,给予患者更多的包容与鼓励。在生活上积极给予其帮助,对于孤寡老人,尽量陪伴以安慰患者的内心。

1.2.5术后护理

手术完成后,及时帮助患者穿着衣物,避免受凉。将患者平稳移至病房内,向患者家属讲解手术实施情况及术后注意事项,获得家属的配合,并加强术后体征监测。

1.2.6出院指导

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及整理打包相关物品,叮嘱患者不适随诊,注意修养。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护理满意度与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定量资料以(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前后SAS评分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满意度与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室护理质量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对于医院护理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3]。优质护理是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基本护理原则,从病理、生理、心理3个方面进行干预,与常规护理相比,患者在院舒适度、内心满意度均得到了明显提高[4-5]。由本次调查结果可知,在给予患者优质护理服务后,观察组S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说明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可改善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价值显著,通过优质护理可显著改善预后,提高患者身心舒适度,值得推广,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作者:单位:

参考文献:

[1]唐葶婷.优质护理在手术室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9):71-72.

[2]杨雪.优质护理在手术室工作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5(26):368,370.

[3]毛玉娟.优质护理在手术室工作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3,22(20):279.

护理中范文篇6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生活质量;疼痛

近年来因各种事故、长期累积病症造成的骨折、骨损等骨科疾病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疾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需要长期卧床且并发症情况较多,调查显示,血栓、肺感染、褥疮和疼痛是骨科术后主要的并发症[1],其中疼痛会伴随疾病治疗的整个过程,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康复锻炼和日常生活。有报道显示,对患者行早期护理干预能降低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康复[2]。本研究采用预见性护理对收治的骨科疾病患者进行干预,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51例骨科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和预见组。常规组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1~68岁,平均(44.23±5.07)岁;疾病类型:创伤性骨折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颈椎病4例,骨髓炎3例。预见组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22~68岁,平均(43.90±5.87)岁;疾病类型:创伤性骨折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5例,颈椎病5例,骨髓炎4例,骨肿瘤1例。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监督执行本次研究。两组患者排除严重性肝肾疾病和全身系统性疾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例数和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给予患者日常喂服药物、静脉滴注、清洁伤口、床上引导康复锻炼等常规护理模式。预见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心理护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支持与安慰,增加与患者交流次数,做好疾病知识宣教,以消除心理不适;(2)健康指导。由研究者制定骨科疼痛相关知识的健康阅读材料,并经高端专家审核通过后,印刷成方便携带的小册子,由护士派发给患者及家属阅读,以使患者全面了解骨科疼痛及疾病康复相关知识,更好地减轻疼痛,提高护理效果;(3)总结与反馈。研究者每周进行预见性护理总结与反馈,一是总结护士按照分工履行预见性护理职责的情况;二是护士进行护理服务的行为过程是否符合标准;三是对患者疼痛控制的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进行总结,并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后续护理计划[3]。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和生活质量情况。疼痛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将一直线平分为10,用0~10分表示疼痛程度。0分:无痛;10分:剧痛。生活质量评价:干预3个月后,采用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OL)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和社会关系。每个指标有5个备选答案,分别为1~5分。1分表示最差,5分表示最好,满分为60分,分数高说明生活质量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軃±s表示,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疼痛程度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预见组患者采用无痛病房模式后,在过去24h及术后经历的最严重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

2.2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护理前均有所改善(P<0.05),但预见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常规组(P<0.05).

3讨论

骨科患者大多需手术治疗,术后要长时间卧床,还伴有多种并发症情况,患者往往因为疼痛感强烈,生活无法自理等原因,会有焦虑、抑郁、悲观等心理压力,给疾病的治疗和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4]。因此,在骨科的临床护理治疗中,需要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疼痛、心理压力等提前做出预见性护理,有效降低患者疾病治疗的不利因素,加快患者的疾病康复。近年来,随着护理学科的快速发展,护理在疾病治疗及转归中的作用越加突出。其中预见性护理是以长期护理工作经验的积累为基础,以预见意识并积极主动采取的有效防范措施,其可以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护理质量起到明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5]。本研究采用预见性护理对骨科患者进行护理,预见性护理通过对现存问题及风险的评估,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患者康复。结果显示,预见组患者过去24h及术后经历的最严重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同时结果还显示,预见组患者生活质量总评分、各功能量表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这说明在给予无痛病房护理模式之后预见组的生活质量均明显强于常规组。这与赵红学者[6]《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的研究成果接近。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提高骨科患者镇痛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骨科疾病中应用和推广。

作者:丁艳丽 孙迎春 单位:新疆八一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

参考文献:

[1]陈建平.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患者睡眠质量提高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2011,13(2):233-234.

[2]吴成华,薛静华,张亚英,等.循证护理在骨科患者多模式镇痛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6):2182-2183.

[3]刘红英.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半月),2013(5):1255.

[4]郑暖.浅谈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1(12):11-12

护理中范文篇7

关键词:康复锻炼;骨科护理;应用

康复医学护理在骨科中得到了十分广泛地应用,在康复护理学中骨科康复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的骨科术后致残率,强化骨科患者的康复效果[1]。在具体的康复锻炼中,需要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根据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计划,只有严格的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才能够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2]。为了对骨科临床护理中应用康复锻炼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文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6-12月收治的120例骨折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的方式将120例骨折术后患者平均划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18~56岁,平均(32.7±3.7)岁,其中有38例上肢骨折,22例下肢骨折;观察组患者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20~54岁,平均(33.9±3.2)岁,其中有39例上肢骨折,21例下肢骨折。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不进行康复锻炼,只对患者实施基本性的护理,使患者自然恢复[3]。主要是定期的评估患者的骨折恢复情况,对患者使用药物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按照医嘱使患者开展适当的肢体锻炼。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应用康复锻炼的方式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和康复锻炼,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被动康复锻炼

针对其中严重瘫痪的患者实施被动康复锻炼,主要由健康一侧的肢体或者他人带动患肢活动。被动康复锻炼主要包括按摩、针灸、被动活动、理疗、推拿等各种方式,在进行被动训练的时候,康复训练人员必须要对患者的体力进行充分的考虑,防止在训练的过程中患者出现再损伤,以稍微疼痛或者没有疼痛为最佳[4]。

1.2.2主动康复锻炼

在整个康复锻炼过程中主动康复锻炼属于一项重要内容,在具有活动能力的患者中该康复锻炼的方式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康复训练人员必须要正确的指导主动康复锻炼的患者,将更多的关怀和鼓励提供给患者,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的骨折愈合[5]。在进行主动康复锻炼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急功近利的情况,康复训练人员要帮助患者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实施康复锻炼,使患者更快的实现病情恢复,并且提升患者的预后情况[6]。

1.2.3助力康复锻炼

对于自身力量不足的患者实施助力康复锻炼,也就是通过对外力的借助进行康复锻炼。可以借助他人进行康复锻炼,也可以借助运动或者健康一侧的肢体进行训练。在进行助力训练之前,康复训练人员要全面的检查患者的身体情况;在具体的助力康复锻炼中,要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指导,确保患者康复锻炼过程的安全性,防止出现各种意外的情况。

1.2.4肌肉康复锻炼

首先,等张收缩:等张收缩主要指的是张力在肌肉收缩的时候不会出现变化,而肌肉在长度方面却出现了改变;其次,等动收缩:等动收缩主要是指使肌肉按照恒定的速度,在整个关节范围中实现最大用力的收缩;等长收缩:等长收缩主要指的是使肌肉在关节保持不动的情况下运动,在机体的肌肉锻炼中等长收缩属于肌肉锻炼的早期阶段,在进行等长收缩的时候必须要对患者肌肉收缩的方式进行正确的指导。

1.2.5出院指导

在患者出院之前,必须要保证其具有稳定的情绪,并且要确保通畅的大小便,防止患者出现便秘的情况。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要正确的指导患者的饮食情况,并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性,如果患者在家中出现各种不适情况,需要马上到医院就诊。此外,康复训练人员还要对患者进行指导,使其在家中继续开展康复锻炼,并且告知要及时的到医院进行复查。1.2.6实用性康复锻炼固定带作为针对特殊患者量身制作的一种康复训练器具,实用性康复锻炼固定带具有比较简单的使用方法,其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肿胀,并且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使其神经感觉肌肉弹性得到有效的恢复,更好地发挥患者康复锻炼的自主性,因此具有重要的作用。

1.3疗效判断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痊愈:患者在康复锻炼之后各项临床体征和症状都完全消失,而且实现了良好的愈合;有效:患者在康复锻炼之后各项临床体征和症状都实现了显著改善,而且愈合情况较好;无效:患者在康复锻炼之后各项临床体征和症状都未出现改善,甚至有所加重[7]。(有效例数+痊愈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经过精心的护理和科学的康复锻炼之后,对照组达到了63.3%的总有效率,观察组达到93.3%的总有效率。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康复锻炼在骨科护理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通过康复锻炼的方式能够使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缓解,使患者手术部位的局部肿胀得以消除,防止患者发生肌肉萎缩的问题。可以帮助患者尽快的恢复肌体功能,并且及早地开始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在具体的康复锻炼过程中,康复训练人员必须要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予以密切观察,从而能够将训练的强度把握好,还要积极做好与患者和家属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工作,使患者心理上的负担和压力得到缓解。在骨科护理中康复锻炼包括很多的等级,而不同的等级具有不同的康复效果,同时骨科康复锻炼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为了有效的保证护理效果,康复训练人员必须要对各种骨科基础知识进行不断学习,并且将常见的骨科疾病掌握住,如果在护理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候康复训练人员必须要及时的联系主治医师,从而全面的强化自身的护理水平和能力。此外,康复训练人员要以患者康复情况为依据,帮助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体康复计划,督促患者在康复锻炼中积极的参与进来。随后按照康复锻炼计划,由康复训练人员指导患者开展各项康复锻炼活动。针对一些瘫痪的患者,由康复训练人员对其进行针灸、推拿、理疗和肢体按摩等,能够有效的提升护理质量,确保患者的康复效果[8]。为了保证患者的康复效果,护理人员必须要与医生之间进行密切的配合,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明确的掌握和了解患者的手术方法和恢复过程,更好地指导患者训练。此外,由于骨科康复训练要求康复训练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因此,必须要定期地举办各种关于骨科康复训练的讲座和培训,将更多的学习机会提供给骨科康复训练人员,积极地改善其知识和技能储备不足的问题,从而能够将更好的康复服务和指导提供给患者。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63.3%,观察组总有效率93.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康复锻炼在骨科护理中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综上所述,在骨科的护理工作中必须要高度的重视康复锻炼的重要作用,医护人员要对各种护理技巧和护理知识进行综合性的运用,积极地采用专业康复锻炼的方式对骨科术后患者进行指导,加快患者康复的进程,全面的强化患者的康复效果。

作者:林莉清 单位:三明市第二医院

参考文献:

[1]张宇.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骨科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观察[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24(6):699.

[2]李娜.骨科康复护理中路径式功能锻炼的应用与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30(15):137-138.

[3]李彦丽,连建伦,彭欢,等.骨科护理临床路径在治疗踝关节骨折者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7(11):260-261.

[4]刘琼芳.康复锻炼在骨科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5,18(9):13-15.

[5]赵红霞.人性化护理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7):222-223.

[6]谷薇.浅析人性化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临床意义和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214-215.

护理中范文篇8

关键词:骨科;循证护理;护理质量

循证护理是近年来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护理模式,其利用已经证实的研究证据,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结合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和个人技能,制订并实施的护理方案[1]。其以科学证据为指导,有利于解决目前临床遇到的问题,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骨科患者恢复较慢,且易遗留肢体功能障碍,高质量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2]。本文即对循证护理干预模式在提高骨科护理质量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总结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4年8月~2015年12月收住我院骨科的患者92例,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6)与试验组(n=46),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18~72岁,平均(36.4±5.2)岁;骨折部位:上肢18例,下肢15例,骨盆8例,脊柱5例。试验组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21~71岁,平均(36.2±4.7)岁;骨折部位:上肢17例,下肢16例,骨盆7例,脊柱6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

(1)体格及影像学检查确诊骨折;(2)患者自愿参与本项研究;(3)具有基本的阅读及理解能力。

1.3排除标准

(1)精神障碍;(2)妊娠及哺乳期女性;(3)合并其他脏器严重疾病。

1.4方法

1.4.1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科护理密切观察病情;进行术前指导、备皮,创伤大小便训练;术后定时翻身拍背,防止褥疮及坠积性肺炎形成;早期指导进行功能锻炼,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1.4.2试验组采取循证护理干预。具体步骤如下:(1)提出问题及寻求证据骨科护理对象大多为各类骨折损伤患者,关节损伤患者术后多遗留肢体活动障碍。骨折患者术后需较长时间卧床,因此而导致的坠积性肺炎、压疮、便秘以及泌尿系感染亦较为常见[3-4]。针对上述问题,通过本院电子图书馆及中国知网等网络数据库检索,查找骨科患者护理要点及护理质量影响因素,其一,术后未及时进行功能锻炼可导致患肢功能障碍;其二,长期卧床可导致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5];其三,特殊部位骨折患者病情复杂,护理较为困难。(2)护理实施首先,对术后患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联合患者家属积极鼓励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对不能下床的患者,可在创伤进行不负重功能锻炼,尽可能促进患肢功能恢复[6]。其次,围手术期对患者定时翻身拍背,尤其对年龄较大、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者,防止坠积性肺炎等卧床并发症发生[7-8]。最后,对骨盆骨折及脊柱骨折等病情较重的患者,加强病房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期处理异常情况,促进患者康复。(3)质量监控由护理部、护士长或者其他高年资护士组成质量控制小组,不定期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查[9],掌握循证应用的进展及结果,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进一步要求,并监督实施。

1.5观察指标

自制调查量表,记录比较两组患者对住院期间护理人员操作水平、服务态度以及沟通能力等项目的评分。本量表满分为10分,非常满意为10分,反之为0分。1.6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护理质量指标等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患者对住院期间护理人员操作水平、服务态度以及沟通能力评分分别为(9.2±1.0)分、(9.4±0.8)分、(8.9±0.9)分。而对照组评分分别为(7.6±1.4)分、(7.8±1.1)分、(7.3±1.3)分。比较显示,试验组各项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与其他类型患者比较,骨科患者具有以下特点:(1)术后恢复较慢,且较易遗留肢体功能障碍;(2)部分合并开放性伤口的患者在围手术期易发生感染;(3)长期卧床易发生骨折相关并发症;(4)不同患者骨折部位不同,护理方案亦有差异。上述特点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定难度,而护理质量可对患者预后造成一定影响。循证护理以科学证据为依托,结合临床实际,有助于为患者提供科学、全面的护理干预。在本研究中,笔者对循证护理在提高骨科护理质量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采取循证护理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评价优于常规护理。笔者认为,循证护理通过发现、分析以及查找问题,对护理的专业性具有改善作用,促使护理人员用更优良的护理水平服务于患者,在提高了自身素质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护理质量。

作者:张洛灵 王亚琼 孙慧娟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

参考文献:

[1]迟明明,张文君.基层医院外科护理质量管理中关于循证护理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226-227.

[2]陆黛琼,蒋伟亚.优质护理服务在骨科卧床患者中的应用评价[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3):113-114.

[3]高波.骨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与防范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35):153-155.

[4]崔延龄.临床骨科护理中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的价值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93):299-300.

[5]刘丽娟,孙佳珺,庄茂玲,等.骨科专科护士对骨科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5,28(12):194-195.

[6]于媛慧.骨科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4):222-223.

[7]黄素坤.骨科病区护理安全管理中品管圈QCC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31):46-48.

护理中范文篇9

关键词:儿科;护理纠纷;干预

伴随现代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多希望能接受到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而护理工作即为医疗服务中尤为关键的组成部分。而在实际情况中,儿科护理工作中的护理纠纷发生率较高,且通常是纠结于某一个具体的护理细节上。分析来说,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就诊时其家属难免会因担心而有心浮气躁、吹毛求疵的心态[1]。加之儿科护理工作的繁重,稍有细节照顾不到即可能增加护理纠纷的发生风险。因此,这就要求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构建起强烈的风险意识,增加预见问题和防范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本次研究拟观察比较实施针对性方法护理前后的儿科护理纠纷发生情况与满意度,成效确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儿科就诊的患儿240例,其中男139例,女101例,年龄范围分布于3个月~9岁之间,平均年龄(3.8±1.5)岁;患儿的家属均被告知研究目的,并同意将数据供研究使用。以2013年1月为界,我院开始实施针对性防范护理,将患儿分为实施前的120例为对照组,以及实施后的120例为研究组。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诱发护理纠纷的原因(1)家属因素:现在多为独生子女家庭,作为一个家庭的核心,当其在医院就诊时家属通常会过分担心、焦虑,因而就会有吹毛求疵的心态,只要在具体护理细节中稍有不到位的地方就会引发家属的不满情绪,故而增加护理纠纷的发生分险。(2)护士因素:儿科的护理工作较为繁重,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可能存在态度欠佳、做事不积极等问题,并没有践行“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对于家属的要求认为没有必要的话会置之不理,这样必然会引发家属的不满[2];护士工作态度不主动,只做医生交代的工作,缺乏服务意识,在与患儿家属沟通时会使用一些专业术语,又不予以解释,这样也很可能因家属的误解而引发纠纷;护士的专业技术不过硬,尤其体现在静脉穿刺上,小儿好动、易哭闹,且对针头多存在恐惧感,若在进行穿刺操作时因技术不过硬而无法做到一次到位,要反复穿刺,这样就会引发家属的不满[3];护士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在具体工作中会为图省事,不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当出现质疑时也无法提供有效证据为自己辩护,也不懂得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因而容易出现护理纠纷。(3)医院因素:医院的就医环境会对患儿与家属治疗期间的情绪造成较大影响,比如病房卫生差、未定期消毒、床铺不干净、病房多吵闹、安全管理不到位等等;此外,因儿科护理工作量大,尤其是在季节更替时,儿科往往是人满为患,护士难免会有照顾不周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极易激发矛盾,出现护理纠纷。1.2.2防范对策对照组患儿仅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则针对上述诱发因素,采取针对性方法护理对策,具体内容有:(1)营造温馨的就医环境:对儿科病房的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多增加儿童喜欢的玩具、卡通动画、贴纸等的配备,这样能增强患儿的安全感;在疾病多发的时间,合理安排儿科护士的工作时间,增加人员的配备,改变以往长期超负荷状态,这样才能确保患儿的就医环境[4];(2)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保障护患关系的基础是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平时应多加强对护士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培训,不断提升她们的理论水平与操作技能;(3)提升护士的整体形象:护士在工作中要转变观念,秉持“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工作中要多以微笑服务,保持应有的童真、耐心与同情心,在面对患儿时要代入到大姐姐的角色,在向患儿家属解释各项护理操作时要耐心、口语化,针对家属过度担心的问题,要多给予安慰与支持,以确保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4)增强护士的风险意识:要增强护士的风险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做好各项护理记录,以便为自身辩护提供证据;同时要有足够的法律意识,这样才会懂得以法律的手段来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1.3评定标准

[5]从护理纠纷发生情况、满意度等作为标准来评析干预效果,其中满意度以我院自制问卷调查表进行评估,量表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满意度越高,超过85分即被视为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选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22.0,应用均数±标准差的格式对计量资料进行表达,并将t检验运用到计量资料对比的统计学检验中。此外,计数资料以率(%)来表示,将χ2检验应用于计数资料的对比检验之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检验标准为P<0.05。

2结果

研究组的护理纠纷发生率为2.5%,比较于对照组的17.5%明显更低(P<0.05);而护理满意率为98.3%,比较于对照组的72.5%显著更高(P<0.05),见表1。

3讨论

经分析研究发现,在儿科护理中能够诱发护理纠纷的因素较多,包括家属因素、护士因素以及医院因素,因此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性护理干预,这样有助于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6]。在此次研究中,通过转变服务理念、改变护士形象、提升服务质量、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等方式,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护理纠纷发生率得以显著降低,满意度则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中可诱发护理纠纷的因素较多,施以针对性防范护理有助于提升护理质量,减少纠纷发生,并可获得较高满意度,建议临床加以推广应用。

作者:陈贤菊 单位:阳新县妇幼保健院

参考文献

1叶小霞,蔡伟良,陈晓茜,等.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与防范对策.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9):1403~1404.

2缪苑华.儿科护理细节中引起护理纠纷的原因与防范对策.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9):164;167.

3王丽.儿科护理管理中常规管理与人性化管理模式的满意度对比.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1):127~128.

4孙书萍.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5):770~771.

护理中范文篇10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手术室是为患者提供手术操作及抢救治疗的场所,是医院组成中较为重要的部门[1]。手术的成功与否,与手术室的硬件水平、医师的技术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不同的护理质量对手术的好坏与预后情况也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手术患者一般存在较为严重的负面心理情绪,如对手术的恐惧、紧张、抑郁、焦躁等,需要通过护理干预帮助患者消除。现选取2013年6月~2014年8月在本院进行手术的124例患者,其中62例结合护理干预,详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8月在本院进行手术的124例患者,按随机投掷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2例。对照组男33例,女29例,年龄25~58岁,平均年龄(40.2±5.9)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0例,中学28例,大学及以上14例。研究组男34例,女28例,年龄26~59岁,平均年龄(40.6±6.1)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1例,中学27例,大学及以上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并做好术前准备(血液、补液的准备),清点手术器械,协助医师穿手术衣等。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护理干预,具体包括:①术前:行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疏导,通过对患者进行宣教,告知患者疾病的相关信息及手术的原理及步骤等,交流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始终保持热情且沉稳的态度,并注意言辞的确切,对患者存在的疑惑进行相对应的解答。②术中:进入手术室时,首先应对患者进行环境的介绍,帮助患者取合适的体位,在传递器械过程中,应做到及时、准确,并保持病室的安静,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温度、失血情况等,做好应对准备,防止意外的发生,降低手术的风险。③术后:手术结束后帮助患者拭尽皮肤上的血迹、汗液等,整理好患者的衣物,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告知其注意事项。

1.3疗效评价标准

探究两组间患者的心理状况。根据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标准(SAS)[2]:轻:50~59分;中:60~69分;重:≥70分。根据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标准(SDS)[3]:轻:53~62分;中:63~72分;重:≥73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两组焦虑及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焦虑及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责任较为重大,进入手术室的患者多为急危重症,需要紧急治疗,因此手术室的整体水平直接影响了患者的存活率。现今,随着改革的开放,生活科技水平的提高,对手术室的要求也随之升高[4]。传统护理较为笼统,仅针对患者的生理进行护理,由于缺乏针对性,因此不良反应较多,且无法照顾到患者的心理状况,影响了预后。护理干预是近些年来兴起的护理模式,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经验及知识水平对传统护理进行总结与弥补,根据诊断的特点、患者康复的潜力、患者与护士自身的能力,护理研究的结论成果、恢复健康的潜力等综合判断后,确定具体的措施,相比与传统的护理更加人性化,从心理、生理等多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方面的支持。有研究显示[5],对手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明显减少了患者的死亡率,降低手术的风险,改善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有效的降低了术后不良反应及医疗事故的发生率,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焦虑及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焦虑及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对患者的情绪进行缓解,使患者了解到手术的原理、目的,减轻心理负担,认识到治疗及手术的重要性,手术中及时准确的配合能够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手术的质量。综上所述,对手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明显降低了患者焦虑及抑郁情况,提高了手术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谢婷婷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洁净手术部

参考文献:

[1]洪小美,陈丽锋.舒适护理在手术室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19-20.

[2]张秀英,朱国红,叶惠艳,等.护理干预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2):17-18.

[3]王凌云,陈英.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3):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