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9:53:12

护理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范文篇1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护理专业都是通过调剂或是亲戚家人介绍的专业,很少是由于自己真心热爱护理学专业才选报护理学。专业课不听,对成绩丝毫不上心,甚至有些产生了抑郁轻生的念想。学校往往只是注重表面,难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而通过上护理心理学这门课程,我与同学们敞开心扉,以自己作为案例,告诉他们,我们不管在什么领域,都能做出很好成就。向同学们教授护理的另一面,让他们了解护理的乐趣,特别是护理心理学[1]。了解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常识,让他们观看相关小短剧微电影,对护理产生浓厚兴趣,从而稳固了年轻的护理接班人,提高了他们的专业认同感与专业忠诚度。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如今已是新媒体新技术时代,多媒体教学早已进入各个高校。对于护理心理学,媒体上有非常多的影视资源可以让同学们加深印象。采用新媒体教学,让学生们爱上护理心理学这门课。比如通过播放影视剧《都是天使惹的祸》中护士桥段后,发现班级同学争相观看此剧,后来,班级学习的气氛达到顶峰,他们看到自己喜欢的影视明星演绎着自己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爱屋及乌,也就热爱上了护理工作,增加了学习的热情[2]。

3列举事例让课堂更加生动形象的良好途径

因为护理心理学的课本内容比较枯燥无聊,学生往往很难做到死记硬背,而笔者又拥有着多年的心理咨询师的经验,加上又是护士出身,手上有很多病例资源。通过匿名化分享心里病例,让学生们上课注意力高度集中,惊叹心理学的奥妙,同时也反思自身有没有相同问题。可以让学生们听完事例后写下里面用到的主要的护理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这样,死板无趣的护理心理学知识正因为有了事例的依附而变得生动形象了起来,学生也会更加想要探索护理心理学。

4借助课堂完成学生们的心理问题疏导

因笔者坐诊多年的理咨询师,特别是对于青年心理问题有着非常成熟的解决办法。通过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建立亲密友善的师生关系甚至是朋友关系,让他们对老师产生信任,可以通过社交网络与同学们联系,成为同学们的“树洞”,帮助解决他们的难题,帮他们抚平紧皱的眉头,让他们在安心学习,健康成长的年华可以不受心理问题的困扰,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的待人接物的想法,从而让他们健健康康的度过学校生活。往往一个人的学校生活对这个人今后的人生轨迹都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的。

5为护理改革提供后备力量

护理工作与其它医疗工作一样,也是受一定的医学模式制约的。中国的护理工作基本上是在生物医学模式的规范之中,实行的是功能制护理。有的负责量体温、有的负责数脉搏、有的负责打针、有的负责送药等。这种作法确实可以节省人力,而且有益于提高某一功能护理质量。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忽视了人的社会因素和心理活动。护理界所倡导的整体护理,就是要求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不仅要看到疾病,注意到功能,而且要把病人视为完整的即身心统一的活生生的人。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责任护理应运而生,逐渐发展并推广开来。所谓责任制护理,就是责任护士对所护理的病人做到全面负责,即从生理、心理与社会诸方面进行全面护理。在责任制护理的护理程序中提出了如下三项护理内容:一是要以病人为中心,与病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二是对病人的态度要和蔼可亲,对病人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能耐心地解释;三是要善于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上述三项护理内容与护理心理学的指导思想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讲好护理心理学课程,培养出准确了解护理工作实质的护理接班人,就是在为护理改革推波助澜,为国家的护理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3]。

总而言之,护理心理学在护理专业的教学大纲中的作用只会越来越大,所占比重也会越来越突出,只有讲好这门课,培养出好的护士。这些优秀的护士进入病房,能给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大大减少医患纠纷,大幅度地提高了医疗和护理质量,了解了病人的心理,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推动者中国医改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吕薇,孟丽娟,王慧捷.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护理专业为例[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3,(01):22-25+39.

[2]刘振兴,潘书波.积极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8):108+110.

护理心理学范文篇2

【论文摘要】护理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而当今的护理心理学考试弊端较多,为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考试模式的改革,引入课堂考试、实践考核、问题论述和期末考试等方法,全面考核学生,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促进教学改革和学生能力的提高。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观的不断深化,心理护理在现代护理学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已经成为当代护士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在各护理院校也彰显重要,成为主干课程之一。这就要求教师们也要适应这个发展,深化护理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与世界接轨,提高教学质量。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考试所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五大功能[1]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科学合理的考试内容和方法,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护理心理学考试一直沿袭着传统的考试模式,以教师命题的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多样性、科学性和应用性。我们对护理心理学考试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改革,使考试目标和教学目标形成最大关联度,采用多种考核方法,注重心理学和临床护理的密切结合。以下报告我们在护理心理学考试模式改革的体会:

1传统考试方法的分析

1.1单一的考试形式:

传统的护理心理学考试存在着命题凭经验“讲什么、考什么”,完全的理论考试,试卷组成不注意样本的代表性,不能有效地代表全部教学内容,造成考试与教学内容有偏差,严重影响了对培养人才的评价。

1.2考试内容不合理:

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的基本知识,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查,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过大,缺乏对知识应用的考核,造成普遍的“划范围、圈重点”,学生凭借“死记硬背”来准备考试,达不到对学生的全面考核。

1.3缺乏应用能力的考核:

虽然护理心理学的教学理论课程比重大,缺乏实用有效的实践课程,但是不能忽视护理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应该注重心理学知识与临床护理工作的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传统的考试对学生实验技能考核体现不出来,不能达到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

2改革措施

改革对象为本院05级、06级三年制大专英文护理专业学生,共4个班级,126人,全部为女生。根据护理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和特点,考核内容包括:课堂考核、实践考核、问题论述和期末考试四个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10%、10%、20%、60%,学生的最终成绩按比例计算得出,具体考试方法如下:

2.1提高教学效果,积极进行课堂考核:

课堂考核可以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开动脑筋。考核内容可以复结,做到课与课之间的联结,考试内容和时间不预先通知,即兴提问,所有学生均在备选之中。所以课堂考核的随机性大,公平性强。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作答情况给予相应的分值,并做好分数记录。

2.2针对具体内容进行实践考核:

护理心理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实践应用内容:一部分是心理学的应用,如:记忆广度实验、注意分配实验,各种心理测量量表的使用等;

另一部分是心理学理论在临床护理的应用,如:模拟病房场景,对不同阶段不同病人的心理护理,各种沟通技巧的使用等。实践考试时间、地点由教师统一确定,考试项目由学生自己抽取,每项考核内容都有相应的赋分标准,根据表现给予相应的分值,满分10分。

2.3布置开放性和发挥性的问题,供学生论述:

除了课堂考核和实践考核外,我们也给学生布置开发性和发挥性的问题,如:“不同气质类型临床病人,如何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列举自己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并分析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要求学生以小论文形式论述,字数300~500字。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查阅资料,整理论述。在此期间,老师给予必要的引导答疑,以保证论文的顺利完成。

2.4必不可少的期末闭卷考试:

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涵盖了护理心理学的定义、理论基础、具体方法等。在理论上强化学生记忆,为灵活运用奠定必要的基础。考试题目包括客观题占50%,主观题占50%。力求做到内容全面,难易适中,层次分明。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3效果讨论

3.1使护理心理学考试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

针对护理心理学的课程特点及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研究制定,改革后的考试成绩由课堂考核、实践考核、问题论述和期末考试四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占相应的比例,这样的成绩能客观全面地反应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培养的学生从“应试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

3.2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考试改革得到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问卷反馈,95.8%的学生非常欢迎考试改革,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理解知识、运行知识的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应对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顺应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3.3考试改革促进教学改革:

考试不是目的,也不仅仅是检验教学效果,还有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和应试者的反馈意见,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四部分考核成绩中,我们发现学生实践考核和问题论述成绩较低,我们通过教学改革,及时增加实践课时数,加强学生的临床心理护理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护理心理学问题论述,并与教授护理科研、文件检索的教师沟通,进行分工整合,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总之,通过考试模式的改革,使学生由被动应付转为积极参与,仅仅靠死记硬背就远远不够了,迫使学生在学习上主动思考,善于发现创新。只有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才能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把创新教育与考试创新结合,从而到达教、学、考的和谐统一。

护理心理学范文篇3

【论文摘要】护理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而当今的护理心理学考试弊端较多,为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考试模式的改革,引入课堂考试、实践考核、问题论述和期末考试等方法,全面考核学生,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促进教学改革和学生能力的提高。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观的不断深化,心理护理在现代护理学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已经成为当代护士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在各护理院校也彰显重要,成为主干课程之一。这就要求教师们也要适应这个发展,深化护理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与世界接轨,提高教学质量。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考试所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五大功能[1]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科学合理的考试内容和方法,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护理心理学考试一直沿袭着传统的考试模式,以教师命题的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多样性、科学性和应用性。我们对护理心理学考试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改革,使考试目标和教学目标形成最大关联度,采用多种考核方法,注重心理学和临床护理的密切结合。以下报告我们在护理心理学考试模式改革的体会:

1传统考试方法的分析

1.1单一的考试形式:

传统的护理心理学考试存在着命题凭经验“讲什么、考什么”,完全的理论考试,试卷组成不注意样本的代表性,不能有效地代表全部教学内容,造成考试与教学内容有偏差,严重影响了对培养人才的评价。

1.2考试内容不合理:

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的基本知识,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查,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过大,缺乏对知识应用的考核,造成普遍的“划范围、圈重点”,学生凭借“死记硬背”来准备考试,达不到对学生的全面考核。

1.3缺乏应用能力的考核:

虽然护理心理学的教学理论课程比重大,缺乏实用有效的实践课程,但是不能忽视护理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应该注重心理学知识与临床护理工作的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传统的考试对学生实验技能考核体现不出来,不能达到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

2改革措施

改革对象为本院05级、06级三年制大专英文护理专业学生,共4个班级,126人,全部为女生。根据护理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和特点,考核内容包括:课堂考核、实践考核、问题论述和期末考试四个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10%、10%、20%、60%,学生的最终成绩按比例计算得出,具体考试方法如下:

2.1提高教学效果,积极进行课堂考核:

课堂考核可以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开动脑筋。考核内容可以复结,做到课与课之间的联结,考试内容和时间不预先通知,即兴提问,所有学生均在备选之中。所以课堂考核的随机性大,公平性强。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作答情况给予相应的分值,并做好分数记录。

2.2针对具体内容进行实践考核:

护理心理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实践应用内容:一部分是心理学的应用,如:记忆广度实验、注意分配实验,各种心理测量量表的使用等;另一部分是心理学理论在临床护理的应用,如:模拟病房场景,对不同阶段不同病人的心理护理,各种沟通技巧的使用等。实践考试时间、地点由教师统一确定,考试项目由学生自己抽取,每项考核内容都有相应的赋分标准,根据表现给予相应的分值,满分10分。

2.3布置开放性和发挥性的问题,供学生论述:

除了课堂考核和实践考核外,我们也给学生布置开发性和发挥性的问题,如:“不同气质类型临床病人,如何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列举自己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并分析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要求学生以小论文形式论述,字数300~500字。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查阅资料,整理论述。在此期间,老师给予必要的引导答疑,以保证论文的顺利完成。2.4必不可少的期末闭卷考试:

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涵盖了护理心理学的定义、理论基础、具体方法等。在理论上强化学生记忆,为灵活运用奠定必要的基础。考试题目包括客观题占50%,主观题占50%。力求做到内容全面,难易适中,层次分明。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3效果讨论

3.1使护理心理学考试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

针对护理心理学的课程特点及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研究制定,改革后的考试成绩由课堂考核、实践考核、问题论述和期末考试四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占相应的比例,这样的成绩能客观全面地反应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培养的学生从“应试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

3.2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考试改革得到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问卷反馈,95.8%的学生非常欢迎考试改革,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理解知识、运行知识的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应对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顺应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3.3考试改革促进教学改革:

考试不是目的,也不仅仅是检验教学效果,还有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和应试者的反馈意见,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四部分考核成绩中,我们发现学生实践考核和问题论述成绩较低,我们通过教学改革,及时增加实践课时数,加强学生的临床心理护理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护理心理学问题论述,并与教授护理科研、文件检索的教师沟通,进行分工整合,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总之,通过考试模式的改革,使学生由被动应付转为积极参与,仅仅靠死记硬背就远远不够了,迫使学生在学习上主动思考,善于发现创新。只有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才能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把创新教育与考试创新结合,从而到达教、学、考的和谐统一。

护理心理学范文篇4

1激励护理人员树立自尊自重,克服自卑心理部分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缺乏正确的全面的认识,认为护理工作每天给患者打针、发药、三班轮转、工作单调乏味,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患者翻身、拍背、吸痰、导尿、端便盆等生活又脏又累,社会地位低,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自卑心理。根据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护理管理者在管理中须根据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不同层次的需要,充分利用物质、精神、信息等动力,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自尊及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激励对于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切内心要争取实现较好条件,包括希望、愿望等所产生的一种动力。在门诊护理工作中对护理人员运用的最重要的心理护理理论就是激励理论。激励理论就是运用这种内心状态及职工心理需求,激发职工工作动机的一条现代化管理原则。目前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主要有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及公平理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1加强医德医风教育通过举行一年一度的庆祝“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如会议、演讲、巡回医疗、观看录像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党对护理工作的重视,职工家属对搞好护理工作的期望,充分认识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光荣感、责任感。

1.2开展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大力宣传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先进人物、事迹,用白求恩、赵雪芳精神激励同行,同时树立本院护理人员中的先进典型人物,认识到护理工作中的真正价值,增加自信心。

1.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了防止“高效益、低道德”的现象出现,教育护士长和护理人员,时刻树立“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其岗要负其责”“、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等观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务患者”,使全体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普遍增加。

护理心理学范文篇5

护理心理学主要是掌握基本心理护理理论知识以及着重强调护理人员对心理学相关专业的护理基础课程,它为整个护理学提供心理学技术方法和认知观点,同时也是护理实践在心理学在护理学中的具体应用,由此可见,专业学生学习护理学是必修课中的重中之重。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段发展,护理学也逐渐得以迅猛发展,护理心理学已成为现代护理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以往单一生物学模式逐渐的转向与生物心理以及社会医学模式的方向发展和转变,这是现代医学教育体系重要性的体现。它能让护理专业的学生站在全新的角度理解健康与疾病,形成生理与心理是一个相结合与统一的整体的认识,不仅仅可以从生理角度更能同心理角度去认识疾病、分析疾病、治疗疾病,以满足现代医学模式和医学自身发展的需求。

二、现阶段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问题所在

(一)护理心理学课程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相当多的医学院校中,与其他核心专业课程相比,护理心理学往往是“副科”的代名词,其所受到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护理心理学虽被设为必修课,但护理生一般也不太重视,所以对这一门科目的学习和认知程度不够,甚至有些老师也认为护理不是十分重要的课程,只要学习遵守纪律上课,是否专心听讲也无所谓,以致教师在讲课时也比较随意,没有更多的备课准备。

(二)护理心理学课程理论基础多、内容枯燥

传统台上写板书,台下记笔记的教学方式往往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单一、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硬往脑子里灌输知识,往往适得其反,而护理学的教学内容又过于强调一些关于心理的理论概念,教材中涉及的对于基本理论和概述,以及规律讲述的比较多,许多专业名词以及各种心理学流派的理论,护生很难理解,内容与现实问题产生一定的脱节,使学生提不起丝毫的兴趣使之“望而却步”。

(三)课时设置都是理论学习,没有实践

护理本身就是与实践分不开的一种高实践产物,没有时间的护理学习称不上一个完整的护理心理学,全程科目学习下来,关于理论方面的考核往往在很早的课程讲解时就已经考核完毕,重要的是接下来的实践工作,实践在护生只在内心有一个心理护理的概念,考完理论实践早就丢之脑后,但是在临床上护生很难进行实际的心理护理,这就使学生在进行具体实践是心理学习的适应能力十分有限,直接影响了护理生接下来实践的步伐。

三、新时期护理心理学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一)适当增多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学时,改变考核方式

学习成绩的考核评定,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变相调动与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改变考核方式可以引导护生对护理心理学的学习态度,不仅可以进一步完善了护理心理学教学考核改革,提高护理心理学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通过模拟临床心理护理进行考核,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运用护理心理学知识正确的面对自我自我,从而有利于提高护生的护理水平和专业素养。

(二)利用网络资源中的金品课程

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教学生认识和了解一些正规的充满正能量的网站,让学生充分利用其中的资源给自己充电充分利用这样一种优质资源进行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在课余还可以自己去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不断的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三)角色扮演法

师生之间可以按照心理情景剧的模式演绎较色扮演的剧情,由教师给出一定的剧情或者医院场景,由学习来进行模拟演绎,即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又与此同时,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亲身经历的过程和情感,这种形式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实际运用中应付自如,真正体验到护理病人的心理应该是什么样子,端正自己的心态。

四、结束语

护理心理学范文篇6

关键词:职业导向;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

目前,虽然很多教师也认识到坚持“职业导向”教学理念的重要性,但是从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现状可以看出,护理心理学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必须详细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改革措施。

1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1职业导向是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

为了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国家颁布了《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大批优秀人才,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合理定位,结合学生的就业需求合理地制定教学方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职业导向”的教学理念。在传统的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1.2坚持“职业导向”的教学理念

在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职业导向”教学理念贯穿教学全程,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教师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日后就业奠定基础。

2职业导向下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很多高职教师对护理心理学课程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护理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课程,并未认识到护理心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开展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之前,教师也未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效率低下。

2.2知识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还在使用旧版本的护理心理学教材,知识结构有以下几个部分:一是普通护理心理学,二是医学心理学,三是心理护理学。护理心理学详细讲述了人在不同时期的心理活动,并分析了维护不同时期人心理健康的方法。很多护理心理学教材中的内容过于抽象,概念性的东西较多,实践性的内容较少,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教学效率低下,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3教学缺乏针对性

通常情况下,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为30~55课时,护理心理学课程会被穿插在基础性护理课程和临床课程中间,课程缺乏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护理心理学课时相对较少,理论课程时间比例较大,实践课程时间比重较小,教学效率低下。二是课程安排集中。对于进入高职院校1年的学生,即将面对实习和就业的问题,学生的心理波动较大,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但是护理心理学课程无法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护理心理学课程过于形式化,没有体现出其价值。除此之外,当高职学生学习护理心理学知识时又未开始进入临床实习,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护理学教学规律,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4教学方法单一

如今,很多高职教师都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学生无法参与到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2.5考核方法单一

如今,很多高职院校都以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的标准,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就算掌握了护理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护理心理学知识和技能掌握得就不理想,但是只依靠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根本无法真实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情况。考试成绩更多反应的是学生护理心理学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情况,也无法分析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6教师专业水平较低

护理心理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教学效率影响很大。但是,从高职教师结构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护理心理学教师,现有的护理心理学教师都是其他专业的教师,甚至有部分教师未经过专业的培训就上岗授课,教学效率低下。除此之外,很多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师自身未从事过护理工作,缺乏实践经验,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以职业为向导的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对策分析

3.1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

护理心理学课程的开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健全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制定护理心理学教学目标之前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通过学习护理心理学学生可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通过观察了解人们的心理活动,分析人们的现象和行为,进而帮助人们解决实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二是客观公正的分析人们的行为和人格;三是帮助人们健全人格;四是提高人们的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五是帮助人们进行心理护理。

3.2教学内容要突出职业性

在职业向导理念下,护理心理学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在高职第一学期,学校应该开设30节的护理心理课程,坚持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掌握心理分析规律。二是在第二学期,学校应该设置40学时的护理心理学课程,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和心理护理知识。三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

3.3创新教学方法

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坚持“职业向导“理念,护理心理学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护理心理学教学中。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感悟,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4以职业为向导进行考核

在护理心理学课程考核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把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设置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侧重学生职业能力的考察。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展开考核:一是考核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实践能力;二是增加考试题型,并把考试成绩和能力养成结合在一起进行合理评价,完善考核体系。

3.5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职业向导理念下,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加大教师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在教师内部设置奖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4结语

护理心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职业向导理念下,高职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加大实践教学的时间比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日后就业奠定基础。

作者:薛锦莲 单位: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高职护理《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构建与效果评价[D].中南大学,2012.

[2]徐金梅.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应用于高职“急重症护理”课程的效果评价[D].复旦大学,2012.

护理心理学范文篇7

以我校2015级5年制护理专业12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全部为女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60人,实验组61人,两组学生的护理心理学课程开设时间、内容、授课教师一致。两组学生的年龄、以往成绩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研究方法

第一,教学方法。其一,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练习、提问、课后作业方式教学;实验组采用微信功能结合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微课、分组讨论综合方法教学。其二,案例分析教学法:搜集资料,设计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异常心理的形成及异常心理在行为上的反应。其三,情景模拟教学法:设计典型场景,学生模拟心理疾患的病人,通过模拟病人的行为及语言展示,掌握对心理疾患病人的护理技能,缩短临床适应时间。其四,微课应用:制作微课或利用共享微课,课前通过微信或网络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及搜集资料,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及提高学习的兴趣。其五,分组讨论:学生自由分组,通过微信组成朋友圈,利用微课提前学习讨论,在构建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增加协作及团队精神。第二,结果评价。期末,教学完成,对两组学生进行护理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测试。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方式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促进自我心理发展、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关注度等。根据结果对新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与反思,对中职护理心理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三、结果

表1实验组实验组、对照组考试成绩比较(x±s,分)组别理论知识考试成绩技能考试成绩※实验组84±3.1287±3.73对照组71±4.4272±5.11t=18.75P<0.01t※=18.25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考试成绩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微信功能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方式能提高中职护理心理学的教学效果。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对微信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方式比较欢迎,认为该方法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方面有帮助,有力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成绩。

四、讨论

护理心理学范文篇8

关键词:心理;护理;管理

护理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为基础,以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个体心理、心理护理、以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修养为研究重点。因此运用护理心理学,能够维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促进护士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医疗服务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工作力。门诊护理工作实行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科室护士长二级管理体制。搞好护理工作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实施分级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科的发展,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要从社会、家庭环境、疾病、心理和精神等方面对患者实施全面的身心护理。医院应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边缘学科的知识,将心理护理、护理管理中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的管理水平,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医院的发展和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1激励护理人员树立自尊自重,克服自卑心理部分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缺乏正确的全面的认识,认为护理工作每天给患者打针、发药、三班轮转、工作单调乏味,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患者翻身、拍背、吸痰、导尿、端便盆等生活又脏又累,社会地位低,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自卑心理。根据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护理管理者在管理中须根据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不同层次的需要,充分利用物质、精神、信息等动力,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自尊及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激励对于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切内心要争取实现较好条件,包括希望、愿望等所产生的一种动力[2]。在门诊护理工作中对护理人员运用的最重要的心理护理理论就是激励理论。激励理论就是运用这种内心状态及职工心理需求,激发职工工作动机的一条现代化管理原则。目前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主要有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及公平理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1加强医德医风教育通过举行一年一度的庆祝“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如会议、演讲、巡回医疗、观看录像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党对护理工作的重视,职工家属对搞好护理工作的期望,充分认识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光荣感、责任感。

1.2开展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大力宣传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先进人物、事迹,用白求恩、赵雪芳精神激励同行,同时树立本院护理人员中的先进典型人物,认识到护理工作中的真正价值,增加自信心。1.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了防止“高效益、低道德”的现象出现,教育护士长和护理人员,时刻树立“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其岗要负其责”“、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等观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务患者”,使全体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普遍增加。

1.4讲究工作方法管理工作者对待自己的下属,防止用简单、粗暴、训斥的方法去处理工作中的矛盾,在开展批评或指出对方存在问题的同时,也要注意尊重对方,肯定其成绩,赞扬其长处,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使其对批评的改进意见容易接受,不易产生反感,避免逆反心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护理心理学范文篇9

关键词:“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困境及原因;协同育人

一、高校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工作的现实困境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国各高校开展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更加明确了各类课程在课程思政中的定位,成为各类高校和各门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督促令和动员令[1]。但目前护理心理学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仍存在诸多困境。

(一)教育理念困境

教师普遍存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互割裂的困境,部分老师对“课程思政”存在误解,往往出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两张皮”的现象,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融合的方法。在护理心理学的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一线教师同样存在课前五分钟“课程思政”的“泛意识形态化”现象[2]。

(二)师资素养困境

专业课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参差不齐,对挖掘专业课相应内容和案例的思政元素不敏感,很难从专业的角度提取出思政育人的有效元素,即使能找出来,也是不全面的,甚至是不恰当、不准确的,教师自身立德树人意识与能力尚待提升[3]。在护理心理学的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一线教师同样存在找不到“课程思政”切入点,甚至简单将思政课的内容生搬硬套到课程内容中的现象。

(三)体制机制困境

高校管理部门亟待建立推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机制,相关教学管理人员甚至缺乏建立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的理念和意识,更缺乏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顶层设计。在护理心理学的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线教师单枪匹马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埋头苦干做研究的现象,各职能部门等育人主体各自为政,不清楚一线教师的困境和需求,更不能发挥其保障功能,缺乏领航课程思政工作的主心骨和成熟完备的顶层设计,专业课教师大多由于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素养的欠缺,盲目地进行研究和摸索,因此效果也就不尽如人意。

二、高校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工作中面临现实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是长期存在的专业课知识传授和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观念根深蒂固,使得专业课教师在短时期内无法转变思想观念,而且不同主体存在“课程思政”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医学院校承担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育人主体把“课程思政”看作一个短期的工作,没有长远的育人规划。二是当前在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存在着多元主体不能协同一致、主体边界与责任不清晰等突出问题。而在课程思政工作中,推动不同治理主体从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的组织是关键。据调查,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课程思政由教务部门规划设计,以开设课程的形式统筹推进,而事实上,课程思政在高校的意义和任务远远超过了教育教学领域,应当赋予其更高的定位和格局。这使得部分医学院校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还停留在思政元素挖掘和课堂教学实施层面,其他的实践、文化、管理、网络、资助、组织、心理、服务等育人渠道被遗忘[4]。三是多元主体缺乏关于“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供给侧”的沟通渠道,高校专业课程门类多样,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仍存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现象,各课程相互配合推进的程度不深入,尤其是尚未形成有效的课程思政群。加上部分教师有畏难情绪,同时由于教学科研的压力,专业课教师很少主动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联系起来,也不会主动与思政课教师进行交流研讨,这使得部分医学院校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课程思政资源仅靠任课教师的力量来挖掘,进展缓慢,成效甚微。

三、“五位一体”协同构建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工作体系的对策

根据当前各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及原因分析可知,目前最紧迫的问题就是解决各育人主体各自为政。高校应在组织上、在课程思政运行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形成各育人主体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才能有效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如图1所示)。一是建立一个专门的课程思政研究中心。高校党委在高校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方向,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整合学科资源和学术资源,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径,切实担负起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责任、组织责任和推动责任。高校党委应在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好主心骨的作用,搭建学校、职能部门、学院、教研室、教师“五位一体”协同育人工作的交流平台,为各育人主体之间的协同,各育人主体内部的协同和跨部门的协同提供便利的协同场域,形成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共同体[5]。二是构建“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由于学校、职能部门、学院、教研室、教师这五个育人主体在课程思政工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具有各自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根据协同理论,这五个育人主体协同起来能够发挥出各个育人主体单独作用而没有的育人功能,产生“1+1>2”的育人效果。因此,在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各育人主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以构建协同联动机制:首先,坚持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其次,各育人主体要树立“五位一体”协同育人的理念;再次,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网络技术建立一体化的管理和服务平台;最后,把握医学生实际,树立问题导向,切实为医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三是构建以“十大”育人体系为支撑的育人机制。针对当前医学院校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困境,医学院校在建立“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格局的基础上,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协同育人的功效,统筹解决好各育人主体在理念、制度、沟通、资源、方法、评价等方面的问题,在“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理念的指导下,盘活学校所有有助于发挥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资源,切实构建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为支撑的医学院校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体系。四是构建以医学生的获得感为核心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体系。“课程思政”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医学生应养成“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具备医者仁心,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这些都是检验医学院校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有效的关键指标。因而,课程思政首先是要以医学生获得感的提升作为检验医学院校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成效的标准,包括医学生思修道德素质的提升、知识技能的掌握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其次,要把学校、用人单位、家庭、社会对医学生的综合评价作为评价其成效的重要指标,这些评价是影响医学生对医学院校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获得感的关键因素。

四、结语

总体而言,医学院校要打破原有的各自为政的工作思维,树立协同育人理念,立足自身特色,充分尊重医学生的特殊性和个性,构建一个中心场域,“五位一体”协同联动,盘活十大育人体系的符合医学生实际又能够充分发挥护理心理学等具体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高校课程思政体系。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J].中国电力教育,2020(06):6.

[2]靳玉乐,张良.要认真对待高校课程思政的“泛意识形态化”倾向[J].现代教育管理,2021(04):31-37.

[3]石定芳,廖婧茜.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本真、阻碍与进路[J].现代教育管理,2021(04):38-44.

[4]于桂荣,秦书生.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重要论述的逻辑阐释[J].现代教育管理,2021(03):51-59.

护理心理学范文篇10

【关键词】情绪智力;体验式教学;护理心理;教学方式:能力培养;护理教学;教育护理

心理学是临床护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应用性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临床护理,根据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要求护士具有积极的正性情感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情绪智力指个体准确感知自己或他人情绪情感、准确表达自己情绪、有效控制自己情绪并利用自己情绪促进自身发展的能力[1],这正是优化护士职业心理素质所要求的内容。情绪智力的培养能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影响护士向患者提供护理的质量,有助于个体更好的理解和完成有压力的任务[2-4]。本研究以护理高职生的情绪智力现状为切入点,探讨体验式教学在护生情绪智力培养中的应用效果,为探索有效的情绪智力培养方式提供新思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2—7月选取我校医学院2018级护理高职生206名作为研究对象,2个班为对照组(n=101),2个班为实验组(n=105)。实验组男7名,女98名,年龄18~22岁,平均(19.25±0.72)岁;对照组男8名,女93名,年龄18~23岁,平均(19.31±0.73)岁。两组护生的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前期课程一致,大一下学期开设护理心理学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课时数及授课教师均相同。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即教师结合PPT和案例分析进行课堂讲授。1.2.2实验组在传统教学基础上采用基于情绪智力培养的体验式教学法,具体如下。将护理心理学课程的内容重新归纳为3个模块:护理心理学基础知识模块、心理护理技能训练模块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模块(如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选择后2个模块实施体验式教学[5]。(1)课前初体验。教师在学期初提出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是积极参与用心体验,将学生分成6~8人一组,各组设置1名组长组织分配成员学习任务。课前将学习体验任务分配给各小组,组织护生到临床一线进行调研,征集典型临床护理情境,与患者交谈调查其生活状态、内心感受等,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存在的心理问题,小组成员收集资料提出初步心理护理方案。(2)课堂深体验。通过设置相应的护理情景使护生体验不同的教学活动,采取角色扮演方式让组内成员分别扮演患者和护士,且学生之间互换角色获得不同的体验,采用案例分析、心理游戏、共情训练等方式,帮助护生了解如何面对挫折,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了解未来护理工作中需要的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能力,了解到自身以及患者的心理需求,建立以体验为形式的高效课堂。(3)反思总结体验。鼓励小组成员分享模拟体验,并对自己及他人护理方案进行评价,针对存在的问题或疑义,指导学生进行班级讨论,从而提出最佳心理护理方案,并对护生不同情景下的情绪调控、情绪管理能力及沟通技巧进行指导。

1.3评价标准

情绪智力量表:采用王才康翻译的中文版情绪智力量表,该量表共33个条目,分感知情绪、自我调控情绪、理解他人情绪及运用情绪4个维度[6]。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分数越高表示情绪智力水平越高,Cronbach'sα系数为0.92,具有很高的信效度。教学满意度:护生登录教务系统网站开展评教活动,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课堂组织、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考核成绩:包括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满分均为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运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两组情绪智力量表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情绪智力量表总分、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情绪智力量表总分、各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两组护生考核成绩对比实验组的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护生教学满意度对比实验组教学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3.1护理高职生的情绪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干预前对照组与实验组高职护生的情绪智力得分分别为(105.45±14.12)分、(105.10±16.22)分,处于中等水平的研究结果与汪美华[7]等学者课题研究结果一致。高职护生对于自身情感及情绪的体验能力未表现出较高水平,并且其对于不同情绪感受和它们的影响作用无法很好的识别,在解决问题时通常较少运用积极的情绪。其次,护理高职生的学习目标以及计划并不明确,不太重视学习成绩,并且共情能力较低,无高效沟通能力及自我调控能力,遇事较易冲动[8-9]。所以,对于此类护生,可以对教学方法予以改进,使其更加灵活多样,以注重培养其情绪智力。

3.2体验式教学有助于提高护生的情绪智力

干预前两组护生的情绪智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实验组得分(119.39±17.01)明显高于对照组(109.12±13.5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体验式教学能有效提高护生的情绪智力。体验式教学通过情景模式、角色扮演使护生在仿真的情境中真实的感受、体验及觉悟,学会换位思考,产生移情性理解,并对自身责任及任务有明确的认识;同时案例分析、心理游戏、共情训练等方式可以提高护生调控情绪的能力,提高其人文关怀的能力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10-11]。其次,体验式教学能够提高护生的共情能力,改善其沟通技巧,并使学生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主动对患者的不良情绪予以积极干预。

3.3体验式教学有助于提高护生的成绩

实验组护生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均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这是因为与传统教学法相比,体验式教学把护生由听众变为教学的参与者,从被动学习引向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潜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其学习主动性[12-13]。其次,体验式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融于临床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并巩固理论知识,并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使其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和牢固。

3.4体验式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满意度